美章网 精品范文 安全生产技术创新范文

安全生产技术创新范文

安全生产技术创新

安全生产技术创新范文第1篇

一、优化栽培措施

(1)选择复合抗性高及适低肥的品种。

(2)调整播期,避开病虫危害高峰。

(3)应用集约化育苗技术。采用营养钵育苗,培育适龄壮苗。

(4)采用微灌、膜下滴灌技术,调控设施内环境。

(5)合理配置株行距,优化群体结构。

(6)深沟高畦,严防积水。

(7)协调水、肥、气、热等促控栽培技术措施,促进蔬菜作物健壮生长。

二、坚持科学施肥

采用平衡施肥、测土配方施肥,施用配方肥和有机复合肥,禁止施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和其他有毒肥料,防止超量偏施氮素化肥,严格按照安全间隔期追肥。

1.增施有机肥

施用有机肥不仅要足量,而且必须做到无害化。蔬菜安全生产中能够施用的有机肥料包括以下几种:(1)商品有机肥料;(2)农家肥,包括堆肥、泥肥、饼肥、厩肥、沼气肥、绿肥、作物秸秆等。严禁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料。

2.合理施用氮肥

在蔬菜安全生产中优先选择施用铵态氮肥和尿素,不提倡单独施用硝态氮肥。根据产量指标,确定适宜的氮肥施用量,并采取“前重后轻”的措施,其中1/3用于基施,2/3用于追施,叶菜类、根茎类等一次性收获的蔬菜执行不少于30天的安全间隔期。

3.平衡施肥

开展蔬菜平衡施肥,将传统盲目的施肥改为定量、科学的施肥,充分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改善蔬菜产品品质,提高施肥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实现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佳的效益。做到氮、磷、钾和钙、镁等及各种微量元素肥料的合理搭配,使各种营养元素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达到全价营养,避免蔬菜产品过量累积硝酸盐。

4.增施生物肥

合理施用生物肥料,如根瘤菌类肥、固氮菌类肥、解磷菌类肥、解钾菌类肥等生物菌剂和生物有机肥,能提高土壤中营养元素的肥效,满足蔬菜作物对氮、磷、钾以及中微量元素之间的平衡要求,减少化肥施用量。长期施用能逐年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变土壤理化性状,明显提高土壤中水、肥、气、热的综合作用,同时又能降低蔬菜产品的硝酸盐含量,保持蔬菜高产优质。

5.采取科学施肥方式

在施肥方式上做到基肥深施,追肥限量。用化肥作基肥时,将化肥与有机肥混合后施于地面,然后进行耕翻。追肥采用少量多次的方法,满足蔬菜对养分的需求。对于生长期较短的蔬菜,采用一次性施足基肥比后期追肥对降低硝酸盐含量更为有效。

三、科学防治病虫害

1.物理防治

(1)设置防护设施。覆盖塑料薄膜、遮阳网、防虫网,进行避雨、遮荫、防虫隔离栽培,减轻病虫害的发生。(2)使用诱杀技术。利用害虫对灯光、颜色和气味的趋向性诱杀或驱避害虫。如黄板诱蚜、频振式杀虫灯、性信息素诱杀等。(3)进行高温消毒。温汤浸种,高温闷棚,夏季利用太阳能进行土壤消毒等。

2.生物防治

(1)大力推广使用生物农药。生物农药具有安全、广谱、高效、不污染、易分解、无残留、持效长,对天敌影响小等特点,是无害农药。目前在蔬菜上使用的杀菌剂有:农抗120、新植霉素;杀虫剂有:5%抑太保、1.8%虫螨克、苦参素、BT乳剂、粉剂等。(2)积极推广植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具有来源广、制作简单,防病杀虫效果好,无副作用等特点。如用20g大蒜或大葱捣烂成糊加水10kg充分搅拌,取过滤液进行喷雾,可防红蜘蛛、蚜虫等。(3)保护和利用天敌。积极保护利用瓢虫等捕食性天敌和赤眼蜂等寄生性天敌防治害虫;利用苏云金杆菌等致病微生物防治害虫。

安全生产技术创新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 科学管理安全生产 煤矿产业

1 井下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比如在2009年5月19日,西南油气分公司管理的四川德阳新场气田有限公司发生井喷事故,926-2井在下压列管柱过程中发生井喷。幸好没有人员伤亡,但是在周围被困的群众心中留下了心里阴影,在社会上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事故产生的原因是:操作违反井控管理规定,监管措施不严格。华东石油局5.29重伤害事故,重伤2人,也是由于违规操作导致的,间接原因是安全管理混乱。

等等这一系列的油田事故,都说明安全操作和管理的重要性。虽然在长期的实践改革中,我们在提升油田井下安全方面措施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近年来灾难性事件并没有完全消除,一系列井下安全事故依旧让人们很寒心,包括由物体打击、机械伤害、高处坠物、触电、起重伤害等原因导致的工人死亡或者伤亡仍旧是保障井下安全过程中的难题,所以我们要从技术上和科学管理上更加的重视井下安全问题。

2 改进技术保障井下安全

2.1 改进油田开发方法

汲取国内外油田开发的经验和教训,建立油田开发知识库。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应用油气开发中各种成熟的技术和方法,运用基于知识库的油田开发方案决策支持系统,不同类型的油田开发应该选择适合其特点的技术和方法。

2.2 利用科技创新提升安全管理和预防

科技日新月异,时代也在不断进步,对油田井下的安全管理,我们也有了越来越多的预防和防治办法。比如:吐哈油田井下公司在吐鲁番油田萄北5-2井使用多氢酸酸液体系,有效解除注水井因长期注水引起的深部伤害和喉道堵塞问题;针对裸眼封隔的新技术――自膨胀式封隔器,是利用可膨胀橡胶包覆在膨胀管外部,利用不同橡胶遇特定流体膨胀的原理封隔环空,实现无水泥的层间封隔,可用于裸眼井或者套管井。

2.3 引进人才

加强科技攻关和人才培养,促进油田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势的形成。开展对关键技术的攻关工作、推进实用技术落实到生产过程中,突出群众性技术创新。油田企业需要高度重视科技的进步和人才的培养,不管是普通的技术管理还是关键时刻的应急管理,都需要储备人才发挥他们的光和热。

3 实施科学管理保障井下安全

3.1 对职工加强安全生产教育

让每个员工都重视安全管理,要让工作人员知道安全第一、工作第二,首先保护生命财产,才能更好的为工作而奋斗的安全理念。加强企业劳动保护,特别在安全、劳动卫生、及工作时间与休假制度方面对工作人员的保护。特别保护作业人员的体能,坚决杜绝2 4小时连班上岗的现象。加强和落实三级安全教育,又特别是各环节的注意事项、安全防护、安全卫生事故的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3.2 加强科学管理

转变开发模式提高产能,为了提高产能,可以实施科学开发政策,提升油田开发的整体水平,加强科技管理,狠抓钻前、钻井工作。

加强基建工程和物资采购管理,加强物资比质比价管理,严格准入制度,规范招标程序,增强物资采购和基建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工程和采购质量,降低采购成本,确保项目建设高质量实施。

全安全环保管理机构,落实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责任制。积极开展安全基础管理工作,加强班组安全管理,创建安全合格班组,积极开展安全、环保教育培训活动。

健全各项环保制度,成立领导小组,制定整体规划方案,完善《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积极筹备联合站建设,做好油区绿化和清洁文明生产,防止“跑、冒、滴、漏”。对旧井改造的同时,新建油井必须建成清洁文明井场,

3.3 落实安全检查措施

认真进行安全检查工作,设定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做到每月一查,各生产车间和采区做到每周一查,各生产工段和班组做到一天一查。对消防、交通、压力容器的安全检查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全面落实检查、整改和监督责任。加大石油管护工作力度,建立治安防控体系,营造安全稳定的治安环境,建设油田井区。

3.4 制定井下作业安全标准制度

制定井下作业安全标准制度,实施安全标准化工作,是开展安全工作的首要前提,也是带有战略性、前瞻性、长期性和根本性的工作。实施安全标准化工作,也是提高企业安全素质的一项基本建设工程,为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提供了根本方案。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开展安全标准化工作对企业来说都是意义深远的。通过实现安全标准化建设过程,推行本质安全化理论的开展,实现安全系统的优化,特别是对实现人、机、环、管四要素控制有指导意义,从而能不断完善安全体系,消除灾难发生的隐患,达到预防和控制安全事故发生的目的。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对每个人、每件事情都要严格要求和规范,实行对全部生产过程的严格监控和对全员控制、重点人员重点监督的政策。

4 总结

石油、化工的开采工作难度大、危险性高,是高危行业,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就会导致小到人的身体受到损害,大到毁灭性、难以想象的群体性伤亡。所以石油井下安全不仅关系到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关系到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和谐稳定,同时也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井下作业施工现场点多面广管理难度大,安全工作对其正常生产经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严格遵守相关的政策、法律、行业规定和企业规定,提高每个人的警惕性,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才能保障井下安全事故降低到最小甚至是零状态。

参考文献

[1] 朱红旺,郭建设.管理提升技术创新服务油气―为公司持续有效协调和谐发展而努力奋斗[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10

安全生产技术创新范文第3篇

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理念;积极抓好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的落实;依靠科技进步,强化企业安全生产技术措施;进行讲述。其中包括:在安全生产工作中,需要继续把加强安全科技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健全科技创新体系,集中专业技术力量,搞好安全科技成果的研发和推广、树立创新观念,以增强安全生产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以安全生产理论研究为基础,开展共性、关键性重大安全科技攻关;以企业为主体,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实施安全科技创新与技术示范工程,推进安全理论创新、安全技术创新、安全监管监察技术手段创新,以科技引领和支撑安全发展、加强安全学科建设和安全科技人才队伍培养,修订完善行业安全技术规范,提高技术水准、加大淘汰危及安全的落后工艺和设备的力度,广泛采用安全性能可靠、先进实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切实提高安全生产的保障能力等,具体材料详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安全科技是构成安全生产的重要要素,体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行业领域,代表安全生产的发展水平,反映了安全生产工作的发展方向和内在要求。坚持科技兴安战略,重视和加强安全科技工作,对促进安全生产,推动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表明,凡是安全生产水平高、职工生命安全健康切实得到保证的行业和企业,必定具备安全生产科技水平高、装备设施先进的优势。在安全生产工作中,需要继续把加强安全科技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健全科技创新体系,集中专业技术力量,搞好安全科技成果的研发和推广,提高安全生产的支撑保障能力。

新时期安全生产科技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和安全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理念,大力实施“科技兴安”、“科教兴安”战略,整合安全生产科技资源,构建安全生产科技创新、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体系,全面提升安全生产科技水平,为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在发展思路上,要树立创新观念,以增强安全生产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以安全生产理论研究为基础,开展共性、关键性重大安全科技攻关;以企业为主体,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实施安全科技创新与技术示范工程,推进安全理论创新、安全技术创新、安全监管监察技术手段创新,以科技引领和支撑安全发展。企业要进一步加大人才、资金方面的投入,加强与有关科研机构和专业院校的联系与配合,健全安全科技工作机制,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争取在安全学科前沿和高技术领域争取占有一席之地,不断把安全科技工作推向新阶段。新晨

安全生产技术创新范文第4篇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的转型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安全生产投入不足,安全生产科技水平相对落后。中央企业安全生产状况总体上好于国内企业的一般水平,但是,近年来随着中央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在安全生产工作上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

在进入市场、参与竞争的过程中,一些单位不能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安全生产与改革发展的关系,强调了效益优先,忽略了安全生产;在企业兼并重组、优化结构和改制、改革过程中,一些单位削减了安全工作力量,甚至撤销了内部安全机构;在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子公司、分公司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一些单位安全管理出现了“高位截瘫、层层衰减”现象,越到基层安全工作越薄弱。

中央企业生产集中度高,设备功率大,生产经营活动涉及面宽,一旦发生事故,往往损失惨重。根据国家局调度数据,2003年中央企业发生伤亡事故303起,死亡535人,受伤162人。2004年上半年发生各类伤亡事故168起,死亡142人,受伤93人。近年来,中央企业相继发生了一些重特大矿山事故、油田井喷事故、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交通运输事故等等,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2001年以来在国内外影响严重的3起一次死亡百人以上事故,全部发生在大型、特大型企业,其中两起发生在中央企业。此外,因各种人为因素造成的停产、停运、停供等事故相当频繁,经济损失巨大。

分析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其深层次原因正是由于中央企业缺乏安全科技创新能力。《安全生产法》明确提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和安全生产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中强调:“要加大政府投入,扶持大中型企业进行安全生产技术改造;要推动安全生产科技进步,加快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

中央企业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思路中,提出“依靠科技进步,实现本质安全,建立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企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全面提升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和职业安全健康水平。”中央企业在安全工作制度中,也提出“安全生产与企业改革发展‘三同步’制度,强调要把安全生产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的整体布局,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安全投人和‘三同时’制度,企业要保障安全投人,安全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中央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要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提高安全技术创新能力,走“科技兴安”之路。

2中央企业安全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迅猛发展,加快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而解决好这一问题,对于中央企业加快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尤为重要。安全科技创新属于科技创新的一部分,安全科技创新能力必然依赖于企业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目前,中央企业进行安全科技创新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2.1企业安全技术创新的环境不够完善

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和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期,市场经济体系不够完善,部分企业尤其是部分国有企业依赖政府的思想依然存在,技术创新的意识不强。安全技术创考新则更缺乏动力。从企业内部环境看,企业还没有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尤其是研发激励机制和研发经费。目前,在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企业仅占30%,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仅占25%。大部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仍处于一种松散状态,缺少必要的积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很难提高。

2.2企业安全技术创新投入明显不足

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是衡量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重要指标。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0.75%,仅相当于发达国家平均1.5%水平的1/2,而发达国家大企业一般在3%以上。与之相比,我国存在明显的差距。而安全技术创新的投入则更是微乎其微。虽然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但忽视安全生产、忽略安全投入的现象仍十分严重。中央企业具有资金雄厚、设备先进的优势,并拥有强大的技术力量和高素质的人才,最具安全技术创新的基础和实力。中央企业能否率先提高安全技术创新能力,对于我国的安全生产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国内外优秀企业技术创新经验借鉴

目内外优秀企业,以世界500强最具代表性。世界500强大致可分为两类企业:

一是高新技术企业,这类企业通常改变了行业游戏规则,甚至创造了一个新兴行业;

另一类是在传统行业里不断开拓创新,使传统产业脱胎换骨,并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世界500强企业产值的70%—80%是科技和文化创造的(而我国这一指标仅为30%左右)。世界500强企业始终不断地在现代技术领域投入大量的资金,以实现设施的现代化,使用最先进的设备和质量上乘的操作系统,保证最快的加工过程,生产最好的产品,掌握最新的最先进的通信手段等等。它们往往拿出企业资金的6%—7%或更多,用于外出调研、设备和系统的更新及发展新产品。安全技术的创新则紧密融合于企业的登体技术创新工作之中。

3.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中油股份公司勘探与生产分公司“转变观念搞勘探,解放思想求发现”,以“创新管理和问题管理”为管理切人点,总结了“勘探开发一体化”、“岩性油气藏精细勘探”等19项创新成果,取得勘探开发一系列重大突破,仅2003年就新发现5个亿吨级油气田和12个5000万吨级油气区块,石油控制和预测储量创近年来新高,确保了国内原油产量稳中有升。在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西气东输工程建设中,依靠科技进步,弘扬铁人精神,把西气东输工程建设成为高科技工程、绿色工程、优质工程、阳光工程。

3.2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治理隐患,努力创造安全文明的生产环境

中国石化对已建成的装置、设施和公用工程开展风险评价,积极进行隐患治理,按照分级管理、分步实施的原则,从隐患的检查评估、制定方案、立项审批直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实施规范化、程序化管理。2003年隐患治理项目557项,投资10亿元,一批隐患得到治理,有力地保证了装置的安全生产。

重点加强对关键生产装置、要害生产部位的安全监督管理,有针对性地制定重大事故防范措施及应急救援预案,并组织开展事故预案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

采用国际上先进的安全评价方法,对在役装置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及时发现并消除生产装置存在的缺陷和隐患,确保安全生产。

中国石化注重节能、降耗、节水、减污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积极推行清洁生产。2003年中国石化对系统内首批3家清洁生产示范企业进行了评估、审核和验收,示范企业通过开展清洁生产,建立了开展清洁生产的正常秩序,其总体环境状况、环保管理水平、资源利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在清洁生产过程中,评定了4项具有推广价值的清洁生产实用技术。加强工业用水工作的管理,强化用水考核,注重水的回用和串级使用,在生产负荷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2003年工业用新鲜水量比上年下降了1%。

为向社会提供更加清洁的燃料,中国石化相继开发了降低汽油烯烃的催化剂、助剂和汽油清净剂及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等多项技术。中国石化于2003年7月1日起,全面执行新的汽油国家标准,向社会提供清洁产品。

3.3杜邦以“零”为目标

200多年前,杜邦公司仅是一家生产黑色火药的制造作坊,而今发展成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多元化的跨国科技企业之一。杜邦是全球工业安全的标准,其他公司均以杜邦为参照衡量自己;同时,杜邦在全世界也以环保著称。杜邦安全成就的取得,应归功于它所坚持的十大安全信念:

(1)凡是工业意外均可避免;

(2)管理层必须对发生的意外负责;

(3)尽一切所能控制容易引起危险的工序;

(4)保持安全的工作环境,杜邦员工人人有责;

(5)员工必须接受严格的工业安全训练;

(6)管理层必须时常检查安全设施及系统;

(7)发现任何疏漏,必须立即纠正;

(8)员工无论在工作时还是在下班后都要注意安全;

(9)安全动作产生经营效益;

(10)安全系统以人为本。

此外,永远从“零”开始是杜邦的信条。

4.4产品技术的转化需要高额投入,但也会带来丰厚的利润

荷兰菲利浦电器公司过去几年技术老化,产品更新缓慢,经营失去活力,一度出现高额亏损。近几年来,该公司制定和贯彻技术革命方针,依靠开发高新技术产品,不仅改变了高达20多亿元内亏的状态,而且使公司在未来5—10年内可实现250亿美元的巨额利润,从而使该公司成为西欧最富竞争力、也最有发展前途的大公司之一。

4.5加快新技术转化

发达国家之所以走在世界的前列,除了注重研究开发新技术外,还在于能够及时推行技术转化,使新技术很快转化成生产力,从而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先进的技术固然是竞争的资本,但在一定的条件下,抓住时间和效率比利用技术本身更重要。时间的缩短,为企业争得了更多的市场机遇,取得了更多的经济效益,获得更大的安全保障。

西门子公司的管理专家曾做过精确计算:产品开发的时间每缩短一天,便可增加0.3%的商业利润,缩短5天可增加1.6%,缩短10天便可增加3.5%。据说,西门子公司仅缩短产品开发时间一项,每年便可获取近6亿美元纯利润。而这种

利润却不花费任何代价,只是时间利用得比别人更充分。

企业安全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有赖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总体提高。向技术要利润、向技术要安全已成为现代企业的共识。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中央企业的经济效益已得到明显改观,使得中央企业在人、财、物、技术及管理等方面具备了安全技术创新的有利条件。

另外,做好中央企业的安全技术创新工作,也是企业生存发展、参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竞争的需要。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00多户进人中国,187户中央企业驻外机构和境外企业已多达2278个。中央企业要跻身于全球大企业之林,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生存和发展,必须提高安全技术创新能力。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要首先培育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市场效益好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以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

的不断加快和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迅猛发展,加快建立安全技术创新机制,提高企业安全技术创新能力是中央企业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5提高中央企业安全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议

我国的安全科学技术发展目标为:到2010年,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安全科技发展运行机制,初步形成安全生产理论体系,建成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提高安全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安全科技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为实现我国安全科学技术发展的目标,必须率先提高中央企业的安全技术创新能力。

5.1安全科技创新与企业改革发展同步进行

实现安全生产工作与企业的各项工作总体推进,把安全生产纳入企业改革发展的总体布局,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使安全科技创新工作融人企业的整体技术创新工作之中。增强技术创新意识,努力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宽松的

环境。针对目前我国中央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政府应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优惠力度,制定相应的信贷政策,鼓励并引导企业自主增加技术创新投入,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5.2加大安全投入,推动安全生产科技进步

近年来,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包括中央企业在内的国有企业经济运行和效益状况,普遍得到改善。应进一步加大安全费用提取和投入力度,完善安全基础设施和基础条件,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强化企业技术开发的主体地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国家有关的优惠政策,建立并完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5.3中央企业应发挥安全生产科技进步的示范作用

建立中央企业的自主创新机制,培育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效益好的大企业。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利益主体、风险主体、研究开发主体和决策主体,逐步建立起“企业主动、政府推动、科技服务体系联动”的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形成一批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强、市场效益好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中央企业应及时淘汰危及安全的落后设备和落后工艺,率先采用安全性能可靠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以大公司、大集团为依托,探索建立产、研、学一体的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基地。

5.4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以企业为主体

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积极进行科技成果推广我国围绕着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进行了积极探索,已经制定出台了安全费用提取、安全技术改造等政策措施,为提高中央企业的安全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政策支持。据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在我国1万余家科研行业单位中,有3000家为企业单位,占33%,企业比重不高。表明除国家办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单位外,还有部分科技机构游离于市场之外。

笔者认为,必须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确保基础研究得到加强的同时,促使更多的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或与企业联合。对于一些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国家应统一引进,然后组织产、学、研进行联合消化吸收,最后再转移到企业。

实现中央企业安全工作思想观念、体制和机制、方法途径、科学技术和安全文化“五个创新”。开展重要工业领域安全生产中亟待解决的共性、关键性、公益性技术难题的科学研究,促进重大安全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安全科技示范工程。对于能够明显改善安全生产状况、经济和社会效益较大的科技成果,采用召开推广会、成果展览、科技成果信息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点推广。

6结束语

笔者通过对中央企业的安全生产现状及安全科技创新能力的分析和研究,特别强调,中央企业是公有制经济的命脉,是窬梅⒄沟幕V醒肫笠档陌踩纯觯砹斯倚蜗螅砹宋夜纸锥伟踩芄淮锏降淖詈盟健L岣咧醒肫笠档陌踩际醮葱履芰Γ侵醒肫笠瞪婧头⒄沟男枰彩侨耸篮笥饺蚓靡惶寤牡蔽裰保?nbsp;

(1)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工业文明的需要;

(2)体现了珍惜生命、以人为本的时代要求;

(3)世界500强的成功经验,企业生存发展之道;

(4)是适应工业现代化思想、观念、技术创新、高效、发展的需求;

(5)依靠先进的安全技术是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重要基础和有效手段

安全生产技术创新范文第5篇

2016年9月21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加快推动安全生产领域事故预防、职业病危害防治、应急救援和监管监察执法等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安全发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印发了《关于推动安全生产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安监总科技〔2016〕100号)(以下简称《意见》)。为此,本刊记者对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科技规划司有关负责人进行了专访,对该《意见》进行了解读。

记者:您好,请问《意见》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规划科技司有关负责人(以下简称“负责人”):科技创新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党的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发表了题为“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的重要讲话,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系统部署,为加快推进我国科技创新指明了战略方向。

安全生产科技创新是遏制重特大事故的重要支撑。当前,安全生产工作进入新的阶段,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全力遏制重特大事故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牛鼻子”来抓,提出到2018年,构建形成完善的安全技术研发推广体系,安全科技保障能力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的目标,提出了强化信息化、自动化技术应用,推进企业技术装备升级改造,加大安全科技支撑力度、建设安全技术防控工程等措施,强化安全生产技术保障。

《意见》就是今后一段时期安全生产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文件,是安全生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系统部署,重在明确安全生产科技创新目标方向,厘清基本思路和重大举措,指导全国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工作。

记者:目前,安全生产科技创新面临哪些挑战?

负责人:安全生产科技创新主要面临四个方面的重大挑战。

一是新型城镇化发展,出现城市安全新领域。当前城镇化与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城市规划、建设、运行、再发展中多灾害事件关联性诱发事故的危险性进一步增大,城市安全的脆弱性,导致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工业规模生产造成生产资料存储量加大、重大危险源增多,城市人口密集与城市管网、城市交通等方面的矛盾加剧。例如,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深圳光明新区渣土受纳场“1・20”特别重大滑坡事故,青岛市“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等都是城市安全脆弱性的很典型的事故案例。

二是出现了很多新业态,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不断增多,对安全科技工作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

三是安全生产科技基础薄弱,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能力不足。我国各类生产企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和粗放式的增长,聚集了许多风险和隐患,如何发挥安全科技的作用,推进这些企业转型升级、走安全发展道路,还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尤其是一些企业效益滑坡,经营困难,保运行、保生产压力大,推进科技进步面临投入不足的困难。同时安全生产科技研发、试验、检测、孵化、生产、应用、推广支撑平台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仍不满足发展形势的需要。高校基础理论研究、科研院所应用技术研究与企业实际需求结合不够紧密,跟踪世界前沿技术和交叉学科发展、凝练优势行业领域先进技术、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能力有待加强。

四是成果转化推广体制机制尚需加强,安全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安全生产重大技术装备与国家财政、税收、金融政策衔接不够紧密,科技成果评价转化和推广机制不够完善,经济扶持力度较弱。安全产业结构不完善、集群效应不突出。安全生产技术服务业仍停留在安全评价、检测检验、体系认证、质量标准化评估等常规性工作方面,为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安全生产技术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新要求,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安全生产技术服务亟待加强。

《意见》针对上述问题和挑战,进一步完善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安全生产科技创新体系,从五个方面共同发力,重在夯实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基础,加强基础理论创新、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与难题破解、加大成果转化推广力度、加快安全产业发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营造充满活力的创新环境。

记者:《意见》围绕遏制重特大事故,有何科技创新的部署?

负责人:《意见》围绕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着力从以下六方面部署了多项重大任务。

一是开展重特大事故灾害机理、防治理论研究,加强基础理论创新。围绕工矿商贸企业典型重大事故风险辨识、致灾机理、演化过程、多灾耦合,首批列出了7个研究方向,揭示各类事故发生发展规律。

二是开展重特大事故防治关键技术装备研究,推进安全生产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以矿山、危险化学品、冶金等工贸行业以及城市安全等领域为重点,研制防治重特大事故的关键技术和装备,首批确定了7个领域20个重点科技攻关方向。

三是开展同类多发和典型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技术分析,攻克安全生产急需破解的技术难题。

四是着力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强力推进单班入井超千人矿井科技减人工作。

五是大力推广防治事故灾害先进技术装备。以“超前预测、主动预警、综合防治”事故灾害为重点,推广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先进技术装备。

六是推动建设一批技术防范重特大事故的重点工程。针对可能引发重特大事故的重点区域、单位和关键部位、环节,推进高风险企业开展安全技术改造和工艺设备更新,建设一批重点安全技术示范工程,强化技术防范。

记者:“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对遏制重特大事故和科技创新有什么作用,在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工作中有何具体举措?

负责人:“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是今后一个时期内,安全生产科技创新的中心工作,《意见》作了系统部署,以机械化生产替换人工作业、以自动化控制减少人为操作,实现“无人则安,少人则安”,从本质上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同时,“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也是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向远程遥控、智能化操作发展的强大动力。

本着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在高危行业、领域深入实施“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建设一批先进安全技术示范工程。在危险化学品领域推动“两重点一重大”(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和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自动化,间歇式化工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固体产品包装机械化;在烟花爆竹领域推广药物及产品自动化生产线;在矿山领域,强力推进单班入井超千人矿井科技减人,重点推进采、掘、运机械化、自动化,推广重要设备无人值守,力争到2018年底,单班入井超千人矿井入井人数减少30%以上,全国矿山单班入井人数不超千人,大幅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科技保障水平。

记者: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推动科技攻关有哪些方式?

负责人:“十三五”时期,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重点推动的科技攻关项目主要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投入渠道主要是中央财政,瞄准解决制约安全生产的瓶颈问题和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

2016年3月,经过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审议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正式启动实施。该专项面向公共安全保障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6个重点方向的关键科技瓶颈问题,利用3年时间,集中社会科研创新资源,开展基础理论研究、技术攻关、装备研制和应用示范。

其中,在生产安全保障与重大事故防控方面,重点部署了煤矿、金属非金属矿山、危险化学品、金属冶炼、工程施工、质量安全与产品检验等领域重特大事故防控的科技攻关与应用示范。

在城镇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治理方面,建立精准定位的市政管线安全运行保障、监测预警减灾、应急处置等集成智能监管平台;研究城市群公共安全综合风险评估技术,研发城市多部门协同的网格化安全监测和保障技术装备及集成信息平台等。本重点专项已批复启动实施的2016年度项目中,安全生产行业领域的项目共有10项,专项经费资助额度达到3.2亿元。目前,2017年的项目指南也已经完成了征求意见,待修改完善后将面向全国公开,其中涉及安全生产行业领域的项目有18项。

第二层次是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科技计划,投入渠道是安全预防控制基金,瞄准攻克安全生产急需破解的技术难题。将重点破解煤矿综放工作面自动化放煤、快速掘进工作面随掘随探、主运输系统无人值守及机器人巡检,金属非金属矿山危险岗位无人操作值守、未知空区探测、超深矿井热害控制与地压监控、无轨运输防碰撞,油气长输管线泄漏智能化检测与监测,危险化学品泄漏高效灭火,“两客一危”车辆防碰撞和城镇地下管网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技术难题。

第三层次是安全生产科技创新指导性研究计划,投入渠道为课题研发单位自筹资金。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将积极凝练安全生产科技需求,及时向社会安全生产科技攻关重点课题,引导广大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社会力量有序开展安全生产科技攻关,鼓励社会资源积极参与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壮大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力量。随《意见》的附件,就是第一批指导性研究计划的研究指南。

记者:如何加强安全生产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推广?

负责人:成果转化推广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安全产业处于起步阶段,是当前安全生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广面临的问题之一。在《意见》中,针对解决这个问题,提出六条主要措施。

一是在煤矿、金属非金属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安全生产高危行业领域深入实施“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建设一批示范应用性强、实际使用效果好的先进安全技术示范工程,建设“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安全保障指导中心和综合实验系统。

二是在煤矿、金属非金属矿山、危险化学品、职业危害等行业领域,“超前预测、主动预警、综合防治”事故灾害为重点,加大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先进技术装备推广。

三是建设一批重点安全技术示范工程,强化技术防范,发挥先进科技成果的保障作用。

四是加快信息技术与安全生产的深度融合,全面推进安全生产信息化。

五是推动先进适用技术创新成果向标准规范的转化,促进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在安全生产领域的应用。

六是及时《推广先进安全技术装备目录》和《淘汰落后安全技术装备目录》,引导企业淘汰落后、使用先进安全技术装备;大力发展安全生产技术服务业,建设一批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推动安全产业集聚发展。

记者:如何激发企业在安全生产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负责人:企业既是安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的主体,也是安全装备推广应用的主体。《意见》第十八条专门提出鼓励企业利用好激励政策,发挥在安全生产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多年以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联合其他部委,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科技激励政策。例如,在2008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安全监管总局联合公布了《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08年版)》(财税〔2008〕118号)的规定,从2008年1月1日起,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行业、公路行业、铁路行业、民航行业和应急救援设备8大类50种安全生产专用设备,可按购买价的10%从企业当年应纳所得税税额中抵免。

安全生产技术创新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央企业;安全技术;科技创新;安全生产

1引言

在我国能源、冶金、石油、石化、机械制造、军工、航运、海运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和领域,中央企业历来占据着主体地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中央企业原油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7.5%,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占全国的82.9%,水运货物周转量占全国的86.3%,发电量占全国的40.8%,汽车产量占全国的30.2%,钢产量占全国的20.4%。

近年来,中央企业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开发、研究和生产出了不少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上半年,16户中央科研企业申请专利215项,授权专利111项,中央企业的科研创新取得重大成果。

在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布局中,在实现全国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的历史进程中,中央企业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推动安全生产科技进步、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上,中央企业也具有示范作用。如何提高中央企业的安全技术创新能力,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2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现状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的转型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安全生产投入不足,安全生产科技水平相对落后。中央企业安全生产状况总体上好于国内企业的一般水平,但是,近年来随着中央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在安全生产工作上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

在进入市场、参与竞争的过程中,一些单位不能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安全生产与改革发展的关系,强调了效益优先,忽略了安全生产;在企业兼并重组、优化结构和改制、改革过程中,一些单位削减了安全工作力量,甚至撤销了内部安全机构;在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子公司、分公司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一些单位安全管理出现了“高位截瘫、层层衰减”现象,越到基层安全工作越薄弱。

中央企业生产集中度高,设备功率大,生产经营活动涉及面宽,一旦发生事故,往往损失惨重。根据国家局调度数据,2003年中央企业发生伤亡事故303起,死亡535人,受伤162人。2004年上半年发生各类伤亡事故168起,死亡142人,受伤93人。近年来,中央企业相继发生了一些重特大矿山事故、油田井喷事故、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交通运输事故等等,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2001年以来在国内外影响严重的3起一次死亡百人以上事故,全部发生在大型、特大型企业,其中两起发生在中央企业。此外,因各种人为因素造成的停产、停运、停供等事故相当频繁,经济损失巨大。

分析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其深层次原因正是由于中央企业缺乏安全科技创新能力。《安全生产法》明确提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和安全生产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中强调:“要加大政府投入,扶持大中型企业进行安全生产技术改造;要推动安全生产科技进步,加快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

中央企业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思路中,提出“依靠科技进步,实现本质安全,建立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企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全面提升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和职业安全健康水平。”中央企业在安全工作制度中,也提出“安全生产与企业改革发展‘三同步’制度,强调要把安全生产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的整体布局,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安全投人和‘三同时’制度,企业要保障安全投人,安全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中央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要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提高安全技术创新能力,走“科技兴安”之路。

3中央企业安全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迅猛发展,加快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而解决好这一问题,对于中央企业加快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尤为重要。安全科技创新属于科技创新的一部分,安全科技创新能力必然依赖于企业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目前,中央企业进行安全科技创新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3.1企业安全技术创新的环境不够完善

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和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期,市场经济体系不够完善,部分企业尤其是部分国有企业依赖政府的思想依然存在,技术创新的意识不强。安全技术创考新则更缺乏动力。从企业内部环境看,企业还没有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尤其是研发激励机制和研发经费。目前,在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企业仅占30%,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仅占25%。大部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仍处于一种松散状态,缺少必要的积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很难提高。

3.2企业安全技术创新投入明显不足

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是衡量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重要指标。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0.75%,仅相当于发达国家平均1.5%水平的1/2,而发达国家大企业一般在3%以上。与之相比,我国存在明显的差距。而安全技术创新的投入则更是微乎其微。虽然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但忽视安全生产、忽略安全投入的现象仍十分严重。中央企业具有资金雄厚、设备先进的优势,并拥有强大的技术力量和高素质的人才,最具安全技术创新的基础和实力。中央企业能否率先提高安全技术创新能力,对于我国的安全生产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4国内外优秀企业技术创新经验借鉴

目内外优秀企业,以世界500强最具代表性。世界500强大致可分为两类企业:

一是高新技术企业,这类企业通常改变了行业游戏规则,甚至创造了一个新兴行业;

另一类是在传统行业里不断开拓创新,使传统产业脱胎换骨,并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世界500强企业产值的70%—80%是科技和文化创造的(而我国这一指标仅为30%左右)。世界500强企业始终不断地在现代技术领域投入大量的资金,以实现设施的现代化,使用最先进的设备和质量上乘的操作系统,保证最快的加工过程,生产最好的产品,掌握最新的最先进的通信手段等等。它们往往拿出企业资金的6%—7%或更多,用于外出调研、设备和系统的更新及发展新产品。安全技术的创新则紧密融合于企业的登体技术创新工作之中。

4.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中油股份公司勘探与生产分公司“转变观念搞勘探,解放思想求发现”,以“创新管理和问题管理”为管理切人点,总结了“勘探开发一体化”、“岩性油气藏精细勘探”等19项创新成果,取得勘探开发一系列重大突破,仅2003年就新发现5个亿吨级油气田和12个5000万吨级油气区块,石油控制和预测储量创近年来新高,确保了国内原油产量稳中有升。在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西气东输工程建设中,依靠科技进步,弘扬铁人精神,把西气东输工程建设成为高科技工程、绿色工程、优质工程、阳光工程。

4.2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治理隐患,努力创造安全文明的生产环境

中国石化对已建成的装置、设施和公用工程开展风险评价,积极进行隐患治理,按照分级管理、分步实施的原则,从隐患的检查评估、制定方案、立项审批直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实施规范化、程序化管理。2003年隐患治理项目557项,投资10亿元,一批隐患得到治理,有力地保证了装置的安全生产。

重点加强对关键生产装置、要害生产部位的安全监督管理,有针对性地制定重大事故防范措施及应急救援预案,并组织开展事故预案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

采用国际上先进的安全评价方法,对在役装置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及时发现并消除生产装置存在的缺陷和隐患,确保安全生产。

中国石化注重节能、降耗、节水、减污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积极推行清洁生产。2003年中国石化对系统内首批4家清洁生产示范企业进行了评估、审核和验收,示范企业通过开展清洁生产,建立了开展清洁生产的正常秩序,其总体环境状况、环保管理水平、资源利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安全生产技术创新范文第7篇

现代农业生产离不开农业投人品,农业投人品是保证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前提条件。农业投人品是指在农业和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或添加的物质,主要包括化学投人品、农业设施设备和生物投人品等三大类。化学投人品主要包括农兽药、化学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饲料、动物激素、抗生素、保鲜剂等。生物投人品则是指用生物手段生产或生物来源的农业投人品,包括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生物农药和生物疫苗等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物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并迅速产业化,生物投人品产业逐渐成为国际农业竞争的重点和发展的制高点,世界各国政府纷纷将农业生物技术纳人到优先支持的技术领域,生物投人品已成为发达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6年12月20日,为进一步夯实生物产业创新基础,促进现代生物技术更多惠及民生,着力打造生物经济新动能,我国了《“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并将促进生物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重点推动领域之一。由此可见,当前生物投人品产业的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和政策机遇,大力发展生物投人品产业,不仅可以大幅减少传统农药、化肥对耕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污染,维护和保障粮食安全,而且可以为我国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支撑。    

目前,首都聚集了我国领先的农业科技、专家、企业及项目资源,创新能力、市场活力都居于全国前列,在北京市疏解非首都功能、加快实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继续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引领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生物投人品产业发展,已经成为首都生物投人品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从首都农业投人品产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劣势、挑战及机遇4个方面,系统地对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政策及措,为推动首都农业生物投人品产业健康、快速发,保障首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有力支撑。首都生物投入品产业发展分析施展

11.1优势

1.1.1政策支持农业生物安全投人品产业的迅速发展及推广应用与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息息相关,因此北京市出台的《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年)》中“首都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专项、《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等系列政策文件中对推动首都生物饲料、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和生物兽药等生物安全投人品的研发、应用、宣传等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也为首都生物安全投人品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1.2科技支撑根据《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介绍,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具备坚实的科技资源基础。截至2015年底,在京两院院士766人,约占全国的1/20各类科研院所412家,位居全国首位。国家重点实验室120余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70家,分别约占全国的1/3和1/5。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2万家,约占全国的1/6。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管理机构3 800家,管理资金总量约1.6万亿元。2015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人占首都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95%,位居全球领先水平12]01.1.3模式创新首都农业生物安全投人品产业的迅速发展也离不开技术研发、技术转移及技术服务等服务业态的加人。    

2012年,京涉农骨干企业、高校院所就联合发起成v.了“首都农业安全投人品科技创新服务联盟”,下设生物农药科技创新服务联盟、生物饲料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和生物肥料科技创新服务联盟。联盟围绕国家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通过开放式运作和协同创新,解决生物安全投人品产业发展所面临的行业共性和瓶颈问题。    

“一站一台”(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合作站和北京技术市场服务平台)作为首都探索出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北京模式”,广泛开展技术、成果、项目、人才、科技条件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首都正通过不断探索建认跨区域科技资源服务平台,推动科技人才、科研条件、金融资本、科技成果服务引领全国创新发展。    

首都一直重视农业生物投人品产业发展,经过不断努力,首都的农业生物投人品产业硕果累累。2016年7月29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联合举办《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年)》(简称“技术创新行动计划”)之“首都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专项系列成果新闻会。会卜介绍,《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7年)》之“首都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专项实施两年来,已构建了“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创新驱动的安全食品产业发展格局,为首都食品质量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首都安全投人品科技创新服务联盟下设的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等安全投人品的研发平台,开发新型高效安全投人品新产品55种,其中22种实现产业化,推动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降低30%,实现生物农药替代率达到25 %。开展农资安全投人品套餐服务与示范,累计推广应用面积0.75万hmZ ,辐射面积1.4万hmZ ,实现首都农资供应主渠道100%安全,有力促进了首都菜篮子生产安全高效    

农业生物投人品的使用及产业发展也培育一批技术创新、应用服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相融合的新业态,保障了首都的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

1.2劣势

1.2.1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导致工厂外迁,人才外流北京作为一个综合性的首都和国际化大都市,是中国参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窗口与平台,除了首都核心功能及必要的保障功能外,还有作为崛起的大国首都所必需的对世界经济、文化的控制与管理功能。目前,北京已经集聚了多个世界领先的农业投人品企业总部及高端研发平台,而相应的能耗较大的生物投人品企业的生产工厂等就被疏解到北京郊区或者天津及河北地区,可能会导致一部分人才外流。

安全生产技术创新范文第8篇

关键词:淮南矿业集团;技术创新;文化;动力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3)04010504

创新是企业兴旺的不竭动力。在市场经济体制日臻完善的条件下,技术创新成为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走技术创新之路,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根本之策。而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在一定的企业文化环境中才能得到持续和推动,即建设以创新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推动着企业走上技术创新的持续发展道路。淮南矿业集团是一个有百年历史的企业,2002年前,煤炭产量徘徊在千万吨左右,煤矿重大事故经常发生,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2002年以来,企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煤炭产量达七千多万吨,没有发生一起重大事故,员工的素质和自信状态显著提高。企业被国家部委和安徽省命名为“高新技术企业”, 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如低透气性煤层群无煤柱煤与瓦斯共采关键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深井低透气性煤层揭煤防突关键技术研究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等。老煤矿焕发生机,成为行业学习的新标杆,其奥秘之一是企业文化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引领企业波澜壮阔的技术创新实践。

一、精神引领,塑造企业技术创新灵魂

企业精神是员工群体心理定势的主导意识,是企业大多数员工共同一致、彼此共鸣的内心态度、意志状况、思想境界和理想追求[1],是企业经营宗旨、价值准则、管理信条的集中体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托马斯・彼得曾说:“一个伟大的组织能够长期生存下来,最主要的条件并非结构、形式和管理技能,而是我们称之为信念的那种精神力量以及信念对组织全体成员所具有的感召力。”企业精神一旦形成群体心理定势,大大提高员工主动承担责任和修正个人行为的自觉性,从而主动的关注企业的前途,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起到促进企业发展的灵魂作用。2002年淮南矿业集团高层管理团队上任伊始,积极谋划企业发展战略,深刻反思过去煤矿事故产生的原因,深入分析煤矿安全与生产的矛盾,意识到企业发展遇到的问题是缺少企业的精神支柱,缺少对安全与生产规律的认识,没有认识到企业技术创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员工的工作没有很强的管理理念引导,企业生存发展基本上处于自发状态,制约了企业发展。经过企业思想大讨论大解放,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离不开创新发展成为管理者的共识,企业高层管理者认真思考企业“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根本问题,自觉把企业发展放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来把握,深入分析资源性行业发展规律,一是及时提出了“一切为了发展,一切为了职工”的企业宗旨以及企业要“建大矿、办大电、做资本”的发展战略见淮南矿业集团编的《八年总结(2002-2009)》,2010年99页。,用企业宗旨和发展战略统领企业发展全局,指导企业各项工作;二是根据煤矿生产的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分析煤矿生产与安全矛盾,提出了“一先进、三保护”煤矿生产发展科学理念,即“发展先进生产力,保护生命、保护资源、保护环境”,把“一先进、三保护”作为新型能源基地特征。针对多年形成的“煤矿出事故是正常现象、煤矿没有不死人的”等陈旧观念,集团高层决心把煤矿瓦斯治理作为煤炭生产的根本,提出了“瓦斯是可防可控可治的,一切瓦斯事故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瓦斯不治、矿无宁日”的理念,破除“淮南矿区发生瓦斯事故是必然的”的旧观念,实施严格控制矿井瓦斯超限,提出“瓦斯超限就是事故”、“瓦斯是害也是宝”的理念,即变被动抽放瓦斯为主动抽采瓦斯,以抽保用,以用促抽,实现煤与瓦斯共采,治理与利用并重,变废为宝,实施“可保尽保、应抽尽抽”的瓦斯治理战略,率先提出“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瓦斯治理十二字方针,将工作面由高瓦斯状态卸压到低瓦斯状态后,再进行采掘作业;三是提出“高投入、高素质、强技术、严管理、重利用”的瓦斯治理治本措施,加大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人员素质,强力推进技术创新,严抓流程和现场管理,强化综合利用等。这些理念的提出和高层的全力推动,企业上下一致的严格、细致的深入贯彻,形成了淮南煤矿自己独特的文化理念,这些精神理念深深地融入了员工思想内心之中,成为了科研人员主动创新精神支撑,成为了淮南矿业人开展技术创新的内心灵魂,“负责任、能创新” 的企业精神在企业得到了体现。淮南矿业人在建设新型能源基地的实践中,不断改造与企业不和谐的心理习惯、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理解、认同并在实践中主动践行企业理念,使员工的行为、思想、感情、信念与企业理念有机统一起来,引导技术人员做坚定而又清醒的技术创新者,对外来技术,既不拒之门外,又不全盘照搬,注重消化吸收,吃下去,化得掉,再创新,落脚在国产化、本土化、煤矿化上,特别是在瓦斯治理上,在“治得住”基础上,实现了“治得快、治得省”, 提高了“一通三防”工作效率和工程效益,满足了企业安全生产的需求。淮南矿业人在“负责任,能创新”的企业精神引领下,勇于突破,进行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企业的精神理念成为技术创新的内驱动力,铸造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灵魂,促进了一个百年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人本责任,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实践

企业文化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把企业的价值观念内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企业文化管理从不否认重视人的地位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功利目的,强调的是取得经济效益过程中对人的态度,推祟的是企业追求利润与产值时对人的价值不可置换性的铭记。煤矿作为采掘业,高风险产业,虽然技术进入不了煤炭产品,但井下地质条件变化大,技术非常复杂,所有技术都表现在开采过程和开采手段上。正是煤矿的生产是高风险产业,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煤矿的安全工作,出台了许多法律法规,体现了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珍惜人生,尊重人权,保护员工的精神。淮南煤矿历史上是瓦斯事故重灾区,高瓦斯,高地压,高地温,煤层群开采,上有淮河,水系发达,村庄密集,瓦斯治理和安全开采的难度大。淮南矿业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不断总结煤矿安全生产经验和事故多发的教训。淮南矿业人被炸怕了,被炸醒了,痛下治理瓦斯的决心,把解决安全生产中的问题作为加大企业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把影响煤矿安全生产中感受最迫切、最深、最难的问题作为技术创新原始动力,把解决生产中最迫切、最深、最难的技术难题作为自己的责任,把保护人的生命作为安全生产的底线,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重大作用,坚持用发展先进生产力来解决安全与生产的矛盾。企业技术人员把解决安全生产中的技术问题作为自己价值实现的动力,坚持对员工安全负责,对企业发展负责,对社会和谐负责,认真思考企业的技术创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积极谋划企业技术创新的路径,坚持“先进、适用、集成、经济”的技术原则,一切技术工作着眼于解决安全生产现实问题。企业在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同时,分类建立了技术创新团队组织课题攻坚,在长期不懈的技术探求下,淮南煤矿的技术人员突破传统采矿理论,确立了安全开采“疏导论”,井下开采面临的所有气体、固体、液体压力,用“疏”的办法得到了解决,解除灾害威胁。水害治理,是“疏水降压”;地压治理,由“顶得住”变为“让得开”,让地应力释放出来;瓦斯治理,则是“卸压开采”,煤与瓦斯共采,循环卸压开采,使瓦斯压力充分释放,煤层变性,创立了卸压开采抽采瓦斯理论体系,先后完成了“矿山重大瓦斯煤尘爆炸事故预防与控制技术”、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37项科研成果,25项发明技术等等。由于企业把解决安全生产中的现实问题作为企业文化建设切入点,建立人本责任体系,以人为本,保护生命内化为了科技人员责任动力,推动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实践,解决了煤矿多年来影响安全生产主要因素,把瓦斯关进了技术的“笼子”里,进一步解放了煤矿生产力,降低了煤矿安全生产成本,释放出巨大能量,对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制度激励,挖掘技术创新潜力

企业文化专家沙因教授在《企业文化与生存指南》一书中指出:大量案例证明,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文化再造是推动企业前进的原动力[2]。企业制度无非是物化了的文化理念的存在形式。把企业精神理念用激励性的制度固化下来,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保障,是企业进行持久技术创新的根本之策。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机是由他所体验的某种未满足的需要或未达到的目的所引起的,人在未受激励的状态下,人的潜能只发挥出20%-30%,如果受到充分激励,能力可发挥出80%-90%[3]。由此可见,激励是挖掘人的潜力的有效途径。淮南矿业集团针对科技人才需求的特点,充分运用激励理论,建立与企业实际相符合的一套激励机制,在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和对人才的培养力度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人才的技术创新潜力,一是建立有淮南特色的“产学研”体系。集团企业是技术创新的责任主体。企业建成了部级的以煤矿瓦斯、生态环境保护、深部开采三个重点实验室为重点的煤炭研究院,生产矿是技术创新成果的执行主体,矿长是技术创新成果应用的终端责任者。企业设立专家委员会,下设揭煤打钻专家组、岩巷机械化和传统工艺专家组、新井建设专家组、装备专家组,形成复杂开采条件下技术创新的决策机制,主要目的是既要解决安全生产技术上的难题,实现技术解扣子,又不花冤枉钱,不打冤枉仗,不干冤枉活。确立了两个现代化矿井顾桥矿、谢一矿为“高瓦斯、高地压、高地温复杂地质条件深井开采试验矿井,承担着为企业瓦斯治理技术探路的重大任务。同时建立了一个技术服务公司,实施项目负责制,加强技术服务监督管理。由于建立了较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为鼓励企业人才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研究平台。二是建立了研发成果激励措施。主要有:职务发明奖励到个人;创新成果作为职称评定的硬性条件、作为评先评优的优先条件;特别重要的技术骨干,在煤炭研究院设立个人实验室,重要成果可以其名字命名;学科带头人作为关键的少数,可享受股权激励;对技术创新上有特殊贡献的人才,董事会予以重奖;对选拔出的技术拔尖人才给予每月2 000元的补贴激励,对员工中的“技术大拿”给予每月1 800元的补贴激励。三是营造技术创新良好文化环境。企业主动自觉地营造鼓励技术创新的文化氛围,企业利用大小会议宣讲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支撑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及时发现并表扬在技术创新中的先进人物。企业高层经常性地把自己对在技术探索的经验性认识进行介绍引导,定期把不同类型的煤矿事故进行案例分析。集团每两年召开一次企业技术创新表彰大会,及时把创新中的成功经验和成果加以推广和应用,基层单位每季度召开一次技术创新会议,鼓励开展五小科技、革新改造等活动。四是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每年科技经费投入占企业总销售收入的5%,其中研发经费所占科技活动总投入的比例在20%以上,仅2012年科技活动总投入15.3亿元,其中研发经费3.1亿元。由于企业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工作,通过制度文化建设,激励了科技人才在技术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效地调动了科技技术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挖掘了企业科技人才技术创新的潜力。

四、愿景规划,提高技术创新进程

企业愿景是企业未来的设想,是对企业发展远景的描绘,是企业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发展蓝图,是企业文化建设追求的目标。员工认同企业愿景并把自身的价值实现置身于其中,就能不断地激励着企业创新进取,拼搏向上。愿景的实现需要企业规划好发展战略,分解细化企业战略目标,以阶段目标为导向,把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和个人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变为员工共同追求目标,以目标的设置和分解、实施及完成情况的检查、奖罚为手段,来协调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让员工自己管理自己,变企业“要”为自己“我要干”,调动员工“我要干”的内在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企业愿景。

淮南矿业集团为了建成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点的新型能源企业,确立了企业在行业中成为煤矿技术创新的先行者,世界煤矿难点技术的攻关者,煤矿技术产业化奠基者的技术创新愿景见淮南矿业集团编的《历史的脚步》,2011年43页。。为了实现企业技术创新这一使命,把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目标按照企业规划的发展阶段,量化为每年具体的、可执行的细分目标,遵循煤矿生产规律,抓当前,顾长远,重展期,规划五到十年,粗排五年,细排三年,精排一年,以展期为主,兼顾当期,把细化的目标根据各个煤矿的实际进行分解,一是细化分解安全生产目标。煤矿在完成产量的同时,杜绝煤与瓦斯突出、瓦斯(煤尘)爆炸事故和水灾、火灾等较大生产性责任死亡事故,百万吨死亡率不超0.03,千人重伤率控制在0.25以下,以及瓦斯抽采量、抽采率,综合电耗,综采单产,采煤机开机率等等;二是分解下达年度技术创新项目。根据煤矿安全生产出现的问题,以项目的形式把课题下达到煤矿、研发团队、研发中心,采取项目负责制,吸纳最佳人员进入课题组,定课题负责人,定项目,定方案,定人员,定时间,加强课题监督管理,按期完成,形成技术成果和专利;三是科研人员要增强创新责任意识。企业把科技人员的人品、操守、职业道德看得重而又重,着力培养科技人员负责任、能创新的精神,打造了一支专业过硬、作风严谨、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队伍,要求科研人员不能做“草莓式的技术干部”,经不起压力,而是要立足技术工作,防止浮躁,防止守旧和懒惰,埋头技术创新。企业自觉抵制社会上的浮躁现象,把目标管理与单位的薪酬、绩效奖励刚性挂钩;与管理干部问责挂钩;与岗位职责挂钩;与表彰奖励挂钩,强化目标管理,建立责任目标体系,责任目标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激发了科技人员主动创新的积极性,凸显了主动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技术创新思维。由于把企业愿景目标细化、量化到具体煤矿,强化对目标管理的检查和考核,把企业技术创新的目标和任务传递到具体单位和人员,变为科技人员自己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在工艺设计、技术改进上、瓶颈技术的突破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企业的技术创新既确保了煤矿既安全生产,又不出现功能性、功率性重大浪费;既杜绝了重大事故,特别是颠覆性事故,又培养了人才技术创新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成本意识,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进程,起到了安全生产和技术创新目标同达到的明显的效果。参考文献:

[1]陈春花.企业文化管理[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72.

安全生产技术创新范文第9篇

安全科技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城镇化与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城市规划、建设、运行、再发展各阶段紧密相关,城市安全的脆弱性,以及城市的抗灾力、现场处置能力差,多灾害事件关联性诱发事故的危险性进一步增大,导致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广泛应用,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生产资料存储量加大、重大危险源增多,城市人口密集与城市管网、地铁运输等方面的矛盾加剧,一旦发生事故导致的危害性增大。

行业领域内企业技术装备、人员素质、管理水平的差异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受种种因素的影响,有不自觉地放松管理的倾向,将在一段时期内重特大事故仍将时有发生。

目前我国安全生产监管力量、应急处置、救援能力、科技手段尚不满足现实需要,信息化、智能化、一体化水平较低,提升安全生产监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经受新的考验。

由于这些原因,导致我国的安全科技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安全生产科技体制不健全。推广使用与技术标准管理分离,安全生产重大技术装备特惠管理与科技管理工作脱节,科技人才与科技创新结合联系不紧密,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评估与认证体制仍不完善。

二是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基础薄弱。安全科技成果的研发、试验、检测、孵化、生产、应用、推广支撑平台建设滞后,内生动力不足,与加快科学发展、安全生产,形成安全支撑保障能力的现实需要差距较大。

三是产学研用机制不完善。高校基础理论研究、科研院所应用技术研究与企业实际需求结合不紧密,基础理论研究项目少,应用技术低水平重复研究项目多,安全生产能力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经济政策扶持较弱,企业采用新技术的动力不足。

四是安全生产科技开放融合度差。体制内的科研机构,跟踪国内外前沿技术、交叉学科发展、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强,还未真正确立引领全国安全生产科技发展的地位。

五是安全生产技术服务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停留在安全评价、检测检验、体系认证、质量标准化常规性工作方面,为深化事故多发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安全生产技术服务,解决中小企业安全生产不会管、管不好的问题需要创新发展。

六是国家在安全科技攻关、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方面缺少引导性资金,在支撑平台、重点实验室建设、科普宣传缺少基础性投入,政府购买服务尚无能力。

如何加快安全科技进步

首先要厘清思路明确方向。安全科技工作的发展方向是超前感知,利用物联网技术,形成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相联,感知人、机、环的安全状态。达到提前控制,科学组织,高效安全生产。安全技术装备则要向“大、微、智”的方向发展,“大”指大功率、高产、高效的大型设备的制造技术;“微”是指小型化、微功耗、多功能、无限远距离发射制造技术;“智”是指智能化辨识、智能评估、智能分析、智能决策集成制造技术。

然后是正确抉择。各单位、各部门要找对路子,全面策划、科学设计、有序推进,强化安全生产科技顶层设计。加快政产学研用创新体系建设和安全生产支撑平台建设,强化内生动力。

再者是选准抓手,做大做强安全科技“四个一批”项目。

加快安全科技进步的途径方法,可以概括为“四个紧扣”:前进方向,紧紧扣住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和指示精神。重要目标,紧紧扣住实施科技兴安战略,着力提升安全科技支撑保障能力。重点任务,紧紧扣住《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科技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支撑动力,紧紧扣住社情民意关注的重特大事故或事件热点科技问题。

要进一步健全研发体系、推广应用体系、技术监督体系,提升科技投入保障能力、组织保障能力、经济政策保障能力。

近期主要工作

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以创新驱动安全生产科技升级,进一步发挥好科技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为企业安全生产服务的功能。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聚焦国家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要求,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充分依靠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破解制约安全生产重大科技问题。

建章立制 完善机制

概括为健全五项机制、完善八项制度。五项机制,即:防范事故科技对策工作机制;推广先进、淘汰落后工艺和技术工作机制;安全生产科技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作机制;安全科技“四个一批”项目建设工作机制;可持续发展的安全生产科技工作机制。

八项制度,即:重特大事故技术原因分析与应对管理办法;淘汰落后与强制推广安全生产技术装备的管理办法;安全生产科技项目管理规定;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建设管理办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制建设管理办法;安全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四个一批”项目管理办法;安全生产科技技术服务信息管理办法。

强化顶层设计

要有世界眼光,找准世界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安全生产科技发展的路径,把发展需要和现实能力、长远目标和近期工作统筹起来,有所为有所不为,提出切合实际的发展方向、目标和工作重点。

根据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科技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加强促进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政策、标准的修制定工作,提高规划、政策、标准的实施效能,通过创新思维、创新模式、创新方法,强化政府管理,提升安全生产科技引导和服务能力。安全生产科技顶层设计重点从煤矿瓦斯、水害、火灾、非煤矿山灾害、矿山物联网、危险化学品灾害和粉尘职业危害防治科技发展对策入手,不断向其他行业和领域扩展。重点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摸清重点行业领域内灾害时空分布特点;

二是掌握灾害时空分布与安全生产对应关系,以及事故发生发展演变规律;

三是厘清制约安全生产科技重大需求和已有成果技术状况;

四是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路线图,指导安全生产科技实践。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集全社会之力,解决安全生产科技攻关、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技术服务等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强化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建设

以安全生产科技需求为纽带,围绕安全生产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整合国内优势科技资源,突出科研院所和高校安全生产科技创新的引导地位,打造安全生产重大科技成果研发、试验、检测、孵化、生产、应用、推广功能完整的安全生产技术支撑链,初步形成门类相对齐全、领域广泛、布局合理、支撑有力、覆盖全国的9大类150个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保障体系。

做好“四个一批”项目

利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强化政府引导,不断深化“四个一批”项目建设,在总结首批及第二批“四个一批”项目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和拓宽“四个一批”项目建设途径和办法,创新发展方式,紧紧围绕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工作主线,打造“四个一批”项目建设品牌,形成典型引路、辐射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模式。力争把安全科技“四个一批”项目越做越多、越做越大,越做与防范和遏制事故联系越紧密,切实转化为保障安全生产的现实生产力。

加快发展安全生产技术服务业

首先要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在研究精简、下放、整合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的基础上,既放开搞活,又从严要求规范运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产作业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形成两不误、两促进。

其次要创新管理。加快发展安全生产技术服务业,改变安全生产技术服务业停留在安全评价、检测检验、体系认证、质量标准化评估初级阶段的状况。创新安全生产技术服务业的实现形式;强化重点地区、重点行业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科技服务。

两者建立示范区.在50个重点产煤县(市、区)、50个重点金属与非金属采矿县(市、区)、60个重点危化县(市、区),以及22个重点烟花爆竹生产县(市、区),建立一批安全生产技术服务中心试点示范区,强化事前“优生优育”安全准入关,防治新生企业先天不足,确保新生企业作业场所和设备设施的安全可靠。强化事中“健康监护”关,确保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到位,在用设备设施安全可靠,保持安全运行健康生活状态。强化事后“手术康复”关,在事故责任追究的基础上,“举一反三”,深入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严格恢复生产前的准入,通过事故深层次的技术原因排查,查找安全生产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安全生产科技对策与防范措施,促进“一厂出事故、万厂受教育,一地有隐患、全国受警示”的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取得经验后,力争在2020年底前形成全覆盖。。

推进“循数管理”

首先是在“金安一期”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基础上,做好后续工程建设,把握好大数据建设方向,加快整合现有安全生产事故统计、行政执法、安全评价、检测检验、体系认证、质量标准化评估、隐患排查等各类数据。

安全生产技术创新范文第10篇

农药工业的发展需要技术创新;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农药不断推陈出新;构筑食品安全体系需要农药创新;解决农药残留问题需要农药创新;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需要技术创新。

“十二五”农药技术创新规划

我国的特殊国情致使国家支持农药技术创新;总院应该继续担当项目组织重担;国家已经连续3个五年计划对农药创制和技术创新工作给予了支持:“十二五”获得支持的主题、目标;组织研讨农药技术创新路线图;农药研发方向:高效、低毒、环境友好;技术创新目标:绿色、生态、和谐。

绿色生态农药(含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高效、低毒、环境友好、经济适用;研发阶段:研发高效、低毒、环境友好的活性成分;生产阶段:采用绿色清洁生产工艺,生产环保型制剂;使用阶段:低残留,减少对环境生态的不利影响。

“十二五”农药技术创新规划总体思路:依托技术创新联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应对重大病虫草害,倡导绿色生态和谐;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实现农药强国转变。

“十二五”农药技术创新规划主要目标:创制10个农药新品种;开发20个农药品种和关键中间体的绿色生产工艺;开发15个环境友好型新助剂;完善农药生物活性测定、安全性评价、生态评价体系。

“十二五”农药技术创新规划创新点:通过创制新技术的研究,发现具有全新作用机制(或新化合物结构)的新化合物(或先导化合物),从根本上摆脱国际大公司的专利覆盖,开辟自主创新的有效途径,真正实现农药原始创新;通过对主导农药品种与重要中间体的连续化、自动化、清洁化等工程技术的开发,实现这些品种的规模化、低成本化的绿色化制造技术,实现集成创新;通过农药生物活性筛选技术、安全性评价技术以及生态性评价技术的研究开发,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农药创制公益技术,为提高我国农药技术创新工作水平和效率奠定的重要基础。

“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农药项目安排

“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农药项目安排总体目标:通过农药创制品种和技术的研究、关键品种与中间体的清洁生产工艺和环境友好型助剂的开发,解决农业生产中重大和疑难病虫草害的防治难题,减少农药生产和使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农业生产提供安全环保的绿色农药,为农药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提供技术支撑,提高我国农药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

“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农药项目安排主要考核指标:针对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重大病虫草害防治需要,创制1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品种;建立化学、生物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农药先导化合物发现技术体系,发现3个具有原创性结构的先导化合物;完善农药生物活性测定、安全性评价、生态评价体系;开发15个环境友好型的农药专用助剂;通过对20个主导农药品种及重要中间体的绿色生产工艺开发,实现生产过程的规模化、连续化、清洁化、原料路线便捷化,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示范意义的生产技术和装置;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100件,取得企业及行业技术标准45项,发表SCI收录文章80篇。

“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农药项目安排,项目分为四部分研究内容,设9个研究课题。

研究内容一:防治重大病虫草害的农药创制开发

针对水稻螟虫、迁移性病虫害、土传病害、病毒病和恶性杂草等难防治和我国特有的病虫草害,创制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

课题一、防治水稻螟虫等重大虫害的农药创制开发

课题二、防治流行性病害的农药创制开发

课题三、治理恶性杂草的农药创制开发

研究内容二:绿色生态农药的创制技术研究

以天然产物、生物转化、结构多样性合成等为基础,充分利用分子生物学、分子信息学等高新技术,建立农药先导化合物发现和优化的共性技术

课题四、以天然产物为母体的绿色农药研究

课题五、化学、生物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创制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三:农药清洁生产关键技术及专用助剂开发

研究农药重要品种、中间体的清洁生产关键技术

专用助剂的应用开发和环境友好型剂型的共性加工技术

课题六、农药专用助剂的创新开发

课题七、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及共性中间体的清洁生产关键技术开发

研究内容四:农药生物活性、安全性、生态评价研究

建立微量快速、定向筛选的农药评价方法,完善农药生物活性、安全性的测定评价体系

课题八、农药生物活性筛选技术研究

课题九、农药安全性、生态评价研究

项目实施年限:2011年1月-2015年6月;项目组织单位:中化化工科学技术研究总院,农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项目经费:经预算评审,最终确定项目总经费77072万元,国拨经费22072万元,其余由地方部门配套或承担单位自筹。农药创制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高回报;新农药创制的基础研发(化合物合成与优化、筛选)以高校、科研单位为主;新农药创制的开发需要企业参与(中试、田间试验、登记、推广);农药技术创新由科研单位与企业共同承担,以企业为主。

新农药创制的主要单位:沈阳化工研究院;南开大学;湖南化工研究院;浙江省化工研究院;江苏省农药研究所;上海市农药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中科院上海有机所;贵州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农药创制的新生力量,产业化能力弱。

农药技术创新工作主要承担单位:新安化;扬农股份;南通江山;诺普信;四川利尔;山东省农药研究所;浙江工业大学;沈阳科创;湖南海利;江苏安邦;南通泰禾。

“十二五”愿景

在先导上发现有原创结构或新作用机制的高活性化合物;创制品种,在农业生产防治重大病虫草害上发挥作用;创制品种在国内成为主导产品;创制品种步人国际市场并得到普遍认同;国家引导下,农药品种实现连续化清洁生产,节能减排;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培植销售额超100亿元的大型农药企业;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企业主动投入农药创新,成为投入主体;农药是竞争行业,国家迟早会“断奶”;企业做大做强,有实力进行农药创制;创制品种的高回报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安全生产技术创新范文第11篇

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安全工作,总理亲自主持召开了安全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安全工作,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国务院、山东省人民政府相继做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创建“平安山东”的实施意见。山东安全监察局、省煤炭工业局层层进行安排部署。集团公司制定了创建“平安龙矿”的实施意见,在集团公司安全工作会议上,文秘部落原创董事长提出了“以人为本、安全为首”的安全理念、“以质保安、以素保安、以技保安”三项举措和“把重伤当成死亡对待,把死亡事故的领导责任当成渎职对待,把伤亡者当成责任人对待”的三个对待。公司各级领导都对安全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公司上下抓安全、保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根据集团公司安排,把北皂煤矿在科技兴安方面所做的一些尝试和探索向各位领导汇报一下,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搭建煤矿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建设煤矿安全科技创新体系

去年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联合制定了《国家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其中,《煤矿领域研究报告》中明确指出:安全是煤炭生产的头等大事,安全对煤炭生产起着保证、支撑和推动作用。实施科技兴煤、科技兴安战略,建立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是安全工作的必由之路。

作为煤炭企业,安全科技创新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动力和源泉。多年来,北皂煤矿注重搭建良好的科技创新平台,健全完善安全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挖掘和提高矿井安全生产科技的创新力,促进了全矿安全科技工作的蓬勃发展。一是建立完善了科技创新“三个体系”:成立了以矿长为主的人才使用、资金投入的保障体系;以总工程师为主的工程技术人员科技创新、科技攻关和技术改造网络体系;以全员参与小改小革发明创造的“五小成果”推广应用体系。建立了每两年一届的科技大会制度、每年一次的科技工作总结会、每月一次的科技例会制度和课题项目攻关小组制度。大张旗鼓地表彰在科技创新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积极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充分调动了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业务骨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年在我矿第七届科技大会上,我们对评选出的78项优秀科技成果、12名先进科技工作者、4名“金点子”提出者和8名岗位技术能手进行了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同时,采取以发明者姓名命名革新项目、给予物质奖励等形式,鼓励员工结合实际自我创造,积极开展小改小革“五小攻关”活动,充分调动了广大员工革新创造的积极性。一大批既实用、又简单的技术革新项目在生产中得到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劳动效率,保证了安全生产。二是建立完善了科技创新的人才激励机制。坚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着力创造育才、引才、留才的环境。通过建立技术后备岗制度、技术人员培养考核管理办法,将技术创新、技术攻关等方面的成果,作为晋升职称、提拔任用、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坚持“压担子、打板子、架梯子、抬轿子”的人才培养机制,为工程技术人员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一批又一批专业工程技术人才走上了领导岗位。三是开辟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新路子。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扩大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近年来,先后聘请了中国矿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煤炭经济学院等许多知名的通防专家、支护专家来矿讲课,与中国煤炭科学总院、济南设计院、唐山煤科分院、上海煤科分院、西安煤科分院、抚顺煤科分院等科研院所保持了良好的业务技术合作关系,在产、学、研相结合上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探索,综采技术在“三软”岩层的应用、二水平开拓延深工程优化及应用、煤4经济可采层的论证、综采放顶煤技术的应用、干法选煤技术的应用等一大批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为安全生产搭建了科技支撑平台,有力地促进了安全、优质、高效矿井的建设。

二.大力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努力提高矿井安全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

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北皂煤矿二十多年的发展建设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综采技术、综采放顶煤技术、综掘技术等大批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应用,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同时,有效地保证了安全生产。尤其是集团公司成立以来,先进设备的引进力度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速度进一步加快,矿井综合能力大幅度提高,防灾抗灾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全矿工作的健康、稳定和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加强技术引进,为安全、高效生产创造了条件。作为集团公司五大重点工程之一的4402大储量工作面,是龙口矿区有史以来最大的工作面,集团公司投资近4000万元引进了全新的综采放顶煤生产设备系统,今年4月份创出了单机单面19万吨的历史最好水平,实现了安全生产;综掘机的使用,对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单进水平,缓解生产接续紧张的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电动葫芦的推广使用,提高了安装速度,成为安撤面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井下提升机防爆变频电控系统以及PLC电控系统的应用,提高了提升机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了故障率。同时,我们引进推广了锚杆钻机、井口推车机、井上自动拌料系统、皮带机电气软启动、新型风电闭锁开关等,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工人劳动强度、保证安全生产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2、优化生产工艺,提高劳动效率,保证了安全生产。在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的同时,我们结合现场实际,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生产工艺,有效地提高了劳动效率,保证了安全生产。如,机组一次性扩切眼工艺。在4110面施工时,我们采用了采煤机一次性扩切眼施工工艺,提高了安装进度,缩短了安装工期,维护了顶板的稳定,实现了节支降耗,保证了安装的安全;如,综采支架配150机组开采工艺。在准备2415工作面时,由于无成套的放顶煤设备,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成功地采用150采煤机配轻放支架,解决了工作面在特殊条件下顶板管理的技术难题,实现了特殊配套的综采工艺,与高档普采相比,大大提高了效率,保证了安全生产;又如,综掘机拐弯工艺。针对掘进机拐弯时不能连续生产、开机率低、施工工序复杂、工期长、掘进单进低、安撤次数多、工人劳动强度大、安全管理难度大等问题,我们组织技术部门、机电部门开展联合攻关,通过到济三矿调研学习,在借鉴济三矿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矿的现场实际,制定了掘进机拐弯的技术方案,在4101切眼施工中,付诸实施,一次试验成功,实现了掘进机整机拐弯和一次扩切眼,提高了掘进机的使用率,减少了掘进机的安撤次数,从而有效地减少了安全隐患。同时,将与之配套的锚喷工艺改为“三掘三喷”,从优化设计入手,实现掘进机后配运输皮带化,减少了运输环节,提高了掘进效率,增加了安全系数。0三年综掘最高单进达到635米。今年四月份,又创出了综掘月进尺702米的历史最好水平,工程质量达到了优良品。生产工艺的优化和改进,在提高工效,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保证安全生产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最近,我们又引进了地面自动拌料系统,并且正在探索调研井下自动上料系统、自动清浮煤以及人车、猴车、移动压风站、风动扳手等新工艺、新设备,力争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同时,加大了安全技措投入。03年,按照1.2元/吨煤的标准提取安全技措资金,完成安全技措项目42项,完成资金849.05万元。并实现了安全技措资金的项目管理,做到统筹兼顾,专款专用,保证了安全生产的必要投入,为加快实施科技兴安战略,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更新、改造老化设备,提高安全技术装备和矿井抗灾能力,提供了资金保证。

三.依靠科技进步,加大矿井关键环节技术改造力度,努力建设安全、优质、高效的现代化矿井

北皂煤矿是一个设计能力仅为90万吨的中型矿井。先天不足严重制约了矿井生产的发展。自投产以来,对生产、运输、提升、通风、供电、排水、地面生产系统等各系统进行了多次技术优化和改造,促进了矿井生产的安全、稳定、健康发展。尤其是集团公司成立以后,为适应公司大发展的新形势,矿井的技术改造力度进一步加大。在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对矿井主要生产系统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使矿井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安全生产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

1、对主提升系统的技术改造。在公司的直接关心和支持下,投资270万元对主井提升系统进行了技术改造,对主井及相关的井上下主要运输系统进行了改造,箕斗提升量由5吨/次提高到6.5吨/次,提升循环时间由60秒缩短为57秒,提升能力由156万吨提高到213万吨。同时,投资50多万元对副井操车及信号进行了改造完善,副井提煤能力达到33.8万吨,主、副井技术改造完成后,矿井提升能力达到240万吨以上,有效地解决了制约我矿生产的“瓶颈”问题,提高了主井以及相关配套运输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安全可靠性。

2、对地面生产系统进行了改造。投资280万元对地面生产系统及地面风选系统进行了改造,选煤厂年处理能力达到了300万吨,满足了生产大发展的需要。

3、对矿井通风系统进行了优化改造。针对我矿采场东移,通风距离长、阻力大的实际,为确保东风井使用前的安全生产,按照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提出的“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十二字方针,对矿井通风系统进行了全面优化,分别施工了一二水平回风联络巷、一二水平改造进风巷及将下组煤集中轨道上山和下组煤三采集运巷改造为并联主要回风巷,降低了矿井通风阻力,提高了矿井通风能力,满足了东风井建成前矿井安全生产的需要。

4、对矿井供电系统进行了改造。我矿原设计的下井双回路电缆的供电能力,是为年产90万吨井型服务的,已满足不了生产大发展的需要,通过论证,投资110万元对供电系统进行了改造,重新敷设了下井电缆,具备了年产270万吨的供电能力。

矿井综合能力的提高,带来了生产大发展。2003年,全矿实际生产能力达到225万吨,创出历史最好水平。今年4月份,全矿月产量达到25.45万吨,再次创出了月产历史最好水平。

四.创建一流信息化矿井,打造“数字”矿山,不断提高矿井安全生产监测监控水平

十六大报告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安全生产是煤炭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实现监测监控手段的信息化,是煤炭企业科技兴安的重要途径。在这方面,我们先后引进了KJ-75型调度监测系统,完成了对矿井监测系统的改造和升级,使矿井瓦斯监测系统具备了完成气体、温度、风速监测和风机、风门状态遥讯等工作的多种功能。同时,引进了KSS-20矿井防灭火束管监测系统,完成了对井下主要防火地点和主要回风巷的防火监控。实现了电子探头、瓦斯监测到迎头、到工作面,保证了随时掌握井下生产状况以及气体变化等情况。去年以来,广泛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建立了上下反馈及时、准确灵敏的矿井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加快了矿井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进程。从地面工业广场到井下的重要工作地点、工作岗位都安设了工业电视监控系统,实施24小时全天候监控,随时掌握井下重要工作地点的动态。今年又投入40多万元,对全矿网络计算机进行了更新换代,并实现了与集团公司信息网络的对接。在局域网上,我们建立了涵盖安全、生产、经营等各方面的信息资源,实现了资源共享。在安全专栏中,对岗位责任制、人身事故档案、“三违”罚款、干部下井、隐患排查、安全重点、管理制度、质量管理等方面内容,及时更新,动态管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版权所有

当前,北皂煤矿面临的以技保安任务十分艰巨,尤其是海域开采面临的技术问题尤为突出。海域防止海水溃入、海域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海域灾害预警和安全保障体系、海域下煤层开采覆岩运动规律及控制技术四大技术课题已经进行了技术定向,并全面展开。今后,围绕矿井安全技术重点,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安全创新体系建设,加大安全科技投入,搭建安全科技支撑平台,不断提高矿井监测监控科技水平。

安全生产技术创新范文第12篇

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安全工作,总理亲自主持召开了安全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安全工作,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国务院、山东省人民政府相继做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创建“平安山东”的实施意见。山东安全监察局、省煤炭工业局层层进行安排部署。集团公司制定了创建“平安龙矿”的实施意见,在集团公司安全工作会议上,文秘部落原创董事长提出了“以人为本、安全为首”的安全理念、“以质保安、以素保安、以技保安”三项举措和“把重伤当成死亡对待,把死亡事故的领导责任当成渎职对待,把伤亡者当成责任人对待”的三个对待。公司各级领导都对安全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公司上下抓安全、保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

根据集团公司安排,把北皂煤矿在科技兴安方面所做的一些尝试和探索向各位领导汇报一下,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搭建煤矿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建设煤矿安全科技创新体系

去年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联合制定了《国家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其中,《煤矿领域研究报告》中明确指出:安全是煤炭生产的头等大事,安全对煤炭生产起着保证、支撑和推动作用。实施科技兴煤、科技兴安战略,建立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是安全工作的必由之路。

作为煤炭企业,安全科技创新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动力和源泉。多年来,北皂煤矿注重搭建良好的科技创新平台,健全完善安全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挖掘和提高矿井安全生产科技的创新力,促进了全矿安全科技工作的蓬勃发展。一是建立完善了科技创新“三个体系”:成立了以矿长为主的人才使用、资金投入的保障体系;以总工程师为主的工程技术人员科技创新、科技攻关和技术改造网络体系;以全员参与小改小革发明创造的“五小成果”推广应用体系。建立了每两年一届的科技大会制度、每年一次的科技工作总结会、每月一次的科技例会制度和课题项目攻关小组制度。大张旗鼓地表彰在科技创新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积极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充分调动了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业务骨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年在我矿第七届科技大会上,我们对评选出的78项优秀科技成果、12名先进科技工作者、4名“金点子”提出者和8名岗位技术能手进行了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同时,采取以发明者姓名命名革新项目、给予物质奖励等形式,鼓励员工结合实际自我创造,积极开展小改小革“五小攻关”活动,充分调动了广大员工革新创造的积极性。一大批既实用、又简单的技术革新项目在生产中得到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劳动效率,保证了安全生产。二是建立完善了科技创新的人才激励机制。坚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着力创造育才、引才、留才的环境。通过建立技术后备岗制度、技术人员培养考核管理办法,将技术创新、技术攻关等方面的成果,作为晋升职称、提拔任用、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坚持“压担子、打板子、架梯子、抬轿子”的人才培养机制,为工程技术人员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一批又一批专业工程技术人才走上了领导岗位。三是开辟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新路子。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扩大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近年来,先后聘请了中国矿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煤炭经济学院等许多知名的通防专家、支护专家来矿讲课,与中国煤炭科学总院、济南设计院、唐山煤科分院、上海煤科分院、西安煤科分院、抚顺煤科分院等科研院所保持了良好的业务技术合作关系,在产、学、研相结合上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探索,综采技术在“三软”岩层的应用、二水平开拓延深工程优化及应用、煤4经济可采层的论证、综采放顶煤技术的应用、干法选煤技术的应用等一大批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为安全生产搭建了科技支撑平台,有力地促进了安全、优质、高效矿井的建设。

二.大力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努力提高矿井安全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

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北皂煤矿二十多年的发展建设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综采技术、综采放顶煤技术、综掘技术等大批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应用,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同时,有效地保证了安全生产。尤其是集团公司成立以来,先进设备的引进力度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速度进一步加快,矿井综合能力大幅度提高,防灾抗灾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全矿工作的健康、稳定和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加强技术引进,为安全、高效生产创造了条件。作为集团公司五大重点工程之一的4402大储量工作面,是龙口矿区有史以来最大的工作面,集团公司投资近4000万元引进了全新的综采放顶煤生产设备系统,今年4月份创出了单机单面19万吨的历史最好水平,实现了安全生产;综掘机的使用,对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单进水平,缓解生产接续紧张的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电动葫芦的推广使用,提高了安装速度,成为安撤面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井下提升机防爆变频电控系统以及PLC电控系统的应用,提高了提升机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了故障率。同时,我们引进推广了锚杆钻机、井口推车机、井上自动拌料系统、皮带机电气软启动、新型风电闭锁开关等,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工人劳动强度、保证安全生产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2、优化生产工艺,提高劳动效率,保证了安全生产。在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的同时,我们结合现场实际,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生产工艺,有效地提高了劳动效率,保证了安全生产。如,机组一次性扩切眼工艺。在4110面施工时,我们采用了采煤机一次性扩切眼施工工艺,提高了安装进度,缩短了安装工期,维护了顶板的稳定,实现了节支降耗,保证了安装的安全;如,综采支架配150机组开采工艺。在准备2415工作面时,由于无成套的放顶煤设备,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成功地采用150采煤机配轻放支架,解决了工作面在特殊条件下顶板管理的技术难题,实现了特殊配套的综采工艺,与高档普采相比,大大提高了效率,保证了安全生产;又如,综掘机拐弯工艺。针对掘进机拐弯时不能连续生产、开机率低、施工工序复杂、工期长、掘进单进低、安撤次数多、工人劳动强度大、安全管理难度大等问题,我们组织技术部门、机电部门开展联合攻关,通过到济三矿调研学习,在借鉴济三矿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矿的现场实际,制定了掘进机拐弯的技术方案,在4101切眼施工中,付诸实施,一次试验成功,实现了掘进机整机拐弯和一次扩切眼,提高了掘进机的使用率,减少了掘进机的安撤次数,从而有效地减少了安全隐患。同时,将与之配套的锚喷工艺改为“三掘三喷”,从优化设计入手,实现掘进机后配运输皮带化,减少了运输环节,提高了掘进效率,增加了安全系数。0三年综掘最高单进达到635米。今年四月份,又创出了综掘月进尺702米的历史最好水平,工程质量达到了优良品。生产工艺的优化和改进,在提高工效,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保证安全生产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最近,我们又引进了地面自动拌料系统,并且正在探索调研井下自动上料系统、自动清浮煤以及人车、猴车、移动压风站、风动扳手等新工艺、新设备,力争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同时,加大了安全技措投入。03年,按照1.2元/吨煤的标准提取安全技措资金,完成安全技措项目42项,完成资金849.05万元。并实现了安全技措资金的项目管理,做到统筹兼顾,专款专用,保证了安全生产的必要投入,为加快实施科技兴安战略,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更新、改造老化设备,提高安全技术装备和矿井抗灾能力,提供了资金保证。

三.依靠科技进步,加大矿井关键环节技术改造力度,努力建设安全、优质、高效的现代化矿井

北皂煤矿是一个设计能力仅为90万吨的中型矿井。先天不足严重制约了矿井生产的发展。自投产以来,对生产、运输、提升、通风、供电、排水、地面生产系统等各系统进行了多次技术优化和改造,促进了矿井生产的安全、稳定、健康发展。尤其是集团公司成立以后,为适应公司大发展的新形势,矿井的技术改造力度进一步加大。在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对矿井主要生产系统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使矿井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安全生产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

1、对主提升系统的技术改造。在公司的直接关心和支持下,投资270万元对主井提升系统进行了技术改造,对主井及相关的井上下主要运输系统进行了改造,箕斗提升量由5吨/次提高到6.5吨/次,提升循环时间由60秒缩短为57秒,提升能力由156万吨提高到213万吨。同时,投资50多万元对副井操车及信号进行了改造完善,副井提煤能力达到33.8万吨,主、副井技术改造完成后,矿井提升能力达到240万吨以上,有效地解决了制约我矿生产的“瓶颈”问题,提高了主井以及相关配套运输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安全可靠性。

2、对地面生产系统进行了改造。投资280万元对地面生产系统及地面风选系统进行了改造,选煤厂年处理能力达到了300万吨,满足了生产大发展的需要。

3、对矿井通风系统进行了优化改造。针对我矿采场东移,通风距离长、阻力大的实际,为确保东风井使用前的安全生产,按照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提出的“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十二字方针,对矿井通风系统进行了全面优化,分别施工了一二水平回风联络巷、一二水平改造进风巷及将下组煤集中轨道上山和下组煤三采集运巷改造为并联主要回风巷,降低了矿井通风阻力,提高了矿井通风能力,满足了东风井建成前矿井安全生产的需要。

4、对矿井供电系统进行了改造。我矿原设计的下井双回路电缆的供电能力,是为年产90万吨井型服务的,已满足不了生产大发展的需要,通过论证,投资110万元对供电系统进行了改造,重新敷设了下井电缆,具备了年产270万吨的供电能力。

矿井综合能力的提高,带来了生产大发展。2003年,全矿实际生产能力达到225万吨,创出历史最好水平。今年4月份,全矿月产量达到25.45万吨,再次创出了月产历史最好水平。

四.创建一流信息化矿井,打造“数字”矿山,不断提高矿井安全生产监测监控水平

十六大报告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安全生产是煤炭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实现监测监控手段的信息化,是煤炭企业科技兴安的重要途径。在这方面,我们先后引进了KJ-75型调度监测系统,完成了对矿井监测系统的改造和升级,使矿井瓦斯监测系统具备了完成气体、温度、风速监测和风机、风门状态遥讯等工作的多种功能。同时,引进了KSS-20矿井防灭火束管监测系统,完成了对井下主要防火地点和主要回风巷的防火监控。实现了电子探头、瓦斯监测到迎头、到工作面,保证了随时掌握井下生产状况以及气体变化等情况。去年以来,广泛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建立了上下反馈及时、准确灵敏的矿井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加快了矿井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进程。从地面工业广场到井下的重要工作地点、工作岗位都安设了工业电视监控系统,实施24小时全天候监控,随时掌握井下重要工作地点的动态。今年又投入40多万元,对全矿网络计算机进行了更新换代,并实现了与集团公司信息网络的对接。在局域网上,我们建立了涵盖安全、生产、经营等各方面的信息资源,实现了资源共享。在安全专栏中,对岗位责任制、人身事故档案、“三违”罚款、干部下井、隐患排查、安全重点、管理制度、质量管理等方面内容,及时更新,动态管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版权所有

当前,北皂煤矿面临的以技保安任务十分艰巨,尤其是海域开采面临的技术问题尤为突出。海域防止海水溃入、海域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海域灾害预警和安全保障体系、海域下煤层开采覆岩运动规律及控制技术四大技术课题已经进行了技术定向,并全面展开。今后,围绕矿井安全技术重点,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安全创新体系建设,加大安全科技投入,搭建安全科技支撑平台,不断提高矿井监测监控科技水平。

安全生产技术创新范文第13篇

随着我国全面部署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的加快,依据我国的科技创新规划纲要,中部六省(即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相继编制和出台了自己的“十二五”技术创新规划以及如何加强技术创新能力的有力措施。以中央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结合各地实际,依靠科技创新,对安徽及中部六省的技术创新政策实施效果进行对比分析,进而为安徽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技术创新发展战略提供借鉴,促进安徽和中部崛起。

1 关于安徽与中部省份技术创新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指标的设立

科技政策评估是公共政策评估理论在科技政策上的应用。20世纪末,西方发达国家将政府科技投入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政策评估制度。从国内外的研究来看,关于政府科技投入政策评估的研究,研究方向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投入科技活动为研究对象,对政策效果进行评估;二是研究政府科技投入对企业R&D的影响;三是研究政府科技投入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以技术创新的投入资金为切入点,重点研究四个问题:

一是政府科学技术投入资金与企业技术创新产出的关系;

二是企业科学技术活动投入经费与企业技术创新产出的关系;

三是企业R&D经费投入与企业技术创新产出的关系;

四是在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中政府资金与企业技术创新产出的关系。

衡量技术创新投入政策的绩效主要有两个指标,一是技术创新投入指标,二是技术创新产出指标。实际上,衡量技术创新的投入产出指标很多,投入指标中有人力指标和财力指标,但是由于选取的安徽与中部五省的关联指标体系的统计口径和统计年鉴的指标体系设计不尽相同,有些关键参数缺失,所以不可能进行全面的比较。本文主要选取的是以下几个指标:

技术创新投入指标:大中型企业研究与发展(R&D)活动情况,包括R&D人员全时当量、R&D、项目数。

技术创新产出指标: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与生产情况,包括新产品产值、新产品项目数、新产品销售收入、现产品经费;技术市场成交额。

大中型工业企业专利情况:包括专利申请数和拥有发明专利数。

选取上述指标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对科技创新的全面评估是多角度的,包括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中介组织和企业。本文由于数据源所限,只从大中型工业企业这个角度来进行评估,因为政府是技术创新政策的制定者,而大中型工业企业是技术创新政策最重要的实施对象。

第二,科学技术投入指标,包括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企业技术创新支持资金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政府科技投入资金在技术创新中的效果。

第三,技术创新产出指标中的专利申请量指标,主要考虑专利数据容易获得,专利和技术创新关系密切,专利标准客观,变化缓慢,是一种很好的反应技术创新产出的可靠指标。

第四,技术市场成交额指标主要反映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水平。

2 安徽省与中部五省技术创新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2.1 2008年度技术创新实施效果数据分析

2.1.1 大中型工业企业R&D活动情况

考察R&D的项目数,河南居于第一位,湖北位居第二。安徽与湖南相当,分别位于第三、第四。但安徽几乎只有河南的一半。

在R&D全时当量方面,河南第一,安徽第三。安徽、山西、河南相当,差别不是很大。六省的R&D人员全时当量与项目数之比都接近1:1 。

在R&D经费投入方面,河南又是位居榜首。湖北、湖南分别位于第二、第三。安徽处于第四名。

2.1.2 2008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与生产状况

河南新产品项目数处于第一,湖北第二。安徽第三。在开发产品经费方面,河南第一,河北第二,安徽第三。在新产品产值方面:次序依次是湖北、河南、湖南、安徽、江西、山西。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次序依次是:湖北、河南、湖南、安徽、山西、江西。

2.1.3 大中型工业企业专利情况

在专利申请数的比较上,名次是: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山西、江西。拥有发明专利数的名次是:安徽、河南、湖南、湖北、山西、江西。

2.2 2009年度技术创新实施效果数据分析

2.2.1 大中型工业企业R&D活动情况

考察R&D的项目数,河南仍然居于第一位,湖北保持位居第二,湖南第三,安徽第四。但安徽几乎只与河南相差三分之一。安徽09年的R&D 项目数下降一个名次。

在R&D全时当量方面,河南稳居第一,湖北第二,湖南第三。安徽第四。六省的R&D人员全时当量与项目数之比都接近1:1 。与08年比较,安徽在R&D全时当量上也下降一个名次。

河南在R&D经费投入方面位居榜首。湖北、湖南分别位于第二、第三。安徽处于第四名,名次没有改变。

2.2.2 2009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与生产状况

湖北新产品项目数处于第一,河南第二,安徽第三。在开发产品经费方面,湖北第一,河南第二,安徽第三。在新产品产值方面:次序依次是湖南、湖北、河南、安徽、山西、江西。在新产品销售收入方面,次序依次是:湖南、湖北、河南、安徽、山西、江西。以上名次与2008年相比,没有发生改变。

2.2.3 大中型工业企业专利授权情况

在专利授权方面名次依次是:河南、湖北、安徽、湖南、山西、江西。安徽与湖南相当,与河南、湖北差距很大,几乎相差三分之一。

2.3 技术市场成交额分析比较

根据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安徽省的技术市场成交额环比平均增长速度和环比平均发展速度都略低于山西,位居第二。

从技术市场额环比增长量和平均增长量上来看,安徽虽然环比增长量不是波动很大,但都是正增长。安徽省的平均增长量位于中部地区第二,仅次于湖北省。

3 关于提升安徽省技术创新政策实施效果的建议和设想

3.1 加大政府和企业的技术创新经费投入

科技进步需要强大的经济资源作为后盾。强大的经费投入有力于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技术创新的经费来源于政府资金和企业自筹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资金。政府应当加大创新资金的预算,优先安排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经费投入预算。

3.2 制定和完善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投入主体,技术创新各项成果的产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对技术创新能力的投入。调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专项资金奖励政策。积极创新政府科学技术资金投入方式和加强对政府财政支持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的有力监督。要优化财政资金项目预算和审批程序,创新政府财政科技经费的拨付渠道以及加强政府财政支持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的监管力度。

3.3 充分利用安徽省科技资源,最大程度发挥自主创新的潜力

安徽有着其他省份无法比拟的科研资源,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众多高校、中央驻皖科研机构以及省市的科研单位都坐落在安徽。同时安徽虽然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已经正从劳务资源向人力资源发展。所以安徽省拥有独特的科研优势和潜力。安徽在中部省份中还有自己的一张王牌,拥有全国四大科教基地合肥市。安徽现在已经加入泛长三角,是皖江产业专业承接带,合肥已经成立自主创新能力的领头雁,是中央批准的“合芜蚌自主创新实验区”的中坚力量。安徽同时也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自主创新实验区域。

安徽拥有良好的技术创新的资源、能力、平台和气候。抓住技术创新契机,制定安徽省“十二五”技术创新规划和预算,对提升安徽的技术创新能力必将是有力的促进。

3.4 完善企业自主创新文化建设、培育企业创新理念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从理念、管理、技术、机制等各方面进行创新。企业必须转变传统的生产观念,牢固树立技术创新意识,正确选择技术创新战略和模式,善于整合和应用社会的相关资源,使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流程创新同步进行。

3.5 积极探索完善技术创新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机制,提高政策评估水平

安全生产技术创新范文第14篇

1.1科技创新的意义

在煤矿企业综合机械化大发展的前景下,任何机械设备、设施都有使用周期,不断的更新换代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而且新的产品有时也不适应煤矿企业矿井开采模式的复杂地质环境。因此,二矿分公司依赖自身拥有的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利用他们掌握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结合本公司的生产模式、所处环境,对生产设备、设施进行技术创新或性能革新,为公司创造可靠的安全生产环境,提高生产效率,使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百年老矿的生产能力逐年稳步上升。从2006年前的年产60多万t提升到2011年的110万t,实现了年产百万吨的梦想,科技创新成果为公司每年至少带来2千多万元的经营收入。科技创新契合了二矿分公司当前的发展需要,为公司的安全高效平稳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1.2二矿分公司在科技创新管理中的做法

科学技术要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必须以科技创新为依托把知识形态转化为物质形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1],才能实现经济与技术的结合,使知识、技能、经验等等变成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应用,产生经济效果。二矿分公司在实现科技创新的途径大致有三条。自主创新:公司招募进来大量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并安置于采掘一线工作,应用他们掌握的理论知识,结合实践经验,对生产过程中的人文、设备、设施、环境进行优化、升级或改造,以达到增强安全性,可靠性,提高生产效率、效益的目的。模仿创新:公司时常派各专业的技术人才深入兄弟单位(如王村煤矿、董家河矿等)进行学习,或考察其它先进单位的生产过程,消化、吸收、引用或再次开发改造他们的创新成果作为己用,以优化自身的生产环节,减少职工的劳动强度。合作创新:二矿分公司与西安煤科院合作,借用其技术资源,邀请专来来矿考察、了解生产过程,并对生产环节中出现的弊端进行改造,优化,增强矿井生产环境安全可靠性。近年来,公司从井下到井上,从一线到辅助,全矿各区队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对本单位各作业环节认真进行梳理,查不足,堵漏洞,对现场作业工艺流程进一步进行改善,从中不断探索、总结和提炼出最科学合理、最精细优良的创新方法,以提高公司的生产活力。

2创新成果产生的成效及发展方向

2.1创新成果产生的成效

二矿分公司经过几年来的科技创新,已经产生了许多优秀的创新项目,并付诸实施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喷雾降尘装置和皮带联动实现自动化”创新项目就是其中的一个。创新背景:二矿公司选运队吊挂皮带机头的喷雾装置是从2吋高压水管接出一条10mm水管,连接到喷雾装置上,中间安装截止阀来控制喷雾。喷雾装置的开启和皮带开启都要人工单项操作,在开启皮带后司机再手动开启喷雾,操作很不方便。有时,皮带停止后,司机忘记关截止阀,会造成机头积水和水流至配煤皮带造成皮带打滑,影响正常生产。技术创新:通过对原有喷雾降尘装置进行改造,将截止阀换成电磁控制阀,将电磁阀与皮带启动开关连接,在启动皮带同时,接通电磁阀,从而实现水电联动。实现了皮带和喷雾在生产过程中的同步作业,解决了两者单项操作存在的缺陷。创新成果的成效:通过这样的技术创新实现了安全作业,避免了对生产过程的影响,降低了人的不安全行为,也使职工的劳动强度减轻了,同时也提高了生产效率,效益。自2008年起,二矿分公司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开始在全矿干部和职工中,持续开展以“小发明、小革新、小改造、小设计、小窍门”的“五小”创新活动,来优化生产环境、理顺管理模式、改善生产条件、缩短生产环节、提高生产能力,增强企业活力,增强广大职工的信心,有力促进了公司的安全生产发展,使产能以每年10万t的速度平稳增长,使职工的经济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2008年以前,公司骑摩托车的数量是81%,开小轿车的数量不到2%,而到了2012年,开小轿车的数量已达到了36%以上,而摩托车的数量锐减到35%左右,这些有目共睹的实例也可从侧面说明科技创新带来的成效。

2.2今后的发展方向

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创新文化,充分发挥煤炭企业科技人员的创造性[2]。二矿分公司充分发挥一线技术人员和生产骨干的潜能,总结现场生产过程中积累的作业经验,围绕各个生产环节的重点难点,通过工艺技术的创新、设备技术的改进等,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反复精炼创新作业方法,进而将降低成本与技术进步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比较完整的科技创新模式。公司构建了以总工程师负责制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以生产科、机电科的专业为导向,以采掘区队及辅助区队为主体实施技术项目攻关的发展模式。公司认识到加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是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的基础。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重要资源,也是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因此今后应做到:①让各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兄弟单位及其他先进单位学习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模式,优秀文化,取长补短,提高技能;②广开门路,激励各专业带头人或业绩突出的技术人员通过自学、函授以及拜师求艺的方式提高专业技能,想方设法优化生产流程;③可以邀请相关院校的名师来公司对职工进行培训教育,提高广大职工的业务技能;④与科研机构合作,将公司的一些优秀创新项目进行成果转化,使之变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推动公司的发展。总之,必须以提高工作效率,减轻职工的劳动强度,加大安全保障系数,降低吨煤开采成本,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根本出发点。对在科技创新中有突出贡献者应予以重奖,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拓展科技创新空间,提供科技创新平台,并采取定期召开科技创新研讨会、交流会、评定会等行之有效的办法,调动、激发更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创新活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来提高公司整体的综合机械化水平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

3结语

安全生产技术创新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安全管理;控制力;创新力

一、安全管理控制力

控制力是系统结构中一种力的分类和定位,说明系统结构中的各种力量发挥作用时对系统整体或其它力量的影响力度。安全管理控制力则指在安全管理活动中,运用法律、法规、惯例、社会伦理、技术和文化等规制,影响和规范安全管理系统运行方向和频率的各种力量,即能够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使决策的制定与实施动态地符合主客观情况,实现安全管理预期目标的能力。当前社会经济活动中,致使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安全管理控制力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规制失效,责任缺失。安全法规、制度、技术标准等是客观规律、经验与教训的总结,从国家到企业各个层次都制定了相关政策、法规、条例、标准等来保证安全生产。然而,目前各类重大生产事故时有发生,直接说明政府安全规制流于形式或者无效,在安全管理领域政府责任是缺失的。

2.安全投入不足,技术设备老化。生产组织的技术支撑与投入严重不足,是导致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直接原因。安全事故的本质实际上就是技术风险。一方面,在竞争力低下或产权界定不清、利益朝不保夕的情况下,生产组织是无法产生充分的动力去满足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的,不会为安全生产进行长期技术设备投资,反而会尽量压缩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投入,对落后、老化设备不会及时进行淘汰更新,以高风险的运行环境和匮乏的安全保障来谋取高额利润,生产事故的发生就成为必然。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工艺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危险源和安全隐患也呈现多样性与复杂性,实施安全管理控制就需要具有相应的技术含量。因此,不增加安全投入、不更新技术装备势必会造成管理水平低下,最终导致安全事故失控。

3.作业人员安全技术素质偏低。作业人员安全技术素质的高低对防范安全生产事故风险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经济高速发展不相适应,资源相对匮乏的传统产业工人,都在为生存而奋斗,尤其是农民在劳动力剩余的情况下,就会走出“农门”,跳进一些工矿企业充当“脏累差重”活儿的重要承担者,同时也成为安全生产事故的主要牺牲者。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就业结构的变迁,使得生产的主体都是由技术素质、思想素质、文化水平、安全意识低下的农民工、外来工、临时工来承担。同时,生产组织也不愿意为他们的安全技术和文化水平的教育培训支付安全成本。导致作业人员素质低下,安全管理难度加大,违规违章作业比比皆是,安全事故频频发生。

4.安全文化缺乏效力。“安全文化”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故评估报告中首次提出,1992年被引入我国。是指企业员工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步培育形成的并且为全体员工普遍认可和共同遵守的安全价值观念、安全行为准则、团体意识、工作作风及思维方式的总和。

综上所述,要防范安全事故风险,必须改善并提高这几方面的控制力,通过创新激发潜在的创新力来防止控制力失控,使控制力随着创新力的提高而得到不断增强。

二、安全管理创新力

安全管理创新力是安全管理系统内部整合力的源泉,是指把系统中各种要素资源进行有效的内在变革,从而提高其内在素质,确保社会经济能够安全、高效、有序运行的能力。安全管理创新力主要体现在安全制度创新、安全技术创新、安全技能培训创新及安全文化创新方面。

1.安全制度创新。全面整合、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法律法规,避免法律法规之间相矛盾,重塑安全管理规制机制。坚持权力与责任共同授予的原则,解决政府间利益分享问题,保证规制机构和人员的独立性,防止各级政府、安全规制机构和人员与生产组织间的利益分享和勾结。建立“国家监察,地方监管,组织负责,群众监督”的安全监管体系与制度;建立软性道德调节与刚性法律调节相结合、行政法律追究与社会追究相结合的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安全管理规制效果。激发并调动安全管理人员及作业人员防范安全事故风险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标准和规范,从制度上加强安全管理创新力建设,增强安全管理控制力。

2.安全技术创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的规模、工艺、自动化程度、材料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导致危险源和隐患呈现多样性与复杂性,事故模式不断翻新,灾害规模不断扩大,灾难性后果日益严重。因此,要实现生产过程的本质安全化,必须依靠技术进步,针对生产工艺过程及特点进行安全技术和新的生产工艺研究,努力提高安全技术的装备水平和生产工艺水平,构建安全信息网络,采用专家系统、模糊智能控制技术等预测并识别危险源,不断改进与完善监控预警系统,预防和控制事故发生。因此,安全技术尤其是监控预警技术必须与生产技术、设备同步或优先发展,增强安全管理的控制力,有效防范安全事故风险。

3.安全技能培训创新。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杜绝违章作业行为,提高作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责任感,是防范控制安全事故风险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安全技能培训创新,使创新的技能和意识能够随着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得到提高,从整体上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技能和安全意识,激发职工遵章守纪的自觉性,消除职工在安全生产上的麻痹大意思想和侥幸心理,确实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从而为保障安全奠定良好基础,使安全管理控制有效。

4.安全文化创新。思想控制行为,行为导致结果,安全文化建设以提高人的安全思想、意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期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安全文化建设通过对生命意义的领悟和安全价值的认知,使全体员工在安全观念、目标、行为准则方面保持一致,形成心理认同的整体力量,就会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真正发挥安全文化的导向、激励、凝聚、规范等功能。

安全管理创新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孤立地只重视某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创新力。只有充分发挥各个部分之间的协作效应,才能从整体上形成有效的创新力,及时纠正并弥补控制力不足的状况,实现安全管理。

三、安全管理控制力与创新力的关系

1.从控制力与创新力的相互作用方式来看,二者具有因果负反馈关系。在安全生产系统中,生产事故之所以频繁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安全管理上的缺陷。现实中,安全管理缺乏有效的控制力使生产事故不断发生,而导致控制力不足的真正根源是安全管理缺乏创新力,它们之间是链条型因果关系。同时,在安全管理中,控制力缺失能激发其潜在创新能力,提供管理创新的初始动力;而创新力的提高也能给管理提供新的控制方式,进一步加强控制力,从而使安全管理的控制力呈现螺旋式上升趋势。控制能力的增强能够更好地确保系统安全运行的效果,使控制力与安全管理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这种使控制能力不断积累夸大,逐步缩小系统目标差的过程又具有负反馈的特性。由此,安全管理创新力与控制力是因果负反馈关系。

2.从系统动力观来看,安全管理创新力与控制力是源动力和外动力关系。任何系统的运行都必须有源动力驱使和外动力支持。安全生产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要能够正常良好地运行,既要充分发挥源动力的推动与促进作用,又要充分依靠外动力的支持。一般来说,源动力位于系统的内部,居于最核心的位置,具有潜在性、隐蔽性,不容易被挖掘和感知。外动力虽然不像源动力那样难以挖掘和感知,但是也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发现并被利用的,它是通过对一系列相关事物外在的表象的特征进行详细总结,找出共性及规律性,进而才能够最终认定。外动力直接作用于事物,是源动力发挥作用的媒介与通道;而源动力是事物发展壮大的本质所在,为事物不断前进提供初始动力。

3.从力的角度分析,安全管理创新力与控制力又具有内外力关系。从创新力与控制力的源动力与外动力出发,创新力又可以看作是内力,而控制力则是外力。

在安全管理这个大系统内,存在着控制与创新两个子系统,其中创新系统位于最里层,外层是控制系统。通常情况下,控制力与创新力分别在各自的空间内朝预期的方向运行。由于控制系统的设置及运作并不是天衣无缝,绝对完美的,所以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这些缺陷就成为控制平台上的缺口(这里假定创新系统与控制系统的交界处为控制平台)。在控制平台上,只要有缺口存在,生产事故就有可能随时发生。要弥补控制力缺口,确保安全生产,就要充分发挥系统中的源动力作用,使创新力在系统内加速运动,能够及时识别并跟踪控制系统存在的缺口,当缺口确定之时,创新力与控制力就会汇集于同一方向,从而找到问题所在。这时,创新系统根据存在的具体问题来加强自身创新力建设,从而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并提高控制系统,弥合控制缺口,优化控制平台,进一步提高控制力。如此循环往复,最终使创新力与控制力不断得到增强,控制力缺口越来越少,最终达到安全生产。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内力是根本,外力是条件;内力通过外力爆发出去,外力通过内力得到支持。即控制力是安全生产的充分条件,而创新力是安全生产的必要条件,两力的有效整合可以增强系统安全运行的效果。在两力的整合过程中,它们是同一过程的不同阶段,二者是前承后续一脉相承的统一体。也就是创新力是内力,是根本;控制力是外力,是条件,两力的有机协调促使安全系统不断优化。安全管理就是在这两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呈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四、安全管理控制力与创新力协调统一的途径和方式

安全管理控制力与创新力不是一对非此即彼或此消彼长、一强一弱的矛盾关系,而是同一问题的两个密不可分的阶段,它们相互激发、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控制力与创新力的双重不足导致生产事故不断发生,但随着二者的相互增强与提高,生产事故又可得到避免,也就是在控制力与创新力呈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控制力与创新力得到有效的统一。

1.建立和完善授权与责任、监督体系,为两力协调统一提供平台。目前在安全管理工作中,一方面权限过于集中,导致决策链太长,在突发、紧急事件面前,现场作业人员由于无权决策而延误事故处理的最佳时机;另一方面责任体系极不完善,责任模糊不清,出问题后的责任追究具有随意性。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授权、责任与监督体系,实现安全管理创新力与控制力的动态统一。首先,授权就是把权限制度化之后转移给别人,它赋予受权人在一定权限范围内创新的能力。由于受权人的权力是有限的,因而授权本身就解决了创新力和控制力有机结合的问题。其次,建立与授权相配套的责任管理体系,又会大大增强控制力的有效性。第三,是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增强对各级管理人员的约束力和控制力。

2.树立科学安全观,为两力协调统一提供思想保障。科学安全观是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是人们对安全管理的认识和行为规范总和。包括安全理念、安全制度文化、安全设施与环境等。要用新的安全理念指导安全管理与实践,规范安全管理控制力的建设,增强安全管理的责任感及持久的驱动力,把握安全管理主动权,实现安全控制的目标和效果,正确处理安全、效益、质量和发展的矛盾,通过制度约束、机制激励和素质提升等创新手段,激发创新意识,增强安全管理创新力,完善安全管理标准和制度,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了安全管理的全过程,实现安全管理控制力与创新力的协调发展,防范安全事故风险。

3.挖掘创新源,为两力协调统一提供动力支持。创新力是安全管理系统的源动力,而创新力要充分发挥其效力,就离不开创新源的支持。创新源是产生创新力的源泉,是滋生、孕育创新力的摇篮,为创新力的发展壮大提供有利条件。它与制度、技术、材料、工艺及人力资源等密切相关,是各种资源相互整合、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根据安全管理系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安全管理控制力缺失的具体表现,针对其主要方面进行资源整合,形成具有实际意义的创新源。通过挖掘与塑造创新源为创新活动提供动力支持,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创新力,进而增强控制力。

4.善于利用控制缺陷,为两力协调统一提供新的增长空间。由于安全事故具有灾难性后果,所以我们一直以避免安全事故为目标,但安全生产系统不可能绝对完美地运行,安全事故也就不可能完全避免。“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安全事故在带来灾难的同时也促使我们不断改进与完善安全生产系统。因此,对于安全生产事故,在有效控制和防范的同时,还要善于经营与利用,从损失中发现潜在收益,充分利用控制缺陷进一步激发创新潜力,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系统,促进安全生产的良性循环。正确看待并合理利用安全事故所反映的控制缺陷,不但能够激发创新力,而且能够更好地增强控制力,为两力的增强和协调统一提供新的空间。

安全,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永恒主题,而安全管理控制力与创新力的相互促进并达到协调统一是防范安全事故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戴行信,王友顺.企业灾害风险管理[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