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限额管理论文范文

限额管理论文范文

限额管理论文

限额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限额经济资本

一、引言

现代商业银行业务是由多个产品、部门、地区等维度组成的资产组合,随着金融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决策者需要在组合层面上判断业务与产品的风险与价值,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和业务决策。风险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就是“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各类金融危机的发生更进一步说明,风险集中度管理上的失控,不仅容易导致银行遭受难于承受的损失,而且也使得风险十分容易在不同机构、不同地区之间“传染”,造成系统性风险。对于超大型商业银行,由于其管理层级多,分散风险、控制集中度风险的难度更大,且显得尤为迫切。近年来,许多国外先进银行开始应用经济资本管理方法,设定各类产品和交易的风险敞口设定七限,实行风险限额管理。这些限额之问相互联系和制约,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着制约、分散和预警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风险限额管理体系。

二、风险限额管理的理念

风险限额是根据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RAROC)的最大化原则,应用资产组合分析模型设定的风险敞口(EAD)或风险价值(、aR)的最高上限。风险限额代表了银行在某一项业务中所能容忍的最大风险,凡在限额以内发生的非预期损失,都可以通过银行经济资本来抵御,超出限额则意味着损失会超过承受能力。限额管理是一种基于风险计量的管理方式,它综合体现了银行的经营战略、政策导向以及资本配置,代表了当今风险管理的专业化、精细化和系统化发展方向。与传统风险管理方式相比,它具有如下特征:

(一)限额管理是对风险的事前管理。在风险管理体系中,各类敞口的限额都是根据对风险变化的预测提前设定的。当某类风险敞口保持在限额以下,说明业务发展稳健,风险基本可控;当风险敞口逼近限额时,监测系统将发出预警信息,提示风险经理采取防范措施;而风险敞口一旦突破限额,就预示着风险正在显著上升,风险经理应启动紧急处理程序。可见,限额管理应发生在资产损失形成之前,属于“防患于未然”的事前管理。

(二)限额管理是对风险的实时动态管理。限额管理强调实时动态监控,即在每个时点上,系统都可以根据最新市场变化和业务数据,计算调整各项限额,并监测所有限额的执行状态。业务经理和风险经理通过客户终端,随时从限额管理系统获取最新数据,了解所辖业务的风险状态,做出及时、准确的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讲,限额管理必须依托一个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在畅通发达的网络环境下实现全行范围的连续监控。

(三)限额管理是对风险和收益的综合管理。风险限额是对业务经营规模施加的一种硬性约束。从短期看,限额管理可能会对业务拓展形成一定的制约,但长期而言它有利于银行的持续、健康发展。某项业务的开展在初始阶段会给银行带来较大的收益增加,但随着业务不断扩张,就会出现边际收益递减的现象;而如果业务规模突破风险限额,就会使RAROc降到较低水平,甚至出现负值,反而不利于银行增加实际收益。因此,风险限额不单纯是业务发展的约束,更为重要的,它是银行经营策略和风险承受能力的综合体现。

(四)限额管理是基于资产组合分析的全面风险管理。商业银行的限额管理体系建立在风险计量和组合分析的基础上,不仅涵盖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同时也贯穿了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各个层面。该体系不仅包括对单笔业务或某一客户的交易限额,也包括国家、行业、区域、产品等资产组合层面的额度限制。它基于对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风险敞口(EAD)的准确计算,也通盘考虑了资产风险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整个银行的实际资本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讲,限额管理体系具有全方位、全流程和全要素的管理功能,是银行真正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三、风险限额管理的基本流程

(一)风险限额设定。风险限额管理模式的基理就是在一定资本约束的条件下,按照组合的风险调整后收益率(RAROC)最大的规则将贷款限额总量分配到各个债项。风险限额设定是整个限额管理流程的重要基础,其本身就构成了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风险限额的设定分成四个阶段:首先是全面风险计量,即银行对各类业务所包含的信用风险进行量化分析,以确定各类敞口的预期损失(EL)和非预期损失。根据BaselⅡ的要求,信用风险可通过银行内部评级系统进行计量。第二,利用会计信息系统,对各业务敞口的收益和成本进行量化分析,其中制定一套合理的成本分摊方案是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第三,运用前文介绍的经济资本分配和配置模型,对各业务敞口确定经济资本的增量和存量。第四,综合考虑监管部门的政策要求以及银行战略管理层的风险偏好,最终确定各业务敞口的风险限额。

(二)风险限额监测。银行总行在风险限额后,需要对限额执行情况实施连续监测,限额监测是为了检查银行的经营活动是否服从于限额,是否存在突破限额的现象。为监测贷款限额的执行情况和贷款经济资本占用变化情况,设置单笔业务的贷款限额和经济资本限额监测指标。总行风险监控部按月对监测指标变化情况进行监测,通过内部评级系统和授信业务风险监测系统有关监测信息。当实际新增贷款余额超过新增贷款限额的理想额度时,或贷款实际占用经济资本超过该业务经济资本限额的理想额度时,对贷款限额按旬进行监测。此时,信贷经营部门应对资产组合结构情况进行分析,甄别出潜在突破风险限额的行业,及时调整营销重点。

(三)风险限额预警。根据经济资本配置要求,商业银行需要针对设定的各类敞口理想额度和限制额度(即风险限额),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当实际交易额超过理想额度时,系统发出蓝色预警信号;当实际交易额超过风险限额时,系统发出红色预警信号。当行业出现预警信号时,风险监控部应对出现预警信号的业务单元进行差别化分析,向总行有关信贷经营管理部门、审批部门及一级分行发出预警提示书,同时抄报首席风险。

(四)风险限额控制总行相关部门及一级分行在收到预警提示书后,根据不同的预警信号在单笔信贷业务的审批及贷款发放两个环节分别采取先核准后审批、暂停审批、先核准后发放等相应的措施,在核准时应把分行贷款经济资本占用系数是否下降作为考虑因素,促使分行进行结构调整。确保信贷投放在行业限额内。对于限额执行情况,应定期在风险报告中加以分析描述。对超限额的处置程序和管理职责必须做明确规定,并根据超限撷的程度决定是否上报5风险管理部门要结合业务特点,制定超限额后的风险缓释措施,定期进行返叵检测?

(五)风险限额调整。风险限额的调整分定期调整和不定期调整两种,定期调整是指在限额执行的中期,总行风险管理部在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产业及行业风险变化、限额执行情况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酌情提出调整行业限额的建议报营彳亍风控委审议。不定期调整是指总行信贷经营管理部门根据市场变化和业务发展的需要,有充分理由认为需要调整某业务单元的风险限额,以书面形式向总行风险管理部提出调整限额的建议,风险管理部在进行风险评估和测算后,提出调整风险限额的意见,报总行风控委审议或报首席风险官签批。

四、风险限额管理的组织框架

风险限额管理工作由总行风险管理部牵头,总行资产负债管理部、计划财务部、信贷审批部、风险监控部及公司业务部、机构业务部、集团客户部等经营和管理部门分工负责。

(一)风险管理部门职责:负责组织设计、优化行业风险评级和风险限额管理模型;负责风险评级和风险限额的计量;负责组织各相关部门对系统计算的评级结果和风险限额进行论证和调整,并上报有权审批机构审批;负责拟定贷款风险限额管理的有关政策和制度;负责将审定后的风险限额录入内部评级系统;负责行业经济资本占用比例变化的监测;负责对信贷经营管理部门调整风险限额的需求进行审核并报有权审批机构审批。

(二)对公信贷经营管理部门职责、对公信贷经营管理部门包括总行公司业务部、总行机构业务部和集团客户部。对公信贷经营管理部门负责参与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模型的优化,提供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所需要的相关资料;负责参与风险限额管理的研究和讨论,提出对评级结果、风险限额及相关配套政策的意见和建议;负责落实指令性风险限额管理的有关政策和调控措施;负责根据市场变化和业务发展的需要提指令性风险限额调整的意见;负责指导和督促分行执行风险限额管理,在行业限额内优化信贷资源配置。

(三)信贷审批部门职责。负责参与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模型的优化,提供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所需要的相关资料;负责参与风险限额管理的研究和讨论,根据审批情况提对评级结果、风险限额及相关配套政策的意见和建议;负责落实风险限额管理的相关风险政策和预控措施。

(四)风险监控部职责:负责参与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模型的优化,提供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所需要的相关资料;负责参与风险限额管理的研究和讨论,根据风险监控情况提对评级结果、风险限额及相关配套政策的意见和建议;负责对风险限额的监测和预警,并及时预警信号。

(五)资产负债管理部、计划财务部门职责。负责参与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模型的优化,提供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所需要的相关资料;负责参与风险限额管理的研究和讨论;负责综合经营计划与风险限额的衔接。

五、风险限额管理的体系构建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风险管理,但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不多,真正掌握的核心技术也较少。实践表明,风险限额管理具备较强的系统性、及时性和可操作性,是一项适用于现代金融体系特点的风险控制手段。我们应该加快引进和国外该领域的成熟技术,结合本国银行的具体情况,扎扎实实地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设计和探索工作。根据国际先进银行的经验,实施风险限额管理一般需要经过2~3年时间,其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启动阶段。风险限额管理涉及银行的所有业务条线,对全行经营管理将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董事会和高管层必须对此做出战略决策。尤其是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习惯于粗放式经营模式,偏重业务扩张,轻视风险控制,对限额管理理念在短时间恐怕难以接受,所以需要最高决策层下决心,方能有效地推动。决策者应对实施限额管理的战略意义形成共识,对工程实施难度做出充分估计,做好战略部署,集中优势资源,积极稳妥地推进工程建设。启动阶段的前提规划至关重要,可考虑聘请国外咨询公司协助完成规划,并由银行专家进行充分论证。

限额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1进行基于价值管理的工业项目限额设计的重要性

一个好的工业项目首选需要一个高水平的设计方案,而在这个设计过程中,如果项目投资额已经有个最高限额,则最有效的控制方法就是实行限额设计。因为只有在设计阶段就对工业项目的投资额进行控制,才能最有效的保证整个工业项目的总投资额不超标,为顺利进行整个工业项目奠定坚实基础[2]。在许多的工业项目中,每个设计阶段的成果都会对整个工业项目的造价费用控制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且如果项目的设计方案存在问题就极易会造成整个工业项目的投资数额超标,甚至于还要对遭受损失的一方进行一定数量的赔偿,这都是得不偿失的,都是必须要在项目的设计阶段就得设法避免。因此,要想保证工业项目的建设目标顺利实现,必须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并且在项目设计的各个阶段进行严格控制,即设计方案的比选、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等等,当然管理工业项目投资费用的控制人员也必须要以切合实际情况和科学的测算方法为基础进行工业项目投资金额的计算。

2工业项目限额设计的重点过程

限额设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各个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受前一阶段工程造价批复的制约,即可研批复估算限制初步设计概算,概算批复又限制施工图预算,以此类推,最后结算不会超过最初的可研批复造价。

2.1采用价值管理方法,合理确定项目设计限额

采用限额设计的首要任务是确定项目的设计限额,作为设计工作重要依据和约束条件的设计限额应该包括工程造价限额和工程量限额两个方面。推行限额设计最终目的是合理控制项目的工程造价,故最直接也是最终的限制条件即可表现为对工程造价的限制。另外,由于设计阶段工程造价主要受设计成果的影响,而设计成果体现到实体内容上即表现为工程量的大小,故在确定工程造价限额的同时,需要合理确定设计方案的工程量。通过价值管理方法,在剔除项目的剩余功能,确定必要功能之后,即可规划出合理的项目规模和先进水平。从而依据现行的计价依据即可确定合理的工程造价限额和工程量限额。对于工业项目,在确定项目纲领产品和产能后,在保证实现必要的生产生活功能后,根据专业的设计指标和参数即可规划出项目的建筑面积、设备种类、规格和数量以及各类配套项目规模等,从而进一步计算出本项目的设计限额,作为后续设计工作的依据和条件。

2.2优化工业项目设计方案

对于一个工业项目而言,虽然耗费成本最高的阶段是实施阶段,但是工业项目的设计方案对于整个工业项目的重要影响无论是谁都无法抹杀。而基于价值管理对工业项目进行限额设计更是离不开对于工业项目设计方案的优化。工业项目不同于一般民用项目,其生产设备投资所占比例较大,同时,工业项目的功能和效益的发挥直接受制于生产设备的配置,比如设备型号、功能、先进性和设备数量等。而设备投资对项目总投资的影响力比建筑工程要大得多,如同一种型号和功能的设备,选用不用的品牌、厂家和生产国家其设备费用差异非常大。而采用不同的工艺设计方案,可能其设备配置又不一样,对建筑物设计参数的要求也不同,对公用动力设施的配备也不一样,这些都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投资额。所以,工业项目设计方案优化重点是从工艺设计和设备选型等方面的优化。

3完善基于价值管理的工业项目限额设计方法的措施建议

3.1明确工业项目的必要目标,采用高效的设计方案

对于工业项目必要目标的关注必须要足够重视,只有了解了一个工业项目的必要目标,才可以在充分实现工业项目必要目标的基础上,对项目设计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而经过充分优化的工业项目的设计方案才是高效的,不仅是因为此时的设计方案去除了多余和过剩的部分,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节省了项目投资,一个高效的设计方案可以对工业项目的实施阶段发挥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不仅是对工业项目建设资金的节省,也是在逐步提升工业项目设计方案的质量和水平。

3.2完善工业项目设计的各阶段工作任务

对于一个工业项目设计阶段也不仅仅是一份设计图纸而已,其设计过程通常分为方案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但是各个阶段得重要性以及耗费的费用是不同的。。根据国内外的权威研究显示,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阶段是影响投资最大的阶段,方案设计阶段影响程度达到75%--95%;初步设计阶段时为35%--75%;施工设计阶段时为5%--35%。进行限额设计的关键阶段,也是效率最高的阶段在于项目方案设计阶段。即阶段越早,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越大,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在方案设计阶段就要以批准的设计限额为依据,采用PDCA的循环工作方法,将各个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在设定的限额之内,以实现最终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

4结语

基于价值管理对工业项目进行限额设计必须具有切实的可操作性、可执行性,尤其是对设计方案的优化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当然,工业项目的限额设计方案也必须能够实现价值管理的必要目标,能够使工业项目的实施有着切实的投资金额控制。制定一个完善的基于价值管理的工业项目的限额设计方案就可以在实际的工业生产中按部就班的进行,可以有效的降低工业项目进行生产的管理难度。

作者:郑志山 单位:中国联合工程公司

参考文献

[1]高穹.石化企业总图运输设计的探讨[J].山东工业技术,2015,06∶245.

[2]田军.大型循环经济工业项目设计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4,03∶212.

限额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风险限额管理是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法、技术和管理制度上的创新。国际实践证明,风险限额管理可以有效地降低贷款集中性风险,实现贷款风险的事前管理和控制,强化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本文从风险限额管理的理念出发,介绍了风险限额管理的基本流程和组织框架.并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进行了设想和展望。

    一、引言

    现代商业银行业务是由多个产品、部门、地区等维度组成的资产组合,随着金融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决策者需要在组合层面上判断业务与产品的风险与价值,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和业务决策。风险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就是“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各类金融危机的发生更进一步说明,风险集中度管理上的失控,不仅容易导致银行遭受难于承受的损失,而且也使得风险十分容易在不同机构、不同地区之间“传染”,造成系统性风险。对于超大型商业银行,由于其管理层级多,分散风险、控制集中度风险的难度更大,且显得尤为迫切。近年来,许多国外先进银行开始应用经济资本管理方法,设定各类产品和交易的风险敞口设定七限,实行风险限额管理。这些限额之问相互联系和制约,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着制约、分散和预警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风险限额管理体系。

    二、风险限额管理的理念

    风险限额是根据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RAROC)的最大化原则,应用资产组合分析模型设定的风险敞口(EAD)或风险价值(、aR)的最高上限。风险限额代表了银行在某一项业务中所能容忍的最大风险,凡在限额以内发生的非预期损失,都可以通过银行经济资本来抵御,超出限额则意味着损失会超过承受能力。限额管理是一种基于风险计量的管理方式,它综合体现了银行的经营战略、政策导向以及资本配置,代表了当今风险管理的专业化、精细化和系统化发展方向。与传统风险管理方式相比,它具有如下特征:

    (一)限额管理是对风险的事前管理。在风险管理体系中,各类敞口的限额都是根据对风险变化的预测提前设定的。当某类风险敞口保持在限额以下,说明业务发展稳健,风险基本可控;当风险敞口逼近限额时,监测系统将发出预警信息,提示风险经理采取防范措施;而风险敞口一旦突破限额,就预示着风险正在显着上升,风险经理应启动紧急处理程序。可见,限额管理应发生在资产损失形成之前,属于“防患于未然”的事前管理。

    (二)限额管理是对风险的实时动态管理。限额管理强调实时动态监控,即在每个时点上,系统都可以根据最新市场变化和业务数据,计算调整各项限额,并监测所有限额的执行状态。业务经理和风险经理通过客户终端,随时从限额管理系统获取最新数据,了解所辖业务的风险状态,做出及时、准确的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讲,限额管理必须依托一个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在畅通发达的网络环境下实现全行范围的连续监控。

    (三)限额管理是对风险和收益的综合管理。风险限额是对业务经营规模施加的一种硬性约束。从短期看,限额管理可能会对业务拓展形成一定的制约,但长期而言它有利于银行的持续、健康发展。某项业务的开展在初始阶段会给银行带来较大的收益增加,但随着业务不断扩张,就会出现边际收益递减的现象;而如果业务规模突破风险限额,就会使RAROc降到较低水平,甚至出现负值,反而不利于银行增加实际收益。因此,风险限额不单纯是业务发展的约束,更为重要的,它是银行经营策略和风险承受能力的综合体现。

    (四)限额管理是基于资产组合分析的全面风险管理。商业银行的限额管理体系建立在风险计量和组合分析的基础上,不仅涵盖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同时也贯穿了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各个层面。该体系不仅包括对单笔业务或某一客户的交易限额,也包括国家、行业、区域、产品等资产组合层面的额度限制。它基于对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风险敞口(EAD)的准确计算,也通盘考虑了资产风险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整个银行的实际资本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讲,限额管理体系具有全方位、全流程和全要素的管理功能,是银行真正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三、风险限额管理的基本流程

    (一)风险限额设定。风险限额管理模式的基理就是在一定资本约束的条件下,按照组合的风险调整后收益率(RAROC)最大的规则将贷款限额总量分配到各个债项。风险限额设定是整个限额管理流程的重要基础,其本身就构成了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风险限额的设定分成四个阶段:首先是全面风险计量,即银行对各类业务所包含的信用风险进行量化分析,以确定各类敞口的预期损失(EL)和非预期损失。根据BaselⅡ的要求,信用风险可通过银行内部评级系统进行计量。第二,利用会计信息系统,对各业务敞口的收益和成本进行量化分析,其中制定一套合理的成本分摊方案是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第三,运用前文介绍的经济资本分配和配置模型,对各业务敞口确定经济资本的增量和存量。第四,综合考虑监管部门的政策要求以及银行战略管理层的风险偏好,最终确定各业务敞口的风险限额。

    (二)风险限额监测。银行总行在风险限额后,需要对限额执行情况实施连续监测,限额监测是为了检查银行的经营活动是否服从于限额,是否存在突破限额的现象。为监测贷款限额的执行情况和贷款经济资本占用变化情况,设置单笔业务的贷款限额和经济资本限额监测指标。总行风险监控部按月对监测指标变化情况进行监测,通过内部评级系统和授信业务风险监测系统有关监测信息。当实际新增贷款余额超过新增贷款限额的理想额度时,或贷款实际占用经济资本超过该业务经济资本限额的理想额度时,对贷款限额按旬进行监测。此时,信贷经营部门应对资产组合结构情况进行分析,甄别出潜在突破风险限额的行业,及时调整营销重点。

    (三)风险限额预警。根据经济资本配置要求,商业银行需要针对设定的各类敞口理想额度和限制额度(即风险限额),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当实际交易额超过理想额度时,系统发出蓝色预警信号;当实际交易额超过风险限额时,系统发出红色预警信号。当行业出现预警信号时,风险监控部应对出现预警信号的业务单元进行差别化分析,向总行有关信贷经营管理部门、审批部门及一级分行发出预警提示书,同时抄报首席风险。

    (四)风险限额控制总行相关部门及一级分行在收到预警提示书后,根据不同的预警信号在单笔信贷业务的审批及贷款发放两个环节分别采取先核准后审批、暂停审批、先核准后发放等相应的措施,在核准时应把分行贷款经济资本占用系数是否下降作为考虑因素,促使分行进行结构调整。确保信贷投放在行业限额内。对于限额执行情况,应定期在风险报告中加以分析描述。对超限额的处置程序和管理职责必须做明确规定,并根据超限撷的程度决定是否上报5风险管理部门要结合业务特点,制定超限额后的风险缓释措施,定期进行返叵检测

    (五)风险限额调整。风险限额的调整分定期调整和不定期调整两种,定期调整是指在限额执行的中期,总行风险管理部在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产业及行业风险变化、限额执行情况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酌情提出调整行业限额的建议报营彳亍风控委审议。不定期调整是指总行信贷经营管理部门根据市场变化和业务发展的需要,有充分理由认为需要调整某业务单元的风险限额,以书面形式向总行风险管理部提出调整限额的建议,风险管理部在进行风险评估和测算后,提出调整风险限额的意见,报总行风控委审议或报首席风险官签批。

    四、风险限额管理的组织框架

    风险限额管理工作由总行风险管理部牵头,总行资产负债管理部、计划财务部、信贷审批部、风险监控部及公司业务部、机构业务部、集团客户部等经营和管理部门分工负责。

    (一)风险管理部门职责:负责组织设计、优化行业风险评级和风险限额管理模型;负责风险评级和风险限额的计量;负责组织各相关部门对系统计算的评级结果和风险限额进行论证和调整,并上报有权审批机构审批;负责拟定贷款风险限额管理的有关政策和制度;负责将审定后的风险限额录入内部评级系统;负责行业经济资本占用比例变化的监测;负责对信贷经营管理部门调整风险限额的需求进行审核并报有权审批机构审批。

    (二)对公信贷经营管理部门职责、对公信贷经营管理部门包括总行公司业务部、总行机构业务部和集团客户部。对公信贷经营管理部门负责参与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模型的优化,提供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所需要的相关资料;负责参与风险限额管理的研究和讨论,提出对评级结果、风险限额及相关配套政策的意见和建议;负责落实指令性风险限额管理的有关政策和调控措施;负责根据市场变化和业务发展的需要提指令性风险限额调整的意见;负责指导和督促分行执行风险限额管理,在行业限额内优化信贷资源配置。

    (三)信贷审批部门职责。负责参与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模型的优化,提供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所需要的相关资料;负责参与风险限额管理的研究和讨论,根据审批情况提对评级结果、风险限额及相关配套政策的意见和建议;负责落实风险限额管理的相关风险政策和预控措施。

    (四)风险监控部职责:负责参与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模型的优化,提供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所需要的相关资料;负责参与风险限额管理的研究和讨论,根据风险监控情况提对评级结果、风险限额及相关配套政策的意见和建议;负责对风险限额的监测和预警,并及时预警信号。

    (五)资产负债管理部、计划财务部门职责。负责参与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模型的优化,提供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所需要的相关资料;负责参与风险限额管理的研究和讨论;负责综合经营计划与风险限额的衔接。

    五、风险限额管理的体系构建

限额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限额设计;问题;控制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限额设计就是按照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及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在保证达到工程建设项目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严格控制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不合理变更,从而保证总投资限额不被突破。其是设计阶段投资控制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是,在传统的设计工作中,往往存在投资主体随意扩大工程规模、提高建设标准,导致工期延误、项目功能与项目投资不成比例等问题。这些“三算”问题急于得到解决,所以要真正实现限额设计,就要制定基于设计阶段的动态经济分析和控制。

一、限额设计的意义、过程和目标

限额设计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限额设计可有效控制工程造价;2、限额设计可明显地增强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的经济意识;3、限额设计可清洗的明晰项目承包和建设双方的责、权、利等关系;4、限额设计是科学合理地节约建设投资的重要保证。

限额设计的过程实际上是工程设计技术人员和技术经济分析人员,密切合作的过程,必须做到技术与经济的统一。技术人员在设计时要进行优化设计,而技术经济分析人员要及时进行设计造价的估算,两者达到密切配合,共同来实现工程建设投资控制的目的。而要在设计阶段实行限额设计就需满足条件:具有对设计概、预算工程造价进行审查的能力;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确定降低工程造价的主要设计因素;明确设计单位限额设计的职责;处理好限额设计与其它方面的关系具备相适应的管理基础。

要合理确定设计限额,使设计限额真正起到控制作用,就必须尊重科学,尊重实际,实事求是,并维护设计限额的严肃性。既要反对故意压低投资、有意漏项,从而给整个项目投资控制留下先天患的倾向,又要反对有意抬高投资,向投资者多要钱的做法。即在限额设计的目标中必须体现设计的标准、规模、原则的合理确定和有关该预算基础资料的合理取定,通过层层分解,实现了对投资限额的控制与管理,也就同时实现了对设计规模、设计标准、工程量及概预算指标等方面的控制。

二、限额设计的控制

(一)限额设计的纵向控制

限额设计贯穿于各个阶段,而每个阶段中必须贯穿各专业的每一道工序。在每个专业、每道工序中都要把限额设计作为重点工作内容,明确限额设计目标,实现工序管理。各专业限额的实现,是实现总限额的保证。

初步设计要重视方案选择,按审定的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进一步落实投资可能性初步设计应该是多方案比较选择的结果,是项目投资估算的进一步具体化。如发现重大设计方案或某项费用超出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投资限额,应及时反映,并提出解决办法。在初步设计限额设计中,应强化控制工程造价意识,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

把施工图预算严格控制在批准的概算以内,要把重点放在工程量控制上。工程量一经审定,即作为施工图设计工程量的最高限额,不得突破。但由于初步设计毕竟受到外部条件的限制,如地质报告、材料供应、协作条件等变化影响,因此可能引起己确认的概算价值的变化[4]。这种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是允许的,但必须经过核算和调整,有时还必须重新编制或修改初步设计,并报原审批单位审批,投资控制额即以新批准的文件为准。

加强设计变更管理。对非发生不可的变更,应尽量提前实现,以使损失降到最少。要建立相应的设计管理制度,如要加强设计变更层层审批的管理工作[5]。尽可能把设计变更控制在设计阶段,对影响工程造价的重大设计变更,要用先算经济帐,后变更的办法解决,使工程造价得到有效控制。

树立“主动控制”与“动态管理”的理念。在限额设计中,为了克服被动控制的不足,可将系统论和控制论的成果应用于其中,将“控制”立足于预先分析目标偏离的可能性,并事先主动地拟定和采取各种预防性措施,尽可能减少以至避免目标值与实际值的偏离,确保计划目标得以实现。

实施限额设计的全过程是工程建设在设计阶段的投资额的动态反馈和目标管理过程。根据工程设计阶段进展的情况,及时比对投资限额,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实现限额设计的动态控制[6-7]。其实施全过程见图1.1所示。

(二)限额设计的横向控制

限额设计横向控制的主要工作,就是健全和加强设计单位内部的经济责任制,同时要实行限额设计的节奖超罚。

首先要建立内部限额设计责任制,将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个人。要明确总设计师、工程经济师负责人、概预算编制人员、专业负责人和设计人员在限额设计中的岗位职责,确立技术、经济、质量互为一体的观念。

其次要实行限额设计的节奖超罚,设计单位通过采用新设备新工艺或通过优化设计,节约了工程投资,应根据节约投资额的大小,给予设计单位相应的奖励;另外,因设计单位设计错误、漏项、扩大规模和任意提高标准而导致工程静态投资超支,要扣减设计单位的设计费。

三、限额设计应注意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在积极推行限额设计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它的不足,从而在推行过程中加以完善和改进。比如,1、限额设计理论及操作技术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发展;2、限额设计效果好,但项目全寿命费用却不低的经济现象;3、过分强调限额设计的重要性,使一些新颖别致的设计受其限制无法实现。

在运用限额设计的过程中,针对以上不足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进行改进和完善详细调查并分析研究外部环境条件,确定哪些影响目标实现和计划运行的有利和不利因素;用科学的方法制定计划,预防偏离的发生;加强信息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为预测工程项目未来发展状况提供全面、及时、可靠的信息。

在限额设计中,要适当考虑工程运行、维修、管理等过程的费用,降低工程全寿命费用。合理分解和使用投资限额。不要死扣限额不放,如确实在投资确定以后发现有更好的设计方案额,可适当增加投资,报请主管部门批准后,允许调整或重新确定限的理解和认识上需要求得共识、研究和完善之处。

结论:

限额设计在工程项目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各建筑单位只有切实地结合自身情况,从工程的准备期、施工期、竣工期以及后期维护中综合考虑成本,尽可能地降低工程的费用支出,并做好针对性的限额设计方案,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经济利益。

[1] 成虎.工程项目管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6-18.

[2] 丛培经,黄友帮编.工程建设目标控制与监理.北京:科技出版社,1992:63-81.

[3] 曹如宝.建设项目投资控制.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5:76-78.

[4] 徐大图.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29-71.

[5] 黄金枝.工程项目管理—理论与应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34-36.

限额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设计阶段;限额设计;成本控制

1、文献综述

1.1 限额设计方法在国外研究现状

限额设计起源于 70 年代的美国,最开始是一种强制性的指令。Yu M等认为设计阶段对项目的成本影响是深远的,应当增加在设计阶段的成本投入,提出了设计阶段限额设计的必要性。Kim G等认为建设项目的开发成本受到许多指标影响,因此有必要进行独立的变量的研究来确定不同指标的选择对开发成本的影响。其中就有建设项目设计阶段的成本指标的选择,这对于限额设计的细化提出了方向。Kuprenas J发现设计阶段项目经理通过运用基于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来进行限额设计显著降低了项目的成本。时间和成本,被认为是认证建筑项目的是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Stoy C等在研究设计阶段对住宅项目的成本影响的成本动因时提出了如何选择具体的成本指标,利用回归分析确定了相关的成本驱动因素,为设计选择提供了指导 。综上,国外的限额设计研究比较深刻,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也较高,最终的效果也比较理想。

1.2 限额设计方法在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家在基本建设项目投资控制中一直在推行限额设计,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实际工作中为业主节约了大量的投资,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首先,对限额设计的理解不够全面。大多学者认为:“限额设计就是按照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投资估算等项目决策阶段的控制文件来指导项目实施阶段初步设计;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按照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保证总投资限额不被突破。设计单位在不超出投资规模的前提下,完成对工程项目的设计任务。其次,对目标值的控制连续性不强。陈一飞等综合了模糊聚类理论和灰色关联分析的优点,提出了灰色模糊聚类算法,能够比较科学的对限额设计限额确定并进行分配[1]。最后,不同利益主体不能相互配合。马元等一致认为限额设计不能只为节约投资服务,更加要注重的是对科学和实际的尊重,并通过精心设计来保证设计的科学性。他们认为投资主体和设计主体是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拥有不同的利益关系,因此要充分发挥限额设计的作用,就必须准备认识到这一点[2]。国内限额设计的研究中,实际模型要远远少于经验总结和建议要远多于实际模型,总的说来限额设计在国内的研究尚需不断完善。

2、限额设计下设计阶段投资控制的现状分析

就目前限额设计方法在我国的现状,总结几条如下:

2.1 对限额设计的理解不够全面

在我国无论投资主体是政府,还是企业和个人,都特别强调投资控制,因此在设计合同中都希望设计单位进行限额设计,认为给定项目的投资目标值,设计院就能完成,忽视了业主及造价工程师在设计过程中参与的重要性,更不注重设计变更的控制。因而现在许多限额设计,实际上是设计人员完成了设计,造价工程师才做概算和施工图预算,而在施工阶段的所有设计变更中,设计院的造价工程师均未参与,因此对整个工程的限额目标就无法控制。

2.2 对目标值的控制连续性不强

限额设计目标值是初步设计开始前,依据批准的可研报告及其投资估算确定的。目前投资估算由咨询公司确定,设计概算由设计院编制,施工中的设计变更由监理公司或业主控制,谁都不能最终控制投资;由于业主出于各种目的,有时将目标值定得过高,如向政府申请财政拨款和国债,向银行申请贷款,有时又过低,如为了满足政府相关部门审批需要。即使在总目标值比较准确的情况下,由于设计单位造价工程师未参与前期工作,使得在确定各单项工程、单位工程的分目标时,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往往与各分目标值发生较大的误差。

2.3 设计单位积极性不高

目前国内设计单位基本上是国营独资单位,在投资控制方面大多数还沿用计划经济方法,未能在设计过程中进行限额设计,主要是以下原因:(1)从现行设计收费看,设计单位更愿意沿用以前的方法,因为设计过程中无需更多的时间、采用更多的方法进行技术方案经济比较,所以不愿推行限额设计。(2)现行设计周期短,无法很好的进行限额设计。无论业主是政府或房地产公司,都特别强调缩短时间,其设计周期远远短于国家规定的工期。(2) 现行国有独资设计单位的分配机制不利于推行限额设计。大多数设计单位注重的是设计人员的方案能力,而对方案的经济性评价和造价工程师重视不够,在具体分配上,往往给予方案重奖,对采用限额设计的项目之设计人员,没有鼓励政策,待遇相对较低,影响了整个设计单位推行限额设计。

3、限额设计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3.1 限额设计的概念

限额设计,就是按照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及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按照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同时各专业在保证达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严格控制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不合理变更,保证总投资限额不被突破[3]。

根据限额设计的定义,影响工程设计的静态投资的建设项目时限额设计的主要控制对象。我们应该利用层层限额设计来实现对项目投资限额的动态控制与管理,进行投资分解和工程量控制是实行限额设计的最有效途径和主要方法。

3.2 限额设计的主要内容

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是指编制出满足设计任务书要求、造价受控于投资决策的设计文件,限额设计由此提出。按照投资估算额进行初步设计,之后按照初步设计概算造价限额进行施工图设计,按施工图预算造价对施工图设计的各个专业设计文件做出决策。限额设计应将上一阶段审定的投资额作为下一设计阶段投资控制的总体目标。将该项总体限额目标层层分解后确定各专业、各工种或各分部分项工程的风险目标[4]。

4、限额设计下成本控制的步骤

4.1确定建设项目的投资限额

设计任务书中的项目总投资额的依据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投资额,控制项目造价的依据就是经过审批后的设计任务书中的项目总投资额,由此可知,提高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投资估算的科学性、准确性、可信性,便成为合投资限额的重要环节。为适应推行限额设计的要求,应当合理运用技术经济方法进行分析和论证,编制准确可行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4.2科学合理分配初步设计的投资限额

项目总设计师应在给设计师设计之前,将任务书中规定的设计原则、建设方针、技术经济指标和设计限额等向设计人员交底,将设计任务与规定的投资限额分工程分专业下达到设计人员,将设计任务书中规定的投资限额分配到各单项工程和单位工程,汇总后即为投资限额。在这个阶段需要各专业设计人员对投资限额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对项目的各种费用指标提出方案比选,做出投资限额决定最终确定投资限额。

4.3以投资限额为依据进行初步设计

初步设计开始时,应该按照批准后的投资估算来对多种设计方案进行比较、优选来进行设计。严格按照施工规则、施工组织设计和合同文件要求,对费用指标和经济指标谨慎合理科学的选择,并确定设计概算,经专家或者负责人审核认可后的设计概算限额就是之后进行施工图设计控制投资造价的依据。

4.4施工图设计的造价控制

将经专家或者负责人审查批准的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概算,作为施工图设计的造价控制限额。施工图设计应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原则要求进行,使施工图纸的预算造价控制在批准的初步设计概算范围内。施工图阶段限额设计的工作重点是控制工程量,将审定的初步设计工程量作为控制工程量的基准 [5]。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核算和调整,来控制施工图设计不突破设计概算限额。

5、限额设计下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5.1 存在的问题

(1)传统限额设计理论对限额设计值分配的方法和操作技术没有明确的指出,使得应用中缺乏操作性。通常进行限额设计时,通过参考类似工程的技术经济资料,将投资估算加以切换分割到各单位工程或单项工程中。这种方法和实际的项目情况会有较大出入,仅以类似工程的投资比例作为参考很不合理,缺乏科学逻辑性的操作方法。

(2)传统的限额设计突出强调了设计限额的重要性,这种情况下限制了设计人员的创造性,使得一些新材料、新技术不能在项目设计过程中得到实现,使价值管理的两条提高价值的途径无法充分运用[6]

(3)限额设计中的限额如投资估算、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等,对项目的运营维护成本考虑不够,容易出现限额设计效果与项目的全寿命周期成本相对立的局面。

5.2 改进措施

限额设计在我国发展至今,通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工程项目实践的思考,限额设计有以下的改进:

(1)踏实准备阶段

要详细调查研究项目外部环境条件,对影响实现设定目标有利及不利因素做到认真的备案;科学制定设计计划,防止限额设计过程发生偏离;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到位,为预测工程项目未来发展状况做好踏实的信息支撑。

(2)加强限额设计方案比选

加强建设项目各专业的方案比选是基本途径。因为,设计的经济性在于方案的经济性,对设计方案开展技术经济分析,通过备选方案的提出比选和优化,可以有效地发挥设计人员的创造性。

(3)严格把关限额指标

设计单位的各部门应该严格把关控制限额设计指标,同时应根据具体项目情况留出一定的调节使用比例,以利于在之后的设计过程中发挥创造性,为形成确有成效的设计方案创造有利条件。

(4)限额设计引入价值工程理论

通过应用价值工程功能分析,对各建设项目组成部分的功能加以量化处理,确定功能评价系数,以此作为设计限额分配的技术参数,从而最终求出分配到各专业、各单位工程的设计限额值。这样就要求设计人员能够提高技术经济水平,在方案设计阶段,在限额设计引入价值工程理论,加强价值工程活动的分析,选出项目造价与功能最佳匹配的设计方案,使限额设计更加合理科学。

参考文献:

[ ]陈一飞,唐祥忠,郭彦利. 基于改进模糊聚类算法的工程限额设计模型[J].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1,03:70-74.

[2]马元,张广斌. 浅议工程建设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1:63-64.

[3]蔡辉旺,陶莉. 限额设计下项目成本控制的探讨 [J].建筑经济.2012(2):44-45

[4]芮光雨,王彤. 项目决策分析与评价[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6.35-40

[5]张振. 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1):188-191.

[6]王芙蓉. 价值管理在建设项目设计阶段的应用[D].中南大学,2008.

作者简介:

限额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经济资本;限额管理;风险管理

Abstract:Limit Management is the application of portfolio management in the field of credit risk management. Banks can release the management of loan and reduce the loss caused by the economy fluctuation. Based on the international banks’ experience,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principle and framework of limit management,and points out the methodology of limit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economical management. It provides good reference for the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to carry out the limit management.

Key Words:economical capital,limit management,risk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 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10)10-0021-05

一、引言

风险限额管理是一种基于风险计量的管理方式,是资产组合理论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综合体现了银行的经营战略、政策导向以及资本配置,代表了当今风险管理的专业化、精细化和系统化发展方向。客户风险限额管理是从微观层面对单个交易对手和单笔交易的集中度风险的管理和控制;而行业限额管理则是从中观层面对同一经济行业的资产组合风险集中度的管理和控制。行业是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重要经济范畴,是由具有共同特征的企业群体所组成。行业的兴衰决定了行业内部企业生存的条件和发展状况,进而影响到与行业相关的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银行通过行业风险限额控制,能够防止银行资产过度集中,从而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实现组合最优化的目标。

国际商业银行在最初引入风险限额管理的概念时,将其主要定位于防范和控制风险。随着经济资本及风险调整资本回报率(RAROC)、经济增加值(EVA)等方法的引入,风险限额管理己不再单纯具有风险防范和控制功能而逐渐成为银行实现发展战略和获取最大化收益的重要管理手段之一。Christtopher James (1996)介绍了美洲银行建立的基于RAROC的资本分配体系。Alistair Milne和Mario Onorato(2004)证明了RAROC方法是风险的精确度量。Neal M.Stoughton和Josef Zechner(2006)以EVA最大化目标函数,利用RAROC方法介绍了银行权益资本的最优筹集数量级分配原理。

国内开展以RAROC为核心的银行经济资本配置研究较晚。张学峰、张长海(2007)通过RAROC系统,对银行不同的业务部门和产品采用了同一指标进行绩效度量和资本金配置。武剑(2004,2007)阐述了银行经济资本配置的前提和配置方法,构建各种风险紧密联系的统一管理体系。魏灿秋(2003)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商业银行资本配置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宋欣宇(2008)运用期权定价方法,研究行业风险限额问题,给出行业限额的期权定价法算法。张亚兰(2008)详细分析了风险限额管理的内容和流程,重点分析并比较市场、信用及操作风险测算模型,提出分阶段地构建风险限额管理体系。

本文结合国际先进银行的经验,针对中国国情,提出根据RAROC最大化原则,应用资产组合分析模型设定的行业风险经济资本需求的最高上限。

二、行业限额管理流程

风险限额管理是对风险和收益的综合管理以及基于资产组合分析的全面风险管理。限额管理流程是银行内部进行限额管理和监控的一整套程序,主要包括限额政策制定、限额设置、限额监控等三个环节。

(一)限额政策制定

风险限额管理涉及银行所有业务条线,对全行经营管理将产生重大影响,董事会和高管层必须对此做出战略决策和规划。在目前市场竞争激烈、粗放经营惯性仍存的现实条件下,风险限额管理理念要在短时间得到广泛认同和全面实施的难度较大,因此更需决策层形成共识,坚定不移地推动实施,不断深化统一各级机构的认知和行为。制定明确的政策是实现有效管理限额的基础。

1. 明确限额管理流程及相关部门职能。限额的设定涉及业务、财务、风险和IT等部门。首先,财务部门提交上一期资金使用和收益数据,业务管理部门提出新一期经营计划。风险管理部门对各业务单元的风险收益情况做出评价,确定各部门的风险权重和利润贡献度,以此测算出下一期各部门所需分配的经济资本和风险限额,并与业务管理部门所提经营计划做比较。然后,风险管理部门将限额管理报告提交董事会。董事会对报告进行审议,确定下一期风险限额方案,风险管理部门承担限额管理系统的日常维护工作,定期对限额模型进行检验、优化和升级。

2. 明确风险限额的执行力度。风险限额的执行力度通常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董事会的风险偏好,如果战略管理者倾向于稳健经营,则风险限额的刚性就比较强;二是风险限额计算结果的可靠性,这主要受计量模型和数据质量的影响。不同银行对风险限额的执行力度是不同的。有的银行进行严格的限额管理,要求限额不可突破;而有的银行则更多地把限额管理看做一种预警机制。这种理念上的差别形成了对经营活动的不同导向。限额管理系统可以设立一些预警指标,这些指标会在逼近限额的时候及时发出预警信号,提示管理者采取防范措施。

(二)限额设置

设置限额的目的是要让业务所面临的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既不能限制业务正常发展,又要对风险形成有效的防控,平衡点的选择是科学性和动态性的有机结合。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限额管理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根据商业银行的资本实力、股东目标、风险偏好和监管规定等,确定商业银行总体风险水平以及相应的抵御风险损失的风险限额;根据各业务部门或业务人员的风险测量结果以及其他因素,在各层次间进行风险限额分配。根据分配的风险限额对各业务部门乃至每一笔交易的风险进行监控,并进行动态分配调整。

从国际银行的经验看,风险限额主要包括集中度限额、VAR 限额和止损限额三种形式。集中度限额是直接设定于单个敞口( 如国家、行业、区域、客户等) 的规模上限,其目的是保证投资组合的多样性,避免风险过度集中于某类敞口。VAR限额是对业务敞口的风险价值进行额度限制,这是一种比较科学的限额设定方式,可广泛应用于信贷业务、资金业务、国际业务等领域,并且在使用中具有较高的灵活性,易于在各条业务线上进行加总和分拆计算。止损限额以实际损失而非可能损失为监测对象,它是集中度限额和VAR限额的重要补充,主要用于控制市场风险,多采取“盯市”方式,即一旦银行所持资产的市值跌破某一临界点,银行立即采取交割、斩仓等措施,以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

由于经济资本对构成信用风险的各个关键要素(PD、LGD、EAD、M、R)都进行了充分的考虑,尤其是对信用集中度风险进行了很好的捕捉和反映,因此在组合集中度风险控制限额设定方法中,运用经济资本确定各组合层次的信用集中度风险控制限额是目前最为先进的手段,该方法被国外银行广泛应用。经济资本能有效反映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通过量化技术比较精确地测算现有资产在将来一段时间内的非预期损失大小,并据此衡量业务的风险成本和股东价值增值能力。

(三)限额监测

限额监测作为风险监测的一部分,由风险管理部门对限额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并定期监测报告。及时捕获超限额的苗头或趋势,提高限额使用效率。对于超限额的处置,应由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组织落实。对于限额执行情况,应定期在风险报告中加以分析描述。如果业务规模远远低于设定的限额,说明经营保守,资金闲置,造成资源浪费,增加了机会成本;如果超过限额,则意味着将占用过多的经济资本。针对频繁突破限额的资产组合,需组织对资产组合对应的内外部因素进行分析,确认是否需要调整限额。对风险限额的执行情况,总行要定期进行反馈检验,并对限额进行调整或重新设定。

对于超限额资产组合,风险管理部门要结合业务特点利用风险管理工具进行风险缓释。常用的管理风险的工具有银团贷款、证券化、信用衍生品等。在国外的商业银行中,这三种工具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银团贷款通常有一级银团贷款和二级贷款市场,历史上国外银行的银团贷款曾经占有重要地位,美国银团贷款的主要投资者为机构投资者、金融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及海外银行。信用衍生品市场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品种包括总收益互换、信用违约互换、信用票据场外交易等,商业银行可以使用信用衍生品来使贷款组合多样化,避免行业集中度过高,或者通过违约互换降低信用风险。

目前,我国金融衍生市场基础薄弱,利率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债券市场发展不完善,这些现状制约了信用衍生市场的发展。银行通过直接超限额的信贷资产对贷款组合结构进行再平衡,实现资产组合的再平衡比较困难。因此在限额占用接近设定限额的情形下,银行可采取授信政策调整、定价政策调整、抵质押政策调整、银团贷款等措施缓释资产组合。

三、限额设置流程分析

研究行业风险限额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行业授信额度的限制,使商业银行的贷款信用风险保持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那么,假设商业银行的贷款可以看成一个投资组合,组合的构成单元就是各个行业,行业风险限额研究的目标也就演变为寻求投资组合构成单元(行业)的合理权重而使组合总风险可控。设定限额的目的是要让业务所面临的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既不能限制业务正常发展,又要对风险形成有效的防控,平衡点的选择是科学性和动态性的有机结合。以限额的方式设定信贷组合的发展规模,并优化信贷资产结构,在给定的资本投入约束下,实现信贷组合整体收益的最大化。

在经济资本模型中,通过银行整体资产组合的经济资本考虑构成各组合内资产间的相关性,计算各组合经济资本需求。基于经济资本计量结果,可以分析银行整体以及部分信贷组合的风险特征、损失状况、风险调整收益等情况,帮助银行降低信贷资产集中度风险,进行行业限额设置。限额制定是限额管理流程中的核心部分,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的流程。以下本文基于某银行数据进行行业限额设置,整个过程包括存量组合分析、初始设置、规划优化、专家调整等四个部分。

(一)存量组合分析

收集上一年度资产组合的业务规模、收益、成本、风险等相关数据,计算总体资产经济资本需求,以及各资产组合经济资本需求及RAROC值。进行存量资产组合分析有两个目的:一方面,各资产组合收益、成本、风险等指标是专家调整阶段考虑的因素。对那些收益率高,成本率和预期损失率相当低的行业应该适当调高限额,鼓励发展。另一方面,各资产组合收益、成本、风险等指标,是进行限额初始设置的基础。

(二)限额初始设置

根据当期的业务新增19%的计划,假设资产组合结构及风险状况不变,将新增业务计划分配到各个资产组合。分配结果如表2所示,由于假设当期各资产组合成本、收益和风险状况与上一期一样,各资产组合敞口和经济资本有所增长,但各资产组合RAROC及全行RAROC不变。

(三)线性规划优化

线性规划(Linear Programming)理论是一门研究如何使用最少资源最优完成科学研究、经济管理中实际问题的专门科学。如图3所示,使用该理论解决行业资产组合经济资本限额最优分配的问题。可以在考虑经营目标、风险偏好、行业外部环境、限额利用等约束条件下,实现全行RAROC最优化的目标。

经营目标是指根据市场环境及投资者期望,设定资产规模、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等业务发展目标。即明确了未来一年信贷组合目标敞口规模,其中涵盖了银行在行业发展上的战略重点。股东资本回报率体现了RAROC最低实现目标,即RAROC最大化的底线。

风险偏好是指基于指标的代表性、有效性、可计量性、实用性等原则,结合风险管理要求,设定各风险类型管理指标及资本充足率目标。基于可用资本总量,资本充足率目标可以作为资本需求总量的上限。

行业外部环境包括行业信用空间和行业风险评级。行业信用空间是指在行业某个已经确定的发展阶段,在一定的竞争状态和市场供求状态下,综合考量维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和保证一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的条件约束,结合宏观政策的影响后,行业在理论上所能获得的信用额度。行业信用空间是行业贷款规模增长的客观约束,一般作为组合规模增长的上限。行业风险评级是资产组合所属行业的未来风险状况的综合评价,对处于衰退期、产品市场已经饱和、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国家政策限制发展的行业,应限制其贷款规模增长幅度。

限额利用情况是指根据信贷组合规模的历史实际增长水平,评估反映银行的运营能力,作为敞口增幅的约束之一。历史限额占用情况体现了对资本占用的实际使用效率,通过对其进行约束,可以进一步优化资本的有效配置。

如表3所示,与限额初始设置相比,规划优化后全行RAROC由29.84%提高到31.21%。

(四)专家调整

专家从宏观环境、行业运行状况等因素分析进而进行行业限额调整。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对行业评级结果的影响,可参考国家统计局的景气度调查中专门针对宏观经济景气度调查的指标。观测指标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货币供应量M2、国债利率差、房地产开发领先指数、工业产品产销率和恒生中国内地流通指数、物流指数和消费者预期指数。另外还需要关注国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的可能性。行业运行方面重点放在需求,可参考企业家信心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采购经理指数则从供给角度来反映供给端对需求端预期的反应程度。同时风险限额的设定要考虑压力测试的结果,将限额与压力测试结合,压力情景中目前限额下资产组合的资本需求要在银行风险容忍目标范围之内。

四、结论与分析

本文在经济资本及线性规划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行业风险限额测算方法。经济资本能有效反映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通过量化技术比较精确地测算现有资产在将来一段时间内的非预期损失大小,并据此衡量业务的风险成本和股东价值增值能力。线性规划综合考虑了行业属性、所处的发展阶段、行业间相关性、行业风险等因素,通过工具模板既增加了决策效率,又增加了决策精确性。

通过行业限额管理,实现在确定性的风险下获得最大收益。通过行业风险的差异化科学客观地确定行业客户群体,从而实行加强、维持、减少乃至退出等不同措施,有利于对不同的行业客户配以实施不同的信贷政策、不同信贷条件的金融品种,进而制定科学合理的信贷策略,在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的同时,实现银行的盈利最大化。

参考文献:

[1]Alistair Milne、Mario Onorato.Economical Capital and Shareholder Value, 2004.

[2]Christtopher James.RAROC Based Capital Budgeting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 Case Study of Bank Capital Allocation, 1996.

[3]Neal M.Stoughton, Josef Zechner.Optimal Capital Allocation using RAROC and EVA, 2006.

[4]宋欣宇.行业风险限额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

[5]武剑.论风险限额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应用[J].浙江金融,2007,(1).

[6]武剑.论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的配置与管理[J].投资研究,2004,(7).

[7]魏灿秋.统一的商业银行损失准备金、风险资本和存款保险制度风险管理模型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3,(9).

限额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库存积压 物资储备定额 物资计划申报

利用信息技术并结合公司仓库管理系统中物资信息相关数据分析得出仓库物资已出现积压。利用往年累计的物资采购数据测算出各类物资新的经济储备数量定额,并与原有的进行差异比较,进一步对物资采购计划中计划数量进行合理有效的约束,挤掉数量中的“水分”,使物资采购计划数量尽可能与生产需要相适应。

公司计划严格实行物资储备数量定额管理,即便于审计对计划编制部门的工作质量进行监督与评价,又能有效促进企业相关部门改进工作,不断提高采购物资计划编制的水平与质量,避免因不适当的采购行为而造成物资的积压与浪费,实质性的为公司节约资金成本,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一、公司仓库物资已出现大量积压

我公司仓储管理系统数据显示,截至5月1日,仓库共有62797种不同规格物资,目前分为通用物资、常备通用物资、零库存常备通用物资、专用物资以及闲置物资这五大类来进行管理与计划申报,库存资金达2.081亿元。

通过对物资数据信息进一步整理发现,仓库物资目前存在着大量库存积压,库存资金逐渐上涨,增加公司生产成本,消弱企业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经分析,主要因以下三方面原因引起:

使用部门申报物资计划中的计划采购数量随意,且大都超过原有定额上限的允许范围(见图1);物资采购入库后不能及时被使用部门领用或长时间都不领用(见图2);仓储系统中原以一个月用量作为库存上限、半个月用量作为下限的经验值定额设置是不严谨和不科学的,无理论依据及数据支撑。

二、利用仓储系统物资数据计算新储备定额

通过上文的描述,我们认为必须要从源头抓起,即首先完善原有的物资库存上下限设置,对其进行重新计算,使之能更科学、更经济、更有效地服务于企业生产。

通读曹慧明著《采购比价审计》一书,我们联系公司实际现状而得到启发,其中所提到的理论完全可利用现有信息技术手段来分析我公司目前仓储系统所拥有数据。

(一)储备物资定额理论计算

物资储备定额,是指企业为保证生产顺利进行并使企业经营管理取得最佳经济效益而制定的物资储备品种结构及数量标准,其是编制物资供应计划数量的重要依据之一。而企业的物资储备定额又有两种情形,一种称为经常储备定额,这种储备是动态的,在一定采购供应间隔期内,储备量由高到低,由低到高,周而复始。另一种则是保险储备定额,是指企业为防止物资供应发生中断,保证生产连续运行而建立的安全储备。而我们接下来所要计算的储备定额上限即为上述两种情形得出的结果相加之和,下限则为保险储备定额。

经常储备定额计算:

经常储备定额=平均每日需用量×(供应间隔天数+检验入库天数+使用前准备天数)。

上式中各因式,匹配到我公司仓储现有数据则分别是:

a、平均每日需用量=某物资年度入库总量÷365天。

b、供应间隔天数=上期实际供应间隔天数的加权平均数。通俗理解则为同物资相邻两个订货单之间的入库时间间隔天数×订货单上物资数量的加权平均数。转换成公式即为:

c、使用前准备天数=采购物资入库后需要多长时间被领用完结。

保险储备定额计算:

保险储备定额(库存下限)=平均每日需用量×保险储备天数

上式中各因式,匹配到我公司仓储现有数据分别是:

a、平均每日需用量=年度物资入库总量÷365天。

b、保险储备天数=(订单物资到货时间-物资订单发出时间)- 物资采购周期。其中(订单验审时间-订单生成时间)取所取时间段内的平均值;

如果【平均值-采购周期≤0】,则保险储备天数为0天,可理解为采购员能保证在规定的采购周期内将相应物资买回,不会影响生产。

如果【平均值-采购周期>0】,则按上述公式进行计算保险储备定额。

最高储备定额的计算:

物资最高储备定额=物资经常储备定额 + 物资保险储备定额

(二)原物资库存定额与新定额之间的差异

上述理论已然编译成程序写入我公司仓储系统软件中,对此我们以2011至2012年两年的数据信息作为支撑条件,从系统中导出计算后的数据用以比较原定额与新定额之间的差异:

若以原来定额限制对数据进行分析,我公司仓库有945项物资当前库存值超出定额上限,多占用库存资金合计约244.91万元(见图3)。

而套用新定额后,仓库则有3011项物资当前库存值超出定额上限,多占用库存资金合计约为320.62万元(见图4)。

不难看出,新的储备定额能更科学、更敏感地分析体现仓库物资所处的状态,更为有效的从另一层面去完善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同时也实质性的可为公司发掘节约生产成本的潜力,提升市场竞争力。

三、利用信息化技术复核物资计划申报的正确性

公司在不久的将来严格实行物资数量储备定额管理后,应有效利用信息化的平台进一步对物资计划进行约束管理,具体做法是将相关部门所提交的物资计划中的计划数量与仓库结存数量并结合物资定额上限进行统筹控制,及时对计划数量进行调整,具体操作见下表:

上表中思想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后,一方面可对仓库库存物资最大化的进行调配利用,另一方面通过定额上限的控制,可有效的约束和规范物资计划申报的随意性,实现挤掉数量中的“水分”,有针对性的对申报超限的物资进行分析,查找原因。

四、结论

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公司仓库物资进行管理,其优点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总结:

增强采购计划申报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可行性,为领导或相关职能部门审批采购计划提供依据。

一定程度的为公司筹措资金提供依据。经过审核后的物资计划,更加接近生产的实际需求,财务部门可据以更准确的分析公司的资金状态,为公司决策提供帮助。

对参与采购计划编制部门的工作质量进行监督与评价,促进有关部门改进工作,不断提高采购计划编制的水平。

利用信息化平台对物资计划进行审计,不仅能减轻审计的工作强度,也有利于审计部门针对性的进一步关注和收集物资计划申报的合理性,完善相关管理漏洞。

限额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非公有制人工商品林,限额采伐管理制度,审批手续

非公有制林业,就是除了国有和集体两种公有制林业以外的所有林业经营形式,其实质就是私有林业。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依据用材林的消耗低于年生长量的原则,将一定时期内在某一行政区域范围内的森林采伐量限制在一定数量范围内,制定年森林采伐限额的基本依据是用材林的年消耗底于年生长量的原则。1987年实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以来,森林资源过量消耗的局面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对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田明华,2003),商品林限额采伐管理制度作为一定的历史约束条件下的选择其具有积极作用。但是,该制度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其弊病弈是十分明显:限额采伐造成营林投资的制度障碍(刘文燕,2007)、森林限额采伐管理导致了政策失灵(杨建州,2001)、森林采伐限额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寻租行为(周经纬,2004)。本研究基于制度需需求主体---林农的视角,以福建省闽侯县为例,探讨限额采伐管理创新,能够为完善林政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非公有制林业的法律地位、放开搞活商品林经营、促进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实现林区社会和谐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与政策借鉴。

1非公有制商品林限额采伐管理制度创新的价值取向

制度创新必须具备思想观念的更新与活动的创造性。制度创新活动以思想观念上的变革为前提。只有观念上更新了,才能以新的眼光、新的视角去审视各种制度,并把对制度的创新作为自己的一种自觉行动。

1.1新背景: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调节为基础,以政府调节为补充的经济体制。因而政府如何处理好与市场、企业和社会等方面的关系,确定并履行好自身的社会经济职能,就成为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文件中指出要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国家鼓励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以福建省闽侯县为例,闽侯县2003年以来全面推进了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随着改革的实施,产权的落实调动了广大林农的造林积极性,私有林的造林面积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并呈逐年上升趋势(见表1)。私有林在林业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但随着时间的延长,投资私有商品林的业主们开始考虑到林木今后的采伐问题。由于林木的采伐权主要控制在林业部门手中,私有林主们并不知道自己种的林木何时能采,能采多少,造林投资预期不确定,投资效益受到损害,林农投资商品林不能按照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做出决择。

表12004-2008年度闽侯县造林面积一览表

年度

造林面积

总计(hm2)

国有造林

集体造林

个私造林

面积(hm2)

比例(%)

面积(hm2)

比例(%)

面积(hm2)

比例(%)

2004

739

106

14.3

454

61.4

179

24.3

2005

2070

235

11.4

733

35.4

1101

53.2

2006

2152

477

22.1

1675

77.9

2007

2416

421

17.4

1995

82.6

2008

907

181

19.9

433

47.8

限额管理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提要:我国商业对小额存款账户开征管理费已经施行了三年多时间,学界的态度已渐趋理性。本文试图从银行经营管理角度对该问题进行回顾和再探索,指出该管理费的开征对提高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贡献高于账户数量减少带来的节约。

一、问题背景

二、收费原因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分析

现代主流学以理性经济人为假设,在该前提下企业(商业银行从本质上也是企业)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表现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简单说,就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而储户作为银行服务的消费者,也要力求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从这个基本的研究角度出发,商业银行开征管理费的直接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通过收取管理费来增加非利息收入;二是促使存款人合理设置账户额度,尽快销核小额账户。长时间不使用的“睡眠账户”的清除,一方面可以节约银行存储系统资源、提高计算机的运行效率,降低系统维护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为该类账户的服务次数,节省柜台成本。由于储户的频繁存取会导致日均存款余额逼近收费界限,储户可能自觉减少存、取款次数,这有利于稳定银行收入来源。有学者通过推导得出可以享受银行服务的最低存款余额的表达式,说明银行设定存款收费限度的合理性。

综上所述,对小额存款账户收取费应经过切实的测算和论证,并考虑到一个国家的居民储蓄习惯和收入水平。在发达上,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储户的细分来分类收取管理费,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具体到各个地区的分行所面对的收入结构并不一定能支持这种细分,此时稳定储户来源比一窝蜂的收费更为重要。

有业界资深人士表示,银行储蓄业务的平衡点大约在1,000元,账户余额低于1,000元的业务银行会亏本。但实际中银行的收取界限鲜有定为均衡数额的操作。率先启动小额账户收费的建设银行深圳分行制定500元的标准是与当地储户的习惯相关的:许多低收入的深圳打工者都是在存够500元以后取出寄回老家,这直接导致该类账户的日均余额远低于500元。各家银行多制定300元或者500元的标准,似乎只是同类推定的结果,并无科学测算的依据。

另外,要提出的是,许多小额账户的存在与2000年前后银行无节制地推销自己的借记卡,掀起“发卡大战”不无关系。不少银行基层单位当年出于吸引存款的需要,再加上银行内部管理的不到位,没有注重账户信息的内部共享,在开立银行账户没有任何限制,结果许多客户开立银行账户后长期并不使用,银行系统在办理每笔业务时均需对这些账户进行扫描、识别,并需长期备份、保管这些账户的数据。当这些账户占用了银行系统巨大的空间,延缓了系统的运行速度后就开征管理费。将银行当初的不审慎行为的后果强加到储户身上,有碍于我国商业银行向国际一流大银行业务经营水平的转变。

限额管理论文范文第10篇

担保法第十四条规定:“保证人与债权人可以就单个主合同分别订立保证合同,也可以协议在最高债权额限度内就一定期间连续发生的借款合同或者某项商品交易合同订立一个保证合同。”该条规定了订立保证合同的两种模式:1、就单个主债权合同订立保证合同。该模式为传统的保证担保模式,以“担保权与债权并存”理论为根据(为行文方便,以下称为常规保证);2、协议在最高债权额限度内就一定期间连续发生的借款合同或者某项商品交易合同订立一个保证合同,即最高额保证。所谓最高额保证,是指债权人和保证人之间就债务人在一定期间内连续发生的若干债务,确定一个最高限额,由保证人在此限额内对债务人履行债务予以担保的制度。最高额保证是一种特殊的保证,与一般的保证相比,具有如下特征:1、最高额保证一般是为将来发生的债权提供保证,但被担保的债权是否实际发生并不影响最高额保证合同的生效;2、最高额保证所保证的债权为将来一定期间内连续发生的若干债权,但不是若干债权的简单相加,而是保证期限界满时的债权余额(本金、利息);3、最高额保证的保证人所承担的担保责任范围具有确定的最高限额,即不管债权余额是否超过该最高限额,保证人的担保责任范围最高额为该确定的最高限额。最高额保证作为一种特殊的担保制度,打破了传统民法“担保权与债权并存”的理论,不从属于特定的债权,旨在为尚未特定的债权担保提供法律根据。债权的不特定性和最高限额性是最高额保证的本质特征。

所谓信用卡保证,指信用卡申领人依据发卡行的要求,提供第三人作为保证人,由第三人与发卡行签订保证合同,为信用卡申领人的信用提供担保的制度,即为信用卡申领人作为持卡人使用信用卡所形成的对发卡行的债务予以担保。根据信用卡的性质,第三人与发卡行签订保证合同时,发卡行与信用卡申领人之间并没有发生债权债务关系,债权债务关系是在信用卡申领人的申请被发卡行审批通过后,作为持卡人在使用信用卡的过程中形成的。设立担保权时,债权并不存在。因此,信用卡保证不属于常规保证担保方式。那么,信用卡保证是否为最高额保证呢?

对照最高额保证的上述特征,下面对信用卡保证进行分析:

1、在信用卡保证合同订立时,主债权债务并没有发生,保证人是对将来一定期间内持卡人的不确定的若干透支债务承担保证责任,因此,信用卡保证符合最高额保证的第一个特征。

2、我国各发卡行信用卡的有效期一般为两年,如中国工商银行《牡丹信用卡章程》第十二条规定,“牡丹信用卡有效期为2年,如果持卡人到期需要继续使用,应办理更换手续。”信用卡持卡人只能在该期间透支,因此,信用卡的有效期即为债权发生期间,牡丹信用卡债权的“决算期”为自信用卡申领人领取信用卡之日起满两年。所以说,信用卡保证的债权发生期间是确定的,信用卡保证符合最高额保证的第二个特征。

3、关于信用卡保证是否符合最高额保证的第三个特征,即是否有最高额限制,理论上和实务上均存在根本性的分歧,主要有下述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信用卡担保是有限责任的担保,因为信用卡章程明文规定允许善意透支,并规定了透支的限额和期限,而且持卡人透支的限额和期限在信用卡领用合约上也有明确的约定。这样,保证人所承担的担保责任最高限额就是发卡行所允许透支的最高限额。

第二种观点认为,善意透支额度只是发卡行要求广大持卡人遵守的一个标准,而且仅仅指本金。另外在发卡行信用卡章程的担保条款中都规定:“当申请人不能偿还透支金额及透支利息或与银行联系中断时,保证人应承担申请人所未偿还的全部债务。”因此,保证人的担保责任范围应当是持卡人使用信用卡所产生的全部债务,当然应该包括透支所形成的利息。

第三种观点认为,对于信用卡保证的担保责任范围,应当区分不同情况,分别对待。即(1)如果发卡行在技术上完全有能力预防和制止持卡人的恶意透支行为,却由于自身的故意或过失没有及时制止持卡人的恶意透支行为,此时,担保人对持卡人的透支行为所承担的责任是一种部分连带担保责任,即承担持卡人所透支而客观上不能为发卡行所制止的透支债务的保证责任。因而,发卡行应当就自身的过错造成的扩大的损失自行承担经济责任,不得向保证人求偿;(2)如果是由于技术上的制约等客观因素,发卡行无法及时了解和追踪信用卡持卡人的使用情况,也就是说发卡行不存在过错,导致客观上不能及时制止持卡人的违法透支行为的,信用卡保证人应当承担持卡人使用信用卡所产生的全部债务的清偿责任。

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发卡银行应当遵守下列信用卡业务风险控制指标:(一)同一持卡人单笔透支发生额个人卡不得超过2万元(含等值外币)、单位卡不得超过5万元(含等值外币)。(二)同一帐户月透支余额个人卡不得超过5万元(含等值外币),单位卡不得超过发卡银行对该单位综合授信额度的3%。无综合授信额度可参照的单位,其月透支余额不得超过10万元(含等值外币)。(三)外币卡的透支额度不得超过持卡人保证金(含储蓄存单质押金额)的80%。(四)从本办法实施之日起新发生的180天(含180天,下同)以上的月均透支余额不得超过月均总透支余额的15%。”各发卡行信用卡章程也均作了类似规定,如中国工商银行《牡丹信用卡章程》第十一条规定:“金卡账户透支额度为10000元,普通卡为5000元。透支款项和利息须在银行记账日后60日(含)内归还。”据此便认为该规定的限额便为信用卡保证的担保责任最高限额。

该理解显然是错误的:第一,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第四十五条规定的限额,是发卡行的监督管理机构,为了监控发卡行的经营风险,对发卡行所作出的内部控制指标,要求发卡行对信用卡申领人的授信不得超过该限额,即发卡行必须在该额度内确定信用卡申领人所能善意透支的最高限额,该限额也仅仅是就透支本金而言的,目的是避免信用风险过度集中。发卡行不得以信用卡申领人信用优良为由,突破上述授权限额。发卡行信用卡章程规定的限额作为用卡合约的组成部分,是对信用卡持卡人善意透支的本金的最高额的限制,即持卡人只能在该限额内透支,超出则发卡行将不予受理。而信用卡风险客观上存在善意透支风险和恶意透支风险两大块,信用卡透支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恶意透支风险是信用卡的主要风险。因此,对发卡行而言,防范信用卡恶意透支风险较之善意透支风险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也就是说,发卡行采用担保制度以防范经营风险,必然将恶意透支所形成的债务作为主要的被担保的债务范围,不可能仅仅将持卡人善意透支的本金作为保证人所担保的责任范围。而且即便是善意透支一般也会产生利息,信用卡透支所形成的利息是信用卡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发卡行不可能只要求保证人就本金予以担保,而将利息部分排除在保证范围之外。担保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保证担保的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和实现债权的费用。保证合同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当事人对保证担保的范围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保证人应当对全部债务承担责任。”根据该条规定,信用卡保证人的担保责任范围包括持卡人所透支的本金、利息以及实现债权的费用等,而不仅仅是本金。中国人民银行银函(1998)363号文件“《关于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中对透支限额的复函”规定:“关于持卡人透支限额的规定,是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发卡银行对信用卡业务进行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指标,不能作为发卡银行与信用卡担保人对保证责任范围约定的依据,担保人必须对持卡人实际透支金额承担连带责任。”该规定正是基于上述理由所作出的。第二,各发卡行与信用卡申领人、保证人的合约中均对信用卡保证责任的范围作出了约定。如,中国工商银行牡丹信用卡章程第六条规定:“担保可采用保证、抵押或质押方式。担保范围为持卡人牡丹信用卡项下的全部债务(包括信用额度内透支及超信用额度透支的本息、追索费用等)。担保应签订相应的担保合约”、《牡丹信用卡保证合约》第二条规定,“保证责任范围:被保证人根据其与乙方(银行)所签订的《牡丹信用卡领用合约》项下因牡丹信用卡而发生的全部债务(包括信用额度内及超信用额度透支的本息、追索费用等)和乙方实现担保权利的费用。”该约定内容明确,对发卡行、信用卡申领人和保证人而言,不存在理解上的歧义,应视为当事人各方真实的意思表示,因此,在信用卡保证所担保的债务范围上是没有确定最高限额的。所以说,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第四十五条和各发卡行章程中规定的关于透支的本金的最高限额不能构成信用卡保证所担保的债务的最高限额,第一种观点是不成立的。

第二、第三种观点在信用卡保证的债务是否有最高限额问题上,都是持否定态度的。信用卡保证的担保债务不具有最高限额的理由上面已经作了详细分析,这里只对第二、第三种观点的差异略作说明。第二种观点没有考虑发卡行的过错对保证人保证责任范围的影响,存在一定的认识错误;第三种观点考虑发卡行的过错原因,根据发卡行对持卡人恶意透支是否存在过错来认定各方责任范围。根据民法基本原理,因发卡行的过错所造成的恶意透支损失的扩大,应当由其自身承担,无权向保证人主张。鉴于该点对本文所寻求的结论没有影响,在此不作深入分析。

限额管理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采伐限额管理制度;采伐限额;投资经营行为

随着森林资源状况和林业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尤其是集体林权改革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配置到农村家庭,农户替代了集体成为新的森林经营主体,林业迎来良好发展契机,国家也出台多项政策激励林业持续又好又快发展。遗憾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诞生,并伴随林业“三定”改革和《森林法》出台而逐步规范的采伐限额制度,在实践中表现出诸多不足:农户在林木最佳轮伐期自由采伐受限、采伐林木需要支付制度成本、制度执行中诸多不足导致“寻租”行为、引起“林木滥伐”,等等。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家庭作为集体林地的经营主体,这些不足与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和开发利用之间产生了矛盾,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制约造林、营林生产以及林业产业开发的“瓶颈”。另外,采伐限额编制和下达分配办法常常与地区森林资源状况、营林生产需要、林业产业开发需要以及森林经营单位和个人的意愿相脱离,甚至有时大相径庭。一方面,采伐限额制度希望达到林业可持续发展,森林永续利用的目的;另一方面采伐限额制度却使林木自由采伐权受限,采伐量也受到严格控制,林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受挫。因此,如何制定更加有效的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措施,以更好的指导林业生产,成为当务之急。然而目前的研究仍热不足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所以,对采伐限额制度如何影响了林农的生产经营行为,通过哪些途径影响,对不同特征的林农影响是否趋于一致,影响程度有多深,林农又是如何对采伐限额制度做出反应,制度应该如何进行完善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综述现有的研究成果,并对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一些可能使其得以完善的对策。

一、关于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的研究

森林限额采伐管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林地的合理使用具有积极意义。我国森林资源权属存在不完全性,主要体现在林木与林地的所有权具有不一致性,国家规定个人对自主经营的林木享有所有权,个人享有林地承包经营权,但是林地的所有权则归属于国家或者集体(贺诗倪、凌远云,2010)。受到森林生产周期及林木市场价格的波动影响,加之林地使用权到期后是否得以延续存在不确定性,林地承包经营者为了尽可能多的利益,往往忽视对林地的投入,林地地力下降,最终影响林业的可持续力(田明华、陈建成,2003),森林采伐限额制度限制了森林采伐速度,对林木资源总量减少、林地的过度利用起到缓解作用。但是,也表现出许多不足。

第一,制度成本分析。普遍的研究认为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加重了林农采伐成本负担,不过,研究中缺乏采伐成本负担如何对林农森林投资经营影响的有力证据。江华(2007)等人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成本-制度收益的制度绩效分析方法,核算了采伐限额制度实施后制度成本增加量,统计得出第五、六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中薪材超额量占总超限额比率增加,比较得出森林采伐限额制度设计与目标产生了偏离。张兰花等(2010)引入消费成本的概念,通过推算得出采伐限额制度实施后林农的采伐的货币成本约占采伐木材价价值的5%~10%,同时,林农申请采伐指标还需要付出时间成本、精神成本、体力成本等非货币成本。黄斌(2010)对福建500户林农数据回归分析后认为,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会推迟用材林分的主伐年龄,这将提高农户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和森林防盗的成本。这些研究有着大抵类似的结论即限额采伐制度的实施产生了较高的制度成本,如果这个结论是正确的,那么林农对采伐限额制度势必产生抵触情绪,森林经营的积极性会受到打击,林农森林经营的收入也可能将随之消减。但值得一提的是,几乎没有实证证明制度设计前后,林农的森林经营收入是增加还是减少,也很少有学者研究证实林农是否产生了制度抵触情节,并且许多学者都使用了局部地区(主要是福建、江西等地)的数据,研究结论不一定适合其他地区的实际,因此,还需要更多研究对这些结论进行证实和补充。

第二,制度执行效率分析。采伐制度执行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林木采伐许可证发放管理不规范,导致“寻租”行为产生。主要原因是林木采伐许可管理上没有严格执行通知的规定,对发证人员的资质管理不严,审批机关发放许可证倾向保守,审批工作难度加大,权力“寻租”凸显;有些地方将采伐指标直接分配给木材经营加工企业,由企业直接与森林经营者商谈采伐的问题(李蕾,2008)。这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制度实施的总成本,但是却制约了部分农户经营的自。二是部分地区伐区调查设计不科学。在一些少林地区,许多从事调查设计的人员未经过技术培训,业务素质较低,对伐区调查设计难以做到科学合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地区伐区调查设计“粗放”并不能否定其科学性,因为这样可能降低了高额的精确调查设计伐区的成本。三是伐中监督、伐后检查验收难度较大,从采伐申请到实施采伐林木涉及一系列工作,手续相当繁琐,程序非常复杂,降低了林业主管部门的办事效率和服务能力。四是信息反馈不灵、机制机构不健全。另外,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尚需时日,加上约束措施没有完全到位,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与企业寻租相关联的行贿受贿行为,导致社会效益损失(杨建州、张建国,2001)。制度执行不力产生的这些问题,限制了农户森林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其他方面,也有学者认为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对社会资金投入林业产生了消极影响(姚顺波,2005)。还有学者认为采伐限额制度导致了“滥伐”(张兰花、江家灿、杨建州等,2012),但本结论隐性假设是限额管理制度使林农采伐成本负担过重,而研究者并没有指出林农采伐成本负担达到多重时,林农开始“滥伐”,也没有指出“滥伐”程度会有多深。因此,对提出的对策建议略显不足。

综述来看,上述研究分析了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基本现状,为制度优化提供了一些依据。但是,采伐限额制度对林农森林经营的影响有多深?应该如何完善制度以提高林农森林积极性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二、采伐限额对农户森林投资经营行为影响的研究

(一)对投资行为影响的研究

农户森林经营的投资行为,主要包括林地投资和造林投资两个方面。以往对农户林地投资行为研究,往往包含在农户兼业投资行为内,单独针对林地投资行为的研究很少,更几乎没有学者特地研究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如何影响了林农对林地投入行为。而事实上,采伐限额的额度和配给均没有与林地使用权的有限性与森林经营的周期性很好结合起来,也缺乏对森林经营规模区别对待,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林业经营的稳定性和规模效应。所以,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如何影响林农对林地投入行为,怎样将采伐限额、限额配给与林地使用权的有限性很好结合,以提高森林经营积极性等问题,较值得探讨。

在农户造林投资行为方面,一部分学者认为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对农户造林投资行为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詹黎锋、杨建州、张兰花等(2010)对福建南平、三明和龙岩三地590户的调研数据,应用Logit模型和多元线性模型进行分析,认为采伐限额与农户造林投资行为呈负相关,受过采伐限额因素影响的林农会较未受过影响的林农,可能减少73.8%的造林投资,说明采伐限额极大地影响了林农造林投资的积极性。农户参与造林活动,本质上就是为了获得最大利润的林业收益。但是实施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之后,经营者按照市场需求决定采伐森林的处置权受到了限制,难以按照最佳的经济轮伐期进行经营生产,影响了收益。这使得森林经营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权利受到限制,降低了他们参与造林活动的积极性。

但是,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对农户造林投入积极性影响较小,而对造林林种的影响较大。朱洪革(2009)利用黑龙江省伊春市参加林权制度改革的195户承包户数据Logistic模型,分析认为采伐限额制度对造林抚育投资没有显著影响。黄斌(2010)利用福建南平、三明、龙岩500户农户数据回归分析认为,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对农户造林树种选择的影响较大,经济林和竹林的面积呈增加趋势,而用材林总体呈下降趋势,用材林中桉树等速生丰产林有上升趋势。李娅、姜春前、严成等(2009)采用参与式农村社会调查法,对江西省三个典型案例村(永丰村、上芫村、龙归村)集体林区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后发现,农户造林和抚育的总面积均出现增长,但由于采伐指标受到严格限制,对用材林造林和抚育的农户很少。但是,林种的变化可能并非是否限额采伐造成,而是投入的相对成本变化引起的,而这些研究并没有对各林种的投资成本做比较分析。当然,现有的实证研究多数将采伐限额制度与其他因素(林地条件、资金和劳动力、农户对林产品预期收入、管护(盗伐)程度等)一起作为农户投资行为的影响因素,整体评估他们对投资行为影响有多大,而采伐限额制度通过哪些要素作用于林农?不同特性的林农对采伐限额做出了哪些不同反应?这种反应是否趋于一致等问题,却没有在现有的研究中得到解决,这导致难以衡量采伐限额制度对林农投资行为生了多深的影响。

(二)对森林经营行为的影响

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主要通过制度成本、采伐指标配给对农户经营行为产生影响,一方面,制度引起的经营成本变化影响了农户的经营行为。与制度直接相关的成本(信息成本、伐区设计费和检尺费、工本资料费、通讯交通费等),会降低农户的可支配收入,导致农户林业经营的积极性降低;还会影响农户选择采伐的方式(黄斌,2010),农户采伐时为了躲避制度成本可能选择无证采伐的行为方式;为了降低与采伐限额管理制度直接相关的信息成本可能选择整山出售的形式。另一方面,采伐指标配给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降低了农户的经营积极性。由于采伐指标分配制度还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分配方法不科学,没有真正依据资源禀赋情况分配;二是操作不规范,指标分配受人为操纵程度较大(李娅、姜春前、严成等,2009)。这使得采伐指标难以合理的配给到有效需求较大的森林经营个体,降低了他们森林经营的积极性。张兰花等(2010)研究表明,如果采伐成本负担过重,农户的最优选择将是滥伐。因此采伐指标如何更有效的配置,以实现政府和农户、农户和农户间的利益平衡,是采伐限额制度需要完善的重要方面之一。

总体来说,农户森林自主投资经营行为主要受到投入与产出比率影响,农户可预期的收入越高则对森林投资经营越积极,而农户可预期的收入与对木材价格的预期和木材的产出量关系较大(也受到意外事故如自然灾害、意外火灾等的影响,但影响较小)。但是,即便是价格较高,一定时期成熟林可采伐量受到采伐限额限制;同时,采伐指标配给的不确定性导致了是否能够获得采伐权不确定;加之农民经营森林产生了额外的制度成本,而对此林农并没有获得足够的补偿。这些因素降低了农户可预期收入,导致农户森林投入积极性受挫。

三、研究建议

对森林采伐限额制度本身的研究及对采伐限额影响农户生产经营行为的研究结论,为解决采伐限额和农民生产经营行为的相互矛盾提供了一些依据。但是,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如何优化才能更好的提升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保持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仍然值得商榷和进一步深入研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一些思路来进一步研究这一问题:其一,加强案例研究,不同区域对该制度的实施约束和激励是不同的,采伐限额制度的实施效果及对林农生产经营的影响也不同;对各地的一些创新,也要跟踪研究,有些做法可以作为其他地区借鉴、参考;其二,研究方法上,可以多借鉴一点经济学方面的计量等方法、实证定性定量研究,将制度变迁与林农生产经营行为变化结合起来研究,比对制度变迁过程中林农生产经营行为变化的多少及变化的程度;其三,完善理论逻辑,对制度实施前后,制度变迁过程中农户行为变化进行补充分析;其四、对林业部门在采伐制度中的作用、如何决策、改革意愿等的研究也要加强;再者、对乡村社会如何分配采伐指标的研究也要加强,也就是要关注分配过程;同时,需要对大农户或公司与小农户在获取采伐指标的容易程度上进行研究。

参 考 文 献

[1]贺诗倪,凌远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本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林业经济.2010(6)

[2]黄斌.采伐限额管理制度约束条件下农户森林经营行为研究[D].福建林业大学.2010

[3]江华,胡品平,徐正春,刘飞鹏.森林限额采伐制度的经济学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7(3):253~256

[4]李蕾.我国森林采伐法律制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

[5]李娅,姜春前,严成等.江西省集体林区林权制度改革效果及农户意愿分析——以江西省永丰村、上芫村、龙归村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9(12)

[6]田明华,陈建成.中国森林资源管理变革趋势:市场化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87~89

[7]田明华,张卫民,陈建成.我国森林采伐限额政策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118~120

[8]杨建州,张建国.我国森林限额采伐管理政策失灵分析[J].生态经济.2001(10):7~25

[9]姚顺波.中国非公有制林业制度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10]詹黎锋,杨建州,张兰花等.农户造林投资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3(2):57~60

限额管理论文范文第12篇

所谓成本控制是企业利用各部门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比较,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并采取措施,消除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超过预期的成本限额的一种管理手段。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提供以下内容参考,还有其他内容,敬请期待。 论电网企业的成本控制 电网企业是以终端销售电价与发电企业上网电价之间的差额扣除经营成本后作为电网企业的盈利空间。终端销售电价和上网电价都由国家统一制定,电网企业没有制定价格的权利,具有一定刚性。因此,电网企业要获取更多的利润,必须做好成本控制工作。 一、电网企业成本控制的主要思路 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各项支出,这些支出受到企业各种管理因素的影响,因此,成本控制要从企业的经营活动、管理措施以及战略抉择等方面来进行。同时成本控制又是企业各种管理措施与战略抉择的核心之一。因此,我们认为电网企业的成本控制应贯彻以下几个主要思路: (一)用发展的思路进行成本控制 成本的控制有相对成本控制和绝对成本控制之分,绝对成本控制是把成本支出控制在一个绝对的金额中的一种成本控制方法。相对成本控制是指企业为了增加利润,要从产量、成本和收入三者的关系来控制成本。实行这种成本控制,一方面可以了解企业在多大的销量下收入与成本的平衡,另一方面可以知道当企业的销量达到多少时,企业的利润最高。成本的代偿性特征决定了人们对成本有不同的判断标准。在成本变动不影响其他指标的前提下,人们总是追求低成本,以成本绝对额的高低为标准来判断成本控制措施。然而成本的变动必然会影响到其他指标的变动。成本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代偿,往往使相互关联的成本构成要素之间发生互为消长的变化,如增加人工工资与维修材料质量之间往往存在反向变动的关系;一个部门、一个环节对低成本的追求有可能导致其他部门、其他环节以更高的成本为代价。如果对成本代偿性特征的含义加以引伸,成本和收入之间也存在代偿性,低成本可能支持低价格,而有意识的高成本投入则有可能因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而维持高价格。收益则随成本、收入的变化而变动。我们认为,相对成本控制是一种更行之有效的方法,它不仅是基于实时实地的管理思想,而且要从一种前瞻性的角度,服务于企业战略发展的管理来实现成本控制。 (二)树立“大成本”观念进行成本控制 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资源来自企业内外部两方面,企业的成本控制如何有效地整合利用内外资源,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为此,企业应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对企业内外部资源的整合利用,让成本控制的领域不断延伸、扩展,树立企业强大的核心竞争能力。从成本发生的源头着手,全方位控制成本,通过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来实现成本控制。电网企业能否持续发展,最终起主导作用的是市场对电价的承受能力。要保持相对低的电价,要求企业管理必须全方位控制和降低成本,这就是树立“大成本”观念,即将成本管理扩展到基建、生产、经营各个领域。一是做好电网建设的规划设计,设计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设计的节约是最直接的节约;二是严控基建工程造价,从资产的源头控制成本;三是做好优化调度工作,减少无功电量;四是做好生产管理,降低管理费用;五是做好税收策划,争取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六是作好资金运作,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减少资金成本;七是做好线损管理,提高有功电量。 所谓成本控制是企业利用各部门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比较,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并采取措施,消除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至超过预期的成本限额的一种管理手段。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提供以下内容参考,还有其他内容,敬请期待。 论电网企业的成本控制 电网企业是以终端销售电价与发电企业上网电价之间的差额扣除经营成本后作为电网企业的盈利空间。终端销售电价和上网电价都由国家统一制定,电网企业没有制定价格的权利,具有一定刚性。因此,电网企业要获取更多的利润,必须做好成本控制工作。 一、电网企业成本控制的主要思路

限额管理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设计阶段价值工程限额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1、绪论

成本管理对于建设项目资金有效利用的作用是巨大的。而计划阶段对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目前建设项目计划阶段成本管理存在着浪费和考虑成本的范围较窄等问题。本文希望能引起大家对项目建设设计阶段成本管理的重视,保证设计阶段成本管理的质量。从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来看,现代的建设项目成本管理已经从单纯的建设阶段成本管理扩展到项目建设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并且越来越重视对建设项目设计阶段的成本管理,即决策阶段的成本管理和设计阶段的成本管理。

2.1关于建设项目计划阶段的界定

建设项目按照一定内容和过程划分为不同阶段,一般分为计划阶段、施工阶段和项目运营三个阶段。项目计划阶段包括市场调研、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设计等四个阶段即包括投资决策阶段和设计阶段。

2.2 运用价值工程进行有效的成本策划

经过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进入建设项目的设计阶段。为了有效进行成本管理,就要进行项目的细化,运用价值工程来优化设计方案,即目标成本规划。其做法就是首先确定待开发产品的生命周期成本,然后由企业在这个成本水平上开发拥有特定功能和质量并且若以预计价格出售就有足够盈利的产品。

价值工程侧重于项目研制阶段的控制,从实际出发,把用户的需求、项目产品的功能和项目的成本联系起来,通过对产品功能耐用性、外观及顾客需求的其他特征等方面没有作用的成本的研究,探讨如何以最小的产品寿命周期成本,可靠的实现产品的必要功能。即研究功能和成本的最佳匹配,以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从而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

1)价值工程的定义

价值工程即用最低的成本来实现其必要的功能的一项有组织的活动。其核心工作是价值分析,简称VA.其中V=F/C(V――价值F――功能C――寿命周期费用)设计阶段引入价值工程就是使设计工作做到技术和经济相统一,从而达到更好的控制造价的目的。

2)价值分析的特点

A:目的是识别并消除非必要费用;

B:识别非必要费用的手段是分析产品成本与功能之间的数量关系,从中发现薄弱环节;

C:消除非必要费用的途径是:修改设计、改变原材料的品种、规格和供应来源,采用更合理的工艺流程、生产组织形式及管理方法。

3)用价值工程控制投资的要点

A:价值分析的重点对象

价值分析的对象是价值低,降低成本潜力大的,故工程设计中价值分析的对象应以下述内容为重点:A、数量大,应用面广的构配件;B、成本高的工程和构配件;C、结构复杂的工程和构配件;D、体积与重量大的工程和构配件;E、对产品功能提高起关键作用的构配件;F、维修费用高、耗能量大或者使用期总费用较大的工程和构配件;G、畅销产品,以保持优势,提高竞争力;H、施工中容易保证质量的工程和构配件;I施工难度大、费材料和工时的工程和构配件;J、利用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及在科研上已有先进成果的工程和构配件。总之,选择那些或可提高功能、或可降低成本、或有利于价值提高的对象。

B:做好价值分析应该注意的问题

做好价值分析要以大量的经验和资料为基础。要注意搜集和积累资料,包括费用材料、质量标准、用户的要求、施工单位的期望以及市场、科技动态等;设计人员在设计时要注意造价限额、功能要求、现实成本。现实成本不能超过造价限额,功能要求要以符合规范和标准的要求为前提,但三者又要以功能为主。

2.3 限额设计

设计单位对设计阶段投资控制目标的实现是通过限额设计来完成的。但是限额设计并不是一味的考虑节约投资,而是包含了尊重科学,尊重实际,实事求是,精心设计和保证设计科学性的实际内容。限额设计的目标体现了设计标准、规模、原则的合理性及有关概预算基础资料的合理取定,通过层层分解,实现对投资限额的控制与管理,也就同时实现了对设计规模、设计标准、工程数量与概预算指标等各方面的控制。

2.3.1 限额设计的概念

通过对项目的投资估算和经济评价,做出投资决策后,建设项目投资的最高限额便已确定。这个投资限额能否框住建设实施阶段的投资支出,取决于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控制工作的效果。设计阶段的成本管理就是编制出满足设计任务要求,其造价又受控于决策投资的设计文件。限额设计就是根据这一点要求提出来的。

所谓限额设计就是按照设计任务书批准的投资限额进行初步设计,按初步设计概算造价限额进行施工图设计,按施工图预算造价对施工图设计的各专业设计文件作出决策。技术人员在设计时要考虑经济支出,作方案比较,然后进行优化设计。设计管理人员及时进行造价计算,为技术人员提供信息,以达到投资动态控制的目的。

2.3.2 限额设计的全过程

限额设计的过程实际就是项目建设投资目标管理的过程,即目标分解与计划、目标实施、目标实施检查、信息反馈的控制循环过程。

A:投资分配

设计单位在设计之前应在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总框架内将投资分解到单位工程和分部工程,作为进行初步设计的造价控制总目标,也就是最高限额。

B:根据限额进行初步设计

初步设计应严格按照分配的造价控制目标进行。设计基本完成后做出初步设计概算。然后通过对概算提供的技术经济指标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判断其造价是否满足投资限额的要求。

C:施工图设计造价限额

已批准的初步设计及初步设计概算,无论是建设项目总造价还是单项工程造价,均应作为施工图设计的最高限额。还应由设计单位将该限额作为总目标分解到每个单位工程上;继而分解成为各个专业设计的造价控制目标。按照造价控制目标确定施工图设计的构造,选用材料和设备。

D:施工图设计的造价控制

施工图设计要把握两个标准:质量标准和造价标准。必须在造价限额的前提下优化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对设计结果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看是否有利于造价目标的实现。只有经过技术经济分析可行后才做出设计绘图决定。每个单位工程设计完成后,要做出施工图预算,判断是否满足造价限额的要求。只有施工图预算造价满足设计造价要求限额时,施工图才能归档。

2.3.3 限额设计要点

A:严格按设计程序办事

限额设计的前提是严格按建设程序办事,即按建设规律的要求依次进行。每项工作都必须在其前一步工作认真完成,能为本工作提供可靠基础的前提下进行。

B:充分重视、认真对待每个设计环节及每项专业设计

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每个设计环节和每项专业设计都应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设计规范和标准进行,注意他们对造价的影响。在造价限额确定的前提下,通过优化设计并满足设计要求的方法和途径很多,这就要求在设计的过程中多做技术经济分析,发现偏离限额时立即改变设计。要控制技术和经济不能脱节。

C:加强设计审核

设计审核不仅要重视技术审核,还要重视造价审核;既要把住总造价关,又要把住分部分项造价关。

D:建立设计经济责任制

设计单位要进行全员的经济控制,必须在目标分解的基础上,科学的确定造价限额,然后把限额落实到每个责任人身上。因此,必须建立设计经济责任制、明确责权利。

F:施工图设计要尽量吸收施工单位人员的意见

施工图设计交底会审要与施工单位人员进行一次性的洽商和修改,使之符合施工要求,以尽量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避免造成造价的损失与失控。

G:要对限额设计进行跟踪

在设计阶段以限额设计来进行费用控制时,要对限额设计进行跟踪,对偏离控制基准的费用进行分析,对限额设计工程量清单之外的变更进行补充,对非发生不可的变更应尽可能把设计变更控制在设计阶段初期,尤其是对工程造价影响较大的重大变更,更要先算帐再考虑是否变更,反复比较以使工程造价得到有效控制。

3、结论

本文针对我国目前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建设项目计划阶段成本管理体系的概念。重点论述了设计单位运用可行性研究、价值工程和限额设计有效控制成本的方法。不过由于时间以及经验的关系,中间还有一些问题研究的不够透彻。期望以后有机会再做更近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丛培经主编,实用工程项目管理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5:P30

[2]关柯等,现代住宅经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0

限额管理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限额设计、成本控制

Abstract: the engineering cost control work throughout project decision-making, the design, the construction,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completion acceptance, related to investment management department, and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and other units and local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engineering design is a construction project planning and comprehensive description is drawing process. In this process created design budgetary estimate, determined the investment ceiling. Visible engineering design is to influence and control the key link of engineering cost, according to research this stage the influence degree of the cost of the project is 75%, is the important stage to control the engineering cost. And the limit of the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is to design an implementation method.

Keywords: design-limited, cost control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推行限额设计是设计阶段控制造价的重要手段

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采用限额设计,对于控制投资支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是一种有力措施。所谓限额设计就是按照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及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同时各专业在保证达到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严格控制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不合理变更,保证总投资限额不被突破。限额设计时进行多层次的控制与设计,步步为营,层层控制,最终实现控制投资的目标,并实现设计的优化。限额控制线从投资估算开始,因此,要合理、科学地确定投资估算额,既要避免出现限额不足使得投资控制变得被动,又要避免出现超限额,造成投资的失控、浪费。在施工图阶段,每个专业、每道工序中都要把限额设计作为重点工作内容,明确限额目标,力求将造价和工程量控制在限额范围之内,鼓励采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节约工程投资。众所周知,工程造价的控制工作贯穿于工程项目的决策、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的全过程,涉及到投资的主管部门、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以及地方政府等部门。而工程设计是建设项目进行全面规划和具体描述是示意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形成了设计概算,确定了投资的最高限额。可见工程设计是影响和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环节,据研究该阶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达到75%以上,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重点阶段。而推行限额设计又是具体的一种实施手段。

应该说,限额设计是设计阶段控制造价的好方法,但如果限额设计的目标值缺乏合理性,那么,这个额就要被突破。象二、三层的别墅住宅限额每平方米一千一百元(粗装修),其中:土建限额每平方米八百八十元,水、电、采暖(地板辐射采暖)、煤气合计限额每平方米二百二十元,这显然是不够的。最后,造价咨询部门作出的施工图预算为每平方米一千三百八十元(粗装修,含土建、水、暖、电、煤气)。这就说明限额设计绝不是业主(建设单位)说个数就限额了,这个限额不仅仅是一个单方造价,更重要的是要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使其科学、合理。具体的分析步骤是:第一步要将这个限额按专业(单位工程)进行分解,看其合理否;第二步若第一步分解的答案合理,则应按各单位工程的分部工程再进行分解,看其是否合理。若以上的分解分析均得到满意的答案,则说明该限额可行,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限额控制设计标准;若以上的分解分析(不论哪一步)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则说明该限额不可行,必须修改或调整限额,再按上面的步骤重新进行分解分析,直到得到满意的答案为止,该限额才成立。前面所举例子中,之所以每平方米一千一百元(粗装修)的限额没有限住,就是因为土建单位工程每平方米八百八十元不够,另外,由于采暖单位工程是地板辐射采暖,它也要比一般铸铁炉片采暖要贵。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限额设计的技术关键是要确定好限额,控制好设计标准和规模。在设计之前,对限额进行分解分析是万万不可缺少的一步。

二、在设计阶段推行限额设计的作用

1实行限额设计,提高设计单位的设计质量,做到技术与经济的有机结合。

限额设计有利于处理好技术与经济的对立统一关系,提高设计质量。限额设计并不是一味考虑节约投资,也不是简单的将投资砍一刀,而是包含了尊重科学、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精心设计和保证科学性的实际内容。比如对既有站房的改造设计就要充分考虑既有设备的利用程度,新旧设备的顺接等,而不是统统采用新设备新线路,从而在满足设计规范、设计标准的前提下,合理实现经济与技术的统一。

限额设计有利于强化设计人员的工程造价意识,增强设计人员参与编制概算的自觉性。设计的造价人员熟悉项目的定额的使用、各项费率的套用、现场成熟的施工工艺、材料的消耗量等;对新型材料设备的选型报价,如通信、信号、接触网设备会从技术与经济的性价比上进行分析,根据设计要求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全面考虑。

限额设计可扭转设计概算本身的失控现象。限额设计可促使设计院内部设计与概预算形成有机的整体,克服相互脱节的现象。设计人员自觉地增强了经济观念,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各自检查本专业的工程费用,切实做好造价控制工作,改变了设计过程不算帐,设计完了见分晓的现象。

2实行限额设计,提高建设单位和业主的管理水平,是建设项目投入产出最大化

实行限额设计,让建设单位和业主不再担心“三超”现象。业主委托设计单位进行限额设计后,由建设单位负责项目的建设实施。投资额的总造价的上限是固定的,建设单位将合理分结和使用投资限额,控制好在建设实施过程中各个施工环节,严格按设计方案施工,还可进一步为施工方案优化,创造确有成效的施工工艺。建设单位不能随意浪费建设费用,实行精简高效的项目管理,不会抱着我只负责管理项目建设,我不买单的错误思想。

实行限额设计,业主的投入是固定的,工程建成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预知的,存在的风险和困难也是预知的,因此业主将按预知的目标完成,实现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化,从而使业主合理使用投资限额,提高管理水平。

实行限额设计,建设单位和业主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共同对建设过程负责,相互制约而又不脱节,减少业主和建设单位之间的矛盾。

3实行限额设计,提高施工单位管理述评,进一步控制工程造价

限额设计可提高施工单位的管理水平。施工单位对承接的项目总投资是预知,可看菜吃饭,必须严格控制施工费用的各项成本支出,对施工方案、材料成本、运输成本、人工成本、施工工期都要控制,按项目管理负责制严格完成。

限额设计可提高施工单位的责任心。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按设计的技术标准编制施工方案,对材料的使用采购均要精打细算,不可随意更改方案、材料,减少返工的比率。减少自作主张所造成的费用的增加。有些施工单位在施工期间采用先斩后奏的方式来调增施工费用,以为我做了就应增加费用,实行限额设计后,这种行为将受限制。

限额设计可杜绝施工单位超预算的概率,可间接提高施工单位抗风险的能力。由于进行了限额投资,减少了施工单位项增加预算的幻想,在施工阶段进一步控制工程造价。同时,施工单位可避免因建设单位、野猪的原因是预算费用增加(这种概率也会减少),而迟迟拿不到投资追加计划的风险,间接提高了抗风险的能力。

三、限额设计的应用

为使限额设计落实到实处,应建立和健全限额设计的奖惩制度。原国家计委规定,从1991年起,凡因设计单位错误、漏项或扩大规模和提高标准而导致工程静态投资超支,要扣设计费。

限额设计的控制贯穿于设计的全过程。采用优化的实际方案是直接确保限额设计实现的措施。现行的设计一般经过两个阶段,甚至三个阶段设计。如两阶段设计,初步设计阶段侧重于设计标准、设计质量、设计工艺,施工图设计阶段侧重于施工图的工程量,不论哪个阶段,都可从技术标准与工程量方面直接进行限额控制,从而达到限额设计的真正目的。

限额设计可适用于各类工程,尤其是运用在土建装修工程作用更为明显。比如我公司机关大楼装修、既有站房的装修等,又进行限额设计,就不会出现超设计概算几倍的现象。

由此可见,实行了限额设计,无论对设计单位、业主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都有控制投资作用,在前期设计阶段实行限额设计即抓住了控制造价的核心,从而克服了“三超”现象。

参考文献

1、鲍锦祥《工程造价管理与概预算编制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尹贻林《工程造价管理相关知识》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3、龚维丽《工程造价的确定与控制》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限额管理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坏账 账龄分析法 余额百分比法 赊销百分比法

去年的学年论文我的题目是《浅析应收账款》,当初的设想是希望可以让大学期间的学年论文写成由浅到深的过程,但是说到应收账款就必须提到其中很重要的坏账这一块。个人认为对坏账的论述也是对应收账款的深入,因此今年的论文就选了这样的一个题目作为去年学年论文的补充,希望通过本学期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大四的毕业论文可以对这块内容做更深的探讨。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对外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时用赊销方式向购货或接受劳务的单位收取的款项。而账是指企业无法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极小的应收账款,由于发生坏账所产生的损失。为了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和提高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企业对应收账款要及时进行清理和计提坏账准备。企业可以自行确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并且制定计提坏账准备的政策,明确范围,提取方法,还要报相关部门备案,一旦确定不能随意更改。

在确定坏账准备提取比例时,企业应当根据以往的经验,债务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等相关信息予以合理的估计。除有确凿证据表明该项应收账款不能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不大(如债务单位已撤销,破产,资不抵债,现金流量严重不足,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停产在短期内无法偿付债务等,以及3年以上的应收账款)下列情况不能全额计提坏账准备:(1)当年的应收款;(2)计划对应收账款进行重组;(3)与关联方发生的应收账款。

坏账准备的核算方法有直接转销法和备抵法,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只能采用备抵法核算坏账损失。备抵法是按期估计坏账损失,形成坏帐准备,当某一应收款项全部或者部分被认定为坏账时,应根据其金额冲减坏账准备,同时转销相应的应收账款金额。采用这种方法:可以预计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作为坏账损失及时计入费用,避免企业虚增利润;在报表上列示应收账款净额,可以让报表使用者了解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可以消除虚列的应收账款,有利于加快企业的资金周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今年我国颁布了38条新会计准则(具体),但是新准则对这部分内容没有多大的影响,因此在在核算坏账损失时还是可以沿用以前的账龄分析法,余额百分比法,赊销百分比法。

首先,是账龄分析法它是依据应收账款拖欠时间的长短来分段估计坏账损失的一种方法。通过分析应收账款的账龄,对不同应收账款拖欠的期限分别确定坏账计提比例。拖欠时间短则计提比例可以适当低些,拖欠时间长则计提比例应该相对高一些,三年以上的则可全部计提。计提时,收到债务单位当期偿还的部分债务后,剩余的应收账款不应当改变其账龄,仍应按原账龄加上本期应增加的账龄确定;存在多比应收账款且各比应收账款账龄不同时,要逐笔确认,按先发生先收回的原则确定。另外,在清理应收账款时,对于应收账款余额较大的,可采用老账优于新账的原则确定还款对象,即先发生,先偿还。

其次,是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这是期末按应收账款余额一定比例计算的金额为本期坏账准备期末贷方余额的方法,这种方法也是较为常用的一种发法。

第三,是赊销百分比法,这种方法是按本期赊销金额的一定比例计算的金额为本期坏账准备计提数。它着眼于损益表的正确,其各年的坏账损失费用与当期的收入相配比。赊销百分比法的出发点是:坏账损失的产生与赊销业务直接相关,坏账损失估计数在赊销数的基础上乘以一定的比率来计算。这种方法与余额百分比有几分相似,不同的是赊销百分比法的基础是赊销净额,它反映的是一个时期的数字,以这个为基础计算出的坏账损失估计数也是时期数,即当期应计提的坏账准备金额。赊销百分比法与余额百分比法相比的优点是不论各年实际发生的坏账如何,只要赊销业务收入波动不大,坏账损失就将保持平稳。这种方法计算比较简便,容易理解,但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

还有的情况是本期发生的一笔赊销业务,该业务的款项在本期已经收回,但赊销百分比法仍在期末就其发生额计提一定的坏账准备金,这就显得不是那么科学了。

以上提到的是坏账准备的核算方法,通过研究这些也可以学习一些对应收账款坏账损失预防的方法:在如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企业各种业务愈来愈频繁的发生,有业务的发生就会有赊销,有商品赊销就存在坏账风险。为将坏账风险降到最低使企业可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财务危机即坏账发生时不至于引起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收支的困难,因此就要预先提取坏账准备,在坏账实际发生时,可以冲销已提的坏账准备从而避免财务危机。

应收账款作为流动资产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项目,它的数额大小直接影响企业资金周转进而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企业的相关部门应该努力配合分析应收账款尽早收回应收账款,减少坏账发生,将应收账款损失降到最低。而对于坏账的预防管理也可以利用管理应收账款的相关方法:一是对应收账款采取较好的收账政策。收账政策是指当客户违反信用条件,拖欠甚至拒付账款时企业所采取的收账策略与措施,在企业向客户提供商业信用时,要考虑客户是否会拖欠或拒付账款;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防止客户拖欠账款;一旦账款遭到拖欠甚至拒信,企业应采取怎样的对策。这要靠信用调查才能得以充分的落实。二是要根据市场行情和企业产品质量制定合理的信用条件。信用条件是指企业接受客户信用时所提出的付款要求,主要包括信用期限、折扣期限及现金折扣等。信用期限是指企业为客户规定的最长付款时间。不适当地延长信用期限,也会给企业带来不良后果,占用在应收账款上的资金相应增加,从而导致机会成本增加,因此在掌握各部门相关数据时严格限定欠款单位的偿还时间;现金折扣和折扣期限 。现在的很多企业(一般比较大型的企业)为了及时收回货款,减少坏账损失,会采用一定的优惠措施。即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前偿付货款的客户可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率享受折扣。但应着重考虑提供折扣后所得的收益与现金折扣成本的大小关系。只有当收益较大时才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李天民.管理会计学概论.立信会计出版社,1990.

[2]戴德明.财务会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荆新,王化成.财务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4]娄尔行.基础会计.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5]李百兴.会计管理学基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6]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7]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经济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