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金融科技风险及其管理范文

金融科技风险及其管理范文

金融科技风险及其管理

金融科技风险及其管理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8)03-0055-08

一、引言

作为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金融科技(FinTech)正在加速金融业的创新与变革。金融科技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现代科技,对金融业的资金配置、风险定价、信息获取和信用评估进行了深刻重构,改变了金融业态和金融商业模式。金融科技在提升金融效率的同时,可能对市场竞争、风险传递和金融稳定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导致新的风险。

传统的金融稳定性(Financial Stability)研究集中于银行体系、证券市场和信用风险转移,但随着金融科技逐步成为金融创新的动力机制,金融科技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业已不容忽视。那么,金融科技会给金融业带来什么影响,金融监管又该如何应对?金融科技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应重点关注哪些议题?这些都是亟待引起重视并加以研究的前沿性问题。2017年6月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在报告“Financial Stability Implications from FinTech-Supervisory and Regulatory Issues that Merit Authorities’Attention”(以下简称《报告》)中回顾本轮金融科技的发展浪潮,考察了其中需要引起监管机关重视的若干问题及其应对措施,本文在编译金融稳定理事会这份报告的基础上,探讨金融科技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

二、金融科技与金融稳定性的分析框架

这个分析框架包括了金融科技的范围、金融科技的发展动力以及潜在的风险和收益。《报告》将金融科技定义为由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这些金融创新可能会产生新的商业模式、技术应用、业务流程或创新产品,从而对金融服务的供给产生重要影响。金融科技活动主要分为五类:支付、清算和结算,存款、贷款和融资,保险,投资管理以及市场服务支持。尽管参与者和金融服务提供方法变化迅速,但不能得出金融科技将从根本上改变金融体系中介的本质或经济功能。与整个金融体系一样,将金融科技的这些功能视为减少金融摩擦的持续努力是有用的。金融摩擦可能包括信息不对称、市场不完全和负外部性,并可能与错位激励、网络效应或行为扭曲密切相关。从理论上讲,金融服务中的技术创新可能通过多种传导渠道,带来经济增长和提高金融稳定性,包括减少前面提到的金融摩擦。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的几年内,国际组织一直在制定各种政策框架以评估经济职能部门所产生的金融稳定风险。因此,可利用这些政策框架来评估金融科技削弱金融稳定的潜在可能。这种评估方法考虑了微观和宏观金融风险,其中,微观金融风险是指使个体企业、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或行业易受到冲击的风险。如果引发公司或双边的困境,从而影响关键的金融职能部门或服务,或影响重要的市场或交易对手,这种风险会对金融系统产生系统性影响。宏观金融风险是系统层面的脆弱点,放大对金融系统的冲击,从而增加金融不稳定性。这些风险很大程度上与企业、投资者和客户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关,这种联系可以成为重要的风险传导渠道。一些常见的宏观金融风险已被有关部门识别,这有可能被应用到相关金融科技活动中。这些宏观金融风险包括传染性、顺周期性、过度波动和系统重要性实体。

三、从金融稳定的视角分析金融科技的必要性

为了确定金融科技对金融稳定的潜在影?,《报告》对于第二部分中选定的金融服务的潜在收益和风险进行了评估。被评估技术要么显示出较高的活跃度或增长率,要么能够对金融系统中的核心部分起作用。被评估的服务技术范围广泛,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零售支付;(2)金融科技信贷;(3)智能投顾;(4)基于分布式账本技术DLT的批发支付系统;(5)私人发行的数字货币;(6)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

《报告》所作的评估因时间序列较短且收集有关监管、风险信息的机制受限而存在数据缺失的情况。鉴于金融科技正高速增长并渐趋成熟,评估得出的部分结论极具参考价值。

(一)对金融稳定的潜在益处

案例研究表明,由于部分金融科技创新能够改变市场结构或减轻金融摩擦,故而可以降低潜在的金融稳定性风险。主要观点如下:

1.去中心化和多样化。金融科技在诸多领域可能促进去中心化和多样化。如在贷款方面,诸如大数据处理和贷款发放自动化的技术进步,降低进入壁垒。理论上,DLT的应用可以降低结算过程的中心化程度。

2.效率。金融服务的创新可能提高效率。应用智能投顾、监管科技等可以改进现有金融机构的商业模式;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可以优化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决策过程;使用算法进行信用评估、发掘投资机会能够降低平台的运营成本。

3.透明度。数据的增加和更好的使用能够降低诸多金融科技领域的信息不对称,还能够更准确地针对用户希望管理的特定风险设定智能合约。

4.提高金融服务的易得性及便捷性。对于金融系统处于发展初期、无银行账户人口众多的地区而言,金融服务获取方式的改变益处良多。例如,智能投顾使得那些受到最低投资门槛或高昂费用限制而无法获取传统资产管理服务的家庭有机会接受资产管理服务。

(二)破坏金融稳定的可能性

《报告》指出,尽管目前尚未存在迹象,金融科技创新可能对金融系统产生不利的系统性影响并给实体经济造成负面后果。案例研究指出了这些负面影响的可能传播渠道。

1.微观金融风险(漏洞)

(1)金融风险

在当前创新驱动因素促?M金融科技行业快速增长的背景下,企业可能缺乏相应的风险管理能力,并低估了其所面临风险的大小。实际上,业务模式不同的企业可能会受到不同金融风险的影响。

一是期限错配。金融科技贷款是金融科技的一项主要业务,期限错配问题极易产生。

二是流动性不匹配。目前,从事金融科技业务的机构通常不持有客户的资金,而款项持有者遵循电子货币管理办法的规定将其投资于银行存款或国债类的流动资产,这将导致借贷平台自身不承担流动性转换职能的后果。

三是杠杆。在某些情况下,杠杆可能暂时出现在金融科技业务领域。这些情况包括但不限于:金融科技企业可能会在发行股票或债券时借款、一小部分金融科技信贷平台应用自身资产负债表以援助贷款。

(2)操作风险

一是管理/过程控制。部分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在监管范围之外抑或被监管的程度较低,随着这些实体数量的增长,可能为金融系统带来风险。

二是网络风险。一般而言,技术和数字解决方案在更大范围的应用会使得可供黑客攻击的薄弱环节增加。一部分金融科技业务可能使得数据在较多机构间传播,从而加剧网络风险,威胁整个金融系统。

三是第三方依赖。金融科技的一些活动可能会增加金融体系内的第三方依赖,对这类第三方服务的破坏(可能是由于运营困难)有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

四是法律/监管风险。金融科技业务极富创新性,并未被纳入现行监管框架。考虑到跨境活动,可能会产生更多的法律问题,相关法律和监管需调整以适应新情况。

五是重要金融市场基础设施(FMIs)的经营风险。如果创新的支付和结算服务成为重要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一般的经营风险可能妨碍服务的提供。

2.宏观金融风险(放大器)

与微观金融风险相同,宏观经济风险的来源取决于金融创新的类型以及随着时间推移的发展情况。

(1)传染风险。信誉风险蔓延是金融科技的一大问题,特别是在与家庭或企业直接相关联的活动中。随着网络风险的访问渐增,可能导致传染风险加剧。

(2)顺周期性。部分金融科技服务呈现出顺周期性,可能放大其对于金融体系的冲击。

(3)过度波动。金融科技设计上“快速”这一特点一定程度上导致其可能产生或加剧金融系统中的过度波动。在竞争更为激烈的环境中,金融消费者可以更快且更容易地选择服务提供者,这可能使金融系统对于信息过度敏感。

(4)系统重要性。在金融科技的语境下,未来高度相关的机构极有可能以市场基础设施的形式出现,这可能取代现有的与托管银行和中央对手方(CCPs)相关的风险,导致新风险的产生。

(三)平衡金融稳定性影响的重要见解

金融体系在创新的过程中的演变方式是不确定的,《报告》指出几个创新对于金融稳定影响的重要观点,值得重点关注。

1.金融科技对于去中心化和多样化的促进可能并不会像预期的那么突出。在诸多领域,非传统参与者的系统重要性得到提升,“新玩家”在金融压力下可能无法消化掉负外部性,从而破坏金融体系的弹性和恢复能力。

2.如果顺周期性和过度波动的风险得到妥善管理,结合更为高效的数据使用,可以为金融稳定性提供极大支持。例如,如果没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的信贷周期,那么对开发大数据的新模式在衡量和定价风险方面将有的表现下结论为时尚早。通过加剧市场竞争或提高市场竞争性,提高效率和更好地利用数据也可能导致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和过度波动。

3.金融科技能够促进传统系统的现代化和流程的精简,进而降低操作风险,但网络风险、第三方依赖和法律风险也可能引发新的操作风险和传染风险。

4.金融科技使得家庭和企业在寻求金融服务时更容易。只要相应的风险得到控制并避免可能破坏金融稳定风险的累积,便能够促进金融服务的可持续和包容性增长。证据表明,一些金融创新已经通过移动支付等手段增加家庭和企业获取金融服务的渠道,尤其是在新兴市场。其他创新提供的服务与传统参与者提供的服务相辅相成(例如,在某些情况下基于市场的贷款)。

5.除非与金融科技相关的数据、信息更易得,否则快速变化下监管方更难监测和应对金融体系中的风险。

四、金融科技的监管及监管方法

《报告》基于各监管当局针对金融科技发展的现有监管情况,以及巴塞尔委员会(BCBS)和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对金融科技监管方法的调查以及各监管当局在金融稳定理事会圆桌会议就其监管情况的讨论。此外《报告》还借鉴国际支付和市场基础委员会(CPMI)、国际保险监管官联合会(IAIS)和国际证券事务监察委员会(IOSCO)的相关工作成果。一般来说,国家权威机构的监管目的主要包括保护消费者和投资者、维护金融市场信心、增强金融普惠以及促进创新和竞争,而维护金融稳定性在现阶段很少被列为金融科技监管的目标。

(一)金融科技如何纳入现行监管框架

《报告》通过对金融科技监管方法的评估,发现很多国家已经或计划采取措施对金融科技进行监管,但监管措施的范围和规模有所不同。这取决于该国金融发展的规模和结构,以及现有监管框架的范围和灵活性。

下面对金融科技的五项经济功能依次进行分析,寻求将其纳入现行监管框架的方法。

1.支付、清算与结算

多国已经了涉及移动支付、非银行支付和数字货币的法规,旨在提高金融包容性,确保支付系统顺利运行。日本、香港、欧盟等地均采取措施明确数字货币存储、转移的法律框架,以应对欺诈、洗钱和恐怖主义融资的风险。

为加强对洗钱和恐怖主义融资的打击,多国也改变了识别客户身份的方法。采取新的、更灵活的KYC识别规则,使用电子签名及生物识别信息。

2.存款、贷款与融资

多国已经修订了现行有关股权众筹和网络借贷的条例,内容包括新的执照颁发要求及仍适用现行条例的情形。加拿大、澳大利亚制定了众筹新规,英国正在对众筹市场和监管框架进行评估。我国借鉴国际经验,正在开展有关股权众筹监管的研究,并积极一系列规则和指引以确保国内金融科技信贷业务能够被捕捉。

3.保险

尽管保险科技领域的投资呈现出增长态势,与银行业相比仍滞后。通过对保险科技(InsurTech)创新的评估,仅中、印、俄三国正在制定旨在提高保险服务可获取性的规章。

4.投资管理和投资者服务

现有的智能投顾指引将其纳入证券监管框架,其注册、适当性规则及操作要求均是“技术中立”的,即投资组合管理无论在传统框架下操作还是在线上平台操作,均适用相同的规则。

5.市场支持

第三方监管机制对于云计算应用程序有所涉及。法国、新加坡、南非和英国称其修订或了关于外包功能的审慎风险管理新办法。

(二)金融科技业务面临的监管挑战及应对策略

1.监管套利。虽然多国已经审查并修改了现行规章以对金融科技进行监管,但现有的监管框架不足以捕捉全部金融科技业务,可能出现监管套利的情况。

2.化机构监管为业务监管,扩大监管“半径”。监管边界问题也可能对当局的金融科技监管能力产生影响。法律实体标识(LEI)是一种可以帮助收集金融科技数据的方法,能够促进跨境合作和信息交换。丰富的数据是金融科技发展的关键所在。一些监管机构注意到官方数据来源很少且质量不高,这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机构主体不在监管框架之内,或不需遵守报告要求。此外,现有的科技和电子商务公司可能会利用客户数据进入金融服务领域,使金融企业与非金融企业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但现有的报告和披露规则并不能规制此类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应用,故有关金融科技业务的数据可能不像传统数据那么容易识别和获取。这就要求监管机构将重点放在业务监管上,而不是传统的机构监管。

3.重视监管模式的创新。有的国家引入了“监管沙盒”(如澳大利亚、香港、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英国)、“创新中心”(如澳大利亚、法国、香港、日本、韩国、英国)和“??新加速器”(如新加坡、英国)等模式来促进创新。随着这些促进措施的实施,更多的监管经验和专业知识将会被探索出来,可供国际间探讨和同行借鉴。

4.加强跨境监管合作。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跨境监管问题应得到各方重视,应当采取措施建立更加结构化的跨境监管合作机制。

5.聚焦网络风险。如前所述,监管当局应当特别注意金融科技的网络风险。事实上,已经与出现了手机银行应用有关的诈骗和盗窃案件,由于大部分移动设备缺少杀毒软件,用户的个人信息极易被窃取。由此引发了金融风险、数据隐私、数据所有权和管理及法律责任等问题。更重要的是,虽然诸如资本要求等措施对解决操作风险问题有益,但若金融机构遭遇了网络事件,这部分资本是不足以支持其恢复运作的。随着金融科技业务的发展,作为资本补充的辅助措施,预防和发现此类操作风险愈发重要。

五、监管部门应关注的金融科技潜在问题

金融科技创新可以为个人和小微企业拓宽接触金融的途径,增强金融处理能力,如在支付和结算、可靠性和风险管理领域。与此同时,金融科技同样会导致一系列值得监管部门注意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金融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FSB列举了10个值得监管部门注意的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并不都是新问题,但对于金融科技的发展速度有明显影响。鉴于许多金融科技活动在全球都具有共同点的特征,大范围的国际合作可以获得明显的好处,国际间的合作可以减少监管套利情况的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国际机构如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全球普惠金融合作伙伴组织(GPFI)和标准制定机构(SSBs,如BCBS、IAIS、IOSCO、CPMI等)有潜力为监管当局提供相应的国际合作途径,共同分享监管经验并考虑其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合作可以减小分裂和背离监管框架的风险,而这种风险会阻碍金融服务的发展,对以下这些领域优先考虑被认为对金融稳定性的支持。

(一)值得监管部门关注的重要问题

1.第三方服务提供商的运营风险。金融机构的第三方服务供应商正在迅速变得更加突出和关键,特别是在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领域,许多第三方供应商可能不在监管范围之内,这更加强调了管理相关风险的重要性,否则最终会破坏金融稳定性。在这方面,监管部门应确定现有监管框架是否适合金融机构重要的第三方供应商,特别是如果金融机构依赖于相同的第三方服务供应商的情况下。这可能需要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机构和非传统合作伙伴(如负责信息技术安全和安全的机构)进行更大程度的协调。

2.减轻网络风险。尽管更换遗留系统有助于降低某些领域的网络风险,但由于访问金融系统核心领域流量的增加,其他领域的风险可能会增加。此外,快速上市带来的竞争优势可能导致过早采用尚未经过充分测试或尚未具备必要保护措施的新技术。全球合作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网络安全工作分散的不良后果,并提高对网络风险的认识。

3.监测宏观金融风险。虽然目前这些风险还没有成为现实的迹象,但经验表明,如果对此不加以警惕的话,这些风险可能会迅速形成。系统重要性和顺周期性风险有多个来源,包括细分市场的高集中度风险,以及金融科技贷款平台上的庞大而不稳定的资金流。然而,任何金融科技对金融稳定性影响的评估都受到金融科技领域官方和私人数据披露有限的限制。

4.跨境法律考虑和监管安排。跨部门的合作与协调对于一个运转良好的金融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包括通过智能合约在内的跨境贷款、贸易和支付交易创新引起了关于国家法律框架的跨辖区兼容性的问题。区块链技术、智能合约和其他应用的法律效力和可执行性在某些情况下是不确定的,应该进一步讨论。此外,在某些情况下,围绕区块链技术和智能合同的某些技术结构可能不一定符合所有潜在管辖区的法律,从而影响跨境使用的畅通。

5.支持大数据分析的治理和披露框架。大数据的应用正变得越来越普遍,成为包括贷款、投资和保险在内的几乎所有金融服务的基础。大数据分析正在推动跨行业转型,能够迅速进行广泛的分析,并加强风险识别和评估。与在其他领域(如证券交易)中使用算法类似,一些大数据分析模型的复杂性和不透明性,使得监管部门难以评估模型的稳健性或市场行为中的新的不可预见的风险。许多算法本质上难以解释,且可能不像银行和保险模型那样受到相同的治理和可审计性的约束,这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充分评估非传统数据源和基于AI的算法的好处和可取性。就系统中的信任支持金融稳定而言,消费者保护问题(如数据隐私)也可能是相关的。

6.?u估监管边界并及时更新。当需要对金融科技领域的快速变化做出响应时,监管部门应该是敏捷的,并实施或促成一个定期审查监管边界的流程,这可以通过对技术和金融服务活动保持中立的方式来更容易和有效地实现。

7.与多元化的私营部门共享学习。为了通过共享学习和更多获取发展信息来支持创新带来的好处,监管部门应继续改进与私营部门的沟通渠道,并通过监管沙盒、加速器和创新中心以及其他形式分享经验。

8.发展有关部门之间开放沟通渠道。由于金融科技活动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以及金融体系之间的相互关联,监管部门可能希望进一步发展其交流渠道以确保监管及时到位。

9.在新领域强化监管人员的工作能力。监管部门应该考虑更加重视确保他们拥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来胜任对金融科技的监管。

10.研究数字货币的替代配置。监管部门应当对国家金融系统的数字货币配置和全球货币框架进行研究。数字货币和基于新技术的替代支付正在以不同速度发展,并伴随着现金交易量的减少。除监测事态发展外,有关部门还应分析数字货币对货币政策、金融稳定和全球货币体系的潜在影响。

(二)对金融科技的持续监测

金融科技风险及其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业务;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2096-3157(2020)20-0146-02

一、引言

通过结合各种智能化设备以及技术,我国的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业务得到了广泛的发展。这种发展并不是商业银行自身决定的,而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而推出的一种顺应时展的业务。目前商业银行的金融科技业务涉及环节众多,主要涉及信息系统的运营以及维护、风险控制、风险管理等诸多环节。因为这种智能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与传统商业银行发展的风险不同,所以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格外重视,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以此来推动商业银行稳定发展。

二、风险管理面临挑战

1.信息安全方面

信息安全是商业银行发展的核心,同时信息安全的风险管理也是商业银行金融科技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就目前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发展情况而言,其安全方面主要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1)缺乏完善化的风险监管规则。人工智能也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相关的法律约束还没有完全跟上,部分领域内的规章制度仍然呈现空白状态,数据信息的安全并不能完全得以保障。除了缺乏硬性的法律规定之外,在金融系统整个行业内部,尚没有形成完善的行业准则和具体规定,金融科技的安全标准仍然没有统一,这也就意味着整个行业的数据信息安全处在一个非常危险的状态,一旦发生问题,不仅是商业银行,还包括金融科技的消费者,其合法权益都会受到侵害。

(2)缺乏防范数据安全风险的措施。风险管理并不意味着出现风险之后才能管理,而是要提前对风险进行预防,结合应对措施,达成对风险的防范。目前商业银行在应用金融科技建立数据库时,缺乏对数据安全风险的识别,不能有效识别各种病毒,对数据库的维护以及运营都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不能有效防范数据安全风险,是商业银行数据库发展过程中比较严重的问题。

(3)评价及预警机制。金融科技信息风险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假如不能及时避免滞后性带来的影响,使用金融科技业务时必定会伴随着大量的风险。通过制定相应的预警机制,对风险的技术以及危害性进行评估,并及时准备好相应的预警应急预案,以有效应对风险,降低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4)端口信息传输缺乏有力的风险监控。商业银行其内部缺乏完善的风险监管规则,这也就意味着相应的监管工作无章可依,监管工作有效性并不高。商业银行的相关业务要在金融科技平台上进行实现,信息从传入到传输,存在缺乏监管的情况,其安全性得不到保障,一旦出现信息泄露的问题,那么极有可能会对商业银行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甚至会导致互联网金融犯罪的发生。

2.信用风险方面

伴随着金融科技业务发展的另一大关键问题,就是信用风险问题。目前,商业银行金融科技的信用风险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缺少信用数据规范文件。关于性能约束这一方面,我国并没有形成完善的标准,相应的规章制度也没有完全建立,所以无法准确收集信用数据,更无法做到深度处理与分析,这种环境下,信用数据的监管有效性并不高。关于个人信息在信息端口传输过程中的安全保护,其并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可以进行保障,即便是有,也只是大方向上的一些宏观保障,并没有细化到具体细节。

(2)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低。当前商业银行关于信用风险的管理活动,一是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二是缺乏相应的管理意识,导致目前的信用风险管理质量并不高。以区块链金融领域为例,其主要内容是增信,如何在保证信用评价具备极高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的同时,对增信的手段进行完善,是其领域发展的关键问题。

(3)完善化信用风险甄别机制。关于信用风险的甄别机制,仍然存在有待完善的空间。当前的信用风险甄别,并没有做到将所有风险如数发现的地步,在定位目标方面,当前的甄别机制仍然存在一定的漏洞。中国金融科技平台进行信贷时,对其风险评估质量不过关,容易给商业银行带来额外的损失,为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风险。即便是发现问题,对数据信息进行风险提示,因为信贷风险的组合不同,所以导致在监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无法进行准确的风险预警。

3.内控风险管理方面

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另一大重要措施就是加强自身内部控制,内部控制也是其经营管理的重点。在人工智能时代下,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在人工智能时代下,数据信息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同時,获取数据信息的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风险管理对数据信息的获取以及处理的要求更高。不管是商业银行本身,还是金融科技平台,双方在面对客户时,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可能都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带来一定的风险,不管是商业银行还是金融科技平台,都无法最大化保障数据的安全性,但如果因为人为因素或者平台本身的原因出现问题,那么很有可能给商业银行以及客户带来相应的损失。金融科技操作需要依靠计算机为载体,而对计算机进行操作的则是专业的技术人员,对金融科技业务并不是很了解,导致业务与技术之间无法做到有效连接,使得内部控制风险岌岌可危。除此之外还缺乏完善的动态监控体系,使得风险并没有处在一个动态的监控范围之下,对风险信息的接收具有滞后性,不能及时地应对风险,导致风险极有可能恶化,造成更恶劣的后果。在信息网络背景下,传统的审计标准以及方法并不足以应对商业银行的新风险。

三、信息安全的风险管理综合体系

1.确立信息安全的风险管理综合体系

为了更好地保障商业银行的信息安全,加强内部的风险管理,必须建立一套针对信息信息安全到风险管理综合体系,并将这套体系融入商业银行管理当中,真正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起到作用。确立信息安全的风险管理综合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确立管理规则。基于商业银行的发展情况不同,在确立管理规则时,需要以银行的实际发展情况为基础,结合信息安全的行业准则,提高管理规则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当然针对金融科技的风险管理规则绝不能像传统风险管理规则一样,网络具备开放性,在设置管理规则时,必须结合网络信息安全法律等相关规定,制定合理合法的管理规则。在明确管理规则之后,将管理规则融入到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当中,成为内部体系当中的一部分,真正为商业银行的运转提供保障。除此之外,对员工进行专业的规则宣讲,提高其专业能力,以便在风险来临时,提高员工的应对能力。

(2)确立数据安全的风险防范专项机制。通过确立数据安全的风险防范专项机制,提高金融科技平台的安全防范水平。这个机制必须以科技平台为载体,主要防范内容放在数据库的运行和维护中,通过对风险进行识别以及防范,真正提高金融科技平台的安全性。为了加强防范专项机制的有效性,可以根据商业银行主体单位数据安全水平进行划分,紧急的事情紧急处理,日常的事情日常处理,保证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可以做到符合各个阶段的发展以及应用。

(3)制定预测反馈机制。通过制定与评估专项机制,对银行推出的相关科技产品、服务进行相关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评估与反馈。通过此举,可以及时发现商业银行推出的相关产品以及服务是否存在问题,假如存在问题,那么便可以及时进行解决,防止出现额外的风险,带来额外的损失。除此之外,还可以为商业银行后续的产品以及服务提供标准参考,提高商业银行的产品、服务质量,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整体发展水平。

(4)制定数据传输的预警机制。提前对数据传输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进行预警,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互联网金融犯罪的概率,在遵守保密规则的基础上,明确金融科技平台在维护运营过程中的责任分属,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提高金融科技平台运营维护水平,从而提高数据传输预警机制的有效性,使信息在各个端口之间传输的安全有所保障。

2.逐步完善化信用风险的评审

在大时代的背景下,围绕商业银行的发展情况来看,通过完善信用风险的评审,可以有效提高商业银行应对风险的能力。此项专项机制中包括加强对客户的信用风险分析,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帮助银行更好地定位客户群体,减少信贷风险。另外,通过完善信用风险的评审,可以更好地简化贷款主体的无用信息,提高其信息搜集的准确性,提高搜集效率以及搜集质量,并对最终的客户信用风险评价提供数据支持,提高商业银行决策的科学性。这项机制的设立,不仅是为了加强银行内控,预防风险,其还有另外一个作用,那就是帮助信贷部门,加强对客户的审查,以便可以作出正确的决策。

3.注重对风险的各项监测

要想加强风险预测以及防范,就必须让风险处于一个动态监测过程中,其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能够带来风险的因素太多了,通过对风险进行各项监测,比如后台数据、硬件质量等,预防有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必要时还可以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做出紧急预案,防止风险来临时缺乏措施应对,造成更恶劣的影响。而且当前的金融科技环境比起传统的金融环境具有更多的未知性,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风险内容,除了原先金融领域当中的交易主体的信用风险之外,又增加了科技平台风险、安全信息管理风险等。不过通过加强对各项风险的监测,强化其内部财务管理,完善相应的审计标准,准确动态监测风险的任何变化,可以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数据和其他支持。

四、结语

金融科技风险及其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金融工程技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风险管理是当今世界各商业银行面对的重点问题之一,由于商业银行经营货币的特殊性,决定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一般的企业不同。随着我国金融工程技术的发展,其应用越来越广泛。将金融工程技术引入到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中,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建立金融工程师队伍,建立健全的数据信息库,创新风险管理模式和手段,对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有显著作用。

一、金融工程技术

(一)金融工程基本概念

金融工程的概念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金融工程主要指的是利用先进的数学和通讯工具,在现有各种金融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不同形式的组合及分解,以设计出符合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而广义上的金融工程指的是一切利用工程化手段来解决金融问题的技术开发,它不仅包括金融产品的设计,还有金融产品定价、交易策略设计、金融风险管理等各个方面,本文采用的就是广义上的金融工程。金融工程兴起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欧美金融市场,它将工程思维融入到金融领域中开发出新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市场的各种需求。20世纪90年代,我国引入金融工程的思想,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工程的应用越来越多。现今,已有部分商业银行引入金融工程技术,用以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二)金融工程学科特征

1.金融工程重视创新思维

金融产品、金融工具的创新是金融工程最核心的领域。金融工程以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为基础,通过组合分解衍生出新的金融工具,再以这些衍生工具为基础衍生出更为复杂的金融工具。如此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形式各异的金融产品、金融工具,以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1]。

2.金融工程强调量化分析方法的运用

金融工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需要运用大量的量化分析方法来解决各种金融问题。西方国家认为金融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金融工程更是从一开始就建立在数理基础上的,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不离开严谨的数学推导和计算,可以说量化分析方法贯穿了整个金融工程的发展[1]。

3.金融工程是一门交叉型学科

金融工程集合了金融学的基础理论和工程学的基础分析方法,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是典型的交叉型学科。在金融工程中,要综合运用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等工程技术方法去解决各种实际的金融问题。金融工程是一门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的、将现代金融学、工程学、信息技术集于一体的交叉学科。

4.金融工程是一门应用学科

金融工程是一门针对实际问题并强调实践应用的学科。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经济主体面临着不同的经济问题,金融工程就是要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的变化,借助现代化的工程思维和金融学理论基础来解决金融问题,以满足市场的丰富需求。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风险特点

商业银行风险具有双重性。商业银行风险的来源有很多,但根据商业银行的经营性质,其风险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来自银行内部的风险,如银行经营不善等;二是来自于银行外部的风险,如客户发生不可预见的问题,就有可能引起银行贷款发生亏损[2]。商业银行风险影响面极大,商业银行的经营和业务活动连结这社会的经济组织、千家万户,一旦银行经营不善发生风险,它的波及面广,影响力大。商业银行一旦发生不可控风险,轻者可能会导致商业银行倒闭,影响其他行业发展,重者还可能造成国家甚至是世界金融危机。

(二)商业银行风险分类

1.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主要发生在商业银行内部,是由于操作人员操作不当引发风险,也可能由外部事件和内部操作引起,都有可能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操作风险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操作风险又分为内部系统风险、职员操作风险、外部事件风险和流程风险。

2.信贷风险

信贷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法律风险和信息风险。信贷风险与参与者各主体间的关系较为密切,任一方违约都可能带来预想不到的风险。我国相关的法律条文不明确,部分法律条款存在漏洞,有较大风险。在商业贷款中,部分贷款人提供虚假信息,严重影响了商业贷款的真实性,为商业银行带来风险[3]。

3.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主要产生于银行无法应对因负债下降或资产增加导致的流动性困难。当商业银行流动性不足时,就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减少负债或变现资产,从而影响其盈利水平,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商业银行资不抵债。除了商业银行流动性计划不完善会产生流动性风险以外,操作风险及信贷风险领域的管理缺陷也会引发流动性风险,甚至引发风险扩散。

4.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价格、利率、股票、汇率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发生损失风险。市场风险发生在商业银行的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可以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其中利率风险按照来源不同,又分为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

5.交叉性风险

交叉性金融风险是指一项金融工具跨货币市场、保险市场、资本市场等至少两个金融市场或是跨银行、证券、信托等至少两个金融行业所引起的风险。不同金融机构业务融合加深,交叉性金融工具不断涌现,在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交叉性金融风险也随之诞生。

(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就是指在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中,因为一些不可预见的事件和因素,引发了商业银行资产损失等风险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在商业银行的存款、贷款等业务活动中,通过对业务活动引发的风险进行识别、控制,以最小的成本,将商业银行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的有效办法。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就是在保证商业银行收益的情况下将风险降到最小,或是在风险一定的情况下,实现所商业银行的收益最大化[4]。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战略思维陈旧

现在,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还未能实现战略思维和资源配置的信息化,对风险管理的认识还停留在扩大机构、增设人员的管理模式上,与现代化的数据海量化、控制自动化还有很大差距。商业银行谋求发展不断扩大,所带来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当前银行对于风险资源的配置注重组织结构,效绩考核等方面,对于现代化资源建设投入不足[5]。

(二)管理方式落后

我国多数商业银行未能实现风险控制自动化,当前的管理方式仍以主观经验的积累和专家的协助指导为主,未能依托于大数据,只有少数的定量分析在局部展开,主要集中在数据和量化特征比较明显的客户信用评价管理上。其他的风险管理制度都难以形成体系,没有将其决策触发量化评级的结果相连,导致风险管理的量化手段难以穿透全程,实现其全部价值。

(三)管理机制不健全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风险规避系统缺失,有一些风险无法很好的转移走,不能规避风险;二是风险预警系统不完善,银行收集到的客户信息可能有不准确的地方,难以对客户进行全面分析;三是缺乏风险识别系统,不能判断出风险产生的原因和类型,无法在处理风险是提供帮助。

(四)未形成管理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核心,指引着整个公司的人共同进步。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决定了银行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而商业银行有关于风险管理的文化则决定了银行是否能够规避风险、处理特殊情况。商业银行要有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健全风险管理制度,把风险管理和业务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将风险管理贯穿商业银行的各项工作中,员工自觉执行[6]。

四、引入金融工程技术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一)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将金融工程技术引入到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中,利用金融科技,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风险管理思想结合到一起,融入到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中,建立一个完善、健全的信息管理系统和决策系统,使商业银行职员及时的掌握到准确的贷款信息,以便于及时发现、控制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的预警能力和管理能力。

(二)建立金融工程师队伍

从长远角度着手,商业银行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加强管理能力的关键是人才的储备。商业银行应做好金融工程人才的储备工作,引进有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金融工程师。商业银行还要有计划的培养金融工程人才,对银行内部职员进行定期培训,引导职员学习、掌握一些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加强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组建起一支优秀的金融工程师队伍[7]。

(三)建立健全的数据信息库

商业银行要重视对数据的积累,在数据收集处理方面制定统一的规定。目前金融科技在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的诠释,通常被定义在产业融合范畴。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指出央行高度鼓励发展金融科技。商业银行可以利用科技金融进行大数据分析,加上对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数据信息库。这样可以为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帮助,便于职员发现、分析、控制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

(四)创新风险管理方式

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学习借鉴国外银行的成果管理经验的同时,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针对现实问题,创新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商业银行要注意并预测市场的变化情况,根据资产定价理论、资产组合理论等结合金融学的理论计划和工程技术指导,给出可靠的风险管理参考依据。商业银行可以利用金融工程技术中的风险指标基本理论,对就流动性风险、信贷风险、市场风险、交叉性风险和操作风险进行评价,以供参考[8]。

五、结语

综上所述,金融工程是一门交叉型应用学科,需要运用大量量化分析方法,重视工程师的创新思维。对操作风险、信贷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等风险进行管理,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注重培养金融工程技术人才,利用金融科技创建健全的数据信息库,创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方式,引入金融工程技术,利用金融科技,帮助商业银行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志斌,张维.《金融工程》本科教学的问题与思考[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1,4(2):72-75.

[2]张宇婧.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3(1):67-72.

[3]黄俊毅.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风险管理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6(1):67.

[4]商旭.关于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金融制度改革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13,7(25):88-89.

[5]宋首文,代芊,柴若琪.互联网+银行: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新变革[J].财经科学,2015(7):10-18.

[6]王楠.引入金融工程技术提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思考[J].金融纵横,2013(2):97-98.

[7]成龙.金融工程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中的应用[D].郑州: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16.

金融科技风险及其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业科技;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型企业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2-0092-03

引言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明确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资金投入对农业科技而言至关重要,根据农业部门的统计,每1元钱的农业科技资金投入对国内农业生产总值的回报高达9.59元,远高于教育、道路、通讯等投入的回报[1]。如果单纯靠政府投入来支持农业科技发展显得势单力薄,农业科技的发展需要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渠道,尤其离不开大量的金融资金投入。这个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及专家学者从金融支持的角度来探索如何促进农业科技发展,及如何建立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村金融体制的深入思考。本文主要结合宿迁市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发展情况及其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来更好地促进农业科技发展。

一、金融支持宿迁市农业科技发展情况

(一)农业信贷投放增加,农业科技贷款所占比重偏低

在宿迁市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2012年宿迁市农业信贷投大幅增加,但农业科技贷款所占比重偏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结合宿迁的实际情况,加大了对农业信贷及农业科技信贷的投入,有力促进了宿迁农业的持续发展。宿迁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末,宿迁市农村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 226.87亿元,贷款余额1 002.86亿元。农业贷款余额259.75亿元,同比增长24.5%,但其中农业科技贷款余额4 500万元,所占比重偏低。农业科技贷款由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宿迁市分行发放,采用政策性贷款,商业化运作的“准商业”运作模式。

(二)直接融资规模有所扩大,以债券融资为主

2012年11月,绿陵化工、禾友化工两家企业成功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1亿元。2013年2月宿迁市首支由首义薄膜、金田塑业组成的“区域集优”中小企业集合票据2.6亿元成功发行。由江苏省农行承销的玖久丝绸、益客食品注册发行的1.8亿元“区域集优”集合票据正在推行之中[2]。但截至目前,农业科技型企业的直接融资仍以债券融资为,宿迁市尚无一家上市农业科技型企业。

(三)农业保险发展较快,农业科技保险产品较为缺乏

2012年宿迁市农业保险得到了较快发展。据统计,2012年宿迁市保费收入30.27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农业保险保费收入1.33亿元,同比增长96.7%。中国人保财险宿迁分公司大力开展小麦、水稻、奶牛和能繁母猪保险及设施园艺、规模畜牧业和相关产品责任保险。针对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方面的保险产品则较为缺乏,难以有效分散农业科技风险。

二、金融支持宿迁市农业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宿迁市现有农业科技型企业自身实力不强,融资吸引力低

目前,宿迁市大部分农业科技型企业的整体实力不强,规模偏小,资金实力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缺乏科技型人才,核心竞争力不强,所面临的风险较大,融资吸引力偏低。并且大部分农业科技型企业缺乏金融机构的所认可的抵押品和质押品,难以满足其较为严格的信贷条件,因此增加了获得银行信贷的难度。同时,也因为农业科技型企业自身整体实力不强而难以达到在主板市场或创业板市场上市融资的基本条件,并且对对风险资本也难以形成较大的吸引力。另外,大部分农业科技型企业成立时间不长,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存在着管理水平不高、财务管理不规范、缺乏现代化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等问题,这也增加了农业科技型企业获得金融支持的难度。

(二)目前宿迁市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金融服务不足

目前,宿迁市农业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比例偏低,主要以间接融资为其主要的融资渠道。而农村金融机构在支持农业科技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农村金融机构缺乏专业的农业科技信贷管理部门及农业科技信贷管理制度

目前,宿迁市大部分农村金融机构缺乏专业的农业科技信贷管理部门,缺乏了解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情况的专业人才。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较为严重,农村金融机构对一些农业科技项目的技术水平及应用前景缺乏准确的判断,影响到了信贷的投放。并且原有的主要依据借款人财务数据信息和抵押品的信贷审批管理体制,也增加了农业科技型企业从银行获得信贷资金的难度。另外,农村金融机构原有的的信贷考核激励机制也不利于发挥信贷人员发放农业科技型贷款的积极性。

2.农业科技信贷产品创新不足,科技贷款门槛较高

目前,宿迁市农村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信贷产品大多期限在一年以内、额度偏小,并且需要满足严格的抵押、担保等条件,这与农业科技型企业资金需求所呈现出来的的周期长、额度大、风险高的特点不相适应,难以满足农业科技型企业的资金需求。由于农业科技所面临的高风险性,农村金融机构为了防范风险往往设置了较为严格的农业科技贷款条件。从政策性金融看,农业发展银行所发放的农业科技贷款,在管理上采用商业贷款管理办法,贷款必须满足抵押等条件,评审必须上报二级以上分行,同时经过银行及科技部门双重审批。从商业性金融来看,为了防范风险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型企业贷款发放较为谨慎,贷款必须满足担保、抵押等条件。

(三)缺乏有效的农业科技风险分散机制

农业科技的创新与推广伴随着较高的投资风险、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需要有分散和转移风险的机制和方法,来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风险保障,而中国目前缺乏有效的农业科技风险分散机制。农业保险发展较为滞后,由于政策倾斜力度不够,农业保险保费政府补贴较低,制约了保险人和投保人的积极性,再加上农业保险市场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制约了农业保险的发展。并且由于农业科技面临的高风险性,影响到了保险公司开发、设计相关保险产品的积极性,使得农业科技保险产品更为缺乏。同时,其他的农业科技风险分散机制还不够完善,增加了农业科技型企业获得金融支持的难度。

三、对策与建议

(一)促进农业科技型企业做大做强,增强资金吸引力

加快建立农业科技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与推广体系,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和支持人力、资本等创新要素向农业科技企业集聚,使其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载体及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平台,提高企业用于科技的资金投入。要通过对农业科技型企业采取一些扶持措施,比如采取贴息、补贴、投资参股等方式,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提高科技含量,增强产品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科技型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做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打响企业品牌、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促进农业科技型企业做大做强,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和科技水平,真正增强对资金的吸引力,吸引风险投资、信贷资金及民间资本更多地流向农业科技型企业。同时,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型企业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使用现代化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为获得金融支持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1.建立有利于农业科技发展的金融机构体系

建立有利于农业科技发展的金融机构体系,形成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合作性农村金融机构并存的相互补充、相互竞争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进一步明确政策性金融的功能定位,扩大政策性金融支农的服务范围,重点满足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中一些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资金需求,优化农业科技发展的生态环境。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要在保证传统粮棉油等信贷投放的基础上,把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纳入政策性金融服务的范围。对涉农企业研发及科技育种、农产品改良、土地改良、高效灌溉等基础性农业科技发展的资金需求执行政策性贷款的标准,简化贷款程序、延长贷款期限[3]。提高商业性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资金比例,商业性金融重点满足商业性的、应用性的、具有较强转换能力和经济效益的农业科技资金需求,主要包括农业科技转化主体及社会化农技服务组织在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中的资金需求。进一步促进合作性金融的发展壮大,大力推动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主要满足一些农业科技专业合作社及科技型农户的资金需求。

2.增设农业科技信贷部门,完善完善农业科技信贷管理制度

为了更好地满足农业科技型企业的资金需求,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有必要增设农业科技信贷部门,积极培养擅长农业科技型业务的信贷人员,打造专业化、一站式的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农业科技信贷管理人员与通过企业管理人员及财务人员密切沟通,深入了解农业科技型企业的经营情况、现金流状况及融资需求情况,建立农业科技型企业信息数据库并及时更新,在尽可能满足农业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的基础上,提供专业咨询、财务顾问等更多金融服务,建立稳定的银企合作关系。

同时,为与农业科技信贷管理部门相适应,还要完善相应的农业科技信贷管理制度。进一步优化信贷审批管理体制和流程,根据农业科技企业资金需求特点单列信贷计划、单独客户认定与信贷评审,确定专门的授信评级体系,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打破传统参考客户财务数据和抵押品的准入机制,单独建立基于“企业团队+产品+模式+市场+财务经营数据”综合评价准入机制[4]。建立以价值发现法为核心的农业科技型企业融资能力评价体系,淡化财务因素的比重,增强企业团队、技术前景等因素的比重。创新“专家联合评审选贷机制”,可成立由科技主管部门、农业部门、农业科研院所及高校、金融机构等多方参与的家联合评审选贷小组。

3.创新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金融机构要在加强与农业科技企业的日常沟通、深入了解客户的基础上,结合农业科技企业所处生命周期的不同特点开发系列金融产品组合,来更好地满足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农业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在保证农村金融机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农业科技的信货准入门槛,延长贷款期限,简化贷款手续,更好地满足农业科技发展的资金需求。不断创新符合农业科技企业特点的抵(质)押担保方式和融资工具,探索以农业科技企业的股权、专利权、商标权等为质押进行贷款融资。另外,还可以综合利用金融租赁等方式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支持力度。

4.加大直接融资支持力度,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进一步发展债券融资、上市融资等直接融资体系。鼓励农业科技型企业运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超短期融资券、区域集优债等直接融资工具。鼓励符合条件的农业科技型企业增加直接融资的比例,尤其要充分利用创业板市场和新三板市场。金融主管部门、地方财政部门和农业科技型企业要相互沟通,共同研究解决企业改制上市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为农业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提供帮助。同时充分发挥民间资本、风险投资等资金在促进农业科技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完善农业科技风险分散机制

为应对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的高风险性,为此需要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风险分散机制。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和建立农业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发展政策性信用担保体系等方式来降低农业科技所面临的风险性,以有效增加农业科技对资金的吸引力。保险作为一种经济补偿机制,主要是针对农业科技产业化前期的创新研发、成果转化以及产品市场销售等方面提供全面的风险保障。继续加大农业科技保险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提高中央、省级财政对保费的补贴比例,减轻农业科技型企业保费负担,促进农业科技保险的快速发展。同时保险公司要利用自身的风险管理优势,要积极探索适合农业科技风险特点的保险产品,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提供风险保障。将科技育苗、农业机械、农作物及畜牧品种改良、标准化养殖等涉及的农产品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畴,鼓励发展农业科技人员人身保险等保险品种。农业科技贷款风险补偿项基金可以由政府、农村金融机构、农业科技型企业按一定比例共同出资,为发放农业科技贷款的金融机构提供风险补偿。大力发展政策性信用担保体系,为农业科技型企业融资创造一些有利的条件。

(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重要引导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金融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支持作用,还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由于农业科技所具有的准公共性特征,因此不仅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基础性、公共性的农业科技保障作用,还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应用性较强的农业科技的引导作用。可以通过担保、贴息、设立农业科技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税收优惠等方式,吸引风险投资、信贷资金、民间资本等更多资金流向农业科技领域。并把相关的财税优惠措施长期化、制度化,来更好地推动农业科技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良芳.金融和财政“两轮驱动”,合力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J].区域金融研究,2012,(8):15-19.

[2] 王增怀,李长楼.金融支持宿迁发展实现更大突破一周年盘点[N].宿迁日报,2013-06-28.

金融科技风险及其管理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引用金融工程技术加强金融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建立有中国特色金融工程学科。

一、切实加强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势在必行

金融风险是指由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而导致的资金在筹措和运用中产生损失的可能性。金融风险管理就是在准确识辨和测量风险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技术和途径对风险进行规避、分散、控制和防范的过程。

(一)金融国际化要求金融业必须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

伴随着当今国际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金融与贸易全球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世界经济向前发展。金融市场国际化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好处,如,能够形成全球范围最优的资金价格,金融服务的品种日益多样化,资本流动性不断增强,资本的配置效率也增加。然而金融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它给经济发展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往往隐含着更大的金融风险,如,金融全球化削弱了单个国家中央银行和监管机构的影响力,金融风险会依次扩散、放大、发生连锁反应。一国的金融动荡,会很快波及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国际金融领域一系列风险的显现和恶化,严重威胁着金融行业及整个经济的安全与发展,亚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因此,有效的风险管理不仅是减少损失提高收益的必要保证,也是金融市场和整个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是金融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今年2月份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中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作为新时期做好金融工作方针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加入WTO使金融风险管理问题日趋严峻

中国于2001年正式加入WTO,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对外开放深度与广度日益扩大,这就使我国的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依存度越来越高,金融业也将要进一步全面对外开放,我国对外资金融机构种种限制也会逐步取消,会有更多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一方面,他们把已趋于成熟的产品、金融科技、现代企业管理等带人中国市场,繁荣金融市场,促进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外资金融机构不仅挤占市场份额,而且,外资金融机构国际业务量比重大,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营业网点形成一个全球化的经营网络,他们对于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非常敏感。很有可能成为危机与国际金融动荡的一个传导渠道。我国的利率、汇率、股票指数等经济变量越来越多地会受到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换言之,我们在分享成为世贸组织成员所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日益加深的金融风险,因此,必须从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战略高度,加强金融风险管理,研究和化解我国经济运行中无时不在的金融风险。

(三)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要求银行业必须注重金融风险管理

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的主体,是在专业银行的基础上进行变革所形成的,多年来一直采取国有制形式,产权均属国有,并归国家统一经营。国有商业银行财产所有权的行使实际上是通过政府来实现的,政府的职能又是通过中央政府部门引导、控制和监督的。国有商业银行很难做到自主经营,他们主要经营传统的存贷业务,承担的职能繁多而且刚性化,其经营目标只能多元化,从而弱化了利润最大化目标,对于经营者来说。缺乏利益驱动机制,最终经营效益难以提高。国家作为所有者成为国有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惟一载体,政府充当了储蓄和的风险中介,风险转移和规避只有国家自我消化一条路,使负有资产经营权的各级经营者和管理者无任何责任风险,风险从下至上逐级“上交”。对风险管理缺乏系统的研究和科学、可操作的指标方案,因此,“防范”风险往往沦为一句空话。

中共中央、国务院今年召开的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必须把银行办成现代金融企业,推进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综合改革是整个改革的重点……具备条件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可改组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条件成熟可以上市。”因此,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逐步深入,商业银行的运作要与国际惯例接轨,它要按照商业化的原则运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发展,成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现有的商业银行将逐步改造成为现代金融企业。现代银行管理的核心之一就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水平与风险控制的质量是衡量一家银行经营水平和资产质量的关键,这就要求商业银行不仅要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同时还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健全风险管理机构、充实力量,利用风险管理技术,科学地对风险进行识别、分析、预测、评价和控制,切实加强风险管理,控制和化解风险,才能保证安全运营。

二、工程技术是金融风险科学化的基础

伴随着世界一体化和浪潮的影响,在现代金融理论、信息技术的支撑和推动下,金融工程学科得到长足发展。金融工程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西方发达国家金融领域涌现并迅速发展、风行起来的一门工程型金融学科,它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综合地采用各种工程技术方法(主要有建模、数值计算、网络图解、仿真技术等)设计、开发和实施新型的金融产品,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金融问题…。金融工程技术应用主要有套期保值交易技术、套利与投机交易技术、组合分解交易技术。金融工程是现代金融学、信息技术和工程方法的结合,它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金融科学的产品化和工程化。如果把金融业看作一个产业,那么,就与其他产业一样有它的产品——金融产品,有生产、创造产品的技术和工艺——金融工程技术,有生产和销售产品的企业——和其他,有金融产品的——金融市场。就像工程支持机械产业发展、工程支持电子发展一样,金融工程支持金融产业的发展。

从微观角度看,金融工程主要表现在为盈利性的金融机构和企业服务。一方面,可以以金融工程作为技术支持,研究市场动态、客户需求,不断探讨新产品的开发和利用,繁荣金融产品市场;另一方面,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风险问题日益凸现,利用金融工程技术可以促进企业加强风险管理的科学性。目前,各种风险管理技术的研究开发正是金融工程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西方各个银行都花费大量、财力研究各种金融产品的风险管理软件系统,例如,JPMorgan集团的信用矩阵(CreditMetrics)系统,Mckinsey公司的信用组合观点(CreditportfolioView)系统等。

从宏观层面看,金融工程主要表现在为监管机关规范金融市场提供技术支持。金融工程集合了各种不同的技术,创造性地解决了许多金融与方面的棘手问题。在西方,由于各种新型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投放市场,新的交易手段不断使用,监管机关必须制定新的监管法规和开发新的监管工具,因此,金融工程作为技术支持的金融创新活动不仅能转移价值,而且可以通过增加金融市场完备性和提高市场效率来创造价值,从而使金融科学的工程化不只是给一部分人带来好处,而且是为整个创造效益。

金融工程最核心的部分就是风险管理的工具和技术。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金融风险管理技术主要有负债业务管理、资产业务管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和缺口管理等,而真正定量的金融风险管理是在衍生工具定价模型等金融技术不断获得突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73年Black—Scholes—Morton提出的期权定价模型第一次为金融风险管理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人用衍生工具如、期权、远期等交易技术能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现有的金融风险管理技术很多,目前在西方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中应用最广泛的是风险价值方法vAR(valueatRisk),它是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给定的置信度内,单一的金产或组合在给定时期内面临的市场风险大小和可能的最大价值损失。VAR是对市场风险的总括性评价,它考虑了对某一风险来源如利率、汇率、商品价格、股票价格等基础金融变量变化的可能性,它比传统的风险测定技术有了更大的适应性和科学性,目前已被全球各主要银行、投资公司、及金融证券监管机构广泛应用。1996年巴塞尔委员会规定其成员银行和金融机构必须采用VAR技术针对交易书中的所有项目建立内部市场风险模型。证监会国际组织技术委员会于1998年和1999年先后两次报告,同意各国监管当局以VAR风险计量模型的结果作为计算监管资本要求的最低起点。国际互换与衍生证券协会也建议扩展VAR风险计量类型的方法来确定信用风险资本金要求。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生的亚洲、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事件等一系列震惊世界的金融事件,向金融界提出:要重新考虑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方法和模型了!因此,近年来,金融风险又有新的进展,如整体风险管理TRM(TotalRiskManagement),它就是在现有风险管理系统的单一变量即概率的基础上引入另外两个要素:价格和偏好。谋略在三个要素系统中达到风险管理上客观量的计量与主体偏好的均衡最优,它不仅可以对基础金融工具风险进行管理,而且也可以管理衍生工具可能带来的风险,从而,实现对风险的全面控制。再如,最近在美国开始萌发的全面风险管理ERM(Enterprise—WideRiskManagement),其中念是:对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个种类的风险的通盘管理,该系统要求风险管理系统不仅仅处理市场风险或信用风险,还要求处理各种风险,并要求包含这些风险涉及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如利率、汇率、股票、商品等,以及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从业务员直到机构整体,从总公司到各分公司,从本国到国外,有专家预测:全面风险管理代表了银行风险管理的未来发展。总之,金融工程技术是金融风险管理科学化的基础,金融业的发展也推动着金融工程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

三、工程研究及应用的展望与思考

(一)加强金融工程理论及应用研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工程学科

金融工程是西方国家金融领域最前沿、最尖端的科学。它革命性地改变着金融理论和实务,改变着整个资本和全球的金融状况。最近,哈佛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亨廷顿(SamuelHuntington)在《文明冲突》一书中提出了西方称霸全球的十四大战略要点,金融竞争力被列入前几条。有关资料表明,工程、生物工程和金融工程取代“两弹一星”成为各国高科技竞争的新战场,十多年来,西方大批“火箭科学家”向金融工程转移。在美国一些著名大学,如哈佛、斯坦福等均设立了金融工程专业,许多成立了金融工程部,同时,金融工程的学术研究迅速应用化,如纽约大学和华尔街的重要金融机构已建立了密切的业务合作联系。我国金融工程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在这个领域的应用方面还基本上处于空白,能致力于金融工程学科研究和实践的高级人才更是奇缺。因此,我国有关专家呼吁,如果中国政府不注重金融工程学科的研究与扩展,中国金融业与世界的差距将越来越大。可喜的是,我国金融工程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已将金融、金融工程、金融作为重大课题进行研究。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一些高校及金融机构也有一批专家、学者正在该领域积极探索,加之,随着市场不断完善,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及金融产品不断丰富,为金融工程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提供了良好的外部。

(二)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步伐,

逐步建立、健全金产价格形成的市场经济机制金融工程技术的应用需要以发达的金融市场为基础,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还没有使多数金融机构(包括国有商业)彻底转变经营,主动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加之我国价格的市场机制仍很不健全,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其主要表现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受干预、利率市场化进程举步缓慢、市场投机成分较浓、衍生金融工具少。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中把“进一步完善现代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监管体系和调控体系”作为“十五”期间金融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同时会议还强调“加快信息化建设,为银行加强管理、改善服务提供充分的信息技术支持”,这就预示着金融工程技术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即将有一个良好的经济金融环境和硬件支撑平台。

金融科技风险及其管理范文第6篇

(一)宿迁市现有农业科技型企业自身实力不强,融资吸引力低目前,宿迁市大部分农业科技型企业的整体实力不强,规模偏小,资金实力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缺乏科技型人才,核心竞争力不强,所面临的风险较大,融资吸引力偏低。并且大部分农业科技型企业缺乏金融机构的所认可的抵押品和质押品,难以满足其较为严格的信贷条件,因此增加了获得银行信贷的难度。同时,也因为农业科技型企业自身整体实力不强而难以达到在主板市场或创业板市场上市融资的基本条件,并且对对风险资本也难以形成较大的吸引力。另外,大部分农业科技型企业成立时间不长,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存在着管理水平不高、财务管理不规范、缺乏现代化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等问题,这也增加了农业科技型企业获得金融支持的难度。

(二)目前宿迁市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金融服务不足目前,宿迁市农业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比例偏低,主要以间接融资为其主要的融资渠道。而农村金融机构在支持农业科技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农村金融机构缺乏专业的农业科技信贷管理部门及农业科技信贷管理制度目前,宿迁市大部分农村金融机构缺乏专业的农业科技信贷管理部门,缺乏了解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情况的专业人才。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较为严重,农村金融机构对一些农业科技项目的技术水平及应用前景缺乏准确的判断,影响到了信贷的投放。并且原有的主要依据借款人财务数据信息和抵押品的信贷审批管理体制,也增加了农业科技型企业从银行获得信贷资金的难度。另外,农村金融机构原有的的信贷考核激励机制也不利于发挥信贷人员发放农业科技型贷款的积极性。2.农业科技信贷产品创新不足,科技贷款门槛较高目前,宿迁市农村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信贷产品大多期限在一年以内、额度偏小,并且需要满足严格的抵押、担保等条件,这与农业科技型企业资金需求所呈现出来的的周期长、额度大、风险高的特点不相适应,难以满足农业科技型企业的资金需求。由于农业科技所面临的高风险性,农村金融机构为了防范风险往往设置了较为严格的农业科技贷款条件。从政策性金融看,农业发展银行所发放的农业科技贷款,在管理上采用商业贷款管理办法,贷款必须满足抵押等条件,评审必须上报二级以上分行,同时经过银行及科技部门双重审批。从商业性金融来看,为了防范风险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型企业贷款发放较为谨慎,贷款必须满足担保、抵押等条件。

(三)缺乏有效的农业科技风险分散机制农业科技的创新与推广伴随着较高的投资风险、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需要有分散和转移风险的机制和方法,来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风险保障,而中国目前缺乏有效的农业科技风险分散机制。农业保险发展较为滞后,由于政策倾斜力度不够,农业保险保费政府补贴较低,制约了保险人和投保人的积极性,再加上农业保险市场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制约了农业保险的发展。并且由于农业科技面临的高风险性,影响到了保险公司开发、设计相关保险产品的积极性,使得农业科技保险产品更为缺乏。同时,其他的农业科技风险分散机制还不够完善,增加了农业科技型企业获得金融支持的难度。

二、对策与建议

(一)促进农业科技型企业做大做强,增强资金吸引力加快建立农业科技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与推广体系,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和支持人力、资本等创新要素向农业科技企业集聚,使其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载体及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平台,提高企业用于科技的资金投入。要通过对农业科技型企业采取一些扶持措施,比如采取贴息、补贴、投资参股等方式,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提高科技含量,增强产品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科技型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做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打响企业品牌、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促进农业科技型企业做大做强,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和科技水平,真正增强对资金的吸引力,吸引风险投资、信贷资金及民间资本更多地流向农业科技型企业。同时,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型企业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使用现代化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为获得金融支持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1.建立有利于农业科技发展的金融机构体系建立有利于农业科技发展的金融机构体系,形成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合作性农村金融机构并存的相互补充、相互竞争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进一步明确政策性金融的功能定位,扩大政策性金融支农的服务范围,重点满足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中一些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资金需求,优化农业科技发展的生态环境。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要在保证传统粮棉油等信贷投放的基础上,把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纳入政策性金融服务的范围。对涉农企业研发及科技育种、农产品改良、土地改良、高效灌溉等基础性农业科技发展的资金需求执行政策性贷款的标准,简化贷款程序、延长贷款期限。提高商业性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资金比例,商业性金融重点满足商业性的、应用性的、具有较强转换能力和经济效益的农业科技资金需求,主要包括农业科技转化主体及社会化农技服务组织在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中的资金需求。进一步促进合作性金融的发展壮大,大力推动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主要满足一些农业科技专业合作社及科技型农户的资金需求。2.增设农业科技信贷部门,完善完善农业科技信贷管理制度为了更好地满足农业科技型企业的资金需求,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有必要增设农业科技信贷部门,积极培养擅长农业科技型业务的信贷人员,打造专业化、一站式的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农业科技信贷管理人员与通过企业管理人员及财务人员密切沟通,深入了解农业科技型企业的经营情况、现金流状况及融资需求情况,建立农业科技型企业信息数据库并及时更新,在尽可能满足农业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的基础上,提供专业咨询、财务顾问等更多金融服务,建立稳定的银企合作关系。同时,为与农业科技信贷管理部门相适应,还要完善相应的农业科技信贷管理制度。进一步优化信贷审批管理体制和流程,根据农业科技企业资金需求特点单列信贷计划、单独客户认定与信贷评审,确定专门的授信评级体系,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打破传统参考客户财务数据和抵押品的准入机制,单独建立基于“企业团队+产品+模式+市场+财务经营数据”综合评价准入机制。建立以价值发现法为核心的农业科技型企业融资能力评价体系,淡化财务因素的比重,增强企业团队、技术前景等因素的比重。创新“专家联合评审选贷机制”,可成立由科技主管部门、农业部门、农业科研院所及高校、金融机构等多方参与的家联合评审选贷小组。3.创新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金融机构要在加强与农业科技企业的日常沟通、深入了解客户的基础上,结合农业科技企业所处生命周期的不同特点开发系列金融产品组合,来更好地满足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农业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在保证农村金融机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农业科技的信货准入门槛,延长贷款期限,简化贷款手续,更好地满足农业科技发展的资金需求。不断创新符合农业科技企业特点的抵(质)押担保方式和融资工具,探索以农业科技企业的股权、专利权、商标权等为质押进行贷款融资。另外,还可以综合利用金融租赁等方式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支持力度。4.加大直接融资支持力度,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进一步发展债券融资、上市融资等直接融资体系。鼓励农业科技型企业运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超短期融资券、区域集优债等直接融资工具。鼓励符合条件的农业科技型企业增加直接融资的比例,尤其要充分利用创业板市场和新三板市场。金融主管部门、地方财政部门和农业科技型企业要相互沟通,共同研究解决企业改制上市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为农业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提供帮助。同时充分发挥民间资本、风险投资等资金在促进农业科技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完善农业科技风险分散机制为应对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的高风险性,为此需要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风险分散机制。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和建立农业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发展政策性信用担保体系等方式来降低农业科技所面临的风险性,以有效增加农业科技对资金的吸引力。保险作为一种经济补偿机制,主要是针对农业科技产业化前期的创新研发、成果转化以及产品市场销售等方面提供全面的风险保障。继续加大农业科技保险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提高中央、省级财政对保费的补贴比例,减轻农业科技型企业保费负担,促进农业科技保险的快速发展。同时保险公司要利用自身的风险管理优势,要积极探索适合农业科技风险特点的保险产品,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提供风险保障。将科技育苗、农业机械、农作物及畜牧品种改良、标准化养殖等涉及的农产品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畴,鼓励发展农业科技人员人身保险等保险品种。农业科技贷款风险补偿项基金可以由政府、农村金融机构、农业科技型企业按一定比例共同出资,为发放农业科技贷款的金融机构提供风险补偿。大力发展政策性信用担保体系,为农业科技型企业融资创造一些有利的条件。

金融科技风险及其管理范文第7篇

开创新型的财政科技投入模式,就必须实现政府、企业、金融体系、第三部门(非营利部门)在市场资源配置基础上的科技投入合理分工和协调配合,财政科技投入发挥引导和杠杆作用,充分调动金融资本和企业资本参与科技活动的创新性,放大政府投入的作用。发展科技金融是创新资金供给的重要方式和渠道,能使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和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能有效引导企业、社会投入,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和“乘数”效应,推动广西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本文提出构建科技金融平台框架的设想,将科技金融植入财政科技投入模式,建设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财政科技投入模式和融资渠道,并从信息资源获取、监管体系构建、绩效评价考核等方面加以辅助和完善,形成科学合理、完善健全的科技金融体系。该科技金融平台框架由四个相对独立而又具有内在联系的平台构成。财政通过融资扶助平台为企业进行资金融通,满足企业融资需求;在融资过程、资金使用、项目建设过程中,通过监管平台对其进行统一的监督管理;项目完成后,通过评价考核平台对资金及项目管理进行绩效考评,并将考评结果反馈,作为科技、财政部门今后确定立项、选择承担单位、确定预算、改进管理的重要依据。信息服务平台服务于整个科技金融运作过程,不断整合基础数据资源,为各环节、各部门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化管理。(一)融资扶助平台政府投入在融资扶助平台中主要起引导作用和杠杆作用,以财政科技投入作为杠杆资金,撬动其他资本流入科技金融领域,增加资金供给方式,拓宽资金供给渠道。区政府应建立与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的合作机制,重点培育创业风险投资、政策性科技担保和政策性科技保险。1.创业风险投资创业风险投资是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初期(种子期、初创期)和中期(扩张期)阶段最重要的外部融资途径。区政府应成立区级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在资金来源上,为充分利用和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融资优势,除自治区财政投入外,还应加入开发银行开发性金融资金投入(主要为专项选择权贷款)。在运行模式的选择上,可根据市场制度和机制的完善程度,依次选择以下三种模式:(1)补偿基金加股权投资的模式,即将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分成两部分,以一部分基金吸引部分社会资金共同投资或组建一家创业投资公司,另一部分作为创业投资公司用以向银行申请贷款的补偿基金。(2)引导基金加担保机构的模式,即引进担保机构,将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作为担保机构的补偿基金,放大担保机构为创业投资公司担保的贷款规模。(3)引导基金作为母基金的模式,即除财政投入外,加入国家开发银行广西分行以专项选择权贷款的形式投入的资本金,共同组建母基金,以母基金作为引导基金,和国内外优秀的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机构或团队共同组建创业投资子基金,广泛吸引各种社会资金,围绕广西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特别是广大的科技创业项目和科技中小型企业进行直接投资。2.政策性科技担保政策性科技担保是指利用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独有的融资优势,共同参与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主要做法为:政府信用支持成立担保公司,或选择原有的担保公司作为担保平台,国家开发银行广西支行以专项资本金形式向担保公司注入资本金,政府每年给予担保公司出资方一定额度的财政补贴,用于增强其还贷能力。担保公司在政府的支持下设立担保基金和再担保基金,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担保和增信。这样,通过开发银行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实现银行融资支持和政府信用支持的最佳合作模式。同时,还应建立担保公司与开发银行之间的风险分担机制,由担保公司承担大部分风险,同时开发银行承担小部分风险,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担保公司面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提高担保机构担保能力。3.政策性科技保险政策性科技保险是指政府以主导者的身份参与科技保险的建设,通过财政手段对科技保险实施政策性补贴,以发挥其政策优势、财政优势和统筹规划优势,促进各部门间的协作,将科技保险的业务开展、承保、风险防御、理赔等业务经营顺利落实到具体的保险机构。在运行模式上,广西的政策性科技保险应采用“政府主导,商业运作”的模式。(1)政府主导,即政府通过法律手段、行政措施、财政政策、税收杠杆等搭建科技保险体系,并为科技保险政策性业务的经营设计和提供统一的制度框架,包括设计保险制度,设计具体险种,提供补贴的政策性科技保险项目和补贴方式、补贴比率,提供再保险等;同时,对规定的科技保险产品给予较大的财税支持,包括免税、提供筹建资金、提供营业费用、提供保险费补贴等。(2)商业运作,即科技保险的运营主体可以选择多类保险机构和组织。鉴于广西在科技保险领域发展尚未成熟,建议按照以下顺序选择保险机构和组织进行科技保险运作:首先,可以选择目前资本比较雄厚、管理比较先进的商业保险公司,如人保、平安、华泰等保险公司,由政府制定保险制度,由选中的商业保险公司或其成立的科技保险专门部门具体负责保险业务开展;其次,可以在高新区内成立专业政策性科技保险公司,在非盈利的前提下,接受政府的财政支持,只承保政策性的科技保险险种;最后,区政府可以引导组建区域性科技保险组织,区域内的科技机构或科技人员缴纳适当保险费,当地政府提供适当财政支持,非盈利机构提供帮助,自主经营,承保科技保险。(二)监管平台科技金融的融资效应、经费分配及使用的效率、成果产出及转化的效果如何,需要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作为保障。只有将科技金融置于统一的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机制下,才能降低风险,保证科技金融的协调、高效、有序开展。因此,本文提出在科技金融平台框架内构建监管平台和评价考核平台的设想。对用于发展科技金融的财政科技投入部分,本文拟构建包含五个层级的监管体系框架。第一层级,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科技金融投入资金进行监督;第二层级,由财政部门聘用中介机构对政府科技金融投入资金进行审计;第三层级,科技厅下设独立的科技金融监管中心,由其进行监管;第四层级,由获得科技金融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自身对科技金融资金进行日常管理;第五层级,由社会公众和媒体等对科技金融资金进行监督。(1)提高监管效率。在科技厅下设独立的科技金融监管中心,避免了由科技主管部门直接监管,可避免科技主管各部门间制度不统一、难以有效沟通与合作、监管效率低下的问题。(2)确保资金分配合理有效。为避免资源的重复配置和浪费,可设置一个科技金融资金投入决策咨询小组,来协调管理资金的分配。科技主管部门或财政部门按照计划拟定本部门预算,汇总后由该小组进行审核,由该决策咨询小组初步确定科技金融资金投入的金额和方向,然后再提交区人大进行审批。(3)加强科技金融资金在运行中的监管。1)对经费分配的监管。要加强支出预算的编制和管理。2)对经费使用的监管。科技金融监管中心应拟定科技金融资金使用的监督计划,并根据计划采用审计、检查、调查、报告等监督手段对科技金融资金进行监督。财政部门和人大等也应强化对科技金融资金的审计监督。所有部门的监督结果均应在相关部门共享,并通过网络等信息渠道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同时,人大还可以建立科技金融资金公众评议制度,允许社会公众及媒体对资金使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议和充分的报道,实行阳光监督。3)对科技项目验收及成果转化的监管。项目验收时既要进行财务审计和财务验收,也要对项目执行过程与执行结果进行绩效评价。在财务审计以及科技金融资金使用监管过程中所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要按规定严格惩处。对于研究成果及其转化的管理,可组建专业化的科技金融投入成果管理机构,以知识产权的形式保护广西科技投入成果的归属。

评价考核平台

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效益如何,体现在金融投入与成果产出、转化之间的关系上。本文拟构建一个科技金融结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科技与金融结合效益进行评价和考核,从总体上反映资金的使用效率,为广西制定科技金融政策提供建议。该科技金融结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金融投入指标和科技产出指标两类,其中,一般地,金融投入包括政府资金、企业资金、银行贷款等金融投入科技的金额,本文仅就政府资金部分进行效益评价。科技产出指标则选取了包括科技活动产出水平、技术成果市场化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等三个方面在内的相应指标。1.金融投入指标本文选取了“区财政科技拨款占区财政支出比重”这一指标,来衡量政府财政资金在扶持科技创新活动中的投入力度。在进行科技金融结合效益分析时,该指标的数据选取期间应较科技产出指标数据期间早一个自然年度来进行模型计算与分析。2.科技产出指标科技产出指标包括:(1)科技活动产出水平。为考察科技金融所投入的科技活动能否有效实现产出,或企业在科技活动中是否存在“重量不重质”的现象,选取了“发明专利授权量比重”这一指标进行考核,以检验科技活动的产出水平。(2)科技成果市场化水平。为考察科技金融所扶持的科技创新活动活跃程度以及科技成果的含金量及市场化程度,选取了“技术成果合同成交额比重”作为考核指标。(3)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为考察在科技成果中真正能够实现产业化、资本化的数量及比例,选取了“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三个指标进行考核。3.构建模型评价科技金融结合效益有关部门可选择适当的绩效评价模型,对科技金融总体效率、规模有效性及技术有效性加以评价分析,以期加强金融投入资源的管理,提高科技产出的效率,从而提高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效益。信息服务平台为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非常态化、个性化需求,满足各监管主体对用于科技金融建设的财政科技投入的监管需求,并在政府主管部门、银行、企业等社会主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流与共享,需要一个高效、持续、与目标需求相匹配的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201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在《关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快创新型广西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整合科技与金融资源、开放相关信息的要求。为此,本文提出在广西构建并完善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的设想。具体做法是:以政府为主导,由政府出资,由广西区科技厅打造信息共享平台,并由区科技厅统一管理,按密级和授权等级实施资源共享。广西区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应重点建设以下四个服务系统,其中,前三个系统主要服务于科技企业的资金融通需求,第四个系统主要服务于监管主体的监管需求:一是科技信息服务系统。重点以全区科技企业为单元,建立科技项目及企业投融资数据库和科技企业信用记录数据库,整合项目、人才、平台、园区、科技政策等各类科技资源信息以及科技企业基础数据信息。一方面,金融机构能及时查询科技企业的所有信贷数据和信用状况,以提高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能力,帮助金融机构解决在信贷过程中所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另一方面,科技部门、金融部门等可围绕企业的融资需求开展信息的分类筛选与数据加工,并可在此基础上开展有关科技企业的各类数据统计分析及管理咨询服务。二是金融信息服务系统。重点以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投机构、保险、担保以及其他科技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等为单元,汇集各类针对科技型企业的金融产品以及创新业务品种,分析其共性、特征及适用对象企业,按照企业成长阶段和融资需求的不同,为企业分类设计差异化的资金解决方案。三是对接交易服务系统。重点针对平台上各类投融资主体需求,开展需求分析与评价、商业策划与包装、项目宣传与推介等服务。通过开展各类投融资对接活动,推动科技金融业务创新,实现企业与创投、银行等金融机构间的网上接洽和网下商谈,通过双方或多方互动,不断延伸各项对接服务内容,探索开展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信用保险质押、投保贷联动以及各种融资租赁、产股权交易等各类交易服务。四是科技经费监管信息服务系统。重点针对各类财政支持的科研项目,收集整合各项目从申报、评审、立项、执行到验收以后以及经费使用监管及处理等全部信息,同时对于监管过程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纳入该系统中。一方面,监管部门可对所有在研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的运行实行动态化、实时的监管;另一方面,既有利于社会公众监督,也能对违法违规的科研人员起到警示作用。

结语

金融科技风险及其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银行;硅谷银行;创业投资;商业银行

科技银行主要是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在美国,科技银行又被称为风险银行。这是因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伴随高风险,同时科技银行主要为风险投资和它的投资对象———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较之一般的商业银行,科技银行具有下列较为明显的特点:(1)专业性。通常科技银行贷款的主要客户为当地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科研单位及科技型中小企业,其为技术引进或者研发、新产品试验以及推广等与科技创新有关的活动提供服务。(2)政策性。因为科技银行具有特殊的地位和目的,它往往享有一定的政策特权,例如科技银行可以放宽贷款条件,创新利率收益方式等等。在规定的业务范围内,科技银行可以专门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创新抵押担保模式。(3)商业性。尽管科技银行具有政策银行的相关特性,但其商业化经营模式使其更近似普通意义的商业银行,其仍然是把盈利目标摆在很高位置。科技银行一般有着和高风险相匹配的高收益经营模式,并且力图使这种收益稳定而可控。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这种兼具专业性、政策性以及商业性的科技银行,将成为破解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的密钥[1]。

一、科技银行是商业银行对其传统经营模式进行重大创新的结果

美国高科技发展水平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这要部分归功于其独有的融资体系。1993年,就在硅谷高科技产业兴起之际,当时在硅谷开设的商业银行有350家之多,其中就有美洲银行、花旗银行、摩根大通等银行的分支机构。但这些大商业银行主要服务对象多为大企业,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则无暇顾及。因此大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得不依赖风险投资获得融资。而风险投资的核心业务主要为投资而非金融,因此其作用有很大的局限,通常表现为创业企业贷款融资困难,也表现为风险投资机构本身再融资面临困难,特别是那种以公司制注册的风险投资机构。硅谷银行当时的决策者正是认识到风险投资的局限,同时又洞悉科技型中小企业相关融资市场的空白,因此决定要有别于大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把目标客户定为那些新创同时发展速度较快,但被其它商业银行认为风险太大而不愿贷款的中小企业。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制度创新,硅谷银行终于成功创建以支持创业创新为业务主体的新型金融产品———科技金融,并创立全球首家商业化运作的科技银行。因此,硅谷银行创立的科技银行经营模式是对其传统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一次重大创新,具有以下特点:1.一举冲破债权投资和股权投资之间的限制。对于债权投资,科技银行主要通过客户的企业基金提取部分资金。虽然创业企业的大部分资金来源于债券或者股票的销售,但科技银行会从客户的企业基金中提取部分资金作为未来的创业资本,从而减少募集资金金额及募集所需费用。而后科技银行将资金以借贷的形式重新投入创业企业。如果采用股权投资,科技银行与创业企业签订相关协议,收取股权或认股权证,以便在退出中获利。美国的科技银行在投资中通常混合使用两种方法:一方面将资金借给创业企业,获得高于市场借贷的利率,另一方面与创业企业达成协议,得到企业部分股权或认股权证,从而提高收益,同时减少风险。2.进一步模糊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之间的界限。直接投资是指科技银行将资金直接投资到创业企业,途中不经过风险投资基金;在产生回报以后,由创业企业直接交给科技银行。间接投资是指科技银行将资金投入风险投资基金,由风险投资基金进行投资,同时由风险投资基金回报给科技银行,创业企业不会和科技银行有投资方面的联系(不包括科技银行对投资的创业企业开展投资以外的银行业务)。和风险投资基金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始终是科技银行最重要的策略之一。科技银行同时为风险投资基金所投资的企业和风险投资基金提供直接的金融服务,通常它会将营业网点设在风险投资基金附近[2]。

二、科技银行经营模式的特征

从运营特征以及服务领域来看,科技银行不同于普通的商业银行:一是贷款对象不同;二是贷款原则不同,商业银行主要按照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这几个原则发放贷款,而一般科技银行通过风险投资构建自身的风险管理架构。科技银行又与风险投资不同。风险投资通常以股权方式投资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企业的经营以及管理,并通过企业上市等途径退出。科技银行主要通过债权的方式参与企业经营,从企业利用风险投资再融资和第三方机构的投资获得偿还。在监管方面,科技银行需要接受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需要满足《巴塞尔协议Ⅱ》中关于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而监管机构对风险投资的监管相对不多。总的来说,科技银行的经营模式具有以下特征。1.主要为创业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银行通常给予的金融支持方式主要包括贷款融资或者直接投资。对于贷款融资,科技银行明确将其市场定位为对处于创业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贷款。其一般只考虑对处于成长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融资,一旦企业发展到成熟期,科技银行就决定退出。科技银行通常是在风险投资进入之后才会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当风险投资完成首轮或第二轮投资后科技银行开始跟进,对那些需要融资的中小企业进行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一旦获得风险投资以及第三方机构的股权再融资,就意味着科技银行的贷款能够得到偿还。科技银行贷款利率通常比市场利率要高出2%~3%,有的甚至高出5%。对于直接投资,科技银行进行直接投资涉及两种方式:第一种为直接参与方式,通过参与风险投资参与投资的创业企业,成为企业参股股东或合伙人,但其持股比例一般低于风险投资持有比例;第二种为间接参与方式,也就是所谓的基金中的基金,科技银行将资金投入风险投资基金,再由风险投资基金投资于企业。2.具有较为独特的风险管理制度。因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研发过程中的创新有着不确定性,在研发产品还未成功商业化之前,商业银行通常难以评估企业科技成果的相关价值以及企业潜在的经营风险,银企间这种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始终是困扰高科技企业融资的症结所在。在这方面,科技银行通常有其独特的风险管理方法:(1)通过风险投资对企业进行持续风险监控。通常科技银行只向已经获得风险投资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贷款。科技银行利用风险投资筛选客户,从而避免了授信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另外,由于风险投资通常会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科技银行间接地利用风险投资对贷款进行例行管理,从而有效地减少了风险。(2)仅参与熟悉的相关领域。科技银行的绝大部分员工都有高科技领域的背景或工作经验,同时在该行业拥有广泛的人脉,这使得科技银行专业化优势更加突出。(3)重点关注贷款企业当前的现金流。处于初创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通常盈利不多甚至亏损,同时缺少可以抵押的物品。科技银行通常不太关注企业的盈利水平,但十分关注企业当前的现金流状况。其通常要求贷款企业以及投资的风险投资基金必须在科技银行开户,以加强对风险投资和中小企业现金流的监控。同时其会要求企业在银行账户中必须留有规定数量的现金,以防范风险。(4)签订债务第一受偿顺序条款。通常科技银行要求企业在贷款合同中需要签订债务第一受偿顺序条款。这样即使企业破产清算也可以将信贷损失减少到最低,从而最大程度地维护科技银行的自身利益[3]。

三、科技银行是破解当前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密钥

我国现行的金融体制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融资需求存在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科技型中小企业从出生到成熟,每个发展阶段都存在不同特点的资金需求,尤其是进入创业后期和成长期的企业,其资金需求快速增长,资金压力空前加大,创业者们需要大量的外源性资金支持。虽然有风险投资基金可以进入,但是有些企业的创业者们却担心外来投资使自身股权稀释,从而失去企业控制权。由于这种顾虑,有些创业者不愿意过多的权益资本介入,他们更希望引入商业银行提供的信贷资金。但在这些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很多企业的研发成果还处于刚投放市场阶段,企业当前的市场占有率、利润率及资产都很小,难以达到商业银行的贷款要求。科技型中小企业这种高增长、高盈利以及高风险特点与商业银行的经营准则之间有着结构性矛盾,这种矛盾造成债权性资金不能大量进入处在这一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同时,由于技术发展迅猛,产品更新换代快,资金的缺乏使一些处于创业后期或者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着成长瓶颈问题。科技银行的经营模式与目前在各地高新技术开发区内设立的那些科技支行不同,科技银行是专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的、机制创新的,具有专业化业务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它利用创新金融工具和国家的政策支持,通过债权与股权相结合的运行模式等机制创新,创立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相应资产结构,形成适应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特点和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原则的新管理制度。我国科技银行选择经营模式不能走政策性银行的老路,应该以市场机制来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同时,我国科技银行也不能局限于现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和业务模式,要进行制度创新:(1)应该以民间投资为主,结合市场主体进行股权设计,当地政府投入要以引导为主。(2)要进行机制创新,对成长期阶段的企业进行贷款时允许部分实行债转股,从而使科技银行在承担风险的同时可以分享企业快速成长产生的价值增长。政府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给予科技银行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或者风险补偿,引导科技银行开展一些高风险项目。(3)要进行制度设计,在经营体制、业务内容、担保方式以及盈利模式的设计上都应该保证专业性、盈利性以及风险可控性,包括聘请行业科技专家和经济专家为企业把握方向、与风险投资和担保机构进行紧密合作等。(4)应该主要集中在高科技园区内进行运作,这样科技银行能充分了解当地高科技园区内的企业,减少信息不对称。(5)建立一支既懂科技又懂银行业务的专业化科技金融人才队伍。目前科技银行相关经营理念已经得到我国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投资机构的认同[4]。

四、我国推行科技银行经营模式的主要障碍

针对目前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困境,许多专家希望成立科技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支持。然而,目前我国推行科技银行经营模式还面临许多障碍。1.我国的风险投资还欠发达。科技银行实际上是建立在风险投资高度发达这一基础上,依托风险投资形成独特的风险管理体系。科技银行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社区银行转变而来的。科技银行最初的贷款对象是已经完成首轮或第二轮风险投资融资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也就是说,拥有风险投资基金是获得科技银行贷款的条件之一。除了传统信贷业务以外,科技银行还投资其他项目。可见,与风险投资相伴相生恰恰是科技银行的一大特色。科技银行可充分利用风险投资基金对项目的判断能力以及投资能力。如果企业经营状况较好,还可与贷款企业商讨债转股,甚至有可能获取超额回报①。而我国风险投资还欠发达,在目前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下,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很难解决,科技银行已经承担的高风险难以得到充分的风险补偿,导致科技银行持续经营的能力难以得到保障。2.我国诚信机制存在缺失。我国诚信机制存在缺失,成为科技银行经营模式在中国复制的最主要障碍。在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尽管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之一,但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往往抱怨商业银行程序多、贷款审批慢、抵押条件高、时间长,往往贷款通过批准却错过了科技创新和企业发展的良机;而商业银行却觉得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存在财务状况不清晰、贷款额度难掌握、担保措施难落实等难题。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再加上科技创新成功率普遍不高,因此对其贷款时面临风险大、成本高以及利差小三大主要障碍。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抵押担保的情况下,企业诚信机制的缺失极为引人关注。企业诚信机制的缺失也是近年来科技型中小企业产生经营危机时,商业银行往往对其惜贷的主要原因[5]。3.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还未实施。全能银行制,尤其是银行控股公司能够提供非常全面的金融服务。实行全能银行制是确保科技银行业务得到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混业经营使得科技银行能够利用好项目的超额利润弥补差项目的损失,从而实现总体的平衡和盈利,达到既发展自身业务,又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目的。如果仅提供贷款而不进行投资,科技银行就难以保证盈利和持续经营。我国目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体系使得科技银行无法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按照不同的发展阶段和资金需求提供合适的融资渠道,其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密切联系无法建立。要使科技银行能够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就应借鉴国外经验实行混业经营。

五、大力推进科技银行经营模式,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支持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国家战略。我国应该借鉴美国科技银行的发展经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融资服务。目前我国各地的高新技术园区普遍成立了科技支行。科技支行普遍引入贷款风险定价机制,按照企业的风险水平、筹资成本、项目管理成本以及贷款目标收益等条件,同时考虑当地市场利率水平等相关因素自行决定贷款利率,对不同企业实行差别利率。我国现行的商业银行经营体制很难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因此大力推行科技银行经营模式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1.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我国科技银行经营模式可以说是建立在风险投资不发达这一基础上的,因此很难完全照搬美国科技银行发展经验。必须通过现有的商业银行模式,实行专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科技金融业务新模式,使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依靠自主知识产权获取银行贷款。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重要无形资产之一的知识产权,如果能够用于质押贷款,或利用自有知识产权质押或者业主信用当作反担保,能在相当程度上解决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相关产品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以企业知识产权作为贷款的核心质押物,而且担保方式需要灵活处理;二是政府提供专项贴息,以便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三是科技贷款期限与额度设计要最大程度地符合企业融资需要;四是能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以及全方位的金融组合产品。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部门协调、政策扶持和服务功能,进一步整合政府、银行、第三方机构等服务资源,尽力为科技银行的业务开展和金融服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对科技银行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提供一定比例的贴息支持。未来科技银行应该坚持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市场定位,创新科技金融产品,进一步完善服务手段,通过发展科技贷款业务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今后,我国政府要建立科技融资金融体系、引入贴息机制,同时启动科技融资培训工程,与相关机构展开合作[6]。2.加快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由于我国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原因,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不得不承担比大企业高得多的资金成本。信用担保体系能够解决科技银行对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管理问题。第三方担保机构利用专业化经营信息资源以及开发专门技术,可降低信息搜集以及处理成本,减少信用风险,从而使科技银行可对以前回避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我国应进一步完善信用担保体系,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给予更大的资金支持。此外,我国目前企业征信系统存在统计信息较窄的问题,征信系统对企业的评价结果很难得到银行的认同,因此商业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时通常并不采用征信系统的评价信息,而是单独对企业信用进行评估。这既降低了中小企业信贷可获性,又提高了银行和企业的额外成本。因此,加快社会征信体系的建设对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也有很重要的意义[7]。目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先天的缺陷在一段时期内难以克服,本文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加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一是进一步完善与征信体系有关的法律法规。二是推动信用信息的共建共享。统一信息标准,同时加强信息管理,保证社会信用信息的准确性。三是努力规范征信市场。通过政府推动,使征信机构由政府主导转为半官方半民间机构,同时逐步允许外资征信机构在我国设立分支机构,最终使国内征信市场实现规范的市场化运作。3.我国科技银行业务模式可借鉴桥隧模式。美国科技银行的成功关键在于银行与风险投资的紧密联系。为降低信用风险,其客户必须是得到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此外,科技银行会与客户签订相关协议,要求以专利权益作抵押担保。如果无法还贷,公司的专利权益将归科技银行所有;如果公司破产清算,在技术专利被拍卖后,所得资金要先归还科技银行贷款。我国银行业因为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相关限制,直接借鉴美国科技银行经营模式并不现实。但是实际上美国科技银行经营模式与我国金融行业的桥隧模式十分接近。所谓桥隧模式是在担保机构、银行和中小企业三方中引进第四方机构,包括风险投资基金或上下游企业,第四方机构事前以某种方式承诺,如果中小企业发生财务困难而无法按时偿付贷款本息时,只要符合一定的条件,由第四方机构购买企业股权,通过为企业注入现金流来偿付银行贷款,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银行的贷款风险,同时规避了企业破产清算,能最大可能地维持企业的潜在价值。例如当时处于初创期的杭州动漫企业———丰泽科技,因为无抵押物和现金流,很难获得银行贷款,中新力合引入第四方机构———红鼎创投,同时约定中新力合与红鼎创投进行共同担保,从而使丰泽科技能够向商业银行融资100万;此外,红鼎创投按照合同获得丰泽科技10%的期权份额,丰泽科技的股权质押给另一方———中新力合。可见,我国科技银行经营可以参照桥隧模式[8]。

注释:

①赵策.放开信贷,科技银行路漫漫[N].

参考文献:

[1]李磊.科技银行:破解科企融资坚冰的密钥[J].时代金融,2012(10).

[2]乐隐.硅谷银行模式渐行渐近[J].中国科技财富,2009(3).

[3]徐苏江.美国科技银行的经营模式[N].上海金融报,2013-05-15.

[4]王婷.张朝晖,等,建设科技银行,破解科技企业融资难题[N].中国证券报,2012-03-04.

[5]裘伟廷.试论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J].证券市场导报,2014(12).

[6]科技部.科技金融合作成效显著,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在京启动[R].2011-07-30.

[7]李庆庆.简析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N].光明日报,2012-04-10.

金融科技风险及其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金融服务 风险化解 风险防范

目前金融行业发展迅速,金融服务业务在我国发展态势良好,但是金融服务给带来利益的同时,也给机构带来风险,如何控制这些风险是金融服务业务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这样才可以降低金融服务风险,促进金融服务业的发展。

一、金融服务的概念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附件的内容,金融服务是指金融机构运用货币交易手段融通有价物品,向金融活动参与者和顾客提供的共同受益、获得满足的活动。金融服务主要包括保险及其相关服务,还包括所有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保险除外),主要有:直接保险(包括共同保险、寿险、非寿险)、再保险和转分保、保险中介,如经纪和、保险附属服务;如咨询、精算、风险评估和理赔服务;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保险除外)、接受公众存款和其他应偿还基金、所有类型的贷款,包括消费信贷、抵押信贷、商业交易的和融资;财务租赁;所有支付和货币等。

二、我国金融服务存在的主要风险

我国金融服务主要包括来自金融机构内部风险以及金融机构外部风险,内部风险时可以控制的,外部风险与整个经济环境有关,是金融机构不可以控制的。

(一)内部风险

金融服务内部风险主要包括决策风险、管理风险、财务管理风险以及人力风险等方面,决策风险主要包括服务协议风险与退出战略风险,服务协议风险是指协议的制定、中止或是终止,企业履行协议能力以及离岸管理的选择,退出战略风险主要是不适当的市场退出行为,主要是由于金融机构对市场环境的把握能力以及机构自身能力有关;管理风险主要是信息风险、操作风险与合规风险,金融服务涉及多个经济实体,管理对象比较复杂,机构管理难度增加,以及由于机构适应性与保密性不够、管理体系不健全、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等方面的原因导致管理风险的出现;财务风险主要有操作风险、外汇风险与连带风险等,一般来说机构与服务对象之间合作关系紧密,机构与很多服务商之间互相参股、投股的现象比较普遍,财务与经营等方面的问题很容易从一方传递到另一方,出现蝴蝶效应,使得连带风险的出现;离岸交易涉及到外汇、与利率方面的问题,很容易出现利率与汇率风险;人力风险主要是机构人员引起的风险,金融服务是人员密度比较高的行业,由于薪酬、沟通、文化差异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机构出现人员流失,欺诈、失误等,促使金融服务行业出现人力风险。

(二)外部风险

金融服务的外部风险是金融服务风险主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系统风险、技术风险与市场风险。

系统风险主要是国家风险和集中风险,其中国家风险时由于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因素方面的变动,给机构金融服务带来影响;集中风险是指行业发展集中到某一个服务商,被某一服务商所垄断,不利于市场竞争,该服务商服务能力得不到提高,其他服务商不能发展,该服务商的经营状况直接影响了金融服务产业的发展,使得金融服务业务风险集中。

技术风险主要包括技术被模仿、泄密以及技术不适用的风险,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服务依靠于计算机信息技术,信息网络与技术的制作与运用关系密切,因此,技术风险与金融服务联系紧密,技术的保密性与安全性直接使得技术缺乏延展性与连续性,技术的更新使得机构原有信息系统跟不上发展,新技术使用受限,使得金融服务外包业务受阻,此外由于技术的缺陷,当技术被黑客攻击时,会使得金融机构受到重创,直接影响着金融服务外包业务发展。

市场风险主要是指金融服务市场风险,市场风险主要表现在服务质量与成本之间的问题,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格局的改变以及服务技术与经验的成熟,服务商竞争能力加强,使得金融服务外包成本上升,金融机构为了降低成本,获得更高的利益,降低服务商的利润,使得服务积极性下降,市场环境不佳,金融服务商为获得更高的利益,做出一些违法违规行为,引起金融服务风险。

三、风险防范与化解措施

(一)慎重选择金融服务商

金融服务业务的发展与服务商有着很大的关联,为了降低金融服务内部风险就应该慎重的选择符合金融服务对象要求的服务商,在确定合作服务商之前应该对其进行全面、充分的考核,结合机构金融服务业务的要求,科学、合理的评价服务商,选择信誉度高、经验丰富的服务商,这样可以很大程度的化解金融服务风险,同时还可以促进金融服务商的良性竞争,淘汰一些风险比较高的服务商,留下综合实力较强、风险较低的服务商,保证金融服务环境的稳定。

(二)构建服务商内部评估制度

导致金融服务风险很大一部分是由服务商而引起的,服务商将金融服务转移到服务对象的同时,将服务商的相关风险转移到外包商,所以金融机构应该加强对服务商内部建设,建立完善的机构内部评估制度,建立健全风险防范体系,减少机构金融服务转移部分的风险,减少由于机构内部因素,如管理、财务、人力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将金融机构内部风险将低,金融机构构建完善的内部评估制度,评价金融机构内部活动,将不良方面改善,提高机构整体经营水平,防范金融机构内部风险。

(三)加强对服务商的管理与控制

服务商在金融服务外包业务中发挥着最主要作用,金融机构对服务商加强管理与控制,可以防范于化解金融服务风险,金融机构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服务商的控制制度,保证金融服务业务正常运营,服务商能够提供合理合规的服务,随时了解服务商的发展状况,及时了解服务商的投机、违规行为,管理与控制服务商使其按照金融机构的要求服务,防范于规避金融服务风险。

四、 总结

金融服务在我国尚属于起步解读那,前景广阔,应该注意规避金融服务风险,加强对服务商的管理与控制,建立金融服务商内部评估制度,进行风险规避,同时根据市场环境调整外包服务发展战略,采取有力措施防范于化解金融服务风险。

参考文献:

[1]秦江波,孙金梅.中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J].科技与管理;2003年

金融科技风险及其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银行;硅谷银行;创业投资;商业银行

科技银行主要是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在美国,科技银行又被称为风险银行,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伴随高风险,同时科技银行主要为风险投资和它的投资对象-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较之一般的商业银行,科技银行具有下列较为明显的特点:(1)专业性。通常科技银行贷款的主要客户为当地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科研单位及科技型中小企业等,旨在为技术引进或者研发、新产品试验以及推广等与科技创新有关的活动提供服务;(2)政策性。因为科技银行具有特殊的地位和目的,它往往享有一定的政策特权,例如科技银行可以放宽贷款条件,创新利率收益方式等等。在规定业务范围内,科技银行可以专门针对成长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创新抵押担保模式;(3)商业性。尽管科技银行具有政策银行的相关特性,但由于其商业化经营模式使其更接近于普通意义的商业银行,仍然是把盈利目标摆在很高位置。科技银行一般有着和高风险相匹配的高收益经营模式,并且力图使这种收益稳定而可控。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这种兼具专业性、政策性以及商业性的科技银行,将成为破解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困境的密钥。[1]

一、科技银行是商业银行对其传统经营模式进行重大创新的结果

美国高科技发展水平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这要归功于其独有的融资体系。1993年,就在硅谷高科技产业兴起之际,当时在硅谷开设的商业银行虽有350家之多,其中就有美洲银行、花旗银行、摩根大通等的分支机构。但这些大商业银行主要服务对象多为大企业,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则无暇顾及。因此大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得不依赖风险投资获得融资。而对于风险投资的核心业务主要为投资而非金融,因此其作用受到很大的局限,通常表现在创业企业贷款融资的困难,也表现为风险投资机构本身再融资面临的困难,特别是那种以公司制注册的风险投资机构。硅谷银行当时的决策者正是认识到风险投资的局限,同时又洞悉科技型中小企业相关融资市场的空白,决定区别于大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把目标客户定在那些新创的、同时发展速度较快、但被其它商业银行认为风险太大而不愿贷款的中小企业身上。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制度创新,终于成功创建以支持创业创新为业务主体的新型金融产品-科技金融,并据此产生全球首家商业化运作的科技银行。因此,硅谷银行创立的科技银行经营模式是对其传统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一次重大创新。它具有以下特点:

(一)一举冲破债权投资和股权投资之间的限制

对于债权投资,科技银行主要通过客户的企业基金提取部分资金。虽然创业企业的大部分资金来源于债券或者股票的销售,但科技银行会从客户的企业基金中提取部分资金作为未来的创业资本,从而减少募集资金金额及募集所需费用。而后科技银行将资金以借贷的形式重新投入创业企业。如果采用股权投资,科技银行与创业企业签订相关协议,收取股权或认股权证的方式以便在退出中获利。美国的科技银行在投资中通常混合使用两种方法:一方面将资金借入创业企业,获得高于市场借贷的利率,另一方面与创业企业达成协议,得到企业部分股权或认股权证,从而提高收益,同时减少风险。

(二)进一步模糊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之间的界限

“直接”投资是指科技银行将资金直接投资到创业企业,途中不经过风险投资基金;在产生回报以后,由创业企业直接交给科技银行。“间接”投资是指科技银行将资金投入风险投资基金,由风险投资基金进行投资,同时由风险投资基金回报给科技银行,其中创业企业不会和科技银行有投资方面的联系(不包括科技银行对投资的创业企业开展投资以外的银行业务)。和风险投资基金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始终是科技银行最重要的策略之一。科技银行同时为风险投资基金所投资的企业和风险投资基金提供直接的金融服务,通常它会将营业网点设在风险投资基金附近。[2]

二、科技银行经营模式解析

从运营特征以及服务领域而言,风险银行能够全面体现科技银行的特点:不同于普通的商业银行,一是贷款对象不同;二是贷款原则不同:商业银行主要按照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这几个原则发放贷款,而一般科技银行通过风险投资构建自身的风险管理架构。科技银行又与风险投资不同,风险投资通常以股权方式投资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企业的经营以及管理,并通过企业上市等途径退出。科技银行主要通过债权的方式参与企业经营,从企业利用风险投资再融资和第三方机构的投资获得偿还。最后,在监管方面,科技银行需要接受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需要满足《巴塞尔协议Ⅱ》中关于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而监管机构对风险投资的监管相对不多。总的来说,科技银行的经营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一)主要为创业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科技银行通常给与的金融支持方式主要包括贷款融资或者直接投资方式。其中的贷款融资,科技银行明确将其市场定位为处于创业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贷款。一般只考虑对处于成长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融资,一旦企业发展到成熟期,科技银行就决定退出。科技银行通常是在风险投资进入之后才会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当风险投资完成首轮或第二轮投资,然后科技银行开始跟进,对那些需要融资的中小企业进行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一旦获得风险投资以及第三方机构的股权再融资,意味着科技银行的贷款终于能够得到偿还。科技银行贷款利率通常比市场利率要高出2-3%,有的甚至高达5%。对于直接投资来说,科技银行进行直接投资涉及两种方式:第一种为直接参与方式,通过参与风险投资参与投资的创业企业,成为企业参股股东或合伙人,但其持股比例一般低于风险投资持有比例;第二种为间接参与方式,也就是所谓的基金中的基金,科技银行通过风险投资基金,再由风险投资基金投资于企业。

(二)具有较为独特的风险管理制度

因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在研发过程中的创新有着不确定性,在研发产品还未商业成功之前,通常商业银行难以评估企业科技成果的相关价值以及企业潜在的经营风险,银企间这种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始终是困扰高科技融资的症结所在。在这方面,科技银行通常有其独特的风险管理方法:(1)通过风险投资对企业进行持续风险监控。通常科技银行只向已经获得风险投资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贷款。科技银行利用风险投资筛选客户,从而避免了授信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另外,由于风险投资通常会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科技银行间接地利用风险投资对贷款进行例行管理,从而有效地减少了风险;(2)仅参与熟悉的相关领域。科技银行的绝大部分员工都有高科技领域的背景或工作经验,同时在该行业拥有广泛的人脉,从而使得科技银行专业化优势更加突出;(3)重点关注贷款企业当前的现金流。处于初创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通常盈利不多甚至亏损,同时缺少可以抵押的物品。科技银行通常不太关注企业的盈利水平,但十分关注企业当前的现金流状况,通常要求贷款企业以及投资的风险投资基金必须在科技银行开户,以此加强对风险投资和中小企业现金流的监控。同时也会要求企业在银行账户中必须留有规定数量的现金,以防范风险;(4)签订债务第一受偿顺序条款。通常科技银行要求企业在贷款合同中需要签订债务第一受偿顺序条款。这样即使企业破产清算也可以将信贷损失减少到最低,从而在最大程度上维护科技银行的自身利益。[3]

三、科技银行是破解我国当前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密钥

我国现行的金融体制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融资需求,存在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科技型中小企业从出生到成熟,每个发展阶段都存在不同特点的资金需求。尤其是进入创业后期和成长期阶段的企业,资金需求快速增长,资金压力空前加大。创业者们虽然真实地看到未来的发展前景,需要依靠大量的外源性资金支持。虽然有风险投资基金可以进入,但是有些企业的创业者们却产生顾虑,由于引入外来投资使股权稀释,从而失去企业控制权,造成企业发展背离创业者的初衷,因此不愿意希望过多权益资本介入,更希望引入商业银行提供的信贷资金。但在这些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很多企业的研发成果还处于刚投放市场阶段,企业当前的市场占有率、利润率及资产方面都很小,难以达到商业银行的贷款要求。科技型中小企业这种高增长、高盈利以及高风险的突出特点与商业银行的经营准则之间有着结构性矛盾,造成债权性资金不能大量进入处在这一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同时,由于技术发展迅猛,产品更新换代快,缺乏资金,从而使一些处于创业后期或者成长期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同样面临成长瓶颈问题。科技银行的经营模式,与目前在各地高新技术开发区内设立的那些科技支行不同,是专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的、机制创新的,具有专业化业务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它利用创新金融工具和国家的政策支持,通过债权与股权相结合的运行模式等在内的机制创新,从而使科技银行创立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相应资产结构,形成适应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特点和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原则的新管理制度。我国科技银行选择经营模式,既不能参照政策性银行的老路,应该以市场机制来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也不能局限于现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和业务模式,要进行制度创新:(1)应该以民间投资为主,结合市场主体进行股权设计,当地政府投入要以引导为主;(2)进行机制创新,对成长期阶段的企业进行贷款的同时允许部分实行债转股,使科技银行在承担风险的同时可以分享企业快速成长产生的价值增长机会。政府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给与科技银行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或者风险补偿,引导科技银行开展一些高风险项目;(3)进行制度设计,从经营体制、业务内容、担保方式以及盈利模式的设计上都应该保证专业性、盈利性以及风险可控性,包括聘请行业科技和经济专家为企业把握方向、与风险投资、担保机构进行紧密合作等。(4)应该主要集中于高科技园区内进行运作,因为这样科技银行能充分了解当地高科技园区内的企业,减少信息不对称。(5)建立一支既懂科技又懂银行业务的专业化科技金融人才队伍。目前科技银行相关经营理念已经得到我国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投资机构的认同。[4]

四、我国促进科技银行经营模式的主要障碍

针对我国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困境,许多专家希望成立科技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支持,通过在部分有条件的城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进行试点,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引进、研发以及新产品推广等与科技创新紧密相关的业务提供服务。那么,科技银行经营模式能否得到复制?目前我国推行科技银行经营模式还面临许多障碍:

(一)我国的风险投资还欠发达

科技银行实际上是建立在风险投资高度发达这一基础上的,依托风险投资形成独特的风险管理体系。科技银行是20世纪90年代初由社区银行转变而来,科技银行最初的贷款对象是已经完成首轮或第二轮风险投资融资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也就是说,拥有风险投资基金是获得科技银行贷款的条件之一。除了传统信贷业务以外,科技银行还投资其他项目。可见,与风险投资相伴相生恰恰是科技银行的一大特色。科技银行可充分利用风险投资基金对项目的判断能力以及投资能力。如果企业经营状况较好,还可与贷款企业商讨债转股,甚至有可能获取超额回报。[5]而我国风险投资还欠发达,在目前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下,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很难解决,科技银行已经承担的高风险难以得到充分的风险补偿,导致科技银行持续经营的能力难以得到保障。

(二)我国诚信机制存在缺失

我国诚信机制存在缺失,成为科技银行经营模式在中国复制的最主要障碍。在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尽管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之一。但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往往抱怨商业银行程序多、贷款审批慢、抵押条件高、时间长,往往贷款通过批准却错过了科技创新和企业发展的良机;而商业银行却觉得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存在财务状况不清晰、贷款额度难掌握、担保措施难落实等难题。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再加上科技创新成功率普遍不高,决定了对其贷款时面临风险大、成本高以及利差小三大主要障碍。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抵押担保的情况下,企业诚信机制的缺失显得极为显眼,这也是近年来科技型中小企业产生经营危机时,商业银行往往对其惜贷的主要原因。[6]

(三)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还未实施

全能银行制,尤其是银行控股公司能够提供非常全面的金融服务,实行全能银行制是确保科技银行业务得到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混业经营使得科技银行能够利用好项目的超额利润弥补差项目的损失,从而实现总体的平衡和盈利,达到既发展自身业务,又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目的。如果提供贷款,不进行投资,科技银行就难以能保证盈利,很难持续经营。我国目前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体系,使得科技银行无法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按照不同的发展阶段和资金需求提供合适的融资渠道,与科技型中小企业间的密切联系无法建立。要使科技银行能够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就应借鉴国外经验实行混业经营。

五、大力推进科技银行经营模式,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

支持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国家战略。我国应该借鉴美国科技银行的发展经验,为科技型重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融资服务。目前我国各地的高新技术园区普遍成立了科技支行。科技支行普遍引入贷款风险定价机制,按照企业的风险水平、筹资成本、项目管理成本以及贷款目标收益等条件,同时考虑当地市场利率水平等相关因素自行决定贷款利率,对不同企业实行差别利率。我国现行的商业银行经营体制很难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因此大力推行科技银行经营模式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

我国科技银行经营模式可以说是建立在风险投资不发达这一基础上的。因此很难完全照搬美国科技银行发展经验。必须通过现有的商业银行模式,实行专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科技金融业务新模式,使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依靠自主知识产权获取银行贷款。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重要无形资产之一的知识产权,如果能够用于质押贷款,或利用自有知识产权质押或者业主信用当作反担保,将在相当程度上解决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相关产品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以企业知识产权作为贷款的核心质物,而且担保方式需要灵活处理;二是政府提供专项贴息以便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三是科技贷款期限与额度设计要最大程度符合企业融资需要;四是能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以及全方位金融组合产品。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部门协调、政策扶持和服务功能,进一步整合政府、银行、第三方机构等服务资源,尽力为科技银行的业务开展和金融服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对科技银行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提供一定比例的贴息支持。未来科技银行应该致力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市场定位,创新科技金融产品,进一步完善服务手段,通过发展科技贷款业务,从而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今后,我国政府要建立科技融资金融体系、引入贴息机制,同时启动科技融资培训工程和相关机构展开合作。[7]

(二)加快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由于我国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导致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不得不承担比大企业高得多的资金成本。信用担保体系能够解决科技银行对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管理问题。第三方担保机构利用专业化经营信息资源以及专门技术的研发,从而降低信息搜集以及处理成本,减少信用风险,使其可对以前回避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我国应进一步完善信用担保体系,从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给与更大的资金支持。此外,我国目前企业征信系统存在统计信息较窄的问题,征信系统对企业的评价结果很难得到银行的认同,因此商业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时通常并不采用征信系统的评价信息,而是单独对企业信用进行评估。这既降低中小企业信贷可获性,又提高银行和企业的额外成本。因此,加快社会征信体系的建设对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也有很重要的意义。[8]目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才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先天的缺陷在一段时间内难以克服,应从三个方面加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一是进一步完善与征信体系有关的法律法规。二是推动信用信息的共建共享。统一信息标准,同时加强信息管理,保证社会信用信息准确性。三是努力规范征信市场。通过政府推动,从而使征信机构由政府主导转为半官方半民间机构,同时逐步允许外资征信机构在我国设立分支机构,最终使国内征信市场实现规范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三)我国科技银行业务模式可借鉴桥隧模式

美国科技银行的成功关键在于银行与风险投资的紧密关系。为降低信用风险,其客户必须是得到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此外,科技银行会与客户签订相关协议,要求以专利权益作抵押担保。如果无法还贷,公司的专利权益将归科技银行所有;如果公司破产清算,在技术专利被拍卖后,所得资金要先归还科技银行贷款。我国银行业因为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相关限制,直接借鉴美国科技银行经营模式并不现实。但是实际上美国科技银行经营模式与我国金融行业的桥隧模式十分接近。所谓桥隧模式是在担保机构、银行和中小企业三方中引进第四方机构,包括风险投资基金或上下游企业;第四方机构事前以某种方式承诺,如果企业发生财务困难而无法按时偿付贷款本息时,只要符合一定的条件,由第四方机构购买企业股权,通过为企业注入现金流,从而偿付银行贷款,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银行的贷款风险,同时规避了企业破产清算,最大可能地维持企业的潜在价值。例如当时处于初创期的杭州动漫企业-丰泽科技,因为无抵押物和现金流,很难获得银行贷款。中新力合通过引入第四方机构-红鼎创投,同时约定通过中新力合与红鼎创投进行共同担保,使丰泽科技能够向商业银行融资100万;此外,红鼎创投按照合同获得丰泽科技10%的期权份额,丰泽科技的股权质押给另一方中新力合。可见,我国科技银行经营可以参照桥隧模式。[9]

作者:陈游 单位: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磊.科技银行:破解科企融资坚冰的密钥[J].时代金融,2012,(10).

[2]乐隐.硅谷银行模式渐行渐近[J].中国科技财富,2009,(3).

[3]徐苏江.美国科技银行的经营模式[N].上海金融报,2013-05-15.

[4]王婷.张朝晖等,建设科技银行,破解科技企业融资难题[N].中国证券报,2012-03-04.

[5]赵策.放开信贷,科技银行路漫漫[J].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4-04-11.

[6]裘伟廷.试论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J].证券市场导报,2014,(12).

[7]科技部.科技金融合作成效显著,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在京启动[R].2011-07-30.

金融科技风险及其管理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大数据;网络金融;风险管理;征信;反欺诈

引言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普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日趋可用数字化表达,整个地球无时无刻不在加速生产各种数据信息,人类的“大数据时代”已然来临。大数据对许多行业的产生了巨大影响和冲击,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中枢,将不可避免地与大数据融合。传统金融数据以结构化数据为主,而网络金融海量的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数据更是加速猛增。显然,网络金融风险与以往传统风险相比出现了较大改变,尤其是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兴网络金融业态,其金融风险问题非常突出,而且产生的、未产生的各种潜在风险更为复杂多变。一旦风险爆发,造成的影响通过互联网放大波及范围有多广、危害有多大,其最终后果往往难以估计。因此,如何设计、开发、构建有效的网络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就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金融大数据与网络金融

(一)金融大数据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给出的定义是: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Volume)、快速的数据流转(Velocity)、多样的数据类型(Variety)和价值密度低(Value)四大特征[1]。目前,金融大数据的定义并未得到准确定义,百度百科中也没有给出具体的定义,但金融大数据的称谓却已经在很多报告文献中出现。从狭义看,金融大数据首先要符合大数据的定义和特征,其次数据是在任何与金融相关领域,涉及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以及新兴互联网金融各个分支领域中积累的数据。从广义看,有些大数据貌似与金融无关,但被金融家通过大数据技术手段获取了其中服务于金融业务的有价值信息,那么这类大数据也将“摇身一变”成为了金融大数据的范畴。例如,现在微博的数据量,早在PB级以上,华尔街的金融家们从金融微博中提取“数据财富”[2],通过些挖掘出这些数据内含的股票投资者的情感信息,辅助决策金融市场投资获取收益。

(二)网络金融的定义与特征

网络金融,又称电子金融(e-finance),从广义上讲,就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在全球范围内的所有金融活动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狭义的内容,还包括网络金融安全、网络金融监管等诸多方面。它是指传统金融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高度紧密集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金融服务形态[3]。随着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网络金融也以移动支付、众筹、P2P风险管理等新型金融产品的方式涌入大家的视线。与传统金融相比,网络金融在大数据操作平台、构建征信体系、市场参与者、创新信贷产品、信贷风险管理、降低运行成本等方面存在着自身一些独有的特点。

二、网络金融的风险分析

网络金融风险主要归结为两类:一是网络金融信息化技术造成的技术风险;二是基于网络金融业务本身带来的经济风险。前者是一把“双刃剑”,发达的信息技术既促进网络金融繁荣发展,同时又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它会带来网络金融的数据如何保证不被泄露,支撑网络金融的各项IT技术能否被正确选择应用、能否与原有系统保持兼容、否则会带来怎样的经济损失等问题,例如,IT技术跨地域兼容、业务流程复杂的跨境移动支付的风险管理等问题[4]。后者同样有利有弊,总体看利大于弊。网络金融打破了原有金融既定模式,推动了整个金融业利用网络基础设施迅速奔向混业经营,各种金融创新眼花缭乱,金融全球一体化发展呈现不可逆转之势。由于网络金融数据信息传递高速、海量且不受地域时空限制,网络金融业务会对金融风险的发生产生放大作用,一旦控制不力,造成的危害范围之广、程度之深,以至于其后果可能难以估计。网络金融的风险呈现出新的形式和内容,在大数据与云计算、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开始盛行于金融领域的今天[5],显然我们要积极利用这些先进技术对网络金融风险进行预警、评估、控制,这不仅能管控网络金融新风险,又能对传统金融风险管理方式进行优化和升级。

三、基于大数据的网络金融风险管理体系

各种金融行业内部业务网络与互联网融合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复杂、多维、实变、跨域的网络金融环境。置身于如此复杂的网络环境中,金融业务如何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保障金融资产和业务的安全运营,无疑是网络金融发展的核心关键。本着“化繁就简,去粗取精”,网络金融风险管理主要是处理好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网络金融的征信风险管理;二是网络金融的反欺诈行动。征信与反欺诈几乎贯穿了所有的网络金融业态的需要,征信主要起到了评估借款人信用高低以及其及时还款的可能性;而反欺诈则是要辨识申请人的身份真伪、申请材料是否真实有效,以及是否为有组织的团伙欺诈犯罪的作用。因此,反欺诈和征信对于降低借贷平台信贷风险起到了互补的作用。目前,解决征信和反欺诈风控问题的最新、最高效的办法,就是引入大数据技术构建网络金融的风险管理体系,并付诸于实施。

(一)基于大数据的网络金融征信风险管理体系

征信就是指专业化、独立的第三方征信机构通过依法收集、整理、保存、加工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的信用信息,为放贷机构的风险管理提供信息支持的活动。尽管央行征信系统不对外开放,但从官方表态来看,央行是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央行并不阻止民间非官方组织发展征信业务。因此,从公司开发应用征信系统的角度出发,本文研究设计基于大数据的网络金融风险管理体系,该体系并非是类似央行的征信系统,央行的征信体系作为国家机密是无法获知的。该体系主要针对网络金融市场的,通过采取事前风险预防、事中风险监控、事后风险分析三阶段一体化风险管理方式,从而实现全覆盖、可预测、联防联控的大数据网络金融风险管理体系,详见图1所示。

(二)基于大数据的网络金融反欺诈体系

金融欺诈风险和信用风险有着本质的不同,欺诈风险具有主观性,是客户由故意采取的主动行为带来的风险。本文研究的是基于大数据的网络金融反欺诈体系,同理,配套上述的网络金融征信风险管理体系也采取事前风险预防、事中风险防控、事后风险处理与分析三阶段一体化的风险管理方式,通过教育客户安全预防、风险技术防控、风险模型防控、风险处理与分析层层防控,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手段,采取智能化面对复杂化计算模型,构建网络金融的反欺诈风险管理体系,详见下图2所示。

四、政策建议

(一)大力加强我国金融科技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

知识产权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应用科技成果转化,为此必须要加强知识产权应用机制的合理有效运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强化,一定离不开对侵权行为的打击,打击盗版侵权行为是对创新创造者权益者最有效的保护。要积极开展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来真正帮助创新主体降低技术转让成本,提升转化效率。另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来吸引人才,本身也是一种激励机制,通过调整专利资助政策,切实提升专利含金量。

(二)构建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数据挖掘等新金融科技体系

新金融科技体系中最为突出的是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是金融服务机构渠道和模式上的创新工具。随着金融机构、运营商、手机企业等快速进入移动支付领域,其配套政策环境将逐步完善,移动金融服务机构在行业大发展的拐点已初露端倪;大数据、云计算在金融生产环境中的深度应用,更具创新力的云管理服务平台将在金融行业成为大势所趋。因此,通过构建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数据挖掘等新金融科技体系[5],推动金融新服务业创新发展,借助新金融科技体系的支撑,可以实现借船出海,引领金融创新发展。

(三)加强基于大数据的网络金融应用人才和监管人才培养

基于大数据网络金融应用人才方面的需要,不但包括领军人才、顶尖科研团队的吸引与培养,更应该关注能够帮助技术扩散、落地而必需的职业培训、专业技能全方位的人才培养。具体措施包括:(1)加快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与引进,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体系[6];(2)建立市场为主体的人才合作机构;(3)积极引进政策重点支持领军及各类高端人才;(4)强化金融职业培训、金融工程分析师、金融科技管理人才培训。

参考文献:

[1]刘智慧,张泉灵.大数据技术研究综述[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3,(6):957-971.

[2]许伟,梁循,杨小平.金融数据挖掘———基于大数据视角的展望[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192-194.

[3]张劲松.网络金融[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6-9.

[4]郭建峰,李言.基于跨境移动支付大学生群体感知风险研究[J].西安邮电大学学报,2015,(3):109-114.

[5]严圣阳.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状况浅析[J].金融经济,2016,(11):156-158.

金融科技风险及其管理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高科技中小企业 融资风险 风险防范 风险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5-229-02

一、引言

由于高科技中小企业兼有“科技”的特征和“中小”的规模障碍,使得进一步发展壮大受到了融资难的严重制约。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融资风险大。通过对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风险进行分析和控制,使高科技中小企业既能够借到足够、理想的资金,又不会承担太大的融资风险,以促进企业财务成果最大化、财务状况的合理化,最终实现股东财富的最大化。高科技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极其旺盛,但是我国资本市场发育又不够完善,不能满足其融资需求。化解高新技术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对促进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基本特征

1.高科技中小企业定位。高科技中小企业是指职工人数500人以下的小规模经济,但新增产值比较高,产品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技术创新于国内领先水平的企业。高科技中小企业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要获得发展所必需的资金,要根据自身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应采用相应的融资策略。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自创办到成熟大体上可分为种子期、创建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四阶段。高科技中小企业的成长对资金的需求和依赖程度很高,尤其是成长阶段,公司因市场导入而获得销售收入远远满足不了公司为扩张生产和组织销售而提出的资金需求。因此企业成长阶段的资金需求量很大。

2.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高科技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高成长性决定了资金需求的高投入;高风险决定了融资的高难度;资金需求数额大频率高且自有资金偏少,抵押担保难。高科技企业的融资通常有几种途径:自筹资金、银行贷款、非金融机构融资、风险投资机构、上市融资。从我国高科技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现状看,表现在几个方面:(1)内部融资难。高科技中小企业自有资金缺乏,内部融资乏力。由于信息不对称、信用资源缺乏、风险过高等因素,我国绝大多少中小企业在创业初期的资金来源是自筹。自筹资金多通过私人借贷的形式进行,资金成本较低,但数量有限,这种筹资方式就满足不了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需要寻找更加量大、稳定的融资渠道。(2)银行贷款难。当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需要扩大规模,由量变迈向质变的时候,资金紧缺的问题限制住企业发展前进的步伐。由于高科技中小企业的产品普遍还处于市场未开发状态,产品技术有待优化,这种未来的不确定性决定了企业经营的高风险性,这与银行对资本金的安全性要求相悖。商业银行贷款是企业获取资金的重要渠道。但是银行在追逐利润的同时是以规避风险为前提的。因此,长期以来,银行的主要客户对象是国有企业和资本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中小高科技企业规模小,失败的风险很大,并且不能提供固定资产做抵押。因此中小高科技企业向银行融资的难度比一般传统的中小企业大得多。(3)直接融资难。在以往金融体制下,高科技融资只有通过直接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方法实现。但都存在着一些困难。首先是政府没有扶植政策。近几年,国企发展艰难,机制需要调整,设备需要更新,人才需要引进。我国的股票市场以促进国有企业改革为目标,制定了多项扶植国有大中型企业上市的政策,而高科技中小企业上市的政策遇到了阻力。其次,上市“门槛”高,《证券法》出台后,对我国上市发行股票的企业做了更多的规定。(4)风险投资难。高科技研发和市场化对资金的巨大需求决定了企业必须寻求外部资金的支持。在我国风险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基本上不能满足中小创业企业的发展需要。原因之一是风险投资公司缺乏,国外的风险投资机构较少进入我国开展业务,而现有的风险投资公司投资能力薄弱;原因之二是目前我国缺少专业的风险投资项目管理公司,国外采用的风险投资公司委托风险投资项目管理公司进行风险项目管理的方式也就较少得到采用。

三、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的类型

1.支付风险。对于向债权人的融资,企业不能按照事先的约定偿还本金、支付利息,债权人将行使债权控制权,对企业财产提出要求权,企业将面临诉讼甚至破产的威胁,遭受严重的损失;对于向股东的融资,企业虽然不需要还本,但如果不能支付令其满意的股利,股东将行使股权控制权,或者是在企业内部行使“用手投票”的权利或者是在企业外部行使“用脚投票”的权利,卖出企业股票导致股票价格下跌,对企业构成不利影响。影响企业支付能力的因素有支付需求和支付供应,只有在支付需求与支付供应达到平衡时才能使这个企业的融资成本降到最小,从而融资风险也降至最小。支付需求是指债权人所需资金的多少。支付供应是指企业对债权人还本付息所需资金的来源。支付需求与支付供应这二者都与生产经营风险相关。

2.财务杠杆风险。由于负债融资而给股东每股收益带来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叫财务杠杆风险。企业负债成本是作为一项固定的财务费用在税前列支的。当企业资产收益率下降到低于负债利率时,负债融资则会给企业带来负债净损失,减少股东每股收益。在企业资产收益率高于负债利率时,负债融资会给企业带来额外的负债净收益,增加股东每股收益。通常财务杠杆作用的大小用财务杠杆系数表示。财务杠杆系数越大,表示财务杠杆作用越大,财务风险也就越大。计算公式为:DFL=(EPS/EPS)/(EBIT/EBIT),式子中DFL表示财务杠杆系数,EPS表示每股盈利,EPS表示每股盈利变动额,EBIT表示息税前利润,EBIT表示息税前利润变动额。负债利息和营业利润对于财务杠杆的影响都表现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负债率,经营管理水平只是影响财务杠杆风险的总体水平,而负债率才是影响财务杠杆的重要因素。一般,财务杠杆与财务风险具有如下关系:财务风险是企业为取得财务杠杆利益而利用负债资金时,增加了破产机会或普通股利润大幅度变动的机会所带来的风险。也就是说,由于财务杠杆的作用,当息税前利润下降时,净利润会下降得更快,从而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3.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指那些影响所有公司的因素引起的风险。例如战争、经济衰退、通货膨胀、高利率等发生意外的、非预期的变动,对许多资产都会有影响。一步减弱,最终退出市场。高科技中小企业由于受融资渠道的限制大多为短期借款,造成了企业短期负债多而权益资金少,直接导致企业负债率过高,又由于高科技中小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很差,经受不起市场波动,因此高科技中小企业的系统风险也比较大。

四、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风险产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1.国家相应政策。国外中小高科技企业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给予了积极有效的政策支持。如美国的中小企业管理局,法国的中小企业银行等为中小高科技企业提供特别减税、简化规章制度、消除竞争障碍、提供政府优惠贷款等各种灵活多样、富有成效的政策支持。长期以来。我国的政策主要偏向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对于自身实力微弱、风险较大又缺乏政策支持的中小高科技企业来说,只能在重压和夹缝中挣扎。首先,中小企业是发展高新技术最活跃的力量,但因其缺乏国家投资,起步规模小,加之国家在政策贷款的起贷资金、贷款抵押担保方式、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条件等方面的政策限制使中小企业在创业初期难以以较低成本筹集到所需要的发展资金,这就大大提高了高新技术企业初创时期的运营成本,降低了其规避或控制风险的能力。其次,在财政贷款贴息政策方面,仍以国有企业为主要支持对象,较少扶持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倾斜政策。再次,缺乏一套明确界定高科技企业技术价值的标准,造成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而投资方基本处于被动状态。

2.利率变动。利率的变动影响高科技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利率受国家宏观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及市场行情等因素的影响,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或升或降,引起投资企业的收益波动起伏,即当银行利率下降时,企业投资报酬率上升;银行利率上升时,企业投资报酬率下降,从而给企业的投资带来风险,甚至造成损失。

3.融资方式。融资方式不够多样化是造成我国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融资方式是指资金供给部门向资金需求部门转化的途径和渠道,在前文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中已经提到过,高科技企业的融资通常有几种途径:自筹资金、银行贷款、非金融机构融资、风险投资机构、上市融资。目前我国高科技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还不够畅通,风险投资业尚未建立,上市融资的方式更是困难重重,从高科技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来看,更加大了融资的风险。银行贷款会加大企业的经营风险。由于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使得银行对高科技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加大。高科技中小企业的不确定性和高倒闭率,加上它在经济波动和市场变化的脆弱性,使得高科技中小企业经营风险加大,银行不敢向其放款,如果放款也会要求较高的贷款利率,企业必须定期支付更多的利息,加大了财务风险。风险投资是指由投资者提供风险资本,风险投资公司以风险企业为投资对象进行投资、管理和运作的一种融资过程和投资方式。

4.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从企业制度上看,我国目前的中小企业绝大多数没有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存在着产权不清、组织结构和管理混乱的问题。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普遍存在不规范现象,财务制度和财务管理相对不健全。中小企业信用不足是一个普遍现象,高科技中小企业也不例外。主要体现在银行信用、商业信用、消费信用等方面。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固定资产少,流动资产变化快,无形资产难以量化,经营规模小,流动资金少,难以形成较大的、稳定的现金流量,因而在需要融资以补充流动资金时,相关部门不得不怀疑其到期的偿债能力。

五、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管理控制策略

1.政策支持,优化企业发展客观环境。首先应加大对高科技中小企业研究和开发的资金支持力度,积极鼓励高科技中小企业的发展。对金融机构给高科技中小企业的贷款,政府应当给予相应的贴息支持,减少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为了减低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可设立专门的高科技中小企业担保基金,保证贷款的归还。其次应制定与产业政策、税收和金融优惠相关的政策,鼓励高科技中小企业进行融资。

2.紧密关注利率及汇率变化。高科技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密切关注利率变化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利率风险是固定利率资本的主要风险,只有降低利率,才能降低融资成本,降低融资利率风险。当利率处于高水平或由高到低过渡的时候,应少融资,对于必须筹措的资金采用浮动利率的计息方式,尽量减少利息支出。当利率处于低水平或由高向低过渡的时候,可多筹措资金,并尽量采用固定利率的计息方式保持较低的资金成本。高科技中小企业还可以采取发行浮动利率债券、浮动利率票据、申请浮动利率贷款或争取政策性贷款等等方法来降低利率风险。还可以利用金融期货进行套期保值,以达到锁定融资风险的作用和效果。另外,现在是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时代,资金在国际间自由流动,国际间的经济交往日益增多,汇率变动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有从事进出口贸易的高科技中小企业应根据汇率的变动情况及时调整融资策略。

3.采取多种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1)开创二级板块市场。主板市场为了有效的控制风险,对企业上市条件要求极为苛刻,高科技中小企业基础薄弱,往往迈不进主板市场的门槛。这就更加希望尽快建立我国的二板市场。二板市场同主板市场相比具有更大的风险,但对于高科技中小企业来说它将更加适合上市。第一,二级板块市场建立完备的上市推荐人制度,形成宽松的上市条件。对于经营范围、企业规模、业务记录,最低盈利要求、控股机制、最低公众持股数都有较为宽松的要求。这些要求对高科技中小企业十分重要。第二,二级板块市场具有强有力的信息披露制度。高科技中小企业上市或股票发行后必须及时、准确的做好信息披露。第三,二级板块具有完善的公司内部自律制度和有限而高效的外部监管。(2)发展风险投资。我国目前风险投资以国内资金为主,外部风险投资资金进入我国高科技领域较少,重要的原因就是外部风险投资机构得不到充分的信息。我国政府有必要针对风险投资建立信息服务网络,为风险投资搭建服务平台,加强高科技中小企业与投资者的交流,扩大风险投资的资金规模。另外,符合风险投资的高科技中小企业数量不足是影响风险投资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有关部门可组织企业培训,使有资金需求的企业了解风险投资的资质要求、风险投资的运营管理模式以及退出方式等,使高科技中小企业对风险投资有较好的认识,为高科技中小企业发展风险投资奠定坚实的基础。(3)加快发展融资租赁。融资租赁是1952年诞生在美国的一种金融工具,是一种通过短时间、低成本把资金和设备紧密结合起来的资金融通方式。当企业需要贷款购买设备时,由租赁公司提供资金,企业分期偿还购买设备的资金以及相应的利息(租金),租金全部还清后,企业再以很少的名义价格购买租赁物件的所有权。它将融资和贸易结合起来,用融物的手段达到融资的目的。融资租赁具有融资期限长、不变更租赁资产的所有权、租赁合同比较稳定等特点,较之于银行信贷等其他融资方式更适合中小高科技企业的项目融资需要。

4.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制定合理的负债计划。经营管理者要树立新的融资理念,努力提高企业素质,在竞争中提高自身融资能力。高科技中小企业要树立竞争意识,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面向市场,通过改造增强企业后劲,增强竞争力。通过改革转变经营机制,通过改组优化企业结构,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要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控制,注重基础管理,依照法规进行自我规范约束,树立诚信守法的意识。

我国企业中存在很多财务制度不完善,财务报告真实性低,其根源还是由于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只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企业制度的多元化和社会化,才能实现企业治理结构趋于合理。对于防范支付性融资风险来说,当务之急是按照国家的有关财务制度的规定,建立能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增加企业财务透明度的企业治理结构。

5.建立完善的风险体系。(1)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之后,因为资本供求的变化、利率水平的变化、资本结构的变化、获利能力的变化等多种因素,导致实际结果与预期效果相偏离的情况是难免的。企业必须树立风险意识,正确认识风险,有效应对风险。高科技中小企业在日常财务活动中必须树立风险观念,强化风险意识,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认真分析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变化情况,使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理财活动中能保持灵活的适应能力;{2}提高风险价值观念;{3}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置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工作;{4}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2)必要的风险转移。当高科技中小企业的融资总和可能会超过企业财务负担能力情况下,通常的做法是转移风险。现阶段各商业保险公司应针对高科技中小企业研发与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技术、市场的不确定性,一是增加各项投入进行保险,以分散、减少、减低、防范高科技中小企业贷款的融资风险;二是对金融部门的高科技中小企业贷款实行贷款保险,分散银行贷款的风险,充分调动金融部门支持高科技中小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高科技中小企业要建立有效的融资风险防范体系。企业必须立足市场,制订结合实际的风险规避方案。通过合理的融资结构来分散风险,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原理控制投资风险。确定适度的负债数额,保持合理的负债比率,把风险降到最低点。并且还应建立风险自动预警体系,对事态的发展形式、状态进行监测,定量测算财务风险临界点,及时对可能发生的或已发生的与预期不符的变化进行反映。

参考文献:

1.陶红.谈我国高科技中小企业筹资[J]

2.苏泓.中小企业融资初探[J].财经界,2007(7)

3.秦晓平,李殿阳.我国中小高科技企业融资问题探讨[J].新金融,2007(10)

4.陈华,徐莉.高科技创业型企业融资扶植策略[J].华东经济管理,2007(9)

5.冯日欣.企业融资风险研究[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3(3)

6.王营丽.浅论现代企业融资风险[J].企业技术进步,2006(7)

7.陈新.浅析我国中小企业投资风险管理[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3)

金融科技风险及其管理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风险;预警系统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了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支柱。然而中小企业的发展却存在着生命周期较短等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众多,其中融资风险就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中小企业融资风险预警系统成为了中小企业抵御融资风险,获得更多安全融资的重要工作。

1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

中小企业在不同的生命周期对资本的需求都是存在变化的,中小企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所需要的资金性质规模也是不同的。通常来说,中小企业发展中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往往与企业发展速度以及所处发展时期有着密切的关系。以高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例对不同生命周期的阶段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当高科技型中小企业处于种子阶段时期,企业主要发展目标为技术与产品开发,资金主要用于企业的创建与产品开发,财务状态为科技研发与人员费用的支出,无收入;当高科技型中小企业处于创业阶段时期,企业主要发展目标为产品生产设计,资金主要用于企业的产品开发、测试与销售,财务状态为产品研发与市场支出,无收入;当高科技型中小企业处于成长阶段时期,企业主要发展目标为开拓生产,资金主要用于企业的设备机械材料收入以及销售,财务状态为生产支出,销售收入显著增加;当高科技型中小企业处于创业成熟阶段时期,企业主要发展目标为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抢占市场,资金主要用于企业的扩大生产、继续技术开发,财务状态为销售收入以及扩大利润规模。中小企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时期所选择的融资方式也不相同,种子时期:高科技型中小企业处于种子发展时期,主要的融资方式包括内源融资、政策政策资金、天使投资等。其中,内源融资包括发起人的投资、亲朋友好友的投资以及个人投资的资金。政府政策资金即为对高级型中小企业的支持,通过税收优惠、利息减免等方式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天使投资就是天使投资人利用自己丰富的创业投资经验,与新兴科技公司一同发展。这一阶段的主要资金投入是技术人员的创造性智力劳动,资金需求量相对较小。通常占据创业资金总量的10%左右。创立时期:在创立时期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发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成熟,增加了产品商业化的可能,十分容易吸引一大批高风险投资者的关注。在创立阶段成本最小化的融资方式应该以风险投资为主,力求获得风险资金的第一阶段投资[1]。成长时期:中小企业位于成长时期时,如企业仍然处于亏损阶段则需要外来资金进行优化改善,在这一阶段银行担保贷款、风险投资依然是主要的融资渠道。成熟时期:高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入成熟时期主要任务在于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资金的需求规模发展到企业生命周期中的最高阶段,主要有向银行金融机构借贷、资金市场股票融资以及企业并购等融资方式。总的来说,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处于不同发展阶段,资金需求、融资需求都是不同的。中小企业需要根据每个发展阶段的特征来选择与其成长周期相匹配的融资方式。

2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

2.1中小企业融资风险

中小企业融资风险主要是指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可能性。融资行为不仅仅会带来预期收益的不稳定性,也会提升出现经济损失的概论。在中小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具体可以表现为企业筹集资金实效,融资成本过高或所融集的资金无法达到预期收益。一般意义上的中小企业融资风险主要是指债务风险,一旦融资借入资金,企业就需要按期偿还本金与利息,由于资本利益率与贷款利率不确定所形成的风险。然而伴随着企业融资理念的更新与发展,融资方式的多元化以及融资渠道的延伸,企业融资风险也变得更加多元化。

2.2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类别

不论中小企业处于何种发展阶段,其在融资过程中必然存在融资风险。从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情况来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中蕴藏着巨大的融资风险。但中小企业对其认识却十分有限,预警防范能力有限[2]。在中小企业融资风险中根据不同层次与领域,可以将其划分为不同类型。根据我国中小企业实际情况,最为普遍的就是将融资风险分为直接融资风险与间接融资风险。(1)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风险即为中小企业进入市场,通过市场直接融资带来的不确定的收益或损失。伴随着我国融资体制的变化,直接融资凭借着直接、长期、可流通的优势,成为了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方式主要有股权融资、租赁融资、债券融资等。不同的融资方式面临的融资风险也不相同。例如,股权融资渠道存在股票融资风险、企业兼并融资风险等。其中,股票融资风险主要表现为企业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进行资金筹资的过程中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来提升自身管理水平,虽然存在可能性获得更好的融资机会,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失败可能性,因此其中伴随着巨大的风险。(2)中小企业间接融资风险。间接融资主要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发行证券的形式来收集社会闲散资金,最后将其供应给资金需求者的一种融资方式,其中商业银行借贷为主要形式。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体系仍然处于发展当中,以金融结构为中介来进行间接融资是国家选择使用的主导性资金融集方式。然而如果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不善,信用低下,银行贷款的总量将难以满足中小企业发展需求,进而形成间接融资风险。

2.3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影响因素

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的因素可以分为企业内部因素与企业外部因素两种。(1)内部因素。企业内部对直接融资风险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质量低下,财务制度不够完善与规范,严重缺乏有效的信息披露与审计制度;中小企业普遍存在高度集权的家庭治理模式,无法及时引入新的投资者;中小企业管理运营模式落后,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无法明确发展目标,生命周期较多;企业运营思想保守,金融人才缺乏,难以降低融资风险。企业内部对间接融资风险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贷款融资信息不对称情况严重,对贷款的需求“急、小、多”,可以用于抵押的资产有限,信用有待提升,信用理念薄弱,常出现逃避银行从债务的情况。(2)外部因素。企业外部对直接融资风险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政府政策的限制,众多地区对中小企业存在行业准入限制,地方保护政策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存在人为干涉的情况,带有一定的政府垄断色彩[3]。中小企业信息披露与监管的成本相对过高,对于高风险的利益补偿机制不够完善。民间直接融资渠道十分有限,很多民间融资不够正规,存在一定的非法性。企业外部对间接融资风险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金融行业的创新整合以及所导致的贷款紧缩政策。中小企业信贷支持辅助体系不够健全,专业支持中小企业的金融结构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大量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3中小企业融资预警系统的建设

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风险以及造成融资风险的因素,需要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来建立其融资预警系统,以便中小企业更好地抵御融资风险。3.1重视财务风险,强化财务管理工作中小企业要全面意识到自身当前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缺陷,在建设融资预警系统的过程中重视财务管理指标的选择。例如,对资金周转表进行分析。为了进一步提升企业的资金偿还能力,需要保证企业拥有足够的现金流。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可以通过制定资金周转表来实现,让企业时刻关注资金周转计划,及时审查结转下月额对总收入的比例等数据,强化企业预算管理工作,以充分保证企业的资金偿还能力,进一步抵御融资风险。又例如,使用定期财务法。与企业融资风险防范密切相关的方法即为杜邦财务分析法,这一财务分析法能够层层分析,寻找问题根源所在[4]。由于净资产收益率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十分重要,因此可以使用督办财务分析法进行层层探索。3.2强化企业投资融资项目的管理审核进一步强化中小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在设计企业组织结构时明确企业岗位职责,建立起科学的经济业务处理制度,尤其是规范且严格的财务工作体系。对于资金运作项目进行严格的可行性评价,切忌盲目投资与盲目融资。虽然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现状是常态,但是中小企业的资金管理部门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在面对融资困难时要秉持着谨慎的态度,要着重关注融资成本、融资方式等。进一步机枪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完善企业财务工作中对偿还债务的工作的监督与管理,建立其全面的后续跟踪体系。建立融资风险预警管理机制,对于中小企业融资风险预警系统中所涉及的指标与信息进行采集,建立起完善的管理机制。

4结语

总的来说,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必然遇到重重障碍,也必然存在一定风险。社会应该已回收到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是一项亟待解决的社会性问题。银行要在保证贷款安全的情况下通过更多方式向中小企业发放更多贷款,政府要为中小企业融资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法律环境。同时,中小企业自身要不断提升自身信用基础,与投资者和银行形成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金融行业也将不断发展,进而形成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以便真正解决中小企业的发展难题。

参考文献

[1]高金玲,熊义.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分析[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1).

[2]蔡红远.降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策略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0(08).

[3]程仲鸣,夏银桂.刍议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及其防范[J].商场现代化,2007(21).

金融科技风险及其管理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银行业 信息科技外包 外包风险

一、银行业信息科技外包

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息科技外包服务以合同方式委托信息技术服务供应商提供所需的信息技术服务,银行业信息科技外包类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说明如下:

银行业信息科技外包:研发咨询类外包:科技管理及科技治理等咨询设计外包,规划、需求、系统开发、测试外包。系统运行维护类外包:包括数据中心(灾备中心)、机房配套设施、网络、系统的运维外包,自助设备、POS机等远程终端及办公设备的运维外包。业务外包中的信息科技活动:市场拓展、业务操作、企业管理、资产设置等外包中的系统开发、运行维护和数据处理活动。

二、信息科技外包风险

银行业金融机构得益于信息科技外包服务,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凭借着外包供应商优质的软硬件环境最大化了金融机构的竞争优势,在得到极大优势的同时必然要面临相应的风险。

(一)跨境外包风险

金融机构购买某一国家服务供应商的信息产品、系统等相关外包服务,在合同期间该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事件产生了部级别的风险,从而导致该合作供应商不能正常经营,致使对金融机构造成重大影响。

(二)集中度风险

金融机构将信息科技外包服务集中交由少量服务供应商承接,在合同期间,该服务商或者其供应链上某公司出现无法正常运营的情况,导致金融机构出现集中性的服务中断、一系列的安全事件。

(三)信息安全风险

首先服务供应商或者其供应链上某公司是额外增加的不可控的信息安全风险环节,其次服务供应商内部控制有出现漏洞的可能,致使金融机构遭受黑客攻击、银行客户信息和资产被窃取等事件的发生,导致包含客户信息在内的金融机构非公开数据被服务商、黑客等非法获得。

(四)科技能力丧失风险

金融机构长期购买某些服务供应商的服务,熟悉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形成了对供应商及其所提供的外部资源过渡依赖,导致金融机构失去科技控制力及创新能力,影响业务创新,掣肘机构发展。

(五)业务中断风险

金融机构由于更换服务供应商、供应商更新或停止某项服务等原因造成无法持续享有外包服务,导致金融机构某项业务中断。

(六)服务水平下降风险

供应商的服务能力有限,技术水平、研发能力不足,行业声誉下降,内外部协作效率低下,不能迅速跟进技术应用、对产品及时升级改造,导致外包服务质量达不到合约预期目标,供应商对金融机构的科技服务质量下降。

三、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管理

(一)建立信息科技外包服务管理机构

要π畔⒖萍纪獍实施全面有效的管理,必须首先建立外包服务管理机构。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外包过程中,仅当外包商选择或发生了法律纠纷时,才成立临时性机构来处理相关外包事务,管理机构的缺失给外包服务的管理和监督带来不便,无法充分保障外包服务的质量。

信息科技外包服务管理机构应该建立健全外包服务管理相关制度,做到对外包服务相关事务的处理有制度可依循,防范在外包立项、审批、采购、实施、服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

信息科技外包服务管理机构应做好外包服务商准入控制。控制外包服务项目预算经费;核查外包服务项目与金融机构发展趋势、信息科技外包战略是否一致;在筛选服务供应商时,国产供应商优先,禁止与监管部门风险预警的外包服务商合作,避免与提供外包服务不满三年的供应商合作,避免与已签订其他外包项目的供应商合作;对重要的服务供应商开展尽职调查,必要时为保证公允,可聘请第三方机构协助调查,调查应关注供应商技术经验、行业声誉、内部控制力、企业管理能力、持续经营状况等。

(二)规范信息科技外包服务合同

在购买外包服务前,金融机构应与外包服务供应商签订合同,合同应根据外包服务需求、尽职调查结果确定详细程度和重点。

合同应合规,遵从法律法规及金融机构内部管理制度的要求;合同应明确服务范围、内容、方式、时限、责任分配等事宜;合同应明确供应商在安全和保密方面的责任,禁止使用、泄露金融机构非公开信息,明确加强安全保密的具体措施;合同应满足服务连续性要求,具有完善的灾难恢复设施和应急管理体系,若供应商由于其自身原因造成的服务中断可能时,需提前向金融机构提出事务应急方案,做好应急处理,做好过渡安排,保障业务连续性;合同应包括争端解决机制、违约及赔偿条款,明确信息安全、服务质量、知识产权等违约情况下的赔偿及解决办法;合同应包括报告条款,明确常规报告内容、频度、突发事件的报告流程、方式、时限要求等。

(三)落实信息科技风险评估

金融机构应定期开展信息科技外包风险评估,由牵头部门组织,信息科技部门技术配合开展系统、全面的信息科技外包风险评估工作。

信息科技外包风险评估应涵盖信息科技外包战略执行情况、外包信息安全、机构集中度、服务连续行、服务质量、政策及市场变化等因素。

定期对重要的外包服务供应商进行风险评估,评估应涵盖供应商合规情况、服务的执行效果、供应商企业内部控制力等因素。

完成风险评估后应及时提交评估报告,并针对评估发现的问题立即整改,评估及整改情况宜留存信息科技外包服务管理机构,用于核定供应商续约等事务。

金融科技风险及其管理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金融风险管理;人才;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225-03

自20世纪90年代初沪深证券交易所建立以来得到迅速发展,我国的金融实力扩张迅速,从金融资产规模、银行市值、股票市值、外汇储备等方面来看,我国现已进入了金融大国的行列。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行业的市场化程度、监管体系的完善性和创新能力以及人力资本等方面,都处于一个相对劣势的地位[1]。特别是金融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现代金融业务技术性强、风险大、创新层出不穷,它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高风险的行业,因而需要拥有一大批高智能、高创造力、高层次的专业人才。我国高层次金融人才匮乏,致使金融企业整体素质不高和创新能力不强,这既与现代金融行业的国际化、创新性的行业趋势不符,也与金融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就目前来看,金融专业已出现高校金融类毕业生供给过剩,但许多金融企业却找不到合适满意的高层次金融人才,而且这种供需矛盾日趋严重。相关研究揭示,现今我国金融行业出现供需缺口的人才主要有三种:第一是以金融企业家为主要代表的优秀经营管理者和行业领导者;第二是具有高超专业能力并熟练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擅于分析研究金融行业市场规律、产品开发与维护、金融风险测量与控制以及对国际市场金融操作规则熟练把握的复合型人才;第三是在金融行业及其相关领域有牢固的专业理论功底和深厚研究背景的科研型人才[2]。因此,紧密结合我国金融发展的需求,培养一批具有战略眼光、熟悉金融业务、具有风险控制能力的综合素质高的金融风险管理人才是很有必要的,这将促使我国金融业务快速发展,确保国际竞争的需要。本文旨在根据金融风险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提出相应的培养对策,以期促进我国金融风险管理人才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高校对金融行业“适企”型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缓解我国金融行业人才方面的供需矛盾。

一、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一般指与金融行业有关的风险,表现为金融市场风险、金融制度风险、金融产品风险、金融机构风险、金融行业风险等[3]。金融风险管理就是衡量和控制风险与回报之间的得失[4]。通过对金融风险的有效界定和准确测量,以期达到控制风险和减除风险的发生等目的。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金融风险也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其动态波动性也急剧增强,金融风险的测量与控制的难度随之增加。因此,进行金融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愈加凸显。金融风险管理包括对金融风险的有效识别、准确度量和严格控制三个方面。因一国金融风险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全有十分重大影响,许多相关部门、行业组织和研究人员都致力于研究和探讨实现有效金融风险管理的工具手段和理论方法等,以期达到对金融风险的有效识别、准确度量和严格控制,进而造福于整个社会和国家。

二、金融风险管理人才的技能需求

1.熟悉各种金融业务。熟悉各类金融业务是培养金融风险管理类人才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把自身业务掌握透彻,自身专业素养得到不断提高后才可以真正把控金融风险的管理,真正实现金融风险的有效识别、精确度量和严格控制。金融业务主要有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和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其中,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利用自身优势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与规划、投资咨询、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除提供一般信息咨询与业务服务外,商业银行利用自身在金融行业信息及专业能力方面的优势,针对客户的资产实际情况来做出相应的理财规划方案供客户参考与采纳,以达到客户的理财目标和银行的经营目的。个人银行业务主要包括个人负债业务、个人贷款业务、个人支付结算业务、业务等[5]。而商业银行主要以存贷款利差和经营中间业务为收入来源。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包括负债业务、各类存款业务(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以及长、短期借款)、资产业务(放款业务和投资业务)、中间业务等。

2.风险源分析和度量。要培养高素质的金融风险管理类的高材生,了解几大主要风险源是必不可少的。对风险源的有效把握有利于我们扼住源头、防微杜渐,有助于我们从源头开始分析度量和预测甚至控制不利情况的出现。就目前来看,金融风险包括金融市场风险、金融制度风险、金融产品风险、金融机构风险和金融投资风险等。相应的,金融风险的来源也有来自于系统本身的,也有非系统的。系统风险主要表现为金融市场风险、制度风险等,非系统风险则表现为金融产品风险、利率风险、机构风险和投资风险以及财务风险等。熟悉和掌控好了风险源,这对以后金融风险的防范工作和减控工作有重大现实意义。相应的,在进行风险源分析的同时也要进行风险度量,以便下一步进行准确的风险控制。就人才技能掌握的角度来看,具备风险度量的技能要求熟悉并能准确运用数理统计知识及计量分析工具,对分析对象的波动性进行量化评估,这要求熟悉绝对离差、方差、分位点、系统风险度量?值等度量方式,了解其度量的本质和性能,这将有助于了解和减控风险。

3.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金融风险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第三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在熟悉好金融业务和分析好风险源之后,理所应当,我们要抓住最终目标——进行金融风险控制和管理,最终化解和减控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风险控制要求在培养人才专业灵敏的分析能力的同时,还要求其审时度势,能结合金融市场国内和世界局势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深入透彻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金融决策,引领企业甚至全局从风险的沼泽中走出,并重获生机。风险控制对于个人、企业甚至国家的重要意义由此可见一斑,因此学会进行风险的有效控制是培养高素质的金融类风险管理人才的必经之路。风险是伴随决策过程而存在的,风险控制应该包括决策前的风险控制、决策中的风险控制和决策后的风险控制。使用各种数据库资料和信息资源,对决策风险进行全方位科学分析。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全面反映出决策的人力、技术、管理、市场等有形和无形资本优势和存在的风险程度,将可能出现的风险控制在可以预防的范围,规避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转移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风险。这要求金融人才对各种业务和可能的风险源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综合运用多种办法降低风险,将其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三、金融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对策

1.改革课程体系设置。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建立与市场要求相适应的课程教学体系是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金融风险管理人才的基础。金融行业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也对金融风险管理人才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除了熟悉专业的风险管理知识外,还要具有国际化视野、良好的外语交流水平以及较高的发现风险的能力与风险规避管理的技能。因此,金融专业课程教学设置必须紧随市场需求,课程安排也要进行相应调整,投资学、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国际金融、概率统计等课程应该作为金融风险管理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来开展,以使培养出的金融专业人才符合企业以及行业的需求。

2.抓好师资队伍建设,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良好的教学资源是实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基础。扩大金融专业的教师队伍与提高教学水平,增加教师可支配的教学和科研经费,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与课堂教学效果是培养金融风险管理类人才的有效途径。在加强教师自身队伍建设的同时,高校也应为教师创造与国内外金融实务界和金融教育界交流的机会,进一步加大对教师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训投入。高校也可以通过引进交叉学科的专业教师的方法,这既可以充分利用教师自身内涵来拓展课程教学的视野,又可以让学生领会到不同学科背景下教师的教学素养,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这些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和专业创新水平,促进资深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自身知识结构的不断优化。

3.理论联系实践,实验结合实践。逐步推进和深化教学方式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金融风险管理人才,更需要改进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金融行业的发展,要求毕业生除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敏锐的市场感知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多加注意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增加实验教学的课时,多为学生提供到金融机构(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等)参观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实验、市场实践中更深切地体会金融风险管理知识的运用。此外,也可以通过模拟投资或炒股等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分析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管理决策能力。

4.在问题式教学中教学相长。所谓“问题式”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将教学内容具体化,采用提问设疑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增加互动环节,以抛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其主动地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布置作业、课堂小组讨论、个人问答等方式,增加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的机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学习新知识。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变革,逐步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双赢,教师与学生都能受益匪浅。

金融风险管理人才必须适应我国与国际接轨后金融市场的重大变化,能够适应全球金融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努力成为熟悉金融风险管理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较长远的战略眼光的综合人才。因此对金融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要与时俱进,不仅要注重传统金融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更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国际洞察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尊厚.新建金融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与发展路径选择[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0,(6):60-63.

[2]邱兆祥.建立与大国金融相适应的高等金融教育[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10):100-103.

[3]张利军.浅析金融风险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2011,(15):138.

[4]孙浩.我国银行保险业务风险管理研究——以sn寿险公司为例[D].天津:天津大学,2009.

[5]刘向华.我国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9,(5):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