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培训与管理论文范文

培训与管理论文范文

培训与管理论文

培训与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电力企业人员培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提升人员的整体素质,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但是在实际的培训运用中,许多管理人员对该项工作并不重视,这导致人员培训出现非常多问题,造成日常培训中员工不能够及时学习相应的技术,遇到问题时无法采取科学措施进行补救,最终导致电力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还有一些电力企业对职工的职业道德培训不足,员工自身的工作责任意识较差,操作过程中不能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当出现工作问题时,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没有制定相对科学的处理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电力企业的发展水平。所以在今后的管理中,管理人员要制定出更加完善企业员工培训方案,从各个方面来保障培训的质量,为今后电力企业的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电力企业人员培训与管理策略

1.建立健全员工管理培训体系

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在进行员工管理时,需要有比较完善的管理培训体系作为支撑,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管理质量,同时也可以提升培训效率。在以往的工作中,由于管理人员对员工的工作素质不够重视,电力企业发展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通过管理培训制度的建立,能够明确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责任,让他们掌握更加专业的操作技术,最终达到电力企业人员管理培训的目标。建立健全职工培训管理制度,首先就要制定好相应的培训方案,要建立健全电力企业内各种各样岗位的职责,同时也要建立起员工能力素质模型,并对这些模型数据进行分析,找到自身企业员工工作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再做出更加科学的解决方案,为以后电力企业的进步提供帮助。其次,要努力实现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的多样化发展。如果职工培训形式过于单一,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就会下降,这样就无法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也就不能够保证企业的发展水平。因此在进行培训时,相关人员需要结合员工的需求,不断丰富培训内容,能够让员工讲培训理论与自身实践相结合,在工作岗位上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2.提高职工的学习理念

电力企业要想获得长足发展,不仅需要加强内部制度的建设,同时还要转变职工的工作理念,努力学习相关的技术知识,争做学习型人才,这样才可以在自身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更多的贡献。职工管理与培训工作要想顺利展开,管理人员就要积极转变职工的工作理念,增强自身的学习意识,在培训的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掌握一些技术,学习相应的知识,从而提高职工的工作效率,为电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在进行培训时,管理人员要重视可持续培训工作,为职工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和环境,让他们在工作之余能够进行自我提高。比如可以创建网络培训平台,既可以实现员工之间的交流,也可以向一些专业人士请教工作知识,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时,管理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结合不同岗位员工的技术需求,制定出相应的培训方案,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电力企业发展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

管理人员在对电力企业职工进行培训时,需要制定出比较科学的培训计划,掌握当前企业员工的实际状况,从而保证培训质量。制定培训计划时,人员管理部门要充分了解各个工作岗位职工的培训需求,结合不同岗位状况调整培训方案,使得该方案内容符合职工工作需求。尤其是要做好新职员的岗前培训,让这些人员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树立他们良好的工作意识,要让他们充分了解企业文化,以文化为基础,更快地融入到新的工作环境中,最终达到岗前培训的工作目标。除此之外,培训计划还要有较强的前瞻性,能够满足今后电力企业人才发展需求,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4.加强培训后评估工作

电力企业员工在接受培训后,由于人自身的惰性,一些员工不能够及时巩固已学知识,这样就无法达到培训的工作目标。因此管理人员在制定培训方案时,还要加强职工的培训评估,及时了解职工的培训质量,从而为下一次的培训方案制定提供科学数据。实现培训评估可以利用多种形式来进行,比如观察法、测试法、谈话法等。这种培训评价形式既提升了管理人员对员工培训状况的了解程度,又激励了职工及时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为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奠定基础。除上述内容外,在进行电力企业职工培训时还要提升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让他们认识到责任意识的重要性,要加强对其他员工行为的监督,减少工作失误的出现,为电力企业发展创建良好的内部环境。

三、总结

培训与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建筑业既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又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容量大,吸纳的农民工已占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总数的三分之一。据国家统计局2004年数据,全国建筑业从业人员总计3893万人,其中施工现场操作人员基本是农民工,总人数已达3201万人,建筑业的兴旺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提供了一个大市场,对此必须引起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作为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应对他们岗前安全教育培训管理工作加大力度。

一、建筑行业农民工的培训管理势在必行

据统计,建筑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85%以上,他们主要从事第一线的施工作业。因此他们安全操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状况。由于以下特点,决定了加强农民工的安全教育培训管理势在必行。

(一)文化素质较低,建筑市场的农民工主要来自偏远的农村,大部分只是初小文化水平。据调查,有90%以上的农民工未参加过技能岗位培训或未取得有关岗位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放下镰刀就拿起灰刀,不具备应有的岗位知识,缺乏必要的安全技能培训教育。

(二)农民工是工伤事故的最大受害群体。当前,很多工程项目要求二级以上资质等级的施工企业参加招标,“投标时说普通话,中标后则讲本地腔”,用工基本上是在本地劳务市场招聘。招聘的民工没有经过系统的安全培训,就连入场的三级教育也往往是走形式(少数工地甚至连口头教育也没做),特别是对那些刚从农村出来的农民工,他们不熟悉施工现场的作业环境,不了解施工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缺乏安全知识、安全意识、自我保护能力,不能辨别危害和危险,有的农民工第一天来上班,第二天甚至是当天就发生了伤亡事故。还有些工程项目对分包单位实行“以包代管”,使得建筑施工中安全生产有关的法规、标准只停留在项目管理班子这一层,落实不到施工队伍手上,操作人员不了解或者不熟悉安全规范和操作规程,又缺乏管理,违章作业现象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和制止,事故隐患未能及时发现和整改,所以,他们既是事故的受害者,又是事故的肇事者。从近十年来的伤亡事故统计情况反映,农民工的伤亡人数占建筑业伤亡人数的85%以上,是建筑业伤亡事故的最大受害群体。

(三)农民工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农民工为建筑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人力保障,同时在以农民工为主的建筑劳务市场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用工企业与“包工头”签订劳务合同,一些“包头工”随意用工、管理混乱,违法转嫁经营风险,损害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二是农民工队伍庞大松散,无序流动,带来行业管理的困难。农民工是以劳务形式进入建筑工地,大多数是属于自愿、松散的临时性组合团体,每天站在十字街口的劳务市场,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而用人单位则重使用、轻培训,安全教育很难落实,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

二、农民工队伍培训的现状

(一)培训的方式。目前,对农民工的教育主要有以下三个方式。

1.社会力量办学。各地有各类职业技术学校,他们一般开设建筑中专班,同时也根据建筑业的需要,开设职业技能技术人员的短期培训班。由于这些学校的操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较好,教学较为规范,故参训人员获得相应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较好。但近年来由于经费、编制、师资和生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有的学校濒临倒闭,有的甚至已经解散。

2.行业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管理部门组织的培训主要是根据法律、法规及文件精神的要求而进行的,每年一般是1~2次,而且针对性强,培训对象主要是管理人员及特殊工种,而较少涉及到普工这类人员:培训内容主要是新法律、新规范出台的宣传贯彻。在我国目前的管理体制下,这类培训带有强制性,是建筑安全教育的主要力量。

3.企业自身组织的培训。企业的培训是以三级安全教育和继续教育为主,核心内容是企业及项目部的规章制度和各工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以及上级主管部门下发的有关文件,培训的主要对象是施工现场的作业人员。

(二)培训存在的问题。以上三种培训模式为安全教育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维持下去,但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一是管理部门培训力量有限,上岗作业人员无法普遍得到培训。特别是在施工高峰期,造成无证上岗、混证上岗的现象比较突出。二是部分技能培训考试走过场,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和效果。比如培训只发一些资料,没有进行理论讲解和实践,考试也不是很严格,有作弊的现象。三是培训体制没有跟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纵观这么多年来的培训模式,还是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水平,相对落后,没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缺少专门进行技术服务培训的中介机构,行业主管部门也缺乏对这方面工作的引导和管理。

三、加强农民工教育培训与管理

加强对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的管理,首先我们要了解农民工的特点: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工程建设的认识少,实践经验更少,但他们勤劳、朴实、好学、肯干、能吃苦耐劳。我们应根据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以技能实践教育为主,以理论知识教育为辅,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2003]1号)精神,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具体抓好落实。

(一)建立劳务培训服务中介机构。劳务培训基地的建立所需的硬件和软件条件较为严格,同时国家审批的数量有限,我们可以从实际出发,组建劳务培训公司,一个县成立一家,以建筑业协会牵头,企业联合,招聘骨干教师,依法提取承包企业的“职工教育经费”,统一用于农民工培训。培训可结合工地实践,讲解各项操作规范和规程,然后经鉴定站考核合格后发证。

培训与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组织职业生涯管理;自我职业生涯管理;企业员工培训

一、引言

随着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一个企业要在国际竞争中获得先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培训作为企业生存发展所必须开展的人才培养、储备工作,可以帮助员工补充和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它以其内部对知识的学习能力和技能的更新能力的提升,保证了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成为21世纪企业从内部寻求竞争优势的最优方式。同时,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提高依赖于“人”,人的因素越来越受到企业界和管理者的重视。因此,如何以企业培训为依托,以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为核心,使企业发展目标与员工个人发展目标联系起来并协调一致,达到员工个人事业成功和企业繁荣的双赢局面,是企业留住人才、形成核心竞争力、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企业培训。员工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现代企业必不可少的投资活动。它不仅有利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持续发展,也有利于员工提高职业能力、促进潜能的开发。在企业培训的实践中,一些员工在培训中成长成熟后,或跳槽另觅高就,或要求加薪提职。企业因此认为,与其这样,不如凑合不搞培训。然而,因噎废食显然是不可取的。根据美国人力资源管理专家舒斯特对1284家公司的专门调查:接受企业内训、强化人力资源开发的企业,其投资收益率平均比没有做这些事的企业高11%左右。

培训不仅仅可以提高员工的技能,提高组织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增强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因为大部分人力资源调查显示,大多数员工在选择是否进入一个企业时,都会注重未来的发展机会,因而培训也是大多数人重点考虑的筹码。如果一个企业始终只想着如何利用员工的知识、技能和热情,是很难取得长足发展的。

良好的企业培训体系可以为改进员工的态度、提高知识与技能管理提供服务、满足员工的职业发展需要,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质量,最终可以提高企业适应市场的竞争能力。培训后即使出现人才流失的现象,只要不是群体行为,员工所带走的只是个人学到的技能,整个组织的文化和结构是带不走的。

2.职业生涯管理。职业生涯管理指企业帮助员工确定个人在本企业的职业发展目标,并为员工提供在工作中增长职业素质的培训机会,从而使企业发展目标与员工个人发展目标联系起来并协调一致.建立企业与员工间的双赢关系,进而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它包含如下两重含义:一是组织针对个人和组织发展需要所实施的职业生涯管理,称为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二是个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而实施的管理,称为自我职业生涯管理。

知识经济背景下的职业生涯管理,应是一个满足员工、管理者和企业三者需要的动态过程,它是企业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和帮助其职业生涯发展的一系列活动。企业要认真了解员工尤其是核心员工希望从职业中得到什么,他们的优势和局限、价值观以及他们与组织正在考虑的备选职业是否匹配。同时,企业还必须提供自身发展的目标、政策、计划和制度等,帮助员工做好自我评价,为员工提供培训机会和良好的竞争机制。管理者则要鼓励员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负责,让员工对某些问题进行认真思考,以便在进行个人工作反馈时提供更好的帮助,并提供员工感兴趣的职业发展机会等信息。

企业的培训需要和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保持一致,重要的在于使员工的发展和培训同步,或培训略超前于职业发展。通过分析、评价员工的能力、兴趣和价值观等,确定双方都能够接受的职业生涯目标,并通过培训、工作轮换和丰富工作经验等一系列措施,逐步实现员工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因此,许多公司把培训与员工的职业发展结合起来。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是使企业和员工在培训上获得双赢的“金钥匙”。

二、企业培训与职业生涯管理的实施方略

1.以组织战略目标为导向,提高培训有效性,改善职业生涯规划。

组织战略目标为企业培训提供了方向,为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但是许多企业缺乏将“个人奋斗”整合为“共同愿景”的过程,而一个缺少战略目标的组织必定人心涣散,互相制约,难以发展。同时,企业发展是建立在“个人奋斗”之上的,是在“个人奋斗”基础上的整合。以组织战略目标为导向,通过组织的系统设计,将员工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企业培训体系同组织的发展目标整合起来,才能实现组织与个人的互动和共同发展。在个人阶段目标不断实现的同时,也不断地向组织的战略目标靠拢,既激励了员工们持续的努力和奉献,又使得组织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指导思想,实现了组织和个人“双赢”的管理模式。

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技能的提高,而企业培训则更强调组织成员的合作和群体知识、技能的开发。在企业组织的发展中,强调员工培训、植入职业生涯规划,由个人职业规划、个人知识积累、个人技能提高推动组织整体绩效的改善,进而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同样,组织的整体发展也可以带动个人发展,两者互相促进。比如我们可以一改过去员工个人独自的职业生涯设计方式,由组织引入科学的评价体系,如个人性格测试、素质测试、技能评估等,帮助员工理性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并结合组织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现状、人力需求态势等,向员工科学地提供员工职业发展和职业规划的参考,与员工共同制定符合组织需要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在组织内部设立职业发展通道,调动组织内部的岗位资源,促进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使得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受到组织发展目标的影响,规避企业培训后人才流失对组织的战略发展产生的分险。

2.充分了解和把握不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员工的特点和培训需求。

职业生涯管理作为组织的一种长期、动态的管理过程,贯穿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全过程和组织发展的全过程。而具体到每一个组织成员,由于其处于个人发展及组织发展的不同阶段,每一阶段又有各自的发展特征、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因此,企业必须抓住每一个发展阶段的不同关键点,实施不同的职业生涯管理,比如在职业选择阶段,职业生涯管理的重点是帮助员工选择一个满意的职业。因此,必须充分了解新员工的学识、态度、兴趣和爱好、职业价值观等特征,并指导其正确选择所提供的职业,做到职业与人的能力、特长相配,也与求职者的从业愿望相符。而在职业稳定阶段,员工的职业愿望已基本停

留在某一固定的职业上,个人职业生涯管理也有一个固定的目标。此时,企业职业生涯管理的重点趋向于以员工的职业锚特征为依据,根据每个员工特定的需求,引导员工自我发展并吸引员工稳定地“抛锚”。如果对有管理能力型职业锚、想走管理型职业发展通道的员工,应根据其发展,不断考评其在诸如计划能力、组织能力、指挥协调能力、控制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商务能力、金融财会能力、交际能力方面等的进步和潜质。

3.制定以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为核心的企业培训计划。

建立以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为核心的企业培训体系旨在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不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员工的特点、培训需求相结合,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员工的培训与开发方案,通过培训进一步发现员工的潜在能力与特长,为其职业生涯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以适应本职工作和今后职业发展的需要。

要让员工充分了解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管理制度、企业内各个职务的工作内容、任职资格职务升迁路线及职位空缺、工作轮换和培训等信息;通过基本素质测评,帮助员工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个性特点;通过对话及公开的职业生涯研讨会等形式,帮助员工了解自己实际的工作经验与体会,分析自己目前能做好哪些工作,如果加以培训和实际工作的锻炼,将来能做好哪些工作,并将这些工作按一定次序排列出来。在此基础上,帮助员工制定自己的短期、中期和长期职业生涯目标。企业在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目标时,既要尊重员工个人的意愿。也要从企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既要使员工的职业目标选择和职业生涯目标确定对其具有长期、有效的激励作用,又要适合企业发展的需要,真正实现员工个人与企业双赢的目的。

4.选择合适的培训方法,完善培训管理工作。

培训方法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培训目标而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培训方法的选择必须与培训需求、培训目标相适应。培训方法的选择、培训管理工作的完善要注意受训者所处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知识层次和岗位类型等。在大量的可供选择的培训方法面前,可视需要选择一系列培训方法,可采取其中一种或两种方法为重点,多种方法变换组合的方式,使培训效果达到最理想的状态。比如在职业维持阶段,职业培训一般在业绩、能力考评的基础上进行,以帮助员工达到职业发展目标为目的。培训方法可选择:(1)知识补充培训,及时给员工补充新产品、新设备的知识和其它一些必备知识的更新等;(2)提高业务能力的培训,对基层员工来说,主要是技能培训;对管理人员来说,还必须有思维、观念方面的培训;(3)专业人才的培训,即根据企业需要,开展有关专业技术或管理技能的素质培训;(4)人员晋升的培训,即在员工晋升之前对其进行相关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培训,以满足其即将就任的更高职位的要求。

在探索、立业阶段,员工相对比较缺乏完成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也缺乏对企业的习俗、价值观和相关理念等文化方面的认同,还没有形成在特定集体中进行协作的工作态度和行为习惯,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基础的职业培训。在这方面,海尔作为一个世界级的名牌企业,较好地运用培训方式引导、帮助大学生正确、客观地认识企业,进而留住他们的心。其新员工培训“四步曲”:第一步。使员工把心态端平放稳;第二步,使员工把心里话说出来;第三步,使员工把归属感“养”起来;第四步,使员工把职业心树起来。海尔有针对性的培训方式和培训管理值得企业鉴借。

5.建立职业生涯管理实施评估系统,营造培训成果转换环境。

培训与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理论;培训管理;茶叶企业;经营理念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现代人越来越注重养生和健康,需求的不断增大促使茶叶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最大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做好培训是企业留住人才和创造人才的关键一步。探索茶叶企业的培训管理模式有利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企业保持和培育更多的人力资本,提高员工和企业的绩效。

1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培训理论概述

探索人力资源管理下培训管理的方法与模式,首先,需要了解培训管理的相关理论。一般地,学者们将培训管理的理论划分为传统的培训管理理论和现代的培训管理理论,体现了定期培训工人,重视教育,能够提高生产效率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的培训管理理论不断丰富。本文笔者重点探讨几种现代的培训管理理论,为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1.1人力资本理论

对于企业经营发展来说,人力资本与土地、资本等各种生产资料同样重要,对于人力的投资将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人力资本相较于物质资本,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人力资本具有存量形式。投资于人力资本将创造更大的价值,对工人进行教育和培训,传授新的知识和技能,不再是一种成本投入,而是一种有回报的投资。

1.2培训转化理论

在现代的培训管理理论中,培训转化理论对于培训方案的设计和培训效果的评估与维持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同因素理论认为只有当受训者在接受培训时与培训后的真实工作场景相似时,培训转化的效果最好,当受训者所处的环境、使用的材料、设备、完成的培训课程与真实的工作场景相似度高时,培训转化的限度最大。另一个重要的培训转化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的内容越直观,越有助于受训者的理解。受训者对知识的理解和培训的认同至关重要,只有受训者对培训高度认同,理解培训的内容才能保持培训效果的迁移和转化。

1.3学习型组织理论

建立学习型组织,在面对高度竞争与剧烈变化的外部环境时,组织应不断精简机构,探索出一个具有弹性的、灵活的、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学习型组织一是员工和管理者应具有共同的愿景,以此作为奋斗的目标。二是要重视团队的学习,提倡团队的共同进步。三是剔除旧思想和陈旧的制度。四是个人要有超越自我的信念,不断提高自身能力,迎接突如其来的挑战。五是全局思考。管理者和员工应看到问题的本质,而不被表象干扰。在学习型组织中,组织的知识储备与应用是快速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企业应重视内部培训与开发。

2茶企现状分析与培训需求分析

2.1茶企业发展现状

纵观我国茶企业经营现状,茶企业的基层员工以低学历为主,员工的流动性大,缺乏在茶叶行业发展的职业规划。长期从事层次较低且重复性高、劳动强度大的工作使基层员工缺乏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基层员工的服务态度和责任感较弱。而中层及高层员工大都步入中年,他们普遍缺乏管理专业知识,对外部市场的变化不敏感,内部经营理念落后。因此,针对这一现状,茶企业应明确培训管理的重要性和方向,在企业内部,高层管理者应授权并支持人力资源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对培训体系重新设计,建立能够应对内部压力和外部竞争的战略性培训管理模式。

2.2茶企业培训需求分析

茶企业的培训需求重点应兼顾组织发展的战略和绩效中存在的问题。培训的最终目标应与组织的发展战略一致,以此实现企业的愿景。培训需求应从行业性质、组织目标逐级分解,最后落实到部门、岗位和员工层面。人力资源部门和其他部门配合,通过调研,以问卷的形式收集员工的培训需求及各岗位的绩效考核状况,根据收集的问卷整理后,分析企业面临的问题,如员工态度差、出勤率低、专业知识缺乏、创新能力不足等,根据结果设计具体的培训计划。

3PDCA模式下茶企培训体系建构策略与实施

3.1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茶企培训规划

培训规划是指从企业的发展战略与培训需求出发,对企业培训过程前、培训过程中、培训过程后的安排和计划。具体来说,包括企业的培训对象人员安排、培训时间计划、培训资源应用、培训内容安排、培训方式选择、培训费用预算、培训成果考核等。设计茶企业的培训管理体系,首先应确定培训的类型,新员工的入职培训或是老员工的在岗培训。根据不同的类型,可以选择不同的师资,对于茶企业这一竞争激烈、人员流动率大的企业特点,应关注行业的发展动向。一般情况下,企业应积极培训内部的讲师,采用内部培训方式为主,外部培训方式为辅的培训模式。从而,避免过高的培训成本,防止培训后员工的离职。

3.2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茶企培训项目实施

当一个企业的培训规划设计完成后,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培训项目的实施,培训项目的实施对于整个培训管理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茶企来说,培训项目的实施也是不能轻视的。众所周知,一个完整的培训项目实施过程包括实施前、实施中和实施后三个过程。在培训项目实施前,需要进一步确认和核查培训课程的内容以及一些相关的培训地点的布置等,还要和培训师沟通培训课程的安排和设置,提前将一些培训的事项跟学员说清楚,便于培训的顺利开展。在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应急预案,以应对一些突发状况。应急预案的制定是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共同参与完成的,这样有利于方案制定的完整性。这两个过程完成后,并不是代表培训项目已经完成了。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也就是培训项目实施后,这一过程需要做的是安排培训项目的后续安排和工作。

3.3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茶企培训效果评估与反馈

对于培训管理,尤其是培训效果的评估和反馈,这一流程已经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的重视,各个企业在这上面的投入也是越来越大。在当今的培训效果评估和反馈中,有很多的方法和方式。针对茶企这个行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再结合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在本篇文章中,主要采用柯氏四层次评估模型,对于这个模型,从事管理的人员应该都不陌生。对于反应层的评估,主要是对于参加培训管理的学员在培训完成后对于整个过程的反应,包括培训的内容、培训的安排、培训的讲师等。学习层指员工培训后学到的内容与掌握情况。行为层指员工在工作中是否运用培训的内容。结果层指员工的培训为企业带来的具体收益大小,可以通过员工流动率、净收益率等指标考察。

3.4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茶企培训机制建设

培训风险防范不仅要求企业做好培训过程中的防范,而且要求企业在培训后对员工离职行为进行防范。茶企业在市场中逐渐处于激烈的买方市场,员工在一家企业学到的知识与技术如果不加防范,很容易发生机密泄漏的危机,对企业的产品和营销带来冲击。特别是在培训管理中,高层管理者应高度重视培训风险管理,统筹规划,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与应对机制;中层管理者应安排好各职能部门与人员的工作,监督并实施整个风险防范体系;基层员工应树立风险意识与道德责任感,对于企业的机密做到不外传。具体而言,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和高层领导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培训风险管理。第一,制度防范。劳动者在进入公司时,茶企业应与员工建立合法的劳动关系,清晰地界定员工和企业各自的权利、义务。如果一方违约,应承担的赔偿责任。针对培训过程涉及到的茶叶制作与运营的相关内容,企业应与新员工签订培训合同,明确规定培训的内容、项目、费用,双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及违约赔偿。针对一些涉密的岗位培训,还应签订保密协议,明确说明保密的期限,范围,内容,违约赔偿等条目。有些培训实施的内容只适用于本企业,因此,企业还应签订竞业限制协议,限制员工在本企业工作期间,不得私自兼职同类或类似行业。第二,与培训相关的激励机制。在茶企业中,设计培训体系应考虑将培训实施的结果与绩效考核、薪酬福利、职位晋升挂钩,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动力,而且有利于企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整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模块,促进企业战略和目标的落地。第三,企业文化。茶企业具有独特的企业文化优势,茶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能够将员工在巨大的感召力下,树立和企业一致的价值观、目标和理想信念,在价值观的指引下,内化为具体的行动。茶企业可以倡导我国几千年来流传至今的优良传统,倡导员工精进、尚勤、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独特而有丰富内涵的企业文化可以使员工在培训时明确培训的意义,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追求自我的实现,同时为企业贡献更高价值。

培训与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内外;培训理论;发展演变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3-000-02

培训是一种有组织的传递知识、技能、标准、信息、信念和管理训诫的过程。通过培训可以实现规范化作业,让员工达到预期的绩效水平。哈佛大学教授詹姆斯P·克莱门斯认为,越来越多的人把培训看成是企业极其重要的一项活动,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瓶颈,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只会带来失败。企业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拥有一大批具备卓越知识和技能并与时俱进的员工。

培训对于企业的绩效、生存与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被视为21世纪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之一。发达国家尤其重视在培训方面的投入,其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2.15%。

一、国外员工培训理论发展演变

(一)早期员工培训理论

早期员工培训理论源于20世纪初科学管理理论。1911年,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提出了科学管理四大原则,其中第二条是“科学地挑选工人,并对他们进行培训、教育和使之成长”。他认为,一流的工人是通过严格挑选和科学培训获得的,首次从理论上说明了培训对企业绩效的支撑作用。

该时期的另一个代表是马克思·韦伯(Max Weber),他描述了一种理想的“官僚行政组织模式”,认为在理想的企业组织中,员工必须经过正规培训才能获得良好的组织绩效 。

此外雨果·芒斯特伯格(Hogo Munsterberg)也于1913年出版了《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了环境、心理等因素对生产劳动效率的影响,针对公务员、军人的选拔培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强调了教育培训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发达国家早期的培训理论大多强调对员工进行教育培训的重要性,但早期的理论研究只注重对员工操作动作进行客观分析,较少涉及到人的心理因素,容易导致员工产生心里抵触,使得员工培训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二)现代员工培训理论

早期员工培训理论研究为现论的研究发展进行了很好的铺垫,但这些理论和研究缺乏系统性。直到20世纪60年代,员工培训理论才真正进入系统研究阶段。

1.培训需求分析理论

1961年,麦格希(McGehee)与赛耶(Thayer)在《企业与工业中的培训》中提出“三层次分析法”,即战略与组织分析、任务分析、人员分析。该方法要求对组织的每一层次都要进行测量和分析,每一层面的需求分析反映了这一层面的独特要求,这些分析对于组织选拔合格员工、设计培训方法和编制培训计划有着重要作用。国内外学者和管理者至今仍在沿用该理论进行培训需求分析。

瑞文(Rvane)认为,组织中的称职行为既取决于价值观和能力,也取决于员工所处的组织环境氛围。约翰·阿诺德(John Amold)等人在研究知识需求时,提出从三个方面进行培训需求评价,即对专业性知识、产品服务和竞争者知识以及组织系统和人员信息网络知识进行分析。而依·瓦伦其(E·valne)等人则认为,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的基本组成单元,因而组织培训需求分析也应包括个体的感知、需要、个性、动机和态度等。

2.资本培训理论

资本培训理论的代表是西奥多·W·舒尔茨(Thodore.W.Schults)。他认为与土地、资本等占有量的增加相比较,人的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同等甚至更强的作用。据此理论,应该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视为一种投资,其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

加里·S·贝克尔(Gary.S.Becker)认为,工人学习新技术,能增加工人的人力资本存量,加上培训,会使人力资本存量继续增多。他还指出,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其作用越来越显著。

上述理论的共同点就是通过人员培训可以大大提高用人成本的使用效益,企业培训理念从“培训是消费”向“培训是投资”转变,培训能够为企业带来资本收益。

3.培训评估理论

戈德斯坦(Goldstein)从心理学角度深入研究了员工培训,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他在《培训:计划发展与评估》中研究了培训评估及获得培训系统中信息的模式以及培训系统与社会系统的联系等问题。他主编的《组织中的培训与发展》系统总结了培训和心理学相关的问题,提出了关于培训的发展、应用及评估的一系列理论观点。

在培训评估理论中,效果评估的模型主要有柯克特里克帕(D.L.Kirkpatriek)的四层次模型、考夫曼(Kaufman)的五层次评估、CIRO方法、CIPP模型和菲利普斯(Phillips)的五层次ROI框架模型,其中最著名的是四层评估模型,该模型包括学习评估、反映评估、行为评估和效果评估,综合考虑了组织内各种因素对培训效果的影响,从而在组织层面上为评估培训效果提供了思路。

4.终身教育理论

1965年,保罗·朗格朗(Paul Lengrand)首次提出了持续教育培训与终身教育理念。他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终身教育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各种范围,包括从生命运动一开始到最后结束这段时间的不断发展,也包括了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方面和连续的各个阶段之间的紧密而有机的内在联系”。该创新理论突破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在全世界掀起终身教育的浪潮。

伦纳德·R·赛利斯(Leonard Sayles)和乔治·斯特劳斯(George Strauss)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也讨论了持续培训的问题,他们认为新的知识、问题、工艺、设备和新工作都在不断增加培训的需要,培训不是一种短期行为,而是一个不间断的、持续的过程。

5.群体学习理论

罗杰斯(C·R·Rogers)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曾提出群体学习理论,其基本特点是非结构性、鼓励思考和接纳。他认为培训是非结构性的,没有固定的学习目标和教学模式,受训者在自由的氛围里学习;要鼓励学员通过群体学习形成创造性思维,通过培训,改善人际关系,促使个人的人格得到健康发展。

6.员工集体培训理论

1990年,弗农·汉弗莱(Vemon Humphtye)在“全组织的培训”中提出了“员工集体培训理论”。他认为,“集体培训”是从整个组织的角度考虑员工培训问题,是一种通过培训改变复杂组织的行为过程。他提出的“员工集体培训模式”包括分析、设计、开发、执行和控制五个子系统,每一子系统中都有一系列工作需要完成,各个子系统相互关联。

综上所述,国外现代的员工培训理论对员工培训进行了系统化的研究。培训需求理论研究了企业员工培训需求分析的维度;培训评估理论讨论了培训评估的方法、技术及模型;终身教育理论探讨了关于组织成员发展的持续教育培训问题;群体学习理论和集体培训理论则从组织整体出发,分析了不同层次和环节的员工培训模型和集体学习的重要性。

二、国内员工培训理论发展演变

国内学者对于企业员工培训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主要对企业员工培训模式和方法、培训需求评价、培训效果评估及培训风险分析进行了研究,并对我国企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

乔志林、万迪昉(2004)对培训中常用的模拟方法进行了比较,例如分析了训练模拟、角色扮演、计算机模拟、博弈等的区别与联系,并列举了综合运用这些方法的实例。刘宝发、杨庆芳(2004)分析了西方理论界主要讨论的九种员工培训模式,包括系统培训、咨询型培训、计划培训、持续发展型培训等模式。陆惠文(2004)分析了基于角色扮演的培训标准、角色学习的特点及方法、角色培训的过程,提出在培训中可以采用仿真模拟、案例研究、商业游戏、工作轮换、实践团体、师带徒、无领导小组讨论等方法。

王鹏、时勘(1998)介绍了国外关于组织培训需求评价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提出了重要启示:首先,需求评价的结果是后续培训的主要依据;其次,应从组织、任务及人员三方面进行培训需求评价,来明确最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培训重点,作为制定培训计划内容的依据;第三,需求分析是进行培训需求评价的关键,而揭示绩效问题的原因则是关键之中的关键;第四,对特定职位的胜任特征进行分析是培训需求评价的新趋势之一。

吴宇虹(2004)和苏文平(2004)在培训体系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吴宇虹认为,一个完整的培训体系应该包括讲师管理制度、培训课程体系、培训效果评估和培训管理体系,其中前三项是培训体系的三大核心工作。而培训管理体系是把原本独立的前三项内容融入到企业管理系统中,特别是要同晋升和薪酬体制结合起来。苏文平则以“培训逆论”现象为案例,通过分析员工培训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提出了进行有效培训的方式。

欧明臣、凌文轮(2004)认为培训评估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是收集定性资料来考察培训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以货币价值来衡量培训成本和效益。他们根据柯克特里克帕(D.L.Kirkpatriek)的四层评估模型,实证分析ROI培训评价的实施方法和过程。吕锋(2002)分析了一般意义上的培训评估过程,提出了培训评估的步骤:1.培训需求分析;2.明确评估目的;3.建立培训评估数据库;4.明确培训评估的层次;5.调整培训项目;6.沟通培训项目结果。苗青(2002)则针对培训评价的效度,从实际操作角度分析了评价培训效果的多种方案,包括前后测定法、简单预测法、多重测定法、对照测定法和时间序列法。

田恩舜、杨雅清(2004)对培训风险的类型和防范策略进行了分析。他们将员工培训风险分为内在风险和外在风险。内在风险表现为观念风险和技术风险,外在风险则有培训收益风险、专业技术保密难度增大风险和人才流失风险。他们认为,加强培训管理,提高培训的质量是防范培训风险的关键,因而防范培训风险应有完善的制度和企业文化为保障。

此外,由于我国企业培训的起点低,存在种种问题,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我国的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潘阳华、徐文俊等指出,在对培训的认识上,企业存在重视高管培训、轻视中低层员工培训的问题,导致很多员工缺乏工作积极性,流失率高,技术工人缺乏。赵曙明在实证研究指出我国企业在培训方面的投入水平有所提高,但总体上仍偏低。胡敏则指出企业在培训业务上存在三方面问题:第一,缺乏程序化、系统化的制度;第二,培训控制不力,评价效果滞后;第三,培训方式落后,实践性差。

综上所述,国内关于培训的研究活动,基本上反映出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引进、介绍国外研究成果,阐释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和方法;二是结合国内企业实际分析培训理论的应用问题,尤其是培训方法的实际操作问题。

三、结语

总体上说,国内外关于企业员工培训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分析上,鲜有对具体的培训类型进行深入的研究。发达国家在培训理论方面的研究较为透彻,理论体系也更加系统、成熟和健全。相比较而言,我国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大多是“舶来品”,很少有创新的理论观点,这与我国的理论基础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此外,我国企业在培训中存在着较多问题,这也是国内学术界和管理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约翰·瑞文.现代社会胜任工作的能力——能力的鉴别、发展和发挥[M].钱兰英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

[3]S.阿尔特曼,E.瓦伦其,R.霍德盖茨.组织行为学:实践与理论[M].魏楚千译.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0.

[4]Donald L.KirkPatrick.Techniques of Evaluating Training Programs[J].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nal,1979(33):78-92.

培训与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1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研究成果发表的时间特征

笔者以CNKI数据库为文献来源,以“培训”及“企业管理人员”为关键词,对1994年至2004年的论文进行搜索,得到95篇有效文献,对此进行研究分析。

从95篇的时间分布(图1)可以发现,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问题的研究从1994年到1997年呈明显增长趋势,1997年达到近10年来的第1次高潮(1684%),紧接着5年呈现稳定状况,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至2001年达到第2次高潮(1&95%),然而近4年来这一领域的研究再一次出现下降趋势。第1次高潮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国家经贸委1996年印发了《全国经济和企业管理人员培训工作要点》《“九五”期间全国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纲要》及《企业领导人员工商管理培训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引起了企业对培训工作的高度重视;而第2次高潮产生的原因则在于2001年国家有关部门开始提倡“开拓‘十五’时期求实创新的企业培训工作新局面”。可见政府部门对培训工作的重视对我国学者的研究方向及研究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而近年发表成果数量呈下降趋势可能与培训经验上缺乏创新、培训理论没有突破性进展有一定关系。

2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系统现状

有效的企业培训应成为企业计划与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企业任何资源的管理一样,必须有一个完善的培训系统作为培训工作的保证,包括企业培训的组织目的、培训内容的选择、培训的具体实施等。因此,建立完善的培训系统,从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性出发开展培训活动,是企业提高培训效率的关键。通过对文献分析发现,在企业管理人员培训各子系统中出现以下特点或规律。

2.1培训目的、原则。几乎所有的文献都涉及培训目的。胡慧平[5]、柴海梅['姜玉静[7]等对培训目的均进行了简单阐述。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的首要目的是让管理人员学习新的管理知识和先进的管理技能,提高企业的效益。知识、技能的更新速度非常快,企业只有通过及时吸收先进的管理知识、技能才能在商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另外部分企业中还存在未受过正规管理学习的管理人员,对他们进行必要的管理知识、技能培训更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是帮助管理人员建立正确的心态,以利于更好地领导、管理下级。管理人员的心态积极与否直接影响下级的工作积极性,对管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可以鼓舞员工的士气。最后,是建立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种氛围,培训的目的是把积极的文化氛围带进企业,以提高

宋振涛,王维通、史浩江以及国家经贸委的《“九五”期间全国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纲要》(1996)等都对培训原则进行了研究,主要提出了以下原则:首先,理论联系实际。培训工作注重现实性、针对性、实用性。其次,市场导向原则。不能盲目培训,应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培训重点。再次,实行分级分类培训。根据培训对象和组织类型的不同,自身需求和企业需求的差异性,对培训对象进行分类以提高培训效益。一般分3类:基础型培训,主要对象是新录用的管理人员,由企业自己组织;提高型培训,主要对象是中级管理(专业技术)人员,由企业自己组织,也可送国内外培训;拓展型培训,主要对象是企业厂长(经理)、高级管理人员,由企业、政府和高校共同组织。第四,规划指导原则。为保证培训质量,避免培训工作出现战略性、政策性失误,必须制定培训规划指导培训工作的进行。第五,企业培训工作要贯穿于企业深化改革进程中,要与企业人事制度改革相配套,与现代企业人事制度相适应,为逐步实行管理人员公开招聘、平等竞争、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创造条件。

2. 2培训方法、内容。在95篇论文中所提到的培训方法涉及到授课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专题研讨法、角色扮演法、现场实习法(或在职培训法)、职位轮换法、考察学习法、任务主导法、形体游戏等10种方法。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案例教学法。此培训方法是在培训过程中提供实例,填鸭式灌输知识的缺陷。它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实际工作能九开发智力,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并注重学员分析能力的培养,因而受到管理者的欢迎。

企业管理者的培训内容是指培训什么的问题,这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对宋振涛、史浩江、柴海梅等所提到的管理培训内容进行分析,主要涉及到知识、技能和态度3块内容。

1) 知识类,主要包括:一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中涉及企业的重点问题和新出台的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二是企业改革、企业管理和发展等方面年度任务、措施及相应专业知识;三是理论知识,包括党的方针政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经营战略、现代企业组织与管理、领导科学、市场营销、企业财务会计、人力资源开发、国际贸易、经济法、领导管理心理学、计算机应用等。

2) 技能类,包括追求卓越心态、领导技能、人际关系技能、聆听技能、团队建设、时间管理、解决问题技能、决策技能、开会技能、信息沟通、授权、管理变化、公共演讲技能、目标管理、多元化管理、谈判技巧、计划、战略管理、憧憬策划、阅读技巧、组织发展、企业再造等。

3) 思想道德类,包括员工道德、企业文化等内容。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越来越重要,信息技术培训逐渐成为学者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2.3培训体制。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体制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效果,这一问题受到学者们的高度关注。宋振涛、田尚琴[11]、史浩江等在其研究中都涉及到管理培训体制的不足,经过总结发现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体制主要有3方面的问题:首先,培训的组织工作被多头领导,责权不明晰。国家有规划,企业也有自己的需求,二者沟通协调不好造成企业培训管理权限不清楚。其次,培训办学的管理体制较死板保守。国家党政机关仅仅文件强调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各种培训机构奉命办学,企业应国家需求送部分人员前往培训,整个过程趋向形式化。最后,培训结果与企业绩效考核、激励措施等衔接不紧。企业往往是为了培训而培训,不清楚培训的主要目的,忽视培训与考核、激励的密切关系,浪费人力、物力。

关于如何解决培训管理体制的问题,田尚琴、王宇梅等提出了他们的见解,指出建立与时展相适应的新型企业管理培训体制,可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管理培训质量。首先在培训的组织领导体制上应成立专门的企业培训机构或中心,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培训需求、运作、评估等各环节的衔接。企业培训应以国家政策为指导,但培训过程中一定要确定企业的主体地位,实现企业培训决策自主化;其次要设置完善的培训运行机制和培训配套制度,包括动力机制(证书制、奖励制)、应需机制(确定企业管理人员培训需求)、约束与激励机制(企业管理人员岗位资格认证)等,以此调动管理人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把个人的培训需求与企业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变“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

2.4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培训效果的对策分析。陶量、宋振涛、王忠明、蒋黔贵、张雪根等学者针对我国培训现状提出一些对策,其内容分析结果(表1)发现,我国的企业培训目前急需形成与培训产业化相适应的企业管理职业资格制度、岗位资格证书制度、培训工作质量管理制度和考核方法等,强化岗位适应性短期培训,确保每年不少于7天的脱产学习并形成制度,使培训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其次是如表1中2~7项,要重视培训工作,完善培训系统。要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设计相应课程,引进国外的先进培训手段和渠道,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管理人员的性格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手段,培训内容应强化工商管理方面的知识,而且要保证用于企业职工培训经费不少于工资总额的15%;最后是重视企业自主培训,推进培训的产业化,完善培训约束和激励机制。企业自主培训将会因人而异,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这种模式成功的关键要素为领导者的认识和决心、管理者的敬业精神及受训者的竞争意识、进取精神。当然培训机制的徤全与完善也是很重要的,培训的产业化更加重要,没有培训的产业化,不打好坚实的基础,建设高素质企业管理人员只能是空中楼阁。

    3研究结论及启示

3. 1研究结论

1) 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问题近年来受到国内专家学者的忽视,研究成果呈下降趋势;

2) 培训的目的是让管理人员树立良好心态,学习新的管理知识、技能,提高企业效益,培训的原则是注重实际,突出培训重点,规划培训过程等;

3) 目前企业中普遍使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分为知识、技能和态度3块;

4) 科学的培训管理体制应成立专门培训机构,分级负责培训的具体项目,实现企业培训决策自主化,完善培训的运行机制和配套制度;

5) 解决培训问题的主要对策是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完善培训系统,重视企业自主培训等。

3. 2研究启示

1) 我国学者们应进一步重视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研究工作,丰富和完善有关企业培训的理论体系;

2) 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企业培训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在理论体系不断提升的基础上,使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提高研究层次;

3) 要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手段,加大培训工作的资金投入,提高管理人员对培训工作的满意度,以提高企业效率;

培训与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中青班;教学改革;培训质量

党校是党员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的阵地,又是学员进行党性锻炼的熔炉。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葛洲坝党校形成了“修学储能,光大精神,熔铸脊梁,奉献集团”的办学理念,提炼了“健全理性、修养党性、团队学习、与时俱进”的教学管理方针,致力教学改革,创新培训模式,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努力打造德才兼备、文理相通、能力突出、忠诚集团的管理团队,发挥了党校培训轮训企业干部的主渠道作用,思想教育和理论宣传的主阵地作用。

中青班被称为葛洲坝集团培养后备领导干部的“黄埔军校”,历来受到集团领导和成员企业的高度重视,抓好该班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党校干部培训的重中之重。在中青班的教学管理过程中,秉承“提高干部的理论水平,树立世界眼光,培养战略思维,增进党性修养”的宗旨,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与管理创新,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师资配备、学员管理、学习考核各个环节加大改革力度,在培训工作的全过程中贯彻教学求新、管理从严、服务人性的原则,确保了培训的针对性、目的性、实效性,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

一、合理设计培训课程,体现企业培训特色

根据中青班宗旨和领导要求,我们把中青班培训分五个部分:理论培训、工商管理和项目管理培训、领导科学与管理者素质、人文知识讲座、社会调查研究。理论培训部分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核心开设了近20余个专题讲座,内容包括:“三个基本,五个当代”、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党建等。理论培训着眼于夯实理论基础,培养战略思维,树立世界眼光,增强党性修养。工商管理和项目管理培训重点讲授了管理经济学、公司理财、财务报告分析、市场营销、公司法、合同法、组织行为学等7门课程。这部分内容的培训着眼于丰富学员管理知识,增强学员依法治企、从严治企、精细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把握经营规律,防范经营风险,促进管理创新。鉴于大部分学员是理工科出身,为提高学员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质,使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相互支持,相得益彰,中青班还开设了人文知识专题讲座(《论语》解读、沟通大智慧等),以圣贤先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涵养与韬略来提升中青年管理者的心灵层次和人生境界。

为深化学员对集团公司改革方略、战略举措、发展走向的认识和理解,树立“又好又快、好中求快”的发展理念,践行“依法、从严、精细”的治企方针,学校特别邀请集团及部门领导来校上课,他们分别就企业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国际工程管理、集团投资管理、企业民主管理、领导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发展战略、企业风险管理、党风廉政建设等课题作了精彩的演讲,起到了领航企业、修炼人生的极好作用。

二、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不断丰富培训内涵

1.倡导研讨式教学

在完善教学内容的同时,切实进行教学方式改革,鼓励多向交流、提倡案例教学,推进电子课件和多媒体教学。先后多次组织小组或全班讨论,重点就科学发展观与中青年干部素质培养、集团公司丰碑文化建设与企业基业长青、管理经济学与项目效益分析、“创新与发展”、分配理论、项目管理、招投标与合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课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讨。

教学方式的改革促进了团队学习、教学相长、学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通过讨论和交流,学员之间激发了灵感,拓展了思维,破除了自我封闭的思维定势,培养了多角度、宽领域、全方位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师组织讨论既发现了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又了解到集团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学员思想需求,还收集了丰富生动的教学案例。如白均生教授的专著《工程合同管理与工程索赔》大部分素材来源于中青班课堂讨论的案例。

2.开辟学员讲坛

在教学进程中,我们充分发挥学员在各自专业领域和管理岗位的比较优势,全面调动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使党校的讲坛转变为党校教师主导、中青学子积极参与的思想论坛,成为管理干部进行理论研讨、经验交流、信息沟通、思想碰撞的前沿阵地,成为党员修养党性、充实个性、完善人格、提升品质的精神熔炉。

为此我们在班上主持开展了“中青论坛、精彩十分”的演讲活动,为每位学员提供了表达思想、抒感、交流经验、展示风采的舞台。不凡的工作经历,真切的情感体验,务实的管理风格,深刻的人生感悟,可谓是群英荟萃、精彩纷呈,绘成了中青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尤军华的公文写作的理论与方法、鄢江平的水电施工项目管理、熊英的新闻写作与媒体应对、程兵的法律理论与实务等不仅在中青论坛、班级讨论和交流中给予同学以启示,而且在相关的培训班次成为我们重要的校外师资资源。

3.组织学员辩论

为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中青班策划别开生面的辩论会,学员们就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如分配原则中“效率与公平”组成甲乙双方辩论组展开辩论,双方代表各抒己见,慷慨陈词,进行了热烈的辨论和激烈的交锋。学员章丹林的思辨能力、杨俊的反驳水平、杨国义的应变能力给与会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辩论会受到学院领导和组织部门的高度称赞。

4.思维拓展训练

组织学员开展军事训练和户外思维拓展训练,活动包括信任背摔、穿越电网、高空挑战、驿站传书、酋长特色晚会、极限99秒、七巧拼图、毕业墙,通过拓展训练学员们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促进了信任的建立、责任心的建立、自我信心的建立,实现了生命能量的再开发和人生体验的再跨越。体现生命价值,感受人生快乐,增进团队荣誉,锻炼组织能力,训练取得良好效果,为拓展培训思路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三、组织课题研究和论文答辩,突出培训时效性

本着求真务实、学以致用的宗旨,为增强培训的实效性,使学习更加有的放矢,培训班在调查摸底,充分酝酿的基础上,确定了企业管理、市场开拓、项目管理、企业文化等四大课题方向和研究小组。每个学员根据自身的工作性质和专业兴趣加入到相关的课题小组,带着问题开展团队学习、集体切磋与交流,变被动的知识学习为主动的问题研究,变单打独斗为群体攻关,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通过三个月的个人自学、小组讨论、课堂交流、社会考察等学习形式,每位学员对自己确定的研究课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和总结,形成了有独立见解、各具特色、富于创新的毕业论文和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以提高理论素养和管理能力为中心,着眼于实际问题的理性思考,着眼于管理思路的开拓创新、着眼于工作绩效改善提升,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形式。全体学员递交了论文并通过了答辩,班委会编辑整理部分文章在《葛洲坝论坛》以专刊面市或出版《葛洲坝中青年干部论文集》。没有撰写论文者或论文答辩不通过者不予结业。

四、精心策划社会考察,开拓学员思维视野

本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思想宗旨,近年来,我们先后组织学员赴经济发达地区(如上海、杭州、苏州、青岛、大连等地)进行社会调查。重点学习上海宝钢、杭州娃哈哈、苏州工业园、青岛海尔、青岛啤酒、大连国际等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和企业文化,通过考察参观、座谈交流、相互讨论等形式深化企业管理实务的学习,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度开发。在学习先进企业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的同时,我们积极主动地宣传葛洲坝的企业宗旨、发展战略和丰碑文化,做到知己知彼,取长补短,广交朋友。

沐浴先哲思想雨露,学习现代管理知识,游历祖国奇山丽水,体察民族风土人情。考察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无不激荡起中青学子对伟大祖国的深深热爱和眷恋,更激发起青年才俊牢记宗旨、创业报国的壮志与情怀。不论是内容丰富、寓意深远的考察活动,还是学员自觉践行“三个代表”,都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时代使命感,永保共产党员先进性的生动课堂,考察学员无不游目骋怀、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五、扎实开展党性锻炼,提升管理者人格魅力

党校是理论学习的阵地,又是党性锻炼的熔炉。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坚持“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的党性原则,努力打造政治坚定、纪律严明、团结协作、求实上进的学习型团队,使融入这个团队的每位学员有健全的理性、鲜明的个性、丰富的感情、完美的德性。

我们倡导谦虚谨慎、实事求是、学思结合、教学相长的学风;努力打造有纪律又有自由、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波的班风;倡导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他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严肃考纪、鄙视抄袭的考风。切实整顿一度在班上存在的学风不浓、班风不纯、纪律松懈的现象。通过严格考勤、严格考试、严格答辩促进了学风好转、学业进步。

为弘扬正气、抵制歪风,在中青班上提出“八荣八耻”的学员守则,即“以勤奋学习为荣,以放松学习为耻。以遵守纪律为荣,以违背纪律为耻。以团结合作为荣,以各行其是为耻。以体健志坚为荣,以体虚志弱为耻。以海纳百川为荣,以夜郎自大为耻。以情趣高雅为荣,以低级趣味为耻。以求是创新为荣,以保守僵化为耻。以忠诚集团为荣,以背离集团为耻”。要求每个学员自觉对照上述标准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借以达到砥砺品行、磨砺党性、促进学业的目的。

在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过程中,组织全体学员开展“科学发展观与中青年干部素质培养”的大讨论,在党性党风建设中,注重摆正党性与个性的关系。讲党性不抹杀个性,彰显个性而不丧失党性原则,以党员的先进性规范个人的自由意志,以个性的丰富性充实党性内涵,在人格独立与人文关怀中塑造新世纪、新时代的党员新形象,使之既信念坚定又个性鲜明、既理性沉稳又激情飞扬,既能力突出又忠诚可靠,真正成为葛洲坝集团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先进文化的创造者、最广大职工群众利益忠实的代表者。

培训与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1.1资料来源

本文资料主要来源于2013年1-2月由卫生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和山东大学联合开展的现场抽样调查数据。

1.2调查对象

自治区级8家卫生机构均纳入本次调查,分别为:自治区卫生厅、区人民医院、藏医院、第二人民医院、第三人民医院、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卫生监督局和血液中心。

1.3调查内容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既往管理培训的参加情况和效果;对管理培训的认识;能力与课程需求;对培训师资、形式和方式的具体要求等情况。

1.4调查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被调查卫生机构的调查当日在岗所有卫生管理人员(包括高层和职能科室、业务科室正副职)均参加问卷调查和访谈。本研究共调查在岗管理人员132人,其中:机构高层管理人员11人,占8.3%;职能科室57人,占43.2%;业务科室64人,占48.5%。1.5统计分析方法定量调查资料收集完成后,由研究人员统一编码,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经过数据整理后,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性访谈资料由访谈人员将录音资料整理成文本资料,使用主题分析法对定性资料进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44.2岁,以35~45岁年龄段为主,男性比例稍低,藏族比例略高。学历以本科为主(41.7%),研究生学历不到十分之一;专业以西医医疗所占比例最高(29.5%),卫生管理专业仅占4.5%。平均工作年限为23.6年,平均在目前管理岗位工作年限为7.7年。

1资料来源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本文资料主要来源于2013年1-2月由卫生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和山东大学联合开展的现场抽样调查数据。

1.2调查对象

自治区级8家卫生机构均纳入本次调查,分别为:自治区卫生厅、区人民医院、藏医院、第二人民医院、第三人民医院、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卫生监督局和血液中心。

1.3调查内容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既往管理培训的参加情况和效果;对管理培训的认识;能力与课程需求;对培训师资、形式和方式的具体要求等情况。

1.4调查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被调查卫生机构的调查当日在岗所有卫生管理人员(包括高层和职能科室、业务科室正副职)均参加问卷调查和访谈。本研究共调查在岗管理人员132人,其中:机构高层管理人员11人,占8.3%;职能科室57人,占43.2%;业务科室64人,占48.5%。1.5统计分析方法定量调查资料收集完成后,由研究人员统一编码,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经过数据整理后,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性访谈资料由访谈人员将录音资料整理成文本资料,使用主题分析法对定性资料进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44.2岁,以35~45岁年龄段为主,男性比例稍低,藏族比例略高。学历以本科为主(41.7%),研究生学历不到十分之一;专业以西医医疗所占比例最高(29.5%),卫生管理专业仅占4.5%。平均工作年限为23.6年,平均在目前管理岗位工作年限为7.7年。

2.2管理培训现况

2.2.1对管理培训的认识和单位的重视程度当问及“如何评价目前卫生机构管理人员培训重要性”时,132名被调查者都认为目前管理人员培训重要,其中:96.2%的被调查者认为很重要,需要合理规划和积极参与;只有3.8%的被调查者认为一般重要,适当参与即可。当问及“所在单位对管理人员培训工作重视程度怎么样”时,20.5%被调查者认为单位非常重视管理培训,40.2%的被访者认为比较重视,但也有10.5%被访者认为单位不太重视管理培训。见表1。2.2.2对既往培训的评价①是否参加过管理培训:在132名调查对象中,50人(37.9%)在过去三年里曾参加过管理类培训,培训天数最短为1天,最长为99天,平均培训时间为23.8天。见表2.②以往管理培训对提高岗位胜任力的帮助程度:在以往参加过管理培训的50名被调查者中,68.0%认为以往的管理培训对提高岗位胜任能力有较大帮助,22.0%认为一般,仅有8.0%认为没有多大帮助。见表3。③以往管理培训存在的问题:在以往参加过管理培训的50名被调查者中,认为以往的管理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前三位分别是: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培训方式单一和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见表4。④以往管理培训内容的不足:在以往参加过管理培训的50名被调查者中,认为以往的管理培训内容设计中存在问题前三位分别是:理论性知识太多、实践性知识较少,实用性不强、缺少需求分析,培训内容之间缺少关联性和衔接性。见表5。2.2.3培训与激励在50名以往参加过管理培训的调查对象中,多数认为年度考核与以往管理培训安排没有联系或联系不大。见表6。在问及“你认为管理培训与干部使用有关吗?”时,参加过培训的50名调查对象中有28.0%认为关系密切,而未参加过管理培训的82名管理者中有56.1%认为关系密切。这说明是否参加过管理培训对管理培训与干部使用的关联程度的认识不同,参加过管理培训者反而认为管理培训与干部使用关系不密切。见表7。调查对象认为参加管理培训的主要动力主要是提高执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和知识更新。(见表8)影响调查对象参加管理培训积极性的前三位主要原因分别是:培训与使用脱节、工学矛盾和没有必要的制度和措施保证。见表9.2.2.4获取管理知识的途径调查对象获取管理知识的途径前三位分别是:看管理书籍、上网查阅资料和与同事交流。见表10。

2.3管理培训需求定量分析

调查对象认为在本岗位上最需要的五种基准能力分别为[6]:应变能力、沟通能力、相关知识与技术专长、社会责任感、关注质量与秩序;最需要的五种鉴别能力分别为:创新能力、决策能力、使人有责任心、分析性思维和经营性思维。在22项管理课程中,有10项课程的均值在1.52-1.92区间,介于非常需要和需要之间;其余12项课程的均值在2.05-2.68区间,介于需要和一般之间。其中:管理学5项基础课程的均值在1.52-1.88区间,需求程度比较高;信息管理、绩效评价与考核、医疗质量监测与评估、卫生人力资源管理4项课程的均值 在1.67-1.92区间,需求程度也较高。“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是调查对象比较认可的培训方式;“课堂讲授”与“案例研究”相结合是有效的理论授课方式。多数调查者倾向于“平时考查与结业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并且认为2-4周的培训时间较为适合。见表11。

2.4管理培训需求定性分析

2.4.1组织层面分析[7]无论从组织目标、组织资源,还是从外部环境来看,自治区区级卫生机构的管理培训需求旺盛。即使卫生机构的业务技术能力很强,若管理能力成为机构整体绩效提升的短板,将最终影响机构目标的实现。目前,自治区级卫生机构的管理仍以经验管理为主,管理思想仍处于人事管理思想到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过渡阶段,而且内地卫生“对口支援”中管理培训机会甚少。新医改方案与《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版)》对卫生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十二五”期间地区卫生事业发展新目标也给卫生机构管理者,尤其是医疗机构管理者提出了新要求。另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改革创新也给卫生机构管理者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2.4.2任务和个人层面分析①管理培训非常必要,但不同机构、类别和岗位的管理者培训需求差异较大卫生机构的中层管理者大多数都没有接受过管理类培训,虽然少部分参加过管理培训班,但多数为业务管理培训,如结核病管理。大多数调查对象均能意识到管理学基础知识与技能对岗位能力提升的必要性,但也认为不同卫生机构对管理培训内容应有所侧重,保证课程设计的针对性和实用性。②培训方式要多元化培训方式要由单一、封闭向多元、开放转变。培训形式上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在培训方式上,理论授课与实地考察相结合,促进学员体验式学习;在教学方式上,采取理论授课、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和情景教学相结合。③培训对象要有针对性卫生机构中层管理者要纳入培训对象,培训对象重点是年轻、有潜质的中层管理者,甚至是目前还未进入管理层的年轻人。另外,要尽可能保证培训学员的相对一致性。④理论授课以地点在拉萨、时间两周为宜由于工学矛盾突出,理论授课阶段应安排在拉萨市进行,根据方便原则,授课场所尽可能选在受训卫生机构。理论授课时间以10~14天为宜,培训时间应尽可能避开周末。⑤实习考察采取“嵌入式”实习考察要深入到工作岗位中,不要“走马观花式”和“旅游式”考察学习,时间以2周为宜。实习地点既要有东部发达地区,也应纳入西部民族地区。⑥建立培训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培训结果要与管理者的考核、晋升真正紧密结合起来,避免“培不培训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的现象,提高参训的积极性。

3结论与建议

本次调查发现自治区区级卫生机构对卫生管理培训需求较大。大部分卫生机构和个人对卫生管理培训较为重视。以往的类似培训存在诸多问题,多数管理

培训与管理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NoteExpress软件;培训模式;培训计划;培训评价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4.02.031

〔中图分类号〕G25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821(2014)02-0154-04

1 NE软件培训的必要性读者培训是高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三条中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五项主要任务之一是“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1]。而现在的读者培训,单纯的数据库已不是重点,个人信息管理工具渐成热点[2]。市场上国外参考文献管理软件起步较早,如由美国汤姆森公司(Thomson,ISIWeb of Knowledge的开发者)出品的EndNote[3];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推出的“个人图书馆”管理软件RdWorks等,是帮助用户建立和管理个人文献书目资料[4]。以上两款软件都是在数据库中附带的,而且中文兼容性不强,为了解决以上缺点,爱琴海公司专门研究开发出NoteExpress(简称NE)参考文献管理工具软件,它以完全支持中文,方便、快捷的特点而被科研者、高校学生所喜爱。其核心功能是帮助读者在整个科研流程中高效利用电子资源:检索并管理得到的文献摘要、全文;在撰写学术论文、学位论文、专著或报告时,可在正文中的指定位置方便地添加文中注释,然后按照不同的期刊,学位论文格式要求自动生成参考文献[5]。正因为以上特点,NE可以让科研人员特别是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写作更加高效,所以对于研究生来说,NE的培训讲座尤其重要。

2 NE软件利用培训基本模式构建每一次有效果的培训,都离不开培训馆员根据需要设计科学、系统的培训内容和方案以及方案执行和效果评价。论文在参考相关培训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NE资源利用培训的基本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NE资源利用培训基本模式

2.1 培训计划制定培训计划的制定要综合考虑读者的课外时间,是否有大型公共活动;参与教师的时间,是否有重要会议;教室的软硬件环境,是否能放映PPT课件;培训宣传的措施,是否利用现代通讯设备等各个方面,以保证计划的有序实施。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要有明确的、针对不同服务角色的规范,责任到人。良好的服务规范可以使培训服务从整体上统一、协调,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6]。

2.2 培训组织形式培训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针对NE的培训有预约登记制,可以在相关网站(主要以图书馆网站为主),填制预约培训登记表,可以根据预约登记的人数,确定培训地点;其次有嵌入式培训,可以和相关学院的教师联系,走进大学生课堂。也可以和重要院系教授联系,通知培训内容,请教授组织其研究生,找出公共时间,进行培训,方便研究生的文献管理和论文写作。

培训内容设计NE培训内容的设计,主要是通过本次培训,让参加培训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基本掌握NE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在以后的文献管理和论文写作中能利用NE提高论文写作效率。主要内容包括NE的下载安装,根据研究课题建立相应文件夹,分5种方式把所需文献导入NE进行管理,最后是利用管理的文献写作论文,自动生成符合相应格式要求的参考文献。

2.4 培训效果评价在对NE资源利用培训进行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需要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一方面可以从前来参加培训讲座的人数以及参加培训者地课堂反应、课后调查表等来评价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NE软件使用量的统计数据来观察和评价[7]。

3 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NE培训的开展目前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的读者培训主要有新生入学教育、全校公选课文献检索课、馆藏资源专题讲座、结合读书日开展的资源宣传培训活动,深入院系的针对性培训等。涉及NE培训的有文献检索课、数据库专题讲座、深入院系的针对性培训等。以下结合NE资源利用培训的基本模式及北京林业大学开展的实践,以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为例,尝试结合其学科特色和图书馆相关资源进行培训方案的设计,探索NE资源培训的新思路,以期为此类培训项目的开展和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从而提高图书馆电子资源培训质量和信息服务水平。

3.1 培训计划和组织形式

3.1.1 计划型的不定期培训讲座综合多年培训时间安排的实践效果,无论从参与人数还是培训效果晚上比白天更能达到培训预期,因此,每学期期初根据研究生课程表安排排除晚上公共必修课时间,将在NE培训安排晚上,这种不定期培训讲座主要安排在能容纳50人左右且配有多媒体设备的图书馆三层会议室,其实质上是图书馆的培训计划中的不定期形式之一。

3.1.2 需求型的预约登记培训在图书馆主页上设计电子资源的培训需求登记系统,读者可以在该系统上进行预约登记。另一方面,将NE培训预约登记系统与研究生课系统有机衔接,在选课时即可预约登记培训需求。进入预约登记系统,每位研究生根据自己的空余时间进行网上登记,图书馆培训馆员根据登记人数的多少,确定培训的地点。如果5~10人,可以在图书馆一层容纳10人左右并具有多媒体设备的研讨小屋进行培训;如果10人以上,可以在三层会议室进行培训。50人以上,即定于可容纳300人左右并具有多媒体设备的五层报告厅。另外,读者也可以根据需要,自行电话、网络或办公室现场预约等,如果达到一定人数即可开课。

3.1.3 强化型的嵌入式培训主要深入北京林业大学各院系,与各院系教师联系和沟通,把NE功能和培训内容推介给教师并请教师协助组织其研究生开展预约登记式培训。另一方面,根据院系教师的课程,把NE培训嵌入研究生课堂,使研究生“足不出户”便可接受培训。这种培训针对性强,影响面广,效果比较好。

3.2 培训内容设计NE系统功能强大、内容丰富,针对研究生培训内容设计,主要以掌握NE的使用方法和技巧,满足研究生管理文献和论文写作需要为核心,时长在1小时左右。

3.2.1 下载、安装和建库NE软件是图书馆购买的资源,在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主页即可可免费下载使用。步骤如下:打开图书馆主页——电子资源——中文资源——点击NE软件——下载安装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版。安装完成后打开NE,在一定的路径下建立相应的数据库(见图2),然后在题录下根据文献类型,分门别类地建立期刊、学位论文、图书、外文文献、网上资料等文件夹形成存储结构(如图3),以方便把以后检索到的文献导入NE进行管理。

图2 在NE中建立数据库

3.2.2 文献导入NE提供了以下5种方式的文献导入方式。(1)联机在线检索。即通过NE菜单中检索项下的在线检索来完成。(2)内嵌浏览器检索。即在NE中内置了各种电子数据库的浏览器,直接点击便可检索相关资源。(3)网上数据库导入。即通过NE以外的图书馆购买的电子数据库检索文献。(4)全文导入。即把安装NE以前存在电脑里的全文或全文文件夹导入NE。(5)手工导入。通过NE中新建题录功能,把一些零散文献或者古籍文献手工导入NE进行管理。以上前3种导入方式,需要通过NE检索菜单中,下载全文功能批量下载全文;而第4种导入方式,需要通过NE检索菜单中在线更新功能,来完整题录信息。不管通过何种方式检索到的文献,最终都要导入NE,而导入NE最

图3 分门别类建立文件夹形成存储结构

重要的就是选择相应的导出样式和过滤器。以CNKI中文资源为例,说明从检索文献到导入NE的全过程。如图4所示:第一,检索。以篇名“林木种苗培育”进行检索,勾选所需要的文献点击右上方的“存盘按钮”;第二,导出。点击选择NoteExpress格式输出,以记事本形式下载保存桌面文件(注意在下载保存时请使用“使用IE下载”,不支持迅雷下载)(如图4);第三,导入。打开NE,在林木种苗培育数据库中,选择期刊文章文件夹,点击右键选择导入题录——来自文件——桌面.nel文件——选择NoteExpress过滤器,点击开始导入,即把在CNKI数据库中选择的文献导入到NE,以题录为核心管理文献(如图5)。图4 输出格式选择

图5 把保存到桌面的文件导入NE

以下根据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购买资源中研究生常用的各种电子资源,以网上数据库检索的方式,给出各种数据库的从数据库导出时的导出格式和相应的向NE导入题录时所用过滤器(见表1)。

表1 各个数据库导出格式和导入过滤器选择表

3.2.3 论文撰写、投稿凡安装NE的电脑,打开Word时,都会有一个MS Word小插件,来实现NE和Word之间的转换。选择NE中相应的文献后回到Word写作,点击“插入参考文献”按钮,自动插入参考文献,并且根据论文的删减或段落调换而自动更新文后的参考文献。NE中已内置了北京林业大学学位论文格式,只要点击“格式化”按钮,选择“北京林业大学学位论文”样式,就能自动生成北京林业大学学位论文要求的参考文献格式。如果投稿,只要点击相应的期刊,就会自动生成该期刊要求的参考文献格式。

4 培训效果评价在对NE资源利用培训进行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需要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一方面可以从前来参加培训讲座的人数以及现场反映来评价培训效果;另一方面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获取读者的信息反馈情况等。通过培训后对过NE资源的浏览量、下载量等统计数据也是一种评价方式,再者还可以通过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软件的使用和质量体现。我们一般通过对以上各方面信息进行收集、调查和统计,对培训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总体效果反映甚好。任何一项培训工作都应以培训效果为出发点和着力点,NE培训也不例外。针对NE参考管理文献的培训,创新地将其融入读者的学术研究之中,突破了传统的、单一电子资源的推广利用培训模式,使之与读者的实际需求密切相连,从而提高其关注度与参与热情,进而使培训效果得以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Z].2002.

[2]朱伟丽,黄晴珊.美国5所医学院图书馆培训讲座的调查及其对我国图书馆开展文检讲座的启示[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1,(6):74-78.

[3]陈定权,刘颉颃.参考文献管理软件评析与展望——以EndNote、NoteExpress为例[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9,(Z1):80-84.

[4]侯集体.Refworks和Noteexpress在参考文献编辑中应用的比较[J].现代情报,2012,(7):150-151.

[5]马花如.基于NoteExpress(NE)的文献管理——从检索文献到论文写作[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7):48-51.

培训与管理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培训机制;人力资源;企业文化;员工;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C9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01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更具有优势,尤其是在一些大型企业工作中,拥有高智商的工作人员是企业之间取胜的关键,这意味着企业的管理模式需要改变,以往的传统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了。

作为企业的首要资源——人力资源的管理要把人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只有充分运用了人的力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会更强。因此,培训对于开发人力资源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是一种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培训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现在,把培训任务放在首要位置上的企业不在少数。另外,作为企业的员工,他们在选择企业的过程中最重要一个标准就是要有良好的培训机制。

一、培训机制的基本内容

(一)培训机制的含义

第一,培训主要是为了完成组织上定的目标。通过了解培训及组织目标的关联,得出培训的关键是要帮助组织完成目标。培训不是单纯的学习知识,了解了组织的需求后,找到相应的培训目的。并且,培训必须是用来完成组织目标的。所以,组织上没此实行培训计划时都要详细的计算培训所需的投资,最后得到的利益,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培训的误差,使培训效率更高。

第二,培训是一种管理工具。把职工培训看成是一种管理工具,就是要通过培训塑造员工的合理行为。不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把培训看成是一种管理手段,而且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因为它不是在消极地约束人的行为,而是在积极地引导人的行为。世界各地的企业,每年培训活动的经费数以百万计。对这些巨额支出的效果,必须依据能否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来评判。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塑造组织所需要的工作行为。管理者期望通过培训活动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这一过程必须通过影响员工在特定工作情景下所选定的行为选择完成。

(二)培训机制的形成和发展

培训作为科研课题首先是在心理学和科学管理领域进行的。随后,培训理论随着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传统理论时期的培训(1900-1930)、行为科学时期的培训(1930-1960)、系统理论时期的培训(1960-)三个发展阶段。在传统理论时期,培训是以发展个人技术与态度为主,较少考虑个人与他人,或者个人与团体的相互关系;行为科学理论阶段的培训,除了延续传统理论时期重视个人技术与态度的发展以外,更重视员工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培训理论进入系统理论时期,系统理论最重要的基本假设是系统对于外在环境的开放性,亦即将组织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并且特别重视系统与系统间的适应与沟通。

到90年代以后,组织培训工作可以说已经是没有固定模式的独立发展阶段了,现代组织要真正搞好培训教育工作,则必须了解当今的培训发展趋势,使培训工作与时代同步,而当今世界的培训发展趋势可以简要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员工培训的全员性。培训的对象上至领导下至普通的员工,这样通过全员性的职工培训极大地提高了组织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有效地推动了组织的发展。同时,管理者不仅有责任要说明学习应符合战略目标,要收获成果,而且也有责任来指导评估和加强被管理人员的学习。另外,培训的内容包括生产培训、管理培训、经营培训等组织内部的各个环节。

第二,员工培训的终身性。单凭学校正规教育所获得的一点知识不能迎接社会的挑战,必需实行终身教育,不断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经营理论。

第三,员工培训的多样性。就是培训的范围已从企业扩展到整个社会,形成学校、企业、社会的三位一体的庞大的完整的职工培训网。培训的方式有企业组织的培训、有社会组织的业余培训、有大学为企业开办的各类培训班。

(三)培训机制在管理体系中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国际上许多著名企业都非常重视员工的培训工作。企业之所以愿意耗费巨资进培训开发活动,是因为培训在整个企业组织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培训能够使企业的员工对企业文化和企业目标有深刻的体会和理解,能够培养和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培训使员工了解岗位的需求,通过提高员工各方面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术水平达到任职资格的要求,使个人和企业双双受益;培训能够改进员工的工作行为,提高员工完成任务的质量水平,因而可以使管理者从日常琐碎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不再陷入补救错误,可以有更充足的时间从事更重要的管理工作;在企业准备推行变革时,培训是极其有效的促进观念转变的方法,同时也能培养员工的相关技能,以适应变革的需要;培训具有激励作用,当员工接受一项合适的培训时,会有一种被重视的感觉,经过培训后他们会主动应用所学到的新技能,提高个人和公司的绩效。

员工培训是企业管理者的重要工作,也是管理体系中极其重要的部分。现在一些企业规定,企业管理者是有培养下属的责任,并将领导者是否有能力培养下级作为考察领导者是否称职的一个重要指标。从某种意义上说,培训是一种投资,而且是回报率很高的投资。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加强人才的管理、选拔和培训是企业国际化管理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小叶秀子.凤舞东方—肯德基与中国快餐业[M].广东旅游出版社,2005:3-6.

[2]陈斌.我国大型企业培训体系现存问题分析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9:1-5.

培训与管理论文范文第11篇

下面将2015年教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抓好全区参训教师的教学及教学组织工作

(一)、非学历教育

1.启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公共必修课培训

2.继续教育面授专题培训

为了提高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我们组织全区4209人参加学科面授专题培训。 培训学科小学有语文、数学、科学教育、美术、体育;中学有数学、历史、地理、美术、体育、政治等,通过请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名师讲学,使教师对学科前沿知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全区中小学教师共有800人报名参加培训, 通过学习,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制作教学课件等。

4.新课程改革培训

高中政治教师新课程培训班。共40人参加培训。培训目标:帮助高中政治教师深入理解高中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标的理念、结构和内容,从而提高了高中教师实施新课标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实施新课标、新教材做好师资准备工作。

中学政治骨干教师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研修班。聘请首都师范大学胡玉顺教授到我区担任本班指导教师。培训目标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换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中学地理骨干教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研究研修班 。聘请区级教研员和教改实验区有经验的教师承担培训任务,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带领学员到基层中学开展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区级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修班。共120名骨干教师参加,学习时间为80学时。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学习,参训教师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继续教育专管员、信息员培训

共16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全区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各单位信息员、专管员经过培训,加强了继续教育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6.区级骨干教师培训

本学年主要对区校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共502人参加培训。 对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骨干教师师德水平。并组织骨干教师结合工作实践又撰写了师德案例,区继教办已经对骨干教师上交的师德案例进行筛选,并组织专人将优秀案例编辑成册,拟出版《骨干教师师德论文集》。

7、新教师培训。为了提高新教师的培训质量,本学期修改了十五初期制定的新教师培训计划,更突出实效性、针对性。注重了对新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技能、教学基本功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全区共有261名新教师参加李培训。

8、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由北京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培训项目,自2015年7月开始到今年年底,开展了集中培训、跟踪指导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培训活动。本次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培训效果显著,深受学校领导和学员的欢迎。

(二)学历教育

在学历教育方面,从总的趋势看,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在逐年减少,重点已转入非学历教育,但是学历教育的各项工作没有放松,特别是紧紧抓住考前辅导工作,提高新生录取率。2015年的专、本科考前辅导的应该说录取率在70%左右。由我校教师承担的语文、政治、英语辅导的科目,开始成绩是较高的,对提高录取率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三)校本培训

1.开展《教育热点问题研究》校本培训教材的培训

《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是我区十五继续教育自编教材,教材内容主要是突出先进教育理念的宣传,为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提供帮助。此教材成为了全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理解和领悟的重要参考资料。各学校都组织教师进行了认真的自学,并完成了每人3000字以上的学习体会,全区7218人参加培训。目前,教师通过学习撰写的心得体会等材料已陆续上交区继教办,由继教办组织教师进行成绩评定,并选出优秀文章给予荣誉奖励。

2、抓好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今年6月份区教委人事科、区继续教育办公室对全区部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调研。通过听校长汇报,召开教师座谈会,查阅档案材料,交换意见等形式,较全面地掌握了各单位校本培训情况。通过校本培训调研,我们感到:校本培训是十五继续教育的重要培训形式。校本培训是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受到校长、教师欢迎的一种培训形式,应当广泛推行这种培训形式。但是,校本培训开展不均衡。表现在领导重视程度、教师的认识程度不均衡;学校硬件设施的利用率不均衡;师资队伍不均衡等影响了部分学校较好地开展校本培训。区教委人事科、继教办将调研情况上报教委后,教委认为有必要开展评选校本培训示范校活动,带动全区校本培训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在区教委的领导下,我们将调研与查看基层学校上报材料相结合,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确定了13所中小学为校本培训示范校,确定1所园本培训示范园,通过帮教、帮训、手拉手等形式,发挥优质校的教师、管理人员、设备的辐射作用,带动一批薄弱校,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我区学校办学整体水平,推动全区普教工作走上新台阶。

二、抓好学校校内的教学工作

(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培训

根据北京市教委《关于加强十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和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小学教师十五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结合师资培训工作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十五期间我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及2015年校本培训内容的计划和具体安排。

今年10月学校召开教代会通过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论文评审条件》《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优秀班主任评选条件》。与会代表充分认识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师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发挥教师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自身个性发展,有利于学校学习性组织的建设。并深深的感到开展校本培训是全面提高我校干部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条件。并决定于11月开始培训。本年度的培训重点:

(1)组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教材,采取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并结合本职工作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通过学习,教师深刻认识到,培训者必须不断提高素质,才能真正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意识,才能为基层做好服务工作,才能保证培训质量。

(2)、加强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习性社会的需要,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组织40岁以下教师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authorware5.0培训50学时。并将考核与竞赛结合起来,激发教师学习积极性。

(3)、强化教师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开展专题论坛活动,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结合教师专业化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训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4)校本培训管理

学校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建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校长、主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副校级干部任副组长,由师资培训科研办公室具体组织管理工作。学校为每位参训教师建立档案(一人一档),记入继续教育学分。并与评优、评先、晋职等挂钩。

(二)、培训者培训。

为把我校建设学习性组织,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组织起草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师德培训、计算机应用培训、继续教育科研课题论坛活动。教师积极性较高,学习兴趣较浓,效果明显。同时组织教师参与市区组织的各项培训。

1、北京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各学科培训者培训:

2、计算机教师参加因特未来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培训;

3、推荐教师参加英语全国骨干教师、普通话新大纲、初中政治和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4、组织小学教师参加北京市小学数学、语文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等。

5、推荐和组织政治、地理、英语、化学、物理教师参加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我校教师普遍反映受益匪浅,对提高培训者素质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训,拓展了培训者的学科知识面,在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也有较大提高,为更好的开展我区教师培训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础。

(三)教育科学研究

1、根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 的教学反馈、优秀案例评选、学分反馈等项培训工作,组织编写了 区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选编》。

2、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学习体会的评定学分工作,并将优秀论文编辑成册。

3、强化研究意识,开展研修活动。学科教师围绕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探究的主题,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专题研究。本学年末,根据研究情况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撰写论文,学校组织论文评审,评选论文等级,学校给予奖励,并召开学年度继续教育教学、管理论坛会,组织编写十五继续教育论文集。

4、开展继续教育论坛活动。本学期论坛的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学期末共征集教育教学及教育教学管理论文25篇,评出一、二等奖,中奖率占50%。为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坚持校内外调研制度。教师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听课、评课、教学研究、专题研讨等活动,其中本学期教师听课共计380节,人均达到了20 节。把继续教育的教研、教学活动着眼点放在适应教师新课程需要、为基层教学服务上,深受基层中小学的欢迎。

6、发挥教学指导组作用。本学期教学指导组的任务:

组织新教师学科专业培训的开课汇报。共有13位教师讲述了本人授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并就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会的教师深深感到:这种开课汇报形式好,教师间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本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各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开展教学观摩课、研究课、公开课活动;

组织继续教育论坛,制定教学论文评审条件,开展论文评审活动,为我校建成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出谋划策。

三、本学期教学效果

1、培训。

(1)本学期圆满的完成了学历教育、研究生课程班和继续教育的各项培训工作,得到基层学校、教师和联合办学单位的一致好评,培训效果好。

2、获奖。

(1)继续教育办公室和我校英语教师(张淑清)组织指导了我区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参加北京市远郊区县小学英语教师技能展示大赛,并获得最佳教学设计奖,捧得奖杯和奖状。

(2)学历教育获得北京市师范大学2015年函授教育先进单位奖励。

(3)普通话水平测试获得北京市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3、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1)继续教育办公室组织部分我校教师参加编写的《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集》一书初稿审阅、编辑工作已经完成,待出版发行。

(2)学校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组织了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课件和继续教育论文评奖活动,获得一、二等奖教师的比例占参评教师总数的50%。

(3)参与北京市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课题研究,我校承担的子课题《校本培训制度与管理研究》已取得中期成果编辑出版了《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汇编》初稿,发至全市教师进修院、校。

4、教师个人获奖、登载论文、参与教科研课题研究等

(1)刘志田撰写的《信息技术课的实践创新与课堂实践》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一等奖。

(2)王金华撰写的《激发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方法研究》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二等奖。

(3)明纪英撰写的《应用讨论法引导新教师进行讨论式教学》一文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指定刊物信息技术教育 第六期登载;并指导我区两位新教师孙雪涛、赵云撰写了 《心路》《我的教学生活》论文, 在信息技术教育 第九期登载。

(4)张振松撰写的《加强组织管理,切实抓好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工作》发表在《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刊物上。

(5)政治学科郭淑琴、王金华参与了北京市高中教师《生活价值观》课题研究,成为该课题组成员。

(6)王学一被北京教育学院聘请为北京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资源库项目专家。

(7)崔静平获得通州区教育系统名师称号。

四、2015年师训工作特点

3、培训的机构多。北京教育大会召开以后,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与师资培训有关的大学、学院、教研部门等纷纷参与教师的培训,我区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高校联合办学,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提高我区教师的水平。

4、培训的要求高。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和教师本人的需求,对十五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和形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过去教师一人在课堂上讲授逐步扩展到学员上讲台,师生互动,开展教学实践,带着问题进行培训等,突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今年我区针对教师的需求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培训班。有高研班、研修班、新课程培训班、骨干班、专业课专题培训班、学历班、研究生课程班等。聘请了大学教授、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中小学骨干教师等,登上继续教育讲台指导我区教师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培训与管理论文范文第12篇

下面将2015年教学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抓好全区参训教师的教学及教学组织工作

(一)、非学历教育

1.启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公共必修课培训

2.继续教育面授专题培训

为了提高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我们组织全区4209人参加学科面授专题培训。 培训学科小学有语文、数学、科学教育、美术、体育;中学有数学、历史、地理、美术、体育、政治等,通过请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名师讲学,使教师对学科前沿知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全区中小学教师共有800人报名参加培训, 通过学习,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制作教学课件等。

4.新课程改革培训

高中政治教师新课程培训班。共40人参加培训。培训目标:帮助高中政治教师深入理解高中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标的理念、结构和内容,从而提高了高中教师实施新课标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实施新课标、新教材做好师资准备工作。

中学政治骨干教师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研修班。聘请首都师范大学胡玉顺教授到我区担任本班指导教师。培训目标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换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中学地理骨干教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研究研修班 。聘请区级教研员和教改实验区有经验的教师承担培训任务,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带领学员到基层中学开展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区级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修班。共120名骨干教师参加,学习时间为80学时。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学习,参训教师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继续教育专管员、信息员培训

共16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全区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各单位信息员、专管员经过培训,加强了继续教育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6.区级骨干教师培训

本学年主要对区校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共502人参加培训。 对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骨干教师师德水平。并组织骨干教师结合工作实践又撰写了师德案例,区继教办已经对骨干教师上交的师德案例进行筛选,并组织专人将优秀案例编辑成册,拟出版《骨干教师师德论文集》。

7、新教师培训。为了提高新教师的培训质量,本学期修改了十五初期制定的新教师培训计划,更突出实效性、针对性。注重了对新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技能、教学基本功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全区共有261名新教师参加李培训。

8、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由北京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培训项目,自2015年7月开始到今年年底,开展了集中培训、跟踪指导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培训活动。本次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培训效果显著,深受学校领导和学员的欢迎。

(二)学历教育

在学历教育方面,从总的趋势看,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在逐年减少,重点已转入非学历教育,但是学历教育的各项工作没有放松,特别是紧紧抓住考前辅导工作,提高新生录取率。2015年的专、本科考前辅导的应该说录取率在70%左右。由我校教师承担的语文、政治、英语辅导的科目,开始成绩是较高的,对提高录取率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三)校本培训

1.开展《教育热点问题研究》校本培训教材的培训

《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是我区十五继续教育自编教材,教材内容主要是突出先进教育理念的宣传,为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提供帮助。此教材成为了全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理解和领悟的重要参考资料。各学校都组织教师进行了认真的自学,并完成了每人3000字以上的学习体会,全区7218人参加培训。目前,教师通过学习撰写的心得体会等材料已陆续上交区继教办,由继教办组织教师进行成绩评定,并选出优秀文章给予荣誉奖励。

2、抓好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今年6月份区教委人事科、区继续教育办公室对全区部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调研。通过听校长汇报,召开教师座谈会,查阅档案材料,交换意见等形式,较全面地掌握了各单位校本培训情况。通过校本培训调研,我们感到:校本培训是十五继续教育的重要培训形式。校本培训是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受到校长、教师欢迎的一种培训形式,应当广泛推行这种培训形式。但是,校本培训开展不均衡。表现在领导重视程度、教师的认识程度不均衡;学校硬件设施的利用率不均衡;师资队伍不均衡等影响了部分学校较好地开展校本培训。区教委人事科、继教办将调研情况上报教委后,教委认为有必要开展评选校本培训示范校活动,带动全区校本培训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在区教委的领导下,我们将调研与查看基层学校上报材料相结合,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确定了13所中小学为校本培训示范校,确定1所园本培训示范园,通过帮教、帮训、手拉手等形式,发挥优质校的教师、管理人员、设备的辐射作用,带动一批薄弱校,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我区学校办学整体水平,推动全区普教工作走上新台阶。

二、抓好学校校内的教学工作

(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培训

根据北京市教委《关于加强十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和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小学教师十五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结合师资培训工作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十五期间我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及2015年校本培训内容的计划和具体安排。

今年10月学校召开教代会通过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论文评审条件》《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优秀班主任评选条件》。与会代表充分认识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师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发挥教师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自身个性发展,有利于学校学习性组织的建设。并深深的感到开展校本培训是全面提高我校干部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条件。并决定于11月开始培训。本年度的培训重点:

(1)组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教材,采取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并结合本职工作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通过学习,教师深刻认识到,培训者必须不断提高素质,才能真正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意识,才能为基层做好服务工作,才能保证培训质量。

(2)、加强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习性社会的需要,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组织40岁以下教师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authorware5.0培训50学时。并将考核与竞赛结合起来,激发教师学习积极性。

(3)、强化教师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开展专题论坛活动,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结合教师专业化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训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4)校本培训管理

学校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建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校长、主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副校级干部任副组长,由师资培训科研办公室具体组织管理工作。学校为每位参训教师建立档案(一人一档),记入继续教育学分。并与评优、评先、晋职等挂钩。

(二)、培训者培训。

为把我校建设学习性组织,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组织起草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师德培训、计算机应用培训、继续教育科研课题论坛活动。教师积极性较高,学习兴趣较浓,效果明显。同时组织教师参与市区组织的各项培训。

1、北京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各学科培训者培训:

2、计算机教师参加因特未来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培训;

3、推荐教师参加英语全国骨干教师、普通话新大纲、初中政治和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4、组织小学教师参加北京市小学数学、语文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等。

5、推荐和组织政治、地理、英语、化学、物理教师参加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我校教师普遍反映受益匪浅,对提高培训者素质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训,拓展了培训者的学科知识面,在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也有较大提高,为更好的开展我区教师培训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础。

(三)教育科学研究

1、根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 的教学反馈、优秀案例评选、学分反馈等项培训工作,组织编写了 区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选编》。

2、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学习体会的评定学分工作,并将优秀论文编辑成册。

3、强化研究意识,开展研修活动。学科教师围绕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探究的主题,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专题研究。本学年末,根据研究情况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撰写论文,学校组织论文评审,评选论文等级,学校给予奖励,并召开学年度继续教育教学、管理论坛会,组织编写十五继续教育论文集。

4、开展继续教育论坛活动。本学期论坛的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学期末共征集教育教学及教育教学管理论文25篇,评出一、二等奖,中奖率占50%。为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坚持校内外调研制度。教师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听课、评课、教学研究、专题研讨等活动,其中本学期教师听课共计380节,人均达到了20 节。把继续教育的教研、教学活动着眼点放在适应教师新课程需要、为基层教学服务上,深受基层中小学的欢迎。

6、发挥教学指导组作用。本学期教学指导组的任务:

组织新教师学科专业培训的开课汇报。共有13位教师讲述了本人授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并就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会的教师深深感到:这种开课汇报形式好,教师间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本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各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开展教学观摩课、研究课、公开课活动;

组织继续教育论坛,制定教学论文评审条件,开展论文评审活动,为我校建成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出谋划策。

三、本学期教学效果

1、培训。

(1)本学期圆满的完成了学历教育、研究生课程班和继续教育的各项培训工作,得到基层学校、教师和联合办学单位的一致好评,培训效果好。

2、获奖。

(1)继续教育办公室和我校英语教师(张淑清)组织指导了我区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参加北京市远郊区县小学英语教师技能展示大赛,并获得最佳教学设计奖,捧得奖杯和奖状。

(2)学历教育获得北京市师范大学2015年函授教育先进单位奖励。

(3)普通话水平测试获得北京市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3、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1)继续教育办公室组织部分我校教师参加编写的《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集》一书初稿审阅、编辑工作已经完成,待出版发行。

(2)学校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组织了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课件和继续教育论文评奖活动,获得一、二等奖教师的比例占参评教师总数的50%。

(3)参与北京市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课题研究,我校承担的子课题《校本培训制度与管理研究》已取得中期成果编辑出版了《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汇编》初稿,发至全市教师进修院、校。

4、教师个人获奖、登载论文、参与教科研课题研究等

(1)刘志田撰写的《信息技术课的实践创新与课堂实践》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一等奖。

(2)王金华撰写的《激发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方法研究》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二等奖。

(3)明纪英撰写的《应用讨论法引导新教师进行讨论式教学》一文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指定刊物信息技术教育 第六期登载;并指导我区两位新教师孙雪涛、赵云撰写了 《心路》《我的教学生活》论文, 在信息技术教育 第九期登载。

(4)张振松撰写的《加强组织管理,切实抓好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工作》发表在《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刊物上。

(5)政治学科郭淑琴、王金华参与了北京市高中教师《生活价值观》课题研究,成为该课题组成员。

(6)王学一被北京教育学院聘请为北京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资源库项目专家。

(7)崔静平获得通州区教育系统名师称号。

四、2015年师训工作特点

3、培训的机构多。北京教育大会召开以后,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与师资培训有关的大学、学院、教研部门等纷纷参与教师的培训,我区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高校联合办学,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提高我区教师的水平。

4、培训的要求高。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和教师本人的需求,对十五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和形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过去教师一人在课堂上讲授逐步扩展到学员上讲台,师生互动,开展教学实践,带着问题进行培训等,突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今年我区针对教师的需求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培训班。有高研班、研修班、新课程培训班、骨干班、专业课专题培训班、学历班、研究生课程班等。聘请了大学教授、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中小学骨干教师等,登上继续教育讲台指导我区教师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培训与管理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培训;企业管理水平;问题;措施

当前,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工作重心由经济效益最大化转向管理水平。人员是企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尤为必要。尽管企业开展工商管理培训的意识较强,但应制定科学的培训目标、培训体系,保证培训效果。基于此,笔者根据实际从业经验,首先论述了当前工商管理培训存在的问题,而后在此基础上,对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进行了分析,旨在做出重要的分享。

一、当前工商管理培训存在的问题

(1)工商管理培训意识较为淡薄。众所周知,人才在企业生存及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企业加大对人才的培训、管理力度尤为必要[1]。然而,在实际调查中,笔者发现企业的工商管理培训意识较为淡薄,特别是发展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的企业,这些企业在学习、培训中呈现出盲目、片面的特点。在实际调查中,某些企业表示,完全没有必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于工商管理培训上面。目前,很多企业采用督促的方式来管理员工。由此可见,企业对工商管理培训持漠视的态度。(2)工商管理培训师资力量不足。(3)当然,某些企业高度关注工商管理培训,能够充分认识到工商管理培训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注重工商管理培训的企业会定期组织、培训企业管理层。根据调查,很多企业对工商管理培训的认知仅仅停留于表面。加之,某些企业的工商管理培训活动并未深入开展,也就是说,其流于形式。为节省人力、物力,企业倾向于聘用专业性、能力等低的工商管理培训师。此外,工商管理培训师资力量不足,以致培训成效不理想。(4)管理结构与测评形式较为简单。现阶段,很多企业仍采用以往的培训方式来培训企业管理人员。毋庸置疑,企业的出发点极好,但参与培训的管理人员并未端正自身的态度,并未充分意识到培训的价值。在培训过程中,培训师与参与培训的人员几乎零交流,甚至存有“对牛弹琴”现象。

二、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一)强化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意识。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力日益增加。一直以来,企业管理水平关乎着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务必要重视对管理人员的工商管理培训。为强化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意识,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企业所有成员(企业员工及企业领导)应端正自身态度,积极组织、参与工商管理培训,正确认识工商管理培训,以实现企业综合、全面工商管理培训的目标。领导在企业中居于核心地位,其应树立正确的工商管理培训意识,以带动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严格意义上来讲,领导具有鼓励、宣传作用。企业全体员工应摒弃传统的工商管理培训观念,增强参与意识。简言之,企业应明晰工商管理培训对企业长远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注重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严格审查工商管理培训资质。对于有意向竞聘工商管理培训师的员工,应对其的资质进行审查,审查内容主要表现为管理实践、思想政治及理论等;(2)对于持有工商管理培训资格证的人员,须进行二次培训,加强其对企业最新研究成果的了解,以更新其现有的理论知识结构,并对培训方法加以创新、对新的理论知识加以应用;(3)完善培训师组成结构,招纳高素质、高能力的培训师;(4)为培训师创设参观、学习的平台,以使其更好地开展培训工作。

(三)改革工商管理培训方式及内容。工商管理培训工作具有内容复杂、层次高、难度大、任务重等特点。鉴于此,改革工商管理培训方式及内容尤为必要。就当前发展趋势来看,工商管理培训更具现代化、多元化。目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工商管理培训应积极采用先进的培训方式。此外,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讲座式教学法等教学形式应运而生,极大的提高了工商管理培训质量。与此同时,除了培训企业管理人员理论知识,还应培训其的思辨、创新、举一反三等能力。

(四)健全工商管理培训考核机制。从考核内容角度来看,其应涉及理论知识、实践,并贴合被考核人员的实际情况。此外,考核应具备针对性及启发性特点,以强化员工参与培训的意识、端正态度,进而大大提升培训效果。如此,企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便能得到保障。

结束语:总而言之,工商管理培训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激励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等具有非凡的意义。希冀,我国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工商管理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以促使企业管理水平大大提高,进而满足企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培训与管理论文范文第14篇

一、培训对象

培训对象为经各地级市教育局以及区直中职校推荐的广西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

二、培训目标

(一)通过培训学习,学员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一般方法与过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的过程与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方法,增强学员专业发展的意识。

(二)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课件开发、说课、评课及相应教育技术应用实践,学员能够熟练地从事信息化教学设计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能够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与开发实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并且能够对其他老师起指导和示范作用。

(三)学员了解国内外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动向和新成果,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规范、方法、技巧,为成为“研究型”教师打基础。

(四)学员学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网络化学习与个人知识管理能力,进而促进自身的教师专业发展,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信心和能力。

同时,本期培训班将形成以下培训成果(全体学员均要完成的“五个一”作品):

1.一节45分钟课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2.一节45分钟课的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或专题网站。

3.利用教学设计、课件或专题网站进行一次模拟教学(说课)或制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信息化专业发展规划。

4.建立一个教学博客。

5.在博客上发表一系列培训日记(周记)、学习心得、技术总结、说课反思、教学叙事等。

三、培训内容

(一)理论模块

1.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2.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一般方法与过程;

3.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的过程与技术;

4.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

5.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方法;

6.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的规范与方法。

(二)实践模块

1.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践;

2.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或专题网站设计与开发实践;

3.信息化教学实践(模拟课堂教学:微格教学、说课);

4.教学博客开发与博客圈管理实践;

5.教研与论文写作实践;

6.网络化学习能力与个人知识管理实践。

四、培训方式

(一)针对中等职业学校注重实用性、实效性的特点,拟采取“以受训学员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个性化、网络化、高效率、灵活机动”的培训策略。坚持学用结合、学研结合,采取“理论教学+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开发实践+技术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模式。

(二)加强分层次、订单式、专题性教学,使学员各取所需,做到因材施教。加强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基础的学员,恰当地把握培训的深度和广度。

(三)技术培训、教育理论指导和专业发展引领并举。

(四)创新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理论教学采取以讲授法为主、案例分析与互动对话为辅的教学策略,力争在短时间内拓宽学员在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知识面和视野,同时结合活生生的案例,加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技术培训主要采取“双主”教学模式和包括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在内的多样化的培训手段,主要以任务驱动与案例教学为主,即“范例演示赏析与评价学习借鉴基本技能训练、模仿技术研究改造、改良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理论、理念于活生生的案例、课例、课件范例和制作实例。精心挑选教学案例,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如网络课程),针对不同基础、不同学科背景的各类学员,设计不同的学习界面供选用。教学评价以电子作品集为主导,师-生和生-生共同反思,学员自评、教师点评和学员互评相结合,建立基于师师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

(五)以人为本、加强班级管理和人文关怀,协调好学员、主讲教师、辅导教师、班主任等各方面的关系,使之形成合力。

(六)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加强指导。建立培训公共邮箱、qq群、博客圈,通过网络互动形成学习共同体。

五、培训时间与地点

六、培训经费

七、培训组织与管理

为了确保培训质量,实行项目管理、分层管理、协同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一)培训单位组织考核。学员参加集中培训后的学习成效,由培训单位组织理论知识测试与实践考核予以评估。

(二)送培学校建立成长档案。学员所在学校对本校学员的工作采取“成长档案”管理方式,促进学员在岗进行网络学习和开展校本实践研修,实现自主发展。

培训与管理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组织氛围 执行机会 社会支持 技术支持 培训成果转化

一、引言

培训成果转化指接受培训的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培训所学内容的程度。所学内容中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它在培训评估体系中因直接影响培训实际效果的产出,成为近二十年来众多学者和企业管理者关注的重要课题。它作为培训评估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势必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只有找到影响其转化的关键因素,实施行之有效的干预,才能使员工在实际工作中持续、有效地应用培训所学。

在以往的研究中,对培训成果转化影响因素的研究方向多指向个体因素和培训系统自身因素,组织环境对其影响的研究涉及较少。因此本论文将就组织环境中组织氛围、社会支持、执行机会和技术支持对其是否存在影响以及如何影响的进行具体的研究和论证。

二、文献综述及研究假设

(一)培训成果转化

Taylor(1992)认为,受训者将参加培训后获得的知识、技能有效地运用到工作当中即为培训成果转化。张阳(2008)指出其实质是“通过对培训内容及课程资源的利用达到培训的预期目标,使培训内容转化为员工的操作技能和行为方式,并通过培训带动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最终带动企业整体业绩以及形成良好的投入产出收益”。因此,本论文结合案例企业的现状和员工的工作表现认为,培训成果转化重点强调了两方面内容:一、员工接受培训后在工作中应用所学的程度和培训前后其行为的改变;二、组织环境是培训成果转化必不可少的外部环境。

由此可见,培训成果转化过程中员工培训后的具体行为与所依赖的工作情景间存在着适应程度上的差异,会受到工作情景的影响。

(二)组织氛围

组织氛围是指“来自于管理、工作和组织对正式和非正式的培训活动的可感知的支持”。员工对来自于组织内部各种各样的、或促进或阻碍培训中所学知识、技能、行为方式应用于工作中时工作环境特征的感觉(即组织氛围),成为影响培训成果转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它是组织环境的鲜明特征和员工对这些鲜明特征感知和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

(三)社会支持

支持是组织内部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环境的一种体现,它反映了受训者上级或组织管理者对受训者通过学习后创新和获得技能并应用于实际工作所给予的鼓励与奖赏的程度。以往的研究将其具体划分为管理者支持和同事支持两个维度。组织通过这种方式使员工清晰地了解到个人在公司培训和职业发展中的角色和价值。因此本论文从社会支持的两个维度出发,了解在企业中社会支持是如何影响培训成果转化的,并验证其维度对培训成果转化的影响程度。

(四)执行机会

执行机会也称所学技能的实践机会,即组织能为受训者提供的应用培训所学的机会。企业经常会通过对员工进行多样化的培训来提高其素质以达到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目的,所以员工接受培训后只有将培训中所学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培训才更具有现实意义。它包含了三种体现形式:一、应用范围;二、活动水平;三、任务类型。

(五)技术支持

技术支持也称工作支持,是组织内部具体操作或技术系统。从组织内设计的角度形成对持续学习的影响作用和对受训者知识技能在工作中转化的灵活性提供促进性的支持,通过工作设计的方式向受训者表明培训的重要性,以及通过提供试验、应用培训中所学知识技能的机会使受训者能够将培训中的各种收益得以实际施展并帮助和促进其转化。

(六)影响培训成果转化的组织环境

1、组织氛围和培训成果转化的关系

在生产制造型企业中,管理者因对生产技术的关注,而往往忽略了组织氛围对培训成果转化的影响。Holton(1996)建立的评价模型中认为,影响培训成果转化的因素之一就是组织氛围。王鹏等人(2002)的研究结果证明,组织氛围对培训成果转化的影响比个人因素的影响更大。本论文将对组织氛围与培训成果转化的相关性作实证研究,探索组织氛围对培训成果转化的影响。

2、社会支持与培训成果转化的关系

诸多中外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对培训成果转化有显著影响。企业通过管理者支持使员工感受到来源于组织的尊重和信任,通过同事支持帮助员工在工作中积极运用培训所学,进而提高培训成果转化的效果。本文将通过实证探讨社会支持两个维度对培训成果转化的影响。

3、执行机会与培训成果转化的关系

Luthans和Kreitner(1985)的结论显示,执行机会是影响培训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员工获得的能够将培训中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机会可以提高培训成果转化的效果。本文通过实证探讨执行机会对培训成果转化的影响。

4、技术支持与培训成果转化的关系

Goldstcin和Rouillicr(1993)实证得出技术支持对培训成果转化产生重要影响。企业通过加大对培训的资金投入,提供充足的相关设施,并为员工搭建信息共享平台,进行经验分享和交流,提供专家指导,用以帮助员工解决培训后技能应用过程中的困惑和难题,进而提高培训成果转化效果。

综合上述对组织氛围、社会支持、执行机会、技术支持和培训成果转化的探讨,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H1:组织氛围对培训成果转化有正向显著的影响

假设H2:社会支持对培训成果转化有正向显著的影响

假设H3:执行机会对培训成果转化有正向显著的影响

假设H4:技术支持对培训成果转化有正向显著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

为了探讨组织环境背景下的组织氛围、社会支持、执行机会、技术支持对培训成果转化的影响,本章将采用演绎法的商业研究方法论来进行论证,通过调查问卷进行定量研究的方法,得出变量间的关系,再使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回归分析法验证研究假设。

本论文参考以往学者研究的量表,结合导师的建议,设计出研究变量的初始量表,最后形成问卷的初稿。

本论文问卷共为六个部分:一、员工个人属性量表;二、组织氛围量表,内部一致性为0.865;三、社会支持量表,内部一致性为0.743;四、执行机会量表,内部一致性为0.807;五、技术支持量表,内部一致性为0.793;六、培训成果转化量表,内部一致性为0.851。问卷第二、三、四、五、六部分均采用李科特五点量表法。本论文的抽样对象是所选案例企业全体在册员工,本次调查共分两个部分:一、预试调研:预试问卷共发放20份,回收有效问卷17份,通过信度检验,五个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值均在0.7以上,表示问卷信度良好。二、正式调研:正式问卷共发放252份,回收有效问卷219份,有效回收率为86.9%。

四、数据分析

本论文使用统计分析软件,采用回归分析验证研究假设。各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数据如表4-1所示:

以上研究数据显示,组织氛围、社会支持、执行机会和技术支持对培训成果转化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研究假设H1、H2、H3、H4均获得验证。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创造积极有利的组织氛围,增强员工使用培训所学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培训成果有效转化。说明组织氛围越好,员工的工作热情越高,在工作中应用培训所学的动机越强,个人的工作行为和态度将得到改善。这与Rouillie和Goldstein的研究结果一致。

2、社会支持各维度对培训成果转化都有显著影响,说明企业中管理者和同事支持程度越高,培训成果转化效果越好。这与安鸿章,时勘(2009)的研究结论相吻合。

3、执行机会对培训成果转化的影响显著,说明在企业中员工应用培训所学的范围越广、次数越多、工作的难度越高,则培训成果转化的效果越好,培训才具有意义。这也印证了缪春光(2010)的研究结果。

4、技术支持对培训成果转化也有正向显著影响,说明企业通过加大对培训的资金投入,提供充足的相关设施,并为员工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提供指导,帮助员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而提高培训成果转化效果。这一结论与韩晶晶(2010)相符合。

(二)管理建议

综合上述研究结论,对企业如何促进培训成果有效转化提出几点建议:

1、提高管理者认识,塑造公平公正的组织氛围

生产制造型企业多注重员工技能培训而忽略了组织氛围建设,导致培训与实际工作脱节,影响了培训效果。只有塑造积极、公正、开放性的组织氛围,才能使员工深刻地感受到来源于组织的支持,使员工积极参加组织培训,并通过个体工作行为的改变提高个人绩效从而达到改善组织整体业绩的目的,推动企业发展。

2、提高有效的社会支持

培训成果转化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有效提升,企业就要为此提供必要的支持。首先提高管理者支持程度。管理者积极为员工解决实际工作中需要的各类资源和设备,在员工应用培训所学出现失误时不轻率处罚和责难,采取激励手段促进员工对培训内容的运用。其次搭建员工间的信息平台,促进培训成果有效转化。在组织环境中个人工作需要企业各部门及其同事的支持与配合。同事的支持程度在培训成果转化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可以在组织内部采取面对面交流、经验分享讲座、内部期刊宣传、资深员工咨询指导等多种形式,促进员工间的沟通与交流,增强培训成果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3、增加实践机会

员工应用培训所学的实践机会一是自己在工作中主动寻找;二是来自于管理者的工作安排。有较多实践机会的员工其学习的内容掌握的更牢固,所获得的能力维持的更长久。也就是说实践机会越多,越有利于培训成果转化。当然,企业也不能因此而盲目地增加实践机会。要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如员工个人意愿、管理者态度及培训内容与工作相关程度等进行调整。

(三)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建议

本论文因为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只选取了影响培训成果转化的组织环境变量进行研究,只对生产制造行业中的一个案例企业进行了调研,希望未来研究在增加自变量选取的数量同时,扩大样本量及调研问卷的发放范围,来考察不同行业对培训成果转化的不同影响。

参考文献:

[1]黄冬冬.酒店员工培训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2011.

[2]陈志标.企业培训项目成果转化模型设计.2008.

[3]张阳.企业提高培训转化效率的因素分析[J].经营管理者,2008,(13):163-164.

[4]徐芳.培训与开发理论及技术.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缪春光.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培训转化影响因素研究.2010.

[6]韩晶晶.酒店培训效果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国际品牌R酒店为例.2010.

[7]王鹏,杨化冬,时勘.培训迁移效果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2, (1) :69-72.

[8]王秀娟.影响国有企业管理培训迁移效果的组织因素分析[D].苏州:苏州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