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幼儿学数字启蒙教育范文

幼儿学数字启蒙教育范文

幼儿学数字启蒙教育

幼儿学数字启蒙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学;幼儿;启蒙教育;方法

数学作为一门具有非常强的逻辑性及思维性的学科,对开发幼儿的智力有着非常好的作用。目前在幼儿数学启蒙教育中主要是应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加强教学效果,并从开发幼儿智力的角度上培养其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打开幼儿的思维空间,使其形成数学思维及逻辑思维,为日后幼儿身心的全面及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目前在启蒙教育中如何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是教师需要着重注意的问题,从而在幼儿启蒙时期对其智力及思维进行有效开发。

一、激发幼儿的兴趣以调动其主观积极性

兴趣是保证幼儿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最基本条件,由于数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及运算性,因此在学习中难免会使幼儿感觉其枯燥、乏味,因此幼儿在学习数学时通常兴趣不高,更不愿意主动去学习数学。再加上受年龄特点的影响,幼儿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其它东西吸引,造成幼儿在面对较为枯燥的数学内容时无法集中精力,影响其学习效果。

因此,在数学启蒙教育中需要教师研究如何培养幼儿的兴趣及如何使幼儿的注意力可以集中在数学学习上,从而使其可以有更高的主观积极性进行课堂学习活动。首先,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创造轻松、快乐、活跃的课堂环境,使幼儿可以积极的融入到课堂活动中,使其在数学学习中一直维持着高昂的学习兴趣;其次,创新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内容过于枯燥,造成幼儿出现坐不住的现象,而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从幼儿感兴趣的角度进行情景教学可以在极大程度上提高幼儿在数学学习中的参与度,同时教师也需要注意不断的丰富原有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从根本上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二、借助实践活动课程来实提高数学学科教学的质量

受天性影响幼儿无法在原有的灌输式教学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快乐,同时在幼儿时期其思维及逻辑并没有形成完整的认知模式,因此在进行数学问题的思考时会依据自己的认知去进行理解,在没有良好启蒙教育的情况下,幼儿在思考数学问题时很容易出现偏差,形成一个特定的印象,此时产生的认知错误很可能会对其日后的学习产生持续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实践活动来进行游戏教学,在实践的过程中帮助幼儿形成特定的数学认知。目前在幼儿的感官世界中其主要对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东西有确切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掌握此点来进行时间教学。例如,在儿歌“1像铅笔直又直,2像小鸭水上漂,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飘,5像秤钩来买菜……”中其将数字具象化,利用此点进行数字教学可以有效加深幼儿对数字的印象,使幼儿在娱乐中掌握数字内容。并且教师需要充分应用教具来帮助数学教学,例如,在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派发足够数量的小教具来进行教学,教师可以给出“5+2=?”“6-3=?”此类的问题,让幼儿根据数字进行教具的摆放,这样既可以锻炼其加减法的运算能力,又可以提高幼儿差数的能力。

三、以数学故事来渗透教学

内容丰富且有趣的故事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并且幼儿会对故事中存在的数学问题进行仔细的聆听及思考,使其在故事所营造的想象世界中对数学内容进行自发的思考及感受。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结合小学生的兴趣来编故事,在为幼儿讲故事的过程中完成数学教学。在幼儿的年龄阶段其对动物、童话、魔法等元素的故事更感兴趣,在故事中教师可以将这些作为故事主题融入数学元素。

例如,教师可以让小朋友事先在家里带来一些坚果(花生、栗子、瓜子都可以),然后为小朋友们讲故事:“小浣熊的好朋友小松鼠过生日,他带着10颗坚果穿过森林去为小松鼠过生日,可是小浣熊没有注意到装坚果的袋子漏了一个洞,见到小松鼠后袋子里只剩下3颗坚果送给了小松鼠,一路跟在小浣熊后边的小兔子捡到了4颗坚果,加上自己准备的2颗坚果一起送给小松鼠,请问一路上小浣熊丢了几颗坚果?小兔子一共送给小松鼠几颗坚果?最后小松鼠得到几颗坚果?”在讲完故事后教师可以让小朋友们拿出准备好的坚果来进行数学问题的解答,通过故事内容的发展来引导小朋友进行数学思考,并加深幼儿数学运算的印象,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四、以游戏的方式来落实数学教学

游戏教学法是当前针对幼儿以及小学生年龄段的学生所常用到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幼儿数学启蒙教学中,游戏教学方法的作用尤为凸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内容来实现游戏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借助游戏玩耍的形式来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并在游戏的过程中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教师的积极引导来促使幼儿学到这一知识内容。当前,很多幼儿园都设置了活动区角,教师可以借助活动区角中现成的教具来展开游戏内容,比如搭积木的游戏,在给出相应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的去搭建这一图形,或是以小组为单位,以合作的方式来搭建积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确保能够在愉快的游戏中认识图形。并落实因材施教,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落实因材施教,结合学生本身的能力素质,有针对性的来实现教学方法与内容的设计,并要根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反思来明确学生所存在的不足,进而落实相应的辅导工作。

五、结语

在幼儿数学启蒙教育中教师最主要的就是掌握幼儿的心理特点及兴趣点,从游戏、故事、实践等方法中探索出适用于幼儿思维发展的教学方法,同时也要注意重视数学所具有的启蒙意义及智力开发的作用,发挥出其在幼儿时期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 贾宗萍.幼儿数学启蒙教育的策略述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5(10):94-96.

幼儿学数字启蒙教育范文第2篇

1.1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养成

现阶段我国幼儿多以独生子为主,与家人、伙伴的交流较少,导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往往缺乏社会集体性的意识,缺乏对社会以及他人的关爱度。而国学启蒙教育中很多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教育都可以很好地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增强他们对社会、对他人的关爱和分享意识。如《三字经》中所说的“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就讲到了两个故事:“黄香温席”和“孔融让梨”,这两个故事我们便可以因势利导地教育幼儿要学会对父母、对老人的尊敬,并且同时也要学会对兄弟姐妹、对朋友的尊重,要学会谦让、学会与他人分享,这些都非常有利于培养他们对自己是一个“社会的人”而非单纯是一个“个体的人”的认知度,增强他们的社会群体意识。

1.2有利于幼儿良好道德水平的养成。

幼儿在3岁以后,逐渐开始形成道德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这个时候就必须要开始加强学前教育中的道德教育,《三字经》中所说“首孝悌,次见闻”更是将道德教育置于了知识教育之前。因此在对幼儿进行国学启蒙教育之中便要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道德认知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都含有非常丰富的道德观念、道德判断和道德思想,通过诱导幼儿阅读背诵这些国学启蒙读物,这些道德观念便会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地深入贯穿到他们的头脑中,并通过联合家庭教育在日常行为中反复强化,便会形成一个良好的道德规范,提高幼儿的道德水平。

2学前教育中国学启蒙教育的材料甄选

我国传统国学内容非常丰富,但是其中既有优秀的东西,也有被社会淘汰的落后的东西,因此我们在国学启蒙教育中对国学读物的选择便显得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那些最优秀的并且符合幼儿特点的材料进行国学启蒙教育。

2.1材料选择以节奏感强的为主

学前教育中的国学启蒙教育不仅涉及道德的教育,其实也是幼儿语言教育和识字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鉴于幼儿的语言水平,国学启蒙教育的材料选择便应当以句子短、节奏感强、朗朗上口、适于诵读的读物为主。而我国传统的识字课本《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便都具有这样的特点,都可以用来对幼儿进行国学启蒙教育。《三字经》一书,其内容包括历史、天文、地理、道德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可以说是一种集合了识字、道德和历史教育的综合性国学启蒙读物;《千字文》也包含了大量天文、地理、自然、生活、历史、道德等方面的大量内容;《弟子规》则编写了具体的行为规范,对幼儿如何待人接物、如何与人交往都有着非常好的教育作用,是一部培养孩子道德水平的上好读物。我建议在国学启蒙教育中当以以上三种读物为主,这些读物中都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养成幼儿良好的道德规范都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2.2材料要进行二次甄选

同时,对这些读物我们还要进行一些重新的编排和选择,要选择那些最能发挥教育意义的内容,最适合幼儿特点的教育内容,对于那些远离社会现实的或者过于深刻地要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删减或改编,而对于那些封建糟粕的东西则要坚决地删除掉,以最大程度发挥这些国学启蒙读物对幼儿教育的积极作用,坚决避免一些消息影响。

3学前教育中国学启蒙教育的教学方式

我国国学内容丰富、知识量大,但是如何结合幼儿特点进行教育,从而发挥国学启蒙教育的良好作用,也是当下国学启蒙教育中面临的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我认为国学启蒙教育的教学方式应该是以诵读为主,配以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

3.1以诵读为主

诵读是国学启蒙教育中最传统却也是最主要的不可缺少的一个方法。在对幼儿进行国学读物的教学时,教师一定要积极引导幼儿对读物进行朗读与背诵,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讲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因为幼儿识字数量有限,所以首先教师要通过自己朗读带领幼儿跟读,这次朗读一定是全篇朗读,不停顿、不教学,从而达到识字的目的,并产生初步记忆,这样的跟读过程要进行三到五次;之后,教师便在朗读的基础上对所读内容进行一些讲解,结合图画、视频、游戏等方法增强幼儿的情境感,在情境中理解所读内容;最后便是带领学生再次进行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3.2生动形象的讲解

以上诵读的教学过程,既是一个死记硬背的过程,但也不单纯地只是死记硬背,而是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在一定的情境中去理解、背诵,因此,在这样一个诵读教学的过程中,讲解这个环节便非常重要了,在这个环节中一定要生动形象,以期发挥学生最大的主动性。在这个环节中可以采用游戏法,让幼儿扮演父母或者朋友的角色,真正站到对方的立场去考虑问题,进而体会到父母、朋友深刻的爱,从而也学会去爱父母、爱朋友;采用情境创设法,如教育幼儿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可以发挥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在心灵深处走进大自然;采用对比法,将两种行为置于同样的场景下,让幼儿进行选择和判断等等,方法有很多,但目的都是将道德形象化,从而更好地完成国学启蒙教育。

4结语

幼儿学数字启蒙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启蒙读物;幼儿教育;传统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非常丰富,其中传统启蒙读物中也蕴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接触到传统文化的机会在不断减少,特别是外来文化的影响,给我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这对我国的文化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传统启蒙读物应用到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进行问题的解决。

一、将传统启蒙读物应用到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1.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

就幼教工作而言,将传统启蒙读物运用进去,能够很好地丰富幼儿教育内容,帮助幼儿实现全面发展。现在很多幼儿园在教学过程中愈加重视多元文化以及国际化,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时候,不但涉及了传统的数学、文字、生活常识,还涉及了英语和美术等等。现在幼儿在幼儿园中需要学习的知识不断增加,这也给传统启蒙读物的应用提供了条件,而《三字经》等一系列的启蒙读物本身含义丰富,朗朗上口,学生学习的时候兴趣比较高,将其加以应用,能够很好地对幼儿的知识面进行扩展。

2.对孩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有一定帮助

幼儿园是孩子认识世界和事物的重要时期,所以,必须做好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若是将传统启蒙读物运用到幼儿教育中去,能够灌输给幼儿传统文化方面的思想,这对我国的文化传承是有重要帮助的,所以应该将其引进幼儿教育中去。

二、在幼儿园教育中应用传统启蒙读物的时候存在的一些问题

1.幼儿园教学过程中,运用传统启蒙读物的次数比较少

现在,很多幼儿园在教学的时候,对幼儿文化知识培养以及幼儿兴趣培养是非常看重的。但是由于幼儿比较小,学习能力比较差,认知能力也不够成熟,所以,更多的幼儿园对幼儿兴趣的培养更加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用启蒙读物的次数是比较少的,这对传统文化教育更好地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2.选择读物的时候比较盲目

现在,虽然有些学校已经将传统启蒙读物应用了进去,但是在进行读物选择的时候,科学性比较差,很多老师在进行读物选择的时候,没有深入地进行读物的研究,随意性和盲目性比较强,甚至有些老师会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读物,这也导致了很多读物不适合幼儿阅读,这对幼儿身心更好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必须有针对性地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进行读物的选择,帮助其更好地学习发展。

三、在幼儿教育中运用传统启蒙读物的对策

现在幼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多,传统启蒙读物的选择应用也不够到位,所以,老师在进行读物选择的时候必须根据幼儿的特点和需要进行,保证选择的读物是真正符合幼儿需要的。

1.提高对传统启蒙读物选择的重视程度

现在很多幼儿园在教学的时候,传统读物选择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老师在选择读物的时候,首先必须真正地认识到读物选择的重要性,有针对性地提高传统启蒙读物的比例,为了让幼儿更好地发展,老师在进行幼儿教育的时候,不但应该重视学生知识能力培养,还应该培养幼儿的道德能力,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其更好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提高其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

2.做好传统启蒙读物的选择工作

我国应该根据实际存在的读物选择问题,成立传统读物编写组,从而给老师的读物选择提供帮助。在进行读物选择的时候应该选择那些符合幼儿身心特点、满足时代需要的读物。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选择出来的读物是适合社会时展以及幼儿身心发展需要的,真正地将学前教育和传统启蒙读物结合在一起,将其作用真正地发挥出来。

在幼儿的发展中,幼儿园教育影响是非常重要的,若是能够在幼儿园教育中,将一些符合时展以及幼儿身心特点的读物添加进去,能够帮助我国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同时也能够丰富幼教工作,幼儿园本身的教学水平也会有明显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乔玉琴.传统启蒙读物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4,08(01):204.

[2]王燕.儿童文学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价值与运用[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72-75.

幼儿学数字启蒙教育范文第4篇

论文内容摘要:文章试图从古代书学教育的发展中汲取营养,探讨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发展方向,以期构建幼儿园书法教育的学科框架,推动书法教育从实用化向艺用化转变以及寻求书法启蒙教育的制度化途径。

党的十七大关于教育的阐述中首次提出重视学前教育。而作为基础教育准备阶段的学前教育,一直游离于义务教育之外,无论是教学园所的分布、教学师资的配备、教学内容的设置还是教材教法的确定等,较之基础教育相去甚远。而当前,书法教育被排挤在主流教育之外,书法启蒙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渐趋边缘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关注书法艺术的发展,就要重视当前书法启蒙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要从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书法教育的核心价值,而古代书学蒙养正是我国传统幼儿书法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古代书学蒙养教育的认知

1.蒙学与书学的概念

蒙学,就是“蒙养之学”,是古代对蒙童进行基础文化知识教学和初步道德养成教育的统称。与小学、大学并列,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周易·蒙卦》有“蒙以养正,圣功也”之说,也就是说,启蒙教育是为了培养人走上正道,是神圣庄严之事。幼儿正处于幼稚蒙昧期,教育就成了当务之急。在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的学校,称为“蒙学”,儿童“开蒙” 称为“蒙养”阶段,接受教育的年龄一般在四至七岁,蒙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儿童识字和书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能够认识并遵从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

书学,则是古代蒙童接受的一种较为初级的、以识字和习字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古代蒙学中各学科的教学仍处在互相包容、互相融合的浑然形态之中,还没有各自独立形成自己完整的体系。就书法而言,是和识字结合在一起的,写字教学与识字教学密不可分。正如清人王筠所言:“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由此可见,书学是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书学也是蒙学的基础与准备。

2.古代书学教育的特征

(1)书学教育目标的实用性

在印刷术尚不发达的古代,大量的抄写工作要由来完成,势必形成对抄手的极大需求。加之科举取士,考生书写水平更直接关乎科场命运。由于抄写的需求和科举的要求,使书法的实用价值巨大,所以书法教育在中国古代备受重视。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习字课程作为书法基本功,在蒙学教育中必然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古代书法教育更加突出书法的实用性,古代书法教育本质是具有强烈工具性的书学教育而非书法艺术教育。

(2)书学启蒙教材的规范性

我国古代书法蒙学教材自先秦至隋代均以“字书”为主,“字”指识字,“书”指书写。字书兼有识字与书写功能。周习太史籀大篆《史籀篇》,秦斯小篆《仓颉篇》,汉习史游隶书《急就篇》。字书随着书体的演变而更替。从唐代开始,书法蒙学教材开始转向专门化,由于书体的演变,属于篆隶书体的字书系列被更系统的楷书识字课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所替代,后者称为“法帖”。“三、百、千”作为蒙学教材,流传最广泛、最久远的要数《千字文》,自唐宋以后,它一直在全国范围内被用作启蒙识字教材,直到清末。

(3)书学评价杠杆的强制性

古代蒙学教育主要是进行基本文化知识的教育和初步的道德行为培养,以识字、写字和背书为主。这一阶段中,习字是识字的有效手段,是书写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古代蒙学习字训练,在课程设置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蒙童的书写水平是其学业的重要标志之一。书法在当时是读书人能否走上仕途的考核标准之一,而选官政策与考试制度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古代书法教育的风向标,直接影响着书法发展的方向和要求。自隋代科举制度产生以后,书法与选官的关系在科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古代书学蒙养与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比较

古代书法教育包括家传、师授和官学这三种途径。家庭教育在古代书法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书法教育的一个重要形态。古代书学蒙养教育在很多方面表现出其不均衡性,在入“小学”之前的年龄层次,即当前的幼儿园阶段,表现尤为明显。首先,书学启蒙教育的受众面很小,仅限于家庭教育层面。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家传式书法教育受家族成员自身水平的制约,只有皇权、士大夫阶级和士人阶层的子孙才能够享受到这种特权。其次,书学启蒙教育的年龄参差不齐。较之家传式书法教育的早期化,师授式书法教育要待适龄才能开始,应该在“小学”前后,入学年龄明显滞后。再者,书学启蒙教育的官方认可度不高,呈游离状态。古代官学中只有“小学”和“大学”两个教育层次,未涉及“蒙学”这一级,这种初级教育大多是民间自发承办的,有私立的,也有宗族主办的,也有官办与公助结合的,当然谈不上制度保障,完全是出于需要目的的自觉行为。

古代的书学蒙养的涵盖面很广,与文字书写教育相关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内容都包含在内,是综合之学。而现代书法教育是一个具有现代学术和学科意义的概念,一般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完成的。即使是不在义务教育之列的幼儿园,书法启蒙教育的开展,也要有科学的教学法、专门编定的教材,还需要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等,已然学科化和专门化。这些教育特征是古代书法启蒙教育所不具备的。

1.早期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时代要求

秦汉时期的幼儿有的在四五周岁就开始学习识字、写字,六七周岁就读完了基本的字书。北齐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篇》中就以切身经历强调及早从学的重要性:“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清初教育家唐彪在几十年的蒙学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启蒙教育思想与方法,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要对儿童尽早施教。认为三至八岁之间的孩子在入小学之前就可以通过识字关。

较之古代,当代学前教育已拥有了幼儿园这样的教育机构,要做到书法启蒙教育早期化已经拥有了完备的物质平台和师资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条件允许,当前幼儿的书法启蒙教育起步可以提前到学前教育阶段。

2.学科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必然趋势

书法作为独立学科的雏形由来已久,早在西周时期,学校教学内容中就有专门的书法教育,书法列入教学内容“六艺”中;汉代增设“书馆”;唐代国子监有“六学”,书学位列其中。西周“六艺”强调个体在礼乐(德行)、射御(军体)、书数(文理)等教育内容全方位的修养,源于古代社会分工还不够细化,学科化进程还很不明确,习字需要依附于识字教育,从而作用于其他诸学,故书法本身还不具备其独立性。

而随着当代文化科技的发展,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已非“六艺”“六学”所能涵盖。书法虽然还有在其他学科中的工具作用,同时依旧保留了书法的德育教化功能,却具备了更大的艺术价值取向,对于书法启蒙教育,不仅要求掌握书法的基本技法,还应该从文化和艺术两个方面来培养,增补书法史学、书法理论、古代文字、国学知识等相关内容,将其作为一门学科对待,使书法启蒙教育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实现学科化成为可能。

3.艺用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终极目标

识字与习字有着密不可分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习字对识字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由此,古代书学教育的实用功能不言而喻。但“书法课”不同于“写字课”。 写字只是要求把字写规范、易识,而书法则包括写字、艺术、文化、审美的内容,是艺术也是文化。艺术形象和文化精神更是书法所追求的境界。

随着印刷技术的普及和办公无纸化,书法的实用性正在急剧弱化,艺用性随之凸显出来。当前书法启蒙教育依旧存在较强的实用倾向,书法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功能得不到发挥,失去了书法教育的发展需要。书法教育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除了功用性,还承担着文化延续、艺术审美等职能,因此,突出其艺用性是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最终目标。

4.制度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基本保障

在传统官学中,没有基础教育“蒙学”这一级。汉代蒙养教育多行于宫廷或官宦家族,到唐宋才逐步推广到一般平民家庭中。但官方办教育的能力十分有限,除宫廷皇家教育外,官方还无法建立初级的蒙学教育。如果说西周至两汉书法教育是制度化之上的自觉,那么,自隋唐科举制度确立,就使书法教育彻底法制化了。从“籀书”“史书”“章程书”“院体”“台阁体”“馆阁体”这一字体、书体的发展线索上,我们可以发现历代统治者对于书法的强大干预。尤其科举制对书法教育的强制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应试者书写能力的提高和书法人才的培养。

古人对书法教育制度化的要求与收效对当前不同层次的书法教育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作为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学前教育阶段,依旧适用。只有加强对书法教育的重视程度,加之教育行政指令的干涉,书法教育才能在启蒙和创新的过程中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这种文教政策的干预从根本上来说又会远远胜过其他因素对书法教育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万应均.浅谈幼儿书法教育中的情感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第7期.

[2]董菱.论书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幼儿学数字启蒙教育范文第5篇

论文内容摘要:文章试图从古代书学教育的发展中汲取营养,探讨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发展方向,以期构建幼儿园书法教育的学科框架,推动书法教育从实用化向艺用化转变以及寻求书法启蒙教育的制度化途径。

党的十七大关于教育的阐述中首次提出重视学前教育。而作为基础教育准备阶段的学前教育,一直游离于义务教育之外,无论是教学园所的分布、教学师资的配备、教学内容的设置还是教材教法的确定等,较之基础教育相去甚远。而当前,书法教育被排挤在主流教育之外,书法启蒙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渐趋边缘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关注书法艺术的发展,就要重视当前书法启蒙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要从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书法教育的核心价值,而古代书学蒙养正是我国传统幼儿书法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古代书学蒙养教育的认知

1.蒙学与书学的概念

蒙学,就是“蒙养之学”,是古代对蒙童进行基础文化知识教学和初步道德养成教育的统称。与小学、大学并列,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周易·蒙卦》有“蒙以养正,圣功也”之说,也就是说,启蒙教育是为了培养人走上正道,是神圣庄严之事。幼儿正处于幼稚蒙昧期,教育就成了当务之急。在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的学校,称为“蒙学”,儿童“开蒙”称为“蒙养”阶段,接受教育的年龄一般在四至七岁,蒙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儿童识字和书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能够认识并遵从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WWW.133229.COm

书学,则是古代蒙童接受的一种较为初级的、以识字和习字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古代蒙学中各学科的教学仍处在互相包容、互相融合的浑然形态之中,还没有各自独立形成自己完整的体系。就书法而言,是和识字结合在一起的,写字教学与识字教学密不可分。正如清人王筠所言:“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由此可见,书学是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书学也是蒙学的基础与准备。

2.古代书学教育的特征

(1)书学教育目标的实用性

在印刷术尚不发达的古代,大量的抄写工作要由来完成,势必形成对抄手的极大需求。加之科举取士,考生书写水平更直接关乎科场命运。由于抄写的需求和科举的要求,使书法的实用价值巨大,所以书法教育在中国古代备受重视。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习字课程作为书法基本功,在蒙学教育中必然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古代书法教育更加突出书法的实用性,古代书法教育本质是具有强烈工具性的书学教育而非书法艺术教育。

(2)书学启蒙教材的规范性

我国古代书法蒙学教材自先秦至隋代均以“字书”为主,“字”指识字,“书”指书写。字书兼有识字与书写功能。周习太史籀大篆《史籀篇》,秦习李斯小篆《仓颉篇》,汉习史游隶书《急就篇》。字书随着书体的演变而更替。从唐代开始,书法蒙学教材开始转向专门化,由于书体的演变,属于篆隶书体的字书系列被更系统的楷书识字课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所替代,后者称为“法帖”。“三、百、千”作为蒙学教材,流传最广泛、最久远的要数《千字文》,自唐宋以后,它一直在全国范围内被用作启蒙识字教材,直到清末。

(3)书学评价杠杆的强制性

古代蒙学教育主要是进行基本文化知识的教育和初步的道德行为培养,以识字、写字和背书为主。这一阶段中,习字是识字的有效手段,是书写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古代蒙学习字训练,在课程设置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蒙童的书写水平是其学业的重要标志之一。书法在当时是读书人能否走上仕途的考核标准之一,而选官政策与考试制度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古代书法教育的风向标,直接影响着书法发展的方向和要求。自隋代科举制度产生以后,书法与选官的关系在科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古代书学蒙养与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比较

古代书法教育包括家传、师授和官学这三种途径。家庭教育在古代书法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书法教育的一个重要形态。古代书学蒙养教育在很多方面表现出其不均衡性,在入“小学”之前的年龄层次,即当前的幼儿园阶段,表现尤为明显。首先,书学启蒙教育的受众面很小,仅限于家庭教育层面。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家传式书法教育受家族成员自身水平的制约,只有皇权、士大夫阶级和士人阶层的子孙才能够享受到这种特权。其次,书学启蒙教育的年龄参差不齐。较之家传式书法教育的早期化,师授式书法教育要待适龄才能开始,应该在“小学”前后,入学年龄明显滞后。再者,书学启蒙教育的官方认可度不高,呈游离状态。古代官学中只有“小学”和“大学”两个教育层次,未涉及“蒙学”这一级,这种初级教育大多是民间自发承办的,有私立的,也有宗族主办的,也有官办与公助结合的,当然谈不上制度保障,完全是出于需要目的的自觉行为。

古代的书学蒙养的涵盖面很广,与文字书写教育相关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内容都包含在内,是综合之学。而现代书法教育是一个具有现代学术和学科意义的概念,一般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完成的。即使是不在义务教育之列的幼儿园,书法启蒙教育的开展,也要有科学的教学法、专门编定的教材,还需要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等,已然学科化和专门化。这些教育特征是古代书法启蒙教育所不具备的。

1.早期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时代要求

秦汉时期的幼儿有的在四五周岁就开始学习识字、写字,六七周岁就读完了基本的字书。北齐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篇》中就以切身经历强调及早从学的重要性:“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清初教育家唐彪在几十年的蒙学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启蒙教育思想与方法,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要对儿童尽早施教。认为三至八岁之间的孩子在入小学之前就可以通过识字关。

较之古代,当代学前教育已拥有了幼儿园这样的教育机构,要做到书法启蒙教育早期化已经拥有了完备的物质平台和师资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条件允许,当前幼儿的书法启蒙教育起步可以提前到学前教育阶段。

2.学科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必然趋势

书法作为独立学科的雏形由来已久,早在西周时期,学校教学内容中就有专门的书法教育,书法列入教学内容“六艺”中;汉代增设“书馆”;唐代国子监有“六学”,书学位列其中。西周“六艺”强调个体在礼乐(德行)、射御(军体)、书数(文理)等教育内容全方位的修养,源于古代社会分工还不够细化,学科化进程还很不明确,习字需要依附于识字教育,从而作用于其他诸学,故书法本身还不具备其独立性。

而随着当代文化科技的发展,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已非“六艺”“六学”所能涵盖。书法虽然还有在其他学科中的工具作用,同时依旧保留了书法的德育教化功能,却具备了更大的艺术价值取向,对于书法启蒙教育,不仅要求掌握书法的基本技法,还应该从文化和艺术两个方面来培养,增补书法史学、书法理论、古代文字、国学知识等相关内容,将其作为一门学科对待,使书法启蒙教育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实现学科化成为可能。

3.艺用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终极目标

识字与习字有着密不可分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习字对识字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由此,古代书学教育的实用功能不言而喻。但“书法课”不同于“写字课”。写字只是要求把字写规范、易识,而书法则包括写字、艺术、文化、审美的内容,是艺术也是文化。艺术形象和文化精神更是书法所追求的境界。

随着印刷技术的普及和办公无纸化,书法的实用性正在急剧弱化,艺用性随之凸显出来。当前书法启蒙教育依旧存在较强的实用倾向,书法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功能得不到发挥,失去了书法教育的发展需要。书法教育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除了功用性,还承担着文化延续、艺术审美等职能,因此,突出其艺用性是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最终目标。

4.制度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基本保障

在传统官学中,没有基础教育“蒙学”这一级。汉代蒙养教育多行于宫廷或官宦家族,到唐宋才逐步推广到一般平民家庭中。但官方办教育的能力十分有限,除宫廷皇家教育外,官方还无法建立初级的蒙学教育。如果说西周至两汉书法教育是制度化之上的自觉,那么,自隋唐科举制度确立,就使书法教育彻底法制化了。从“籀书”“史书”“章程书”“院体”“台阁体”“馆阁体”这一字体、书体的发展线索上,我们可以发现历代统治者对于书法的强大干预。尤其科举制对书法教育的强制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应试者书写能力的提高和书法人才的培养。

古人对书法教育制度化的要求与收效对当前不同层次的书法教育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作为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学前教育阶段,依旧适用。只有加强对书法教育的重视程度,加之教育行政指令的干涉,书法教育才能在启蒙和创新的过程中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这种文教政策的干预从根本上来说又会远远胜过其他因素对书法教育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万应均.浅谈幼儿书法教育中的情感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第7期.

[2]董菱.论书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幼儿学数字启蒙教育范文第6篇

论文内容摘要:文章试图从古代书学教育的发展中汲取营养,探讨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发展方向,以期构建幼儿园书法教育的学科框架,推动书法教育从实用化向艺用化转变以及寻求书法启蒙教育的制度化途径。

党的十七大关于教育的阐述中首次提出重视学前教育。而作为基础教育准备阶段的学前教育,一直游离于义务教育之外,无论是教学园所的分布、教学师资的配备、教学内容的设置还是教材教法的确定等,较之基础教育相去甚远。而当前,书法教育被排挤在主流教育之外,书法启蒙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渐趋边缘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关注书法艺术的发展,就要重视当前书法启蒙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要从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书法教育的核心价值,而古代书学蒙养正是我国传统幼儿书法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古代书学蒙养教育的认知

1.蒙学与书学的概念

蒙学,就是“蒙养之学”,是古代对蒙童进行基础文化知识教学和初步道德养成教育的统称。与小学、大学并列,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周易·蒙卦》有“蒙以养正,圣功也”之说,也就是说,启蒙教育是为了培养人走上正道,是神圣庄严之事。幼儿正处于幼稚蒙昧期,教育就成了当务之急。在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的学校,称为“蒙学”,儿童“开蒙” 称为“蒙养”阶段,接受教育的年龄一般在四至七岁,蒙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儿童识字和书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能够认识并遵从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

书学,则是古代蒙童接受的一种较为初级的、以识字和习字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古代蒙学中各学科的教学仍处在互相包容、互相融合的浑然形态之中,还没有各自独立形成自己完整的体系。就书法而言,是和识字结合在一起的,写字教学与识字教学密不可分。正如清人王筠所言:“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由此可见,书学是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书学也是蒙学的基础与准备。

2.古代书学教育的特征

(1)书学教育目标的实用性

在印刷术尚不发达的古代,大量的抄写工作要由来完成,势必形成对抄手的极大需求。加之科举取士,考生书写水平更直接关乎科场命运。由于抄写的需求和科举的要求,使书法的实用价值巨大,所以书法教育在中国古代备受重视。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习字课程作为书法基本功,在蒙学教育中必然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古代书法教育更加突出书法的实用性,古代书法教育本质是具有强烈工具性的书学教育而非书法艺术教育。

(2)书学启蒙教材的规范性

我国古代书法蒙学教材自先秦至隋代均以“字书”为主,“字”指识字,“书”指书写。字书兼有识字与书写功能。周习太史籀大篆《史籀篇》,秦习李斯小篆《仓颉篇》,汉习史游隶书《急就篇》。字书随着书体的演变而更替。从唐代开始,书法蒙学教材开始转向专门化,由于书体的演变,属于篆隶书体的字书系列被更系统的楷书识字课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所替代,后者称为“法帖”。“三、百、千”作为蒙学教材,流传最广泛、最久远的要数《千字文》,自唐宋以后,它一直在全国范围内被用作启蒙识字教材,直到清末。

(3)书学评价杠杆的强制性

古代蒙学教育主要是进行基本文化知识的教育和初步的道德行为培养,以识字、写字和背书为主。这一阶段中,习字是识字的有效手段,是书写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古代蒙学习字训练,在课程设置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蒙童的书写水平是其学业的重要标志之一。书法在当时是读书人能否走上仕途的考核标准之一,而选官政策与考试制度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古代书法教育的风向标,直接影响着书法发展的方向和要求。自隋代科举制度产生以后,书法与选官的关系在科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古代书学蒙养与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比较

古代书法教育包括家传、师授和官学这三种途径。家庭教育在古代书法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书法教育的一个重要形态。古代书学蒙养教育在很多方面表现出其不均衡性,在入“小学”之前的年龄层次,即当前的幼儿园阶段,表现尤为明显。首先,书学启蒙教育的受众面很小,仅限于家庭教育层面。基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家传式书法教育受家族成员自身水平的制约,只有皇权、士大夫阶级和士人阶层的子孙才能够享受到这种特权。其次,书学启蒙教育的年龄参差不齐。较之家传式书法教育的早期化,师授式书法教育要待适龄才能开始,应该在“小学”前后,入学年龄明显滞后。再者,书学启蒙教育的官方认可度不高,呈游离状态。古代官学中只有“小学”和“大学”两个教育层次,未涉及“蒙学”这一级,这种初级教育大多是民间自发承办的,有私立的,也有宗族主办的,也有官办与公助结合的,当然谈不上制度保障,完全是出于需要目的的自觉行为。

古代的书学蒙养的涵盖面很广,与文字书写教育相关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内容都包含在内,是综合之学。而现代书法教育是一个具有现代学术和学科意义的概念,一般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完成的。即使是不在义务教育之列的幼儿园,书法启蒙教育的开展,也要有科学的教学法、专门编定的教材,还需要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等,已然学科化和专门化。这些教育特征是古代书法启蒙教育所不具备的。

1.早期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时代要求

秦汉时期的幼儿有的在四五周岁就开始学习识字、写字,六七周岁就读完了基本的字书。北齐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篇》中就以切身经历强调及早从学的重要性:“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清初教育家唐彪在几十年的蒙学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启蒙教育思想与方法,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要对儿童尽早施教。认为三至八岁之间的孩子在入小学之前就可以通过识字关。

较之古代,当代学前教育已拥有了幼儿园这样的教育机构,要做到书法启蒙教育早期化已经拥有了完备的物质平台和师资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条件允许,当前幼儿的书法启蒙教育起步可以提前到学前教育阶段。

2.学科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必然趋势

书法作为独立学科的雏形由来已久,早在西周时期,学校教学内容中就有专门的书法教育,书法列入教学内容“六艺”中;汉代增设“书馆”;唐代国子监有“六学”,书学位列其中。西周“六艺”强调个体在礼乐(德行)、射御(军体)、书数(文理)等教育内容全方位的修养,源于古代社会分工还不够细化,学科化进程还很不明确,习字需要依附于识字教育,从而作用于其他诸学,故书法本身还不具备其独立性。

而随着当代文化科技的发展,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已非“六艺”“六学”所能涵盖。书法虽然还有在其他学科中的工具作用,同时依旧保留了书法的德育教化功能,却具备了更大的艺术价值取向,对于书法启蒙教育,不仅要求掌握书法的基本技法,还应该从文化和艺术两个方面来培养,增补书法史学、书法理论、古代文字、国学知识等相关内容,将其作为一门学科对待,使书法启蒙教育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实现学科化成为可能。

3.艺用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终极目标

识字与习字有着密不可分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习字对识字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由此,古代书学教育的实用功能不言而喻。但“书法课”不同于“写字课”。 写字只是要求把字写规范、易识,而书法则包括写字、艺术、文化、审美的内容,是艺术也是文化。艺术形象和文化精神更是书法所追求的境界。

随着印刷技术的普及和办公无纸化,书法的实用性正在急剧弱化,艺用性随之凸显出来。当前书法启蒙教育依旧存在较强的实用倾向,书法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功能得不到发挥,失去了书法教育的发展需要。书法教育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除了功用性,还承担着文化延续、艺术审美等职能,因此,突出其艺用性是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最终目标。

4.制度化是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基本保障

在传统官学中,没有基础教育“蒙学”这一级。汉代蒙养教育多行于宫廷或官宦家族,到唐宋才逐步推广到一般平民家庭中。但官方办教育的能力十分有限,除宫廷皇家教育外,官方还无法建立初级的蒙学教育。如果说西周至两汉书法教育是制度化之上的自觉,那么,自隋唐科举制度确立,就使书法教育彻底法制化了。从“籀书”“史书”“章程书”“院体”“台阁体”“馆阁体”这一字体、书体的发展线索上,我们可以发现历代统治者对于书法的强大干预。尤其科举制对书法教育的强制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应试者书写能力的提高和书法人才的培养。

古人对书法教育制度化的要求与收效对当前不同层次的书法教育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作为当前书法启蒙教育的学前教育阶段,依旧适用。只有加强对书法教育的重视程度,加之教育行政指令的干涉,书法教育才能在启蒙和创新的过程中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这种文教政策的干预从根本上来说又会远远胜过其他因素对书法教育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万应均.浅谈幼儿书法教育中的情感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第7期.

[2]董菱.论书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幼儿学数字启蒙教育范文第7篇

(一)音乐启蒙教育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

研究证实,人的大脑在功能上有明显的分工。大脑的左右半球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协调。左半球负责逻辑思维管理,主要处理与分析语言、数学等方面的抽象思维;右半球主要是处理音乐、美术等形象思维。只有将二者交叉运用才能使得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协调统一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大脑的功能。对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不仅能够使其具备一定的音乐细胞,还能充分发挥幼儿的自身智力潜能。

1.音乐启蒙教育能提升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幼儿启蒙教育的音乐不同意其他的音乐种类,它是与幼儿本身气质相符合的一种纯真、活泼、可爱并且符合幼儿心理特征的旋律。美妙的音乐对幼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能够让幼儿对音乐更加融入、更易理解与接受,同时也影响幼儿的德智发育与创造能力的塑造。幼儿也能够对音乐中的美感与艺术形象进行活灵活现地展现,引起内心与音乐的共鸣。比如在《小老鼠上灯台》的儿童歌曲中,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创意性的表达,激发幼儿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与模仿能力,童真地来表达小老鼠上灯台的肢体动作,扩充幼儿的思维附着力与想象空间,这对幼儿双脑发育起到积极的作用。

2.音乐启蒙教育能够提升幼儿语言能力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最重要的形式就是语言,它能够交流人内心的活动,因此,语言能力的发展在幼儿阶段很重要。音乐为父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方式来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例如:幼儿平时听到一些歌曲逐渐增多的时候,也许会无意间哼哼几句,父母或者幼师这时应该有意识地区鼓励和引导幼儿,而不是去打消他们的积极性。因为此时,幼儿的语言能力在随着提升,并且也使幼儿体会到运用语言的快乐,这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3.音乐启蒙教育有利于幼儿听力和记忆力的发展

幼儿在欣赏音乐时,对音乐的节奏、音高和音色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这能够提升幼儿的听力。另外,幼儿在学习歌曲时,还需要记忆歌词,这又有效促进幼儿记忆力的发育。

(二)音乐启蒙教育可以陶冶幼儿情操

德国作曲家瓦格纳曾说:心灵的器官是音乐,心灵的艺术意识语言是音乐。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热爱音乐是孩子的天性,优美动听、欢快活泼的音乐是满足他们听觉需要最好的刺激。音乐抑扬顿挫的音高、张弛的节奏、起伏的力度以及或缓或急的速度都是来表达音乐的丰富情感。幼儿通过感觉,使音乐输入大脑,对其产生一种不同凡响的情感体验,给幼儿以兴奋情绪的动力。例如:当幼儿情绪烦躁的时候,我们可以给他听轻音乐,不仅能够安抚情绪,还能增加食欲。因此,幼儿经常受音乐熏陶,可以让他们的心情舒畅,内心平静,情绪稳定。

(三)音乐启蒙教育能够促进幼儿德育的发展

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离不开情感这一基础。因此,对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能为他们的德育发展提供良好的情感基础。这一过程往往是潜移默化的,比如,幼儿都很喜欢听的一首歌《安全教育儿歌》,用幼儿天真纯朴的语气、愉快的情绪唱出了歌曲的情节,塑造了鲜明的艺术形象,给儿童以教育启迪:红灯停、绿灯行,危险物品不能摸。这就让幼儿在音乐学习的同时接受了安全教育,使他们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以及形成人与人之间合作的良好道德。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字,还有一把是音符。

二、结语

幼儿学数字启蒙教育范文第8篇

,使幼儿有正常化的行为,建构完善的人格。由于历史时代的局限,蒙台梭利教

育虽然给予儿童自由的选择与发挥的机会,但尚未对幼儿创造力的发展给予足够

的重视。

纵观蒙台梭利教育,除感官与数学两个区域外,并没有为我们提供生活、语言、

科学文化及艺术领域完整、系列的配套教具,而恰恰在这几个领域,文化地域的

特点更加突出,无论是生活习惯、社会风俗,还是语言及文字的表达方式,以及

我们周围的地理、自然环境,不同国家或地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由于幼儿

独有的思维特点和生活境遇,他们更喜欢与“物”交往,在操作物体、材料的过

程中进行学习。作为一名幼师,我认为不仅要吸取其精华,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创

新意识,使蒙台梭利教育本土化,为培育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而努力。

一、蒙台梭利教育与五大领域相结合,使幼儿发展更全面

1.蒙台梭利教育与五大领域相结合,将教具的利用拓展延伸到生活中。生活环境

与幼儿关系密切,自主生活是幼儿自主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生活区,要提供很

多供幼儿练习抓、舀、倒、缝、切、洗、夹、钉等生活技能的学具。在教室里,

幼儿需要的一日生活用具,如剪子、刀具、钉书机、转笔刀、梳子、夹子、针线

等,全部要放在幼儿能拿到、存放方便的位置上,并且每一种物品都有字卡标签

和固定的位置,让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使用,使用后物归原处,培养幼

儿自主生活的能力,同时配合“我是小主人”“我的小手真能干”等主题活动,

做自己能做的事。

2.蒙台梭利教育与五大领域相结合,让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更加敏感

。如蒙氏感官区的“听觉筒”功能,主要是测试幼儿的听觉敏感度,培养幼儿敏

锐的听觉能力。我们将其拓展到认识各种乐器、了解不同的乐器会发出不同的声

音这一方面,并对声音强弱有一定的理解,深化了“听觉筒”的目标。

3.蒙台梭利教育与五大领域相结合,在主题活动中使幼儿在多方面获得选择与发

展的机会。以“好吃的西瓜”主题活动为例,结合主题活动的开展,不同领域中

有关“西瓜”的材料与活动如下:生活区域(剥瓜子器剥瓜子、榨汁器榨西瓜汁

、挖球器挖西瓜球);感观区域(不同品种的西瓜分类,并按大小、轻重排序)

;语言区域(语音盒及拼音卡活动、故事书《小熊买瓜》《猪八戒吃西瓜》等)

;数学区域(按数取西瓜子、西瓜子单双数游戏);科学区域(西瓜的生长过程

);艺术区域(西瓜子粘贴、涂色西瓜)。

4.蒙台梭利教育与科学探究相结合,使活动更加深化。如将感官区的调色板结构

的认识,与五大领域中的“颜色变变变”相结合,通过颜色变化开展一系列活动

。幼儿在学习了红、黄、蓝三原色之后,尝试将三原色混合,变成橙、绿、紫,

粉、棕、灰等其他颜色,由此感受颜色变化的奥秘。

5.蒙台梭利教育与语言文字相结合,中大班的幼儿可以初步感受文字的魅力。幼

儿在学习了象形字后,根据文字的变化进行创意想象。有的幼儿把“象”字想象

成了小屋、驴、蚂蚁、乌龟等,不仅加深了对文字的理解,还锻炼了幼儿的创造

力,让文字变得更有趣味。

6.蒙台梭利教育与家园共育相联系。蒙台梭利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老师和

父母,蒙台梭利把他们称呼为“启导员”,即启发引导幼儿的人。因此,我们要

将家长资源引入幼儿教育,让家长和老师在“面对面”中共同见证幼儿的成长。

(1)组建家长志愿者队伍。我们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发挥不同职业家长的优势,

为幼儿带来不同层面的知识。

(2)做好家校联谊。我们定期发放《幼儿成长册》《精彩瞬间》等跟踪小档案,

向家长介绍家庭教育理念,反馈幼儿的活动情况。定期举行亲子活动,让家长有

机会近距离关注幼儿在幼儿园的情况,能更准确地把握幼儿的成长,更好地和教

师配合,找到教育幼儿的正确方法。

二、通过实践,蒙台梭利教学法在五大领域的创新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首先,在幼儿成长方面,幼儿对事物的处理方法和思维方法都有了逻辑性,从行

到站、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等,是幼儿在活动中自己建立的经验。幼儿的语言能

力更加出色,幼儿能不慌不忙地找出自己想用的词语,大胆明确地表达自己想说

的内容。幼儿的动作纯熟灵巧,在活动中能够形成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而能更坦

然而自主地学习。同时,幼儿也掌握了相应的礼仪习惯和交际能力。

第二,在教师成长方面,充分发挥每一名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优质、高

效、动态而有活力的幼儿园教育。所有参与的教师人格与个性品质都得到了相应

的发展。尊重教师的自利,能够提高教师的创造力。教师们机智、稳重、有

幼儿学数字启蒙教育范文第9篇

党的十七大关于教育的阐述中首次提出重视学前教育。而作为基础教育准备阶段的学前教育,一直游离于义务教育之外,无论是教学园所的分布、教学师资的配备、教学内容的设置还是教材教法的确定等,较之基础教育相去甚远。而当前,书法教育被排挤在主流教育之外,书法启蒙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渐趋边缘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关注书法艺术的发展,就要重视当前书法启蒙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要从历史的角度重新审视书法教育的核心价值,而古代书学蒙养正是我国传统幼儿书法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古代书学蒙养教育的认知 

1.蒙学与书学的概念 

蒙学,就是“蒙养之学”,是古代对蒙童进行基础文化知识教学和初步道德养成教育的统称。与小学、大学并列,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周易·蒙卦》有“蒙以养正,圣功也”之说,也就是说,启蒙教育是为了培养人走上正道,是神圣庄严之事。幼儿正处于幼稚蒙昧期,教育就成了当务之急。在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的学校,称为“蒙学”,儿童“开蒙” 称为“蒙养”阶段,接受教育的年龄一般在四至七岁,蒙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儿童识字和书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能够认识并遵从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 

书学,则是古代蒙童接受的一种较为初级的、以识字和习字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古代蒙学中各学科的教学仍处在互相包容、互相融合的浑然形态之中,还没有各自独立形成自己完整的体系。就书法而言,是和识字结合在一起的,写字教学与识字教学密不可分。正如清人王筠所言:“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由此可见,书学是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书学也是蒙学的基础与准备。 

2.古代书学教育的特征 

(1)书学教育目标的实用性 

在印刷术尚不发达的古代,大量的抄写工作要由来完成,势必形成对抄手的极大需求。加之科举取士,考生书写水平更直接关乎科场命运。由于抄写的需求和科举的要求,使书法的实用价值巨大,所以书法教育在中国古代备受重视。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习字课程作为书法基本功,在蒙学教育中必然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古代书法教育更加突出书法的实用性,古代书法教育本质是具有强烈工具性的书学教育而非书法艺术教育。 

(2)书学启蒙教材的规范性 

我国古代书法蒙学教材自先秦至隋代均以“字书”为主,“字”指识字,“书”指书写。字书兼有识字与书写功能。周习太史籀大篆《史籀篇》,秦习李斯小篆《仓颉篇》,汉习史游隶书《急就篇》。字书随着书体的演变而更替。从唐代开始,书法蒙学教材开始转向专门化,由于书体的演变,属于篆隶书体的字书系列被更系统的楷书识字课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所替代,后者称为“法帖”。“三、百、千”作为蒙学教材,流传最广泛、最久远的要数《千字文》,自唐宋以后,它一直在全国范围内被用作启蒙识字教材,直到清末。 

(3)书学评价杠杆的强制性 

古代蒙学教育主要是进行基本文化知识的教育和初步的道德行为培养,以识字、写字和背书为主。这一阶段中,习字是识字的有效手段,是书写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古代蒙学习字训练,在课程设置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蒙童的书写水平是其学业的重要标志之一。书法在当时是读书人能否走上仕途的考核标准之一,而选官政策与考试制度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古代书法教育的风向标,直接影响着书法发展的方向和要求。自隋代科举制度产生以后,书法与选官的关系在科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古代书学蒙养与当前幼儿园书法教育的比较 

幼儿学数字启蒙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生活化数学; 思想观念;数学智能开发原则。

中图分类号:G623.5

一、研究意义及理论分析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新课程背景下,创设情境教学,为了幼儿园托班孩子在数学领域有更好的发展,对幼儿园托班孩子的数学启蒙进行一系列的研究与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一系列情况反思和解决方案。

(二)相关概念界定

生活化数学:新课程背景下,创设情境教学,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为幼儿提供思考的空间,培养数学实践能力。

数学启蒙教学:数学启蒙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机进行,从中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内容不是枯燥的数字和呆板的几加几、几减几,而是有趣的、有用的。

数学智能开发原则:教育性原则,从幼儿的认知思维特点出发;兴趣性原则,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要善于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性原则,游戏等活动的设计对宝宝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三)相关研究综述

《注重数学启蒙教育 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浅谈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儿童成长视角中的鲁迅启蒙教学研究》是有关数学启蒙的论文,以寓教于乐的方式,结合生活的各个环节帮助孩子感知数学。《教学与管理》中写到启发式教学作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数学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新《纲要》指出:数学的评价应体现目标的多元化、方法的多样化,实行个别化的、关注儿童内在变化和情感体验的评价。教师应充分尊重幼儿的这些不同特点,及时给予鼓励与肯定,教师适宜说上一句赞赏的话,可以成为幼儿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四)理论依据

1.创新教育的理论

数学就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数学教育,源于现实,富于现实,应用于现实"。

2.幼儿园《纲要》科学领域

1)幼儿园《纲要》总则: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导幼儿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特制定本纲要。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2)科学领域目标

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3)科学领域内容与要求

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4)科学领域指导要点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3.建构主义的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理论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二、数学启蒙教学的途径

(一)营建创造的环境气氛

罗杰斯说过:"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

(二)改进教学方法,运用多种科学有效地教学形式发展幼儿创造力

1.交谈活动

通过交谈进行数学启蒙,不需要我们花很多时间去精心准备,只要做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找机会,便可自然而然地进行,从中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2.劳动活动

简单的劳动不仅不会累了孩子,反而能使他们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并从中学到知识,感受到数学是有用的。

3.操作活动

孩子通过自由摆弄物体,获得了数学感知和经验,并对抽象的数学产生了兴趣。

(三)全面发展,注重幼儿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探求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比知识本身的多少更重要,在个性心理品质及能力的培养方面,强调幼儿会学,在提高幼儿不断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全面发展,注重幼儿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四)注重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现在的教师要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要合理介入,在尊重幼儿的前提下给予适当的指导。对能力差、反应慢的幼儿要提供一些探索的时间,要允许幼儿出错,不要急于求成,其实教育也是一种等待。

三、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经过实践和探索达到了合理发展, 2--3岁的宝宝有了简单的数学能力,会数简单的数字。

(一)数一数楼梯上的台阶:对于托班孩子来说,长长的楼梯有时会让孩子感到疲惫而无味,但是实验表明一些有趣的方法,不仅可以让宝宝的数学智能有所提升,而且也会增加宝宝上楼梯的乐趣。

(二)宝宝买东西:宝宝往往固执地要去做而大人不愿让他们做的事情,尝试放手一下,也让宝宝过一下瘾;增加了宝宝的各种体验,让宝宝的生活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呢。

四、几点启示

孩子来自各个家庭,其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思维方式等各不相同,引导孩子去发现、去交流家庭生活中的"数学",将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用自身的教育热情和情绪去感染带动孩子学习数学的欲望,产生对数学的情趣,幼儿一旦对学习感兴趣,就能对他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迁移,终身受益,让孩子一生对数学的情感有极大的影响效应。

五、参考文献

[1] 作者邹兆芳.专著名[幼儿数学活动新编].出版地: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8月1日,第10至180页.

[2] 作者钱继芳.专著名[蒙台梭利幼儿数学教育].出版地: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1日,第1至173页.

[3] 作者周欣著.专著名[儿童数概念的早期发展].出版地: 华东师大,2004年6月1日,第1至334页.

[4] 作者王志明、张慧.专著名[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科学)].出版地: 南京师大,2004年2月1日,第1至290页.

[5] 作者黄红亚 袁允兰.题(篇)名[和小班幼儿玩数学].刊名: 江苏省启东市实验幼儿园上海学前教育,2001年7月1日,第三十二期.第11至14页.

幼儿学数字启蒙教育范文第11篇

幼儿教师是否需要进行幼儿读物启蒙。幼儿启蒙教育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关于幼儿教师是否同样需要进行幼儿读物启蒙的问题却达不成统一意见。在过去很长时间的传统幼儿启蒙教育工作中,大多数幼儿教师坚持“榜样效应”,选择读物往往以是否具有榜样教育意义为中心,经常忽视情节是否生动有趣、孩子是否有兴趣等问题。现如今,虽然幼儿教师对幼儿启蒙读物的看法和选择已经基本突破了以前传统幼儿教育的局限,但还有不少幼儿教师没有真正考虑过我们的幼儿到底最需要什么,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只停留在“教育就是给幼儿一个道理”的层面上。

二、对于基于启蒙教育的幼儿读物选择的思考和建议

(1)根据幼儿的年龄、阅读水平、学习认知水平、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分类

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智力水平和学习认知水平方面不尽相同,选择启蒙幼儿读物时首要考虑的就是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此基础上选择与幼儿阅读水平、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相一致的读物。这样选择出来的读物更能发挥读物的启蒙作用[2]。

(2)幼儿读物的选择应当具有一定的“深度”

幼儿家长和幼儿教师都应当明白,幼儿的心理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许多幼儿读物也许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幼儿目前的认知水平,但只要孩子不排斥,就可以在家长或者老师的帮助下完成阅读,这对幼儿阅读能力、认知能力的提高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幼儿教师和幼儿都需要进行幼儿读物启蒙

幼儿教师是连接幼儿和幼儿启蒙读物的桥梁,幼儿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必然会对幼儿启蒙教育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儿童文学应以儿童为中心,幼儿教师必须真正理解和接受这一理念,只有这样幼儿教师才能把引导作用发挥到最好,使幼儿文学读物真正促进幼儿的智力和思考水平,成为幼儿的精神食粮,使幼儿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提高智力水平。

(4)优秀的幼儿启蒙读物应该图文并茂

幼儿由于年纪尚小,阅读和认知能力都很有限,所以对文字的敏感性不够,但他们却对颜色鲜艳靓丽的图画充满兴趣,图片往往生动形象,容易被儿童接受,因此,真正优秀的幼儿启蒙读物应当尽可能地做到图文并茂,在图片的选择上努力做到抓住孩子的眼球,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在生动形象的基础上,传递给幼儿有关的内涵和道理。

三、总结

幼儿学数字启蒙教育范文第12篇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极大改善、精神文明的提高和发展,以及教育理念、教育水平的不断进步,幼儿的启蒙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1]。基于启蒙教育的幼儿读物选择也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研究,旨在使得更多、更科学、更适合幼儿启蒙的幼儿读物能够服务于幼儿教育。幼儿读物的选择对幼儿启蒙教育至关重要,必须对此加以重视。

一、基于启蒙教育的幼儿读物选择现状分析

(1) 关于幼儿启蒙读物深度的分歧。幼儿年纪尚小,知识缺乏,学习和认知能力较差,因此不少幼儿家长和教师比较倾向于选择一些通俗直白、浅显易懂、能够比较容易被幼儿接受和理解的读物;然而另一方面,许多家长和幼儿教师更加认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该理论认为,幼儿不仅能够完全理解自己已经达到的阅读水平的读物,也可以在家长或教师的帮助下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因此他们认为真正优秀有益的幼儿读物应当通过直白简单的方式,达到表现充满生活易趣的目的,简单而不平庸。

(2) 幼儿教师是否需要进行幼儿读物启蒙。幼儿启蒙教育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关于幼儿教师是否同样需要进行幼儿读物启蒙的问题却达不成统一意见。在过去很长时间的传统幼儿启蒙教育工作中,大多数幼儿教师坚持“榜样效应”,选择读物往往以是否具有榜样教育意义为中心,经常忽视情节是否生动有趣、孩子是否有兴趣等问题。现如今,虽然幼儿教师对幼儿启蒙读物的看法和选择已经基本突破了以前传统幼儿教育的局限,但还有不少幼儿教师没有真正考虑过我们的幼儿到底最需要什么,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只停留在“教育就是给幼儿一个道理”的层面上。

二、对于基于启蒙教育的幼儿读物选择的思考和建议

(1)根据幼儿的年龄、阅读水平、学习认知水平、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分类。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智力水平和学习认知水平方面不尽相同,选择启蒙幼儿读物时首要考虑的就是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此基础上选择与幼儿阅读水平、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相一致的读物。这样选择出来的读物更能发挥读物的启蒙作用[2]。

(2) 幼儿读物的选择应当具有一定的“深度”。幼儿家长和幼儿教师都应当明白,幼儿的心理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许多幼儿读物也许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幼儿目前的认知水平,但只要孩子不排斥,就可以在家长或者老师的帮助下完成阅读,这对幼儿阅读能力、认知能力的提高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幼儿教师和幼儿都需要进行幼儿读物启蒙。幼儿教师是连接幼儿和幼儿启蒙读物的桥梁,幼儿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必然会对幼儿启蒙教育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儿童文学应以儿童为中心,幼儿教师必须真正理解和接受这一理念,只有这样幼儿教师才能把引导作用发挥到最好,使幼儿文学读物真正促进幼儿的智力和思考水平,成为幼儿的精神食粮,使幼儿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提高智力水平。

(4)优秀的幼儿启蒙读物应该图文并茂。幼儿由于年纪尚小,阅读和认知能力都很有限,所以对文字的敏感性不够,但他们却对颜色鲜艳靓丽的图画充满兴趣,图片往往生动形象,容易被儿童接受,因此,真正优秀的幼儿启蒙读物应当尽可能地做到图文并茂,在图片的选择上努力做到抓住孩子的眼球,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在生动形象的基础上,传递给幼儿有关的内涵和道理。

三、总结

幼儿作为一个特殊的年龄人群,理应受到更多更有效的关注和帮助。幼儿的智力水平、阅读水平、认知和判断能力都相对较低,受外界事物、人物的影响很多,优秀的适合幼儿的读物可以帮助幼儿增强阅读水平、提高认知判断和学习能力,不适合的读物将会对孩子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有极大的不利影响。幼儿时的启蒙教育将会对孩子以后很长时间有极大影响。把握好幼儿启蒙读物的选择,将会更加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王靖懿.幼儿读物的选择也应关注“深度”[J].基础教育研究,2011,8(09):143.

幼儿学数字启蒙教育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    幼儿,性启蒙教育

当今社会环境是开放的,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文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媒体传播有关性的信息的渠道非常多样,传播有关性的内容也堪称丰富。而3-6岁幼儿已经进入性蕾期,幼儿需要掌握一些性知识和技能,对幼儿实施早期性启蒙教育至关重要。

1、 3-6岁幼儿性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日益开放的社会环境需要对幼儿进行性启蒙教育。无论是电视剧中的一些亲密的镜头还是各种网站上对性行为或是性知识的文字和视频,对于儿童来说已经是屡见不鲜的事情。然而面对这样的开放环境,儿童所接受的性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儿童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近年来,出现的性侵、猥亵儿童以及性早熟等问题屡见报端,对幼儿进行性教育成为了社会的“被迫需要”,幼儿需要掌握一些性知识和技能,如性别角色、性别侵害、生殖器官等的认识和保护自己的能力。为此就需要教师和家长对幼儿进行提早的性教育,让他们掌握正确的性知识,树立正确的性行为的理念,为日后能够良好的适应社会环境,并对网络中的多样的有关性的信息具有一定辨别和筛选的能力。

其次,高速发育的关键时期需要对幼儿进行性启蒙教育。3-6的幼儿已经具有萌发性别意识、产生性好奇、性骄傲、性别认同等特点,如幼儿可能会向教师或者家长提问,为什么女生没有小鸡鸡?为什么只有男生才会站着小便,而女生要蹲着?男孩子也会时常说:“长大之后我要成为像爸爸一样的男子汉”,女生则会说:“我想像白雪公主一样漂亮”。这些现象都说明,幼儿已经进入了性蕾期。因此,家长和教师对于幼儿在这一时期出现的“特殊”问题、“特殊”行为表示理解并耐心地引导。上述情形说明3-6岁幼儿自身就存在着性认知的需求,不仅如此,在幼儿的关键期对幼儿进行性教育可以保障幼儿健康的性心理,可以让幼儿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以防幼儿日后出现性别混乱、恋童癖、同性恋等问题。

2、 幼儿性启蒙教育的现状分析

在实习、见习以及课题的调查研究中,通过对当前幼儿园教育的观察、对幼儿教师及家长的访谈以及与幼儿的沟通交流中,笔者认为在幼儿性启蒙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2.1、 性启蒙教育实施的路径单一

据笔者与幼儿教师和家长进行访谈结果来看,多数幼儿教师及家长仅仅只通过绘本来对幼儿进行性启蒙教育,教学方法单一,教师缺乏对游戏、手工等其他路径的探索,导致对幼儿进行性启蒙教育的效果不佳,也不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兴趣。

2.2、 性启蒙教育目标不全面

据笔者调查,多数幼儿教师及家长认为对幼儿进行性启蒙教育的实施目标是让幼儿知道男生与女生的不同,并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与技能。这说明幼儿教师及家长对幼儿性启蒙教育实施的目标确定较为笼统,目标理解与掌握并不全面,需要极大加强幼儿教师对性知识的学习。

2.3 、对性启蒙教育活动内容的认知不明确

据笔者与幼儿教师及家长进行访谈和与幼儿沟通交流的结果来看,大多数幼儿教师及家长对性启蒙教育概念界定并不清晰。表现为只是知道性启蒙教育,但是对性启蒙教育的理解并不全面,对性启蒙教育的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不够,对性启蒙教育活动内容认知不明确。

3、 实施幼儿性启蒙教育的有效策略

基于幼儿性启蒙教育现存的种种问题,笔者从幼儿园、家长、社会三个层面提出对幼儿实施性启蒙教育的不同策略。

3.1、 幼儿园性启蒙教育的实施

学校教育在个体的身心发展中占主体地位,因此幼儿园在对幼儿实施性启蒙教育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

首先,充分利用隐性教育的作用,设计主题环创对幼儿进行性启蒙教育。环创设计是每个幼儿教师都会接触到的一项教学工作,也是幼儿在幼儿园每天都会接触到的环境,环创设计总是会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幼儿潜移默化地会受教室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可以设计关于性知识的环创,例如可以通过漫画的形式将性教育的知识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这也是孩子非常喜欢的一种形式,并且可以很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发幼儿的思考。

其次,制作手工,对幼儿进行性启蒙教育。为了更好地让幼儿学习性知识。教师可以将男生女生的某些生殖器官或者是身体上的某些私密部位用手工的方式制作出来,教孩子认识,告诉他们这是属于自己的私密部位,不可以让别人随意触碰。因此,笔者认为只要一线幼儿教师在这个层面多加思考,定能促进性启蒙教育的效果。

再次,发挥显性课程的作用,安排性启蒙教育的课程。除了间接的对幼儿进行性启蒙教育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直接的教学方式进行性启蒙教育,教师也可以通过视频、音像等多媒体的作用,如观看动画片《小威向前冲》或者讲故事等教学方法对幼儿进行性启蒙教育知识的讲解。这种显性的教学方式会使性教育的效果非常明显,也有利于幼儿系统的学习关于性教育的知识和技能。

第四,设计游戏,对幼儿进行性启蒙教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教学方式之一,这一方式十分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设计有关性启蒙教育的游戏,如假扮医生检查、扮新郎新娘、过家家、吵架扭打等这类游戏都可以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帮助幼儿以一种有趣的方式获得性知识和性技能。

最后,利用绘本,对幼儿进行性启蒙教育。绘本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可以将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性知识通过图画通俗易懂地传授给幼儿,是对幼儿进行性教育的一种良好的载体。绘本色彩鲜明,趣味性极强,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绘本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可以用各种各样幼儿喜欢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性知识的传授。

3.2 、家庭性启蒙教育的实施

家庭是孩子的主要生活环境,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和家长在幼儿的性启蒙教育中起重要作用。

首先,重视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对幼儿实施性启蒙教育,仅仅依赖幼儿园一方的力量难以达成良好的效果,必须要家庭和幼儿园的合作,家长应该自觉配合幼儿园老师的工作,并且家长应该积极地查阅和了解对幼儿进行性教育的方法,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提出的关于性方面问题,家长能够很好地解答,而不是对幼儿的这类问题选择忽视,或者认为幼儿提出的问题是不当的对幼儿严厉斥责。

其次,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性教育理念,有针对性的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家长应该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转化几千年来谈“性”色变的观念,适应社会的变化。家长也应该学习和掌握一些正确的性教育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才可以对幼儿进行良好的教导。家长还应该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

3.3、 社会性启蒙教育的实施

社会和社区是人类生活在其中的重要环境,在幼儿性启蒙教育中也不能忽视社会因素的影响和作用。

首先,大力宣传对幼儿实施性启蒙教育的必要性,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家长和幼儿园是否重视性启蒙教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的传播。因此,社会应该充分利用媒体和各种宣传渠道,让大众破除几千年来中国纲常伦理和封建文化的影响,了解对幼儿实施性启蒙教育的重要性,这样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社会文化。

其次,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除了增加幼儿的性知识,提高幼儿保护自己的能力之外,完善相关性侵害的法律法规也很重要,要加大对性侵害不法分子的整治;同时也要健全相关法律制度,防止不法分子找到法律的漏洞,肆无忌惮。只有在完善相关性侵害的法律法规的同时加强对幼儿性知识和性技能,这样才可以使性教育发挥最大的效益。

综上所述,只有幼儿园、家庭和社会都对幼儿的性启蒙教育越加重视,就越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越有利于幼儿素质的提高。本研究基于对幼儿实施性启蒙教育重要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法和调查法的研究探析了当前我国幼儿性启蒙教育实施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个方面提出了对幼儿实施性启蒙教育的策略,以期对当前幼儿性启蒙教育的改善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董芳芳幼儿性教育实施策略浅谈[J].发展2019(08):96

[2]任雪敏,谢宇飞,刘艺敏,等绘本在幼儿性教育中的应用及分析[J]科技风,2020(05):223

幼儿学数字启蒙教育范文第14篇

蒙学又称蒙养教育,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启蒙教育,主要是指对那些处于幼稚、蒙昧状态的幼儿进行的教育。蒙学读物,就是为实施蒙学教学而编成的读本。蒙学读物又称为蒙书、小儿书、古代幼儿读物、蒙学教材等。我国古代一直重视蒙学读物的编写,早在周秦时期就已编写了很多有影响的蒙学读物。西周时,有人编写了《史籀篇》,这是我国历史上记载的最早的幼儿识字课本。西汉时期,以史游所作的《急就篇》影响最大,流传最广。宋元明清时期的蒙学读物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编写的经验,并且开始出现分类编写的现象,使蒙学读物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孙培青在《中国教育史》中,将蒙学读物按其内容的侧重点大致分为五类:第一类是识字教育类读物,如《百家姓》、《千字文》等,主要目的是:教儿童识字并掌握文字工具,综合介绍一些基本知识。第二类是伦理道德教育类读物,侧重于向幼儿传授伦理道德知识以及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准则,如《弟子规》、《小儿语》等。第三类是历史教育类读物,这类读物有的简述历史的发展,有的介绍历史人物的嘉言善行或历史典故,既向幼儿传授历史知识,又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并且逐联押韵,顺口流畅,便于记诵,如姚广柞的《广蒙求》、萧良有的《龙文鞭影》、程登吉的《幼学琼林》。第四类是诗歌教育类读物,如清编的《五言千家诗》、《小学千家诗》、孙沫的《唐诗三百首》等,选择适合幼儿的诗词歌赋供他们学习,对幼儿进行文辞和美感教育。第五类是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识教育类读物,不仅涉及天文、地理、草木、器具、鸟兽、人事、建筑等,还包括农工商各行各业的实用技艺、实际知识和生活常识在内的各种“杂字”。蒙学读物对常识的讲解大多浅显易懂,贴近幼儿生活。如方逢辰的《名物蒙求》、欧阳修的《州名急就章》。在上述各类蒙学读物中,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流传最为广泛,一般合称为“三、百、千”。

二、蒙学读物的价值精髓是当前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

虽然大部分蒙学读物的价值观念体现了它所处的时代特征,但其中不乏具有普遍性的价值观念,这成为当代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

(一)“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当今,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从小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以及正确的自然观念是非常必要的。人对世界的初步认识以及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是幼儿时期,所以在幼儿时期进行正确的自然观教育有助于启发幼儿爱护环境,保护自然的意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在古代的时候也是农耕社会,农业发展依赖于自然,大量蒙学读物中涉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读物中关于人与自然的看法与西方国家的“征服自然”观念有所不同,蒙学读物教育幼儿认识自然与人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要和谐统一。大量蒙学读物中都告诫我们,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人类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即“天人合一”。在《三字经》中,就有直接对自然与人关系的论述:“三才者,天地人。”即天、地、人是世界上三种最基本的东西。这种认识和理解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当今也一直为人所提倡,仍旧是适用的。幼儿教育中启发幼儿认识自然、热爱自然、爱护环境,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对幼儿进行自然观的教育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二)“孝悌”的家庭观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在家庭中培养幼儿的“孝悌”之道是极为重要的。幼儿与人交往中所体现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长幼有序、尊老爱幼等都是“孝悌”家庭观的具体体现。我国古代的多数家庭中,成员结构庞大、分支复杂,具有血亲的家庭成员共同生活在一起,组成一个庞大的家族体系,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之道散见在大量蒙学读物中,例如《弟子规》中有: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幼儿所应继承和发扬的的基本原则为“长幼有序”和“孝悌之道”。目前,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的关爱太多,有的甚至是溺爱,致使幼儿很少体会到父母及他人的爱心,不懂得感恩与回报,因此从小对幼儿进行正确家庭观的引导,教会幼儿懂得亲情、友情,都会对幼儿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蒙学读物中所宣扬的个人对家庭伦理道德规范的遵守,维护了家庭稳定和幸福,进而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孝悌观念一直都是蒙学读物所强调的,当前的道德规范仍强调作为家庭伦理道德的孝悌之道。“孝悌”的家庭观能够推动幼儿全面发展,对幼儿的行为产生约束力。

(三)“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是古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行为规范,不仅富于深邃的哲理,而且闪耀着智慧的火花,散见于各个时期的蒙学读物中,如《增广贤文》中有:“守口如瓶,防意如城。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再三须重事,第一莫欺心。虎身犹可近,人毒不堪亲”。又如《千字文》中有:“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节义廉退,颠沛匪亏。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这些都是强调人性的教育,引导幼儿为人谦和、仁爱、宽厚。如今时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价值理念虽然具有旧时代的气息,但在不断地充实和调整中,一些不适宜幼儿发展的内容被剔除,新的内容被增添进来。在幼儿尚未有不良行为之前,就把行为准则、道德准则灌输给他们,会使幼儿在遇见问题时有可以参照的价值标准,促进幼儿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观。

三、蒙学读物的内容和形式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一)识字教育类读物有助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长期的教育实践和幼儿心理发展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一生中掌握语言最关键、最迅速的时期是幼儿时期,幼儿的早期识字阅读是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蒙学读物的最初目的就是帮助幼儿识字。基于幼儿的识字目的和语言特点,识字教育类蒙学读物行文多采用韵文的形式,句式短小整齐,符合幼儿期语言的句式特点,适合幼儿语言接受水平。如《千字文》、《三字经》等,都以隔句押韵或者三言、四言的形式,短小精炼,琅琅上口,便于幼儿记忆。经常性的欣赏和朗诵会使幼儿对各种语言层次如语音、语感、语义、语法、修辞以及各种语言单位如词、词组、句子和篇章结构等所具有的特征产生较强的直觉敏感性,从而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同时,识字教育类读物内容多选用幼儿日常生活中需要掌握的字词,使幼儿获得语言发展能力以及对事物的初步概念。

(二)伦理道德教育类读物和历史教育类读物有助于幼儿社会认知发展儿童的认知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周围人们的帮助,幼儿的知识、思想、态度、价值观都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幼儿在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幼儿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所以,通过蒙学读物向幼儿传授伦理道德知识和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准则以及介绍历史人物的嘉言善行或历史典故都与幼儿的社会认知发展相适宜,激发和促进幼儿内在潜力的发展。幼儿通过蒙学读物认识到各种行为标准和社会价值观,如《弟子规》中的“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就是对幼儿在社会礼仪方面所作的细致规定。在历史教育类读物中通过大量的举例论证,为幼儿提供榜样示范。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通过观察可以学习某些行为或人格品质。由于儿童天性喜欢模仿,可利用广为流传的道德故事中人物的优良品性来激发幼儿榜样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蒙学读物中,尤其是历史教育类读物中,以榜样故事的形式为幼儿提供一个个鲜活闪光、形象逼真的榜样示范内容,有利于幼儿通过榜样的模仿习得社会规范,促进幼儿社会认知发展。

(三)诗歌教育类读物有助于幼儿艺术领域发展目标的实现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艺术领域包括两方面的目标: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目标在于使幼儿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诗歌教育类读物多以韵文的形式进行内容组织。内涵丰富,文字优美,考虑了幼儿的接受水平和兴趣需要,多种文本形式交错运用,读起来才不至于乏味枯燥,并且五言和七言绝句都有严格的格律,只要按照这些格律,顺着音调,幼儿可以进行吟诵,其音乐性特点很适合幼儿学习,使幼儿充分感受到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在情感的乐律中去理解诗人的情怀,在乐曲中去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诗歌教育类读物法度谨严而又张弛有度,与建筑之美有异曲同工之妙,使幼儿得到精湛的文化熏陶。内容具有画面感,引人入胜,令幼儿产生丰富联想,获得了对汉语音律、修辞的美感体验,字句编写斟酌精妙,使幼儿感受中国语言的优美。

(四)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识教育类读物有助于培养幼儿科学探究兴趣蒙学读物虽然都是以识字写字为主,但一些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识类读物知识面十分宽广,包括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知识,上至天文地理、宇宙形成,下至风土人情、历史发展。名物常识类知识包括生活类、科技类、农业类和艺术类等,对事物的概念表述以及分类表述都适宜幼儿接受。多数蒙学读物的内容大多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和事物,利于幼儿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同时也满足幼儿的科学探究欲望,培养科学探究兴趣如《千字文》中描述了常见的自然现象“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尺,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望和对未知事物的探究热情。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使得幼儿的知识得到主动建构。通过蒙学读物的探索,培养幼儿仔细认真严谨的科学活动态度,激发他们探索世界的兴趣。

幼儿学数字启蒙教育范文第15篇

蒙学又称蒙养教育,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启蒙教育,主要是指对那些处于幼稚、蒙昧状态的幼儿进行的教育。蒙学读物,就是为实施蒙学教学而编成的读本。蒙学读物又称为蒙书、小儿书、古代幼儿读物、蒙学教材等。我国古代一直重视蒙学读物的编写,早在周秦时期就已编写了很多有影响的蒙学读物。西周时,有人编写了《史籀篇》,这是我国历史上记载的最早的幼儿识字课本。西汉时期,以史游所作的《急就篇》影响最大,流传最广。宋元明清时期的蒙学读物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编写的经验,并且开始出现分类编写的现象,使蒙学读物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孙培青在《中国教育史》中,将蒙学读物按其内容的侧重点大致分为五类:第一类是识字教育类读物,如《百家姓》、《千字文》等,主要目的是:教儿童识字并掌握文字工具,综合介绍一些基本知识。第二类是伦理道德教育类读物,侧重于向幼儿传授伦理道德知识以及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准则,如《弟子规》、《小儿语》等。第三类是历史教育类读物,这类读物有的简述历史的发展,有的介绍历史人物的嘉言善行或历史典故,既向幼儿传授历史知识,又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并且逐联押韵,顺口流畅,便于记诵,如姚广柞的《广蒙求》、萧良有的《龙文鞭影》、程登吉的《幼学琼林》。第四类是诗歌教育类读物,如清编的《五言千家诗》、《小学千家诗》、孙沫的《唐诗三百首》等,选择适合幼儿的诗词歌赋供他们学习,对幼儿进行文辞和美感教育。第五类是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识教育类读物,不仅涉及天文、地理、草木、器具、鸟兽、人事、建筑等,还包括农工商各行各业的实用技艺、实际知识和生活常识在内的各种“杂字”。蒙学读物对常识的讲解大多浅显易懂,贴近幼儿生活。如方逢辰的《名物蒙求》、欧阳修的《州名急就章》。在上述各类蒙学读物中,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流传最为广泛,一般合称为“三、百、千”。

二、蒙学读物的价值精髓是当前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

虽然大部分蒙学读物的价值观念体现了它所处的时代特征,但其中不乏具有普遍性的价值观念,这成为当代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

(一)“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当今,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从小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以及正确的自然观念是非常必要的。人对世界的初步认识以及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是幼儿时期,所以在幼儿时期进行正确的自然观教育有助于启发幼儿爱护环境,保护自然的意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在古代的时候也是农耕社会,农业发展依赖于自然,大量蒙学读物中涉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读物中关于人与自然的看法与西方国家的“征服自然”观念有所不同,蒙学读物教育幼儿认识自然与人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要和谐统一。大量蒙学读物中都告诫我们,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人类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即“天人合一”。在《三字经》中,就有直接对自然与人关系的论述:“三才者,天地人。”即天、地、人是世界上三种最基本的东西。这种认识和理解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当今也一直为人所提倡,仍旧是适用的。幼儿教育中启发幼儿认识自然、热爱自然、爱护环境,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对幼儿进行自然观的教育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二)“孝悌”的家庭观。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在家庭中培养幼儿的“孝悌”之道是极为重要的。幼儿与人交往中所体现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长幼有序、尊老爱幼等都是“孝悌”家庭观的具体体现。我国古代的多数家庭中,成员结构庞大、分支复杂,具有血亲的家庭成员共同生活在一起,组成一个庞大的家族体系,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之道散见在大量蒙学读物中,例如《弟子规》中有: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幼儿所应继承和发扬的的基本原则为“长幼有序”和“孝悌之道”。目前,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的关爱太多,有的甚至是溺爱,致使幼儿很少体会到父母及他人的爱心,不懂得感恩与回报,因此从小对幼儿进行正确家庭观的引导,教会幼儿懂得亲情、友情,都会对幼儿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蒙学读物中所宣扬的个人对家庭伦理道德规范的遵守,维护了家庭稳定和幸福,进而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孝悌观念一直都是蒙学读物所强调的,当前的道德规范仍强调作为家庭伦理道德的孝悌之道。“孝悌”的家庭观能够推动幼儿全面发展,对幼儿的行为产生约束力。

(三)“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是古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行为规范,不仅富于深邃的哲理,而且闪耀着智慧的火花,散见于各个时期的蒙学读物中,如《增广贤文》中有:“守口如瓶,防意如城。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再三须重事,第一莫欺心。虎身犹可近,人毒不堪亲”。又如《千字文》中有:“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节义廉退,颠沛匪亏。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这些都是强调人性的教育,引导幼儿为人谦和、仁爱、宽厚。如今时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价值理念虽然具有旧时代的气息,但在不断地充实和调整中,一些不适宜幼儿发展的内容被剔除,新的内容被增添进来。在幼儿尚未有不良行为之前,就把行为准则、道德准则灌输给他们,会使幼儿在遇见问题时有可以参照的价值标准,促进幼儿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观。

三、蒙学读物的内容和形式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一)识字教育类读物有助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长期的教育实践和幼儿心理发展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一生中掌握语言最关键、最迅速的时期是幼儿时期,幼儿的早期识字阅读是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蒙学读物的最初目的就是帮助幼儿识字。基于幼儿的识字目的和语言特点,识字教育类蒙学读物行文多采用韵文的形式,句式短小整齐,符合幼儿期语言的句式特点,适合幼儿语言接受水平。如《千字文》、《三字经》等,都以隔句押韵或者三言、四言的形式,短小精炼,琅琅上口,便于幼儿记忆。经常性的欣赏和朗诵会使幼儿对各种语言层次如语音、语感、语义、语法、修辞以及各种语言单位如词、词组、句子和篇章结构等所具有的特征产生较强的直觉敏感性,从而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同时,识字教育类读物内容多选用幼儿日常生活中需要掌握的字词,使幼儿获得语言发展能力以及对事物的初步概念。

(二)伦理道德教育类读物和历史教育类读物有助于幼儿社会认知发展儿童的认知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周围人们的帮助,幼儿的知识、思想、态度、价值观都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幼儿在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幼儿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所以,通过蒙学读物向幼儿传授伦理道德知识和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准则以及介绍历史人物的嘉言善行或历史典故都与幼儿的社会认知发展相适宜,激发和促进幼儿内在潜力的发展。幼儿通过蒙学读物认识到各种行为标准和社会价值观,如《弟子规》中的“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就是对幼儿在社会礼仪方面所作的细致规定。在历史教育类读物中通过大量的举例论证,为幼儿提供榜样示范。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通过观察可以学习某些行为或人格品质。由于儿童天性喜欢模仿,可利用广为流传的道德故事中人物的优良品性来激发幼儿榜样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蒙学读物中,尤其是历史教育类读物中,以榜样故事的形式为幼儿提供一个个鲜活闪光、形象逼真的榜样示范内容,有利于幼儿通过榜样的模仿习得社会规范,促进幼儿社会认知发展。

(三)诗歌教育类读物有助于幼儿艺术领域发展目标的实现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艺术领域包括两方面的目标: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目标在于使幼儿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诗歌教育类读物多以韵文的形式进行内容组织。内涵丰富,文字优美,考虑了幼儿的接受水平和兴趣需要,多种文本形式交错运用,读起来才不至于乏味枯燥,并且五言和七言绝句都有严格的格律,只要按照这些格律,顺着音调,幼儿可以进行吟诵,其音乐性特点很适合幼儿学习,使幼儿充分感受到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在情感的乐律中去理解诗人的情怀,在乐曲中去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诗歌教育类读物法度谨严而又张弛有度,与建筑之美有异曲同工之妙,使幼儿得到精湛的文化熏陶。内容具有画面感,引人入胜,令幼儿产生丰富联想,获得了对汉语音律、修辞的美感体验,字句编写斟酌精妙,使幼儿感受中国语言的优美。

(四)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识教育类读物有助于培养幼儿科学探究兴趣蒙学读物虽然都是以识字写字为主,但一些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识类读物知识面十分宽广,包括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知识,上至天文地理、宇宙形成,下至风土人情、历史发展。名物常识类知识包括生活类、科技类、农业类和艺术类等,对事物的概念表述以及分类表述都适宜幼儿接受。多数蒙学读物的内容大多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和事物,利于幼儿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同时也满足幼儿的科学探究欲望,培养科学探究兴趣。如《千字文》中描述了常见的自然现象“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尺,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望和对未知事物的探究热情。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使得幼儿的知识得到主动建构。通过蒙学读物的探索,培养幼儿仔细认真严谨的科学活动态度,激发他们探索世界的兴趣。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