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计算机基础课堂范文

计算机基础课堂范文

计算机基础课堂

计算机基础课堂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中职学校;课堂教学;学习兴趣;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2-0190-02

计算机在当今社会占据重要的地位,它正逐步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正如纸和笔,离开笔,纸则毫无生机。倘若离开计算机,各行各业则有如被当头重击,举步维艰。在中职学校,作为各专业必修课的计算机基础课,更显示出其尤为重要的学科地位。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搞好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长期以来,中职学校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给计算机基础课的课堂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困绕。因此,提升中职学校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的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中职学校刻不容缓的任务。为了保证我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紧跟时代的发展,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下面谈一谈我对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的课堂教学的看法。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的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

近年来,尽管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职业教育的地位并没有因此而确立。社会上仍旧普遍认为,初中毕业升高中,考人大学是成才之路,而进入职业学校完全是没有考入普通高中的“迫不得已”。因而,中职学校现在面临生源的文化素质较差,并且严重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在中小学的学业都没能认真完成,有的学生甚至连键盘和鼠标都不会用,使得计算机基础课的学生基础严重参差不齐,阻碍了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既让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的学生不乏发展拓展的空间,不断增强学习兴趣,又能激发基础薄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成为当前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缺乏学习兴趣和自制力

多数学生在以往的九年义务教育中,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在中职学校仍旧延续以往的学习态度,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想混一张毕业文凭。这种“混日子”的学习状态导致课堂教学很难顺利进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是中职学校课堂教学的重要研究方向。此外,还要增强学生的学习自制力,否则,兴趣动力难于长期坚持。

(三)教学模式的改革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学习成果的检测都要通过理论考试来验证。按教材先讲授大量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会给学生造成计算机很难学,抽象的误觉,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磨灭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厌学。因此,我们不能单单一味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态度,更应该首先改变我们自身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计算机基础课的课堂教学模式

综上,面临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的课堂教学的现状,要提高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的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

(一)理论与实际完美结合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的理论教学都是在教室进行的,尽管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丰富理论知识,可学生对于枯燥的计算机硬件理论还是觉得犹如天书,提不起兴趣。记得有一次我在课堂上正津津乐道地拿一台演示机讲授计算机硬件知识,一个学生竞问我:“老师,什么时候上机呀?”顿时,全班响应。我才恍然大悟,自认为借助计算机,已成功地演示硬件的组装并讲授其功能,还是让学生兴趣不浓厚,并且听完就忘。我尝试着改变了教学方法。计算机基础的前几堂课都要讲授理论知识,我则在第一次课就把学生带人了机房,学生立刻提起精神。首先让学生开机,过程中让大家仔细观察机房的设备,导出硬件由哪些设备组成,并简介其功能。让学生打开桌面上的软件,同时讲授常用的软件归属哪类。学生再不是死气沉沉地听我讲,而是参与其中,并主动提出一些感兴趣的问题,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既讲授出了知识点,又增强了学生对计算机的浓厚兴趣。据此,我深刻意识到,既然是计算机课,就让我们的学生充分地与计算机亲密接触吧,做到在用中学,在学中用。

(二)浓缩知识点   计算机基础课主要讲授了几大常用软件的使用,Windows、Word、Excel、PowcrPoin工等。对于每种软件,知识点都比较繁杂,教师可以把一类知识点归类并串联到一起,这要求教师必须精读教材,精通知识点。比如,讲Windows操作系统,直接归纳为七大操作:选定、新建、删除、拷贝、移动、重命名文件和更改文件屙性。一次实际操作课就可以让学生完全掌握其精髓,并且让学生觉得计算机操作其实很简单,既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其自信心。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

所谓“任务驱动法”就是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内容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的学习。在实施这一教学方法时,要做好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的设计。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任务的选择要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最好使学生充分感觉到学有所用。比如:在Word2003的图文混排中,给学生一些素材,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份班级板报。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每个学生都利用已有素材,力求与众不同,各具特色,并在设计探索中,既复习了已学知识点,又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决定他们的完成任务结果不同。社会上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在不同情况下也需要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办事风格的人。这也应是我们职业教育所不断追求的目标。

2.案例教学法

在计算机基础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案例的选择很重要,案例题材来源非常广泛,最好采用跟学生专业相关就业岗位的题材,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的案例让学生兴趣浓厚又容易接受,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在设计案例时,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参与程度,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思想贯穿始终。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鼓励学生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开阔思维、创新与实践的空间。通过跟实际专业相关联的案例探究,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不仅掌握了操作知识点,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一帮一学习机制的贯穿

计算机基础课堂范文第2篇

(一)人性化的学习方式

翻转式计算机教学课堂突破了传统的计算机教学限制,使得计算机教学的课堂时间安排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根据学生不同程度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对计算机知识的接受能力等因素的差别,翻转式教学可以按照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的进度,进而照顾到每一位学生[2]。翻转式教学在发挥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上,使其根据自身学习需要加快或者减慢计算机网络教学视频的学习内容,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教师在学生旁边进行辅助式的教学,使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方式更加人性化。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翻转课堂的学习模式主要针对传统教育的学习模式进行颠覆性的改造,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互联网平台自主的预习和复习老师悉心准备的计算机课程视频,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完成相应的计算机测试题目。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来时的引导完成计算机的操作应用,老师时刻注意着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选择恰当的实际进行实践指导,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在学习时遇到的难题[3]。侧重于培养及引导学生们自我发现,研究,探索的能力,实现从低级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想高级思维方法学习的教学转变。而这样的教学转变正好是为我国计算机领域培养一批创新性应用人才的需要。

(三)实现教育公平

现采用现代化的计算机翻转式教学课堂,利用视频录像的手段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授课,能够有效克服了我国各地区师资力量发展不均衡的教学难题,有利于建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对落实我国的公平教学政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有很多的农村地区学生无法走进享受农村地区优质的教学资源,但是翻转式教学能够轻而易举的帮助农村学生们实现这个梦想,提高农村学生们的学习条件。

二、翻转课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设计科学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视频

计算机方向作为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相关的专业,对于翻转式课堂教学有着很强的实用性。相对于相对于面授课来说,视频课程能够通过充分的事情准备避免课堂临时发挥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老师应当重点关注教学视频的科学设计,利用自身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多媒体应用软件,视频设计工具和对互联网平台的专业知识,制作出优质精良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视频,建立健全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学习平台[4]。老师可以反复锻炼自己另一只计算机学习视频的能力,收集全面大量的计算机了课堂知识信息,结合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深入浅出。另外,学生应当重复的观看视频,根据自己学习知识的进度及状态,有效的调整视频播放进度。

(二)实施科学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基础课堂范文第3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之一,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计算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点并熟练操作日常办公软件,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素质、操作等方面发挥着先导性作用。在学生计算机基础不均衡、基础条件有差异的情况下,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现状,故提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1]。在教学过程中,既满足共性要求,又满足个性要求。从传统的“灌输式”模式,“教师讲授、学生接受”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向转变。这种教学模式将有助于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帮助教师因材施教培养学生[2]。

1教学现状分析

1.1学生基础差异大

生源区域发展不平衡,各地信息化水平有区别,学生学习基础差异很大。部分学生已具备比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但还有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还不熟悉,仅仅停留在浏览网页、游戏阶段。这种情况导致传统教学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学生认为过于简单,有的学生却认为难度太大,无法完成学习任务。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求。此外,学生缺失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教师教学热情受影响。

1.2教学内容陈旧落后

目前,许多高校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硬件条件跟不上,实现真正的翻转课堂教学难上加难。这是当前教学改革过程当中存在的最大问题。“翻转课堂”实际上需要配备较好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学校要给任课教师和学生配备相应的计算机互联网设备。缺乏配套的基础设施,实施“翻转课堂”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学习背景教学背景不同,接受同一种教育,教学效果存在着严重差异。为了让“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翻转课堂”的理念亟待应用到课程教学当中,让学生通过网络来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和自我提升。

1.3课程内容匮乏

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教材多种多样,但其内容始终停留在多年前的陈旧内容,相对单一匮乏。对于当前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而言,教学内容陈旧而单一,已经无法满足信息技术的发展,无法满足和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部分学生在课程过程中不愿意去主动学习、理解和研究,对该课程并不重视,对计算机的理解非常片面,导致课程教学实效性大大降低。

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析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深入研究了基于“翻转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内容可视化、模块化、开放化,将课程形式虚拟化和现实化相结合[3]。“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避免了课堂“一对多”传统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处在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中,来完成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4]。

2.1教学内容可视化

为了实现“翻转课堂”这一目标,课程教学前,将教学内容分知识点录制成视频,使教学内容可视化,为学生课前学习提供学习素材。在视频制作过程中,可以让相关专业的老师一并参与教学内容录制,以提供更为专业的指导和帮助,或者利用“智慧树”等视频学习网站,参考其他高校视频学习材料。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教师需要精心准备并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分知识点视频讲解、长度适当,并在视频学习完成后提供一个知识小测试,用来检查学习效果。这种模式极大强化了基础知识的针对性掌握,给学生提供了更加清晰的学习思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

2.2教学内容模块化

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学时压缩,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可以真正实现教学内容模块化,分知识点讲授并适当修改其教学内容,合理科学地分解课程内容,分为不同知识模块提供给学生进行自由选择[5]。教学内容模块化,必须确保视频内容不会过多、学习时间不会过长,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如对Excel分模块进行讲解,可将其简单分成表格制作、公式填充、函数应用、排序、分类汇总、筛选、图表、数据透视表,学生依据自身掌握知识水平,科学合理地选择其所需的学习内容,以此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2.3教学内容开放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教学内容日渐陈旧,无法满足时代需求,需要不断更新视频教学的内容。教师需要熟知计算机最新发展技术的应用情况并能够有针对性地介绍,结合本学校教学的实际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学习兴趣。可以请专业老师对不同前沿知识点进行分析讲解、录制视频,极大程度地增强了课程专业性,并保证了教学内容的更新迭代。教师也可以采纳网络上优秀大学的公开课视频,截取相关教学内容,供学生学习。

2.4教学形式的虚拟化与现实化相结合

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时,必须依托一个好的教学平台,可以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时自由提问,并且和其他同学交流讨论学习,教师能够利用网络平台或者相应软件解答学生疑问,通过统计功能对学生课程学习的详细过程进行了解,为课程教学做好准备。学生掌握水平不同,可以有针对性地反复观看学习内容。网络视频的教学内容能够永久性存档,学生可随时随地查漏补缺。教师在课堂上对重点难点进行面授,与此同时,可以根据大众常见问题直接进行针对性辅导[6]。

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

笔者于2019年度两个学期,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堂上逐步进行基于“翻转课堂”的改革教学,效果较为显著。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次理论实验,教师讲授为先,学生课后完成作业。这次教学模式的改革,课堂教学基本在机房完成,给予学生更多实际操作机会,从而增强其动手能力。首先,课前布置观看视频,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提出质疑和困难。针对学生的问题,以课堂演示的形式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逐一突破难点。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并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学生,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一个和谐轻松并且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其次,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检测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留给学生充足时间去讨论、思考,最大可能地让学生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和主动性。给予学生最大的空间,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答案。重点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以及自主寻求答案的能力。最后,对于实际操作环节的设计,针对学生的学习难点,进行项目案例训练。在实践环节中,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多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寻求多种方法多种途径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提高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在“翻转课堂”上,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学生在思考与不断创作中完成了本课程的学习,改变以往枯燥的学习模式,学生在课程中收获了知识,同时也极大了锻炼了主动学习能力。

4结语

计算机基础课堂范文第4篇

我国计算机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知识、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特点是比其他学科的内容更新快、实践性强,但是在教学中要有一定的硬件进行支持,而相关的教师也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与熟练的操作技能;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作用是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以及操作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在毕业后就可以立即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进而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二、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面临的形势

据相关的调查显示,大多数的学生在入学前对计算机的使用只限于初步的应用,而与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的教学目标相差甚远,尽管在计算机教学的普及下,我国各地的中小学也已经开始加入计算机课程,但是仍没有显著的效果,究其原因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教学方法不当,大多数的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最终只能是事倍功半。

二是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当,对有兴趣的课程就学,没兴趣的课就不学,长此以往,不但会降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是教学条件有限,教学设备少,学生人数多,致使学生在上机时无法得到有效的练习。

三、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堂的改革目标应以培养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素质为中心,因此,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课堂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并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可以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此成为认知的主体。

四、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1.改变教学模式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当下的一种潮流,高职院校可以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课堂上融入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学生要在教师的引领下主动获得知识,并且可以运用自身的理论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学习问题,重点的教学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精神。具体操作方法有以下三点:一是利用媒体完善课堂教学,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能够熟练掌握基础操作;二是根据不同的专业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还要对W生的兴趣、就业前景进行深入的分析,确保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三是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只有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才能提高计算机课堂的教学效果。

2.完善改革的操作方式

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中,完善改革的操作方式共有三种:一是实现任务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可以在教学时注意问题的引入方式,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二是实现情境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在计算机课堂上融入一些图画、声音等,进而全面调动学生的五官,以此使学生在视听中形成强烈的探究欲;三是积极交流或探讨,实现协作学习,学生可以在共同探讨中加深理论知识的印象,并形成一种创造性学习思维与批判性学习思维,教师可以对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正确的指导,以此增强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随着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的不断完善,对计算机基础课堂进行改革已经是必然趋势。在现阶段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堂中,教师不仅要掌握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方法,还要学习计算机教学的新观念,进行全面的推广,进而促进我国的教学事业。

参考文献:

[1]孙 彬.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路径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6(26):133- 134.

计算机基础课堂范文第5篇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本文在分析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提出以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指向,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趋动,教学做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改革思路,从课程管理、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践,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思路;改革实践

0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在职业学院通常都设置为各个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计算机应用能力。我们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陈旧、学生基础差异较大、教学时数偏少、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资源不丰富、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根据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规律,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提出以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指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趋动,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的改革思路,从课程管理、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实践。本文详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方案,以期与高职教育的同行交流。

1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1.1规范课程管理,明确教学目标

规范课程管理,保证教学指导的有效性。课程管理包括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教学资料、考核方法等。规范课程管理有助于改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标准不统一、教学资源重复建设及教学质量偏低的局面,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1]。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利用计算机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现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⑵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从2016年开始,全校各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名更改为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将各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为“1+N”方案,“1”为公共必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给2至3个学分,完成计算机理论知识、Windows与Office应用基本模块的教学任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需求有所侧重地选择内容,如工科类专业偏重于硬件方面的内容,文科类专业偏重于应用软件的内容等。“N”是根据专业和职业岗位需求开设的信息类课程,如电子信息类专业开设C#程序设计或SQLServer数据库管理等课程;机械、建筑工程、设计类专业开设AutoCAD等课程;管理类专业开设数据库应用或网页设计与制作等课程;艺术设计类专业开设电脑美术设计等课程;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⑶规范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及计算机技术发展与应用前景,及时修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保证了教学指导的规范性,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1.2优化课程内容,保证教学的实用性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遵循先进性、基础性、实用性、够用性及系统性原则,优化课程内容。⑴课程内容选择较新的技术知识和应用软件,使教学与计算机技术发展相适应。课程内容包括基础理论与应用操作两部分,基础理论,如计算机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功能与应用、网络知识和计算机病毒与信息安全知识等;操作应用,如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的使用、常用工具软件和办公设备的使用等。⑵选择适用的教学资料。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信息量大,知识更新速度快的特点,选择适合高职学生的教材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案例教程,该教材理论篇介绍了核心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操作篇以案例的具体解决方案的分析与实现,归纳与总结计算机基本操作。任课教师还深入行业企业一线调查研究,收集材料,结合专业岗位需求开发教学项目,编写适用的教学案例,例如:用Word编制会议通知;用Excel做企业工资数据处理与分析;用PowerPoint制作宣传片等等。编写的案例不仅具有实用性,还有趣味性。通过讲解案例发生的背景,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⑶教学内容模块化,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2]。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基础理论、应用操作、综合应用三大模块;每个模块下按内容设置若干个子模块,在应用操作模块的每个子模块中至少设置三个由浅入深的案例。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将基础理论与应用操作设为必修模块,综合应用设为选修模块,这样可以基本满足各类专业、各类学生的需求。第一,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各专业开设该课程教学时数,灵活选择相应的模块和案例进行教学。第二,任课教师可以根据专业需求选择适用的教学内容。如:信息类专业学生除了掌握好计算机基础知识外,还得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操作;会计专业学生需重点掌握Excel的使用;会展、酒店专业学生会用Word制作宣传海报,学前教育的学生会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不同专业可以选用不同案例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专业技能、专业素质,使学生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第三,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提出各层次学习目标,开展分层教学。在一个班级学生中,基础较差者可选简单的案例进行练习,基础较好者可以选择有一定难度的案例甚至综合案例进行练习。在学习时间有限、基础有别的前提下,帮助“底子薄”的学生“能消化”,让“底子厚”的学生“吃得饱”,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1.3改革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实践课程,我们从社会需求出发,从高职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出发,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教学模式从教室转移到计算机房进行现场教学,老师采用教学控制软件边讲授边演示操作,学生边听课边操作实践。边讲边练的教学模式,既缩短了教与学的时限,又增加了学生操作的时间,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1.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边讲边练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以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辅以项目教学法等。具体做法如下。⑴案例教学法是以《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案例教程》教材为依托,采用实际生活或工作中的典型案例,提出任务,明确目标,逐渐展开,通过对案例的具体操作学会各个知识点,缩短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距离,使学生不仅学习基础知识,而且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Office软件操作,通过分析案例具体解决方案,广泛而深入地剖析和演示计算机应用操作,将计算机最常用、最实用和最通用的操作方法融入到实践之中。⑵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职业岗位实际需求设计出科学、切实可行的“任务”。在上课前先创设情境,提出任务,然后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问题,教师带着问题去讲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在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等方面全面提升。例如:向学生提出“编排毕业论文”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用Word编辑文档,通过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达到“做中学”的教学目的。⑶项目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与学互动,“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3]。项目教学法主要用在综合应用模块训练中,结合专业需求开发教学项目。学生在学完一个应用软件后要完成一个项目,对学生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一次综合检验。例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Excel后,完成“企业工资数据处理与分析”的项目,采用小组研讨法,几个学生一起学习、讨论,相互合作来完成任务,这样既可以带动基础较差的学生,起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目的,也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1.5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优势互补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它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媒体为一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等特点[4]。随着教育现代化,我们的教学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从最初的教室内“粉笔+黑板”手段,改为机房内“计算机+大屏幕”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目前已改为“计算机网络+大屏幕”一体化的机房中教学手段,每个学生一台电脑,讲练结合,边学边做。为解决教学内容多、任务重、班级学生多、课堂师生互动的时间少等问题,将教学拓展到课外,以网络平台为主,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学习讨论,教师在网络上批改作业,为学生答疑解惑。教学手段从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外的网络教学,以弥补课堂教学时数的不足,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1.6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完善教学资源库

我们利用数字化校园环境,搭建网络化教学平台,建立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网站,制作多元化的教学和学习资料,完善教学资源库,面向学生和教师提供不同功能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材、参考资料、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教学视频、微课、作业、实验指导与素材、网上讨论、自测练习、考试题库等等,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1.7改革课程考核方法,客观评价学习效果

一个好的考核方式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最有效手段。为了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设置一个好的考核方式[5]。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除了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还需重点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及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根据课程特点,我们制订了课程考核方案,考核方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形成性考核(占50%)和终结性考试(占50%)相结合的方式。①制订形成性考核的实施细则来规范考核过程,老师对学生的上课、作业、实验等各个环节都要客观评价,并记录为平时考核成绩。②建立无纸化考试系统和标准试题库,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考试采用全程在线实现,随机生成测试卷、实时评分等功能。考试评测软件个人版也可以单机使用,方便学生课后练习与自由测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结束语

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动力,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了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为学生利用计算机学习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也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还需要不断进行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上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而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吕岩.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11:35-36

[2]欧跃发.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化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5.4:82-88

[3]黄宏伟.项目教学法的思考与实践[J].品牌,2014.12:226

[4]龚静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时代,2016.12:81-83

计算机基础课堂范文第6篇

[关键字]微课;翻转课堂;计算机应用基础

1前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深化,特别是“互联网+”大背景下,使得人们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个人电脑、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改进了教学方法,促进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这使得教学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课堂上传统的老师讲授模式变成了师生互动交流、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这符合当前信息化时展的教学模式。

2翻转课堂

2.1翻转课堂理论基础

翻转课堂也叫反转课堂,一直以来授课方式都是老师课堂讲授,学生听讲,然后老师根据讲授的内容对学生布置作业或习题,老师根据这些作业或习题的完成情况来确定学生对所讲授的内容的掌握情况。而在翻转课堂上,学生在听老师讲授之前,就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系统对老师所传授的内容以不同的形式(视频、音频、PPT、电子教案、动画等)进行学习,在课堂上通过与教师互动或小组讨论的方式对知识进行深度的分析和研究。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主要有: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习人员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不仅仅需要自身主动对知识的获取,还要有效地借助相关的资料,通过与外界客体的不断交互进而获取知识。

(2)最近发展区理论

该理论认为老师要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不仅仅对学生的现状了解,而且要不断推进和帮助学生不断进步,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学生提供必要帮助。

(3)掌握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只要有充分的时间和正确的教学方法,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掌握最近需要学习的课堂内容,不因为学生智商的差异性而否定学生,而是观察在不同方法下学生对所学知识花费的时间。

2.2翻转课堂特征

翻转课堂与传统的课堂不同,不仅仅学习顺序的变化,它有自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轻松的学习环境

与传统的被动学习不同的是,翻转课堂是课前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主要是解决问题,将知识内化,这样可以让学生以一种轻松的心态去完成师生之间的交流,提升教学效果。

(2)教学资源更加丰富

传统的讲授课堂由于时间有限,老师不可能给学生放映大量的相关视频和学习资源,翻转课堂是学生在课前完成自主学习,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这样,老师可以准备尽可能丰富的教学资源以供学生学习,可以包含PPT、视频、动画和知识小游戏等。

(3)师生角色发生变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主,课堂围绕老师进行,而翻转课堂师生之间是以平等的地位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共同解决某一问题。

(4)师生交流更加频繁

网络通信的发展,使得师生之间可以通过虚拟的网络世界随时随地联系,这使得知识的传播更加快捷,第一时间解决所授知识中的难点。

2.3微课

微课是将一个大的知识点转化为一个个小的知识点,其特点主要有授课时间短、资源容量小、教学内容少、针对性强、主题突出、反馈及时等,即便一次微课传递的内容不多,但传递的内容也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微课具有应用广泛、开发便利、易上手的优点,作为支撑翻转课堂的数字化资源,得到当前教育工作者和学习人员越来越多的应用。

3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3.1教学分析

(1)教学环境分析

在教学环境中,由于学生是提前进行知识的学习,需要在教学环境上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软硬件环境。在硬件环境方面,需要给每个学生提供一台计算机或智能设备;在软件方面,安装相应的可以支持相关资源播放或查看的软件。

(2)学习者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当前大学一年级新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每个学习者入学前对计算机应用的基础不同,因此在学习时,也需要有区别地对待,因材施教。

(3)学习内容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是针对刚入学的学生提供基础的计算机知识,使之能够对计算机进行基本应用操作。其主要包含的内容有: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应用、计算机网络、OFFICE办公软件(WORD、EXCEL、PPT)、数据库基础知识等。

(4)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技能方面、认知方面、情感方面三个方面,老师应该根据教育部的规定,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所教学生的特点,自行设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

3.2教学模式设计

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使得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作业和习题由学生自主完成变成课堂协作完成,学生在课程开课以前,就已经比较清晰地了解该课堂的教学目标,学生已经成为课堂的主体。对于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将其分为课前和课中两部分,其中课前主要是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和有针对性地进行作业练习;课中的主要内容是快速少量检测、同化导向问题、总结和反馈。

4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

4.1研究前期准备

实验对象是学校中随机抽取两个专业相近、入学时成绩相近的大一新生班级作为实验比对的对象,一个作为实验班,一个作为传统班,两个班级分别以翻转课堂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知识的讲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的基础情况进行分析,两个班级共68人,每班各34人,实验班男生18人,女生16人,传统班男生和女生都是17人。发出问卷调查68份,回收68份。通过调查,两个班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感兴趣的比例分别是38%和40%;两个班利用网络和教材进行课前预习的人数比例均不到5%;两个班选出最适应的学习方法是老师讲授所占比例超过70%,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在学习中没有运用过协作学习方法,问卷中所有的学生都会使用计算机进行基本操作。问卷结果表明,可以通过利用微课,使用翻转教学模式对学生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4.2《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举例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中,EXCEL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章节,EXCEL主要讲授工作薄、工作表的基本操作、工作表的格式化操作、掌握公式和函数的使用。采用微课对其进行讲授,由于每次视频的时间都相对比较短,因此,微课讲课的内容每次都相对较小,不会通篇讲几十分钟,一般都是以十分钟为限。EXCEL的公式和函数的使用,通过十分钟的讲授基本使用,然后布置相关的思考题,具体如下:用公式和函数计算sheet1中期末成绩表中的总成绩、平均分、平均成绩、最高/低分、及格人数、及格率、优秀率名次和备注信息等。说明如下:(1)总成绩=外语+计算机+数学,平均分=总成绩/3(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2)平均成绩、最高分、最低分分别为外语、计算机、数学三科所有学生成绩的平均值(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最大值和最小值。(3)及格人数为科目成绩>=60的学生数,及格率=及格人数/总人数,优秀率=优秀人数/总人数。(4)用RANK函数计算个人总成绩的名次。(5)用IF函数将平均分>=85的人员备注为优秀。对于题目完成,需要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之间通过内部分工,共同完成题目。

4.3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为了真实地检测教学的效果,采用第三方出试卷的方式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测试。实验班的学生平均成绩是86分,传统班的平均成绩是74分。实验班的学生最低分是68分,最高分为100分。传统班低于60分的人数有4人,最低是46分,最高分为91分。结果表明,实验班的学习成绩远高于传统班的学生。更重要的是:实验班的学生在学习其它课堂的时候,也注重课前的预习和学习过程中的互相交流。其它课程的学习成绩也略高于传统班级。

5结语

本文提出“以学生为主体,微课为基础,课前自学与课上强化为主要形式”的翻转课堂模式,并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进行详细的分析,通过在一个学校中随机抽取的两个班级进行实验对比,发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远好于传统教学。由于本文的篇幅所限,无法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详细分析。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2]金陵,莎尔曼.可汗怎样走出翻转课堂[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0):29.

[3]秦桂英,朱葛俊.高职院校推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条件研究[J].职教通讯,2014,(18).

计算机基础课堂范文第7篇

关键词:优化教学 导入 教学方法

一、引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必修课,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具有操作和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满足和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然而,如何在该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我们教师探索的课题。本人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

二、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科特点

1.基础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既是计算机的入门课,又是计算机的基础课。这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为进一步学习计算机学科的其他课程建立良好的基础。

2.综合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既是一门基础课,也是综合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它融合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自动化、Word、Excel、PowerPoint、计算机网络等多方面的内容。

3.实用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它的实用性。学生通过对办公软件的学习,可以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熟练应对一些文档的编排处理;而对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的学习,又可以使学生熟练掌握IE浏览器及电子邮件的使用,满足和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1.精心设计新课导入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兴趣是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设计的导入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导入方法进行课堂教学。

(1)问题式

带着问题去学习,能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有的放矢。课堂教学应从问题开始,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疑惑学习新课内容,在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中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例如:在讲授“Word 2000基本操作”这一内容时,教师在演示或示范操作中设疑提问,教师先把“关闭应用程序的方法有几种”这一问题清楚地提出来,然后,组织学生展开争论,举例子、做实验,引导学生对实验操作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

(2)演示式

演示式的导入也就是通过可见的演示导入课堂内容,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例如,在学习“Word图文混排”这一课时,先通过电脑演示一些电子小报作品,当学生边欣赏边揣摩时,教师趁机插入:“同学们,这些作品都是通过Word制作出来的。其实很容易,我们只要通过今天的学习,就可自己动手做出更美的作品来。”学生的学习激情与兴趣一下子就被提高了。

(3)任务式

教师在课前设计出科学、切实可行的“任务”,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协作学习,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用演示式导入法学习完“Word图文混排”后,教师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自行设计一张贺卡,注意文字与图片的合理安排,并且将优秀作品打印出来,并在全班展示。教师以任务引路,学生边学边练,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4)对比式

将以前学过的知识同即将要学习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突出新授内容的优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进行“Excel图表的建立与编辑”教学时,笔者将相同数据信息分别用文字、表格、图表三种形式展示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先展示文字形式信息,指出缺点后转换到表格形式的信息,最后再展示出图表形式的信息,让学生通过这三种形式的对比,强烈感受到图表形式的优点:形象、清晰、一目了然。从而引出学习图表的目的和好处,明确学习目的。

所以说,好的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

2.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手段,提高学习热情,巩固课堂知识。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采取多种有效手段,巩固课堂知识。使学生在应用计算机完成操作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亲身体验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了探索、发现、创造与成功的喜悦,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这对于培养有较强实践能力与创造力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1)讲练结合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一门重在操作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讲得越多学生越糊涂,讲了一节课不如操作10分钟。所以,在许多需要操作的课程中,教师应注重讲练结合。讲完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后再出几道题让学生练习操作,加深学生的印象,最后巩固练习。

(2)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从繁多的教学内容中“抽丝剥茧”形成精彩的案例,引起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欲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仅让学生亲身感受认知的过程,而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志。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后首先想如何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学生为了完成任务,会不断探索、创新,互相交流、互相合作,这样既完成了学习任务,又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3)运用多媒体课件巩固知识

这种手段主要是针对一些理论知识性强的课程。这一类课程的内容主要是一些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比如《计算机系统组成》,如果采取一般的讲解法比较单调,学生容易分心。但可以将相关内容做成课件,以交互的练习形式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比如在讲授常见的输入输出设备时,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常用设备的小图片,做成匹配题,让学生通过移动对象进行配对,这样既生动活泼又巩固了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

3.提高计算机教师素质。

计算机教师队伍不仅决定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决定着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的进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师在努力提高自己计算机应用基础业务水平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把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灵活运用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培养学生对问题主动探索、独立思考、亲自动手的积极态度,不断探求,不断总结我们的教学,达到不断提高中职学校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质量的目的。

总之,课堂教学是学好每一门课程的主渠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多方面、多渠道、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研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适当地运用到每一节课中,并不断总结好的模式,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每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都能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邵鹏飞.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2.

[2]孙秀青.如何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教学交流・理论版.2009.11.

计算机基础课堂范文第8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活力课堂 构建

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理论课上普遍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或在实践课上,教师演示,学生依样画葫芦。此种教学模式造成学生课堂兴趣下降、能力形成较慢,对知识点的消化和吸收较差,自控能力也较低。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笔者把目光转向了活力课堂教学,提出“深化校本研究,构建活力课堂”的主题,因为课堂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改革也就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什么样的课堂是充满活力的课堂?一说到“活力”,可能大家会想到课堂热热闹闹的场面、满堂问答的场面,就像农贸市场一样可以随便走动、交流的场景。其实表面热闹的课堂不一定是有活力的课堂。笔者结合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展示课和课后教师的研讨、专家的点评,总结出活力课堂的内涵,即活力课堂是科学、高效的人本课堂,是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是充满激情的课堂。

一、构建科学、高效的人本课堂

所谓科学、高效的人本课堂,是指教师与学生,即教与学,是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水平不同,所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成功照顾到每个学生,这就是教学的效率。教学要出效率、出效益,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有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学生才能理解得快、接受得快、记忆得牢。教师的如何教和学生的如何学尤为重要,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打造出高效的课堂。因此,笔者认为要打造高效课堂,教师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要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要有真挚的情感。学生应养成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的好习惯。这两方面的共同努力是打造科学、高效课堂的基础。

二、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

所谓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建立在互助合作基础上的、以小组为单位的、教师组织下的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方式,是一种教学策略。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要对班级的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把全班学生搭配成若干异质的学习小组,一般4~6人为一组。通过建组,既缩小了组际差别,又便于小组之间的竞争。此外,教师还要加强对小组长的指导和培养,树立榜样,带动其他成员。小组长为轮换制,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

为了促进学生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笔者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按照“进入问题情境―学生探究体验―欣赏评价交流”的三大步骤,进行探索研究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通过欣赏、评价、交流、与他人分享快乐和成果,学会了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了理解和宽容,学会了观察与思考,敢于表达与申辩。

三、构建充满激情的课堂

一个充满激情的教师,一定会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生活的激情。教是为了学,学是为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因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追求的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习活动生动、活泼、真实、高效,让计算机教学活动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让课堂呈现一个又一个精彩。学生如果充满学习的激情,愿学、爱学,就能提高学习效率。可见教学效率与激情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既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切实地提高教学实效,真正做到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人人都有同等学习、同等锻炼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获得发展。

计算机基础课堂范文第9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189-01

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改革全面展开,这对于我国中学教育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学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必修科目,学生如何学好这门课程成为学校教学的目标之一,本文旨在探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及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现状

在中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过去教师在讲台上扮演“主角”,或在理论课上用传统的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或在实践课上教师演示,学生依样画葫芦。由于初中学生不同于普通的高等教育的学生,信息学习能力较差,而且自主学习能力更欠,这样陈旧、落后的教学模式直接造成学生课堂兴趣下降、能力形成较慢、对知识点消化和吸收较差、自控能力也较低;此外,教了解学生实际感兴趣的事情了解得不多;教学内容常常离学生生活十万八千里,学生在课堂上普遍感到枯燥乏味、沉闷无兴趣、提不起上课的尽头,这不但影响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学往往只偏重于考试重点教学,并没有注重对学生实际应用水平的培养,这往往让学生陷入了虽然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个课程,但学完后还是不会“应用”的尴尬境地;同时,教师疏于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的机会,只按照教学大纲和自己备课草案的内容来讲授知识,几乎不而且也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厌学的心理,形成恶性循环,将会产生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大多数学生对常用办公软件和一些基础工具软件的学习不感兴趣,教学效果不佳……计算机应用能力是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的基础,继续维持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2 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策

彻底转变传统的计算机应用教学模式,采用多维互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教师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计算机应用作为实践性较强的教育课程,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从转变教学角色做起,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利用包括网络搜索、多媒体视频、同学间互动讨论等各种自主学习渠道和形式,自主地探索学习,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基本规律、各类办公软件的应用方法及操作要领和一些简单程序的编写技巧。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驾驭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积极性,用启发式和发问式的方式对学生提出本节课的任务即要解决的问题,对学生完成的作品要毫不吝啬地加以评价和赞扬,让学生提升自信心和积极性。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互助讨论、网络搜索、主动疑问等方式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能够逐步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团队协作探究精神,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能力。

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教师要设法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教师要在课前提前到达教室,可以讲一些课外笑话,用幽默而充满哲理的语言烘托出教学的氛围,让学生们都能喜爱计算机教师,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维互动营造出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而缩短心灵距离;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让学生从教师身上看到自身人格的魅力,增加学生对自己课程的认同与满意度,提高学生对教师讲课的共鸣与学生听课的热情度,进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加强创新,注重实践。教师在计算机应用课上要引导学生自觉利用课堂的实践机会提高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师应当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因材施教,照顾好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层次的学生。同时,教师要注意抓重点、抓主要矛盾,尤其是讲课时,不能重复,要时刻激发学生的激情、主动性与创造性,让他们都能跟着自己的思路走,学会精讲精练,强化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巩固。比如在学习Word、Excel、PowerPoint对文本的编辑方法、PowerPoint的超级链接、动画效果的设计等关键内容时,教师要对此讲深讲透,让学生在探究完成后能熟练掌握,尤其是Word对特定文本的编辑方法,方法要讲到位,包括对字体、字号的设置方法,段落排版、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等操作方法都要让学生领会并能应用,这才能保证这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计算机基础课堂范文第10篇

目前在机房上理论课的时候仍然是以教师讲授或演示为主。在90分钟课堂里,学生守着计算机却在听老师滔滔不绝讲理论,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单调、呆板,导致学生听课兴趣差。即使在实验课上由于距离理论课间隔了几天,老师还需要占用一定时间带领学生回顾件WORD的“基础知识+项目”教学方案如图1所示。几天前讲过的理论知识点,使得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减少了。还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面向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大一新生,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文理科混杂,学生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差距很大,在课堂上需要找到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解决学生的差距。综上所述,寻找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弱化原有知识的层次区别,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得学生和教师教学相长、有一个和谐的教与学的过程。

2“基础知识+项目”方案的实施

项目教学的内涵是强调学生为了完成某个项目,在真实情境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自主和协作环境中、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

(1)课堂内容以“基础知识+项目”的形式组织教学。首先打破传统的上课内容结构,重新组合课堂内容,将课程内容设计为某一个或几个项目,每个项目再细化为若干个专题。然后把知识点贯穿到每个专题中。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共同完成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或专题,难易程度要适中还要全面,要实用还要有趣味。让学生体会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变抽象的理论为生动的实际操作,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举例来说明“基础知识+项目”教学方案,“文字处理软件Word”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我们将“文字处理软件Word”设计为一个项目,再将其细化为四个专题,每个专题都有具体的知识点。把学生毕业时必须写的毕业论文设计为专题3:毕业论文排版。毕业论文属于长文档,编写完论文后,需要为其排版。如何把长文档制作得简单直接,能很直观地显示长文档的目录和所包含的内容,给出章节所对应的页数等等,学生通过这个专题的学习制作,掌握文档的编辑、排版技术、文档管理、页面设置、表格处理等基本知识点。文字处理软在课堂中以项目驱动任务,师生互动,兴趣盎然,在研究、探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将“教与学”融为一体,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中心,通过“基础知识+项目”教学,学生不仅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掌握,认知能力和完成实际项目的能力得到提高,而且能够表现出更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日后具备胜任各自岗位的工程能力和综合素质奠定基础。

(2)课堂时间安排“基础知识+项目”在课堂时间安排上应有所体现。在不改变授课计划规定的理论课学时和上机实验学时的基础上,将理论课的学时分割为几个小段时间,穿插在实验课中,用于每个项目或专题的知识点的介绍,这样避免90分钟满堂灌输理论知识。学生在听完知识点的介绍之后,马上可以动手操作。在制作、设计专题的过程中学生边学、边做、边发现问题、边解决问题,还解决了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例如,项目1文字处理软件Word,理论课2学时,上机实验课8学时,共10学时(五次课)。将理论知识点穿插到五次课中,每次课的理论介绍约占时18分钟左右,首先导入专题,讲解与专题相关的知识点,教师可以演示专题的产品,让学生对实验内容有感性认识。然后剩下的时间学生进行项目或专题制作。

3结语

计算机基础课堂范文第11篇

随着信息技术和教学理念的不断创新,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翻转课堂已经成为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新模式。翻转课堂的理念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应用到了众多教学活动中,实践研究表明,该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广大教学工作者和学生的欢迎。以笔者任职的学院为例,该院教师都可以通过公共的世界大学城平台建立丰富的空间课程资源,教师和学生完全可以通过云空间进行畅通,自由地学习、交流、上传各类学习资源,使得课堂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教”与“学”更加的自由[1]。

2翻转课堂教学

2.1翻转课堂的定义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Classroom"或"InvertedClassroom",是指教师事先创建好已教学视频为主的学习资源,学生在家中或者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进行交流以及完成作业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的主角,而是由之前的内容传递者转变成学习的指导者,学生能够自己掌控着学习的主动权,参与性更强,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了良好的互动,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2.2翻转课堂的特点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翻转课堂具有以下特点:

(1)教学流程的改变。翻转课堂颠覆了“教师讲授+学生作业”的教学过程[2]。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在课堂上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解,学生在课下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业进行对内容的消化理解。翻转课堂则是将教学过程转移到课下,学生在课前对新知识进行自主学习,课堂则用于学生的答疑解惑,小组的协作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等。

(2)师生角色的改变。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是知识的呈现者,学生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互换,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转变为学习的教练,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为学生解答问题,可以对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对具有相同疑问的学生成立小组,并且可以参与到学习小组中。学生们相互学习和交流,而不仅仅依靠教师作为唯一的知识传授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的能力。

(3)教学资源的改变。翻转课堂是借助信息化手段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目前10分钟教学视频(也称“微课”)是主流的翻转课堂的教学资源。教学视频通常是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等内容而制作成的视频形式。利用教学视频,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学习。在课外或家中观看教师的视频内容,不受时空的限制,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而不必像课堂听课那样精神高度集中,或是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由于统一授课而跟不上教学节奏。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完全可以通过暂停、快进、回放等多种功能来控制视频的播放进度。在遇到问题时,可以在线留言或即时依托网络平台向教师和同学寻求帮助。另外,通过视频教学也有利于学生在以后学习中的复习和巩固。

2.3翻转课堂的实施条件

(1)学生需要具有较强的自律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翻转课堂要求学生在课下学习视频,但是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原因,学生的自觉性还不够强,使得这个环节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开展自主学习,培养其自学能力以至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2)需要有网络化教学环境的支持。这是翻转课堂最基本的运行平台,随着信息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翻转课堂的网络平台环境也越来越好,比如,在很多高校利用了世界大学城进行教学的新模式,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云空间来达到“教”与“学”的双向性互动,也有一些院校自建了翻转的学习平台,都具有其各自的优势。

(3)需要有优质的教学资源。教学视频的质量优劣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翻转课堂的成效,如果视频质量不高,吸引不了学生的眼球,学生是没有观看兴趣的,那么就谈不上教学效果了,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会反感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同时应有较高的视频制作和各类学习资源的编辑能力。

3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和问题

3.1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一

由于高职生源的多样性,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方面的了解和操作能力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给教师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扰,显然传统的集体教学方式在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上已很难适应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而且不能体现出不同的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要求,因此也无法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积极性。

3.2教学内容更新快,信息量多,课时量不足。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可以说信息量时时都在更新,课程承载量越来越多,单一地依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需求。另外,由于很多高职院校对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课时量进行缩减,导致教师在讲授时也只是课程内容的简单传递,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学生难以跟上计算机知识日新月异地更新现状。

3.3考核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考核不再实行单一的期末考试,而是将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与否作为对学生考核的标准和对老师教学效果好坏的评价。这就引起了老师教学的侧重点转向了与考试内容相关的讲解,而学生也只注重考试内容的掌握,如何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成为了教师和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学生无法全面掌握该课程的相关内容,缺乏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造成考核和课程学习脱节,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也是非常局限的,因此也远没有达到学习这门课程的初衷。

4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行

4.1课前准备

教师在上课前针对某个知识点或实例准备教学资源,例如电子教案、参考书籍、历年课件、微视频以及一些与之相关的学习网站等[3]。把这些资源放在专用的网络教学平台中,学生在课前可以提前进行课程的预习。微视频是整个翻转课堂的核心内容,对翻转课堂的教学成效起着直接的决定性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在微视频的制作上更要多花心思精心准备。根据每个微课的知识点录制微视频,详细地讲解每一个操作步骤,使学生能够按照微视频的操作步骤来完成实践。为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和耐心,视频的时间不宜超过10分钟,视频要短小精悍并能反映教学关键内容为标准。如以“Excel图表的制作”这一知识点为例,为了引起学生观看视频的兴趣,教师在课前制作视频前就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设置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可以导入跟本知识点相关的内容,如引入Excel图表的功能和用途,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哪些领域用到了图表,图表有哪些类型,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方便等。同时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兴趣。常用的微课制作软件有PPT、会声会影、Camtasi-aStudio等。通常在制作的时候需要将它们结合起来使用。

4.2课前学习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学生先自学,老师后教,所以学生的课前学习对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选择暂停来实行边看边操作,这样更有利于知识点的快速理解。从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学习缺乏主观能动性,或者是课前自主学习的质量较差。这就要求教师需要构架好完整的教学体系。比如首先可以在每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之前设置一个导入话题,目的是能激发引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更有兴趣地过渡到新的知识。然后学生可以同过共同的交流平台开展师生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以便于有针对性的将自学中的疑惑带到课堂上解决。,最后学生通过平台中的测试题来检验自己对于该知识点的预习情况。

4.3课堂活动

在课堂活动中,教师作为一个指导者对学生在课前学习产生的问题进行总结和解答,对单个问题进行个性化指导。并指导有相同疑问的学生进行分组交流和讨论。同时可以由教师布置一些任务,针对任务的难易程度进行小组协作共同完成,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景中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他们知道学习这些知识是实用的,能解决具体的问题,并且下面以用word制作电子黑板报的任务为例,这是一个综合运用了Word各种功能的实例,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功能。比如里面牵涉到的知识点有文字和段落的格式化、分栏、图文混排、首字下沉、边框和底纹的设置等,能完成一幅美观又贴近主题的黑板报,学生对Word的知识掌握也就比较充分了。由小组的同学们分工合作共同来完成作品,然后再来演示,各组学生之间进行互相提问和评价,教师进行点评,评选出一些优秀作品,同时对于一些问题可以进行个性化辅导,对于掌握得很好的同学,可以再拓宽一下知识面,加深一下难度,提高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教学活动有利于加强知识的巩固。

4.4课后任务

在课后,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以及问题作出总结,并布置一些拓展性的任务,让学生自主去完成,目的是巩固所学的知识点,教师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做好铺垫。学生对于薄弱环节可以登录学习平台回看微视频,最后学生也可以通过平台中的留言板等交流方式向老师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让老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从而有利于以后翻转课堂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5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课堂范文第12篇

目前,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公共性”太强,课程内容往往注重系统性、工具性和全面性,易忽视内容的应用性、综合性和素质化培养,使得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存在诸多困惑:

第一,是否有必要在大学阶段还开设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现在的学生从高中阶段,条件好的甚至从小学阶段就学习有关计算机基础的相关知识,但学生运用计算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确实还有待提高。

第二,如果开设,那么如何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课时量、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堂情况来看,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老师又觉得这门课很简单,难有教学成就感,不愿意做过多的投入。

第三,该课程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学校投入很多教学资源,特别是师资和计算机机房,实际的教学效果不明显。学校很不满意目前的这种状况。因此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迫在眉睫,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目前,国内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主要是针对教与学方法的探究,重点关注教学内容的改革,对课程考试考证的改革也有所涉及。本文在全面分析已有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教学内容的四个阶段,重点结合关键阶段的教学内容,提出并实践了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图1总结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工具使用是目前中小学主要教学的内容,侧重于讲述office的三种工具Word、Excel和 PowerPoint的使用方法与步骤,例如如何创建一个文档,简单的文档编辑和保存文档。第二阶段案例操作是经过长期教学改革后,目前大学阶段主要的教学内容。这个阶段默认一个基本的事实,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已经具备了计算机使用的基础知识,大学阶段的教学任务是强化学生运用工具的能力。为此,不少高职教师和专门的培训公司投入了大量精力,开发这种学习案例,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教学素材。这种案例一般是1到2个操作技能的综合运用,是目前计算机类考证中实操的主要考试内容。

本文认为,大学阶段仅局限于案例教学,还是难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提出了任务驱动阶段的教学内容。这里任务驱动区别于以往相同的提法,本文对任务规定有以下特征:

* 开放性。任务是来源于生活与工作中一个具体实际问题,用计算机解决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学生解决问题的结果只有好与更好,没有以往绝对的对与错。

* 综合性。解决这个任务需要用到第二阶段的多个学习案例中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特征。

* 承载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只局限于工具本身的使用,而缺乏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例如问题分解与设计、文档编写、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如图2所示,本文把任务驱动分为四个层次,图中的第1层的设计内容包括报告提纲、作品的形式设计等。例如如何布局,使用何种图案。各种参数设计,例如表格的栏目、颜色值等。重点是任务实施的操作步骤。这个设计的过程既可以手写,也可以是word文档,甚至是用visio所绘的草图。第4层任务就是要求学生会操作,还要学会与人分享与交流,有了这种锻炼机会,学生就业应聘,上班后与同事沟通交流或者向领导汇报工作的能力就会明显突出。

笔者给出一个典型的任务示例。浙江省某市公共自行车管理中心为市民提供自行车租赁服务,为了提高服务质量,该中心提供了20天借车和还车的原始数据。每天平均3万5千条数据,总数据达到70万条。每条数据包括自行车号、借出车站、借车锁桩号、借车时刻、归还车站、还车锁桩号、还车时刻、用车方式、卡类型和借车卡SN。学生的学习任务就是分析这些原始数据,根据统计分析结果,提供改进服务质量的建议。

这项任务满足上述所说三个特征,并且贴近学生生活,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容易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开展统计分析工作。完成该项任何后,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本实例使学生真正能做到用计算机这个工具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并可举一反三,例如可推广到校园食堂服务系统,尽量缩短学生排队用餐时间,提高饭菜服务质量等。

任务完成过程包括设计工作方案,剔除奇异数据。用公式形成基础数据,例如计算每次用车时间。用数据透视功能和专门的数学函数等工具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各种统计分析结果。例如每个车站借还车频次,用车时长分布,每天使用不同借出卡数量,平均每天用一次车的人数,借车和还车高峰等。可用各种特殊的图表展示结果;任务的核心是根据这些统计分析结果,提出改进服务的建议,例如如何根据评价用车时长确定收费时段,如何合理配置各站点,以及该站点的自行车数量。最后用WORD文档形成报告,还要用PPT分享交流结果。

在完成驮拥墓ぷ魅挝袷保有可能需要编程来完成一些机械重复和繁杂的子任务,那么office中VBA编程就有用武之地。笔者曾经用VBA为深圳福田保税区的一个企业编制仓库租赁费的计算程序,工作效率有明显提高。这个阶段可视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拓展教学内容,可开设选修课来实施教学。

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实践

三、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改革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有少部分学校探索了网络课程的教学实践。本文结合任务驱动式教学内容的改革,提出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首先自主在课下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而课堂变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由于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有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的基础知识,同时,学校建设了有丰富教学案例的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使得“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去教授知识。而课堂和老师的角色则发生了变化,老师更多的责任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如图3所示,这种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建立了实用且丰富的学习资源库。资源库由教师主导建设,学生参与建设。学生通过专门的网上自主学习平台(例如美国著名的Blackboard系统)从资源库获取所需的学习资源,包括各种学习案例和学习素材,同类任务的优秀作品等,并自主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教师课堂导学的主要任务是咨询引导学生掌握使用资源库开展自主学习的学习目标、方式方法和学习任务;还要引导并咨询解决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主持并点评学生作品和成果的汇报会等。教师还承担了资源库动态更新的管理任务。学生学习完计算机基础课程,全部要通过计算机类的技能考证(例如计算机等级考试或CEAC等)。最后通过作品与汇报相结合的方式选拔部分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参加全国性的信息素养大赛及微软世界MOS大赛。

本文的网上自主W习与以往的网络课程学习模式有区别。网络课程是单纯的学习各种案例,以通过技能认证为教学目标,本文的网上自主学习是面向任务,既要学习各种案例,更以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这种学习模式从内容上比网络课程更具开放性,在难度上更具挑战性,更容易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本文教学模式中的课堂导学是两星期一次,每次2学时,这样一个老师平均可带14个班。笔者所在学校每年6千招生规模,半年内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只需要8名教师。如果一年内完成教学任务,只需要5名教师。教师可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学习任务的开发上,既要设计完成学习任务要涵盖的技能考证的所有技能点,又要尽可能引导学生勇于创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近三年教学实践证明, 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后续的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实训报告、课后作业、调查报告等撰写质量有明显提高。2013年,笔者学校的学生参加了微软Office世界大赛海峡两岸对抗赛,获得MOS PPT2007项目的冠军。

在云计算辅助教育等新技术支持下,教学结构性变革更容易实现,促使人们关注在每一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设备后,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当如何从过去灌输式、被动式、以知识的传递和考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向新型的个性化教育方式。那么,把以往大量的教学案例升级为“微课程”,每堂微课程设计成三部分:问题引入、情境说明、案例操作,使得学生自主学习更为方便快捷,将会更加巩固和提高计算机课程改革成果。

[基金项目:国家骨干校建设项目经费资助。]

参考文献:

[1]陈道蓄,奚春雁,彭远红.面向问题求解,推动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4 (1):9.

[2]胡钦太,杜炫杰,叶惠文.基于“多元”教学资源建设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 2011(5):75-78.

[3]傅翠娇,曹庆华.科学素养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融合[J].计算机教育,2014(4):26-28.

[4]嵩 天,李凤霞,蔡 强,李仲君,史树敏.面向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4(3):7-11.

计算机基础课堂范文第13篇

信息时代,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对国内教学改革产生一定的影响。翻转课堂要求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内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文章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分析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方式,以此促进翻转课堂在当代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摘要:信息时代,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对国内教学改革产生一定的影响。翻转课堂要求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内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文章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分析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方式,以此促进翻转课堂在当代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1学习资源准备

1.1微视频资源

“微课”是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的学习资源包,“微课”的核心内容是精心录制、制作的课堂教学视频(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学习),同时还应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文字素材、图片素材、PPT课件(知识点的汇总以及案例操作的提示)、学习任务单(任务的要求)等辅教学资源。“微课”的主要特点: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而精,资源容量较小。因此,非常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上实现移动学习。

1.2学习任务单和辅助学习资源

除了视频资源外,本课程依据学习者需求、学习内容还设计了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学习任务单和辅助学习资源。学习任务单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通过本次课的学习资源(学习资源以文件夹的形式存储),明确自己怎么去学,学什么,学了后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学习任务单主要包含主题的学习要求,学习方法,课后巩固案例,课堂案例等,主题知识资源主要通过PPT课件、文本、图形、声音等多媒体形式展示教材内容,主题案例资源主要收集和制作与课题相关的各种课件、文本、图形、声音、视频、课堂案例等资源,为了便于知识的巩固和开拓视野,学习能力较好或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利用拓展资源继续更深入的学习。

2学习过程设计

根据对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分析,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理念,经过对翻转课堂内涵、模式、案例等的研究,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准备、课前自主学习、课中成果展示、交流合作与评价、课后巩固拓展四个阶段,教师在每个阶段扮演多种角色去引导、帮助、监督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2.1课前准备

教师在学习者、学习需求和学习内容的分析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案例中包含的知识细化为相对较小、较完整且相互关联的知识点录制成视频资源、设计出学习任务和相关学习资源共享到微信群、QQ共享群、微博等网络共享平台。

2.2课前自主学习

课前学习是翻转课堂的关键环节,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设计了以下四个子环节:一是明确学习任务环节:教师学习任务到QQ群或微信里,学习者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任务。二是自主学习环节:借鉴自学资源,根据学习任务,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三是小组合作学习环节:完成自主学习后,根据小组成员的反映的学习难点,通过QQ群或微信群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组内成员相互交流沟通,共同解决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小组内先通过交流与讨论,小组长同时负责定期督促与检查小组成员的任务完成情况。最后,每个小组将各个成员的疑难问题汇总。四是师生互动: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则可以通过组内讨论解决,也可以通过网络向其他同伴或教师求助。教师则需要对学习者自学过程中的疑惑与问题进行及时解答。

2.3课后巩固拓展

学习的过程不仅存在于课堂,还应持续于课外。①知识的补救。收集并整理学生的作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及作品点评,这些资源可以长期保存,并将这些资源分享给学生,如果课下还想继续学习的学生可以利用拓展资源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形成一种持续性学习。②对整堂课的评价。评价的科学合理才能使学生学习的相关环节得到真实可靠的数据,从而提升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如何更好的应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

3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方案的设计是对整个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规划。目前职业学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上,主要还是以传统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中期成绩+期末成绩为主,传统的考核评价模式单一落后,所以传统的考核方式并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适应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的需要,老师应该更加看重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此过程中的表现而不是注重最终的成绩和结果,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情况、课堂交互、合作表现情况以及最终对计算机实践操作的掌握情况作为参照。

3.1小组合作评价

(1)自评:学习者的自评要客观公正,自评内容包括掌握知识的程度、任务完成情况、小组合作情况、课堂出勤情况等。(2)互评:为了学习者更好的参与小组活动中,提高小组合作精神,在进行互评时一定要客观公正,评价的内容包括学习者从对小组做出的贡献、小组活动参与情况及和小组其他成员讨论问题情况等。(3)教师评价:为了尽可能做到公平公正,教师需多注意观察学习者的表现,通过学习者提交作品情况、小组合作情况以及课前自主学习情况等多方面对学习者做出客观、综合的评价。

3.2课堂参与表现评价

课堂参与表现评价包括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课前自主学习、学习者出勤情况、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评价。最终学习者的课堂参与表现评价主要由教师通过记录每个学生的考勤次数,观察学生回答问题和参与积极性的表现情况和学生完成作业情况构成。

3.3技能抽考和期末测试

根据成都市职业学校技能抽考大纲要求,技能抽考采用的测试方式纯实践考试。结合职业学校的特点,为了综合考察本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际动手能力的掌握情况,期末考试采用的测试方式以实践为主。

参考文献

计算机基础课堂范文第14篇

Abstract: The computer subject and teaching methods of other subjects are not the same, its theory is more abstract, only by oral speaking in the classroom,most students will lack the perceptual knowledge, which leads to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how to improve students' computer level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主体作用

Key words: basic computer knowledge;teaching methods;main role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4-0292-01

0引言

中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类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计算机相关知识更新换代很快,所以中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以下就从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1认识到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

1.1 教师分析讲解,学生模仿教师展示一个已完成的或基本完成的作品并讲解其制作过程,要学生模仿着去做。比如在讲Access时先给学生看做好的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然后分析这个系统所用到的知识点,让学生去模仿完成类似的管理系统。

1.2 教师点拨,学生尝试看到教师演示的“项目”,一开始学生必然对它有浓厚的兴趣。但若按有些教材的顺序,先讲数据类型、创建库、表等一大堆理论,一半教学时间过去了,学生仍未能编出一个像样的数据库。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若采用项目教学模式,我们可以在每堂课内、每个教学单元内、各教学单元之间乃至整个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项目”,通过这些“项目”来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有的可通过阅读教材解决,有的可通过同学间相互交流、讨论来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再稍加点拨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去尝试、去创造,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探索的乐趣,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

1.3 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学生为了完成具体项目,一方面会认真学习教材内容,另一方面发现所模仿的”项目”中有些不合适或功能缺少时,就会尝试着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就会延伸学习内容。这进就需要教师适当地进行引导,让学生去探索,这样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多、更深,知识面更广了。

1.4 进行总结,提升知识在项目基本完成后,教师要适时地进行总结归纳,甚至可以将这个项目中所用到的知识点再串讲一下,让学生在理论上得到提升,有助于再次进行改进或巩固知识。

2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提高课堂效率

我是中职技术学院的计算机兼职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要教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关键在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一般地,刚开始学习计算机时都怀着神秘、兴奋的心情,非常想学计算机,有的学生还认为学电脑可打游戏,好玩。但随着学习进度的不断深入,有的学习内容需记忆、理解且枯燥无味,这样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下降。这时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应善于引导,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体现素质教育的真谛,授课时尽量采用现有的现代化教学设备,提高课堂效率,如多媒体教室的应用,利用课件教学,以提高课堂的含金量。

3围绕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功夫

为提高课堂效率,除了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外,对课程的部分内容还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发现法”、“自学指导法”、“讨论研究法”等。

启发式教学打破了以往的结论教学模式,符合人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融人了过程式教学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及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设置一些与授课内容有关的问题,如:在学WORD时,要求学生用WORD该设计编排课程表等。学生通过思考后。教师再加以启发,学生就会对其有较深印象,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对于一些易错或迷惑性较强的地方,可以故意设置障碍,先让学生进入误区,再跟他们一块儿分析,从误区拉回来。这种情况学生往往印象较深,以后也就不会再错。如EXCEL中,对两个数字数据,都是用拖动来完成的操作,但可以成为等比数列,又可以成为等差数列。那么这个区别是什么呢?在合适的时间,可以选取合适的素材,进行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往往是对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一次大检阅,还可以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并能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效果往往不错。如可以找一些封面或杂志,让学生用所学的排版知识将其编排出来。甚至可以自己发挥创意进行设计。对一些比较简单或雷同的有关内容可采用“自学指导法”来处理,在“自学指导法”中注意教师的指导作用,千万不可放任不管。如可布置自学纲要,指出重点难点等。最后一定要检查自学效果,否则学生会投机取巧,或是认为自学的内容不重要而放弃这一部分的学习。“讨论研究法”的运用能激起同学们对问题的争论,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处于一种接受知识的最佳状态,自然教学效果也最佳。但“讨论研究法”的运用选题必须要恰当,选题不能太简单,否则就没必要讨论;选题也不能太难,否则就可能讨论不起来,失去了讨论的意义。因此在选题上要选择那些有异议命令或结论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在此问题上的争论,达到对此问题理解的升华和实现追根问底的目的。

4强化上机训练

上机操作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学生提高计算机动手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师切不可忽视。上机时除加强辅导外,对每次上机教师对学生都要有一定的要求和任务,如要求学生每次上机都要写好一个上机计划,上机计划要具体,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生的那种上机就是“玩”的感觉。这样学生才会认真对待每次上机操作,使每次上机都会感觉到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进步。

5考核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成绩评定方法无非是期中、期末加平时成绩(包括考勤)来确定学生本门课程的最终成绩,考试除了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外,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但因为多种因素,老师们往往发现有时候学生的卷面分数和这个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是不成正比的,所以我认为在抓考风的同时,进行考试方法的改革是很必要的。

参考文献:

计算机基础课堂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基础 有效教学

计算机基础已成为中职学校各类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中职各专业学生提升综合运用计算机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如何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并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及学生专业特点来改进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是中职计算机基础学科教学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是实现有效教学的起点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中职学生又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学生对于学习不怎么感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抱有浓厚兴趣,学生就能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使得学习事半功倍。反之,若学生对学习内容兴趣寥寥,则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课堂上不与老师配合,启而不发,事倍功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充分挖掘教材实现有效激发兴趣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做深入细致的研读,而且要自觉地广泛涉猎有关知识,增加一些知识“背景”,并把“背景”内化,变成对教学有益的东西,这样知识在学生眼前就不再是孤立出现的一株植物,而是有着背景作映衬的一幅图画。如在讲认识硬件中央处理器(CPU)时,给学生介绍一下中国自己研发的“龙芯”;讲windows XP操作系统时,介绍一下微软总裁比尔盖茨、中国红旗Linux操作系统;讲计算机病毒时可介绍一下98年给全球计算机造成重大损失并改写计算机病毒定义的CIH病毒及作者等。通过介绍这些名人、趣事不但能使学生兴趣高涨、兴致盎然,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二)创设情境实现有效激发兴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认为:“学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情境,对于学生主动探索和知识建构有重要的作用。教学时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专业的问题情境,让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实际、专业知识有机的结合,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比如在信息获取一课中,结合班级举行圣诞晚会,创设一个为圣诞晚会精衫举行收集一些节日、音乐、图片等资料的情境。在Excel表格格式化一课中,可从为财会专业学生创设一个模拟某公司财务人员,美化一张公司财务报表的情境。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和专业的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学生集中精力,积极思考,探寻各种解决方法。这样学生感悟到计算机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意愿。

(三)巧设悬念实现有效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惑,认识就会失去平衡,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求知欲的促使下,学生便产生兴趣,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讲Excel自定义序列填充时,进行师生输入全班学生名单的比赛,教师使用自定序列的填充5秒钟内就完成了,而学生快的也才输入了3个学生名单,慢的一个都未能完成。为什么老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输入全班同学的名字呢?给学生留下疑问,从而把注意力都集中到这个问题上来,认真听老师讲解自定义序列的填充操作方法。

二、有效的课堂活动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课常教学活动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是学生认知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如何有效的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一)有效课堂活动必须基于学生全身心的参与

评价一堂课是否有效,学生的参与情况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学生的参与不能仅仅停留住认识的参与,还应有情感参与、心理参与、身体参与,即全身心投入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呢?教师应当充分创设能让学生全身心参与的情境,设置能让学生全身心参与的任务。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还应精心组织,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与“思维火花”,并积极引导学生全身心的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二)有效课堂活动必须基于学生的协作学习

学生的协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是有效教学的一种课堂组织方式,协作学习有利于形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建立互相尊重的良好关系。小组协作学习可以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和发现的知识和技能,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这点对计算机学科教学来说尤为重要,因为计算机的操作可以有多种方法,在课堂上老师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讲解各种操作方法,并且学生也不一定喜欢,但通过学生小组协作过程中的对话、讨论、争辩后形成的操作方法,比教师的讲解更有效、生动,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

(三)有效教学活动必须基于有效的任务驱动

有效的教学任务除了要考虑如何完成知识的传授,达成教学目标外,还应考虑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如在财会专业学生学习Excel格式化表格一课中,可以预设三个任务,任务一:格式化一张财务报表中的字体、字号、行高和列宽;任务二:格式化一份功课表在一张16K的纸上,并要求有边框和底纹;任务三:用Excel制作一张中国象棋棋盘图。其中任务一是结合学生专业设置的现有发展区的任务。任务二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最近发展区的任务,是让学生明白格式化表格意义的任务,也是学生协作学习任务。任务三是结合生活,体现计算机服务生活的拓展任务。三个任务的设计由浅入深,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并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全身心的参与到教学中,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三、有效的评价是有效教学的保障

教学评价不是为了把学生分出等次,而是为了检查学生学习,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参与教学的过程和态度、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和途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间协作学习的能力等。评价方式可采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根据任务要求,先由学生自评,再由同学进行评价,在学生互评的环节中,台上台下的学生可对存在的意见和分歧进行讨论,通过交流与争辩,加深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这样的评价为学生提供和反馈了学习的成功与不足,着眼于学生的后续发展,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

四、有效的反思是有效教学的支撑

反思就是老师任完成课堂教学实践后,对整个课堂教学理性的剖析与总结,是老师提高教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课后反思一下: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有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激发出来?学生参与教学了没有?教学目标达是否达成?教学过程中师生是否有效的互动?教学过程这样设计有什么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

教师的反思能力是有效教学的支撑,唯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理性反思,才能在反思中挖掘潜能,提升教学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提升课堂内涵,真正实脱有效教学。

综上所述,我们要根据中职学生的自身和专业特点,结合计算机基础学科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创设情境、组织教学、积极评价、课后反思等几个方面着手,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余文森. 有效教学十讲[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杨良群,扶长青.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8(6).

[3]李子华.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