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自动化免疫分析范文

自动化免疫分析范文

自动化免疫分析

自动化免疫分析范文第1篇

【摘要】目的 评价贝克曼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甲状腺激素的效果。方法 测定T3、T4、FT3、FT4、TSH含量,分别计算批内精密度、批间精密度、回收率和线性范围。结果 T3、T4、FT3、FT4、TSH的批内精密度分别为4.40%、4.90%、3.00%、4.50%、3.50%,批间精密度分别为6.90%、5.30%、3.50%、6.20%、4.80%,回收率分别为96.7%、95.5%、97.1%、95.6%、96.4%,线性范围分别为0.15~12.3 nmol/L、3.9~387.0 nmol/L、0.3~30.8 pmol/L、1.3~155.0 pmol/L、0.01~150.0 mIU/L。结论 贝克曼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测定甲状腺功能具有重复性好、准确度高、可报告范围宽、测定速度快等优点,适合于临床应用。

【关键词】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甲状腺激素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标记免疫技术,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内分泌激素、肿瘤标志物、血药浓度、传染病、心血管疾病标志物、贫血及过敏原等,特别是在甲状腺激素检测中应用更为广泛[1]。本文采用贝克曼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T3、T4、FT3、FT4、TSH,对其方法学进行综合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贝克曼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

1.2 试剂发光试剂、质控品、标准品由贝克曼公司提供。

1.3 血清来源试验所需血清样本采自本院门诊和住院患者,每例取3ml血,离心3000 r/min,10分钟,取血清-70℃保存备用。

1.4 检测方法利用化学发光技术和磁性微粒分离技术相结合的测定方法,其反应原理与放免和酶免中的双抗夹心法、竞争法相似,严格按试剂盒操作说明书操作。

1.5 评价指标

1.5.1 批内精密度取含T3、T4、FT3、FT4、TSH高、中、低三种浓度的血清样本,每种浓度同批平行测定10次,计算平均变异系数(CV)。

1.5.2 批间精密度取含T3、T4、FT3、FT4、TSH高、中、低三种浓度的血清样本各10份,每天各测定1次,共测定10天,计算平均变异系数(CV)。

1.5.3回收率:由贝克曼公司提供原装3个浓度的标准品,分别测定T3、T4、FT3、FT4、TSH含量,每个浓度平行测定3次,计算平均回收率。

1.5.4 线性范围收集患者血清标本,取T3、T4、FT3、FT4、TSH浓度高于厂家提供线性范围上限作为高值浓度水平(H),厂家提供稀释液作为低值浓度水平(L),用稀释液稀释高值浓度血清,形成如下系列浓度检测标本:1H+0L、4H+1L、3H+2L、2H+2L、2H+3L、1H+4L、0H+1L。用配制成的系列浓度标本平行测定各项指标含量,取平均值作图,取在坐标纸上呈明显直线趋势的各点值进行直线回归统计,取回归系数r大于0.9的浓度范围为可报告的浓度线性范围。

2 结 果

2.1 批内精密度T3、T4、FT3,FT4、TSH的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4.40%、4.90%、3.00%、4.50%、3.50%。

2.2批间精密度T3、T4、FT3,FT4、TSH的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6.90%、5.30%、3.50%、6.20%、4.80%。

2.3 回收率T3、T4、FT3,FT4、TSH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6.7%、95.5%、97.1%、95.6%、96.4%。

2.4 线性范围T3所测结果得到回归方程为y=1.069x-0.2468,r=0.9966,截距经t检验,ta=1.36,0.95,截距经t检验,ta=0.36,

3 讨 论

血清中三碘甲状原腺氨酸(T3)、四碘甲状原腺氨酸(T4)、游离三碘甲状原腺氨酸(FT3)、游离四碘甲状原腺氨酸(FT4)、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测定对甲状腺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以往国内实验室多采用RIA、MIRA检测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此法虽较准确,仪器与试剂也较为低廉,但对操作人员水平要求较高,对实验条件及环境有较多要求,且随着标记抗原的放射性衰减,而使计数不稳定及曲线失真,导致结果偏离,结果重复性差,且可产生放射性污染[2,4]。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是利用化学发光技术和磁性微粒分离技术相结合的测定方法,其反应原理与放免和酶免中的双抗体夹心法、竞争法相似。其优点是[3,5]:(1)成熟的单克隆抗体技术或独特的磁性微粒子技术,保证了反应的高特异性;(2)检测范围宽,具有良好的稀释线性;(3)试剂稳定性好,不需酶促反应,有效期可长达半年;(4)操作简便,分析过程采用全自动化,减少了人工操作误差,重复性好;(5)试剂及标本均采用无吸附材料,故相互间的交叉污染率低,干扰因素少;(6)真正的随机连续检测,样本随到随测,具有急诊优先插入功能。因此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是目前检测甲状腺激素等指标的较好方法。

【参考文献】

[1] 陶义训.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74.

[2]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25.

[3] 罗炜,王慧,陈柏铭.化学发光免疫法与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AFP的比较[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0,15(3):149.

自动化免疫分析范文第2篇

本文阐述在ARCHITECTi2000SR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应用实践中进行使用方法的改良,极大地方便了仪器操作者的使用,有效地避免了使用过程中的差错的发生。解决故障的过程有助于思路的扩展,对使用其他的检验仪器有很好的启发作用和较大的参考或应用价值。

关键词: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标本容易加错现象;标本识别移位故障;改良方案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272-01

Architect i2000SR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是由美国雅培公司研发的第三代大型全自动免疫分析仪,采用化学发光的原理进行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和稳定性,具有检测速度快,测量范围宽广等诸多优点,且可与生化模块C8000相连。且检测试剂稳定并易于进行室内与室间质量控制。然而全自动化仪器的高故障率亦对检验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本文即是作者在雅培i2000SR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应用实践中遇到的:容易出现加错标本,和机器本身出现标本识别移位的故障现象,分析其原因、探讨改造方案并付诸实践成功解决故障的过程,以便应用到其他的现代化的检验设备使用中去。

1 标本容易加错的改良方案

1.1 标本容易加错的现象:

由于该机器的原来的设计是每个标本架只有5个孔,也就是每个标本架只能放置5个标本,这样就使使用者放置标本时,必须要好好的记着所加标本的原来的编号,待放到架子上时要好好的计算出标本的位置是在第几个架子、第几号位置编号。譬如:手里拿着16号标本需要放置到标本架子上时,就必须计算出是第4个架子的第1号位置才是16号的位置。是非常的不方便吧?

1.2 标本容易加错现象的解决方案:

因为我发现了这个非常不容易计算出所要加的标本位置,并且又很容易加错标本,工作起来非常不方便的现象时,就一直在脑子里寻求一个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

不久我就想出来了个解决的办法:那就是在每个标本架的靠近1号位置端,设计出了一个不干胶贴,上端标明1、2、3、4……架子号顺序号,下端标明该架子的5个标本号在该架子上的应有的顺序范围。详见附图1改造后的第一个托盘俯视图

2 标本识别移位故障的改良方案

2.1 故障现象:

应用ARCHITECTi2000SR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进行批量编程,每个标本架放置5个标本,每5个标本架为一组,每一组用一个托盘托起,即标本号依次为1-25、26-50、51-75、76-100四组。在全部标本仪器检测完成后,对HBsAg阳性标本利用金标法复查时,偶然发现阴阳性结果极为不符合的现象。遂对每个标本对应的架号、位置、结果逐一排查,发现个别标本架上的标本并没有消耗(即没有被取样),但却赋上了数值。经逐一检查仪器所加样本与操作者编程的标本架号位置明显不同,即发生了跳跃,如31号标本所赋值实为36号样本测试值或其它样本值。

2.2 故障分析:

经与使用ARCHITECTi2000SR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的兄弟单位工作人员及雅培中国工程师沟通,了解其工作过程原理是:利用ARCHITECTi2000SR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批量编程1-25、26-50、51-75、76-100号标本架号位置后,仪器会首先会进行标本架条码扫描,同时也给每个标本进行扫描。如果某个标本架的条码没有扫描到,则机器会自动顺延一个标本架进行操作,这样就会出现跳架移位现象,也就是我们上述的故障现象。譬如仪器在批量编程,31-35号标本架的条码扫描过程中没有扫到,仪器则默认该架子不存在,标本也不存在,跳过了该标本架,将36-40号标本架或及其它标本架上的标本默认为31-35号标本。以后的标本均以同样的方法顺延赋值,即后面的所有标本均顺延了5个号码,如不复查而直接报告传输的结果,必然出现张冠李戴的严重后果。上述现象并非偶然,随着工作量的增加,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为日常检验工作带来相当大的不便,工作人员往往会花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去排查或复查标本与结果是否相符,一度认为此仪器的标本识别和处理软件系统存在巨大缺陷。

3 标本识别移位故障的解决方案

通过细致的观察分析、严密的科学探讨和积极的创新实践,我们对ARCHIT -ECT i2000SR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的进样系统,进行了简单而合理的改良,使上述故障得以完全解决。具体方法如下:

准备100个改造过的与架同高的平口空试管(以合适放置加样杯为宜),利用条码机打印1-100编号号码的条码,分别贴在每个试管上条码器能够扫描到的位置。将这些贴有条码的试管按顺序放置在标本架上,并保持条码向外,易于条码系统识别判读;实验操作时只需将加样杯放置在对应贴有条码的试管上即可。请注意:只需更换加样杯加病人血清标本。更多的标本亦可用类似方法粘贴上1-100或更多的试管条码。

详见附图1 图2所改造的H540试管架俯视图和侧视图

经过如此改良,仪器在进行标本架条码扫描时,同时也会给每个试管条码进行扫描,如果其中某个标本架条码漏扫,但仍会扫描到试管上的条码号,机器则自动的默认标本架的存在,就不会出现跳架移位的现象。

4 思路扩展与推广应用

标本容易加错的解决方案:就是以较小的改造或改良,而改变了原来的设计的不足,避免了工作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像这种小的改造可以用到大多数的试管架子是5个试管位置的大型生化分析仪、放免分析仪等的仪器上。

标本识别移位故障的解决方案:类似的跳架移位故障,不仅出现在ARCHIT -ECTi2000SR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上,在其它设备上,譬如ARCHITEC -Ti4000SR等仪器亦会出现,亦可采用此法进行改造或改良。兄弟单位同类仪器或不同品牌的仪器,出现类似的因为批编程而出现的跳架移位故障亦可借鉴此方法一试,以避免出现数据移位错误,为临床提供准确的检验信息。

自动化免疫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操作;维护;故障处理

[中图分类号]R392-33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5(b)-127-02

美国拜耳公司生产的ACS:180SE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以其独特的免疫分析技术,齐全的检测项目,简便的操作,快速、灵敏的测试结果,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该机使用的一次性样品杯、定标液、酸碱试剂、辅助试剂等均为厂家负责免费提供,降低了检测成本,方便了客户。

1 仪器的使用环境及保养

环境温度、尘埃、电源的稳定性对机器的影响很大。环境温度和湿度过高或过低,仪器都会报警,因此实验室应安装空调和除湿机。室内湿度过大时仪器无法正常启动,可用吹风机对准仪器后部的窗口吹10~15 min即可。同时要做好环境的防尘、清洁工作。定期用无水乙醇擦拭吸样针和试剂针,同时调整吸样针和试剂针的位置,试验用水必须使用达标水质。

2 操作流程

2.1 仪器工作全程由微机控制

仪器自检、灌注、编排工作表、样本和试剂的识别与定标、样本和试剂的混合、进样、清洗等均由自动程序控制,操作简便。

2.2 样品杯为一次性使用,厂家负责免费提供

使用时将杯子放如杯仓内,由机械装置引导自动进入轨道,吸样针和试剂针将样本和试剂吸入,反应分析后样品杯被清洗送入污物仓,同时将检测结果自动传送至电脑,整个过程全自动化检测。

2.3 吸针均由程序自动控制

为使吸样针和试剂针准确吸样和吸试剂,机内有一负压泵为吸针提供负压,针上有传感器及液面检测器负责检测。吸针的吸样位置和吸样量多少均由程序自动控制。

2.4 结果分析

分析结果直接传入英文版的微机,再自动传送至中文版的微机中,打印中文综合报告。

3 常见故障及处理

3.1 系统故障及电路故障

当系统发生故障时,英文版微机显示器左上角窗内后黄色表识闪动,机内故障检测系统将指示出故障发生的具体部位及处理办法。大部分故障可自己解决。当电路发生故障时就要与厂家维修工程师联系解决。因为控制仪器的微机是全英文版的,所以操作人员必须能够具备一定的英文水平,仪器旁也应该随时放置英文词典以备查用。

3.2 微机故障

微机是该系统的心脏。有时由于微机不能启动,与主机之间的连接松动等都会造成整个系统不能工作。这时应该检查微机电源、与主机间的连接线路、系统软件等。如确属微机本身硬件或软件故障,就要与厂家维修工程师联系解决。

3.3 卡杯子

卡杯子故障是该仪器出现故障率较高的现象之一。杯子一旦卡住,整个检测过程就要重新开始,既浪费时间又浪费试剂。

3.3.1 杯仓卡杯子由于样品杯是在杯仓内任意放置,由仓内机械传送带随机拾取的,使用一段时间后仓内灰尘及塑料样品杯上的毛刺等都可能使杯子卡住。此时轨道上无杯,机器空走。解决的方法是将机器左侧上外板拆下,将卡杯取出,用棉签蘸取无水乙醇清洁传输带、杯仓即可。

3.3.2 污物仓卡杯子检测后样品杯被清洗送入污物仓内。长时间使用后,杯子进入污物仓的出口处会有灰尘积聚,出口斜面变涩,使杯子不能顺利滑入污物仓,从而堵住出口。此时仪器报警,检测停止。解决的方法是将污物仓打开,用用棉签蘸取无水乙醇清洁杯子出口即可。

3.4 过滤器渗漏或过脏

仪器左边上一小窗可看见水过滤器。由于受水炙和环境的影响,如果一段时间结果出现较大偏差,并从小窗上看到过滤器发黄或是渗漏,就需要与厂家维修站联系更换水过滤器。

3.5 样品(试剂)盘无动作

当传动装置发生故障时,样品(试剂)盘不能动作,此时应首先检查传动马达有无动作,在拆开清洁后发生此故障,多半是由于条形码检测器没有检到条形码。只要将样品(试剂)盘转一下位置就可解决。所以在拆盘时要记住原始位置很重要。如果条形码检测器灯不亮,无扫描,则是检测器本身故障,就要与厂家维修工程师联系解决。

3.6 液面检测故障

当进样(吸试剂)的1~3号针任一发生故障时,该针进到样本(或试剂)杯中,只是轻点一下,不能吸液,则要考虑是否液面检测器损坏。可将两只针上液面检测器互换。如果故障也随之转移,就可断定是液面检测器损坏。此电路板在机上为软线连接,拆装时要格外小心,以免扩大故障。

3.7 水量过少或水液面过低

在仪器的左面有上下两个水桶,上面是净水桶,下面是污水桶。两个水桶分别由两个带圆型塑料垫的盖子盖住。使用一段时间后,即使净水桶里是满的仪器也会出现水液面过低的报警现象。此时,可打开净水桶盖子,将盖子上的圆形塑料垫转动位置盖上即可。如果长期磨损,转动后仍不能解决,就需要与厂家维修站联系更换塑料垫。

3.8 样品或试剂量过少,液面过低

此时吸针因吸不到样品或试剂而报警,无法检测。可将样品管或试剂瓶稍微向上提3~5 mm,以不影响吸针吸样为准,这样可将样品或试剂液面稍微提高,从而顺利检测,同时避免了试剂的浪费。

总之,在使用过程中日常维护和保养至关重要,能消除隐患,降低故障率;如果能了解一些常见的故障发生的原因并及时加以处理,更有利于提高仪器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该仪器快速、准确的性能。

[参考文献]

[1]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过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 .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23.

[2]郭健.生化分析仪的选择与分析系统[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7,30:834.

[3]毕波,吕元.定量检测方法学性能验证的系统设计[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7,30:143-145.

自动化免疫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 CA19-9;化学发光仪;检测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是继荧光、放射性同位素和酶免疫分析之后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免疫分析技术,它具有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准确、效期长并安全无污染等优点,成为取代放射免疫分析技术的首选。

CA19-9是一种低聚糖肿瘤相关抗原,在血清中以粘蛋白的形式存在,分子量大于5000KD,是Koprowski等应用人类结肠癌培养细胞株免疫BALB/C鼠而获得的19种抗体中的一种肿廇相关抗原[1],可作为胃癌、肠癌、胰腺癌和肝癌等早期诊断和预后复查有着重要临床价值的指标。测定其浓度是对肿瘤活性的一种反映,且肿瘤标志物的出现往往比影像诊断早半年之多[2]。正常人血清中CA19-9水平很低,而胰腺癌中明显增高,阳性率高达90.7%,而肝癌的阳性率为72.5%[3]。Mitsuhashi等[4]还认为胰腺癌手术治疗的效果与血清CA19-9关系密切,如症状缓解血清CA19-9持续下降,病情恶化又继续增高,所以CA19-9是对胰腺疾病患者诊断、手术疗效的评定、术后病情和复发转移的有价值的肿瘤监测标志物。

1 材料与方法

1.1 检测对象 本院健康体检人员200例,男100例,女100例;年龄25~60岁,平均45岁。

1.2 方法 美国雅培公司的AXSYM全自动快速免疫分析系统:该系统综合使用了微粒子捕捉酶免疫分析技术(MEIA)、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技术(FPIA),可测定激素、肿瘤标志物、肝炎、病毒标志物、维生素和各种治疗药物浓度等。i2000型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及其配套的检测试剂是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可用于超微量定量或定性测定人类血清。血浆、全血或其他各类体液中病毒抗原、抗体、激素、多肽、肿瘤蛋白等代谢产物的一套系统。

1.3 反应过程 一般在反应的第一阶段,标本与微粒以一定比例混合,标本中被检物质与微粒上包被的抗体进行一定时间的反应。第一反应终了后,利用磁场分离、吸去未反应的被检物质与其他的不要成分。

2 结果

200例健康体检人员均采用美国雅培公司的AXSYM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和i2000型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分别检测血清CA19-9,结果均值分别39.30U/ml和69.05U/ml,差异有显著性。

3 讨论

CA19-9测定试剂盒由美国雅培公司提供,美国雅培公司的AXSYM全自动免疫分析仪采用微量子捕捉免疫发光技术(MEIA),酶标抗体采用碱性磷酸酶作为标记物,碱性磷酸酶是一种最稳定的酶标记物,而基质液采用极稳定的4-甲基磷酸伞形酮。抗体包被采用微粒子技术,大大增加反应面积和提高特异性。待测CA19-9浓度与荧光发光强度成正比。

i2000型全自动免疫分析仪采用(CMIA)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是雅培公司的专利技术之一,主要用于测定蛋白质、病毒抗原等大分子物质。采用此方法生产的试剂具有极高的灵敏度、特异性和稳定性。试剂特点:抗原/抗体包被的微粒子:采用类磁颗粒,增加了反应的表面积,提高了反应的灵敏度,缩短了反应的时间,应用磁力吸附分离,冲洗彻底干净,提高了反应的特异性。标记抗体:采用专利技术的吖啶类(N-磺酰基)羧基氨基化合物作为标记物,由于其分子结构特性和增加的光自量,使得其在非竞争免疫分析模式中有极好的测试灵敏度和极宽的线性范围。更主要的是,此复合物所结合的特色硫磺丙烷基,提供了极佳的水溶性,使得背景噪音极大降低,从而检测灵敏度值大大提高。并且,该复合物还有极好的稳定性,有更长的试剂效期,极长的标准曲线保存和全面的极好的试剂表现。基质液:采用H2O2作为预激发液, 将吖啶酯从反应复合物中脱离下来,采用NaOH作为激发液, 吖啶酯在过氧化物和碱性溶液中发生氧化反应,这引起化学发光反应的发生。N-methylacridone形成并释放能量(光发射),并返回到基态。

雅培所用的CA19-9检测试剂都使用相同的单克隆抗体。然而,在试剂的组成上存在着非常重要的差异。笔者认为就是这些差异造成了同一样品检测结果的不同。

差异之一在于i2000型全自动免疫分析仪上的ARCHITECT CA19-9试剂中的标记抗体使用F(Ab')2 抗体片断取代原有的完整分子抗体。抗体片段中所包含的结合位点与全分子一致,却减少了分子中会造成检测干扰及由于与血清蛋白非特异性结合而增加背景噪音的部分。使用ARCHITECT CA 19-9XR试剂进行检测,由于F(Ab')2抗体片断非特异性结合的减少会使背景信号降低,从而致使在检测范围低端的检测值会更低。

差异之二在于ARCHITECT CA19-9XR试剂中微粒子包被的抗体浓度获得优化,反应环境更趋于酸性。内部研究显示,ARCHITECT CA19-9XR中微粒子上包被的抗体数量与样品产生的信号量有直接关系。更酸化的反应环境及更优化的抗体包被微粒子会使得更多的抗原结合上微粒子。CA19-9抗原是一个拥有众多重复的抗原决定簇大分子糖蛋白。标记抗体由于使用了F(Ab')2抗体片断而非全分子,而变得更小,因此在当众多标记抗体分子与众多抗原决定簇发生结合反应时立体位阻就减小了。这种结合更多标记抗体的能力会使得具有大量抗原决定簇患者标本的检测值有显著上升。这也是造成方法学间对于同一标本的检测结果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标本中抗原的本质会引起方法学间不同的检测结果。CA19-9是一类复杂的异质性分子, 因此会在不同方法学的检测间获得不同的结果。胰腺癌细胞株中抗原的表达异常已有所报道,例如sialyl-Lewisa抗原会发生表达增强。如果标本中的细胞株具有大量的抗原决定簇的话,那么高值的检测结果就会因为试剂组成的差异而凸现出来。

因此i2000型全自动免疫分析仪采用(CMIA)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及其配套试剂较AXSYM全自动免疫分析仪采用微量子捕捉免疫发光技术(MEIA)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稳定性,所以采用i2000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检测较AXSYM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敏感性、特异性和稳定性高,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更高的价值。

在使用i2000型全自动免疫分析仪采用ARCHITECT CA19-9XR 以连续监测时,实验室必须重新确立基线水平。37U/ml并非是一个绝对的截断值,大于或小于此值的检测结果并不意味着癌症的存在或者不存在。此检测应作为病情与治疗效果的长时间监测工具。

参考文献

1 潘中允.临床核医学.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4,521-522.

2 王宝昌,范跃祖.血清CA19-9对胰腺癌诊断的临床评价.中国肿廇临床与康复,1997,(2):1.

自动化免疫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酶联免疫吸附法;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1.011 

我国是乙肝病毒感染疫情严重的国家, 我国人口中约有1/10为乙肝病毒携带者[1]。乙肝病毒标志物是检测乙肝病毒感染的直接证据, 同时, 可通过监测乙肝病毒标志物观察患者病情、评价药物治疗效果。目前, 临床常用的乙肝病毒标志物监测的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法, 随着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 其在检测上的应用也逐渐为人们所重视, 且在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检测中应用效果良好。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传染科2013年1月~2014年1月门诊疑似乙型肝炎患者20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 男108例, 女92例, 年龄19~68岁, 平均年龄(38.1±12.8)岁, 患者经基础检查, 无其他传染性疾病及肝脏器质性病变。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空腹采用静脉采血方式, 抽取适量血液。室温下离心分离15 min, 分离血清以备检测。 

1. 2. 1 仪器及试剂选择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选择实验仪器为郑州安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LUMO半自动分析仪, 乙肝病毒标志物定量检测试剂为郑州安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试剂盒;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试剂为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试剂盒, 选择实验仪器为芬兰生产的W-k3酶标仪。 

1. 2. 2 检测方法 对采集的200份血清标本分别采用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 每次以定值参比血清作为质控, 检测方法严格按照仪器及试剂说明书进行。酶联免疫吸附法采用手工添加样品, 检测结果根据酶标仪结果显示判定为阳性或阴性;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采用全自动加样器添加样品, 用LUMO半自动分析仪定量检测结果。 

另取1.0 ng/ml HBsAg定值参比血清, 两倍稀释后分别采用以上两种检测方法检验, 测定两种检验方法的最低浓度。 

1. 3 判定标准[2] 检测结果大于参考值的上限为阳性, 5项检测指标的上限标准分别为HBsAg:0.2 ng/ml, HBeAg:0.05 NCU/ml, HBeAb:2.0 NCU/ml, HBcAb:1.5 NCU/ml, HBsAb:10.0 mIU/ml。对单独一项为阳性或弱阳性或双阳性标本设置双空复查, 结果仍为阳性的则判定为阳性。分别统计各检测指标阳性、阴性的例数。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种方法检测5种乙肝标志物阳性结果比较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对HBsAg及HBeAb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酶联免疫吸附法(P<0.05);两种方法对HBeAg、 HBcAb、HBsAb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灵敏度检测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检测的最低浓度为0.12 ng/ml,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的最低浓度为0.4 ng/ml。化学免疫酶免疫分析法的检测灵敏度高于酶联免疫吸附法。

3 讨论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2]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原标志, 基于我国严峻的乙型肝炎疫情与不断增加的乙型肝炎患者, 采用有效的病原标志物检测方法对乙肝的早期防治与乙肝药物治疗效果的评定具有重要意义。 

酶联免疫吸附法[3]是检测乙肝标志物的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采用人工加样, 具有操作简单、快捷的检测优势。但通过临床研究发现[4], 乙肝病毒测定结果为弱阳性患者在复查中也容易出现时阴时阳的情况,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复查, 结果的重复性较差, 说明酶联免疫吸附法灵敏性不高, 对临界结果的检测效率低。同时, 酶联免疫吸附法容易受试剂盒质量、仪器校准、工艺差别等众多原因的影响, 其检测结果可能存在较大差别, 稳定性较差。随着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在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检测中逐步展现了其较高的应用价值。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是借助发光底物自身的发光强度进行测定的分析技术, 相比于酶联免疫吸附法灵敏度较高。本次调查结果对200份血清样本分别进行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 结果显示,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对HBsAg的检出率为60.0%, 对HBeAb的检出率为24.0%, 明显高于酶联免疫吸附法的54.5%、17.5%(P<0.05);另经灵敏度检测,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检测的最低浓度为0.12 ng/ml,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的最低浓度为0.4 ng/ml,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的检测灵敏度高于酶联免疫吸附法。 

综上所述, 酶联免疫吸附法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快捷的优势, 但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可有效检测出病毒标志物中的假阴性情况, 检测结果稳定性高、重复率高, 对准确显示乙肝病毒的感染进程、评价抗病毒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为保证测定效果, 临床采用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检测结果更准确, 可有效减少漏检、误检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1] 廖奕.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比较.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4(10):48-49. 

[2] 郭辉.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与酶联免疫法测定乙肝病毒标志物的相关性分析. 中国伤残医学, 2013, 2(5):270-272. 

自动化免疫分析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临床检验;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具有标本用量较少、稳定性较高、标记物制备较容易、不污染环境、操作简便以及便于实现自动化等优点,主要将免疫分析与化学反光分析相结合,被广泛应用到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中。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是继酶免疫、发射免疫以及荧光免疫测定之后的免疫技术,在临床检验中经常需要检测和分析表征性物质,以判断疾病以及身体病理特征[1]。通过在临床检验中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快速分析各种物质,能够提高检测的灵敏度与准确度。

1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的概况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主要包括化学发光分析和免疫分析系统,用于抗原、抗体、酶、激素、维生素以及脂肪酸等检测分析技术。化学发光分析是根据免疫反应情况,待免疫反应完之后加入酶或氧化剂等发光底物,发光底物经过氧化会形成处于激发状态的中间体,通过发射光子来释放能量,以达到稳定状态。而免疫分析是在抗体或抗原之上利用标记物进行直接的标记,标记物为化学物质或酶,待抗体或抗原发生反应后,会产生带有抗体免疫的复合物。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的原理是以化学发光剂对抗体或抗原进行直接标记,待磁颗粒性、抗体或抗原发生反应之后,在磁场的作用下,分离处于游离状态和结合状态的化学发光剂,将发光促进剂加入到结合状态的部分,使其进行快速的发光反应,并以定性或定量的方式检测处于结合状态的发光强度。化学发光免疫技术系统具有操作较为简单,结果较为准确可靠,且自动化程度较高以及试剂储存的时间较长等优点,可根据激发态分子能量的来源,将化学发光的过程分为生物发光、光照发光和化学发光。

2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在临床检验中应用的类别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在临床检验中,主要分为酶催化化学发光的免疫分析、直接标记发光物质的免疫分析以及电化学发光的免疫分析。酶催化化学发光的免疫分析是通过抗体或抗原在标本中发生反应之时,采用发光的酶作为标记物。直接标记发光物质的免疫分析是采用吖啶酯对体或抗原进行直接标记,待抗体或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后会产生一种复合物,加入氢氧化钠和带有双氧水的氧化剂后呈碱性,出现发光、分解等现象[2]。而电化学发光的免疫分析过程包括化学反光和电化学,将三丙胺作为电子供体,对抗体或抗原用三联吡啶钌进行标记,在电场的作用下,通过电子转移而产生发光反应。

3 在临床检验中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的分析

3.1 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分析传染性疾病 乙型肝炎病毒是血清学的标志物,是治疗和评价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标。诊断乙型肝炎病毒中的抗体或抗原的表面部分是否受到感染,这样的诊断为常规酶法,但常规酶法会使低病毒含量的携带者出现漏检的情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和以前的常规酶法相比,具有线性范围宽和高灵敏度等特点,在临床检验中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对传染性疾病进行分析,如对于已感染免疫病毒的儿童,应对其体内的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以及单纯疱疹病毒以Bowser等进行测定,检测出的灵敏度较高。

3.2 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分析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指肿瘤肿瘤在发生与增殖的过程中,通过肿瘤细胞进行合成、释放或者是机体与肿瘤细胞发生反应,产生酶、激素、白质以及癌基因产物等物质。患者的细胞、血液以及组织中都会有肿瘤标志物,利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能够快速的寻找到难以发现的肿瘤标志物。通过对患者进行体外的辅助诊断以及术后监测,能够缓解患者的病痛。采用Mac等诊断和监测食管癌患者的病情,如对血清中的癌胚抗原浓度、鳞状细胞癌的抗原浓度等进行检测。以Raslan和Shabin对健康孕妇德阴道液和胎膜早破中的人绒毛膜促线性激素和AFP标志物进行比较,AFP的特异性和敏感度较高。

3.3 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分析心脏疾病 在临床检验中,经常以同丁酶对心脏疾病患者进行定量测定。心肌损伤的标志物包括肌酸激酶、肌红蛋白和肌钙蛋白T,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分析心脏疾病的标记物,能够提高检测的准确度。通过采用Dutra等将肌钙蛋白T(cTnT)的受体分子制成免疫传感器,应用于早期心肌梗死的临床检测,其方法较好,具有相关性,可以应用到临床中对标本进行检测。

3.4 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分析激素 激素是细胞和细胞间进行信息传递的媒介,主要指散在内分泌细胞中或内分泌腺所分泌出来的高效能的活性物质。在临床检测中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分析和测定性激素、甲状腺激素等激素,能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比较可靠、准确的实验室数据,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3]。通过以Vutyavanich等对血清中的促黄体生成素、睾丸素、促卵泡生成素以及催乳素等进行检测,以Karlsson对患者甲状旁腺进行检测,以Gayk和Schmidt对骨代谢标志物中的降钙素进行测量,并和放射免疫法相比,其精密度和准确度较高。

3.5 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分析其他物质 在临床检验中,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还可以分析细菌、维生素、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酶以及基因等。通过Dasgupta等对血清中高辛含量进行检测,以Quan等对食物中含有的盐曲霉毒素B1进行检测。

综上所述,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具有不污染环境、操作简便以及便于实现自动化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到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中。在临床检验中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能够为临床检验提供数据依据,提高检测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参考文献

[1] 施丽娟.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及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6(4):57-58.

自动化免疫分析范文第7篇

【关键词】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基本原理;分类;应用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463-01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CLIA),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展起来的,它是比荧光免疫测定、酶免疫、发射免疫更先进的一种最新的免疫测定技术。这种技术主要用于对各种抗体、抗原、半抗原、脂肪酸、激素和药物的检测分析,下面就介绍一下这种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1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是由免疫分析和化学发光分析两个系统构成的。其中免疫分析是用标记物直接标记在抗原或抗体之上的,然后再经过抗原与抗体反应生成抗体免疫复合物,其中标记物可以是化学发光物质,也可以是某种酶。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是在免疫反应结束后,加入氧化剂或酶的发光底物,待发光物质氧化后就会形成一个处于激发态的中间体,会发射光子释放能量以回到稳定的基态,发光强度可以利用发光信号测量仪器进行检测,其中被测物的含量就是根据化学发光标记物与发光强度的关系利用标准曲线计算出来的。

化学发光的原理是指分子或原子中的电子吸收能量后,发生能级跃迁而释放光子的过程,能级跃迁过程是电子从基态到激发态的过程,实现了从较低能级向较高能级的跃迁。其中可以根据形成激发态分子的能量来源不同将发光过程分为化学发光(chemiluminescence)、光照发光(photoluminescence)和生物发光(bioluminescence)。

化学发光又可分为直接化学发光和间接化学发光,若参加反应的物质是一个反应产物分子,且被激发到能发射光的电子激发态,那么这就是直接化学发光过程。若参加反应的物质激发能传递到另一个未参加化学反应的分子D上,使D分子激发到电子激发态,D分子从激发态回到基态时发光,这种过程叫间接化学发光。

2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分类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根据应用于免疫分析体系中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2.1直接标记发光物质的免疫分析这种分析方式是用吖啶酯直接标记抗体,作为抗原,然后与待测标本中相应抗体发生免疫反应,就会形成固相包被抗体一待测抗原一吖啶酯标记抗体复合物,到这一步后再加入双氧水氧化剂和氢氧化钠,这样环境就会呈碱性,吖啶酯就会在不需要催化剂的情况下分解、发光。

2.2酶催化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标本中的抗原(抗体)在发生免疫反应时所用的标记物为发光的酶,这种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是酶催化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2.3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CUA)这种分析过程包括电化学和化学发光两个过程,具体是以三丙胺(TPA)为电子供体,用电化学发光剂三联吡啶钌标记抗体(抗原),在电场中因电子转移而发生特异性化学发光反应。

3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

就目前而言,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已经成为替代RIA的首选技术,且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基础和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下面就简要地谈谈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几个应用。

3.1应用于传染性疾病的病原诊断作为评价和治疗机体免疫功能重要指标的重要血清学标志物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抗体,以前诊断是否感染乙肝病毒用的是常规酶法,常规酶法的缺陷是可能使得部分低病毒含量携带者漏检。但是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具有高灵敏度和线性范围宽的特点,在传染性疾病的病原诊断方面其检测灵敏度比常规酶法高,Bowser等在测定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围产期儿童体内的单纯疱疹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及丙型肝炎病毒时给出了证明。

3.2应用于肿瘤标志物的分析肿瘤标志物包括蛋白质、酶、癌基因产物、激素等,它是由肿瘤细胞合成释放或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而产生的一类物质。在患者的细胞中,血液中以及组织中都存在肿瘤标志物。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可以用于寻找新的肿瘤标志物,也可以进行体外早期辅助诊断和对术后的监测,对恶性肿瘤患者的具有重要意义。Mac等达到了对食管癌患者的诊断和病情监测,他们采用的方法就是检测血清中癌胚抗原的浓度、cyfra21-1的浓度、鳞状细胞癌抗原的浓度。Shabin和Raslan比较了AFP和人绒毛膜促线性激素这胎膜早破和健康孕妇阴道液中的两种标志物,发现AFP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Sakaida等通过检测细胞色素C的含量得出C可能成为肝衰竭的新标志物。

3.3应用于心脏疾病的特征标记物测定临床上的心脏疾病常常采用同工酶定量测定,标记物为肌酸激酶和肌钙蛋白T\肌红蛋白。Dutra等运用心肌肌钙蛋白cTnT受体分子制成了免疫传感器,可用于临床上早期检测心肌梗死。有文献报道同时检测了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红蛋白,相关系数分别为cTnT0.953-0.982;CK—MB0.835-0.999;肌红蛋白0.776-0.992,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可用于检测临床标本。

4结束语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具有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的特点,它将化学分析方法和免疫学分析方法的优点融合了起来,用这种方法分析简便、快速,且标记结合物稳定,没有污染,是非放射性免疫分析方法中最有前途的方法。现在在临床诊断和治疗疾病中应用的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能够实现试剂稳定自动分析,且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出精确的结果,可以说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技术的应用必将为未来迎来新的曙光。

参考文献

[1]魏光伟,余永鹏,魏文康,罗胜军,WEI Guang-wei.YU Yong-peng.WEI Wen-kang.LUO Sheng-jun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10,31(3).

[2]郑开作.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测定血清TSH及临床评价.福建分析测试研究报告,2001,10(3):1458-1461.

自动化免疫分析范文第8篇

关键词:洞口县;麻疹;疫情分析;强化免疫;效果评价

麻疹是威胁我国儿童健康和生命的最主要的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发病率高。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等而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粘膜上有麻疹粘膜斑及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由于麻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人感染后可以产生持久的免疫力,人是唯一宿主,且有安全有效的疫苗,因此预防接种麻疹疫苗可以有效消除麻疹。

2005年WHO西太区提出了消除麻疹的目标,我国对此目标做出了承诺,并制订了《全国2006~2012年消除麻疹行动计划》,计划于2012年消除麻疹(麻疹发病率≤1/100万)[1]。根据湖南省卫生厅的统一部署,我县于2009~2010年开展了对8月龄~14岁的儿童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成果显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洞口县2006~2010年麻疹疫情资料;2009年麻疹强化免疫资料;麻疹监测系统资料;传染病发病数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

1.2 方法 描述性统计学的方法对洞口县2006~2010年的麻疹疫情资料及2009、2010的麻疹强化免疫资料进行描述,采用分析性统计学的方法对麻疹强化免疫前后的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2003、SPSS17.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4 实验室检测 采用ELISA捕捉法检测麻疹IgM抗体,试剂由湖南省疾控中心提供,洞口县疾控中心负责标本采集,邵阳市疾控中心实验室承担血清学检测工作。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2.1.1 发病情况 2006~2010年按发病日期统计共报告麻疹病例305例,其中男性217例,女性88例,男女发病数之比为2.47:1。

2.1.2时间分布 自2007年以来,麻疹疫情流行强度逐渐下降,2010年下降最为明显,环比下降77.50%,为1.18/10万。2006~2008年的流行高峰分别为4月、4月及7月,2009年出现2个流行高峰,分别为3月、6月,2010年无明显的发病高峰(见表1,如图1~2)。

2.1.3 年龄、性别分布 按发病日期统计报告的305例麻疹病例,主要集中在0~14岁年龄组,共报告病例289例(93.77%),见表2。其中男性0~7月龄125例,占发病总数的40.95%;8月龄~14岁164例,占发病总数的53.77%;15岁以上16例,占报告总数的5.25%。占报告总数的94.75%。305例麻疹病例中,男性217例,女性88例,男女发病数之比为2.47:1。

2.2 强化免疫实施情况

2.2.1摸底接种情况 2009年3月25日~4月10日,对全县8个月~14岁儿童开展了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140042人;其中常住人口124959人,流动人口15083人。实施接种麻疹疫苗138475人,接种率为98.88%;其中常住人口接种123411例,接种率为98.76%,流动人口接种15064例,接种率为99.87%。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接种率有统计学意义(χ2=150.639,P

2.2.2接种情况评估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应强化免疫人口180例,接种麻疹疫苗178例,调查接种率为98.89%。

2.2.3目标人口麻疹抗体水平监测 随机采集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人口180例血清进行麻疹抗体水平检测,阳性175例,阳性率为97.22%。

2.3 强化免疫效果评估

2.3.1 强化免疫前后麻疹疫情比较分析 2006~2008年,麻疹发病率分别为12.08/10万、13.63/10万及8.18/10万,2009年开始实施麻疹强化免疫,2009年、2010年的麻疹的发病率分别为5.26/10万,1.18/10万,麻疹疫情流行强度呈明显下降趋势,至2010年已呈散发状态图1 。

2.3.2 强化免疫前后8月龄~14岁年龄组发病数构成比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实施前的2006-2008年,8月龄~14岁年龄组发病数构成比均为50%以上,2010年骤降至22.22%。强化免疫前8月龄至14岁儿童麻疹发病数高于其他人数,强化免疫后则反之(见表3~5)。

3 讨论

在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取得巨大的进展之后,WHO已将麻疹列为今后重点拟将消灭的传染病之一[2]。保持高免疫覆盖率、建立牢固的免疫屏障。麻疹疫苗强化免疫作为常规免疫的补充,快速提高人群免疫水平是消灭麻疹的重要策略[3]。在接种率低的地区,强化免疫能够显著提高人群免疫水平,在接种率高的地区,可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人群免疫水平[4]。

根据2006~2010年 “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被动监测数据,洞口县近年麻疹疫情强度一直处于高水平状态, 2011 年1月~9月无麻疹病例发生,可认为麻疹疫苗的强化免疫活动效果显著:

3.1强化免疫针对的目标人群是科学合理 洞口县2006~2010年共报告8月龄~14岁年龄组的麻疹病例164例,占发病总数的53.77%,而这一部分人群是可以通过接种麻疹疫苗有效进行预防的。

3.2强化免疫有效压低流行峰值 2009年3月25日~4月10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有效压低了本来应该在4月或5月份出现的流行高峰。使得该年度的麻疹疫情流行曲线出现2个远低于往年水平的流行峰值,分别为3、6月。

3.3强化免疫后的目标人群麻疹抗体水平高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后的目标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结果表明,目标人群有较高的抗体阳性率(97.22%),加强了流动儿童的麻疹疫苗接种管理是主要原因之一。根据WHO的研究结果,达到并维持95%人群具有麻疹免疫力。这是控制、消除麻疹的关键[5]。

3.4强化免疫后的目标人群发病数构成比急剧下降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后(2009年4月10日-2010年12月31日),目标人群(8月龄~14岁年龄组人群)发病数构成比较强化免疫前急剧下降,且这种下降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

洞口县现有人口数83万,根据WHO消除麻疹的目标要求(麻疹发病率低于1/100万),意味着2012年后,辖区内无麻疹疫情发生。目前我国使用的麻疹疫苗具有较高的免疫成功率[6]。该县0`7月龄儿童麻疹发病率40.98%较高,考虑该年龄段儿童胎传抗体水平偏低,在麻疹流行时可能因其它疾病到医疗机构就诊,因此加强育龄妇女麻风疫苗接种,在育龄妇女中牢固建立较高的血清抗体水平和控制医院感染也是消除麻疹的重要环节[7]。

参考文献:

[1]卫生部.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Z].2006.

[2]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省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工作的通知[湘政办明电[2009]34号].[2009-03-03]

[3]Ed ward John Hoekstra,杨志伟.1990-1997年全球控制和消除麻疹进展 [J].中国计划免疫,2000,6 (1):47.

[4]张建,王克安,杨志伟.群众性免疫运动的作用和效果评价[J].中国计划免疫,1997,3 (3): 97-100

[5]WHO.Progress toward global measles control and elimination,1990-1996[J].MMWR,1997,46(38):893-897.

[6]WHO/W'PRO.Field Guideline for measles.Elimination[R].Gevena:WHO,2005.

自动化免疫分析范文第9篇

【关键词】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影响因素;对策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快速转移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现有流动人口2.61亿。未外来人口的增多势必引起流动儿童的增加。流动人口中的儿童居无定所,难以管理。加之流动人口经济状况较差,自我保健意识差,对计划免疫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各地尽管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接种率仍然无法提高,导致流入地疫苗针对性传染病发病率上升【2】。

1 影响因素

1.1 管理体制不完善

1.1.1相关部门对所辖区域内流动儿童掌握登记不全,不能及时地提供流动儿童的准确信息,相关部门协作配合不力,使有些流动儿童无法享受国家免疫规划服务。

1.1.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配备不足,专业人员不足,设备陈旧,经费不能足额到位等。

影响了整个地区主动服务流动儿童的质量。

1.2 流动儿童免疫接种问题

1.2.1 政府对流动儿童的管理重视不够 当前采用传统户籍制人口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计划免疫工作的需求,不能正确的反映流动儿童的基本信息,原因在于各部门没有明确责任,缺乏协调,造成流动儿童管理上处于无序状态.同时儿童信息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免疫接种的服务质量和保障健康的程度【3】。

1.2.2儿童家长对免疫接种工作认识不足 流动儿童的家庭不少为收入水平低下或居无定所无固定职业的家庭,由于受文化水平,生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流动儿童家长对免疫接种工作未引起足够重视,防病保健意识淡薄,从而导致儿童漏卡漏种现象的发生。这也是各地区流动人口具有的特点【4】。

1.2.3 宣传工作不到位 对预防接种知识没有进行广泛和深入持久的宣传。

1.2.4 基层接种单位工作人员缺乏,对流动儿童的接种服务不到位。

2 管理对策

2.1政府的支持与重视 要遵循“政府参与,社会参与,部门配合,法制保障”和对流动儿童实行现居住地管理的原则,对不同地区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采取强化工作措施,同时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经费的投入,认真落实国家有关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的投入政策,从政策上.资金上给予重视和支持,保证免疫规划人员,经费,设备到位。加强政府部门的督导管理,将流动儿童的管理纳入议事日程,制定切实可行的流动儿童实施国家免疫规划方案,协调好教育,公安,计生,妇幼保健,街道,居委会,卫生等部门。,保证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享受同样的预防接种服务。减少流动儿童接种的空白点。

2.2 开展针对性的宣传教育 除开展常规的4.25宣传,强化宣传,要根据流动儿童的特点,在流动人口较集中的地区利用广播,报刊,宣传单,告示,标语,短信平台等形式传递信息,多方位,反复开展计划免疫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儿童家长对免疫规划工作的知晓率和主动接受免疫接种意识【3】,共同做好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

2.3 加强对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工作的管理 推进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提高计免人员的业务素质,并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确实的保障,以保证免疫规划工作的正常开展。建立各级流动儿童管理网络系统,加强流动儿童调查摸底,查漏补种工作,责任明确,措施到位。把补种作为常规管理工,为流动儿童提供优质便利的接种服务,提高儿童家长的满意度。

2.4加强流动儿童的管理 对居住2个月及以上的流动儿童及时建立预防接种卡,无接种证者同时建立.补办接种证,享受与本地儿童同等待遇。居住2个月以下的儿童办理临时接种证,促使流动儿童及无证者主动到本辖区免疫预防接种门诊补种疫苗。

3 讨论:

免疫规划工作是疾控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基本国策之一,自从实施儿童免疫规划以来,许多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下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流动人口的逐年增长,流动儿童的数量也随之上升,这些人流动性强,信息难以掌握,.由于多元因素的作用,流动儿童与当地儿童预防接种水平存在极大差距,甚至削弱当地人群的免疫屏障,导致流入地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率上升,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工作已成为疾病防控工作的重点和难点【4】。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率不及时,不到位,直接造成了许多地区计免相关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成了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工作中的一个难点,给目前儿童免疫规划管理模式带来了一定的冲力,因此必须引起各有关部门的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让适合年龄的儿童能够及时.规范的进行预防接种,达到预防和控制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目的。及时发现计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立完善的外来流动儿童管理机制,为更好地开展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华,计划免疫工作中流动儿童的来源。临床与实验医学杂志.2010.10(23).289-288.

[2] 梁发波;石志刚.浅谈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的管理。中国医疗前沿,2009.22(10)348-349.

自动化免疫分析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降钙素原;免疫比浊法;方法学评价;免疫荧光法

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在临床主要应用于感染性疾病的鉴别[1],是诊断血行感染、菌血症、败血症的一个较好指标[2-3]。目前PCT的检测方法主要有放射免疫法、双抗体夹心法、胶体金法、免疫荧光法、免疫透射比浊法等。本研究选用国产免疫透射比浊法,具有快速、简便,且价格相对较低廉的特点。根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9CLSI)和医学实验室认可标准(ISO15189)对实验室质量的要求[4],实验室对检测系统(仪器、试剂、校准品等)必需进行性能验证[5]。因此,实验室需要对厂商声明的主要分析性能进行验证。本文对AU5800检测系统测定降钙素原(PCT)进行精密度、线性范围、参考区间等指标的方法学评价,再与酶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进行比对,观察结果相关性,以此来评价该检测方法在临床上的价值。

1 资料

1.1仪器 贝克曼AU5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梅里埃全自动荧光分析仪。

1.2试剂

1.2.1安徽大千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降钙素原测定试剂盒(免疫透射比浊法)(批号085813),标准品(批号084113)和质控品(批号084213)。

1.2.2梅里埃诊断产品(上海)有限公司进口的降钙素原测定试剂盒(酶免疫荧光法)(批号1002326640),校准品(批号1057790)和质控品(批号1057880)。

1.3 标本 患者标本为2013年10~11月实验室接收的67例临床送检标本。酶免疫荧光法随时检测送检标本,剩余血清-80℃保存用于免疫比浊法测试(一次性完成)。正常人群均为健康体检者,年龄16~77岁,选择血常规、CRP正常,即无急、慢性炎症的体检合格标本20例。

2 方法

2.1免疫透射比浊法 样品中的PCT与试剂中的PCT抗体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形成复合物,从而引起透光度的减低,在一定范围内与样本中的PCT的量呈线性相关。

1.2酶免疫荧光法 结合一步免疫测定夹心法和最终荧光检测来进行测定。

2.3 精密度评价:按照CLSI EP15-A2,取2个浓度水平质控品,5d实验,每天做一批,每批每个水平3次重复测定,计算批内精密度和批间精密度的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

2.4 线性评价

2.5参考区间评价

2.6相关性评价 通过67例不同病例分别用酶免疫荧光法和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比较两者的相关性。

2.7统计学分析 实验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和Microsoft Excel 20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PCT精密度结果 精密度评价结果符合厂家声明的批内精密度CV≤8.0%、批间精密度CV≤15.0%。该检测系统的批内精密度和批间精密度均满足检测要求(见表1)。

3.2 线性结果

3.3参考区间的验证

3.4相关性实验

图2 免疫比浊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PCT结果比对

3 讨论

根据医学实验室认可标准(ISO15189)对实验室质量的要求,实验室对检测系统必需进行验证。对试剂验证包括:精密度、线性、准确度和参考范围等[6]。

精密度评价按照CLSI EP15-A2文件进行,实验数据显示在AU5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PCT测定的精密度达到了厂家的检测声明,批内和批间精密度分别小于8%和15%。线性评价即分析测量范围评价根据EP6-A文件,采用简便的平均斜率法。在AU5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PCT的浓度在0-58.8ng/mL范围内具有良好线性关系,由于PCT达到80ng/mL的血清标本难以获得,最高检测限58.8ng/mL偏低于厂家的最高测定值,有待于进一步验证。参考区间的验证参考NCCLSC28-A2文件,选择20份体检合格的健康人血清标本全部通过验证。与法国梅里埃诊断产品(上海)有限公司进口的降钙素原测定试剂盒(酶免疫荧光法)进行相关性实验,表明PCT免疫比浊法结果同样可靠(n=67,R2=0.9607)。

目前,检测PCT的方法很多[7]。传统的放射免疫法敏感性较高,但检测时间较长,且有放射性元素污染,使用受限;胶体金法为半定量法,不依赖仪器,操作简便快速,但敏感性低,只能作为临床筛查;免疫发光法[8]具有敏感度高、特异性强等特点,但是成本昂贵,不利于临床推广。免疫比浊法简便、快捷,适用于波长包括600nm的各种生化分析仪,可满足临床急诊及批量检测的需要;而且成本较低,可以大大减低患者的检测费用。

综上所述,免疫比浊法检测PCT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验证和评价,均能满足临床检测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杨滨,康梅.降钙素原在细菌感染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3):596-597.

[2]Muller F,Christ-Crain M,Bregenzer T,et al.Procalcitonin levels predict bacteremia in patients with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a prospective cohort trial[J].Chest,2010,138(1):121-129.

[3]Van Nieuwkoop C,Bonten TN,van't Wout JW,et al.Procalcitonin reflects bacteremia and bacterial load in urosepsis syndrome: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J].Crit Care,2010,14(6):206.

[4]魏昊,丛玉隆.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与认可指南[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4:59-75.

[5]庄俊华.临床生化检验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6]杨有业,张秀明.临床检验方法学评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自动化免疫分析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临床检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应用;阳性检出率

化学发光是一种常见的科学现象,利用化学发光现象可以进行免疫分析检验,这种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推广。在此之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免疫酶技术、免疫荧光技术以及放射免疫技术等进行临床检验,这几种检验方法各有优缺点,在临床应用上均存在一定的缺陷。而随着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临床检验中操作简单、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易于控制以及污染少等优点逐渐显现出来,因此越来越受到了医学界的青睐。我院近年来也在临床检验中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应用方面做出了许多临床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我院自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内收治的两组共100例乙肝患者纳入临床研究对象,分别利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验其血样中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对比分析两种检验方法的阳性检出率,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用于临床研究的100例乙肝患者是由我院自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内收治的,其中男性患者有52例、女性患者有48例,各占总数的52%、48%;年龄在20-75岁之间不等,平均年龄(47±3.6)岁;病程在5个月-23年之间不等,平均病程(8.72±2.13)年;所有患者均自愿提供血液样本进行检验。

1.2 方法

1.2.1 仪器与试剂

仪器分别选用瑞士罗氏公司所生产的E601电化学发光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和北京普朗公司所生产的DNM-9602A酶联免疫检测仪,试剂分别选用瑞士罗氏公司所生产的ECLIA检验试剂和沈阳惠民公司所生产的ELISA检验试剂。

1.2.2 检验方法

令100例患者清晨空腹,抽取其静脉血液作为检验样本,然后分别利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验其血样中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操作步骤如下:①采用还原剂将待测血样进行预处理;②在血样标本中加入乙型肝炎核心抗原并进行恒温培育,使其与血样标本中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③分别加入经生物素标记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和经钌标记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使其与乙型肝炎核心抗原结合;④加入由链霉素包被的磁珠以形成固相复合物;⑤待电极表面吸附磁珠后使用三丙胺清洗液进行冲洗,从而令电极表面结合物发生发光反应;⑥根据检出光信号来确定血样标本中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数量,光信号越强,则血样标本中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数量越少。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的操作步骤如下:①在血样标本中加入经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酶结合物并进行恒温培育,使酶标抗体与血样标本中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经竞争结合微孔板上固相抗原的结合位点;②洗涤血样标本后加入底物,从而令结合于固相的酶标抗体显色;③根据结合于固相的酶标抗体数量来确定血样标本中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数量,结合于固相的酶标抗体数量越少,则血样标本中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数量越多。

1.3 统计学分析

对上述临床研究中所记录的数据皆利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对所有计数资料均采取t检验,对计量资料均采取卡方检验,P

2 结果

利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验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阳性检出率为97%,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验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阳性检出率为79%,两组检验结果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种检验方法的检验结果对比表

3 讨论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是临床上近年来所推广使用的一种新型标记免疫检验技术,它具有操作简单、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易于控制以及污染少等优点。在应用学科上,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一级学科为免疫学、二级学科为应用免疫、三级学科为免疫学检测和诊断。化学发光免疫技术主要包括有两个反应过程,即免疫反应过程和化学发光反应过程,其整个工作原理如下:首先在抗原或者抗体上面标记化学发光物质或其他发光的酶标记物,使其发生免疫反应,也即发生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从而形成复合物,然后再在复合物中加入氧化剂或发光底物,使复合物发光,最后再根据经仪器检测所得到的发光强度与待测物质的浓度所呈现的线性关系来达到浓度测定的目的。其中,能够发生化学发光的物质大多都是有机化合物,而其发光反应也大多都是氧化反应,这主要是因为有机化合物的氧化反应能够提供足够的中间体,当这些中间体具有了较高的能量后,就能够释放光子发光。总体来说,化学发光免疫技术主要可以分为发光物免疫测定、发光酶免疫测定以及发光辅助因子免疫测定等几种类型。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是人体发生乙肝病毒感染后最易产生的检测指标,它的临床检测率非常高,通常情况下,急性乙肝、慢性乙肝以及乙肝病毒携带者血样中的高效价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阳性检出率可高达90%以上。近年来,随着临床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在乙肝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的检测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本文主要以乙肝患者血样中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的检验为例来研究临床检验中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应用,并将其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进行对比。本组所选取的100例乙肝患者均为自愿提供血液样本进行检验。根据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利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验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阳性检出率为97%,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验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阳性检出率为79%,两组检验结果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肖美莲. 临床检验中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应用研究[J]. 中国医药指南,2013,09:623-624.

[2]刘爱国.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分析[J]. 内蒙古中医药,2013,14:75-76.

[3]梅.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及其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分析[J]. 中国医药科学,2014,23:102-103+156.

自动化免疫分析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脊髓灰质炎疫苗;免疫强化;麻疹疫苗;查漏补种

【中图分类号】R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382-01

目前在我国,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为儿童接种的六种疫苗中的最为重要的两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和麻疹疫苗的强化效果和接种率将会对脊髓灰质炎和麻疹的发病与流行产生显著的影响[1]。为了对无脊灰状态予以维持,加速实现消除麻疹的目的,盐城市建湖县在今年1月-5月间实施了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以及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活动,本次研究中对这次活动的效果进行了评价分析,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资料来源于盐城市建湖县各个预防接种单位上报的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和麻疹查漏补种登记表和统计表,人口资料为我县免疫规划年报表。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将以上统计的研究资料进行整理,针对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率和麻疹疫苗补种率展开回顾性分析,并对其免疫效果进行评价。

1.2.2 实施情况

脊髓灰质炎疫苗免疫强化情况:本次活动中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对象纳入标准为:全县4周岁以下适龄儿童,即2009年1月1日至强化免疫服苗期间出生儿童:1、“零”剂次免疫的儿童(不含出生2个月内的新生儿);2、4月龄以上累计服苗次数少于3次的儿童; 3、2012年1月1日以后由外地迁(流)入本地且不论既往有无免疫史的流动儿童;4、在常规免疫中漏卡、漏种的本地户口儿童或流动儿童;5、2008年1月1日到2008年12月31日出生的儿童,2012年无糖丸服苗史的,在查漏补服期间补服一剂次。此类对象不纳入本次强化免疫统计,只进行常规免疫登记。

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情况:本次活动中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对象的纳入标准为:8月龄至4周岁的儿童,即在2008年3月1日-2012年6月30日期间出生的儿童(含外来流动儿童)。以接种证为准,8-17月龄年龄组儿童未接种麻风疫苗,18月龄-4周岁年龄组儿童未接种麻腮风疫苗,不管其居住地与出生地,凡无麻疹类疫苗接种禁忌症的儿童均作为查漏补种免疫对象。所有查漏补种对象均接种1剂次麻风疫苗或麻腮风疫苗。如18月龄-4周岁年龄组儿童补种后仍未达到2剂麻疹类疫苗的,则应另行安排时间完成2剂麻疹类疫苗接种。

1.3 数据处理

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针对计数资料和组间对比分别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在P

2 结果

经统计,第一轮免疫强化时,本地儿童应种219,实种213.流动儿童应种770,实种751.合计应种989,实种964. 接种率97.47%。

麻疹疫苗查漏应补种624剂次,实际补种600剂次,补种率为96.15%。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经过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以及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活动使盐城市建湖县儿童的脊髓灰质炎疫苗全程接种率以及麻疹疫苗全程接种率得到了显著提高。免疫强化和查漏补种工作为对常规免疫工作的一种补充,能够使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得到有效的控制。从上述调查结果我们可发现,我县的免疫效果基本上符合预期要求,然而依旧存在脊灰疫苗0剂次接种现象,并且第一轮接种的服苗率较第二次低,这表明,我县的免疫工作依旧存在空白点和漏种现象。因此相应的免疫预防工作者应对其给予注意,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积极的改善[2]。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体会到,做好免疫接种工作的关键在于以下几点:① 政府重视为强化免疫工作基础。各级政府应对免疫强化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全力的支持[3]。② 多种形式的宣传为免疫强化工作的保障。应在街道、社区等场所对免疫接种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进行宣传教育,以提高家长对免疫知识的知晓程度,积极主动为儿童进行免疫接种[4]。③ 周密合理的免疫强化计划为改善免疫强化工作质量的重要依据。在政府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各个免疫接种单位应依照自身的特点和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对免疫强化工作进行合理的规划,计划要具合理性和周密性,扩大覆盖面,保证免疫工作的广泛性[5]。

综上所述,本县的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免疫强化和麻疹查漏补种工作效果相对理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本县的脊髓灰质炎疫苗和麻疹疫苗接种率得以提高,然值得注意的是,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依旧存在一定的空白点和漏种现象,基层免疫预防工作者应对其给予关注,通过一些高质量的宣传、培训以及督导工作对免疫工作进行强化,从而实现免疫接种工作高质量,宽范围的展开,提高适龄儿童的疫苗接种率,以达到对流行病的发生与发展进行预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景明辉.邢台市麻疹强化免疫活动效果分析[J].河北医药,2009,11(21):1374-1375.

[2] 李氏天,张宁.5568 名活产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03):91-92.

[3] 吕友强.曲阜市2010年实施麻疹及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活动评价[J].中国当代医药,2011,32(08):418-419.

自动化免疫分析范文第13篇

摘 要 目的:探讨影响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的因素,并制定管理对策。方法: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年龄在3周岁以下的本市居住儿童,进行接种情况调查,统计分析儿童计划免疫的具体情况。结果:深入分析影响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的因素,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对策和管理方法。结论:加强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管理,积极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护了流动人口儿童的身体健康。

关键词 流动儿童 计划免疫 影响因素 对策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流动人口逐年增加。流动人口中的儿童因无固定住所,已成为计划免疫工作中的重点、难点,是整个计划免疫工作最薄弱的环节,最突出问题。计划外生育、收入水平较低、居无定所、频繁流动、家长对免疫接种认知度不够等原因,导致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工作难以全面落实,增加了管理难度,给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如何管理好这一工作,是免疫规划工作所面临的新课题。本研究针对锦州市古塔区2009~2010年儿童计划免疫的现况进行调查分析,现将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年龄0~3周岁儿童,并且到调查日为止在我市连续居住3个月以上,对其接种情况进行调查。

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10个社区后,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在每个社区调查40名适龄儿童,调查适龄儿童接种情况。数据用EPI软件采取双人双份录入,用统计软件分析处理。

结 果

免疫人群现状:本研究调查了适龄儿童(0~3周岁)的接种情况,接种率94.5%,本地儿童374人,流动儿童26人(19人未全程接种)。其中流动儿童常常因为生活条件等有关因素的影响,而不能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并且由于经济、文化素质等因素使家长预防疾病的意识淡薄,很多流动儿童有漏建卡、漏接种现象发生,导致流动儿童接种率仅26.92%。

影响因素:①地缘因素:本次调查中免疫空白、漏种的儿童有86.36%属于外籍户口,即流动人口。②文化因素:在儿童免疫空白、漏种的调查中发现,父母的文化程度是显著的影响因素。父母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子女免疫接种率87.41%;父母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子女的免疫接种率98.44%。③服务因素:在免疫空白、漏种率有统计学差异的不同地区因素分析显示,免疫服务走访次数明显低于免疫空白、漏种率高的地区。

讨 论

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管理亟待加强,提高免疫服务质量以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护了流动人口儿童的身体健康。①地缘因素:由于流动人口多数来自经济相对薄弱的地区,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大,使卫生防疫人员难于进行跟踪服务[1]。②文化因素:儿童家长由于文化层次低,卫生防病意识淡漠,自我保健意识差和对计免的认识不足,从而使得这类儿童计免现状存在着严重的“三低一高”现象,即免疫规划疫苗覆盖率低、建册率低、认识低、相关传染病高[2]。③服务因素:免疫服务不到位[3],服务单位应每月1次对辖区内流动儿童进行调查走访。但少数工作人员没有做到挨门挨户调查走访,导致部分流动儿童漏建证、簿,漏接种。

对策:①加强领导辖区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工作做好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的组织实施、技术指导和效果评价等工作。为流动人口办理落户、登记、流动人口居住证等手续时,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预防接种单位提供所需的流动人口儿童有关信息。②严格执行接种证制度严格执行儿童入托、入园、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应及时向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儿童居住地预防接种单位报告,并督促其监护人及时携带儿童到当地预防接种单位补办预防接种证和补种疫苗。③改变现行管理模式行政部门在为流动人口提供职业指导、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服务时,应进行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督促适龄儿童及时到预防接种单位接种疫苗。④详细接种工作在辖流动人口聚居地设立规范的接种点。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和完善接种制度,提高预防接种率。要加强辖区内流动人口儿童的登记管理,及时收集辖区内新出生、迁出、迁入流动人口儿童的情况,准确掌握辖区内流动人口儿童基本情况。⑤鼓励与补助工作:收集流动人口儿童资料,对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工作所需经费予以保障;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从事预防接种工作的乡村医生和其他基层预防保健人员给予适当补助。⑥严格执行儿童计划免疫工作要定期组织对辖区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内容包括:是否掌握流动人口儿童数量、免疫服务策略、预防接种服务计划、预防接种实施与效果。若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

参考文献

1 孙美平,马蕊,曾阳,等.北京市学龄前流动儿童强化查漏补种质量评估与实施效果评价[J].中国疫苗和免疫,2008,14(6):543-545.

自动化免疫分析范文第14篇

【摘要】本文通过了解阳江市2004-2009年麻疹流行特征,对2004-2009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得出结论:强化免疫活动后阳江市麻疹发病率已大幅度下降;高覆盖率的常规免疫结合适时强化免疫活动和加强监测是控制和消除麻疹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麻疹 流行病学特征

为了解阳江市近年来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防控和消除麻疹的策略,现将阳江市2004~2009年麻疹疫情资料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麻疹病例数据来自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病例的户籍、免疫史和暴发疫情等资料来自广东省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阳江市统计局。

1.2麻疹实验室检测 麻疹IgM抗体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lSA),试剂由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麻疹实验室统一提供,麻疹血清学诊断均由阳江市CDC完成。

1.3资料分析 应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发病概况 阳江市2004~2009年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共报告麻疹病例1175例,各年报告麻疹病例为111、172、108、218、565、1例,报告发病率分别为4.22/10万、7.39/10万、4.61/10万、9.20/10万、23.47/10万、0.04/10万,年平均发病率7.28/10万。开展强化免疫活动前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09年开展8月龄~14岁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后,发病率大幅度下降。

2.2流行病学特征

2.2.1地区分布 全市4个县(市、区)均有麻疹病例报告,但地区差异较大,病例主要集中在江城区、阳东县,两地占总病例数80.43%,见表1。

表1 阳江市2004~2009年麻疹发病地区分布

转贴于

2.2.2时间分布 全年各月均有发病,3~7月为高发季节,占总病例数66.30%;5月为发病高峰,占总病例数的25.62%,见表2。

表2 阳江市2004~2009年麻疹发病时间分布

2.2.3人群分布

2.2.3.1性别与年龄分布 男性735例,女性440例;发病年龄最小的4月龄,最大的43岁,8月龄~14岁儿童发病数占总数的93.11%。

2.2.3.2职业分布 散居儿童发病最多,学生其次。

2.2.3.3户籍分布 本地户籍发病838例;外地户籍336例,户籍不详1例。

2.3麻疹疫苗免疫史 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病例分别为601例、505例;有免疫史69例。

2.4暴发疫情 2004~2008年麻疹暴发疫情12起﹙均经实验室确诊﹚,发病人数179例;病例最多的一起有47例,最少的3例;其中2004年发生5起,2005年2起,2007年3起,2006年和2008年各1起,2009年无暴发。12起暴发疫情中,有10起发生在学校,2起发生在外来人口聚居地。

2.5实验室检测 全市报告的1297例疑似麻疹中,采集合格血清的有761份,标本采集率为58.67%;其中血清标本检测结果IgM阳性的639例,阳性率为83.97%,阴性结果122例;临床诊断536例,占41.33%。

3 讨论

通过对阳江市2004~2009年麻疹病例报告和监测资料分析显示,2004~2009年年平均发病率为7.28/10万,2004~2008年呈上升趋势,2009年大幅度下降。2009年3月按照全省的统一部署,阳江市开展对8月龄~14岁的儿童MV强化免疫活动,结果全市报告接种率为97.90%,达到>95%的目标。此次MV强化免疫效果立竿见影,强化免疫后麻疹发病大幅度下降。提示强化免疫活动能及时阻断病原在人群中传播,是控制乃至消除、消灭针对传染病的有效策略。

参 考 文 献

自动化免疫分析范文第15篇

按照石嘴山市科技局《肉羊疫病监测与防治研究项目》的要求,组织进行了肉羊疫病病原和免疫效果实验室检测。根据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分阶段开展了口蹄疫病原学与抗体水平和布病病原学的采样、实验室检测,系统整理了实验资料。现将检测完成情况及统计、分析结果和对肉羊疫病实验室检测技术的初步探讨求教于大家,以供肉羊疫病防控研究者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检测内容和要求

口蹄疫进行病原和免疫效果2项内容的采样检测,布病进行病原检测。实行季度抽检和不定期抽检,每年检测3次以上,每年采样数量在240份以上,监测小组按照要求对监测结果进行汇总,并完成半年、全年性阶段性监测工作总结和分析报告。

1.2 检测方法

1.2.1 口蹄疫免疫效果监测 口蹄疫免疫效果监测按照国标ny/sy150-2000采用口蹄疫正向间接血凝试验操作,检测结果判定标准为:o型口蹄疫抗体效价≥2的判为免疫合格。

1.2.2 口蹄疫病原学检测 口蹄疫病原学检测请宁夏回族自治区疫病控制中心采用pcr方法进行试验检测。

1.2.3 布病病原学检测 布病病原学检测按照国标gb/t18646-2002采用虎红平板凝集实验与试管凝集试验操本文由收集整理作。

2 试验结果

监测工作组负责各试验点病料采集和实验室检测工作,对检测结果进行汇总统计和分析报告,并完成阶段性监测工作总结。实施项目以来,监测工作组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在课题研究期间,共计完成o型口蹄疫抗体水平检测524份,完成口蹄疫病原学检测524份,完成布鲁氏菌病病原学检测524份。

2.1 2007年度检测项目及结果

2007年共计进行了3次集中采样和2次分散采样。其中在4月份、7月份和10月份进行了集中采样。在各试验点共计采集样品238份,完成口蹄疫病原学监测223份,完成口蹄疫免疫效果监测223份,完成布病病原学监测238份。

2.1.1 口蹄疫病原学监测情况 经宁夏回族自治区疫病控制中心采用pcr试验检测,223份样品口蹄疫病原学监测结果为阴性。

2.1.2 布病病原学监测情况 石嘴山市动物疫病监测实验室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检测223份,可疑样品采用试管凝集试验进行复检,结果为7个阳性。

2.1.3 口蹄疫免疫效果监测情况 2007年共计完成样品口蹄疫抗体检测238份,其中,检测大武口试验点(长胜36份,长兴113份)样品149份,检测平罗试验点(渠口20份,通伏11份,城关32份)样品63份,检测惠农试验点(燕子墩)样品26份。经过检测,平均抗体水平在7 log 2以上,抗体检出率在90%以上,免疫合格率在70%。

2.2 2008年度检测项目及结果

2008年,分别在2月份、4月份和6月份进行了集中采样。在各试验点共计采集样品301份,完成口蹄疫病原学监测301份,完成口蹄疫免疫效果监测301份,完成布病病原学监测286份。

2.2.1 口蹄疫病原学监测情况 经宁夏回族自治区疫病控制中心采用pcr实验检测,301份样品口蹄疫病原学监测结果为阴性。

2.2.2 布病病原学监测情况 石嘴山市动物疫病监测实验室采用虎红平板凝集实验与试管凝集实验检测样品286份,结果为阴性。

2.2.3 口蹄疫免疫效果监测情况 2008年,共计完成样品口蹄疫抗体检测301份,其中,检测大武口试验点(长胜40份,长兴70份)样品110份,检测平罗试验点(渠口80份,宝丰21份,城关20份)样品121份,检测惠农试验点(燕子墩)样品70份。经过检测,2月份和4月份的样品平均抗体水平在7 log 2以上,抗体检出率100%,免疫合格率在70%以上。6月份样品平均抗体水平在7 log 2以上,免疫合格率在90%以上。

以上检测分析结果见表1。表1中为了便于免疫后不同天数抗体消长规律的统计分析,序号不分年度,按免疫后采样时的天数,即“免疫天数”顺序进行排列。

3 讨论

3.1 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在每日采样工作结束后,于当晚完成实验室样品收检登记并分离动物血清等工作。样品采集和分析处理方法符合国家和自治区有关监测采样技术要求,检测中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执行,结果真实可靠。

3.2 口蹄疫病原学分析

根据口蹄疫病原学检测为阴性的结果,说明被检测试验羊群中不存在口蹄疫病毒感染。

3.3 布鲁氏菌病病原学分析

根据布病病原学检测结果为7(+),说明部分试验羊群已经受到布病病原侵袭,需要采取措施净化羊群。但羊群中存在的流产现象不是布病所致。

3.4 免疫效果分析

根据以上检测结果,分时段进行抗体水平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试验羊只在接种口蹄疫疫苗30d后,o型口蹄疫抗体水平已经达到国家口蹄疫免疫要求标准,在免疫38~40d抗体水平达到最高(8.15 log 2),免疫合格率在95%以上,之后有不明显下降趋势,在免疫161d后,抗体水平依然保持在7 log 2以上,免疫合格率在95%以上。

4 结论

1)通过检测结果分析说明,羊的口蹄疫防治工作在坚持程序化免疫的条件下,免疫羊口蹄疫抗体水平可以保护到161d以上。同时,通过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口蹄疫病原的存在和传播,杜绝疫情流行。

2)根据布病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可知,在检测结果阳性羊群及其区域,在坚决扑杀深埋无害化处理阳性羊只的同时,采取连续进行布病疫苗强制免疫的措施,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手段。

3)由于受目前各地实验室检测设备条件和能力所限,羊只的梭菌病、羊痘只能进行临床疫情监测,对出现症状和病变的羊群坚持进行相应疫菌苗免疫2年以上,能够及时有效地控制羊只梭菌病、羊痘疫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