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自动化专业论文范文

自动化专业论文范文

自动化专业论文

自动化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

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

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

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高等职业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摘要:为了响应《中国制造2025》纲领的号召,及时了解并适应市场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合理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扬州地区电气类相关企业进行了人才需求情况调研。通过调研,找准了高等职业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定位,总结了企业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建议,为后续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保障。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高职教育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结合了多个学科和技术,专业口径较宽,适用范围广泛,就业方向灵活。为了明确企业对于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情况,找准定位,确定目标,真正体现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办学方针,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有针对性的对江苏扬州及周边地区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1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背景

《中国制造2025》为我国制定了走向制造强国的行动纲领,而人才培养是实现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前提,《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了“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要求要加快培育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这就给高等职业教育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与此同时,《中国制造2025》也提出要坚持市场的主导地位,因此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也应当坚持以企业、市场、社会乃至国家的需求为标杆。只有以《中国制造2025》为纲领,以岗位、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为准绳,进一步推动改革,深化落实,全方位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社会认可、国家满意的具有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背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专业人才培养的区域与行业背景

随着扬州市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目前已建成了半导体照明、绿色新能源、智能电网、数控金属板材加工设备、汽车及零部件共5个国家特色产业基地。总投资80亿元产能为30万辆的上海大众汽车第三大生产基地落户扬州仪征,潍柴集团亚星客车有限公司、扬州江淮汽车公司、大洋造船等大型国企民企也纷纷抢滩扬州沿江区域。与此同时,扩大至整个江浙地区,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电子通信和交通设备制造业等均为该两省的支柱产业。《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共十大领域,其中大部分领域均涉及到了各种电气类装备制造。由此可知,扬州地区乃至整个江浙地区的支柱产业与《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重点发展领域是高度统一的。因此,未来几十年内,在扬州乃至整个江浙地区,企业、市场和社会对电气类人才需求量将与日俱增且有增无减。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可就业于各类工矿企业,如制造、石油、化工、电力、纺织、制药、食品、轻工等行业,从事电气自动化系统及设备的操作监控、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技术升级改造、故障抢修等工作,或从事工厂供配电设备管理、维护、操作等工作,或在技术服务型公司,从事技术合作项目的安装、调试和后期技术服务工作,也可在中央控制室、自动化产品营销等部门工作。

由此可见,具有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背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广阔的就业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3企业对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建议

我们对江苏扬农化工集团、江苏牧羊集团、扬州新大通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纵横苏天网络发展公司、南京擎天科技有限公司等扬州及周边城市的30家企业进行走访调研,调研结果表明,企业对具有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背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巨大,但同时,企业还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

3.1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必须与行业的实际保持紧密联系,以及时满足市场、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培养模式必须形成有机的、统一的整体,让学生抱着浓厚的兴趣,实现学中做、做中学,最大程度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让学生可以将所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熟练的实践动手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应当大力开展各类校企合作项目,推进联合办学,进一步与企业维持一种持久深入且具有系统性的共赢合作,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主动发现,仔细分析,准确解决未来实际工作岗位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做到实现知识技能的融会贯通,将内化的知识应用于实践,造福企业乃至社会。

3.2专业课程设置有待改进电气自动化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的概念和体系已经基本形成。自动控制技术、电子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等多门学科高度融合和交叉,企业对具备以上综合知识技能的复合型的人才需求很大。课程设置要进一步拓宽,要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设备制造与加工、机械与电力传动及的基础知识,并且尽可能多的介绍各类控制对象和控制方法。与此同时,还应当让学生了解最前沿的电气自动化新技术,以此达到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意识的目的。

3.3非智力因素培养有待加强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除了掌握必备的专业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外,还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拥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协作共赢的团队意识和经济安全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具备较强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并能够及时快速的适应新环境、接收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并具有良好的文字表达、沟通协作的能力。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除了传授科学知识和锻炼专业技能,还不能忽略非智力因素的教育。

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策略和实践措施

4.1以行业为标杆,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机制应当以企业需求为准绳,以实用为根本,以就业为目标。该专业定期组织教师和专家深入相关企业,进行岗位需求与知识、能力等其他素质方面要求的相关调研,根据企业的具体岗位需求和相关基本素质要求,有针对性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动态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从而保证以此为依据培养出的学生符合行业要求和企业需求。

该专业创新性的提出并实践了“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专任教师的导学、导能和导业的作用,积极与企业进行沟通交流与合作,为每一位同学配备一个专业背景的班级导师和企业导师,企业导师定期进课堂、办讲座,既传授了基本的科学理论知识,又锻炼了企业实际需要的动手实践的操作能力,从而为其毕业后的顺利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依据。借此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教师的传授和企业导师的指点充分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能够及时有效的根据企业的动态需求实时进行调整和改革,充分发挥行业需求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引领作用。

4.2以实践为宗旨,调整课程体系建设本专业以企业岗位素质要求为标准,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要目的,以实际工程项目为中心,以具体教学情境为载体,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课程体系,加强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相互渗透和彼此融合。因此本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重点选择具有较强实践性和实用性的课程。

4.3以项目为导向,大力推进理实一体为了满足国家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实践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方法,加大再造力度,该专业教师基于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结合来自相关合作企业的反馈和建议,与企业工程师合作,从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出发,以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案例为载体,以具体实践项目为依托,针对主干课程编写了相应的项目化教材。截至目前为止,该专业教师已主编与参编了《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运行维护》、《先进组态控制技术及应用》、《传感器检测与应用》、《PLC应用技术图解项目化教程》等共18部适用于高职高专教学的项目化教材。科学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紧密融合贯穿于每个具有实际背景的典型案例之中,逐步突破重点难点,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巩固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理解并锻炼其实践操作的能力。有利于毕业生更快的适应具体岗位的实际工作,锻炼培养了其利用学校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去发现、分析并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的能力。

4.4以素质为终极,加强非智力因素培养《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以创新为驱动,要提高国家制造业的创新能力,这就为该专业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指明了方向,即要大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本专业成立若干导师工作室,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及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合理搭配并分组,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积极性,让学生在专任教师的引导和带领下,基于理论知识基础和熟练的实践动手能力,自主设计研发,制作专业创新作品,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申请创新发明专利。通过组建学生科技创新社团和创新创业中心,鼓励学生基于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勇于创新,自主创业,借此加强学生对新技术新产品的敏感度和开发新市场的敏锐度,为其未来的发展开辟科技创新和自主创业的新领域。

5结论

在《中国制造2025》的社会背景下,根据企业与社会的要求,相应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和完善已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总结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建议后,应当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应当以行业为标杆,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践为宗旨,调整课程体系建设,以项目为导向,大力推进理实一体,以素质为终极,加强非智力因素培养。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只有始终坚持以《中国制造2025》为纲领,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标,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改革,积极采取应对的实践措施,才能培养出基本知识功底扎实,实践动手技能高超,同时具有卓越的科技创新思维和突出的职业能力素质,广受企业的好评并深受社会的认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陶涛,花良浩,高宁.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J].科教导刊,2015(12).

[2]李俊秀,马应魁,王瑾.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1).

[3]周奎,成建生,高文忠.“双主体”视角下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3(17).

[4]陈亚娜.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6).

自动化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首先,由于以课程为单位的独立式教学,使得学生对所学习的课程知识的理解具有孤立性,这样,在短时间内可以较好的掌握课程知识,然而,该课程的后续课程,可能是在半年后,甚至一两年后才学到,而且由不同的教师讲授,那时候,学生对于已学习的理论基础知识的记忆已经很淡,难以有效的得到灵活应用。其次,在很多理论课的安排中,设置一些相应的实践环节,这些实践环节由独立的实验教师带,这样的安排不利于授课教师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了解,无法在授课过程有针对性的进行深入引导。而且,很多实践内容为验证性实验,学生们的任务就是严格按照要求机械性的完成实验,获得合理的数据,缺乏实际联系理论的引导,导致学生看似动手能力很强,实际上只学会机械操作的技能。最后,学生对专业整体认识不够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专业导论是一门介绍专业整体概况的重要课程,这门课安排在大学一年级,混在庞大的公共基础课中,昙花一现,学生还没来得急理解,就匆匆忘记,在后面的学习中,又专注认真的学习每门课的知识点,缺乏综合运用、思考和创新实践,大部分学生处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因此,融合系统知识的讲授以及实践应该贯穿整个大学学习过程,充分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发挥学生创新能力。

2.自动化专业多课程融合教学

根据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13版的人才培养要求,自动化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信息处理、过程控制、电气工程、系统工程、自动检测与仪表、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和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受到较好的工程实践基本训练,最终具有系统分析、设计、开发与研究的基本能力。本研究以CDIO理论为指导思想,以人才培养要求为目标,通过融合多课程的教学改革,使得学生能及时的活学活用,提高专业技能,提高综合创新能力。首先,根据自动化专业的应用性特点,综合专业整体师资力量,确定2-3个大项目,每个项目涵盖部分专业课程,所有项目涵盖几乎所有专业课程。为了可以更详细的描述多课程融合教学方式,本文以工业过程自动化方面的一项目,“某工业过程水箱水位控制系统”作为案例进行描述。该项目涵盖了课程《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过程控制系统》、《自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仪表》、《计算机控制技术》等,是一典型的综合性项目。然后,以大项目为单位,涉及课程的教师组合成相应的教学讨论组,针对项目的实施技术细节以及实施的时间安排进行讨论,将大项目的综合实施贯穿整个大学学习过程。大学一年级刚刚开始,很多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十分渴求,在这个时机,单纯的一门课堂学习《专业导论》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我们需要在专业导论中增加设置与大项目相关参观学习以及观看自动化应用的现场视频环节,让学生对自动化的典型应用、被控对象、设备、仪器仪表有了直观感性的认识。

学生可以直观认识过程控制中的典型对象的实物:水箱、锅炉、盘管等等,并认识典型的控制器、传感器、调节阀等部件。有了感性的认识的基础后,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如何将观察到的实物转换成原理图的形式展现各部件之间的信号的关系。学生虽然还没有开始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这些正在运行的过程控制系统的实际部件、以及直观的原理图可以给他们一个直观的认识,在学生们头脑里形成了一些典型的应用场景,他们的头脑了开始会有出现各式各样的疑问,带着疑问进入紧接着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可以带动学习的主动性。将大项目设置为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把独立式开设的课程紧密连接在一起,它作为一种专业学习的引路方式,引导学生更好的完成课堂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在每一个学期开学,针对每个大项目,由专门负责的导师利用2学时重新讲述大项目的系统知识,演示大项目运行情况,以及大项目与本学期开设课程之间的联系。①涉及《信号与系统》,②涉及《自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仪表》、《自动控制原理》中控制算法设计方面的内容、《计算机控制技术》部分内容、实现控制器的硬件实现方面课程《单片机原理》、《可编程逻辑器件PLC》等,③涉及《过程控制系统》被控对象,④和⑤涉及《过程控制系统》中的执行和测量元件、《自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仪表》等。由于有了期初对学生的综合性引导,学生在学期课程学习中对知识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刻。期末课程结束,大项目负责教师引导学生如果根据所学的知识,讲述如何利用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实现大项目中的相应环节的改进办法,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随着专业课程的开展,学生对大项目每个细节的理解逐渐清晰,学生将开始产生自己的想法:我可以用别的硬件实现某功能模块吗?如何设计更先进的控制算法以提高系统的控制效果?等等。学生有意识的想要了解该方面控制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因此,在整个大项目实施过程,我们可以将《专业英语》的部分内容,根据课程开设情况,分批融合进大项目的教学过程,这样为学生阅读国外文献及时的提供必要的工具,初步培养学生的研究方法,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当学生主动要求改变控制系统的软件、硬件或算法,并付诸行动的时候,学生的创新能力正在形成,专业教学的目的顺其自然的得到了很好的完成。多课程融合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带着疑问进行课程学习,以系统的眼光进行独立课程的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如此,多课程融合教学方法对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仅熟悉课程知识细节,更要对整个专业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局部知识的学习,最终做到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有效融合。

3结语

自动化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现代控制理论近年来发展迅速,使得我们对各类控制对象有了更好的理解,能够很好地刻画实际对象中事件驱动的动态过程,提出了离散事件系统,它的动态行为是由一系列随机出现的事件驱动的,而且控制理论界已经给出了很多建模方法和建模工具,如Gracefet图、自动机和Petri网[2,3]。而现有的计算机仿真内容主要是面向连续动态系统,虽然也涉及离散事件系统,但是对离散事件系统建模和仿真方法少有涉猎。离散事件系统的模型大部分来自计算机科学研究领域,现代控制理论和控制工程都离不开计算机,对此类建模工具的了解可以拓宽自动化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他们思考和解决计算机控制工程问题的能力。为此,在计算机仿真课程内容中,我们增加了自动机和Petri网的基本概念。考虑到学生缺乏离散数学的基础,我们拟根据实际对象建模需要,结合Matlab中的stateflow工具箱,介绍离散事件系统的建模和仿真方法。具体内容包括:

(1)离散事件系统概念;

(2)自动机模型;

(3)Petri网模型;

(4)离散事件系统的自动机模型的建模方法;

(5)离散事件系统Petri网模型的建模方法;

(6)自动机的仿真模型的设计方法;

(7)Petri网的仿真模型的设计方法。

另外,现实工程领域大多数系统是混杂系统[4],既有连续变化的特征,又有事件驱动的特征,而且连续变量子系统与事件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20世纪60年代,学界就开始了混杂系统的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涉及混杂系统的建模、分析、控制、调度和优化等问题。其中,建模和分析方法对自动化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非常重要,事件驱动的思想能够让学生将控制理论与实际过程更好地建立联系,因此在计算机仿真课程中,我们增加了对混合自动机和混合Petri网的介绍,并结合实例阐述如何给出混杂系统的数学模型以及仿真模型和仿真程序的设计方法。具体内容包括:

(1)混杂系统概念;

(2)混合自动机;

(3)混合Petri网;

(4)混杂系统的混合自动机建模方法;

(5)混杂系统的混合Petri网建模方法;

(6)混合自动机的仿真模型的设计方法;

(7)混合Petri网的仿真模型的设计方法。

二、计算机仿真实践教学内容改革

计算机仿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利用代码将实际对象虚拟到计算机中,这就要求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概念,还要能够编写代码用计算机实现抽象的概念。如果实验课内容设计合理,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鉴于自动控制原理大量内容属于动态系统的分析方法,而仿真是分析系统不可或缺的手段,仿真实践课程可以巩固控制原理的抽象的知识。如何设计仿真课程的实验项目对自动化专业的计算机仿真课程非常重要,围绕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我们拟设定如下实验项目:

(1)二阶电路的C程序仿真实验;

(2)单容水箱的C程序仿真实验;

(3)电机拖动控制系统的C程序仿真实验;

(4)一阶倒立摆的C程序仿真实验;

(5)立体仓库系统的自动机模型仿真实验;

(6)立体仓库系统的Petri网模型仿真实验;

(7)Bang-bang控制液位系统的混杂自动机、Petri网模型的仿真实验;

(8)反应釜复杂控制系统的Matlab仿真。

三、结束语

自动化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现场教学方法就是要求教师在开展实训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真实或仿真的机械环境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操作技巧的方法,现场教学法为学生增加实际生产经验有着最直接的意义。为此,中职院校应该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生提供必需的真实或仿真的生产现场和工作现场,为本专业学生提供必不可少的设备和物料,在真实的环境下,教师立足于课本,为学生讲解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对设备进行正确操作。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对操作注意事项进行明确,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无误地掌握操作技能。另一方面,为了引导学生进入真实的生产氛围中,在现场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好实训教师车间化和实训学生工人化,在教育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进行职业安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2示范教学的方法

示范教学法是中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实训课程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示范教学法在引导学生正确操作机械设备,正确掌握操作要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示范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回顾理论知识并进行示范操作的方法。在实训课程示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握操作进度,尽量把速度放慢,引导学生跟进思路,同时要注意操作顺序应该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实现规范操作、标准操作。另外,教师在示范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错误操作行为进行示范,让学生明确错误操作的危害,提高警惕。另一方面,在进行示范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对基础差的同学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对操作难度较大的工序也要不断示范,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掌握扎实的操作技能,不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任务驱动教学的方法

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学习知识、增加技能、提高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不断适应新时代的就业需求。在专业实训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任务驱动教学的方法,将实训内容进行项目化处理,为学生规定相应的工作项目和工作任务,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比如在《机械零部件设计与制造基础》课程的实训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实训课堂进行项目化处理,形成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一体化工作流程,同时将学生划分不同的工作小组,完成小组工作任务。在任务驱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实现。在工作任务完成之后,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对工作过程、工作成果的评价,确定实训成绩。

4完善实训课程教学考核制度

在中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实训质量的提高。为此,建立完善的实训课程教学考核制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于学生实训成绩的评估,要本着公正、公平、客观、准确的原则进行评定,使学生能够真正了解到自身的操作不足。为此,一方面,在每一次实训项目结束后就应该根据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总结为依据进行实训成绩评定。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学生实训反馈表,对学生的出勤、生产操作、思想表现等状况进行详细记录,并作为期末实训成绩评定的一部分。此外,实训教师应该对每一位学生的实训状态进行观察,保证成绩评定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5结语

自动化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展现代农业 电是关键。杭州新迪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杭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专门从事蔬菜、花卉现代化种植。公司在桐庐富春江镇金家村租用了1300亩土地,建起了蔬菜种植基地。刚开始根本没想到用电问题会对公司的生产造成什么影响,哪里知道第一年就吃了苦头。

杭州地区一般年份降水都很充足,蔬菜生长不需要人工灌溉,自然降水完全可以满足蔬菜生长的需要,07年夏天,桐庐出现了少有的高温干旱天气,持续了将近20天没有下雨,地里的菜苗都被晒的打蔫儿了,只好用水泵抽水浇灌菜地。可是8台水泵根本用不起来,只能开两台,一千多亩菜地,靠两台水泵一点一点浇,看着都让人着急。公司人员找到村里,想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村里书记直接告诉我们,碰到夏天用电高峰,农户家里的电饭煲都没办法用,点个电灯也是一闪一闪的,他们也没办法。不过,供电局刚刚在村里搞了一个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启动仪式,马上要对金家村实行新农村电气化改造。除了要把旧的小线径线路改成大线径线路,新增加一台变压器以外,原来的变压器也要移位。果然,没过多久改造就开始了。这可是村民盼望已久的。现在的农村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很多农户想买空调、冰箱,用电不行这些计划只能搁置了。改造一结束,就看到拉着电器的车一趟一趟往村里跑,有的农户家里一次性就装了三台空调。看着工人们用水泵源源不断的把灌溉渠里的水抽到菜地里,浇灌着旱了很久的菜苗,心里的感觉真是说都说不出来。

卡在脖子上的用电难题一旦解决,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的后顾之忧完全解除了。公司先后建起了先进的连栋育苗温室、悬挂喷滴灌系统,引进了大型蔬菜花卉育苗气吸式精量播种流水线,现在走进种植基地,跟前两年相比完全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

二、有关家庭电气安全的小故事

被电死的一个人是有着二十几年电工作业经验的老电工。这位老电工回到家进洗手间冲凉,一打开电热水器花洒就“啊”了一声,瘫倒在地,此时他已无法摆脱花洒,在还没有完全失去意识的情况下,叫其妻子迅速关掉房间总闸,但关掉总闸后,触电现象依旧。经其妻子用扫把将花洒挑开后,这位老电工已经触电了几分钟,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到场的120医生宣布其触电身亡。

很多人都不理解停电了怎么还能电死人?调查结果未公布,我个人分析后,认为当时停电是由于三相四线制的零线被切断(可能是偷盗、接触不良烧毁所致),使得住户内部分用电器烧毁,一些感性负载的用电器线圈烧毁后对地短路(如电冰箱、洗衣机马达等)。由于还留有一根带电的相线,使得220V电压顺着短路的感性负载对地短路,接地线对地电压过高,导致了事故的发生。而此时只有一根相线带电,任何保护装置都起不了作用。

所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而安全用电更是对我们生命财产安全负责的首要前提,这样,电才会造福于我们。因此,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我们就要学好专业知识。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介绍

本专业产生于70年代,首先在英国的牛津大学,首次实现的是直流电的控制方式,那时候执行元件的驱动电压是直流的,控制电压也是直流的,自动化系统的工作方式是很简单、粗糙的,精度也很低。但直流的控制方式由于其历史的久远而被人们所熟知,自然而然的人们想到了用直流电去控制交流执行元件。随着晶体管、大功率晶体管、场效应管等大功率的电子器件的出现和成熟、以及建立在场的理论上、以现代数学、矩阵代数为理论依据的弱电强电控制系统更使电子技术与自动化达到新的历史高度。至此,本专业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日本、美国、英国及其他国家的大学也纷纷设立了本专业,在这一时期的成果也并不少,诸如完成数控机床,车间厂房自动控制的工作已经是新的课题。电子技术与自动化、计算机的有机结合,赋予电子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以全新的内涵。无人操纵,系统简化,格局合理,即插即用型的产品成为新宠。

改革开放以后,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大学恢复了招生,本专业也发展起来,许多大学设立了本专业,并陆续招生,每年为国家培养大量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包括学士、博士等高级知识分子,特别是目前,各专业扩招,本专业的招生量也在上升。虽然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还没有站在世界的最前沿,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对外交往的增加,我们已经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具有代表性的是:每秒3000亿次计算机研制成功;纳米技术的掌握;模拟技术的应用。

三、就业前景

1.电厂(包括各个公司,工厂的配电室)

2.软件开发(特别是单片机或EDA等)

3.PLC(大体是工控方向,搭建操作平台等)

4.各个矿山,或金属冶炼场所(进行自动化设备的维护,操作等)

5.去学校当老师

6.各种什么研究所

7.产品设计,就是硬件电路设计了

由于本专业研究范围广,应用前景好,毕业生的专业素养相对较高,因此就业形势非常好。我国现在非常需要该专业方向的人才,小到一个家庭,大到整个社会,都离不开这些专业人才的工作。通常情况下,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国有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研究所、工矿企业等;也可以是一些外资、私营企业,待遇当然是相当可观的。如果学生能力足够强,又在学习期间积累了比较好的研究成果,完全可以自己创业,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国外在该专业方向的研究要领先于我由于本专业研究范围广,应用前景好,毕业生的专业素养相对较高,因此就业形势非常好。

自动化专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校企文化融合;异同;意义;方法和措施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6-0183-02

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专业文化建设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改革。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文化建设中,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文化与电气自动化企业的企业文化进行融合,是指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文化建设中, 围绕此专业的培养目标,将电气自动化企业的企业文化融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文化建设之中,将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念、管理制度和方式方法与专业文化建设相融合,营造职场化的教学氛围,从而建设有特色的专业文化体系,形成此专业所特有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

1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异同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有很大差异,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差异尤为突出。

高职院校重在教育,企业重在管理,在精神文化、管理文化、物资条件建设等方面,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各自的特点和规律。校园文化重在培养人格中的主体意识,多以终极价值关怀为核心的人文精神文化。企业文化更多的是对员工群体的规范、整合、凝聚和激励,通过文化的力量形成一种行为准则、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企业的盈利性和社会责任,要求其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必须加强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建设。两种文化的相对独立、缺少交流形成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显著差异。

高职院校校园环境主要从教书育人的需要出发,环境优美、整洁、舒适。校园文化崇尚个性发展,不同同学行为差异大。校园管理制度重在引导、教育,在校学习行为往往是老师安排好的,老师讲授、示范,指导如何做。在校学习,允许错误,再纠正错误,60分过关。

而企业园区为了生产需要,更注重高效、安全。企业文化强调合作、团队精神和行为规范,企业管理制度重在严格、规范、标准、可执行,常常使用奖金、福利、处罚等等手段。比如行为时间统一、动作划一,走路靠右行,物品摆放整齐,甚至宿舍鞋子等等都要放在规定的圈圈里,否则会被罚款。对于工作任务,大多是给出要求或目标,员工自己或协作,想方设法去完成。对于产品质量,要求六西格玛,最好100%无差错。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

电气自动化企业拥有众多的电气自动化先进设施,其工作流程特殊,高技术、高危险。对劳动者的要求不同于其他专业。电气自动化企业要求员工具有过硬的人文素质与职业素质,敬业精神、爱岗敬业、团队合作、基本功扎实,有突出的专业特长。电气自动化企业要求员工了解企业生产流程,具备实战能力。有较强的合作精神。企业非常强调员工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不仅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能力要求特殊,更强调敬业精神、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注重安全规程、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创造力。要求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团队合作、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视。同时必须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具有一定的拓展能力。

高职学生就业前接触企业文化的途径还不充分。媒体、短工、传闻、参观实习、课堂、父母兄长等是他们的主要了解途径。进入企业工作之后,对企业文化需要一定时间的不适应。这不利于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在校的宽松环境、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脱节等,学生就业后感觉工作压力大、工作枯燥乏味、企业人际关系难处、工作时间太长等。对工作的心理期望值过高、工作缺乏主动性、缺少敬业精神。

因此,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中,要实现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实现两种文化对接,增强高职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

2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意义

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文化与电气自动化企业的企业文化进行融合,从而建设有特色的专业文化体系,对于本专业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将电气自动化企业的企业文化与本专业文化相融合,可以凸显本专业的专业特色,建设有特色的专业文化体系,提高专业竞争力,有助于实现本专业可持续发展;

(2)有利于本专业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3)有利于本专业学生的专业价值观、专业意识、专业气质的形成;

(4)有利于本专业学生尽快熟悉、适应企业文化,学生学会处理企业人际关系,使毕业生工作后能迅速融入企业文化环境中,尽快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

(5)有利于本专业学生熟悉企业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规章制度,适应企业工作节奏,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的习惯;

(6)有利于提高本专业学生工作主动性和敬业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增强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利于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

(7)使本专业学生未来具备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素质与能力,成为未来推动企业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

(8)有利于推进“双师”型的教学队伍的建设,引导教师树立服务地方经济的理念,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总之,将电气自动化企业的企业文化与专业文化相融合,有利于学生成人成才,培养高职学生良好职业素养,提升学生职业综合能力;

3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文化建设的校企文化融合的方法和措施

在校园整体文化建设的框架下,重视各个方面之间的有机联系,构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有特色的专业文化体系,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深化本专业校企文化融合。广泛的专业文化校企融合,要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到学生的专业素质、行为习惯等都要满足企业的要求。我们采用多种方式方法进行研究。在研究传统校园文化的同时,将电气自动化企业的企业文化与传统校园文化比对研究。比如,通过网上查找、到电气自动化企业拜访、调研、鼓励教师到电气自动化企业顶岗学习来研究电气自动化企业文化;与友好电气自动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友好交流合作;吸纳企业中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专业文化建设;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研究兄弟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专业文化建设成就等等;深入研究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企文化融合方式方法和内容。

(1)建立健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管理制度,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企文化融合提供保证。研究电气自动化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融入到本专业教学管理制度之中。在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技能等方面形成运作、发展机制。培养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行为规范,督促学生遵规守纪、遵守按章操作,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

(2)为了有效提高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效果,保证专业可持续发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岗位,采用工学结合、“做、学、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模仿企业工作过程和环境,营造电气自动化企业仿真教学氛围,开展“做、学、教”一体化的教学。将学习过程与生产运作过程结合起来,使学生工学结合,在体验企业工作过程、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优秀的职业素质。

(3)注重用电气自动化企业的企业文化熏陶学生,给学生营造一种职场的环境,使学生处处感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从新生入学起,循序渐进安排,积极宣传企业文化;从教室、实训场、课程内容等等各个方面展现电气自动化企业文化;加强专业网站校园网建设,通过网上咨询、微博、组建聊天群等形式让学生熟悉企业文化;布置专业发展历史展、专业技术能手展、专业新技术展、专业新工艺展等,宣传专业文化历史,建设专业特色的文化环境;根据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特点,在实训场所悬挂生产流程、安全规程、操作流程、电气自动化行业企业精神等,营造企业氛围;根据专业理念,发掘师生创意潜力,设计励志格言、专业格言。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和感悟专业精神,充分得到专业文化熏陶。

(4)走出去,请进来。不定期组织学生走进企业去感受企业文化,假期、期中短期组织学生到电气自动化企业参观、实习、实训;定期邀请电气自动化企业专家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教育,指导学生学习电气自动化企业操作技能和规范;加强教师的培训学习,选派教师到企业工作学习企业文化和专业技能,定期组织教师和学生到企业中顶岗实习,使教师具备双师素质,在教学中能够灵活的用企业文化熏陶学生;

(5)模仿电气自动化企业操作工作流程,在培养学生岗位技能的同时,使学生感受企业文化、适应企业文化,提高自身文化素养。重过程控制,形成良性循环。比如,挂工作流程、挂工艺卡、打卡制度、唱票制度、入实训室登记制度、过程记录制度、穿工装、戴安全帽。

(6)引入国际质量认证体系,进行规范的专业教学管理。日常工作必须依文件要求执行,并留下可追溯性记录,强调过程管理及过程控制。

(7)由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特点,单靠学校自身建设一时难以满足教学需求,为此,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在校外与企业联合,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在校内,除了院校自我建设之外,引进企业资金和设备建设实训场地。建设“厂中校”、“校中厂”实践模式。在加强校内实训场地和实训课程建设的同时,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也可以采用订单培养、定点培养、定点就业方式探索人才培养新形式,深化校企文化融合,实现双赢。

(8)开展广泛的课外活动。高职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自觉性,按部就班的课堂教学显得枯燥乏味,会大大地降低教学质量。广泛开展课外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需要建立学校、班级、社团活动等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校园文化体系,比如组建专业协会、举办各类技能大赛,促进学生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接受企业文化熏陶。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校企文化建设,要物质、职业、精神等多层面进行建设。要吸取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例如,团队合作精神、客户至上理念、激励与创新理念、“零”缺陷理念等,与专业文化深度融合。

4 结束语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文化校企融合,是专业建设的重要部分。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进行专业文化建设。通过合理的取舍、提炼和升华,形成有特色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文化,促进高职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和职业意识,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创新型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建荣,姚婷.校企文化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2(1).

自动化专业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电气工程 自动化技术 专业知识

目前高校开设的专业较多,其主要目的为社会培养优质的人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为制造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与创新能力的学生,使学生能系统化的掌握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型理论。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学习内容涉及到的内容较多,这样的专业特征使得毕业设计在本专业教学系统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但是在高校盲目扩招之后,出现的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针对这样的现状,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1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知识所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1 存在的问题

通过笔者在高校的调查和研究,总结出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毕业设计内容相对滞后,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现今的社会中关于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知识在不断的更新,对专业进行毕业设计时,一部分的毕业设计在内容上过于陈旧,并非新的理论内容,这就导致毕业设计很难真实的反映出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发展的状况和趋势;

(2)学生自身理论知识相对匮乏,在高校目前的毕业生中,进行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毕业设计时,学生知识储备不足,对该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研究方法的使用欠佳,毕业设计中经常出现错误;

(3)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和写作能力较差,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文献检索与综合能力不强,个别学生的论文经常出现抄袭的现象。

1.2 问题的成因

在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后,笔者从自身学生的角度对问题的成因进行了研究。在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后得知导致该专业毕业设计质量较低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的影响因素:

(1)学校的管理机制方面存在问题,严重缺乏对毕业设计的考评机制,对毕业设计质量的监管力度不强,同时毕业设计的指导机制缺乏灵活性;

(2)教师自身专业能力不足,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受教师的影响较大,教师严谨的教学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而在高校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中,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而师资队伍的建设相对滞后,这样就很难保障学生能有良好的学习效果,致使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较低;

(3)学生自身方面存在问题,在毕业来临之际,很多学生奔波于各个招聘会,对毕业设计重视程度不高,甚至出现假手于他人的行为,对毕业设计的态度不端正,严重的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2 优化设计

2.1 提高质量

高校开展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大量优秀的人才,进而推动我国工业企业的发展。从上文的论述中得知,高校中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较低,这直接反应出了高校的教学以及教学管理体系存在很多的不足。因此,笔者认为学校应建立健全自身的教学管理体系,重视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基础平台教学课程的建设,对电力电子方面的技术、信号和系统方面的知识以及计算机编程方面课程予以重视,并定期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考核。同时还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此外,必须要对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质量进行严谨的监管,这样才能使毕业设计的质量得到提升。

2.2 加强设计

随着学生数量不断增多,教师队伍的建设相对滞后,这样的状况很难保障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教学质量,同时还直接影响了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这对学生的学习和高校发展形成了阻碍。因此,笔者认为应加快对教师队伍的建设,高薪聘请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优秀教师,来为该专业的学生实施优质的教学活。同时还要对现有的教师进行专业课的培训,这样才能保障教学的质量。另外,对于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设计过程中,教师应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辅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2.3 端正态度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要完成的最后一项学习任务,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学习内容。因此,作为高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应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并认真的、独立的完成对毕业论文的写作和设计,杜绝投机取巧的行为,秉承对自己学习负责的态度,为自己的学业画上圆满的句号。

3 结论

通过本文的论述得知,在高校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中,毕业设计质量相对较低,主要是由于学校教学管理体系不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的。因此,笔者在本次的研究中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望本文的论述能促进高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学管理完善的工作,进而提升高校毕业设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金凤,陈根永,杨丽徙,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中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国电力教育,2011,09(06):186-187.

[2]伍瑾斐.基于CDIO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索[J].大学教育,2013,08(24):60-61.

[3]程海军,陈晓英,孙丽颖,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7(05):138-142.

[4]陈晓英,任国臣,姜丕杰,等.提高电气工程类毕业设计质量措施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7(02):106-108.

自动化专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指一个企业的某项专业技术在技术或管理模式方面优于同行业内的其他企业,并且可以凭借这个优势取得较高的经济收益。核心竞争能力、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之间的关系好比树根、 树干和花果之间的关系: 企业好比一棵大树, 核心产品是树干, 业务单位是树枝, 树叶、花朵和果实则是顾客所需要的最终产品, 而核心竞争力是树根, 是所有这一切赖以存在的根本。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核心产品里面的知识和技能或者它们的集合, 是企业所特有的, 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 其中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 主导产品 (服务 )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1]。

核心能力理论不仅适用于企业, 同样适用于高等教育。2l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教育市场已经形成,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其竞争宏观上体现在校与校、地区与地区之间,微观上体现在专业和专业之间的竞争。因此,如何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摆在每一所大学面前的任务。学校只有围绕创建专业核心竞争力开展各种管理活动,才能抓住市场机会,为学校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竞争力包括师资力量、专业特色、培养方向等多因素,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就是各个因素的优化。下文就将结合电气自动化专业专业培养目标的明确度、师资力量的加强、教育经费的增加投入、实践教学的合理开展、对行业领先技术的学习和研究、教学管理的强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专业特色的突出等方面,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综合的论述。

一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对于电气自动化专业来说,其课程的设置必须满足将来电器工程发展所需人才资源的培养需求。在对电气自动化专业潜在人才的教育中,要注入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具体要求,教育机构和学校要明确专业培养的方向。如何明确专业目标,我认为应该着重培养者和被培养者对专业的认识,并在认识的基础之上形成专业培养目标。

二 加强师资力量

对于一个专业课程教育质量的提高,最重要的就是师资的质量和优质师资的数量。电气自动化专业目前正处于一个发展的瓶颈期,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不具备发展的资源和条件,因此该专业的发展一直处于增长不明显状态。为了加快专业的发展和课程的提升,必须对该专业进行一定的优化。对于该专业来说,专业的优质师资力量不够充分。为了实现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的改革,师资力量就必须得到足够的加强。当然,这种加强既包括数量的增加,还包括质量的提升。

三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每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践都会依赖于其经济基础的扎实程度,故言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专业技术课程的引进、专业实践操作软件的使用、专业教师的招聘等,都需要有资金的支持来实现操作的可能性。对于一项教学专业课程来说,电气自动化专业应该得到更多的教育经费的投入。教育经费的投入主要用于专业教育相关的各类费用。教育经费的投入,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如与电气自动化相关行业内企业加强合作,积极宣传并倡导企业对专业教学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

四 合理开展实践教学

对于一门课程的理论而言,其都来源于长期的实践,理论的学习也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实践的进步和发展。电气自动化专业是一门极具实践性的课程,对于它的理论的学习也是必须结合实践的开展,才能更好的得到理解和解释。

在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组织实践教学,如对电气自动化系统和设备的实地考察,实施模型、模拟等教学方案。 对于实践教学的开展,要选择适当的参考案例和参考基地,在学生对理论有了一定的认识时进行理论教学,以达到在实践中总结理论,在理论中探究实践的目的。

五 跟进行业领先技术学习和研究

电气自动化专业是一门处于发展中的专业课程,其实在相关行业的不断实践和总结中的到了发展。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改善和优化主要体现在对行业内现金技术的学习和研究,要积极主动与市场和国际并轨,从而达到促进实践进行的目的。

六 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一门课程在宏观方面的改进,主要就是对课程和教学的管理工作的改进。当然,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宏观方面也主要体现为该门专业学科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要是宏观方面的元素起到促进和催化的作用,就必须对这些元素进行一定的改变和提升。要强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管理,是教学可以顺利实施,是教学的次序逻辑分明、主次得当,从而使教学的质量得到提高。教学管理的强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得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开设目的得到更好的实现,从而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打下牢固的根基。

七 突出专业特色

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必须拥有其自身的专业特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也是如此,必须突出其专业色彩,以便更好地发挥教学的特色和作用。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来说,要如何突出其专业特色,本人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第一是在对基础的扎实稳固前提之下,建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色教学模式,兼顾教与学的双方互动作用,突出电气自动化专业理论的学习是为了实践进行的特点。

第二是要在专业理论的基础上,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行业内企业建立友好合作单位关系,参与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理论研究部分,在项目实施期间,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实习工作等。

综上而言,要突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色,就必须结合教与学,充分开展理论与实际互相结合的学习和教学,从而促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结束:

办学特色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专业特色是一个专业的灵魂只有具备了鲜明的专业特色,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学生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具有自己的竞争力。在未来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行业内,相关专业核心竞争力建设队伍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将会更加重要和关键。

参考文献:

[1]龚志广,赵艳秋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08,(04).

[2]唐志平,过军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5,(06).

自动化专业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 本文依据一般性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论述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以求广大英语教师以此为理论指导自己的专业发展实践活动,从而促进外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近30年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课题作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已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发展的核心内容,它指从教育基本理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技巧、教育实践与体验等诸方面提高。它包含专业意识、专业能力等内容的教师专业素养。纵观目前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大都停留在一般性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对某一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极少,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则更少。本文从一般性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出发,论述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教师专业发展相关概念的内涵

1.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及标准

什么是教师专业化,其本质内涵和标准是什么?对此,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从收集到的资料来看,主要有三种观点。

观点之一:从动态的角度来说,教师专业化主要是指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从静态的角度来讲,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一种专业,教师成为专业人员得到社会承认这一发展结果。教师专业化的标准主要包括两大方面:教师自身素质与客观环境。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其内外两方面标准都必不可少。

观点之二:必须从两个角度来界定教师专业化。一个角度是从专业出发,另一个角度则从个人入手。前者又可以分成静态和动态两种考察方式。静态论者参考专业特质学者的观点,提出教师专业化的指标包括专业知识和能力、专业训练、专业组织、专业伦理、专业自主、专业成长。他们以此指标为参照系来评价教师职业是否达到了专业的水平,并提出达成教师专业化的措施。动态论者则把“专业化”看作某一职业逐渐达到专业水平的过程。在此观点的支持者霍利(Hoyle,E.)看来,教师专业化必须具备两个标准:教师社会地位的提升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从个人角度看,教师专业化是指“个人成为教学职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职业社会化过程并不以进入这个职业作为结束点,也不在早期教师职业的任何一点上结束”。[1]

观点之三:教师专业化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组织发展”阶段,关注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以此提高教学工作质量。二是“专业发展”阶段,出现了教师专业发展注重教师既要有知识、技能、价值观等,又要有学科知识、教育知识,并且通过职前、职后培训的理智取向;还要注重实践,通过多种形式的“反思”,加强教师对其自身实践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升教育实践、探究专业发展的实践—反思取向。同时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或途径,通过小组教师的相互合作,确定教师自己的发展方式,从而形成一种合作的教师文化的生态取向。[2]

2.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界定

Fullan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贯穿在教师职前教育至退休时的个人生涯中的正式与非正式的学习经历的总和。[3]在现代信息技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有了更宽泛的含义,Grant认为:专业发展远不同于学习技能术语“培训”之概念,它还有一个定义:使用正式和非正式的方法来帮助教师不仅学会新的技能,而且帮助教师开拓新的教育视野和他们自己的实践;探索新的或先进的教育内容和资源的理念。当教师付诸实践,推进使用技术手段帮助问题式学习遇到挑战的时候,这个专业发展的定义还包含对教师支持的含义。[4]现代技术提供了大量的应对时代挑战的资源,也给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支撑帮助教师持续发展专业的能力、理解力和兴趣。教师专业化理论认为,教师作为一个教学专业人员,要经历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空间是无限的。在本文中,我们把教师专业发展理解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即教师通过接受专业训练和自身主动学习,逐步成为一名专家型和学者型教师,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持续发展过程。

在英语教学文献中,关于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与一般意义上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基本相同的解释。教学之所以成为一种专业的显著特征就是把专业作为一个永久目标来对待(Pennington, 1990)。[5]从概念上讲,成长就必然意味着变化和发展,即,语言教师首先要有需要发展的意识、积极开放的态度,这样他们才会产生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发展。另外,语言教师的变化存在着四个特点:这种变化不一定就表现在行为上的不同,它可以指意识上的变化;变化不一定是立竿见影或一蹴而就的;有些变化可以直接获得,因而是可量化的,而有些则不然;某种类型的变化趋于封闭性,有些则属于开放式的( Freeman, 1989)。[6]

3.教师专业发展的形式、特点

教师专业发展应该包括正式受教育的经历,参加各种研讨、实践活动、各种培训、教育计划和各种非正式的学习经历,比如:有指导的学习(mentoring)、课堂观摩学习(observing classroom)、课堂教学(classroom teaching and learning)、在线学习(learning on line)、教研组的教研活动(workshop and seminar)、单独或和其他教师做些研究以及很多其他形式的非正式的自学活动、课题研究、撰写论文等等。金美福认为,作为教师,角色转型的环节和过程应为教、学、研。教是知识的输出,学是知识的输入,研是知识的生成和对所学的反思过程。当然这三者不可分割,在互为存在并互动的条件下,教师专业发展才可以实现。根据知识社会论的观点,“知识人”概念是确认教师专业地位的一个工具,教师依赖的知识即教师知识,那是教师的专业,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原理就是参与知识的方式,即教、学、研。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往往就发生在教、学、研同期互动的过程之中[7]。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应该是持续、有效的,它是教师日常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不是一年参加几次什么活动或培训就完事。

4.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

1)专业发展的自主性。教师的专业自主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设计课程、规划教学活动,以及选择教材时,应有充分的自主性,教师本人必须把外在的影响转化为自身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动力,必须具有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可增强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责任感,是教师不断寻求自我发展的机会,逐渐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

2)专业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有发展、有停滞、有低潮。教师专业发展也具有连续性,教师只有不断地进修和研究,以终身学习为基本理念,才能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以确保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符合时代的需要。

3)专业发展的情境性。美国学者Travers说过:“教师角色的最终塑造必须在实践环境中进行。”[8]教师的许多知识和能力是依靠个人经验和对教学的感悟而获得的。教师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构建,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发展。教学情境具有不确定性,也赋有挑战性,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与教学实践,教学情境相联系,并与同事、专家合作,在学校中建立一种相互合作的文化,以促进教师的成长。

4)专业发展的多样性。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专业结构的复杂性,从而决定了教师专业结构的多样性。教师工作包括观察学生、创设学习情境、组织教学活动、训练学生、评价学生学习等多种活动,教师专业发展体现在这些不同的活动中。教学既是对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专业发展应注重教育知识、技能层面的发展,也应兼顾认知、技能、情意各方面的成长。

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和特殊性

1.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

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英语教师是专业人员,负有自己的专业职责,具体包括英语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训练、专业组织、专业伦理、专业成长;第二,英语教师是可持续发展的个体。英语教师在生理上都已经成熟,但在心智上都有无限发展的空间;第三,英语教师即学习者与研究者。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可以自我调控的结果,英语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加以反思、研究、改进,由教师来改进自己的英语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是最直接、最确切、最有效的方式;第四,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多阶段中完成的,职业指导教育阶段,师范教育阶段,持续进行的继续教育阶段。

2.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

1)专业意识的特殊性,一个专业发展水平高的英语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具有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热爱学生、师德高尚的人。他不仅具有尊重生命、追求崇高、热爱教育的信念,而且特别需要爱国意识、国际视野。取异域文化之精华,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培养放眼世界的国际意识和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充分发挥英语教学的育人功能,提高人文素养,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得到升华。

2)专业知识的特殊性。英语教师应该具有深厚的文化知识沉淀。除了英语学科知识、相关的学科知识外,还特别需要英语教师的多元文化知识,如国外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方式、社会风俗习惯、风土人情、道德传统、宗教信仰等;在了解国外文化的同时,英语教师还应提高自身本国文化的修养,并把两种文化作对比分析。

3)专业能力的特殊性。英语课堂作为语言实践课,以培养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需要通过大量的课堂实践来完成。英语教师主要通过设置教学情境、开展课堂对话、用英语进行交流与沟通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对英语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课堂教学情境设计能力、交往能力等也有着特殊的要求,必须具备较高的听、说、读、写能力,用流利的英语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英语交流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师生及生生的互动中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和思维的能力,做到英语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交际性和互动性的统一。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是英语教师在整个英语教育教学职业生涯中,通过终身英语教育专业训练,不断获得提高英语教育专业关于英语和教育两方面的知识、技能和运用素养,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教学素养而成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5.

[2]蒋竞莹.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综述[J].教育探索,2004,(4):104.

[3][4]转引自王新瑜.沙坪坝区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C].重庆:西南大学,2006.

[5]Pennington, M. C.A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cus for the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um [A]. In J. C. Richards and D. Nunan( Eds. )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17.

[6]Freeman, D. Teacher Training, Develop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Model: A Model of Teaching and Related Strategies for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J]. TESOL Quarterly, 1989 (23): 27 - 45.

自动化专业论文范文第10篇

质量和公信力是专业期刊在媒体竞争中制胜的法宝。专业期刊在长期的发展中培养了自身品牌,取得了专业共同体代言人的地位,具有较高的公信力和影响力。然而这种公信力和影响力正在受到学术不端论文的侵蚀。我国在专业职称评定和科学研究绩效考核中,都把在专业期刊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作为必要条件。从评价规律来讲,这种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能够用论文形式表达自己对专业的理解、清晰阐述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成果,是专业工作者超越重复性劳动、追求个体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重要表现。但在实际操作中,为了评定职称和绩效考核需要拼凑学术不端论文的现象大量存在。

真实与责任是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真谛,也是评价专业期刊质量与公信力的重要指标。学术不端论文将对期刊质量和公信力造成直接损害。在学术转型和媒介转型的背景中,专业期刊防范学术不端论文的风险增大,学术不端论文正成为专业期刊质量控制的最大隐患。

学术转型中学术不端的新动向

随着学科体制的加强与完善以及学术传播体系的转型,学术转型向纵深发展。学术转型是一个复杂命题,包括多重维度,这里指学术研究从研究者全程参与、独立完成到研究者部分参与和分工合作。在学术转型向纵深发展中,学术不端具有了一些新的趋势。

伪学术增多。伪学术在这里指为了吸引眼球炒概念、炒冷饭且无新意的学术研究。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受众对媒介产品思想深度、知识含量和文化品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应对受众的新需求,媒介竞争的焦点转向文化品位。学术成为部分媒体在媒体竞争中增强产品思想深度、知识含量和文化品位的的噱头,如有的大众期刊创办学术版等。这为学术传播提供了新渠道,促进了学术的普及,同时,这也容易出现学术泛化现象,对学术质量和学术公信力造成了损害。专业期刊也面临这样的问题,有的作者缺乏发现真问题的能力,选取某一时期专业领域的伪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探讨,研究方法和成果缺乏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伪学术一般来说质量不高,属于丰富但短暂的学术泡沫。过多刊登这样的文章,势必降低专业期刊的学术品位和质量。

伪论文增多。伪论文含义丰富,这里专指论文作者姓名不可靠的论文。我国目前的科研绩效考核中,量化指标占很大比重,有的研究者为了增加自身科研成果列表的长度,与相关专业的研究者约定在发表学术论文时候交叉署名,增加彼此知名度和曝光率,这在某些领域已经成为较为常见的现象。伪论文的质量不一定低,甚至有的是高质量论文,但也是学术不端论文的一种。交叉署名和一文多用造成后续研究者在研究相关问题的时候,增加搜索成本,也给科研管理部门和期刊论文质量控制、作者管理增加了难度与不确定性。

被动学术不端增多。伪学术和伪论文,多是研究者出于某种需要,主动为之的。被动学术不端,则是研究者对二手资料的失察造成的。随着学科体制的加强与完善,不仅学科之间的界限比较鲜明,学科内部研究领域也开始出现细分。同时学术研究也在向跨学科化发展,学科和专业内外的分工、合作越来越多,知识和资料的共享日益频繁。许多研究领域细分化发展明显,相应的学术研究投入产出的流量增大,速度加快。研究者必须与他人合作或使用前人的研究成果、数据。学术研究的分工合作对专业研究成果的质量提出了很高要求。人们在使用他人研究成果的时候,出于自身研究分工的局限无法对他人研究成果进行检验和鉴定,只能假定他人研究成果是真实的,这就造成了自身研究成果质量的不可控性。如果研究者引用公开出版的材料是错误材料,把错误材料作为自己研究的依据,就将造成错误材料二次传播和被动学术不端。这类学术不端论文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专业期刊失察,而在于某细分研究领域的研究者责任感不强,生产了错误的一手资料。被动学术不端论文的防范,有赖于整个学科共同体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提高。

优化稿源:加强主体性策划,促成高质量论文

学术不端论文登上期刊版面上的重要原因是编辑对论文生产过程难以进行有效控制。媒介的内容生产过程必须是可以控制的,其质量才有保障。在报刊等传统媒介形式中,新闻类报刊的人力资源状况稳定,编辑记者是新闻作品生产者,采编和出版市场化程度低、纵向一体化程度高,采编和出版具有较强的组织性、计划性,内容产品质量可控性强。

自动化专业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专业文化活动 农科人才 综合素质

当今社会,伴随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农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对农科人才的需求量随之不断增大,市场为农科大学毕业生提供的岗位不断增多。然而对于农科大学生来说,这并不意味着就业难度减小和就业质量的直接提高,从实际情况来看农业、畜牧业企事业单位对农科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对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更加迫切。然而传统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理论基础较为扎实,但缺乏必要的实践训练和创新创造能力及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文素养,未来参与工作的核心竞争力不强,导致农科毕业生与就业市场之间出现较为严重的供需矛盾。一方面,农科专业大批成绩优良的毕业生难以寻求到适合自己的满意工作,另一方面,农业、畜牧业用人单位难以在数量庞大的毕业生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优秀人才。基于此,农科院校如何培养既有良好理论基础,又有优秀综合素质的毕业生,便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专业文化活动是大学生校园生活中极为活跃、生动的部分,是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除了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之外,对于稳定学生专业思想,增强学生实践技能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都具有深远影响。对于在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有着刚性需求的农科大学生来说,开展一系列有特色、有内涵的专业文化活动,培育专业文化活动品牌,提高专业文化在育人功能上的影响力,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一、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提高联系实际的专业技能

如果说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的话,那么第二课堂中基于专业特色的文化活动则是人才培养的有效延伸,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同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通过不断打造强化与学科相关的专业文化活动,可以促进农科大学生专业思想稳定、专业技能巩固、专业自信增强。

首先,通过专业文化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对学科领域的深入了解,形成专业认同。新生刚进校时,通过邀请知名专家教授和海外学者开展专业性学术讲座、开展小型问答式座谈会等,能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的前沿领域,让学生一进校就被专业的广阔前景和发展空间吸引,解决填报志愿过程中选择专业时由于认知不足带来的学习动机匮乏问题,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在大二时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的申报,通过开展形成多样的分享会、往期作品展示等活动,促使学生了解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熟悉申报流程,提前进入实验室,积极动手进行操作,促使团队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积极参与科研实验的兴趣。

其次,通过专业文化活动能够推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迁移运用,提升专业技能。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惑,如理论如何产生,如何指导实践,如何创新发展等,对于农科学生来说,由于未来工作对实践技能的要求较高,在培养过程中更强调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操作环节。基于专业的特色文化活动能在学生实际应用中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通过直接运用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经过第二课堂的实践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会有新的认识,反馈到第一课堂,能不断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所在扬州大学兽医学院连续十三年举办兽医专业技能大比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专业品牌活动,多次被国家、省级媒体报道,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活动吸引了全院80%以上的同学参与,高年级示范带动低年级在理论、实践等领域全面竞赛,很好地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理论应用和科学思维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育积累创新意识,从而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再次,通过专业文化活动使学生获得更直观的专业教育,增加专业敏感度。“90后”大学生是目前高校学生的主体,他们成长在节奏快、变化快的IT时代,说教的语言和枯燥的理论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即便死记硬背也难以形成长时间记忆,只有直觉与直接的感受才能让他们留有深刻的认知印记。特色的专业文化活动是让他们获得直观专业教育的有效阵地,只有在跟专业知识高度关联的同时更具趣味性与生动性的特色文化活动中,学生才能更放开自己,打开思维,彰显个性化思考。放松的思维不受约束的环境促使他们巩固第一课堂的知识,并产生新的想法和创意。这样的活动既能拓宽农科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面,又能更好地推进理论知识的理解吸收,增强农科大学生对专业的敏感度,使他们获得专业学习的满足感。

二、从大学校园到社会天地,搭建连接社会的实践平台

实践育人是高校育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志愿服务、教学实践、暑期社会实践等有效活动载体,学校跟企业互动搭建广阔平台,鼓励学生通过参与具有实践内涵的专业文化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提前适应工作环境,进而形成长效机制,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促使学生充分满足市场需求。

首先,定期开展专业类志愿服务活动利于培养学生感恩学校、奉献社会的优秀品质。曾在2014年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中,勉励青年人到基层和人民中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90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人生目标丰富多元,追求个性独立和自由解放,但感恩和奉献的精神却相对匮乏。农科学生毕业后多从事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基层工作,这样的工作领域往往需要更多吃苦耐劳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因此在校期间培养农科学生的感恩奉献意识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开展系列专业特色浓厚的志愿服务活动,如关爱流浪动物,宣传动物保护理念,开展宠物义诊,发出“文明养犬,和谐生活”倡议书等,能引导学生在奉献中展示才华,提升自我价值。

其次,经常开展与课堂有关的教学实践活动,能够拓宽学生视野,提高沟通能力。教学实践活动包括各类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参观考察、实践训练、实地调研和生产实习等,学校可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的机会和平台,组织学生到教学实践基地参观学习,到周边地区进行课题调研,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此外,开展毕业生专业生产实习,让大三学生提前深入到生产第一线进行“试就业”等,鼓励学生利用所学专业,在和社会人接触的过程中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进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再次,每年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在社会大熔炉中成长成才。学生通过参与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在了解社会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到基层、到艰苦地方建功立业的理想追求。不仅如此,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自律意识、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以笔者所在扬州大学兽医学院为例,近年来,学院以专业为依托,每年组织十几支社会实践服务团队,奔赴各地开展科技下乡、实地调研、技术服务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为当地老百姓带去畜禽养殖、高发病解析和基础疾病诊疗的相关知识,开办培训讲座,建立全方位的校地合作,让学生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锻炼成长,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提升社会对学生的认可度。

三、从专业素质到人生理想,提高完善自我的人文素养

高校的核心功能是育人,其基本途径是文化育人。专业文化活动凝聚的文化环境对身处其中的师生产生熏陶、同化作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专业情意。这种专业情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专业价值观,并且对个人的未来规划具有指导作用。专业价值观是师生衡量专业优劣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体现为对待专业的一种信念,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的理解、态度和信心。高校要充分重视这种专业价值观对学生职业规划和选择的巨大作用,正如鲁洁教授在《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一文中指出的:“学校教育培养有知识的人,这是无可非议的事,但不要忘了崇高理想、高尚人格、神圣信仰的追求,意义世界对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教育的任务就是实现学生的知识人化。”①通过专业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推动文化氛围营造、专业精神传递,规范学生的专业行为,塑造学生的人生理想。

21世纪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人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的发展运行,加强农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对中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目前状况来看,农科大学生的培养一般偏重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但在人文素养方面则较为欠缺。根据木桶理论,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并不在于长板有多长,关键在于短板有多短。因此,对于农科大学生来讲,要更注重人文素养的提高,通过组织、参与内涵与特色并存的各类专业文化活动,补齐短板,发扬长处,在广泛涉猎跨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具备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形成创造性思维方式,准确剖析自我并及时做出调整,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以自己的特长服务于国家农业事业发展。

注释:

①鲁洁.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J].教育研究,2004(6).

参考文献:

[1]刘峻峰.农业院校个性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9(7).

[2]徐显明.大学的文化使命与大学文化建设[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8).

自动化专业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英语教师 专业发展 教学 研互动 

近30年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课题作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已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发展的核心内容,它指从教育基本理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技巧、教育实践与体验等诸方面提高。它包含专业意识、专业能力等内容的教师专业素养。纵观目前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大都停留在一般性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对某一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极少,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则更少。本文从一般性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出发,论述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教师专业发展相关概念的内涵 

1.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及标准 

什么是教师专业化,其本质内涵和标准是什么?对此,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从收集到的资料来看,主要有三种观点。 

观点之一:从动态的角度来说,教师专业化主要是指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从静态的角度来讲,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一种专业,教师成为专业人员得到社会承认这一发展结果。教师专业化的标准主要包括两大方面:教师自身素质与客观环境。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其内外两方面标准都必不可少。 

观点之二:必须从两个角度来界定教师专业化。一个角度是从专业出发,另一个角度则从个人入手。前者又可以分成静态和动态两种考察方式。静态论者参考专业特质学者的观点,提出教师专业化的指标包括专业知识和能力、专业训练、专业组织、专业伦理、专业自主、专业成长。他们以此指标为参照系来评价教师职业是否达到了专业的水平,并提出达成教师专业化的措施。动态论者则把“专业化”看作某一职业逐渐达到专业水平的过程。在此观点的支持者霍利(hoyle,e.)看来,教师专业化必须具备两个标准:教师社会地位的提升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从个人角度看,教师专业化是指“个人成为教学职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职业社会化过程并不以进入这个职业作为结束点,也不在早期教师职业的任何一点上结束”。[1] 

观点之三:教师专业化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组织发展”阶段,关注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以此提高教学工作质量。二是“专业发展”阶段,出现了教师专业发展注重教师既要有知识、技能、价值观等,又要有学科知识、教育知识,并且通过职前、职后培训的理智取向;还要注重实践,通过多种形式的“反思”,加强教师对其自身实践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升教育实践、探究专业发展的实践—反思取向。同时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或途径,通过小组教师的相互合作,确定教师自己的发展方式,从而形成一种合作的教师文化的生态取向。[2] 

2.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界定 

fullan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贯穿在教师职前教育至退休时的个人生涯中的正式与非正式的学习经历的总和。[3]在现代信息技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有了更宽泛的含义,grant认为:专业发展远不同于学习技能术语“培训”之概念,它还有一个定义:使用正式和非正式的方法来帮助教师不仅学会新的技能,而且帮助教师开拓新的教育视野和他们自己的实践;探索新的或先进的教育内容和资源的理念。当教师付诸实践,推进使用技术手段帮助问题式学习遇到挑战的时候,这个专业发展的定义还包含对教师支持的含义。[4]现代技术提供了大量的应对时代挑战的资源,也给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支撑帮助教师持续发展专业的能力、理解力和兴趣。教师专业化理论认为,教师作为一个教学专业人员,要经历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空间是无限的。在本文中,我们把教师专业发展理解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即教师通过接受专业训练和自身主动学习,逐步成为一名专家型和学者型教师,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持续发展过程。 

在英语教学文献中,关于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与一般意义上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基本相同的解释。教学之所以成为一种专业的显著特征就是把专业作为一个永久目标来对待(pennington, 1990)。[5]从概念上讲,成长就必然意味着变化和发展,即,语言教师首先要有需要发展的意识、积极开放的态度,这样他们才会产生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发展。另外,语言教师的变化存在着四个特点:这种变化不一定就表现在行为上的不同,它可以指意识上的变化;变化不一定是立竿见影或

一蹴而就的;有些变化可以直接获得,因而是可量化的,而有些则不然;某种类型的变化趋于封闭性,有些则属于开放式的( freeman, 1989)。[6] 

3.教师专业发展的形式、特点 

教师专业发展应该包括正式受教育的经历,参加各种研讨、实践活动、各种培训、教育计划和各种非正式的学习经历,比如:有指导的学习(mentoring)、课堂观摩学习(observing classroom)、课堂教学(classroom teaching and learning)、在线学习(learning on line)、教研组的教研活动(workshop and seminar)、单独或和其他教师做些研究以及很多其他形式的非正式的自学活动、课题研究、撰写论文等等。金美福认为,作为教师,角色转型的环节和过程应为教、学、研。教是知识的输出,学是知识的输入,研是知识的生成和对所学的反思过程。当然这三者不可分割,在互为存在并互动的条件下,教师专业发展才可以实现。根据知识社会论的观点,“知识人”概念是确认教师专业地位的一个工具,教师依赖的知识即教师知识,那是教师的专业,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原理就是参与知识的方式,即教、学、研。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往往就发生在教、学、研同期互动的过程之中[7]。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应该是持续、有效的,它是教师日常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不是一年参加几次什么活动或培训就完事。

4.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 

1)专业发展的自主性。教师的专业自主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设计课程、规划教学活动,以及选择教材时,应有充分的自主性,教师本人必须把外在的影响转化为自身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动力,必须具有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可增强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责任感,是教师不断寻求自我发展的机会,逐渐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 

2)专业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有发展、有停滞、有低潮。教师专业发展也具有连续性,教师只有不断地进修和研究,以终身学习为基本理念,才能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以确保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符合时代的需要。 

3)专业发展的情境性。美国学者travers说过:“教师角色的最终塑造必须在实践环境中进行。”[8]教师的许多知识和能力是依靠个人经验和对教学的感悟而获得的。教师应该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构建,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发展。教学情境具有不确定性,也赋有挑战性,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与教学实践,教学情境相联系,并与同事、专家合作,在学校中建立一种相互合作的文化,以促进教师的成长。

4)专业发展的多样性。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专业结构的复杂性,从而决定了教师专业结构的多样性。教师工作包括观察学生、创设学习情境、组织教学活动、训练学生、评价学生学习等多种活动,教师专业发展体现在这些不同的活动中。教学既是对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专业发展应注重教育知识、技能层面的发展,也应兼顾认知、技能、情意各方面的成长。

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和特殊性 

1.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 

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英语教师是专业人员,负有自己的专业职责,具体包括英语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训练、专业组织、专业伦理、专业成长;第二,英语教师是可持续发展的个体。英语教师在生理上都已经成熟,但在心智上都有无限发展的空间;第三,英语教师即学习者与研究者。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可以自我调控的结果,英语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加以反思、研究、改进,由教师来改进自己的英语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是最直接、最确切、最有效的方式;第四,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多阶段中完成的,职业指导教育阶段,师范教育阶段,持续进行的继续教育阶段。 

2.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 

1)专业意识的特殊性,一个专业发展水平高的英语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具有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热爱学生、师德高尚的人。他不仅具有尊重生命、追求崇高、热爱教育的信念,而且特别需要爱国意识、国际视野。取异域文化之精华,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培养放眼世界的国际意识和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充分发挥英语教学的育人功能,提高人文素养,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得到升华。 

2)专业知识的特殊性。英语教师应该具有深厚的文化知识沉淀。除了英语学科知识、相关的学科知识外,还特别需要英语教师的多元文化知识,如国外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方式、社会风俗习惯、风土人情、道德传统、宗教信

仰等;在了解国外文化的同时,英语教师还应提高自身本国文化的修养,并把两种文化作对比分析。 

3)专业能力的特殊性。英语课堂作为语言实践课,以培养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需要通过大量的课堂实践来完成。英语教师主要通过设置教学情境、开展课堂对话、用英语进行交流与沟通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对英语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课堂教学情境设计能力、交往能力等也有着特殊的要求,必须具备较高的听、说、读、写能力,用流利的英语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英语交流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师生及生生的互动中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和思维的能力,做到英语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交际性和互动性的统一。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是英语教师在整个英语教育教学职业生涯中,通过终身英语教育专业训练,不断获得提高英语教育专业关于英语和教育两方面的知识、技能和运用素养,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教学素养而成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5. 

[2]蒋竞莹.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综述[j].教育探索,2004,(4):104. 

[3][4]转引自王新瑜.沙坪坝区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c].重庆:西南大学,2006. 

[5]pennington, m. c.a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cus for the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um [a]. in j. c. richards and d. nunan( eds. )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17. 

[6]freeman, d. teacher training, develop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model: a model of teaching and related strategies for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j]. tesol quarterly, 1989 (23): 27 - 45. 

[7]金美福.知识人:教师角色的知识社会学研究视角[j].外国教育研究,2003(4):23. 

自动化专业论文范文第13篇

论文摘要: 当前随着体育教师的专业化不断推进,文化自觉已经成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源动力,本文从文化、文化自觉的概念厘定入手,从文化自觉的角度分析了如何切实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1.前言

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如同体育运动一样,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体育教师的态度、价值、信念、知识技能和行为表现,需要不断调整、修正、重新审视、评估、接受挑战和考验。体育教师专业化的目标就在于争取专业的地位与权力。要实现这个目标,校本教师专业发展就不应局限于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而应把教师自觉主动地将专业学习与探究活动融入日常实践作为校本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追求。从学校的“员工要求”走向教师的“生活方式”已成为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的着力点,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有文化自觉。

2.文化及文化自觉概念厘定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所谓文化,就是一个社群在长期应对处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共享的生活方式。在校本教师专业发展走向“生活方式”这一阶段时,除了组织上提供制度、资源、文化保障,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师的文化自觉。

什么是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认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换言之,文化自觉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在我国当前教育紧追国际潮流之际,文化自觉在凸显教师发展的主体性地位、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促进教师最好的专业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从文化自觉的角度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3.1文化自觉是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动力

职业认同是体育教师个体对自己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特定社会地位、特殊使命和职责的意识。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工作满意度、效能感、职业幸福感密切相关。体育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识越明确,对外在规范的内化程度和对自身职业的投入程度越高,对自我发展、工作业绩和物质等方面满意度越强,工作积极性就越高,成就感就越强。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能激发其从事体育教育活动的创造力,从而促进其专业发展。

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来自于体育教师的文化自觉,在于体育教师能自觉地把社会赋予的外部目标转变成内在需要,自觉地参与体育教育、研究体育教育,激发从事体育教育活动的创造力,使体育教育成为体育教师的创造性活动。从这个角度说,体育教师从事教育活动,是体育教师自觉地把体育教育活动看作实现自我价值、体现人生意义的过程。教师专业化的成效与水平取决于教师对教育的态度。我们从中外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中不难发现,但凡具有较高教育水平,能够潜心教书育人的教师,都离不开教育第一线,教育家都是从教育实践中走出来的,教育家创造性的工作又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因此,教师喜欢、关心自己的职业活动,主动地把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专业学科知识融入教育艺术,引领学生愉悦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才能更好地在实践中成长。因此文化自觉是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源动力。

3.2专业自觉是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

体育教师的专业自觉,是自觉把专业活动当作研究对象,理性审视自身的专业水平与专业实践活动。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不仅表现为技能、能力与智慧,而且涉及教师的内心世界,关系教师的心灵和精神。近二十年以来,教师专业化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教师实现专业化目标,教师个体对专业化的自觉认同和积极参与十分重要。体育教师对专业的认同与接受程度对专业化水平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它不仅与体育教师的动作技能保持水平、专业修养、德性修养有关,而且取决于体育教师主动参与教育、关心教育的“热情”,这种“热情”的前提是体育教师对教育意义的理解。

3.3文化内化是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内化就是“个体心理世界与一定文化因素之间的协调统整。它不仅使人类的许多知识与经验被吸收、转化为不同个体的知识与经验,而且使一定的社会规范与价值体系被吸收、转化为不同个体的信念、价值与态度”。从保障教师自觉自动地持续专业发展角度来看,文化内化显然比文化体认更为有力、更为稳固。文化内化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需要文化体认的反复累积,也需要学校方方面面的不断协调与导引。具体落实到体育教师个人,就是自我反思。教师要理解对象、理解自己,主动地把专业活动当作一项思考的任务,而不仅仅是谋生的工作。与此同时,体育教师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激励自我更新,进行自我反思、自我专业结构剖析、自我专业发展设计与计划的拟订、自我专业发展计划实施和自我专业发展方向调控等,也是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它并不是把某种现成的教育知识或教育理论直接用于教学实践的过程,而是一个“认知—实践—反思”的复杂过程,每一环节都受个性因素所影响,尤其是体育教师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影响。此外,反思性教学也是体育教师文化自觉的一部分。体育教师有了这种文化自觉,就有能力通过系统的自我研究、通过研究其他教师和通过在课堂研究中对有关理论的检验,实现专业上的自我发展。

3.4深入领会体育精神是体育教师文化自觉促进体育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深入领会体育精神是体育教师文化自觉的重要内容。体育运动固然有其体质上的作用,但主要还是心理上的作用,它是使群体心态保持健康、常态的一个有效措施。如体育可以凝聚情绪,也可以释放情绪。体育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人生。体育精神使人生变得丰富,经常参加体育运动、拥有体育精神的教师,可以形成乐观的品质,有效地应对工作的压力,不断提升服务意识,根据“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发展自己的教育综合素质,摒弃“锦标主义”、“金牌至上”的功利思想,不唯“分数”、“升学率”,提升对体育教师职业的良好感受力。体育教师要深入领会体育精神,唤醒生命发展意识,更加深切地体会体育教师是一种直面生命、需要生命关怀和关怀生命的职业。体育教师文化就是要唤醒每一个教师关注生命的意识,让学生体验到幸福并传递幸福,从而更好地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舒志定.教师的专业自觉[j].教师教育研究,2007,(6).

[2]冯大鸣.校本教师专业发展文化保障建设的着力点与逻辑链[j].教育发展研究,2008,(2).

自动化专业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合力论 语言能力 学生就业

合力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以经济运动为核心力量的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毕业生要实现顺利就业,必须具备以语言运用能力为核心的多种语言能力,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有与专业相关的专业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语言能力群,这恰好是合力论理论在语言学和就业理论中的具体体现。本文以合力论为理论指导,探析外语语言能力的内涵及层次,以推动语言教学改革和学生的顺利就业。

一、有关合力论及语言能力内涵的相关理论概述

合力论把历史的发展归结为多种动力形成的合力,认为“经济运动”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原动力或核心动力。而各种促使或阻碍经济运动发展的力量或因素,都是促进或阻碍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或杠杆,构成了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群。不过,经济运动总是“更有力的、最原始的、最有决定性的”,它决定了历史发展的总方向,而其他动力的强弱则加快或延缓了历史发展。按照合力论定律,在组成合力的各个力量中,总是矢量最大的经济运动在决定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起着主导作用。来自社会各阶级和各领域的合力如何形成以及形成什么样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运动决定的。历史的发展正是以经济运动为核心力量的各种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

外语语言专业是基于应用能力的技能型学科,具有特殊性和独特性。学生不仅要能够通过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意图,还要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才能发挥出专业优势,突出英语学科特点。要在打好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充分掌握与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笔者认为:合力论不仅全面深刻的阐释了社会发展动力,而且精确阐述了语言能力的内涵,为如何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指明了方向。

二、基于合力论的语言能力内涵研究

按照合力论的观点,外语语言能力可以定义为以语言运用能力为核心的多种能力复合体,包括扎实的语言运用能力、深厚的专业能力、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卓越的学习及创新能力等。但这些能力并非在推动专业学生就业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是相等的,起着平行四边形的作用。语言运用能力始终是语言能力中的原动力,即核心动力,对于学生就业有着“更有力的、最原始的、最有决定性的”的作用,是决定能否顺利就业和长足发展的首要条件。而其他各种能力的强弱都对能否促使顺利就业有着或强或弱的推动或阻碍作用。合力论内涵要求语言专业学生不仅注重语言运用能力的加强,还要努力提高创新思维以及社会交际等多种能力。只有做到各种能力朝同一方向发力,才可以实现顺利就业和可持续发展。

(一)扎实的语言运用能力为核心动力

扎实的语言运用能力是指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和较强的语言表达及运用能力,是专业学生的基本功和基本能力,被视为语言能力的原动力或核心动力。没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和熟练的运用语言能力,就等于失去了专业基础与专业研究能力,就业就无从谈起。语言运用能力既包括正确的语音、语调、规范的词法、句法、章法、得体的词汇表达等多个内容,又涵盖了听、说、读、写、译技能和外语实际运用能力等各个方面。所以,从根本上说,外语语言文学专业,就是以外语为基材,以语言文学研究为增强材料的复合专业,强调了语言专业的工具性和专业复合型人才的业务素质,体现了外语人才的个性和特色,突出了特殊的社会竞争能力,这既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前提,也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的基础。

这样的定位对外语专业的学习也提出了“专业”的要求,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牢固掌握西方基础知识和提高运用能力的基础上,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自己选择的专业方向,通过该专业方向的课程组合,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深厚的专业能力是“支撑能力”

深厚的专业能力包括广泛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两方面内容,是仅次于语言运用能力的另一项重要能力,是英语语言能力的“支撑能力”。对于语言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不但必须掌握语言这一载体,而且必须学习和掌握具有鲜明专业特征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相关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只有这样,专业知识才有用武之地。广泛的相关专业知识是指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包括在这两类中的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课程以及与外语专业有关联的其他专业知识课程,如外交、经贸、法律、管理、新闻、教育、科技、文化、军事等有助于提高外语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是为了增加其择业的竞争力和社会的适应性,同时也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前提和基础。

宽广的知识面要求毕业生不仅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还要熟悉商务法律法规,具备计算机及现代化办公设备的操作能力,同时了解对外贸易、涉外商务、会计、金融、投资、保险及旅游等行业的政策、法规和行业惯例等,是实现学生成为专业加技能型人才的必备条件。不少学生只关心增强专业知识,忽视了与专业有关的政治、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知识,结果造成知识面狭窄,无法完全适应未来的工作。有的学生甚至把扩大知识面和外语学习对立起来,认为学习时间有限,集中时间读外语。其实,各种知识是紧密相通的,某一门类的知识往往能对另一门类的知识有所启发。从表面上和短时间来看,读别类书籍占去了一定时间,但从长远看不但不会影响外语学习,而且会有助于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所以,要真正学好和运用好专业知识不能没有其他方面的知识作支撑。

(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实现沟通的桥梁

在语言能力的内涵中,跨文化研究是核心的培养目标,尤其对于从事涉外行业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专业学生要在纯熟全面的语言技能基础上,对主要西方国家的一个或几个方面有一定的独立和专门的研究,才可以在跨文化交流中做到得体准确,实现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中西方人各自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有较大的差异,这带来了不同的国家习俗、经营行为与管理方式。因此,学生要注重必要的沟通技巧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避免在商务活动交际中产生误解和冲突。更重要的是,在对西方国家文化认识和研究的同时,也要对我国的文化和传统等有一定的认识,更要了解两种文化相互交汇时可能产生的契合或冲突,并能在跨文化的层面上进行较自如正确的交际。不仅能担任一般场合的跨语言跨文化交流的任务,而且更能在既有专业基础上,经过一定的培养而成为某一方面的研究专才。所以,跨文化交际能力被视为语言专业学生实现沟通的桥梁。

(四)卓越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不依赖他人、独立地选择学习目标和策略,实现自我管理学习的方式。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弱不仅影响学习成绩,而且是终身学习的前提条件。就语言学习规律而言,自主学习在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学习的成败,同时还能决定学习者将来的发展空间和取得的成就。因此,我国语言教育把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列入教学大纲,并努力探寻自主学习模式和促进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创新能力是对一些问题能进行独立思考,发表独立见解;对前人的观点提出商榷或挑战;在处理事情上提出有新意的看法等等。大学生应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成为新一代高层次有能力的创造性人才,这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大事,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外语教学中我们往往只强调模仿、复现、记忆,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薄弱。造成外语专业学生大多知识面窄、思维能力差、缺乏创造性见解。这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里难有立足之地。在面对21世纪全球化进程日益加速的今天,语言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目的在于培养一批可以成为参与全球知识交流的主要力量。正是在这一点上,语言专业的学生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所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影响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能力。

三、结语

合力论不仅对社会发展动力做出了合理而全面的阐释,更适用于解读语言能力的需求层次和内涵。作为从事涉外行业的工作者和西方语言及运用的学习者,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以语言运用能力为核心的能力群。在强化语言知识和运用能力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相关专业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以突出专业的特殊性和差异性;注重培养自己的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实现就业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4):48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4):477.

[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自动化专业论文范文第15篇

教师专业化存在机械论与生命论两种哲学。前者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作为一个客观对象存在的外治过程,是教师专业素质目标化、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系统化与教师专业评价标准化的过程;后者则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作为一个生命存在的自治过程,是一个创造绵延、历史绵延与关系绵延的过程。从生命论的视角,机械论的教师专业化存在抑制创造,放弃历史,割裂关系等问题;生命论倡导“专业自治”的教师专业化,其基本形式是释放以激扬创造,冥想以沉淀经验,联结以融入世界。

关键词:机械论;生命论;教师专业化;精神自治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69(2014)05014005

一、机械论及其教师专业化

机械论源于古希腊的理性精神,直接成型于近代以来的现实主义与实证主义。它是一种用机械力学原理,解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秩序,建构人类合目的性的行动。它坚持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有因果联系,具有必然性和规律性[1](P235)。机械论中的教师专业化,建立在教师专业发展的秩序与规律之上,建构相应的专业素质目标、知识技能与评价标准体系,并以此系统地作用于教师,完成其专业化。所以,教师专业化仅仅是机械论的产物,是一个外在于主体的机械运动过程。

(一)教师专业化是实现教师专业素质目标的过程

机械主义一直相信,世界是按客观规律运行的,教育也应该致力于揭示教育规律,并按教育规律开展教育行动。就像普遍因果性原理主张的那样:对任何事件都能做出因果性解释――能用演绎对它做出预见[2](P33)。根据这些规律,教育家们提出相应的教师专业素质目标,只要教师达到这些素质目标,就说明教师实现了专业化。教师的专业素质目标体系中,首先是专业标准的建立,使教师在对教育理论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内容、方法思想和信念体系;其次是专业知识的拓展,包括教师专业知识量的拓展、质的深化和知识结构的优化;再次是专业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技能和本领,是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体系;另外是专业自我的形成,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3](P125-126)。就理性而言,机械论下的目标体系是严谨、逻辑、可操作的。在实践中,由于教师作为生命的唯一性,教师被迫带上一副沉重的目标之锁,苦行于一种外在的、客观的与确定的目标轨道。伊姆雷・拉卡托斯说:“如果仅仅凭我们的足智多谋,就能强迫事实进入任何概念框框,并且使之在逻辑上是无懈可击的。这就是简单主义。”[4](P228)笔者以为,机械论的教育学家们,就犯了简单主义的错误。

(二)教师专业化是促进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系统化的过程

在机械论视野中,由于教师专业化的统一标准,教师专业知识、教育技能与教师人格等方面的发展,被纳入一套系统化的程序。于是,教师的整体文化被分解成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师的整体人格被分解成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不同的结构、秩序与要素体系。为了实现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系统化,通常是通过一套固定的、权威的、真理式的程序与方法,向教师传递系统知识、技能与道德准则。然而,这种过程只是以一个“霸权”机器,侵占了“我”的生命与生活。忽视了教师基于自身体验、感悟、反思、实践而形成的教育智慧的作用,割裂了教师丰富的生活场景,疏离了教师真实的生活世界,加深了理论与实践的鸿沟[5]。在这里,教师专业化的生成性、主体性与整体性被遮蔽,使人成为一个被割裂的人。按照保罗・利科的话说,这是一个永恒的悲剧,一个专制真理和自由真理的悲剧[6](P167)。他的意思是科学家的自负傲慢,与神学家和政治家的“激情”没有本质差别,均会造成伤害生命的悲剧。在这里,教育家的傲慢,又何尝不会造成教师生命的悲剧呢?

(三)教师专业化是强化教师评价标准化的过程

教师的专业发展,依赖于对其考核制度的价值取向和既定目标[7](P79)。机械论视角下的教师专业评价,最普遍的形式是通过理论考试,及相应的标准答案,来考察教师的专业水平。然而,它导致的最大问题是教师人格异化,它“使教师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被扭曲,使教师的功利意识和浮躁心态被强化,使教师个人利益驱动代替事业追求”[8]。标准化的评价指标,不能正确揭示教师专业化水平和进步的幅度,也不能给教师正确的检查和反馈。它忽视了教师个人的差异性,无法满足教师多方面的需要。更有甚者造成某些教师投机取巧,丧失自我。这里,笔者引用保罗・法伊尔阿本德的话,以示对教师专业化理念的反思,“科学是一种本质上属于无政府主义的事业。理论上的无政府主义比起它的反面,即比起讲究理论上的法则和秩序来,更符合人本主义,也更能鼓励进步”[9](P1)。看来,我们要建构一个更符合人文主义、更鼓励进步的教师专业化理论,首先需要建构一个无政府主义的信念。下面要讨论的生命论主题,正符合这样的信念。

二、生命论及其教师专业化

生命论直接来源于哲学家对生命价值的重视,叔本华的“生存意志”、尼采的“权力意志”、弗洛伊德的“本我”、萨特的“自由意志”与柏格森的“创造绵延”等思想一脉相承,异曲同工,使生命论趋于丰满成熟。生命是本能冲动的绵延,是历史经验的绵延,也是关系共生的绵延。在生命论视阈下,教师专业化即是生命的绵延,是“我”的生成。作为教师,“我”的认知、能力、人格与智慧的生长既是专业化,也是生命的过程。

(一)教师专业化是一种创造的绵延

生命论认为,生命不仅是一个会跳动的躯体,还是一股强劲的、永不停息的内在冲动[10]。生命作为本能的冲动,蕴含巨大的能量。正是这种强劲不息的生命冲动和神秘能量,创造得以绵延。尼采说,生命“随心所欲,既不受原因支配,也不受目的支配,可以无条件地,不受限定地发生作用”[11](P131)。生命论下的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主体内部凭借生命的冲动,迸发生命的涓涓力量,使创造在教学中绵延,生成教育智慧的过程。生命“有为所欲为的特权,它可以一下子随意开始,它只依赖于自己……它没有义务,因而也没有它不得不去追求的目的。如果它有一回开始了那个运动,为自己设立了一个目的,那也只是一种游戏”[11](P127)。当我们肯定生命,就会承认感官的力量,就肯定了教师专业化的认识论根基,就发现教师专业认知拓展的属性;当我们肯定生命,就会肯定智慧的生成特征,从而相信创造绵延促进教师实践智慧的提升;当我们肯定生命,就会享受到生命释放而伴随的创造的幸福。因此,教师的专业成长,最根本的不是主体向外索取,或期盼外在的给予,而是激发教师生命中不竭的内在动力,并向内触摸自己的内心,达到超越自身与现实的局限,迈向探寻意义世界和精神自由的形上超越之路[12]。

(二)教师专业化是一种历史(经验)的绵延

生命论主张,生命应是历史的、经验的绵延。生命同时活在过去、现在、将来三个维度,以当下为交叉,回环连接过去、将来与现在的生活,表现为不同样式的生命情态[13]。柏格森也说:“我们的过去始终和我们在一起。我们就是我们自出生以来的历史。”[14](P6)不管人们是否承认,生命始终在历史长河中经受时间的洗礼而愈发厚重和古朴。生命又是经验的存在,是一个不停经历、体验的过程。正如狄尔泰曾说:“生命是丰满的,多样的,是个人经验的种种的相互关系。在它基本的质料上,生命与历史是一回事。”[15](P85)所以,生命论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化,是一种历史(经验)的绵延。历史让教师的专业化返璞归真,融入真实简单的生活;经验让教师专业化现身说法,生成教育的依据与信念。沿着历史经验的思路,教师的专业化将使人进入一种体验性生活,创造一种人生的意义,生成自己的实践哲学。这才是教师专业化的真正内涵。

(三)教师专业化是一种关系的绵延

生命是关系的存在。“没有关系,人就无法生存。”[16](P6)人类的幸与不幸,取决于自己对周围环境的情绪反射,取决于你对周围环境的同情心的唤醒。你的理解、包容、同情与审美,填补你与环境之间的鸿沟。从而你就会承认万物平齐,天人合一。所以,美国生态学家巴里・康芒纳曾经指出:“每一种生命都是紧紧地依附于它的物理和化学的环境,每一种生物都是靠很多其他的生命而生存的,不论是间接地通过环境中的各种化学和物理成分,还是直接成为食物或庇护所。”[17](P16)生命论下的教师专业化,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是这种关系的绵延。“各种个体生命都通过他们与其他周围的环境、与其他人、与各种事物的关系,而得到无限的丰富和充实。”[18]。唯有这种关系的绵延,才能使教师树立齐物平等的世界观,在与外界交互中获得自己发展的条件和契机,实现乡土视野与国际视野的融合;才能使教师养成包容博爱的人生态度与厚重多样的生命形式;才能超越自我局限,形成教师合作研究与知识共享的教育人格。这正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内容。

三、机械论教师专业化的问题:生命论的视角

从生命论的视域,我们不难发现,机械论的教师专业化是一个“他者”的教师教育模式。它因为生命的缺场而抑制了创造、放弃了历史、割裂了关系,从而导致教师失去自我,成为一个“他人”。无疑,这样的专业化是一条通向奴役的道路,是没有希望的。

(一)抑制了创造

生命论下的教师是独特的生命主体。教师专业化是基于生命内部冲动,而表现出来的创造的绵延过程。这一过程是生命自由、自然、自发的能量流动的混沌体,是创造欲望的绵延体。教师的专业化就是在这种生命的自然释放中完成。然而,机械论下的教师专业化,其系统化的专业素质目标和专业知识及能力与标准化的专业评价等形式,是“最纯粹的,不被任何现实污染的,没有血肉的抽象”[11](P86)。它使教师在专业化中逃离生命,远离自我;它以绩效、指标、目标管理等技术手段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操控,使专业化存在于最苍白的、最抽象的、最一般的理性的空壳之中,挤干了生命中所有情感与爱的血液,破坏了教师生命时空的整体性质。在这里,教师被“目标”牵引着鼻子,不再自由,无法创造,亦无法提升自己的实践智慧,变成了绩效与指标的奴隶。他们“逃入最冷漠空洞的‘存在’概念那死亡般的寂静中……特别之处正在于没有芳香、色彩、灵魂、形式,完全缺乏血肉、宗教精神、道德热情,一种抽象化、公式化特征”[11](P97-98)。绩效与目标均外在于主体,它使教师在各种评价体系下忙碌不堪,小心翼翼,根本无暇享受内心的奇思幻想,倾听良知的呼唤。其本质是忽视了生命体的本能,否定了智慧的自然生成力量,也否定了情感与信仰等非理性对专业化的价值。最终,教师内在的创造欲望逐渐淡化,无法享受笛卡尔似的“我思故我在”的虚静洒脱,丧失了诗性的生活,丧失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二)放弃了历史(经验)

生命论下的教师专业化,重视自我历史、经验与信念等因素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生命的丰富与成长不能脱离历史文化,历史文化既是生命本身也是生命的土壤”[19]。历史深深烙印在人们的血管中,是人所背负的过去,亦是人成长的根基。历史与经验使我们总结过去,反思现在,展望未来。教师是历史延续的多样化生命主体,教师历史的绵延、经验的积淀,与其专业化是同一过程。教师的历史经验是其专业化的知识宝藏,是其生命生长的养料,甚至就是其生命本身。正如柏格森所说,历史就是生命。教师只有反思历史,理解经验,才能完善自我,发掘潜藏的生命力量,获得独特的生命意义。然而,机械论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却无视“历史即生命”的命题,无视教师的过去、经验、信念等生命属性的存在,无视教师历史的差异,仅从抽象的未来去定义与设计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师专业化局限于抽象理论与绝对的实践模式之中。因而,无法满足教师专业化的多层次需要。对此,波兰尼批评道,理论是我自己以外的某种东西,它可以付诸笔墨而成为一个包含种种规则的体系[20](P5)。这种“我自己以外的东西”,日益与历史脱离,使教师专业化割裂了教师历史境遇,放弃了自我经验,缺乏生命的根基。这种专业化,是远离地气、失去底气、丧失灵气、迷失灵魂的专业化,它最终导致教师认知视野窄化,创造特征消弭,教师的生命成长没有生机。

(三)割裂了关系

生命论视阈下的教师不仅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更是处于复杂社会关系中的人。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主体性、人的发展甚至于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1](P40)。这种社会关系形成一个个关系网络――是一种个人所拥有的空间上超越于特定社群的并能从中受益的虚拟资源[22]。教师的专业化,其本质是关系的绵延,是由主体内部向外部的关系延伸,是教师与世界平等交往的,生生不息的,丰富多彩的共生形式。教师在关系中,即在主体间的互相依存与交往中,获得生长的条件与资源;在与他人、与自我的互动、理解与对话中,收获自身独特的意义与价值。教师的教学、实践、成长在关系网络中得到塑造与锻炼。如米德所言,人类社会活动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进行这些活动的人类个体之间的社会合作[23](P263)。教师专业化,正是在这种合作中寻求融通、包容、理解与合作中完成。然而,机械论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化,否定了“关系即生命”的本质,视教师为纯粹抽象、理性与被动的存在。教师被影响、被规划、被塑造,在“他者”的规训中,其主体性和独立性沦丧、话语权和表达权缺失。其本质是对教师关系的伤害,也即是对教师生命的藐视。

四、走进生命论的教师专业化:专业自治

专业自治,视教师的专业化为生命能量的绵延过程。它是思想的自由,是精神的超越,是教师个体无视外界的纷扰,而专注于内心的求索。它不仅能够实现教师的专业化,而且能够揭示教师生命存在的真味。

(一)释放以激扬创造

这需要做到:(1)淡化教师专业标准。专业标准如果过于繁琐详细,就会使教师带着目的生活,就会牵扯灵魂,遮蔽良知,导致身心的紧张、压抑与疲惫。克里希那穆提说:“如果禅定是带有目的的,则所渴望的结果就可能被达成,但那样一来,它就不是禅定了,而只是欲望的实现。欲望从来不会被满足,欲望没有尽头。”[24](P431)淡化教师专业标准,不是不要标准,而是使教师专业标准更宽松、多元与圆融。(2)提供表达平台。表达,乃生命的关系形式,是创造想象的呈现,平等对话的空间。教师通过展示自我,碰撞思想,交流经验从而丰富教育思想,提升教师信仰,形成教师人格。如果说教师之间,“客套与解释多于对问题的深入探讨,也很少对他人的观点提出质疑与否定”[25],那么,就不会有真正的教师专业化。因此,自由表达和对话,能避免任何世俗权力与人为体制的干扰,使老师专业化达到一种“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多元和谐的境界。(3)重视休闲的意义。休闲,乃生命的审美形式与诗性空间。教师通过休闲,可以总结自我历史记忆中最珍贵的财富,可以在悠闲中释放巨大的生命力量,创造任何模式与体制之外的审美形式,建构诗性生活,成就教师生命之美。因此,树立人的尊严意识、减少教师任务、消减教师工作的种种限制、确保教师的闲暇时间、依法保证教师进修学习的权利,以保证教师“获得正确发展的机会的自由。”[26](P276)

(二)冥想以沉淀经验

其行动方式是:(1)回忆。回忆是灵魂的净化,使教师获得超然的力量,产生最初的、最真切的、最鲜活的思想[27]。这需要教师排除一切杂念和世俗干扰,颐养灵性、积淀经验、沉淀思想、生成真理、形成教养。(2)反思。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途径和方法,也是教师的一种职业品质[28]。“它有意识地、生动地再现了教师自己,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经历予以归纳、概括、反思和评价。”[29]教师通过自我评价、自我剖析、自我省察,而过一种明朗、清晰的教育生活,从而实现专业水平的质的飞跃,亦使自己走向儒雅与高贵。(3)悬置。悬置是现象学哲学家胡塞尔提出的一个概念,意指放弃一切传统,包括意识形态与体制规范的束缚,避免在创造与审美的直观中,受到预先假定、政治与价值的干扰,凭借纯粹生命冲动,从事推陈出新的劳作,生成可靠的认识基础。

(三)联结以融入世界[30]

它需要:(1)谦虚包容的态度。雅斯贝尔斯说,“个人进入世界而不是固守着自己的一隅之地,因此他狭小的存在被万物注入了新的生气。如果人与一个更明朗、更充实的世界合为一体的话,人就能够真正成为他自己”[31](P54)。(2)终身学习的理念。终身学习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化的核心价值与基本方法。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员,必须终身学习,上下求索,在追求知识中超越自我,在积累经验中实现自我,从而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不断更新教师专业内容。这样,教师会“在最基础的生命中建构起无限的价值,在无价的生命中活出人生的高尚”[32](P162)。(3)养成国际视野。教师必须打破本土经验和关系的局限,通过吸收异质文化精华,把它们“化”为中国样态,这是开拓视野、博采各家之长的选择[33],从而融入国际潮流,吸收新的经验,拓展认知水平,生成教育智慧。

.参考文献.

[1][ZK(#]金炳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2][英]卡尔・波普尔.科学发现的逻辑[M].查汝强,邱仁宗,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英]伊姆雷・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M].兰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5]张雷.冲突与整合:中小学教师培训问题探析[J].教育导刊,2012,(6).

[6][法]保罗・利科.历史与真理[M].姜志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7]曲中林.“制度人”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化依赖[J].大学教育科学,2013,(3).

[8]黄治国.大学教师量化考核制度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9][美]保罗・法伊尔阿本德.反对方法[M].周昌忠,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10]陈军.生命冲动与美感[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3).

[11][德]弗里德里希・尼采.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M].周国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12]唐松林,魏珊.聚焦生命:教师专业发展传统模型的反思与超越[J].教师教育研究,2013,(5).

[13]黄泓枢.敞开时间,敞亮生命――论教育的时间内涵[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1).

[14][法]亨利・柏格森.创造进化论[M].肖聿,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15]张汝伦.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6][印]克里希那穆提.教育就是解放心灵[M].张春城,唐超权,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17][美]巴里・康芒纳.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M].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8]李强华.狄尔泰历史哲学中的“生命”、“理解”和“意义”概念解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5,(7).

[19]唐松林,聂英栋.用生命哲学照亮教师:教师是什么[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20][英]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许泽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21]唐松林.重新发现乡村教师[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3.

[22]靳永翥.关系资本:贫困乡村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研究的新视阈[J].东南学术,2009,(5).

[23][美]乔治・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赵月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24][印]克里希那穆提.生命的注释[M].范佳毅,李立东,史芳梅,等,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25]张豪锋,刘华威.教育技术培训中教师戒备性思维分析与对策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26][美]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包凡一,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27]于世华.冥想:教师备课的另一只羽翼[J].中国教育学刊,2009,(3).

[28]高天明,刘良斌,高志清.论教师生涯及专业发展[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29]赵恕敏.教学日志:外语教师反思性教学的有效途径[J].大学教育科学,2009,(2).

[30]唐松林,范春香.身体:教学世界蕴藏其中[J].教育研究,2012,(4).

[31][德]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