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造价工程师业绩综述范文

造价工程师业绩综述范文

造价工程师业绩综述

造价工程师业绩综述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程造价;建筑工程预算;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712

《建筑工程预算》是建筑工程造价专业学生最重要的专业课程,以市场现行建设工程定额(消耗量标准)为依据,为学生讲授如何依据建筑物施工图进行算量、套价、取费的全过程。该课程是研究建筑产品生产成果与生产消耗之间定量关系以及如何合理确定建筑工程造价规律的一门技术性、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这门课与当前就业市场对工程造价人才的专业能力要求关系极为密切。

一、课程目标

通过对本省现行的《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消耗量标准》的学习以及针对实际工程进行案例实训,使学生能够掌握造价员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对建筑安装工程费用构成、工程量的计算、正确使用定额有明确的概念和基本计算能力,从而能够完整、正确地编制出工程施工图预算。下面笔者分别从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态度目标三个方面阐述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1)熟悉施工图预算的编制程序;(2)掌握本省现行《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消耗量标准》的使用;(3)熟悉现行相关文件;(4)掌握工程预算套价软件的应用。

2、 技能目标:(1)具备用工料单价法编制施工图预算的能力;(2)加强工程识图能力;(3)具备运用工程预算套价软件的能力。

3、 态度目标:(1)爱岗敬业,吃苦耐劳,遵守职业道德;(2)团队合作协调能力;(3)工作细致、认真负责、严谨务实的作风;(4)与各方沟通表达能力。

二、 教学组织

笔者将这门课程划分为4个单元模块进行教学,每个单元模块需要完成若干

个对应的工作任务,在完成这些工作任务后学生可以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详见表1。

表1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

三、 考核评价

本课程的考核考评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核,汇总得出课程整体成绩。

(1)课堂听课情况考核

通过不定期点名的方式统计学生的到课率,通过提问、布置课堂作业、上讲台答题等方式考核学生的听课效果,每生每学期分14次计取分数,以14次分数的平均值作为本学期课堂听课情况的成绩。

(2)作业完成情况考核

通过不定期布置家庭作业的方式考核学生的听课效果,每学期布置并批改作业的次数不低于10次,以10次作业成绩的平均值作为本学期作业完成情况的成绩。

(3)专业综合练习

通过统计学生到课率以及检查学生完成的预算书质量给出合适的专业综合练习成绩。

①要求预算书计算式简洁工整,每个数据标明出处。

②要求上机套价取费程序完整,结果准确。

③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独立完成专业综合练习所规定的全部内容,凡抄袭他人者视情节按违纪或作弊处理,专业综合练习成绩以零分计算。

④尊敬老师,服从安排,严格遵守纪律。学生因累计耽误时间超过专业综合练习时间的三分之一及其以上者,不评定成绩。

(4)期末卷面考核

针对教材、本省现行的消耗量标准、本省现行预算文件实行开卷考核,答题时间拟安排120分钟,难易比例为"难:中:易=2:6:2",题型有"单项选择"、"多项选择题"、"问答题"、"计算题"。

参考文献

[1]袁建新迟晓明.建筑工程预算(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造价工程师业绩综述范文第2篇

关键词:模糊综合评价;高校教师;绩效考核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1-0095-04

对高校教师进行绩效评价是促进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手段。高校“扩招”以来,专任教师的数量也随着学生数量的大幅增加而不断地扩张,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所占的比例也相应提高,迫切要科学的考核机制来规范、引领教师的教学行为。随着招生规模日趋稳定,教师队伍也逐渐趋于平稳。这为有效地实施科学的考核制度创造了条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构建较为科学、合理、可行的教师绩效考核体系,并结合各项指标对教师进行客观的综合评价,将为教师的职称晋升、岗位聘任和年度考核等工作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高校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质量建设,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激发教师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动力,促使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一、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教师的待遇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提高教师待遇是各个高校着力推进的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之一。教师待遇的提高,主要体现在教师绩效工资改革的落实和实施及教师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和运用上。因而,构建切实可行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内驱力,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和积极性的有效发挥。

1.模糊综合评价法简介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它是将评价体系中多个不确定因素的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从而得出一个总体的评价结果。它在解决模糊、难以量化和非确定性的问题上有很较好的效果。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主要特点是:结合评价因素的特征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联系实际确定评价值与评价因素值之间的函数关系,合理地确定各个评价因素的权重,客观、准确地反映各项指标的特性,从而有效地降低绩效评价中主观性因素的影响。

2.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

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是指从德、能、勤、绩等四个方面对高校教师工作的数量、质量、效益和贡献进行评价。它是对教师在劳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在要素和外在实绩的客观、合理的评价,是挖掘教师潜力、促进学校事业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是检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有效性的基础。其基本途径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教师工作实绩逐层分解成多项影响因素,从而形成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由于高校教师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积累性,其劳动成效的显现具有一定的长效性和滞后性,其成果的形式也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因而对其进行考核也存在时间长、对象多、涉及面广等具体问题。笔者依据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步骤,结合高校教师岗位目标、性质、任务及职责,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全面性的原则,着重从师德绩效、教学绩效和科研绩效三个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并构建了一个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体系如表1所示[1]。

表1 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1)师德绩效

师德绩效反映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科研以及各项社会活动中遵守师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情况。具体包括师德观念、道德情操、个人品质和行为表现等。师德绩效的主要评价指标包括依法执教、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等四项。师德绩效重点考核教师学习、贯彻、执行教育教学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的情况以及是否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是否关心学生的成人成才教育,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等。

(2)教学绩效

教学绩效反映高校教师对待教学工作的责任心,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把握能力以及实际的教学效果。教学绩效的主要评价指标包括教学工作量、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管理、教学效果等六项。教学绩效考核教师完成教学工作量的情况,考核教师课前备课、课堂精神状态以及课后批改作业等教学态度,考核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信息量、重点难点问题的突破以及知识的拓展情况,考核教师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能力,通过对学生理解、掌握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其整体素质提高等情况的考察考核教师的教学效果等。

(3)科研绩效

科研绩效反映高校教师承担各级各类课题(项目)以及、出版论著的级别与质量等情况,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科研绩效的主要评价指标包括科研项目、成果获奖、论文业绩、专著业绩、教改成果等五项。科研绩效重点考核教师申报科研课题(项目)的级别、数量及其完成情况,科研成果在部级、省部级、市级评比中的获奖情况,期刊的级别与学术地位,专著出版单位的级别与学术影响以及结合教学进行改革的相关课题(项目)的研究进展情况等。

二、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模型的建立

由于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中各项因素所依据的指标具有层次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可以通过构建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将这些不确定的模糊因素通过模糊数学的方法加以量化,并合理分配各因素权重,尽量反映出客观事物因素间的层次和模糊关系,使评价结果能够更好地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各级权重过程的基本步骤如下:

1.建立绩效考核指标集

结合绩效考核指标评价体系和平衡记分法(SEC),选择师德绩效(U1)、教学绩效(U2)、科研绩效(U3)作为反映教师绩效的主要指标,确定指标评价集U,并构建评价模型:

U= { U1,U2,U3 }。

2.建立绩效评语等级集

绩效评语等级集是评价者对评价对象可能做出的各种评价结果所组成的集合。结合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实际,建立评语等级:

V ={V1,V2,V3,V4} ={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3.测算各级指标权重[2~3]

权重是表示某一指标在总评价指标体系中所起作用大小和相对重要程度的变量。请专家按1~9标度法对属于同一级的要素,用上一级的要素为准则进行两两比较,确定某一层次目标中各要素的相对重要性。

采用层次分析的方法求出指标权重,构造判断矩阵:

S=(Uij)px

计算判断矩阵S的最大特征根得:

为进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需计算一致性指标: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0.58。

随机一致性比率:

可见,层次分析排序的结果有满意的一致性,因此可以确认权重系数的分配是非常合理的。

计算教师绩效指标体系中各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

U=(0.113,0.523,0.365)

用同样的方法求得教师绩效指标体系中各二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

从表2的教师绩效考核结果中可以看出当前高校教师日常工作的基本情况,它为正确认识高校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直观的量化表述,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学管理制度、科研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提供了客观依据。它甚至可以为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年终评优等起到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作用。但从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的考核工作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1.缺乏科学、健全的评价机制

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中未能建立较为完整的评价机制。教师考核的形式多数是同事之间相互评分。为了照顾彼此的情面,多数教师在绩效考核中充当“老好人”,最终结果往往是每个教师都“优秀”,不能科学、有效地区分教师工作情况的优劣,不能合理、充分地体现考核的意义和作用,不能客观地反映出教师工作的真实状态,也不能有效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教师一般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致使教师绩效考核工作流于形式[4]。

2.绩效考核工作重结果轻过程

大多数学校的教师绩效考核工作是一年进行一次,一般安排在年底,主要由个人述职、同行测评、领导测评、学生测评等环节组成。测评人员仅是从主观形式上对教师给予一个笼统的评价,其打分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不能密切地联系被测评教师的德、能、勤、绩等要素,也不注重教师的过程考核,导致教师平时过于关注教学工作量的完成情况,不重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科研能力及水平的提高,致使绩效考核结果缺乏说服力,考核工作也不能很好地发挥鼓励争先创优的激励作用[5]。

3.教师缺乏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

教学绩效的考核是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中的主要因素

4.系统应用

师德绩效由教师所在院(系)领导、同行教师和所教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教学绩效由学校教学行政主管部门、所在院(系)领导、教研室领导和所教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科研绩效由学校科研管理部门根据每位教师备案登记的科研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学校教师绩效考核机构结合上述评价情况,计算出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评价向量,并根据绩效评语等级进行教师绩效综合评价。

该体系的运用克服了传统评价概念模糊化、评价手段片面化、评价形式人情化和评价主体行政化等弊端,使得教师绩效评价工作具有了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评价结果更具说服力。

三、实证分析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以上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课题组对某高校的教师进行了绩效考核,并随机抽取了20名教师的考核成绩进行统计与分析,其绩效考核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某高校20名教师绩效考核结果一览表

之一,但学生给予教师的评价效果往往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平时过于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不重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不关注学生的成人成才教育、不关注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究其根源,主要在于教师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的缺失。

4.学校重科研轻教学现象比较严重

由于科研成果的数量和水平是影响高校综合实力和排名的重要指标之一,因而多数高校推出了一系列的奖励制度和激励政策,并把科研作为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的必要条件,以促进高校教师潜心开展科学研究。这种以科研为导向的考核政策致使部分高校教师对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淡化,造成大量教师不关注课堂教学研究,形成了重科研轻教学的不良倾向,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高校绩效考核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1.建立健全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建立健全科学、规范、具有可操作性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是推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高校的绩效考核工作要以推动学校的科学发展为主导,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教学和科研并重为原则,以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相结合为抓手,以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为统领,促进高校教师的绩效考核工作向全方位、多元化方向发展。对教师师德、教学、科研等工作的绩效考核要充分整合学生、同行、领导等多元评价,从而使教师绩效考核结果具有较高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2.注重教师过程性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化的考核模式,应该贯穿于教师日常工作的全过程。要以目标考核为主、以过程考核为辅,并逐步加大过程考核的力度,注重教师绩效过程性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将对教师的日常考核与专业考核、年终考核相结合,不断推动绩效考核的过程化、常态化和规范化[6]。

3.加强绩效考核的信息反馈

绩效考核的目的,一方面为实施教师的奖惩、年终评优、晋升职务职称等提供依据,另一方面通过有效的、恰当的信息反馈,促进教师不断地成长和进步。要让教师能了解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不断地发挥自身的长处,挖掘自身的潜力,不断地总结存在的问题,明确具体的措施,努力去克服和改掉缺点与不足,从而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7]。另外,在绩效考核中让教师参与评价的过程,促进考核的公开性和公正性,也十分有利于提高教师工作的内驱力。

4.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一方面要加强师德建设。通过政治学习、参观考察、专家讲座、事迹报告会等形式提高教师的政治觉悟,提升教师的道德素养,树立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要让教师通过参加学历进修、专业技能培训、教学基本功大赛等活动不断提高其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进而提高其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要鼓励教师将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同步推进,促进教学与科研工作的紧密结合。

5.推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

高校教师主要以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工作为主要职责,其岗位目标的绩效考核要与其自身的岗位特征相结合。高校要通过不断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真正做到教师的聘任工作以人为本。对于从事教学岗位的教师,要引导其以教学为重心、以教学质量为杠杆、以人的培养质量为目标开展工作,加大其教学绩效考核的比重,对其科研工作的考核,重点关注教改成果的数量[8];对于以科研工作为重点的教师,在教学工作满足基本考核要求的基础上,在绩效考核中要适当加大科研绩效考核的比重。只有这样,才能推动高校人事制度的不断改革,不断提高岗位聘任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是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重要举措。建立健全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教师绩效考核体系,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工作热情,提升其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促使其在工作中不断成长,进而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全面推动高校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永宁. 企业信息化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 情报杂志,2007(2).

[2]沈鹏熠.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测评[J]. 统计与决策,2012(1).

[3]许积平,杜跃东,李志峰. 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考核的实践与思考[J].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0(1).

[4]黄乃文. 当前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教育探索,2010(4).

[5]陈如东,单正丰. 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10).

[6]黄正杰. 高校教师年度绩效全面考核问题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05(5).

造价工程师业绩综述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细胞生物学 考试方法 改革策略

细胞生物学作为生物学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其考核环节一直为我国高校相关专业所重视。传统细胞生物学课程的考试环节主要以闭卷检测作为考核方式,以考试分数作为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成绩进行评定。这种考核方法难以有效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对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方法进行改革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一、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改革的原则与思路

(一)考试方法改革原则

由于细胞生物学课程专业性及理论性较强,对该课程考试的改革应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作为切入点,根据学生的实际专业需求及个人能力的差异性对学生能力进行评价[1]。对专业成绩的评述不应单纯地以闭卷理论试卷成绩为最终成绩,应当综合评价学生日常课堂表现、实验课表现及课堂讨论等环节表现出的能力,并对成绩比例进行合理分配,具体考试方案由各专业教研部门自行确定。通过引入综述论文、课堂发言、实验课表现等环节的成绩评定,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考试方法改革思路

对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方法的改革,主要将考试成绩合理地划分为“闭卷理论考试(60%)+论文综述(10%)+实验课表现(20%)+日常课堂表现(10%)”四个部分。

1.对学生日常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学生的学习活动以课堂学习为主,因此对学生日常课堂表现进行客观评价可以有效地反映学生细胞生物学课程的知识水平及能力基础。因此,将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成绩中的10%作为日常课堂表现的分值,主要对学生课堂参与程度、讨论问题积极性、师生互动与沟通、课堂出勤率等方面进行考察,从而有效地提高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质量。

2.对学生实验课表现进行考核

细胞生物学课程主要由理论课及实践课构成,实践课教学可以有效地对理论进行验证,是学生深化理论、接触生物学领域的重要途径。传统细胞生物学课程的考试主要侧重期末闭卷考试的考试成绩,对实验课考核重视程度不足,导致绝大多数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相应的重视。将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成绩中的20%作为实验课表现的分值,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实验操作的积极性。

3.设计论文综述环节进行考评

为了提升细胞生物学课程的考评的合理性,可以设计相应的论文综述环节,对学生整体知识结构的掌握能力进行考核。论文综述环节可以在考试周前一周至两周进行,由教师提前布置相应的论文论述主题,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撰写论文、制作幻灯片,在考核过程中由学生自主上台进行论文汇报,再由其他学生进行自主提问。在评分过程中,可以将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成绩中的10%作为论文综述环节的分值。

二、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一)加强相关教师的素质培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虽然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教师仍然处于主导者地位,教师的职业素质及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贯彻效果。因此,为了保证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改革的有效性,我国高校相关专业应当开展周期性培训,培养生物教师相应的职业素养,相关专业教研室应根据教学活动的推进对教师进行跟踪性的培训,积极开展教学前期培训、教学中期检测及教学末期总结,保证生物教师可以明确细胞生物学考试方法改革的必要性,并从考试改革入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贯彻落实相应的考核操作

在明确了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原则与思路之后,应当将相应的方案与思路落实到实践中,用实践检验理想化的方案,提高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合理性[2]。在实际考核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当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相应的考核流程,并对学生课堂表现、课堂出勤情况等评价因素进行了解。在实际考核过程中,可以打破传统单一性由教师评价学生的教学模式,引入相应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评价机制,尊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差异性,对学生成绩进行合理的评估。

(三)在考核过程中加强教师的协作

由于细胞生物学课程考核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及理论性,且考试改革涵盖面与考察面较为广泛,学生成绩考核工作难以由一个教师单独完成,因此应当以过程性目光看待细胞生物学课程考核工作,加强各环节教师的协作与沟通。在学生成绩评价过程中,由不同的教师负责学生日常表现统计、学生论文综述情况、学生试卷批阅等环节。在过程性评价中教师之间进行合理化分工,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成绩考核的合理性。

(四)引导学生注重日常学习过程

细胞生物学课程考核不仅具有检测教学成果的功能,还具备评价功及引导功能[3]。传统侧重期末考试成绩的考核模式对教学成果的评价较单一,很容易导致学生陷入学习时仅注重考点的学习误区。对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方法的改革对学生日常表现、实验课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的日常学习课程,尽可能地消除功利性的学习目的。

总而言之,细胞生物学不仅是一门集理论性、创造性为一体的学科,而且是临床医学及生物学的学科基础。在教学考核过程中,相关教师应当明确考试的评价功能及引导功能,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利用多种形式的综合性考核内容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评。

参考文献:

[1]窦晓兵,高佳,范春雷,胡林峰,钱颖,沃兴德.细胞生物学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经营管理者,2009,23:327.

[2]肖明珠,毛建文,李红枝.医学细胞生物学考试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5:172-173.

[3]杨丽,张君,谢菁,徐文静,王岩.医学细胞生物学考试方法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31:69-70.

造价工程师业绩综述范文第4篇

关键词:收入分配;绩效工资;综合系数法;权数;综合评价;讲课补助

一、引言

以工作的成绩与效果为根本依据给劳动者发放工资、薪金或补助,这是绩效工资制最核心的精神。绩效工资制符合“按劳分配、奖优罚劣”的原则,有利于落实温总理“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的要求,有利于构建“使懒汉不再心安理得,使埋头做事的人更乐于奉献”的健康工作氛围。正是基于这些重大作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作出了“按照‘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稳慎推进’的原则,稳妥有序地在包括非义务教育学校在内的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重大部署。这对实施完全意义上的事业单位聘用制,调动人员积极性,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公益服务水平,具有深远的意义。

综合系数法是笔者原创并成功实施于分配“教师讲课补助”的管理办法,体现了绩效工资制度的精神。值此国家在事业单位全面推行绩效工资制度之际,研究组抱着“切磋交流,持续完善,不断丰富,推广应用”的初衷,将此方法向同行予以介绍,希望能够对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有所帮助。

二、综合系数法的总体介绍

综合系数是一个相对数,发挥对共同劳动成果执行分配标准的作用,是综合表明某教师团队中每个教师的单位劳动能力所包涵的单位补助标准,其名数单位是“元/权・节”。其分子项表示“某教师团队当期应授课获得的补助总金额”(单位是“元”),等于“学校制定的适用于全体教师的课节补助标准(单位是‘元/节’)与该团队教师完成的授课工作总量(单位是‘节’)的乘积”;其分母项表示“某教师团队当期授课过程中实际具备的总能力”(单位是“权・节”),等于“该教师团队每个成员的授课能力之和”,即“每个教师当月授课数量与其自身综合权数二者乘积的和”。综合系数便等于上述分子项与分母项之比,成为综合表明教师单位授课能力所包涵的补助金额的标准,其名数单位是“元/权・节”。计算公式如下:

对公式的四点说明:

(一)时期问题

1、“综合系数”的核算期限一般是“一个学期”,或相对较长的工作任务比较固定的“一个阶段”,而不是“一个月”。在一个学期或情况比较稳定的特定阶段,综合系数是恒定的,如果学期或阶段发生变化,则需要根据新的情况重新核算综合系数。

2、教师“个人的综合权数”的核算期也以一个学期或根据教师变动情况及时计算,各期利用即可。综合系数法的关键是确定适当的权数,这需要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认真讨论决定,本研究中所设定的权数仅供参考。

3、“教师个人授课工作量”以一个“自然月”为统计单位,教师个人授课补助可以当月发放,也可以按学期集中发放。

(二)教师及其团队问题

1、本方法中所说的“教师个人或教师团队”,是指在本学校拥有人事档案身份的固定人员及其组成的教研室、专业或系,不包括由学校、专业或系短期聘任的临时代课人员。

2、按专业、分教研室计算或是系部全部教师合并一起计算,需视团队的人数规模而定。前者核算范围小精确度高,后者计算量大但精确度小。

(三)课时补助标准问题

“课时补助标准”由学校领导班子从宏观上根据办学规模和效益情况,参考同类学校的标准研究制订,并依随学校发展情况逐期增加的原则予以浮动。一般以一个学年或一个岗位考核聘任期为限变化。

(四)教师及其团队授课过程中的“能力”表示问题

《辞海》对“能力”一词的解释是“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特征。能力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和培养,并在实践活动中吸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和经验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根据这种解释,本方法将“教师个人的综合内在素养”与“职业工作的完成情况”联系在一起,即由二者的复合叠加所形成的状态定义为“授课能力”,并建立数学模型来表示,即“教师个人授课过程中实际具备的能力=个人综合权数×教师个人授课工作量”,继而“教师团队授课过程中实际具备的总能力=∑教师个人授课过程实际具备的能力”是合适的。下文还有相关论述,此处省略。

三、实施综合系数法的关键环节

从综合而非片面的角度入手,全面评价教师的讲课水平并数量化;校方根据教师及其团队的实际讲课水平并参考同类院校制订出统一的讲课补助标准,并随办学事业的发展而适当浮动;最后根据动态补助标准结合实际工作量发放补助。这是笔者构建综合系数法及其公式所遵循的逻辑思路。显然,“综合而非片面地量化评价教师”,是实施综合系数法的基础和关键环节,上述公式已经能够体现这种观点。以下进行详细解析:

(一)“综合评价”是必须首先确定的原则

制约教师讲课水平的因素是综合多项的,其中既有客观硬件因素,又有主观软件因素。

1、工作责任心、教学态度、教学效果、学生评议等是制约教师讲课水平的主观软性因素,它们具有在讲课过程中或之后才发挥其影响力的特点。就这层特点来说,它们构成对教师讲课水平的间接滞后影响。因此“由主观软件因素所产生的教师讲课补助问题”,我们认为应在学校全部教学任务完成后的“学期总评阶段”予以考虑并且兑现,而“平时补助”一般不宜考虑这些因素。

2、教龄、学历或学位、职称、周工作量、新旧课目等客观硬件因素,具有超前制约或直接支撑教师授课过程的特点,因此,“由客观硬件因素所产生的教师讲课补助问题”应于“平时补助”中予以考虑。正鉴于此,本文主要就各种超前直接制约教师讲课水平的客观硬件因素方面开展分析,构建起“用综合系数法发放教师讲课补助”的一般原理或模式。至于主观软件因素给教师教学水平乃至绩效工资产生的影响,笔者认为其原理是一样的,可以仿照解决。

(二)基于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确定“五项硬件因素对教学水平的影响强度”

每个教师身上所拥有的上述五种客观硬件因素,对其自身教学水平的“影响强度”不一样,对此我们可以借用统计中的“权数”加以区别。根据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经过调查、分析和讨论,笔者认为:教龄权重15%、学历或学位权重20%、职称权重30%、周工作量权重25%、新旧课目权重10%,基本上能够体现上述因素对一个教师乃至团队的教学水平的“综合但程度不同且角度各异的影响”(见图1)。

(三)确定“教师个人的因素权数”

1、教龄:一般来说,该因素与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低成正比关系。教龄长则教学经验丰富,业务熟练,教学效果好,反之亦然。但若与其他客观因素进行横向比较,则“教龄”因素对教师讲课水平的影响程度则相对较弱,故赋予15%的权数以体现其作用。然后利用“每个教师的教龄占总体的比重乘以15%”即可得出每个教师的“个人教龄权数”,由此表明该教师在整个教师年龄结构中的作用。这种做法能够比较有效地矫正“教龄长但学历低从而补助少”的不和谐现象。公式是:

2、学历或学位:“水平”的确不能与“学历文凭”划等号,这是具有绝对真理意义的观点。然而,我们又必须用相对的观点科学地对待这一问题,否则国家从战略上发展那么多高等院校干什么?我们应当在坚持文凭“真实、合法、体现真才实学”的原则下合理对待它,既不过分突出之,也不过分贬低之,这才是正确的态度。学历或学位尽管不同,但总体上近似。因此从总体上考察(主要参考学制的情况),赋予这类因素20%的权数,基本上能够体现其作用,同时直观地规定各类学历或学位层次的分值:大专为2、本科为4、硕士研究生为6,博士研究生9,再利用“各教师的学历分值比重乘以20%”,即可得出教师的“个人学历或学位权数”。公式是:

3、职称:现实中广泛存在于学校及科研机构中的“职称本位”思想,充分显示出“职称”因素的重要性。国家专门设立职称评审机构,大力规范事业干部的技术等级水平,目的就在于为用人单位科学合理地选拔使用技术干部提供统一标准。但是,我们坚决反对过于突出职称因素的“单纯”观点,认为“评上高级职称就是目的,高级职称就能代表一切”,这是应予反对的。“名实相符,能力第一”的评聘原则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鉴于以上考虑,结合五种客观硬件因素的横向比较,赋予其最高的权数30%,并且直观规定各级职称的分值:教员为2、助教为4、中级为7、副高级为10,正高13。教师“个人的职称权数”等于“个人职称分值的比重乘以30%”。公式是:

4、周工作数量:学校教务部门所编制的各专业班次周课程表是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科学调度选配教师力量的法定形式。教学管理部门一般会按照“均衡”原则来安排教师的周工作量,而不愿意出现畸轻畸重现象。但是由于专业发展造成的新情况、每个教师对新专业适应能力上差异,以及个人从教的积极性等差异,便经常造成教师“周工作量”的不均衡现象。为了平衡教师工作量,同时鼓励克服困难勇挑重担的教师,从工作大局出发,应该考虑该因素对教师讲课水平的制约。经综合衡量,赋予25%的权数体现其作用,仅次于“职称”权数,并体现“工作第一”的立场。教师“个人的周工作量权数”等于“个人周工作量比重乘以25%”。公式如下:

5、新旧课目:教师所讲授的专业课、基础课以及理论课程等应以专业化、专门化为发展方向,这利于每个教师展其所长,深入钻研业务,逐步建立起来“富于特色、术业有专攻”的知识能力体系,从而稳步提高教学效果。然而,由于教师供应和需求方面时常存在数量及结构等矛盾,以及专业知识体系由于经济社会实践的发展而调整和变动等原因,使得“新旧课目”因素也成为影响教师讲课水平的客观因素之一。一般来说,“旧课目”往往因为教师对知识体系熟悉、备课充分、驾轻就熟等受到欢迎,而“新课目”则需要教师们从头开始、付出更大代价故常受到排斥,但是办学大局又确实需要教师们开设并教好新课目。因此,在精通旧课的基础上发扬进取精神,随时接受新课并全力讲好新课,这才是教师们应有的精神风貌,这才符合学校发展的要求。当然,随着教学计划日趋稳定,以及教师数量和结构矛盾的逐步解决,这种情况会逐步消除,该项因素的作用也会逐渐弱化。综合这些情况,赋予该因素10%的权数能够体现其影响,并规定:旧课目每门分值为2,新课目每门分值为4,“个人的课目权数”等于“个人课目分值的比重乘以10%”。这就有效地鼓励了勇于进取、主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的同志,拉开了与一般情况的差距。公式是:

(四)确定教师“个人的综合权数”

将前面计算得出的五项个人因素权数进行加总,便得出衡量教师个人教学能力高低的“个人的综合权数”。为了做好这项工作,需要人事部门提供详细的教师档案资料,并制订《任课教师个人的综合权数折算表》(见表1),从中提取上述五项因素并依照标准换算为数字,代入公式计算加总即可。公式如下:

个人的综合权数=∑个人的因素权数=(教龄权数+学历或学位权数+职称权数+周工作量权数+课目权数)

“个人的综合权数”有两方面作用:从横向看,能够显示特定时期每位任课教师在团队中的综合讲课能力即教学水平;从纵向看,能够显示前述“教龄、学历或学位、职称、周工作量、新旧课目”等单项因素的影响强度在团队各教师间的分布比例。而随着教师“个人的综合权数”计算过程的结束,意味着我们长期所习惯的“定性评价教师讲课水平”的方法,转化成了“在定性基础上用具体数量评价教师个人进而教师团队的综合教学能力”的方法,做到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境界。

四、综合系数法的实施步骤

在前述开展因素分析并确定“个人的综合权数”基础上,分三个步骤可以计算确定“当期综合系数”,从而得出合理分配教师授课总成果的手段,最后可确定“教师个人应得的补助金额”。

第一,准确统计出“教师团队当期应得的授课总补助金额”。首先统计“教师个人当期授课工作量”,然后得出“某教师团队当期授课总数量”,由它乘以全校统一的“课时补助标准”,便计算出该“教师团队当期授课应得的总补助金额”。

第二,计算“某教师团队当期授课过程中实际具备的总能力”。方法是将该团队中教师个人的授课能力加总求和。而“教师个人的授课能力”等于“个人的综合权数与当期个人授课工作量的乘积”。这样计算有一定的合理性。教师的讲课水平不是抽象的,是在个人内在的“教龄、学历、职称、周工作量、新旧课目”等因素层层复合叠加于授课任务的行动中逐渐积累和沉淀下来的。教龄、职称等因素的高低仅表明教师讲课水平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只有融入每节课的教学任务中,才能变成现实性。这体现了教师能力形成的过程,也是任何职业能力形成的过程。在一件件平凡任务的完成中显示自身具有的素养,在各种内在素养的支撑下执行一项项任务,由此形成了个人的“能力”。

第三,求当期综合系数。方法是用第一步中的“当期教师团队应得的授课总补助金额”除以“该教师团队当期授课过程中实际具备的总能力”,即“该团队中教师的个人授课能力之和”,亦即“每个教师月实际授课数量与其个人综合权数乘积的总和”。用公式表示:

“某教师团队当期应得的授课总补助金额”代表着全体教师当月共同创造的劳动成果,应作为分子;这个成果是由团队中不同综合能力及不同工作数量的教师成员相互协作完成的,故以“∑(教师个人月授课工作量+个人综合权数)”为分母项。分子分母之比的结果反映着“特定时期全体教师每节课每单位权数的复合乘积中所包涵的补助金额”,我们把它称作“当期综合系数”,名数是“元/权・节”。它扮演着分配劳动总成果标准的角色,在一定时期内该系数是恒定的常数,而随着时期的变迁和学校办学效益的提高该系数会呈动态变化。

第四,计算“当期教师个人应得补助额”。公式是:当期教师个人应得补助额=个人当期授课工作量×个人综合权数×当期综合系数

教师“个人应得的补助额”加总后一定等于学校按照统一的课时补助标准所提取的“总补助金额”,二者是一致的。可见,综合系数法合理地分配了劳动成果,使得个人应得数额既体现了教师之间的综合能力差异,又维护了总体劳动成果的稳定和可控制性,该方法的科学合理性由此可见(见表2)。

五、综合系数法的科学合理性

第一,革新了“片面化的人才评价观”。依学历或职称制订补助标准是片面的,它没有综合、全面地考虑制约教师讲课水平的因素。实际上,职称相同的教师,还存在年龄或教龄、学历或学位、敬业或消极等差异。应该强调“职称”因素的主导作用,同时还要统筹考虑其他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并且予以数量化,如此才能把教师多侧面的进步反映出来,长期不变的津贴标准或方法如今被变得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了。

第二,营造了“宏观控制”与“微观搞活”密切统一的管理局面。“一统就死、一放就乱”是管理者历来反对的两种极端状态,营造“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局面”,成为管理者的共同追求。综合系数法营造出了这种机制。首先,学校根据总体办学效益情况,确定特定时期的授课补助标准,这有利于贯彻增收节支方针、保证学校宏观调控的权威。其次,每个教师应得的教学补助需要依靠与他人开展正当竞争从而增加个人的综合权数来获得,而增加个人综合权数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个人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的过程,这就造成了积极向上的个人和团体共同发展的良性局面。

第三,体现了“同工同酬、按劳分配和绩效工资”的精神及原则。“课时补助标准”是学校针对全体教师所完成的授课工作统一制定的,这与传统的针对不同教师情况分别制定补助标准的方法不同,符合“同工同酬”的分配原则;而且教师团队共同创造的总补助额按照“综合系数”并结合教师“个人的综合权数”进行二次分配后,每个人得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份,这与自己的工作量成正比,与个人综合能力成正比,又恰恰体现了按劳分配和绩效工资的精神――多劳多得、多能多得、不劳不得。

第四,起到了“优化教师素质,促进教师队伍均衡协调发展”的作用。在五项硬件因素之中,只有“教龄”因素因为受到个人出生时间的制约而成为真正的“硬”因素,除此之外,“学历或学位、职称、周工作量、新旧课目”等都可成为老师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谋求改变的可控制因素,最终这四项因素给教学补助造成的差异会日益趋同,可见综合系数法对促进教师队伍朝着均衡协调方向发展的功效。另外,综合系数法把各种因素对教师教学水平表现出的影响强度摆放于比较恰当的位置,既强调综合素质对个人及总体发展的作用,也不忽视个别因素的特殊作用,从而使得各位教师能够从中选取自己的弱项,积极进取,努力改善。

第五,突出了“教学工作本位”的思想。曾几何时,高校中出现了诸如“教授不上课,重科研轻教学”、“教师专职抽出时间取文凭、晋职称”等不良现象,这些做法实质上割裂了教学工作与文凭职称等名誉称号之间的联系。综合系数法的实施将有利于纠正此类现象,因为脱离教学工作的个人综合权数,将没有意义和价值。而把提高个人学历、职称等行为与积极承担教学工作密切统一起来,才是正确的方向。

第六,符合动态调整的原则。事物总是要发展变化的,一些未被纳入此法的客观因素将会随着学校办学事业的发展而被发现并不断补充进来。届时只要按照综合系数法的模式赋予不同权数即可,没有必要也不会从根本上改变综合系数法。从这个意义上看,综合系数法构建出了一个动态而非静态的长期利益分配系统,适应将来更加复杂的情况。随着信息工程技术的广泛应用,编制程序,运用计算机统一管理综合系数问题,将使这项工作变得简单且有效率。

有关主观软件因素所产生的补助问题应该作为单独的一块,依照上述原理套进即可。关键是赋予各主观因素适当的权数,构建主观因素的综合系数法,在学期末予以运用并一次性计算和发放教师该方面的补助。

参考文献:

1、.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DB/OL].新华网,2010-03-15.

2、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决议[DB/OL].中国政府门户网,2010-02-28.

3、郑州市财政干部学校.关于计发教师讲课补助的实施办法[Z].郑财干字(1997)第02号.

4、上海辞书出版社语文辞书编纂中心.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造价工程师业绩综述范文第5篇

关键词:耳鼻咽喉科学;听力学;综合素质;考试改革

听力学专业的耳鼻咽喉科学是一门侧重研究与听觉、发音相关的耳鼻咽喉诸器官的应用解剖、生理和疾病现象的临床医学二级学科。耳鼻咽喉科学是听力学专业本科生学习临床耳科疾病、各种听力检测技术及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的重要理论基础,在听力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占重要地位。在耳鼻咽喉科学教学过程中,考试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科学的考试不仅对教学起到评价、促进作用,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开展听力学专业耳鼻咽喉科学考试改革,积极探索以能力和素质为导向的多元化课程考试新模式,对深化考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听力学人才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现行听力学专业的耳鼻咽喉科学考试存在的问题

1.考试形式单一

听力学专业的耳鼻咽喉科学考试仍然采用期末的一次性闭卷考试为主的形式。这种考试方式偏重于对理论知识的考查,以知识的拥有量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衡量学生的水平,忽视了运用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的考查,不能反映学生实际掌握所学知识的能力和水平,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此外,一次性期末考试的随机偶然性较大,不能起到反馈教学效果的作用。

2.考试内容“重知识,轻应用”

目前的耳鼻咽喉科学考试内容仍然局限于“课堂教学知识”,考试只是所教授知识的简单再现,导致教学注重科学知识传播,忽视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相应的试题类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及论述题。其中,客观性试题所占比例较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情况;综合性思考题、案例分析题和论述题等主观性试题较少,这不利于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且考试内容与听力学专业特点联系较少,不利于临床工作能力的培养。

3.学习成绩评定方法单一,忽视过程性评价

课程总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加上平时学习成绩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只占10%。由于缺少对平时学习效果的评价,这样的课程成绩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一次考试定终分的方式,极易造成学生忽视平时学习,靠考前突击复习获得课程成绩,不利于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把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生获奖、综合素质的重要依据,压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二、基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考试改革的探索

通过分析课程考试现状,并认真研究、探讨与实践,我们实施了以下改革:

1.考试形式多元化

我们根据课程的内容、特点及教学目标,采取科学的、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具体包括平时成绩、闭卷及开卷考试、实践技能考核、撰写论文、综合能力考核等。其中,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单元测试、考勤及课堂互动表现的情况核定。通过平时考核,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对教学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学生也可及时了解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调整学习策略,充分发挥考试的评价和反馈功能;单元测试能督促学生平时抓紧时间学习,引导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过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期末成绩以闭卷笔试的形式完成,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开卷考试以分析论述题和病例分析为主,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主要考核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掌握及实际应用的能力。实践技能考核包括学生搜集病史、听功能及耳科检查、运用各种听功能检查结果提出诊断与处理方案,同时考核职业态度等方面,并回答相关问题,主要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及对基本知识掌握的程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撰写论文不但能考核学生对课堂基本知识的理解情况,还能考核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秀文章可以在专业期刊上发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综合能力考核采用案例联合、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分组学习(每组4~6人)。课前1周,教师向学生介绍典型案例并提供参考资料信息,学生查阅文献进行自主学习;各小组推荐1名学生代表进行课堂汇报,其他学生补充、提问或答辩,教师引导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理清知识体系,强调重点知识,并对每组进行评价。这种考核方法注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强调教与学的互动,是培养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多种考试形式并用,能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改革考试内容,注意知识和综合能力并重

考核内容体现知识与技能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注重考核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而非对知识的记忆程度。考试内容适当反映本学科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体现知识的应用性和创新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考试命题应强对调学生的能力、素质与创新性的检测,命题时减少填空题、单选题、简单的判断题和问答题等客观题,增加综合思考题、分析论述题和病例分析题等主观题的比例,使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提高其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考试内容也应密切联系听力学专业特点,侧重考核学生运用耳科学和听力学知识分析疾病的发生原因、听力学表现、防治原则及听力康复措施等。考试内容与专业工作的密切结合,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以后的临床听力学和助听器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改革考试评价制度,重视过程性评价

改变过去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定成败的弊端,提高平时分数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加强形成性评价。平时考核可灵活运用多种考核方式,如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考勤、单元测试以及专题论文综述、综合能力考核等形式。由此可以引导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性,激发学生持久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平时学习,使学习持续而有效。

学生成绩评价采取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实践技能考核、撰写论文和综合能力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平时成绩占10%(包括考勤、课堂互动表现和单元测试),期末考试占50%,实践技能考核占20%,撰写论文占10%,综合能力考核占10%”。把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紧密结合起来,使成绩评价方式多元化,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郁松,徐大刚,丁文龙.改革考试方法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07):23-24.

造价工程师业绩综述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职;工程造价;一体化;教学

一、学科教师一体化

教学当中的软实力就是教师,所以务,保证其质量。当学校选择教师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那些能力出类拔萃、经验丰富和具有各种技术等级的人,这样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方可实现。能力出类拔萃的教师,可以领导学生进行实践,在实践过程当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给学生解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得到很好的激发,这样一来就不会出现教师在讲台上娓娓而谈但学生昏昏欲睡的状况,并且让同一个教师负责实践和理论教学,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更理解也更适应彼此,对提高教学质量是特别有效的。

二、教学和学习以及实践合而为一

综合能力对建筑工程造价专业而言是最为主要的,可以把学生的各门学科关联起来进行一体化教学。教师进行教学时要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目的,让学生把所学到的东西投入实际应用中,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其从多方面认识建筑物,那么传授知识以及检验成果的最好方法就是实习。教师带着学生深入建筑工地去进行体验,让学生亲眼见证建筑物被建起的这一过程,学生自身的感性认识因为见得多了自然而然会增强,这时候教师适时把和建筑相关的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接受新知识就会变得容易很多。通过把教师讲的与自己所看到所感觉到的知识综合起来,实现知识的内化。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综合素质能够提高得益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中职院校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全部都提升了,造价方面的人才增加了,社会对高素质工程造价人才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才会给建筑业注入新的活力。

三、课堂考核方法

1.评定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课程成绩

选择随机的方式进行考核,各项内容由不同的学生进行操作,教师当场进行点评,有错误马上纠正,与此同时还要进行提问,鼓励学生多思考。@样一来既可以针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考核检验,还有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增强,也可以让师生进行更多的互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会得到提高。教师做好关于每位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以及实训情况现场记录工作,将平时考核的分数作为课程成绩的一部分,借此把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推进学习效果。

2.集中实践课程成绩评定与考核

涵盖实训结果和进度(占50%)、实训报告(报告评分占40% )、职业素质(占10%)。实训结果与进度选择现场打分、分组考核方法,让每个小组学生都操作一遍后按小组进行考核并打分,把这个分数作为课程考核成绩的一部分,借此让学生对平时考核重视起来。

3.评定毕业实习成绩

毕业实习完成后,由企业、专业教研室或者系设立考评小组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考评小组成绩占20%,指导教师成绩占30%,企业评价占50% 。

综上所述,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特别有效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结合学习理论知识,不再是像之前一样听老师在课堂上灌输理论,学生可以结合实践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学习。这样一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都可以得到锻炼,在工程造价的教学中这个模式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明显提升了教学效果,学生也得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 慧.中职学校建筑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培养方向的探索[J].门窗,2016(4):39-41.

[2]巩占云.中职建筑工程造价课程教改分析及实践教学探究[J].江西建材,2015(17):241.

造价工程师业绩综述范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专业课程 考试改革 教学质量

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集技术、经济、管理、法规四大方面知识于一体的复合型、应用型专业。该专业课程普遍具有基本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知识密切结合的特点,其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向学生教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现有专业操作技能性知识更新创造能力。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成绩既难以全面、真实地评价学生对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与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和创造能力的提高程度,同时也难以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实际教学质量。如何进行专业课程考试改革是当前高等院校十分关注的热点话题。作者结合多年从事专业课程教学的经验和体会,对传统考试模式的种种弊端进行了深入剖析,重新构建了适应专业课程特点的考试模式,并通过初步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专业课程传统考试模式存在的种种弊端

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是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课程考试的主要模式。授课教师、学生对此都是比较适应的。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对这种考试模式的试卷命题、标准答案和评分方法制定有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这种传统的考试模式对学生是公平、公正的,但却存在如下一些弊端:

(一)很难全面地考核专业课程的完整知识体系

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模式大都是:考试时间为两小时,试题常见类型包括:名词解释、选择、判断、填空、简答、计算等,答题方式为笔答。由于受考试时间、命题形式限制,传统考试内容不能涵盖专业课程的绝大部分主要知识点,特别是专业课程中大量的操作性知识很难体现在试卷上。

(二)无法客观地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专业课程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对现有专业知识、技能进行更新、改进的创造能力。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考核学生对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由于受考试形式的限制,很难考核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运用能力,而考核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更难以实现。

(三)不能有效发挥考试结果的反馈作用

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是课程的一次性终结考试,其考试结果仅作为对学生课程学习成绩评定和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忽视了考试结果的反馈作用。如果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行多阶段考试,根据考试结果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己对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教师能够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重点教授、解惑,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四)阻碍了教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积极性

由于学校主管部门对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的试卷命题、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的严格规定,加之有些课程实施“教考分离”等原因,任课教师只能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期末考试形式来“规范化”的授课,甚至对一些非常重要的专业技能性知识,因其无法体现在期末闭卷考试的试卷上,而放弃讲授。有些在本专业领域有很深学术造诣的优秀教师也因受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的限制而不能将自己掌握的学科前沿知识传授给学生。

(五)不利于学生端正学习目的和树立良好学风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严重影响,许多学生不是以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而是以通过期末考试或以追求高分数为目的来学习专业课程。因为考试是否通过和分数的高低对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完成学业和获得学位,而且是获得奖学金、评优甚至找工作的主要依据。由于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的局限性,学生只是关注那些期末要考试的内容,按照期末考试的答题方法去学习,甚至有的学生根本不注重平时学习,经常缺课、抄袭作业,只是在期末按照任课教师划定的考试范围去重点突击,而考完试很快就把临考突击记忆的东西忘了。可见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不利于学生端正学习目的和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

二、专业课程考试改革总体思路与实施方案

(一)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总体思路

改变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构建“全程式、多样化、复合型”的新型专业课程考试模式是作者经过研讨确立的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总体思路。

所谓“全程式”,是指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多阶段性的考试,将考试作为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一种手段,分阶段地检验学生对每个教学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以此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避免期末临考前的重点突击。通过阶段性考试检验学生对各阶段课程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使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进行重点教授、解惑。

所谓“多样化”,是指根据不同教学单元的大纲要求和所讲授的专业知识特点,采取多样化的考试形式。通过多样化的考试形式从不同的侧面全方位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既可以检验学生对基本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又可以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创造能力。

所谓“复合型”,是指采用复合形式最后评定每一位学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成绩。要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化考试得到的体现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运用能力的各种考试、考核成绩与课堂提问、专题研讨、平时考核结合起来,综合评定专业课程的最终成绩。

(二)新型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实施方案的构建

按照上述课程考试改革的总体思路,笔者构建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对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专业课程考试内容必须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涉及到课程讲授的所有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现有专业知识、技能进行更新、改进的创造能力。专业课程考试形式必须实现多样化,以不同的形式检验学生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2.专业课程考试形式与环节

根据考试改革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笔者设计的专业课程考试形式和环节,除了期末闭卷考试之外,还包括:开卷考试、上机操作、撰写课程论文和课程综述与学习体会等。

3.专业课程成绩构成与评定方法

对于在校学生而言,无论采取何种考试模式,评价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效果的最终指标都只能是课程成绩。为使课程成绩能够最大限度地全面、客观、公正的体现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及创造能力,笔者设计了复合式的成绩评定方法。采用百分制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其中:期末闭卷考试占60%70%;阶段性开卷考试占10%一20%;上机操作占5%;撰写课程论文占5%一10%;作业占5%;课程综述和体会占5%;平时考核占5%~10%。

三、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实践及其效果分析

为了探讨适应专业课程特点的新的考试模式,笔者选择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房地产估价”三门专业课程进行考试改革研究与实践。例如,2005级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实际采用的考试形式和环节包括:期末闭卷考试(2小时)、上机操作(3次)、阶段性考试(3次)、撰写课程论文(3000字以上)、课程综述和学习体会(2000字以上)。该课程学习成绩构成及其比例为:期末闭卷考试60%;上机操作5%;撰写论文5%;作业(本课程留有40多道较为综合性的课后作业)1%0;课程综述5%;平时考核l5%。

从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实践的效果来看,“全程式、多样化、复合型”的专业课程考试模式有效地避免了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的种种弊端,改变了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认识,使学生不仅注重对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对专业课程平时学习的积极性,最终成绩更好的全面、客观、公正的反映出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同时,也充分发挥了授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也包括考试形式、命题方法、成绩评定方法等)最大限度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拓展了专业课程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加强了师生互动与沟通,将考试不仅仅作为一种检验教学效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对于促进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重要作用。

四、推进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调动教师在考试改革中的主观能动性

改变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为多阶段、多样式考试,仅仅是一种考试模式的改革。而实际考试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课教师对考试改革的态度。只有任课教师在主观上愿意通过考试改革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才能发挥出多阶段、多样式考试模式应有的功能和作用。高等院校要充分认识到任课教师在考试改革中的主导作用,对因实施考试改革给教师增加的额外工作量给予一定报酬,对实施考试改革效果显著的教师给予适当的表彰。通过政策导向调动广大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推进考试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提倡考试模式的多样化

各类课程要根据课程本身的特点采取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考试形式,提倡考试模式多样化。笔者认为.上述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考试的新模式对于工科专业课程考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但对于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文理科类专业课程可能借鉴意义不大。考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要提倡课程考试模式的多样化,要“因课施考”,不能搞一刀切。

(三)不能以学生成绩的高低评价考试改革的效果

近年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致使学苗质量下降,学生期末考试不及格的数量 居高不下。因此,有人认为通过考试改革提高学生的平时成绩,降低期末考试占总分的比例,可以降低不及格率。其实,这种认识是欠妥的。实施多阶段、多样化考试改革的目的是充分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使高校师生从单纯注重对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转变为既注重对基本理论知识学习,更注重对知识的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是教师的命题难易程度和评分宽严标准问题。实施考试改革同样存在控制适当的不及格率的问题,不能以学生成绩的高低评价考试改革的效果。

(四)改进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法

目前,各高等院校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学校教务部门和教学督导组的评教、教师同行评教和学生网上评教三个方面。因评教范围和目的原因,前两种评教的结果对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多大影响;而第三种评教因参与评教的学生多,其评教结果要形成学科范围内的排序,对教师影响很大。如果按现行的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对于实行考试改革的教师来说,很可能因平时对学生要求严厉,考试前不给划重点,个别学生认为平时成绩评定不公平等原因,而获得不公正评价。因此,要使教师真正投身于考试改革之中,还应改革现行评教方法。如:降低每学期学生网上评教的影响,适当组织每届毕业生离校前对教师的评教等。

造价工程师业绩综述范文第8篇

论文关键词:专业课程 考试改革 教学质量

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集技术、经济、管理、法规四大方面知识于一体的复合型、应用型专业。该专业课程普遍具有基本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知识密切结合的特点,其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向学生教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现有专业操作技能性知识更新创造能力。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成绩既难以全面、真实地评价学生对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与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和创造能力的提高程度,同时也难以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实际教学质量。如何进行专业课程考试改革是当前高等院校十分关注的热点话题。作者结合多年从事专业课程教学的经验和体会,对传统考试模式的种种弊端进行了深入剖析,重新构建了适应专业课程特点的考试模式,并通过初步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专业课程传统考试模式存在的种种弊端

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是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课程考试的主要模式。授课教师、学生对此都是比较适应的。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对这种考试模式的试卷命题、标准答案和评分方法制定有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这种传统的考试模式对学生是公平、公正的,但却存在如下一些弊端:

(一)很难全面地考核专业课程的完整知识体系

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模式大都是:考试时间为两小时,试题常见类型包括:名词解释、选择、判断、填空、简答、计算等,答题方式为笔答。由于受考试时间、命题形式限制,传统考试内容不能涵盖专业课程的绝大部分主要知识点,特别是专业课程中大量的操作性知识很难体现在试卷上。

(二)无法客观地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专业课程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对现有专业知识、技能进行更新、改进的创造能力。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考核学生对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由于受考试形式的限制,很难考核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运用能力,而考核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更难以实现。

(三)不能有效发挥考试结果的反馈作用

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是课程的一次性终结考试,其考试结果仅作为对学生课程学习成绩评定和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忽视了考试结果的反馈作用。如果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行多阶段考试,根据考试结果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己对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教师能够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重点教授、解惑,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四)阻碍了教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积极性

由于学校主管部门对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的试卷命题、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的严格规定,加之有些课程实施“教考分离”等原因,任课教师只能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期末考试形式来“规范化”的授课,甚至对一些非常重要的专业技能性知识,因其无法体现在期末闭卷考试的试卷上,而放弃讲授。有些在本专业领域有很深学术造诣的优秀教师也因受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的限制而不能将自己掌握的学科前沿知识传授给学生。

(五)不利于学生端正学习目的和树立良好学风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严重影响,许多学生不是以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而是以通过期末考试或以追求高分数为目的来学习专业课程。因为考试是否通过和分数的高低对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完成学业和获得学位,而且是获得奖学金、评优甚至找工作的主要依据。由于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的局限性,学生只是关注那些期末要考试的内容,按照期末考试的答题方法去学习,甚至有的学生根本不注重平时学习,经常缺课、抄袭作业,只是在期末按照任课教师划定的考试范围去重点突击,而考完试很快就把临考突击记忆的东西忘了。可见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不利于学生端正学习目的和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

二、专业课程考试改革总体思路与实施方案

(一)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总体思路

改变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构建“全程式、多样化、复合型”的新型专业课程考试模式是作者经过研讨确立的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总体思路。

所谓“全程式”,是指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多阶段性的考试,将考试作为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一种手段,分阶段地检验学生对每个教学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以此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避免期末临考前的重点突击。通过阶段性考试检验学生对各阶段课程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使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进行重点教授、解惑。

所谓“多样化”,是指根据不同教学单元的大纲要求和所讲授的专业知识特点,采取多样化的考试形式。通过多样化的考试形式从不同的侧面全方位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既可以检验学生对基本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又可以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创造能力。

所谓“复合型”,是指采用复合形式最后评定每一位学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成绩。要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化考试得到的体现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运用能力的各种考试、考核成绩与课堂提问、专题研讨、平时考核结合起来,综合评定专业课程的最终成绩。

(二)新型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实施方案的构建

按照上述课程考试改革的总体思路,笔者构建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对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专业课程考试内容必须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涉及到课程讲授的所有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现有专业知识、技能进行更新、改进的创造能力。专业课程考试形式必须实现多样化,以不同的形式检验学生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2.专业课程考试形式与环节

根据考试改革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笔者设计的专业课程考试形式和环节,除了期末闭卷考试之外,还包括:开卷考试、上机操作、撰写课程论文和课程综述与学习体会等。

3.专业课程成绩构成与评定方法

对于在校学生而言,无论采取何种考试模式,评价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效果的最终指标都只能是课程成绩。为使课程成绩能够最大限度地全面、客观、公正的体现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及创造能力,笔者设计了复合式的成绩评定方法。采用百分制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其中:期末闭卷考试占60%70%;阶段性开卷考试占10%一20%;上机操作占5%;撰写课程论文占5%一10%;作业占5%;课程综述和体会占5%;平时考核占5%~10%。 

三、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实践及其效果分析

为了探讨适应专业课程特点的新的考试模式,笔者选择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房地产估价”三门专业课程进行考试改革研究与实践。例如,2005级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实际采用的考试形式和环节包括:期末闭卷考试(2小时)、上机操作(3次)、阶段性考试(3次)、撰写课程论文(3000字以上)、课程综述和学习体会(2000字以上)。该课程学习成绩构成及其比例为:期末闭卷考试60%;上机操作5%;撰写论文5%;作业(本课程留有40多道较为综合性的课后作业)1%0;课程综述5%;平时考核l5%。

从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实践的效果来看,“全程式、多样化、复合型”的专业课程考试模式有效地避免了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的种种弊端,改变了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认识,使学生不仅注重对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对专业课程平时学习的积极性,最终成绩更好的全面、客观、公正的反映出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同时,也充分发挥了授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也包括考试形式、命题方法、成绩评定方法等)最大限度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拓展了专业课程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加强了师生互动与沟通,将考试不仅仅作为一种检验教学效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对于促进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重要作用。

四、推进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调动教师在考试改革中的主观能动性

改变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为多阶段、多样式考试,仅仅是一种考试模式的改革。而实际考试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课教师对考试改革的态度。只有任课教师在主观上愿意通过考试改革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才能发挥出多阶段、多样式考试模式应有的功能和作用。高等院校要充分认识到任课教师在考试改革中的主导作用,对因实施考试改革给教师增加的额外工作量给予一定报酬,对实施考试改革效果显著的教师给予适当的表彰。通过政策导向调动广大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推进考试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提倡考试模式的多样化

各类课程要根据课程本身的特点采取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考试形式,提倡考试模式多样化。笔者认为.上述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考试的新模式对于工科专业课程考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但对于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文理科类专业课程可能借鉴意义不大。考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要提倡课程考试模式的多样化,要“因课施考”,不能搞一刀切。

(三)不能以学生成绩的高低评价考试改革的效果

近年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致使学苗质量下降,学生期末考试不及格的数量 居高不下。因此,有人认为通过考试改革提高学生的平时成绩,降低期末考试占总分的比例,可以降低不及格率。其实,这种认识是欠妥的。实施多阶段、多样化考试改革的目的是充分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使高校师生从单纯注重对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转变为既注重对基本理论知识学习,更注重对知识的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是教师的命题难易程度和评分宽严标准问题。实施考试改革同样存在控制适当的不及格率的问题,不能以学生成绩的高低评价考试改革的效果。

(四)改进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法

目前,各高等院校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学校教务部门和教学督导组的评教、教师同行评教和学生网上评教三个方面。因评教范围和目的原因,前两种评教的结果对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多大影响;而第三种评教因参与评教的学生多,其评教结果要形成学科范围内的排序,对教师影响很大。如果按现行的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对于实行考试改革的教师来说,很可能因平时对学生要求严厉,考试前不给划重点,个别学生认为平时成绩评定不公平等原因,而获得不公正评价。因此,要使教师真正投身于考试改革之中,还应改革现行评教方法。如:降低每学期学生网上评教的影响,适当组织每届毕业生离校前对教师的评教等。

造价工程师业绩综述范文第9篇

论文关键词:专业课程 考试改革 教学质量

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集技术、经济、管理、法规四大方面知识于一体的复合型、应用型专业。该专业课程普遍具有基本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知识密切结合的特点,其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向学生教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现有专业操作技能性知识更新创造能力。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成绩既难以全面、真实地评价学生对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与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和创造能力的提高程度,同时也难以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实际教学质量。如何进行专业课程考试改革是当前高等院校十分关注的热点话题。作者结合多年从事专业课程教学的经验和体会,对传统考试模式的种种弊端进行了深入剖析,重新构建了适应专业课程特点的考试模式,并通过初步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专业课程传统考试模式存在的种种弊端

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是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课程考试的主要模式。授课教师、学生对此都是比较适应的。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对这种考试模式的试卷命题、标准答案和评分方法制定有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这种传统的考试模式对学生是公平、公正的,但却存在如下一些弊端:

(一)很难全面地考核专业课程的完整知识体系

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模式大都是:考试时间为两小时,试题常见类型包括:名词解释、选择、判断、填空、简答、计算等,答题方式为笔答。由于受考试时间、命题形式限制,传统考试内容不能涵盖专业课程的绝大部分主要知识点,特别是专业课程中大量的操作性知识很难体现在试卷上。

(二)无法客观地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专业课程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对现有专业知识、技能进行更新、改进的创造能力。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考核学生对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由于受考试形式的限制,很难考核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运用能力,而考核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更难以实现。

(三)不能有效发挥考试结果的反馈作用

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是课程的一次性终结考试,其考试结果仅作为对学生课程学习成绩评定和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忽视了考试结果的反馈作用。如果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行多阶段考试,根据考试结果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己对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教师能够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重点教授、解惑,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四)阻碍了教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积极性

由于学校主管部门对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的试卷命题、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的严格规定,加之有些课程实施“教考分离”等原因,任课教师只能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期末考试形式来“规范化”的授课,甚至对一些非常重要的专业技能性知识,因其无法体现在期末闭卷考试的试卷上,而放弃讲授。有些在本专业领域有很深学术造诣的优秀教师也因受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的限制而不能将自己掌握的学科前沿知识传授给学生。

(五)不利于学生端正学习目的和树立良好学风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严重影响,许多学生不是以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而是以通过期末考试或以追求高分数为目的来学习专业课程。因为考试是否通过和分数的高低对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完成学业和获得学位,而且是获得奖学金、评优甚至找工作的主要依据。由于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的局限性,学生只是关注那些期末要考试的内容,按照期末考试的答题方法去学习,甚至有的学生根本不注重平时学习,经常缺课、抄袭作业,只是在期末按照任课教师划定的考试范围去重点突击,而考完试很快就把临考突击记忆的东西忘了。可见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不利于学生端正学习目的和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

二、专业课程考试改革总体思路与实施方案

(一)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总体思路

改变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构建“全程式、多样化、复合型”的新型专业课程考试模式是作者经过研讨确立的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总体思路。

所谓“全程式”,是指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多阶段性的考试,将考试作为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一种手段,分阶段地检验学生对每个教学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以此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避免期末临考前的重点突击。通过阶段性考试检验学生对各阶段课程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使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进行重点教授、解惑。

所谓“多样化”,是指根据不同教学单元的大纲要求和所讲授的专业知识特点,采取多样化的考试形式。通过多样化的考试形式从不同的侧面全方位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既可以检验学生对基本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又可以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创造能力。

所谓“复合型”,是指采用复合形式最后评定每一位学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成绩。要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化考试得到的体现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运用能力的各种考试、考核成绩与课堂提问、专题研讨、平时考核结合起来,综合评定专业课程的最终成绩。

(二)新型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实施方案的构建

按照上述课程考试改革的总体思路,笔者构建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对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专业课程考试内容必须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涉及到课程讲授的所有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现有专业知识、技能进行更新、改进的创造能力。专业课程考试形式必须实现多样化,以不同的形式检验学生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2.专业课程考试形式与环节

根据考试改革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笔者设计的专业课程考试形式和环节,除了期末闭卷考试之外,还包括:开卷考试、上机操作、撰写课程论文和课程综述与学习体会等。

3.专业课程成绩构成与评定方法

对于在校学生而言,无论采取何种考试模式,评价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效果的最终指标都只能是课程成绩。为使课程成绩能够最大限度地全面、客观、公正的体现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及创造能力,笔者设计了复合式的成绩评定方法。采用百分制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其中:期末闭卷考试占60%70%;阶段性开卷考试占10%一20%;上机操作占5%;撰写课程论文占5%一10%;作业占5%;课程综述和体会占5%;平时考核占5%~10%。

三、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实践及其效果分析

为了探讨适应专业课程特点的新的考试模式,笔者选择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房地产估价”三门专业课程进行考试改革研究与实践。例如,2005级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实际采用的考试形式和环节包括:期末闭卷考试(2小时)、上机操作(3次)、阶段性考试(3次)、撰写课程论文(3000字以上)、课程综述和学习体会(2000字以上)。该课程学习成绩构成及其比例为:期末闭卷考试60%;上机操作5%;撰写论文5%;作业(本课程留有40多道较为综合性的课后作业)1%0;课程综述5%;平时考核l5%。

从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实践的效果来看,“全程式、多样化、复合型”的专业课程考试模式有效地避免了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的种种弊端,改变了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认识,使学生不仅注重对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对专业课程平时学习的积极性,最终成绩更好的全面、客观、公正的反映出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同时,也充分发挥了授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也包括考试形式、命题方法、成绩评定方法等)最大限度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拓展了专业课程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加强了师生互动与沟通,将考试不仅仅作为一种检验教学效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对于促进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重要作用。

四、推进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调动教师在考试改革中的主观能动性

改变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为多阶段、多样式考试,仅仅是一种考试模式的改革。而实际考试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课教师对考试改革的态度。只有任课教师在主观上愿意通过考试改革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才能发挥出多阶段、多样式考试模式应有的功能和作用。高等院校要充分认识到任课教师在考试改革中的主导作用,对因实施考试改革给教师增加的额外工作量给予一定报酬,对实施考试改革效果显著的教师给予适当的表彰。通过政策导向调动广大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推进考试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提倡考试模式的多样化

各类课程要根据课程本身的特点采取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考试形式,提倡考试模式多样化。笔者认为.上述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考试的新模式对于工科专业课程考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但对于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文理科类专业课程可能借鉴意义不大。考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要提倡课程考试模式的多样化,要“因课施考”,不能搞一刀切。

(三)不能以学生成绩的高低评价考试改革的效果

近年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致使学苗质量下降,学生期末考试不及格的数量 居高不下。因此,有人认为通过考试改革提高学生的平时成绩,降低期末考试占总分的比例,可以降低不及格率。其实,这种认识是欠妥的。实施多阶段、多样化考试改革的目的是充分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使高校师生从单纯注重对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转变为既注重对基本理论知识学习,更注重对知识的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是教师的命题难易程度和评分宽严标准问题。实施考试改革同样存在控制适当的不及格率的问题,不能以学生成绩的高低评价考试改革的效果。

(四)改进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法

目前,各高等院校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学校教务部门和教学督导组的评教、教师同行评教和学生网上评教三个方面。因评教范围和目的原因,前两种评教的结果对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多大影响;而第三种评教因参与评教的学生多,其评教结果要形成学科范围内的排序,对教师影响很大。如果按现行的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对于实行考试改革的教师来说,很可能因平时对学生要求严厉,考试前不给划重点,个别学生认为平时成绩评定不公平等原因,而获得不公正评价。因此,要使教师真正投身于考试改革之中,还应改革现行评教方法。如:降低每学期学生网上评教的影响,适当组织每届毕业生离校前对教师的评教等。

造价工程师业绩综述范文第10篇

综合实训课程体系在其结构形成过程中,应确立起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岗位技能要求为核心的课程结构形式。针对于机械制造专业的特点,我们在构建综合实训课程体系结构形式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教学重点应该转移到强化应用上,同时实训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据较大的比例,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掌握专业技能,以及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其二,综合实训的内容必须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能够将大学四年所学的理论知识串起来。在大学本科四年的教学计划中,各类专业课中的实践课都是根据相关课程分布在各个学期中进行的,相应的实验内容比较单一,相互之间的关联度也不够,不够系统,学生只能做一些验证性的试验。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故在设置实训内容的时候必须将各个单一工种用产品串接起来,这样的话学生得到地就不再是孤立的概念,而是具有完整过程的工程概念,在综合设计与综合实训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完成本报告可对机械制造的整个生产过程和制造技术实习进行一次全面总结。

结合以上所提到的问题,针对本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故建议构建如下的结构形式:以小班为单位,自主选择实训产品,项目要求难度适当、与机械相关。在产品确定之后,再将学生以实训产品的主要零件分成若干小组,保证每个小组中的每个学生至少负责一件以上的零件设计制造,每个小组分别完成自己的实训任务,最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产品的验收。以产品研制的四个过程(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加工试制、分析总结),将综合实训也分为相应四个阶段。下表为主要实训阶段及教学要求。

2机制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体系的过程要素

课程体系过程要素是从动态角度来看课程体系的要素构成,具体包括课程体系实施和评价两个部分。关于综合实训课程体系的实施,学校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不具备实训条件的学校,要积极借助社会力量,采取校校联合、校企联合等多种形式,合理选择校内或校外实训场地,以确保实训环节的正常进行。同时,指导老师是保证综合实训质量的关键因素,所以要选择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同时学生和教师可以采取双向选择原则。建立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重视实践教学,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加强宏观管理的主要手段。以往在考核学生的实践环节时一般更注重结果,指导老师通过批改实习报告、到课率及现场操作来考核学生,但是综合实训课程相对于以往的实践环节来说,过程持续时间更长,指导老师不能随时盯着每个学生,这就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放松自己,平时不好好钻研,到最后要交成果的时候敷衍了事、实训报告也会存在少许抄袭现象。

针对这种现象必须建立一套科学、严格的学生评价体系。与一般的实践环节一样,综合实训的成绩还是按优秀、良好、中、及格、不及格五级等次单独记入成绩档案,而等级的评定不再是仅仅通过实训报告、现场操作来进行,还要增加答辩环节,具体操作是通过学生陈述自己的设计过程及现场老师提问来给出相应的成绩,如果说答辩成绩不合格,那么整个实训成绩也不合格,也就是说该环节具有一票否决制,增设这一环节并加大成绩比例主要是为了督促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对自己设计的产品完全理解掌握。整个评价过程可以由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联合考核,这样不仅可以考核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水平,而且可考核学生的工作实绩。

在整个实训过程中,虽然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但是如何让学生真正的学有所获,教师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必须要建立完备的教师评价体系。首先要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出实训各环节中教师应明确遵循的质量标准及要求,再由实践教学督导员进行全程监督检查,除了要检查实践教学的完成情况外,还要重点检查教学质量,再结合学生评教结果,以及同本人见面,最终为指导老师进行打分评价。该评价结果将被纳入年度考核之中。

3结束语

造价工程师业绩综述范文第11篇

一、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全面发展而评价”,这一理念简约而明确地要求教师构建一种全面完善的、重过程的、重创新的教学体系,而美术评价也不例外,作为美术教师,同样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关注对学生学习目的、态度、审美意识的评价,注重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与评价。 二、评价目标 1、通过全方位动态评价,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化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评价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得到发展,并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肯定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水平以外,必须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情感的评价。 2、通过有效的评价,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加灵活,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主动性与创造性。 3、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评价方式,着力于学生的内在情感、意志、态度的激发,使得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更多的体验美术学习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评价内容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美术学科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总目标的要求,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书画特长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四、评价形式和方式 1、以过程评价方式评价:在美术创作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听听学生对自己作品的解释,尤其是对那些很特别的画,比如画面看起来显“乱”,不容易看明白画面意思和内容的时候,老师需要和他们耐心的交流,了解过程和意图,并肯定他们在创作上的大胆和创新。 2、以评语的方式评价:以口头、笔头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口头上评价外,还可以在学生创作的作品上写上“色彩美!” “造型独特!” “有创意!”“人物画得有灵气!”等书面评价。 3、以奖励贴纸的方式评价: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学星奖”、“创新奖”、“愉悦奖”、“彩虹奖”等,“学星奖”主要针对课前准备充分的、上课过程全心地投入学习的孩子而设的嘉奖,“创新奖”意在针对能标新立异的有创造性的作品而设的嘉奖,“彩虹奖”旨在奖励能较好地运用色彩的孩子等等。这一方式,孩子们非常喜欢,并能有效地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 4、以自评、互评的方式评价:学生作业完成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举办一些有趣的作品展,将学生所有的作品展示出来。让学生欣赏、比较、讨论,最后让学生把对作品的评价用语言表述出来。 5、美术成绩以平时为主,期末为辅,既要看结果,更注重看过程,提高平时的课堂效率。因此美术评价的方式分为两部分:“过程性”评价和“期末综合等级”评价。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个性特点,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美术考核成绩采用“A、B、C、D”等级评价的方式,结合平时学生的课堂表现,期末测试,给予综合成绩。 6、根据《美术标准》的要求,我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学生依照年龄分成三个年龄段,即低年级段(一二年级)、中年级段(三四年级)、高年级段(五六年级)。设置考核细则如下: ①低年级段:通过用不同工具或材料将所感,所想表现出来。 A、能使用各种线条,形状,色彩进行绘画表现。 B、表现大胆创新。 C、对材料有大致了解,能进行简单造型制作。 ②中年级:通过用不同工具或材料将所感,所想表现出来。 A、大胆的进行想象,表达自己的创意。 B、用不同的工具进行设计与制作活动。 C、运用撕、剪、刻、折、卷、粘接等基本技法进行立体、半立体纸工制作。 ③高年级:用不同工具或材料将所感所想表现出来,考核综合运用能力和创造能力。 A、用近大远小和平行透视的规律,初步表现空间关系。 B、在造型活动中运用色彩的冷暖,对比和协调的知识。 C、用不同的材质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 D、用语言和短文的形式,对自己和同学的作品进行评述。 E、与同学进行良好的合作。 六、评价工具 (一)“过程性”评价 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一方面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一方面能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效果。该评价的内容是对学生学期每堂课学习情况的评价,也有对学生整个学期学习情况的总评。评价者由学生自己、同学、老师三方面构成,评价的形式是以星星、文字等。 1、评价表具体如下: 说明(星级制:五,优秀;4和3,良好;2和1,合格;没有星星表示需继续努力)。 2、操作说明: (1)在第一堂美术课上,老师给每一位同学发一本“小画家的足迹”评价表,给学生讲清楚填写的目的和意义,指导学生填写好姓名、班级、学校、性别等项目,并保存在成长档案袋里。 (2)每次作业后,先由学生自己根据自己完成的作品特点和表现过程给予评价,并根据要求打多少。 (3)在课堂上,请同桌对自己的作品和表现也给予客观的评价,记录方法跟自评一样。 (4)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后,及时在师评一栏中给学生一个记录。期末做一个总的评价统计,纳入期末“小学美术素质报告单”的“平时作业”,并作为“综合等级”评价的依据之一。 (二)“期末综合等级”评价 美术综合评价包括绘画、手工、美术常识、设计作品,以及学生进行表演、作品的相互赠送、学习态度等方面。因此将“小画家的足迹”上的评价结果与期末考核成绩相结合,将学期的过程评价与期末的综合评价相结合,得出学生最终的学期美术综合成绩。 1、评价表如下: (采用90以上,优秀;70---89,良好;50---69,合格;49以下待合格) 2、操作说明: 在开学初对学生作出说明,美术考核成绩以平时评价为主,期末评价为辅。平时得星星数评定的总和与期末评定中所得星星数相累计得出学期综合评价成绩。 七、实行免试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美术课对孩子们的吸引力,对平时作业完成得非常认真、出色,参加区级以上比赛获奖,或者其他方面为学校赢得荣誉的学生,实行美术期末免试制,直接晋级为“优”。既能激发学生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也肯定一部分孩子的突出表现,还能激励其他孩子认识不足,完善自己。 教师在评价中利用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让学生在评价中体验成功。参照新课程标准,为我们的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并将课上内容延伸到课外,让我们的学生像雏鹰一样在广阔的天空中展翅飞翔! 注:文章内的图表及公式请以PDF格式查看

造价工程师业绩综述范文第12篇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我们在美术教学目标的制定、课型的设计、现代技术与美术课教学的整合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却忽视或忽略了对美术教学评价的研究与实践,使得美术教学评价相对滞后。加上其自身的特殊性,教师对学生的美术评价更容易步入误区。

误区一:(主观评价)教师认为美术教学评价就是教师评价,课堂上,学生作业刚完成,教师便凭主观意识给出一个等级评价(或优或合或待),打上“优”的固然高兴,但不知好在哪里,打上“待”的心里难过也不知差在何处……导致学生未能及时掌握学习信息,压抑了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长此以往造成迷惑厌学情绪。

误区二:(传统评价)教师以传统的眼光看待作品,往往以画面干净、比例适当、涂色均匀为标准,忽视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表现力。同时评价形式单一,影响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

误区三:(单一评价)教师除了只重视作业评价外,对学生期末美术成绩的评定也采用简单的“一画定成绩”的做法。即让学生临摹一幅画,然后给出一个成绩,未能很好地体现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的要求,忽视了美术评价的全面性。

基于上述,构建一种全面的、完善的、重过程、重创新的美术教学评价体系甚为重要,这也符合《新课程标准》“为学生全面发展而评价”的理念;符合省义务教育美术教学指导纲要提出的“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注意对学生学习目的、态度、审美意识的评价,注意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评价”的要求。本课题构建了“课堂——课外——期末”三者结合的评价体系,与广大美术教师共同探讨。

一、建立课堂教学的“全程式”评价。

所谓“全程式”评价,即是把教学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对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表现、构想创意、课堂作业作全面评价。

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学校教学方式,针对《标准》美术评价的多维性和多级性要求,建立“全程式”评价,可将整一堂课划分三个阶段,多次对学生的表现评价反馈。

初始阶段:(兴趣评价)美术课教学内容新、美、趣,描绘手段十分广泛,大部分客观事物都可以成为表现的对象,具有比其他造型艺术更广阔的表现题材领域。在美术课的初始阶段,高度地评价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参与热情,有助于学生将主动参与意识贯穿教学始终。如教学《三原色》一课中,学生对两种颜色调和产生第三种颜色的情景很感兴趣,很想动手调一调。教师就应该对学生的这一学习热情报以肯定,表扬并保护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动手尝试。这么一来,学生主体性体验越来越强烈,主体意识越得以增强,从而使其向教学内容的深入方向发展,反过来又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自觉性。

深入阶段:(创意评价)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已转化为创造性思维。学生是活生生的,他们的想象丰富而有童趣——想象整个世界都是童话的:太阳会笑,植物会哭,猫和老鼠是好朋友……美术课当中,特别是设计课中,学生的想象更能得以发挥。如:《设计一双新鞋子》有的学生说要设计可以照明的夜光鞋,有的要设计装上轮子的溜冰鞋,还有音乐鞋、疗伤鞋、美容鞋、鞋形房、鞋形车等等,种类繁多,五彩斑澜。又如,《我为祖国造大桥》,众多的学生除了以绘画形式表现外,还采用泥塑、折纸、搭积木的方法来造桥,令人耳目一新……这些富于幻想的创造思维,教师就应十分尊重,而必须充分肯定其具有合理、创新因素的部分,哪怕那一部分是极其细微的,也必须充分肯定,甚至有时可以“过分”肯定。

终结阶段:(结果评价)一堂课的终结阶段这里主要是作业评价阶段。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审美尺度,从作品中去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把它作为衡量好差的一个重要标准,那么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落实,创造意识才能得以增强。为探索美术作业的有效评价途径,我们把评价职责落实在师生双方。

1、确立评价标准。根据新课程标准,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理解儿童的眼高手低。不脱离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不脱离学生实际学生水平与生活经验,不从艺术性考虑,更不用成人的标准来度量学生作品。在学生参与评价时,教师要与其达成共识:

(1)、因人而异,不管是谁,不管作品的质量如何,只要参与学习就能得到肯定与表扬。

(2)、评价标准侧重于创造性与个性:内容是否有情趣、是否显示出对周围事物的留意与好奇、是否有一定的想象和个性成分。

(3)、允许大家反复尝试,作业讲评后修改,获得成功。

2、采用多种评价形式。

(1)、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的画讲讲构思及画中图例,以上述标准衡量自己,让学生学会省促进发展。

(2)、师生共评。教师选择技法、形象感、创意各有千秋的作业,让学生先评价对方的作品,将个人的审美与认知表现出来,教师在一旁因势利导:你认为他好为好?你认为他有没有创意……

(3)、作品展评。将同学的作品都展示在黑板上,优劣比较,一目了然,让全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优点。同时,将不理想的作品让学生修改,力求完美。

(4)作业批改。这一形式不能因为课堂上的讲评而简化,这样会令未能在课堂中展示作业的学生觉得得不到关注,令无力修正的学生得不到指导,教师应利用这一时机,用铅笔圈点加简短评语的方法肯定优点,指出不足,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评价。

二、建立课外活动的“全面化”评价。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美术课外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学生能在自由的空间中进行各种美术活动。根据评价的多元化、多样化特性,将学生在此间的美术活动作为评价学生的一个方面,是十分有价值的。它能追踪确定每个学生的美术活动表现,而且能准确评价学生在许多情境中的表现。要建立课外活动的全面化评价,可采取以下方式:

方式一:活动记录。评价并非是一次性的、可完成的任务,而是对每个学生在相当时期内成长、发展进行追踪的过程。活动记录即对学生的课外活动行为和美术表现作叙事式的描述,特别是课外的实践和综合性探索活动。明白学生的兴趣爱好,建立具体的活动档案,作为评价的一个指标。由于记录易受教师个人观点、情趣、品味的影响,因而采用此法要遵循下列三项准则:

1、叙述要清晰,呈现学生美术活动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评论简短贴切。

2、为每个学生建立活动档案,每天只为3-——5个学生作记录或由小组长、课代表记录。

3、每次课前与相关学生交谈,让其了解教师对他的课外活动评价,鼓励学生回应。

方式二:代表作展览。大多数专业艺术家都有代表作品,艺术家的代表作品集中体现了其艺术才能和艺术造诣。我们在课外活动中就可以开设一个美术长廊,以展示学生的代表作。这么一来,就可显示学生个人的绘画才能,证明他的进步和成长,更能以丰富的信息,准确地、系统地表现个人的成绩。

1、 途径有三条:

(1)、学生个人自选代表作品,以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挑选出能代表自己的最佳作品。

(2)、由教师根据一定的标准从学生作品中选。

(3)、由学生组成评选小组对参选作品评分。

2、代表作品展览优点:

(1)、为学生美术成绩的进步提供了十分具体的有代表的证据,鼓励学生健康发展。

(2)、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认识自信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方式三:参加比赛。参加比赛是中高段学生美术的一项重要的课外活动。现今,各级各类美术比赛征稿通知纷至踏来,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参加比赛,并将其取得的成绩也作为美术教学评价的一个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美术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健全了教学评价的机制。

三、建立期末成绩的综合性评定。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明确说明:学校美术教学目的是“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浅显的美术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造型技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形象记忆力、想象力与创造力”,现行的美术课本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划分成绘画、工艺、欣赏三个部分,从整体上发挥合力,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新标准》也把美术评价分成“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加以描述。由此可见,在期末美术成绩的评定中,假如教师单凭主观印象或一次绘画考试而确定学生的成绩,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教学中应改进学生期末美术成绩的评定方法,建立综合性的评价方式。

根据《大纲》和〈〈标准〉〉的要求,我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学生依照年龄分成三个年级段,即低年级(一二年级)、中年级(三四年级)、高年级(五六年级)。然后结合本校的实际,从“基础知识”、“造型表现”、“想象创新”、“欣赏评述”四个方面总结评价学生成绩。以平时成绩为主,期末测试为辅的评价方法,按基础知识(10%)、造型表现(20%)、想象创新(30%)、欣赏评述(10%)、平时成绩(30%)的累计分综合评价整体美术素质。

1、基础知识

美术基础知识的传授是系统地、循序渐进地进行的,低年级学生由于理解能力差,感知觉比较笼统,也不精。因此低年级学生的基础知识评价以学生是否认识大自然中基本色彩,是否理解用基本形概括和表现物象的造型方法;是否能在观察自然中感受美;是否了解单独纹样和二方连续的知识为依据。使基础知识的难度降低,学生能保持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对相对枯燥的、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没有畏惧心理,以利下一步学习。

相对低年级来说,中年级学生有了一定清晰的感知觉,但不精确,有意注意开始占优势。思维特点是从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基础知识的评价应以:是否了解掌握浅显的色彩知识;是否了解点、线、面的运用,并能写生;是否从中感受到韵律和节奏的美感以及生活之美、现实之美;是否了解并掌握了四方连续知识为依据。可采用试卷形式考查,如对第八册的基础知识可出以下试题:

1、在十二色轮中,( )是暖色,( )是冷色。

2、画朝霞应用( )色,画月夜应用( )色。

3、( )叫透视现象。透视现象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是( )。

4、(

)叫构图。绘画构图的首要问题是处理好( )关系。

高年级学生的感知力、理解力都有所提高和发展,对“时、空”观念也比较明确,理解记忆、抽象思维有一定的水平,有意注意占优势,并且能长久保持,兴趣稳定,模仿力创造力得到提高。考察评价以:是否能掌握浅显的造型知识和美感规律;是否理解“节奏美感”;是否了解认识中国画的常用工具、画家、作品及基本表现方法;是否掌握了传统与现代设计基础知识为依据。

造价工程师业绩综述范文第13篇

一、《综合日语》课授课现状

《综合日语》课是大学日语专业的一门几乎贯穿大学4年,学时最多的一门主干课程。有的学校将其分为基础日语、高级日语或是叫精读课,其性质是一样的。这门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的一门课程。但目前传统的授课方法存在一定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教师是课堂的主体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注重知识的灌输,课堂教学时间基本由教师占有。这样就造成学生缺乏应有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甚至出现有的学生上课睡大觉的现象。同时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不会应用,只是机械地记住老师课堂讲的内容,不能将所学知识很好地消化、吸收,从而学有所用。

2.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主要以听教师的讲授为主

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学到的语言知识往往是生硬、表面的,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也得不到发挥,学习效果不理想。反映在学生日语能力测试中的听力分数很低,阅读分数也不理想。另外,学生在就职面试时候,口语表达能力欠缺,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从而影响学生的就业。要改变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当中,教师应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要实现教师以学生为本,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将“做中学”理念引入到《综合日语》课教学,将使日语专业教学模式有一个新的变革。

3.应试教育对本来的日语教学形成强烈冲击

语言教学如以应试为目的,必将失去其语言教育的意义。目前的日语教学太多的功利性是应试教育的恶果,已经失去了日语教育原本的内涵。所以,对现有的《综合日语》课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是时展的需要,也是今后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趋势。

二、引入做中学理念的《综合日语》课新授课模式

“做中学”理念下的《综合日语》课教学模式改革已经在大连科技学院日语专业2012级两个班级当中进行了实践。具体做法如下:

1.利用项目式教学法

所谓项目教学法,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具体做法就是,通过事先将每一课分成若干个项目,然后让学生分组找到解决各个项目问题的方法,来完成课堂教学。综合日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词汇、语法以及理解文章的内容,进而让学生了解日本文化。我们一改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确定每个小组的负责人,负责人负责发言,并且这个负责人是动态的,实行轮流制。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比如A小组负责词汇的搜集、解释,B小组负责语法的整理、归纳,C小组负责文章内容的理解,D小组负责相关日本文化知识的搜集整理。学生搜集相关知识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每次上课,根据课堂教学任务,让学生模仿老师将负责的项目讲解给大家听,然后由老师就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通过项目式教学,大多数学生对词汇掌握产生了兴趣,对语法学习也不再抵触,并且能够很好地掌握语法用法,增强了日语能力测试的应试能力。另外由于是小组合作式项目教学,同时也促进了小组成员间的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而这种团队精神正是学生毕业走向社会所需要的宝贵财富。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结合《综合日语》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教给学生研究的方法,给学生布置课题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探究,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学生根据调查结果做汇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提升理论认识水平。

教学手段方面则多采用多媒体教室和网络进行互动式的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室,可以适当播放日语短剧等,让学生对所听、所看内容进行复述,从而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另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90后大学生从小就是在电视、电脑等现代媒体的熏陶下成长的,他们实际上都是一些“视觉性”的学生,所以多媒体能更加促进他们的学习,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3.创造条件,营造丰富多彩的日语教学环境,结合专业特征,培养学生的日语应用能力

利用教材中的知识点和文章背景,适当补充一些日语故事、日语笑话、日本的风土人情、日语背景等知识,使枯燥的日语学习变得生动而有活力,逐渐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4.充分利用课堂和业余时间,积极开展各种日语交 际活动,调动学生学习日语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例如:《综合日语》课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故事角色表演,安排学生日语值日报告,布置学生写日语日记,用日语讲述校园生活、兴趣爱好,开展日语园地、日语论坛、日语角、办日语报纸杂志等活动,并可以邀请外教参加到这些活动当中,增加活动的丰富性,让学生进入到学习日语的状态,从而树立学生学习日语的信心,培养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

三、“做中学”理念下的《综合日语》课评价体系改革

对于如何在新的日语专业教学模式下评价学习者,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以往的外语专业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主要是依靠期末(有的有期中)考试,这就造成了学习者忽视学习过程,往往采取突击复习的方式来面对考试,这也是造成学习者外语应用能力低下的原因之一。因此,引入CDIO理念下的学业评价方法,也就是分阶段按项目的内容、进度进行评价是非常必要的。

自本课题立项以来,项目组成员以《综合日语》课为中心积极探索,实施了如下的评价方法。

缩减了期末考试所占的比例,由原来的70%缩减到50%,而平时的成绩占50%。平时成绩与“做中学、做中教”理念下的项目式教学法是相匹配的。即将学生的每次课根据自己分配到的任务所进行的发表进行评价。具体的评价方法也不是单纯的老师评价,而是采取班级同学集体打分、小组打分和老师打分的方法进行综合测评。记录下每次课的成绩,然后在期末根据每次课的成绩加权算出平均成绩,即为本学期的平时成绩。这种做法可以充分地调动发言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调动听的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调动小组学生准备任务的积极性。

另外期末考试也进行了改革,改变了以往一卷定终身的现象。考试形式由完全的笔答改为笔答和会话考试相结合的形式。笔答占30%,口语考试占20%。口语考试形式是让学生抽签来选择演讲题目进行简短演讲,然后以抽签的形式再来选择两人进行对话。由老师根据学生这两项的表现,进行打分。最后结合试卷成绩,综合给出学生本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

这与以往的传统的考核方法相比,更加注重过程性的考核,从而淡化期末考试对总体学习成绩的影响,有助于让学生重视平时的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并且在期末考试当中增加了口语考试内容,能使学生更加重视日语口语的训练,提高口语表达水平的同时,对学生的听力提高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四、结 语

课题组成员根据这一基本构思,通过课堂教学反复实践,不断总结,使之形成了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综合日语》课教学模式。主要解决了如下问题:首先,教师的作用由“主讲”变为“导演”;其次,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第三,项目式教学将课上课下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了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实施一年的项目式教学和阶段性评价,学生的日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由以前的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的探索式学习,大大地提高了学生日语的应用能力。

但是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此项改革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有个别主动性较差的学生依赖于其他同学,自己不主动去查找、归纳、总结自己承担的项目,而是采用投机取巧的形式让他人代劳。二是在实施过程性评价过程中,发现打分存在很多主观因素。三是在期末考试当中的会话考试同样存在打分不客观现象。另外通过这样的改革,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普遍增强了,但是学生对语法的掌握出现了忽视现象。四是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五是采取这种新授课模式发现同样一课的内容,所花费的时间比传统的授课方法要多,容易出现完不成课堂教学任务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赵祥麟.杜威教育论著选[M].王承绪(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2] 梁茂成,李文中,许家金.语料库应用教程[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3] 杨泓.“做中学”教育理念下的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导论课教学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2,(9).

[4] 叶绿青.杜威的从“做中学”与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5).

[5] 王丽君.CDIO教育理念下的项目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3,(3).

造价工程师业绩综述范文第14篇

[关键词]过程性评价;天然药物化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R9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6)03(a)-0131-04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学生的学习成绩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参考平时成绩如考勤、提问、实验报告等教学环节的考核共同形成或者仅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指标[1]。以第一方式为考核指标的不同课程,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之比多为7∶3或8∶2[2]。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评价一个学生能力的高低,仍多以终结性考核成绩为主[3-4]。这种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课堂上主要以教师为主体讲授课程,学生被动听讲,没有参与到知识的教授中,无法主动探究知识点的来龙去脉,易造成学生突击应考,临时记忆,只关注结果,对于有的学生来讲,学习成为一种短期行为,临近期末考试,很多学校图书馆均出现凌晨排队,甚至是学生通宵熬夜背书的现象[5-7]。作为终结性评价的对立面,过程性评价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需求。过程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学习的各类信息加以即时、动态的解释,以揭示、判断和生成教学价值的活动。从评价的价值取向来看,过程性评价是以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促进个体生命发展为目的的评价活动;从评价对象看,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构建、能力发展、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策略运用以及情感态度形成等过程性因素都应纳入评价的范围;从评价效果来看,过程性评价既要实现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学习方式、学习效果的优化,也要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与教学方式的改进,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过程性评价改变了教师为主要授课主体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挖掘学生学习潜力,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可持续性评价,具有内容全面、反馈及时等优点[8-10]。从2010年起,作者一直对本科教学模式进行研究[11-12],已经在河南大学的中药学专业构建了“产学研”互动模式[13-16],并尝试对天然药物化学这一高等医药院校药学专业的必修课进行了过程性评价体系模式的探索。为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适应药学领域发展的需求,根据天然药物化学的学科特点,作者采用了以下几项措施进行过程性评价的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评价指标体系的组成

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成绩评价分为过程性成绩、终结性成绩和平时成绩3部分,总成绩按照过程性成绩∶终结性成绩∶平时成绩(6∶3∶1)的比例进行分配。过程性成绩评价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的成绩评价;终结性成绩指的是在活动后为判断其效果而进行的成绩评价;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考勤。过程性成绩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及时了解给定的学习任务被掌握的程度,帮助学生和老师把注意力集中在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方面,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过程性成绩评价的指标分为课堂提问(10%)、角色转换(30%)、实验与实践成绩(20%)、课堂测试(20%)和互动教学(20%)。

2应用

2.1对象河南大学2007级、2008级、2009级、2010级、2011级和2012级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学时数为54学时的理论教学。2.2应用2.2.1过程性成绩2.2.1.1课堂提问每节课前回顾上次课的内容,对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对5~7名学生进行快速问答,用时在5~7min,根据同学回答的情况判断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重点复习,再次加深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在讲述新课内容时,针对本次课教授内容涉及已经学过课程知识点对3~5名学生进行提问,并引导学生将二者知识点融汇贯通。回答结果作为学生的课堂问答成绩,分为A、B两档记册。成绩评分等级为A,即能掌握知识点,思路清晰,语言流畅,不扣分;为B则未掌握知识点,扣1分。该项成绩低于5分的按不及格处理。课堂提问是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也是引导学生将每门课程中相通知识点融会贯通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专业思维方式的提高,改变了学生单纯听课的模式,让他们在课堂上随时保持着学习的压力,集中精力跟随教师的知识点进行思考,将以往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思维,强化了教学效果。2.2.1.2角色转换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每节课程的重要知识点,整理成若干个问题,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过程。要求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综合分析后整理成自己的认识,制作成PPT,并鼓励学生走上讲台与其他同学共同分享自己的认知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推动学生对专业知识需求及创新意识。依据以上目的,教师组织设计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天然药物化学专题讨论,按照班级人数分成平均6人一组,平均每班设置6~8组,并给出6~8个主题,每个月第一次课程时在网络教学平台给出本月课程讨论题目,设置限时5min。每组1名主讲学生,教师和其他同学共同“听课”、“评课”。角色互换是一种高级的学习活动,学生需要预习、查阅文献、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必要的领域前沿阅读,同时主讲的学生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概括能力和规范的表达能力。在“备课”的过程中学习文献查阅技巧,培养协作沟通能力,经历由感性到理性,由已知到未知,能逐步将知识内化为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前期课堂实践证明,这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巩固深化,也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从而发展学生的智能,使其充分感受到探索和成功的乐趣,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我们利用每次课最后10min,每学期共18周,足够保证每个同学有5min的锻炼机会。课堂讲授根据每组学生讲授的条理性、正确性及其表达能力,自评和组间互评相结合,最终成绩由教师评价(80%)和学生互评(20%)组成。2.2.1.3实验或实践成绩天然药物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主要是运用现代科技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和探索天然药物中所含有各类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精制纯化、鉴定检识、操作技术及实际方法的运用,是中药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必修课[17]。实验教学对巩固和加深理解天然药物化学的理论知识,加强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也是继承和弘扬祖国医药学事业、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实践基础[18]。在突出基本理论、基本操作的基础上选择实验内容,满足学生对理论课所学知识进行实验探究的需求;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实验课成绩主要依据是实验课堂考勤(20%)、实验操作规范性程度(30%),实验报告(50%),总评计入期终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课成绩。2.2.1.4课堂测试每学期设计4次随堂即时检测,每次3题,题型为论述分析、实验设计等综合性题目,测试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能力和掌握程度。测试中,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能力,任选其中1题进行测试,限时30min。通过测试,可真实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的偏差,以便教师及时查漏补缺,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2.2.1.5互动测评建立天然产物贴吧,师生可在开放的网络空间对自己课堂上的疑惑、问题、综合知识和教师授课方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并通过贴吧及时公布课程讨论、复习要点、文献传递和授课改进,要求学生随时通过手机浏览贴吧,参与问题的答疑,及时提交贴吧上的作业。根据学生的互动频率和参与课题讨论的积极性来给予一定的分数。2.2.2终结性成绩天然药物化学课程卷面考核方式服务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采取多题量选答模式。涵盖学科发展的前沿、社会关注的学科要闻、科学论坛上的学科热点[19-21]。无需设标准答案和唯一结论。教师评判时,不以结论为标准,而是从学生提出的论点和自我陈述中分析评价其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充分肯定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答案。这种考核方式促使学生主动收集资料,积极思考问题,有效检查学生的记忆能力、联想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评价能力。比如“论述银杏叶提取物事件的经济、技术和市场影响因素,药学研究人员如何看待此事件(从专业层次分析,不要网络搜索)”、“如何解决红豆杉资源与紫杉醇需求的矛盾(从市场需求和生物技术领域分析讨论)”、“从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看我国天然药物化学科学的发展”等与天然药物化学知识点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在终结性考试中出现,其考核的目的也是过程性评价中分析解决问题,专业思维、归纳总结和专业判断能力的综合体现。2.2.3平时成绩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参与理论课程的各个学习环节,平时成绩以考勤结果作为指标,无故缺勤者,每缺勤1次扣2分,3次及以上缺勤按不及格处理,缺勤5次及以上者取消考试资格。

3结果

从2010年开始,笔者不断地完善天然药物化学过程性评价内容和方式,在河南大学中药学专业连续试运行了5届学生,通过网络互动、课间咨询、期末总结报告和参与过程性评价学生的自我陈述,过程性成绩的评价模式不仅增加了知识点的涵盖面,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由原先的被动接受变为现在的主动思考、主动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乐于被学生认可。由于教学过程的一个又一个环节,改变了以往学生听课的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散漫和重点不突出等缺陷,同时在此过程中,授课教师可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学生在讲解的过程中提出的一些问题引导教师进一步查阅资料,将学科前沿的情况在授课过程中有所渗透,以达到“教学相长”。

4问题

造价工程师业绩综述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模糊综合评价分析法 绩效评价

一、高校留学归国人员绩效评价的意义

科学而合理的高校留学归国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可以全面了解高校留学归国人员的工作状况和各个教师的优缺点,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改进,以此调动高校留学归国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有利于我国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高校优质资源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二、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分析法

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

2.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可分为一级模型和多级模型。有些因素之间是并列关系,有些因素彼此之间是因果关系,即这些因素间具有不同的层次级别,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对于这种情况,如果仍应用一级模型,就会遇到以下难以解决的问题:权重难以细致分配,由于权重总值要满足归一化要求,这样每一因素所分得的权重必然很小,如果采用主要因素突出型算子,微小的权数将会使相应的单因素评价失去意义。同时,不同层次的因素放到同一层次划分权重,会使评价结果很不合理。

在高校留学归国教师绩效考核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中,由于要考虑的评价指标很多,各指标之间还有层次之分,因此可以先对三个子系统分别做出模糊综合评价,然后再用各子系统的评价结论去综合评价高校教师绩效的现状水平,所以要建立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三、模糊综合评价分析法在高校留学归国教师绩效评价分析中的应用

首先,通过阅读国内外大量文献,对现有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制的分析,以及和有关方面的专家进行交流,利用德尔菲法对专家进行咨询和发放调查问卷,最终得到的高校留学归国教师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通过给不同的专家发放调查表,然后对调查表进行统计,对各个专家给出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取算术平均值),其中所选专家为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科技学院、重庆后勤工程学院、重庆理工大学等学校的副教授及以上级别的教师,构造第一层次的判断矩阵如下:

(3.1)

按照层次分析法的权重确定步骤,可确定一级指标权重如表2:

然后利用所求数据进行一致性检验,当时,矩阵的最大特征值为,由公式,可得,,虽然严格来说不满足数据一致性要求,但数据的差别程度是可以接受的。

某教师的绩效评分表如表4所示,其中样本数为40。

首先,计算教学水平,得到教学水平指标的模糊判断矩阵,

(3.2)

由上述计算可得,,由可得教学水平指标对评语集的隶属向量:

(3.3)

同样方法可得:

科研水平指标对评语集的隶属向量:

(3.4)

学科建设指标对评语集的隶属向量:

(3.5)

管理工作指标对评语集的隶属向量:

(3.6)

社会服务指标对评语集的隶属向量:

(3.7)

然后计算综合评价,目标层对评语集的隶属向量

(3.8)

最后求出综合评价,取分数集为,对应于评语集的,利用向量乘积计算出最终测评结果,该老师的绩效考核综合评分为

(3.9)

各指标层的综合评分为如表5所示:

表5 各指标综合评分

由计算结果可知,该教师绩效考核结果属于很好的隶属度为0.5308,隶属于较好的隶属度为0.1814,隶属于一般的隶属度为0.1520,隶属于较差的隶属度为0.0855,隶属于很差的隶属度为0.0503。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该教师的绩效考核结果为较好,其综合评分为4.0568。

在准则层上,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我们认为该教师的教学水平较好,科研水平很好,学科建设很好,管理业绩较好,社会服务很好。在准则层的综合评分上,该老师的科研水平获得最高分,为4.2845分。其它指标从高到低依次为社会服务、学科建设、教学水平、管理业绩。从综合指标来看,该老师管理业绩有待提高,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达到更高的绩效目标,为学校做出更大的贡献。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得到的高校留学归国教师绩效评价模型,可以为高校留学归国教师的绩效考核提供一定的标准,也为教师本身清楚认识自己各个方面的水平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