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体育运动的价值范文

体育运动的价值范文

体育运动的价值

体育运动的价值范文第1篇

关 键 词:学校体育;大学生;体育价值观;阳光体育运动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3)03-0065-04

大学生能否主动积极参与阳光体育运动与其体育价值观密切相关,而阳光体育运动能否在高校有效推进,必须厘清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通过对广州地区7所高校大学生进行研究,结合大学生群体特征并将大学生体育价值观运用到探讨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相互影响,分析相互间的关系,解决具体矛盾冲突,促进和谐的发展,是大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自觉主动而积极持久的关键,也是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更具生命力的根本。

1 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与阳光体育运动

1)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内涵及对促进阳光体育运动发展的意义。

体育价值观是人作为主体对体育这一事物的主观反映与评价,决定着个体的体育认识与行为。大学生青年性特质决定了该群体思想活跃开放,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不愿被束缚在传统的价值观念的框架内,而是更注重建立一个以纯粹的自我需要为基础的价值原点,并在此基础上反映出各种体育价值趋向[1]。作为体育价值主体的大学生,也必然会以大学生的群体特质去认识作为价值客体的体育属性以及体育在满足自身需要的程度。根据新时期体育对大学生的意义进行分析归纳,大学生体育价值观是一个以自我需要为价值原点,并在此基础上细化出体育的教育价值观、体育的健康价值观、体育的休闲娱乐价值观、体育的竞争价值观、体育的道德价值观,共同影响着大学生的体育行为。对于大学生个体认识并参与阳光体育运动而言,其体育价值观是内因,决定着大学生个体认识并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态度,大学生正向的积极态度能有效地推动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的发展,反之则起消极阻碍效应。因此,通过研究大学生体育价值观,能深入了解大学生的体育需求,能了解大学生对体育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找准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主流,对进一步完善与发展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与形式具有积极意义。

2)阳光体育运动内涵及对促进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发展的意义。

体育具有丰富人们文化生活,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发展需要的作用[2],阳光体育运动正积极契合着大学生的发展诉求。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当前国家对大学生的体育价值导向,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全体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突破口,其核心是号召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健康理念,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享受运动的快乐。同时,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高等学校加强体育课程管理,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使每个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1小时,每周至少参加3次课外体育锻炼,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至少掌握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3]。阳光体育运动体现了对大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要求,具有导向性、理想性的特点。阳光体育运动对于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而言是外因,它在导向和理想的层面正视了大学生的体育需要,具体而言是正视了大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的教育、健康、休闲娱乐、竞争、道德方面的需求,强调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自觉性,对于大学生科学的体育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积极、正向的推动作用。

2 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与阳光体育运动发展的关系

1)阳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体育教育价值观的促进。

阳光体育运动语境下体育的教育属性反映出更丰富的内涵。调查显示,90.7%的受访大学生赞成“每个大学生应至少掌握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这有利于今后的工作和生活”的判断,“不赞成”、“说不清”的选项比例分别只占3.4%、5.9%,凸显了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体育运动技能的学习掌握与日常运用对个人未来发展的积极意义,其正向的认知,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目标要求高度吻合。85.2%的受访大学生认同“体育活动中的竞争、勇敢、坚毅、服从等特征,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个性”的判断,回答“不赞成”、“说不清”的分别只占6.8%、8.0%,说明大学生对体育、对人的个性教育和影响的正向意义具有较高的认同率。大学生所表现出对体育教育价值高度正向认同的倾向,并不一定出于理性的自觉,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所受的教育,包括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体现出当前阳光体育运动中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理念的指向在高校得到较好的贯彻。

当代大学生的体育活动形式更为丰富,无论是专业的竞技比赛,还是趣味运动会,都是教育大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4]。学校体育对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不仅仅是因为大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更重要的是大学阶段是其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关注自身成长,大学生在学校这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形成了越来越注重通过教育达成“自我设计”、“自我实现”的要求,对体育的教育属性的认知已纳入了个体的价值观体系当中,大学生对体育在人的个性的发展、意志的培养、终身体育运动技能的形成的高度认同与积极需求,凸显出大学生对体育教育价值的正向理解,体现了当前阳光体育运动对于大学生重要的教育意义。

2)阳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体育健康价值观的促进。

健康第一的理念、科学的健康观念,受到大学生的高度认可,包括心理的、社会适应的而不仅仅是身体的全方位的健康观念体现出大学生对健康的正确理解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受访大学生在回答“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与“加入学校或校外体育社团、协会或俱乐部的主要目的”时,“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选项均排在首位,高达92.9%的受访大学生赞成“体育应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赞成”、“说不清”的选项分别只有0.8%、6.3%。就传统意义而言,参加体育活动主要就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观念仍然根植于大学生心中,从提高自身体质健康需要的角度出发,作为体育价值的判断与目标,这也很容易在大学生日常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中看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是阳光体育运动倡导的重要理念与行为指引,受到90.6%受访大学生的高度认同,“不赞成”、“说不清”的选项比例分别只有2.5%、6.9%。72.3%的受访大学生不赞成“只要身体没病,就是健康”的提法,“赞成”、“说不清”的选项分别只占10.4%、17.3%。

身处社会转型和价值观念深刻变革时期的大学生是一个高度追求自我价值、处于高压力状态的群体,坚信健康的身心意味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是未来事业成功的保证。通过体育促进身心健康构成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动力基础,直接决定着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发展与走向,是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现实指标,表明了大学生体育的健康价值观念的主流认知与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国家体育价值观导向的高度契合,两者有着共同的指向。

3)阳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体育的休闲娱乐价值观的促进。

大学生对体育的休闲娱乐价值的积极认同,凸显出大学生通过体育追求幸福生活的理想,这与阳光体育运动提出的“走向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热爱体育、崇尚运动、感受快乐”的理念一致,并为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入实施铺就坦途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受访大学生在回答“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和“加入学校或校外体育社团、协会或俱乐部的主要目的”时,“休闲娱乐”选项加权得分均排在第2位;无论是“体育观赏”还是“体育参与”,分别有93%、86.4%的受访大学生认为“能从中感受到快乐”。不容置疑的是,休闲娱乐已成为大学生通过体育所追求的重要价值。

很多大学生认为,通过参与体育,扩大了自己的“关系网”,在与有共同体育爱好的同学、朋友的交往中有利于缓解压力、消除烦恼,感觉到更多的快乐,精神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和充实。当前和谐社会理念的渗透,大学生更加关注和谐体育行为的选择,休闲的、娱乐的体育内容与形式更能满足大学生对和谐生活的向往与理解。丰富多彩、紧张刺激的深受大学生喜爱的体育参与、体育欣赏,使大学生闲暇生活变得充实生动,精神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和充实。

4)阳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体育竞争价值观的促进。

“学校要始终坚持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是阳光体育运动的具体要求,与赞赏竞争、敢于竞争的现代社会普遍价值观相吻合。80.5%的受访大学生赞成“体育比赛规则是社会规范的缩影”,而“不赞成”、“说不清”的选项分别只有13.2%、6.3%,说明大学生大体上认可体育竞争具备有利于个人更好地适应社会的价值,对体育比赛规则的遵守是社会规范习得的有效途径。受现实社会的影响,大学生对未来参与社会竞争的残酷已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和准备,逐步具备一定的竞争意识、规范意识,也越来越感悟到培养竞争意识、规范意识的最好途径之一是参加体育比赛。积极面对包括体育竞赛在内的各种竞争,正确对待胜负,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接受与肯定。

但不可否认,当前的大学生毕竟接受了长期的传统教育与世俗影响,在进取与竞争方面还或多或少地固守着传统的价值观念,传统的中庸处世价值准则在大学生当中的存在仍较为普遍,回避竞争、羞言胜负、不当出头鸟的价值取向在大学生体育竞赛中并不少见,这在调查中可体现。在对“体育竞赛是和平时期的战争”的话语判断中,“不赞成”、“说不清”的选项分别达31.5%、19.0%;在“参加体育竞赛时,你对胜负的重视程度”的回答上,也有39.2%、9.2% 的受访大学生回答“一般”、“不在意”。

现代精神是勇于竞争的精神,商品经济就是竞争的经济。竞争是体育的外在表现形式,源自对日常生活中竞争现象的模仿,体育的各种规则也便是体育场上的“道德”和“法律”[5]。与此相对应的是,置身于校园里的大学生,并非一个单向封闭的群体,随着身心的进一步完善,其思维、行为的触角已延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在阳光体育运动的普照下,通过参与体育竞技,体验体育竞争,享受获胜快乐,体会失败感悟,能使大学生对体育竞争的价值追求越来越稳固,进而加强自身对阳光体育运动内涵的深入理解。

5)阳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体育道德价值观的促进。

关注公平、遵章守法、追求和谐,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同时也是“营造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体育文化”的阳光体育运动目标当中的内涵。阳光体育运动强调了体育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符合青少年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97.9%的受访大学生赞成“大学生在校期间享有参与体育锻炼的权利”,“不赞成”、“说不清”选项只占0.1%、2.0%,而赞成“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尽参与体育锻炼的义务”的受访大学生却只有54.5%,“不赞成”、“说不清”的选项却分别高达16.7%、28.8%,体现出比例不低的部分大学生只注重参与体育的权利而漠视参与体育的责任和义务。

权利和义务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大学生注重参与体育的权利值得肯定,大学生以强烈的主体意识伸张自己参与体育锻炼的权利,将个体体育行为与实际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为自主参与阳光体育运动,进而有效实现强身健体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占比例不低的大学生弱化了参与体育锻炼的责任与义务,割裂了权利与义务的联系与统一,而弱化参与体育的义务,与阳光体育运动号召的大学生应积极自主参与体育的价值导向相悖。

然而在大学生对待体育道德行为的一些评价中,也可看到模糊甚至矛盾的选择。受访大学生在回答“对体育竞技的欺诈、不尊重对手等不道德现象的态度”时,“反感”选项占85.1%,“理解”、“欣赏”选项分别只占9.8%、5.1%,而在“竞赛中为选择对手而故意输球是正常的”的判断中,却只有58.5%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不赞成”,而“赞成”、“说不清”选项分别占23.8%和17.7%的较高比例,表明了大学生整体上具备了很强的批判体育竞技过程中的欺诈、不尊重对手等不道德现象的权利意识,但对体育竞技中利己、取巧的价值评价中存在着较明显的模糊态度,在理智与欲望选择中容易缺失恪守体育道德规范的责任与义务。大学生个体差异性决定了体育道德价值评价的不同,大学生对各种复杂的体育现象特别是竞技体育的道德现象并无太深刻的体验,当前也缺乏对大学生进行各种体育道德问题评价标准的具体教育渠道。

3 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科学发展

阳光体育运动推行已5年,实施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阳光体育运动的科学发展不应仅是组织措施、制度规定、内容手段、场馆设备等的保障,还应该有对大学生体育需求的关注、有对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研究。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阳光体育运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阳光体育运动的科学发展,就是要从大学生的体育需求出发,以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为基点,反思阳光体育运动本身及实施过程,进一步丰富阳光体育运动内涵建设及外在保障,以全面发展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科学发展,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健全阳光体育运动的组织形式。大学生体育价值观趋于稳定,阳光体育运动的科学发展必然要不断健全实施制度,扩大有序的体育组织,不断改进体育活动的环境和条件,保障大学生享有广泛的体育参与的权利,激发大学生体育参与的责任。其次是丰富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和方法。大学生的体育需求不仅凸显出对身体健康需要的满足,还强调对精神文化需要的追求,更体现出对时尚、享受和发展的向往,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方法必然要在满足大学生体育基本需求的同时,紧密结合国内外体育发展潮流,从内容方法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以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需要。再次是完善阳光体育运动的监督评价。阳光体育运动的实践主体是大学生,大学生自主意识强烈,通过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大学生自主监督、自主评价,形成由大学生自主参与维护阳光体育运动全过程的良性机制,以完善阳光体育运动的监督评价。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价值观念,以人为本是其核心的价值取向。从人性化的角度来看,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落实“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6]。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为阳光体育运动提出了现实发展的方向性要求,关注大学生的体育需要,研究大学生的体育价值观,科学地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 结论

1)在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体育的教育价值观体现出当前体育对大学生强烈的教育意义;体育的健康价值观表现出体育对促进身心健康的向往仍然是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主流;体育的休闲娱乐价值观凸显出大学生通过体育追求幸福生活的理想;体育的竞争价值观折射出大学生大体上认可体育竞争是向社会适应过渡的有效习得;体育的道德价值观在大学生当中反映得较为重权轻责。

2)当前阳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具有明显的正向效应,但应加强对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中负向因素的转变,使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主流与阳光体育运动的导向作用更加吻合。

3)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应成为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深入推进的着眼点,积极引导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与不断完善阳光体育运动,是促进和谐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苏颂兴,胡振平. 分化与整合――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65.

[2] 苗治文,秦椿林. 当代中国体育的价值观[J]. 体育文化导刊,2005(5):22-24.

[3]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 关于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Z]. 教体艺[2006]6号,2006.

[4] 黄晓波. 培育大学生体育精神的现实意义及途径[J].体育学刊,2012,19(1):82-85.

体育运动的价值范文第2篇

摘 要 休闲体育运动作为社会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和价值很多,参加休闲体育运动可以感受大自然、放松心情、锻炼身体、有利健康,休闲体育运动还能增进世界上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休闲体育运动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也应该大力发展休闲体育运动。本文对休闲体育运动的价值进行综述,并对该运动项目更好的开展提出了自己的一点建议,以期为该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休闲体育运动 价值 开展

所谓休闲体育运动,它是指人们在空余时间以提高身心健康,丰富和创造生活情趣,完善自我为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是休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1]。休闲体育运动有别与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休闲体育运动具有自由性、随意性、趣味性、主动性等一系列的特点,长期参加休闲体育运动活动有利身心健康、防疾治病,同时,休闲体育运动还有提高文化素养、丰富生活内容与加强人际关系的作用[2]。

一、休闲体育运动的内容与类型

休闲体育运动包括很多内容,它涵盖了一些竞技项目和某些娱乐项目,而休闲体育运动的分类也没有固定的分法,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攀爬类,包括:徒手攀岩、登山、徒步野营之类;第二类,水上项目,包括:帆板、冲浪、滑雪等项目;第三类,球类项目,包括: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棒球等;第四类,民间传统项目,包括:钓鱼、打太极、民间舞蹈、八段锦、气功、踢毽子、荡秋千、跷跷板等很多项目[3]。

二、休闲体育运动的价值

(一)休闲体育运动有助于身体健康

经常参与休闲体育运动可以有效的提高人体机能,经常参加休闲体育运动的脑力工作者,会在工作中更有积极性,也更有助于取得更好的成绩,经常参加休闲运动对提高个人免疫系统的能力,增强人体对致病因素的抵抗力有明显的提高[4]。经常参加休闲体育运动,对人体的各大系统的功能、结构都有良好的增进能力:参加休闲体育运动活动能够使衰老减慢,一定程度的保持肌肉力量,还可以进行减肥,提高心血管系统的能力。

(二)休闲体育运动可以愉悦身心

参加休闲体育运动不仅可以使人身心愉悦,也能满足人们对各方各面的需求:在精神上面,休闲体育运动不仅可以满足一些得不到的精神需求满足,从中得到自我发展的满足。同样道理,休闲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参加休闲体育运动能丰富生活,使得空余的生活实践更加丰富多彩。其次,经常参加休闲体育运动的人可以明显减轻工作、学习和工作的压力,使得人感到快乐、轻松和愉悦,使得生活更充实。休闲体育运动还是消除孤独寂寞,增进相互情感交流。例如:开展类似徒步攀岩、滑雪、野营、登山等类型的休闲体育运动项目很多都是远离城市亲近大自然的活动,这些项目多为团体性活动,经常开展这些项目使得使人们重返大自然,与大自然联系起来,从而感受到团队合作、征服自然的快乐。

(三)休闲体育运动提高文化的传播

中国的民俗传统体育活动,如放风筝、舞狮、荡秋千、赛龙舟、太极拳等,这些传统活动是一种很好的休闲体育运动。其中,类似舞狮子、赛龙舟这些项目,都能让大家更好的团结协作,从而使人更加容易沟通、交流。而太极拳、武术等民族传统项目不仅很有娱乐性,而且还有很多哲理深入其中,大家参与这种休闲体育运动不仅能锻炼身体,同时还促进了共同的文化交流,充实了闲余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舞狮子、放风筝、荡秋千、龙舟赛、太极拳等,这些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化活动,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象征,目前世界各地都在广泛的传播。

三、结论与建议

休闲体育运动能提高社会的和谐程度,并且能够在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我们十分必要努力发展休闲体育运动,使得更多的人融入到休闲体育活动中来,从而提高全民休闲运动的意识,增进广大群众各项素质的提高。国内休闲体育运动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还是有不够的地方。针对怎样更好的发展这项运动,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升休闲体育的良好理念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体育知识讲座等广大群众传递休闲体育信息。传授体育健身和体育卫生保健知识、鼓励、引导大众参与丰富多彩的休闲体育活动。促使广大群众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体育生活方式和体育价值观念,进而积极投身到健康、文明、科学的休闲体育活动中来。

(二)提高休闲体育的氛围,提高休闲体育参与程度

积极营造浓厚的休闲体育锻炼气氛,开展有特色的休闲体育项目。并以此激发群众的休闲体育参与意识,促进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的养成,培养大家的终身体育意识。引导我国休闲体育文化活动向健康文明、快乐向上的方向发展。

(三)培养组织休闲体育人才

长期以来,高校的休闲娱乐活动及相关的教学内容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少。根据高校体育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各高校虽不同程度的增设了运动休闲的教学内容,但还是没有达到目前大学生对运动休闲的需求和身心健康的需要。因此加强对大学生休闲体育教育就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培养专门的组织休闲体育教育的人才也是非常紧迫的。

参考文献:

[1] 叶杭成.休闲体育价值研究[J].当代旅游.2011(4):244—245.

[2] 肖志民.论休闲体育与健康[J].阴山学刊.2010(9):87—89.

体育运动的价值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田径运动文化 价值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b)-0246-02

田径运动是运动之母,具有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磨练意志,促进身心发展的健康价值,本应该是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可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田径教学内容,课时安排上越来越少,甚至有些学校根本就没开设田径相关课程。是什么原因使田径教学的开展处于如此困难的境地呢? 许多学者从课程改革、教材内容等方面对其原因进行剖析,但很少学者从文化背景进行阐述。学者熊茂湘认为:“分析我国田径运动发展的制约因素,如果仅仅从一些客观方面找原因或过多的把责任归于偶发因素,不深刻剖析我们的主观心态,不从文化的角度反思,不反省自己,显然不是理性的思考。”本文从体育文化的角度对田径运动进行反思,力求为田径运动的开展有一些启示。

1 何谓“田径运动文化”

“文化”一词,迄今为止尚无定论。文化学的奠基者泰勒对“文化”下定义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苏联大百科全书》(1973年版)将文化概念作了广义与狭义之分。作为广义文化,“是社会和人民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人们进行生活和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作为狭义文化,“仅指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体育文化,是人们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过程中,为谋求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竞技性、娱乐性、教育性等手段,以身体形态变化和动作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具有运动属性的文化。田径运动文化,是指田径运动在形成、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对社会发展与人的价值观、行为方式以及与田径有关的物质表现形式影响的总和,可分为观念文化、关系文化和田径物质文化三种形式。

2 田径运动的特点

2.1 田径运动是“运动之母”

田径运动源于人类生存和生产劳动,是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协调和意志力等基本身体素质的综合体现。田径运动是各项体育运动的“源泉”。无论是球类运动的变化多端,还是体操,游泳,举重等个人实力的展现,都离不开速度,力量,柔韧这三个田径运动最基本的身体要素。

2.2 田径运动更直接体现奥运精神

在当今的竞技运动比赛场上,田径运动是设立奖牌最多,影响最大,也是人们最为关注的热点项目之一。“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在田径运动中能够得到更直接,更充分的体现,被视为奥林匹克精神的化身。百米虽短,带给人们的却是毫秒之间定乾坤的惊险与刺激;漫漫长路,马拉松将士们的脚步,向我们展示的是其钢铁般的意志。作为一项竞技体育运动,它激励着人们不断地向新的极限进行挑战,在无尽的追求中不断地突破,完善自我。

2.3 田径运动不受任何条件约束

田径运动是最易开展和普及的运动项目,受场地,器械,环境的制约较小,而且投资较少。田径运动简便实用。而且,从生物学角度讲,田径运动属于“绿色”体育运动项目。运动员在从事娱乐性较强的球类运动时,会因其运动本身的趣味性掩盖身体的过度疲劳感觉,而田径运动中相对枯燥乏味的一面则会让从事者随时感受身体内环境的机能状况。从这些意义上讲,田径运动的健身价值是其它运动项目所无法媲美的。

3 田径运动的文化内涵

3.1 田径运动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促进体育文化发展人文精神是指人类精神的外显,是人对自身命运,价值,尊严,理想需求,权益的关注,思考和追求,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集中表现。田径运动展现的是最为原始的自然之美,在人类自身进化发展的漫漫历程中,人类不断地挑战大自然,突破自己极限。可以认为,自从有了人类自身,就有了田径运动的雏形。

3.1.1 公平竞争精神

公平竞争精神一方面指不畏强者,敢于竞争,敢于胜利;另一方面倡导公开,公平,公正的行为规范。比赛成绩不完全由选手的实力决定,还要受裁判因素的影响。在各类体育比赛,田径运动可堪称为公平竞争的典范。田径比赛是在严密的组织下,按严格的规则和要求进行的。田径规则对场地,器材,分组等方面都作了具体和详细的规定,经过长期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套客观的评判体系,能够准确,公正地评判出优劣,其评价指标是以量化为主,克服了人为因素的影响。

3.1.2 顽强拼搏精神

顽强拼搏精神指运动员在比赛中敢打敢拼,为获得胜利勇敢顽强,拼搏进取的意志品质。田径运动竞赛是能力,技术和心理的较量,是非常紧张激烈的。田赛项目的成败取决于运动员瞬间的发挥,径赛运动员则是从起跑开始,就要进行全程的拼搏。

3.1.3 共同协作精神

共同协作精神,是指既要展示个人特征,个人才能,又要互相配合,团结协作,为共同的目标一致努力。田径运动主要是以个人项目参加比赛,运动员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和方法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运动水平。但个人发挥的好坏可直接影响到团体的成绩。特别是在接力赛中,个人的水平固然非常重要,但如果缺乏队员们之间的合作,是很难取得比赛的胜利。“世界田坛,谁家问鼎”,需要的是一个国家田径运动整体实力的强大,我国虽然有光芒四射的刘翔,但我们的整体实力与世界领先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3.1.4 开放创新精神

从近百年的田径运动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出,人类的创新精神渗透到了田径运动的各个方面。从田径运动技术方面来说,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出许多新的技术,如跳高技术经历了跨越式,剪式,滚式,俯卧式和背越式的创新;从场地器械方面来说,人们设计了许多样式的田径场,地面由煤渣跑道发展成现代的塑胶跑道,并且在田径教学中已开始使用幻灯,投影仪,录像电视教材,电脑模拟教学机等现代教学手段。

3.2 田径运动所创造的商业价值

产生社会效应田径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自它诞生之日起就没有摆脱过经济的制约。它与商业的关系虽时隐时现,时疏时密,但终未能分割开来,其发展趋势已不可逆转。

国际田联推出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对世界田径进行了深刻的变革,从而加快了田径运动商业化的进程。另外,国际田径运动基金会的成立,将比赛推销给世界一流的大公司,以及电视转播权的获得等,带给国际田联巨大的经济效益。田径运动的商业价值是它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重要部分,田径运动的商业性源于它自身的文化积淀,为田径运动全面融入社会,推向市场,走上繁荣与昌盛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

3.3 田径运动在个体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显著功效

人格是指社会人的意志,个性等精神品质。体育运动在个体人格塑造方面的教育文化功效是最直接,最显著的。它一方面是以对抗和竞赛为内容,磨练人顽强,坚韧,自信,勇敢,机智等品质;另一方面它又以友谊和进步为目的,培养人坦诚,宽容,互爱等品质。就拿最古老、最能显示人类欲望、意志和技能的田径运动来说,它能使人建立荣誉感,拒绝虚荣。同时,田径运动能引导崇高感,它是纯粹的人体自然素质的衡量,纯粹的人体运动功能的竞赛。田径运动是由最基本的跑,跳,投等基本技术组成,但奥运会田径场上那激烈的比赛场面是运动员们最大程度的搏击和发挥,是运动员不断地征服自然去冲击自身能力的极限,在这一过程中人可审视到自身的速度和力量的崇高,自身的灵巧和协调的优美,崇高感弥漫于其中。

3.4 田径运动健身价值的开发,促进人的生理健康

诚然,大众体育的内容伴随健身手段、健身项目的急增和冲击,似乎逐渐远离了传统的健身手段,甚至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减少或取消了简单而又显乏味的田径内容。但运用田径手段锻炼身体的好处是其他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对于健身者来讲,田径运动来源于人体基本运动方式,是自然本能的动作,大部分项目简单,易学,便于广泛开展和普及,只要他们掌握一定的健身知识,不经过特殊的学习也能进行锻炼。且作为健身项目时,它可以不受场地,器材和规则的严格限制。通过田径运动健身价值的开发,可增强人们身体对流行疾病的免疫能力,抵抗能力;通过身体承受一定强度的持续性练习,提高身体的耐受能力及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以适应长时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4 结语

田径运动文化内涵给予了我们启示:它是一项富含哲理的运动项目,蕴涵着很高的价值,因而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田径运动更是学校体育之本,在学生体质日趋下降的情况下,我们更要正确对待田径运动,从文化的视角审视田径运动,引导学生对田径运动深层的理解和认识,防止对田径运动的片面理解和误解,使田径运动沿着以前的道路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岚,张维真.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 顾晓艳.现代田径运动竞赛商业化的趋势[J].体育学刊,2003(5).

体育运动的价值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11-0004-02

两年前,在一次国际运动心理学大会上,我向全球的运动专家们提了一个建议:我们应该认真地研究体育运动对学生的成长到底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如何发挥作用。在中国,一讲到体育,我们绝大多数人包括教育、体育工作者都会认为那是运动员的“竞技体育”,而讲到体育课、学校体育,就会认为让孩子们活动活动而已。至于竞技体育、运动技能,那是运动员的事。这样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和偏差,对于中国的体育教育和体育运动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今年八月份,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卫生与健康工作大会,会议传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即健康要成为中国优先发展的领域。这也就是说,国家把全民族的健康和健康中国的建设放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突出、最重要也最优先的一个位置。

在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全面阐述了提高国民健康素质的重要性。国民健康素质包含了许多内容,其中包括健康的生活方式、国民的健康教育、人民的膳食生活工作等,这是健康中国建设大背景下整个国民健康素质非常重要的问题,把过去医疗、卫生、健康领域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而以健康为中心,关注的是全民族每一个人的全生命周期的健康问题。我们说大健康背景,首先是要提高整个国民的健康素质。健康中国建设的核心包括医疗、卫生、保健、运动医学人才的培养、国际交流等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提高民族的健康素质。还特别强调了竞技体育、竞技运动对整个全民健身运动的示范作用。我们讲大健康,首先从目标来讲是关注每一个人的健康。从身体健康到心理健康,到培养健全人格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工作习惯,要与环境保持和谐,这是我们的整体目标,如果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社会提供各方面的保障。通过运动、锻炼和健身来实现促进国民健康素质的提高。

学校体育的职责:教会学生知识和会做

“大健康”细分到个人层面,我们需要提高每一个人的健康素质,这是整个社会、国家和民族健康素质提高的一个必然要求。如何实现这个目标?那就需要通过全民健身、体育运动、体育锻炼、体育竞赛。在这样的“大健康”背景下,学校体育需要做什么?其中有两个词,一个是“Physical Education”,一个是“Sports”。“Physical Education”是教育,是身体教育,是教会一个人知识。“知”指的是知道、明白、了解,“识”就是会做。“Physical Education”需要教会学生们如何去认识自我,如何去保护和运用自己的身体,如何去提高身体机能。在“Physical Education”里,应该教会学生运动技能、保健技能以及自我保护、自我防护的技能,也包括如何营养膳食、如何休息。国家把原来的“体育课”改名为“健康与体育课”,就是健康教育加上身体教育。

“会做”怎么去体现?在学校体育的误区里,我们不太重视“会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在健康知识层面上,学校里的健康教育并没有做到让孩子们了解一年四季的变化、自己行为的变化、衣着打扮的变化以及个人饮食、学习、生活、工作作息时间的安排。这些实际上就是“会做”,就是能力。另一个“会做”就是运动技能。从大健康的角度来讲,我们要提高国民的健康素质。这两个能力,两个“会做”,才是真正的国民健康素质。如果我们的学校体育教育在两个“会做”上都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那么我们整个民族的健康素质就会有一个明显的提升。

竞技运动的重要功能:塑造完善健全的人格

学校体育里一个最大的误区,就是要不要把教会学生运动技能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过去长期以来,学校的体育课、体育锻炼做得比较好,但是体育竞赛做得很差。顾拜旦在《奥林匹克宣言》中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那就是,通过竞技运动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协调发展,并且形成社会运动来改造社会。顾拜旦讲,完美的人性就是在激烈的对抗中、在热血沸腾的竞赛中形成的,所以说,竞技运动能够促进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包括身心协调发展和完美人格的培养。学校体育不是竞技体育,但不等于没有竞技运动。在学校体育中广泛地开展竞技运动,才能够真正发挥体育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性角色,既能强身健体,又提升了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激烈对抗的竞技运动中能够形成健全的人格,能够学会如何控制自己,如何跟别人协调一致,如何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去实现自己“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如何在激烈竞争对抗中和对手相互尊重,如何面对失败时能够很快从失败中走出来继续咬牙坚持,直到最后的成功。如果没有体育竞赛,没有激烈的对抗和竞争,体育的价值又体现在哪里?

从教育的本质来讲,学校体育的价值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马克思说过:未来的新世界是以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根本标准。我们的教育不仅仅要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人格健全、人性完美的各方面的人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体育是基础。十提出:教育是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基石。教育包含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从这一点来讲,体育是教育的基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体育本身就是德育,体育还可以促进智力的发育,体育也是美育的基础,所以,体育是整个教育中最基础的成分,它可以直接形成一个人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可以改造社会。参加竞技运动能够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孩子们在赛场上学到了什么,中国的未来就会成为什么。学校的体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所教给孩子们的知识和技能,加上竞技运动的技能,将会成为培养健康素质最基础的途径。

大健康的背景对学校体育最直接的启示就是要在体育课、体育锻炼和体育比赛中实现三大目标。第一,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第二,教会学生运动技能。第三,在竞技比赛中磨炼意志品质、培养健全人格。这样一来,学校体育可以真正成为支撑健康中国建设的最重要途径。因为国民教育是面向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要接受体育教育。从学校体育本身来讲,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体育教育教会孩子运动技能和保健能力,也就是要会做、会自我保护、自我提升,那么就会形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一个人如果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他的体质健康水平就会得到保障,人格的发展也有了健康的保障。

竞技体育对全民健康的示范、引领和提升的作用

对广大的社会群体来讲,竞技体育通过它的力量与美的展示,形成众多、分层级的运动项目的粉丝团体,体现不同的运动项目带来的不同的文化内涵,对整个社会的改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党中央国务院如此重视竞技体育、重视足球的原因。因为足球运动所传递的价值理念、生活方式对球迷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足球比赛能给绝大多数观众带来积极向上、阳光阳刚的精神面貌。我们需要这样的社会变革,而这样的社会变革通过竞技体育可以直接产生出来。我们来假设一下:两个月以后,国足成功进入俄罗斯世界杯,且中国队进入四强,我们可以想象这个结果对于国民的精神状态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就是竞技体育对全民健身运动带来的变化。

第二个方面,竞技运动可以让身边的人、让那些和运动明星有着相同或相似经历的人看到原来生命可以如何绚烂,可以带动更多的人投入到竞技运动中。1981年,中国女排获得世界冠军,由此,在大中小学校吸引了一大批人开始打排球,这就是竞技运动对国民生活方式的影响。

从大健康背景下,竞技运动成为健康领域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那么,竞技运动人才怎么培养?这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在发展竞技运动时都必须面临的问题。在今天的中国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从学校体育的角度来讲,如果我们的学校体育就是让孩子们通过跑跑跳跳来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不要求他们学习运动技能,也很少有机会让他们参加竞技运动,那么我们的竞技运动员只能是单独培养。如果我们把学校体育重新定位为“三位一体”的目标,那就是提高体质健康、掌握运动技能,通过竞技运动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让每个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就是为竞技运动员的培养打下了深厚的基础,这些学生是在普通的国民教育学校里,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如同我们现在的校园足球。

从2014年开始,国家对校园足球进行了重新布局。在过去的校园足球定点学校,学校会组织一支校队,他们比其他学生有更多机会接受足球学习、训练和比赛,不在校队的其他学生基本上都不玩足球。而现在的足球特色学校,每周会有一节足球课,学校里所有学生都学足球,都练习足球,都参加足球比赛。他们通过班级的比赛、年级的比赛逐渐成长,在这些比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学生组成校队,进行校际比赛,然后进行区域比赛甚至全国比赛。这样常年坚持下去,优秀足球运动员的产生概率就非常高。学校体育的这种运作模式就为优秀足球运动员的出现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人才基础。因此,在大健康背景下,我们需要对学校体育进行改革,不仅仅要教会学生运动技能和健康知识,不仅仅要组织开展广泛参与的竞技运动,更重要的是为竞技体育的人才成长提供一个通道。这样一来,学校体育综合育人的功能就完备了。

体育运动的价值范文第5篇

摘 要 虽然北京奥运会已经是一个过去式,但是人们对于运动的热爱才刚刚开始。全民健身的浪潮已经席卷全国,然而,在做运动的时候,人们或多或少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受到伤害,这时就需要医疗的帮助,运动医学,一个与体育运动相结合的应用科学,虽然在中国的发展只是出于起步阶段,但是其优势已经充分的显示出来,一个国家的未来在于对青少年的培养,在高校体育中宣传运动医学就显得十分必要,笔者就运动医学在高校体育中的价值谈谈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高校体育 运动医学 提出见解

青少年,一个朝气蓬勃的代名词,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于祖国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带领高校中的青少年进行体育运动,有助于增强他们的体魄,陶冶他们的情操,对于其日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帮助作用。运动医学,一个针对治疗体育活动中受到伤害的医学门类。在高校中应用运动科学,可以减少甚至是消除青少年在运动中受到伤害,有助于其成长。

一、 运动医学的主要内容

(一)运动医务监督

研究运动者自身的健康状况与运动能力,探究适合运动的环境与消除运动后产生的疲劳感的有效方式。通过这种研究,可以让运动者合理科学的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方式,并使得其在运动后可以快速有效的减少运动带来的消耗,减少在运动中受到伤害的可能性。

(二)运动损伤

研究运动者受到伤害的原因,积极的找出方式方法进行防治,对于受到伤害治疗后的运动者的恢复,也研究出了一套合理的方法,对于运动者做运动是一个非常好的保障,可以使运动者自己明白受到伤害的原因。进而减少伤害对于自身的影响。

(三)运动营养学

对于运动者运动之前多需要补充哪些能量进行充分的研究,为他们配置出一套科学的饮食计划,使运动者不会因为缺少能量影响运动,增强了他们运动的持久性。提高了他们运动的能力。

(四)医疗体育

针对运动者可能受到的伤害进行研究,设计出一系列的运动前的准备活动,既可以为他们带来新的活动方式,又可以减少其受到伤害的可能性。

二、运动医学的优势

在日常生活中,当因为一些主客观原因导致运动者受到伤害的时候,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送去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医院中医疗门类复杂,没有专门的对运动中受到伤害进行专门的研究,可能会导致受伤者的治疗不是非常彻底,甚至会留下后遗症,影响人的一生。但是运动医学不同,这是一个医学与运动活动相结合的综合性科学,对于体育运动中可能受到的伤害,有着许多专门的研究,对于许多由于运动所产生的伤害,有专门的治疗方式,对于治疗后患者的恢复,也会给予其一套特定的康复疗法,减少了产生后遗症的可能。患者康复后,还会说出在体育运动可能受到的伤害类型,给出适当的预防意见,极大地减少了再次受到伤害的可能性。

三、 在高校中施行运动医学

进入高校以前,学生每天的主要内容就是学习,进入高校以后,他们对于学习已经产生厌倦的心理,加上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他们会对体育活动投入大量的时间,但是他们对危险的防范意识不强,一些对抗性强的体育活动对他们造成伤害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一般他们进行体育活动前都不会进行一些前期热身活动,这更加使得他们受到伤害的几率加大了许多。很多时候,对人身体有益的体育活动会对其造成伤害,受到伤害后,他们对于体育活动的热爱会降低。影响其以后的良好发展。

四、 运动医学对于体育活动的指导意义

运动医学作为一门科学,可以结合医学知识,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产生一个客观的解读。保障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的安全性,教会学生快速消除体育运动带来的疲劳感,增强其进行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其体育素养,对于学生的体育锻炼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五、 体育医学的保障性

运动医学是所有医学门类中对于体育活动最为关注的科学,对于减少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中受到伤害的可能性有着积极地保障作用,使得学生可以开心愉快的尽情活动,让他们最大限度的通过体育活动增强自身的体魄,陶冶自己的情操,使得其自身健康状况良性发展。

运动医学,一个与体育活动进行了有机结合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拥有物理、作业等治疗方式。对于体育活动的透彻研究。可以引导学校注意到体育运动场地的维护与体育设施的维修,及时改善学生体育活动的环境。放心的为学生引进安装新型的体育设施。对于学生饮食的科学规划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学生而言,在高校施行运动医学,可以让学生明白在活动前进行适当的热身运动的重要性,对于活动前的食物补充种类与数量也会得到很好的了解,他们还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到合适的场地选择进行与自身相匹配的体育活动。运动时,其自己对于可能受到伤害的行为也会进行防护,学生还会根据可能受伤的行为改掉自身的一些毛病。当自己或者是他人受到伤害时,可以自己进行简单的医疗救助,降低伤害的带来的危险,使得其可以更好的进行体育活动。

运动医学可以降低体育活动中不必要的伤害,提升学生的体育水平,使得体育活动发挥正能量。而且运动医学对于在高校中普及医学知识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体育运动的价值范文第6篇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青少年,学生,社会背景

 

2006年12月23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从2007年开始,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迅速掀起了以“达标争先、强健体魄”为目标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目前,“阳光体育运动”已历三年,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与此同时,一部分人也产生了松懈的思想,“阳光体育运动”有成为一阵风的趋向。因此,对“阳光体育运动”诞生的社会背景及其意义与价值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于坚定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心,使这项运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非常必要。

1 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社会背景

1.1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

根据最近一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报告表明,学生肥胖人数在过去5年内迅速增加,四分之一的城市男生是“胖墩”;眼睛近视率,初中生接近60%,高中生为76%,大学生更是高达83%。视力不良、超重及肥胖仍然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学生各年龄组的肺活量水平继续下降,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这一结果的公布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广泛关注,媒体、学者、行政管理部门都在对此问题争论、反思并不断地研究。

1.2 受应试教育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

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国的青少年体育事业以及学校体育工作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普遍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休息和锻炼时间严重不足,还有的学校在初三、高三年级甚至不开设体育课,即便在把体育作为升学考试科目、并计入总成绩、以期引起学生、家长、学校、社会的重视以后,由于学校管理者“片面追求升学率”意识作祟,在体育升学考试后,立刻取消体育课,又使体育恢复到应试教育的轨道上。

1.3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已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这种模式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忽略学生的个性发展,难以给学生以人文关怀,缺乏一个自由、和谐、关爱、平等的人文氛围。在这种体育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对技术、技能的传授,缺乏自我思考、自我发现、自我创造的能力,常常对体育课感到“乏味”,甚至厌烦体育课,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同时,一部分学校和教师假教学模式改革之名,以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名义,在教学中实施一种“放羊式”教学模式,实际上都是对体育教学的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1.4 体育师资不足、体育设施匮乏

教师队伍配备不足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的匮乏也是制约学生们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的大中城市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师基本上能够满足要求,但是我国广大的农村学校普遍缺乏体育教师,有些学

校的体育教师都是兼职的,特别是现在按照新的规定中小学校都要增加课时,体育教师不足的问题就更加突出。体育教师待遇低,不能和其他教师同工同酬,也极大地抑制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此相对应的,是学生活动场地有限,体育器材、设施不足,不少体育器材严重“老龄化”,体育教学活动开展十分困难。教育经费本身投入就不足,而能够用于体育器材购置、维修的则少之又少,从而使得我国很多学校按照大纲要求正常开设体育课举步维艰。

另外,现在的很多学生(主要是城市)贪图安逸、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不愿进行体育锻炼;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如过度食用洋快餐、沉迷于网吧和电子游戏、睡懒觉、不吃早餐等导致青少年过度肥胖的人数增加;一些学校担心体育锻炼给学生造成身体伤害,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干脆取消了一些带有危险性的体育项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2 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和价值

2.1 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个人的幸福生活,而且关系到整个民族健康素质和我国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国家的兴盛和民族的复兴。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是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磨练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采取坚决有力措施,切实改变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下滑状况,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青少年体育运动,增强青少年体质,培养健康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重要深远的意义。

2.2 已成为国家和全社会高度关注的大事

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连年下降的问题,已引起了国家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各类媒体对此展开了讨论,很多专家学者也都提出了意见和建议。2006年12月26日,以钟南山院士为首的15为社会各界知名人士联名向党中央写信呼吁,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而针对这种情况,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并采取了诸多落实措施;中共中央、国务院也为此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提出了要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各项指标和落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各项措施。“阳光体育运动”已经成为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高度关注的大事。

2.3 体现了对青少年一代的人文关怀

“阳光体育运动”的着眼点和着手点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主动锻炼的意识,让学生能够充分展现自我个性,塑造学生自我主体意识,使学生能够充分享受运动中的快乐和愉悦。同时体育教师也将发挥其“主导性”,使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实施过程中充满了人性的光辉,洋溢着自由、和谐、关爱、平等、有感情、有魅力的人文氛围。学生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需要、特长和身体素质,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运动项目,形成人人参与、人人争先的良好运动氛围。

2.4 落实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早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中就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应当按照这一要求对传统的体育教学进行改革,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投入到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中去,为他们终身体育和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而目前所实施的“阳光体育运动”正是要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并最终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

2.5 为“终身体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校体育处于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中间环节,学校体育队实施终身体育起着很重要作用。“阳光体育运动”是一项旨在促进大中小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健康水平的、有学校、社会、家庭多方面参加的一体化的体育工作,工作重点和重心是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特别是“阳光体育运动”中广泛传播“健康第一”的思想和健康理念,使“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深入人心。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使学生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不断提高,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6 促使政府出台相关政策

随着党中央国务院的相关政策出台、“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始实施,各省市区、各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纷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就“阳光体育运动”的具体实施制定和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条例,组织相关部门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领导、组织“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并对开展情况进行检查、监督;落实“阳光体育运动”经费、场地设施、卫生条件和师资等情况;各地教育机构、很多高校、中小学校也都针对“阳光体育运动”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制定具体实施计划,以保证“阳光体育运动”真正得以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报告中的讲话,2007.6

[2]何志文,杨大宁.从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状况透析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

[3]王明立.“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与普通高校体育新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构建[J].体育与科学,2008,29(5);93-97

体育运动的价值范文第7篇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高校;价值;问题;对策

1.前言:自2006年12月23号左右,教育部门和体育总局等5个部委的《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后,全国各省、市的高校都已陆续实施,2007年5月30日,我国亿万学生举行了“阳光体育运动”的启动仪式。高校作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的关键时期,在高校推广“阳光体育运动”对于有效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培养其终身体育锻炼理念意义重大。近几年,以阳光、健康、户外、绿色等为主题的体育项目逐渐成为高校大学生目前所追求的目标。作为高校的体育教师,如何深刻理解阳光体育运动内涵,及时调整教学思想,科学的开展体育教学已经成为目前广大体育老师现下的重要课题。本文对现阶段高校开展阳光体育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这对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具有促进作用。

一、如何正确认识阳光体育运动

1、所谓阳光体育的是让所有学生走出教室,融进大自然,沐浴在阳光下,享受因运动所带来的快乐。满足青少年可以健康、快乐的在自然环境中成长。

2、价值:高校是学生终身体育观建立的最后阶段,若不把握好该阶段的体育学习,则很难想象学生踏入工作岗位后会有计划的长期参加体育锻炼。阳光体育运动的提出,不仅为高校体育工作指明方向,更为重要的是其口号可行(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快乐一辈子),可控性较强。阳光体育运动打响了改善现在学生健康体质下降问题的发令枪,在全面贯彻党的指引方针的情况下,增强学生的健康体质,为祖国和社会培养出更多才德具备,身心健康的优秀人才具体重要意义。

3、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目标。对于阳光运动的开展目标仅用了3年时间就已经使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学生坚持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让学生至少要学会掌握两项体育技能。促进各高校浓郁的体育精神和群众性体育锻炼氛围,有效吸引学生走向运动场、亲近大自然、走在阳光下并积极的参加到体育锻炼中。培养其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健康体质水平。

二、阳光体育运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陈旧的教育观念:受传统的“重智育轻体育”的教育观念影响,应试教育成为教育体制中的指挥棒,大多学校的教育都是以升学率为标准,导致很多学生对体育课错误的认识,对体育意识浅薄、参与意识差等影响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效果。

2、安全压力较大:在高校体育课实践中,经常发生一些意外情况,尤其是意外伤害事故,这严重影响学校阳光体育运动正常进行的一个关键问题。一旦发生事故伤害,学校将面临更多困难,特别是伤害事故的赔偿问题,这对阳光体育运动的正常开展存在一定影响。

3、就业压力的影响: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下的人才竞争首先表现为智力和专业技术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将主要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专业技术的学习中,而自身的身体素质被忽视。

4、体育法规不健全,贯彻监督不力:当前高校体育工作领导者法律意识偏差,缺少自觉执行的意识,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系统,导致阳光体育运动在实施中,部分体育领导为了彰显其政绩,迎合上级领导检查,呈现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又缺乏必要的监督,这极不利于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5、高校体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一直以来,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体育课大幅度增加,且课外活动时间也随之增大。但是体育老师的数量和教学质量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变,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的有效开展。

6、体育场地器材的制约:目前很多高校由于扩招影响,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而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的配备则明显滞后,体育场地与器材严重不足的现状普遍存在,体育场地、设施的不足使得大学生锻炼的时间无法保证,这大大的降低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三、高校有效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对策

1、加大宣传范围:通过各种途径与形式大量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健康观、人才观等。定期举办有关体育知识和健康运动的方法宣传,帮助更多的学生体会到体育的价值意义。促使学生根据现实需求出发,积极主动的参加锻炼,让体育行为和思想长期固定化。

2、完善的管理体系。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高校需要加强组织领导力,成立以学校领导为首的领导组,制定具体的措施。与此同时,建立起相对应的监督部门,将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成效作为学校对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面。提升体育工作的积极性;制定长远规划,从政策、经费等方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建立长效机制,构建以目标体系、组织管理体系、保障体系和监督体系为基础的阳光体育运动体系。

3、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建立符合现代人才观的评价机制,所以,要将加强学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转变原有的教育工作评价制度,树立以学生为本、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观,而不是唯分数和唯升学率的质量观。

4、对体育师资队伍的重点建设:学校体育老师是搞好学校体育工作的关键存在,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加强对体育老师的培训,健全体育教师的考核制度,切实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可通过研修培训及学术交流等形式,加大培训知识,努力塑造一直高质量、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同时,还需注重对体育教师的品德教育,培养其爱岗敬业的精神。打造出一直师德高尚,能够长期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体育教师。

5、积极开展校园体育竞赛活动:体育竞赛作为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其杠杆作用可以有效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入开展,所以,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开发普及面广、娱乐性强的比赛项目,提高大学生参加比赛的兴趣,帮其体会到体育竞赛的乐趣。

6、 增加体育场地和器材的投入:强化体育场地器材的管理,制定相应的维修和管理制度,定期维修与安全检查,提高使用率。同时,针对学校经费不足的实际状况,需合理开发社会资源和大自然资源,因地制宜,积极创造条件,齐抓共管,改善运动场地、器材和卫生条件,经济实效地配置体育资源,为大学生创造出良好的体育运动环境。

四:总结

阳光体育作为我国教育和体育部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前提下,全力推进素质教育重要措施,是全面推动教育体质改革的重要步骤。因此,高校的体育部门必须抓住当前良好的政策环境,解决体育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采取有效积极的措施保障,使阳光体育运动可以顺利开展。(作者单位: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石宏,刘冲. 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 湖北体育科技,2012

[2]黄少云. 浅析“阳光体育运动”及其在高校实施的策略[J]. 体育世界.学术,2011.

[3]赵月玲.阳光体育运动下高校体育教学的几点思考[J]. 青春岁月,2011.

[4]黄月勤. 影响高校阳光体育的因素及发展对策研究[J]. 职业技术,2011.

体育运动的价值范文第8篇

摘 要 羽毛球运动已经成为我国高校体育中教学、课外锻炼和训练竞赛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羽毛球文化已经成为我国学校体育文化和群众体育文化的主流文化之一。发展羽毛球文化工作,应该贯彻全面发展的原则,要羽毛球运动与文化、教育均衡发展,要为人民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服务,要体现友谊,倡导卓越,促进社会进步。作者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和论述。

关键词 高校羽毛球运动 学校体育文化 群众体育文化 价值

一、我国高校羽毛球运动现状

羽毛球是我国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因其娱乐性强、观赏性高、健身性好、老少咸宜,没有直接的身体对抗、安全性高、运动负荷容易调节、运动寿命长、人员容易组合、场地器材要求不苛刻、方便开展及社会对其认知、认同程度高等特点和优势,被广大大学生所喜爱,在大学中广泛普及,羽毛球运动已经成为高校体育中教学、课外锻炼和训练竞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羽毛球入门容易,轻巧、易上手,“具有简便、观赏、娱乐、强身等特点[1]”,是深受大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学生对该项目喜爱的程度被列第三位[2]”,“在我国东部、南部地区和一些大城市的高校,几乎成为第一运动项目,逐步成为高校主流体育教学课程之一,选修羽毛球课的学生越来越多,许多高校已成立了羽毛球俱乐部、羽毛球协会,拥有自己的校羽毛球代表队[3]”。“偶尔参加和经常参加羽毛球活动的人数总占比87.7%[4]”,“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开设有羽毛球选项课,并且是人数最多的项目之一,羽毛球课已经成为众多学生首选的项目[5]”。

二、体育文化阐释

原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主任袁大任先生对体育文化作了这样的定义:“以强身健体、振奋精神、建立积极生活方式为主旨的体育运动及其产生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6]”。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杨文轩先生认为,体育文化是人们在体育运动及其相关领域中生产和创造的物质产品、所习得的观念、制度、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等。它包括人们的体育认识、体育价值、体育思想道德、体育制度、体育文化产业、体育物质产品等等。体育文化的范畴包括:体育的器物文化、体育竞赛文化、体育休闲文化、健身文化、体育伦理道德文化、体育文学艺术与影视文化、体育收藏文化、体育建筑文化、体育组织与制度文化等多层面的文化形式[7]。

作者认为,体育和体育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体育是体育文化产生的物质基础,是体育文化的根本,体育植根于体育文化。体育文化以体育的存在为前提,推动体育运动向健康、文明、先进方向发展。体育文化其实就是体育运动本身和与其相关的领域里所产生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包括物质层面、制度、方法层面和精神层面三个层次,我国体育文化的范畴以竞技体育文化、学校体育文化、群众体育文化和名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主。

三、我国高校羽毛球运动的学校体育文化和群众体育文化价值分析

(一)贯彻终身体育思想,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终生体育锻炼习惯

《教育部关于印发的通知》(教体艺[2002]13号)指出,大学体育是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对大学生的身体、心理和思想进行全面教育,增强大学生体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贯彻终身体育思想。

贯彻终身体育思想,养成良好的终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核心是建立体育意识,只有具有良好体育意识,才能自觉、主动、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兴趣和爱好是建立良好体育意识的前提,是自觉、主动、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动力。

羽毛球运动在中国开展的非常广泛,普通群众参与度很高,社会对其认知、认同程度也很高,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兴趣,也易于引导大学生选择参与羽毛球运动。

一旦大学生参与羽毛球运动,往往就会被羽毛球运动固有的特点和优势所吸引,很容易在运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心理满足感,或产生强烈的成功喜悦感。反过来,这种强烈的心理满足感和成功喜悦感又极大的刺激了他们的兴趣,吸引他们再次投入到羽毛球运动中,在反复不间断的实践中深化对羽毛球运动的情感体验,不断地提高羽毛球运动水平,进而上升到一种心理倾向和心理需要,形成爱好,使参与羽毛球运动成为一种自觉、主动的积极行为,养成习惯,乃至终身。

(二)推进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广泛深入开展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教体艺[2006]6号)指出,为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要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要与体育课教学相结合,要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羽毛球运动属于隔网对抗项目,没有身体接触,没有直接的身体对抗、所以有较高的安全性。羽毛球运动是一项全身性运动项目,老少咸宜,可以全面增强人的体质。

在进行羽毛球运动时,上肢准确的击球动作要靠准确的判断和下肢脚步的快速移动到位才可以顺利完成的,这就必须有精准的判断力、速度素质、力量寨质、灵敏素质。多拍的回合和调动,前后场的移动又都需要较好的耐力素质,经常从事此项移动就可以增强人体的灵活性,协调性,提高上下肢和躯干的活动能力,有效的改善呼吸系统和心肺功能,突显健身价值[8]。

羽毛球训练能减少学生体重,加强脂肪有氧代谢,降低体脂率,降低身体质量指数(BMI),对改善学生身体形态的变化具有良好作用。能使上肢肌纤维变粗,增强上肢肌肉的力量;羽毛球训练可增强学生心肺功能,改善耐力素质、快速反应能力和下肢爆发力,改善学生的体质状况[9]。

羽毛球运动非常易于和大学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与羽毛球俱乐部、羽毛球协会相结合,形成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形成全程化教育。体育社团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能够为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另外,体育社团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也有助于大学生坚持锻炼[10]。

学生课内学习羽毛球运动的技术和理论,课外相互交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经过老师的指导、课内的学习、课外的相互交流、学习后,再从理论到实践,实践到理论,反复学习、实践、交流,全面增强人的体质,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三)促进我国全民健身活动开展

《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令第560号)规定,学校是组织实施体育教学、开展体育活动,指导学生的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的重要主体。

大学生是参与全民健身的重要群体,高校体育对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全民健身活动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责任。

高校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转折点,也是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高校体育教育既要增强大学生的体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又要贯彻终身体育思想,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终生体育锻炼习惯,促进其社会化进程,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羽毛球运动需要与同伴或与对手合作才能进行,能够促进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成为了以健康为主题的新潮体育,成为了公关和社交的重要方式[11]。羽毛球作为集运动和娱乐为一身的运动项目,在全民健身活动中有其固定的社会价值[12]。

《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令第560号)同时规定,“全国性社会团体等,可以根据需要举办相应的全国性群众体育比赛活动”,“单项体育协会应当将普及推广体育项目和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列入工作计划,并对全民健身活动给予指导和支持”。这就要求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可以根据需要举办相应的全国性大学生羽毛球比赛活动,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羽毛球分会应当将普及推广羽毛球运动和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列入工作计划,并对全民健身活动给予指导和支持。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羽毛球分会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六届全国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二届全国大学生羽毛球超级赛;受教育部委托,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羽毛球分会负责组建中国大学生羽毛球代表队,成功参加了十二届世界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并且都取得了好成绩。这说明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羽毛球分会很好的贯彻了《全民健身条例》,很好的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和全民健身活动。同时也说明羽毛球运动是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全民健身活动非常好的载体,高校羽毛球运动很好的担当起了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和全民健身活动的责任。

(四)有利于我国羽毛球运动社会化、商业化发展

羽毛球运动社会化、商业化的开发程度,直接决定了羽毛球运动功能和价值的发挥程度,直接影响了羽毛球运动的体育文化价值的体现。林丹多次说过,羽毛球运动最大的危机是只有专业化和精英化,没有实现职业化和大众化[13]。

羽毛球运动是我国开展的非常好的体育项目之一,其社会化、商业化程度在我国也相对较高,中国羽毛球超级联赛也已经进行了3个赛季。本赛季,中国羽毛球超级联赛在职业化推动方面也加大了投入和进行了改制,人们看到了中国羽毛球超级联赛向职业化方向的努力,有了这些积极变化,以“培养新人、锻炼队伍”为目的的羽超,仍然有望成长壮大[14]。

(五)促进我国体育文化建设

《奥林匹克》第二条基本原则规定,“体育与文化和奥林匹克教育均衡发展”。萨马兰奇也曾经说奥林匹克运动就是体育文化。国际奥委会对奥林匹克运动主旨的概括是:友谊,卓越,进步。

羽毛球文化与高校体育文化有机结合,从而产生了高校羽毛球文化。高校羽毛球文化也应该贯彻全面发展的原则,要羽毛球运动与文化、教育均衡发展,要为人民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服务,要体现友谊,倡导卓越,促进社会进步。

教育与文化要均衡发展,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体育课是高校体育文化的最基本形式,羽毛球选项课、选修课是高校羽毛球文化的最基本形式,学校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学习羽毛球理论知识,羽毛球技术技能,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加强羽毛球文化的宣传。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开展羽毛球文化的主要途径,要充分利用体育场馆和师资,采用适合本校的方式开展课外羽毛球锻炼。校内羽毛球竞赛不但推动学校羽毛球活动广泛开展,而且促进学生羽毛球运动技术水平提高,还可以达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对羽毛球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活跃校园体育气氛的目的。校际羽毛球竞赛活动既能促进校运动队技战术水平的提高,又能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还能找出问题、不足和差距,促使学校羽毛球工作更上新台阶。

(六)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追求的目标, 体育公平竞争的理念――让规则来规范竞赛的一切,给社会的有序竞争树立了榜样。

体育竞赛是在严格的统一的规则下公开进行的,人人都可以自愿参加,其结果得到每个参加者和全社会的认可。

体育是传递公平竞争的载体、手段和桥梁,使人们从本能欲望的竞争升华到社会性的竞争,为现代人全面发展和完善人格提供了有效的培养途径[15]。体育是传递公平、公正、公开价值取向的重要途径,促使“不同价值观、道德观的人,甚至是不同意识形态的人,汇聚到一个共同的体育理想、共同的体育价值观、艺术价值观之下,实现社会矛盾的缓和协调,甚至使一些越轨行为得到抑制[16]。”

共同的价值观念是社会团结的一个重要纽带。当社会成员具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相当的促进作用。体育所表现出来的公平竞争、团队协作特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无法替代。体育已经成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它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手段。

现今社会,人们的生活速度越来越快,生活压力、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人际交往越来越少,社交范围越来越窄。羽毛球运动倡导公平竞争理念,为人类社会构筑了一个公平竞争和规范竞争的模式;羽毛球运动能够促进人们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调和人际关系,规范人们的社会生活和行为,是一种极有说服力的教育手段;羽毛球运动凝聚团队协作精华,培养人的团队协作精神,调动、激励、鼓舞人的敬业与进取精神;羽毛球运动直接改善人的交际能力,成为了以健康为主题的新潮体育,成为了公关和社交的重要方式,让人们认识、结交了许多的朋友,有利于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的形成。羽毛球文化已经成为我国学校体育文化和群众体育文化的主流文化之一,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结论

我国高校羽毛球运动的学校体育文化和群众体育文化价值是:能够贯彻终身体育思想,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终生体育锻炼习惯;能够推进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广泛开展;能够促进我国全民健身活动;有利于我国羽毛球运动社会化、商业化发展;能够促进我国体育文化建设;能够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张军,张红云.北京市高职院校羽毛球选项课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0(9).

[2] 曾五一,顾俊杰等.南京市高校羽毛球运动开展现状与对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5).

[3] 张守平.新疆普通高校开展羽毛球运动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2011(4).

[4] 安丽娜.山西省高校羽毛球选修课现状调查与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7).

[5] 曾忠文,徐小荷.南宁市高职院校羽毛球运动开展现状与对策[J].高教论坛.2011(10).

[6] 袁大任.也定义体育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7(3).

[7] 杨文轩,冯霞.体育文化在人的文化转型中的作用[J].体育文化导刊.2006(6).

[8] 陈学钰.羽毛球运动对推进学校阳光体育活动价值的探究[J].价值工程.2012.31(15).

[9] 李彦龙,常凤.羽毛球运动对体育院校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29(4).

[10] 潘秀刚,陈善平等.体育社团大学生锻炼行为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3).

[11] 石金亮,任莉英.高校羽毛球选项课教学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探讨[J].大家.2010(3).

[12] 韩伟.羽毛球运动在全民健身中的健身价值分析[J].价值工程.2011.30(16).

[13] http:///20121225/n361452531.shtml.华商报.林丹侃出奥运战略危机[EB/OL].2012.12.25.

[14] http:///20121211/n360122644.shtml.中国体育报.羽超水涨船高 气象全新[EB/OL].2012.12.11.

体育运动的价值范文第9篇

【关键词】田径运动;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健康价值

1.研究内容

1.1研究对象 阳江市部分中学教师,学生。

1.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

2.调查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中学生对田径课的看法调查研究结果 在对182名中学生的问卷调查中了解到,喜欢田径课的学生只有38%,有62%的学生不喜欢田径课,了解田径运动84%,75%的学生认为田径课枯燥无味,只有25%的学生认为田径课有趣味:认为田径运动的健身价值很大的有49%,田径运动健身价值可用其它运动项目代替的学生有47%,还有51%的学生认为田径运动的健身价值不大。调查结果表明,多数中学生不喜欢田径课,原因是由于传统的田径教学只注重竞技性、技术性,忽视了田径教学的教育性、健身性与趣味性。中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健身价值认识不足也是导致田径课遭冷落的原因之一。

2.2上述结果的原因分析

2.2.1走出误区,全面认识田径运动的本质与内涵 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田径运动已经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由于对田径运动的理解仍局限于竞技体育一方面,使之在学校体育的教学中仅仅是围绕着田径运动的技术和提高成绩而展开。因此,而形成了现在从中学到大学学校体育田径教学中所形成的竞技体育的教学模式,使这一既有健身价值又能发展运动能力的运动项目受到限制,导致一些本来人们喜欢的项目得不到普及,一些可以让人充满兴趣的项目变得枯燥乏味,很多人渐渐对田径运动失去了兴趣。因此,如何让田径运动在全民健身计划中重塑自己,如何在学校体育的健康教育中找到自身的地位与价值并发挥其健身功效,将是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值得总结与思考的问题。

2.2.2传统观念导致人们对田径教学的价值认识不足 传统的观念使人们很自然地将田径教学与竞技性的田径运动联系到一起,而忽视了中学田径课与竞技性田径运动的区别。在一些体育教师的头脑中存在这样的观念,认为田径项目的练习可用素质练习代替。这些观念已对田径教学进行了否定,再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使学生对田径课失去兴趣。

2.2.3当前中学田径教学的模式、内容、方法过于陈旧 普通中学田径教学仍然延续着竞技项目的教学模式,田径课教学过分追求竞技项目的完整性、系统性,仅重视跑、跳、投等技术动作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基本运动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教学,没有发挥田径教学对培养学生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概念的巨大作用。由于现有田径教学内容的限制和教学过程运动负荷较大,给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一定的负担,使学生很难对其产生兴趣。

2.2.4田径教学的考核方法过于单一 现行田径教学的考核方法将学生掌握技术的情况及运动成绩作为主要的考核内容,定量化指标过多,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身能力提高状况的考察。致使许多学生由于自身身体素质较差很难通过考试,而不喜欢田径课。

3.结论与建议

3.1上述结论.人们并没有认识到田径运动的本质--健身价值以及传统观念导致人们对田径教学的价值认识不足,认为田径项目的练习可用素质练习代替。 当前中学田径教学的模式、内容、方法过于陈旧和田径教学的考核方法过于单一,使学生对田径课失去兴趣。田径运动的教学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应加以重视,充分发挥田径教学的锻炼价值,充分认识田径教育中体育素质教育的重要,教育和鼓励学生参加到田径运动中来,真正让学生体会到田径运动的乐趣和健身作用,使田径运动教学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广大体育教师会努力工作,为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

3.2田径运动在学校体育新课程健康教育中具有其它运动项目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田径运动为学校体育的健康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也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供了更新的理论依据和更为有效的锻炼方法,人们将田径运动称为体育运动之母,由此可见,田径运动在所有体育运动中具有的地位,如何将田径运动的教育功能在学校的体育健康教育中发挥其功效,在整个健康教育体系中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2.1以健身为目的的田径运动的开展与普及,以及其具有的优越性是其它体育运动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参加者不受人数的限制,可多可少,参加者可以是个人或多人,机动性强,规则简单,易于操作,比赛时以时间,距离,高度判断胜负一目了然,也可以采取不分胜负的纯锻炼为目的的运动方式。

3.2.2 田径运动项目所需场地与器材非常简单。所有的走跑项目,都可以在平坦的道路上进行,强度小的中长距离项目可以在山路或沙地上进行,跳跃项目可利用松软的草地,沙坑进行,而投掷项目可因陋就简就地取材,不受场地与器材限制,更有利于学校的开展。运动强度和量可以根据不同的对象,性别,身体状况与客观因素进行有效的自我控制与调节,以达到适宜的运动状态。

3.2.3田径运动项目的技术本身来源于人类的基本运动方式,简单易行,不经过特殊的学习也能很容易的为参加者所掌握。练习中不必苛求技术动作的规范,只要起到有效的身体锻炼就可以了。

3.2.4 田径运动的形式简单,没有身体接触与碰撞,不易发生伤害事故。对于正在长身体的青少年来说,可以通过锻炼,有效发展人体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多种素质,以达到增强体质,防病治病的健身目的。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提供帮助。许多体育运动中都具有田径运动的基本活动方式,经常从事田径运动有助于各种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同时,丰富多样的练习手段不仅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也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3.3田径运动新课程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全面实行健康教育的必然趋势和发展方向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实施,学校教育提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因此,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是以健身项目为主题,健身项目的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使其更加符合青少年健身的特点。

3.3.1从实际出发原则 这是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设计,从项目的内容,规则,难度,运动负荷,组织方法等多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内容尽可能靠近生活,充分体现出学生青春向上的特点。

3.3.2趣味性,娱乐性,竞争性原则 这是指田径运动健身项目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娱乐性和竞争性,使学生乐于参加的运动项目,并根据学生心理上的求新、求奇的特点,来进行方法手段多样化的设计。

3.3.3合理的运动负荷原则 田径运动健身项目与竞技项目的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于它给予人体不同的运动负荷。过大的运动负荷,使学生产生不良的生理及心理反应,易造成疲劳,发生伤害事故,使学生产生畏惧感;而过小的运动负荷,使人体得不到应有的刺激,使练习与比赛显得平谈无味,缺乏吸引力。

3.3.4基础性和多样性原则 学校体育教学中的田径项目要充分体现出田径运动项目自身的特点,基础性和多样性,将健身走,健身跑,健身跳,健身投等多方面揉合在一起,进行组合性的练习,不必设计过于复杂和烦琐,提高田径运动健身项目的可操作性和大众参与性。

3.3.5安全性原则 主要指在练习与比赛中田径运动项目,内容,规则,场地器材,气候环境等一切客观因素等都能保证学生自始至终都能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进行,特别是一些跳跃与投掷项目的练习其动作方式和要求不能违反生活常规,合理组织与安排,以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

【参考文献】

[1]周俊平"健康第一"与学校体育(J-),体育学刊,2002(2):86-89。

体育运动的价值范文第10篇

Abstract: Badminton sport is a project with great advantage in our country, but also a means of exercise for the majority of the students. It is simple, and its equipment and field requirement is low. And it is a kind of safe sport, it has good exercising effect, and it can adjust emotion and promote the exchange. So it has obvious fitness value, education value and spiritual value, and it is preferred movement projec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unshine sports activities. Through development of the badminton, it can achieve the goal of exercise one hour a day for sunshine sports activities.

关键词:羽毛球运动;学生;价值

Key words: badminton;students;value

中图分类号:G8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5-0317-02

0引言

羽毛球运动是一项极具魅力而高雅的体育项目,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美誉度和极强的影响力,也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它作为一项聚竞技比赛、锻炼身体、休闲娱乐、人际交往于一体的运动项目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广泛参与,正是因为羽毛球运动有很好的锻炼价值,是实现终身体育和培养体育意识一个很好的项目,它具有很强的观赏性,给人带来享受,能促进文化交流,同时也是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首选的运动项目之一。本文主要通过羽毛球运动的开展,探究在推进学校阳光体育活动中的健身价值、精神价值、教育价值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在校学生,体育教师。

1.2 研究方法

1.2.1 参考文献法:羽毛球运动有关锻炼价值的文献期刊、书籍和查阅互联网资料等。

1.2.2 谈话调查法:根据研究内容对研究对象进行谈话式调查的方法,尽可能多地获取收集教师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真是看法。

2结果与分析

2.1 羽毛球运动特点羽毛球运动时一项隔网对抗的运动项目,没有直接的身体对抗,相对安全性较高,与开放性运动项目比较,运动寿命长,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运动负荷容易调节,适合学生,方便校园开展,有很好的锻炼效果,深受学生的喜爱。

2.1.1 全身运动项目无论是进行有规则的羽毛球比赛还是作为一般性的健身活动,都要在场地上不停地进行脚步移动、跳跃、转体、挥拍,合理地运用各种击球技术和步法将球在场上往返对击,从而增大了上肢、下肢和腰部肌肉的力量,加快了锻炼者全身血液循环,增强了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据统计,大强度羽毛球运动者的心率可达到每分钟160-180次。长期进行羽毛球锻炼,可使心跳强而有力,肺活量加大,耐久力提高。此外,它能提高人体神经系统的灵敏性和协调性。

2.1.2 运动量可调节羽毛球运动适合于男女老幼,运动量可根据个人年龄、体质、运动水平和场地环境的特点而定。学生可作为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机能的有效手段进行锻炼,运动量宜为中强度,活动时间以40-50分钟为宜。适量的羽毛球运动能促进学生增长身高,能培养自信、勇敢、果断等优良的心理素质。

2.1.3 场地要求较低羽毛球运动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的原因之一是它不受任何场地限制,可在正规比赛场地上进行练习,平时进行羽毛球活动只要有平整的空地就可以了。因此它不仅可以在正规的室内运动场进行,也可以在校园生活区的的空地开展,作为户外运动时,可以呼吸新鲜空气,受到阳光照射,改善人体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同时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在运动中怡心健体。

2.2 羽毛球运动价值

2.2.1 突显健身价值羽毛球属于隔网对抗的项目,没有身体接触,只要是在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一般在运动中可以避免受伤,比起开放性的运动项目,有较高的安全系数。

羽毛球运动可以全面增强人的体质,在进行羽毛球运动时上肢准确的击球动作要靠准确的判断和下肢脚步的快速移动到位才可以顺利完成的,这就必须有精准的判断力、速度素质、力量素质、灵敏素质,多拍的回合和调动,前后场的移动又都需要较好的耐力素质,经常从事此项移动就可以增强人体的灵活性,协调性,提高上下肢和躯干的活动能力,有效的改善呼吸系统和心肺功能,突显健身价值。

2.2.2 体现教育价值一方面羽毛球运动能全面提高人的运动能力,一般通过学习、练习、提高、比赛等几个阶段来挖掘个人的潜能,为提高技战术水平,必须进行力量、速度、灵敏、耐力、弹跳等训练;另一方面能够提高人的素质水平,羽毛球比赛中参与者都要争取胜利,每一分的得失都与技战术紧紧相关,特别是双打时要与队友密切配合,取长补短,鼓励队友有战胜对手的信心,勇于承担在场上自己造成的失误,形成团队精神。这对形成坚忍不拔、自信进取等素质水平的提高有促进作用;最后羽毛球运动可以促进人际交流,由于羽毛球运动自身的特点与魅力,对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他们一般是群体性参与,具有团结协作的功效,可以增进友谊,加强交流,使学生在锻炼中相互交流情感,提高人的社会交际能力。

2.2.3 感受精神价值

①培养意志。羽毛球运动由于竞争激烈,对抗性强,因此较好的意志品质在此项运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一分之争,运动员往往要前后跑动数次,挥拍击球十余次,整场跑动距离有时达千米,场上经常出现极点现象,要求要有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坚定的必胜信心,度过自身的极点,才可以取得比赛的胜利。

②锻炼心理。羽毛球运动往往要揣摩对方的技战术意图,做好提前判断的准备,达到使人的思维活动变得敏捷,认知能力得到提高,由于比赛紧张激烈,练习者的心理素质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竞争中强化了进取精神,长此以往不仅在羽毛球活动中应付自如,而且能以良好的心态,正确的人生观去面对未来。

3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和探讨可知,羽毛球运动在我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简便易学,普及程度很高,它的价值十分明显,对于推动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把羽毛球作为强身健体的运动项目,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所认可和接受,这与该运动项目的特点有关,它集体育运动与娱乐为一身。技术变化万千,战术变幻莫测,锻炼者从中可享受到许多乐趣。我们要把握羽毛球运动这些价值体现,推动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张勇.《羽毛球》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教材.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王德炜.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体育运动的价值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体育运动项目英语;教学效果

当今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丰富了各高校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进一步深化了教学的培养模式。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培养人的主体性、合作性、反思性、参与性为主,促进人的自主学习,从而提高人的综合能力为目的的学习方法。同时,以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塑造学生学习分析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职业行为能力为目标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走进了体育运动项目英语课堂教学中。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体育运动项目英语课中的应用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本课题通过对中国知网等网络数据库进行检索,并参考河北省图书馆书籍,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1.2.2专家访谈法。就本课题所研究的内容分别对河北体育学院部分任课教师访谈,任课教师选取讲师以上职称。

2.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价值

2.1理论价值

本文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行动导向教学的重要性,已经逐渐被高校所认识。虽然部分学者对行动导向教学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行动导向教学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研究很少,尤其在体育运动项目英语教学中研究更是凤毛麟角,高校教师在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实践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提出应用意义的文章较少,且多为心得体会,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因此,对行动导向教学在体育运动项目英语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2.2实践价值

当前我国体育院校不断发展,已经逐渐形成规模。教育部、体育局也非常重视体育院校教育的发展,而且把体育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全面大力支持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行动导向教学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把行动导向教学法应用到体育运动项目英语课程教学中,提高体育院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对多元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3.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与分析

3.1教学过程方面

由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营造新颖的学习环境,引导组织学生心手脑并用,教学做结合,身体力行获取知识与技能,自行完成学习任务,并自行反馈和评价,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积极主动。行动导向型教学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方法,其实质是教与学双向改革而形成的一种新形教学过程。

3.2教学本质方面

职业教育教与学的过程与普通教育相比,所学的内容并不是一种连续而平铺直叙的信息流,而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它是以下四个方面模式的组合:功能模式、空间模式、时间模式、逻辑模式。四种模式不同程度上的化合物――智能型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保证学生一旦得到传授信息时就能直接与已有的信息相互作用,产生共鸣。行动导向型教学抓住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性,所以有着无限的生命力。

3.3教学效果方面

普遍意义上讲,行动导向型教学主要不是传递有待于贮存下来的信息,相反它确是激发利用学习者已有的能力,并确保学习者具备有利于完成目前学习任务以及今后更多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能力,以适用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综上所述,行动导向型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由于使用的学习材料来源于行业、企业具体的职业活动之中,材料本身就蕴含着展开职业活动的职业行为,完成这一职业活动的学习,就要完成这些行为活动过程,就必须凸现相应的职业能力,因此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了。

本研究通过设计体育运动项目英语行动导向教学法并分析其教学效果,试图对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体育运动项目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进行探索性研究,以期解决我院体育运动项目英语教学中现存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戚一岚.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行动导向教学法及其应用[J].职业教育研,2011.

[2]张文才,张卫红.“行为引导教学法”教学效果的调查报告[J].交通职业教育,2006.

体育运动的价值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气排球;体育;健身

追溯气排球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它起初是一项老年群众的活动。在1984左右,我们国家在展开一项老年人体育活动的时候开始兴起。由于气排球质地柔软不伤人,而且技巧容易被掌握,对于一些非专业人士也容易上手,让更多没有运动基础的人也在这项运动中体会到了成功与自信,所以这项运动的普及面越来越广,不少中青年也加入了此项运动,并把它不断发扬光大。由于气排球的适用人群广,场地设备等要求简单,危险系数小,且健身价值高,所以将气排球运动引进小学校园易实施、作用大。

一、气排球在小学体育中的健身价值

在现有的学校运动项目中,足球、篮球运动损伤可能性较大,乒乓球等运动参与人数较少,且运动强度不够。而气排球就可以综合这几类球的优势,既达到跑跳的运动强度,不容易受伤,又兼具趣味性。所以气排球在小学体育当中的健身价值是不可忽略的。

首先,气排球质地柔软。针对小学生,特别是低年段的学生而言,他们身材矮小,小胳膊细腿力量不大,需要的是一种较为温和的运动。气排球既轻又软,训练时的发球、传球、接球都不会有疼痛感,适合所有小学生运动。

其次,运动量适中。从气排球训练模式来看,它的运动量相对合适。它既有跑跳蹲等下肢运动,也有手背腰颈的上身运动。既可以锻炼他们的灵活度,也可以锻炼到身体的各个关节部位。另外因为和对手没有肢体接触,对抗性相对较弱,所以安全性更高。场地比排球场小,有五位队友分担接球任务,所以运动量又不会太大,不会让人产生很大的疲劳感。综合各种因素,气排球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一方面也做到不伤害他们的身体,非常适合小学生用于强身健体。

第三,集体性项目,增强团队意识。在当今社会中,团队合作意识已不可或缺。气排球运动以五人为一组,队员之间必须有默契的配合,能够快速的判断由谁接球、谁二传谁主攻,并把握各队员对球路的要求。这些默契需要磨合,通过磨合增加队友的友谊,形成良好的配合关系,提升学生的协作能力。

所以把气排球引入小学体育课堂,可以多方面锻炼我们的学生,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气排球在小学体育中的推广策略

那么从气排球在小学体育当中的发展而言,如何让这项运动被学生所接受,并且在各大学校当中展开,我认为在这方面需要一定的推广策略。只有真正让人们知道它的益处,才能够发展到小学的体育项目中来,所以对于这方面我想表达一下它的推广模式:

1.全面发扬气排球的优点

把气排球运动加入到小学的课程里面,最需要做到的就是让大家知道它的益处。气排球的运动模式十分简单,与排球相似却比排球简单。最主要网的高度比排球网矮很多,女网要求才1.8米,非常适合身材矮小的小学生。同时它的运动模式安全,也适合处于儿童阶段的小学生。

2.全面设定气排球课程的准备条件

在体育课程当中,要加入一个新体育项目的时候,必须要从三个方面做起:课程设计、基础设备的建设和课时的安排。首先气排球的加入要从课程内容着手,比如气排球的基础训练和比赛训练的课程内容整理,在我们的教学中有效加入气排球内容,并且进行合理的安排。其次气排球的场地要求非常简单。气排球场只需羽毛球场大致同大的地方和一个排球网,而大多数学校都具备这样的条件。这大大增加了推广气排球进入小学体育课堂的可能性。此外,在课时安排我们先要具体的了解到气排球的训练内容,从健康的角度去开展,把小学体育教学时间合理安排,争取不耽误体育教学的其他内容。

所以体育课程准备条件是一个逐渐开展的过程,我们先去拟定课程内容,并且充分的准备基础设施,再投入到教学里面,分析它能够为学生带来怎样的益处等,同时也要关注于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够达到哪个层级的训练标准,从推广的角度而言,前期的准备必须要有,这样才能够发挥教育的关键作用。

3.老师言传身教带动学生训练

我们想要推广这项运动,还可以先从老师入手。从目前的气排球社会基础看,社会性比赛多,吸引了众多的中青年投入此项运动,并爱上此项运动。而部分教师也成了其中的爱好者。特别是教育局组织的比赛,更加推动了气排球在教师队伍中的盛行。老师在学校组织训练,在潜移默化中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此项运动的热情。

4.提高气排球的训练乐趣

气排球是一项较为简单的运动,接球可以按排球的手势接,也可以不按标准姿势接,只要能组织起来将球打到对方场地就行。因为要求低,入门容易,每学生都能在其中找到成就感,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就相对容易。当然把培训变得更加有趣无疑是锦上添花。

例如游戏一:灵活性训练――躲避球。因气排球质地软,即使被球砸中,也不会受伤,游戏安全性高。学生在躲避球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反应速度也有了体能训练,还在躲避成功的情况下,提高了信心和兴趣。游戏二:基本功训练――八人四方位轮位接球。气排球中最重要的就是接球。以八人一组,队员之间互相传球,在不掉地的前提下,累计次数。组与组之间竞争,得数最多的组获胜,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在这个游戏中,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充分发挥了团体项目培养人才的作用。

5.组织形式多样的比赛

小学是喜欢竞争的阶段,学生可以在多形式的比赛中丰富成功失败的情绪体验。在成功中提高自信,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提高耐挫能力。比赛可以是同班异组间的对抗,可以是同段异班间的对抗,可以是不同段之间的对抗,还可以和别的学校联谊。在各种比赛中增加团队凝聚力。

三、结语

总的来说,气排球运动是非常温和的项目,同时也是当下能够满足小学生身心需求的一项运动,我们需要做到的就是将其优点真正的发挥光大,让从事于体育项目的工作者能够深入的了解到这项运动,运用我们教学的技巧和智慧去引导学生们,让他们快乐的接收这项体育运动,从德、智、体等多个方面去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

参考文献:

[1]刘震,杨宁.排球运动在全民健身中的价值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06)

[2]屈晓宇,朱峰,林琳.大学生课余排球运动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为例[J].运动,2014(19)

[3]杨静,井海波.排球运动的功能及发展趋势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4(11)

体育运动的价值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全民健身;体育产业;推动;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0)04-0069-04

Abstract:The sports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national industrial system. It includes almost all the tertiary industry, while sales of sporting good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ould als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as secondary industry. Recently with the improvement ofliving standards and growing emphasis on health, the booming national fitness programs of manufacturing as secondary industry has advanced growth ofpeople′s leisure needs propeller on sports fitness rapidly and becomes of sports industry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tness to examine the significance of China′s sports industry and the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some proposals with a view to promoting China′s sports industry in an orderly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Key words: national fitness; sports industry; 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在2010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人民的身体素质。体育事业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源泉和保障,我国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和发展,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体育事业也在日益发展,拥有正确的健身意识和对美好高质量生活的追求使体育融入人们生活、成为消费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自1995年我国政府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我国群众体育活动得到蓬勃发展。2009年10月1日《全民健身条例》正式实施后,全民健身蔚然成风,激发了蕴藏在广大群众中的巨大体育消费需求,有力促进了大众化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为体育产业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体育产业迎来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发展期。

1 我国发展体育产业的意义

体育产业的发展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与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发展体育产业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升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要求。国家体育总局在最近10多年来一直把体育产业作为与奥运争光、全民健身并列的三大任务,可见体育产业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1.1 提升国民素质

体育产业具有积极、健康、进取等先进文化的特质,具有正向积累人类精神力量的价值。发展体育产业,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是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全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具体措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及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亚健康人数直线上升,而且正在向低龄化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国民经济的增长越来越依靠国民素质的提高,因此,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整体素质,对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社会活力、提升国民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体育产业成为城市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以体育用品为例,目前,中国已成为体育用品制造大国,生产量已占世界市场的70%。2009年1月至11月,我国体育用品制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4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6.29%;实现利润总额19.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6.90%。根据北京统计局1999年的统计报告,该市体育产业经营收入为83亿元,创造增加值为37.7亿元,约占全市GDP的1.73%[1]。目前我国注册的体育器材生产企业已经有3000多家,年销售额已有数百亿元。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体育用品加工国, 是全球能够独立生产体育用品种类最多的国家。此外,无论是在拉动内需还是解决就业或者是引进外资和促进投资方面,体育产业在发展当前经济中具有更长远、更直接的意义。

1.3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体育产业具备经济、社会、文化功能,是低碳和绿色产业,作为服务业,也对带动就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积极作用,体育产业的带动系数和辐射效应也是国际公认的。因为体育产业关联带动功能很强,作为一个上游产业,它既能带动和促进第二产业中的一些相关行业的发展,也能带动和促进第三产业中一部分行业的快速发展。所以对旅游业、商业的发展及服务业、传媒业、金融业、通讯业、信息业、交通物流业等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很大。如上海市在8万人体育场建设中,盘活资产滚动开发,建宾馆、建商场、建娱乐场,待场馆建成之时,已收回了近13亿人民币[2]。可见体育产业对拓宽相关行业的发展空间,增强相关行业的发展活力,对拉动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2 全民健身运动推动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从经济学角度看,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是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反映和必然要求;经济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同时对于进一步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也将起到积极的影响。其中,对我国体育产业的推动与发展更是功不可没。因为全民运动以全体国民为实施对象,所以无论从深度和广度,它都将比竞技体育涉及更多的人群和领域,自然也就会促使体育产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2.1 全民健身为体育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全民健身计划是一项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国家体委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实施的、依托社会、全民参与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配套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动员和组织国民积极投入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国民素质的跨世纪的群众体育发展战略规划。1995年出台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把全民健身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明确提出,到2010年,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使体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国民体育与健康水平等重要指标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09年1月,中国政府把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日确定为“全民健身日”。10月1日起,中国首部全面、系统地规范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专门性行政法规――《全民健身条例》开始施行,它明确了公民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权利和政府部门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的责任,为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提供有力法律保障。显而易见,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仅体育企业自己会培育市场,国家、政府也会帮助企业培育市场。我国现有3亿多体育人口,而且潜在的体育人口也将不断地转变成现实的体育人口,所以体育消费市场大有潜力可挖[3]。从这几年的实践可以发现,体育产业从一家办到大家办,从政府经营为主到社会经营为主,国家、集体、个人都积极投资体育,形成了新的格局,过去长期压抑的生产力得到了放,有效推动了体育产业的发展。我国尽管没有体育产业产值的官方统计数据,但群众对健身娱乐、竞技观赏和体育用品的消费需求愈来愈旺,不同所有制的各类经济法人纷纷投资体育产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作用,并表现出极大的增长潜力。

全民健身不仅带火了体育用品生产企业,而且促使体育娱乐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当年从南到北的一股旋风将台球引入了普通群众的生活,此后保龄球、高尔夫球、跆拳道馆、武术馆、击剑馆、射击场、健身房等相继问世,成为大众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众多健身房已经形成在全国连锁经营的俱乐部,深受广大年轻人的欢迎。近年来,我国居民对体育健身娱乐消费需求逐渐增加,调查显示:2002年湖北省城市居民人均文教体育用品及服务消费达1 200元,其中用于文体活动费用的支出增长最快,人均支出125元,比2001年增加12.3%。近3年湖北省城市居民的文体消费支出年平均增长7.7%,快于居民消费总支出年平均增长速度[4]。目前,体育产业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据权威部门预测,到2010年它还将以3倍的速度持续增长。对于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增进国民健康和提升国民生活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这个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居民消费热点乃至投资热点角度看,体育产业的发展趋势已经不可遏止。我们以13亿人口为基数,每扩大一个百分点,健身消费将给体育产业带来的产值和效益都是相当可观的。

2.2 全民健康意识的增强促进体育用品生产和销售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健康的意识逐步增强。大家意识到:家庭生活和身心健康可以得到良好的统一,应从单一的身体锻炼发展到全面的身心保健。人们在关注自己健康的同时,更加注意寻求科学的适合自己身体状况、职业特点的健身方法,因此,在健身技能培训、辅导、咨询、体质测试、健康评估、体质康复等方面会出现一定的市场需求。全民健身所带来的旺盛的体育需求,还直接促进了我国体育用品业的发展。自2000年起,中国体育用品市场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高速增长,2008年,体育用品全行业的平均增幅达到了34%。这样巨大的市场和旺盛的需求,造就了我国广东、福建、“长三角”三大体育用品生产基地、超过10000家体育用品企业。全民健身热潮的兴起,体育健身用品的需求逐年呈上升趋势,为这些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根据国家体育总局2002年12月6日公布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的结果》,2000年,我国7~70岁的体育人口已达到33.9%,比1996年提高了2.5%。体育人口中有23.2%的人在2000年至少参加过4次体育比赛或表演,更有72.6%的人坚持在周末参加1小时以上的体育娱乐活动。体育人口表现出较高的组织化程度,有32.8%的人参加了体育俱乐部或基层体育组织。预计到2010年,我国体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40%。随着健身人口增多,体育设施的使用率自然提高,体育用品的消费也就增加;由于有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体育消费空间自然也跟着扩大。全民健身热潮的出现,带动了运动器材和运动服装的热卖。如山西澳瑞特健身器材总厂,几年前,就紧紧围绕促进全民健身这一目标,不断研制开发了一系列适应不同阶层使用的健身器材投放市场,在满足全民健身活动需要的同时,也使企业自身不断得以发展壮大。

2.3 全民健身的需求促使了体育产业的创新及多元化发展

全民健身的目标要求体育产业必须有新的发展形式与之相适应,这无疑要求体育产业的发展必须有所创新。全民健身属于群众体育,因此应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构建亲民利民的服务体系,体现全民参与。国内健身器材龙头企业――宁波奇胜运动器材有限公司将足球专业运动转变为全民健身运动,研发制作了国内首个“笼式足球场”。“笼式足球场”是一个长19米、宽38米、高4.2米的绿色笼子,地面采用塑胶地板,具有安全性高、趣味性强,造价便宜,能充分发挥运动员个人技能素质等优点,还能节约比赛场地。这样的足球场能够快捷方便地搭建于各类中小学、城市商务休闲中心,它的大力推广将促使更多的足球爱好者方便快捷地参与足球运动中去,有效提升中国的足球水平。体育产业只有加强企业科技创新和产品转型,进一步迎合民众健身需求,积极研发新的产品,引导全民健身,在服务于全民健身的同时,也为盘活国有体育资产找到了出路,才能使自身得到更长足的发展。

全民健身的开展也促使健身俱乐部将突破传统的形式,将健身设备和健身指导的完善与大众化的体育消费相结合,将科学的健身方式引入各种体育活动场所,如社区、企业、酒店等。由于全民健身需求的规模很大,所以相关的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就有了批量供应的可能,在供应方式上有了创新的必要性。一项针对欧美商务旅行者的调查显示,最受旅行者欢迎的酒店设施是宽带网络,排名第二的则是健身设施。不少体育用品生产商致力满足客户的不同要求,他们的目标已不仅仅是健身中心的训练区,在餐饮、健康咨询、娱乐、水疗中心等各种附加增值服务方面都可以看到商家给酒店提供的专业建议和协助,因为这样的协助可以提高酒店的服务水平,吸引到更多的客户,为酒店业主和管理者带来更大的收益。而随着酒店的顾客盈门,体育健身产品的使用者也自然增加。从中可见,客户的需求会促使商家产业的多元发展。全民健身的需求也将促使我国体育产业的创新及多元化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共同发展,创造双赢的局面。只有当一个企业把推进全民健身作为一种责任,它才可以在体育产业中站稳脚跟,才能获得更大的收益。

全民健身,为培育壮大体育产业奠定坚实基础。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是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发展的同时,体育用品、体育器材、体育服装的生产以及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将促进我国轻工机械、冶金制造、建材生产和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餐饮服务业、印刷出版等产业部门的发展。由于体育产业关联度广,一些体育活动或赛事带来的体育消费也带动了当地经济与消费增长,拉动了相关产业发展乃至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体育总局在2000年12月15日印发的《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提出: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以较快速度增长,2010年达到国内生产总值1.5%左右。

3 从全民健身的视角看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相关的立法和政策的出台滞后

由于国家对发展全民健身服务业没有实际可操作的优惠或扶持政策,未能出台一系列的实际优惠政策来鼓励发展社会综合资产投资全民健身服务业,使得许多全民健身服务业的经营者没有在税收、融资、水电收费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从事体育健身经营的业主负担过重,导致这一行业发展缓慢,从而制约了体育产业的发展。

3.2 群众体育消费意识还不够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体育的认识逐渐加深,对体育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体育的主动意识还不够,积极主动投入到体育健身中的热情还不高,还不能充分享受体育带给工作、生活的巨大乐趣。现在不少人觉得有钱了应该存起来买房子,或者拿去投资赚取更大的收益,“花钱买健康”、“健康投资最实惠”的体育消费观念还比较淡薄。体育消费的结构也不尽合理,主要以购买运动服装消费为主,许多年轻人情愿把钱花在卡拉OK娱乐场所或者美容、名牌服饰等方面,也不愿花钱参加体育锻炼。虽然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有充分理由对我国体育产业未来的发展抱有信心,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体育产业整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据有关专家估计,我国目前真正进行体育消费的人群只占我国总人口的10%左右,并且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5]。

3.3 体育场馆存在供求矛盾

健身强体的需求和消费所提供的体育场地、体育设施和各类体育服务严重不足,不能有效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各类体育需求,形成了体育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而且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不足。特别是大型的体育场馆十分缺乏,现有的体育场馆数量跟不上群众的健身需求。

3.4 体育服务业专业人才相对落后

体育产业属于服务业,从市场消费的角度上看属于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目前,我国体育健身娱乐业中真正懂得营销、经济类的专门人才比较欠缺,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现有的行业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不高,不能满足体育经济市场的综合化需求,体育产业专业人才的总量、质量、专业与分布构成状况也不容乐观,这些现状严重制约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4 建议与策略

4.1 制定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调动全民力量发展体育产业。据2010年2月24日的《上海证券报》报道称,国务院已批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意见》,该文件已进入最后修改阶段,近期有望公布。这一扶持政策的公布,必然促进体育产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建议通过制定差别税率和减免税等政策,对各类企业赞助体育事业发展允许计入经营成本等等。进一步放宽体育本体产业的市场准入,通过优惠政策的引导,鼓励社会投资体育休闲项目的经营活动,开发、引进新型体育服务项目。同时,还应积极引导社会各界的人才、资金、技术、项目等优势,多元发展体育产业,形成不同所有制发展体育产业的格局。

4.2 引导群众扩大体育消费需求

从世界范围来看,体育产业的兴起, 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了群众体育消费水平的提高。体育全民健身运动体育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而且体育产业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人民健康。各级政府要重视增强全民体育健身意识,要加强宣传力度,把“终身体育”的思想贯彻到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的生活和工作中去,引导广大群众参加形式多样的健身活动,培育体育市场,发展体育产业。把增强全社会体育意识和全民健身运动结合起来,倡导体育消费的观念,扩大体育消费需求。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进社区、进小区、进机关、进厂矿、进学校、进村镇,适时开展体育下基层活动。提供多元化服务,吸引更多的人参加体育活动,参加体育消费,壮大体育市场。

4.3 开发建设适合大众健身的设施与场地

发展体育产业,特别是本体产业,必须坚持以场馆为阵地,充分发挥场馆设施在体育服务业中的基础性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场馆的综合效益。首先是要抓好体育场馆的开放、开发。把现有的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公共的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实行广大群众能够接受的有偿服务;同时,要做好场馆的开发工作,要全方位地开展健身娱乐和竞赛表演活动,要不断地开发新的项目,培育新的市场,最大限度地提高场馆利用率。其次是要抓好场馆建设,特别是大型综合性体育设施建设。把公共体育设施纳入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中,特别是在新建、改建城市居住区时,必须考虑群众健身锻炼需要,在建设中留出体育活动场地。如应考虑把大众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同城市公园建设和小区绿地开发结合在一起,对于那些公共体育场馆和群众性体育活动营业用地,应免征土地使用税。主动做好服务,吸引群众进馆健身消费,提高场馆利用率,实现体育资源社会共享。

4.4 提高健身娱乐行业人员综合业务水平

体育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健身娱乐业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健身娱乐行业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影响着该行业的发展,专业人才是体育服务业的中坚力量。当前要大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既精通体育专业知识,又熟悉市场规律、懂得经营管理、热爱体育事业的专业人才队伍。策略一是对现有健身娱乐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建立人才培训基地,以提高他们的综合业务水平;二是通过社会招聘引进一批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在同行业中进行人才交流;三是积极推行体育健身娱乐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和考试制度;四是广泛开展国际体育经济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外体育经济先进经验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蒋良骏.体育产业促进南京城市发展的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

[2] 陈剑.2004北京奥运经济报告[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3] 王小安,徐长喜.我国体育产业市场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7,26(1):4-6.

体育运动的价值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红色体育文化;全民健身;时代价值

1937年9月6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成立。陕甘宁边区位于陕西省北部、甘肃省东部和宁夏自治区南部,故称陕甘宁边区。面积从南到北约九百里,从东到西约一千里,地处六盘山、横山、梁山支脉等地区,共计十二万九千六百零八平方公里,人口约二百万,可耕地约九百万亩。红色体育从广义上讲是指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人民自己做主的体育,从狭义上讲主要指的是瑞金中央苏区以及后来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体育。主要是指上个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体育实践活动,它主要包括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在各个红色根据地开展的体育活动。红色体育是在当时特殊的环境下所创新出的一种鲜明的组织活动,不同于平时的竞技体育,它贴近实际、源自群众生活,不仅给忙于革命、生产的军民提供一个体育平台,更将不屈不挠、永不言弃、拼搏向上积极的精神传递给每一个民众。红色体育既展现红色革命精神,又弘扬了革命优良传统,也诠释着红色文化核心价值,同时为全民健身提供一个更大的舞台。红色体育的开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对推进全民健身、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教育示范和推动的作用。

一、红色体育文化的内涵

红色体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军队、革命根据地及广大解放区领导宣传、组织,由广大革命战士和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体育活动所留下的特殊体育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具有为革命战争服务的鲜明特点。在当时艰苦恶劣的环境下,边区广大军民靠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支撑,全员参与、坚持不懈、发扬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精神,让官兵士气高涨、敢于斗争,群众精神面貌生机勃勃。指出“开展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勇敢、坚毅、机智、灵活、集体主义精神、组织性和纪律性。”不管是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工人、指挥员、战士、党政领导干部都积极参与,平等切磋,这种团结、友爱、自由、平等、进取、拼搏的精神激励和教育着每一个人。红色体育活动最大限度还原战争中的历史故事和场景,红色体育文化让大家在参与过程中体验革命历史文化、缅怀革命先烈、感受边区人民当时的生活状态,升华人们的革命精神思想和爱国主义情结。

二、红色体育文化开展历史经验

陕甘宁边区的体育,为中国近代体育发展从思想上、组织上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为近代中国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查阅以往历史文献,陕甘宁边区体育的成功有一下几点经验:

(一)领导关心支持体育事业

在当时环境如此恶劣且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和林伯渠等中央领导,带头参与和节省开支,为边区捐献体育器材。

(二)建立体育组织机构并培养体育人才

从由政府单一主持的体育活动到由边区各俱乐部、体育主管机构计划组织,为整个边区红色体育的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组织作用。

(三)体育活动多样化

改造传统优秀、民间传统体育,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如传统秧歌舞蹈的改造、儿童教育中增加捉汉奸、捉侦探、送信、打骑兵、运输、爬山等特色内容。如闹社火、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荡秋千、踏青、放风筝、拔河、赛马、打腰鼓等;

(四)进一步完善体育法制法规建设

在中央苏区体育法规基础上,颁布了一些体育法规和政策。如教育部颁布《体育节(九月九日)举行办法要点》、《国民体育实施方针》等。

三、红色体育文化发展现状

当代体育文化发端于红色体育文化,它必然继承了红色体育文化的诸多特征。所以,研究红色体育文化思想对于正确认识当代体育文化,推动当代体育的合理发展具有重要的思想启发作用。在中国现有的十二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中,它们既是红色文化的发祥地,也是红色体育文化的传承体。在文化、景观游如火如荼发展的今天,各大景区也结合实际,开辟出具有众多特色的红色旅游路线。 如西安-洛川-延安-子长-榆林-绥德线、南宁-崇左-靖西-百色线。陕西的景点有西安市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西安事变纪念馆;延安市枣园旧址、杨家岭旧址、王家坪旧址,瓦窑堡会议旧址等,这些景区依托特有的自然景观,虽然景区人数每年有所递增,但是还是以说教的形式展现红色文化,以图文形式展现红色体育文化,实际上红色体育活动是最能让人直接体验到革命时期革命先辈的革命情怀,将红色文化资源在广度和深度上进行更大的推广。通过2010年8月山东临沂、2011年6月甘肃庆阳两届红色运动会的举办,利用合理的运动项目把革命年代红军战士的英雄事迹和战斗过程重现,如“红嫂救伤员”、“独腿长征路”、“手榴弹比武”、“红军的扁担”等,而且参赛队伍由三十多支增加到61支,参赛人数达600多人。这些体育项目不但能锻炼身体、增加生活趣味,而且有着极高的教育意义,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民健身条例》、《阳关体育》贯彻落实的一个重要推动手段。

四、红色体育文化的时代价值

党的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随着健康意识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在日常生活中的锻炼,随之体育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中,强调各地要培育有地方特色的体育健身项目、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红色体育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革命精神传承的重要手段,为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有其新的现代价值。

(一)是革命文化传承与弘扬的新手段

红色体育是新时期体育发展观的最佳体现,它集健身、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多种特色为一体,它充分体现了体育的趣味性和竞技性,又能展现文化性和观赏性,还能最大程度提高活动的广泛性和参与性。红色体育文化是以健身体育为载体,体育活动与红色文化相交融,体育参与与休闲旅游相连接,无论从理论、投入产出还是可视性方面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能迅速地得到推广和发展,它是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而发展的,必将在人民群众中引起广泛的参与和强大的反响,是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新手段。

(二)增强民族体育文化自信心

近代中国所承受的屈辱,使很多国人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失去信心。实际上红色体育文化便是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所衍生的优秀文化,是革命抗战时期形成的博大精深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它的形成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艰难历程,它凝聚了国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彰显了国人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民族精神。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通过大力发展红色体育项目,极大地丰富了边区人民的生活、提高了军民的革命热情,为民族的独立和革命的胜利发挥着重大影响力。红色体育文化包含的优秀品质与精神,为民族独立与解放斗争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为抗日战争的军民提供了精神支撑与文化合力。它不仅为中国的民族独立与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将为今后中华民族的体育文化自信心提供重要支撑。

(三)是全民体育、体育强国的历史见证

体育的大众普及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已经提出,但主要是指学校体育,忽视了工农大众。1940 年,在颁布的《体育训令》中指出:“体育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选拔出优等选手再去指导普及”。这个“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体育方针,大大推动了革命根据地民众体育的蓬勃发展和边区体育军事化进程,并把体育的教育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对增强军民体质、振奋革命热情和提高军队战斗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10 年 9 月 27 日,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就“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体育强国”在接受记着采访时表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基础性短板就是大众体育”。真正的体育强国应是在大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和体育文化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在大众体育的基础上实现竞技体育的突破、体育文化和体育产业的繁荣与发展,这也和“在普及基础上提高,在提高指导下普及”的体育文化思想是高度一致的。《解放日报》曾指出“组织体育运动工作要创造出更大众化、更适合边区环境和经济条件的运动。现阶段,我国地区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镇化进程还需继续推进,只有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在解决好城乡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全民体育和体育强国。

(四)为全民健身运动提供精神财富

革命战争要求强健体魄和坚强意志,这便成为战争时期发展体育的强劲动力。五卅体育运动会后,中共中央提出“提高军事技术”与“体育军事化”口号,特别强调“提高军事技术,必须发展体育运动,锻炼强而有力的健全身体。”战场上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被贯穿到体育运动中,而在比赛中的团结友爱、奋力拼搏,极大展现了新一代运动员极强的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在艰苦的革命时期,革命先辈们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利用自然环境和现有资源进行编排和创造了一个一个体育项目。小山头锄平就成了运动场,几根树枝构成篮架,用棉布制作篮球,竹条一圈编成篮筐,用木头制作跳马等,充分体现了勤劳朴素的生活作风和勇于创新的创造精神。所以全民健身开展如火如荼的今天,开发红色体育运动项目,让大众感受和体验这种独有的红色体育文化,也是对于这种精神财富的保护和传承,这种结合与倡导,必然让全民运动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 王增明,徐国营.试论陕甘宁边区体育的目的及其历史地位[J].体育文史,1989(05).

[2] 常保荣,牛秀燕.关于举办红色运动会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10(12).

[3] 刘显,马晓丽.红色体育文化思想的影响与启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1).

[4] 中国红色旅游网[EB/OL].http://.cn.

[5] 陕甘宁边区体育史[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

[6] 乔克勤.西北体育文化史[M].兰州民族出版社,1993.

体育运动的价值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体育;心理学;运动技能;体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9)01-0092-03

1 不同视野中的运动技能的内涵

1.1 心理学视野中的运动技能 在运动心理学领域里,心理学家对技能的理解是,运动技能是一种运动活动方式。心理学家亚当斯(Admas1987)在总结运动技能研究的百年历史发现。要给运动技能一个准确的定义很困难。因此,不同的心理学家对运动技能的界定是不同的,如克隆巴赫(Lee J.Cron- bach,1977)认为,“技能是习得的,能相当精确执行且对组成的动作很少或不需要有意注意的一种操作”。A.E.Woolfork等,则把运动技能看作是“完成运动所需要的一系列身体知识和进行那些运动的能力”。Reigeluth,C.M.(1999)“把运动技能称为一种协调运动的能力”。Robert M.Gagne则认为“动作技能实际上有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描述如何进行动作的规则,即动作程序;二是因练习与反馈而逐渐变得精确和连贯的实际肌肉运动”。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可以理解运动技能不是简单的肌肉反应,而是包含精细的肌肉控制。故此,运动技能又称心因运动技能(psychomotor skill),从单词psychomotor看出,它是由psycho和motor合成的,意指运动动作不是简单的外显反应。而是受内部心理过程控制的。由于运动技能与人的知觉不可分割,所以常常有人把知觉与动作联系起来,称之为知觉――运动技能。

知觉能力是运动技能形成的有效成分,各种知觉能力如动觉、视觉、听觉、触觉辨别、平衡觉等是完成运动动作所必不可缺少的能力。例如,篮球运球是图形――背景辨别与眼――手协调的组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细心的教师会发现学生在学习新动作时。出现错误,并非是单纯的肢体反应问题,而是视、动觉协调问题。如乒乓球接发球、篮球的三步上篮、排球的扣球等动作。而对于高水平竞技体育项目的动作技巧却有特殊的感知觉要求,如球类运动员的球感、游泳运动员的水感等等。

认知――运动能力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另一个有效成分,是指在肌肉收缩为特征的活动过程中,人的认识活动的表现水平。其中包括运动知觉、运动表象、运动记忆、运动思维、运动注意等能力。学生原有的认知一运动能力是制约运动技能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而言。运动技能的难度越大,需要学习者对其结构、练习的理解要求就越高,越需要作出判断,采取对策。并要求周密的计划。反之,通过复杂技能学习,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运动能力。

从技能构成的心理成分中,应该看到,运动技能学习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意义,因此,在学校体育中应赋予运动技能以相当重要的位置,而不应当被弱化,运动技能不能再是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出的四个领域目标,实际包含了两条主线,一条是发展主线,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另一条是运动主线,包括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如果说发展主线是灵魂,那么运动主线就是载体,发展主线永远也离不开运动主线。没有运动技能学习,其它目标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实际上告诉我们,体育课上实现的一切发展基本上是通过运动技能来实现的。运动技能学习应是实现其它三大目标的支撑点。

1.2 学校体育视野中的运动技能 让我们再来考察学校体育领域中对运动技能又是如何界定的。在20世纪80年代的(体育理论)与20世纪90年代的等教科书中,运动技能被定义为“能充分发挥人的机体能力的合理、有效地完成动作的方法”。笔者认为,正是教科书中对运动技能的这一界定。引发了人们对运动技能学习的质疑,这种界定不仅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而且会引起误导。因为充分发挥人的机体能力是对参加以夺冠为主要目的的选手竞技的要求,对于以健身和娱乐为目的的一般群体,是增强体质提高机体能力,而不是要求充分发挥人的机体能力。正因为对运动技能定义的不合理界定,因此,在体育实践中出现了两种误导:其一。如果只具有充分发挥人的机体能力的技能称运动技能,那么在中小学的体育课中传授技能,实质上是照搬高水平选手的竞技技术,因此,要淡化运动技能;其二,如果中小学体育课中出现的低水平的技能不能称之为技能,那么中小学体育课中就无技能可教。这样的误导一直延续到今天,让教师感到困惑的是,怎样区分竞技运动技能与非竞技运动技能问题,如何淡化竞技运动技能问题。

早在70年代末,在学校体育中就充斥着关于“打破单纯以竞技运动为目的的教学内容体系”的问题讨论,而在1978年的体育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提出了打破以比赛项目为主的教材编排体系的思想,这些观点的提出是基于当时竞技运动项目对学校体育的广泛渗透和影响,竞技运动教学内容和近似训练过程的教学方法成为学校体育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内容,而一些身体素质练习、游戏内容、传统项目游离在教学内容之外。因而产生教不好学不会,学生对体育产生厌恶的尴尬状况。由此,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为什么要教滑步推铅球”的大讨论。这场讨论的最大贡献就是催生了“竞技运动教材化”的观点。笔者认为“竞技运动教材化”就是将竞技项目中部分高强度和高难度的运动技能进行不同程度的加工和改造,使之适应教学要求和目的,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而并非是淡化技能的意思,不知“淡化竞技运动技能”观念的源头是否出于此背景。

2 从心理学视野中的运动技能分类看学校体育技能

辛晋森(E.J.Simpson)等人于1971年提出的运动技能分类体系,从目标行动形式入手对心理运动作业进行分类,共分为如下的七级:1)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动作;2)从心理、生理和情绪上对动作学习作好准备;3)在他人的指导下,模仿和试误动作;4)通过一定练习形成习惯动作;5)动作日趋完善形成自动化过程;6)能根据环境的变化,改变完成动作的方式以适应新情境的要求;7)能创造性地完成动作。

哈罗(A.J.Harrow,1972)的分类则更具有综合性,他将心智运动技能由低级到高级分为反射动作、基础性动作、感知能力、体力、技能动作、有意交流。哈罗认为由于反射动作和基础性动作是随着身体发育而自然形成的,不是习得的技能,所以教学中可不设定这两方面的学习目标。这种分类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对动作技能领域各种成份进行观察、解释和归类的途径。

以上的学者是从心理学研究视角去探讨运动技能的分类体系。这种分类体系给我们的启示是,动作技能有高低、难易之分,不同的运动技能,其复杂程度不同,对人的心理要求也不同。对于不同学制阶段的学生应采用不同难易的运动技能教学,对一些运动技能进行合理的精选和改造以适合不同学制阶段的学生的身心特点。这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中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而不是强调彼淡化此,抑或淡化彼强调此。

在学校体育学术研究中,一直充斥着这样的声音,淡化竞技,淡化运动技能,淡化竞技运动技能,一谈到竞技,人们自然会想到高水平的职业比赛。而一谈到运动技能,就一定要与竞技联系在一起,事实果真如此吗?如果按照《体育理论》和《体育概论》对运动技能就是“能充分发挥人的机体能力的合理、有效地完成动作的方法”的界定,将运动技能与竞技联系起来,是顺理成章的事。而事实上这种界定是不合适的。按照运动心理学的界定,“运动技能是指为实现特定目标而操作的动作或任务,涉及自主身体或肢体运动的能力。换句话说是人们从事体育运动和进行体育锻炼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也就是以体育为目的的动作能力。按照心理学研究中的运动技能目标分类体系,运动技能可分若干层次。如果我们借用这一理论,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在学校体育实践中,运动技能只有高低、难易之分,而非是竞技与非竞技之分。也就是说在学校体育中应根据不同学制阶段的学生教授不同难易的运动技能,而不是去讨论是否强调或淡化竞技技能的问题。

什么是竞技运动技能。什么是非竞技运动技能,两者之间的区别何在?心理学理论认为,运动技能就是一种活动方式,是一种行为目标方式,因此,一个人掌握的运动技能是用于健身还是用于比赛,不是由运动技能本身决定的,而是由人的行为目的来决定的。篮球项目是一个竞技项目,是学校体育必修的一个内容,也是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的一项运动,运球、传球、投篮和抢篮板等是篮球运动的基本技能,无论是比赛还是健身都要用到这些技能,那么,请问这些技能是属于竞技运动技能还是非竞技运动技能呢?如果说是非竞技运动技能,一定是一片哗然,如果说是竞技运动技能,那就应该淡化,而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问题是怎么淡化,淡化了,篮球项目还教什么。篮球如此,其它项目,如田经,体操、游泳、武术、大球项目和小球项目等也如此。人们回顾自己的体育学习经历,就会发现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我们在体育课上学会了什么?从小学到中学12学年,一周2-3节课(不幸的还常常被占用),体育课有限的学习时间,到底学到了什么样的技能,连皮毛到没学到。大学新生2/3人不会跑三步篮,1/2人不会垫排球,9/10人不会传排球,女生的比重更大,而那些篮球打的好,足球踢的棒的,或其它项目运动技能掌握好的学生却是自学成材,这已成不争的事实,这难道不是我们学校体育的悲哀吗?更可悲的是,体育教育专业的新生也可谓是中学里的体育特长生,进入体育院系后,许多项目中最基本的运动技能也不会,专项提高更无从谈起,这可能是很多体育专业课教师都经历过,也正在经历的最为头疼的事。在有限的学时中,这些学生的运动技能又能提高到何种程度呢!而这些学生正是学校体育的人力资源。这就是淡化运动技能的结果。试想这些从未接受过体育职业训练的后援军又能教给学生多少竞技项目中高难度、高强度对抗性的技能呢?因此。学校体育的现实证明淡化竞技运动技能的说法是无法成立的。难怪有人认为学校体育淡化竞技运动技能是一个虚假的命题,

再退一步说,如果把田经,体操、游泳、武术、球类项目等技能称之为竞技运动技能,而把像跳皮筋、滚铁环、丢手绢、老鹰抓小鸡称之为非竞技运动技能。那么,淡化竞技运动技能的命题给我们的启示是。学校体育应该少安排像田经,体操、游泳、武术、球类等竞技运动技能,多安排像跳皮筋、滚铁环、丢手绢、老鹰抓小鸡,还有什么“挑着扁担收南瓜”、“抗着垫子去抗洪”、“拿着扫帚当马骑”等等内容,这样的课还叫体育课吗?这是活动课。

3 心理学视野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运动技

能目标的价值定位

心理学视野中运动技能属于知识范畴,被称为程序性知识。对程序性知识的学习,需要个体的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人类正是通过各种技能的学习获得了身体认知,身体认知是人类认知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把运动技能纳入到人的认知体系是有重大意义的。运动技能不属于知识,因此,要淡化。如果在学校体育中确立了运动技能也是知识的这个观念,还会有人提出淡化运动技能吗?实际上,通过运动技能练习而获得的身体认知是一切认知的本源,根据加德纳的观点,身体一运动智能是人类认知的基础,它来源于体验生活时所获得的感官经验。人们正是通过自身的感官经验认识世界和丰富认识的,因此,通过技能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运动能力。

我国学者顾渊彦曾指出“技艺性是体育实践类课程的学科性质”。没有技术要求的体育课程只能是单纯的玩耍活动,简单的玩耍活动对高年级学生会有多大的吸引力呢!运动心理学研究发现,体育活动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重复于某一个技术动作的练习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感受和体会对这一练习动作的理解和认识,对自己的行为主体价值进行不断的思索和体验。以达到自我价值体现的目的。正是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激励着学生去检验自己面对新的挑战和完成新的任务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这种证明不是用语言而是身体活动。学校体育活动虽然不能与专业体校的训练相比,不能成就一大批体育专业人才,但是,仍应该可以通过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使学生体验学习技能时的心理感受,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有能力战胜困难,取得好的成绩。从这个意义来看,身体练习和运动技能。是实现人身心发展的基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亮点,是不仅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也给予了学生人文关怀,使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成为了倍加关注的目标导向。但是,体育课中的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必然是以身体练习和运动技能为载体而实现的。因此,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确立运动技能目标的定位,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在质的规定性,通过身体练习与运动技能学习实现人的社会化发展是其它学科课程所不具有的特殊教育意义,这是体育课程的内在价值。

因此,运动技能学习应是体育课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那么体育课到底应该教授什么样的技能;哪些技能应该强化,哪些技能应当弱化;哪些技能应该作为重点而反复出现,而哪些技能作为非重点一般介绍的。如果我们能对运动技能的分类给予充分的理解,这个问题就会变成一个简单的问题。

笔者认为中和心理学和体育学的视角理解运动技能分类,可以尝试把运动技能可分为基础技能、专门技能和专项技能。三者的关系构成一个层次结构(图1)。

第一个层次基础技能,位于运动技能的底端,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获得的生物性特征,可发展的,经过后天的教育而建立起来的时空、时序等方面协同发展的一系列的条件反射。这类技能是人们赖以生存、生活、休闲、工作、学习的基础,是人人都应具有的技能,如走、跑、跳、投悬、支、攀、爬等,也可称基本活动能力。通过身体练习和科学的锻炼可以改善和加强基础性运动能力。

第二个层次是专门技能,是通过后天学习和实践而习得的技能,这类技能是为了适应专业领域活动的需求,大部分人具备的技能,它包括了生活生存、生产劳动、医疗卫生、国际军事、休闲娱乐,体育运动等各特定领域的专门活动技能。如在体育运动领域中,以健身娱乐为目标的大众运动技能。这类运动技能关注的是健身性、娱乐性和人的发展性。

第三个层次是专项技能,也是通过后天学习和实践而习得的技能,但这类技能是为了适应专业领域活动的需要,经过特殊的专业训练,只要极少部分人能掌握的一类技能。如在竞技运动领域中,以发挥最大能力为特征,以正规比赛规则为根据,以竞争胜利为目标的高水平专项运动技能,这类运动技能是强调技能的高难度、高强度和激烈的对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