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沉浸式课堂范文

沉浸式课堂范文

沉浸式课堂

沉浸式课堂范文第1篇

关键词:“沉浸式”教学;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及状态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诞生的一种教学模式和策略,是由苏州市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组的老师创立并正在实施研究的一项课题。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学生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形成、思想修养的完善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的。课堂教学离不开评价,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内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的课堂教学制订一个较为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对于此课题研究及其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指导下结合语文“沉浸式”教学的特质,我们尝试初步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二、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如何使整个课堂教学因有效沉浸而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课堂上教师要动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要素的作用,让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充分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获得忘我体验,即最佳学习体验的过程。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的课堂教学是顺应新课程改革趋势的,因此其评价体系的确立必须适应和体现课程理念,遵循语文教学规律。

(一)建构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一堂有效的“沉浸式”课堂教学应该包括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的设置

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该体现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并重:让学生在优质经典语言的熏陶下,浸润其中,充分感受祖国语言的精彩,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学生能在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和规范精彩的语言,通过模仿及创造,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2.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教学内容上,要选择精彩的经典文本,在确保科学性、思想性、启发性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材料中的可沉浸因素。例如,诗歌和散文教学应让学生徜徉在优美的韵律和意境中;小说教学应让学生投入到精彩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中;议论文教学可让学生在理趣思辨的环境中获得乐趣;说明文教学要让学生在准确的表述和明晰的条理中得到启示。

3.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多种方法在课堂中的结合使用,注意利用问题情境和现代教育技术,以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思考,为学生的“沉浸”作铺垫,学生沉浸体验能够在教师为他们创设适合的前提条件下获得。同时改变以听教师“教”为主的学习方法,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积累。

4.教学流程的实施

在教学流程上,遵循先“浸”后“出”的原则。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是“领入”与“导出”:创设氛围―领入情境―发问设疑―精辟讲解―举一反三;从学生角度来说是“浸入”与“跳出”:入情入境―诵读吟咏―体悟品味―解疑交流―积累运用。

在评价中,必须强调关注以下几方面:(1)有否创设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沉浸和主动探究的前提。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活动的参与者,保持与学生人格、心理上的平等,达成与学生情感的融洽,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2)有否注意思维训练的梯度。“沉浸式”课堂教学由“浸”而“出”的过程应由浅入深,有梯度,学习内容要有层次感。(3)有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沉浸式”课堂教学力求师生共同沉浸,而学生的全身心投入尤为重要,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沉浸式”语文课堂应是学生主动求知、积极参与的场所,教师应给学生主动表述的权利和积极表现的机会,要尽可能让学生自读、自练、自省、自评(包括互评),培养学生参与意识。(4)有否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因为每个个体的沉浸体验和感受是存在差异性的,所以“沉浸式”课堂教学要积极保护学生的求异性表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有效教育,促进每一个学生更好地获得适合于自身的发展。

(二)创立多元化的评价原则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的的程度,更是为了校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包括“教”与“学”的评价,“教师”与“学生”都是评价的对象,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是评价的基础和出发点。而其中学生评价应是课堂评价的重中之重。

1.教师评价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相比,“沉浸式”课堂教学的教师评价更应围绕沉浸目标的设置、沉浸文本的选择、沉浸的途径运用以及沉浸教学流程的体现等方面来加以考察和判断。问题的设计应既根据备课计划,又根据学情和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而生发问题,围绕目标恰当地处理。提倡以教师反思为核心的“自评―互评―点评―反思”的评课模式。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邀请具有较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家,客观全面地评价课堂教学,并从理论与实践上综合指导。

2.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是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的重中之重。我国传统的评价机制存在着评价对象错位的问题,以教师为中心,以教论教,评定一堂课的效果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学生学习的效果质量是教师科学的教学设计、创造性的教学实施的结果,因此,评价学生学习就是评教,即“以学论教”。学生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进展与行为变化的评价,包括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状况的评价。

3.评价原则

“沉浸式”课堂教学过程的学生评价力求坚持如下原则:体现发展性的原则,立足过程评价与坚持全面评价,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突出全面性的原则,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心理品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趣;注重过程性的原则,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习惯、方法、情感表现等;重视互动性的原则,不仅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要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突出评价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多样化的原则,促使评价由封闭走向开放。

4.评价的内容

“沉浸式”课堂教学的学生评价内容包括:(1)学生的参与度。“沉浸式”教学的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应该尽量做到百分之百,力求每位学生都获得相应的沉浸体验。(2)学生的状态。“沉浸式”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应达到全身心投入的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并有学习的快乐感受。“沉浸式”课堂教学的学生评价内容以学生的反馈情况为主,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表现来判断和评价,如学生在课堂上是否主动对文本提出质疑并探究,是否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是否有自己独特的沉浸体会,是否有拓展研究的兴趣等。总而言之,“沉浸式”课堂上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无论是听讲、问答、讨论、练习都动机强烈,兴趣浓厚,学习积极热情,在老师的启发下,思维的流畅性和深刻性更强。

(三)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量化

结合前面对评价要素的分析,我们将整个评价体系分为两个版块,即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再根据每条指标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赋予不同的分值,由此确立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形成如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量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表

此外,书面检测也是检验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质量、考查学生语文认知水平和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考试要力求突出其对沉浸式课堂教学的诊断性与发展;考试内容以新课标为依据,关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注重基础,更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重视考试结果的运用,进行积极的评价反馈。

三、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的具体实施

“如果说教学活动是一个信息传递系统,那么教学评价则是这个系统的信息反馈机制。只有很好地掌握教学评价这个信息反馈机制,才能了解教学系统运行的情况,有效地调节和改善这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可设立评价小组:评价小组由业务水平高且客观公正的教师、专家、学者组成,选出业务组长。进行课堂评价前要组织评价小组成员充分了解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深刻地理解评价的目的、理念、指导思想和评价标准指标的内涵。观摩课前要求评价小组全体成员根据课程标准,熟悉研究教材和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组织评价小组成员在课堂上听课,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记录并初步评定有关的项目及分值。最后整理信息,作出结论:收集各小组成员的评价结果,检查收集到的信息能否反映评价对象的全貌和信息是否真实正确。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得出分数,评出等级;写出写实性评语,指出评价对象的优点与不足,做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对于基础性的知识掌握情况,利用量化评价是恰当的,但它又难以切实评价探究、实践能力和情感状态;况且课堂教学量化评价只局限于课堂时效,对于课堂教学的后续影响很难作出及时评价,因此必须结合质性评价(指教师在与学生的日常教学的接触、互动过程中,以观察和交流为主要方式,从不同角度不断了解学生,进而形成对学生某种看法和判断的一种评价方式)。其借助的手段是日常观察、记录等,但费时费力、管理难度大、评论结论一致性差,因此两者的结合是必然的,只是从操作层面上看,目前还很难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

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依据一定的方法和标准对其教学的过程和效果作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对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起着重要作用。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也只有与时俱进,适应语文课程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3]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振华中学校)

沉浸式课堂范文第2篇

一、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聊天氛围,感悟生活之精彩

“沉浸式”课堂教学的研究重点是如何使整个教学都“因有效沉浸而焕发生命的活力”。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动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要素的作用,让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充分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获得忘我的体验即最佳的学习体验,从而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人的情感在常态下是内蕴的、潜在的,不借助外力一般是很难达到一种“强烈的情绪状态”。我们的学生抱怨作文没有东西写,就是因为面对作文本,他们内蕴、潜在的情感没有进入到强烈状态。老师的作用就是要努力创设一个撞击学生心灵的外部世界,让他们内蕴、潜在的情感被激发出来,形成自我情感的波动和升华,进而迸发出心灵的火花。为此,笔者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的聊天氛围,进行沉浸式感悟生活之精彩的尝试。

寒假后第一周的作文课上,当学生用满脸无奈的眼光等着我出作文题目的时候,我却说:“今天不写作文,咱们聊天,聊聊这个寒假你是怎么过的,这个年你过得怎样。”我伏在讲台上和第一排的同学先聊了起来。老师一放松,学生自然也都随便地前后左右聊起天来,一会儿工夫教室里就有了几个明显的小团体,而且个个都眉飞色舞。有的同学绘声绘色地说起假期里看到的居民间吵架的趣事,有的同学津津有味地述说着自己偷看电视连续剧,还有同学义愤填膺地讲述着人们面对小偷熟视无睹的见闻……他们各自聊着假期里的趣事、烦事、郁闷事。课堂气氛轻松,甚至带点混乱,我视而不见。离下课还有五分钟的时候,我对班级秩序做了简单调整,然后告诉大家: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美好的社会里,叱咤风云、轰轰烈烈的事情毕竟少之又少,我们的只要表现这些真实而普通的事情,我们的作文也会因为这些普通的真事而生动感人。最后我提出每个人就以今天聊天过程中自己最有话说的事情为题材,以“假期生活”为话题自由作文。交上来的作文,单看题目你就不禁叫好:《都是车位惹的祸》《打车的尴尬》《又闻猫叫》《在家里打工》……看来,学生们已经会用发现的眼光寻找生活的精彩了。

二、轻松沉浸的交流谈话,让学生处在一个充满多向思维的氛围中

1975年,Csikszentmihalyi提出的“沉浸理论”(Flow Theory)认为:当人们在进行某些日常活动时只要能完全投入情境当中,集中注意力,并且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就能进入一种沉浸的状态。作文课是心灵接触最微妙的阵地,教师要善于提供一个聊天的场景,让学生沉浸其中并进入“强烈的情绪状态”,在看似单调的生活中发现生活的精彩。诚如教育学家赞科夫所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到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儿童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词语。

以“牵挂”为题写作,是2004年苏州市中考作文要求。这个题目看似简单,却蕴涵着无比广阔的写作空间,考生只要稍加认真地审题、构思,应该不难写出富有个性和真情的作文来。但那年的阅卷经历让我一直都无法忘记学生的思维是多么单一,也让我意识到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是多么重要。

我以“牵挂”为题上了一堂作文指导课。作文课一开始,我便在黑板的中央写上大大的“牵挂”两个字,然后问学生:看到这个题目你的脑子里跳出来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着,内容无非是:牵挂爸爸,因为他出差半年没回来;牵挂奶奶,因为奶奶回老家了;牵挂爷爷,因为爷爷去世了……我把他们牵挂的对象都写在了黑板上,问他们这些对象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很快齐答说都是人。我提醒大家说:既然如此,这个题目完全可以改成“思念”,可命题者偏偏用“牵挂”,看来它所涉及的对象可以更广泛一些,它所表达的情感可能更深沉一些。接着我建议大家来一次“思维总动员”,看看各自的记忆中都有哪些属于自己放不下、难忘怀的东西。为了让每位同学都积极思维起来,我请学生按座位顺序依次回答并要求内容不能相同,很快黑板上牵挂的内容就丰富了起来:牵挂门口绿地、老家小院、童年游戏等等不一而足,甚至有学生爽快直言牵挂睡懒觉的日子。或许是畅谈中学生的思维打开了,或许是因为这样的畅谈让学生找到了敞开心扉、抒发真情的感觉,最后的结果是超过半数学生的作文被我登上了班级的“佳作专栏”,其中有四位学生的作文发表在《姑苏晚报》“小荷版”的同题作文“牵挂”专栏。这次作文指导课,让我尝到了创设沉浸轻松的交流谈话、让学生处在一个充满多向思维氛围中的甜头。

三、有意识地创设沉浸式的情境,让学生进入“境界化的思维状态”

研究表明,要让学生的情感有起伏、生波澜,就要使学生的思维进入到“境界化的思维状态”,这种境界化的思维状态才能使人的思维变得立体、形象。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的,这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就是情境。“情境”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人在这种状态下思维更容易进入到“境界化的思维状态”。在日常的写作指导课上,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沉浸式的情境。

“通过规则建立秩序”“让学生畅所欲言”“提供及时持续的反馈”是沉浸式教学的三个要素,“思维总动员”训练正是围绕这三个要素进行作文指导的。由此,一种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也便营造了出来,学生沉浸其中,在老师的诱发性指导下,各自的大脑进入了多向思维状态,同学之间的竞争性环境又逼着相互的思维进入前所未有的跃跃欲试状态,新鲜的思想、有深度的想法、体现个性的思维都涌出来了。

沉浸式课堂范文第3篇

听到游戏,我们总与“不务正业”、“丧志”相联系。那么,什么是游戏式学习呢?游戏式学习是个较宽泛的概念,目前尚未形成共识。比较有代表性的相关概念是基于游戏的学习(Game-Based Learning)、严肃游戏(Serious Games)、娱乐教育(Edutainment)和教育游戏(Educational Games)。其他与游戏式学习相关的概念还有“轻游戏”、游戏“清淡”版本。这些概念从各个角度描述了游戏与教育、娱乐与学习之间的关系,那就是“从乐中学,在学中乐”。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自主性、情境性、社会性。针对儿童具有好奇心、挑战心,有强烈的兴趣与动机的特点,在教学中应用游戏式学习,完全可以把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所有元素结合起来,从而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不管是斯宾塞提出的剩余精力论,还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还是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或者以维果茨基为代表的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以及现代游戏理论的研究都表明,游戏就是儿童真正的生活,是儿童真正正当的权利,是儿童最佳的学习方式。

游戏式学习在国外的研究如火如荼,在国内是否具备合适的发展环境呢?在很多人看来,游戏和学习是水火不相容的。一方面,如果还是娱乐性不足的“题库”式游戏软件,那样枯燥的捆绑会招致学生的反感。另一方面,如果有部分学生陷入某款游戏不能自拔,也定会引起家长等各界的忧虑。在这样的境地下,如何拿捏这个“度”,达到教学与娱乐的平衡,是我们作为教师应该研究与实践的方向。

布鲁纳在《教学的过程》里说:“只要以一种诚恳的方式,就可以把任何知识教给任何年龄的儿童。”游戏式学习顺应了人性,游戏式学习是一种自由自在的学习,打破了我们对狭义的课堂的理解,激励、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索,尝试多样的途径,促进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能力迁移。那么游戏式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是如何设计的呢?

让学生对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产生沉浸感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把真实的事物转变为人们想要的东西,从而使人获得自我满足。为学生的需要而设计的绚丽的、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精美的场面和音效能够凸显出环境的真实性,有利于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沉浸感。以金山公司的“警察抓小偷”打字游戏为例,孩子们只要一进入游戏,真实情境就一下抓住了他们的视觉神经,他们调动身上所有的感官,全身心地投入。谁快速地打字,谁就会最快地到达目的地,意味着能最快地得到成就反馈。求胜的动机驱使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参与其中,达到了操作技能的提高乃至习惯能力的养成等。

显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习效果,就是我们想要的学习状态。沉浸的特性使玩家将注意力集中于游戏的目标上。当沉浸状态出现时,游戏将激发玩家反复投入到这种游戏活动中,这种状态被描述为“流”(Flow)。如何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沉浸感,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去思考并设计实施的。

从学习心理学来看,童年期是培养社会各种人才所必经的奠基时期,同时也是为个人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时期。童年期也是儿童超越家庭范围的社会化的起始阶段,童年期是发展儿童意志的最佳时期。如果一个孩子在小学毕业时还不能自觉、独立地完成他能承担的任务,这将成为他今后发展中的一个不利因素。童年是美好的,作为教师更要在其心理发展、情感生活上精心关照和及时点拨,也要尊重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潜能,让其逐渐学会运用自己的力量去获取成功。教师要创造这样的环境,游戏式学习需要得到教师的参与开发。

以苏科版教材为例,在“用计算机作文”模块中,笔者用“我的冒险王国”设计的游戏式学习,将平时写的作文,还有一些有哲理的小故事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自然而然地融入游戏中,具体的步骤为:确定好教学方法,定位好学生的任务,设计游戏的细节,实施游戏,反馈评价教学策略。

建立合作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列昂节夫认为,游戏活动与学生心理发展最重要的变化有关。面对江苏省小学信息技术新课标以及不断更新的教材,教师需要学习并理解新课程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在实践新课标的过程中认真钻研并不断反思。

在整个游戏中,建立起一个合作的学习环境异常重要,因为它能形成励志的、健康的、科学的、艺术的氛围。基于网络环境的游戏式学习更强调游戏者之间的合作,因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既可以体现团队精神,还能增强规则意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若是异质分组,教师首先要知道异在哪里,才能进行有效的小组活动。如在“网络的简单应用”这一模块中,笔者以“搜救犬事故救援”游戏为背景,把网络的简单应用辅以一些相关知识融入游戏环境中,学生在体验“救援”的过程中,不断地与小组成员出谋划策、互帮互助,这让他们在获得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助人为乐的内涵。

反馈课堂教学内容,建立有效评价策略

游戏化学习中要结合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开展评价,如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游戏,引导、激励学生去探索和研究,并尝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这在实际生活中会引发学习的迁移。在游戏化学习的完成阶段,我们要反馈教学的内容,开展有效的、公平的评价。

1. 反馈有效内容,让学生参与评价

游戏化学习能提高学生综合性的实践能力。要在完成一个阶段的任务后,组织生生评价和师生评价,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进来,关注学生的感受。游戏提供的是一个竞争又协作的平台,学生收获了什么,要及时地予以反馈。

游戏式学习的内容不是某个知识点,可能是几个知识点,也可能是某个模块的巩固与考查,还可能是多科知识的结合,所以它是综合性的内容,学生的收获也最多。如在“信息技术简介”模块,教师可设计“猜数”游戏、“猜生日”游戏,让学生参与其中,课堂过程中还可以解密其原理,让学生去问“为什么”,再体验释疑后的恍然大悟,这样的过程无疑是让学生受益的。在“操作系统简单介绍”模块中,哈利波特的魔法学校成为游戏的平台,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霍尔沃茨寻找到最后的魔法石。这里有“寻找魔法石存放地点线索”、“一封有操作系统介绍的信件”、“了解操作系统的过程”、“把收集到的知识传出去找到魔法石”一系列难易结合的探索任务,对学生是有吸引力的。学生审视完成游戏任务的过程,对于他们反思实践能力的提高也很有帮助。

2. 以人为本的评价,体验成功喜悦

陈鹤琴先生说过:“孩子的知识是从经验中获得的,而孩子的生活本身就是游戏。”在游戏式学习中,学生是主体,课程知识融入故事情节中生成游戏任务,教师对学生的点拨和评价则需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细致、具体的评价对学生的行为会有直接的鞭策。除此之外,还要有打动人心的评价,评价的过程中还需注意其他学生的感受,教师要注意评价的合理性、公平性和人文性。如在“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模块中,对于“世博伴你行”游戏中的很多精美素材,有的学生都能一一讲解,“你一定是了解世博知识最多的一位同学”,这样的评价贯穿于信息技术课堂,体现了以人为本,关注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沉浸式课堂范文第4篇

关键词:沉浸 体验 感动

课题名称:《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研究》

审批机关: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项目编号:B-a/2006/02/058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语文教学离不开感动的情感体验。感动是一种较为强烈的心动感觉,是一种深化的情感体验,它是文本与教师、学生的生活体验撞击出的火花。

语文教学的“沉浸”指师生在课堂内外共同沉浸在纯粹的、经典的、学习语文的环境中,完全投入、集中注意力,在文学殿堂里汲取所需的营养。要让语文课走出浅薄平庸的怪圈,方法之一就是要想方设法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沉浸、体验,引导学生从“文本表面”进入到“文本底层”,去感悟文本的文化,触摸文本的灵魂,激活学生的“智慧潜能”,让他们得到精神的享受而深受感动,从而构建充实而高尚的精神世界,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世界。

感动来自于沉浸、体验,感动让教师更加热爱教学,更愿倾注心血和汗水;感动也让学生兴趣盎然,更加热爱和珍惜学习和生活的时光。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使感动发挥作用,又怎样让学生在文本阅读、语文学习中学会从沉浸到体验,从而获得感动来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呢?

一、建立新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重视感动情感的开发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课程环境。教师需要在新的课程教学中建立起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而学生同样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知识建构。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一性质决定了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建立新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旨在改变传统的基础教育语文课程的确定性,还语文课堂教学本身具备的开放性,拓展教学的空间,增大师生的自主性。这样,教学的多样性和变动性也就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思考。

而“感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情感体验,是文本与教师、学生的生活体验撞击出的火花。那么,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感动情感的开发就必须教会学生沉浸于文本,去体验从而获得感动。

审视语文教学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入课的导语

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都懂得课前激情导入的作用。好的导语紧紧扣住教材的感动因素,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引导学生沉浸于其中,是心灵的滋补剂,是一种以文本为根基的有益的洗濯和陶冶,是奠定课堂教学氛围的心理因素。

2.对学生思想的关怀

我以为,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的“关怀”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关怀学生的思想,老师不仅要尊重维护学生独立自由的思想,而且要尽可能地给每个同学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教会他们思考,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当然,这里所说的“思想”既指深度把握文本所传达的思想,甚至合理“反叛”,从而读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也指教师要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并在教学方法上有自己的特色,不能人云亦云邯郸学步,要敢于打破常规。

因此,我们只有真正读懂文本,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关怀学生的思想,并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体验”才会落到实处。一句话,“思想”是“体验”式语文的灵魂,而老师则是灵魂中的灵魂。在新课程不断推进的今天,我们要致力于语文课堂“思想品格”的建构,因为“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3.尊重学生朴实的体验和纯真的情感释放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对生活的不同的感受,当他们沉浸其中,他们通过文本获得的体验是最朴实的。

在用文本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只要语文教师能对此有一个充分的认识,那么在感动于学生朴实的体验和纯真的情感释放时,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也就诞生了。

二、构建有序的互动教学流程,让沉浸、体验、感动发挥“教学相长”的作用

语文教师在深入挖掘文本感动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沉浸、体验、感动”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就可以起到课堂教学的“教学相长”。

现代教学论主张教学要知、情、意相结合。事实上,学生个体的沉浸、主动参与和学生群体的积极互动是使课堂活动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必要条件。反过来,组织恰当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尝试,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大胆说出自己的感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不仅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同桌还能互相讨论、互相启发,这就容易形成文本与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实现课堂上多渠道的信息传递;学生在具体语文情境中的课堂活动,容易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认识,能使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学习乐趣,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在构建有序的互动教学流程中,学生的感动主要是从教师的引领中沉浸、体验得到感动;在文本阅读中边体验边获得感动;在交流与沟通中体验感动;在反复训练中体验,学习感动;学会用语言表达“感动”这种情感。

当教师的感动与学生的感动产生默契时,就有了师生的同感。而利用同感就可开启对方的心灵,唤起其行为动机。这样,过去那种呆板单调的课堂就可以得到彻底改变。师生就可在“共享”中“共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感动”始终是一种自然的情感流露和表白,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是心灵的滋补剂,是一种有益的洗濯和陶冶。而通过语文教学中的沉浸、体验获得“感动”,从而使学生拥有“诗性情怀”这是语文教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傅嘉德.《不要忽视隐性对话》《语文教学研究》.2007.6.

[2]傅嘉德.《语文活动体验教学的误区》《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4.

沉浸式课堂范文第5篇

一、加拿大沉浸式教学的主要模式

在圣·兰伯特学校的法语浸入实验向全省和全加拿大传播的过程中,第二语言沉浸式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多样化。自1980年代以来,加拿大学校实施的第二语言教学模式主要有如下四种:早期浸入式教学期、中期浸入式教学、晚期和晚晚期浸入式教学。按目标外语在不同学龄段浸入的迟早,可把浸入式教学分为早期浸入式、中期浸入式和晚期浸入式三种。一般而言,早期浸入式是在学龄前期(幼儿园)或小学一、二年级开始的浸入;中期浸入式是指在小学中、高年级开始的浸入;晚期浸入式是指在初中或高中才开始的浸入。换言之,加拿大的法语浸入式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早期浸入式,即自小学一年级起,儿童在校的一半时间用英语进行教学,另一半时间用法语进行教学;二是中期浸入式,多在学生已经基本上掌握了第一语言的基础上的初中阶段进行,用第二语言讲授一部分学科课程;三是晚期浸入式,即在牢固地掌握了第一语言或各学科的专业知识之后,浸入在第二语言的环境中学习第二语言。[4]根据浸没教育的理念,可以按年龄分为早期(出生到幼儿园阶段)、中期(10岁左右)和晚期(中学时期);但如果按时间分布来分,又可以分为全部浸没(第二语言浸没两、三年后减为80%,再过三、四年到中学时减为50%);部分浸没(从婴儿期或幼儿园时期到中学时期始终提供50%的第二语言浸没)和早期全部浸没(这是最流行的一种浸没形式)到后期采用部分浸没。加拿大浸入式教学的类型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归纳为:早期完全英语浸入式教学,早期部分英语浸入式教学,晚期英语浸入式教学三种。

二、沉浸式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沉浸式教学在第二语言教学上取得了成功,在第二语言教学上增添了活力,同时也在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值得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借鉴,以提高我国中学英语的教学能力和效果。

(一)英语学习的大环境下创设一种沉浸式的英语教学环境是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关键

社会大环境对学习一种语言是至关重要的。婴儿习得母语就是耳熟能详、潜移默化的结果,并没有经过专门正规的训练。沉浸式教学的实践也进一步证明了学习外语需要语言产生的“土壤”,需要语言学习的大环境,需要语言学习者的积极性动机。因此,开展外语教学应注意创造适宜的外语学习的语言环境,真正创设耳濡目染的气氛,让学生置身于英语环境之中。这种语言环境既包括课堂的学语言的小环境,也包括课堂外的自然语言大环境。如新加坡在推行双语教学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新加坡所到之处的标牌、指向牌、广告牌等用的都是英语与汉语或者马来语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字,人们可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尽情地进行交流,周围可供人们吸收的原汁原味的双语环境很多。而在我国,缺乏课堂外的自然语言环境,学生学外语主要依靠课堂教学,采用有些机械的多听、多说、多练、多背等方式进行,必然导致儿童所学的英语不是自然的全真的英语,而是一种与汉语匹配杂糅而成的中式英语。

(二)要重新思考中学英语的教学方法

半个多世纪以前,英国著名的外语教学家M·韦斯特就说过,“外语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外语学习者学习外语主要是为掌握另一种交际、思维的工具,掌握多少或是否掌握对其生存并无决定性影响。所以教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要教学生愿学,二是要教学生会学,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当然,就教师而言,也应努力探索适应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一般说来,教师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从传统的实物、教学挂图、小黑板、教具到现代化的幻灯、录像、多媒体等,都可以作为创设外语课堂学习环境的手段,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

(三)以组织班级活动创设相互交流的环境

教师在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的同时,要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活动形式,如小组或配对的游戏、比赛、讲故事等,增加学习外语的基本概念和掌握语言结构的机会,让学生更广泛地进行交流和合作,让学生能经常地听英语、说英语、想英语,随时随地地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用英语表述事情、进行交流的能力。最后,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加强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可以创设一些以“沉浸式”英语有效教学模式为中心的英语课程结构。如开展沉浸式口语交际课,沉浸式活动课(含开放式),沉浸式听力训练课 ,沉浸式读写练习课等,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虽然我国的英语浸入式教学改革与研究起始较晚,到目前为止未取得很大的成效,但我们应该坚信,有全体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学生们的积极参与,我国的英语浸入式教学改革必将取得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春花.大学“英语浸入式教学”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5(8).

沉浸式课堂范文第6篇

沉浸式教学法,作为一种已经在国外取得了丰硕成果的外语教学方式,将外语学习与环境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强调环境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学生通过沉浸于目的语环境中,像习得母语一样学会另一种语言,这一切都为我国高校外语教学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选择、师资培养、学些材料编写等方面都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

二.沉浸式教学的实施

1.教学筹备

在正式授课之前,教师一定要进行集体备课,再积极思考,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进行个性化课程设置。首先,先对学生进行角色分配,之后教师负责讲解剖析,最好安排提前的演练,从而使得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并和老师有效地配合。与此同时,教师们也要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建设课程配套资源,如习题和讲义等等。另外,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实验器材、实验模型等辅助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使用沉浸式教学方法时要全盘考量,充分准备,提前设计好全部的情景和流程。

2.教学内容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和教材的内容,静心设计教学内容。将以往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灌输回归到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首先组织学生实践,之后总结归纳问题,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最终的解决方法。最后由教师并进行深入的讲授。需要尤其注意的是,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能力和水平的差异,“沉浸式”教学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取。还有一点,就是要考虑具体实践的复杂性。课堂上不适合实施过于复杂的模拟过程,否则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要充分考虑如何把课堂上模拟的场景和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相结合。

3.实施过程

教师在实施沉浸式教学过程中,要开动脑筋,想尽一切方法,全身投入到课堂的模拟情境中,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详尽地讲解具体的实施过程,从而达到让学生熟练掌握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师在课上或者课下也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引发先行思考,可适当组织一些课上课下的讨论活动,试图让学生自己求解,最后再由教师详细讲解正确答案。笔者所工作的民办院校,公外英语课的上课学生人数众多,介于这一现状,教师采用了分组的形式,并在每一组中选取了组长,先对各组组长进行有关沉浸式教学流程的培训,之后再由各小组的组长分别组织各组组员进行情境模拟练习。在课堂上的正式演练时,教师也可以在各小组间展开PK,并给予加分奖励,充分调动小组成员的参与积极性。

三.沉浸式教学法对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应用

“沉浸式”教学法作为一种高校的教学方法,效果明显,可操作性极强。这是顺应社会发展,时代变革的产物。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语言教育工作者们不能照抄照搬,必须要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1.语言环境的营造

沉浸式教?W的关键核心就是语言环境的营造。要想此教学方法能够实施成功,关键就在于独特的语言环境。加拿大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双语环境的重要性。但是,我国的国情不同,我国只有一种唯一的官方语言,那就是汉语,大部分学生缺少使用第二语言的语言环境,

第二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也微不足道。对于英语的学习仅仅局限于课堂,一旦脱离了课堂环境,学生就极少甚至不会使用英语,英语思维和语言习惯就更难养成了。学生在课堂上好不容易学习的一些英文表达很快就被遗忘。但是,沉浸式教学方法可以极大地给学生营造语言学习环境,教师依托这些环境,借助并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设置活动,逐渐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让学生有能够尽可能多的机会模拟在真实语境中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实际交流应用能力。比如,在校园范围内,教室范围内尽可能多地营造外语环境,校园里的标语,教室里的物件标签都可以使用双语,教师也应鼓励学生课下多用英文进行交流。

2.教学方法的应用

沉浸式外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是教师在课堂上不使用母语,取而代之的是完全用目的语进行授课讲解,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介于不同班级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不同的教授方法和手段甚至是同一种教学手段都会影响到他们对于新授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为了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高校语言教学工作者一定要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充分调动并利用各种资源和教学手段,进而确保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在实际的课堂授课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布置多种多样的任务,一方面,通过小组合作、团队PK、情景模拟等多样化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让学生尽可能地多用目的语进行交流和互动,增加目的语的使用频率;另一方面多为学生提供目的语的原版影视,学习视频、地道音频等真实材料,既可以丰富教学的内容,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最大程度地融入到目的语学习的环境中去。最后,还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通过外语角,外语沙龙,外语各项比赛,读书会等多样化活动,为学生营造双语学习环境。

3.教育规律的遵循

目前,由于我国高校的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沉浸式教学的开展受到一定的制约,大多高校好必能彻底和完全地实施此教学方法。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好一定的分寸和度,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整个教学初期,全程使用目的语教授浅显易懂的内容,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对于出现的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师可采用双语结合的方式。伴随着学生们对沉浸式教学方法的不断接受和适应,自身的语言水平也会相应提高,等到那时,再逐渐增加目的语的授课比例,最终达到全目的语授课的终极目标。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实际使用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用目的语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层面上来说,我国高校的外语教学任重道远,并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专业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是沉浸式外语教学方法实施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介于这层原因,沉浸式外语教学的推进与发展也对教师们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但是目前的情况下,在我国所有高校全面推进沉浸式外语教学进程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难度,大多数语言教学工作者还不具备全外语授课的能力,大部分高校的管理者也缺乏双语课程设计的能力、水平和经验,只有我们的教师拥有了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高质量的语言运用能力,并且能够熟练自如地运用英语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配之以广阔的知识面,才能为沉浸式外语教学方法的开展提供切实保障。与此同时,高校管理者们也要定期组织教师们参加培训,并为其提供深造机会,从而提高教师们自身的业务水平,以便教师们能熟练地驾驭沉浸式课堂教学。此外,教师们更要注意跨学科之间的知识学习,不同种类知识的积累,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

5.外语教材的研发

外语教材是英语学习的最主要工具,在学生的学习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一本含金量高的教材是保证高校教学创新和改革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然而,我国当前高校的大多外语类教材大多偏重语法,词汇,与学生的兴趣和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如果在教学中全面铺开采用国外原版教材,的确是可以保证给学生输入地道原味的材料,但是在难度上无法保证学生能够完全接受。因此,专业教师应该加大力度,多花心思,着力研究符合我国高校学生水平和背景的外语教材,从而满足新时代语言改革的需求。

沉浸式课堂范文第7篇

关键词:海外;少儿;对外汉语教学;教学模式;面临问题

一、海外少儿对外汉语教学现状

1.海外少儿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地位

自2004年孔子学院创办以来的十余年里,全世界的人民见证了汉语热的持续升温。截至2014年孔子学院创办十周年之际,全球范围内已建立475所孔子学院和851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分布在126个国家和地区,开办各类汉语教学班次约6.7万个,注册学员111万人,已有282所孔子学院课程纳入所在大学学分体系,孔子课堂的发展方向也将更好地融入当地中小学教育体系中。此外,在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之外,还存在大量汉语培训机构在进行汉语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海外汉语学习者的人数在增加,同时低龄的汉语学习者数量在逐年增加,中小学生甚至是幼儿都在逐步加入汉语学习者的队伍,海外的公立、私立中小学乃至幼儿园也相继开设汉语课。世界范围内少儿汉语教育异军突起,发展迅猛,反映了各国政府对汉语教育的重视以及世界人民对汉语学习的迫切需求。因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不久的将来,海外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中,少儿学习者将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少儿学习者区别于成人的特点也将引起海外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者和教育者更多的重视。

2.海外少儿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模式

(1)沉浸式汉语教学模式。沉浸式汉语教学指的是用目的语汉语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在学校的全部或一半时间内,被“浸泡”在目的语环境中,教师只使用汉语。目前此种教学模式在北美较为普遍和成熟。以美国为例,至2013年11月,美国已有148所汉语沉浸式学校,且这一数字仍在增长中。按照母语与少数语言的课时比例,可分为全沉浸式和半沉浸式。半沉浸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半天用汉语学习,半天用英语学习。

(2) 汉语作为必修课的教学模式。此种模式是指在全日制中小学中,将汉语作为必修课,面向全校注册学生开设汉语课程,但是汉语是作为第二外语甚至是第三外语,每周占2个课时左右(英语教学课时数为6~8个)。以格拉纳达省的Julio Rodriguez公立小学为例,该校的汉语课程面向所有注册学生,包括1~6年级,课程为必修课,时间安排在小学正式课程表内,每个班每周两次课,每次1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班级人数平均为20名,使用的教材是《汉语乐园》和西班牙语版《快乐汉语》以及其他辅助材料。

(3)汉语作为课外兴趣选修课的教学模式。此种模式是指在学校正式课程表外,汉语作为第二外语或者第三外语设立兴趣班,由学生自由选择,每周2个课时或者更多。目前针对少儿的对外汉语教学机构主要采取此种模式。据调查了解,有的孔子学院少儿汉语兴趣班课程安排为每周1次课,每次3个课时,每个课时60分钟,班级人数在10人以下,学生年龄在8~15岁,使用自编教材;有的汉语教学机构课外兴趣班课程安排为每周2次课,每次1个课时,每个课时60分钟,班级人数在10人以下,学生年龄在12岁以下,使用《快乐汉语》和辅助材料。

二、少儿学习语言的特点和海外少儿对外汉语教学面临的问题

1.少儿学习语言的特点

区别于成人学习者,少儿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有以下几个特点。

(1)形象思维占主导,抽象思维相对薄弱,即少儿不像成人一样具有相当的认知和理解能力,能够根据以往的语言经验并通过掌握语言规律学习汉语。他们学习汉语主要通过机械重复的方式感知记忆。

(2)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这是少儿的一大显著特点。研究表明,少儿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十分短,一般不超过20分钟,而一个课时一般为45分钟到60分钟。

(3)学习动机、兴趣和学习需求模糊。一般少儿学习汉语是出于父母要求或者教学安排,不排除有对语言学习感兴趣的学生,但是大部分少儿缺乏明确而强烈的学习动机和自制能力。

2.海外少儿对外汉语教学面临的问题

(1)缺乏语言环境是三种教学模式共同面临的问题。由于学生处于非目的语环境中,因此除了汉语课堂,学生很难有其他练习汉语的机会。但是相比较其他两种教学模式,沉浸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接触汉语的机会: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汉语,学生之间的对话是汉语, 课堂下校内活动是汉语。但是与其他两种模式一样,学生一旦跨出校门,就少了强制使用汉语的限制,在日常生活中练习汉语的机会少之又少,这就造成了学生缺少复习、练习和实际操练的动机和机会,不利于学生巩固和记忆课上所学内容,从而使得实际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教学课时安排不够科学合理。这个问题主要存在于沉浸式以外的其他两种模式中。据调查了解,无论是汉语作为必修课还是汉语作为课外兴趣选修课,课时安排主要分三种:一是每周两次课,每次一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到60分钟,下同);二是每周两次课,每次两个课时;三是每周一次课, 每次两到三个课时。而根据记忆遗忘规律,我们知道,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两次课之间的时间间隔不能太长,否则会将之前所学知识遗忘,导致第二次上课时需要再一次重复之前所学内容。而根据少儿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这一特点,每次课时间不宜太长,否则学生获得有效信息的时间有限,只会降低学习效率。

(3)教师缺乏课堂管理经验是三种教学模式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同于成人,少儿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且自制力差,突况多,因此少儿对外汉语课堂中,除了教学活动,教师还需要进行课堂管理。根据教师反馈,课堂管理是影响少儿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关键因素。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需要教师了解儿童语言学习的心理特点,有课堂管理技巧,有时也需要教师能够用学生的母语与其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4)缺乏适合少儿的国别化教材。目前市场上能够找到的优秀的少儿对外汉语教材不少,具有趣味性,内容安排科学合理,但是仍然存在一个显著问题,即未实现真正的国别化。教材国别化,需要针对不同国别进行内容选择和编排,要符合学习者所在国家特殊的文化、国情、思维方式、语言特征等。

三、结语

“汉语热”在世界范围内持续升温,少儿学习者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海外少儿对外汉语教学在世界汉语教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但仍然有诸多关键问题在影响着这一事业的发展。发现、总结这些问题是第一步,我们需要做的下一步是找出解决办法,推动海外少儿对外汉语教学的健康发展,最终有利于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沉浸式课堂范文第8篇

【摘 要】高考对人才的选拔机制在不断调整,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对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升高,因此提升听说读写各项能力都有必要,而在高考选拔机制下,尤以听力和阅读最为重要,而听力和阅读的迅速提升也较为困难。通过沉浸式学习的方法,利用新兴媒体如微信上面的海量英语资料,让学生一直处在英语的环境中,人为的创造英语环境,在听力阅读方面提升学生的英文水平,从而为其他英文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

关键词 沉浸式学习;听力能力;阅读能力;教学实践

如今的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如何利用教材有限的内容尽可能的让学生学习到最多的英语知识;如何利用课堂内有限的时间,最大化提升学习效率。然而掌握英语的最好方式就是不断地运用,在课堂上才拿出来使用。但是要不断的运用,仅仅依靠教材内的阅读听力材料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反复的使用同样的内容,学生也更容易丧失兴趣。沉浸式学习就是为学生人为的创造英语环境,让学生一直处在其中,在不断的运用英语的过程中掌握重点难点部分。

一、沉浸式学习模式在课内的应用

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重中之重,能够将教师在课堂上传达的内容完全掌握并融会贯通对绝大部分学生是相当困难的。而课本上的内容是经过精挑细选,听力和阅读选材也是来自英语国家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学生来说,能够领会其中的意思已属不易,要让其掌握地道的表达更是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揣摩。教师在课堂上对听力阅读的重难点部分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反复练习,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还可进行联想练习,使学生一直处在这种语言环境中,反复咀嚼重难点,反复消化。

例如在译林牛津版高中英语模块二Unit3 Amazing Peopled的Reading部分The curse of the mummy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布置听力预习课文,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泛听,掌握其大概意思,并在课堂上请几位同学利用presentation的方式介绍自己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在课堂上,教师先抛出几个问题,如What did they do after opening the tomb? Can we find out the truth of“the curse of the mummy” in the end, why? 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阅读,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当堂读完文章后,由问答形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分析学生对问题回答的角度或达不到位的地方进行重点分析,即我们的沉浸式学习,显示利用教材配套的听力,在教师的带领下逐字逐句听写或复述,在学生们不太理解或者是英文常见搭配出现的地方多次复述,着重强调。对承接上下文的关键地方也是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跟上进度。

二、沉浸式学习模式在课间的应用

学生下课后的课间是零碎的时间块,对于英语这种工具学科来说,学习不在于一次学了多长时间,而是是不是能够坚持学习、坚持复习,因此充分利用时间来进行巩固对学习成果至关重要,而课间的时间短促且有间隔,利用此时间进行复习恰好是符合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的。教师可通过新兴媒体下载与课文相关的课外听力阅读材料,挑选出短材料,方便学生在课间短时间内复习课文材料。

例如在译林牛津版高中英语模块五Unit 1 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的Word Power部分是Adjectives to describe personality,除了课文列出的单词generous, easygoing, ambitious, cheerful, hardworking, trustworthy, impatient, optimistic, sensitive, moody, sociable, indecisive, reserved, lazy, attentive 等等,通过教师找的如VOA慢速英语的描述人物的报道,对刚学习完的课文单词进行复习。这是对单词的复习,若是学习了相关的语法内容,也可向学生进行推荐。

除了对教材内容进行复习,教师也可根据学生学习掌握的情况,适当的推荐一下额外的课间训练,如VOA慢速英语对高中生是较好的听力材料,而且新闻报道用词严谨,表达流畅,非常适合培养英语语感的高中生进行听力训练。可在一天的课间仔细听同一则新闻,不需要达到复述的效果,只需听懂,听清,并且学生间自己可相互运用英语介绍自己听懂的新闻。

三、沉浸式学习模式在课外的应用

英语学习是一个持之以恒才能见效的课程,因此在课外英语的学习也不容忽视。教材的内容虽然经过了精挑细选,但也想一些学生还是对这个题材或许不感兴趣,在课外的英语学习中,学生可以选择的余地大得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材对学习英语兴趣的提升不可小觑。在课外学生可利用的新兴媒体的形式更加多样,除了老师推荐的英语内容,还有英语电影,英语小说,英语电视剧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来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不仅可以巩固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还能学习到更多的英语知识。

例如在译林牛津版高中英语模块六Unit 2 What is happiness to you? 主要是复习过去时态和将来时态(Overview of tenses2: past and future tense),而在网易公开课上有哈佛的幸福公开课,对于高中生来说,或许听懂这个课是有些困难,但是在网上都有双语字幕,在观看视频时通过双语对照,更容易对Unit 6的Reading部分The search for happiness有更深刻的理解,而其中的地道的英语表达也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在更好的理解的课文的情况下,对于语法的领悟应该也是起到了相辅相成的效果,更容易理解消化过去时态和未来时态的用法。

另外来说,在课外沉浸式学习过程中,学生积累的地道的表达方式,高级的词汇,优美的句子在写作过程中也会有所体现。写作是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全面展示,在沉浸式学习中,除了听力和阅读会得到较大的提升外,英语综合水平的全面提高也会在作文中体现出来。

教师通过新颖的形式将听读综合的沉浸式学习模式应用在教学中,不仅是将教材内容帮助学生咀嚼消化,并将学习英语有效的方法教授给学生,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状态下学习,更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以听力阅读水平的提升带动其他英语能力的上升,一举多得,从实质上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葵.《中学英语多媒体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浅析》.江西教育,2013年Z3期

[2]吴宗仁.《微博辅助高中英语教学模式探究》.教学与管理,2012年31期

[3]周润玲.《媒体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热身中的应用》.中学生英语(高中版),2014年07期

沉浸式课堂范文第9篇

【关键词】沉浸式学习;听力能力;阅读能力;教学实践

如今的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如何利用教材有限的内容尽可能的让学生学习到最多的英语知识;如何利用课堂内有限的时间,最大化提升学习效率。然而掌握英语的最好方式就是不断地运用,在课堂上才拿出来使用。但是要不断的运用,仅仅依靠教材内的阅读听力材料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反复的使用同样的内容,学生也更容易丧失兴趣。沉浸式学习就是为学生人为的创造英语环境,让学生一直处在其中,在不断的运用英语的过程中掌握重点难点部分。

一、沉浸式学习模式在课内的应用

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重中之重,能够将教师在课堂上传达的内容完全掌握并融会贯通对绝大部分学生是相当困难的。而课本上的内容是经过精挑细选,听力和阅读选材也是来自英语国家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学生来说,能够领会其中的意思已属不易,要让其掌握地道的表达更是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揣摩。教师在课堂上对听力阅读的重难点部分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反复练习,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还可进行联想练习,使学生一直处在这种语言环境中,反复咀嚼重难点,反复消化。

例如在译林牛津版高中英语模块二Unit3 Amazing Peopled的Reading部分The curse of the mummy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布置听力预习课文,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泛听,掌握其大概意思,并在课堂上请几位同学利用presentation的方式介绍自己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在课堂上,教师先抛出几个问题,如What did they do after opening the tomb? Can we find out the truth of“the curse of the mummy” in the end, why? 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阅读,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当堂读完文章后,由问答形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分析学生对问题回答的角度或达不到位的地方进行重点分析,即我们的沉浸式学习,显示利用教材配套的听力,在教师的带领下逐字逐句听写或复述,在学生们不太理解或者是英文常见搭配出现的地方多次复述,着重强调。对承接上下文的关键地方也是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跟上进度。

二、沉浸式学习模式在课间的应用

学生下课后的课间是零碎的时间块,对于英语这种工具学科来说,学习不在于一次学了多长时间,而是是不是能够坚持学习、坚持复习,因此充分利用时间来进行巩固对学习成果至关重要,而课间的时间短促且有间隔,利用此时间进行复习恰好是符合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的。教师可通过新兴媒体下载与课文相关的课外听力阅读材料,挑选出短材料,方便学生在课间短时间内复习课文材料。

例如在译林牛津版高中英语模块五Unit 1 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的Word Power部分是Adjectives to describe personality,除了课文列出的单词generous, easygoing, ambitious, cheerful, hardworking, trustworthy, impatient, optimistic, sensitive, moody, sociable, indecisive, reserved, lazy, attentive 等等,通过教师找的如VOA慢速英语的描述人物的报道,对刚学习完的课文单词进行复习。这是对单词的复习,若是学习了相关的语法内容,也可向学生进行推荐。

除了对教材内容进行复习,教师也可根据学生学习掌握的情况,适当的推荐一下额外的课间训练,如VOA慢速英语对高中生是较好的听力材料,而且新闻报道用词严谨,表达流畅,非常适合培养英语语感的高中生进行听力训练。可在一天的课间仔细听同一则新闻,不需要达到复述的效果,只需听懂,听清,并且学生间自己可相互运用英语介绍自己听懂的新闻。

三、沉浸式学习模式在课外的应用

英语学习是一个持之以恒才能见效的课程,因此在课外英语的学习也不容忽视。教材的内容虽然经过了精挑细选,但也想一些学生还是对这个题材或许不感兴趣,在课外的英语学习中,学生可以选择的余地大得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材对学习英语兴趣的提升不可小觑。在课外学生可利用的新兴媒体的形式更加多样,除了老师推荐的英语内容,还有英语电影,英语小说,英语电视剧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来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不仅可以巩固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还能学习到更多的英语知识。

例如在译林牛津版高中英语模块六Unit 2 What is happiness to you? 主要是复习过去时态和将来时态(Overview of tenses2: past and future tense),而在网易公开课上有哈佛的幸福公开课,对于高中生来说,或许听懂这个课是有些困难,但是在网上都有双语字幕,在观看视频时通过双语对照,更容易对Unit 6的Reading部分The search for happiness有更深刻的理解,而其中的地道的英语表达也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在更好的理解的课文的情况下,对于语法的领悟应该也是起到了相辅相成的效果,更容易理解消化过去时态和未来时态的用法。

另外来说,在课外沉浸式学习过程中,学生积累的地道的表达方式,高级的词汇,优美的句子在写作过程中也会有所体现。写作是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全面展示,在沉浸式学习中,除了听力和阅读会得到较大的提升外,英语综合水平的全面提高也会在作文中体现出来。

教师通过新颖的形式将听读综合的沉浸式学习模式应用在教学中,不仅是将教材内容帮助学生咀嚼消化,并将学习英语有效的方法教授给学生,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状态下学习,更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以听力阅读水平的提升带动其他英语能力的上升,一举多得,从实质上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葵.《中学英语多媒体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浅析》.江西教育,2013年Z3期

[2]吴宗仁.《微博辅助高中英语教学模式探究》.教学与管理,2012年31期

[3]周润玲.《媒体技术在高中英语教学热身中的应用》.中学生英语(高中版),2014年07期

沉浸式课堂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沉浸理论 对外汉语教学 游戏

一、引言

沉浸理论(flow theory)是由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Mihalyi Csikszentmihalyi首先提出,以后逐步得到完善的认知心理学理论。该理论自提出至今,受到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的关注,也被广泛应用于人机互动环境下的行为及心理的讨论上,如:在线游戏、在线购物、BBS、E-learning等等。对外汉语教学(TCFL)是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该学科不是简单的汉语教学和外语教学的叠加,而是给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提供学习汉语的条件,从汉语本体和中华文化等多个层面全方位地提供给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环境。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各环节中充分利用沉浸理论展开教学,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兴趣、使学习者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明确学习目标,从而提高汉语学习水平。

二、什么是沉浸理论

沉浸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沉浸体验(flow)。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Mihalyi Csikszentmihalyi对沉浸体验的定义是“参与者进入的一种共同的体验模式,在其中参与者自身好像被吸引进去,意识集中在一个非常狭窄的范围内,所以一些不相关的知觉和想法都被过滤掉,并且丧失自觉,只对具体目标和明确的回馈有反应,透过对环境的操控产生一种控制感。”[1]早期的沉浸理论认为,挑战(challenge)与技巧(skill)是影响沉浸的两个主要因素,这两者必须处于一种平衡状态,沉浸才有可能发生。若挑战太高,参与者对环境会缺少控制感,容易产生焦虑或挫折感;反之,挑战太低,参与者会觉得无聊而失去兴趣。1985年,Massimini发现挑战与技巧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沉浸经验才有可能发生,如果两者均低时,使用者的心态为冷漠。

研究表明,参与者必须在其挑战和技巧达到一定程度时,沉浸体验才可能发生,也就是说沉浸体验出现要有一定的条件:1.挑战与技巧平衡(balance between challenge and skills);2.参与者高度集中(focused attention);3.明确的任务目标(clear goals);4.对任务及时的反馈(immediate feedback);5.参与者对任务有控制感(control);6.自我意识丧失(forgetting self);7.时间感扭曲(distortion of the sense of time);8.参与者感兴趣(interest)(以上条件并非需要同时具备)。[2]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运用“沉浸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进而提高教学水平与效果。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探讨对外汉语教学各环节中如何利用沉浸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寻求利用沉浸理论提高教学质量的新途径。

三、留学生产生沉浸体验的主要条件

(一)挑战与技巧平衡

挑战与技巧是沉浸体验产生的两个主要条件,当挑战与技巧达到平衡状态时才有利于沉浸体验的产生,若挑战难度过高,技巧程度过低,则容易产生淡漠心理;而挑战难度过低,技巧程度过高时,则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基于此,我们对留学生入学时一般都要进行摸底考试,在考试成绩结合学生面试成绩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汉语水平的不同分到相应的班级中去。当然,针对个别学生碍于面子畏惧考试,担心考试成绩过低的畏难情绪,我们也会结合采用由学生本人根据自己水平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教材和相应班级的办法,目的都是希望学生在符合自己能力水平的班级中达到和学习挑战的动态平衡,从而有利于沉浸体验的产生,进而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

(二)具备学习汉语的极高兴趣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学生对学习汉语是否有兴趣,是能否学好汉语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在汉语课堂教学中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尽快形成沉浸体验,继而提高汉语水平。在汉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广泛采用的一种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就是针对汉语教学不同环节而设计的游戏。我们会根据学生水平、课程设置,运用不同的游戏吸引学生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做到学中玩,玩中学。

(三)学习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沉浸理论强调学生的每一步学习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以激发学习动机。不同的汉语学习者有着不同的目标。有的学生是为了通过HSK,有的是为了就业的需要,有的想通过汉语学习了解中国文化。虽然不同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同,但那些有明确学习目标的学习者,在课堂学习中容易根据自己的要求从教师授课的过程中实现学习目的,更容易产生沉浸体验,进而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学习汉语。

(四)教师要及时对学习者给予反馈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他们往往会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及教材的难易程度设计自己的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产生沉浸体验,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从而提高汉语水平。在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应注重学生的地位,因为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教师施教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学生也会从教师适时的反馈中明确自己的水平,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我们要重视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反馈环节。课堂教学中的反馈是指在学生回答问题、完成作业的基础上给予及时的回应。“反馈”对推动教学过程的展开和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比如:我们在教关联词的时候往往会让学生用这组关联词造句,针对学生造句,分析哪些是语法错误,哪些是语义问题,哪些是因为对关联词的不理解而造成的误用。在分析反馈的基础上对学生所造的句子加以修改和归类,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记忆,从而强化对该类关联词的理解和运用。

(五)学习者要能够控制学习对象

所谓控制即指学习者的“技巧”与学习对象的“挑战”处在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中。具体到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就是指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提出不同的问题,布置不同的作业,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等等,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对学习对象产生控制感,进而产生沉浸体验,提高汉语水平。

四、通过对外汉语教学各环节中的游戏设计促进沉浸体验的产生

“趣味性是激发学习热情”的一个“重要手段”。[3]趣味性就是教学和课堂活动的生动有趣。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产生沉浸体验,从而提高汉语学习水平,游戏教学法无疑是增强趣味性的极好途径。“游戏教学法”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语音、词汇、语法、汉字、文化各环节中充分利用游戏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每一个学生都投入有角色、有情节的游戏活动中,在学中玩,玩中学,让学生轻松学汉语。

既然称其为教学法,就应该是规范的、严肃的,而不能随心所欲,没有章法;既然是游戏,就应该生动活泼,有游戏规则。我们常说寓教于乐,“游戏教学法”的原则就是对“教”和“乐”要有一个严格的界定,必须有极大的趣味性,有比较成熟的游戏法则,有竞争性,有明确的输和赢。下面探讨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各环节中运用游戏教学法使学生产生沉浸体验。

(一)游戏与语音教学

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环节中的声调教学对于很多母语非汉语的外国留学生来说难度很大,不同国籍的留学生会在不同的汉语四声上产生误读。基于此,我们在指导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时候,可以让他们把汉语的四声想象成玩过山车(roller coaster)游戏:一声(55调)就好比过山车刚刚起步的阶段,是平而直的;二声(35调)好比过山车爬坡的阶段,是上升的;三声(214调)就像过山车下降后又上升的阶段,是先降后升的;四声(51调)就像过山车往下俯冲的阶段,是完全下降的。在具体操作游戏时,教师可以边讲解边用双臂及头部来配合做动作,以反映四声的变化。学生只有体会到四声的发音特点才更便于他们记忆。在此基础上加强练习,以此强化记忆,从而实现正确的发出汉语四声的目标。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也很容易提高学习兴趣,从而产生沉浸体验,为进一步学习汉语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拼音教学是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基础,一般都是从声母、韵母及其拼读规则入手来从事课堂教学。可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领读学生跟读,或者是学生之间的互读纠错,都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基于此,如果在拼音教学环节采用一些游戏,则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如:“相同韵母音节拼读对抗赛”,该游戏的规则如下: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对抗赛在两个小组中进行。游戏开始,教师说一个音节(如:ba),第一组的第一个学生应立即站起来,说出一个含相同韵母的单词,如:ma,要求拼读出声母和韵母,发音错误、拼读错误都要扣分。这位学生说完后,教师念另一个音节,由第二组的第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这样依次进行下去,最后看哪组得分最多为优胜。做这个游戏时,也可以让两组学生轮流说音节(如由第一组的学生A说一个音节,由第二组的学生A答),这样就成了对抗赛。这样的游戏有严格的游戏规则、有明确的奖惩制度,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该游戏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在学习完一些新拼音的基础上,复习旧词,这样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汉语拼音的拼读规则,有利于巩固记忆。

(二)游戏与汉字教学

汉字是由音、形、义构成的统一体,识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为了让学生读准音、认清形、理解义,就要在课堂中用活泼生动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提高学习效率。一些笔画多的字比较难记,可以用拆字的方法把生字拆成几个熟字。如:“妈妈”的“妈”,把它拆成“女、马”两个字,“女”表义,“马”表音,分别写在字卡上,让学生自己动手把它们拼成一个新学的生字。可以以分组对抗的形式进行游戏,看哪一组拼得又快又准。但前提是这些字是可以拆分的合体字,不能为游戏而强行拆字。同时还可以用这种形式告诉学生:其实汉字并不难,汉字中85%以上都是形声字,如果记住了一个一个的独体字,根据这些独体字的读音和意思就可以组合成新的合体字。

汉字书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尤其是汉字的笔顺和笔画。在教学中可以教给学生基本的汉字书写规则,如:“先横后竖”“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中间再两边”“先外后内”等等。但是学生在书写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书写习惯像画画一样写汉字。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汉字书写规则,可以在每讲授完一条书写规则后,在复习阶段采用“钓小人儿”游戏,帮助学生强化书写规则,正确书写汉字。游戏规则如下:让两个学生在黑板上一起完成一个规定汉字的书写,比如“鼻”字,一人只能写一笔,每写完正确的一笔,游戏者就可以在旁边完成“钓小人儿”的一笔(钓小人儿是一幅简笔画,即先画一个小人儿的形象,然后再画上一个钩子),有人写错笔画则输掉比赛,笔顺和笔画均正确且最先完成“钓小人儿”者获胜。

(三)游戏与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才能连词成句、连句成段,进而学会遣词造句。我们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从词语的语音、语义、语法规则及语用等方面来解释分析词语。但是对零起点的学生来说,能够记住某个词,并且强化这个词的拼音和书写却是重中之重。基于此,我们采用游戏教学法来实现教学目的。

如猜词游戏,教师先用幻灯片或者卡片向学生展示一些词语,然后把学生们分成若干组,两个人一组,二人可自由组合决定谁来比划谁来猜,教师出示卡片,学生猜词,要求学生只能用肢体语言,不能发出任何声音,先猜到者获胜。这样猜过一轮后可以让本组学生交换后再猜,累计分数多的组获胜。该游戏重点考查常用的生词,主要用来复习旧词。

拍词游戏,在黑板上贴上一些自制的词语卡片,两个学生一组上来做游戏,老师或者其他同学读出黑板上的某一个词,先拍到这个词的同学获胜。接下来把这些卡片移动一下位置,然后再让一组学生上来做游戏,依次反复进行即可。该游戏重点考察学生对词语的认读能力,可以复习旧词也可以认读新词。

(四)游戏与语法教学

语法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在教学时常把语法比作拐棍,当学会了一根拐棍的使用方法并且能够熟练运用它的时候就可以把它丢掉再用另一根。长此以往就可以对所学的语法知识烂熟于心,并且融会贯通。在句型教学时我们可以采用传声筒游戏。游戏规则如下:

先把学生分成两组,然后老师悄悄告诉每组第一个同学一句话(这句话是用所学的句型造的句子),让同学们依次把这句话传给自己组的同学,最后听到的同学到黑板上把这句话写出来,哪一组写的句子又快又准确就获胜。

采用这样的游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提高兴趣、强化记忆,产生沉浸体验,进而为学好汉语打下基础。

(五)游戏与文化教学

文化教学并不是简单的一门课程,它贯穿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是对外汉语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很多外国留学生之所以来中国学习汉语,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吸引。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我们总会在潜移默化中引入文化教学。比如:有一次上课的时候恰逢中秋节,我就在准备课件的时候专门准备了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及王菲的歌,还特意给学生们准备了月饼,这堂课的学生是来自德国汉堡大学汉学专业的,他们有一定的汉语基础,来中国是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汉语实习。因为他们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我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就着重强调了中国文化。首先让学生们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及发展变迁,然后让他们欣赏美文及音乐,让他们在感受中国文化的同时学会了“中秋节、月饼、嫦娥、后羿”等词语,然后在给他们分月饼的时候融入了句型“主+数量名+V+数量名”。这种句型在口语中表达分配义,他们就学会了用这种句型来造句:“我们两个人吃一块儿月饼”“他们三个人住一套公寓”等。正是因为在课堂中设计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环节,使他们能尽快产生沉浸体验,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我们还开设有“唱民歌学汉语”课,让学生在学习中既能掌握一定词汇又能学会一些语法在口语中的表达,同时还学会了汉语歌,可谓一举多得。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游戏教学法,促进学生沉浸体验的产生,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游戏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

在对外汉语教学各环节中设计游戏要有明确的目的,即我们希望设计这个游戏达到怎样的效果,不能为游戏而游戏,而应该是为了语音、词汇、语法、汉字、文化中某个环节的某个知识点而设计的。

2.游戏教学法在注重趣味性的同时还要兼顾竞争性和奖惩机制

既然是游戏就要有游戏规则和明确的奖惩制度。我们在给予奖励的时候不妨多选择一些有中国特色的奖品,比如:中国结、剪纸作品、泥塑、带有京剧脸谱的书签等等。这些奖品更容易引起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游戏的积极性,进而实现学习或者复习某一个语言知识点的目标。

3.把握游戏教学法中“教”和“乐”的度

游戏的趣味性是游戏吸引学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在使用游戏教学法实现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注意游戏中的教育因素。每一个游戏的设计都不是单纯为了比赛或者为了发奖品,而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玩中学,在愉悦的心境下掌握某一个语言知识点,进而达到认知和熟练运用的目的。

4.游戏形式要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水平

运用游戏教学法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学习者的汉语水平,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国籍、不同接受能力的汉语学习者提供不同的游戏,或者提供同一游戏的不同层次。比如:做拍词游戏的时候,当给出的是一组相对简单的词的时候,就可以选择汉语水平较低的学生来参与。当词的难度增加时,可以相应地选择汉语水平较高的学生;或者是复习旧词的时候选择汉语水平较低的学生,而学习新词的时候选择水平较高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提高汉语水平。

五、结语

沉浸理论在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都有不同程度地运用。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运用沉浸理论设计游戏环节,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从而产生沉浸体验,为提高学生汉语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在运用游戏教学法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时候,除了注重趣味性还需要注重游戏的目的性和竞争性,使学生真正做到“玩中学”,在愉悦的心境下实现提高汉语水平的目标。

(本文系中央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0301-01500202]和河南省2015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5-JSJYYB-019]阶段性成果。)

注释:

[1]Csikszentmihalyi,M.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M].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75:21.

[2]Egbert,J.A study of flow theory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3,Vol.(87):499-518.

[3]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Z].北京:国家教委对外汉

沉浸式课堂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双语教育;隐性课程嵌入;动因;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5-0027-03

在上世纪60年代加拿大魁北克省圣・兰伯特学区首创沉浸式双语教育(Immersion Bilingual Education),由于其良好的实践效果和可操作性被广泛借鉴到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和日本等国。该教育模式倡导将学生“沉浸”到第二语言环境中。第二语言的习得并非依靠教师直接教授,而是同时使用第二语言和母语来教授学科课程,即语言不仅是学习的内容,而且也是学习的工具或媒介,其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两种文化背景的条件下,通过学科课程的学习来掌握第二语言,并具备两种语言的交际能力。近年来,理论界对沉浸式双语教育的研究多局限于学科内容的选择、课堂教学方式的设计、文本教学资料的开发和双语师资的培训等问题上,所关注的焦点依然是传统意义上的“显性课程”(Formal Curricula),鲜有涉及双语领域的隐性课程,故作者对此加以探讨,以期对双语教学有所帮助。

一、沉浸式双语教育中隐性课程嵌入的动因

1.隐性课程的内涵

1968年,美国教育学家彼得・杰克逊(p.Jackson)在《班级生活》(Life in Classroom,1968)中首次提出“隐性课程”的(Hidden Curricula)概念,即一种不以固定文本为载体、未经事先策划与安排、采取相对隐蔽的方式所进行的旨在培养学生信念、思维、习惯及人际关系的课程。国外关于隐性课程的研究形成了三大流派:一是结构功能流派。它认为,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有意或无意所获得的正式课程中所未包含的知识与价值规范。二是现象诠释流派。它动态地将隐性课程描述为主体有意识地在交际中形成的人际关系与社会经验。三是社会批判理论派。它将隐性课程界定为蕴涵在教育组织结构内的体现不同社会利益群体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心智模式。尽管各流派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但总体上都折射出隐性课程的“隐蔽性”“交际性”和“价值性”特点。

2.双语教育中隐性课程嵌入理论溯源

克拉申(S.D.Krashen)的语言习得理论为沉浸式双语教育中隐性课程的嵌入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该理论由五大假设构成,其中,“习得一学得假设”(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认为,“习得”(Acquisition)与“学得”(Learning)是有本质区别的,前者是一个潜意识过程,注重意义的自然交际结果;而后者是通过正式的课堂教育掌握语言的过程。沉浸式双语教育所倡导的将学生沉浸到第二语言环境中,使其获取运用两种语言进行日常交际能力的理念与该假设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输入假设”(TheInput Hypothesis)认为,当习得者有机会接触大量略高于自己现有语言能力的可理解的第二语言输入时,习得便会产生。沉浸式双语教育实践表明,规范的显性课程只能为学生提供有限的语言输入,更多的则需要依靠隐性课程所营造的“上下文语境”获得。“监控假设”(The Monitor Hypothe.sis)认为,有意识的学得系统在第二语言运用时能起到编辑作用。这一假设告诉我们,在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时有必要运用显性课程予以适度引导与规范。“情感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认为,语言的习得受情感、精神与心理因素的影响。隐性课程在价值教育中的无形力量有助于优化习得者的心智模式,进而逐步形成一种多元文化背景下有效而理性的情感过滤。“自然顺序假设”(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认为,学生对语言知识的习得是按自然顺序进行的,具有不同语言察赋与气质类型的人对于语言结构的掌握顺序各有差异。“教有法,而无定法”,因而,在沉浸式双语教育中有必要突破显性课程整齐划一的教学范式,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学校情景中差异化的隐性课程使其掌握第二语言。

此外,美国人类学家汉默斯(D.Hymes,1972)的“交际能力”理论认为,交际能力是运用习得语言正确而有效地在不同社交场合进行的有意义的交际活动的主观条件。随着这一观点逐渐被语言学界所接受,“交际教学法”应运而生。与情景教学法不同,该方法的核心不是直接教授给学生语言结构,而是强调通过各种交际活动来习得语言。该方法的推进需要一个先行条件――语言习得的真实自然情景。这一情景并非意味着通过事先有序的安排来进行人为“创设”的,否则,又回到了为交际而习得的传统思路中。它应是在运用第二语言进行学科教育时,通过课堂内、外的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在校园情景中的交往、校际交流等交际过程使学生自然进入情景。总之,学校情景中的人际交往为交际的实施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由于隐性课程本身就涵盖了丰富的“组织公民行为”,因此,在进行沉浸式双语教育时,以第二语言为交流媒介,充分利用组织公民之间关于学科知识的探讨、学术观点的争鸣和个人情感的沟通来获得真实而自然的情景,进而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

3.双语教育中隐性课程嵌入的现实驱动

从目前我国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现状来看,尽管校方意识到了双语教学是提升国际竞争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但限于资源的稀缺或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滞后,导致双语教育“虎头蛇尾”,通常是隆重开课、草草收场。实际上,所谓资源的稀缺是相对的,主要是源于施教者过分依赖规范的“显性课程”,而忽视了另外一种可利用的资源――隐性课程,或者对于“课程”的理解仅仅限于文本教学资料所涵盖的内容,对教学过程的定位即为对上述内容的传译与解释,至于如何使学生“沉浸”于第二语言更是无从谈起。例如,有些教师认为只要将英文的内容诠释为相应的中文语句。并使学生能顺利接受,便完成了双语教学的职责。这一行为完全忽视了双语是“交际中的双语”,而非“教材中的双语”。诚然,对于大量晦涩的学科术语以及大学生相对固化的母语思维,而又不具备基础教育阶段的“沉浸”现实来说,直接在大学阶段实施双语教育,的确有一定难度。那么,我们不妨充分利用大学情景中的隐性课程,诸如物质陈设、制度建设和情感交流等来为学生提供一个可“沉浸”的空间。

传统说教式的教育方法对于其价值形成与人际交往显得较为“苍白”。以秉承文化视野、拓展国际交往为核心要义的双语教育,其目的是培养语言习得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能力,而这一能力的背后暗含着一种“兼容并蓄”的心态以及在国际竞争中相互认可与尊重的理念。当下,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渗透,“利”“义”之辩跌宕,“拜金主义”“功利思潮”“恶性竞争”等负面产物充斥着年青一代的大脑,其价值判断与道德取向的“偏航”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在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状况堪忧。通过双语教育来优化“90后”的心智模式,隐性课程的嵌入显得更为重要。

二、沉浸式双语教育中隐性课程嵌入的路径

1.通过改善物质环境来营造一个自然的双语“情景”

第一,在“班级”内,有意识地打破传统“报告式”“礼堂式”的空间陈设布局及教学组织结构。课堂异质理论(Classroom Heterogeneity Theory)认为,由于学生的能力呈自然分布状态,班级规模越大,学生人数越多,学生之间能力的差异也就越突出。若教师未及时给予矫正,那么学生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便会无形中形成学业成绩的“剪刀差”,甚至会助长“极端心理”,极其不利于学生良性竞争心态的培养。因此,在双语教育资源相对充裕的条件下,校方可在正式实施双语教育之前,通过问卷调查、抽样式深度访谈、校园BBS等方式来初步了解授课对象的外语学习经历与现有的外语水平、语言倾向、气质类型和心智模式等因素,以此为依据来构建“小规模学习单元”(Small-Sized,Learning Unit),并进行个性化教学。这种组织结构不仅打破了师生之间相对的空间隔离感,有助于师生课内沟通与交流,而且有助于具有类似语言经历、语言倾向和气质类型的学生彼此之间的人格认可与心理接受,他会在潜意识里把学伴视为同一双语交流平台的“知音”。因而,这种物质层面的改善同样会促进精神层面的触动――有助于促成学习团队成员之间的主动交际;有助于对具有不同基础成员的心理认同,有助于团队协作与民主平等价值观的形成。

第二,完善双语课堂教学评价机制,从单纯的“课堂作业+纸质试卷”的考评模式转变为项目导向式(Project-Ori.ented Evaluation)考评模式。教师可给学生提供以图片、文本材料与影音材料为载体的考评材料,将学科知识进行跨章节整合,设计为特定项目(或主题单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项目之中,运用外语与母语双重载体,在口头与卷面相结合的交际过程中释放自己既有的能力,展示自己独特的观点。校方可借鉴“360度”考评,即教师并非考评的唯一主体,教师的评判也并非唯一的结果。毕竟教师只是从施教者的视角考查学生的双语实践能力的,而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现实交际中所展示出来的语言能力,莫过于交际参与者或交际对象即学生自身最为清楚。所以,可通过交际对象的信息反馈来评价交际参与者的双语能力。

第三,在课堂以外,创设与双语教育相匹配的校园景观建筑与陈设。物质陈设不仅是文化的缩影,而且也是教育意识形态的折射。现代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建筑群体及其物质陈设所散发出来的力量能从感官上“天然地”影响受众的心理资本。有别于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的双语教学,由于大学生的心智相对于中、小学生较为成熟,高等院校基础设施所内隐的“场所精神”和“感官效应”对于习得者思想的再启蒙与情感的净化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校方可有意识地张贴中、英文双语校训、海报、楼宇标志等,使学生在视觉上直接沉浸于双语环境之中。还可开通双语学科课程教育网络平台,为师生课外交流提供一个自由而宽松的空间。一方面,鼓励教师以双语的形式及时学科前沿与发展动态等资讯,并解答学生在双语教育过程中面临的疑惑;另一方面,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网络平台的资讯反馈自身在语言习得及专业学习中的问题,并以制度化的形式为在教学网络建设中积极发挥自身能力与作用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学分”。

第四,积极倡导双语高校社团活动(Activities of Uni-versity Union)的开展。高校社团是一种传递校园文化、推动校际交流的一个特殊组织,也是参与者才能与个性、自觉性与能动性得以彰显的场所。在这一组织的行为过程中,参与者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组织公民行为”,因此,我们可借助于这种影响力来推动整个校园对双语及双语背后多元文化的认同。

2.通过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大学文化的挖掘来构筑双语情感交流平台

第一,“教学是一种有价值的教育活动”。在开展双语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更新自己的观念,为学生传递一种积极、理性、乐于合作与交际的教育价值观。教学过程存在着固有的价值,因此,教师自身对双语教育内涵的把握、对学科前沿动态的掌握以及课堂言行举止的展示等都会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判断。在教学观念方面,仍有不少老师不可避免地将“公共英语”与“专业英语”视为两个不同范畴的问题,并人为地给定其界限,认为前者是语言课程的中心内容,侧重于语言结构性知识的学习,即“学习运用英语”;而后者侧重于实用英语学科内容,即“运用英语学习”。实际上,沉浸式双语教育的导向即“运用英语学习”而非单纯地“学习运用英语”。若以上述那种不尽科学的划分方法去引领学科双语教育,显然与沉浸式双语教育及“交际法”教育理念背道而驰。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简化语言结构等知识的讲述,有意识地传播“二语工具化”的理念。在教学内容的遴选与传递方面,可引入大课程理念来设计课堂教学,以拓展显性课程固化的思维空间。例如,适度穿插英美文化、民族经典、英雄人物等内容于学科知识的讲述中,也可于课前布置学习团队一定的文献检索任务,鼓励学生通过充分的双语讨论来发表团队意见,以促进学生在了解多元文化背景不同认知方式与行为规范的过程中习得第二语言。

沉浸式课堂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沉浸理论;网络环境;研究性学习平台;指导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5―0097―05

引言

教育改革的深入、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和学习者个体意识的提升使得研究性学习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正如国内著名未来教育专家桑新民教授[1]指出:信息时代新型学习与教学模式的探索中,必须把“三个世界”(经验世界,语言文字世界、虚拟现实世界)的学习经验整合起来,促成三者的有机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好为这个三个世界的无缝融合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网络学习支助系统、移动学习、教育游戏等都为“三个世界”融合的可行性和必然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为很多教师所青睐。技术的发展拓展了研究性学习的空间,众多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等都已经开始探索如何构建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平台,笔者在参与《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研究性网络平台构建时注意到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在我们学习中有这样一种现象:课堂上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大家听得非常投入,可是这种热情随着下课铃声和课程周期的限制而淡化,每一次课程周期的循环教师和学生必须重置入一种情景。网络学习平台正好能够弥补课堂周期限制所带来的缺陷,它使得“情景”的延续成为可能。“沉浸”体验作为一种心理学上的现象正被人们关注和应用,将其引入网络研究性学习构建课上课下一体化体验意义重大。文中所提到的研究性学习均基于网络环境,本研究尝试用沉浸理论来指导研究性学习平台的构建,以期望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技术理念、心理理念促进师生教与学的新发展。

一 沉浸理论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一些体验:在商厦中被精致的环境、热情的导购所吸引;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的时候可以完全封闭、废寝忘食……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会对我们的行动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1 沉浸理论

沉浸理论(Flow Theory)于1975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Mihaly Csikszentmihalyi博士[2]首次提出,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体验:人们会完全投入一些活动中不受外界干扰、甘愿付出并能从中得到满足和愉悦。基于此,他提出了沉浸理论,以此解释当人们在进行某些日常活动时为何会完全投入情境当中,集中注意力,并且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进入一种沉浸的状态。沉浸体验的发生往往伴随着九个因素[3]:(1)每一步有明确的目标(2)对行动有迅速的反馈(3)挑战和技巧之间的平衡(4)行动和意识相融合(5)摒除杂念(6)不必担心失败(7)自我意识消失(8)时间感歪曲(9)行动具有自身的目的。当人们完全沉浸于某种活动的时候,这些因素在人们的潜意识中综合发挥作用持续整个沉浸体验。当然,并不是九个要素全部拥有的时候才会有沉浸体验,在更多的时候,其中一些要素的相互作用也足以让人们沉浸其中。

基于沉浸九要素,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

(1)动机和目标

这是沉浸体验的首要条件和维持沉浸的根本要求。人们开始某种活动必然是抱有某种目的的,它不断的给人们心理上的暗示和刺激,促进人们投入其中,在这个过程中其他要素的强化作用使得人们从参与到浸入。而且,它更多的强调人们的内部动机,内部的动机才能促进人们获得持续的沉浸体验。

(2)及时反馈

反馈是一个强化刺激的过程,及时的行为反馈能够让人们获得一种归属感和被重视感。紧随反馈的行为就是调整,人们在得到及时的反馈后进行自我调整能够保持行动的连续性而不易被打断。国外学者表明,明确而及时的反馈是沉浸体验的前提要素。[4]

(3)挑战和技能

挑战指的是所参与任务的难度,技能指用户处理问题的能力。挑战与技能的平衡是达到人们获得沉浸体验的关键条件。如果挑战大大高于技巧会使参与者受挫,反之挑战太低会让参与者感觉枯燥。沉浸体验是挑战、技能相平衡的结果。两者在相互矛盾之中推动人们在活动之中的发展和提升,它是沉浸活动的动力机制。

(4)情感的体验

沉浸理论非常关注人们的情感参与,参与者对某一活动的兴趣、从活动中得到的满足感等都能使其较快的融入其中,参与者甘愿付出,并且与该活动荣辱与共。

(5)行为控制

在沉浸活动中,参与者对自己的全程活动进行控制,他们是活动的发动者、规划者、承担者。

2 学习者的沉浸体验

人们在一定场合中进行某种活动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沉浸体验,只不过程度、持续时间有所不同。沉浸体验强调参入者的个人体验,他们在自我的行动中完成任务,这与目前所倡导的发现学习、建构学习有相似之处。已有很多学者探索沉浸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表明,“深度沉浸的学生相对于浅度沉浸的学生而言,在虚拟学习环境中更容易获得满足”[5]。当获得这种感情的体验后,学生知识的内化程度也更高。用户沉浸体验的一般模型如图1:

结合教学来分析此模型:(1)学习者背景、活动场合作为沉浸体验发生的主客体是基本前提,活动场合中包括学习内容、规则(2)学习者的沉浸体验表现为积极挑战、自我调整、情感投入、自我控制这些行为,这些活动都是自发的(3)学习者从沉浸中获得满足、取得成就、被认同(4)交叉领域既是激发沉浸的要素,又是沉浸产生的结果,它将学习者的沉浸过程与沉浸结果联系起来,使得学习者在完成一个一个的任务中推动沉浸体验的动态发展。它反应了学习的动态发展过程,学习者不断的获得进步,然后将所学知识融于到个人知识背景中,然后开始下一阶段的学习。沉浸理论下指导的学习是学习者知识、技能、情感的综合投入过程,学习者在这一过程中是自己学习的负责人,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的责任心、反思创新能力都得到锻炼。

二 研究性学习中的沉浸

知识获取的关键在于有效的学习过程,学习者在学习环境中的行为起到了主要的作用[6]。网络平台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它保证了全面丰富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发现问题、相互合作、交流互动、评价反思的条件,扩展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空间。高质量的学习与学生能否获得沉浸体验息息相关,网络环境为沉浸提供了很好条件。

1 研究性学习要素及其角色

研究性学习更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它遵循的是双主模式,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其要素如图2:

对该模型的要点如下:(1)学生包括单个的学习者和小组学习者,既可以是为了完成课程作业的学习者,也可以是自发开展研究活动的学习者(2)研究项目集学习对象、学习目标于一体,它来自于学生的真实体验,解决于学生的积极探索(3)网络学习平台是进行学习的载体,承载了网络教与学的开始、进展和成果以及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4)交流体现在组内、组外生生交流和师生交流(5)学生、教师和平台之间存在着互动,这种互动体现在平台的个性化服务上,它意味着平台不只是一个工具,它应能在学习和情感上给予学生支持,同时为教师提供便利。

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为:情境体验―提出课题―实施研究―交流展示[7],在这每一过程中,各要素的作用根据每一阶段的需求而有所侧重,但其活动围绕着“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这两条线。学生承担着发现问题确定主题、制定计划收集资料、解决问题撰写报告、展示成果相互评价的责任;教师则在整个过程中起着指导作用,平台在整个过程中起着支撑作用,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平台的服务功能随着学生的需求侧重点不同。沉浸学习中学习者对平台、教师的要求有所不同,它随学习的进展而动态变化,而保持沉浸的动态性能够通过平台的互动机制实现。

2 两者的契合点

将沉浸理论引入研究性学习网站构建的前提是挖掘出两者的契合点,否则不但无法达到目的,甚至会降低本该保证的质量。其理念上的共同点体现在:

(1)两者都以参与者为中心

沉浸活动中,学习者的主体作用推动着整个活动的进行,没有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整个平台只能作为一个简单的资源空间,而无法作为人们知识内化能力提升的场合。研究性学习同样强调学习者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2)外部条件的相似性

人们对沉浸于某种活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它看上去、听起来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参与者的整体感官体验是能够进入沉浸场合的一个门槛,能够激发参与者热情的活动才有可能刺激学习者内部学习动机。活动场合是用户获得体验的前提条件,参与者的参与兴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情境的吸引力。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发现问题,从而激发解惑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3)对学习动机的理解

沉浸的一个重要理念“autotelic”,意指“自己本身是具有目的的”,它强调了沉浸来源于人们内部动机,学习者的目标和关注能够确保参与者的参与投入程度。研究性学习中的课题是开放的,每一个课题的探索过程都是学生自发进行的。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原来如此”均是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探索下推动发展的。

(4)两者作用机制类似

挑战和技能是沉浸体验的动力机制,而研究性学习的每一个序列都可以看做是面对挑战的过程。学习者研究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是挑战,不完成前续的任务无法进行后续的研究,同时面临他人的评价也是一个挑战,其挑战主要体现为学习的深入内化以及学习者正视他人的评价来进行自身的调整。

(5)两者都注重互动的作用,表现为交流与反馈

沉浸体验强调及时的反馈,用户在活动中的成果会因为他人的反馈而加强其心理体验,这将刺激他们后续的参与积极性,延时或者匮乏的反馈会使用户无法感觉到自己被重视,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就会大打折扣。研究性学习主要以小组的形式展开,每一个序列都涉及到组内的讨论协商,同时每一个阶段都有老师的评价指导和不同组间的交流评价,学习者在交流中共同成长,每一个人既是刺激的接受者也是刺激的给予者。

总之,在情景的刺激中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了学习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统一。沉浸体验和研究学习互为条件,共同促进,学习者知识、情感、技能达到共振最终实现两者的完美结合。

3 沉浸理论下的研究性学习模型

沉浸理论应用于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平台的搭建除了基于两者的共同点外,还与网络环境这个特定环境有关,网络为学习快速进入情境体验创造了条件,而且网络资源的丰富也为进入沉浸提供了便利,“用户在搜索资源的时候很进入沉浸”[8],网络拓展了交流空间,满足了学生远程同步、异步交流的需求。基于此,初步构建了研究性学习平台模型,见图3:

研究性学习的四个要素为沉浸体验提供了条件,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情境感知的场所,学习者获得沉浸体验后技能、态度发生变化,自我满足感增强,完成阶段性的成果,这个时候他面临着教师的评价反馈,在转入下一学习任务序列的过程中学习者面临新的挑战,必须调整自己的技能来完成新任务。这个循环过程中学习着“技能―挑战”不断的深化,表现在学习中就是知识的深化、任务的完成。当然研究性学习四个要素的相互作用贯穿始终,他们并不是固定在某一个阶段发生,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相应的交互对象和功能。

三 沉浸理论对平台建设的指导

1 对设计策略的指导

(1)网站结构

网站一定要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必须要尽可能的减少其他因素的干扰,让用户在使用网站的时候集中精力关注学习探究而不必进行功能上的摸索。可以在网站上设置网站地图,让学生不至于在网站迷航。导航设计尽量简洁,层级结构不要太多。知识由学生深入学习获取,而获取的工具是“傻瓜式”的。

(2)资源组织

研究性学习的情境体验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资源展开的,网络使用者最常进入沉浸状态的是在寻求信息的情境下。资源的组织结构是否合理,学生需要哪些资源,他们希望资源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是必须要考虑的,因此在网站设计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学习者的需求,有针对性的提供资源。除了平台已有的资源,那些资源扩展的链接也是不可缺少的。

(3)互动机制

即过程的沉浸设计和交互的沉浸设计,两者可以同时进行。过程的沉浸体现在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互动,交互则体现在平台参与者之间的交流之中。学习者对个人学习进展的把握是下一次投入学习的前提,因此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支助工具,例如通过“学习笔记”记录学习中的体会,电子档案袋自动记录统计学习者行为,以便掌握学习进度。同时根据针对研究各阶段的需要为学习者提供不同形式的交流模块。多种形式的交流能够满足小组不同阶段的学习: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小组内部交流,完成后教师的评价、其他小组的评价,除了有利于为学习者进行自我的调整,它也延续了课程交流的感情体验,实现了课前课后的无缝结合。

(4)规则的设计

沉浸学习强调学生自我控制,这使得对学习效果的掌控难以保障,有必要让学生知道任务和评价的规则,同时网站就需要设置一些友好的提醒方式。比如我们在研究性网站中当用户登陆的时候,会提醒用户是否还有未完成的任务,距离任务的截止期还有多久,然后会在用户的电子学档中记录其登录的次数,对他人的评价的评价情况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最终评价的要素。

(5)个性化推送

个体差异使得不同学生的沉浸条件也是有所差异,在设计研究性学习网站的时候要考虑到学习者的个性差异,因此,在开展学习之前我们提供了学习风格测量,为学习者认识自我、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供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选题和研究中的问题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源推荐服务,这样学生有针对性的查看符合自己选题的资源能够更好的进入自己的沉浸场。

2 沉浸应用的反思

(1)沉浸的持续性

“教师的自觉沉浸对学生沉浸的有影响”[9]。沉浸的理想状态是一条直线,即学习者时刻都保持沉浸学习,但是这种在现实中极其少,学习者的沉浸体验围绕着基本的学习状态上下波动,也就是在沉浸区“进进出出”[10],保证每一个沉浸段的跨区是提高学习质量的关键所在。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作为课堂学习的延续,如何和课堂实现良好的衔接,如何课程的内容转移到平台上这是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这要求教师率先进入平台以引导学生进入无意识的沉浸,小组一旦进入了学习场就会发生组员之间的沉浸,小组之间的沉浸较难控制,这时教师的及时反馈就是关键所在了,因为学生学习中的每一步都是有所期待的,如果得不到及时客观的反馈,学生可能就会出了沉浸场,而这时教师再进行反馈就无法保证沉浸的持续了。教师在课堂上有必要结合平台进行教学指导,在网络上也可以引导学生回顾课堂的知识,使网上网下的沉浸是一个双向延续的过程。

(2)沉浸的效率性

沉浸的效率性体现在学习者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主要通过“技能―挑战”两者的平衡性来完成。这是沉浸发生的机制,只有在高技能高挑战的情况下学习者可以获得最大的沉浸。学生如果选题有了问题,那么在后续步骤中出现技能无法克服挑战的话可能会让他们产生挫败情绪,最后学生的研究成果可能只是对他人成果的一种拼凑或者是禁不起推敲的臆断,整个过程中学生会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中,那么沉浸就无从谈起了。同时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没有实质性有意义的内容的话,学生的后续研究可能也会采用一种敷衍的方式,这要求教师的评价要严格、严谨。有导向性的评价才是有益的挑战。如果教师不给予及时中肯的评价,这种“低”挑战和“高”技能状态使得学生产生淡漠心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很大的挫伤和打击。

3 应用实例

以《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研究性学习平台设计与开发项目为实例,面向学生用户的总体设计框架如图4,其中,课程导读、课程学习、研究案例、研究过程四个模块作为学习者的挑战模块,学习支持服务主要提供了互动反馈机制,五个模块在相互作用中发挥沉浸要素的作用,我们从前期准备、开发要点、后期完善三个步骤进行分析。

(1)前期准备

根据问卷调查分析,了解学生对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中学习资源、呈现方式、学习工具、交互方式、评价方式等的需求,根据需求确定平台的功能模块。了解用户需求是创设沉浸环境的第一步。

(2)开发要点

确认了各项功能后,在具体模块中对各个方面进行沉浸要点设计。网站的各模块都提供了知识地图,使得导航结构一目了然。用户进入网站后首先是风格测试,让学习者了解自己,体会到自己被重视,根据测试结果给学习提供恰当的学习建议。只要用户登录后都会有提醒功能,告知其学习近况,以便学习者把握个人学习进程。课程导读、课程学习、研究案例、研究过程四个模块均作为学习者所面临的挑战,均设置了笔记模块和辅助资源服务,为学习者进行高挑战提供指导。在每个页面我们都为学习者提供了“笔记”功能,学习者只要觉得有价值的内容都可以随时的记下来,并且可以查看日志记录。学习支持服务主要是个人电子档案、反馈交流区、展示区,其中交流区提供了组内、组外交流方式。在研究性学习的小组合作过程中,每一阶段的成果是由小组共同完成的,知识的碰撞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和培养合作反思精神,所以我们在网站中为学员开辟了单独的小组交流模块。同时组间、师生间的互动也不可或缺,因此我们也开设了组间的相互评价、教师反馈评价模块等。根据设计策略的五个要点,我们在整个网站体系中力求为学习者搭建良好的沉浸环境,提供适用的交互工具,期望能最大程度的帮助学习者在平台中忘我学习。

(3)后期完善

平台目前处于小范围测试使用中,接下来我们会将该平台投入使用,收集反馈数据,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为平台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设计而准备。

当然,在研究性学习中,沉浸体验除了学生个人外,教师的作用很大,单纯的一个学习平台让学生达到沉浸是较难的,沉浸的设计固然重要,但更要的是如何在应用中发挥出这些沉浸的功能,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讲究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师生共同的参与和配合才能最大化发挥平台中沉浸因素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桑新民.发挥教育对未来的选择功能―我的未来教育观[J].人民教育,2000,(1).

[2][3] Csikszenmaihalyi,M.CREATIVITY―Flow and the psychology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M].HarperPerennial,

New York,1997.

[4] 邓鹏.心流:体验生命的潜能与乐趣[J].远程教育杂志,2006,

(3):74-77.

[5][9] Namin Shin.Online learner’s ‘flow’ experience:an empirical study[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6,37(5):705-720.

[6] 刘素娟,才让.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1):11-13.

[7] 王凤蕊,王文宏.“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研究性学习支持平台的设计与开发[J].电化教育研究,2005,(11)59-73.

沉浸式课堂范文第13篇

目前,高校专业课程教学方式大多以“知识点”为核心组织教学,学生主要以学习知识为主,工程应用实践机会较少。项目沉浸式教学就是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实际项目,将所学的知识在完成实际项目的过程中,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和同伴交流中进行应用、整合和重构,其实质就是一种结合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的探究性学习模式。目前国际上相关的项目式教学理论还有CDIO和POPBL[1-2],其中CDIO代表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该理念是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主的大学在2000年创立的,旨在通过以完整的工程项目为载体,将传统的课程教学与企业工程项目紧密结合;POPBL表示面向项目和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是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PBL的进一步提升,不但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还通过实际项目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几种理念在现实教学中的应用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国内,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也都采纳CDIO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其中,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通过数据结构及算法、数据库系统原理等必修基础课程进行实践,提炼出一个以院系整体为单位的知识传播和创新模式[3]。大连理工大学努力探索构建CDIO与创新教育融合的新体系,从课程体系、教育模式等多方面入手,以达到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目的[4]。尽管如此,这些基础课程的实践与工程实际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为此,达内等培训公司要求其师资需要有多年的行业经验,在基本的知识授课结束后指导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实训,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项目沉浸式教学,但作为一个培训项目,知识的系统性还有一定的改进空间。IBM公司最近几年与一些大学商(管理)学院合作的A100计划,鼓励高校专业教师与企业合作,带领学生深入企业,利用比较成熟的数据分析工具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但这种方法对指导教师的实践经验、时间投入等都有较高的要求,一般大学的专业师资难以满足。

数据分析类课程包括商务智能、大数据核心技术、客户智能等较多的理论知识,且有一定难度,这些知识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的技巧,需要大量的实践才能掌握其中的精髓。实施项目沉浸式教学,为减少前期学生学习的难度,通过学习已经完成的项目文档,通过实验方式了解项目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并利用仿真型的项目练习。在此基础上,可以进入真实企业项目,摸索数据分析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技巧,从而增强学生解决数据分析问题的能力。

随着社会对数据分析类人才的需求增加,很多高校都开设了数据分析类的课程,培养数据分析师或数据挖掘工程师,因此选择数据分析类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前沿性。

2 项目沉浸式教学的内涵

如何克服传统专业课程教学脱离企业所需能力的培养疼点,传统的产学结合方式受到了挑战。项目沉浸式教学方法结合高校教学与达内等企业培训两者的优点,深入到企业实际项目,把企业真实的项目实施过程融入教学情境,大大增强了教学的实战性,使学生适应企业的需求,创新能力有实质性的提高。

项目沉浸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企业项目培养学生的技能,近年来一些教学改革的措施等大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知识传授的问题,而如何培养使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却是学校难以解决的。有些高校老师推出第二课堂,组织学生自发研究科研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创新能力,但这些问题多是实际问题的简单抽象,比较适合做理论研究。项目沉浸式教学就是通过课程指导教师与企业合作,利用掌握的专业知识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然后与企业专家一起指导学生浸入实际项目,引导学生掌握解决数据分析实际问题的必要技能和思维方法。

项目沉浸式教学与项目(project)教学法还是有一定的区别。项目教学法中的项目是教师虚拟的实际问题,是实际问题的抽象和简化,无论是数据以及分析数据的要求都与实际项目不同。在一般的项目教学法中,学生学习知识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完成课程内布置的课程项目的要求,最终的评估也是由任课老师进行。一般来说,课程项目需求明确,考虑的因素较少且理想化,背景相对比较简单,用到的知识也基本是课内所学,很少涉及通过多次试错得到的技能。项目沉浸式教学需要围绕客户的问题,对庞杂的业务数据进行分析,得到辅助用户决策的有用知识。在此复杂的训练过程中,无论数据的选择、数据的净化以及有效分析方法的选择都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学生在掌握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上,通过多次比较、探索和讨论才能得到有价值的知识,并最终解决用户的问题,而不是仅仅应对课程考核。

与一般的项目教学相比,项目沉浸式教学面对的项目是要解决企?I实际业务遇到的问题。相对于课程练习,学院与企业合作的项目应用背景更加复杂,不确定因素更多,而且需要用到的知识不仅是课内学习的知识,还需要解决具体问题的经验技能。数据分析项目需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提出问题、获取并清洗数据、数据建模、评价与部署。在这4个阶段中,各个阶段都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法可以简单套用,学生需要以现有知识为基础,通过模仿学习、试错、反复实验,才能积累其中必要的技能。

项目沉浸式教学偏重于实践,在训练学生技能的同时,也要对学生的思维方法进行训练。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数据分析的质量,有些思维方法是必要的,通过指导教师对实际问题的示范讲解,结合实际项目的沉浸式教学,学生需要深刻地领会这些思维方法并灵活应用,从而使学生能与企业的需求接轨[5]。

3 实施项目沉浸式教学的条件

在项目沉浸式教学中,学生在项目中是主角,指导教师和企业的专家也会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对总体方案以及具体步骤进行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工、思考、讨论和具体问题求解,他们更多地起到示范、引导和评判的作用。

项目沉浸式的教学方式在复旦大学软件学院已经尝试多年,结合学院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实践检验表明这种教学改革对于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创新人才是非常有效的。我们与多个企业合作过数据分析项目,与主流的业界企业有多年的合作,了解实际项目的开展过程以及所需的能力,熟悉项目沉浸式教学的基本过程和技巧。

校内的指导教师需要有一定的项目经验,在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给予正确的指导,帮助学生完成项目。我们与多个企业合作过数据分析项目,与主流的业界企业有多年的合作,了解实际项目的开展过程以及所需的能力,熟悉项目沉浸式教学的基本过程和技巧。对于数据分析项目来说,在识别项目需求和目的、数据收集与处理、对比多种分析模型、评估调整优化和部署等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有相关的经验、技巧和思维方法。指导教师的职责就是在每个阶段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能在学生遇到难题时给与实例、启发和思路的指导,对分析结果给与合适的评价,而不是直接提供答案。

对学生来说,项目沉浸式教学对自?W能力、敢于挑战困难以及对数据分析具有较强的兴趣更加看重。这个学习过程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有功利心和速成思想的同学将是一个挑战。此外,数据分析项目一般都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因此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也非常重要。团队之间的交流意识也会使学生尽快适应数据分析项目的不同角色。

对合作企业的专家来说,由于他们有实施分析型项目丰富的经验,对各类数据的处理针对特定的分析需求有实战性的思路和技能,但这些经验很难直接表达清楚。他们可以针对学生的问题,结合实际背景给出可行的建议,能够从指导教师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指导教师经验不足的短板,帮助学生在完成实际项目的过程中,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选择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综合来说,项目沉浸式教学的重点还是培养学生完成项目,对所学的知识能够活学活用。因此,相较于其他教学方式,项目沉浸式教学对学生的要求更高,需要指导教师、企业导师和学生紧密配合。

4 项目沉浸式教学的过程

项目沉浸式教学的重点是通过项目实践培养学生技能,通过项目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对于数据分析类等应用能力要求很高的课程,项目沉浸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主要分为项目预热、项目实施和项目总结等3个阶段。

(1)项目预热。项目启动阶段对于项目沉浸式教学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专业知识学习结束后,可以把以前指导教师做过的项目整理成案例和实验指导书,由指导教师示范整个项目的开展过程,突出项目过程中的问题以及解决关键所在。然后把数据提供给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的要点由学生模仿数据分析的过程。这个阶段学生遇到的问题会比较少,主要是熟悉数据分析项目思路。

这个阶段也可以用企业专家提供项目案例和相关资料,启发学生补充学习课堂教学忽略的知识,并通过项目资料的学习和练习,初步了解数据分析项目常用的思维方法以及处理过程常见的问题。

(2)项目实施。项目实施过程是整个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在该过程中,学生对于已经掌握的知识在实际问题中加深理解。还需要学习项目分析过程遇到的新知识和新工具,这就要求学生有足够强的学习能力。例如,学生在进行数据分析时,需要根据已学算法基础或者学习新算法,选择合适的数据分析算法,建立合适的数据分析模型,通过对比分析,不断完善改进问题的结果。此时导师就需要根据项目经验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数据的预处理、建模优化以及评估等阶段的处理。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需要将项目中新用到的知识、技能进行整合,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并结合实际项目深入理解、巩固和提高。

对于学生来说,项目实施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会遇到具体业务、数据预处理、比较选择合适的分析算法等很多实际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在课堂上、书本上没有讲授,或者根本没有明确的答案,需要学生不断地进行探索、思考,这个过程是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培养实践能力的过程。

(3)项目总结。项目总结阶段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起到提炼、强化技能,扩展知识体系的作用。这个阶段可以帮助学生对整个项目进行总结回顾、理清的过程,突出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和求解方法,从而作为新的案例和实验素材。

上述项目沉浸式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每次顺利地完成一个项目,指导教师也会增强对实际项目的理解,并积累更多实践经验;而学生顺利地完成项目,会增强对业务的认识并强化数据分析的技能。

这里以我们与IBM合作的SUR项目“基于Spark的文件传输网络设计以及负载优化研究”为例,简要说明项目沉浸式的教学过程。这个项目首先由IBM研究院的专家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提出,目的是优化文件传输网络的设计,在工程实际有一定的应用需求。针对这个需求,我们与IBM专家一起,组建了由3名复旦大学软件学院高年级本科生组成的项目小组,通过多次磋商,进一步细化了文件传输网络的功能需求。然后通过对实际文件传输网络的分析,摸索其中节点的数据流向和流量,抽象出便于分析的文件传输网络模型。通过仿真分析,研究这个模型的特点和参数设计。在此基础上,从多种分析方法中,通过比较发现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比较适合预测网络节点之间文件传输网络流量的预测,并利用Spark实现神经网络的高速训练和计算。有关深度学习、Spark等知识都需要学生自学,并用Python语言实现实验模型,通过多次比较调优。这个过程历经数月,师生共同努力,多次修改设计,其中IBM专家提供了相关的资料,并根据经验对每个阶段的工作提出了建议,最后得到比较可行的方案。

5 项目沉浸式教学建设存在的问题

项目沉浸式教学的理念对教师和学生都有较高的要求,目前在高校的专业课程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1)专业知识的教学问题。项目沉浸式教学对于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动手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当前很多高校的专业课程注重基础知识的培养,脱离了实际应用背景,而这些知识的掌握只有实际应用才可以深入理解。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能根据实际项目应用的需要,梳理相应的数据分析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奠定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2)学生时间的协调问题。学生在完成实际项目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所学多门专业课程的知识,因此项目沉浸式教学需要学生能拿出一定的时间,自学项目要求的额外知识,并通过反复试错完成项目。我们建议项目沉浸式教学与学校的各种科创项目结合起来,根据学生做项目的成果,满足一定的条件就给予一定的学分,以便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项目风险管理问题。由于学生缺乏实际项目的研究经验,因此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分析项目具有一定的风险。指导教师与企业专家合作,吸引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员工?⒂胂钅浚?承担项目关键问题,学生刚开始介入项目时可以根据分工承担相对容易的工作,并逐步承担有难度的数据分析环节,培养数据分析在各个岗位和阶段需要的基本技能。

6 结 语

沉浸式课堂范文第14篇

1.沉浸模式。

沉浸模式是用非母语教授新知识的教学模式,也是植根于语言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沉浸式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将语言学习与环境有机结合。学生可在课堂上沉浸于持续性的学习环境中,而非机械式地学习语言。这种模式既给予学生个体良好的语言环境,同时也使课堂的语言交流变得自然流畅,使学生在潜意识中掌握语言并能灵活运用。

2.课程模式。

课程模式以语言为专业学习的工具,以学科知识而非语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并通过可理解输入习得语言能力。教学材料多选自各学科专业性课程,且必须符合学生的语言水平和专业接受能力。课程虽然以目的语形式教授,但最终是要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与之前的主题模式相比,此模式以内容驱动而非语言驱动。

二、军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需求

在我国,大部分军校学员对于英语学习的需求仅停留在全国四、六级英语考试,缺乏基本的英语沟通能力,对于英语学习功利性很强,学习兴趣严重缺乏,学习动机不足。军校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较地方高校传统,且教学内容单一,教员在学员文化素养及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语言教学的实用性上缺乏能动性。而随着我国军事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化必然会走入军事院校。因此,如何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寻求有效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既能满足学员的实用性需求,提高学员学习兴趣,又能全方位培养学员的英语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成为当今军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研究CBI教学模式,发现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军校外语教学内容及方法单一、实用性差等缺陷,并且可以通过主题性内容的设置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机,满足其职业发展需求。

三、CBI教学模式在军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主题模式的应用

CBI对课程设置及教材选取提出了较高要求,在实践教学中,灵活运用这三种模式是对教师的极大考验,要求他们能够将教学内容与语言学习有机结合。为此,Stoller(1997年)提出了“六T”方法。“六T”分别代表:1.主题(Themes)。即贯穿课程设置的主要思想,确定主题时,要考虑学员的需求和兴趣,学员的语言能力是否达到讨论此主题的水平。一个学期可确定一个以上的主题。2.课文(Texts)。课文即为内容,它并不单一地指课本内容,还包括阅读材料、录像材料、听力口语材料等。课文内容的设计不仅要符合主题,还要考虑其延续性和多样性。3.话题(Topics)。话题是基于内容之上对主题更深层次的探讨。话题的组织应该注重学生对于语言和内容的双重把握。4.线索(Threads)。线索用来连接一个以上的主题,增加主题之间的相关性。5.任务(Tasks)。任务的设置可根据话题及主题内容实施,并要求学员能够运用此话题及主题的相关语言知识。6.过渡(Transitions)。过渡的作用是把一个主题之间的若干话题自然地衔接在一起。“六T”方法可用来指导CBI教学的课程设置,在单独的教学单元中依然可行。

(二)沉浸模式的应用

许多军校已开始采用分级教学,即根据学员已有语言水平,将其分入快班、普通班和慢班。对于CBI沉浸模式的应用,分级教学较为科学。沉浸模式是用非母语教授新知识的教学模式,而对于语言水平较差的学员,沉浸模式必然给语言学习带来负担。因此,针对不同层次的班级,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沉浸模式。对于快班,教师应采用目的语完全沉浸,让学员在大量输入语言时产生习得,并鼓励其实现输出。对于普通班,则可采用交互式课堂,此类课堂将学员沉浸在母语及目的语交替转换的环境中,让学员渐渐适应目的语教学,并促进其对语言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四、CBI教学模式的优势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CBI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的区别在于它倡导通过学习主题,而不是单纯学习语言来获得语言能力。这种模式的优势主要通过以下几点来体现:

(一)教学大纲的主干不是围绕语言形式、功能或情景,而是围绕主题进行的

学员可以通过掌握社会科学、历史文化等主题来获得语言交际能力。此主题还可保证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科学性。

(二)教学设计可多样化

课文、录像带、录音带及其他视听材料可以作为课程学习中的重要教材,应在本族语人所使用的材料之中选择,学习主要是倾向于理解和传递有用的信息以及将具有真实目的的语言应用于实际生活,解决并完成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及任务。

(三)与学员的具体需求相结合

教学涉及到的话题、专业知识、语言材料和开展的学习活动,应以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和情感需要为依据,以适应他们未来的职业需求和个人兴趣。此外,教学氛围以轻松愉快为主,教学实施可采用多种空间布局,以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五、结语

CBI教学模式并非完美无缺,在具体操作中依然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实施CBI教学模式时,应处理好主题

内容与语言教学之间的平衡关系,做到不偏不倚在扩展语言知识的同时,教师应正确引导学员对所接触到的信息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

(二)教师应慎重选择教学主题

最好是让学生将自己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作为导入。进一步挖掘更深层次的内容,提出更多需要思考的问题,以借助更多新信息,让学习者真正关心和在意的内容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获得。

(三)语言教师自身信息欠缺是CBI模式实施的一大障碍

教师应不断扩充自己,注重对各学科信息的搜集整理,将语言与主题内容相结合。

(四)教师在CBI模式教学中应注重语言输入的多样性

沉浸式课堂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沉浸式教学;播音主持;多元化训练

播音主持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专业,从开始的“师傅带徒弟”式教育到如今的高校课堂教学,从开始的一对一“口把口”教到现在数十名学生集体训练,教学模式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悄然发生着改变。然而,利用传统的录音室、演播室为教学手段是必经之路。以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为代表的播音主持教育教学经过了初创期、成型期、成熟期,至今已迈进新的发展时期。随着播音主持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利用传统的录音间、演播室局限了学生在学习阶段的积极性,机器的超负荷工作也使学生在训练时间上受到一定的局限。

一、播音主持专业现有的教学实训现状

播音主持专业现有教学实训手段基本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依靠学校专用的录音间、演播室进行实训。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播音创作基础、广播播音、配音等课程在录音间完成实训,新闻播音、访谈节目等课程在演播室完成实训。在录音间上课时,笔者通常在四个课时内要针对20—40人数不等的班级进行实训,四个小录音棚每个房间提供给5—10名学生进行实训。课前学生提前借用录音间完成课程作业,录制完成后拷入移动硬盘上课时带入教室进行播放,期间由学生自己评价、学生点评、教师指导三个部分进行作业评价,其后在录音设备上完成修改作品,并重复听辨。演播室实训课也采用类似模式。至此,除前期作业录制已经课堂进行作业点评之外,学生大部分时间为自由时间,学习能动性较差。

二、全媒体时代沉浸式教学的优势

全媒体是在具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表现手段基础之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纸媒、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之间的融合,产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它通过更多方式,从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渠道向受众传播更及时、全方位的视听体验。全媒体时代,利用多种传播途径,可以使信息传播拥有更多的优势和特点:图文和视频的动静结合;信息与文字的深浅互补;视频、音频的全时在线;手机、掌上电脑等客户端的即时传输;以及互动平台的实时互动等。同时,播音主持专业与信息传播息息相关,在全天候利用不同的传播渠道进行沉浸式教学成为可能。学生利用微信、QQ等语音平台可以让教师构建起一个直接对话语音训练模式;利用蜻蜓FM、荔枝FM等在线收听平成播音创作基础、广播播音等整篇文章的专业课程实训;利用配音秀、小咖秀等娱乐手机软件完成台词配音、广告配音、纪录片配音等课程内容的训练;利用斗鱼、熊猫等娱乐直播平成娱乐节目、谈话节目等专业课程训练内容。同时,可将以上音视频资料带入课堂进行集体讨论,这样可以使学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录音、录像设备,而是在全天候时间段内根据自己的时间进行专业训练,训练手段新颖、多样,可达到多元化的训练效果。

三、沉浸式教学的具体运用

沉浸式教学,指全天候使用目的语进行教学的全封闭式语言教学项目。最早兴于美国的外语教学项目,后随着“汉语热”的兴起,在国外中小学汉语教学中开始推行沉浸式教学项目,并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如何全天候利用有效手段进行播音主持专业课程的教学用以配合完成相关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播音主持专业运用沉浸式教学的关键问题。笔者以广播播音课程为例,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对沉浸式教学手段的运用进行了一定的梳理。1.课前引导,自我学习。广播播音课程在播音主持教学体系中属于专业课范畴。广播播音课程的学习和训练重点是使学生做到对不同题材的稿件、不同形式的节目都能用相应的语体表达出来,熟练掌握和运用播音语言的几种基本语言样式的规律和特点,具备较强的语言适应能力,从而达到播音工作的实践要求。在课程开课之前,与学生沟通,布置教学任务:利用手机、电脑、录音间等设备,根据自己的兴趣所在、声音特色等方面综合考虑,制作一档完整的广播类节目,节目时长、内容、时间不限,要求节目有开头、版块内容、结尾,可根据自己节目内容需求加入音乐、片花、广告等板块。2.课中讨论,集体学习。上课时,学生将自己提前做好的完整节目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进行播放。播放结束后,首先由学生进行自我节目介绍以及点评,节目介绍包括:节目播出时间、节目播出时长、节目内容简介、目标受众等问题,随后对自己的节目进行点评,讲出节目中好的方面有哪些,节目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疑惑有哪些,以及自我感觉不够完善的地方有哪些。第二步由同学之间相互点评,对作品作者的节目进行点评,指出其节目可播出性有多大,符合其节目自我定位的方面有哪些,以及不足之处有哪些。通过以上两个环节让学生分别从播出者及受众两个方面对节目进行分析,有助于考查学生对于节目内容的把握程度。两个环节结束后,笔者会对于学生的自我点评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点评进行指导,指出学生作品好的方面、学生点评的精辟之处以及作品不足之处如何进行修改进行指导,让学生通过教师点评能更好地理解其制作节目的不足之处以及修改的具体办法。3.课下反复训练,做好完善工作。将课堂上作业的不足之处作为课后复习作业,修改后的作品经过教师的指导,再通过蜻蜓FM、荔枝FM等娱乐平台对外公开播出,并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完成相关推送,并通过软件后台对节目点击率、受众反馈进行了解,课程结束后学生对课程内所做的节目进行整体总结。需要注意的是,课程不同阶段其具体训练的内容也是不同的,从而使学生的作品呈现多元化,促进学生多元化的发展。以上沉浸式教学是以“广播播音”课程为例进行分析的,在播音主持教学中,运用不同的传播手段以及全媒体平台可以使学生学习过程中呈现多元化的训练方式。教师在实际指导过程中对于学生作品要给予充分肯定,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可以提高学生全天候学习的积极性。

四、沉浸式教学体现出的效果

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中有一个关键的含义就是要以受教育者具有闲暇为前提,又以受教育者充分利用闲暇为手段。大学教育本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并从中对于学习效果给予评价,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相对自由的学习时间及环境给了学生全天候学习的条件。实践证明,沉浸式学习在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中具有明显优势:(1)学习效果更快,效果更明显。学生全天候沉浸在专业学习氛围中,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显著提高。学生往往需要通过一学年的语音和发声练习通过沉浸式教学法基本可在三个月完成语音面貌及发声控制的基本要求。(2)沉浸式教学可以更好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思维方式,展现多元化训练作品。高年级实训课程的实践证明,学生通过思考做出的节目符合当代受众对于节目内容的需求,如笔者所在学校2012级学生的广播播音课程中做了一系列汽车资讯类节目,后通过娱乐播出平台得到了较好的受众反馈,故大四提前进入传统媒体的汽车类栏目工作。(3)沉浸式教学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接受的反馈途径不再单一。学生作品通过不同的传播途径接受到除教师以外其他受众的直接反馈,有助于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改进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4)为了有效地组织对学生的实训教学,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以及点评,教师也要付出热情、积极探索,极大地锻炼了教师的观察沟通能力与组织调控能力等。然而不能忽略的是,全媒体平台的开放及运用对于学生实训的手段更富于多元化,同时由于反馈机制的不专业性可能会在学生中产生一定的影响。故笔者认为,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及时注意学生接受来自于外界反馈时的表现,并及时给予其正确的引导,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专业实训,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最终在专业学习中,培养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自信心,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吴郁,曾志华.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