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医学疾病综述范文

医学疾病综述范文

医学疾病综述

医学疾病综述范文第1篇

1.以科学家或医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常见病名。人名名称(eponym)是西医疾病命名的传统做法之一:某位科学家或医学家率先发现了某种疾病,比较系统、全面地描述了某种特定的病症,由于当时对疾病的机理缺乏科学的了解,最为简便的做法就是用这位科学家或医学家的名字命名。在西方文化中,这样的命名曾被认为是一种荣誉。西医中有大量冠以医生姓名的疾病,限于篇幅仅以下面五种常见病名为例:

(1)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英国内科医生詹姆斯?帕金森(James Parkinson, 1755-1824)是他首先描述了这种慢性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遂冠以他的姓氏。

(2)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德国神经病理学家阿洛依斯?阿尔茨海默(Alois Alzheimer, 1864-1915)最先报告一例慢性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导致的痴呆,该病因此得名。

(3)唐氏综合征(Down syndrome或Down’s syndrome):英国医生约翰?朗顿?唐(John Langdon Down, 1828-18964)首次描述并发表了这种遗传性疾病的报告,因而命名为唐氏综合征。

(4)亨廷顿病(Huntington’s disease):美国医学家乔治?亨廷顿(George Huntington, 1850-1916)发现了这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因此得名。

(5)阿狄森氏病(Addison’s disease):英国医生托马斯?阿狄森(Thomas Addison, 1793-1860)发现了这种由于肾上腺无法分泌足够的皮质醇所引发的疾病,于是命名为阿狄森氏病。

2.以患者的名字命名的常见病名。以患者名字命名的疾病数量远低于以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疾病数量,仅举两例:

(1)卢?格里格症(Lou Gehrig’s disease):美国棒球运动员中的巨人卢?格里格(Lou Gehrig, 1903-1941)不幸患上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简称ALS)而被迫退役,因此该病又常常称作卢?格里格症。

(2)克里斯多氏症(Christmas disease):英国人史蒂芬?克里斯多(Stephen Christmas, 1947-1993)幼时被医生诊断患有血友病B(Hemophilia B),因他是首个确诊的患者,该病因此得名。

3.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名字命名的常见病名。许多文学作品的情节和人物家喻户晓,成为现实生活的参照对象。因而不少疾病也借用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来命名,下面举五种病症为例:

(1)匹克威克综合征(Pickwickian syndrome):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812-1870)在其成名作《匹克威克外传》(The Pickwick Papers)中,很准确地描述过这种睡眠过度、肥胖、睡眠时可出现发作性呼吸暂停等症状的疾病。因此肥胖低通气综合征(Obesity hypoventilation syndrome)又名匹克威克综合征。

(2)爱丽丝漫游仙境综合征(Alice in Wonderland syndrome):爱丽丝漫游仙境综合征患者,常有阵发性的身体图像错觉,包括自身大小、体重和形状以及身体空间位置的扭曲。这种症状与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 1832-1898)的作品《爱丽丝漫游仙境》(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的主人公爱丽丝的经历相仿:在她掉进兔子洞后,经历了多次身体大小和形状的剧烈变化。

(3)奥赛罗综合征(Othello syndrome):英国文豪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的悲剧《奥赛罗》(Othello)同名主人公,出于强烈嫉妒心,没有根据地猜疑妻子对其不贞,最后杀死了无辜的妻子。后来就用奥赛罗的名字命名这种以妒忌妄想为特征的精神疾病,即病理性嫉妒综合症(Pathological jealousy)的同义表达。

(4)彼得?潘综合征(Peter Pan syndrome):苏格兰剧作家詹姆斯?巴里(James Barrie, 1860-1937)最出名的作品《彼得?潘》(Peter Pan)讲述了彼得?潘生活在梦幻世界里,永远不想长大。心理学家注意到现实生活中也有一群人拒绝长大,不愿担负起成人的责任。因此将这种症状命名为彼得?潘综合征。

(5)皇帝新装综合征(The Emperor’s New Clothes syndrome):《皇帝的新装》(The Emperor’s New Clothes)是丹麦作家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 1805-1875)最著名的童话故事之一。故事中的皇帝已经一丝不挂了,周围的人因为不想被认为“愚蠢”或“不合时宜”都不愿意戳穿,直到一个小孩说出实话。具有皇帝新装综合征心理特征的人,即使他们对某件事一无所知,也会声称自己知道。

二、以地名命名的常见病(Toponymous diseases)

许多疾病的命名源于在某个地区首先发现病例,或者在某地的居民中发病率较高,在命名时常常冠以地方名。比如以地区或国家命名的常见疾病有: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disease)、埃博拉病毒疾病(Ebola virus disease)、西班牙流感(Spanish flu)、德国麻疹(German measles)、地中海贫血病(Mediterranean anemia)、中东呼吸综合征(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莱姆病(Lyme disease)、博恩霍尔姆病(Bornholm disease)、西尼罗河病毒(West Nile virus)。

以中国某些地区和省份命名的疾病如:克山病(Keshan disease)、广东(Canton tumor)、香港脚(Hong Kong foot)。

医学疾病综述范文第2篇

本文综合历代时间医学论述及现代时间医学文献,对中医时间医学中几个争议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中医时间医学注重综合节律论治,时间取舍方面要注意区别十二时与十二辰的不同含义;而现代时间医学则注重单个节律研究;两者不可偏废,应予互补。对同一疾病不同的愈甚持起问题和节律取舍问题主张从整体出发,辨证施治,治病求本。在因时施治方面指出了时间因素只是疾病发生发展的一个因素,而不是唯一因素;强调了临证时既要“时不可违”,有时又要“舍时从证”。

中医时间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内容是中医治疗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除了和古人对人体生理病理的研究认识水平有关外,还与古代天文、历法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特别是还与古人的“天人相应”哲学思想分不开,当时认为人和天地自然都来源于气,受着阴阳、五行规律的支配,因此人和自然具有相通或相类的关系。当时的医学巨著《内经》还把时空观作为评定医生医术水平的标准:“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认为医道教众传世首重时空观,这对后世中医时间治疗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助进作用。国外自从1729年法国天文学家德曼仁公布了他观察到植物叶片随昼夜变化而周期变动结果以来,生物界对生命节律的研究日益重视,人们已经认识到节律性是生命的重要特征。随着研究的深入,1937年在瑞典Rannely召开了国际生物节律会议,随之时间生物学诞生,不久时间医学及时间治疗的研究蜂拥而至,目前有关时间医学方面的理论、临床及实验研究等方面的论文有近400篇。综合上诸文献,可以看出中医时间医学有许多问题各文献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笔者综合各家所述,参以历代时间医学有关论述综合归纳分析,兹将几个争议问题探讨如下:

一.中医时间医学与现代时间医学问题

人体生命活动的奥秘,及其对医学的影响已成为中医和现代医学共同探求的内容,但由于两种医学体系不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也有相异之处,加之研究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环境上的差异,中医时间医学与现代时间医学又有非常明显的区别。

中医时间医学以人体为一整体,重视对人体节律活动的综合观察与描述,如人体阴阳生理年节律,气血盈亏月节律和五脏病自然史节律等,所论阴阳、气血和五脏等分别是人体多种组织功能的综合代表。以五脏为例,不仅包括五脏本脏,还包括与五脏相关的五体、九窍、六腑等,而有关五脏生理节律也就包括了所有脏象学说内容。对于人体节律的形成中医注重人体各种器官组织功能活动相互之间的作用,如认为五脏节律的形成是脏器本身变化和脏腑之间作用变化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以五行生克学说阐释之。又如阴阳节律,是阴阳双方互为影响,互为消长而形成的。这些均说明中医以研究人体综合节律为主。

现代医学则注重将人体分割成各个组织器官,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去研究人体节律活动的方式与动因。观察的对象多以单个器官,或一项功能、或一种物质变化为主。如皮质激素昼夜分泌模式,体温的昼夜改变,肾脏泌尿功能的变化周期等。此种以单一组织器官功能节律活动为研究对象,较中医具体,易于深入。

诚然要强调的是综合节律将人体节律间,以及自然界的综合影响均考虑在内,包括了体内外有关节律形成的众多因素,故综合节律的研究是单个节律研究所不能取代的。单个节律研究则以某一具体组织器官功能活动为专一研究对象,从分析方法入手,将单一节律从整体中分离出来进行观察,结果较为可靠,能够不断深入下去,充分揭示其机理。因此单一节律的研究非常必要,综合节律研究也无法取代之。

中医重视综合节律,现代医学则重视单一节律,这是两种医学在不同指导思想影响下各自侧重研究的特点。中医时间医学应汲取现代时间医学研究成果,并展开对人体单一节律的认识,重新分析评价综合节律的可靠性,应用性,并不断修正之。现代医学则应结合中医综合节律的方法与成果,对所研究的单一节律,求其共性,加以综合归纳。

医学疾病综述范文第3篇

本文综合历代时间医学论述及现代时间医学文献,对中医时间医学中几个争议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中医时间医学注重综合节律论治,时间取舍方面要注意区别十二时与十二辰的不同含义;而现代时间医学则注重单个节律研究;两者不可偏废,应予互补。对同一疾病不同的愈甚持起问题和节律取舍问题主张从整体出发,辨证施治,治病求本。在因时施治方面指出了时间因素只是疾病发生发展的一个因素,而不是唯一因素;强调了临证时既要“时不可违”,有时又要“舍时从证”。

中医时间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内容是中医治疗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除了和古人对人体生理病理的研究认识水平有关外,还与古代天文、历法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特别是还与古人的“天人相应”哲学思想分不开,当时认为人和天地自然都来源于气,受着阴阳、五行规律的支配,因此人和自然具有相通或相类的关系。当时的医学巨著《内经》还把时空观作为评定医生医术水平的标准:“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认为医道教众传世首重时空观,这对后世中医时间治疗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助进作用。国外自从1729年法国天文学家德曼仁公布了他观察到植物叶片随昼夜变化而周期变动结果以来,生物界对生命节律的研究日益重视,人们已经认识到节律性是生命的重要特征。随着研究的深入,1937年在瑞典Rannely召开了国际生物节律会议,随之时间生物学诞生,不久时间医学及时间治疗的研究蜂拥而至,目前有关时间医学方面的理论、临床及实验研究等方面的论文有近400篇。综合上诸文献,可以看出中医时间医学有许多问题各文献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笔者综合各家所述,参以历代时间医学有关论述综合归纳分析,兹将几个争议问题探讨如下:

一.中医时间医学与现代时间医学问题

人体生命活动的奥秘,及其对医学的影响已成为中医和现代医学共同探求的内容,但由于两种医学体系不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也有相异之处,加之研究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环境上的差异,中医时间医学与现代时间医学又有非常明显的区别。

中医时间医学以人体为一整体,重视对人体节律活动的综合观察与描述,如人体阴阳生理年节律,气血盈亏月节律和五脏病自然史节律等,所论阴阳、气血和五脏等分别是人体多种组织功能的综合代表。以五脏为例,不仅包括五脏本脏,还包括与五脏相关的五体、九窍、六腑等,而有关五脏生理节律也就包括了所有脏象学说内容。对于人体节律的形成中医注重人体各种器官组织功能活动相互之间的作用,如认为五脏节律的形成是脏器本身变化和脏腑之间作用变化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以五行生克学说阐释之。又如阴阳节律,是阴阳双方互为影响,互为消长而形成的。这些均说明中医以研究人体综合节律为主。

现代医学则注重将人体分割成各个组织器官,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去研究人体节律活动的方式与动因。观察的对象多以单个器官,或一项功能、或一种物质变化为主。如皮质激素昼夜分泌模式,体温的昼夜改变,肾脏泌尿功能的变化周期等。此种以单一组织器官功能节律活动为研究对象,较中医具体,易于深入。

诚然要强调的是综合节律将人体节律间,以及自然界的综合影响均考虑在内,包括了体内外有关节律形成的众多因素,故综合节律的研究是单个节律研究所不能取代的。单个节律研究则以某一具体组织器官功能活动为专一研究对象,从分析方法入手,将单一节律从整体中分离出来进行观察,结果较为可靠,能够不断深入下去,充分揭示其机理。因此单一节律的研究非常必要,综合节律研究也无法取代之。

中医重视综合节律,现代医学则重视单一节律,这是两种医学在不同指导思想影响下各自侧重研究的特点。中医时间医学应汲取现代时间医学研究成果,并展开对人体单一节律的认识,重新分析评价综合节律的可靠性,应用性,并不断修正之。现代医学则应结合中医综合节律的方法与成果,对所研究的单一节律,求其共性,加以综合归纳。

医学疾病综述范文第4篇

每个健康人都有两个形态大小,重量大致相同的肾脏,位于腰部脊柱两侧。从西医解剖学和组织学角度来看,每个肾有100万个以上肾单位,是肾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每个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肾小体由肾小球、肾球囊两部分组成;肾小管分近端小管、髓袢和远端小管。

肾的基本生理包括排泄废物、调节体液及酸碱平衡、分泌激素,其结果是维持机体的内环境稳定,使新陈代谢正常进行。

当肾脏发生病变后,临床常见排尿功能异常,如排尿困难、尿频、尿急、尿痛、尿潴留、尿失禁、少尿或无尿,还可见水肿、高血压、肾肿大、肾绞痛或肾区腰痛等症状。化验尿时可见蛋白尿、血尿等。有些息者是没有症状,由实验室检查获得诊断线索。根据这些临床表现可分为肾小球疾息和肾小管一间质疾患两大类。肾小球疾患可分为急性肾小球肾炎综合征、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综合征,无症状蛋白尿和(或)血尿、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综合征等。肾小管-间质疾患主要为慢性间质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止痛药肾病、尿酸性肾病、高钙血症肾病、低钾血症肾病等。而常见继发性肾小球损害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动脉周围炎、过敏性紫癜、糖尿病肾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遗传性肾炎等。

中医认为的肾主要是藏精气。肾的精气是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和维持其他脏腑正常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肾还有主水液和主骨生髓等功能。由于肾的生理功能极为重要,故古人称肾为“先天之本”。由此可以看出中医对肾脏生理功能的论述与现代医学不完全相同,它包括了泌尿、生殖、内分泌及脑的部分功能。一旦“肾”发生病变,主要表现是精髓不足、生殖机能减退和水液代谢与排泄障碍。

医学疾病综述范文第5篇

【关键词】感染性疾病;病案污染;防范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学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医学本身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新的诊疗技术和方法层出不穷,感染性疾病作为一类人们比较难以控制的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所谓感染性疾病是指因为患者在治疗期间,由于自身体质或者抗菌能力差的因素被动感染其余的疾病。一般而言,感染性疾病科常常是传染病患者比较集中的地方,病案就极容易遭到污染。为减少甚至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寻找出感染性疾病科病案污染的因素迫在眉睫,其次就是要探讨出相应的有效防范措施予以人为干预。因此,此次研究就感染性疾病科病案污染的因素和防范措施这两个方面进行了综述,旨在为临床提供借鉴意义,现将经验报告如下。

1感染性疾病科病案污染的因素

11医务人员在使用病案的时候遭到污染①在患者办理入院手续的时候,感染病患者一般会拿着自己的门诊病历和住院证明去相关地点进行办理,而患者本身未进行消毒处理,这就在无形中使得病案遭到污染。②当患者进入病区的时候,没有进行消毒,在有关医师进行治疗或者手术的时候忘记了洗手,又下意识地拿着病案进行填写,也会导致病案污染。此外,有部分的医师在探查患者病情的时候,常常习惯性地拿着病案,将其放在患者床边,这就会使得病案出现交叉感染[1]。

12病案储存过程中污染如果存在有疑问或者问题的病案,病案室会让有关医师对病案进行修改处理,而在补贴检查单或者化验单的过程中就会造成病案污染。在贴的时候有关人员没有清洁双手,细菌会趁机留在了病案上。

13在传阅或者运送的途中污染有关规定指出,如果患者对自己的病情存在疑问的时候,可以查阅病案或者复印,随着病案的价值的提升,触碰病案的人员也是比较多的。如果这些人员中存在传染疾病患者,也会造成病案污染。

2感染性疾病科病案污染的防范措施[2]

2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对于医院来说,它们可以明确向医护人员指出国家的有关条文,比如《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让他们有规章可依,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避免在治疗时、后细菌对患者、病案的感染。完善各项细节措施,避免传输过程中出现污染。同时医院需要为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配备相关的防护物品。

22科室工作人员定期对感染性疾病科室人员进行关于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内容涉及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对他们可以实行定期考核,合格方可上岗。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科室的布局、分区合理,人流、物流要合理,所有物品、区域必须标识明确。保持室内清洁卫生。

23病案保存环境有关人员需要注意消毒处理,包括对病案的消毒和保存地点的消毒,建议病案保存地点选择电子臭氧消毒柜。门诊病案和住院证需经过消毒再由病案室工作人员归档保存,不得进行多次传阅。每日做好保洁工作,定期对病案档案进行消毒,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4加强手部的清洁病案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人们的手部,所以加强手部的清洁和消毒对于防范病案污染是极为重要的,特别是医护人员。

3结束语

对于医院来说,加强病案污染的防范在满足患者在治疗期间的各项需求,有利于增加治疗的成功率的同时,还可以大力推进医院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医院的社会形象,势必赢得良好的社会形象和社会效益。同时,在社会树立起良好的职业形象和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提高医院的信誉度,提升医院综合竞争力。由于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医学技术不断发展,国家三农政策的支持,医改的实施,这都为医院提供了资金、技术和法律上的支持,使得感染性疾病科病案污染的防范更为方便。

综上所述,了解感染性疾病科病案污染的因素、采取合理的措施予以防范可以减少医患纠纷,而且为医护人员和患者创造了更为安全、规范的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医学疾病综述范文第6篇

本书从健康到疾病的角度说明如何使病人恢复健康,包括: 1.遗传和心理疾病的病因; 2.心理生理方面的压力; 3.综合评估指南; 4.概念框架:干预路径模型; 5.常见疾病:糖尿病、肥胖、药物滥用、抑郁、焦虑、心血管疾病、背痛、睡眠紊乱、纤维肌痛的应用程序; 6.个性化医疗和健康之路。

全书分为3部分,含18章,部分1,健康和疾病的基本概念,含1~6章,1.引入路径模型,介绍疾病的途径;2.遗传病因的疾病,论述遗传影响疾病的知识;3.疾病的心理病因,讨论家人的支持,迅速解决抑郁和孤立的感觉;4.疾病的心理生理病因,介绍已经提出的模型来解释心理因素和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5.评估过程模型,论述根据路径模型评估客户的过程;6.干预途径模型,讨论行为的早期变化过程,基本的自我护理;部分2应用常见的疾病,含7~15章,7.,物质滥用障碍; 讨论应用于药物滥用的通路模型,包括酗酒、使用和烟草;8.抑郁,论述治疗抑郁症的方法,利用营养、运动、社会支持、心理治疗和各种身心和补充疗法;9.焦虑,介绍两个临床病例,在模型中演示焦虑症的路径;10.糖尿病和肥胖,讨论理解选择驱动行为在糖尿病的作用形式描述的通路的干预措施的基础,;11.高血压和神经心原性的晕厥,论述通路模型应用于原发性高血压病例和心理生理障碍的治疗方法;12.头痛和背痛,介绍通路模型应用于两个病人的情况,,每个都有自己的人生故事和独特的心理问题;13.纤维肌痛综合征,,用案例研究说明指导为34岁女性与纤维肌痛治疗的路径模型;14.胃肠道功能紊乱,介绍路径模型在一个年轻成年男性的肠易激综合征的一个案例;15.睡眠障碍,给出了三个层次的两个示例,阐明干预的主要和次要的睡眠障碍;部分3,个体化健康之路,含16~18章:16.对健康的简单通路,推荐自生训练、热生物反馈、心率变异性生物反馈和富有表现力的舞蹈等;17.发展一个健康计划,介绍一个健康计划的案例;18.寻求专业帮助,讨论专业帮助的医疗保健消费。

著者Angele McGrady 和 Donald Moss是生理学家和临床医疗保健计划咨询师。在发展这些全面的保健计划和教别人这样做有长期的经验。

医学疾病综述范文第7篇

广州市番禺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广州 511400

[摘要] 目的 分析一起某医院内流感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采取控制措施的效果,为今后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现况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分析流感暴发的流行特征; 运用RT-PCR方法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 本次流感暴发疫情报告病例29例,罹患率5.66%;采集10份患者咽拭子标本,均呈甲型HI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结论 本事件为甲型HIN1流感暴发疫情;加强通风,严格落实隔离、消毒等措施是控制疫情最有效方法。

[

关键词 ] 医院;流感;暴发

[中图分类号] R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6(a)-0021-02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 是由流感病毒(IFV) 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1]。流感主要通过空气传播,临床症状为高热伴有咳嗽、咽痛、四肢酸痛等,具有传播快、流行广的特点。广州市流感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学校、托幼机构[2],发生在医院内的疫情较少。2013年3月本市某医院发生了一起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本文通过对该起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控措施进行分析,为控制流感暴发疫情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医院为本市一所精神病专科医院,占地面积为11626㎡。全院医务人员160人,住院病人512人。住院部分为五个区,即住院一区、二区、三区以及康复一区、二区。发生疫情的病区在住院楼二楼,即住院一区,本区医务人员23人,病人有94人,均为男性;病人实行封闭式管理,仅能在本病区东端的活动室和偶尔带到医院活动区活动;病房内无排风设施,室内通风情况较差。

调查数据来源于2013年该精神病医院29例流感病例调查资料,咽拭子标本由番禺区疾控中心对现症病例采集所得。

1.2 调查方法

按照《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处置指南(2012年版)》[3](简称《指南》)设计统一调查表,调查方式以查阅住院记录及面对面调查为主。调查内容包括疫情概况、首例病例情况、流行病学特征等。现场调查由区疾控制中心专业人员完成,市疾控中心负责质量控制:调查人员均取得省采抽样员资格证,并按照《指南》方案要求,通过再次调查核实有关资料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1.3疫情处理措施

市和区疾控中心多次前往该院进行调查处理,以书面形式提出防控建议:落实隔离制度,凡发现类似症状病例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做好传染病的登记工作,发现新发病例及时上报。做好病房的消毒工作;加强病区的通风换气,曾设排风设施;医务人员做好个人防护措施,进出隔离病房时应勤消毒手和更换工作服,杜绝带病上班;近期不组织病人到活动区活动。教育病人勤洗手,讲卫生,不随地吐痰。

1.4 实验室检测方法

由广州市疾控中心实验室(国家流感病毒网络实验室)采用RT-PCR方法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使用卫生部推荐的Real-time RT-PCR方法,同时使用4对特异性引物和探针进行检测。具体检测方法和步骤见文献[4]。

2 结果

2.1 发病情况

3月23日起,住院一区有个别患者陆续出现发热、咳嗽等不适症状,至26日发热病人逐渐增多。该病区发现后立即腾出3个病房作为临时隔离场所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并上报区疾控中心。截至3月31日,累计报告流感样病例29例,罹患率5.66%(29/512)。

首发病例为流某,男,33岁,住206病房,3月23日晚开始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9.6℃)、咳嗽、咽痛、流涕等症状,白细胞15x109/L,否认近期有家属来探访。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时间分布 发病时间最早为3月23日,最晚为3月31日,高峰期为3月27日。见图1。

2.2.2 性别、年龄、病区分布 29名病例均为男性。发病年龄为20~72岁,发病以青中年为主,其中20~40岁有11例,41~65岁有16例,66岁以上有2例。所有病例均在住院一区。

2.2.3 临床特征 体温在38.0℃~38.9℃有19例,39.0℃以上有10例。伴有咳嗽24例,咽痛19例,乏力15例,畏寒12例,头痛10例,全身酸痛5例。无重症和死亡病例。

2.3 实验室检测结果

3月26日采集10份病人咽拭子标本送至广州市疾控中心实验室,经RT-PCR方法检测,均呈甲型HINI流感病毒核酸阳性(阳性率为100%)。

2.4 处理措施效果

从3月26日疾控部门介入调查并要求该院严格落实有关防控措施,经历3月27日的发病高峰后,至3月31日最后一例发病,在一个最长潜伏期后再无新发病例,发病数控制在29例以内,未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标准(流感样病例数一周内超过30例)。

3 讨论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该事件可判断为一起甲型HIN1流感暴发疫情。

本次疫情发生在3月份,与文献报道的本地流感暴发高峰时间一致[2]。由于流感传播快、流行广的特点,每起流感暴发疫情涉及的人数、部门众多,但本次疫情仅涉及住院一区病人,医务人员也没有出现流感样症状。首例病例近期无外出活动史,也无家属探访。有研究表明流感病毒在临床上的显性、隐性感染比例约为 1:3[5]。因此认为本次疫情以隐性感染者传入的可能性比较大。该医院为精神病专科医院,出于管理的需要,为了防止病人逃跑或出现坠楼意外,所有病房均采取全封闭式设计,无排风设施;医院业务用房紧张,病房空间较拥挤;病人大部分为中长期住院病友,缺少运动,抵抗力较低;加之近期下雨天气,窗户长时间处于关闭状态,空气对流不通畅。提示一旦有病原体进入,必将引起疾病暴发流行。因此,医院、学校等集体单位应提前做好积极应对措施,加强疫情监测,预防流感发生。

从发病时间曲线看,本次疫情只经历一个发病高峰后病例明显回落,在一个最长潜伏期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未发生二代病例,也未向其他病区蔓延。这与该院领导重视,发现发热病人增多现象后立即组织隔离,并及时向疾控部门报告处理不无关系,是短期内控制流感疫情较为成功的案例。

综上所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是控制本次暴发疫情的关键。加强通风,严格落实隔离、消毒等措施是控制疫情最有效方法。同时,为保护易感人群,在流感季节来临前,应对相关人员进行流感疫苗接种[6]。

[

参考文献]

[1] 刘慧,肖新才,陈宗遒,等.一起混合型季节性流感暴发一起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0):1228-1231.

[2] 陆剑云,李铁刚.广州市2010年流行性感冒监测结果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0,38(6):34-3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处置指南(卫办疾控发〔2012〕133号)[S].2012.

[4] 练桂雄,陈文华,周小勇.等.广州大学城某高校一合唱团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10,26(12):1092-1094.

[5] LI T,LIU Y,DI B,et al.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an Out-break of Pandemic Influenza A(H1N1) 2009 in a Boarding School:serological analysis of 1570 cases[J].J ClinVirology,2011,50(3):235-239.

[6] 涂正波,胡茂红,甘启芦.一起医院内脑瘫患儿流感暴发疫情的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5):2942-2943.

(收稿日期:2014-03-18)

综述的写作格式

医学疾病综述范文第8篇

【摘要】病案管理进行疾病分类编码时难度最大的是对英汉冠名疾病进行选择编码。为了提高病案管理人员对英汉冠名疾病编码的速度及准确率,本项目组收集了英语冠名疾病三千多个,汉语命名的疾病近五千条,内容丰富、直观,操作方便,设有多渠道检索功能,是前所未有的将临床医学、医学基础理论与囯际疾病分类编码相结合的实用性工具。

【关键词】英汉冠名疾病 疾病分类 编码 临床应用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11.057

医学英语中含有大量冠名术语,在英汉冠名疾病中综合征(Syndrome)构成的术语最多,约占医学术语的1/6,由于某一历史时期医学水平的限制,科学家对尚未立即探明或确定的疾病往往以综合征(Syndrome)类别命名,一旦确定病证则以病(disease)类别命名。由于综合征不是一种病,且异名繁多,所以,病案管理进行疾病分类编码时难度最大的是对英汉冠名疾病进行选择编码。

目前我国采用的是国际疾病分类(ICD-10)第二版,ICD-10是一种以病因为主的多轴心分类法[1],编码者必须了解每一疾病的病因、病理、发病部位、临床表现并掌握ICD-10的编码原则才能选择编码。而英汉冠名的疾病ICD-10原著是原文直译,未列出汉语习惯使用的疾病诊断名称,因而编码者如遇到英汉冠名的疾病,就如走进大森林一般,找不到出林的路标。为了提高病案管理人员对英汉冠名疾病编码的速度及准确率,本项目收集了英语冠名疾病三千多个;汉语命名的疾病近五千条;内容丰富、直观,操作方便,设有多渠道检索功能,是前所未有的将临床医学、医学基础理论与囯际疾病分类编码相结合的实用性工具,可成为编码者出林的路标,进行英汉冠名疾病编码直通车。它的问世不但可成为病案管理疾病分类的良师益友,更能帮助临床医师书写病历时了解编码所需,为即将开始的医保制度改革(实行类似DRGs的医疗付款)打好基础。

1英汉冠名疾病编码的难点、要点

英汉冠名疾病术语是医学英语术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英汉冠名疾病名称的词源有(仅举数例):[2]

1.1有的是为了纪念为医学事业做出贡献的科学家

1.1.1Hebra (希伯来)氏综合征:是疱疹样脓疱病,编码为:L40.l03。 Hebra是奥地利皮肤学家,1816~1880皮肤组织学派奠基人。

1.1.2 Laennec′s (拉埃内克)酒精性肝硬化,编码为: K70.300。Laennec′s (拉埃内克)是杰出的法国医师,听诊器的发明人,1781~1826。

1.1.3Morgagn Morgagni′s(莫尔加尼)综合征,即额骨内板增生综合征,编码为: M85.203Morgagn Morgagni′s是意大利解剖学家和病理学家,1682~1771病理解剖学的教授与奠基人,1761年发表题为“病位与病因”的优秀临床报告。

1.1.4Addison′s(艾迪生)综合征,编码为E27.101。Addison 是英国医师,1793~1860年,与著名临床家Bright共事于盖氏医院。异名: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肾上腺性青铜色皮肤; Addison病; Thomes-Addison病;Packard-Wecksel 综合征(成人型)。

1.2有些是非语音译

例: Ainhum (阿洪) 病,编码为:L94.600,又称自发性断趾病。“阿洪”非语音译,音为“锯断”。主要见于非洲成年黑人的一种累及足趾的疾病,有时亦可累及手指,患趾周围出现线样缩窄,终使其远端部分自行断除。[3]

1.3有些以地名冠名的疾病

在某一地方流行的某一种疾病,采取该地名命名。

1.3.1Haverhill (哈佛山)热,编码为: A25.101。Haverhill美国麻省地名,1925年在该地发生此病流行。异名:鼠咬热;流行性关节红斑。

1.3.2Lassa(拉沙)热 ,编码为:A96.200。Lassa(拉沙)是尼日利亚的一个村庄,1969年在尼日利亚的一个村庄首次发现一种病毒感染的发热性疾病,就用该村的名字被命名为Lassa热。[4]

1.4有的源于文学作品

例: Pickwickian (匹克威克) 综合征,是肥胖-通气不足综合征,编码为: E66.200。该综合征命名是从狄更斯小说《匹克威克外传》对胖男孩的描述而得名。[4]

1.5有些别名很难理解

例: Bunter-Russell 综合征,称水俣病, 编码为:T56.101 Y19.900。异名:慢性汞中毒;有机汞中毒综合征;Minamata 病。

1.6有些不是病而是一种症状

1.6.1Arnold(阿诺尔德)氏神经咳嗽综合征,编码为:R05.x02。Arnold是德国解剖学家,1803~1890年。

1.6.2Cough Syncope 综合征 (咳嗽晕厥综合征) ,编码为:R05.x01。异名:咳嗽-脑缺血综合征;咳后晕厥;烦咳性昏厥;烦咳性暴病;支气管晕厥;支气管暴病;喉头性癫痫;喉头性卒中;喉头性眩晕;咳嗽综合征;咳嗽震荡;咳嗽癫痫。

1.7有些用旅行途中的感受作为疾病命名

例: Acosta(阿科斯塔)氏综合征,编码为:T70.204。耶稣会教士,1590年到秘鲁旅行后首先描述本病。异名:高山病综合征;登高山者综合征。

1.8有些以人名+疾病临床表现为命名

例:Barton(巴顿)氏骨折,编码为:S52.500。Barton是美国费城外科医师,1794~1871年。Barton(巴顿)氏骨折是桡骨下端后缘骨折。骨折特点为远侧骨折段向后上方移位,亦可向桡侧倾斜。

1.9有些以人名命名

例:Huntington(亨廷顿)氏舞蹈病(遗传性舞蹈病),编码为: G10.x00。Huntington,美国医师,1850~1916。Huntington亨廷顿氏舞蹈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神经性疾病,尽管该病早期已被发现,但直到1872年才由长岛内科医生George Huntington首次对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描述,Huntington指出其具有遗传特性,该病遂以他的名字命名,以舞蹈样多动和进展性痴呆为特点的遗传退行性病变,又称遗传性舞蹈病;慢性进行性舞蹈病;大舞蹈病或亨廷顿病。[5]

1.10有的学者一人报道多个疾病,均以他的名字命名,但不属同一种疾病[3]

1.10.1Marfan (马凡)病,编码为:A52.112。Marfan法国儿科医师,1858~1942。马凡病是进行性痉挛性截瘫。儿童有先天性梅毒时,由脊髓炎所引起的进行性痉挛性麻痹。

1.10.2Marfan (马凡) 综合征,编码为: Q87.400。Marfan法国儿科医师,1858~1942。马凡综合征是先天性晶状体脱位-蜘蛛指综合征。

2内容丰富,直观,操作方便、并设有多渠道查检功能

本项目收集了英语冠名疾病疾病三千多个;汉语命名的疾病近五千条;并对列出每一冠名疾病报道者的国籍、疾病的异名、病因(或病理)、临床表现、ICD-10编码及编码提示,并将临床医学、医学基础理论与囯际疾病分类编码相结合,实用性强。为了便于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医院的使用,除了附有计算机智能检索外,还设有英文、笔刬、四角号码三种索引,使用者只要掌握其中一种查找方法,便可在瞬间获得所需内容,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编码工具。

3临床应用一致获得好评

例如:艾森门格尔(Eisenmenger′s )综合征。Eisenmenger′s是德国医师,1864~1932年。异名:Eisenmenger′s复合病;艾森门格尔缺陷;肺动脉高压性右向左分流综合征。

ICD-10第一版第三卷显示,艾森门格尔(Eisenmenger′s)综合征只有一个编码,被分类到第十七章先天性畸形、变形和染色体异常,编码为:Q21.8。

而ICD-10第二版第三卷显示,以艾森门格尔命名的疾病有两个,其中艾森门格尔综合征分类到第九章循环系统疾病;而艾森门格尔缺陷分类到第十七章先天性畸形、变形和染色体异常。对这两个ICD-10编码如何选择ICD-10原著没有解释,当编码者感到疑惑时便可从本项目得到答案。主要根据病历中对病情记录内容选择编码:

①婴儿出生即有艾森门格尔缺陷,例如心室间隔缺损,右心室肥大,肺动脉扩大或正常;主动脉跨位并有主动脉瓣畸形,即位于室间隔缺损部位的一个瓣常很大,并低于其他二瓣;主动脉瓣闭锁不全,冠状动脉向上移位,与Fallot四症相似,但无肺动脉瓣狭窄。未导致肺动脉高压,则编码为:Q21.8。

②当以左向右分流为主的先天性心脏病尚未得到畸形矫正,引起肺血管的血流量增加,导致肺动脉高压,并出现活动后心悸、气促、乏力、晕厥、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缺氧、紫绀等一系列临床表现时,则可诊断为艾森门格尔综合征,编码为 I27.8。

《英汉冠名疾病名称解释与囯际疾病分类编码的临床应用》被应用者一致认为是前所未有的将临床医学、医学基础理论与囯际疾病分类编码相结合及实用的不可多得的工具,可以说是一把打开英汉冠名疾病的ICD-10编码大门的锁匙。

参考文献

[1]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分类合作中心编译.ICD-10 第1-3 卷[M]. 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王贤才.英中医学辞海[M]. 第一版.青岛:青岛出版社, 1989.

[3]刘珍才,蔡玉桂,梁志鹏.医学综合征与国际疾病分类[M]. 第一版.广东: 南海出版公司,2004.

医学疾病综述范文第9篇

【关键词】误诊;神经症;原因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0-0113-01

神经症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1],由于种种原因,常造成误诊和漏诊,这不但给患者造成精神痛苦,而且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浪费了医疗资源。本文对74例被误诊为神经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期找出误诊的原因,减少误诊。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为我院2005年~2008年诊治的病人。男43例,女31例;年龄:14~50岁;职业:干部22人,教师16人,学生16人,工人9人,农民11人。

1.2 误诊情况:全部病例在本院就诊之前均接受过2家以上综合医院诊治,但均被误诊。误诊时间4个月~3年。以心悸、胸闷、胸痛等心血管症状为主要表现者误诊为心肌炎、冠心病、心律失常29例;以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腹泻等消化系症状为主要表现者误诊为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17例;其他误诊为:偏头痛7例,梅尼埃病6例,周期性麻痹3例,障碍2例,心境障碍(抑郁发作)10例。

1.3 诊断标准:按《中国精神障碍的诊断分类标准(第三版)》(CCMD-3)的诊断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障碍与心境障碍等。

1.4 诊断结果:焦虑症19例,强迫症10例,恐惧症9例,疑病症15例,神经衰弱21例。

2 讨论

神经症原译为神经官能症,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包括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疑病症、神经衰弱。由于神经症的症状在精神症状异性最差,可出现类似多种躯体疾病的症状,因而常导致误诊。本组病例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2.1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诊疗观尚未建立。神经症的发病常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但一些医生的诊疗观念还没有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忽视心理、社会因素的致病作用,是造成误诊误治的重要原因。再者,神经症患者由于对自身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加之文化背景和世俗偏见[1],绝大多数不愿去精神科或精神病医院就诊,而到综合医院非精神科看病,就更增加了误诊的可能性。

2.2 医生缺乏精神医学知识,对神经症症状的复杂多样性认识不足。神经症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患者大多对自己的病情极为重视,唯恐医生不重视、不相信,因此,叙述病史时只谈躯体症状,忽视情绪问题,在描述躯体症状时情感丰富,描述详细,甚至带有夸大色彩,将医生注意力引向躯体疾病,给各科医生识别本病带来困难[2]。如果医生经验不足,缺乏足够的精神医学知识,对神经症状的复杂多样性认识不足,不能识别躯体化了的情绪障碍,过分注意某些躯体征状,就会草率地作出器质性疾病的诊断。

2.3 病史不完整或对病人迁就造成误诊。前者的原因一是医生不能耐心倾听病人的叙述。因为神经症患者主诉繁多,病史较长,部分医生认为患者“嗦”,不适当的打断病人的陈述。二是有些病史涉及“隐私”,患者不愿透露,尤其是某些患者与医生熟悉,有意隐瞒病史而致误诊。后者因为有的患者对医学知识一知半解,或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这类患者一般不愿暴露和探讨自身心理问题,而坚持寻找躯体方面的原因。也有的出于某种目的夸大或隐瞒甚至编造病情,就诊时自我诊断或提出一些治疗检查要求。而医生不加分辨,迁就病人,被动诊治,导致误诊。本组资料中2名教师、3名干部的误诊均因接诊医生与病人熟悉而迁就病人,按患者意见反复进行多种仪器检查而导致。

2.4 过分依赖实验室及其它检查结果。某些医生忽视病史和体格检查,片面依赖辅助检查结果,只凭一纸实验室及其它检查报告就轻易否定神经症的存在而诊断为躯体疾病,这也是误诊的重要原因[3]。这是因为:①多种原因可能会导致辅助检查结果有这样或那样的误差;②某些神经症患者可能伴有轻微躯体疾病;③精神因素本身也会导致某些异常,如心律失常等。本组11例因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或一过性心电图改变而在基层医院被误诊为心肌炎和冠心病。

2.5 过分相信既往诊断。本组全部病例均接受过2家以上综合医院的诊治,却一误再误,其原因之一是接诊医生对其他医院特别是上级医院的诊断过分相信,一味盲从,人云亦云,诊断思路受首诊医生的影响,不再详细询问病史,有时虽也看出一些诊断不符的地方却不敢大胆怀疑,结果导致以讹传讹,继续误诊。

2.6 思维定势造成误诊。①神经症患者多首先到综合性医院非精神科就诊,而接诊医生长期接触本专科疾病,会对躯体疾病的诊治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即再遇到类似的病人或相似的情形,便不自觉地处于这种心理准备状态,按照过去的经验模式和思路去思考和判断,思路狭窄,多考虑专科疾病,很少考虑其他疾病而造成误诊。②有的患者出于对某医生的信任或别的原因,反复在同一位医生处就诊,而医生具有先入为主的思想,不愿改变依据最初病史和症状作出的初步诊断,尽管后来的临床资料不支持这个诊断。这也是一种思维定势,是导致误诊的一个因素。③诊断的思维原则之一优先考虑器质性病变,以免延误器质性病变的诊断,这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但亦不能走极端,把所有的躯体不适都按器质性疾病诊断,而忽视神经症。有的医生认为神经症误诊关系不大,器质性病变误诊不得,对躯体疾病宁信其有,不信其无,这种思想也是误诊原因之一。在临床实践中,我们既不能把神经症的诊断扩大化,亦不能把器质性病变的诊断扩大化,而应当实事求是,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诊断。

参考文献

[1] 杜鹃,孙悦吉,张新宇.综合医院内科门诊的精神障碍现状及对策[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1):111~112

[2] 陈玉民,王陶丽,杜宏群,等.综合医院抑郁性神经症68例误诊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病杂志.2002.28(4):293

[3] 王绍芙.44例小儿神经症误诊为心肌炎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2.20(9):519

[4] 穆稳,韩翠萍.神经症误诊为躯体疾病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2(5):708

医学疾病综述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理论;临床;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118-02

“治未病”一词来源于《黄帝内经》。其思想价值在于倡导人们珍惜生命,注重养生,防患于未然[1]。随着现代医学从治疗模式到预防模式的转变,中国传统的“治未病”思想也日益得到重视。现就其临床的研究进展综述于下:

1.亚健康

傅氏等[2]认为亚健康患者的“治未病”当务之急是调整膳食结构,做到全面、均衡、适量营养,只有这样才能少生病、不生病,实现“治未病”的最终目的。许氏[3]同样认为调摄饮食是防病祛病、延年益寿的上策,是最高水平的“治未病”之术。而杨氏[4]认为采用调整生活方式与药物相结合的方法可调节亚健康状态。黄氏等[5]认为养精调神、合理饮食、“三因制宜”与养生、中药调治法、推拿、按摩、针灸、脐疗等方法,是调理“亚健康状态”的有效手段。沈氏等[6]根据近年来中医辨证分型中肝胃(脾)气滞的亚健康研究为热点,将四逆散作为治疗肝胃(脾)气滞的基本方剂,并认为四逆散具有运转枢机,宣畅真阳之气,调节阴阳水火平衡的功效。

2.传染病

贾氏[7]认为在治疗艾滋病的过程中,通过治未病,可以有效地防止艾滋病的感染、传播;感染后在治未病的思想指导下可以推迟艾滋病临床症状的出现。胡氏[8]根据乙肝发病特点,认为在乙肝发病前的免疫耐受期和免疫稳定期采取中医药治疗,这样可以减少患者发展到失代偿性肝病的机会。

3.慢性疾病

梁氏[9]通过大量实践证明,复方丹参滴丸能减缓心血管疾病病变的进程、有效控制该病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该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卢氏[10]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通过运用膳食养生、七情调节、太极拳锻炼等中医养生方法的干预,观察其对冠心病心绞痛发生的防治作用;结果发现改变膳食结构、重视心理调节、加强必要的身体锻炼具有显著预防冠心病心绞痛发生的临床作用,并可降低死亡率。有研究 [11-12]运用“冬病夏治”的方法,在夏季给予患者中药玉屏风散加减治疗,结果发现中医中药可通过改善机体肺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状态,对预防慢性支气管炎复发及减轻其症状具有良好的作用。

4.妇科疾病

韦氏[13]根据中医治未病思想,采用复方中药、单味中药或通过精神调摄、调节饮食及体育锻炼等来预防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或既病防止出现严重症状。冯氏等[14]认为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体现在乳腺癌患者治疗的各个方面,从乳腺癌的预防到治疗,从乳腺癌患者的早发现、早治疗到预防中晚期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

5.其他疾病

王氏等[15]以“治未病”的理论指导来提高峰值骨量、延缓骨量的丢失,以期达到降低骨质疏松发病率,减少患者骨痛和骨折发生,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综上所述,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探讨预防和治疗的疾病虽然很多,但不少临床研究只是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即使有临床研究,也样本较少,甚至个例,或是经验总结。已有研究中虽然涉及多个系统,但主要集中在亚健康、慢性疾病、妇科疾病上,而运用“治未病”理论防治有关传染病、急性外感病等的报道很少。故今后临床研究中应采用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盲法的原则,设计合理的实验研究,从而完善中医治未病理论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 周小平.论加强健康教育以实现“治未病”.医学教育探索,2008,7(8):798.

[2] 傅善来,余根培,周小寒.治未病――当务之急要调整膳食结构.社区卫生保健,2009,8(3):162-166.

[3] 许涛,浅谈中医“治未病’’对调治亚健康状态的指导作用.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9,5(2):127-128.

[4] 杨东山.中医调整亚健康状态探讨.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20(6):27-28.

[5] 黄险峰,王霞.中医“治未病”理论在防治亚健康中的应用,中外医学研究,2009,7(10):159.

[6] 沈祥峰,柴可夫.中医“治未病”理论及四逆散干预亚健康探索.河南中医,2008,28(4):16-18.

[7] 贾文玲.中医治未病在艾滋病防治中的作用.国医论坛,2008,23,(5):47-48.

[8] 胡伟跃.“治未病”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应用.浙江中医杂志,2009,44(7):480.

[9] 梁承志.从复方丹参滴丸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看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3):643-644.

[10] 卢永屹.常规治疗结合中医养生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发作的临床观察.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8,4(3):196-198.

[11] 张民,郑承铎,杨晓云.中医“治未病”预防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63例.福建中医药,2008,39(4):9-10.

[12] 潘改燕,郭明.“治未病”对中医药治疗放射性肺损伤的启示.2009,29(3):50-51.

[13] 韦丽君.中医治未病思想在预防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作用.四川中医,2008,26(9):27-28.

医学疾病综述范文第11篇

正确地就医需要这样几个环节:选对医院,了解就医程序,找对科室和医生,做好就医的准备。清楚了这些环节,就能做一个聪明的病人。

一、选对医院

选对医院是聪明就诊的第一步。下面,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医院的种类。

1.按分级管理划分

(1)一级医院:直接向社区提供医疗、护理、康复、保健等综合服务的基层医院,如农村乡、镇卫生院和城市街道医院(病床数在一百张以下)。

(2)二级医院:直接向多个社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并承担一定教学、科研任务的地区性医院。如一般市、县医院,直辖市的区级医院,以及相当规模的工矿、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医院。这类医院是地区性医疗预防中心(病床数在101~500 张之间)。

(3)三级医院:直接向几个地区甚至全国范围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医院,可指导一级、二级医院业务工作并与之相互合作。如省、市直属的大医院,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这类医院是具有医疗、护理、教学、科研能力的医疗预防中心(病床数在500张以上)。

2.按收治范围划分

(1)综合性医院:在各类医院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耳鼻喉科、眼科、皮肤科、中医科等专科,还设有药剂、检验、影像等医技部门,并配有相应工作人员和仪器设备的医院。

(2)专科医院:是为诊治各类专科疾病而设置的医院,如妇产科医院、传染病医院、精神卫生中心、结核病防治医院、肿瘤医院、口腔医院、职业病医院等。

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首诊,疑难杂症通过绿色通道转到上级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就诊。在上级医院的康复期病人和需要长期护理的病人再转回社区基层医疗机构治疗。总之,要秉承大病到大医院、小病到社区门诊的就医原则。社区的医生一般是全科医生,我们可以在自己所在的社区医院找一个值得信赖的全科医生,为自己的身体健康把关,一般疾病就在社区医院解决了,医保报销的比例还比大医院高。

二、了解就医程序

一般情况下,各级医院都是按如下程序就医的。

1.挂号

到医院看病均需挂号。一般综合医院分门诊和急诊两大部门,病情危重的病人到急诊室挂号就诊,非危重病人到普通门诊挂号就诊。病人挂号时应根据自己的症状选挂对应科别的门诊号,并建立门诊病历档案或购买门诊病历手册(俗称买本)。

2.到普通门诊就医

病人挂号后将就诊号及病历交给分诊护士,听从护士安排,按顺序依次就诊。复诊病人应将以往看病时所做的各项检查报告单准备好,以供医生参考。

3.到急诊就医

病人到急诊室后,首先请接诊护士鉴别属哪科急诊,要听从护士的安排,以便尽快得到诊治与抢救。急诊部主要分为内科急诊和外科急诊。内科急诊范围一般是:高热(体温38.5℃以上)、休克、急性脑血管病(脑出血、脑梗塞等)、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上消化道出血、溺水、煤气中毒、药物中毒等。外科急症范围一般是创伤、骨折、电击伤、急腹症、颅脑外伤等。很多医院在夏季还会开设肠道门诊。

三、做好就医的准备

1.看病时应“有备而来”

(1)准备好看病的资料,包括:有就医经历的应该提供前次就医的病历;长期服药的病人,提供服药情况和药品名称;如果个人有药物、食物过敏史,可提前写好一个单子提交给医生。这些资料可以让医生在短时间内了解病人的健康状况。

(2)先想好要问医生什么问题,以避免在医生问诊时犹豫不决。有的病人看完病又跑回来再问其他疑惑,这样会造成医患双方的时间拖延和纠纷。应有条不紊,实事求是地向医生陈述病情,准确回答医生的问诊。

(3)就医时不要浓妆艳抹、盛装打扮、佩戴过多的首饰等,医疗的处置常常需要脱衣检查,过多的装扮只会增加困扰,影响身体检查的真实性。

(4)重视与医生的谈话结果。 病人和医生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即治疗疾病,恢复健康。我们应当学会同医生谈话。看完病应该弄懂自己得了什么病?什么原因引起的?药物怎样服用?大约多长时间会好转?如果还感觉不好怎么办?还需要继续用药吗?今后应该注意什么?如果能回答这些问题,那你同医生的这次就诊谈话就有了较好的结果。

2.陈述病情时应有条不紊

陈述病情时,应将自己本次疾病的发生、表现及发展经过如实地向医生描述,陈述病情时不要着急,要抓住重点,有条理地说明自己最明显的主观感觉和就诊的主要原因。陈述要点如下:

(1)如果同时有几个明显症状,应尽量按其发生的顺序陈述。包括:发病情况、时间、地点、发病的缓急、可能的原因或诱因等。

(2)介绍过去患病的情况时,要告诉医生自己过去患过何种疾病及平时健康情况,这对现患病的诊断会有较实际的帮助。

(3)应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生活史,如:烟酒嗜好、是否接触过有毒有害物质,必要时女性还要说明自己的月经生育史。

(4)简单介绍家族史,因为病人的家族史对某些疾病的诊断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遗传性疾病(血友病、白化病等),或可能与遗传有关的疾病(糖尿病、精神病、有些癌症等)。如果家族成员有传染病(如肺结核等),也要如实告知医生。这对正确诊断很有影响。

3.各类疾病的陈述要点

(1)呼吸系统:主要症状有咳嗽、咳痰咳血、胸疼、发热(发烧)、咳喘、呼吸困难等。发热时注意说明发热的时间、热度、有无规律等。咳喘病人可以介绍咳喘与、季节、活动量的关系,还有最近的食欲、睡眠、体重变化等,有没有咽痛或声音嘶哑等情况。当医生询问时应将个人生活情况、居住条件、工作情况和劳动保护条件等如实告知医生。以便医生综合考虑,更准确地诊断疾病

(2)循环系统:心脏就属于循环系统。症状主要包括心悸、头晕、憋气、气促(气短)、紫绀(口唇出现青紫)、心前区疼痛、咯血、呼吸困难、眩晕等。就诊时主要应介绍如下情况:既往心脏病史;说明本次就诊的主要症状,如心悸、憋气、紫绀、心前区疼痛部位,持续时间、发作的间隔时间和发病的诱因等,服用何种药物可缓解。不要忽略向后背、左颈部或左臂放射症状;有无出汗以及无法指明准确位置的牙疼等。还可以进一步介绍是否有浮肿、尿量有否改变的情况,这些都有助于医生诊断病情。当然医生也会根据病情向病人仔细询问有关情况。

(3)消化系统:主要症状有吞咽困难、嗳气、返酸、恶心、纳差(食欲差)、呕吐、呕血、腹痛、腹胀、腹泻、便秘、便血、黄疸等。介绍本次就诊的症状、发病的诱因、轻重缓急、持续时间及病情进展情况,以往有无消化系统疾病。与精神因素如最近心情不舒畅、过于气愤或过度疲劳、悲伤等有无关系,与饮食习惯的改变是否有关,如有溃疡病史、胃炎、胆囊炎、肝炎史等疾病应将目前病情及治疗情况介绍给医生。另外,既往有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就诊时还需告诉医生自己的烟酒嗜好、体力及体重变化及有无食物中毒和接触毒物史。

(4)泌尿系统:主要症状有下腹痛、腰痛、浮肿,尿急、尿疼、尿频(这三项称为尿道刺激症状)、排尿困难、尿量改变、血尿等。要注意介绍如下几点:有无高血压、食欲减退、头晕恶心、呕吐、皮肤发痒、视力障碍等症状。

(5)生殖系统:女性生殖系统分为妇科和产科。妇科的就诊对象是所有妇女。主要症状包括:阴道异常出血、白带异常、妇科肿瘤、痛经、闭经、卵巢疾病、不孕症、计划生育有关措施、更年期各种症状、外阴异常情况等。产科的就诊对象专指孕妇和产妇。

男性生殖系统疾病主要症状有:畸形(尿道下裂等)、包皮异常、肿胀、结节,生殖器溃疡、尿道溢脓、排尿困难,阴囊水肿、肿大等。

(6)内分泌系统与代谢疾病:常见的内分泌与代谢系统疾病除了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外,还有发育异常、身材过高或侏儒、肢端肥大、过胖或过瘦等症状。就诊时要向医生介绍自己感觉异常的情况、发现时间的长短、症状是否继续加重还是不再发展等情况。还有,如发现有智力和性格改变、骨骼、毛发、第二性征及异常时,也应到内分泌科就诊。

(7)造血系统:造血系统疾病病人往往是因发现出血症状,如皮肤出血点或淤斑、鼻衄(即鼻出血)、便血或牙龈出血等情况而到医院就医,检查中会发现病人伴有乏力、低热、面色苍白等症状。血液病人应向医生介绍自己的个人史及家族史,如是否接触过化学毒物(如苯、砷化物,是否新装修了房子等)、是否使用过抑制骨髓的药物。有否家族史也很重要。

(8)运动系统:主要指骨科和软组织科。一般情况下,只要病人神志清醒就可以明确地叙述自己外伤、骨折情况,能说清自己感觉疼痛或麻木、异常的范围、时间。骨关节疾病的病人应把自己疼痛部位、关节受限情况、发病时间告知医生。

(9)精神系统:本科的病人就诊时一般要有家人或知情者陪同,向医生讲明病情时要注意以下重点:发病诱因和时间、主要症状,陪同者要如实向医生介绍病人精神、语言、理解力、定向力等情况,介绍病人有无躁狂、抑郁、幻觉、妄想、自杀念头等表现。如果有过长期大量饮酒或慢性药物中毒史、煤气中毒史、脑炎、重症休克或药物过敏史要向医生说明。如有家族史也要说明,这些情况均有助于对这类疾病的诊断。

(10)口腔科:患病率极高,几乎涉及每个人。分为口内科、口外科、牙周科、黏膜科、正畸科、修复科等。龋齿修补、根管治疗等属口内科;拔牙、创伤、肿瘤等属口外科;牙齿出血、洁牙治疗等属牙周科;口腔黏膜异常等属黏膜科;校正畸形等属正畸科;义齿、种植牙等属修复科。

医学疾病综述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中医;心脑血管病;痰证;比较

代谢综合征(MS)中医开展研究的时间较晚, 认识尚未统一, 中医五脏系统与心脑血管病的密切相关性已被证实。除肾、脾、肺病症生痰外, 肝、心相关病症也可生痰, 故痰为心脑血管病与代谢综合征的主要病因之一[1], 本文就两组疾病类型痰证特点进行对比, 以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现综述如下。

1 代谢综合征痰证病因病机研究

肾、脾为代谢综合征的基本发病机制, 肾虚致水液蒸化受阻, 脾虚致运化精微障碍, 至津液出现凝聚, 诱导痰形成, 至痰瘀阻络, 气机阻滞诱导多种疾病发生, 故痰为其主要病理因素, 以痰瘀阻滞为病机, 代谢紊乱与痰浊瘀血有较为密切的关联, 即为致病因素, 又为病理产物, 在疾病整个发生、发展、转归的过程中贯穿[2]。2004年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编写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提出的中国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见表1。

表1 中国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

序号 指标 诊断数据

1 超重/肥胖 BMI>25 kg/m2

2 高血糖 FPG>6.1 mmol/L;2hPG>7.8 mmol/L

3 高血压 SBP/DBP>140/90 mmHg,

4 血脂紊乱 TG>1.70 mmol/L HDL-C

2 代谢综合征从痰论治

对于代谢综合证的研究深入, 从痰论治是关键, 痰热作为独立病理因素, 既影响人体气机升降出入, 还会影响到体内物质代谢障碍等, 并且伴随着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发展以及变化而不断变化, 因此, 从痰论治对代谢综合征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通常患者多见口干不思饮、胸脘胀满、苔厚腻等, 因此, 其在根治时, 主要要以清热化痰、健脾利湿为主进行治疗, 继以调补脏病, 培元补气, 重视化痰祛瘀为主, 并兼顾调节其他脏腑功能,确保机体功能正常。

3 心脑血管病痰证病因病机研究

从病机上对临床心脑血管病进行综合分析, 并包括气逆、虚、气滞、瘀、寒、风等多种。以气阴虚血瘀为基本病机, 研究显示, 以痰为主证者占临床证候的较高比例。心脑血管病如震颤麻痹、高血压、老年痴呆、动脉硬化、心力衰竭、动脉硬化、心肌梗死、中风、心绞痛、冠心病等, 虽病机特点存有差异, 但以痰为病机占较高比例。

因精神长期过度紧张、痰湿体质、生活好逸少劳、饮食不节、年老体弱等多因素的影响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 需从痰主证主治处理。如心肌梗死、冠心病心绞痛, 只要以痹阻痰浊心脉证为临床表现, 可以半夏汤瓜蒌薤白汤为主治疗;以眩晕为主的脑动脉硬化或高血压病风痰上扰证, 以白术半夏天麻汤为主治疗;从病机分析, 虽上述疾病可见瘀症, 但不加或加用活血化瘀药物, 预后均较为理想, 以痰为主证的方向均未改变。从某种角度讲, 活血化瘀、化痰降浊为常法。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这是从痰瘀防治心脑血管病的原则。目前临床医学中, 关于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方法种类很多, 但是总体上讲, 其最为主要的一个防治观就是针对患者下游疾病终末期的干预转变为宗旨, 加强对导致该病的多种影响因素的科学干预, 重视糖尿病、冠心病的干预, 做好急性脑卒中冠脉综合征的综合救治, 简单来讲, 就是要做到全程干预与控制。从某种角度上讲, 这也一种对慢性病治疗的一种战略性转移, 是既符合现代医学发展要求, 也适应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4 讨论

自代谢综合征定义的提出, 与其标准的不断修正, 不论是从“病”的诊断或是“综合征”的诊断, 所要实现的目标是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特别是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和节奏的改变, 代谢综合征已经成为我国严重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更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研究显示, 代谢综合征与心脑血管病痰证在病因病机、涉及病种、疾病发展进程、概念、防治等方面有较多相似和相同点, 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以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制定, 以改善整体治疗效果,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医学疾病综述范文第13篇

论文摘要:亚健康是病前状态、临床前期、疾病先兆。出现亚健康就是给健康亮了黄灯,过度疲劳是常见亚健康表现,而“疲劳毒素”长时间、多系统的侵蚀将导致各种严重疾病,最后促进“过劳死”的发生。主要通过阐述亚健康、慢性疲劳综合征与“过劳死”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和发生机理,使我们更全面、更科学地认识亚健康、重视疲劳、预防“过劳死”。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中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全的完满状态”。这是对健康的比较全面的认识,有着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表明人们传统的健康思维发生了变化,明确了只有具备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良好适应能力以及后来又提出的道德健康,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的健康。

1亚健康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N·布赫曼(Berkman)提出亚健康(sub-health)的概念,即指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是非特异性的疾病前状态或特异性疾病临界状态,即人体活力减退,反应能力降低,适应能力下降,生理功能减弱的状态,无器质性疾病的一些功能性改变。

以WHO四位一体的健康新概念为依据,亚健康可划分为:①躯体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或排除疾病原因的体力疲劳、虚弱、周身不适、下降和月经周期紊乱等;②心理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脑力疲劳、情感障碍、思维紊乱、恐慌、焦虑、自卑以及神经质、冷漠、孤独、轻率,甚至产生自杀念头等;③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突出表现为对工作、生活、学习等环境难以适应,对人际关系难以协调,即角色错位和不适应是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的集中表现;④道德方面的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存在着明显的损人害己的偏差。

按照亚健康概念的构成要素分类:①身心上有不适感觉,但又难以确诊的“不定陈述综合征”;②某些疾病的临床前期表现(疾病前状态);③一时难以明确其病理意义的“不明原因综合征”,如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综合征、疲劳综合征等;④某些病原携带状态;⑤某些临床检查的高、低限值状态,如血脂、血压、心率等偏高状态和血钙、血钾、铁等偏低状态等;⑥高致病危险因子状态,如超重、吸烟、过度紧张、血脂异常、血糖、血压偏高等。

按身体的组织结构和系统器官分为神经精神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骨关节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呼吸系统、特殊感官等亚健康状态。谢雁鸣等通过设计《亚健康人群中医基本证候调查问卷》,分析亚健康状态亚型人群的症状特点,结合医学知识,把亚健康归纳为心理性亚健康、疲劳性亚健康、睡眠性亚健康、胃肠性亚健康、体质性亚健康、疼痛性亚健康和其他型亚健康等7个亚型。

亚健康状态是国际医学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标志着对疾病的策略从治疗转向预防的一个根本性转变。目前,对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由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人文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最前沿的有关人类健康的边缘科学,综合各种方法进行亚健康状态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2疲劳

疲劳是亚健康状态中的最常见症状,是因体力、脑力消耗过多、劳动过度、刺激过强等非病理原因引起的反应能力减弱、工作效率下降时的机体状态,也是长时间负荷过重而出现的一种生理现象,分为脑力疲劳与体力疲劳2个方面。

2.1西医对疲劳的认识

机体的任何活动都要消耗能量,机体内的能量来源于葡萄糖、脂肪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在细胞的线粒体中和氧结合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些能量被储存在ATP中,供细胞进行各种生理活动使用。在正常情况下,葡萄糖、脂肪等营养物质和氧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通过呼吸或泌尿系统,及时排出体外。当机体进行长时间或高强度的活动时,相应的功能器官就需要大量的能量来维持这种活动。这时线粒体中生成能量的氧化还原反应速度加快,氧供应相对不足,营养物质不能被完全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而是生成大量的乳酸、氨、尿素和二氧化碳等物质,而且由于疲劳机体清除能力降低,这些物质还会在组织中堆积过多,会使组织细胞中毒,出现肌肉酸痛或头晕、头痛等体、脑疲劳症状,进入体液,运行全身,会进一步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全身性疲劳反应。因此,这些物质被统称为“疲劳毒素”。

当机体内“疲劳毒素”产生过多,“疲劳毒素”首先在疲劳组织细胞中堆积,给疲劳组织中的细胞造成损害,进人体液后,造成体内环境的污染,使全身的细胞都受到损害。

(1)“疲劳毒素”对脑组织的损害:“疲劳毒素”在大脑内堆积,能损害脑神经细胞,轻则出现犯困、头昏、头痛、记忆力下降;重者可诱发脑神经细胞凋亡。近年来研究表明,细胞凋亡导致神经元丢失,是老年性痴呆的病理基础。

(2)“疲劳毒素”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疲劳毒素”对心肌细胞有毒害作用,从而出现胸闷、气短、心慌,心电图可见各种心律不齐,以及sT段改变等。进入血液中的“疲劳毒素”会损害血管上皮细胞,使血小板和胆固醇很容易在血管壁上沉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硬化,心、脑血管意外可以致命。

(3)“疲劳毒素”对免疫系统的损害:“疲劳毒素”进人体液,运行全身,在脾脏、淋巴组织中过度堆积,将导致T细胞功能下降,白细胞介素、a-干扰素等免疫因子生成减少,自然杀伤细胞的数目和活性都有所下降,削弱了机体抗病能力。

(4)“疲劳毒素”对肝脏的损害:肝脏是人体重要的解毒器官,很多“疲劳毒素”都需要在肝脏中解毒、代谢,因此“疲劳毒素”在肝脏中的浓度是很高的,对肝脏的损害是最大的。长期高浓度的“疲劳毒素”可诱发肝细胞凋亡或被动死亡。

另外,“疲劳毒素”对泌尿系统、皮肤肌肉组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疲劳毒素”可导致肾小管受损,出现蛋白尿、血尿等;毒害肌细胞,出现肌肉酸痛、肿胀、疲乏无力等症状;在皮肤中堆积,使皮肤细胞中毒,使皮肤变黑和粗糙。

疲劳不仅损害机体的健康,导致疾病,而且能使机体早衰,缩短人的正常寿命。如科学家Harman发现“疲劳毒素”中的氧自由基及其诱发的氧化反应长期毒害的结果是引起生物衰老的重要原因。

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使“疲劳”被纳入疾病的范畴。然而,并非所有的疲劳表现都是病态,只有过度、过久的疲劳,即慢性疲劳综合征,才被美国CDC(CentersforDiseaseControl,疾病控制中心)正式命名为一种疾病。

2.2中医对疲劳的认识

疲劳属中医学“虚”、“虚劳”等范畴,为中医临床中的常见症状,包括体劳、心劳和房劳。在中医古籍中常被描述为“懈怠”、“懈惰”、“四肢劳倦”、“四肢不举”及“四肢不欲动”等,在现代中医临床中多用“周身乏力”、“四肢倦怠”、“神疲乏力”等描述。

《黄帝内经》中已认识到产生疲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素问·宣明五气》中关于“五劳”的记载指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劳则气耗,劳则气伤,认为各种活动过度均可引起疲劳。《灵枢·大惑论》云:“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指出思虑过度可导致疲劳。《素问·举痛论》:“有所劳倦,形气衰少”;《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夏刺经脉。血气乃竭。令人解欹”。指出气血不足是产生疲劳的基础。

肝主筋,《素问·五藏生成论》云:“诸筋者皆属于节”,《说文解字》中对筋的解释为“筋,肉之力也。”均指出筋是连接关节和肢体运动的重要组织。《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七八,肝气虚,筋不能动”。《素问·五藏生成论》:“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摄”,肝木受邪后“肃杀而盛,则体重烦冤”都指出肝藏血主疏泄的正常功能是人体活动能力的重要保证。脾主肌肉四肢,“脾病者身重”、“脾气虚则四肢不用”,可见,脾之气血与疲劳的产生密不可分。《黄帝内经》论述“肾足少阴之脉”、“是主肾所生病”,“各脉者肾也……太过则令人懈惰”。《灵枢·海论》云:“肾虚,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提示肾阴、肾阳之盛衰也是引起疲劳的关键因素。

综上所述,基于脏腑学说,疲劳的产生主要归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正如《素问·示从容论》所云:“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

3疲劳慢性疲劳综合征与“过劳死”

鞠宝兆认为疲劳有健康性疲劳、亚健康性疲劳及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不同发展阶段。疲劳发生的第一阶段是以肝的调节失职为主,表现为生理性疲劳;第二阶段以肝脾失调为主,气阴轻度耗损,呈现亚健康性疲劳的次临床状态;第三阶段发展为脏腑功能劳伤,气血阴阳亏损的慢性疲劳综合征,形成多种慢性衰弱征象的疾病性疲劳。亚健康性疲劳,也称为生理性疲劳(体力性疲劳)和疾病性疲劳(疲劳综合征)的中间状态,这种状态的进一步发展,必将导致五脏机能失调,精气血耗损,特别是先天之本的肾和后天之本的脾功能明显衰弱,出现慢性疲劳综合征、过度训练疲劳综合征,发生病理性疲劳的虚损、虚痨病变。

“过劳死(karoshi)”这个名词来自2002年的牛津网上英语辞典,源于日语的“过劳死”,反映了日本人对工作的狂热性格。2002年12月,日本公布了雇员保险心血管疾病的赔付标准,首次将“过劳死”与慢性疲劳和心血管疾病的发作联系起来。杨菊贤等认为,慢性疲劳是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前奏,“过劳死”就是在慢性疲劳综合征基础上发展、恶化的结果。

医学疾病综述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亚健康;慢性疲劳综合征;“过劳死”;疲劳毒素,

中图分类号:R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ll-2383-03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中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全的完满状态”。这是对健康的比较全面的认识,有着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表明人们传统的健康思维发生了变化,明确了只有具备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良好适应能力以及后来又提出的道德健康,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的健康。

1 亚健康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N・布赫曼(Berkman)提出亚健康(sub-health)的概念,即指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是非特异性的疾病前状态或特异性疾病临界状态,即人体活力减退,反应能力降低,适应能力下降,生理功能减弱的状态,无器质性疾病的一些功能性改变。

以WHO四位一体的健康新概念为依据,亚健康可划分为:①躯体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或排除疾病原因的体力疲劳、虚弱、周身不适、下降和月经周期紊乱等;②心理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脑力疲劳、情感障碍、思维紊乱、恐慌、焦虑、自卑以及神经质、冷漠、孤独、轻率,甚至产生自杀念头等;③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突出表现为对工作、生活、学习等环境难以适应,对人际关系难以协调,即角色错位和不适应是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的集中表现;④道德方面的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存在着明显的损人害己的偏差。

按照亚健康概念的构成要素分类:①身心上有不适感觉,但又难以确诊的“不定陈述综合征”;②某些疾病的临床前期表现(疾病前状态);③一时难以明确其病理意义的“不明原因综合征”,如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综合征、疲劳综合征等;④某些病原携带状态;⑤某些临床检查的高、低限值状态,如血脂、血压、心率等偏高状态和血钙、血钾、铁等偏低状态等;⑥高致病危险因子状态,如超重、吸烟、过度紧张、血脂异常、血糖、血压偏高等。

按身体的组织结构和系统器官分为神经精神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骨关节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呼吸系统、特殊感官等亚健康状态。 谢雁鸣等通过设计《亚健康人群中医基本证候调查问卷》,分析亚健康状态亚型人群的症状特点,结合医学知识,把亚健康归纳为心理性亚健康、疲劳性亚健康、睡眠性亚健康、胃肠性亚健康、体质性亚健康、疼痛性亚健康和其他型亚健康等7个亚型。

亚健康状态是国际医学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标志着对疾病的策略从治疗转向预防的一个根本性转变。目前,对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由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人文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最前沿的有关人类健康的边缘科学,综合各种方法进行亚健康状态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疲劳

疲劳是亚健康状态中的最常见症状,是因体力、脑力消耗过多、劳动过度、刺激过强等非病理原因引起的反应能力减弱、工作效率下降时的机体状态,也是长时间负荷过重而出现的一种生理现象,分为脑力疲劳与体力疲劳2个方面。

2.1 西医对疲劳的认识

机体的任何活动都要消耗能量,机体内的能量来源于葡萄糖、脂肪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在细胞的线粒体中和氧结合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些能量被储存在ATP中,供细胞进行各种生理活动使用。在正常情况下,葡萄糖、脂肪等营养物质和氧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通过呼吸或泌尿系统,及时排出体外。当机体进行长时间或高强度的活动时,相应的功能器官就需要大量的能量来维持这种活动。这时线粒体中生成能量的氧化还原反应速度加快,氧供应相对不足,营养物质不能被完全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而是生成大量的乳酸、氨、尿素和二氧化碳等物质,而且由于疲劳机体清除能力降低,这些物质还会在组织中堆积过多,会使组织细胞中毒,出现肌肉酸痛或头晕、头痛等体、脑疲劳症状,进入体液,运行全身,会进一步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全身性疲劳反应。因此,这些物质被统称为“疲劳毒素”。

当机体内“疲劳毒素”产生过多,“疲劳毒素”首先在疲劳组织细胞中堆积,给疲劳组织中的细胞造成损害,进人体液后,造成体内环境的污染,使全身的细胞都受到损害。

(1)“疲劳毒素”对脑组织的损害:“疲劳毒素”在大脑内堆积,能损害脑神经细胞,轻则出现犯困、头昏、头痛、记忆力下降;重者可诱发脑神经细胞凋亡。近年来研究表明,细胞凋亡导致神经元丢失,是老年性痴呆的病理基础。

(2)“疲劳毒素”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疲劳毒素”对心肌细胞有毒害作用,从而出现胸闷、气短、心慌,心电图可见各种心律不齐,以及sT段改变等。进入血液中的“疲劳毒素”会损害血管上皮细胞,使血小板和胆固醇很容易在血管壁上沉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硬化,心、脑血管意外可以致命。

(3)“疲劳毒素”对免疫系统的损害:“疲劳毒素”进人体液,运行全身,在脾脏、淋巴组织中过度堆积,将导致T细胞功能下降,白细胞介素、a-干扰素等免疫因子生成减少,自然杀伤细胞的数目和活性都有所下降,削弱了机体抗病能力。

(4)“疲劳毒素”对肝脏的损害:肝脏是人体重要的解毒器官,很多“疲劳毒素”都需要在肝脏中解毒、代谢,因此“疲劳毒素”在肝脏中的浓度是很高的,对肝脏的损害是最大的。长期高浓度的“疲劳毒素”可诱发肝细胞凋亡或被动死亡。

另外,“疲劳毒素”对泌尿系统、皮肤肌肉组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疲劳毒素”可导致肾小管受损,出现蛋白尿、血尿等;毒害肌细胞,出现肌肉酸痛、肿胀、疲乏无力等症状;在皮肤中堆积,使皮肤细胞中毒,使皮肤变黑和粗糙。

疲劳不仅损害机体的健康,导致疾病,而且能使机体早衰,缩短人的正常寿命。如科学家Harman发现“疲劳毒素”中的氧自由基及其诱发的氧化反应长期毒害的结果是引起生物衰老的重要原因。

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使“疲劳”被纳入疾病的范畴。然而,并非所有的疲劳表现都是病态,只有过度、过久的疲劳,即慢性疲劳综合征,才被美国CDC(Centers for DiseaseControl,疾病控制中心)正式命名为一种疾病。

2.2 中医对疲劳的认识

疲劳属中医学“虚”、“虚劳”等范畴,为中医临床中的常见症状,包括体劳、心劳和房劳。

在中医古籍中常被描述为“懈怠”、“懈惰”、“四肢劳倦”、“四肢不举”及“四肢不欲动”等,在现代中医临床中多用“周身乏力”、“四肢倦怠”、“神疲乏力”等描述。

《黄帝内经》中已认识到产生疲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素问・宣明五气》中关于“五劳”的记载指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劳则气耗,劳则气伤,认为各种活动过度均可引起疲劳。《灵枢・大惑论》云:“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指出思虑过度可导致疲劳。《素问・举痛论》:“有所劳倦,形气衰少”;《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夏刺经脉。血气乃竭。令人解欹”。指出气血不足是产生疲劳的基础。

肝主筋,《素问・五藏生成论》云:“诸筋者皆属于节”,《说文解字》中对筋的解释为“筋,肉之力也。”均指出筋是连接关节和肢体运动的重要组织。《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七八,肝气虚,筋不能动”。《素问・五藏生成论》:“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摄”,肝木受邪后“肃杀而盛,则体重烦冤”都指出肝藏血主疏泄的正常功能是人体活动能力的重要保证。脾主肌肉四肢,“脾病者身重”、“脾气虚则四肢不用”,可见,脾之气血与疲劳的产生密不可分。《黄帝内经》论述“肾足少阴之脉”、“是主肾所生病”,“各脉者肾也……太过则令人懈惰”。《灵枢・海论》云:“肾虚,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提示肾阴、肾阳之盛衰也是引起疲劳的关键因素。

综上所述,基于脏腑学说,疲劳的产生主要归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正如《素问・示从容论》所云:“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

3 疲劳慢性疲劳综合征与“过劳死”

鞠宝兆认为疲劳有健康性疲劳、亚健康性疲劳及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不同发展阶段。疲劳发生的第一阶段是以肝的调节失职为主,表现为生理性疲劳;第二阶段以肝脾失调为主,气阴轻度耗损,呈现亚健康性疲劳的次临床状态;第三阶段发展为脏腑功能劳伤,气血阴阳亏损的慢性疲劳综合征,形成多种慢性衰弱征象的疾病性疲劳。亚健康性疲劳,也称为生理性疲劳(体力性疲劳)和疾病性疲劳(疲劳综合征)的中间状态,这种状态的进一步发展,必将导致五脏机能失调,精气血耗损,特别是先天之本的肾和后天之本的脾功能明显衰弱,出现慢性疲劳综合征、过度训练疲劳综合征,发生病理性疲劳的虚损、虚痨病变。

“过劳死(karoshi)”这个名词来自2002年的牛津网上英语辞典,源于日语的“过劳死”,反映了日本人对工作的狂热性格。2002年12月,日本公布了雇员保险心血管疾病的赔付标准,首次将“过劳死”与慢性疲劳和心血管疾病的发作联系起来。杨菊贤等认为,慢性疲劳是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前奏,“过劳死”就是在慢性疲劳综合征基础上发展、恶化的结果。

医学疾病综述范文第15篇

内容摘要:

本文论述了疑难病的概念及范畴。

论文内容:

疑难病的概念及范畴

世界中医疑难病学学会李慎言学术思想研究委员会委员 廖藏典

自从李积敏(慎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创建中医疑难病学科理论体系”学术思想后,中医学术上第一次出现了“中医疑难病学”这个学术新概念,当论及中医疑难病学科,首先应搞清几个基本概念,诸如什么是中医疑难病,中医疑难病的范畴等等。疑难病是中医学术常用的一个比较古老传统的概念,具有中医辨治两方面的特点,范围颇广,概念比较笼统,临床各科都有不少疑难病,但均是指中医范围内的疾病而言,因此,中医疑难病常可简称为疑难病,疑难病也即指中医疑难病。关于疑难病的概念,自古至今论述颇多,但一致未能取得统一认识或意见。从“疑难病”字面意义上讲,“疑”主要是指辨证方面而言,症状纷杂或罕奇,证候疑惑,病机复杂,致使辨证难明,诊断难定。“难”主要是指治疗方面而言,或诊断不明,无法治疗;或诊断已定,疗效不佳,甚至治疗无效。在古代《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众多的中医经典著作中,对一些医家困惑不解,疗效不佳,预后不良的疾病,多用“难治”、“难已”、“不可治”、“不治”、“死不治”、“逆证”、“死证”等概念来描述,这些均有“疑难病”的类似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科技的进步,中医学科自身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有关疑难病证治的临床报道及概念的理论探讨越来越多。众多中医学者从各自不同的思想、观点、认识理解及视角出发,对疑难病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李积敏(慎言)的有关中医疑难病论述。

李积敏(慎言)认为中医疑难病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临床表现繁多纷杂、罕奇。病人身患多种疾病,临床表现繁多纷杂而疑似,或症状体征奇特罕见,因而难以进行辨别,诊断与治疗。②病因病机错综复杂。病人临床常虚实互见、寒热错杂、外感内伤、表里同病、新病宿疾交织等。③证型难分难辨。患者症状纷杂,或病机复杂,或症状奇特、少见,证候疑惑,认识不清,犹豫不决,诊断上难以定论。④临床治疗效果不佳,预后不良,或无效。临床上病程漫长,邪盛正衰,久治不愈,疗效不佳;或病情复杂,治疗难收预期效果,其预后不良;或诊断易定,辨证易明,但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或方药,因而无法治疗或治疗无效。②与西医难治病范围不尽相同。疑难病除难治外,还有辨证诊断不易方面的含意;难治病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多指现代医学领域中的疾病,诊断不难,难在医学界公认没有好疗法或疗效不佳,以难治为主要特点。中医疑难病与西医难治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些疾病,中医、西医专家均认为属于疑难病或难治病;有些疾病西医认为是难治病,但对中医来说正是其专长;而有些疾病属中医的疑难病,西医却不认为难治,有的已经解决或正在解决。综上所述,李积敏(慎言)给疑难病这样一个描述:“疑难病是指在医学发展过程中的某一时期内,学术界所公认的,具有诊断辨证难、临床治疗难等特点的临床各科疾病的总称。” 中医疑难病的范围很广,临床各科均有不少疾病属于疑难病范畴。但对疑难病的范围,古今尚无统一认识,而且对某些疑难病的看法也不统一,因此要准确划分疑难病的范围,目前是比较困难的,有待学术界进一步探讨研究。

什么是中医疑难病学,李积敏给“中医疑难病学”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中医疑难病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疑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辩证治疗及护理,预防保健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的专门学科,”中医疑难病学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其指导思想,并吸收现代医学科学对疾病的认识的先进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它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研究范畴仅限于疑难病范围。其研究内容为:①研究疑难病的发生原因;②研究疑难病的发展状况;③研究疑难病的转归机理;④研究疑难病的临床辨证治疗;②研究疑难病的临床护理;⑤研究疑难病的预防及保健。其研究方法是应用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结合,进行理论与临床综合研究。  李积敏“创建中医疑难病学科理论体系”学术思想,对干发展中医学术,提高中医在世界医学临床中的地位,推进中医学术国际化进程,提高中医药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保障人类身体健康等方面均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李积敏也被学术界公认为中医疑难病学科创始人及中医疑难病学理论奠基人。

转贴于

开展中医疑难病学研究,可推动中医学术发展与进步. 中医疑难学科理论体系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还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中医理论体系。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医不贵能愈病,而贵能愈难病”的思想,深刻地说明了辨治疑难病是学术水平及技术水平的标志。纵观中医发展史,凡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者,不是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就是对疑难病的诊疗上有所突破,或建立新方新法,或临床疗效卓著。如果加强对中医疑难病学科研究,提高诊治疑难病的临床整体水平,使诸多疑难病迎刃而解,这将推动中医学术发展与进步,使中医学术达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开展中医疑难病学研究,是临床实践的需要。中医疑难病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础,是中医治疗疑难病临床实践的总结。加强中医疑难病研究,发掘整理前人积累的防治疑难病的临床经验及诊治疑难病的理法方药,又不断创造新的理论,发明新的疗法及方药,从而建立中医疑难病学科理论体系,用这个理论体系,又去指导中医疑难病临床实践,可避免盲目实践、重复研究,节省人力物力,从而可迅速推动疑难病辨治出现新局面,使疑难病防治整体水平提高,促进中医学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