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建筑工程开发流程范文

建筑工程开发流程范文

建筑工程开发流程

建筑工程开发流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成本控制分析

引言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胡持续发展,国家对新型材料,以及工程流程的管理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随着的顺利召开,国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保理念,就这一点而言,绿色环保建筑工程将成为推动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领头兵。

1新型绿色建筑材料概述及实施必要性分析

新型建筑工程,指的是区别于原有的建筑工而言,运用在时间生活中能够发挥其抗腐蚀功能、隔热保温功能、节电节水等功能的工程。除可满足日常需要以外,新型建筑材料还能够通过自身结构以及特性优势解决整体工程对环保要求的需要,例如前文所提到的节能,以及排水排污等工程需要,满足国家要求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需要。随着的胜利召开,国家也针对建筑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可以说,新型绿色建筑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以及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的产物,正是国家实力提升、经济发展,人民对生活、工作建筑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就这一点而言,新型绿色建筑包括房屋建筑内部的环保整修,同时也包括整体外部的楼宇环保设计、园林整架设计、绿化环境设施设计等等过程,这些过程对建筑整体的质量以及外观结构都做出巨大贡献,可以说是整个工作流程的核心需要。就目前国内外建筑行业发展状况而言,许多城市开始意识到使用环保绿色建筑工程的重要性,也在实践中慢慢意识到建筑环保理念的重要性,这也为未来建筑行业整体向绿色环保之路发展铺垫了良好的根基。

2营造开放式的学习氛围式教学模式改造的前提

2.1原有工程管控理念的转变

更改原有观念和想法。旧有的工程理念认为,在建筑工程的成本与造价规划时,建筑人员以及有关操作人员节省成本的唯一途径就是降低建筑材料以及工程管理中的人力成本,然而这个思路已经过时。就目前情况而言,节省成本绝不仅仅局限于此,建筑者需要从旧思想中跳出来,运用科学的工程管理理念以及新型绿色材料,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是节约建筑成本的最佳选择。具体措施有:构建你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管控工程机制,全面掌握高成本项目的管控流程,提高控制、管理水平的双向提升。在于传统工程的对比中,新工程理念虽然在造价成本上有所提高,但从长远的流程管控上看,由于精细化管理以及科学管控,能大大减少在工程管理中对出现的管理漏洞以及事故漏洞的资金弥补,从而大大减少预算损失。

2.2选购全新技术与材料

针对新型绿色建筑工程而言,成本以及预算上的控制是保证整个流程运转的核心关键。要做到最大程度的贴合实际情况,就需要采用最新的审核软件以及统计软件,发挥新技术的最大效能,进行合理预算以及工程流程日期计划分析。那实际举例,在优化工程施工流程过程中,通过新型仿真技术进行施工方案的模拟,精确具体实施日期以及流程中的结构优化,同时提高整个工程流动过程中的结构科学性以及预算可靠性,避免了大量不必要的资金亏损和流失。

2.3提升预算流动管理能力

针对整体角度来考虑,建筑工程中的成本以及预算会呈现流动状态,即整个工程在运行过程中资金不是一成不变的,并且资金在流动过程中将会出现阶段性以及周期性特点。假若对工程流程中的流动风险以及各种漏洞进行有效管理,在整个工程实施过程中就不会出现大量因为管理不当而衍生的各种隐患,从而有效地降低实施风险。在此过程中,建筑师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将建筑流程固化,即在整个方案实施成功后,还会继续沿用老式的方案,由于工程之间存在种种差异,并且方案实施时间地点也会有相应的偏差,因此造成的误判以及偏差也就有增多的几率。就这一状况而言,就要求建筑师对工程造价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注意到工程中流动资金的不可抗因素,全力解决在工程中关乎质量与造假的各项问题,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改变原有管理观念,提升整体管理流动能力。

2.4系统化调整成本与预算问题

成本与预算的管控需要构成一个整体的体系,前提条件就是必须要将两者合二为一,不能单独将两者分开考虑。相关建筑行业工作者需要将管理手段细化,体现其系统化和科学化特点。工作者还需要对工程其中的重点以及困难点进行仔细核实细化,从各个角度进行有针对点的分析和掌握,这对将来具体实施计划过程会有功不可没的作用。针对流程中的具体单位,可以仔细通过核实设计、构建、规划等各部门的具体工作细节,进行各部门方案管理和调控,工作者在面对细节问题以及各种难题时,不能松懈,而要积极参与到规划工作者,不要遗漏细节,从而推动整体方案的系统化实施,使整体流程向可细化方向发展。

3结束语

成本控制和预算管理是绿色建筑工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步,其管理过程中需要人员对实际流程进行宏观和微观上的双把控。因此,成本与预算的管理需要建筑行业工作者进行耐心细致的把控处理。

参考文献

[1]黄锦锡.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分析[J].江西建材,2016(7):250-251.

建筑工程开发流程范文第2篇

1.1绿色建筑评价的主体

1.1.1申请单位目前,我国绿色建筑认证的申请单位主要为项目的业主、开发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物业管理单位等。在申报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时,以业主或开发商作为申报单位;在申报设计标识时,以设计单位作为申报单位;申报运行标识时,以物业单位作为申报单位;此外施工单位还可以根据《绿色施工评价标准》的相关规定申报绿色施工标识。

1.1.2评价单位我国绿色建筑的评价是由住建部委托住建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与绿色建筑专委会共同组织成立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绿标办”)来负责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管理工作,并接受住建部的监督与管理。绿标办直接受理三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并指导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活动;同时住建部还委托具备条件的地方建筑主管部门开展所辖地区一星级和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

1.2绿色建筑评价的依据

目前开展绿色建筑认证所依据的管理文件为《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和《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所依据的技术文件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规划设计部分)》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

1.3绿色建筑评价流程

目前绿色建筑评价工作主要涉及申请单位和评价单位两方,开展规划设计阶段和运行使用阶段的绿色建筑认证的流程相同,均由申请单位提出申请并准备相关申报材料,由评价单位组织专业和专家评审,并根据评审结果予以公示和颁发相应等级的证书和标识。

1.4现行评价流程存在的不足

现行评价流程存在两方面的不足1)对于申请单位而言,具有政府背景的评价单位的工作主要是进行认证评价,难以提供全程和及时的指导服务,特别是在对绿色建筑最终“绿色”影响程度最大的前期阶段,如图2所示,在此阶段,决策或设计的方案还未成熟,绿色建筑评价工作还未开始,难以给申请单位的方案以及时的指导和建议来避免影响最终绿色目标的实现或减少因专业知识和对政策了解的缺乏而造成重大损失的可能。2)对于评价单位而言,由于政府背景决定了其首要职能应该是制定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和战略,宏观管理和综合协调以及进行行政监督,加强绿色建筑的宣传和培训工作等。目前的流程,将难以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绿色建筑评价机制,此外随着人们对绿色建筑认识的不断加深,参评项目越来越多,无疑给政府部门带来巨大的压力。

2绿色建筑评价流程改进的构想

2.1引入第三方咨询评价机构

在对绿色建筑评价流程改进时,建议在业主、开发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物业管理等申请单位和政府之间引入第三方咨询评价机构。主要出于以下考虑:1)普通的建筑设计评价是对所设计的建筑成果在满足并支持人和环境的表面或内在需求及价值方面的程度的评价。而绿色建筑评价注重的是建筑环境特性,因此绿色建筑评价需要具有包括建筑学、建筑技术、建筑环境与设备、生态学等良好专业背景的专家来执行。成立第三方咨询评价机构,评价人员接受建筑主管部门的从业资格授予和管理,使得从事绿色建筑咨询评价工作的人员更加专业化,不仅有利于相关经验的积累,也有利于绿色建筑的推广,随着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评价的结果也会越来越准确。2)项目前期阶段对项目最终的“绿色”性影响最大,设计人员应较早地考虑评价标准中的评价条款,而第三方咨询评价机构的提前介入和参与项目的决策、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充分发挥其辅助决策与辅助设计的功能,不断提供改进措施和意见,有将利于业主或开发商更好达到预期的绿色目标。3)更好地体现建设主管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将工作重心放在宏观管理的层面上,如制定科学的绿色建筑发展的总体目标及战略;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评价体系;颁布各项优惠措施,调动绿色建筑开发参与各方的积极性;为绿色建筑的开发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市场条件等工作上。

2.2分阶段评价

绿色建筑强调在全寿命周期内实现高效率的利用资源、低限度的影响环境。因此,对绿色建筑进行评价也应按照项目开发全过程的特点,如图3所示,按照不同阶段不同要求分阶段进行。依照全过程监控、分阶段评价的指导思想,可将绿色建筑评价分为项目策划评价、规划设计阶段评价、施工阶段评价和运营阶段评价四个阶段性评价,这与建设项目开发的过程也是相一致的。评价时,按照我国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核心内容和标准进行评价,只有某阶段达到了绿色建筑的基本要求,才能开始下一阶段的开发工作。只有每个阶段都达到绿色要求,才能认为项目为绿色建筑。分阶段评价有以下优点:1)有利于问题的及时发现和解决,对那些可能对项目全寿命周期目标产生不良影响的行为可以及时修正,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2)有利于各参与方明确各自的职责,使得责权利更清晰,对各参与方的评价有了科学的参考标准,尤其对一些界面工作的划分将更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重复工作,避免因职责不清造成的扯皮现象。3)有利于加强业主、开发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物业管理单位之间的合作,加强整个项目开发团队的理解和沟通,各方可以在充分理解项目的基础上开展各自的工作,对各阶段所参与的工作更清楚,避免了项目实施中的责任“盲区”。同时也有利于业主或开发商对项目的整体控制和掌握,确保项目绿色目标的实现。

2.3改进后的绿色建筑评价流程

基于上述思想,对绿色建筑评价流程进行改进,如图4所示。从流程图中可以发现,第三方咨询评价机构起到中间桥梁的作用,由于其可以全过程地参与绿色建筑项目的开发,一方面可以为申请单位提供咨询和指导的专业化服务,另一方面为政府部门分担了周期时间长和评价工作繁琐的评价工作。

3结论

建筑工程开发流程范文第3篇

关键字:建筑行业;工程管理;信息化

一、当前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现状分析

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是在建筑工程中运用高科技信息化技术,提供有效数据交流共享平台,对每个环节全方位进行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出存储信息的数据库,有效的提高建筑工程管理的效率。信息不仅是一项技术,更是组织形态、管理方式以及管理思想的变革,近几十年来,信息在建筑工程管理的各个领域已经开始飞速发展。对于目前来说,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的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很多建筑单位对于工程的信息化管理不够重视,建筑工程的管理人员对于信息化技术的认识不足,其认识和观念有待转变。此外,目前为建筑工程开发的一些信息化软件操作复杂,使用起来也不方便,这是导致建筑工程的人员参与度较低,从而致使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发展缓慢,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管理的效果和质量。所以,我国当前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现状急需改变。

二、建筑工程管理中的信息化存在问题

(一)仍采用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

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体制、运行程序较难适应于信息化需求,信息化的迅速发展要求企业提供统一的管理模式,而部分企业在原有的管理体制和运行程序没有很大改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信息化的发展。另外,有的企业只在单方面要求信息化满足现有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使得信息化的发展偏离了应有方向,没有达到发展信息化与企业管理相结合。

(二)缺乏研究开发信息化的能力

建筑工程管理中信息化的开发是投入巨大的任务,除了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还需要技术上的支持,对于技术人员的需求也非常高,因此,对于一般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见效慢、投入大以及建设周期长,通常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源支持信息化的开发能力。同时由于信息化的研发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因此即使委托专业单位开发或者从外部购买也需要较高的成本,而这样的投入对于一般企业来说很难收回,这是阻碍建筑工程管理中的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建筑工程管理中缺乏信息化统一标准

目前,我国没有出台建筑工程管理中的信息化统一标准,行业内部的信息化无法进行有效信息交流,资源得不到优化、整合,因此建筑企业工程管理中信息化缺乏信息化统一标准。在建筑企业内部,由于缺乏建筑工程管理中统一信息化标准,不同软件信息无法在企业不同部门间共享信息资源,各环节信息数据无法进行有效交流、相互关联,很多基础工作在工程管理的不同环节重复进行着,难以得到有效控制数据的质量。

(四)建筑工程信息化存在误区

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存在信息化误区就是只要有了计算机、局域网就实现了企业的信息化。大部分建筑工程主方、设计施工方以及监理方的信息交换仍然采用纸介质来进行交流,而没有因为推进信息化而有所改变。作为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根本前提就是必须数字化,信息化交换必须是在电子介质或网络上来进行交流。而现阶段建筑企业信息化充其量只不过是建筑工程管理的工具,并没有带来任何工作模式的改变。

三、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管理的完善建议

(一)构建建筑工程管理一体信息化系统

受建筑行业工作程序的影响,项目在招标过程中应采用大量的地方行业定额,这些内容管理信息化体系庞杂、数据量大,运用标准灵活,是各建筑企业必须遵守的内容。建筑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到的定额成本、计划进度、资金、质量安全等内容,是工程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作为工程项目信息化系统,在研发、使用过程中必须考虑以上内容影响,突破建筑工程各部门单一应用的局限,科学地将各项内容有机地统一联系起来,实现各项目部与各相关工作关系形成一个全方位的一体信息化工作环境。

(二)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开发研发能力

在如今社会,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在不断提高建筑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建筑行业的信息化研发能力,这就需要企业适时引入专业人才参与其中。建筑行业要以最经济、最合理的资金投入,加快更加适应我国建筑行业发展需要的国产建筑信息化软件和相关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应用,争取开发出符合建筑行业自身特点的信息化系统,做到性价高和符合实际。比如,有些建筑企业都建立了内部局域网,并自行开发了信息化系统,还有企业引进了专业信息化管理软件,并在日常管理中进行应用。

(三)创建以数据为中心的建筑工程模式

信息化管理过程是项目各参与方之间流动、传递信息的过程,传统的管理模式,信息都是以书面通知、电话等方式缓慢和重复进行,任意环节信息的获得在有关部门的协作下才能顺利完成,一定程度上信息传递的及时性有所降低。为了避免出现建筑行业信息化的重复工作,加快信息数据的传递速度,从而保证信息传递质量。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必须以数据为中心,项目参与者工作职责、内容以数据为依据,实现一次输入、多次使用的信息化项目,只要完成自己的工作,信息化系统将实现建筑企业业务的自动流动。

(四)建筑企业在观念上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在推进企业信息化的中.不同建筑行业必须从自己的实际情况需求出发,确定本企业的信息化,不可盲目照搬。目前,有的建筑企业建立了局域网和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了企业信息化管理。大部分企业还只限于使用工程招投标系统、财务管理以信息化为支撑的单项办公应用软件,信息化的总体水平较低。今后,企业一方面要继续完善已有的信息化工作成果,使用数字化,同时结合公司新发展战略,展开具有前瞻性信息化基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能够充分享受政府和社会的公共资源,参与社会电子认证体系和信用系统采用网络公共服务数字化系统。

总之,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将其管理模式信息化是其改革创新以提高建筑工程管理生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全球信息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趋势。遵循一定的研发步骤是开发高质量建筑施工项目信息化系统的根本保障,对建筑施工项目实行信息化管理, 通过实现企业的信息化共享,提供一个良好的协同工作环境,进而提高建筑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因此,不断加强完善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是建筑产业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必将会完善自身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从而带来整个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惠钦.建筑企业信息化技术的开发应用[J].施工技术,2008.

[2]李钧.刍议我国建筑行业工程管理信息化发展状况[J].山西建筑,2011.

建筑工程开发流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流水施工技术 建筑工程 施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74 文献标识码: A

将流水施工技术使用到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环节中去,这不仅仅符合现阶段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特点,也最大限度的满足市场消费不断增长的建筑需求。流水施工技术能够合理的将整个建筑工程划分为若干部分,并遵照工序,合理的开展施工管理和控制,这不仅仅大大提高了施工的效率,还实现是经济成本的合理控制和管理。

一、流水施工技术的概况

1.1流水施工技术的含义

从理论上来讲,我们可以站在统计学的角度去审视建筑施工,其基本原理是将整个施工流程合理的划分为若干个部分,充分考虑建筑的特点,建筑人员,建筑要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实现整个建筑工程的有序,合理,健康发展。相对于流水线作业来讲,其所不同的是建筑工程管理的对象是作业者。

1.2流水施工技术的流程

结合上述流水施工技术的含义,我们可以将流水施工技术的流程归为以下几个环节:其一,仔细研究建筑工程的资料,保证对于建筑工程做到深刻全面的了解;其二,遵循建筑工程的特点,实现对于整个流程的合理划分;其三,结合流水施工技术,开展各项工作。在此过程中,要想实现施工效率的提高,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对于资源的合理配置。详细来讲,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的资源使用:一方面,优化人力资源,结合工人的技能和素质特点,形成全新的团队,保证其以高度的责任感开展各项工作,实现合作协同效应;另外一方面,合理分配建筑机械设备,保证其处于合理的使用状态的同时,保证做好建筑机械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工作。

1.3流水施工技术的优势

流水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会对于建筑工程的多个方面产生影响,其主要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利于建筑施工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以若干环节分组开展的形式去进行施工操作,实现了人员,设备资源的优化配置;其二,有利于建筑工程劳动效率的提高,相对于传统的劳动组织形式,流水施工技术可以实现对于各个流程,工序的管理和控制,极大的提高了劳动效率;其三, 有利于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的降低,流水施工技术往往可以使得施工保持较强的连续性,保证彼此环节之间的衔接,使得建筑工程的施工成本得以降低;其四,有利于建筑工程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流水施工技术能够保证建筑工程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流水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流水施工技术的开展,需要结合建筑工程的特点和性质,制定对应的建筑工程管理方案,从而保证其有效的运用到工程中去。详细来讲:

2.1明确流水施工管理技术的应用对象

我们知道,在流水施工管理技术运用的过程中,需要将不必要的施工项目排除到施工方案中去。这是因为部分建筑项目对于工程的时间,空间要求不强,如果将其加入到施工方案中去,势必影响到工程进度,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这是不符合流水施工管理的基本理念的。由此,我们需要做好的第一步就是排查建筑项目中影响力不大的分段项目。其次,严格遵循施工的详细要求,制定流水施工的详细流程表。不同的工程需求,其流水施工进度控制的方式和内容是不一样的,如果建筑工程要求中提出要进行进度控制,我们就要积极应用流水施工管理技术。从实践中来看,很多的建筑工程工期都是比较紧张的,应该结合业主的详细要求,将施工项目合理的划分为详细的计划,保证各项工序的合理开展,以最大限度的满足业主的需求。

2.2合理选择建筑流水施工的基本方式

对于流水施工技术来讲,流水施工方式的选择是一个重要环节,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对于常见的施工基本方式有所了解,掌握其原理,优势,应用范围,从而有针对性的去选择流水施工基本方式。其一,全等节拍流水施工,也就是说各个工序在流水节拍上是一致的,步距和节拍是同等的。由此,其在特点上表现为:专业施工队伍不会出现间歇的施工作业现象;施工队伍数量和施工过程数量是一致的。开展此项技术的步骤为:界定施工起点流行,设置施工段-实现过程分解,保证施工的顺序-界定流水节拍-确定流水步距-确定工期实践。其二,成倍节拍流水施工,如果出现了各施工段上的流水节拍是一致的,但是不同施工过程的施工段上的节拍存在最大公约数,为了保证流水施工速度,可以以最大公约数去界定施工专业工作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最短的成倍施工方案。其开展的步骤为:界定施工起点流向,实现施工段划分-分解施工过程,界定施工顺序-界定各个流水节拍-确定流水步距-确定队伍数和工期。其三,如果施工实践中的各个施工过程的工程量是不同的,工作队伍的工作效率是不一致的,将会导致流水节拍的不一致性。对此我们就有必要开展分别流水施工。其工序流水节拍是不同的,流水步距不一致。

2.3正确启动流水技术的建筑施工方案

综合上述两个方面的工作,使得我们了解到了如何实现流水技术在施工方案中的应用,我们就可以开展施工段的施工方案的制定和流程短的划分工作。至于施工方案的制定工作,其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施工过程的划分,就是将整个过程,以时间为尺度去实现划分;施工段的划分,就是将建筑物在平面上分为若干个单独的施工区域,然后组织不同的专业施工班组在各个区段上进行施工作业。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高度注重施工段的合理划分,需要结合施工工程的特点和性质,有针对性的开展划分工作。其需要遵循的原则为:首先,尊重建筑的完整性,保证其在建筑结构接线上的段数确定工作;其次,尊重工序阶段的时间空间预留,保证施工的有序开展;最后,保证建筑施工的高效性和连续性,使得每层的施工段数量大于施工过程总数量。

2.4确保施工段划分的合理性

流水施工技术的应用应该根据土建工程的具有施工对象来确定相关的措施,尤其是关系到工程是否能够顺利进行的施工段的划分,划分施工段要做到因地制宜,确保施工段的划分的合理性。但所有施工段的划分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问题:一、充分考虑建筑物的整体性,依照建筑机构的接线来确定施工段的数目,因为施工段过多会导致施工队在交接过程中出现重合现象,导致工期延长,施工段太少则会浪费工作面,浪费人力资源。二、施工段留足空间,保证施工对有充足的空间进行施工,从而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流水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不仅仅是建筑工程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还将有利于实现建筑行业的技术革新,对于未来建筑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应该积极探析流水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 陈锋.建筑工程机电安装施工技术的实际应用[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0(08)

[2] 周剑萍.论强夯法加固地基在建筑施工中应用[J]. 现代商贸工业. 2010(04)

建筑工程开发流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水工建筑物 设计 工艺特点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前言

水工建筑物的建设涉及水资源的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等一系列的问题,其设计直接与环境及人类生活挂钩,影响人类的长远发展,清楚其设计的工艺特点,能建设出更高水平的水工建筑物,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水工建筑物的概况

水工建筑物是指在水的静力或动力的作用下工作,并与水发生相互影响的各种建筑物,调节、控制水流,预防和治理水患灾害,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建筑物。是实现各项水利工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工建筑物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包括基础学科、土力学、水力学、工程力学、工程结构、水文学、岩石力学、工程地质、建筑材料以及水利勘测、水利工程施工、水利管理、水利规划等。

水工建筑物的分类:

按使用期限:永久性水工建筑物、临时性水工建筑物;

按功能:通用性水工建筑物、专门性水工建筑物。

通用性水工建筑:

1.挡水建筑物,如水闸、海塘、水坝、水闸、堤;

2.泄水建筑物,如泄水隧洞、溢流坝、分洪闸、岸边溢洪道;

3.进水建筑物(取水建筑物),如深式进水口、泵站、进水闸、;

4.输水建筑物,如引(供)水隧洞、渡槽、输水管道、渠道;

5.河道整治建筑物,如丁坝、顺坝、潜坝、护岸、导流堤。

专门性水工建筑物:

1.水电站建筑物,如水电站厂房、前池、压力水管、调压室;

2.港口水工建筑物,如防波堤、码头、船坞、船台和滑道;

3.渠系建筑物,如节制闸、分水闸、渡槽、沉沙池、冲沙闸;

4.过坝设施,如放木道、升船机、船闸、筏道及鱼道等。

水工建筑物的主要特点是:

1.自然条件制约较多,工程的选址、建筑物选型、施工、枢纽布置和工程投资等等受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等的影响比较大,有时候甚至是是否建设的关键;

2.建筑物工作条件复杂,挡水建筑物要承受很大的水压力,由渗流产生的渗透压力对建筑物的强度和稳定不利;泄水建筑物泄水时,对河床及河岸有很强烈的冲刷作用;

3. 施工条件复杂 ,在大江以及河流中建设水利工程,需要考虑施工导流、截流和施工期度汛等,此外,复杂地基的处理以及地下工程 、水下工程等的 施工技术都较复杂;

4.大型水利工程的挡水建筑物损坏,会导致下游发生巨大灾难,造成严重损失;

5.对经济和坏境影响巨大,一个大的水利工程必然会对经济产生很大影响,同时会对其周边地区的地形、水文等环境造成巨大改变及影响。

三、水工建筑物设计的工艺特点

水工建筑物设计包括:

1.选址,如坝址、闸址、洞线、渠线的选择;

2.选型 ,即选定建筑物的结构形式;

3.水力计算;

4.结构计算;

5.工程细部设计 ,确定地基处理方案,观测设计以及合理布置各个建筑等。

6.大中型和重要的水利工程还有水力模型试验和结构模型试验配合验证。

水工建筑物设计的前提条件:自然地理;地质;水文;气象;社会经济;相关规程与规范。

水工建筑物设计是应用科学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通过分析、综合与创造,形成满足水利工程目标功能的一种活动过程。水工建筑物设计是一个专门的系统设计,是水利工程设计系统下的一个子系统,受到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以及国家政策法规与宏观政策制约;顾及从施工到运行直至拆除的建筑物生命全过程的要求;由多个环节组成,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有效地协调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移民、生态坏境、资金流、后期运行等多方面的因素与环节

水工建筑物的设计步骤:技术预测-信息分析-科学类比-系统分析-方案设计-功能分析-安全分析-施工方案-经济分析-综合评价。

水工建筑物设计阶段:

1.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讨论和证明拟建工程在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以及开发次序上的迫切性。包括查清主要的地质问题以及水文参数,选定工程地址;估算对淹没区搬迁户的补偿、预测对环境的影响;初定工程等别、建筑物级别,主要建筑物的形式、轮廓尺寸和枢纽布置方案,装机容量和机型;估算主要工程量,初步拟定施工导流方案、主体工程的施工方法、施工总体布置和总进度;估算工程总的投资,综合各方面的损失及影响,阐明工程效益。

2.初步设计阶段:包括确定拟建工程的等别和主要建筑物的级别;选定各种特征水位;确定施工导流方案及主体工程的施工方法、施工总体布置及总进度、对外交通和施工设施;选定坝型、输水线路、主要建筑物的形式、轮廓尺寸及枢纽布置;确定装机容量,选择机组型号和其他机电设备;提出建筑材料、劳动力和风、水、电的需要量;论证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保护;进行经济评析,阐明工程效益。

3.招标设计阶段:合同文件(投标须知和合同条款、合同格式和投标格式)和工程文件(技术规范和图纸)。

4.施工详图阶段:建筑物地基开挖图、地基处理图、建筑物结构图、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钢筋图、金属结构及机电设备的安装图等。

水工建筑物设计的工艺特点:

1.个性化突出-每个水利工程的水文、地质、地形条件都不相同,故每个水利工程都有其自身独特鲜明的特点,设计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2.工程一般规模大、风险也大。因为比较难做到原型试验,且各种模型试验均有误差,所以将模型试验、教学模型、工程类比法并用,类比法占重要的决策地位;

3.重视规程、规范的指导作用。很多工作都是凭借以前的经验来进行,经验性较强,设计属于经验模式,因此参考已建工程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4.在施工过程中,一边建设一边使用,且受外界影响大,水工建筑物经常会在还未竣工之前,已建成的部分结构就需要开始发挥各种外部作用,非完整结构投入使用时其安全性问题比较突出

5.涉及的问题庞大繁杂,需要综合自然以及人为的各个方面考虑;

6.与水流、大气环境和地质水土关系密切;

7.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全面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深系实际,多方借鉴以往经验,有一定的创新性,反复的比较,全面论证,做好设计工作;

四、结束语

水工建筑物的设计与地理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受到建设当地的自然条件的制约,对当地整个自然环境影响都比较大,因此必须明确其特点,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使水工建筑物的效益实现最大化。

建筑工程开发流程范文第6篇

关键词:建筑业:税收征管;项目管理

随着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业投资项目越来越多。投资金额越来越大,逐步成为税务部门组织收入的重要税源。但是,在建筑业对税收贡献日益增大的同时,由于建筑业的自身特点,给建筑业税收征管增添了许多难点。本文对建筑业在日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就如何加强建筑业税收征管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目前我国建筑业税收征管的现状

(一)税源控管缺位

1.部门配合机制缺位,管理措施乏力。税务部门与建设、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缺乏必要的协调和配合机制,对建设工程的情况未及时沟通。给税收征管带来了诸多隐患。第一,在竟招标过程中税务部门未及时介入。建筑工程实行竞招标制度是建筑行业的一大特色。在竞招标过程中,建设、计委、公安、消防等部门都参加,而且分别要对建筑企业进行资质审查,但税务部门却不参加竞招标过程,导致不能从源头上把握建筑工程的施工计划,难以对纳税人的施工项目进行有效的源泉控管。第二,税务机关未与建设单位、审计部门建立有效的联系协调机制,不能及时掌握竣工工程项目的最终造价,从而确定最终应缴税金,不能及时清缴税款,保障国家税款的及时足额入库。

2.建筑工程项目分散,挂靠、分包、转包项目多。控管难度大。由于建筑项目开发周期长、工程项目流动分散,建筑工程在立项时,虽然在建委、计委、税务等部门均有登记,但是承建单位并未登记,税务机关很难掌握工程项目开工、进度、完工结算情况。而且一个外来经营建筑企业往往有多个工程项目。但是这些工程项目大部分都是挂靠经营的。工程承包者向建筑企业支付一定管理费,利用建筑企业的名称开展建筑业务,开具建筑业发票。还有一些异地工程。工程的分包、转包不规范。甚至一项工程多次分包、转包。分包、转包情况未及时向税务机关报告、备案。造成了税收控管难度大。

(二)征纳秩序混乱

1.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淡薄,利用“甲方供料”滞纳税款或偷税问题突出。受利益驱动的作用,许多建筑业纳税人想尽办法利用政策制度不完善和行业特点,为了谋取私利,不惜以身试法,偷逃国家税款。尤其是建筑企业往往利用“甲方供料”延迟缴纳税款或偷税。现在有一些建设单位(甲方)出于保证建筑工程质量或出于其他方面的原因。自己提供建筑材料给建筑单位(乙方)使用,双方约定定期对使用的建筑材料进行结算,这就是建筑业中的“甲方供料”现象。按照现行营业税条例细则第十六条规定除本细则第七条规定外,纳税人提供建筑业劳务(不含装饰劳务)的,其营业额应当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但不包括建设方提供的设备的价款。由于建筑工程项目生产周期长,企业一般要在整个工程项目全部竣工,才办理“甲方供料”结算手续,申报缴纳营业税。然而这些建筑材料已经实际使用,按照税法规定应在使用时缴纳税款,由此造成税款延迟缴纳。还有部分建筑工程项目已经竣工,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却长期不办理结算手续,滞纳国家税款。甚者更有少数单位在工程结算时,由建设单位凭购买建筑材料的原始发票直接入账,施工单位按差额开具建筑安装发票纳税。偷逃国家税款。从税务稽查部门了解的数据显示:每年税务查补的偷、漏税款中有近30%与建筑业有关。

2.不同辖区行政争税造成建筑业税收大量流失。在部分地区,由于财政收入较为紧张,同级行政存在相互之间争抢税源的情况。为增加本级财政收入,少数财政部门许诺对不应属于本级财政收入而在本级财政入库的外来税款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即俗称“引税”。在利益的驱动下,少数建筑安装企业通过注册假建筑企业、签订假分包合同、转开建筑安装发票等形式,在各级税收预算级次之间相互转换财政收入。“引税”行为一方面扰乱了国家财政税收经济秩序,造成各级财政名义收入很高,实际可用财力却非常有限,国家财政收入大量流入了私人的口袋,助长了腐败现象的滋生:另一方面无形中助长了偷税行为的产生。少部分建筑单位利用分包工程,在总包单位转出工程收入减少利润,在分包单位采用税款体外循环、收入不入账等形式偷逃国家税款。也有部分建筑企业。虚开建筑业发票,在享受“转、引税”返成的同时,同时也虚增建筑成本,虽然多缴了部分营业税。但由于营业税和所得税税率之间的巨大差异,造成了所得税大量的流失。

(三)税收管理手段不足

1.税收管理员素质有待提高。建筑行业涉及水泥、钢铁、木材等行业,建设过程。中涉及规划、国土、劳动等管理部门,要核实建筑企业成本,获取建筑业的外部信息,就需要广泛的行业、管理知识。因此,要管好建筑企业。就要求税收管理员既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又有广泛的综合行业知识和扎实的税费专业知识。而目前税务部门征管一线人员专业单一,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缺乏工程管理的相关知识和经验,而且相当部分管理人员根本不懂工程。

建筑工程开发流程范文第7篇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 建筑工程 运用发展

中图分类号:TU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b)-0077-01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相关产业领域的信息化建设,而建筑工程就是其中之一。将信息化建设运用于建筑工程中,是实现建筑工程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手段。特别是通过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控制集成技术等有关信息技术的运用,对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及管理的技术和方法进行改造和提升,使其相关的技术和方法得到不断的完善,从而使得建筑工程的相关技术和管理水平更加科学合理。

1 信息化建设在建筑工程中的运用现状

建筑工程管理就是相关信息处理的过程,其处理的好坏会直接整体工程建设的成败。因此,信息化建设应运用于建筑工程的各个阶段,贯穿于整个建筑工程的全过程。

虽然,我国目前的建筑工程管理已开始实现相关数据库的建立,甚至在建筑工程现场采用摄像监控系统以实现建筑现场的安全、消防等方面的监控,其有关现场的管理者无需进出工程现场、在办公室内即可监控到建筑工程现场的所有工作的进展情况,但是,这些信息技术的运用仍不能满足对现场进行实时监控的相关要求。而且,随着建筑工程发展的要求的不断提高,在当前的建筑工程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也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将其进行归纳总结,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建筑工程的管理存在信息孤岛。信息孤岛的存在表现在建筑工程的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两方面。在建筑工程管理中,虽然一些相关企业单位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了相关局域网的构建,也运用了相关的工程系统进行管理,但是其信息的流动只局限于建筑工程的现场工地及其管理内部,并不能实现信息的有效共享,因而促使了信息孤岛的形成。

其次为目前的建筑工程管理没有实现有序的信息化管理环境。由于信息化管理除了包含对相关人流、物流及资金流的管理外,还应反映出整个建筑管理过程的相关信息流,而相关的企业单位则可以通过信息流来对其人、物及资金三方面进行有效安排管理的同时,与其外部环境进行相关的信息交流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在信息化充分实现的前提下,才能实现高效、科学、稳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最终促使建筑工程设计、施工及管理上科学化、办公无纸化和最优化的实现。

最后是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目前的技能素质,满足不了信息化建设管理人员的要求。

总而言之,我国目前的建筑工程建设管理中信息化建设应用的整体水平偏低,在信息的收集、交换、管理及其相关技术的集成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2 信息化建设在建筑工程中的发展运用

信息化建设在建筑工程中的发展运用,应结合相关企业和产业结构的改革和调整,必须致力于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的信息化实现,从而使得信息化建设在建筑工程建设管理中得到充分合理的运用。

2.1 建筑工程设计、施工技术及相关控制系统的建立

在建筑工程设计时,对信息技术设备和系统加以运用,如三维协同设计模型、可视化技术及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不仅能将现代建筑美学及其设计理念的拉力充分直观地展示出来,把其构思与创意充分表现出来,还能超越空间与时间塑造并优化创作成果,使其在创作成果上进入一个新境界,从而促使智能化设计的形成与实现。

而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对相关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及推广,则能有效的协助具有高难度施工项目的完成,如大型桥梁悬索受力的控制、建筑物的整体搬迁、爆破及沉降观测与数据采集等。将信息化技术的设计与施工技术进行全面的革新,其应用领域与程度也会随之越来越广泛,建筑工业化水平也会持续提高。

2.2 立建筑工程标准、行业管理、工程管理、企业管理的信息系统的建立

建筑工程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及技术的应用标准高效准确的制定,是其所运用的相关信息技术实现规范、高效、健康地向前推进的基本保障,而且对其标准进行及时的修编,使其相关标准的实时检索查询及管理更为便利,从而有效推进建筑工程标准化管理的进行。

由于建筑工程行业所涉及的门类、包含的企业多,致使其相关的信息集合庞大而复杂。而要保证建筑行业的每项工作的高效、有序、健康地发展,就必须制定规范、有效的管理体制与高效的运作机制。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的高效的企业、工程项目及行业管理方面的信息管理系统,不仅对行业的相关情况方便有效地统计分析,而且对产业发展和技术政策的制定也非常科学合理,从而使得建筑产业发展规划及其战略具备了全新的条件及其可能。

2.3 建筑工程基于互联网的方案优选、施工招投标、材料设备采购、人才招聘、企业商务贸易信息系统的建立

随着互联网在建筑工程中应用的不断深入,其相关的信息服务作用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广泛。对于建筑工程的方案,互联网能有效的比较和优化设计、施工组织、各种合作等方案,从而使得企业的决策水平与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于建筑工程的施工招投标,运用互联网可使材料供应商、承建商与建筑项目间的信息交流能有效将招标投标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克服,使其透明度和公开化程度都会有所提高。对于材料设备的采购来说,电子商务的运用能在更广泛的领域进行机具、机械设备及建筑材料的采购,甚至可以进入到货物及货物流通的细微之处,让需求方深入了解建筑市场的详细信息。对于人才招聘来说,即可通过互联网招聘信息来吸纳相关的技术人才。而对于企业商务贸易,可以通过项目管理信息平台体系、电子邮件体系、视频会议系统体系所提供的先进的传递与交换现代化信息手段,从而能够更广泛、更灵活、更及时地共享项目信息。

3 结语

由于建筑工程本身具有资产使用的品种多、用量大、生产周期长及空间流动性高等特点,再加上在其建设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人力、物力及财力也需要进行有效的规划、组织和控制,因此,将信息化建设运用于建筑工程中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是切实可行的。通过信息化建设的科学合理的运用,不仅使建筑工程的设计观念、设计方法和形式有了新的突破,而且还缩短了建筑工程的建设工期,从而使得建筑工程的工作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相关的决策及时准确,从而保证了建筑工程的安全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韩文.建筑工程信息化及其对策研究[A].企业科技与发展,2012(5).

建筑工程开发流程范文第8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特点;管理信息化

前言

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对提高我国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模式都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对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对企业来说,实现管理的信息化是一个自我创新的阶段,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其特点和意义也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

一、建筑施工管理信息化特点

1.1制约性强

建筑施工必须要符合规律,从项目的准备阶段一直到完成都要严格按照要求来进行,这正是其较强制约性的表现。建筑施工管理信息化的制约性主要表现在其内容的复杂性上面,建筑施工的工程是需要多个部门进行协调的进行的,每一个部门都需要进行配合和协作从而形成一个强大的施工整体。这样才使得项目能够合理并且统一,操作起来才能够井然有序,减少失误的可能。

1.2涉及面广

建筑施工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同时施工又是与其他的管理活动是分不开的,建筑施工并不是单一存在的,其中存在非常多的信息交流与传递,涉及面也非常广。保证质量是施工的前提,建筑师在进行质量控制的时候必然要对各个项目进行协调,在信息的流动中管理工作也是自然而然的开展起来。

信息的存储主要是通过单据来完成的,传统建筑管理都是通过手工计算来处理信息,这是一个费时费力的计算方法,还有口头传递,很容易使信息出现失真,流动速度也是十分缓慢。管理信息化的出现很好的避免了这个问题,表格的可以将各种数据进行汇总,将各方面的信息统一汇总,出现失误的可能性也是极低的。

二、实行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所包含的方面是非常多的,它对施工进度、成本等都能进行非常好的规范,同时也能够将合同等数据进行进行统一,这些工作是非常复杂的,但是在信息化的模式下,各种信息资源都能够得到非常好的开发,对高效开展建筑施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有利于信息的开发和利用,能够对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模拟和评估,将有价值的技术、法规等信息进行选择,让施工项目非常好的实施起来,同时这对于项目建成之后的维护也是十分重要的。

信息技术能够实现信息的存储与转换,信息化管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实现快速传输。信息具有实效性,如果没有得到高效的处理和运用也将是非常遗憾的。

有利于提高建设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企业可以更加有效地控制成本,规避不必要的风险,以达到项目建设增值的目的。

三、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问题分析

我国建筑技工程信息化的发展大约经历了三十多年,在管理水平上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许多高效的信息技术都已经逐步运用到了兼职工程当中。但是建筑工程的管理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其中还包含了各种单元信息的掌控,我国的管理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之存在一些差距的,在关于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方面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

首先是网络技术的应用存在限制,建筑工程信息化是建立在网络技术的运用前提下开展的,目前网络在建筑中的应用还不十分全面,在信息整合方面存在非常大的缺陷,这对企业了解建筑市场存在一些遗漏,不利于企业及时分析市场状况。

其次,信息的流动性并不十分快速,虽然建筑企业都有设立局域网,但是在加快处理信息流方面还是存在误区,信息主要是在上层领导之间流动,在员工之间并没有达到信息共享,从一定方面来说,信息的闭塞不利于企业的正常经营与发展。

信息化建设的误区仍然十分多,有些建设者们认为信息就是计算机,对信息的真正意义并不是十分了解,那么在执行上就会存在很多误区。甚至许多管理者仍然是通过文件方式来传阅信息,这对实现建筑工程信息化的管理是十分不理的。

四、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对策探讨

4.1明确建设目标,完善管理制度

任何项目在开展之前都要进行目标的设立,建筑工程施工也是一样的,明确施工目标建立完善制度有利于实现建筑管理的信息化。管理的是为了实现各个工程之间的交流,使之达到信息快速共享,信息化的实现对其有非常好的统筹作用,能够很好的降低信息流动的成本。

网络技术是信息化的有利工具,也是企业进行管理的一个创新模式,所以企业在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将传统的管理模式与之分离,建立健全的制度。只有明确建设目标,并且完善管理制度,才能够快速推广信息化,保证建筑施工的效率和质量。

4.2加快信息系统和软件开发

施工环境是影响建筑施工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在施工前期要做好预算和评估,这对施工的质量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开发一套完整的软件能够帮助建筑企业改善施工的环境,根据施工情况来对参数进行调整,保证施工的正确性,减少返工的成本。同时完善的信息系统对施工管理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及时将数据传递到各个部门,使整个系统管理高效有序。

4.3以项目管理为中心,发挥宏观调控

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中最强调的就是管理,信息是为了辅助管理而开展的,建立一个好的管理平台有利于对整个项目实施监控,同时也能够统一的对整个项目进行调控和检测,这对管理者发挥宏观调控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以项目管理为中心,发挥宏观调控对实现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有着重大意义。对于不同的建筑企业,应建立起企业特征信息化管理。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不断的深入信息化管理建设,逐渐完善信息化管理的相关制度,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

结语

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是建筑施工得以高效发展的保障,同时也是经济建设的中心。实现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对实现企业的资源共享和协同作业是十分重要的,对业从粗放型管理到集约型管理的转变奠定坚实的基础,也将为社会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杜鹏飞.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初探[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8).

[2]王晓飞,许晓阳.信息化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0(04):9-10

建筑工程开发流程范文第9篇

[关键词] 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2. 029

[中图分类号] F27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2- 0052- 02

在当今社会,这样一个追求速度的时代,信息化是大势所趋,是各行各业都加以运用的形式。就建筑工程管理来说,信息技术也充当了一份必要的角色。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发挥了巨大了优势,信息化管理减少了大量的人力,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办事效率;另外,建设工程运用信息技术对工程的开发,设计等都是一大帮助。建筑工程本身工程量庞大,工程的信息量很大,这样一个情况增加了建筑工程管理的难度,建筑工程管理势必依靠相应的信息技术才能提高效率和完善工程的进度。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能满足建筑工程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为建筑工程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建筑工程管理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地发展起来。但是,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并没有十分到位,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运用范围还不够,另外,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这方面的发展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建筑工程管理实现信息化管理是大势所趋,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在目前的形势下,建筑工程管理还要加大信息技术的投入与建设,这样才能为建筑工程带来新的发展之路。

1 信息技术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的现状分析

首先,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时间相对较晚,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运用时间也不过近些年,信息技术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运用还相对来说只局限于某些部分,国内大部分建筑企业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认识还不够深刻,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核心内容接触不够,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中涉及的领域还只局限于一些事务的信息化管理与交流问题。对建筑行业的负责人来说,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工程的监控、组织等方面的影响,忽略信息技术在这些细节上的运用造成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这方面的进展不深,发展不起来。另外,相应的软件开发还不够到位也是导致行业没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关键。软件开发跟上时代的同时,也要做好方向的把握。建筑工程管理方面的软件开发还相对较少,这样就直接导致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运用不够的全面。软件开发要加快建筑工程管理方面的发展进程,要积极研发相关产品,只有高效可行的相关软件得以开发,才能提高建筑行业对这方面的认识。企业负责人的认知要不断地提高,行业发展还是要靠负责人的正确领导才能有所发展。提高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是关键的,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能力,为建筑行业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在行业不断提高竞争能力的同时,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发展,建筑行业也逐渐投入到信息化建设的方面上去,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现在,在软件开发不断完善的今天,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运用范围正在不断地扩大,正在不断地发展。然而,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信息化时代的要求,但是,相信未来几年,建筑行业的信息技术会发展得更好。另外,信息技术在建筑行业的运用上,各个地区的发展情况不相符合,并且差异较大。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信息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发展更加理想,而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不仅是人的意识还是企业的认知都相对的比较局限,企业运用信息技术的面积较小,这样就形成了相对来说比较大的差异。这样的现状需要加以改善,政府也要相应地加以干涉。要倡导信息技术走进建筑行业。要加大信息技术的建设开发,建筑工程管理方面的软件研发要与时俱进,要加大发展速度,寻求各地区相对小的差异发展。要协调各地区的综合发展。

2 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落实

建筑工程管理实现信息技术的渗透,要符合建筑工程的发展需求,建筑工程管理的流程复杂,信息技术的运用首先要解决这些复杂的流程管理问题。另外,建筑工程的数据量庞大,要建立完善的数据库供资料查阅和管理。如何灵活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相关技能也是建筑工程管理实现完整性的一个重要过程。在建筑工程实施之前的相关数据收集整理工作要通过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来做好充分准备。建筑工程管理还有注重成本的控制,成本的计算、优化、控制问题依靠相应的信息技术实现最优化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的重点。另外,建筑工程管理要求准确无误的工程进度管理,这方面通过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信息技术来建设就更加方便。建筑管理的综合管理信息化系统要不断地加以改善,要针对不同的建筑工程研发通用系统,还要针对不同建筑工程,实现工程管理的最优化管理。数据中心的建立是建筑工程管理的重点之一,数据中心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金钱,这样一个庞大的数据中心一旦建立起来,就能够为建筑工程提供很多的相关资料,对建筑工程的进程发展相当重要。要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技术化,就首先要落实哪些可行的部分能够实现信息化管理,通过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是很好的辅佐条件。建筑工程管理运用信息技术要符合行业的发展规律,要实现科学的管理手段,另外,要将各个工作流程科学合理地组织起来,形成对象完整、全面、有序的工作流程。信息技术要科学地加以运用,实现各部分内容的有机结合,实现系统化管理,从而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只有协调各方面的工程细节,统筹大局,才能实现各个模块的有效结合,从而有效地监控好建筑工程的实施建设。

3 实现管理平台的多样化

信息技术的运用还在于实现管理平台多样化的问题上。在建筑工程管理中,涉及到多方利益问题。有的涉及到政府、群众等等。实现管理平台的多样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建筑工程管理要实现多样化管理平台,要充分考虑各方的需求,从不同需求的方向考虑建设不同的管理平台,从而充分实现有效的监控、汇报、综合管理平台。管理平台多样化建设对协调多方利益起到很大的作用。管理平台的多样化发展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是建筑工程管理实现完整的需求,只有统筹多方面、多层次的管理平台和管理系统,才能够照顾到不同的人群,才能实现各项资源的科学化管理。总而言之,只有统筹各方利益,实现有效的监控,信息技术的科学合理利用,才能推进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运用进程。

主要参考文献

[1]夏同兴,高萍,孙建钢. 浅谈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6).

建筑工程开发流程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建筑节能工程;现场热工性能检测;重要作用;检测设备;困难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伴随着建筑节能工作的逐渐开展,为了使得建筑节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值得关注的是建筑节能的检测分析和执行力度。 由于建筑节能不涉及结构安全,且靠眼看、手摸又检查不出来,至今对进入工程现场的保温材料、门窗等构件的质量尚未实施监督、抽查检测以及节能建筑的竣工验收。在没有硬性约束的情况下, 以次充好或偷工减料的现象时有发生,从而给节能建筑工程质量埋下隐患。 因此,应加强施工过程的节能质量控制,如对进入工程现场的保温材料、门窗等构件进行抽查复验,不符合要求不允许使用;对竣工的居住建筑进行抽查检测,不符合要求不予验收,从而确保居住建筑的节能质量和建筑节能目标的实现。

1、建筑节能工程现场热工性能检测的重要作用

1.1政府对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建筑节能管理

为有效开展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建筑节能管理,在此类建筑的新建建筑验收、能效测评与标识、既有建筑用能系统的节能评估与诊断等活动中,需要建筑节能的检测作为工程数据的重要来源。

1.2新建建筑节能验收、能效测评与标识

《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明确要求新建建筑竣工前要进行建筑节能分部工程验收,也就是说要通过各项节能检测,达标者方可验收。能效测评与标识活动中,需要对建筑节能工程中的产品、设备性能进行检测,需要对工程的施工进行必要的检测,对耗能系统的效率进行现场测试,并给出整个工程建筑节能的所处水平进行评价。

1.3既有建筑节能评估、改造效果评价

既有建筑节能评估、改造,是对不符合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既有建筑的围护结构、供热系统、采暖制冷系统、照明设备和热水供应设施等实施节能评估、改造。

1.4 建筑节能技术研究

建筑节能的测试可为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提供科学的实验数据,继而为新技术的诞生和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和验证。

1.5节能产品验收

每年有大量的建筑节能产品被使用,也有许多新生的产品被研发出来,他们都需要建筑节能测试为其把关,判别是否符合相关标准,是否可以运用在建筑上。

2、建筑节能工程现场热工性能检测方法

建筑节能现场检测最主要的项目是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这也是最重要的项目。如何准确测量墙体传热系数是建筑节能现场检测验收的关键。目前对建筑节能现场检测围护结构(一般测外墙和屋顶、架空地板)的传热系数的方法,主要有热流计法、热箱法、热红外摄像仪法。

热箱法是基于一维稳态传热原理,通过测量计量箱为维持一定的设定温度而需要的加热功率和砌体两面的温差来计算砌体的传热系数。热箱法检测装置由恒温箱、计量箱、温度传感器、数据采集仪等组成。为了保证计量箱所占面积能足以反映砌体的热工性能,对计量箱应有尺寸最小要求,恒温箱就要求更大,不便于搬运安装,不适合现场检测。目前一般是将现场的一间房子当作恒温箱,将其内温度加热到和计量箱相同的温度,这在操作中有时是很不现实。

热红外摄像仪法目前还在研究改进阶段,它是通过摄像仪可远距离测定建筑物围护结构的热工缺陷,通过测得的各种热像图可表征有热工缺陷和无热工缺陷的各种建筑构造,用于在分析检测结果时做对比参考,只能是定性分析而不能量化指标。

热流计法是目前国内外常用的现场测试方法。国际标准《建筑构件热阻和传热系数的现场测量》ISO9869,美国标准 ASTM 标准《建筑围护结构构件热流和温度的现场测量》(ASTMC1046-95)和《由现场数据确定建筑围护结构构件热阻》(ASTMC1155-95)等都对热流计法做了详细规定,热流计法被大家接受。因此,《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检验标准》(JGJ132-2001)规定“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现场宜采用热流计法或经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认定的其它方法。”我们把热流计法作为首选方法。

3、建筑节能工程现场热工性能检测设备及注意事项

热工性能检测主要仪器分为硬件和软件,其中硬件有电脑、主机(数据采集仪)、大空辐射表(DLB型)、不间断电源(UPS)、热流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空气温度测点支架、防辐射膜、标准气象百叶箱。软件分为数据采集软件和动态计算分析软件。现场建筑门窗动风压性能检测主要仪器也分为硬件和软件两块,硬件部分包括工控机、传感器、压力箱面板、主机箱、风压管路、淋水装置等辅助材料。软件部分包括门窗三性现场设备的自动控制、检测、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等功能。

在现场热工性能检测中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测试位置的选择,应选择有代表性的位置进行检测,选择的顶层测试位置(测试间)最好能兼顾墙体和屋面的热阻测试。测点位置应选择能代表所测构件的位置,不应靠近门窗、热桥、裂缝和有空气渗漏的部位,不应受加热和制冷电器的直接影响。

(2)构件表面温度传感器及安装,屋顶、墙体、楼板每个测试位置内外表面温度测点各不得少于3个,同时也不应靠近门窗、热桥、裂缝和有空气渗漏的部位,不应受加热和制冷电器的直接影响。表面温度传感器连同0.1 m长引线应与被测表面紧密接触,以真实反映被测表面的温度,一般可采用强力胶带(笔者现场采用的是铝箔纸)将其粘结在被测表面,如有松动,应及时固定好后,加以强力大面积贴膜纸使传感器表面的辐射系数与被测构件表面的辐射系数基木相同。

(3)热流计及安装,热流计直接安装在被测围护结构的内表面上,热流计与被测物体的粘结由传感器与被测表面接触的差别可引起误差,所以必须认真的安装热流计。一般可采用涂抹黄油的方法,黄油须抹的薄而均匀,再采用强力胶带将其固定。

(4)注意阳光及环境辐射、热流计表面空气波动的影响。热流计不得受阳光直射,围护结构被测区域的外表面宜避免雨雪侵袭和阳光直射。对此可采用在被测构件表面贴膜(笔者现场采用的是银色反光膜)以此来消除阳光及环境辐射对检测数据的影响。

(5)热阻测试及时间控制,测试在系统正常运行后进行,测试过程中应开启不间断电源(UPS )以防止停电而导致的数据丢失。自然通风状态检测,持续检测时间不应少于2d,其中晴好大气不少于1d,采暖(空调)均匀升(降)温过程不少于1d,恒温过程不少于5d,按时记录各点温度、热流数据。

现场建筑门窗动风压性能检测中主要注意以下几点:(1)到达现场后要确定待测窗的规格、用卷尺从室内测量取洞口尺寸、记录最大玻璃尺寸、开启缝隙总长度、总面积、量取室外侧窗洞口高度、必要时用相机从室内记录正面窗型。(2)根据窗的洞口尺寸选择面板组合,其中300 mm宽的带进风口和位移接线端子的面板必须选用、而且要求第一个安装。(3)检查位移计接线是否正确,确认所有面板均安装牢固可靠、确认面板测压孔通畅,清扫面板四周墙而用强力胶带将其全部缝隙密封。

4、建筑节能工程现场热工性能检测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对策

在现场热工性能检测中看现场是一项很重要的环节,在《民用建筑节能工程现场热工性能检测标准》中明确指出木项现场热工性能检测是随机抽样的,现场房屋质量开发商心里最清楚,很多开发商都是自定检测房间,这是不合理的。有的时候开发商会出很多难题给检测方,从而导致无法完成整套的检测过程,比如在现场我方是必须抽检一组(三模)窗气密性检测,可在现场没有可供检测窗户,更不用说电的问题了。因为开发商的不配合导致电时有时无,同时也影响了检测中重要数据的采集,也反映了现场热工性能检测在完工后何时才能进行检测(围护结构材料的含水率对于热阻有较大的影响,工程完工后时间越长可能含水率相对较小热阻值较大,相反,工程完工后时间越短可能含水率相对较大则热阻值较小)。在工程完工后多长时间进行检测,建议标准还是要做出个明确的规定。同时刚完工的房屋是很少带门的,为了试验房间的加温,笔者使用防火实心软布,此软布在现场时需安装两层,以便达到更好的加温效果。

热工性能外墙布点是最危险的工作,因为必须要做顶层、楼层高度又不一样,所以最好请用专业的蜘蛛人来布点,外墙的布点需和内墙基木相同。现场热工性能检测过程中需做顶层和标准层,正常随机配来的热流计和温度线都是长度不够的,所以在现场应根据楼层高低而重新接线,在接线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接头是否连接完好和线头的正反要分清。布点的同时要记好所在构件的部位以便于出现问题可以直接找到,热流计和温度线都是比较“娇贵”的,所以在布点和放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线的摆放,尽量平行构件铺开,再用强力胶固定。此套仪器为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工作所以现场值班是在所难免的,值班人员应注意温度的变化如遇问题应及时处理,笔者曾经在实验中就遇到加温室油汀烧糊的现象,原因在于值班人员未能做到楼层之间的检查。

我们认为常见外保温工程质量问题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粘接EPS保温板材容易出现移位、空鼓和脱落,浆体保温层存在空鼓和脱落,是这两类体系极容易出现的问题。保护层出现空鼓和开裂,在施工后很快发生,或经冬夏气温循环变化后发生。保护层表面出现裂纹或有外饰而砖出现脱落现象,从而影响外保温工程表观质量长期稳定性。外保温工程局部发霉、结露甚至成霜,这种现象在严寒和寒冷地区最易发生,高湿度地区也较多;墙体传热系数达不到节能标准目前较为普遍。

5、结语

建筑节能对于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供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保护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做好各方面性能检测可以确保建筑节能的质量和建筑节能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杨善勤.建筑节能[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建筑工程开发流程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基坑;开挖;降水;施工;问题;措施

深基坑工程的成功与否,不仅与设计计算有关,而且与施工方案正确与否、是否严格按设计计算所采用的施工工况进行施工及施工质量的好坏等密不可分。深基坑工程施工,是否严格遵照设计要求进行是很关键的问题。回顾过去基坑工程施工中发生的事故,除设计错误或考虑不周者外,绝大多数皆与此有关。为此,深基坑工程施工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有关的施工规范、规程进行施工。

在基坑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坑内干作业,应该考虑降水和排水方案。排水方案设计所需考虑的问题主要有气象条件、地质条件、场地条件、坡面保护、电渗、电源等。

(1)气象条件由于基坑降水大都在土中进行,因此对基坑内的暴雨水应该特别注意,必须了解当地的降雨量,例如上海的暴雨量大致为120~150mm/d,而广州地区的暴雨量最大可达300mm/d。

(2)地质条件必须根据当地的地质条件和施工经验确定抽水量。

(3)场地条件现场是否有堆土;来往车辆的载重量以及运输的频繁程度邻近是否有民宅或其他建筑物;附近道路下的基础设施;井点抽水的排水通道。

(4)坡面保护井点抽水必须保证真空,除本身总管、连接管等保持密封外,还应注意随着开挖的进行而使坡面暴露而漏气,此时应使用塑料薄膜或钢丝水泥以保护坡面,对小型工程也可用纯粘土浆筑面的措施。

(5)电渗在粘性土中开挖时应考虑采用电渗以使水位下降。

(6)电源必须要保证有二路电源,以免因为断电使得井点停止运转而造成塌坡,特别是重要工程尤其要采取措施。

1 基坑开挖与降水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

在深基坑施工中,由于降水常常导致邻近建筑物基础下的土粒流失甚至掏空,导致建筑物开裂,甚至影响到其安全。在粉土地区建造高层建筑,用钢板桩和井点开挖基坑,除了在降水期间会有沉降外,在拔出钢板桩时也会影响邻近建筑物的沉降,引起开裂。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紧张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高层建筑的发展迅速。相应地,基坑工程向大深度、大面积方向发展,而且,经常在密集的建筑群中施工,场地狭窄,临近常有必须保护的永久性建筑和市政公用设施。因此,在基坑施工过程中,预测和控制基坑周围建筑物的变形是一项具有重要实际意义的研究课题。

在基坑开挖降水施工中,为了防止邻近建筑物受到影响,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1.1 减缓降水速度,防止土粒被水带出

上海某沟渠工程,开挖深度仅仅4.5m,两旁为3层砖混结构,相距12~14m,双排井点总管距离建筑物山墙2m,考虑到本工程不能采用基槽支撑或打板桩,因此采用减缓降水速度,均匀出水的办法进行降水施工,取得了较好效果。具体措施为:

1.1.1 利用该地区降水曲线较平缓的特点,在设计中有意将井点加长,降水速度减缓,使得邻近建筑物均匀沉降。

1.1.2 根据土粒改换滤网,防止在抽水过程中将砂粒带出。

1.1.3 提高施工质量,确保砂滤层的厚度,填砂应保证在滤网外均匀分布,直径不得小于20cm。

1.1.4 在运转过程中,为了保证减缓抽水速度将离心泵调小,使得水流不问断的缓慢流出。

1.2 采用回灌井

由于地下水位的降低,使得建筑物水位下降若其下是软弱土层,则将因水位降低而减少地下水浮力,从而使软弱土层压缩沉降。因此使用回灌的办法使地下水位保持不变,以求邻近建筑物的沉降达到最小程度。在施工中最常用的办法是采用回灌沟。但是若土层中存在粘质粉土层时,则用回灌沟就不适宜,工程上常常采用问灌井来解决。

回灌井是一个较长的穿孔井管,和井点滤管一样,井外应有适当的滤料,井口用黏土封口。这种办法避免了回灌沟的水位形成增加的荷载作用于软弱的粘质粉土,从而有效控制了地下水位。

2 流砂现象及应对措施

水工建筑物的施工一般都需要进行基础开挖,深浅基坑的划分线在我国没有统一的标准,而国外有人建议把深度超过6m的基坑定为深基坑,小于6m的则为浅基坑。浅基坑(包括浅基坑的基坑开挖)的岩土工程问题一般较少且不严重,深基坑的岩土工程问题一般较为复杂且有的较为严重,因此,对深基坑施工中流砂现象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1 施工中所遇到的流砂现象

2.1.1 轻微流砂现象板桩缝隙不够紧密,有一部分细砂随着地下水一起穿过缝隙而流入基坑。

2.1.2 一般流砂现象在基坑底部靠近板桩的地方,出现冒砂现象,冒出的水夹带砂粒缓慢流动。

2.1.3 严重流砂现象流砂冒出速度极快,基坑底部成为流动状态。若进行沉井施工时发生流砂现象就会导致沉井自动下沉,无法用人力控制。

在黏土和粉质黏土中,由于不会发生渗流或者渗透量很小,一般不会发生流砂现象;在砾石中,由于高透水性,也不易发生渗流现象。工程上流砂现象一般发生在具有相当高的渗透性的粉细砂中,这种细颗粒的砂由于受渗流压力的影响而形成降落曲线,迫使水流向基槽流动。

2.2 克服流砂现象的措施

在基坑开挖时,对于由地下水渗流而发生的流砂现象,一般有两种方法进行解决:一种是采用长板桩、冻结法,地下连续墙来防止地下水渗流的进入;另一种方法是在基坑外将地下水位下降井将地下水排出。

在上海地区,根据钻孔资料和土工试验的分析,初步确定了产生流砂现象的诸多

2.2.1 基坑开挖时的地下水动水压力差值,随着开挖的加深,压力差值也越大,则更易发生流砂现象;

2.2.2 若基坑位置土体的粘粒小于10%,粉、砂粒含量大于75%;

2.2.3 土的不均匀系数小于5;

2.2.4 土的含水量大于30%;

2.2.5 土的孔隙率大于43%;

2.2.6 当粘性土中有砂夹层时,粉质砂土的厚度大于25。

水工建筑物的基础施工时,经常会遇到流砂现象。分析不同情况引发的流砂现象的成因及治理措施,对保证施工安全、降低工程造价大有帮助。

参考文献:

[1]宁仁岐.建筑施工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建筑工程开发流程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营改增 建筑施工行业 税负

2016年3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以下简称36号文)明确,从2016年5月1日起,将建筑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提供建筑服务的单位和个人由缴纳营业税改为缴纳增值税,并区分简易计税方法和一般计税方法,分别适用3%和11%的差异化税率。一般纳税人以清包工方式提供的建筑服务,或为甲供工程提供的建筑服务,或为建筑工程老项目提供的建筑服务,可以选择适用简易计税方法计税。“营改增”政策会对建筑施工行业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及建议。

一、“营改增”后建筑施工行业税负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选取截至2015年12月31日沪深上市公司总资产规模最大的五家建筑施工企业为样本(剔除未公布成本费用明细的企业),以其2015年年报为数据来源,假定材料中90%为适用17%增值税税率的材料,剩余10%为适用3%增值税税率的材料,分别按照成本费用可抵扣比例(即可取得满足抵扣条件的专用发票比例)为90%、95%,对“营改增”前后建筑施工企业的税负率进行测算,结果见下页表1。如表1所示,建筑施工企业“营改增”后的税负高于“营改增”前。增值税税负率直接受可抵扣进项税额的影响。而可抵扣进项税额又取决于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结构和抵扣率的高低。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为了减轻建筑施工企业的税收负担,已于2016年2月出台了《关于做好建筑业“营改增”建设工程计价依据调整准备工作的通知》(建办标[2016]4号),明确“营改增”后工程造价可按以下公式计算:工程造价=税前工程造价×(1+11%)。其中,11%为建筑业增值税税率,税前工程造价为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具使用费、企业管理费、利润和规费之和,各费用项目均以不包含增值税可抵扣进项税额的价格计算,以通过价税分离调整还原建筑工程的造价。如根据该公式调整建设工程计价,按一般计税方式,可抵扣进项税额的成本费用必须要达到税前工程造价的72.7%才能保持与营业税的税负持平。经测算,2015年前五大上市建筑施工企业发生的工资薪酬、折旧和摊销、利息等不可抵扣成本费用占营业总成本比重接近10%,见下页表2。

由于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结构的特殊性,且目前的市场尚不规范,导致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率偏低,增大了建筑施工企业的税负水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体人工成本较高。建筑施工企业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人工成本占比较高,约占工程造价的10%―20%。尤其在目前工人工资标准不断提高、社会保险保障日益完善的大环境下,人工成本更是水涨船高、逐年攀升。由于人工成本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因此缩小了建筑施工企业进项税抵扣的范围。此外,在人工成本中,除了企业正式员工外还包括劳务人员的工资。如果企业与劳务派遣单位签订劳务合同,劳务派遣单位选择差额纳税,则该部分人工成本也不能抵扣进项税额。

(二)贷款利息和试点前存量资产的进项税额不可抵扣。近年来,由于建筑业不景气和市场竞争激烈等原因,建设方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带资垫资的情况时有发生,PPP模式下更是要求建造方带资建设,且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存在大量名目繁多的保证金、押金等。为了满足资金流的需求,建筑施工企业一般需贷款融资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但由于贷款利息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造成企业税负增加。此外,在“营改增”之前建筑施工企业购买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不属于增值税抵扣范围,其相应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折旧和摊销也不得抵扣,也将大幅度增加建筑施工企业的税负。

(三)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难度较大。例如,建筑施工企业大规模使用的混凝土、砂石等材料主要是由工程项目所在地的小规模纳税人或个体户垄断经营,而这些供应商一般不能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只能提供低税率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这就造成建筑施工企业支付成本中相应的进项税额无法抵扣,税负增加。

(四)无法及时取得进项税发票。鉴于建筑工程结算的特殊性,在工程开工前建设方一般先支付一定比例的备料款,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开出发票作为收取工程款的依据。但由于建筑施工企业暂时无法取得进项税发票,从而造成提前缴纳部分税款。工程完工后,建设方并非立即支付工程款给建筑施工企业,往往滞后一段时间。而税务机关对建筑施工企业收入的确认,一般是按合同约定或工程进度来确认。这就使得建筑施工企业不仅需要垫付工程项目建设资金,还要垫付未收回工程款项部分的税金。且由于未收回工程款,建筑施工企业也延迟对分包商、材料商的付款,导致无法及时足额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抵扣,加剧企业现金流紧张。

二、“营改增”对建筑施工行业现行业务模式的影响分析

(一)“营改增”对现有工程承包模式产生冲击。目前,建筑施工行业较多采用的经营管理模式是挂靠方式,资质企业进行挂靠管理,施工方实际经营管理。资质企业提供资质挂靠、收取管理费,基本不参与项目的具w管理和日常经营。因此资质企业一般难以了解项目的实际情况,导致企业面临严重的风险。一是进项税发票不足的风险。工程项目的材料、劳务、机械等费用的发票由施工方开具,无法确保取得足够的发票。二是虚开增值税发票的风险。在实际操作中,施工方一般通过私立名目购买发票冲抵资质企业的账务取回项目收益。资质企业难以管控施工方虚开增值税发票的违法行为。三是进项和销项不匹配的风险。资质企业难以实现销售发票开具和进项发票取得的时间匹配,不能及时抵扣进项税额,加剧企业现金流紧张。

(二)“营改增”对异地经营模式产生冲击。在实际操作中,建筑施工行业异地项目多数通过设立独立核算的子分公司进行经营,子分公司以总公司的名义承揽投标工程,工程收入和工程成本都在分公司独立核算。“营改增”后,建筑施工企业的异地经营项目不能在建筑服务发生地开票缴税,而应在机构所在地开票,并在建筑服务发生地预缴增值税,然后在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进行纳税申报。这就使得异地的子分公司必须以总公司的名义签订合同和开具发票,由总公司抵扣所有的进项税额,否则无法保证增值税主体一致,实现“货物、劳务及服务流”“资金流”“发票流”三流合一。子分公司的业务核算将受到影响,难以实现独立核算。

三、建筑施工行业应对“营改增”的对策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知,由于增值税有价外税、以票控税等特点,其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影响涉及到业务承接、工程管理、成本控制等多个方面,因此,建筑施工行业必须树立增值税专用发票取得和抵扣的观念,从多个角度积极应对“营改增”带来的挑战。

(一)调整原有的经营模式。建筑施工企业应逐步将挂靠经营转变为自主经营,培养配备相关的项目管理人员、施工人员,建立自己的施工队伍,异地经营则可采用总公司直管项目部的模式。自主化经营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合法有效地取得发票,及时足额抵扣进项税额,提高抵扣率,降低税负。建筑施工企业应梳理现有的业务,明确涉及增值税的业务,包括上下游和日常经营等。上游环节,应对现有供应商进行分析,尽量选择一般纳税人作为合作方,确保交易方提供真实、准确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如果供应商是小规模纳税人,则应要求小规模纳税人在价格上给予足够的优惠,以避免因不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造成的经济损失。建议建筑施工企业将常用的“甲供材”方式改为签订建设方、建筑施工企业和供应商三方协议,供应商给建筑施工企业提供可抵扣的进项税发票,总包方开具同样金额发票给建设方,作为工程款的一部分,从而大大降低企业税负。下游环节,建筑施工企业可与建设方协商,对于2016年5月1日以前的工程选择按照简易计税办法开票计税。虽然征收率为3%,与营业税一致,但是由于增值税是价外税,按不含税销售额和3%的征收率计税,实际税负仅为2.91%,选择简易计税办法可达到减税效应。

(二)加强发票管理。增值税的计税特点决定了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比营业税发票更为复杂和严格,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的不规范会直接带来税务稽查的风险,虚开、伪造增值税专用发票还会面临刑事责任,因此加强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至关重要,从取得、开具、保管、申报等各个环节加强监控。首先,企业可通过实行统一的合同签订、采购制度和收付结算制度,确保“货物、劳务及服务流”“资金流”“发票流”三流一致,防止虚假采购行为的发生,从而规避虚开增值税发票的风险。其次,企业需设定付款报销的时限,以保证增值税进项税发票在发票开具180天内抵扣认证。

(三)合理安排固定资产的投资期间。“营改增”后,企业购入的固定资a、设备等已纳增值税可凭票抵扣。建筑施工企业购买机器设备,不仅可以节省作业人员的人工成本,为企业扩大运营规模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机械作业水平的提高能够减少施工重大事故的发生,促进安全生产,保证作业人员生命安全。但由于投资固定资产的开支会较大程度地影响企业税负,企业应合理安排固定资产的投资期间,以避免税负大幅波动,例如在资本开支较高的阶段,增值税进项税抵扣额度大大增加导致企业税负过低,而大规模投资期结束后,企业税负过重。企业应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考虑不同区域、不同主体、不同时间的投资,以实现税负和利润的最优化。

(四)加强与决策部门沟通,推动“营改增”顺利进行。由于“营改增”在总体达到减税效应的同时,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税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为了减轻“营改增”对建筑施工行业带来的冲击,政府会相应制定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建筑施工企业应时刻关注税收政策动向,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对于业务活动中涉及到的问题,应积极与财政部门、税务部门沟通,争取国家相关财政扶持,以便在此次税收改革中获得有利的竞争地位。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S].财税[2016]36号,2016.

[2]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跨县(市、区)提供建筑服务增值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的公告[S].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6]17号,2016.

[3]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明确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有关劳务派遣服务、收费公路通行费抵扣等政策的通知[S].财税[2016]47号,2016.

[4]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建筑业营改增建设工程计价依据调整准备工作的通知[S].建办标[2016]4号,2016.

[5]巩建信,王传彬.建筑业“营改增”问题及对策分析探讨[J].商业会计,2016,(11).

[6]万建国,韩菁,王懿.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建筑业的影响及应对[J].财会月刊,2015,(21).

[7]闫霞.浅谈“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影响及对策[J].山东社会科学,2015,(S2).

[8]杨丽峰,杨亦民.“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税负影响的实证分析[J].商业会计,2014,(6).

[9]胡锋,梁俊.“营改增”对建筑行业的积极影响[J].财会月刊,2013,(1).

建筑工程开发流程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电气安全对策

1 工程电气安全常见问题

工程设计与施工中的电气安全事故往往成因复杂,但多与设备、材料质量不合格,人员操作不规范等因素有关。常见的电气安全问题包括以下几种:

1.1 触电危险

工程电气安全事故频发与触电危害有着紧密的联系,触电危害是由于一些设计、施工人员在电气设计、安装过程中因忽视技术流程和安全准则而采取一些不当的措施而造成的。通常表现为设备过热、线路受损、绝缘破坏等,对工程现场施工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且对工程施工的有序开展形成不利的影响。

1.2 静电危害

一些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中缺乏对接地装置的妥善安排,以及对相关设备的检修和维护,加之现场工作人员在静电防护施工过程中采取不符合技术规范的操作行为,而造成静电危害,对设备和人员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1.3 雷电危害

一些建筑工程由于在防雷电系统设计以及防雷装置施工中存在一定的缺陷,而导致建筑物在雷电环境下存在安全隐患。

1.4 电气火灾危险

电气火灾指的是工程设计与施工过程中由于不符合技术规范的施工而使电气系统线路出现过载、短路等故障,引起线路或其他装置发热,从而有可能引起火灾甚至爆炸等安全事故。

1.5 电磁危害

电磁危害指的是一些高频电气设备由于缺乏必要的屏蔽措施或参数不合理而对现场工作人员形成较为强烈的电磁照射,严重危害其身体健康。

2 工程设计与施工中提升电气安全性的措施

为了确保建筑工程电气系统安全性,应在设计与施工中采取全面的保护措施,具体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2.1 绝缘保护

确保电气设备、线路绝缘部分完好、有效是保障工程电气系统安全和避免电气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基础,对此,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中应参照GB50303-2001《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的相关标准选用符合绝缘要求的材料、设备,并结合相应要求和标准对建筑工程现场电气材料、设备、半成品等进行严格的绝缘检验。例如内部用导线绝缘层的厚度不得低于5MΩ;成套灯具的绝缘电阻必须大于2MΩ;开关和插座的绝缘电阻值不得5MΩ;电气施工所采用的各种管线、设备、材料均需具备安全认证标志,且各种材料部件的绝缘层厚度必须符合上述要求。必要时可将材料送实验室进行详细检验,施工中注意不损坏绝缘层,若发现线路、设备绝缘层受损不得用于施工。

2.2 漏电保护

目前我国漏电保护装置以30毫安/秒作为设计标准,经大量实践经验证明,这一设计标准下的漏电保护装置能够很好地满足触电保护要求,可行性和可靠性较高。此外,建筑工程漏电保护应采用分支线保护和末端保护相结合的保护方式,且应以末端保护为主要保护方式,以有效缩小当触电事故发生时的停电范围,从而便于故障排查检修,迅速恢复正常运行。漏电保护的设计与施工应注意以下几点:1)漏电保护装置必须安全、可靠、适用,符合《漏电电流动作保护器》中的相关技术要求,并具备安全认证标志;2)漏电保护装置在投入使用前必须经专业实验室严格检验,试验合格并提供完善的资料文件;3)建筑工程电气施工中所选用的漏电保护装置必须能够满足分级保护的级间协调原则,且符合漏电保护方式对其额定漏电动作电流等技术参数提出的要求。

2.3 等电位保护

等电位连接包括局部等电位连接和总等电位连接两种。《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对等电位连接的设计与施工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包括:接地支线与接零支线不得串联,必须单独与零线或干线相连,干线导线应可靠连接后连接到分户箱内接地汇流排,汇流排与总等电位箱直接相连。目前国际通用的做法是用黄绿相间线接地,且总等电位同时也作为重复接地点。而局部等电位的连接应注意以下两点:1)现浇板内的受力筋应与等电位系统进行可靠的焊接;2)对于卫生间等特殊的场所,其电气设备既要接地保护,又要进行等电位接地,以更好的确保潮湿环境下的电气安全性。

2.4 接地保护

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中的电气接地保护包括以下几种:1)工作接地。在施工过程中,为了保障电气设备在正常情况和故障发生时均能正常工作而采取的接地措施,如变压器中性点直接接地等;2)保护接地。将在故障发生时可能出现危险的对地电压金属部件与大地连接起来,以更好得防止触电事故;3)重复接地。

对于中性点直接接地的电气系统,除了要对电源中性点进行工作接地外,还应在零线的其他部位进行重复接地。例如电缆引入建筑物处,应对零线进行重复就诶地,否则若零线绝受损很容易引发触电事故;4)防雷接地。为了避免雷电危害而采取的接地措施为防雷接地。做好防雷接电对于使建筑物免受雷电危害有着重要的意义。《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对于防雷接电相关设计与施工工作做出了具体的说明,要求接地体以及引下线施工完成后应进行测试;人工接地必须确保引下线垂直,引下线的金属保护管必须与引下线进行电气流通;人工接地装置接地处的间距应大于5m等等。

2.5 短路和过载保护

当线路发生短路时,电流会增大到正常运行状态下的几倍甚至数十倍,对此,我们通常采用熔断器来保护线路和设备的安全。因而在建筑电气设计与施工中应尤其注意熔断器的选用及其质量的控制,首先,设计过程中应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计算出电气系统可能出现的最大故障电流,并依据最大故障电流选择配置相当的熔断器。施工时,应对熔断器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尤其是检查其而定电压和电流是否符合施工标准。

过载保护一般通过自动开关实现,根据不同工程的实际需要,可向自动开关配备失压脱扣器、分励脱扣器、过电流脱扣器等,此外,为了使自动开关发挥过载保护作用,应确保自动开关的而定电流与负载电流相匹配,且小于导线载流量。

3 总结

综上所述,提升建筑工程电气系统的安全性对于建筑工程施工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对于保障用户的正常生活和生产秩序均有着重要的意义,因而在工程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应强化对电气安全问题的重视,从设计、施工、验收、交接等各个环节强化控制,并采取全面而完善的措施来提升电气系统的科学性和安全性,进而有效避免电气安全事故的发生,提升建筑工程的安全性能和服务性能。

参考文献:

[1] 沈有志.建筑工程中电气安全的技术措施[J].中国科技博览.2011(37):222

[2] 孙建军.浅析建筑工程中电气安全技术的控制措施[J].机电信息.2011(27):47-49

[3] 郑伟.关于建筑电气安全性措施的分析和探讨[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2(9):35-37

建筑工程开发流程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民用建筑;电气安装;火灾隐患;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2-01-01

建筑电气安装是建筑施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不仅是因为它能够满足居住者的居住需求,使建筑物的基本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还在于它有可能会在施工或使用过程中威胁到居住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引起火灾火患,给人们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在建筑施工中,一定要采取措施全面做好建筑电气的施工控制,尽量减少,甚至完全避免电气火灾的发生。下面就民用建筑电气安装中可能存在的火灾隐患进行分析。

一、电气线路开关安装中的火灾隐患

单就电气线路开关来说,在电气线路以及电气设备的运行过程中,如果电气线路开关出现安装质量问题,那么就极有可能引发电路火灾,甚至扩大电路火灾的规模。这是因为在电路运行中,电气线路开关的主要作用就是控制电路电流的输送状态,开关闭合,电流正常输送;开关断开,电流停止输送。当电路电流正常输送,各大系统正常工作的过程中,如果突然发生火灾,最佳的处理方式是在第一时间内断开电气线路开关,杜绝火灾的源头。由此看来,电气线路开关在火灾火情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就是控制,乃至消除电气线路上的火灾隐患。

电气线路开关安装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有:安装时如果选择低压开关,那么低压开关的额定电流就一定要控制在民用建筑所能承受的线路电流之上,以免线路电流在运行时遭致阻碍。另外,如果低压开关的额定电流超过了开关本身所承受的负荷电流,那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避免电气线路发生故障,就一定要采取措施,让电路在一段时间内保持闭合状态。

分析建筑电气施工中因电气线路安装问题而造成的火灾隐患,发现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安装在民用建筑中的电气系统大多在设计时欠缺考虑,安装时没有做好严格的质量管理,再加上系统的负荷电流比较小,所以当电气线路开关的导线发生松动,或者开关与电路的接触面不够时,就有可能会埋下火灾隐患;二是线路开关器本身的质量问题,开关质量不达标,导致其接入电路后功能无效,进而引发火灾。

二、电气管线安装中的火灾隐患

电气管线是电气安装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同时也是最容易出现故障的一个工作环节。民用建筑电气管线安装工艺中,很容易出现安装人员选错管线,或者配管不当而引发电气火灾。常见的如,施工人员在安装硬塑管时,直接将普通的硬塑管材料敷设到了建筑吊顶上,这一行为可能会引发线路火灾,为建筑电气安装工程埋下质量隐患。一般来说,施工人员在安装建筑电气管线时都要注意以下几点:

(1)民用建筑可燃性吊顶在安装与敷设电气管线时必须选择正确的管线材料,以免因配管选用不当而造成火灾;

(2)建筑可燃性吊顶配管时,一定要做好配管和接线箱之间的管线连接,以免管壁发生脱落,致使导线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引发火灾;

(3)敷设管线时,如果没有特殊要求,施工人员一般不可随意改变管线规格,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管线敷设要求来进行配管、接线,以免配管施工不当而给工程留下隐患,引发火灾。

三、照明设备安装中的火灾隐患

民用建筑电气安装中,照明设备安装是必需工艺,同时也是引法火灾隐患的关键环节。在安装照明器具时,首先要确保照明器本身质量是合格的,应尽量选择发光效率高,但表面温度低的照明设备;其次,要对照明器进行防火隔热处理之后再加以安装。需要注意的是,在照明设备的安装过程中,如果施工人员没有按照相关要求及标准来进行合理的安装,那么就有可能会存在火灾隐患。

四、按地不良存在的火灾隐患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因为人们对线路接地不加以重视,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形成火灾隐患,导致事故的发生。在低压电路中,目前常用的按零系统一统,其中性线兼作保护接地线统称线,通常用钢管代替在正常工作时流过不平衡电流,各点对地电位也不同,有时高达几十伏,从而与线相连接的用电设备金属外壳也随之带电,电位高时不仅危及人身安全,若发生与连接大地的建筑物钢筋,水管或动力管道偶然碰撞,则可能产生火花形成电弧而引燃。在施工中应全面采用零线和保护地线分开的一系统三相五线制因为这个系统,线虽然带不平衡电流,但它对地及对电气设备外壳是绝缘的,而保护地线线则是不带电流的,比较安全。

五、二次装修存在的电气火灾隐患

在普通的居民建筑当中,由于人们对于建筑物的要求越来越高,想要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一般都会将房屋建筑进行第二次的改造,而在进行改造过程中,它的装修特点以及豪华程度都会高于第一次,并且在其中往往会运用到大量的可燃性材料,并且采用的电气设备也比第一次多很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导致了建筑物本身的负荷量不能够满足建筑所需,再加上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电气安装工程的施工不当,没有预测到后面由于第二次装修带来的负荷量增大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往往会存在电气火灾隐患。同时,在进行第二次装修过程中,由于装饰公司的工作人们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不根据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施工,敷设管道等各种工作执行得不够合理,这也同样会存在火灾隐患,以致于发生火灾。

六、设置漏电火灾报替系统的原由

建筑物电源进线处安装具备剩余漏电保护功能的断路器或者进线断路器与独立的剩余漏电保护开关配合使用是有效防止电气短路火灾的措施。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今天,由于人们对安全规范用电常识的深人,使得由电气故障引发的人身伤害事故逐年递减,但是每年由电气事故引发的火灾数量却在增加,这与我国火灾数目呈逐年递减的趋势形成了鲜明对比。80年代,在RCD作为防范电气火灾的一种措施推广时,我国很多省市,包括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都没有足够地重视,一些建设单位和设计人员甚至认为装设RCD保护是可有可无或者是没必要的。而一些赞成使用RCD的设计人员也由于种种原因只设计了两级,这样就使建筑物内存在未被线路防火保护的空白区,因此线路防火就存在一定的隐患,这与我国现今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和谐社会格格不人。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用建筑电气安装是一项复杂的工程,由于实际安装时所涉及到的内容很多,操作不当便极有可能发生火灾隐患,所以安装时一定要注意质量和安全,争取做好每一项目的施工控制,保证每一构件或设备的安装质量,全方位做好火灾防范,保证民用建筑本身的使用安全。

参考文献

[1] 周学宁. 民用建筑内部装修工程火灾隐患分析及对策[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8(12)

建筑工程开发流程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税收管理  偷税漏税  建筑业  项目管理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投资环境的逐步优化,建筑业发展如火如荼,建筑业已经成为地方税收的骨干税源。但由于建筑业具有项目建设周期长、环节多、施工企业组织形式复杂,工程作业流动分散等行业特点,向税收管理提出严峻的挑战。如何强化对建筑行业的税收征管,是摆在税务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建筑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税源控管范围狭窄,部分工程项目控管缺位,税源大量流失

传统的建筑业税收管理模式下,只注重对建筑企业的管理,忽视了对建设项目的精细化管理,税务机关仅能从纳税申报表和财务报表获取征管信息,在整体上掌握其收入、成本、费用、税金、资金流动等财务指标,而对具体施工项目的纳税状况难以准确掌握,造成大量工程项目税收管理缺位。同时,施工单位即便是对建设项目进行了纳税申报,但也往往只就其人工费收入纳税,故意隐瞒甲方供料和提前完工及优质工程奖励资金等应税项目。例如,税务机关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某建筑企业年度先后承建了处商品房开发工程和某开发园区的排污沟渠施工工程,该公司只对商品房的土建收入进行了纳税申报,对其他较为隐蔽的收入则未进行申报纳税。

(二)税源控管深度不够,管理手段粗放,税收偷漏问题严重

由于目前地税机关征管专业化水平不高,征管流程设置尚待规范,各征收单位普遍采取“以票管税”手段,仅停留在对建筑业专用发票实行代开监管上。施工单位经常发生零申报、申报不实甚至不申报等现象,税务机关即便大致掌握施工单位的总体经营情况,但对单个工程项目价格构成不能准确掌握,税款流失或滞后现象仍很严重。一些建设单位因资金困难等原因,往往选择用材料物资、车辆、房产所有权抵顶部分工程价款,对这部分抵顶工程价款的实物,建筑施工企业一般不计入收入和相应的账目,形成资金账外循环。某区地税局在建筑业税源普查中发现,该区上年度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亿元,建筑行业实际纳税 万元,漏征税款 多万元。

(三)欠缺部门配合机制,管理措施乏力,税收政策执行困难

在建筑施工的前期管理中,相关法律法规中没有规定税务机关的先期参与权利,致使主管税务机关无法及时掌握工程立项、招标、开工、资金投入、承包合约等相关情况,这就限制了税务机关职能作用的最大限度发挥。税务机关只有通过后期的问询、观察、检查等来了解工程的具体情况,因而不可避免地发生直到施工已完成,税务机关才着手进行调查的管理滞后问题,从而造成工作被动,税收严重流失现象的发生。

二、建筑业税收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组织形式复杂,挂靠和分、转包现象普遍存在

当前,建筑企业出借或变相出借施工资质,层层分包、转包工程项目现象普遍存在,建筑市场暗箱操作现象屡见不鲜。一部分不具备施工资质或施工资质等级较低的小型企业为承揽建筑工程,纷纷采取分包、转包、挂名等经营方式挂靠施工资质较高的企业或向其借用施工资质。施工企业向这些建筑队、挂靠队收取一定数额的管理费后,放任自流,税务机关难以将这些施工队纳入正常的税收管理。某建筑安装工程公司下设个工程处,该公司对其中个挂靠工程处实施松散管理,该公司只是在工程处以公司名义承揽工程时收取管理费,不能准确掌握各工程处的经营情况。税务机关在对该公司的挂靠工程处进行外调时发现,个挂靠工程处年度隐瞒收入 多万元,偷漏税款多万元。

(二)建筑业施工环节众多,管理链条漫长

在建设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有勘察设计、桩基、土建、水电暖气、内外部装修、装饰灯光、消防、楼梯等众多环节。单项工程跨年度作业现象较为普遍,项目存续期有的长达数年甚至更长时间。工程款项结算不及时,少申报和延期申报入库税款现象大量存在。

(三)部分环节经营方式隐蔽,作业流动性大

由于建筑施工项目分布零散,流动性强、施工地点较为隐蔽,经常进行野外作业,施工企业往往心存侥幸,对部分比较隐蔽的经营行为隐瞒不报。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施工企业注册地税务机关难以及时掌握施工企业经营动态,每

  

每出现税务机关疲于事后追讨但偷逃问题又屡屡发生的问题。某建筑企业承揽水利部门发包的河道疏浚工程项目,水利部门为减少工程费用,允许施工企业以河沙销售收入抵顶部分工程款,由于该工程属于野外作业,而且核算方式复杂,税务机关不能够提前介入,施工企业完全隐瞒了该工程收入。

(四)企业纳税意识淡薄,税法遵从度较低

目前建安企业的欠税绝大多数是由于垫资经营和工程款回笼迟缓造成流动资金不足,致使企业无力缴纳税款或不开具发票,逐渐形成欠税。由于对外来施工单位监控不力,使得其工程竣工后很快离开本地,而部分工程款到外地开具发票,导致欠税难以追缴,甚至形成死欠。

(五)建筑市场管理机制不健全,综合控税力度不强

由于税务部门与建设、审计、监察等部门缺乏必要的配合和协调,对工程建设的情况不能及时沟通,给税收管理带来诸多不便。一方面在竞招标过程中地税部门存在着空白点。建筑工程实行竟招标制度是建筑行业的一大特点,在竞招标过程中,建设、计委、公安消防等部门都参加且分别要对建筑企业进行资质审查,只有符合资质条件的企业才能参加竞招标。而地税部门不参加竞招标过程,不能从源头上掌握单项工程施工计划,而纳税申报表又未要求纳税人按单项工程进行申报,使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施工项目难以进行有效的源泉控管。另一方面,税务机关未与建设单位建立委托关系、对建设单位取得发票检查不力;未与审计部门建立有效的联系机制,不能及时掌握竣工工程最终造价,因而也无法确定最终应缴税金。

三、加强建筑业税收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只注重对建筑企业的管理忽视对建设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是导致建筑业税收管理问题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今后要坚持以建设项目为控税载体,以双向申报、双向管理为核心,以社会综合治税为抓手,依托信息化平台,努力构建建筑业税收管理新模式。

(一)项目登记,双向申报,严密税源监控机制

为有效解决建筑业税源失控的问题,根据福山区地税局的经验,应对建设项目实行税务登记备案,并由建设项目所在地征收分局进行属地管理。

.实行项目登记,规范管理流程。建筑项目登记管理应包括项目开工登记、项目变更登记、项目注销登记等内容。建设单位在办理开工许可手续之前,必须会同施工单位先到税务机关办理建筑业税收项目登记手续;建筑项目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发生重大变化,如出现停缓建等情况,建设单位与建筑施工企业应到地税部门办理项目变更登记手续;建筑项目竣工验收后,建设单位向主管地税机关办理项目注销登记手续,并结清税款,交回《委托税款证书》以及代扣税款凭证。

.双向申报,细化管理内容。建筑项目被纳入税收正常管理轨道后,建设单位和建筑企业要分别向项目所在地征收分局和机构所在地征收分局进行纳税申报。建设单位由汇总报税转向定期明细申报。分项目申报工程进度、付款情况以及工程材料供给和税款等情况。建立税款台账,并按月解报税款。对建筑企业除了按照法定要求办理有关纳税申报手续外,还要按工程进度向机构所在地征收分局报送《建筑业税收明细申报表》。通过按建筑项目细化纳税申报,不仅延伸了税源监控的链条,而且提高了纳税申报的准确性。

(二)各负其责,双向管理,建立有机协同的工作格局

在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实行双向申报的基础上,还要实施项目所在地和机构所在地对建筑业税收的双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