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藏族文化设计范文

藏族文化设计范文

藏族文化设计

藏族文化设计范文第1篇

1文化景观

1.1文化景观—一种新型的文化遗产类型

文化景观就是人与土地之间无法割舍的、在生存和精神上的联系,土地上文化和自然的要素都只是这种联系的证据,它表达了一种人、地关系的遗产。

1.2文化景观再生设计的方法

①保护或修复。对一些文化价值极高的建筑场景给以保护,对已经有损毁的场景,在保持原状的基础上进行修复。保护一定要是原址保护,修复要注重于景观风貌与景观风格的修复,力求还原历史的本源。②情境再生。即在可能和必要的条件下,通过建筑场景,人文活动的有效组织,建构起地方文化的再现和再生,在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找到其再现的地标、仪式、场景、人物和工具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创造一个适合的“文化空间”载体。③景观重塑。通过对历史环境的重新整治和塑造,再现其自然和人文景观。景观重塑一定要依据一定的历史背景,不能伪造。

2德钦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的藏族元素分析

2.1藏族传统图案的运用

藏族的传统图案有几何图案,其中以圆形、方形、三角形、“卍”、长城纹、寿字等为基本形。藏族植物纹主要是以藏族化的卷叶纹和花头纹为代表。动物纹在藏族纹饰题材中非常重要,大多是以具象形态出现。这些典型的藏族传统图案通过抽象、简化之后用于特色广场的地面铺装及景墙之上,作为藏文化空间的升华。

2.2藏传佛教文化元素的运用

①八宝吉祥。在藏族人生活中,藏传佛教文化元素图案以八宝吉祥最为常见,是由八种吉祥的图案组成。它们分别为:金鱼、胜利幢、宝伞、莲花、白海螺、宝瓶、吉祥网及金轮。八宝吉祥与佛法息息相关,它们代表着佛陀身体的不同部位。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将这些传统图案化繁为简,取舍之间进行创新。这些图案多用于地面铺装与景墙之上。通过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渲染了整个古城空间,让其藏文化更为浓郁。②白塔。白塔可谓是藏区的标志性符号之一。自从印度佛教开始在我国藏区传播,佛塔也就开始出现在雪域高原的大地上。据说白塔是根据尼泊尔带来的佛塔样式所建造,它的蓝本是古代印度比较原始的覆钵式佛塔形式。这种覆钵式塔被藏传佛教所惯用,被人们称为“喇嘛塔”。由于表面一般都涂抹着白灰,颜色洁白,又称“白塔”。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以情景再生的手法将白塔以雕塑式的景观小品形式置于卡瓦格博广场中,以一种静谧的形式向世人展示着藏传佛教的文化底蕴。

2.3历史人文景观的运用

①卡瓦格博神像。卡瓦格博神在藏民心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其塑像供奉在山下的寺庙中,他的形象是一个身骑白马、手持长剑的英武战将。每逢农历三月十五日,德钦县城及附近的藏民会在贡卡湖边燃烧柏枝及杜松子枝,让袅袅香烟招来巡游的卡瓦格博神。据说他会在燃烧尽的香灰里留下马蹄印,藏民就能依此预测一年的吉凶。在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以情景再生的手法将卡瓦格博神像还原于广场中,让游客了解这段历史,感受藏区浓郁的历史人文景观。同时让当地人民可以拜祭这位他们心目中的神。②藏民喜爱的体育活动。作为藏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射箭的历史几乎与藏文化的历史一样悠久。射箭的雏形是原始社会的狩猎。据史料记载,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时,就有与射箭的相关岩画。箭既是当时的生产工具,又是战争武器,到后来射箭逐渐发展成为强身健体,兼具娱乐性的体育活动。为了保留及弘扬藏区的这一特色体育活动于阿墩子古城中设计射箭广场,为喜爱这项运动的人们提供一处适合的场地。

3德钦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的藏族文化表达

3.1植物景观中的藏族文化

①景观植物寓意上的运用。藏族人民是热情好客的典范,而柳树的特性正好与其吻合。古人赠柳寓意情意绵绵,其次柳与留谐音,具有挽留之意。在阿墩子古城中水边遍植柳树,正是当地人热情好客的体现。②景观植物色彩上的运用。藏族人民最喜欢的五种颜色分别是白色、绿色、蓝色、红色和黄色。白色是纯洁神圣的象征,而白、绿、红、黄在佛教文化中还象征着“四方“和“四业”,蓝色则代表“空性”。德钦属于高寒地区,可选植物偏少,植物景观的营造也就尤为重要。其中绿色系植物以冷杉属植物及云杉属植物为主,如中甸冷杉、长苞冷杉及丽江云杉等,其它还有德钦杨及柳树。白、红、黄色系植物以高山杜鹃及菊科植物为主。而蓝色系植物则选用龙胆,少量种植。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植物种类虽不多,但却能形成丰富的植物景观色彩。

3.2特色广场中的藏族文化

①卡瓦格博广场。卡瓦格博广场是阿墩子古城中最核心的广场,以情景再生的手法进行设计。整个广场呈梯形,核心处放置铜质卡瓦格博神像,两边为转经筒及白塔,是藏族核心文化元素的体现。在这里游人及当地人可以祭拜和瞻仰卡瓦格博这位当地人民心目中的神,还可以转动转经筒为自己及家人祈福。在这里能够感受到藏区浓郁的历史人文景观。②康珠卓拉广场。“德钦”意为“太平盛世,歌舞升平”,所以在这片土地上载歌载舞是生活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康珠卓拉广场是一个以休闲娱乐为主的广场。广场以硬质铺装为主,辅以遮荫乔木的种植,铺装纹样采用藏族传统纹样的抽象化表达。在这里,市民们聚集起来跳民族舞,男女老少手舞足蹈,其乐融融。③射箭广场。射箭广场是专门为市民每年的射箭比赛而设计,作为藏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射箭的历史几乎与藏文化的历史一样久远。设计为两层空间,下层为射箭比赛空间,以现代材质为分隔。上层为观看空间,是架空走廊的形式,这样市民及游客既得到了不一样的观赏乐趣,又保证了安全。

4小结

藏族文化设计范文第2篇

(昆明理工大学,昆明 650093)

摘要: 文化景观的再生设计已经成为当今景观设计的主流,没有文化性的景观是空洞且经不起历史推敲的。而民族文化景观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地域文化景观中重要的部分。在景观设计中作为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地域性藏族文化景观至关重要。在云南德钦阿墩子古城广场设计中演绎了现代景观的文化再生设计。

关键词 : 藏族文化;景观设计;文化再生

中图分类号:TU98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3-0110-02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3Y591。

作者简介:苏晓梅(1984-),女,云南昆明人,工艺美术师,讲师,昆明理工大学设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景观设计。

0 引言

“藏族文化”是我国最具神秘感的民族文化之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鲜明的开放性和世界性。景观装饰元素作为民族文化的物化表现形式,呈现出异彩纷呈,形式多样的特点。从卡瓦格博到转经筒、白塔,再到吉祥八宝都是藏族文化的典型代表。深入挖掘藏族文化,并把这些文化元素运用到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创造出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

1 文化景观

1.1 文化景观——一种新型的文化遗产类型 文化景观就是人与土地之间无法割舍的、在生存和精神上的联系,土地上文化和自然的要素都只是这种联系的证据,它表达了一种人、地关系的遗产。[1]

1.2 文化景观再生设计的方法 ①保护或修复。对一些文化价值极高的建筑场景给以保护,对已经有损毁的场景,在保持原状的基础上进行修复。保护一定要是原址保护,修复要注重于景观风貌与景观风格的修复,力求还原历史的本源。②情境再生。即在可能和必要的条件下,通过建筑场景,人文活动的有效组织,建构起地方文化的再现和再生,在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找到其再现的地标、仪式、场景、人物和工具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创造一个适合的“文化空间”载体。③景观重塑。通过对历史环境的重新整治和塑造,再现其自然和人文景观。景观重塑一定要依据一定的历史背景,不能伪造。

2 德钦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的藏族元素分析

2.1 藏族传统图案的运用 藏族的传统图案有几何图案,其中以圆形、方形、三角形、“卍”、长城纹、寿字等为基本形。藏族植物纹主要是以藏族化的卷叶纹和花头纹为代表。动物纹在藏族纹饰题材中非常重要,大多是以具象形态出现。这些典型的藏族传统图案通过抽象、简化之后用于特色广场的地面铺装及景墙之上,作为藏文化空间的升华。

2.2 藏传佛教文化元素的运用 ①八宝吉祥。在藏族人生活中,藏传佛教文化元素图案以八宝吉祥最为常见,是由八种吉祥的图案组成。它们分别为:金鱼、胜利幢、宝伞、莲花、白海螺、宝瓶、吉祥网及金轮。八宝吉祥与佛法息息相关,它们代表着佛陀身体的不同部位。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将这些传统图案化繁为简,取舍之间进行创新。这些图案多用于地面铺装与景墙之上。通过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渲染了整个古城空间,让其藏文化更为浓郁。②白塔。白塔可谓是藏区的标志性符号之一。自从印度佛教开始在我国藏区传播,佛塔也就开始出现在雪域高原的大地上。据说白塔是根据尼泊尔带来的佛塔样式所建造,它的蓝本是古代印度比较原始的覆钵式佛塔形式。这种覆钵式塔被藏传佛教所惯用,被人们称为“喇嘛塔”。由于表面一般都涂抹着白灰,颜色洁白,又称“白塔”。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以情景再生的手法将白塔以雕塑式的景观小品形式置于卡瓦格博广场中,以一种静谧的形式向世人展示着藏传佛教的文化底蕴。

2.3 历史人文景观的运用 ①卡瓦格博神像。卡瓦格博神在藏民心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其塑像供奉在山下的寺庙中,他的形象是一个身骑白马、手持长剑的英武战将。每逢农历三月十五日,德钦县城及附近的藏民会在贡卡湖边燃烧柏枝及杜松子枝,让袅袅香烟招来巡游的卡瓦格博神。据说他会在燃烧尽的香灰里留下马蹄印,藏民就能依此预测一年的吉凶。在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以情景再生的手法将卡瓦格博神像还原于广场中,让游客了解这段历史,感受藏区浓郁的历史人文景观。同时让当地人民可以拜祭这位他们心目中的神。②藏民喜爱的体育活动。作为藏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射箭的历史几乎与藏文化的历史一样悠久。射箭的雏形是原始社会的狩猎。据史料记载,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时,西藏就有与射箭的相关岩画。箭既是当时的生产工具,又是战争武器,到后来射箭逐渐发展成为强身健体,兼具娱乐性的体育活动。为了保留及弘扬藏区的这一特色体育活动于阿墩子古城中设计射箭广场,为喜爱这项运动的人们提供一处适合的场地。

3 德钦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的藏族文化表达

3.1 植物景观中的藏族文化 ①景观植物寓意上的运用。藏族人民是热情好客的典范,而柳树的特性正好与其吻合。古人赠柳寓意情意绵绵,其次柳与留谐音,具有挽留之意。在阿墩子古城中水边遍植柳树,正是当地人热情好客的体现。②景观植物色彩上的运用。藏族人民最喜欢的五种颜色分别是白色、绿色、蓝色、红色和黄色。白色是纯洁神圣的象征,而白、绿、红、黄在佛教文化中还象征着“四方“和“四业”,蓝色则代表“空性”。德钦属于高寒地区,可选植物偏少,植物景观的营造也就尤为重要。其中绿色系植物以冷杉属植物及云杉属植物为主,如中甸冷杉、长苞冷杉及丽江云杉等,其它还有德钦杨及柳树。白、红、黄色系植物以高山杜鹃及菊科植物为主。而蓝色系植物则选用龙胆,少量种植。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植物种类虽不多,但却能形成丰富的植物景观色彩。

3.2 特色广场中的藏族文化 ①卡瓦格博广场。卡瓦格博广场是阿墩子古城中最核心的广场,以情景再生的手法进行设计。整个广场呈梯形,核心处放置铜质卡瓦格博神像,两边为转经筒及白塔,是藏族核心文化元素的体现。在这里游人及当地人可以祭拜和瞻仰卡瓦格博这位当地人民心目中的神,还可以转动转经筒为自己及家人祈福。在这里能够感受到藏区浓郁的历史人文景观。②康珠卓拉广场。“德钦”意为“太平盛世,歌舞升平”,所以在这片土地上载歌载舞是生活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康珠卓拉广场是一个以休闲娱乐为主的广场。广场以硬质铺装为主,辅以遮荫乔木的种植,铺装纹样采用藏族传统纹样的抽象化表达。在这里,市民们聚集起来跳民族舞,男女老少手舞足蹈,其乐融融。③射箭广场。射箭广场是专门为市民每年的射箭比赛而设计,作为藏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射箭的历史几乎与藏文化的历史一样久远。设计为两层空间,下层为射箭比赛空间,以现代材质为分隔。上层为观看空间,是架空走廊的形式,这样市民及游客既得到了不一样的观赏乐趣,又保证了安全。

4 小结

本次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挖掘了民族文化中的藏族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元素诠释了现代景观设计中民族文化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建成后阿墩子古城将重放异彩,把历史的厚重和民族的特色展现在世人面前。

参考文献:

[1]蔡晴.基于地域的文化景观保护[D].东南大学,2006.

藏族文化设计范文第3篇

研究背景

民族,代表的是一种文化,一种既是传统的又是世界的文化。民族文化在我们现代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现代社会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穿着或者佩戴具有民族元素的人,他们的佩饰或者穿着,已经融入进现代社会,这些服饰简单而有内涵,能很好的体现出穿戴者的个性。民族的文化就是世界的文化,在这个充满创新与进步的时代,抓住有特色的东西,加以探索改造,才能更吸引人的目光。

藏族,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民族。具有自己独有的特色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藏族服饰很有特点,不同于其他任何民族,藏族服饰是在经历了漫长岁月,时代变迁之后,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的一种服饰文化。

藏族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越来越多被运用,为设计师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灵感。藏族服饰的深层文化内涵,这个少数民族最本质的文化风貌、民族特色对于今天的服饰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藏族服饰

藏族服饰所展现的是雄厚的阳刚之美和一种淳朴的自然之美。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是藏族从小就开始的原始信仰。因此藏族的服饰都与这一切有关,他们崇尚自然,因而衣服上常常带有日月星辰,飞禽鸟兽,花草树木等等,代表他们热爱自然,崇敬自然。

藏族服饰的面料不是轻薄飘逸的,是带有厚重感的,触感十分厚实,散发着原始的乡野情趣和自然的肌理美感。这种面料的特征主要因为其特有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以及物质资源的缺乏,同时也能更加体现出藏族人民的生活态度,是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是一种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藏族服饰的色彩大都鲜艳、明亮,能瞬间抓住人的眼球。少数民族服饰的色彩对比强烈,具有很强烈的辨识度。其中,藏族服饰的色彩运用颇具特色。藏族人崇尚白色,因而白色是藏族人民常用色调。色彩通过冷暖、强弱来展现穿戴者的情绪和情感,带给人不同的冲击。藏族人民通过运用这种鲜明对比和高纯度的色彩的运用来展现这个民族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藏族的图纹也非常的具有研究价值,很有特点。因为受到宗教文化和其传统文化的影响,藏族的图纹都带有宗教或者传统文化的特色。藏族服饰上的纹样不仅仅是审美对象,更包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象征意义,用以寄托人们的美好愿望和理想。藏族图纹一部分来自原始的图腾,如“十”字纹和“乐”字纹,水波纹等,带有神秘的原始气息。一部分则是工字纹、回字纹等这种图纹,这类图案就带有中原特色,大气又带有气势。还有一部分取自藏族的宗教文化和外来文化,如双鹿金轮纹、青莲花、菩提叶等,这类图纹神秘,威严。

藏族最有特色的大概要算得上是其佩饰了。藏族的佩饰是藏族人民精神文明的载体,体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的追求,不同于其他任何少数民族。他们不分年龄大小,都会佩戴佩饰。佩饰起源一部分来自于藏族人民对力量、勇敢的炫耀,一部分来自于对宗教鬼神的崇敬。还有一部分体现其标志种族,氏族制度和等级制度的观念。到现代社会,佩饰仍然是藏族人民展现自己社会地位,显示自己富有美丽的重要元素。

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民族元素是一直被设计师所追求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东西永远都有其创造的价值。民族文化内涵深远,处处都可以运用和创作。民族元素并不是单纯的把传统元素进行拼合整理,也不是对传统民族服饰的各种元素进行临摹或者稍加改造。而是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审美和风俗习俗等的探索和创新。使中国民族元素升华发展,成为更符合现代审美而且更能体现民族精神的服饰。从设计的服饰中可以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奥妙,体会民族文化带来的神秘与魅力。

我这里选择的是属于中国民族元素中的藏族元素,其特殊之处就是纹样美轮美奂,色彩多变艳丽,处处精致,每一个细节都让人叹为观止。从这一个小的特色之处,所感受到惊艳,震撼,可以想象藏族文化的繁荣复杂。藏族服饰带给人肃穆、庄严的感觉,这种特色在现代的设计中都可以加以运用。

结论

藏族文化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藏民族地区; 基础教育; 教育信息化;综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6-0007-05

藏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我国西部的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份。现有甘肃甘南、青海玉树、四川甘孜、四川阿坝等十个藏族自治州和两个藏族自治县(甘肃天祝、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这些藏民族区域以藏民族为主要人口,同时也是我国众多少数民族的聚居地。由于地理、环境、历史等原因,这些地区大都经济贫困,信息闭塞、思想文化观念落后,民族素质较低,信息化建设起点较低;在教学条件、教育资源、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等方面与我国中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差距甚大,导致基础教育整体水平低下,一直以来是我国实施“双基”攻坚战的主要阵地。

进入二十一世纪,为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已迈上了新的台阶,同时也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近十年来,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西部农村、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国家宏观政策的重点扶持。2002年 8 月,国务院做出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强调“要积极推进民族教育手段现代化进程”、“ 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而后于2003 年 9 月,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又指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 教育部也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农村基础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2000年以来,教育部先后实施了明天女教师培训计划、教育部和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扶贫示范工程项目、西部中小学校园网络建设和师资培训示范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为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探索提供了支持。

与此同时,少数民族基础教育信息化状况及建设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也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研究视点聚焦在此,很多研究人员深入到贫困地区开展调研,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2月,有关藏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研究成果已近40篇,尤其以近两年较为集中,主要从现状与问题调研,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建设、应用与管理,师资信息化能力及培训,信息化教学等几个方面对藏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进行了探讨。

一、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保障,也为民族区域的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气息。在民族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十年历程中,党和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资金支持,目前,藏民族区域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了喜人的成绩。西北师范大学杨改学教授在回顾民族教育信息化走过的10年历程时指出,[1]信息技术带来了新的校园环境,校园网建设让少数民族教育和民族学校打破了信息封闭几百年的“围城”现象,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微格教室、DVD 播放室、地面卫星接收点等设施的完善,改变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环境,让众多民族中小学生受益。

在对文献的整理中,笔者发现有关硬件设施建设情况,从地域上来看主要涉及自治区,甘南藏区、农牧区、四川藏区(阿坝、甘孜、凉山地区)、青海藏区等地。目前,在自治区,“农远工程”三种模式已 100%的覆盖了全自治区的中小学,自治区每年还投入500 万元人民币用于资源建设和设备维护。[2]甘南藏族自治州,七县一市,共有校园网 7 个、 计算机教室 105 个、 计算机 3931台(含卫星资源接收计算机)、多媒体教室 60 个、卫星教学收视系统 532 套、教学光盘播放设备 790 套,现代远程教育的三种模式基本覆盖了甘南州的各类学校。[3]四川阿坝藏区在2001至2006年期间共投入资金2270万元,在10个县全面实施了“农远工程”,整个项目覆盖学校1276所。建设计算机教室77间,投影教室76间,卫星接收站638个,配备DVD1461台,电视机2097台,计算机3104台。[4]青海省六个民族自治州目前已建成教学光盘播放点 366 个, 卫星教学收视点1072 个, 计算机教室 244 个, 学生每百人平均拥有计算机 4 台。“农远工程”三种模式的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在青海省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基本覆盖。以上数据说明我国藏民族区域“农远工程”项目硬件设施已基本完成。

二、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

“农远工程”的实质就是要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将外部的优质教育资源,以多种方式输送到我国农村的中小学,尤其是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并同时实现远距离的教师培训,提高教学质量。[5]在硬件基础设施基本建设完成的情况下,资源建设及应用问题就成为藏民族地区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也是影响信息化教学、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因素。因此在现有研究成果中,资源建设与应用是最为核心的研究话题,文献数量占一半以上。

藏族文化设计范文第5篇

摘要:藏族传统文化能否对平面设计有启示价值作用?为提升平面设计设计价值,本文通过藏族色彩、文字及图形民族元素这三方面的探索分析,阐述其历史形成根源与特点,论证出该民族元素与平面设计的共通之处,并且得出对平面设计的运用启示。

关键词:色彩 文字 图形 启示

在民族艺术长流中,藏族人民创造了他们独具特色的传统艺术,了解学习藏族传统艺术,与平面设计相融合。

一、藏族色彩、文字、图形的历史形成根源

地处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高原,有着“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那里雪山林立,气候寒冷,常年白雪皑皑,所以生存在雪域高原的藏族人崇尚白色。同时,“宗教活动……的各种戒律或信仰几乎像一道圣旨色彩也就是感情圣书”。藏族信教且虔诚,他们信仰的宗教大致分为三类即本教、藏传佛教(喇嘛教)、密宗教。在这三大宗教中,本教崇尚大自然的生命,顽强、勇敢。藏传佛教所宣扬的一套宗教教义,包括和平、反战的思想 ,密宗教宣扬仁慈友善。三大宗教相互学习、相互接纳,形成藏族五大色彩喜好:白色纯洁善良,红色兴旺刚猛,绿色阴柔平和,黄色仁慈博才,蓝色勇敢机智 。

原始的藏族文字以“结绳齿(刻)木为约 ”。距今1300年吐蕃松赞干委派吞弥・桑布札赴印度学习“声明”(文学及修辞辞学)、“兰札”(天成体梵文)、天竺文、乌尔都文书法。吞弥・桑布札以梵文五十声韵字母为蓝本,结合吐蕃语言实际,创制了30个藏文根本字母,从梵文的16个元音中造出4个藏文元音字母,还从梵文34个子音字母中,去掉5个反体字、五个重叠字等,便创造出4个母音字及30个子音字的藏族文字。藏族图形形成可以追溯距今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至清朝时代。具体受到三方面的实现。一、原始岩画艺术,早期的岩画其内容多描绘马、牦牛、藏羚羊等动物。二、中原与的通婚,受到中原汉族文化的滋养,三、由于印度、尼泊尔等佛教文化传入,其意识、宗教思想影响。当本土艺术图形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加以完善时便形成今天藏族独特的图形艺术。如八吉祥徽、八瑞相、七珍宝、七政宝、五妙欲等。

二、藏族色彩、文字、图形的特点分析

1、色彩 藏族用色特点突出表现在色彩的依次递曾递减和构成关系上。以藏族的皮袍色块构成为例分析,藏族皮袍常用冷色调蓝色、绿色、紫色、青色和暖色黄色搭配竖立色块,依次组成五彩色带,在肩部和袖口同时用暖色调红色和冷色调绿色、白色等色条依次排列,给人以慈善,友好的联想。

2、文字 藏族文字可读性强、具有装饰性和创造性。可读性上,藏族字体分为有头字体和无头字体,有头字体以直线、钝角为主字体呈方形常用于楷书,无头字体笔画转角处棱角突出常用于行书。装饰性上藏族文字行书体漂亮、流畅富有节奏感,楷书工整,稳重韵律感强烈。同时藏文字以基字为中心,文字结构又有创造性。

3、图形

藏族图形艺术表现手法和造型上完美的展现传达其艺术思维及寓意。以藏族八瑞相:白伞、金鱼、宝瓶、秒莲、右旋白螺、胜利幢、金轮、吉祥结 为例。八瑞相在表现手法上,以单独、组合、变异、重叠、连续、规则等形式进行配置,表达藏族人的审美,又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藏族人把自己思想当中美好的意愿融入了图形当中,既追求了图形本身造型的脱俗,又把对美好生活理想注入其中。

三、藏族色彩、文字、图形对平面设计的运用启示

1、关于色彩

藏族色彩代表了其民族感情,他们用色彩表达情感。“把视觉形象呈现在欣赏者眼前的主要依靠色彩,色彩在本质上是表现感情的” 。在平面设计中以不同的色调营造出不同的感情,而且用色不拘泥于其中。如把暖色调红色与橙色、黄色搭配呈现温馨、热情的氛围,冷色调绿色、紫色搭配给人宁静、高雅的感觉。同时把握好敌对色的关系也能避免俗气达到色彩间的和谐。

2、关于文字

藏族文字的静态结构与动态结构是共存相辅相成的。功能与形式的兼得,便形成文字设计的“灵魂”。因此设计中的文字应当避免复杂零乱,使人易认、易懂,不要为了设计需要而忽视了文字本身的目的,向人们传达信息。在视觉上,要表现出文字的情感功能,文字必须具有视觉上的美感,给人美的感受。根据不同的设计需求,突出文字的个性,创造与众不

同的文字艺术,给人新鲜独特的感受。最后,还要考虑文字的整体诉求效果,文字在画面中的位置要考虑全局,视觉上不能有冲突,画面的主次要分明。

3、关于图形

藏族图形形式感强但更注重传达深刻的寓意。图形直接感知人的思想,图与图之间的和谐统一关键影响平面设计的诉求激发。图形基本特性大致分为三大类,即抽象图形、写实图形和夸张变化图形,平面设计中通对图形变异、分形、组合等原则,利用非常规的构图表现形式对不同特征图形进行合情理的解构重组,重组解构,能够设计出直观传神的图形便能够将观众目光紧紧抓住。艺术源于生活又表现与生活,在大多数艺术形式中,“形式与寓意是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图形创作中如果我们过于注重图形形式感而忽略其图形的深刻内涵便会造成视觉传达与文化内涵的沟通断裂。形与意的结合是共存,相辅相成才能创造完美的图形设计。

综上所述,我们应当根植于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色彩、文字、图形沃土,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站在传统文化的视角上审视平面设计的运用。“语言文字符号是一个理性的符号系统,而艺术样式的符号(非语言符号)是人的感性的或是情感的符号系统”。则不然,不管是语言符号还是非语言符号都是人类感情的依托。所得启示,在平面设计中色彩、文字、图形不论理性也好还是感性也罢,平面设计艺术为人所造,同样为人所用都应当具备理性和感性的双重性格。当一个好的平面设计作品出现时,我希望人们不在是欣赏而是交流。

参考文献:

[1]王辅仁,索文清.藏族史要[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61

[2]朵儿.五彩风马旗 风中的祈祷[J].旅游,2009.3:50

[3]黄奋生.藏族史略[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68

[4]文群太,喜绕嘉措.八瑞相―藏族的图案与标志(之四)[J].中国,1998:50―51

藏族文化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服装 审美 色彩 材质 饰品

[中图分类号]J5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084-02

一、藏族服饰概况

服饰,被称之为“穿在身上的史书”,是一个民族历史和现代生活精神活动的一种物质体现。服饰不仅是一个民族风俗人情的载体,还可以从中看出一个民族从过去到现今的精神状态与文化外貌。

藏民族源远流长,聪慧勤劳,创造了独特而灿烂的文化,而藏族服饰正是这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藏民族的服饰色彩艳丽,样式繁多。具有代表性的有藏袍、衬衫、裤子、帽子、长靴、头饰、颈饰、腰饰等。藏族服装的基本特点是肥腰、大袖、大襟、长袍。直线宽边,有强烈的色彩对比。

藏族男女喜欢佩戴颜色绚丽的饰物,用来做饰物的材质很多,有银、金、珍珠、玛瑙、玉、松石、丝、翡翠、珊瑚、琥珀、古贝化石等。饰物种类繁多,饰物形状简约大方,许多都依照材质的自然形态编制。

二、藏族服饰元素对当今服饰潮流的影响

藏族服饰有着丰富的符号寓意,是藏民族物质和精神文化的载体和特征,也见证并反映了藏民族社会历史的发展。以上主要叙述了藏族服饰的特点、民族特性。下面通过色彩、材质、饰品等几个方面试图说明藏族服饰元素在当今服饰中的联系。

(一)藏族服饰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1.色彩

色彩是服饰的灵魂,没有了色彩服饰也就失去了生命。藏族服饰的色彩更是经过了历代族人的不断传承,凝聚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同时也体现在宗教、艺术、建筑等多个方面。

藏族服饰的色彩运用具有强烈的对比性,亮丽明快、热烈醒目为其主要特点,通过色彩强弱、冷暖的搭配体现穿者的情感、情绪和心理特征。这种色彩的对比使得服装有立体感,带给人全新的视觉效果,现在大多数服装都是采用多种色块结合运用,许多服装更加入了金银线来勾勒的图案,服装变得更加鲜明亮丽,夺人眼目。这种色彩搭配在今天的服饰设计中也得到广泛的运用,淳朴雅致的素色也会在局部出现不同比例的互补色。今天的很多设计师纷纷运用此种搭配在服饰设计当中,英国著名设计师Hussein Chalayan曾在其会上充分展示了这一配色效果,在服装设计中充分利用这些配色原理,互相辅助各种图案花色进行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绚丽多姿。

总之,服装色彩设计的表达要结合服装的特点,掌握配色原理,借鉴古老民族服饰色彩的优点,抓住时代的脉搏,使色彩在服装设计中更富有时代的审美特性。

2.材质

藏服质地厚实淳朴,特有的浓郁自然气息使服装的视觉效果别具一格。因为藏民族特殊的风俗习惯,自古以来藏区人民制作衣服的材质多为原生态的丝、麻、毛、棉、毛皮等。

天然纤维在现代的服装材质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如今一些高档的西装面料都采用麻、毛等成本较高的原料来混纺,起到特殊的视觉效果,让穿者更舒适。在现代设计中,许多藏服材质都被设计师们大量运用到服装当中。毛皮与金属、皮革与薄纱、镂空与实纹、透明与重叠、闪光与亚光等各种材质组合在一起,给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可以让观者从中领悟到设计师独特的设计内涵。

服装材质作为丰富设计语言的要素之一,已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其不可估量的价值和不容替代的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讲,现代时装设计优劣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对有关材质的运用把握的理想程度为标准的。

3.饰品

藏族各地区不论男女老少都喜欢佩戴饰品,藏族饰品丰富多彩,琳琅满目。从佩戴部位分,主要有头饰、耳饰、项饰、胸饰、背饰、腰饰、手饰等。从制造的材质来看,多以有银、金、珍珠、玛瑙、玉、翡翠、松石、丝、珊瑚、琥珀、古贝化石、密蜡、骨角等为主。还有用木头作为原料雕刻成珠子或者片状,用绒绳或丝线串在一起制成手链等饰品,上面都刻画有佛语、精美的花纹或者动物的肖像,古香古色,自然大方。生活中在我们身边也经常能看到类似的首饰。

(二)藏族服饰元素对当今服饰潮流的影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日益进步,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频繁交流,更重要的是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以及科学技术的普及,信仰自由、宗教活动和民族习俗活动大大减少,人们的宗教观念和民族习俗观念都逐步淡化,区域的局限越来越小。

具有强烈民族标识感的色彩运用在服装设计中,可以获得较高的辨认度。藏族服饰的色彩对比,层次递进,能够给人带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更能通过面积的调配,明度和纯度的变化达到协调的效果。现代简约大方的设计风格,配以独特的民族风味的色彩、饰品、材质等各种饰品,浓郁的民族风味呼之而出。用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作为设计语言和手段,使得服装更具深度和内涵。同时,传统古朴的手工工艺及设计元素还可以增强现代服饰的装饰韵味,更具有自然气息,为现代设计注入新的活力,让疲于工作的人们有一份轻松自然。在世界一体化、都市化的今天,淳朴自然的感觉正是生活在现代化高节奏中的人们所追求的。

三、当今服饰中藏服元素应用的意义

(一)潜在的巨大商业价值

巨大的商业价值无疑就是金钱利润。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让我们各个民族更加互相了解,一些原本不为大众所熟知的事物也一一逐步展示在大众面前。藏族在世人眼中是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古老民族,其雄壮的高原地域、艳丽华美的服饰、悠久的都是那样的新奇与独特。当今我们了解藏民族还不是很多,大部分都是通过电视电影来接触和认识。电影《红河谷》是以藏族人民抵抗外来殖民侵略为题材的电影,影片中角色服装从贵族土司到百姓奴隶无一不是风味独特,华丽的头饰、精美奢华的藏装、贵重不凡的首饰,各种色彩制成的华服,即使黑白色的藏袍也有其淳朴魅力。整个电影如同油墨画一样生动,并且获得了第十七届伊朗“曙光”国际电影节“最佳影幕奖”。精美的藏族服装和饰品的运用所取得的成功,充分体现了藏族服饰在电影中的重要性以及取得的巨大商业价值。

(二)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众多具有自己灿烂艺术文化的民族,藏族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特例。独特的生活地域,拥有自己民族的语言、图腾、宗教还有绚丽夺目的服饰。从祖先用树叶、兽皮、骨针做衣服并且搭配各种饰品开始,就有了自己的服饰文化,每一个时代服饰艺术不仅仅代表着文化和艺术,从藏族服饰文化的变革中,还会看到藏族各个时代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的特点,所以说,服饰是反映一个民族各个方面最好的“镜子”。

在现代服饰设计中运用藏族服饰元素,将拥有了一个犹如生命之泉一般浩大的灵感宝库,通过设计的运用和佩戴穿着,你可以了解这个民族的性情和大致的艺术传承特点。在这些方面,韩国和日本是处于领先地位的,他们合理运用了本民族传统服饰元素,没有被西化,反而发扬了自己民族服饰的特点,使传统服饰元素变得更加赏心悦目,这些成功的先例无一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国的服装产业正在崛起,今后,要用我们自己设计师的双手将藏民族的服饰艺术展现在世人眼前,让世界更加了解藏民族、认知藏民族,让藏民族的光辉灿烂服饰文化和艺术文化永远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李春生.雪域彩虹·藏族服饰.重庆出版社,2007.3.

[2]华梅.服饰民俗学.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10.

[3]于乃昌.审美文化.人民出版社,1999.8.

藏族文化设计范文第7篇

调研资料显示:嘉绒藏区以碉房式建筑为主,保持传统藏族建筑的格调,依山川河流而建,多为泥土、石材和木材混合结构。当代的嘉绒藏区碉房式建筑结合了大开窗、敞烟台的样式,楼与院结合,建筑整体坚实、稳固、凝重而雄伟。在室内象征性地保留中柱,设置火塘,门楼多挂置饰物。而康巴藏区以农区民居为主,主体追求平面宽阔,多采用立柱,且立柱粗大,大开窗。庭院也是多功能综合使用,果园、菜园、水渠、池塘、畜圈和柴房一应俱全。在草原牧区藏族建筑多为帐篷建筑,从结构上来看,帐篷一般以方形或者矩形为主,颜色有黑、白两色。帐篷主要是由木棍支撑,四周用牦牛绳牵引、固定,中置火塘,上置牦牛毛毡毯,在帐篷的四周镶有白色的吉祥图案花边。四川藏区的建筑形式受地理条件差异的影响而造就了建筑外观上的差异,但室内的居室空间设计在布局、陈设和装饰上有着相似的手法。居室空间一般都由经堂、客厅、卧室和厨房等空间构成,因此在运用手绘的方式上,各地区藏族居室空间设计在表现手法上大体相似。通过以上对藏区建筑和室内空间布局的分析研究,考虑到藏族室内空间层次较为丰富,因此我们在描绘手绘效果图的时候应尽量多注意一些细节,通常采用钢笔勾线设色的方式。由于室内陈设内容较多,同时藏族装饰色彩也较为丰富,我们在使用常见的马克笔上色的时候,倘若色彩较多则容易混乱,所以运用钢笔勾线的优势一是可以很好地将室内空间布置划分出来,二是可以加强对描绘物的细节刻画。根据藏族室内陈设进行手绘构图,藏式风格氛围的营造相当重要,这种氛围主要是通过藏式家具、室内器物和藏式装饰元素共同构建的。如,经堂在藏族人的心目中属于净地,专门用来供奉佛圣,因此经堂的内部陈设设计中除了佛像之外,还有供奉佛像的神龛、藏桌和藏柜。根据藏族人的饮食起居生活习惯,在客厅内陈设的主要家具为藏柜和藏桌,藏柜高约1.1米,藏桌高约为60厘米,面宽80厘米,一般习惯在靠窗的沿墙摆一圈“卡垫”,成环绕的形式,在中间安放一张藏桌,以供家人或者客人围坐喝茶用膳。藏式的餐厅设计中也采用围合的方式,将靠墙的四周布置好藏式沙发,前面则是用餐的藏桌,一般餐厅的中间都设有烤火炉,以象征草原帐篷的立柱。

二、充分运用藏族室内的装饰图式丰富画面语言

藏族室内设计的特点在于室内装饰的丰富性,且其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室内的装饰还具有一定的宗教意义。根据对藏区的民居建筑和室内装饰调研结果的分析,藏族民居柱头、门窗、房顶、屋脊、斗拱、檐廊、经堂等装饰以圆雕、浮雕和彩绘壁画、唐卡、实用器物为主,宗教文化浓郁。室内空间多用装饰纹样营造氛围,如云纹、梵文、莲瓣、、莲花、华盖、宝瓶、几何纹样等。藏式室内设计中,彩绘壁画是常见的装饰手法之一,通常壁画多以长寿老人图、七政宝图和八吉祥徽图为主。七政宝图也称“国政七宝”或者“轮王七宝”,其内容包含金轮宝、白象宝、绀马宝、神珠宝、玉女宝、主藏宝、兵臣宝。八吉祥徽图又称“八瑞相”“藏八仙”“藏八宝”,是藏族传统的吉祥图,包括吉祥结、莲花、宝伞、白海螺、金轮、胜利幢、宝瓶、金鱼。运用彩绘壁画丰富手绘效果图的画面是一种常见的设计手法。藏式壁画本身在空间设计中具备一定的宗教气息和民族文化,相对于其他风格的室内设计来说,可以取得脱颖而出的效果,且具有浓烈的趣味性。不管在藏族建筑还是在室内空间设计中,都可以感受到其装饰图案形象的无限丰富、层出不穷。对于自然界的动植物,藏族人将之形象艺术化、审美化,这种形象的充溢足以让观者陶醉其中,犹如一场盛大的交响乐般振奋人心,难以用言语描述。与此同时,藏族居室空间设计手绘表现从形式上看无疑有很大的难度,因此我们在对其进行描绘的时候可以多运用这些装饰纹样增强藏式空间氛围。这不仅可以丰富画面的层次,还可以增强藏族装饰在构图上的统一,让画面流溢单纯的情感色彩。

三、藏族装饰色彩在画面中充分的表达

在《色彩艺术》一书中,伊顿指出:“色彩是从原始时代就存在的概念,是原始的无色光线及其相对物无色彩黑暗的产儿。”因此,追溯藏族装饰色彩的起源和发展,不难看出色彩是藏族居室空间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它不仅是藏族人物质世界的表现,也象征着藏族人单纯、热烈、明快且艳丽的精神世界。在藏族的装饰设计中,常见的色彩主要有红、黄、白、蓝、绿这五种。象征在所有艺术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在古典建筑基本的五种柱子中,爱奥尼亚式是学问的象征,多利亚式是男性力量的象征。在藏族,象征同样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由于藏族人常年生活在雪域高原,而雪山、草原、蓝天正是他们崇拜的自然之一,因此白色象征着茫茫雪域,绿色象征着草原,蓝色则象征着蓝天。黄色是藏族人心目中最崇高的颜色,主要是受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的影响,因此黄色一般用于寺院的金顶和宗教器物的鎏金装饰以及藏族活佛的僧衣色彩。红色在藏族的文化中也颇有渊源,是藏族人心中战斗的颜色,象征着太阳,也是藏传佛教喇嘛的僧衣颜色。藏族装饰色彩的发展脉络直接受到了社会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宗教文化对色彩的影响,色彩的灿烂在藏族建筑和室内装饰上有着直接的表现,其特点在于用色大胆而且纯度很高。在手绘材料中,马克笔和水彩的表现力都很强,同时具有很好的透明性,因此运用手绘的方式表现藏族装饰色彩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藏族装饰色彩的特点是比较平面化,同一种颜色的变化不是很多,这让我们在运用马克笔表现藏族居室空间设计色彩效果时,对于在一个平面上装饰色彩的处理,可以选取平涂的方式,在转折的部位可以稍加重色处理空间的光影明暗关系。需要注意的是,马克笔用笔的大胆以及对画面转折关系的处理尤其重要。由于藏族装饰色彩的明度都较高,因此在选择色彩的时候,多以马克笔的彩色系为主,用灰色系的进一步叠加增强画面空间的虚实效果。

四、藏族居室空间设计手绘效果图画面氛围的营造

藏族文化设计范文第8篇

摘 要:四川藏区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格萨尔王的故里、大香格里拉的核心区和康定情歌的故乡,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但文化产业的发展较为滞后。本文立足四川藏区文化资源状况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实际,结合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背景,提出了四川藏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些思路和几点建议。

 

关键词:四川藏区;文化产业;思路

一、概况

四川藏区地理上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区,以高山峡谷、高原山地为主, 行政区域由“两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一县”(木里县)共计32县构成,土地面积25. 01万km2,是全国14个连片贫困区之一。四川藏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长期滞后于四川乃至全国藏区平均水平, 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有关。由于四川藏区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带上,是长江、黄河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决定了四川藏区不能走传统的工业发展道路,必须要立足于特色和生态资源来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文化产业就承载了四川藏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

 

二、四川藏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资源状况

四川藏区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格萨尔王的故里、大香格里拉的核心区和康定情歌的故乡。四川藏区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神奇的宗教文化资源和特殊的地域文化资源,是开发民族文化产业的巨大宝藏。以藏戏、康定情歌、巴塘弦子、甘孜踢踏、新龙锅庄,等为代表的歌舞戏曲绚丽多姿;藏族史诗《格萨尔》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小说《尘埃落定》等为代表的民族文学闪耀文坛,藏历年等民族节庆特色突出,藏族德格印经等民族工艺享誉国内外,白玉戈巴父系文化等民族风俗独具特色,自然与民族特色文化交相辉映。

 

2.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宏观背景下,四川藏区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大进步,四川藏区将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规划了发展的重点和蓝图,形成以民族文化旅游、民族工艺品制造、特色节庆为重点的特色产业体系。甘孜州提出构建“县县一特一品一台一队一中心”的“五个一”文化产业体系;阿坝州借力灾后重建,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藏羌文化特色的魅力乡镇,提出了构建“一线五片”文化产业总体布局的工作思路。在文化品牌的建设上也初见成效,“阿西土陶”、“白玉河坡藏刀”、“色达藏戏”、“藏谜”等文化品牌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发展思路

四川藏区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始终围绕民族地区发展稳定大局,以当地特色资源为依托,把握“文化经济化、文化科技化”的发展趋势,强调产业协调发展,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旗帜鲜明地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巩固民族团结的大前提下,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更加注重文化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属性的关系,发挥文化产业发展在富民安藏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坚持以突出民族特色为核心,在产品打造和品牌塑造上突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充分挖掘、整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既不贪大求洋,也不混搭求奇,以民族特色作为自身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独特吸引力的产业之魂。

 

三是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将产业化开发与资源保护和文化传承相结合,以开发促保护、促传承,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实现产业发展与资源保护和文化传承“双赢”。

 

四是坚持文化产业与旅游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作为重点产业来培育,用文化提升旅游品质和档次,用旅游彰显文化内涵,促进二者相融互动、共同繁荣。

四、发展四川藏区文化产业的建议

1.构建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在四川藏区,要充分发挥重点文化产业在推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加大资源产业化开发力度。通过大力发展区文化旅游业、演艺娱乐业、工艺品制造业等主导产业,形成以重点产业为主导,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格局。积极培育藏区文化旅游市场主体,深入挖掘康巴文化、安多文化、嘉绒文化,整合格萨尔文化、戈巴文化、情歌文化、宗教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开发文化旅游产品。依托藏区丰富多彩的歌舞,如锅庄、弦子、踢踏、热巴、山歌以及藏戏音乐,大力发展具有藏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的演艺娱乐业,以及衍生出的相关产业。在保护和传承的前提下,开发相关藏民族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逐步壮大民族工艺品产业。

 

2.建设重大文化产业项目

按照资源配置的集中度和项目的辐射力,做好四川藏区文化产业重大项目规划。依托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投资建设一批发展水平高、集聚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发挥项目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加大投资和项目管理力度,把现有项目做实做深做强。以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为契机,规划建设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增强四川藏区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招商活动,利用好展会平台,做好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引资。推动四川藏区文化产业区域内公共文化设施、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公益性重点项目建设,实施重大藏区文化产业项目工程,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

 

3.打造特色文化产品

突出特色、突出重点发展文化产业,对促进四川藏区的文化产业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着重发展文化旅游、演艺娱乐、艺术品、创意设计等新兴业态,充分发挥文化产品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承载作用。

 

一是发展文化旅游业,依托丰富的人文与自然资源,建设文化名镇、名街、名村,打造文化旅游集聚区和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二是发展演艺娱乐业,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数字技术、全息成像技术,研发创作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内涵的影视剧目、实景演出以及参与性、互动性较强的体验情景剧目。三是发展民族工艺品业,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艺技艺基础上,开发文化用品、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逐步壮大民族工艺品产业。四是发展创意设计业,促进民族文化元素与音乐制作、时尚设计、广告设计、家居装饰结合,大力发展文化创意设计,围绕四川藏区人文、自然资源,打造世界级摄影基地。

4.培育文化产品品牌

充分利用藏文化资源优势,坚持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积极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四川藏区文化产业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着力打造一批文化精品,形成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品牌。

藏族文化设计范文第9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翻身农奴把歌唱》;藏族舞蹈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162-01

一、世界的地位

在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存在是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同时随着学术研究的与时俱进和舞蹈文艺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获得新的成功,不但在世界文艺理论界有广阔的学术影响,而且世界社会主义文艺活动、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文艺建设中,无论对党的文艺政策,还是对艺术家的艺术实践,都发挥着领导作用。

二、分析舞蹈《翻身农奴把歌唱》的艺术设计

我国的舞蹈艺术设计由马克思主义所引领,并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下渐渐走向成熟。

(一)艺术设计的“史学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类社会的历史,实际上就是每个人的实践活动,是在具体的自然关系中、在具体的人际社会关系中、在各具特色的文化传承关系中的活动,因此作为人类精神现象的艺术设计作品,都必须放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来考察分析。就拿新中国的艺术设计作品而言,北京2008奥运会会徽中国印,是将传统的印章与奥运五环以及中国字结合起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从舞蹈《翻身农奴把歌唱》中就可以看出,踏歌的舞蹈形式是踏地为节。联系中国的历史,若不是在盛世汉唐,人们哪有闲情逸致出去踏足歌舞,欢歌笑语。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舞蹈是一种形象、优雅地记录了历史文化的美妙艺术,舞蹈就是灵魂的真谛,而且有着强烈的时代烙印。

面对艺术设计作品,总是与它所处的具体时代、具体关系、具体的实践活动相联系的,这样的基础事实对艺术设计的发展是一种有效的促进和指引。

(二)艺术设计的“美学的观点”。藏族弦子舞《翻身农奴把歌唱》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发展都密切相关。过去由于长期受奴隶制度的统治和压迫,原来的藏族舞蹈情绪萎靡,动作幅度小,都以卑躬屈膝的状态呈现。自从藏族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光明之路,到现在藏族舞蹈无论是在表现手法或是在表现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突破和发展。藏族舞蹈的动作和藏族人民所处的地理环境、穿着打扮有着密切的关系。背水习惯形成了藏族人塌腰前倾的舞蹈体态,在劳动时为了减轻膝盖的负担从而形成了松弛、屈膝微颤的舞蹈动律,由于藏族人生活中需要穿厚实的长靴和宽大的袍子,这样厚重的衣物防碍了小腿以下关节的灵活运动,对比而言,膝关节得以相对的自由,形成了藏族舞蹈特有的屈伸动律。

(三)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看舞蹈艺术的“文化的观点”。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看待舞蹈艺术设计作品的“文化的观点”,实际上是要求我们必须注重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传统和不同思想体系对于艺术设计的影响,进而更加中肯而准确地对艺术设计作品作出评价。

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总是要被镶嵌在一种文化传统之中。但是我们还是要看到,人不仅受制于文化,还创造文化。中国艺术设计的未来趋势,是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更替的,其具有审美性的设计理念在里面。拿艺术设计的分支环境艺术设计舞蹈作品来说,环境艺术设计的核心本质是“人诗意地栖息”,回到人性与公民性,回到本土,回到人们日常的需要,回到文化的根。

在课堂上,老师介绍我们观赏了藏族舞蹈《翻身农奴把歌唱》,这个作品用藏族舞蹈的弦子、热巴等传统的舞蹈动作语汇,让我们着实体会了藏族的悠久文化底蕴、历史变迁及原生态民族风情。从舞蹈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舞蹈开始之时,演员大多都是弯腰进行表演,似乎预示着被吃人的制度压弯了腰。具有藏族服饰特色的藏袍有两只较长的袖子,长袖在摆动时特别具有美感,似乎寓意着藏族人民在重重压迫之下仍然追求向往着美好的新生活。

三、结论

舞蹈艺术的美感使我们的感官、心理及思维产生共鸣,形成我们对物质世界的主观理解。我们一定要通过将舞蹈作品的表现内容和作品形式放到整个物质生产过程及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去,在动态的社会关系中对其进行研究,来把握舞蹈艺术创作的规律和原则。

参考文献:

[1]畅广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J].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02).

[2]张玉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特征[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藏族文化设计范文第10篇

作者:蔡红梅 李子华 单位:青海民族大学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教研室主任 青海民族大学师范学院副院长、教授

青海藏区的学前教育发展水平落后,学前教育发展在双语模式的探索,课程体系的建设,教育管理、评价与督导等方面均处在起步阶段,尤其是师资队伍整体素养较低,专业性差,双语教师奇缺。如2009年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师幼比为33.27,高出全国五分之二。在西部民族地区的部分县,师生比例高达77,为全国水平的三倍,而且还存在师资培养和培训体系不完善,教师工资待遇差等问题。①在现有条件下,探索能推进该地区公益性和普惠性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效的、操作性强的发展路径,缺乏必要的理论和实证依据。青海藏区学前教育发展的现有水平低、自然环境差、内部动力严重不足,因此必须寻求一条超常规的发展路径,走“补偿性”的发展之路是切合现实的必然选择。

20世纪六十年代,影响广泛的“补偿教育行动计划”对该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其为处在贫穷和环境不利的儿童以及少数民族儿童提供教育机会,解决教育机会不均等的问题,有效消除了贫困,促进了社会的公平,保障了社会的稳定。②通过专项拨款等特殊政策扶持,对社会处境不利的少数民族儿童进行早期补偿性教育,有助于改变青海藏区学前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能促进和保障该地区教育公平发展与快速普及的重要手段。1、针对青海藏区自然和地理特点,探索多种形式的办园模式。根据青海藏区的人口规模和适龄儿童的数量,在每个县建设1-2所公立标准化幼儿园;在农牧区每个乡镇至少建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通过财政支持、有效的管理监督,把中心幼儿园建成牧区学前教育的资源和信息中心、示范中心、教师培训基地、教研中心和藏族家庭幼儿教育的指导中心,具体的建设、运行和管理模式,可参照自治区发展城镇学前教育的经验。对于规模较大的牧民定居点,可以借鉴国家发展基金会在青海省和云南省试点县创设的“山村幼儿园公益计划”模式,设置政府资助和主导下的幼儿教育教学点或小规模幼儿园,这种模式在青海省的部分地区开始推广收到良好的效益。也可参照西北农村发展基础教育的设置教学点的发展模式。这两种幼儿教育的模式,在管理和运行方面积累了较成熟的经验,值得借鉴于藏区学前教育的发展。对于群众居住特别分散的地区,可以举办政府资助和引导下的类似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具有地区和民族特色的非正规化的“流动式”幼儿园。还可通过季节班、送教进牧区、巡回走教等多种方式,补充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机构不足的问题,加快发展公益性和普惠性的学前教育。2、针对青海藏区的经济和社会特点,确立分区域、分阶段的学前教育发展步骤。通过调查青海藏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的总体情况,客观真实地把握整体发展现状,进一步明确总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根据各藏族自治州人口、经济等特点,预测和分析藏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特点和内在的需求,制定出阶段发展目标与实现目标的途径、方法、模式。按照“分区规划、加快普及、促进均衡”的基本原则,③在1~2年内有重点的选择一些区域,进行参照性学前一年义务教育的尝试。如在国家推行退牧还草工程的三江源中心地带的17个藏族县,率先推行普及、公益、免费、具有一定强制性的学前一年教育。该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条件相对较好,现代教育发展的群众基础好,可以较快地形成辐射、带动效应。根据试点经验,结合全省各藏族自治县的社会和教育实际分步推广,逐渐实现“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的目标。3、针对青海藏区学前教育发展,完善藏区学前教育体制的建设。针对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普遍表现出的质量低、效益性差和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的问题,必须完善教育体制的建设,强调政府在学前教育发展中的整体职能的发挥。在青海藏区,政府应明确藏区学前教育发展的目的和任务;明确承担的责任,以保障学前教育在当地教育体系中应有的地位,保障藏区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应采取“积极差别对待”的政策,确保对学前教育经费投入,规范学前教育经费的使用和管理,进行专业科学的考察、论证和评估,保证最需要帮助儿童的优先权利。建立机制,保障藏区专业化幼教师资队伍建设,保障幼儿教师的基本工资待遇。推进政策与法制建设,完善管理、督导和评估制度机制,保障藏区高质量的幼儿园保育、教育水平。根据实际,开展学前藏汉双语教育政策体系和实践的研究,推进学前双语教育有计划、有步骤、理性科学地发展。

当前,青海藏区学前教育发展遭遇文化和语言上的困难。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空间位置,创造和形成了具有排他性、单一性、封闭性和超强稳定性的宗教文化,并借助单一性语言和独特自然屏障获得了牢固的社会基础。④在青海的南部藏族纯牧区,人们只说藏语、全体信仰藏传佛教、过游牧生活,人们对现代教育还缺乏必要的认识和认同,甚至存在着“接受民族主流文化教育必然会削弱藏族本身的民族独立性”,会“被同化”或“汉化”等错位的认识。现代学前教育发展也缺乏必要的文化氛围和环境支撑条件。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班玛县,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囊谦等县,人们对传统的寺院教育极为认同和支持,甚至有适龄儿童的家长会千方百计的送孩子去寺院学习。青海藏区学前教育的发展要做到既确保国家的利益,又不干涉藏族民众的文化信仰自由,必须要认真分析和准确把握国家主流文化教育与藏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关系。现代学前教育要得到藏族群众的广泛认同,必须全面发挥促进儿童发展的功能,也应充分发挥学前教育的民族文化的传承功能,合理地选择优秀藏文化纳入学前教育课程体系中。这些,都是青海藏区学前教育发展中比较复杂而敏感的问题,处理不当会影响当地社会的稳定和全面发展。藏族群众普遍认为藏传佛教文化和藏语是保持藏族民族特性的最主要的标志,部分群众认为必须坚决保持民族的纯洁性。发展现代学前教育涉及藏语教育和汉语教育的问题。青海省的现代教育起步较晚、基础差,具有复杂性和极端困难性的特点。双语教育更是其中的难点和关键点,涉及藏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各种关系,属于国家利益,也是少数民族群体和个别利益诉求的焦点。如果处理不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育与主流文化语言文字教育之间的关系,极易导致语言问题的发生,甚至会波及政治、经济等社会层面。⑤要推动青海藏区学前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促进藏族民众现代教育认同能力的发展,必须协调处理现代学前教育与藏族儿童家庭教育的关系,合理设计藏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教育。藏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双语教育实践,经长时间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基本建立了适合藏区城镇、农区和牧区的教育模式,建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双语教育体系和教材体系,教育理论体系也处于全面建设的阶段。但是,藏区学前双语教育的理论建构还未真正开始,实践仍处于摸索初期;学前双语教育的教学模式创建、课程体系建设和适合各地藏区学前双语教育发展的体系构建才刚起步。1、构建多元文化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对现代教育和藏族传统文化教育特征的对比分析,发现其中存在一致性。如在藏文化视野中,认为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得接受教育。成人应教孩子学习语言、诵读“六字真言”、识字、学佛经等,让孩子自小形成善良、诚实、仁爱的品性;练就勤劳、坚强、勇敢的品质;养成不破坏公物、不破坏草原、保护河流等良好习惯,这些与现代教育理念和生态教育理念在根本观念上一致。以此为基础,在建构藏区多元文化教育内容时,坚持尊重藏族的民族文化、民族习惯和藏族群众的民族感情,维护国家利益的原则,建设具有藏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化幼儿园教材体系。从藏区的人文背景出发,充分调动教育管理者、教师以及家长的资源,挖掘藏民族文化中优秀的课程资源,如重要的民族节日和宗教仪式等,将其融入现代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之中,开发适合藏族幼儿学习和使用的幼儿园课程体系。指导藏区幼儿教师有针对性地探索适合特色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指导幼儿有效学习的策略,把传统寺院教育中的诵读、辩经等教学方式引入幼儿园教育中,使之与藏区的人文、文化和生态保持一致。通过教材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学习体系的建设,把现代教育、藏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生态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构建具有藏民族特色的多元文化学前教育内容,使藏区的幼儿既能学习到现代文化知识,又能继承和发扬藏族的优秀传统文化。2、借助项目实施和课题研究促进藏区学前教育发展国家和藏区的各级政府可以借助项目管理的形式,选择立足于藏区学前教育发展实际的项目,明确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保障投入并有效管理。通过实施项目和开展课题研究的方式,建立藏区学前教育发展的实验区,借助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开展园长培训和教师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前教育理论和现代管理理念。同时,共同开发适合藏区幼儿的学习内容体系和学习指导体系,共同探索适合民族特色的管理模式。3、研究藏区民众对于现代学前教育发展的诉求和期待家庭作为重要的民族教育的场所,家长对现代学前教育的认识和认同影响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因此,要结合文化、和风俗习惯,了解藏区群众对于学前教育的需求和期待,理性、客观地研究藏区学前家庭教育的现状、经验和问题,探索制定有利于协调现代学前教育同藏族儿童家庭教育之间关系的措施,消除现代学前教育推进中来自家庭的阻力,为藏区学前教育发展创建良好的群众基础,推进学前教育的发展普及。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重视和大力扶持藏区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符合多元一体格局的国家利益。学前教育的发展关系到藏区快速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对地理位置和社会背景独特的藏区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

学前教育的发展对藏区高质量完成“两基”任务、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有重要影响;对整体提高藏区的人口素质,保障当地社会长期稳定,带动当地社会全面发展,推进社会公平,促进民族大团结、民族共同繁荣和增强民族凝聚力意义重大。当前,藏区的学前教育发展面临新的契机。其中,有国家大力扶持的宏观政策前提,国家在藏族牧区推行退牧还草工程,推行更为深入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藏区社会整体进步与发展,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改善。当前,应从自然、经济、文化、教育、生态等视角,深入剖析影响该地区幼儿园教育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走具有地域适切性和民族特色发展路径。把国家的补偿发展和国家指导下的自主发展结合起来,发展现代学前教育、藏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生态教育结合的民族特色学前教育,为从根本上解决当地学前教育滞后的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道路。同时,也为全国藏区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个范例,这对其他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发展也有着借鉴意义。

藏族文化设计范文第11篇

雕塑艺术在城市建设中随处可见,很多雕塑都是城市地标性建筑。甘孜州幼儿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认识到雕塑艺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挖掘雕塑艺术价值。漂亮的雕塑作品能激发幼儿的情感共鸣,因为幼儿园的孩子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卡通立体的形象,甘孜州幼儿园五个高原特色的卡通动物形象正好符合孩子们的这一特点,能一下子吸引孩子的眼球,还能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和对雕塑艺术的认知,如俊美的羚羊是美的化身,身姿优美、体态轻盈,给人以美的体验。优秀的雕塑作品不仅能美化校园,成为校园的亮点,提升校园风貌建设的品位,还能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起到育人的作用,使置身幼儿园中的人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飞奔的骏马,时时提醒着“不待扬鞭自奋蹄”。优良的雕塑艺术已成为幼儿园人的精神支柱之一。

二、充分发挥藏族雕塑艺术的特点

早在两万多年前,勤劳勇敢的藏民族就在广袤的高原大地上扎根、繁衍。通过翻阅资料和参观藏博馆,我们看到新旧石器时代的工具、石器、饰品,看到精美的阿西土陶和石刻作品,还有藏民族精细生动的木雕作品;在寺院,我们看到神圣庄严的佛像,美轮美奂的酥油花。对这些作品我们惊叹雕工们的精湛技艺,透过这些雕塑艺术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了藏民族雕塑在选材、造型、用色等方面的特点。在设计幼儿园雕塑中我们充分发挥藏民族雕塑艺术的特点,并大胆创新加入现代元素、卡通元素,使幼儿园的雕塑别具一格,辨识率极高。

三、牢固把握藏民族元素雕塑设计的原则

步入名校,我们常会感叹有浓厚的文化气息,而且每个学校各不相同,这正是不同的校园文化传递的极具本校特色的精神文化和价值内涵。如北京大学的华表、石碑、名人纪念碑无不彰显着历史的厚重感与民族振兴的责任感。又如清华大学的雕塑“碑”“道”“和合之舟”等不仅有中国艺术家的作品还有外国艺术家的作品,体现着兼容并蓄的大气、科技兴邦的勇气。因此,甘孜州幼儿园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中,多方收集资料,深入挖掘本民族、本地区、本园的特点,在雕塑作品上力求“精美而不失民族气息”“独特而不失卡通气息”,要用独特的雕塑语言形成自己校园的人文景观,要体现自身文化历史和价值取向,在设计中甘孜州幼儿园把握了一些重要原则。(一)整体性原则。校园雕塑艺术设计与幼儿园中的建筑物、楼道、围墙、山水、树木、花草等其他景观相互呼应,有机融合,同时与幼儿园的历史文化融为一体,恰到好处地体现本地、本园人文风情和悠久的历史脉络。如甘孜州幼儿园的前大门和后大门坡道的历史浮雕墙,分别采用40、50、60、80、90年代的照片,展现出幼儿园的变迁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同时雕塑的色彩和造型均与校园内其他建筑和造型相呼应。(二)文化性原则。藏民族在发展的历程中,不仅传承发扬着本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同时还积极汲取汉族与其他民族、甚至国外的优秀文化。因此在雕塑作品的设计中幼儿园尽可能多方考虑、恰当融合,使之体现出不同的文化气息。如甘孜州幼儿园的五个动物雕塑(藏羚羊、雄鹰、藏獒、骏马、牦牛)是校园文化总体设计思路下的产物,其文化气息和教育价值深厚。五个动物不仅蕴含着坚韧、勇敢、奉献、拼搏等优秀的品质、在藏区也流传着许多它们的民间故事;五个动物分别对应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教育(艺术领域、科学领域、语言领域、健康领域、社会领域),将雕塑艺术作品与幼儿教育巧妙地结合起来,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三)以人为本原则。幼儿园的雕塑作品不仅仅是为了美化校园,或者博取孩子们的开心一笑,而是要注重雕塑与幼儿、教职工、家长之间的互动,让雕塑活起来,与人感应,产生良好效应。如甘孜州幼儿园的历史浮雕墙引发教师思考:作为甘孜州幼教人,我们如何续写州幼教的历史,该为州幼教做些什么,引导孩子们知晓以前条件虽然很差,但是一代代的孩子依然健康长大,而今各方面的条件如此优越,自己应该怎样面对生活、怎样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同时这些兼具现代卡通特色和藏民族元素的雕塑还能陶冶情趣、提高师生审美与艺术欣赏力。(四)民族特色原则。校园文化雕塑学校都有,发达地区的一些学校雕塑气派、华丽,现代感十足。民族地区的校园雕塑也走这样的设计思路显然是不行的,我们要吸取民族地区的精华,充分利用藏族雕塑艺术的特点,让雕塑独一无二,散发出特有的魅力。甘孜州幼儿园的雕塑在造型设计上吸取了藏民族图案,如祥云、吉祥图案的变形、排列、重组等等。色彩方面,大门处的立体园徽色彩醒目具有很强的识别性,承载园徽的基座为深灰大理石,显得庄重沉稳;园内雕塑则色彩鲜明、丰富与园内建筑色彩融为一体。造型方面,五个具有藏民族元素的卡通动物身着藏服,神态各异,如藏羚羊头戴仿绿松石的珠串,仿佛在翩翩起舞,藏獒则豪放地弹着三弦琴,骏马则跳起欢乐的锅庄,牦牛聆听,雄鹰俯瞰。

四、凸显藏民族元素雕塑的功能

(一)导向功能。优秀的雕塑艺术是人们百看不厌的立体艺术,它不但能充分调动人的感官细胞,而且能够彰显幼儿园的核心价值观、育儿观,引导教职工团结向上、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引导幼儿从小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文化对话与沟通功能。优秀的雕塑作品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幼儿园中的每一个人,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拉近了时空的距离,拉近了历史与现在的距离。让我们仿佛触摸到幼儿园发展的历程,触摸到藏民族发展的历程,实现了师生与优秀藏民族文化的历史对话。(三)审美教育功能。寓意深刻的雕塑作品能够激励教职工奉献进取,激励孩子们勇于挑战、健康成长。同时优美的雕塑艺术能非常有力地提高幼儿对美的感受力,培养表达美、展现美的能力。精心设计并充满藏民族文化气息的校园雕塑丰富了校园景观,营造了文化氛围,提高了师生的精神境界,从而提升了幼儿园的品位和实力,对幼儿园长远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刘琪琳 单位: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幼儿园

参考文献:

[1]宋瑞波.浅析雕塑艺术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艺术教育,2011,(7).

藏族文化设计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藏族服饰;定格动画;角色设计

随着时代不断地发展,国家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少数民族题材国产动画的发展也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由于民族众多,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想要了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使得少数民族元素成为动画设计师们的创作源泉。如今各大高校动画专业毕业生短片创作题材的范围也越来越靠向少数民族,不仅促进了我国民族题材动画产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本文将以1988年藏族剪纸动画《邦锦美朵》为例来探讨藏族服饰元素在定格动画中的应用。

1藏族服饰在定格动画中的意义

一部动画作品中角色是必不可少的,动画片中角色精彩绝伦的表演和鲜明的个性,总是会让我们刻骨铭心。而一部优秀的动画片是否有感染力,是否受观众的喜爱,是否具有吸引观众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动画片中角色的设计。可想而知,除了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一个有魅力的人物角色,在一部成功的动画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区别少数民族题材动画片的方法就是通过人物角色造型的外貌、服饰、体态、表情等外在形象元素。服饰不仅揭示角色的年龄、职业、身份、民族,还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心理活动,展示角色的魅力等。因此,在少数民族题材动画片中,服饰的表现在人物角色造型设计中成为了重要的一部分。

2藏族服饰的特点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在西藏历史上揭开了全新的一面,进入80年代以后,西藏各地区有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藏区人民对现代服装审美观念也得以提高,并且服饰款式、布料材质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保留传统藏装特点之外,各种西式、中式服装也日渐流行。现代藏装的主要特征为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袍。因为藏族大都生活在海拔高、气候寒冷、自然条件恶劣的高原上,以农牧业为主,所以对服装的要求趋于厚重保温,选择肥腰、长袖、长袍是最实用的。从文献记载来看,由于西藏地域广阔,不同地区之间的藏装也存在细微差别,大致分为卫藏、阿里、工布、安多、康区几大类型。

3藏族服饰元素在

《邦锦美朵》中的应用1988年由周克勤执导的中国剪纸动画《邦锦美朵》是一部藏族题材的定格动画片,影片以藏族传统文化为背景,其景观、服装均充满藏族元素,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风格的经典动画片。故事讲述了在曲玛河边上有一个财主叫千户,四个藏族姐妹洛丹、修莫、纳姆和谢玛拉青是千户家的奴隶。千户为了得到金银财宝和玛瑙珍珠,必须向护山神用青稞、葡萄和蝴蝶交换,要求洛丹、修莫和谢玛拉青去给他找这三件东西。纳姆为了救回姐妹们却冻僵在雪地里,最后感化了冈底斯雪山神救了她。纳姆回去救出挣扎在千户铁蹄下的穷人们,黑夜里,举着火把带着奴隶逃跑,千户发现后和家丁紧紧追赶,最终,四姐妹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为奴隶铺了一条自由之桥,而千户和家丁却走上了绝路。影片从一开始向观众展现了西藏的曲玛河风景和大量的西藏元素,虽然影片在时代背景、民族没有给出十分明确的交代,但从片中人物角色身上穿着的长袍、长靴、发型来看,故事的民族被设定在藏族。在动画片中,人物角色的服饰款式较传统,颜色较单一,装饰图案很简单,主要以衬衫,藏袍,长靴为主。在动画片中正面人物的刻画,面部线条柔和,五官端正,都给人以亲和感,怜悯之心。如大姐洛丹面容憔悴,形销骨立,性格柔弱。洛丹的造型服饰是里面立领白色长袖,外面藏蓝色长袍,袖边、领边、裙边均有红、黑配色宽边设计。二姐修莫温柔沉静,身着浅褐色长袍,蓝色腰带。小妹谢玛拉青身材娇小,眉清目秀,身材瘦骨嶙峋,身着深褐色长袍。而三姐纳姆与其他三姐妹不同,性格刚烈,眼眸之间透露出一股英气,俊秀俏皮的脸上一股绝不服输的气势,为了救回姐妹还有挣扎在千户铁蹄下的穷人们敢于同千户抗争,在影片一开始时着深褐色长袍,被冈底斯雪山神救了之后纳姆衣服颜色变为浅黄色长袍,袖边、领边、裙边均有红、黑、蓝三色宽边设计,里面长袖是白底花纹图案。几个姐妹的着装都比较素净,款式也很简单,衣服上均缝有补丁,体现出都是千户家奴隶的身份。而反面角色千户(财主)他的服饰配色与款式十分夸张,里面是粉色立领长袖,外面是大襟的右衽浅黄色长袍,长袍领子为豹纹图案,足穿长筒藏靴,配饰也比其他人繁复华丽,耳戴羽毛耳环,脖子上佩戴“嘎乌”佛龛,不仅强化了装饰效果,体现出角色贪图钱财的性格特征。千户家的家丁们,面容狰狞,目露凶光,身材魁梧高大,身着黑色长袍,头戴毡帽。

藏族文化设计范文第13篇

图书封面是书籍组成的重要部分,而文字又是图书中最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任何一本书要想准确表达作者的中心思想都离不开文字。文字异域化独特的表现形式,能给人一种意想不到的感官体验,在传播的过程中具有很高的关注价值。本文以文字异域化形态设计为切入点,首先分析了各种异域化设计风格的具体表现形式;如:变形和夸张、会意和象形、叠加与组合、提炼等;然后以藏文、蒙文、韩文等各种风格设计为例,探讨了异域化形态在图书封面设计中的具体结合方式,以供设计人员参考。

关键词:

图书封面;文字异域化;表现形式

在当今这样一个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实现普遍交往的新时代,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不可避免地同全人类的共同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这样的时代境遇中,如何处理文化全球化与民族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问题,已然成为我们不容回避的时代主题。面对如此复杂的文化形势,民族主体意识的构建显得格外重要和必要。[1]文字异域化设计是一种融合各种民族元素来进行造字的方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汉字异域化表现形式各种各样,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进行交融设计,如:日文、英文、玛雅文、藏文、韩文、东巴文等等,从而产生别样的异域风情。异域化风格设计的具体做法是,在观察分析交融的两种文字形态共性的基础上,借助双方字体结构的相似性,运用变形和夸张、会意和象形、叠加和组合、提炼等方式,再作一定的修饰和调整,使其巧妙地融合为一体,产生一种新的形式,给人一种特别的视觉感受。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现在的图书琳琅满目,设计者根据每种图书的属性及个性思想,结合异域化形态元素来做相应的构思和创作,不啻为一条新的途径。

1异域化字体设计风格的表现形式

1.1变形和夸张

在多种字体设计中,夸张和变形的手法是运用最为广泛的,设计者可根据设计需要,将文字根据客观事物和现象做出超现实的夸大,缩小或变形,从而达到突出对象特征的效果。这样能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让读者通过设计者的夸张部分,能最快地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1.2会意和象形

会意与象形是汉字造型的基本规律。具体做法是在设计中,将某个汉字偏旁拿出来,利用象形法和会意法,结合藏文、韩文、蒙文等文字的笔画形态,重新模拟造字,获得新的字体形式,从而达到自己设计想要表达的效果。以2011年获得图书类设计探索与实验最佳奖的刘永清先生设计的《枫桥夜泊》为例,整篇诗文具有强烈的日文风格,又具有汉字的识别性。具体做法就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利用各种设计形式:行书、草书、韩文、日文等,结合象形创造出一种新的字体结构,从而达到一种新的视觉效果。

1.3叠加与组合

叠加法是将文字的笔画互相重叠或将字与字、字与图形相互重叠的表现手法。叠加能使图形产生三度空间感,通过叠加处理的实行和虚形,增加了设计的内涵和意念,通过图形的巧妙组合,使单调的形象丰富起来。组合与叠加的设计方式,是以一种民族字体作为整体框架,该设计将异域文字叠加累积,并经过组合处理而获得的创意文字。这种设计的前提是必须要保证文字的可读性。以钱君陶先生《自杀日记》的封面设计为例,该设计将汉字融入拉丁字母和罗马数字中,用异域化的风格营造出错谬感,让封面内涵更加深邃。[2]

1.4提炼法

所谓的提炼法就是在创作过程中弃芜求精的过程,剔除非本质的东西,突出有特征的部分,化复杂为简单的一种艺术再创造形式。字体异域化设计中的提炼法可以说是提取异域化字体中本质上的结构线、动态线与轮廓线,使汉字能够有效地与之合理搭配、完美结合,更好地表达异域化字体的形象特征。[3-4]

2异域化字体在图书封面设计中的运用

2.1藏文风格的文字设计

藏文是指藏族使用的藏语文字,藏文字形结构均以一个字母为核心,其余字母均以此为基础前后附加和上下叠写,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字表结构。藏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脉,在汉藏文化多次交融下,藏文对汉字也有吸收和借鉴。现今的部分藏文与汉字高度相似,为汉藏字体异域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藏文在设计中独树一帜,受设计师青睐的主要原因之一。采用藏文笔画特征的字体设计风格在藏、川等少数民族地区地区使用很贴切,做与这些地区有关字体方面的设计都可以考虑这种风格,因为藏文是他们这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能够非常形象地传达给读者。2004年陆川导演了电影《可可西里》,故事发生地可可西里,位于中国的西部、青藏高原的中心地带,它通过猎杀藏羚羊和阻止猎杀藏羚羊这个载体,反映了生态的恶化和环境保护者在恶劣的环境下与自然斗争的事迹,故事感人泪下。其出版的书籍《可可西里》封面沿用汉字字体仿藏文风格设计,既具有汉字的高度识别性,又融合了藏文字体风格的元素,突出了影片故事发生的地理位置,从视觉角度使书籍封面藏式的人物风景意境完美融合,可以引起藏汉民族的共鸣,让更多人参与到少数民族的环境保护中来,从而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5-6]

2.2蒙文风格的文字设计

蒙文顾名思义就是蒙古语的文字,主要是指回鹘式蒙古文和西里尔蒙古文。传统蒙文是在回鹘字母基础上形成的。蒙古文字是当今使用较多的少数民族文字之一,全国大约有340万人口在使用蒙文。回鹘蒙文与汉字在结构上有共通性,高度、中度相似文字数量较多,为设计者的文字设计创造了良好条件。蒙文具有强烈的少数民族异域特性,仿蒙文风格的汉字字体设计既传达了蒙古民族艺术之美,同时也具有汉民族的民族特性。蒙文字体笔画与宋体差异不大,纵向排列与连写是区别当今汉字的主要特征。因此,在字体设计时要保持连写,以竖划粗、横划细的结构布局突出蒙文化特征。蒙文字形变化中的特点:纤细、优雅、亲近、温和、飘逸等,适合表现洒脱、潇洒以及浪漫主义的各种题材的书籍。以艺术出版社出版的《成吉思汗》封面设计为例,该设计中的成吉思汗四个字,既抓住了蒙文洒脱形态的主要特征,又具备汉字的可识别性和书法艺术性,很好地烘托出成吉思汗这位大英雄可歌可泣的一生。[7]

2.3韩文风格的文字设计

韩文和汉字虽然在字体形态上有很大的区别,但由于两国地理上邻接的原因,加上韩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两国的简化字形相同或类似的较多,对其语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着哈韩文化的流行,中国一些人对韩国文化的追捧,韩国文字形态在设计领域的运用还是很广泛的。最常见的就是儿童书籍,相册,大量运用韩文形态,以表达时尚、可爱和活泼的意境。韩国和中国在文字上的相互交融、相互借鉴,表达了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效果,对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起到很好的促进效果。以《中韩交流———平面设计》一书为例,该书将两国文字的形体、笔画进行重组和置换,使文字特征与韩文相似,而文字识别以汉字为准,从而带给读者强烈的异域风格体验。[8]

3结束语

汉字除了与以上列举的藏文、蒙文、韩文等文字进行交融设计外,还可以与其他的任何一种文字进行借鉴设计,如:东巴文、日文,玛雅文,英文等。汉字是在书籍封面设计中表达作者核心思想的直接符号,在网络、数字媒体日益冲击纸质图书的新时代,书籍封面装帧要承担的压力日益增大。汉字异域化风格作为造字和用字的一种方式,主要是指在进行汉字字体创意设计中融合其他民族文字的形态结构元素,使设计后的文字保持固有的结构特点和可识别性,又具备其他民族文字的基因特征。文字异域化设计,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有利于保护、传承和传播民族的优秀文化。

作者:张明平 单位:湖北工程学院图书馆

[参考文献]

[1]谢欣.闻一多书籍封面设计中民族主体意识的萌生与构建[J].装饰,2014(5):101.

[2]周玲.文字异域化形态在招贴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品鉴,2016(3):87.

[3]周玲.文字异域化形态艺术特征解析[J].芒种,2015(9):101-102.

[4]杨新忠.偶然性与必然性———汉字与周边民族文字形态相似性研究[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5(2):12-16.

[5]张云峰.民族艺术与文字设计的关联与影响[J].民族艺术,2012(3):109-111.

[6]陈晋.开放获取十年(2001-2011)[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

藏族文化设计范文第14篇

纳西族是丽江最具特色的原住民群体之一,纳西族的吉祥符号是丽江纳西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丽江旅游纪念品市场存在的问题,更新纳西族吉祥符号在旅游纪念品应用中的设计理念,提出新的设计发展,既可以扩大旅游纪念品的市场领域,提升旅游纪念品的档位,又可以有效地增强丽江旅游业发展的活力。

【关键词】纳西族;吉祥符号;旅游纪念品;设计

一、吉祥符号的内涵

中国民间吉祥符号存在的历史源远流长,一些民间符号是一些神话与图像思维交织而产生的情感寄托。人们从生活和历史文化中树立了各种各样的观念和意识,而这些观念和意识就需要通过某种形式来表现出来,形成了特定的符号,从而更好的了解自身以外的世界,在吉祥文化中的图像或者吉祥物都是一些约定俗成的符号或者形式,这些代表着特定的吉祥含义。

自古以来人们对传统吉祥符号背后蕴含的丰富“吉祥寓意”,都心存向往,对其造型的迷恋、运用、研究一直都在延续。现代艺术设计作为一种物质文化现象,展现的是对物质、观念的变演化物,表现的都是对事物象征,再现、指示、功能目的,这与吉祥符号有着必然的联系。在物质文化丰富的当今社会,需要有更多的吉祥符号应用于现代设计中。

二、丽江纳西族吉祥符号设计应用现状

(一)丽江民族文化特征及纳西族吉祥符号

云南省丽江市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区,境内共居住着纳西族、彝族、傈僳族、藏族、普米族等2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达59.38%,其中纳西族人口较多。因此,以在丽江民主文化颇具特色,主要体现在:一是纳西族东巴文化为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现在还在使用的象形文字“东巴字”,蕴含丰富哲理的《东巴经》,以及纳西的舞蹈、手工艺等等都独具文化内涵。二是民族语言众多,民族交往频繁。在丽江有纳西族、傈僳族、白族、彝族、藏族等11种语言,各个民族之间交流交融,语言成为具有特色文化的载体之一。三是民族节日丰富多彩。藏族的锅庄舞会,纳西族的三朵节、彝族的火把节、摩梭人的转山节等节日,在丽江,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民族节日,由此构成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现的载体。同时,也是吉祥文化展现和传承的平台。四是多元宗教和谐共存的文化思想。由于丽江的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各民族的物质生活及生产方式形态多样,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丽江各民族不同形式的原始宗教。同时,丽江处于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的结合部,因此从青藏高原传入的藏传佛教,从大理传入的小乘佛教、藏传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外来宗教,在丽江实现交融与共存,使很多具有吉祥寓意的符号能够汇集并得以集中展现。

纳西族吉祥符号主要源于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许多吉祥符号是从自然物崇拜中直接演化而来,赋予自然物以特有的神性和灵性,能够起到保护生命、消除灾难、逢凶化吉、风调雨顺的效果。

其次,生活还金沙江流域的纳西族和藏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两种文化相互渗透,吸收、借鉴、交融,纳西族东巴教和藏传佛教、藏族苯教相互渗透是其文化交融。藏传教的一些吉祥元素也渗透到纳西吉祥文化中,形成独具一格的吉祥符号。如藏族的“吉祥八宝,对纳西族影响也很大,也形成了具有纳西族特点东巴“吉祥八宝”。

再次,自唐代开始,中原汉文化、儒家、道家文化传入开始传入丽江纳西族地区,汉文化开始与纳西文化互通互融。特别到了明清时期对纳西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在纳西族吉祥文化中领域里也吸收、继承、融合了中原文化中的吉祥文化思想。如中原文化的“龙凤呈祥”、“麒麟望月”、“鲤鱼跳龙门”、“福寿双全”、“喜上眉梢”、“百事如意”、“天官赐福”等题材常出现在纳西族文化生活中。

纳西族吉祥符号是纳西族生产生活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组象征符号,象征着吉祥兴旺、四方平安、长寿永恒、幸福美满等寓意,被广泛应用到生产工具、服饰、建筑装饰、生活器具、家具、装饰物等上。纳西族吉祥符号种类主要是:神类、人物类、祥禽瑞兽类、植物类、文字类、几何纹、器物组合类等。

(二)丽江旅游纪念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丽江旅游纪念品市场的调查,目前的纳西旅游纪念品设计缺乏创意,纪念品比较平庸。许多产品外观和颜色上就很难吸引人,加上旅游纪念品做工粗糙,很难让人有购买的欲望。其次,我们通过与一些游客的语言沟通,发现他们普遍提出,现在的纳西旅游纪念品的价格在提高,质量却在下降,尤其是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品,这些手工艺品正在过于追求市场化,过于追求经济收益,而忽视了传统手工艺品的质量和工艺。设计形式过于单调,据有关调查统计,几乎有一半的游客觉得这些纪念品并非出自专业人员之手,这些设计人员甚至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这就导致了产品的普遍化,而且设计过于通俗,无多大意义。在种种原因的作用下,导致了丽江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固步在一个恶心循环的平台上。另外,有很多带有丽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也不是全都是本地制造的,很多是由其他地方的机械化自动化批量生产而来,对本地文化元素理解不透,出现乱用、错用纳西元素的旅游纪念品。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是因为旅游行业对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力度不够,缺乏专门的设计,新产品的开发步伐缓慢。二是丽江的旅游纪念品产业竞争意识较弱,技术门槛不高,做工粗糙。三是局限于地域性的旅游纪念品,大部分依托在民间传统的手工艺上,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部分手工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从业人员多是私营个体,生产方式都是小作坊作业,经营者大都为来自农村的民间艺人,他们资金较少,又是手工制作,难以形成规模,经营手段单一。五是设计上滥用、乱用、曲解纳西族符号元素的比比皆是。六是外来涌入大量雷同、低劣的旅游纪念品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

三、纳西族吉祥符号设计开发中运用

藏族文化设计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民族艺术;藏民族文化艺术;藏民族文化资源;幼儿教育

一、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的民族艺术资源

(一)充分发挥家庭的民族艺术资源

在民族艺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应重视家长资源,让家长成为民族艺术教育的参与者。我园对全园的家长资源进行系统调查、分类(如藏戏表演者、唐卡绘画师、建筑师、服装设计师、民族饮食文化工作者、民间舞蹈艺术家、乐器传承者、民间工艺家等)、整理,建立起全园共享、不断更新的家长资源信息库,丰富了我园在藏民族歌舞、戏曲、建筑、陶器、乐器、乐曲、服饰、雕刻等诸多文化方面的艺术元素。此外,利用家长的职业优势,配合我园的民族艺术教学活动,如在《藏民族乐器》《民间舞蹈》等主题活动中,我园根据班上家长的特长,请家长进课堂,开展丰富多样的藏民族艺术文化活动,拓展了民族艺术内容,丰富了幼儿民族艺术教育的形式,也形成了我园的教育特色。

(二)合理利用社区的民族艺术资源

“与民族艺术相关的社区资源主要包括社区物质资源(如博物馆、展馆、雕像、广场等)、社区人力资源(如民族舞蹈家、民族手工艺者等)、社区文化活动资源(如绘画展、戏剧演出等)”。[2]我园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丰富的社区艺术资源中让幼儿获取直接经验,如:每学期带领幼儿参观西藏博物馆、唐卡展览,参与藏戏演出、藏族舞蹈表演、藏族传统节日等活动,加深了幼儿对民族艺术和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二、创设富有民族艺术特色的幼儿园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1]9“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对幼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持久深远的。”[3]幼儿园环境创设作为儿童生活、学习、游戏的场所,幼儿园必须将环境创设作为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良好、适宜环境的构建来促进幼儿民族艺术教育的开展。

(一)园区环境创设

在园区环境的创设中,教师有效利用幼儿园墙面、门厅、走廊、楼梯间、屋顶、宣传栏、家园联系栏等空间位置,通过图片、手工作品、绘画展、服饰、图腾等装饰来展现藏民族艺术文化,让幼儿耳濡目染地感知藏民族文化艺术,在自然轻松的环境中促使幼儿的民族认识和民族情感得以熏陶和浸染。如幼儿园的走廊、过道、吊饰选用西藏名胜古迹、藏族脸谱、藏族服饰、藏族美食、唐卡等作为题材进行创设,丰富幼儿的感知觉,了解本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

(二)班级教室环境创设

在班级教室环境的创设中,教师们开展藏民族文化教育活动后将活动内容逐一体现在本班的主题墙面布置和区域活动中,如:创设藏民族艺术舞台、民族艺术欣赏区等,让幼儿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加深对藏民族艺术文化的了解。同时,重点关注教学环境的设计,利用不同资源丰富教学环境,不断更新教学环境,增强环境对幼儿的熏陶,让幼儿感受到优秀藏民族艺术文化的美感。

(三)区角环境创设

在每个班级教室外的区角创设民族艺术区角,如民俗工艺坊、民族乐器坊、民族刺绣吧等,在区角内投放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文化的物品,包括扎念琴、热巴鼓、藏笛、曼陀铃、藏戏面具、各地区服饰、自制民族物品等。另外,在区角内准备了大量的活动材料,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丰富本民族艺术的直接体验。

三、开展科学合理的民族艺术教育主题活动

(一)民族音乐、民族乐器为主的音乐课

藏民族音乐种类多样,特色鲜明,歌舞曲内容唱词广泛,如:藏戏、锅庄、弦子、堆谐、祝酒词、朗玛等,我们将适宜幼儿兴趣需要的儿歌和音乐带进幼儿园,在集体教学活动《打阿嘎》中让幼儿了解藏民族在建筑上的独特风格和形式;在热巴舞、《雪巴拉姆》中,让幼儿充分了解和欣赏藏族舞蹈和藏戏的艺术特点。藏民族民间游戏中配有的儿歌趣味性强,有节奏感,形式活泼轻松蕴含着丰富的现代教育价值,在《打青稞》《阿揪》《踢毽子》《泽当雄拉》《拉布达布》等民间游戏中,让幼儿体验和感知藏民族音乐的魅力,在游戏过程中感受藏民族民间音乐,培养孩子们对藏民族音乐的理解能力和感受力。

(二)民族绘画、民族手工为主的美术课

“民族画作、手工艺品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不但具有实用、审美两大功能,其形式上也负载、积淀了丰富的民族宗教、民族理念等文化内涵。”[4]藏民族衣食住行中鲜明的艺术特色和浓郁的艺术氛围,不仅让幼儿初步了解藏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且能让幼儿简单了解藏民族美术的艺术特点。如:在美术活动“美丽的邦典”“嘎乌”中,以拼贴、涂色、欣赏、拓印等方式,从藏民族服饰的颜色搭配、饰品的图案纹样让幼儿进行感知和创造。

(三)民族舞蹈为主的户外活动

幼儿园的户外活动时间长、活动内容多、组织形式活。藏族舞蹈是户外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锅庄”“弦子”“堆谐”“囊玛”“热巴”“谐钦”等,都是藏族幼儿喜爱的歌舞。我园将藏族舞蹈和藏族音乐有机结合在一起,创编了多种幼儿民族韵律操。这种民族韵律操最大的特点就是幼儿听着民族音乐、唱着民族歌、跳起民族舞,既可以锻炼身体,又能让幼儿感受和体验本民族的舞蹈和音乐。

(四)民族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为主的主题活动课

我园根据已有的民族艺术教育资源设计和开发体现藏民族风俗习惯、传统节日为主的主题活动,如“好玩的民族乐器”“好看的民族舞蹈”“美丽的藏族服饰”“寻找格萨尔王的踪迹”“欢度雪顿节”“欢庆藏历新年”等主题活动,按照预设主题、建立主题网络、开展主题活动的步骤来组织和实施幼儿民族艺术主题活动。下面笔者以大班的主题活动“藏族民族特色食品”为例,对民族艺术主题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进行介绍。主题的产生:结合我园藏民族文化的园本课程及相关课题,我园为进一步深入民族地区的文化特色,并结合其它民族的文化,来开展此次的主题活动,同时也将衣、食、住、行中的“食”作为我们的第一个藏民族文化主题活动的内容,结合五大领域进行深入开展,同时强化我园的园本课程。主题目标:1.能运用各种感官和途径了解特色食品的特征,并能简单说出其营养价值。2.能用唱、跳、朗诵、绘画、剪贴等方式创作出部分食品的特征、体验创作的快乐。3.能清楚说出个别食品(饮品)的制作过程,并能简单制作。4.能够主动交流各种活动中的发现,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主题网络图:大班年级藏民族特色食品主题活动,将围绕课程、亲子活动、环境创设这三个方面开展。

四、藏族文化园本资源开发对幼儿园教育的有效性

(一)促进了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提高了幼儿文化适应能力

艺术教育是幼儿五大教育内容之一,本园通过开展与本民族特色文化相融合的艺术启蒙教育,使幼儿从小感受、体验和表现民族艺术之美,提高了幼儿的审美水平,培养了幼儿对本民族艺术的情感。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创造力等认知因素均参与进来,同时由此产生的民族自豪感、归属感等情感因素也得到进一步发展,这对幼儿个体的成长具有重要价值。另外,本园有藏族、汉族、回族、珞巴族等不同民族的幼儿,在共同的学习生活环境里一起成长,通过接触与本民族不同的语言、服饰、歌曲、舞蹈、故事、手工艺品、风俗习惯等内容,可以认识和领略多种民族艺术文化的特点,在与其他民族幼儿的相互交往和交流中,增进了幼儿对不同民族文化艺术的欣赏、理解,从而促进了幼儿自身的文化适应能力。

(二)坚定了幼儿的文化自信,弘扬和传承民族艺术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报告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本园通过一系列民族特色课程和活动,从小培养幼儿对本民族艺术文化的认同感,树立对本民族文化强烈的自信心,增进幼儿的文化自觉,增强幼儿的民族认同。“中华民族文化既有一体性,更有多元化,一体性和多元化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显著特征。”[5]本园开展的民族特色艺术教育,将本民族艺术进行潜移默化的浸润和传承,不仅弘扬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而且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民族艺术继承者,巩固和扩大了民族艺术传承的效果,有利于维护我国的多元一体文化艺术格局。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