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教师的家庭教育观范文

教师的家庭教育观范文

教师的家庭教育观

教师的家庭教育观范文第1篇

1.弱势群体的家庭教育问题

关注弱势群体,救助弱势群体,效果最直接的是经济上的援助,但经济上的援助不能让弱势群体彻底走出生存困境,而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改善弱势群体在教育上的处境,则是弱势群体救助的一条根本性、发展性和提升性的途径。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包括弱势群体本身的教育和培训,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又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方面。家庭教育在人的个体发展中和社会发展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影响个体成长的三个主要教育因素中,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背景和基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在家庭教育基础上的进一步延续、深化。家庭教育根基牢、起点正,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才能顺利、正常开展。家庭教育是指在人类社会家庭生活中,家庭构成人员之间的终身持续不断的一种教育和影响活动,它既包括家庭成员之间自觉的或非自觉的、有形的或无形的在多重水平上的影响,又包括家庭的生活方式、家庭环境因素和社会背景对其成员产生的影响。家庭教育不是正规的教育,没有具体的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究竟对子女实施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如何进行家庭教育,要把子女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等等,主要取决于家长的意志,家长有很大的自。弱势群体的家庭教育由于其家长文化素养偏低、教育能力偏低、教育思想落后,导致家庭教育的效果差,并使其子女在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

2.弱势群体的复制与变异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研究指出:各家庭的弱势与强势的不同由家庭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决定(位置以各种资源的占有量为标志,包括: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符号资源),这种位置又决定了各家庭中家长的习惯。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和家庭与外部的交流中的习惯决定了家长们的感知、思考、判断及行为的方式,即生活方式。而这些生活的方式所包含的内容成为子女成长中来自家庭影响的各项因素。在子女对生活方式的习得过程中,这种习惯得以在他们身上内化,而这种继承的习惯又将决定他们今后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2]这是一个位置———习惯———生活方式的循环。这种循环让我们悲观地看到代与代之间的文化复制和阶层复制。但这是将客观环境的变化和人在实践中生成的策略都排除在外的分析。布迪厄理论的生命活力就在于他发现在这个客观的结构所规定的轨迹上,有许多的力量可以使行动者在实践中摆脱这种循环的约束,从而达成个人位置的变动,“即以扩展的形式再生产出了空间自身”。[3]在我国,弱势群体家庭子女教育问题备受关注,其原因就在于弱势群体家庭的子女很有可能在教育再生产中成长为新的弱势群体。但我们也看到通过家庭自身的合适的策略调整和外界的适度干预可以实现个人和家庭位置的变动,达到良性提升的目的,从而帮助弱势群体家庭的子女获得公平发展自身潜力的机会。

3.弱势群体的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多元文化的冲击,信息时代的到来,独生子女教养问题的增多,都使我们的家庭教育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弱势群体由于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受到主流社会阶层的排挤,生活空间和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心理状态受到一定的影响,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与主流群体有很大不同,大部分弱势群体家庭没有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致使家庭教育陷入了误区,影响了家庭教育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教育观念和方法错误。

家长们的教育观念决定着家庭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方法,而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必然导致教育内容的片面、教育方法的不科学,从而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2家长身心素质偏低。

家庭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现在弱势群体家庭的家长由于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自身的身心健康也受到不良影响,心理素质普遍偏低,自控制能力较差,对孩子的教育缺乏耐心,看见孩子犯错误,不是耐心地讲道理,而是发脾气,打骂是常事。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严重影响了弱势群体家庭教育的实际效果。

3.3家庭关系不和谐。

一个和谐的家庭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是家庭教育正常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家庭关系不和谐带来的压抑气氛,会引起孩子的情绪波动、心灵失衡。父母之间的争吵会让孩子产生恐慌的心理,也会影响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从而失去对父母的尊重和信任。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容易自卑、封闭、厌倦家庭和仇视社会,严重的会形成的扭曲心理。

3.4教养方式不科学。

不科学的教养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3.4.1娇宠教育型。

这类孩子的家长有一种观念,那就是自己小时候吃了很多苦,不应该让自己的孩子再吃“二遍苦”,于是对孩子的要求一味满足。父母对孩子的娇宠表面上看是细致入微的关怀,实际上剥夺了孩子的正常人生体验,影响了孩子生存技能和自制自理能力的养成。

3.4.2专制教育型。

这类孩子的家长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比较大,希望通过高标准、严要求来改善家庭和孩子的现状。一旦孩子未达到其要求,心理得不到平衡,轻则训斥,重则拳脚相加。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会使孩子的心理逐渐扭曲,无形中形成残暴的性格。

3.4.3放任教育型。

这类孩子的家长不能正确看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对孩子的成绩不表扬,对孩子的缺点不批评,一味地让其自由发展,久而久之,导致孩子性格上的缺陷,形成扭曲的心理,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3.4.4狼性教育型。

这类孩子的家长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受到主流阶层的排挤。他们把原因归结为自己没有“狼”性。这种教育类型是在社会竞争压力的背景下而衍生出来的教育方式,这种一味地培养孩子的竞争观念和竞争意识的做法,最终会导致孩子缺乏爱心,甚至性格扭曲,从而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4.学校对弱势群体家庭教育支持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4.1学校对弱势群体家庭教育支持的必要性分析。

4.1.1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要求。

目前,我国的教育正面临着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以及家庭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等现实问题,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孩子的全面发展。在上述三者的合作中,家庭教育是最不容易落实的。就弱势群体而言,许多家庭缺乏子女成长的良好环境,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家庭教育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着种种问题,迫切需要学校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掌握科学方法,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给孩子一个健康温暖的家庭环境。

4.1.2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客观要求。

保护弱势群体是一个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问题,对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关怀是基于社会公平和正义原则。对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关怀不仅仅体现在学校教育上,作为学校教育基础的家庭教育也必须给予适当的支持。正是基于这个考虑,有研究者认为学校应给予弱势群体子女的家庭教育必要的支持,对家长进行必要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成才观,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趋向一致,增强教育效果。

4.2学校对弱势群体家庭教育支持的可能性分析。

首先,学校的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教育学、心理学的修养。他们教育目的明确,了解孩子的年龄心理特征,掌握有关的教育教学内容,懂得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具有对家庭教育指导的能力。其次,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对象是一致的,学校和家庭关系密切,有共同的希望,有共同的语言,比较容易有统一的认识。同时,中国具有“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也使教师和学校在家长的心目中有较高的权威,相比于其他的机构,家长对学校更加信赖。因此,学校对弱势群体家庭教育的支持不仅可行,而且是社会支持的最佳切入点。

5.学校对弱势群体家庭教育支持存在的问题

5.1学校对支持学生家庭教育的认识不足。

校长和教师对学校支持家庭教育作用的认识水平,是影响学校支持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多数学校虽然能够认识到家庭、社区教育对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但还存在以下不足:①未意识到家校配合的重要性。仍有这样的观念:学校教育是学校内部的事情,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与家庭关系不大。②学校本身缺乏全面的合作意识,在合作上还不够努力,没有最大限度地激发家长的合作热情。

5.2家校双方沟通交流渠道不畅。

家校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学校对家庭教育支持的前提条件。如果学校在与家长沟通时采取双向的沟通方式,并且积极主动地和家长交流,同时采取平等的态度,那么这种支持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反之,如果学校只是单方面地传达命令,不顾家长的感受和反馈,导致沟通渠道不畅,则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支持不会成功。

5.3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沟通作用

学生在家校之间所起的沟通作用,也是影响家校合作的一个因素。如果孩子将学校近况、学校的环境、自身的学习状况、学校的管理和学校所具备的家校沟通渠道等情况告诉家长,就会使家长对学校和孩子的情况有所了解,为家校合作奠定必要的信息基础。同样,如果学生向学校说明家庭的经济状况、文化状况,家庭教育的状况,以及家庭中可用的教育资源,等等,就可为学校了解家庭、与家庭合作提供必要的信息。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不会积极地为学校和家庭传递信息,甚至还出现了想方设法隐瞒某些信息,阻碍家长和老师交流的现象。

5.4家长缺乏与学校沟通交流的素质。

家长与学校沟通交流的素质主要由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和家长的个人特征决定。研究结果表明,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家长没有自信心,他们对学校和教师有一种畏惧心理,不愿参与学校的活动,怕丢面子,与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因而不利于家校之间的合作。此外,不同受教育水平的家长在言语、体态、衣着、行为举止等方面也存在不同特点,这些特点会影响到教师对家长的看法,从而影响教师与家长的合作。

6.学校对弱势群体家庭教育支持的途径

学校对弱势群体家庭教育的支持是社会指导弱势群体家庭教育的最佳切入点,一般可采取以下措施。

6.1完善“家长会”制度。

家长会在家长心目中具有较高的认知度。针对目前的“家长会”存在的种种误区,我们建议:①学校应该充分考虑家长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恰当的时机召开家长会。②确定有针对性的会议中心议题和中心发言人。③选出学生家长代表,家长代表的孩子所表现的问题应具有代表性。④在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或建议的基础上制订出详细的“帮改”方案,然后实施这个方案,并将实施结果带入下一次“家长会”。

6.2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

在对弱势群体家庭教育支持的过程中,学校要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以家长学校的形式,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学校在举办家长学校方面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选择好教学内容。讲课内容要有针对性,从弱势群体家长的实际出发,讲课内容要有实践性,可操作性强。讲课内容要有时代特点,随时吸取新的科学理论成果,把那些崭新的学术理论思想教给家长。②教学方式多样化。家长学校除了由专家、教授、教师、医生等教授理论知识以外,还可请有丰富经验的家长现身说法,介绍他们教育子女的做法和体会。听家长自己介绍教育子女的经验,会感到更亲切,有利于真正提高家长们的教育能力。

6.3建构家校合作的长效机制。

将教师的“家访”和家长的“校访”、“师访”有机结合,建构家校合作的长效机制。“家访”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教育活动中起重要作用。老师在家访时,要注意讲究技巧,特别是注意与家长热情、诚恳地合作,实事求是地、一分为二地向家长介绍学生的在校情况,委婉、善意地向家长指出学生在校的不足;耐心、虚心地听取家长对子女教育和学校工作的意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帮助家长提高认识,增强其教育责任感;为家庭教育提供咨询,充当家长的参谋,给家长以具体的指导与帮助。从家长角度来说,不应坐而待访,应主动出访,即“校访”和“师访”。因为孩子在家庭里生活的时间比较长,家长对孩子的思想、品德、兴趣、爱好、行为习惯、个性特征都了解得最清楚。家长掌握的这些情况,不仅是家庭教育的依据,还应主动提供给学校老师,让老师掌握这些情况,配合家长教育好学生。

6.4学校要建立家庭教育咨询机构。

家庭教育是一种非正规的终身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问题可谓层出不穷,何况目前弱势群体家长素质可谓问题多多。家长在教育上的偏差,教育方法上的不当和对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无知,都可能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使家长有师可求,在学校中建立家教咨询机构,进行电话或书信咨询服务,有利于家长解决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将面向家长的“全体辅导”、“分类辅导”与“个别辅导”有效结合,优化学校对家庭教育指导的方式。弱势群体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家庭教育具有不同于其他家庭的特点,在对他们进行指导时,要将面向全体家长的辅导、分类辅导与个别辅导有效结合,既要介绍家庭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针对弱势群体家庭教育的特点进行分类指导,同时以个别辅导面向个体,突出针对性。分类辅导必须坚持:同质性原则、目的性原则、自愿性原则、保密性原则、民主性与启导性相结合的原则。

6.6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提高其家庭教育指导能力。

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水平十分关键。目前师范院校并没有设置相关的课程,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学校要注意提高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知识的培训着手:①有关社会发展与家庭关系的知识。②有关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的知识。③有关亲子关系的知识。④有关家校联系途径的知识,等等。这样就可以使家校合作制度构建的校内环境得到优化。

教师的家庭教育观范文第2篇

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为指针,以“三个代表”和党的“十”精神为指导,以推进学校素质教育为主线,以提高家长素质为重点,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形成合力,构建“三教”结合平台,相互促进,努力提高家长科学教子的能力和水平,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使广大学生都能够得到健康、和谐、全面发展,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现代化建设人才。

1、家庭教育的工作目标:教育行政主管、学校主办,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补充逐步实现全方位素质教育。实现家庭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家庭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的现代化,家庭教育管理现代化,家>!

2、引导广大家长基本树立现代家庭新理念,确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成才观,掌握为国教子的新知识、新方法,以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言行与子女建立新型和谐的亲子关系。在家庭教育现代化水平上要有显著提高,在软件和硬件建设上有显著进展,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我县的家庭教育水平。

家庭教育指导组织机构实行分级管理责任制,构建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上下贯通、协同一致、统一高效的组织体系。

1、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机构。学校要在__月10日以前建立健全家长学校机构,完善工作制度,制定出本年度工作计划,并上报教育局普教办。

2、积极开展组建网上家长学校工作。有条件的学校依托网络资源,组建学校网上家长学校,为广大家长提供学习资源和家庭教育咨询。

1、建立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队伍。家庭教育工作必须配备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师资队伍,对家庭教育工作进行专业而有效的指导。各学校在今年要组织学校开展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培训工作,应当按照家庭教育主要负责人1-2名,各年级1-2名的比例配备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

2、建立班主任家庭教育专业化队伍。班主任是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最一线老师,不断提高班主任的家庭教育专业化育人素养是家庭教育工作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一步,各校应重视对班主任家庭教育专业化的培训力度,制定培训计划,争取在3-5年内分批次完成班主任家庭教育专业化轮训工作。

3、建立家庭教育讲师队伍。在家庭教育指导师基础上,逐步扩大家庭教育高级讲师的培训工作,使其基本能够承担本校相关专题的家庭教育讲座,并以此方式大面积普及家庭教育先进理念,引领广大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走入现代家庭教育领域。

4、培养家长志愿者团队的骨干力量。为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工作能力,各学校可组织优秀家长委员进行家庭教育志愿者课程的专业化培训,使其成为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中坚力量,能够在不断提升自身育人素养的同时,引领和带动广大家长成长起来,将自己在家庭教育实践及家庭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念、经验和方法加以总结、归纳,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

1、__月30日以前,各校向教育局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上报20__年度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学年计划(或方案), 分类上报指导师、讲师、家长志愿者名单;于__月20日、__月20日以前分别上报家庭教育工作半年、全年工作总结。

2、要按照“推荐、自愿”的原则,由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向广大学生家长推荐《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家长手册》等正式出版并由自治区教育厅推荐的参考书目,学校及教师不得干预。各校家庭教育委员会在汇总征订数量后,与县教育指导中心联系。

3、4月中旬,学校根据家长学校教材做好每学期的教学计划工作,要求做到:有教师、有教室、有经费、有教材、有作业、有计划、有总结、有制度

、有活动、有记录、有考核。每月给家长布置一道家长学校作业题;每月为家长免费发放一份家庭教育指导菜单;每月开展一次以读书交流、讲座、亲子活动等形式的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活动;开展家长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家长作业要求由学生签字,“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进行批阅,各班每月及时推荐优秀家长作业,学校统一收集并开展优秀家长作业评选活动。活动资料及优秀作业等要及时在《__地区家庭教育之窗》4、__月30日前,县指导中心完成对德育校长、德育主任、班主任如何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工作方法培训,学校完成对全校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的理念培训。无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高级讲师的学校可上报县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安排专人培训。

5、__月30日前,县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对学校建立健全家长学校情况进行督查,地区进行抽查。考核内容结合《关于加强__地区教育系统家庭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家长学校建设工作的通知》以及本实施方案。

6、县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积极组织学校家庭教育负责人和年级家庭教育负责人参加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培训,组织班主任参加班主任家庭教育专业化课程培训,鼓励学生家长参加中华家庭教育志愿者专业化课程培训,并将名单上报地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

7、__—__月,参加地区组织的家庭教育剧本、论文、个案、讲座稿征集和评选活动。活动采取县初评、推荐,地区复评方式进行,由地区对获奖选手进行表彰。

8、__—__月,开展家庭教育落实情况检查。首先县上自查,然后地区抽查。考核内容结合《关于加强__地区教育系统家庭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家长学校建设工作的通知》以及本实施方案。

1、资金保障。学校要对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和家长学校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要确保家庭教育工作能够顺利实施。

2、组织保障。县教育局有专人负责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和家长学校;各校要发挥班主任和优秀教师的骨干带头作用,主动承担起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不断完善家庭教育组织建设。

教师的家庭教育观范文第3篇

一、家庭教育是合力施教的基础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或聘请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的教师对子女的教育。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为适应当代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需要,家长必须学习教育理论,转变家教观念,提高家教水平。家长学校则肩负着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现代家教理论,帮助家长转变家教观念,提高家教水平,协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任务。当前家长学校要着重抓好:

1.家庭教育观念的更新。改变传统的德育观念,培养孩子科学与民主、自立与自强、公平竞争与合作等精神。传统的重智轻德体,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实际水平的观念必须改变,应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并重,重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的发展。

2.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①循序渐进,量力而行。②因材施教和全面发展相结合。③态度一致,教育统一。④说服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⑤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相结合。⑥感情与理智相结合。⑦及时教育与持之以恒相结合。

3.交流家庭教育信息和家教经验,研究家教中的新问题。家长学校应在沟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方面作出更大努力,以便共同完成培养高素质的一代新人的任务。

二、广大教师是合力施教的主力

教育要有特色,教师亦是如此,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为师的境界――堪为人师?如果每位教师都能真切地感悟到其中的真谛,相信教育现状会有很大的改观。教育的效果不言而喻,最直接受益的往小处说是受教育的学生,关乎家庭的未来和希望,往大处说是社会、国家和人类发展的基础。为人师,要探讨为师之道,学习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自我探究反省。师者,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还应加强人格魅力,一个有着丰富内涵和个性的教师更容易为学生由欣赏到接受,言传身教自不在话下,何须徒有虚名?如果只一味说教,一副万古不变之势,未免太过无趣,只会招致学生厌恶,难以顺利传教,以身示范。一个机械呆板无人格魅力的老师,怎么能有说服力?身为教师,应培养学生丰富健康的个性和道德品性,引领学生养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帮助学生找到兴趣点,有目标地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健康的身心和知识掌握同等重要,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们,应该经常扪心自问,以“德”为先的自己教育出“德”才兼备的学生了吗?

三、社会教育是合力施教的保障

为国家、社会效力,为青少年做出表率,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社会承担的教育任务要由社会成员共同携手完成,但目前我国的社会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力显然不够,如只重视名誉、成绩,不重视综合素质,推崇状元、拔尖人才。纵观当下,孩子们效仿的同龄榜样何在?不是脱离生活的卡通人物,就是缺知少识的超男超女,又或者是素质平平但收入颇丰的明星大腕。社会舆论和导向没有给孩子们正确的引导,他们的身心从小就被浮夸和浮躁吞噬着,试问这种环境下孩子们怎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全地发展?国家、民族的兴旺能靠这样的下一代吗?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每个人都该自省:对于社会活动自己都主动、积极地参加了吗?有没有想过孩子和周围的青少年正注视着自己的一举一动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看看自己,又怎能要求全社会群体的高素质、高品位?

教师的家庭教育观范文第4篇

时间: 参加人数:

目的:仪式的启动有效地整合了社会教育资源,倡导科学育儿的理念,形成教育合力,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指导作用,带动更多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共建家园和谐。

二、促进家园共育,幼儿园召开新学期家长会

时间: 参加人数:

内容:

1、整体介绍幼儿园教师的师资情况、交流本学期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2、家长们参加班级家长会。班主任老师与家长在会上交流互动,双方了解了幼儿在园与在家的表现,共同商讨如何作好家园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3、托班(早教班)家长观看孩子在园一日生活录像。

4、家庭教育指导师介绍婴幼儿的养成教育,早教亲子教师指导家长带领孩子体验亲子活动。

三、密切家园合作,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

时间: 参加人数:

内容:

观摩教育教学活动,与老师面对面的交流,和孩子一起游戏,了解孩子各方面的进步和能力发展状况。

四、早教班深入社区开展亲子展示活动

时间: 参加人数:

目的:进一步普及0-3岁婴幼儿的家庭早期教育。

内容:1、为6个月-1岁和1岁-2岁的家长及婴幼儿进行了亲子游戏展示。

2、家庭早期教育咨询。

五、幼儿园小班召开“关注早期教育”专题讲座

时间: 参加人数:

内容:1、家长观看自己的孩子在早期教育中心上感觉统合、蒙特梭利、奥尔夫音乐体验课的录像。

2、观看新闻同期声《关注早期教育》,系统了解早期教育在政府支持下的发展状况及几种早教模式的教育理念。

3、早教专业教师传授:如何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兴趣实施科学的教育。

4、家庭教育沙龙。

六、早教班深入社区开展系列家庭教育服务

时间: 参加人数:

内容:1、在居委会,为0—3岁的家庭做早期教育亲子讲座。

2、与居委会携手,共同开展“早期教育不可少、聪慧宝宝亲子大赛”。

七、成立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

我园现有家庭指导师两名,在她们的带领下每班再挑选四名热心于家庭教育工作的家长参与到活动中,建立现代家庭教育的工作网络。

八、根据家长的需要开展讲座

1、针对托小班的孩子,我们交流的话题是《您想让您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学什么?》

2、针对中班的孩子我们交流的话题是《孩子习惯的培养》

3、对于大班的孩子我们的题目是《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九、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提高家长育儿理念

1、发放家庭教育家长问卷,了解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知程度和教育需求。全园家长参与。

2、举办“亲子游园会”,普及家长对家庭教育的科学认识的同时增近亲子关系。全园家长参与。

3、坚持以《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为主要内容,为全园家长布置家庭教育作业,逐步提高家长的教养观念和育儿方法。为保证学习的有效性,每道作业题后都附有菜单式参考答案,为家长提供专业实用的指导。全园家长参与。

4、各班开辟“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教育专栏,及时提供可读性强的学习交流信息,张贴优秀家长作业调动本班家长学习积极性,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5、利用博客作为宣传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的窗口,扩大家庭教育的影响力

十、现场咨询会

召开全园家长会,在会上向家长介绍本学期教学工作的重点,家长工作的重点,分别就小、中、大班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开现场咨询会。

十一、征集“习惯养成教育”家庭教育征文。

十一、组织大班举办“我毕业了”的活动。要求家长参加。

教师的家庭教育观范文第5篇

关键词:影响;教学;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1-260-02

一直以来,人们谈到教学效果,都把注意集中在几十分钟的课堂上,最关键是教师授课情况,当然我们不否认教师的授课会影响教学效果。但不要否认一个问题,教学是一个系统,需要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据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影响这一系统正常运作因素:

一、校长因素

校长的办学理念,主要体现在办什么样的学校,怎呀那般学校的问题,他决定了学校发展的未来方向。因此,校长办学理念的形成一定要于丹当今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要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要与时俱进,要有超前意识,这样才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让全体教师在工作中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病因领教是实现目标,是学校越来越好,办出成效。

相反,如果在旧有观念的支配下,办学延续过去的老做法,凭经验解决问题,最终往往是脚疼医脚,头疼医头,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这样学校就失去了活力,缺乏生机。

因此,作为校长,要想改变陈旧的办学模式,首先要积极学习,在西乡意识上更新观念,紧密结合时代要求,不断替身管理水平。

二、家庭因素

家庭作为中小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必将对学校教育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

1、家庭收入与家庭教育投资

教育投资不仅来自于学校和社会,有一大部分来自于家庭。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而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又与家庭收入有关。

例如,有资料表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所以家庭收入水平高;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家庭经济发展水平就相对低下。其结果就是城镇家庭有能力对受教育者进行更多的教育投入。随着城市与农村家庭收入差距或是教育投资的拉大,将会有更多的家庭因为缺乏购买能力或是缺少家庭教育投资认识而无法实现学生对教育的需求。

2、家庭教育者的教育观念

(1)“全面发展观”与“成绩至上观”

“全面发展观”即德、智、体、美、劳动技能的全面发展。家庭教育不仅要进行智育,而且要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受教育者形成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美育,培养受教育者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杜威曾言:“教育历程本身以外别无目的,它便是自己的目的。”蔡元培也在他的教育著作中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进一份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而农村的一些家长不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对受教者的期望过高,把考上大学作为受教育者成才的衡量标准和唯一出路,将分数教育、比较教育、择校教育放在首位,使得受教育者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

(2)“教育无用观”与“教育有用观”

“教育无用观”是在大学扩招以后才逐渐流行,并为越来越多的家庭教育者接受。近几年来的大学扩招使大批的接受高等教育的学习者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困难状况确实存在,但也应该看到教育对于社会发展,民族素质和自身发展的深度影响,不能因噎废食。

(3)“女子无才便是德”与“教育平等观”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观念在中国存在了数百年,尤其是在封建社会更被封建家长奉为圣言。然而在男女平等的今天,在一些农村这一观念仍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家庭教育者,许多家庭教育者仍然不愿意将太多的金钱投入到女性受教育者身上。

引用龚继红,钟涨宝的“家庭子女性别结构对家庭教育直接投资的影响”调查资料就能清楚的看到家庭在各项事务投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家庭男孩的教育。这种情况的发生与农村长期以来积淀的思想观念是不无关系的,以男为重、重男轻女的行为常常是不由自主的发生的。

“教育平等观”与之相对立,许多城市家庭是独生女,他们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接受了男女平等观,并且在教育中实践了教育平等观。

3、家庭教育者自身状况

家庭教育需要通过家庭教育者来实施。因此家庭教育者的自身素质,地位等因素也会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质量产生影响。家庭教育者自身因素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职业因素

家庭教育者的职业背景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上直接发生,而且职业习惯也影响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

(2)文化因素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家庭教育者的教育经验不仅来源于前人的教育经验和自身的生活体验,还需要从大众文化传播媒介及各类刊物中汲取经验教训,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而很多农村家庭教育者文化素养与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这就使得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进而影响教育质量。

(3)与学校合作态度

教育合力的形成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努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合及合作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者对学校教育的合作态度。这种态度影响家庭教育者对学校教育的参与程度。家庭教育者与学校不合作,就不能得到反馈信息,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家庭教育,进而不能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三、社会因素

搞好教育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很多教师对此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但是关于社会环境因素对教育的负面影响涉及的并不多,依我看,实施教育不但离不开社会环境,而且社会环境对教育方式还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忽视了社会环境因素,推广教育就缺乏足够的动力。具体来说,社会环境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环境影响着教育的人才标准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它和社会用人单位构成了一种直接的“人才供求”关系,学生实际上也具有一定的商品属性。学校做为这种“商品”的生产者,社会用人单位最欢迎什么样的“商品”,学校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必然会关注社会的需求,而逐渐形成与整个社会相一致的人才标准。

比如:封建社会中举的范进、应试教育方式下产生的“高分低能”学生,都是受当时社会条件所制约的产物。因此,社会环境因素是对人才标准认识作用于教育的必然结果。

2、社会环境影响教育的育人方式东西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别,形成了各自的社会环境

在西方文化的社会环境中,它强调的“自我独立”的个性意识渗透到教育中,就是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提倡学生有独特的个性和行为方式。

四、教师因素

体现在教师角色的转变。

1、观念的变化

(1)教师与学生的位置发生变化

从以教师为中心,师道尊严,教师高高在上,永远是对的,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与学生是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的转变热烈、信任、情趣盎然是今天的课堂环境。面带微笑走进课堂,带着疑问走向学生并与之商讨。

(2)从严遵教材,以知识传授为重点,到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的变化

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教育资源,给学生一个支点,学生会给自己、给大家一个惊喜。学到《白杨》一课时,我设计这样一项活动:“说出具有‘杨树’品格的植物?”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太阳花”、“松树”、“柏树”、“梅花”、“仙人掌”、“”、“荷花”、“落地就生根”(我没想到)、“老师还有‘小草’呢”(从来不发言的鲁建龙补充到)。

2、语言的变化

(1)称呼上由“老师”改成“我”,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由站在讲台上走向同学中间并参与讨论,时时处处体现老师与学生地位平等。如:“我的看法”、“我的观点”、“我同意大家的意见”、“这一点我怎么没想到”、“我也说两句”……

(2)老师一定要注意保护和鼓励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使用鼓励与欣赏的评价方式

如:“试着谈谈自己的看法”、“请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不要紧,说错了没关系”、“很好,继续努力”、“换个角度思考”、“知识面很广,阐述的也很棒”、“提出的问题很有见解”、“说的真不错”……

3、方法的变化

(1)由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我告诉你记忆,我划重点你记忆,到师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沟通的变化。

教师的家庭教育观范文第6篇

【摘 要】由于部分家庭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导致一些学生在高中时期学习、心理、品行养成中出现诸多问题。文章通过探索如何借助“导师制”指导家庭教育,以达到重视教育中的情感因素,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和育人环境,形成家校合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关键词 导师制;家校协作;合力育人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5-0053-02

上海市钟山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我校”)是上海市虹口区的一所普通高中,部分学生学习困难且家庭教育不得法,虽然他们很聪明但缺乏自我控制力。为了转变这部分学生,课题组借助“导师制”,让导师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针对性地辅导。本研究中的“导师制”是传承、发展和创新。传承:导师仍是对于学校中有个人成长需求的学生进行个别教导,如学习困难、缺乏自我控制力等。发展:导师除了教导学生外,还对家庭教育不得法的家长进行个别辅导。其出发点在于关注学生的整体成长发展与个性化学习需要,发现家庭教育的问题,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方法,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创新:“导师制”不仅使受导的家庭受益,同时也促进教师提高了家庭教育指导的能力。

一、实施“导师制”的途径

1.确定导师。导师主要由受学生欢迎并愿意真正投入此项工作的任课教师担任。导师制的师生结合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自由双向选择结合。在共同的教学、学习过程中,由师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自由选择结合;二是搭配结合。由年级组根据师生情况,指定教师担任某些受导学生的导师。

2.确定受导学生。既从学生个人成长需求角度出发,如学习困难、家庭教育不得法、缺乏自我控制力等,又考虑到班级建设需要:班级中目前有这样或那样问题的学生,但他们对形成良好的学校和班级育人氛围具有重要作用。班主任根据这一精神反复推敲,与任课教师磋商,与家长联系最后定出名单。

3.确定导师的职责。导师的职责,一是了解受导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他的真实需求,倾听他的心声,给予他宣泄和获得建议的机会;二是掌握学生真实需求后,和学生、家长一起寻找成长的道路,包括对经济困难的学生运用多方面资源予以必要的帮助;三是在学生取得进步或没有退步时及时予以肯定;四是受导学生能自己解决遇到的新问题、困难,最终脱离对导师的依赖。

4.导师制工作成效考核。目前对导师的考核内容有:导师记录受导学生的基本分析和基本工作。记录、跟踪具体的活动,如家访、谈话,一起讨论问题、一起活动;记录受导学生成长过程,记录学生的变化;记录导师指导的工作体会、反思,同时记录家长对导师制的评价、建议。

二、落实“导师制”的重要举措

1.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提高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目前,我国师范院校开设的公共教育类课程中主要是普通教育学、心理学,而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课程很少。我校教师普遍缺乏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指导家庭教育时主要靠自己摸索和自学积累经验,很难与时俱进。而就目前学校状况来讲,班主任队伍年轻化增加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难度,“85后”、“90后”教师踏上班主任岗位,他们有工作热情,有理想,与青春期的孩子没有很大的代沟。但是,这批教师自己还未做家长,也没有很多的社会经历,缺少家校沟通的经验和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

附:2014年学校担任班主任的教师情况调查:

为了使教师能较快提高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使更多教师胜任导师工作,学校制订了具体的培训计划,组织教师系统地学习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方式,如研讨经典案例、现场观摩等,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请家庭教育专家到学校讲学,与教师谈话、讨论,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学校还为教师提供到校外学习、参观、观摩或学术交流的机会,使教师开阔视野,加快提高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

2.精心设计家校协作活动,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素养。《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学校要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家庭生活指导,通过亲子关系沟通、青少年身心保健等方面的服务,帮助家长掌握家庭管理和人际沟通的知识与技能,提升家庭情趣,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长会既是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必要方式,又是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的必要措施。这一年来,导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提高后,对家长会的设计更有针对性,改变了传统家长会的模式。在形式上改变以往教师站讲台家长坐下面的“挨训”模式,改用围成一圈“沙龙”的形式,倡导一种互相交流、平等、民主的轻松氛围,家长与教师真正成为育人的同盟军。在家长会上,导师除了会给予家长有关家庭教育方法的针对性指导外,还会邀请家庭教育做得比较好的家长交流分享经验,帮助家长掌握教育规律与方法,走出误区,提高教育水平。比如,“如何帮孩子改掉拖延症”、“如何帮孩子戒掉游戏瘾”等主题交流,给了家长许多启发。有时,导师也请学生发言,如“妈妈(爸爸)其实你不懂我的心”,让家长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他们的苦恼,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和育人环境,帮助学生在家巩固学校的教育成效。

导师为了帮助家长改进家庭教育方法还采用了网络手段,如实现家庭教育资源建设与使用常态化,推荐中华家庭教育网;推荐微博文章:顾晓鸣的《不输在家庭教育》;建立班级通讯群:微信、QQ等,方便家长利用网络交流家庭教育问题。这些做法体现了导师的责任心和智慧,使得家校沟通更加高效,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

三、“导师制”的研究成效

经过一年的研究,在导师的帮助下,各个受导学生的家庭改进家庭教育方法,亲子沟通情况得到了改善,学生的心理、学习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研究表明,导师充分了解学生和家长的实际情况后再开展指导工作,家庭教育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例如,对2013级受导学生和家长的问卷调查发现,家长认为教育过程中最大的问题仍旧是父母的意见孩子不愿意接受,但比例已经从高一的56.46%降低到47.41%。高二学生更为普遍地充分体会到家长对自己的爱并愿意听从教导,占47.33%,而高一学生的比例仅为36.8%,有很明显的差距。在自信心改变的问题上,有42.86%的高二学生认为自己比初入高中时自信心有所增强,表明了高二学生比起初进高中时的总体自信水平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对于自己孩子进入高中后,哪方面进步最大这个问题,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普遍认为他们的待人接物及自理能力得到了最大的提升,各占35%左右。

四、“导师制”的后续研究:转变观念、形成共识,深化合作内容

教师的家庭教育观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村;家长;教育现状;教育观念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同家长朝夕相处,家长的言行天天在反复强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正儿女易行善,家长邪儿女易行恶。家长民主儿女生平等之心,家长独断儿女生专行之念,家长仁慈儿女博爱,家长暴戾儿女残忍。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等等,都说明家长的素养、家庭的环境,对人一生的教养息息相关、处处相连。然而,家庭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已经影响甚至是严重扭曲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在农村!

一、农村家长的教育现状

把家庭教育省略为家教,又把家教等同于辅导孩子学业,这真是由误生谬。一类家长:陪孩子上辅导班,写作业,签字……。二类家长:每天只会问“作业多吗?”、 “作业写完了吗?”其余时间不问不管。三类家长:把孩子的教育当成老师的事,认为孩子好不好,全看老师强不强。四类家长:孩子是爷爷奶奶的,自己的任务是打工挣钱。

教育观念落后,教育能力偏低。很多家长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做父母的责任,没有认识到科学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业成功的重要性。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学习的好坏是学校教育的结果,所以千方百计地为孩子找好的学校,甚至不惜花费重金让孩子上重点学校。很少有家长把孩子的学业失败归结为自己,将孩子不良习惯形成的渊源归结为自己。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的教育引领,守着陈旧、落后、错误的父辈教育观念,用着原始自然的教育方式,重智育轻德育,重生理轻心理,重外显轻内省,重教而不会教的现象相当普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与语言交流也是粗暴简单,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有时适得其反,与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

对孩子的教育扭曲化。农村孩子的生活环境变化越大,他们的问题会越多。重要的是家长并没有看到这些问题,由于环境的限制孩子没有有效的学习任务,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没有足够的休闲项目和娱乐项目,即使有一些娱乐活动,也以神聊、麻将、疯跑为主,科技含量偏低。从小养成不良习气:上网,逃学,打架……。孩子们通过网络和电视已经看到了外界新的生活方式,而父母而则认为这是他们的进步,是现代人。富裕的家长会为自己的孩子进行迫不及待地弥补。他们会认为自己的孩子吃亏了,受苦了,于是对他们有求必应,比如农村孩子的零用钱虽然没有城市孩子多,但零用钱占家庭收入的比例却高得惊人。有的比城市孩子的零用钱多的多。

对孩子的评价成绩化。每一次的考试成绩,是他们衡量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有的家长拿考试成绩来奖励学生,考试成绩理想就给学生按分数给钱,学生提什么要求都可以。物质的哄骗只能让学生变得自私, 变得更自以为是。考得差的学生,家长轻者责骂,重者让孩子辍学,走父辈的路――外出打工。

二、转变家长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效果

提高家长的思想境界,让其认清教育发展形势,看清当今教育形势,不用老眼光看问题,认识到孩子受到的教育关系孩子一生。家庭教育的成功是孩子人生幸福的前提,是孩子人生成功的基石。在生活中,家长要向孩子传递正能量,不学投机取巧、搞歪门邪道。

培养学习型家长。家长教育观念跟不上时展,其原因是家长文化基础差,对孩子教育以及对教育形势缺乏了解造成的,因此,转变家庭教育观念的关键是培养学习型家长。学校可以要求家长读几本名人传记,思考身边的成功教育案例,多看教育频道有关孩子成长的专题片,多与老师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

强化家长的教育责任感。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关爱缺失,孩子会前程暗淡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品格与习惯的养成,与父母的教育息息相关。只有让家长认识到肩负的教育责任,家长才会静下心来思考教育问题、改进教育方法、更新教育新观念。

转变家长的教育观、人才观。要让家长认识到学生接受教育目的是发展潜力,学知识、学做人,拥有健康心理,更好地适应社会,会生活,不要片面地认为上学的唯一目的就是去做班上第一、考上大学。

办好家长学校。学校要针对实际情况,就家长教育观念开展培训,分年级制定培训计划,搜集身边教育案例,编写相关教材,安排资深教师或教子有方的家长进行授课,将转变家庭教育观念作为家长学校的重要任务。

开展家访式座谈。针对思想偏激或教育观念落后的家长,教师以家访形式进行座谈,列举案例、讲道理,使其懂得教育孩子是门科学,不科学的教育方法源自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只有改变观念才能胜任家长角色。而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对成功家庭教育案例的思考与分享。

利用校信通、电话等便捷手段与家长沟通,指导家长改变教育观念,拥有正确的教育方法,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借助外力改变家庭教育观念。极个别家长不理解老师的工作,对学校教育和要求不以为然,与学校配合差。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可以请社区领导、或德高望重的长者、或家长信赖的人与其交流,转变其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其教育子女的能力。

家长不良的教育观念早发现早解决。工作中发现家长家庭教育观念不正确,要及时沟通,及早去转变。这样做不仅是对孩子健康成长负责,也是提高学校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5+2=0”效应,说明了家校教育不合拍的严重后果。这方面若发现早、转变早,不良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就小,对学校教育影响也小。

教师的家庭教育观范文第8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单亲家庭 教育思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人生的奠基石。多年的教学教育工作使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学生在校的表现如何,跟他的家庭教育是息息相关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和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离婚率大幅提高。2012年9月,笔者在任教的学校作了一个调查,据不完全统计,学校共有204个单亲家庭学生。由于家庭的残缺,单亲家庭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认真研究对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了解他们个性特点、心理状况,制定相应的教育对策,帮助他们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成为我们迫在眉睫的重大课程。

一、单亲家庭学生定义

单亲家庭,这一由来已久的社会问题早已成为普遍现象,一般人直觉认为是离异家庭。但随著家庭、社会结构的多元,家庭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造成单亲,如离婚、配偶死亡、配偶工作居住两地、甚至未婚先孕等等。

二、对单亲家庭学生家庭教育的思考

家是温暖的港湾,一个健全和谐的家庭,促进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单亲家庭学生年纪尚小,生活阅历不深,心智不成熟,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看到同学们有健全的家,有父母双亲的爱,自己的处境,却是困难与痛苦,就像一个泄气的气球,不良心理表现随之出现,进而导致消极行为的出现。

由于一些单亲家庭教育的偏差,更加促单亲家庭学生的极端表现,笔者作为一线教师,观察归纳出单亲家庭教育的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过份溺爱型。许多单亲家庭的家长普遍都认为,由于家庭的破裂,歉疚了孩子,出于补偿的心理,对孩子百依百顺,本以来无私的付出去唤起孩子的感恩,认真做人。但事实上,却事与愿违。通常会因为父母的过度满足,孩子只会知道他得到的是理所当然的,只会不断的索取,最终形成其以我为中心,不尊重和体谅别人,不懂得换位思考,没责任感,不会感恩。

(2)放任自流型。现在很多人对待婚姻是“一见终情、婚了、一怒之下、离了”,离婚后,子女成为一个包袱,谁也不愿承担子女的教育问题,让其放任自流,孩子像一只流浪猫、流浪狗、孩子由于缺乏有效监管,人生失去了目标、生活失去了希望、学习失去了动力,从而自暴自弃。

三、对单亲家庭学生学校教育的思考

由于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家丑不可外传。”所以许多单亲家庭家长不向学校、教师主动反映情况,更加上教师沉重的教学教育任务。所以不到学生出现异常行为,教师难以了解到学生家庭的情况。使教育工作处于被动,往往事态严重时,再作教育跟进,学生基本上就难以转化、挽救。

作为教师对待单亲家庭学生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教师应主动了解单亲家庭学生,了解学生可从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既可从当事人了解情况,也可以从同学当中了解情况。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要开始摸底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家访等途径获取信息,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成长档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习惯、心理特点和行为规范做好跟踪教育并详细记录。

(2)教师应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了去理解这些孩子,“理解是改变偏执的良药”, 面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异常心理和行为。教师切忌工作方法的简单粗暴,应以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感召力深入到这类特殊学生当中去,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情感需要及困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教师的人格包容学生,促使其认识自身的错误,我们对待单亲家庭学生应不放弃、不抛弃。当你尊重了学生,与他们平等相处,学生必然会亲其师,信其道。教育就水到渠成。

(3)教师应营造充满温馨的集体氛围。我们教师不可帮单亲家庭学生复原完整的家,但我们可以通过大集体的力量弥留他们的情感需要。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告诉我们:在群体塑造一个人的性格比单独对这个人进行性格培养更为有效,能使孤僻的性格日渐活泼、开朗。因此,我们作为教师要为单亲家庭学生创造一个快乐健康的生活环境,充满温馨的集体氛围,让他们感受温暖,感受生活快乐、感受到人生的美好。

教师的家庭教育观范文第9篇

一、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家长素质偏低,教育方法简单,家庭教育氛围缺乏。

近两年,我在与所任教的4个班级近300名学生的交流、沟通及与他们的家长的接触中发现,约75%的家长只有初中文化,15%的家长只有小学文化,高中以上文化的家长寥寥无几。由于这些家长自身文化素质较低,成天忙于劳务和挣钱,因此,他们平时对孩子的教育是少之又少。他们满心想让自己的孩子通过读书走向成才,但自己缺乏能力,因此没有具体的行动,任其发展,把所有的期望寄于学校。农村家长由于所受教育少,文化底蕴差,因此无法对子女进行教育和指导,无法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相反,有些家长在农闲时沉湎于麻将和扑克,有的还上网玩游戏、聊天等,给孩子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农村学生除学校教育以外很少接受家庭教育的补给,家庭教育严重缺乏。孩子一旦犯错,或成绩不理想时,家长轻则训斥,重则痛打,方法极为简单、粗暴,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缺乏沟通,隔代溺爱,滋生陋习。

农村家长出于诸多原因,缺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忽视了对孩子的思想疏导。其实父母与孩子心灵的融合是实施良好家庭教育的基础,是孩子通向成功的关键,而很多家长却错误地认为,他们的任务就是挣钱,提供孩子吃穿,孩子的学习和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与他们无关。他们很少能抽出时间坐下来和孩子促膝而谈、静心交流。时间一长,孩子和家长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心灵逐渐疏远。家长不过问孩子,孩子不亲近家长,有的近乎陌生。再加上有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很少回家,家长和孩子的沟通更少,孩子留守在家中显得格外孤独。这样,孩子的教育任务就落在了爷爷奶奶身上,爷爷奶奶们肩负着两代人的情感,这种隔代教育很容易造成溺爱。他们对孩子百依百顺、言听计从,迁就和纵容了孩子“自我中心”意识的膨胀,造成了孩子自由、散漫的性格,影响和阻碍了孩子优秀品质的形成、良好习惯的养成,这样的孩子,毛病、缺点极多,教育起来异常艰难。

(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严重脱节。

许多农村家长以为把孩子交给了学校就等于放进了“保险箱”,教育孩子只是学校的义务、老师的责任,家庭只是孩子成长的后勤阵地,家长只要提供好物质支援就尽到了责任、义务,他们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平时他们不主动与老师沟通交流,对孩子的学习与成长更是不闻不问,很多家长从不到学校看子女,也不过问孩子的成绩,甚至连自己的孩子在几班都不知道,更不知道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是谁,不会为了子女的教育问题主动找老师交流意见、出谋划策。有的家长不但不关心子女在校的表现,而且还不与学校配合,竭力袒护子女的缺点和错误。孩子在校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时,有的家长就受不了了,到校大吵大闹,非要和老师理论。殊不知,他们这样不但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而且帮不了孩子的忙,像这样的学生哪个老师还敢关心教育呢?家庭是孩子的诞生地、是培养的摇篮,也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没有家庭教育配合的学校教育很难取得显著成效。

家庭教育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可是目前农村家庭教育已经失去了对学校教育的支撑作用,不仅没有担当好教育者的角色反而成为障碍,不能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自觉性、及时性、针对性的作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思路不一、观点分歧,甚至背道而驰,家庭与学校教育严重脱节问题亟待解决。

二、农村家庭教育的应对策略

(一)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目前的农村,很大一部分家长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沿用落后甚至错误的思维、观点、方法教育、影响子女,导致很多农村家庭教育走入误区,显得茫然而不知所措,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学校教育在教育好学生的同时有义务、有责任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扭转家庭教育的错误方向,引导农村家庭教育走出误区,以促进家庭教育健康有序地开展。在教育理念上,从放任自由转为关爱疏导,从单纯依靠学校转变为与配合学校、支持学校;在培养目标上,要从培养孩子成才转变为培养孩子成人,从培养孩子考上大学转变为让孩子多学知识、提高能力、提升素质;在教育方法上,从简单、粗暴转向科学、理性,从娇惯溺爱转变为严爱结合,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与兴趣爱好。

(二)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的直接后果是孩子不愿意与父母沟通,中学时期的孩子会逐渐形成自闭心理,心里有话不愿与父母交流,心中有秘密不愿向父母透露。这个时候,父母要学会主动与孩子沟通,打开孩子心扉、了解孩子心理,掌控孩子思想动态,缺乏沟通只会拉大家长与孩子的距离,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中学时期的学生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赢得父母的尊重,民主化的教育方式能为孩子心理和人格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助于孩子创造力的发展和良好习惯的养成。父母应为孩子的成长积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健康宽松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活泼开朗、乐观自信的性格,激发孩子的爱心和责任感,让孩子在成才之前先成人。著名学者顾晓鸣说:“营造一个平等、民主的家庭教育氛围,是一流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核心,是家庭教育的最高层次,需要家长倾洒更多的教育智慧。”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极其重要,是衡量家庭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尺,家长一定要在家庭教育环境上多动脑筋、多花心思。

(三)家校互动,相得益彰。

陶行知说:“学校教育的功效,一部分要靠着学校和家庭的联络。”可见,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学校很难完成全面的教育任务;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学校教育就会处于“孤掌难鸣”的尴尬处境,两者应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在家庭教育观念淡薄的现在,学校有义务主动和家长沟通,加强与家长的联络,共同致力于孩子的教育。老师平时可以通过电话、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与家长交流,将学校的关爱、教育理念及时传递给家长,向家长汇报学校、班级的工作情况,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加强家庭与学校、家长与老师的联系,共同完成对孩子的教育。

教师的家庭教育观范文第10篇

问卷调查及访谈过程中了解到,农六师职工家庭在教育观念上,都能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性,但这种认识与家长的教育行为方式差异性较大,表现在:家庭教育的方式上,民主型家庭,让孩子发表意见的不多;在家庭教育的投入方面,绝大多数家庭付出是值得肯定的,但仍需进一步的引导;在教育投资选择上,家长基本上认识到了通过各种渠道让孩子掌握日后挣钱技能的不可或缺性,但在继续深造教育和优生优育教育上还存在较大分歧。

(一)家庭教育的观念

家庭教育观念是指家庭在抚养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以子女的发展、教育的方式和教育途径以及子女的可塑性等问题所持有的观点和看法。为了测量农六师家庭对教育的态度,本文的调查问卷设计了以下相关问题及调查结果如表1:从表1可以看出,在对待家庭教育的责任方面,91.3%的家庭深刻认识到教育孩子和培养孩子是家长应尽的责任;在教育观念上,65.6%的家庭已基本或完全接受了现代社会“受教育人人平等”的观念,21.4%的家庭也基本认清了这一现代社会的教育观念,8.7%的家庭持中立态度,只有0.7%的家庭有较低的认识;84.8%的家庭不同意或完全不同意男孩子可以多读书,女孩子不需要很高的文化;91.3%的家庭认为孩子不上学读书,没有文化是不行的,只有3.7%的家庭非常同意和比较同意在家务农有没有文化都一样。

(二)家庭教育的方式

有84%的家长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在对孩子的调查中发现,只有48%孩子可以真正的发表意见,所发表的意见被家长所重视;有11%的是一切有家长说的算;2%的家长经常训斥、打骂孩子;3%的家长很少管教孩子,任孩子自己发展。总体上来说,只有不到一半的家庭是采用真正的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有49%的家庭采用的是严加管教型的家庭教育方式;有3%的家长采用的是放纵型的家庭教育方式。

(三)家庭教育的投入

1.家庭教育的直接投入在供养孩子接受学校教育时,各被调查家庭中,投入最高的一项为“买课外辅导书”,有432户会为孩子买课外辅导书;有121户为孩子订了与学习有关的报刊杂志;有255户为孩子报了英语、舞蹈、乐器、篮球、陶艺等类培训班,花费一般在300元/月左右;有234户有为孩子买了MP3、电子词典、电脑等辅助学习的设备,这类学习设备一般花费较大;有请家教、拜访老师的家庭相对较少,请家教的一般是家长水平有限或没有精力辅助孩子学习的家庭;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家庭是教育投资的主体,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较好的,有助于学习的人际关系,有的家长会把一定比例的物力财力投入到与孩子学习有关的人身上,如任课教师、学校领导、学习较好的同学等。在访谈和调查的过程中,五家渠市的居民家庭在这方面的投入比团场的要大的多。2.家庭教育的间接投入家庭教育间接投入概括起来有多方面,最主要的间接投入则表现在家庭对孩子的学习的激励和支持上。在样本总量中,有38.7%的家庭采取口头奖励,认为学习进步是孩子应该做的;买学习用品、给零花钱、给孩子买其想要的物品、带孩子出去游玩、在家给孩子做好吃的或带孩子出去吃大餐等用实际物质作为奖励的比例分别是:15.4%、10.7%、13.6%、3.1%、6.2%。有5.3%的家庭把不让孩子做家务活作为奖励的方式。

(四)家庭继续教育选择

教育投资选择指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经济困难),致使家庭在子女教育上做出某种选择及相应采取一定的行动。经过调查发现,在459份有效问卷中有38户家庭有孩子中途退学的经历,占8.3%。如表2,有55.3%的是因为家庭原因而选择退学,有44.8%的是孩子自己的原因而选择的退学。由表3可以看出,孩子毕业后未考上高一级学校的,有8.3%的家长表示让孩子直接回来务农,42.7%的家长让孩子外出务工或是跟着家长干个体,32.5%的家长是尽量想办法,找路子让孩子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15%的家庭表示将把子女送到职业技术学校学技术、学手艺,剩下1.5%的孩子待在家里无所事事。

(五)家庭孩子数量

农六师家庭孩子的在数量上表现为有1个孩子的家庭有31.1%;2个孩子的家庭占48.9%;3个孩子的家庭有15%;4个孩子以上的家庭有5%。其中男孩的比例为49.2%,女孩的比例为50.8%。表明计划生育政策在兵团农牧团结落实的情况较好,超生情况一般,没有出现重男轻女现象。

家庭教育投资行为实证分析

(一)信度与效度检验

1.信度分析根据所关心的重点不同,信度可以分为内在信度和外在信度两类。外在信度需要重置问卷,考察两次结果的一致信,由于条件不具备,因此本研究只检验内在信度,也就是问卷问题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如果内在信度系数在0.8以上,则可认为调查表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最常用的内在信度系数为克朗巴哈a系数和折半信度。利用SPSS软件计算出的克朗巴哈a系数为0.928,可见问卷内在一致性较高,完全能够满足研究需要。2.效度分析效度和信度有密切关系,效度指的是测量值与真实值的接近程度。内容效度不可量化,可量化的只有结构效度。结构效度分析所采用的方法是因素分析,该方法被认为是最强有力的效度鉴别方法。通过因素分析可以考察问卷是否能够测量出研究者设计问卷时假设的某种结构。在因素分析的结果中,用于评价结构效度的主要指标有累积方差贡献率、共同度和因子载荷。本研究提取了五个公因子,这五个公因子解释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68.68%,达到社会科学研究中可以接受的水平,因此可以认为本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二)建立模型

前面描述统计方法研究了农六师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影响因素,基本呈现出了投资行为倾向性特征,但各因素对投资行为的影响程度仍需进一步研究。为此,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已有的文献研究成果,对家庭教育投资行为影响重要的因素进行了梳理。本研究重点从“家庭月纯收入(X1)”、“家庭子女数量(X2)”、“家长受教育年限”(X3)作为解释变量。结合农六师存在的民族特色,将“家长民族(X4)”、“家庭所在团场离中心城市的距离(X5)”也作为定量分析的解释变量。为此,建立多元回归模型:Y=A+bX1+cX2+dX3+eX4+fX5。其中Y表示“月平均家庭教育投资额”,A表示截距项,b、c、d、e、f分别表示解释变量的参数。

(三)回归分析

经STATA11软件回归分析(表5),P显著水平达到0.001以上水平,模型通过了检验,调整后的R-squared达到73.93%的解释程度。模型经标准化处理后,实证结果为:X1、X2、X3、X5都达到了0.01显著性水平检验,而X4的t检验伴随概率为0.166>0.05,未通过检验,可能的原因是同一地区的民族已接受了同汉族对教育的相同认知水平,与汉族家庭教育没有明显差别。经散点分布图呈规则曲线分析,不存在异方差现象。因此,根据表5中的回归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回归模型方程:模型估计结果说明:在假定其它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家庭月纯收入每增加1元,家庭中每个孩子的家庭教育月投资额就会增加0.07元;家庭孩子增加1个,家庭中每个孩子的家庭教育月投资额就会减少28.9元;家长的受教育年限增加1年,家庭中每个孩子的家庭教育月投资额就会增加13.3元;家庭住址距中心教育区域每增加1公里,家庭中每个孩子的家庭教育月投资额就会减少0.07元。

结论与建议

家长受教育年限越长,对子女教育投资行为倾向越显著;教育方式上多选择民主管理,与子女的沟通顺畅;家长受教育年限短,通常选择简单随意方式,不利于子女的健康发展。

家庭中子女的数量对家庭教育投资影响最大,特别是农牧团场子女普遍在2-3个,在家庭经济收入受市场影响之际,必然影响到家庭教育投入。同时家庭距中心教育区远近也会一定程度造成家庭教育投资负担。针对以上分析结果,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考虑:

(一)宣传落实计划生育及优生优育政策

将计划生育政策带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特别是少数民族团场,更要进行优生优育。为更好的让居民了解计划生育政策及优生优育政策,农六师师部及各连队计生所、办可联合新闻媒体等共同开展系列人口计划生育活动,进行广泛宣传。对婚前体检、遗传咨询、产前诊断等与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政策相关的医学检查都实行免费或进行补贴。对符合优生优育政策的农六师居民子女考上大学,一次性提供奖助学金。

(二)开展家庭教育咨询服务,举办家长学校

农六师应组织教育管理部门、科研单位和学校经常性开展家庭教育咨询服务,组建专门的家庭教育咨询机构,利用互联网、电话网络、五家渠市电视台、五家渠广播电台、各连队连部广播站等,宣讲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设立热线电话服务,或开办家长学校,定期为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的技巧、经验等等,帮助家长们解决家庭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家庭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践上的指导,确保家庭教育的质量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

(三)努力增加家庭经济收入,提升家长非农技术水平

家庭经济收入状况是影响农六师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重要因素,家庭经济收入的增加,引起家庭教育投资额的增加,两者有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建议:1.技术支持。俗话说的好,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之渔。可以由政府牵头,组织技术小组,对农牧团场职工进行技术支持,帮助他们解决技术困难,引导他们向高技术、高含量的方向发展。2.从一产向二产或三产转变。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特色资源优势,由政府牵头或注资开展生态旅游观光、开办工厂、开办大型养殖场等,不仅可以充分开发当地的富裕劳动力,还会给当地的居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

(四)引导偏远地区家庭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和人才观

教师的家庭教育观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优化组合

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组合过程中的问题

(一)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从外来务工人员的自身特点来看,这一群体主要来自于偏远地区和一些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文化素质偏低的问题,是外来务工人员群体所表现出来的一大主要特点。外来务工人员对子女教育问题所表现出的态度来看,对学校教育的过度依赖,是这一群体在面对子女教育问题的时候所采取的一种主要态度。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往往会表现出一种孤僻的生活特点,还有一些孩子可能会在学校表现出不服从教师管理,参与打架斗殴、与社会不良人员拉帮结派等不良问题。

(二)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机会相对较少

在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外来务工人员往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用于谋生,在过于忙碌的工作生活中,他们只能把教师看作是子女教育问题的一大依赖因素,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自身工作因素的影响,很多家长也往往无法与教师进行及时对沟通,对于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也没有进行及时遏制,这就会让一些不良行为成为子女健康发展的影响因素。

(三)法律意识的缺乏

法律意识的缺乏也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并没有向子女讲解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在子女对国家法律缺乏了解的情况下,违法犯罪问题也成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中所存在的一个问题。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组合措施

(一)教师和家长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对于教师而言,教师需要在对自身的教育理念进行提升的同时,帮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于家长而言,在子女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家长也要对一些不正确的教育思想进行抛弃。一些学校采取的约见教育方法不良的家长的措施,就可以让进城务工人员对正确的教育方法的作用进行充分的了解。

(二)家长要主动加强与教师的联系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存在这一种互补性的关系,为了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实现有效融合,家长也需要与教师之间保持一种较为密切的联系。对于子女在家庭中的表现,学生家长可以就这一问题与教师进行沟通,以便让教师在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采取一种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针对子女在学校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家长需要与教师共同研究解决措施,以便让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养成优良的行为品德。

(三)构建健康的教育环境

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家庭子女之间在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在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表现出一种反感的态度。为了对学校教育的作用进行充分发挥。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入手,对学生的教育环境进行优化,可以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校园生活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一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所采取的选购满足教育性原则的文艺娱乐用品的做法,就可以让孩子对社会教育资源的应用能力得到充分的提升。在构建健康教育环境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采取一视同仁的原则,如果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采取了较为严格的教育措施,教师在对待其他孩子的过程中也需要这种教育措施应用在其他孩子的身上,因而,坚持公平性的教育措施也是帮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生活的一种有效措施。(四)借助家长学校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家长学校的作用的发挥,可以让进城务工人员的教育观念得到一定的提升,“家长怎样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如何引领孩子健康上网”等内容的设置,对进城务工人员正确教子的责任感的提升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过程中,对家长的法律意识进行强化,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对此学生可以通过与所在区域的派出所或司法机关进行合作的方式,利用家长学校开展法律知识培训。以便让家长在家庭教育的开展过程中更好地帮助孩子提升法律意识。

三、结论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针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工作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性,从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方式,学校教学环境和法律意识的培养工作等多个方面入手,推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融合,是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全面发展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周晓凤.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J].时代教育,2013,(04):158-159.

教师的家庭教育观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家庭幼儿园教育观念

一、家园共育的重要性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了一个重要决定。在这个决定里有一条就是讲学校、家庭、社会要共同推进素质教育。对幼儿教育来讲呢,教育当然也是要三结合。据我们研究表明,在幼儿期,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和幼儿园。家庭和幼儿园必须合作教育。我们一定要改变现在人们常说的“5+2=0”的教育模式。因此家长和教师在幼儿的教育上一定要配合好。

二、家庭和幼儿园合作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家长和幼儿园都要转变观念孩子的不良习惯可以通过幼儿园教育慢慢改变,但是家长给他们灌输的某些思想观念却是很难改变的。比如:有些家长担心孩子在幼儿园吃亏教育孩子“要是小朋友欺负你你就打他”但小朋友的判断能力差所以经常会打小朋友,老师批评他,他还很委屈。任凭老师怎样教育,他还是不情愿。由此看得出,父母的教育观念已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根深蒂固了。这也是大多数独生子女的通病:自私,霸道。还有一点:

经不起挫折。所以我们的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面临着重大的问题,那就要改革。因此,幼教工作者身上的担子很重,很沉。希望我们的幼儿园教育能有所改革,同时,我们更希望为人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方法有所醒悟。

(1)作为幼儿园来说,不仅是教幼儿一些基础的知识,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能力,使幼儿体、智、德、美、劳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教幼儿怎样做人。做一个以德为先,为社会所用的人。这才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但是往往有这样一种现象,幼儿园为了赢利、为了招生、置幼儿自身发展的特点于不顾一味迎合家长的需求,提前给孩子上小学的课程,使孩子及早的背上学习的包袱,还有些幼儿园一味的加强技能训练,使孩子过早的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幼儿园是专业的幼儿教育机构,幼儿教师都是经过专门的科学的培训和学习的,所以教育内容和方法不能被家长所牵制。针对以上方面本人认为,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教师应首先做的就是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作为幼儿的表率,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同时在幼儿的集体生活中培养他们活泼,喜欢与人交往的个性和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品质。在生活中培养幼儿自立、自强、自信的品格。

(2)在家庭教育方面,面对如今独生子女的种种表现,我们不容乐观。许多幼儿从小在小皇帝的交椅上不亦乐乎。也忘记了许多本应力所能及的事。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要什么有什么。要不到就哭。许多事做对了夸奖,做错了也夸奖。在满足和赞扬中,孩子们已经迷失了方向,根本认不清自己。到了幼儿园,老师教幼儿开始认识自己,教他们学会独立,并改正自己身上的种种不良习惯。有许多家长却认为这是在伤害孩子。他们毅然对孩子娇生惯养,凡事一味包揽。纵容孩子的种种不良行为。却始终没有醒悟过这种家庭教育观念对孩子会造成什么影响。这不仅使幼儿园教育受到极大的阻碍,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不良的家庭教育中变得自私、霸道,遇事缩手缩脚,经不起批评。在困难面前只会哭。这是让我们极为头痛的一点。而且这样的家庭教育早已脱离了他原本的正确轨道。

为人父母,家庭教育应该从自身进行改革。首先搞清楚什么才是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同时,父母要通过交流达成一致的教育方法,再去对孩子进行教育。这是对孩子负责,更是对孩子的尊重。而且我们的家长首先应考虑一个问题就是,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今天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现在需要打下什么样的基础,而且那些是对孩子终身发展有用的基础素质。所以培养孩子一定要有一个前瞻性。在教育孩子之前,家长应该先做到然后再去教育孩子。给孩子讲道理,为孩子做表率。以平等的态度循循善诱,以宽松和蔼的态度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并逐步改正。在生活中,对孩子不要太过娇惯,孩子提出的要求要有所选择,该满足的满足,不该满足的就不能满足。对孩子的不良习惯一定要改掉,但要注意方法。可以多看这方面的杂志,从中吸取经验。多运用榜样的作用去影响孩子。

其次,让孩子多接触社会。家里有客时,鼓励幼儿大胆表演节目,培养幼儿大方,活泼的性格和自我表现能力。在孩子的学习方面,应了解、尊重孩子的喜好,在家可适当教孩子一些浅显的知识,让孩子学会多问,并能耐心的回答孩子提问,自己不懂的要认真查阅资料,不要欺骗孩子。还要注意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感受美,体会童年的快乐。

(3)改变家长的观念幼儿教师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由于家长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教育观念各异,所以改变家长观念,和教育方法的重任就落到了幼儿教师的身上。有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①教师和家长经常沟通,使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的理念和内容,让家长配合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并和幼儿园达到教育一致的原则。

②改变家长会的方式,在家长会上应既有专题讲座,更多的是老师和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进行交流与学习,或者说是影响。在交流会中大家亲切的聊一聊孩子,聊一聊教育,可以增进老师与家长的关系,同时也可以通过交流相互影响、借鉴。

③设立家园联系卡,及时联系家长,为家园联系搭建平台。在联系卡上老师可以写幼儿的表现或建议等,家长及时做出回应,并且也可以写上自己的心里话或对幼儿园的建议,这样可以增进家园之间的联系。

④充分发挥家长宣传栏的作用。在宣传栏中可以写一些生活小常识或保健知识,也可以写一些教育案例或教育新理念或方法,但注意一定要通俗易懂。一般多写一些家长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吸引家长去阅读。

⑤通过教育孩子,让孩子的行为影响、改变家长的行为和观念。

以上这些仅是我对目前幼儿教育与家庭教育改革方面提出的粗陋的、不全面的建议。我想,所有从事幼教事业的同仁们,都期待幼儿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改革,这是我们的期望,也是所有孩子和家长的期望。

我们期待,也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孩子会有一个全新的教育环境。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教育形式是一致而统一的。孩子们会全面发展,成为新世纪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念丽.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2).

教师的家庭教育观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231-0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党的十报告,更是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当今社会,教育者应怎样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突出立德树人在不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使受教育者坚定理想信念,把自己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家庭教育是立德树人的起点

英国早期著名教育家洛克曾经尖锐地指出:“家庭教育与学校和社会教育必须保持一致,这是尽心竭力为祖国服务的每一个家庭都不可不尽的义务,谁若不具备这种思想,他便与家里饲养牲口没什么区别了。”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对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同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带来不同的效果。家庭教育重视的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人格的培养,凸显了家庭教育中立德树人的重要性。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思想观念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家庭教育怎样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辩证统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共同完成承载的教育任务――立德树人,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1.立德树人,要树立科学的教子观

家长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更应该懂得如何科学的教育孩子,培养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在孩子成长的旅途上,要言传身教,配合好学校教育。改变传统的教子观,不要以分数来衡量孩子的前途和好坏,拿自家孩子与他家孩子相比,抹杀孩子的个性成长。家长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孩子,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早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更需要每一代人的努力。因此,家庭教育作为人生起点的教育尤为重要。家长非常有必要树立科学的教子观,立德树人,正如拿破仑所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是剑,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剑更有力量。希望我们的家长深刻理解这句话所包含的深刻意义。

2.立德树人,要建立和谐的亲子观

构建和谐世界,需要各国的努力,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各个家庭的努力,实现“中国梦”,需要每个人的努力。而家庭作为国家的细胞,对国家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的成败对个体的影响重大,家庭教育的顺利实现需要建立和谐的亲子观。和谐的亲子观需要家长与孩子之间要建立平等、民主和信任的新型的家庭成员关系。在家庭问题与事件的处理中,充分尊重孩子的知情权、参与权、表决权,让孩子从小在民主的环境中成长,敢于表达心中所思所想,从小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家庭责任感。另外,父母要经常与孩子勤沟通,善交流,成为孩子们知心的朋友,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家是温馨的港湾,父母是值得信赖的朋友。在建立和谐的亲子观中处处体现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当今世界,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儿童的教育应当主要在家庭中完成,父母缺乏教养,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家庭关系,他们的孩子就很难成为一个良好公民。”因此,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家庭教育是立德树人的起点。

二、学校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飞跃

学校教育是我们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黄金时期。学校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任务,不仅为每个人找到了前进的方向,而且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风气。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的主体是人才,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的力量。学校教育不仅是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具有高水平高技能的人才,而且更要在教育过程中突出立德树人的重要性。一个有道德、有纪律、有组织、有文化的人对待工作更有社会责任感,任何的利益、金钱诱惑都不会干扰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因为内心的纯净不允许有任何的肮脏,理想信念的坚定是他们成功的基础。

1.立德树人,要建立和谐的师生观

教学相长需要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尊重学生的人格,以一颗大爱知心来感化学生,包容学生,理解学生,鼓励学生,应积极主动的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另外,教师队伍建设应走群众路线。因为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教师的力量归根结底来自学生。教师只有“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才会真正听到学生的呼声,才能真切了解学生的现实状态,才会切身体察学生的喜怒哀乐,情系学生,急学生所急,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相信学生,给予他们肯定的目光,充分让他们张扬个性,彰显青春的活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以身作则,明确判断是非的标准。在学校教育中,建立和谐的师生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2.立德树人,要树立科学的教学观

在学校教育中,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引导学生,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人文关怀。对症下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尊重学生的个体性、主体性。教师不是狱警,学校更不是监狱。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今天,教师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运用现代化的教育载体,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强化知识体系,除了传统的灌输教育方式外,更应注重引导式的学习,发散的思维方式,把学校的教育与社会现实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要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教育过程中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但是,若是学校的教育抹灭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教师与学生对立,教师以我为尊,不准质疑,不准反驳,诋毁学生,教师的失职将给学生带来巨大的伤害,给教育事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在学校系统化的教育中,我们更应该重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正如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教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学校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飞跃。

三、社会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延伸

社会教育是终生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具有深刻的影响,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社会教育的重要作用。而社会教育中最重要的依然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社会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延伸,我们必须把握好这一中心,全面提高公民的素质,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中国近代著名社会教育学家傅葆琛说:“社会教育就是社会的教育,社会化的教育,以社会为对象的教育,它必须努力于社会各分子的健全和整个社会的改造与进步。”社会教育相对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来讲内容更有广泛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对人的影响更为重要。而社会教育的核心思想就是要符合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社会教育发展的好更加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更加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立德树人,要树立科学的社会教育观

中国近代著名社会教育学家俞庆棠说:“教育等于toenlighten加toenliven。toenliven的意思是:开民智;toenlighten的意思是:做人的人生观。所以,教育的意义,不但开通民智,更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乃做人之道也。”因此,立德树人,要树立科学的社会教育观,以德树人。社会教育的方式和途径有很多种,我们要树立科学的社会教育观,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达到最佳的效果。社会教育要重视价值观的培养,让人们有个良好的心态,使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中不迷失自我,正确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要热爱自己的岗位,要有奉献精神。特别是刚刚毕业离开大学校园的学生们,在择业时比较迷茫,不知何去何从,发展没有定位,心态比较浮躁。这里有学生个人的原因,也有社会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教育就显得更为突出。社会教育要科学引导学生并教育学生处理好个人与自然,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让他们自信的面对生活,社会也要给予关注和支持。社会教育作为长期的教育,更要以党的十报告最新提出的相关教育理念,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同步伐,有必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在大的环境中把握教育中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并在社会教育实践中认真贯彻实施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作为一个持久性的教育,社会教育更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做好相关工作,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2.立德树人,要建设多元的社会教育内容

社会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决定了社会教育内容的多样性。社会教育除了加强自律与他律,道德与法律之外,也更应该注重相关的社会实践,在社会的大课堂里,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社会教育的重要性,相关部门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对不的教育对象要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式,要亲近人民,走进人民,办人民满意的社会学堂。特别是青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我们要更加重视他们的教育。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去经受考验,体会生活,培养兴趣爱好,陶冶情操。另外,还应该加强青少年法制意识的培养。如今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问题依然存在,就是因为他们缺乏对法律知识的了解,遇事冲动不够冷静,这不仅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问题,社会教育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要通过舆论、媒体的作用加强普法宣传,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社会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而社会教育让人全面发展的同时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样,重要的是立德树人。

总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承载着不同的教育使命,但是它们教育的根本任务都是立德树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教师的家庭教育观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家庭 儿童 良好 习惯 养成 经验 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深化,许多人都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培养孩子良好性格和早期智力开发的摇篮,家庭教育为孩子以后的教育铺下了第一块基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成长受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会长在大连召开的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第三届年会上就家庭教育工作意义的讲话中指出:科学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我国有3.2亿个家庭,把这些家长的力量充分调动起来,并给予科学的引导,这是巨大的教育资源,他不仅会加快培养现代化人才,为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打下基础,同时对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确实。今天的孩子,能否成为新世纪国家的栋梁,除了学校教育以外,重要的是他是否能受到良好的有效的家庭教育。作为孩子的父母,能否对孩子实行良好的有效的家庭教育,便取决于自身的素质。高素质的父母,才有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孩子。

当前,有不少专家和同行对如何提高家长的素质、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等方面作了较深入的研究。如:北京市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家校合作养成教育途径”,它在家校合作克服儿童分离焦虑、培养儿童自理能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有积极的推广价值。但是,对如何在在农村实行家校联合培养孩子良好习惯,这个课题研究成果不多,所以我们提出了“家庭对儿童良好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这个课题,希望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当前农村庭教育的现状,寻找有效的、合适的家庭教育指导策略,更新家长观念,提高与完善农村庭教育指导活动的效果,努力实行家校共育,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二、研究的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和个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调查法-运用于课题研究的前期和后期。本研究需要设计各种量表,了解家庭教育的状况。

行动研究法-运用于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本研究需不断改进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新的实施计划,使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研究效果。

个案分析法-运用于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本研究需对少数儿童家庭进行系统、深入的跟踪调查,了解其家教指导方式的科学性、有效性。

三、结果与分析

经过实践研究,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有了很大改观,家校共育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根据观测所提供的材料,分析情况如下。

1、根据生活卫生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实验及前测、后测结果分析,发现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训练,儿童的各种习惯均呈良性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具有普遍性、规律性的教育建议。具体如下:

(1)儿童的生活卫生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都较实验前有较大提高。如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能自己穿戴的增加了66.7%,不能穿戴的递减为0;能自己穿衣叠被的增加了60% ,不能自己整衣叠被的递减了66.7%;手脸脏了自己要洗的增加了66.7%,手脸脏了不知道要自己洗的递减了26.7%。学习习惯养成中,愿意观察的由17%上升为89%,增加72%,观察后能发现问题的由22%上升为83%,增加61%。经常向他人提出问题的由6%上升为78%,增加72%。

(2)儿童生活卫生习惯应从小班培养,学习习惯从中班开始加强培养为宜,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越小越好。小班儿童为新入园儿童,由熟悉的家庭生活进入全新相对独立的学校生活,新环境、新老师、新小伙伴,需要逐渐的自己吃饭、午睡、游戏自己寻找玩伴儿,独立解决纠纷处理问题等等,正是生活卫生习惯和文明礼貌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中班以后儿童已适应学校生活,且已有一定的生活、认知经验,对很多未知的事情感兴趣,为加强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提供了前提,创造了条件。

(3)儿童生活卫生习惯较难养成,学习习惯和文明礼貌习惯具有不稳定性,宜反复。儿童一般生活在学校与家庭之间,甚至是几个家庭(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之间,彼此之间生活方式迥然,加之成人提出的目标、干预的方式不同,导致对儿童养成教育带来诸多问题和负面影响。

2、积累了大量的、有价值的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观察记录、活动方案、教育随笔、经验总等,为进一步开展此项研究提供宝贵经验。

3、当前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可以肯定的说,学校的教育首先是养成教育。这一点,是我们在研究中明显感悟到的,提出来与同行分享。同时建议专家学者在设置学校教育目标时,可以考虑以“养成教育” 为主线,形成系统化的目标体系,以便从事教育实践工作者应用。

4、参与实验教师教育理念得到转变,科研意识和能力明显提高。通过参与课题实验,全体实验教师深刻认识到了“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树立了“为儿童一生的学习和发展负责”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念,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并将习惯养成教育贯穿一日活动的始终;在专业发展方面,广大教师体会到了科研成功的乐趣,也进一步激发了投身幼教科研的热情,大家逐步养成了记教育随笔和写观察日记的习惯,对教学实践活动及时进行反思和研究,从过去经验型教师角色很快向研究型、创新型教师的角色过度,使全园教学教研工作充满了活力。同时,广大教师通过参与课题研究,真正熟悉和掌握了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深化了科研兴园、科研强教的氛围。在该课题研究的带动下,我园广大教师立足岗位,加强学习,积极参与教育科研,近年来又相继承担了多个重大课题研究项目。

5、教师的教育行为发生可喜的变化。在研究过程中,教师总结出的原则第一条就是“尊重儿童”。由此,教师的行为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首先是教师对儿童的称谓由“小朋友”到“孩子们”,结题期间我们惊喜的发现,教师们已经非常亲昵地称“孩子们”为“宝贝儿”了。其次是教师评价儿童的语言发生了变化。以往教师用于评价儿童的语言多是“你真乖”,现在常用“你真棒!”,只一字之差,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目标,“乖”是培养听话懂事的“乖孩子”,而“棒”是培养全面发展,健康向上的优秀孩子。这里面渗透着“正面强化”的研究思想。以往常说“你真聪明”,现在常用“你真能干!”反映出教师对儿童教育目标的重点转移,由重“智”向重“能”发展。其三是组织活动的语言和方式发生了变化,如“小手放膝盖;眼睛看老师;请你跟我这样做。”等组织活动时的用语,如今已经不多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悠扬的钢琴曲”和创编的“律动、儿歌”等。

四、讨论与建议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要在儿童养成教育指导方面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教师应注意以下几方面能力的提高:

1、对儿童行为的领悟能力

掌握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在肢体动作、认知、情感等方面发展水平的客观状况,了解儿童的成长规律,是进行儿童教育实践的一个根本性前提。但是,如果教师只是根据书本上所定论的不同年龄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遵循一致性原则机械地对儿童施以教育、引导,无视儿童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和独特性,表面上看似可以便捷、快速地把儿童引上全面和谐发展之路,而实际上却阻碍了儿童健康成长。

教师对儿童行为的领悟能力其根本在于理解孩子。理解,不仅仅是要观察儿童的某个独特的行为,更要结合儿童的个性特征及其所处的场景,对他们的行为做出全面的认识;不仅包括对儿童某种行为客观原因的了解,还涉及对他们行为理由的理解。鉴于教师的权威性,鉴于孩子对教师的畏惧心理,教师应用一种开放性观念,充分了解儿童外显的以及内在的行为线索,以能对儿童的行为做出合适的反馈。如果教师对儿童行为的领悟能力过低,只根据一些表面现象去做判断,毋庸讳言,在误解儿童行为的基础上行使的教育并不能真正帮助孩子。相反,还会给孩子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对自身行为的反省能力

所谓反省,顾名思义就是指对自己原有的某种想法、观点或是曾经实施过的某种行为进行回想,从中找出不恰当、不合适的地方,以求在日后加以避免和改善。如果一个学校教师能够在教育实践中注意思考学校内发生的每一件事情对儿童发展的意义,留心自己的行为对儿童行为的影响,那么她便会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对儿童采取积极、支持性的行为,从而与儿童形成和谐的师幼关系,促进双方的发展。如果一个教师总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看不到自身行为的榜样作用,看不到儿童对自身行为的观察学习,认定自己行为无需任何改善,肯定是正确的,肯定是儿童所需的,那么她便不能真正领悟儿童的行为,进而不能采用合适的师幼互动方式,促进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3、养成教育与一日活动的整合能力

儿童在校时间每天约10个小时,而在园的大部分时间,是生活、教育活动。怎样才能把习惯养成教育贯穿于一日生活中,又如何在一日生活活动中融入养成教育内容,是检验教师教育能力,教育水平,教育机智的重要方面,迫切需要教师提高教育的整合能力。

4、养成教育的持之以恒精神

由获得对某种行为的认识到此种行为的初步习得,再到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儿童良好行为的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更需要教师的持之以恒精神。同时密切家校合作,双方持之以恒地对儿童实施养成教育,才能使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得到巩固,才能真正使儿童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才。

5、无关变量问题。为提高研究的效度,我们采取了随机抽样法,对抽样的误差进行了控制;教师在观测中掌握的标准不尽相同,一定程度影响了测量数据的精确性;关于儿童智力发展及成熟因素,未能在研究中予以控制。但考虑到本研究对象在同时发展和成熟,这个因素可以忽略不计;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无关变量,我们无法有效控制。但是我们的前后测比较是纵向比较,其结果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 本课题的范围较广,涉及的层面较多,还需在理论上进一步提升,提高研究的理论高度,这样有助于课题在更高层面展开研究。

2、由于儿童人数较多,且行为的发生是动态、变化的,这就增加了观察的难度系数,使得观察效果受到影响。需在控制儿童人数和增加教师数量方面有所改善。

3、该课题的研究需要教师有相当的理论知识积累,虽然我们的教师也在努力通过各种学习提高自己,但还和研究型的教师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继续学习提高。

4、前测中对家庭成员进行了调查,其中的诸多因素必定与儿童行为养成教育存在必然的联系。但是,由于教师的时间问题、研究能力、知识层面等方面的原因,限制了该层面的研究。使得本研究结果不够全面深入。

5、对比班与实验班的前后观测没有进行比较,本研究缺少了横向比较环节,因此研究的效度受到一定影响。

6、教师观察过程中的标准不尽相同,对观测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7、不同年龄儿童行为规范的探讨,由于比较复杂,没有展开研究;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家庭、社会、学校不可忽视的教育任务,也是全社会形成高度文明的必由之路。可以肯定的说,学校教育就首要是养成教育。这一点,是我们在研究中明显感悟到的,提出来与同行分享。养成教育方法很多,只要人为的干预,就有效果,关键在于能否持之以恒。如何教育,本无定法。学习、研究、探索,仍然是我们学前工作者不懈的追求。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今天的儿童,明天是祖国的栋梁,二十一世纪接班人的素质要与国际接轨,就必须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当今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五、结论

经过实践研究,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有了很大改观,家校共育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家校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和谐

通过学习研究,使教师的观念有了极大的转变,过去,不少教师显得孤立、封闭,甚至还时常以教育者自居。现在,教师都意识到了家长在儿童教育中所处的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从而主动去接近家长、了解家长,鼓励家长参与到各种教育活动中来,充分利用家长不同的职业特点和个体素质中的优势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家长的教育潜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良好的沟通接触使家长对儿童的工作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并能在行动上配合教育工作,处处可见到亲子合作收集的材料、制作的玩具、家校同乐的照片、家长和教师共同设计的活动等。家校之间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因缺乏相互理解而出现的教师怨家长、家长找教师的不良现象,家校之间的关系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融洽、和谐,家校再也不是两条互不交叉的平行线。

(二)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技能有了明显提高

家长进一步明确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掌握了一定的科学育儿的方法。由过去的漠不关心或只注重智力因素的培养到如今既重视智力因素、又注重心理因素和能力的培养,爷爷奶奶对孩子也不再是盲目地溺爱,而能和孩子的父母达到一定共识,改变了以往一方教育、一方护短的“无用功”现象。家长已能注意到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提供,能够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和兴趣需要教育孩子,打骂现象不断改少,说理、引导方式明显增多,基本改变了过去面对孩子时的权威、武断、以及不知所措的状况。他们主动与教师沟通,积极参加幼儿园的各儿童动,全面关心幼儿在园情儿童因此,家校合作在培养孩子独立性、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以及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三)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

通过课题调查研究和实际操作,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她们对幼儿成长的儿童及现状有了更具体、清楚的了解,并能以此为依据制订高质高效的保育教育计划,与家长也结成了亲密的教育伙伴,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出谋划策,能针对不同家庭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和解决策略。教师们还善于总结反思,科研能力、综合素质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大家围绕课题每月撰写笔耕,有多篇论文在全国级、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

孩子的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呵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争取整个社会对此的关注,要加大呼吁力度,不断改善农村教育环境,从而充分利用资源,让家庭教育朝着更为有利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关鸿羽著《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新世纪出版社2003年6月 印刷出版

教师的家庭教育观范文第15篇

2018---2019学年秋学段家访工作计划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在学校工作中,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是指导家庭教育,而抓家庭教育又是提高学校教育工作水平的新途径,因此,学校不可避免地要掌握与家长交往,指导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复杂。在家庭教育指导中,我们应特别重视:对家长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指导;对家长家庭教育基本规律的指导以及每个家庭的“个性”特点。

一、活动目的:通过集中家访,切实加强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的联系,了解学生成长环境、思想动态及校内外表现。及时通报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质量观,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征求学生及家长对教师和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营造全员关爱学生、教育学生的德育氛围,进一步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提高社会与家长、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满意程度。促进教师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教育行风建设推向新的台阶。

二、活动时间:2018年9月——2019年6月

三、活动内容

学校领导、班主任和所有科任教师要实施全员家访。家访时,要注重宣传教育政策法规、家庭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安全卫生规章;通报学校发展情况和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全面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与家长共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措施。了解掌握特殊家庭生(含贫困生、单亲生、留守儿童)和行为偏差生(学困生和其他行为失范的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帮扶、辅导(含心理辅导和学习辅导)和其他助学措施。

四、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 学校成立家访领导小组

组长:母红军  杨艳芳

成员:李正琴  李巧玲  李锦萍  王小燕  

吴倩英  洪思飞  千艳萍  闫喜萍  李新华

2、 准备教师家访活动记录本和家访活动记录表。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学校集中时间,实行全员家访。家访过程中,要严格做到“四要四不得”:要全面通报学生在校情况;要全面了解学生家庭和在家表现情况;要共同探讨有助于学生成长进步的教育方法;要做好家访情况记录。不得在家长面前指责学生;不得随意把家长叫到学校进行责怪训斥;不得接受家长的宴请和赠礼;不得以电话联系等其他方式代替家访。学校要建立家访活动记录表,记录教师家访简要内容、学生家庭和个人情况以及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等。

第三阶段:总结交流阶段

学校家访领导小组负责收集教师家访活动记录表和家访记录本。总结家访信息反馈情况。提出整改措施,及时调整学校办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

五、家访注意事项

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学校、家庭、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主要的是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是否有效,还要得到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和支持,尤其是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更为突出。我们要家校联手,共育新人,做到以下几点:

1、变“请进来”为“走出去”:改变以往的随意请家长进校“训话”为主动走进家庭,将意见和建议送到家庭中。

2、变“被动家访”为“主动家访”:主动家访,防患未然,使家长能主动配合学校做好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