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统计学原理教案范文

统计学原理教案范文

统计学原理教案

统计学原理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统计学原理;比较法;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1.河池学院硕士专业学位建设基金课题(2015YTB005);2.河池学院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项目(2015KTJY11);

3.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KY2016LX279)

引言

比较法教学[1]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教学内容的相互联系和区别,促使学生掌握和巩固所学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正如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那样:“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适当地运用比较法,可使学生触类旁通、温故知新.因此,对于概念较多、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比较法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案例教学法[2]是指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案例的研究、思考、剖析和辩论,并就问题做出判决的一种模拟性的教学活动.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所说的那样:“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巧妙地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使学生达到主动参与、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对于内容晦涩难懂、易感枯燥乏味又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应采用案例教学法.

《统计学原理》是统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对学生统计意识的形成和后续课程的掌握都有较大的影响.它应用性广、理论性强、内容晦涩难懂,常让学生无从下手,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可为了提高考试通过率,在现行的统计学原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往往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这无疑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为此,我们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将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统计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中.

一、统计学原理比较法

统计学原理的比较法教学,是指教师在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由此及彼、温故知新,从而加深对统计学概念、原理的理解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通过比较法,可使学生温故.例如,在学习完相对指标时,让学生将所学的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及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这六种相对指标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知识框架的掌握和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温故的目的.

通过比较法,可使学生知新.例如,在学习环比发展速度时,可将环比发展速度与逐期增长量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使学生发现这两个概念的相同点是均涉及报告期水平和前一期水平,不同的点是前者是进行除法运算,后者则是减法运算,从而体会新旧概念的内在联系,达到知新的目的.

二、统计学原理案例教学法

统计学原理的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一定的实际案例,并加以研究、思考、剖析和辩论,进而加深学生对统计学概念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通过案例教学法,可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的理解.例如,在学体、总体单位和标志、指标这两组概念时,可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情境,将生硬的概念转化为形象的生活情境,从而达到理解基本概念与原理的目的.

通过案例教学法,可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统计调查问卷时,可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施问卷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兴趣;又如,在学习相关和回归分析时,可指导学生运用一些常用的统计软件,如Excel、SPSS等,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的教学实例

在本节,我们引入文献[3]中的例子,介绍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在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数据:2005年全国各省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支出情况,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

问题:(1)试分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支出之间的相关关系;

(2)试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并解释参数的经济意义.

分析首先运用比较法,让学生比较函数关系和相关关系的区别,以明确问题的处理方向.然后运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运用SPSS软件亲自录入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结果,以达到最终目标.

解答(1)根据经济学理论,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支出之间是有相关关系的,且人均可支配收入为自变量,人均支出为因变量.

将数据输入SPSS中,通过选择“图形旧对话框散点/点状简单分布”来绘制简单散点图,所得图形如下:

人均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散点图

从图可以看出,居民的人均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呈现正线性相关关系.

(2)在SPSS中,通过选择“分析回归线性”,进入线性回归操作界面.然后将

人均支出选入“因变量”框,而人均可支配收入选入“自变量”框.有关结果如下:

由表1和表2可知,相关系数R=0.978,两变量呈现高度相关,且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人均支出产生了显著影响,故可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由表3可得到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

y^=346.046+0.728x.

该方程表明,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人均支出将平均支出0.728元.当人均可支配收入为0元时,人均支出为346.046元,于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可认为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平均的最低生活保障线是346.046元.

结束语

《统计学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本文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探讨了《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的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以进一步推进该课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由此及彼、温故知新、掌握对概念原理的理解的同时,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对其逻辑思维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综上,教师在《统计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中,应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巧妙地运用比较法和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王群,王振林.“比较法”在《统计学原理》中的初探[J].科技资讯,2007(04):122.

统计学原理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单片机原理及系统设计》课程教学 教学改革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1.引言

《单片机原理及系统设计》课程是高等学校工科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应用类课程,主要讲述单片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结构特点、工作原理、接口电路和程序设计的方法,目的是使学生从应用的角度了解单片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应用,从而具备对单片机进行软、硬件设计开发的能力。

2.理论教学内容改革

不同高校在开设该课程时,学时的安排不尽相同,教材的选择面也较宽。但是理论教学的内容基本相同,大致分为单片机内部功能结构,汇编语言及其程序设计,系统扩展三大部分[1]。

根据工科院校的特点,对教学内容做了适当的改革,形成了讲义,并在2012年出版。把教学内容分为单片机的基本原理介绍(基础篇),系统的扩展(扩展篇),应用系统配置及设计(应用篇)三个部分。

基础篇主要涉及单片机的内部功能结构和单片机汇编语言及单片机C语言程序设计。由于单片机的开发环境日益更新,软件的开发环境都已经支持单片机的C语言,为了使学生很好地把所学知识融入今后的工作和满足社会的需求,对单片机C语言内容的教学提上了日程,故在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中加入了单片机C语言的教学。

扩展篇的内容主要涉及了单片机的系统扩展,即由于单片机的内容资源有限,必须对相应的资源进行扩展,主要包括对I/O口、存储器的扩展。该部分内容与以往的教学内容没有太多的区别。

应用篇的内容主要涉及单片机电路的接口电路设计和应用实例。包括前向通道A/D转换器及其与单片机的接口设计;后向通道D/A转换器及其与单片机的接口设计;人机接口设计即单片机的键盘显示接口电路设计。其中,前向通道和后向通道的内容以最基本的器件为引子,而后在此基础上介绍新型的器件。实际案例以教师的课题、项目[2]或者以竞赛的题目为例介绍如何构造一个单片机应用系统。

最后,在考核方面全部采用设计思考题的形式,既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又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灵活掌握,举一反三。

3.实践教学内容改革

《单片机原理及系统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在课程设置上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的学时数一定要占一定的比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在教学上分为如下三个方面。

3.1实验教学方面

实验教学环节是与课程同步进行的。也就是说实验教学环节一定要和理论教学环节同步相结合,而且实验课时要占相当的比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感性的认识,把抽象的理论教学内容通过实验具体化。实验的内容分别为:KeilC软件的使用实验,数据类实验(数据排序),Proteus软件的使用实验,中断系统实验,定时器/计数器实验,串行通信接口实验,存储器扩展实验,8155键盘及显示接口实验,A/D转换实验,D/A转换实验。

所有的实验项目都是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的,在相应理论教学内容结束后,直接安排实验内容。实验指导书采用启发式的方法,而不是“傻瓜式”的。学生必须下去预习并且自己完成接口电路的设计及其程序的编写,而不是按照实验指导书直接进行接口的连接和按照实验指导书把程序输入到计算机,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最具特色的改革是开放实验室并且提供相应的单片机最小系统扩展实验印刷电路板和开发环境,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根据自己设计的电路焊接电路,调试和下载程序,验证自己的所设计电路和编写的程序是否正确。

3.2课程设计方面

课程设计环节是在该课程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结束后,学生对该课程的综合应用。也是衡量学生对该课程掌握情况的重要指标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教材建设方面也涉及了课程设计指导书,并且形成了讲义。主要题目有:水塔水位控制系统设计,电子时钟设计,多功能信号发生器设计,汽车转向灯设计和数字频率计设计等。并且要求指导教师另外给出两个以上的题目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自行选择题目。

学生可以利用开放实验室的便利条件和资源对所选的题目进行实际操作和验证。

3.3指导竞赛方面

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课外的竞赛活动。目前,与该课程紧密相关的竞赛种类很多,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智能车竞赛、挑战杯等。这些竞赛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展现自我的平台;而我校学生也在各类竞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4.结语

《单片机原理及系统设计》课程的教学中通过以上的改革方法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绝大多数学生都利用实验板制作出了自己的“产品”,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统计学原理教案范文第3篇

统计学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以案例导入所讲内容,围绕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知识讲解,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的统计原理和方法,对案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对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最终解决案例中的问题的活动过程,是一种模拟统计实践过程的实践性教学活动。

(一)统计学案例教学的目的

1.培养学生必备的统计思维。正如著名学者Wells所说“统计的思维方法会成为效率公民的必备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是统计学的目标之一。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学生的统计思维较为缺乏,往往是学完了统计学课程,仍然不会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去思考和解决实际中的问题。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面对客观现象的各种数据表现,要善于利用统计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用所学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调查、整理和分析,发现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从而进行科学的统计预测和决策。

2.提高学生熟练运用统计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各种典型的案例都是源于社会经济的实际问题,通过案例教学,分析和讨论案例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和教训,使学生从传统教学中的被动的“接收者”转变为活动的主动“参与者”,从“理论的学习者”转变为“实践的创造者”,并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经验的学习,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等,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强化学生运用计算机处理统计数据的能力。统计学是一门信息量大且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实践中需要处理的数据繁多、计算复杂,必须借助于计算机和统计软件计算出结果,才能利用计算结果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常用的统计软件SPSS、SAS、EXCEL、E-VIEWS等具有完整的统计分析工具、较强的模拟工具和作图功能,既能实现对现有数据的统计处理,又可以进行各种数据模拟和试验,生动、直观地展示抽象的统计公式、原理和分析结果。通过案例教学,教会学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软件,在掌握统计方法和原理的基础上,学会使用计算机和统计软件进行较复杂的计算分析。

(二)统计学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不佳的缺点,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有其自身的优势。

1.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统计学的信息量大,内容复杂,表现为一是统计学的概念比较抽象;二是统计原理与数学关系密切,推断统计部分许多公式需要有微积分、概率论等数理知识;三是各种统计分析方法有其特定的应用条件和分析步骤,使统计学成为了一门难学的课程,学生普遍感觉枯燥无味、难学难懂,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足。案例教学对实践活动进行真实模拟,将抽象、枯燥的理论结合真实具体的案例进行讲解和分析,既给了学生自主表现的机会,又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讨论中学习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主动参与,积极讨论,学生之间相互启发,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倾听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2.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讲授法注重统计理论和方法的讲解,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案例教学法立足于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案例将分散的信息、复杂的情景加以描述,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使学生调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对其中的有关信息进行整理,积极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在独立摸索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统计案例教学使学生从学习者转变为问题的解决者,学会了利用资料来思考、研究并作出判断,在分析案例过程中充分锻炼自己的思维及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传统讲授法中,教师主要是“教”,充当讲解员的角色,注重知识的“单向”传递,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师生间缺乏交流和互动。案例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帮助学生从模拟的统计实践活动中“学”,充当导演的角色,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从介绍典型案例开始,指导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问题的本质并筛选有关数据信息,通过对案例的组织、讨论和分析,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对整个讨论情况作出总结和评价,引导学生提炼和掌握具体的统计分析方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参与案例的讨论、分析,从学习过程中获得经验。通过案例教学,师生都承担了更多的教与学的责任,加强了师生间“双向”的交流和互动。

4.突出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传统的统计学教学也重视联系实际,但往往由于时间短,联系实际不深入,或者是以干代学,削弱了学校教育的优点,既费时也片面。案例教学的案例来源于社会经济的实践活动,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教学目的,学生积极参与案例教学的过程,动脑动手,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二、会计专业统计学案例教学的实施

(一)统计学案例教学的准备

实施案例教学之前,教师和学生不仅要明确各自的角色定位,还必须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1.准备合适的统计案例。合适的典型案例是统计学案例教学的前提。教师要准备具有实用性、代表性和针对性的典型案例。首先,案例的内容以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为基础,必须密切联系会计专业学生实际和社会经济生活实际。其次,案例必须使学生真正掌握统计原理和方法在社会经济中的应用。最后,案例要围绕学生应掌握的统计基本原理和方法,有针对性地选择社会经济中的实际问题。

2.熟悉统计案例的内容。教师要阐明案例教学的基本思想,如案例分析的方式、过程、常用方法、应注意的问题、教学时间和程序安排等,明确案例的核心内容,熟悉案例的重点、难点。对学生提出学习目的和要求,按要求进行案例的预习,了解案例的背景知识,思考案例所提出的问题,初步形成问题的见解、对策和方案,准备好解决问题必备的知识和多媒体应用技术。

3.必要的数据处理。统计学案例分析经常涉及大量的数据,学生在熟悉案例的同时,必须运用合适的统计软件对相关的统计数据进行处理,做必要的计算和分析,为解决案例中的问题做好准备。

(二)统计学案例教学的组织

案例教学的组织是教学的关键环节,有效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讨论是教师在案例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成功的案例分析活动,除要求学生普遍接受系统的理论学习外,还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组织工作。

1.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首先,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在案例预习并获得有关案例问题的见解后,进入小组讨论阶段。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小组长组织小组讨论。小组成员提出对案例的看法供大家讨论,共同解决案例中提出的问题后,对其中的关键问题再进行重点讨论,比较各种决策方案后形成新的认识。小组讨论完成后,组长准备案例讨论的汇报材料,并在课堂讨论中发言。其次,进行班级讨论。各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提出本组解决方案(小组成员可以补充),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发言结束后,教师要鼓励学生阐述不同的观点,让其他学生自由提问或是从个人的角度来分析同一案例。

2.教师进行案例教学总结。经过认真的案例讨论后,教师要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评判,在案例课结束前做案例分析小结。分析案例教学法对实现学习目标的意义、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明确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实践的问题,而不是总结个别学生的表现、评价某种观点或是措施的优劣,从而对学生的讨论结果作方向性的指导,提出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深入思考。

3.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为了加深学生对案例的理解,案例分析结束后,教师还可以要求每位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既综合学生在案例课上的各种观点,又可以加入自己的进一步思考。

三、会计专业统计学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统计学原理教案范文第4篇

    大多数高等院校计算机本科专业涉及的硬件教学课程主要有“数字逻辑”、“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嵌入式系统”等,在新形势下部分课程内容设置显得不够合理,部分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影响了教学效果,无法完全满足教学大纲中要求的动手能力培养,更无法有效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意识。目前,作为计算机教学重要专业基础课程的“数字逻辑”,要求学生掌握组合逻辑、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研究对象主要是分立元件、通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及基本的可编程器件等,介绍的方法也以传统方法为主,已无法适应目前应用的需要;作为专业主干课程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主要内容是讨论计算机的结构、各功能部件原理及设计方法,同时介绍当前的新技术、新方法,目的是让同学们熟悉计算机的结构,为以后应用和设计计算机系统打下基础。目前大家普遍采用的教材在部件设计中讨论的方法主要是硬布线逻辑或微程序设计方法:硬布线逻辑运行速度高,但缺乏灵活性;微程序设计方法有一定的灵活性,但资源占用多,运行速度慢。尽管这两种方法对于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但由于缺乏实际应用背景,学生学习兴趣受到影响,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更是无从谈起。“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也存在类似尴尬,讨论以16位个人计算机为背景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知识,适合入门和了解基本原理,但与“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一样,由于缺乏实际应用背景,教学目标无法完全实现。随着电子设计自动化(EDA)、系统编程(ISP)、片上系统(SOC)等技术的发展,32位个人计算机的应用已很成熟,多核64位计算机应用也将逐步成为主流。嵌入式系统设计需要较强的软硬件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在计算机硬件课程的教学中应加大相关新技术的比例,并根据实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国外许多知名高校本科专业的教学内容已经作了适时调整,如麻省理工学院非常注重学生的设计能力的培养,为此专门开设了“计算机系统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在实践环节中自主设计ALU、单指令周期CPU、多指令周期CPU乃至流水线32位MipsCPU和Cache;斯坦福大学也有相似的课程和实验环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杨百翰大学在基于可编程逻辑的超级计算机研制方面也有大量成果。当前在国内,案例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尤其是在一些法学、工商管理类高校已经开始广泛运用。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法,目标是解决学生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获得知识以提高应用能力的问题。案例教学法具有综合性、交互性、启发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等多种特征,它的使用大大缩短了教学理论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观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鉴于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紧密的特点,教学中尤其适合案例式教学。目前在国内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案例教学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主要表现在:案例教学比例不够,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案例数量不足,质量欠缺;许多高校尽管重视案例教学的应用,但是在案例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等方面相对滞后;案例陈旧,缺乏代表性等。

    2以ISP技术为主线改革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

    计算机本科专业涉及的硬件教学课程按合理教学顺序一般为“数字逻辑”、“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嵌入式系统”等,一些课程可以在时间上重叠,如“数字逻辑”、“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由于ISP、EDA技术可以灵活地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硬件产品,是目前工程实践领域和芯片设计领域运用最广泛也是最有应用前景的技术,因此在计算机硬件课程的教学中应该把相关技术列为重要内容,即以ISP、SOC技术为主线,使相关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达到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数字逻辑”课程中,应大幅增加可编程逻辑技术的比重,重点讨论用EDA方法,利用ISP技术、SOC技术设计IP核的方法,使学生对相关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并具备基本的实践能力;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增加计算机设计原理和实践的内容,也可考虑再单独增加一门计算机设计课程以替代目前“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在该课程中重点讨论如何采用EDA方法,利用ISP技术、SOC技术设计计算机各部件如CPU、Cache等,通过实际应用和实践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技术的理解和掌握。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可以考虑以16位计算机应用知识入门,以讨论32位计算机的应用为重点。相应的,作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先行课程,“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也应把相应的内容整体提升到32位,考虑到学习过程的先易后难,可以先介绍16位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知识作为入门,再对32位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相关内容展开。单片机系统本质上也是嵌入式系统,嵌入式系统是针对应用或用户定制的完整、高效的计算机系统,嵌入式系统设计需要较强的操作系统原理、应用程序设计和硬件设计方面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其中特别是硬件系统设计能力可以通过以上几门硬件课程的系统学习逐步培养,因此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注意衔接,同时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面向实际应用,以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为目的。针对实践教学,目前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的实验项目及内容固定,大多为验证性实验,实验步骤程式化,许多同学按教学实验计划做完实验,仍然无法充分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无法真正拥有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计算机技术一直处于高速发展中,高等院校的计算机教学理应不断地适应这种要求,相关的实验教学应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解决问题的一个好思路是利用ISP、SOC技术开发出一种内容可定制的硬件课程教学实验平台,由于作为控制对象的电路是相同或相近的,可以设计为通用模块,而实验平台控制部分则可以利用可编程逻辑改变,以适应不同的课程。如控制部分设计为基本CPU即可做“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相关实验;控制部分设计为单片机即可做“单片机”课程的相关实验;甚至控制部分可以设计为个人计算机CPU,配合有关的接口电路,即可做“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相关实验等。在我院的计算机本科专业相关硬件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已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我院“数字逻辑”教学大纲已在近年作过相应调整,EDA技术、可编程技术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的比例从原来的20%增加到60%以上,经过多年的建设,“数字逻辑”课程在今年被评定为“湖北省精品课程”;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引入利用ISP技术设计CPU软核等教学和实践内容;“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中也增加了32位计算机相关内容的学习和讨论,新的实验设备可以进行32位的相关实验等,这些安排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明显提高了。

    3采用案例教学法作为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围绕事先精选的典型的、具有工程背景的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可以为同学们模拟实际应用的场景,获得近似于实战的经验。为完成设计目标,同学们自然会自己主动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掌握知识,并学会应用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通过用不同的途径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意识。这样教师在授课中可以把精力集中于教学内容的总体把握上,而不需要过分在知识细节上消耗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案例教学法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案例,案例首先必须有代表性和实时性,必须是实践中的典型应用实例。在实践中应用的几率高,具有普遍意义,这样的实例在教学过程中值得花费精力讨论和设计,才是有意义的。同样重要的是案例需具有实际工程背景,学生可以面对具体的实际问题和特定的环境,有针对性地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进行设计,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还应该形成相对固定的案例集,并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应定期对案例集进行评估,剔除一些过时的案例,增加一些新的典型应用实例。这样就保证了案例的典型性、实时性及工程背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把案例教学法作为主要方法,并把案例分为4类:一是问题评论型,给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生去评价;二是分析实现型,不给出解决方案,要求学生讨论分析以提出方案;三是实际模拟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分别充当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性的实践活动;四是发展开放型,通过案例发现新的理论生长点,讨论相关理论的发展趋势。我院在相关课堂教学中采用的部分案例如表1所示。在“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课程的重点章节教学中,我们通过采用上述案例法,调动学生成为积极参与者,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听众,在案例学习和讨论中,鼓励学生提出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课堂上营造出积极发表意见和争论的气氛。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有明显改善,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了显着增强。

统计学原理教案范文第5篇

大多数高等院校计算机本科专业涉及的硬件教学课程主要有“数字逻辑”、“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嵌入式系统”等,在新形势下部分课程内容设置显得不够合理,部分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影响了教学效果,无法完全满足教学大纲中要求的动手能力培养,更无法有效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意识。目前,作为计算机教学重要专业基础课程的“数字逻辑”,要求学生掌握组合逻辑、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研究对象主要是分立元件、通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及基本的可编程器件等,介绍的方法也以传统方法为主,已无法适应目前应用的需要;作为专业主干课程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主要内容是讨论计算机的结构、各功能部件原理及设计方法,同时介绍当前的新技术、新方法,目的是让同学们熟悉计算机的结构,为以后应用和设计计算机系统打下基础。目前大家普遍采用的教材在部件设计中讨论的方法主要是硬布线逻辑或微程序设计方法:硬布线逻辑运行速度高,但缺乏灵活性;微程序设计方法有一定的灵活性,但资源占用多,运行速度慢。尽管这两种方法对于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但由于缺乏实际应用背景,学生学习兴趣受到影响,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更是无从谈起。“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也存在类似尴尬,讨论以16位个人计算机为背景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知识,适合入门和了解基本原理,但与“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一样,由于缺乏实际应用背景,教学目标无法完全实现。随着电子设计自动化(EDA)、系统编程(ISP)、片上系统(SOC)等技术的发展,32位个人计算机的应用已很成熟,多核64位计算机应用也将逐步成为主流。嵌入式系统设计需要较强的软硬件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在计算机硬件课程的教学中应加大相关新技术的比例,并根据实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国外许多知名高校本科专业的教学内容已经作了适时调整,如麻省理工学院非常注重学生的设计能力的培养,为此专门开设了“计算机系统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在实践环节中自主设计ALU、单指令周期CPU、多指令周期CPU乃至流水线32位MipsCPU和Cache;斯坦福大学也有相似的课程和实验环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杨百翰大学在基于可编程逻辑的超级计算机研制方面也有大量成果。当前在国内,案例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尤其是在一些法学、工商管理类高校已经开始广泛运用。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法,目标是解决学生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获得知识以提高应用能力的问题。案例教学法具有综合性、交互性、启发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等多种特征,它的使用大大缩短了教学理论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观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鉴于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紧密的特点,教学中尤其适合案例式教学。目前在国内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案例教学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主要表现在:案例教学比例不够,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案例数量不足,质量欠缺;许多高校尽管重视案例教学的应用,但是在案例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等方面相对滞后;案例陈旧,缺乏代表性等。

2以ISP技术为主线改革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

计算机本科专业涉及的硬件教学课程按合理教学顺序一般为“数字逻辑”、“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嵌入式系统”等,一些课程可以在时间上重叠,如“数字逻辑”、“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由于ISP、EDA技术可以灵活地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硬件产品,是目前工程实践领域和芯片设计领域运用最广泛也是最有应用前景的技术,因此在计算机硬件课程的教学中应该把相关技术列为重要内容,即以ISP、SOC技术为主线,使相关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达到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数字逻辑”课程中,应大幅增加可编程逻辑技术的比重,重点讨论用EDA方法,利用ISP技术、SOC技术设计IP核的方法,使学生对相关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并具备基本的实践能力;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增加计算机设计原理和实践的内容,也可考虑再单独增加一门计算机设计课程以替代目前“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在该课程中重点讨论如何采用EDA方法,利用ISP技术、SOC技术设计计算机各部件如CPU、Cache等,通过实际应用和实践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技术的理解和掌握。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可以考虑以16位计算机应用知识入门,以讨论32位计算机的应用为重点。相应的,作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先行课程,“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也应把相应的内容整体提升到32位,考虑到学习过程的先易后难,可以先介绍16位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知识作为入门,再对32位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相关内容展开。单片机系统本质上也是嵌入式系统,嵌入式系统是针对应用或用户定制的完整、高效的计算机系统,嵌入式系统设计需要较强的操作系统原理、应用程序设计和硬件设计方面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其别是硬件系统设计能力可以通过以上几门硬件课程的系统学习逐步培养,因此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注意衔接,同时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面向实际应用,以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为目的。针对实践教学,目前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的实验项目及内容固定,大多为验证性实验,实验步骤程式化,许多同学按教学实验计划做完实验,仍然无法充分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无法真正拥有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计算机技术一直处于高速发展中,高等院校的计算机教学理应不断地适应这种要求,相关的实验教学应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解决问题的一个好思路是利用ISP、SOC技术开发出一种内容可定制的硬件课程教学实验平台,由于作为控制对象的电路是相同或相近的,可以设计为通用模块,而实验平台控制部分则可以利用可编程逻辑改变,以适应不同的课程。如控制部分设计为基本CPU即可做“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相关实验;控制部分设计为单片机即可做“单片机”课程的相关实验;甚至控制部分可以设计为个人计算机CPU,配合有关的接口电路,即可做“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相关实验等。在我院的计算机本科专业相关硬件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已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我院“数字逻辑”教学大纲已在近年作过相应调整,EDA技术、可编程技术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的比例从原来的20%增加到60%以上,经过多年的建设,“数字逻辑”课程在今年被评定为“湖北省精品课程”;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引入利用ISP技术设计CPU软核等教学和实践内容;“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中也增加了32位计算机相关内容的学习和讨论,新的实验设备可以进行32位的相关实验等,这些安排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明显提高了。

3采用案例教学法作为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围绕事先精选的典型的、具有工程背景的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可以为同学们模拟实际应用的场景,获得近似于实战的经验。为完成设计目标,同学们自然会自己主动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掌握知识,并学会应用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通过用不同的途径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意识。这样教师在授课中可以把精力集中于教学内容的总体把握上,而不需要过分在知识细节上消耗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案例教学法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案例,案例首先必须有代表性和实时性,必须是实践中的典型应用实例。在实践中应用的几率高,具有普遍意义,这样的实例在教学过程中值得花费精力讨论和设计,才是有意义的。同样重要的是案例需具有实际工程背景,学生可以面对具体的实际问题和特定的环境,有针对性地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进行设计,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还应该形成相对固定的案例集,并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应定期对案例集进行评估,剔除一些过时的案例,增加一些新的典型应用实例。这样就保证了案例的典型性、实时性及工程背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把案例教学法作为主要方法,并把案例分为4类:一是问题评论型,给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生去评价;二是分析实现型,不给出解决方案,要求学生讨论分析以提出方案;三是实际模拟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分别充当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性的实践活动;四是发展开放型,通过案例发现新的理论生长点,讨论相关理论的发展趋势。我院在相关课堂教学中采用的部分案例如表1所示。在“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课程的重点章节教学中,我们通过采用上述案例法,调动学生成为积极参与者,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听众,在案例学习和讨论中,鼓励学生提出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课堂上营造出积极发表意见和争论的气氛。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有明显改善,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了显著增强。

统计学原理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数据库原理;教学改革;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2-5511-02

Discussion on the Database Principles of Teaching Reform

LU Qiu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541004,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s on the problems about "Database Principles" aroused in daily teaching. It gives a detailed design to teaching reform, and proposes to adopt some new teaching methods such as case teaching, task driving, which can make the pupils want to learn more initially. What's more, in this article, the examination methods are reformed, and it combines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s together.

Key words: database principles; teaching reform; case teaching

数据库是信息类学科中重要的分支,几乎所有的软硬件系统都需要数据库的支持,它是计算机信息系统与应用系统的核心技术和重要基础。因此,各高校都将数据库原理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数据库课程研究如何存储、使用和管理数据库,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具有应用性突出、学科间综合性明显、学科内多层面内容交融、前沿新技术发展迅速等特征。数据库原理的特征决定了其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需要加强实践,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和相关专业前沿技术应用的要求很高,对于刚接触数据库的学生来说是一门比较难学的课程。他们要在短时间内做到既掌握数据库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能对数据库信息进行数据操作及控制,还要根据实际的应用需求设计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是很困难的,这就要求找到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合适的教学方法。只有采用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1 现状及问题

我院网络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及自动化专业都开设了数据库原理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以下问题:

1) 教学目标不明确,理论和实践脱节

由于数据库原理课程涉及的理论概念比较抽象,现阶段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师讲授―教师演示― 学生练习―学生综合应用”模式教学,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使学生被动的接受和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学生所学的知识和应用不能同步进行,因此在应用系统设计开发中不能很好地应用软件工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主要表现在在毕业设计中,大部分学生不了解开发一个实用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步骤,往往只侧重系统的编程实现而忽略用软件工程方法进行系统的设计,对数据库知识体系结构缺乏完整的理解,使得所设计系统实用性差,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使得部分学生毕业后不能较快的适应所在单位的工作要求。

2) 重理论轻实验

根据教学大纲,课程设置以理论知识为主,占课程总课时量的80%以上,而实验课时一般只设置10个课时左右。教学内容涉及到关系代数,SQL语言、关系数据库规范化理论等,这些内容理论性强且模型抽象。由于实验课时比较少,故实验教学主要针对SQL语言设置实验。最终导致学生学完该课程后,对抽象的理论只有模糊印象,但没有建立整体应用体系的概念,在应用系统开发的时候无法将理论转换为实际应用。

3) 学习效果不理想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首先接触到的是一大堆枯燥的概念或理论,部分知识点课本又缺少代表性例子进行进一步介绍,例如范式理论、数据库保护、并发控制等。学生只能体会基本概念和局部功能,缺少综合应用实践,无法体会理论在整个数据库系统应用中的位置和作用,学习效果不理想。

2 教学改革方案

2.1 案例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模式是指以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讨论、回答问题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掌握理论和理解相关的概念和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1]。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及教学目标,在数据库原理教学中引入此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理解强化数据库系统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开发设计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能力。案例教学模式采用“案例―理论―概念”模式,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使学生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系统设计中的作用,将抽象的数据库原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解决实际问题,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使得数据库原理课程更具有实践性和实用性。

在数据库原理的教学内容组织上,我们以可视化开发工具Delphi及数据库管理系统SQLServer2000组织和设计针对各知识点的案例,在授课过程中设定每一堂课的学习目标,以启发式提问、讨论等进行教学互动,将知识点搭配案例和使用演示的方式进行讲解,使各知识点通俗易懂,容易消化并应用。表1给出了针对“数据库原理”课程[2]的知识点所设计的相应案例[3-4]。

2.2 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在讲授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时,除了采用案例教学模式外,还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部分内容,教师精心设计一些贴近生活且具有现实应用价值的题目,例如图书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合同管理系统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接受任务,设计数据库应用系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深入体会和应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方法,进行合理的设计,最后提交项目设计报告。在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阐述设计思路和方案,然后教师进行适当的点评和提出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完成任务,从而得到从应用的角度建构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的思路、方法和技术体系,深化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获得“成就感”,求知欲望增强,同时培养了其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改革考核方式,重视能力培养

数据库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传统的单独理论考试会造成学生为应付考试而对相关理论知识死记硬背,而具体动手操作一窍不通的局面,这与该课程培养目标相悖,因此有必要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数据库原理课程的考核分为理论知识考核与应用能力考核两部分。理论知识考核重点考察学生对主要概念和原理的熟悉和理解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能力考核方式比较灵活一些,主要通过平时的实验和数据库设计的任务完成情况决定,例如,采用对学生分组进行“项目设计”和“项目开发”的方式进行考核,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有效的提示,使得这种考核方式成为学生对协同工作机制的一个体验。

3 结束语

该文针对信息类专业的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思想,主要提倡采用案例教学模式和任务驱动模式进行数据库原理的教学,期望能够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提高学生数据库应用开发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同时通过调整考核方式,加大实践环节的考核比例,使得学生能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动手能力普遍提高。

参考文献:

[1] 金蓉,庄红.面向能力培养的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1):1-147.

[2] 王珊,萨师煊.数据库系统概论[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刘畅.案例法和项目驱动法在“数据库原理”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9(19):75-76.

统计学原理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161-03

一、绪论

数据库技术是信息和计算科学领域的基础及核心技术之一,《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一门核心课程。《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1)数据库原理相关的基础理论,比如:关系型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关系模式、函数依赖理论以及范式理论等。(2)数据库设计的方法和内容,包括需求分析、数据库的概念设计、数据库的逻辑结构设计、数据库的物理设计以及实施和应用等整个数据库设计的生命周期,在此过程中需要完成E-R图的绘制、关系模式的转换以及应用范式理论和函数依赖理论进行规范和约束。(3)与数据库系统相关的开发和应用,包括如何应用DBMS有效的管理数据库、如何应用SQL语言以及其他开发工具进行数据库编程和开发等内容。目前,数据库课程的教学方法大多还是以传统的“灌输式”模式为主,这种教学模式以课程内容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传统教学方法注重该学科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和严谨性的特点,对于学生掌握理论基础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制约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忽视了学科之间的关联性。

案例教学法由哈佛大学法学院Langdell教授于1870年首创,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内容,以学生对真实事件和情境的分析、思辨为教学重点,以提升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它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1]。与“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同,案例教学法更加注重通过组织研讨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2]。案例教学法最初应用于管理类[3]和法学类的专业课教学中,但随着其在课堂气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的优异表现,逐渐被广泛关注,包括政治[4]、医学[5]、农业[6]、计算机科学[7]等各类学科都开始探讨如何设计适合本学科的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全程参与式的教学方法,一般包括课前预习、课堂讨论和课后总结等三个基本阶段。它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掌握案例相关的基础理论,课堂上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要求教师课前选好合适的案例,课堂上合理地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保证讨论效果并做好点评工作,课后进行总结[2]。

鉴于《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是该课程的核心任务,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这方面存在明显缺陷,因此,不少的学者对案例教学法在数据库课程教学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探讨[7,8]。张海燕等强调,作为一种全程参与式的教学方式,数据库课程的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课前做好准备.课堂上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握案例准备和小组讨论的效果,并指出教师要通过循序渐进的讲解、演示和实验,让学生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技术[7]。刘畅[1]结合数据库课程的特点,提出了一种项目驱动式的“数据库原理”课程案例教学法,该方法以数据库课程中的内容为主线,以项目为核心,将数据库课程分块零散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实践教学串联起来,让学生像在做数据库开发工作那样,不断地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从而经历一个完整的项目开发研究过程,达到熟练掌握和应用知识的目的。实际上,数据库的基础理论较为抽象难懂,自学起来较为困难。因此,在设计案例教学法时,无法沿袭传统的案例教学法步骤,因为,无论是安排学生课前预习还是课堂讨论,都比较困难,教师有必要在开展案例讨论之前,进行适度的讲解。本论文将根据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这门课程的特点,在传统案例教学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任务驱动的案例教学法。

二、学科特点及教学现状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具有以下特点:首先,需要掌握很多基础理论,比如:函数依赖、范式、三层结构两级映射等,这些内容都比较抽象,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理解和掌握。其次,数据库课程中的前后内容关联性较强,比如:数据库的设计需要参照三层结构两级映射的结构体系进行,关系模式的构建需要符合范式要求,要消除不合理的函数依赖关系等。最后,数据库课程的实践性较强,所有的基础理论最终都要应用于包括数据管理、数据库编程等在内的实际工作中。由于教学内容抽象难懂、传统教学模式枯燥乏味加上数据库课程的教学领域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脱节严重等问题,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不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难以保证。而且,由于教学内容零散、孤立,学生很难达到系统化了解和综合运用的境界,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很多学生虽然成绩很好,但是动手能力很差,不知道如何应用这些基础理论解决现实问题,从而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

三、任务驱动式的案例教学法设计

针对以往教学方法的不足,本论文依据《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任务驱动的案例教学方法,该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问题设计及案例准备。《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案例教学法与管理、法律等文科类课程的案例教学法不同,不需要广泛收集和整理大量高质量的案例形成丰富的案例库,不需要适时更新和补充新的案例,不需要强调案例形式多样性和案例内容的广泛性,而是要针对核心教学任务设计一个科学的问题,并围绕着问题进行案例准备,要求所设计的案例,在纵向上能体现出数据库系统设计和开发的完整生命周期,在横向上能覆盖《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要求掌握的所有基础理论。

比如我们要求学生应用《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所涉及的基础理论,设计和开发一个学生管理系统,该系统能完成以下任务:查询出有哪些学生选修的课程中至少有两门以上由教授开设。要完成该任务,学生需要完成的工作以及应用到的理论包括:(1)描述教学关系,需要绘制E-R图;(2)将E-R图转换成合理的关系模式,并编制数据表,需要应用范式理论和函数依赖理论;(3)将数据文件保存在物理磁盘上,要求占用较少的存储空间并能进行高效检索,需要应用物理结构设计理论;(4)客户从操作终端检索所需要的信息,形成视图,需要应用SQL语言;(5)保证数据视图―数据表―存储结构之间的相互独立、相互关联的关系,需要依赖数据库系统的三层结构和两级映射。案例需要围绕着上述内容进行设计,不能遗漏。

2.基础理论的讲解。由教师进行精练的理论知识讲解,讲解过程最好能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介绍在哪些环节需要用到它,这样有助于将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需要重点讲解的知识点见表1。

3.问题分解及教学过程控制。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处理案例设计阶段所布局的问题,引导学生将核心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子问题,在依次解决子问题的过程中主动的学习《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中的基础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实践。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度以及学生的掌握情况,适时地进行讲解和点评,确保学生对核心内容的掌握和灵活应用(表2)。

4.总结和评价。对案例教学法的全过程进行回顾,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和讲解,确保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并从以下三个维度评价任务驱动式案例教学方法的总体效果:(1)案例维度,包括案例项目的构思、任务的分解以及问题的设计;(2)教学过程维度,包括课前的准备、课中的引导和控制、课后总结等;(3)绩效维度,包括教师表现、学生成绩、课堂反映等。

四、结语

基于任务驱动的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围绕着课程的教学任务和课程内容进行案例设计,案例由若干个问题构成,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学习课程的理论知识,并达到灵活应用的效果。在案例探讨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引导和辅助的角色,一方面,引导学生按照设计的流程和步骤进行案例的分析和探讨,另一方面,负责讲解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虽然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但是,随着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的进步以及教学方法的不断完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学模式将不断趋于合理。

参考文献:

[1]刘畅.案例法和项目驱动法在“数据库原理”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9,(19):75-77.

[2]郭忠兴.案例教学过程优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0,(1):59-61.

[3]李文武.工商管理专业本地化案例教学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1,22(1):49-52.

[4]杨慧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6):23-28.

[5]汪斌,陈晰辉,赵志青,等.案例教学结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骨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27(5):592-594.

[6]冯永忠,韩新辉,任广鑫,杨改河.案例教学方法在农业资源与区划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1133-11134.

[7]张海燕,陈志泊,王春玲.《高级数据库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1,(9):126-127.

[8]冯少金.《高级数据库技术》案例教学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4):53-55.

统计学原理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应用统计学;“组合式”案例教学;应用;项目考核

统计学是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论科学,是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必修学科之一。统计学原理多、公式多、高度抽象、难理解的学科特点,使得案例教学法在国内外统计学教学中得到了比较普遍的应用。Kingdon、Sandra分别提出统计教学中的案例与项目教学法的实施[1][2];贾俊平、金勇进、易丹辉编写了统计学教学案例和教学项目汇编[3];严丽坤提出“案例”与“项目”教学密切结合以提高统计学教学质量的论点[4];邬丽萍提出案例分析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并重视统计学案例库建设[5]。

本文基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统计学的教学目标,构建了以教学内容组合为基础、以“学习式”案例和“实践式案例”组合为核心、以教学方式组合为手段、以项目考核为评价标准的“组合式”案例教学法,并分析了该教学法的实施效果。

一、经管类专业统计学的教学目标

统计学是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论科学,其目的是探索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认识 [6]。在统计学的教学中,有四个学习目标必须要保证。一是应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二是掌握各种统计方法的不同特点、应用条件及适用场合;三是培养学生基本的统计数据搜集、整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能够熟练应用SPSS或MINITAB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和分析。

二、“组合式”案例教学法的构成

“组合式”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标,以教学内容组合为基础、以“学习式”案例和“实践式案例”组合为核心、以教学方式组合为手段、以项目考核为评价标准的“组合式”案例教学方法(图1)。

图1 “组合式”案例教学法的组成

1、教学内容组合

按照统计研究的过程,将统计学的教学内容组合为四个模块,分别是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其中,统计设计是统计研究的第一个阶段,是从研究目的出发,对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各环节的全盘考虑和安排,要确定调查对象、调查方法、调查工具、调查内容、数据整理和分析方法。但令人遗憾的是,现有的主流统计学教材基本不包括统计设计的内容,对统计调查方法和工具介绍也非常有限。应当说,目前的大部分统计学教材,内容结构是不完整的,更多的是论述统计分析方法,对如何获取高质量的数据、如何设计信度和效度较高的调查工具、如何控制抽样误差等数据搜集方法关注不够。因此,统计学教学内容组合要突破现有统计学教材的局限,避免和纠正统计学教学中出现的重数据分析、轻数据获取的不良倾向。

2、教学案例组合

在统计学的案例教学中,针对教学目的不同,将“学习”式案例教学和“实践”式案例进行有效组合。“学习”式案例,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出案例解决所需要要的统计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实践”式案例,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学习式”案例教学。“学习式”案例教学,即在每个统计原理和统计方法讲授时,通过选取和引入与本意内容有关的短小案例,目的是以开篇案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案例引出有关的概念以及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并通过统计方法的学习,最后回到对案例的分析和解决,让学生体会统计方法的特点和应用场合,并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对数据分布集中趋势测度的学习,引入学习式案例:国家统计局公布2009年职工工资统计数据,其中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2736元,而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仅有18199元。通过这个案例,引发学生们思考讨论:这个平均工资可信吗?是否有代表性?如何计算平均工资水平?让学生进入案例所提供的情境之中,通过思考讨论,充分调动学生面对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算术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三者的特点和应用场合,即在我国职工工资呈现右偏态分布的情况下,众数和中位数要比算术平均数的代表性更高,并引出本节的学习内容,即数据分布集中趋势的测度方法。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对案例的解决方案,应当是计算我国职工工资分布的中位数,在工资水平呈现右偏分布下,这更能反映我国职工工资的一般水平。

(2)“实践式”案例教学。“实践式”案例教学法是通过案例分析,教师提供案例的原始资料或学生自己收集原始资料,让学生进行统计方法的实践训练。如在多元回归分析课程讲授中,运用长期收集的各种方法应用的实证分析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一方面帮助学生透彻地掌握多元回归模型的设定、估计和检验;另一方面让学生知道方法不是简单的数学运算,而是能够用来解决现实社会经济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比如:在讲授多元回归分析中的多重共性时,引入实践案例:“中国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影响因素分析”,以人均GDP、人均消费、城市化水平、人力资本水平、文化企业规模作为五个解释变量,利用2008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数据,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让学生们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回归模型进行估计和多重共线性检验,识别引起共线性的变量,并讨论解决多重共线性的方法,如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去掉引起共线性的变量,或保留所有变量的有偏主成份回归估计等方法。

3、教学方式组合

(1)案例教学和传统授课方法相结合。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应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有直接联系,即案例教学一定要在理论基础上进行。只有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解透彻,才能充分开展案例讨论,取得实效。以案例作为统计理论学习的引入,在统计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以对案例的分析和解决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案例教学与多媒体使用相结合。在实施统计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采用多媒体手段配合案例教学,能方便快捷地输出统计图形、统计图表,演示统计分析软件的操作,对案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讨论,使教学过程变得直观、形象。

(3)案例教学与问题研究相结合。以案例为对象,让学生梳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培养学生应用统计方法的创新思维能力。案例与问题研究的结合,将学生置身于案例所提供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统计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案,面对的问题是什么,应当选择什么统计方法来分析,需要什么样的数据,结果如何解读,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统计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4、项目考核评价

针对统计学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的特点,除以学期末的期末考试以外,在统计学的考核当中,可以引入以小组为单位的项目考核方式,要求在本学期完成一个统计调查项目,在学期末提交项目报告,项目考核的成绩占到总成绩的30%。项目实践与各阶段评价可参见表1所示。

表1 项目分阶段考核评价

阶段 时间 内容 评价要点

第一阶段:

统计设计 第1周至第5周 划分项目小组、选定统计调研项目,提交项目实施方案 选题价值、调研设计科学性

第二阶段:

统计调查 第6周至第12周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样本的代表性、现场质量控制

第三阶段:

统计整理 第13周 采用EXCEL或SPSS对数据进行审核、筛选与排序 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遗失数据的处理

第四阶段:

统计分析 第14周至第17周 采用描述分析、推断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统计方法的适用性、准确性和全面性

第五阶段:

统计报告 第18周 每个项目小组口头汇报项目成果,并提交结项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的科学性与整个项目实践的评价

三、“组合式”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为了检验“组合式”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以西安培华学院财会学院2012级财务管理一班为控制组,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练习为主的传统教学法,选择财务管理二班为实验组,引入“组合式”案例教学法。在课程结束后,采用5级李克特量表,分别对学习兴趣、知识理解、知识应用、学习体验四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

从图2可以看出,与采用传统教学法的对照组相比,采用“组合式”案例教学法实验组得分,在学习兴趣、知识应用和学习体验方面要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在知识理解方面两种教学方法差异不大。

图2 与传统教学效果比较

综上所述,“组合式”案例教学法,通过教学内容组合、教学案例组合、教学方式组合,以项目实施为考核评价标准,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学习兴趣、创造性与参与感,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统计方法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Kingdon, J. M. Case teaching of statistics in schools [J].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1977.26(2)109-126.

[2] Sandra, F. Using Projects in an Elementary Statistics Course for Non-Science Majors [J].Journal of Statistics Education, 1994.2(2)78-82.

[3] 贾俊平.统计学教学案例和教学项目汇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 严丽坤.“案例”与“项目”教学密切结合以提高统计学教学质量[J].统计教育,2005,12:38-39.

[5] 邬丽萍.统计学案例教学方法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3.

[6] 袁卫,庞皓,贾俊平,杨灿.统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统计学原理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应用统计;案例教学;教学效果

应用统计学是我国普通高校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方法论学科。实践证明。在应用统计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传统的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要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把课堂教学与实际联系起来,突出案例分析法的地位和作用并加以科学的运用,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应用统计案例教学法。就是根据应用统计学科特点、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应用统计课程中实际例证的处理过程搬入课堂,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一、应用统计案例教学的优越性

1 案例教学既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统计的理论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上课听,课后做少量练习,期末考试结束课程就学完了。这样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就束手无策。因此,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使学生全面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而案例教学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供了一条独特的路径。通过案例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达到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的教学目的,从而加深对课堂所授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案例教学是互动式教学。使学生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的讲授式教学,是“填鸭式”的教学。而案例教学是互动式教学,是典型的启发式教学,教师融入到学生群体中,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与对话,强调学生的自我探索,珍视学生个人的思想和意见。学生以“当事人”“参与者”的身份,身临其境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不断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此外,统计分析要求学生对分析结果撰写统计分析报告。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在培养学生能力、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案例分析法的特点与优势恰好与应用统计的学科特点和教学目的相吻合。如果在教学中科学地加以运用,必将会大大地提高应用统计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应用统计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

在应用统计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取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教学目的,选取既能融合相关统计知识,又能提高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统计案例。

1 相关性和典型性原则

所选案例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贯彻案例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原则,选择的案例要能涵盖教学内容中主要的知识点,较好地体现教学内容。同时,所选案例应具有典型性,反映实际生活。任课教师能否将典型案例应用于教学中是案例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任课教师对案例的选取应当考虑案例的主要特征、案例要说明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蕴含了哪些基本理论或原理,能否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等分门别类地选择和整理出具有代表性的统计案例,并能反映同类事物的一般特征,对学生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2 综合性和创新性并重原则

即教学案例应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要过于简单。应有意识地选取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案例,针对这些具体、生动、形象的综合统计案例,可激发学生进行深入仔细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便于对这些难点和重点问题的认识和掌握,从而取得更好的整体教学效果。同时,统计案例设计还应具有创新性,尽可能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案例进行分析,并作出恰当的判断。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三、应用统计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实施

1 课前准备工作阶段

该阶段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教师的准备工作,主要是任课教师根据应用统计案例选用的原则精心选用统计案例;②督促学生在课前做好案例分析准备工作。应用统计案例教学中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否则案例教学很难成功。实施统计案例教学,教师应提前把案例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先熟悉案例,为课堂的案例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2 课堂案例讨论和分析阶段

课堂案例讨论时统计案冽教学的中心环节,讨论的目的在于理解统计案例,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措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训练学生思辩能力。在讨论中,学生是案例分析的主体,教师要在课堂上起组织和引导作用,有效地组织和控制好案例讨论,并注意引导案例讨论的方向,以便使学生紧紧围绕着案例的主题。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思考,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在对案例进行广泛讨论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要求学生通过分析和评价复杂多变的统计实际问题。掌握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 总体评价,提升学习水平阶段

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发言、计算、写出统计分析报告后。教师应认真阅读学生的报告材料,进行归纳总结和反思,对学生的结论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阐明案例分析的重点、难点,指出他们各自的优缺点,提出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下面举一个实例来说明案例教学法在应用统计课教学中的应用。

多年来,我国的啤酒生产企业一直是群雄割据、各自为战的局面。各地都有自己的啤酒生产企业,他们受到地方主义的保护,企业规模小,经营业绩不佳,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近年来这种格局正在被打破,国内的一些啤酒巨头,如青岛啤酒、燕京啤酒等,开始进行跨地区的大规模重组,对市场进行重新整合,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形成新的市场竞争优势,比如,青岛啤酒目前在国内已有48家生产企业。

啤酒的生产和销售所需的时间相对比较短,库存量比较低。原因是啤酒在短时间内可能会变质。而且库存费用和生产费用相比也比较高。要减少库存量,又要保持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就需要对生产和需求量的变化作出迅速的反映。这就要求对需求量作出科学的预测,以作为制定下一年度生产计划的依据。

时至2007年底,一家啤酒生产企业正着手制定明年的生产计划,这就需要对市场需求量作出预测,作为制定计划的参考依据。任务交给了市场部的王先生,他是一位统计专

业毕业生,在企业已有五年的工作经历,他相信自己有能力对销售量作出准确。他找来企业历年的销售量数据,经过仔细考虑后,他认为最近15年的销售量数据对预测有用,原始数据如下:

面对15年的销售量数据,我们认为王先生该如何着手分析?

通过阅读案例,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时间序列数据,王先生的目的是想利用这些数据进行预测,以作为制定生产计划的依据。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分析之后认为:首先应该做些描述性分析,以作为预测的基础;其次是找出各年总销售量的变动趋势,并进行预测;第三是对销售量进行季节性分析,进而分别在含有季节变动和剔除季节变动的条件下进行预测;第四是研究销售量的循环波动,以便准确把握啤酒销售量的循环周期。而对于时间数列的分析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时间数列的数值分析;另一方面是时间数列的因素分析。在此仅以时间数列因素分析中的长期趋势分析为例来进行分析。对事物进行长期趋势分析的目的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分析现象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的发展变化的规律:二是在一的基础上结合现象的现实状况对将来做预测,以指导企业的经营管理;三是在一的基础上可以从原时间序列中剔除长期趋势的影响以进一步测定现象季节变化的规律。我们仅把长期趋势分析的第一和第二个目的结合起来进行说明。

观察15年啤酒销售量数据不难发现。每年的销售量基本上是按照一定的常数在增加,这表明销售量由明显的显性趋势。因此可通过回归方法拟合一条线形趋势方程来寻找各年的趋势值,yc=a+bt并根据趋势方程来预测下一年的销售量。为简便计算,将时间编号为1,2,3,4,……15,根据最小二乘法拟合的趋势方程为:yc=24.6381+11.47857t,将时间编号带入上述方程,可以得到个年的趋势值。利用趋势方程可以预测2008年的啤酒销售量。将t=16带入方程得yc=24.6381+11.47857×16=208.3(万吨)。这个预测值可以作为2008年销售量计划目标的参考值。当然要使预测的把握大一些,可以给出预测的一个区间。一个粗略的区间可以有预测值±平均预测误差给出。如果要使预测的把握性更大一些,可以用预测值±2平均预测误差。或者是预测值±3平均预测误差。整个计算过程都可以借助于相应的统计分析软件如SAS、SPSS、EXCEL等进行操作。

这个案例分析的要点有如何确定趋势方程,确定趋势的方法最基本的是看增长量,当一级增长量大致相等时,确定的就是直线趋势方程,当二级增长量大致相等时,确定的就是抛物线趋势方程,当环比发展速度大致相等时,确定的就是指数曲线趋势方程等。趋势方程确定之后,还要采用适当的方法把方程的待定常数确定下来,所采用的方法也比较多,然后还有方程的可靠性等问题在此不再阐述。类似地,在作产值计划、销售额计划、成本计划等方面也适用这种分析方法。对于该事例还可以用应用统计的其他知识点来进行分析,如分折销售量的一般水平、销售量的稳定性等问题。

四、开展应用统计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1 重视应用统计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应用统计案例教学效果的保障。统计案例教学由统计任课教师组织和实施,要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任课教师必须掌握数学、经济、管理、统计等方面知识,通晓国家有关政策、法律,统计实践经验丰富。因此,笔者认为,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统计专业教师在业务素质方面的继续教育,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安排教师到企业、调查机构去做兼职或脱产实习,以便更好地满足统计实践教学的需要。

2 要建立高质量的统计案例题库

实施应用统计案例教学,要运用适量的教学案例,专业教师要重视收集整理、科学设计高质量的统计教学案例,建立应用统计案例库。教学案例可以从以下途径取得:参加统计社会实践活动从企业中获取;对有关统计资料进行收集、加工和整合;结合教学经验和实际统计工作自行设计;由统计机构提供;获取国内外近期发生的经济实例。

3 开展统计实验与实践,强化应用统计案例教学效果

单纯的统计案例教学虽然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但仍然没能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统计工作过程与环境中。建议学校创造条件积极筹建校内应用统计实验场所,努力争取与大中型企业及相应的统计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校外建立统计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

4 建立健全学生学习考评制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应用统计案例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案例教学,更能体现学生的能力,为此,应改革考评办法,变单一测试为复合测试: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各占一定比例的方式来决定最终成绩,平时成绩又以学生在课堂案例分析中的成绩与表现为依据;在期末考试中,主要测试学生对应用统计基本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应用统计基本分析方法的掌握情况,这样可以使考核方式达到笔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相统一,使考评制度更加科学。

统计学原理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通用技术;教学案例;选择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080-02

课程建设过程为“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教材”,它们属于三级从属关系,后者受前者制约。虽然课程教材知识与内容的编写必须遵循课程目标,但教学案例选择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各种版本的教材各具特色。通用技术课程的知识与内容结构特点为“知识+案例”,案例的功效是促进课程目标有效达成。如何选择并优化教学案例是关键,由于学生知识与生活经验存在差异,教材案例难以实现最优化教学。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根据课标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案例则是每个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下面笔者将结合2013年省市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案例,分析教学案例的选择所应遵循的原则。

一、简约性原则

简约,即简省精约。通用技术课程标准要求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通用性,因此简约性案例是课程素材内容的必然要求。古言:“质素简约者,贵而显之;乱化侵民者,黜而戮之。”简单的事物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通用技术教学案例不仅在文字表达方面要做到简约,而且在设计上也要做到条理清晰。

例如:“系统及其特性”中教材选择了“自行车的系统结构”案例。表面上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符,但学生对诸多的机械原理仍感陌生。如自行车变速系统中的飞轮构造,它是单向的,其结构复杂。如果学生没有深入了解或拥有动手修理的经历,便不知其中奥秘。又如汽车系统结构,汽车虽然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但其系统并非一个简单的系统,只有专业人员才能充分了解,高中生根本无法正确理解。如此复杂的案例,教师也无法将实物或教具搬上讲堂。因此,教学案例的选择应尽可能简约。例如:引导学生构建“系统”概念。三明九中李成燕老师在市第二届教学技能比赛中,选择“简单电动机”(图1)来阐述“系统概念及其特性”。图示中的“简单电动机”,它由干电池、铜线(扭成单匝长方形线圈)、圆板型强磁三部分组成,结构简约,原理简单,在理解“系统的组成要素、各要素间的联系与作用、系统所显示的特定功能”等知识点中有很好例证作用,尤其将三个简单的器材进行适当的组合,可以让线圈转动起来的物理现象更是引起学生极大兴趣。

二、生活性原则

生活性原则,它指教学案例必须来源于现实生活。通用技术课程是反映生活并体现生活的课程,因此生活性原则是选择教学案例的基本原则。

生活性原则的两个基准点:一是所选择的教学案例必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二是学生具备了该案例有关的知识基础。如“系统的优化”一课,教材选用“田忌赛马”典故与“农夫带着狼、羊、白菜安全过独木桥”寓言故事来说明“系统优化”的意义,但从课程教育必须回归生活的角度而言,该案例就缺乏现实生活的气息。

在福建省第四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泉州国光中学朱仕成老师选择“怨声载道泉州路”(图2)作为“系统优化设计”的教学案例。不到三公里的“泉州路”出现37起违规挖掘与6起违规占道的混乱现象,严重影响交通,泉州路更是国光中学学生进出校园的必经之路,对于道路的改造与管制学生有一定的经验性知识。教学中选择“如何解决泉州路问题”的教学案例,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系统优化设计”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能树立学生关注生活的思想意识。

三、地方性原则

地方性原则,指要求教学案例能体现本地独有的风俗文化特色。通用技术课程标准提出课程教学要努力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因此选择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教学案例使课程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例如:福建将乐县人喜喝擂茶已有近千年历史,已是将乐县独有的生活特色。擂茶的制作工具由擂钵和擂棍组成,制作方法是一人扶钵一人擂(图3),制作一钵擂茶至少要30分钟。在市第二届教师技能比赛中,将乐一中的刘思雅老师以“如何提高擂茶制作效益”作为将乐县人亟需探索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用“系统的优化”将现有搅拌机技术与传统擂茶制作工艺的相结合进行创新性的探索思考,既能培养学生在技术设计方面的创新意识,又能引发学生在技术领域的探究兴趣。

四、时代性原则

时代性原则,指教学案例的选择要充分体现当今时代的技术特点。技术与设计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其通用性的内涵之一就是符合时代生活特点,因此时代性是通用技术课程教育的重要特征。如“优化乒乓球团体赛选手出场的顺序”案例就比“田忌赛马”案例更具现实意义,再如教材中“木桶的制作质量与工艺”的案例就不如“塑料桶的制作质量与工艺”案例那样具有实际价值。

时代化原则,简言之,要求教师选择时下大众关注的热点或焦点作为教学案例。例如:永安三中刘平老师在福建省第四届教师技能大赛中,就“简单系统的设计的实现”一课,把刚刚发生的厦门BRT公交爆炸(如图4)热点新闻与教学相结合,提出如何设计公交车安全逃生系统,引导学生对安全门的现状提出优化设计,并大胆提出将飞机安全窗的设计迁移到公交车的安全门设计。这种极具时代性的案例设计深受学生的喜欢,同时也起到激发学生勇于挑战并攻关技术难题的教育效果。

如何选择课程教学中的案例,除了要遵循上述原则之外,还要始终贯穿兴趣性原则。离开了兴趣,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就会缺少“动力源”,学生的思维创新就会缺少“催化剂”。选择切合学生实际并感兴趣的教学案例,是教师“用好并活用教材”的实质体现。

统计学原理教案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案例选择

作者简介:李春丽(1979-),女,湖北荆门人,武汉科技大学理学院,讲师。(湖北武汉430065)

基金项目:本文系科技部项目(项目编号:2009IM010400-1-25)、武汉科技大学教研项目(项目编号:2011x05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4-0083-02

案例教学(Case-teaching 或Case Method)是指通过提供一个真实的或模拟的具体情景,有选择地把问题呈现出来,让学生置身于该情景之中,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对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开发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1]简单点说“案例教学”就是指在教学时要从问题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应用,而不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案例教学法就有了最早的雏形,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哲学家苏格拉底所采用的“问答式”教学法。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国外有悠久的历史,尤其在法律和医学领域中效果出色且明显,我国也在逐步尝试这种教学方法。下面将对案例教学法在“概率统计”课程中的运用做一些探讨。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的一个数学分支,它来源于实际生活,广泛运用于实际生活,而且也是很多大学后续课程的基础。因此,该课程一直是大专院校开设的一门主要基础数学课程,也是理学、工学、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一门必考课。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无需赘述,但是目前学生学习的状况却不容乐观,究其原因,很多同学觉得该课程太枯燥了,理论性太强,因此没有兴趣。当然,作为一门数学课程,它有数学理论课程的共性:理论深奥,难懂;试题复杂多变;应用不能立竿见影。目前的教材及教师授课都存在重理论、轻应用的特点,缺少该课程本身的特色及特有的思想方法,使许多初学者产生了厌学情绪。

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统教学模式的机械化。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老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样也没有发挥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学科的特点。

二、案例教学法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中的适应性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虽然是数学学科的一个分支,但它又有别于其他数学学科,就是它非常直观,这门学科里面绝大多数概念都直接来自于实践。概率统计中的思想方法、原理、公式等理论的引入,最能激发学生兴趣并使其印象深刻的做法就是从贴近生活现实的问题即案例引入,如果遇上的问题不能用已有的理论解决,则意味着人们必须创设新的理论。这些新问题怎样解决?于是,新的概率统计的思想方法、原理、公式等理论便产生了。创设的新的概率统计理论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典型案例即实践中的问题又出来了。正如张家军所说“突出的实践性在案例教学中,它没有直接简单地告诉学生一个真实的社会组织在干什么,而是让学生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过的案例中充当角色,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得出自己的判断,作出自己的决策,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2]

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是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接触并学习到大量的社会实际问题,弥补实践的不足和实际运作能力匮乏的缺陷。所以在概论与统计的教学中应处处有案例,随时能点亮学生智慧的火花。案例教学法是针对这门学科的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方法。

三、案例的选择

案例教学的目的实际上是希望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掌握理论知识,进一步运用到实践。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首要问题就是选择案例。这实际上是案例教学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地方,主要取决于老师的选择。为了发挥案例的最大作用,在每个教学的环节应该慎重选择案例。比如说,处在概念的引入阶段时,案例发挥的作用应该是启发学生提出概念,并且理解概念的必要性与合理性,而且不能占据太多的时间。此时选择的案例一定要简单,具有代表意义,让学生直观上就能明白下面的概念要表达的含义,也许学生提炼的语言和思想并不那么精练、准确,但通过与下面精确概念的比较,就能达到由现象进入本质的效果。

可以看这样一个引入最大似然估计概念的案例:有一个学生和一个猎人去打猎,看到一只兔子跑过,听到一声枪响,兔子应声倒下,问:这一枪最有可能是哪个人放的。这是一个非常直观的问题,设置在课堂上既简单又能够说明事情。通过这个问题,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绝大多数同学都会回答这一枪一定是猎人放的。进一步,老师要引导学生揭示其中的原因,同学们会有不同的答案,都处在现象上面说明问题,最后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答案做总结:这一枪最可能是猎人放的。这里面有一个“小概率原理”:就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是不可能发生的,假如这一枪是学生放的,说明学生一枪就击中兔子的概率是很大的,这显然是不合逻辑的,因此这一枪最有可能是猎人放的。进一步老师可以根据这个例子,引入最大似然估计的思想:在一次抽样中,取到了某个样本,说明这个样本出现的可能性最大,那么使得这个样本出现的可能性达到最大的参数值就是最大似然估。通过案例这种直观工具,加入学生的讨论,会让抽象的理论更加具体,使枯燥的课堂生动起来。

当然,在教学的中间环节,教师也可以设置一些案例,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概念和定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案例也要分成几种,一种就是课堂上就能解决的,相对要简单一些,可能处理的是某个单一的问题;另外一种就是课后处理的案例,这种案例相对复杂,综合性更强一些,因为学生课后有足够的时间,有时甚至需要查阅一些文献,建立一些数学模型。

四、案例的应用

对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来说,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目的就是挖掘出概率原理的原始思想。传统教学的讲授方式往往直白地将定义、定理等的精确表达方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而这些经过加工的精练语言往往抹杀了最初的思想。案例教学试图弥补这种缺点,再现原始思想。

这就要解决一个关键问题,如何运用案例。原始思想一般都来自于某些灵感的火花,或者说某种顿悟。案例实际上起到了这种效果,让学生参与到案例的分析上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自己的思想,在老师和其他学生的诱导和启发下,往往使得问题的本质浮出水面,老师需要做的就是总结和提炼这些闪光的思想。

下面看一个案例应用的例子:区间估计从理论上直接阐述是比较抽象的,但其在实际生活中处处可见,为了引入这个概念,老师可以先引入一个医学上的案例:血常规报告单上会有很多项目,看看其中一项白细胞指标,见表1。

在上面的单位下,正常人的白细胞指标参考值为:4.0~10.0,即当你的化验结果上白细胞数量结果显示是在4.0~10.0之间时,证明你的这项指标是正常的,那么这个参考值是如何得到的呢?如何理解参考值4.0~10.0的含义?

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案例,学生也容易理解。若干学生首先会想到,这个参考值是根据若干的正常人白细胞的数量推断出来的,老师可以适当启发,为什么推断的值不用一个点(即点估计),而用一个区间。学生可能回答,即使正常人,白细胞数量也不一样,取一个区间更合理一些。进一步,老师可以发问,为什么是参考值,所谓“参考”应该如何理解,学生可能会回答,即使有些人指标不落在4.0~10.0之间,他的白细胞数量也可能是正常的,4.0~10.0只是一个参考,并非绝对的。

实际上,通过这些提问,区间估计的直观概念已经出来了,老师的工作就是将学生的回答总结起来:所谓参考值其实就是正常人的白细胞落在4.0~10.0的可能性,不妨认为这个可能性取值至少为95%(根据需要取值)。那么上述参考值4.0~10.0可以理解为:设白细胞数量为参数θ,那么。区间下限4.0和上限10.0是根据抽取的样本确定的,95%可以理解为正常人的白细胞落在这个区间的可信程度,这就是所谓的“置信度”。

有了这个案例,后面区间估计的概念就是把这个案例里面的具体数值抽象化,学生对照着理解,就会非常容易。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方法,揭示了隐含在案例中的概率统计思想,寻求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内在规律,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

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责任在于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提出见解,并去分析、解决问题,当学生见解不统一时,再由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辩论,逐步统一认识。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效果

案例教学法改革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学互动的优点,体现了学生是教学主体,使原本枯燥刻板的数学概念、数学理论变得直观易懂。案例教学法的讨论模式既丰富了教学形式,又要求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模拟解决实际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同时,学生间、师生间的合作分析与研讨,还锻炼和提高了学生合作共事与交流协作的能力。就如张宝臣所阐述:“一个出色的案例,是教师与学生就某一具体事实相互作用的工具;一个出色的案例,是以实际生活情景中肯定会出现的事实为基础所展开的课堂讨论。它是进行学术探讨的支撑点;它是关于某种复杂情景的记录;它一般是在让学生理解这个情景之前,首先将其分解成若干成分,然后再将其整合在一起。”[3]

案例教学使学生在对案例的探究过程中和现有理论及实践基础上,将典型案例所涉及的理论逐个分解、逐步细化;同时,教师结合案例的应用,用通俗易懂的教学方式将这些理论讲细、讲透,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案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从而降低专业课的理论难度。

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学生普遍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对理论的掌握,并且比其他教学法更易接受。学生的实践意识、学以致用的信心和决心更多更强,并且在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协调能力,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张家军,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4,

统计学原理教案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统计学个性;统计学实用性;例题习题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1-0098-02

一、高等学校开设《统计学》课程的重要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社会已发展到高度信息化的新世纪。数据是信息的重要表现形式,统计学作为一门收集、整理、显示和分析数据的科学,已经浸透到当今信息社会的方方面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作为一种通用的数量分析方法,统计学在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经济社会调查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直以来,国家教育部都将统计学确定为本科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经济、管理类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因此,对于我校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工商学院的经管类非统计专业的学生而言,统计学的地位如同数学和外语一样重要,起到基础性工具的作用。统计思想的匮乏和统计方法的缺失将影响学生将本专业研究问题深化以及进一步剖析社会复杂经济现象的能力形成。

基于此,根据经管理类非统计专业学科的特点设计统计学教学内容,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使其即具有坚实的经济和管理理论功底,又懂得统计方法,能熟练掌握现代计算手段的经济和管理人才,以能胜任市场调查、经济预测、信息分析和其他经济管理工作,是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出发点。

二、统计学教学中的困境和原因分析

目前经管类非统计专业统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课程枯燥难懂,把统计学视为第二门数学,憎恨、敬而远之;学生不理解统计思想,不思考统计方法的逻辑过程,只是为了完成学分死记硬背,学完统计学后甚至连其中的符号都不认得。统计学教学实际处于“不知为什么学,不知怎么学,不知怎么用”的尴尬局面。统计学的基础性作用目前还无从谈起。  根据多年自身统计学课程学习的经历和教学经验总结,我们发现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忽略了统计学的个性,没有把统计学与学生自己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我们放弃了统计学的实用性,没有把统计学与社会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具体来说:

1.目前教材是针对经济管理这一大类的,由于通用性广,这样无论例题习题的设计上,还是在案例教学的实施上,没有针对陛。例如,无论是对金融学、经济学、国际贸易专业还是管理学、会计学、人力资源专业,目前假设检验和参数估计等章节的习题、例题都延续工科数理统计的研究视角,针对工厂产品质量管理设计的。难以让有关专业的同学深切地体会到统计在本专业学习中的应用价值,进而产生生疏感。  2.统计学的生命在于应用,统计的价值和魅力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中才能得以体现。在统计教学实践中,我们几乎没有的案例教学,即使出现的少数统计方法的应用举例,大部分例子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演示统计方法的实施过程。案例不但与相关专业结合不够,而且与现实经济问题严重脱节。使学生的思维禁锢于书本,不知所用。应用性的迷茫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难以得到有效地激发。

三、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几点设想

(一)还原《统计学》的个性  在缺少个性化《统计学》教材的状况下,在教学方法、手段上下工夫,开发出有针对性的习题、例题以及案例是解决问题的首要环节。具体来说,对于学习《统计学》的不同专业的学生,要针对其专业,有选择地安排统计学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设计与其专业背景密切相关的例题习题库。  1.教材选择思路  经管类非统计专业的教材应有别于统计专业,应与教学大纲相一致,而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大纲应结合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来加以制定。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在遵循实用性、方法性、思想性、简明性的原则下确定《统计学》的教学内容。即,教学内容应着重介绍实用的统计方法和通用的统计思想,避免繁琐的数理推导和数学证明。

2.开发与专业背景相融合的例题、习题库思路

与专业背景相融合的例题、习题库建设是统计学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统计学教学未来改革的方向之一。目前在统计学的教学改革中,几乎没有针对不同的专业设计不同的例题、习题的研究,有的也只是教师凭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备课过程中的即兴发挥。因此,例题习题的讲解过程中融入专业知识尤为重要,比如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举股指(如上证指数)计算的例子,权数就是股票的成交股数;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可以举有效汇率计算的例子,其权数是贸易比重;对于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可以举累进税计算的例子,其权数是处于某税级的人数。这样,通过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讲授中设计不同例题的做法,使学生感觉生动、具体、容易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关于统计学例题、习题库的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其他专业授课教师的通力配合,需要统计学授课教师之间资料的共享、经验的累积,必要时还需专业的研究机构设计开发。

3.案例库建设思路  在众多世界一流大学的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学中,案例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案例库是否建立以及建立的好坏,不仅影响着而且直接反映了该校案例教学的水平。

统计学案例教学以案例为载体,以课堂讨论为主要教学形式,以达到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目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以下三点是必须把握的。首先,案例是为统计学教学服务的,而统计学的内容包括统计调查方法、统计资料整理方法、统计资料分析方法和统计资料预测方法,因而统计学教学案例也应围绕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案例,形成一个反映统计学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的统计学教学案例体系。因此,案例的选择要有代表性、典型性,能清晰说明一个原理或一种方法,使学生能理解原理的内涵或方法的效用,易于举一反三。其次,正确处理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关系。案例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只有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解得透彻,才能充分开展案例讨论,取得实效。案例教学并不是完全否定传统教学方法,而是在保留传统教学方法优点的基础上,使二者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再次,教学案例应该本着“以用促学,学以致用”的原则,围绕不同的教学内容建立。每个案例都必须是真实事例,并配有相应的数据库以供选择各种统计方法进行分析,为了使学生对案例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还需对每个案例所涉及的数据的取得程序和方法、调查表的表式、样本点的分布、数据的含义以及案例的约束条件等作具体说明。最后,案例教学中,必须完成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是导演者,课前要有针对性地精选案例,课堂上组织案例讨论过程,去解决讨论中发现的问题,最后要进行总结,对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

(二)恢复《统计学》的实用性

对于《统计学》实用性的提高,可从两方面人手:

统计学原理教案范文第13篇

通过分析现有统计学教材的特点,总结不足,提出非统计学专业统计学教材在内容体系、教学方法、理论与实验教学衔接等方面的改革设想。

关键词:

统计学;教材;教学方法;统计实验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2013501

1现有统计学教材分析

(1)部分教材针对性不强,包含内容太广,与其他课程的内容重复。比如当今较多统计学教材中的概率基础部分,在经济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中都设置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或《概率论与随机过程》这样的课程,而如果将概率基础部分纳入统计学教材中,意义不大。再比如,在目前有些教材中的方差分析和国民经济统计知识部分,对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教学而言,该部分的必要性不大,同时也受到学时限制,这些内容在本科教学中不做要求。如果将其纳入教材中只能增大学生用书成本。

(2)部分教材结构布局不合理,造成老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不便。主要体现在目前市面上统计学教材中绪论、统计数据搜集、整理和描述这几个章节部分的布局比较乱,与统计工作过程的程序不相吻合。一个完整的统计工作过程应该是:统计数据搜集、统计数据整理与描述、推断。

(3)教材案例陈旧、案例缺乏趣味性,不能适应学科应用发展的需要,也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调动。由于学科内容性质的原因,统计学理论和方法相对死板,学生学习中普遍反映难度大、枯燥。目前的同类教材中,有较大部分教材没有应用案例,即使有少部分教材有案例体现,但绝大多数案例都比较陈旧,同时也缺乏趣味性。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孤立。在统计学教学中单纯进行统计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已经不能满足该学科的社会性、工具性和应用性的需要。目前统计学教材中较少有体现统计实验部分,这不符合统计学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个别的教材将统计理论方法的介绍和Excel统计处理同时进行,虽然表面上是将统计教学与实验教学做了结合,但其实这增大了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难度,并不利于教师对统计理论知识的讲述和对软件操作的指导,因为学生对统计理论方法还没有掌握的基础上,要想使他们同时掌握该理论方法的统计软件处理,这无形中增大了学生学习统计理论和软件操作处理的难度。比较恰当的做法是,在相应的统计理论方法讲述的基础上,对经济管理中的统计实例做介绍,指导学生运用统计软件对实例中的数据进行统计计算,掌握统计软件的具体操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这恰当地将统计理论教学与理论应用、统计实验进行有机结合。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方面突出了理论方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体现了该部分理论方法的实际应用性,同时也显示了统计软件使用的合理性,突出教学的针对性,减少教学难度,有利于学生对理论方法和实验应用的掌握。

总体看,目前的统计学教材中,能够将教材内容与经济管理专业设置相结合,体现学科的理论性与应用性、现代教学方法的高技术性、教材实用性、针对性、经济性、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趣味性,并将理论教学与实验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教材非常欠缺,老师和学生都呼吁这样的教材。

2教材改革目标

教材改革目标:未来新编写教材应在原有基础上,更加突出针对性、实用性、经济性等特点。具体做法,可以在内容上对现有《统计学》教材进行恰当增减,删掉与其他课程教学重复的部分:概率基础;删除对经济管理本科专业非必须掌握的国民经济统计部分,增加应用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将理论方法与统计软件、实践应用有机结合起来;使得教材的针对性、实用性更强,同时节约学生用书成本。

3教材改革思路

(1)内容需覆盖统计领域经典理论基础,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基本内容包括:数据的搜集与显示;统计数据的描述;抽样与抽样分布;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相关与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统计指数。同时,突出统计方法应用,因此,需要增加应用案例分析和实验设计及操作,将理论方法与实践应用、和统计软件有机结合起来。内容体系应反映大专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的《统计学》教学中所必须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及其应用。

(2)将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融入到教材中,体现教材的应用新颖性。各章内容结构设计:案例-理论内容-应用与实验-实务练习”,从而体现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问题导向-理论方法学习-归纳总结-理论方法的实际应用-理论教学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结合-重要知识点的练习巩固-实践与实验应用的提升”。

统计学原理教案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综合案例系统 数据库设计 覆盖关键知识点 提高学习兴趣

一、前言

在现有《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材中,很多教材的综合案例是围绕学生选课管理或者图书管理来设计并实现的。这些案例存在的普遍问题包括:案例没有覆盖教材中的关键知识点如事务和游标的使用,导致学生对这些关键知识点的使用感到茫然;虽然学生对综合案例中数据库数据中的数据容易理解,但普遍感觉枯燥,缺乏学习兴趣;系统开发中客户端与服务器端交互形式单一。因此,我们基于Visual C# 2010和SQL Server 2008设计并开发一个C/S结构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综合案例系统,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补充,较好地弥补了上述综合案例系统的缺陷。

二、《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综合案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个好的综合案例系统首先需要设计一个好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中的数据所反映的业务知识应该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既不能太简单,否则可能不能完全体现教材中的关键知识点,也不能太复杂,太复杂可能会使学生抓不住学习的重点。这也是我们并没有采用一个完整的或者简化的实际工程项目作为该课程综合案例的原因。我们把传统的综合案例系统中的学生选课数据库进行完善,共包含八张表,如把我国计算机领域中的院士和一些其他杰出专家信息保存在学生表中,把国际上获得ACM图灵奖的专家的信息保存到教师表中。其他表还有专业信息表、课程信息表、成绩信息表、用户表、角色表、教授课程表。通过这样的数据库设计,既满足了综合案例系统应该尽量覆盖教材中绝大多数关键知识点的要求,又使学生在学习使用综合案例系统的过程中也可以了解国际国内计算机领域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著名人物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了解计算机学科各个专业与课程的对应关系,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合案例系统覆盖了教材中绝大部分的关键知识点,包括E-R图设计,范式理论中第一范式、第二范式、第三范式,数据库的各种操作,表的各种操作,支持比较复杂的查询如多重嵌套相关子查询,支持文本和变长二进制数据类型等较为复杂的数据类型,支持游标、视图、索引、存储过程和触发器、系统函数和自定义函数、事务,以及备份与恢复等特征。通过提供给学生一个统一的综合的案例系统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据库理论的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使用Visual C# 2010和SQL Server 2008开发平台进行综合案例系统的开发过程中,我们也注意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实现类似的功能。综合案例系统的部分界面如图1和图2所示。图1和图2的界面类似,但采用了两种不同的编程方式,图1是通过在Visual C# 2010集成开发环境中设置控件属性的方式来实现的,而图2则是采用直接编程的方式来实现的,多种不同形式的编程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数据库应用开发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今后的工作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综合案例系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数据库开发学习环境。今后,我们努力的方向是继续丰富数据库中的数据,并对该系统进行扩展以尽量覆盖更多的知识点,同时着手进行基于 2010和SQL Server 2008的B/S结构程序的开发。

参考文献:

[1]郑阿奇.SQL Server教程(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杜金莲.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计算机教育,2011(7).

[3]周书仁.数据库原理与信息系统案例相结合的教学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13(9).

[4]于志敏,陈明霞等.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8).

统计学原理教案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研究性案例;信息分析与决策支持

作者简介:唐晶磊(1974-),女,河北邢台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韩宏(1965-),男,陕西武功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陕西 杨凌 712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级教改重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JY110100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069-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强调将管理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突出三者相互交叉渗透的特色[1],以培养实用型和复合型高级人才为目标,使学生能系统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具有综合运用所学信息技术、经济和管理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在企事业单位、各级管理部门、科研单位和教育等部门从事信息化建设、信息系统开发和管理,以及相应的教学和科研等工作。[2]

依据信管专业培养目标,如何培养信管专业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能力,使信管专业的学生真正成为社会所需的实用型和复合型高级人才,是高等院校从事信管专业一线教学的教师必须深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从事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程教学实践经验,以及社会对信管专业学生的要求,对案例研究性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并在信管专业主干课程“信息分析与决策支持”课程教学上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实践。

一、信管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信管专业的主干学科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学和经济学,[3]主干课程主要有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分析与决策支持、信息资源管理、管理学原理和会计学原理等。信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必须坚持技术和管理基础课不能削弱,使学生在各方面能力、技能上都有所发展。[4]

信息分析与决策支持是信息技术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决策支持概念提出以来,决策支持系统已经得到很大的发展。[5]通过“信息分析与决策支持”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具备信息组织、检索与储存、分析研究、传播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为成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做准备。[6]

由于管理学和经济学理论等基础类课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技术课程同时并进,甚至有时基础课类滞后于专业技术课,[7]导致学生的经济和管理理论等跟不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能力或信息系统管理能力稍嫌欠缺,对分析策略和决策支持技术理解和运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难以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结合,最终造成应用开发和创新能力薄弱,难以适应社会对本专业的要求等。

二、信管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信管专业教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信管教学模式决定了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8]然而信管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课程的教学。

第一,信管专业教材建设更新缓慢,信管专业教材要么偏重于工程类,要么偏重于管理类,不能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与管理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相互交叉渗透,突出三者相互交叉渗透的特色,难以达到培养实用型和复合型高级人才的目标。

第二,课程开设及先后顺序不尽合理。比如“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学原理”等课程要早于“信息分析与决策支持”,但有些高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学原理”课程与“信息分析与决策支持”同步进行,甚至“信息分析与决策支持”所需“信息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课程也晚于此课开设。这导致信管专业学生不仅缺乏相关经济管理理论基础,而且也缺乏相应的开发和应用技术。[9]因此,在制定信管专业培养方案、布置教学计划时,应充分考虑课程开设及先后顺序要求,否则很难达到专业培养目标。

第三,实验条件有待提高。很多学校信管专业课程课时数过少,教学条件尤其是实验条件不完善。比如,信管专业课程“信息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对实验条件的要求比较高,需要有专门的实验室和性能较好的实验平台,以实现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应用。[10]但有些学校存在对该课程认识不足的现象,致使实验条件很难改善和提高。

要解决以上问题,首先应该强调信管的专业特色,要重视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础,强调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要准确定位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研究教学计划,完善专业培养方案,选择开设的课程目录和开设的先后顺序,改善和提高专业课的实验条件,以让学生充分掌握专业知识为目的确定合理的教学课时数。

信管专业很多课程实验性非常强。目前专业课程教学方法过于简单,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应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的,引入研究性案例教学模式,并利用研究性案例教学模式指导教学和实践。

三、研究性案例教学模式的思想及基本原则

在课程教授过程中,应用互动式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可以互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保证教学效果,实现专业培养目标。针对部分教材缺少原理的实际应用案例,通过利用具有实用性的研究性案例进行实验教学,实验共12学时,其中设计型实验8学时,综合实验4学时,补充研究性案例。

研究性案例教学遵循4个基本原则。第一,研究性案例教学要坚持知识和技能综合发展的原则。第二,研究性案例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特长的原则。第三,研究性案例教学要坚持加强实践教学的原则。第四,研究性案例中要深刻领悟基本原理和理论,过程不深究,重点在分析应用的原则。

四、研究性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

依照信管专业培养目标和案例性教学的基本原则,研究性案例课程教学实践模式如下。

1.完善教学内容

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补充研究性案例,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研究性案例进行分析,并应用基本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求解。在每章理论讲授完成后,会补充该理论知识的应用案例,增强学生对该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人工智能技术章节时,补充神经元的结构和作用函数,并将笔者博士论文里面所用的BP网络作为研究性案例进行讲解。同时,再利用异或问题求解的研究性案例,利用MATLAB语言编程实现神经网络的实例应用,增强学生对神经网络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选择合适的研究性案例,能够使学生把经济和管理理论与实际案例应用结合起来,加深对理论和各种决策支持技术的理解,真正达到应用的目的。例如,在讲授基于数据仓库的决策支持系统时,以航空公司数据仓库决策支持系统为例,分析航空公司数据仓库系统的功能模块。通过查询“北京到各地区的航空市场情况”,发现西南地区总周转量出现了最大负增长。然后对此问题进行多维分析和原因分析。这种既真实又具有极强说服力的研究性案例,增强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调整授课方式

调整填鸭式授课方式为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讨论式教学。在每章理论部分讲授结束后,结合有针对性的研究性案例,进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生稍显疲惫的每节课后10分钟,通过提问学生和分组讨论,进行适时总结所讲内容。这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也能通过问答或讨论的方式促使学生思考,使学生自然扫除后10分钟的听课死角和疲惫。例如,在决策支持系统理论部分教授结束后,结合物资分配调拨的决策这一研究性案例进行讲解。本研究性案例涉及到多模型组合、数据库大量数据处理的决策问题。通过案例对企业分散在各地的30多个仓库和20多个分厂的上千种物资需求申请进行汇总分析,进行物资分配调拨。依据分析确定相应的模型和模型组合,并建立相应的物资调拨分配流程图,利用数据库大量数据处理,即可实现物资分配调拨的决策支持。通过研究性案例讲解和讨论,使学生对比人工作业和决策支持系统计算机运行的时间和效率,很直观体现了决策支持系统的特点和作用。通过以上研究性案例的讨论分析,使学生牢固掌握系统开发的过程、步骤和所用的模型库、数据库和知识库。

3.加强研究性案例实践环节

基于培养实用型和复合型高级人才的目标要求,克服单纯采用验证性实验的弊端,在实践环节设计上,利用东华大学的决策天地和MATLAB7.9语言两个实验平台,通过研究性案例进行实习。实践环节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两个层次的实验。首先用验证性实验来验证技术上的可行性,然后利用设计性综合实验使用信息分析和决策技术。例如首先利用遗传算法的MATLAB的程序实现,然后利用遗传算法的人工智能技术,在系统开发平台上设计实现人工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综合性实验是实践环节的升华,要求学生从多个设计题目中选择一题。实验前,必须从所学的决策支持技术中选择一种,题目中涉及遗传算法、神经网络、数据挖掘、OLAP和SWOT分析、知识发现、数据仓库等技术,利用这些技术在实验平台上实现系统模块的设计、所需模型和模型组合设计、数据库和数据仓库的设计、界面设计等过程,使学生牢固掌握系统开发的过程、步骤和所用的模型库、数据库和知识库。

4.改进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结合多媒体技术、编程软件、系统开发平台和网络资源等,在课堂讲授、实验设计和实践等环节中综合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对于难以理解的内容,引入有针对性的研究性案例,结合多种教学手段,使抽象的理论可视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例如在知识表示方法讲授部分,ID3算法思想、主算法和建树算法抽象且难以理解,引入判断某天气实体气候类别的研究性案例,采用教室配备的黑板进行板书讲解,在黑板上将主要的推理过程和计算过程列出,这样更有助于理清ID3算法条理,也给学生留下充分的记笔记和思考的时间,加深学生对ID3算法的理解。对于难以理解的理论和案例,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并采用学生讲授教师点评引导的方式,锻炼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五、研究性案例教学模式的效果及意义

研究性案例的教学模式,在“信息分析与决策支持”课程教授中实施2年(2010-2012)来,使学生结合经济理论,深入掌握了企业主流的应用技术及开发设计工具,通过实践深刻领悟管理学、经济学、系统科学与工程等现代管理理论和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经济系统分析、数据分析与建模的能力,使学生具有了较强的信息系统分析、开发和管理等实际工作能力,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在专业性较强且没有给出系统运行结构图的案例中,通过讲解引导学生分析案例,画出20个专业性强的包含案例中所有模型库和数据库的系统控制运行图,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开发能力。笔者分别对2010、20111和2012年度的期末试卷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在案例分析、案例模型库和数据库设计和应用上的能力大大提高。由此说明,案例性教学模式的应用和渗透,增强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信息技术、经济和管理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信管专业的学生真正成为社会所需的实用型和复合型高级人才,满足社会对信管专业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周济.谋划发展规划未来[J].中国高等教育,2003,(2):5-11.

[2]陈晓红.决策支持系统理论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3]彭涛,佟建新,范莉丽.基于案例教学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9,(4):86-89.

[4]裴有为.对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2006,(1):98-99.

[5]季诚钧.试论高校课程体系中的四大关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6):34-37.

[6]冷伏海,张学福,王巍.支撑中小企业的信息管理论纲[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1):55-58.

[7]吕新民.经济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2):88-90.

[8]张金芳.我国企业信息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信息管理导刊,2002,(6):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