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电子合同管理规程范文

电子合同管理规程范文

电子合同管理规程

电子合同管理规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 协同教学 教学框架 复合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019

1 引言

协同理论应用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已有数十年,无论是协同教学的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国内外高等教育教学各类机构都在积极寻求创新有效的模式,应对从本科到研究生教育各阶段适合的具体方法。到目前为止,国内许多学者和高校教师对协同教学的研究,有的从协同教学方法、协同模式、协同教学环境等方向形成综述,有的从重点学科或精品课程建设的项目研究中探索协同教学的运用,当然,也有一小部分针对单个专业详细建立协同教学模式或框架,讨论专业内的协同教学内容、团队、方法等。电子商务作为新兴的、仍在发展变革中的专业,其协同教学模式还处于模糊探索中,鉴于电子商务领域的跨学科特性和该类企业岗位工作的协同性,构建其适合企业团队协作需求的课程协同体系,是培养面向社会服务应用型人才重要方法之一。

2 电子商务专业协同教学的目标导向

社会各类机构开展工作都是通过不同岗位上的人员协同作业方式达到其目标的,各行业广泛应用的电子商务运作也依靠掌握不同技能的专业人才分工合作得以实施。随着电子商务领域的发展成熟和国内高等教育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系统化,我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大体分为两个方向:一是以计算机信息工程为主,着重培养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和基础服务需求的技术开发人员;一是以管理工程为主,培养电子商务基础服务和企业运营需求的管理人员。笔者所在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所属学科及师资研究方向,现阶段“以管理为基础,兼具信息和经济学科,电子商务规划设计与管理技能为核心”的培养框架属于后者,主要向社会输送以服务企业电子商务的管理人员和技能型人才,包括从事企业电子商务前后台管理、电子商务各类解决方案咨询规划和实施、电子商务网站的规划设计与管理等。因此,本专业适合以管理课程体系为主线,以信息、经济、艺术设计等方向的专业为辅线,构建协同教学体系。

3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和职业技能结构

3.1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

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以及实验实践等环节。通识课程为管理学科大类课程,主要涉及基本素质的培养,包括人文、体能、数学、外语、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验实践环节以电子商务和管理能力为核心的培养体系, 除管理、经济、计算机学科核心专业基础课各2-3门外,其余主要为电子商务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独立实验实践。整个体系以电子商务基本技术、商务管理、法规常识、信息技术和系统规划知识为主体。

3.2 电子商务专业的职业技能构成

企业需求的电子商务专业就业岗位以网站后台运营管理、项目策划与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网络营销等为主。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中除通识课程外,其它各类课程群都部分涉及了职业技能训练的对应内容,包括中外文语言和商务表达及沟通、企业信息化管理、电子商务运营及管理、电子商务站点规划和管理、电子商务方案设计等能力。

3.3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和职业技能的对应关系

将上述课程培养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与职业能力对应分析,可汇总成表1所示关系。表中各职业能力是通过不同课程群的教学实现。可以看出,电子商务领域是典型的跨学科应用研究类别,电子商务专业的能力培养过程设计到多专业、跨学科的数十门课程和实验实践环节,而职业能力通常是在企业协同工作中个人综合或小组合作体现的。

表1 电子专业职业能力与专业课程的关系

[[职业能力\&对应的课程群\&基本素质与能力\&通识课程:政治、法律、人文\&通识课程:体育\&通识课程:高等数学\&通识课程:大学英语

电子商务专业课:专业英语\&通识课程:计算机信息基础及语言\&管理学科理论基础

及应用能力\&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2-3门\&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课程1-2门\&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2门\&电子商务规划设计

与管理能力\&电子商务专业: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验实践

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课程1-2门\&专业综合信息

技术能力\&电子商务专业:专业课、实验实践

计算机科学专业:专业课、实验实践\&商务交流及策划能力\&市场营销专业:专业拓展课\&]]

4 电子商务专业内外课程协同教学的框架

依据协同教学涉及课程所属学科或专业和课程所对应的职业技能关系,电子商务专业协同教学框架可分为三个类别:第一,仅电子商务专业基础课和仅面向电子商务专业的专业课及实验实践环节,该类课程所授知识和技能训练仅限于电子商务行业内的职业需求,这些课程的协同工作可列为专业内协同框架;第二,涉及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国际贸易、艺术设计、计算机等专业的跨学科(或仅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拓展课及实习实践环节,该类课程教学目标面向职业需求口径较宽,开展此类协同教学可列为跨学科/跨专业协同框架;第三,周期性开展的大学生实践、竞赛、课题项目、社会服务等活动与课程的协同,此类协同需要根据活动所开展的时间跨度、内容选择性与相应课程关联,其框架较难固定,视实际情况拟选。

4.1 电子商务专业内课程协同教学的框架

专业内协同的课程关系与电子商务企业的各类岗位协同作业关系紧密联系。学生毕业后就职到电子商务企业的后台管理、网络营销、网站编辑、商品管理等工作岗位,这些都是上下游衔接或平行开展的业务,且都在专业内课程的职业培养目标体系中。因此可根据岗位关联构建专业内协同教学框架,如表2所示。框架中的课程都由电子商务专业主讲教师担任授课,主要授课对象除专业基础课外,只针对本专业学生开设。

表2 电子商务专业内协同教学框架

[[序号\&协同课程\&涉及的课程协同培养技能\&协同关系\&1\&电子商务企业运营管理\&电子商务企业产品、信息、订单等管理流程,企业电子商务运营策略\&内容协同,平行课程

5门课程都是电子商务专业课,因为课时关系,通常分布在第4-7学期,但各课程培养分支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是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全过程必须的组成单元,因此在内容上各课程可进行部分学时的共同授课。\&电子商务支付与安全\&电子商务支付系统类别、结构和集成

电子商务安全认证技术的运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系统构成(TPL、自营)

配送中心的类型、功能以及作业流程

配送路线的选择及优化

配送合理化分析技能 \&客户关系管理\&CRM主要方法、系统及应用操作技能\&经济法与电子商务法\&电子商务法律的基础常识\&2\&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分析、设计

方案选择评价方法\&前后任务协同

3门课程依次开展,在前一课程任务完成的基础上\&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课*\&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规划\&网络应用设计实践*\&企业内部网络规划和配置、网站开发管理\&3\&网络营销\&网络营销主要方法、网络营销策略\&前后任务协同

设计电子商务网站包括完成的网络营销方案中的部分内容,例如在线主题调研模块。\&网络营销课*\&网络营销方案设计及其运作和评测\&电子商务网站设计\&网站规划、设计、维护\&电子商务网站设计课*\&设计电子商务网站\&]]

注:表3中带*号的课程为独立实践环节

4.2 电子商务专业与其它专业间课程协同教学的框架

跨学科或跨专业间协同教学可帮助各专业学生定位掌握的专业技能对应的就业岗位在社会分工合作中的角色,学生本科学习的同时能了解今后企业协同工作的基本轮廓。该类协同是通过整合电子商务专业与其它专业课程或知识单元的课程作业、实践、课设等,建立协同关系,开展协同教学,促进不同专业技能间的融合掌握。表3给出了针对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专业外协同教学框架。与专业内协同不同的是,跨专业协同的课程关系是多对多的,一门课程可设计到若干协同关系中,但协同的技能和目标有所区别。

表3 电子商务专业内协同教学框架

[[序号\&协同课程\&涉及的课程协同培养技能\&所属专业\&协同关系\&1\&网络技术基础\&网络类别、构成、组网,基础配置\&计算机科学\&内容协同

前一课程的知识讲授为后一课程实践作理论基础。\&网络应用设计实践*\&企业内部网络规划和配置\&电子商务\&2\&多媒体技术\&音频、图像、动画等多媒体文件的处理和设计技能\&计算机科学\&任务协同

网站设计需要的多媒体文件由前一课程中\&电子商务网站设计\&网站设计\&电子商务\&3\&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课*\&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规划\&电子商务\&内容协同,任务协同

后3门课程是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规划需要用的技能\&市场调查课*\&设计及开展市场调查项目\&市场营销\&财务管理\&财务预算和效益预估\&财务管理\&营销战略规划\&企业电子商务运营战略应用\&市场营销\&4\&市场调查课*\&网络营销方案设计及其运作评测\&市场营销\&内容协同,任务协同

电子商务网站以数据库应用设计实践的DB为后台数据库。市场调查项目设计成表单页,并统计和存储数据。

MIS系统结合网站设计。\&电子商务网站设计\&设计电子商务网站\&电子商务\&数据库应用设计实践*\&数据库系统设计技能\&计算机科学\&管理信息系统\&MIS系统规划\&工商管理\&]

]

上述协同教学的框架并没有涉及所有专业内和专业外开展的课程,只是根据课程可协同的关系有选择性纳入到框架中,例如,专业基础课(如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未纳入到框架中。

此外,若将协同教学的工作扩展到培养计划以外的实践或研究环节,还可将各专业课程与暑期实习、学科竞赛、社会实践、课题研究结合起来,以提高协同教学的实效。

5 总结

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协同教学模式是在行业领域的企业用人需求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提出,随着行业发展,岗位技能越来越细化,协同教学模式也应适时调整。同时,在协同教学开展的框架下,还可丰富协同学习的模式,提升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意识,培养其未来在企业协同工作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钱丹洁,张伟平.国内协同教学研究述评[J].教学与管理,2012,(5):3-6.

[2]吕萍,慕芬芳.基于项目的多课程协同教学理念和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171-175.

[3]向征.经管类专业双师同堂教学模式研究[J].高等教育,2012,(4):68-69.

[4]解蕙.论电子商务专业培养中专业指导和就业定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8):163-165.

电子合同管理规程范文第2篇

从全国范围来看,电子文件的立法源头可追溯至1995年。十五年来,我国已有部分法律法规将电子文件纳入法条,确立了电子文件的法律地位,赋予电子文件相应的法律效力。1995年10月,清华大学档案馆制定的《关于机读(电子)文件归档的暂行规定(试行)》,对电子文件的归档范围、归档单位与分工、归档的方法和要求做了具体规定,并设计了《机读(电子)文件归档目录》样式。1999年3月,《合同法》第11条中,“数据电文”显然指的是电子文件。其首次赋予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与书面形式同等的法律地位。但该法条仅对合同有效。1999年,国家档案局颁布了《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6月,国家档案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21条规定:“档案缩微品和其他复制形式的档案载有档案收藏单位法定代表人的签名或者印章标记的,具有与档案原件同等的效力。”为电子文件的法律地位确立提供了良好的开端。8月,《电子文件归档与归档电子文件管理规范》在全国档案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国家档案局局务会上获得原则通过,并选定了上海市政府、杭州市政府等单位的办公自动化网络系统进行试点。2003年,《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公布,并于2003年9月1日起实行。同年5月1日,《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颁布实施。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电子签名法》,2005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第一次从法律层面上给予电子文件法律地位的确认,尽管此法的适用范围主要是商务领域,但是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是不容否认的。2006年9月19日,国家档案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2010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的《电子文件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电子文件管理办法,电子文件管理机构职责,电子文件形成、归档、移交等工作规范,相关人员奖惩细则,为电子文件的全程管理提供导航。上述相关法律法规的确立,为电子文件法规体系构建搭建了理论基础平台。与此同时,部分省市也制定有关规章、标准等,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电子文件法规体系构建铺设了实践基石。例如,《上海市国家行政机关电子文件归档管理暂行规定》、《北京市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暂行规定》、《安徽省电子文件管理办法》、《福建省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办法》、《江苏省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办法》等等。此外,《档案工作基本术语》、《电子公文归档管理与管理规范》、《建设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企业档案工作规范》、《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GB/T17678—1999)、《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的陆续公布施行,也奠定了电子文件的法律效力,提供了相应的管理规范及技术标准。

电子文件法规体系构建的原则

电子文件法律法规从根本上讲仍然是国家法规体系中的一部分,因此,在构建电子文件法规体系过程中必须遵循一般性的立法原则。科学性,只有科学性的法律法规才能令人信服,以规范个体行为。适用性,法律法规的建立必须考虑到时间、地域的适用性。合理性,法律法规虽然具有强制性,但只有合理的法律法规才能让权利主体所遵守。系统性,任何一部完整的法律、法规、规章都需要遵循系统性原则,体系构建则更需系统性做先导。可操作性,法规体系的建立的根本目的是执行,一套不具备可操作性的法规体系便失去了其应有的效力。规范性,法规体系本身要具备规范的特性,才能去规范法律法规所要规范的主体和客体。概括性,构建法律法规要选用高度概括性的语言,方能全面、周到的将宏观与微观协调好,避免粗枝大叶或是繁文缛节。另一方面,电子文件法规体系始终是适应电子文件而产生的,因此,其法规体系构建还必须全面考虑电子文件的特殊性,具体制定原则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是不可分割的概念,构建电子文件法规体系的主体应包括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理论上应自上而下,从整体上把握法规体系建设的方向,夯实立法之根本,实践中鼓励自下而上,提高法律的实用效力。效仿与创新相结合。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使得电子文件法规体系的建设应全面考虑国际形势,借鉴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及相关法律法规,吸收其合理的、有效的精髓。与此同时,兼顾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立足于我国国情,建立适用于我国的电子文件法规体系。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电子文件是技术更新的产物,无论其保存与利用,与载体都是不可分离的,因此,电子文件法规体系建设应重点将技术更新、应用、操作等考虑其中。基于电子文件与技术的依赖性,决定了电子文件管理的安全、保密等特殊性质,建立确保电子文件长期保管、有效存取、方便利用的法规体系保障。约束与指导相结合。法律具有强制性、法规具有规范性、规章则具有指导性,电子文件法规体系的构建要以法为轴心,以法规为直径,以规章为圆周建立覆盖全国范围的法规体系。以指导为主,管制为辅,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从根本解决思想僵化的问题,变被动为主动,才是改变责任主体的有效法规,也是法规体系价值的最大化。稳定与动态相结合。法规体系的构建绝对不能朝令夕改,必须以统一、稳定为平台,才能确保电子文件管理的统一与规范。这里所谓的动态是指,构建电子文件法规体系时的动态发展眼光。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法规体系需要几年的时间,且法规体系需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因此,要切实考虑未来一段时期内电子文件的动态发展,也就是预知。权、责、利相结合。“在信息社会,权利是多元的,它表现为权利本身的广泛性和权利主体的多元化。涵盖档案资源方、档案管理方和档案用户等多个权利主体。”[1]电子法规体系构建中要正确处理好权利、责任、利益的关系,使三者共存于合理的法规体系中,以保证公平、公正、公开。

电子文件法规体系结构

电子合同管理规程范文第3篇

一、中外电子档案管理理念比较分析

(一)国外电子管理理念

目前,一些信息技术比较发达电子档案管理水平比较高的国家大多采用前端控制和全过程管理的理念指导电子档案的管理。电子档案前端控制,是基于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电子文件可以划分为设计、形成和维护三个阶段)提出的,指档案管理工作要再电子档案的形成之前就进行介入,贯穿于整个运行和归档管理过程中,建立起统一标准、相对独立的运行模式,从而保障电子档案真实性和完整性。前端控制理念更加注重文件从孕育到生成的整个动态过程,强调文件跨时空的保管和利用,同时强调电子文件管理过程中各环节责任上的连续,以及电子文件管理中各主体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前端控制理念要求对电子档案的管理要从源头上进行把握,以相互之间关联的视角看待电子档案,在系统设计阶段就要把可能的管理功能纳入其中,以免造成后期的资源大量浪费。该过程对于电子档案管理意义重大,改变过去分环节阶段性管理为协同管理,而协同的关键在于预测后序可能出现的问题使之提前得到解决,尽可能把电子文件各阶段的管理要求放在系统设计阶段予以考虑,来实现功能合理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全过程管理理念要求对电子档案从产生到永久保存或者销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全过程都要进行管理,对各个阶段的管理活动进行控制、管理要素进行统筹安排、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追求信息资源的最佳效益。

(二)我国电子档案管理理念

我国电子档案管理实践中奉行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整合的管理理念,即针对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各自不同的属性以及特点,将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进行一一对应集中统一管理。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有着各自的优缺点,电子档案具有接收方便、归档及时、信息存储的密度高、存储的方式多样、共享性强等优点,但同时也具有对计算机软硬件环境依赖性强、信息易丢失、易被无痕迹更改等缺点。纸质档案具有载体性能相对稳定、保存时间长、内容不易被修改等优势,但具有文件形成的周期长、检索不便、整理难度大、存储密度小、共享性较差等不足。对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进行整合的管理可以扬长避短,形成优势互补的良性发展关系。目前我国实行电子档案归档时将相同内容的纸质档案一并保存,这样既可以保存具有真实性可靠性的纸质档案,又可以充分发挥电子档案在检索、利用等方面的优势。

二、中外电子档案管理模式比较分析

(一)国外电子档案管理模式

国外电子档案的管理模式主要有机构自行分散管理模式和档案馆集中管理模式。采用机构自行分散管理模式有日本,而美国和澳大利亚则采用档案馆集中管理模式进行电子档案的管理。机构自行分散管理建立在文件连续体理念的基础上,是指电子档案存放在档案形成部门。部分机构设置档案室来负责接收、管理各部门档案,或者只负责管理机构历史档案等。这种管理模式有助于避免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相互分离,把文件管理与档案管理整合到一个连续的过程中;档案馆集中保管模式,即将应归档的电子档案及其载体集中保管到档案馆。根据文件的生命周期对文件进行管理,对于处于现行使用阶段的文件由文件形成机构进行保管。而对于失去现行使用价值的文件交由档案馆进行保管来避免文件生成机构因为其失去暂时的使用价值而对其疏于保管造成的资源破坏,也不利于档案的综合利用。美国于1998年开始启动美国电子文件档案馆项目(ERA),该项目是由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专门针对联邦政府电子文件的持续采集和长久保存而开发。电子文件档案馆将作为集中永久保管文件的专门机构,在电子档案管理链上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在协调全国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方面发挥着枢纽的作用。2005年文件属与著名的军工企业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合作,于2011年完成了ERA基本的系统建设和数据准备,2011年9月与IBM建立合作,标志着ERA开发阶段的结束进入操作与运营阶段,文件属还制定了《ERA运营与维护工作草案》对开发商在该阶段的任务进行了部署,还要求大部分美国联邦机构工作人员使用该系统对文件和档案进行管理与移交,公众则可以OPA检索系统对收录的电子文件进行检索。

(二)我国电子档案管理模式

我国对于电子档案的管理模式还处于不断探索中,目前的情况是大多数企业采用机构自行分散管理模式,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大多采用档案馆集中管理模式。电子档案管理方式主要采用双套制,即将具有重要凭证作用和长远保存价值的档案采用电子和纸质两种载体同时存储和管理。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的《电子文件归档及电子档案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规定,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档案必须适时生成纸质档案等硬拷贝,进行归档时也必须将电子档案以相应的纸质档案等硬拷贝一并归档。

三、中外电子档案管理法律法规比较分析

(一)国外电子档案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美国等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的电子档案管理水平处于领先地位,电子档案管理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也比较健全,因此,选其作为样本进行研究。美国法律法规对政府、组织和个人的电子档案信息都做了相关规定。美国电子档案相关法律中主要代表性法律有以下一些(见表1)。

(二)我国电子档案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经过党和政府以及档案工作者不断的努力已经逐步将电子档案管理纳入法制化进程。我国电子档案相关法律中主要代表性法律有以下一些(见表2)。而后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电子签名法》、《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等。

电子合同管理规程范文第4篇

为保证工程项目档案工作的有序管理,档案管理从签订招投标合同就同步启动。以合同约定为抓手,严格执行合同考核条款,严抓过程质量验收关,强化管理执行力。在项目合同中列入档案管理条款,主要包括档案工作管理职责,归档的标准,移交时间及进度,工程档案的质量,数字化信息源数据、视频材料及竣工图纸规范等。合同执行过程中,采取档案资料移交保证金及档案室验收签名的双重管控措施,共同约束各参建方档案资料管理程序。以合同考核条款,控制档案质量,确保文件内容的真实、准确。接收阶段性档案移交时应注意层层把关,尤其是隐蔽工程材料检测及验收记录等,核查档案材料以专项验收标准为准绳,验收成绩为指标,达到相应的考核成绩,各参建单位方可获取合同条款中约定的相应的档案质量保证金。以合同条款为依据,规范项目档案工作,是建设项目档案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的有利保障。全过程管理的思路、完善的管理制度标准、健全的监督机制、成为电力工程项目档案管理控制的规范化、标准化的超强引擎和重要举措。

二、应用信息化手段,数字化管理提供利用服务

1.工程档案管理的高度数字化做好档案资料的收集、归档管理工作,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开发利用档案信息。工程建设档案的形成,是档案工作者劳动智慧的结晶,通过文件材料收集归档将其转化为档案信息资源,而这些资源只有提供利用,才能产生价值和效益。提供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服务,是检验档案工作有效性的关键指标。近年,档案信息化建设探索工作在不断的推进,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也列入了工作日程。目前国家重大项目档案专项验收标准虽然没有明确数字化的具体要求,但是广东省档案局对建设项目档案验收数字化要求已经更趋于严格,而电力工程项目信息化建设在不断的发展中已经更上了新台阶,基本已经实现90%以上的全过程数字化,这也给档案人员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难度和强度。工程建设项目档案全程电子化管理的创新理念,虽然受到多方的阻力,但是项目档案全程数字化管理还是逐步实现了较高的程度。项目档案信息化管理对电子文件实行全程控制,利用计算机系统对电子文件的全生命周期进行全过程管理,记录电子文件从“出生”到归档,到成为电子档案的一切活动过程和处理情况。项目建设过程档案人员对电子文件的生成、运转、保管和处理情况适时监控,以便及时发现和纠正失误。在过程管理中,所有有助于电子文件重要属性和有效管理过程的信息都记录在案,以证实电子文件的运转状况,确保电子文件的管理质量,保证电子文件的产生、处理过程符合规范,充分利用管理系统的各种资源,实现系统工程软硬件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最大共享。项目建设前期,重要立项文件及前期文件的管理,档案信息主要来源于办公室自动化应用系统(OA)、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系统(MIS系统)。通过统一的管理流程,规范电子文件过程管理,包括电子源数据的管理,工程资料在信息系统中完成全部审核及发放流程,以便捷的自动归集方式实现电子文件信息资源共享及归档管理。竣工图纸审核阶段,可以同时发放至不同专业专工及参建单位审核签批,既节约了审核流程的繁琐环节和等待时间,更重要是解决了修改图纸版本可能出现的差异性问题、来源的可靠性等问题,大大提高了工程资料的管理效率。工程项目的电子文件应用档案信息系统,完成各业务系统电子文件的归集整理,并生成有效的电子档案。档案信息管理平台依据《电子文件归档元数据规范》,从各业务系统收集相关的电子文件数据资料,档案人员经过鉴定整理开发,档案信息系统数据资源可再次通过OA系统推向各用户的信息平台,便捷有效的提供电子档案阅览,实现全过程电子档案的有效归集和利用。档案信息系统通过收录规范的元数据,确保电子文件的真实、完整、安全、有效和可持续性。

2.档案信息化的高效服务档案管理工作在项目建设前期提前介入,让参建各方有明确的目标,建设单位建立统一规范的管理制度,包括档案收集范围及整理规范,验收标准以及电子文件规范,使国家标准、行业规范较好的运用到项目档案管理中,各参建单位在整个项目的档案信息网络中,可直接实现项目信息的资源共享,也可在线查阅和跟进项目的进度和更改,应用效果尤其明显,得到各方的一致好评。有一个深刻的案例,一台新建机组项目开展安全性验收评价工作,验收专家组到档案室收资,专家组原定为此项工作预留了7个工作日,结果仅仅用了一天半,已经完成了全部的收资工作。这节省下来的五天时间让专家们大大惊诧之余,对该电厂项目工程档案的信息化程度、档案管理的规范程度、档案的齐全、完整和有效性给予了高度评价。电力建设工程档案信息化,不仅实现了工作效率的提升,更为实现电子文件网络与工程建设同步,推动档案数字化迈进了一大步。

三、结束语

电子合同管理规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子会计档案 ; 档案管理 ;元数据

为高效推进电子会计档案管理,财政部、国家档案局自2012年起历时4年的时间经过多次试点工作,对原《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制定了新《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并于2016年1月日起实施。新《管理办法》将电子会计档案的管理列为此次修订的重点。

一、实行电子会计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各行各业对现代化信息要求越来越高,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成熟,电子会计业务规模不断扩大,这些都要求会计档案管理要与时俱进,推进电子会计档案管理对未来会计档案的管理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有利于绿色环保,减少资源浪费。会计工作耗材成本巨大,日报、月报、年报所需纸张加上色带、打印机等各类耗材,无以计算,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由于大量的会计报表、报销单据及记账凭证等都以纸质档案呈现,给档案管理及档案利用带来诸多不便,以我校为例,一些科研项目结题审计、学科评估、教学评估等等不仅需要大量的原始票据凭证,还需要例如合同、协议、文件等原始凭证等,这些文件材料大部分都附在会计原始单据后面,这样一来,一个项目查下来就要翻阅少则一年多则五、六年,甚至十年的原始会计凭证,另外由于复印、照相、扫描不清不详,还要往返档案馆查找多次,耗资耗力耗材,给会计档案的利用带来诸多不利。如果实行电子会计档案管理就不一样了,新《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符合条件的电子会计资料和电子会计凭证都可以同纸质档案一同归档立卷。这样会计档案利用者就可以通过电子会计平台迅速查到自己需要的会计原始凭证,既节省了时间又降低了耗材成本,节能减排,绿色环保。

(二)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便于会计档案管理。纸质档案在形成和保管、利用的实践过程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近年来纸质会计档案,尤其是记账凭证成倍增加,占用了大量的空间,一些馆所由于缺少现代化、标准化档案库房管理,出现会计凭证摆放杂乱、无序的现象,给工作带来极大不利,甚至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电子会计档案管理的出台,以它独特的便捷性,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加速了会计信息资源的传递速度,进而提升了会计档案的利用率。

(三)有利于现代化会计大数据事业的发展。现代化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财务会计大稻莸闹С帧Mü一些会计数据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依据和决策。新《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出台,将有利地推动电子会计大数据的实现,为机关企事业管理者提供更准确、更真实、更可靠的一手数字信息,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好参谋。

二、建立严谨的、规范的电子会计档案管理制度

电子会计档案的管理需要以科学的态度、完善的管理进行,它与纸质档案的管理无论在制度管理,还是业务流程,以及安全防范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别,为保证电子会计档案的管理科学、规范,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应该从规范管理、组织流程、建立安全防范体系几个方面落实。

(一)制定完善的电子会计档案的制度。新《管理办法》明确了电子会计档案的管理,规定电子会计档案在接收、传输、保管、利用等环节,要遵循建立与纸质会计档案相关联的会计档案检索系统,并且强调同时要符合长期保管的条件。规定从外部接收的符合存档条件的电子会计资料,同时其电子签名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的要求。

(二)健全电子会计档案的移交手续。规定指出,电子会计档案在移交时,应严格遵守电子会计档案与其元数据一同移交的规定,并且要求电子会计档案在形成过程中的文件格式必须符合国家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强调如果是特殊的电子格式必须连同电子会计档案的读取平台一同移交归档保存。

三、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电子会计档案安全保障制度

电子会计档案归档,应当从它形成的全过程加以监控。首先应当从电子会计档案的收集、传输、整理、保管开始,到最后的移交,形成电子信息一体化的电子会计档案管理体系;对其形成过程中的准确性、完整性、可用性及安全性一一进行严格的检测把关,真正符合规定的会计资料才可以接收归档。

(一)建立电子会计档案安全保障体系。从管理系统、网络传输、到电子会计档案的利用,档案部门应协同会计部门、信息技术管理部门一同建立安全有效的防范体系,严防电子会计档案利用中的丢失及篡改。

(二)建立电子会计档案的备份制度。防止自然灾害及人为破坏。

(三)建立电子档案查阅权限的控制机制。防止电子会计档案内容的篡改或泄露。

(四)在系统管理的安全保障上,采用相应的IT安全保障系统。保证各授权人员规范化操作,防范电子会计档案归档前不被篡改。

在电子会计档案管理过程中,要明确职责,严把质量关、风险控制关,保证电子会计档案质量及管理工作的安全。财务会计部门要确保会计资料形成过程中业务流程安全;档案管理部门确保管理利用过程中的权限操作程序安全。真正实现电子会计信息与电子会计档案的融合,实现电子会计管理的信息规范化、统一一体化、网络现代化管理,为电子会计档案科学化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会计档案电子化进程与前景.会计纵横.

[2]杨茜雅.电子会计档案实现机制研究.档案学研究,2015(02).

电子合同管理规程范文第6篇

关键词:建设工程;招标;电子招标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0.137

0 前言

目前,电子招投标在建筑工程招投标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招投标主要有三个基本特点 : 第一,平等性。第二,公平竞争性。第三,开放性。

1 建设工程的电子招投标的意义与作用

(1)使电子招投标更加完善,公平、公正的竞争。在电子招投标的交易方式中,招投标的规划、公开竞争、平等性等其特点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同时在招投标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繁琐的规章制度、复杂的流程、成本高、招标周期长等。但是,建立电子招投标管理平台进行交易就不同,建筑工程的招投标中的公告、招标文件发售、投标报名、投标答疑、开标、评标、中标结果等环节都是在管理平台上的,在招投标过程中都是实行公开、公平的原则。方便招投标者更好及时的了解整个交易平台交易的过程,使整个电子招投标的业务工作起到透明、公平公正的竞争。(2)提高招投标工作的效率。建筑工程招投标通过电子招投标交易管理平台的输入、下载文件及电子投标文书编制的过程,使整个电子招投标的业务流程更加清晰,利用计算机在网上对投标者进行系统筛选评标,这样大大的提高了招投标的工作效率,使整个招投标业务的周期渐渐缩短。(3)降低招标、投标的成本。在电子招投标交易管理平台中,招标人或机构在进行招标时可要对电子文书进行编译,并在交易平台上备案和公布,这样可以减少文件的材料及各种成本。通过电子招投标平台提供的招标信息投标人可以清楚的了解和选择投标项目,通过电子招投标平台递交拟好的电子投标书进行竞标,这样可以减少投标人员差旅费用、节约时间及各种印制成本。根据调查显示,以上措施可以节俭招投标阶段的30%-70% 的成本。(4)有利于管理招投标的存档和查询。在电子招投标的投标书中都是数字化的文字、图形,在电子招投标中的建筑工程招标结束后,就可以把它进行归档,就不需要去存放大批的纸制材料。电子招投标有利于快速的招投标归档,长期确保资料有效,方便及时提取资料,可以重复使用存档数据。(5)促进电子招投标的规范管理。在电子招投标中,交易管理平台的全过程受到行政监管部门的监管,在透明的平台广泛的共享资料信息,保证整个建筑工程在招投标中实现公平公正的交易操作。(6)加强材料价格信息调查、严格审核合同缩小风险范围。由于建筑工程中,需要开发和完善建筑工程项目的价格管理,建立相应的造价系统,在管理资料安全方面,简单的信息整理已经不能满足各企业的需求。目前,我国建筑业造价信息管理方面在材料价格上整体来讲相对落后,虽然部分地区有设立专门造价的信息网并定期当地的材料信息价,但是都不够全面。由于建筑工程的项目承包合同是时间较长,并且有一定的风险和多变性。所以电子招投标中标了,应严格审核合同条款,进行合理的风险约定,避免各种材料价格波动及外部因素引起的纠纷。

2 在建立电子招投标交易管理平台上的问题

(1)合法、安全等问题。电子招投标在合法,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在计算机的招投标文书中无法加盖印章及签字,因此存在文件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等问题 ; 第二,电子招投标的交易平台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第三,电子招投标在投递过程存在是否会被截获、篡改的安全问题。(2)统一标准问题。现在各省市都在独立开发自己的电子招投标系统,导致缺乏技术标准及规范,使各省市的招投标系统出现不兼容的状态,造成各省市的的招投标人在竞标时要反复的对接。(3)信息功能是否共享的问题。目前,各地的电子招投标系统现在都处于建立与运行的使用期,在规划、协调方面都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各城市的系统各不相同,无法做到市场信息和各流程信息的共享。

3 电子招投标的措施及解决办法

(1)利用数字证书产生合法和安全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中表示,电子签名和纸质签名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利用数字证书在招投标文件上签名使招投标文件产生合法性。同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这一法规中表示,在法律法规中进行平台设计,可以保证建筑工程在招投标项目的流程公平、合法。再通过文本转换格式把 word、excel 等转变成 pdf 文本格式,盖上数字证书,就可以保证网上投递文件的安全以及文件不可篡改和保密性。(2)建立全国规范统一的标准。在电子招投标交易管理平台中,国家应该对“管理方式” 、“系统规范标准”进行统一制定,对电子招投标做出明确的要求及操作流程的规章制度。为电子招投标的交易流程提供相关的依据,以至于确保各个城市在运行电子招投标系统的技术统一、全面、合法性,同时保证各地区的兼容、安全、关联、公平可靠的性能,促进异地实现远程评标的统一标准。(3)建立统一电子招投标交易管理平台的流程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的法律规定,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为招投标人、行政监管部门、评标者和社会大众提供一个电子招投标交易管理平台。在整个交易平台中需要有高度集中信息、快速传递、及时更新等优势,建立招投标业务以及项目数原始数据,通过挖掘、信息共享、查询参考等数据功能。由于部分地区的招投标管理体制、经济体制的特殊性,在一般的电子商务平台中使电子招投标交易管理平台中无法做到简单复制市场化模式。需要通过政府有关部门或相关部门的要求按照统一的技术和地方管理实现平台互通的原则。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电子招投标交易管理平台是一项庞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工程,所以在建立电子招投标系统时需要初步实施、逐步改进及完善系统。目前,可以通过建筑工程的成熟项目优先推行,待到时机成熟再进一步通过招投标设计中勘察、管理等招投标项目中全面实行。

参考文献:

电子合同管理规程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电子政务 组织管理体系 管理职能 县级

电子政务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电子工程,更是一个复杂的管理工程,是技术、业务和管理的统一体。没有合理的电子政务组织管理体系,也就无法高效地完成电子政务建设所要实现的目标。在我国新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高潮中,县级电子政务工程也提到日程上来。基层电子政务建设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我国电子政务的整体发展水平,也直接决定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公共服务能力。能否快速发展基层电子政务,特别是目前在我国2000多个县级政府中,能否结合县情,快速、有效、节约地发展基层电子政务,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电子政务的总体成败。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和探索县市区电子政务的有效组织管理模式,为构建电子政务组织管理体系提供理论支持。

一、县市区电子政务组织管理体系的现状

各级地方政府电子政务的组织管理机构设置比较复杂,大部分省市都与中央对口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和相应的办事机构,但负责电子政务建设的工作部门不尽相同,有的是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信息化委员会、信息中心等专业机构,有的是划归某一政府部门管理,例如政府办公室、发改委、信息产业部门等。在管理体制上大都还是协调、规划、建设、监督相分离,没有形成集中管理模式。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深入,对电子政务建设的认识也不断提高,“电子政务建设的关键在于政务而不在于电子”已成为共识,因此,近年来,电子政务管理职能逐步向具有政务综合协调能力的部门转移。

二、县级电子政务组织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⒈管理主体不明确

在地方政府,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电子政务建设和推动机构,但也没有明确哪一个机构来统筹实施电子政务的管理职能,规划由信息化办公室制定,项目由计划部门审核,协调由办公厅牵头,形成了多头管理的局面。中央的电子政务管理机构与地方政府电子政务管理机构没有形成垂直的上下级关系,从而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约束力、协调力和指导力。

⒉职能设定不完善

我国电子政务管理职能的设定存在比较明显的缺陷,突出表现在以实施电子政务工程为主体的建设性职能很强,而以统筹规划、指导协调、计划审核、监督评价为主体的管理性职能很弱。职能是机构存在的前提,电子政务管理职能不明确直接影响机构、编制、人员的落实。

⒊管理授权不到位

我国各级政府都成立了相应的机构从事电子政务的规划、协调和组织实施工作,但开展电子政务管理工作还缺乏必要的行政授权和立法支持,致使这些部门缺少管理的权力和权威,对其制定的规划和标准,难以推行;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还是各行其是,跨部门的系统整合和资源共享举步为艰,电子政务尚存在“管”而不“理”的问题。

⒋约束激励机制不健全

电子政务建设尚未建立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存在约束不力、激励不足的现象。其核心问题在于没有建立监督体系和绩效评估体系。因此,既没有对不顾成本的借电子政务之名树个人政绩之实的“政绩工程”进行监察,也没有对不按统一要求、忽视标准、垄断信息或在电子政务建设上无作为的部门进行督促;同时,缺乏对广大的电子政务工作者积极的考核评价,极易挫伤电子政务推进者和实践者的积极性。

三、构建县市区电子政务组织管理体系的设想

构建县级电子政务组织管理体系,必需从该级政府的实际出发,综合考虑行政体制现状和电子政务建设的实际,按照电子政务建设的规律,着重解决电子政务的决策、规划、资金管理、基础项目建设、跨部门协调等核心问题;在管理职能、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岗位设置上进行科学的设计,将电子政务纳入规范化管理之中,以保障电子政务建设健康发展。

⒈管理职能的设计

电子政务管理职能的设计要满足政府对电子政务管理的要求,在管理的性质、内容和过程上给出明确的界定,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职能体系。

⑴规划职能

电子政务组织管理机构应担负如下规划职能:研究和制定电子政务发展战略,制定电子政务建设总体规划和阶段性目标,制定并推行电子政务建设标准。

⑵协调职能

电子政务管理机构应担负如下协调职能:组织协调总体规划、公共标准、公共平台与个性化业务系统的关系;协调跨行业、跨部门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协调各政府部门信息资源建设与信息公开、信息共享的关系;协调机构改革、职能转变与电子政务建设配套进行的关系。

⑶计划职能

电子政务管理机构应在总体规划的框架下制定阶段性的实施计划,统筹管理各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既要保证重点工程,又要兼顾平衡,充分利用有限行政资源,实现电子政务的预定目标。

⑷建设职能

电子政务管理机构应当承担全局性、基础性电子类和公共性政务类工程的建设、管理和维护工作,为各级政府机关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些基础工程包括电子政务专网平台、国家政务PKI/CA 系统、政府门户网站、政务综合资源库等。

⑸执法职能

电子政务的发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电子政务的监管也应纳入依法行政的范畴。地方各级电子政务管理机构负责依法履行对电子的监管职能。

⑹监督与评价职能

电子政务管理机构应具有对电子政务建设监督的权利,建立监督体系和长效工作机制,实施对电子政务建设工作的监督与检查。电子政务组织管理机构负责研究和建立电子政务绩效评价体系,客观公正地评价电子政务建设的成效,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

⒉管理机构的设计

电子政务管理机构的设计是组织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必须以管理职能作为基础和依据,根据行政学有关原理,从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反馈系统――咨询系统设置来考虑分工,明确机构的任务和职责范围,确保管理职能的正常履行。

⑴强有力的领导机构

领导机构是电子政务管理的决策部门,应具备足够的权力指挥、协调各政府部门开展电子政务工作,因此领导机构的首脑应为政府的最高领导人。

⑵高效的管理机构

电子政务管理机构是具体管理职能的承担部门,对电子政务领导机构直接负责。政府应通过合法的途径将电子政务建设的管理职能授予该机构,并保持其稳定性。在宏观上,电子政务管理机构通过综合性的领导机构来号令和协调不同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在微观上,通过建立有效的电子政务项目审核、资金管理、监督评价等工作机制来强化电子政务管理机构的监管权力,使电子政务管理机构能够坚决执行领导机构的决策,承担起管理和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重任。

⑶强大的技术支持机构

对于一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涉及到许多基础性的建设项目,这些项目的建设和管理,从安全性角度考虑都不应完全由企业来承担,政府应有足够的技术力量支持这些项目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因此,有必要在电子政务管理机构下设立一个技术部门来承担此项工作。

⑷完善的执行机构

电子政务的执行机构应渗透到政府的每一个组成部门中,在业务上服从电子政务领导机构的领导,接受电子政务管理机构的管理。各政府组成部门可根据本单位的业务需求来决定电子政务工作机构的规模,但原则上要求各单位的一把手亲自主管本单位的电子政务建设,并将对电子政务建设的绩效列入对主要领导的考核目标中,激励各级领导重视电子政务建设,增强电子政务建设的执行力。

⒊运行机制的设计

良好的运行机制是电子政务管理规范化的保证,电子政务管理机构要实现其管理职能的核心运行机制。

⑴规划预算机制

电子政务管理机构根据经济、社会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提出电子政务建设的短期、中期和远景规划,并依据规划制定年度电子政务建设的资金预算,提交电子政务领导机构进行审定,重大的规划和预算提交同级人大审议,进一步确定规划的合法性地位,保证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延续性。

⑵项目管理机制

项目管理机制可以规范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的申报程序,保障有限的财力对电子政务项目的合理投放。

⑶业务协调机制

业务协调机制采取一种集中式协调,它与电子政务集中式管理相对应,将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协调工作转化为一种有目的的行政组织行为,必然极大地提高协调的效率。

⑷监督评价机制

电子政务管理机构作为监督的主体,根据工作需要,协同监察、审计、公安等部门依法对各政府组成部门开展监督检查工作。

⒋岗位设计

⑴主任岗位

电子政务管理机构主任具备指挥、协调各政府部门开展电子政务工作的综合能力:通过建立有效的电子政务项目审核、资金管理、监督评价等工作机制来强化电子政务管理机构的监管权力,使电子政务管理机构能够坚决执行领导机构的决策,承担起管理和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重任。

⑵信息化总工程师岗位

信息化总工程师要熟悉电子政务应用领域的业务,能分析用户的需求和约束条件,写出政府信息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制订项目开发计划,协调信息系统开发与运行所涉及的各类人员;能指导制订政府战略数据规划,组织开发信息系统;能评估和选用适宜的开发方法和工具;能按照标准规范编写系统分析、设计文档;能对开发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与进度控制,能具体指导项目开发。

⑶网络、设备、系统维护岗位

该岗位人员要熟悉所用品牌网络设备的性能指标,熟练使用所用品牌网络设备的管理工具,了解市场主流品牌网络设备的技术指标,熟悉整个网络的布局与结构,跟踪消除网络安全与效能的瓶颈。善于运行和维护主机、数据库软件、存储、系统软件在内的各类应用系统和应用服务的软硬件环境。

⑷信息采编、审核岗位

该岗位人员参加各种会议、活动,撰写原创的新闻和信息;审核各部门子网站内容的更新和主网站相关业务栏目的信息报送,加强对报送信息质量的管理,通过审核把关和责任追究制度,以确保信息准确无误。为了保证信息所反映的情况真实有效、杜绝上网信息虚假不实,所有信息一律由信息审核人员统一把关、集中上传;重大信息由政府分管领导审核把关。

⑸网站美工网位

该岗位人员对政府网站整体色彩有很好的理解与把握,熟悉常用图形处理软件,并且能熟练使用其中一种,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意能力。

作者简介:

电子合同管理规程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工程管理;技术应用

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它为各行各业提高了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工程管理在不断的发展中受到了大众的广泛重视,电子信息技术能够为工程建设管理创造更大化的工作效率,促进工程建设的稳定发展。现在,电子信息技术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了工程建设企业的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但是目前还有很多企业没有意识到电子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还在认为工程建设的竞争力在于能够拉到的建设项目,所以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应用程度还不高。但是电子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影响正在不断提高,因此工程建设管理合理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电子信息技术与工程管理概述

工程项目管理就是在遵守工程建设的相关规定的条件之下,采取各种有效资源和措施,满足工程建设的各方面的需求,及时的对自身工程项目建设进行调整满足施工进度,以及能够合理的有效计算工程施工的费用,选取适合的工程建设材料,高度重视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和流程,尽最大可能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以及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并且能够做到按期完工。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促使电子信息技术工程管理受到了社会大众的高度重视,而同时电子信息技术工程管理也随之而有了新的要求。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工程项目提供了更加科学的,高效的,专业的管理技术和手段。同时,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促使工程企业在进行项目数据管理的时候能够更加快捷,高效地完成数据的收集,分类,整合以及处理,极大的提高了工程数据管理的工作效率。进而影响工程项目的其他方面的成本或者是工作效率。工程项目建设在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时候要严格按照工程建设的规矩,在开展任何一种工作的时候都应该提前进行详细的沟通和策划,确保资源能够被有效利用,随时监控工程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的工作,促使工程项目管理能够做到利益最大化。

2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2.1维护信息数据安全

传统工程管理对于数据信息的记录方式都是手工记载,这种方式虽然具有一定的便捷性,但是仍然会存在着诸如数据记录混乱,数据不明或错误,信息缺失等弊端。尤其是在遇到大型工程的时候,数据和信息往往非常庞杂,这个时候传统手工记录的方式则越来越凸显出了他的弊端。而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程数据管理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强大的技术对庞大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全面的整合和处理,极大的提高了信息和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极大的便利了数据管理的工作,减少工作失误。同时计算机还能对数据和信息进行永久性的保存,确保信息不会丢失。

2.2保证工程计算和材料物资的准确性

在工程建设的一系列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计算,像工程造价,材料预算等,计算数据的精准度是保证工程顺利完成,促使工程建设成本资金有效运作的重要保证。电子计算机以其高效,精确的计算能力为工程计算工作创造了极大的条件。工作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为工程建设提供更加精确的计算数据,有效保证工程建设的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会用到非常多的材料和物资,这些东西的摆放位置,储存条件,质量安全等都和建设的完成情况和建设的整体质量有着直接。所以在材料物资管理方面使用电子信息技术能够对材料和物资的用量进行提前估算,严格把控材料的质量和安全,对所有的物资进行合理的安排和排列,有序的材料摆放能够更加便利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这一定程度上也实现了物资的数字化管理。

2.3合理规划工程项目建设

工程项目规划是工程建设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同时对工程管理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时代在发展,信息科学技术正在不断发展,工程建设也在逐渐朝着现代化,大型化,规模化的方向迈进,所以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环节和工作也将越来越多。因此,在进行工程建设之前必须进行合理的工程项目规划,对项目建设的规划进行科学的监管,有效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安全,以及建设项目能够顺利进行。而电子信息技术的引入则为工程项目的规划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的手段和技术,同时电子信息技术也发挥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促使工程项目规划工作能够在网络计算机技术的帮助下不断优化和发展。

2.4优化工程项目管理

电子信息技术能够优化工程项目管理,利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提高工程项目管理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电子信息技术还能够以极快的速度查阅各个项目经理所提供上来的信息和数据,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最后为工程的招商和投资计划提供详细的项目分析方案。充分利用所有有效资源,提高工程管理的效率,同时能够节约成本,有效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保证工程建设的进行。而工程建设过程当中都有严格的工作流程,在开展一项工作的时候必须提前打报告,在工作过程当中也要按时完成工作汇报,及时发现建设过程当中有可能会出现的安全隐患,保证建设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工作严谨性,从而才能有效保证工程建设的安全性。

3总结

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各个行业和领域的竞争力创造了良好的保障和支持。而我国的工程建设企业想要依托电子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以及综合实力还需要借鉴和引进其他发达国家的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经验,不断创新,深入探索,让电子信息技术成为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工程建设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电子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合理运用电子信息技术进行工程建设的管理,为企业未来发展中良好的经济效益创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韩张鹏.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工程管理与应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18):74-75.

电子合同管理规程范文第9篇

1.行业的电子政务现状及问题

自2004年国家局组织开展以“有传输、有流转、有档案、有网站”为主要内容的办公自动化建设以来,电子政务相关规章制度逐步建立;电子政务基础运行平台基本形成;内外两个门户网站运行良好;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日益完善。目前我省行业坚持以政务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办公自动化、行业内外网站、专卖管理、权力运行管理、办事公开民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投资管理等政务系统不断开展。形成了覆盖几乎所有政务管理的信息化系统。电子政务建设在提高办公效率、转变工作方式、推进管理创新、提升服务水平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为提高我省行业经营管理效率作出了重要支撑。

但行业电子政务建设仍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缺乏整体规划,相关政务应用系统建设开发标准尚不统一,系统间互联互通及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仍不高;二是目标要求与业务需求不够明确,电子政务建设、管理、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三是建设与应用发展还不平衡,网上审批应用不够深入本文由收集整理,电子政务的效果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从对行业电子政务的现状来分析,电子政务发展的趋势是从以办公自动化和内外门户为主的建设逐渐向一体化的烟草电子政务大平台的方向转变。

这个转变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深化办公自动化建设,实现网上审批、在线办理;二是加大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协同力度,实现办事公开、民主管理:三是拓展电子政务服务功能,实现信息公开、按需服务。

2.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总体思想

行业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需求为导向,以深化应用为重点,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以集成整合为手段,大力推进信息化与烟草政务深度融合,切实提高行业电子政务建设水平、应用水平、服务水平,有力支撑“卷烟上水平”。

按照行业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结合辽宁烟草电子政务建设现状,辽宁烟草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行业电子政务建设意见为指导,全力推行“应用为引、协同为纲、融合为体、共享为用”的辽宁烟草特色的电子政务平台建设。

“应用为引”指的是,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应以辽宁烟草电子政务的具体应用需求为出发点,解决以往电子政务系统多而分散带来的信息孤岛问题、以辽宁烟草电子政务“大应用”为引领,开展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工作。

“协同为纲”指的是,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要根据烟草电子政务应用需求大多是跨单位、跨部门的特点,以电子政务应用“大协同”为纲要,将协同应用的思想贯穿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

“融合为体”指的是,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要突出决策指挥层、管理控制层与业务执行层,三个层面应用的融合一体,电子政务的决策、管理与业务执行要深度融合,将电子政务平台建设为真正的立体式的企业级的应用平台。

“共享为用”指的是,要按照行业信息化集成整合的思路,统一各项技术标准,以体验共享、数据共享、应用服务共享为具体的技术手段,为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提供全面的,有力的技术支撑。

3.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内容

行业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面向政务管理创新和服务型政务体系建设要求,深化行业电子政务应用,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履行职责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提升行政效能,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增强服务能力。

一是以网上办文为基础,提高协同办公水平。

二是以网上办事为重点,提高在线监管水平。

三是以网上专卖管理为亮点,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四是以信息资源利用为主线,提高政务服务水平。

以辽宁烟草电子政务“依法行政、综合监管、政务服务、内部协同”四个政务业务域为方向,满足战略决策规划层面、管理控制层面,业务执行层面三级应用,实现辽宁烟草电子政务的“大应用、大协同、大融合、大共享。”

电子政务平台建设遵照“整体规划、分布实施”的信息化建设原则,建议在一阶段,首先完成以下内容的建设:

3.1以辽宁烟草“大协同”为目标的政务协同办公应用的建设。

以电子公文管理为载体,通过固化流程、公开过程、协同业务,实现辽宁烟草政务业务集中审批。一是进一步完善公文审批。实现面向行业的公文审批全流程管理,做到公文审批网上申报操作简便、审批过程规范留痕、督办查询信息及时准确、审批结果公开透明,提高审批事项办理的规范化水平。二是推动公文审批与业务管理相融合,管理信息系统为公文审批提供实时业务数据支撑,同时公文审批过程与结果动态反馈到管理信息系统中,从公文审批向跟踪审批结果执行过程延伸,不断完善“前台流程审批、后台数据支撑、前后台业务贯通”的网上审批系统。三是逐步建立网上审批业务的运行制度和管理监督机制,以信息为载体、以技术为手段、变规范为程序、变监管为

控制,固化相关审批制度与审批流程,确保网上审批系统有效运行。

3.2以辽宁烟草“大共享”为目标的电子政务基础技术平台建设。

推进行业电子政务建设,要遵循烟草行业信息化总体技术架构,通过门户集成、应用集成、流程集成与数据集成,保障电子政务的业务协同、信息共享、安全稳定运行。

从辽宁烟草电子政务建设现状来看,要真正打破以往电子政务应用系统,越来越多,越来越分散,而产生的信息孤岛现象,就必须要以企业级应用的视角构建一个电子政务应用的基础技术平台,要按照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架构要求,通过soa的面向服务设计的架构,来构建一个电子政务信息完全共享,电子政务应用与服务完全共享,流程完全统一、用户使用场景统一共享的基础技术支撑平台,为辽宁烟草电子政务的“大应用、大协同、大融合”提供最全面的技术支撑与保障。

介于上述情况,考虑到辽宁烟草“十二五”信息化规划方案,既要具备符合国家局要求的严谨和统一性,又要具备创新和引领发展的先进性等特点,电子政务部分进行优化和重组,形成以“网上专卖、网上监管/监控、政务服务、网上办公/办事”四大业务领域及对应业务单元。

中国烟草行业“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中间的五大重点建设任务中间,首要建设的就是电子政务工程,明确提出要构建行业电子政务管理平台,进一步深化办公自动化建设,实现网上审批、在线办理;进一步加大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协同力度,实现办事公开、民主管理;进一步拓展电子政务服务功能,实现信息公开、按需服务。要重点抓好行业完整统一的专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切实发挥信息化在依法行政、规范执法、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中的有效作用。

结合上述指导思想,辽宁烟草应该就现有、在建及预期建设的烟草信息化项目(政务范畴内)进行有效的架构和梳理。

规划及建设方式

架构规划

国家局在烟草行业“十二五”信息化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间,明确提出未来烟草信息化的建设的基本原则为“统一性、系统性、规范性、安全性”。

辽宁烟草在规划电子政务平台建设的过程中,紧扣上述原则,严格按照“行业三统一、企业四统一”的总体要求,规划和建设辽宁烟草电子政务平台。

建设步骤

建设电子政务平台,使之能够在总体设计下,应用统一的标准、采用统一的技术、遵循统一的规范,将工作流与信息流有机结合,形成以数据为核心的信息共享模式、以流程为核心的业务系统模式,最终提高资源共享水平、提升标准化水平、促进集约化管理、创新it管理模式,是辽宁烟草“十二五”信息化规划中间关于电子政务平台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最终目标。

根据业界的技术发展及理论基础,结合现有项目建

设的情况,在国家局“十二五”总体纲要的指引下,辽宁烟草“十二五”信息化规划中电子政务平台的建设,应该分五步来走:

1)以非核心业务的信息化建设为切入点。

2)分批次、有步骤、模块化的构建电子政务平台的基础软、硬件平台,形成支撑辽宁烟草电子政务平台的基础技术平台。

3)以非核心业务的信息化应用为验证环节,结合辽宁烟草自身特点,进行合理的评估和裁剪,最终形成具备辽宁烟草特色,全国领先的“集成应用模式”。

电子合同管理规程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网站;实验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2―0119―04

引言

社会分工的发展曾使高等教育的学科分类和专业方向越来越细化,但是随着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需要更多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又要求必须传授广博的知识。因此,对大学生实施通识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大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后流行于欧美的教育理念之一――博雅教育(Liberal learning)就是通识教育,它强调通过多元化、多样化的课程体系与“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培养出知识、能力、道德意识、完善人格和谐发展的人才。因此,许多学者提出计算机类学生也要加强管理学科的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目前的管理教学实践也指出,单纯的管理学习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管理能力,也不利于管理专业的素质提高,产生了管理人才“纸上谈兵”的现象。电子商务专业的教育正面临这样一个新的教学问题。电子商务人才包括技术服务支持人才、一般管理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目前我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片面强调技术人才的培养,忽视了对技术、管理、金融、法律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并不符合中国企业目前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实用需求。

一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系统

电子商务是一个理工与经管交叉型、复合型新兴学科,是一个需要广泛学科基础理论训练和应用实践能力培养的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绝不是经济管理知识与计算机知识的简单叠加。通过对各类高校已有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和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分析,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应具有四个层次的能力,它们依次为电子商务建立的网络硬件、电子商务实施的软件、电子商务应用、电子商务营运、管理。围绕这四个层次的能力需求,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如下图1所示:

图1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结构的核心为“基础+核心+特色”。基础类课程是打造学生扎实的经济、管理和计算机理论知识。经济类课程包括宏、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管理学课程包括:管理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计算机类课程包括: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程序设计。核心课程主要阐述了电子商务方面专业知识和理论。特色课程则是围绕着电子商务的运营管理而构筑的,主要是综合运用方面的课程,其目的在于打造学生的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体系是强调综合素质,突出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培养为特点的具有不断自优化功能的实验体系。在大部分课程中设有实验部分,从整体角度来整合实验教学内容,以适应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要求,体现实验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信息化、综合化。基于该课程体系,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一部分主要通过二次社会实践、二次学年论文、二个专业实习来整合学生所学习掌握的理论知识,以增强和锻炼学生实际的项目开发和管理能力,树立更好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电子商务论坛形式,邀请一些成功的职场人士来校做讲座,以此形成学生的第二课堂,让学生直接了解社会最新发展变化,以拓展他们的视野。同时,鼓励学生参加部级、市级、校级电子商务竞赛和创业大赛,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另外,电子商务课程需要增加双语课程,与国际电子商务教育接轨。除了学院的公共外语课程和专业英语课程,还将国外一些优秀的并符合中国发展的课程作为补充,加入到本科教学中。作者在澳大利亚访学期间,发现国外对电子商务课程的实践性要求更加严格,电子商务课程划分很细。如电子商务课程中,澳大利亚学校设计了如在线购买,在线库存管理,在线销售,预算分析,虚拟社区,网站开发等多门课程来完成教学。每个课程都有相关的实验设计和考评方案。针对在线支付,他们也有专门的课程来教授。由于他们是私有银行,因此不同银行的交易手续和方法都有区别。完整而细致的课程设计使他们的学生动手能力很强,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岗位工作。

二 电子商务网站规划与管理课程的教学要求

本专业培养目标是能够运用信息技术、经济管理与现代商务管理理论、网络营销与电子商务理论进行企业经济管理、数据分析、营销的复合型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电子商务网站规划与管理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对所有专业课程作汇合总结的功效。培养信息技术和管理技能是本课程的重点。其中,信息技术体现在网站规划中:市场调查的数据处理技术、网站制作的软件开发技术、网站的服务器计算机技术、网站管理的数据分析技术。管理技能体现在网站规划中市场分析技能、网站页面设计规划技能、网站推广技巧、网站管理的技能。从网站的可行性分析到最后管理方案全过程都需要有一个项目管理的技能。

电子商务网站规划与管理课程中主要讲授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二个方面的知识,而这两个内容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和专业。因此,如何在一门课程中将两个专业的知识进行有机配合,实现网络商务方案,是本课程的难点。一方面,课程教学花一定的时间介绍管理技巧(如SWOT技术、市场细分概念、客户关系管理等)和信息技术(如统计技能、页面制作技巧、图形处理技术、数据分析工具等)。另一方面,在教学计划上把相关知识的课程安排在前期完成,如数据分析、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学等。

在课程教学中,针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在网上构建立体化互动教学模式。全部课程采用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学生讨论、实践操作等教学方法相结合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构建一套由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国外的教学很注重同学的互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讲解一半的时间,还有一半时间会留给学生进行头脑风暴的讨论,小组作业或者同学作业演讲。这种方式便于同学对课堂内容更加投入,进行自主的学习。对于教学内容,他们要求教师将教学内容细化并分解,然后按步骤的教学。因此,很多我们认为的难点内容,对于他们的教学来说只是教学的步骤多一点,时间长一点。我们教师也发现,当难点被分解讲解后,同学可以很容易接受,而且不易有误解。

三 电子商务网站规划与管理的实验环节设计

电子商务是一个理工与经管交叉型、复合型新兴学科,是一个需要广泛学科基础理论训练和扎实应用实践能力培养的专业。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教师的教学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觉得很费劲,过于虚拟,不易有直观感觉。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建设商务网站立体教学包和直接可以操作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可以自己开发和经营网站,不仅学习了知识,还可以获得一些实践经验。

本课程内容以商务网站规划与管理的实践为线索来确定课程的知识结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网站规划的基本知识和方法;2)能够初步应用理论知识分析、设计和制作网站;3)要求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相关内容和方法,能够对商务网站进行、推广、分析、管理和评估。根据课程具有的实用性的特点,实验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应占有重要地位。

1 电子商务网站规划报告

电子商务网站的目的是为电子商务企业服务的。本实验要求对企业环境进行分析,并规划电子商务网站如何为企业服务,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实验者将选择一个熟悉的行业或者已经成立的公司为调查背景,然后分析其行业状况,公司发展状况和对电子商务的需求。根据当前的经济社会状况,确定该企业的商业模式。针对新的商业模式做详细的市场分析(其中客户分析和竞争对手分析为必做项目),确定建立电子商务网站的目的。

2 电子商务网站制作

此实验帮助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根据网站的规划报告,收集制作网站的必备信息,规划网站的功能,并设计网站的流程和网站的栏目。最后应用网页制作工具将制作出一个完整的网站程序页面。

3 商务网站的推广营销

网站制作并后,是没有点击量的。这个时候实验者要应用推广营销技术进行网站的推广营销。根据课堂讲授的网站推广营销技术和手段,和网站的成本要求,实验者要设计一套商务网站推广方案。

4 商务网站管理策略

商务网站的管理主要是客户管理、商品管理和决策分析系统等内容。本实验延续前面实验的结构,完成商务网站的管理方案的分析和设计,其中包括客户管理、商品管理、决策分析管理和安全管理。

四个实验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实验环节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并增强应用和创新能力。其对能力的培养可参看下图2。

图2 实验环节设计

本课程实验教学环节采用了灵活的小组方式完成,完成后每小组选派同学上台演讲向全班同学演示,并由其他小组对分析和设计提出疑惑,再由该小组同学进行解答,最后由全班同学互评分数。这种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展开了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充分调动了同学的积极性,激发了同学的兴趣。同学将好的作品在外投稿,参加校园网上创业活动和阿里巴巴举办的“明日网商”比赛,获得了很好的成绩。

学生的评分环节在国外教学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常要求教师在实验前清楚告知同学评分标准,并对每个评分标准有详细解释。同学会根据评分要求来完成实验,教师则必须严格按照评分标准来评分,避免不公平的现象。

本实验课程学生评分以小组宣讲计划书内容为主,要求阐明计划书各个部分内容,具体评分标准为:各部分内容逻辑清晰、合理(40%);计划书具有可行性(30%);创业的盈利模式具有可借鉴性(30%)。

教师评分以小组提交的实验报告为主,要求各个部分阐述有逻辑、有调查数据的支持,具体评分标准如下表:

表1 实验评分标准

*以上评分标准对学生公开,学生互评也可参照此标准。

*学生互评和教师评分各50%,作为该实验的最后评分。

四 总结

本文基于电子商务网站规划与管理课程的特色并结合国外教学的经验,设计了一套学生可以活学活用的实验计划。在实施中,受到同学的好评。但对于实验中会出现因为时间不够,同学设计的网站不够精美的现象。可以考虑改为现有网站的体验报告,并设计改进方案。

本课程实验设计环节是根据电子商务专业特色,并结合本课程在专业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而设计。和以往的课程实验比较有如下特点:

实验内容具有可操作性。在本科教学中,不是所有的课程都有实验。因为有些课程很难开设出让同学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验。本课程如果单从内容上看,也是虚化的内容多,动手操作的内容少。在实验设置上,本课程将项目计划书和网站制作相结合,以电子商务网站为主导线索,从规划、制作、推广到管理策略一步步实现了一个网络创业的计划。同学普遍觉得学有所得,而非泛泛而谈,也绝非纸上谈兵。

考核目标明确。管理类的课程作业和实验因为不能像一些工科类科目做具体的程序项目,往往内容和考核目标比较虚化。在这方面,国外的教育比较成熟,他们对每个知识点进行细剖,然后针对课业有明确的评分点。就拿烹饪课程来说,对于一份菜式的肉要切多大,配菜要几克,其形状和大小都有明确要求。这样学生对考核内容也非常明确。

实验设计囊括了电子商务专业的重要课程。本课程是专业核心课,本身有一种汇总其他多门专业课程的特点。课程实验设计考虑到这一点,并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四个实验完成后,同学会发现实验完成了一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复习,同时培养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通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

参考文献

[1] 宋文官,胡蓉,徐文,编著.商务网站规划设计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宁华.论电子商务实验课程体系构建[J].旅游学刊, 2005,(12):91-93.

[3] 胡玫艳.电子商务实验教学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10):1223-1245.

电子合同管理规程范文第11篇

一、实行电子会计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各行各业对现代化信息要求越来越高,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成熟,电子会计业务规模不断扩大,这些都要求会计档案管理要与时俱进,推进电子会计档案管理对未来会计档案的管理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有利于绿色环保,减少资源浪费。会计工作耗材成本巨大,日报、月报、年报所需纸张加上色带、打印机等各类耗材,无以计算,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由于大量的会计报表、报销单据及记账凭证等都以纸质档案呈现,给档案管理及档案利用带来诸多不便,以我校为例,一些科研项目结题审计、学科评估、教学评估等等不仅需要大量的原始票据凭证,还需要例如合同、协议、文件等原始凭证等,这些文件材料大部分都附在会计原始单据后面,这样一来,一个项目查下来就要翻阅少则一年多则五、六年,甚至十年的原始会计凭证,另外由于复印、照相、扫描不清不详,还要往返档案馆查找多次,耗资耗力耗材,给会计档案的利用带来诸多不利。如果实行电子会计档案管理就不一样了,新《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符合条件的电子会计资料和电子会计凭证都可以同纸质档案一同归档立卷。这样会计档案利用者就可以通过电子会计平台迅速查到自己需要的会计原始凭证,既节省了时间又降低了耗材成本,节能减排,绿色环保。

(二)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便于会计档案管理。纸质档案在形成和保管、利用的实践过程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近年来纸质会计档案,尤其是记账凭证成倍增加,占用了大量的空间,一些馆所由于缺少现代化、标准化档案库房管理,出现会计凭证摆放杂乱、无序的现象,给工作带来极大不利,甚至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电子会计档案管理的出台,以它独特的便捷性,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加速了会计信息资源的传递速度,进而提升了会计档案的利用率。

(三)有利于现代化会计大数据事业的发展。现代化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财务会计大?稻莸闹С帧Mü?一些会计数据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依据和决策。新《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出台,将有利地推动电子会计大数据的实现,为机关企事业管理者提供更准确、更真实、更可靠的一手数字信息,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好参谋。

二、建立严谨的、规范的电子会计档案管理制度

电子会计档案的管理需要以科学的态度、完善的管理进行,它与纸质档案的管理无论在制度管理,还是业务流程,以及安全防范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别,为保证电子会计档案的管理科学、规范,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应该从规范管理、组织流程、建立安全防范体系几个方面落实。

(一)制定完善的电子会计档案的制度。新《管理办法》明确了电子会计档案的管理,规定电子会计档案在接收、传输、保管、利用等环节,要遵循建立与纸质会计档案相关联的会计档案检索系统,并且强调同时要符合长期保管的条件。规定从外部接收的符合存档条件的电子会计资料,同时其电子签名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的要求。

(二)健全电子会计档案的移交手续。规定指出,电子会计档案在移交时,应严格遵守电子会计档案与其元数据一同移交的规定,并且要求电子会计档案在形成过程中的文件格式必须符合国家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强调如果是特殊的电子格式必须连同电子会计档案的读取平台一同移交归档保存。

三、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电子会计档案安全保障制度

电子会计档案归档,应当从它形成的全过程加以监控。首先应当从电子会计档案的收集、传输、整理、保管开始,到最后的移交,形成电子信息一体化的电子会计档案管理体系;对其形成过程中的准确性、完整性、可用性及安全性一一进行严格的检测把关,真正符合规定的会计资料才可以接收归档。

(一)建立电子会计档案安全保障体系。从管理系统、网络传输、到电子会计档案的利用,档案部门应协同会计部门、信息技术管理部门一同建立安全有效的防范体系,严防电子会计档案利用中的丢失及篡改。

(二)建立电子会计档案的备份制度。防止自然灾害及人为破坏。

(三)建立电子档案查阅权限的控制机制。防止电子会计档案内容的篡改或泄露。

电子合同管理规程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电子政务 管理 维度 战略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 服务管理 项目管理 组织管理运,行环境管理

[分类号]D63

1 前言

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将电子政务描述为:政府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手段的密集性和战略性应用组织公共管理的方式,旨在提供效率、增强政府的透明度、改善财政约束、改进公共政策的质量和决策的科学性,建立良好的政府之间、政府与社会、社区以及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赢得广泛的社会参与度。

从服务对象来看,电子政务建设的根本意义在于为社会公众提供高效、规范、透明公开并且符合国际标准的政府管理和服务。因政治、经济、文化差异,世界符国电子政务发展模式各不相同。从成功经验来看,电子政务能否获得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对电子政务实施了科学有效的管理。

2 电子政务管理及其主要维度

电子政务管理是指在电子政务发展建设过程中,对战略规划、信息资源、项目建设、服务流程、组织机构和运行环境等方面实施系统、科学和有效的管理。本文主要从上述六个维度加以探讨。

2.1 电子政务发展战略管理

电子政务发展水平是由政治、经济、文化等基础条件所决定的,制定电子政务发展战略需要与国家的整体发展相结合,并与国家信息化战略相辅相承。

电子政务发展战略管理就是通过把总体目标和宏观规划的理论框架和技术框架结合起来,作出分析、评价和选择、实施等优化控制,以保证战略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实用性,提高电子政务整体规划水平。其要内容包括:

2.1.1 战略分析对战略目标、现实条件、技术框架等进行分析和论证。

2.1.2 战略选择通过调研,听取相关建议和意见,确定实际执行的战略。

2.1.3 战略实施设立负责战略实施的机构,保证目标和任务清晰,责任和权利统一,制定具体实施政策与方案,合理配置建设资源。

2.1.4 战略实施效果评价对战略文施效果加以评价,控制风险,防范偏差,把实践经验教训作为新一轮战略制定的依据和参考。

电子政务发展战略管理作为前瞻性工作,有助于增强决策科学性,是宏观调控电子政务发展的有效手段。

2002年8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2006年3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公布了《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同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这三个政府文件基本勾勒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总体战略和目标。

2.2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

在政府行政部门业务工作过程中会衍生大量信息,包括履行行政管理职能时采集、加工和使用的信息,行政业务流程中产生的信息,政府投资建设的信息数据库和由政府部门直接管理的其他信息。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就是对各种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统筹、建设和应用加以管理,主要包括:

2.2.1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采集信息资源采集是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首要环节,是维护政府信息权威性和客观准确性的要求。信息采集主要遵循及时有效、真实准确、完整系统、安全可控等原则。

2.2.2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编目 政府各部门根据职能分工编制主题目录,包括:政策法规、规章制度、业务职责与流程、业务系统等信息,并根据社会发展和公众需求及时更新内容。编目工作可以依据以下途径:按主题分类编制;按信息利用权限编制;按信息需求编制。

2.2.3 电子政务信息数据统一处理各级政府部门普遍建设了政务网(包括内网和外网),并在此基础上连接了办公自动化、行政审批、公众信息服务、门户网站和数据中心等政务信息系统,这些系统包含的信息是海量级的。

如要有效应用这些海量数据,就必须进行统一规范的数据处理,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层面,需要建立包括数据标准、接口标准、应用标准等在内的数据统一处理规范。

在各级政府部门之间建立数据交换中心,通过中心把不同平台和系统之间需要交换与处理的数据转换为标准格式,然后再进行跨网络系统平台的数据通信,把标准化信息传输给各级行政部门。

加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可有效促进政府及时准确地处理和公开政务信息,有助于维护政府勤政、高效、务实的形象。

2.3 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管理

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管理是贯穿整个项目建设周期的综合性管理工作,按时间性原则可分为:规划设计、建设验收、运行维护等不同阶段。主要内容包括需求规划、进度协调、质量监督、人力资源、采购成本、风险控制等。通过需求规划确定具体建设目标;通过进度协调合理分配建设资源;通过质量监督确保项目建设质量;人力资源是项目建设软环境,是不可或缺的智力条件;采购成本管理有助于更好地执行预算,避免资金浪费;风险控制可以防范不利因素影响项目建设。

在电子政务项目建设中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监督协调项目建设的质量和进度,能有效降低项目建设风险,确保项目建设质量达到规划要求。

1993年底,中央政府启动了“三金工程”,即金桥工程(国家经济信息网)、金关工程(国家经济贸易信息网)和金卡工程(电子货币工程)。1999年1月,40多家部委共同倡议发起“政府上网工程”,推动各级政府部门信息资源和公众服务上网。随着各级政务网站的建立,信息和服务内容与形式日益丰富,电子政务在信息公开、政策宣传、网上服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2002年8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十二金”工程,除继续完善办公业务资源系统、金关、金税和金融监管(含金卡)4个工程之外,又启动了宏观经济管理、金财、金盾、金审、社会保障、金农、金水、金质等8个业务系统工程的建设,从此我国进入了重点以提高行政监管能力为目标的电子政务建设新阶段。

2.4 电子政务服务流程管理

发展电子政务的根本目标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电子政务服务管理也应该制度化,包括服务流程、服务质量、服务信息反馈等多个方面的管理。

服务流程是政府部门之间以及为公众所提供的电子政务工作流程。服务流程管理应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在IT技术保障基础之上,通过各部门协同合作,对传统政务服务流程进行数字化整合,实现政务服务流程的网络化运行,并对流程实施技术支持和监控,保证电子服务流程网络运行的顺畅与稳定。

服务质量管理主要是针对电子政务服务质量进行及时和必要的监督,主要着眼于建立服务质量监督和绩效评估体系,提高服务效能。

服务信息反馈管理则是对行政部门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和信息互动进行管理。对来自服务受众的反馈信息加以整理、判断和分析,吸收合理化建议,更好地改进服务。

2.5 电子政务组织机构管理

电子政务组织机构归属于不同级别行政机关的管辖,为协调好各级各类电子政务组织机构的关系,有必要对电子政务组织机构进行系统化管理。

电子政务组织机构的管理需要综合考虑我国行政体制和电子政务发展实际,设置电子政务组织管理机构,明确其职责范围以及权利和义务。

目前我国正处于电子政务建设深入发展关键时期,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管理各级电子政务组织机构,进一步健全电子政务组织机构管理体系。

2.6 电子政务运行环境管理

电子政务发展受各种内外部环境因素制约,可概括为网络运行环境、政策制度环境、行业标准环境三大因素。

2.6.1 电子政务网络运行环境 电子政务依赖于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网络稳定安全运行是实现整个电子政务流程的基础和前提,网络运行环境管理是电子政务运行环境管理的核心。

网络运行环境管理需要综合考虑网络系统平台、数据存储与传输以及信息保密等环节,即要保证网络平稳运行,也要保障信息数据完整、准确地存储与传输,同时还要确保信息的安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规定: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采取积极措施,增强网络的安全防护能力,保障互联网的运行安全与信息安全。

政府行政部门除了依法管理电子政务信息网络之外,还需要采用先进IT技术,完善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强化工作人员网络安全意识,提高网络安全维护技能,通过健全网络安全规范和信息管理,落实各项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电子政务网络运行环境的顺畅与安全。

2.6.2 电子政务政策制度环境有关电子政务的法律法规是国家强制性规范,是电子政务发展上层建筑。

缺乏成熟完备的法律法规有可能导致产生制约发展的政策性瓶颈,尤其是在电子政务的深入发展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33条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应当推行电子政务,但目前尚无专门的《电子政务法》,相关法律法规散见于《行政许可法》、《电子签名法》、《信息公开条例》、网络、信息安全与保密等相关领域以及国务院各部委、地方各级政府制定的条例和办法,这对于规范电子政务发展而言,显然缺乏系统性和统一性。

吸收和借鉴先进国家经验,制定专门电子政务法,对于促进电子政务发展有重大意义。

我国现有电子政务相关法规的法律位阶相对不高多为普通法律和行政法规,与其他同位阶法律法规容易产生冲突,造成法律适用的困难。加之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和公众认知程度较低,采用法律位阶相对较高的统一单行法模式制定《电子政务法》,能在更大程度上提高电子政务的影响力,更好地规范和促进电子政务发展。

《电子政务法》具体规范电子政务的运作和管理,明确电子政务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以及法律的适用与执行。对于电子政府是否与传统政府拥有同等法律地位;电子政务行政行为是否与传统行政行为具有同样法律效力;电子政务行政行为是否应履行特定程序和特殊义务等问题均应作出明确规定。

2009年6月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电子政务法研究课题组历时三年完成的“电子政务、行政改革上电子政务法”(专家建议稿)进行了学术研讨,相关政府官员、法学界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与会者一致认为:我国电子政务立法时机已逐渐成熟,适时推出《电子政务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6.3 行业标准环境 电子政务行业标准环境主要是指电子政务行业标准化体系。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电子政务行业标准化势在必行。

建设电子政务行业标准化体系的重点是制定和完善电子政务的国家标准。电子政务国家标准体系包括总体标准、应用标准、支撑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管理标准等部分。

制定电子政务国家标准可考虑以适度超前为原则,结合实践成果,借鉴国际经验,针对电子政务总体目标、网络系统、运行维护、信息安全、业务流程、监督评价等一系列环节制定统一标准,重点在网络系统、丰题词表、元数据、公文交换、业务流程设计与监督评价、信息化工程监理等方面。

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是确保电子政务一体化运行的技术支撑,是规划设计、项目建设、运行维护、业务流程和绩效评估的标准化规范。在标准化体系建设中与时俱进,充分发挥行业标准在电子政务各环节中的作用,可以更好地促进电子政务在各地区、各部门、各系统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保证各级各类电子政务系统之间实现互联互通和标准化的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事。

2002年5月,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和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联合了《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总则部分,与之相关的电子政务工程管理、网络建设、信息共享、支撑技术、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标准和管理规范也已在2003年制定完成,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正在不断完善。

3 我国电子政务管理概况

3.1 中央政府电子政务管理

我国电子政务起步于1993年,以“金卡”、“金桥”、“金关”工程启动为标志。1996年1月,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立,负责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全国信息化工作。国家信息化办公室是领导小组办事机构,具体承担日常工作。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全局决策,起草相关政策法规;国家信息化办公室负责制定整体规划,协调和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战略的具体实施则分别落实到各部委和各级地方政府。

2002年8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提出:电子政务建设协调小组负责研究和协调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负责制定总体规划,协调、指导和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建立科学的审议和评估机制。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设由电子政务建设协调小组负责协调、指导,具体工作由国务院办公厅牵头,组织有关部门研究提出实施方案。

国务院办公厅[2008]60号文件规定:国务院办公厅内设电子政务办公室,组织开展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运行管理和内容保障等工作。

2008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原信息产业部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工作职责划入其中。国务院办公厅[2008]72号文件明确了工信部的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工信部下设信息化推进司具体负责和指导推进信息化工作,指导协调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发展,协调推动跨行业、跨部门的互联互通;推动重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共享;承办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具体工作。工信部信息化司下面设有专门的电子政务处。

3.2 地方政府电子政务管理

地方各级政府根据国家信息化政策和电子政务发展指导意见设立了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起初许多地

方政府仿效中央设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如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作为北京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是政府的一个工作部门,其下属处级机构中有专门的电子政务与信息资源处,该处业务职能包括:负责本市电子政务的统筹管理和各部门电子政务绩效考评;推动和指导各部门电子政务流程优化工作;组织协调和指导本市政务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上海市在2008年政府机构改革中将经济委员会、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信息化委员会的职责,整合划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作为市政府综合管理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直属机构,同时也是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履行原信息化办公室的职能,主要职责包括:指导协调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企业信息化、电子政务发展和电子商务推广以及社会和经济各领域的信息化应用推进等工作。

2009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设立了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不再保留。委员会作为推进经济和信息化工作的政府部门,主要职责包括统筹协调电子政务的发展。

同年,广东省政府机构改革,经济贸易委员会、信息产业厅的职责整合划入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下设电子政务处,具体负责编制电子政务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组织协调省级重大电子政务项目建设;指导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建设,组织开展电子政务建设绩效评估工作;指导政务信息资源共享。

在电子政务管理职能上,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应侧重总体规划、组织协调和指导评估,省信息中心侧重具体建设、运行维护和技术、咨询服务。

4 结语

2008年,联合国了第四份全球电子政务调查报告,各国电子政务发展排名中,瑞典第一,丹麦和挪威分列二、三位,2005年度排名第一的美国位列第四,中国的电子政务发展水平排名第65位,在亚洲处在新加坡、日本和韩国之后。我国电子政务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不少差距,电子政务发展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电子合同管理规程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企业发展

电子商务为物流企业提供了技术条件和市场环境,为物流功能集成和物流企业实现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分析电子商务支持下的企业物流特点,以及建立宏观和微观双控型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模式,就成为企业面对现代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

一、物流业国内与国际发展现状

1991年5月12日国务院批准建立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港保税区瞄准了与国际物流服务贸易接轨的方向,同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建立了进出口贸易联系,初步形成了三大功能体系,即国际物流的集散、分拨、配送体系,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国际物流中心。

世界著名物流企业美国的“联邦快递公司”,对货物配置通过电子信息进行动态跟踪和信息自动处理。美国摩托罗拉实行24小时全天候物流管理,实现年销售收入20亿美元,使公司成功实现现代“物流”管理。

上海apec通关系示范系统工程的建立,全球四大物流快递企业,联邦快递(fedx),中外运敦豪(dhl)、联合包裹(ups)、荷兰天地快运(tnt  )入主联合快递中,加速了向中国物流市场的扩张。

我国于1997年,国家批准建立全国库存商品调剂网络中心,目前拥有83家分支机构,123家会员企业。该中心推出七大电子设备模式,形成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系统。这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库存商品在线交易专网。“全库网”采用的是b2b电子商务模式。虽然物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当前我国物流业发展总体滞后,具体说存在以下问题:

(一)物流观念陈旧,缺乏现代物流理念。对现代物流在提升运输产业水平、推动经济发展和增加经济效益方面作用认识不足。

(二)商业环境相对落后,造成物流布局不合理,专业化服务程度低,自营物流比例过大,专业物流服务得不到充分利用,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模式也制约着物流管理的发展。

(三)我国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和网络体系的落后也制约着物流业的发展,制约着物流产业向专业化、一体化方面的发展。

(四)物流产业目前发展的制度环境有待完善。物流发展要跨越地区和部门的限制,需要统一化、标准化。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备的物流法规,因而制约了我国现代物流产业集约化经营优势的发挥。

(五)物流方面专业人才缺乏,我国高等院校中设置物流专业和课程的很少。物流在职人员的总体水平较低制约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

二、信息化是企业物流发展的基础

通过发展信息产业推动电子商务下物流管理的模式创新,合理高效配制物流资源,推动我国信息流、物流、商流合理组合。通过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利用已有的网络优势,建立能同国内和国际物流网相连结的物流配置中心,实现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专业化管理;物流信息处理现代化管理;建立和强化有关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物流信息化管理具体应做到:

(一)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建设宽带网域,提升完善信息交换平台,联合构建电子商务平台。

(二)建立电子商务物流信息控制中心,实现物流管理的低成本、高效益,提高信息化物流管理水平。

(三)培养一支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管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同时要调整现有物流管理人员结构和组织结构,对要求从事专业物流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

(五)要通过现代化信息建立起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良好外部环境和条件,实现物流系统,运送方式,装卸、仓储、物流配送一体化,降低物流配送成本和风险,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益,要同国家宏观调控措施保持一致,要同国际先进物流配置网接轨,做到四化:

1、物流运作系统化

企业物流是一种系统性的经济活动。主要通过物流目标合理化,物流作业规范化,物流功能集成化,物流技术一体化来实现。

2、物流服务网络化

电子商务发展要求企业物流不仅以较低的成本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而且还要求物流服务向多样化、综合化、网络化发展。

3、物流管理信息化

物流现代管理最重要的是通过信息管理来实现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企业物流管理,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利用低成本物流信息交换平台,拓展业务和市场,大幅度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4、物流经营全球化

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提高了全球商务信息交换能力,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企业要在全球化物流经营上进行战略定位,建立以供应链为基础的国际化物流新观念,实现物流经营资源的全球化配置。要建立按照国际化惯例进行物流经营的专门机构,实现物流经营的规模化发展。

三、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

联合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于1996年通过《电子商务示范法》,主要包括“电子合同法规”,“电子商务税收法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法规”。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整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法规,相关法规的建立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我们需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物流法规,即包括“法律法规”,“行政法规”和“部门法规”的中国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法规,以推动我国物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尽快使我国物流业适应中国入世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对物流主体的资格和权益进行规范,制定了物流活动的行为规范,保障了国家对物流运行的干预和监督。目前,中国物流法规基本内容可分为三类:(1)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等。(2)行政法规,包括《公路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水路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铁路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航空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发展国内集装箱运输的通知》等。(3)部分规章,包括《关于商品包装的规定》、《国家物资储备局管理办法》、《铁路货物运输规程》、《公路运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国际集装箱运输管理规定》、《危险货物运输规则》等。

通过实施以上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的新模式,必将推动我国经济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小静主编.生产企业供应管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2]周元福.对现代物流内涵的再认识[j].经济研究,2005,(4).

[3]刘伟.物流管理概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4]方美琪、钟佳桂:电子商务与传统企业[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严冬梅:电子商务物流与配送[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6]杜荣华、刘中、海霞:电子商务与物流[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7]朱桂平、李怀政:物流企业分销网络战略管理[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8]黄小原、卢震: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

[9]查尔斯.c.波里尔、迈克尔.j.鲍尔:电子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电子合同管理规程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企业发展

电子商务为物流企业提供了技术条件和市场环境,为物流功能集成和物流企业实现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分析电子商务支持下的企业物流特点,以及建立宏观和微观双控型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模式,就成为企业面对现代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

一、物流业国内与国际发展现状

1991年5月12日国务院批准建立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港保税区瞄准了与国际物流服务贸易接轨的方向,同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建立了进出口贸易联系,初步形成了三大功能体系,即国际物流的集散、分拨、配送体系,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国际物流中心。

世界着名物流企业美国的“联邦快递公司”,对货物配置通过电子信息进行动态跟踪和信息自动处理。美国摩托罗拉实行24小时全天候物流管理,实现年销售收入20亿美元,使公司成功实现现代“物流”管理。

上海APEC通关系示范系统工程的建立,全球四大物流快递企业,联邦快递(FEDX),中外运敦豪(DHL)、联合包裹(UPS)、荷兰天地快运(TNT??)入主联合快递中,加速了向中国物流市场的扩张。

我国于1997年,国家批准建立全国库存商品调剂网络中心,目前拥有83家分支机构,123家会员企业。该中心推出七大电子设备模式,形成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系统。这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库存商品在线交易专网。“全库网”采用的是B2B电子商务模式。虽然物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当前我国物流业发展总体滞后,具体说存在以下问题:

(一)物流观念陈旧,缺乏现代物流理念。对现代物流在提升运输产业水平、推动经济发展和增加经济效益方面作用认识不足。

(二)商业环境相对落后,造成物流布局不合理,专业化服务程度低,自营物流比例过大,专业物流服务得不到充分利用,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模式也制约着物流管理的发展。

(三)我国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和网络体系的落后也制约着物流业的发展,制约着物流产业向专业化、一体化方面的发展。

(四)物流产业目前发展的制度环境有待完善。物流发展要跨越地区和部门的限制,需要统一化、标准化。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备的物流法规,因而制约了我国现代物流产业集约化经营优势的发挥。

(五)物流方面专业人才缺乏,我国高等院校中设置物流专业和课程的很少。物流在职人员的总体水平较低制约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

二、信息化是企业物流发展的基础

通过发展信息产业推动电子商务下物流管理的模式创新,合理高效配制物流资源,推动我国信息流、物流、商流合理组合。通过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利用已有的网络优势,建立能同国内和国际物流网相连结的物流配置中心,实现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专业化管理;物流信息处理现代化管理;建立和强化有关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物流信息化管理具体应做到:

(一)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建设宽带网域,提升完善信息交换平台,联合构建电子商务平台。

(二)建立电子商务物流信息控制中心,实现物流管理的低成本、高效益,提高信息化物流管理水平。

(三)培养一支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管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同时要调整现有物流管理人员结构和组织结构,对要求从事专业物流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

(五)要通过现代化信息建立起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良好外部环境和条件,实现物流系统,运送方式,装卸、仓储、物流配送一体化,降低物流配送成本和风险,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益,要同国家宏观调控措施保持一致,要同国际先进物流配置网接轨,做到四化:

1、物流运作系统化

企业物流是一种系统性的经济活动。主要通过物流目标合理化,物流作业规范化,物流功能集成化,物流技术一体化来实现。

2、物流服务网络化

电子商务发展要求企业物流不仅以较低的成本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而且还要求物流服务向多样化、综合化、网络化发展。

3、物流管理信息化

物流现代管理最重要的是通过信息管理来实现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企业物流管理,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利用低成本物流信息交换平台,拓展业务和市场,大幅度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4、物流经营全球化

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提高了全球商务信息交换能力,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企业要在全球化物流经营上进行战略定位,建立以供应链为基础的国际化物流新观念,实现物流经营资源的全球化配置。要建立按照国际化惯例进行物流经营的专门机构,实现物流经营的规模化发展。

三、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

联合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于1996年通过《电子商务示范法》,主要包括“电子合同法规”,“电子商务税收法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法规”。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整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法规,相关法规的建立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我们需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物流法规,即包括“法律法规”,“行政法规”和“部门法规”的中国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法规,以推动我国物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尽快使我国物流业适应中国入世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对物流主体的资格和权益进行规范,制定了物流活动的行为规范,保障了国家对物流运行的干预和监督。目 前,中国物流法规基本内容可分为三类:(1)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等。(2)行政法规,包括《公路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水路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铁路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航空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发展国内集装箱运输的通知》等。(3)部分规章,包括《关于商品包装的规定》、《国家物资储备局管理办法》、《铁路货物运输规程》、《公路运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国际集装箱运输管理规定》、《危险货物运输规则》等。

通过实施以上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的新模式,必将推动我国经济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小静主编.生产企业供应管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2]周元福.对现代物流内涵的再认识[J].经济研究,2005,(4).

[3]刘伟.物流管理概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4]方美琪、钟佳桂:电子商务与传统企业[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严冬梅:电子商务物流与配送[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6]杜荣华、刘中、海霞:电子商务与物流[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7]朱桂平、李怀政:物流企业分销网络战略管理[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8]黄小原、卢震: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

[9]查尔斯.C.波里尔、迈克尔.J.鲍尔:电子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电子合同管理规程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企业发展

电子商务为物流企业提供了技术条件和市场环境,为物流功能集成和物流企业实现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分析电子商务支持下的企业物流特点,以及建立宏观和微观双控型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模式,就成为企业面对现代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

一、物流业国内与国际发展现状

1991年5月12日国务院批准建立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港保税区瞄准了与国际物流服务贸易接轨的方向,同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建立了进出口贸易联系,初步形成了三大功能体系,即国际物流的集散、分拨、配送体系,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国际物流中心。

世界著名物流企业美国的“联邦快递公司”,对货物配置通过电子信息进行动态跟踪和信息自动处理。美国摩托罗拉实行24小时全天候物流管理,实现年销售收入20亿美元,使公司成功实现现代“物流”管理。

上海APEC通关系示范系统工程的建立,全球四大物流快递企业,联邦快递(FEDX),中外运敦豪(DHL)、联合包裹(UPS)、荷兰天地快运(TNT  )入主联合快递中,加速了向中国物流市场的扩张。

我国于1997年,国家批准建立全国库存商品调剂网络中心,目前拥有83家分支机构,123家会员企业。该中心推出七大电子设备模式,形成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系统。这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库存商品在线交易专网。“全库网”采用的是B2B电子商务模式。虽然物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当前我国物流业发展总体滞后,具体说存在以下问题:

(一)物流观念陈旧,缺乏现代物流理念。对现代物流在提升运输产业水平、推动经济发展和增加经济效益方面作用认识不足。

(二)商业环境相对落后,造成物流布局不合理,专业化服务程度低,自营物流比例过大,专业物流服务得不到充分利用,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模式也制约着物流管理的发展。

(三)我国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和网络体系的落后也制约着物流业的发展,制约着物流产业向专业化、一体化方面的发展。

(四)物流产业目前发展的制度环境有待完善。物流发展要跨越地区和部门的限制,需要统一化、标准化。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备的物流法规,因而制约了我国现代物流产业集约化经营优势的发挥。

(五)物流方面专业人才缺乏,我国高等院校中设置物流专业和课程的很少。物流在职人员的总体水平较低制约了我国物流业的发展。

二、信息化是企业物流发展的基础

通过发展信息产业推动电子商务下物流管理的模式创新,合理高效配制物流资源,推动我国信息流、物流、商流合理组合。通过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利用已有的网络优势,建立能同国内和国际物流网相连结的物流配置中心,实现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专业化管理;物流信息处理现代化管理;建立和强化有关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物流信息化管理具体应做到:

(一)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建设宽带网域,提升完善信息交换平台,联合构建电子商务平台。

(二)建立电子商务物流信息控制中心,实现物流管理的低成本、高效益,提高信息化物流管理水平。

(三)培养一支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物流信息管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同时要调整现有物流管理人员结构和组织结构,对要求从事专业物流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

(五)要通过现代化信息建立起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良好外部环境和条件,实现物流系统,运送方式,装卸、仓储、物流配送一体化,降低物流配送成本和风险,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益,要同国家宏观调控措施保持一致,要同国际先进物流配置网接轨,做到四化:

1、物流运作系统化

企业物流是一种系统性的经济活动。主要通过物流目标合理化,物流作业规范化,物流功能集成化,物流技术一体化来实现。

2、物流服务网络化

电子商务发展要求企业物流不仅以较低的成本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而且还要求物流服务向多样化、综合化、网络化发展。

3、物流管理信息化

物流现代管理最重要的是通过信息管理来实现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传统企业物流管理,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利用低成本物流信息交换平台,拓展业务和市场,大幅度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4、物流经营全球化

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提高了全球商务信息交换能力,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企业要在全球化物流经营上进行战略定位,建立以供应链为基础的国际化物流新观念,实现物流经营资源的全球化配置。要建立按照国际化惯例进行物流经营的专门机构,实现物流经营的规模化发展。

三、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

联合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于1996年通过《电子商务示范法》,主要包括“电子合同法规”,“电子商务税收法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法规”。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整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法规,相关法规的建立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我们需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物流法规,即包括“法律法规”,“行政法规”和“部门法规”的中国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法规,以推动我国物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尽快使我国物流业适应中国入世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对物流主体的资格和权益进行规范,制定了物流活动的行为规范,保障了国家对物流运行的干预和监督。目前,中国物流法规基本内容可分为三类:(1)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等。(2)行政法规,包括《公路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水路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铁路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航空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发展国内集装箱运输的通知》等。(3)部分规章,包括《关于商品包装的规定》、《国家物资储备局管理办法》、《铁路货物运输规程》、《公路运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国际集装箱运输管理规定》、《危险货物运输规则》等。

通过实施以上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的新模式,必将推动我国经济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小静主编.生产企业供应管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2]周元福.对现代物流内涵的再认识[J].经济研究,2005,(4).

[3]刘伟.物流管理概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4]方美琪、钟佳桂:电子商务与传统企业[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严冬梅:电子商务物流与配送[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6]杜荣华、刘中、海霞:电子商务与物流[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7]朱桂平、李怀政:物流企业分销网络战略管理[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8]黄小原、卢震: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

[9]查尔斯.C.波里尔、迈克尔.J.鲍尔:电子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