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效现代农业范文

高效现代农业范文

高效现代农业

高效现代农业范文第1篇

为学习借鉴外地现代高效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先进经验,进一步提升我市高效农业发展质态,11月8日—11日,市委常委、秘书长田洪同志率领县区分管领导和部分农口部门负责人,赴__省学习考察,本人有幸一起同行。

一、考察活动基本情况

这次考察活动以学习__现代农业、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为主题。考察期间,大家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先后考察了从化友生园林有限公司、从化大丘生态农庄、从化田心蔬菜园、番禺农业科学研究所、__东升菜场、汕头白沙蔬菜原种研究所、汕头白沙畜禽原种研究所、汕头农业科学研究所等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科研机构。同时,通过听取情况介绍、座谈交流、实地察看、现场咨询等形式,了解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看到了都市农业的光明前景,目睹了__现代农业发展的惊人成就。通过考察,大家既有深刻的直观感受,又增加了理性认识;既有思想观念上的冲击和触动,又学习借鉴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新经验;既看到我市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和不足,又增添了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二、__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

一是注重科研创新。我们所考察的几个地区,无不在新品种开发上不遗余力。例如:汕头市蔬菜原种研究所和畜禽原种研究所分别拥有一支强大的科研队伍,长期专注于新品种的开发和培育,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蔬菜原种研究所培育出四十多个蔬菜新品种,畜禽原种研究所在保护好狮头鹅品种的基础上,相继培育出灰羽狮头鹅、白羽狮头鹅和白沙鸭等优良品种。

大丘生态农庄自1997年起,致力于火龙果新品种的培育和开发,经过十年来的不懈努力,先后培育出三代“大丘”牌火龙果。产品味美,甜酸可口,果肉滑嫩,口感极佳,被誉为“中国最香甜的火龙果”。加强农产品品种创新,是__省现代农业能够长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关键。

二是设施装备先进。__省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生产设备,不断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番禺农业科学研究所建立了自动化控制中心,装备有气温控制系统、自动化室外活动式遮阳系统、湿帘—风机通风系统和喷淋喷雾系统等现代化设备。同时,还从以色列引进了全电脑自动化控制灌溉施肥系统,通过施肥泵根据可编程控制器上设置的滴灌施肥程序,自动向灌溉系统加入肥料,实现了水、肥管理精确可控和光、温可调的智能化管理。蔬菜工厂化育苗温室大棚采用无土基质和自动化控制营养液滴灌的肥水管理模式进行现代规模生产。

三是经营理念超前。近年来,__省大力发展都市休闲农业,使传统的农业生产基地变为集生产、销售、展示、科普、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园区,成为旅游业的新宠。走进从化宝趣玫瑰园,三百多种玫瑰花让我们置身于鲜花的海洋,大红色的超极红、红边黄底的阿班斯、白色的坦尼克、粉黄色的香槟、粉红色的伊甸园、桃红色的水蜜桃王等赏心悦目;充满欧洲风情的花仙子广场、使人震撼的万朵玫瑰墙、世界上最长的玫瑰长廊和见证爱情的心连心玫瑰结,让人流连忘返。这已不完全是农业生产基地,而是游人纷至沓来的休闲度假好去处。

四是坚持标准生产。标准化生产是确保产品质量的源头。为保证产品质量,东升农场专门设立产品质量化验检测中心,对每一批生产的蔬菜进行检验检测。同时,公司坚持标准化生产,先后制定了包括选种、育苗、生产、加工、销售、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制度和操作规程,以及芥兰、甜玉米等15项无公害蔬菜企业标准和4项绿色食品生产规程。

五是政府大力扶持。为做大做强万亩鲜切花生产示范基地,从化市不遗余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基地内的水利排灌设施、电力设施、通讯设施、机耕路网、有线电视设施等农田标准化基础设施,以及基地内公用变电房、保鲜冷库、包装车间、物流配送中心、科研展示中心等公共设施,统一由政府负责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同时,整合各类投入资金,不断加大对花卉龙头企业、出口企业、科技创新性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帮助它们加快发展。

三、思考和启示

(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大力实施“三新”工程。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坚持科技进步,注重技术创新,用科技来支撑农业的发展。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多我转,堵缺补淡,以优取胜”的理念,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引进、示范、推广力度,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积极与大专院校、农业科研单位联姻,加强合作,借助外力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技术培训,普及先进实用技术。加快农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增强服务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的能力。

(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目前。我市高( )效农业的标准化生产尚处于起步阶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下气力予以提升。市场和先进地区的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尽快从农产品生产源头、加工流通、质量责任追溯等方面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建立一套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机制,不断提升>文秘站:

高效现代农业范文第2篇

 

1制约因素

 

1.1自然环境

 

在农业生产中,自然因素是作为生产要素直接参加生产过程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贫乏或丰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劳动的自然生产率的高低,从而决定着农业产量的高低,最终决定着经济效益的高低。

 

1.2农业生产投入

 

成本和经济效益构成农产品商品的价值,成本与经济效益在价值中处于此增彼减的矛盾之中,成本低则经济效益高,成本高则经济效益低。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要提高经济效益就要努力降低单位农产品的成本。单位农产品的成本与农业集约化程度有着直接因果关系。不同的农业集约化程度,会带来农业生产力的递增、递减或不变三种状态。最佳的农业集约度,能实现单位农产品成本最小,经济效益最大。

 

1.3农业经营规模

 

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不同的农业经营规模表现出劳动者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不同的结合度。它们的有效结合程度越高,各生产力要素的利用越充分,经济效益就越高。相反,三者之间的有效结合程度越低,其中有些生产力要素的利用就不充分,经济效益就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农业企业和农户既是农业劳动者又是农业经营者,他们既要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又要销售农产品,两方面的价格直接决定着经济效益的高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高低同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成反比;农产品价格的高低同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成正比。

 

2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措施

 

2.1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

 

农业先进技术包括生物技术现代化和物质技术现代化。两者对实现农业高产、高品质、高效率及降低单位产品成本有着重要作用。在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时,要正确处理农业高产、优质、高效三者关系,尽量实现三者的高度统一。在三者难以兼顾的条件下,要把提高经济效益放在优先位置;在一般情况下,不能采用增产减收的农业技术。

 

2.2实行保护性耕作

 

传统耕作作业环节多,成本高,有机质还田量低,耕层结构变差,资源能源双消耗。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比较有如下优点:降低地表径流60%左右,减少水土流失80%;减少大风沙60%左右;提高水分利用率17%~25%;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节约人畜用工50%~60%;提高经济效益,收入增加20%~30%。

 

2.3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整合农业资源,是等量投入获得更多产出的有效途径。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应根据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实际情况,把各种农作物和畜群布局在自然条件最适宜的区域,充分利用各地的生产实际,提高农作物和畜群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效率,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优化专业区域结构,把农产品的生产相对集中在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适宜区域,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对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开发农副产品资源,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有重要的作用。

 

2.4发展农村教育科技事业

 

发展农村教育科技事业,既是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也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途径。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最终要依靠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在我国广大农村,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和农业科技推广事业,使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水平得到普遍提高,成为科学种田和科学养殖的能手。

 

2.5建立健全农业市场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是农业经营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的。建立健全农业市场体系才能为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市场保障。

 

2.6加强对农民利益的保护

 

在市场竞争中,农民得到公正的待遇,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最基本的条件。国家对农业的合理保护,使农业经济效益在农业与国民经济之间,农民与国家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增强农民经营农业的积极性和发展农业的经济实力。当前,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农民实行自我保护等,并使主要的农业保护政策法制化,为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积极加强对农业现代化最新知识学习,努力探索适合在本地区使用的各项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和方法,更好的发挥推广农业先进技术、不断促进生产、传播农业科技知识的作用,切实做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高效现代农业范文第3篇

一、天山南北全力推进农业高效节水

(一)从渠道防渗节水到膜下滴灌节水

新疆农业节水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80—90年代的渠道防渗节水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建设渠道防渗工程实现节水。二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喷灌节水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推行固定式或移动式喷灌设施实现田间节水。三是始于本世纪初的以膜下滴灌为主体的高效节水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以“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为抓手,按作物生长需水规律进行有效供水的方式节水。

(二)制定规划,落实政策,推进节水工作

制定了《新疆农业节水建设发展规划》、《新疆高效节水建设方案》,确定2011—2020年每年新增农业高效节水面积300万亩以上,到2020年全区农业高效节水面积达到4300万亩以上的目标。出台了新疆实施高效节水财政直补和贴息补助政策,自治区财政对实施高效节水的补助标准由2008年的100元/亩,提高到了2012年的300元/亩;2008年以来,全区共投入高效节水建设资金90亿元,其中,自治区本级财政投入25.3亿元,有力地推进了农业高效节水工作。

(三)加大研发力度,促进科学节水

通过科研部门和节水企业的研发攻关,目前,节能型低压小流量膜下滴灌技术、利用地表水自压滴灌“大首部”技术(即利用河水的重力过滤泥沙,并向下游灌区供水)、自吸式自动清洗过滤网技术、无线传输信息自动化技术以及基于滴灌条件下的水、肥、盐综合调控技术等,已广泛应用于新疆田间高效节水中。利用地表水自压滴灌“大首部”技术和自吸式自动清洗过滤网技术的应用,解决了地表水用于滴灌的问题。节能型低压小流量膜下滴灌技术的应用,既减少了能源消耗和滴管用量,又通过对作物生长期的需水管理,实现了科学供水、科学节水。

(四)加大建设力度,提高节水效益

截止到2011年底,新疆农业高效节水面积已达1770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31%。灌溉作物也由初期单一的棉花作物,逐步覆盖了棉花、番茄、辣椒、哈密瓜等经济作物,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核桃、红枣、葡萄、香梨等特色林果。据统计,实施高效节水后,农业用水亩均减少100立方米以上,粮食作物平均亩产增加50公斤;经济作物平均每亩增收700元;设施农业平均每亩增收1500元。目前,新疆农业高效节水实施较好的玛纳斯县农业用水价格约0.1元/方,工业和城镇供水价格分别为2.6元/方和1元/方(不含污水处理费)。若计入水权有偿转让收益,则高效节水的效益更大,必将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五)推进标准化,提升节水水平

在规划设计环节,委托有资质的勘测设计单位开展高效节水的规划设计工作。在市场准入环节,严格执行节水产品质量认证制度,严把过滤器、管材、滴灌毛管等节水设备质量关。在工程建设管理环节,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严把工程招投标、施工质量监督关。在工程运行管理环节,落实节水工程系统运行管理规程、制度,确保工程运行安全、科学灌溉;落实合作社等集约化的经营管理体制,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在配套工程建设环节,坚持灌区内的田、渠、林、路配套工程建设标准化、规范化。

二、高效节水促进了农业现代化

(一)推动了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新疆在实施农业高效节水过程中,特别是在对田间作物实行膜下滴灌技术后,逐步实现了“五统一”,即统一作物、统一播种、统一灌溉、统一施肥、统一收获。“五统一”模式的发展,有效地解决了土地分散承包与农业高效节水所要求的土地集约化管理之间的矛盾,极大地推动了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如玛纳斯县乐土驿镇乐源专业合作社,以长期管理人员16人,经营管理了1.02万亩耕地。

(二)提升了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

高效节水农业组装了水利、农机、农技、良种、施肥等现代设施与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用水方式和农业生产方式,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是解放生产力的一次变革。如在玛纳斯县和呼图壁县的高效节水示范区内,实现了从平整土地、铺埋薄膜和滴管、播种、灌溉、施肥施药、到收获全过程的机械化作业,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三)推进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

农业高效节水的发展,不仅实现了“三减、两增”(即减少劳动力、减少生产成本、减少灌溉用水,增加劳动生产率、增加土地产出率),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形成了一批规模化经营管理的模式。如在玛纳斯县30万亩高效节水示范区内,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模式、联户经营管理模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农民用水协会经营管理模式等多种模式。这些模式都是将以家庭为单元分散式的经营管理,转变为以规模化为主的经营管理,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四)促进了土地流转和农民增收

以高效节水为切入点,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管理,进而促进了土地流转和农民增收。以玛纳斯县乐土驿镇为例,全镇共有农民2846户,随着高效节水和规模化经营土地的推广,目前,该镇的土地流转率已达到了42%,全镇60%的劳动力都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2008年的10002元,上升到2011年的12380元。

(五)加快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高效现代农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效农业;发展;问题;对策

1高效农业的概念与内涵

现代高效农业,是指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合理利用资源环境,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佳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现代高效农业不是赚钱多、经济效益高的农业,而是经济效益和社会社会、生态效益综合最佳的农业。农业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有土地生产力、劳动生产率、资金生产率、经济产投比、资金利润率、资金周转率等主要指标。高效农业的社会效益,有年人均各种生物产品占有量、年人均产值与纯收入、系统开放度等主要指标。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良性、高效循环是生态效益的基础,按照生态平衡规律和经济生态规律调节和控制经济生态系统,从而促进经济稳定、持续地迅速发展,使人类生活环境不断优化,是生态效益的目标和根本标志。

2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由于投资的标准低,不少高效农业开发项目区的配套标准也相对较低,不少未治理区域不能适应现代高效农业发展需求。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大多数高效农业开发项目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还不强,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从而严重制约了现代高效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2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高

许多高效农业开发项目的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较低。这主要表现在一些龙头企业整体带动力不强,相当多的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档次低,自身需要输血,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中贡献率低;还有一些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发挥不够,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产业链延伸不够,大部分产业还处于鲜售和粗加工上。

2.3科技推广与应用水平低

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应用不足,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落后,生产管理较为粗放,产品质量不高,科技含量低,很难进入大市场、大流通。同时,由于农业比其他产业收益相对较低,造成了农业生产者的文化素质提高过慢,对先进技术不易接受,制约了农业科技进步和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4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不足

高效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在农业品种、技术和设备上要集成创新与综合配套。但目前农业科技创新大多只局限于单一环节的研发,很少注重整个产业链的联合攻关与集成创新,这就影响和制约了高效农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2.5发展资金瓶颈问题突出

发展高效规模农业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投入,但由于缺乏生产启动资金,大部分农户很难组织规模生产。就是一些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大户,或者已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企业,虽有扩大再生产的愿望,可由于自身积累不足,也难于突破现状,致使高效农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非常突出。

2.6不重视农产品品牌培育

在高效规模农业发展中,不少农民和企业不够重视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更不重视产品品牌的塑造,有些产品有名无牌,有些产品有牌无名,缺乏市场竞争力。有一些农产品虽然拥有一些品牌,但由于规模小、市场份额占有率低,真正有辐射效应的品牌产品不多,知名品牌更少,产品宣传力度小,申报注册的更少。

3推进高效农业发展的措施

3.1要进一步更新农业发展思想观念

现代高效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变农业生产高产、质量、效益低的现状,按市场需求安排农业生产。首先是要更新传统的农业生产观念,树立现代农业观,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再就是要更新农业耕地观念,不能仅仅依靠现有耕地发展农业生产,要积极开发利用所有的国土资源,拓宽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空间。

3.2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高效农业风险

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还必须研究建立起高效农业发展风险基金,为降低和化解广大农民发展高效农业风险提供有效的保障。同时,相关部门要加大对高效农业保险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强企业和农户抵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要大力推广多种经营发展模式,努力组织起广大农户,实现高效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一条龙服务,做大农业产业链,引导高效农业发展。

3.3以高效农业为方向加强农业科研

在高效农业发展中,必须使科研工作全方位面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要按照不同农产品自身的特色与用途,研究制定相应的优质产品目标,从而把这些特色农产品打造成优势产品进入市场。为此,要积极调整农业科研力量的配置和主攻方向,组织强有力的研究力量对各区域优势农产品进行重点研究,并大力加强产后科技服务,既重视品质育种,又重视生产和管理过程中各项技术措施对改进品质和增进抗逆性的作用。

3.4切实加强科技创新这一关键环节

只有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才能不断拓宽现代农业生产领域,才能不断改进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包装、储运等技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紧密依靠科技进步,科学技术也必须面向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服务。

3.5在高效农业发展政策扶持上求突破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认真调查研究,出台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优惠政策,对那些具有较大影响力,具有较强示范辐射能力的高效农业基地和龙头企业,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对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进行大力扶持,切实解决好农村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分开问题,大力推动土地流转,大规模地发展高效农业。

高效现代农业范文第5篇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以及中央、省和扬州市相关会议精神,总结回顾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全市现代高效农业建设情况,肯定成绩、交流经验,分析形势、排找差距,研究部署今后一段时期现代高效农业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推进措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市委、市政府对开好这次会议十分重视。春节前后即着手组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4月底市农业领导小组又组织8个乡镇书记、镇长,10家工商企业负责人,和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先后赴本省兴化、大丰、东台、江阴、丹阳、句容和上海奉贤等8个县市考察学习,在这一系列活动的基础上,形成了推进全市现代高效农业建设的初步思路,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常委会议分别专题召开会议,听取汇报,深入研究,对今后一段时期现代高效农业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予以了进一步明确。会前,市里已经正式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高效农业“三年倍增”的实施意见》、《关于鼓励和扶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若干政策意见》和《2007年现代高效农业建设工作考核办法》等文件,这3份文件是一个完整的推进体系,希望同志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入贯彻。

昨天,大家参观了12个现代高效农业现场,4个市外、8个市内,参观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和比较的过程,与外地比、与兄弟乡镇比、与过去比,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所体会和感触。马上,周巷镇、龙虬镇、送桥镇、甘垛镇和鸭业园区还要从不同角度进行交流表态发言;会议结束前,市委陈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下面,根据市委、市政府研究的精神,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统一认识,坚定加快推进现代高效农业的信心和决心

近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农村政策和有关“三农”工作文件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外向化,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去年,全市共实现农业增加值26.2亿元,比上年增长5%;实现农民人均年纯收入5482元,比上年增长11%。全市现代高效农业建设呈现良好趋势,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结构加快调整,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基础逐步奠定。以提升绿色五业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高效、规模、外向农业集聚,加快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通过对鸭业、鹅业、特种水产等项目的不断改造和提升,全市农业主导产业生产效益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奠定了现代高效农业的产业基础。去年,全市高邮鸭饲养量达550万只、扬州鹅饲养量达650万只、特水养殖面积达33万亩,其中罗氏沼虾养殖面积达到11万亩以上,年产量3.5万吨,占全国1/5、全省3/5,亩均养殖效益超过了2000元,在现代高效农业建设中率先取得了突破。

2、规模经济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区域化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大力推进规模化、区域化生产,引导龙头企业加强与基地的利益联结,努力培育以种养大户为支撑、以产业化经营为纽带的现代高效农业基地。到目前为止,全市已累计建成现代高效农业面积30.2万亩,比去年底新增8.5万亩;有19个乡镇落实了千亩高效农业示范园,其中高效水产养殖11个,高效畜禽养殖4个,高效蔬菜生产2个,高效特经种植1个,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园区1个;有65个村落实了百亩高效农业示范园。由高邮鸭集团、朝晖蔬菜公司、戚伍水产公司等龙头企业直接投入建设或形成利益契约联结的基地总面积已经达到8万多亩,其中省级商检出口基地1.2万亩。

3、龙头企业建设加强,现代高效农业产业链条逐步延伸。去年,全市农业利用域外民资5.22亿元、到帐外资1134万美元、争取国资1.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3.5%、238.5%和25%,共实施过千万元的农业项目6个。全市农副产品加工列统企业增加到80家,去年实现销售42亿元,比上年增长15%。全市累计注册农产品商标451件,获国家免检产品4个,创省著名商标4个、省名牌产品2个、扬州知名商标4个,龙头企业对现代高效农业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戚伍水产食品公司投入320万元,实施罗氏沼虾外贸加工项目,建立省级商检出口基地3287亩,在扬州首家获得国家卫生注册资质并开始自营出口罗氏沼虾。

4、农业质量建设强化,现代高效农业建设水平逐步提升。到去年底,全市累计建成139.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种养基地(包括水产养殖面积),罗氏沼虾、高邮鸭、优质稻米等三个部级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进一步强化,累计获得有机食品标志2个、绿色食品标志31个、无公害农产品标志77个。切实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在全省县级市中首家出台了《高邮市水产、水禽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管理办法》,并从今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质量安全水平的稳步提高,树立了我市农副产品良好的市场声誉,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5、农村“三大合作”大力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建设机制逐步健全。把推进农村“三大合作”作为创新农村经营制度,激活农村经济发展内在动力,构建工商资本进军农业载体的重要抓手,因势利导,分类指导,积极推进。到目前为止,我市累计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25个,其中合作社84个,专业协会41个,进行工商登记22家,注册资金269万元,入社成员5.25万户,占总农户29.4%,辐射带动农户9万户,占总农户54%。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51家,入股农户达6500多户,入股土地面积2.4万多亩。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3家,加入农户1300户,拥有股本金4160万元,其中65%集体净资产量化到户。

回顾近年来全市农业农村工作,我看可以概括为:发展思路准、超前意识强、工作措施实、推进力度大,成绩值得充分肯定,许多工作走在了扬州市、乃至全省的前列。但是,对照201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与先进地区相比,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在现代高效农业,特别是在高效种植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现代高效农业规模不大、比例不高。全市虽然已建成现代高效农业面积30.2万亩,但种植业只有不足6万亩,占全部耕地面积仅为6%;而江都为30%、宝应为10%,前不久我们考察的大丰市、东台市,高效种植面积比重分别达50%和70%以上。相比之下差距甚远,土地作为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资源,其效益远远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二是现代高效种植业项目不多、效益不高。我市现有的现代高效农业项目主要集中在水禽与水产,水资源开发利用有了一定基础。但是我市有耕地96万多亩,围绕种植业的现代高效农业项目不多,上规模、成气候集中联片的项目就更少。相比之下,江都市花卉种植面积达15万亩、亩效益达4500元左右,蔬菜种植面积达14万亩、亩效益达4000元以上;兴化市脱水蔬菜面积达20万亩,其中垛田镇香葱种植面积就达4.5万亩,亩纯效益也在4000元以上,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香葱生产基地。

三是高效种植业龙头加工企业少、拉动力弱。从经营管理水平看龙头企业,粗加工、粗放型的企业多,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深加工、精加工产品少、生产规模小。从产业发展状况看龙头企业,鸭业和米业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带动力;鹅业、虾业发展起点较高,但仍属于起步阶段;其他产业相对较为滞后,企业少、规模小,甚至蔬菜加工几乎是空白,严重制约了现代高效种植业的发展。

以上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影响我市现代高效农业建设的关键症结,解决好这三大问题就是今后工作的关键环节。对此,我们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迅速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上来,振奋精神,迎难而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建设。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扎实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建设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市委九届三次全会精神的奋进之年。加快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建设,不仅对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而且对于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全局性的重要意义。今年及今后一段时期全市现代高效农业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央“一号文件”、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中心,以强势推进现代高效种植业为重点,大力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建设,不断提高农业集约化生产水平;大力推进工商资本进军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经济运行质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大力推进农村“三大合作”,不断创新农业生产经营制度,努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

今后三年全市现代高效农业建设的主要目标是:2009年现代高效农业的各项主要指标要在2006年的基础上实现或超过翻番,农民通过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人均年增收400元左右。具体目标是:⑴力争建成现代高效农业面积56万亩,比2006年增长158%,占全市总耕地的58.3%;其中今年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0万亩,总面积达32万亩。⑵建成3个经济总量超10亿元的现代高效农业产业链,即鸭业经济规模达到25亿元、虾业经济规模达18亿元、鹅业经济规模达10亿元以上;其中今年力争先期建成高邮鸭、罗氏沼虾2个超10亿元现代高效农业产业。⑶主要产业实现快速增长,高效高邮鸭饲养900万只,比2006年增加350万只;高效水产养殖25万亩,比2006年增加9万亩;种草养鹅8万亩、高效扬州鹅饲养900万只,分别比2006年增加7万亩、250万只;高效蔬菜种植10万亩,比2006年增加8.3万亩;花木茶果种植3万亩,比2006年增加2万亩;高效特经特粮种植6万亩,比2006年增加4.5万亩。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和目标,在今年现代高效农业建设工作中,全市上下要着力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高效现代农业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现代高效农业;现状;对策;江苏南京;江宁区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3-0347-02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民增收、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和主要内容[1]。根据江苏省委、省政府的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战略,针对南京市江宁区农业资源特点,立足当地特色优势,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战略选择,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律,符合发展循环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必将对全区的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 江宁区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现状

从高效生态农业建设要求出发,对照国家农业发展水平标准,江宁区的农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增长方式还比较落后。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农产品增值能力和商品化程度不高,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规模化经营较为落后,这与高效生态农业要求的生产经营规模适度、专业化程度高、生产批量大、商品率高的经营方式明显不符。二是重点不突出,特色不凸现。在产业结构上,高效农业所展示的项目及品种缺乏特色。如部分标准化大棚引进的项目及品种单一,而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把现代高效农业理解为钢架大棚种植蔬菜或育苗基地,现有资源没有得到很好利用,造成资金浪费。三是缺乏强有力的科技力量支撑。首先,人才短缺问题较突出,特别是农业科技力量亟需充实与加强。当前农民素质与现代农业发展极不相适应。其次,由于青壮劳动力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留在农业上的劳动力素质普遍下降,导致先进的农业生产手段和科学技术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再者,农业科技培训部门对高效农业发展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高效农业在引智创业、成果转化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缺乏有力的措施,科技对高效农业的支撑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四是缺乏定位高档市场的产品。江宁区大多以传统的蔬菜、瓜果等农产品为主,一些高档次、高效益的产品品种偏少,新、奇、特产品品种更是缺乏。五是生态环境不理想。生活污水的排放,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区内部分河流水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农膜及各种塑料制品废弃物对土壤及农作物产生一定的危害。秸秆的焚烧,不但浪费了资源,而且污染大气、污染水体。

2 江宁区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模式

根据现代高效农业的特点和发展要求,结合江宁区的实际,全区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模式的定位是合理布局空间、充分利用资源、适当集约要素、重点发展5类:在全区合理分布各产业,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充分利用各种自然和人工资源使该区现代高效农业获得最大效益;适当集约土地、劳动、资金等生产要素实现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重点发展设施农业、集约化规模养殖业、休闲观光农业三大类[2]。

2.1 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光、热、水、养分和空间等资源,减少有害生物的危害,进而实现高效、高产、安全、标准化生产的目标。江宁区设施农业的发展务必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大设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引进、示范和推广力度。

2.2 休闲观光旅游农业

休闲观光旅游农业是将农业与休闲观光旅游结合,以农业为依托,农业效益和旅游效益并重,生产与休闲功能兼容的农业形态。江宁区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思路是大力加强农业旅游配套性基础设施的建设,统一规划、有效整合资源,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组织、规划,为发展农村的这一新型产业提供组织保证。

2.3 集约化规模养殖业

集约化规模养殖业是以布局集中、生产密集、资源节约、污染控制、效率提升为特点,根据动物生长发育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综合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对养殖方式进行优化组合,以工业化生产方式安排生产,充分发挥养殖群体的生产潜力。江宁区加快建设健康畜牧业体系,重点建设优质瘦肉型猪、奶牛、波杂山羊、优质地方家禽四大产业,重点支持大中型畜禽养殖场以及规模养殖小区建设,积极推进畜禽养殖场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提高畜牧业集约化规模养殖水平[3]。

3 江宁区现代高效农业的推进措施

“十二五”期间,江宁区将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继续做大做强16个优势主导产业。依据各地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组织实施高效农业百项工程,通过政府推动、龙头带动、科技促动、市场拉动,形成高效农业产业带、产业链和产业群,以进一步优化生态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按照正确定位、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积极扶持的原则,通过重大工程项目引导、推动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提高优质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竞争力,从而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有助于推动城乡统筹,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3.1 积极引导,强化服务,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真正让农民成为发家致富、改善生产条件、改善生活质量的自觉参与者。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利用各种渠道进行现代高效农业的宣传工作,使农民打消顾虑,积极参与到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中来,并使其受益。此外,政府应该加大现代高效农业的投资力度、扩大现代高效农业的服务范围、整合项目资源向高效农业倾斜,发展适合江宁区的设施农业、立体水产养殖业等,充分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使全区农业的生产得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相统一,实现生产发展、生态保护与农民收入同步增长。

高效现代农业范文第7篇

1.基本形成优化特色农业产业布局基础

扬州市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全年四季分明,光、热、水农业生产自然基本三要素组合较为协调是全省气候生产力较高的区域。全市农业作物和畜禽品种丰富,据农业部门统计达430种之多。自2004年国家出台“三补一降”的惠民政策措施以来,小麦、大麦、中稻、玉米、豆类、棉花、油料等主要农作物的生产回暖,粮油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呈持续状态,收购价格比前几年虽有所回升,但仍一直在中低位徘徊,农民单纯在土地上靠传统农业种植产品实现增收空间余地极小,为改变农产品生产结构较为单一的状况,扬州市三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充分运用本地农业生产优质资源,正确处理粮食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关系,依托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整合和优化配置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资源,重点建设了优质粮食、优质油菜、蔬菜、林业、花木、禽业、食草畜禽、特种水产农业优势产业。为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种植结构,培植新的产业优势,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进行了大胆探索,立足高效扩规模,集聚产业强特色,“缩粮扩经”的路子越走越宽,已经初步奠定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布局的基础。

2.因地制宜抓特色,农业区域优势逐步凸现

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中,扬州市政府坚持因地制宜,差别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农业区域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水平,推动了县城特色农业发展,涌现出一批特征明显、生命力较强的高效特色农业规模化亮点。

地处扬州市北端的宝应县是全国首家有机食品基地试点县。特色农业的种养遍地开花。荷藕、慈菇、水芹、金禾西瓜、劲久乳鸽、文宁鹧鸪、龟鳖蟹及“六小”特水生物种植饲养,形成了宝应“东有藕荷、西养特水、南长棉桑、北种瓜菜、中圈畜禽”的格局。其中荷藕的种植面积、产量、品质、制成品出口量均占全国之首,荷藕产业涉及13万多农业人口,2万余劳动力,企业近30家,190多个流通组织。年创收入2亿元之多。藕产品系列畅销日本、韩国、东盟等国家和地区,占领日本70%以上的市场分额,年换汇超过3千万美元。

地处运河东长江北的江都市猪鬃制品加工出口业居全国第一,“花木之乡”的美称誉冠华东,省内最大的猕猴桃基地也在江都;其他特色农业品种发展也已成规模,如:丁沟镇的蚕桑业;小纪镇的蔬菜、精养水产、生态林立体种养;宜陵镇的油菜、花木、特种经济作物;大桥镇、丁伙镇花木种植等各具特色。在江都市仅花木销售产值就占农产品总产值15%以上,全江都市从事花木农民及相关从业人员达10万人以上。

高邮市近些年重点发展“绿色五业”――鸭业、鹅业、米业、渔业和林业。高邮鸭是我国三大名鸭之一,高邮鸭蛋制品获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称号。仪征市重点发展经济林茶果、食草畜禽,其中茶叶种植面积超过4万亩。邗江等郊区域突出沿江开发,大力发展江鲜水产和无公害蔬菜。

3.坚持创新抓推广,大力提高特色农业竞争力

扬州市政府在发展高效特色农业进程中,坚持实施农业“三品三创”工程。以品种创新为基础,品质创优为保证,品牌创响为带动。下大力培育特色农业,壮大规模提高农业竞争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扬州市农业科技优势,实行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以扬州大学、省家禽所、市农科院等农业科技院校的科研优势为依托,加强资源整合和技术集成,加大了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示范及推广力度。先后承担了省以上各类农业科技计划项目近500项,获得省以上科技进步奖63项,引进、示范、推广农林新品种60多个,成功选育了丰优香占、扬麦系列、扬州鹅等一大批优质农业新品种,全市农业优良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覆盖率以达70%和80%。形成了一批以“高邮鸭优质农产品牌”、“双兔”、“馋神”驰名商标,“红太阳”等省著名商标的一系列优质、高效、特色的农业产品,把特色农产品生产优势逐步转化为农民的增收优势,在发展中提高了扬州市特色农业产品在市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4.建设园区抓集聚,特色产业化龙头规模不断壮大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科技入园、新机制运行”的原则,通过园区建设集中发展了具有明显特色的农产品。扬州市政府在发展特色农业实践中,从市场发展、产出效益和提高竞争力的要求,着力推动由小规模粗放经营向大规模集约经营转变,由低层次、低品位向高层次、高品位转变,由一般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而要做到以上这几个转变,关键是要抓好特色农业发展链条中龙头企业的培植。以龙头企业带动特色农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并形成特色农业产业化。

为此,扬州市政府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开发主体多元化途径,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目前,全市核心区面积在500亩以上的各级农业园区以有64个,其中,市级以上的16个。在重点推进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高邮鸭产业园、江都万亩花木园、邗江万亩无公害蔬菜产业园、仪征经济林果示范园等现代农业并具有特色的园区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培育和发展农业市场竞争主体,以加大制度创新和市场开拓力度,做大做强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全市已形成围绕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业资源与品种的加工流通企业300多个,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7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近300个。其中,高邮鸭集团、宝应荷仙集团为部级重点龙头企业,另外有1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和40家

市级龙头企业。

5.面向市场抓质量,特色农业标准化体系日臻完善

实行农产品生产标准化、优质化是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需要,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特色农业产品较之一般农产品虽然在市场上有相当的市场需求,但质量问题仍然是制约特色农业产品扩大市场占有份额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此,扬州市政府从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坚持把特色农产品质量建设作为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大力组织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推进新阶段“菜篮子”工程建设,先后建立健全了农产品质量组织管理、标准管理、监督检测和产品认证认定体系,成立了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建立了农业标准化联席会议制度。全市组织制定市级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50项,建设罗氏沼虾等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9个,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30万亩,形成无公害特色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近400个。特色农业发展相关的标准化体系,保证了产品质量上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从生产制度标准上,为特色农业产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6.引进“三资”抓投入,促进特色农业向创汇农业发展

扬州市政府在发展特色农业上借鉴工业招商引资经验,以扬州已发展形成的特色农业优质资源条件和品牌在市场中的影响力,通过“建台”、“搭台”、“借台”等措施,构建“三资”降落农业的平台,强势推进农业利用“三资”的规模和水平。2005年全市新增农业项目506个,引进外资5760万美元,民资和工商资本19.8亿元落户农业。全市建设了一批以特色农业为标志的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发展了高邮鸭蛋、扬州鹅系列、花木、扬州包子、观赏金鱼等具有比较优势和潜力的新兴出口创汇企业,农产品出口总额逐年增长,在“十五”期间,年均增长30%以上。特色农业由内需到走出国门跨进国际市场,为特色农业产品发展扩大了市场空间,也使特色农业产品为农民开辟了一个增收的渠道。

二、扬州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的经验

扬州市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的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是四个坚持:

1.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

在发展高效特色农业过程中,各级政府积极做好宣传发动、组织协调和服务指导等工作,以政府为引导,农民为主体,确定发展特色农产晶和形成主导产业,不搞行政命令和强迫摊派指标。具体措施是在发展主体上,市政府提出:“把产业发展落实到乡,工作重心下沉到村,增收效益惠及到户”。发动农民自己确立发展什么特色农产品,培养农民“自主、自立、自我创业”的精神。充分调动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在农民主体参与特色农业发展中,不断地发现典型进行宣传,扩大示范效应。并在政策引导上整合资金,集中投向、重点支持蔬菜设施栽培、种草养鹅规模养殖小区建设、丘陵山区茶叶基地开发,特色水产养殖规模基地建设。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引导,吸引信贷资金、社会资本和“三资”投资特色农业,多渠道、多形式解决特色农业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力求做大做强高效特色农业规模。

2.坚持因地制宜、差别发展

根据各县(市)区各自自然资源、区位条件和比较优势,按照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要求,在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的产业与发展品种上,强调突出各县(市)区的自身优势和特点,突出效益目标,与国家、省、市有关发展规划相衔接,以此确定、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以此形成了目前扬州市各县(市)区相互各有特色、区域产业集群和特色农业经济板块。在全市已建成50个特色乡镇,“一村一品”专业特色比例达50%以上。

3.坚持科学规划、集约发展

如何提高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和获得更大效益,关键是形成一定规模。为此,扬州市政府在特色农业发展初期就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在具体措施上,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连片集中、形成规模的指导思想,注重引导大力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业产业基地,重视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新型乡镇特色企业集群,形成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较高,产业功能完善、布局相对集中的现代高效特色农业集群。

4.坚持注重实效、持续发展

在发展特色农业中,扬州市政府坚持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把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整个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发展形式上可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是“一村一品”,也可以是“多村一品”。既鼓励农民个人发展,也引导农民走联合经营发展。不从领导政绩上去考评,关键在于农民是否增收,特色产业能否在市场中持续发展。

三、扬州市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的几点启示

如何实现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切实把现代农业做大、做强,从扬州市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过程中,我们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1.创新理念,在现代农业发展思路上求突破

要立足本地区农业全局上思考和谋划农业的发展,用现代工业理念和现代市场济济理念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生态化“三化”并举,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升级转型,建立竞争力强、效益高、可持续发展的现代高效特色农业体系。

2.创新组织在提高特色农业组织化程度上求突破

要在大力发展以规模大、档次高、特色明显、带动力强的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为载体的基础上,大力扶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引导建立特色农产品的专业经济人或专业销售体系,加强本地域特色农产品推广和宣传。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直销配送、拍卖交易等现代流通业态和新型营销体系,培育和壮大包括特色农产品在内的批发市场。

3.创新机制,在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上求突破

创新特色农业投入机制,加大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投资建设高效特色农业,不断增加特色农业投入。大力引进、培育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力求在发展中使特色农业产品加工和出口创汇上有重大突破,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产业支撑。

4.创新科技,在特色农业科技带动上求突破

特色农业产品如同普通农作物产品一样,没有较高的技术含量,是不可能有长久优势存在的,也不会有更宽广的市场。只有依靠科技力量,才能继续保持住特色农业产品的品种优势和市场优势,才能最终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组织实施农民教育“阳光工程”,“百万中专生培训计划”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加大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力度,把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与技术推广有机结合,为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实用人才。

5.创新经营,在特色农产品的品牌上求突破

在特色农产品发展上,品种是基础,品质是保障,品牌是目标。目前许多农产品虽然已经形成地域特色和品种特色,但由于生产、加工分散,许多特色农产晶没有自己独立的品牌,或者有品牌,但在市场上不够响亮,不能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和回应。大力培育名牌特色农产品,树立品牌形象、发挥品牌效应,推动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的发展。使特色农产品能创造出更好的效益,使农民能够得到更多的增收实惠。

高效现代农业范文第8篇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大庆地处黑龙江省西部、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北部。现辖萨尔图、让胡路、龙凤、红岗、大同五个区,肇州、肇源、林甸、杜尔伯特四个县,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人口281.55万人,全市耕地面积46.8万公顷,草原68.9万公顷,水面26.9万公顷,湿地120万公顷。全市地处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蒙古内陆冷空气和海洋暖流季风的影响,总的特点是:冬季寒冷有雪;春秋季风多。全年无霜期较短,雨热同季,有利于农作物和牧草生长。近年来,大庆在资源型经济转型背景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形成了一定的区域特色模式。如建立了棚室经济、园区式现代农业模式、温泉特色农业、基地式或牧场式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等。2011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3.4万公顷,绿色特色和有机食品种植面积达33.3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45.4%;全市粮食总产量达554.3万吨,同比增长9.6%;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81%,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20个,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达到540个;全市水田已基本实现规模化经营,旱田规模化经营占全市旱田耕地面积的17%;全市棚室发展到4.8万栋,设施农业实现收入25亿元;2012年,大庆市围绕水利化、农机化、科技化、产业化、合作化、市场化、城镇化、生态化的“八化”建设,制订了《大庆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考评标准》,为大庆实现高效生态现代农业起到了高标准的前期示范带动效应。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产业发展范围较窄。现代农业作为产业发展不能只局限于农业而发展农业,要与第二三产业形成对接。大庆基地式现代农业更多的仅限于某一作物的种植或养殖基地,而没有形成更宽广的上下游产业链接。2.郊区型现代农业供给不足。近年来,大庆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棚室经济,但对于中心城市供应还没有形成有效对接,在大型日常超市还没有形成充足的供应和独特的品牌,很多农产品还主要依靠外地运输。3.大庆现代农业产业附加值不高。农业产业增值能力弱是全国农业生产普遍存在的问题,只有与国际化接轨,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既要增加产能产值还要积极开拓市场。大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要立足于国际型都市发展战略,融合非农产业形成大农业体系。4.现代农业品牌竞争力较弱。大庆具有广袤的草场资源,畜牧业生产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要在这一主导产业下做文章,不仅满足现有市场的需要,还要进一步挖掘未来市场潜力,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有机产业等。5.大庆现代农业发展的生态经济环境承受力不强。大庆市现有耕地1080万亩,其中旱田974万亩,水田106万亩。全市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32.5亿立方米,其中地下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10.0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190立方米,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属干旱缺水型城市。而且,水资源缺乏一度是限制农业发展的瓶颈。

二、大庆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化路径

(一)产业集群概述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形成强劲而持续的竞争优势。在许多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看到各种产业集群。而且,产业集群发展超越了一般产业的范围,形成了特定的地理区域范围。产业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的高度集中,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交换成本及制度成本,带来规模化、范围化的经济效益,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于非农产业,主要是基于专业化分工、规模经济、增长极、技术创新以及竞争优势等所带来的产业集群效应;在农业产业集群方面很多学者也做了相关研究,包括农业产业集群的概念、类型、运行机制、竞争优势等。

(二)大庆高效生态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路径产业集群是建立在众多相关企业或相关产业基础上的,并以这些企业或产业的集聚而产生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大庆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必须立足本区域特色,建立区域品牌,反过来区域品牌的集聚作为无形资产才能够持久广泛地吸引众多相关利益体,进一步使得区域内相关企业都受益。如何进行相关企业或产业的联合,可以从两个角度去探索,一是纵向产业化发展型,一是横向相关产业联合发展型。纵向一体化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是以现代农业产业为主轴,包括产前(现代农业的设施投入、技术科研、推广组织)—产中(现代农业的种植和养殖基地及示范园区)—产后(农产品加工增值、区域品牌的宣传与推广及产品的流通)。通过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将农业生产形式集中或集聚,并以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以此形成与现代农业投入部门的合作;当然,在此集聚过程中,要发挥大型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如东方集团在大庆肇源县投资建设粮食物流中心和稻谷加工园项目和在高新区建设高端组织化谷物符合蛋白仿肉项目,以此为依托形成一个现代农业生产的产后重要环节,将带动相应的产前和产中环节,既有利于自身利益,又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横向相关产业联合集群模式是基于地域品牌的多产品联合或嫁接,如园区式的产业集聚,在一个区域内基于主导型或有发展潜力的产业或是相似而不类似的企业形成一种合力,并辅以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一个产业园区,有配套的辅助企业集群,形成板块式的合作和协作。区域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可以搭乘区域中相关特色农产品的产业体系,在建立相关特色品牌下开拓新的产品系列。

三、大庆高效生态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创新机制

(一)理念创新机制要从理念上一改传统农业的小农思想作风,加强对现代农业产业主体进行人员培训、信息服务等,要积极鼓励和培植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大户,以大带小,以强促弱,在整个集群化产业中拓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空间,不断施以高附加值的区域高效生态特色集群化发展战略。

(二)科技创新机制不断将农业科技创新体制转化应用于现代农业产业,特别是适用于区域特色化发展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保障资源高效率运作;还要加大对农产品的加工增值转化能力,发挥集群内产业联动效应,将科技创新成果更好更快地运用于农业产业组织体系。

高效现代农业范文第9篇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国务院领导多次指出:“二十一世纪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历史阶段,现代化的农业应该是高效的生态农业。”这就为发展现代农业指出了方向。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对农产品和食品的要求不仅优质化、多样化,而且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的是生态、安全问题,并作为市场的首选目标。同时,国际贸易已把食品安全及其生态环境作为农产品和食品进出口的根本条件。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对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现代农业,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生态农业内涵

生态农业是指遵循生态学规律和经济学规律,吸收传统的农业经验,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通过现代管理手段,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使其具有生态合理性、资源利用高效性、发挥农业多功能性,形成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的农业体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特点

生态农业是在农业进入现代化建设阶段产生的生产转型模式,目的是推进和维护农业生产与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

(一)生态农业是保障农业资源与农业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农业强调农业生态本质,强调生产系统的良性循环,强调系统功能的稳定性、持续性。因此,要求在结构上,体现多层次、多产业复合;在效益上,体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并重,在资源利用上,体现“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要求,充分发挥资源自然生产潜力,充分利用和保护资源。

(二)生态农业是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农业技术有机结合的农业。生态农业既吸收了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又吸取了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生态技术和新方法,如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生物能的转化率和废弃物的再循环率等,通过现代管理协调农业生产、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利用及其保护关系,以提高农业生态经济生产力和农业综合生产力,实现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

(三)生态农业是从生产到消费环环相扣的标准化农业。生态农业从源头开始,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备、销售和出口等各个环节,都是按照生态农业的要求,根据国内、国际实际情况,制定各类标准,包括土地、水、投入品、技术、设备、基础设施、产品及其包装等,都有明确的标准,并从田间、基地到餐桌,各个环节都建立了全面质量监控体系,对农产品进行全过程检测检验、层层把关。

(四)生态农业是推进生态和经济实现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农业把农业生态系统的运行,切实转移到良性的生态循环和经济循环的轨道上,以生态建设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经营方式为手段,龙头企业与农户紧密结合,因地制宜实现种养加、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发挥生态农业多样性、层次性、区域性的优势,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发展生态农业势在必行

国务院领导多次指出:“要把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与发展无公害农业结合起来,把我国生态农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实践证明,粗放型、掠夺型的农业增长方式,已成为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耗竭资源的重要源头,将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需求、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是我国实现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一)发展生态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需要。随着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已难以为继。

农业资源数量不断减少、质量不断下降。我国人均耕地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45%,并且还在以每年500万亩的速度减少。全国沙漠和沙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面积的15%,1/3的国土受到风沙威胁。全国平均每年旱涝灾害造成1000万吨粮食损失和3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工业“三废”对农业环境污染正向整体蔓延。我国因固体废弃物堆弃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面积已达200万亩以上,8000万亩以上的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全国利用污染水灌溉的面积已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7.3%,比10年前增加了1.6倍。由于大量工业污水排放入海、入江,每年造成渔业经济损失达几十亿元。

农业自身造成的污染日趋严重。目前我国平均每公顷化肥施用量达400公斤以上,已远远超过发达国家。目前,全国农药年使用量已达120万吨以上,农药的50%左右进入土壤、水体,污染农田面积已达1.36亿亩。地膜、农业废弃物如秸秆、畜禽粪便等污染也呈加剧趋势,给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带来了严重影响。

农业生态恶化对农产品的污染加剧。据农业部对工矿企业区、污灌区 主要农畜产品污染情况典型调查表明,其污染超标率达18.5%。许多城市郊区和公路沿线的耕地重金属污染严重超标。农业环境和农产品污染,造成农产品出口竞争力下降,每年出口农产品因农药残留退货的达500多起。

农业生态恶化导致农业发展后劲不足。目前我国大部分草地已经或正在退化,草地退化、沙化、碱化面积每年以200万顷的速度增加。由于生态恶化造成自然灾害频繁,由上世纪50年代每年1000万至20xx万公顷发展到90年代的每年3000万至5000万公顷。90年代中期以来,北方地区发生“沙尘暴”的频率越来越高。

(二)发展生态农业是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需要。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出现新的趋势,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一是温饱阶段,人们追求的是“吃得饱”,表现在农业生产上只追求农产品产量;二是总体小康阶段,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人们开始追求“吃得好”,表现在饮食结构上,肉、蛋、奶消费比例明显增加;三是全面建设小康阶段,随着人们健康意识普遍提高,对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更加敏感,不仅要求“吃得饱”、“吃得好”,更加追求“吃得科学”,特别关注食物对人健康、营养、安全和生态的要求,关注生产环境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以及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越来越不能够满足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特别是对农产品生态、安全问题需求,越来越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在这种形势下,发展生态农业迫在眉睫。

(三)发展生态农业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发展生态农业,能够缓解农业资源过度消耗、农业生产过度开垦、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捕捞等,对于适应气候变化有着明显优势;能够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包括化肥农药、畜禽粪便、作物秸秆、农用塑料薄膜等;能够降低农业生产对化肥、农药的依赖性,治理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农产品消费带来的污染;能够改善广大农民居住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生态农业的发展,是全面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能够推动相关领域产业循环发展,使农业融入一个良性的循环经济之中。

(四)实施生态农业是加快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需要。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通过生物链加环和产业链延长,可实现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基地(中介组织)+农户”等多种模式,使龙头企业和农户收入大幅度增加。据有关部门调查,常规小麦、绿色小麦、有机小麦亩均净收益比为1∶1.29∶3.38,玉米为1∶1.14∶1.39,茶叶为1∶1.5∶4.3。实践证明,生态农业不仅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而且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现阶段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必然选择。

(五)发展生态农业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需要。随着我国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开放和国内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农产品买方市场特征更加明显,世界性绿色食品消费浪潮和农产品贸易“绿色壁垒”同时兴起,使出口的农产品质量门槛越来越高,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越来越大。这些趋势表明:以绿色食品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深入推进生态农业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结构调整,走生态农业发展路子,是世界各国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共同选择。

发展生态农业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状况与整个国民经济及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伴随着现代农业建设的全过程。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很多,可以归纳为“四个制约”。

(一)发展阶段制约。农民文化知识水平较低,生态农业观念淡薄,要彻底转变农民千百年来重产出、轻生态生产行为的惯性,必将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我国农产品种类丰富,从农田到餐桌要经过多个环节,不可能一蹴而就。从各地实践看,一些地方发展生态农业仅局限于小规模试点,进行大规模产业化生产还较少。

(二)潜在风险制约。在新形势下建设现代农业,必须面对工业化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所带来的问题,我国生态农业发展面临多种污染物的危害,有的源于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有的源于农业投入品使用不规范,有的人为非法添加,消除风险隐患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三)技术支撑制约。一是生态农业技术研发不够。广大农村缺乏农业污染防治、病虫害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二是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不够。目前,我国登记使用的农药有600多种,列入国家药典的兽药有1500多种,每种都有严格的使用技术规范。有关调查显示,近50%的农民在使用农药和兽药时,得不到有效的技术指导,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掌握程度更为有限。三是严重缺乏自主创新的检验检测设备。当前,我国农产品检验检测设备主要依靠国外进口。

(四)管理保障制约。农业生态环境工作基础薄弱,行政监管力量、执法力量严重不足,普遍存在缺人员、缺手段、缺经费等问题。生态农业标准体系不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基础差,工作水平低,尤其是基层检测机构表现更为突出,常常出现“检不了、检不出、检不准”等问题。农产品优质不优价的情况屡见不鲜,缺乏市场动力机制。生态农业建设初期,普遍缺乏资金投入。

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建议

发展生态农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作,关键在于创新体制机制,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支持,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有效发展机制,使投入的资金和技术真正发挥作用。

(一)积极宣传生态理念,实施生态农业发展战略。生态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现阶段,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200美元,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标准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态安全已成为人们追求的重要目标。应抓住这个关键时期,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宣传生态农业理念,使消费者更加青睐生态农产品,使农业生产者更加自觉地发展生态农业。

(二)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梯次推进生态农业建设。要根据各地实际,研究制定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规划。一要着眼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与条件,二要着眼于优化农产品质量结构、区域结构和市场结构,三要着眼于消除潜在危害因素。东部发达地区,要重点防治城市和工业污染,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面源污染,防止农业环境恶化和农产品污染。西部生态脆弱地区,主要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与条件,利用生态环境优势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应用综合措施改善和恢复生态功能。

高效现代农业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海岛优势 高效农业

1 平潭农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1.1 传统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增收困难。长期以来,受岛县地理位置的制约,平潭农民信息闭塞,缺乏科技意识、市场意识、效益意识。他们固守传统的分散经营,单户作战,造成了生产上严重的盲目性和趋同性,导致增产而不增收甚至欠收的现象,在平潭的近几年时有发生。同时,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粗放,缺乏市场竞争活力。表现在经济作物中,名、优、特、稀品种少,拳头产品、档次高的产品少;禽畜品种和农产品种类单一,禽畜品种还是以猪、鸡、鸭为主,农产品种主要农作物是花生、甘薯;海水养殖,近海养殖多,深海养殖少,主要养海蛎、淡菜、紫菜等,抗台风能力低,收成之前一旦遇到台风,渔民连投的本金都收不回来。产品加工上,精、深加工的产品少,产品的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小形不成规模,农民种置蔬菜、水果大多是为了满足自家需要,较少投放市场,市面上所卖的蔬菜、水果大多是靠岛外供给。

1.2 平潭淡水资源紧缺,海风大,不适宜高大农作物的生长,土地利用率低。农民们基本上还停留在“一年种一茬”的种植模式,一旦花生、甘薯收成后,这些土地基本上就闲置着,他们不懂得如何将闲置的土地进行有效地再开发利用;加上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一方面乡镇农技专业人员纷纷跳槽,青壮劳动力绝大多数外出务工或从事其它高收益的行业,从事农业的多为老人、妇女,另一方面政府对农业投入又相对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从而造成“不重视低效益不发展不重视”的恶性循环,无法跳出“农业抓农业、农村建设农村”的僵化格局。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产品加工滞后,真正意义上的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基本经营形式未能有效形成。

1.3 缺乏树立农业品牌意识,优势经济品种正逐年丧失。以平潭水仙花为例。平潭的气候、土壤、水分等皆十分适宜水仙花的生长,故形成地域名品,在国内花卉市场上也小有名气。曾被农业部评选为“中国水仙花优良品种”, 获得全国花协评比一等奖;在香港国际花展上获“最佳展品奖”。因此,平潭水仙花本应充分利用平潭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带来的质量、特性优势,做大做强水仙花产业,却因为农民及当地政府缺乏农业品牌意识、开展集约化经营意识,挖掘市场潜力意识、参与市场竞争意识、种植水仙花的农户经济效益一年不如一年,导致花农的生产积极性大大降低,平潭水仙花的生产面积逐年缩减,种植面积从2004年的480亩,一度降到2011年的334亩,曾日渐萎缩之势。

2 发挥海岛优势,建设现代高效农业

2.1 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向往自然,回归自然,远离城市的喧哗,放松心情,找寻心灵的恬静,到没有受到各种污染的农村休闲旅游,欣赏秀丽的自然风光,呼吸新鲜的绿色空气,品尝健康、美味的绿色食品,体验农民纯朴的田园生活,已成为当下都市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活时尚。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生态休闲农业便悄然兴起。平潭地处南亚热带湿润型气候区,一年四季如春,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具备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属于典型的蓝色滨海旅游。早在1994年就被国务院批准为部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99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预备名单;2006年被列入国家自然遗产名录。平潭的海滨沙滩和海蚀地貌独显魅力,拥有石牌洋、海坛天神、王爷山、坛南湾、青峰顶、山岐澳、南寨石林、君山等8个国家一级景点。随着岛内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环岛公路的建成,“环岛一日游”的愿景已基本实现。

再者,发展休闲农业可因地制宜。建设费用相对较小,建设周期较短,而且由于项目的分期投资和开发,使得启动资金较小。但却能迅速实现良好的观光旅游和农业生产的双重效益,较之于传统农业的优势不言而喻。因此,可以断定,休闲农业是旅游这一朝阳行业中最有潜力的部分,在未来几年中将有巨大的市场机会。

2.2 发展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态调节剂和家畜饲料添加剂的农业生产体系。有机农业的发展可以帮助解决现代农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严重的土壤侵蚀和土地质量下降,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给环境造成污染和能源的消耗、物种多样性的减少,降低生产成本等等;据美国的研究报道有机农业成本比常规农业减少40%,而有机农产品的价格比普通食品要高20%-50%。同时有机农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需要较多的劳动力,这样又有助于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高效现代农业范文第11篇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作为农牧业资源丰富的国家,近年来新、澳两国并不满足作为初级农产品生产和出口重要国家的地位,而是面向全球市场,不断改进各个方面的工作,努力提高农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他们教学、科研、推广相结合,服务机构按经济区合理设置,明确分工,互相协作,同农牧场保持密切联系。农畜产品的加工、储运、销售系统完备。面对市场,商品生产和竞争意识强,周转快、出栏多、商品率高。这些成功的做法,与新、澳两国的农牧业管理体制、政策取向、农牧业科研发展方向和各类服务体系等不断调整、完善是分不开的。

一、不断改革、完善管理体制、政策法规,是澳、新农牧业高效发展的重要保证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少有的农牧业资源大国,76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农牧用地4.9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63%,全国1,800万人口,人均占有农牧用地25公顷。而新西兰国土面积虽不大,但人均农牧业资源在世界上仍位于前列。在27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中,农牧用地1,440万公顶,约占国土面积的53%,全国380万人口,人均占有农牧用地3.8公顷。同时,澳、新两国又是世界上畜牧业最重要的生产国和出口国。据统计,澳大利亚饲养着1.5亿只羊、2,628万头牛,出口羊毛和牛羊肉70.1万吨和110万吨,羊肉和牛肉的出口量占世界第一位。新西兰近年来羊和牛的饲养量也维持在4610万和870万头左右,尽管牛奶产量仅占世界的1.5%,但奶制品产量却占世界的25%,其中90%用于出口。羊肉出口量占世界第一位,羊毛出口量占世界第二位。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特别是贸易自由化,农产品出口市场竞争激烈。澳、新农产品生产和出口都面临新的压力。一方面,澳、新出口的农产品大都集中于传统产业和产品,比如羊毛出口主要是原毛、毛条,产业链不长,加工程度不高,附加值不高;另一方面,进口国对进口产品的检疫、食品安全、质量标准要求越来越严格,加上欧美等国农牧业对出口市场份额的争夺,澳、新农牧业竞争力被削弱。如何有效地应对农牧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澳、新两国农业管理体制、政府职能以及政策都提出了改革的要求。

以改革促发展,导致了澳大利亚、新西兰农牧业管理体制和政策的变化。改革的基本思路是面向市场,尽量减少政府对企业、农场经营的干预。换言之,一切可以由市场运作的行为,政府都交给市场,政府专司市场无法做或做不好的事。按照这种思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分别于1996年和1998年对农牧业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澳大利亚将初级产业与能源部调整为农渔林业部,划走矿产资源的管理职能,并从卫生部划入仪器管理职能。新成立的农渔林业部统一协调对农牧渔和林业的综合管理,并根据国内外市场变化情况和促进农产品出口的需要,强化和增加了农产品加工、食品安全、农产品质量标准制定和动植物检疫、农产品贸易以及资源保护和持续发展方面的管理职能。新西兰改革后新的农林部的职能集中于农业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为农场和企业提供各类市场信息服务、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和动植物检疫、财务审计等方面。澳、新改革后的农业管理体制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注意形成农业产加销一体化的管理体制,避免管理职能的交叉、分散、重叠,从体制上确保提高农业竞争力;二是强化农产品的品质、质量管理意识,注重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效益。

与此同时,澳大利亚还对一些过去政府赋予特权的机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比如,澳大利亚小麦局(AWB)自1939年以来一直是以法定形式垄断澳大利亚小麦的国内外市场的销售,但继20世纪80年代后期澳取消了小麦对国内市场的控制权利,放开国内市场经营后,1999年 7月又将小麦局改革为农民参与经营的股份制公司。政府除了继续保留小麦局对出口小麦的独家外,对小麦局的干涉越来越少。而改革后的小麦局与农民的利益也越来越密切,农民从小麦销售中得到的利益比过去小麦局垄断小麦的国内市场时明显增加。澳大利亚羊毛局的改革更为彻底,1991年政府宣布取消羊毛收购和贸易的职能不复存在,目前羊毛局已完全演变为只负责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帮助农民进行成本核算并逐步私营化的公司。

总之,澳大利亚、新西兰管理体制和政府职能以及农业政策调整的着眼点是彻底的市场化。特别是澳大利亚 1991年取消羊毛最低保护价、新西兰1994年对农民的补贴后,澳、新两国农民已成为发达国家中为数不多的没有得到政府任何补贴的农牧民。面向全球市场,即要减少政府对农牧民的干预,又要保护本国农牧业、服务于农牧民,努力保持农牧业、特别是畜牧业的生产和出口优势,争取和扩大在全球市场份额中的比重,成为澳、新政府关注的焦点。

二、生产、科研、教学的紧密结合,是加大澳、新农牧业科技含量的源泉

澳大利亚、新西兰具有先进的农业科研系统。澳大利亚的旱作农业、育种、畜产品加工等技术在世界居于领先水平。新西兰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出口享有盛誉。澳大利亚农业科研系统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联邦科学与产业研究院落(CSIRO),其中50%的研究所从事农业及与农业有关的基础性理论研究;二是联邦农林渔业部及各州农业部附属的科研和推广机构,主要解决本州和区域内农业科研成果的开发应用问题;三是高等院校的农业科研和教学部门。先进的农业科研和网络健全的推广体系对澳、新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团全体成员在与澳、新两国的相关部门与人士接触交流中都深深感到:科研意识、开发意识、结合意识已渗透到澳、新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在此背景下,政府所属的农牧业科研机构除了把握国家农牧业科研的基本方向,确保在基础性理论研究方面的忧势外,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与企业合作,尽快将科研成果商业化,成为科研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澳大利亚联邦科学院每年研究经费7.8亿澳元,其中2/3来自联邦政府,1/3来自合作单位,主要是国内的各类生产、加工以及科技咨询公司和国外用户。例如:粮食储藏技术研究所的经费来源除联邦政府外,主要来自于澳大利亚小麦局。研究部门在课题内容的选择以及课题研究过程中,都要与委托单位合作,及时向委托单位通报研究情况,而委托单位也及时将各种要求和信息反馈给研究部门。一面研究、一面开发、一面应用,双方的利益密切结合。为了及时将科研成果商业化,昆虫部甚至将原来的主任办公室都腾出来,成为成果开发应用部门。同时,各研究院所还积极开拓科研成果应用的海外市场,比如粮食储藏技术研究所对向我国推介储藏技术就非常热心,不仅派出研究人员考察我国大部分粮食生产省的储粮技术和储粮设施情况,而且积极培训中国的技术人员,包括中国的动物检疫官员,目的是既为澳大利亚粮食出口到中国服务,又推广其储粮技术成果,以保证科研成果与经济贸易紧密结合。

新西兰十分重视畜牧业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这也是新西兰畜牧业生产持续发展、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重要原因。新西兰有比较完整的科研机构和质量较高的科研队伍,拥有现代化的科研设备和研究手段。政府科工部把畜牧业科研列为重要工作,与农业部门所属的实验室、站一起进行研究推广。各高等院校也根据有关部门需要开展研究工作。科工部设有24个农牧业的研究所,拥有2400多名高质量的研究人员。农渔部在北岛和南岛设有4个农牧业技术研究服务中心;有5500多名科技人员。全国7所大学都设有农牧业系、草原系和园艺系,其中林肯农学院和梅西大学则以畜牧业为主。除国办的以外,各个生产者也在畜禽品种改良,奶制品、肉制品加工等方面建立了自己的研究机构。这些研究机构和院校同广大农牧民保持密切联系,积极提供科技服务。

三、各类农牧民组织和中介组织,是销售农畜产品、开拓市场的动力

澳大利亚、新西兰发达的农牧业除了两国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温和湿润的气候条件以及农牧民的高生产率外,来自于各类农牧民组织和中介组织提供的有效服务。这类组织除了充当农牧民利益的代言人外,服务主要集中在为农牧民提供各种生产经营技术,帮助他们进行会计核算,了解农畜产品产销市场行情,与他们签订购销合同等方面。其中,农民联合协会作为澳大利亚、新西兰最大的农民组织,几乎涉及澳、新两国农林牧渔各个产业。也就是说,农业不同的产业几乎都设有农协的行业分会,从而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澳大利亚农协(NFF)的宗旨就是代表、保护和提高其成员的利益。农协更多地扮演了农民利益代言人的角色,主要职责是代表农民游说政府,制定有利于从事不同产业农民利益的政策。

在澳大利亚、新西兰与有关人士座谈时,他们大都坦言,随着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现代科技越来越发展、农民素质越来越高,农民对资本、技术的需求增加,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农民追求利润的意识也愈来愈强烈,传统的合作组织走出一条新的道路来。

总之,在澳大利亚、新西兰为农牧民提供技术、信息咨询、生产资料购进和产品销售服务的组织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比如在澳大利亚为农民服务的组织即有农协、合作社以及小麦局、羊毛局这样的农民组织和中介组织,也有大量的私营性公司。而农民对服务组织的选择具有多元化特征。在产品的销售上,澳、新农民出售凌羊毛,主要是通过拍卖市场进行。例如澳大利亚新南维尔士州达博市的一个牛羊拍卖交易市场,占地15公顷,由政府出资兴建,年拍卖牛18万头,羊250万只,市场辐射半径400~500公里,基本上解决了市场周边地区农场牛羊销售问题。农户生产的牛奶则主要通过合作社统一收购、销售,谷物则主要通过小麦局一类的专营性公司销售。比如,小麦局通过合同向农户购买谷物,农户可以将他们生产的谷物交至小麦局在各地的仓库,也可按合同将谷物直接交给国内的客户。而谷物收购场所由各州的农户合作组织或州政府的公用事业公司经营管理,也有属于私人的储藏设施。此外,众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也与农民签订购销合同,减少了中间环节,农民和企业都有利可图。

高效现代农业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贵州安顺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306-02

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是依托山地资源,做好“山”文章,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发展道路。如何立足山地的立体气候优势,在荒山利用、特色产品发展、产业链打造等方面寻找到一条适合安顺农业发展的路子,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发展现状

安顺市地处黔中腹地,以多山少地为特点,石漠化较重,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1.1 产业开发有机化

根据立足贵阳、巩固渝川湘鄂、拓展粤港澳、辐射东南亚等市场需求,按照“市场需要什么种什么、什么赚钱种什么”的原则,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安顺山药”“紫云红芯薯”“黄果树毛峰”“朵贝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定,“安顺瀑布茶”获颁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有机农业已成为安顺农业最响的品牌,显示巨大的发展潜力。

1.2 示范园区建设规模化

截止到2014年8月底,全市13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成机耕道275.3 km;蓄水池480个,容量25 170 m3;喷(滴)灌设施660.2 km;新建加工厂房27个、仓库(冷库)34个、温室大棚1 591个、标准圈舍2 680栋;农机总动力达36.2万kW。全市13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已引进企业158家,其中:省级及以上龙头企业3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2家[1-2]。

2 存在的问题

2.1 认识不到位

首先,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就是要充分科学合理地利用山地资源环境,而安顺市作为贵州省喀斯特地貌最集中的地区,多山少地的市情和特色更要求安顺要念好“山字经”。但是安顺市一些地区在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的过程中却没有充分认识到充分科学合理地利用山地资源环境的重要性,大量利用良田好土建园区,盖大棚,似乎只有建起大棚才算是真正搞起了现代高效农业[3-4]。

其次,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不是现代山地高效种植业,农业不仅包括种植业,还有畜牧业,而安顺大部分县区在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过程中,却不同程度地过多关注种植业,而忽视了畜牧业。安顺市各县区在发展乡级农业园区过程中大多重点发展种植业,全市认定的第一批、第二批乡级农业园区(示范基地)49个创建点中涉及畜牧业的只有1个。畜牧业是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的重要环节,并与种植业互为支持,对畜牧业的忽视造成了安顺市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跛脚”,不利于以后的发展。

2.2 规划不科学

2014年安顺市委、市政府提出“乡镇均要创建农业园区或示范基地”的要求之后,各县区积极响应,纷纷制定相关的指导意见和考核办法。

安顺市确实有丰富的特色农产品,适合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但是要搞好现代山地高效农业还需要很多条件:一是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比起平地农业更依赖基础设施的支持;二是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比起一般养植业更需要技术帮扶;三是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最终目的是增加农业收入,特色农产品的销路有无保障,直接关系到农民能否获利。目前安顺市各县区都把“乡乡镇镇建园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甚至作为各乡镇(街道)相关农业工作考核及资金支持的重要参考依据,力争2015年实现乡镇全覆盖。但是这样的规划是否有科学性,基层在现阶段是否有支持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能力,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是否跟得上,技术帮扶是否能到位,农产品的销路是否有保障等问题仍有待确认。

安顺市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最终结果一定是乡级农业示范园或山地示范基地的全面覆盖,但各县区也一定要量力而行、实事求是地进行科学规划,切忌一味追求规模和速度,在基础设施、技术等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贸然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只会适得其反。

2.3 引进技术不主动

现代山地高效农业需要技术的支持,安顺市各县区在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过程中也积极与农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合作,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但是,调研组发现,安顺市引进的技术存在着2个问题:一是引进的加工技术少,这也导致安顺市的农产品中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二是针对安顺地区特色的新技术引进的少。

加工产品少已经成为了安顺市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瓶颈。一方面安顺各县区都在积极建设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示范园,造成产品雷同,互相竞争,如平坝县和普定县都在建设金刺梨产业示范基地,镇宁和关岭都在建设火龙果产业示范园;另一方面,安顺市有丰富的特色农产品,但是碍于技术条件和交通运输条件长年“深在闺中人不识”,例如花江狗肉是“安顺四绝”之一,但是由于狗肉不容易保存,所以花江狗肉一直只能作为安顺人耳熟能详的特产,却难以进入外地市场。

安顺市作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集中区,石漠化十分普遍,农业发展普遍存在着成本高、找水难、土壤肥力不够等问题。为了破解这些难题,引进新技术,尤其是在喀斯特区恢复生态,发展农业的新技术意义重大。

3 对策

3.1 坚持市场导向

安顺市在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时候,应该既要抓生产,更要抓营销,要积极打造安顺农产品的营销网络,注重打造安顺农产品的品牌,使安顺市的农产品能够扩大市场占有率,实现高效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安顺市的经济发展。

3.2 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

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要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最重要的是对山地和丘陵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安顺市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山地资源将种植业、畜牧业有效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推广山顶种树、山腰种果、山脚种菜、建厂养猪、猪粪制沼、沼液还田的“果―牧―沼”等生态综合种养殖模式,真正做到“坐山养山、坐山治山、坐山吃山、坐山靠山”。

3.3 发展体现资源优势、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优势产业

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要发展体现资源优势、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优势产业。目前,畜牧业不仅和种植业互为支持,目前已经成为贵州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黔府发〔2014〕26号文件更明确提出:“稳定发展生猪,突出发展牛羊、积极发展家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养殖”的基本思路,贵州省也正在实施“1 000万头肉牛工程”和“1 000万头肉羊工程”。而安顺市发展畜牧业的条件优越,潜力巨大,有关岭黄牛、紫云花猪、平坝灰鹅、普定高脚鸡等地方优良禽畜品种,安顺市也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和政策,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

3.4 科学规划产业园区发展

安顺市发展乡级农业园区应该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基础设施、技术队伍、农产品销路确保成熟一个发展一个,要保证建成的乡级农业园区能够起到示范带动作用,而不至于沦为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因此,安顺各县区应该认真审查自己制定的创建乡级农业园区指导意见和考核办法,不能一味地追求乡级农业园区的建设速度,安顺市委市政府也应该更加谨慎和实事求是地对待乡级农业示范园或山地示范基地的全面覆盖这一重要战略部署,不宜急于求成,提出过紧的时间安排。

3.5 发展以农产品保鲜、精深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

安顺市应该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保鲜、精深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积极引进技术,推动安顺市的农产品结构转型。安顺市不能只卖初级农产品,更要卖高级加工品,引进加工技术,将花江狗肉、上关辣子鸡等安顺市特产引进市场,同时积极做大做强“渣城油豆鼓”“瀑乡耳块粑”“老王妈糊辣椒”等安顺品牌。

3.6 重视新技术、新方法引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就是要将现代科学理念与技术引入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体系,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技术推广力度,重视吸收新技术。安顺市作为贵州省喀斯特地貌最集中的地区,针对喀斯特地区治理石漠化、发展农业的新技术对安顺发展尤为重要,例如中科院与贵州省政府共建的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研发出了“四位一体”表层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科学调储技术和喀斯特坡地保水、保肥土壤改良技术。同时,借助“互联网+”技术,积极推动“黔货出山”,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把安顺的特色农产品推广到全国,让安顺市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4 参考文献

[1] 冯灼锋.发展山地农业的再思考[J].同舟共进,2000(4):13-15.

[2] .福建省山地农业资源的时空性与可持续利用模式研究[J].福州师专学报,2002(2):41-45.

高效现代农业范文第13篇

摘 要:基于对遵义市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实践调研表明,结合实际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遵义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慎重选择;因地制宜,发展山区特色现代化农业,符合地方产业实际需要;以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深化农村改革试点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现代农业 规模 特色 改革

一、遵义市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探索

(一)始终注重引进培育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三种新型市场主体。

一是注重引进。全市编制储备农业招商引资项目共引资金额320亿元,通过“资源招商”、“产业招商”、“以商招商”、“网络招商”、“活动招商”等形式,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2013年以来,签约到位资金达65亿元,引进了华西希望等20余家实力雄厚企业集团入驻园区,投资超过1000万元企业主体达30家。二是注重合作。引导企业与农户,以土地和劳动力为要素,以农产品生产合作为主要内容,积极引导园区、企业、农户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三是注重转型。对原有传统农户,鼓励入园区流转土地,扩大经营规模,积极引导其转型升级为家庭农场。

(二)加强整合,加大投入,适当发挥行政引导的作用。

一是设施保障水平大幅提高。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建成一批高标准的主干道、沟渠管网、加工厂房、仓库、标准圈舍、温室大棚等基础设施。二是经营主体实力大幅增强。入驻园区企业累计32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77家)、园区农民合作社350个、种养大户1496户(其中家庭农场118个)。三是基地建设水平大幅提升。种植业方面园区,基地集中连片规模普遍在1000亩以上;畜牧水产方面园区,朝着规模化、生态化、标准化、循环化、立体化、特色化方向进一步迈进。

(三)完善链条,适度外延,发挥农业产业多元化功能。

引导要素集聚,强调产业配套,通过统筹发展,农业园区的建设强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内涵的拓展。一是产业环节有较大拓展。二是产业功能有较大拓展。在原有茶园的基础上,大力推进茶区景观打造和接待能力建设,同时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农旅一体化良性互动快速发展。

(四)改革创新,因地制宜,多种经营管理模式并存。

1.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方面。因产业不同,经营模式不同,园区经营主体对土地流转的需求不同,土地流转的形式也就不同。在土地流转的操作上,多采用了政府主导由镇政府或村集体统一流转土地转包园区企业的操作方法。

2.园区的经营管理方面。园区都坚持了“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户参与”的基本运作模式。凡对种植依赖程度越低、对大规模土地需求越低,则企业主导地位越重,农户参与的成分越少。如习水、务川的养殖园区,余庆、遵义县花卉园区,甚至整个园区的成败取决于入驻园区的1~2个企业。对大规模种植依赖程度越高、对大规模土地需求越高的园区,则园区企业主要发挥的是龙头带动的作用,同时离不开农户大规模的基地支撑。

二、探索中的几点思考

(一)关于农业园区现代化的思考

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提出,是基于传统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政府财政投入有限,而选择在一定区域集中要素投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思路和目的提出的。初衷是以点带面,示范带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而现行农业园区的建设与调度,存在过分强调园区规模、资金投入、形象进度、产值和产出,而不够重视现代化管理手段的运用、科学技术运用方面的现象。现代化水平不够,现代化示范的作用大打折扣。

(二)关于农业园区资金依托的思考

人均占有资源少,单个主体经营规模小,财政补贴的水平与发达国家比有非常大的差距,决定了我国农业在国际大市场上处于极其弱质的地位。从理论角度讲,通过调整结构势必可以提高效益,但是从更大区域来讲,结构调整是相对的,不能突破我国农业极其弱质的地位。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建设,更多地还得依赖于财力的增强财政支持力度的大幅度增加。

(三)关于农业园区生产效益的思考

如前所述,我国的农业,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保供给,提升效益有赖于财政支撑力度的大幅度提升和单个主体经营规模的大幅度扩大。故此,在农业园区建设上,提出建设就开始调度产值,划定一个区域就开始调度产出的做法势必给决策造成误导。没有大量的财政资金投入,盲目扩大园区建设规模,没有根本地解决效益的问题,园区建设势必陷入僵局,也与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发挥示范作用推动面上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宗旨不符。

三、发展方向与政策建议

(一)正确把握基本内涵和宗旨适当控制规模

“现代化”是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基本内涵和建设的基本要求。建好一个点,带动一个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从而推动面上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是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宗旨。省、市、县、乡大干快上,就现有财力不切实际。就遵义市的实际来讲,以四大区域战略部署为指导,围绕八大农业产业,每个县、区(市),每个优势产业建设1个至2个现代高效农业园区是现实而必要的。

(二)走有特色的山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路子

一要突出山区特色做强优势农业产业。按照“四大区域”战略部署,围绕自身特色优势,遵义市经过多年的调整探索,成功打造了生态畜牧业、茶叶、蔬菜、辣椒、红粱、干鲜果、竹、中药村等八大优势产业,这些产业基地初具规模,但龙头不强,基地不稳,要围绕这些产业建设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助推产业发展;二要适应山区地理条件,推广适宜山区的微型农业机械,发展适应山区的适度规模经营;三要立足山区生态建设旅游园区,拓宽农业功能。大力发展城郊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和休闲农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大力发展农业生态旅游。

(三)以农业园区建设为平台树立深化农村改革的典型

高效现代农业范文第14篇

一、现状及路径

“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是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它是对以村、镇为基本单元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模式的一种表述。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推进,要求经济发展走专业化、规模化的路子,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这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正是适应这一规律逐步发展起来的,并成为世界各国加快农业和农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举措。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泰兴市初步形成了以新街、黄桥、河失、张桥等镇的设施园艺,珊珊镇西芹,宣堡镇经济林果,虹桥镇特水养殖,黄桥镇生猪养殖,古溪镇家禽养殖等为代表的“一镇一业”,以姚王镇桑木村苗木、黄桥镇果园村葡萄、元竹镇沿泰村芦笋、张桥镇西桥村银桑套种等为代表的“一村一品”,对促进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2011年,该市新街镇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黄桥镇被确定为江苏省农业现代化示范镇,黄桥镇祁巷村、姚王镇桑木村被评为江苏省现代农业示范村。全市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0.6万亩、设施农业2.7万亩,畜禽规模养殖比重同比增长6.5%,各类现代农业园区达到16个;实现农业增加值39.2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047元,比上年增长18.3%。

通过调查、分析,泰兴市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条路径:

――科学谋划,规划引领是前提。立足全市实际,研究确定了农业“双五”发展规划(即全市100万亩耕地,其中50万亩发展优质稻麦,50万亩发展高效农业),制订了《高效规模农业发展规划》,合理划分功能区域,落实产业布局安排,实行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生产,引导各乡镇以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为重点,以区域传统产业为基础,逐村制定发展规划,着力实现差别发展、错位竞争。

――强化载体,园区示范是关键。以新街镇为核心,以设施蔬菜、规模养殖和特色林果为主业,深入宣传,加强农业招商,引导农民参与,做大做强高效农业园区。在其示范带动下,全市每个乡镇都有了一个规划面积5000亩的高效农业园区,其中12个乡镇的建成面积超过3000亩,占乡镇总数的75%。以黄桥生猪产业区及毗邻靖江、如泉、海安的乡镇为主体,建设一批技术规程统一、管理严格规范的畜禽养殖小区,推动和促进全市养殖业由传统养殖方式向现代养殖方式转变,2012年全市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1.5%。经过三年的建设,该市农产品加工园区被认定为部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雨润食品、湖南九鼎、广西参皇、江苏三零等4家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相继落户园区。

――科技推广、农民培训是支撑。结合致富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综合开发项目科技推广培训等项目,针对全市农民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现实需求,科学制定培训方案,积极采取“引进来”与“沉下去”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开展“菜单式”培训,探索实施“科研院所+规模基地+农户”的技术推广模式,着力增强培训实效、提高农民科技应用水平。以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为载体,积极采取课堂培训、典型示范等多种方式,重点推广优质高产良种、高产高效种养模式、动植物疫病防治以及抗灾减灾等重大农业技术措施,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提高优势农产品良种覆盖率,加大高效农业关键环节和重大技术的开发引进力度,发挥先进科技对高效农业的支撑作用。大力实施科技人员蹲点进村行动,扎实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及时帮助广大农户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不断强化高效农业的科技支撑。

――有效组织、降低风险是保障。依托现有成熟产业,积极引导广大农民、企业组建各类合作社,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衔接起来,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形成了组织发展与产业规模扩张互动的局面,促进了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推进了特色产业的规模经营。目前,该市已建立各类农民合作组织587个、成员6.5万户。按照运作有序、补偿明确的要求,采取“政府推动+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方式,有序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在江苏省率先推行高效设施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以中央、省加大农业投入为契机,着力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不断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泰兴市发展模式的经验总结

通过调查泰兴市加快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做法,可以将泰兴发展模式归纳为“四个紧密结合”:

一是与区域特色产业紧密结合。泰兴市立足当地资源禀赋,综合考虑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等因素,积极培育、发展比较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近年来,该市围绕设施蔬菜、经济林果、规模养殖等主导产业,坚持园区带动,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农业招商,高效农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加快发展的条件进一步成熟。

二是与农业现代化工程紧密结合。泰兴市围绕当地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的总体要求,发挥各地优势,一方面,加快农业发展的“五个转变”,即促进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劳动力投入向依靠科技、投资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条件生产向依靠设施的可控生产转变,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二、三产协调发展转变,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另一方面,着力提升农业“五化水平”,即围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提升农业规模化水平,围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围绕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围绕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提升农业集约化水平,围绕提高农业产业层次、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

三是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泰兴市创新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合作组织和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稳定可靠的产业化原料基地,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健全市场流通体系,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四是与农民就业创业紧密结合。泰兴市充分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政府引导的办法,突出农民主体地位,调动和发挥返乡农民、种养能手、村组干部和大学生村官等群体的积极性。

三、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建议

为了使现代高效农业“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稳步推进,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领导。充分认识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建立健全“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作协调和推进机制,各村镇要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细化任务,量化目标,加强考核,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二是政策扶持。认真落实中央和江苏省扶持“一村一品”发展的政策意见,积极主动争取财政、税务、金融等部门支持,用足用好现行优惠政策,引导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地方优势特色产业。设立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专项资金,整合涉农资金和项目,支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

三是金融助推。积极引导工商资本、外来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投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鼓励金融机构把支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进一步扩大小额贷款规模,降低门槛,简化手续,创造宽松的金融环境。

高效现代农业范文第15篇

一、六盘水市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优势

1.资源优势

六盘水市境内最高海拔2900.6米,最低海拔586米,山高谷深,相对高度差异悬殊,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15℃,夏季平均气温19.7℃,冬季平均气温3℃;年降水量1200至1500毫米,无霜期200至300天。土壤垂直带谱发育完备度好,土壤类型主要为黄壤和黄棕壤,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高于5%,高者达到15%以上,氮素营养相应较丰富。野生植物种类繁多,野生药用植物达1899种。银杏、光叶珙桐、红豆杉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0种;金荞麦、天麻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4种,中国特有药用植物49种,贵州特有药用植物15种,少数民族药用植物226种,民间草药82种。野生刺梨、猕猴桃、银杏、红豆杉、山楂、樱桃、葡萄、杨梅在全市均有分布,荣获了中国野生刺梨之乡、中国野生猕猴桃之乡和中国红豆杉之乡称号。

2.区位优势

六盘水市处于滇、黔两省之间,与昆明、成都、重庆、贵阳、南宁五个省会城市的距离约为300-500公里。沪昆高速、杭瑞高速、都香高速、盘兴高速贯穿全境,株六铁路复线、 水柏铁路、 内昆铁路贯穿腹部,沪昆高铁经停盘州,六盘水月照机场通往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大连等15个城市。六盘水具有毗邻5个省会城市的独特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条件,为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提供了良好交通条件。

3.产业优势

自2010年以来,六盘水市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蔬菜、茶叶、精品水果等现代高效农业产业。至2016年底,发展茶叶18.1万亩,蔬菜44.87万亩,果园20.83万亩,中药材 11.01万亩,烤烟12.27万亩。建成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32个,建设贵州六盘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个,创建贵州六盘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培育省级农业重点龙头企业59家,市级农业重点龙头企业20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村覆盖。

4.政策优势

2014年以来,六盘水市以股份合作为纽带,努力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以下简称:三变)的农村“三变”改革,鼓励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房屋等资源、资产和自有资金、技能入股经营主体,推进全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经过3年多的探索实践,农村“三变”改革激活了农村各类要素资源。自2014年以来,六盘水市共对1416.41万亩集体土地、70.81万亩承包地、6.4万亩宅基地、546.1万亩林权进行确权登记,共有36.79万亩集体土地、19.09万亩“四荒地”、40.9万平方米水面和56.88万亩承包土地入股经营主体。2017年,六盘水市被农业部批复增补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是继1987年、1988年全国新一轮农村改革试验区后,贵州省第三个部级农村改革试验区,主要承担农村“三变”改革试验任务。2016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了《贵州省“十三五”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规划》,从国家、省级层面提供了政策支撑。

二、六盘水市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劣势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六盘水市地处贵州西部乌蒙山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地形地貌,山高谷深、坡陡,生态脆弱,耕地破碎。耕地总面积460.65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6亩。其中25度以上坡耕地占47%;97%的耕地为山地,石漠化面积占32%。地表河网多呈现河谷深切、河床狭窄、水流急、落差大的特征。耕地未实现全面灌溉,大部分耕地未通机耕道,肥料、种子和收获成果的运输还没有完全实现机械化,对农业劳动力需求较大,农业生产成本较高。

2.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力不足

六盘水市部级重点龙头企业还未实现零突破,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数量不多,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整体实力弱,科技水平还不高,多数龙头企业还在从事农产品的初级加工,处在产业链的低端,市?鼍赫?力不强,对当地农业发展带动力不足,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3.农业资源分散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实施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1983年,六盘水市农村基本上实行“大包干”家庭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1983年全市农村人均收入90.83元,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230元,33年增长了90.6倍。但是,由于在实践过程中“分”得充分、“统”得不够,导致了农村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模式,给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带来不利。

4.农民对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意识不强

当地大多数农民对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意识不强,在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青壮年劳动力外出的情况下,仍然按照传统方式,种植传统农作物,满足于自给自足的现状。对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持观望态度,有的担心种植新作物的产品销售不出去,会造成收入水平下降,导致部分农民对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积极性不高。

三、六盘水市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对策建议

1.持之以恒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抢抓机遇,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抓住全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机遇,在省级划定的粮食生产区域外,将25度以上坡耕地,退出低效农作物的种植。结合当地气候、环境、资源禀赋和农业基础条件,发展效益高、覆盖农户广的农业产业。在低海拔河谷地带,积极发展当地红心猕猴桃等精品水果,打造猕猴桃产业带;在中海拔地区,结合全域旅游景区的开发,发展旅游休?e观光农业;在高海拔冷凉地区,布局高寒山区冷凉蔬菜、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根据产业需求,配套发展上下游产业,最大限度延长产业链。

2.持续深化农村“三变”改革

六盘水市作为全国农村“三变”改革的发源地,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按照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要求,以股份合作为纽带,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集体成员身份确认,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动资源变资产,集中农村土地等资源,规模化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量化财政农业产业发展资金入股经营主体,推动资金变股金,解决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中资金难题。

3.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基础设施,系指在自然与经济再生产交错进行的生物有机体同环境之间能量转换、物质交换和循环的过程中,所必须投入的物质和社会条件有机整体的总称;或者指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相互制约环节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素质等农业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的总称。农业基础设施包含物质的农业基础设施和社会的农业基础设施。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地区,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把物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加快农村组组通公路、农业机耕道、农业灌溉供水、农业供电、农业物联网、物流、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农产品线上、线下交易。保障农产品产得出,卖得好。二是加强社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在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投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科技人员,提升农民文化素养。建设一支爱农民、懂农业、爱农村的专业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