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数据通信技术论文范文

数据通信技术论文范文

数据通信技术论文

数据通信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与计算机远程信息处理应用的发展,数据通信应运而生,它实现了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计算机与终端之间的传递。由于不同业务需求的变化及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数据通信经过了不同的发展历程。

数据通信是以“数据”为业务的通信系统,数据是预先约定好的具有某种含义的数字、字母或符号以及它们的组合。数据通信是20世纪5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结合而兴起的一种新的通信方式,它是计算机和通信相结合的产物。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与计算机远程信息处理应用的发展,数据通信应运而生,它实现了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计算机与终端之间的传递。由于不同业务需求的变化及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数据通信经过了不同的发展历程。

1通信系统传输手段

电缆通信:双绞线、同轴电缆等。市话和长途通信。调制方式:SSB/FDM。基于同轴的PCM时分多路数字基带传输技术。光纤将逐渐取代同轴。

微波中继通信:比较同轴,易架设、投资小、周期短。模拟电话微波通信主要采用SSB/FM/FDM调制,通信容量6000路/频道。数字微波采用BPSK、QPSK及QAM调制技术。采用64QAM、256QAM等多电平调制技术提高微波通信容量,可在40M频道内传送1920~7680路PCM数字电话。

光纤通信:光纤通信是利用激光在光纤中长距离传输的特性进行的,具有通信容量大、通信距离长及抗干扰性强的特点。目前用于本地、长途、干线传输,并逐渐发展用户光纤通信网。目前基于长波激光器和单模光纤,每路光纤通话路数超过万门,光纤本身的通信纤力非常巨大。几十年来,光纤通信技术发展迅速,并有各种设备应用,接入设备、光电转换设备、传输设备、交换设备、网络设备等。光纤通信设备有光电转换单元和数字信号处理单元两部分组成。

卫星通信:通信距离远、传输容量大、覆盖面积大、不受地域限制及高可靠性。目前,成熟技术使用模拟调制、频分多路及频分多址。数字卫星通信采用数字调制、时分多路及时分多址。

移动通信:GSM、CDMA。数字移动通信关键技术:调制技术、纠错编码和数字话音编码。

2数据通信的构成原理

数据终端(DTE)有分组型终端(PT)和非分组型终端(NPT)两大类。分组型终端有计算机、数字传真机、智能用户电报终端(TeLetex)、用户分组装拆设备(PAD)、用户分组交换机、专用电话交换机(PABX)、可视图文接入设备(VAP)、局域网(LAN)等各种专用终端设备;非分组型终端有个人计算机终端、可视图文终端、用户电报终端等各种专用终端。数据电路由传输信道和数据电路终端设备(DCE)组成,如果传输信道为模拟信道,DCE通常就是调制解调器(MODEM),它的作用是进行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转换;如果传输信道为数字信道,DCE的作用是实现信号码型与电平的转换,以及线路接续控制等。传输信道除有模拟和数字的区分外,还有有线信道与无线信道、专用线路与交换网线路之分。交换网线路要通过呼叫过程建立连接,通信结束后再拆除;专线连接由于是固定连接就无需上述的呼叫建立与拆线过程。计算机系统中的通信控制器用于管理与数据终端相连接的所有通信线路。中央处理器用来处理由数据终端设备输入的数据。

3数据通信的分类

3.1有线数据通信

数字数据网(DDN)。数字数据网由用户环路、DDN节点、数字信道和网络控制管理中心组成。DDN是利用光纤或数字微波、卫星等数字信道和数字交叉复用设备组成的数字数据传输网。也可以说DDN是把数据通信技术、数字通信技术、光迁通信技术以及数字交叉连接技术结合在一起的数字通信网络。数字信道应包括用户到网络的连接线路,即用户环路的传输也应该是数字的,但实际上也有普通电缆和双绞线,但传输质量不如前。

分组交换网。分组交换网(PSPDN)是以CCITTX.25建议为基础的,所以又称为X.25网。它是采用存储——转发方式,将用户送来的报文分成具用一定长度的数据段,并在每个数据段上加上控制信息,构成一个带有地址的分组组合群体,在网上传输。分组交换网最突出的优点是在一条电路上同时可开放多条虚通路,为多个用户同时使用,网络具有动态路由选择功能和先进的误码检错功能,但网络性能较差。

帧中继网。帧中继网络通常由帧中继存取设备、帧中继交换设备和公共帧中继服务网3部分组成。帧中继网是从分组交换技术发展起来的。帧中继技术是把不同长度的用户数据组均包封在较大的帧中继帧内,加上寻址和控制信息后在网上传输。

3.2无线数据通信

无线数据通信也称移动数据通信,它是在有线数据通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线数据通信依赖于有线传输,因此只适合于固定终端与计算机或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而移动数据通信是通过无线电波的传播来传送数据的,因而有可能实现移动状态下的移动通信。狭义地说,移动数据通信就是计算机间或计算机与人之间的无线通信。它通过与有线数据网互联,把有线数据网路的应用扩展到移动和便携用户。4网络及其协议

4.1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ComputerNetwork),就是通过光缆、双绞电话线或有、无线信道将两台以上计算机互联的集合。通过网络各用户可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如文档、程序、打印机和调制解调器等。计算机网络按地理位置划分,可分为网际网、广域网、城域网、和局域网四种。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网际网;广域网一般指连接一个国家内各个地区的网络。广域网一般分布距离在100-1000公里之间;城域网又称为都市网,它的覆盖范围一般为一个城市,方圆不超过10-100公里;局域网的地理分布则相对较小,如一栋建筑物,或一个单位、一所学校,甚至一个大房间等。

局域网是目前使用最多的计算机网络,一个单位可使用多个局域网,如财务部门使用局域网来管理财务帐目,劳动人事部门使用局域网来管理人事档案、各种人才信息等等。

4.2网络协议

网络协议是两台计算机之间进行网络对话所使用的语言,网络协议很多,有面向字符的协议、面向比特的协议,还有面向字节计数的协议,但最常用的是TCP/IP协议。它适用于由许多LAN组成的大型网络和不需要路由选择的小型网络。TCP/IP协议的特点是具有开放体系结构,并且非常容易管理。

TCP/IP实际上是一种标准网络协议,是有关协议的集合,它包括传输控制协议(TransportControlProtocol)和因特网协议(InternetProtocol)。TCP协议用于在应用程序之间传送数据,IP协议用于在程序与主机之间传送数据。由于TCP/IP具有跨平台性,现已成为Internet的标准连接协议。网络协议分为如下四层:网络接口层:负责接收和发送物理帧;网络层:负责相邻节点之间的通信;传输层:负责起点到终端的通信;应用层:提供诸如文件传输、电子邮件等应用程序要把数据以TCP/IP协议方式从一台计算机传送到另一台计算机,数据需经过上述四层通信软件的处理才能在物理网络中传输。

目前的IP协议是由32位二进制数组成的,如202.0.96.133就表示连接到因特网上的计算机使用的IP地址,在整个因特网上IP地址是唯一的。

数据通信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电缆通信:双绞线、同轴电缆等。市话和长途通信。调制方式:SSB/FDM。基于同轴的PCM时分多路数字基带传输技术。光纤将逐渐取代同轴。

微波中继通信:比较同轴,易架设、投资小、周期短。模拟电话微波通信主要采用SSB/FM/FDM调制,通信容量6000路/频道。数字微波采用BPSK、QPSK及QAM调制技术。采用64QAM、256QAM等多电平调制技术提高微波通信容量,可在40M频道内传送1920~7680路PCM数字电话。

光纤通信:光纤通信是利用激光在光纤中长距离传输的特性进行的,具有通信容量大、通信距离长及抗干扰性强的特点。目前用于本地、长途、干线传输,并逐渐发展用户光纤通信网。目前基于长波激光器和单模光纤,每路光纤通话路数超过万门,光纤本身的通信纤力非常巨大。几十年来,光纤通信技术发展迅速,并有各种设备应用,接入设备、光电转换设备、传输设备、交换设备、网络设备等。光纤通信设备有光电转换单元和数字信号处理单元两部分组成。

卫星通信:通信距离远、传输容量大、覆盖面积大、不受地域限制及高可靠性。目前,成熟技术使用模拟调制、频分多路及频分多址。数字卫星通信采用数字调制、时分多路及时分多址。

移动通信:GSM、CDMA。数字移动通信关键技术:调制技术、纠错编码和数字话音编码。

2数据通信的构成原理

数据终端(DTE)有分组型终端(PT)和非分组型终端(NPT)两大类。分组型终端有计算机、数字传真机、智能用户电报终端(TeLetex)、用户分组装拆设备(PAD)、用户分组交换机、专用电话交换机(PABX)、可视图文接入设备(VAP)、局域网(LAN)等各种专用终端设备;非分组型终端有个人计算机终端、可视图文终端、用户电报终端等各种专用终端。数据电路由传输信道和数据电路终端设备(DCE)组成,如果传输信道为模拟信道,DCE通常就是调制解调器(MODEM),它的作用是进行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转换;如果传输信道为数字信道,DCE的作用是实现信号码型与电平的转换,以及线路接续控制等。传输信道除有模拟和数字的区分外,还有有线信道与无线信道、专用线路与交换网线路之分。交换网线路要通过呼叫过程建立连接,通信结束后再拆除;专线连接由于是固定连接就无需上述的呼叫建立与拆线过程。计算机系统中的通信控制器用于管理与数据终端相连接的所有通信线路。中央处理器用来处理由数据终端设备输入的数据。

3数据通信的分类

3.1有线数据通信

数字数据网(DDN)。数字数据网由用户环路、DDN节点、数字信道和网络控制管理中心组成。DDN是利用光纤或数字微波、卫星等数字信道和数字交叉复用设备组成的数字数据传输网。也可以说DDN是把数据通信技术、数字通信技术、光迁通信技术以及数字交叉连接技术结合在一起的数字通信网络。数字信道应包括用户到网络的连接线路,即用户环路的传输也应该是数字的,但实际上也有普通电缆和双绞线,但传输质量不如前。

分组交换网。分组交换网(PSPDN)是以CCITTX.25建议为基础的,所以又称为X.25网。它是采用存储——转发方式,将用户送来的报文分成具用一定长度的数据段,并在每个数据段上加上控制信息,构成一个带有地址的分组组合群体,在网上传输。分组交换网最突出的优点是在一条电路上同时可开放多条虚通路,为多个用户同时使用,网络具有动态路由选择功能和先进的误码检错功能,但网络性能较差。

帧中继网。帧中继网络通常由帧中继存取设备、帧中继交换设备和公共帧中继服务网3部分组成。帧中继网是从分组交换技术发展起来的。帧中继技术是把不同长度的用户数据组均包封在较大的帧中继帧内,加上寻址和控制信息后在网上传输。

3.2无线数据通信

无线数据通信也称移动数据通信,它是在有线数据通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线数据通信依赖于有线传输,因此只适合于固定终端与计算机或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而移动数据通信是通过无线电波的传播来传送数据的,因而有可能实现移动状态下的移动通信。狭义地说,移动数据通信就是计算机间或计算机与人之间的无线通信。它通过与有线数据网互联,把有线数据网路的应用扩展到移动和便携用户。

4网络及其协议

4.1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ComputerNetwork),就是通过光缆、双绞电话线或有、无线信道将两台以上计算机互联的集合。通过网络各用户可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如文档、程序、打印机和调制解调器等。计算机网络按地理位置划分,可分为网际网、广域网、城域网、和局域网四种。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网际网;广域网一般指连接一个国家内各个地区的网络。广域网一般分布距离在100-1000公里之间;城域网又称为都市网,它的覆盖范围一般为一个城市,方圆不超过10-100公里;局域网的地理分布则相对较小,如一栋建筑物,或一个单位、一所学校,甚至一个大房间等。

局域网是目前使用最多的计算机网络,一个单位可使用多个局域网,如财务部门使用局域网来管理财务帐目,劳动人事部门使用局域网来管理人事档案、各种人才信息等等。

4.2网络协议

网络协议是两台计算机之间进行网络对话所使用的语言,网络协议很多,有面向字符的协议、面向比特的协议,还有面向字节计数的协议,但最常用的是TCP/IP协议。它适用于由许多LAN组成的大型网络和不需要路由选择的小型网络。TCP/IP协议的特点是具有开放体系结构,并且非常容易管理。

TCP/IP

实际上是一种标准网络协议,是有关协议的集合,它包括传输控制协议(TransportControlProtocol)和因特网协议(InternetProtocol)。TCP协议用于在应用程序之间传送数据,IP协议用于在程序与主机之间传送数据。由于TCP/IP具有跨平台性,现已成为Internet的标准连接协议。网络协议分为如下四层:网络接口层:负责接收和发送物理帧;网络层:负责相邻节点之间的通信;传输层:负责起点到终端的通信;应用层:提供诸如文件传输、电子邮件等应用程序要把数据以TCP/IP协议方式从一台计算机传送到另一台计算机,数据需经过上述四层通信软件的处理才能在物理网络中传输。

目前的IP协议是由32位二进制数组成的,如202.0.96.133就表示连接到因特网上的计算机使用的IP地址,在整个因特网上IP地址是唯一的。

数据通信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本质上来讲,红外通信就是对二进制数字信号开展调制和解调。这样可以产生红外通信并且传输数据,通常所说的红外通讯调制器就是红外通信的接口。具体点来说,利用950nm的近红外波段红外线来传输各种信息即为红外通信。发送端能将基带处的二进制信号调制成所需的脉冲串信号,红外发射管又能发射出各种红外信号。接收端把传输过来的光脉转变为电信号,待完成放大、滤波等工作后再传送到解调电路实施解调,变成原来的二进制数字信号输出。一般使用的有:①借助脉冲宽度来完成信号调制的脉宽调制,及PWM;②使用脉冲串之间的时间间隔完成信号调制的脉时调制,即PPM。

2红外通讯技术在数据传输中的优势

现今的数据通讯方式非常多样,但应用领域最广的还是红外通讯技术,红外通讯技术之所以能够得到如此广泛的应用,主要是因为它主要下列几点显著优势:首先,红外通讯技术便于进行数据的收发,它的所有数据都只是将电脉冲和红光脉冲进行各种转化;其次,红外通讯技术摒弃了传统的线缆连接方式而使用先进的无线电连接,方便进行小型设备的数据传送工作;再次,红外通讯技术虽然进行了大量的创新但仍符合旧有的数据传输的有关规定;最后,红外通讯设备进行的是两个设备间的直线数据传输,它的锥角度数不超过30度,所以保密性能更强。此外,红外通讯技术的最显著优势是传输速度快,这是传统的传输方式所不可比拟的,现今常用的传输速度是4M,不过,最先进的VFIR技术早已达到16M。

3可以运用红外技术的设备

红外数据通讯在数据传送方面取得的工作成效十分显著,所以在多种小型设备中都有应用,本文只列举了一些和我们的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使用了红外通讯设备的技术,例如:①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电脑;②打印机等各种电脑附属设备等;③各种通讯联系工具;④单反相机、家用笔记本、电视机顶盒和手表等;⑤各种工业用或医用设施;⑥网络的接入设施。

4红外技术的缺陷

进行红外数据传输时必须直线工作,这就需要彻底排除其间的障碍物,这样才能高效的完成数据传输工作。分析当前的红外数据传输系统可以发现,其通讯速率是有待提高的,否则将无法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红外通讯技术的突破点在于引进了先进的无线传输方式,这也使得其使用功能比较简单,想要扩展其功能是具有非常大的难度的。

5红外技术为计算机技术带来的进步

红外通讯技术的发展会使许多的主流计算机产品及其附属产品都受到了影响,尤其对调制解调器的应用有着恶劣影响。科学的研究发现,认真执行红外通信标准可以把所有的局域网的LAN的数据率增加至10Mb/s。在红外通信标准中,要求其发射功率很低,所以它在工作时也是由电池来提供动力的。目前,惠普电脑公司早已着手研究内置式端口,若研究成功,所有拥有红外通信标准的笔记本电脑和手持式计算机,使用者都可以把它放在手机的一定范围内实现高速呼叫,还能连接至当地的互联网。红外通讯技术有很强的兼容性,这可以为电脑的设计者及终端使用者提供多元化的无电缆连接方法,如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家用台式计算机和个人数字助理设备间的文件交换等。还可以在计算机的各种设备间互相传输数据并控制电视、盒式录像机等的工作。

6红外通讯技术的发展前景

观察目前的市场现状不难发现,红外通信设备已经不单单在个人数据设备、各种笔记本或打印机中使用,而在个人通讯系统即PCS和全球移动通信系统中也有了极广泛的应用。红外线连接是数字式的,所以笔记本电脑间的数字连接不用再应用调制解调器,便携式PC在接通PCS数据卡后连接电话后就能和无线PCS系统开展数据传输;而加大电缆的红外端口能够使PCS电话系统及笔记本电脑之间的无线通信更加便捷。不过在连接PCS、数字电话系统及笔记本电脑时一定要应用标准的红外端口,也因此每种电脑都可使用PCS数字电话系统,例如最先进的笔记本计算机和手持式计算机,这样可以更简单的进行红外数据的通信。此外,在使用该系统时电脑中不需配备调制解调器,所以以前的不能供给高性能PC卡调制解调器工作的手持式计算机现在也可以利用无线形式来完成通信。科学的观察现今红外通信技术在各种设备中的应用,我们可以客观的估计,

7结语

数据通信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网络通信有一定的风险性,对数据加密技术的需求比较大,结合网络通信的实践应用,通过例举网络通信中的风险表现,分析其对数据加密技术的需求。网络通信的安全风险有:①网络通信的过程中,面临着攻击者的监听、窃取破坏,很容易丢失传输中的数据信息;②攻击者随意更改网络通信中的信息,冒充管理者截取传输信息,导致网络通信的数据丢失;③网络通信中的数据信息被恶意复制,引起了系统瘫痪、信息不准确的问题。由此可见:网络通信中,必须强化数据加密技术的应用,采取数据加密技术,保护网络通信的整个过程,预防攻击行为,提高网络通信的安全水平,避免出现恶意攻击的现象,保障网络通信的安全性和积极性,表明数据加密技术的重要性,进而完善网络通信的环境。

2数据加密技术在网络通信中的应用

数据加密技术提升了网络通信的安全性,规范了网络通信的运营环境,规避了潜在的风险因素。网络通信中的数据加密,主要分为方法和技术两部分,对其做如下分析:

2.1网络通信中的数据加密方法

2.1.1对称加密

对称加密方法在网络通信中比较常用,利用相同的密钥,完成通信数据加密到解密的过程,降低了数据加密的难度。对称加密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方法是DES加密,属于标准对称加密的方法。例如:DES在网络通信中的应用,使用了固定的加密框架,DES通过密钥,迭代子密钥,将56bit密钥分解成16组48bit,迭代的过程中进行加密,而解密的过程与加密流程相似,使用的密钥也完全相同,加密与解密密钥的使用正好相反,根据网络通信的数据类型,完成对称加密。

2.1.2非对称加密

非对称加密方法的难度稍高,加密与解密的过程,采用了不同的密钥,以公钥、私钥的方式,对网络通信实行非对称加密。公钥和私钥配对后,才能打开非对称加密的网络通信数据,其私钥由网络通信的管理者保管,不能公开使用。非对称加密方法在网络通信中的应用,解密时仅需要管理者主动输入密钥的数据即可,操作方法非常简单,而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水平,提高了加密解密的时间效率。

2.2网络通信中的数据加密技术

2.2.1链路加密

网络通信中的链路加密,实际是一种在线加密技术,按照网络通信的链路分配,提供可行的加密方法。网络通信的数据信息在传输前,已经进入了加密的状态,链路节点先进行解密,在下一链路环境中,重新进入加密状态,整个网络通信链路传输的过程中,都是按照先解密在加密的方式进行,链路上的数据信息,均处于密文保护状态,隐藏了数据信息的各项属性,避免数据信息被攻击窃取。

2.2.2节点加密

节点加密技术确保了网络通信节点位置数据信息的安全性,通过节点处的数据信息,都不会是明文形式,均表现为密文,促使节点加密成为具有安全保护功能的模块,安全的连接了网络通信中的信息。加点加密技术在网络通信中的应用,依赖于密码装置,用于完成节点信息的加密、解密,但是此类应用也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即:报头、路由信息为明文方式,由此增加了节点加密的难度,很容易为攻击者提供窃取条件,是节点加密技术应用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2.2.3端到端加密

网络通信的端到端加密,是指出发点到接收点,整个过程不能出现明文状态的数据信息。端到端加密的过程中,不会出现解密行为,数据信息进入到接收点后,接收人借助密钥加密信息,提高网络通信的安全性,即使网络通信的节点发生安全破坏,也不会造成数据信息的攻击丢失,起到优质的加密作用。端到端加密时,应该做好出发点、接收点位置的网络通信加密,以便确保整个网络通信过程的安全性。

3结束语

数据通信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网络编码实际上是将路由和编码的信息进行相互交换的方式。传统路由主要是实现信息的存储和转发,网络编码则能够接收到几个不同的数据组,然后将其融合编码信息,增大传输信息的数量,从而能大大提高网络的利用效率,结束了传统中认为独立比特不可压缩的理论。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有限域中的运算,将接收到的几个不同的数据组,在网络不同的结点中进行重新编码组合,然后将编码过的数据以多播的形式转发给各个目的结点,并由目的结点对其解码还原,得到原始数据,这样就实现了通信。网络编码的主要优势是提高了网络通信的系统性能,提高通信效率,这是因为网络编码增大了每次传输的数据量,减少了传输数据的次数,从而能够很好地提高网络通信的性能,不仅增加了网络数据的吞吐量,也提高了宽带的利用效率,还能平衡各网络目的结点之间的负载能力。在当前人们越来越依赖无线通信技术的的背景下,网络编码对提高网络安全、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方面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基于网络编码的数据通信技术研究

网络编码在网络数据通信中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其理论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都是不言而喻的。世界上一些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都展开了对网络编码的研究,并且在多个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2.1网络协议结构

当前网络编码研究中涉及到的主要部分还是在网络层方面,特别是如何有效地将路由协议与网络编码有机结合,是基于网络编码的网络结构研究的重要方面。有一部分研究已经深入到网络编码如何有效结合协议结构中其他协议层,例如网络编码与MAC层协议或者与传送层TCP协议等等的结合问题。因为网络编码的特性与传统网络数据通信的方式有很大的区别,所以为了不更改已普遍应用的传统网络协议,将网络编码与其融合将会遇到各种各样新的问题,例如,它们之间的兼容性、网络编码对网络协议结构是否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这些问题都是后来研究者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为研究基于网络编码的网络协议结构提供了框架性借鉴,使得网络编码能够与传统的网络协议有机融合,提高网络通信性能。

2.2数据传送模型

网络编码具有的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将数据智能化处理,这主要是通过对编码策略的设计来实现,而码构造算法是编码策略设计的基础。码构造算法主要是针对网络中间结点的编码方式,它需要保证目的结点能够有效识别出传递的编码信息并进行正确解码。所以码构造算法包含了编码和解码两个内容,并且要求其算法复杂程度低,易于实施应用。码构造算法主要有三种:代数型、线性型、随机型。线性网络编码能将中间结点接受的各路信息进行线性组合,这种编码运算较简单,所以得到了普遍应用。

2.3路由协议

基于网络编码的路由协议的优化设计能够有效提高网络数据的传递效率和性能,它是能够将网络编码应用到实际中的重要基础,而且将路由协议与网络编码进行更高层次的融合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可以为以后开发新的网络提供借鉴和指导。基于网络编码的路由协议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独立路由协议和编码感知的路由协议,它们主要的不同点是路由协议产生的过程中能否主动编码,也就是说路由协议是否能够提高编码的利用效率。

2.4数据传输性能保障机制

实际应用中,网络环境复杂多变,数据传输的突然性和网络拓扑结构不稳定都可能导致数据传输出现不稳定的状况,例如造成数据丢失或者传输延迟等。所以基于网络编码的数据传输技术的开发应该结合实际的网络环境,研究出能确保数据正确传输的保障机制和编码策略,尤其需要尽可能减少数据传输的延迟时间和保证数据可靠传输。所以,基于网络编码的数据通信中,利用QoS保证机制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当前已研究出来几个解决方案,比如建立数据延迟时间的模型,从模型中找出延迟的解决方案;利用多速率编码器来分析各路中传输速率不同的数据,从而减小数据在编码器中的传输时间。

3结语

数据通信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数据通信无线网络技术新兴领域

一、无线网络概述

无线网络技术涵盖的范围很广,既包括允许用户建立远距离无线连接的全球语音和数据网络,也包括为近距离无线连接进行优化的红外线技术及射频技术。通常用于无线网络的设备包括便携式计算机、台式计算机、手持计算机、个人数字助理(PDA)、移动电话、笔式计算机和寻呼机。无线技术用于多种实际用途。例如,手机用户可以使用移动电话查看电子邮件。使用便携式计算机的旅客可以通过安装在机场、火车站和其他公共场所的基站连接到Internet。在家中,用户可以连接桌面设备来同步数据和发送文件。

二、无线网络的标准

为了解决各种无线网络设备互连的问题,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推出了IEEE802.11无线协议标注。目前802.11主要有802.11b、802.11a、802.11g三个标准。最开始推出的是802,11b,它的传输速度为lIMB/s,最大距离室外300米,室内约50米。因为它的连接速度比较低,随后推出了802.11a标准,它的连接速度可达54MB/s。但由于两者不互相兼容,致使一些早已购买802.11b标准的无线网络设备在新的802,11a网络中不能用,所以IEEE又正式推出了完全兼容802.11b标准且与802.11a速率上兼容的802.11g标准,这样通过802.11g,原有的802.11b和802.11a两种标准的设备就可以在同一网络中使用。IEEE802.11g同802.11b一样,也工作在2.4GHz频段内,比现在通用的802.11b速度要快出5倍,并且与802,11完全兼容,在选购设备时建议弄清是否支持该协议标准。选择适合自己的,802.11g标准现在已经开始普及。

三、无线网络类型

(一)无线广域网(WWAN)。无限广域网技术可使用户通过远程公用网络或专用网络建立无线网络连接。通过使用由无线服务提供商负责维护的若干天线基站或卫星系统,这些连接可以覆盖广大的地理区域,例如若干城市或者国家(地区)。目前的WWAN技术被称为第二代(2G)系统。2G系统主要包括移动通信全球系统(GSM)、蜂窝式数字分组数据(CDPD)和码分多址(CDMA)。现在正努力从2G网络向第三代(3G)技术过渡。一些2G网络限制了漫游功能并且相互不兼容;而第三代(3G)技术将执行全球标准,并提供全球漫游功能。ITU正积极促进3G全球标准的指定。

(二)无线局域网(WLAN)。无线局域网技术可以使用户在本地创建无线连接(例如,在公司或校园的大楼里,或在某个公共场所,如机场)。WLAN可用于临时办公室或其他无法大范围布线的场所,或者用于增强现有的LAN,使用户可以在不同时间、在办公楼的不同地方工作。WLAN以两种不同方式运行。在基础结构WLAN中,无线站(具有无线电网卡或外置调制解调器的设备)连接到无线接入点,后者在无线站与现有网络中枢之间起桥梁作用。在点对点(临时)WLAN中,有限区域(例如会议室)内的几个用户可以在不需要访问网络资源时建立临时网络,而无需使用接入点。

(三)无线个人网(WPAN)。无线个人网技术使用户能够为个人操作空间(POS)设备(如PDA、移动电话和笔记本电脑等)创建临时无线通讯。POS指的是以个人为中心,最大距离为10米的一个空间范围。目前,两个主要的胛AN技术是“Bluetooth”和红外线。“Bluetooth”是一种电缆替代技术,可以在30英尺以内使用无线电波传送数据。Bluetooth数据可以穿过墙壁、口袋和公文包进行传输。“Bluetooth专门利益组(SIG)”推动着“Bluetooth”技术的发展,于1999年了Bluetooth版本1.0规范。作为替代方案,要近距离(一米以内)连接设备,用户还可以创建红外链接。

为了规范无线个人网技术的发展,IEEE已为无线个人网成立了802.15工作组。该工作组正在发展基于Bluetooth版本1.0规范的WPAN标准。该标准草案的主要目标是低复杂性、低能耗、交互性强并且能与802.11网络共存。

无线个人网和无线局域网并不一样。无线个人网是以个人为中心来使用的无线个人区域网,它实际上就是一个低功率、小范围、低速度和低价格的电缆替代技术。但无线局域网却是同时为许多用户服务的无线网络,它是一个大功率、中等范围、高速率的局域网。

最早使用的WPAN是1994年爱立信公司推出的蓝牙系统,其标准是[EEE802.15.1[w-BLUE]。蓝牙的数据率为720kb/s,通信范围在10米左右。为了适应不同用户的需求,无线个人网还定义了另外两种低速WPAN和高速WPAN。

(四)无线城域网(WMAN)。无线城域网技术使用户可以在城区的多个场所之间创建无线连接(例如,在一个城市或大学校园的多个办公楼之间),而不必花费高昂的费用铺设光缆、铜质电缆和租用线路。此外,当有线网络的主要租赁线路不能使用时,WWAN还可以作备用网络使用。WWAN使用无线电波或红外光波传送数据。为用户提供高速Internet接入的宽带无线接入网络的需求量正日益增长。尽管目前正在使用各种不同技术,例如多路多点分布服务(MMDS)和本地多点分布服务(LMDS),但负责制定宽带无线访问标准的IEEE802.16工作组仍在开发规范以便实现这些技术的标准化。

无线城域网服务范围可覆盖一个城市的部分区域,通信的距离变化较大(远的可达50公里),因此接收到的信号功率和信噪比等也会有很大的差别。这就要求有多种的调制方法。因此工作在毫米波段的802.16必须有不同的物理层。802.16的基站可能需要多个定向天线,各指向对应的接收点。由于天气条件(雨、雪、雹、雾等)对毫米波的传输的影响较大,因此与室内工作的无线局域网相比较时,802.16对差错的处理也更为重要。

数据通信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车车通信;威胁评估;模糊理论

0 引言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全世界的汽车保有量正在逐年增加。由此引发的交通事故也是越来越多,其中十字路口的事故发生率在总的交通事故中占很大比重。设计一个辅助驾驶系统对驾驶员提供及时的警告十分必要。车车通信作为通信技术,通过无线通信设备向外界广播自身的位置和速度信息,在通信范围的车辆可以接收共享各自的数据。根据采集到的数据利用模糊理论计算车辆受到的威胁指数。

1 相关技术

本文的基于车车通信的十字路口威胁评估方法研究主要涉及车车通信技术和模糊理论。

1.1 车车通信技术

通过车车与车路通信技术,可以将机动车辆与道路有机的结合联系到一起,通过对于路侧与车载实况信息的采集而达到对交通资源高效充分利用的目的。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车路通信技术与车车通信技术正在从传统的单一模式转向多种通信的发展模式。对于出行者出行实时性要求较为一般的出行服务可以通过WiFi、3G以及4G和GPRS等公众的通讯技术得到实现;但是对于出行实时性要求较高的诸如车辆主动安全服务等来说,则需要通过专用短程通信技术(DSRC)来实现。

1.2 模糊理论

模糊理论将传统数学从二值逻辑扩展到连续多值,利用隶属度函数描述一个概念特征值。模糊逻辑是一种用逻辑表达式描述模糊集合中的隶属关系的方法,假定一个事件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是正确的,并且我们知道这个程度。这是模糊事件和随机事件根本的区别,随机事件“非此即彼”,而模糊事件“亦此亦彼”。模糊推理就是对于规则: if is A then is B。构造出模糊集A与B之间的模糊关系R,通过R与证据合成求出结论。

2 十字路口威胁评估

2.1 数据采集

车辆上安装里无线通信模块、GPS模块和CAN卡。数据采集主要分为两个部分:自车数据采集和目标车辆数据采集。

(1)主车数据采集

主车采集的数据包括GPS数据采集和CAN数据的采集。GPS信息通过GPS天线获得,GPS数据主要是位置信息,包括经度、纬度、海拔、辆航向角等。CAN信息采集主要是通过车身CAN网络或的车辆的速度信息。

(2)目标车数据采集

目标车通过车载通信设备接收通信范围内的其他车辆的位置和速度信息,并将自车的位置和速度信息广播给其他车辆。实现数据的共享。

2.2 模糊处理

根据主车和目标车的位置和速度信息计算出主车和目标车的相对距离RS和相对速度RV。

相对距离RS的模糊集合为RS={近(N),中(M),远(F)},论域U=[0,150]。相对速度速度RV的模糊集合RV={慢(L),中(M),快(H)}。论域U=[0,120]。相对距离RS和相对速度RV的隶属度函数如图1、图2所示。

相对距离RS的威胁指数为TI_RS(N,M,F)={0.98,0.5,0.13},相对速度RV的威胁指数为TI_RV(L,M,H)={0.11,0.47,0.96}。相对距离RS在综合威胁中占的权重为0.6,相对速度RV在综合权重中占的权重为0.4。则综合威胁TI的计算公式为:

3 实验仿真与结果分析

为了验证本文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本文进行了仿真实验。主车与目标车分别以40km/h,60km/h和80km/h的相对速度从十字路口相互靠近。其威胁结果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当车辆相对速度较小时,相对距离较远时,威胁指数较小。当车辆相对速度较大时,相对距离较近时,威胁指数较大。

4 总结

本文针对十字路口车辆安全驾驶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车车通信技术和威胁评估技术,提出通过车车通信实现信息共享,利用威胁评估理论和模糊集理论,计算车辆在十字路口所受到的威胁的指数。通过实验验证本方法能够比较准确的计算出车辆在十字路口受到的威胁级别,辅助驾驶员驾驶,提高十字路通安全。

【参考文献】

[1]陈超,吕植勇,付姗姗,彭琪.国内外车路协同系统发展现状综述[J]. 交通信息与安全,2011,1(25).

[2]Kenney J. B. Dedicated Short-Range Communications (DSRC) Standards in the United States[J].Proceedings of the IEEE,2011,7(99):1162-1182.

数据通信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应用领域;研究论述

中图分类号TN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5) 153-0024-02

低压电力线载波PLC通信技术,就是切实通过低压配电线作为信息资源传输技术的实现媒介,来切实进行数据或语音信息传输实现目标的通信技术形态。电力线网络,是现有技术发展阶段条件下,全世界范围内分布最为广泛网络技术,并且在今后的一段历史发展时期之内,必将稳定保持其稳定性的潜在运用价值。近年以来,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的稳定有序发展,以及日渐普及化的实际应用,给全世界范围内通信事业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极其充分的推动力量,有鉴于此,本文针对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的基本理论以及应用展开简要的分析论述,预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意义。

1 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的基本分析

1.1 低压电力线通信网络信息传输渠道的基本特性分析

低压电力线本身是一种具备非均匀性分布特征的数据信息传输材料,这种材料在设计研发的过程中,只是单纯地用于电力能源输送行为的,因此相较常见通信信号传输介质而言,比如双绞线、同轴电缆、以及光导纤维等,其实际在完成通信信号传输功能中,具备着一系列都有的技术特征,相较国外现代通信事业的发展状况而言,我国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在实际的建设发展过程中,有产生了一系列的特有现象,值得相关领域的一线技术人员关注,其具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这套通信技术系统是典型的时变系统,并且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多径效应现象。缘于信息资源传输通道的时变特征,信息传输通道的描述函数受时间变量的影响而不断处于动态变化状态之中,将会直接引致信息对象接收端口的信息通道出现频率弥散性,以及时间选择性衰落现象。并且在径效应的影响下,会进一步出现时间弥散性,以及频率选择性衰落现象。

第二,存在形式各样的信号干扰以及噪声现象。并且实际出现的噪声干扰现象实际存在多种类型。

第三,电力线路的本身具备中较小的阻抗,但是线路的实际运行过程中所表现的阻抗强度随着信号频率数值以及传输时间的改变而呈现出动态变化特征,这种技术状态使得实际的载波信号强度遭受了较为严重的减弱现象。

第四,通信信号衰减的强度与信号的频率以及传输距离具备着密切联系,并且能够模糊确定信号衰减程度与信号的频率以及传输距离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1.2 常见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形态分析

第一,直接序列扩频通信技术(DSSS),这种通信技术能够运用具备较高速率特征的扩频序列,在通信信号的发射端技术点位完成对信号频谱的扩展,并且在通信信号的接受端技术点位通过与发射端一致的扩频码序列实施解扩技术操作,进而将实际传输的通信信号实现还原,并以此完成特定的通信技术任务。

第二,OFDM通信技术,这种技术能够将处于高速传输状态之中的串行数据流,运用专有化的技术结构转化形成具备较低速率特征的并行数据流,并在这一转化过程的基础上,将转化形成的低速并行数据流加载到处于相互正交技术形态的子载波上,并在此技术上实现并行数据技术传输目标,在数据对象的接收端口,应当对接收到的数据流实施于发射端相逆向出技术操作过程,并以此实现通信技术目标。

第三,多载波码分复用通信技术(MC-CDMA),这是将OFDM通信技复合加载到CDMA技术形态之上而形成的技术类型,在这种技术形态的运用过程中,应当将待传输的通信信息符号首先实施扩频操作,之后再将经过信号扩频环节而获取的chip结构,直接调制到某个任意的子载波上,之后通过专门化的信息流传输通道实现信息流对象的传输工作实践目标,最后在接收端技术点位,通过与之前相反的技术操作实现对待传输信号对象的再次获取。

2 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的基本应用领域分析

对于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形态而言,其建设过程中实现了对广泛覆盖开放技术空间的电力能源供应与传输系统的充分运用,并通过对电力能源输送技术网络的运用,切实实现了对数据通信网络技术体系的建设目标。在现有的技术发展阶段条件下,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在我国公民的基本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获取了日渐广泛的应用领域发展趋势,本文将选取部分技术应用实例展开简要的论述。

2.1 家居生活环境的智能化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国人迫切需要建构一个具备充分职能化发展特征的家居生活技术网络。这里可以切实通过对分布在国人住宅使用空间之内的各式各样的微控制器、家用电器设备,以及PC机的技术连接操作。充分实现对家庭化技术网络实现体系的建设目标,并基于这一技术网络对家庭技术空间之内各种身边,以及技术控制终端的调动和使用,实现国人家居生活环境的智能化,以及自动化的管理应用实务目标。

要切实基于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形态附属的电力能源输送技术网络,给国民家庭生活空间之内的每一个电器身边接入点位赋予实现互联网技术连接的实用技术功能,要切实通过遍布国人居住生活空间之内的插座技术构建,以及电器设备插头之间的相互连接,实现基于现代互联网信息船传输与处理技术的电器设备智能化控制与使用系统的建设目标。通过输电线路帮助居民家庭中的家用电器设备实现网络信号接入技术目标能够有效减少对信号线材料的布设技术环节,并以此有效降低家居生活环境的智能化建设技术过程中的成本消耗规模。

2.2 电能表自动抄表技术系统

在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的应用实务背景之下,电能表设备的自动抄表系统主要由终端水表(或电表、气表等)、终端数据采集器、数据集中器,以及中央主控计算机组成等基本技术构件共同组成。

终端数据采集器构件,可以通过数据采集器构件,是实时对特定用户对象的电能消耗状态信息实现采集目标。之后通过必要的信息信号传输准备处理过程,将处理结束之后的数据信号通过直接化序列扩频通信技术,或者是OFDM调制通信技术形态,实现在低压电力线载波技术系统背景之下的信号传输工作实践目标。

在远程抄表技术实践系统的接收端技术点位,通过对实际接收到的数据信号对象展开与发射端相反方向的技术处理行为,将能够实现对特定目标用户实时电能消耗数据的有效获取,进而也就实现了基于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形态之上的远程化电能表自动抄表技术系统的建设以及实际运用目标。

数据通信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1研究背景理论意义

网络通信的安全极为重要,早年大家是通过对网络信息的加密处理来保护信息的安全,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破译技术已经很成熟,早年用密文加密对手段已经没有办法保证信息的安全,要知道信息一旦被破译有可能不仅仅是财产损失,很多个人信息也会无法受到保护,由此就产生了信息的隐蔽方法。

1.1隐蔽通信技术在国内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信息隐蔽技术是通过对信息进行处理然后通过信道进行信息的传送,就是通过载体把信息变为隐蔽信息载体。目前的隐蔽通本文由收集整理信技术研究还是基于数字认证安全和版权的认证,另一方面就是对信息的加密。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就信息安全问题下达过信息安全指令,而我国在1999年也下达了相同的指令,学者表示通过网络数据流来隐蔽通信技术是可以实施的,隐蔽通信技术也就此成为了研究热议的话题。

1.2网络流隐蔽通信技术的优势

网络数据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从出现到消失人们都难以捕捉,很多黑客也无法拦截到准确的信息,这是网络数据的优势之一,可以利用其动态的特性。

网络世界报传送的信息量是十分巨大的,每分每秒都有数以万计的网络数据包在传送,利用网络数据包来隐蔽通信技术很可行,它有自身独特的特性和优势,可以保护信息安全。

1.3隐蔽通信技术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目的

传统的隐蔽通信技术很容易被检测器检测出来,只有对协议进行分析就很容易发现隐蔽信道,所以传统的隐蔽通信技术隐藏能力低。通过算法可以估计信道内信息传输量,传统的信息隐蔽技术通过数据包头可以隐蔽的信息量很少,所以隐蔽通信技术还存在信息容量小的问题。而我们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信息的存储量,提升信息容量的算法就是当务之急,并且研究目的也在于提高网络流对信息通讯的隐蔽性。

2隐蔽通信信道的探究

2.1时间信道的报文延迟

在tic通道中,传递符号“0”的时间为si0,传递符号“1”的时间为si1。下面我们分别从信道容量和平均传递时间两方面讨论影响信息传送的因素。在实际网络中,报文的延迟时间是变化的,从而导致了同一报文发送间隔会对应多种可能的报文到达间隔。对一发送间隔而言,到达时间间隔将分布在以该发送间隔为中心一段区域内。到达间隔分布越集中,解码中的误码率越低,信道容量就越大。

2.2隐蔽信道存在的必要条件

隐蔽信道是隐蔽在网络通信下的另一种通信方式,它

的存在就是问了实现隐蔽通信。隐蔽信道是可行的,从信息理论角度,信息的输出和输入是有着必然的联系,隐蔽信道从正常的输入端输入,隐蔽信息的接收方从正常的信道接收这样就可以实现信息的隐蔽,其中必须具备以下的条件;(1)传送放和接收方的共享资源属性和权限必须相同;(2)必须能够控制传送方和接收方之间的通信,能够调节传输的顺序;(3)必须满足时间特性双方都参考一个时钟。网络时间信道可以作为载体把传送方和接收方联系起来,传送者改变报文时间特性接收者可以第一时间检查出被改变的时间报文对其进行解读。

2.3隐蔽时间信道特性分析

计算机网络中传输的相邻报文往往是不在相同的网络环境下,所以在网络传送的时间上是有差别的,根据相邻报文的时间差来接收隐蔽的通信信息是隐蔽信息技术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相邻报文的传送存在一定的误码率,所以要最大限度的提升信息容量,隐蔽信息技术必须提高对网络环境的抗干扰能力。信息隐藏算法中主要有两种算法,其中有空间域算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lsb算法。对于扩展时间信道的容量我们必须加强对算法的研究。

2.4信息隐藏技术对现代的意义

数据通信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科技档案是指在自然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基本建设等活动中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图纸、图表、文字材料、计算材料、照片、影片、录像、录音带等科技文件材料。2010年以前,由于信息传播速度、信息量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普及都落后于今天,全国各地的科技情报研究所都是使用人工的手段从科技档案中收集情报,然后再对数据进行筛选、去重、统计,这种方法既费时又费力。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数字档案平台、科技报告系统的兴起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科技情报研究部门对信息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人工检索数据、筛选数据的方法必将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利用算机技术自动地对数据进行检索、处理和分析。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完全用计算机代替科技情报研究人员进行情报分析工作是不现实的,因为很多情报的判读需要科技情报研究人员常年累积的经验,计算机可以做的是在最大限度上用计算机代替人工做重复性的工作。此外,情报领域与计算机领域有一定距离,情报研究人员往往不懂计算机技术,甚至对软件的使用都感到棘手。针对上述实际需求,需要开发一个无监督的系统,该系统可以按照需要自动采集数据,并可以对数据进行去重、分析。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计划在钱学森提出的综合集成研讨方法指导下,基于数字档案平台、科技报告系统等数据库设计建立一套以人为主,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综合集成,高度智能化的人机结合智慧情报系统,从系统的物理构成来看,包括三部分:一是由参与情报解读的专家组成的专家体系;二是由为情报工作人员和专家提供各种信息服务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组成的机器体系;三是由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组成的知识体系。从情报分析过程来看,该系统包括三部分:一是基于专家体系经验判读的定性情报综合集成系统;二是基于数据采集处理工具的定量情报分析综合集成系统;三是从定性情报到定量情报的综合集成系统。总之,该系统的建设不仅需要建立由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专家组成,具有能面对复杂巨系统问题所需要的合理知识结构的专家体系,而且还需要设计开发能够有效处理海量数据的工具,实现信息的高效采集与精确分析。从技术构成分析,归类能力、关联性分析能力、辅助解读能力、报告辅助生成能力是该系统应具备的几大核心能力。

文章将主要运用信息智能检索、数据统一结构化、信息抽取、机器学习、自然语言理解等前沿的数据挖掘分析技术,对各数据库的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文本进行处理,实现对海量信息的数据挖掘,完成数据的关键词输入、引文爬取、数据解析分析、统计。最终形成关于学术专题情报报告雏形。

二、学术专题档案情报快速辅助生成系统功能需求分析与系统设计

大数据时代的数据特征为情报服务过程中数据采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档案数据库和科技报告数据库等结构化信息异构、重复,质量参差不齐,时效性不强,使数据整合成为基础数据资源建设的难点;其次是是如何通过大数据时代高度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充分利用人际网络获得一手数据,并与网络、文献和数据库信息进行整合,也成为大数据环境下数据采集的难点。与此同时,无论何种数据来源,由于数据的价值密度低,数据筛选技术都是关键的技术难题。

本系统通过利用网络环境下的搜索引擎技术、本体库、SVM分类算法、聚类算法和信息筛选技术,构建面向大数据的档案数据库数据、科技报告数据库数据、人际网络数据和信息筛选的大数据采集与筛选工具,为情报服务的数据资源建设提供工具。

(一)系统需求分析

1.搜索需求:互联网数据库信息是情报服务的主要数据来源之一,搜索引擎技术的发展为互联网数据的获取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工具,但是由于算法本身局限性,普通搜索引擎只能采集到约10-30%的信息,只能完成情报大概情况的收集,不能满足情报检索中查全率的要求,对于查准率也只能满足部分要求,这种现状对于情报服务来说,是对互联网信息资源的浪费。本系统需要在普通搜索引擎的基础上通过重点、互动、专业垂直搜索,完成深入的、交互式的、专业的科技情报搜索。本部分的科技情报专用搜索工具是由元搜索系统、重点搜索系统、互动搜索系统、垂直搜索系统和深网接口系统封装在一起构成。

2.大数据筛选:数据库数据具有数据价值密度低的特点,因此,数据的筛选对于情报服务的质量尤为重要。数据来源的广泛性使得大数据难以根据同一标准进行筛选,因而计算机难以独立完成筛选工作。本系统根据研究内容设定采集数据的范围,将采集得到的数据去噪、剔除相似数据后,根据领域词汇距离、情报点关键词录、情报报告关键词录摘录出较具情报价值的信息,力争把以十万计的海量信息压缩到600条以内,同时保存足够的核心信息,并采用人机结合的工作方式,提供专家判读的界面,为数据筛选的准确性提供保障。

3.动态情报跟踪与基于科技主体的社会网络情报需求。搜索引擎完成的是面向互联网数据库数据的静态数据获取工作,然而对于情报服务来说,动态跟踪能够展现情报研究对象的活动轨迹,对于情报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根据社会网络理论,完成科技主体(单位和个人)相互关系的表达,从而确定某一主题下各个科技主体的特征,以使我们能从中找到适合进行情报分析判读的行业专家。本系统基于移动网络环境下的情报采集技术,创新情报采集模式,全面采集由情报所所内人员、行业专家、专业情报员,通过科技情报生产的规范化流程、规范化方法,依照科技情报质量控制体系,在情报分析模型方法库和情报分析方法工具包的协助下,完成情报的分析流程。

(二)系统模块设计

本系统根据关键词并行进行科技报告系统网页爬取与数字档案馆中的科技档案爬取,获取有效的网页信息与档案信息,去重、去噪后得到需要的网页信息与档案信息。对数据进行特定的处理,采用特定的算法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生成需要的图表格式并得出结论。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按照档案情报流程节点的不同,该学术专题情报快速辅助生成系统可以细分为几个大模块:搜索大模块,控制大模块,整理大模块,分析大模块及结论生成大模块。大模块下又可细分为几个小模块。学术专题情报快速辅助生成系统模块划分如图2所示

1.搜索模块:搜索大模块主要有科技报告系统网页搜索模块和数字档案搜索模块两大模块。网页搜索模块致力于在科技报告系统网络上搜索与关键字相关的网页集合,为后续的操作提供初始的科技报告系统网页信息材料来源。数字档案搜索模块是在制定好的数字档案馆中搜索与关键字相关的档案集合,得到与关键字有密切关系的档案集合,为之后的整理分析等工作提供初始的材料来源。

2.控制大模块:控制大模块主要有两个小模块:内存控制模K和线程控制模块。无论是从网页中获取信息还是从档案库中获取信息,系统在获取信息过程中获取的信息容量比较大,所以需要内存控制模块来高效的非配运行此系统的计算机的内存,以提高系统运行效率。由于要获取的信息内容十分多,因此采用并行技术进行获取信息的操作。

3.整理大模块:整理大模块主要有科技报告系统网页内容整理模块和档案库内容整理模块两大模块。科技报告系统网页内容整理模块只要是对获取到的网页进行去重,去噪等处理,得到干净、整齐的网页内容。档案内容整理模块是对已经获取到的档案集合进行去重,去噪等处理,获取格式整齐的档案内容,以便进行后续工作。

4.分析大模块:分析大模块主要有科技报告系统网页内容分析模块和档案内容分析模块两大模块。科技报告系统网页内容分析模块是对前边已经处理过的网页信息采用分类,对比等特定分析方法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以帮助后边的模块得到想要的结果。档案内容分析模块是针对之前通过搜索,处理得到的整齐的档案信息内容采用特定的分类,对比等分析方法对档案内容进行分析,得到分析的结果。

5.结论生成大模块:结论生成大模块主要有科技报告系统网页生成结论模块和档案生成结论模块两大模块。科技报告系统网页生成结论模块使用通过关键词筛选出的网页信息经整理、分析得出的结果采用表格,图表等方式展现给用户,让用户对结论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档案生成模块使用通过关键词帅选出的论文信息经过整理、分析得到的记过采用与网页生成结论模块基本相同的样式,如表格、柱状图、饼图等方式向用户展示该关键词搜索的内容的结果。便于用户进行相关的决策等。

(三)系统架构设计

系统结构共包括元搜索模块、垂直搜索模块、URL调度器、数据存储器、多线程控制器、源码解析器和数据分析模块,其中元搜素模块主要是对科技报告系统网页数据进行检索;垂直搜索模块主要是对档案数据库进行检索。由于网页数据与档案库的格式差异较大,故本系统开发两个软件分别对网页数据和档案数据进行处理。从系统结构上来说,除了信息采集模块外,两个软件的结构基本一致,都是通过上述模块进行相互协调控制。用户在系统运行初始化时对相关参数进行设置,如检索的最大页数、检索的时间间隔等,然后输入关键词,系统结合上述功能模块就可以脱离人工自动对数据进行检索和处理,最终实现无监督的信息采集工作。

系统的基本流程:在传统网络爬虫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对网页信息进行抽取,将下载下来的数据保存到内存中,与之前的一级链接相同,当内存中的数据超过一个阈值时,将它们输出到本地文件中。

当全部数据抓取下来后,数据被分为网页数据与档案数据,由于档案数据是标准的结构化数据,并且科技档案技术方案的重复率并极低,也不存在大量噪声数据,因此可以通过系统的数据分析模块对档案数据进行分析。

三、学术专题档案情报快速辅助生成系统的功能实现

文章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使用本系统进行实验,验证本系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一是本系统可以实现对档案数据库、科技报告数据库的中文数据采集搜索,可以自动实现对档案、科技报告相关词库的搜索,对相关文献详细信息(包标题、摘要、完成人、完成单位、完成时间、项目名称等)进行搜索采集,对相关文献内高频词汇进行统计分析。二是系统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归类、去噪、去重处理,筛选出较具情报价值的信息,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筛选完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形成清晰的档案文献相关信息统计分析表格。三是系统可以用来搜索某学术领域相关机构、相关专家,还可以对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专家之间的合作关系、专家学术研究点之间的关系进行可视化展示。

数据通信技术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物联网;管理信息系统;实践教学;实验项目;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13/14-0138-04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课程。内容涉及信息技术、系统工程、管理学、行为科学等诸多学科。其中信息技术是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物联网是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浪潮和未来趋势。物联网技术将会成为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重要技术基础。李瑶、陈磊等探讨了物联网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的应用。[1-4]物联网在信息系统方向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也得到了较多的关注,常杰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的物流实训中心的构建方案[5],赵婉鹛以“智慧物流”的实验构建为实例,提出将物联网引入高效商科类实验的基本思路、方法和途径[6],赵刚探讨了面向物流工程专业的物联网实验系统的建设。[7]但以物联网技术为主题的“管理信息系统”实践在教学研究中尚不多见。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如何有效融入物联网技术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

问题描述

当前,在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开设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教师讲授与信息技术有关的内容存在如下问题。

1.知识点分散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关于信息技术基础部分的介绍,主要包含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条码技术、EDI技术、RFID技术、GPS/GIS技术等。由于课程性质和课时的限制,教师在介绍上述内容时,既难以对每块技术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介绍,也缺乏对这些技术内容之间的关系的有效梳理。新的信息技术,如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知识大都以专题的形式介绍给学生,知识点繁杂,又缺乏一个基本的知识框架进行整合,导致所学习的知识片段不容易联接成一个整体。

2.理论和实践部分联系不够紧密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偏重于理论内容的讲授和学习,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对内容的理解不够全面,达不到应有的深度。通过学习,学生没有形成足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意识,也不具备足够的信息技能,在具体的业务领域面临问题时难以系统、高效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构建合适的信息系统解决方案,造成院校培养的学生的能力水平与社会需求的期望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研究思路

1.加强实践环节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条件和手段开展的专业实验教学,成为高校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和必要的补充,增加实验学时比例,用实验教学带动理论教学符合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中专业教学的发展趋势。[8-9]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增加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使学生深刻理解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其专业实践技能。

2.以物联网技术框架整合信息系统技术基础知识点

在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中,包含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程序设计语言等内容,完成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应用。但在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中,数据的采集环节主要由人工完成,使用者利用设备把获取的现实物理世界中的数据输入到系统中,并对数据进行处理转换成为信息支持组织中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职能;物联网技术融入到管理信息系统中,传感器、条码、RFID等技术自动采集数据,将会降低管理人员,特别是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减少人工干预,提高数据采集的效率,也为管理人员的决策提供及时全面的信息。

开发和实施基于物联网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人员需要了解诸如传感器、条码、网络、移动通信、数据库、数据挖掘、程序设计等诸多技术内容。

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技术基础部分,教师将分散的技术知识点放入物联网技术框架中,有助于学生认识各种技术的作用及其之间的关系。物联网具有全面感知、可靠传输和智能处理等特点,物联网技术框架包括感知层技术、网络层技术、应用层技术和公共技术。[10]表1中列出了各种信息技术在物联网技术框架中的位置。

3.基于信息流程设计的物联网实验系列

为了综合利用物联网技术,笔者设计了一个信息处理流程:传感器从现实世界自动采集数据,经过上位机的处理,进入传统的信息系统工作层,管理人员通过固定或移动终端使用传感器数据完成管理工作(如图1)。

该信息流程包含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使用等功能。信息的采集主要通过传感器、RFID、摄像头等感知智能设备完成;信息的传输主要采用ZigBee短程无线传输技术、GPRS远程无线传输技术以及有线网络传输技术等;信息的存储主要通过使用SQL Server、Oracle、Access等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信息的使用既可以在本地显示,如在窗体中以图表的形式呈现,也可以通过远程网络实现,如网页、短信、微博等,还可以通过数据的深度处理,产生新的信息,如产生报警信息等。

传感器数据的采集和传输在IAR环境中用编程来实现,上位机对传感器数据的处理和存储功能通过Visual Studio编程环境来实现,数据的远程应用可以在Dreamweaver环境中用编程来实现。为了完成该信息流程,笔者设计了六个单项实验,每一个实验可以完成数个信息处理环节。

4.综合课程设计项目设计

六个分项实验主要从技术的角度了解物联网在信息系统中的作用。在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和实施中,使用者不仅要考虑技术因素,更要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现实业务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技术内容与具体的业务结合起来,才能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为全面理解物联网技术在管理信息系统中开发、实施的作用,还需要通过课程设计环节、学生分组、协作分工,以某个业务领域为背景,综合运用管理知识、业务流程重组理论和方法以及信息技术知识选择一种信息系统开发方法,按照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的工作阶段完成系统的开发,以解决管理业务中面临的问题。[11-12]

实验项目简介

本文设计的六个分项实验可以逐步完成从数据自动采集、数据传输和存储到使用数据的信息流程,并且涉及物联网技术框架中各部分的内容。各实验的内容、类型和课时分配如表2所示。

在六个实验中共使用了IAR、SQLSERVER、Visual 、Dreamweaver四个软件开发平台,以及串口调试助手和远程短信软件(remote SMS)两款工具软件。实验者可以通过IAR软件和串口调试助手完成传感器数据采集和传输实验;通过SQL Server完成数据库的建立和使用;通过Visual 集成开发平台使用语言开发窗体应用程序来完成对数据的存储、显示和调用,建立传感器采集模块与数据库之间的联系,并利用Remote SMS软件进行短信报警;通过Dreamweaver网站编辑软件完成动态网页设计实验。

综合课程设计示例

在单项实验的基础上,笔者通过完成一个综合型的课程设计项目,综合利用掌握的物联网技术解决现实中的某个问题;在选题上一方面提供数个备选题,另一方面也鼓励学生自行选题。下面笔者以物流领域中的仓储环境管理系统的开发为例介绍基于物联网的信息系统的开发。

1.管理业务需求分析

某仓储中心仓储环境监测的手段和监测数据处理方法存在数据处理不及时、监测手段落后、无法远程监控等问题。结合物联网技术特征,笔者对管理活动做了如下改进:及时采集传感器数据并存放到数据库中,以便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设置临界值,预警处理;使用短信远程获取预警信息。

2.系统目标

本系统的设计目标为分析和设计仓储环境监测系统软件及数据统计分析,从而对仓库的温度和湿度进行监控,免去耗时耗力的人工监控,使管理人员能够随时掌握仓储现场环境,以便进行合理的管理。

3.基于物联网的仓储环境监测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

系统分为上位机系统和管理平台两个子系统。上位机系统获取、保存和传输传感器数据;管理平台负责在监测服务器上接收所有上位机上传的数据,分析处理数据,并将处理的结果以不同方式展现给监测人员(如图2)。

4.系统主要实现功能

本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采集监测点的数据,并将数据上传至管理平台。管理平台分析处理上传的数据后,判断数据是否超标,如果超标,则进行预警或报警,同时通过短信通知监测人员,以达到对突发事件及时、有效的处理。系统主要实现功能是:①上位机实时监控监测点,接收传感器传输的数据,并将数据通过网络传输给管理平台;②管理平台具有数据存储,数据库管理和对数据进行处理的功能;③管理平台能够有效地管理和共享监测数据,使监测人员能够方便、快速地可视化各种数据信息,包括信息查询、信息修改等。

结语

本次教学实践关注物联网的技术框架,以传感器采集数据、网络传输数据和管理人员使用数据的信息流程为指引,设计了分项实验项目,并结合专业领域的业务知识进行课程设计。笔者通过引导学生掌握物联网关键技术,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构造信息系统解决现实中面临的管理问题。本实践在物流工程专业硕士“高级物流信息系统”教学中已实施了两届,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有助于学生把握物流系统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紧跟时代潮流,在科研学术活动中融入更多的物联网元素。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如传感器实验平台稳定性不够,由于经费限制无法购买多套设备且无法及时升级等。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成熟与普及,教师可以使用智能手机代替实验传感器实验平台,使用4G技术或即将商用的5G技术,连接云计算平台,不仅可以在传统的Internet网络环境下使用数据库,也可以在云端进行数据存储和数据处理。新的技术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将会帮助学生掌握最新的理论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构建其与时俱进的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李瑶.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吉林大学,2015.

[2]陈磊.基于物联网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优化研究[J].价格月刊,2014(08):76-79.

[3]卓志宏.基于物联网技术推进现代企业物流信息系统运作研究[J].物流技术,2013(17):438-440.

[4]王燕.基于物联网的现代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软件导刊,2012(8).

[5]常杰.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高等院校物流实训中心建设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2.

[6]赵婉鹛,李医群,章学拯.物联网相关技术与应用引入商科类实验的构想[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06):394-397

[7]赵刚.面向物流工程专业的“物联网概论”实验系统建设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4(08):168-169.

[8]方兴林,余萍.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项目的构建与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06):178-183.

[9]邓文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08):97-99.

[10]王志良,王粉花.物联网工程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11]郭宁,郑小玲.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数据通信技术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交通 特色数据库 高职院校图书馆 开放获取

【中图分类号】 G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216-02

1 开放获取运动与高职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

1.1 开放获取运动的发展

开放获取是目前国际学术界开展的一项旨在使用户通过互联网免费全文获取各类文献信息资源的学术共产主义运动。自从2002年2月14日《布达佩斯开放获取计划》正式公布后,开放获取运动已走过了10年的历程,2012年是国际开放获取运动开展10周年纪念。我国自从2003年12月29日签署开放获取的《柏林宣言》,到2010年10月25-27日在北京召开“第八届开放获取柏林国际会议”,2011年10月26日中国科学院代表接受邀请,参加了国际开放获取周期间在首尔召开的韩国开放获取2011年大会,2012年7月中国科学院加入SCOAP3计划,都表明我国的开放获取运动正在迅速发展之中。开放获取运动的产生和发展及时顺应了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有利于打破人类文献信息的交流障碍,有利于科学技术和文化信息资源的传播、研究与利用,进而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和知识的进步。开放获取运动的这种良好态势也为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提供了良好契机。高职院校图书馆应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加强开放获取文献资源建设的力度,逐步完善包括特色数据库在内的开放获取文献信息资源体系,促进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和读者服务水平的共同提升。

1.2 特色数据库资源建设

特色数据库建设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核心和发展方向,目前,已成为高校图书馆的研究热点。特色数据库价值和生命力的体现,需要通过数据库的质量保障来实现。从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具体实践出发,其质量保障主要包括3方面的内容,即数据库的文献资源类型控制:要尽可能地增加数据库的文献资源类型,以满足用户对各种文献信息资源类型的需求。数据库所包括的文献信息资源类型可有图书、期刊、报纸、地图、论文、学位论文、学术会议文献、标准文献、专利文献、研究报告、竞争情报、图片、地方志、教学文献、精品课程、音频文献、视频文献、摄像头在线直播资源;数据库的文献资源更新控制:包括数据库文献资源的内容更新、陈旧数据的及时删除、新增数据的及时添加,最新的文献资源信息公布等;数据库的开放获取范围控制:为了更好地发挥特色数据库的作用,应该尽可能地扩大特色数据库的开放获取范围。在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特色数据库仅对本校开放,部分图书馆向本市开放,少数图书馆向本省开放的情况下,应该面向全国开放,甚至可以面向世界开放。在这方面,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成为面向全国开放的第一家高校图书馆,其开放的文献信息资源包括特色数据库在内的37种类型,为我国高校图书馆树立了开放获取的样板。

1.3 开放获取交通特色数据库建设

交通特色数据库是充分反映交通专业特色的文献和数据资源文献信息资源总汇,是交通类高校图书馆在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具有交通特色的可供本行业用户充分共享的文献信息资源数据库。作为具有交通特色的高校图书馆,在建设交通特色资源方面理应有所作为。为了尽可能地减低建设成本,交通高校图书馆可以考虑充分利用开放获取信息资源,将那些分散于互联网各处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开放获取交通特色资源进行相应地搜集和整理,并加以合理地组织、收藏与存储,再结合本地可用于开放获取的特色资源,共同组建成可供本校用户和所有用户在更大范围内免费全文利用的,以各种专门类型的文献信息资源作为数据库分库划分标准的开放获取交通特色信息资源数据库。它是汇聚交通行业科技信息,整合交通创新资源,开展交通运输研究、开发、管理、教学、经营等的有力助手。其专业可涵盖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民航运输、城市公共交通、邮政运输等各种交通领域。

2 开放获取交通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文献资源类型

2.1 开放获取图书、期刊、报纸、地图、图片资源

如建设包括《道路交通法规知识》、《交通运输地理学》、《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76,交通建设》、《中俄英世界交通地名辞典》、《中国电气工程大典.第13卷,交通电气工程》在内的《交通特色图书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城市交通》、《交通运输工程学报》、《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西安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现代交通学报(英文版)》在内的《交通特色期刊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车友报》、《现代交通报》、《现代司机报》、《羊城地铁报》、《中原铁道报》在内的《交通特色报纸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全国交通地图:神州龙地图》、《上海轨道交通图》、《上海交通智能地图》、《中国公路交通地图》、《最新中国交通地图2013》在内的《交通特色地图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汽车交通事故图片》、《道路交通图片》、《交通安全知识图片》、《交通工具图片》、《最美轨道交通图片欣赏》在内的《交通特色图片资源数据库》。

2.2 开放获取论文、学位论文资源

包括普通论文、我国内地学位论文和台湾学位论文文献资源。如建设包括《基于交通效率的城市公共交通路网研究》、《基于绿色交通的城市交通发展探讨》、《交通需要心理与交通安全》、《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与交通行业人才培养》、《世界四大都市轨道交通与交通结构剖析》在内的《交通特色论文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北京交通大学博士论文《飞轮电池及其混合磁悬浮控制系统的研究》、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硕士论文《城市主干路无左转接入口的交通安全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基于FPGA+DSP的信息采集板的设计》、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基于卫星传输的PDA音视频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仿真》在内的《交通特色学位论文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运用“台湾通勤人口暨交通运输网络模型“探讨新型流感传播之最佳交通阻绝策略施行方式》、逢甲大学硕士论文《交通岛型式与交通事故伤亡程度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学硕士论文《高龄者交通安全政策之研究:从交通行为和法规认知探讨》、中央大学硕士论文《交通改善计划对区域交通污染排放之影响:以台铁桃园段高架化为例》、中正大学硕士论文《交通标识之性质及其救济:兼论禁制通标识设置前之程序保障》在内的《交通特色台湾学位论文资源数据库》。

2.3 开放获取标准、专利、学术会议、研究报告资源

如建设包括《GB/T 27875-2011港口重大件装卸作业技术要求》、《GB/T28399-2012商品车辆滚装专用码头滚装作业安全操作规程》、《GB 5768.1-200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1部分:总则》、《GB13392-2005道路运输危险货物车辆标志》、《JT/T 825.3-2012 IC卡道路运输证件第3部分:IC卡道路运输证数据格式》在内的《交通特色标准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01113655.3同步闪亮的交通信号标志群》、《01118380.2交通工具系统及提供交通功能的方法》、《01141380.8城际高速轻轨交通》、《02134705.0一种暗沟立体式地面、地下双空间交通道路的修筑方法》、《02136102.9交通信号灯汽车自适应系统》在内的《交通特色专利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2012第六届轨道交通与城市国际峰会》、《2012全国汽车职业教育年会》、《道路交通信息化管理与应用技术研讨会》、《首届两岸四地公路交通发展论坛》、《中国城市交通规划2012年年会暨第26次学术研讨会》在内的《交通特色学术会议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电动自行车行业三大问题应引起重视》、《交通运输行业市场现状前景分析报告》、《交通运输现状及趋势》、《全球变暖可能带来交通问题》、《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供给情况分析及趋势》在内的《交通特色研究报告资源数据库》。

2.4 开放获取文档、视频、网站、展会资源

如建设包括《城市轨道交通与快速公交一体化规划研究:以广州萝岗区为例》、《国家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深圳市智能交通十二五规划》、《深圳市综合交通“十二五”发展规划》、《温州市城市道路交通近期改善规划(2012-2015)征求意见稿》在内的《交通特色文档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十二五”公路交通技术发展问题》、《节约型交通公路建设关键技术》、《交通运输领域物联网应用与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水运工程技术十一五回顾暨十二五展望》、《汶川震后交通恢复重建技术》在内的《交通特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交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交通运输科学数据共享网”、“全国交通违章查询:中国红绿灯网”、“中国交通事故网”、“中国交通网”在内的《交通特色网站资源数据库》;建设包括《2011第七届中国国际轨道交通技术展览会》、《2011亚洲国际物流技术与运输系统展览会》、《2011中国(深圳)国际物流与交通运输博览会》、《2011中国(沈阳)地铁、轨道交通技术及装备展览会》、《2012第五届中国国际物流、交通运输及远程信息处理博览会》在内的《交通特色展会资源数据库》。

参考文献

[1] 布达佩斯开放获取倡议小组.布达佩斯开放获取宣言10周年:将“开放”设为缺省:BOAI 10周年之际关于开放获取的建议[EB/OL].[2013-02-01].http://.cn.

[2] 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开放获取文献资源[EB/OL].[2013-02-01].http:///?user=lib.

[3] 张开广等.洛阳智慧交通系统的数据库应用研究[J]. 河南科学,2012(4):461-464.

数据通信技术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图书馆现状分析,中国

 

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y,简称DL)是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成为国际高科技竞争中新的制高点,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目前世界各国图书馆正在竞相研究和发展的重大课题。我国图书馆界和信息科学领域对数字图书馆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当前图书情报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为了解近十年来我国数字图书馆领域的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比较准确的呈现我国数字图书馆的研究现状,本文以数字图书馆为检索词,对维普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1997—2006年发表的论文进行了检索,共得到相关论文1028篇。由于检出文献数量巨大,为便于分析,笔者筛选了图书情报工作、大学图书馆学报、情报杂志等17种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得到抽样论文300篇。下面就以这些论文为依据,对近十年来我国数字图书馆的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进行总体上的概括和评价。

1 基础理论研究

1.1 数字图书馆的定义

自从数字图书馆概念出现以来,始终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不同的论文作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各自的阐述,形成了颇具代表性的几种观点:⑴数字图书馆是采用现代高新技术的数字信息资源系统,是下一代因特网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因特网上信息分散不便于使用的现状。免费论文参考网。通俗地说,数字图书馆是没有时空限制的、便于使用的、超大规模的知识中心。⑵数字图书馆是超大规模的、可以跨库检索的海量数字化信息资源库。并详细解释为,所谓数字图书馆就是对有高度价值的图象、文本、语音、音响、影像、影视、软件和科学数据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收集,组织规范性的加工,进行高质量保存和管理,实施知识增值,并提供在广域网上高速横向跨库连接的电子存取服务。同时还包括知识产权、存取权限、数据安全管理等范畴。⑶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全球性的、分布式的大型知识库,即以分布式海量数据库群为支撑,基于智能技术的大型、开放、分布式信息库。综上所述,虽然对数字图书馆不能给出一个规范的、权威的定义,但是从不同的定义中我们却可以发现,数字图书馆的内涵要比传统图书馆广泛得多。数字图书馆的定义将会随着数字图书馆研究和建设的深入而不断完善。

1.2 数字图书馆的特征

关于数字图书馆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表述:

杨沛超、魏来认为,数字图书馆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从根本上看,它就是利用网络设施将数字化的信息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快速、有效的提供给用户的一种全新的图书馆形态。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 数字化资源;② 网络化存取;③ 分布式管理[1]。徐文伯提出数字图书馆的三个特征为:① 分布的、但在统一的标准下建设;② 可以在统一的网络平台上运行;③ 可以不断扩展[2]。罗维维指出,和传统图书馆相比,数字图书馆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它本身并不是一个实体单位,而是虚拟的,不存在物理上馆舍的界定。其次,它不是简单的数字馆藏,数据库的数据范围要比图书馆的收藏范围大得多。第三,它的研究和实施是由计算机通讯领域的研究人员为主,参与制作数据库的人员涵盖许多不同行业,其中信息科学领域和图书馆界作出了很大的贡献[3]。综上所述,数字图书馆是21世纪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尽管目前还不能完全准确地把握数字图书馆的所有特征,但从发达国家已经出现的数字图书馆雏形和以上学者的描述中,可勾画出它的某些特征,初步展示了未来数字图书馆的风采。

2 建设模式研究

近年来,学术界在实践的基础上,探讨了数字图书馆的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单纯化的理想数字图书馆模式,即技术指导型。它支持面向对象的分布式查询的资源库,并且通常支持基于知识内容的检索,具有人性化的人机界面。这一模式囊括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大成,但依靠图书馆自身的力量,有重重困难。第二种模式,就是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型的模式,它是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化资源有机结合的复合型图书馆,又称混合式图书馆,它不是本质意义上的数字图书馆。第三种模式是前两种模式的综合或者说是简化。

3 技术研究

数字图书馆是当今计算机、通讯、信息内容处理等高新技术之综合体现,也是目前世界上信息技术领域的前沿研究课题。免费论文参考网。目前,我国学者对数字图书馆的技术研究着墨很多。镇锡惠认为数字图书馆系统主要技术的需求包括: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方面的技术需求;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存储网络系统模型的技术需求;数字资源加工编辑相关的技术需求;数字图书馆用户服务系统相关的技术需求[4]。刘锋指出CDL(China Digital Library)的关键技术是① 图象、文本、音频、视频数字化技术;② 压缩存储和还原技术;③ 元数据库技术;④ 分布式数据库技术、数据仓库技术;⑤ 知识挖掘、管理技术;⑥ 在线服务技术;⑦ 人机交互技术;⑧ 认证和网络安全技术[5]。胡昌平、吴叶葵讨论了基于Agent的个性化主动服务,并给出了具体的实现方案[6]。赵伟、郑巧英分析了其在广播式、查询式客户端程序设计和结构中的应用以及在协作网中的应用[7]。彭国莉分析了信息推送的类型、服务形式和图书馆信息推送服务的实现[8]。傅湘玲则介绍了推送技术软件和Push技术的应用前景[9]。

4 元数据研究

数字图书馆研究中,元数据研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以Web形式存在的网页资源呈几何级数上升,要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资源,除了搜索引擎外,就是采用相关的著录标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著录,元数据技术由此产生。在元数据的研究成果中,李惠较为系统地概括了元数据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收集和维护。她认为元数据可用于信息资源的组织和检索,也是设计和维护数据库的工具,可以成为用户使用数字图书馆的向导。免费论文参考网。在元数据的利用方面,她还介绍了元数据与检索工具相结合的四个集成层次[10]。梁雯指出了元数据在数据仓库的重要角色:它起着定位数据仓库的目录作用,为数据仓库的创建提供必要的信息、描述和定义[11]。而宓永迪、夏勇则介绍了自行开发的网络资源元数据搜索、查询系统,包括了系统的总体结构、工作原理和实现方法。这是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方案[12]。在网络信息的元数据标准方面,人们已经认同元数据标准是一个网络信息的管理工具,国外的经验值得参考借鉴[13]。未来,元数据研究的侧重点应是:① 技术元数据;② 权限元数据;③ 保存元数据;④ 资源发现元数据;⑤ 元数据检索的工具和系统;⑥ 元数据的标准化问题。

5 知识产权问题研究

知识产权是指人的智力活动创造的精神财富,即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权利,它包括:著作权、发明专利、商标、厂商名称等等。数字图书馆的知识产权问题主要是针对著作权问题而言。所谓著作权是指著作权人对其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享有的署名、发表、使用、出版以及许可他人使用和获得报酬等项权利。加强版权保护可以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如通过立法补充和修改《知识产权法中关于保护计算机网络上的版权、作品著作权》的规定,在社会上宣传和普及公众保护知识产权的观念,培养尊重他人著作权的意识,规范和管理网上版权作品的传播使用和出版发行。目前,数字图书馆管理中使用的版权保护方法主要有:⑴ 采取多种多样的技术措施:访问控制技术、数字水印技术、软件加密技术。⑵ 强化权利管理信息的管理:是强化知识产权执法措施的标志,是权利人行使版权的手段;它为版权人设定用户使用作品的条件、监控作品的传播以及追究侵权责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4]。

6 信息营销机制研究

数字图书馆实行信息营销,是适应时代需要、谋求自身生存发展和满足用户需求的必然要求。数字图书馆实施信息营销时,重点是迅速获取用户需求的变化趋势,整合内部微观环境,作出适应环境变化的反馈。通过信息营销,了解需求,提供服务,把最好的信息,用最方便的方法,在最好的时机送到最需要的人手中,更好地服务读者,树立形象,扩大影响,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5]。

7 结束语

近十年来,国内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可谓是硕果累累。我们相信,随着对数字图书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一定能够再上一个新台阶,实现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宏伟目标,整体推动我国信息化进程,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 文 献

[1] 杨沛超、魏来. 论中国数字图书馆发展策略[J] . 情报资料工作,2001,(3):16—21.

[2] 徐文伯. 关于数字图书馆的几点认识[J] . 情报资料工作,2001,(3):33—38.

[3] 罗维维. 浅议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 .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3):64—.69

[4] 镇锡惠. 数字图书馆的主要技术需求[J] . 国家图书馆学刊,2000,(4):21—23.

[5] 刘峰. 国家863计划中国数字图书馆发展对策及研究动态[J] . 情报资料工作,

2001,(2):54—59.

[6] 胡昌平、吴叶葵. 基于三层Agent的个性化主动服务系统的探索[J] . 情报科学,

2001,(4):30—33.

[7] 赵伟、郑巧英. Z39.50技术在上海地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中的应用[J] .

图书馆杂志,2001,(5):9—11.

[8] 彭国莉. 图书馆信息推送服务[J] . 图书馆杂志,2001,(5):41—42,53.

[9] 傅湘玲,甘利人. 面向内容的网络信息资源开发的几种新技术探讨[J] . 情报杂志,

2001,(2):37—39.

[10] 李惠. 元数据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J] .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1,(1):220—222.

[11] 梁雯. 决策支持新技术——数据仓库[J] .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1,(2):21—22.

[12] 宓永迪、夏勇. 网络资源元数据搜索、查询系统的实现[J] . 图书馆杂志,

2001,(5):36—37.

[13] 吴慰慈,张久珍. 网络信息资源的标准化体系研究[J] . 情报科学,2001,(1):40—45.

[14] 潘芳莲. 数字图书馆管理中的知识产权问题[J],图书馆,2005,(3):66—68,76.

[15] 彭杰波. 数字图书馆信息营销机制研究[J] . 图书馆,2005,(3):81—83.

数据通信技术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信息安全 信息技术 信息隐藏 隐写术

目前,随着因特网的普及、信息处理技术和通信手段的飞速发展,使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可以在各种通信网络中迅速快捷的传输,给信息的压缩、存储、复制处理等应用提供了更大的便利。同时,也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条件,目前网络已经成为主要的通讯手段。各种机密信息,包括国家安全信息、军事信息、私密信息(如信用卡账号)等都需要通过网络进行传输,但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在其上传输的秘密关系着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个人稳私等方方面面的安全,所以信息安全在当今变得越来越重要。

信息安全的类型

信息安全主要有两个分支:加密技术和信息隐藏。

加密技术(Cryptography)已经为人们所熟悉,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加密技术研究已有多年,有许多加密方法,但是由于加密明确的告知用户,此文件或其他媒介已经进行过加密,窃密者必将利用各种破解工具进行破解,得到密文。虽然加密长度和强度一再增加,但破解工具也在加强。并且由于计算机性能的飞速发展,使解密时间缩短,所以加密术的使用局限性已见一斑。

信息隐藏,信息隐藏可以追溯到公元1499年,它的历史久远。但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在IT界,人们才赋予了它新的内容,使之成为继加密技术之后,保护信息的又一强有力的工具。信息隐藏与传统的信息加密的明显区别在于,传统的加密技术以隐藏信息的内容为目的,使加密后的文件变得难以理解,而信息隐藏是以隐藏秘密信息的存在为目标。所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信息隐藏技术在信息时代又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它既发扬了传统隐藏技术的优势,又具有了现代的独有特性。对于研究信息安全方向的学者而言,研究信息隐藏是很有意义的,也是刻不容缓的。

信息隐藏的相关研究

在信息隐藏的研究中,主要研究信息隐藏算法与隐蔽通信。在信息隐藏算法中,主要有空间域算法和变换域算法。最典型的空间域信息隐藏算法为LSB算法,最典型的变换域算法是小波变换算法。由于LSB算法的鲁棒性比较差,相关的研究改进工作都是提高其鲁棒性。对于小波变换算法,由于小波变换具有良好的视频局部特性,加上JPEG2000和MPEG4压缩标准使用小波变换算法取得了更高的压缩率,使得基于小波的变换的信息隐藏技术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一般根据人类的视觉特点,对秘密信息用一定的比例进行小波压缩,压缩过程增加了数据的嵌入容量。然后量化小波系数并转换为二进制流数据。对载体信号同样进行小波变换,选择适当的小波系数及嵌入参数嵌入信息。因为小波有几十种,每种小波的特性不同,参数的选取也不同,所以必须通过实验,筛选出隐蔽性较好、容量较大的方法,从而使不可感知性、鲁棒性与容量三者之间达到平衡。另外,还可以先对偶数点的小波系数与之相邻的两点的小波系数的平均值来替换,这个平均值称为插值,作为秘密数据嵌入的位置。

信息隐藏的实施阶段

一般而言,信息隐藏是分为四个阶段:预处理阶段、嵌入阶段、传输阶段和提取阶段。为了使每个阶段都达到安全,所以必须在预处理阶段,引入加密术中的加密算法。在嵌入阶段,使用基于小波的隐藏信息的算法,在传输阶段,进行隐蔽通信,从而使用传输阶段也是安全的。所以这套信息隐藏的处理方案,将形成一个安全的体系,因此即能隐藏秘密信息的内容,也能隐蔽通信的接收方和发送方,从而建立隐藏通信。

信息隐藏的应用范围

信息隐藏的优势决定了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它的应用范围包括:电子商务中的电子交易保护、保密通信、版权保护、拷贝控制和操作跟踪、认证和签名等各个方面。信息隐藏主要分为隐写术和数字水印,数字水印技术主要用于版权保护以及拷贝控制和操作跟踪。在版权保护中,将版权信息嵌入到多媒体中(包括图像、音频、视频、文本),来达到标识、注释以及版权保护。数字水印技术的应用已经很成熟。信息隐藏的另一个分支为隐写术,隐写术的分类的依据不同:可以按隐写系统结构分类:分为纯隐写术、密钥隐写术和公钥隐写术;按隐写空间分类:可以分为信道隐秘、空域隐写、变换域隐写;按隐写载体分类可以分为文本隐写、语音隐写、视频隐写和二进制隐写。

信息隐藏技术的现实意义

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隐藏技术的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将加密技术融合到信息隐藏技术中来,并将信息隐藏中的子分支数字水印中的经典算法加以改进也融合进信息隐藏技术,使整个信息隐藏过程达到理论上的最高安全级别。所以基于算法的隐蔽通信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信息隐藏技术是近几年来国际学术界兴起的一个前沿研究领域。特别是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信息隐藏技术的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目前,为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需要采用数据传输加密技术、信息隐藏技术、数据完整性鉴别技术;为保证信息存储安全,必须保证数据库安全和终端安全。信息安全的研究包括两个主要研究方向:信息加密与信息隐藏。在信息安全的研究理论体系和应用体系中,密码技术已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形成了较完整的密码学理论体系,有一系列公认的、经典的可靠的算法,然而,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条件下的信息隐藏,虽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但其完备的理论体系还尚未建立。信息隐藏与传统的信息加密有明显的区别,传统的密码术以隐藏信息的内容为目的,使加密后的文件变得难以理解,而信息隐藏是以隐藏秘密信息的存在为目标。

作为网络环境中的新的信息安全技术,信息隐藏方法的研究及应用在学术和军事、政务方面倍受关注,国际上已经召开了几届信息隐藏学术会义,国际会议先后在1996年在英国剑桥、1998年在美国波特兰、1999年在德国雷斯顿,2001年在美国匹兹堡召开。信息隐藏方面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另外,在国际上,剑桥大学、IBM研究中心,NEC美国研究所、麻省理工学院等许多科研单位都成立了专门的部分进行这一领域的研究。欧洲委员会也对相应的研究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国际化标准组织也提出了MPEG-4的框架,允许方便的将视频编码与加密技术和水印技术结合起来。

在国内,对信息隐藏也给予了高度重视。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网络安全中心等都与国际同步正在进行许多高水平的研究。1999年在我国何德全院士、周仲义院士、蔡吉人院士与有关应用研究单位在北京联合发起召开了我国第一届信息隐藏学术会议,2000年在北京,2001年在西安、2002年在大连分别举行了会议。在2004年,广州中山大学举行了全国第五届信息隐藏学术年会,在2006年,将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举行第六届信息隐藏学术年会。另外,在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中,信息工程大学的平建西教授申请了信息隐藏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并得到了资助。

信息隐藏的计算和技术实施策略

在信息隐藏算法中,主要有空间域算法和变换域算法。最典型的空间域信息隐藏算法为LSB算法。LFTurnet与RGVan利用LSB算法将信息隐藏在音频和数字图像中。Bender提出了通过修改调色板统计信息来嵌入秘密数据库的隐藏算法。Patchwork方法采用随机技术选择若干对像素,通过调节每对像素的亮度和对比度来隐藏信息,并保证这种调整不影响图像的整体观感。丁玮从数字图像的透明叠加方法出发,提出了基于融合的数字图像信息隐藏算法。并根据七巧板的游戏原理,提出了隐藏数字图像的Tangram算法,Marvel将数字图像看作嗓声,提出了空间域中的扩频数据隐藏方法。Lippman使用信号的色度,提出了在国家电视委员会的色度信道中隐藏信息的方法。Liaw和Chen提出了将秘密图像嵌入到载体图像中的灰度值替方法,为了适合灰度值替换,Wu和Tsai提出了使用图像差分的改进方法;Wu和Tsai还在人类视觉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数字图像中嵌入任何类型数据的数据隐藏方法;Tseng和Pan提出了一种安全的、大容量的数据隐藏算法;Provos通过随机嵌入和纠错编码的方法改进了信息隐藏的性能,Solanki等从信息论的角度出发,将视觉标准引入到通过量化来嵌入信息的方法,并由此提出了一种高容量的信息隐藏算法。

在变换域算法中,正交变换的形式可以有离散傅立叶变换(DFT),离散余弦变换(DCT),小波变换(Wavelet)等。由于变换域算法利用了人眼对于不同空间频率的敏感性,在适当的位置嵌入信息具有更好的鲁棒性和不可觉察性。容量也较高,所以变换域隐藏算法比空间域算法复杂。

最具代表性的变换域算法是Cox在1995年提出的扩频算法。Andreas Westfel和Pitas分别提出了通过模拟图像水平或者垂直移动将秘密数据嵌入到图像的DCT系统的数据隐藏算法,管晓康提出了Pitas算法的改进算法,克服了该算法中嵌入数据量小的缺点。丁玮成功地将该算法修改并在小波域中运算该算法,并通过置乱技术改进了Pitas算法中的随机数策略,消除了误判的可能性。

Cabin提出了数据隐藏的信息论模型,并引入了概念e-安全。如果载体信号和载密信号的概率分布的相关熵小于e,那么称数据隐藏系统是e安全的。如果e=o,那么数据隐藏系统是绝对安全的。Mittelholzer从信息论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数据隐藏算法,并以互信息来描述数据隐藏算法的安全性与鲁棒性。Shin在Cabin信息论模型的基础理论上,提出了在任何满足条件的载体数据中嵌入秘密数据的绝对安全的一次哈希数据隐藏算法。Zollner等提出的安全模型也是利用信息理论来衡量数据隐藏系统的安全性。Sunlivan也从信息论的角度出发,对数据隐藏的安全性进行了分析。

数据通信技术论文范文第15篇

摘 要:测绘是地质勘探过程中的重要步骤,是为工程建设提供数据信息的关键途径,测绘工程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在地质勘探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测绘测量技术的应用,提高地质勘探水平。文章对测绘测量技术在地质勘探过程中的应用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地质测绘;地质勘探;问题;应用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各种工程项目也越来越多。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地质条件的了解。例如有的地区地质比较松软,以软土地基居多,对工程施工安全和质量带来了影响。再比如在采矿过程中,首先要对地质环境进行了解,才能采取合适的采矿技术,提高采矿过程中的安全性。由此可见,测绘测量在地质勘探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加强对地质情况的了解,提高各种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各种工程项目越来越多,我国的测绘技术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在测绘工程中,准确性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為了提高测绘准确率,必须要强化测绘工程质量管理和控制,对测绘测量技术进行控制,提高测绘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减少测绘测量过程中的误差。 

1 地质测绘技术现状 

地质勘探是对地质、地层情况进行了解的重要过程。在地质测绘过程中,测绘人员必须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一方面是对地质学有一定的了解,另一方面要对测绘技术有研究。在地质勘探过程中,测绘过程应该要完成对地质勘探项目中的各种地面、地表、地层等地质情况的勘测,并且将测绘得到的数据反映出来,为工程项目提供相应的施工方案和信息。地质勘探项目的测绘的技术含量较高,而且测绘过程具有一定的难度。当前,我国经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工程项目质量受到外界地质因素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在一些地质条件不太好的地区。如一些软弱地层,对工程项目施工带来的阻碍较大。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地质测绘的重视,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损失。另外,地质勘探不仅是工程建设的基础,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强地质勘探,有助于地理国情普查。对我国的地理情况进行掌握,有助于对各种资源进行充分开发和利用,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 

2 测绘测量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常见的测绘测量技术有GPS技术、RTK技术、RS技术等。在地质勘探施工过程中,必须要积极加强对各种测绘测量技术的研究和分析,对测绘测量技术进行更新,从而不断提高测绘数据的准确性。 

2.1 GPS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随着测绘测量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测绘测量技术的缺点也暴露得越来越明显。例如传统测绘过程中受到仪器设备以及测绘技术水平的影响,一般都采用常规测绘。测绘效率较低,而且测绘的数据不准。有的地区地势环境险峻,不利于测绘人员亲自前往测量。随着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GPS技术在地质测绘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GPS技术主要进行定位和导航,可以通过定位设备对工程项目进行定位,对测绘工程的完成起到辅助作用。在地质勘探测绘过程中,主要通过GPS接收机以及相关的软件对地质勘探项目的位置信息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GPS测绘测量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测绘过程中的人工投入,实现自动化采集和分析。尤其是对于一些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的地区,人工测绘十分不便,必须要采用机械设备进行测绘,GPS技术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随着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GPS技术还与其他技术进行结合。比如GPS-RTK技术,是GPS技术与RTK技术结合产生的一种新技术,能够实现定位和实时传输,将测绘得到的数据及时传回信息控制中心,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 

2.2 RS测绘测量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RS测绘技术又称为遥感技术,其主要功能是实现远距离监测。原理是基于电磁波理论,使用传感设备,对各种地质信息数据进行传输,并且由相应的设备对数据信息进行接收,再进行整理分析,用于各类工程施工。遥感仪器能够探测到的范围比较广泛,与传统的测绘手段相比较而言,其时效性也更高,能够获得同一时段的遥感数据,这些数据能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揭示地面上的各种物体之间的关系。当数据收集完成之后,还可以借助相应的软件对遥感影像进行分析,并且对探测区域内的地形、地质等情况进行基于影像的地物识别。对遥感图像进行处理之后,可以准确地提供出地面上的物体信息,也可以提供准确的几何位置。根据测绘得到的数据,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设计人员可以根据地质数据信息对施工方案进行设计。施工人员再按照准确的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减少盲目施工带来的影响。同时,RS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完成对施工场地的动态检测,对施工状态进行把握。随着工程施工进程的不断推进,可能会出现各种新的地质问题,通过RS技术可以实现对施工场地的实时监控,及时得到最新的地质信息。 

2.3 GIS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地质勘探过程中加强对GIS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测绘水平,可以将地理环境的具体位置、空间信息等详细信息结合在一起,为工程施工的相关部门提供可视化信息,使得施工人员能够做到心中有图有信息,有助于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另外,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还可以加强对互动操作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该系统是GIS系统的集成化平台。相对于GIS系统而言,其功能性得到了相应的拓展,能够实现在多个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其他相关系统在异构环境下的互相通信、合作。对相关的任务进行完成,提高地质勘探水平。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测绘是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以为工程项目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当前,地质勘探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项目。为了提高地质勘探效果,必须要积极加强对地质测绘的重视。要结合地质勘探项目的实际情况,对各种测绘技术进行综合利用。根据不同测绘技术的特点,得到相应的数据。并且要借助计算机软件,及时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对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得到清晰、准确的地质勘探图表,为工程项目施工提供准确的信息数据。 

参考文献 

[1]石伟卿.GPS-RTK测绘技术在地质勘察测绘中的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28). 

[2]张义海.对地质勘探中测绘测量技术应用的全面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