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车辆维修管理制度范文

车辆维修管理制度范文

车辆维修管理制度

车辆维修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一、形势和现状

近年来,中央和国有企业内部作风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但个别干部员工依然存在车辆使用不规范的现象。为了进一步规范公车使用管理,XX国有企业积极拓展思路,以压缩管理层级、优化业务流程、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为目标,全力打造车辆管理新机制,努力探索车辆监督新模式。

二、主要措施

第一,创建车辆运维一体管理模式。

创新提出“集中管理、按需使用、统一调控、统一维修”的集约化管理模式,实施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的车辆运维一体化全新管理。

集中管理:建立统一的标准、制度和流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将主业的公务用车、生产服务用车和集体企业车辆进行集中管控、统一运作。

按需使用:根据各单位产权性质和生产活动范围,就近设置车队。各车队的车辆按需停放在公司各办公生产场所,用车单位提交用车申请,经批准后方可使用。

统一调控:应用车辆管理信息系统,实行车辆、人员灵活调派,实现车辆定点停放、全程监控,人员分级管理、统一调配。

统一维修:由车辆管理中心负责全公司车辆的统一维修,实现全过程闭环管理,并通过杭州电力交易中心平台,以年度框架招标的形式确定外委维修单位。

第二,加强车辆集约规范管理。

实施车辆扁平化管理。一是规范管理机构。成立车辆管理中心,负责对车辆进行统一管理,并将原有的车辆管理单位整编为若干个车队,明确各车队服务对象。二是强化车辆购置、配备、使用、报废的全过程管控。对车辆运行管理、维修管理、费用管理等进行量化的综合分析,为车辆的使用、车型配置、报废更新等车辆管理决策提供客观的数据依据,从而在车辆总数符合配置标准的前提下,优化企业车辆的车型组成架构。三是规范不同产权关系的车辆使用管理。车辆按照产权关系纳入统一调控范围,跨车队调度和跨产权调度由中心调度台根据“按需调派、一事一调、用毕即还”的原则进行统一调派,并定期根据车辆调派记录和使用情况对跨产权调度车辆进行费用结算,明晰不同产权关系之间的车辆使用成本与费用核算。

应用信息系统强化管控。自主研发了专业的车辆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主要由用车管理和GPS监控两大模块组成。其中用车管理模块由档案管理、调度管理、费用管理、运行管理、维修管理、安全管理六大部分组成。GPS监控模块对车辆行驶进行实时监控,并具备超速报警、超范围报警、违规停放报警功能,有效防止车辆违规使用。

创新车辆状态维修模式。一是建立车辆计划轮换维修保养机制,根据车辆使用年限、使用环境、行驶公里数、零部件正常寿命等条件,制定车辆状态检测评估周期,结合车辆年检、日常保养等工作对车况进行全面检测,提前维修,将以前的故障维修模式转变为状态维修模式。二是在车辆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车辆维修信息,该信息与汽修管理系统(汽修行业统一管控系统)中的信息同步,以实现费用同步核算。

实现协同监督功能。在车辆运维一体管理模式下,将原有的不同专业车辆分散化管理监督的要求整合到车辆管理信息平台和日常运行中;监察部门可以更好的发挥再监督作用,通过信息系统实时监控车辆停放位置、历史查询车辆行驶轨迹、及时处理违规报警情况。

三、取得成效

第一,管理更趋规范。

通过调整组织架构,统一车辆申请、派遣、维修流程,建立健全标准制度体系,应用信息管控系统,实现了车辆规范化管理。一是优化管理层级,确保职责清晰,管理规范。二是统一人员管理,有利于开展相关人员专业技能、安全知识培训。三是健全管理制度,先后梳理修订的车管类、综合类、维修类、安全类、财务类等5大类多项管理制度为新模式运作建立良好基础。四是明晰不同产权的车辆使用管理,杜绝跨产权长期使用车辆,确保车辆管理产权明晰、使用规范。

第二,成本显著降低。

一是通过车辆清理与车辆核定配置调整,车辆总数进一步缩减,各类费用支出明显下降。二是建立统一维修模式后,所有车辆均由车辆管理中心负责内外维修。今年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内部维修工作量大为提高,总的维修成本下降约十个百分点。

第三,效率明显提高。

车辆维修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一)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各种设备均处于正常作业状态才能保证企业作业任务的高效完成,油田企业的车辆配备也是一样的。但是,现在油田企业在这一方面并没有健全的体制和管理制度,尤其是在维修和安全管理方面。管理水平和其他国家相比还是非常落后的,没有专业的管理团队。

(二)企业车辆驾驶人员专业素质不够

车队的驾驶员的专业水平也是车队管理中的重要一环,但是大多数企业中的驾驶员的专业水平并不够,综合素质不达标,增加了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量,驾驶员对车辆的保养工作不到位,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够,导致企业的工作效率不高,资源浪费严重,安全隐患比较多。

二、油田车队车辆维修和安全的管理

(一)油田车队车辆维修管理

1、制定严格的报修程序

车队要制定严格的报修程序,确定报修故障分类的责任归属,例如:如果是小维修或者是零修,要和车辆所属的单位报告,然后经过单位鉴定,并签字同意,然后再办理维修手续。

2、加强维修过程的管理

油田的车辆维修管理主要是资产部门负责,所以资产部门要严格跟踪车辆维修的进度,维修时间,及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对维修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和纠纷问题进行预测和解决,保证不影响维修的工作进度。

3、对维修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

维修人员的技术是维修工作的关键,各种车辆在实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能层出不穷,企业要根据自身车队的情况,对技术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并且保证技术人员对常见的故障都能掌握原因和维修方法。为提高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责任心,可以制定一系列的考核制度、奖惩制度和责任人分配制度等等。

4、加强对车辆的检查和日常维修保养

车辆的日常检查和维修才是保证车辆安全的基本,所以绝对不能忽略车辆的日常维护和检查,驾驶员出行前后要对车辆进行检查,每个月要由专业的技术人员对车辆进行一次大检,保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维修,提高车辆管理的安全性。所以,企业一定要重视车队车辆的日常维护,提高车辆的使用寿命,加强日常的监督管理,为车辆的正常工作提供保障。

(二)油田车队车辆安全管理

1、定期对车辆进行安检

车辆的管理有一个“三检制”,是指在车辆出行前、行驶时和车辆使用后对其进行检查。出行前是由驾驶人员进行检查的,排出安全隐患;而车辆在每行驶超过30km都要进行一次检查,确保能够及时发现行驶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并及时进行处理;车辆使用后,必须要进行巡回安检,及时进行维护,保证下次的使用。

2、完善车辆日常管理制度

日常的车辆维护不仅是车辆安全使用的保障,也能延长车辆的使用寿命。但是车队并没有完善的日常管理制度,致使很多维护人员有时为了偷懒,而疏忽对车辆的日常维护,长期累积造成车辆的老化。企业一定要制定相关的维护保养规定,保证车辆的日常维护,尽量减少漏油等现象的发生,而且设备管理部门要对车辆进行二级维护,并实施检修,保证维护检修的质量。

3、对车队车辆进行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技术用在车队的车辆管理中是非常好的,将信息化技术与传感器技术相结合,并实施监控手段,对每天车辆的出行时间、型号、驾驶人员是谁、出车原因、车辆的号码、以及车辆归队的时间还有车辆的耗油量以及形成都有详细的信息记录,并将车辆的日常维护和检修情况以及每次的大检情况进行记录。保证车辆的情况实时有迹可循,保证车辆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三、油田运输车队车辆的管理

1、进行分区域管理

责任的划分不明确一直各个管理区域的问题之一,进行分区域的细节划分,保证工作的细节性,即反应了企业对每一项工作的重视,又能加强对工作的有效管理。尤其运输过程是动态变化的,每一段都有专门的负责人,这能够使管理负责人都能对自己的工作环节严格把关,使每一个环节都能够高效的完全,也保证了整个运输过程的安全性。

2、实行全程监督管理

全程监控手段是对工作中人员的最好约束,也是加强对对整个过程的管理,保证在作业人员没有发现问题的情况下,监管人员可以随时进行提醒,也是提高车队车辆管理的方式之一。

四、总结

车辆维修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营运车辆 维修与检测 现状

营运车辆通常是指车辆从事经营性的客运、货运运输,营运的主体以危险品运输车、客车、货车及出租车为主,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实行视情修理、强制维修和检测的汽车维修制度,从而为我国汽车营运市场提供了制度规范。营运车辆必须严格按照车辆检测与维修保养条例加强车辆的维护与检测,使车辆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达到节能减排、安全出行的目的。

1 营运车辆维修与检测现状

1.1 营运车辆维修与检测不及时

营运车辆的维修与检测,并未受到营运车辆行业管理部门的重视,使得车辆的维修与检测监督与管理不到位,部分车主逃避车辆的维修与检测,或以简单的“修理”代替“维修”,给车辆的安全运营带来隐患。另外,部分车主对于车辆的二级维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看到营运车辆二级维护所产生的综合经济效益,不愿主动实施车辆的定期维修与检测;部分车主由于思想素质较低,法制意识淡薄,看不到营运车辆定期维修与检测所产生的社会与环境效益,只考虑到暂时的维修与检测费用,并未将车辆及时送到相关部门进行定期维检。

1.2 营运车辆维修与检测人员素质、技能水平较低

现有营运车辆维修与检测从业人员素质、技能水平普遍偏低。其中,初级水平从业人员比例较高,而部分非专业人员也盲目上岗,从业人员技能水平严重制约着汽车维修与检测的质量。

1.3 营运车辆维修与检测质量不高

营运车辆维修与检测企业为了谋取利润的最大化,采用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的手段,进行违法操作;为了与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往往与车主共同作假,以假维护的方式应对车辆管理部门的例行检查,倒卖车辆出厂合格证书;一些不具备车辆二级维修与检测资格的企业非法从事车辆二级维检,实施无证维修检测,给营运车辆的检测与维修管理带来了严重困扰。

1.4 营运车辆零配件市场秩序混乱、缺乏统一有效管理

营运车辆零配件市场经营秩序混乱,管理松散,导致汽车配件的销售方式、进货渠道、市场价格混乱,难以统一有效管理,给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部分营运车辆配件维修经营者和经销商受到高额利润的驱使,以次充好,将假冒伪劣配件混为合格配件加以出售,使得营运车辆的维修质量缺乏保障,不利于汽车零配件销售市场秩序的稳定与统一。假冒伪劣汽车零配件缺乏质量保障,因而会增加维修频率、缩短部件的使用寿命,不但给车主造成严重的利益损失,而且增加了车辆的安全隐患,严重影响公众安全。

2 提升营运车辆维修与检测水平的措施

2.1 对营运车辆的维检加强引导和监督,促进车主维修与检验主动性的提升

对于营运车辆的维修与检验,要加强引导和监督,提高好车主对于车辆维修与检验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对车主的安全普法教育,让车主掌握基本的车辆二级维护常识,提高车辆的安全驾驶概率;要建立起科学、完整的营运车辆技术监督管理体制,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车辆予以及时排查与处理,对不按期进行车辆维修与检测的车主,要加强监督与教育,督促其定期作车辆的维修与检测;可在必要时,对违规车辆进行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处罚,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形成全社会范围内的违规车辆监管体系,让二级维护检测制度得以贯彻落实。

2.2 要加强车辆检修企业的监督与管理

营运车辆的维修与检测是由相关的检修企业完成的,因而必须加强对车辆检修企业的监督与管理。首先,要制定符合现代车辆检修标准的维检企业市场准入机制,提高维检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从源头上把好维检企业的技术质量关;要对已经承担营运车辆维修与检测任务的企业加强监督与管理,对于经营效益差、技术含量水平低下,达不到车辆维修与检验市场准入机制的维保企业进行监管、责令限期整改或果断淘汰,以改善经营管理条件,提高服务水平。其次,要加强营运车辆维修与检验企业的监督和管理模式建设,提高服务水平。要加强营运车辆维修与检验企业的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实施台账,诚信维检公约、工时材料清单、检验签证单、竣工出厂合格证等,保证车辆维护标准的贯彻落实;要对承检修企业进行定期监督和检查,建立起维修企业维修质量公告制度,形成全社会的监管体系,以更好的引导维检企业健康发展。

2.3 建立有效的车辆二级维护监管机制

首先,要加强营运车辆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建设。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管理手段,建立起营运车辆的二级维护档案签证与送检资料统计,对于车辆的维修与检测时间作定期的告知;对于不予车辆维检或严重超期维检的车主,要按照相关规定,做出公正惩罚;要做好车辆的二级维检结果统计,对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缺项漏项、维检不到位、一次合格率低的维检企业给予严肃处理并在社会层面曝光,以加强对违法维检企业的监督与管理。

其次,要建立起营运车辆维检市场监督与巡查机制,加强对车辆二级维护企业的监督与管理。监察单位要在维检企业的维修服务网点、车辆的源头进行大力的监督与排查,对于无证维检、超期、超范围维检的企业予以严肃处理;及时宣传车辆二级维护与检测的重要性,监督企业切实贯彻落实车辆维修与检测的相关行业标准、车辆维修政策,以更好的应对车辆二级维检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

3 结语

总之,营运车辆的维修与检测,关系到车主及社会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对于营运车辆的维修与检测现状进行分析,得出营运车辆的维检在现阶段存在着工作人员素质、技能水平较低,营运车辆维修与检测不及时、检测质量不高,零配件市场秩序混乱、缺乏统一有效管理等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要加强对维检企业的监督与管理、提高车主车辆送检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建立有效的车辆二级维护监管机制等应对措施,以维护营运车辆二级维检的市场经济秩序。

参考文献:

[1]刘元鹏,牛会明.营运车辆维护现状分析及质量控制措施的探讨[J].交通节能与环保,2008(02).

车辆维修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第一条为加强汽车运输业运输车辆(汽车和挂车)的技术管理,保持运输车辆技术状况良好,保证安全生产,充分发挥运输车辆的效能和降低运行消耗,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所有从事汽车运输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车辆技术管理应坚持预防为主和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原则;对运输车辆实行择优选配、正确使用、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合理改造、适时更新和报废的全过程综合性管理。

第四条车辆技术管理应依靠科技进步,采取现代化管理方法,建立车辆质量监控体系,推广检测诊断和计算机应用等先进技术,开展多种形式的职工教育和专业培训,提高车辆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

第五条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管好、用好、维修好车辆,提高装备素质,确保运输车辆在使用中的良性循环,作为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

运输单位各自的主管部门应把加强车辆技术管理列为运输单位经理(厂长)任期责任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六条交通部归口管理全国汽车运输业车辆技术管理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局)或其授权的所属公路运输管理部门归口管理本地区汽车运输业车辆技术管理工作;

各汽车运输单位负责本单位车辆的技术管理工作。

第二章管理职责

第七条交通部车辆技术管理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车辆技术管理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制度;

(二)依法制定全国运输车辆技术管理的方针、政策、规章和制度;

(三)负责全国运输车辆技术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监督检查和协调服务;

(四)组织交流和推广车辆技术管理的先进经验和现代化管理方法。

第八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局)车辆技术管理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有关车辆技术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规章和制度,并组织实施;

(二)依法制定本地区有关运输车辆技术管理的规章、制度、定额和措施;

(三)对本地区运输车辆技术管理工作进行组织领导、监督检查和协调服务;

(四)组织安全、法制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车辆技术管理人员、技工、驾驶员的素质;

(五)推广现代化管理方法和先进经验,开展爱车、节油、节胎等竞赛活动和各种咨询服务。

第九条运输单位车辆技术管理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和上级的有关车辆技术管理的各项方针、政策、规章和制度;

(二)制定本单位车辆技术管理的规章和制度,以及车辆技术管理目标和考核指标,并负责实施;

(三)大、中型运输单位,应建立由总工程师负责的车辆技术管理系统。小型运输单位要有一名副经理(副厂长)负责车辆技术管理工作。所属车间和车队应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技术管理人员,分别负责车辆各项技术管理工作;

(四)建立健全车辆技术管理的各级岗位责任制,明确车辆技术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保持队伍的相对稳定;

(五)正确处理运输生产和技术管理的关系,保持运输车辆技术状况良好:

(六)正确使用车辆更新改造资金和大修理基金;

(七)推广现代化管理方法,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

(八)组织职工安全、法制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职工素质;

(九)开展各种群众车、节油、节胎等专业技术竞赛活动,总结推广先进经验。

第三章车辆管理

第一节车辆选配和使用的前期管理

第十条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根据当地社会运力、油料供应、运量、运距和道路、气候等社会和自然条件,制定车辆发展规划。对运力的增长,进行宏观控制。凡需购置营业性运输车辆的单位和个人,应事先向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批准后,方可购置。未经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批准购置的车辆,不予签发营运证。

第十一条运输单位选购车辆应根据当地运输市场状况和运行条件,对车辆的适应性、可靠性、经济性以及维修方便性进行选型论证,避免盲目购置。个人购置车辆事先宜向当地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咨询。

第十二条规模较大的运输单位,应根据其运输任务和经营范围,合理配备大、中、小型汽车以及通用和专用车,以充分发挥车辆的吨(座)位和容量利用率。

第十三条新车在接收和使用前应做到:

(一)接收新车时应按合同和说明书的规定,对照车辆清单或装箱单进行验收,清点随车工具及附件等;

(二)新车在投入使用前,应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并根据制造厂的规定进行清洁、、紧固以及必要的调整;

(三)新型车辆在投入使用前,运输单位应组织驾驶员和维修工进行培训,在掌握车辆性能、使用和维修方法后方可使用;

(四)新车投入使用前,应建立车辆技术档案,配备必要的附加装备和安全防护装置;

(五)新车应严格执行走合期的各项规定,做好走合维护工作;

(六)在索赔期内,应严格按制造厂技术要求使用。车辆发生损坏,应及时作出技术鉴定,属于制造厂责任的,按规定程序向制造厂索赔。

进口的新车,在索赔期内,不得进行改装,以便出现制造质量问题时对外索赔。

第二节车辆的基础管理

第十四条车辆的装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车辆在特殊运行条件下使用时,应根据需要,配备保温、预热、防滑、牵引等临时性装备;

(二)车辆运输超长、超宽、超高或保鲜等特殊物资时,应相据需要增加临时性装备:

(三)运输危险货物的车辆装备,应符合交通部JT3130—88《汽车危险货物运输规则》的有关规定。

第十五条车辆技术档案的建立与管理:

(一)车辆从购置到报废全过程的技术管理,应系统记入车辆技术档案。运输单位和个人必须逐车建立车辆技术档案。技术档案应认真填写,妥善保管,记载及时、完整和准确,不得任意更改。车辆办理过户手续时,车辆技术档案应完整移交;

(二)车辆技术档案的格式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局)统一制定。车辆技术档案应作为发放、审核营运证的依据之一;

(三)车辆技术档案的主要内容包括:车辆基本情况和主要性能、运行使用情况、主要部件更换情况、检测和维修记录、以及事故处理记录等。

第十六条车辆技术状况等级的鉴定:

(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局)应制定车辆技术状况鉴定制度;

(二)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负责车辆技术状况等级鉴定的组织和监督检查;

(三)运输单位应按规定做好车辆技术状况等级的鉴定工作;

(四)车辆技术状况等级的鉴定,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

第十七条车辆技术状况等级的划分:

(一)一级,完好车:新车行驶到第一次定额大修间隔里程的三分之二和第二次定额大修间隔里程三分之二前,汽车各主要总成的基础件和主要零部件坚固可靠,技术性能良好;发动机运转稳定,无异响,动力性能良好,燃润料消耗不超过定额指标,废气排放,噪音符合国家标准;各项装备齐全、完好,在运行中无任何保留条件;

(二)二级,基本完好车:车辆主要技术性能和状况或行驶里程低于完好车的要求,但符合GB7258一87的规定,能随时参加运输;

(三)三级,需修车:送大修前最后一次二级维护后的车辆和正在大修或待更新尚在行驶的车辆;

(四)四级,停驶车:预计在短期内不能修复或无修复价值的车辆。

第十八条技术、经济定额的制订与修订:

(一)技术、经济定额是运输单位和个人在一定的生产年件下,进行生产和经济活动所应遵守或达到的限额,是实行经济核算,分析经济效益和考核经营管理水平的依据。技术、经济定额应考虑使用环境及条件、人员技术素质等因素,根据专业运输单位平均先进水平制定;

(二)技术、经济定额应保持相对稳定,但随着使用条件的改善和技术进步,可作必要的修订;

(三)技术、经济定额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局)组织制定和修订;

(四)各运输单位和个人应将技术、经济定额和指标实现情况按期统计,按规定报送当地交通运输管理部门。

第十九条汽车运输业应建立的主要技术、经济定额和指标:

(一)行车燃料消耗定额:是指汽车每行驶百车公里或完成百吨公里所消耗燃料的限额。根据GB4352一84《载货汽车运行燃料消耗量》和GB4353一84《载客汽车运行燃料消耗量》规定,按车型、使用条件、载质(客)量和燃料种类等分别制定;

(二)轮胎行驶里程定额:是指新胎从开始装用,经翻新到报废总行驶里程的限额。根据车型、使用条件和轮胎性能分别制定;

(三)车辆维护与小修费用定额:是指车辆每行驶一定里程,维护与小修耗用的工时和物抖费用的限额。按车型和使用条件等分别制定;

(四)车辆大修间隔里程定额:是指新车到大修,或大修到大修之间所行驶的里程限额。按车型和使用条件等分别制定;

(五)发动机大修间隔里程定额:是指新发动机到大修,或大修到大修之间所使用的里程限额。按型号和使用燃料类别等分别制定;

(六)车辆大修费用定额:是指车辆大修所耗工时和物料总费用的限额。按车辆类别和型式等分别制定;

(七)完好率:是指完好车日在总车日中所占的百分比;

(八)车辆平均技术等级:是指所有运输车辆技术状况的平均等级。计算公式如下:

车辆平均技术等级=(1×一级车数)+(2×二级车数)+(3×三级车数)+(4×四级车数)

各级车辆的总和

(九)车辆新度系数:是综合评价运输单位车辆新旧程度的指标。计算方法如下:

车辆新度系数=年末单位全部运输车辆固定资产净值

末单位全部运输车辆固定资产原值

(十)小修频率:是指每千车公里发生小修的次数(不包括各级维护作业中的小修);

(十一)轮胎翻新率:是指在统计期内经过翻新的报废轮胎数占全部报废轮胎数的百分比。

第二十条运输单位必须将车辆完好率、平均技术等级、新度系数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纳入经理(厂长)责任考核内容。

第二十一条车辆的租赁、停驶和封存:

(一)租赁车辆的技术档案、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和技术状况等级由出租与承租双方记录和考核;

(二)因部分总成和部件损坏,在较长时间内无法解决,但不符合报废条件的车辆,运输单位可作停驶处理;

(三)凡技术状况良好,因其他原因需要较长时间停驶的车辆,运输单位可作封存处理,报其上级主管部门备案。封存期间不进行指标考核,但应妥善保管,定期维护。启封使用时,应进行一次维护作业,经检验合格后,方可参加进行。

第二十二条车辆的折旧:

(一)车辆折旧按国家规定执行;

(二)车辆折旧里程的规定,是提取车辆基本折旧资金的依据,不是车辆报废的标准;

(三)折旧资金应用于车辆的更新改造和技术进步,不得挪作它用。

第四章车辆使用

第一节车辆在一般条件下使用

第二十三条车辆运行必须符合第十四条关于车辆装备的规定。

第二十四条车辆装载必须符合以下规定:

(一)车辆的额定载质量,应符合制造厂规定;

(二)经过改装、改造的车辆,或因其它原因需要重新标定载质量时,应经车辆所在地主管部门核定;

(三)车辆换装与制造厂规定最大负荷不相同的轮胎,其最大负荷大于原轮胎的,应保持原车额定载质量;最大负荷小于原轮胎的,必须相应地降低载质量;

(四)车辆增载必须符合交通部**年的《汽车旅客运输规则》和《汽车货物运输规则》的有关规定;

(五)所有车辆的载质量,一经核定,严禁超载;

(六)车辆总质量超过桥梁承载质量或运输超长、超宽、超高货物时,应报请当地交通、公安主管部门,采取安全有效措施,经批准后才能通行;

(七)车辆运载易散落、飞扬、泄漏、污秽物品时,应封盖严密,以免污染环境。

第二十五条汽车拖挂总质量应根据不同使用条件,通过试验后确定。确定不同地区拖挂总质量的原则是:

(一)平原地区保持直接档(包括超速档)作为经常行驶档位;

(二)丘陵地区用直接档(包括超速档)行驶的时间占60%以上,其平均技术速度不低于单车的70%;

(三)在山区一般坡度路段上可以二档通过,最大坡度路段可用一档起步。

第二十六条车辆运载危险货物时,必须符合交通部JT3130—88的规定。

第二十七条车辆在通过危险的路段、渡口、桥梁和遇有临时开沟、设线、水毁、塌方、冰坎、翻浆等情况时,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技术措施,保障行车安全。

第二十八条新车、大修车以及装用大修发动机的汽车走合期必须遵守如下规定:

(一)走合期里程不得少于1000公里;

(二)在走合期内,应选择较好的道路并减载限速运行。一般汽车按载质量标准减载20%~25%,并禁止拖带挂车;半挂车按载质重标准减载20%~50%;

(三)在走合期内,驾驶员必须严格执行驾驶操作规程,保持发动机正常工作温度。走合期内严禁拆除发动机限速装置;

(四)走合期内认真做好车辆日常维护工作,经常检查、紧固各部外露螺栓、螺母,注意各总成在运行中的声响和温度变化,及时进行调整;

(五)走合期满后,应进行一次走合维护,其作业项目和深度参照制造厂的要求进行;

(六)进口汽车按制造厂的走合规定进行。

第二十九条运输单位和个人使用燃润料时应注意的事项:

(一)燃润料的选用必须符合制造厂说明书的技术要求;

(二)各种燃润料的运输和存放必须遵守有关规定;

(三)燃润料应保持清洁,柴油必须经过沉淀、过滤后方能使用;

(四)不同种类、牌号的燃润料不得混合使用。更换不同牌号的油或进行季节性换油时,必须做好清洗工作;

(五)进口汽车所用的燃润料,应严格按汽车制造厂规定选用或按其规格性能要求,选用相应国产牌号的燃润料;

(六)认真做好油料的回收工作。回收的油料应按不同种类分别盛装,防止混入水分和杂质,收集到一定数量后交回收部门处理。

第三十条运输单位和个人应按交通部**年的《汽车运输行业轮胎技术管理制度》的要求,加强轮胎管理,提高轮胎使用维修技术水平。

第三十一条运输单位和个人应建立健全车辆技术检验和安全检查制度,做好出车前、行车中及收车后的车辆检查工作,发现故障及隐患,及时排除。

第三十二条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和运渝单位,应积极做好群众性的节油、节胎、节约维修费用的工作,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及时总结、交流先进经验。

第二节车辆在特殊条件下使用的要求

第三十三条车辆在低温条件下使用时,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车辆在低温条件下停放时,应采取防冻、保温措施。使用前应预热;

(二)各总成和轮毂轴承换用冬季油(脂),制动系换用冬季用制动液。柴油发动机使用低凝点柴油;

(三)调整发电机调节器,增大发电机充电电流。注意保持蓄电池电解液的合适密度和蓄电池的保温;

(四)发动机罩和散热器前加装保温套,注意保持平常工作温度;

(五)使用防冻液时,应掌握其正确的使用方法;

(六)在冰雪路面行驶时,应采取有效的防滑措施。

第三十四条车辆在高温条件下使用时,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对汽油发动机供油系,采取隔热、降温等有效措施,防止气阻;

(二)加强冷却系的维护,清除水垢,保持良好的冷却效果。行车中注意勿使发动机过热;

(三)各总成和轮毂轴承换用夏季油(脂)。制动系换用夏季制动液;

(四)调整发电机调节器,减小充电电流。检查调整蓄电池电解液密度,保持液面高度和通气孔畅通;

(五)行车途中经常检查轮胎温度和气压,不得采取放气或冷水浇泼的方法降低轮胎的气压和温度。

第三十五条车辆在山区或高原等地区使用时,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制动系和操纵系的检查和维护工作,确保制动和操纵装置可靠,工作正常;

(二)爬长坡、陡坡时,注意提前换挡;

(三)下坡前,注意制动系压力及制动机构工作状况。禁止熄火空档滑行。防止制动毂过热:

(四)对点火系和供油系作适当调整;

(五)风沙严重地区注意车辆的密封。加强发动机空气、机油和燃油滤清器保养工作;

(六)可酌情采取提高压缩比、改变配气相位、增压等措施,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

第三节车辆驾驶操作基本要求和日常维护工作

第三十六条驾驶员须爱护车辆,严格遵守驾驶操作规程。行车前,做到预热起动、低速升温、低档起步。行驶中,注意保持温度、及时换档、保有余力、行驶平稳、安全滑行、合理节油。在拖带挂车时,加强主、挂车之间连接机构的检查,避免中击。

第三十七条车辆的日常维护是驾驶员必须完成的日常工作。主要内容是:坚持三检,即出车前、行车中、收车后检视车辆的安全机构及各部机件连接的紧固情况;保持四清,即保持机油、空气、燃油滤清器和蓄电池的清洁;防止四漏,即防止漏水、漏油、漏气、漏电;保持车容整洁。

第三十八条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和运输单位应及时总结推广驾驶操作和日常维护的经验。定期组织检查评比,并将检查评比结果作为考核驾驶员和衡量运输单位技术管理工作水平的依据之一。

第五章车辆检测诊断与维修

第一节车辆的检测诊断

第三十九条车辆检测诊断技术,是检查、鉴定车辆技术状况和维修质量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维修技术发展,实现视情修理的重要保证。各地交通运渝管理部门和运输单位应积极组织推广检测诊断技术。。

第四十条检测诊断设备应能满足车辆在不解体情况下确定其工作能力和技术状况,以及查明故障或隐患的部位和原因。检测诊断的主要内容包括:汽车的安全性(制动、侧滑、转向、前照灯等)、可靠性(异响、磨损、变形、裂纹等)、动力性(车速、加速能力、底盘输出功率;发动机功率、扭矩和供给系、点火系状况等)、经济性(燃油消耗)及噪声和废气排放状况等。

第四十一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局)应建立运输业车辆检测制度。根据车辆从事运输的性质、使用条件和强度以及车辆老旧程度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测,确保车辆技术状况良好,并对维修车辆实行质量监控。

第四十二条建设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是加强车辆技术管理的重要措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局)是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的主管部门,负责规划、管理和监督。

第四十三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局)应对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进行认定。经认定后的检测站可代表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对车辆行使质量监控。

第四十四条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经认定后,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组织运输和维修车辆进行检测。

第四十五条经认定的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在车辆检测后,应发给检测结果证明,作为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发放或吊扣营运证依据之一和确定维修单位车辆维修质量的凭证。

第四十六条经认定的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的职责是:

(一)对车辆的技术状况进行检测诊断;

(二)对汽车维修行业的维修车辆进行质量检测:

(三)对车辆改装、改造、报废和有关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以及节能、科研项目等进行检测、鉴定;

(四)在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下,对汽车污染进行监督、监测;

(五)接受公安、商检,计量和保险等部门的委托,进行有关项目的检测。

第二节车辆的维护

第四十七条车辆维护应贯彻预防为主,强制维护的原则。保持车容整洁,及时发现和消除故障、隐患,防止车辆早期损坏。

第四十八条车辆维护作业,包括清洁、检查、补给、、紧固、调整等,除主要总成发生故障必须解体时,不得对其进行解体。

第四十九条车辆的维护分为日常维护、一级维护、二级维护等。维护的主要作业范围如下:

(一)日常维护:是日常性作业,由驾驶员负责执行。其作业中心内容是清洁、补给和安全检视;

(二)一级维护:由专业维修工负责执行。其作业中心内容除日常维护作业外,以清洁、、紧固为主,并检查有关制动、操纵等安全部件;

(三)二级维护:由专业维修工负责执行。其作业中心内容除一级维护作业外,以检查、调整为主,并拆检轮胎,进行轮胎换位。

季节性维护可结合定期维护进行。

第五十条车辆二级维护前应进行检测诊断和技术评定,根据结果,确定附加作业或小修项目,结合二级维护一井进行。

第五十一条车辆的维护必须遵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规定的行驶里程或间隔时间,按期强制执行,各级维护作业项目和周期的规定,必须根据车辆结构性能、使用条件、故障规律、配件质量及经济效果等情况综合考虑。随着运行条件的变化,新工艺、新技术的采用,维护项目和周期经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同意后可及时进行调整。

第五十二条运输单位和个人的运输车辆,应在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认定的维修厂(场)进行维护,建立维护合作关系,确保车辆按期维护。

第五十三条维修厂(场)必须认真进行维护作业,确保维护质量。车辆维护后,应将车辆维护的级别、项目等填入车辆技术档案,并签发合格证。

第三节车辆的修理

第五十四条车辆修理应贯彻视情修理的原则,即根据车辆检测诊断和技术鉴定的结果,视情按不同作业范围和深度进行,既要防止拖延修理造成车况恶化,又要防止提前修理造成浪费。

第五十五条车辆修理必须根据国家和交通部的有关规定和修理技术标准进行,确保修理质量。

第五十六条车辆修理按作业范围可分车辆大修、总成大修、车辆小修和零件修理:

(一)车辆大修,是新车或经过大修后的车辆,在行驶一定里程(或时间)后,经过检测诊断和技术鉴定,用修理或更换车辆任何零部件的方法,恢复车辆的完好技术状况,完全或接近完全恢复车辆寿命的恢复性修理;

(二)总成大修,是车辆的总成经过一定使用里程(或时间)后,用修理或更换总成任何零部件(包括基础件)的方法,恢复其完好技术状况和寿命的恢复性修理;

(三)车辆小修,是用修理或更换个别零件的方法,保证或恢复车辆工作能力的运行性修理,主要是消除车辆在运行过程或维护作业过程中发生或发现的故障或隐患;

(四)零件修理,是对因磨损、变形、损伤等而不能继续使用的零件进行修理。

第五十七条运输单位和个人的运输车辆,应根据其修理作业范围,送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认定的修理厂进行修理。

第五十八条车辆和总成大修的送修标志:

(一)汽车大修送修标志:客车以车厢为主,结合发动机总成;货车以发动机总成为主,结合车架总成或其他两个总成符合大修条件;

(二)挂车大修送修标志:

1.挂车车架(包括转盘〕和货箱符合大修条件;

2.定车牵引的半挂车和铰接式大客车,按照汽车大修的标志与牵引车同时进厂大修。

(三)总成大修送修标志:

1.发动机总成:气缸磨损,圆柱度达到0.175~0.250毫米或圆度已达到0.050~0.063毫米(以其中磨损量最大的一个气缸为准);最大功率或气缸压力较标准降低25%以上;燃料和油消耗量显著增加;

2.车架总成:车架断裂、锈蚀、弯曲、扭曲变形逾限,大部分铆钉松动或铆钉孔磨损,必须拆卸其他总成后才能进行校正、修理或重铆,方能修复;

3.变速器(分动器)总成:壳体变形、破裂,轴承承孔磨损逾限,变速齿轮及轴恶性磨损、损坏,需要彻底修复;

4.后桥(驱动桥、中桥)总成:桥壳破裂、变形,半轴套管承孔磨损逾限,减速器齿轮恶性磨损,需要校正或彻底修复;

5.前桥总成:前轴裂纹、变形,主销承孔磨损逾限,需要校正或彻底修复;

6.客车车身总成:车厢骨架断裂、锈蚀、变形严重,蒙皮破损面积较大,需要彻底修复;

7.货车车身总成:驾驶室锈蚀、变形严重、破裂,或货厢纵、横梁腐朽,底板、栏板破损面积较大,需要彻底修复。

第五十九条车辆和总成的送修规定:

(一)车辆和总成送修时,承修单位与送修单位应签订合同,商定送修要求、修理车日和质量保证等。合同鉴订后必须严格执行;

(二)车辆送修时,应具备行驶功能,装备齐全,不得拆换;

(三)总成送修时,应在装合状态,附件、零件均不得拆换和短缺;

(四)肇事车辆或因特殊原因不能行驶和短缺零部件的车辆,在签订合同时,应作出相应的规定和说明;

(五)车辆和总成送修时,应将车辆和总成的有关技术档案一并送承修单位。

第六十条修竣车辆和总成的出厂规定:

(一)送修车辆和总成修竣检验合格后,承修单位应签发出厂合格证,并将技术档案、修理技术资料和合格证移交送修单位;

(二)车辆或总成修竣出厂时,不论送修时的装备(附件)状况如何,均应按照有关规定配备齐全。发动机应安装限速装置;

(三)接车人员应根据合同规定,就车辆或总成的技术状况和装备情况等进行验收,如发现确有不符合竣工要求的情况时,承修单位应立即查明,及时处理;

(四)送修单位必须严格执行车辆走合期的规定,在保证期内因修理质量发生故障或提前损坏时,承修单位应优先安排,及时排除,免费修理。如发生纠纷,由维修管理部门组织技术分析,进行仲裁。

第六十一条运输单位应按规定,提取车辆大修理基金,用于保证车辆正常大修。

第六章车辆改装、改造、更新与报废

第一节车辆的改装和改造

第六十二条为适应运输的需要,经过设计、计算、试验,将原车型改制成其它用途的车辆称为车辆技术改装。

第六十三条为改善车辆性能或延长其使用寿命,经过设计、计算、试验,改变原车辆的零部件或总成,称为车辆技术改造。

第六十四条车辆改装和改造必须事前进行技术经济论证,符合技术上可靠、经济上合理的原则。

第六十五条对营业性运输车辆提出改装和改造的单位,应将改装、改造方案及数量报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根据运输市场需要进行审批,其他运输车辆报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备案。改装、改造后的车辆应由主管部门组织鉴定。一般性技木改进,运输单位可自行决定。

第二节车辆的更新

第六十六条以新车辆或高效率、低消耗、性能先进的车辆更换在用车辆,为车辆更新。车辆更新应以提高运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原则。

第六十七条运输单位应编制车辆更新计划,积极组织落实。个体运输户也应根据车辆使用情况及时更新。

第六十八条更新下来的运输车辆,运输单位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变价收入应用于车辆更新改造,不得挪作他用。

第三节车辆的报废

第六十九条车辆经长期使用,车型老旧,性能低劣,物料超耗严重,维修费用过高,继续使用不经济、不安全的应予报废。

第七十条运输单位和个人运输车辆需要报废时,由其主管部门鉴定、审批,并报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备案。

第七十一条运输单位和个人对需要报废而尚未批准的车辆应妥善保管,禁止拆卸或挪用其任何零件和总成。

第七十二条几经批准或确定报废的车辆,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及时吊销营运证。报废车辆不得转让或移作他用。严禁用废车的总成和零、部件拼装车辆。

第七章奖励与处罚

第七十三条运输车辆的主管部门和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应建立车辆技术管理奖惩制度,定期组织车辆技术管理评优活动,对车辆技术管理工作成绩显著,并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运输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违反本规定,不重视车辆技术管理工作,造成车辆早期损坏的运输单位和个人,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经济处罚。

第七十四条运输单位和个人应积极参加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和其主管部门组织的车辆技术管理创优活动。

第七十五条几作出下列成绩之一的,由其主管部门或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根据其贡献大小,对单位或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一)推行现代化车辆技术管理,使车辆技术状况不断改善,取得显著成效的;

(二)发现车辆隐患,及时防止和避免重大事故的;

(三)改装、改造车辆的工艺和方法具有推广价值,并有显著成效的;

(四)在车辆维修技术方面有重大创新,具有推广价值,并取得显著成效的;

(五)正确使用车辆,节油、节胎、节约维修费用成绩显著的。

第七十六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运输单位的主管部门或交通运输管理部门根据其情节轻重,对单位或个人给予批评教育或经济处罚:

(一)由于超负荷运行,严重失保失修等原因造成车况显著下降或重大机械事故的;

(二)违反驾驶操作规程,造成车辆严重损坏,影响运输生产的;

(三)技术管理混乱,,职责不清或无人管理,对车辆损坏不作及时处理,造成车辆技术状况严重下降的;

车辆维修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车辆维修装备;精细化管理;对策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 E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5- 0058- 03

车辆维修装备对保持和恢复部队车辆装备的技战术性能,确保军事任务的顺利完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提高车辆维修装备的管理水平有利于提升车辆维修装备的保障能力。车辆维修装备精细化管理,就是坚持效益管理、系统管理和细节管理等先进理念,运用科学管理方法和手段,实现车辆维修装备保障管理的精确、便捷和高效。研究探索新形势下部队车辆维修装备精细化管理工作,对于提高车辆维修装备管理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1 车辆维修装备精细化管理的科学内涵

1.1 精细化管理的概念

精细化管理作为信息化时代的先进管理理念,最初是由日本企业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并应用的,其有效地改进了日本企业的产品质量,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增长,并随着日本经济的强势崛起而被逐渐推广到全世界,对世界各领域的管理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体系化的细节管理,强调将各项管理工作做细、做实,以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要求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致化工作,运用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等手段,使组织管理更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地运行;同时要求企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自身的性质、职能和特点,引入一整套系统、精确、细致、量化的管理标准体系,统一规范企业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在组织机构、内务管理、监督制约、教育考核等方面实现标准化与规范化。

1.2 车辆维修装备精细化管理的概念

车辆维修装备精细化管理是以车辆维修装备的运用能力为服务对象,以提高车辆维修装备管理的效能与质量为目标,依据部队相关车辆装备管理条令条例,以高新信息技术为支撑,针对我军当前车辆维修装备管理所存在的薄弱环节,运用精细化管理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实施精准、细致、快捷、科学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管理手段,不断提高车辆维修装备管理质量,最终精确高效地实现车辆维修装备保障任务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车辆维修装备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思路是: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模式,把提高管理效能作为管理创新的基本目标;把维修装备管理手段的信息化作为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主要支撑点;同时将决策支持手段、网络技术、数理方法和微电子技术成果等引入车辆维修装备管理系统,推动管理机制动态发展;建立科学的评价系统,对车辆维修装备管理实践进行定量分析,实行量化管理。

2 车辆维修装备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部队装备系统趋于复杂,装备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职能分工越来越细,从而对部队装备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车辆维修装备管理作为我军装备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适应新形势下装备发展的需要,更新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效率。这对顺利完成车辆装备保障任务,加快实现保障力生成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2.1 精细化管理是实现维修装备管理模式改革的必然要求

精细化管理体现着社会分工精细化及质量效益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复合式影响,是一种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实现调控过程的精确控制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精细化管理思想经过在企业的成功实践而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与关注,广泛被其他行业与领域所借鉴。我军目前的车辆维修装备管理模式仍然存在着信息化程度较低、管理理念滞后和法规制度相对不完善等问题,导致在车辆维修保障过程中出现保障不及时、不精确的情况。因此运用精细化管理理念,加强车辆维修装备的科学管理,建立精确、高效的管理机制,指导车辆维修装备的计划、组织和控制,提高保障技术水平,保持和发挥车辆维修装备的技战术性能,对深化装备保障“两成两力”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2.2 车辆维修装备精细化管理是实现精确化保障的有效途径

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战场环境的透明化、作战行动的迅速化、作战空间的广阔化、作战进程的缩短以及新概念武器的广泛使用,使得部队车辆装备被敌威胁的程度加剧;导致车辆装备战损率增加,损坏机制多样,这就要求我军车辆装备保障模式由粗放型向精确型转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保障力生成中的主导作用,运用信息流控制和引导装备流与技术流,提高装备保障的质量、速度与精度,为参战的装备提供适时、适地、适量的维修保障。精确化保障的实现必然要求加强车辆维修装备的精细化管理,通过精细化管理方法与手段实施,准确地掌握部队车辆维修装备的技战术性能和技术状态,紧贴车辆装备维修任务实施装备管理,时刻确保部队车辆维修装备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进而保证各项车辆装备保障任务的顺利完成。

车辆维修管理制度范文第6篇

关键词:运输企业 车辆技术管理存在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运输企业的车辆技术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其目的在于为运输生产提供安全、优质、高效、低耗、及时的运输力,保证车辆运行安全,确保车辆在使用中的良性循环,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益。 因些如何抓好运输企业的车辆技术管理工作显得更为重要。现就运输企业在车辆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谈些个人意见。

1 车辆技术管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企业领导对维修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受市场经济条件的制约, 有些企业的领导片面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 对营运车辆维护工作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 忽视车辆技术管理工作, 放松对驾驶人员的车辆日常维护教育, 致使一些驾驶人员不进行车辆的日常维护, 有的甚至对车辆维护的基本要求和主要作业项目都不了解, 也不进行以清洁、紧固和为主的一级维护作业, 导致车辆技术状况下降,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出现故障, 甚至造成交通事故, 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1.2车辆维护意识淡薄

在运输企业, 普遍存在着对车辆重使用轻维护的观念。为节约成本, 往往是车辆出现问题以后才去维修, 以修理来代替维护, 特别是近年来运输企业经营模式多样化,把企业内部车辆承包、租赁给个人, 企业逐渐失去了对车辆的日常管理, 加之承包人只注重追求经济效益, 对车辆的管理、使用维护和修理等方面的认识参差不齐, 对相关的管理规定了解程度不够, 甚至一无所知, 造成车辆的维护工作难以落实, 这是影响车辆正常维护的根源。

1.3 二级维护作业规范执行不严

运输管理部门对车辆二级维护的项目作了详细的规定, 确定了每个项目的具体内容和技术要求, 维修企业在车辆维护过程中,应严格按项目进行。但有些运输企业的维修厂基础管理工作薄弱, 员工整体服务意识较差, 维修检测设备落后, 三检制度无法落实, 维修标准执行不严, 致使车辆维护过程中存在着缺项、漏项、敷衍和应付等现象, 维护工作达不到作业规范的要求。

1.4 维修人员培训不到位, 维修队伍素质下降

近年来随着车型的不断增多,新技术新产品尤其是电子技术在车辆上的广泛应用, 对维修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而运输企业内部的维修人员日趋老化的年龄结构和由于车型单一而积累的操作经验与之已不相适应。由于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 运输企业对维修人员的培训投人相对较少, 新增或储备的专业维修人员更是凤毛麟角, 从而形成维修队伍以老化的维修人员为主体, 文化修养和技术素质偏低, 对车辆的结构和性能不了解, 维修技术不掌握, 再加上缺少必要的检测和诊断设备, 或即使有设备, 也很少有人会熟练使用, 车辆的故障诊断仍靠手摸、眼看和耳听等传统的方法, 因此, 很难诊断出车辆故障(尤其是疑难故障) 的真正原因, 这样就根本无法保证车辆的维修品质。

1.5 不重视车辆技术档案管理

车辆从购置到报废全过程的技术管理, 都应系统地记入车辆技术档案, 这对随时掌握车辆的技术状况, 车辆的正确使用, 提高车辆的维修品质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有一些运输企业忽视车辆技术档案的建立, 即使有车辆技术档案,也不完善, 缺乏系统的车辆检测和维修记录, 甚至有个别运输企业为应付运输管理部门的检查, 随意编造车辆检测和维修记录, 使车辆技术档案失去了其真实作用, 造成了企业对其使用车辆的技术状况和维修情况心中无数。

2 车辆技术管理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上述存在的问题是当前运输车辆技术状况难以改善的关键, 如何使运输企业车辆技术管理工作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 笔者认为主要应作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 建立考核和奖罚机制, 确实落实责任制

落实责任制的一项重要手段就是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奖惩制度,奖惩是正确处理技术管理全过程的责、权、利关系,保障各项技术管理措施保质、保量、按时实现的重要手段。要使奖惩有据可依,合情合理,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明确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定额及各项管理要求,及时进行评比、考核, 奖优罚劣以便真正起到鼓励促进和吸取教训的作用,提高各级人员的责任心和学习操作技能的自觉性。考评的重点要与各机构、岗位的职责相对应,如对驾驶人员, 可进行燃油消耗考核、轮胎消耗考核、爱车例保考核; 对维修人员,可进行维修质量考核;对技术管理人员,可进行千车公里材料消耗考核,完好率考核、维修停厂时间考核、维修费限额考核等,使各项工作落实到人不能人人有责任, 又人人无责任,集体负责, 结果无人负责。

2.2 加强对驾驶人员及承包人员的宣传教育

由于企业内部经营者的成份复杂, 就需要加强车辆技术管理规定的宣传, 让他们充分了解定期进行车辆维护的必要性, 通过一些不按期维护造成不良后果的实例中得到教育,并且向他们灌输车辆使用“三分修, 七分保”的道理, 使车主从被动的强制维护变为主动的自觉维护。同时加大对二级维护有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 让其明白车辆二级维护作业不是可有可无, 而是要强制进行的, 道路运输证年审时要对维护情况进行审验, 对不按期维护的车辆要进行处罚。

2.3 坚持做好车辆二级维护保养

车辆二级维护保养能让我们及时发现和消除车辆故障和隐患, 保持车容整洁和车辆技术状况完好。一是通过宣传、教育、引导, 使驾驶员认识到车辆二级维护保养对车辆技术状况完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做好车辆二级维护保养, 增强车辆二级维护保养的主动性。掌握车辆技术状况的基本知识, 自觉执行车辆进行二级维护保养。二是驾驶员全程参加车辆二级维护。通过驾驶员全过程参加车辆二级维护保养, 增强驾驶员对于车辆维护知识的认识, 进一步增强驾驶员对于车辆技术状况的掌握。三是确保二级维护保养作业。企业应选择有资质、有实力的车辆维修企业, 将二级维护保养的检查、紧固、、调整、清洁落到实处, 避免维修标准执行不严, 使车辆维护过程中存在着缺项、漏项、敷衍、应付等现象,使维护工作达到作业规范的要求。确保车辆二级维护保养起到及时发现和消除车辆故障和隐患, 保证车辆车容整洁和车辆技术状况完好。

2.4 加强技术管理的教育培训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 新技术新产品在车辆上得到广泛应用, CAN总线系统、EGR废气循环系统、SCR废气后处理系统、车载自动诊断系统(OBD)等等在车辆上的应用日趋增多,使汽车运输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驾驶员和维修人员的知识及技能不断老化,企业要提高整体的管理、维修、使用水平,必须不断进行学习与培训,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人员的素质。同时对驾驶操作、日常维护和节油、节胎、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先进经验,要及时总结,并加以推广。教育与培训要有针对性,要针对不同类型的人员及层次,区别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形式。如针对驾驶员,主要是针对其日常要作的和必须注意的事项,例如,如何进行车辆三检、日常维护常识、常见故障判断及应急处理等;对维修人员,要针对车型保有情况及新车型、新技术的变化,有针对性地对基本原理, 保养、维修要求, 新检测设备使用等进行培训学习; 对技术管理人员, 主要是针对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原理及应用,技术发展趋势、方向及管理水平提高等方面的培训为确保教育、培训效果良好,不能只是走过场,只管教, 不管效果, 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对培训内容进行考核,以确保使每个受教者均有实际收获,均能得到实际的提高。

2.5 做好技术档案的记录和管理

技术档案包括车辆技术档案及车辆维修档案, 车辆技术档案是车辆从新车购置到报废整个运用过程中, 记载车辆基本情况,主要性能、运行使用情况、主要部件更换情况、检测和维修记录以及事故处理等有关车辆资料的历史档案, 这种档案对了解车辆性能、技术状况及掌握车辆使用、维修规律, 为车辆维修、改造和配件储备提供技术数据的科学依据, 也是评价技术管理水平高低、分析质量事故原因、调解维修纠纷的依据。因此, 它是车辆技术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管理工作, 应认真做好这一项工作。

2.6 加强定期检测和维护

定期检测是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判断车辆技术状况的重要依据。它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对车辆制定定期检测制度, 使其在行驶一定里程或时间后, 按时进行综合性能检测, 以达到控制车辆技术状况的目的, 道路运输经营者要做好车辆等级评定送检工作, 确保车辆在安全性、经济性、环保性等方面符合道路运输车辆投入运输市场的条件; 二是检测结合维护定期进行, 以此确定维护附加作业项目, 掌握车辆技术状况变化规律, 同时通过对车辆的检测诊断和技术鉴定,确定车辆是否需要修理,以便实行视情修理。根据“预防为主”的原则, 对车辆按规定的行驶里程或时间间隔进行强制维护, 为了及时发现和消除故障、隐患,防止车辆早期损坏。在运输企业,存在着对车辆重使用轻维护的观念,为节约成本,往往是车辆出现问题以后才去维修,以修理来代替维护,这往往会造成车辆早期损坏,严重影响车辆技术状况,带来了严重的事故隐患。运输企业要把车辆维护管理工作作为车辆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车辆的维护包括日常维护、一级维护及二级维护,随着对安全工作的不断加强,近年来,在以上维护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例检的要求。各级维护工作,均有其侧重点,均是从多年的实际运行实践中总结,归纳而来的,对于延长车辆的使用寿命,保持车辆的技术状态, 避免车辆的机械故障,消除安全隐患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各企业需根据所拥有的车辆情况及各车型所行驶线路的道路状况和行驶里程,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保养规范,并按规范要求编制合理的一、二级维护计划及检测计划,才能达到从总体上节约成本,提高车辆使用率,减少车辆安全隐患的作用。

2.7 加强科技管理

只有加强科技管理,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 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活动, 改进运输生产及维修工艺与装备, 广泛推广和应用现代科技成果,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汽车运输企业的技术水平,提高运营效益,降低材料、能源消耗,确保运营安全。

车辆维修管理制度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校;公务车;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4.140

[中图分类号]G6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4-0-02

高校的公务车辆管理如果存在问题,那么其教学及科研等工作将会受阻[1]。高校公务车辆管理的主旨是“倡导节约,反对浪费”,虽然目前高校公务车辆管理问题层出不穷,但是只要追溯其根源,采取有效的策略予以纠正,那么就能够使公务车辆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在减少维修保养成本的同时,提高公务车辆的使用率。

1 高校公务车辆管理的基本问题

1.1 公务车辆管理制度问题

公务车辆管理与高校的运营发展势必是分不开的,公务车辆管理的制度存在某些问题,那么高校必须尽快地找出问题、解决问题。经分析,公务车辆管理制度问题如下:值班、车辆的维修保养等制度脱离实际,与公务车的特点不相符,导致公务车辆管理未能实现动态化管理,公务车辆的使用率低;公务车辆管理的模式过于单一,市场竞争力不强,公务车辆在静态管理下自动化程度不是非常高,很多公务车辆使用信息运用人工记录的方式,从而拉低了工作效率,使公务车辆管理存在很多漏洞,不利于公务车辆管理工作的开展。

1.2 公务车辆监督机制问题

公务车辆在日常的使用当中缺乏相应的监督十分不利于公务车辆管理工作的推进,高校务须尽快找出其监督机制问题,从而更好地控制公务车辆管理质量。经分析,公务车辆监督机制问题如下:车辆的油料费及养护费过高,影响了公务车辆的正常使用;公务车需求不均衡,在上下班的高峰期出现公务车辆供应不足的问题,但是日常工作时间的公务车辆又会被闲置,利用率为零;各教职工与驾驶员无直接利益关系,教职工不情愿为公务车辆服务,最终导致公务车辆的总体服务水平偏低。

1.3 公务车辆驾驶员素质低

公务车辆驾驶员服务意识以及安全意识亟待加强,责任心不够,法律意识不强,良莠不齐,经常出现违章驾驶的现象。因此,车辆安全事故与维修费用得不到控制。这一切的迹象表明,公务车辆驾驶员需要系统化培训,高校要提高驾驶员的聘用要求,尽量将公务车辆驾驶员这个队伍的综合素质整体提升。

2 加强高校公务车辆管理的对策

2.1 完善公务车辆管理规章制度

高校公务车辆管理需要结合公务车辆管理特点以及高校的实际来制定公务车辆安全管理制度、公务车辆使用管理制度、公务车辆维修保养制度,通过这些制度的贯彻落实,将各种管理问题责任到人,安排特定的人员去解决,就能够使高校公务车辆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2.1.1 公务车辆安全管理制度

公务车辆安全管理制度主要是建立驾驶员与公务车辆的预防预控机制,需要和驾驶员签订双份《安全责任书》,利用法律手段遏制其不良驾驶行为,要求其具有职业道德,将行车安全与谨慎操作放到首位;而在公务车辆安全检查方面,必须在公务车辆安全管理制度中明确规定公务车辆的检查周期、检查技术标准,要求驾驶员与车管人员在发现问题后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从而提升公务车辆的完好率。

2.1.2 公务车辆使用管理制度

公务车辆使用管理制度是公务车辆管理中最重要的规章制度。若车辆使用没有得到合理的安排,则并非是公务车辆数量多就能够解决的。公务车辆必须拥有使用申请制度与审批制度,当各部门需要用车时,需要预先写好《派车申请单》,待部门负责人的审批通过之后,才能提车;公务车辆内需要安装GPS,通过掌握其位置、方向、速度、时间及行驶里程等相关信息,了解公务车辆动态,从而提升公务车辆管理水平;公务车辆需要得到集中管理,通过集中调度和管理提升公务车辆使用率。

2.1.3 公务车辆维修保养制度

公务车辆维修保养制度主要是公务车辆日常维护、维修及保养等方面的制度,通过建立统一的公务车辆保养标准,提高公务车辆管理质量。例如:在公务车辆保养制度中,规定驾驶员必须在公务车辆保养过程中填写《车辆保养审批单》,由队长审批后,才能在制定的维修单位进行车辆保养。此外,由于车辆维修保养费用需要财务部门结算,因此公务车辆维修保养制度必须起到相互监督和相互牵制的作用,绝不可让驾驶员独自参与整个保修业务。

2.2 建立网络信息管理系统

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在很多行业得到了应用,而公务车辆管理同样可以运用网络信息管理系统来提高公务车辆管理质量。网络信息管理系统不仅能够将公务车辆的使用情况透明化,而且能够防止申请公务车辆者与教职工实际信息不一致的情况发生;当构建出完整的网络车辆管理系统后,车辆路桥费与燃油费也能够得到合理的控制,从而有效防止了虚报费用的情况发生。另外,教职工能够迅速掌握公务车辆的使用情况,有利于上下班时间的确定,极大地提高了公务车辆使用率。

2.3 提高驾驶员综合素质

有新闻报道,所有的交通事故中70%是由于驾驶员的失误而造成的,高校驾驶员队伍务须进行安全教育,提高驾驶员综合素质。高校驾驶员的综合素质必须通过公务车辆管理制度来提高,其驾驶技能必须通过统一的专业培训来提高,只有将驾驶员的综合素质整体提高,才能保证公务车辆的行车安全。高校必须重视驾驶员业务培训工作,使其拥有娴熟的驾驶技能,为教职工通过良好的乘车环境。此外,可通过技能竞赛、技术考级等活动,帮助驾驶员了解新技术、新信息及新知识,使其能够做好节能、维修及保养等工作。

3 结 语

全国各高校在不断发展,市场竞争较激烈,公务车辆管理对高校市场竞争力具有一定的影响。目前,高校公务车辆管理正在大刀阔斧地改革,希望通过优化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完善公务车辆管理制度,使高校公务车管理合理化及规范化,从而提升师资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将公务车辆管理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建立网络信息管理系统,提高驾驶员综合素质,能够有效提升公务车辆管理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宏志.高校后勤车辆管理的实施现状及改革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2).

[2]王传清.高校公务车辆管理模式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4).

[3]廖吉江.对高校公务用车改革现状及对策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6(8).

[4]何岗.高校公务车辆管理模式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3(16).

[5]徐晓明.高校公务用车改革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14).

[6]陈平.浅析高职院校加强公务车辆管理的对策[J].汽车实用技术,2015(1).

车辆维修管理制度范文第8篇

关键词:部队后勤 车辆维修 创新型建议

广义来讲,部队后勤车辆维修工作是部队后勤保障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相应部队驾驶员在进行车辆外送处理过程中,汽车配件市场总体价格混乱以及车辆维修价目地域性差距大等状况时有发生,同时车辆配件以次充好的情形也比较严重。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从部队后勤车辆维修现状入手考虑,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出部队后勤车辆维修保障的相应创新型建议。

1.当前部队后勤车辆维修保障社会化存在的问题探究

1.1部队后勤工作人员专业水平欠缺

部队后勤车辆维修骨干不足以及工作人员专业水平不足是导致部队后勤车辆维修不良的主要原因,因为部队后勤车辆管理干部和领导相对较少,基层单位中的士兵和官兵并未参加正规考学提干,与此同时,后勤干部群体中专业车辆维修人员较少,所以我们在进行选取才干和职位兼顾性人才较为艰难。另外需要提到的一点是,部队后勤驾驶员只会驾驶却不懂车辆维修手段和车辆维修工艺,这就大大阻碍了部队后勤车辆故障排除进程,再加上部队培训机制不完善,部队后勤车辆驾驶员并未对车辆维修实践知识和车辆维修经验熟练掌握,部队后勤车辆维修培训少和部队后勤车辆维修骨干缺乏是制约后勤车辆维修工作进程和相关车辆管理工作进程的主要因素。

1.2部队后勤车辆维修保障维修厂家选取困难

当前我国部队后勤车辆维修水平一般且部队后勤车辆维修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相对较低。更为重要的是,专业化程度高的部队后勤车辆维修和具有较好部队后勤车辆维修管理能力的相关车辆维修厂修经费普遍较高,相反状态下的维修经费却拥有较低部队后勤车辆维修水平,其并没有专业部队后勤车辆维修实力。所以,从当前部队后勤车辆维修管理经费保障上而言,寻求一种均衡且完善的部队后勤车辆维修经费开支手段比较困难。

2.部队后勤车辆维修保障具体创新型建议分析

2.1转变车辆维修观念,加强部队后勤车辆管理

部队领导和部队后勤工作人员要养成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认识到部队后勤车辆维修保障的重要意义和重要地位等。同时要转变部队后勤车辆维修思想观念,在具体工作的过程中克服自身消极态度和不良情绪,并增强部队后勤车辆维修观念改革的自信心以树立超强责任感,拥有工作自觉性,从部队后勤车辆维修工作现状出发,结合工作人员自身工作台电,在总结车辆维修和保障工作经验的同时完善部队后勤车辆维修队伍建设,长远思维且逐步推进。

2.2选择适当部队后勤车辆维修方法,加强考核规范

此条中首要一点就是要加强部队后勤车辆维修工作考核,以确保一切车辆维修程序能够正常运行。部队后勤车辆维修厂家资质和车辆维修厂家车辆维修实力以及相关维修软硬件条件等都是我们在部队后勤车辆维修过程中所必须要考虑到的问题。另外就是要将部队后勤车辆维修价格和相应车辆维修收费情况二者进行具体信息资料对比,密切关注部队后勤车辆维修厂家服务质量以及车辆维修进程等,在每次车辆维修的过程中要掌握好部队后勤车辆维修后使用时间和车辆维修具体状况。

3.制定严格部队后勤车辆维修保障制度

制定部队后勤车辆维修管理相关规定,并在此过程中加大部队后勤车辆维修工作的监督审查力度,要求定人定车固定,使车辆驾驶人员对车辆性能和驾驶状态有所了解。当车辆发生故障和问题时要求部队后勤车管干部与驾驶员一同到车辆维修定点单位进行部队后勤车辆维修,在诊断车辆状况的同时与车辆维修人员商谈维修费用,经过部队部门审批之后才能予以车辆维修。部队后勤车辆驾驶员要全程跟踪车辆维修进程,对维修人员施工作业不规范和维修人员偷工减料等情况进行有效监督,防止车辆维修配件以次充好的状况发生。在对部队后勤车辆进行维修后要对车辆进行全面检查,经车辆维修检车合格之后需签字认证才算流程结束。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部队后勤车辆维修保障的过程中要针对部队后勤车辆维修现状入手,正式部队后勤车辆维修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和缺陷,运用适当的方法加以解决。其中要转变车辆维修观念,加强部队后勤车辆管理,其次要选择适当部队后勤车辆维修方法,加强考核规范,最后制定严格部队后勤车辆维修保障制度以适应部队后勤车辆维修保障要求,使其能够确保部队后勤车辆维修保障工作达到预期维修标准和管理标准等。

参考文献:

车辆维修管理制度范文第9篇

【主题词】技术性能 全方位管理 交通安全

车辆技术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车辆的本质安全,因此及时了解车辆技术状况,能有助于我们发现车辆安全隐患,尽早采取对应措施予以排除。日常车辆管理中,我们一直坚持从影响车辆技术性能的人机环管等方面来对车辆进行全面的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技能水平。

为了保证车辆的正常运转,造就技术过硬、服务到位的操作维修队伍,合理的使用、精心的维护车辆,能延缓车辆各部件的老化。开展以提高技术素质为主题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工作,提高驾驶员的操作技术水平,防止车辆的非正常损坏,是正确合理使用车辆的基础。

1.1“四懂”要求

要求驾驶员对车辆要做到懂结构、懂性能、懂原理、懂用途。对车辆各部分的组成和结构原理要做到心中有数,对重要部件的使用性能和使用要求要铭记于心。

1.2“三会”要求

会使用指熟悉车辆结构、性能和操作,正确地使用。会保养指会按图表的规定加油、换油,保持油路畅通无阻。会按规定进行一级保养,保持车辆干净整洁。会排除故障指能通过不正常的声音、温度和运转情况,发现车辆的异常状态,并能判定异常状态的部位和原因,及时采取措施排除故障。

2养修并重,预防为主

车辆的维护保养是确保车辆技术状况良好的有效手段,搞好车辆日常维护保养,能有效杜绝车辆管理中的跑、冒、滴、漏现象,提高车辆完好率。

2.1车辆定期维护保养,所需更换。

由于车辆行驶路况和环境各不相同,因此维护周期就会有所区别。比如:同样是依维柯工程车换机油的周期规定为8000-12000公里,但在尘土厚、路况差得陕北地区,换油周期仅为5000-9000公里,有时甚至会更短,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三检的实际结果灵活掌握。因此在实践中不断摸素车辆最佳维修周期,实现所需更换,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为了有效的利用最佳维修周期,开展预防维修,可建立“巡检、点检、专检”三层维护体系。即驾驶员每日出车前和保养时间对车辆进行巡检;维修人员对车辆关键部位定时定位点检,并对驾驶员发现的问题进行确认。“巡检、点检”通过眼看、耳听、鼻闻、手摸等传统手段对车辆的异响、异味等异常情况进行鉴定;技术人员定期进行“专检”,使用检测仪器对巡检、点检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确认,从而形成最后的检修项目。

2.2车辆维护保养流程清晰

车辆日常检查环节:坚持车辆的回场检验,驾驶员行车过程中的一日三检制、管理人员的巡回检查制,关键部位的重点检查制度以及定期维护保养相关制度等,一律采用流程图的方式,让所有人员都知道车辆维护保养应怎样一步一步完成。

2.3车辆维护保养内容具体

加强车辆三级维护保养工作,按周期按内容认真搞好车辆维护保养作业。做好车辆日常维护保养,将提高车辆技术素质,确保车辆技术状况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将“三检”作为驾驶员每日必须完成的日常性工作。坚持回场检验制,无回场检验合格证的车辆,坚决不得安排行车任务。回场检验及时发现问题,排除故障,为安全行车提供可靠保证。

3基础管理与风险管理并举

3.1夯实基础管理

3.1.1完善制度管理,提高车辆管理水平

完善的制度及强有力的执行是提升车辆管理水平的关键。为了保证制度的完善、执行的到位,应分别制定车辆调派、使用与维护保养、以及回场检验等车辆使用前、中、后三个时期相应的管理制度,并建立相应的实施、检查表,将制度的执行标准化、规范化,保障制度的落实和执行到位,从制度上对车辆使用全过程进行管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可提升车辆管理水平。

完善车辆档案管理。建立全面的车辆档案,包括维修中的经验与案例,这些可为后期维修和培训提供指导;建立关键部件更换档案,摸索更换周期,为预防维修提供理论依据,从而节约车辆的维修成本;对故障率较高的车辆,召开专题分析会,总结经验与不足,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对现场车辆进行反复不断的跟踪调查,运用统计技术找出车辆各主要部位的更换及维修周期和工艺参数,并纳入车辆管理制度当中。通过这些基础工作的开展促使车辆管理走上规范化、制度化道路。

3.1.2管理责任细分,实施全员管理

车辆管理工作的内容繁琐,涉及许多岗位和广大员工,只有建立起管理技术、专业维修和岗位操作人员都参加的全员车辆管理体系,实现专业管理和员工管理相结合,将车辆技术职责按照年初质量目标细分至各个岗位、每个个人身上,并严格考核;使“自上而下”的规范同“自下而上”的主动创造有机结合起来,从车辆技术管理的基础抓起,才能真正搞好车辆技术管理工作。

3.1.3车辆维护保养过程控制管理

车辆维护保养过程管理资料的建立,能为后期车辆技术状况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依据,能让我们利用统计分析方法,找出车辆维修保养的规律。

车辆运转记录是进行车辆维护保养的依据,是了解车辆运行状态的基础资料来源,因此认真如实填写,可为寻找故障来源提供依据。

3.2车辆风险提示准确

车辆运行环境复杂多变,存在风险也相对较多。如何有效地规避这些风险?保证车辆技术性能完好,安全设施配备齐全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实行每月车辆性能评估和安全设施配备制度,从车辆的管用养修进行全方位评价。对查出的问题,及时解决。消除隐患对车况的威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效地削减了车辆风险。

我们的车辆经常行驶在沟壑纵横、险道不断、城市高速公路行驶区间多、安全通行能力差的矿区道路,周围经济相对落后,民众交通安全意识车等路况条件下,车辆行驶路况对车辆技术性能影响较大,因此就要求驾驶员根据不同路况合理选择行驶速度,在高速公路上要避免超速行驶,在山区道路上要注意谨慎慢行等等。

车辆维修管理制度范文第10篇

【关键字】车队建设车辆管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F407.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重型卡车的相关介绍

例如,随着“中国第三代重卡”德龙F2000系列车型的震撼登场,以及8X 4、10 X 4系列多轴载货车的重拳出击,陕汽重卡成为了“卓越品质、物超所值”的代名词,以质量过硬、高效运输、超强承载、出勤率高而备受赞誉。“德龙F2000”是陕汽与德国曼公司合作的结晶,代表着目前国内重卡的全新水平,是我国出口欧洲的重卡产品。外表雍容华贵,驾驶室秉承欧洲风格,专有四点全浮式悬置机构,电动天窗、恒温空调、车载电话、VCD等高级配置营造了高级轿车般的驾驶氛围。进口驾驶室本体、7.5 t曼技术前轴、德龙专用发动机、专用变速箱等国内外优质组合实现了更佳匹配。大开门设计、实用宽敞的卧铺、双夹层顶盖等充满人性化的设计风格,280至450马力的强劲动力,使德龙F2000实现了真正的升级。

二、车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由于重型卡车任务不断增加,任务执行区域扩大,油耗大大增加。往往都是驾驶人员单独执行远途任务,这就造成了对驾驶人员的用油的管理难度增加。

(2)重型卡车维护、维修的所用的配件领取的问题。由于车辆的维护、维修所用的配件种类繁多,后勤所准备的种类不多。这就造成一部分车辆的维护、维修还需要去修配厂完成,无形中造一些车辆维修成本增加。

(3)随着油价的不断攀升、重型卡车任务繁多,油耗成本大幅增加,加之驾驶人员对加油站的选择也不很固定,随时缺油,随时加。也因加油站油价不尽相同,给油耗的成本无形加大。

2、车辆维护、维修方面存在的问题

重型卡车车队在车辆方面上,有新车、旧车,有好车、次车,这样对车辆的维护、维修所需要的配件选择及费用则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

三、搞好车队建设及车辆管理的相关措施

1、完善监督考核制度

如何让重型卡车车队的服务变得更加高效、优质呢?这就需要我们车队后勤部门客观合理地建立健全监督、考核制度,为机关车队的良好运行做好基础、保障工作。需对所派出的人员、车辆用油等事项都要进行有效的监管。如:执行任务的行车里程,公里耗油量,任务完成时间等等都要进行考核。这可以把人员节约成本积极性及车辆油耗降低充分地发挥出来,同时还以避免或减少公车滥用、私用,减少油耗,为机关、为车队节省成本。

2、加强宣传教育

增强驾驶员的节约意识。有很大一部分的驾驶员,节约意识比较淡薄,缺乏节约公共资源的意识。因为花的是“公家钱”,办的是“公家事”,“羊毛”没出在自己身上,所以对很多的必要的浪费,都视而不见。由于体制和制度的缺陷,公车私用情况也比较普遍,这也是导致浪费行为难以根治的重要原因。由此可以证明重点宣传节约资源的重要性,争取努力营造节约资源的氛围,强化节约资源的意识,提高认识,形成合力合作,使大家在工作中逐渐养成良好节约习惯。节约是车辆管理中的重要问题,涉及面大、矛盾多,需通过各种方法、方式进行广泛宣传,从而达到共识,争取支持配合,密切协作。要求全体牢固树立勤俭节约的意识,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作为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营造“从今天做起、从小事做起”的浓厚氛围,强化资源稀缺意识、节约意识和责任意识,培育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

3、结合实际,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客观、实际、完善的车队后勤管理制度对帮助、提高机关车队的工作高效、管理有序、安全节约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可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来健全车队后勤的管理制度:首先,服务原则。依据机关单位所规定的所后勤工作相关政策规定进行制定;其次,节约原则。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为原则,科学、合理、保质保量地对车辆维护、维修所需要配件采购、以及降低油耗成本等进行制定;第三,人性化原则。对于长期执行较远地域的驾驶人员的油耗、配件等问题,应给予合理评估,适当放宽油耗、配件的标准。依据以上三项原则,对工作职责、奖惩制度、车辆油耗、车辆维护、维修配件的管理制度等给予健全、完善,这样才会更有利于辅助机关车队整体的管理,把机关车队后勤的工作做更完善、更具体。

4、车辆停车实行定置化管理

认真执行定置化管理规定,树立良好的管理理念,做到整齐化一,美观整洁。车辆停放必须放在停车场的停车车位上,不准乱停车场,保持整洁面貌整齐。对停放车辆不整齐的罚款20元,乱放车辆的罚款50元。严禁在停车场内刷车、擦车。保持良好环境卫生。如在停车场内刷车一次罚款50元。车辆必须按规定的时间正点发车,并按规定的停车地点停放车辆,并服从安监人员的指挥,如发现乱停车或不按规定时间发车者,一次罚责任人50元。

5、完善车辆维护、维修配件的管理制度

对于机关车队来讲,车辆的维护与维修所占的费用相对来讲是很大的。这就要求我们要严格、合理的制定关于车辆维护、维修配件的合理的采购、管理制度。首先,结合车辆实际情况制订出不同车辆保养、维修配件的保质、保量以及采购价格的标准。避免在保养与维修费用上支出过大,造成没有必要的浪费,并做到有专人进行监管。其次,对车辆要制订出定期的维护与维修时间表,避免车辆没有通过正常的维护或维修而造成不应有的事故发生。

6、车辆的维护及维修所需配件成本管理

车队的车辆使用率高,行使的里程量大,这就要求我们对车辆要及时进行维护及维修。这就要求我们车队后勤部门应按车辆的实际使用情况,对车队的各种车辆按规定时间进行维护或是维修,发现任何的大小故障都要认真对待,予以及时的维修、处理。首先,对各种车辆所需要的配件要求就要严把质量关。配件的质量关系到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这就需要我们在采购不同车辆的配件过程中,一定要选择质量好,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配件。首次,各种车辆的配件采购价格的控制。虽然配件的质量相同,但是往往价格却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在对相关配件进行采购时,一定要多走、多询价,做到以最低的价格买到最优质的配件,以降低车辆维护及维修所需配件的采购成本。

【参考文献】

[1] 陈允文 加强车辆管理制度建设保证优质服务安全行车[期刊论文]-中国电子商务2010(9)

[2] 毛宝祥 谈甘肃省交通事业单位公务车辆管理[期刊论文]-交通财会2008(10)

[3] 周甘霖.杨海辉注重车辆管理保证行车安全--北京卫戌区某坦克团车辆安全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期刊论文]-汽车运用2003(1)

车辆维修管理制度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地铁;故障管理;维修;多元信息

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安全可靠、高效节能的特点,对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随着国内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人口流动速度成为决定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地铁发展速度迎来新的爆发期,同时对地铁运行的安全性、高效性、低成本、网络化、智能化程度的要求也是水涨船高。地铁运行车辆是运载乘客的直接载体,是安全运输、舒适乘坐的最直接呈现载体,其运行成本与维修成本是运营单位管理水平与运维水平的直接体现。在保障地铁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基础上,科学、智能的提升管理与运维水平,降低运行与维修成本已然成为轨道交通行业广泛关注与重点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车辆制造水平显著提高,车辆状态修模式管理体系较为完善,伴随人工智能、大数据、设备检测技术的发展,以智能化、数字化为特征的车辆智能化维修管理体系正被不断推广应用。智能化维修管理体系依托大数据技术支持,结合车辆运行设备历史数据与运行参数,采用人工智能算法,对车辆状态与设备故障进行分析与诊断,预测设备寿命,并以此指导现场维修作业。智能化维修管理体系的成功应用需要以车辆故障的分析与研究为基础,特别是关键运行设备,因此,本文首先对车辆故障管理的分析与关键难点进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对车辆智能维修管理体系进行合理优化,使之能够在更多实际场景进行应用,改善维修管理水平,提升维修质量与效率。

1地铁车辆故障管理现状

地铁车辆故障管理重点依靠数据采集系统与诊断分析系统,通过对车辆现场中的质量检验、运行操作、故障与缺陷检测记录,完成车辆运行状态的动态数据收集,依托新型传感技术、智能仪表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高端芯片激技术以及控制技术,实现地铁车辆在线监测、诊断等功能,能够为用户提供系统故障预测与车辆运行状态分析数据,为智能检修提供重要参考。地铁车辆故障管理归属于运维单位中心领导决策层面,目前国内地铁公司与运维单位多采用状态检修,在平衡保障车辆运行状态与车辆过剩维修时均面临较大困难。

1.1车辆关键部件故障调试数据不完整

我国地铁规模发展与车辆技术发展呈现出不平衡,地铁车辆为满足飞速发展的地铁运行规模,造成车辆种类繁多,车辆信息化建设不足现象尤为严重,很多运行车辆的前期可靠性报告不足,诊断与维修资料缺失或者停留在纸质材料中;车辆维修人员水平较为单一,故障处理过程中难以将参数信息进行较为完整的保存,且维修水平参差不齐,数据可靠性较低,因此地铁车辆故障管理前期数据不足,后期需要通过大量的时间与维修经验的积累。

1.2车辆对关键部件预测精度要求与预警技术存在矛盾

车辆运行状态主要取决于关键部件的运行状态,为了迎合新时代地铁发展,对车辆关键部件的预测精度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细,需要对车辆关键部件运行状态通过多渠道进行采集,并对预警阀值做出科学划分与准确定位,并能够对超出预警阀值的数据进行自动识别与有效分析;然而传统的维修管理与技术尚未达到要求,传统维修管理对预警阀值的设定与划分无明确的界定,需对现有维修管理方式进行科学升级。

1.3车辆故障管理一体化程度要求高

车辆故障管理系统的运行过程涉及到故障采集、编码、记录、传递,故障信息流转需要统一、规范的流程,维修效果需要对维修计划、成本、备件成本以及管理制度进行量化评价,维修现场需要对故障进行再次检测、维修效果评测等一系列流程均需统一、规范的流程,对车辆故障管理一体化要求程度较为严苛。

1.4车辆故障管理分析过程复杂、信息化要求程度高

车辆故障管理分析对车辆关键部件以及典型故障完成模型建立,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学习,计算出特定部件特定故障的评价指标参数,引入现场维修流程与管理策略,确定价值系数,最终得出维修指导建议,并对系统维修效果进行后续记录,进行自身参数修定;分析维修过程中涉及的每个部件的参数均需要数字信息支持,然而车辆系统复杂、原始信息杂乱无章、资料格式不统一等现象突出,对效率提升、成本较低的信息化需求高,建设过程较为困难。

2车辆智能化维修管理体系建设

2.1车辆智能化维修管理体系功能需求

针对传统检修模式模块化、智能化程度不高,因此在车辆智能化维修管理体系建设时,需要对体系功能进行需求分析,主要应包括以下功能.(1)车辆运行数据显示功能,主要对线路编号、车辆编号、运行线路长度、换乘站点信息、车辆行驶里程、车辆预约检修时间等信息进行显示。(2)车辆检修计划拟定功能,基于车辆运行数据与设备检测参数、人工检测参数等车辆运行数据,拟定该车辆针对特定部件的、科学的检修计划。(3)车辆检修调度指令拟定功能,基于车辆检修计划,在完成对检修基地冗余能力采集的基础上,在车辆调度中心通过对车辆上线、备用车辆等信息分析,拟定车辆检修调度指令。(4)车辆检修工单派发功能,在拟定的车辆调度指令基础上,利用检修工单调度管理模块合理安排检修工作,排定检修工位、检修线路等,另对检修工单进行下发。(5)车辆数据查询功能,建立车辆信息数据库,实现车辆历史故障信息、检修计划、运行状态、检修调度计划等的一键式、分组查询。

2.2车辆智能化维修管理体系构成

车辆智能化维修管理体系基于智能化、模块话设计理念,构建主要有以下体系组成:(1)智能化检修管理体系。该体系以检修现场工作以及车辆参数为依据,统筹车辆维修计划、调度计划、维修质量以及部门合作等方面,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覆盖车辆维修以及部门合作,同时能够为现场工作人员提供便于数据查询的终端,便于车辆信息及时查询与更新。(2)智能设备管理体系。该体系主要针对车辆以及车辆关键部件的故障信息收集、状态监测、在线分析等方面,对车辆以及车辆关键部件收集的运行参数铜鼓在线分析,以体系中预警阀值为基准,能够给出车辆以及车辆关键部件的状态,提醒检修人员及时对车辆以及车辆关键部件进行针对性维护,消除安全隐患。(3)检修安全管理体系。该体系对检修现场安全把控,借助检修现场安全管控制度与设备对检修过程中检修人员人身安全进行有效保护,例如隔离开关、远程接地、门禁连锁等设备以及图像智能告警等手段,保证检修各阶段标准化、可视化以及智能化,确认人员安全。

3基于多元数据的智能检修管理体系

3.1多源指标运行状态评估指标体系

地铁车辆运行状态评估的首要环节为评估指标的选取,这是运行状态评估的基础,评估指标的全面、合理、客观对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可信度至关重要,本文构建了图1所示的地铁车辆综合状态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为设备性能因素、环境影响因素、运维管理因素、人员素质因素等四大类,在各类指标值中拓展二级影响因素,二级影响因素具体到设备结构、环境条件、管理细则、人员技能等实际状况,能够全面包括设备状态,同时考虑检修维护等后期可变因素,保证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与准确性。

3.2多维度指标评估集

在建立地铁车辆综合状态评估指标体系之后,需要建立地铁车辆多维度指标评估集,并对其评估结果做出相应解释,本文结合地铁车辆的实际运行情况。将地铁车辆综合状态划分为如表1的7个等级。对地铁车辆系统综合状态进行1-7维度划分,可以为运维检修人员提供直接的参考依据,便于以此为基础合理安排检修计划,保障地铁安全运行的同时节省人力与运维成本。

3.3融合多源信息的地铁车辆运行状态评估

(1)隶属度函数的确定。隶属度函数中参数的确立为经验参数,通常以专家经验为主,而隶属度则代表地铁车辆中隐含状态与各评价等级的关系,即归属于某评价等级的可能性,隶属度函数的输出形式为集合,本文给出4个评估等级的隶属度函数。(2)确定运行状态分值。通过LSTM的深度数据挖掘,为得到更加精确的状态评估结果,采用百分制加权方法对地铁车辆的运行状态进行打分,得到状态等级对应的评分值,如表2所示。基于多元数据的智能检修系统具备规范化记录、规范化统计、智能化分析、信息管理、过程管控、防错管理与控制,能自动生成检修结果,以供用户调阅,能智能识别部件的“过修”和“欠修”状态,定期据提出更科学的修程调整建议,实现部件维修周期的科学化;能科学地延长部分部件的修程,避免欠修和过修;能有效提高检修效率和效益。

4结语

车辆维修管理制度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运输 车辆 强制维护

自《汽车运输业车辆技术管理规定》(以下简称“13号部令”)颁布以来,道路运输车辆实行车辆强制维护的管理方针已经建立20年了,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落实的不好,甚至引起道路运输经营者反感和抵触。问题到底是出在制度设计本身?还是运行机制没有很好地确立?在此笔者结合具体工作实践和推理,论述这两项制度在13号部令的再修订过程中否还要保留进行讨论,期望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和广泛讨论。

1 道路运输车辆强制维护制度利弊分析

强制维护是保证降低运输消耗、确保车辆可靠、安全的有效途径,也是其他行业对设备实施监管的成功经验。13号部令对车辆强制维护做了明确的规定,强调:“车辆维护应贯彻预防为主,强制维护的原则。保持车容整洁,及时发现和消除故障、隐患,防止车辆早期损坏。”还对车辆维护做了等级划分,明确“车辆维护分为日常维护、一级维护和二级维护。”同时还细化了各类维护作业的中心内容,规定:“日常维护是日常性作业.由驾驶员负责执行。其作业中心内容是清洁、补给和安全检视”,“一级维护由专业维修工负责执行。其作业中心内容除日常维护作业以外,以清洁、润滑、紧固为主,并检查有关制动、操纵等安全部件”,“车辆二级维护作业由维修工负责执行。其作业中心内容除一级维护作业外,以检测、调整为主,并拆检轮胎,进行轮胎换位。”显而易见,13号部令强调的强制维护应该包括各类维护作业,并对执行作业的责任主体也做了明确规定。但是,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大家都严重忽略了车辆日常维护和一级维护的强制执行和监管,而将精力全放二级维护作业的监管上,致使强制维护走了不少弯路,引发了许多矛盾,以致在治理“公路三乱”的呼声中不但取消了《道路运输证》中的车辆二级维护记录,还取消了车辆二级维护的路检路查,严重弱化了强制维护的监管。

车辆强制维护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和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对日常维护和一级维护没有强制行政手段和处罚的规定,而二级维护有对应的处罚规定,直接控制车辆相对容易,对驾驶员罚款了事。然而,二级维护的作业主体和执行却恰恰不是驾驶员,而是维修企业或运输企业的维修工,只有日常维护是由驾驶员负责的,这样就形成了管理和执法对象错位。同时由于二级维护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模式,设置的检测维护项目过细过繁,车辆维护周期(尤其是维护时间间隔)缺少统一规定,加之车辆维护服务意识差,促成服务与收费失衡,缺项、漏项时常发生,最终导致广大驾驶员普遍对车辆强制维护产生抵触心理。

二是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本身对车辆技术管理工作不重视,配备车辆技术管理人员数量少、素质低,许多具体执法人员并不掌握GB/T18344《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的具体内容,加之管理手段落后,只能用一般性检查来实施监管,缺乏全过程有效的监管,只对二级维护管得紧,而对日常维护和一级维护基本不过问,其动力因素就在于上路罚款创收。

三是车辆强制维护行为主体作用被忽略,监管责任错位。在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我们只抓住了车辆管理这个关键点,但忽略了企业法人的作用,?昆淆或淡化了企业法人在车辆技术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以致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越俎代庖,替代企业法人的车辆技术管理责任和义务,导致企业法人产生错位感觉——车辆技术管理和车辆强制维护只是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事,与企业无关。责任主体错位,致使该承担处罚的受不到应有的处罚,驾驶员反倒成了替死鬼,形成管理上的本末倒置,致使管理失衡,引发广大驾驶员不满意和抵触。

四是监督检查频率和力度不够,监管方式不科学、不到位,执法受控对象发生错位,影响强制维护制度的落实。由于在路上检查车辆比较容易,不行就扣车,方法简单且直观有效。从而形成只对运输车辆驾驶员个体进行检查和处罚,而对企业法人和机动车维修企业执行车辆强制维护制度的总体情况缺少应有的监督检查。在路上受到的处罚是要驾驶员自行消化的,对以全额承包或挂靠经营的企业法人没有如何促动和影响,长期以往形成了负面惯性,促形管理主体错位和处罚对象错位,致使个别车辆维护企业受利益驱使,铤而走险地利用强制维护制度巧取豪夺,只收钱不维护,出卖维修竣工合格证,由此引发社会反感。

五是由于宣传和培训不到位,致使一些企业法人认为只有车坏了才需要修,不了解车辆维护的目的及维护作业的分类和各类维护作业的具体内容与技术标准,为了省钱省事主动要求维修企业减少维护项目。在车辆实际使用过程中不维护、不修理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以修理替代维护的事情大量发生,使机动车维修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大量的浪费,车辆的可靠性、安全性和使用寿命都受到不同程度地影响,降低运输效率、增大运输成本。但所有这些并没有被企业法人所认知,导致强制维护制度贯彻受阻,并产生负面影响。

六是个别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受利益驱动,搞定点维护,更有甚者个别管理者借管理之由发小团体或个人的“洋财”,导致企业法人和驾驶员错误地认为搞车辆强制维护就是为了管理机构创收,并逐渐地接受了这样一个现实,致使车辆强制维护不到位。

2 解决问题的途径

针对上述情况,必须内除积弊,外销积怨。内除积弊就是要在制度设计上彻底切断运输车辆二级维护中的利益链条,在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内部的制度建设上和运行监管机制、方式方法上进行改革,消除内部积弊,还车辆二级维护本来目的和面貌;外销积怨就是要放权给运输企业和车主,给他们更多一点自主选择的权利和空间,认真做好宣传、培训工作,用科学道理和自然规律证明强制维护的必要性,用正确的利益机制有效引导强制维护的实施,让车主从中确实得到实在的利益、看到好处,只有消除外部积怨才能落实好强制维护制度。

自古就有这样一个道理——智者不逆天、不逆时、不逆势、不逆人,得天时地利人和者得天下。运输企业,特别是普通货物运输企业集约化、规模化程度都不高,单车个体经营、挂靠经营相当普遍,管理粗放,重效益轻管理,重使用轻维护的倾向十分严重,把维护和检测看成负担,缺乏开展车辆技术管理的主动性,缺少对所属车辆应有的约束,普遍放松对驾驶人员的日常维护教育,以修理代维护的矛盾非常突出。运输企业车辆技术管理主体地位的混淆或淡化,加大了运输管理机构的工作量及压力,政府付出的高额行政成本却导致运输企业车辆技术管理严重滑坡,以包代管成了普遍现象,为重大事故埋下隐患。强化企业法人治理,将权责归一,实现权责对应,从根本上促使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快速完成,促使运输企业从根本上改善车辆技术管理现状,同时强化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权利与责任,多管齐下,一定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车辆技术管理的运行轨迹,实现道路运输业车辆技术管理的整体进步。

车辆维修管理制度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地质调查项目 野外车辆 内部控制 管理

2008年5月22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出台《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4月15日,又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等18项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2012年11月29日,财政部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随着地质勘查单位改革的进行,部分地质勘查单位性质由事业转为企业,目前大部分地质勘查单位仍保留事业单位的性质,实行企业化管理。因此,为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地质勘查单位应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由于地质勘查单位的双重性质和管理特点,内部控制工作涉及面广,将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交织在一起,为此有必要梳理地质勘查单位的业务流程,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分析各环节控制风险点,提出风险控制措施,落实责任认真执行,做好信息沟通和监督评价。

随着地质勘查单位公务用车改革的深入,对地质调查项目生产野外用车逐步规范,除了从交通费资金的预算、执行、审计等过程加强管理外,还必须从交通工具的选择、配备、使用、维护、安全、收支核算等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管控,提高交通工具利用率和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加强交通费管理,细化业务办理流程。

由于地质调查工作的特殊性,地质调查工作区范围广、工作流动性大、劳动强度高、项目组驻地极不固定,很多工作区都在无人区、荒滩戈壁、高海拔山区或林木覆盖区等,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后勤服务及医疗卫生设施无法正常保障,交通工具的重要性尤为凸显。地质调查野外工作实施过程中的交通工具包括各类交通工具以及畜力牲畜,交通费用包含交通工具的租用费、燃料费、维修费、过路过桥费、保险费、安全奖励费、饲料费等,司助人员、马夫等费用计入人员费或劳务费。

一、野外车辆使用预算的编制与审批

地质勘查单位年初根据年度工作预算,逐级分解地质调查项目任务,首先了解各地质调查项目工作地区自然环境与道路交通条件,其次根据实物工作量、生产定额、设备定额等资料计算各地质调查项目野外工作用车数量,并征求项目组对车辆型号的要求,组织编制单位年度车辆使用预算,经单位办公会议审议,由设备管理部门统筹调配车辆,其中对属于政府采购的车辆购置或租赁工作应按相关程序办理。

二、野外车辆的配备

(一)车辆数量的配备

地质勘查单位的车辆主要分为公务用车和生产经营用车,公务用车应按照《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配备使用管理,公务用车按工作人月数实行定额预算管理。

生产经营用车根据地质调查项目设计实物工作量依据生产定额计算应配备的人员数量,一般按野外实际生产人员每4人配备1辆车,不含项目管理人员、综合研究人员、其他室内作业人员。在保证生产车辆使用的前提下,可以按月生产工作需要人员统筹调度使用车辆。地质调查项目野外用车按工作区面积及工区距离驻地里程、工作量与台班效率、野外搬家次数等因素合理估算单车月行驶里程,再乘以项目使用车辆数量计算车辆月行驶里程。依据车辆型号确定百公里油耗,采用近期平均油价计算燃料费用。日常维修费一般控制在车辆原值的2%-5%,保险费、审验费参照车辆管理部门的标准执行,过路桥费、停车费等其他费用可按参照行驶里程估算。

(二)司助人员的配备

司助人员可分为公务用车和项目生产用车司助人员,除对司助人员的驾驶时间、安全责任、健康状况等情况规定外,地质调查项目野外生产用车司助人员一般选择年龄不超过55周岁的男性,且还要能适应野外工作的需要,如高原、戈壁、沙漠等恶劣自然环境。司助人员分在职职工、聘用人员和劳务派遣,其费用按单位内部制定人员费管理标准执行。

三、租赁车辆选择

由于地质调查项目使用车辆长年在野外工作,对租赁车辆性能要求比较高,一般以越野车辆为主。租赁车辆可以采取招标或委托方式进行,一般由地质勘查单位车辆和安全管理、设备部门统一组织用车租赁,根据工作需要时间分为长期和短期租赁车辆。租赁车辆应严格执行年度野外用车计划,并遵守国家车辆管理有关规定的车辆使用年限限制要求,不得租用超期服役和黄标车辆,保障生产安全运行。

地质勘查单位应对车辆出租方提供的所有出租车辆营运证、行驶证、车辆维修、保险及司助人员驾驶证、健康状况、医疗保险等相关资料信息进行核查。

地质勘查单位应组织招标或成立谈判小组,与正规汽车租赁公司或出租个体进行询价谈判,在租赁合同中约定租赁车辆型号与用车要求、合同签订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结算价款与方式、违约责任等条款,经法律顾问审定后签订格式租赁合同,明确双方的责权利。车辆出租方应提供辆行驶证、保险单、车辆维修保养手册记录等必要证件,地质勘查单位应对拟租赁车辆车况及是否满足安全作业需要进行必要的核查。地质勘查单位除应对车辆租赁合同统一管理外,还要对租赁车辆在各地质调查项目之间的调配统筹管理。适用政府采购管理的地质勘查单位,应执行政府采购管理程序,科学合理选择确定出租方。

四、车辆的使用管理

(一)车辆的调配和使用

地质勘查单位依据年度用车计划,结合工作地区自然环境与道路交通条件,选择能满足工作需要且适应野外工作环境的车型。地质调查项目工作区距离工作驻地较近、路况较好的可以单车行驶,艰苦偏远山区、荒漠区等自然环境和道路条件较差且距离驻地较远的应安排两辆以上车辆共同出行,车载定位仪、卫星电话、工具、燃料、水、干粮、应急药品、衣服等物资要准备齐全。

地质调查项目生产用车,一般在野外工作开始及工作结束停用车辆时抄报行车里程数,以确定单车在该地质调查项目野外工作期间的行驶里程,按使用时间、行驶里程等分车分项目分次填写派车单,作为完成工作车辆费用结算的依据,通过对项目组、车辆双方制衡及绩效激励的考核工作,确保车辆在保证项目组完成工作的前提下工作不懈怠,也避免了项目组无限制的浪费车辆资源。

地质勘查单位各地质调查项目野外用车应统一调度管理,对车辆实行统一记录管理。每台车辆应配备单位统一发放的车辆行驶记录本,由专人对车辆使用人、司助人员、出车检查、保养、修理、车载装备等情况进行管理记录与核查。

(二)车辆的维护

由地质勘查单位车辆管理部门、用车部门共同编制年度车辆修理保养工作计划,车辆维护计划内容主要包括维修保养车辆型号、数量、维修点选择、维修和保养方式、费用预算、结算方式等。车辆的年度维修工作计划由单位办公会议审议批准后,经车辆管理部门协同用车部门统一审签,按地质勘查单位审批流程履行相关审批手续,交由车辆管理部门备案执行。车辆管理部门通过招投标或政府采购选择定点维修单位,并与车辆维修企业签订维修合同。

车辆应按单车规定的时间定期或达到累积行驶里程数后进行维修保养,一般分为定点维护、就近维护与自行维护三种方式。定点维护是地质调查项目野外车辆可定期或达到累积行驶里程数后到车辆管理部门指定厂家维修保养。由于地质调查项目野外工作的特殊性,车辆在野外道路通行条件较差的路面或地区行驶,后勤补给及维修条件较差,应于野外作业出车前自备常用维修材料自行维护,或及时就近维护。选择就近与自行维护车辆的项目组,应做到审签手续完善,如就近维护取得发票与费用明细单、材料消耗领用单等,并做好车辆维修记录与停用车辆时的备案工作。

野外车辆维护常备材料采购,也要以车辆维修计划为依据,实行预算控制。车辆管理部门统一采购领用和野外临时采购领用,应按业务流程管理执行。

(三)车辆的安全管理

地质勘查单位应重视野外车辆安全管理工作,车辆管理部门应定期开展交通安全培训教育和宣传工作。车辆管理部门应与司助人员签订安全行驶责任书,司助人员必须承诺遵守交通规则、文明行驶,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责任意识。车辆管理和使用部门应定期检查保养车辆,车辆出发前应对出行地区或道路情况、天气状况进行事先查询、了解,对存在高度出行风险的地区,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做好应急预案准备工作,避免人员、设备、车辆损伤。不但要做好行车装备记录与检查,还要重点检查野外车载工具、燃料、水、干粮、衣物、应急药品、卫星定位仪、卫星电话等物资配备是否齐全,并定期检查、更换和补充。地质勘查单位应建立安全奖罚制度,定期对安全行驶的司助人员进行奖励,对发生安全事故的司助人员及相关责任人员进行处罚。

五、车辆费用的结算

地质勘查单位交通费结算应以公务卡、银行转账结算为主,以野外工作区现金结算为辅。

交通费主要包括司助人员费、材料费、燃料费、修理费、过路桥费、停车费、保险费、差旅费等,野外生产用车配备的司助人员分为在职职工、聘用人员、劳务派遣人员,在职职工、聘用人员的工资或劳务费一般采用银行,劳务派遣人员费一般由车辆管理部门与劳务派遣单位签订用工合同采取银行转账方式结算,由车辆租赁公司与租赁车辆一同配备的司助人员的人工费由租赁公司支付。

燃料、材料、修理、车辆保险、过路桥费等一般由车辆管理部门统一采购或办理加油卡、ETC卡、保险费、定点维修单位等,采用公务卡或银行转账方式结算。野外偏远地区,无法使用公务卡和银行转账方式结算的各项费用,可采用现金方式结算,但必须完善审签手续。

地质调查项目野外用车费用报销由经办人按照业务流程履行审批手续,报销凭据包括发票、费用明细单、转账回执单等相关资料,野外交通费大额支出,应控制在预算范围内,由经办人、司助人员或证明人、民主管理小组成员共同签字,报销凭据经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车辆管理部门、主管领导等确认签字后提交财务部门报销,并填报单车费用汇总表。

地质勘查单位应加强地质调查项目野外用车计划信息公开化程度,发挥公众监督作用,对单位年度野外用车数量、交通费预算、车辆缺口、车辆购置计划、车辆租赁计划、项目车辆配备、货物与服务采购情况、年度预算执行、大额支出等进行公示。年终应对年度用车计划执行(含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公示,单位应提供相关公示内容的资料的查询路径或方式,具备条件的还可以向社会公开公告。

对单位年度交通费预算总体执行情况和单车核算情况向上级管理部门做出年度报告,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六、野外用车内部控制要点

交通工具实行分类管理、分级审批备案,严控用车数量,公务用车纳入部门预算,生产用车纳入项目预算。交通费实行预算控制,其预算按下属单位或项目组分解落实,也可具体细化到每辆车辆。交通费支出原则上不能突破预算控制数,费用支出应与工作量、行驶里程等匹配,杜绝公车私用、私车公养、铺张浪费等现象。

严格车辆租赁控制,从预算、采购、定价、资质核查等环节实施全过程管理。对未列入年度计划(预算)的车辆或单位现有车辆能满足工作开展需要的,不得计划外租赁。适用招投标管理条件要求的,应按照国家招投标管理有关规定采用招投标形式确定出租方。按单位统一定价或参考市场价格合理确定车辆租赁价格,不能无依据定价。租赁双方应签订格式租赁合同,项目租车费要控制在项目交通费预算总额范围内,车辆管理部门应对租赁公司营运资质、司助人员、行车资质、车辆行驶证、驾驶资格证等进行审核备案。

车辆管理实行单车控制、台账管理、审核监督。地质勘查单位应建立行车记录本和单车台账,严格执行费用预算,由用车单位、项目组与司助人员定期核对单车行驶记录与核算台账,按月或季度结算工作量、实际行驶里程和相关费用。实行单车核算、派车单制度,针对每辆车建立单车行驶记录本、核算台账,按月核算行驶里程、费用等,通过对车辆百公里油耗、维修费、过路桥费等因素分析,以及同型号、同工作地区等车辆费用对比分析,防控单车百公里油耗、维修费等费用超标,以发现问题降低管理风险。

由出租方配备司助人员的,有关司助人员劳务关系应在租赁合同中明确,或另行协议约定。对聘用人员、劳务派遣司助人员,应签订用工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做好司助人员安全培训教育工作,避免疲劳驾驶、酒后开车、开赌气车等,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

定期或及时检查维护车辆,确保车辆状况良好。车辆的年度大修理工作应填报维修计划,并到指定维修点完成,维修费用应按单车分月或季度结算。实施定点维修的,未经批准不得到非定点企业维修,财詹棵庞腥ǘ晕淳批准的维修费用拒绝报销。

野外用车使用现金结算的临时采购等交通费支出,可由采购人、司助人员、项目管理人员等分工负责、相互牵制,避免同一人经办所有环节的工作,杜绝车辆常用耗材失控。

通过对地质调查项目野外用车业务流程的梳理,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准确识别内部控制风险点,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合理保证地质勘查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有效使用,逐步完善地质勘查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Z].2008.

[2]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Z].2010.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中办发[2011]2号)[Z].2011.

[4]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Z].2012.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的通知(中发[2013]13号)[Z].2013.

[6]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Z].2014.

车辆维修管理制度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铁路车辆 检修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U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7-0186-01

引言

铁路是我国主要的交通形式,铁路建设是我国交通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在铁路发展过程中随着运输任务的不断增大,会加强铁路车辆设备的购置,铁路货车主要是用于货物运输的车辆,作为主要的货运方式,货车的承载重量越来越大,对货车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铁路运输过程中,安全性是一个基本前提,铁路安全问题是铁路部门发展过程中考虑的重点,铁路安全隐患主要是来自于铁路车辆设备故障,因此在铁路车辆运行过程中应该要及时进行监管和检测,定期进行维修养护,对铁路车辆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地处理,防止事态严重化。铁路车辆设备检修是铁路运输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可以确保铁路车辆正常运行,是确保货物以及人员的安全。在铁路货车检修过程中,要定期进行检查,例如对车辆硬件进行维修,对于报废的零件要及时更换,发现设备故障问题则要及时进行处理,防止故障扩大,影响铁路车辆的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当前铁路车辆运行过程中的检修维护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对维修工作的开展有一定影响。

一、车辆部门设备检修过程中常见问题

1.车辆设备检修的必要性

铁路车辆部门是负责铁路货物运输的主要单位,铁路运输企业的运行水平、设备的运行质量等直接关系货物的运输效率。随着货运压力逐渐增大,人们对货运时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铁路运输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不断提高车辆的运输水平,提高车辆设备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减少故障发生率。加强车辆设备的检修管理,可以确保设备正常运转,在铁路车辆长期运行过程中,设备会出现老化,通过检修与维护,可以提高设备的稳定性,对设备出现的问题和故障进行处理,从而确保铁路车辆正常运转。另外,加强对车辆设备的检修与维护,还可以逐渐减少安全事故。铁路车辆的安全隐患较大,尤其是各种铁路车辆设备出现故障之后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处理,则可能会引发更加严重的安全事故,不仅对铁路运输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还会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而定期的运维管理是对铁路车辆的安全事故进行发现和控制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由此可见,加强运维管理对于铁路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车辆设备检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车辆设备检修制度不完善。在铁路运输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铁路车辆设备的安全性与运输性能直接影响运输效率,在车辆的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问题,运输企业对车辆故障维修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车辆检修维护水平。当前铁路运输企业发展过程中对车辆设备的检修制度建设不够重视,导致检修制度不完善,与设备的检修要求不相匹配。例如有的企业在车辆使用过程中,规定检修时间为半年一次大检,每月一次常规检查,随着铁路运输企业的不断发展,车辆的运输任务越来越繁重,设备的使用率越来越高,因此检修频率应该提高,但是该企业的检修时间与检修要求明显不匹配,导致一些问题不能被及时检查发现,车辆故障问题得不到积极有效地解决。

2.2铁路车辆检修维护水平较低。在铁路车辆设备的检修过程中,检修水平直接影响设备的工作性能,传统的方式是人工检测与维修,对于一些车辆故障,单纯地依靠人工检修维护效果不佳,很有可能会被忽视。例如对于车辆轮对出现的一些裂纹,有的时候单纯地依靠检修人员根据经验很难发现一些细微的裂纹故障,因此导致裂纹不断扩大,等到影响车辆的使用性能的时候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则为时已晚。总体说来,检修维护过程中自动化程度不够高,导致设备故障得不到及时有效地处理。

2.3铁路车辆设备的履历管理不严格。在铁路运输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于车辆设备的采购、使用、报废等各个过程都应该要进行监管,并且对车辆设备的每一个过程和环节都进行记录,确保铁路车辆设备的履历完整。在当前的运行过程中,有的车辆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没有及时做好履历记录,对于设备的原始数据、维修过程中的各种数据信息的录入不及时,因此导致设备履历出现空缺,不利于检修人T对设备进行检修管理。

二、铁路车辆设备检修管理策略

铁路车辆的检修就是提高铁路车辆设备运营安全性的重要途径,从我国铁路车辆部门的运行管理模式来看,当前我国对铁路车辆设备进行检修管理,主要注重日常运行过程中的管理,采用预防加维修的方式,对车辆设备使用过程中的各种故障问题进行解决。在车辆运行过程中对设备故障进行解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铁路车辆设备检修制度的完善

首先,要加强对设备检修的重视,随着铁路运输任务的不断增多,在铁路运输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对设备的检修管理,对于设备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常见问题要进行解决,铁路运输企业领导者要重视车辆设备的维修管理工作,将车辆设备的检修当做提高企业运行水平的重要途径,在企业运行过程中要注重对各种设备的工作性能的检测,定期检测设备是否出现老化,零件是否需要更换,设备是否需要维修,确保铁路车辆设备能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其次,要加强检修制度的完善。科学完善的检修制度是提高铁路车辆设备检修水平的重要途径,在铁路运输企业发展过程中要制定严谨的检修制度,例如对检修时间进行确定,检修人员要按照检修规定定期进行设备检修,对设备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发现和解决;对检修责任制度进行完善,检修人员要担负直接检修责任,对检修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负责,并且要做好检修记录,如果设备检修投入运行之后依旧出现质量问题,则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铁路车辆设备进行全面检修,铁路车辆运行过程中要及时加强对车辆设备的巡视、检查,防止发生各种设备事故,定期对电气设备的温度进行测试,进行季节性测试,发现问题时要及时上报,对机械设备的故障进行处理。

2.加强检修水平的提升

检修水平落后是影响车辆设备检修质量的重要原因,传统的检修方法主要是依靠检修人员的经验,凭借听觉、视觉等对各种设备故障进行检测,由于人眼识别以及经验判断模式往往具有很大的`差,因此在设备检修过程中要积极加强对检修水平的提升,加强设备检修过程中的自动化与智能化发展。在铁路车辆运行维护管理过程中,要将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集成在一起,从而实现对铁路车辆运行的全面监控和管理,使得铁路运输企业能够实现对不同情况下的铁路车辆运行管理、检测维护和维修工作的统一。铁路运输企业可以建设一个完善的铁路车辆自动化管理体系,对铁路车辆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参数进行监控,一旦发现铁路车辆的硬件和软件系统出现任何故障,都能及时安排维修人员对故障进行分析和解除。为了提高对铁路车辆运行过程中的各种故障的检测水平,铁路运输企业还需要在自动化管理系统中配置更多精密性高的检测设备,提高铁路车辆设备诊断结果的准确性以及真实性,并且要实现随时采集铁路车辆设备的工作参数,加强对专家诊断系统的应用,通过数据接入、数据分析和故障处理,提高铁路车辆设备的检修能力,防止铁路车辆运行过程中的设备故障以及运行故障不断扩大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

3.加强车辆设备的使用履历管理

在车辆设备的使用过程中必须要形成完整的使用履历资料,便于检修人员对车辆设备的使用情况、性能、维修情况等进行了解,从而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检修方案,对故障设备进行处理。从车辆设备采购开始,就要进行设备的履历制作,履历中的信息要尽可能地完善、全面,例如包括设备的生产企业、型号、采购时间、运行过程中的检修时间、故障问题、检修成果等,尤其是要对车辆设备使用过程中的每一次检修过程进行准确记录,详细录入故障问题、成因、解决方案等信息,在检修过程中进行交接的时候,检修人员要进行口述,并且对故障问题进行明确,有助于不同检修人员对设备的故障问题进行了解,提高设备的检修水平,确保车辆设备能够正常运转。

结语

综上所述,在铁路车辆运行过程中,安全性和稳定性是重要因素,铁路车辆中各种设备的稳定运行是确保铁路车辆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铁路车辆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会不断老化,损坏,对车辆的使用水平带来较大影响,因此在铁路运输企业发展过程中要定期加强对车辆设备的检修管理,制定规范化的检修制度,加强对检修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做好检修履历管理,提高设备的检修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室强.浅谈铁路货车车辆设备维修[J].成铁科技,2016(02)

[2]王旭.浅谈铁路货车运行安全设备维护与管理[J].经济管理:全文版,2016(05)

车辆维修管理制度范文第15篇

摘 要:天津市勘察院作为国家行政部门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对于车辆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车管工作与人民群众和经济建设关系密切,涉及到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本文就对于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车辆管理工作展开讨论。

关键词:行政机构 ; 车辆管理 ; 制度管理; 人事管理 ; 安全管理

天津市勘察院作为机关事业单位,也配置了数量不等的各类车辆,以服务单位的各项经营业务活动及安全的各项需要。车辆管理工作,顾名思义,也就是包括了对于车辆使用人员的管理,单位内部的统筹管理,后勤部门的管理,以及车辆安全和保卫等方面来进行深入剖析,方便读者能更好的了解机关单位车管工作的具体实施。

1.机关单位车辆使用的管理现状

在新形势下,随着机关单位行政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政府收紧政策的压力,机关单位车辆使用管理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各项工作任务很重,目前存在的车辆管理问题也有很多。如:驾驶员个人素质参差不齐、人车资源配置不合理、车辆燃油消耗缺少督导管理、汽车修理费用缺少有效控制、车辆安全工作缺乏管理意识等。针对以上情况,这就迫切需要一种行之有效的车辆管理办法和安全保卫管理办法。

2.加强对机关单位驾驶员的管理

(1)驾驶员对于车辆的使用应该受到有效监管,不同级别的工作人员享受不一样的使用权。使用过程中要保证车辆安全依靠、安全行驶、安全保管,如何定义车辆出现损坏的事故责任,汽车驾驶员多大程度来负责等,都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2)除了在加强在使用规范方面的管理外,也要提升驾驶员的综合素质,组织纪律教育,培养服务意识,加强职业道德规范,让驾驶员能够发扬公务人员的职业素养,恪守职业情操,文明驾驶、礼貌待人等。

(3)在车辆使用方面,要做到统一建档备案,记录每一次车辆的使用情况,如油耗行驶里程,行车记录仪,杜绝公车私用,保证车辆使用的安全,车辆的清洁,给公车使用创造干净舒适的乘坐环境。

3.使用车辆时对燃油的管理

天津市勘察院及其它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着普遍、共性的问题,那就是公车私用、管理不规范、缺少有效监督。其重要体现就是在燃油消耗方面,为减少财政公用支出,更有效、更方便地保障公务用车,加强对于燃油消耗的有效监督、管理,减少油耗,节约资源使用势在必行。因此我们建议:

做好车辆使用在燃油消耗方面一定要进行大力改革,具体措施有:

(1)公车私用处罚制度。通过油耗与里程的记录来反应出差里程等来反应车辆使用问题,对于发现公车私用现象的公职人员,一经发现,就要严格处罚。根据使用情况及严重程度来定级,对驾驶员及车辆使用人员做出严肃处理。

(2)加油报销管理制度。对于加油采取实报实销,按发票与车号登记,对于伪造证剧,弄虚作假现象,一经发现,严厉查处。也可以在机关内推行IC卡加油方式,一车一卡对号入座。

(3)通过奖励“节能标兵”的方式,来减少驾驶员的使用不规范引发的油耗过多问题,加强对驾驶员的技术与节油技巧培训。

4.车辆维修与日常管理

对于机关单位的车辆维修与日常管理,包括日常养护、维修管理、车辆报废三个方面。这也是车队的日常管理、维护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而且车辆日常维护工作的有效性高低,直接反应出车队管理水平的高低。以勘察院为例,我们所在车队的管理策略是:

(1)车辆维修按照管理制度的“确保运行安全和厉行节约”的原则,驾驶员要坚持出车前、行车中和收车后对机动车进行“三检”工作,排查异常情况。采购特约指定维修厂家,签署正式的质量保证合约,实行统一管理,定点维修保养制度。且机动车尾气排放必须达到国家环保标准,院物业管理中心车辆管理人员每年安排一次尾气检测,对不达标的机动车及时处理。

(2)车辆维修、保养严格按流程报销,统一结算,并经由车队监管人员确认无误后,再予以核销。机动车在厂家承诺保修期内,必须到指定4S店维修。机动车出保修期后,可在与院签订协议的企业,具备维修资质的厂家进行维修。需要器具维修,须报送至主管人员并获得批准后方可实施。在保养与维修期间驾驶员应在现场进行监督,对机动车关键部件的维修物业管理中心管理人员必须到现场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故障部位得到正确合理的修复。

(3)建立互相监督举报的管理机制,对于用车使用情况进行公示,驾驶员之间进行互相督导,举报有奖,对于人为因素导致的车辆损坏定责制度,增强驾驶员的使用规范,避免使用不当造成的处罚一、车辆维修按照确保运行安全和厉行节s的原则,实行统一管理,定点维修。

5.车辆安全管理

作为机关单位,在进行车辆管理工作的同时,更加不容忽视车辆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车管部门应该有意识的加强车辆安全等方面的管理与意识形态教育。

(1)做好安全的源头管理。

在全院范围内进行了二次机动车安全检查,检查出问题的车辆通知车辆所属部门,要求驾驶员及时修理,所检查车辆数量上能做到全额。并且对货车、特种车、七座以上客车进行了重点查验,引起了广大驾驶员的重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安全驾驶,安全停放,安全保管,防火、防汛、安防、防滋事等。

(2)健全安全相关制度。想要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最重要的是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制措施,通过制度的完善来对于驾驶员进行严格约束。以及制定日常车辆使用和保管中的责任制度。此外,在安全管理方面,不容小觑,一定要制定相应的责任到人的实施细则,提高驾驶员和车辆管理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明确责任。车辆使用过程中如何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将使用车辆和车辆保管中的细节问题做扎实。

车辆管理是其它工作的基础,它为勘察院其它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因此,做好车辆管理与安全管理方面的工作会给其它工作开展带来更多的获益。作为车管部门的管理人员,我认为必须要建立健全车辆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按制度办事,进一步规范用车和车辆安全方面的实施细则,通过科学、高效、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实现车辆管理的现代化,以适应新形势下出现的新要求和挑战,科学安排,合理配置,让车辆管理更加的高效、节能、安全,提升勘察院整体形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