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三化学课程计划范文

初三化学课程计划范文

初三化学课程计划

初三化学课程计划范文第1篇

将合科教学的“社会”科改成“历史”、“地理”两科,分开进行教学。对于未实施五年一贯制的小学,其课程按教育部1952年2月5日颁发的《“四二”旧制小学暂行教学计划》,开设语文、算术、自然、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工8门课程。1952年3月18日,颁发试行《中学暂行规程(草案)》规定初中开设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外语、中国革命常识、时事政策、体育、音乐、美术等13门课程;高中开设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社会科学基本知识、共同纲领、时事政策、外语、体育、制图等13门课程。可以看出,建国初期经过改造、吸收和借鉴后的学校课程结构较为单一,所有课程均为必修课和分科形式。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三:一是建国初对有科学文化知识人才的急需直接决定了学校课程以系统科学文化知识传授为主,课程结构必然以学科课程、分科课程为主。二是对以往的旧课程否定较多,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只继承了以往中小学课程中分科目的部分,丢弃了民国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学课程中的选修课制度。三是受到了苏联当时教学计划只有必修科没有选修科的影响。这实际上一方面反映出在建国初期学习苏联时就已出现脱离中国实际的问题的端倪,另一方面则体现出建国初期在改革旧教育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漠视中国国情、薄待传统的“左”倾情绪,造成了对以往教育过多的否定。

“劳动化”特点的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课程结构(1953—1965)

1953年,我国提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伟大历史任务,并着手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国家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几乎每年都重新颁布中小学计划。具体有1953年7月颁发的《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1954年2月颁发的《小学“四一制”教学计划(修订草案)》;1954年7月颁发的《1954—1955学年度中学各年级各学科授课时数表》;1955年9月颁发的《小学教学计划》;1956年6月颁发的《1955—1956学年度中学授课时数表》;1956年3月颁发的《1956—1957学年度中学授课时数表》;1957年6月颁发的《1957—1958学年度中学教学计划》;1957年7月公布的《1957—1958学年度小学教学计划》。1953年中学课程在1952年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主要变化是初一增设了卫生常识,但由于教材编订跟不上,教育部很快又通知暂不开设。而且,取消时事政策;总课时减少170课时。1954年,鉴于学生学业负担太重,教育部对中学课程作了新的调整,主要是减少课时和削减课程科目:(1)初中取消外语课。(2)削弱政治思想教育,取消共同纲领,改设政治常识。(3)教学时数初中一、二年级由1953年的每周30、32课时降为29课时,初三由每周32课时降为31课时;高一由每周32课时降为30课时。1955年7月教育部专文下发《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所以,1955年教学计划体现这一精神,进一步下调课时,初中一、二年级每周课时降为28课时,高一由32课时降为31课时,高二由30课时降为28课时。1956年是中学课程作出重大调整的一年。首先,开始注意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建国之后,国家建设需要大量科技人才,我国的课程改革重心一直放在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课程的改革上,如加大课时,重编教材,增加科技新成果在教学内容上的反映等。一段时间,忽视了对学生劳动技术教育。一方面,缺乏劳动教育,使全面发展教育失于偏颇;另一方面,这也严重脱离了中国教育实际。

当时社会,中学毕业生不升学而就业的是大多数。中学只有升学目标而未兼顾就业,使学生缺乏就业准备。到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到1956年,国家开始关注中学就业问题,并于1956年7月下发《关于1956—1957学年度中、小学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的通知》,课程中要求普遍加设实习,初中增设工农业基础知识。其次,改语文为汉语和文学两门学科。这是机械照搬苏联的结果。苏联课程中是俄语和文学分科。学习苏联,我国于1953年起也酝酿分科,1956年下学期起正式分科教学。1957年甚至进一步取消了汉语课。语文分科造成的消极后果是削弱了作文教学,语文课成为纯粹文学课,课文选材只限于纯文学,政论文、应用文等全部被排除在外。整体来看,这五年的学校课程结构变革体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仍然具有苏联化倾向。二是注意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加强生产劳动观念和劳动能力的培养,小学增设手工劳动课,中学增设生产技术教育课程。三是重视科学教育,当时学校教育为了向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技术人才,学校课程呈现出一种科学知识中心的价值取向,一方面增加科学知识使之课程化,另一方面又给予科学课程较多课时。如小学1955年比1954年每周课时减少2节,但自然科却增加了1课时。高中物理1953年高一(修订草案)规定2课时,后调整为3课时,1956年比1955年在二年级每周增加1课时,三年级增加1.5课时。

社会主义改造计划提前完成,我国于1956年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从1958年开始进入第二个五年计划,全国范围开始了工农业生产的“”,社会急需大量劳动技术人才。当时的教育方针确定为“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为贯彻这一方针,培养社会急需的劳动技术人才,学校教育要加强劳动教育,教育部分别于1957年7月和1958年3月,颁发了《1957—1958学年小学教学计划》和《1958—195年度中学教学计划》。[2]其中,制定中学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是:第一,初中各年级每周教学总时数最高不超过30小时,高中各年级最高不超过31小时。第二,保证语文和数学两科有充分的教学时数。第三,不减少物理和化学两科的教学时数。第四,适当减少历史和地理两科的教学时数。第五,注意各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配合。

1963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讨论试行全日制中小学工作条例草案和对当前中小学教育工作几个问题的指示》,批转下发了这两个条例,其中,《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共40条(简称《小学40条》),《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共50条(简称《中学50条》)。它们系统地总结了建国13年来,特别是1958年后二三年的教育经验与教训,对中小学教育的任务、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生产劳动、教师等都作了全面、具体的规定。在课程结构方面,按规定,为更好地适应各类高等学校的需要,发展学生的志趣和才能,高中阶段在保证学好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学校的师资、设备等条件,酌设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制图、历史文选、逻辑等选修课程。高中三年级学生,可以根据志愿和爱好,任选一门或两门。选修课程不进行考试。这一规定在新中国课程历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对摆脱苏联早期单一课程结构模式的影响,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学校课程结构变化的特点是:(1)形成了劳动化课程。中学教学计划规定了参加劳动的时间,并开设了“生产劳动”科和“体力劳动”科。取消“农业基础知识”课和规定的14天农忙假。规定学校应有14~28天体力劳动,另规定初中和高一、高二每学年应有6天参观时间,以使各科知识与生产劳动更紧密相结合。在小学,也在农村小学(包括大中城市的郊区和小城市的小学)五、六年级增设农业常识,每周各1课时,全年68课时。农村小学原则上不设手工劳动课,但有条件的小学也可开设。(2)恢复外语教育在课程中的地位。“计划”认为外国语是“吸取各国科学成就的重要工具,在中学教育中有着重要作用”。所以,要加强高中外语教学。[3]这具体表现为高一外语由原每周4小时增为5小时,并加强课堂练习机会。另外,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应在初中开设外语科。增加外语科所占用的课时,通过减少语文、历史、生物和生产劳动的课时解决。(3)重视理科课程轻视文科课程。减少历史、地理课时,初中二、三年级和高中由每周3小时减少为2小时;只在高一开设经济地理,每周3小时。增加生物、化学教学时数,初一、初二、高一生物均增为每周3小时,初三化学增为3小时。在初一算术中增加珠算和簿记的教学内容,所需教学时数,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厅、局研究决定。#p#分页标题#e#

“”时期“三机一泵”式学校课程结构(1966—1976)

1966年8月8日,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的决定》,吹响了“”的冲锋号。该决定第十条规定“教育改革”的革命任务是“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改革旧的教学方针和方法”。“必须彻底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在各类学校中,必须贯彻执行同志提出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学制要缩短。课程设置要精简。教材要彻底改革,有的首先删繁就简。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也就是不但要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的斗争”。[4]“”期间,教育受到严重破坏。学生停课也闹革命,复课也闹革命,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冲击。学校大量的文化课被砍削,剩下的也贯穿了大量政治色彩,由教师和老贫农合上,把算术课上成政治课。片面地强调课程的实用性。把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改为工农业基础知识课,认为这样做可以紧密联系实际[5],只讲三机一泵(拖拉机、采油机、电动机、水泵)和四大作物(三麦、水稻、棉花、油菜)等。这样的课程结构过于强调生产知识而忽视基础知识,使所培养的人在基础学历上未达到一定高度,难以发展、难以深造。

改革开放以来逐渐走向丰富的学校课程结构(1977—1998)

“”结束后,国家的重心放在了经济建设上,全社会力图谋求一种稳定有序的发展道路。在学校教育上,迫切需要改变无序混乱的状态,亟须培养大批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使学校教育教学走上正规。1978年1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10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要求中小学学习年限各5年,从而结束了全国形式各样的学制规定。规定小学开设8门课程,包括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小学三年级增设英语,小学四年级增设政治和自然常识。规定中学设置14门课程,包括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生物、农基、生理卫生、体育、音乐和美术。这套课程方案是对“”前处于无序状态的全面恢复与纠正,显现出了尊重学科地位、看重科学知识、注重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趋势。针对1978年颁布的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1981年国家又修订颁发了中小学教学计划,要求小学实行5年一贯制,开设11门课程,把原来的政治课改为思想品德课。

语文仍然是一门课程,但分列为讲读、作文与写字三个部分。增设了地理、历史与劳动。中学有五年制和六年制,都设14门课程,只是把原有的农基课改成了劳动技术课,另外,在六年制偏重文科的重点中学中加了每周四节的选修课。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我国社会越来越需要更多专门优秀人才,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国基础教育学校课程如何走向现代化、如何与世界科学文化技术的发展相适应、如何为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人才。这些都对学校课程结构提出了挑战,从国家教委到教育研究者,以及学校的办学者,都开始对学校课程结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不久,国家教委就组织人力进行义务教育教学计划的制订工作,并于1986年10月公布了《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将学制确定为五四制和六三制两种,在课程设置中五四制仍然在初中保留了选修课,还在初中增设了四节课外活动。在六三制中取消了选修课,也增加了课外活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方面大胆突破,打破了单一学科课程体系,增加了活动课和地方课程。课程结构的灵活使多样化的课程实施成为可能,从而满足社会对教育多样化的需求。1992年国家教委制定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继续将课外活动作为与学科课程并列的课程纳入课程设置表,并采用文件的形式将活动课的名称正式确定下来,由此,学科类课程与活动类课程正式成为中小学课程的组成部分。在增设活动课程的同时,各学科的比例也得到适当的调整,适当降低语文、数学、外语的周学时的同时,略微增加了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课程的学时,适当提高了体育、美术、劳动课的学时比例。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基础教育办学实践中出现了一批主动变革的学校。如南京师范大学附中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针对我国普通中学课程结构单一,所有学生都学习同样的课程,无个性特点的问题。经过半年多的学习、研究、论证,1980年11月,他们提出了一个由必修课、选修课、劳动技术教育课三部分构成的课程模式,1984年起又增加了社会实践课。最终形成南师大附中四类型高中课程模式。[6]上海市大同中学从1987年秋开始,在新入学的高一年级进行了历时三年的高中课程结构改革实验。[7]该实验的目标是:改革课程单一化的结构,改变教学划一化的做法,改变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状况,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个性得到健康发展。该实验的基本策略是:减少必修课时,增设选修学科,加强课外活动,形成由必修课、选修课和课外活动组成的课程结构。实验最终形成一些基本认识,一是减少必修学科课时,增设选修学科,加强课外活动,有助于实现使学生“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目标。二是由必修课、选修课和课外活动组成的课程结构,显示了较好的整体效应。三是关于三类课程课时的配比问题,实验确定必修学科60%,选修学科25%,课外活动15%。该项试验实质上从形式上探索了高中阶段课程结构的构成,确立起了必修、选修和课外相结合的课程结构。此外,还有杭州拱墅区实验小学等一批学校开展课程结构改革的实验。

总的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学校课程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改变了多年来只设“学科课程”、“必修课程”的单一课程结构模式,增加了“选修课”、“活动课”等,课程结构走向多样化、丰富化。同时涌现出一些课程实验,以重视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和个性化发展为出发点,构建了新的课程模式,形成了个性化的课程设置,为学校课程结构的改革发展奠定了实践基础。这些都体现出学校课程结构改革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多方面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结构改革的出发点。#p#分页标题#e#

走向多样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基础教育新课程结构(1999—)

初三化学课程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讲结合;以学促讲

学讲计划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从重“教”转变为重“学”,满足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初中数学教学的要求。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应用“学讲计划”,从根本上提升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水平。

一、准确把握学讲计划的前提,奠定“以学促讲”的基础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采取“学讲方式”,学是讲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努力学习,不断积累,全面落实“学”的目标,为“讲”奠定坚实的基础。

1.学什么――设置明确的学习目标

为了将学讲计划真正落实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的学习内容作为基础条件。因此,教师要紧密结合数学教材内容,严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设计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案,突出初中数学教材的重难点知识。

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教学任务,并以学案和任务单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到一元二次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2.怎么学――采取合理的学习方式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的选择都是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为目的的,所以教师可以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设置问题情境时,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已有的知识结构,以便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学习“全等图形”内容时,理论概念的知识较多,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概念情境。首先,指导学生明白“全等”的定义,让学生观察身边两个全等的事物,以便为下面证明全等埋下伏笔;其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良好的问题情境,即如何在不重合的情况下,重新画出一个与已知三角形全等的三角形。创设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三角形的三边与三角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出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和非全等的方法。学生探究完毕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方法,引导学生将数学学习过程和学习结论进一步数学化,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贯彻讲的教学计划,达到学讲结合的目标

“学讲计划”的教学模式中,讲是学的重点,组织学生“讲什么”“怎么讲”是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教师通过讲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1.讲什么――讲到实处,讲方法,抓核心

教师在以往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学讲计划时,只是简单提出几个教学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和沟通,没有真正将学讲计划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讲计划的作用,教师要讲问题,抓疑点,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

例如,在学习“锐角三角函数”的知识点时,首先,教师应该讲解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角的关系以及如何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然后,在复习这节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讲解,其他学生辅助纠正,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任意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并能运用正弦概念简单计算,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讲学习方法,准确抓住“讲”的核心。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是否是中心对称图形的问题”时,首先,教师可讲解主要的判定方法和实际操作过程;然后,教师通过旋转平行四边形帮助学生深入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知识,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

2.怎么讲――讲关键点

将学讲计划合理用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学生大胆讲出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课堂学习中。

例如,在学习“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借助相机拍摄校园景色。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拍摄的图片讲出来,这样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方向看,形状不同”的知识。

三、结论

总之,将学讲计划合理应用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其本质就是让学生体验从理解知识到建构系统的过程,能够有效实现由“教”到“学”的转移,从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全面提升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初三化学课程计划范文第3篇

指导思想:

根据武进区教研室工作计划和常州市教研室化学学科工作意见,本学期化学教研组工作计划继续以“三个面向”为指针,全面贯彻新课程理念,深化课程改革,围绕课程实施中实际问题的解决而展开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力争做到专业指导与学术性、群众性研讨并行,面与点共进。本组教师要以课程改革为重点,课题研究为先导,加强理论学习,用新课程的理念改进自己的教法,特别要在为学生学好化学提供优质服务方面多做一些具体工作。本组教师开展教研活动时,力争高效、务实,以提高自身的化学教学质量。

主要工作:

1.继续做好初、高中的新课程实施工作,加强教材教法和课堂教学研究,进一步发掘、完善与推广成功课堂教学的典型经验,更进一步拓宽课堂改革与课程改革思路,强化课堂改革与教学改革措施和力度。

2.组织本校高中化学老师学习和研究“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及早熟悉即将使用的新教材选修本,为使用高中化学选修教材做好准备,积极开展高中新课程会课活动。

3.加强初、高中毕业班的复习教学研究工作,及早制定好本学期详细的复习计划,各毕业班的复习工作力争在提高效率、讲究策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系统,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方面开展研究活动。

4.加强课题研究,继续在化学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校本开发方面作一些工作。

5.加强各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力度,使集体备课高效、务实。

6.组织初、高中学生参加市、区化学竞赛。

日程安排:

二月份:学习新课程理论,开设新课程研究课,张旭辉老师公开课。

三月份:高三老师一模后研讨活动,初三化学竞赛报名,朱国英老师公开课。

四月份:片初中化学复习研讨活动,初三学生化学竞赛,汪萍琪老师公开课。

初三化学课程计划范文第4篇

指导思想:

根据武进区教研室工作计划和常州市教研室化学学科工作意见,本学期化学教研组工作计划继续以“三个面向”为指针,全面贯彻新课程理念,深化课程改革,围绕课程实施中实际问题的解决而展开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力争做到专业指导与学术性、群众性研讨并行,面与点共进。本组教师要以课程改革为重点,课题研究为先导,加强理论学习,用新课程的理念改进自己的教法,特别要在为学生学好化学提供优质服务方面多做一些具体工作。本组教师开展教研活动时,力争高效、务实,以提高自身的化学教学质量。

主要工作:

1.继续做好初、高中的新课程实施工作,加强教材教法和课堂教学研究,进一步发掘、完善与推广成功课堂教学的典型经验,更进一步拓宽课堂改革与课程改革思路,强化课堂改革与教学改革措施和力度。

2.组织本校高中化学老师学习和研究“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及早熟悉即将使用的新教材选修本,为使用高中化学选修教材做好准备,积极开展高中新课程会课活动。

3.加强初、高中毕业班的复习教学研究工作,及早制定好本学期详细的复习计划,各毕业班的复习工作力争在提高效率、讲究策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系统,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方面开展研究活动。

4.加强课题研究,继续在化学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校本开发方面作一些工作。

5.加强各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力度,使集体备课高效、务实。

6.组织初、高中学生参加市、区化学竞赛。

日程安排:

二月份:学习新课程理论,开设新课程研究课,张旭辉老师公开课。

三月份:高三老师一模后研讨活动,初三化学竞赛报名,朱国英老师公开课。

四月份:片初中化学复习研讨活动,初三学生化学竞赛,汪萍琪老师公开课。

五月份:高中化学竞赛报名和预赛,新课程研讨活动,高一、高二学生化学竞赛(校级),史可卫老师公开课。

初三化学课程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问题链;初三化学;应用研究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配合课程改革工作提出的这一教学要求,初三化学教学也应当积极开展相关教学改革。基于此,“问题链式专题复习学案”教学模式应运而生。那么,究竟什么是“问题链式专题复习学案”教学,化学教师又应当如何在课堂中开展具体教学呢?

一、“问题链式专题复习学案”教学的具体内涵

“问题链”指的是被系统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学案”指的是教师依据学生认知水平,为指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而编制的学习方案,这两者的结合,就形成了“问题链式专题学案”。因为专题教学具有明显的系统性特征,因此,“问题链式专题学案”被广泛应用于复习课中,产生了较大影响。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教学模式正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二、“问题链式专题复习学案”教学在初三化学课堂的应用

(一)划分专题

划分专题是“问题链式专题复习学案”教学的第一步,正所谓:“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能否科学划分专题,将直接影响到“问题链式专题复习学案”教学的最终成败。教师进行专题划分时,应当遵循知识技能梳理与学习能力培养相互结合的原则。

一般来说,按照人教版教材编写内容,可以将初三化学划分为六大专题,分别是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常见化学物质、化学与生活、化学计算、化学实验和综合应用。每一专题还需要进行细致划分,例如,常见化学实验专题可以继续划分为试管的使用、酒精灯的使用、烧杯的使用这样的子专题,试管的使用可以划分为气体发生和收集装置、物质的性质装置、气体的净化和检验装置等小专题。每一小专题大约用1~2课时,具体可以根据学生接受能力和复习进度适当进行调整。

除了按照教材编写内容进行专题划分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中考热点话题和社会热点话题进行专题划分。例如,根据里约奥运会、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为题材分别划分专题。当前中考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化学眼光审视生活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加强此方面专题划分的教学研究,对于决胜中考具有重要意义。

(二)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生复习的方向,可以促使学生在任务的驱使下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学习。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问题链式专题复习学案”学习目标也可以根据这三个目标,依次进行制定。

以试管的使用专题复习目标确定为例,教师可以制定如下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复习试管使用的注意事项;整理常见实验室装置类型,以表格形式展现,了解实验室装置的选择原则。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讨论和总结,了解实验室装置选择的一般规律;培养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培养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

(三)设计系列问题

“问题链”的形成是“问题链式专题复习学案”教学的精华所在,教师设计问题的能力反映了自身执教水平。通过系列问题的设计,学生得以梳理本专题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完成自主建构过程。教师可以在学案中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这样做不仅帮助学生回顾本专题重点知识点,还可以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复习,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而言尤为适用。

在试管的使用一节专题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

问题:

(1)我们所学习过的化学试验中,哪些实验用到了试管?

(2)试管在实验中的用途有哪些?

(3)使用试管有哪些注意事项?

(4)使用试管进行实验,试管口有几种朝向,每一种朝向分别适用于哪些操作?作为化学反应容器使用时,试管朝向是根据什么决定的?反应物为固体时,试管口朝向如何?

(5)有液体参与化学反应,但是不需要加热,此时试管要如何使用?怎样改进装置,使之适合有气体生成的反应?怎样再次改进装置,使之方便添加液体?怎样继续改进装置,使之便于控制反应速度?

以上问题有基础知识部分内容,也有拓展性内容,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问题链式专题复习学案”教学对于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增强初中化学复习效果具有现实意义。但是,另一方面教师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这一教学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由于教学经验以及理论研究的不足,“问题链式专题复习学案”教学必然存在一些漏洞。每一位化学教师都应该提高教研意识,积极开展相关教学研究,推动“问}链式专题复习学案”教学模式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三化学课程计划范文第6篇

摘要:文章围绕大类招生的背景,对城市规划学科低年级基础教学研究提出以聚苯造问例的课程研究。通过大类招生背景下课程包容性变强、引导性增加、教学质量提高的课程要求,文章通过构筑专业引导清晰、教学分点深化、覆盖性广的聚苯造课程,实现教学的多层次、强化对系统的认知能力、简化设计知识的理解难度,从而适应现阶段的大类招生背景,以实现多层次、广覆盖、有深度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大类招生;基础教学;聚苯造;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175-02

一、大类招生背景下的低年级基础教学

1.大类招生教学的难点。(1)基础教学全面化展开。大类招生的主要特点在于大类分科教学,在大一入学,学生细分专业,通过为期一年左右的全面教学培养,认清自己的兴趣点以及发展潜力,再进行一定的提升,为后续高级课程做铺垫。其难点之一在于,在不落后原有基础教学计划的前提下,广泛扩展学生对相关分支学科的了解程度,为后续的专业分工合作创造很好的基础条件。(2)兴趣引导,合理划分专业。大类招生的另一特点就是强调兴趣引导,合理划分专业。通过全面化的基础教学课程,可以让学生对专业大类有整体的认知、了解,从而挖掘自身的兴趣点,选择最有潜力的发展方向。通过大类招生,可以让学生对自己专业有一段缓冲期,去充分认知、了解所选专业的相关信息,从而决定适合自己的专业分支。但其难点在于需要课程可包含各个专业的特点,对各个专业的学习、深入都可供选择,需要有极大的包容性,使得学生可以在教学中逐渐体会到不同的兴趣点,从而形成自身的专业分支选择。(3)注重学生选择方向及趋势的教学深度,与深入教学相衔接。在大类招生教学的后期,学生已经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进行选择,出现了不同方向及深度的教学需求。这个时期就需要合理的课程安排,让全面性的基础教学能够有个分支体系的深入空间,让不同需求的专业学习可以有不同的课程教学选择,以保证和高年级教学不脱节。

2.聚苯造课程对城市规划低年级基础教学的价值。在大类招生背景下,规划、建筑、景观的同学则共同认知空间,了解各专业的基础知识。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很好的针对这一特点,则会对各个专业基础教学的衔接不到位或存在脱节,并且传统教学很难对各个专业学科的学习具有包容性,使得学生不容易在专业学习中找到自身的兴趣点,并进行深入的学习研究。聚苯造课程是一门新的课程,这门课程可以通过学生对不同区域空间的组织、空间的塑造、景观的构筑,让其很好地了解规划、建筑、景观的学科特点,实现分层次的教学需求;并且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之初便很好地体会规划、建筑、景观三类学科的异同处,让他们能够了解到不同专业在设计中的空间尺度变化,以针对主体的不同选择学习内容。

二、聚苯造课程在大类招生背景下的教学思路

1.国内外规划基础教学经验借鉴。(1)国外相关研究经验总结。国外城市规划的发展和变革给予我们的启示可以归结为城市规划和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每一个发展和变革,都有其深刻的政治和经济背景。国外城市规划学科教学经验经总结有如下几点特征:引导全面的城市认知、扎实的专业技能培养、重视社会可续的训练发展。(2)国内相关研究经验总结。国内的城市规划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城市化进程的洗礼,目前已成完备的体系。而在低年级的基础教学中,有以下三点教学经验是值得借鉴的:理论知识的实践过程、多层次的城市系统的教学、健全的人格培养。(3)基于相关经验的大类招生教学思考。在国内外的城市规划教育体系中,目前已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紧密结合,并把理论知识的实践过程放到了较高的位置。在理论知识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会较多地增加学生对城市的认识、理解的相关课程任务,并透过学生的理解进行规划设计,以更直接真实的课程内容降低高等学府教学与社会需求的脱节程度;并已从传统的空间规划教学转向多系统规划相结合下的城市空g规划教学。

2.聚苯造课程构筑。(1)引导形成初步专业划分。其一,启蒙引导专业方向。建筑初步―聚苯造课程是低年级城市规划学生接触和认知城市规划的敲门砖,从课程中对城市规划的认识和学习将影响到其日后城市规划学习的方向和学习效率。其二、建立专业认知结构。通过聚苯造课程对城市空间的构造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初步认知城市的复杂巨系统,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三,建立合理的知识框架。从简单的模型制作到城市内部系统流线的绘制,从而理解如何剥离复杂的城市系统,以进行层次分明的专项规划。(2)教学兴趣点构成及深化。其一,拆解空间的价值。通过聚苯造课程的开展,学生通过对不同空间、围合的塑造、学习,使其可以较透彻地理解城市规划设计中对空间塑造的多样性、重要性及相互关联性,继而促进学生了解正确的、常规的城市规划展开方法。其二,解读城市的价值。通过聚苯造课程的教学,初步引导学生体会抽象的城市空间结构,不同城市功能对应的不同空间组合形式。其三,区分专业差异的价值。通过聚苯造课程,实现学生对城市或片区的空间营造,再通过不同专业的课程作业比较,可以很明显地反映出建筑、规划、景观三个专业的不同侧重点,以此给予学生更清晰的学习方向。(3)多层次、广覆盖的教学模式。聚苯造课程可以通过课上、课下实现同步互补,依托于各种信息交流平台、互动碰撞salon,开展以交流为主、学习自主的课上、课下同步互补的教学模式,以实现分层次、广覆盖的教学目标。聚苯造课程可以通过灵活多变的课程教学子课题实现分层次、广覆盖的教学需求,增加课程任务,完善教学以城市设计进行重点解读,契合时代背景发展需求,提升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因为聚苯造课程内容的学科具有包容性,则可督导组织学习交流salon,促进不同分支学科的同学交叉学习,交织交流,从而使实习学生能通过不同视角的专业学习,领会不同专业的深入方向;并可引导学生形成定期的salon交流学习,形成学生认知、学习、沟通的新途径。

3.聚苯造教学策略。(1)多层次的任务目标。在原有课程基础上细分课程任务,由于规划、建筑、景观各学科对于空间的设计尺度不同,聚苯造课程初期对三个空间尺度的模型进行构造,使学生初步了解不同制度的空间下,空间表达形式的不同;并且通过对聚苯造的尺度、占地的控制,在作业完结后形成聚苯造模型的拼接,构筑整体系统;连接聚苯造形成丰富的空间结构,丰富聚苯造,设计外部景观环境,从而达到初步对建筑、规划、景观的专业方向的了解,及对团队合作、交流表达等方方面面的培养。(2)加强系统认知。不论是建筑设计、规划设计还是景观设计,都是美与系统的结合,不仅有丰盈的外表,更有内在的系统、联系。初次接触设计的学生,通常缺乏对设计的认知,无法迈出第一步。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对系统的构筑、思路的引导,促进学生更好地把握设计,而不是天马行空的遐想;提升设计深度,更好地区分建筑、规划、景观三类分支的异同。通过对聚苯造的系统设计,强化不同专业的认知理解,强化丰盈有理想的,又具逻辑内涵的学生作品,从而使得设计教学便于理解、更好接受,通过系统的设计,加上自身的灵感创意,使学生可以初窥设计的大门,掌握设计的方法。(3)增强设计交流。在每次课堂开始,增加学生对自己的认知和学习感受的交流汇报,分享学习成果,认识成果,进而提高整体的学习效率、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交流汇报,从而增强学生对学科更全面的认知。长期以往的交流式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相互学习,增强学科间的互通性,以避免闭门造车造成学科间工作的对接困难。

三、结论总结

在大招生的背景下,对于低年级基础教学研究聚苯造课程可以区别于传统课程,形成很好的学科融合,更有助于学生了解各个学科,并能够深入某一分支,很好地展开学科的深入教学。另外,聚苯造课程通过教学策略的展开,可以清晰地划分出分支学科间的边界,有助于学生在进行具体设计的时候把握设计的范围,了解设计的深浅。但目前聚苯造课程开展的时间相对较短,教学研究经验相对较少,所以课程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及发展空间,还需要一定时间的积淀,并逐步完善。

初三化学课程计划范文第7篇

教务处是学校等教育机构的教学管理机构,主管各教师的教课任务、目标、进度及计划,学生的学习要求、目标、计划及考试等教与学各方面的事务,是学校的主要机构之一。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教务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锦集,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教务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1本学期,教务处将认真贯彻落实区局开学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学校计划,从“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出发,牢固树立“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办学宗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加强学法指导,打造高效课堂。并面向全体,尊重学生有差异的发展,保障学生公平受教育与公平发展的机会和权利,坚持“做学合一、个性发展”的学校教学理念,从学校实际出发,落实教务处各项工作。

一、工作目标

1、继续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落实教学各环节的实施与监督。

2、开展以教研组行动研究、教学主题探究、教材教法研讨等活动,帮助教师专业成长。

3、落实好校阅读节、科技节、有效教学研究节等大型活动。

4、组织开展以劳技、艺术、体育、文化为主题的社团活动,加强社团活动的管理。

5、强化初三毕业班工作,力争中考保持往届的优秀成果。

6、借助教学专家的帮助,集团学校间的互助交流,提升学校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能力。

二、工作要点

(一)教学常规管理。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教学行为,力求“常规落实,细节求精”。

1、加强教师师德教育。

分阶段对新教师、青年教师、全体教师开展师德教育培训,结合学校党支部的师德学习材料,帮助教师养成理论学习、教学研究等学习习惯。

2、加强青年教师和新教师的指导。

在学校的教学规章制度下规范教学,认真工作,加强备课、上课、辅导、作业、评价等过程的指导。对新教师实施“师徒结对”,对年轻教师和新教师实行牵手合作,利用学校骨干教师、区骨干教师、区学科带头人的优秀资源,对青年教师加强指导和帮助,提升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3、加强学生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针对学校生源的变化,教学中实施分层指导和学法指导,督促学生养成“预习明天的功课,复习昨天、今天的功课”的良好习惯。各学科备课组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积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真正学会自己学习。

4、加强学籍管理,做好新初一招生工作。

严格做好学生电子学籍工作,加强学籍管理,严格按学籍管理制度办事。

5、规范资料管理。

各学科老师选用的配套资料均由学校统一征订,督促教师不搞题海战术,鼓励教师结合学生实际,精选题目,自编练习,并做到教研组和同一年级学科内资料共享。课堂内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做作业,控制课外作业量。课外作业要有布置有检查。

6、加强考试指导。

考试作为检测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各位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各位教师要认识到考试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手段,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对学生加强考风考纪教育,促使班级形成良性竞争氛围和优良的学风。

(二)教研组建设。

以学校支架式教学课题引领,利用区局专家团队的帮助,转变教育观念,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教研组、备课组工作要继续围绕“有效教学”这一主题展开,研究高效课堂,进一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2、坚持以课标与教材解读作为有效设计的基础,把目标设计作为有效设计的核心,重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此外要重视例题的增补与删减及难易程度的控制。

3、重视学校的艺术、体育、科技和文化教育,开设以舞蹈、合唱、书法、围棋、刺绣等艺术社团,开设以健美、篮球、乒乓等体育社团,开设电脑、电子百拼等科学社团,开设文学社、诵读社、英语角等文化社团,加强学校人文教学。

结合阳光体育大课间和体育课,保证在校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活动时间,开展各种形式的校级比赛,提高学生健康体质,为中考体育测试打好基础,并与其它科室联动,引导、组织好每年一度的项目学习节。

4、重视生命健康教育,在各年级开设心理课程,帮助学生度过转型期;

利用午间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生命、环境、团结等等的讲座使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100%,定期开展时政教育,让学生了解时事,关心时事。

5、继续做好经典诵读、汉字检测等语言文字的各项工作。

6、关注学校特殊学生群体,做好家庭困难、单亲家庭、学习困难、身体残疾等学生的工作。

(三)毕业班工作。

1、加强初三毕业班的教学管理和指导,加强阶段管理、过程管理和细节管理。

期初召开“初三毕业班教师工作研讨会”,召开“初三学生百日誓师动员会”,开展学情调查,了解年级管理、班级管理、学科教学以及师生的状态。组织毕业班的听课,改进中考复习教学。

2、组织协调安排好毕业班的重要考试,及时做好考试成绩的统计分析与交流。

3、加强初三备课组工作的指导和管理。

①各备课组认真研究考纲和近三年中考试题,科学制定复习计划。

②各备课组加强总复习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③各备课组加强习题的精选、精练、精讲,注重学生错题积累和纠错的工作。

④各备课组落实帮扶工作,加强学习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指导,加强作业批改。

教务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2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教务处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核心,把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优化课堂教学作为重点。以严格的管理规范教学秩序,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强化主人翁意识;细化过程管理,强化责任意识;健全评价与奖惩机制,强化质量意识。

二、工作要点和措施

继续加强和完善教学常规管理工作。落实学校各项教学常规管理制度,重点加强教师备课,上课,作业批改以及考试环节的规范管理工作。同时做好与其他相关科室相配合的工作。

1、各科教师在备课,上课时要体现新课程理念,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学习能力。

2、严肃课堂教学管理工作,杜绝上课迟到,早退,旷课,接打手机等情况,严格请假手续。

3、教师布置作业要遵循精选适当的原则,批改作业要认真及时,教务处将不定期召开学生会议,进行作业检查。

4、认真做好质量监控工作。

根据本星期实际,在初三年级安排三次调研工作。分别是开学初,安庆市第一次模拟考试,第二次模拟考试。初一、初二年级安排一次期中考试。通过质量监控,及时了解教与学的实际情况,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5、做好学籍管理工作。

组织班主任认真学习学籍管理方面的政策,严肃学籍制度。学期初认真核查学生报道情况,对没有按时报道的学生要及时了解情况,记录在册。

6、协同信息中心做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7、协同教科室推进学校教科研工作,以研促教,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月:

1、制定本学期教务处计划,微调部分教师课程,发放三表,严格按三表上课。

2、做好教科书,备课本,教学计划表等材料的发放。

3、组织开展学生报名的各项工作,加强学籍管理,统计各班学生数及变动情况。

做好转学,休学,复学等工作。

4、组织初三年级第一次月考。

5、召开上学期期末考试总结及表彰大会。

三月:

1、召开初三教师大会。

2、召开初三中考100天誓师大会。

3、初三体育训练天天常态化。

4、配合教科室召开教研组长会议,开展公开课研讨活动。

5、组织初三班主任做好中考报名工作。

6、召开七、八年级班主任会议,做好期中考试的安排和动员工作。

四月

1、各项教学常规督查。

2、七、八年级期中考试,九年级“一模”考试。

3、期中考试,一模考试的成绩汇总、分析、研讨。

4、配合教科室开展教研活动,注重内容和实效,提高教学质量。

5、组织好理化实验操作训练。

五月

1、加强各项常规工作的督查。

2、召开初三学生会议,考前心里疏导。

3、举行理化,政史合卷强化考试训练。

4、组织初三学生参加体育中考和理化实验操作考试。

5、七、八年级进一步规划学科教学进度,预留期末复习教学时间,注重提高课堂教育教学实践。

6、初三“二模”考试。

六月:

1、积极组织参加初三毕业升学考试。

2、做好初二地理,生物会考的有关工作。

3、协同教科室召开教研组长会议,总结本学期的教学教研工作,收集教学教研各项小结,成果。

4、职高招生宣传报名。

5、初三学生毕业证的填发,验证工作。

6、完成教务处各类学期结束阶段工作,撰写本学期工作总结。

教务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3本学期教务处的各项工作根据学校新五年规划,通过完善教学评价,关注临界学生,抓好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努力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

一、课程与教学改革

1、有目标的开展专题培训,加强课程管理,为优质课程的开发做好准备。

在实施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的过程中,逐步筛选出有价值、高质量的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题,整理相关科目纲要和教学设计,为开发、编制校本课程做好准备,确保课程开发质量。

2、继续加强各类社团的建设,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促进学生艺术、科技、体育等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学生做事、做人、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继续与科研室、师训办合作,开展信息环境下教师能力的培训,通过学生主体参与、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收集、整理相关的教案、课件、预学习单、微视频等资料,充实、完善学习资源。

4、各学科从学科特点入手,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结合学校1-9年级的德育主题开展教学,继续整理、积累相关的案例、教学设计,不断充实学校学科德育指导手册的内容。

二、教学管理

1、本学期教研组活动继续以主题研修为主。

活动分工要明确,内容要清晰,记录要详实。备课组活动根据教研组的主题研修内容开展,适当增加教材分析、组员听评课活动,尤其是要帮助青年教师以及教学较为薄弱的教师。

2、完善校本作业的修订。

组织教师学习新的学科基本要求。根据学科基本要求和我校学生的学习能力,从习题的难易度、数量等方面做好修订工作,使校本作业更具有效性。对非考试学科教师也要根据学科基本要求提出作业布置要求,作业要有学科特色,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基本要求,提升学生的基本能力。

3、三至九年级语数英学科学业监测全部使用网上阅卷系统,充分利用数据分析,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做好各年级临界生学情分析和跟踪反馈工作。建议语数外教师每周定时、定点集中为本年级的临界生进行辅导。根据已经下发的绿色指标测试报告,做好学校绿色指标教学改进方案,并予以实施。

4、为迎接竞赛开展,做好相应学科的参赛工作,规范参赛教师的选拔,希望能在名次等第上有所突破。

三、师训工作

1、坚持把师德教风建设放在师资队伍建设的首位,以提高师德素养和教书育人能力为核心,学校今年师德主题为“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一是学习,组织全校教师集中学习深入理解师德主题的内涵。

二是践行,开展学校精神的大讨论,挖掘践行师德的优秀典型事例或没有做到而发生不愉快的事例。

三是感悟,开展征文活动,让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深入感受立人教育下的教师师德行为准则标准,进一步提升师德品质。

2、继续开展好“青蓝工程”,继续做好导师带教、青年教师培养学校、青蓝考核与展示等工作,继续与科研室合作,推荐优秀青年教师参加科研培训,通过科研室的培训、科研成果评选等活动,助推青年成长。

开展青蓝学员的评优活动,聘请各类专家帮助学校评选、挖掘优秀青年教师。

3、菜单化的校本研修模式已初步形成,积极与学校各部门重点工作整合,分项目做好教师的学分申报工作,努力让培训工作做到轻负担重需求有成效,在教师在个性化培训中愉快参与,真正受益。

4、进一步发挥“高指引领”作用,聘请他们担任学校的学科带头人,成立名师工作室,帮助学科团队的整体提升的同时,重点带教组内有潜质的青年教师,使教研团队的专业水平整体提升。

四、其他各项工作

1、确保“三课两操两活动”,保证每周两节体活课的教学质量。

从室外教学内容设计到室内体育活动安排,做到统一有序、规范合理。各校区加强对日常体活实施情况的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老师按计划有序实施。

2、做好音乐、美术学科区学生艺术综合素养测评的相关准备工作。

3、招生和毕业班工作。

应用“义务教育入学报名系统”,规范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管理,强化服务意识。根据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要求,做好人员培训、相关设施设备的配备和网络畅通等保障工作,合理安排相应的工作人员,确保适龄儿童入学信息登记工作顺利进行。适时开展学校“校园开放日”活动。

4、图书馆等各专用教室的管理工作。

根据区以上部门的要求做好相应图书的购置、报废以及各项读书活动。加强各专用教室使用记录的管理。

5、做好课务学籍管理工作,提高服务意识。

初三化学课程计划范文第8篇

教务处是学校等教育机构的教学管理机构,主管各教师的教课任务、目标、进度及计划,学生的学习要求、目标、计划及考试等教与学各方面的事务,是学校的主要机构之一。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教务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锦集,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教务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1本学期,教务处将认真贯彻落实区局开学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学校计划,从“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出发,牢固树立“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办学宗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加强学法指导,打造高效课堂。并面向全体,尊重学生有差异的发展,保障学生公平受教育与公平发展的机会和权利,坚持“做学合一、个性发展”的学校教学理念,从学校实际出发,落实教务处各项工作。

一、工作目标

1、继续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落实教学各环节的实施与监督。

2、开展以教研组行动研究、教学主题探究、教材教法研讨等活动,帮助教师专业成长。

3、落实好校阅读节、科技节、有效教学研究节等大型活动。

4、组织开展以劳技、艺术、体育、文化为主题的社团活动,加强社团活动的管理。

5、强化初三毕业班工作,力争中考保持往届的优秀成果。

6、借助教学专家的帮助,集团学校间的互助交流,提升学校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能力。

二、工作要点

(一)教学常规管理。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教学行为,力求“常规落实,细节求精”。

1、加强教师师德教育。

分阶段对新教师、青年教师、全体教师开展师德教育培训,结合学校党支部的师德学习材料,帮助教师养成理论学习、教学研究等学习习惯。

2、加强青年教师和新教师的指导。

在学校的教学规章制度下规范教学,认真工作,加强备课、上课、辅导、作业、评价等过程的指导。对新教师实施“师徒结对”,对年轻教师和新教师实行牵手合作,利用学校骨干教师、区骨干教师、区学科带头人的优秀资源,对青年教师加强指导和帮助,提升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3、加强学生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针对学校生源的变化,教学中实施分层指导和学法指导,督促学生养成“预习明天的功课,复习昨天、今天的功课”的良好习惯。各学科备课组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积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真正学会自己学习。

4、加强学籍管理,做好新初一招生工作。

严格做好学生电子学籍工作,加强学籍管理,严格按学籍管理制度办事。

5、规范资料管理。

各学科老师选用的配套资料均由学校统一征订,督促教师不搞题海战术,鼓励教师结合学生实际,精选题目,自编练习,并做到教研组和同一年级学科内资料共享。课堂内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做作业,控制课外作业量。课外作业要有布置有检查。

6、加强考试指导。

考试作为检测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各位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各位教师要认识到考试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手段,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对学生加强考风考纪教育,促使班级形成良性竞争氛围和优良的学风。

(二)教研组建设。

以学校支架式教学课题引领,利用区局专家团队的帮助,转变教育观念,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教研组、备课组工作要继续围绕“有效教学”这一主题展开,研究高效课堂,进一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2、坚持以课标与教材解读作为有效设计的基础,把目标设计作为有效设计的核心,重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此外要重视例题的增补与删减及难易程度的控制。

3、重视学校的艺术、体育、科技和文化教育,开设以舞蹈、合唱、书法、围棋、刺绣等艺术社团,开设以健美、篮球、乒乓等体育社团,开设电脑、电子百拼等科学社团,开设文学社、诵读社、英语角等文化社团,加强学校人文教学。

结合阳光体育大课间和体育课,保证在校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活动时间,开展各种形式的校级比赛,提高学生健康体质,为中考体育测试打好基础,并与其它科室联动,引导、组织好每年一度的项目学习节。

4、重视生命健康教育,在各年级开设心理课程,帮助学生度过转型期;

利用午间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生命、环境、团结等等的讲座使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100%,定期开展时政教育,让学生了解时事,关心时事。

5、继续做好经典诵读、汉字检测等语言文字的各项工作。

6、关注学校特殊学生群体,做好家庭困难、单亲家庭、学习困难、身体残疾等学生的工作。

(三)毕业班工作。

1、加强初三毕业班的教学管理和指导,加强阶段管理、过程管理和细节管理。

期初召开“初三毕业班教师工作研讨会”,召开“初三学生百日誓师动员会”,开展学情调查,了解年级管理、班级管理、学科教学以及师生的状态。组织毕业班的听课,改进中考复习教学。

2、组织协调安排好毕业班的重要考试,及时做好考试成绩的统计分析与交流。

3、加强初三备课组工作的指导和管理。

①各备课组认真研究考纲和近三年中考试题,科学制定复习计划。

②各备课组加强总复习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③各备课组加强习题的精选、精练、精讲,注重学生错题积累和纠错的工作。

④各备课组落实帮扶工作,加强学习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指导,加强作业批改。

教务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2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教务处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核心,把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优化课堂教学作为重点。以严格的管理规范教学秩序,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强化主人翁意识;细化过程管理,强化责任意识;健全评价与奖惩机制,强化质量意识。

二、工作要点和措施

继续加强和完善教学常规管理工作。落实学校各项教学常规管理制度,重点加强教师备课,上课,作业批改以及考试环节的规范管理工作。同时做好与其他相关科室相配合的工作。

1、各科教师在备课,上课时要体现新课程理念,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学习能力。

2、严肃课堂教学管理工作,杜绝上课迟到,早退,旷课,接打手机等情况,严格请假手续。

3、教师布置作业要遵循精选适当的原则,批改作业要认真及时,教务处将不定期召开学生会议,进行作业检查。

4、认真做好质量监控工作。

根据本星期实际,在初三年级安排三次调研工作。分别是开学初,安庆市第一次模拟考试,第二次模拟考试。初一、初二年级安排一次期中考试。通过质量监控,及时了解教与学的实际情况,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5、做好学籍管理工作。

组织班主任认真学习学籍管理方面的政策,严肃学籍制度。学期初认真核查学生报道情况,对没有按时报道的学生要及时了解情况,记录在册。

6、协同信息中心做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7、协同教科室推进学校教科研工作,以研促教,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月:

1、制定本学期教务处计划,微调部分教师课程,发放三表,严格按三表上课。

2、做好教科书,备课本,教学计划表等材料的发放。

3、组织开展学生报名的各项工作,加强学籍管理,统计各班学生数及变动情况。

做好转学,休学,复学等工作。

4、组织初三年级第一次月考。

5、召开上学期期末考试总结及表彰大会。

三月:

1、召开初三教师大会。

2、召开初三中考100天誓师大会。

3、初三体育训练天天常态化。

4、配合教科室召开教研组长会议,开展公开课研讨活动。

5、组织初三班主任做好中考报名工作。

6、召开七、八年级班主任会议,做好期中考试的安排和动员工作。

四月

1、各项教学常规督查。

2、七、八年级期中考试,九年级“一模”考试。

3、期中考试,一模考试的成绩汇总、分析、研讨。

4、配合教科室开展教研活动,注重内容和实效,提高教学质量。

5、组织好理化实验操作训练。

五月

1、加强各项常规工作的督查。

2、召开初三学生会议,考前心里疏导。

3、举行理化,政史合卷强化考试训练。

4、组织初三学生参加体育中考和理化实验操作考试。

5、七、八年级进一步规划学科教学进度,预留期末复习教学时间,注重提高课堂教育教学实践。

6、初三“二模”考试。

六月:

1、积极组织参加初三毕业升学考试。

2、做好初二地理,生物会考的有关工作。

3、协同教科室召开教研组长会议,总结本学期的教学教研工作,收集教学教研各项小结,成果。

4、职高招生宣传报名。

5、初三学生毕业证的填发,验证工作。

6、完成教务处各类学期结束阶段工作,撰写本学期工作总结。

教务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3本学期教务处的各项工作根据学校新五年规划,通过完善教学评价,关注临界学生,抓好教研组、备课组活动,努力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

一、课程与教学改革

1、有目标的开展专题培训,加强课程管理,为优质课程的开发做好准备。

在实施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的过程中,逐步筛选出有价值、高质量的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题,整理相关科目纲要和教学设计,为开发、编制校本课程做好准备,确保课程开发质量。

2、继续加强各类社团的建设,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促进学生艺术、科技、体育等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学生做事、做人、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继续与科研室、师训办合作,开展信息环境下教师能力的培训,通过学生主体参与、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收集、整理相关的教案、课件、预学习单、微视频等资料,充实、完善学习资源。

4、各学科从学科特点入手,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结合学校1-9年级的德育主题开展教学,继续整理、积累相关的案例、教学设计,不断充实学校学科德育指导手册的内容。

二、教学管理

1、本学期教研组活动继续以主题研修为主。

活动分工要明确,内容要清晰,记录要详实。备课组活动根据教研组的主题研修内容开展,适当增加教材分析、组员听评课活动,尤其是要帮助青年教师以及教学较为薄弱的教师。

2、完善校本作业的修订。

组织教师学习新的学科基本要求。根据学科基本要求和我校学生的学习能力,从习题的难易度、数量等方面做好修订工作,使校本作业更具有效性。对非考试学科教师也要根据学科基本要求提出作业布置要求,作业要有学科特色,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基本要求,提升学生的基本能力。

3、三至九年级语数英学科学业监测全部使用网上阅卷系统,充分利用数据分析,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做好各年级临界生学情分析和跟踪反馈工作。建议语数外教师每周定时、定点集中为本年级的临界生进行辅导。根据已经下发的绿色指标测试报告,做好学校绿色指标教学改进方案,并予以实施。

4、为迎接竞赛开展,做好相应学科的参赛工作,规范参赛教师的选拔,希望能在名次等第上有所突破。

三、师训工作

1、坚持把师德教风建设放在师资队伍建设的首位,以提高师德素养和教书育人能力为核心,学校今年师德主题为“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一是学习,组织全校教师集中学习深入理解师德主题的内涵。

二是践行,开展学校精神的大讨论,挖掘践行师德的优秀典型事例或没有做到而发生不愉快的事例。

三是感悟,开展征文活动,让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深入感受立人教育下的教师师德行为准则标准,进一步提升师德品质。

2、继续开展好“青蓝工程”,继续做好导师带教、青年教师培养学校、青蓝考核与展示等工作,继续与科研室合作,推荐优秀青年教师参加科研培训,通过科研室的培训、科研成果评选等活动,助推青年成长。

开展青蓝学员的评优活动,聘请各类专家帮助学校评选、挖掘优秀青年教师。

3、菜单化的校本研修模式已初步形成,积极与学校各部门重点工作整合,分项目做好教师的学分申报工作,努力让培训工作做到轻负担重需求有成效,在教师在个性化培训中愉快参与,真正受益。

4、进一步发挥“高指引领”作用,聘请他们担任学校的学科带头人,成立名师工作室,帮助学科团队的整体提升的同时,重点带教组内有潜质的青年教师,使教研团队的专业水平整体提升。

四、其他各项工作

1、确保“三课两操两活动”,保证每周两节体活课的教学质量。

从室外教学内容设计到室内体育活动安排,做到统一有序、规范合理。各校区加强对日常体活实施情况的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老师按计划有序实施。

2、做好音乐、美术学科区学生艺术综合素养测评的相关准备工作。

3、招生和毕业班工作。

应用“义务教育入学报名系统”,规范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管理,强化服务意识。根据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要求,做好人员培训、相关设施设备的配备和网络畅通等保障工作,合理安排相应的工作人员,确保适龄儿童入学信息登记工作顺利进行。适时开展学校“校园开放日”活动。

4、图书馆等各专用教室的管理工作。

根据区以上部门的要求做好相应图书的购置、报废以及各项读书活动。加强各专用教室使用记录的管理。

5、做好课务学籍管理工作,提高服务意识。

初三化学课程计划范文第9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组织渗透生涯规划教育

在我国城镇化大潮背景下,随着人口结构的改变和人口流动的加速,城乡结合部学校的进城务工子女的比例在不断增大,独生子女家庭的比例也逐年上升。虽然农民工逐步地市民化,但进城务工者往往因忙于生计而疏于对孩子教育或存在教育的缺失,再者,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往往浸润于两代甚至三代人的“特别的爱”,使孩子逐步形成影响其今后生涯发展的种种不良品性,比如:唯我的思想观念,与他人、社会交往中存在着障碍,有些同学自卑、懒于思考、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得课堂教学组织特别是探究式学习课堂教学的组织碰到的问题就相对会更多一些,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在城乡结合部初中生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着探究把课堂教学组织与生涯规划教育相整合起来,从教学过程的共同体出发,着眼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教学资源之间互动的普遍性,将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的组织中,从人生规划的角度来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参与课堂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地矫正学生中存在的某个(些)心理层面的不良品性。

一、现代课堂的教学组织需要生涯规划教育

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是学生个人成长的关节点,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而这个时期是人生处于最懵懂的阶段,对这个阶段的青少年进行课堂教学组织渗透生涯规划教育,将使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内涵外延更加完整、更加丰富,是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应有之意,符合学生成长规律、为学生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均衡协调发展、服务经济社会的现实需要。

美国《教育周刊》曾刊文指出:初中阶段对学生未来规划已至关重要。在美国,学生读到8年级(高中),会有专家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兴趣分析,为未来的大学专业选择和职业发展勾画蓝图。近年来美国教育界的流行趋势是,初中学生开始对自己未来的学术或职业生涯作出明确规划,特别是针对弱势群体家庭的初中学生。发达国家的生涯教育课程早已渗入到中小校园甚至幼儿园阶段。可见,积极开展对初中学生的人生规划教育已刻不容缓。美国是较早在学校中进行创业教育的国家,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乃至研究生,都普遍开设就业与创业教育课程。在日本,从1998年起,文部省就和通产省合作在小学开始实施“就业与创业教育”。法国一些地区近年来开展了诸如“在中学里办企业”、“教中学生办企业”等活动。

我国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也曾下发《关于在初中学校开展人生规划与职业指导教育的通知》,要求初中生尤其是初三学生必修人生规划与职业指导课,总课程不得少于10个学时。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广东省初中生开始上“人生规划指引专题教育”课,课程设置为每学期不少于5学时。

就当前现况而言,城乡结合部初中生的课业负担普遍不轻,要从现有课程结构中专门安排太多课时来进行生涯规划教育不大现实,但课堂教学又是生涯规划教育最好、最便捷的主渠道和主方式,因此,比较理想地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就是:结合课堂教与学的组织活动,既要“有心栽花”,也要“无心插柳”。 有心栽花,就是把教师的主导性要体现出来,在教师精心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课堂教学环节参与和实施,使学生接受一定程度的生涯规划教育;无心插柳,就是要把生涯规划教育的渗透性体现出来,同时也要有我们有意识的课程设计,进行各种有计划、有目标的行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加强初中生人生观教育和责任意识教育,帮助学生更加理性地认识自己,让每位初中学生初步学会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正确认识自己,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不同境遇能作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培养学生对人生规划的主控力及学习作决定的方法。

二、课堂案例回放

1.案例一:有心栽花

时间:2012年9月5日

地点:厦门市金尚中学四楼计算机机房

上课内容:计算机的基本组成――购置一台计算机

上课老师:金尚中学曹老师

上课对象:金尚中学初一(7)班同学

教学目标:①了解一台计算机的基本配置,实地考察厦门DELL公司或厦门电子城当前兼容机的主流配置,学会看董厂商或供应商提供的配置单,并调查了解当前IT人员从业的基本状况;②了解计算机的系统组成,初步了解常见的几个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调查了解父母、亲戚、朋友、学校或其它企事业单位常用软件及相关软件的需求信息情况;③了解计算机是如何分类的,进而了解我们常用的计算机是属于哪一类的。

教师活动简况:①把学生分组后,给每组发送主板、CPU、内存条、硬盘、光驱、移动硬盘、U盘、显示器、键盘、鼠标、音箱、打印机等的图片及其解说词;②提供给每组一套用于展示教学用的费旧电脑实物,让学生对照图片说明与实物进行认读;③分别让3个小组代表介绍电脑实物配件,教师及时予以矫错、鼓励、点评或拓展延伸;④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文本后,试着归纳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结构;⑤要求各组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计算机系统组成以及计算机分类的介绍,在小组间进行交流;⑥必要的课堂当堂练习测评、交流讨论与讲解;⑦组织完成各小组组间、组内的评价;⑧展示几组电脑配置单,提供学生每人一份调查表格,要求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实地考察厦门DELL公司或厦门电子城当前兼容机的主流配置,学会索取、看董厂商或供应商提供的配置单,并调查了解当前IT人员从业的基本状况;⑨要求学生调查了解父母、亲戚、朋友、学校或其它企事业单位常用软件及相关软件的需求信息情况;⑩下次课专门交流调查结果。

学生活动简况:①选出组长并进行组内分工,接收电脑配件图解素材或登录老师提供的电脑配件介绍网站;②对照电脑实物,分别看各种配件的图片及其解说词;③推选代表介绍展示电脑实物的配件,再次识别配件组成;④阅读教材文本后,小组交流讨论试着归纳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⑤完成课堂当堂练习测评,参与交流讨论,相互听取老师或其他同学的讲解;⑥参与完成小组组间、组内的评价内容;⑦利用课后时间小组结伴实地考察厦门DELL公司或厦门电子城当前兼容机的主流配置,学会索取、看董厂商或供应商提供的配置单,并调查了解当前IT人员从业的基本状况,了解他或她(们)的成长阅历,思考IT行当有什么优势与劣势,完成调查表格的填写;⑧调查了解父母、亲戚、朋友、学校或其它企事业单位常用软件及相关软件的需求信息情况,理解并初步学会市场软件需求信息的捕捉、整理、处理、分析,以便在下次上课时参与交流时更深入些。

生涯规划教育渗透剖析:

⑴把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同化解生活中的潜意识盲点结合起来,化命运为使命。这也是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城乡结合部初中的学生成分较复杂,起点也有一定的差异性。有城市居民子女,也有农民工子女;有本地户口生源,也有统招借读生源;有公办校教育背景的,也有民办校教育背景的。城乡结合部学生由于生在的家庭,长在的环境,以及天赋资质、早期生活的经验等都是身不由己、无可奈何的,其潜意识中,就有一些复杂的命运感的“情结”纠缠着,影响到性格、生涯憧憬甚至生命质量。这堂课的教学组织过程中给出电脑配件图解素材和实物,把每位学生对计算机配件认知拉回到生活的同一个起点,拉近学生的认识新知的心理起点,化解学生生活中的潜意识盲点,让学生形成一定要了解清楚这些配件的使命感,然后念慈在兹,全力以赴,达成一小步的生涯规划。

⑵法国哲学家萨特有一个重要观点:“存在先于本质”。一个人先要有选择自己的可能性,最后才使自己得到所选择的内容。每个人都是在生命过程中不断抉择,选择之后才会得到结果。因此,一个人的本质是在选择之后所得到的结果,如果没有先作选择,永远不会有后来的那个结果。本堂课让学生小组集体到知名公司或供应商调查了解配件应用以及IT人员从业情况,通过了解和熟悉IT这一行业的相关背景,完成生涯规划选择的从业选项储备,成为职业生涯的“被背书人”。所谓存在先于本质,先要有生涯规划储备选项,然后逐步学会自己作抉择。

⑶如今,社会的各行各业几乎都离不开计算机的应用。让学生调查、分析、交流父母、亲戚、朋友、学校或其它企事业单位常用软件及相关软件的需求信息情况,理解并初步学会市场软件需求信息的捕捉、整理、处理、分析。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引导了学生学会调查和分析;从生涯规划的角度看,避免了意识的空无化作用。所谓意识的空无化作用就是由于意识本身有选择性,它会选择要意识什么样的内容,因此经常会对已经现存的一切产生一种否定性。这堂课的教学既要求学生调查了解IT人员从业状况,又要求学生通过调查了解其它行业软件应用,顺带接触了解其它行业的从业信息,避免学生的生涯规划储备选项因IT而空无化其它选项。

2.案例二:无心插柳

时间:2013年5月8日

地点:厦门三中三楼计算机机房

上课内容:如何应用PhotoShop制作海报

上课老师:厦门三中卢老师

上课对象:厦门三中初二(3)班同学

教学目标:①了解海报的作用、构成要素及其特点;②欣赏、感受并理解海报的表现特点和创意构思,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培养学生一定的审美情趣;③能用PhotoShop设计制作较简单的校园海报和公益海报。

教师活动简况:①先抛出问题:什么是海报?你见过哪些海报?它们有什么作用?②展示“钢铁侠”、“希望工程”、“抽烟危害健康”等海报课件,引导学生从图片、色彩、文字等几个方面观察、分析海报的构成要素、特点。③引导学生欣赏、分析教师提供的海报的创意构思;④布置学生分组设计一幅“感谢母亲”的海报,启发学生进行审题、构思、起草设计;⑤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小组自评、组间互评、教师讲评。

学生活动简况:①举例所见过的海报,向老师和同学作介绍;②认真观察教师展示的海报作品,归纳、分析、思考海报的构成要素、作用和特点;③欣赏、体悟、表达交流教师提供的海报的创意构思,学习设计表达技法;④在小组互助下,设计“感谢母亲”的海报;⑤参与小组讨论、交流和评价,有意识地学习他人长处,进一步修订改进自己的设计,感受习得的喜悦。

生涯规划教育渗透剖析:

⑴人生需要一个构想或蓝图,因此要强调生涯规划。一般人的理解都是把生涯规划仅限于事业规划。但是,职位做得再高,事业做得再大,终究要退休交棒。真正的生涯规划,要由开发自己的潜能着手,潜能的运作可以让某种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使人整体得以协调发展,影响着人的生命质量。对城乡结合部的初中学生,要让其有限的洞见闯入意识领域,也就意味着潜意识闯入意识的领域。本堂课以展示海报实例,唤起学生体悟海报的创意,边欣赏边思考之间有的学生会产生一种创作的冲动,而创意又往往在意识转换之刹那展现,进而引导学生完成一份海报的设计作业。

⑵生涯规划需要创造性的表现,目的性的结构。人生活在家庭在社会的群体中,要活得精彩而与众不同,活得艺术些,生涯规划就要有创造性的表现和目的性结构的规划。本堂课就在进行着对学生创造性的训练和结构构建思维的训练,从察觉别人的创意开始到产生创意的冲动,最后受感染沉浸到创作之中。教师在这过程中,始终引领学生很享受着海报创作艺术图案、色彩、文字、构图的美,从中也让学生体味到这些美妙作品内含着各种目的性的结构表达,另辟蹊径地有意无意地培育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日后迁移到生涯规划奠定良好基础。

三、几点探索与思考

⒈在城乡结合部初中生课堂教学组织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实现教育回归生活,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教学过程要突出实践教学特色,教学指导思想要注重养成作用,教育理念要强调生本教育。初中生课堂教学组织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以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为立足点,以正确认识工作、职业和人生之间的关系为培养要义,以培养创新型、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方向,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为落实好素质教育提供了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涯规划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统一体。

⒉城乡结合部初中生课堂教学组织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现实为基点,活在当下,观察、体验职业与生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取心以及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引导学生发现自我的兴趣与爱好,认识自我,定位自我,成长自我,从而学习规划生涯,挖掘潜能,超越自我。注重感受与体验,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体现其教育发展价值,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要求。

⒊城乡结合部初中生课堂教学组织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需要着重培养的是学生对人生规划的主控力,引导学生在特定的人生阶段和境遇中作出适合自己抉择的方法,培育学生品味生活、德慧双修和追求事业的个性心理品质,塑造学生独立性、坚韧性、适应性、合作性、缜密性等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初三化学课程计划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正方现代管理系统;教务管理;排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205-03

正方现代教学管理系统是一个面向学院各部门以及各层次用户的多模块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包括教务公共信息维护、学生管理、师资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智能排课、实验室管理以及学生综合信息查询、教师网上成绩录入等模块[1,2],能够满足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全过程及教务管理各个环节的管理需要。但由于该软件的说明不够详尽,一些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并未提及,由于不能很好地处理遇到的问题反而降低了工作效率[3]。

本文将结合该系统几个板块使用中的常见问题帮助使用者尽快熟悉该软件,可以熟练地操作该软件。

一、学生管理中的问题

外部数据库字段要与学生基本信息表中字段匹配(见图1),另外在数据导入之前外部数据库中有些字段是必须要有的,如:学院(xy)、托管学院(xy_xysy)、专业代码(zydm)、当前所在级(dqszj)、专业班(zyb)、专业名称(zymc)、姓名(xm)、学号(xh),若缺少其中一项就可能导入失败或者导入后在对应的年级专业中不能显示学生的信息。另外,在导入前准备学生信息的excel表格中,设置单元格格式要设置为“文本”,不但学生信息导入前格式需要设置为文本,向系统中导入其他信息都需设置为文本,如:学生成绩、课程信息等。

二、专业计划管理问题

落实教学任务的流程:

一般按照流程操作就能够安排一个学期的任务了,但有时计划任务与实际招生人数不符,教学班需要增加或者缩小,课程需要增加或是减少等这样的情况出现时,就需要通过调整其他的板块来改变教学计划了。如教学班增加或是减少了,就需要在“系统维护”“学籍子系统代码维护”中修改教学班,而后在“专业计划管理”中可以按年级或是全部刷新人数,同样在“计划任务下达”中也需要再次刷新人数,这样才能显示新的教学班。课程的修改则相对容易一些,若是增加课程,则需要在课程库中增加相应的课程,然后在“专业计划管理”中的“课程信息管理”对课程进行增加即可。

三、智能排课中的问题

在排课之前需要将教学场地,排课数据条件设置安排好。(见图2)

每个学校所用的排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本文将以人机交互式排课(2)为例详解排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当排课前的准备都已做好,根据不同学院、系部以及课程的要求,按照系统提示进行排课是可以安排好一个学期的课程的[4]。但当排课过程中间教学班有所改变,课程的学时改变,课程增加等,除了更改相应的教学班和课程信息,还需要其他的操作才能更改排课中所显示的信息,从而正常的安排课程。如课程的学时需要更改,首先在“专业计划管理中”更改相应的学时数,然后在“排课数据初始化”中选择“排课相关数据处理”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学年学期,点击“统计”。(见图3)

统计完成后,再选择“排课数据初始化处理”在备份当前所排课程信息的前提下选择初始化,初始化前年级选项要清空(见图4),否则初始化就无法成功。初始化完成以后就会提示恢复之前的备份,恢复完成后,排课板块中所显示的课程信息就是所更改后的信息,按照这个方法也可以修改其他排课时所显示的信息[5]。

正方现代教学管理系统虽然功能强大,但是有些设计不够完善,某些功能尚未达到预期要求,这就需要使用者在工作中积累经验技巧,充分发掘该软件的功用。本文以在学生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智能排课三方面的实践使用为例,介绍了该系统的某些使用技巧,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使广大使用者参与到该软件的经验讨论与交流中来,因地制宜地灵活运用各种技术,解决教务管理系统使用中出现的问题,不断为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创造有利条件,服务于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1]刘芳.浅谈高校教学管理的组成部分[J].科技信息,2010,(25):601.

[2]王先成,严晓峰.浅谈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7(20):5026-5028.

[3]高杰欣.教务系统应用瓶颈及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17):60-63.

[4]赵晓庆,熊璋,方义.高校智能排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4,(11):102-105.

初三化学课程计划范文第11篇

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回顾

(一)新中国成立前基础教育课程的六次改革

1.洋务运动。洋务派主张“新教育”,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观,开办洋学堂,派遣留学生。增设外语、算学、化学、天文、医学、物理、万国公法、航海测量、代数、微积分等新课程,引进西方的教学管理制度,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2.1903年清政府公布《奏定学堂章程》,第一次确定了“五四五制”学制,初小五年,增设修身、读经、国学、算术、几何、体操等课程;高小四年,增加图画、手工等课程;中学五年,开设外语、法律和理财等课程。

3.1912年,中华民国颁布“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废除科举考试制度,开设历史、地理、农业、缝纫、唱歌等,并给予女子受教育的权利。

4.1923年民国政府公布“新学制体系”,第一次将中国学制定位于美式“六三三”制,在小学开设的课程有国语、社会、自然、艺术、算术、体育、音乐、园艺、工艺等;初中在小学基础上增设外国语和生理卫生,破天荒实行学分制。

5.1927年之后,民国政府强化国民党的党化教育政策。在这一阶段,改革没有明显进展。

6.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在革命根据地的学校课程。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政权就颁布过《小学课程教学大纲》,规定根据地的列宁小学分初高二级,分别为三年和二年,初级小学开设国语、算术、游艺、劳作、社会工作等课程,高级小学增设社会常识和科学常识课程。20世纪40年代中期,陕甘宁边区政府以“为革命战争服务”为宗旨,规定中学课程包括边区建设、政治常识、国文、史地、自然、生产、医药常识等,突出了鲜明的革命性、科学性、实用性特点。

(二)新中国成立后基础教育课程的八次革新

1.1949~1952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份教学计划(1950年8月)。设置了门类更为齐全的学科课程,政治、语文、数学、自然、生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1952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教学计划(草案)》,同年10月,颁布了建国以来第一份五年一贯制小学的《小学教学计划》。

2.1953~1957年。这期间,国家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这套教材理论性有所加强,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3.1958~1965年。这一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左倾思想影响萌芽的时期。1958年“大跃进”引发了“教育大革命”,大量缩短学制,精简课程,增加劳动,注重思想教育。还出现了多种学制的改革试验。

4.1966~1976年。文革十年浩劫。学校课程与教学在十年动乱期间经历了一场灾难。

5.1977~1985年。文革结束,拨乱反正。1978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1980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

6.1986~1991年。1986年《义务教育法》出台。国家教委公布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稿,突出了新型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适当增加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给课外活动留出固定的足够的空间。

7.1992~2000年。1992年国家教委第一次将以往的“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1993年秋,新的计划突出了以德育为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第一次将活动与学科并列为两类课程。后来又将“课程管理”作为课程计划中的一部分独立出来。1999年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有专门关于课程管理的规范。这一次课程改革,我国教育界掀起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的热潮。

8.2001年开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下面详细介绍。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一)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潮流

在20世纪,世界范围内有过三次较大的教育改革。

第一次,20世纪初,以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为代表。针对传统教学的“书本中心、课堂中心和教师中心”理念,杜威主张经验课程,“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

第二次教育改革发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美国教育学界批评当时的课程内容没有反映20世纪科学所取得的新成就,于是提出了课程改革,要求加深加难数学、科学、现代外语三门基本课程的内容。

第三次教育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高科技迅猛发展,信息化时代和学习社会的悄然来临,以及教育全球化大趋势,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展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国际课程改革的特点与趋势:(1)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加综合国力的战略措施;(2)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3)实行课程编制、实施、评价一体化的整体改革;(4)课程结构的整合性和均衡性;(5)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现实性;(6)关注学习方式的转变;(7)注重道德、情感、态度、人性关怀、价值观教育;(8)强调信息技术的教育;(9)课程管理的民主化、规范化,重视国际理解教育。

(二)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

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同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十五”期间基础教育深化改革和素质教育取得明显成效的主要目标之一。

(三)课程教材存在着种种弊端

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不能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建国以来,虽然先后进行了七次课改,但仍然存在着:(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2)思想品德和情感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3)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4)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5)学生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大有市场。(6)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生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7)课程管理强调统一,难以适应当地实际。(8)基本都是必修课,选修课太少甚至没有,缺少职业技术课,各门学科的课时比重不协调。(9)人文社会学科比重过低。

案例一:12岁的丁磊,拿到英语专业的大专文凭。他计划在两年内拿

到计算机本科专业文凭然后出国。丁父:应该拣最有用、最相关的东西先学。在以后的实践中,缺什么补什么,现在是到大学才分专业,我让丁磊从小就分专业。丁磊:很害怕与人打交道。我宁愿读书苦点,也不想和人打交道,那样又累又烦。如果想找人说话了,就到网上聊天室去,不想说话了,关掉“猫”就可以了。2000年2月,已大专毕业的丁磊又走进了小学校门,插班6年级,为的是完成中断了的小学学业。

案例二:在长春发生的一个中学生悲剧。某中学的一个优秀学生,突然昏迷,住院一周后不幸死亡。医生诊断为疲劳过度而致。后来,专家们看到这个学生的作息时间表,发现他早晨4点起床,学习到5点半。家长:父母都是普通工人,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学得好,尽管家庭并不富裕,但也为他提供条件参加各种辅导班。学生:学习成绩总是想排第一,总是将后面的学习内容提前学习。

思考:中小学教育的功能是什么?

促进学生发展;为学生走向生活服务;使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有责任感、有生存本领的人。

中小学教育存在哪些误区?

过分关注知识与技能;忽视情感、态度、责任心的培养;重结果不重过程;内容过繁,学生负担重。

(四)新世纪以及加入wto对人才质量规格提出新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中国加入wto后,基础教育面临新的严峻挑战。随着信息化时代和学习社会的悄然到来,要加速发展经济,必须培养新型人才。而人才标准的国际化,教育信息全球化,教育参与市场竞争等,这就要求基础教育课程必须“面向世界”,与时俱进。同时,wto带来的全球范围产业结构的重组,需要重新考虑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以及教材等方面的改革。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与目标

(一)课程改革的内容

1.课程理念。

2.课程的目标。

3.课程结构。

4.课程标准与教材开发。

5.教学过程。

6.教学组织形式。

7.课程与教学评价。

8.课程与教学管理。

(二)课程改革的目标

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特征

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强调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

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的培养

提出适应终身学习的意识、技能与方法

(四)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课程功能的改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式积极主动。如:通过让学生统计家庭丢弃的垃圾袋的数量,学生经历数据收集、处理、呈现的过程,体会垃圾对人类的危害。

2.课程结构的改变

改变以往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状况。在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制,整体设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

3.课程内容的改变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状况。

4.学习方式的改变

改变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5.课程评价的改变

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6.课程管理模式的改变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四、提高专业素养,迎接新课程挑战

1.转变教育观念

学生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关注学生学习中富有个性的表现

教学观:提倡自主探索;学习指导

教师观:教师应该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应该作学生朋友,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2.教学方式的改变

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3.建立新的学校文化和教师文化

初三化学课程计划范文第12篇

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回顾

(一)新中国成立前基础教育课程的六次改革

1.洋务运动。洋务派主张“新教育”,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观,开办洋学堂,派遣留学生。增设外语、算学、化学、天文、医学、物理、万国公法、航海测量、代数、微积分等新课程,引进西方的教学管理制度,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2.1903年清政府公布《奏定学堂章程》,第一次确定了“五四五制”学制,初小五年,增设修身、读经、国学、算术、几何、体操等课程;高小四年,增加图画、手工等课程;中学五年,开设外语、法律和理财等课程。

3.1912年,中华民国颁布“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废除科举考试制度,开设历史、地理、农业、缝纫、唱歌等,并给予女子受教育的权利。

4.1923年民国政府公布“新学制体系”,第一次将中国学制定位于美式“六三三”制,在小学开设的课程有国语、社会、自然、艺术、算术、体育、音乐、园艺、工艺等;初中在小学基础上增设外国语和生理卫生,破天荒实行学分制。

5.1927年之后,民国政府强化国民党的党化教育政策。在这一阶段,改革没有明显进展。

6.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在革命根据地的学校课程。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政权就颁布过《小学课程教学大纲》,规定根据地的列宁小学分初高二级,分别为三年和二年,初级小学开设国语、算术、游艺、劳作、社会工作等课程,高级小学增设社会常识和科学常识课程。20世纪40年代中期,陕甘宁边区政府以“为革命战争服务”为宗旨,规定中学课程包括边区建设、政治常识、国文、史地、自然、生产、医药常识等,突出了鲜明的革命性、科学性、实用性特点。

(二)新中国成立后基础教育课程的八次革新

1.1949~1952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份教学计划(1950年8月)。设置了门类更为齐全的学科课程,政治、语文、数学、自然、生物、化学、物理、历史、地理、外语、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1952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教学计划(草案)》,同年10月,颁布了建国以来第一份五年一贯制小学的《小学教学计划》。

2.1953~1957年。这期间,国家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这套教材理论性有所加强,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3.1958~1965年。这一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左倾思想影响萌芽的时期。1958年“大跃进”引发了“教育大革命”,大量缩短学制,精简课程,增加劳动,注重思想教育。还出现了多种学制的改革试验。

4.1966~1976年。文革十年浩劫。学校课程与教学在十年动乱期间经历了一场灾难。

5.1977~1985年。文革结束,拨乱反正。1978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十年,小学五年,中学五年。1980年出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

6.1986~1991年。1986年《义务教育法》出台。国家教委公布了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初稿,突出了新型教育方针的具体要求,适当增加了基础学科的教学时数,在教学计划中给课外活动留出固定的足够的空间。

7.1992~2000年。1992年国家教委第一次将以往的“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1993年秋,新的计划突出了以德育为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第一次将活动与学科并列为两类课程。后来又将“课程管理”作为课程计划中的一部分独立出来。1999年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有专门关于课程管理的规范。这一次课程改革,我国教育界掀起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及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的热潮。

8.2001年开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下面详细介绍。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一)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潮流

在20世纪,世界范围内有过三次较大的教育改革。

第一次,20世纪初,以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为代表。针对传统教学的“书本中心、课堂中心和教师中心”理念,杜威主张经验课程,“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

第二次教育改革发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美国教育学界批评当时的课程内容没有反映20世纪科学所取得的新成就,于是提出了课程改革,要求加深加难数学、科学、现代外语三门基本课程的内容。

第三次教育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高科技迅猛发展,信息化时代和学习社会的悄然来临,以及教育全球化大趋势,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展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国际课程改革的特点与趋势:(1)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加综合国力的战略措施;(2)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3)实行课程编制、实施、评价一体化的整体改革;(4)课程结构的整合性和均衡性;(5)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现实性;(6)关注学习方式的转变;(7)注重道德、情感、态度、人性关怀、价值观教育;(8)强调信息技术的教育;(9)课程管理的民主化、规范化,重视国际理解教育。

(二)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

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同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十五”期间基础教育深化改革和素质教育取得明显成效的主要目标之一。

(三)课程教材存在着种种弊端

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不能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建国以来,虽然先后进行了七次课改,但仍然存在着:(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2)思想品德和情感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3)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4)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5)学生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大有市场。(6)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生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7)课程管理强调统一,难以适应当地实际。(8)基本都是必修课,选修课太少甚至没有,缺少职业技术课,各门学科的课时比重不协调。(9)人文社会学科比重过低。

案例一:12岁的丁磊,拿到英语专业的大专文凭。他计划在两年内拿

到计算机本科专业文凭然后出国。丁父:应该拣最有用、最相关的东西先学。在以后的实践中,缺什么补什么,现在是到大学才分专业,我让丁磊从小就分专业。丁磊:很害怕与人打交道。我宁愿读书苦点,也不想和人打交道,那样又累又烦。如果想找人说话了,就到网上聊天室去,不想说话了,关掉“猫”就可以了。2000年2月,已大专毕业的丁磊又走进了小学校门,插班6年级,为的是完成中断了的小学学业。

案例二:在长春发生的一个中学生悲剧。某中学的一个优秀学生,突然昏迷,住院一周后不幸死亡。医生诊断为疲劳过度而致。后来,专家们看到这个学生的作息时间表,发现他早晨4点起床,学习到5点半。家长:父母都是普通工人,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学得好,尽管家庭并不富裕,但也为他提供条件参加各种辅导班。学生:学习成绩总是想排第一,总是将后面的学习内容提前学习。

思考:中小学教育的功能是什么?

促进学生发展;为学生走向生活服务;使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有责任感、有生存本领的人。

中小学教育存在哪些误区?

过分关注知识与技能;忽视情感、态度、责任心的培养;重结果不重过程;内容过繁,学生负担重。

(四)新世纪以及加入WTO对人才质量规格提出新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中国加入WTO后,基础教育面临新的严峻挑战。随着信息化时代和学习社会的悄然到来,要加速发展经济,必须培养新型人才。而人才标准的国际化,教育信息全球化,教育参与市场竞争等,这就要求基础教育课程必须“面向世界”,与时俱进。同时,WTO带来的全球范围产业结构的重组,需要重新考虑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以及教材等方面的改革。

转贴于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与目标

(一)课程改革的内容

1.课程理念。

2.课程的目标。

3.课程结构。

4.课程标准与教材开发。

5.教学过程。

6.教学组织形式。

7.课程与教学评价。

8.课程与教学管理。

(二)课程改革的目标

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特征

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强调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

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的培养

提出适应终身学习的意识、技能与方法

(四)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课程功能的改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式积极主动。如:通过让学生统计家庭丢弃的垃圾袋的数量,学生经历数据收集、处理、呈现的过程,体会垃圾对人类的危害。

2.课程结构的改变

改变以往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状况。在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制,整体设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

3.课程内容的改变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状况。

4.学习方式的改变

改变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5.课程评价的改变

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6.课程管理模式的改变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四、提高专业素养,迎接新课程挑战

1.转变教育观念

学生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关注学生学习中富有个性的表现

教学观:提倡自主探索;学习指导

教师观:教师应该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应该作学生朋友,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

2.教学方式的改变

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3.建立新的学校文化和教师文化

初三化学课程计划范文第13篇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2009年被湖北省教育厅确定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区,区域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成为区教育局实施的四大重点工程之一。区研训中心作为负责全区教师队伍建设的职能部门,对全区教师队伍现状作了细致地调研分析,发现教师队伍结构问题是制约我区教师素质提高的瓶颈,主要表现为高学历教育管理干部缺乏、名师引领作用发挥不够、部分学科教师十分紧缺、教师整体信息化学习能力不足,从而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为解决以上问题,区研训中心提出了“三千三百教师培训行动计划”,力求逐步解决全区教师队伍结构矛盾,促进区域教师素质整体提高。

所谓“三千三百行动计划”,是指通过3~5年时间,组织全区3000名以上教师参加网上培训、百名管理干部报考教育硕士、百名紧缺学科教师院校进修、百名“名教师”成才计划,以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

一、实施“三千教师网训计划”

为最大可能享受优质培训资源,最大限度解决教师的工学矛盾。在广泛考察研究的基础上,教育局出台了《夷陵区教师非学历远程教育实施方案》,以此拉开夷陵区中小学教师全员参与网络培训的序幕。

2008年,3019名教师参训,参训率达全区教师总数的80%,学习合格率100%。2009年,2101名初中、小学教师参训。2010年,2120名教师参加了专业课和公共课3科以上的学习。2010年更关注实践应用培训和过程管理,优化了网络课程设置,增设了网络校本课程学习。22所初中、小学根据实际分别开设了幻灯片制作与应用、电子表格等实践性课程。为强化学习效果,2010年尝试进行了远程在线考试,1016名教师参加了《教师的艺术―怎样做个好教师》在线考试。

“三千教师网训”的特点:一是所有经费由教育局和学校共同承担,学员学习实现免费。二是全区3000多人参训,网罗了小初高幼特各类学校,构建了各级各类学校共同参与的教师学习型组织。三是培训以课程改革为中心,推动了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四是促进了教师信息化学习能力提高和学校信息化建设。五是校本课程的开设,使得网络培训的实用性大大提高,既培养了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二、实施“百名教育硕士培养计划”

为培养一批高学历中青年管理人员,依托高校组织校长和后备校长参加教育硕士进修。2009年,区教育局选择华中师范大学为培养院校,与其签订合作协议,培养费由教育局、学校和教师个人共同承担,教师脱产学习期间,享受财政拨发工资和待遇。仅当年就组织了108名中青年管理干部报考了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硕士,54人如期参加全国统考,15人录取。其特点:一是与高校联合,提高了培训品位。二是高校脱产进修使得培训更系统化、更高端化。三是教育局和学校承担三分之二的培养费用,减轻了教师的经济负担。四是脱产进修,使得教师工学矛盾彻底得到解决。

三、实施“百名紧缺学科教师进修计划”

针对农村中小学英语、艺术、体育学科教师紧缺的状况,启动“百名短缺学科教师培训计划”。2010年,投资数万元先后委托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举办小学、初中英语教师培训,70名农村小学、初中兼职英语教师集中封闭专业培训15天。组织100名中小学体育、英语教师到三峡大学进行两个月的置换培训。举办小学、初中艺术教师技能培训,从合唱、器乐等方面对农村兼职艺术教师进行教学技能强化训练,使得兼职艺术教师教学技能大大提高。其特点:一是充分利用高校等培训资源,提高了培训层次。二是集中封闭式的教学技能培训,缓解了部分学科教师紧缺的燃眉之急。三是院校、外籍教师理论+实践式的培训,使参训教师学习兴趣更浓,培训满意度更高。四是委托院校开展封闭培训,管理难度降低,培训效益提高。

四、实施“百名‘名教师’成才计划”

一是请进名师讲学,培养名师。2008年组织省名师来夷巡讲,全区980名教师参加该项活动;2009年邀请市专家来夷进行《校本研究与校本课程开发》专题讲座;2010年,先后邀请江苏知名中学校长、山东潍坊知名专家、湖北大学教授来夷分别进行《教要有效,学要快乐》、《有效教学研究》、《高中课改与教学质量》专题讲座。全区教育干部、千名教师聆听讲座,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二是区内名师分片送教,展示名师。2010年,分5片开展了组团式名师送教下乡活动,共组织8场面向全区所有农村初中、小学的订单式送教,送教名师41人次,上示范课41节,专题讲座8场,专题研讨10多个,受众教师600多人。送教活动打磨了名师,展示了名师,活动受到一线广大教师的欢迎。

三是组织区级名师和教育管理骨干到上海挂职锻炼,高端培训名师。每年选送10名中小学管理骨干、区级名师到上海闵行区挂职培训2个月,以提升他们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和专业素养。

围绕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主题,以农村教师素质全面提升为主旨,创新性地实施“三千三百教师培训行动计划”,培训效益得到最大发挥,有效解决了区域农村教师队伍结构问题。

初三化学课程计划范文第14篇

为此,我们提出了双线融合式教学,并进行了实践与探究。 

双线融合式教学是以高中教学计划为主线、初中教学计划为辅线指导下进行的师生间交往过程。按照高一知识制定的教学计划称为主线,以高一知识体系中涉及到的初中知识点视为衔接教学内容,结合主线涉及到的衔接教学内容和时间点而制定的衔接知识教学计划称为副线。在知识讲解中最终将两条线的知识点融合为一条线而开展师生间的交流,以此来完成初高中知识的良好衔接和思想方法的进一步融合。 

双线融合式教学的顶层设计就是双线教学计划表的制定,双线教学计划表秉承双线融合理念,以高中知识点的教学实施为主线,以每个高中知识点相联系的初中知识点为副线,按照教学实践将两条线有效融合在一起来制定的教学计划表。双线教学计划表的制定要从课程的宏观到课堂的微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多方面来考虑。下面简要阐述我校制定双线教学计划表过程中的几个有效做法。 

一、明晰双线内容,制定双线教学计划表 

双线教学计划表有别于传统教学计划表,它主要通过高中知识的主线和初中知识的副线 

来确定,指导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计划表,将主副线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双线教学融合、畅达。因此,在制定双线教学计划表前,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我们要客观、准确了解学生初中基础知识体系。为此我们利用暑期时间针对初中。教材集体探讨、分析,将初中知识理顺出代数、几何知识体系。有了对初中知识体系的宏观掌控,还要了解学生对初中知识的掌握情况,所以我们结合初中知识体系和高中涉及到的主要基础知识点设计了一份针对全体高一新生的基础知识测试卷,目的在于更精准了解高一学生的学困,为我们副线课时的安排提供参考,使得双线教学计划表更具针对性。 

其次,双线教学计划表要做到将初高中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必须要将高中知识体系进行细化,并挖掘其与初中知识点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双线教学计划表中的双线融合为一体。为此我们要设计一个有别传统的教学计划表格,要突显出双线的融合节奏,也便于教师备课时很好地准备副线内容,并从知识整体性、思维拓展性、数学思想延伸性来综合考量,真正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我们结合新学期课时安排先制定主线教学计划表,然后结合主线内容和学困实际情况明确副线内容,并按设计好的表格将主副线在表格中明晰起来。 

二、实践双线教学,完善双线教学计划表 

双线教学计划表的制定是要更好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故对知识点教学课时的把握应该是动态的、灵活的。经过高一实验班一学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初步形成了高一数学的双线教学计划表。 

表一是我校双线教学计划表的初始部分,从中可以看出,它尽可能具化了副线内容,整体体现了主线与副线的教学内容安排与执行进度,可以让教师依据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双线融合式”教学,也可以让教师根据教学执行情况,进行反思与总结,并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或备注后续教学要点,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三、利用双线计划表,深化课程改革 

双线教学计划表的实施不仅仅是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它也带动了课前、课后的教学模式发生了明显改变。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化双线教学,推进我校数学课程的改革: 

1.编制导学案、达成双线有效融合。我们将双线教学计划表中副线的内容以课前导学案的方式提前布置给学生,导学案的设计秉承双线融合思想,通过题目的精心设计、层层铺垫,把课堂进行了适当的翻转,让学生通过完成导学案来尝试解决问题或者带着疑问来课堂反馈,以此达到初高中知识的有效融合。 

2.制作微课、突破副线难点教学。为了突破副线中的教学难点和解决课时紧张问题,我们结合双线教学计划表,将初中基础知识点录制成微课,通过网络观看,让学生在课前、课外自主学习、反复学习,从而解决学生副线的困惑,保证双线教学实施的顺畅。 

3.丰富资源库、提升精品课程建设。在双线教学的实施中,我们将相关资料做成电子资料库,如微课、导学案、教案、测试卷等,再结合现代教学手段搭建网络平台,将高一数学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公开,以此来提升我校数学精品课程建设,真正实现方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努力让数学学习成为快乐的学习活动,为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 

四、推广双线计划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将双线教学计划表推广到全体数学教师,让教师尝试新的教学模式,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双线教学的实效性,我们要定期开展集体备课、研讨,商定导学案的编制、微课的录制、教案的编写等,也会邀请专家进行指导,帮助教师丰富教学理念、提升专业水平。 

五、反思双线教学、改善学生学习现状 

初三化学课程计划范文第15篇

目前现状是这样的:初中三年的语文教学,几乎很少有老师能有三年的发展计划。教学周期是以学期为单位,六个学期简单循环,每个学期除了课文不同外,所受知识与方法大同小异。最明显的表现是初一考试直接与中招试题靠拢,如果不是还有些初二初三的文言文与字词没学,学生直接可以参加中招。这与写作文常见毛病“蜻蜓点水”一样面面俱到,却又面面不到,缺乏全局观,缺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计划,此其一。更重要的是缺乏方法的指导,都知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但现在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恰恰是“授之以鱼”,老师直接给出结果。下面谈谈具体实施措施:

一、对初中三年语文教学进行整体计划安排

按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与中招试卷命题范围,初中语文教学可分为字词积累、名篇背诵默写、口语表达与语言运用、语文综合性活动、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作文等块。除前五类和古诗文阅读按课文教材安排进行外,初一应着重现代文阅读中的记叙文阅读及方法的训练,涉及26大类知识点;初二上学期与下学期除深入初一学习的基础,加强记叙文的学习理解外,分别学习掌握说明文5大类知识点与议论文6大类知识点;初三对现代文综合深入复习。作文教学初一循序渐进通讲作文一般方法,每周一个专题,学生习作以仿写为主,兼顾片段练习;初二专攻文学作品的学习与练习,尤以散文与小小说为重,学生在学习背诵名篇名作的基础上加以仿写练习;初三则着重融入自己的生活与感悟,写出既语言优美、结构清晰严谨,又意味深刻的记叙文。考试命题除初三紧扣中招标准以外,初一、初二不一定以中招试卷的模式考试。以本期内容为本,设计符合本期实际学习内容,又能真正检验本期学习效果的试题。比如初一现代文只考记叙文,本期未学记叙文知识点不考。虽中招文言文要求课内课外都要考察,但课内文言文的考察平均每学期仅两篇。初一、初二时文言文考察完全可以只考课外,此文段课内没学到的词语可补充注释。这样可尽可能避免文言文教学中老师重结果,不重过程方法的弊端,也可将老师解放出来,大胆地引领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同时也能真正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为学生长期乃至高中学习打基础。不至于将来让高中老师来补我们初中的欠账。

二、阅读能力的形成需要过程

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升,是一个艰苦的厚积薄发的过程,这很让想迅速提高的人感到无可奈何。如果有人能有什么方法迅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一定是像宋国那个拔苗助长的人,像喂猪大量使用添加剂的人。学生表面提高的背后是潜力的丧失。广泛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必须,也是语文教师的必须。广泛阅读在初中阶段,因时间关系又不允许,所以必须去粗存精,那么,必须要读的书是什么?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具有他独特的特性,而文化又以语文为载体,说白了,语文的学习其实质就是学习本民族的文化。我们中华文化的根在儒家,它又以法、道等百家为枝叶。学生只有把根扎好,其他各家广泛涉猎,才能真正拥有做人的深度与思想的深度。我认为小学与初中是扎根的过程,初中与高中是长枝叶的过程。初中阶段刚好处于关键的中间阶段,可惜的是目前小学没有真正去扎根,这一点我们必须在初一、初二去完成,初三时让他多少长出些枝叶。语文教材中的所有篇章,尤其是记叙文、议论文与古诗文。如果单凭语言华丽优美。能成名篇吗?所有入选课文的名篇其实都有深邃的思想,而真正理解者少矣!是因为教师上课分析给学生听的所谓理解只能来自教参,更因为老师也好,学生也好,没有真正通过阅读与思考扎下中华文化的根。这就是开学初为什么语文老师急着要教参的原因。

三、通用教材是大纲,引进校本课程指导实际教学

现行人教版的教材编订,其实是每册课本大致雷同。一本教材,不管哪一册,都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教材的体例是造成语文教学缺乏目的与计划的原因之一,所以要实现语文教学的计划性,就必须将课本看做例子,而例子要为教学计划与目的服务,为完成目的,课本中有些课文可以不用或以后学期再用,也应该大量援引课本以外的文章进课堂,编订出适合本年级本学期适用的校本课程,让语文教学走上有计划发展的理想之路。

四、作文教学“授之于渔”,循序渐进

现在,所有语文老师都对作文教学感到迷茫,这主要还是因为作文教学受制因素太多。作文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广泛的积累与思想认识的提高等。有了坚实基础之后还需要老师有计划的传授方法,系统的指导,再加学生循序渐进的训练,才能写出有理想、有创新性的个性文章。“文以载道”,学习作文需要首先奠定学生的思想基础,这需要学生有明确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作文还需要有语言去准确表达,这需要学生有广泛的阅读与大量的背诵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