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幼儿诗歌教案范文

幼儿诗歌教案范文

幼儿诗歌教案

幼儿诗歌教案范文第1篇

一、第一轮教研活动

在第一轮的教研活动中有三位教师进行了课堂教学。

A教师:活动开始,以诗歌中四位宝宝“开门见山的形式”直接导入,先引导幼儿观看屏幕画面(小宝宝睡在摇篮里),在问问答答中对摇篮有了初步认识后,教师提问“还有好多宝宝也想要睡觉,他们是谁呢?他们的摇篮在哪里?”然后出示图片(星空、海浪、花园、妈妈和宝宝),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想像他们在哪儿睡觉?谁是他们的摇篮?活动过程中教师先轻声诵读,用恰当的体态语言,再配以动态优美的画面给幼儿一个恰当的引导,幼儿很快理解诗歌的内容;分段朗读时,教师配上轻柔的摇篮曲,一下子就给幼儿营造了一个优美、温馨的意境,激发了兴趣,孩子们自然而然加上动作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在创编环节中,这位教师请幼儿欣赏小动物的叫声,猜一猜是哪只小动物(小鸟、小羊、青蛙等),启发幼儿根据这些小动物进行创编诗歌。于是“提供具体的图片和动物,是否限制一部分幼儿的思维”成了我们分析与思考的第一个问题。

B教师:出示一个可爱的“布娃娃”导入活动,用动作(边哼摇篮曲边摇宝宝睡觉)帮助幼儿感知摇篮的用途后,将诗歌的最后一段提到开始部分,也就是从幼儿感受最亲切的妈妈入手,引出课题。因为妈妈和宝宝是主题的升华,会唤起幼儿对妈妈的爱,点出了诗歌的情感部分。活动过程教师着重给幼儿留有思考的空间,让幼儿互相讨论,启发幼儿理解“为什么歌儿要轻轻唱?白云要轻轻飘?浪花要轻轻翻?”、“他们是怎样哄宝宝们睡觉的?妈妈是怎样爱我们的?”等,教师有针对性和递进性的提问拓展了幼儿思维的广阔性,并且对词语的正确使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自由宽松的语言交流环境和教师支持、鼓励的语言激发幼儿想说、敢说。在创编诗歌时,B教师出示大树、土地为背景的画面,启发幼儿积极创编,有的说“大树是摇篮,摇着果子宝宝,歌儿轻轻唱,果子宝宝睡着了”;有的说“土地是摇篮,摇着虫子宝宝,风儿轻轻吹,虫子宝宝睡着了”……其中有一幼儿这样说“马路是摇篮,摇着车宝宝,歌儿轻轻唱,车宝宝睡着了”,于是,针对这首诗歌是否符合逻辑,教师应给予否定还是肯定,就成了我们分析与探讨的第二个问题。

C教师:开始部分以游戏“送宝宝回家”导入活动,接着出示四幅色彩鲜艳的挂图,每个幼儿手中拿着一个贴图(星宝宝、鱼宝宝、花宝宝和小宝宝)。教师让幼儿根据角色事物进行匹配贴图,幼儿带着问题自己观察,作出判断,把宝宝送回各自的家。孩子们很感兴趣的投入到游戏活动中,为下一步学习诗歌内容做了很好的铺垫。在配乐朗诵诗歌的环节中,教师再一次完整出示四幅挂图,进一步帮助幼儿完整梳理了整首诗歌的顺序和内容,教师在幼儿基本掌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组、分角色表演和创编诗歌。整个活动层次清晰、环环紧扣,充分表现出“我、诗歌、音乐”的共鸣。

二、第二轮教研活动

第二轮教研活动的开展是在第一轮的基础上进行的,除了上次活动中留下的两个问题,又探讨了教材本身重点、难点的定位,如:诗歌“摇篮”的第三句较难,有的幼儿忘了念,这与幼儿本身经验不足有关。因此,要想让幼儿理解和体会到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美,就必须对诗歌中所提到的各种景色和事物有所了解,帮助幼儿了解他们之间的依存关系、大小包容关系等。为此在第二轮教研活动中,如何把握学习诗歌和创编诗歌的度以及开放、启发式的提问等问题进行讨论和反思。在第二轮同课异构活动中,每位教师都最大限度地为幼儿创造自由表达的时间和机会,除了运用分组、个别朗诵外,有的教师选用分段跟诵法,因上例活动诗歌“摇篮”写了四个不同的场景,分段跟诵法避免了完整教学不利于幼儿的记忆,分句又会破坏诗歌的完整性这一现象;创编活动的时间也作了相应的增加,幼儿充分体验创编的快乐,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三、分析与反思

在这两轮“同课异构”活动中,笔者有以下几点分析与反思:

1 鼓励孩子敢说、想说、有机会说。

《纲要》强调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而在日常的语言教学中,不难发现由教师发起的提问很多,有时还有一问到底的现象。如上例诗歌“摇篮”创编活动中,A教师注意鼓励幼儿大胆的运用语言进行表达,但对幼儿创编时出现的“假设”准备不够充足,如:“马路是摇篮,摇着车宝宝,歌儿轻轻唱,车宝宝睡着了”当幼儿创编出类似诗歌时,教师不知如何进行评价,这是因为教师过于注意内容的逻辑性和准确性,这样做实际上就影响幼儿的创造性语言运用和发展。创造性语言运用环境,应当是《纲要》所提出的幼儿“想说、敢说、有机会说”,使幼儿可以随时大胆质疑提问的学习环境。“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只有让幼儿充分的去看、去想、去说、去体会、去发现,幼儿才会更快、更好的掌握诗歌内容,同时获得诗歌以外的能力发展,既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又培养他们善于思考倾听、喜欢说的习惯。

2 把握好学习诗歌与创编诗歌的度。

在学习诗歌和创编诗歌度的把握上,存在着一种“轻学习诗歌,重创编诗歌”的现象。在上例同课异构活动诗歌“摇篮”的第一次设计方案中,幼儿完整欣赏及学习诗歌两遍后就开始创编诗歌了,于是存在幼儿在没有完全掌握原有的诗歌内容,没有充分理解诗歌的情况下就开始创编诗歌,幼儿无从下手,这直接影响了幼儿的创编效果。同样上例活动的第一次设计方案中,A教师在启发幼儿诗歌创编的环节中,大多数幼儿根据教师提供的动物叫声和画面能顺利创编活动,但对能力较强的幼儿一定程度上限制他们的思维,使这部分幼儿的创编活动不够尽兴。教师只单一追求课堂上所谓的“完美”这一角度去设计活动方案,而忽略了语言教学的关键是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幼儿能力的个别差异。

3 开放、有效的提问能正确引导幼儿思维。

教师开放、有效的提问会引导幼儿自由发挥,同时增进师生和生生之间互动,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的意义。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提出问题,忌随意性提问和无意性提问,如“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同时提问要有启发性,不只问“是什么”,还要问“为什么是”。如:上例诗歌“摇篮”的第二次同课异构活动中,教师朗读过两遍后,没有像第一次活动那样问诗歌的名字是什么、喜不喜欢这首诗歌等问题,而是抛出了一个引发幼儿思维碰撞的问题:“听了这首诗歌,你有什么感觉?”、“白云、浪花、风儿、歌儿为什么都是轻轻的呢?你喜欢诗歌里的那一句?为什么?”等。提问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技能,恰当、有效的运用提问,不仅提高了学习积极性,还影响到幼儿是否能够向更高的水平上探索问题。为此,教师的精彩提问是语言教学设计中重点思考的问题。

4 丰富准确的评价语言能激励幼儿产生情感共鸣。

当孩子回答完问题后,教师不要对孩子的回答进行重复而应给予概括和总结,进而提升为一定高度。如:同课异构诗歌“摇篮”第一次活动时,老师评价时出现“棒棒棒,你真棒;×××,你真棒”,无论孩子回答什么,都是“很好”。这种不加分析的评价,使幼儿无法辨别是非,频繁的掌声打乱了正常的活动秩序,频发的语言也使评价失去了针对性。第二次教研活动时教师的评价语言如:“多细心的观察:你编得很完整,想象力很丰富,还真像个小诗人;我请这个小朋友,他是第一个举手的,你很勇敢,给他点掌声”等,评价要指出“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准确性是教师评价语言的灵魂,没有灵魂,教师的评价就没有生命力。

四、“同课异构”中教学价值的聚焦。

1 教师对学习内容的分析和思考。

一是关注幼儿的生活经验,重视贴近幼儿生活,又提炼还原为幼儿的生活;二是关注学习内容的内涵与价值。如上例诗歌“摇篮”活动要重视课件呈现的顺序方式和情感教育的体现,还可以有延伸活动,如在区角里可以继续创编诗歌,并把创编诗歌的内容用绘画形式表征出来等。

2 教师对幼儿学习的分析和思考。

一要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重视提问的目标指向和幼儿开放性思维培养;二是关注活动的组织策略和教师的指导方式。

3 教师对自身教学的反思和体会。

幼儿诗歌教案范文第2篇

现代儿童观认为:幼儿是认识的主体,幼儿的发展是主动活动的结果。诗歌教学当然也不例外。因此,只有让幼儿充分的去看、去想、去说、去体验、去发现、去创造,幼儿才会更快、更好的掌握诗歌内容,同时获得诗歌以外的能力发展,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如何让幼儿主动参与学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内容的选择要适合孩子、要多样化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内部驱动力,在学习者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部分。因此,在诗歌内容的选择上,首先,应该是幼儿感兴趣,比如大班诗歌《小熊过桥》,诗歌的主角“小熊”是幼儿熟悉和喜欢的,内容又是诙谐的,能充分吸引幼儿,这样的诗歌就非常受孩子的欢迎,幼儿学习的积极性高。

其次,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儿童的视野越来越广,给幼儿提供的诗歌就不应只限于幼儿园语言教材上的内容,而应选择一些具有时代特点,接近幼儿生活,题材广泛的;以及反映现代科技发展水平,启发幼儿思维和想象,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等内容。 可见,在诗歌内容选择上以多样化为原则。

二、目标的制定要具体

要激发幼儿主动参与学习,教师首先要具有明确的目标意识,懂得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制定具体、明确并可操作的诗歌教学目标。不能只注重道德教育目标,而应通过诗歌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不能片面地注重通过诗歌教学培养幼儿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诗歌教学培养幼儿的理解、想象和创新的力。比如诗歌《摇篮》的教学目标,既有理解诗歌内容的要求,又有培养迁移能力、创造力和主动学习能力方面的要求,目标的确定具体而明确。

三、教学的过程要灵活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启发式的方法,把幼儿从机械的朗读背诵活动中解放出来,充分利用诗歌的特点,启发幼儿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创造,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1、导入部分

(1)“导”要精彩。 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设者。教师“导”入的语言、方法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兴趣及其探索知识的欲望。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设计尽可能快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其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投人到教学活动中。例如诗歌《梦》,教师在导入部分可以引导幼儿对自己的梦进行简单的讨论,加深对梦的感性认识,然后引出诗歌,既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又为学习诗歌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

(2)“导”要适度。 任何事情都有个“度”的问题,导入也要讲究个“度”。幼儿注意的持久性较差,如果导入部分过分冗长或者花哨,反而会分散幼儿的注意。

2、学习和理解部分。

(1)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幼儿积极动脑思考。 教师创设一种让每个幼儿都面临的非常真实的问题情境,使幼儿对其中的问题表现处好奇,注意力和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教师激起的疑问,能激发幼儿猜测答案和结论,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热情,使幼儿在渴求答案的心理状态下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从而有效地把幼儿耳、目、脑、口充分运用起来,进行积极思考。

①会听;诗歌教学不仅要让幼儿会讲,还要让幼儿学会听,听老师讲,听他人讲。如在学习诗歌《摇篮》时,教师可以提问“听一听诗歌里说了什么?”“你听到的和别人听到的一样吗?”这样可以集中幼儿注意力,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②会看 ;有些诗歌内容,幼儿通过自己看图片可以理解的,教师可以少讲,甚至不讲,只要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幼儿带着自己观察、思考,作出判断。比如诗歌《小熊过桥》,教师在导入活动之后,不直接让幼儿欣赏诗歌,而是出示图片让幼儿先观察,找出诗歌的地点、人物,并想象可能发生的事情,然后通过教师的引导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从而较快的学会诗歌。

③会想;首先要使幼儿善于想,这除了靠教师的启发点拨外,更要靠教师“激励”、“促动”,促使幼儿去动脑想问题,教师要给幼儿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讨论,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如在学习绕口令《天上七颗星》时,为了让幼儿更好的掌握并运用动词,教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促使幼儿思考:“怎样做钉子才会从墙上掉下来?”“用什么办法可以看不见星星?”等,通过积极的思考与讨论,幼儿最终获得了正确的概念,发展了思维的广阔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幼儿诗歌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幼儿 诗歌教学 创造力

幼儿诗歌是幼儿接触较多而又非常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一首好的幼儿诗歌,对于幼儿不仅可以丰富认识、发展语言、启迪智慧、熏陶心灵与情感,还可以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幼儿诗歌的特点符合幼儿的思维特征。幼儿期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时机。在幼儿园诗歌教学中,应采取适当的方法,实施正确的教育,以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一、选择多样化的活动内容,发展幼儿想象力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内部驱动力,在学习者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部分。幼儿好奇心强、好学好动,创造性想象不断发展。因此,在诗歌内容的选择上,首先,应该是幼儿感兴趣,比如象大班诗歌《小兔子开铺子》,诗歌的主角“小兔”是幼儿熟悉和喜欢的小动物,内容又是诙谐的,能充分吸引幼儿,这样的诗歌就非常受孩子的欢迎,幼儿学习的积极性高。其次,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儿童的视野越来越广,给幼儿提供的诗歌就不应只限于幼儿园语言教材上的内容,而应选择一些具有时代特点,接近幼儿生活,题材广泛的;为幼儿所喜爱的,以及反映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水平、启发幼儿思维和想象、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二、制定可操作的活动目标,培养幼儿发散思维能力

要激发幼儿主动参与学习,教师要具有明确的目标意识,懂得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制定具体、明确并可操作的诗歌教学目标。诗歌教学中,不能只注重道德教育目标,而应通过诗歌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不能片面地注重通过诗歌教学培养幼儿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诗歌教学培养幼儿的理解、想象和创新的能力等。比如诗歌《摇篮》的教学目标,既有理解诗歌内容的要求,又有培养迁移能力、创造力和主动学习能力方面的要求,目标的确定具体而明确。

三、营造宽松氛围,发挥幼儿的创造性

要营造鼓励和强化幼儿创造意识和创造行为的氛围,最基本的要求是降低幼儿的焦虑程度。幼儿只有感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可预料和可控制的环境中,心理上才会产生安全感,知道什么行为是老师所希望的,知道老师是非常理解和尊重他的,进而产生高度的心理自由和轻松愉快感,并在活动中进发出更多的能量和创造性。在诗歌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多鼓励、多表扬、多支持、多肯定、多承认、多接纳、多容忍并多给幼儿自主、自由的机会,营造出积极的环境气氛。幼儿在这样的氛围中浯言表达力有所提高,同时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有了进一步发展。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方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诗歌的特点决定了诗歌教学可以启发幼儿思考,发展幼儿想象,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样,富于启发式的方法,把幼儿从机械的朗读背诵活动中解放出来,充分利用诗歌的特点,启发幼儿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创造,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这样才能发挥幼儿学习诗歌主动性和积极性。

如,教师可以创设一种让每个幼儿都面临的非常真实的问题情境,使幼儿对其中的问题表现处好奇,注意力和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教师激起的疑问,能激发幼儿猜测答案和结论,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热情,使幼儿在渴求答案的心理状态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从而有效地把幼儿耳、目、脑、口充分运用起来,进行积极思考。

提问是创造的开始,而问题是引导幼儿开展想象力和思维的一把钥匙。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为幼儿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提问是创造的开始;问题是引导幼儿开展想像力和思维的一把钥匙,只有将问题设计得恰到好处、掌握提问的时机和技巧,步步引导,层层深入,在多种假设问题的启发下,才能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

教师要科学地设计提问,并对幼儿的提问、回答正确与否都积极地对待,从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鼓励探索,使孩子拥有创造的源动力。当幼儿因为好奇心提出问题时教师要耐心地听,让孩子畅所欲言地发表看法、想法。积极地对待孩子的各种提问,就能在积极发展孩子语言能力、鼓励孩子敢说会说的同时,保护孩子好奇与探索的天性。

总之,充满儿童情趣和具有教育意义的诗歌伴随着幼儿的成长,是幼儿喜爱的精神食粮。教师应在诗歌教育活动中充分挖掘幼儿的创造潜力,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用心去观察每个孩子,了解他们的兴趣与需要,创设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和简洁明快的语言,发展幼儿创造思维能力,让文学的种子在他们幼小的心田发芽。

参考文献

1.朱细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幼儿诗歌教案范文第4篇

一、激趣是基石

激趣的方法有很多,因材施教,应视教学内容而定,根据幼儿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设计有感染力与形象性的教学,迅速引起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例如诗歌《小雨点》的教学片段:

1、猜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里看不见。”

2、读诗歌:放配乐,老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诗歌《小雨点》。

3、试试看:你们想读一读吗?会几句就读几句。

4、看一看:多媒体出示卡通小雨点,老师轻点鼠标,轻柔的雨声音乐飞入屏幕,并朗朗读出。

5、引一引:小雨点去旅游啦,我们想不想一起去看一看啊?如:多媒体演示:(花儿乐得张嘴巴)师:谁能用好看的动作来表示花儿高兴的样子?

6、记一记:小雨点啊,它到过了这么多的地方,想把他去过的地方编成一首好听的儿歌,那我们一起来念念这首儿歌好吗?我们还要加上好看的动作,这样啊,才能表现它很高兴的样子。

7、编一编:小雨点还到哪些地方呢?我们试着编一编。

在这个案例中,采用多媒体手段,播放配乐、配图的诗歌,生动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与欢快的朗诵,深深地吸引了幼儿,雨的意境让他们陶醉。形象生动的画面为幼儿构建了通向语言的桥梁,孩子的学习情绪,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在轻松的氛围中,幼儿思维活跃,愿意展示,这样的课堂氛围,幼儿必然会产生一种不可抗拒的学习热情。

二、领悟是关键

幼儿毕竟是幼儿,他们对诗意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怎么办?一是要选择浅显的上口的诗歌引导孩子去学:二是将文本、声音、动画三结合,适当借助多媒体有效地烘托、渲染诗歌的氛围,促使幼儿入情、入境;三是幼儿对诗歌的理解,大多还是不求甚解的,这时作为幼儿教师不要求全责备,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他们自会有新的感悟。

如《风在哪里》诗歌教学片断:

教师:小朋友,你知道风在哪里吗?

幼儿1:风在外面,门一关,风就没了。

幼儿2:风在天上,天一打呼噜,就刮风了。

幼儿3:风在手上,我一扇,风就来了。

教师:风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做些小实验。(如风车啦,手鹿扇风啦……)

讨论后,教师配乐朗诵《风在哪里》这首诗,然后引读,如师引读“风在树上,它的枝叶——”幼儿接着说“翩翩起舞”“摇来摇去”然后让幼儿操作图片,朗诵诗歌。

师:现在老师这儿有头饰,哪些小朋友能上来演一演。(请幼儿带树、花、草的头饰进行表演,配以轻音乐朗诵诗歌中的优美语句。)

然后进入儿歌仿编,带幼儿外出观察吹风时我们周围事物的变化,鼓励幼儿大胆联想这些变化的形态像什么,引导幼儿学习用诗歌的语言表达。

领悟是关键,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可以使用教学挂图、选择了视觉图像或者简单明了的图示,帮助孩子们理解诗意和诗情表达,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幼儿认真观察与思考的能力,有利于早期的童年记忆。

三、共鸣是提升

要和文本共鸣,吟诵是打开诗歌大门的一把钥匙,反复吟诵是积累美文佳句的绝好方式。教师要引导孩子读,无论是真情迸发的诵读,还是声情并茂的表演,或低吟浅唱的回味都要能读出诗的韵味和意境。如《春晓》的诵读节奏: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韵脚:“晓、鸟、少”时,字音要适当延长,有吟诵的味道,“鸟”字的尾音可稍向上扬,让幼儿体会出诗的音韵美和节奏感;语调:用柔和、舒缓的语调吟前两句,像刚醒来的样子,后两句中的“花落知多少”,“知多少”渐读渐轻,表示惋惜;整体把握:音量不要过大,是早上醒来后见到的,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明朗景象。经过老师恰如其分地吟诵,让幼儿刚开始接触、欣赏古诗就受感染,表现出对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他们根据教师的指导,也会在抑扬顿挫地朗读、吟诵中提升,在提升中产生共鸣。

要真情表达光会读还不行,对幼儿来说,最好能舞,歌舞不分家,这是幼儿教育的常识。如诗歌《摇篮》教学,活动一:创设情境:一个布娃娃躺在小摇篮里,播放歌曲《摇篮》;活动二:利用大图片进行了分段跟诵;活动三:运用优美舞姿,将自己喜欢的部分配动作,达到诗中有舞、舞中有诗的美妙境界。

幼儿诗歌教案范文第5篇

(2)说者要合理安排好20分钟。一般2-3分钟内要把目标确定下来,然后重点去考虑教学设计的框架,重难点突破的策略,并以纲要的形式写下来,不要一字一句去写。

(3)说课时整体要流畅,不要作报告似的,有许多个123,环节间的过渡要自然,过渡语言可事先准备好。比如,教材分析后,要确定目标了,可以这样说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为使幼儿感受,我为本次活动确定了两个目标,旨在对幼儿的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作积极的引导说好目标可接着说:下面我侧重谈谈对这个教学活动重难点的处理为顺利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将做好以下准备等等。同时尽量避免师问、估计生答,师又问,估计生又答,这种流水帐式的说法。

(4)因为面试中的说课均是课前的预案,不是课后的反思性说课,想象的空间较大,所以你可以将课堂设计得精美一些。当然说课时应体现落实计划的可能性、有效性和监控性,绝不是虚无飘渺的纸上谈兵,所以难以准备的教具、学具,难以组织的环节等要尽量避免。

下面具体谈谈说课前可准备的框架:

什么是说课?通俗地讲就是要说清: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

说课的基本框架:说教材说目标说重难点说准备说流程说亮点

语言领域:(散文诗、童话诗、诗歌、故事)

1.说教材:分析教材的教育价值(语言、结构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寓意,有什么教育意义)

散文诗等一般都具有朴素明朗的口语文体,深入浅出的诗性深度,浅出易懂的道理。散文诗等都具有诗情画意、短小精悍、想象丰富、语言优美精炼,寓意深刻含蓄的特点,往往运用拟人、夸张、比喻等手法向我们展示或揭示一个过程、画面或道理。

对于诗歌,教师应关注作者在声、形、色等方面的描写,以及是否具有光感、动感等,语言是否富有韵律节奏的美感,因为这些描写,会使诗歌更加具体形象生动,相关词语就会成为教学的重点或难点。

2.说目标:(认知、情感、能力三维目标)

参考目标:

A.理解散文诗的内容,感受散文诗的优美语言,体验散文诗的优美意境。

B.感知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宁静温馨的意境,学习用优美的声音朗诵诗歌。

C.启发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大胆想像,激发幼儿亲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D.学习仿编诗歌,体验创作的乐趣。

E.尝试根据诗歌的结构仿编诗歌,表现主题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重点: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分析:通过前期幼儿知识经验的积累,帮助幼儿梳理知识,从中理解作品内容,感受其优美的意境和语言。

难点: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分析:因为中大班幼儿虽然有了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理解和想象力也比较丰富,但只停留在散文诗的内容上,对其丰富内涵的理解还比较缺乏,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因此就成了活动的难点所在。

4. 说准备:

知识准备

分析:让幼儿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来丰富自己的感性经验,让幼儿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来丰富自己的感性经验,使得幼儿在活动中能得以充分的理解、体验,在与同伴的讨论交流中,能自主、大胆、快乐地表达。

物质准备

分析:物质材料是实现目标的载体,提供这些物质材料旨在让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活动提供条件。

5.语言活动基本流程参考:(重要环节的教学方法、重难点的突破策略)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完整欣赏(多媒体、背景音乐、示范朗诵)分段欣赏(教师提问)幼儿学习朗诵仿编活动延伸

各环节设计意图:

多媒体运用的优势:多媒体运用的优势在于视听结合,声图并茂,把教师难以讲解说清、无法直接感知、抽象难懂的知识,跨越时间、空间的界限,生动地告诉幼儿,给予幼儿更为具体、真实的体验。同时多媒体具有鲜艳的色彩和动感,形象生动直观,能有效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背景音乐:教师选取优美、抒情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来引出或衬托诗歌,可以营造一种温馨、浪漫的氛围,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

整体欣赏:旨在让幼儿对散文诗的整体有所了解。

教师的提问:诗歌内容较精炼,思维跨度也比较大,因此需要教师运用启发性的提问,通过提问的层层推进来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有关句式。

幼儿学习朗诵:旨在让幼儿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和优美语言。学习用优美或自豪等的声音来朗诵诗歌。

仿编:旨在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联系实际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

科学领域

1.参考目标:

A.通过观察、比较、探究,使幼儿(了解某一种物理现象。例:沉浮--了解物体的沉浮与其材质、大小的关系;溶解--了解物质的溶解过程;弹性--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物体的下落--发现物体都有自然下落的现象;滚动--发现不同形状的物体有不同的滚动路线等)

B.积极参与探索活动,大胆和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和想法。

C.通过操作,让幼儿尝试、经历探究的过程,培养探究能力。

D.学胆地记录和描述自己操作的过程和结果。

2.重难点:

幼儿的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给予幼儿正确的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所以往往将观察探究某一物理现象作为活动的重点。

3.活动准备同语言领域

4.基本流程参考:

提出问题并讨论猜测记录互交流实验观察及比较表达交流共分享活动延伸

提出问题并讨论:

设计意图:旨在鼓励幼儿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幼儿回忆生活经验,分享相关的感受,同时教师通过倾听了解幼儿对的认知程度,发现幼儿在这项探究中存在的盲区或误区,以便思考自己预设方案有何需要调整的地方。

猜测记录互交流:

设计意图:猜想是幼儿主动建构知识的前提,旨在激发幼儿大胆的设想和猜测,并学习初步的记录方法,同时引发更多的幼儿参与陈述,引导幼儿听听看看,了解同伴有什么不同的观点。

实验观察及比较:

设计意图:旨在引导幼儿认真实验,仔细观察,一一验证自己的猜测,培养幼儿尊重事实的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幼儿学习获得事实依据和实证的材料,学习客观地描述事物。

表达交流共分享:

设计意图:观察记录是集体交流的媒介和载体。旨在鼓励幼儿大胆地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一方面幼儿学习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倾听别人,并通过回顾、反思和比较,改变自己初始的想法;另一方面教师帮助幼儿梳理、归纳零碎的经验,从而获得新的经验,或从新的角度去认识事物。

幼儿诗歌教案范文第6篇

小朋友根据想象绘制心目中解放军叔叔的形象,可以是海军、空军、陆军,并写下自己对解放军叔叔的祝福。画完后,小朋友一起评选出画得最好的一幅。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庆祝八一建军节幼儿园活动方案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庆祝八一建军节幼儿园活动方案一

我心目中的解放军叔叔

1、活动目的:通过绘画,描述小朋友心目中的军人形象

2、活动准备:多张A4白纸,一些蜡笔

3、活动配乐:《最可爱的人》

4、活动流程:

小朋友根据想象绘制心目中解放军叔叔的形象,可以是海军、空军、陆军,并写下自己对解放军叔叔的祝福。画完后,小朋友一起评选出画得最好的一幅。

5、活动奖励:

最好的一幅画将挂在教室里1个月。

庆祝八一建军节幼儿园活动方案二

军帽不落地

1、活动目的:锻炼合作能力及手眼协调能力

2、活动准备:5顶小军帽

3、活动配乐:《军鼓乐》

4、活动流程:

(1)小朋友们排坐,每个人一顶军帽。

(2)老师发出口令,每位小朋友左手把左手边小朋友的军帽取下,同时右手把自己的军帽取下,然后把左手边小朋友的军帽戴在自己头上,把自己的军帽戴在右手边小朋友头上。

(3)整个过程要连贯,一旦哪位小朋友做错或者军帽掉在地上,就要接受其他小朋友的惩罚,表演节目

结束语: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共同度过了建军节,做了戴军帽的小游戏、学习了敬军礼,__小朋友画得解放军叔叔也挂在了墙上,今天是或是不是很大啊?相信有很多小朋友都希望长大成为一名解放军,保卫我们的祖国妈妈。

庆祝八一建军节幼儿园活动方案三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观看视频的基础上创编诗歌,能大声且吐字清晰的有感情朗诵诗歌 。

2、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幼儿对语言表达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使幼儿对“八一建军节”有了深刻地了解,同时丰富他们的知识经验。

活动准备:

多媒体、军事光碟一盘(从建立八一到现在)、纸条无数、奖品若干

活动过程:

一、建立宝宝心中军人形象

1、家长领幼儿到部队周边远观,让他们做一个初步的了解。

2、谈话导入,启发幼儿思维。

3、通过问题,提高幼儿想象思维,让军人的影子在心中萌芽。

二、树立初步军人形象

1、教师放光碟。(在观看的过程中,孩子们心潮澎湃,激动异常,为军人叔叔鼓掌、呐喊)

2、观看完以后,发纸条,让幼儿与家长共同写一句感慨的话,启发幼儿的思维。

3、教师将感慨语读出来。

4、通过观看视频,增加幼儿对解放军叔叔的了解与认识,师幼互动,做感情交流。

三、诗歌朗诵“八一建军节”

1、首先放一首军歌,陶冶幼儿情操,激发幼儿的热情。

2、开始诗歌朗诵。

(1)教师先有感情的朗诵一首八一诗歌,为幼儿做示范。

(2)教师作指导,让幼儿有感情的朗诵八一诗歌。

3、教师及家长做评委,讨论幼儿的表演才能,做出选拔。

4、发奖品,以资鼓励,让幼儿有积极向上的态度,锻炼他们表演的技巧与语言表达能力。

5、让军人的美好形象印入幼儿的心中。

庆祝八一建军节幼儿园活动方案四

我给解放军叔叔敬个礼

1、活动目的:

通过学习敬军礼,养成规则意识

2、活动准备:

五星红旗一幅、老师要熟知敬军礼的细节,要标准到位

3、活动配乐:《红旗飘飘》

4、活动过程:

(1)小朋友面对国旗排排站好

(2)老师教授敬军礼的要领,并进行3次示范(3)请学得好的小朋友做示范(4)所有小朋友一起向国旗敬军礼

幼儿诗歌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教学活动设计能力;调查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6-0033-03

2005年8月,笔者在浙江省三个地区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幼儿园教师培训班上随机抽样201位幼儿园教师,进行了一次教育活动设计与分析的书面调查。〔1〕 在调查中笔者为教师提供了如下案例。

王老师正在组织大班幼儿欣赏诗歌《摇篮》。〔2〕突然,明明举手问:“王老师,白天天空中是看不到星星的,可是诗歌中为什么说‘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呢?”其他幼儿一听也恍然大悟,纷纷叫了起来:“对呀,白天我们没有看到星星呀。”“是不是诗歌写错了?”……活动室一下子变得“闹哄哄”的。如果你是教师,你会怎么处理?(请设计后续教育活动并予以说明。)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教师都肯定了明明对诗歌内容提出的质疑。教师对明明的肯定主要包括能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提问,指出诗歌中存在的问题等。同时,绝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应该认真对待幼儿提出的问题,调整教学。这说明目前幼儿园教师对传统的“教师权威”、“教材权威”观念有了较清醒的认识,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比较尊重幼儿的学习反应,具有较强的接纳、鼓励幼儿大胆提问的意识。

在肯定了幼儿的提问之后,参与调查的教师分别作出了不同的教育活动设计及分析。

1.盲目肯定幼儿的观点

教师同意白天天空中看不到星星的观点,尝试引导幼儿改编诗歌。22人作出了这种设计,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11%。这部分教师没有正确解释“白天天空中为什么看不见星星”这一常识现象,盲目肯定幼儿的观点,容易对幼儿造成误导。

2.直接解答幼儿的疑惑

(1)教师敷衍或错误解答幼儿的问题,如“诗歌里写的是晚上,晚上天空中是有星星的”,“星星出去玩了(上幼儿园了、睡着了)”,“诗歌中运用了比喻方法,只是一种假设”等。还有部分教师的解答缺乏恰当的逻辑联系,如告诉幼儿“天上没有星星,我们来做星星”,“妈妈的爱是看不见的,但还是存在的,所以白天虽然看不到星星,但星星还是存在的”等。另有部分教师的活动设计是引导幼儿“课后找资料或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探索”等。此类设计者共103人,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5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往往受到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的影响,因此,教师用直接解答幼儿疑问的方式继续进行诗歌欣赏教学,这是一种可取的教学策略。但是,要解答幼儿的问题,首先应该分析幼儿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还要分析这个问题到底要问什么。这需要教师对提问者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提问者隐藏的认知和情感需求作出判断。 显而易见,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应该有充分的依据作出这样的判断:大班幼儿对晚上天空中的星星是有一定认知经验的,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是想关注白天天空中为什么看不到星星。如果教师作出“晚上不是有星星吗?诗歌里写的是晚上”这样的解答,就有可能误导幼儿得出白天天空中没有星星的错误结论。教师用与文学作品的想象基调相匹配的拟人化方式回答幼儿的问题,如果能得到幼儿的认可,这种应对策略可以被认为是合理的。但是很遗憾,大部分教师运用的语言缺乏审美意味,直白空洞,与诗歌教学的审美气氛不相融。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幼儿诗歌里运用了比喻的方法,且不说这种解答方式分解了诗歌的文学意味,更值得教师思考的是,为什么幼儿不提“大海里没有鱼宝宝”,“花园里没有花宝宝”,偏偏提出“天空中没有星宝宝”呢?幼儿的问题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本次调查显示,部分教师缺乏对幼儿问题背后隐藏的发展需要和认知水平的判断,给予幼儿的解答是低效的。有时幼儿提出的问题并不是教师能解答的,教师采用课后查资料的方法引导幼儿探索问题也在情理之中。但是,教师对诗歌欣赏过程中幼儿提出的疑问不作解释,必然会影响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此外,虽然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家长参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程度越来越高,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家长和教师在教育幼儿的任务、作用方面是有区别的,如果教师不顾社会要求和幼儿的家庭背景,频繁布置一些让家长感到为难或无能为力的任务,这是不合适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2)教师告诉幼儿易于理解的科学现象,如“白天太阳光比星星的光亮,所以在强烈的太阳光照射下,我们看不到星星”。此类设计者为28人,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14%。

3.设计实验、讨论,引导幼儿寻找问题答案

部分教师建议师幼互动,开展讨论,激活幼儿的原有经验,通过教师的启发式提问,引导幼儿形成问题的答案。但是调查显示,有10%的教师设计的提问缺乏明确的思路,无法有效组织幼儿进行问题讨论。比如,“星星是一直住在天上的吗?星星会不会走动呢?”这明显是为幼儿提供了错误暗示。又如,“让幼儿提出自己关于星星想知道的问题”,这样的设计与解决“白天为什么看不到星星”的问题没有关系,而且会影响幼儿的思路。再如,“我会引导幼儿去想,白天的星星到哪儿去了呢?晚上蓝天怎么会变黑呢?”从“白天的星星到哪儿去了”到“晚上蓝天怎么会变黑呢”,这种大幅度的思维跳跃,有可能影响幼儿解决问题。可见,目前幼儿园教师虽然对诸如“让幼儿讨论和互动”、“让幼儿动手操作”等词语已经耳熟能详,但是对为什么要让幼儿讨论和操作,什么情况下可以让幼儿讨论和操作,讨论和操作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组织和引导幼儿开展讨论和操作等问题的认识是模糊的,实际教学行为缺乏有效性。

调查显示,有28位教师通过讲解、讨论和小实验的方式,有效解决了幼儿的困惑。有的教师设计分别拉上和打开活动室窗帘,让幼儿实际观察不同光线强度下物体的发亮情况,帮助幼儿理解“白天为什么看不到星星”。有的教师设计利用手电筒、蜡烛、打火机做实验,让幼儿对室内外发亮物体的发亮情况进行比较,对室外远距离和近距离观察亮光的结果进行对比。调查显示,这些设计直观形象,简便易行,体现了教师对幼儿年龄特点的尊重。但是非常遗憾,作出这种设计的教师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比率较低,仅占14%。

二、结论与启示

以上调查结果说明,自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以来,浙江省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教育实践中开始更多地思考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强调让幼儿更积极主动和富有意义地学习。然而,从调查结果看,浙江省大部分幼儿园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中还存在一些问题:(1)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必要的科学知识储备。(2)教育素养较低,缺乏对幼儿问题背后隐藏的发展需要和认知水平的识别能力,缺乏引导幼儿解决问题的教育意识和能力,应对教学中的非预期性教学事件的能力不足,教学有效性尚需提高。(3)对教育改革理念的理解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由于受到文化和教育素养的局限,不少幼儿园教师对学前教育改革以来提倡的教育理念缺乏真正的理解和思考,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之间存在着脱节现象。〔3〕“跟风”和“形式主义”泛滥。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步伐正在受到幼儿园教师素质的牵制。

幼儿园教育改革应该充分考虑师资队伍的实际状况。比如园本课程构建,大部分教师执行起来非常困难。再如,在对幼儿进行发展性评价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开始学习瑞吉欧的档案记录,但是在实践中缺乏对幼儿发展进行系统记录和评价的能力,也缺乏必备的时间和空间条件。这些现象值得改革者深思。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一些不具备教师素质的人员进入了幼儿园教师队伍,对幼儿园教育质量、幼儿园教师职业地位和社会声誉等造成了消极影响。因此,管理部门应尽快实施幼儿园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杜绝幼儿园教师无证上岗现象。与此同时,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适应学前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对师资的需求,各地幼教师资培养机构纷纷成立,但是许多机构对如何培养幼教师资准备不足,教育质量良莠不齐,严重影响了幼儿园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目前,幼儿园教师的年培养量已呈现供过于求的状态。〔4〕 规范幼儿园教师的培养资质,保持师资培养的适当规模,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层次,这应该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

在幼教师资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说与做的脱节一直是培养机构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在师范教育中,学生接受的往往是脱离具体地域条件和文化背景的抽象概念,学生的学习停留在学习教材、听教师讲课和应付考试上。〔5〕 许多刚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往往会抱怨“学校学的东西没有用”,“工作是另外一回事”。这是导致新教师适应工作时间长、教育能力起点低的原因之一。另外,许多在职教师参加各种研讨会、报告会的积极性非常高,他们通过这种途径虽然接受了信息,开阔了思路,但是这种学习对他们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促进通常是低效的,因为他们无法将学到的理论或经验迁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不少幼儿园教师表现出对教育理念的“虚知”现象,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幼教师资培养机构应该认真研究,采取切实有效的培训模式,如案例培训模式、导师制培训模式等,大力提倡基于真实情景和问题解决的“园本培训”,提高教师在真实情景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厅2005年统计资料〔R〕.2005.

〔2〕浙江省《幼儿园课程指导》委员会.浙江省幼儿园课程指导教师资料手册:语言〔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02.

〔3〕李辉.美英及我国台港地区和内地幼教改革述评〔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2).

〔4〕陈德枝,秦金亮.两省区幼儿园教师现状抽样调查与分析〔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7-8).

〔5〕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A Survey and Analysis on Teaching Ability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

Zhu Lili

(Hangzhou College of Preschool Teachers,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2)

幼儿诗歌教案范文第8篇

幼儿园开学第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相关安全防护图片的展示,使幼儿有初步的认识,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自己。

2、引导幼儿辨别哪些行为是危险的,哪些是安全的,并掌握遇到危险时的简单自我保护和求救的方法。

二、教学准备材料准备

1、安全有关的图片。

2、水彩笔、记号笔、白纸等。

经验准备:了解日常生活中一些危险的事情和认识生活中的一些标志。如小心触电、小心滑倒、小心开水烫、注意安全等。

三、教学重难点

培养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让幼儿从心里明白这么做是危险的。

四、教学过程

(一)、利用身体语言,激发幼儿的兴趣。

教师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安全图片上的意识,如小心触电等。

(二)、利用讲故事的形式对故事中出现的安全情况进行分析:

1、小朋友在上下楼梯时,你推我挤的现象,发生小朋友摔下楼的情景。

2、小朋友去碰家里或者幼儿园的插头。

3、拿石头和沙子扔过来,扔过去。

4、将珠子或者笔帽放入嘴里。

5、在教室里到处乱跑、追追打打。

五、教学反思

围绕幼儿所需的、感兴趣的、急于想知道或解决的,并且生活中随时都可能发生的安全自护问题来有目的的开展活动,使幼儿从活动中充分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幼儿园开学第一课教案

活动目标:

1、根据作品内容,帮助幼儿理解蝴蝶、小草、小花等和春天的关系,培养幼儿关心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以及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2、引导幼儿在理解诗歌画面内容的基础上,学习用鲜艳的色彩描画春天;

3、帮助幼儿分析诗歌的感情基调,学习有表情的朗诵诗歌;

4、培养幼儿的形象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发展初步的审美能力。

活动准备:

1、围裙(上面贴有小花、小草、春姑娘)蝴蝶指偶

2、幼儿绘画工具、纸张

3、录音机、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兴趣

1、教师:春天来了,小草绿了,花儿开了,花蝴蝶飞来了,让我们听着音乐跳起来吧。(幼儿听音乐进入活动室)

2、教师提问:你有朋友吗?他是谁?(幼儿讨论)你们知道吗?春天也有朋友,那它的朋友是谁呢?请小朋友们仔细听一首诗歌,诗歌的名字就叫《春天的朋友》。

二、学习理解诗歌

1、教师随配乐有表情地朗诵一遍诗歌提问:春天的朋友是谁?你听到诗歌里是怎么说的?(幼儿回答)

2、教师系上围裙,拿着蝴蝶指偶边朗诵诗歌,边进行表演

3、教师提问,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朗诵时语气

(1)我们小朋友见到朋友的时候,心情会怎样?

(2)花蝴蝶见到小草、小花和春天的时候,心里也很高兴,那么高兴的时候会怎样对朋友说话呢?

3、幼儿学习朗诵诗歌(1)幼儿集体朗诵,(2)请个别幼儿上来朗诵。

三、绘画《春天的朋友》

1、教师:春天还有许多朋友,你们想想,还会有谁呢?(幼儿讨论)小朋友又为春天找到许多好朋友,春天真高兴呀!老师想请你们把你们找到的朋友画下来。

2、幼儿绘画

3、请幼儿拿着自己画的春天,去找好朋友,告诉好朋友:我为春天找到了××、××。

四、仿编诗歌《春天的朋友》

1、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绘画的内容,进行诗歌的仿编

2、请仿编好的幼儿朗诵给大家听,教师给予适当鼓励

3、教师:春天的朋友还有许多,让我们一起到外面去看看,还有谁可以做我们的朋友。

(幼儿离开活动室,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儿童诗歌是开展幼儿文学欣赏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阅读材料。孩子们,通过愉快地学习和观察,知道春天是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季节。她在哪儿呢?原来春天就在你们的眼睛里,春天就在你们的手中,春天就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一起期待春天越来越美!

幼儿园开学第一课教案

一、设计意图:

幼儿的安全工作始终是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中,幼儿的人身安全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幼儿期的孩子们好奇心强,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然而幼儿的生活经验有限,他们经常在生活中会有一些不安全的举动,并不知道那些危险所带来的伤害,因此,幼儿园的教育应从多渠道、多方面,采取多种方式对幼儿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幼儿园开学“安全教育”第一课应该和幼儿的幼儿园生活和学习紧密相连。让幼儿知道哪些行为是危险的,哪些行为是安全的,提高幼儿的自我防范意识是必要的。因此,开展了此次活动。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幼儿对几种常见安全标志的图案、意义有初步的认知,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自己。

2.引导幼儿辨别哪些行为时危险的,哪些是安全的,并掌握遇到危险时的简单自我保护和求救的方法。

3.能结合自己经验创造性地设计出与日常生活相匹配的安全标志。

《纲要》中明确的指出:“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它着重于孩子的发展。教育目标在整个教育活动中起着导向作用,也是教育价值的具体体现。基于此认识,我在每个教学活动中都能把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作为目标制订前提条件。在以上《安全小卫士》教学活动中,我制订的三个具体目标既能围绕教育总目标,又能突出教学内容自身的教育价值,显性之处在于力图通过强调安全意识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培养幼儿从小就能读懂标志,按照标志的要求来规范自身行为或影响成人行为,达到人人都为创建“平安社会、平安校园、平安生活”的社会出一份力的教育目的;

隐性之处在于能将知、情、意、行诸要素和谐的统一其中,同时指向于幼儿生活质量的提高,即安全与健康。

三、活动准备:

在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活动的准备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的活动。因此我做了以下准备:

材料准备:

1.安全教育情景录像、安全标志图片

2.水彩笔、记号笔、白纸等。

经验准备:了解日常生活中一些危险的事情和认识生活中的一些标志。如小心触电、小心滑倒、小心开水烫、注意安全等。

四、教学重、难点:

1.培养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让幼儿从心里明白这么做是危险的。

2.设计标志。这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但又有一定的挑战性。

五、教法、学法:

整个教学活动中,采取了许多教学法,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法:1、演示法,2、交流讨论法,3、自主探索法,4、观察法。

学法:主要采取了体验法,幼儿在活动中体验设计自己的标志图,感受游戏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快乐。

六、活动过程:

利用身体语言,激发兴趣。观看、交流讨论、探索。设计标志。

(一)利用身体语言,激发幼儿的兴趣。

兴趣是的老师,本活动利用肢体语言来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标志的意思。如小心触电的标志:身体表现触电时的状态。

然后请幼儿猜猜教师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教师先不拿出标志,请幼儿大胆猜测是什么标志,发展幼儿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肯定与尊重幼儿的想法,不能因为幼儿说得不对,而批评幼儿。)

把标志拿出来,验证幼儿的想法。并认真仔细观察标记的形状、特征。

第二次的标志可以采用另外一种方法,如拿出标志,请幼儿各自利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表达标志的意思。(提高幼儿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的能力。)

衔接语:这些标志在我们的幼儿园都能看到,那在幼儿园我们应注意哪些安全呢?

(二)关于幼儿园生活安全的情景录像。

进行生活中的情景录像观看,具有真实性、综合性、寓教育于情境中。八个安全教育小故事选择的都是幼儿园生活安全的故事。让幼儿切身体验幼儿园生活存在的危险。

组织幼儿观看八个安全教育小故事的前半段:

1.小朋友们上下楼梯时你推我挤的现象,发生小朋友摔下楼的情景。

2.小朋友去碰幼儿园或家里的带电的插头。

3.在玩游戏时(如滑滑梯),不按游戏规则,争先恐后,发生摔跤的情景。

4.在玩石区,拿石头和沙子你扔过来,我扔过去。

5.将如珠子、笔帽等小东西,放入嘴巴、耳朵或鼻孔里。

6.拿铅笔等尖利的东西打架、玩耍。

7.在教室里到处跑、追追打打。

8.在幼儿园迷路了怎么办。

组织幼儿自由讨论。上面的行为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该如何改正。

师生谈话活动,教师引导幼儿想出各种正确有效的方法。(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小结八个安全小故事的正确方法。

衔接语:在幼儿园有这么多需要注意的事情,还有没有别的危险的事情需要注意的呢?

组织幼儿讨论幼儿园还有哪些危险的事情不能做,并请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些安全标志,再讨论哪些标志适合放在教室里使用。(幼儿对于自己设计的标志放在教室里体验成功的快乐。)

七、活动延伸:

激励幼儿在平日生活中多注意观察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危险,在自主寻求自护办法后,与大人共同商讨自护的办法。如歹徒来了怎么办、着火了怎么办、地震来了怎么办、迷路了怎么办等等。

幼儿园开学第一课教案

一、教育教学目标

1、巩固幼儿已有的一日生活常规和各种生活习惯。

2、引导幼儿实现以家庭生活为主到以幼儿园生活为主的转变,将安全教育渗透到各个活动环节中。

3、学会关心和帮助中小班的弟弟妹妹,学会和同伴团结友爱,学习用关心爱护的语言和小朋友交往。

二、教学准备

1、保教人员检查活动室内外的安全。

2、课前带孩子参观幼儿园,进一步熟悉周围的环境。

3、毽子

三、活动过程

(一)入园活动

1、热情接待幼儿入园,师幼相互问好。

2、通过“问、看、查、摸“对幼儿晨检,消除安全隐患。

(二)谈话活动

1、让幼儿谈谈自己的新变化,新感觉,知道自己又长大了一岁。

2、启发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应怎样做,才是个有礼貌的小朋友。

(三)如厕

在分组排队上厕所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户外活动

师幼一起踢毽子。教育幼儿在户外不乱跑,听从教师的指挥。

(五)室内活动

1、说说自己的新发现:

(1)教室里有哪些安全隐患?

(2)厕所有哪些安全隐患?

(3)户外有哪些安全隐患?

2、做好哥哥,好姐姐

知道做表率,不欺小,尊长辈,讲安全。

(六)离园活动

1、仔细听值日生叫名字,不跟陌生人走,拉紧家长的手,以防走失。

2、知道靠右走,不抢行。

3、按照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入园。

幼儿诗歌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语言;诗歌;故事

教学更是一门对话语言的艺术,教师教学语言使用的好坏,对及时调控活动起着关键的作用。那么,在幼儿园教学在中应注意哪此问题呢?

一、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

幼儿对于鲜明的、闪烁着色彩和发出声响的形象感受}一分深刻,并能牢牢地铭刻在记忆中。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有鲜明的形象,要渗透着色彩与声音,这也是教学语言艺术的第一要义。

教师能绘声绘色的描述过程现象,使幼儿听后能产生有关事物的鲜明形象,能随着教师的语言在头脑中如“过电影”“放录相”似的出现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同时,幼儿透过教师高超的语言艺术,可以探知教师的思维进程,体验到思维过程中的快乐,从而可以激发幼儿思维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一般来说,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会影响到幼儿的形象思维;理性概括的语言会影响到幼儿的抽象思维;教师的机言智语会影响到幼儿的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教师的语言材料会影响到幼儿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教师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引领儿童领略丰富多彩的外部I日_界,从而拓展幼儿认知和思维的空间,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能力。

二、利用诗歌教学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启发式的方法,把幼儿从机械的朗读背诵活动中解放出来。其实诗歌的特点决定了诗歌教学可以启发幼儿思考,发展幼儿想象,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教师只要肯于下功夫,设计出生动活泼的、发挥幼儿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诗歌教学方法是不难做到的。

1、朗诵是幼儿学习诗歌的再创造过程。诗歌朗诵是一种艺术性的有声语言活动,是一个再创造过程。诗歌的语言情感可跨性大,这就要求朗诵应充分调动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朗诵诗歌过程中,幼儿除了运用语言外,还可以通过眼神、手势、身姿等表情和动作,创造性地表现诗歌,同时可以借助丰富的想象,加强诗歌的艺术感受。例如《春天来了》,朗诵中教师在引导幼儿把握语调、语气同时,必须借助于画面的描述,调动幼儿的所有感官,五口通商,去感受春风的柔和、芳香和和悦,让幼儿不知不觉中走入到诗的美妙境界中,此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此外,在朗诵活动中,幼儿的情感体验、联想、表现、表达也是不同的,多元的,可变的,有相当大的自由度。教师要接纳幼儿的差异性、独特性和创造性,及时给予每一个幼儿鼓励和赞许,使幼儿在朗诵活动中体验到成功和乐趣。

2、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为幼儿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提问是创造的开始。问题是引导幼儿开展想象力和思维的一把钥匙,只有设计得恰到好处掌握提问的时机和技巧,步步引导,层层深入,在多种假设问题的启发下,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教师所提的问题必须具有可发散的余地,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不确定的,是多向性的,有多种可能,多种结果。教师应让幼儿充分地想象,充分地说,鼓励幼儿异想天开,更好的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利用故事培养幼儿思维能力

讲故事是发展幼儿思维能力,提高幼儿口语表达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幼儿教师要抓住孩子们喜欢听故事,更喜欢创编故事讲给小朋友听的特点,激发幼儿的表现欲望,提高语言表达水平。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教师讲故事的技巧是很重要的。它需要根据故事内容的需要,处理好声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和语调的变化,让自己的语言同故事情节步调一致。例如在讲《小兔乖乖》的故事内容时,教师需要用稚嫩的声音、较快的速度、活泼的语调讲小白兔的话,用慈祥、亲切的语调讲兔妈妈说的话,用粗哑的、凶狠的、虚假的语调讲大灰狼的话。

幼儿诗歌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幼儿园语言课程;实践;整合研究

传统的一幅挂图、一盘磁带、一个游戏的语言教育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儿童的求知欲。信息技术的适时运用成了幼儿园语言课堂的重要手段。它将语言、图像、文字有机结合起来,为幼儿创设生动、形象、直观、视听结合的情境,使教学过程情趣盎然,师幼互动活泼真实。对优化幼儿园语言教学手段,提高语言教学效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动画激趣并渲染气氛,激发幼儿的表达欲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创造一个使幼儿想说、敢说、乐意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让幼儿看到动态、真实的画面,听到如临其境的声音,从而可以激发幼儿强烈的兴趣,产生想表达的冲动。例如,在我园30周年园庆上有许多精彩的节目,有老师表演的,还有孩子表演的。看完后,我让幼儿用连贯的语言表达一下,许多孩子就不知道从何说起了。这个时候,我把用手机拍摄的照片和视频通过电脑连接播放给孩子们看,他们顿时情绪高涨,个个滔滔不绝,争先恐后地想要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其教学效果,绝非是传统语言教育课可以比拟的。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适时运用构建了语言表达的桥梁,主动促进了幼儿语言的发展。

再例如,儿童诗歌《下雨诗》,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下雨时大树、花朵、雨滴、小女孩的心情,和春天一副生机盎然的画面,用简单朴素的语言赞美大自然的神奇。要求幼儿用清楚、完整的Z言进行讲述,并扩展幼儿的想象。当时我根据作品主题制作成与诗歌内容密切相关的课件,配上下雨的声音和轻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实践证明,视听同步欣赏,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幼儿的情趣被画面和音乐所感染,理解水平得到了提高。欣赏之后,教师通过提问:“雨点落在了哪些地方,它们高兴吗?”来启发幼儿的联想和想象,从而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春天的雨。然后在与作品相适宜的背景音乐声中,引导幼儿反复完整地吟诵,使他们对作品留下深刻的印象,丰富了幼儿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幼儿观察、分析、综合,在边看、边想的活动中更充分地理解童话故事中的情节,从而既发展了形象思维,又发展了语言逻辑思维。当然,话匣子就打开了。

二、营造想象空间,激活幼儿的创造性

小班幼儿年龄小,虽然没有很多的知识和经验,但同时他们的思维也没有很多条条框框限制,他们既可以想象夜空的无限,也能幻想花草的世界。而“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因此,幼儿在语言方面的创造力也是值得挖掘开拓的。

传统的语言教学存在着某些局限性,如,教学资源的单调性、教学形式的封闭性、教学过程的呆滞性,教师只能带幼儿逐字逐句朗读诗歌,看图片提问总是会自己急得说出答案,提出一个发散性的问题总是得不到多个答案,幼儿被动地接受,机械地学说,盲目地想象。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创造出生动形象的动画画面,创设真实的情境,指导幼儿从各个角度去认识事物、描述事物,鼓励幼儿去构想不同的答案,使幼儿的思维活动呈现多向性、独特性、变通性,幼儿的想象如奔驰的骏马,在思维的天地里往来驰骋,极大地激活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例如,我指导的语言课程《半个蛋壳》,出示课件后提问:“故事的主人翁是谁?”“小老鼠拿着半个蛋壳有什么用呢?”生动形象的动画画面将幼儿带入一个童话的情境中。有的幼儿说蛋壳可以当小老鼠的衣服穿在身上,有的说可以当雨伞,还有的说可以用来当小船;生动的课件激发了幼儿的思维,他们能想出多种答案,并且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

再例如,我执教的《有趣的图形宝宝》时,我根据小班幼儿的心理特点,制作了图形课件。首先请幼儿自己选择一个实物图形做朋友,然后请幼儿看课件,用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宝宝的自述来巩固图形特征,利用图像、声音创设了学习情境,引起了幼儿的兴趣,然后图形宝宝向幼儿提出了任务,三角形宝宝的朋友站起来,圆形宝宝的朋友跳一跳,正方形宝宝的朋友笑一笑。幼儿非常感兴趣地完成了这一任务并记忆深刻。最后又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图形拼搭,发展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幼儿并不以为难,反而觉得是有趣的游戏,玩得开心尽兴,且又达到了活动目标。

三、多方面感受,激发幼儿的情感

普通课时,老师运用静态的挂图让幼儿欣赏,整堂课比较枯燥、乏味,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观察兴趣都不高,无法让幼儿深入地理解诗歌,融入诗歌的情感中,而电教媒体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作相宜、感染力强等特点。利用这一特点,用声像再现情境,使幼儿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激发幼儿的美好情感。

例如,在学习诗歌《梦》时,我先引发幼儿思考什么时候才会做梦,然后,再抛出问题:你做过什么样的梦?让幼儿讨论,从而引出诗歌故事:《梦》,通过观看课件来理解诗歌内容,小草的梦是什么?大树的梦是什么?优美的背景音乐和生动的动画多方位刺激幼儿的多种感官,成为实现语言教学美育功能的最佳教育过程和手段,也符合幼儿的心理特征。

在语言教学中巧妙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促进教学并且非常有效。但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直观生动、声画并茂等优势,有效开展幼儿语言教学,使幼儿在主动积极的状态中提高表达能力。就让信息技术更好地发挥其优势,为幼儿园语言教学带来新的生机。

幼儿诗歌教案范文第11篇

文学作品的教育是幼儿园语言教育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以文学作品为基本教材而进行的文学活动是幼儿园语言教育中一种不可缺少的类型[1]。幼儿园的语言活动有很多种类,其中诗歌以其篇幅短小、结构工整、语言凝练等优点深受幼儿喜爱。优秀的诗歌蕴含着多元化的审美价值――意境美、形象美、节奏美、语言美,对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能力的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一、诗歌的意境美―在倾听中体验

诗歌的语言富有色彩、动感和表现力,具体可感,形象生动,充满活力,饱含诗人丰富的想象,体现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创造出了一种情深意远的意境。意境是指作品中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它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表达。有人说音乐是“美丽的画”“流动的诗”。选取与诗歌内容匹配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能使幼儿身临其境,使诗歌的情感得到升华,更好地体现诗歌的意境美。将文学与音乐完美结合,引导幼儿在欣赏时想象诗歌在头脑中出现的画面,能使幼儿更好地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唤起幼儿的情感共鸣。

二、诗歌的形象美―在欣赏中感受

诗歌是用语言塑造文学形象的艺术,美的形象隐含在诗歌的语言中,需要通过理解和想象,才能在头脑中产生美的形象。诗歌形象是由作品本身和读者感悟共同创造的。在教学中,我们应为孩子提供多种艺术想象的空间,使诗歌中的形象在孩子的大脑中丰满、鲜活、细腻,达到形象美的再现。

1.用形象的图片引导幼儿欣赏

幼儿的思维是形象、直觉的思维,而幼儿诗歌《摇篮》中的形象既抽象又形象。例如,“天空是摇篮,摇着星宝宝”,我在教学时画了生动形象的图片辅助教学,蓝蓝的天空中有一个摇篮,拟人化的星宝宝躺在摇篮中,白云在摇篮边飘着……形象生动的画面把诗歌美丽的意境展示给幼儿,将诗歌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幼儿理解诗歌。

2.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在欣赏过程中,引导幼儿用合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其表达的过程中会出现两类词汇,一类是消极词汇(不能正确运用的词汇),一类是积极词汇(能够正确运用的词汇)。幼儿在表达的过程中出现消极词汇时,教师要帮助其纠正、提炼。这样既可以了解幼儿的感受,又能帮助幼儿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诗歌的节奏美―在朗读中展现

节奏是诗歌的原始要素,在创作中,它既有诗人的,又赋予读者的期待。这是因为诗歌的节奏富于变化,是诗人情感的表达,体现了诗歌的内在生命。干巴巴、没有节奏(拖腔带调)、没有感情的朗读是没有感染力的,体现不出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那么如何引导幼儿准确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并通过自己有感情的朗读传递给听众呢?

1.学习朗读艺术,展示诗歌的节奏美

展现诗歌中蕴含的节奏美,要让幼儿理解诗句、词语的特点,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重音、读出速度。停顿可以更加清楚准确地表达思想,让听者理解朗读内容。重音是对句子中的某些词语从声音上加以突出,朗读时音量大些。朗读时速度的快慢可以表现出作品的情绪和气氛,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在朗读诗歌《摇篮》时,引导幼儿在语音、语调、语气、眼神、表情上,突出妈妈对宝宝的爱,表演出妈妈轻轻摇摇篮的动作,用温柔的眼神看着宝宝。在朗读时注重节奏,有助于提高幼儿感受诗歌语言美的能力,也有助于幼儿进入作品,有效促进幼儿对诗歌的理解。

2.变换朗读形式,吸引幼儿积极参与诵读

诗歌节奏通常表现在诗人对语言的运用中、读者的朗读中。朗读诗句是幼儿学习语言的一个有效途径。集体朗读是一种基本的朗读方式,但是一遍一遍没有变化的机械重复的朗读,会使幼儿产生厌烦情绪,因此应变换朗读的形式,让幼儿对朗读活动始终保持积极性,充满激情地朗读。

一是师幼互动朗读。在幼儿基本掌握诗歌内容后,我就与幼儿用游戏的形式朗读,老师与幼儿用轮流读诗句的互动方式练习朗读,我读“蓝天是摇篮”,幼儿读“摇着星宝宝”;我读“白云轻轻飘”,幼儿读“星宝宝睡着了”。还可以师换诗句继续练习朗读。

二是幼幼互动朗读。幼儿掌握诗歌内容后,老师可以退出,让幼儿自主朗读。可以是男女互动朗读,男孩读上一句,女孩读下一句,男孩和女孩交换顺序朗读。

除了师幼、幼幼互动朗读外,动静结合的站立式朗读也非常吸引幼儿。轮到朗读的幼儿迅速站起来,读完后迅速坐下,另一组注意倾听,轮到自己朗读时,及时站起来衔接。这样有趣的合作、互动、坐立交替的朗读形式,吸引幼儿积极参与朗读,还能有效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

四、诗歌的语言美―在相关活动中表现

在熟悉诗歌之后,应开展表演、绘画、仿编等活动,进一步感知和理解诗歌,透彻理解诗歌的语言美,有利于幼儿语言能力和其他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1.身体语言辅助表现语言美

用肢体语言表现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用合适的动作表达自己的体会,是幼儿表现作品的另一形式,比让幼儿“静观”“静听”更容易与作品达到情感沟通。在诗歌教学中,借助优美形象的身体动作进行教学,帮助幼儿理解、把握诗歌的精髓部分。老师可以创编一些与诗句相符的动作进行表演,将幼儿的思维、注意引入诗歌的意境。教师借助动作表演辅助教学,帮助幼儿理解诗歌。这些动作无须幼儿刻意模仿,孩子们在自然而然的氛围中有意无意地模仿、创造,内化为自身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感受,使整个诗歌的学习变成了一种全方位地感受美的过程。

2.绘画、仿编再现语言美

儿童教育专家认为,绘画是幼儿表达行为的另一种语言,绘画作品反映了幼儿内心的情感世界,他们通过各种图案来表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可以说绘画是成人认识孩子的一个窗口。引导幼儿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且运用诗歌中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是提高幼儿语言能力的一个有力措施。同时,可引导幼儿站在自己的角度,在学习、体验、理解的基础上,迁移诗歌的经验,将生活经验仿照原有诗歌的句式仿编成诗句,进行创造。仿编诗歌是一种融思维、语言发展于一体的创造性活动,是发展语言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从幼儿仿编的诗句中,可以了解到幼儿对诗句的理解,了解到他们幼小心灵对美的理解。

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2],是幼儿园语言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我们需要用智慧的方法引领孩子步入文学的世界,让他们从小接受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感受文学带来的美,让幼儿喜欢文学,促进语言发展。

参考文献:

[1]袁贵仁.中国教师新百科(幼儿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

幼儿诗歌教案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儿童诗歌资源 语言能力

一、引言

诗歌是文学中最高的艺术形式,是语言宝库中的玛瑙和钻石。诗歌富有鲜明的节奏美及和谐的音韵美。诗歌的语言最优美、最精练、最动听、最能引起人遐想。诵读儿童诗歌可以丰富幼儿的情感世界,激发幼儿对爱和美的感知,促进幼儿语言能力与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

二、开发与运用诗歌资源,发展幼儿语言能力之策略

1.运用儿童诗,激发幼儿对诗歌的诵读兴趣,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

在语言发展方面,幼儿会睁大一双好奇的眼睛观察身边的事物,以纯真的视角注视着周围的世界,并将所捕捉的独特的影像折射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他们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总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产生不同的个性化的感受与交流、表达的欲望。基于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其描述语言往往较为简单,表达的手段与方法也较缺乏,原因是幼儿很少接触、感知、理解和运用韵律化的语言形式。所以,教师在幼儿语言教学中,应致力于儿童诗歌的开发与运用,让生动、有趣的儿童诗歌走进幼儿语言课堂,让幼儿跟朗朗上口的儿童诗歌交朋友。

譬如,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会带着孩子来到美丽的公园,让孩子们尽情地走走看看,并且一起诵读关于春天的诗句,像金波等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的诗篇,孩子们就积累了不少。如《蝴蝶蝴蝶你找谁》:“花蝴蝶,/多么美,/张开翅膀飞呀飞。/这里找,/那里找,/蝴蝶蝴蝶你找谁?/黄花开,/白花开,/一朵更比一朵美。/这里找,/那里找,/我要找朵红玫瑰。”孩子们手舞足蹈地诵读着这些优美的诗句,想象的翅膀展开了,完全融入到春天的景致中,是那么快活,那么自在,仿佛就是一只快乐的花蝴蝶。

又如,鞋是幼儿极为熟悉的事物,家人回家后把脚上的鞋脱下,再换上拖鞋,这是一种司空见惯的行为,然而台湾诗人林武宪却以一种独特的灵感为孩子们创作了这样一首充满想象和无限童趣的小诗《鞋》:“我回家,把鞋脱下/妹妹回家,把鞋脱下/哥哥、爸爸回家/也都把鞋脱下//大大小小的鞋/是一家人/依偎在一起/说着一天的见闻//大大小小的鞋/就像大大小小的船/回到安静的港湾/享受家的温暖。”诗人先把鞋比喻成家庭成员,鞋子脱下来摆放在一起,如同一家人“依偎在一起”,彼此诉说着一天的见闻,这就赋予了鞋子以人的思想情感。接着诗人又巧妙地把鞋比作是“大大小小的船”,鞋子回到了家,就像是船回到了“安静的港湾”。诗人就是这样抓住“鞋”这个普通的形象,借助丰富的想象将其比喻为“家人”和“船”,用非常平淡、简朴而又富有情趣的语言,营造出一个融洽、和睦的氛围。教师通过指导幼儿反复诵读与想象,幼儿对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定会产生自己的感受,并体会到家的温馨。

2.运用儿童诗歌培养幼儿思维能力,陶冶幼儿思想情操。

诗教胜于言教。诵读浅易、有趣的儿童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想道德品质。如针对有些幼儿喜欢吃糖果而又不喜欢刷牙的习惯,我们就在语言课上给他们朗诵诗人高洪波的动物儿童诗《狐狸打赌》:“狐狸和灰狼打赌,/说能够虎口里拔牙。/灰狼马上下了赌注/——十只香喷喷的烤鸭。/狐狸把巧克力糖果,/不断地送给老虎妈妈。/还趁她不注意时,/偷走了小老虎的牙刷。/结果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小老虎果然要去拔牙。/狐狸用这颗虎牙,/赢得了十只烤鸭。”这首诗歌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迅速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并激活他们的思维。听完之后,老师发问:“为什么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小老虎要去拔牙呢?”“为什么狐狸能赢得十只烤鸭?”聪明的孩子眨巴着眼睛,很快就从诗句中找出正确的答案:“因为小老虎吃了太多的糖果,所以牙齿烂了,要拔掉。”“因为小老虎的牙刷被偷走了,没办法刷牙,牙齿里面生了小虫子。”“因为狐狸很聪明,喜欢动脑筋。”……这样的倾听、思考与回答、交流,锻炼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教育了幼儿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护好自己的牙齿。

诵读诗歌还可以大大增强幼儿保护环境等意识,寓说教于快乐的诵读活动之中,实现一种无痕教育。如《你像一个巨人》这首诗就曾给孩子们带来诵读的快乐,并帮助孩子们树立作为“一个巨人”的自豪感:“在翠绿的草坪前,/你就像一个巨人;/蝴蝶、甲虫在草丛里,/就像藏进大森林。/它们也许正在举行婚礼,/蚱蜢跳舞,/蟋蟀弹琴;/如果你一脚踏下去,/就是带去一场地震。/别践踏他们的家园哪!/它们也在享受着亲情。/它们的世界还很弱小,/你是保护它们的巨人。”孩子们日复一日、坚持不懈地诵读着这样美妙的诗句,既丰富了个人的情感和语言积累,又锻炼了个人的想象力,并且从小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可谓一举多得。

3.引导幼儿用诗化的语言来描绘美景,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师要引领幼儿投入自然怀抱,去观察大自然一草一木的变化,欣赏大自然的秀丽风光。要善于引导幼儿用富有韵律、充满想象、简洁洗练、富有情趣的诗化语言,来描绘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不断调动幼儿学习与创作的积极性。

比如,秋天来了,我们带上孩子去秋游,去观赏火红的枫叶和金色的银杏树叶,当然也会引导幼儿展开想象,鼓励孩子独立或者跟老师一起创作美妙的诗句。如《银杏树的小扇子》就是班上的一位小朋友在我的引导下创作的一首小诗:“秋天到了/银杏树那一把把绿色的小扇子/全都被太阳给染黄了/那金色的小扇子不停地摇着/给人们带来了凉爽的风/它摇啊摇啊/摇来了冬爷爷/于是,/金色的小扇子又变成了黄蝴蝶/纷纷从树上飘落。”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优秀的儿童诗歌是宝贵的教育教学资源。在幼儿语言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发与运用儿童诗歌,让孩子们的心灵从小就得到优美语言的润泽,感受到汉语言的无穷魅力,全面提升语言素质,丰富情感世界。

参考文献:

幼儿诗歌教案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儿童诗歌教学;整合性;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5-055-2目前,大部分的幼儿园都依据《纲要》上对幼儿园教育的指导,将幼儿园活动内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纲要》上要求各领域相互渗透,但实际实行起来却很难做到这样。教师往往在设计教案时,把各个领域独立了开来,语言活动即完全让幼儿学儿歌,了解“顶针”之类的语法,科学活动则完全让幼儿认识动植物或一些自然现象等,领域之间的渗透在实际的教学中少之又少。幼儿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在这样的教育下其实都是片面的,因为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来就是息息相关的,幼儿教育要来自生活,那如何能够将各个领域划分得清楚呢?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认为可以将活动内容进行整合。首先以语言活动作为基础,在进行儿歌教学时,将科学知识、情感体会、动作模仿等融汇在其中。要做到这些,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接下来笔者以小班儿童诗歌作品《刨个坑儿种西瓜》为例,介绍整合性教育的方法。

一、对教师的要求

1.首先,学会这首儿童诗歌并背诵出来。文学作品本身的丰富性决定学习活动是系列的、网络状的活动,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第一层次:学习作品。第二层次:理解体验作品。第三层次:迁移作品经验。在布鲁姆的分类学里也提到,学习的过程是由简到难逐步上升的过程,从知识开始,理解、应用、分析、评价、直到创造。知识指的是对于信息的回忆。教师可以提问幼儿“西瓜是先长叶子还是先开花?”

理解这个问题的水映了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教师可以提问“开花以后会怎么样?”应用是指在尽可能最少指导的情况下,在新情境中使用学习材料的能力。教师可以提问“种西瓜需要搭架子吗?”“为什么种黄瓜要搭架子?”分析是将材料分解为不同组成部分,以理解材料结构的能力。教师可以提问“黄瓜是瓜,西瓜也是瓜,那黄瓜是水果吗?”评价所关心的是基于特定标准判断材料价值的能力。教师可以提问“西瓜给谁吃了?应该给他们吃吗?”创造是指将不同部分组合在一起,形成新计划的能力。处在这个水平时,幼儿需要使用发散性思维来获得惊喜。教师可以请幼儿想一想“除了种西瓜,还可以种什么?除了给爹妈吃,还可以给谁吃?”或者,教师可以请幼儿自己为儿童诗歌创编一些动作。在这些阶段中,教师需要一步步引导幼儿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悉作品,自己对作品有充分的感知体验,并且已经经历这几个阶段,达到最高的水平。这样才可以指导幼儿在各个阶段里扎实地学习,最终达到最高水平。

2.用模仿的方法教幼儿。教师可以为儿童诗歌设计动作,不用太复杂,能简单明了地表达内容即可。动作难度要考虑幼儿发展水平,动作幅度不要过大,以免让幼儿相互之间产生影响。在教师第一遍念儿童诗歌的时候,就可以加上动作,幼儿可以跟着做,但不要念,认真倾听。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不要在最后才教幼儿动作,让动作的学习变得刻意,成为一项任务。动作本身并不是重点,它是服务于学习儿童诗歌,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记忆儿童诗歌,是一种教学手段。不过,模仿动作也是在锻炼幼儿身体各部分的肌肉能力和对于空间概念的认知能力,也是整合教学的一部分。

3.鼓励幼儿听儿童诗歌。倾听在语言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不少教师总是会着急让幼儿跟着念,学着念,但当幼儿还没听清诗歌的内容时,他只是在咿呀学声而已。一定要强调“老师念得时候你们不要念,等老师念完了,你们再念。”幼儿念的时候,教师同样要倾听,不要一味帮助幼儿一起念。认真倾听才会发现幼儿哪里念得不好,可以有针对性地复习。

4.完整欣赏,分句学习。教师在教学时先完整念整首儿童诗歌,然后选择诗歌中最简单的部分开始教幼儿,接着再逐步完整教授。不少教师总是会选择将难点前置,但是试想,连最简单的都没学会,怎么能要求幼儿学会最难的呢?要尊重科学发展规律,逐步递进。但幼儿将最简单的学会后,对儿歌也有了一些认识,这对于掌握难点也是有帮助的。在《刨个坑儿种西瓜》中,“先长叶子后开花”这一句的动作形象生动,幼儿易于理解,句子本身也比较好念,因此可以先让幼儿学会这一句。“小小孩儿上南洼”和“爹吃好了吗?妈吃好了吗?”动作不太好表示,句子也比较绕口,教师可以预想到幼儿学起来比较困难,这写句子就可以放到后面多带着幼儿练习几次。

5.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幼儿理解儿童诗歌的内容。教师可以采取问他们不同的问题这个方式来引导幼儿理解儿童诗歌的内容。组织幼儿讨论,帮助他们理解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倾向,尤其是注意用联系幼儿个人经验的问题或假设性的问题引导幼儿深入思考和想象。例如可以提问“西瓜种在哪里的?”幼儿有生活经验,会知道是种在地上的,因此教师就顺势可以告诉幼儿“所以我们要‘刨个坑儿种西瓜’呀。”不断的提问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不断教授幼儿新知识。

二、整合性方法包含的内容

1.社会情感。在《刨个坑儿种西瓜》中,提到“结个西瓜给爹妈”。教师可以提问幼儿“为什么结个西瓜要给爹妈呢?”在讨论中就可以引导幼儿知道要懂得分享、感恩和孝顺等一系列正面的情感。还可以在创编时将“爹妈”替换成“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让情感线延伸,让幼儿知道还要孝顺其他长辈。或者可以替换成一些小伙伴的名字,进一步感受分享的情感。

2.科学知识。大多数的儿童诗歌中都会涉及科学知识内容。因此与其有时大费周章地专门开设一个活动让幼儿去了解一些科学知识,不如在提及它的时候,就将它教授给幼儿,这样的学习更加自然也印象深刻。记忆是相互关联的,有关联的记忆会更加深刻,诗歌内容与科学知识相辅相成,在幼儿头脑中可以呈现一幅完整的记忆拼图。《刨个坑儿种西瓜》中正好提及西瓜,教师可以提问“什么季节有西瓜吃?”“西瓜是种哪里的?”还可以适当延伸提问“夏季除了有西瓜这种水果,还有什么其他水果。”当然,延伸的问题教师也要在事先设想好,在合理的范围内延伸,让幼儿了解多一些的科学知识,不能无限制地延伸下去,影响本来的教学计划。

3.模仿动作。幼儿园有专门的律动课程,其实儿童诗歌教学中设计的一些动作也是可以帮助幼儿发展肢体动作的。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适合发展幼儿身体某个部分的动作,例如“开花”这个动作需要幼儿双手并拢,手指向内弯曲,这个动作可以锻炼到幼儿手指小肌肉的。

4.结合乐器。不要认为儿童诗歌是语言活动就不能与音乐相关,在诗歌教学中乐器也可以为活动增光添彩。教师可以根据诗歌内容,设计加入身体敲击、不同材质的敲击器(无音高乐器)以及不同材质的固定音高乐器。例如教师可以出示两种不同材质的乐器,一种金属材质,一种木头材质。提问幼儿“‘刨个坑儿’的工具是什么做的?”因为工具是金属做的,幼儿就可以判断出金属材质的乐器更加适合在此处敲击。给大年龄班的幼儿上课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利用嘴巴和手指发出声效的部分,让活动变得更有意思。只要设计合理,控制得当,乐器的加入不仅不会影响幼儿对文学作品的感知,还会让他们更加集中精神的学习。乐器可以让幼儿的学习有听觉的刺激,真正做到利用身体各个感官去学习。

笔者现在是以《刨个坑儿种西瓜》为例,所提及的一些内容还是比较片面的。儿童诗歌内容涵盖面非常广,有些是关于动物,有些关于昆虫,有些关于自然现象……因此,教师们可以根据学期初的教学计划安排,寻找适合的儿童诗歌作为教学内容。当寻找到适合的儿童诗歌后,教师们就需要根据儿童诗歌的具体内容,充分发挥想象,合理地将各个领域的内容整合在儿童诗歌的教学中,让幼儿的学习不再割裂开来,而是更加的系统和完整。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09).

幼儿诗歌教案范文第14篇

音乐教育作为艺术这一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领域的交叉和融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这种中介作用是其他各领域都不能比拟的。

纵观我园音乐教育的现状,出现以下两大误区。其一是对音乐活动的目的缺乏明确的认识,注重于技能技巧的传授,而忽视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忽略幼儿情绪情感的体验;其二是音乐活动与其他各领域活动之间缺乏沟通,没能很好的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形成整体性,更大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

音乐作为幼儿教育领域内容之一,不仅可以发展幼儿的艺术审美能力,更能在促进幼儿身体协调能力、认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发展的过程中起到辅助、催化作用。

二、研究成果

理论成果:

(一)初步提出“以音乐为媒介的整合教育”园所特色发展理念。

我们提出“以音乐为媒介的整合教育”园所特色发展理念,课题研究与园所特色建设相结合是理念的核心,教师人人参与,形成园所文化,在特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推进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

(二)逐步总结出了实施“以音乐为媒介的整合教育”的四项原则

为避免因对整合教育的泛化理解导致整合教育实践中的形式化、随意化的倾向,在实施整合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到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会提炼,为我所用,坚持整合教育的主体性、主题性、扬长性、效能性原则。

实践成果:

(一)逐步总结出“以音乐为媒介的整合教育”实施策略,并凝结为实践案例。

1.音乐与社会领域的整合。音乐与社会领域的有机整合,对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和形成具有重要的渗透性教育意义。

《音乐伴我入园》、《爱哭的宝儿》等几个案例中教师利用音乐创设幼儿熟悉的宽松的环境,克服幼儿的分离焦虑;《客人来了》《礼貌歌》等案例中教师用歌曲对幼儿引导教育,培养礼貌行为;《祝福爷爷奶奶》《庆新年》等故事中,教师利用音乐作品引导幼儿关爱身边的人、和我们不一样的人,进一步引向爱家乡、爱祖国情感的激发与培养……音乐与社会领域的整合虽然潜移默化,但是深入心灵。

2.音乐与科学领域的整合。

(1)以音乐与声音为主题,激发并持续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利用音乐与声音元素的相关性开展科学探究活动,音乐环境使枯燥的科学活动变得更加有趣,使幼儿在探索活动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使幼儿在唱唱、跳跳、做做、玩玩中感受科学现象,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乐趣。(2)通过音乐活动促使幼儿去感知、观察周围的世界。在《小蚂蚁》案例中,教师抓住幼儿对小蚂蚁的好奇,引领幼儿观察小蚂蚁的外形特征,收集小蚂蚁的资料,表现小蚂蚁的动作。这样的认识过程不仅符合幼儿学习规律,而且体现了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的有机整合。幼儿在这一活动过程中,不仅巩固了关于小蚂蚁的知识,激发了学习科学的兴趣,而且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3)利用音乐游戏激发活动兴趣,培养数学认知能力。小班幼儿数学活动中,教师应做到最少干预、最多指导、最大鼓励。案例《五只猴子做游戏》中,教师有意将音乐与数学活动结合,为幼儿提供充足的、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及时将音乐情境转换为音乐游戏,激发出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在饶有兴味的反复“玩”中,获得了数学的感性经验。

3.音乐与语言领域的整合。

(1)利用音乐丰富语言教学情境。《春天是什么》案例中,教师以提问、欣赏音乐、边读诗歌边出示图片、配乐朗读的程序完成了整个活动。诗歌、图片配合音乐,这些教学手段的组合给幼儿展现一种春的意境,扩大了幼儿想像的空间,使幼儿“思之有物”;同时,把具体经验与抽象音乐结合起来,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将诗、画、乐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幼儿不是干巴巴的背诗歌,而是用类似于唱记歌词的方法,加快了记忆诗歌内容的速度。(2)利用语言、音乐相同元素――“节奏”丰富教育手段。(3)利用音乐丰富表演动作,辅助教师在故事表演中的指导。(4)巧用有情节的音乐,激发幼儿再造想象,使表达充满色彩。在创编故事的语言教学中,教师巧妙的以音乐为导向,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大胆讲述。音乐的介入不仅使幼儿创编的故事内容更加丰富,而且帮助幼儿在音乐情境中以感受和体验来丰富想象。这既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又使幼儿体会到语言创造的快乐。

4.音乐与健康领域的整合。

(1)利用音乐丰富游戏情境,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2)利用音乐当作游戏信号,丰富体育幼儿玩法,调节运动量。

5.艺术领域整合,提高幼儿审美能力。

(1)音乐活动中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培养幼儿感受美。(2)音乐与美工、皮影等艺术手段整合,培养幼儿创造美的能力。

三、问题与思考

(一)问题:

1.各领域教学活动距实现自然、有机的整合还有一定差距。

2.在实施“以音乐为媒介的整合教育”过程中,教师音乐分析能力、幼儿发展水平观察分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3.实施“以音乐为媒介的整合教育”策略有待从理论角度进一步凝练。

(二)设想:

在本课题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深化研究程度,在今后三至五年的延续研究过程中,逐步完善“以音乐为媒介的整合教育”园所特色并逐步形成“以音乐为媒介的整合教育”为特征的整体教育文化。

幼儿诗歌教案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幼儿园语言活动 散文教学 图谱教学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并指出:幼儿必须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活动,才能获得必要的经验。更多关注幼儿的动机、兴趣、需要,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和不同发展方向的要求。

在散文教学活动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教师传授多,幼儿实践少;鉴于散文的特殊文体,教师担心幼儿不容易去理解,于是在教具上花大气力,可是发现事倍功半,一节课下来孩子收获甚少,教师一言堂,多半是灌输式教授方式,老师朗读散文,完了提问,最后小结一下了事,在活动中根本无法体现自主学习;幼儿在朗诵散文时往往一个个面带做作、夸张的表情刻意模仿老师……发现这些问题后,我们结合散文教学中的若干片段进行了分析反思,并从中受到了一些有益启示。

一、图谱中形象的画面,使幼儿对散文更感兴趣

教学中我们发现,幼儿只有在散文诗欣赏活动中理解了,才能从散文诗中接受教育,感受诗歌的美,所以教师运用生动的图片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的内容显得至关重要。如大班阅读活动:散文诗《树叶儿》,小雨落在树叶叶上,沙沙沙;小雨落在伞顶上,滴滴答;小雨钻进花蕊,吱溜溜;小雨落在窗玻璃上,叮叮叮……我们以配乐的形式,朗诵诗歌,让幼儿在优美的意境中,通过图谱的演示,幼儿很快理解诗歌,而且一图一句诗歌形式,可以让幼儿看到图记起诗歌的内容。最后,每个幼儿拿张小图谱进一步学习,方便孩子以看着图谱把诗歌的内容想起。让幼儿对诗歌更进一步的理解、熟悉。

二、合理运用图谱,解决教学重难点

大家知道,教学具在一节课中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教具不在乎多,不在乎有多“花里胡哨”,关键是看材料提供是否合适,是否是教与学的需要,如果是一种摆设,为丰富材料而提供一些对活动并无多大作用,可有可无的东西,那么这样的材料反而会降低课的质量。如散文诗《秋天的颜色》,秋天是一幅美丽的图画,美在哪儿呢?我乘上一片落叶做的小船,要去看看美丽的秋天,那秋天到底是什么颜色呢?我问小草,小草轻轻地告诉我:“秋天是黄色的。”我问枫叶,枫叶沙沙地告诉我说:“秋天是红色的。”我问,有一朵白告诉我说:“秋天是白色的。”我问松树,大声地告诉我说:“秋天是绿色的。”我问大地,大地骄傲地告诉我说:“秋天是绚丽多彩的。”啊!我终于明白了秋天那美丽的颜色。教师利用了“图谱”的方法,把诗歌中出现的关键物品、关键词语:“小草”、“轻轻”、“黄色”;“枫叶”、“沙沙”、“红色”;“”、“白色”;“松树”、“大声”、“绿色”;“大地”、“骄傲”、“绚丽多彩”等用简笔画的方法呈现给孩子,因此老师不需要费太大的功夫就把这节课的难点给解决掉了。

三、灵活运用图谱,益于孩子理解与创新

图谱法阅读散文诗不是单一的使用在活动中,也要结合其它的教学方法,比方说结合讨论法、表演法,并结合竞赛的形式开展活动。以往的诗歌教学都是反复的朗诵让幼儿记住内容,而图谱法是让幼儿自主的欣赏诗歌,如:散文诗“调皮的太阳”教学活动初始,我请孩子们形容一下太阳,其实事先只预设到“温暖”、“明亮”、“火红”、“圆圆”等形容外部形态的词汇,但孩子们却说到了“健康的”、“快乐的”、“淘气的”、“幸福的”等词汇,立刻赋予了太阳鲜活的生命力。

师:如果你是调皮的太阳,你会来到哪里,你想做什么事?

幼1:如果我是调皮的太阳,我就晒红小朋友的脸。

幼2:如果我是调皮的太阳,因为我会很热很渴,所以我就到河里把水喝光。

幼3:如果我是调皮的太阳,就把很多很多的水果晒熟。

文学欣赏的过程,就是再创造的过程。案例反应,通过图谱幼儿能自主能动地去感受理解散文,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内化来表达表现对散文的理解,并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手段进行表达和表现。

四、有的放矢的出示图谱调动幼儿的学习动力

如散文诗《树叶儿》,图谱一开始不出示,先听老师朗读,完了问幼儿记住了哪一句,说对了,才翻开相应的图谱,这使幼儿有成就感,幼儿就会想我要记住诗句,才能翻开图谱,这就能让幼儿在活动中充满了学习动力。图谱中形象的画面,使幼儿对阅读更感兴趣,幼儿可以看着画面想到诗歌的内容,对诗歌的内容理解得更快。教师以竞赛的形式贯穿整个活动,让幼儿在安静的欣赏活动中,有了较活泼的气氛,也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五、图谱演示要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