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节能与环保论文范文

节能与环保论文范文

节能与环保论文

节能与环保论文范文第1篇

1.1P(计划)——明确培养目标定位,制订培养方案

中国人民大学的经济学、金融学、法学、商学等学科居全国领先地位,与这些优势学科相结合,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是学校工程硕士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我们设立了5个研究方向,其中金融信息工程方向是软件工程学科与金融学科的结合,企业信息化与电子政务是软件工程学科与工商管理学科的结合,计算机取整与司法鉴定是软件工程学科与法学的结合,大数据与云计算方向、基础软件方向都是我校计算机学科的重点研究方向。这5个研究方向与学校的优势学科紧密结合,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学生可根据兴趣自行选择研究方向,根据研究方向选修相应的课程。中国人民大学在工程硕士的招生、培养模式方案设置、学生实践落实、质量体系控制的过程中都与人文社科学科紧密结合,目标明确,过程严谨。

1.2D(执行)——实施培养方案,严格培养过程,完善质量保障

工程硕士培养要经过3个重要环节:课程学习、企业实习和学位论文。在每一个环节中又有若干环节,为保证培养质量,我们严格规范每个环节[2]。图2是一套完整的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1.2.1课程环节

在课程环节,除严格执行培养方案外,每门课程都有教学大纲。授课期间要进行教学评估,学生给每位授课老师在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打分,也可给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评估结果和学生给出的意见将会反馈给老师,让老师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提高。每个年级的硕士班设立一名班主任,协调课程安排,了解学生动态,组织课余活动。

1.2.2实习环节

面向行业进行专业实践是培养模式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落实实习基地和实习制度是保障实习环节有效完成的关键。我们选取与软件工程学科相关的高新技术型企业、金融信息化企业等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在实习基地聘请企业导师,具体指导学生的实践环节。在实习过程中,制订实习管理办法,明确实习的时间、形式、要求,通过《企业实习手册》对实习环节进行过程控制。

1.2.3论文环节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是工程硕士研究生掌握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全面体现,也是衡量培养质量和授予学位的重要标志。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与工学硕士的学位论文侧重点不同,它更加重视解决工程实践的问题,因此论文的形式和评价标准也有不同的要求。我们将工程硕士论文划分为系统研制报告、IT管理类论文、工程设计类论文以及学术研究类论文4种类型,每一种类型都对论文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为保证论文的最终质量,我们在论文阶段设置了开题报告、、预答辩、论文评阅、论文答辩5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要求规范及实施办法,任何一个环节不通过,都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这就保证了能够进入答辩的论文基本质量。具体实施如下:(1)开题报告环节。学院组织不少于3人的开题报告评审组,对学生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进行评审。基于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我们制订了开题报告评价标准。相关文件包括《开题报告模版》《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开题评价标准》。(2)环节。为了有效惩戒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我们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专门审查,采取软件检测的方法,务求论文重复率不超过10%。相关文件包括《信息学院开展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审查工作办法》。(3)预答辩环节。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预答辩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对进入答辩环节论文的又一轮筛选。相关文件包括《信息学院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工作实施办法》《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预答辩评价标准》。(4)论文评阅环节。由两名专家对论文进行评阅,其中至少一名校外企业评阅专家针对论文的应用性给予评审和评价。(5)论文答辩环节。严格执行学校关于学位论文答辩环节的规定,保证通过的论文质量。

1.3C(检查)——培养质量检验

培养质量的高低可以从论文质量、教师学生的反馈、就业情况3个方面来检验。

1.3.1论文质量

论文写作过程5个环节的把关保证了通过答辩的论文已经过至少3次专家评判、1次。在某个环节被淘汰的论文,需要重新修改后才可以再次进入答辩。

1.3.2学生和教师的反馈

我们定期举行授课教师、学术导师、企业导师座谈会和学生座谈会,通过座谈会的形式,收集学生和老师对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习安排、论文等环节的意见和建议,听取学生和老师的评价意见,听取导师反映的培养和指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下一步改进方案作准备。

1.3.3就业情况

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面向企业、面向实践,因此学生的就业情况最能反映我们的培养质量。企业在选拔人才时有它所关注的指标,企业的人才需求是否与我们的培养目标一致,从就业率及就业情况就能反映出来。2012年人民大学第一届全日制工程硕士毕业生和2013年第二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均为100%,毕业去向为金融机构、国家机关、大型国有企业(非金融类)、外资企业和国内其他知名企业,有的学生甚至同时拿到几家单位的录用通知。以2010级为例,50名学生的毕业去向数据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近一半的学生被金融机构录用,这与我们最初设定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我们秉承与人文社科优势学科相结合的理念,将金融与软件工程结合起来,学生在课程学习、企业实习等环节都接受了相应的培养和训练,这样的毕业生一定是用人单位所欢迎的。

1.4A(处置)——总结、反思及改进

PDCA理论的最后一个步骤,是对于既往的总结与反思,提出改进措施。通过检验和反思,我们对培养方案进行更精细化的调整,对开题、评阅、答辩的各个环节以及管理流程进行改进,使之更适应工程硕士的培养。

2结语

节能与环保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废旧物循环利用;循环经济;节能环保理念

中图分类号:X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1

目前,我国现代化在突飞猛进的发展,导致废弃物数量的增多。然而填埋和焚烧这种减少废弃物数量的传统办法,已经不能为我们所接受,因为其浪费土地资源,污染周边环境。我们需要一种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而废旧物品的循环利用作为节能环保产业的一种,已越来越多的应用到生活中。

一、废旧物循环利用的优点

(一)废旧物品循环利用有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20世纪末,我国政府就已经确定在新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上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废旧物品的循环利用正是遵循了循环经济的宗旨,使得自然资源形成循环,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和节约资源。循环经济是一种创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它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突降。

(二)废旧物品的循环利用有助于解决我国的资源约束矛盾

现今,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严重不足,使得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体现出资源利用效率较低,资源对外依赖加大。因此,资源供给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加剧。为了降低经济增长使得资源供给压力的加大,必须坚定不移的发展循环经济,倡导废旧物品的循环利用,使得资源能够得到高效的利用。

(三)废旧物品的循环利用有助于解决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就即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或作用的总和。但是由于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以及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和建设的投入不足,导致了现如今生态环境的恶化。当今我国所面临的环境恶化形式十分严峻,因此遏制环境恶化刻不容缓。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可以从源头上使得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环境污染,使得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四)废旧物品的循环利用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在我国加入WTO后,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同样国际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现如今,我国出口产品仍旧存在初级产品和原材料所占较高比例的问题。而生产成本过高的原因是资源消耗量大,浪费高,但是利用率却很低。从而节能环保,资源利用低是我们首先突破的问题。然而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废旧物的循环利用,可以在节能环保的基础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减少降低生产成本。

二、节能环保理念应倡导废旧物品的循环利用

节能环保就是倡导节约现有能源消耗量,提倡环保型新能源开发,造福社会。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倡导废旧物品的循环利用,可以缓解我国的环境污染,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实现节能环保的目的,而节能环保是维护生态环境的永恒主题,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七大战略的重中之重,在规划中强调,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自我约束机制,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节能环保需要深化循环经济特点,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垃圾资源的循环利用。支持回收体系、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污染治理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废弃机电设备、汽车、铅酸电池、塑料、橡胶等可循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规模利用和高值利用。同时以伴生矿产资源回收利用、尾矿稀有金属分选和回收、大宗固体废物大掺量高附加值利用为重点,推动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鼓励产业集聚,形成以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为依托的发展格局。以铁矿、铜矿、金矿、钒矿、铅锌矿、钨矿为重点,推进共伴生矿产资源和尾矿综合利用;推进建筑废物和道路沥青再生利用。

三、节能环保理念的实施

(一)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应该适时的修正现行法规,将人口、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纳入节能环保的理论体系,构建有广泛理论价值和完全意义,且有实践指导的完整的节能环保理论体系。

(二)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节能环保发展模式

尽管国外循环经济的发展取得了较高的发展,但是我国不能照搬外国的成功经验,应该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加大废旧物品的循环利用,在废旧物品的循环利用过程中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从资源开采、产品生产、循环消费、废弃物品和资源回收利用的整个过程中综合考虑循环经济的发展,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

(三)技术是节能环保理念的支撑

节能环保理念的实施需要理论、政策、制度、技术共同作用。没有技术的有力支撑是我国节能环保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之一。节能技术是指采取先进的技术手段来节约能源。具体来讲,就是根据使用能源的情况,分析能源的消耗情况,找出能源浪费的节能空间,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能源浪费,从而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提高废旧物品的循环利用率作为一项重要的节能技术,是我国节能环保理念发展的当务之急。

四、结论

本文以节能环保理念为指导,选择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为研究对象,主要倡导废旧物品的循环利用,在综述废旧物循环利用和节能环保理念的集合中,简要对节能环保理论的实施做了进一步研究,设计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中节能环保的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

[1]李云燕.循环经济运行机制)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李兆前,齐建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综述[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9).

[3]诸大建.循环经济理论与全面小康社会[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4]梁晶,吕子文,方海兰.园林绿色废弃物堆肥处理的国外现状与我国的出路[J].中国园林,2009(1).

[5]王晓英.循环经济理论国内外研究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8).

作者简介:黄 虹(1986-),女,汉族,浙江金华人,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英语文学学士,助教,从事英语教学研究。

节能与环保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年论文;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129-02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作为一门新专业,目前很多本科高校都已开设,而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本文结合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探讨在该专业中开设学年论文教学环节的必要性和实施方案,并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以增强该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开设学年论文教学环节的必要性

(一)学年论文是该专业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

信息与实践科学专业是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交叉形成的新专业,特别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整个培养体系中,学年论文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大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与知识创新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学年论文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文献,明确研究的目标和方向,分析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并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逻辑推理、分析论证、归纳演绎等完成学年论文,有助于该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学年论文是提高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有效途径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解决科学与工程计算问题的综合检验,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普遍存在缺乏创新内容,撰写不规范,不能很好地体现专业特点,无法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等问题,从而大大影响了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究其原因,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等忽视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方面。要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根本在于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生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仅靠毕业实习期间突击训练效果并不良好,应在四年的实践教学体系中不间断地突出论文写作的训练内容。

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实践教学环节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资料检索、文献综述、调查研究、理论分析、算法设计、计算机应用、科技论文写作和独立工作等能力,进而促进毕业论文等后续实践环节的开展。主要包括论文选题、教学指导和保障措施三个方面。

(一)论文选题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的选题应以教师拟题为主,学生自拟为辅。教师应对课题的创新性和可行性切实把关。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允许学生自拟题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对选题的研究,使学生初步掌握该专业课题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方法,掌握学术论文的撰写规范,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为将来毕业论文的撰写做好准备。选题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内容:(1)选题应当从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满足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体现本专业教学训练的基本内容;(2)选题应当注意基本技能的综合训练,对文献检索、实验数据分析、算法设计等内容要综合考虑;(3)题目难度和工作量要适当,确保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经努力能完成任务;(4)选题尽量与导师科研课题相结合;(5)选题尽量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二)教学指导

学年论文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应体现学生个人的见解和写作的独立性。教师在指导学年论文的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注重与学生的交流讨论,深化学生对理论的研究理解和独立思考,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指导教师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指导学生确定论文选题,明确研究内容,进行文献检索和阅读;(2)指导学生拟定研究计划,并对其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3)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及计算机应用等;(4)指导学生拟订论文提纲,并对论文的撰写提出指导意见;(5)审阅学生论文初稿,反复提出修改意见,注重论文质量的提高,并督促学生按期完成写作任务;(6)评审论文终稿,评定成绩,并给出恰当的评语。

(三)保障措施

学年论文是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一个组成部分,需要有一系列措施予以保障。(1)必须从制度设计、过程管理和成绩评定三环节入手监控,以保障学年论文质量。(2)组织形式上应多样化,鼓励创新,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3)加强师资培养,定期组织骨干教师进行专业进修,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较早接触相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另一方面,也要对指导教师责任心和耐心提出要求,激励教师能够全程认真负责地完成论文的指导工作。(4)加强计算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和电子资源等的建设,为论文写作提供所需软硬件条件,保障学年论文的有效开展。

三、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高

一些高校对学年论文重视不够,导致部分教师在指导学生学年论文时责任心不强,学生对学年论文的实践性和创新性认识不到位,很多学生把它当成一次作业来完成,忽视了论文的学术性,使得学年论文的整体质量不高。

(二)组织不完善,安排不尽合理

(1)宣传不到位。一些学校对学年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宣传不到位,导致很多教师和学生对学年论文训练不够重视,出现诸多问题。(2)时间不恰当。高校大多将学年论文安排在学期末最后一到两个月进行,而这一时间段正是学生准备期末考试的时间,时间上的冲突,导致学生把主要精力和时间都用在应付期末考试上,对学年论文敷衍了事。(3)选题随意性大。一些题目太具体,过于专业,学生在短期内较难完成;一些题目又过于简单陈旧,雷同率较高,要求也差别不大;特别是一些论文的选题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特点以及科研实际又严重脱节,达不到训练的目标。(4)指导力度不够。由于高校扩招造成师资紧张,教师平均承担的本科生论文写作指导任务较为繁重,在一些具体环节上的指导精力有限,如对学生如何选题、如何进行文件检索和阅读,发现和解决难点问题,制定研究计划,进行实验设计和论文撰写等各个环节难以进行充分指导。(5)与毕业论文衔接不够。毕业论文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完成学位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作为内容相继但时间相隔的两个环节,做好衔接很重要。

(三)缺乏有效管理和监控

一些高校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降低了对学年论文质量的要求;缺乏制度保障,将学年论文混同于毕业论文,延用毕业论文的管理办法;由于缺乏有效监控措施,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抄袭和敷衍了事的现象;个别学校没有健全的管理规定,学年论文管理混乱、不规范;缺乏对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学年论文教学过程中的检查和监督。

四、提高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宣传力度

学年论文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应加大宣传,提高师生对学年论文的认识。通过撰写研究性论文,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学术论文撰写基本规范,为毕业设计做好准备。

(二)科学组织,合理安排

要想较好的开展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工作,应结合专业特点和办学实际,科学组织,合理安排。(1)将学年论文纳入教学计划,从规范管理、监督指导、过程控制和成绩评定等各环节保障学年论文质量;(2)应妥善安排学年论文工作的时间和工作流程,综合考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生承受能力、教师的工作量等各个方面,从论文选题、教师指导、论文成绩评定几个环节合理安排,真正发挥学年论文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作用;(3)命题应难易适中,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可操作性,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能在规定时间内按时完成。

(三)加强过程管理

完善过程管理对提高学年论文的质量至关重要。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是学年论文这种教学形式顺利运行的基本保证。学年论文教学环节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与其他教学环节相互配合,保障论文工作的顺利完成。首先要建立学年论文过程管理的长效机制,由相关管理部门统筹规划,并结合该专业特点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其次,每篇学年论文既要有指导教师,又要有专门的评阅人,制定成绩评定标准。总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的过程管理直接影响到最终论文的质量,应当制定专门的学年论文过程管理细则,从规范命题选题,指导教师安排,对论文基本要求和撰写规范,学生纪律管理,成绩评定,材料存档等方面加强指导监控,以保障学年论文的质量。

(四)明确目标,重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当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当重点突出,注重学生写作过程中对于论文内容的学术性和撰写的规范化的把握,重视训练学生综合运用逻辑分析、论证推理、归纳演绎等方法完成论文写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思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富照,王晚生,仝青山.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探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0,24(1):103-105.

[2]翟云会.浅谈高校学年论文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1,(11):543.

节能与环保论文范文第4篇

经过多年的建设,浙江工商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拥有一套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平台,进一步完善该平台的功能,充分利用并最大限度地发挥该平台的作用,是实现我校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最可靠途径。(1)实验与研究基地: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中心有环境生物技术实验室、环境微生物实验室、环境化学实验室、环境毒理学实验室、环境监测实验室、固废物实验平台、水处理实验室、大气控制实验室、膜技术实验室等。实验室为学生课程实验、开放性实验和创新实验提供良好的平台。(2)实践教学基地:浙江省工业环保设计研究院持有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废水甲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甲级资格证书等。作为学院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环境影响评价实习和毕业实习提供了很好的实战平台。(3)产学研基地:杭州博世华环保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已成功开发多项废水和废气治理技术、固废物处置技术。通过产学研基地,充分利用学校、学院科研力量与企业的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4)校外实习基地:学院与杭州市多家环保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其中杭州七格污水处理厂、杭州九溪水厂、杭州天子岭垃圾填埋场等作为学院校外实习基地,提供了学生参加校外实习和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

2认真实践环节

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认知实习、课程实验、环境影响评价实践、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将这些具体环节进行有机衔接并有序地认真实施,是实现我校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根本保障。

(1)认知实习:认知实习是在学生即将开始学习本专业理论课程之前进行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其他各实习环节的基础。环境科学专业在第一学期安排了20个学时的认知实习,通过认知实习,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使其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实验:课程实验是对课程基础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巩固,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课堂理论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环境科学实践课程的设置过程别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和拓展、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实验报告的总结和分析,这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总结和表达能力非常重要。

(3)课程设计:设置了3周的环境科学专题课程设计环节,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要求学生运用一门或几门课的知识,通过必要的参考资料的查阅和整理,去解决环境科学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理论内容的理解。

(4)毕业实习:在大四第一学期学完全部专业课后,组织学生分别到各环保公司、各生产现场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验证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提高思想认识。

(5)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设置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四年学习基础和知识的系统总结和应用。毕业论文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效果显著,包括文献的调研总结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论文撰写能力、学术论文的演讲能力以及回答问题的能力。

(6)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学生走出校门、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2008级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在暑期进行了“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以及环境人才需求特点分析”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走访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和相关企事业单位,了解环境科学专业特点及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并开展主题班会,增加了同学对专业的了解,明确了学习目标,激发了学习兴趣。

(7)开放性实验、创新实验:开放性实验、创新实验可以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更好地和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新生专业介绍时也介绍学院专业老师的研究方向,鼓励学生从大一开始与专业老师接触,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实验,也可以跟专业老师共同探讨,选定题目,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发挥自己特长的教学环境。

(8)其它:在教学体系培养中,专业教师也结合课外科技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勤工助学活动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实践环节与理论知识的衔接

实践教学的构建和有效实施,依赖于对实践教学改革内涵的正确理解、实践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实践课程的准确设置、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的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整体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专业特色的显现。要真正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必须紧密结合理论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是主从关系,而是辩证统一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实践环节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反过来理论知识又可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只有在理论和实践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引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3]。在环境科学专业教学安排上,学生认知实习、课程实验、社会实践等各实践环节由理论授课教师和专业教师指导,以达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真正结合。

4结语

针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对环境保护的迫切要求,导致了对环境科学人才的很大需求,这种需求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都是潜在巨大的。但在实际环保工作中也暴露出了我国高等环境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诸如学生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专业实践能力较弱,社会适应性较差,就业渠道单一等[4]。浙江工商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旨在探索一种适合我校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高途径的模式,配合教学计划,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激发和调动学生参加专业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培养的学生适应当代社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探索过程中,应坚持针对性、实用性、专业技能与综合能力相结合以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保证实践教学的实效。

(1)针对性原则:针对环境科学专业的特点,分析学生未来岗位(群)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确定实践教学的总体框架和具体的技能培养方案。

(2)实用性原则: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从实际、实用、实践的角度出发,建立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以及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节能与环保论文范文第5篇

经过多年的建设,浙江工商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拥有一套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平台,进一步完善该平台的功能,充分利用并最大限度地发挥该平台的作用,是实现我校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最可靠途径。

(1)实验与研究基地: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中心有环境生物技术实验室、环境微生物实验室、环境化学实验室、环境毒理学实验室、环境监测实验室、固废物实验平台、水处理实验室、大气控制实验室、膜技术实验室等。实验室为学生课程实验、开放性实验和创新实验提供良好的平台。

(2)实践教学基地:浙江省工业环保设计研究院持有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废水甲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甲级资格证书等。作为学院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环境影响评价实习和毕业实习提供了很好的实战平台。

(3)产学研基地:杭州博世华环保技术工程有限公司已成功开发多项废水和废气治理技术、固废物处置技术。通过产学研基地,充分利用学校、学院科研力量与企业的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

(4)校外实习基地:学院与杭州市多家环保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其中杭州七格污水处理厂、杭州九溪水厂、杭州天子岭垃圾填埋场等作为学院校外实习基地,提供了学生参加校外实习和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

2认真实践环节

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认知实习、课程实验、环境影响评价实践、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将这些具体环节进行有机衔接并有序地认真实施,是实现我校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根本保障。

(1)认知实习:认知实习是在学生即将开始学习本专业理论课程之前进行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其他各实习环节的基础。环境科学专业在第一学期安排了20个学时的认知实习,通过认知实习,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使其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实验:课程实验是对课程基础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巩固,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课堂理论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环境科学实践课程的设置过程别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和拓展、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实验报告的总结和分析,这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总结和表达能力非常重要。

(3)课程设计:设置了3周的环境科学专题课程设计环节,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要求学生运用一门或几门课的知识,通过必要的参考资料的查阅和整理,去解决环境科学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理论内容的理解。

(4)毕业实习:在大四第一学期学完全部专业课后,组织学生分别到各环保公司、各生产现场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验证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提高思想认识。

(5)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设置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四年学习基础和知识的系统总结和应用。毕业论文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效果显著,包括文献的调研总结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论文撰写能力、学术论文的演讲能力以及回答问题的能力。

(6)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学生走出校门、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2008级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在暑期进行了“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以及环境人才需求特点分析”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走访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和相关企事业单位,了解环境科学专业特点及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并开展主题班会,增加了同学对专业的了解,明确了学习目标,激发了学习兴趣。

(7)开放性实验、创新实验:开放性实验、创新实验可以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更好地和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新生专业介绍时也介绍学院专业老师的研究方向,鼓励学生从大一开始与专业老师接触,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实验,也可以跟专业老师共同探讨,选定题目,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发挥自己特长的教学环境。

(8)其它:在教学体系培养中,专业教师也结合课外科技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勤工助学活动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实践环节与理论知识的衔接

实践教学的构建和有效实施,依赖于对实践教学改革内涵的正确理解、实践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实践课程的准确设置、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的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整体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专业特色的显现。要真正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必须紧密结合理论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是主从关系,而是辩证统一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实践环节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反过来理论知识又可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只有在理论和实践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引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3]。在环境科学专业教学安排上,学生认知实习、课程实验、社会实践等各实践环节由理论授课教师和专业教师指导,以达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真正结合。

4结语

针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对环境保护的迫切要求,导致了对环境科学人才的很大需求,这种需求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都是潜在巨大的。但在实际环保工作中也暴露出了我国高等环境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诸如学生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专业实践能力较弱,社会适应性较差,就业渠道单一等[4]。浙江工商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旨在探索一种适合我校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高途径的模式,配合教学计划,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激发和调动学生参加专业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培养的学生适应当代社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探索过程中,应坚持针对性、实用性、专业技能与综合能力相结合以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保证实践教学的实效。

(1)针对性原则:针对环境科学专业的特点,分析学生未来岗位(群)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确定实践教学的总体框架和具体的技能培养方案。

(2)实用性原则: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从实际、实用、实践的角度出发,建立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以及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节能与环保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运行

作者简介:杨高(1967-),男,四川乐山人,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2011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课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运行机制的研究”(编号:CJS11—054;主持人:扬高)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4-0028-02

一、开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机制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指出:“大学生社会实践要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就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和方法。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从目标定位、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机制、活动形式、实践基地、运行模式等方面开展了研究。虽然国内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全面、系统地研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机制还是极少的。本文在对四川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运行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探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机制,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课程和教学内容和要求,以社会实践为大课堂,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以获取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体验,使主观世界得以改造,主体能力得以优化的教学方式或教学环节。其基本特点是把课堂教学的精髓搬到社会实践大课堂,通过社会实践的养成教育,内化大学生做人的基本素质并外化为社会实践行为。社会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机制的研究,成为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过程

(一)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涉及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两门课程。在《基础》课的教学中,用4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8学时,实践教学14学时(其中课内实践6学时、课外实践8学时)分专题进行教学。在《概论》课的教学中,用7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8学时,实践教学24学时(其中课内实践10学时、课外实践14学时)分专题进行教学。在教学时间的安排分布上,理论教学学时体现在课表中,实践教学学时不体现在课表中。

(二)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形式、内容与目的

社会实践的教学内容在班级课表以外的时间进行。课内实践的教学跟随理论教学内容同步进行,课外实践的教学在寒假、暑假、节假日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成。

1.《基础》课程的社会实践环节的教学形式、内容与目的。课内实践分3个专题教学,每个专题实践教学2学时。第一专题为人生与人生价值观。采取电教教学形式,播放影视:如《天那边》、《大爱无疆》、《钱学森》等其中之一,要求学生完成以人生与人生价值观为主题的不低于2000字小论文,帮助学生解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观念纷杂、价值多元的现实,影响和困扰着大学生人生价值的选择难点问题。第二专题为道德品质。采取辩论赛的教学形式,辩论如“人生重在奉献,人生重在索取”;“大学生谈恋爱利大于弊,大学生谈恋爱弊大于利”;“诚信使人受益,诚信使人吃亏”;“道德修养有助于个人成功,道德修养会妨碍个人成功”等之中的辩题,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教材内容,提高道德修养,锻炼自学能力、思辨能力、组织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锻炼心理素质,更加深入认识问题的本质。第三专题为法律知识。采取模拟法庭的教学形式,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之一案例,训练学生的法律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使其能运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来分析解决现实的法律问题。

课外实践以爱国主义、人生价值、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谐社会、青少年犯罪之一为实践主题,学生自拟实践题目,在教师指导下实践,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形式体现社会实践活动效果。

2.《概论》课程的社会实践环节的教学形式、内容与目的。课内实践分5个专题教学,每个专题实践教学2学时。第一专题为思想。采取电教教学形式,播放影视:《世纪伟人—》,帮助学生了解和思想。第二专题为邓小平理论。采取电教教学形式,播放影视:《邓小平》,帮助学生了解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第三专题为科学发展观。采取演讲比赛或者座谈会的教学形式,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家乡谈科学发展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践行科学发展观。第四专题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问题。采取辩论赛的教学形式,辩论“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否优越于三权分立制”;“我国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能否实现”;“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优劣”;“中国改革开放的得与失”等之中的辩题,帮助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第五专题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总体布局。采取办政治小报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和运用党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的方针和政策。

课外实践以居民消费结构、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开放的成就、和谐社会之一为实践主题,学生自拟实践题目,在教师指导下实践,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形式体现社会实践活动效果。

(三)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

《基础》课程的社会实践教学安排(教学时间18周)

《概论》课程的社会实践教学安排(教学时间18周)

每班级以6人—8人分为若干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践课题的选择、内容的分解、实践方案的设计、运行,最终形成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教师参与1个小组的现场全过程实践活动。学生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在下学期开学第1周内交教师,教师在下学期开学第3周内完成评阅工作并最终形成本课程学生的总成绩。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教师社会实践主题与要求;学生填写社会实践课题调研及实施方案表;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践课题内容分解与实践方案设计;教师参与学生实践;学生完成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学生交齐社会实践资料;教师批阅,得出学生社会实践成绩

学生与教师要求完成下表所示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学时以《概论》课14学时为例分解如下:教师布置社会实践任务,说明相关要求、注意事项,学生选择需要完成的课题,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计2学时;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调研分组、任务分解工作。学生收集资料,做好调研方案、表格的填写工作计2学时;教师带领学生到实践基地进行社会实践,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工作计4学时;教师与从事实践的学生随时沟通,了解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进度及具体情况,作出指导工作计2学时;教师收集学生实践报告,对比实践方案设计以及报告各项量化指标,详加分析,给出实践成绩,并分析取得的成绩,指出不足改进之处工作计4学时。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运行机制的保障

(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环节的教学是否能顺利运行,依赖于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按照现时高职院校招生情况,每年将新进2500—3000名3年制高专学生。要确保如此数量的一年级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学,需要学校根据自身环境、特色,因地制宜建立起大量能提供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社会实践教学的爱国主义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等)、法制教育基地(如法院、监狱、戒毒所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地、社区基地、现代企业基地等,支撑社会实践的教学。能将各专业课实习实训基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这无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最有效地途径,也是社会实践环节教学得以实现的最有力地保障。

(二)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必要的经费。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实践教学.....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提供必要经费。”高职院校要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经费投入。“按全校在校生每年生均10-20元的标准划拨课程建设经费,并争取逐年有所增加。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教学教研、教师培训、队伍建设以及教学资料购买等。”[1]课程建设经费的使用要确保用于诸如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考察、重点实践项目的调查报告、等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方面的支出。

(三)以多元化考核体系取代现行一般考试考核方式。学生的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10%)、社会实践成绩(50%)和期末考试成绩(40%)三部分构成进行综合评定。如下表:

(四)安全保障措施。学校应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安全制度》,教师要着重抓好学生社会实践安全教育工作,尤其需要制定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安全指南》手册并发放到各组成员手中。手册需包含交通安全、财产安全、住宿安全、实践现场安全、卫生疾病安全、防范滋扰安全、其他注意事项等内容。

节能与环保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对策

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与其他教学环节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独立性、综合性和实用性。通过毕业设计(论文)训练,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和培养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也能较好地检验学校的教学质量,是大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一座桥梁。

目前,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已经引起全国高校的普遍重视。但是,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我们以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各个环节为线索,分析其中的一些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

一、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启动环节

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启动环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但实际上,很多毕业生和部分指导教师对其重视程度却远远不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启动时期,很多毕业生认为找工作或考研才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的任务。有的指导教师认为,考上研究生的毕业生是好学生,学生找工作也不容易,对于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不必太严格。这些错误思想导致毕业生缺乏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相关的指导教师放松了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规范管理和认真指导,导致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降。因此,在启动环节,应该注重对毕业生和指导教师的动员与教育,加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利用相关规章制度,约束毕业生和指导教师的调研、撰写和指导行为,为毕业设计(论文)后期的工作开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选题环节

目前,在实际操作中,许多高校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方式单一,多数仍以指导教师提出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供毕业生单向选择为主。这种选题方式限制了毕业生主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也使指导教师和毕业生在选题之前缺乏足够的交流。指导教师提供选题的时间,通常在第七学期末。但是,由于从第七学期末开始,毕业生就面临着新的人生规划问题,他们没有足够的耐心,去静下心来考虑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因而匆匆忙忙选择一个题目。许多学生对所选的课题不了解、不感兴趣,而且,指导教师对学生所选课题的情况并不十分了解,当在指导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课题并不感兴趣,或者没有足够的动力和能力去完成所选的课题时,就会不得不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期更换题目,从而浪费了大量的指导时间,难以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将选题时间适当提前,使毕业生和指导教师之间充分交流,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毕业生对课题和其涉及的知识进行了解,保证指导教师对毕业生的设计、研究能力有所了解,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后期的研究与撰写环节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利用各类科研项目、企业合作项目、部级或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等课题,吸引低年级的学生参加项目研究、实践和训练,使得学生早入项目,早选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早与指导教师磨合,避免到第七学期末才开始选题的盲目及仓促。

三、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准备和撰写环节

毕业设计(论文)的准备环节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寒假期间。多数指导教师在寒假前将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下达到学生手中。在寒假期间,毕业生的任务一般是查阅相关文献,阅读外文翻译,撰写综述报告等,为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做准备工作。然而,寒假期间,因为要过春节,多数毕业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方面有所放松。同时,不少学生还要从事和自己毕业设计(论文)无关的实习。因此,很多毕业生将寒假应该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放到寒假结束之后来做,从而又影响到下一步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环节通常安排在第八学期,一般是从寒假开学的三月初到六月中旬这个阶段。而在这个阶段,毕业生不仅面临着毕业设计(论文)研究与撰写任务,而且面临着就业、实习、研究生面试准备等工作压力。据我们了解,在就业压力下,很多毕业生花费大量时间在校外找工作或实习,而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放到次要位置。部分学生由于面临着研究生招生调剂、面试和复试的压力,而将研究生招生面试和复试准备工作放到首要位置,在这方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导致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投入的精力和时间不够。

在毕业设计和论文撰写环节中,我们还发现很多学生论文内容不完善,撰写格式不规范。例如:论文中缺乏有效的综述,论文的主题不明确,外文翻译和论文摘要英文部分不准确。同时,长期以来,多数学生缺乏科研和工程项目训练,与社会实践脱节,这导致他们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遇到问题后难以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予以解决,缺乏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建议采取上述选题环节中提出的方法,即利用各类科研项目促使学生早动手、早实践、早训练,这不仅使学生的创新、实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早的培养,而且,学生在各类研究项目中的实践课题可以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课题,并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的投入时间和精力,确保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实际上,这也是拉长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周期的一种措施。从目前的实践成果来看,这种做法容易培育出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论文)作品,是值得提倡的一种做法。

四、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指导环节

根据毕业生的不同情况,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环节可以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学生主要在校内接受指导教师的指导,并在校内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类学生由于经常在校内和指导教师交流,受到指导教师的全程监督,一般能够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任务。

第二类,学生只有一个指导教师即校内指导教师,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由校内指导教师提供,但学生经常在校外单位进行毕业实习。受到就业压力和校外社会环境的影响,这类学生通常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上投入精力不够,和指导教师面对面地交流较少,接受指导的时间较少。对这类学生,指导教师应该加强与他们的交流,在不影响他们毕业实习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网络和通讯工具,保持与他们的日常交流,定期检查他们的毕业设计(论文)技术方案和研究结果,对其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并要求他们定期返校,汇报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展情况。通过这些措施,最大程度地把握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节奏,解决校外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冲突。

第三类,学生有两个指导教师,即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校外指导教师通常由企业或科研院所的人员来担任。这类学生也经常在校外单位进行毕业实习。但是,与第二类学生不同的是,第三类学生所做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由校外指导教师提供,题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并直接接受校外指导教师的指导。对于这类毕业生,校内指导教师应加强与校外指导教师的交流,注意其在校外做毕业设计(论文)的真实性,定期检查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展,促使毕业生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李卫,朱瑞祥,张军昌.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的问题及对策[J].高教论坛,2011,(8).

[3]杨帆.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7).

节能与环保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环网保护; Wrapping; 标签本地化; 分组传送网

中图分类号: TN710?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4)03?0001?03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n improved ring protection mechanism

HONG Jing?cen1, TIAN Geng2

(1. Wuh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Wuhan 430074, China;

2. Fiberhome Tele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Co., Ltd., Wuhan 430073,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ITU?T label localization, an improved ring protection program based on Wrapping protection is discussed. The pathway creation and switching mechanism are introduced. The architecture of function modules is introduced and the protection switching time is tested. The protection switching time of the ring protection mechanism could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50 ms, and it can provide effective network?level protection for bearer service of packet transport network.

Keywords: ring protection; Wrapping; label localization; packet transport network

当今PTN网络已进入规模部署阶段,从线性APS到环网保护技术的切换也势必成为趋势[1]。PTN环网保护方案规模性商用的势头初显,如何让网络更具稳定性、可靠性无疑将成为研究的重头戏之一。环网保护之中,由于更易满足50 ms倒换时间要求,Wrapping保护较之Steering保护有着更为普遍的应用[2]。研究Wrapping环网保护的改进方案,对探索如何为承载网络及业务提供更佳的保障有着实际意义[3]。在早期的Wrapping保护方案中,环上各个节点的工作路径环标签、保护路径环标签必须分别保持一致[4]。而这一点与ITU?T标准中提出的标签本地化,每个节点都可进行标签替换的原则相悖[5]。基于以上要求,本文讨论了一种改进型的Wrapping保护方案的设计及实现。

1 改进型环网保护方案设计

1.1 保护方案概述

为便于管理和配置共享保护环,本方案以环为单位建立独立的环逻辑层,环的配置、管理与倒换都基于环进行操作,业务基于环通道进行转发[6]。一个端口可以承载多个环通道,一个环可以承载多条需要进行环网保护的业务LSP[7]。为满足标准中提出的环LSP标签本地化的要求,业务在工作路径和保护路径上都压入一层标签,每个节点压入的标签都不相同。业务到达不同节点时,通过标签替换的方式进行业务的转发,或者通过弹出外层标签再匹配的方式进行业务下话。环逻辑层次如图1所示。

图1 环网保护管道逻辑层次示意图

1.2 标签分配与环的建立

不同于仅建立一组环通道的典型Wrapping环配置,为实现本地标签可配并相对独立,需要以业务下环节点作为目的节点,配置相应的环通道。环通道标签按照RFC3031的downstream?assigned(下游分配)方式进行分配,标签标识报文的下一跳节点,满足各个节点独立分配标签的要求。

对于环承载的LSP通道,上环时根据环ID、下环点及运行的方向封装相应的环工作通道标签,发送到下一跳;环的中间节点基于环标签转发,通过SWAP动作进行环标签替换,继续发给下一跳;当报文到达下环节点(即目的节点),下环节点会通过POP(弹出标签)动作剥掉环通道标签并根据内层的Tunnel LSP标签和PW标签处理报文。

若环上的目的节点个数为[n,]需要创建[n]组环通道。本文以创建节点D为目的节点的环通道为例进行讨论。为便于论述,约定顺时针方向为正向。首先讨论上游节点C正向业务,所需创建通道如下:对在节点C上环的业务,创建发向节点D的正向工作通道,分配标签RCW1(Ring Clockwise Work Channel,环正向工作通道),标签动作为PUSH(压入标签);对触发Wrapping保护后来自于节点C的业务,创建发往上游节点B的反向保护通道,分配出标签RAP1(Ring Anticlockwise Protect Channel,环反向保护通道);对来自节点B的业务报文,匹配入标签RCW2,标签动作为SWAP(交换标签),出标签为节点D方向的通道标签RCW1;对触发Wrapping保护后来自于节点D的业务报文,创建发往上游节点B的反向保护通道,匹配入标签RAP1,标签动作为SWAP,分配出标签RAP2。

同理,节点C反向业务需创建发往节点B的出标签RAW5的反向工作通道(目的节点D到节点C无反向工作通道),以及入标签RCP2、标签动作SWAP、出标签RCP1的正向保护通道。

与此类似,节点B、节点A、节点F、节点E、节点D分别分配环标签,创建以节点D为目的节点的正向工作通道、正向保护通道、反向工作通道和反向保护通道,组成环网的通道。环通道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2 PTN Wrapping环通道示意图(以D节点为目的节点)

1.3 业务转发动作及保护倒换

如图3所示,以节点A上环、节点D下环的正向业务为例,环通道状态正常时,业务在节点A通过PUSH动作压入标签RCW3,发往节点B;节点B匹配RCW3标签,通过SWAP动替换为标签RCW2,发往节点C;节点B匹配RCW2标签,通过SWAP动替换为标签RCW1,发往节点D;节点D接收报文后,匹配标签RCW1确定本节点为下环点,进行下环处理,通过POP动作弹出标签RCW1,再根据LSP标签进行转发。

图3 正常状态业务通道(节点A上环、节点D下环)

当环通道出现链路故障或节点故障时,故障两端点将所有发向故障处的工作通道环回到发往同一下环点的反向保护通道,将所有发向故障处的保护通道环回到发往同一下环点的反向工作通道。

如图4所示,节点B与节点C间发生故障,节点B和C分别将发往链路B?C的环通道进行环回,即B节点将发往D节点的正向工作通道环回到反向保护通道,同样C节点将发往D节点的反向保护通道环回到正向工作通道。

图4 倒换状态业务通道(节点A上环、节点D下环)

各节点处理如下:B节点将正向工作通道本应发往C节点的报文通过反向保护通道进行转发,通过SWAP动作将正向工作标签RCW3替换为A节点分配的反向保护通道标签RAP4,发往节点A;A节点匹配通道标签RAP4,替换为RAP3转发给节点F;同理,F、E、D均通过反向保护通道对业务进行转发,直至节点C;节点C根据保护倒换动作,匹配反向保护通道标签RAP6后,通过SWAP动作替换为正向工作通道标签RCW1,转发至节点D。D节点接收到报文后,匹配标签RCW1,通过POP动作弹出标签后匹配LSP标签进行转发,完成下环动作。

2 应用层功能逻辑

2.1 环网保护模块组成及逻辑框图

PTN设备环网保护功能主要由网管进行环网保护配置、标签分发,并通过交叉盘与线路盘实现标签转换及工作、保护路径切换。

建立环通道时,交叉盘、线路盘从网管获取环配置及分配环标签;环网运作时,交叉盘负责获取线路盘发来的环路告警及状态信息,并依据环路告警及状态信息下发控制命令至线路盘进行调度;线路盘则向交叉盘上报环路告警及状态信息,接收交叉盘发来的控制命令,并在本盘根据控制命令完成主备用标签转换及业务路径切换动作。

交叉盘侧相关功能主要由配置处理模块、环告警及状态获取模块、环网保护状态机处理模块、环保护动作命令下发模块完成;线路盘侧由配置处理模块、OAM模块、环告警及状态上报模块和环保护切换模块完成;网管侧则通过网管环网配置模块实现。

对单个节点(设备),环网保护功能逻辑框图如图5所示。

图5 环网保护功能逻辑框图

2.2 模块功能及关系说明

各模块实现的功能如下:

网管环网配置模块提供环网配置的用户操作界面及标签分配,按照与设备之间的协议将配置分发到设备的线路盘及交叉盘上。

线路盘与交叉盘的配置处理模块负责接收网管环网保护配置块的信息,整理环网保护配置块数据传给交换芯片,完成LSP、OAM相关的配置处理。

交叉盘侧,环告警及状态获取模块由主从通信模块获取线路盘上报的线路告警、LSP通道告警及接收环网APS信息,并上报给环网保护状态机进行运算,并将运算结果下发给环保护动作命令下发模块,环保护动作命令下发模块通过主从通信模块向线路盘下发APS报文及保护切换动作。

线路盘侧,环告警及状态上报模块获取环工作路径和保护路径的线路告警、LSP通道告警和APS信息,实时上报给交叉盘;环保护切换模块负责接收交叉盘发出的控制命令及APS发送信息,完成标签转换和业务路径的切换,并向线路盘发出APS报文。

2.3 保护倒换时间测试

按照上述方案,使用4台PTN设备搭建环路并配置环网保护通道,测试该改进型环网保护机制的保护倒换时间,通道容量为10 Gb/s,使用Spirent Test Center仪表收发报文,业务报文长度设为1 400 B,速率设置为4 500 Mb/s。

采用拔纤的方式触发环网保护倒换,业务丢包率如图6所示。

图6 SpirentTestCenter仪表保护倒换丢包数据

由以上4组数据可得,环网保护倒换时间约为20 ms。经多组测试数据统计,本方案保护倒换时间与环网规模有关,满足工程50 ms以内的要求,方案切实可行。

3 结 语

本文讨论了一种基于Wrapping保护机制的环网保护方案的实现与应用,该保护方案通过将环上的业务统一增加环标签,在各节点分配不同标签,并根据节点属性对环标签进行操作,监测链路状态并在环通道发生故障时迅速、有效地进行保护倒换,保障业务的正常传输,提高网络的稳定性[8]。本机制满足各种常用组网方式下的网络级保护需求。

参考文献

[1] 薛莲.PTN网络常用保护方式及组网应用的探讨[J].光通信研究,2012(4):25?27.

[2] 李伟.PTN网络保护机制应用策略研究[J].电信网技术,2011,12(12):12?15.

[3] 郭雄飞,张优训.PTN组网的保护技术选择[J].移动通信,2010,34(24):32?36.

[4] ITU?T. G.8032/Y.1344 Ethernet ring protection switching [S]. USA: ITU?T, 2012.

[5] ITU?T. Y.1730?2004 Requirements for OAM functions in Ethernet?based networks and Ethernet services [S]. USA: ITU?T, 2004.

[6] 杜赟,吕建新.PTN技术进展及组网保护策略[J].电视技术,2012(7):112?114.

节能与环保论文范文第9篇

一、充分认识开展节能减排山大行动的重要意义

节能减排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我校师生员工多达10万人,开展节能减排行动,不仅能对我校的节能环保和绿色校园建设产生直接效益,而且能帮助广大师生员工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养成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促进科研人员开展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保持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另一方面,高水平大学必须培养能够引领社会发展的文明社会公民和建设人才,广大师生更应在引领包括节能环保在内的社会新风中率先垂范,这是我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积极行动起来,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好节能减排的各项工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宣传教育活动

要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将节能减排教育纳入集体学习计划,促使全体师生员工加深对我国能源短缺和环境脆弱基本国情的认识,增强节能环保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进一步明确节能减排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把握,牢固树立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效益意识。要利用校内媒体,开辟“节能减排山大行动”专题,大力传播节能环保知识,积极策划宣传学校节能减排行动的经验与做法,营造节能减排校园文化氛围,常抓不懈,使节能环保成为全体师生员工的自觉行为,成为山大文化传统。

1.校部、学院机关要率先垂范。要把节能减排作为“作风建设与管理效益年”的重要内容;节能减排行动实践性很强,需要我们身体力行地将其贯穿到具体工作之中;全体管理人员要以身作则,积极参与以节资、节电、节水、节约办公用品为重点的节能降耗活动。

2.有计划地开展卓有成效的教育活动。各级党组织和学生工作部门要引导广大师生员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勤俭节约,做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使者。各级工会、共青团组织要从细节抓起,以活动为载体,帮助教职工和学生树立良好的节约、环保行为习惯。教师、干部、职工要以身示范,随时随地有意识地教育、引导和提示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养成节约习惯。

3.将节能减排内容纳入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可以与保护地理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结合起来进行,与可持续发展、走新兴工业化道路相联系;要充分发挥我校学科齐全的综合优势,组织马克思主义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研究院、电气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等各相关单位,结合学科特点,将节能减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和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具有自觉的节能环保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在全体学生中组织开展“节能减排从我做起,绿色校园共同创建”的主题教育活动,举办节能环保科技发明大赛和成果展示,鼓励环保协会等社团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节能减排活动。

4.勇当节能减排社会行动的引领者。师生要积极走出校门,充分利用学校的科研基地、教学实践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志愿者社区援助站等,主动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广泛开展节能环保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活动,为推广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增强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弘扬节约风尚做出山东大学应有的贡献。

三、健全节能环保制度,强化节能环保管理

深入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着力建设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建立健全节能环保制度,做好学校发展和校园建设总体规划的调整工作,加强基本建设、维修改造及日常工作、学习、生活运行过程中的节能环保管理。 2.节约用水。加大中水的利用率,开工建设南新区中水处理二期工程,达到绿化、冲厕和道路喷洒中水利用率100%,每年节约自来水1500吨;论证在东校区新校安装中水设备、建设日处理3000吨的中水站的可行性;安装壁挂式小便器和红外线节水控制器,实现小便器节水率70%;更换老化锈蚀的供水管道,进一步减少管道跑冒滴漏。努力使我校用水量近三年实现逐年递减10%的目标。

3.节约办公用品。对微机、打印机、数码相机、复印机、空调、传真机、碎纸机等办公设备要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和共享;微机、传真机、复印机等设备尽量减少待机时间,下班后必须断电;要充分利用网络办文,减少纸质文件传递,提倡在电子媒介上修改文稿;积极提倡修旧利废,提倡使用钢笔书写,减少圆珠笔和一次性签字笔的使用数量;杜绝使用办公电话聊天或拨打信息台;严禁公车私用。

4.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要以资源综合利用为原则,科学规划,优化设计方案;强化节约意识,细化施工过程管理,降低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加强后期运行、使用管理,保证工程建成后尽早发挥使用效益;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采用节能型建筑结构、材料、器具和产品,提倡修旧利废;大型仪器设备更新要反复论证、科学决策,避免重复购置等浪费现象;把大型仪器设备能源消耗和排放作为大型仪器设备购置论证的重要指标,对消耗和排放超过规定标准的大型仪器设备实行一票否决;建立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手段,大型仪器设备信息,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逐步建立4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在线监控系统,强化使用管理;积极加入山东省和济南市大型科学仪器共享体系,充分利用我校的大型仪器设备资源为社会服务,提高设备使用效益;积极推进各项管理改革,形成促进节能环保的新机制,建设绿色校园、可持续发展校园。

5.强化对危险化学物品等的管理。设置回收容器,妥善选择存放地点,分级、分类收集有毒、有害废液、废固,20xx年在相关学院实验室增设有毒有害废弃物的回收箱,并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建立固体、液体化学试剂报废回收制度,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有毒、有害废液、废旧化学品及废固的回收处置工作,由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组织每年定期集中统一进行处置;研究、论证并解决实验废液排放污染环境的问题;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随意抛弃废固、倾倒废液。

四、积极开展节能减排技术创新 五、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狠抓落实

节能与环保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绿色建筑设计;环保节能;应用;

中图分类号:TS95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传统石化能源的枯竭和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人们越来越明白环境与能源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高层建筑设计快速的向绿色环保设计发展,这不但能够很大程度的节约能源,还能更好的在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问题上提供建设性的成果。因此,绿色建筑设计是建筑设计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人们在经历了长期发展后理性反思的结果。本文就高层建筑设计中的绿色建筑设计进行探讨。

一、高层建筑设计绿色新理念的概念和特征及必要性

(一)绿色建筑设计理论的概念和准则

绿色建筑设计理论是指将生态学理论应用在建筑设计、建设过程中使得建筑物同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相互协调。绿色建筑理论能构建出更加适合人们生活需求的生态环境,减少建筑物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节省资源消耗保证建筑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应用绿色建筑理论科学的改造自然环境实现建筑、社会、自然和谐发展,倡导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场地条件与整体设计相结合,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与此同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新型材料有效实现节能、环保的要求。

(二)绿色建筑设计的特点

绿色建筑理论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根本,将生态学、建筑学、材料学、课技学等理论融为一体对建筑物的设计、建设、使用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保证建筑环境的生态平衡,实现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无污染、低消耗,旨在为居民打造一个生态、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因地制宜是绿色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最常见的应用,建筑要与当地的气候、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历史文化等相互统一。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地域特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建筑理论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影响因素

(一)自然环境

绿色建筑理论的核心是低碳环保,运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可循环利用,无污染的能源。高层建筑以居民生活质量和舒适度为第一要旨,一定要在选址、节能、结构、造型以及能耗等各方面进行统筹。绿色建筑是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特性的群体,因此必然依托自然环境,建筑和环境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为了将绿色建筑理论合理的运用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必须有良好的技术支持,高层建筑的设计、施工、选材、材料的加工处理、废弃物再生处理等都需要科学的技术做保证,而选择的技术必须和自然环境相互协调从而保证高层建筑的绿色发展。绿色建筑从产生和使用两方面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能量消耗、资源消耗、全球变暖、酸雨、有毒物质、再利用(循环)和无害化处理的可能性等全方面进行考量。

(二)社会环境

高层建筑工程的最大特点就是高消耗、高污染。美国著名结构工程师法兹勒康说:“今天建造190层的建筑已经没有任何实际困难。要不要盖摩天楼或在城市里如何处理摩天楼,并不是工程问题,而是个社会问题。”热辐射、光污染、地面风流、空间压迫感、火灾危险性等是高层建筑不可回避的产物。虽然高层建筑存在种种弊端,但其具有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这一明显优势,另外,从景观角度上来讲,也有利于城市景观的丰富,体现了现代城市的发展和凸现了城市轮廓线。同时,对于居住在高层的人而言,能有一个良好的视野、通风和日照条件,所以高层建筑势在必行。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建筑理论已经成为高层建筑在社会中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建筑理论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会受当地社会发展状况的影响,如果当地社会发展比较落后,即便将绿色建筑理论运用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因为缺乏必要的社会经济环境绿色建筑也无法真正的实现。绿色建筑理论涉及到建筑学、生态学、美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知识,只有将生态理论彻底应用在建筑的各个领域才能保证绿色建筑的真正实现,作为绿色高层建筑的理论支撑。

(三)人文环境

绿色建筑理论的基本目标就是为人们创建一个人、建筑、自然和谐发展健康安稳的生态环境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绿色建筑理论必须考虑到人文环境的影响。在进行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要把当地的风土人情、习俗文化、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等融入建筑中从而通过高层建筑将当地的风俗文化展示出来。

(四)技术环境

绿色建筑理论必须有良好的技术支撑,目前的技术环境不断的改善,也为绿色高层建筑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一是采用节能墙体材料或节能措施,提高墙体的保温性能,降低建筑能耗;二是采用节能材料或者节能措施的门窗,降低室内能耗;三是采用节水型器具和设备,以及回收用水系统和废水回收系统,节约水资源;四是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开发利用,如地源热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五是利用风压降低建筑能耗;六是利用屋顶、地下室、建筑立面等一切空间增加绿化面积;七是利用本地建筑材料节约成本并可持续运用;八是垃圾分,类防止污染。九是合理利用优质能源,减少电力资源的消耗增加优势能源的利用率。

越来越多的低碳、节能、环保的绿色材料应用于高层建筑,推动了高层建筑节能设计的发展。

三、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可行性

(一)绿色建筑设计能够降低高层建筑能耗

绿色建筑设计重点在于在降低能耗方面的设计,建筑师一般会考虑因地制宜的方法,从而确定高层建筑物的布局、形状高层建筑物走向以及体形系数、表面面积系数、室内设计等方面的事宜。绿色建筑在建设过程中,建筑材料如高层建筑物的门窗、屋顶、墙体、室内外墙面的铺设等都是材料消耗的重要内容,因而高层建筑在建设过程中要经过选址、平面设计、材料选择等环节。绿色建筑主要目的就是利用最环保的、节约的材料建设高效的空间。

(二)建筑和自然环境的融合

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时不能遵守单一的固定模式进行设计要充分的和自然环境结合实现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在设计过程中要采用合理的技术和设计方式将建筑有效的融入自然环境中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建筑绿色化。

(三)绿色建筑设计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

现如今,房地产行业在我国的发展非常的迅速,对能源的消耗随之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必须将绿色建筑理念融入房地产高层建筑行业中,这样就能够有效的节约资源、开拓新市场。尤其是目前人类对生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会为企业开拓绿色节能的新市场提供有效的途径。在目前,房地产市场中房价只增不降、房地产新政策变幻莫测的情况下,消费者致力于以高消费换来高质量的住房。此时,绿色建筑设计的推出,吸引消费者的关注,重新激发了市场的活力。这不仅可以满足消费者力求环保、节能的消费需求,还可以有效的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在进行高层建筑设计时要根据当地的地理特征、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广泛的使用当地建筑材料保证建筑地域化、生态化发展。在我国的传统高层建筑物中,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居民常使用当地的农作物废料作为房屋建设的原材料,这种房屋具有冬暖夏凉的效果实现了建筑生态化,而且,有的地方还会合理的利用太阳能确保建筑的日照效果。

结束语

绿色建筑理论能有效的节省能源的消耗捉进建筑、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绿色建筑理论在高层建筑设计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绿色建筑理论起步比较晚,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运用仍处于初步阶段,因此,建筑设计人员要对绿色建筑理论进行深层次研究,有效的提高高层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应用,达到时代对建筑提出的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陈思源.基于GBIM的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信息流仿真模拟研究[D].重庆大学,2013.

[2]高巍.绿色建筑理念下的北方高校学生公寓设计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3.

[3]王蔚.模块化策略在建筑优化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3.

节能与环保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茶馆式教学;自主

众所周知,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的教学方法仅是简单灌输,一直都是在教师的一言堂下结束授课的,学生很少有时间进行自主阅读、自主讨论,导致很多学生严重缺少自主意识,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也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为了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茶馆式教学法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之中,以确保学生在读读、议议、练练、讲讲中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本文就如何有效地将茶馆式教学法应用到《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为例进行论述,以展示茶馆式教学法的价值,并确保课程价值最大化实现。

一、引导学生进入读一读环节

读一读是茶馆式教学活动中的第一步,也是直接影响后面环节开展的基础。所以,我首先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理解为什么说这对父子是了不起的父子等。之后,组织学生自主结合教材阅读文本,并对上述的问题和学习目标进行思考,以确保学生的阅读质量获得大幅度提高。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组织学生将读一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

二、议一议环节

在读之后,便是议。议的主要对象就是学生在自主阅读后产生的疑问,实际上也是学生讨论的一个环节。所以,在读时,我引导学生自主将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比如,有学生提出:在那么危险的环境中为什么阿曼达会让其他孩子先出去呢?还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一直在强调“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对父子来说有什么意义呢?还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其他家长不挖?还有学生提出:为什么阿曼达坚信自己的父亲会来救自己?……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上述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不仅能够完善学生的认知,而且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所以,在议一议环节,我们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以帮助学生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引导学生进入练一练环节

所谓的练一练环节是指让学生运用自己在前两个环节所学的知识进行相关习题的练习,这样不仅能够检验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而且也能明确学生在整个茶馆式学习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为下一环节的讲一讲活动指明了方向。所以,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节课的教学时,我组织学生对下面的几道练习题进行了解答,如:

1.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2.“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中为什么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有什么作用?

3.“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地提出这句话,有什么好处?

4.如果将“父亲徒手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这句话转变为“父亲徒手挖了36个小时,没人再来阻拦他。……”好不好,为什么?

……

教师组织学生自主解答上述的问题,并与小组成员之间对上述的问题进行交流,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答能力,确保高效课堂顺利实现。

四、引导学生进入讲一讲环节

讲一讲是茶馆式教学法的最后一个环节,我针对学生在前三个环节遇到的问题以及未能解答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比如,为什么一直强调“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为什么说父子俩是了不起的?等,以帮助学生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同时,也提高了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接着,我还组织学生进行了讲一讲活动,引导学生说一说,如果你是阿曼达,处在这样的环境下,你会做出怎样的反应?说一说,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想到了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而且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相应的贡献。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在茶馆式教学法的应用中学生一直处在主动求知中,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各个环节的时间把握准确,不仅能够有效落实课改下所提出的“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而且,对高效语文课堂的实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节能与环保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概念体系;内在逻辑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169(2012)04?0026?05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理论与实践中已经得到了人们的持续关注。在观点表达上,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生态协调、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绿色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相关概念已相继出现,并得到了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这些概念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科学有效地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结构合理、正确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文明概念体系。当然,在这一概念体系中,概念数量众多,并且在内涵与外延上各有侧重,若不能科学厘清这些概念与生态文明概念的内在逻辑和相互关系,则容易造成认识的混乱与实践的困惑。

一、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人与自然和谐,也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2002年,在全球环境基金第二届成员大会开幕式上指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总结历史得出的深刻结论和正确选择。”\[1\]人与自然和谐更是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2\](p69-70)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且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2\](p706),简称为“三生”共赢。其中,生产发展是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物质基础,生活富裕是发展生产和保护生态的最终归宿,生态良好是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的先决条件。“三生”共赢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如何?指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污染防治,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加快实施生态工程,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3\](p463-464)“三生”道路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反复提到的一个重要思想,而且都与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等相关问题一起论述。这意味着,“三生”文明发展道路实际上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人与自然和谐是党中央提出的重要概念与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就是“三生”共赢,建设生态文明要走“三生”共赢发展道路。这就告诉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就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生态文明建设本质所在。这也是学术界的一个基本共识。工业文明是人与自然分裂与冲突的不和谐发展,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内在统一与和谐共生的和谐发展\[4\](总序6)。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生态文明,都表征着人与自然关系的进步状态,区别仅仅在于,狭义生态文明将人与自然和谐视为全部内容,广义生态文明将人与自然和谐看成部分内容。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7月第12卷第4期黄娟,等:生态文明:概念体系与内在逻辑二、经济与生态协调: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经济与生态协调是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简称,这是党的文献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重要论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与经济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成为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对基本矛盾。2006年,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在发展中面临着两大矛盾:一个是不发达的经济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矛盾,这将是长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矛盾要靠发展。另一个是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压力

大的矛盾,这个矛盾越来越突出,解决这个矛盾要靠科学发展。”\[5\](p5)十七大报告更是将“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列为前进中面临的问题之首,足见生态经济基本矛盾的严重性。

为应对生态与经济基本矛盾,我们党提出了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思想,并初步形成了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6\]。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3\](p16)进一步指出:“环境问题本质上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下工夫,在调整经济结构上求突破,在改进消费模式上促变革。”\[7\]这些论述深刻表明,要解决生态与经济矛盾,必须从经济方面入手,使经济发展建设在良好生态基础上。只有协调经济与生态关系才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因此,经济与生态协调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

三、“两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两型社会”与生态文明关系十分密切,这是两个最容易混淆的概念,也常常被混用或互换。十六大以来,迫于能源等多种资源的紧张形势,我们党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思想。由于资源消耗将会造成环境污染,党中央进一步提出了建设“两型社会”的概念与思想。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指出:“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8\](p5)该规划建议及后来通过的纲要,都将建设“两型社会”确立为“十一五”时期的重要任务。十分重视“两型社会”建设,十七大以来不仅发展了相关思想,而且更将“两型社会”理念一步步推向了社会实践。2007年,十七大报告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3\](p19)。同年底,中央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将“两型社会”建设从理论层面推向了实践层面。2010年,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二五”规划建议,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明确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性、紧迫性、现实性,由此可见一斑。

我们党没有明确“两型社会”含义,但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是其基本内容,这也是生态文明建设任务。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当前和今后我国的发展趋势看,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抓好的战略任务。”\[9\](p45-46)这一论述以及相关论述表明,建设生态文明与建设“两型社会”任务相似,但建设“两型社会”是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任务,我们要通过建设“两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关系密切,但后者是前者的生态基础和建设任务。一些学者与相关部门,将生态文明建设等同于生态建设或环境保护,将会降低生态文明的地位与作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只有上升到生态文明高度才能建设好,就事论事只能导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四、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时期我们党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可持续发展就是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危及后代人的生存需求,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合适的生存空间。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成为其一项基本要求,“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3\](p12)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90年代国际社会形成的共识。可持续发展是由环境与发展问题,特别是环境与经济矛盾转化而来,解决环境与经济的矛盾、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观形成的重要背景。这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2002年,在南非全球地球峰会上

,国际社会形成了可持续发展三大支柱的新认识,其中,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前提,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保证。可持续发展就是协调生态、经济、社会三者关系。这一新认识丰富了可持续发展基本内涵,与学术界的广义生态文明的外延相类似。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紧密相关。

可持续发展也是我国政府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2002年,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实现可持续发展,核心的问题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10\](p462)实现经济与生态、社会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目前,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已经受到党中央重视,甚至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也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但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至今没有引起关注。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经济与生态协调都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这就决定了建设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9\](p45)这为我们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归宿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重视经济建设轻视社会建设,导致我国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引起了党中央高度关注。2004年,党中央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和谐社会。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正式形成《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构建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奋斗目标,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重要内容和重点任务,建设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五大建设的奋斗目标与最终归宿。

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指出:“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2\](p715)这是告诉我们,生态和谐是人际和谐、社会和谐,乃至人的身心和谐的重要基础,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基础,那么构建和谐社会将无从谈起,建设生态文明是要奠定和谐社会的生态基础。

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我们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11\](p675)。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必须建设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应该是生态文明建设等五大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

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其中之一就是“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11\](p651),这也是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重点。《决定》在“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部分还提出:“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要求“优化产业结构、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工程、统筹城乡环境建设、加快环境科技创新、完善环境保护政策等”\[11\](p656-657)。这些都是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任务及其措施。 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发展观,对这个国家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长期以来,我们信奉经济增长优先的传统发展观,遵循传统发展观支配下的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这是造成人类社会生态与经济冲突、人与自然矛盾的深刻思想根源。党中央,尤其是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传统发展观及其危害进行了深刻反思,在此基础上及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重要战略思想。

2008年,在全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动员大会上指出: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摆在突出位置,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是因为,建设生态文明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和组成部分,是科学发展观的新发展的重要标志,使我们党的发展理论和

文明理论由原来局限于“社会的世界”扩展到“自然的世界”,反映了当今世界和人类文明的最新发展理念\[4\](总序2-3)。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方面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应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点领域。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节约发展、绿色发展、安全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不仅要以人的物质需要、文化需要为本,也要以人的生态需要为本,建设生态文明可以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不能局限于生态环境建设,也不能停留在经济领域,还必须渗透到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民生等建设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相统一。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统筹发展,针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中重城市轻农村、重东部轻中西部的情况,我们必须统筹城市与农村、不同区域之间的生态文明建设。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引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功。

七、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模式

尽管学术界多年前就提出了绿色发展概念,但党中央是在绿色发展成为全球发展大趋势、绿色崛起成为我国发展大背景下提出该概念的。2010年,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二五”规划建议,“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是其重要任务,其中要求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更为重要的是,2011年“两会”通过“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绿色发展是其重要篇章。绿色发展成为了“十二五”规划的最大亮点。胡鞍钢认为,“十二五”规划是中国第一个绿色发展规划,标志着中国进入绿色发展时代,成为中国本世纪上半叶实现绿色现代化的历史起点\[12\]。

什么是绿色发展?2010年,在两院院士会议上指出:“绿色发展,就是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降低能耗和物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13\](p747)2012年,在斯德哥尔摩+40可持续发展伙伴论坛上进一步指出:“当前,绿色发展正在全球兴起,发展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创新绿色科技、生产绿色产品、开发绿色能源、倡导绿色消费,不仅有助于减缓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而且可以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提供新的就业岗位。”\[14\]绿色发展,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尤其是经济发展绿色化,是要通过发展绿色产业、绿色科技、绿色经济、绿色消费等措施,促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这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重大创新,是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日益强化背景下,将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作为可持续发展基础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

科学发展观下建设生态文明必须采取绿色发展模式。为实现绿色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并明确了具体任务,主要包括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只有选择绿色发展模式,我们才能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八、循环经济: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新世纪以来,面对经济与生态的尖锐冲突,党中央提出了循环经济概念及其思想。2002年,提出:“只有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可持续发展才能得以实现。”\[1\]这应该是我们党最高领导人首次提出循环经济。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多次提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之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废弃物排放,逐步使生态步入良性循环”\[14\]。2005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

少的废物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2\](p959)

党中央之所以如此重视循环经济,是因为循环经济的三大原则及其基本特征,决定了循环经济是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增长方式。这也意味着,循环经济可以在建设“两型社会”与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8\](p18)十七大报告将“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措施。“十二五”规划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绿色发展重要内容。我们党将发展循环经济视为建设“两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 候问题的日益突出,催生出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新概念。绿色经济是以生态文明为价值取向,以生态、知识、智力资本为基本要素,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为根本目标,实现生态资本增值的可持续经济。从实践层面上说,绿色经济是生态文明时展的全新经济模式……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特征的循环经济,它们都属于绿色经济范畴,都是绿色经济模式的现实体现\[4\](总序3-17)。不管三个概念具体内涵有何不同,它们都是协调经济与生态关系的重要经济形式,因而都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15\]。参考文献:

[1] .在全球环境基金第二届成员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2?10?17(1).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4\] 刘思华.生态文明与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总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5\]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

\[6\] 黄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7\] .在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上讲话(全文)\[eb/ol\]./gn/2012/01?04/3580887.shtml,2012?01?05.

\[8\] 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规划纲要学习问答\[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

\[10\]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12\]胡鞍钢.中国“十二五”规划与绿色发展\[j\].中国水利,2011,(6).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节能与环保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生态住宅 设计技术 策略 趋势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近年来, 资源和环境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我们知道,住宅建筑可以说是人和自然环境相互关系中的重要因素, 也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 所以人们对住房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清新优雅的自然环境成为了人们追求的趋势,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够回归自然, 来享受轻松舒适的生活。近几年, 我国建筑行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建筑行业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已经进入了生态建筑时代。所以就如何真正做到保护生态环境、节能节地已经成为了当前建筑设计关注的焦点问题。由此“ 生态住宅” 的新概念就产生了。以下就结合新江湾九里以及宁波•卡纳湖谷的生态住宅项目作简要的分析。

二.背景项目

2011年6月 - 2012年4月:华润置地新江湾九里

项目描述:华润新江湾九里延续“九里系”的高品质内涵,法式建筑,结合宫廷园林设计,讲究十字对称的仪式感和尊崇感,产品均以160-300平米左右的大平层为主。华润新江湾九里从规划到设计,从地块到户型,均致力于为“生活充满传奇“的城市精英们打造一个符合他们居住梦想的“家”。

2012年4月 - 今:华润置地宁波•卡纳湖谷

项目描述:华润•卡纳湖谷 总占地面积为487亩,内拥稀缺至极的90亩内湖和70亩天然山林,整体项目规划约300余户,也是目前宁波最大的纯别墅社区。华润•卡纳湖谷采用地中海式风格,立面结构敦实、质朴、大方、浪漫,展现纯粹的坡地原生庄园世界。

其在具体的工作中主要运用的是生态学原理,在设计时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平衡的原则。也就是要遵循综合系统效率最优的原则。在设计和组织建设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主要是指使得物质和能源在建筑系统中能够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规律,这样就可以达到一种无污染、高效、节能的生态平衡建筑环境。我们在这里的所说的环境不仅包括住宅区的自然环境, 比如土体、水体、空气、绿化、能源以及动植物等, 还包括住宅区中的人文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系统环境。在这种的设计理念下,住宅建筑的建设和发展始终都会保持以生态平衡为中心,使得住宅生态环境保持在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

三.项目设计原则

所谓的生态住宅设计, 就是指综合的运用当代建筑学、生态学、人工环境学以及其他科学技术来设计和建设住宅建筑, 这样可以把住宅建筑打造成为一个小的良性的生态系统, 能够为居住者提供比较健康、节能、环保、高效、舒适的生活环境。如下图所示:

图一:住宅示范房

图二:规划设计绿化用地

图三:减轻居住区环境污染

1.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所以在追求高效节约的同时不能降低生活质量,如果以牺牲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代价这是毫无意义的。

2.设计时要做到生态化。生态住宅首先必须要遵循的原则就是生态化,也就是节约能源、资源,做到无污染以及可循环。

3.在规划设计时要做到因地制宜。在进行绿色生态住宅在设计时要了解当地气候、地形、水文、植物以及当地的经济、人文、历史、习俗等条件, 再结合一些健康的建筑材料和环保的施工技术作出合理科学的设计方案。

4.坚持整体设计的原则。在住宅设计时应该强调“整体设计”的思想, 要结合气候、经济、文化等许多因素进行了综合的分析, 不能盲目的追求先进生态技术,所以不能只着眼于局部而是要顾全整体。

5.要减轻居住区的环境污染。在生态环境建筑设计时减轻污染是一个必要的环节。所以要尽可能的使环保的材料和设计方法,争取做到零污染, 做到资源的再生、循环使用。

四.存在的问题

1.很多人认为占地大, 容积率低才能建设生态住宅。所以片面追求住宅区大规模、低容积率、绿化空地大、楼宇间距宽, 忽视绿色住宅区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要求。

2.有些人把建造生态住宅区等同于建高档豪华住宅小区。事实上,高档豪华住宅并不等于绿色生态住宅,房子建的再高档, 如在开发时不注意自然生态保护,甚至为追求高档装饰使用有放射污染的装饰材料或在住宅中装氟里昂空调, 就背离了绿色消费的真谛。

3.一些人认为洋建筑就是绿色的、生态的。不少新开发的住宅崇尚欧式、澳式风格, 并将此作为楼盘的卖点, 生搬硬套, 而不考虑当地的实情, 结果建起来后只好看不好住, 造成了新的浪费。

4.有些人认为生态住宅就是多种花草、树木的绿色园林式住宅。这比过去只管建房, 不顾环境的做法是一大进步。但生态住宅除了自然景观, 还有环境保护, 实行防污、排污、治污, 甚至使用无毒、无污染、节能的建筑材料。

5.一部分人认为生态住宅只能到空气比较清新、生态环境良好的新城区或城市郊区开发建设。其结果是在这些规划相对滞后和基础设施不够配套的地区, 涌现一个个规模大、封闭式、小而全的新住宅, 形成了发展商因建大住宅而办起了小社会的现象。

五.生态住宅设计技术策略

1.住区物理环境与能源系统设计, 包括建筑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建筑能源系统的设计等, 同时又与绿化设计以及建材的选择息息相关, 是当前生态住宅设计中最重要而又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生态住宅中的住宅物理环境设计, 指的是按人体舒适要求及当地气候条件,进行可持续建筑设计的系统方法。其实质就是合理调节与处理各种影响住区物理因素使局部环境朝有利于人体热舒适方向转化, 从而提高居室内外物理环境的热舒适质量以满足适居性要求。

2.绿化系统及绿色材料系统。绿色生态住宅的绿化系统应具备“ 生态环境、休闲活动、景观文化” 等三大功能。因此, 其建设的重点除应满足绿地率、种植保存率与优良率、植物配置的丰实度、植物种类等指标要求外, 更应注重绿化系统的防晒、防尘、降噪、通风、水土涵养、空气保湿等生态功能的建设, 应减少硬质铺地, 加强垂直绿化。在建设绿色生态住宅中, 对于材料、用品的选用要强调两点: 一是要提倡使用可重复使用、可循环使用、可再生使用的材料; 二是要选用无毒、无害、不污染环境、有益人体健康的材料和产品,并充分贯彻执行“节能、节水、节地、治污” 的方针, 强调可持续发展原则, 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

3.水资源的节省以及废弃物处理。节水的技术策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节水设备的使用; 二是住宅中水处理。值得指出, 生态住区里处理的是中水而不是生活污水, 不能为简化水系统的设计、节省投资而把二者混在一起处理, 这是水资源的节省中应该注意的。由于生态建筑是一个宏观概念, 因此在考虑能. 循环、材料再利用、废弃物处理时, 不应停留在单体建筑和个体住区的尺度上, 而应将其置于区域乃至城市的大环境中来全盘考虑。污水、垃圾、废弃建材的分散化处理势必造价昂贵、效率低, 不符合集约化和规模化的要求。需格外指出的是, 不应追求垃圾在住区内无害化就地降解处理。因此, 集中处理住区废弃物才是生态住区设计中的明智之举。

4.智能化住区, 包括信息管理和通讯自动化、物业管理自动化、设备自动化控制、安全防护自动化以及家庭智能化等。采用高科技自动化将住区内所有的物业、家务、服务设施、生活及工作设施连接起来, 从而有效地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管理和通讯自动化、物业管理自动化、设备自动化控制、安全防护自动化以及家庭智能大化等。

5.融入历史与地域的人文环境。对传统民居的积极保存和再生, 并运用现代技术使其保持与环境的协调适应。继承保护城市与地域的景观特色, 并创造积极的城市新景观, 保持景观资源的共享化。保持居民原有的出行、交往、生活习惯, 让居民参与设计方案的选择。

六.结束语

本问结合新江湾九里以及宁波•卡纳湖谷的生态住宅项项目,对生态住宅设计技术策略作了简要的分析,首先分析了设计原则和理念,在介绍了在设计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并就结合这些问题作了简单的策略分析。当前生态住宅环境已经成为了建筑发展的一种趋势,所以通过这个案例对我国的住宅建设生态设计策略作了简单的介绍,希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明、饶永 浅议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住宅设计中的运用 [期刊论文] 《安徽建筑》 -2005年5期

[2]马会军 节能住宅设计中的技术策略 [期刊论文]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年10期

[3]张敬民 试论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住宅设计中的运用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20期

[4]王钲日 浅谈生态建筑理论与建筑住宅设计 [期刊论文]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年2期

[5]黄茂英 官斌 建筑住宅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运用 [期刊论文] 《民营科技》 -2012年4期

[6]刘玉苗 竺昱 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住宅设计中的运用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12期

节能与环保论文范文第14篇

    院(系)教学管理工作的定位与功能如下:①主动协助院(系)领导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院(系)教学管理工作中,既要尊重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要能突破条条框框,克服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心理,又要对工作早考虑、早研究、早动手,使院(系)教学管理工作变呆板为活跃,变被动为主动,促使课程安排最优化,促使教学管理规范化,促使偶发事件良性化,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院(系)教学管理的效率和质量;②协助领导完成院(系)教学档案的建立与收集。所谓院(系)教学档案,是指院(系)在教学管理、实践、研究等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本院(系)具有保存和参考价值的、系统整理了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及机要材料等不同形式、不同载体的历史真实记录的总体,它是院(系)进行决策、规划的重要依据。院(系)教学档案的完整程度和质量高低,是一所高校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院(系)教学档案管理包括: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提供利用等环节。院(系)导在进行教学管理的决策和落实这个决策全过程中,教学秘书必须适时收集决策发生期和实施全过程中的一切资料,起到资料库作用,做到随要随查,活化教学档案;③增强信息意识。院(系)教学管理工作还应体现在上传下达和为领导适时提供信息资源方面。其职责不仅仅是简单地收收发发,上传下达,更重要的是善于将信息进行处理,这就要求有敏锐的现代信息意识以及时进行信息反馈。随着教育、科技、文化各方面信息超载日益严重,在日常教学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教学计划的增减、专业设置的日新月异、培养目标的不断调整等都需要提供准确的信息。因此,树立信息意识、提高收集、分析、处理、交流和展现信息的能力,已成为教学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保障。

    二、院(系)教学管理工作的环节控制

    在院(系)教学管理工作中可采用环节控制以解决所存在的问题,可在参与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质量管理、考试管理、教材建设与管理、教学档案的建立等方面,运用环节控制理论进行有序管理,达到优化管理的目的。

    (1)教学计划环节控制。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与本院(系)教师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安排各学期、各年级、各专业的教学环节,落实各专业课程表。掌握教学计划的调整状况,严格控制教学计划进度的各个环节,对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完成情况以及教学实践性环节等予以密切注意,及时跟踪,控制各个教学环节。同时为了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对于临时性突发性事件所引起的停课、调课情况,应及时通知有关教师和学生,避免教学事故的发生。最后还要检查落实补课情况,保证教学计划的正常执行;

    (2)教学质量环节控制。对教学质量实施过程控制中要严格按照院(系)有关教学质量监控标准,做到每个环节有目标、有计划、有落实,并随着学期阶段教学工作的进程而开展,使教学质量管理过程环环相扣。例如:定期召开各种类型的教学座谈会、定期听课、期中座谈、学生评教、对教学过程的信息进行汇总,了解教风状况,促使教师树立以育人为根本的思想。通过学生座谈会、学生信息员反馈的教学信息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需求,以便及时了解教学过程的运转情况,掌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质量检查,并将每个教学质量环节监控情况反馈给院(系)领导,以便领导采取相应措施尽快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有效实施教学质量过程控制达到教学质量提升的目的;

    (3)考试管理环节控制。考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更好地检查教学效果,督促和改进教学,是保证实现教学质量的常规性手段。要做好考试的组织、安排与管理工作,根据考试课程门数安排各门课程的考试时间及考试地点,首先要将学期各门课程按考试、考查进行分类统计,在考试的前三周通知所有任课教师并要求每位教师出好两份难度相当的试卷。严格试卷审批手续,在专任教师将试卷交由教研室主任及分管教学领导签字后,随机抽取一份。统一调配监考教师,加强试题印制、分发、保密工作,严格考试过程管理工作,考试中检查巡考监考教师的到位情况,考后检查教师的成绩评定与管理工作。所有的这些考务、考试管理过程的工作都要按一定的环节顺序进行合理安排与控制,使考试工作有序进行、保证考试前后环节的顺利实施;

    (4)教材建设与管理环节控制。在教材建设和管理环节工作中,首先要了解各专业、各课程特点,收集教材的编写、修订、出版和使用情况,并提供给教师和有关领导;其次,要规范教材选用程序,以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为依据预订教材,教材预订前先征求各专业教师意见,保证选用的教材内容结构合理;再次,对预订教材的版本、数量、编者等要反复核对;最后做好教材的分发工作,保证学期初将要发放的教材全部发放到各有关教师;

    (5)教学档案环节控制。各种教学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与高校教学管理活动同步开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例如:对于教学进度安排表、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教材选购等时效性极强的教学文件材料,要及时收集整理、归档;其次,在建档环节工作中要明确材料形成的过程,使所形成的档案能反映教学管理活动的全貌并保持材料原有的程序性及完整性。例如:对于毕业生论文环节的工作所形成的材料,需要收集整理的应包括院(系)毕业论文撰写有关规定,论文提纲、开题报告、论文正文、论文答辩记录到论文成绩的所有过程材料,并按一定的顺序整理立卷,若缺失其中一样该档案就不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学生毕业论文的工作环节。

节能与环保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电网规划;运行;节能环保;不足;策略

引言

电力是无论哪个国家都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能源,但是在我们使用电能的同时,对环境污染也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些工业排放不能够及时的被清理,导致环境不断恶化。因而,要从根本上解决电能所带来的污染就要从电网规划以及运营中着手,从问题的根源出发,从各个方面逐一击破从而解决或是减缓电力所带来的影响。下文将先对电网规划与运营的方法以及特点做出简明扼要的阐述。进而来分析电网规划与运营中节能环保的不足点以及解决的策略。

1 电网规划与运行的方法与特点

电网规划,指的是采用科学的方法技术,根据电网现状,确定何地何时在规划区内改建、新建电力设施,在规划期使配电网结构达到理想的状态,实现规划区在规划期限内的可靠供电,满足各项技术指标的前提下,使得部门投资最少电能损失最小。我国在规划方法方面,处于传统规划方法和优化规划方法并用的时期。电网规划研究的是电网未来发展状态和所处的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等的统一。涉及到的数据规模庞大,对象结构复杂,不确定因素较多,通常具有“测不准性”。规划涉及到多领域、多学科交叉,与网架优化、负荷预测、供电可靠性和投资经济体制、运行管理、效益等技术和经济因素有关,还要体现社会政治意愿,关系到多方面的认识以及利益的协调。电网规划的原则是指电网规划应该满足电网的灵活性、可靠性、经济性、统一性以及智能性。

2 电网规划与运行中节能环保不足点

2.1 电网缺乏环保设计导则

现在的电网规划在设计阶段时就缺乏一个明确的设计导则,导则在设计方面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很多在电网设计时遵循的都是相关的设计导则。这些设计的导则前期会受到许多影响,如电网设计的相关要求、是否符合国家电网的设计规范、是否能够保障正常的电能疏通等等。通过这些因素的限制进而形成一定的规范与准则,这种准则就被称之为导则。在这种导则的规范下在作出具体的电网设计从而进行运营。那么,要想实现电网运营以及规划中节能环保问题,就一定要建立节能环保相关的设计导则,使设计人员明白节能环保在电网规划中的重要性。

2.2 电网工程设计中没有参考环保因素

在参与电网设计与运营的队伍中,多数是电网专业的相关人才,在这一点上是毋庸置疑的。这些相关的专业人员更加注重的是电网运营的稳定程度以及电能输送是否合格。而对于节能环保的问题,能体现出的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我国电网规划以及设计的专业队伍中,极大程度上的缺乏甚至没有节能环保专业的相关人才,导致在电网的设计以及运营中不能很好的将节能环保等相关问题考虑进来。

2.3 缺乏与环保相关的审查机制

在政府相关的审查机制上也有所欠缺,相关部门对节能环保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在电网规划以及运行中,稳定性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无论何种因素都不能撼动稳定性在电网规划中的地位。但是,在节能环保方面上,应该也适当的加大审查力度,并且建立起相关的法律法规,这样能够使相关部门以及相关人员大力的重视起来。

3 电网运行与规划中节能环保的改进措施

3.1 建立电网环保设计导则

相关部门应该随着民众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而设立相关的电网环保设计导则,上文已经阐述了导则的主要作用,应该在保障电网运营稳定性的基础上增加导则以及相关的规定。相当于将节能环保意识深深扎根在设计者以及运营者的心中。使节能环保与电网规划捆绑在一起,导则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从电网的规划方面着手。电网规划的特点以及规划的原则是基本导向,以此加入技能环保的内容并且成立为导则,在电网规划原则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制定。第二个方面是从环保地位着手,现如今无论各行各业都提倡节能环保,作为国家重要能源输出也更是如此,因而,电网规划与运营的技能环保意识要植根在每一个参与设计与运营人的心中。第三个方面是从解放思想方面入手,在电网规划运营与参与者中间难免会有思想受到拘束的人,要想使他们的思想解放出来就要建立相关的导则。不仅能够提高其环保意识,还能从环保意识中开拓新的思维,有更加新颖的设计方案或运营方案。

3.2 引入环保专业设计人员参与电网规划

上文提到过电网规划与运营中缺乏节能环保意识的根本性原因是没有专业的节能环保的人员参与,导致在电网规划与运行中根本没有考虑到节能环保这一因素。因而,解决的对策以及方法就是多多引进环保专业地设计人员参与到电网规划与运行中去,通过节能环保的专业人员与电网规划设计的专业人员之间相互讨论再做出具体的电网规划设计。并且,在运营方面,也要有节能环保的专业人士参与进来,不仅仅是为了参与运营,更多的是起到监督与提醒的作用。要让电网规划与运营人员时刻感受到节能环保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够是节能环保长时间、高质量的在电网规划中落实。

3.3 建立电网规划中与环保相关的审查机制

在项目评审阶段加大对环保和水保设计的审查力度是为了确保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能够更好地落实,同时也有利于确保环评和水保方案中提出的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在电网工程设计文件、设计图纸中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在工程总概算中,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设施投资概算要得到具体落实和准确的计划,在评审阶段过程中,首先要加大对环保和水保设计的审查力度。因为电网项目设计审查工作不仅仅有助于保障环保和水保的设计质量,同时也是其设计质量的重要实施措施,此外它还有利于提高环保和水保的设计水平。但是在审查设计过程中,工程环保和水保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就很容易暴露出来,那么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就可以提出改进要求和改进方案,通过此项活动的实施,就有利于为环保和水保设计工作提出一些可行性高、有建设性的意见;其次,专家还可以将自己的经验传播给建设单位,同时还可以借鉴其他工程或单位的成功经验,有利于设计单位设计水平的提高。

4 结束语

现如今,各行各业都在提倡节能环保,各行各业都在为节能环保贡献出一份力量。那么,电网的规划与运行中,也要时刻遵循着这一理念,无论是在设计的初始阶段还是在最后的运行阶段。节能环保都是永恒的主题。本文就电网规划与运行中节能环保中的不足进行了相关讨论,并且做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当然也会有一些本文尚未提及的不足,需要更多的电网规划相关者来加以完善,同时,也希望能有更多的电网规划者以及电网运营者参与进节能环保的队伍中来,为节能环保事业贡献一份力量,不仅仅是提高了我们生活的环境质量,更多的是为电网的平稳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向小丽.电网规划与运行中节能环保不足点及改进[J].低碳世界,2016(26):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