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版式设计教案范文

版式设计教案范文

版式设计教案

版式设计教案范文第1篇

版式设计课程是视觉传达专业必修课程之一,通过对版式设计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采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项目实战”的教学改革思路。通过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系统这三个方面的改革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综合实践能力。

关键词:

视觉传达;版式设计;课程改革

版式设计是通往专业设计的桥梁,也是一门艺术与技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课程。随着近年来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为版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挑战,课程的创新性研究越来越受到艺术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了解版式设计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更好地适用于就业市场需求和提高人才质量。

一、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艺术设计的蓬勃发展和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生活中小到标签招贴大到公共艺术无处不体现着图与文字的关系,这种应用视觉元素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组合排列的设计行为与过程称为版式设计。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设计课程,其核心地位不容忽视。目前在版式设计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制约着专业发展和专业性人才培养。

(一)课程目标不明确

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最终要为社会服务,社会的需求决定了该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时期对于版式设计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定位也不同,因为在教学过程中课程目标不明确,造成学生一味对优秀版式进行模仿,忽视了学生发现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要想在版式设计教学上取得突破,还要充分发掘其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创意。

(二)课程教学与实践缺乏联系

在进行版式设计课程教学时,教师大多采用先理论后作业的教学方法,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存在脱节现象,导致教师对教学内容难以深入理解,学生只是简单地掌握了版式设计教学的基本规律与方法,对版式设计无深入研究,无法做到对文字、图形、色彩等视觉因素在版面编排中的合理应用,更无法在创作时融入自己的设计理念和创造性思维方式。从课程的教学内容上来看,版式设计课程主要对视觉要素、构成元素、形式美法则、设计原理和类型进行研究,对文字编排、图形编排进行练习,教材编写同质化现象严重。教学中过度重视理论性的知识点学习,没能很好地进行实践,“教学做”三者无法统一,这样的教学已不适用当今视觉传达专业发展需求。

(三)课程教学评价单一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测量,经常进行记录成绩的测验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很大的激发作用,可以有效地推动课堂学习。目前版式设计的教学评价方式主要以总结性评价为主,一般以学生的平时表现和期末考核成绩来评定,仅通过出勤率和最终作品来打分,很显然考查不出学生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素质。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社会中我们要培养复合人才,这样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已经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首先,要解决目前版式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定好教学改革思路,课程教学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是每位学设计学生必备的技能,在以往的版式设计教学中,为了追求版式的编排效果,忽视了学生对于作品个性化的表达。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软件的广泛应用,版式设计出现了重技术而轻艺术的情况,这对于版式设计学习很不利。创新是设计的灵魂,版式设计中追求创新性和个性化表达是版式设计的本质,教学过程中重点对学生的创意思维和独有的设计表现方式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其次,采用“理论讲授+案例教学+项目实战”的教学思路,增加课程教学的整体性,版式设计教学将理论知识贯穿于整个课程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紧密结合。课堂中引入实际项目,平时的练习以实际项目为主,可以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版式设计的原理。以往成功的项目可作为新的案例来进行教学,让身边同学成为大家的学习对象,而不是遥不可及的设计师,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例如:笔者在讲授版式在海报招贴中应用时正是第八届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征集时间,首先让学生对上一届优秀作品和本专业获奖作品进行学习,并挑选出一部分作品对其创意和版式设计进行分析,鼓励学生参赛。这样的教学方式取得很大的成功,学生在比赛中屡屡获奖,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更能使学生的作品与实际相结合。

三、课程教学实践视觉传达专业的教育目标

以培养创造性和应用型设计人才为主,在版式设计课程教学中鼓励学生相互合作,教师要对课程进行优化,设计情景化教学,再加以合理的作业评价制度,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去开拓,才能更好地推动课程教学改革。

(一)要重新确立版式设计

课程教学目标版式设计课程具有非常高的综合性,在视觉传达专业中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各专业课程设计创意都必须通过版式设计来最终体现。视觉传达专业的版式设计常用于书籍装帧设计、海报招贴设计、标志VI设计、包装设计和网页设计当中,满足平面设计功能前提下,要注意各个要素之间的编排与表达,设计原理要始终贯穿于每幅作品中。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

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应该以学生实践为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以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意思维为主,以职业发展为向导,让学生直面设计项目和岗位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主动寻求解决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版式设计课程要适用设计岗位需求学以致用就要把教学内容做一定的调整。在教学思路上,依据专业设计不同行业和不同领域,以真实或者虚拟项目为载体,课堂、工作室、校外实习基地三者结合为一体,而不是以往学生只在教室进行学习。教学理念上要紧扣岗位要求围绕课程目标,设计教学情境,在课程目标设定上以培养设计创意表达能力为主,教学内容上进行优化,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案例教学法,以项目为驱动力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课程教学内容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理论讲解部分为版式设计中最先教授的内容,贯穿整个课程。在实践部分以项目为载体安排教学,每个章节的训练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职业意向选取项目内容,可自由组队进入创作阶段。第一,准备阶段,此阶段可进行与项目相关资料的收集。第二,策划阶段,分析案例,做出决策。第三,设计阶段,制定出初步的设计方案。第四,实施阶段,进行印刷、制作。第五,检查阶段,根据项目要求对作品进行对应的检查。教师在项目实训阶段,做好引导和启发工作,制定考核评估方案,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

(三)建立完善的教学考评制度

教学评价不能单一的以版式设计作品作为课程的最终成绩,教师应建立开放的评价方式,实行多元、动态发展的评价策略。教师和学生可共同建立学习档案袋,档案袋中包括平时表现、团队合作过程资料、项目完成情况、优秀作品集合,以解决在学习中的问题和情况。学生可通过档案袋的建立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教师也可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在课程结束时可进行综合性的考核,让学生阐述创作思路和展示课程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课堂互动性。教学评价本身也是种教学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将获得长进,智力和品德也有进展。

四、结语

传统的版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今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需求,对视觉传达专业版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势在必行。版式设计课程教学应紧跟时展,求实创新,以职业发展为向导,让学生直面设计项目,主动寻求解决方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版式设计课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问题,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在一起,从而推动版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园.版式设计课程教学创新研究与实践[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2]徐雪松.视觉传达专业展示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包装世界,2015(2).

版式设计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PBL;Word排版;教学设计

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其中Word排版部分是这门课重点中的重点。Word教学内容比较多,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学生尽快掌握排版操作技能,而又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为后续展开Excel和Powerpoint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1 问题的提出

目前的大学教育模式还没有能够完全将学生的创新潜力诱导、发挥出来。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把基于讲授的教学模式改变到PBL教学模式上来。在PBL教学模式下,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师指导和帮助下以提高能力和素质,又可以为教师的科研工作做出贡献。全面实施PBL研究型教学,教学计划的制定要全面落实职场对于人才素质能力、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要打破学科导向课程壁垒的传统,基于项目把课程关联起来,要实施主动学习方法,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学生驱动学习过程,团队合作,与教师讨论疑难问题,通过从项目定义到完成的全程,学生增长能力、素质、知识和技能,通过全面的评价方确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

一直以来各个高校都面临生源层次不齐的状况,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更是学生差异明显。不过,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都参加过会考,再加上现在电脑的普及面很广,许多学生对于Word还是熟悉的。升入大学后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必须提升难度和深度。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Word排版的基本操作容易掌握,但对于如何运用各种基本操作编排出实用美观,以及图文并茂的文档,往往难得要领。如果给定排版要求的排版题目,学生都基本能照葫芦画瓢的做出来,但对于根据素材自行设计版面时往往差强人意。

2 改变现行教学内容的着力点

出现这个问题与现行各种教材Word的编写架构有很大的关系。现行教材大都是基于案例,然后围绕案例的制作,通泛的介绍字符、段落、边框和底纹、项目符号和编号、版面编排等工具的用法。然后再加上这个案例完成的详细操作步骤。但这个案例的排版效果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如何使得排版效果最佳,基本上不加以提及或提之很少。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案例的目的自然就放在如何学会Word提供的各种版面编排工具的用法上。学生学会制作这一个案例以后,遇到类似的排版问题,往往只会照葫芦画瓢,如稍加变化,就很难自行设计规范的排版。

笔者采用了PBL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将着力点放在标题、正文、天头地脚的具体排版设计上去。教会学生如何用Word的基本排版操作工具去实现和设计规范版面的一般性方法和原理。这样即使从来没有接触过Word的同学也会跟上,因为涉及到最基本的操作。有一定基础的同学也会兴趣怏然,因为排版方法的介绍会使他们的操作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提升。然后对学生进行强弱搭配的分组,并提供主干素材给各小组,学生也可自主的收集相关素材,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完成整个版面的设计。

3 突出应用能力,贯穿排版方法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3.1 教学重难点

以前的Word排版教学重难点放在了基本操作方法的掌握上。采用了PBL教学模式后,重点应放在标题设计、正文设计,难点则是版面结构设计,而这个环节学生互相协作,通过大量的讨论、查询参考和实践去突破。

3.2 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做与PBL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在最初的基本工具使用中采用教、学、做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操作。再采用PBL模式,以设计主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单位,对主题进行分析和讨论,进而查询搜集素材和相关资料,在实践中得到最终的排版效果。

3.3 新课导入

出示几份排版好的样张,但不给出教学案例的最终排版效果。然后启发学生如何来用Word的基本排版功能来实现,自然引出从标题、正文、天头地脚三个方面入手可以做出这样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4 学习环节设置

首先通过排好的其它样例介绍标题排版的常识,版面结构及设置,包括版面的组成、版面的位置,诸如各种标题结构、标题形式,标题排版的原则等,引导学生探究标题的字体、段落格式化、艺术字效果设置方法。其次探究如何用边框和底纹、文字框等工具为标题进行花边和底纹的修饰处理。最后介绍基本排版工具的使用方法。

然后,给出一个设计主题,主题可以是学校或者社会中近期的典型事件,比如奥运会、社会现象,或者学校的相关活动等等,提出作品所要展现和反映的主导思想,或者要达到的目标,由学生进行分组设计。分组中要注意学生的强弱搭配,以带动操作和自主学习能力稍弱的同学。

版式设计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成人高校;基于工作过程;排版软件

中图分类号:G642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源于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近年来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得到重视。该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以工作实践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学习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职业教育理念。笔者认为,成人高校专业课程的教学也应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课程知识和技能,缩短学生就业距离。

我校是一所成人高校,《排版软件应用》是我校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学习的软件是InDesign。几年来,笔者在该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良好,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进行课程设计做有益的探讨。

1 确定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任务

InDesign软件功能强大,命令繁多。《排版软件应用》课程又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操作性和应用性。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偏重软件和理论知识的讲解,不利于学生设计排版岗位能力的培养。笔者在确定《排版软件应用》课程的教学任务时,运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以理论够用,测重实践,突出应用为原则,强调构建工作过程的完整性,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出版物设计的基本工作流程是接单――客户沟通――资料收集――整理素材――设计制作――输出。根据工作流程,笔者确定课程的教学任务为:了解出版物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工作流程、输出过程,培养学生运用InDesign软件的文本、表格、图形、图像、页面等元素设计和制作出版物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从事出版社、报社等单位的设计、排版工作奠定基础。

2 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是针对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合理安排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比例,注重实践操作,强调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

在《排版软件应用》课程中,根据出版物设计排版岗位的工作过程,笔者将实际工作任务拿来做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组织为4个工作任务,即4个教学任务,1个为实训项目,3个为小型案例。具体见下表:

理论知识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核心能力与工作任务实现过程密切相关。课程实践内容是实际项目和案例,排版理论知识的学习、软件操作技能的掌握围绕4个工作任务组织和展开,学生在学习中真正体验了工作过程,在实际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掌握了理论知识和软件操作,变知识传授为能力培养,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充分发掘了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3 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

在《排版软件应用》课程的教学中,本着以工作需求为导向、突出应用、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原则,笔者采用了项目实训、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

3.1 项目实训教学法。设置一个课程实训项目,将整门课程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实训项目贯穿整门课的教学。在启始课上,引入实训项目,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实训项目要展现出版物设计制作的整个工作流程,使学生在完成一个具体实训项目的过程中,切身体验到排版工作的实际操作流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便于教学,将实训项目分解为若干子任务,分别融入到每次课中。

3.2 案例教学法。在文字、表格、图形、图像的教学中,使用3个教学案例,展现出版物设计制作的部分工作流程。文字、表格分别采用一个小型案例,考虑到成人学生基础等因素,不要涉及图形、图像应用等知识。图形、图像应用采用一个综合案例,学生通过案例任务的完成不仅掌握了图形、图像的应用,而且掌握了文本绕排和主页排版等功能,还复习了文字处理的相关知识。教学中,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讲、练、学相结合。

3.3 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案例、项目、子项目设置为教学任务,根据任务创设教学情境,引出任务,分析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完成任务,同时学生通过复习旧知识和应用新知识,完成自身知识体系的建构。

项目实训、案例、任务驱动三种教学方法各有利弊,实际教学中,应进行整合,取长补短,灵活运用。利用项目、案例、任务模拟工作过程,创设教学实践情境,将理论知识的学习、软件的使用融入到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工作过程中,学生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达到知识体系的构建,激发了学习兴趣,切实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

4 引入基于工作过程的考核方式

传统的考试方式在评价学生学习成绩上存在弊端,不能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水平。基于工作过程的考核方式应从注重知识考试转变为注重职业能力的考核,应从期末考试方式转变为基于学习过程的分阶段的形成性考核方式。在《排版软件应用》课程的教学中,笔者用四个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来综合评价学生的成绩,每完成一个任务,就给出一个成绩。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来设置分数权重,如:黑白书籍内页设计占20%、客户产品销售情况统计表占15%、保护动物宣传页占25%、企业杂志设计与制作占40%。

实训项目的评价,可先由学生展示作品,自评,再学生间互评,最后由教师总结评价。实践证明,此评价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学生间也可以相互借鉴学习。

基于工作过程的考核方式是一种过程性的评价方式,评价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结合教学任务分阶段考核,可以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水平,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了以考促学的目的。

5 应注意的问题

5.1 精心设计和使用案例、实训项目。随着教学的深入,应先易后难,由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再到实训,循序渐进,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利于学生建构知识。

5.2 案例、任务难度要适中,适合课堂教学。案例、任务过于简单,会降低学生积极性;过于复杂,不利于课堂实现,学生会产生受挫感,失去信心。选择难度适中的案例、任务,学生通过学习,完成了作品,具有成功感,增强了自信心。

5.3 案例、项目的选择要考虑到成人教育学生的特点。成人学生普遍工学矛盾严重,知识基础薄弱。案例、项目的选择,总体上不要过于复杂,涉及的知识点不要太多。

参考文献:

[1]丁琦,汪德宏.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10,2.

[2]李淮.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教学模式[J].中国建设教育,2012,1.

版式设计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业地域;不同版本;教材;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002-01

随着学科发展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陆续出现除人教版而外的几个不同版本的地理教材。打破教材垄断,实行“一标多本”,有利于促进我国基础教育教材编写水平的提高。让更多的地理科学家、教育教学专家参与中学教材编写,深入研究地理教学。本文选取高一地理必修二《工业地域的形成》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和山东教育出版社四家出版社组织编写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以下分别简称为人教版、湘教版、地图版和鲁教版),在教材对课标的呈现方式、框架结构及内容编排、图像设计和选取方面和案例选择、学生活动设计及编写四个大的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分析和运用能力。

一、不同版本教材对地理课程标准的呈现

本部分内容的课标要求是: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四个版本教材对课标的呈现方式基本上归纳为四种:文字,图片,案例,活动。不同版本教材所使用的文字描述,图片内容、形式,案例,活动内容大有不同,编排方式也大不相同。但是,四个版本的教材,均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并以不同的方式划分、选择和组织不同的区域呈现课标所要求的全部内容。

二、不同版本教材的框架结构及内容的编排分析

人教版教材的章节按照地理要素和产业部门编排,章节总量相对较多,其它三套教材按照地理课程标准内容的“黑点”编排,章节题目和章节顺序基本与《地理课标》一致。人教版教材只设置一级标题,本部分内容单独成一节,包括二个小框题,而其他三个版本则成一个框题,包含若干小子目。其中穿插案例2 珠江三角洲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配置相应图及相应活动进行知识检测与运用。属于探究型的活动。在讲解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时,则引入福特汽车全球化生产的例子,并采用极富地理特色的图片进行呈现,是一大特色。湘教版教材也只设置二级标题,本部分内容包括四个子目,并且与其他几个版本相比,将“开发区与专业化产业区”,“工业与环境”二个内容也加入到其中。每个内容至少对应设置一个活动,活动多且类型多样,是四个版本教材中活动设置的最多的。但是,其活动与其他版本教材活动相比,活动设计比较多样,进一步划分为“思考”、“探究”、“实践”等三个子类型,这样大大拓展了教材活动的类型和内容。活动的数量和比例是四个版本中最高的。如讲解工业的联系一块内容时设置的活动:“从‘投入-产出’角度分析工业区位”属于思考类型的活动。而活动:“读图3―26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专业镇分布图,分析珠三角经济区专业镇兴起的原因及特色”,则属于探究类型的活动。

中图版教材栏目数量多,标题分级细,共设置三级标题,一级标题是红色黑体字,二级标题用绿色斜黑体字,三级标题一般用圆点标注,颜色与该级母标题一致。小标题便于学生理清思路,层次结构十分清晰。小栏目种类繁多,有“思考”、“讨论”、“阅读”、“活动”、“学习指南”等多个栏目。中图版教材最大特色在于图的数量和类型比较多,并且,图与相应文字紧密配合,以图为例,配合文字呈现,生动形象,又富于趣味性和增强说服力。如利用廉价劳动力,左侧相应呈现沿海纺织企业的图幅。如阐述工业地区时,相应采用辽中南工业地区的例子,并呈现该工业地区的相关图幅。这是中图版教材区别于其他版本教材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鲁教版教材也只设置一级标题,正文穿插图片,每一框题后设置知识窗,拓展知识,了解相关热点内容,并安排活动,对所学内容进行运用和检测。鲁教版教材的阅读与湘教版不同,但是,鲁教版知识窗内容与该部分教材内容息息相关,配套更好,更合理。活动部分内容与中图版活动选取的工业地区相同,通为辽中南工业地区,但是所考察的知识点不尽相同。

三、不同版本教材在图像设计和选取方面的比较

四个版本教材没有使用任何一幅完全相同的图,图像类型都比较丰富多样,使用了地图、景观图、实物图、统计图表等多种类型的图。有利于学生地理读图能力、空间能力、形象思维等多种能力的训练。就“图像设计”而言,中图版的图像数量多、图幅大,易于阅读,利于更好地呈现课标的内容。人教版语言精练,枝干关系明确,案例典型,图幅数量最少。湘教版多采用单要素分布图,图型较为独特。鲁教版图型也较为活跃,与内容契合紧密。同时,中图版与鲁教版教材的活动都选取了辽中南工业区作为典型探究工业地区,所使用的地图基本一样,只是受排版的影响,图例的位置有所差别。

表1 不同版本教材使用的图幅数量

版本 人教版 湘教版 中图版 鲁教版

图幅数量 3 5 8 6

四、不同版教材在案例选择、活动设计和编写方面的比较

四个版本的教材对于同一内容的呈现,没有选择完全相同的案例,虽然中图版与鲁教版都有选择辽中南工业地区作为活动案例,辽中南工业区的案例十分典型,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有利于学生分析和理解案例的背景。但是二个版本教材设置的问题及分析的内容不完全相同。如,都是讲解工业的地域联系,人教版选取福特汽车的全球化生产为案例,中图版则选取一般汽车的生产为例,阐明不同部件产品间通过某一共同事物产生联系,各具特色。

学生活动最多的要数湘教版教材,还有中图版教材。比如,四个版本教材中,人教版教材福特汽车的全球化生产,中图版及鲁教版辽中南工业地区的案例活动,湘教版联系环境保护的探究活动,中图版日本工业地域的变化,都是典型的有特色的好的活动,值得我们借鉴过来用于课堂教学。湘教版教材活动更加活跃,类型多样,不仅仅局限于问答,更加贴近实际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以及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性。

参考文献:

版式设计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雷圭元;图案;版刻结;民主化;功能化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11-0029-03

To Retranslate the Concept Of “Rigid Carved Knot” of LeiGuiYuan

TAN Xiao-ning( Yancheng Performing Arts Group Yancheng 224000, China )

Abstract :Past the concept of"rigid, carved, knot"by LEIGuiyuan was under the discussion, which focused on the design of basic course teaching of "rigid, carved, knot" model regulation and "sketch" .However,they do not discuss the view of "rigid, carved, knot" ,which has a profound ideological motivation and a complicate time context. Based on "rigid, carved, knot" model feature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design idea of "rigid, carved, knot" democratization of kernel and the functional orientation, revealed that under the social background at that time LeiGuiyuan put forward "rigid, carved, knot" model regulation is scientific and progressive.

Key words :LEIGuiYuan; pattern; "rigid carved knot";democratization;functionalization

Internet :.cn

雷圭元于1961年在《漫谈图案造型规律――对图案教学的改进意见》一文中提出了“图案是富有创造和想象力的艺术,否则哪里来的阿房宫、希腊神庙、锦绣衣衫、箱笼什物呢?”的观点,于1962年在《再说几句心里话》里提到:“我说的图案,是指某一物品的总体设计图,不是指某一器物设计图中的局部纹样,这一点必须与图案纹饰区别开来,问题才能谈清楚。”进而于1963年在《图案基础》中专门针对图案的定义和图案设计的范围做了概念的廓清和范围的设定,在文中雷圭元指出“图案是实用美术、装饰美术、建筑美术方面,关于形式、色彩、结构的预先设计。在工艺材料、用途、经济、生产等条件制约下,制成图样,装饰纹样等方案的通称。”由此可见雷圭元所指的“图案”其内涵涉及到人类衣、食、住、行、用诸多方面,并初步建立起了颇具理论高度的设计观念和设计思维。其“图案”概念的所指与“设计”以及“design”在内容上趋于一致。因此本文中的图案设计指的是近代机器生产与商品经济发展后的设计现象,其中“版、刻、结”设计理念是针对这种设计现象分别从设计的民主化内核和功能化倾向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版、刻、结”提出的时代背景

雷圭元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了图案造型“版、刻、结”的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强烈争论。究其意义,首先雷圭元用“版、刻、结”来区别传统绘画形式,拒绝用纯绘画的形式对待工艺美术教学,是基于在当时教学基础课程中绘画与图案“扯不清”的时代背景。其次,是雷圭元对于艺术设计自身规律以及对当时时代背景下存在的设计问题的探索。陈之佛在《要深入研究工艺美术的特性――1961年8月25日座淡会纪录摘要》中提到“有些产品不够要求, 我想主要是个设计问题。有些搞工艺美术的同志,对‘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是知道的, 但究竟适用是什么?经济、美观又是什么?没有进一步研究。”雷圭元提出的“版、刻、结”观点正是对以上问题的回应,也是对不断扩大的社会需求和商业需求提出的新的设计观念,开始了工艺美术(艺术化)向现代设计(功能化)转型的艰难探索。

二、“版、刻、结”造型规律及特征

“版、刻、结”造型规律通过探取物象的大轮廓,舍其细部,增强、夸张它的特征,以达到清晰、明白、规范化的效果。“版、刻、结”构成规律的核心内容是形式的简洁化、程式化和理性化。它要求几何形(圭角)结构,把构图刻板的“凝碍”起来,用“版、刻、结”的手法把图案画死(指规律化),然后“置之死地而后生”,即在规矩之内探寻图案的自由度,也就是雷圭元提出的“版中有灵,刻中有活,结中有放”。 从现代设计理论来看,设计造物本身就是在技术规定性的限制下最大限度的追求形式的自由度。

“版、刻、结”由于其几何形(圭角)特征,表现出明显的秩序化和理性化。贡布里希在《秩序感》里指出“秩序感”的实现条件是构框、填补和连接,这种秩序的“构框、填补、连接”与雷圭元提出的“版、刻、结”造型规律的形式特征一致。客观上呈现出一种具有高度秩序感的设计形式,简化了产品造型以适应工业技术生产。“版、刻、结”这一程式化的规律不仅使实用艺术和工业产品在形式上、技术上适用于一种理想化的几何语汇,又能使“经济、适用、美观”的工业产品在批量生产上制定出统一标准,从而使生产更具规模化和规范化。在机器大工业的生产背景下,产品生产要想符合“适用、经济、美观”六字方针,具有高度秩序感的“版、刻、结”造型原则可谓是一个科学且行之有效的形式系统。

三、“版、刻、结”设计理念的民主化内核

“版、刻、结”设计理念是雷圭元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总结出来的用图案发展实业、振兴中华的“方子”,具有深刻的民主化思想。“图案设计和其他艺术创作一样,是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服务的。离开这个政治方向,图案设计会失掉灵魂。”在雷圭元的晚年自述中,其探索追求的“民主思想”贯穿于各个阶段。在艺专求学时期受到一大批像闻一多、郁达夫等拥有民主思想风气的著名学者的熏陶,其民主思想逐渐成熟。“去巴黎后,我们的目的是想寻找一些民主(也是找‘德先生’),找一点振兴中华的方子……想用学到的图案来振兴实业。”此时,雷圭元在向“新的图案形式”探索的路上又前进了一步。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和外货倾销的长驱直入,传统图案设计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即是设计赶不上生产水平。用雷圭元的话说就是:“过去往往着眼在美观,忽略了适用。原因总是脱离实际,也是缺乏生活。”;“过去设计图案往往从个人兴趣出发,没有和广大人民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以后定要克服这种缺点”;以及“首先,也是主要应解决的,是图案怎样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对于一个追求工业化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传统的图案装饰已经无法满足当时产品设计为民生服务的需要,繁琐、奢华的传统装饰因其生产成本的昂贵被冠以“资产阶级化”的标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相背离。“由于事物在发展,今天,图案的任务也就更艰巨更广泛,工作也更要提高了。我曾在教学中发现到‘写生变化’这一课题,作为图案的基本功有点不够满足客观的需要了,甚而至于带来了一些遗留问题。”这即是振兴实业的新“方子”“版、刻、结”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自此,“版、刻、结”作为一种新的图案形式投身于“振兴实业”的大时代中。“版、刻、结”作为一种抽象的几何语汇,把与结构无关的元素进行删减,保留与功能密切相关的有效形式。这与米斯“少即多”初期的设计理念一致,米斯的“少即多”反对采用任何表面的装饰,将与结构无关的所有元素一减再减,强调简洁明快的几何造型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的单纯与洗练在经济与资源的消耗上降低了成本,从而达到经济适用的目的,适合大批量生产,改变了以往为权贵服务的立场,转向为民众服务,是设计民主化的进程。表明了设计是 “为他人、为大众”的造物活动,明确了“艺术为我,设计为他”的民主化立场。

“版、刻、结”造型规律可以通过标准化和秩序化的几何造型进行批量化生产,为普通大众提供经济、适用、美观的设计服务。只有标准化才能批量化,才能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把经济问题放到设计中作为参考因素,才能为更多的人民大众提供他们能支付的起的设计产品,达到改良社会的目的。“换句话说是美化人民的生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也就是图案设计工作者的政治责任”。这与俄国构成主义把结构作为设计的起点,采用单纯而理性的表达方式进行社会观念和社会目的性探索极为相似。雷圭元的“版、刻、结”以几何形构图,表达了一种新的形式特点――系统化、规范化、工整化,最终建立起了以解决问题、服务大众为中心的设计体系。形式的简洁、规范是达到经济、适用这一目的的手段,其最终目的是创造出更多人人都能消费的起的设计品。由此可见在“版、刻、结”设计理念下产生的新形式是具有社会含义的,是为社会体系服务的。因此“版、刻、结”造型规律不是因形式而形式,而是具有深厚的民主主义思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正如雷圭元所说“创人民之业,立人民之功,应该是我们的抱负”。

四、“版、刻、结”设计理念的功能化倾向

“研究图案,即为改良国货之基础,亦即杜绝外货输入之良法”。“所以从事于图案事业者,应不避艰难……针对了将要来到的大时代,做有效的对策”。“版、刻、结”造型规律就是雷圭元站在振兴实业的立场上对“与机器时代相协调的理性设计”的探索;也是面对即将到来的大时代所作出的对策;又是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面向生活领域的(衣、食、住、行、用)设计观念,具有明确的功能性特征。“版、刻、结”造型规律通过探取物象的大轮廓,摈弃琐碎、去繁从简,得出一套标准化形式系统。结构上是工整的、有次序的,其创作动机始终围绕着“经济、适用、美观”六字方针,有着明确的功能目的性。与人民渴望改善生活的愿望相一致,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

在手工艺生产逐步转向机器生产的现实面前,与其回避它,不如改造它,由此“版、刻、结”造型规律肩负起协调新技术与新形式的时代重任。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研究成果不断转化为技术,那么技术作为物质生产的手段如何融入到设计产品之中?这必然需要一种新的设计形式作为其存在和转化的载体。因此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机器大生产来临之际,如何创造一种与生产力和技术水平相适应的设计形式,是设计师、教育工作者们激烈讨论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张仃在《要深入研究工艺美术的特性――1961年8月25日座谈会记录摘要》中提出的问题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画本身很好,但用到具体的日用品上好不好?没有好好研究。以此来当作万应灵膏,乱贴一阵行吗?工艺品设计上的适应性是重要的,要适应材料,适应用途,适应技术和具体品种等等。不然还讲什么适用、经济、美观呢?”。由此可见,产品形式受到表现内容、表现方式、技术条件等的制约,繁琐的装饰和元素的随意拼凑无法解决当时的设计问题。“拿图案创作给工人看,工人说:美是美但不容易做出来,成本太高,浪费国家资财,人民买不起。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在思想上没有经济观点……没有想到国家投资、人民购买力,有些脱离实际,为美观而美观……其实,图案应该结合实际,结合生产。”在新型材料的使用上,雷圭元强调形式与用途的统一,“如桌子,由于可以用一种塑料新材料装饰在表面,而且又平整、又好看,木材就不需要用太高贵的了,可以普及,可以大量生产”,所以“版、刻、结”的造型设计其浅层表现是一种较为单纯的形式,而深层动机则是为了满足技术领域和生产领域的需要。因此,“版、刻、结”设计集功能、结构和形式为一体,强调了形式追随功能的要求,体现了“版、刻、结”设计理念的功能目的性。

结语

雷圭元“版、刻、结”造型规律的提出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在五六十年代的实用美术领域曾引起过激烈争论。当时对“版、刻、结”造型规律的讨论多数是从形式语言层面展开,缺乏对“版、刻、结”所采用的“理性的结构表达方式”进行深入探讨,也没有对“版、刻、结”背后深刻的思想动机和时代语境进行深入研究。“版、刻、结”造型规律是当时社会背景下设计形态从工艺美术转向艺术设计的一种理性探索,是手工业生产初步向机器生产过渡时所采取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为“适用、经济、美观”的批量化、标准化生产开辟了一条可行的道路。“版、刻、结”造型规律是雷圭元对于艺术设计自身规律以及对当时时代背景下存在的设计问题的探索,具有特殊时代语境下的“民主化”和“功能化”思想,是中国设计发展中因时、因势提出的具有前瞻性和独特本土话语的远见卓识。因此,“版、刻、结”造型规律不是个人的偏好,而是历史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雷圭元.漫谈图案造型规律―对图案教学的改进意见[J]装饰,1997(3).

[2] 雷圭元.再说几句心里话[J]美术,1962(6).

[3] 雷圭元.图案基础[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4] 雷圭元.图案教学的成就[J]美术,1959(10).

[5] 雷圭元.再谈谈图案学习上的几个问题[J].装饰,2008(1).

[6] 雷圭元.普及与提高(外一章)[J].美术,1962(2).

[7] 雷圭元.图案教学的成就[J].美术,1959(10).

[8] 雷圭元.怎样学图案(1)[J].装饰,2008(1).

[9] 廖延彦编.雷圭元文集[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1.

[10]张 仃.要深入研究工艺美术的特性――1961年8月25日座淡会纪录摘要[J].美术,1961(5).

版式设计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校;版式设计;教学改革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改革已经渐渐地成为具有灵活性及开放性的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在众多高校的教学体系中,一般情况下将课程划分为三大块,就是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而版式设计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而存在,处在由学科基础课向专业课程过渡转化的过程之中,同时又是综合性和交叉性非常强的独立课程。积极的探究高校版式设计课程改革,能够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专业设计基础快速提升;能够促进教学体系改革;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应用型设计人才。

1 高校版式设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1 高校版式设计课程创新性的缺失

传统的版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导,是以教师讲授加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为主,教师只是一味地将自己所理解的版式设计思维方法经验传授给学生,就是一味地灌输,教师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体,丧失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高校在进行版式设计课程教学中,没有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难以达成。

1.2 高校版式设计课程实践和训练形式的脱节

在高校传统的版式设计课程教学中,其训练的要求只是版式形式的设计,却忽视了实际市场审美需求及版面内容的传播,使得版式设计只是机械的存在。学生在完成版式设计作业的过程中,对于需要传达的信息及版面的内容是不加考虑的,就是将各式各样机械的版式设计训练形式在作业中完全体现。甚至有些时候作业完成的认真程度也在逐渐降低,学生变成“形式主义”的奴隶,只是套用格式化形式,作业只仅仅是作业,蜕变为一种形式化主义倾向,和市场脱节,真正的价值难以发挥。

1.3 高校课程体系设置及课程内容设计的不一致性

高校往往因为教师的缺乏以及课时的限制,在其课程内容的设计中不能完全充分地将具有规律性的设计教育体现,前置课程未能夯实基础教学内容,会严重影响后续课程的教学,甚至有些时候,会出现课程与课程间的承接关系被打破。这样的情况自然也在高校版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同样存在,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也障碍了版式设计教育。

1.4 高校版式设计课程片面化及主观化的教学评价

高校版式设计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评价模式,往往关注的是学生最后成绩,却将学习过程中的实践积累以及经验积累得以忽略,对于学生学习的态度更是漠不关心,只仅仅凭最后考试的一张成绩单对学生进行整个教育的评价,未免有点太过片面化以及主观化。这种传统的版式设计课程教学就像走过场一样,将学生对于版式设计课程学习的态度和状态关注点发生偏差,学习课程的过程不重要,这样的学习心理,所以学生就只在课程结束阶段进行作品展示,希望可以在最终的几节课中获得优异的成绩,虽然可能在短时间学生可以将获得较好的成绩,但这始终不是长久之计,也不是持续发展下去的不竭动力,没有过程和认真学习态度的高校版式设计课程的学习所建立的不牢固框架迟早都要崩塌,将学生的真正学习效果影响,因为没有关注其学习中所产生的不良学习态度。

2 高校版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及研究

2.1 高校版式设计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

关于高校版式设计课程中所出现的不良学习态度和风气,以及对于教学过程的忽视和最终成绩的过度重视,应该将正确的教学评价体系完善,将全过程的实时评价系统实现。所以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就应该将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都给予评分,通过版式排列及版式设计创意来打分。在日常的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以及出勤率都纳入最终的成绩评估。对于分值比例分配,在课程结束时作品完成占70%的比例,平时的积极性和出勤率占30%,这样的版式设计课程教学体系就比较的公平公正,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结果都高度重视起来。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可以将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更不会有投机取巧获取高分的错误心理状态存在,使得对于版式设计课程的学习具有其价值意义。

2.2 高校版式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

高校版式设计课程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关于版式设计教学的内容,从其传统的形式而言,是以教师为主导,都是以教师讲授加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为主,教师只是一味地将自己所理解的版式设计思维方法经验传授给学生。没有关注色彩、图形以及字体这些元素的运用,未能将真正生活中实践项目的需求得以重视。而且在进行高校版式设计课程教学中,作业题目和教学设计相对而言是比较呆板的,将客户的实际需求忽略,教学上的针对性缺失,与实际严重的脱节,因此调整教学内容就成为了必要的选择,和实际紧紧地联系起来,将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

2.3 高校版式设计课程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更新

在高校进行版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虽然应该坚持理论教学,但是不能是单纯的理论教学,应该将理论教学和实际教学相结合,通过案例项目式这样的生动教学方式,将高校版式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关于版式设计课程中的文字和图片创意运用,从视觉传达的角度而言,图片有着更高的关于易懂和直观的优势特色。除此之外,通过项目案例式教学方式,可以提升教学效率,将之前大篇幅的文字表达通过一张图片或者是一个例子解决,将教学时间节省,为学生提供更多练习机会,教师也可以在其中积极的指导,在高校版式设计课程教学中将学生学习技能得以提升。关于那些比较优秀的案例及版式形式开展互评,将良性的版式设计印象深深地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将学生的设计素养提升,最终将学生自己的优秀排版习惯及版式风格培养。因此,优秀的案例项目式的结合,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着更高的优势。

3 结语

现如今,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设计教育的水平也在持续上升,因此高校在对版式设计课程进行教学的时候,就应该紧紧地抓住现在的发展点,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适应时展的需求,将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不断地更新和调整,使得在版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将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发展,将学生自身的版式风格培养出来,并且养成优秀的排版习惯,提升学生版式设计的专业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 姜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版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6(16):250.

版式设计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Word排版;样式;大纲;目录

中图分类号:TP3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6-2851-02

1 引言

随教学评价工作的推进,各院校对教员在教学一线的教学资料的种类、内容及格式有了更高的要求,如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设计、实施方案、制式教案、一堂课教学设计等等,面对纷繁教学资料其中教学大纲、一堂课教学设计等很多内容均可从教案中进行抽取。因此,精通WORD排版,巧妙设置教案各段落的样式,可以大大提高教员的办公效率。

2 关于教学资料通用性的考虑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设计、实施方案等教学资料中关于教材知识体系的内容大多与教员的教案中的纲目性的内容基本相同,方便快捷地提取出教案大纲,能够大大加快教员对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设计、实施方案等教学资料的补充和完善。WORD中通过段落样式、插入目录以及文档结构图等功能,可实现对任何WORD文档大纲的创建、编辑及查看,其中段落样式是其他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所以,正确、规范的设置教案各个段落的样式是广大教员迎接评建、提高信息化办公效率的关键。

3 规范教案格式具体操作步骤

3.1 明确并创建教案将使用的样式

教案中一般常用5-7级标题制。如章标题、节标题、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内容序列及内容部分等,其中每一级标题对其段落样式有不同的规定,如章标题要求黑体初号居中,而节标题要求黑体三号加粗左对齐等。编写教案过程中如果每段都根据标题要求一步步设置,不仅繁琐而且容易出现前后样式不一的现象。为此我们可以利用WORD自定义样式的功能将所需样式进行定义,并列在样式表中以便使用。Word2003中具体操作如下:

以自定义章标题为例。首先,自定义格式。新建文档后,视图中显示任务窗格选择“样式和格式”任务窗格,单击“新样式…”按钮,创建新样式,并按章标题的格式要求设置其格式。其次,为确定该样式在大纲视图中的级别,还需设置该样式的大纲级别,即单击“格式”按钮选择“段落”,在“段落”对话框中设置大纲级别,这里章标题大纲级别设置为1。如果,希望每次新建一WORD文档都会有章标题样式则将“新样式”对话框左下的添加到模板选项进行勾选(如图1所示),单击确定章标题样式设置完毕。以此类推,分别设置其他自定义样式。

3.2 便于操作,建立“教案样式”工具栏

建立“教案样式”工具栏的目的是快速应用自定义的一系列样式,类似WORD常用工具栏如图2 所示。

图1 自定义章标题样式

图2 教案样式工具栏

图3 自定义“教案样式”工具栏

图4 基于规范教案的大纲视图

图5基于规范教案的文档结构图

该工具栏创建的具体方法为:单击“工具”菜单,选择“自定义”选项,在“工具栏”选项卡中单击“新建”,在新建工具栏对话框中设置工具栏名称为“教案样式”。确定后WORD中会出现一浮动的空“教案样式”工具栏。选择“命令”选项卡,类别选择“样式”,命令选择前面所自定义的样式(如图3所示),分别拖动到“教案样式”工具栏中,最终完成“教案样式”工具栏的创建。

4 基于规范教案的应用

1)利用大纲视图查看教案大纲,具体效果如图4所示。

2)利用文档结构图快速定位,效果如图5所示。

3)创建与提取教案目录

索引与目录是WORD中比较强大的功能,但常常由于文档各段落应用的样式和格式不统一、不规范,因此该功能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本文通过前面所述方法建立规范教案后,可以很快创建并提取教案目录。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将光标定位到教案页首或页尾,单击“插入”菜单,选择“引用”,选择“索引和目录”,在弹出的“索引和目录”对话框中,选择“目录”选项卡,选择一种格式,设置显示级别,单击“选项”按钮设置目录建自自定义的样式。根据自定义样式的内容分别设置为1、2、3….级,如章标题设为1,节标题设为2,一级标题设为3,二级标题设为4,等等。设置完毕后,自光标后自动一域的形式插入教案的大纲目录。

目录在编辑状态下,带有灰色底纹,但打印时无底纹。同时,目录中每项条目都具有超链接功能,即Ctrl+左键单击可迅速跳转到教案中该条目所在位置。若不想使用超链接功能可选择所有目录,利用Ctrl+Shift+F9快捷键将超链接断开。

5 结束语

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教育工作的信息化发展更应当面向实际、面向教学一线。本文从教员对教学资料的准备及管理工作实际需要出发,挖掘常用办公软件功能,设计出样式及索引目录的高级应用,目的在于提高广大教学工作者工作效率,节约出更多的时间服务于教学一线。

参考文献:

[1] 王诚君,杨全月.中文Word 2003应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版式设计教案范文第8篇

一、给排水课程的基本情况

结合我校2012版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2012版的教学大纲中,给排水课程的特点为课程的开设时间更加合理,难度和复杂度逐渐提高;考核方式中,更加注重过程考核,虽然相比于2008版大纲课时量有所降低,但加大了平时作业和设计的任务量。因此,在课时量降低的情况下,需要教师进行统筹规划,开展一体化教学。

从每门课程所涉及的规范来看,规范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近几年,规范更新修改频繁,特别是《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14),已经修改至2014版。另外,《泵与泵站》课程较特殊,尽管在课程的教学中所涉及的规范以《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2010)为主,但在具体工程的设计上,需要查阅多个规范。例如《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9)、《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2)、《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14)等规范中,都具有关于泵与泵房的设计条文。

二、开展给排水课程群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城市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泵与泵站和给水工程这四门课程,基于“水力学”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思想,以“水量”、“水压”和“水质” 三点作为轴心,内容相互渗透、相互支撑。这四门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环境工程等学科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依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现状,正确把握给水排水工程方向的培养目标,对基于上述课程群一体化教学新模式的探讨和实践,有利于增强教师的业务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三、开展一体化教学的探讨

1.课程内容相互贯穿、相互渗透。以《泵与泵站》课程为例,在该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主要内容包括叶片式水泵的基本原理、运行工况、给水泵站和排水泵站设计的基本原则等,是泵与泵站选型、设计等方面的通用型原则。在其它三门课中,一直贯穿着该门课程的内容。

2.基于最新规范,更新课程教学内容。该类课程另外一个特点是规范性强,这也是给排水课程的一个共性。近几年,我国该领域的规范更新修改频繁。以《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14)为例,该规范已经进行了较大程度的修改。例如《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对雨水管渠系统设计方法修订的方面包括:采用推理公式法计算雨水设计流量,取消了折减系数的规定;当汇水面积超过2k平方米时,宜考虑降雨在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和管网汇流过程,采用数学模型法计算雨水设计流量等。

3.案例式和场景式教学的新思路探讨。案例式教学法在给排水相关课程的应用较多。例如,在《泵与泵站》的课程教学中,课堂上以基础理论为重点,在课堂教学中加入案例;在综合设计中,加入取水泵站或污水泵站的设计,提供给学生具体的思路、设计步骤,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设计,遇到不懂的问题,以集体讨论为优先选择的原则,让学生在设计中真正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场景式教学注重采用视频、图片,对涉及的泵站、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等构筑物、设备进行再现,让学生首先在感官上对各种构筑物、工艺流程、采用的设备等有直观认识,结合教材、规范等书籍和教师的讲解,逐步深入理解其中的内容,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4.项目式教学新模式的探索。项目式教学强调以教案为重点过渡到以完成项目为重点,力图在整体上有所突破,即以完成课程作业的方法,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体会设计理论和公式的具体应用,熟悉设计规范,节省课堂上对公式和设计规范的讲解时间。

四、结语

城市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泵与泵站和给水工程这四门课程,内容相互渗透、相互支撑。本文提出了基于给排水课程群一体化教学新模式的教学改革,即:课程间内容相互贯穿、相互渗透进行讲解;基于最新规范,更新教学内容;采用案例式、场景式和项目式教学相结合的理念。

参考文献

[1]王烨 孙三祥 张济世 水泵及水泵站课程设计教学新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3),117―120。

[2]曹建平 刘金辉 李寻 郑志宏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实践与改革[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0,(2),185―188。

[3]李梅 武道吉 给水排水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08,(8),43―45。

[4]王增长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第五版。

版式设计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学案导学; 设计初探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4-051-002

一、参与式学案设计的原则

1.指导性原则

教师在指导学生编写学案的过程中,应善于指导点拨,答疑解难。一般在开始阶段是指导学生剖析自身学情,了解新课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的重难点以及与新课学习相关的工具书、拓展性资料等等,在后续的展开过程中,则重点指导如何围绕学习目标设计教学环节,以及如何围绕学习目标联系旧知、选择素材、设计问题等等。

2.分层性原则

由于学生学段的不同,其参与的能力也会有所不同,对低年级的学生宜实施较低程度的参与,对高年级学生则开展较高程度的参与。一般可分为咨询式、协商式、参谋式三个层次,在咨询式层次中,教师咨询学生,在考虑学生意见与建议的基础上进行学案设计;在协商式层次中,教师和学生通过民主协商进行学案设计;在参谋式层次中,由学生设计学案,教师充当参谋,提供建议。

3.合作性原则

在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学案设计的过程中,要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模式,以小组为单位,集中小组的智慧,让小组长负责来共同设计一课的学习内容,也可以把某一课学案分为几个部分,由每一个小组负责一部分,修改后再由老师批改和选择。

二、参与式学案设计的实施流程

1.准备阶段

该阶段应该建立参与式学案设计的活动规定、规则等,按照学生的能力水平分好小组,分配任务。注意激发学生参与学案设计的兴趣与意识,教师以平等合作者的身份进入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意见,做到师生互动。

2.献计献策阶段

此阶段是通过一定的形式展开学生的献计献策活动,并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互动,达到相互激发、相互促进的目的。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倾听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

3.合作设计阶段

此阶段的任务是将上一阶段的想法与意见汇总起来,并着手对学案进行整体规划与构想,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设计学习方法与策略,制定学习环节。

4.执行监控阶段

此阶段的任务主要包括:对教学的顺利实施准备相应的工具、资源等,创设相应的条件,以利于方案的顺利启动;对已经设计好的学案进行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作出相应的各种努力,以利于方案的顺利执行。

5.开展评价阶段

评价阶段是对学案涉及的整个过程及其效果做一个综合的判断。具体包括“自评”和“他评”两类,“自评”有学生自评、教师自评,“他评”有学生评教师、学生评学生、教师评学生。最后还应对整个评价过程作较为全面的总结。

6.反思反馈阶段

反思反馈阶段是师生开展评价之后,对整个学案设计过程中自身的表现等做一个整体性的思考,并将思考之所得反馈给自己和他人。

三、参与式学案设计的价值与意义

1.实现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化、民主化,促进“教学相长”

在以往的学案教学中,教师对课程文本的创新能力获得了提高,也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然而,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亦有其局限性,它主要局限于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即只是尊重了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在课程的开发方面,学生几乎没有发言权。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有着自己的发展需求,一定程度而言,“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生的学习应当贯穿于从学习方案的制定到学习方案的实施乃至评价等一系列环节之中,所以学生在课程开发中应当具有一定的选择权与创新权。而老师则充当学生学习的助手与指导者,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原创性,也有利于教师深度了解学生的学情,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交流和沟通,达成一致的协议。

2.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实现“生本教育”

在以往的学案模式中,教师一般都尽可能地根据学生的学情作了有针对性的设计,通过学案的实施,卓有成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提升了学生的能力。然而学生能力的发展亦有其局限性,它主要局限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而学生的提问、质疑能力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为这种学案设计本质上仍是教师“教案”的翻版,贯穿其中的主线乃是教师精心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师生在依案教学的过程中乃是在预设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思考和讨论,长此以往,学生就形成了某种程度的依赖性及思维定势,本质上这仍未摆脱应试教育的取向。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重要性不亚于解决问题,它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体现,这种能力的缺失是我们传统教学常被诟病的弊端所在。因此引导学生参与学案设计,这对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构建“生本教育”具有切实意义。

3.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与主体意识,适应学习化社会要求

在以往的学案模式中,教师把编写好的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按照学案的程序自学,自己解决问题并填写答案。它把以往课堂上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这无疑比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听前进了一大步。但如果我们冷静思考,会发现这种模式明显的弊端。它仍然“没有改变教师主持课堂的本质,对学生的独立自主、潜能挖掘、性格健全没有益处。”学生整体上仍属于一种“忠实的执行者”的角色,仍是照着教师既定的思路和模式在操作,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培养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与习惯。当脱离了学案和课堂环境,学生仍有可能面对新的学习环境而显得无所适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良好习惯是长期熏染和培养的结果。我们认为参与式学案设计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是一个随学生年龄与能力的增长而参与程度不断增强的过程,最终形成一种由他主逐步走向自主的终身学习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其学习的目的、方法、习惯均得到较好的锻炼和巩固。这对于我国传统“严进宽出”的中高等教育衔接问题应该也会有一个较好的“缓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吕世虎,张定强,刘洁,靳健.《参与式教学活动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版式设计教案范文第10篇

1.内容与实际脱轨

近年来,档案管理出现一系列新规定、新标准、新技术。如,国家档案局2012年第10号令明确指出:“镶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规定》已经国家档案局局务刽乏审议通过,现户公布,自2013年2月1日起施行。晚其他的还有《电子档案移交与接收办法》(档发〔2012〕7号)、《企业档案工作规范》(DA门…422009)、《会计档案案卷格式》(DA/T392008)、《缩微胶片数字化技术规范》(DA脚32009)、《数字档案信息输出到缩微胶片上的技术规范》(DA门442009)、《文书类电子文件元数据方案》(DA门,462009)、《版式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需求》(DA门4,2009)、《基于XML的电子文件封装规范》(DA门礴82009)。但大多数编写者栩比认识不够,加上没有工作经验、对实际工作缺乏了解等,所编教材脱离实际,内容过时,这些新法规、新标准、新技术等不能及时反映到教材中来,不能满足线岗位刘档案管理知识和技能的要求。部分教材内容还停留在几年甚至十几年前的水平上。如《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已于2006年颁布多年,但有的2011年、2012出版的教材还在沿用1987年的相发规定;另外,调查显示,高职高专文秘、行政管理、外语类等专业毕业生主要去向是各类中小型企业,主要岗位包括文员、秘书、档案员刀谓薪闯}}专员、公玲仪员、行政助理、外贸经理助理、会计员、营销人员、客户经理等。其中,有不少}、要:}良任会计。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中的《则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等科目也涉及会计档案。这也要求高职高专档案管理教钊应当与时俱进,适当增加或充实会计档案方面内容。目前,绝大多数教材还没有‘涉及此类内容。

2.编写体例不合适

从急体看,近年来出版的高职高专档案管理教材,绝大多数没育突破传统的编写路子,编写体例还是传统的理i臼兑教风格居多。即使是理实一体化、任务驱动式教材,也没有真正过渡到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的工学结合体系上来,与现今高职高专院校的教改、课改、校企结合、培养操作性人才的整体目标不相符。当前,按照“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思路编写的高职高专档案管理教材,不少还不是真正的项目式教材。这些教材不外乎是将原来的第一章改为项目一、第一节改为任务一,或将原来的第一章改为模块一、第一节改为任务一等,其内容却还是原来的学科体系教材的内容,“只是换了一种排版格式而已。这一方面是因为编写者脑海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学科体系情节,llpe,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编写者缺乏应有的工作经验和先进的高职教材编写理念。真正的任务驱动型教材必须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是必须有任务。即当天上课要干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第二是必须有一个载体。任务要通过载体才能够实现。第三是要每一次都能够作出看得见的活来,让学生有成就感。现在很多高职档案管理项目式教材,往往只是形式上像,本质上还没有这三个特点。

3.编写功利化

有不少出版社,特别是地方胜或杖学出版社出于“抢时间、拼速度、争效益,的动机,千方百计“搭台子、组班子,编写教材。以前,高职高专院校老师编写、出版教材兴趣不大,也有一定难度。后来,发现教材有稳定的消费群体,加上低质教材的编写难度并不大,编写教材就成了部分教师致富和出成果的捷径,教师编著、出版教材积极性空前高涨。如上所述,教材版本虽然很多,但是内容同质化现象咋常严重。一是因为不少编写者缺少版权意识,贪图省事,不加思攀地叭其他教材、网络中稍加改变或原封不动地实行“拿来主义,;二是因为某主编出版一本教材后,常常会加上一个主编或副主编,换一家出版社出版;三是因为同一个作者同一本教材,一年或半年后略作改动,换一家出版社出版。市场上很多高取环必书学类教材就是通过这种换一两个作者、换一两家出版社,不断复制、粘贴的方式“新鲜出炉”的。某刘姓编写者主编的档案管理教材,2005年、2006年、2008年、2010年、2012年分别在五家不同出版社相继出版。前文提到的《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是我国第一部高职高专档案管理教材,也是第一部部级高职高专档案管理规划教材。此后,高职高专档案管理类国家现蛇教材也有两部,它们是《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2007年版,赵映诚)和《文书与档案管理》(2007年版,潘春胜)。由于部级现蛇教材给人以权威的感觉,易于推广和销售,所以很多出版社把自己出版的非国家规划的档案管理教材也冠以“规划”之名。如,21世纪高职院“十二五,规划教材、面向“十二五,高职高专现蛇教材等。有的甚至还印有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统一标志。质量一般、价格偏高,是绝大多数高职高专教材给人的第一印象,档案管理教材也不例外。比如,某理工杖学出版社的《信息与档案管理》有17个印张,按照国家对教材出版物的指导价1石18元/印张计算,合理价格在29元左右。但该教材实际定价是43元,比国家指导价高出48%。4配套资源开发不够。在教学史上,纸质教材以其方便、直观的优势,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近年来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极快,其功能和效果都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高职高专档案管理教材目前仍以纸质教材为主,配套教学资源的开发水平较低,大多是word格式电子教案和“课本搬家,式PPT。教学素材库、网络课程、授课录像、号试系统、虚拟实训平台等数字化共享平台及其相关机制尚未形成,而这些对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的高职高专学生来说,更为重要。

二、高职高专档案管理教材的出版趋势

1教材编写体例项目化

尽管高职高专档案管理任务驱动式教材的比例还不到10%,尽管已有的任务驱动式教材还不够成功,但这些都改变不了高职高专档案管理鬓交材编写体例项目化的趋势。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颁布以来,高职高专院校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以工学结合为突破口,以工作过程为课程设计基础,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深化课堂教学模式,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高专院校项目化教材建设,既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也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结果。项目化档案管理鬓交材应打破传统教材的“档案管理环节,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以工作过程或工程项目为红线,将“实用、适用、够用”的知识点串联,把应知应会的档案管理理论、档案管理法规和实践操作技能在创设的生活化的学习情境或职业化的工作情境中融会贯通,使学生既能掌握扎实的〕戮仑知识,又能学以致用。

2教材载体形式多样化

考虑高职高专学生的心智恃点,实际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现行档案管理教材大都努力做到“行文活泼,图文玲茂,以例说事,,旨在提高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和可操作性。但是,这些还不能够增强教材对在网络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90后学生的吸引力。伴随着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变革,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教材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现代意义上的教材不仅包含纸质的课本教材,还应包含教学参考书、学习指导书、习题库、实训指导等在内的“教学包”。《“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选题申报工作方案》(下称《方案》)也明确指出,要“创新教材的载体形式,鼓励开发多种形式的数字化配套教材。相信随着教学改革和科学技术等进一步发展,档案管理教学素材库、网络课程、授课录像、考试系统、虚拟档案实训平台、档案管理模拟软件等数字化共享平台及其才目关机制会逐步形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形势下教改的发展和学生学习的需求,实现教材从“承载知识,到“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转变。

3教材编写参与方多元化

版式设计教案范文第11篇

课程衔接 层次性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

一、引言

设计、实现一个复杂或者高级项目的软件项目,可能需要涉及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许多课程。而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的每一门课程都是从基础理论入手,复杂、高级项目不适合作为课程的学习案例或者习题。

不少课程选用比较简单和容易理解的小项目作为例题讲解知识点或者作为习题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点。比如约瑟夫程序,在程序设计语言中是链表操作习题,而数据结构课程中又作为线性表的习题或者上机题目;图书馆管理程序,可能作为数据结构课程的线性表的课程设计题目,也可能作为数据库课程范式优化的例题;集合的交集和并集可能作为离散数学课程的习题,也常被选做数据结构课程线性表操作的算法优化例题;网络蜘蛛常被作为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课程设计题目,也常因为其中的典型树形结构关系被数据结构课程选作综合性课程设计题目;多优先级作业调度既是操作系统课程的主要研究内容,也是数据结构课程队列内容的习题。

以往的教学实践反映,很多学生学完课程之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究其原因,一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没有到位,以至于部分同学对课程的学习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二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没有到位,以至于涉及讲授范围之外的问题学生就不知从何入手。可以采用分层次教学,就是要因材施教,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情况,正确处理教学中难与易、快与慢、多与少、应知与应会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转化差生、培养优生,全方位增进教学效果。

目前的教学活动,主要考虑的先后关系,而没有建立良好的课程的衔接关系。需要研究、整理他们直接的衔接关系。

需要整理本课程案例,考虑与先修课程或者后修课程的关系及所选题目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对案例采用层次性分解方法,满足层次性教学需求。

鉴于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课程数量多,本文针对计算机两大具有紧密关系的核心基础课程《数据结构》和《程序设计C语言》进行探索,并期望扩展到其他课程。

二、课程的衔接关系

C语言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是工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中开设的两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以往教学中,这两门课程是相对独立、分开授课的,因此导致内容脱节,教学效果差。一般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只注重C语言的语法体系,因此学习后却不能用C语言进行程序设计;后者则注重讲授抽象的数据关系和算法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及实现,学生能进行抽象算法的描述,上机实践应用时却无从下手。然而,这两门课程都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序设计能力为共同目标。因此,如何将这两门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C语言与数据结构的新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成了当前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C语言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这两门课程分开教学。C语言程序设计的学习主要在语言语法的层次上,数据结构难度较大,注重思维训练,造成学生不能结合有效结合这两门课程运用到实际中去。通过不断探索,认识到这两门课程有很多内在联系,如软件是用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写解决该问题的算法,通过编译、链接成为可执行程序而成,而算法是通过处理输入数据转换为输出的解决方案,因此数据结构和程序设计语言密不可分;再比如数据结构讨论的抽象数据关系和算法要用C语言去实现等。

针对差异化的学生现状,整理课程关系,精巧的设计教学案例和习题实现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对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先修课程的简单案例让学生能够逐渐独立实现,有助于学生产生满足感,增加学习自信心;对于案例的扩展性引导,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和逐步掌握自学方法,通过自学后修课程,提出的较难的问题又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后修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三、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数据结构与C语言课程的结合方式的探讨,针对探讨结果设计实际结合方法,并在学生中实践,选择最佳结合方式。

数据结构与C语言,每门课程需要有经验的任课教师结合本课程特点,探讨并确定各个案例与各知识点和其他课程关系,针对学生差异性现状和任务驱动式及层次性教学需求,对选择的案例采用递增式设计;确定跨课程案例及相关课程名,涉及的知识点。探讨选择的习题(包括课堂练习题、课后思考题、课后作业、上机实验题和课程设计题目)于知识点及其他课程的关系,标注习题难度级别,以达到层次性教学目的。

针对这两门课程的案例和习题,深入探讨相互关系,特别是相互的衔接性,C语言课程首先需要讲解基本语法知识,帮助初学者建立简单的程序设计过程思想,但由于教学时间限制,只依靠课内学习和课后作业及上机实验是不能充分达到熟练运行C语言解决问题,编写项目程序的目的。

C语言是大一学生首先接触的程序设计语言,加上许多学生还存在中学时期的一切依赖老师的学习方法和观念,未能进一步学习并提高程序设计能力,因此在后续课程中,比如数据结构课程中需要在讲解数据结构抽象数据类型及解决问题的时候,学生应该尝试借用C语言编程实现抽象算法。因此,应该结合学生的这个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和分解选择的案例和习题,让学生在C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会应用C语言解决和数据结构简单问题相关任务,为数据结构课程打下坚实基础;而数据结构课程中有意识的安排一些案例和习题,让学生能够有运用C语言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并通过数据结构课程的学习和培养,掌握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更加熟练的应用C语言工具。

四、总结

根据计算机课程关系,设计优化与其他相关课程有关系的案例与习题,一来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后修课程部分内容,引起学习兴趣,二来在一些先修课程已经介绍本课程该知识点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解决方案或者优化方法,更容易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好奇心和解决复杂问题的满足感,加强学生理解课程相互关系和培养计算机创新思维。

以数据结构课程和程序设计语言课程为例整理课程关系,研究和设计教学案例及习题,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和对学习内容的兴趣,进行层次性教学,将其经验和方法最终推广到计算机本科教学的各课程。

参考文献:

[1]黄迪明.C语言程序设计(第2版)[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吴跃,李树全,尚明生.数据结构与算法(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萨师煊.数据库(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傅彦,顾小丰,王庆先.离散数学及其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版式设计教案范文第12篇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部分内容滞后 

目前国内各大专院校园林专业的城市绿地规划课程所采用的教材主要有五个版本,包括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北京林业大学杨赉丽主编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华南农业大学王绍增主编的《城市绿地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同济大学李铮生主编的《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李敏主编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刘颂主编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教材。每部教材内容上虽有所侧重,但由于教材编写及出版周期,教材中部分内容均存在信息滞后的情况。 

2.行业中相关法规条文内容滞后 

城市绿地的分类是绿地系统规划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城市用地分类标准》(GB50137-2011)于2012年1月1号正式实施,其中对城乡用地分类做了新调整,总体规划层面的城市绿地分类也有较大的变动。但多数教材仅对2002年出台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85-2002)进行简单阐述,且缺少相关的实例分析,不利于学生理解。 

3.教学案例陈旧 

城市绿地规划是一门应用性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生动的案例对于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各个版本教材中列举的案例仍存在相对陈旧的问题。如城市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章节中的案例选用美国纽约中央公园、莫斯科捷尔任斯基公园、上海长风公园等,这些案例虽然经典,但如果只列举这些相对建设较早的公园案例,就很难使学生掌握国内外新的规划设计理念和方法。 

4.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城市绿地规划由于实践性较强,在讲授基本原理和规划方法的基础上,实践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之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存在系统性、学科交叉性的特点,相对较为复杂,由于实践教学学时的限制,学生课上很难独立完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项目,在课程教学中开展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践环节始终比较薄弱。 

二、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拓展教学内容 

针对教材部分内容滞后的问题,增加法规条文、规划内容与指标、前沿动态与发展三个专题对教学内容进行信息扩充,弥补教材的不足。如城市绿地分类的学习,在向学生讲解现在执行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基础上,介绍《城市用地分类标准》(GB50137-2011)的绿地分类,并向学生介绍不同分类方法的应用情况。在学习绿地系统规划的内容与指标时,通过讨论式学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标准》、《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50563-2010)等文件,可以有效避免照本宣科,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一些规划案例或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理解。 

2.改进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教学中通过提问、思考、讨论、总结的课堂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性。 

(2)讨论式教学。针对目前学术界的热点问题、理念或方法,让学生查找资料,进行分析思考,并安排一定的课时进行讨论,这样使整个教学活动由“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向以学生讨论为中心”转移,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3)案例式教学。将工作中积累的大量资料和优秀案例引入课堂,将其中较为前沿的规划设计思想、设计理念和规划设计内容通过多媒体形式展现给学生,教学效果直观形象、清晰易懂,达到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增长见识,拓宽学生眼界的目的。 

(4)网络教学。网络教学可以借助网络教学平台这一媒介,将一些规划设计优秀案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国家颁布的法规条文等资源进行共享,让学生充分了解一些课堂以外的知识。通过网络答疑形式,可以增加老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机会,及时排除学生疑惑,增进师生感情。 

版式设计教案范文第13篇

以能力为导向组织教学过程

“版式设计”课程的特色在于注重应用研究性学习方法,教师要依据广告设计专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教学内容,以能力为导向对版式设计的理解来编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教学情境,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版式编排理论进行实际设计的教学模式,将版式设计原理融入对优秀设计作品的分析中,让学生能从版式案例分析中掌握所呈现的设计技能。“版式设计”课程具有很强的创新性,比如在教授“字体”这个模块中,我们可以结合中国文化的元素,从平面构成的角度详细分析版式设计形式语言中整体概念的建构,强调汉字自身的设计语境,让学生思考怎样使字体反映出版式设计的美,创造性地形成自己风格、潮流和审美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式对“版式设计”课程进行开发,把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进行有机结合,构建完整合理的课程教学新体系。运用模块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熟练掌握每一个模块知识点的相关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未来的岗位职业能力设计一些仿真课题,以作业的方式要求学生去完成。同时,教师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课程特点,以素质为基础,突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掌握应知应会的相关应用知识和操作技能。在“版式设计”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讨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引导、指导和监督,把学生中的好认识好见解集中起来,增强教学效果。对于教学内容,教师要按照实际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以及工作环境组织,以完整的工作过程贯穿于项目式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使专业训练更接近社会需求,最终能实现学生的零距离上岗[3]。

加强实战性的仿真性训练

课程的实践性和仿真性训练显得十分重要。在“版式设计”课程模块教学中,教师可以用项目教学法,软件使用和设计理论同步进行,在讲完每个理论课模块之后,安排一些仿真模拟的内容,根据内容安排合适的版面来进行编排,所在课程的教学中安排一些项目习题,如某公司或企事业单位的某一项活动,需要做一本画册,或者老师平时接到一些项目,把这些资料拿过来,让学生把它当成作业来完成,在完成这个作业的过程中,如果能创造一些机会使学生跟客户直接沟通和交流,让学生明白客户的要求和想法,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将商业信息和艺术设计结合起来,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此外,教师可以安排一些虚拟的项目,让学生参与项目整个研究过程,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操作践能结合起来。

以实际能力为出发点,建构课程考核体系

版式设计教案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导学案”的“案中案”;教材开发;自主学习;英语教学

一、以“导学案”为载体创造性使用初中英语教材的背景

1、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英语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本文主要在初中生学习英语的现状和方法上,设计出以学生学习为核心的方案—导案学,并以它为载体,探究如何根据初中英语教学规律丰富完善教材,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2、喇嘛甸中学面对城乡结合部的学生生源的个性差异较大的教学现实状况,利用导学案的编写与运用方式的研究,深入探究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编写和使用适合每一位学生学习发展需要的英语“导学案”,减少教师的预设学案,实践并研究“导学案”的“案中案”学习方式,探索具有特色的英语课堂教学的新途径。

二、相关概念的理解

1、“导学案”:“导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实施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有效载体。它实际上就是教学内容的深化,它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它体现的是师生共同探索知识、方法、规律和被优化了的过程。

2、“导学案”以“案中案”为依托,以“导学”为方法,做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学探究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

3、“导学案”的“案中案”:一是教师的“导学”过程;二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过程;三是师生课堂前后交流,教学相长的过程。三个过程集中于“导学案”。

三、英语“导学案”的编写特点和原则

1、“导学案”的编写的特点:

①全面性:面向全体学生,让其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和学习英语;英语学科的全体教师教研互动。

②开放性:教学过程体现多维互动,欣赏学生的个性学习特点。

③主体性: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导学案”的“案中案”的主要编写人。

④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

⑤生成性:教育即生活,有不可重复的智慧生成和情感体验。

⑥可评价性:体现学生自我学习评价的依据;学生评价教师“导学”的有效性;师生互动评价教学过程。

2、“导学案”编写的基本原则:

(1)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主体性原则:教学主要针对的是学生,教师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

(3)创新性原则:师生要创新教与学,营建一个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

(4)导学性原则:导学方法要有预习学习方法和课上学习方法(在导学内容右侧留白处标明学习方法,有必要课堂上教师指导方法,学生也可以写在留白处)。

(5)层次性原则。在尊重教学活动的特点、规律的同时,导学案编写应有层次性和梯度性。

(6)合作探究性原则:英语导学案的设计要针对小组合作学习科学优化学习策略、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英语导学案的设计要“情景互动探究教学”,学生对英语知识学习探究体验会更深刻,更有意义。

(7)情景性原则:英语导学案的设计教学情景,创设课堂与生活的联系,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将一个文本的世界转化为学生可以体验到的社会化、生活化的世界。

(8)精简性原则:一个模块分五课时,一张“导学案”一课时内容,经典又精简。

(9)文化性原则:体现英语语言文化特色。

五、“导学案”的课堂操作模式

1、英语“导学案”的组成部分:“导学案”应包括学习目标、自主学习、知识拓展、互动探究、当堂测评、总结与反思等部分。“导学案”包括学习内容和学法指导,使静态的学习内容动态化。

2、“导学案”的编写步骤:(1) “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环节;(2)依“案”自学,进行以“案”导学课前下发“导学案”,学生据此进行预习再编写“导学案”,课上老师再引导学生预习加学生自我预习展示,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学情。

参考文献:

[1]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32-135.

[2]王才能.《英语教学交际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270-282.

[3]彭聃龄.主编《语言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黄远振.“自主学习的定位、策略与实践”[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

[5]袁昌寰.《中学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

版式设计教案范文第15篇

论文摘要:运用著作权法和物权法有关理论知识,对体育教案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认为,体育教案属于著作权法所保护的职务作品,具有著作权,应当适用著作权法进行保护,并提出对体育教案著作权进行保护的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著作权是知识产权中的一种权利。目前,教育界知识产权意识不强,未进行有效保护,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比较普遍,而受害方未得到知识产权法律救济。2002年重庆市语文教师高丽娅与自己所从教的小学之间的教案纠纷是我国首例教案著作权纠纷。原告诉称自己的44本教案本已被被告销毁或卖给废品站。原告认为,教案是个人智力和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学校检查之后应该退还原告,被告的上述行为侵犯了教师的合法权益,根据《民法通则》、《教师法》、《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诉请法院判令被告返还44本教案,并赔偿损失8800元以及承担相应的诉讼费用。此案的审理可谓一波三折,最后原告变更案由,以被告侵犯自己作品的著作权为诉讼理由才使本案最终审结并获胜。本案涉及到教案是否属于作品?教案是否是职务作品?教案本所有权与教案著作权之问的关系?等等。体育教案属于教案中的一种,同样属于著作权客体。笔者企图通过本文来唤起教育行政管理机部门、学校领导、体育教师的知识产权意识,切实保护体育教师的智力成果,激发体育教师的创新精神,进行创造性工作,以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二、体育教案的含义

体育教案(也称体育课时计划)是体育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设计出的教学基本结构和过程的书面表达形式。教案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体育教师所具有的体育课程教学理念,体现了体育教师对学习领域的有关学习水平目标及其内容标准的认识和理解,凝聚着体育教师对学习对象、教学条件、组织形式和方法等钻研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教师的教学风格。体育教案包括纸质教案或电子版教案、多媒体课件等形式。体育教案包含了教案格式、课时安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板书设计、场地利用、教学组织、教学进程、运动负荷、课的密度、学习评价、体育绘图、录音资料、录像资料、摄影资料、学习资源、参考书目、体育作业等具体内容。

三、体育教案的著作权与教案本的所有权

1.体育教案具有著作权

著作权(也称版权)是指作者及其他著作权人对文学、艺术、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著作权所保护的不是作品的思想内容,而是表达该思想内容的具体形式,或者说,著作权是通过保护作品的表达形式来达到保护作品思想内容的目的。作品的著作权伴随着作品的创作完成而自动产生,无须履行任何注册登记手续。

(1)体育教案是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

著作权法对作品的规定。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没有对体育教案是否属于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做出明文规定,但是,通过对相关法律的解读,可以判断体育教案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文字作品”。

《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第三条第一款规定:“文学和艺术作品一词包括文学、科学和艺术领域内的一切成果,不论其表现形式或方式如何,诸如书籍、小册子和其他文学作品;讲课、演讲、讲道和其他同类性质作品;戏剧或音乐戏剧作品;舞蹈艺术作品和哑剧;配词或未配词的乐曲;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表现的作品;图画、油画、建筑、雕塑、雕刻和版画作品;摄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影的方法表现的作品;实用艺术作品;与地理、地形、建筑或科学有关的插图、地图、设计图、草图和立体品。”《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条:本法所称的作品,包括以下列形式创作的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一)文字作品;(二)口述作品;(三)音乐、戏剧、曲艺、舞蹈作品;(四)美术、摄影作品;(五)电影、电视、录像作品;(六)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七)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八)计算机软件;(九)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一章“一般规定”中第二条: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

依据以上法律条文,体育教案以文字(包含图形、图画、影像资料等)形式存在,可以复制、保存、出版。因此,体育教案无疑属于著作权法所说的作品范畴。同时,体育教案不属于著作权客体的排除领域。《著作权法》第4条第1款规定:“依法禁止}u版、传播的作品,不受本法保护。”《著作权法》第5条规定了不适用著作权法的作品范围,包括3类:(1)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2)时事新闻。(3)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很显然,体育教案不在著作权客体的排除领域之内,可以适用著作权法进行保护。

体育教案是一个完整的作品,其中的每个部分如体育绘图、摄影资料、板书设计等可分别作为一个独立的作品来看待,都有著作权。体育教案的任何组成要素如图形、文字、照片、录音、动画、录像等都是作品,对其利用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否则就会造成著作权纠纷。

体育教案是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判断体育教案是不是作品,首先要看体育教案是不是具有独创性,其次要看体育教案内容能不能以有形形式进行保存、复制。

第一、体育教案具有独创性。独创性是指由作者独立构思完而成的,作品的内容或者表现形式完全或基本不同于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即不是抄袭、剽窃、篡改他人的作品。

目前许多国家对于私人之间的通信、日记、律师的辩护词、法官的判决词等进行保护,其立法着眼于作品是否具有独创性,而不强调作品的文学性、艺术性和科学性。在我国的著作权实务中,将节目预告表、火车时刻表等列入著作权保护范围,也不是保护预告表、时刻表的内容,而在于这些作品的独创性编排形式。体育教师教案是体育教师对所教授的动作要领理解与表达,对教学时间、课的密度、运动负荷等合理的安排,是体育教师个性化的智力劳动成果,具有独创性。

新的体育教学改革更加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促使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的创新,体育教师由传统的“由传统的‘经验辛苦型’向‘研究创新型’转变”。“年年重复旧教案”、“陈陈相袭老一套”的做法已经没有出路了,体育教案的编写必须兼顾诸多要素:教学对象——学生在性别、体育基础、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课程标准》实施后,国家不再制订、编写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师不可能“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必须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取舍、比较、综合;教学空间和形式开放,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各地地理境气候的不同、教学器材设施条件的不足等客观现实需要体育教师开动脑筋,因地制宜等利用好体育教学资源;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之下,许多体育项目需要经过改造后才能进入课堂,成为学生的体育锻炼项目;等等。这些因素决定了体育教师必须进行创造性地工作,教案设计要切合实际,实事求是。体育教案很个性化,它凝结着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的教学经验和对某些问题的独特见解,优秀教案不仅具有独创性,而且可能具有很高的创造性。总之,体育教案是体育教师独创性的无形智力成果。

第二、体育教案可以以有形形式复制。教案分纸质教案和电子版教案。体育教案以文字、图形、图画、照片、录音、录像等形式存在,具有知识产权的容易被复制的特点,可以以抄写、印刷、拓印、复印、录音、录像、翻拍、翻录等形式进行复制、保存、出版。电子版教案的复制甚至无需成本,只需在电脑上点击“复制”和“粘贴”按钮就完成复制。非法复制的成本及其低廉,但给体育教案的著作权人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

因此,体育教案可以成为著作权法所说的作品,体育教师对其教案拥有著作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随便复制和出版,体育教师有权维护自己教案的版权。教育出版机构出版的体育教师教案书籍和名师教案不可以随便盗版复制。

(2)体育教案是职务作品

体育教案虽然可以成为作品,但是该作品的著作权属于谁,学校与教师之间有不同的认识。笔者认为,教案著作权的归属取决于该作品的性质。

首先,教案不属于法人作品,法人对其法人作品享有除作品署名权以外的全部的著作权。教案是教师为课堂教学所撰写的一种作品,是教师思想的结晶和人格的体现,它不是在学校的主持下完成的,其教案撰写的好坏一般也不是由学校来承担责任,因此教案不符合法人作品的构成要件,教案不属于法人作品。

其次,教案应属于职务作品。我国《著作权法》第16条规定:“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11条第1款规定:“著作权法第十六条第一款关于职务作品的规定中的‘工作任务’,是指公民在该法人或者该组织应当履行的职责。”教师撰写教案是其本职工作之一,所以教案是职务作品。但是按照我国《著作权法》第16条的规定,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属分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由合同约定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但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中尚没有明确规定教案的著作权归属。一般情况下,学校和教师之间对教案的著作权归属也没有合同约定。

第二种情况: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计算机软件等职务作品,作者除了享有署名权外,著作权的其他权利归法人所有。法律之所以将上述作品的著作权归法人所有,按照当时的立法意图,主要是因为上述条件下产生的上述作品不适宜由公民个人享有著作权,例如,工程设计包括建筑、桥梁、道路、水库等,由具体设计人享有著作权显然是不合适;产品设计图为工业用途,同时受到工业产权法,如专利法、技术秘密法等的规范,由设计人享有著作权也是不合适的。地图是国家正式出版物,与一般图书不同,个人也不能享有著作权;企业投资生产的计算机软件也不能由个人拥有著作权。教案显然不能归人上述作品。

第三种情况:其余情况下的职务作品的著作权都归个人所有。由于教案不能归人本文上述的两种情况,那么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教案的著作权只能归教师本人所有。

综上所述,在学校和教师对教案的著作权归属没有约定的情况下,教案的著作权应归撰写该教案的教师所有。但是,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16条的规定,学校依然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该教案,比如说学校将其教师撰写的优秀教案作为示范文本供其他教师作为教学的参考,就不能认为是侵犯了教师的著作权。同时,在教案完成两年内,未经学校同意,教师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其学校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教案。

2.体育教师享有教案本所有权

所有权是所有人依法排除他人,独占其所有物,并依自己之意愿通过占用、使用、收益及处分等方式利用其所有物,以实现其作为物之所有人之应享利益的权利。空白教案本是一种物品,具有使用价值,其使用价值通过教师撰写教案而不断被消耗,结果产生了一个新的物品——体育教案本,教师成为新物的所有人。一节课要写一份教案,教师凭借教案进行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后,这份教案的使命就完成。随着教学任务的完成(通常为一学期或一学年结束),教案本由学校所有的物品就变成了教师所有的物品,其所有权发生了转移,由学校“公有”变成教师“私有”。此时,教案本的使用价值主要是其所承载的无形智力成果——教案,而由原空白教案经使用转移过来的使用价值显得微不足道,可以忽略不计。从法理上讲,只有将教案本的所有权和教案的著作权相结合由教师享有,才能使教师切实享有著作权。在执行教学任务期间,教师作为教案的著作权人,享有除著作权法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以外的完全著作权,学校作为单位只享有有限的管理权和优先使用权,不享有所有权。学校对教案的一定期限的掌握和控制,是非所有人的占有行为,不能改变教师对教案的所有权。教学任务完成后(体育教案完成两年后),教师则享有完全的著作权。

另根据《民法通则》第117条第2款的规定“损坏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的,应当恢复原状或者折价赔偿”,由于教案是一种无形财产,所以在其受到他人的侵害时,作为教案的著作权人,教师有权依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提起财产侵权之诉,可以主张包括请求返还原物、请求恢复原状、赔偿损失在内的民事救济。

学校在一定期限内可以行使管理的职责,对教案进行检查监督、质量评价、评优评先、优秀教案展示,但不能随意更改、隐匿、毁灭、出卖体育教案。当体育教师教学任务完成后,其职务任务就结束了,教案本也变成了教师的所有物。此时,学校对体育教案的利用要坚持平等原则、意思自治原则、等价有偿原则等民法基本原则。

四、体育教案著作权保护的建议

今后在著作权法修改时,要明确毁失著作权的(唯一)物质载体同样构成侵犯著作权,而在诉讼程序法当中则明确证明著作权物质载体非唯一性的举证责任由被诉的侵权人承担。

体育教师因教学或科研需要引用他人教案时要注明出处。使用他人体育教案要征求其许可使用,出版物中引用体育教案要取得许可使用权并支付一定数额的稿酬。

学校对体育教案进行评优评先实施奖励,鼓励体育教师认真备课,精tl,编写教案,努力提高教案质量,反对年年重复使用同一个教案的做法。通过体育教师智力劳动成果的肯定激发体育教师进行创造性工作,开创学校体育工作的新局面。

学校对体育教案实施有限管理。学校拥有在一定范围对教师教案的管理权力,但这种管理权力也是有限度的,那就是不能随意更改、隐匿、毁灭、出卖体育教案。学校随意更改、隐匿、毁灭、出卖体育教案的行为是对体育教案著作权的侵犯,也是对体育教师辛勤劳动的漠视,学校应当承担因此而产生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