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力学性能论文范文

力学性能论文范文

力学性能论文

力学性能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

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智力的磨刀石。”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数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又是数学思维的品质。创造性思维具有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之外,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具有求异性、变通性和独创性。这里的“独创”,不只是看创造的结果,主要是看思维活动是否有创造性态度。创造性思维是未来的高科技信息社会中,能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需要,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须具有的思维品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自己十几年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创设思维情境,诱发学生的创造欲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动机的形成,知识的获得,智能的提高,都离不开一定的数学情境。所以,精心设计数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亚里士多德曾精辟地阐述:“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数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起的,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思维过程,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原有的数学水平发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在复数的引入时,可先让学生解这样的一个命题:

已知:a+=1求a2+的值

学生很快求出:a2+=(a+)2-2=-1但又感到迷惑不解,因为a2>0,>0,为什么两个正数的和小于0呢?这时,教师及时指出,因为方程a+=1没有实数根,同学们学习了复数的有关知识后就会明白。这样,使学生急于想了解复数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数,使学生有了追根求源之感,求知的热情被激发起来。

又如,在讲解“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财主,为人刻薄吝啬,常常扣克在他家打工的人的工钱,因此,附近村民都不愿到他那里打工。有一天,这个财主家来了一位年轻人,要求打工一个月,同时讲了打工的报酬是:第一天的工钱只要一分钱,第二天是二分钱,第三天是四分钱,......以后每天的工钱数是前一天的2倍,直到30天期满。这个财主听了,心想这工钱也真便宜,就马上与这个年轻人签订了合同。可是一个月后,这个财主却破产了,因为他付不了那么多的工钱。那么这工钱到底有多少呢?由于问题富有趣味性,学生们顿时活跃起来,纷纷猜测结论。这时,教师及时点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同时,告诉学生,通过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可算出,这个财主应付给打工者的工钱应为230-1(分)即1073741824分≈1073(万元),学生听到这个数学,都不约而同地“啊”了一声,非常惊讶。这样巧设悬念,使学生开始就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在课堂数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迫切地想要了解所学内容,也为学生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了理想的环境,这是组织数学的常用方法。

二、启迪直觉思维,培养创造机智

任何创造过程,都要经历由直觉思维得出猜想,假设,再由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实验,证明猜想、假设是正确的。直觉思维是指不受固定的逻辑规则的约束,对于事物的一种迅速的识别,敏锐而深入的洞察,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也就是直接领悟的思维或认知。布鲁纳指出:直觉思维的特点是缺少清晰的确定步骤。它倾向于首先就一下子以对整个问题的理解为基础进行思维,获得答案(这个答案可能对或错),而意识不到他赖以求答案的过程。许多科学发现,都是由科学家们一时的直觉得出猜想、假设,然后再由科学家们自己或几代人,经过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懈的努力研究而得以证明。如有名的“哥德巴赫猜想”“黎曼猜想”等等。因此,要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就必须培养好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而直觉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应予以重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直觉猜想不要随便扼杀,而应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说出由直觉得出的结论。

例如,有一位老师上了一堂公开课。他刚在黑板上写上下面的题目:平面上有两个点(t+,t-)(t>0)与(1,0),当这两点距离最短时,t=____。有一位同学小声说道:t=1,老师问他为什么?那位学生只是吞吞吐吐,词不达意,说不出所以然。那位老师让他坐下,并批评了他。实际上,那位学生凭的是直觉,首先直觉到:距离最短t+有最小值t=1。这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去仔细推敲,找出理论依据。其实“追踪还原”出事物本来面目,便可解释为:如图所示,因为t+≥2,所以动点P(t+,t-)位于直线x=2的右则,(含直线x=2本身),t=1时,对应点P′的坐标为(2,0),恰好是Q(1,0)在直线x=2上的射影,P′Q的长即为直线x=2的右半面上所有点到点Q的距离的最小值。

同时,还可以从深一层意义“还原”下去:设动点为(t+,t-),将方程x=t+,y=t-两边平方后相减,可得方程x2-y2=4(x≥2),故点Q与双曲线的右项点P’(2,0)距离最小,所以│PQ│min=2-1=1,这时,t+=2,t-=0,即t=1。

如果这样讲,不仅保护和鼓励了学生的直觉思维的积极性,还可以激活课堂气氛。

由此可见,直觉思维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抓好“三基”教学,同时要保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直觉思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现结论,为杜绝可能出现的错误,应“还原”直觉思维的过程,从理论上给予证明,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以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机智。

三、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造思维能力

任何一个富有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集中、发散、再集中、再发散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在数学教学中忽视任何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错误的。

力学性能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语文研究性学习 选题 研究方法 过程评价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新课程标准把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基于这一理念,语文新教材开辟了一个新栏目――语文综合性学习,并对此作了相关说明: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它是语文教学中的新园地,相对于课文教学,语文综合性活动体现出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更具实践性和研究性。语文综合性活动的设置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为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的主体精神得以张扬。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并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能深入自然、社会,思考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社会的进步,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有利于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责任感。

新课标已经实施多年了,作为受新课标直接影响的一线教师,我们深感初中研究性学习开展的不易。它需要在学习活动中使用融合的方法策略指导实践活动,显现创造精神的语文教学方式。而研究性语文学习方式因其重在学习的过程、思维方式的培养、思维水平的提高的过程性特点,学以致用的应用性特点,重体验、重参与的特点,在达成语文培养目标的过程中提供了更有效的支持。我多年从事农村语文教学,在此,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培养作一些探讨。

一、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必须立足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在我国,由于传统教育观念,以及在这种观念下形成的教育评价体系等因素的影响,教学实践中不同程度存在着“主体性缺失”的现象。研究性学习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课题的选定、方案设计到实施,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语文新课标也在“教学建议”部分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建议,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基于这一点,在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以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为基本立足点,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主动、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学习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最初阶段,就要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作为整个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入。

1.从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出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从兴趣出发,允许学生依据自己的爱好,帮助学生挑选好研究的课题。一个好的课题既要与课本紧密相关,又应是学生感兴趣的或正关心的内容。学生对感兴趣的活动主题怀有强烈的爱好和情感倾向,主动探究才能进入一种良好的心理环境,获得一种积极的思维。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能感受到语文学科的深厚内涵与现实应用,而且愿意自主展示对主题的认识,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特长。所以,不同的兴趣,理应成为学生筛选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参照因素。

2.从学生语文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出发

语文学习生活是激发和启迪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产生的唯一源泉,离开这一源泉,语文研究性学习只能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筛选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必须让学生直面自己的语文学习生活,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捕获一些有用信息,筛选出自己喜欢的课题。具体做法可以依托文本,生发课题。初中现行的人教版实验教材基本上是每单元一个专题。除了教材本身结合单元专题外,我们可以根据文本内容和学生的兴趣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从中生发综合性学习的研究课题。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安排的是《说不尽的“桥”》,就是依托文本进行综合性学习的良好契机。学生根据自己爱好和特长,设计了三个研究性学习专题:(1)了解古今中外的桥。学生先搜集资料,介绍背景的有关知识。(2)感受丰富多彩的桥文化。①说一说“桥之神话”;②吟一吟“桥之诗文”;③听一听“月之名曲”,想一想“桥之作用”。(3)写一写“桥之畅想”。我引导学生放飞想象,写一写未来人类将如何建造和利用桥,对未来的桥进行展望。这样的选题与学生课堂学习相结合,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易于研究实施深入,学生容易操作。

3.从学生现有储备的知识和经验出发

语文研究性课题的筛选,还需顾及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所选的课题,如若十分艰深,超出学生知识经验的界限,会让学生觉得研究的内容高不可攀,产生畏惧心理,失去研究的信心。正确的做法是:筛选的课题,应有一个高于学生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的大致的“值域”,学生借助于现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讨论、调查、研究等活动的开展,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实现终极目标。遵循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规律,精心选择好课题,有助于培养学生乐于研究的心里倾向。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意识的觉醒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热情。学生一旦喜欢上这个课题,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并积极进行探究,从中获取知识和能力。

二、教给研究性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程观和教学价值观,从而凸显了学生个体的主体意识。要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活动中得以充分体现,从活动的设计、准备、实施到评价,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去完成,让学生感到自己才是活动的主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文综合性学习要获得成效,学生研究学习方法的掌握就成了中心环节。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的基础上,在学生确定好课题、活动计划后,最重要的就是将综合性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有目标、有层次地指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他们用研究性学习的钥匙去开启知识和能力的大门。在具体活动中,我教给学生三种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我通过讲座的形式向学生讲解文献研究法。如何做摘录卡片、读书笔记;如何查找资料,引用资料;如何对从图书馆、报刊、书籍、网络收集的资料分析整理,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如何通过比较、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资料收集和分类的指导方面,我对学生提出较高要求:资料收集要有一定的量,资料规格要统一,并要求分类。特别是在实施阶段,更要对资料进行及时(至少一周一次)的整理和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样便于资料的保管、查阅、分析提炼和查漏补缺。由于研究性学习注重学习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因此我还要求学生及时做好活动记录、感受和体验记录,作为最有价值的原始资料。

2.调查研究法

我向学生讲解基本的调查方法和技巧,包括实地考查方法、采访的技巧、设计问卷调查、整理分析信息等。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多样的研究方法,而且要求学生学会选择最恰当的方法进行研究。例如在《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研究学习中,让学生主要采用街头观察和采访、现状调查法进行社会调查,围绕中心问题有针对性地搜集资料。

3.合作研究法

包括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研究小组各成员的协作、定位和分工,活动实施的操作程序,等等。信息时代,彼此合作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可组建合作小组,让组内学生自主分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并进一步引导组际合作,创设共同学习的氛围。具体做法是把组内职责按照个人特长分工到人,并制定具体的岗位分工细则,使学生明确自己在活动中的基本工作和基本要求。如把小组工作分成“小组长”、“资料管理员”、“上网员”、“记录员”、“设计员”等多个岗位。下面以“设计员”的岗位细则为例:①制定好课题小组每次活动的计划;②充分做好活动的准备工作:预约、准备好学校介绍信等;③做好活动中的形象、礼仪设计;④建立小组的外交网络,等等。除做好本职工作外,我还要求学生平时常交流,遇事一起商量,积极为小组出谋划策,使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充分体现。

三、重视研究性学习过程评价,让激励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动力

研究性学习,无论是渗透于学科之中,还是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其根本特性是个性化、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语文研究性学习,意味着学生必须能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方面笔试、测验的作用是有限的。目前,我国现行课程评价体系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而忽视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过于关注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过于关注评价的结果,而忽视了评价过程本身的意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语文综合性活动实践性、研究性特点决定研究性学习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贯穿于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实施过程、活动成果展示和评价三个环节中。由于它的目标、内容、活动方式不同,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也应该不同,评价也应该伴随整个活动的过程。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活动过程的评价。研究性学习评价特别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语文是开放的课程,实践性很强,因而评价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重视学生沟通课堂内外、开拓学习空间的能力,重视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知能综合、思维运用和见解创新,特别是创新思维。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相对于结果来说,研究性学习评价更注重过程。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对学习过程的重视,必然要求其评价在学生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进行,并贯穿于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包括研究课题的提出,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活动的开展、研究结果的展示、研究体验的总结等阶段,都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程跟踪评价。如在活动方案的设计中,我对各个小组的活动方案进行评比,评选出最佳活动方案。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前所末有的热情,发挥了最大的学习潜能。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积极参与、探究的精神,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在成果展示评价中,评出最受欢迎的作品,并展示出来,有条件的还可以装订成册,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体会到研究学习带来的快乐。二是活动态度的评价。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和态度可通过许多外显行为表现出来。如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课题研究活动,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是否认真做好资料积累和分析处理工作,主动提出研究设想、建议;是否与他人合作,采纳他人的建议,等等。三是活动成果的评价。语文素养具体包含诸多方面,新语文课程有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五个板块的目标。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收获的体验,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陈述、小组活动记录来反映,也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征文比赛、学生周记和主题班会等形式来反映,还可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和研究结果来反映。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以激励为主,辅以反思和提高。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把学生看作是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个体,看作是具有自己情感、渴望得到赞扬和鼓励的活生生的个体。教师要提供机会让学生进行交流,指导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总结自己的成果、汇报自己的收获,并找出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长处。评价方式可以让学生自评(谈体会、谈收获、谈认识)、小组互评,学习其它小组的经验,让每个学生对自己、他人活动的经历、体验、表观、成长作一次回顾。因而评价是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励学生进步,提高和维持学生的学习欲望,推动语文研究性学习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新型课程,它具有涉及的范围广、时间长、跨度大、趣味性强、操作性难的特点,但它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活动空间,并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师的重视。实践证明,上好语文综合性活动课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从而达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语文素养的目标。语文教师应该把语文综合性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守住语文研究性学习这块阵地,潜心研究、不断探索、实践,如此,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与文化素养必将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01.

[2]陆炳炎著.王建磐主编.素质教育的理想与目标.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3]董菊初.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语文出版社,1998.9.

[4]严久.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全球教育展望,2001.2.

力学性能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文中介绍了作者在教学改革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思考与尝试。

重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成为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几年来,我院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进行了一些思考,做了一些尝试,收到了一些成效。

一、教育创新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前提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主体的信息加工能力、一般工作能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以及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

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创新教育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必须首先拥有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是教师,他们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以及专业知识的更新和调整是至关重要的。在现代化的课堂中,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科技创新活动的导演,学生要由被动的接受者转为学习的主体。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教师爱岗敬业,对本学科的前沿理论和与本专业相关的交叉学科的最新理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善于将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当中。我院积极开展一切为学生的敬业爱岗活动,设立了教学质量奖、教学改革奖和青年教师优秀教学奖,培养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邀请校外知名人士举办学术讲座和讨论,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有重点地分批做好教师业务进修和学历提高,加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为教师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和科研创新提供有利条件。

二、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

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加强大学生基础教育的内涵更新和外延拓展及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非常重要。首先要优化课程结构。按照拓宽基础口径,淡化专业意识的原则设置基础课。以确保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为学生多方向发展创造条件。通过“显性教学”(专门的课程)和“隐性教学”(通过教学内容改革使新的知识隐合在相关课程中)拓展基础知识并加强基本能力训练,促进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为达到这个目标,结合专业特点,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开放式实验、实践性教学、自学辅助质疑等多种教学形式,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学生在有限的学时中,掌握更多包装工程专业的信息量。提高学生获得信息的手段,使学生有机会接触相关学科发展前沿,把握科技发展的趋势,掌握未来变化的规律。增加选修课比重。根据院主辅修制规定,允许学生跨系、跨学科选修课程。使学生依托一个专业,又着眼于综合性较强的跨学科训练,即在接受较系统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需要自由选择课程。这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为在某个专业深造做好准备,同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殊兴趣,能学有所长。要加强实践环节,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转化。学校应与产业联合,建立大学生长久教学实践基地,进一步培养、锻炼、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三、改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要创新,就必须有浓厚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学方式,习惯于传递现成知识。注重聚合性思维和形象性思维培养。在知识经济社会,把知识转化成为能力是教学的中心环节,要把高等教育立足点转移到教会学生学习上来,即从以教为本转变为以学为本。把过去以“授技”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学生对知识主动追求上来。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以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其思维活跃、敏捷。善于动脑筋,能够解决各种问题。在教学方式上,根据可接受原则,选择适合大学生的教材。着重培养学生获取、运用、创造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应发掘每一个学生智力资源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发挥,还有赖于课程的改革。学校根据创新人才的需要和学生创新思维与技能提高的需求。另新增开设了一系列专门课程。无论是创造技法、智力与创新能力的训练,还是科学研究方法论,都会对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营造创新教育大环境大学阶段,青年学生成长具有自觉性,教育者在考虑培养目标时,应当把学生当作发展主体。

从单纯的教育、管理向引导、咨询、服务转变,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构建适合大学生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通过组织和开展各种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并有利于发挥个体优势,在整体环境熏陶下,让个性健康发展。使学生在活动中长见识、增才干,培养创新精神。课堂教学注重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在课堂教学中以确立一个目标,转变两种思想,推进3种方式为突破口进行改革。一个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鲜明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转变两种思想是变教师为核心的课堂教学为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变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为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为主的教学。推进3种方式:一是推进体验性学习,积极构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为学生思考、探索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引导学生发挥学习的自主性,以参与者的信念和心态学习;二是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善于用不同方式组合思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激励学生的创新热情;三是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特点和优势进行教学,如《包装机械概论》课和《机械原理》课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基础美术》课成为学生自由表达思想的场所;学校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广泛宣传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利用各种形式,多渠道引导和带领大家投入到这项工作之中。如:每年定期举办学生科技文化节、科技活动月(周),在此期间举办设计作品展览会、论文交流会、开展设计(制作)大赛和科普知识竞赛,鼓励、宣传发动学生参加国家(省、部)级科技竞赛活动,参与和协助教师的科研活动等,籍此来营造科研氛围,丰富学生第二课堂,促进良好的学风,不断增强学生的科研意识与创新意识。我系大学生2002年制作的几套“气吹火车”创新作品在中央电视台成功的演播,受到广泛好评,这正体现了创新的思想和意识。为适应新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我院改变了以往主要以“理论考试”分优劣的激励机制,加大了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采取笔试与口试相结合、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的方法,某些专业课的考试采取笔试与动手操作能力测试相结合,标准化试卷考试与撰写小论文、搞小发明相结合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探索和创新。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分析说理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狠抓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学院一贯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等,使实践环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几年来,为包装工程专业拨款几十万元建设专业实验室,为实验教学和师生科研工作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在加强实验室建设的同时,积极开拓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我系克服困难,经多方努力,本着互惠互利、互相支持的原则,经过协商,在省内外多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同时聘请多位包装行业的高级技术人员担任我院客座教授。这既解决了教学实践问题,还拓展了毕业生就业渠道,提高了学校的社会知名度。

力学性能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培养

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激发、智力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显然是尤其重要的。

而发散思维却正好反映了创造性思维“尽快联想,尽多作出假设和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方案”的特点,因而成为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一、在诱导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赞可夫这句话说明了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以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作为一种重要的内驱力。教师妥善于选择具体题例,创设问题情境,精细地诱导学生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要及时予以肯定和热情表扬,使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教师则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使学生渐渐生成自觉的求异意识,并日渐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在面临具体问题时,就会能动地作出“还有另解吗?”“试试看,再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一下!”的求异思考。

二、在诱导变通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变通,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要对问题实行变通,只有在摆脱习惯性思考方式的束缚,不受固定模式的制约以后才能实现。因此,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一般方法后,要注意诱导学生离开原有思维轨道,从多方面思考问题,进行思维变通。当学生思维闭塞时,教师要善于调度原型帮助学生接通与有关旧知识和解题经验的联系,作出转换、假设、化归、逆反等变通,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设想。

三、在鼓励独创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和解法,这是思维独创性的表现。尽管小学生的独创从总体上看是处于低层次的,但它却蕴育着未来的大发明、大创造,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与质疑,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如解答“某玩具厂生产一批儿童玩具,原计划每天生产60件,7天完成任务,实际只用6天就全部完成了。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件玩具?”一题时,照常规解法,先求出总任务有多少件,实际每天生产多少件,然后求出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件,列式为60X7÷6-60=10(件)。

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只须60÷6就行了”。他理由是:“这一天的任务要在6天内完成所以要多做10件。”从他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的思路是跳跃的,省略了许多分析的步骤。他是这样想的:7天任务6天完成,时间提前了1天,自然这一天的任务(60件)也必须分配在6天内完成,所以,同样得60÷6=10,就是实际每天比计划多做的件数了。毫无疑问,这种独创性应该给予鼓励。独创往往蕴含于求异与发散之中,经常诱导学生思维发散,才有可能出现超出常规的独创;反之,独创性又丰富了发散思维,促使思维不断地向横向与纵向发散。

四、在多种形式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以达到诱导学生思维发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

1.一题多变。对题中的条件、问题、情节作各种扩缩、顺逆、对比或叙述形式的变化,让学生在各种变化了的情境中,从各种不同角度认识数量关系。

2.一图多问。引导学生观察同一事物时,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仔细地观察,认识事物,理解知识,这样既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一题多议。提供某种数学情境,调度学生多方面的旧知、技能或经验,组织议论,引起思维火花的撞击。

力学性能论文范文第5篇

1随机骨料模型的形成

本文假定已知级配的骨料其颗粒形状为球形,按骨料达到最优密实度条件的Fuller三维级配曲线,其级配曲线表达式为[3]:

Y=(D0/Dmax)1/2

(1)

式中:Y为骨料通过直径为D0筛孔的重量百分比;Dmax为最大骨料颗粒径。WalravenJ.C.基于Fuller公式,将三维级配曲线转化为试件内截平面上任一点具有骨料直径D<D0的概率PC(D<D0)[4],其表达式为:

PC(D<D0)=Pk[1.065(D0/Dmax)0.5-0.053(D0/Dmax)4-0.012(D0/Dmax)6

(2)

-0.0045(D0/Dmax)8+0.0025(D0/Dmax)10

式中:Pk为骨料体积占试件总体积的百分比,一般取Pk=0.75;Dmax为骨料最大粒径。

根据不同的D0值,由式(2)可求得概率分布曲线PC(D<D0)~D0/Dmax,据此可求得在试件内截平面上各种料径的颗粒数。

由以上结果,将小于5mm的细骨料计入砂浆均质体,按各种粗骨料在截面上不相重叠的条件,由蒙特卡洛法,随机生成各粗骨料颗粒的形心坐标,即可形成随机骨料模型。

在本文中,以桃林口水库碾压混凝土劈拉试验为算例进行数值模拟,采用该水库碾压混凝土芯样尺寸,模拟试件的随机骨料模型及尺寸如图1所示。

2有限元程序、计算网格及材料参数

图1碾压混凝土劈拉试件骨料随机分布

2.1有限元程序本文利用我院自编的结构分析有限元程序NLFE1,以碾压混凝土劈拉试件仿真模拟分析为例,进行细观结构力学性能研究。

对混凝土拌和物的两个主要构元粗骨料和硬化水泥粉煤灰砂浆分别进行试验,都会出现弹性破坏,而碾压混凝土本身在破坏前却表现出非弹性性质[5]。因此本文采用碾压混凝土的各相在破坏前符合弹脆性材料假设,应力-应变关系为线弹性关系。当单元体主应力大于该相材料强度时,则单元发生开裂,程序自动用简单超余应力转移法将超余应力转移至相邻未破坏单元。

2.2计算网格

在随机地生成骨料颗粒系统之后,对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时,首先要将研究区域划分为有限元网格,这将涉及到成千上万个单元和节点,数据准备工作则变得极其繁重。特别是对于需要随机改变颗粒组合,反复进行网格剖分的情况下,不寻求某种自动或半自动的方法,是难以实现的。

(3454个单元,1833个结点)

图2碾压混凝土劈拉试件的

有限元计算网格

本文采用Delaunay三角剖分的原理[6,7],通过引进程序实现了对随机骨料颗粒分布区域的全自动剖分。当某三角形单元的3个结点均落在骨料颗粒内时,定为骨料单元;当某三角形单元的3个结点均落在硬化水泥粉煤灰砂浆区域内时,定为砂浆单元;当某三角形单元的3个结点分别落在骨料和砂浆区域内时,则定为粘结带单元。对不同单元分配不同的材料特性。为模拟碾压混凝土层面处理的条件,在试件中部设置厚度为1cm的水泥砂浆层面,考虑施工因素影响,可使层面力学性能弱化,故取水泥砂浆层面力学性能与粉煤灰砂浆相同。以上材料类型的判断完全通过编程由计算机实现。对于劈拉试件的有限元计算网格如图2所示。

2.3材料参数随机骨料模型材料性能,综合文献[5,7,8,9]及有关试验资料后,取值见表1.

表1随机骨料模型材料性能

--------------------------------------------------------------------------------

材料

抗压强度fc/MPa

抗拉强度ft/MPa

弹性模量E/GPa

泊松比μ

--------------------------------------------------------------------------------

水泥砂浆层面

25.0

2.5

26.0

0.22

水泥粉煤灰砂浆

25.0

2.5

26.0

0.22

骨料

80.0

10.0

35.5

0.16

粘结带

22.0

1.5

25.0

0.16

--------------------------------------------------------------------------------

3数值模拟结果归纳及分析

3.1碾压混凝土试件受劈拉的开裂过程为了模拟开裂过程,取单宽厚度的试件断面进行研究,每级荷载增量较小,共分10级施加。图3为试件受劈拉时的开裂过程。从图3可以看出,在试件受劈拉时裂缝先沿粘结带扩展,最后沿碾压混凝土的层面破坏,且裂缝的扩展方式不是连续的,即所谓的裂缝面桥现象[10],与试件破坏状态相似。

3.2碾压混凝土的劈拉强度

3.1.1计算强度与试验强度的对比在计算劈拉强度时,荷载分级施加。当荷载增加到最后一级,总荷载达到P=6.78kN/cm,裂缝沿碾压混凝土层面贯通,试件破坏。劈拉强度按下式计算[11]:

R=2P/a=0.637PA

(3)

图3碾压混凝土试件受劈拉时的开裂过程

表2计算劈拉强度与试验强度的对比

--------------------------------------------------------------------------------

模拟类型

数值计算值

试验值

(36个试件平均值)

--------------------------------------------------------------------------------

劈拉强度/MPa

2.60

2.71

--------------------------------------------------------------------------------

计算劈拉强度与试验强度的对比如表2.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计算值略偏小。

3.2.2有中间层面的碾压混凝土劈拉强度与无中间层面混凝土劈拉强度的比较为了探讨有中间层面(软弱面)碾压混凝土劈拉强度与无中间层面碾压混凝土的区别,本文对无层面碾压混凝土试件也进行了数值模拟。其试件破坏形态如图4所示;计算强度对比列于表3.

图4无中间层面混凝土试件的破坏图形

从表3可见,无层面碾压混凝土的劈拉强度较有层面碾压混凝土的略大,其主要原因是有层面碾压混凝土劈裂面为薄弱的层面,没有骨料,而无层碾压混凝土劈开面上有粗骨料。

4结论

(1)本文在细观层次上,采用基于随机骨料模型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有层面碾压混凝土的劈拉强度进行数值模拟,其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说明本文模型及方法是可行的。(2)本文

表3有层面碾压混凝土与无层面碾压

混凝土的劈拉强度计算值

--------------------------------------------------------------------------------

模拟类型

--------------------------------------------------------------------------------

无层面碾压混凝土

有层面的碾压混凝土

--------------------------------------------------------------------------------

劈拉强度/MPa

2.81

2.60

--------------------------------------------------------------------------------

采用随机生成骨料结构的方法,模拟了碾压混凝土细观结构的非均质性,从而能模拟裂纹的开展过程,是一种研究细微损伤断裂的有效工具。(3)在随机骨料模型中,代表骨料、砂浆和粘结带的力学参数非常重要,其确切值应由参数研究及试验测量结果比较来确定。(4)本文仅是对碾压混凝土破坏过程及计算强度的初步探讨,今后将在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材料参数的取值、破坏准则的确定等方面作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工作,以使该方法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沈崇刚。中国碾压混凝土技术的进展与运行经验[J]。水力发电,1999,(10)。

[2]VanMierJGM.FractureProcessesofConcrete:AssesmentofMaterialParametersforFractureModels[M]。CRCPress,Inc.,1997。

[3]内维尔AM.混凝土的性能[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年12月。

[4]WalravenJC,ReinhardHW.TheoryandExperimentsontheMechanicalBdehaviorofCracksinPlainandReinforcedConcreteSubjectedtoShearLoading[J]。HERON,1981,1A,26.。

[5]刘光廷,王宗敏。用随机骨料模型数值模拟混凝土材料的断裂[J]。清华大学学报,1996,36(1)。

[6]DeSchutterG,TaerweL.RandomParticleModelforconcreteBasedonDelaunayTriangulation[J]。Materialsandstructures,1993,26。

[7]王宝庭。基于刚体弹簧元法的全级配混凝土本构行为的模拟[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1997年。

[8]杨华全,任旭华。碾压混凝土的层面结合与渗流[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年6月。

力学性能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辐射 发散 倾听

中图分类号:G623.2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成为一个很值得探究的问题。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角色作用,尤其要善于激活和引导学生。

所谓“激活”,就是要求教师能够利用教材和课堂中的有关因素,充分地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应该说,这样的因素是很多的,而我们尤其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一 、让学生的思维“辐射”式展开

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发散思维训练的广阔天地,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或者是语文知识的教学中都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让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教学案例来探讨这个问题:在小说《项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小说巧妙的结局构思,可以让学生续写结尾;教学《七根火柴》可以让学生想象无名战士要对卢进勇说的话;而教学《祝福》可以让学生想象祥林嫂死去的情景。除了课文教学之外,作文教学也有利于发散思维的训练。在记叙文的写作训练中,引导学生审题,如:以“朋友”为题的记叙文,为什么只能写人而不能写物呢?遗憾的是许多教师无论是课文教学还是作文训,都强调唯一性,都喜欢从一个已有的定论出发。秋天来了树叶只能“落”了,而不能“黄”了,雪化了只能变成“水”而不能变成“春天”,失去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好机会,扼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才能。

二、让学生的思维和现成“结论”对抗

我们常常看到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煞费心机的把学生引人既定的答案之中。其实,让学生大胆说出他们自己的见解,无论对错,都是对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于教师、不同于前人的见解,积极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现行教材无论是注释,还是提示和练习都有许多值得推敲的地方。在这些地方,我们要让学生大胆的思考,发表不同见解。比如《陈涉世家》中有这样一个句子:“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里的标点和内容的关系就不够清楚,很值得推敲。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有时候学生的求异未必有多少道理,但是学生大胆求异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养成了他们爱思考不盲从的好习惯。

三、让学生的思维在有限“空间”中放飞

所谓“空白处”,主要是指在叙事作品、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行文简洁、文章节奏变化,以及阅读审美感受的需要,将一些内容省略以后,使文章的展开过程形成的“断裂”。这些“断裂地带”,正是我们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利空间。比如《祝福》中,鲁四老爷听说祥林嫂被婆家抢走以后愤愤地说:“可恶!然而……”“然而”什么呢?作者没有说,给我们留下了一片空白,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握,调动自己的想象,进行补充。《装在套子里的人》写别里科夫在华连卡的笑声中从楼梯上滚下来,接下去就写到:“过了一个月,别里科夫死了。”这中间都有着大片的空白,课堂上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展开想象。而戏剧、诗歌语言中空白则更多。如:《雷雨》、《日出》等里面有好多留白都可以想象。

文学作品中既然存在这些留白,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特定的情节、人物或有关因素作出合理推断。

上面笔者从三个方面说明了教师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要做的“激活”工作。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激活”仅仅是一个方面,甚至是相对次要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激活”的基础上做好“引导”的工作。

一、教给方法,引导倾听

倾听是获得知识的一种手段,有效的倾听能帮助学生博采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他们触类旁通,萌发灵感,还能使其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倾听也要做到“三心”,一要专心,二要虚心,三要用心。

在平时的课堂中,我经常强调:“听”与“说”同样的重要,“说”要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别人明白,“听”要尊重别人,弄懂别人的意思,老师很欣赏积极发言的同学也喜欢专心听讲的同学。

二、榜样示范,善于倾听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学生发言的时候,我首先带头用心地倾听,无论同学的发言是对是错、是流畅还是吞吞吐吐,绝对做到认真地倾听,用心地倾听。教师的倾听一方面有利于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的一种尊重。让学生感受老师对自己的关爱,树立他们的信心,这样一来既融洽了师生关系又达到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三、善抓典型,鼓励倾听

在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中,我十分注重抓住典型,对其进行真诚的鼓励,让学生品尝到倾听的喜悦。如:对听得很认真的同学,我会对他说:“你听的很认真,看得出你懂得尊重别人,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对指出别人发言中有细小错误的同学我会说:“这么一点的小错误你都听出来了,你真用心,还帮他改正了不足,你真了不起。”

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它需要老师的提醒、督促和长期的指导。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既要提供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空间,激发其思维的活跃性,使他们勇于思维;还要巧于点拨,使他们学会思维,科学地思维,提高其思维的质量。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的目的。

总之,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是时代赋予教师新的使命,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 周有光.《我国语文的时代演进》第2页.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2] 朱光潜.《回忆朱佩弦先生》文学杂志.第三卷,第五期,第7页.商务印书馆,1948.

[3] 《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3.第一集,《论白话》,270页;第三集,《论国语教育》,193页;第四集,《国语和普通话》,531~532页;第八集,《语文杂谈》,204页.

[4] 杨振声.《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见《完美的人格》,124页,三联书店,1987.

[5] 《朱自清全集》第三集,《论育读》,186页;第八集,《理想的白话文》,359、360页.

力学性能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语文教学是寓知识传授、交际能力、情感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教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呼唤主体觉醒,强调自主发展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流意识,它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起到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作用。

一、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意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内容中有“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的要求;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中小学语文教学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人一生事业发展进程中具有奠基作用的一环。我们不妨对中小学语文教学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系确立这样一个基本认识:除了语文学科最基本的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功能外,语文学科运用其本身的优势,在学生的思想、人格、情操的塑造上还应发挥更为重要作用。而这一点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是有着十分密切关系的。而且在学生的人格培养、情感熏陶、增强文化底蕴上,语文又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

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它进一步指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1)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是由教材客体、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组成的三位一体的动态结构。教师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传授知识的内容、方式和方法上。学生主体作用表现为接受知识的能力、主动性和积极性。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是矛盾双方中更关键的一方。学生学习的好坏,涉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理解力、记忆力、想象力及智商的高低等智力因素是学习好的基础,是相对固定的;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是相对变动的,是可以由教师培养、提高和开拓的,因而教学效果往往与非智力因素有密切关系。

①兴趣激发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达尔文说:“热衷于一切我认为有趣的事物,并且以了解任何问题与事件为极大的满足。”

②情感诱导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是说明良好的情绪和情感对人的成才有巨大的作用。情感总是与认识紧密相连,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对认识起正反面的动力作用:积极情感推动人的智力发展,消极情感阻碍人的智力发展。积极的情感对人的行为、思维有调节作用,能引起和维持人的行动,有排除障碍的功能。特别是理智感和美感,能使人不断地探索新的知识,保持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努力克服困难。

(2)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①在诱发想象中创造。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如果只被局限在一定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中进行,在达到一定极限后,必然会陷入到怪圈之中停滞不前。要想引导学生走出“怪圈”,思维有所超越和突破,打破原有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系统,就要借助于想象,培养学生的非逻辑性思维能力。

②在求异中创造。语文教学不能只满足于学生运用获得知识和体验,按照教育传授的现成方案或程序去解决问题,还要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向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去寻找多样性的解决方法,去寻求多样性的答案。这就是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分。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逆向思考,突破思维定式,标新立异,得出新颖独特的见解,即有创见。

(3)在写作训练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作文,是学生对所学语言知识的具体运用,是学生精神产品的独创。写作,是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具体体现。写作训练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①巧用直觉思维,诱感动机。导课,是教师在一项教学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巧妙的导入,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极大地诱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如在写春天的观察作文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一提到春,就让人感到有无限的生机。古往今来,有无数描绘春天的诗文,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春城无处不飞花”……还没等他讲完,学生就争相起来补充自己所知道的诗文。接着他又说道:“在春天,你凭直觉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嗅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写作的动机也初步形成。

②突出形象思维,再现人物形象。通过形象思维实现创造性突破的例子在文学艺术创作中举不胜举,可以说,每一部能流传后世、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学或艺术珍品都是极富想象力的,都是高度发展的形象思维的产物。让学生改写、演练课文无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又一有效途径。如将诗歌改写成散文,故事性强的可改写成课本剧或让学生演练出来,说明文也可改写成以描写、抒情、议论为主的其他文体等。

参考文献:

[1]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力学性能论文范文第8篇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于20世纪80年代相继开设医学检验5年制本科专业。随着形势的发展,国家教育部医学检验专业(101001)纳入新成立的一级学科医学技术类(1010)之下,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学制也改为四年。自2013年起,所有医学检验本科均调整为四年制。因此,对于原来以培养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来说,鉴于部分较早设立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并未要求毕业论文设计;如何使医学检验专业教学适应新形势,培养高素质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对于原来培养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的院校,是否保持五年制方案的毕业论文要求,是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毕业论文是本院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通过毕业论文这一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学科内某一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一次完整的综合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毕业后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我校自2002年开办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以来,一直严格要求学生在实习阶段由实习单位高年资带教老师结合检验工作实际,进行毕业研究论文设计、实验工作、分析汇总、撰写毕业论文、返校论文答辩等环节。使学生从实际工作出发,培养实用科研能力。在五改四大背景下,我校仍然在培养方案中明确维持毕业论文要求。现我结合我校以往培养过程,分析探讨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要求对培养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

2.毕业论文各环节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分析

2.1 实习基地的选择

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是在各实习基地进行的。因此,实习基地的选择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实习医院的临床规模,更要求实习医院有带教实力的充足的、高素质的论文指导教师。我校在开始实习之处,经过多方努力,在上海、江苏开辟了多家知名大学的附属医院作为实习基地。对于指导教师的选择,与实习单位积极沟通,实习医院检验科均安排责任心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有各级科研课题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论文导师,且实行导师一对一的指导方式,为保证论文质量奠定了基础。

2.2 论文选题

选题是进行论文做初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选题得当决定了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创新性。选题鼓励学生结合导师现有的科研课题,在对本专业的现状进行调研,提出课题的初步方向或题目,由导师分析结合学科发展方向后确定。有条件的实习医院在选题时应尽量结合一些前沿技术,如最近质谱技术在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这样,从选题开始就使得论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2.3 论文开题

选题完成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阅读相关文献,对所选择的研究课题进行初步了解,并整理出课题设计的目标、内容、试验方案及预期结果,形成开题报告。该阶段锻炼学生查阅、理解、消化和提炼文献的能力,好的开题报告应在总结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创新性的实验或设计方案,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每个实习点均有多名实习同学,相应有多名带教老师,带教老师组成指导组,学生围绕课题设计进行PPT演讲。导师组对课题立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4 课题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学生真正进入课题中的阶段,该阶段是毕业论文的核心。在实验研究开始,指导教师应严格要求,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让学生独立实施,并做好洋细的实验记录,导师定期与学生沟通,对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关注实验进度,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该阶段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可以同学间先讨论分析问题,网上查找资源,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对实验内容和结果进行及时分析处理,对实验方案进行可能的修正,学会对结果进行分布总结。该阶段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5 论文撰写

我校毕业论文大纲要求由综述及科研论文组成,综述要求学生围绕科研论文,查阅大量文献,总结出课题目前的现状及发展方向。科研论文由标题、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四个方面内容构成。要求学生参考相应格式文献,立论正确,依据充分,数据资料准确,正确认真严密结合自己的实验结果,利用图表等手段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论证推理严密,统计推导。指导教师认真评阅、仔细修改,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完成论文写 作。该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

2.6 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是训练学生进行科研汇报的良好途径。论文按临检血液、免疫、微生物、生化检验等专业分组。答辩评委会由本校附属医院医学检验专家及资深任课老师组成,根据分组情况,论文先由相应专业组专家函审,初审合格同意答辩,如问题较大提出初步整改意见,修改后参加答辩。答辩过程包括学生陈述、评委提问、学生回答、评委打分等环节,该过程充分锻炼学生归纳总结、口头表达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3.结语

力学性能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

时至今日,关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已无须赘述。关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成为各学科教学的一大任务,语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语文新教材中选用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是作者创造智慧的结晶。那如何较好地利用教材,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下面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结合具体实例,谈点浅见。

一、激发需要法

阅读应该是自觉的。自觉的阅读必定有强烈的阅读需要,它是培养阅读思维品质的有效动力。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艺作品,诸如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阅读,自然饶有兴趣,这类文章无论是人物或情节,均有较强的感染力,适合青少年的阅读心理特征,能满足他们的阅读欲望。为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要变“自在”为“自觉”,增强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意识,并要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笔者结合本人实践认为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1、以情激思法

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来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作为学生的“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交流思想,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谁最聪明?”“谁的答案更好?”“谁能把老师问倒了……?”“××同学,大家都很想听听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大家知道你能行!”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激发起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求异思变的兴趣得到培养。

2、质疑启智法。

创新思维往往发端于疑问。叶圣陶说:“教师教会了学生质疑问难就是教会了学生最好的读书方法,将使他们一生受用无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质疑教学适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便于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我们的学生也普遍存在着发现不了问题,提不出问题的现象。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提不出问题,学习就不能深入,理解就不会透彻,思维就缺乏敏锐性,深刻性,思维能力也就得不到训练。因此,培养创新思维要从质疑开始。

二、分析比较法

指在讲授新课时,把与之相关的知识放在一起综合分析,纵向比较,也可横向比较,找出其异同点。分析比较的过程,可促使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温故而知新,更好地辨别事物之间的不同特点,养成深思慎取的思维习惯;运用比较,还可以促使学生知识发生迁移,收到举一反三、有所创新的效果。如在教授《狼》时问:课文第一层有两句话,如果改成“一屠归,两狼缀行”,行不行?学生在比较后觉得,无“晚”字,没有时间;无“途中”,没有故事的地点:“甚远”说明狼的狡黠。“肉尽”“剥骨”与下文情节关系紧密。文中原句不可改,然后教师乘机要学生诵读,一遍下来,几乎全班都能背诵。于漪老师在上《孔乙己》时,让学生比较“排”和“摸”两字,明白作者通过前后两字的置换,刻画出了孔乙己精神彻底被摧毁的悲惨景象。学生对作者遣词造句的工力赞叹不已。

三、发散思维训练

为了创新,必须强调发散思维,没有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就不会有任何创造性的萌芽和创造性的成果。可以说一切创造都起源于发散思维。

1、反向思维。反向思维即逆向思维。即抛开所提供的条件和思维方向,进行反方面的思考,培养学生在特殊情况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人们想不到的地方独辟蹊径,往往会得出新奇的结果

2、求异思维。常常见到在教学中教师煞费苦心用尽手段想把学生引入既定的答案之中。其实,让学生大胆说出他们的见解,是一种很重要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

3、多向思维与大胆想象。如教学《孔乙己》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联想到当今大学生中的孔乙己,他们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的现象。也可以大胆想象,孔乙己断腿之后会怎样。再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可让学生作假设性想象,如果遇到的是百万富翁的于勒,文章情节会怎样。通过这样的发散与想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自然就会培养起来。

四、问题讨论法

力学性能论文范文第10篇

1.增强学生的社会性需要

1.1 激发学生求知的需要

学生从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会感觉到它几乎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学习主体的自主性、学习特点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性等一般学生都是比较陌生的,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需要。

1.2 培养学生的交往需要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这一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生交往需要的满足不仅可以使其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而且可以使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乃至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增加相互了解与相互信任,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而合作意识和能力只有在小组合作、与人交往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和合作探究的要求都能够促进学生交往需要的培养。

1.3 增强学生的成就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就需要是后天习得的结果。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做他们认为对于自己是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并努力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是成就需要的体现。学生持之以恒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就会不断增强成就需要。

2.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心理表现,它使人对某些优先给予注意,并带有积极的情绪色彩。树立语文学习的研究态度。研究不是一个领域,而是一种对待未知事物的态度,有了这种态度,学习中就会永远充满着好奇、怀疑的因素,永远洋溢着探究、揭秘的热情,永远享受着创造、成功的喜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高中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应该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够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学习探究方法,学习科学思维、学习科学精神、激发探究的潜能,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培养为其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打下了基础,因为兴趣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四、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它通常是充满着情感和意志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十分强调学生重视感受、重视鉴赏、重视思考、重视领悟,在这一学习活动之中始终伴随着丰富的情意活动,在学生自主探求研究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小组合作探究及全班交流汇报以至争论辩驳的氛围中,学生的就会逐渐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丰富学生的心象

心象是当对象不在眼前时,我们头脑中浮现出的形象。心象是一类很重要的知识表征,它能够使我们在对象未出现的情况下去表征和加工这些对象。在学生构思想像作文或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他们往往会用到头脑中出现的颜色、形状、大小、方位等视觉特征的形象――视觉心象;他们还常常会用到经过头脑对记忆心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的新心象――想像。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则是让学生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追求思维的创新和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能够不断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有创意的表达。显然,这样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定会经常运用视觉心象、再造想像和创造想像,不断丰富学生的心象储备,从而为提高创造能力奠定基础。

在心理学上,一般把言语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两大类。内部言语又可分成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两类。高中语文以及性学习强调小组合作研究,强调研究信息、创意和成果的经常交流和共同分享。这就需要口头言语――口语交际来完成;高中语文研究成果的表达主要应由书面言语来担任,当然,研究性学习成果表达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在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时,尤其不能离开内部言语。特别是阅读活动中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常常遇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必须借助内部言语――思考问题时对自己发出言语的活动才能完成。显而易见,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提高学生言语水平的有效途径。

4.增强学生的能力

力学性能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关系论文正文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据报载山东大学社会学系选取在济南举办的两场高校毕业生招聘会,现场发送1500份问卷,对今年高校毕业生供需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最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大学生的能力则成为用人单位关注的重点,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

我们知道轰动全国的云南大学"2.23 凶杀案",主犯马加爵,由于与同学产生了一些小矛盾,而走上杀人的道路。这件事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为此,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要正视和解决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问题,塑造自身形象,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我们希望通过对人际交往的特点以及交往的原则的认识与理解,可以从中领悟到交往的一些知识。结合这些特点与原则,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我们自身的人际关系。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简介

1. 人际交往能力的含义: 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

2. 人际交往能力的种类:

(1)表达理解能力 表达理解能力意味着一个人是否能够将自己内心的思想表现出来,还要让他人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其次就是理解他人的表达。一个人的表达能力,也能直接地证明其社会适应的程度。

(2)人际融合能力 表明了一个人是否能够体验到人的可信以及可爱,它和人的个性(如内外向等)有极大的关系,但又不完全由它决定,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意味。

(3)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独生子女的一大弱点是依赖性强,独立性解决问题能力差,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弊端,因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三、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人际交往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很难想象,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其他人的交往,一个人的生活将会怎样?有人存在,必须与人交往。当我们走上社会的时候,我们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在与人交往中,你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这里就会涉及到自身能力的问题。我以为,我们在校学习期间,就要培养自己与同学、与教师、与领导、与职工打交道的能力。与同学交谈,可以论争不同的学术观点,可以谈对社会现象的不同认识,在论辩中提高自己的思辩能力;与老师交谈,可以交流读书心得,理清不同的思想认识,可以从中受到启迪;与领导交谈,可以充分交流自己对问题的不同见解,也许可以锻炼自己在领导面前不怯场;与职工打交道,你可以了解到他的工作状况和不同的心态。善于与人交际,你会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1.人际交往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

(1)人际关系影响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人人都渴望真诚友爱,大家都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但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对象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得一部分学生由此而导致了心理矛盾的加剧。此时,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般说来,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热情乐观的品质,从而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相反,如果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则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心理矛盾。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病态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2)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变化

处于青年发展期的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黄金时代,在心理、生理和社会化方面逐步走向成熟。但在这个过程中,一旦遇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容易导致焦虑、紧张、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影响学习和生活。实践证明,友好、和谐、协调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对不良情绪和情感的控制和发泄。

(3)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大学生情感丰富,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需要进行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讨论理想、人生,诉说喜怒哀乐。人际交往正是实现这一愿望的最好方式。通过人际交往,可以满足大学生对友谊、归属、安全的需要,可以更深刻、更生动地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并产生对集体和他人的亲密感和依恋之情,从而获得充实的、愉快的精神生活,促进身心健康。

2.人际交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

(1)人际交往是交流信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量之大,信息价值之高,是前所未有的。人们对拥有各种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要求,随着信息量的扩大,也在不断地增长。通过人际交往,我们可以相互传递、交流信息和成果,使自己丰富经验,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启迪思想。

(2) 际交往是个体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重要手段

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人际交往,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自己的认识,以及自己对别人的认识。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彼此从对方的言谈举止中认识了对方。同时,又从对方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中认识了自己。交往面越宽,交往越深,对对方的认识越完整,对自己的认识也就越深刻。只有对他人的认识全面,对自己认识深刻,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同情、关怀和帮助,自我完善才可能实现。

(3)人际交往是一个集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际交往是协调一个集体关系、形成集体合力的纽带。而一个良好的集体,能促进青年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如正义感、同情心、乐观向上等都是在民主、和睦、友爱的人际关系中成长起来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够增进学生集体的凝聚力,成为集体中最重要的教育力量。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动。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积极向上的,反之,不利于个体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3.大学生社交能力普遍偏弱

在近日各高校举行的校园招聘会上,一些企业负责人表示,员工的交际与沟通能力越来越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主要动力,因而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看重求职者的"情商"。面对用人单位开出的招聘条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受到了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日前一项针对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调查显示,有41.98%的学生认为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是"找工作时对自己特别有帮助的教育内容",大大超过了专业能力训练(14.9%)、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训练(17.5%)和心理素质教育(17.5%)等其他知识能力。而在回答"通过择业你感到自己特别欠缺的素质是什么"时,选择人际交往能力的比例最高达34.8%,同样排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8.8%)、操作技能(25.9%)、基础知识(4.6%)等之前,位列首位。

对自己负责的这个调查,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任贾晓波教授认为,调查结果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已经成为求职路上的"拦路虎"。据贾教授介绍,良好的社交心理素质与人际交往技巧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地接受系统训练才能习得。而目前,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恰恰是教育教学内容中的薄弱环节。

贾教授认为,多年来,学生长期在高考指挥棒下,过分注重追求成绩而忽视了人际交往能力等其他素质的培养。进入高校后,学校也很少有专门的系统课程培训。所以导致很多大学生智商很高,情商却很低,往往处理不好如何与其他人相处、沟通、交流。而这些正是时下企业招聘时最为看重的能力素质,因此,给大学生补上这节课已经刻不容缓。

为了了解中国在校大学生的交往能力,我们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其内容见附录。

统计结果:其中有15.5%的总分低于70分,有32.6%的总分在70-90分之间,有41.3%的总分在91-120分之间,还有10.6%的总分大于120分.其得分示意图如下:

(缺)

我们对于以上所得出的结果进行了分析:

中国在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同时可以看出一般人在新环境中比较拘束,适应较慢.在异性和非同龄人面前会有所紧张,不够大胆,不主动交往,甚至有少数同学有自闭心理.人际交往能力和方法的欠缺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因之一。不少大学生缺乏交往的经验,尤其是成功的经验。他们想关心人,但不知从何做起,想赞美人,可怎么也开不了口或词不达意,交友的愿望强烈,然而总感到没有机会。交往中想表现自己却不能如愿,内心想表示温柔,言语却是硬邦邦的,这些情况阻碍了他们和他人交往的顺利进行。但绝大多数人都知道社交能力的重要性,想有所提高.

四、如何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

人际交往的核心部分,一是合作,二是沟通。培养交往能力首先要有积极的心态,理解他人,关心他人,日常交往活动中,要主动与他人交往,不要消极回避,要敢于接触,尤其是要敢于面对与自己不同的人,而且还要不怕出身、相貌、经历,不要因来自边远的地区、相貌不好看或者经历不如别人而封闭自己,其次要从小做起,注意社交礼仪,积少成多;再次要善于去做,大胆走出校门,消除恐惧,加强交往方面的知识积累,在实际的交往生活中去体会,把握人际交往中的各种方法和技巧。另外,要认识到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打动人的是真诚,以诚交友,以诚办事,真诚才能换来与别人的合作和沟通,真诚永远是人类最珍贵的感情之一。

1.人际交往的原则

(1) 平等的原则:社会主义社会人际交往,首先要坚持平等的原则,无论是公务还是私交,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要以朋友的身份进行交往,才能深交。切忌因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经济条件差而自卑,也不要因为自己是大学毕业生、年轻、美貌而趾高气扬。这些心态都影响人际关系的顺利发展。

(2) 相容的原则:主要是心理相容、即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与人相处时的容纳、包含、以及宽容、忍让。主动与人交往,广交朋友,交好朋友,不但交与自己相似的人、还要交与自己性格相反的人,求同存异、互学互补、处理好竞争与相容的关系,更好的完善自己。

(3) 互利的原则:指交往双方的互惠互利。人际交往是一种双向行为,故有"来而不往、非理也"之说,只有单方获得好处的人际交往是不能长久的。所以要双方都受益,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精神的,所以交往双方都要讲付出和奉献。

(4) 信用的原则:交往离不开信用。信用指一个人诚实、不欺、信守诺言。古人"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格言。现在有以诚实为本的原则,不要轻易许诺,一旦许诺、要设法实现,以免失信于人。朋友之间,言必信、行必果、不卑不亢、端庄而不过于矜持,谦虚而不矫饰诈伪,不俯仰讨好位尊者,不藐视位卑者显示自己的自信心,取得别人的信赖。

(5) 宽容的原则:表现在对非原则性问题不斤斤计较,能够以德报怨,宽容大度。人际交往中往往会产生误解和矛盾。大学生个性较强,接触又密切,不可必免产生矛盾。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交往中不要斤斤计较,而要谦让大度、克制忍让,不计较对方的态度、不计较对方的言辞,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他吵,你不吵;他凶,你不凶;他骂,你不骂。只要我们胸怀宽广,容纳他人,发火的一方也会自觉无趣。宽容克制并不是软弱、怯懦的表现。相反,它是有度量的表现,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能"化干戈为玉帛",赢得更多的朋友。

2.人际交往的技巧

(1 )记住别人的姓或名,主动与人打招呼,称呼要得当,让别人觉得礼貌相 待、倍受重视,给人以平易近人的印象。

(2)举止大方、坦然自若,使别人感到轻松、自在,激发交往动机。

(3)培养开朗、活泼的个性,让对方觉得和你在一起是愉快的。

(4)培养幽默风趣的言行,幽默而不失分寸,风趣而不显轻浮,给人以美的享受。与人交往要谦虚,待人要和气,尊重他人,否则事与愿违。

(5)做到心平气和、不乱发牢骚,这样不仅自己快乐、涵养性高,别人也会心情愉悦。

(6)要注意语言的魅力:安慰受创伤的人,鼓励失败的人。恭维真正取得成就的人,帮助有困难的人。

(7)处事果断、富有主见、精神饱满、充满自信的人容易激发别人的交往动机,博得别人的信认,产生使人乐意交往的魅力。

3.细致分析 如何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与社交经验的关系如此密切,如果可以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人们的日常社交生活也会得到改善。人们不单可以减少与别人发生冲突,亦可以令自己和别人有更愉快的交往经验。

有些人认为人际交往能力是与生俱来的特质或属性。譬如,一个社交能力高的人天生较外向、善于交际。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人际交往能力实比移山更为艰难。多数的心理学家并不赞同这种看法。反之,他们认为只要能辨认出可以预测人际交往能力的因素,便可以设计一些课程来培训这种能力。

要有效地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循两方面入手,一是对社会情境的辨析能力,二是提高对其他人心理状态的洞察力。

(1)对环境的辨析能力

对环境的辨析能力要有效地达到社交目标,便要因应情势而作出相应的行为。社交环境瞬息万变,交往的对象亦有不同的特质,要适应不同社交环境、人物,便非要有精锐的观察和认知能力不可。

对环境的辨析能力是社交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一个人如果能够对情境间的细微不同之处加以区分,往往更能掌握社交环境的变化而做出合宜的行为,以适应不同性质、千变万化的环境。

这种"因时制宜"的说法,并非只是近代西方心理学所提倡。其实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亦常被提到。例如《中庸》说:"国有道,共言足以兴国;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这便说明了进谏及保持缄默都是合宜的处事方法,但朝臣采取哪种方法才可产生较理想的后果,却取决于他们身处的国家是有道还是无道之国。又以本章开头提及的杨修为例,他是个机智的才子,但他所服侍的主公曹操是个性格多疑的人。杨修自恃聪明而多次道破曹操的心意,故招来杀身之祸。若他的主公是个宽宏大量,知人善用的人,杨修不但不会被杀,反而会被委以重任。虽然有人会慨叹杨修生不逢时,但若以"因时制宜"的说法,杨修似乎只顾一时言语之快,却忽略对方(曹操)的思想性格,因而说出一些合乎事实但不合对方心意的话,白白地把性命断送了。由此可见,要成功地达成社交目标,便要审裁客观情势的变化,因时变通,以适应各种各类的社交情境。

在一项研究中,我们采用了一些虚构的处境,然后问受测者在这些处境中会有什么反应。其中两个处境是:

(一)你很怕见牙医,但现在却要到牙医那里修补牙齿。

(二)你被一群持械的恐怖分子胁持在一所公共大楼内。

人们在这两种情境中,均可以选择细心地观察周遭的危险讯号。譬如,在第二个处境中,可以留心恐怖分子有什么武器。他们也可以尽量分散注意力,不去注意一些会令自己紧张的危险信号。当然,在见牙医的处境中,主动地监察危险信号只会令自己更紧张,肌肉收得更紧,痛苦愈多。但在被胁持的处境中,留心危险信号可以提高逃生的机会。接受测试的人当中,有些人较能辨析两种情境的不同,在见牙医的处境中选择分散注意力,在被胁持的处境中选择观察环境。有些人的辨析能力则明显较低,在不同的情境中也选择观察环境。

我们的研究也显示:辨析能力愈高的人,社交能力也愈高。他们在与父母、师长、朋友和不喜欢的人交往时,较能完成交往目标,并较能改进双方的交情。 亦有证据显示,辨析能力高的人,他们会遇上较多愉快的交生经验,而他们也较少出现抑郁的情绪。需要强调的是,"因时制宜"并非指盲目跟随形势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亦不是指盲目顺应对方的旨意。

辨析能力高的人不一定是社交变色龙,只懂得盲目附和。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目标,而这些目标也可以是一些利他的目标(例如替某医院筹款)。辨析能力高的人,在追求这些目标时,懂得审时度势,既能够完成自己起初不愿捐款的人解囊相助,并让他们觉得捐款后心情愉快,这便是辨析才能的应用目标了。

(2) 对别人心理状态的洞察力

洞察别人的心理状态也是社交能力重要的一环。一些人看到别人的行为时,不尝试去了解对方做事时的处境和感受,便马上从别人的行为去判断对方是一个怎样的人。这种重判断而轻了解的取向,是社交能力发展的一大障碍。

在我们的研究中,曾向受测者描述一个人的行为,然后请他们将这个人的资料转述给另一位受测者听。在转述过程中,有些人自发地加入了一些对故事人物的性格和道德判断(例如"他是一个贱人"),而有些人则主动地对故事人的的内心世界加入剖析(例如"因为他想取得律师资格,所以对有权势的人所做的坏事视若无睹")。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也测量了受测者与父母、师长、朋友和不喜欢的人交往的成果,发现越倾向性格道德判断的人,他们的社交能力便越差。反之,越倾向作内心剖析的人,他们的社交能力也就越高。

转贴于

既然主动地作性格判断和道德评价对社交能力的发展有碍,而尝试了解虽人的内心感受对社交能力有利,那么如何可以降低前一种倾向而加强后一种倾向呢?

我们的研究指出,一个人对性格和道德的看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有些人觉得性格和道德是不可改变的个人素质,相信每个人也有固定不变的道德水平和性格。因此,在与人交往时,他们的注意力便集中于从别人的言行举止,来推断对方具备哪种性格。也有些人相信性格和道德都是变数,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和性格是可以改变的。因此,这些人在社交场合中,并不急于判断别人的性格和道德水平。反之,他们会较留心于一些可变的因素和行为的关系。譬如,他们会较留心环境因素的改变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而心理状态的改变,又如何影响一个人的行为。

在一项研究中,我们问受测者一些很简单的问题。譬如,"甲旅行时给同事买了些纪念品,那很可能是因为--"。或"乙将一盒橙汁倒在同学的图画上,那很可能是因为--"。那些相信性格是不可改变的人,较多提出"甲是一个善良的人,而乙则是一个无赖"等解释。反之,相信性格是可以改变的人,较多提出"甲想取悦他的同事,而乙则嫉妒他的同学"等解释。

由此可见,相信性格不可改变的人较重视评估别人的性格和道德,而相信性格是可以改变的人则较留心别人的行为动机和做事的情绪状态。

也有研究显示,和相信性格可以改变的人相比,觉得性格是不可改变的人比较喜欢评鉴别人的行为。他们看到别人做了一件事情后,便有较大的倾向马上评价这行为是好还是坏。由于他们专注于评估行为本身的好与坏,便较容易忽略行为发生的背景和行事者的心理状态了。

这种倾向判断行为的好坏和别人的道德性格的人,不但容易忽略别人的心理状态,也较容易因为对人多作以偏概全的评价而产生偏执和成见。已有研究证据证明,在美国相信性格是不可改变的人,比相信性格是可以改变的人对社会上的少数族群成见较深。在香港地区,我们也发现相信道德是不可改变的人,和相信道德是可以改变的人相比,较歧视内地人士。譬如,他们会觉得内地的人有较多负面特征,较少正面特征,他们也觉得内地的人在香港犯了法,应该受到较严厉的处分。

由此可见,对性格道德的看法,不单与社交能力有关,它也关系到社会上族群能否得到公平平等的待遇。

总括而言,要增进个人的社交能力,一方面要提高对自己及别人的需要、思想、感受的洞察力,另一方面亦要细心观察不同的情境和人物,分辨其中不同之处并加以理解分析,以加强对千变万化的社交环境的掌握。虽然心理学家认为社交能力是可以训练提高的,但要真正的提高社交能力,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亦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成功与否还是取决于一个人的动机、决心、努力与恒心。

4.从社交包括的三个方面各个击破

(1)良好表达能力的培养

社交中受人欢迎、具有魅力的人,一定是掌握社交口才技巧的人。社交口才的基本技巧表现在适时、适量、适度三个方面。

一要适时。说在该说时,止在该止处,这才叫适时。可有的人在社交场上该说时不说,他们见面时不及时问候;分手时不及时告别;失礼时不及时道歉;对请教不及时解答;对求助不及时答复……反之,有的人该止时不止。他们在热闹喜庆的气氛中唠唠叨叨诉说自己的不幸;在别人悲伤忧愁时嘻嘻哈哈开玩笑;在主人心绪不安时仍滔滔不绝发表宏论;在长辈家里乐不可支地详谈"马路新闻"。请设想一下,假如你在社交中遇见了上面这种人,你会对他产生什么样的印象呢?

二要适量。适量的社交口才还包括声音大小适量。大庭广众之中说话音量宜大一点,私人拜访交谈音量宜适中,如果是密友、情人间交谈,小声则可以表现亲密无间、情意绵绵的特殊关系,给人一种亲切感。这些都是在社交场合与人交谈应该掌握的技巧。

三要社交口才适度。主要是指根据不同对象把握言谈的深浅度,根据不同场合把握言谈的得体度,根据自己的身分把握言谈的分寸度。其次,体态语也要恰到好处。

口若悬河的本领从哪里来呢?是天生的吗?有的人从小就注意培养,所以表达能力会显得比人强。但大多数人的口才,都是在成人后自觉地苦练得来的。

古希腊卓越的雄辩家德摩斯梯尼,年轻时有口吃毛病。为了纠正口吃,清晰地发音,他把小石子含在嘴里朗诵,迎着大风讲话。他还经常朗诵诗歌、神话、悲喜剧,经过苦练,他终于成为一位闻名于世的雄辩家。

希望同学们积极参加演讲、对话和辩论活动。珍惜在大庭广众面前发表见解的锻炼机会,临场经验多了,口才也自然会好起来。另外,同学们在课堂讨论或分组讨论的活动中,应踊跃发言,不要放弃锻炼的机会,只要持之以恒,刻苦训练,你的口头表达能力一定会增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强,走上社会也是一种竞争力。当然,你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口头表达能力强,还要有广博的知识做后盾,多学习各类知识。

(2)人际融合能力的培养

融合于社会,首先需要调整自己的观念,勇敢地面对世界、接纳世界。当然接纳世界并不是要你消极等待和向困难屈服,更不是要你没有任何原则地去苟同消极落后的东西,甚至同流合污。而是要你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去接纳现实,并有勇气和决心去消除生活中的消极现象,弘扬主旋律,尽一份当代大学生应尽的责任。

当然人际融合能力并不只是简单地体现在能否接纳世界、认同世界方面,它还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反映。人际融合能力的强弱与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活动能力、创造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以及健康状况等密切相连的。一般来说,一个素质比较高、各方面能力比较强、身心健康的大学毕业生走上社会后,能够很快适应环境、适应工作,即使是在比较困难的条件下和比较差的环境中,也能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好的成绩。 人际融合,是一种能力,一种智慧,一种艺术。美国俄亥俄州的RMI公司,一度生产滑坡,工作效率低,员工面临失业,情绪不稳。受总公司委派前来担任总经理的大吉姆·丹尼尔面临着与大家融合、并带领大家改变面貌的严峻考验。他在公司中处处张贴这样的标语:"如果你看到一个人没有笑容,请把你的笑容分些给他","任何事情只有做起来,兴致勃勃,才能取得成功"。大吉姆还把工厂的厂徽改成一张笑脸,贴在工厂的大门上、办公用品上、员工的安全帽上。亲切感产生信任感、归属感,在没有增加投资的情况下,公司生产效率提高了80%。

由是观之,与人融合,并非深不可测。一句真诚的话语,一次放松的谈心,一个会意的笑容或眼神,都可以换来健康、乐观、平和的心境,营造出宽松和谐的人际空间。关键是,你有没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这方面能力的意识。

(3)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处理日常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是我们最重要的责任。但是,当问题接踵而来,而且复杂度不断升高的同时,如何有系统地找出问题的成因,对症下药,以最有效率的方式解决问题,就是考验我们解决问题能力的时候了。

关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我们不妨借鉴一下IBM培养职工的方法,IBM对此能力的培养有五大步骤:

一要定义并理清问题:先收集资料并分析,确定问题确实存在之后,将问题写下来,成为每个人都可以了解的陈述,将问题具体化,使相关人员明了。

二要分析问题:可以利用管理学的技巧辅助,如鱼骨图等。或是与部属举行讨论会议,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类,并且列出解决的优先顺序。

三要订出可能的解决方案:邀请同仁脑力激荡,最重要的是把这些结果用有系统的方式整理出来,依照是否能真正解决问题,是否能获得管理阶层支持,以及是否可付诸实行等原则排出顺序。

四要选出解决方案订出行动计划:选择影响力最大、推动起来最容易的方案,立即拟定行动计划。

五要推动解决方案并追踪结果:进行之前先给予'成功'的定义,在过程中不断检视决策的推行情况,并树立各阶段里程碑,确保行动达成目标。

力学性能论文范文第12篇

既然书法练习和心理认知活动有着重要关系,那么二者是同步进行还是有先有后呢?古代的书法家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学书之法,在乎一心;心能转腕,手能转笔……手不主运而以腕运,腕虽主运而以心运。右军曰‘意在笔先’,此法言也”④。“意在笔先”的确切涵义到底是什么?它的提出者———书圣王右军作了很好的诠释“,先乾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字”⑤。总之,关于书法学习与心理认知活动的重要性及先后关系,古代的书法家精辟的阐述就是最好的说明。

书法教育不仅是书法技能本身的简单训练,更是书法之外的认知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的训练,它对于学生注意力的训练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是非常关键的。郭沫若先生1962年8月为《人民教育》题词写道,“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行专断,是容易误事的……”。熊秉明先生在谈到书法和中国文化时也说:“(书法)心灵境界是书者先天气质、智慧和后天经历、教养、努力等所共同形成的心理结构、内心世界。”⑥P179

另一方面,认知能力又对书法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国外的艺术教育研究者认为,脑内所有区域都与认知有关,包括负责加工的额叶、负责视觉信息输入和视觉成像的枕叶、负责感官分类的顶叶、负责运动的小脑以及负责情绪反映的中脑。而且,在认知产生的所有影响中,被用作学科学习工具的视觉艺术所造成的影响似乎是最强烈的。堪萨斯州大学的教授EdwardSturr认为“创造艺术是一个迫切需要认知能力的过程,离不开问题解决、批判思考和创造思维能力。”接着他又进一步作了补充,“当艺术被整合到课程中时,其他学科的能力也得到提高。”⑦P60-67也就是说,认知能力在书法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书法艺术的创作离不开认知能力的工作,需要依赖认知能力的协作才能完成,同时书法艺术还有助于其他能力的提高。

有研究报告了视觉学习与提高阅读能力、创造力之间的联系(Eisner,1998)。如对8个班的96名一年级小学生进行了一项测试,4个班为实验组,4个班为控制组,其中只对实验组的学生进行了艺术强化,而控制组只有普通的艺术课程而没有额外的强化。7个月以后,实验组学生的数学和阅读分数都明显高于普通的控制组(Gardiner,1996)。笔者最近也对开办的书法辅导班共400名学生的书写状况与学生的学业水平、操行表现进行了调查分析,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见表1)。

力学性能论文范文第13篇

1、直观形象思维能力强

小学生总是对自己见到、摸到、嗅到、听到的事物感兴趣,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5岁的孩子你问他1+1等于几他可能不知道,但如果你给他一块糖,然后再给他一块糖,这时你问他一共有几块糖,他马上就会回答有两块糖。其实,小孩并不是不知道1+1等于几,而是他们的认识和思维过程总与具体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多使用直观教具,有助于学生直观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2、抽象概括能力弱

低年级的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弱,他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总是借助于对直观事物的了解。例如:在二年级时,讲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这节课时,学生对“平均”不理解,我在教学中正是利用直观的教具来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的。我拿来20根粉笔,分给4个人,我是按照8、4、5、3的顺序分的,然后我问同学们“这是平均分吗?”学生回答“不是”。后来,我一个一个的分,正好每人都分得5根粉笔。学生说:“这就是平均分,就是每个人分得的粉笔同样多。”学生对“平均分”这一抽象的概念的理解正是借助直观的实物粉笔来实现的。

3、有效思维的时间短

由于小学生思维品质的特点,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弱,因此,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那么学生有效思维的时间就较短。所以在教学中要经常变换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就能够较长时间的保持学生的有效思维能力。

4、小学生的思维浅显,不深入

由于小学生独立思维能力不强,在遇到困难时不能深入的思考,只考虑表面。例如在教学找规律时,2、4、8、14、22__44、58中间的数应该填几,有很多同学找不到规律,就放弃了,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在他的印象中像2、4、6、8、10、12、14这样的等差数列,才算有规律,因为它们每相邻两个数之间差2。而2、4、8、14、22__44、58它们的差是2、4、6、8、10、12、14具有一定的变化,学生学习起来困难较多,这与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分不开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5、小学生的思维缺乏灵活性

小学生往往不考虑客观条件的变化,常以旧经验来解决新问题。比如,在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一课中,由于学生刚刚学习直角,在学生的思维中形成了思维定势,认为只有这样的角才是直角,而出现这样的时,在学生生思维中与以前学过的直角不一样,所以,误以为这个角不是直角。正是由于学生思维的这种定势,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练习。

二、正是由于小学生有以上一些思维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培养学生的听力

让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边听边记,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听同学发言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训练学生的听力,我们可以把口算题,通过教师口述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直接写出得数;也可以口述应用题,让学生直接列式计算。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凡是学生通过自己想,自己看就能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或者适当点拨。在教学中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观察的材料,观察的材料要准确、鲜明,要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例如,出示一个游乐场的主题图,就应该让学生观察图上有几个人?在干什么?几个人在玩过山车?几个人在玩跷跷板?……告诉学生观察的顺序,通过观察还应该让学生发现问题,通过观察找到答案。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生求知欲望浓,想象力丰富,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去想问题,教师要启发学生,为学生创设想象的情境。例如,在讲两位数笔算乘法的时候,我出示应用题“小红和妈妈去书店买《少儿百科全书》全套16本,每本15元,______?让学生把问题补充完整,再列式计算,这样既给了学生思维的时间,又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要说就要去想,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说,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让孩子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5、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只有学生动手参与学生才能记得牢,因为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不仅是身体的动作,而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大脑支配人体的各个器官进行协调的工作。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析、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认识”时,我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这时,我继续追问:“这些面有什么特点?”有的学生用手摸,有的学生用尺量,有的把两块长方体拼在一起进行比较,有的学生把长方体相对的边沿着外框画在纸上比较,等等。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初步感知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一样,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通过实践探索得出的知识学生印象深刻,记得扎实,正是这样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过程“内化”为思维,使思维得到发展。

三、在教学中还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1、师生要平等

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参与学习。

2.教师要努力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外舍得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只有教师真正的全面的理解学生,学生才能真正的敬佩你,当你真正的理解学生,那么学生所犯的一切错误你都能包容,理解学生的教师首先是大度的教师,俗话说“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小学生具有明显的“向师性”,教师应抓住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力学性能论文范文第14篇

1.1原材料

熟料:采用华新水泥厂的新型干法熟料(石膏外掺),其物理力学性能见表1;硬石膏:其化学成分见表2;脱硫渣:采用武钢的干法烟气脱硫渣,其化学成分见表3;粉煤灰:采用青山热电厂的二级粉煤灰;矿粉:取自武钢粉磨厂,其SO3含量为0.35%;标准砂:采用的标准砂是厦门ISO标准砂。

1.2方法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和安定性检验按照GB/T1346—2001《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6]进行。水泥胶砂流动度按照GB/T2419—1999《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方法》[7]进行。水泥胶砂强度按照GB/T1767l—1999《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8]进行。水泥胶砂干缩试验按照JC/T603—2004《水泥胶砂干缩试验方法》[9]进行。

1.3试验配合比

试验中控制熟料掺量为35%,矿粉掺量为30%,通过调节脱硫渣和硬石膏掺量,探讨了脱硫渣及硬石膏掺量的变化对复合水泥性能的影响规律。其中,在脱硫渣和硬石膏复掺试验中,脱硫渣与硬石膏中所含SO3比例为1∶1。

2结果与讨论

2.1硬石膏(未掺脱硫渣)对水泥性能的影响

从A-1到A-3的试验结果中可以看出:随着石膏掺量的增加,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逐渐增大;水泥的凝结时间有所延长,SO3含量的变化从3.0%~4.0%,水泥初凝时间增加近60min,终凝时间增加近30min;此外,每组水泥的初凝和终凝时间相差60min左右。作出水泥各龄期力学强度随石膏掺量变化趋势图,见图1。从图1中可知,该组水泥试样的3d和28d的抗折强度均随着硬石膏掺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其抗压强度与抗折强度有着相同的规律。

2.2脱硫渣(未掺硬石膏)对水泥性能的影响

从B-1到B-3的试验结果中可以看出:随着脱硫渣掺量的增加,水泥的标准稠度用水量呈逐渐增大的趋势,水泥凝结时间也逐渐延长,同样,SO3含量的变化从3.0%~4.0%,水泥的初凝及终凝时间均增加近150min;此外,每组水泥的初凝和终凝时间差达到180min左右。与A-1到A-3的试验结果对比发现,SO3含量相同两组试验,掺脱硫渣的水泥试样的标准稠度用水量、初凝及终凝时间均要大于掺硬石膏的水泥试样,并且随着SO3含量的增加,水泥凝结时间延长的幅度也随之加大。当SO3含量都为3.0%时,两者初凝相差10min,终凝相差131min;SO3含量都为3.5%时,两者初凝相差25min,终凝相差137min;SO3含量都为4.0%时,两者初凝相差103min,终凝相差241min。由此可见,脱硫渣能够明显延缓水泥的凝结时间,并且其缓凝效果要强于硬石膏。脱硫渣对水泥的缓凝作用,增大了水泥初凝和终凝的时间间隔,并且合理掺量的脱硫渣对水泥的缓凝效果能满足相应规范对水泥凝结时间的要求。作出水泥各龄期力学强度随脱硫渣掺量变化趋势图,见图2。从图2中可知,该组水泥试样3d抗折、抗压强度随着脱硫渣掺量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大,而28d抗折、抗压强度则逐渐增大,并且28d强度值比较接近,脱硫渣掺量从9.2%增加到13.7%,28d抗压强度提高了6.01%。但与A-1到A-3的试验结果对比可发现,相同SO3含量的两组试验,掺有脱硫渣的水泥试样的3d抗折、抗压强度均低于掺硬石膏的水泥试样。与A-1试样相比,B-1试样的3d抗折、抗压强度分别降低11.1%和10.9%;与A-2试样相比,B-2试样的3d抗折、抗压强度分别降低34.1%和40.2%;与A-3试样相比,B-3试样的3d抗折、抗压强度分别降低38.6%和43.2%;然而掺有脱硫渣的水泥试样28d抗压强度值却偏高,与A-1试样相比,B-1试样的28d抗压强度提高了36.2%;与A-2试样相比,B-2试样的28d抗压强度提高了32.8%;与A-3试样相比,B-3试样的28d抗压强度提高了18.6%。由此可见,与硬石膏相比,脱硫渣的掺入对水泥早期强度的发展不利,且随着脱硫渣掺量的增加,3d强度降幅增大;但脱硫渣有利于水泥后期抗压强度的增长。

2.3脱硫渣和硬石膏复掺对水泥性能的影响

从C-1到C-3的实验结果中可以看出:随着SO3含量的增加,水泥试样的标准稠度用水量逐渐增大,但水泥凝结时间相近,变化不明显,水泥初凝时间将近10h,终凝时间到达12h左右,水泥凝结时间明显偏长。由此说明脱硫渣与石膏复掺时会出现更强的缓凝效果,水泥凝结时间大幅延长。作出水泥各龄期力学强度随SO3含量变化趋势图,见图3。从图3中可知,该组水泥试样3d抗折、抗压强度随着SO3含量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大,28d抗折强度逐渐增大,28d抗压强度却逐渐降低。但是,在相同SO3含量的情况下,与A组实验进行比较发现,其变化规律与B组和A组比较结果的变化规律相似,即C组水泥试样3d强度低于A组试样,但28d抗压强度仍然高于A组试样;与A-1试样相比,C-1试样的28d抗压强度提高了45.2%;与A-2试样相比,C-2试样的28d抗压强度提高了36.2%与A-3试样相比,C-3试样的28d抗压强度提高了13.2%。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脱硫渣和硬石膏进行复掺,使复合水泥的凝结时间大幅延长,其凝结时间已经不能满足复合水泥对凝结时间的要求,但其对水泥强度的影响规律和单掺脱硫渣的水泥类似。因此,两者复掺主要对水泥的凝结时间影响较大,可能是由于两者掺配比例不合理的原因。

2.4脱硫渣对水泥干缩性能的影响

为了研究脱硫渣对水泥干缩性能的影响,本次试验中选取A-1、B-1、B-2及B-3四组配比,测定了水泥砂浆的不同龄期的干缩率,试验结果见图4。从图4中可以看出,4组水泥试样的干缩率均随着龄期的增加而增大,在养护的初期阶段,水泥干缩率的增长速率较快,养护14d后,水泥干缩率的增长速率降低;比较A-1和B-1可知,在相同SO3含量的情况下,掺有脱硫渣的水泥试样在各龄期的干缩率均低于掺硬石膏的水泥试样;从B-1到B-3可看出,水泥试样各龄期的干缩率随着脱硫渣掺量的增加而降低。由此可见,脱硫渣的掺入能明显改善水泥的干缩性能,且随着脱硫渣掺量的增加,改善效果越好。

2.5脱硫渣对水泥缓凝及补偿收缩效应机理分析

脱硫渣中Ca(OH)2的含量较高,这使水泥在水化初始即形成Ca(OH)2的高度过饱和液相,对钙矾石生成影响最大的Ca2+、OH-浓度与普通水泥相比要大的多,在水化初始形成钙矾石的诸离子的溶度积K即超过了形成钙矾石所需的临界值Ksp,钙矾石的析晶速率更快,晶体尺寸更小,生成更具有屏蔽作用的胶体状钙矾石覆盖在水泥颗粒表面,延缓了水泥特别是C3A的水化[10]。而CaSO3·1/2H2O与C3A体系在纯水中水化30min时即可生成胶体状的C3A·CaSO3·11H2O覆盖在C3A的表面,也可能造成C3A在开始之初水化延缓。由于脱硫渣中同时含有硫酸钙和亚硫酸钙这两种物质,可能由于两者的双重作用效果,使得脱硫渣的缓凝效果要强于硬石膏。袁润章等人研究了矿渣在不同介质下呈现出水硬活性的能力,矿渣通常只有在pH值大于12的碱性环境下才能呈现出一定的胶凝能力,同时CaSO4和Ca(OH)2共同作用下对矿渣的激发效果比Ca(OH)2单独激发的效果更加显著[11]。脱硫渣中含有大量的Ca(OH)2、CaSO4等活性激发组分,在大幅度提高水泥水化液相碱含量的同时,不仅可以促进矿渣和粉煤灰活性更早地被激发,还能大大提高矿渣和粉煤灰的二次水化反应程度,进而提高水泥后期强度增长率[12]。通过掺入脱硫渣能促进水泥水化过程中钙矾石晶体的生成,通过钙矾石的吸水肿胀和结晶膨胀作用来达到微膨胀的作用,显著改善水泥的收缩和抗裂性能。

3结论

力学性能论文范文第15篇

试验原料为真空冶炼并锻造而成的锻坯,首先在锻坯上截取直径为4.0mm、长10.0mm的圆柱试样,采用热膨胀仪测得合金钢材料的A1和A3分别为710℃和930℃。采用二辊轧机将1200℃保温90min的锻坯热轧为厚度为3.0mm的热轧板,并对其依次进行酸洗、冷轧,最后得到厚度为1.2mm的双相钢冷轧薄板,其主要化学成分w(%):0.10C、1.35Si、1.88Mn、0.007P、0.0056S,余量为Fe。在冷轧钢板上沿轧制方向截取长220mm、宽60mm双相钢试样,并进行连续退火试验。根据实验测得的A1和A3,确定退火温度分别为735、760、785、810和835℃。将试样加热至退火温度并进行保温处理,保温时间为6min,然后将试样冷却至685℃后淬火到240℃,保温12min后冷却至室温。对工艺参数不同的退火板取样,利用热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及EBSD技术对其进行显微组织观察和相结构分析,并采用电子万能试验机对其力学性能按照国标要求进行测试。

2试验结果及分析

2.1显微组织

图1是退火温度为735、760、785、810和835℃时双相钢连续退火后的组织。可以看出,不同温度条件下的退火组织均为马氏体和铁素体,无明显差异。同时发现马氏体(硬相)呈凸起岛状,且均匀分布在铁素体(软相)的晶界上,形成了由软相和硬相组成的双相组织[4]。通过ImagesProPlu和彩色金相图片对不同退火温度下马氏体的体积分数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组织中的相构成[5]。统计数据显示,马氏体的体积分数随退火温度的升高由13.8%增加至19.7%,且马氏体岛尺寸增大。这是由于在退火过程中,奥氏体随退火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多;同时,C元素以及其他合金元素的扩散率也增大,奥氏体的尺寸增大。大部分奥氏体组织在淬火处理后转变为马氏体,增加了马氏体的体积分数以及尺寸。由图1还可以看到,马氏体岛中心位置颜色较暗,而与铁素体交界区域出现了光亮圈。这是因为C元素的热扩散速率较大,使其在连续退火过程中扩散较充分,使铁素体与奥氏体中的碳浓度达到了平衡状态。而Mn元素在奥氏体组织中的扩散速率小于其在铁素体组织中的扩散速率,导致铁素体与奥氏体的交界区域成为富Mn区,而淬透性与Mn的含量呈正比例关系,不同淬透性导致其内部较暗,而与铁素体的交界呈现光亮圈。

2.2相结构

退火温度分别为735℃和785℃时,汽车用高Si双相钢材料连续退火后的EBSD图像如图2所示。(采用黑色标记残余奥氏体,其他颜色标记马氏体和铁素体)可以看出,不同退火温度条件下双相钢组织中均得到了分布于铁素体晶界上的粒状残余奥氏体组织。这是由于双相钢材料中Si元素的含量较高,在退火过程可促进铁素体中C元素向奥氏体扩散,提高了奥氏体相中的含碳量;同时在冷却过程中Si元素还可以对碳化物的析出起到抑制作用,降低了奥氏体相中的碳损失。高碳奥氏体相的Ms点较低,因此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在室温条件下稳定存在并被保留。经测量,残余奥氏体的晶粒直径均小于1μm,稳定性较高。图3给出了双相钢在760℃时退火后的透射照片。可以看出,部分残余奥氏体组织呈薄膜状,分布于板条马氏体组织中。薄膜状奥氏体由于尺寸较小,同时周围包裹了马氏体束,提高了其成核所需表面能,因此增加了其向马氏体转变的难度。

2.3力学性能

表1给出了不同退火温度下双相钢连续退火后的力学性能。可知,随着退火温度升高,试验钢抗拉强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这是由于当退火温度高于735℃后,马氏体的体积分数开始急剧增加,抗拉强度也随之大幅提高;当退火温度超过785℃后,马氏体的体积分数不再增加,但在冷却阶段生成的铁素体体积分数逐渐增加,相比原始铁素体,新生铁素体的含碳量较高,导致马氏体的含碳量下降,抗拉强度也随之降低。传统低Si双相钢材料的抗拉强度为630MPa时,伸长率为23.0%。相比之下,退火温度为785℃时高Si双相钢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较高,抗拉强度为702MPa时,伸长率为25.5%,均高于传统低Si双相钢。伴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试验钢的屈强比未发生明显变化,最大为0.58,最小为0.44。传统低Si双相钢材料的屈强比为0.47,相比之下,除735℃退火外,双相钢的屈强比较低,因此其成型性能较好。这是由于钢中的Si元素不仅可以降低铁素体中C元素的含量,还可以对冷却及时效过程中碳化物的析出起到抑制作用,使C元素聚集在奥氏体中;此外,由于新生铁素体出现的无沉淀区降低了双相钢的屈服强度,因此其屈强比也随之下降。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