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道路勘察设计论文范文

道路勘察设计论文范文

道路勘察设计论文

道路勘察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影响提取;道路勘察设计;应用

正文:公路、铁路运输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其建设与发展对于我国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传统勘察技术对复杂地形的勘测区域勘察难度大、误差率高,为了减少误差,确保勘察设计的质量,常常需要反复勘探测量多次,取其平均值来减小误差,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道路工程施工进度及工期。提高勘察设计工作效率、加快勘察新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了目前我国道路勘察有关部门与人员的首要任务。

1.道路勘察重要性分析

道路施工的勘察测量对于公路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公路工程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勘察测量环境艰苦、地形复杂、测量放线工作困难重重。而勘察测量工作是道路工程方向的指引,必须确保勘察测量准确、周密才能保障公路工程顺利施工。因此,加快公路工程勘察测量新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对于公路工程的施工及其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道路工程施工企业必须重视勘察测量工作新技术的引进,通过计算机技术、GPS技术等的应用加快道路工程勘察测量工作效率及精准度。

2.计算机技术在道路勘察中的应用分析

2.1影像提取技术在道路勘察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在道路勘察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道路工程勘察设计的工作难度,解决了许多公路勘测过程的难题。其中以数字近景摄影测量软件的应用最具代表性,数字近景摄影测量软件的应用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二维影像提取三维信息,在实际工作中只需要的是勘察测量很少的像控点,然后在相控点附近拍摄若干影像数据,就可以放进系统进行量测与重建处理。通过数字近景摄影测量软件的应用在公路勘察测量中,利用全站仪只需勘测很少的控制点,而非专业测量数码相机经过检校标定后,也可以当作量测相机使用。通过拍摄工程现场影像进行匹配、定向、空三处理,解算出相片参数,就可以生成所需的正射影像、等高线、DEM等数据。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的应用将公路工程勘察测量中的逐点测量简化成为“面”测量,加上自动化的引用,极大的减轻了公路工程勘察测量的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2.2GPS单机联网试勘测技术的应用

由于道路工程勘察测量地理条件较差,传统勘察测量需要多次校验来确保勘察测量的精准度。但是随着GPS测量技术的快速发展,GPS在道路工程勘察测量的应用越来越多。GPS系统利用24颗卫星、地面接收装置以及用户接收仪器组成,全天候地连续提供高精度的三维坐标、三维速度和时间信息等技术参数。道路工程的勘察测量主要利用了GPS的静态功能和动态功能,通过接收到的卫星信息,确定地面某点的三维坐标;通过动态功能把已知的三维坐标点位,实地放样地面上。利用GPS进行道路工程的勘察测量工作极大的提高了道路工程勘察测量准确性,降低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GPS测量技术可以实时、有效、精准的对道路工程进行准确的测量,以保障工程的顺利实施。

2.3计算机设计软件在道路勘察设计中的应用

勘测—设计—成图是道路勘察设计的主题工作思路,根据这样的思路进行道路勘察设计必须需要通过专业辅助软件来实现。传统的设计、绘图费时费力且不易修改,使用先进的计算机软件系统进行设计与成图可以极大的提高设计、成图的效率。道路设计过程中设计工程师始终以现场勘测数据作为依据,在此基础上寻求最佳的设计方案,通过专业化软件的自动功能可以完成数据采集、整理,为设计工程师提供更加便利的操作。在设计中勘测数据整理编辑采用microsoft excel表格方式,直观明了,所有有关道路设计的原始数据都让设计师一目了然,给方案的修改带来很大灵活性。而且软件成图过程是高度自动化的过程,原始数据采集编辑完毕,整个设计任务也就完成了90%以上,因为剩下的绘图部分,软件都能自动完成,让设计师从最枯燥无味的绘图工序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根据实际工程情况,寻求最佳的设计和施工方案,从而发挥出设计师最大的潜能。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为设计人员提供快捷的画图工具,尽量减少各种限制。生成的全部图形对象均为 autocad 的基本类型实体,使用 autocad 命令画的图可以用软件任意修改。操作步骤清晰明确,选项功能一目了然, 应用 autocad 推荐的定制工具和编程语言开发

平面线形设计主要解决道路的中心线形,适用于一般路线设计和复杂的立交线形设计。实际工程设计时,线形设计通常有两种情况:不使用坐标的纯粹线形设计;用测量坐标控制转点和线位的线形设计,平面线形设计程序能够识别处理不同的ucs。实际上线形设计大部分工作量在调整线形上, 天正 市政软件根据线形设计工作过程,分解为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等几部分,分别在不同的已知条件下进行线形设计,这种方法与道路线形设计工作程序相符。道路平面设计能完成任何复杂道路平面的设计工作,包括道路中各种交叉口接入设计、各种道路出入口设计、任意复杂绿化带设计与编辑、各种已知条件的港湾停靠站设计、以及进行各种方式的道路桩号设计,并可对道路整体平面图进行任意图幅的自动分页。

3.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应用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急速发展,沿海开放地区城市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市道路规划设计部门的工作负荷日益繁重。在此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开始加大投入力度以支持新技术在道路规划部门的应用,许多城市的道路规划部门也开始建设自己的信息系统。但此时的信息系统仍侧重于规划文档的管理,目标是减轻经办人员处理文档的负担,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透明度,办公系统的实现方法上基本是采用Fox-pro,Dbase等软件作为开发收文、发文、办文的管理系统,而空间信息/图形处理还只是处于较低的应用水乎,更没有考虑到规划文档与规划空间信息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当然,当时的计算机发展水平限制了更多地应用。在90年代中期计算机硬件的性价比得大幅提高,软件的功能不断加强,面向对象枝术、COM/DCOM技术、Internet/Intranet技术、网络技术日趋成熟,为道路规划设计信息系统登上新台阶提供了必要条件。通过现代计算机软件系统对城市各条道路车流量的统计,对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提出基础建议,并由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自动生成功能,设计出符合城市、车流走向的道路。

道路勘察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影响提取;道路勘察设计;应用

正文:公路、铁路运输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其建设与发展对于我国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传统勘察技术对复杂地形的勘测区域勘察难度大、误差率高,为了减少误差,确保勘察设计的质量,常常需要反复勘探测量多次,取其平均值来减小误差,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道路工程施工进度及工期。提高勘察设计工作效率、加快勘察新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了目前我国道路勘察有关部门与人员的首要任务。

1.道路勘察重要性分析

道路施工的勘察测量对于公路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公路工程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勘察测量环境艰苦、地形复杂、测量放线工作困难重重。而勘察测量工作是道路工程方向的指引,必须确保勘察测量准确、周密才能保障公路工程顺利施工。因此,加快公路工程勘察测量新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对于公路工程的施工及其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道路工程施工企业必须重视勘察测量工作新技术的引进,通过计算机技术、GPS技术等的应用加快道路工程勘察测量工作效率及精准度。

2.计算机技术在道路勘察中的应用分析

2.1影像提取技术在道路勘察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在道路勘察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道路工程勘察设计的工作难度,解决了许多公路勘测过程的难题。其中以数字近景摄影测量软件的应用最具代表性,数字近景摄影测量软件的应用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二维影像提取三维信息,在实际工作中只需要的是勘察测量很少的像控点,然后在相控点附近拍摄若干影像数据,就可以放进系统进行量测与重建处理。通过数字近景摄影测量软件的应用在公路勘察测量中,利用全站仪只需勘测很少的控制点,而非专业测量数码相机经过检校标定后,也可以当作量测相机使用。通过拍摄工程现场影像进行匹配、定向、空三处理,解算出相片参数,就可以生成所需的正射影像、等高线、DEM等数据。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的应用将公路工程勘察测量中的逐点测量简化成为“面”测量,加上自动化的引用,极大的减轻了公路工程勘察测量的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2.2GPS单机联网试勘测技术的应用

由于道路工程勘察测量地理条件较差,传统勘察测量需要多次校验来确保勘察测量的精准度。但是随着GPS测量技术的快速发展,GPS在道路工程勘察测量的应用越来越多。GPS系统利用24颗卫星、地面接收装置以及用户接收仪器组成,全天候地连续提供高精度的三维坐标、三维速度和时间信息等技术参数。道路工程的勘察测量主要利用了GPS的静态功能和动态功能,通过接收到的卫星信息,确定地面某点的三维坐标;通过动态功能把已知的三维坐标点位,实地放样地面上。利用GPS进行道路工程的勘察测量工作极大的提高了道路工程勘察测量准确性,降低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GPS测量技术可以实时、有效、精准的对道路工程进行准确的测量,以保障工程的顺利实施。

2.3计算机设计软件在道路勘察设计中的应用

勘测—设计—成图是道路勘察设计的主题工作思路,根据这样的思路进行道路勘察设计必须需要通过专业辅助软件来实现。传统的设计、绘图费时费力且不易修改,使用先进的计算机软件系统进行设计与成图可以极大的提高设计、成图的效率。道路设计过程中设计工程师始终以现场勘测数据作为依据,在此基础上寻求最佳的设计方案,通过专业化软件的自动功能可以完成数据采集、整理,为设计工程师提供更加便利的操作。在设计中勘测数据整理编辑采用microsoft excel表格方式,直观明了,所有有关道路设计的原始数据都让设计师一目了然,给方案的修改带来很大灵活性。而且软件成图过程是高度自动化的过程,原始数据采集编辑完毕,整个设计任务也就完成了90%以上,因为剩下的绘图部分,软件都能自动完成,让设计师从最枯燥无味的绘图工序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根据实际工程情况,寻求最佳的设计和施工方案,从而发挥出设计师最大的潜能。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为设计人员提供快捷的画图工具,尽量减少各种限制。生成的全部图形对象均为 autocad 的基本类型实体,使用 autocad 命令画的图可以用软件任意修改。操作步骤清晰明确,选项功能一目了然, 应用 autocad 推荐的定制工具和编程语言开发

平面线形设计主要解决道路的中心线形,适用于一般路线设计和复杂的立交线形设计。实际工程设计时,线形设计通常有两种情况:不使用坐标的纯粹线形设计;用测量坐标控制转点和线位的线形设计,平面线形设计程序能够识别处理不同的ucs。实际上线形设计大部分工作量在调整线形上, 天正 市政软件根据线形设计工作过程,分解为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等几部分,分别在不同的已知条件下进行线形设计,这种方法与道路线形设计工作程序相符。道路平面设计能完成任何复杂道路平面的设计工作,包括道路中各种交叉口接入设计、各种道路出入口设计、任意复杂绿化带设计与编辑、各种已知条件的港湾停靠站设计、以及进行各种方式的道路桩号设计,并可对道路整体平面图进行任意图幅的自动分页。

3.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应用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急速发展,沿海开放地区城市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市道路规划设计部门的工作负荷日益繁重。在此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开始加大投入力度以支持新技术在道路规划部门的应用,许多城市的道路规划部门也开始建设自己的信息系统。但此时的信息系统仍侧重于规划文档的管理,目标是减轻经办人员处理文档的负担,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透明度,办公系统的实现方法上基本是采用Fox-pro,Dbase等软件作为开发收文、发文、办文的管理系统,而空间信息/图形处理还只是处于较低的应用水乎,更没有考虑到规划文档与规划空间信息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当然,当时的计算机发展水平限制了更多地应用。在90年代中期计算机硬件的性价比得大幅提高,软件的功能不断加强,面向对象枝术、COM/DCOM技术、Internet/Intranet技术、网络技术日趋成熟,为道路规划设计信息系统登上新台阶提供了必要条件。通过现代计算机软件系统对城市各条道路车流量的统计,对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提出基础建议,并由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自动生成功能,设计出符合城市、车流走向的道路。

道路勘察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影响提取;道路勘察设计;应用

正文:公路、铁路运输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其建设与发展对于我国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传统勘察技术对复杂地形的勘测区域勘察难度大、误差率高,为了减少误差,确保勘察设计的质量,常常需要反复勘探测量多次,取其平均值来减小误差,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道路工程施工进度及工期。提高勘察设计工作效率、加快勘察新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了目前我国道路勘察有关部门与人员的首要任务。

1.道路勘察重要性分析

道路施工的勘察测量对于公路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公路工程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勘察测量环境艰苦、地形复杂、测量放线工作困难重重。而勘察测量工作是道路工程方向的指引,必须确保勘察测量准确、周密才能保障公路工程顺利施工。因此,加快公路工程勘察测量新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对于公路工程的施工及其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道路工程施工企业必须重视勘察测量工作新技术的引进,通过计算机技术、GPS技术等的应用加快道路工程勘察测量工作效率及精准度。

2.计算机技术在道路勘察中的应用分析

2.1影像提取技术在道路勘察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在道路勘察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道路工程勘察设计的工作难度,解决了许多公路勘测过程的难题。其中以数字近景摄影测量软件的应用最具代表性,数字近景摄影测量软件的应用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二维影像提取三维信息,在实际工作中只需要的是勘察测量很少的像控点,然后在相控点附近拍摄若干影像数据,就可以放进系统进行量测与重建处理。通过数字近景摄影测量软件的应用在公路勘察测量中,利用全站仪只需勘测很少的控制点,而非专业测量数码相机经过检校标定后,也可以当作量测相机使用。通过拍摄工程现场影像进行匹配、定向、空三处理,解算出相片参数,就可以生成所需的正射影像、等高线、DEM等数据。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的应用将公路工程勘察测量中的逐点测量简化成为“面”测量,加上自动化的引用,极大的减轻了公路工程勘察测量的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2.2GPS单机联网试勘测技术的应用

由于道路工程勘察测量地理条件较差,传统勘察测量需要多次校验来确保勘察测量的精准度。但是随着GPS测量技术的快速发展,GPS在道路工程勘察测量的应用越来越多。GPS系统利用24颗卫星、地面接收装置以及用户接收仪器组成,全天候地连续提供高精度的三维坐标、三维速度和时间信息等技术参数。道路工程的勘察测量主要利用了GPS的静态功能和动态功能,通过接收到的卫星信息,确定地面某点的三维坐标;通过动态功能把已知的三维坐标点位,实地放样地面上。利用GPS进行道路工程的勘察测量工作极大的提高了道路工程勘察测量准确性,降低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GPS测量技术可以实时、有效、精准的对道路工程进行准确的测量,以保障工程的顺利实施。

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公路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建公路总里程不断增加。由于公路、铁路等道路的勘察地形复杂、工作难度大、误差机率高等因素使得道路勘察工作成为了道路建设发展的瓶颈。计算机技术及影像提取测量技术的应用为道路勘察设计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文中就计算机技术在道路勘查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计算机;影响提取;道路勘察设计;应用

正文:公路、铁路运输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其建设与发展对于我国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传统勘察技术对复杂地形的勘测区域勘察难度大、误差率高,为了减少误差,确保勘察设计的质量,常常需要反复勘探测量多次,取其平均值来减小误差,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道路工程施工进度及工期。提高勘察设计工作效率、加快勘察新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了目前我国道路勘察有关部门与人员的首要任务。

1.道路勘察重要性分析

道路施工的勘察测量对于公路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公路工程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勘察测量环境艰苦、地形复杂、测量放线工作困难重重。而勘察测量工作是道路工程方向的指引,必须确保勘察测量准确、周密才能保障公路工程顺利施工。因此,加快公路工程勘察测量新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对于公路工程的施工及其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道路工程施工企业必须重视勘察测量工作新技术的引进,通过计算机技术、GPS技术等的应用加快道路工程勘察测量工作效率及精准度。

2.计算机技术在道路勘察中的应用分析

2.1影像提取技术在道路勘察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在道路勘察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道路工程勘察设计的工作难度,解决了许多公路勘测过程的难题。其中以数字近景摄影测量软件的应用最具代表性,数字近景摄影测量软件的应用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二维影像提取三维信息,在实际工作中只需要的是勘察测量很少的像控点,然后在相控点附近拍摄若干影像数据,就可以放进系统进行量测与重建处理。通过数字近景摄影测量软件的应用在公路勘察测量中,利用全站仪只需勘测很少的控制点,而非专业测量数码相机经过检校标定后,也可以当作量测相机使用。通过拍摄工程现场影像进行匹配、定向、空三处理,解算出相片参数,就可以生成所需的正射影像、等高线、DEM等数据。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的应用将公路工程勘察测量中的逐点测量简化成为“面”测量,加上自动化的引用,极大的减轻了公路工程勘察测量的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道路勘察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市政道路;工程地质勘察;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 A

1、规范运用

1.1工程勘察应与时俱进,紧密集合现行国家的有关新的标准、规范,积极采用新的理论、方法、技术,如《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2011》等。

1.2每个城市地质环境均具有自己的特定条件,随着城市勘察资料、城市道路建设经验的积累,部分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已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因此具体勘察工作量的布置应“酌情增减”、当然这种“增减”不是随意的、而是以查明场地地质条件为前提的。这些理念与岩土勘察目的是完全吻合的。因为不论是针对何种建(构)筑物的地质勘察,只要“查明了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全面准确进行了岩土工程评价”,那么勘察成果就符合规范要求、满足设计需要。因此勘察工程负责人应对根据实际场地地质条件、采用新老规范相结合的方法理解CJJ56-2012,这样就不会拘泥于某条条文的争论之中。

2、勘探工作量

2.1.1勘探点密度

1) CJJ56-2012规范对道路勘探点间距的规定见表1,并要求:①每个地貌单元和不同地貌单位交界部位均匀布置勘探点、同时在微地貌和地层变化较大的地段以加密;②当线路通过含有机质的垃圾、疏松的杂填土、未经沉实的近期回填土以及软土分布地段时, 应查明其分布范围, 勘探孔间距宜控制20~40m。由于市政道路设计、施工与地下管线一般是同时进行的,因此勘探工作一般也是要求同时进行。该规范对管线勘探点密度的要求见表2。

表1 CJJ56-2012规范对道路勘探点间距的规定(m)

表2 CJJ56-2012规范对管线勘探孔间距(m) 的规定

2 ) 现行《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2011)对勘探点工作 量规定为:详勘阶段勘探点密度是在初勘基础上增加,初勘间距为:二级以二级以上公路控制性点距为200~500m、二级以下控制性点间距为500~1000m,对于一般性勘探点未作明确要求。对于软基路段的要求如表3。在CJJ56-2012、JTJ064-2011的相关条款或条文说明中均有明确规定:对于地貌变化较大、不良地质作用发育、特殊性土分布地段或建(构)筑物特殊位置,均应在上述规定的基础上加密勘探点。因此上述规定应理解为只是一个底限框架原则,具体勘探工作量应根据场地地质条件和建(构)筑物性质进行调整。

表3《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2011)对软基路段的规定

在市政道路实际勘探中,由于地表普遍分布各类填土,暗塘、暗河、暗坑不仅广泛分布,而且无规律可循,必须查明其分布范围,根据CJJ562012“宜按20~40 m间距”布置勘探点。以无锡地区的II类场地为例,根据上述规范理解, 可按如下原则布置勘探点:

1) 在市区地表普遍分布填土,地下管线密集,建(构)筑物林立,而且有暗河、塘分布,局部地段分布软土,勘探点间距以30~40 m间距为宜,对于宽度不小于35m 的道路工程、勘探点宜按梅花型在道路两边内侧布置。

2) 在郊区或新城区、农村、且原始地貌基本无变化的地段,可按100~150m的间距布置勘探点,但对于软土路基段宜按20~40 m间距控制。

3) 间于上述两种的地段,可按60~80m的间距布置勘探点,但对于软土路基段宜按20~40m间距控制。对于宽度不小于50m的道路工程、勘探点宜按梅花型在道路两边内侧布置。

2.1.2勘探点深度

CJJ56-2012规定:管道勘探深度:1)明挖管道勘探孔深度应满足开挖、地下水控制、支护设计以及施工要求,且达到管底设计高程以下不小于3m;2)非开挖敷设管道,勘探孔深度应达到管底设计高层以下5m-10m。当遇特殊情况时应增加勘探点深度”。因此对于市政道路勘探点深度的确定应结合土层情况、道路及管线设计要求综合考虑。具体执行时可按控制性勘探点、一般性勘探点进行交叉布置如下:1) 对于特殊性土分布地段,控制性孔深度应揭穿特殊性土,一般性勘探点达到设计管底标高以下5m;2)对于一般性土分布地段,控制性孔深度达到设计管底标高以下3 m,一般性勘探点达到管底标高即可。

2.1.3取土样和原位测试

CJJ56-2012规定:管道勘探可采用取土试样和原位测试勘探孔;道路勘探应全部采用取土试样勘探孔,条文说明的解释是“由于划分路基土类别和土基干湿类型的需要”。对于该条款的理解应结合现行最新国家、其他行业规范,因为目前在交通公路路基勘探、市政道路路基、铁路路基勘探中,静探孔以其独特优越性已在实践中广泛运用,而且在较新的国标或行业规范中已广泛推荐采用。因此采用静探孔、取土麻花钻孔、机钻取土试样孔相结合进行道路勘探是一种较好的综合勘探方法,而且综合勘探手段比之全部取土试样孔更能准确反应土层地质规律。由于道路一般情况下勘探点较多,每一地貌单元选取代表性点位进行土层取样、各土层数量已足够反应其土质特性,完全可以满足划分路基土类别和土基干湿类型的需要。

道路勘察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 勘察设计质量 五大要素

[中图分类号] U412.36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1-74-1

据调查结果表明,人才、管理、科技、文化、法制五大要素对高速公路勘察设计质量的提升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但高速公路勘察设计质量始终保持着动态的发展状态,因此必须加强对高速公路勘察设计质量五要素的建设与创新。为了深入研究提升高速公路勘察设计质量的五要素,本文引入具体工程实例展开论述:某高速公路全长64.31km,设计速度80km/h,工程沿线滑坡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该工程桥隧比例接近45.04%,其中包含一条16公里的特长隧道。总而言之,该高速公路具有工程勘察设计难度大、总投资规模大等特点。为了确保该高速公路勘察设计质量,工程建设方面决定从人才、管理、科技、文化、法制五大要素着手。

1科技要素

科技要素对高速公路勘察设计质量的提升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一流的软件平台与硬件设施是科技型企业实施现代高速公路质量控制的必要条件,其中硬件设施是指高速公路勘察设计质量控制所需的仪器设备。结合该工程的具体情况及施工要求,工程建设方面大胆引入数字化技术(见图3-1)。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航空摄影测量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卫星定位系统)、RS(工程地质遥感技术)、DTM(数字地面模型)、CAD(计算机辅助与绘图系统)及地震测井、地震折射、桩基无损检测等先进的物探技术被随之引入高速公路勘察设计领域。该工程建设方面普遍采用“3S”技术及各种先进技术,由此实现野外控制测量及道路与路线放样,同时高速公路区域内地形、植被、岩性、地层、地质灾害等的判释也实现线到点、面到线的结合,进而大幅度提高测设的精度,同时也为优化路线方案提供可靠地基础。

2人才要素

大量实践证实,科技型企业的人才素质(如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技术素质等)对高速公路勘察设计质量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创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提升高速公路勘察设计质量的根本保障。结合该工程的具体情况及施工要求,工程建设方面主要从如下方面实现人才素质的提升。

(1)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工程建设方面必须建立健全人才工作的机制与体制,尤其要求建立健全择优聘用、竞争上岗、公开选拔等人才制度,由此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人尽其才的人才选拔机制。

(2)完善人才素质评价体系:工程建设方面必须建立健全由业绩、品德、能力、知识等组成的人才评价体系,由此形成公平的、科学的评价机制,进而为专业人才营造出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

(3)制定科学的分配方法:工程建设方面必须健全管理、技术、知识等要素参与分配,由此形成报酬靠贡献、岗位靠竞争的奖励机制,进而营造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同时为吸引人才、激励人才、留住人才提供所需条件。

3管理要素

管理要素对高速公路勘察设计质量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质量管理必须立足细节,从技术与制度等层面防止勘察设计缺陷的出现。结合该工程的具体情况及施工要求,工程建设方面结合ISO9000标准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同时兼顾管理精细化、规范化、个性化的高度融合;建立健全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同时制定最高管理者代表,此外质量管理的加强措施还包括:规范质量管理部门及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健全质量信息与反馈网络;健全质量管理与改进机制;分阶段组织开展管理评审、内审、监督审核;采用统计技术分析设计过程及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存在的问题等,由此实现对高速公路勘察设计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进而提升高速公路勘察设计质量。

4法制要素与文化要素

4.1法制要素

国家法律法规是高速公路勘察设计质量的重要保障,一旦脱离规律法规,后果不言而喻。截至目前,国家已经初步建成公路勘察设计质量控制的法律体系,其中包括《测绘法》、《建筑法》、《公路法》、《计量法》等。结合该工程具体情况及施工要求,工程建设方面要求高速公路勘察设计必须严格执行《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部分)。

4.2文化要素

文化是企业精神的体现,同时也是高速公路勘察设计质量控制意志、理念、行为规范的体现。前文所提及的人才、科技、管理法制等要求皆蕴藏着文化的丰富内涵,此乃质量文化。质量文化的形成贯穿着整个高速公路勘察设计质量控制的全过程,其是企业质量态度、质量意识、质量价值观、质量行为、质量形象、服务质量、产品质量的总和。基于此,工程建设方面应高度重视质量文化的建设,由此实现高速公路勘察设计质量的提升。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速公路勘察设计质量受到文化、科技、管理、文化、法制五大要素的影响,其中人才素质对高速公路勘察设计质量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科技要素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结合工程具体情况及施工要求,工程建设方面针对文化、科技、管理、文化、法制五大要素分别提出不同的措施,其中人才方面包括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完善人才素质评价体系、制定科学的分配方法等;管理方面包括结合ISO9000标准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质量信息与反馈网络、质量管理与改进机制等;法制方面严格执行《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部分)等法律法规,由此实现高速公路勘察设计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志强.高速公路主体设计单位对外委勘察管理的思考[J].山西建筑,2012,38(15).

[2]钟金如.浅谈软土路基勘察设计质量对施工质量造价控制的影响[J].才智,2011,(14).

[3]戴文晗.遥感与3S-3D技术开发及在公路勘察设计中的应用[A].全国遥感信息综合研究与深化应用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

道路勘察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字】轨道交通;勘察特点;质量控制

1 引 言

我国轨道交通工程勘察工作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无论从勘察手段、测试设备、试验仪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还是技术人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轨道交通的特殊性(基坑开挖深度深、盾构穿越技术复杂等),给勘察工作带来诸多的新课题,采用传统的勘察方法和传统的勘察手段已经很难满足设计的要求,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问题。

宁波轨道交通1号线为东西向的基本骨干线,一期工程连接了宁波西部的工业园区,三江口商业中心,东部新城中心区。1号线一期工程起于宁波城区西部的高桥镇,沿望春路与后塘河之间规划的绿化带以高架线向东南方向延伸,经芦港、徐家漕,至望春路以东转入地下到望春站。1号线一期工程线路全长约21.3km,设车站20座,其中:地下站15座,高架站5座。在线路的西端设石路头停车场,东端的天童庄设车辆综合基地,分两个标段进行勘察。详见图1。

图1宁波市轨道交通1号线走向示意图

2轨道交通勘察工作特点

轨道交通线路敷设方式和施工方法的多样性,导致工程基础类型和结构形式的多样性。轨道交通勘察兼有铁路隧道、城市高层建筑、深基坑、水文地质勘察的特点:

(1)线路长、协调难度大

轨道交通线路长,第条线路一般都有几十公里,基本沿既有道路敷设,跨越不同的行政区域,勘探施工前需要向不同的相关管理部门办理施工许可手续。同时,轨道交通勘察是没有征地的勘察,特别是地下盾构区间,政策协调涉及部门多,协调难度大。

(2)任务重、工期紧

轨道交通线路长,布置的勘探测试工作量多,详勘提交的勘察成果报告数量较多。而为满足工程进度的需要,初勘从设计提资到提交成果报告一般一个多月,详勘约为4个月,且协调工作量大,勘察工期较为紧张。

(3)工程地质条件复杂

轨道交通勘察线路是线状工程,涉及多个地貌单元和不同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技术难度较大。

(4)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要求高

轨道交通勘察大多在城市繁华区域进行,交通压力大,涉及对电力、电信、煤气、自来水、污水、雨水、交通信号等地下管线的保护,安全生产的压力较大。

(5)施工过程中变更较多

由于勘察周期较长,受工程进度的影响,设计方案未完全稳定即向勘察专业开放,往往实施的勘察方案不能完全满足最终设计方案,需要进行补充勘察。

(6)服务周期长

轨道交通勘察服务周期较长,需按工勘、初勘、详勘及补勘不同阶段实施,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勘察要求。

3勘察监理及质量控制

宁波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岩土工程勘察监理工作,坚持“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的监理工作方法。技术标准执行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勘察等相关技术规范和《铁路工程地质勘察监理规程》(TB/T10403-2004)规定,依据合同规定编制勘察监理《勘察监理规划》、《监理实施细则》和经审定的各标段勘察大纲,分勘察阶段、分勘察标段实施勘察监理及质量控制。

严格实行勘察监理制度,勘察监理对勘察工作全过程进行监督与检查;总体、工点、咨询、强审单位对勘察报告进行了严格审查,并组织专家对勘察成果进行评审。

3.1 质量的事前控制

监理进场后立即着手收集建设、设计单位所提供监理文件、资料,熟悉设计文件和总体勘察技术要求,并根据监理招标文件要求及时编制《勘察监理规划》、《监理实施细则》,报建设单位审批后执行,用以指导施工。

3.2 质量的事中控制

1)按照国家、行业技术规范、《勘察大纲》和《监理实施细则》的勘察技术要求,采用巡视、检查、核查、旁站等手段对整个勘察工作过程进行监理。

现场监理工作对工程的明挖车站、明挖区间和上部软土及水上作业等重点部位的钻探、静力触探进行抽查和必要的旁站监理;对钻探取样、孔内原位测试及重要部位的静力触探等关键工序进行旁站监督;对现场发现质量问题及时纠正,存在质量隐患的要求立即整改、问题严重的个别钻机进行费孔处理。

2)钻探终孔验收

所有钻孔终孔后现场监理工程师要进行现场验收。钻孔终孔后先由勘察单位自检,自检合格后填报《工程地质勘察钻孔终孔质量验收表》。现场监理首先对照《勘察纲要》检查取样和原位测试位置和数量,丈量钻具核实终孔深度,确认达到技术要求后由现场监理工程师、勘察单位技术员、机长现场会签,终孔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封孔作业。

3)单项勘察项目的验收

单项工程结束后应提交专门试验报告,由总监组织现场监理、勘察单位和勘察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联合验收。

4)工程质量事故处理

根据勘察现场质量事故分级,对重大质量事故、一般质量事故和存在质量隐患的行使监理质量监督权,及时下达停工指令,并协助勘察单位积极制定事故处理措施。

5)组织现场工程例会

按照《勘察监理规划》每周五下午2:30准时召开现场监理例会,各单位汇报工程进度和本周完成的勘察工作量,总监总结本周勘察监理情况及工程勘察质量动态情况,组织讨论质量及工程勘察的其他事宜,解决施工遇到的各种问题,会后形成会议纪要。

3.3质量的事后控制

1)地调、地面物探、抽水试验、静力触探等单项工程完成后,先经勘察单位自行检查,自检合格后填写《勘察成果资料报审表》并附验收报告或单项勘察成果报告,由总监理工程师组织监理、勘察单位的联合检查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用于勘察报告。

2)勘察单位根据勘察进度安排,及时进行资料整理和勘察报告编制工作。勘察单位交总监理工程师复审通过后再印刷装订。

3)勘察报告完成后对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提出的勘察质量缺陷进行检查和记录,对勘察单位进行补充勘察的勘察质量进行验收,检验合格后予以签认。

4取得的成果

4.1建立了宁波市岩土分层体系

宁波市轨道交通工程1号线横穿宁波平原,线路长、工程地质情况较复杂。以浙江省工程勘察院多年来对第四纪地层的研究结合“省标”进行地层划分,根据成因时代和物理力学性质综合分层,第四系地层一般划分为10个工程地质层组,每个工程地质层再根据岩性不同分亚层。

4.2 编写了轨道交通勘察系列工点报告

勘察报告对地基土、场地不良地质作用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提供了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供设计使用;各车站报告重点对深基坑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提供了一系列岩土设计参数,并对基坑支护方案、设计和施工中的有关问题提出了建议;各区间报告重点对盾构法隧道施工方案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提供了岩土设计参数,对盾构法施工产生的地面沉降进行了预测,对地铁建设与周边建筑物的相互影响及相应的防治措施提出了分析与建议;各工点勘察报告均通过了指挥部组织的专家组评审,与会专家组成员肯定了本次勘察所取得的成果。

4.3取得了冻结法专项勘察成果

通过专项勘察分析了宁波地区典型软土在冻融条件下各种物理力学性能,为人工冻结法施工在宁波地铁建设中应用提供必要的设计参数,为冻土墙解冻后计算结构稳定性及对周围环境影响提供依据,进而保证工程施工的安全性、经济性和环保性。

4.4推进了多项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4.4.1 地温测量

首次应用JTM-T400型温度计测量宁波市轨道交通工程地表下25m以浅的土壤温度,确定了各深度范围内的地温随气温的变化规律。通过气温与地下各深度范围内的地温的对比,清楚反映了地下各深度范围内的地温变化规律,为轨道交通提供设计参数。

4.4.2基床系数K0仪室内试验

基床系数现场测试在土体埋藏较深时或场地有水时,受到很大限制,实验室三轴仪等方法对试验技术要求很高,按压缩试验资料计算不可靠。K0固结仪上进行的室内试验方法,避开了上述限制,可大量测试深部土体、水平方向的基床系数。

4.5制定相关管理程序及标准

为了使宁波市轨道交通勘察管理更科学更规范、安全文明施工及质量可控,我们在宁波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勘察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及要求,如:宁波市轨道交通工程勘察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程序;宁波市轨道交通工程勘察施工围挡标准;安全文明施工考核表等。

5 结 语

1号线一期工程勘察工作己圆满地完成,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组织管理和报告质量都达到了预期目标。勘察工作顺利完成是建设、设计、监理和勘察等单位参与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轨道交通1号线是宁波市轨道交通第一条线,可供借鉴的经验较少,属于学习入门阶段,有些失误和教训。对1号线一期工程勘察工作进行总结,目的是为后续工程的实施提供依据和借鉴作用及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GB 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道路勘察设计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计算机;影响提取;道路勘察设计;应用

正文:公路、铁路运输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其建设与发展对于我国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传统勘察技术对复杂地形的勘测区域勘察难度大、误差率高,为了减少误差,确保勘察设计的质量,常常需要反复勘探测量多次,取其平均值来减小误差,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道路工程施工进度及工期。提高勘察设计工作效率、加快勘察新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了目前我国道路勘察有关部门与人员的首要任务。

一、道路勘察重要性分析。

道路施工的勘察测量对于公路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公路工程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勘察测量环境艰苦、地形复杂、测量放线工作困难重重。而勘察测量工作是道路工程方向的指引,必须确保勘察测量准确、周密才能保障公路工程顺利施工。因此,加快公路工程勘察测量新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对于公路工程的施工及其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道路工程施工企业必须重视勘察测量工作新技术的引进,通过计算机技术、GPS技术等的应用加快道路工程勘察测量工作效率及精准度。

二、计算机技术在道路勘察中的应用分析

2.1影像提取技术在道路勘察中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在道路勘察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道路工程勘察设计的工作难度,解决了许多公路勘测过程的难题。其中以数字近景摄影测量软件的应用最具代表性,数字近景摄影测量软件的应用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二维影像提取三维信息,在实际工作中只需要的是勘察测量很少的像控点,然后在相控点附近拍摄若干影像数据,就可以放进系统进行量测与重建处理。通过数字近景摄影测量软件的应用在公路勘察测量中,利用全站仪只需勘测很少的控制点,而非专业测量数码相机经过检校标定后,也可以当作量测相机使用。通过拍摄工程现场影像进行匹配、定向、空三处理,解算出相片参数,就可以生成所需的正射影像、等高线、DEM等数据。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的应用将公路工程勘察测量中的逐点测量简化成为“面”测量,加上自动化的引用,极大的减轻了公路工程勘察测量的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2.2GPS单机联网试勘测技术的应用。由于道路工程勘察测量地理条件较差,传统勘察测量需要多次校验来确保勘察测量的精准度。但是随着GPS测量技术的快速发展,GPS在道路工程勘察测量的应用越来越多。GPS系统利用24颗卫星、地面接收装置以及用户接收仪器组成,全天候地连续提供高精度的三维坐标、三维速度和时间信息等技术参数。道路工程的勘察测量主要利用了GPS的静态功能和动态功能,通过接收到的卫星信息,确定地面某点的三维坐标;通过动态功能把已知的三维坐标点位,实地放样地面上。利用GPS进行道路工程的勘察测量工作极大的提高了道路工程勘察测量准确性,降低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GPS测量技术可以实时、有效、精准的对道路工程进行准确的测量,以保障工程的顺利实施。2.3计算机设计软件在道路勘察设计中的应用

勘测—设计—成图是道路勘察设计的主题工作思路,根据这样的思路进行道路勘察设计必须需要通过专业辅助软件来实现。传统的设计、绘图费时费力且不易修改,使用先进的计算机软件系统进行设计与成图可以极大的提高设计、成图的效率。道路设计过程中设计工程师始终以现场勘测数据作为依据,在此基础上寻求最佳的设计方案,通过专业化软件的自动功能可以完成数据采集、整理,为设计工程师提供更加便利的操作。在设计中勘测数据整理编辑采用microsoftexcel表格方式,直观明了,所有有关道路设计的原始数据都让设计师一目了然,给方案的修改带来很大灵活性。而且软件成图过程是高度自动化的过程,原始数据采集编辑完毕,整个设计任务也就完成了90%以上,因为剩下的绘图部分,软件都能自动完成,让设计师从最枯燥无味的绘图工序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根据实际工程情况,寻求最佳的设计和施工方案,从而发挥出设计师最大的潜能。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为设计人员提供快捷的画图工具,尽量减少各种限制。生成的全部图形对象均为autocad的基本类型实体,使用autocad命令画的图可以用软件任意修改。操作步骤清晰明确,选项功能一目了然,应用autocad推荐的定制工具和编程语言开发平面线形设计主要解决道路的中心线形,适用于一般路线设计和复杂的立交线形设计。实际工程设计时,线形设计通常有两种情况:不使用坐标的纯粹线形设计;用测量坐标控制转点和线位的线形设计,平面线形设计程序能够识别处理不同的ucs。实际上线形设计大部分工作量在调整线形上,天正市政软件根据线形设计工作过程,分解为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等几部分,分别在不同的已知条件下进行线形设计,这种方法与道路线形设计工作程序相符。道路平面设计能完成任何复杂道路平面的设计工作,包括道路中各种交叉口接入设计、各种道路出入口设计、任意复杂绿化带设计与编辑、各种已知条件的港湾停靠站设计、以及进行各种方式的道路桩号设计,并可对道路整体平面图进行任意图幅的自动分页。

三、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应用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急速发展,沿海开放地区城市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市道路规划设计部门的工作负荷日益繁重。在此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开始加大投入力度以支持新技术在道路规划部门的应用,许多城市的道路规划部门也开始建设自己的信息系统。但此时的信息系统仍侧重于规划文档的管理,目标是减轻经办人员处理文档的负担,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透明度,办公系统的实现方法上基本是采用Fox-pro,Dbase等软件作为开发收文、发文、办文的管理系统,而空间信息/图形处理还只是处于较低的应用水乎,更没有考虑到规划文档与规划空间信息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当然,当时的计算机发展水平限制了更多地应用。在90年代中期计算机硬件的性价比得大幅提高,软件的功能不断加强,面向对象枝术、COM/DCOM技术、Internet/Intranet技术、网络技术日趋成熟,为道路规划设计信息系统登上新台阶提供了必要条件。通过现代计算机软件系统对城市各条道路车流量的统计,对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提出基础建议,并由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自动生成功能,设计出符合城市、车流走向的道路。

结论: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于道路勘察设计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对道路勘察设计人员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因此,道路勘察设计有关部门必须加快自身人员配备的科学化,通过勘察设计人员的招聘与在职培训等多种方式,促进人才结构的优化。通过人员专业技能的提升及新技术的应用,将道路勘察设计工作科学有序的开展起来。

参考文献:

1.张庭伟《GPS技术在公路勘察测量中的而应用》城市规划2006.3

2.李海《道路勘察技术――数字摄影测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11

3.杨勇《计算机应用研究――勘察测量技术》信息资讯2007.6

道路勘察设计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计算机;影响提取;道路勘察设计;应用

正文:公路、铁路运输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其建设与发展对于我国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传统勘察技术对复杂地形的勘测区域勘察难度大、误差率高,为了减少误差,确保勘察设计的质量,常常需要反复勘探测量多次,取其平均值来减小误差,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道路工程施工进度及工期。提高勘察设计工作效率、加快勘察新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了目前我国道路勘察有关部门与人员的首要任务。

1.道路勘察重要性分析

道路施工的勘察测量对于公路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公路工程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勘察测量环境艰苦、地形复杂、测量放线工作困难重重。而勘察测量工作是道路工程方向的指引,必须确保勘察测量准确、周密才能保障公路工程顺利施工。因此,加快公路工程勘察测量新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对于公路工程的施工及其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道路工程施工企业必须重视勘察测量工作新技术的引进,通过计算机技术、GPS技术等的应用加快道路工程勘察测量工作效率及精准度。

2.计算机技术在道路勘察中的应用分析

2.1影像提取技术在道路勘察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在道路勘察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道路工程勘察设计的工作难度,解决了许多公路勘测过程的难题。其中以数字近景摄影测量软件的应用最具代表性,数字近景摄影测量软件的应用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二维影像提取三维信息,在实际工作中只需要的是勘察测量很少的像控点,然后在相控点附近拍摄若干影像数据,就可以放进系统进行量测与重建处理。通过数字近景摄影测量软件的应用在公路勘察测量中,利用全站仪只需勘测很少的控制点,而非专业测量数码相机经过检校标定后,也可以当作量测相机使用。通过拍摄工程现场影像进行匹配、定向、空三处理,解算出相片参数,就可以生成所需的正射影像、等高线、DEM等数据。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的应用将公路工程勘察测量中的逐点测量简化成为“面”测量,加上自动化的引用,极大的减轻了公路工程勘察测量的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2.2GPS单机联网试勘测技术的应用

由于道路工程勘察测量地理条件较差,传统勘察测量需要多次校验来确保勘察测量的精准度。但是随着GPS测量技术的快速发展,GPS在道路工程勘察测量的应用越来越多。GPS系统利用24颗卫星、地面接收装置以及用户接收仪器组成,全天候地连续提供高精度的三维坐标、三维速度和时间信息等技术参数。道路工程的勘察测量主要利用了GPS的静态功能和动态功能,通过接收到的卫星信息,确定地面某点的三维坐标;通过动态功能把已知的三维坐标点位,实地放样地面上。利用GPS进行道路工程的勘察测量工作极大的提高了道路工程勘察测量准确性,降低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GPS测量技术可以实时、有效、精准的对道路工程进行准确的测量,以保障工程的顺利实施。

勘测—设计—成图是道路勘察设计的主题工作思路,根据这样的思路进行道路勘察设计必须需要通过专业辅助软件来实现。传统的设计、绘图费时费力且不易修改,使用先进的计算机软件系统进行设计与成图可以极大的提高设计、成图的效率。道路设计过程中设计工程师始终以现场勘测数据作为依据,在此基础上寻求最佳的设计方案,通过专业化软件的自动功能可以完成数据采集、整理,为设计工程师提供更加便利的操作。在设计中勘测数据整理编辑采用microsoftexcel表格方式,直观明了,所有有关道路设计的原始数据都让设计师一目了然,给方案的修改带来很大灵活性。而且软件成图过程是高度自动化的过程,原始数据采集编辑完毕,整个设计任务也就完成了90%以上,因为剩下的绘图部分,软件都能自动完成,让设计师从最枯燥无味的绘图工序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根据实际工程情况,寻求最佳的设计和施工方案,从而发挥出设计师最大的潜能。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为设计人员提供快捷的画图工具,尽量减少各种限制。生成的全部图形对象均为autocad的基本类型实体,使用autocad命令画的图可以用软件任意修改。操作步骤清晰明确,选项功能一目了然,应用autocad推荐的定制工具和编程语言开发平面线形设计主要解决道路的中心线形,适用于一般路线设计和复杂的立交线形设计。实际工程设计时,线形设计通常有两种情况:不使用坐标的纯粹线形设计;用测量坐标控制转点和线位的线形设计,平面线形设计程序能够识别处理不同的ucs。实际上线形设计大部分工作量在调整线形上,天正市政软件根据线形设计工作过程,分解为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等几部分,分别在不同的已知条件下进行线形设计,这种方法与道路线形设计工作程序相符。道路平面设计能完成任何复杂道路平面的设计工作,包括道路中各种交叉口接入设计、各种道路出入口设计、任意复杂绿化带设计与编辑、各种已知条件的港湾停靠站设计、以及进行各种方式的道路桩号设计,并可对道路整体平面图进行任意图幅的自动分页。超级秘书网:

3.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应用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急速发展,沿海开放地区城市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城市道路规划设计部门的工作负荷日益繁重。在此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开始加大投入力度以支持新技术在道路规划部门的应用,许多城市的道路规划部门也开始建设自己的信息系统。但此时的信息系统仍侧重于规划文档的管理,目标是减轻经办人员处理文档的负担,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透明度,办公系统的实现方法上基本是采用Fox-pro,Dbase等软件作为开发收文、发文、办文的管理系统,而空间信息/图形处理还只是处于较低的应用水乎,更没有考虑到规划文档与规划空间信息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当然,当时的计算机发展水平限制了更多地应用。在90年代中期计算机硬件的性价比得大幅提高,软件的功能不断加强,面向对象枝术、COM/DCOM技术、Internet/Intranet技术、网络技术日趋成熟,为道路规划设计信息系统登上新台阶提供了必要条件。通过现代计算机软件系统对城市各条道路车流量的统计,对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提出基础建议,并由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自动生成功能,设计出符合城市、车流走向的道路。

结论: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于道路勘察设计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对道路勘察设计人员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因此,道路勘察设计有关部门必须加快自身人员配备的科学化,通过勘察设计人员的招聘与在职培训等多种方式,促进人才结构的优化。通过人员专业技能的提升及新技术的应用,将道路勘察设计工作科学有序的开展起来。

参考文献:

1.张庭伟《GPS技术在公路勘察测量中的而应用》城市规划2006.3

2.李海《道路勘察技术――数字摄影测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11

3.杨勇《计算机应用研究――勘察测量技术》信息资讯2007.6

道路勘察设计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公路勘察;遥感技术;公路勘察设计;应用

1 遥感技术在各行业中的应用

1.1 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是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或自身辐射的电磁波、可见光、红外线,对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技术,例如航空摄影就是一种遥感技术。现代遥感技术主要包括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和处理等环节,完成上述功能的全套系统称为遥感系统,其核心组成部分是获取信息的遥感器。遥感器的种类很多,主要有照相机、电视摄像机、多光谱扫描仪、成像光谱仪、微波辐射计、合成孔径雷达等。传输设备用于将遥感信息从远距离平台(如卫星)传回地面站。信息处理设备包括彩色合成仪、图像判读仪和数字图像处理机等。航空和航天遥感能从不同高度、大范围、快速和多谱段地进行感测,获取大量信息。航天遥感还能周期性地得到实时地物信息。因此航空和航天遥感技术在国民经济和军事的很多方面获得广泛的应用。例如应用于气象观测、资源考察、地图测绘和军事侦察等。遥感技术已被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包括资源评估、环境监测、灾害预警及其他地物变化的分析等。随着遥感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发展,遥感技术的用途将大大扩展。

1.2 3S技术

3S技术指的是RS(遥感技术)、GR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3S技术融合了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科技技术、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传感技术及空间技术等,具有信息采集、模拟制图及模型分析等多种功能。在实际应用中发现,融合3S技术能够为公路勘察技术功能、数据资源的共享、结合提供有效的支撑。在利用GPS技术与RS技术探测公路实际情况时,可以使用相关资料及时获取地理信息的三维图像,并输出地形的三维模型,有助于了解公路工程地形的实际情况。利用RS技术与GI技术时也可以获得相对精确的勘探设计地形模型,有助于优化选线,这对于提高勘察设计效率有着重要意义。遥感与3S相结合,经过技术集成和开发,在实现信息分析解译、完成山区、沙漠、黄土沟壑区高速公路方案优化方面,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遥感技术在公路勘察设计中的应用

遥感图像信息的宏观真实性、实时性和信息丰富性,为资源环境调查及公路工程勘察设计提供了最方便快捷、准确实用的依据。而3S与3D(三维地模-数字地形模型)技术相结合,可以生成公路设计区真实地貌景观,是全面认识公路交通自然环境,提高公路勘察设计水平的先进技术。

2.1遥感技术与公路测绘

遥感技术在公路测绘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早期的遥感资料由于受分辨率的限制,近年来,由于采用了新的技术思路,在大比例尺测绘和地质制图中,遥感与地质测绘的符合程度和可兼容程度有了很大的改进,但在如何充分发挥遥感地质的认识上仍有待统一,否则遥感地质将无法健康发展下去。遥感在测绘中主要被用来测绘公路地形图、制作正射影像图和经专业判读后编绘各种专题图。而常规的测量方法不仅工作量大,而且还存在一些很难测定的空白点,遥感技术的发展恰恰能够弥补这些不足。

2.2 遥感技术与地质勘察

传统的工程地质调绘(地质测绘)是依靠技术人员的野外作业来实现的,费时费力,效率不高,而且由于人的视野受到地形和植被的遮挡,许多地质问题不易观察搞清。遥感图像信息的丰富性,为工程地质人员提供了最直观调绘依据,可以大大加快工作的速度。我国公路遥感技术应用开始于1990年代中期,主要利用遥感信息调查路线带工程地质及不良地质现象。遥感技术具有宏观性强、影像逼真、信息量丰富等特点,对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不良地质和特殊地质均有比较直观的反映,在工程区域地质条件评价、公路走廊带选择、路线方案比选、病害成因及其影响评价方面具有常规手段和传统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实践的操作当中需要结合地质地貌的特征,运用地形的基本条件,开展路线的平纵勘察以及方案的设计。针对路线的设计,需要适应地形的特征,而不应当刻意的、片面的、过分的追求设计的高标准。一般来讲设计的实际标准不能小于规定的标准,并且加大设计方案的比较和选择力度,对一些有价值的设计方式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与勘测。针对不良的地质施工环境,诸如采空区以及岩溶地区等等,还需要运用现代化的新型技术,航测数模技术以及航测遥感技术等等,通过计算机技术来计算出最佳的地质设计路线,进而在设计和施工的过程当中合理的避开一些较难进行防治的复杂路段,达到方案优化的目的和效果。

2.3 遥感技术与公路选线

公路选线是公路勘察设计的重要环节,要求设计的路线方案既经济合理,又快速高效,并且安全可靠。因此,对高新技术勘察手段的应用要求也越来越高。遥感技术通过遥感影像和遥感数据,对公路工程的地质情况进行分析,结合现场地质勘察以及钻探技术,可以帮助地质勘测人员完成对公路沿线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的分析和判断,提供给路线设计人员进行地质选线。在该工程中,需要首先对公路沿线范围内相关的卫星影像资料、遥感数据资料以及地质资料等进行收集和整理,然后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以及多光谱卫星影像等,对公路的地质地貌、构造分布、工程地质条件等进行全面细致分析,从而为路线方案的选取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和建设性意见,确保公路路线的合理性。

2.4 遥感技术与公路隧道选线

高等级公路隧道规模一般比较大,随着长大隧道的出现,投资巨大,选择最优线位往往可以节约数千万甚至数亿元的投入,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遥感技术在公路隧道的选线优化工作中具有关键作用。高等级公路施工过程中隧道的占得部分规模较大,随着大隧道的出现,投资金额的增长,如果选择最优线位通常可以节约将近数千万甚至数亿元的投资款,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由此可知,遥感技术在公路隧道的设计的选线优化工作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结束语

应用卫星多光谱遥感、微波遥感探测技术对公路规划勘察区进行工程地质环境、隐伏构造信息及不良地质信息分析技术的研究,开展了3D-GEO系统软件开发及其在公路工程深部立体图形图像解析及选线中的应用研究,为优化公路规划设计方案,提高勘察设计质量和速度提供技术支持。在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及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袁江红,杨厚波.测绘技术在公路勘察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6(28):17-18.

[2]戴文晗.遥感与3S技术开发及在公路勘察设计中的应用[A].第一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新技术新材料与新设备卷[C].2002年.

[3]杨长根,陈彦恒.现代测绘技术在铁路勘测设计一体化中的应用[J].铁道勘察,2009(4):67-69.

道路勘察设计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是公路路基、构筑物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报告要充分搜集利用相关的工程地质资料,做到内容齐全,论据充足,重点突出,正确评价公路构筑物的场地条件、地基岩土条件和特殊问题,为公路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合理适用的建议。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是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最终成果,是公路路基及构筑物地基基础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报告是否正确反映工程地质条件和岩土工程特点,关系到工程设计和施工能否安全可靠、措施得当、 经济 合理。当然,不同的工程项目,不同的勘察阶段,报告反映的内容和侧重有所不同。下面谈一谈有关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编写工作。

一、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内容

1.路线工程地质勘察。主要查明与路线方案及路线布设有关的地质问题。选择地质条件相对良好的路线方案,在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的地段,重点调查对路线方案与路线布设起控制作用的地质问题,确定路线的合理布设。

2.路基、路面工程地质勘察。在初勘、定测阶段,根据选定的路线位置,对中线两侧一定范围的地带,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为路基路面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

3.桥涵工程地质勘察。按初勘、详勘阶段的不同深度要求,进行相应的工程地质勘察,为桥涵的基础设计提供地质资料。Www.133229.COm一是对各比较方案进行调查,配合路线、桥梁专业人员,选择地质条件比较好的桥位;二是对选定的桥位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为桥梁及其附属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所需要的地质资料。

4.隧道工程地质勘察。隧道多是路线布设的控制点且影响路线方案的选择。通常包括两项内容:一是隧道方案与位置的选择,包括隧道与展线或明挖的比较;二是隧道洞口与洞身的勘察。

5.天然筑路材料工程地质勘察。筑路材料勘察的任务是充分发掘、改造和就近利用沿线的一切材料对分布在沿线的天然筑路材料和 工业 废料,按初勘和详勘阶段的不同深度进行勘察,为公路设计提供筑路材料的资料。

二、报告的编制程序

1.外业实物工作量的汇集、检查和统计。此项工作应于外业结束后即进行。首先应检查各项资料是否齐全,特别是试验资料是否出全,同时可编制测量成果表、勘察工作量统计表和勘探点(钻孔)工程地质平面图。

2.对照原位测试和土工试验资料,校正现场地质编录。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但往往被忽视,从而出现野外定名与试验资料相矛盾,鉴定砂土的状态与原位测试和试验资料相矛盾。

3.对整个报告进行框架结构规划。由于公路工程地质有其特殊性,属于多专业合作工程。因此,对整个报告提前进行整体框架结构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4.编绘钻孔工程地质综合柱状图。柱状图中标明各层的地质年代、成因类型、承载力基本容许值、摩阻力标准值和地下水位及地质描述。

5.划分岩土工程地质层,编制分层统计表,进行数理统计。地基岩土的分层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价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因此,此项工作必须按地质年代、成因类型、岩性、状态、风化程度、物理力学特征来综合考虑,正确地划分每一个单元的岩土层。另外应注意,工程地质层的划分,不是越细越好,当然也不是越粗越好,除了遵循一般的划分原则之外,还应结合工程对象进行划分。在正确划分出工程地质层后,编制分层统计表。最后,进行分层试验资料的数理统计,查算分层承载力。

6.编绘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和其他专门图件。公路工程地质纵断面图是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公路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有着重要意义。

7.编写工点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按以上顺序进行工作可减少重复,提高效率;避免差错,保证质量。

8.编写全线工程地质总说明书。总说明书是报告的核心框架,它全面地分析了整条路线的工程特征,是设计人员掌握全线地质情况的指南。

三、全线工程地质总说明书论述的主要内容

一个完整的全线工程地质总说明书应由下面几部分组成:

1.前言:要叙述工程概况、勘察的目的和任务,勘察依据、勘察的方法和完成的工作量。本部分重点要注意的是:公路的等级,勘察所属阶段,编制报告所使用的规范、规程一定要保证是现行版本,已经废弃的规范不能作为勘察依据。

2.工程地质条件: 自然 地理、气象和水文条件、地形地貌、区域地质构造、区域地层岩性、工程地质分区。地震活动性和抗震设计主要参数、沿线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问题、水文地质特征。

3.岩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本部分主要是把整条路线的岩土参数,按照岩土形成时间、成因及性质进行数据分类统计分析,然后依据分析结果对各类岩土进行概括性评价。

4.工程地质评价:包括勘区稳定性和适宜性的评价、重点工点工程地质评价和路线方案评价。对于路线方案的比较,主要根据各路线方案所经地区的地质情况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最终推荐出地质情况相对较好的路线方案。

5.沿线天然筑路材料:取土场要依据有关规范的要求,根据土料强度cbr、含水率w、液限wp、塑性指数ip等参数对料场质量进行评述。

6.结论及建议:结论是勘察报告的精华,一般包括以下几点:(1)区域地质构造单元、地震参数和建筑适宜性的评价;(2)勘区不良地质、特殊性岩土的分布及地质灾害对工程影响的大小;(3)重要构筑物的地基情况、基础形式及其他处理措施;(4)勘区内的地下水及地表水的腐蚀性评价;(5)路线方案的评选;(6)其他需要专门说明的问题。

7.附表及附图:全线工程地质总说明书的附表和附图主要包括:完成工程量一览表、地震液化判别 计算 表、水质评价表、水质分析报告、路基分段说明表、不良地质地段表、区域地质构造图、路线工程地质平面图、路线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取土场工程地质柱状图、路基工程地质柱状图等。

四、工点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内容

应根据任务要求、勘察阶段、地质条件、工程特点等具体情况确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拟建工程概述,介绍拟建构筑物的地理位置、中心里程和规模。

2.勘察方法和勘察任务布置,介绍本工点所使用的勘察手段及布设工作量的多少。

3.地质地貌概况,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论述:(1)地质结构。主要阐述的内容是:地层(岩石)、岩性、厚度;构造形迹,路线所经地区的构造状况,构造与线路关系及影响程度;岩层中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和风化、破碎程度;(2)地貌。包括勘察场地的地貌部位、主要形态、次一级地貌单元划分;(3)不良地质现象。包括勘察场地及其周围有无滑坡、崩塌、塌陷、潜蚀、冲沟、地裂缝等不良地质现象。

4.地基岩土分层及其物理力学性质,这一部分是工点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着重论述的问题,为工程地质评价、基础类型和地基处理方案建议提供基础数据。下面介绍分层的原则和分层叙述的内容:

(1)分层原则。土层按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岩性、状态和物理力学性质划分;岩层按岩性、风化程度、物理力学性质划分。厚度小、分布局限的可作夹层处理,厚度小而反复出现可作互层处理。

(2)分层编号方法。常见三种编号法:第一,从上至下连续编号,即①、②、③……层;第二,土层、岩层分别连续编号,如土层ⅰ-1、ⅰ-2、ⅰ-3……岩层ⅱ-1、ⅱ-2、ⅱ-3……第三,按土、石大类和土层成因类型分别编号。如某工地填土1;冲积黏土2-1、冲积粉质黏土2-2,冲积细砂2-3;残积可塑状粉质黏土3-1、残积硬塑状粉质黏土3-2;强风化花岗岩4-1,中风化花岗岩4-2,微风花岗岩4-3。目前,大多数分层是采用第一种方法,并已逐步地加以完善。总之,地基岩土分层编号、编排方法应根据勘察的实际情况,以简单明了,叙述方便为原则。

(3)分层叙述内容。对每一层岩土,要叙述如下的内容:

分布:通常有“普遍”、“较普遍”、“广泛”、“较广泛”、“局限”、“仅见于”等用语。

埋藏条件:包括层顶埋藏深度、标高、厚度。

岩性和状态:土层,要叙述颜色、成分、饱和度、稠度、密实度、分选性等;岩层,要叙述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节理裂隙发育情况、风化程度、岩心完整程度;裂隙的发育情况,要描述裂隙的产状、密度、张闭性质、充填情况;关于岩心的完整程度,除区分完整、较完整、较破碎、破碎和极破碎外,还应描述岩心的形状,即区分出长柱状、短柱状、饼状、碎块状等。

取样和试验数据:应叙述取样个数、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对叙述的每一物理力学指标,应有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和经数理统计后的修正值。

原位测试情况:包括试验类别、次数和主要数据。也应叙述其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和经数理统计后的修正值。

承载力:据土工试验资料和原位测试资料分别查算承载力基本容许值和摩阻力标准值。

5.地下水简述:地下水是决定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重要因素。报告中一般涉及有关地下水的参数有:(1)地下水埋藏条件:是孔隙水,或是裂隙水,或是岩溶水;是承压水,或是潜水,或是滞水,或是层间水,含水岩组的岩性,渗透性大小空间分布特征。(2)地下水的动态:水位水量随年度、季节等时段的变化 规律 和幅度大小,水质变化情况,径流方向的变化。(3)补径排条件:补给区在哪,补给量多大,补给范围多大;径流区在哪,径流量多大,径流方向如何;排泄区在哪,排汇量多少。(4)水质特征:一般性指标,腐蚀性指标,特殊指标(如矿泉水)。

6.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的评价:场地稳定性评价主要是选址和初勘阶段的任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1)场地所处的地质构造部位,有无活动断层通过,附近有无发震断层;(2)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3)场地所在地貌部位,地形平缓程度,是否临江河湖海,或临近陡崖深谷;(4)场地及其附近有无不良地质现象,其 发展 趋势如何;(5)地层产状,节理裂隙产状,地基土中有无软弱层或可液化砂土;(6)地下水对基础有无不良影响。报告对场地稳定性作出评价的同时,应对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增强建筑物稳定性方面的措施提供建议。

7.其他专门要求,论述的问题对于设计部门提出的一些专门问题,报告应予以论述。

8.结论与建议。一般来说,上列概述、地基岩土分层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简述和结论与建议等四项,是每个勘察报告必须叙述的内容。总之,要根据勘察项目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报告内容齐全、重点突出、条理通顺、文字简练、论据充实、结论明确、简明扼要、合理适用。

9.对于公路工程中的收费站及服务区的勘察及报告编写,属于 工业 与民用建筑范畴,要依据现行版的《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建筑地震设计规范》和其他相关规范。

五、工程地质图表编制要点

1.综合工程地质平面图,在总说明中的附图,要求提纲契领,应纲要性标出各种工程地质现象,或可作专门图件,不能图省事以“路线工程地质平面图”来替代“综合工程地质平面图”。

2.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勘探点平面布置图是在地形图上标明工程构筑物、各勘探点、各现场原位测试点以及勘探剖面线的位置,并注明各勘探点、原位测试点的坐标及高程。该图应在较大比例尺的工程地质图上进行编制,地形地貌复杂时应专门作测绘工作。

3.钻孔柱状图,反映场地的地层变化情况,在图上应标明地层代号、岩土分层序号、层底深度、层底标高、层厚、地质柱状图、钻孔结构、岩心采取率、岩土取样深度和样号、原位测试深度和相关数据。在柱状图的上方,应标明钻孔编号、里程、坐标、孔口标高、地下水静止水位埋深、施工日期等。柱状图比例尺一般采用整比例,如1∶100或1∶150。

4.工程地质剖面图,此图是作为地基基础设计的主要图件。其质量好坏的关键在于:剖面线的布设是否恰当;地基岩土分层是否正确;分层界线,尤其是透镜体层、岩性渐变线的勾连是否合理;剖面线纵横比例尺的选择是否恰当。理论上剖面比例尺的选择,应尽量使纵、横比例尺一致或相差不大,以便真实反映地层产状,但由于公路工程中的构筑物一般呈条带状,如大中桥等,致使纵、横比例尺一般相差较大,一般横比例尺采用(1∶2000),受报告篇幅影响,纵比例尺一般采用(1∶200)~(1∶500),具体比例要按钻孔的深度而定。在剖面图上,必须标上剖面线号,如6-6′或f-f′。剖面中各孔柱,应标明分层深度、钻孔孔深和岩性花纹,以及岩土取样位置及原位测试位置和相关数据。在剖面图旁侧,应用垂直线比例尺标注标高,孔口高程须与标注的标高一致。剖面上邻孔间的距离用数字写明,并附上岩性图例。

5.土工试验成果表,主要有抗剪强度曲线、压缩曲线等,一般由土工试验室提供。

6.现场原位测试图件,包括载荷试验、标准贯入试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等的成果图件。

7.桩基力学参数表,如果建议采用桩基础,应按选用的桩型列出分层桩周摩擦力,并考虑桩的入土深度确定桩端土承载力。除上述附表之外。有的分层复杂时,应编制地基岩土划分及其埋藏条件表。

8.其他专门图件,对于特殊地质条件及专门性工程,根据各自的特殊需要,绘制相应的专门图件等。

六、结语

本文简单介绍了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编制方法,由于公路工程的勘察阶段较多,线路工程所跨越的地质单元繁杂,一般每个工程对报告的编制都会有特殊的要求,因此本文很难将各种情况一一尽述,更详尽的内容,有待于进一步论述。

参考 文献

[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s].

道路勘察设计论文范文第11篇

论文摘要: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是公路路基、构筑物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报告要充分搜集利用相关的工程地质资料,做到内容齐全,论据充足,重点突出,正确评价公路构筑物的场地条件、地基岩土条件和特殊问题,为公路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合理适用的建议。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是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最终成果,是公路路基及构筑物地基基础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报告是否正确反映工程地质条件和岩土工程特点,关系到工程设计和施工能否安全可靠、措施得当、 经济 合理。当然,不同的工程项目,不同的勘察阶段,报告反映的内容和侧重有所不同。下面谈一谈有关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编写工作。

一、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内容

1.路线工程地质勘察。主要查明与路线方案及路线布设有关的地质问题。选择地质条件相对良好的路线方案,在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的地段,重点调查对路线方案与路线布设起控制作用的地质问题,确定路线的合理布设。

2.路基、路面工程地质勘察。在初勘、定测阶段,根据选定的路线位置,对中线两侧一定范围的地带,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为路基路面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

3.桥涵工程地质勘察。按初勘、详勘阶段的不同深度要求,进行相应的工程地质勘察,为桥涵的基础设计提供地质资料。一是对各比较方案进行调查,配合路线、桥梁专业人员,选择地质条件比较好的桥位;二是对选定的桥位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为桥梁及其附属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所需要的地质资料。

4.隧道工程地质勘察。隧道多是路线布设的控制点且影响路线方案的选择。通常包括两项内容:一是隧道方案与位置的选择,包括隧道与展线或明挖的比较;二是隧道洞口与洞身的勘察。

5.天然筑路材料工程地质勘察。筑路材料勘察的任务是充分发掘、改造和就近利用沿线的一切材料对分布在沿线的天然筑路材料和 工业 废料,按初勘和详勘阶段的不同深度进行勘察,为公路设计提供筑路材料的资料。

二、报告的编制程序

1.外业实物工作量的汇集、检查和统计。此项工作应于外业结束后即进行。首先应检查各项资料是否齐全,特别是试验资料是否出全,同时可编制测量成果表、勘察工作量统计表和勘探点(钻孔)工程地质平面图。

2.对照原位测试和土工试验资料,校正现场地质编录。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但往往被忽视,从而出现野外定名与试验资料相矛盾,鉴定砂土的状态与原位测试和试验资料相矛盾。

3.对整个报告进行框架结构规划。由于公路工程地质有其特殊性,属于多专业合作工程。因此,对整个报告提前进行整体框架结构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4.编绘钻孔工程地质综合柱状图。柱状图中标明各层的地质年代、成因类型、承载力基本容许值、摩阻力标准值和地下水位及地质描述。

5.划分岩土工程地质层,编制分层统计表,进行数理统计。地基岩土的分层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价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因此,此项工作必须按地质年代、成因类型、岩性、状态、风化程度、物理力学特征来综合考虑,正确地划分每一个单元的岩土层。另外应注意,工程地质层的划分,不是越细越好,当然也不是越粗越好,除了遵循一般的划分原则之外,还应结合工程对象进行划分。在正确划分出工程地质层后,编制分层统计表。最后,进行分层试验资料的数理统计,查算分层承载力。

6.编绘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和其他专门图件。公路工程地质纵断面图是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公路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有着重要意义。

7.编写工点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按以上顺序进行工作可减少重复,提高效率;避免差错,保证质量。

8.编写全线工程地质总说明书。总说明书是报告的核心框架,它全面地分析了整条路线的工程特征,是设计人员掌握全线地质情况的指南。

三、全线工程地质总说明书论述的主要内容

一个完整的全线工程地质总说明书应由下面几部分组成:

1.前言:要叙述工程概况、勘察的目的和任务,勘察依据、勘察的方法和完成的工作量。本部分重点要注意的是:公路的等级,勘察所属阶段,编制报告所使用的规范、规程一定要保证是现行版本,已经废弃的规范不能作为勘察依据。

2.工程地质条件: 自然 地理、气象和水文条件、地形地貌、区域地质构造、区域地层岩性、工程地质分区。地震活动性和抗震设计主要参数、沿线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问题、水文地质特征。

3.岩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本部分主要是把整条路线的岩土参数,按照岩土形成时间、成因及性质进行数据分类统计分析,然后依据分析结果对各类岩土进行概括性评价。

4.工程地质评价:包括勘区稳定性和适宜性的评价、重点工点工程地质评价和路线方案评价。对于路线方案的比较,主要根据各路线方案所经地区的地质情况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最终推荐出地质情况相对较好的路线方案。

5.沿线天然筑路材料:取土场要依据有关规范的要求,根据土料强度cbr、含水率w、液限wp、塑性指数ip等参数对料场质量进行评述。

6.结论及建议:结论是勘察报告的精华,一般包括以下几点:(1)区域地质构造单元、地震参数和建筑适宜性的评价;(2)勘区不良地质、特殊性岩土的分布及地质灾害对工程影响的大小;(3)重要构筑物的地基情况、基础形式及其他处理措施;(4)勘区内的地下水及地表水的腐蚀性评价;(5)路线方案的评选;(6)其他需要专门说明的问题。

7.附表及附图:全线工程地质总说明书的附表和附图主要包括:完成工程量一览表、地震液化判别 计算 表、水质评价表、水质分析报告、路基分段说明表、不良地质地段表、区域地质构造图、路线工程地质平面图、路线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取土场工程地质柱状图、路基工程地质柱状图等。

四、工点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内容

应根据任务要求、勘察阶段、地质条件、工程特点等具体情况确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拟建工程概述,介绍拟建构筑物的地理位置、中心里程和规模。

2.勘察方法和勘察任务布置,介绍本工点所使用的勘察手段及布设工作量的多少。

3.地质地貌概况,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论述:(1)地质结构。主要阐述的内容是:地层(岩石)、岩性、厚度;构造形迹,路线所经地区的构造状况,构造与线路关系及影响程度;岩层中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和风化、破碎程度;(2)地貌。包括勘察场地的地貌部位、主要形态、次一级地貌单元划分;(3)不良地质现象。包括勘察场地及其周围有无滑坡、崩塌、塌陷、潜蚀、冲沟、地裂缝等不良地质现象。

4.地基岩土分层及其物理力学性质,这一部分是工点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着重论述的问题,为工程地质评价、基础类型和地基处理方案建议提供基础数据。下面介绍分层的原则和分层叙述的内容:

(1)分层原则。土层按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岩性、状态和物理力学性质划分;岩层按岩性、风化程度、物理力学性质划分。厚度小、分布局限的可作夹层处理,厚度小而反复出现可作互层处理。

(2)分层编号方法。常见三种编号法:第一,从上至下连续编号,即①、②、③……层;第二,土层、岩层分别连续编号,如土层ⅰ-1、ⅰ-2、ⅰ-3……岩层ⅱ-1、ⅱ-2、ⅱ-3……第三,按土、石大类和土层成因类型分别编号。如某工地填土1;冲积黏土2-1、冲积粉质黏土2-2,冲积细砂2-3;残积可塑状粉质黏土3-1、残积硬塑状粉质黏土3-2;强风化花岗岩4-1,中风化花岗岩4-2,微风花岗岩4-3。目前,大多数分层是采用第一种方法,并已逐步地加以完善。总之,地基岩土分层编号、编排方法应根据勘察的实际情况,以简单明了,叙述方便为原则。

(3)分层叙述内容。对每一层岩土,要叙述如下的内容:

分布:通常有“普遍”、“较普遍”、“广泛”、“较广泛”、“局限”、“仅见于”等用语。

埋藏条件:包括层顶埋藏深度、标高、厚度。

岩性和状态:土层,要叙述颜色、成分、饱和度、稠度、密实度、分选性等;岩层,要叙述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节理裂隙发育情况、风化程度、岩心完整程度;裂隙的发育情况,要描述裂隙的产状、密度、张闭性质、充填情况;关于岩心的完整程度,除区分完整、较完整、较破碎、破碎和极破碎外,还应描述岩心的形状,即区分出长柱状、短柱状、饼状、碎块状等。

取样和试验数据:应叙述取样个数、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对叙述的每一物理力学指标,应有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和经数理统计后的修正值。

原位测试情况:包括试验类别、次数和主要数据。也应叙述其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和经数理统计后的修正值。

承载力:据土工试验资料和原位测试资料分别查算承载力基本容许值和摩阻力标准值。

5.地下水简述:地下水是决定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重要因素。报告中一般涉及有关地下水的参数有:(1)地下水埋藏条件:是孔隙水,或是裂隙水,或是岩溶水;是承压水,或是潜水,或是滞水,或是层间水,含水岩组的岩性,渗透性大小空间分布特征。(2)地下水的动态:水位水量随年度、季节等时段的变化 规律 和幅度大小,水质变化情况,径流方向的变化。(3)补径排条件:补给区在哪,补给量多大,补给范围多大;径流区在哪,径流量多大,径流方向如何;排泄区在哪,排汇量多少。(4)水质特征:一般性指标,腐蚀性指标,特殊指标(如矿泉水)。

6.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的评价:场地稳定性评价主要是选址和初勘阶段的任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1)场地所处的地质构造部位,有无活动断层通过,附近有无发震断层;(2)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3)场地所在地貌部位,地形平缓程度,是否临江河湖海,或临近陡崖深谷;(4)场地及其附近有无不良地质现象,其 发展 趋势如何;(5)地层产状,节理裂隙产状,地基土中有无软弱层或可液化砂土;(6)地下水对基础有无不良影响。报告对场地稳定性作出评价的同时,应对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增强建筑物稳定性方面的措施提供建议。

7.其他专门要求,论述的问题对于设计部门提出的一些专门问题,报告应予以论述。

8.结论与建议。一般来说,上列概述、地基岩土分层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简述和结论与建议等四项,是每个勘察报告必须叙述的内容。总之,要根据勘察项目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报告内容齐全、重点突出、条理通顺、文字简练、论据充实、结论明确、简明扼要、合理适用。

9.对于公路工程中的收费站及服务区的勘察及报告编写,属于 工业 与民用建筑范畴,要依据现行版的《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建筑地震设计规范》和其他相关规范。

五、工程地质图表编制要点

1.综合工程地质平面图,在总说明中的附图,要求提纲契领,应纲要性标出各种工程地质现象,或可作专门图件,不能图省事以“路线工程地质平面图”来替代“综合工程地质平面图”。

2.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勘探点平面布置图是在地形图上标明工程构筑物、各勘探点、各现场原位测试点以及勘探剖面线的位置,并注明各勘探点、原位测试点的坐标及高程。该图应在较大比例尺的工程地质图上进行编制,地形地貌复杂时应专门作测绘工作。

3.钻孔柱状图,反映场地的地层变化情况,在图上应标明地层代号、岩土分层序号、层底深度、层底标高、层厚、地质柱状图、钻孔结构、岩心采取率、岩土取样深度和样号、原位测试深度和相关数据。在柱状图的上方,应标明钻孔编号、里程、坐标、孔口标高、地下水静止水位埋深、施工日期等。柱状图比例尺一般采用整比例,如1∶100或1∶150。

4.工程地质剖面图,此图是作为地基基础设计的主要图件。其质量好坏的关键在于:剖面线的布设是否恰当;地基岩土分层是否正确;分层界线,尤其是透镜体层、岩性渐变线的勾连是否合理;剖面线纵横比例尺的选择是否恰当。理论上剖面比例尺的选择,应尽量使纵、横比例尺一致或相差不大,以便真实反映地层产状,但由于公路工程中的构筑物一般呈条带状,如大中桥等,致使纵、横比例尺一般相差较大,一般横比例尺采用(1∶2000),受报告篇幅影响,纵比例尺一般采用(1∶200)~(1∶500),具体比例要按钻孔的深度而定。在剖面图上,必须标上剖面线号,如6-6′或f-f′。剖面中各孔柱,应标明分层深度、钻孔孔深和岩性花纹,以及岩土取样位置及原位测试位置和相关数据。在剖面图旁侧,应用垂直线比例尺标注标高,孔口高程须与标注的标高一致。剖面上邻孔间的距离用数字写明,并附上岩性图例。

5.土工试验成果表,主要有抗剪强度曲线、压缩曲线等,一般由土工试验室提供。

6.现场原位测试图件,包括载荷试验、标准贯入试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等的成果图件。

7.桩基力学参数表,如果建议采用桩基础,应按选用的桩型列出分层桩周摩擦力,并考虑桩的入土深度确定桩端土承载力。除上述附表之外。有的分层复杂时,应编制地基岩土划分及其埋藏条件表。

8.其他专门图件,对于特殊地质条件及专门性工程,根据各自的特殊需要,绘制相应的专门图件等。

六、结语

本文简单介绍了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编制方法,由于公路工程的勘察阶段较多,线路工程所跨越的地质单元繁杂,一般每个工程对报告的编制都会有特殊的要求,因此本文很难将各种情况一一尽述,更详尽的内容,有待于进一步论述。

参考 文献

[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s].

道路勘察设计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铁路勘察设计;BIM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U17;TU1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目前将BIM技术作为铁路勘察设计的核心内容,合理构建工程信息平台,不仅有助于勘察设计工作的开展,而且还能提高最终勘察设计结果。为了对BIM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将其合理运用于铁路勘察设计中,并根据应用现状提出几点改进意见,确保BIM技术真正发挥自身价值。

一、铁路勘察设计中BIM技术的研究

BIM技术属于建筑信息模型的一种简称,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以及优化性等特点,其主要是在信息模型基础上诞生,利用数字信息的仿真作用,对工程信息进行直观呈现,从而帮助人们更好掌握该项工程的实际信息。

现阶段,虽然我国铁路相关单位已经开展BIM技术的应用研究,但是总体来看我国BIM技术在铁路工程中的应用还处于萌芽阶段,和建筑业相比较,铁路所具有的工序繁杂和专业多等特点,促使BIM应用和研发工作经常面临阻碍。与此同时,我国铁路对于BIM软件的相关研发工作相对较弱,其软件模型等均是依建筑业所研发,并不符合铁路行业实际需求。另外铁路勘察设计中BIM技术的研究还表现以下几点:第一,软件体系存在许多不健全和不规范等问题,使得铁路勘察数据结果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第二,企业对于BIM技术的研究方向比较零散,如铁路建设企业未认识到BIM技术的重要性,仍采用原有勘察技术,导致后期工程建设无法顺利开展。第三,管理方式和业务流程不完善。第四,BIM技术相关人才和专家呈现匮乏状态。第五,一些企业和员工并未真正认识到BIM技术所具有的重要作用,缺少较高的接受度。

二、铁路勘察设计中BIM技术实际应用

(一)工程案例

我国东南部区域为发展城市化建设,开展高速铁路工程建设,该项工程中,已知全长在16000m、设计时速为250km/h,隧道长度为8.9km,在该高速铁路的线路中,线路贯穿东南山部区域崇山峻岭,此工程地形和地质条件相对较为复杂,因此,该工程项目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利用BIM技术的应用,对隧道开展勘查设计工作,从而更好完成相关工作。

(二)应用于前期规划

在铁路项目施工前期,应以宏观理论分析该项目可行性为主,依据设计图纸以及实际的地质条件,同时对项目投资资料进行具体准备,确保铁路沿线区域相关信息得到全面掌握,从而保证项目的实施具有可行性、实用性、安全性优势。在此过程中,主要是通过BIM技术理论进行三维设计,并利用GIS三维空间选线系统,将整个项目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保证铁路线路通道更具科学性,为后期勘察设计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借助三维GIS平台获取更多影像数据和地形等信息,进而更好开展前期规划工作。

(三)将BIM技术应用在外业勘察

在铁路勘察设计中,其主要勘察内容包括:初步勘察测控、定测,其铁路外业勘察工作同样是对铁路进行设计的关键。虽然开展外业勘察时,无法对铁路建筑内部进行深入设计,但是,以上两项工作重点是对方案进行明确、收集资料等,同时在现场选址和设计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桥梁孔跨和涵洞的布置等,因此,将BIM应用于外业勘察,属于BIM技术发挥自身价值的关键。当前,在进行铁路外业勘察设计时,各项目间资料与勘察结果需达到实时共享的目的,即主要采用以电子形式、文档形式为主的软件测量类型,由相关技术人员为了保证现场选址的合理性,都应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进行项目交底工作,若是未进行良好沟通,不仅会阻碍外业勘察、后续工作正常进行,而且还能降低工作效率和进度等。将BIM技术合理应用其中,可以帮助技术人员更好进行沟通,并从中及时发现不足之处,保证最终勘察结果的准确性、科学性。

(四)BIM技术应用前景

在对勘察成果进行展示交流时,利用BIM软件可以对铁路实际情况进行全面呈现,即利用三维模式展现的方式,实现数据共享,并通过传输系统的作用将数据传递至工作人员,从而帮助工作人员更好对勘察设计工作进行控制。除此之外,BIM软件可以构建根据各专业需求构建三维模型,有助于相关人员更好进行分析和研究,同时将设计数据进行有效管理,为后期勘察工作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持,进而更好将研究成果展示人们。

三、结语

总结上文在对铁路勘察设计进行详细分析后发现,将BIM技术合理应用于其中,不仅可以促进勘察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还能全面呈现勘察设计相关资料。由于勘察设计工作直接关系到后期的施工环节,因此,对铁路勘察设计进行重点加强至关重要。本文结合某铁路项目,将BIM技术合理应用于前期规划、外业勘察中,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详细分析,从而优化勘察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铁路工程的顺利施工。

参考文献:

[1]刘彦明,李志彪.BIM技术在铁路设计中的推广应用[J].铁路技术创新,2015(3):51-54.

道路勘察设计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公路勘察;技术;问题;路线;路基

Abstract: The highway is a complex and systematic work activity, has its specific content and technology, the author based on highway engineering experience, and explains some of the major technical problems of investigation, and through the actual project case of need analysis note.

Key words: highway survey; technology; problem; road; subgrade

中图分类号: P25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工程地质勘察主要是查明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对建筑地区作出工程地质评价。公路工程建筑是一种延伸较长的建筑物,通常要穿越许多自然地质条件不同的地区。它不仅受地质因素的影响,也受许多地理因素的影响。为了正确处理公路工程建筑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避免或改造不利条件,需要进行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其目的是查明建设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并结合工程设计、施工条件、地基处理、开挖、支护等工程的具体要求,进行技术论证和评价,提出岩土工程施工的指导的意见,为设计、施工提供依据,服务于工程建设。

一、公路勘察主要内容

1.线路工程地质勘察

主要查明与路线方案及路线布设有关的地质问题。选择地质条件相对良好的路线方案,在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的地段,重点调查对路线方案与路线布设起控制的地质问题[1]。确定路线的合理布设。

2.路基、路面工程地质勘察

在初勘、定测勘察阶段,根据选定的路线位置,对中线两侧一定范围的地带,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为路基路面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

3.桥涵工程地质勘察

按初勘、详勘阶段的不同深度要求,进行相应的工程地质勘察,为桥涵的基础设计提供地质资料。大、中桥桥位多是路线布设的控制点,常有比较方案。两项内容:一是对各比较方案进行调查,配合路线、桥梁专业人员,选择地质条件比较好的桥位;二是对选定的桥位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为桥梁及其附属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地质资料。

4.隧道工程地质勘察

隧道多是路线布设的控制点且影响路线方案的选择。通常包括两项内容:一是隧道方案与位置的选择,包括隧道与展线或明挖的比较;二是隧道洞口与洞身的勘察。

5.特殊地质、不良地质地区(地段)的工程地质勘察

特殊地质及不良地质现象,往往影响路线方案的选择、路线的布设与构造物的设计,在视察、初勘、详勘各阶段都应作为重点,进行逐步深入的勘察。查明其类型、规模、性质、发生原因、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绕越根据或处理措施。6.天然筑路材料工程地质勘察

修建公路需要大量的筑路材料,这些材料的质量和运输距离,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和造价,甚至还会影响路线的布局。筑路材料的勘察任务:充分发掘、改造和利用沿线的一切就地材料,对分布在沿线的天然筑路材料和工业废料,按初勘和详勘不同程度进行勘察[2]。为公路设计提供筑路材料资料。

二、公路勘察主要技术要求

查明场地土层成层条件和分布规律、地层的物理力学性质、空间分布特点及地基土层岩土工程特性,为工程设计、地基整体稳定性分析等工作提供地层分布资料和岩土物理力学参数指标。

查明有无影响本工程建设场地稳定的不良地质作用,若存在,分析其成因类型、分布范围,预测其发展趋势,并评价其对本工程建设的影响。

查明场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地下水动态变化基本规律,以及场区历年最高、最低地下水位标高,并分析其对工程设计与施工可能产生的影响,判定地下水和土对混凝土的腐蚀性。

划分场地类别,查明有关砂土、粉土的地震液化可能性,对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作出评价。

查明场地周围建(构)筑物及地下管线的分布情况。

对场地的岩土工程地质特性作出评价,结合本工程性质,对路基及相应的持力层进行分析论证。

查明工程所在区域场地气象条件,包括降雨、温度等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应分阶段进行,必须与设计、施工紧密配合。工程地质勘察按工程开发的工作程序,可划分为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工程地质勘察、详细工程地质勘察和施工期的工程地质勘察。不同的勘察阶段,对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有不同的要求,在广度、深度和重点等方面是有差别的。

三、公路勘察主要技术问题分析

1.公路路线工程地质问题

公路的规划设计工作,首先是路线选择问题。路线的选择,要根据地形、地质及施工条件等综合考虑,其中工程地质条件占有重要地位。从工程地质角度研究公路选线,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地形地貌 (2)岩土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 (3)地质构造条件 (4)物理地质现象 (5)天然建筑材料。在选线工作中,工程地质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查明各比较线路方案沿线的工程地质条件[3]。在满足设计规范要求的前提下,经过技术经济比较,选出最优方案。路线一经选定,对今后的运营则带来长期而深远的影响,一旦发现问题而改线,则会造成很大的浪费。因此,选线的任务是繁重的,技术上是复杂的,必须全面而慎重地考虑。

2.公路路基工程地质问题

路基是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承受车辆的动力荷载及其上部建筑的重力。在平原地区修建路基,工程地质问题较少。但是在丘陵地区和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修建公路时,路基工程量较大,往往需要这高填或深挖等方式,才能满足路线最大纵向坡度的要求。因此,路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路基边坡稳定性问题、路基基底稳定性问题、公路冻害问题、天然建筑材料问题等。

四、公路工程勘察技术问题实例分析

临桂县秧二路全长约0.75公里,起点为西城大道,终点为秧十八路,道路红线宽为26米,计算行车速度为30公里/时,为城市次干路,沿线经水田、建筑垃圾堆积区等,须对沿线地质情况做出勘察;

1.工程所在区域地质勘察及技术问题

拟建场地地处临桂县秧塘工业区,为亚热带季风区,年均气温工19.1C,极端最高气温为39.6℃,极端最低气温为-1.6℃。全年以东北风为要风向,湿度较大。但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降水量为1869毫米,无霜期302天。拟建道路起点为西城大道,终点为秧十八路,勘察时场地地势基本平坦,场地整平标高为155.05m。根据钻探揭露地层情况及参考区域地质资料,判断沿线地貌主要以溶蚀峰林平原地貌为主。拟建道路周边已建建筑物距拟建场地较远,本次勘察在钻探深度及范围内拟建道路沿线未发现有地下构筑物及地下管网分布,场地周边环境条件简单。根据线路地质调查及钻探揭露,拟建道路沿线均有杂填土、耕土、软塑红粘土、淤泥质粘土等软土分布,对路基的稳定构成不利影响。除此以外勘察场地四周较为平坦开阔,无滑坡、泥石流、地下采空区及塌陷区等不良地质作用。

这里重点应注意的是关于膨胀土等特殊性土的问题。拟建道路路基由红粘土组成,按相关规范,场地红粘土属于特殊性土。本场地红粘取6件试样进行胀缩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场地红粘土的自由膨胀率δef范围值为30.0%~40.0%,平均值为35.0%;50kPa压力下膨胀率δxe50范围值为-1.000%~-0.480%,平均值为-0.813%;线缩率δs范围值为5.61%~7.08%,平均值为6.25%;收缩系数λs范围值为0.371~0.449,平均值为0.398;缩限ωs范围值为20.5%~26.0%,平均值为24.0%。其胀缩总率δxs范围值为5.63%~7.16%,平均值为6.28%。根据《广西膨胀土地区建筑勘察设计施工技术规程》(DB45/T396-2007)第5.1.4条表1的规定,红粘土定为膨胀土,膨胀土类型为B 2类;根据第5.3.1条表3的规定,该膨胀土的胀缩性等级为中等胀缩土;初步估算地基土的竖向胀缩变形量为50mm,根据第5.3.2条表4的规定,膨胀土地基胀缩等级为Ⅱ级;大气影响急剧层厚度约1.5~2.0m。道路设计、施工时应考虑此不利因素。

软土以软塑红粘土、淤泥质粘土、淤泥为主,主要分布在路线穿越的原水田、塘内,呈软塑状,具有天然含水量高、高压缩性,土的力学强度低等特点,工程性质差,尤其在地震作用及振动荷载作用下,易产生侧向滑移,不均匀沉降及蠕变等工程地质灾害,对路基及构造物的稳定性影响较大[4]。局部地段路基杂填土及软土厚度大,施工时道路沿线范围内的软弱土层如不清除或不进行加固处理,或路面回填土压实度不够,或使用期间被水浸泡将易引起路基下沉、开裂。建议施工时开挖清除或进行压力注浆加固处理。

2.岩土层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统计注意事项

本次勘察土样的采取及室内试验严格按《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及《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要求进行,野外原位测试严格按《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要求操作。对各(岩)土层物理力学指标及原位测试结果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4.2.2第2条公式进行数理统计。

(1)统计数据的可靠性问题

本次工作中,样品要保证具有代表性,试验方法和操作要正确,综合测试、方法得当、数据合理,要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同时要明白因地层岩性的不均一性及岩相的变化,各种测试方法提供各种相同数值时具有差异性。所以,所统计的各种数值必须经过分析筛选,结合各种经验,有目的地选择利用。

(2)关于统计指标的说明

本报告所列岩土参数建议值,是指为满足工程需要,根据有关规范的规定在室内试验和原位测试的基础上,利用其统计结果进一步计算、查规范或规程中相关表格,并结合地区经验综合判断之后,所给出的各岩土层的参数。根据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有关规定,统计岩体、土体性状需要的岩土参数(如天然含水率、液限、塑性指数、饱和度、土层的厚度等)应采用平均值;当设计规范另有专门规定标准值的取值方法时,可按有关规范执行。

(3)试验指标统计

本次勘察为了获得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现场对各土层作了标准贯入试验(剖面图上标示的标贯击数N均为未经修正的原始数值)并尽可能采取岩土试样;实验室作了土样的常规试验,其中岩土参数粘聚力c和内摩擦角由直接快剪法求得。要按成因类型、岩性、状态划分岩土层工程地质单元,分别统计各主要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3.场地水文地质勘察及评价注意事项

拟建道路沿线勘察期间于钻孔中发现有地下水,地下水稳定水位为1.00~4.80m(相应标高为150.60~154.42m),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红粘土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

(1)红粘土孔隙水主要赋存于全新统残坡积红粘土中,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动态变化呈季节性,孔隙水水位年变化幅度约2m~5m,含水层具有一定厚度,储水性、透水性能一般,水量丰富。

(2)基岩裂隙水赋存在于基岩岩溶裂隙及节理裂隙中,主要接受第四系土层的垂直入渗补给,水位变化幅度1m~2m。较破碎基岩风化裂隙发育,渗透性能相对较好,其水量的大小与岩石破碎程度、裂隙大小和连通程度有关。

参考历年场地最大地下水位及本次勘察时测得的地下水稳定水位,建议拟建道路路基设防水位为154.00m。

地下水腐蚀性评价问题。根据现场采取的地下水样和地基土的腐蚀性分析结果,按《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中的标准对地下水的腐蚀性进行评价,本场地地下水及地基土对混凝土均无分解类、结晶类、结晶分解复合类腐蚀。依经验判断场地地下水和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有微腐蚀性。

4.公路勘察总体结论和评价

经本次勘察查明,拟建工程场地稳定,适宜本工程的建设。拟建道路沿线地貌为溶蚀峰林平原,地势较平坦。拟建道路周边已建建筑物距场地相对较远,勘察钻孔范围内拟建道路沿线未发现有地下构筑物及地下管网分布,场地周边环境条件简单。按国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拟建道路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区,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场地土类型为软弱土~中软土,场地类别为Ⅰ1类,结合场地的地形、地貌及岩土工程特性综合判定拟建场地属可进行工程建设的一般地段。拟建道路沿线地下水及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建议道路沿线附近地段严禁抽取地下水,以免诱发产生其它不良地质问题,路基开挖后应进行验槽。本场地地下水位较浅,施工时应采取有效的排水措施,建议避开雨季施工。

参考文献:

[1] 谷韶瑛,周德泉,钟正强等.山区运营道路病害的地质类型与勘察技术[J].公路与汽运,2009,(5):106-109.DOI:10.3969/j.issn.1671-2668.2009.05.034.

[2] 范立峰.关于提高公路勘察设计质量的研究[J].科学之友,2010,(17):49-51,54.

道路勘察设计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隧道;勘察方法

1 公路隧道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目的

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是指为隧道工程的设计、施工等进行的专门工程地质调查工作。查明隧址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为公路隧道的设计提供依据是隧道建设的需要也是隧道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隧址区所处的工程地质环境及其稳定性。

(2)查明影响隧道围岩稳定的不良地质及特殊岩体,预测可能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以及工程诱发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

(3)对隧道围岩进行级别划分,预测隧道开挖可能产生的破坏,并提出防护建议。

(4)查明地表水的分布特点、埋藏条件,对隧址区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的腐蚀性进行评价,并预测隧道开挖后的涌水量。

2 公路隧道工程地质勘察的手段及在各勘察阶段的应用

2.1 公路隧道工程地质勘察的手段

(1)工程地质测绘及调查。工程地质测绘及调查是初始阶段勘察的主要手段,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查明区域主要工程地质条件,不需要复杂的设备和大量的资金、资料,而效果显著。根据测绘工作对地面地质了解的基础上,往往可以对地下地质情况作出初步判断,为勘察试验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从而为合理布置勘察工作量节约勘察投资。地质人员通过分析收集到的区域地质资料和遥感解译资料,现场量测和描述对隧址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调查研究,其目的是查明隧址区及其附近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构造特征,并将有关的地质要素以图例、符号等按一定的比例尺如实地反映在地形底图中,作为工程地质预测的基础。

(2)工程物探。地球物理勘探的简称,它是以地下岩土层(或地质体)的物性差异为基础,通过仪器观测自然或人工物理场的变化,确定地下地质体的空间展布范围(大小、形状、埋深等)并可测定岩土体的物性参数,达到解决地质问题的一种物理勘探方法。与其它方法相比具有速度快、效率高、成本低、搬运轻便、勘察面广等特点,不仅能对地质现象进行定性解释,在一定条件下还能给予定量分析。其方法一般包括浅层地震折射、超声波测井、高密度电法、大地电磁法等。

(3)钻探。钻探是工程地质勘察中极为重要的手段,它的特点是可以最为直接获得地层岩性等地质资料,可取样进行室内试验的样品,为孔内波速和水文试验提供载体。但它在整个工程地质勘察投资中的费用往往很大,其进出场条件困难,勘察周期长,具有以点代面的局限,因此如何有效的使用钻探和合理地布置其工作量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把物探与钻探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物探的准确性,同时提高钻探的目的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4)试验及测试。试验包括岩土水的室内物理力学试验,以及现场抽水、压水等水文地质试验等,目的是获得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指标、对岩土层地下水渗透及腐蚀性进行评价。测试要包括配合钻孔进行的地应力测试、地温测试、放射性检测等。

2.2 公路隧道工程地质各勘察阶段的工作重点

高等级公路勘察一般应按公路基本建设程序不同阶段对地质资料的深度要求分阶段进行,一般可分三阶段进行,即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初步设计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和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因各个阶段工程地质勘察目的不同,所采用的勘察手段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应尽可能详细地收集区域构造地质、岩石地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地质、环境地质等方面的资料。利用遥感资料(卫片和航片),以工程地质调查和测绘为主,对隧道不良地质路段布置少量钻探工作,以便初略掌握隧道地层岩性特征及不良地质对隧道的影响。

在初步设计阶段,路线的走向和位置已基本确定,进入线路比选阶段,勘察工作以工程地质调查和测绘为主,结合少量钻探、物探工作。通过调绘和物探已初步探明影响隧道稳定的不良地质路段,然后针对性地布置钻孔,查明不良地质路段围岩情况,对路段围岩进行分级。对于滑坡、崩塌、岩堆、泥石流等严重不良地质地段,一般情况下路线应设法绕避。实在无法绕避的要考虑工程措施的可能性与可靠性,以便进行线路比选。

施工图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是详细查明公路隧道地质情况,为施工图设计提供依据。需要进行1:2000工程地质测绘,根据地质调绘和物探结果,针对隧址区的不良地质路段布置勘探孔,查明构造岩溶等的发育特征,采用调查、测绘、槽探、坑探、钻探、物探等综合勘察手段查明场地岩土体组成、性质、分布以及风化层、不良地质、特殊性岩土等。利用钻孔进行抽注水试验、孔内波速试验,以及孔内取样试验。综合所有资料对隧道进行路段围岩分级,预测隧道开挖后的涌水量。

3 公路隧道工程地质评价重点

3.1 公路隧道围岩级别的划分及稳定性评价

公路隧道围岩级别的划分主要根据通过计算隧道围岩基本质量指标修正值[BQ]进行定量分析,同时结合岩土体特征进行定性评价。

根据交通部《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对公路隧道围岩的分级规定,按照隧道围岩受构造影响程度、发育程度、岩体结构特征、弹性波速(VP)、岩体完整性系数(KV)和隧道围岩基本质量指标修正值[BQ]等因素综合确定围岩级别。

首先确定基本质量指标BQ值,BQ值根据下式计算求取:

BQ=90+2Rc+250KV

式中:Rc—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根据室内岩石试验确定;

KV—岩体完整性系数,根据钻孔声波探测值求取,计算公式为KV=(Vpm/Vpr);

Vpm—岩体弹性纵波波速;

Vpr—岩石弹性纵波波速。

当Rc>90K+30时,以Rc=90K+30和KV代入公式计算;当KV>0.04Rc+0.4时,以KV >0.04Rc+0.4和Rc代入公式计算。

在岩体基本质量指标分级基础上考虑地下水、软弱结构面产状和围岩初始应力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对岩体基本质量指标BQ 进行修正,岩体基本质量指标修正值[BQ]值按下式计算求取:

[BQ]=BQ-100(K1+K2+K3)

式中:BQ—岩体基本质量指标;

K1—地下水影响修正系数;

K2—主要软弱结构面产状修正系数;

K3—初始应力状态影响修正系数。

K1、K2、K3取值详见《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 2004)。

求得岩体基本质量指标修正值[BQ]后,根据表1对围岩进行级别划分。

对于构造带及进出口浅埋段,围岩为松散土体或破碎岩体及其风化岩体,应根据岩土体主要特性进行定性分级。

根据隧道围岩的路段分级结果对围岩岩体的破碎情况进行分析,预测隧道开挖后围岩可能遭受的破坏,对其进行稳定性评价,并提出防护建议。例如,Ⅰ、Ⅱ级围岩,岩体一般为完整-较完整,侧壁一般较稳定,在无支护时局部可能产生小掉块现象,一般只需简单防护即可。Ⅳ、Ⅴ级围岩,岩体为较破碎—破碎,开挖后易坍塌,需要进行锚喷、钢架支撑等复合式衬砌。

3.2 公路隧道涌水量的预测

目前公路隧道涌水量的预测一般根据《铁路工程地质手册》及《铁路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规程》(TB10049-2004/J339-2004),主要采用地下水动力学法及水均衡理论的降水入渗法估算隧道涌水量。

3.2.1 降水入渗法

根据《铁路工程地质手册》及根据水均衡理论的降水入渗法《铁路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规范》(TB10049-2004/J339-2004),按隧道汇水面积范围内降水的入渗率,估算隧道涌水量。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其补给量的多少受降水强度、降水持续时间、地形及地表节理、裂隙的发育程度控制。采用降水入渗法初步估算隧道的涌水量公式如下:

Qs=2.74a×W ×A

式中:Qs—隧道正常涌水量,m3/d;

2.74—换算系数;

a—降水入渗系数;

W —多年年均降水量。

3.2.2 地下水动力学法

隧道区地下水主要为基岩中的裂隙水,水量及水位埋深受季节影响较大。根据《水文地质手册》及《铁路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规程》(TB10049-2004/J339-2004)采用地下水动力学法估算隧道涌水量。

最大涌水量:

Qm=q0·L

正常涌水量:

Qs=qs·L

qs=q0-0.584εKr(佐藤邦明经验式)

式中:L—隧道计算长度,m;

qo—隧道单位长度最大涌水量,m3/(d·m);

K—含水层渗透系数;

H—含水层中原始静水位至隧道底板的距离,m;

H-r—静止水位至隧道横断面等价圆中心的距离,m;

r—隧道洞身横断面的等价圆半径,m;

d—隧道洞身横断面的等价圆直径,m;

ε—试验系数,一般取12.8;

qs—隧道单位长度正常涌水量,m3/(d·m)。

根据围岩分级结果通过上述方法进行分段计算隧道涌水量,各分段涌水量之和便为总的涌水量,对涌水量大的路段应建议开挖后采取必要的防排水措施。

4 结语

公路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是各种勘察手段和分析评价方法的综合运用。首先应通过资料收集与研究、工程地质测绘及调查、钻探、物探及各种测试试验等综合勘察手段获得较为准确可靠的工程地质资料,其次应利用前人总结的成熟方法及经验公式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对比,最终目的是获得控制隧道围岩稳定的各项因素,分段确定围岩级别,进而对围岩稳定性进行评价,预测开挖涌水量,为隧道施工布置、各段洞身掘进方法及程序、支护及衬砌设计提供详实可靠的工程地质依据。

参考文献:

[1]JTGD70-200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2]TB10049-2004/J339-2004铁路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规程[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3]水文地质手册[M].北京:地质出版社,1978.

道路勘察设计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道路工程;工程变更;管理

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a municipal engineering change in shenzhen city design were summarized, analyzed the engineering change reasons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for survey, design and engineering personnel in such complex in municipal road project construction design and engineering change management provide experience, to reduce the appearance of engineering change.

Keywords: road engineering; Engineering change; management

由于市政道路工程建设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勘察、设计条件的限制等原因,在勘察、设计阶段无法全面周到地考虑所有现场情况,此外复杂市政道路工程工期较长,在此期间可能出现规划调整等情况,因此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工程变更。通过优化勘察设计招标办法,制定合理的勘察方案,留足合理的设计周期,紧密关注规划,加强施工图审核,提高勘察资料的准确性,提高施工图的严密性和前瞻性,减少工程变更,提高工程投资控制水平。

1工程概况

某道路为全长约14.25公里,双向六车道城市快速路,桥梁、隧道占道路总长的50%以上,高边坡多。道路需跨越现况快速路等城市道路及铁路,交通疏导难度大,现场地下管线复杂、拆迁量大,建设难度非常大。

2工程变更的主要原因分析

由于该道路技术复杂,桥梁多且结构复杂、隧道长且开挖断面大、高边坡多且高度大、红线范围内软弱地基多、管线复杂,引起工程变更的原因较多,经分析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由于勘察资料不准确引起的工程变更

(1)隧道洞口进洞方案变化引起的工程变更

隧道洞口由于地质勘察位置和设计的隧道洞口位置进行了调整,洞口边坡刷开后,所实测的地形地貌与勘察单位提供的地质资料有变化,实际围岩情况较原地质描述差,有偏压,覆盖较薄,有较多风化球,岩层破碎等现象,导致洞口进洞方案发生变更。设计单位针对现场实际情况,参考专家讨论专题会议纪要的意见,对隧道进洞超前支护分别增加了Φ108超前大管棚,Φ51自进式中空注浆锚杆和地表加固注浆等加固措施,对原有支护参数进行调整,确保隧道进洞施工安全。

(2)隧道洞身围岩与勘察资料不符引起的工程变更

沿线隧道均为山岭隧道,设计采用国内山岭隧道惯用的新奥法施工方法。要求隧道开挖采用信息化施工,设计单位根据施工开挖的实际围岩情况进行动态设计。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围岩类别与原地质勘察报告不一致的情况。其中尤其是某隧道原地质勘察报告中YK4+125~YK4+040段为Ⅲ类围岩(新规范为Ⅳ级围岩),开挖后实际围岩地质情况洞身拱部为强--弱风化花岗岩,洞身中部见微风化岩体,勘察单位现场确定为Ⅱ类围岩(新规范为Ⅴ级围岩)。设计按Ⅱ类围岩进行变更。

(3)由于设计提出的勘察方案不合理,勘察钻孔布设密度不够,路基范围内部分软基未能在地质报告中体现。其中,ZK0+680~ZK0+840段路基均为淤泥、淤泥质土,原设计中没有进行软基处理设计。某互通立交范围内一处深达2.5至4米的淤泥质土在勘察报告中没有标明,因此原设计中没有进行软基处理设计。

由于原来勘察时钻孔布孔的密度不够,虽地质报告中说明道路范围内有松散人工填土及下卧软弱层,但其描述的范围、深度与现场情况不符,设计未对软弱下卧层进行处理。

因勘察方案不合理导致勘察资料不能准确反映实际地质情况,从而造成设计不合理,发生工程变更共增加投资1921万元,占总变更的19.4%。

2.2 由于设计不合理及设计深度问题引起的工程变更

(1)由于该道路所经路段为山岭重丘区,多处路堑高边坡,高度均超过35m,在地质勘察资料不足的情况下,原设计边坡采用的是浆砌片石和肋式骨架护坡,原设计不能保证边坡稳定和边坡永久治理要求。经过详细计算后,高边坡变更为采用人字骨架、锚杆、锚索框架梁支护。

因高边坡支护设计不合理,发生变更1986万元。

(2)其中两处隧道异形断面跨径非常大,国内可借鉴的类似经验少,不确定因素多,原设计方案不够深入。为确保施工安全,经多次专家论证,调整了开挖方案,加固了特殊部位支护,增加了预应力锚杆、锚喷钢筋砼等。

因大跨度异形隧道施工图设计深度不够,发生变更669万元。

(3)部分路段鱼塘等软弱地基在地形图和地质报告中有明确反映,但原设计的软基处理方案设计深度不够,甚至未设计软基处理。其中,地形图中已明确标明某立交局部有渔塘存在,地质报告中也已揭示该处有深达8米左右的地下软弱地基存在,设计的施工图中未对该处作详细的设计处理。

因设计遗漏,发生软基处理变更1681万元。

(4)因设计单位对现场情况不了解,未认真仔细地现场踏勘和对勘察资料进行分析,造成设计中遗漏了部分必须的排水设施、需迁移的地面给水管、需改造的溢洪道等内容,发生变更共657万元。

由于上述勘察资料不完善、设计遗漏等原因造成的工程变更共4993万元,占总变更的50.4%。

2.3规划调整、征地拆迁影响及环保要求等原因引起的工程变更

(1)原设计多处路段按规划条件,既现状周边建筑物已拆迁考虑,实施过程中周边建筑物尚未拆迁,需增加一个车行通道,增加工程造价约300万;另一处增加一个人行通道,增加造价约200万。

(2)因规划调整,需增加一座跨线桥预留将来周边地块出行通道,造价约600万元。

(3)因该快速干道需通过某水库库尾,路面雨污水需逆坡排水,通过水库库尾段需加宽道路,设置双重护栏等措施加强水库库尾水源保护。

由于征地拆迁及规划调整原因造成的工程变更共2557万元,占总变更的25.8%。

2.4由于既有管线及地下障碍物等引起的工程变更

由于部分施工范围涉及到现状城市快速路两侧的各种地下管线及地下障碍物,由此而引起调整桥梁桩位等发生的部分工程变更,以及因设计完成到开工期间管线发生变化需改迁的管线增加等其它原因引起的各类变更,共发生变更433万元,占变更总量的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