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1 08:48:41
临床考研复习计划范文第1篇
1.研究对象。以在我院进行生产实习的2005级和2006级的同学为研究对象,各分为三组,分别进入口内、口外和修复科实习。2005级实习生18人,2006级实习生12人(实际在我院实习的有15名,但有3名学生在我院只实习了半年,在院外实习了半年,因此未纳入统计)均采用“一对一”的带教模式,即一名带教老师负责一名实习生的带教工作。所不同的是2005级同学进入临床实习前未进行技能强化培训,而2006级同学进入临床实习前进行了为期2周的技能强化培训。2.临床技能强化培训的实施。①相关计划和评分标准的制定。根据毕业实习计划,制定《口腔医学实习前临床技能培训计划》及《口腔临床技能综合考核评分表》。②临床技能强化培训的具体操作和实习带教安排。从口腔医院高级职称人员中选取内科、外科和修复科的教师各1名,按照《口腔医学实习前临床技能培训计划》的要求,对即将进入临床科室实习的2006级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入科前临床技能培训,培训结束后,按照《口腔临床技能综合考核评分表》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临床实习。正式进入临床实习,安排具有带教资格的高年资教师带教,按照毕业实习计划的要求,在实习结束时,按照《口腔临床技能综合考核评分表》进行临床技能考核。3.实习质量指标的监测。4.统计学处理。考试成绩采用均数±标准差,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一次性考研率和用人单位良好评价率采用百分比,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二、结果
1.临床技能强化培训对实习生出科理论考试成绩的影响。表1、表2表明,技能强化培训组口内出科理论和临床技能考试成绩明显高于未强化培训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口外和修复出科理论考试成绩无显著性差异(P>0.05),临床技能考试成绩强化培训组高于未培训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2.不同带教模式对实习生一次性考研率和用人单位评价的影响。由表3表明技能强化培训组的一次性考研率及毕业后用人单位评价均高于未强化培训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三、讨论
临床考研复习计划范文第2篇
摘要:目的 了解中医护理临床教学路径在针灸康复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院针灸康复科护理专业实习生进行抽样,选取90例名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予以传统带教法,实验组执行中医护理临床教学路径,比较两组实习生培训前后考核成绩。结果 实验组实习生中医技能考核、理论、综合测评成绩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针灸康复科临床教学中积极应用中医护理临床教学路径,可显著提高实习生中医理论与实际操作水平,保证临床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医护理;临床教学路径;针灸康复科;临床教学
临床教学主要是指协助实习生将所学基础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进而获取继续教育所需的个人技能。在现阶段,受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中医医院推行的临床带教方法主要以西医护理为导向,缺乏中医特色。为贯彻执行《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要求,彰显中医护理特色,必须要加大中医护理人才培训[1]。基于此,本文主要对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院针灸康复科护理专业实习生应用中医护理带教临床路径进行带教,旨在探究临床应用效果,相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院针灸康复科护理专业实习生9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占有2例,女性有88例,年龄(20-38)岁,平均年龄在(27.56±2.67)岁之间;本科45名,专科32名,中专13名。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法,将这90例名实习生随机分成两组进行对比观察,每组45名,两组实习生年龄、性别、学历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对照组予以传统带教法,待学生步入临床后,带教老师予以入科教育指导,并进行评估考核,阐述规章制度、科室环境,讲解日常工作流程。依据实纲要求,每周进行1次讲课,每月进行1次查房,并做好出科考核,其余时间跟班,按照工作与病人具体情况,当班老师进行适当讲解。实验组执行中医护理临床教学路径,第1d由带教老师进行接待,基于当天教学工作完成后进行入科教育与评估考核;第2d阐述常见疾病护理常规,并熟悉患者;第3、4d进行操作示范,予以实践指导;第5d至2周介绍中医护理基本理论,阐述中医操作技术;第4周进行大纲要求实践,予以评估与综合素质考核。
1.3 观察指标
出科时,考核小组对实习生进行中医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掌握临床实习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培训后,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中医理论、操作、综合测评成绩明显较高,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两组实习生培训前后理论、操作及综合测评成绩综合比较(分)
组别 例数 培训前 培训后
理论 操作 综合测评 理论 操作 综合测评
实验组 45 67.89±19.08 54.58±9.78 76.56±3.41 90.77±6.26* 92.86±3.12* 94.83±2.55*
对照组 45 70.48±18.06 52.65±8.96 75.23±3.01 87.50±4.12 84.72±3.20 91.84±3.53
t - 0.661 0.976 1.961 2.927 12.217 4.605
P -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临床路径作为一种新型医疗模式,主要以患者为中,在现代护理质量管理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与发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据相关研究报道显示,哈佛医学院在护理专业实习生带教中,将临床路径与其他带教方法进行有机结合,实习生动手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2]。针对护理临床教学方法而言,以往主要应用学生跟班制,依据当天基本工作量,基于把握患者状况的前提下,当班老师进行适当讲解,在时间安排上具有不确定性,同时教学目标要求执行不固定,往往容易受带教老师素质或工作等因素影响而出现漏讲、不讲等现象,教学质量不高。在护理临床教学中,将临床路径引入其中,做好时间管理,可有效控制质量。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实习生中医技能考核、理论、综合测评成绩均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临床路径在带教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具体而言,在带教中,把教学计划进行直接,细化到各个护生实习生身上,并依据时间管理计划,带教老师以教学计划为导向,制定有目的性的带教模式,一定程度上对老师教学行为进行了规划,可避免出现重复教学等现象,从而保证了教学质量[3]。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临床教学路径应用于针灸康复科临床教学中效果颇佳,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朝霞,李青.临床路径式教学法在中医院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11):1084-1086.
临床考研复习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目标分解;教学模式;重症监护能力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1.059
随着重症医学科的发展,重症监护能力成为临床护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症监护能力包括急救能力、病情观察能力、感染控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ICU集中各种先进仪器和急危重症抢救、监护技术,成为抢救和培养护生重症监护能力的重要基地[1]。如何指导护生在重症监护病房实习过程中,面对复杂仪器和高难度监护和操作技术,有目的、循序渐进形成初步的重症监护能力是临床教学的难点。笔者所在科将重症监护室教学目标按难易程度赋值分类,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结合知识掌握的渐进性,设计目标分解教学模式并应用于重症监护临床教学,培养护生重症监护能力,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6-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ICU实习的护生136名,男29名,女107名,年龄18~24岁,学历层次包括本科、专科、中专。将护生进入ICU实习的月份编号,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61例,平均年龄(18.73±3.125)岁,对照组75例,平均年龄(19.09±2.572)岁。两组间性别、年龄、学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护生性别、学历比较 例(%)
组别 性别
学历
男 女 本科 专科 中专
干预组(n=61) 12(12.3) 49(87.7) 17(27.2) 31(38.3) 13(34.6)
对照组(n=75) 16(14.6) 59(85.4) 22(30.5) 33(36.6) 20(32.9)
字2值 0.153 0.211
P值 0.617 0.825
1.2方法
1.2.1试验设计采用非同期随机对照试验研究。ICU成立两个教学小组:小组成员具备专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工作时间≥2年,具备教学资格,以抽签形式决定目标分解教学小组和常规教学小组。干预组与对照组护生均在教学小组指导下实习,教学内容一致,教学课时数相等,每周一上午集中教学,其余时间护生跟随带教老师进行临床实践。干预组采取目标分解教学模式,对照组实施传统教学模式,实习时间4周。在ICU实习结束后,邀请其他科室教学负责人采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2]。考核两组护生抢救能力、病情观察能力、急救能力、感染控制能力,经过统计学处理后,对比分析带目标分解教学模式提高护生重症监护能力的效果。
1.2.2目标分解教学模式目标分解教学模式是将教学内容(包括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按基础到专科,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序,从1~9分赋值,专科程度或难度越高,分值越高。1~3分为低难度、4~6分为中等难度、7~9分为高难度。各部分内容依据知识掌握的渐进性和临床应用的重要性,有序纳入每周教学计划。目标制定分掌握(完全掌握所有知识点)、理解(掌握知识要点)、了解(掌握知识重点)三个级别。知识掌握顺序:1~3分直接划入掌握范围;4~6分:第1周理解,第2周掌握;7~9分:第1周了解,第2周理解,第3周掌握。目标制定采用统一格式:掌握/理解/了解+知识,如:掌握吸痰指征,理解呼吸系统的解剖,了解呼吸机的应用。本科护生掌握、理解、了解三个级别必须达标,专科生掌握、理解两个级别必须达标,中专生掌握级别必须达标。目标分解教学模式还要求带教老师根据每周教学目标,结合每日工作内容,灵活制定护生每日学习目标和内容,每日反馈评价。
1.2.3实施第1周:向实习护生介绍目标分解教学模式,明确重症监护病房教学目标和内容,根据本周教学目标和病房工作情况制定周实习计划;第2周:周一反馈上周教学目标和实习计划落实情况,明确本周教学目标和实习计划;第3周:内容同第2周;第4周:周五评估整个教学计划实施效果,组织护生参加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考核重症监护临床能力。
1.3评价指标根据重症监护病房培养护生急救能力、病情观察能力、感染控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的实习目标,设计一例包含先天性心脏病室缺修补术后接手术、术后监护以及心跳呼吸骤停抢救配合三个标准化考站的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考核护生的重症监护能力。
1.4统计学处理运用SPSS 16.0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干预组与对照组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得分进行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
2结果
OSCE考试结果显示:干预组急救能力、病情观察能力、感染控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考试得分及OSCE总分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两组护生重症监护OSCE考试各重症监护能力
及总分比较(x±s) 分
项目 OSCE重症监护能力 OSCE总分
急救能力 病情观察
能力 感染控制
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
干预组(n=61) 67.03±2.715 68.90±0.778 68.42±0.487 77.17±3.697 81.85±3.602
对照组(n=75) 58.70±3.117 56.81±0.965 55.37±0.681 57.65±5.014 66.59±3.994
F值 3.369 15.683 7.970 4.781 3.991
P值 0.035 0.000 0.000 0.006 0.020
3讨论
3.1目标分解教学模式使教学目标明确、激发护生学习兴趣重症监护理论难度高、技能操作不易掌握,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引,护生会迷茫,碰到什么学什么,最终难以达到教学目的。目标分解模式明确每周、每天学习目标和重点,使护生清楚自己的学习计划,并逐步实施。临床教学过程中发现,护生初次进入ICU,面对各种复杂仪器、引流管道、急救抢救场面,既好奇、想学,又充满恐惧。同时护生在ICU实习,学习兴趣高于普通病房,本研究证明按目标分解模式引导护生有目的、有计划学习,能够充分利用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潜能,初步形成急危重症抢救和监护能力。
3.2目标分解教学模式符合循序渐进教学规律目标分解模式将重症监护理论和技能按简单到复杂、基础到专科的顺序进行排序,制定循序渐进的教学计划,符合教学规律和能力形成规律。使护生面对复杂难以掌握的理论和技术,减轻恐惧和畏学心理。本研究中,干预组护生重症监护能力得到提升,表现在主动观察病情变化,观察面扩大,重点突出,并能思考病情变化原因和处理措施,具备初步抢救配合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各种有创操作中无菌观念增强。与对照组相比,能较好地达到重症监护能力培养目标。
危重症抢救和监护能力是临床护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急救技术、技能,心肺复苏、精密仪器使用及病情动态观察和应急处理能力等[3]。因为重症监护理论技能的复杂性和难掌握性,本研究从临床教学实践出发,采用目标分解教学法,分析护生重症监护能力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并实施,能够帮助护生明确学习目标,循序渐进,激发学习兴趣,最终初步形成重症监护能力。但尚未有公认的重症监护能力体系构成,本研究也只立足于最基本的急救、病情观察、感染控制、团队协作等能力的培养研究,其局限性有待在重症护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中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 范亚峰,张仁,陈谊,等.ICU护理人才校内实践技能培养模式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8,10(11):983-985.
[2] 景汇泉,于晓松,孙宝志.OSCE 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2,23(2):29-33.
临床考研复习计划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麻醉学专业临床实践教学是培养麻醉学人才的重要环节。在当前扩招情势下,诸多因素影响学生临床实践质量。笔者结合徐州医学院麻醉学专业临床实习教学与管理的实际情况,初步探讨提高麻醉学实践教学质量措施,对麻醉学专业临床实践教学质量的保障与评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麻醉学专业临床实践教学是培养麻醉学人才的重要环节,笔者结合徐州医学院麻醉学专业临床实习教学与管理的实际情况,对麻醉学专业临床实践教学质量的保障与评价进行初步探讨。
一、“扩招”后麻醉学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徐州医学院为江苏省省属普通高校,麻醉学本科专业设立于1987年。2O多年来,在麻醉学专业人才培养尤其是本科层次的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是近年来,麻醉学专业临床实践教学质量的保障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1.办学规模扩大给教学质量带来影响。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而我国中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尤其是优秀的生源并没有出现大幅度增加。从理论上分析,生源质量有所下降对于实践教学的质量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2.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有距离。长期以来,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基本定位为“高级医学专门人才”,强调专业设置与实际工作岗位的对应关系,比较强调医学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的结合,忽略心灵的教化和人格的培养,制约人才的全面发展。
3.临床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医学生第五学年要进行临床实习。根据我们长期观察,临床实践课程中成绩较好的同学在临床实习时均能够较快地适应实习医生的工作和学习。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学人员对临床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重视程度不够。
4.实习教学存在的问题。伴随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学生对自己“出路”问题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会对正常的实习教学带来很大的影响和干扰,影响实习医院对实习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临床科室对实习工作的重视性、临床实习老师对实习生带教的严肃性,还会产生实习生分布分散、远离学校所造成的实习管理的复杂性等等一系列问题。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们从麻醉学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集思广益,逐步摸索一套适合徐州医学院麻醉学本科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措施。
二、麻醉学实践教学质量的保障措施
1.积极创造条件,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第一,紧跟学校发展目标,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根据徐州医学院所制定的“以临床医学专业为基础,以麻醉学专业为特色”的办学方针,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徐州医学院已经拥有实验室面积达950平方米,用于实践教学的设备价值400余万元。学校为麻醉学本科实践教学建立“麻醉学专业基础教学实验室”和“麻醉学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为麻醉学实践教学的质量保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改革教学模式,调整教学计划。加强医学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有机联系,加强课程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有机联系,做到相互呼应而不重复,达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为麻醉学专业本科生设置相同的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在第四学年进行专业课程教学分化,所有课程实行学分制,支持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选修其他的专业课程,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使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达到1:1,以利于在知识的质、量、构成与体系上,为学生的成才打下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可靠根基。
第三,加大课程内容的调整力度,努力提高实践课程质量。对于所有公共、医学基础课程,完全按照I临床医学专业的要求实施,尤其是与麻醉学科关系较为紧密的基础课程,加强了实践教学的内容。压缩部分专业基础课程理论课内容,各课程中共性的内容由学生自学,并在实践课直接进行演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实践课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前沿的试验方法和手段给学生进行演示,建设专业网站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第四,加强教材、实验讲义建设。徐州医学院麻醉学专业多部教材被评为卫生部和江苏省精品教材。在此基础上,学院组织各个教研室编写了符合实践课程需要的实验讲义7部,保障了实践课程的规范化和质量。
第五,积极创造科研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参与实验创新的兴趣。徐州医学院麻醉学科有较深厚的科研基础和较多的实验仪器。我们每年暑假都组织成立科研兴趣小组,并指派专门的青年教师负责指导科研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我们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和反馈机制。具体做法是:一方面,由学生先对实践课程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评价,统一汇总意见和建议后反馈给相关教研室,教研室召开教学研讨会后提出改进意见,由教学办公室再次组织教学反馈检查,了解存在问题和改进情况;另一方面,由实践课程任课教师在任课结束后对学生上课情况也进行书面评估,由教学办公室统一汇总意见后反馈给各班级,由各班级自行召开班会讨论改进。经过这样双向意见反馈过程,能够较好地实现实践教学的教学相长,互相促进。
2.做好临床见习工作计划,为临床实习做好铺垫。第一,临床见习活动的基本过程。临床见习工作主要是安排四年级的学生到医院就所学麻醉学临床实践活动进行观摩学习。作为临床实习的前奏,临床见习不可走过场。首先由徐州医学院提前召开临床见习工作研讨会,邀请各附属、教学医院的麻醉科主任和教学秘书就临床见习计划提出意见和建议;然后按计划安排学生到医院见习,平均每周利用课余时间到医院去见习1—2次,每次安排6—8人,保证每个同学均有4次以上见习机会。
第二,临床见习医院的安排及管理。我们现有4家临床见习医院,均为三级以上医院并属于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或教学医院。医院领导及麻醉科对见习工作给予了极大支持,指派专人负责学生的临床见习带教工作,使学生对临床麻醉的工作流程如术前查房、麻醉基本操作、术后访视、呼吸机使用等均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每次临床见习后,我们都会组织麻醉科带教老师和l临床见习的学生进行双向教学质量调查和反馈。
第三,临床见习教学质量考核的相关措施。我们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专业特色的见习考核办法和措施,同学均需在见习结束后就某一种手术的麻醉工作流程写出一个详细的见习报告,由老师批阅打分,作为临床见习考核成绩的一部分。见习结束后,所有同学均要按照要求到“麻醉学I艋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进行临床见习考核。内容分为面试和基本麻醉操作两部分,面试均为一些麻醉科实际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关于基本麻醉操作,徐州医学院专门购置了模拟人供学生进行模拟操作、考核使用。所有同学考核结束后获得见习考核成绩,作为下一步临床实习点分配的重要参考指标,凡是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优先选择自己理想的临床实习点。通过临床见习实践考核环节,为进入临床实习奠定了较坚实的基础。
3.严把临床实习监控和评价关。确保临床实习质量。第一,认真开展临床实习宣教工作,统一学生思想。第五学年,要进行一年的临床实习。由于学生即将面临离校进入实习医院,再加上每个同学所面临的考研、就业、恋爱、实习点分配的不确定等种种原因,一些同学处于一种莫名的焦虑和烦躁状态,无心向学。为了尽快将学生的思想状态尽快统一到临床实习准备工作中来,我们给学生安排了一系列讲座,邀请校领导、教务处领导、学院老教授、优秀的实习生就学校实习管理相关规定、毕业实习计划、考研准备、就业的选择、实习注意事项等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能够尽早稳定情绪,提高实习积极性。
第二,公平高效地开展临床实习点分配工作。实习点分配会产生很多不必要的干扰。我们根据实习医院要求,首先征求学生志愿,再根据学生在校表现、学习成绩、个人能力等进行综合考虑,本着平等、公平、高效的原则列出实习点的分配名单,公布实习分配计划。
第三,坚持实习医院的高标准,努力创造高质量的实习条件。徐州医学院现有麻醉学本科实习医院29个,均为三级甲等以上医院,且大部分为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地的知名医院。在这些医院实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基本操作技能,而且对临床专业各学科的前沿知识也能够有所涉猎,确保实习质量。
第四,临床实习教学质量的评价机制。临床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主要包含教学管理质量控制系统、教师质量控制系统及学生实习质量控制系统,它们间相互影响和联系,构成了系统性评估模式的内涵。在教学管理质量控制系统中,既要抓住实习全过程的关键——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又要抓住临床实习各阶段的主要矛盾(如临床实践教学后期考研、供需见面与正常教学计划的冲突),采取有效的措施,妥善处理各种关系。我们对于后两种质量控制系统进行了大胆革新:根据实习医院的地域分布特点,就近组织同一地区或临近地区的实习医院麻醉科带教老师进行互相检查、相互交流,这样既解决了徐州医学院教学检查人员的不足,也促进了各地区教学实习医院麻醉科医生之间有益的交流,提高了科室老师带教积极性。我们还邀请各实习医院麻醉学知名专家为本地区实习生开展集中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实习质量和教学质量。
第五,积极建立临床实习医院教学工作的反馈机制。为了更好地动态观察实习教学质量,不断探讨新的临床实习教学改革思路,我们坚持每两年召开一次“麻醉学专业临床教学研讨会”,邀请相关教学、实习医院和部分用人单位的专家学者,进行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习计划、实习管理和人才质量跟踪调查等各方面热点问题的探讨。
临床考研复习计划范文第5篇
临床护理教学;CDIO模式;培训
护士是一种综合能力要求非常高的职业,其要求从业者具有较好的评估与干预能力、沟通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领导能力等,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社会大众对护士能力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1-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应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3-4],因此,提高临床护理培训质量符合护士职业发展要求和社会需要。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se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4个单词的缩写,这4个过程是系统、过程以及产品整体开发的4个步骤,最初是用于工程教育理论、实践能力平衡培养的一种教学模式,但近年来逐渐在护理教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CDIO模式护理教学强调培养护生的合作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实际上是一种项目模拟教学法,要求学生从实践中领会并运用相关理论,训练系统思维与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5-6]。
1CDIO模式临床护理教育培训的意义与价值
1.1CDIO具有较好的可控性
CDIO是通过构思、设计1个模拟场景,围绕实际问题进行教学,教师对模拟场景的设计具有高度自由性,可根据需求设计,扩大了CDIO的适用范围[7-8]。教师在CDIO教学过程中可对各环节进行控制,随时叫停,让学生有充足时间进行讨论、分析,并进行下个环节的准备工作。教师在各环节均可指导学生操作,如设计1例急腹症发作昏迷病例,在学生实施模拟救护的过程中,教师可随时提示模拟过程中的问题,指导重新操作,这样可避免重复无效的训练,花费最少的时间、精力,尽快帮助学生掌握护理技能。研究[9]显示,CDIO训练比传统护理教学训练的效果更理想,学生对设计病例类似的患者救护质量更高。
1.2CDIO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模拟与临床实践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CDIO教学,教师可根据需求调整具体的教学现场、问题,调整操作难度系数,确保设计的可行性[10-11]。通过设计问题,选择合适病例,可让学生获得足够的实战训练,按照自身的真实储备判断,并激励学生不断学习,进而提升理论水平、实践能力。
1.3CDIO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在现实临床护理过程中,1次重大疾病的救护往往是由多个护士共同承担的。在CDIO教学过程中,1个项目设计后,也往往是由带教教师带领的护士组成的多人小组共同完成[12-13]。学生按照CDIO的要求,组建小组负责自己的项目,每个学生都需为项目努力。以1例糖尿病患者为例,如近日出现无明显诱因浮肿、乏力入院,护士需结合疾病相关的学科知识,完善相关检查,综合判断疾病特征、护理需求,每个学生各司其职。
2CDIO模式临床护理教育培训的实际运用
2.1构思
带教教师需科学选择病例,设计情境模式,注重培养护生的系统思维、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14-15]。基于CDIO“一体化原则”,护士需在临床见习前了解并夯实疾病相关的学科知识。构思设计模拟项目、问题,应以教学内容为依据,切合实际工作,将护理活动过程与理论相结合,一般而言疾病案例具有典型性,能代表某个系统疾病的特征,为书本知识的重点[16-17]。其次,案例的难易度需恰当,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并能兼顾学生对项目的关注度、喜欢程度。最后,项目的构思需广泛结合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选择。总之,理想的项目情境构思应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兴趣,并设计多个学科的交叉概念,包含多个子任务[18-19]。
2.2设计
分析完成项目可能运用到的学科知识,主要包括生理性、病理性、心理学、护理学等相关知识[13]。以表格形式列出子任务初始方案,并列出实施方案的具体计划,包括病史采集、样本采集、治疗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支持、延续性护理、饮食管理、并发症护理等[20-21],最终汇总,反思方案是否合理,总结优点与不足,重构方案,重复步骤,最终得到合理、可行的方案。
2.3实施
明确实施过程以及需要的子目标,确定需要的护理任务,构建护理计划,按照完整的护理计划描述各护理工作的目的,了解各种护理任务的落实情况、时间安排情况、科室实际情况,并描述整个护理计划落实后能够起到的作用,实现了哪些目的[22-23]。最后,讨论各项护理工作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是否达到项目整体目的,描述能够达到的程度。对整个护理计划进行反复设计、优化,最后进行实践训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明确小组内每个护士所扮演的角色,填写扮演角色说明书。教师需在带领学生的间隙让学生知道怎么做、如何做、哪些不能做,并带领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进行护理评估,做出护理诊断,书写护理计划[24-25]。
2.4运行
各小组完整展示项目的完成情况、设计的护理计划的落实效果,必要时可开展小组竞赛,综合评价整个项目完成情况、实际护理需求满足情况是否符合医院的实际护理管理流程。各小组选派代表介绍,小组间相互交流,促进思考,进一步改进。谈论后,由教师对学生的项目完成过程与效果进行点评,带领学生深入分析完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26-27]。
3CDIO模式临床护理教育培训实效分析
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CDIO模式临床护理教育可改善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学生的思维评判能力、团队协作能力[28]。有研究[29]将CDIO模式应用于实验组护生的内科护理学临床见习教学,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总分、寻找真相、系统化能力、批判思维信心、求知欲、认知成熟度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临床沟通能力总分以及建立和谐关系、确认患者问题、共同参与、传递有效信息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另有研究[30]将221名专科生随机分组,实验组采用CDIO模式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模式教学,结果显示实验组理论测试、操作成绩高于对照组,问卷测评显示CDIO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主动思考、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方面优于传统教学法。戴旻晖等[31]基于CDION重复授课法进行民营医院护士在职培养,结果显示采用CDIO的教改组考试成绩及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护患沟通能力、团队交流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疑难问题解决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和工作难度认可度等方面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另有作者将CDIO应用于儿童护理教学中,结果显示实验组理论、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32]。研究[33-34]普遍认为,CDIO可明显提升护生的思维批判能力、终末期理论与操作技能测试能力、沟通能力。目前,关于CDIO与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其他方法的对比研究较少,研究的样本多为指标对比研究,文献质量欠佳,缺乏大样本的调查研究。
4CDIO模式在临床护理教育培训中的要点、改进建议
4.1要点CDIO在临床护理教学培训中的要点:
①包含启发性的问题情境,这个情境应来源于或模拟临床实际问题,且为典型、多学科问题,包含1个或多个问题、项目或案例,使学生置身于专家的模拟情境中,激发学习动力;②多学科知识、技能的交叉应用,临床护理问题实际上涵盖生理、病理、心理、社会等多学科知识,护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运用到多种学科知识、技能,不仅包括课堂获得的知识,还包括日常生活的经历;③活动以1个或一系列的成果结束,不仅仅包括最终的护理计划,还应包括学生在计划制定、实施、完成、评估过程中的学习日志;④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将学生视为伙伴,以辅助者的身份参与,而不是时刻督导,应实行开放式教学;④强调合作学习,拒绝搭便车情况,分组后即明确各成员的任务,采用任务书形式确立下来;⑤多方面评价,包括组内自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等,评价整体表现、最终护理计划成绩。
4.2影响因素与改进建议
4.2.1影响因素:
①软硬件条件限制。CDIO模式提倡情景模拟,尽管该学习模式不要求构建专门的教学环境,但考虑到医院教学任务重,实习生、教师的日常工作繁忙,无法保证构思、设计、实施、运行场所的有效建设,故基本是在宿舍进行项目的讨论与分析,且教师也是利用业余时间构思方案,因此若师生之间工作衔接不到位,教师构思、学生准备工作的有效性就值得商榷。此外,在实践训练时,可供选择全方位模拟的方案资源非常少,几乎很少有患者接受整个护生团队的全程护理,特别是复杂、危重病例,几乎不接受教学训练,限制了项目的构思设计。②活动时间的把握。临床实习是护生学习、工作任务最繁重的阶段,小组全员团队的共同时间非常短暂,为确保教学活动连贯开展,教师往往将整个活动分割为多个子活动,护理活动操作性强,需花费大量时间模拟,一旦学生无法完成活动,可能无法获得满足感,此外患者对活动的态度也直接影响着护生的积极性。③教师观念的转变。许多带教教师有繁重的工作任务,无充足时间进行项目的构思、设计,且带教工作对教师而言往往也是一种工作任务,可使其缺乏教学改进的积极性,加上许多教师对CODI教学模式并不熟悉,缺乏经验,无法将自己定位为辅助者角色,影响了CODI的落实[35-36]。④学生观念的转变。许多学生并不适应CDIO教学模式,特别是临近毕业、考研、就业的学生,精力更多集中于个人学习上,对这种需花费大量时间的教学活动兴趣不足[37-38]。
4.2.2改进建议:
临床应构建完善CODI教学支持系统,获得更多支持,争取教学部门、临床相关科室、教学机构的共同配合。如临床教学前,在校内便开始关于CODI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熟悉这种教学模式;组织教师培训,开展环境建设学习、活动设计学习、课堂组织策略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使学生逐渐适应无教师环境下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作者:李静 陈锐 陈佛 李璇 单位:湖北省武汉市中心医院
参考文献
[1]宋琦,谭洁,王建荣,等.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模式的现况调查与启示[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32):58-61.
[2]董凤伟,徐莲英.基于迷你临床演练评估的护理临床规范化带教方法[J].护理杂志,2014,15(22):67-69.
[3]苏湘芬,刘佩璇,刘荣,等.PBL教学法在护理英语口语临床培训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4,8(12):1094-1095.
[4]王芳,周小玲,关风光,等.导师制临床护理教学模式在优质护理病房实施效果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9(2):132-133.
[5]王容.优质护理模式在骨折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31(4):15-17.
[6]王晓云.早产儿发育支持性护理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1):1756-1757.
[7]陈莉.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7(2):633-634.
[8]周云辉,周晓艳,文安笑.培训者培训模式培养临床护理单元老年专科护士的实践[J].护理学杂志,2014,24(10):72-75.
[9]张爽,马红梅,沈向英.APN排班模式对临床护理工作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8):834-838.
[10]侯秀云,张会敏,李荣.临床护理专家培养模式探索[J].护理研究,2013,16(11):961-963.
[11]康小云,郝楠,乔丽娜,等.PBL与传统教学法在肿瘤外科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医药科学,2015,5(17):74-76.
[12]孙彩焕,付姝丽,辛丽娜,等.小儿肺炎的临床护理干预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4):732-734.
[13]唐袁虹,赵淑敏,吕敏.“院校合作”培养管理模式对提高临床护理教师教学能力的策略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5,4(9):1531-1533.
[14]张倩,姜安丽.美国临床型护理博士教育的发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12):1524-1527.
[15]赵小磊,牟绍玉.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带教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29):9-12.
[16]夏英华.PIVAS服务模式持续改进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影响分析[D].第二军医大学,2013.
[17]耿青,邹庆霞,顾巧华,等.临床优质护理路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益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4,14(23):2169-2171.
[18]张娜,刘雨佳,韦旭楠.循证护理融合PBL教学模式在外科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5,8(29):3664-3665.
[19]刘惠勤,魏万梅.程序化护理干预对急性期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9(2):282-284,288.
[20]李红霞,李雁.新型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在冠心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4,11(36):3451-3452.
[21]张雪林,刘俊.虚拟教学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2,2(9):145-145.
[22]曹文斋,张婷,邹金梅.概念图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1):65-66.
[23]程巧云,章湘兰,周艳华.护士个性化在职培训及管理的实践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4,14(4):263-266.
[24]商进荣.合作性网络考试在护士在职培训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7):9-11.
[25]高国丽,车光昇,熊瑛,等.高职外科护理学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J].护理学杂志,2012,27(14):67-69.
[26]王欣然,张琰,韩斌如,等.高职高专《外科护理学》精品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3):284-285.
[27]汪晓庆,陈命家,张薇.高职高专病理学精品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3):90-91.
[28]邱丽颖,金坚,储敏,等.适应CDIO教育理念的《药理学》精品课程建设[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5):936-938.
[29]李晓燕,谢仲文,张宏斌,等.基于CDIO理念的医学院校英语教学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5,9(3):256-259.
[30]宋晓玲,刘全礼,宋淼,等.CDIO教学模式在药剂学实验教学中应用分析[J].药学教育,2015,31(4):65-67.
[31]戴旻晖,戴雄,谷灿,等.基于CDIO的重复授课法在民营医院护士在职培养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6,36(4):556-559.
[32]林志萍,郑建盛.OBE模式在医学统计学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5,9(8):713-714.
[33]龙苏兰,吴欢欢,张晶晶.《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考核方法的改革研究[J].护理研究,2011,25(20):1860-1862.
[34]赵晓辉,徐小飞(综述).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现状及进展[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9(22):3028-3031.
[35]刘金莲,张洪君,张晓静.前馈控制在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4,13(11):1190-1192.
[36]兰华,桂小华,章志红,等.CDIO模式下立体化手术室护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20):11-14.
临床考研复习计划范文第6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从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大学四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244名作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244份,回收有效问卷238份,有效回收率为97.54%。
1.2 研究方法
采用《5+3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考研意向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5+3培养模式了解情况、毕业后去向和选择考研专业依据等5个方面,受调查的学生采用无记名方式自愿完成问卷,由调查员核实无误后当场收回问卷,问卷经多名专家审阅和预调查,效度与信度较好。
1.3 数据录入与分析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整理,用Excel 2013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2 讨论与建议
2.1 5+3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考研现状5+3人才培养模式目的是培养具有深厚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素质高、潜力大、有能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21世纪高层次医学人才。把学生5年本科学习与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相融相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同步并轨,质量和效益并举,培养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临床医师。
5+3人才培养模式将临床本科医学教育、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起来,是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有效衔接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精髓,是培养高水平临床医师,提升临床医学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效益的有益探索。
本文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对5+3培养模式并不完全了解,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不乐观,考研仍是大多数人的首选,只有极少数学生选择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2.2 5+3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对策
(1)解读政策,权衡利弊。5+3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从2015年开始全面推行,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该模式还不太了解,这对于学生考研、规培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医学生可通过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讲座,医学教育部门、图书馆等多种渠道系统全面了解5+3培养模式,权衡好规培和考研之间的选择。在对就业形势、考研趋势以及自身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与评估的基础上,最终确定其毕业去向。同时医学生应把研究生考试和规培招生考试两者兼顾起来,分析规培招生考试通知可知,规培招生考试与研究生考试在考试时间、考试内容方面都不冲突,这就要求学生合理规划,两手准备。
(2)明确目标,科学备考。坚定的毅力是医学生考研成功的保障,医学考研内容知识点比较多,备考内容纷繁复杂,因此,要想考研成功首先应有坚定信念,学生可通过设立公开化目标、相互之间的鼓励等方式增强考研信念。医学生还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并由其他同学监督执行,从而强化学习动机。及时通过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考研讲座,招生单位,权威辅导班等方式了解考研信息,有的放矢。同时,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可选择性地参加专题课程培训,弥补自身不足,提高应试能力。
将文档保存至本地,方便随时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