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养生文化论文范文

养生文化论文范文

养生文化论文

养生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文学很主要的作用就是表达人类的情感,展示作者的内心独白。所以,文学在德育方面经过对艺术的塑造来丰富人的内心,培养人的文学涵养。法国著名思想家萨特认为,好的文学能感化丑陋,修身养性。我们在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里,能够看到卑微的人力车夫也有美丽的心灵;在冰心的许多作品都有对“爱”的赞美,尤其是在《超人》和《悟》中,冰心先生巧妙的文笔使感情具象化,用“爱”来迎接困难,唤醒良知,让人在遇到矛盾与抉择时可以本着对美好世界的追寻来感悟生命,净化内心。如果能够积极引导大学生阅读这些唤醒心灵的著作,让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上受到熏陶,便可以使之成为他们追求梦想道路上的原动力。而且,当读过《阿牛》中对母爱的展现以及《金锁记》中人们被金钱腐化后的极端行为的表达,都会让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进行沉思,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指引他们坚持自己的梦想,培养健康的心态。所以,好的作品不只能够使他们的内心得到平静,思想变得活跃,还能够建立健全他们的人格,授予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现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这种教学价值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要想提高大学生语言方面的综合能力,必须从阅读现代文学大家们的文学著作入手,激起大学生追寻真善美的热情。”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对大学生审美鉴赏与表达能力的影响

大学教育是通过对学生综合能力训练与培养来达到培育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目的,只是当前的教学制度与人才培养目标很难使现当代文学这门课程得到足够的重视,课程的丰富性与完整性都被大幅缩减。在新的形势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课程不得不做了许多改变,从之前对单纯文学知识的教授到现在对教学体验和审美的重视,学生们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变成了现在的积极求学。这些调整不仅唤起了学生对文学的热情,也培养了他们的写作与表达能力,不仅适应了新的社会潮流,也治愈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痼疾。

现让人值得高兴的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对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锻炼和心灵净化作用已经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可。曾经有人指出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目的“不只是对繁难知识文化的传输,更因为它可以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刻画能力以及整体的语言能力的到很大的提升。”一名合格的大学中文系学生应该具备扎实的文学知识、理解感悟能力、审美鉴赏能力、文学刻画能力以及全面的语言文字能力。文学鉴赏是教师们在教学时极为重视的一个环节,经过大量的阅读,使学生们对文学有更深刻的认识。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讲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文学能塑造人的性格”,这就是文学的作用。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的具体实践中,老师应具备明确的指导意识,积极的通过各种问题的提出来激起学生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在阅读中感悟问题,在学习中收获答案,同时鼓励他们大胆表述独特的看法与观点,教师则需要在合适的时间给予正确的指导与评价,使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心灵,在表达时掌握语言组织能力。另外,对课外教学也不容忽视,应该提高学生们对小论文的写作练习,为了让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老师应给予小论文正面的分析、点评。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堂上,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使他们加入到实际的教学中,并围绕他们制定各种教学模式,让他们更快的吸收,使之成为课堂的主人。

养生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制造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推动了高职院校生源迅速增长,教学规模逐年扩大。但是,高职院校的生源毕竟属于专科最后一批,学生的高考成绩普遍不高,学生的基本素质相对较差,表现为高职生的文史哲知识基础薄弱;缺乏人文情感,一部分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明确;欠缺吃苦耐劳精神,容易随波逐流。刚入校的高职生摆脱了应试教育,进入到宽松的环境,容易被文化快餐吸引,于是,大行其道的文化快餐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的最爱。文化快餐对高职生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知识来源的选择上,学生在书籍上的消费投入日趋减少,而在数字产品上的资金和时间消耗相对增加。学生选择的绝大多数是来自于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供给的快餐化信息,热衷于以音像为媒介的间接阅读,获取的是短暂的感官享受,肤浅的思维。

2.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学生偏重于通俗文化、网络小说、娱乐休闲等内容,阅读的态度呈现出功利化、随意化的倾向。传统经典的阅读日渐边缘化,相当一部分高职生,尤其是工科院校学生仅仅把阅读传统经典当作课余消遣,且有一部分学生对此丝毫不感兴趣,从未阅读过,也不打算阅读。

3.在教学方式的喜好上,快节奏、大容量、花样翻

新的多媒体教学代替了以研读、感悟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而乐于被高职院校学生所接受,快餐式教学虽然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但它追求的只是形式上的新奇有趣,多媒体的过多运用也容易导致喧宾夺主,读文变成了直接的看图、听音,抹杀了文字的独特魅力,遮蔽了学生对丰富文化内涵的感悟,阻碍了学生文化素养的积累和提升。

4.在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上,文化快餐对学生自

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了负面作用。高职生本身就欠缺自主学习能力,再加上学生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意识淡薄,文化快餐过度的通俗化和图像化,造成学生阅读思考的缺失,遇到问题不再思考自己解决,而是直接求助于更为快捷的途径,久而久之,形成了惯性,将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5.在图书馆资源的利用上,网络在校园的普遍推

广使用使原本在校园还占一席之地的图书馆阅读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越来越多的高职生把空余时间交给了电脑和手机而不再去图书馆学习,一小部分高职生甚至从不去图书馆。一方面是学校对图书馆建设的重视,另一方面却是图书馆资源利用率的降低。图书馆资源利用的现状也说明了高职生对文化快餐的全盘接受。

二、文化快餐对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养提高的利弊

1.文化快餐对高职生文化素养提高的有利面

在一个充满文化快餐消费的社会中,社会大众特别是学生对它的认同说明它有其积极的一面。首先,“快餐文化”也是文化,虽然营养有限,但它多少还是补充了高职生贫乏的文化知识。现代大众传媒对经典文化进行视觉化、通俗化、娱乐化的改造,高深难懂的书面文字变成通俗易懂的平民化口语和生动形象的故事,更易于被学生主动接受。比如,大家认可的《百家讲坛》系列节目把传统文化的内容通俗化、趣味化,对拉近学生和传统文化的距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其次,文化快餐不仅满足了高职生及时充电的需求,而且,它带来的多元价值观,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再次,高职生理论学习的时间少、实践学习的时间多;文化课学习的时间少、专业课学习的时间多,面对有限的时间,学生又需要各种精神食粮,文化快餐为学生枯燥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享受和乐趣,给学生带来了很好的精神满足和抚慰。

2.文化快餐对高职生文化素养提高的危害性

文化快餐对高职生文化素养提高所起的推进作用是有限的,而不利影响却更为突出。首先,文化快餐是一种浅层次的、无深度感的消费文化,过多接触会造成学生思辨能力弱化、审美能力退化、文化欣赏水平降低,使学生的知识构成、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发生重大改变,部分学生精神生活陷于享乐主义、颓废主义状态。很多学生在校三年貌似在不断地“阅读”,但是,在毕业生综合素质测定和就业后用人单位评价上不仅看不出,而且还表现得浮躁、肤浅。其次,大众媒体不断炮制出来的文化快餐具有世俗化、趋同化、泡沫化倾向,存在对传统经典的随性戏说、解读,甚至为了通俗而通俗,为了利益而媚俗,极大地妨碍了学生对经典本义的理解,容易误导学生。再次,文化快餐关心的是文化对于受众的刺激性、吸引性和迎合性,这种目的性所带来的满足是短暂、贫乏的,趋向于造就的是一种消费型享乐型人格。相反,经典阅读带来的满足是积极、主动、富于创造性的,它可以增强人的生活信念和热情,陶冶和净化人的心灵和人格,推动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这种满足是恒久、丰富的,趋向于造就的是一种建设性成长型人格。高职生长期浸泡于文化快餐中,成为文化媒介的奴隶,一直获得的是一种较低层次的满足,无益于优秀人格的塑造。尽管文化快餐具有一定的文化补充功能,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文化快餐”只应是辅,不能取代正统、经典的文化而成为文化的主流和主导,高职院校肩负着提高高职生人文素质的重任,更不能漠视这一现实,必须积极做出应对。

三、合理有效引导文化快餐,探索提高学生文化素质途径

1.对文化快餐进行有效引导

正如纸质阅读不能取代网上阅读,传统文化也不能淘汰快餐文化。传统文化是打基础、拓深度、建构知识体系的有效方法,而文化快餐则是广见闻、拓视野、增加知识点的便利途径。要引导高职生学会根据自己的需求适当掌握两种阅读的比例,不能任由趣味性强的文化快餐占据自己的时间,要引领他们摆脱浮躁功利的心态,通过各种方法把从文化快餐中涉猎到的知识点积极引导到以文、史、哲为核心内容的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上,以打下较为扎实的文化知识基础。

2.培养学生文化自觉

培养高职生的文化自觉是提升其文化素养的内在需要,文化自觉的培养需要加强对文化的认知能力,加强文化自主学习的能力,建立开放性的学习观。文化自觉的形成有助于学生最大限度地跨学科、跨专业去涉猎文化知识,在开放性的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满足于流行的、已知的理论和观念,对现成知识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又对未知的知识领域进行大胆假设和探索,这有利于实质性地提高学生素养。

3.摒弃快餐式课堂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教师本身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理解文化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带头阅读经典著作,在教学过程中把课程教学与提高学生修养紧密联系起来,主动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不断去读好书,开阔视野。教育者的心态和行为对学生的学习心文化与职业素质教育42理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无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文化课教师都要注重言传身教,自觉摒弃快餐式备课和快餐式教学,要认识到文化素养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只有这样,学生也才会认真对待自身文化素养的培养和提高。

4.创造便捷、高效的经典阅读途径和方式

首先,高职院校的图书馆要加强人文方面图书的投入,提高经典著作拥有的数量、质量。其次,要推广丰富的传统文化阅读方式,通过开设文学欣赏、经典作品赏析等选修课程,通过举行专题讲座、文化讲评、专家学者演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与经典文化接触的频率,使学生对经典的阅读和研讨成为常态。同时,要举行多种多样的促进经典阅读的竞赛类活动,借助经典诵读、阅读感悟、经典舞台剧等比赛方式推进文学经典阅读方式的多元化,激发兴趣,陶冶情操,丰富知识,提高学生素质。

5.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氛围

环境是无形的教育资源,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会对学生的文化素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职院校的校园建设要注重人文氛围的营造,以雕塑、宣传栏、道路建筑、校史博物馆等来展现学校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组建或参与文化艺术方面的学生社团活动,使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受到文化氛围的熏陶。高职院校也可充分发掘校外人文素质教育氛围,可结合专业和学科特点,在实践活动中参观优秀企业,参加社会调查,参与社会服务,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各种文化,认识到自己在文化素养方面的不足,从而主动鞭策和督促自己加强学习,提高修养。

6.树立素质教育新理念

养生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明代的饮茶文化之中,不只局限于室内安居的静态模式,也有流连山水、聚游知己和茶会等动态的表现,这也体现了劳逸结合的养生思想。就茶艺流程自身而言,它是一种相对静态的活动,而明代的茶人们往往借访泉探茶的机会出游远足、登山临水,流连于湖光山色之间。例如,高濂《遵生八笔》“高子幽赏冬时十二条”中就有入山寻茶、玩赏若花,秋日出游赏花亦不忘顺便汲水煮茶,并记录了春日于杭州虎跑泉品试新茶的事项。明代茶人们也会时常组织聚会品茗,即“茶会”。人们可以借参加茶会的机会,聚会知己茶友,相互畅谈,或抒志,或排解郁闷。

2茶文化与饮食养生

明代的茶文化与饮食养生主要集中体现在饮食卫生和食养、茶疗两方面。明代茶文化中极其重视饮食卫生,不仅体现在茶叶质量、用水质量等方面,还体现于茶事过程里突出的种种清洁观念。茶人们都重视茶叶的收藏,避免因收藏方法不当使茶叶变质。此外,明代茶人十分重视对于水品、水质的鉴别,他们在取水、选水、用水、存水时以洁净卫生为首要要求。明代茶人对于喝茶时所用的茶具也要求做到保持干净整洁,茶事中的茶巾,亦称“受污”,就是专门用于拂拭茶具,保持器物清洁的工具。为了确保所喝的茶干净,明代茶人将洗茶确立为品茶过程中必备的程序,并且发明了专门用于洗茶的器具“茶洗”,又叫“漉尘”,同时,《遵生八笼》记载:“漉尘,茶洗也,用以洗茶。”在食养茶疗方面,茶作为一种最为常见、最为普及的传统药食同源植物,常被明代人用来解腻消脂、下气消食以及解酒、护齿,充分表现了明代对茶效的重点发挥和广泛应用。高濂在《遵生八笔》中有言:“慎勿将盐去点茶,分明引贼入人家。”明代茶人还在所饮之茶中添加香花、香料、茶果、茶菜等,以调整茶性寒凉、平衡阴阳,从而实现辨证选材、扬长避短的效果。

3茶文化与精神养生

《茶经》中记载:茶之为饮“最宜精行检德之人”。因此,明代的茶人们一直将品茶作为人格修炼的重要手段,在品茶的过程中,将修身养性、内圣外王的道德追求与茶艺、茶事融会贯通起来。由于当时的茶人们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颇深,并在日常生活中受释、道文化的熏陶。因此,他们无论出世或者入世,都追求高情远致的心境。在明代人们的心目中,只有蕙心兰质、怀瑾握瑜者,才能称得上真正领悟了茶中清净、至简至洁的真谛。品茶在成为修德养性的重要方式的同时,也成为清正、高尚人格的符号。焚香煎茶、泉石之韵亦是陶冶性情、培养气质的重要养生途径,明代茶人在品饮之际,以茶养德、涤荡杂念,以茶养性、致中和谐,以茶明志、标榜心性,从而得以修身养德、陶冶性情。此外,一年之中,伴随品茶、饮茶等茶事而发生的各种四时活动,如春季出游采茶、踏青探幽、秋日品茗赏菊、冬日赏雪煮茶等,都是顺应自然,四气调神的养生手段。

4茶文化与休闲养生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终日为了生活而奔波劳碌,身体与精神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于是在忙碌之余,他们都喜欢集聚在茶馆内小憩休息、打发时间。因此,茶馆在明代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成为普通百姓聚会休闲的重要场所。相比市井茶馆休闲文化,明代文人雅士的茶文化休闲养生则主要集中体现在品茗赏景、游山玩水、茶会风雅、把玩古物等方面。明代的文人雅士们将自身的精神追求与茶文化相结合起来,从而发展出其独特品位的茶文化,所以,品茗杯他们是为淡薄宁静的清课。《遵生八笔》中,记载着春时虎跑泉试新茶、秋时汲泉煮茶、冬时烹雪煮茶等赏幽情致,并记载了载齐斋十乐云:“读义理书,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突棋。”[2]同时还记载了出于寻茶、爱茶而产生的游山玩水、谈古论道、寻泉和制茶等活动,明代文人墨客们将游玩、社交以及劳动实践相结合,从而起到了亲近自然、调养精神、锻炼体魄等养生保健的作用。

5明代茶文化对现代养生的借鉴

养生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根据学习的内容和自己的爱好,由语文课代表每周到学校图书室借阅图书,利用阅读课进行阅读。再次建立班级图书角,每一名学生将自己的图书带到学校,登记后,由专人负责。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借阅,按时归还,实现资源共享。每天利用晨会时间进行背诵经典书籍,同学之间、班级之间互相交流展示,了解传统文化,陶冶性情,不断提高自己的记忆力,增长自己的文学才华。语文学习讲究厚积薄发,关键是帮助学生完成积累,并学会学以致用。积累分文本和电子形式,在课堂和校内以文本积累为主,设立课堂名家、名句名段、个人风采、名著阅读等栏目,以写为主,辅之剪贴,将内容分门别类地记录下来。在校外以电子形式积累为主,加强对课外书籍的阅读,在电脑上设立自己的文件夹,设立他山之石、真我风采等项目,努力充盈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

二、巧写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水平的提高不仅仅和读书密不可分,也需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能。日常生活中,认真观察,积极动脑,勤于练笔,坚持写日记或周记。不论长短,只要写出自己的感受就行,一个片段,一个见解,一个创意,都是收获。在平常的写作指导与批改中,我不断变换作文和批改的方式,不断提高要求,让学生步步提高,看到自己的进步,在成就感中不断培养学生的信心。初次作文,我以规范为首,从立意、构思、语言、内容、书写、段落层次、标点符号等方面做出具体的要求,将作文誊写在作文本或稿纸上。作文批改以教师的面批为主,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找出其优点,同时说出自己的建议,有利于以后的作文指导和学生水平的提高。中段作文以标新立异展示个性为主,用作文纸进行训练。具体方法是:用一张八开附有格子的纸,第一面让学生列提纲,从第二面开始作文,第三面的后面和第四面是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修改。此次形式的作文以师生课堂共评和优秀例文引导为主,在看到自己长处的同时,主要是学习别人的优点,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鲁迅先生说,作文是改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对于学生作文的修改,一方面可以借鉴别人的优点,例如好的作文题目,巧妙的构思,充实的内容,精彩的段落等;另一方面可以修改自己的不足,或是局部修改,改正错别字,注意语句的精练与生动,也可以是整段,甚至是整篇文章,直到满意为止。修改好的作文,教师给予指导,等双方都满意后,再进行打印,变成铅体字,编辑成册,收入个人文集或班级文集,让学生有成就感。对于特别优秀的作品,教师或学生自己积极地往杂志或报纸推荐投稿,争当文学小明星,在自己发表作品的同时,又增强了自己的信心。

三、勤展

养生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文化;素养;教学

文化素质指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表明人们在这些知识及与之相适应的能力行为、情感等综合发展的质量。历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知识集合,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需懂得历史情怀,不断培养个人的文化素养,才能提高个人知识水平。因此,教师积极培养学生历史文化素养是不可缺少的,也是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1重视课堂教学实际成效

当前,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动。一个有学识不具备教育能力的人可以从事别的职业,但不能从事教师职业。历史是培养学生历史观念的主要科目,可从主观意识方面培养学生的先进理念,引导其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念。结合有效教学思想内涵,从课程教材、历史素养、结构组合等方面,提出高中学习历史教法调整对策,为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提供可行性指导。为了避免早期教学平台造成的不利影响,高中学校开展历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考虑教学思想应用的实效性。树立科学的教学原则,坚持教学方法多样化,实现教学形式创新化,这些都是有效教学思想的新方向。有效型教学是现代高中课堂常用方式之一,可从多个角度设定不同的教学任务,辅助教师全面开展思想历史教学活动。面对日趋更新的历史教学准则,高中学校必须调整原有的教学模式,以实效性为核心准则调整教学平台,这些是当代高中教育改革创新的基本思想。基于有效教学思想引导下,高中历史教法改革将朝着多样式方向进行,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路径等,均是有效教学思想改革重点,对学生未来高中化转型具有促进作用。“实效性”是衡量历史教学的硬指标,体现了课堂教学实效与质量水平。随着教育模式不断改革与调整,高中学习历史过程中更加重视有效性原则,从而为学生创设更具高效率的教学平台。

2广泛开展历史课堂阅读

文化素质不只是学校教给你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更多的是指你所接受的人文社科类的知识,包括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等等方面的知识。历史是一门文化性极强的学科,历史知识通过你的语言或文字的表达体现出来的,通过你的举手投足反映出来的综合气质或整体素质。新课标下,高中学校历史教学模式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才能从高中化角度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锻炼学生掌握高中历史学习要点。“阅读教学”是现代高中历史教育改革要点,其通过广泛阅读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教师需联系历史阅读教学特点,从学习思维、阅读策略、网络教学等方面,对历史阅读教学法改革提出建议。历史阅读是高中教学难点之一,教师与学生要转变过去的学习思维,及时适应新型教学模式创造的优势,为课堂教学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历史阅读教学是高中课程主要内容,教师需重视阅读教学模式改革与调整,以学生为中心设定科学的阅读教学流程。总体来说,历史阅读教学涉及面十分广阔,教师要结合多种角度展开教学工作。既要考虑高中生的学习思维,也要融合阅读教学特点,这样才能创设符合高中生学习需求的历史阅读教学平台,从多个方面实施一系列的教学调整,满足不同区域内历史教学目标的改革要求。阅读教学模式是新课标提出的新方向,依据师生课堂学习需求调整原有的授课模式,发挥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观能动力。为了进一步落实历史阅读实践教学改革,教师需以科学发展观为衬托,深入学习“历史阅读”内涵,共同实施高中学校历史阅读教学改革工作。

3全面优化课程教学方法

历史文化素养需要长期积累,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不一定有思想,因为历史技术方面的知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现在学校教育传授的历史课程中,学生所接触的知识更具有局限性特点。教学方法是决定教学质量的核心因素,转变教学思维可实现教学方式创新改革,为学生创设更为精彩的学习课堂。引入项目教学法,不仅体现了历史教学改革方向,也是实现学生专业知识水平提升的保障,成为当代高中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教师要深入理解项目教学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学习思维,从而体现出新教学方法的应用价值。“理论+实训”是现代教育体制的新模式,借助理论指导实训工作,以实训验证理论知识,进而促进历史专业教学的一体化发展,这些都是带动专业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教师是课程教学的引导者,必须从多个方面为学生提供学习平台,促进历史教学体制优化改革。高中教育在社会人才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历史是一门融合历史、人文、文化等多种元素学科,重视历史教学是高中学校教学发展的一部分。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引入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缺陷,体现出新课标改革理念。教师要尊重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按照历史教学大纲拟定课堂教案,以项目教学法带动教学模式创新,实现教学质量水平提升。鉴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教师需积极引入新方法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推动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实现优化改革。

4结论

总之,文化素养是学习历史不可缺少的条件,只有具备了文化素养,才能深入地学习与理解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更为有序的学习平台。历史文化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成效,历史阅读、方法革新等方面,不断优化现有的教学模式。

作者:王泉水 单位:衢州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张美凤.科任教师需涵养“班主任情怀”[J].班主任之友,2009,(9).

[2]胡晓.德育课程中历史教学的困难[J].思想•理论•教育,2006,(6).

[3]张凤飞.论历史教育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6,(2).

养生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体育文化素养 大学生 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135-02

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是大学生整体体育精神及品质的综合表现,是在长期的学习和锻炼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培养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通过对大学生体育文化素质培养的基本理论进行研究,作者认为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树立多维的“生态”体育观

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培养其终身体育的能力,必须建立多维的“生态”体育观,摒弃陈旧的“生物”体育观。多维的“生态”体育观是把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作为学校体育发展的目标,从实际出发,把学生的身体、情感、品德、意志和行为等作为相互联系统一体,通过调动和发挥学生全部能力的多种体育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培养,旨在实现大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的培养和提高。“生物”体育观是把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没有充分考虑增强学生体质的长远效应以及体育的终身性,结果导致学生走向社会之后在没有体育考核时远离体育。这种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社会以及教育等因素的传统教育观念,最终无法实现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基本目标。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改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水平偏低的现状,高校体育的管理者和实施者必须要摒弃传统的“生物”体育观,树立多维的“生态”体育观。

二、改革体育教学内容,拓宽学生体育文化基础

体育理论知识是体育文化素养的重要构成要素,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直接决定着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水平的高低。高校体育理论教学应拓宽教学内容,丰富大学生体育知识水平,从而为提高体育文化素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方面要符合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另一方面要在扩大知识层面的同时,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在体育理论的设置上既要有国家方针、政策,又要有身体锻炼原理与方法、体育卫生保健、运动处方、体质健康的测量与评价等方面。

关于运动技能知识的传授,要遵循继承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及生理特征进行结构化处理,保留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具有健身价值和文化底蕴的内容。流行的娱乐体育项目(比如轮滑、街舞等),对于大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使学生充分享受到体育所带来的乐趣,这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所以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者应尝试着把这些新颖的内容加入到大学生的选修课程当中。

在拓宽体育理论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适当加大理论教学的时数,确保理论教学的效果。《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第八条规定: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并且运用多种体育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纲要中明确规定高校体育教学要保证每学期四学时的理论教学内容。严格来讲,每学期4个学时并不能满足大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需求,应适当增加体育理论教学的比重。调查研究表明:目前高校体育理论课程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大部分高校无法保证每学期4个学时的理论课程教学,更有高校根本不开设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单一,体育理论课程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运动实践的指导意义不大。这种情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积极研究,采取有效措施改变这种体育理论课程不受重视、课程教学效果差的现状。建议高校把体育理论课的开足率和教学效果纳入到教学评估考核当中。同时丰富体育理论教学的组织形式,把教师教授与学生自学有效地结合起来,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优化体育课堂教学组织方式

从文化的角度而言,体育教学作为一种“文化教育”,注重的是对学生体育文化的传递过程。高校体育教学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培养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而传统的体育教学目标仅局限于运动技能的传授,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育课堂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还取决于教学组织方式的科学性。有好的教学内容,却没有适宜学生身心特点的组织方式,体育教学也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体育教学的组织方式在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抑制了学生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使得课堂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所以要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体育教学工作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活泼、自由、愉快”为主调来组织教学,在遵守课堂纪律的基础上,通过营造轻松、活泼、欢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体验体育的趣味性,从而调动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使他们的体育素质得到发展。

四、改革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体育个性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课的延续和补充。组织课外体育活动须有明确的目的性,有教师给予一定的辅导和帮助。既要保证学生把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技术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又要确保学生在从事体育活动过程中体验到运动带来的快乐。总之,组织课外体育活动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生理、社会、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确保学生能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体魄和意志,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及对体育的兴趣。

其次,建立专项课外体育活动,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专项课外活动具有“四个固定,一个自由”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学生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过程当中要有固定的体育项目、固定的活动地点、固定的指导教师、固定的活动时间,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爱好任意选择符合自己个性特点的体育项目。专项课外体育活动的建立能够使学生的爱好需要得到充分的满足,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保证学生能够轻松地学会几种终身锻炼的运动技能。

五、发挥体育竞赛的功能

体育竞赛是促进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开展体育竞赛能够给学校体育带来活力,赛场竞争与体育课中的锻炼有很大区别,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体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体育竞赛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体育锻炼,对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效果非常明显。

首先,通过组织比赛,学生能够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加强了学生对于体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比赛过程中遇到问题教师进行的指导和讲解能提高学生技战术的运用能力,使学生的体育技能在实际的比赛中得到锻炼。此外,在体育竞赛前期可以举办体育讲座,向学生讲述体育的发展历程,各种体育比赛的赛程编排、规则和裁判,运动中的损伤及科学锻炼的方法原理等体育文化知识。

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体育竞赛,能使学生的体育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运动场上的比赛氛围,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积极的竞争意识,以及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体育赛场上的竞争,不仅仅是技术和体能的竞争,同时也是学生之间意志品质的较量。体育竞赛中,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以及团队协作意识,对集体中的每位成员产生良好的影响。

再次,经常组织学生观看体育竞赛,以此来扩大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使学生体会到体育竞赛的魅力,提高学生欣赏体育的能力和水平,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的欲望。同时,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他们还可以学到运动员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勇于拼搏、勇敢顽强、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罗少功.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理论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4):73.

[2]王洋,贾振佳.对我省高校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培养问题的探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17-18.

[3]陈晴.体育教学呼唤体育文化素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93-94.

养生文化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 交际能力 大学英语 培养途径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世界各国间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种不可回避的现实。社会迫切需要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性复合外交人才。如何使英语教学顺应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怎样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既让一线的英语教师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同时也对他们的教学提出了高新要求。外语教学已不再是纯粹的语言教学,还应包括文化教学,这一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应该贯穿在大学英语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一、跨文化意识的定义

跨文化意识是外语教学要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但目前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讨论还不多。其中汉威(Hanvey)提出了一个比较认同的观点。他认为:“跨文化意识是指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的认识,即对异同文化与共同文化的异同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生的自觉性”。

这个定义通常分为如下几个层次:一是对那些被认为是怪异的表面文化现象的认识;二是对那些与母语文化相反而又被认为是不可思议又缺乏理念的显著文化特征认知;三是通过理性分析取得对文化特征的认知;四是从异文化持有者的角度感知异文化。从这四个层次可以看出:前三个属于跨文化意识的认知层面,参与者能够认识、理解、辨别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异同;而第四个层次则是跨文化意识的最高境界,要求参与者具备“移情”和“文化融入”的本领,设身处地,换位思维,从情感角度出发理解对方的文化,达到情感共鸣。由此可见:跨文化意识就是指对目标语文化和母语文化差异的意识,对两种文化异同的敏感性。

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在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英语作为一门国际化的语言,大大扩大了对英语学习运用的需求。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成功应对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实现文化间的交流合作,促进民族之间的友谊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对培养具有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代国际人才是我国英语教育的当务之急,这既符合语言的特性,又是改革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客观要求。

1.符合英语语言的内在特性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承载和传播文化的工具,具有跨文化交流的作用。同时语言又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民族文化的标记,体现该语言使用者的文化特性,属于文化范畴。另一方面,语言的运用和交际规则又要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任何一种语言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具体运用中,语言因环境、情景、文化等因素表现为不同的言语形式。因此,语言和文化互为依存,互动互促,密不可分。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理解语言也必须了解文化。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该语言文化的过程。就英语学习而言,学生必须要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要把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英语文化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才能全面深入学好英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2.改革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迫切需要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通过大学英语教学,最终要使学生具备用英语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把英语作为载体,让学生尽可能地了解英语国家的心灵之语,即其社会文化知识,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目前的大学英语教育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实际的教学中依然存在重语言,轻文化,语言输入多,文化导入少,强调表层语言知识现象的讲解,轻视深层语言文化内涵的分析,侧重语言技能的训练,忽视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等问题,结果导致学生把语音纯正、词汇量大、语法精通作为在大学学习的终极目标,最终就是为了通过各种考试,尤其是四六级考试而学习英语,而且把分数的多少作为衡量英语水平高低的标准。这就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缺乏文化差异意识,缺乏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对蕴有文化内涵的语言现象理解不准确、不透彻,在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学生往往受母语文化定式的干扰,造成表达不得体,出现语用失误,导致交际失败。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得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加强素质教育教学。

3.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客观要求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赋予了新世纪的时代特色: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主流,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衡量现代人才的重要标准。因此,培养具有能与世界自由对话能力的国际化人才是我国社会在21世纪得以和平发展的时代要求。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英汉两种语言及文化的对比,让学生具备文化差异意识和文化间的理解意识,从而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做到跨文化交际中本族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的互动。跨文化交际实质上是两种文化间的碰撞,冲突和协调的动态过程,这就要求参与者必须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从对方的文化背景出发去调和冲突矛盾,去理解接纳对方,从而避免冲突升级,矛盾激化,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具有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敏感程度,是跨文化交际形成的认知标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的跨文化交际实践来逐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由此可见,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得以培养提高的前提基础和客观要求,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已刻不容缓。

三、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则是以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为前提。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和途径把英汉两种语言差异与中西方文化差异有机结合起来,如何帮助学生通过语言现象分析其文化本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和灵活运用各种交际手段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成功地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这是新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师所面临的艰巨任务。

1.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课堂教学依然是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培养其语言技能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中也应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通过各种形式,使学生获取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增强他们的跨文化意识。教师应运用跨文化的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并充分利用挖掘现有教材中的文化因素,以语言为依托,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认知能力适时导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引导学生文化概念的形成,从而形成鉴别不同文化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课堂教学中利用教材进行文化导入的内容可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词汇文化、篇章文化、交际文化和非语言交际文化。具体而言,这些文化内容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传授:

(1)直观视听法

将蕴涵西方文化的形象、标志或实物进行收集整理,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如西方名人的照片、建筑物图片、西方乐器、西服、西药、报刊杂志等或播放录像、影视、磁带等创造再现真实情景,从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在感性直观中增进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2)实践讨论法

充分发掘教材资源,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创造出具有英语文化特色的交际情景,组织学生在这种特定的语言情景中开展语言交际活动,如让学生模拟人物、进行角色扮演或两人对话,能够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交际能力。或是就反映中西文化现象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问答练习、自由发言等。例如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亲身体验两种文化的问候方式、闲聊话题、爱情观、时间观等,逐步培养学生“入乡随俗”的习惯和用英语表达的思维,避免Chinglish和文化冲突,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跨文化意识。

(3)对比分析法

在英语教学中对涉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容应进行比较对比,分析两种文化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和对文化异同的敏感性,从而理解尊重目的语文化,形成合理的跨文化心态,为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奠定基础。如英语单词中的“lover”与汉语中的“爱人”在语义上不对等,在西方是“情人”之意。又如:“dragon”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色彩,英美国家视“dragon”为魔鬼、撒旦,是贬义,常用来形容凶暴之人,如“a dragon bitch”(恶毒女人);而在中国却是权利、民族文化的象征,是褒义,历代中国帝王都自称为“真龙天子”,用“龙的传人”来代指中华民族。再如在交际时中西方对恭维、谦虚的态度和款待、送礼的方式都不一样:中国人习惯谦虚,对别人的恭维常表示“不接受”,而西方人认为谦虚是不自信的表现,喜欢坦率接受对方的恭维。对比分析西方的“Valentine’s Day”和中国的“七夕情人节”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文化概念,加深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只有将本土文化和目的语文化进行深入的对比和探讨,才能帮助学生提高文化认知的能力。

2.以丰富的课外活动为辅

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多方不足,有限的课堂时间无法完成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文化教育,难以达成从纵深方向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则有效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因此,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借助多媒体手段和网络资源,创设有利于学生英语学习和文化感知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机会,从而使课外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比如举行英语演讲比赛或辩论赛;创办戏剧节,英语角或英语沙龙;开展英语系列讲座或兼有知识味性的英语游戏活动;举办影视欣赏或英语课外阅读,还可开设英语学习园地、播放英语广播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外生活中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英语文化气息,加强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从而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因此,现代的大学英语教学不应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应充分拓展课外天地,利用课余时间,开辟英语文化教育的第二课堂。同时,在英语教学中也不能忽视对本族语文化的输入与理解,只有全面深入掌握本土文化,才能更好地与目标语文化进行对比,更准确地找出差异,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化对比意识,从而实现跨文化意识的建立。

四、结论

总之,跨文化交流是当今经济社会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产物,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也是社会和时代的要求。作为大学一线的英语教师应当正确认识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正确处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把文化教育贯穿于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英语教师应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并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推进教学改革,优化英语教学,最终实现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为培养输送国际化人才和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贾连庆.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1997.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J].中国大学教育,2004,(5).

[4]刘卫东.论在英语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7).

养生文化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大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对文化意识的培养方面比较薄弱,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英语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等。大学生英语文化意识是指英语学习者对于其所学习的语言文化具有较好的知识掌握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与交际能力,能像英语本族人的思维一样来思考东西并做出反应,以及进行各种交往活动。具有良好的英语文化意识意味着英语学习者能自觉地消除在与英语本族人进行交谈的过程中可能碰到的各种障碍,从而保证整个交际过程的有效性。

2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的原则

2.1整体性原则

把文化意识纳人大学生语言教学的框架,从单纯的语言教学向文化知识倾斜,使两者从分走向合这是以大学生语言教学的整体目标为依据的。

2.2差异原则

人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生长的爱特定文化的影响,其一言一行必然带有此种文化的印记。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在进行交际时难免会遇到大大小小的障碍,因为世界上没有两种文化完全一样。

2.3实用性原则

优先传授给学生的应当是对学生交际作用较大的现代的、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内容,因为人们的交际是与现代的、占主流地位的普通人的交际。

2.4层次性原则

在大学生文化意识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区别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而这两种不同层次的文化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又有交叉的层面。在教学过程中要区分层次,理清主次,对与学生英语学习有较大积极方面进行重点教授。

2.5阶段性原则

我们的语言教学是循序渐进的所以,文化教学也应相应地分阶段进行,根据不同阶段的英语水平,按照由易到难,由浅人深的原则适应地进行文化教学,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辅相成。

3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的基本途径

3.1英语课堂上的文化意识培养策略

3.1.1改变课堂教学形式

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死板的教学形式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抹杀了他们的创造能力,使他们变得思想呆板,徽于创新,影响了教学效果。大学生英语文化交际的培养目的,就必须把课堂的中心由教师转换成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际法课堂形式更有利于学生活跃思维,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

3.1.2讲解过程贯穿课堂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给学生讲解语言意义内容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内容以及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这种讲解需与学生的英语发展水平相一致,对英语专业的学生主要用英语讲,而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开始主要用母语讲.逐步加大英语讲授比重。

3.1.3角色扮演

让学生扮演英语文化的角色,有意引导学习运用目的语的文化规则。

3.1.4反复练习

在使学生熟悉、了解英美文化并意识到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的同时,还要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可以让学习编写对话,或设计一个情景,让学生设想自己的角色,设想自己充当的角色应该说什么话、谈什么事以及怎么说,从而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

3.2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3.2.1调整课程设置

大学的英语课程设置,除了开设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概况等课程,系统地传授知识文化外,还应增设语用学、国情语言学、语言与文化、跨文化交际等课程,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

3.2.2使用原版教材

使用一些较为系统的与英美文化密切相关的原版教材,原版报纸杂志,特别是一些音像材料加:《走遍美国》( Family Album US-A)等脍炙人口的英文教材配合多种英文原版电影,,DVD等,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场合,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学生对英语使用国家文化的感性认识。

3.2.3阅读与讨论

鼓励学生多读一些英美概况、英美文化、习俗等内容的书籍,通过阅读自己找出两种文化的异同然后进行讨论和交流。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同时提高了他们运用英语文化进行交际的能力。

3.2.4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作为大学英语教师,自身应具备很强的英语文化意识,这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方法丰富自己的英语文化知识,不能只限于熟知所教的课本,应大量涉猎课本以外的知识,以完善自身的文化修养。只有这样才有足够的能力去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自己所教的每一堂课中,都无不包含着文化意识内容应在备课时精心准备,除了教授正常的单词、句子、章节外,要着意发掘每节课内容中的文化差异与文化意识。

(1)大学教师知识系统的提升

大学教师专业知识系统的提升在于提高英语文化知识。一方面学校应该重视教师英语文化意识的培训,并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短期的出国访问,为教师提供文化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另一方面可以请相关学者利用假期时间举办一些培训班,对英语教师进行培训。对教师本身而言,想有效地培养学生英语文化意识,就要厚积薄发。平时要多做积累,利用互联网、电视、书籍等媒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文化敏感程度,并结合与同事的探讨研究,这样才能完成对自身知识技能系统的有效提升。

(2)大学教师职业技能的提升

传统的功能语法限制大学教师对文化意识相关知识的讲授,教师对相应的文化意识培养方法也不是特别了解。建议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源,自己学习文化意识培养方面的相关知识,了解文化讲授法、文化旁白法、文学作品分析法、文化对比法,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开展课上与课下文化意识培养活动的方法。

养生文化论文范文第9篇

大学生宿舍文化品德修养建设途径大学宿舍是大学生的家,是集学习、休息、娱乐与交际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场所。大学生宿舍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的缩影,宿舍环境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青年大学生在宿舍这块自由天地里,谈国事、议人生、话理想、无拘无束地用自己的言行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时代特色的宿舍文化。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宿舍文化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妨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如何发挥宿舍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因势利导,限制、转化其消极影响?如何发挥宿舍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如何创建良好的宿舍文化环境,使宿舍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阵地?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高校大学生宿舍是学生的第二个家,是大学生日常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阵地,大学生宿舍生活、学习,创造了具有自身独特性的文化,即宿舍文化。大学生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其内涵十分丰富。一般认为,大学生宿舍文化是指在大学生宿舍这一特定的环境里,宿舍全体成员依据宿舍的客观条件,在从事各种可能的活动中所形成的物质环境和文化氛围。它包括宿舍的室内设施、整体布局、卫生状况、规章制度、宿舍成员的人际关系、道德水准、学识智能、审美情趣、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宿舍为主要空间,以宿舍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宿舍文化作为群体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文化,是一个多成分、多层次、多内容的复合体。它存在于宿舍的各个角落,有好有坏,有积极有消极。大学生宿舍文化是多姿多彩大学生活的显现,是大学生个性与青春的展示,是塑造大学生的思想、精神的“社会存在”,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是反映大学生精神境界和校风建设的重要标志。

二、宿舍文化对大学生品德修养的影响

环境是人格的支柱。这是美国心理学家HerbertA・Oto的名言。任何人格都是在一定的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大学生宿舍文化是大学文化的亚文化系统,它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规章制度、文化活动和精神氛围,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宿舍成员产生影响,使每个成员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由于大学生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发展和成熟的时期,因而宿舍文化对其思想、心理、行为的影响深刻而持久。

1.宿舍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宿舍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有深远影响。当今快捷的大众传媒增进了大学生与社会的沟通和交流,随着电话、电视、电脑等现代信息工具和媒体进入大学生宿舍,各种文化现象与思潮不分地域和良莠地一股脑地涌入,让大学生眼花缭乱,不置可否。大学生在宿舍针砭时弊,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并对一些敏感的政治问题展开辩论,这些辩论有利于开拓宿舍成员的政治视野,启迪思想,活跃思维。一方面,可以促进大学生明辨真伪,区分善恶,提高政治识别能力和思想觉悟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思想单纯,社会阅历浅,容易受一些较偏激的思想影响,使自己在意识形态中步入误区,从而意志消沉,思想偏激,最终为自己定下错误的人生目标和奋斗途径。

宿舍文化也影响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宿舍环境的文明程度、格调高低,都对大学生身心产生无形的影响。大学生宿舍成员是个较高层次且目标比较一致的群体,彼此有共同的话题,能建立友谊,学会忍耐宽容,学会彼此尊重,从而使彼此间的道德、情操、个性品质得到进一步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能使宿舍成员和睦相处,形成良好的心境和愉快的情感,使道德情操得到升华。相反,不良的宿舍文化会干扰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如有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麻将扑克、黄色影视等而无心学习,还拉拢其它舍友一起加入,谈论一些低级庸俗的话题,发泄消极情绪,是整个宿舍歪风邪气上涨,低级趣味蔓延。处于这样的宿舍中,人的道德素质容易受到不良影响。

2.宿舍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年龄相仿,阅历相似,知识相近,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互动。如果有一个融洽和谐的宿舍氛围,对于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情绪稳定、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塑造健康人格十分有效。相反,如果宿舍风气不好,宿舍成员不和睦,彼此间为点小事争执,不宽容不礼让,不尊重别人,这样往往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和无所归依的感觉,特别遇到压力时,心理更加紧张。同时还应注意到,宿舍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会使宿舍成员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小集体的“自然”保护圈,产生防备、排外的心理,缺乏与其他同学情感的交流,从而导致同学间思想行为阻隔,关系淡漠,大学生孤独、忧郁、嫉妒等许多心理疾病也因此产生,身心健康受到损害。

3.宿舍文化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

大学生有2/3的时间是在宿舍度过的,因而,宿舍文化将对大学生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往往使大学生追求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而消极病态的宿舍文化往往使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也表现出颓废和消沉的倾向来。宿舍文化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方面。

宿舍文化影响宿舍的学习风气。在一个学习风气浓厚的宿舍,一个人的进步往往会激发其他宿舍成员的学习热情,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局面,大家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竞争、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相反,一个学风不浓的宿舍,成天是打麻将扑克、上网聊天、谈情说爱,不思进取,虚度时日,全不把学习放在心上,学习自然会落到别人的后面。

在宿舍这个大学生的“家”里,大学生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培养了大学生接纳别人和与人合作的能力。我们往往看到这样一些现象:同一个宿舍里的一个成员对书画、音乐、某种体育运动的爱好,往往会波及所有其他成员。宿舍成员之间的这种长久的文化互动,极易诱导同一宿舍行为模式的趋向。

宿舍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还表现在人际交往上。目前的大学生中,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与同龄人的交往少,到学校过起集体生活,由于脾气、性格、爱好千差万别,宿舍成员间难免会发生这样那样的矛盾。如果一个宿舍风气正,宿舍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体谅、求同存异,就会使宿舍人际关系融洽,彼此和睦相处,在增加友谊的同时,还能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相反,如果宿舍成员之间由于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差异而互相闭锁、互相对立,就会造成人际关系淡漠和人际交往障碍,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创建和谐宿舍文化的有效途径

宿舍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结构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对大学生的成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宿舍这块阵地如果先进文化不去占领,那么落后文化就会乘虚而入。如何创建和谐宿舍文化,充分发挥宿舍对大学生成才的作用,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优化大学生宿舍文化环境,陶冶大学生的思想情操

环境是无声而又时时显效的特殊课堂,是一种影响人、塑造人的综合教育力量。作为大学生文化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宿舍环境的美化和建设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大学生在整齐舒适、明亮优雅的宿舍中生活,就会感到心情舒畅,精神焕发。相反,地面脏兮兮,四壁破旧不堪的宿舍环境会使大学生的情感受到压抑,兴趣消失,失去对生活的热爱。因此,要从陶冶大学生情操,净化大学生心灵的视角出发,搞好宿舍建设、园林绿化和楼道、厅、室的装饰,既要有宽敞明亮的活动场所,又要有幽雅别致的游乐景观,同时,还要有发人深思、激人奋进的中外学者或杰出人物的画像、雕塑、历史遗物或诗词警句,这样既可以启迪心智、陶冶性情,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宿舍物质环境的绿化、美化,不仅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实际的意义,而且对体现大学特定的文化氛围,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特定的意义。

2.完善大学生宿舍的制度文化,实现管理和服务的科学性

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建设,必须有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只有实现宿舍管理制度化,才能保证每位大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有序的学习生活环境,才能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形成良好的宿舍文化建设运行机制,从而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要完善规章制度,如学校严格规定宿舍熄灯时间和大门开关时间,保证作息规律正常化;制定宿舍达标管理办法,严抓宿舍卫生、内务管理,对大学生宿舍进行定期的卫生检查评比,实行“达标”“星级”综合考核,奖勤罚懒,评差奖优,逐步培养起大学生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二要用制度规范大学生日常行为。对大学生在宿舍里的表现进行量化并纳入到大学生的德育考核中。用制度来规范他们在宿舍中的行为,为大学生在宿舍的正常学习和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

3.发挥管理的合力效应,抓好宿舍文化的导向工作

大学生新生入学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还很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特别是辅导员、班主任、学院学生干部等的影响特别大。这些队伍综合素质的高低,作用发挥的大小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宿舍文化的质量。由于他们在学生中一般都有较高的威信和声望,所以他们的政治态度、个人爱好、生活习惯甚至习惯用语都很容易诱发其他大学生认同、模仿,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定的导向,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因此在进行宿舍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新情况、研究新办法、采取新措施。发挥助理班主任、学生干部的作用,施以积极地引导,要努力制止消极、病态文化的产生滋长,大力扶植积极、健康的宿舍文化的发展,以良好的舍风促进班风、校风乃至社会风气的好转,从而实现宿舍文化的导向和辐射功能。比如,看到同学们浪费饭菜的现象比较严重时,就应该结合我们的国情现状从修身处世的角度进行艰苦奋斗教育;看到崇拜明星的现象,就应该不失时地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看到宿舍里俗文化泛滥,就应该引导或组织学生欣赏和学习高雅文化。如开展名著、名画、名曲、名影视的“四名”欣赏等。另外,学校各级组织在组织大学生开展活动时,应适当考虑以宿舍为单位参加活动,这样有利于培养宿舍成员的集体观念。

4.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发挥学生在宿舍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宿舍文化建设的主体,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得好,宿舍文化就有生机、有活力。大学生具有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在大学生宿舍管理模式中,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正在逐渐地被尝试、被采用,对于激发大学生的责任心、创造力和自主意识发挥了很大作用。所以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在宿舍区成立大学生自律组织,积极引导和支持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宿舍管理。同时,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参加适当的劳动,以培养和增强他们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比如由大学生自己承担清洁、保卫、维修等工作,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和奖惩办法,并与党员发展、团员推优、奖学金评定及其他评优工作挂钩。这种做法既可以锻炼学生骨干的组织能力,又可以解决一部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总之,通过各种形式调动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和自强、自律、自信的精神风貌。

5.开展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活动,培养学生高尚道德品质

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亲和力、凝聚力以及参与竞争的意识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学校学院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应积极探索,为学生创造开展文化活动的有利条件,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宿舍文化活动,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文化活动的品位,以摆脱社会文化中庸俗内容的影响,吸收社会文化的精华和营养,追求和创造同自己知识水平、文化层次相适应的大学生宿舍文化内容,自觉建设具有精神文化内容的高层次的大学生宿舍文化。比如针对大学生关心的问题举办各种讲座、演讲、辩论、报告会等,启发他们的求知欲、成才欲,同时也可根据每个宿舍的长处、特色和兴趣举办球类、书画、乐器等各种比赛、展览等,这样既能陶冶他们的情操,又能加强他们的文化艺术修养,从而推动大学生宿舍文化向高层次迈进;还可以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把握时代的脉搏,吸收社会文化的精华,自觉建设高层次的大学生宿舍文化,让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培养高尚情趣,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成文.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江华.寝室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素质培养.高等教育研究,1999.74-76.

[3]刘超捷.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0,(4):43.

[4]张志徉,王晓玲.浅析宿舍文化.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0,(4):64-66.

[5]宋挺.高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初探.济宁师专学报,2005,(6):8-10.

[6]宋东亮.宿舍文化的功能及其构建.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1):14-15.

[7]曾志伟,王铁骊.寝室文化建设――高校德育工作的突破点山西省教育学院学报,2001,(1):39.

[8]金代志,王晓明.浅谈大学生寝室文化与育人作用.黑龙江财专学报,2001,(2):87-88.

[9]刘伯贤.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1,(3):5-6.

[10]冯友梅.大学生宿舍文化与学风建设新探.中国高等教育(半月刊),2001,(23):37-38.

[11]姚永明.高校宿舍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映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35-37.

[12]杨松桃.高校学生宿舍文化的教育功能及建构.理论月刊,2001.61.

[1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3.

养生文化论文范文第10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在本科化学教育中,由于其化学教学的特殊性,其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实验教学较多,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要求也较为突出。本文针对本科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意识展开研究,通过分析本科化学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明确了现阶段本科化学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问题,并提出了与之适应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

化学教育;创新意识;学生培养

现如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在科研领域的创新与人才培养更是如此。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高等院校需要不断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创新意识培养。针对本科化学教学而言,其教学涉及的领域较广,且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性极强,相关实验教学较多,这些都必须要求本科化学教学中,一方面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科研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空间,借助化学教育本身的实践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创新性意识的形成[1]。

一本科化学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一)创新能力培养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现如今,我国的本科教育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育阶段,尽管近年来素质教育不断发展,但是在实际的高等教育中,素质教育并没有完全落实,一些传统教育中的问题仍然存在,例如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缺失。盲目追求理论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激励。

(二)师资团队创新能力较低

教师作为本科化学教育的重要组成,其师资团队的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创新教育的落实。然而实际情况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思想限制,其对于教学中的创新意识相对较低,因此在对学生的教学引导中,不能够有效地通过创新性的教育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另外,一些资深的本科化学教师,尽管教学经验丰富,但是缺乏现代化教学理念,不能够满足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求。

(三)学生自我创新能力差

现如今,大学生的课业压力越来越大,而针对本科化学实践性的需求来说,很多大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尤其是针对一些化学科研项目的实践,这些都影响大学生自我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本科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意识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在本科化学教学中尽管已经融入了一些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并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性意识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化学课程设置不够完善

首先,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课时安排不合理。盲目重视理论专业的教学,忽视了化学实验课程的设置,这就导致学生在实际的化学试验中,操作能力较差,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意识培养。其次,交叉学科知识结构较差,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尤其是化学相关课程与其他必修课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这就造成学生综合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具体到化学与其他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点,其应用与创新也就相对较差。

(二)课外创新实践平台尚未建成

1.课外创新活动参与度低

课外实践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意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大多数的本科化学教学过程中,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学生较少,学生不能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化学实践中,阻碍了学生的开拓思维和创新意识。教师缺乏对学生参与性的鼓舞与引导。

2.创新实践基地管理不当

尽管各大高校都设立了相关的创新实践基地,但是其再创新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方面都还不够成熟,很多实践基地都是由学生会负责管理,缺乏专业导师的指导,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的提升。

(三)教学模式和方法单一

1.教学方法单一

学生创新性意识的培养,需要本科化学教师在专业教学的基础上,注重交叉教学,同时进行化学实验的创新与科研。然而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对互动教学、启发式、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尚嫌不足。课堂氛围和学生参与性都相对较低,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仅影响了化学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不利于学生课堂思维的扩展。

2.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现如今,大多数的高校化学教师仍然停留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中,而化学教学不仅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较强,而且还涉及到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要求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结合交叉学科基础性、专业性的需求,不断丰富教学模式,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实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

(四)评价方式与实验课程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1.评价方式不科学

目前很多高校的化学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仍然停留在考试阶段,对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社会实践、创新意识的评价相对较少,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标准。导致学生盲目地片面地重视理论考试,忽视了社会实践与自身创新意识的提升。

2.化学实验课程作用较小

对于本科化学教育而言,化学实验课程十分重要,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意识的重要组成。然而在实际的化学实验课程中,往往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忽视了对学生设计、探索能力的培养,实验课程变成了一种固有流程,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能够进行创新,也就不能够通过实验课程进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本科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1.优化课程设置

对于本科化学课程来说,其与其他学科的兼容性较强,某些内容具有一定的交叉点,因此在化学课程设置中,可有针对性地适当增加学生的相关选修课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能够在具有良好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开拓思维,更好地参与到教师的化学教学中。

2.丰富教学内容

随着高等教育知识结构的不断调整,本科化学教学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需求,合理调整教材内容,同时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针对具体教材进行相应的化学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的创新,引导学生参与到理论课及实验课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化学创新的主动能动性。

(二)建立课外创新实践平台

1.举办化学创新研究讲座

对于本科化学教育而言,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就必须要改变“闭门造车”的现状,积极开展化学创新案例讲座,将化学创新的一些成功案例、科研成果进行总结和整理,让学生在实际的化学创新案例中,丰富化学知识,收获创新理论,进而为学生实践与创新提供良好的借鉴价值。通过创新研究讲座,一方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水平。

2.建立网络化学实验平台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各大高校都建立了校园网站,成立了师生互动、学术交流的教学平台。对于化学教学来说,应该积极借助网络平台的优势,在平台中创建化学实验栏目,将学生的一些实验课题、创新科研成果进行公布,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

3.加强校企合作

建立产学研基地是有效推动学生创新性意识的途径之一。借助企业为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和科研经费,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这样不仅为企业培养了储备人才,而且也更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性意识。

(三)多元化教学模式与方法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一要加强基础实验教学,只有加强基础实验教学才能够保证学生扎实的实验基础,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二要加强综合实验的教学,综合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第一步,需要教师结合交叉学科的特点,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总体设计,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2];三要尝试展开创新实验教学,设置一些创新科研实验,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操作、完成,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创新意识。

2.丰富教学方法

首先可以采用研讨式教学方法。针对科研成果和化学实验案例,进行课堂探讨,鼓励学生进行模拟,并在探讨完善理论原理和实验操作流程的同时,提高学生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次可以采用联想教学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将化学现象、化学实验与日常生活相衔接,通过联想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化学,进而主动低参与到化学教学中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四)科学调整评价方式

改变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采用将口试、创新实验、考试合理地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评价标准,避免由于应试教育模式,阻碍学生在综合能力方面的提升。另外,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应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融入对科研创新与实践能力的评价,使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方式更为合理,也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

参考文献

养生文化论文范文第11篇

论文摘要: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外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对英语教学起着积极地作用。

引言: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传播文化的一种媒介,一个民族的语言与文化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正如美国杰出的语言学家Edward Sapir所论述的:“语言不能脱离文化存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它也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第三,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①语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学习中有许多跨文化交际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者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

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部分,是要为语言教学服务的。文化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为主要目的。《英语课程标准》把“文化意识”作为基础英语教育阶段的目标内容之一,并在目标描述标准中详细描述了文化意识的具体内容。那么,什么是文化意识呢?文化意识指对目标语文化的社会规约、价值观、信念的知晓。②那么,又如何培养高中生的文化意识呢?教师应注重跨文化研究,以便在讲授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能恰到好处地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材料,给学生营造一个利于语言学习的氛围。在课堂上实施文化意识的导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让学生掌握与词汇有关的文化内容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是语言系统赖以生存的支柱。英国著名语言学家Wilkins说过,没有语法不能很好地表达,而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不能表达。③词汇又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词汇常能反映该语言群体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词会大量地涌现,而一些旧词又会被淘汰。词汇反映文化,是文化的载体。

词汇的理解涉及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英语中的许多词汇与中国的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因此,在词汇教学中应该适当地给学生文化信息的输入。例如:“peacock(孔雀)”在中国文化中是喜庆的象征,人们认为孔雀开屏是大吉大利的事,而“peacock”在英语中的意义表示一个洋洋得意、炫耀自己的人,如“the young peacock(年轻狂妄的家伙)”“as proud as a peacock(骄傲的人)”等。再如,英语中的green指“嫉妒”一义,通常用green-eyed,而中国人则用“红眼”或“眼红”来表达这一意义。在中国文化中,“龙”被认为是一种图腾,是权力和尊严的象征,而西方国家的dragon不同于中国传统形象上的龙,被认为是邪恶的化身,因此在翻译相关“龙”的词语要注意避免引起本族语的歧义,例如:“亚洲四小龙”我们应该译成“Four Asian Tigers”。

英语中的许多词汇,尤其是习语、典故等,也承载着一定的文化意义。如:Achilles’ Heels(阿基里斯的脚后跟—表示某人唯一致命的弱点)、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指一切灾难之源)等。同时,还需广泛学习谚语。谚语是各个民族智慧的结晶和经验的总结。比如:A fall into a pit, a gain in your wit(吃一堑,长一智);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情);A good medicine tastes bitter(良药苦口);All rivers run into sea(海纳百川);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等。学习谚语,不但有助于增强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从中受到教益和启示,而且精炼的语言对学习者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课文的文化背景知识

文化背景知识是指在英语教学中出现的与阅读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一些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所选的阅读教材大多会涉及到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有的课文选自英美原著,带有浓厚的英美文化色彩。有些阅读文章的主题范畴生疏,文化跨度较大会对学生的阅读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果仅仅就语言本身进行教学,往往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在课文中涉及到关于历史背景、地理知识的文章,例如:在高一阅读教材 My First Ride on a Train这个单元中,涉及到了澳大利亚这一文化背景知识。因此,老师在授课时可以通过一些辅助材料对澳大利亚的历史、地理和人文知识做稍微详细的补充说明。在增加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

宗教问题对中国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也是个重点。在教学时,教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所信仰的宗教及其宗教文化,否则学生在阅读中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④例如:在阅读课文中出现的“He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在缺乏宗教文化知识的情况下,这句常使一些学生感到困惑,为什么他不吃鱼经常玩游戏就可靠呢?实际上,“to eat no fish”出自一个典故,在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代,基督教为了表示对政府的真诚,拒绝遵守反政府的罗马天主教在星期五只吃鱼的习俗。因此,此短语表示忠诚,而“to pl" ay the game”和“to play fair”同义,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为人忠诚,而值得信赖”。西方有许多国家都信奉基督教,因此《圣经》的许多典故都会被应用到文章中。教师应该给学生介绍诸如典故的来源以及暗含意思,以帮助学生理解。如:Judas kiss(犹大之吻),Garden of Eden(伊甸园),Covenant with Noah(不可背弃的盟约)等。

文学方面,比如在英诗西风颂中,著名诗人雪莱用优美而蓬勃的想象描写出了西风的形象,赞美了西风。而谈到西风时,我们不禁会联想到的是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却不是那温暖的、令万物复苏的春风。因此,学生会对原诗的理解产生一定影响。

三、要让学生将中西方文化差异应运于跨文化交际中

跨文化交际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除具备一般的交际能力要求外,还必须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⑤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外语进行交际,而学生缺乏文化意识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课堂上应尽可能地让中学生多的用外语进行交流,并让学生将文化意识应用于跨文化交际中。

在汉语中日常交际说:“老师好!”“老师早!”在这里“老师”不仅是称呼语,还是尊称。但是,在英语中teacher却绝不可以作为称呼语,也不是尊称。在英语国家,中小学里一般是在姓前冠以Mr,Mrs或Miss,称呼教师。⑥中国人见面就喜欢问“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lunch)”或者“去哪里(Where are you going)”之类的话。这并非是问句,只是寒暄语而已。而英语国家见面打招呼是会说“hello”,“How are you”,“What good weather”之类。要让学生明白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时禁忌的一些话题有:对方收入、年龄、宗教信仰和婚姻状况等。

另外,由于汉英文化的思维方式存在很大差异。汉语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讲究克己谦和;而英美国家的人则不同,他们很乐意接受对方的赞许。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会在交际中产生误会。如:

Foreigner: Your watch is so nice!

Chinese student: No, it’s just so-so.

Foreigner:…(at a loss)

由此可见,在语言交际中,学生懂得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日常交际的重要性。如果学生不能准确地把握其差异,不仅会造成交际双方尴尬、无法正常交谈下去,而且会使双方产生成误解。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总结一些交际中的语言和方法,并且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进行外语交流。

养生文化论文范文第12篇

一、音乐愉悦性养生作用的起源

音乐用自己独有的旋律与语言来表现人类不同的情感。音乐最神奇的地方就在于其可以直抵心灵,因此,它在心灵的治愈上具有一定的功能,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我们可以将其称为音乐养生。音乐的愉悦性具有养生作用的起源非常早。

音乐治疗学是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据相关医学人士了解,在千年以前,音乐养生已经出现,《易经》上有句话概括的十分准确:“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我国的音乐养生文化起源非常早,而且意义深刻。春秋时期的医和是最早的音乐养生专家,他将人的疾病与音乐相联系,并且采取音乐治疗的方式,达到了治愈的目的,医和也成为推动音乐养生的重要发起人。而我国着名的大家孔子、庄子也对音乐养生有独到的见解,孔子就曾经提倡:“中声以节”,庄子的“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也对音乐养生的作用进行了一番阐述。

到了唐宋时期,音乐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其养生功能也逐渐被人们熟识,人们开始用音乐去治疗疾病。唐宋时期的诗歌是最繁荣的阶段,当时很多诗人在诗歌中对音乐养生的效果进行了说明,白居易曾在诗中写到:“本性好丝桐,心机闻即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着重强调了音乐在心里调节上的作用。着名的文学大师欧阳修就亲身经历过用音乐治疗疾病的事情。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音乐愉悦性与养生文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金元时期,张子和用音乐治疗疾病的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并且相对于用药其更加提倡用乐器治疗疾病,用其愉悦性来降低疾病所带来的痛苦。

到了明清,音乐疗法迅速发展,人们对音乐愉悦性对疾病的重要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其治病机理也有了更深的认识。清朝的医书《医宗金鉴》更进一步深入地将如何发五音,五音的特点与治病的机理作了详细的描述。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音乐愉悦性在中国医学历史上的成就十分辉煌。

二、音乐愉悦性的养生功能与中医的基础理论

(一)音乐愉悦养生与阴阳学说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化之一,阴阳学说起源非常早,用万物的对立与统一关系说明事物的属性,阴阳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作用的一种动态平衡关系,而阴阳学说也成为中医理论的基础,其贯穿整个中医理论,是身心平衡的基础。东汉时期的《太平经》曾经对阴阳学说的起源于养生意义进行详细的分析,认为音乐是符合阴阳相生原理的,具体而言:“高为阳,低为阴;大调为阳,小调为阴;强为阳,弱为阴;刚为阳,柔为阴;金革之声为阳,丝木之声为阴等”。音乐愉悦性的养生功能主要就是从人机体阴阳出发,而音乐的阴阳正好可以弥补其不足,达到阴阳平衡,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二)音乐愉悦养生与五行

在古书中曾经将五行与五音相通,出现“五脏相音”学说,即宫声入脾,商音入肺,角声入肝,徵声入心,羽声入肾。利用五行中的相生相克原理,结合五音中的对立统一原理。音乐是用来传达人们情感的,古人曾经将精神效应归类,“宫音和平雄厚,庄重宽宏;商音慷壮哀郁,惨怃健捷;角音圆长通澈,廉直温恭;徵音婉愉流利,雅而柔顺;羽音高洁澄净,淡荡清邈”。这一学说在音乐愉悦性养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内经》中曾有记载:“宫为脾之音,大而和也,叹者也,过思伤脾,可用宫音之亢奋使之愤怒,以治过思;商为肺之音,轻而劲也,哀者也,过忧伤肺,可用商音之欢快使之高兴,以治过忧”一般而言,只要选好有针对性的音乐,其功能是非常明显的,会收获不同的养生效果。

(三)音乐愉悦的养生功能与七情

这里所说的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这是人心灵动态变化的一个总体概括,而在音乐中曲调的变化是与人心灵动态可以产生一定共鸣的,七情的变化是会引起一些疾病的,此时,音乐所发挥的作用就非常独特,着名的医学家张子和对此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以悲治怒,以怆恻苦楚之音感之;以喜治悲,以谑戏狎之言误之;以恐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师之;以怒制思,以污辱欺罔之事能之;以思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动人耳目,易之视之。”只有心情愉悦才能保证人们的健康长寿,音乐正是通过这种意识情感的作用,进而影响病理的变化,用音乐来净化人们的心灵,达到养生的目标。

三、音乐愉悦性的养生作用

(一)平和人们的心态

音乐愉悦性的平复心态能力早已得到认可,音乐的和谐与适中性可以感化人的情志,达到心理的平和。选用合适的曲目与治疗方式可以发挥一定的保健作用。有很多文献中曾对音乐愉悦性的平和心态进行阐述,欧阳修曾在《书梅圣俞稿后》中对音乐的平和作用进行分析,认为其与人气达到一种相接,可以缓解疾病。除此之外,他在其他的书中也曾阐述音乐的平和性。除了欧阳修,司马光和周敦颐也曾对音乐愉悦性的调和心态功能做过相关的阐述。总之,音乐的平和心态作用不容忽视,其可以增加血脉的畅通,可以让人们精神愉悦,达到养生的目的。

现代也曾对音乐愉悦性的养生作用进行过分析,舒缓的音乐,和谐的美声,古朴的音调,悠扬的乐声都可以让人们的内心处于一种平衡,达到养生的目的。但是不是所有的音乐都有治愈作用,一些音乐还存在着一定害处,因此,要根据生病的机理,选择合适的音乐,达到养生的目的,只有选择得当才能发挥养生的重要功能。

除此之外,音乐的愉悦性对于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小艺术具有大作用。

(二)现代中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分支

音乐愉悦性的养生性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1、调和神气,宣和情志

音乐愉悦性与养生文化最重要的关系就是其对情绪的调节作用,效果十分明显。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音乐的情绪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生理与心理的双重作用实现的。在不良情绪的过程中,播放舒缓的音乐可以达到抑制的作用,在无法排泄情绪的时候音乐可以帮助舒缓情绪。在愉悦的音乐中,人们的态度朝着美好的方向转变,达到节制的目的。美好的音乐可以疏散人们抑郁的心情,可以宣泄不良的情绪,达到颐养心神,脱离烦恼的目的。

2、具有一定的智力开发能力

人们处于疾病的状态下,反应能力也相对缓慢,音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生活的乐趣,可以增强人们的信心,同时一些音乐可以刺激记忆力,增强人们的智力。

3、提升人们自身的素质

音乐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具有一定的怡情养性作用,其可以增强人们对生活的领悟。在音乐的熏陶中,人们的心灵得到充实,气质得到提升,人生的价值也会得到提升。

养生文化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文化意识 英语教学 高中阶段

Abstract:The cultivation of cultural awareness is an important part for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t is also an indispensible part for comprehensive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t makes positive contribution to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cultural awareness;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引言: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传播文化的一种媒介,一个民族的语言与文化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正如美国杰出的语言学家Edward Sapir所论述的:“语言不能脱离文化存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它也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第三,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①语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学习中有许多跨文化交际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者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

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部分,是要为语言教学服务的。文化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为主要目的。《英语课程标准》把“文化意识”作为基础英语教育阶段的目标内容之一,并在目标描述标准中详细描述了文化意识的具体内容。那么,什么是文化意识呢?文化意识指对目标语文化的社会规约、价值观、信念的知晓。②那么,又如何培养高中生的文化意识呢?教师应注重跨文化研究,以便在讲授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能恰到好处地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材料,给学生营造一个利于语言学习的氛围。在课堂上实施文化意识的导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让学生掌握与词汇有关的文化内容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是语言系统赖以生存的支柱。英国著名语言学家Wilkins说过,没有语法不能很好地表达,而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不能表达。③词汇又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词汇常能反映该语言群体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词会大量地涌现,而一些旧词又会被淘汰。词汇反映文化,是文化的载体。

词汇的理解涉及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英语中的许多词汇与中国的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因此,在词汇教学中应该适当地给学生文化信息的输入。例如:“peacock(孔雀)”在中国文化中是喜庆的象征,人们认为孔雀开屏是大吉大利的事,而“peacock”在英语中的意义表示一个洋洋得意、炫耀自己的人,如“the young peacock(年轻狂妄的家伙)”“as proud as a peacock(骄傲的人)”等。再如,英语中的green指“嫉妒”一义,通常用green-eyed,而中国人则用“红眼”或“眼红”来表达这一意义。在中国文化中,“龙”被认为是一种图腾,是权力和尊严的象征,而西方国家的dragon不同于中国传统形象上的龙,被认为是邪恶的化身,因此在翻译相关“龙”的词语要注意避免引起本族语的歧义,例如:“亚洲四小龙”我们应该译成“Four Asian Tigers”。

英语中的许多词汇,尤其是习语、典故等,也承载着一定的文化意义。如:Achilles’ Heels(阿基里斯的脚后跟―表示某人唯一致命的弱点)、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指一切灾难之源)等。同时,还需广泛学习谚语。谚语是各个民族智慧的结晶和经验的总结。比如:A fall into a pit, a gain in your wit(吃一堑,长一智);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情);A good medicine tastes bitter(良药苦口);All rivers run into sea(海纳百川);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等。学习谚语,不但有助于增强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从中受到教益和启示,而且精炼的语言对学习者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课文的文化背景知识

文化背景知识是指在英语教学中出现的与阅读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一些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等。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所选的阅读教材大多会涉及到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有的课文选自英美原著,带有浓厚的英美文化色彩。有些阅读文章的主题范畴生疏,文化跨度较大会对学生的阅读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果仅仅就语言本身进行教学,往往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在课文中涉及到关于历史背景、地理知识的文章,例如:在高一阅读教材 My First Ride on a Train这个单元中,涉及到了澳大利亚这一文化背景知识。因此,老师在授课时可以通过一些辅助材料对澳大利亚的历史、地理和人文知识做稍微详细的补充说明。在增加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

宗教问题对中国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也是个重点。在教学时,教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所信仰的宗教及其宗教文化,否则学生在阅读中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④例如:在阅读课文中出现的“He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在缺乏宗教文化知识的情况下,这句常使一些学生感到困惑,为什么他不吃鱼经常玩游戏就可靠呢?实际上,“to eat no fish”出自一个典故,在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代,基督教为了表示对政府的真诚,拒绝遵守反政府的罗马天主教在星期五只吃鱼的习俗。因此,此短语表示忠诚,而“to play the game”和“to play fair”同义,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为人忠诚,而值得信赖”。西方有许多国家都信奉基督教,因此《圣经》的许多典故都会被应用到文章中。教师应该给学生介绍诸如典故的来源以及暗含意思,以帮助学生理解。如:Judas kiss(犹大之吻),Garden of Eden(伊甸园),Covenant with Noah(不可背弃的盟约)等。

文学方面,比如在英诗西风颂中,著名诗人雪莱用优美而蓬勃的想象描写出了西风的形象,赞美了西风。而谈到西风时,我们不禁会联想到的是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却不是那温暖的、令万物复苏的春风。因此,学生会对原诗的理解产生一定影响。

三、要让学生将中西方文化差异应运于跨文化交际中

跨文化交际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除具备一般的交际能力要求外,还必须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⑤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外语进行交际,而学生缺乏文化意识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课堂上应尽可能地让中学生多的用外语进行交流,并让学生将文化意识应用于跨文化交际中。

在汉语中日常交际说:“老师好!”“老师早!”在这里“老师”不仅是称呼语,还是尊称。但是,在英语中teacher却绝不可以作为称呼语,也不是尊称。在英语国家,中小学里一般是在姓前冠以Mr,Mrs或Miss,称呼教师。⑥中国人见面就喜欢问“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lunch)”或者“去哪里(Where are you going)”之类的话。这并非是问句,只是寒暄语而已。而英语国家见面打招呼是会说“hello”,“How are you”,“What good weather”之类。要让学生明白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时禁忌的一些话题有:对方收入、年龄、和婚姻状况等。

另外,由于汉英文化的思维方式存在很大差异。汉语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讲究克己谦和;而英美国家的人则不同,他们很乐意接受对方的赞许。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会在交际中产生误会。如:

Foreigner: Your watch is so nice!

Chinese student: No, it’s just so-so.

Foreigner:…(at a loss)

由此可见,在语言交际中,学生懂得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日常交际的重要性。如果学生不能准确地把握其差异,不仅会造成交际双方尴尬、无法正常交谈下去,而且会使双方产生成误解。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总结一些交际中的语言和方法,并且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进行外语交流。

结语

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外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关于高中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很多方法,诸如:异同比较法、角色扮演法、文学赏析法、大众媒介法和情景渗透法等。当然,在文化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当把好一些文化教学原则。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既学习语言知识,又学习社会文化知识;即培养语言能力,又培养社会文化能力;既要注重国外文化意识的培养,也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学生通过学习,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崔刚,孔宪遂。英语教学十六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鲁子问,王笃勤.新编英语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朱家科.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养生文化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心理素质;独立思考;自我价值

1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环境适应问题

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生活条件相对优越,他们从中学到大学,环境发生了改变,离开了长期依赖的家长和老师,一些大学生内心深处便产生了恐慌和恋家情绪。对新环境的不接受,自理能力的不足,面对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特点,一些学生出现了独立与依赖的矛盾。有的学生来到新的环境,面临理想与现实的较大反差,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便感到茫然无措,并由此产生失落感、自卑感和焦虑情绪,其中一年级新生表现得最为突出。

1.2 人际关系障碍

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生由于各自的经济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不同,同班及同寝室同学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个性特征等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使气氛紧张,导致心理压力。大学生希望社交、渴望友谊,然而由于害羞、自卑、不善言辞、缺乏社交基本技能等原因,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害怕交际,不愿敞开心扉,自我封闭。这种矛盾心理很容易导致压抑、孤独,人际关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难题。

1.3 自我认知失调

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大学生向往和追求的目标。www.lw881.com社会心理学家菲斯汀格指出,一个人的价值“是通过与他人的能力和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大学生在中学是学习尖子,但到了人才荟萃的大学,失去了原来的领先地位,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冲突。少数大学生由自傲走向自卑,信心下降,意志消沉,缺乏进取心。大学的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有的学生无所适从,表现出困惑的心理。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没有发展前途,缺乏学习兴趣,因而情绪低落,造成心理上的压力。

1.4 就业压力造成的心理负担

随着择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面临择业,他们既向往又担忧,既对自己有很高的期盼,又怕自己失败受挫。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加重了大学生的行为责任和心理压力。一方面,他们渴望竞争,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到理想的职业,以证明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竞争的激烈又不免使他们犹豫担心,害怕竞争中的失败,担心选择带来的风险,畏惧探索中的困难,自卑、恐惧、焦虑、急躁的心态不时出现。这些悲观情绪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使他们心绪抑郁,对前途失去希望,更有甚者觉得生存没有意义。

2 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2.1 校园物质文化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营造良好的环境

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校园的地理位置、地形风貌等自然环境和校园的各种建筑、教学科研设备、文化设施和生活设施,以及校园里大小园林、草地、花坛、道路等硬件工程的合理布局。这些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各种设施,以其独特的校园风格和文化内涵,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教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首任校长乔丹所言,校园的“长廊连同他们的华贵的圆柱,也将对学生的培养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每一块砌墙的石头必定会给学生以美和真的熏陶”。校园环境建设应着眼于文化氛围对师生的熏陶和感染,要千方百计地让草木“说话”,让石头灵动。这就要求我们以传承和创新的理念指导校区的建设规划,通过对建筑物的造型装饰,对办公室、教室的布置,对树木花草的种植培育,对校园雕塑的摆放,对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艺术作品的悬挂等校园环境的点缀,使学生在赏心悦目之中陶冶情操。置身于美丽的校园环境中,在这样的文化的影响下,能对大学生起到塑造美好心灵、激发进取精神、调节心理状态等重要作用,做到人与环境、自然的和谐。

2.2 校园制度文化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提供保障机制

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校纪校规等各种规章制度,是学校科学管理、严肃纪律、约束与规范大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管理机制。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为大学生评价自己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人格形象提供了衡量的标准。制度文化一经形成,能凝结为一种无须强制即可在代代学生中自然传承的精神文化传统。因此,高校必须建立起富有人文情怀与创新活力的制度文化体系,充分发挥制度文化在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的育人功能。这种教育氛围,必然会发挥约束、激励、保障、导向的功效,使大学生在观念上、情感上、心理上、行为上按照这样的价值准则自觉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

2.3 校园行为文化是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有效载体

行为文化,主要指师生员工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各类群体(社团)的活动等,是学校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学校价值观的折射。从内容上看,不同的行为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如学术科技文化,以科学性和严谨性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兴趣培养产生巨大的作用;艺术文化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要,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快的情绪特征,并使他们在紧张的学习压力下获得休息和娱乐,在广阔的天地里尽情地展示天赋与才华,获取奋进的信心。

2.4 校园精神文化为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提供精神支撑

精神文化,是深层次的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其主要内容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表现为学校风气、学校传统以及教职员工的思维方式等,可以说是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校风包括学风、教风以及学校积淀的传统文化精神和在学术探索中所形成的风气和氛围,它既是大学精神的综合反映,又是大学精神的具体化和外化。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在校风建设中一定要从当代大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和解决各种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全面的素质教育理念,加强学生的健康人格教育,可利用讲座、报告、心理沙龙、主题班会、心理知识竞赛、广播、校园网络等各种方式,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从而使大学生在多元化的校园文化中养成独立自主、具有个性和创新性的人格特点,铸就经得起考验的心理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总之,随着当代新形势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将面临新的形势、新的要求,切实增强学生管理工作是所有老师和管理人员应共同探索和奋斗的使命。

我们要树立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实行开放、民主的教学方式,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努力提高大学生自学能力,造就21世纪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章明明.大学生心理冲突现状调查[j].高教探索,2007(2).

[2]杨江水.塑造青年大学生“阳光心态”的对策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7.

养生文化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文化意识 英语教学 高中阶段

引言: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传播文化的一种媒介,一个民族的语言与文化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正如美国杰出的语言学家edward sapir所论述的:“语言不能脱离文化存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它也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第三,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①语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学习中有许多跨文化交际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者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

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部分,是要为语言教学服务的。文化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为主要目的。《英语课程标准》把“文化意识”作为基础英语教育阶段的目标内容之一,并在目标描述标准中详细描述了文化意识的具体内容。那么,什么是文化意识呢?文化意识指对目标语文化的社会规约、价值观、信念的知晓。②那么,又如何培养高中生的文化意识呢?教师应注重跨文化研究,以便在讲授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能恰到好处地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材料,给学生营造一个利于语言学习的氛围。在课堂上实施文化意识的导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让学生掌握与词汇有关的文化内容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是语言系统赖以生存的支柱。英国著名语言学家wilkins说过,没有语法不能很好地表达,而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不能表达。③词汇又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词汇常能反映该语言群体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词会大量地涌现,而一些旧词又会被淘汰。词汇反映文化,是文化的载体。

词汇的理解涉及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英语中的许多词汇与中国的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因此,在词汇教学中应该适当地给学生文化信息的输入。例如:“peacock(孔雀)”在中国文化中是喜庆的象征,人们认为孔雀开屏是大吉大利的事,而“peacock”在英语中的意义表示一个洋洋得意、炫耀自己的人,如“the young peacock(年轻狂妄的家伙)”“as proud as a peacock(骄傲的人)”等。再如,英语中的green指“嫉妒”一义,通常用green-eyed,而中国人则用“红眼”或“眼红”来表达这一意义。在中国文化中,“龙”被认为是一种图腾,是权力和尊严的象征,而西方国家的dragon不同于中国传统形象上的龙,被认为是邪恶的化身,因此在翻译相关“龙”的词语要注意避免引起本族语的歧义,例如:“亚洲四小龙”我们应该译成“four asian tigers”。

英语中的许多词汇,尤其是习语、典故等,也承载着一定的文化意义。如:achilles’ heels(阿基里斯的脚后跟—表示某人唯一致命的弱点)、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指一切灾难之源)等。同时,还需广泛学习谚语。谚语是各个民族智慧的结晶和经验的总结。比如:a fall into a pit, a gain in your wit(吃一堑,长一智);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情);a good medicine tastes bitter(良药苦口);all rivers run into sea(海纳百川);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等。学习谚语,不但有助于增强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从中受到教益和启示,而且精炼的语言对学习者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课文的文化背景知识

文化背景知识是指在英语教学中出现的与阅读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一些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所选的阅读教材大多会涉及到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有的课文选自英美原著,带有浓厚的英美文化色彩。有些阅读文章的主题范畴生疏,文化跨度较大会对学生的阅读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果仅仅就语言本身进行教学,往往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在课文中涉及到关于历史背景、地理知识的文章,例如:在高一阅读教材 my first ride on a train这个单元中,涉及到了澳大利亚这一文化背景知识。因此,老师在授课时可以通过一些辅助材料对澳大利亚的历史、地理和人文知识做稍微详细的补充说明。在增加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

宗教问题对中国学生而言是一

个难点,也是个重点。在教学时,教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所信仰的宗教及其宗教文化,否则学生在阅读中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④例如:在阅读课文中出现的“he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在缺乏宗教文化知识的情况下,这句常使一些学生感到困惑,为什么他不吃鱼经常玩游戏就可靠呢?实际上,“to eat no fish”出自一个典故,在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代,基督教为了表示对政府的真诚,拒绝遵守反政府的罗马天主教在星期五只吃鱼的习俗。因此,此短语表示忠诚,而“to play the game”和“to play fair”同义,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为人忠诚,而值得信赖”。西方有许多国家都信奉基督教,因此《圣经》的许多典故都会被应用到文章中。教师应该给学生介绍诸如典故的来源以及暗含意思,以帮助学生理解。如:judas kiss(犹大之吻),garden of eden(伊甸园),covenant with noah(不可背弃的盟约)等。

文学方面,比如在英诗西风颂中,著名诗人雪莱用优美而蓬勃的想象描写出了西风的形象,赞美了西风。而谈到西风时,我们不禁会联想到的是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却不是那温暖的、令万物复苏的春风。因此,学生会对原诗的理解产生一定影响。

三、要让学生将中西方文化差异应运于跨文化交际中

跨文化交际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除具备一般的交际能力要求外,还必须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⑤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外语进行交际,而学生缺乏文化意识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课堂上应尽可能地让中学生多的用外语进行交流,并让学生将文化意识应用于跨文化交际中。

在汉语中日常交际说:“老师好!”“老师早!”在这里“老师”不仅是称呼语,还是尊称。但是,在英语中teacher却绝不可以作为称呼语,也不是尊称。在英语国家,中小学里一般是在姓前冠以mr,mrs或miss,称呼教师。⑥中国人见面就喜欢问“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lunch)”或者“去哪里(where are you going)”之类的话。这并非是问句,只是寒暄语而已。而英语国家见面打招呼是会说“hello”,“how are you”,“what good weather”之类。要让学生明白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时禁忌的一些话题有:对方收入、年龄、宗教信仰和婚姻状况等。

另外,由于汉英文化的思维方式存在很大差异。汉语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讲究克己谦和;而英美国家的人则不同,他们很乐意接受对方的赞许。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会在交际中产生误会。如:

foreigner: your watch is so nice!

chinese student: no, it’s just so-so.

foreigner:…(at a loss)

由此可见,在语言交际中,学生懂得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日常交际的重要性。如果学生不能准确地把握其差异,不仅会造成交际双方尴尬、无法正常交谈下去,而且会使双方产生成误解。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总结一些交际中的语言和方法,并且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进行外语交流。

结语

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外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关于高中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很多方法,诸如:异同比较法、角色扮演法、文学赏析法、大众媒介法和情景渗透法等。当然,在文化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当把好一些文化教学原则。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既学习语言知识,又学习社会文化知识;即培养语言能力,又培养社会文化能力;既要注重国外文化意识的培养,也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学生通过学习,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崔刚,孔宪遂。英语教学十六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鲁子问,王笃勤.新编英语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朱家科.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4]胡文仲.英语教育自选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