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人民调解工作思路范文

人民调解工作思路范文

人民调解工作思路

人民调解工作思路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民调解 现状 工作对策

一、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基本情况和工作成效

201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以下简称人民调解法)正式实施。一年多来,基层司法所以人民调解法颁布实施为契机,大力组织学习、宣传,贯彻落实这一规范人民调解工作的基本大法,把做好人民调解工作作为履行维稳的首要职责、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工作[1]。

(一)调整策略,把握主动,筑牢矛盾调处“第一防线”。

一是调整静态守候为下沉走访指导,变“半年”、“年终”考核为每周、每月定时走访指导,及时改变“小机关大官僚”作风。二是抓好信息排查,把握主动,调处结合,打好有准备之战。三是抓好一般纠纷调解,力求就地化解。

(二)关注特殊,把握重点,创新思维,突破陈规,依法依规和解,确保群众合法权益。

二、基层人民调解工作面临的形势

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人们各种观念的转变,人民调解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个别人思想陈旧,道德观念淡薄,世俗与法制的较量此起彼伏。

由于一些旧的传统和不良习俗在较长时间内还不能彻底消除,与在新的政治经济下催生的科学文明进步观念形成新的力量对比,构成矛盾纠纷:一是法律规范与社会行为的不规则之间的矛盾,个别人因为不懂法或故意利用法律的边缘特点,以轻微的违法违规行为对他人权益进行侵害和影响,如行为、地痞行为、损坏公物或他人财物等行为导致纠纷;二是道德约束与个别人公德意识缺乏之间的矛盾。道德观念淡薄的行为往往在不违法的条件下对他人利益造成影响,这是社会发展进步与部分人思想僵化保守导致的矛盾,大量的婚姻纠纷、家庭纠纷、邻居纠纷层出不穷。

(二)法制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导致的新型矛盾。

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一些法律法规已在较大程度上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形势变化需要,有些法律法规所保障的公民权益与社会实践需要保护的公民权益存在不对称性,在法律有所不及的情况下,如何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则来调解矛盾纠纷,是对人民调解的一个重大考验。

(三)思想认识和工作机制滞后于形势的发展要求,大调解系统担当的实力单薄。

近年来,社区人民调解工作的地位虽然已逐步被各级领导所重视,开展了很有成效的工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相对于日新月异的经济社会形势和其它维稳力量的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出现了弱化的势头。一是认识有偏差。个别调解员对社会矛盾纠纷所产生的负面效应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本社区的矛盾掌握不及时,不到位。二是调解机制不健全。有的地方没有摆正人民调解工作位置,调解人员心中无目标,工作无压力,遇到问题互相推诿,小纠纷不想调,大纠纷调不了,可能使小纠纷酿成大矛盾,大矛盾引发大事端。

(四)人民调解员的素质能力与人民群众诉求的现实期盼存在差距。

人民调解员虽有较强的基层工作经验,但法律知识和文化水平并不较高。事实上,随着城市化推进的深入、经济建设进程的加快、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社会矛盾纠纷呈现出成因复杂化、类型多样化、主体多元化、范围广泛化、总量扩大化、规模群体化、当事人寻求解决纠纷的方式激烈化等新特点。即便调解人员具有大专文化程度也是难以应付的[2]。个别调解员对法律掌握甚少,仍会在工作中出现超出人民调解的范围、随意调解的行为;调解人员对罪与非罪、违法与合法的界限不清;个别调解员撰写的调解协议质量低甚至违法,以致被法院所撤销,这些都大大削弱了人民调解制度的效用发挥。

(五)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的组织保障不够有力。

人民调解法第九条规定:“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居民会议推选产生”。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有的居委调委会贯彻执行人民调解法不到位,调解员“进”“出”随意,新手入行较为普遍,具有三年以上调解工作经验的人员极少。人民调解员队伍业务培训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形成制度,调处业务能力提高较慢。由于工作特性处于应对突发,工作不定时,责任重大,非工作时间加班加点多,调处对象极端行为频发,时常遭遇极端行为威胁,影响调解员身心健康,调解员爱岗敬业精神受到影响。

三、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对策和思路

(一)创新工作理念。

人民调解工作思路范文第2篇

中办、国办批转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和两个《若干规定》,确立了人民调解工作在改革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加强和改进人民调解工作的具体要求,对新时期如何加强人民调解工作既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又提供了法律保障,可以说,人民调解工作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如何把握这个发展机遇,推进人民调解工作向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的方向发展,使之真正成为新时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的坚实可靠的“第一道防线”,我们还需正确分析民调工作现状,准确把握民调工作内涵,不断探索开展民调工作的新途径。

一、我区人民调解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各种观念深刻转变的今天,我区人民调解工作正面临着如下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各类矛盾纠纷的经济内容日益突出。一是因土地承包引发的纠纷日趋频繁。我区是一个农业大区,全区××万人口,近90的人口其生产生活对土地资源的依赖程度还十分强烈,加上各种原因造成部分山林、田土、水利资源权属不清,有些承包经营合同与法律法规相悖,经不起历史的检验,导致各类纠纷时有发生,这些纠纷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在所有矛盾纠纷中占的比例较大;二是环境及生态问题逐渐呈现。随着农村工业化的推进,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环境及生态问题不断受到群众的关注,因生态环境的利用和保护而引发的矛盾纠纷越来越多;三是随着经济多元化出现了不同经济主体问题的利益纠纷。随着经济交往的频繁,经济活动中的劳工、价格、市场、能源、污染和消费等问题都随时有可能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群众之间引发矛盾纠纷;四是工程建设中群众利益维护问题。如征地补偿金到位不及时导致部分基层干群关系紧张,工程建设中部分工头克扣民工工资,引发的民工聚众闹事,有的重点工程征地拆迁的法定程序和思想工作不到位,引发群体上访;五是农村换届选举和婚姻家庭邻里关系所引发的派系争端。财产分割、相互交往等方面的矛盾纠纷;六是部分企业里军队转业干部、伤残复退人员因待遇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这些矛盾纠纷错综复杂,如果不能及时化解,很容易激化为刑事案件或者,严重影响着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部分人思想陈旧,缺乏道德观念,导致矛盾纠纷长期存在。由于一些旧的传统和不良习俗在较长时间内还不能彻底消除,与在新的政治经济下催生的科学文明进步观念形成新的力量对比,构成人民内部矛盾纠纷:一是法律规范与社会行为的不规则之间的矛盾,一部分人因为不懂法或故意利用法律的边缘特点,以轻微的违法违规行为对他人权益进行侵害和影响,如行为、地痞行为、损坏公物或他人财物等行为导致纠纷;二是道德约束与一部分人公德意识缺乏之间的矛盾。缺乏道德的行为往往在不违法的条件下对他人利益造成影响,这是社会发展进步与部分人思想僵化保守导致的矛盾,大量的婚姻纠纷、家庭纠纷缘出于此。

(三)法制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导致的新型矛盾。近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一些法律法规已在较大程度上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形势变化需要,有些法律法规所保障的公民权益与社会实践需要保护公民权益存在不对称性,在法律有所不及的情况下,如何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则来调解矛盾纠纷,是对人民调解员的一个重大考验。

(四)思想认识和工作机制滞后于形势的发展要求,致使矛盾纠纷调处无力。近年来,我区人民调解工作的地位虽然已逐步被各级领导所认识,下发了相关文件,开展了很有成效的工作,为维护全区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相对于日新月异的经济社会形势和其它维稳机制的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出现了弱化的势头。一是认识有偏差。有的地方和领导对社会矛盾纠纷所产生的负面效益缺乏足够的认识。二是调解机制不强。有的地方没有摆正人民调解工作位置,调解人员心中无目标,工作无压力,遇到问题互相推诿,小纠纷无人管,大纠纷不想管,致使小纠纷酿成大矛盾,大矛盾引发大事端。三是人民调解工作的有关政策和法律规定宣传不到位。群众认识有偏差,大事小事找主要领导,唯有一把手才能解决问题,主要领导不知所措,经常被矛盾纠纷所围绕。一些矛盾纠纷因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调解而升级恶化,因民事纠纷导致的治安刑事案件呈上升趋势,对社会稳定形成了较大的压力。

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主要是调解组织体系不完善,调解队伍素质不高,调解经费无保障,调解工作环境差。

二、做好新时期的人民调解工作,必须积极探索符合我区实际的工作思路

加强和改进我区人民调解工作,必须站在“三个代表”的高度,坚持与时俱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具体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完善组织体系,提高队伍素质,优化工作环境,创新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法。

(一)完善组织体系。一是要稳定和扩大村组调解工作队伍,要注重聘请有政治责任感、有一定政策法律水平和威望高的老党员、老干部和国家离退休人员,充实调解工作队伍。二是要杜绝调解工作死角。在各企业、街道、机关和学校等单位建立调解组织,配强调解员,实现调解无空白、防患无死角。三是要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巩固队伍,用制度规范工作,用制度提高效率。

(二)提高队伍素质。一是要加大选拔力度。要通过公开公平科学的选拔途径,把社会各界中具备较高的政策法律水平和一定业务能力的优秀人才吸收到人民调解工作队伍中来。二是要强化培训工作。一方面要切实保障培训经费,采用区乡分级包干纳入财政

预算,落实好各级各部门经费承担责任;另一方面要丰富培训内容,要针对调解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结合当前突出的问题,着力增强队伍的政治责任感,社会主义法制精神的把握能力,熟练调解技巧,掌握调解规律。三是要采取适当形式,开辟多种渠道,让不适应调解工作的同志从岗位上退下来,将热心于调解工作的人才吸收到调解组织。进一步优化队伍结构,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三)优化工作环境。一是要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对人民调解工作的组织领导责任。进一步明确人民调解工作对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经济健康发展的重大意义,突出人民调解工作在党委政府全盘工作中的地位,加大对调解工作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将人民调解工作作为维稳工作的第一要务,积极为人民调解工作排忧解难。二是要强化各部门对人民调解工作的协作配合。人民法院要加大对调解工作的指导,积极支持合法有效的协议履行,维护调解协议的效力。各行政执法部门要从讲政治的高度,从行使职能发挥职责的角度,用好行政执法权力,协调配合人民调解工作。三是要适当增加工作经费。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工作待遇,最大限度的调动各级调解组织和调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人民调解工作思路范文第3篇

摘要:农村基层最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生存生活状态,在基层践行群众路线的效果最真实地反映党的工作情况,群众工作到不到位决定党和群众的关系,影响党在人民大众心中的形象和威信。从党员干部建设角度分析,当下农村基层干部在践行群众路线依旧存在群众工作思想认识层面不高、群众工作作风不良、群众工作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主要原因是党员干部群众工作态度不端正以及调查研究工作不落实,端正对群众工作的思想态度,正确做实群众工作中的调查研究是缓解和解决农村基层群众路线存在的问题的实效性性对策。

关键词 :农村基层;群众路线;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后,新一届党中央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无论是党的自身建设还是党群关系建设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干部在践行群众路线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同层面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反思,不断探索破解问题的路径。

一、农村基层贯彻群众路线的意义

1.农村基层是贯彻群众路线的抓手

群众路线的主体包括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基层是群众路线得以真正实现的土壤。首先,运用群众路线,实现群众路线的根本目的需要干部和群众密切联系、共同参与、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农村基层干部是与群众距离最近、关系最亲的党的干部,在农村基层践行群众路线是践行群众路线的抓手,是党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基本、最基础的部分。人民群众是群众路线必需的参与者,人民群众的主体在基层,基层践行群众路线就理所当然是党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第一线。其次,“一切为了群众”的理念和价值取向,是我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而群众路线的价值主体是人民群众,基层群众是群众路线的不可或缺的社会基础;“从群众中来”意味着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从实践中获取做好群众工作的一手资料,了解群众的意愿和诉求,吸取群众的智慧,基层群众就成为调查研究的主要范围和主要对象;“到群众中去”,是将从群众那里获取的智慧转化为政策方针运用到群众当中,对症下药,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基层群众是方针政策的实施对象,也是群众路线理论自身的结点。由上可见,农村基层是贯彻群众路线的抓手。

2.农村基层贯彻群众路线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社会矛盾往往根源于基层,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构成威胁。实现社会的稳定有赖于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有赖于民心顺、民心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也有赖于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人民群众是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社会基础,更是社会稳定的维护者。群众问题解决不好会威胁到社会稳定,乃至动摇党执政的根基。因此,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执政基础的最好途径是满足群众的利益诉求,妥善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使人民群众满意,确保广大群众生产生活有稳定的社会环境。走群众路线就是要尊重和捍卫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就是要解决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就是要就是要防止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正确贯彻和落实群众路线能够抓住群众矛盾的症结,更好地协调民众的利益关系,发现解决社会问题的规律,对症下药,制定出符合群众利益的决策,最终将社会矛盾控制在社会稳定能够承受的的范围内,确保党的执政之基的稳定。

二、农村基层贯彻群众路线存在的问题

1.农村基层干部的群众思想认识层面不高

在农村贯彻落实群众路线关键在于党员干部。党员干部的群众观念和群众意识是践行好群众路线的前提。党与群众的关系既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又是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党是群众的领导者,群众则是党的服务对象,因此‘群众路线’要求党同时领导并服务群众,而且所谓‘走群众路线’就是领导者通过‘群众路线’来服务群众。”①反观现实,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对党和群众关系的认识仅仅局限于党对群众的领导,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认识也浅薄地停留在了解、认识、意识层面,停留在讲得好、说得好的表面层次上,没有将群众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没有上升到信念的高度,这就意味着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内源动力不足,导致相当一部分干部与群众的感情冷淡,深入群众的主动性不够,服务群众的积极性不足,为人民谋利益的责任感不强。服务群众理念的缺失和淡薄,不能够保证将群众路线真正运用到具体的、实在的工作当中,这种没有上升到信念的认识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可持久性,使得践行群众路线的实际行动大打折扣。

2.农村基层干部的群众工作作风存在问题

干部作风直接影响党群关系,事关人心向背。影响农村基层干部与群众关系的主要有官僚主义作风、享乐主义做法和慵懒作风。首先,农村基层干部“官本位”思想依旧存在。“官本位”的官为主体的思想导向,与服务群众的以群众为主体的理念相冲突,不仅导致干部与群众关系的疏离,反映在实际工作中就是官僚主义作风屡见不鲜,干部看重自己,高高在上,看轻群众,远离群众,支配群众的工作意识和工作方式依旧存在,服务群众的认识不够深刻,服务群众的责任感淡薄,等待群众主动反映问题几乎成常态。其次,“物本位”思想的外在体现鲜明。基层干部在工作当中唯利是图,乐己之乐,以满足自身物质追求为出发点“联系关心”部分群众,没有从义务的角度出发看待服务群众的工作责任,不是以全体群众的客观实际出发,缺少对所有群众真实需求的洞察与感情的交流,嫌贫爱富,更愿意为有利可图的群众“服务”,对普通民众的疾苦置若罔闻、漠不关心。再次,慵懒作风严重影响基层工作的实际成效。“进村不进社,进社不入户,入户不调查”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干部出于“躲避麻烦”不愿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干部对群众生活状况和群众问题加以主观判断的情况时有发生。

3.农村基层干部的群众工作落实不到位

群众工作重在落实,但在实际情况中,落实方面依旧存在问题。首先,部分农村基层干部以文件学习忙、工作应酬忙为借口,缺少调查研究;有的干部认为自己在基层,自认熟悉当地群众的情况,不需要调查研究;纵使有调查,当中仍旧存在调查态度不严肃、调查行动不落实、调查内容不全面、调查结果不真实、光调查不研究的现象,主观认识不能够正确反映客观实际,唯心不唯物,导致决策缺乏科学性,损害群众的利益,影响党群关系的健康和谐发展。其次,敢于担当是干部走好走实群众路线必备的品质。在谈到好干部的标准时就指出,“要将敢于担当作为可贵品质,”②敢于担当是好干部的标准之一,是衡量干部工作能力的标准之一,但是,部分农村基层干部面对一些较为复杂的群众工作唯上不为实,持推诿态度,害怕压力、不敢较真,害怕责任、患得患失,害怕困难、避重就轻。再次,党的方针政策畅通下达到群众当中是解决相应群众问题的先行因素,群众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利益诉求有效上传是完善群众工作的必要条件。群众路线实现的是全部群众的整体利益,而不是个别特殊群众。但是,将党的政策向部分群众传达或者进行干部内部享有的现象时有发生,对群众的意见建议置之不理或者歪曲报告群众情况屡见不鲜。

三、农村基层群众路线问题的解决

1.端正对群众工作的思想态度

践行群众路线的基本思想前提就是要有清晰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认识,有坚定的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信仰。“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思想端正才能行为自觉。”③基层群众工作对干部过硬的工作能力的要求不容置疑,端正态度对正确践行群众路线、做好做实群众工作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要摆正对群众的态度。党的执政地位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党员干部的权力是广大群众赋予的,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是“鱼水关系”,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可替代的,“任何力量代替不了群众的力量,任何执政资源代替不了群众工作。”④干部不仅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更要敬畏人民群众的力量,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群众工作无小事,要将群众的事情摆在首位,而不是将文山会海摆在群众工作的先头。其次,要端正服务群众的态度。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这就意味着干部要主动服务群众,而不是干部被动等待群众反映问题。

群众路线就是通过服务群众的途径和过程实现的,服务群众是责任,实现群众的利益诉求是群众路线最终的目的。干部不仅要有服务群众的思想意识和信仰,要有真正的人民公仆的意识和作为。再次,重视端正态度的作用。端正服务群众的态度,享乐思想、官僚思想就会有所淡化,增进服务群众的责任感,为自己服务、为特殊群众服务的行径就会有所减少。因此,把握好思想态度的总开关、端正对群众工作的思想态度的作用,不仅仅是态度改观,更为重要的是行为作风转变。

2.正确做实群众工作中的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党做好领导工作的传家宝,是党员干部必备的工作能力,更是开展群众工作必需的重要工作方法。调查研究是群众路线当中“从群众中来”的主要内涵,正确做实群众工作中的调查研究是走实群众路线的基础。

首先,调查研究要做到主观见之于客观。没有正确的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调查清楚”,⑤只有走近群众,经过调查才能具体真实地了解基层群众存在的各方面问题,调查研究做得到位不到位,关系到大小决策的科学性、针对性,最直接地影响群众的切身利益能否正确、准确地实现和维护,从根本上决定群众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其次,调查研究要求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调查就是解决问题,走进群众生活当中,走近群众的心理,才能够从群众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这样有利于将群众工作做到实事求是,有利于准确快速找到群众问题的症结。正如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就是“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准确,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⑥再次,调查研究还涉及作风问题。有没有走村进户,有没有嘘寒问暖,话有没有说到群众心坎里,事有没有做到让群众心服口服,深刻体现干部的工作作风,是衡量干部有没有务实的标准之一。干部慵懒散,调查研究无从谈起,求真务实更是空中楼阁。为此,当好党的干部,做好人民的公仆,必须积极主动、勤跑勤问地做好调查研究。

“打铁还需自身硬”,农村基层干部只有在思想意识上坚定不移地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贯彻到群众工作当中,始终严肃遵循群众路线的要求,践行群众路线才有可靠的思想保证;农村基层干部只有端正群众工作态度,将群众工作真正当做自己的责任,做到有担当敢于实事求是,有魄力敢于攻坚克难,才会推进群众工作不断向前发展的局面;农村基层干部只有不断反省自身的言行,做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才能强化基层党组织在贯彻群众路线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引文注释

①李华.群众路线:内涵、逻辑与特质[J ].上海党史与党建,2012(1).

②大别松涛.提“五条标准”当成“好干部”自觉追求[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cpc.people.com.cn/pinglun/n/2013/0630/c241220-22022184.html.

③杨玉玲等.群众路线教育读本[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4:123.

④何录春.做好新形势下基层群众工作的思考[J].湖湘论坛,2012(2).

人民调解工作思路范文第4篇

县委:

根据县委办发[20__]202号文件精神,__乡党委高度重视“三问”活动,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抢抓机遇促增长,集中突破上水平,改善民生保稳定”总体要求,紧紧围绕谋划20__年工作思路,采取召开座谈会议、发放问卷调查、上门走访群众等方式,深入开展了“三问”活动,由领导干部带队,进村入户到企业,发动广大干部职工群众,积极谏言献策,广泛征求村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针对群众当前所想所盼,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提交乡党委集中研究,提出解决办法,为推动当前工作,进一步优化明年工作思路奠定良好的基础,全面完成了“三问”活动的工作任务。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创新载体,全面动员,激发干部职工群众参与全乡重大决策的积极性

全县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县乡村三级干部培训班结束后,乡党委、政府及时召开了乡机关干部大会,传达了会议精神,对认真贯彻落实樊书记讲话精神和深入开展“三问”活动进行了周密部署,统筹安排。为了确保活动深入开展,取得实效,乡党委、政府就“三问”活动提出了“三不、四查、四提高”的总体要求。“三不”就是问政于民不能走过场,问需于民不能躲避矛盾,问计于民不能忽视群众智慧;“四查”就是查工作思路的错于否,查群众生活的困难程度,查矛盾纠纷的产生规律,查干部作风的虚与实;“四提高”就是提高工作思路的科学性,提高稳定工作的长期性,提高群众救助的针对性,提高干群关系的协调性,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调研活动。一是组织领导干部认真学习了十七大精神及“三问”活动的重要内容和指导思想,指导全体干部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实质和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并结合实际,深入分析乡情,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全体干部开展“三问”活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组织召开了党员群众代表会议,学习宣传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县乡村三级干部会议精神,深入学习开展“三问”活动的重要意义及主要内容,全面动员党员群众积极参与到“三问”活动当中来,鼓励群众建言献策,共谋发展。三是结合乡情实际,按照活动要求,围绕20__年发展思路,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切实做到了四个深刻理解,深刻理解全乡“退二进一,退二进三”转型发展战略,深刻理解全乡“以强带弱,以企带村,东西互动”工作机制,深刻理解能干事、会干事、干好事的干部能力新标准,深刻理解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服务经济、环境经济、知识经济”的新的发展理念。通过学习讨论,进一步统一了全乡干部群众的思想,增强了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增强了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三问”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合理安排,深入调研,深入开展“三问”活动

按照活动要求,结合全乡实际,乡党委、政府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抽调工作人员,组建了由包村领导为组长,全体包村干部为队员的2个调研工作小组,按照乡“三不、四查、四提高”的要求,进村入户,深入企业,认真开展了“三问”活动。一是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各村各企业在中心位置刷写标语20条,办墙报9期,并利用村级电教设备、广播喇叭等媒体,对活动内容进行了广泛深入地宣传,使活动精神在全乡宣传覆盖面达到了100%。二是发扬民主,纳言谏策。组织召开了由村社干部,农民群众代表,县、乡人民代表,退离岗位老干部,老党员和企业职工代表等人员参加的座谈会,参会代表覆盖面达到30%以上。围绕工作思路、群众生产生活、乡村干部工作作风等三个方面,听取了不同阶层的意见和建议,收集了关于塌陷安置、企业发展、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改善等6个类别10条建设性意见、建议,极大地丰富了全乡科学发展思路。三是深入群众,倾听民生。调研组深入村(企业)、社(班组)、农户(工人),围绕三个方面的内容,面对面地与农民、职工交心谈心,共谋发展,并结合宣传富民政策、科学技术、法律法规,宣讲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及县委、县政府的各项决策,鼓励农民积极踊跃发言,集中民智,集思广益,发放问卷调查表258份,收集到13条意见、建议,为乡党委、政府进一步优化工作思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人民调解工作思路范文第5篇

近几年来,我区农村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各项重要指标连续实现了信增势头,多年的工作实践使我深切感到,一把手的工作千头万绪,关键:一是抓工作思路的确定,就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确定推进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工作目标;二是抓工作思路的组织实施,就是带领领导班子成员,组织动员广大干部职工按照既定的工作思路,推动“三个文明”建设。

由于“一把手”是领导班子中的“班长”,是一个地区、部门的第一责任人,这一特殊地位决定了其工作的基本特点就是总揽全局。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求一把手有一条清晰、准确、科学的工作思路。所谓工作思路,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根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本地实际出发,提出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达到预定目标的总体设想,包括过程中要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等。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部门的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的工作思路是否科学可行。然而领导工作思路的形成,不是领导者或少数人凭经验、拍脑门想出来的,也不是靠“文人”编出来的,其形成的过程必须遵循我党一贯倡导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遵循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基本工作方法。

一、必须以调查研究为基础。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是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映,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在农产品市场约束日益增强、农民收入来源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下,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的转变。作为农业部门的“一把手”,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三农”问题在不断发展变化,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要真正认识“三农”实际,必须在求知、真知、深知上下功夫,没有深入实际的调查,就掌握不了大量生动的第一手资料;没有在此基础上的筛选提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升华过程,就抓不到“三农”问题的实质,也就谈不上针对区情、局情制定科学的农业工作思路。

以前一提我区的农业,都感到农业是经济最薄弱的环节,“三农”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瓶颈。农业部门的存在价值到底有多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种植业到底有没有作为;江宁撤县设区,加快城市化建设,农业产业在江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到底重不重要;农业部门面对新的形势,如何服务指导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对区情全面的认识。通过广泛的调研,我感到我区农业发展必须调整思路,才有出路,才有作为。我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好,虽然撤县设区,但区委、区政府对农业的基础地位、作用重视程度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并多次强调:江宁虽然撤县设区,但县情没有变,农业的基础地位没有变,而经济的加速发展,反哺农业的实力不断增强,对农业的投入必将加大;占人口70%的农民依赖土地增收的心情依然迫切;依托大城市发展近郊农业的前景并不是没有。为挖掘潜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我们把“跳出农业抓农业”作为发展的基本思路:围绕五大农业求突破,即在“品牌农业、质量农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外向型农业”上求突破;确立全区农业四大重点工程,即“优质米工程、蔬菜工程、食用菌工程、西甜瓜工程”,形成江宁“板块农业”和“特色产业”,把农业融入城市,达到兴业富民的目的。由于适应新形势提出了农业工作的新思路,我区农业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农民来自种植业的收入增加,农业产业的领域得到扩展。通过实施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围绕挖掘特色、培育特色、壮大特色的产业路线,较好地推进了农业区域化、科技化、标准化、产业化。我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撰写了《浅谈“江宁都市农业集中区”的建设》,对江宁农业长远发展在思路上进行了探讨。

二、必须以坚持群众路线为根本。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他们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群众的所思、所需、所盼,往往反映和预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自然也是我们工作的努力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确定工作思路时,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践证明,只有依靠群众形成的工作思路,才能集中群众的智慧,反映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才能被群众所接受。如在“三个代表”学教过程中,我围绕“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开展了问卷调查,了解群众所思、所需、所盼,分门别类件件抓落实,受到群众普遍欢迎。再如,在区重点工程温州街拆迁工作上,农业局办公楼、种子站及仓库、几十户职工住宿楼以及几十间门面房共有1.5万平方米建筑需要拆迁,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矛盾错综复杂,迟迟不能解决,人民来信从省、市到区,接连不断,一时期已造成农业局的整体不稳定。我没有“新官上任三把火”,而是全方位地调查研究,从班子领导到中层干部,再到职工,个别谈心,个别走访,了解他们的思想、意见,把握症结所在,听取和集中各方意见、建议,并归纳为三类:涉及到的被拆迁户担心拆了以后过渡无期,安置地点不理想,不愿拆;还有一部分是住在二层小楼房改时不符合政策的未房改户,至今也无住房,局里如何处理无定论;还有一大部分人则认为,农业局过去在城区有500多亩土地,现在再搬走就是寸土不剩,比比人家,看看自己,伤心、悲观,认为局领导是“败家子”、没有用。针对各种意见和看法,本着顾全大局、以人为本的精神,我反复研究修改方案,在大多数职工思想统一的前提下,专门召开职工大会,进行宣传发动,讲明政策,公布纪律,对重点人我亲自谈话,结果未用二个月时间搬迁结束。由于这一拆迁思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得到广大职工的充分理解和支持,使温州街工程能顺利推进,农业局也从此化解了一个不安定因素。

三是必须以科学的思维方式为指导。跨世纪的“一把手”在政治方向正确的同时,思想观念要超前,富有创新意识。因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创新是我们全部工作的灵魂,也是领导干部“胆识”的体现。“一把手”要在把握事物发展规律,预见事物发展趋势和捕捉发展机遇方面见事早、行动快。实践使我感到:不同的思维观念为“一把手”提供不同的思路。新的思维观念能给“一把手”带来新的科学思路,使“一把手”的思想符合实际,符合历史进程,得出合乎规律的认识。旧的思维观念则阻碍着“一把手”认识的深化和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已经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农业产业的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增加,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农业生产连续五年滑坡,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农业生产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情况。面对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和农业服务工作难以到位;同时,农业入世,面临的状况是千家万户对付“八国联军”、“提篮小卖”对付“跨国公司”,更使我们感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迫切性。千家万户的生产经营格局必须靠产业化导向才能有效提高竞争力,从长远看、深层次看,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转移农民,产业化农业增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为此,要善于打破传统思维方式,以开放型、多向型、求异型、政策型思维方式,取代封闭型、单向型和求同型的思维方式,不就农业抓农业,不就农业来解决“三农”问题,不断进行创新和突破,学会走自己的路,这样才能发挥优势,克服困难,因地制宜,加快发展。近几年我局根据变化了的新形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通过实施战略性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订单农业、基地园区农业,以此来实现农业内部经营性收入的提高,这不仅对增加农民收入举足轻重,而且对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我们提出了江宁区五年农业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鼓励奖励政策,加强了以土桥优质米为主的秦淮河圩区优质稻米产业带、横溪“大自然”牌西瓜、其林千亩设施农业等一大批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而且还以培植品牌农业为支柱,确定“打造品牌农业、树立江宁形象”的发展思路。

近几年来,我区已有6个市名牌产品,创省名牌农产品2个,部级绿色食品2个,省级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49个,有机食品基地1个,无公害基地达到30万亩,市级以上标准农业示范园6个。农业工作抓住了品牌,就会涉及我们工作的各个层面,对我们原来的工作方法、政策、指导思想有很大冲击。作为农业部门的一把手,打造自己的品牌,实际上就是张扬我区农业的优势、扩大对外的影响力。我局每年都要多次组织农产品到省外参展,还成功地在白马公园组织了江宁区无公害优质农产品展销专场,为提高农产品知名度搭建平台,为农产品进城入市开辟渠道。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建设,不仅是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一项重要的实质性内容,也是体现以人为本、关注健康、迎合绿色消费时尚的根本作法,更是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实践证明:要想把工作做的更好,必须要有创新的思维方式。创新是一种价值大风险也大的活动,这就要求“一把手”有超人的胆识,自觉地从我小为我大的身心中育胆;能动地从变不知为深知的实践探索中壮胆;果敢地从变小勇为大勇的风浪考验中练胆。与时俱进,创新思维,创新方法,抓住种粮农民增收问题,就抓住了农民增收的重点;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就抓住了粮食生产的根本;保护和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就稳定了粮食的大局、政治大局;抓住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就抓住了“三农”工作的未来。

人民调解工作思路范文第6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群众路线;理论新贡献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1 ― 0034 ― 02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第368页

[收稿日期]2014 ― 09 ― 23

[作者简介]刘亭亭(1987―),女,山西吕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群众路线内容及其重要性

(一)群众路线的主要内容

1.党的群众路线是思想活的灵魂的一个方面

把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提出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科学论断,为群众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揭示了一切为了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指出了群众路线的立足点是一切依靠群众。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带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我们只有结合群众的意见,才能总结出正确的方法。

2.邓小平理论继承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

邓小平强调:“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①(1)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标准表明一切决策都必须符合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邓小平的价值准则。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党一切决策和工作的标准,也是党一切行动的价值取向,在各项工作中要坚定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2)群众是力量的源泉。党的干部和党员必须要和群众打成一片,脱离群众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会被群众所抛弃。邓小平一贯反对把群众看作是工具,在困难需要时依靠群众,而在顺利和不需要时远离群众的做法。(3)走群众路线的实质是克服形式主义和。形式主义和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大问题,这两种现象的存在,说明党没有完全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我们的领导干部严重脱离了群众。在邓小平群众路线的指引下,我们党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符合人民利益的措施,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党的群众路线

改革开放以后以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续坚持和发扬了党的群众路线,同时与时俱进深化发展了群众路线。提出人民可以检验我们的工作成效。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老老实实听取群众的意见,老老实实改进工作,用实际行动取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在理论上,对群众路线做了诸多的论述,尤其是他提出的“三个代表”正是新时期群众路线的最好体现。

4.科学发展观将群众路线发展到了新高度、新境界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把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放在突出位置,给予了群众路线新的高度。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更进一步完善了群众路线的内涵,体现了继续贯彻群众路线是不可改变的,始终要做到以人民群众为核心,所做的一切都要符合人民的利益与要求。做好群众工作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保障。

(二)坚持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1.坚持群众路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方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立足之本。只有做到发展为了人民,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顺应人民群众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进一步动员更多的人民群众亲自参与到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来,加快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

2.坚持群众路线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支撑

党的群众路线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好体现,群众路线与民主政治的高度统一,能够有力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从而巩固我们已经取得的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果。首先,坚持群众路线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够更好地反映人民的意愿、人民的利益,保证人民真正的当家作主。其次,坚持群众路线有利于促进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发展。最后,坚持群众路线为我国民主政治体制改革的完成提供了保障。只有走群众路线,民主政治的改革顺应民意,让人民满意,民主政治的改革才能够顺利的完成。

3.坚持群众路线是应对新发展、新挑战的必然要求

当今社会正处在大变革中,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1)坚持群众路线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只有坚持群众路线,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党才可以赢的人民的拥护和爱戴,才可以在巨大的挑战与邪恶势力面前摧不垮,更好的立足,变成一个强大的执政党。(2)走群众路线是加强党的基层建设的必要途径。党的基层组织离群众的距离最近,可以更大限度地了解人民生活状况,为人民解决实际困难,争取吸引更多的先进分子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增进了与党的感情,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坚持群众路线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推进反腐倡廉的建设。党和国家要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目标,严厉惩治腐败现象,把腐败现象扼杀在摇篮之中,真正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二、科学发展观对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新贡献

(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群众路线

1.对党的群众路线的价值内涵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2003年,强调“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①这一论断,非常清楚地体现了群众路线的党性原则,强调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历史创造的主体和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科学发展观更加全面地概括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还强调了人民不仅是历史创造的主体,而且是历史创造成果的享用主体。强调人民群众自身的发展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指出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目标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的高度统一。

2.在强调要努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要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更好的贯彻群众路线。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要努力健全社会公平的保障体系,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加强社会的公平意识,建立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社会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同享用,带领群众向共同富裕的方向努力。

3.把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领导价值观作为党贯彻群众路线的重要环节。群众路线就是干部队伍如何对待群众,科学发展观要求干部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每位领导干部都要对人民负责,党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最后要为人民所用。做到情为民所系,只要领导干部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有可能也把党放在心上,领导干部要倾听群众的呼声,反映人民的意愿,关心群众的困难。利为民所谋,贯彻群众路线,要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造福,我们党没有私人的特殊利益,也不允许有,更不能以权谋利,必须真心实意地为人民办事,谋取人民的利益,以实际行动取信于人民。

(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1.为新形势下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方法

我们党贯彻群众路线的方法是随着党的历史地位和任务以及所处的环境而变化的,科学发展观针对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新特点,以及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一些不良作风和工作方法,提出了一系列加强落实群众路线的新方法。

(1)坚持发展依靠人民群众的思想,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必须要依靠人民群众,通过向群众询问来思考发展的思路,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来发现发展中的问题,向人民群众请教,进行发展措施的改进,依靠人民的共同努力完成发展的任务,根据人民群众评判来衡量发展的成效,尽可能地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为了发挥人民群众的重大地位,就必须广泛征求询问各方面的意见,进行协商和协调,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使一切决策真正符合人民的意愿,顺应民意,从而获得人民的认同、支持和拥护。

(2)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把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贯彻群众路线的重点。当今社会正处在大的转型期,出现一些矛盾和问题是难免的,所以我们要积极主动地看待矛盾,化解矛盾。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明确了我们所要关心解决的群众利益的问题,我们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但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切身利益,所以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既顺应了民意,也体现了我们党做好群众工作的正确方法。因此,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努力做到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要到生活最困难、意见最多、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同那里的干部和群众一起排忧解难,化解矛盾,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2.提出了新形势下提高领导干部做好群众工作能力的战略要求

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关键在于能做好群众工作的干部队伍,对于新形势下矛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们的一些干部出现了工作方法不对,处理能力不高等一系列问题,科学发展观把提出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本领作为对党的各级组织及其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的战略要求。特别强调要提高几种领导能力:首先,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服务好群众就必须从群众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入手,尤其是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从源头上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就需要提高领导干部办实事的能力,保证工作效率,取得人民的认可。其次,要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在我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依赖“权力”办事,忽视依法办事的理念。所以要提高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善于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依法保护人民的权益。再次,要提高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我国在新形势下,群众利益的诉求多种多样,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有的一下可以解决,而有的难以办到;而且诉求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合法的,有的是情绪化、冲动的、不合法的,面对各种各样的情况,对我们党做好群众思想工作能力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领导干部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各级领导干部要和群众进行及时的沟通,了解群众的需要,引导人民群众通过合法的途径表达合理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为贯彻群众路线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可以使我们党更好地贯彻群众路线,尽可能的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更好的保证。

〔参 考 文 献〕

〔1〕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03―07―02.

人民调解工作思路范文第7篇

【关键词】社区警务;群众路线

社区警务和群众路线,一个是警务工作模式,一个则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乍看两者相差甚远,毫无瓜葛,可稍一分析,便得知两者有许多相似、相通之处,甚至某些层面高度一致。就社区警务的理念来看,与党的群众路线内涵和精神完全一致,不谋而合;应当说两者在思想和理念、行动和实践等方面高度一致。可见,我国施行的社区警务战略的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公安机关工作中予以贯彻落实的具体行动。

一、社区警务理念与群众路线内涵

(一)社区警务基本理念

就社区警务的基本思想理念来讲,王太元教授归纳如下几点:一是以犯罪与社会一体化、权利与义务一体化、警察与公众一体化、警务与社区一体化的四个一体化认识;二是以预防为主和警民合作的两大原则;三是以社区为导向、服务为导向的、治本为导向的三个导向;四是以警察形象柔性化、警民关系伙伴化、警务工作社会化、治安对策前置化的四化特征。可见,社区警务是本着“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基本理念,警务立足社区,警力下沉,深入辖区,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加强警民联系,警察与公众间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力争辖区群众理解、支持、信任警察,进而宣传、发动和组织群众,实现警察与公众一同预防和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的一种警务工作模式或理念。

实践表明,如果社会治安问题光靠公安机关一家治理,其结果公安民警累、政府开支大,却对违法犯罪“打不胜打,防不胜防”,治安成效甚微,使得公安工作陷入“吃力不讨好”的尴尬境地。面对这些问题,警务界进行了反思,推行了社区警务,并将这一问题很好的予以解决,使公安工作跳出了尴尬境地。社区警务认为社会治安问题纷繁复杂,治安问题来自社会,要解决社会治安问题必须依靠社会,依靠群众,只有依靠群众治安工作才有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只有依靠群众才是破解难题的一招,才能够争取民心,赢得民心,稳定民心,治安问题才得以顺利解决,警务工作无往不胜,公安工作迎刃而解。

社区警务的依靠社会、依靠群众,和辖区群众一道解决社会治安问题的理念,是党的群众路线精神引领我国公安实践、指导警务改革的现实写照。

(二)党的群众路线基本内涵

公安机关坚持群众路线,就必须准确地把握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党的群众路线是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到党的全部活动中,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同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结合起来而形成的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中群众路线科学表述是:“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对待人民群众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立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一切为了群众,是我们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的各项事业的立足点;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党的事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事业。只有把党的事业放在一切依靠群众的基点上,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力量,为党的各项事业的胜利完成建立强大的物质基础。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从认识论上说,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要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首先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向群众做调查工作。将这些从群众中集中起来的领导意见再回到群众中去,使群众认识到这些意见是符合他们的根本利益的,号召群众实行起来、化作他们自觉的行动,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成为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

二、社区警务理念与党的群众路线精神相一致

(一)社区警务的“预防理念与治本思想”与群众路线的“一切为了群众”精神一致。首先,社区警务对警察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进行了反思,通过深刻认识“立警为公,执政为民”的公安为谁的问题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警察宗旨的问题,明确了公安工作基本手段和目的,即打击是维护社会治安的手段,创造平安社会才是目的。“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新时期群众路线的表述,可见社区警务理念与群众路线精神一致。

(二)社区警务的“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基本理念与群众路线“一切依靠群众”精神一致。社会治安纷繁复杂,光靠公安机关一家,打不胜打,防不胜防。认为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要解决复杂的治安问题,应依靠辖区群众,建立群防群治机制,才能使警务工作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基于这一认识,社区警务提出民警从办公室走出来,深入辖区,跟辖区群众打成一片,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于是动员、组织和宣传群众,使得警察与公众间形成合作伙伴关系,警民齐心协力,和衷共济,共同预防和解决辖区治安问题,保一方平安的基本工作思路。党的群众路线精神强调党必须依靠群众,群众工作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

(三)社区警务的警察与公众的合作伙伴关系与“从群众中来”精神一致。社区警务强调警察与公众形成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关系不同于以往警察与公众的管理与被管理、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警察没有高高在上,没有凌驾与公众之上,而是警察基于警民关系一体化认识和“警民一家”思想主导下,放下身段,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强化服务群众意识,深入辖区,入户走访、调查了解社情民意,倾听群众呼声和疾苦,切实做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上述表明社区警务思想与群众路线的精神高度一致。

(四)社区警务的警察立足社区的理念与“到群众中去”的精神一致。通过社区警务理论模型――“社区警务树”很好的阐释社区警务中关于依靠群众、深入辖区、做好群众工作的思想。“社区警务树”的模型中公安工作比作是一棵大树,我们工作的目的便是长好这棵树,树上开许多“治安”之花,结很多“平安”之果。于是为长好这棵树,首先要认清这棵树长在土壤,做好树底下的工作,如松松土,浇浇水,加加肥,只有这样才能把树长好,于是会开治安之花,结平安之果。这一理论模型表明公安工作只有深入辖区扎根基层、扎根群众,才能依靠群众,动员群众,公安工作才有源源不断的力量和旺盛的生命力,让公安工作之树长青不老,开满治安之花,结满平安之果。

总之,公安机关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就是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民警深入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织密维稳防控网络、形成群防群治格局,筑起维护稳定的天罗地网、铜墙铁壁的过程,而社区警务正是公安机关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的过程。

【参考文献】

人民调解工作思路范文第8篇

学习讨论会由广东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族宗教委主任、党组书记陈绿平主持。

专家学者和机关干部同会讨论,紧扣省委关于开展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的部署要求和书记有关讲话的精神,紧密结合广东民族宗教工作实际,以争当全国民族宗教工作排头兵为目标畅所欲言。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挖问题,查找差距,提出了解决问题创新工作的思路。

周镇宏认真听取与会人员的发言后,对省民族宗教委很快响应省委部署开展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给予充分肯定。就解放思想引领工作创新的主题即席作重要讲话。

他指出,解放思想历来是扫除障碍引领发展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解放思想没有止境,广东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必须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解决一切影响科学发展的问题,“短板”接长、优势更优,实现区域和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周镇宏强调,学习讨论活动最终是为了指导推动工作,要将解放思想的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新思路,推动工作的新举措,以解放思想引领工作创新。

人民调解工作思路范文第9篇

20__年以来,在乡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我乡着力整合__乡村建设的各类资源和力量,充分发挥我乡群众工作站作用,按照干部统一配备,人员统一培训,制度统一制定,考核统一标准的原则,扎实推进综治大平台建设。同时,以基层人民调解室为依托,充分发挥民调网络作用,切实加强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的有效衔接,努力做到纠纷在诉讼前化解。

在此两项工作基础上,合力推进乡村__乡村建设,全乡12个行政村均有完善的基层组织机构,村村都设有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监督委员会,并且每村均有村党支部书记任综治工作站站长,都配备有专职工作人员履行矛盾纠纷联合调解、社会治安防控、突发问题联合治理的任务。

我乡积极吸取__“3+1”工作模式的先进经验,推行网络化管理,整合村委会、治保会、调委会等基层自治组织资源,村内每10户村民中配备一名调解员负责10户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解调和治安防范,并开展邻里守望、紧急救助,反映群众对社会治安管理的意见、建议和要求等工作。

全乡12个村积极组织发动治安巡防队,加强各村治安巡防工作。各村根据实际情况,组建了8—12人的治安巡防队,乡政府发动全乡干部及驻乡各企业职工成立了一支16人的专职巡防队,积极开展治安防范工作,依托70多名大学生村官、优秀青年党员、团员、青年教师、医务工作者等为骨干,进一步健全__志愿者队伍建设,激励他们在强化基础防范中发挥关键作用。特别是在今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期间,我乡积极做好上级赋予的铁路护路职责,安排__志愿者成立铁路护路联防队,在__村9号岗亭和__村护路点分三班24小时不间断巡逻,确保了“十八届三中全会”期间我乡铁路护路路段零事故,特别是为保证护路工作的圆满完成,我乡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物资,专门修建了__村护路执勤哨所,期间排查各项不安全隐患10余起,保证了我乡境内铁路路段的安全畅通。

为确保__乡村建设工作全面有序健康推进,我乡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把推行__乡村建设工作作为当前基层综治维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全力推进。

为进一步做好推广“四个覆盖”工作成效,通过近一时期__乡群众工作的开展,特别是乡群众工作站的建立,我们总的收获是:群众工作站为群众打开了一扇诉求的窗户,架构了联系群众和乡机关干部、乡政府和行政村两座桥梁,切实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乡、村各项工作整体发展、和谐发展。通过群众工作的开展,使乡机关干部和群众工作站的工作人员在为民思想上有了新的转变、与群众的感情上更加贴近;使得我们和群众走的更近了。干群关系更密切了,群众工作更顺了。

人民调解工作思路范文第10篇

一、工作基本情况

(一)精心研究,制定方案。在县“四群”教育工作启动后,我局对“四群”教育工作高度重视,统一思想,及时召开了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四群”工作,成立“四群”教育领导组及办公室,明确工作职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结合我局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四群”教育的重大意义、目标措施和工作要求,安排专项工作经费,为开展“四群”教育创造必要条件。

(二)及时召开动员大会。于20__年1月4日及时召开动员大会,全体干部职工39人参加会议。会议传达了《中共__县委关于开展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明确了“四群”教育“干部受教育、作风有改进、发展上水平、群众得实惠”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群众观念有新增强、机关作风有新转变、维护群众权益有新举措、解决问题有新突破、改善民生有新成效”的目标要求。要求全体干部职工结合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省第九届党代会、州、县、党代会精神,充分认识、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开展“四群”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的部署上来,并结合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及时将工作重心下移,听民声、知民情、解民忧、化民怨,增进群众感情,增强执政为民、发展为民、服务为民、落实为民意识,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

(三)开展好春节前领导干部驻村蹲点走访慰问和直接联系群众工作。局领导分为两组带队分别到东山乡干海村和余食朗村进行走访慰问,以贫困户、孤寡老人、贫困老党员等急需帮助的群众为重点,深入了解他们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把党的温暖带到他们的身边,并给他们带去了慰问金(0.4万元)。本次工作共走访群众151户。

(四)开展好村情民情分析会和民情恳谈会、群众大会。一是由局领导带队分别到东山乡干海村、余食朗村,组织村两委、组干部、老干部代表、老党员代表、群众代表、致富户代表召开了村情民情分析会,找出了各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找准了今后发展的路子,进一步坚定了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二是由驻村联络员到自然村、组召开民情恳谈会,深入了解掌握群众所想所难,做好民情民声的收集上报。目前共召开民情恳谈会等会议22场次。

(五)深入开展走访活动。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对挂钩联系的127户农户进行了走访,深入了解他们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把党的温暖带到他们的身边。在走访活动中,全局干部职工深入各挂钩联系户家中和群众交心谈心,真正走进群众的心里,了解他们的想法、困难和问题,并把各户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细化记录,以户为单位形成了详细的民情日记,并常记心中,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想、记群众之难、解群众之忧”,并制作民情联系卡254张及时发到群众手中。走访完成后,每位干部职工都认真细致地填写了各联系户的民情台帐(共127套),并实时更新动态,随时掌握了解联系户的情况。直接驻村工作,和村、组干部一起分析各农户存在困难的原因,特别是贫困户,找准他们贫困的具体原因,并结合各户实际,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做到“一户一分析、一户一方案”,努力帮其解决贫困问题。走访中干部职工共撰写民情日记32篇,收到意见建议16条。在此基础上形成了2篇高质量的村情民意调查报告和2篇发展思路报告,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及联络员撰写调研报告7篇。找出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拟定了一条符合村情的发展思路,创造了多条解决群众增收致富的经验。

(六)为挂钩联系村做实事好事,解决困难问题。在民情分析会和走访过程中一致认为解决进出村道路状况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针对这一实际,我局深入各自然村现场调研道路现状,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意向性明确了年内可以建设或改善的路段,力争为挂钩联系的两个村各争取一项交通建设项目。我局挂钩联系的两个村都属于山区村,村集体经济薄弱,工作经费较为紧张,为此我局从仅有的工作经费中挤出2万元给予各村1万元的经费补助,确保“四群”工作的顺利开展。上半年共解决困难问题8个。

(七)及时组织召开“四群”教育工作专题学习生活会。在加强学习,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我局精心组织,于3月21日召开了“四群”教育专题生活会。局领导、驻村联络员、局“四群”办全体参加了生活会。生活会议由单玉井局长主持,所有与会同志对领导班子和个人存在的问题、原因、下步整改措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找准了差距、分析了原因、明确了措施,极大地推动了全局工作。

(八)切实加强护林防火工作。强化 宣传教育,倡导文明祭祀;加强火源管理,开展隐患排查;做好扑火准备,减少火灾损失;加强督促检查力度,确保森林安全;大力扶持林区公路建设,改善林区交通;做好县、乡公路两侧的护林防火工作;支持、配合“四群”挂钩联系村的护林防火工作。

(九)支持、配合乡、镇、村的抗旱保民生促春耕工作。深入开展“干群手拉手抗旱先锋行动”,精心组织,深入到挂钩乡、镇、村了解旱情,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尽力解决挂钩乡、镇、村的困难。为确保工作顺利开展,经局务会议研究,由局长负责联系禾甸镇,刘文华副局长联系余食朗村,严珑彬副局长联系干海村;给予两个村各0.7万元的资金用于抗旱保民生促春耕工作,援助物资计0.74万元(其中桌椅一套0.4万元,化肥2吨50袋0.34万元。)。

(十)做好挂钩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按照县委的安排我局“四群”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的挂钩联系村同为干海村和余食朗村,我局派驻两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四群”工作联络员兼任)。指导员驻村后深入农户走访了解困难问题、召开会议听取意见建议、查阅资料了解村情民俗、实地查看调研基础设施情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高质量的发展思路报告和调研报告,并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目前争取项目2个;争取资金补助1.2万元;撰写发展思路报告2篇,调研报告2篇。

(十一)做好社会稳定工作。结合交通运输局工作实际,我局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工作,局长亲自抓,负总责,按“本部门能解决的自己解决,涉及多部门的配合主要部门做好相关工作”的原则,有力推进问题的解决。目前涉及的矛盾纠纷和问题总体态势稳定。

(十二)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干部素质得到较大提升。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带头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绩效考核制和社会监督评议制等制度,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各项工作可得开展。

(十三)配合支持挂钩联系村组织建设。切实加强对村组干部的教育和引导,努力提高村组干部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意识,积极推进村委会和治保、调解、农技协会等自治组织建设,夯实群众工作的基层基础。积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严格落实村务财务公开制度。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思想决定行动,通过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会议传达与读书学习相结合,传达模式与网络模式相结合的方式,使全体干部职工深刻认识开展“四群”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思想基础。

(二)领导垂范,以点带面。

在工作中局领导坚持以身作则,在学习教育、走访群众、深入基层、解决问题、援助资金物资、协调项目等方面率先垂范,带动全体干部职工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四群工作中,有力地推进了四群工作的实施。局领导驻村时间累计54天,一般职工驻村时间累计136天。走访慰问活动中最远、最困难的群众都是局领导挂钩联系,并以最大程度地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三)三级联动,合力推进。

在工作中以联络员为桥梁,县、乡、村三级联动,做好联系沟通协调,四群工作有序推进。按照县委部署派驻的两名联络员深入走访调研,发现村、组、群众的困难和问题,向局领导汇报;局领导结合我局实际,有能力解决的直接解决,能协调解决的明确责任领导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并通过联络员及时把处理情况与乡、村进行对接;村、组结合各自实际,提出困难、问题、发展思路,向挂钩单位和乡党委、政府汇报,请求协调解决;乡党委、政府与挂钩单位共同分析存在困难、问题和发展思路,共同提出解决方案,共同争取项目、资金、物资。

(四)结合实际,注重实效。

通过四群教育活动的开展,全体干部职工转变作风求真务实,自身素质进一步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全局各项工作。目前320国道改造和连接线公路建设,楚大高速公路__段__立交桥改扩建等项目申报工作稳步推进,清华洞至水目山景区旅游公路正在测设中,红象路油路工程顺利实施,通村通畅工程完成招投标进入施工准备阶段,覆盖城乡的路网更加完善。农村公路养护工作规范化推进,路政管理进一步增强,运输市场稳定有序,__县地方公路养护中心建设、招商引资、协税护税、节能降耗、旅游产业发展、禁毒、艾滋病防治、安全生产、能源建设项目、城市综合管理、维稳、应急管理、道路交通安全目标责任工作扎实有效。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通过近段时间的努力,我局“四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宣传力度不够。二是由于我局农村公路“建管养”工作任务多,人力有限,深入村、组、农户的时间不够,投入“四群”工作的时间有限。三是我局挂钩联系的两个村都是山区贫困村,工作经费严重不足,虽然我局从局工作经费中给予两村一定的补助,但由于两村经济薄弱,运转仍然困难。四是部分职工对“四群”工作的理解认识还不到位,对“四群”工作没有热情,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四、下半年工作打算

在下半年的工作中,我局将继续进一步加强“四群”工作的宣传教育力度,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切实可靠的方案和措施,并狠抓落实,把我局“四群”工作进一步深化,以“四群”工作推动全局工作的开展,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目标。围绕“八个一”工程重点做好以下几项:

(一)继续深入调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调研报告、发展思路报告,为群众创造一条增收致富的新经验。

(二)力争把好事实事计划全部完成,解决群众的困难和问题。

(三)配合乡、村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村两委的建设。为村两委解决一定的办公经费,改善办公条件。

人民调解工作思路范文第11篇

各地进行"两学一做"第二专题学习,围绕"实事求是闯新路"的主题开展。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关于实事求是闯新路的发言内容,快来阅读看看吧。

实事求是闯新路发言稿一

7月28日下午,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专题学习会,深入学习"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并就"两学一做"第二专题"实事求是闯新路"进行学习交流。市委书记邓保生在会上强调,各地各部门要坚持把"实事求是闯新路"这个井冈山精神的核心融入思想和工作当中,贯彻到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全过程,知责奋进、实干争先,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蒋斌、谢来发、肖伏芝、黄建平等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参加学习。

邓保生强调,实事求是必须把握规律、掌握方法。坚持实事求是,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证明,无论是落实上级政策、还是制定发展举措,既要跳起来摘桃子,也要尊重客观实际,决不能任性拍脑袋。坚持实事求是,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当前,我市已进入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各项发展任务十分艰巨,更加要求我们尊重实践,遵循规律,根据客观实际做好各项工作。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践行群众路线。把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相统一,对上级负责与对群众负责相统一,确保各项决策部署和各方面工作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人民意愿。

邓保生强调,敢闯新路离不开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要创新思维、更新观念。新常态下,面对新的发展实践,要解决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必须不断解放思想,着力从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上找突破、找答案,真正让"五大发展理念"入脑入心,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始终保持敢为人先的闯劲,不断开辟各项工作新局面。要敢于担当、勇于负责。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要勇担当、能担当、敢担当,直向矛盾、直面问题,做到"先改""敢改""善改""实改".

邓保生强调,实事求是闯新路最终体现为知责奋进、实干争先。坚持实事求是,要体现在加快发展升级上。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要坚定信心,增强定力,推动工业、农业、旅游服务业升级,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坚持实事求是,要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要认真抓好环保突出问题综合整治,大力实施"循环区、绿色区、生态区"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净空、净土、净水"行动,精心做好全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现场推进会有关准备工作,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实事求是,要体现在全面深化改革上。要增强改革定力、强化改革担当、提升改革水平,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深化简政放权、农业农村、商事制度等各领域改革,切实将改革红利转化为发展新动力。坚持实事求是,要体现在推进民生事业上。要加快棚改"13245"三年攻坚,推进"十类百个民生项目"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扎实做好城市工作,抓好安全稳定确保社会平安和谐。坚持实事求是,要体现在加强党的建设上。要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带头践行省委"作风建设20条",持续推进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建设,同时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高度重视基层党建,让群众在正风反腐中有更多获得感。

会上,蒋斌、黄建平、魏晓奎、高国结就学习"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发了言,谢来发、刘海滨围绕"实是求是闯新路"结合各自思想和工作实际作了中心发言,王宏安就学习《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发了言。

实事求是闯新路发言稿二

中国共产党走过的95年光辉历程表明,井冈山精神不仅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起到了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励斗志的重要作用,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同样发挥着激励人心、增强信心、催人奋进的巨大作用。正如胡锦涛同志2009年在井冈山视察时所指出的:"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离不开井冈山精神,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需要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精神奠定了中国革命精神的基础,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井冈山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形成的一种革命精神,具有开创性和奠基性,是中国革命精神的源头。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所形成的革命精神,无不与井冈山精神有着渊源关系。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等,都是对井冈山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独创性的中国革命产生了具有开创性的井冈山精神,具有开创性的井冈山精神支撑和推动着独创性的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正是在这种历史的延续中,井冈山精神成为贯通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精神血脉,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

井冈山精神是具有原创意义的民族精神,是革命的民族精神。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培育的、具有原创性的民族精神。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与人文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的沉淀和结晶,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体现和升华,是对民族精神的创造性传承。它是经过锻造和培育的革命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正是井冈山革命斗争,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是最坚定、最彻底的爱国者,是爱国主义、共产主义高度统一的革命者;正是井冈山道路和井冈山精神,使中国人民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最先进的政治力量;正是井冈山精神,把爱国主义的传统从民族救亡图存的层面升华到民族自立、自新、自强的全新高度;正是依靠和弘扬井冈山精神,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而且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井冈山精神谱就的华彩乐章,既是中华民族精神主旋律的具体表现,又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旋律。

井冈山精神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性,是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时代精神反映社会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是激励一个民族奋发图强的强大精神动力。井冈山精神是近代以来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实现祖国统一、民主、富强和文明的历史主题的反映。历史主题未变,反映历史主题的井冈山精神的时代价值也不会变。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从井冈山斗争时期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到改革开放以来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贯穿始终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彰显了改革创新这一时代精神的核心,使井冈山精神在新时期得到弘扬。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依靠群众、勇于胜利是井冈山精神的基石。今天,我们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必须保持这样一种理想信念,发扬这样一种优良传统和作风。

实事求是闯新路发言稿三

近段时间以来,我按照要求重温了党章、党规,认真学习了系列重要讲话及省委、市委编印下发的学习资料,参加了市委安排的系列学习活动,观看了《筑梦路上》纪录片,进一步加深了对"实事求是闯新路"的理解。我结合自身学习情况,谈"三点认识"和"四点体会".

一、三点认识

(一)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筑梦历程的经验总结。我们观看的《筑梦路上》纪录片脉络清晰地显示:从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万里长征,到浴血抗战、解放全中国,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持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紧密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最终赢得了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为实现民族复兴构筑了制度基础和道路保证。

(二)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发展改革的具体要求。强调,革命如此,建设和改革也如此,都必须从实际出发,敢于开辟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实事求是,要求了解实际、掌握实情;敢闯新路,必须敢担风险、敢于创新。从农村改革起步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再迈向全面小康,我们党之所以能在各个历史时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勇于变革,就是因为拥有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宝贵精神品格。

(三)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推进工作的基本方法。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敢闯新路是辩证统一的。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敢闯新路的前提,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实事求是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放思想、敢闯新路。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是党带领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30多年历程告诉我们,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才能冲破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禁锢,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

二、四点体会

通过这次专题学习,感觉有触动、有启发。我认为,坚持"实事求是闯新路",在实际工作中要解决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解决好认识不清的问题。强调,坚持实事求是,最基础的工作在于搞清楚"实事",就是了解实际、掌握实情;关键在于"求是",就是探求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也没有决策权。要求我们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深入系统调查研究,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深入群众听取意见,使各项决策和各方面工作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人民意愿。

二是解决好勇气不足的问题。指出,敢不敢坚持实事求是,考验着我们的政治立场,考验着我们的道德品质,始终是领导干部党性纯不纯、强不强的一个重要体现。坚持实事求是,要有光明磊落、无私无畏、以事实为依据、敢于说出事实真相的勇气和正气,及时发现和纠正认识上的偏差、决策中的失误、工作中的缺点,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要求我们敢于为地方发展负责、为群众利益担当,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破解难题,化解矛盾,形成"敢闯、敢干、敢拍板,敢抓、敢管、敢落实"的氛围,尽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

人民调解工作思路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群众路线 唯物史观 认识论 价值观

党的十明确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把握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深入学习这一重要理论,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大有裨益。

一、群众路线集中反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现实要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实践的主体。首先,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是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创造的。人民群众以不同形式从事和促进生产实践活动,并在此基础上获得从事政治、科学和艺术活动的能力,进而决定着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其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没有人民群众创造的物质财富作基础,就不可能有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一切精神财富的最初的丰富的源泉是存在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之中的。最后,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不但创造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且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和改变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创造着社会生活本身,推动社会前进。[1]p350-356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我们党群众路线的哲学理论基础。实践证明,正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这一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胜利与成功。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着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决定了党的宗旨、党所从事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是一切为了群众。同志指出:“有无群众观点是我们同的根本区别,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问题从群众出发就好办。”[2]p71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党的根本宗旨就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同志还从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出发,发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得出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3]p1031这一科学论断。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同志始终强调人民群众的决定性作用,强调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都是人民群众实践的历史,强调人类社会的运动和发展始终是依靠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来推动的。因此,要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要尊重历史规律,尊重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4]p49-51。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正是因为始终坚持这一正确立场,我们党才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志指出:“共产党基本的一条,就是直接依靠广大革命人民群众。”[5]p581面对旧封建主义殖民主义社会留下的满目疮痍,中国共产党发动广大人民群众齐心协力,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奋斗。邓小平同志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 [6]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提出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改革措施,带领全国人民走上一条勤劳致富的康庄大道。同志多次强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7]p279,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带领全国人民迈向了新的世纪。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等重要思想,面对国内外新问题、新形势,实现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领全国人民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上,多次提出并阐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8]。一切为了人民,梦想便有了牢固的根基;一切依靠人民,实现梦想便有了不懈的力量。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必须最大程度地吸纳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发展,最大程度地激发每个中国人的进取心和创造力。

在中国革命时期,我们依靠群众路线,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依靠群众路线,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创造,使中国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新发展。因此,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现实要求,也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成功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

二、群众路线深刻体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应有之义

要想真正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就要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认识离不开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论》中概括了人类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生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生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9]p273这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具体表现就是我们党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同志历来十分强调我们党的这一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提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3]p899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也就是把群众实践中得出的零碎的、分散的观点集中起来,经过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环节,使初步的认识得到升华,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与飞跃,然后再到群众中去指导工作和接受检验。这是我们工作实践的正确方法,同志再三强调:“要在人民群众那里学得知识,制定政策,然后再去教育人民群众。所以要当先生,就得先当学生,没有一个教师不是先当过学生的。而且就是当了教师之后,也还要向人民群众学习,了解自己学生的情况。”[2]p324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是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要理论联系实际,并以实践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唯一标准。领导者在集中听取群众意见及诉求之后形成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回到实践中去,让群众通过实践去检验和评价这些路线、方针、政策是否解决了他们的实际问题,是否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一切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经过这个过程制定出来,以这些方法来进行贯彻落实,并不断用群众实践的新经验来加以丰富和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党员干部牢牢树立实践的思维方式,要“真抓实干”,要踏实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到群众中去,与群众打成一片。只有用切实的行动深入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才能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团结和凝聚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说的就是这个朴实道理。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基本的工作方法,即:群众和领导相结合、民主和集中相结合、一般与个别相结合、批评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其一,领导和群众相结合。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认识论,就是要领导者深入到群众中去,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利益诉求,对从群众实践中搜集来的个别的、分散的信息加以分析和综合,形成正确认识,并据此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解决人民群众所关心的迫切问题与切身利益。其二,民主和集中相结合。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认识论,就是要领导者深入到实践工作中去,发扬民主,运用集体智慧解决群众的意见和诉求,发挥领导班子的集体力量。其三,一般和个别相结合。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认识论,就是要领导者既要考虑到每个群众的特殊利益诉求,也要考虑到群众的普遍利益诉求;既要有针对性地处理好个别群众的问题,也要处理好带有普遍性的群众问题。其四,批评和自我评价相结合。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认识论,就要领导者勇于面对群众提出的各种意见、建议和批评,同时也要以党性原则要求自己,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进行深刻的自我批评。

三、群众路线深化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内容

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反映着人们最重要、最有意义、最值得珍视的追求。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理论有着不同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以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全人类的解放为出发点,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追求和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价值理想,以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坚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推动社会进步发展和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为评价标准的价值体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反映了马克思主义者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重要、最有意义、最值得珍视的价值追求。

群众路线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出发点。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实践过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坚持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同志明确提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3]p1094—1095群众路线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就是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我们坚持走群众路线不动摇,也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不动摇,使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出发点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与发展。

群众路线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者以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出发点,体现在价值观内容上,必然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地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自己的价值追求。早在1944年9月,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指出:“我们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是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3]p1004不仅如此,中国共产党还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写入了,从制度上保障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的核心地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时也是群众路线的核心要求与基本内容,也就意味着群众路线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

群众路线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原则。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二者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价值观的原则要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以集体利益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也就是把集体主义作为了基本原则。同时,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认为,所谓“集体利益”反映和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利益,它既不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也不是某些群体、集团的特殊利益。集体利益既是对集体中每个个人利益的代表与反映,也是集体中个人利益的普遍追求和共同利益。群众路线要求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最普遍的,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这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集体主义原则要求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原则的进一步深化。

群众路线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评价标准。价值观既然代表了人们的某种利益追求,也就必然内含着对于利益追求的评价,而任何一种评价都有某种尺度、标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以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坚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推动社会进步发展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评价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区别于其他一切非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根本所在。只有坚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价值追求和价值标准,才能提出正确认识问题、评价问题、解决问题的善恶、是非界限,才能有效地实现正确的价值选择。我们党一直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以人为本”,把“依靠人民,为人民造福”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坚持走群众路线,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评价标准进一步的深化。

参考文献:

[1]肖前,李秀林,王永祥主编.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周育平,周作武,熊琴而.对群众路线认识论的再认识[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5).

[5]建国以来文稿(第1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6].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8-23(1).

[7]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人民调解工作思路范文第13篇

《谈治国理政》一书,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其中,同志就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进行了一系列阐述,是我们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人。同志在《谈治国理政》一书中写道,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现在我们要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条基本经验。

党的历史告诉我们,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改革开放,党的一切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过程,都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如果离开了群众,即使再能耐的领导者,也难以把领导工作做好,甚至犯错误,给党的事业造成损失。正如同志指出的,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这么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真正懂得人民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只要我们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

道理很明白,因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实现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的重要保证。在我们党的奋斗征途中,作出正确的抉择要走群众路线,选好人、用好人要走群众路线,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好要走群众路线。无论做什么事都得走群众路线,离开了群众,我们就寸步难行。同志多次强调,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时刻不能忘记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坚实执政基础。各级党组织都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调查研究,亲近群众、联系群众,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在书中写道,如果忽视了这一条,“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

切实把群众工作做实做好

同志在《谈治国理政》一书中告诫全党: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安如泰山、坚如磐石,才能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地位具有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

我们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要求我们的党员干部,时刻想着群众,切实把群众工作做实做好。当前,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很多,最具代表性的是:收入分配问题、就业问题、城乡差距问题、社会保险问题等等。对此,同志十分重视,他要求全党同志必须努力解决好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问题。要时时刻刻、切切实实关心群众生活,抓紧民生之本、解决民生之急、排除民生之忧,这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治本之策,也是最根本的群众工作。

党中央要求全党做好群众工作,而且要做实、做深、做细、做透。要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所忧、所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以身作则,下工厂、跑农村、去社区,深入基层、总结经验、指导工作。同志多次外出调研,与干部群众座谈,共商发展大计。他在兰州调研时,深入菜场,边走边看,听得仔细、问得详细。群众称赞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他在北京市调研时,深入社区、走进胡同,察看危房、嘘寒问暖。他在河北调研时,轻车简从,调查贫困村、走访贫困户,与农民亲切交谈,真像一家人。同志为全党同志作出了榜样。

能否正确掌好权、用好权也关系到能否把群众工作做实做好。同志严肃地指出,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始终牢记宗旨、牢记责任,自觉地把权力行使的过程作为为人民服务的过程,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做到为民用权、公正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

从一些地方的经验看,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对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进行正确行使权力的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这项工作做好了,广大干部就会从思想上提高为民用权的认识,自觉接受监督、乐于接受监督。二是要建章立制。如建立健全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群众工作中的教育引导机制等。同时,认真抓好制度机制的贯彻落实,防止把制度写在纸上、挂在墙上。

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

《谈治国理政》一书指出,要切实加强全体党员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这是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思想基础。

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奋斗过程中,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传家宝。通过党性教育,广大党员懂得了有没有群众观点、是否联系人民群众,是衡量一名共产党员有没有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有没有坚强党性的试金石。

群众观点是指导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武器。要真正贯彻好作为党的生命线的群众路线,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王彦生,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心里装着人民群众的利益。正是这种牢固的群众观点,指导和鼓舞他们一心为人民,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人民调解工作思路范文第14篇

无论什么情况下,思想政治建设始终是我党工作的重点,对于党的建设和和执政地位稳固具有重要作用。思想政治建设也伴随着我党不断丰富和发展,经历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具体实际结合的过程,在思想形成中不断发展壮大。这种思想同群众路线以及实践观念是不断联系在一起的,具备着广泛思想内涵。

1.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事实说话,以理服人”是我党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坚持和发展基本原则,也是我党思想政治建设中应用体现。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特色和基本点,通过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创造性推动我国革命事业发展。在思想政治建设中,具体结合我国群众路线特点,能够回答关于我国革命道路和革命建设事业中存在难题,有效指导革命顺利开展和推进。

2.广泛发扬民主,在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民主是我党的生命,体现了权力为广大人民所有要求;推动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我国历史和现实的选择,可促进我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体现了我党“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要求,是发挥人民群众关键作用的体现。不管和平年代还是战争时期,群众路线都是我党攻克一个个难关,最终取得胜利的法宝,这也是我国革命先烈用鲜血带给我们的经验。老一辈革命家在推进思想政治建设中,不断提出思想政治应该坚持群众方向,杜绝思想建设中“只要少数人知道”的错误倾向,严格批判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等错误观点,强调一切工作都要考虑人民的利益,时刻以“三个有利于”标准衡量自己。在党的方针政策实施中,以人民群众的角度着手,利用人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契机,实现思想政治建设目标。

3.要采用科学、合理措施,将党的思想政治建设与人民实际问题相结合。我党在革命和建设中都积极推动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把人民利益和人民实际解决紧密结合,形成了优良传统。在思想政治建设中我党时刻坚持群众路线,无论是在井冈山时期,还是陕西等地区,我党都能坚持贯彻“群众路线”原则,切实的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帮助他们解决切身困难,紧密团结群众,这也是我党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关键所在。

4.广大党员干部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为广大人民群众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我党在成长和壮大期间形成的重要经验,即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思想政治建设也只有党员干部带头干,向前冲才能够得到广大人民支持,发挥切实可行作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与中华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带头抗日,不畏牺牲,和人民群众共进退,并时刻以群众人身和财产安全为重,为了人民群众,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带领广大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新时期在思想政治建设中坚持群众路线是我党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重要保障新时期加强思想政治仍然要把群众路线贯彻到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只有不断结合实际情况,适应新时展要求才能够更好推进群众工作建设新局面。当然在具体过程中群众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和特点。首先是主体表现出多元性。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推进,改革过程中各种机制和体制还不健全,导致各个经济主体利益出现多元化追求。各个群体在经济活动中各自表现出不同行为,因为利益产生冲突也不断加大,导致了党在如何界定群众和群众路线方面存在着较大困难;其次是目标体系复杂。过去经济成分单一,经济发展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和党员干部能够一条心推动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后,经济主体多元化,各个阶层都存在不同利益诉求,各个方面利益交杂到一起,形成了比较复杂局面,如何调整就成为更难解决的话题;再次就是党群关系隔阂加深。改革开放前,党群之间关系融洽,能够一条心,不会发生偏差现象,新时期经济发展各个主体利益追求不一,各种价值观念和体系复杂,再加上党内部腐败问题,给人民群众心中蒙上了一层阴影,具体工作中一些政府与人民争夺利益,导致了各方之间矛盾加深;接着是相关规范失效。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关配套法律和规范未能够健全,未能够及时消除社会中不良风气以及国外腐化观念的影响,社会中容易出现非理维护自身利益诉求,导致社会管理秩序受到较大影响。最后分歧处理过于简单。党群工作处理是一门深入学问,也是党在不断发展和建设中的法宝。新时期党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一些冲突,用比较原始和简单办法来处理,导致冲突不断加深。所以,新时期党群工作异常复杂,思想政治建设中必须确立群众路线,通过手段调整,保障党群工作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现实中也存在着一些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现象,这可能对于我国建设事业产生严重后果。我党是人民利益的代表,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的性质也要求我党思想政治建设过程中不断推进群众路线,以群众根本点和出发点。者和一些不了解我国具体实际情况官员,只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忽略了广大人民基本诉求,赋予其神圣使命和责任,形成了小团体。中集团勾结成为小团体,忽略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利益要求,把国家工具为自身利益谋福利,造成了国家动乱,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停滞,我国整体实力十年停滞不前。现实中存在着一些腐败官员结成同盟,通过非法手段谋求自身利益,使得党的方针政策受到了误解,群众对于党的负面认识思想加深,也威胁了党的长远发展。脱离群众也会导致夸大现实,致使决策失误,50年代我国出现了共产风、浮夸风,很多事件和报道严重脱离夸大,造成了三年自然灾害,经济和社会都遭受到严重损失。还存在很多脱离实际事实,都造成严重损失,违背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目标。

三、新时期思想政治建设中坚持群众路线的基本思路

人民调解工作思路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民生 劳动人事 调处仲裁

“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这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讲的“党群干群和谐观”。党中央将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因为民生问题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全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劳动人事争议处理工作作为劳资双方关系的“和谐器”,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企业现代化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这道作为社会整体和谐的关键性屏障,承载着更多的民生期待。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进一步拓展新思路,与时俱进地开展当事人思想工作,研讨民生视角下的劳动人事仲裁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为促进社会和谐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秉持服务理念,寻求劳资双方利益平衡点

同志指出,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绩。由此强调现阶段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社会管理的创新应当融入维护社会安全运行的诸多思考,更多地体现通过调解,通过开展细致的思想工作,解决民生领域内的纠纷,以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减少对抗、强化服务、凝聚人心为脉络,建立健全完善民生、促进和谐的仲裁管理机制。

作为处理劳动人事争议的居中者,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坚持群众利益高于一切、只有秉持这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调解工作中做好群众工作,健全劳动争议协调化解机制,才能使劳资环境处于动态平衡、井然有序、健康运行的状态。当然我们在开展思想工作时,既要考虑劳动者的合理诉求,又要考虑投资方的转型压力和现实承受力;既要考虑到劳动者对工资的耐受临界点,也要预想到单位的用工成本。在劳方诉求和资方诉求中寻找出交汇点,在劳方利益和资方利润博弈中寻找出平衡点,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这意味着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硬性机械的居中斡旋,而是深层次挖掘双方争议的焦点,抓住问题的本质,从而实现思想工作的高效化。

2.加强源头参与,拓宽仲裁协调切入点

在劳动人事争议处理过程中,建立以劳动人事业仲裁机构为主导、劳资双方、工会、企业协会等共同参与的思想工作的协调机制,提升全社会共同参与社会管理的活力。要根据劳动人事争议调处工作的实际,以建立健全仲裁员队伍和加强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为基础,以探索和完善乡镇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机构为重点,以建立和稳固企业劳动关系协调委员会为支撑点,全面加强预防和处理劳动争议的基层调解协调网络建设,以适应劳动人事争议处理不断变化的新局面。

一是要延伸调处工作触角,努力将争议化解在最基层。注重发挥各镇劳动争议调解中心调解的作用,在有条件的村建立调解组织,着手建立“基层调解”和“预防为主”的调解机制。深入各镇了解劳动争议调解工作,进行业务辅导,不断提高调解员开展思想工作的能力。同时,尝试建立重大争议会商制度。及时了解各镇辖区内的重大劳动人事争议,根据争议情况,会商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调解协调方案,努力将争议化解在基层。

二是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努力将争议化解在萌芽状态。在用人单位建立规范化的劳动人事调解组织,建立用人单位人力资源专员和单位法律顾问定点联系制度,通过这些组织及制度形式了解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资发放、劳资关系等情况,提供法律咨询,及时排查劳资纠纷的隐患,指导用人单位化解劳资纠纷,努力将争议化解在萌芽状态,从源头上预防并减少劳动争议。

3.调整服务思路,拓展调处工作创新点

不断完善主动参与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社会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做好法律服务保障工作,合力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这是完善仲裁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要求。要针对劳动人事争议案件逐年上升、涉及面广、人数多、矛盾尖锐等局面,本着仲裁牢固树立和谐司法的理念,不断转变工作思路,完善思想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法。

一是要开辟“绿色通道”,积极为特殊群体服务。为行动不便、集中居住、异地居住的当事人建立“绿色通道”制度,对这些特殊群体,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将思想工作到当事人的家里,使当事人不出门也能享受到高效便捷的调解仲裁服务。

二是要实行劳动人事仲裁陪审员制度。设立劳动人事仲裁陪审员制度,在调处过程中要及早让陪审员介入参与案件的调处工作。这一方面既能增加工作的透明度,又能强化社会监督,使劳动人事争议案件的处理更加公平公正;另一方面由于第三方的介入调处,在开展思想工作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调处说服力和影响力,能有力地促进案件调处质量和调处成功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