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幼儿折纸教案范文

幼儿折纸教案范文

幼儿折纸教案

幼儿折纸教案范文第1篇

1、学习看图示用正方形着小狗,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观察折纸示意图和教师的示范讲解,借助图示和相互学习从而掌握狗头的折法。

3、喜欢折纸活动体验折纸活动的兴趣活动重点:看懂示意图。

活动难点:看着示意图进行折纸。

活动准备:正方形纸人手一张,图纸示意图活动过程

一、以谜语的方式导入

1、师: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请你猜一猜:粽子头,梅花脚,屁股挂把弯镰刀,黑白灰黄花皮袄,坐着反比站着高。((幼儿回答)师:谜底就是它——狗。(出示纸着狗头)

2、你们想学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种新的折纸方法,请小朋友看步骤图来折

二、带领幼儿看步骤图折纸

1、请幼儿看动画图示,让幼儿仔细观察第一步,请幼儿讲述。(正方形变成 “倒三角形”)。

2、幼儿看第二、第三步骤图,请幼儿说一说,并请三名幼儿上台将第一、二、三步骤折出来。(师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讲解改正)

3、观看第四、第五步骤示意图,请幼儿讲解并示范折。

三、出示第一至第五示意图,请幼儿回忆并排好。

1、老师把折纸的每一步都画成了图画,请你将他们按照顺序排好。

2、再次观看动画。

四、幼儿练习,师个别指导给每张桌子上提供一套示意图,请幼儿相互学习折狗。

五、评价幼儿能在实物步骤图的引导下,折出完整的狗头。注意边和边整齐、折线平整。

延伸:

幼儿折纸教案范文第2篇

1.乐意参加剪纸活动,会正确使用剪刀。

2.学习剪直线、弧线、波浪线、锯齿线等线条。

3.学习沿轮廓线剪图形。

二、活动安排

在小班上学期,剪纸活动关键在于培养幼儿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加强示范及个别指导。

一、剪纸目标

1.尝试徒手剪半圆形,初步掌握对边折剪的技能。

2.会比较精细地沿轮廓线剪贴物体。

3.初步学习沿虚线对边折,再沿轮廓线剪,能养成初步的良好剪纸习惯。

二、活动安排

在小班下学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注重培养幼儿养成初步的良好剪纸习惯,逐步指导幼儿学会自己取放工具、材料。

一、剪纸目标

1.练习在已有图案的基础上进行对边折剪。

2.练习沿轮廓线剪,逐步学会看图示操作。

3.尝试看图例模仿自画图案创作剪纸,能养成良好的剪纸习惯。

二、活动安排

中班上学期,主要让幼儿练习对边折剪,一开始除了投放画有图案的纸以外,还可以投放空白的正方形纸,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幼儿之需求。还有在让幼儿自画图案剪纸时,要指导幼儿将图案画得尽量大一些。

一、剪纸目标

1.在对边折剪的基础上学习挖剪(镂空剪)的技能。

2.练习沿轮廓线剪,逐步学会看图示操作(会看图示完成“巧手宝宝”)。

3.学习对角折剪和二方连续折剪的方法技能,养成安静与干净的剪纸习惯。

二、活动安排

中班下学期,主要是让幼儿学习对角折剪,学好了对今后学习其他折剪方法十分有利,另外可以教幼儿学习利用剪刀将长方形纸剪裁成正方形纸的方法。

附:挖剪方法说明:

可把需挖剪掉的空白处对折一下剪个小口,然后打开,剪尖从小口插入沿轮廓线剪即成。

一、剪纸目标

1.在对角折剪的基础上学习三角折剪、六角折剪和五角折剪的方法技能。

2.会用图形、线条有机组合进行多角折剪,逐步理解线条纤细、图案丰满的特点。

3.爱惜工具材料,具有良好的剪纸习惯。

二、活动安排

大班上学期,可以让幼儿自画图案创作剪纸,一方面教师可提供一些样稿,

供幼儿模仿,另一方面教师要教给幼儿一些如:寿桃、苹果、

如意头等实物的剪法,引导幼儿由简到繁地边画边剪、

幼儿折纸教案范文第3篇

所谓连环跟进式教研是紧紧围绕一个问题,组织和开展系列性反思性课例的研究:参与教研的人员根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专业知识,研究并制定一个教学活动方案,然后将这一预设的活动方案进行教学实践,再根据教学实践所获得的相关信息去修改、调整活动方案……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借助集体的智慧把教育教学中的重大问题转化为研究的问题,在教研人员的思维碰撞中生成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破解难题。下面以大班看图示折纸活动“稻草人”为例,走进连环跟进式教研活动。

一、困惑――研究背景

折纸是一种将纸张折叠成各种不同物体形状的艺术活动,而看图示折纸是要求幼儿通过观察折纸图示,得知相关作品的折叠步骤和方法,独立完成折纸作品。在看图示折纸的过程中,幼儿真正地做到手、眼、脑三者的协调统一,不仅发展了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对手眼协调性和手部小肌肉亦有独到的作用。

考虑到大班幼儿已认识了常见的几何图形,并初步形成了上、下、左、右、中间等空间位置的概念,具有了进行看图示折纸活动的基本条件。因此,我们决定在大班开展看图示折纸的教学活动,引导幼儿学习在相关折纸图示的提示和帮助下,自主完成折纸作品。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尽管有折纸图示,幼儿还是依赖教师的讲解和逐步示范去完成折纸作品,折纸图示成了摆设。进一步调查发现,教师普遍缺乏组织看图示折纸活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自觉地又变成了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在前,幼儿跟着模仿学。面对这一状况,我们决定开展看图示折纸活动的连环跟进式教研,全园教师共同参与研讨,探索适合大班幼儿看图示折纸的教学方法。

二、探索――连环跟进式研究

我们先组织教师收集和学习有关儿童看图示学折纸的理论和方法,并依据相关理论和知识设计教学活动的方案,然后实施教学方案,再根据教学方案实施的实际情况,结合相关的理论和知识,对原有方案进行调整和修改,再次实施修改后的方案……循环反复,直至得到较为有效的看图示折纸的教学方法。

(一)第一次教学尝试及效果分析

教学活动分为四个环节。环节一是教师出示图示,幼儿自主尝试看图示折纸;环节二是教师讲解重点,幼儿提出难点,教师示范重点与难点;环节三是幼儿再次尝试;环节四是作品展示,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结果与教学期望相去甚远,主要的问题是活动中仍旧以教师讲解、示范为主,幼儿自主探索的机会很少,图示并未真正发挥作用,自主看图示折纸变成了一句空话。

1.幼儿不仅缺乏认真、仔细观察图示的意识,也不能清晰地理解图示中的各个标识(图形、箭头、符号等)的含义。图示的指导价值未得到体现。

2.教学活动中,当幼儿对图示的认识出现困难和问题时,教师不是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指导,而是直接进行了示范和讲解,让幼儿跟折,剥夺了幼儿自主探索的机会。

3.教师的教学不能突破难点,只是一遍一地反复讲解,幼儿感觉枯燥无味。

(二)第一次修改、调整活动方案

在对教学活动进行了分析、研究后,我们对活动方案进行了修改和调整,主要表现为:

1.游戏导入环节中,重点帮助幼儿了解图示里藏有折叠稻草人的方法,萌发幼儿看图示的意识。

2.增加了认识折纸图示的环节。教师和幼儿共同观察图示,讨论、理解图示中图形、箭头和符号的含义。重点要帮助幼儿理解图示中箭头的不同方向所代表的含义。

3.修改图示。活动中发现,幼儿容易出错之处是不知道应该将折纸的开口处的两边向中心折,造成下一步的形状无法折叠成功。究其原因是图示上对折纸的开口与闭口无标志,无法引起幼儿的关注和认知。经过研讨,我们对图示做了修改,增加了蓝色标记用于表示开口的地方,以帮助幼儿的理解与掌握。

4.保证幼儿的自主性。教师在帮助幼儿理解图示的基础上,还提供充足的时间供幼儿观察图示,充分解读图示上的图形、箭头和符号的含义,理解折法,大胆尝试;对于幼儿提出来的问题,可发挥同伴的作用,请能力强的幼儿上前讲解和示范,教师起引导与提升的作用。

两个活动方案对比如下:

(三)第二次教学尝试及效果分析

由于增加了认识图示的环节,幼儿不仅初步知道了图示与折纸的关系,有了看图示学折纸的意识,对图示中的各种标志也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较第一次活动,第二次活动中,图示的作用得到了一定的体现,教师的适当引导和幼儿的自主折叠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教学难点尚未突破:幼儿对蓝色标记的含义难以理解,教师直接对这一标记做了讲解,蓝色标记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第二次调整活动方案

针对第二次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如何突破教学的难点进行了深入研讨:蓝色标记的含义怎样才能为幼儿所理解?幼儿怎样才能明白折叠时要将折纸的开口处朝下,顺利折叠出下一步的形状?通过第二次研讨,又一次对活动方案进行了调整。

1.简化了图示的内容。折叠“稻草人”的前4个步骤是将一张正方形的纸张折叠成双正方形。考虑到大班幼儿对于双正方形的折叠方法都已熟练掌握,我们就在原有图示上删减了前四个步骤的折法示意,将图示中原来的第1个标志是正方形的形状改为双正方形的形状(原来的第5个标志)。简化的图示目的是为了让图示能突出新学习的内容,更加便于幼儿观察和理解新的折叠标志,同时也为了凸显出重点标记:蓝色标志。

2.对于蓝色标记的学习,由教师的讲解改为由幼儿去探究它的秘密,幼儿通过自主探究去理解其表示的是“开口的地方”和“将开口的地方朝下”的含义。

(五)第三次教学尝试及效果分析

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充分探索和认识图示中各个标识的含义,特别是蓝色标志的含义,并适时地加以引导。幼儿的自主性较高,在看看做做的过程中折叠作品。每当他们自己看图后探索折叠出一步时,脸上便洋溢着成功的喜悦。最后,活动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结束了。

三、反思,认识升华

第三次教学活动取得较好的成效后,我们对大班看图学折纸活动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提升性总结:

1.看图示折纸给幼儿折纸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折叠过程中幼儿动眼、动脑还要动手,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成功感也更强。

2.对幼儿而言,看图示折纸需要一个较长的学习过程,并不是一个活动就能完成。在幼儿学习看图示折纸的不同阶段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做出适宜的指导或引导。

3.图示是幼儿能否自主成功地完成折纸作品的关键,图示上的各个标志必须是幼儿易于认识和理解的。并且,在幼儿看图示折纸的不同阶段,教师要设计和提供难度不同的图示。

幼儿折纸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染纸 欣赏 实验 折纸 后续处理

染纸,是富有童趣又别具创造性的一门手工制作艺术,它以折纸和染色为主要手段,利用不同性质的纸张、染液和不同的工具进行创作。从而产生千变万化,令人目不暇接的染纸图案。染纸图案由于创作过程具有一定不可控因素,作品又常常能出现令人欣喜的偶然效果,因而这项手工制作活动更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创作欲,对幼儿具有深深的吸引力。

1.让幼儿欣赏染纸艺术品,陶冶孩子情操,提高幼儿审美能力

兴趣是活动最好的动力。要让幼儿学习它,首先就要让幼儿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我经过多次的学习、请教、摸索,用多种纸染了各具代表性的作品。有方形的,长条形的(按形状不同划分),有暖色调的,冷色调的,有对称的,不对称的,有规则的,不规则的等。当这些作品展示出来后,它们无疑给幼儿带来一种艺术视角震撼。每一个幼儿都会说:哇,好漂亮!老师,送给我好吗?我看到孩子们欣赏和羡慕的眼神,告诉孩子们,大家认真跟着老师学习后也能够做出这样漂亮的作品。孩子们会用怀疑的口吻说:真的吗?于是我便引导幼儿观察它们的形状的不一样,图案的变化,色彩的冷暖、绚丽,相似色和对比色的比较,不知不觉中,孩子跟随着老师的引导进入一种图案美和色彩美的熏陶中,让幼儿充分地感受着美。

2.教幼儿基本的折纸方法

染纸技法是染纸艺术的基础。是形成结构的关键,它为染纸艺术打下了良好的组织机构基础。平时,幼儿有了一定的折纸经验,所以这个环接比较容易完成。不管怎样,不同的折法尝试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教师可以多鼓励幼儿进行不同的尝试,也可以在幼儿进行多次尝试后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将幼儿一些更深入的难一点的折法,如:交互折等。中班幼儿可以只教前两种,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可以逐步加深对幼儿的要求。

3.教幼儿基本的染色技巧

染色是染纸艺术制作过程中的主要步骤,它是染纸艺术的作品成败的关键。孩子在幼儿时期,他们的理解能力有限,动手操作能力也不太强,所以教幼儿染色时不能要求太多,只教一些简单的方法,让幼儿能够在动手中快乐的尝试就够了。染液一般由老师或家长提供,可以在初期提供3-4种颜色的染液,随着年龄增加可以提供5-6种颜色的染液。教师课前可以有意识对幼儿进行颜色知识的丰富,如:冷暖色调、色度渐变、色彩对比等,提高幼儿对颜色的感知能力。下面介绍两种常用的染色方法:

3.1 浸染法

这种方法就是把染纸直接浸入染液中进行染色,染色效果明显,幼儿教学中多采用这种方法。它又分为染角法和染边法。染角法就是将折好的染纸角直接浸入染液中;染边法就是把折好的染纸的边浸入染液中。染纸浸在染液中时间的长短与染色的面积大小关系密切,如果需要浸染的面积大,那么它浸在染液里的时间就要长些。反之,浸染的时间就要短些。幼儿通过反复的尝试,基本上都能体会和掌握。

3.2 引染法

这种方法就是借用其他工具把染液引进需要染色的部位。比如:手指、棉签、毛笔、海绵、吸管等。比如:用棉签粘上染液在纸上进行点染,点染的部分比较明显,色彩变化较多,但不易均匀。这种方法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在第一种方法后辅助使用。例如:浸染法后将纸展开,才发现留白较多,那么就可以借助工具做适量的引染,这样就会有较丰富的作品。

4.教幼儿如何展开染好的纸

将染好的纸轻轻揭开,摊平,放在旧报纸上晾干。活动中我发现由于幼儿的手的小肌肉发育不全,用力不均衡,或者由于不够细心,所以染好的纸很容易就烂了。幼儿在屡次遭受挫折后容易因为灰心而放弃继续努力。这时,老师要以鼓励的态度对待幼儿。假如纸烂了没关系,继续努力,总有一次会成功的。通过多次尝试,幼儿就会知道:染色面积少的容易展开一些,染色面积大的展开就要困难些。但是染色面积少的没有染色面积多的漂亮。幼儿只要尝到成功的喜悦后,就会不停的向高难度挑战,越挑战越有不同的欣喜等着他们。假如染色的面积太大,当时的确没法将它展开,也没有关系,还有一种就是将染好的作品直接存放好,第二天或者等待它基本干完后才将作品揭开,再用熨斗烫平。

5.染纸作品的后续处理

5.1 将晾干的作品压平,贴在衬纸上,幼儿互相欣赏作品,还可以美化环境。

5.2 请幼儿将作品带回家,和家长一起装裱,做亲子活动,增进孩子与家长的感情,让孩子得到家长的赞同与肯定。

5.3 进一步进行染纸艺术的尝试:染纸画。

大班艺术活动染纸开展后,孩子们制作出色彩鲜艳、宛如丝绸的染纸作品。看着这些漂亮的染纸,我的脑海里就闪过一个念头,能不能把这些染纸再创作,制作更漂亮的、更新颖的物品呢?

我马上把这个问题抛给幼儿,"小朋友,你们看这些美丽的染纸可以用来做什么呢?"小朋友一下子议论开了。小文马上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老师,我们可以来折扇子。"(折扇子只需要正反折不易烂)大家纷纷响应。可是如果只用扇子来布置墙面的话,感觉比较单调。"还可以用扇子变出别的美丽的东西来吗?"我寻思着又提出了问题,"你们想想扇子像什么?"小朋友的思维被这个问题充分调动起来,他们根据扇子的形象提出了很多奇思妙想,"扇子像孔雀的尾巴""两把扇子合起来像一朵美丽的花""扇子像小鱼的尾巴"……我都一一给予肯定。

于是染纸作品在孩子的想象、折叠、添加、装饰下,在老师的引导装饰下,一面美丽的墙饰就诞生了。大大小小圆形、半圆形的花朵,在幼儿插花艺术的手艺下,显得错落有致、五彩缤纷。小扇形当鱼鳞,大扇形当鱼尾,几条五彩斑斓的鱼儿在花丛中游得分外欢畅。美丽的孔雀正展开层次分明的五彩尾巴等待着大家的赞美!

总之,染纸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其乐无穷的美术手工活动,他们通过自己的不断的动手动脑尝试。体会到其中的颜色绚丽多彩和图案的变化万千,每一次不同的尝试都会有不同的惊喜在等着他们。染纸活动充分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幼儿在玩染纸的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审美能力,也更激起幼儿对民族文化的热忱。在幼儿园多多开展这样的教育教学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

幼儿折纸教案范文第5篇

一、以课程为载体,积累传统手工艺教学经验

结合纲要精神,根据各年龄阶段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情况,结合不同年龄段幼儿手部肌肉能力、动作发展、认知经验和接受能力以及审美的能力态度的差异性,制订和细化目标,确定研究方向和目标。我们的研究内容涵盖了纸艺、民间剪纸、泥塑、超轻黏土、绳编、雕塑、陶艺等方面,这些内容渗透于一日活动的教学、游戏中,而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更为完善的教育内容不断充实到我们的传统手工艺研究体系中。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以观察记录为载体,让每一份记录表来固化某一次研究的具体细节,从而逐渐累积、探究规律与幼儿发展过程。每一次活动的记录表,不仅仅是一份手工作品的记录表,他考量评价教师对本班幼儿经验的把握,又能根据幼儿的制作能力和本次手工制作的需求,提供适合便于幼儿操作,又能提升整个作品的材料。如记录表《传统手工艺在幼儿园的开发与利用》《幼儿手工制作星级评价表》《每月主题手工制作记录表》等,均起到量化评价和详实记载的作用,三份记录表相辅相成,共同完善原始素材的积累。

此外,我们在园内营造“人人做科研,人人研课题”的教研氛围。以“每月主题手工制作”为例,首先集思广益,制作内容、方法等从教师中来,经由课题组筛选提升,提出制作总方案,依靠教研组的力量,组长根据各阶段幼儿的制作经验和制作水平制订阶段方案,布置各班教师实施制作并做好记录,以一个月的时间为一个阶段,完成之后,教研组长完成综述,交由课题组再进行综述记载,这种“总分总”的形式,使每个月的主题制作活动得到完整、协调的布置和实施,形成常态化的研究氛围。

以课程建设为依托,把手工艺教学融入我院的特色课程建设中,将特色课程内容来源与传统手工艺研究的主题相结合,以丰富多彩的手工教学中折、剪、捏等为手段,在一些创新课程中进行艺术创想,向大师致敬。如我们以班级为单位制订符合本班实际的传统手工艺教学内容并融入特色课程计划中,通过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自主性游戏等方式开展,记载详细,及时反思。每学期末组织全园性特色手工展示,利用这个平台打造以传统手工艺制作为特色的幼儿园品牌。

二、以材料为媒介,挖掘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内容

在挖掘传统手工艺教学内容时,我们对“材料”这个命题做了梳理,发现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对传统手工艺教学是否有效起决定作用。如研究纸艺的班级,其幼儿作品大都是纸,这样显现了狭隘使用材料的弊端,直接导致的表象是作品的“劣”。怎样从做“手工”到做“手工艺”,我们的做法是将手工材料进行整合,精做手工。在每班一种材料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再添加其他材料,这样既能拓展手工艺制作的方法,又能提升手工艺成果。

三、以教学为突破点,探索提高手工艺制作技能的有效途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可能很多人都认为手工艺制作应该落实在“做”上,“熟”便能“生巧”,经常操练便能掌握,其实不然,一味机械记忆,则只能模仿,而不能举一反三。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引领者,发掘了丰富的制作内容、材料、方法等。那么怎样才能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幼儿呢?最合理的方法就是让幼儿自主学习,内化经验。在具体的实施策略上,则是以幼儿的经验积累为主线,内容为先,方法在后,激l学习动机。

幼儿折纸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折叠 剪纸 内容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Folding Paper Cut

――On the Development of Kindergarten Paper-cut Content

GU Yamin

(Suzhou Zhangjiagang Deji Kindergarten, Suzhou, Jiangsu 215635)

Abstract A small piece of paper inherits the profound Chinese culture. Nursery garden in the development of paper-cut the course of the process, caught limited to children age characteristics, in many aspects of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and how in the tradition of outstanding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while learning content suitable for young children, from the creation of a successful and enjoyable experience support inseparable teacher of wisdom, in practice, the teacher summarizes the relevant practical level of thinking and ideas.

Key words folding; paper-cut; content

中国民间艺术家梁春兰女士说:“百叠不错,万剪不乱”。看起来特别复杂的图案,利用折叠的方法就变得特别简单。如多层次折叠剪纸为多层次镂空造型艺术,打开之后是一个镂空的平面镂空艺术作品,具有不可预见性。折叠的材料一般多为正方形纸,折叠的方法一般多为对边对折、对角对折。由于其材料普通、折法简单、作品变化新奇,非常适合幼儿园孩子学习。借助课题组集体智慧,折叠剪纸研究成为了一级子课题《剪纸园本教材开发研究》中作为不可或缺的内容,8年的沉淀,基本形成了剪纸园本课程的目标体系。

1 绣球类――多变之中激发幼儿学剪纸的持续兴趣

“绣球”原是中国民间常见的一种吉祥物,一般由彩绣做成。而剪纸作品――绣球,一般由四个相同的图案上下、左右对称排列。作为多层次折叠的入门,具有技术门槛低、作品变化丰富等特点,非常适合中班幼儿学习。选取一张正方形纸经过四次对边对折,一次对角对折后,变化剪去的方向、线条的弧度则可获得大相径庭的作品。

1.1 找准一个关键的支点――一剪

盘点所有绣球类活动的开展,教师并没有过多的技艺灌输。更多的是孩子们的踊跃尝试和孜孜不倦的探索。而催生这种良好的探索氛围的关键是教师找准了学习一至四剪的一个支点,即是通过“一剪”的变化促使幼儿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如简洁明了的“一剪”图示帮助幼儿厘清折叠的关键步骤,这一步做到了,即是“百叠不错”,而创新一剪作品的千差万别,激起了孩子们对后续二、三、四剪的持续兴趣。教师顺势引导,果不其然,三个孩子毛遂自荐,快速顺畅地完成了阴影的绘画,并争相表示通过操作进行作品的剪制和验证。

1.2 激发幼儿持续探究――二剪至六剪

由于教师充分地放手让孩子自发想象、探索,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是逐步高涨,探索的欲望随着内容的深入愈往纵深处。基于孩子们一剪的经验基础之上,通过激发几名幼儿创新绘画剪二刀、三刀、四刀的内容,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定夺剪制的内容。剪去的次数越多,展开的图案效果就愈错综复杂,视觉冲击力更强。正如梁春兰女士所总结的“一剪出百优,两剪显千创,三剪成万新,多剪变无穷”。而“九连环”作为绣球的特殊内容则可以充分引发幼儿思考和动手操作,建议大班幼儿学习。

2 几何图形类――多种构图奠基幼儿团花学习

同是正方形纸,稍稍改变折叠的方法,可以得到三角形、五角形,再次折叠还可以演变出六角六边、十角二十边等。通过引导幼儿改变线条的坡度、弧线的弧度则可以催生出千变万化的图形。

2.1 三角形的蜕变

一张正方形纸,两种不同的折法均可以成功剪制三角形。但是改变线条的斜度或角度,则可以完成三角三边、三角六边、六角六边、三角十二边等不同的几何图形。如中班剪纸活动《三角形变变变》,教师通过引导竞赛的方式鼓励幼儿利用这一折法变化出尽量多的几何图形来,幼儿反复尝试、作品比较后进行剪法示意图与成品的配对,进而发现剪时的线条与图形的关系。又通过提供层次性材料(每组变化范例图示)鼓励幼儿反复绘画后发现作品的千变万化。再如中班剪纸活动《六连团花》基础上,衍生出“六六大顺”“六福兴旺”“六星珠团花”等。

2.2 五角形的联想

同三角形,五角形也有两种不同的折法。从五角星的胖瘦变化到五瓣梅花、桃花的剪制,更是进一步拓展幼儿关于线条变化与展开图形变化的经验。如公开课展示大班剪纸活动《梅花朵朵》中,基于中班幼儿学习折法、剪制五角星的基础上,幼儿通过绘画多层参照线的基础上进行花蕊镂空,丰富梅花图案效果。再如后续活动《纸手帕》,引导幼儿通过镂空装饰,产生有朵朵梅花的纸手帕,让孩子体验折叠剪纸的神奇与有趣。

在积累大量的团花结构之后,辅以传统经典剪纸中常见的素材,如吉祥果(佛手、桃子、石榴)、喜、蝴蝶进行装饰,呈现的作品可谓百花齐放、精彩纷呈。

3 盘长类――传统艺术助幼儿创新剪制

盘长作为民间流行的一门艺术,以多种形式出现。如中国结、衣服、建筑物等,民间剪纸中也常常应用。它可以形成四角对折、左右对称的图形,其完成的工序之一即是折叠(同绣球折法),掌握其“周而复始,连绵不断”的特点,就可以自由创作出多种多样的图案。

(1)用于作品边框。此种情况一是适用于装饰、布置幼儿剪制完成的整体作品,作为点缀;二是适用于方形作品的。如大班剪纸活动《我是小小设计师》中,幼儿为全园的剪纸作品展进行边框设计。再如大班剪纸活动《谁家窗格最漂亮》就是主要引导幼儿初次学习四角方胜的课例,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尽量实现线条的粗细、间距的一致。

(2)用于综合图案。主要以盘长为主题的综合剪纸图案,如大班剪纸《镜中花》、《梅花窗格》《石榴窗格》等。

类似的内容如民间寓万事如意的吉祥符号“万字锦”,与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绣球、花朵、其他动物(龙、虎、兔)的搭配,剪制的图案课谓琳琅满目,五彩缤纷。

小小一张纸,剪出的却是大千学问。而折叠剪纸由于其使用材料、方法简单,作品却千差万别、美轮美奂,纳入了我园剪纸园本课程的范畴。孩子们表现出了兴趣浓厚、大胆想象、积极思考、敢于尝试、乐意表达、耐心细致等良好的学习状态。衷心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将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传承、创新并发扬光大。

幼儿折纸教案范文第7篇

一、提供良好的剪纸环境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前提

剪纸是渊源于民间的美术活动,它具有特殊的审美情趣和魅力,能充分表现当地独特民俗文化风貌。在剪纸活动中,为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我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的:

(一)初步认识感受剪纸艺术美。

由于剪纸有较强的地域性和各族特色,为了使欣赏内容适合幼儿的欣赏水平,我们常常留意相关的信息,收集有关书籍、影视、碟片,让幼儿欣赏观看。我们还常常发动家长、幼儿收集相关的照片、实物、图片等,并布置相应的活动区,让幼儿深入讨论,使孩子们对富有创意的剪纸作品充满好奇,体会到民间艺术具有审美与实用双重功能的特征,培养幼儿对美的敏锐的捕捉能力。

(二)感受环境的美,提高审美意识

剪纸虽然是以幼儿自发为主的一种活动,但是,如果没有适宜的幼儿自主活动和自我表现的环境,幼儿就难以在活动中充分地发展。为了让幼儿感受、理解剪纸作品中的美,我们为幼儿营造了浓郁的艺术氛围,加强幼儿美的视觉感受、培养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敏感性,引发幼儿对美的向往。例如,我们模仿民间的过年风俗,在教室的玻璃上贴上十二生肖的剪纸作品,在墙上张贴幼儿的剪纸作品,欣赏门、窗花,使孩子身临其境地感受热闹、欢乐的气氛,提高美的能力。

(三)通过实践,培养创造美的意识

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引导幼儿通过参与,感受发现剪纸作品中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如在欣赏剪纸“猫”的活动中,我出示一幅写实的图片猫与剪纸猫,引导幼儿积极讨论两只猫的不同,从颜色、花纹、材料上做一比较,从而感受到剪纸作品的大胆、不拘一格的方式,了解花纹镂空、图案的对称,提高幼儿的价值判断水平和审美能力。

二、生活实践是激发幼儿的剪纸灵感的有效来源

(一)引导幼儿创造性地学习剪纸技能

在活动中,我们发现光靠幼儿欣赏,自由剪还不行,一些基本的剪纸技能还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制定每学期的剪纸计划时,都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出发,有系统循序渐进地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使幼儿逐渐提高剪纸技能和审美观。观看电视里小朋友剪纸的本领,激发孩子自己想去剪,想去大胆尝试这种愿意。然后从剪纸折叠的最基本方法入手,让幼儿亲自动手练习。孩子们掌握了对边折剪、左右对称剪、对边二折剪等一些基本方法。在剪纸过程中比较阴阳对比,折法上讲究对折、多折和平面剪。目测剪直线、曲线、折线,是通过引导逐步形成的,尤其是幼儿,技能的掌握更是需要具体、形象的方式。

(二)刺激幼儿充分发挥想象

幼儿的创作题材来源于生活经验和意象积累,因此我们一般选择生活中幼儿熟悉的内容,进行创作剪纸。如装饰花瓶,平时幼儿已接触到各种图案花纹的花瓶,已具有一定的感性经验,教师提供一只白色的透明花瓶,让幼儿运用剪纸的方法进行装饰,每位幼儿都积极动手,剪出了各种图案、花纹,有规则的和不规则的,如卷起来的纸筒,粗点的PVC管,废旧瓶罐,都让孩子进行大胆装饰。这些活动使幼儿的创作激情得到很好的发展,成为孩子在日常生活最感兴趣的活动。为了让幼儿有更大的创作激情,我们还经常组织幼儿外出感受美的事物。

三、审美态度是延续幼儿剪纸兴趣的不竭动力

剪纸活动在提高幼儿整体审美能力的同时,又能使孩子在操作过程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幼儿折纸教案范文第8篇

一、美术个别化学习前:巧――材料选择巧

目前,在美术个别化学习中,针对材料投放的问题主要有两大倾向:(1)少。只提供简单的蜡笔、记号笔、白纸、彩纸。幼儿只能单一地勾线、涂色。虽方便管理,但忽视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培养。(2)全。一股脑儿地投放上各种材料,让幼儿自由选取,玩个痛快。虽幼儿天性得以彰显,但材料杂乱,眼花缭乱,幼儿与材料间缺乏目的性。

因此,综合上述两种材料投放方式再加一点教师的思考,就变成了“巧选材料”。一般的分类我们可以按幼儿年龄分,或按材料玩法分,其实还有很多分发,可以给美术个别化学习带来全新的面貌。

1.储藏性收集。日常可利用的废旧材料,按照点、线、面、块的方式分类。这类收集方式方便教师的空间整理和收纳,便于幼儿取放材料,形成一定的有序创作。

2.针对性收集。可以根据主题活动带领幼儿有针对性地收集制作材料。如,在“秋天”的主题中,可以收集树叶,观察秋叶的形状、颜色,并指导幼儿对树叶做出归类收藏等。此类收集方式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幼儿美术区角活动的目标达成度颇高。

3.社会资源性收集。这是一种因地制宜的特色型收集。可以结合学校、班级的特色文化,投放各种特色材料。此类材料的收集将某种特色资源融合在区角中,促进班级整体环境的表现、表达,更让幼儿在使用材料时更具归属感和创造力。

二、美术个别化学习中:细――引导暗示细

除了材料的巧妙选择外,教师的引导策略也是需要推究和思考的,在此,我以一位教的引导策略为例,讲述美术个别化学习中的教师指导策略――引导暗示细。

教师所在年龄段为大班,在美术个别化学习中创设折纸、剪纸活动。由于班级幼儿有一定折纸经验,但是较难的折纸还不够熟练。因此,教师将折纸的每个步骤都通过简笔画图例的形式展现在个别化学习区;为了满足部分能力较差的幼儿,教师将折纸的每个步骤的折纸模型展示在个别化学习区;为了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创作需求,教师将折纸的图例、步骤模型上贴上“星星”,以区分这项折纸的难易程度,幼儿可以根据星级难度自由选取。

相信从案例中不难发现,这位老师的美术个别化学习在引导上特别细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隐性指导。教师的指导隐藏在图示案例中,细致的步骤图节省了教师说教的时间,让幼儿的美术个别化学习根据挑战性和趣味性,幼儿在反复琢磨的过程中掌握了折纸的技能。(2)关注幼儿。细致地观察到幼儿同年龄段发展的不同差异,有针对性地给予相应的引导。根据幼儿每个年龄段艺术活动侧重点不同、欣赏水平不同、表现水平不同、想要表达的内容不同的特点,指导幼儿形成多样化、个性化、创作表现佳的美术作品。

三、美术个别化学习后:美――作品呈现美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应该和幼儿一起用图画和手工制品等装饰和美化环境。然而当我们把画作高高挂在墙面的时候,我们重视了美化环境,忽略了幼儿欣赏和彼此学习的过程。所以,作品应该有动态美和静态美的呈现。如案例“春天来了”主题背景下的美术个别化学习活动“彩泥变变变”,我以陶泥作为主材料,在美术区中大量地投放该材料,让幼儿进行创作。

1.平面式。刚开始,我想到了垫板,让幼儿在垫板上搓陶泥,完成后,一张垫板就是一幅春天的画。而垫板可以竖着放在橱上。但后来发现,这样的方式单一,且不够美观。

2.半浮雕式。结合幼儿园生活化美术特色,我提供了一次性的纸盘,让幼儿自由选择,在纸盘上用陶泥进行创作。白色的纸盘虽然使作品有颜色的对比冲突,且富有立体感,但纸盘局限了作品的空间,也限制了能力强的幼儿的想象空间。

3.开放式。我结合春天的主题内容,将美术区中的一块橱的背面作为一个大的底板背景,创设了一棵柳树、一条小河的简单情景,让幼儿用陶泥在此板上直接操作,捏出与之相关的各种景物。这样开放式地呈现,既作为幼儿的操作墙,又是一块很好的幼儿自主创作的主题墙,一举两得!

4.立体式呈现。陶泥投放一段时间后,幼儿有了经验,出现了立体的作品,为了更好地展示这些作品,我对于美术区中的阶梯式橱面做了一些调整。幼儿的陶泥作品完成后,可以自主陈列在草地上。而有了这个自由的空间背景,幼儿的想象空间也扩大了,他们可以自由想象搓出各种人和物,自主摆放组合。

参考文献:

幼儿折纸教案范文第9篇

一、在收集、分类中感受到有趣和快乐

废旧纸制品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各种报纸、纸张、纸盒、PK牌等。通常,我们习惯将这些废旧纸制品当成垃圾予以丢弃或者当废品卖掉。活动开始时,我们班很多家长质疑:“怎么现在这些东西也可以玩?”带着这些质疑,我们班的孩子和家长们一起收集,并且专门设立了废旧纸制品回收站。

根据回收的情况我们又开展了垃圾分类的教学活动,将各种收集的纸质品进行分类,如:薄纸类、纸盒类、纸板类。 引导幼儿根据纸制品的特点进行分类。这些废旧纸制品的不用材质,有不同的作用。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商讨后经过合理构思,分别放置在各个区域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培养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并知道废物可以再次利用。

二、废旧纸制品在各区域中的运用

(一)废旧纸制品在幼儿的美工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纸塑大本营

在平时生活中,报纸是最常见的,人们看了报纸后随意乱扔、不知有何用或再利用,因此,我们鼓励幼儿与家长利用“废品回收站”收集废旧报纸,来开展纸塑活动。既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锻炼幼儿手部肌肉,了解纸浆的配制比例,又培养幼儿对色彩的运用能力。结合我们教育教学内容,随时变动纸浆的内容(如:蔬菜水果、海洋世界、动物、植物等一系列的内容),开展纸浆制作活动,深受幼儿的喜爱。

2.巧手工作室

幼儿利用废旧报纸、挂历纸、广告纸、彩色纸等一些平时觉得没用的纸材料,通过撕纸、折纸、剪纸、小制作等。教学活动做到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写实到创意,幼儿在做做玩玩中愉快的学习,经过幼儿灵巧地双手撕、拼、贴等手续,制作出一件件漂亮的服装、眼镜、各种各样的物品、家具、并进行展示出来,既环保又美观,不但能提高其他幼儿对撕纸与乐于参与活动的兴趣,以此推动幼儿的上进心,也可以提高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各方面的能力培养,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在巧用纸盒的过程中幼儿发现了纸盒的包装上有着不同的图案造型,有些色彩鲜艳、有的图案很特别。幼儿经常会问老师“能不能把纸盒上的图案剪下来?”这个想法很不错,于是我们将有些漂亮图案的纸盒里出来,投放在美工区请参与的幼儿把图案小心地剪下来。而后老师引导幼儿将图案分类,分别粘贴在本子上,这样就变成了自制的画册。孩子可以在区域活动中自由翻阅、临摹,不仅提高了幼儿的绘画兴趣,也让有了阅读的习惯。其次,幼儿在观察包装设计的同时使幼儿有了比较、分类的能力,更激发了幼儿自行设计的欲望。

(二)健康活动区中,通过各种自制纸质器械,既锻炼了幼儿的身体,又进行最好的环保教育

我们把幼儿平时喜欢喝过的牛奶瓶子以及各种纸制品盒子收集起来,经过幼儿的参与加工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锻炼幼儿体能的各种活动器械。我们用牛奶罐子做成梅花桩;在袜子塞进牛奶罐子,当成流星球;把长的酸奶瓶制作成保龄球;用挂历纸卷成三节棍;硬纸板、废旧布制作飞盘。

用大小不一的纸盒,它能直接利用到我们的运动区,高度不同的纸盒成为孩子练习跳跃、行走、跑步时的障碍物或是跨栏;较大的纸盒折起一边能轻松成为足球场上的门,投球场上的篮筐;折起大纸盒的两边固定,纸盒便成为孩子钻爬的空间。这些简单的材料丰富了室内运动区,使幼儿全身协调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让运动变得更加有趣和简单。同时这些小玩具、活动器械可以一物多用,一物多玩,既锻炼了幼儿的身体,又培养了幼儿的想象力,而且可以减少污染,减少幼儿园的一批费用,幼儿又能玩自己制作的活动器械,会更加爱护,也可以让幼儿们在享受游戏快乐的同时,更锻炼了强健的体魄。

(三)在建构区中,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通过合作共同建构完成主题

利用这些材料,幼儿的玩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刚开始时,我们为幼儿提供的这些材料,他们只是一味地比谁搭的高,比谁的作品更牢固,幼儿的作品很单一,缺少想象力。可是随着一次又一次游戏、一次次的拼搭,在原来的基础上,幼儿玩出了智慧。他们将木头、纸盒、泡沫垫板等多种材料拼搭小花园、小桥、房子等情景性的建筑。

(四)益智区

废旧挂历的改造还可以成为不同的游戏工具,从中发展幼儿的大小肌肉,身体的协调和创作表现得能力。在这个区域中,扑克牌叠高、纸条编织、拼图等游戏发展了幼儿动手动脑能力。

如:扑克牌叠高

(1)借助物体叠高——幼儿拿着纸牌动手动脑,怎样使纸牌叠起来。他们先不改变纸牌的形状尝试叠高,但是一定要借助积木或其他物体。

(2)改变纸牌一边形状叠高——将纸牌一边折叠,两张折叠过的纸牌放在最底下,然后再将纸牌尝试叠高。

(3)折叠两次,纸牌成“工”字——将纸牌折叠两次后就比较容易固定,纸牌的高度比前两种的方法高。

在一次次的游戏中,幼儿找到了将纸牌叠高的方法。也深深地体会到小小一张牌可以与积木相比较。

三、效果与反思

幼儿折纸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幼儿;剪纸活动;实施方案;创造力;培养

前言:

剪纸活动之所以具有典型性,是因为其符合幼儿手脑并用与身心发展的特点。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身体运动能力已经形成,手的动作发展也较为灵活。幼儿可以亲手拿剪刀去完成一些简单线条的裁剪动作。在成长的过程,幼儿的肌肉会逐渐成熟,实施有效的剪纸活动,能够促进幼儿手眼协调发展。

一、激发幼儿的剪纸兴趣

要促进幼儿剪纸活动的有效实施,让幼儿在剪纸活动中掌握一定的剪纸技巧,最重要的就是对幼儿的剪纸技巧进行激发。兴趣,是幼儿最好的学习动力。幼儿对剪纸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他们就乐于用多个感官与感受,去参与。乐于去听教师的引导,跟着教师一起动脑筋,动手去探索。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的剪纸潜能得到激发。在幼儿剪纸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不能强制地要求幼儿如何去剪纸,更不要去训练与约束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每一点限制,都会让幼儿感觉到压抑,使幼儿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教师要从幼儿的心理出发,针对幼儿不同的兴趣特点,激发幼儿的剪纸学习兴趣。让幼儿快快乐乐地剪纸,是激发其剪纸欲望最简单的方法。

幼儿教师要加强教育活动的形象性,在让幼儿认识剪纸活动的同时,引导幼儿参与。比如在引导幼儿剪花瓶之前,可以先组织幼儿对花瓶进行评观察。教师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漂亮的花瓶,或者在网络上找一些漂亮的花瓶图片,在课堂中展示给幼儿。幼儿面对五彩缤纷的花瓶,他们的积极情感会被激发。这时,教师拿出一张纸与一把剪刀,三下两下给幼儿剪出一个花瓶。在这样的感官与情感刺激下,幼儿的剪纸学习积极性会快速提高,他们就会踊跃成为剪纸活动的参与者。

二、对剪纸活动进行正确引导

幼儿教师的引导,对于幼儿参与剪纸活动的行为合理性有着直接的影响。幼儿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具体的动手操作水平,为幼儿设置合理的剪纸学习内容,在正确的引导下,促进幼儿能够动手去剪纸。

比如,在针对小班幼儿实施剪纸活动时,教师要选择一些步骤较为简单的图案。小班幼儿可以先学习如何剪直线,或者其它几何图形。一步一步地试着剪弧线与圆曲线等,当幼儿能够根据教师的要求剪出合格的图形,教师要将剪纸中对折的技巧教给幼儿,让他们剪一剪蝴蝶等简单的图案。

而对于大班的幼儿,他们的想象力与观察能力较强,创造力也要优于小班学生。教师可以利用主题对幼儿的剪纸行为进行引导。教师可以组织幼儿拿出自己的画笔,将一个故事或者一个形象画在纸上,再进行剪裁与粘贴。这样的剪纸活动,不仅能够促进幼儿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在剪纸活动中激发创造能力

在幼儿剪纸教学实践中,许多幼儿喜欢剪花边或者剪窗花,一直剪同样类型的东西,很容易产生形式重复的剪纸成果。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大多数幼儿习惯于利用对折的方法去剪窗花,或者在边角的地方剪掉一个正方形或者三角形,最后形成的图案也都是大同小异。这时,教师就要对幼儿的剪纸思维进行激发,让他们意识到除了对折,还能进行对角折,除了剪直线,还能剪弧线。教师不能过多地给幼儿提醒,而是要利用提问,引导幼儿去思考问题,得出自己的答案。像“除了剪一排三角形,我们还有别的选择吗?”,一些幼儿会说剪一排正方形、长方形,还有幼儿会说剪一个三角形,一个正方形,变换图形。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幼儿的剪纸创造力逐渐增强,有利于剪纸教学效率的提高。

四、培养幼儿剪纸成就感

幼儿是剪纸活动中的主体,要促进剪纸活动的有效实施,教师需要关注幼儿的个人情感。在剪纸教学中,教师要给幼儿一些展示自己的机会。对于那些能够灵活应用剪纸技巧的幼儿,教师可以让他们上台前来展示自己的剪纸过程,找到剪纸学习的自信。对于那些剪纸想法较为独特的幼儿,教师可以让他们开一个小小的剪纸成品展,促进幼儿找到剪纸学习的成就感。定期给幼儿举办小小剪纸展,给幼儿展示自己的机会,有利于剪纸学习氛围的活跃,更能促进幼儿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让剪纸成为幼儿教育创新的切入点。

结语:

综上所述,剪纸活动的有效实施,不只是让幼儿掌握剪纸的技巧那么简单。幼儿教育工作者要将幼儿教育的各项目标与幼儿的剪纸活动联系起来,在剪纸活动中去培养幼儿的多种能力。激发幼儿的剪纸活动兴趣,让幼儿享受剪纸活动,在其中找到集体活动与自主思考的乐趣,让剪纸活动成为幼儿喜爱的学习形式。

参考文献:

[1]陈慧.浅淡在幼儿园开展民间剪纸活动的作用[J].学周刊,2015,02:234.

[2]刘卫华.剪纸活动在幼儿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4,09:22.

[3]王琦琦.幼儿园剪纸活动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3,15:280-281.

幼儿折纸教案范文第11篇

一、兴趣先行,从激发幼儿剪纸活动的兴趣入手

我们创设能引发幼儿剪纸兴趣的环境。小班的孩子对小动物是最感兴趣的,于是我们经常有意识地让孩子欣赏各种动态的民间剪纸动物,如老虎、小兔、小鱼等,让孩子感受民间剪纸艺术的丰富多彩。让孩子们欣赏哥哥、姐姐留下的剪纸作品,展示在活动室四周的墙面上、玻璃窗上,激发幼儿参与剪纸的兴趣。

我们还设立剪纸主题区域,提供各种废纸和剪刀,让孩子自由地、宽松地进行剪剪、粘粘,教师在一旁观察、鼓励孩子,并保护孩子使用剪刀的安全。刚开始我们让幼儿用笔先画出一些简单的图案,如:苹果、梨、蝌蚪等,然后再把这些图案剪下来,将剪纸与绘画、粘贴相结合,让孩子体验成功,激发幼儿对剪纸的兴趣。幼儿又画又折又剪,在剪剪贴贴中发展手部肌肉灵活性的同时又满足了幼儿好动、好玩的天性。

二、欣赏体验为主,让幼儿在剪纸欣赏中发现“美”

幼儿在剪纸欣赏活动中能真切地感受到剪纸中蕴含的“美”。我们选择剪纸作品的内容可以是经典的民间故事、流传久远的神话传说;可以是花草树木、鱼鸟兽……总之,取材要丰富多彩,又要来源于生活,适合幼儿欣赏。欣赏活动中,应引导幼儿重在观察,关注剪纸作品中的传神之处,多欣赏一些有名的剪纸,增长幼儿的见识,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

美术欣赏不像实际的操作活动那样容易拿捏,教师首先要对作品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和了解,在活动过程不仅仅是单纯的展示作品,还在于幼儿在活动中所获得的美的体验。首先,教师应营造与作品相适应的艺术氛围,让每个幼儿身临其境,在多通道感受中得到美的熏陶。在欣赏剪纸作品时,教师适宜的提问可以有效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获得美的感受,满足不同审美能力和审美经验幼儿的需要。让孩子在彼此经验的互换中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丰富自己的审美感受,充分调动欣赏作品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幼儿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优化整合策略,使幼儿在剪纸活动中创造“美”

1.剪纸艺术在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中的运用

幼儿园环境是幼儿赖以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对其进行美育的重要内容与途径。我们利用墙面、空间、展示区等,运用剪纸工艺进行装饰,如利用形式多样的系列剪纸作品(如动物系列、民族舞蹈系列、节日喜庆系列等)作为悬挂区域隔断,既美化了活动室的空间环境,还激发了幼儿参与剪纸活动的兴趣。利用幼儿的剪纸作品进行环境的美化和布置,让幼儿在肯定和赞扬中有更强大的驱动力量,沉浸在剪纸带来的艺术乐园中。

2.剪纸艺术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运用

在区域活动创设时,我们注重巧“助”留痕,化解“难”题 。剪纸活动中往往出现幼儿能力差异,即部分幼儿驾轻就熟一下剪好了作品,而能力弱的幼儿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或求助于老师,或干脆放弃。区域活动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时间和机会。如幼儿在尝试“折叠”时,我们采用“故”留痕迹的方法,利用区角等活动平台,化解了这一难题。所谓巧“助”留痕,是在纸上留下折叠痕迹,让幼儿根据折痕重新折叠。以此来熟练掌握各种折法。因为折过的纸留下了“痕迹”,幼儿再次使用这些纸进行剪纸时,可以悄然根据折痕“帮助”,于是在探索过程中会不经意间获得成功。孩子的兴趣极大调动起来,技能和方法习得似有痕,又无痕。

随着孩子对剪纸方法的逐步掌握,常用的纸已逐渐失去魅力,适时增添不同材质的新纸和花边剪刀等材料,孩子会欣喜万分,兴趣可以被进一步激发。同时注重融合“游戏”于其中,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当幼儿剪纸活动开展到一阶段后,我们通过剪纸与绘画结合的方式,启迪幼儿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从而增添剪纸趣味。比如剪纸添画、剪纸贴画等,让幼儿以剪好的作品为主体,添画或粘贴各种花纹、图案,使剪纸作品更加美观、漂亮,使幼儿对形象本身有更深入地认识和情感上的体验,从而增加活动趣味性,提高动手能力、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

3.剪纸艺术在幼儿园集中教育活动中的运用

幼儿折纸教案范文第12篇

一、让幼儿在接触材料中体会艺术之趣

幼儿的兴趣是其探究学习的动力,而培养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美工材料也可以成为培养幼儿活动兴趣的有效媒介。但幼儿接触材料并不一定能产生活动的兴趣。我们来看两个教学案例。教学案例一教师教幼儿用纸折叠成三个不同大小的三角形,组装后做成松树。教师一步步带领幼儿学习从折到拼到粘。在活动过程中,有的幼儿说:“老师我会了,我还能折小鸟啊?”教师说:“今天我们学的是折树呀,你要把树折好,以后再折小鸟。”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个幼儿急着说:“老师我折不会。”老师又过去耐心地教了一遍,这个孩子终于基本折出来了。在评价时,老师展览了幼儿的作品。说:“小朋友,我们来看看,谁折得像呀?”教学案例二教师请每位幼儿收集自己喜欢的土豆,并向大家介绍为什么喜欢,要说明自己土豆的形状特点,说说与什么形状相似?并启发幼儿运用其他材料进行装饰,表现出自己想象的主题形象。最后教师请大家展示自己的“土豆变形”作品。幼儿都积极举手,希望能介绍自己的作品。有些孩子还对老师说:“老师,我们能不能用生姜来做东西呢?”案例一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幼儿“用三张纸折出松树”,幼儿虽然也接触到纸,但只能按老师的要求折,不能自己去“玩”纸,体会纸的多变性,活动中有的幼儿显得不耐烦,有的学不会有些着急,幼儿会对折树有短暂的兴趣,但时间一长,就对此活动失去了兴趣。因为折叠树是老师的要求,而不是幼儿的需要。在案例二中,教师选择的主要材料是土豆,土豆外形千奇百怪,易引起幼儿想象和表现的愿望,而从土豆收集到表现主题都是幼儿掌握主动权,因此幼儿自始至终都十分积极兴奋。当幼儿发现土豆也能在自己手上变成有趣的作品,就很容易激发出再次创作的兴趣。由此可见在材料的选择运用上,我们尤其要关注以下几点:第一要选择易于表现的材料。幼儿能够稍作造型就将其变成一件有趣的作品,如将毛根弯折后与其他辅助材料组合变成多样化的动物、植物等等。第二要尽可能让幼儿自己寻找收集可表现的材料,提供时间与空间让幼儿充分尝试与探索,当幼儿有新发现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第三在活动中教师要注重让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感,让幼儿在创作过程中发现材料组合的情趣,并在欣赏自己作品的过程中体验艺术创作的乐趣。

二、让幼儿在组合材料中激发艺术之能

1.利用综合材料的组合特性,帮助幼儿获得基本的制作技能。幼儿在组合综合材料初期,思路比较单一,造型也容易雷同。比如我们在引导幼儿运用薯片罐和多种材料进行装饰表现时,都将薯片罐做成了小罐人,在进行四肢和五官装饰时,也不约而同地选择彩纸进行装饰。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认为必须教会幼儿以下技能:

(1)帮助幼儿分清表现的主材与辅材。

(2)引导幼儿掌握“点、线、面、块”的材料类别与特性,教幼儿学会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

(3)根据材料复合语言选择匹配的材料。如光滑的主材粘贴平滑的材料就比凹凸不平的材料要容易。

(4)根据材料的形态语言进行想象装饰。如薯片罐的特点:圆长筒状,中间空心、外表光滑、但易于粘贴,通过引导分析,许多幼儿想象出可变“水瓶、潜水艇、听话筒、怪异的柱子、腊肠狗的身体、大象的腿”等等。

(5)掌握不同材料的剪裁方法与辅助粘贴材料的使用方法。

(6)丰富幼儿造型表现的经验:引导幼儿观察大自然中的物体的形状,如一片树叶、一只贝壳的形态。观察学习现代、远古、民间等不同风格的优秀造型作品。通过一系列综合材料造型基本方法与知识的学习,幼儿逐步转变习惯的审视方式和思维方式,学会了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材料,这为幼儿更好地表现主题奠定了基础。

幼儿折纸教案范文第13篇

通过学习折纸《漂亮的帽子》训练幼儿的动手能力,让幼儿了解几种图形,复习10以内的加减。

二、活动准备:

每个幼儿一张纸、范例一个

三、活动过程:

1、 提问小朋友们:你的帽子是用什么做成?你喜欢什么样的帽子?今天老师教你用纸折一个帽子好吗?导入课题《漂亮的帽子》,幼儿教案《复习10以内的加减》。

2、 师出示范作。

3、 师范折一个,并讲解。

4、 师教幼儿折,边教幼儿折边讲解。

5、 幼儿练习折,师巡视指导,发现较困难的重点指导。

6、 展示幼儿作品并讲评。及时表扬折的较好的小朋友,鼓励较差的。

幼儿折纸教案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剪纸;艺术;幼儿;教学;审美观

剪纸作为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不仅表现了人们的审美爱好,而且还蕴含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随着人们对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视,人们逐渐意识到艺术在实施幼儿美育上;在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和高尚情操上;以及促进幼儿健全人格,使儿童身心全面发展上的特殊作用。

1.实施幼儿的剪纸教学的主要作用

1.1用灵巧的双手剪出寄托自己美好愿望的吉祥图案来美化生活。它那鲜艳的色彩,神奇的变幻,吸引着天真烂漫的孩子。剪纸可以使孩子安静下来,专心致志地干一件事;还可以使他们练出一双灵巧的手,而手巧往往意味着心灵,这是手部肌肉群的训练有利于大脑的开发。

1.2可发展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大多天性喜欢玩弄剪刀喜欢剪纸,在剪纸活动中,他们通过眼,手,脑的协调动作,可获得极大的兴趣和满足。眼,手,脑得到锻炼的同时,又对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丰富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激发幼儿的创造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3幼儿在剪贴、折剪活动经常接触各种颜色的剪纸、剪刀,通过对这些材料的性能、功用的了解、熟悉,可以扩大了幼儿的知识面,在剪纸活动中给幼儿一个发展思维想象力,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机会。在剪纸过程中,幼儿通过不断的尝试,探索出了多种剪纸的方法。这样使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在创造性,发散性思维方面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2.强化幼儿剪纸兴趣的主要手段

2.1创设幼儿感兴趣的剪纸环境。在活动室的墙壁上,贴上民剪纸大师剪出的栩栩如生的作品让幼儿欣赏,感受浓郁的民族气息和氛围,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这些作品深深吸引了孩子们。通过对实物的接触,更加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对剪纸的兴趣油然而生。

2.2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幼儿对剪纸活动的兴趣,可将幼儿和教师的剪纸作品布置装饰活动室,鼓励幼儿用各种形象组合粘贴成剪纸画,贴在活动室内,让幼儿充分欣赏剪纸的形式,造型,感知剪纸作品的语言。通过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创设一个符合幼儿年龄的有童趣,有剪纸特征的环境,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剪纸活动的愿望。

2.3学会观察,学好剪纸。剪纸是一种民间艺术,它的题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大自然。因此,当幼儿在创作剪纸时,他首先就需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这就要求幼儿在平时学做有心人,要学会观察,善于观察。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事物,观察感知事物的本质,掌握其主要特征,使幼儿对事物有一个较完整、生动、形象的认识。

3.幼儿剪纸教学需要注意的主要事项

3.1怎样教幼儿剪纸,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目的,有系统,循序渐进的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使幼儿逐渐提高剪纸技能和审美观。幼儿开始学习剪纸,比较适合目测剪,目测剪即凭借想象直接把纸剪出一定形状,目测剪没什么要求,幼儿可随意剪出自己喜欢的物体,其目的是培养幼儿剪纸的兴趣及练习使用剪刀。这时由于幼儿还不能熟练进行剪纸,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把各种图形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结合起来,使幼儿感到有趣并易于理解接受。

3.2当幼儿对剪纸产生兴趣,学会熟练使用剪刀后,便要教幼儿学习沿线剪。即按照纸上画好的图形轮廓剪,沿线剪主要练技能,要求手眼协调,剪刀沿着物体轮廓剪,对幼儿有一定的难度。如在剪一些物体形状时,先剪出一些大面积,线条较简单,如房子,大树等,然后逐渐加深难度,剪些线条复杂的,有细节的图形,如花草,小动物等,以及对折剪,二方连续剪等,启发幼儿进行想象和创造。由于技能的限制,幼儿的剪纸作品不能准确的表现物体。

3.3等幼儿能熟练用剪刀,并能剪一些比较复杂的图形后,才能教他们学习折叠剪。在学习折叠剪时,重点指导幼儿折好后剪的技巧。折好后有的地方是不能够剪断的,否则剪的窗花会散掉的。应注意折叠的层次不能太多,纸张不能太厚,否则幼儿的手腕力量不够,剪不开;特别要注意的是要让孩子在剪纸的过程中注意图案的连接点不能剪断。幼儿剪出一个图形时,教师鼓励幼儿随心所欲地在形象上添剪点什么。大班幼儿剪的图形比较逼真,形象,再在这些图形上添上几剪刀,显得更加惟妙惟肖。

3.4要让幼儿剪纸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的。在剪纸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剪纸活动的趣味性,使学习变为轻松,愉快并有吸引力的活动。传统的美术教育基本上是知识技能的传授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采用示范模仿的手段进行注入式教学,对儿童个性的发展重视不够,常常在很多活动中很少让幼儿表达自己的看法,而现在我们允许幼儿可以轻声交谈,多观察幼儿的表现,多和幼儿讨论,生动平等的对话,让教学过程活跃起来。如:在剪“双喜”的时候,可出示一些艺术“喜”的图片,让幼儿进行讨论,并让他们说说什么时候看到这样的“喜”字,在哪里看到的,还看到什么形状的“喜”字?孩子在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剪纸就是在嫁娶时看到的各种各种的“喜”字,有圆形的,方形的,心状的,他们也特别感兴趣,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各种喜的样子,同时让幼儿感受喜庆快乐的气氛,在幼儿剪纸的过程中,放一些喜庆的音乐,仿佛置身于那热闹、喜庆的氛围中。

4.结束语

总之,幼儿通过剪纸活动,其有意注意的时间长了,观察事物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因为剪纸不像绘画,可随机丰富画面,它要求幼儿能统筹设计整个作品。这就锻炼了幼儿的统筹安排能力。幼儿在这一点上表现尤为突出:在成人看似不成材料的废纸上,幼儿会巧妙安排,合理利用。另外,幼儿的团结合作精神也在剪纸活动中得到了培养,他们会协商剪纸内容,会合作完成作品。剪纸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操作能力及动作的协调性,提高幼儿团队合作精神,还可以促进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走进民间艺术世界》――幼儿民间艺术教育活动设计,南京师范大学

幼儿折纸教案范文第15篇

幼儿纸艺活动课程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教育项目和课程,在没有升学压力的幼儿园或者小学阶段的教育中有一定的推广价值。本文就在本校幼儿园日常教育中推广纸艺活动中发现纸艺活动对幼儿创造性思维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幼儿纸艺;创造性思维

创新要从娃娃抓起,创新需要智慧的火花,这个火花产生途径是创造新思维,因而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新思维,多年来,我们在幼儿园教育中推行纸艺活动,通过对纸品的撕、剪、染、折、搓等纸艺探索活动,多角度培养和训练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试以为文,求教于方家。

一、撕出思维的基础

思维不会凭空产生,创造性思维更如是,需要有一定的物质载体,纸艺活动的物质资源是各种不同的纸张,了解各种纸张的特质是纸艺活动的基本环节。我们准备各种各样的纸张,让孩子们了解各种纸张的特性,通过孩子对纸张的撕,孩子们既锻炼了体力,也籍此了解各种纸张的可撕性。下一步让孩子们观看各种不同的小动物或者花卉的照片,让孩子们认识这些概念表象,然后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小手,把白纸多余的部分撕掉,得到他们自己需要的小动物或者花卉的白纸轮廓。老师也可以事先准备一些简单的动物撕纸作品,让孩子们用蜡笔在白纸上描摹轮廓,然后再撕下来,得到一些简单的作品。进行一段时间后,安排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想象,自由创作撕纸作品,老师对那些有创意的作品做适当的表扬固化,或者选择一些很有味道的作品张贴在学习园地中,让其他孩子观摩和学习,孩子们就会觉得老师是鼓励他们创新的,而后就会形成正向反馈,孩子们就会向着老师指引的方向潜行。

二、剪出思维的梦想

剪纸是通过工具(剪刀或者刻刀),将纸品镂空,形成一些线条或者形状,组合成作品。剪纸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剪刀或者刻刀的使用,雕刻板的固定与放置,剪纸或者刻纸中的安全等等,对老师和孩子们来说都是一种挑战。虽然有一定的安全风险,但也是一种创新的技能和机会,不仅仅可以提升孩子们的安全意识,也是一种创新的创作方式。幼儿园的孩子也不要求能够剪出大师级别的作品,但是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图案剪纸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对剪纸艺术的热爱,同时也让他们欣赏一些大师的剪纸作品,介绍一些剪纸方面功成名就的大师,开启一扇窗,让他们可以从这里管窥剪纸的美妙,播下一粒种,让孩子们明白还可以通过剪纸成为大师,实现人生的价值。中国梦是集体的梦想,这梦想由许多细小的梦想组成,这些细小梦想的实现,才能实现大的中国梦。在幼儿园的教育中,植入剪纸大师的梦想,或许有一天,这些孩子中真的就会有大师出现,谁知道呢?

三、染出思维的创造

剪纸和撕纸的作品如果是白色纸,那只是徒有其型,加上点颜色会更加完美。目前市面上也能够买到各种颜色的卡纸,如果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制作各种色彩的纸或者在已经成型的作品中画龙点睛,锦上添花,岂不美哉。染纸是一种简单、有趣的美术形式之一,可以适合多种纸品,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探究。无论是染液的调配,色彩的融合,还是折、叠、扎、涂等各种上色方式都会让孩子们着迷。变化多端的图案,不同深浅的色调,不同配比的色彩,可以大大地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探索欲,唤醒孩子们内心的创造力。

四、折出思维的整合

折纸是一种用纸张折成各种不同形状的艺术活动,源于中国,发展与于日本。已有2000历史,是快乐的源泉、艺术的享受,也是智力开发的工具。目前发展成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极佳的消遣方式。有单独的折叠方式也有组合的折叠方式,有平面的形状折叠也有立体的空间立体折叠。孩子们在教师示范下折叠一个立体图形后,自己模仿折叠,遇到不会的地方老师稍微加以指导,孩子们就会折叠成型,如果原料丰富,孩子们就会重复折叠下去,直到自己独立叠会为止,重复率非常高。孩子回到家里,也会向家长或者兄弟姐妹展示他们的作品,或者教别的小朋友折叠,在这种教别人的过程中情感得到极大的满足。教师也不会满足于折纸后的静态展示,还可以折叠一些飞行器,然后孩子们用这些飞行器进行比赛,可以比飞的远,也可以比落得慢,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在玩中学,乐中学,赛中学。折纸活动不仅是儿童最喜欢的一种活动之一,也是孩子们思维整合的必要过程,可以培养孩子们的空间立体感,也可以帮助孩子们理解一些生活常识。

五、搓出思维的创新

纸艺活动除了常规,还可以有一些非主流的“玩”法,比如搓、捏、揉等。搓一个花梗,揉一个花瓣,等等都可以。如做一朵玫瑰花,花梗、叶子、花瓣等都要经过搓的处理过程,将撕剪好的半成品变成制作主题需要的东西。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成品可以带回家作为装饰用,孩子们非常喜欢,家长也非常欢迎,因为孩子们得到了锻炼,做出了成品,家长看到了孩子的进步,学校完成了教学的任务,教师技能也得到提高,真是多赢的结局。综上所述,纸艺活动是一项非常好的教育项目,通过儿童在玩中学习,生活中学习,满足生活的需要,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方面有重要的教育功能,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教育项目和课程,在没有升学压力的幼儿园或者小学阶段的教育中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作者:姚维佳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中心幼儿园

【注:本文系吴江区第六批学年课题《幼儿园纸艺活动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编号06(16)QY566)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白红红.幼儿创造力培养项目开发及实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2]邵亚琴.多样化方式培养幼儿对纸艺活动的兴趣[J].好家长,2015,47:187.

[3]黄立安.综合美术活动对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影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

[4]孟庆敏.综合式美术活动与幼儿的健康成长[D].山东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