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培训考察报告范文

培训考察报告范文

培训考察报告

培训考察报告范文第1篇

一、无锡经济发展印象

江苏省无锡市地处于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南濒太湖,北依长江,总面积为4787.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1089.26平方公里),人口447万,下辖江阴、宜兴二市和7个区。无锡历史悠久,距今已3000多年。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源地,还是中国当代乡镇工业的发源地,更是区域交通枢纽和著名的旅游城市。

该市2004年gdp超过2000亿元,2006年超过3000亿元,达到3300.59亿元,2007年达到3858亿元(其中财政收入706.9亿元),2008年上半年gdp总值2148亿元,财政收入476亿元;五年来,无锡的经济总量一直稳居全国大中城市前10强,增速保持15%以上的较快增长,2007年上半年继续保持15.4%的增速。财政收入高速增长,地方财力明显增强。2006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517.35亿元,年均增长26.7%。2006年无锡人均gdp已经突破7000美元,达到7392美元。

现在无锡市正按照该市“十一.五”规划高标准、高起点建设“五个中心”(即:国际先进制造技术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区域性创意设计中心、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区域性旅游度假中心),全力打造“五个名城”(即:最适宜投资创业的工商名城、最适宜创新创造的设计名城、最适宜生活居住的山水名城、最适宜旅游度假的休闲名城、最富有人文特质的文化名城),他们正在为建设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科技发达、环境优雅、社会文明、和谐宜人的新无锡、为兑现“无锡是个好地方”的诺言而奋斗。

二、无锡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和特点

(一)力求创新,狠抓机遇,突出发展

无锡成功首先得益于他们具有抢抓机遇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他们不仅夺开放之先机,而且紧紧抓住邓小平南巡讲话和浦东开发等几次大的机遇,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强化“项目是生命线,投资者是上帝,引资是功臣”,树立了以发展凝聚人心,以发展论英雄的观念,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他们在发展过程中抓住了三次大的机遇:一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抓住国有银行信贷宽松的契机,大做“借钱”建设的文章,完成了民企规模扩张和基础设施建设,打牢了发展的坚实基础;二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党的十五大之后,抓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契机,大做“卖厂”改制文章,把一些前景好的乡镇企业纷纷挂靠世界和国内的大企业、大公司,使之成为世界名企的加工厂,在顺利完成企业改制的同时培育出了像红豆服饰、隆力奇化(本文来自中科软件园,转载请注明!)工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第三次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展土地储备,大做“圈地”文章,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遍地开花,同时对市中心企业实施“离城进园,土地批租”,为大发展赢得了空间。正是由于他们超前抓住了这些稍纵即逝的机遇,才造就了今天的辉煌。

(二)发挥优势,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无锡市紧紧抓住靠近经济发达的大上海、外连大都市经济圈黄金地带,凭借其自身地理优势、信息优势、劳动力优势和资本优势的优势,率先发展机制灵活、产权明晰的乡镇企业,创建了闻名全国的“苏南模式”,涌现出了一批产业集团。

无锡作为中国乡镇工业的发源地,其乡镇工业实行的是“苏南模式”,主要特征是“三为主一共同”,即:农村的经济结构以工业为主,经济运行以市场为主,所有制以集体经济为主,实现共同富裕。之后,无锡市又对乡镇工业大刀阔斧地实行了改制,有力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2005年,该市乡镇工业营业收入达到5189.78亿元;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达到1111.35亿元;利税总额达到350.33亿元,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据统计,2005年,该市全市乡镇企业中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579家,其中超10亿元的企业有53家,超30亿元的企业有17家,超50亿元的企业有10家,超100亿元的企业有5家,营业收入超300亿元的江苏华西集团成为全市乡镇企业发展的“领头羊”。江阴市华西村,人均收入8000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300多倍,被誉为“天下第一村”。

在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中,无锡主要采取了五项措施:一是制定了“放心、放胆、放宽、放活、放大”的“五放”方针,并制定了42条具体政策。二是清除歧视,实行“三位一体”,无论是乡镇企业还是城市企业,无论是民营企业还是私营企业,不论企业大小,在政策上一视同仁,一律平等。三是招商引资,吸纳发展。四是建好载体,促进发展。五是积极引导,做大做活。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

无锡市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突破口,加大培植力度。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无锡市在农业产业化方面,努力探索以特取胜的道路,建立了特色化、优质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了“锡山大米、阳山水蜜桃、太湖边无公害蔬菜”等6大特色农业经济区。为了产销畅通,无锡市积极引导农民成立了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民股份合作公司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真正实现了产、加、销一条龙。同时,探索实施了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度。

在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一是采取了“三集中”方针,即: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种田大户集中。仅2000—2002年,全市有11.39万户、36.76万人由农村走向城镇、走进乡镇企业中。二是扩张中心城市,仅2002年,就有13个乡镇主动并入中心城市。三是合乡并镇,江阴市由原来48个乡镇减少到21个乡镇,宜兴由原来的36个乡镇减少到21个乡镇,由于减少了乡镇,相应减少了一大批乡镇干部,既减少了浪费,又减轻了农民负担,推进了农村城镇化进程。

(四)招商引资力度大,经济外向度高。

无锡市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资本和产业重点向长江三角洲转移的历史机遇,加快引进外资步伐。近年来,无锡市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政府的第一要务,把服务作为第一投资环境,把为企业提供最好的创业环境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面向国内外争项目、争人才、争发展空间、争资源,同时,把园区建设作为重要载体,努力创造富商、安商的良好环境。目前,全市已形成了3个部级、9个省级、19个市级经济园区。目前,全市在“十五”期间累积引进超亿美元的项目48个,到位外资超过115亿美元。2007年,全市完成3000万美元以上的重大项目33个,服务业利用外资6.24亿美元,全球500强有173家在无锡投资,新办138家企业,对外贸易293亿美元,其中超亿美元的企业66家,对外投资1.1亿美元。2008年上半年到位外资19.95亿美元,超3000万的项目二十二个,项目单体规模达8692万美元。

(五)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推动技术创新。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千秋大业在用人。经济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无锡乃至华东地区经济的飞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一批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高水平、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他们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全民学习,终身教育的良好氛围,还通过多种措施,引进、培养了一大批思维创新、锐意进取、层次较高的复合型人才,为发展蓄积了后劲,满足了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智力需求。无锡市为了招揽人才,承诺为创业人才提供300万元的创业资金,据授课老师讲,无锡市正在推行“530”计划,即计划在“十一.五”期间,用5年时间引进30名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引进海归人才千名以上。目前,全市有各类人才36.1万,且拥有相当数量的高层次优秀人才,在无锡的两院院士有7人,部级专家有150人,有享受国务院特贴人员600人,每万人中拥有人才800人,位居江苏全省前列。

三、无锡之行给我们的启示

这次无锡之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无锡工业园区起点高、农业产业化水平高、产业结构层次高、招商引资力度大、投资环境引力强、人才储备雄厚。通过这次考察,我们清醒地看到,我县当前加快发展还面临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创业条件先天不足。我县地属西部老少边穷山区,创建大规模的工业园区难度相对比较大;缺乏大都市的有效辐射,经济发展的外界推力相比不足;全县既无科研院所,又无大专院校,人才配备条件和科技创新能力比较薄弱。二是工业园区建设水平不高。我县仅有的武溪工业园区配套设施不完善,规模档次低,带动作用不明显。三是招商引资力度不够。招商渠道不宽。四是服务环境不够优化,与人家自觉强烈的亲商观念和服务意识相距颇远。五是科技创新步伐不快,自主开发能力不强,产品科技含量偏低,工业企业大多是一批“三高一低”企业,利用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相对不足。此外,我们的思想观念、市场意识、开拓精神等与先进地区相比,尚有差距。

当然,无锡市农村的发展变化是我感触最深的,看无锡,谋**,我县的“工业立县、产业富民”的发展方略是符合县情民意的,但农村改革和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我认为,我县在农村改革和新农村建设方面应该做到:

首先,努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生产发展、农民增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和基础。一是依托现有的椪柑、辣椒、烤烟等产业生产基础,进一步做大、做精、做强,同时,按照市场需求,精心组织和引导群众调整品种结构和种植时令,着眼于“名、特、优、新”品种大胆引进、试验、示范,以“好品种加订单”的形式在全县予以推广。二是以绿色农产品为依托,大力发展加工型农业。三是大力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架通群众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桥梁,最大限度的降低农产品的市场风险,激发群众的生产热情。四是竭力开拓市场,疏畅农产品销售渠道。四是打造“氧吧之都”,加快旅游兴县促农增收。我县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应该大力宣传和弘扬盘瓠文化,提高**知名度,同时以“双创”为契机,建好白沙新城,要突出特色,独树一帜。五是大力发展私营企业,发展个体经济。

其次,要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针对全县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落后、村容村貌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协调的现状,多方筹措,有效整合交通、农业综合开发、水利、电力、林业、能源等项目资金,加快以村道路硬化、村庄环境美化和兴建村民活动室以及改水改厕建沼气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规范化建设。新晨

再次,要培育新型农民,树立农村新风尚,扎实推进和谐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展“送戏、送书、送电影”三下乡活动、乡村也充分利用各种农闲时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要对农村群众坚持不懈地开展科技培训,大力引导农村群众学用科技调整种植结构和经济结构增收致富。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加强村级财务管理。

培训考察报告范文第2篇

培训考察团在法国巴黎先后走访了法国劳工部社会保险部、法国建筑业联合会、法国职业培训协会和法国成人职业培训中心,受到有关方面友好热情地接待。有关方面的官员详细介绍了职业培训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情况、政策法规、组织机构、运作机制、资金来源与筹集方式和管理经验,并实地参观考察了巴黎成人职业培训中心,参观了一些建筑工地和城市规划建设以及古建筑保护等。培训考察团全体同志,不仅了解到很多情况,学到了一些较先进管理知识,同时也亲自感受到了法国在社会保障制度、职业培训制度方面以及在市场管理、人的管理方面完备的法律体系和法律意识.团员们深感开阔了眼界,拓宽了视野,触动了传统的封闭式的思维模式,拓展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维观念,感到收获很大。

法国是目前世界上社会保障体系和职业培训体系比较完善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实行社会保障的国家。学习借鉴国外的经验,对推动我国建设事业的发展,搞好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建筑业劳动保险工作的发展,提高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指导作用。

一、法国基本概况

法国是世界上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二次世界大战后被称之为“光荣30年”的大建设、大发展,实现了现代化。目前国内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居世界第四位,2001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2156美元.行政区划为22个大区、96个省(另有4个海外省),面积55.16平方公理,人口5908万人。

法国的建筑业十分发达,实力比较雄厚,在欧州10大建筑集团中,法国占了4家,2001年这四家的营业额达到316亿美元,建筑业真正成为法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建筑业中,拉法热一科佩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之一,波利埃和绍松公司是法国最大的建筑材料批发商之一。

二、法国社会保障体系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比较早,十九世纪中叶,法国、德国、英国从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产业工人就实行了不同形式的保险制度享受保险工人的年龄定为55岁,有的为60岁:有的享受基本工资30%,有的50%不等,总之,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随着工业革命发展而形成的,社会保障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1889年,巴黎国际会议制定了一个公共救济原则,即个人、企业、国家、社会等共同承担保险费问题。社会保险的广义是,职业的安全感和消除失业;劳动者的收入安全感和家庭负担的补偿:通过得到治疗和预防职工疾病和工伤事故对工作能力的保证;在疾病、生育、残疾、工伤事故情况下和劳动者达到某一年龄时,给予一定的补偿和救助.随着工业革命的成功,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队伍的扩大,1910年,法国建立了强制性的养老保险制度。1995年,法国政府进行了社会保障组织机构的改革,制定了医疗费偿付法律以及三个相关条列,使法国社会保障体系更加趋于完善。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法国社会保险分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险、家庭补助保险和其它保险(生育保险、残疾人保险等)。开展社会保险的同时还进行社会救助。养老保险分为不同的体制,比如有普通体制、特殊体制、非受薪者体制、特殊津贴体制和全国团结基金的补充津贴体制等5种体制,不同体制对不同的人群.比如非受薪者体制主要是农业经营者、农民在家庭补助金体制中包括生育补助、不受收入条件限制的时期性补助、受收入条件限制的补助、住房补助、支付给孤儿和单亲父(母)的时期性补贴和残疾人补贴等。

(三)社会保险的组织管理.目前,法国的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并没有改变以往的经营原则,社会保险机构仍保留了二战前的私营性质,地区社会管理局仍根据1898年关于互助法律规定组织运转,但他们只有为公众服务的职能。社会保险部面向全国,为国会负责.社会保险部主要负责起草保护公民抵抗社会风险的立法和有关规定,监督对法律的执行实施和解释,确保为民众服务职能的正常运行。

社会保险制度包括四大类:一是非农业,(包括工业、商业和服务业)受薪者的普通体制;二是农业体制(包括经营主和受薪者);三是非农业职业受薪者体制(包括手工业者和商人、自由职业者);四是特殊体制(包括公务员、职业军人、地方行政部门职员、国营铁路公司职工、电力煤气公司职工。建筑、矿工、海上作业者等).另外还有1978年法律规定的神职人体制.当前享受社会保险的人数分别为;受薪者2100万人:非受薪者230万人;补贴人员2.3万人,合计参保人数为2330万人,占总人口的45%以上。每年社会保险支出4160亿欧元。

(1)普通体制.普通体制的行政组织是公立性质的.国家保险基金管理局把地方保险基金管理局业务活动集中统—起来,1967年分别建立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家庭外助三个国家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主要职能:一是建立统一的透明的帐目;二是机制的运转保持财务平衡.另外有—个社会保险机构的中心管理局,同属部级机构,主要负责整个社会保险金的收支平衡.这四个保险局是公众机构。在地方一级的有129个地区医疗保险金管理局,16个大区医疗保险金管理局,1个大区养老保险管理局和4个家庭补助金管理局等,共同组成了法国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分摊金的征收由105个征收联盟进行。

(2)农业体制.农业体制的行政组织,国家一级的有三个农业社会互助金中心管理局组成,分别是农业互助中心管理局(负责受薪者的社会保险和工伤事故);家庭补助金中心管理局和农业互助全国养老保险金管理局(负责非受薪人员)。

(3)特殊体制的行政组织,是依据于普通体制的保险金管理局或公立部门本身,他具有互质的保险管理局,拥有与行政和财政自的部门,如矿业体制包括全国矿业社会保险自主管理局;国营铁路公司也有自己的疾病和生育保险自主互助基金和一个养老部门及一个本行业的医疗保险组织等。

(4)非受薪者及非农业体制.非受薪者、非农业体制的组织分为:手工业者养老保险由全国自主管理局负责:工业主和商人由全国自主补偿金管理局负责;在自由职业体制里每一个职业有一个自主管理局,称之为“行业局”.同时在手工业者、商人和自由职业人的医疗保险体制分为3级管理:即全国保险金管理局、大区互助保险管理局和合约机构.另外有自由保险和个人保险由社会保险机构经营。

(四)社会保障管理监督机制.法国社会保障的管理监督机制比较健全.在法国所有社会保险机构受制于严格的行政监督之下,目的在于维护国家及参保者的总体利益,保证数额巨大的社会分摊金的合理使用.这项行政监督由负责社会保险的有关部委及有关部门具体进行,中央行政和大区卫生社会事务部和工业、交通、建筑、商业和手工业涉及到的部委,农业体制由农业部来监督。另外,则政和社会事务总监察处等对保险金管理局及其部门履行监督。在实施社会保险工作中,若发生纠纷,则通过过法律诉讼予以解决.诉讼包括法院及社会保险事务法庭(称一审委员会)。

法国设有国家审计委员会,每年对社会保险的收支进行一次审计。一是审查社会保险各体制的账目;二是了解由法院强制性质的补充养老保险体制的帐目,三是普通体制与其他机构进行的金融活动等等。

目前,在法国除了以上形式社会保障和组织体制外,还有其他形式的社会保障体制,比如失业保险、互助会、私营保险、行业保险等。法国实行的补充养老保险体制属于私法范围的自由采用的体制,在行业或跨行业方面,通过雇主机构和受薪者机构间的集体合同或协议,或通过雇主和他的职员间的协议,这些体制来源于当局的决定,但是机构本身必须报负责社会保险部委的批准。

(五)法国养老保险现状、问题从发展趋势。世界各国老龄化的趋势逐年加剧。西方发达国家老龄化比我国来得早,矛盾十分突出,但由于各国经济实力差距比较大;制定的政策、采取的措施和社会保险方式,养老金的发放标准等各不相同。目前在法国养老保险以再分配的方式发放给养老职工,也就是说当年征收来的社会分摊金理论上在同一年度以养老补助金的方式被重新分发.分摊金的比例乘以为负担一位退休者所需缴纳分摊金的就业人数的平均数,1967年为8.5%,如今比例为16.35%。

除了因工资和物价引起的金融因素外,养老体制的平衡建立在两类人口的关系上,即缴纳分摊金的和领取补助金的人口。在某一特定它取决于三个因素:缴纳分摊者的人数、性别和年龄、退休年龄、退休者和他们的受益者的人数、性别、及退休后的寿命等.除了养老水平外,在法国退休年龄也是养老政策重要的因素之一。退休年龄一般为65岁,若工作满40年,可以60岁办理退休.私营企业工作的人员,要交纳40年的社会摊金方可享受退休待遇.公务员工作满37.5年.可以退休;但他们可以选择在60岁至65岁间的“浮动退休制”或在55至60岁之间“非常辛苦”退休制。1991年法国了“退休白皮书”,进一步确立了退休保证体制的不断完善,建立了养老保险资金积累制度,明确了缴纳分摊金与非缴纳分摊金的人员区分,向点数体制过渡及体制间资金补偿的限制。

从目前法国人口结构看:20岁以下占人口的25.4%,20岁至59岁的占54.9%,60岁以上的占20.6%(老龄人口)。预计2020年,60岁以上将达到27.3%左右.因此,目前法国正研究2003年养老金的调整问题,估计将有大的改革变动,要么延长退休年限,要么降低标准,不然就会引发社会动荡.比如1995年因退休养老问题,铁路工人,税务职工罢工3个月,国家出现大动乱.2002年11月份,法国民航工人大罢工.当前,在欧州—些国家因工人退休养老金得不到保障,或者因物价上涨,退休工人生活受到影响,引起工人大罢工时有发生。英国2002年10月,因工人的养老保险问题,电器工人大罢工;比利时2002年铁路工人大罢工等等.为了防止问题的重演,所以法国必须对工人的保险问题进行调整。

(六)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法国社会保险体制的资金来源,建立在工资基础上的雇员分摊金,雇主分摊金和税收来保证。目前在法国社会分摊金提供了普通体制4/5的资金,社会分摊金占非农业职业的非受薪劳动者的医疗和养老保险体制收入的68%以上,这些分摊金由受保人承担。国营铁路、矿业、建筑等资金来源主要建立在公众征税和补偿转移收入基础上。工伤事故保险分摊金比较高,根据行业特点分摊比例有所不同,如建筑业分摊占工资的4%(个人占1%,雇主占3%),银行业分摊金仅为0.1%。

农业经营主的社会保险金主要是靠农业社会补助金的预算,受保人的分摊为18%,国家为9.5%,税款为28.5%,补偿转移为42%。

社会保险分摊金的征收。为了保险金管理局能够保证支付补助金,建立征收联盟方式,社会保险的受薪者的分摊直接由雇主从报酬中扣除.联盟为雇主简化手续,减少偷漏现象,赋予一些保障和特权,包括债务人的资产享有特权,可以快捷和强制性的征收程序,征收率达到98%。

三、法国的职业培训体系

法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和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于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这种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具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资格的证明,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

1、职业培训机构。法国全国共有职业培训机构290个,授课点6500个,遍布法国各地.全国22个大区设有100个培训中心。此外全国还有私人职业培训点4000个,其经费约为210亿欧元,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占全部在职人员的三分之一。25岁以上人员的再教育由劳工部负责,分等级培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学习的方式也比较灵活,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如在继续教育学院或通过各种培训中心或企业的培训学习),经过有关国家的认定机构的考核,获得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

2、职业培训经费.主要是由劳工部、教育部(国家)、大区(全国22个大区)、K大(大区教育机构)组织投资;另一部分是各企业承担的社会分摊金,约为工资总额的1.1%(企业交纳的社会分摊金全国约为240亿欧元);再一部分是培训对象支付的培训费.全国教育支出占国家预算的21%。其中,普通教育投资每年560亿欧元,职业教育(包括成人教育、职业高中、技校)年预算资金约为410亿欧元。又以法国建筑业为例,法国共有建筑业26万家(其中70%以上为l0人以下企业),有建筑队伍100万人。建筑业员工的培训由法国建筑业联合会负责组织实施。其培训经费由建筑企业交纳。l0人以上的建筑企业每年交纳工资总额的1.5%的培训金;10人以下交0.9%。

3、职业培训的对象和内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于学习者的学历和工作经历没有具体的要求和限制,可以是经过八年义务教育进入劳动年龄的学生,也可以是在岗的职工或失业的人群。

培训内容有职业技能学习和语言训练(包括专业理论和实习操作),培训对象,包括成人换岗培训,转业培训,更新知识培训,失业者再就业培训以及文化知识培训等.培训时间有短期、几个月和2年或3年期的培训.授课老师由K大专职教师或聘请大学讲师、教授或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K大培训教材由法国教育部和聘请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合作编写,培训教材全国统一.培训质量由各大区教育机构负责监督检查,对私人机构的培训质量由有关行业工会负责监督检查。

四、启示与借鉴

1、强化法制建设,增强法制透明度,严格执法,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党的“十六大”提出“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关系到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关系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稳定发展的大局.搞好社会保障建设必须建立健全完备而严密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机制,同时还要根据城乡间的不同情况;各行业的不同特点和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特点,制定相关政策,区别对待.法国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及其严格的法律意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地筹措社会保障金,强化社会保障制度的规范化、社会化服务管理。目前,建筑业实行的工程劳保费统一管理工作,就是根据建筑业的行业特点,实施多渠道,多形式筹措社会养老金的一种创新举措;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建筑业改革和发展、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培训考察报告范文第3篇

一、我区干部培训面临的新形势

1、当今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有懒于知识的创新和知识的创造性应用。目前,我国的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示范区二次创业和杨陵区经济社会发展也处在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实施工业富区战略、新农村建设,我们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的领导干部有足够的知识、智慧和能力,根本的途径还是要加强学习,加强干部培训教育,引导干部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干部干事创业的本领,减少工作的盲目性、片面性、表面性和机械性。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进一步增强驾驭工作全局的能力。

2、我区干部培训教育面临的新任务

(1)培训的任务越来越重。20*年元月中共中央干部培训工作条例颁布以来,按照中央“要形成全党动手、全社会参与、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格局”的精神,新一轮大规模干部培训在全国广泛开展起来,中央干部培训工作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争取5年时间将所有干部轮训一遍,干部培训的任务越来越繁重。据调查,到20*年6月底,我区党政事业单位干部共1391名,其中事业单位干部职工981名(均不含教育系统),党政机关干部415名,党政机关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201名,事业单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91名,20*年-20*年新提拔的52名副科级领导干部未参加培训。干部大教育大培训的任务相当繁重。

(2)培训的要求越来越高。经过调查了解到,一是干部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从最初的区内教师,包括党校教师,领导干部兼职教师,到职院和西农大的教师,到省党校教师、再到省内著名专家学者,部分干部还提出到中央请教师。二是对教学内容的要求,除了一般常规讲授的基本理论、政策法规、专业知识等,还要求讲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前瞻性战略研究等。三是培训形式上,要求除了在区上集中培训的同时,可以到外地参观考察学习,专题研讨、网络教学等形式的培训。这几方面的内容为干部教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干部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除了传统的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和学习资料外,信息技术和现代传媒,特别是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技术的扩展,人们获得知识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途径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广大干部也在适应这种变化,通过新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和设备来获取各方面的知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区的干部教育培训,按照“注重综合素质、创新培训方式、提升领导艺术、推动工作开展”的工作思路,干部培训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驾驭工作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为推动全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培训形式单一。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我区的干部培训主要采取讲授法,其他培训方式的综合效果没有发挥出来。长期的某一种形式的培训,使干部没有新鲜感,在某种意义上讲降低了参训的积极性。

2、参训干部不能进入角色。主要是培训干扰较多,不能保证时间。每次培训都有一部分请假的,有的干部因工作上的事,接个电话就走人,不批假吧,都说它的事很重要非去不可,批假吧,人数越来越少,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3、认识不到位。少数干部轻视和忽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把干部培训当作软任务,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没有把干部培训这项战略任务提高到应有的高度去认识,认为干部培训工作是形式、走过场、浪费人力、财力、物力。这与干部培训的总体要求有很大差距。

4、经费不足。我区财政对干部培训给予了很大支持,但对大规模培训的形式要求,仍显得不足,外县区每次干部培训都按实际划拨一定的专用培训费,我区从来没有,每次干部培训,讲课费都是从组织部的党费或宣传部的宣传费中支出,其他费用从党校人头经费中列支。制约了我区干部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的建议与对策

针对当前我区干部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和改进干部培训工作。坚持以十七大精神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树立和实践“大培训、大教育”理念,围绕区上的中心工作以干部需求为导向,制定培训规划,精选培训内容,灵活培训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健全制度、完善机制。促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1、提高认识,创新观念。要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提高对干部培训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明确搞好干部培训工作,关系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可以提高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有利于把全区干部的思想统一到十七大和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示范区二次创业和我区各项事业发展上来,增强贯彻区委决策和工作部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干部的全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要树立干部培训是基础性建设的观念,树立大培训和高素质的理念,树立做“学习型干部”的新观念,增强培训学习的紧迫感。

2、联系实际,创新方式。要积极探索与大幅度提升干部素质相适应的培训方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取多种方式来增强培训效果。坚持培训方式多样化和科学化并重,按照适应性、针对性、实效性原则创新教学方式,采用案例式、研讨式、体验式、情景模式等教学方式,增加参观学习、社会调查、区外培训、考察调研等方法。在培训手段上看采用电化教学、远程教育、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手段,提高培训水平。

3、完善制度,创新管理。要逐步形成与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的干训新机制。一是要坚持区委统一领导、组织部牵头抓总,宣传部、党校等部门分工负责、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采取多种措施激发各有关办学单位的活力;二是通过基础理论问答、综合素质测试、工作建议书、调研报告、体会文章等方式,建立相应的考试制度,完善教育培训考评机制;三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真正把干部培训任务的完成情况与干部的选拔任用、晋职晋级结合起来,加强管理,切实增强干部参训的积极性和内动力。

培训考察报告范文第4篇

通州市五接小学 李新祥

2005年10月20日—10月21日,在南通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王主任等领导的带领下,南通市2005年市级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的百余名学员,跨过长江来到了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和园区二实小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考察学习,在这短短的两天里,我的收获很大。考察中,通过一看(看学校环境)、二听(听汇报课,听学校领导的介绍),我从中有所感想,有所体会,有所收获。

一、考察学校概况:

这次考察的两所学校是新城花园小学和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都是办学水准我们江苏一流、国内先进的学校。

新城花园小学是一所创建于1998年的新学校,是中新合作开发区内第一所公办小学。 学校具有先进的教学设施,校园网全部建成,自动化办公系统、备课平台、多媒体教室一应俱全,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 学校创办之初,就将“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确立为办学宗旨,倡导“师生人格平等”的教育理念,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

新城花园小学坚持“坚韧不拔,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坚持“赏识为主,鼓励为本,学生至上,发展第一”的教学理念;做到“对每一个学生都一视同仁,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进步,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发现”。

学校教师队伍实力雄厚,教学业务能力强,72%的教师为区、市级的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100%的教师具备从事现代信息教育的技术和能力。

学校依托园区的有利环境,走“开放教育”之路,与新加坡孺廊小学等结成姐妹学校,开展互访、交流,使师生有机会走出国门,接触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为培养“国际人”奠定扎实的基础。

学校目前获得的主要荣誉称号有:江苏省实验小学,江苏省首批“绿色学校”,江苏省示范家长学校,江苏省园林式单位,苏州市文明单位,苏州市常规管理示范小学,苏州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苏州市德育先进小学,苏州市优秀教师群体,苏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德育整体改革先进学校,苏州市教师继续教育先进集体等。

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是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投资建设的全日制、半寄宿制(20%住宿)、小班化公办学校,作为一所新建的学校,它的硬件设施可以说是一流的,但给我印象更深的是它的一些先进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

学校以“全心享受品质教育,为人生奠基”的先进理念为指导,注重从根本上培育学生的素质,使学生懂得现代社会中为人、立业、处事之道等诸多内涵,使学生具有未来社会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学力,关注孩子们个体生命的真实健康成长,视教育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的教育!它的校园文化、管理模式都强调以生为主,都是学生喜闻乐见而又寓教于乐的,学校的每个人每项工作都在朝着更高的方向努力,真正实践着“让孩子全心享受品质教育,为孩子竭力奠基精彩人生”。

学校管理也极具人性化,比如说它一改原先宿舍常见的军营式管理的划一范式,而是采用公寓式设计、家居式环境布置,集补习、陪读、食宿、培育为一体,一方面弥补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缺憾,另一方面又安全方便、温馨轻快。

园区二实小的教育是一种以孩子发展为本的服务,是一种为孩子、为家长提供高品质的服务,我想这也是我们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在这个重思考的学校,爱学习的群体中,教师们用童心拥抱童心,用爱心滋润爱心,用智慧涵养智慧,用人格感召人格,用心灵晤对心灵。全校师生在“志远、行近”中“广涉猎、善归整、勤践行、敢超越”。

学校凭借 全新理念,依托现代设施、优良师资、开放策略,全新打造基础教育品牌,努力建成江苏一 流、国内先进的健康校园、生态校园、人文校园、书香校园。

短短的两天考察中,两所学校为我们展示了四节语文课,老师们的课让我们感觉到“美丽而自然,朴实而高雅”的气息,表现出他们很强的教学业务能力,他们的教学简洁实在,丝毫没有作秀之嫌,代表了现代的一种教学方向,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扎实,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认识与思考

这次考察让我开阔了视野,让我见识了具有现代化水准的学校,这些学校先进的教学设施,前卫的教学理念及管理模式也是我们这些学校今后要努力的方向。置身于这两所学校里,时时处处都让我们感受到现代化的气息。

面对这两所学校,我不禁想起我们这些苏北的学校,由于苏南苏北经济发展上的差异,也使学校在硬件设施建设上产生了较大的差距,这是不可避免的现实,但是我们不应自暴自弃,我们应该看到我们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

培训考察报告范文第5篇

通州市五接小学 李新祥

2005年10月20日—10月21日,在南通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王主任等领导的带领下,南通市2005年市级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的百余名学员,跨过长江来到了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和园区二实小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考察学习,在这短短的两天里,我的收获很大。考察中,通过一看(看学校环境)、二听(听汇报课,听学校领导的介绍),我从中有所感想,有所体会,有所收获。

一、考察学校概况:

这次考察的两所学校是新城花园小学和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都是办学水准我们江苏一流、国内先进的学校。

新城花园小学是一所创建于1998年的新学校,是中新合作开发区内第一所公办小学。 学校具有先进的教学设施,校园网全部建成,自动化办公系统、备课平台、多媒体教室一应俱全,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 学校创办之初,就将“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确立为办学宗旨,倡导“师生人格平等”的教育理念,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

新城花园小学坚持“坚韧不拔,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坚持“赏识为主,鼓励为本,学生至上,发展第一”的教学理念;做到“对每一个学生都一视同仁,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进步,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发现”。

学校教师队伍实力雄厚,教学业务能力强,72%的教师为区、市级的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100%的教师具备从事现代信息教育的技术和能力。

学校依托园区的有利环境,走“开放教育”之路,与新加坡孺廊小学等结成姐妹学校,开展互访、交流,使师生有机会走出国门,接触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为培养“国际人”奠定扎实的基础。

学校目前获得的主要荣誉称号有:江苏省实验小学,江苏省首批“绿色学校”,江苏省示范家长学校,江苏省园林式单位,苏州市文明单位,苏州市常规管理示范小学,苏州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苏州市德育先进小学,苏州市优秀教师群体,苏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德育整体改革先进学校,苏州市教师继续教育先进集体等。

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是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投资建设的全日制、半寄宿制(20%住宿)、小班化公办学校,作为一所新建的学校,它的硬件设施可以说是一流的,但给我印象更深的是它的一些先进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

学校以“全心享受品质教育,为人生奠基”的先进理念为指导,注重从根本上培育学生的素质,使学生懂得现代社会中为人、立业、处事之道等诸多内涵,使学生具有未来社会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学力,关注孩子们个体生命的真实健康成长,视教育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的教育!它的校园文化、管理模式都强调以生为主,都是学生喜闻乐见而又寓教于乐的,学校的每个人每项工作都在朝着更高的方向努力,真正实践着“让孩子全心享受品质教育,为孩子竭力奠基精彩人生”。

学校管理也极具人性化,比如说它一改原先宿舍常见的军营式管理的划一范式,而是采用公寓式设计、家居式环境布置,集补习、陪读、食宿、培育为一体,一方面弥补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缺憾,另一方面又安全方便、温馨轻快。

园区二实小的教育是一种以孩子发展为本的服务,是一种为孩子、为家长提供高品质的服务,我想这也是我们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在这个重思考的学校,爱学习的群体中,教师们用童心拥抱童心,用爱心滋润爱心,用智慧涵养智慧,用人格感召人格,用心灵晤对心灵。全校师生在“志远、行近”中“广涉猎、善归整、勤践行、敢超越”。

学校凭借 全新理念,依托现代设施、优良师资、开放策略,全新打造基础教育品牌,努力建成江苏一 流、国内先进的健康校园、生态校园、人文校园、书香校园。

短短的两天考察中,两所学校为我们展示了四节语文课,老师们的课让我们感觉到“美丽而自然,朴实而高雅”的气息,表现出他们很强的教学业务能力,他们的教学简洁实在,丝毫没有作秀之嫌,代表了现代的一种教学方向,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扎实,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认识与思考

这次考察让我开阔了视野,让我见识了具有现代化水准的学校,这些学校先进的教学设施,前卫的教学理念及管理模式也是我们这些学校今后要努力的方向。置身于这两所学校里,时时处处都让我们感受到现代化的气息。

面对这两所学校,我不禁想起我们这些苏北的学校,由于苏南苏北经济发展上的差异,也使学校在硬件设施建设上产生了较大的差距,这是不可避免的现实,但是我们不应自暴自弃,我们应该看到我们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

培训考察报告范文第6篇

一,芬兰公共管理学院基本情况

芬兰公共管理学院的组织形式及运作特点:

芬兰共和国位于欧洲北部,面积338145平方千米,人口520万.芬兰政府机构由中央政府(包括30个部委或中介组织),5个省级行政机构和444个地方自治政府组成.公务员总数为57.6万人(包括中介组织工作人员,教师,医生,市政人员及司机等),其中,中央为12万人,地方政府为42.6万人.全国实行高税收,高福利政策,教育,医疗全部免费.芬兰公共管理学院由财政部负责管理(财政部负责预算决算,也负责政府机关编制),是部级的公务员培训,咨询和经济战略发展服务公司,也是唯一的中央公务员培训机构,英文简称"HAUS".全院有全职教师65人,其中50人具有培训师资格,培训师具备独立组织承担培训项目的能力,兼职教师300多名.

"HAUS"成立于1971年,当时名为国家培训中心;1987年改制为行政发展中介组织,开始实行市场化,市场化的培训份量逐年增加,中央财政支持逐年减少,到80年代末,完全市场化;1995年又一次改制为芬兰公共管理学院,2002年再次改制为公共管理学院有限公司,产权由国家控股60%,赫尔辛基咨询集团有限公司控股40%.

"HAUS"设立董事会,由董事会负责管理;董事会主席为学院最高领导,由财政部一名高级顾问担任,董事会成员由财政部统一任命.董事会下设管理主任一名,负责学院日常工作;下设执行团队,后勤管理部,咨询与培训部和国际项目培训部(后三个部各设主任一名).咨询与培训部主要负责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医疗卫生等部门的公务员培训;国际项目培训部主要负责领导者,行政法,行政管理服务和国际项目培训.

财政部每年给"HAUS"下达一定创收指标,所有的培训实行项目制,一个项目组由一名培训管理者和一名助手组成,全院共有20多个项目组,项目组人员基本固定,项目组实行定额,定向管理,定额是指,每年要完成一定创收任务,定向是每个项目组负责某一领域或某一部门的培训工作.

多年来,"HAUS"经过不懈努力,逐渐发展成为芬兰培训高素质公务员和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的重要基地,在芬兰享有较高声誉."HAUS"欢迎任何级别的公务员自愿来"HAUS"培训,它总是力图把最好的培训方法用在最适合的培训课程上,增强公务员的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和行政能力,提升芬兰政府以及欧盟政府机构的服务能力.

"HAUS"实行完全市场化的培训,服务对象按比例划分大致为,中央政府65%,地方政府15%,国际项目15%,其它组织,公司,合作者共5%;按照服务项目划分,咨询和公共行政管理培训30%,对外培训50%,国际项目15%,其它5%.2005年,培训班次总计200多个,参训学员8000多人,咨询日总计1500多天次,流转额830万欧元,税前利润60万欧元.

(二)"HAUS"组织公务员培训的教学组织有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1,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包括国家,组织,不同公务员群体和个人等四个层次需求.首先要满足国家需求,考虑国家要解决什么问题;其次是了解组织的需求,根据国家发展战略,组织内部要进行哪些改革,需要做什么专题培训;然后才考虑不同公务员群体和个人的需求.

培训需求信息来源有五个方面:一是政府部门最近改革动向;二是国家最新的立法;三是组织内部的主要变化;四是通过面谈形式,收集培训需求信息;五是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征求意见表的方式,分析统计培训需求信息.

2,设置培训目标.设置培训目标,首先要了解培训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组织这次培训需要完成什么工作然后是看组织内部现实的具体目标有哪些最后确定培训课程.例如:培训者培训,设置有四个方面的培训目标.一是要掌握更多的行动学习法的说教的知识和技能;二是要了解系统培训的沟通技巧;三是要有发展自身学科领域的计划技能;四是要有组织培训的知识和技巧,并能运用它们.

3,课程设计.课程设计要完成八项工作:一是了解和分析培训对象;二是确定培训的组织结构,尽可能安排网络学习部分;三是排定培训项目课时分配表;四是确定培训的持续时间("HAUS"的培训有的是非连续脱产学习);五是选定培训材料;六是选择最合适的培训方法;七是走访参训学员;八是确定评估方式或方法.

4,培训的组织实施.1,开始课程,破冰.2,理论授课,安排专家专题讲授,授课教师有两类,一是"HAUS"自己教师,二是外请教师,外请教师主要包括政府官员,大学教授,私人培训者,外国专家.3,辅助学习方式:个人练习,小组讨论,团队工作.4,培训者工具箱有:培训计划,培训说明,目标群体分析,问题列表,行动学习方法,团队工作,分组练习,演示辅助工具,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5,强调互相交流学习,创造和谐的培训气氛,学员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同行之间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5,培训评估程序.选择评估方法,确定评估标准,向学员和学员的上级发放评估问卷,进行培训评估,运用评估结果,改进培训工作.

二,荷兰公共行政学院培训基本情况

(一)荷兰公共行政学院培训管理运作程序

荷兰政府各部门有义务对部门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部门管理者提供本部门年度培训计划,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计划制定,管理和分配培训资金,并与培训机构联系,提出培训需求,一般是通过公开招标的采购方式,选择适合的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合同.

在这种运作体制下,各个行政学院有专人与各机构管理者进行联系,及时了解部门变化和培训需求,并根据了解的信息提供培训计划.

(二)公共行政学院远程教学项目

荷兰公共行政学院有一个远程教学项目,为政府机构提供培训和决策咨询服务.该学院80%的培训课程时采取网上教学方式,具体操作是将不同地点的学员分成几组,通过网络与培训者连接,培训者将讨论题通过网络,各组学员在不同地点讨论,并将讨论结果通过网络传输给培训者.学习过程持续几个月,讨论题目主要围绕政府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或者是政府工作的变革问题.

(三)海牙市地方公务员培训

在荷兰期间,我们应邀还走访了海牙市政府所属的公务员培训中心.海牙共有8000名公务人员,公务员的培训主要采用在线教学和综合学习的模式.培训中心是为公务员发展,成长提供智力支持.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公众关系协调,计算机知识,个人绩效评估等课程,在每个主题课程里包括一系列可操作性的子课程.以"个人绩效"主题课为例,主要开设如下课程:时间管理,如何管理别人,如何指导别人,发挥团队作用.培训方式主要以在线学习的方式进行,仅2005年就有5000多公务员参加过学院开设的所有项目学习.每名学员在网上都有个人学习主页,在主页上可以找到所有注册过的在线学习课程,上午授课,下午讨论,在网页上以动态情景引出讨论的问题,引导学员在线讨论.该培训中心的精干高效给我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该培训中心主要依托一个培训网站来运作,全部工作人员只有三人.学院进行的都是短期培训和为市政府公务员量身定做的课程,课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强和时效性.

三,意大利考公务员培训的基本情况:

在意大利期间,考察团访问了负责意大利地方公务员培训的弗迈兹行政学院,全国商会培训机构Tagliacarne学院和意大利公共行政高级学院.大家听取了多方面的培训情况介绍,并参与了一些内容不同,方式各异的培训课程,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意大利公务员培训的体制,方式和方法,学习到一些先进的培训理念和培训技巧.

(一)弗迈兹行政学院(FORMEZ)简况

弗迈兹行政学院是直属意大利国家公共职能部的培训机构,总部在罗马,下设两个分院,一个在那布勒斯,一个在撒丁岛.整个学院共有工作人员400多人,另外还有以合同,公约形式签约的合作人1200多人,培训师主要来自于意大利不同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其主要职能是:开展政策研究咨询工作;组织培训活动;开展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管理研究.

学院设有董事会,校长和董事均由公共职能部直接任命.董事会一半成员由公共职能部指定,一半成员来自意大利各级政府协会.学院由中央政府拨款,地方政府以项目形式为其提供财政支持.学院的培训对象包括:大区,省,市三级政府部门的公务员,以及希望进入地方公务员队伍的大学毕业生.

学院的工作目标是培训地方政府的公务员,提高地方政府公务员素质,更新他们的指示,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增强他们的行政办事能力,提升公务员在民众中的形象.此外,还涉及以下主要工作:协助公共行政部门进行必要的改革;帮助中央政府集权下放和简化行政程序;将技术革新的最新成果应用到行政工作中去;开设为企业提供行政技术协助的服务窗口;组织政府部门人员招聘考试.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日渐成熟,学院逐步推广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培训手段,采用e-learning进行培训教学,交换信息,交流经验.

(二)全国商会培训机构Tagliacarne学院

Tagliacarne学院是意大利全国商会培训自己的行政官员的培训机构,1986年建校,由当时的商会联合会提供校址和经费支持.学校的第一个职责是面向商会组织和企业设计,组织各类培训活动;第二是针对中小企业开展的研究咨询服务工作;第三是开发新的服务项目,为地区经济发展制定规划和提供政策咨询.

意大利每个大区和省都有商会,商会可以在某个大区成立商会联盟或商会联合会,商会联合会为所有商会提供各种服务.意大利的商会属于公共职能机构,在行政管理上有很大的自主性,其主要职责是协调地方商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每个商会是独立的,有自己的章程,自主性强,活动经费来源于企业缴纳的年费.商会在一定程度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平衡各个企业的共同利益.每个商会有四个功能,包括履行行政职能,宣传商会工作,追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调节控制市场.商会需要一支非常专业的管理队伍,对市场进行有效的监控调节.商会在培训上投入的费用相当可观,每年都要制定年度培训报告,规划全年培训活动.

学院对商会官员的培训目标: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的培训,培养提高商会官员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使其敏锐地看到当地经济发展的特点,把握企业的发展机遇,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作为商会官员首先要全面了解商会的职能和职权,能够分析某一个专业领域的关键性,决定性问题,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其次是具备科学的管理能力,利用商会网络化的管理平台宣传商会工作,加强商会组织的交流.另外,商会官员还要有领导项目的能力,协调公关能力,控制监督能力和宣传教育能力.为全面提高商会官员的素质和能力,学院将不同类型的人划分为不同的目标组进行摸底调查,并将调查结果作为制定培训计划的依据.

近年来,学院也开始面向社会招录大学毕业生,进行管理专业的硕士课程培训.管理专业的硕士课程培训类似于美国的MBA教育,虽然它有学历,无学位,但可以保证参训者的工作出路,对刚毕业的大学生很有吸引力.

(三)意大利公共行政高级学院

意大利公共行政高级学院建校于1962年,有5个校址,总部位于罗马.学院原从属于公共职能部,现在直接从属于总统府.学院的主要任务是筛选和培养高级行政官员.学院院长由共和国总统任命,院长任命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学院管理队伍由领导层,官员和教学人员组成.总部固定的教学人员30人左右,他们不单纯从事教学,还要从事教学管理协调工作,既能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学习辅导,还具备独立组织培训项目的能力.教学培训的师资主要聘请大学教授和政府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

在意大利针对不同级别的公务员有不同的培训学校,公共行政高级学院负责中央政府官员的培训,弗迈兹行政学院负责省,市级政府官员的培训.意大利法律规定,每年要用相当于全国行政人员劳动工资1%的经费培训公务员,每一个公务员都有权利获得知识更新的机会.

学院的主要培训种类包括两种,一是面向刚进入行政体制人员组织的初任培训,二是面向现任官员的知识更新培训.培训除了理论学习外,还安排了实践环节.

学院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能是主持领导官员的选拔考试和初任公务员的招聘考试.另外,学院还为意大利政府提供政策咨询服务.

领导官员的选拔考试具有严格的程序,竞争也比较激烈,其基本程序包括:

①招考公告.

②个人进行报名申请.

③进行前期筛选.考前一个月,在官方公告上登出问卷,要求报名人员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内,从5000个问题中任选100个题目作答.

④组织笔试和面试.

⑤面试合格者要接受为期一年半的岗前培训.培训期间,除了系统学习行政管理,经济管理,法律法规和欧盟事务等专门知识外,还要到即将任职的工作部门实习.

⑥最后还要经过期终考试,考试合格者才能正式上岗.

初任公务员的招聘考试,类似于我国的中央国际机关公务员考试.参加初任公务员招聘考试的人员,要求具备大学学历,年龄在27-30岁左右.考试包括笔试和口试,还要撰写小论文,通过评审委员会的答辩.只有考试的前几名才有机会进入公共行政高级学院接受一年半的培训,其中一年时间接受系统的课堂教育,半年时间在各部机关实习,成绩佼佼者有机会直接进入领导层.

四,芬,荷,意三国公务员培训的主要特点

芬,荷,意三国都是发达国家,公务员制度比较完善,公务员培训起步较早,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公务员培训运作模式和方法.考察中我们感到,芬,荷,意三个国家在公务员培训理念,方式,方法上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国际化,市场化的培训理念

欧盟国家的公务员培训工作不仅着眼于地区,国家的发展,也着眼于欧盟社会,国际社会的大背景,服务于欧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

芬,荷,意都出台了专门法规,对公务员培训作出了明确规定.荷兰政府规定,公务人员的录用,转任或晋升等,都需事先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训,形成了"培训――就职――再培训一一晋升"这样一个循环上升的机制,以确保每个层次公务员队伍素质的优化与提高.意大利法律规定,各级政府部门每年都必须制定培训计划,中央级政府还要做培训需求分析.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欧盟一体化的要求,各公务员培训机构都把欧盟方面的法律,法规列为重要的培训内容,在培训课程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除此之外,他们还都积极面向欧盟国家,面向世界开放培训市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资源,大力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外公务员培训机构的合作,或者与国外合作举办培训班,或者选送本国公务员到国外培训机构培训,或者聘请国外高水平培训专家来开展培训工作.尤其是注重开辟和拓展公务员培训的国际市场.比如,芬兰公共管理学院的国际培训项目在整个培训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培训人数占到学员总数的12%,而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5年,学院专为国际培训项目增加了近100万欧元的财政预算.

公务员培训的国际化与市场化是密切相关的.无论是为地区,为国家发展服务,还是为欧盟社会,为国际社会服务,说到底,都是为公务员培训市场服务.欧盟三国各公务员培训机构性质虽然不尽相同,但其经营运作方式却是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采取市场化模式.从培训项目的争取,培训课程的设置,到培训对象的开发,大多是以市场运作的方式进行的,学员被称为"顾客".各培训机构注重资源配置,讲求培训的质量和效益,严格进行培训成本核算.为了追求培训效益的最大化,积极建立健全以竞争,择优,效率为先导的培训管理机制,推行培训项目的招投标机制.这次"培训者培训"考察团到芬兰公共管理学院接受培训,就是该学院通过向欧盟行政学院投标而取得的国际培训项目之一.

(二)以能力培训为目标的实用化培训框架

各培训机构的培训框架基本上是一样的,其目标都是提高参训人员的能力,而不只是知识的更新,或者简单工作技能的获取.把培训工作与人才开发,组织发展紧紧地结合起来,成为一种实现人与组织协调发展的有效机制,是这些培训机构的共同之处.

各国公务员培训都着眼于对其组织和个人职业发展提供帮助.从组织层面看,公务员培训与组织的战略目标,组织内部的沟通协调,组织战略管理与变革管理等组织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从个人层面看,公务员培训与能力开发,个人职业生涯设计,提升竞争力等个人发展目标紧密联系起来.

围绕着组织和个人行政能力的提高,各公务员培训机构从培训需求的分析,培训课程的设置,到培训的实施,培训的评估,都讲求实效,以实用为原则.

芬,荷,意三国都以公共管理为公务员培训的重点,课程涵盖了法律,行政,管理,经济,信息技术等多个方面.为了让公务员了解和适应法律,法规的新变化,法律方面的培训占了培训内容的很大一部分,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不断出台的新法律法规,以及来自欧盟方面的新规定.

除了面向所有公务员开放的一般性课程外,更多的培训是根据"顾客"特殊需要量身定做的课程.建立自主择训机制,设立培训模块和培训菜单,把组织计划调训与培训对象自主择训有机结合起来.以培训内容而言,有市政建设,交通管理,地区发展等具体工作方面的培训;以培训对象而言,有根据部门类属,职位高低而实行的差别化培训,如芬兰公共管理学院专门为较低级公务员开设了秘书,助手等方面的培训课程;以培训时间而言,短到一天,长到一年不等,还有培训与工作交叉,分阶段完成培训的.培训机构在做培训计划时,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培训需求调查,既针对政府部门进行整体分析,了解地方经济和部门发展的方向,同时还要对部门的组织结构,人员情况等进行细部分析,由此确定培训的目标和内容,大大地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芬,荷,意三国在培训评估方面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制定了具体的培训评估标准和流程.培训评估除了对学员在培训阶段的受训结果进行评价外,还特别强调追踪性评估,即在培训结束一个时期后,对受训对象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绩效等作跟踪调查.例如芬兰"培训评估方式",即在培训结束一年后,再评估培训对受训者工作的影响.意大利的公务员培训评估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学员满意程度评估,二是学员掌握程度评估,三是组织满意程度评估,四是公众满意程度评估.其中,第三个层次上的评估是在培训结束后,通过电话询问或抽样调查,考察学员回到工作岗位后,行政效率和水平是否有所提高.第四个层次面向社会公众,即公众对经过培训后的政府公务员所提供的行政服务的满意程度.

如何加强培训需求调研,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精心设计培训项目,推广个性化,差别化培训,并通过科学的培训评估,进一步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全过程,全方位地控制培训质量,芬,荷,意三国的公务员培训也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三)以参与式培训为主导的多样化培训方法

各培训机构针对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培训规模,培训时间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培训形式,运用各种培训技巧,强调学员的参与,在互动中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在培训的实施过程中,各机构采取了多种参与式培训方法,其中既有传统的讲授式培训,也有研讨式,咨询式,教练式,作业式以及实地培训,网络培训等多种多样的培训形式.近年来,三国在公务员培训形式上有两种明显的变化趋势:

一是网络培训的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也不断提高.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日渐成熟,政府信息化管理服务程度逐步提高,各国一方面加大了实施公务员信息技术培训的投入,另一方面推广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培训手段.他们依托网络多媒体技术平台,开发网络培训软件,加大在线培训,远程培训的力度,将网络课程,网上答疑,实战演习和经验交流等集成化的培训产品通过网络传送给学员,方便了学员学习,拓展公务员培训的规模.

二是教室里的培训时间逐步减少,实地培训的呼声越来越高,开放式,参与式学习培训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例如,意大利几年前教室培训占培训总课时的80%,2004年教室培训课时下降到17%.实地培训有两种形式,一是培训者到受训者工作机构,通过实地培训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培训部门仅仅充当一个中介,把受训者推荐到其他实际工作部门进行培训.还有些培训采取了其他更灵活,更有针对性,从而也更有效的形式.例如,意大利"地区经济发展"的培训,是以做项目的形式完成的.芬兰公共管理学院管理类的培训,主要是以咨询形式完成的.

为了进一步提高培训效果,培训者还开发,运用多种培训技巧,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卡片展示法"(metaplan),"六顶思维帽","因果树","坐标评估",以及各种各样的"破冰"技术等,在各培训机构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参与式培训,重在强调学员的参与,发挥培训者在培训过程中的催化作用,这就对培训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训队伍社会化,也是芬,荷,意三国目前公务员培训的特点之一.

在考察的过程中,各培训机构的专职培训和管理队伍人数之少,工作效率之高,给考察团成员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作为芬兰目前最好的公务员培训机构,芬兰公共管理学院总共有65名专职人员,2005年总计完成了8000人次的培训.

所有这些培训机构都是以外聘培训者为主.培训队伍包括政府部门官员,大学教授,以及来自私营培训机构的培训师等.如芬兰公共管理学院外聘的培训者就多达300人.当然,外部聘请的培训者往往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却未必精通培训方法和培训技巧,如何让外请专家掌握有效的培训方法,找到专家与培训者之间的恰当的结合点,也是各培训机构共同存在的问题.

五,考察学习的几点体会

1,重视培训管理者队伍建设,提高培训管理水平.

现代培训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每一名培训管理者要不断更新知识,树立现代培训理念,清楚地认识作为培训管理者的角色与职责定位,掌握培训管理最新工具.培训管理者要有责任感和急迫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学习现代培训管理知识,了解成人学习规律,探索开展公务员培训的有效方法.培训组织机构要为培训管理人员创造和提供培训学习机会,激励培训管理者参与国内外的学习交流机会,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鼓励培训管理者大胆探索,结合所学对培训工作多做理性思考,不断提高培训管理水平.

2,创新培训方式,促进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向培训师转化.

在考察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欧盟各国公务员培训的明确目标就是提高公务员的行政能力.公务员的培训,特别是对中高级公务员来说,重要的不是增加学术性知识,而是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化已有的理论知识体系,促进知识转化为技能,改变工作态度,提高工作效率.在今后的公务员培训实践中,我们应注重不断创新培训方法,重视能力培训,改变单一的理论讲授的授课方式,采用参与式,研讨式的培训方法,运用现代培训新技术,活跃课堂氛围.应该根据国内情况,适时研究制定培训师标准.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要转变角色,逐步向培训师转化,既能够系统讲授理论,又能够熟练运用培训技巧,具备良好的交流与沟通能力,善于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成为培训活动的引导者和催化者.

3,深化教学改革,研究开发一些核心培训课程.

欧盟一些国家的公务员培训机构,在教学方面比较有特色的就是都有自己的核心培训课程.这些核心课程,主要针对公务员通用性或专业性的培训需求,包括了知识更新,技能提高,经验交流等项培训内容.核心课程培训时间可长可短,有的长达一周数周,有的短则一天二天.核心课程目的明确,教学内容紧凑精干,针对性很强.有了这样的核心培训课程,在组织各类培训项目时,根据培训对象及其需求,进行菜单式组合,既方便了教学安排,也便于学员自主选择培训课程.我们应该根据我国公务员培训的特点和需求,在分析通用性需求和专业性需求的基础上,组织各教研部制定开发出一批有鲜明特点的核心培训课程.

4,拓展培训空间,探索建立公务员培训的网络环境.

目前我们的公务员培训在培训的时间和空间上,大多没有突破传统模式,以集中脱产培训,课堂授课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培训效果和效率.应该把培训视为一种持续性的,贯穿于公务员职业生涯全过程的活动,把培训的空间拓展到岗位现场,增加实习实践锻炼环节,开展实地培训.另外,还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网络教学,建立培训超市,推出特色培训课程,为公务员提供自主择训的机会,吸引公务员利用业余时间进入网络课堂,浏览图书资料,参加研讨交流,在模拟的环境中进行实际技能的操作练习等.

5,加强培训需求调研,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工作的基础,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地确定培训目标,科学地设计培训计划,确保培训对象得到有效的培训.可以考虑针对计划内的常规培训班次,成立由培训管理者和培训者共同组成的调研小组,深入实际,调查了解培训对象的现实状况和个体需求,送训单位的组织需求,在详细调查,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培训计划,设置培训专题,选用培训方法,增强培训活动的针对性,提高培训实效.

培训考察报告范文第7篇

培训考察团在法国巴黎先后走访了法国劳工部社会保险部、法国建筑业联合会、法国职业培训协会和法国成人职业培训中心,受到有关方面友好热情地接待。有关方面的官员详细介绍了职业培训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情况、政策法规、组织机构、运作机制、资金来源与筹集方式和管理经验,并实地参观考察了巴黎成人职业培训中心,参观了一些建筑工地和城市规划建设以及古建筑保护等。培训考察团全体同志,不仅了解到很多情况,学到了一些较先进管理知识,同时也亲自感受到了法国在社会保障制度、职业培训制度方面以及在市场管理、人的管理方面完备的法律体系和法律意识.团员们深感开阔了眼界,拓宽了视野,触动了传统的封闭式的思维模式,拓展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维观念,感到收获很大。

法国是目前世界上社会保障体系和职业培训体系比较完善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实行社会保障的国家。学习借鉴国外的经验,对推动我国建设事业的发展,搞好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建筑业劳动保险工作的发展,提高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指导作用。

一、法国基本概况

法国是世界上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二次世界大战后被称之为“光荣30年”的大建设、大发展,实现了现代化。目前国内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居世界第四位,2001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2156美元.行政区划为22个大区、96个省(另有4个海外省),面积55.16平方公理,人口5908万人。

法国的建筑业十分发达,实力比较雄厚,在欧州10大建筑集团中,法国占了4家,2001年这四家的营业额达到316亿美元,建筑业真正成为法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建筑业中,拉法热一科佩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之一,波利埃和绍松公司是法国最大的建筑材料批发商之一。

二、法国社会保障体系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比较早,十九世纪中叶,法国、德国、英国从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产业工人就实行了不同形式的保险制度享受保险工人的年龄定为55岁,有的为60岁:有的享受基本工资30%,有的50%不等,总之,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随着工业革命发展而形成的,社会保障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1889年,巴黎国际会议制定了一个公共救济原则,即个人、企业、国家、社会等共同承担保险费问题。社会保险的广义是,职业的安全感和消除失业;劳动者的收入安全感和家庭负担的补偿:通过得到治疗和预防职工疾病和工伤事故对工作能力的保证;在疾病、生育、残疾、工伤事故情况下和劳动者达到某一年龄时,给予一定的补偿和救助.随着工业革命的成功,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队伍的扩大,1910年,法国建立了强制性的养老保险制度。1995年,法国政府进行了社会保障组织机构的改革,制定了医疗费偿付法律以及三个相关条列,使法国社会保障体系更加趋于完善。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法国社会保险分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险、家庭补助保险和其它保险(生育保险、残疾人保险等)。开展社会保险的同时还进行社会救助。养老保险分为不同的体制,比如有普通体制、特殊体制、非受薪者体制、特殊津贴体制和全国团结基金的补充津贴体制等5种体制,不同体制对不同的人群.比如非受薪者体制主要是农业经营者、农民在家庭补助金体制中包括生育补助、不受收入条件限制的时期性补助、受收入条件限制的补助、住房补助、支付给孤儿和单亲父(母)的时期性补贴和残疾人补贴等。

(三)社会保险的组织管理.目前,法国的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并没有改变以往的经营原则,社会保险机构仍保留了二战前的私营性质,地区社会管理局仍根据1898年关于互助法律规定组织运转,但他们只有为公众服务的职能。社会保险部面向全国,为国会负责.社会保险部主要负责起草保护公民抵抗社会风险的立法和有关规定,监督对法律的执行实施和解释,确保为民众服务职能的正常运行。

社会保险制度包括四大类:一是非农业,(包括工业、商业和服务业)受薪者的普通体制;二是农业体制(包括经营主和受薪者);三是非农业职业受薪者体制(包括手工业者和商人、自由职业者);四是特殊体制(包括公务员、职业军人、地方行政部门职员、国营铁路公司职工、电力煤气公司职工。建筑、矿工、海上作业者等).另外还有1978年法律规定的神职人体制.当前享受社会保险的人数分别为;受薪者2100万人:非受薪者230万人;补贴人员2.3万人,合计参保人数为2330万人,占总人口的45%以上。每年社会保险支出4160亿欧元。

(1)普通体制.普通体制的行政组织是公立性质的.国家保险基金管理局把地方保险基金管理局业务活动集中统—起来,1967年分别建立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家庭外助三个国家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主要职能:一是建立统一的透明的帐目;二是机制的运转保持财务平衡.另外有—个社会保险机构的中心管理局,同属部级机构,主要负责整个社会保险金的收支平衡.这四个保险局是公众机构。在地方一级的有129个地区医疗保险金管理局,16个大区医疗保险金管理局,1个大区养老保险管理局和4个家庭补助金管理局等,共同组成了法国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分摊金的征收由105个征收联盟进行。

(2)农业体制.农业体制的行政组织,国家一级的有三个农业社会互助金中心管理局组成,分别是农业互助中心管理局(负责受薪者的社会保险和工伤事故);家庭补助金中心管理局和农业互助全国养老保险金管理局(负责非受薪人员)。

(3)特殊体制的行政组织,是依据于普通体制的保险金管理局或公立部门本身,他具有互质的保险管理局,拥有与行政和财政自的部门,如矿业体制包括全国矿业社会保险自主管理局;国营铁路公司也有自己的疾病和生育保险自主互助基金和一个养老部门及一个本行业的医疗保险组织等。

(4)非受薪者及非农业体制.非受薪者、非农业体制的组织分为:手工业者养老保险由全国自主管理局负责:工业主和商人由全国自主补偿金管理局负责;在自由职业体制里每一个职业有一个自主管理局,称之为“行业局”.同时在手工业者、商人和自由职业人的医疗保险体制分为3级管理:即全国保险金管理局、大区互助保险管理局和合约机构.另外有自由保险和个人保险由社会保险机构经营。

(四)社会保障管理监督机制.法国社会保障的管理监督机制比较健全.在法国所有社会保险机构受制于严格的行政监督之下,目的在于维护国家及参保者的总体利益,保证数额巨大的社会分摊金的合理使用.这项行政监督由负责社会保险的有关部委及有关部门具体进行,中央行政和大区卫生社会事务部和工业、交通、建筑、商业和手工业涉及到的部委,农业体制由农业部来监督。另外,则政和社会事务总监察处等对保险金管理局及其部门履行监督。在实施社会保险工作中,若发生纠纷,则通过过法律诉讼予以解决.诉讼包括法院及社会保险事务法庭(称一审委员会)。

法国设有国家审计委员会,每年对社会保险的收支进行一次审计。一是审查社会保险各体制的账目;二是了解由法院强制性质的补充养老保险体制的帐目,三是普通体制与其他机构进行的金融活动等等。

目前,在法国除了以上形式社会保障和组织体制外,还有其他形式的社会保障体制,比如失业保险、互助会、私营保险、行业保险等。法国实行的补充养老保险体制属于私法范围的自由采用的体制,在行业或跨行业方面,通过雇主机构和受薪者机构间的集体合同或协议,或通过雇主和他的职员间的协议,这些体制来源于当局的决定,但是机构本身必须报负责社会保险部委的批准。

(五)法国养老保险现状、问题从发展趋势。世界各国老龄化的趋势逐年加剧。西方发达国家老龄化比我国来得早,矛盾十分突出,但由于各国经济实力差距比较大;制定的政策、采取的措施和社会保险方式,养老金的发放标准等各不相同。目前在法国养老保险以再分配的方式发放给养老职工,也就是说当年征收来的社会分摊金理论上在同一年度以养老补助金的方式被重新分发.分摊金的比例乘以为负担一位退休者所需缴纳分摊金的就业人数的平均数,1967年为8.5%,如今比例为16.35%。

除了因工资和物价引起的金融因素外,养老体制的平衡建立在两类人口的关系上,即缴纳分摊金的和领取补助金的人口。在某一特定它取决于三个因素:缴纳分摊者的人数、性别和年龄、退休年龄、退休者和他们的受益者的人数、性别、及退休后的寿命等.除了养老水平外,在法国退休年龄也是养老政策重要的因素之一。退休年龄一般为65岁,若工作满40年,可以60岁办理退休.私营企业工作的人员,要交纳40年的社会摊金方可享受退休待遇.公务员工作满37.5年.可以退休;但他们可以选择在60岁至65岁间的“浮动退休制”或在55至60岁之间“非常辛苦”退休制。1991年法国了“退休白皮书”,进一步确立了退休保证体制的不断完善,建立了养老保险资金积累制度,明确了缴纳分摊金与非缴纳分摊金的人员区分,向点数体制过渡及体制间资金补偿的限制。

从目前法国人口结构看:20岁以下占人口的25.4%,20岁至59岁的占54.9%,60岁以上的占20.6%(老龄人口)。预计2020年,60岁以上将达到27.3%左右.因此,目前法国正研究2003年养老金的调整问题,估计将有大的改革变动,要么延长退休年限,要么降低标准,不然就会引发社会动荡.比如1995年因退休养老问题,铁路工人,税务职工罢工3个月,国家出现大动乱.2002年11月份,法国民航工人大罢工.当前,在欧州—些国家因工人退休养老金得不到保障,或者因物价上涨,退休工人生活受到影响,引起工人大罢工时有发生。英国2002年10月,因工人的养老保险问题,电器工人大罢工;比利时2002年铁路工人大罢工等等.为了防止问题的重演,所以法国必须对工人的保险问题进行调整。

(六)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法国社会保险体制的资金来源,建立在工资基础上的雇员分摊金,雇主分摊金和税收来保证。目前在法国社会分摊金提供了普通体制4/5的资金,社会分摊金占非农业职业的非受薪劳动者的医疗和养老保险体制收入的68%以上,这些分摊金由受保人承担。国营铁路、矿业、建筑等资金来源主要建立在公众征税和补偿转移收入基础上。工伤事故保险分摊金比较高,根据行业特点分摊比例有所不同,如建筑业分摊占工资的4%(个人占1%,雇主占3%),银行业分摊金仅为0.1%。

农业经营主的社会保险金主要是靠农业社会补助金的预算,受保人的分摊为18%,国家为9.5%,税款为28.5%,补偿转移为42%。

社会保险分摊金的征收。为了保险金管理局能够保证支付补助金,建立征收联盟方式,社会保险的受薪者的分摊直接由雇主从报酬中扣除.联盟为雇主简化手续,减少偷漏现象,赋予一些保障和特权,包括债务人的资产享有特权,可以快捷和强制性的征收程序,征收率达到98%。

三、法国的职业培训体系

法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和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于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这种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具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资格的证明,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

1、职业培训机构。法国全国共有职业培训机构290个,授课点6500个,遍布法国各地.全国22个大区设有100个培训中心。此外全国还有私人职业培训点4000个,其经费约为210亿欧元,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占全部在职人员的三分之一。25岁以上人员的再教育由劳工部负责,分等级培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学习的方式也比较灵活,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如在继续教育学院或通过各种培训中心或企业的培训学习),经过有关国家的认定机构的考核,获得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

2、职业培训经费.主要是由劳工部、教育部(国家)、大区(全国22个大区)、K大(大区教育机构)组织投资;另一部分是各企业承担的社会分摊金,约为工资总额的1.1%(企业交纳的社会分摊金全国约为240亿欧元);再一部分是培训对象支付的培训费.全国教育支出占国家预算的21%。其中,普通教育投资每年560亿欧元,职业教育(包括成人教育、职业高中、技校)年预算资金约为410亿欧元。又以法国建筑业为例,法国共有建筑业26万家(其中70%以上为l0人以下企业),有建筑队伍100万人。建筑业员工的培训由法国建筑业联合会负责组织实施。其培训经费由建筑企业交纳。l0人以上的建筑企业每年交纳工资总额的1.5%的培训金;10人以下交0.9%。

3、职业培训的对象和内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于学习者的学历和工作经历没有具体的要求和限制,可以是经过八年义务教育进入劳动年龄的学生,也可以是在岗的职工或失业的人群。

培训内容有职业技能学习和语言训练(包括专业理论和实习操作),培训对象,包括成人换岗培训,转业培训,更新知识培训,失业者再就业培训以及文化知识培训等.培训时间有短期、几个月和2年或3年期的培训.授课老师由K大专职教师或聘请大学讲师、教授或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K大培训教材由法国教育部和聘请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合作编写,培训教材全国统一.培训质量由各大区教育机构负责监督检查,对私人机构的培训质量由有关行业工会负责监督检查。

四、启示与借鉴

1、强化法制建设,增强法制透明度,严格执法,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党的“十六大”提出“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关系到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关系到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稳定发展的大局.搞好社会保障建设必须建立健全完备而严密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机制,同时还要根据城乡间的不同情况;各行业的不同特点和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特点,制定相关政策,区别对待.法国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及其严格的法律意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多渠道、多形式、多元化地筹措社会保障金,强化社会保障制度的规范化、社会化服务管理。目前,建筑业实行的工程劳保费统一管理工作,就是根据建筑业的行业特点,实施多渠道,多形式筹措社会养老金的一种创新举措;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建筑业改革和发展、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培训考察报告范文第8篇

一、基本情况

根据珠海市委党校学习考察计划安排学员们先后聆听了珠海市委党校校委委员、副教授*同志作“珠海市情介绍”、市仲裁委周盛盈同志作“创新制度构筑预防腐败新机制”、余信鸿教授作“三个文明协调发展贪彻‘*’重要思想必然要求”、宋海燕副教授作“CEPA对深圳经济影响”、市委办刘福祥同志作“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力发展关键”、省委党校林子英教授作“中青年干部应树立正确权力观”以及香洲区委办张献斌同志作“学习《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决定》体会”同时大家还参与了珠海市委党校中青班课题调研汇报会听了“CEPA对珠澳经济影响”、“珠海市基层党组织组织生活情况调查”、“严格依法行政努力实现行政管理法制化”、“加强制度建设解决干部能下问题”、“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率”、“珠海西部工业园区竞争力思考”等调研报告倍受启发结合着理论学习学员们还先后参观了珠海市容市貌、科技创新海岸、大学园区、格力集团、工业园建设、农村及临港工业区、驻澳部队珠海驻地等

在深圳市委党校学员们聆听了刘校长作关于近几年深圳发展状况和近期所进行几项重大改革试点情况报告并认真解答了学员们提问

通过听课学习和实地参观考察学员们感触颇深受益匪浅所到之处受到了两地市委党校热情接待和周密安排大家深深感受到了民族大家庭温暖为期14天考察学习不仅使学员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而且学到了经验受到了启示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相信对今后学员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将会大有裨益

二、珠海、深圳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经验

珠海、深圳成立特区后两市市委、市政府带领珠海、深圳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发展才硬道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形成了全民思发展、谋发展、议发展、参与发展良好局面在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

(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事求真抓实干发展关键

珠海市位于广东省南部东与香港水域相连南与澳门陆地相接一座著名花园式海滨港口城市珠海自1980年成立经济特区以来经过20多年改革已从一个当初经济结构单一、工业基础差、偷渡港澳严重一个小渔镇发展成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农渔业、商贸旅游业综合发展现代化城市珠海利用所处地理优势和中央给予特殊政策以“敢为天下先”勇气和气魄创造出令人一瞩目成就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00多亿元1979年建市之初175倍年均增长2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91万元城市绿化率达到43%1999年联合国人居中心授予珠海“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珠海确定了“三基地一中心”(以信息技术为龙头高科技产业基地有较强吸引力产学研基地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创汇基地有较强辐射力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秩序优良、文明富庶现代化中心城市)发展方向也就把珠海建成珠江三角洲花园式海滨城市并预计2007年实现现代化

深圳实行对外开放以来已由“三来一补”经济走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之路拥有康佳、TCL、创维等10多个电子电器为主全国名牌产品20*年深圳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00亿元名列全国第4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5560美元列全国第1财政收入300多亿元在全国主要城市中名列第三深圳确定了创建国际化城市目标预计在2005年率先实现现代化

珠海、深圳两市20多年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归其原因:虽然两地有其自然地理优势有国家适当倾斜经济政策和支持但更主要得益于两市人民与时俱进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真抓实干这也两市率先实现小康社会关键珠海、深圳两市虽然走在了全国前面但并未就此停滞下来而始终与时俱进解放思想以加速发展作为自身第一要务抓住中国加入WTO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毗邻港澳地处对外开放前沿和拥有海港优势锐意进取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走高科技发展之路;同时按照GEPA协议珠海市拟定了珠海大开发宏伟蓝图、深圳市提出了“第二次创业发展思想”两市还构画了建设大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和泛珠江三角州经济圈蓝图继续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试验田

(二)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在市场中导向作用地方经济发展重要手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中国加入WTO后政府管理经济、发展经济手段和方式也需因时而变因为政府管理行为、管理手段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在考察学习过程中我们发现珠海、深圳特区政府善于工作创新勇于打破传统政府管理模式自觉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积极发挥政府市场导向作用把工作置于市场经济框架中从市场中去寻求突破发展政府把主要工作精力放在为公共社会服务上实行政府职能定位市场化服务市场化珠海市就提出了“不求所有只求所在”口号为投资者提供优质服务和各项优惠政策吸引投资者从而达到了双赢20*年新引进外商直接投资项目704个合同利用外商投资13.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6.98亿美元

改革开放以来特区一直实行归口管理但由于政府既游戏规则制定者又执行者和监督者从而造成效率低下老百姓办事难易滋生腐败现正在探索“行政三分制”:即首先设立咨询委员会委员们由大学教授、有关专家等社会人士兼任不设专职委员们负责调研向人大提出法律政策建议和报告人大审议通过后以政府公报形式对外公布;政府及其具体部门只有执行权执行情况由全社会来监督;老百姓如发现在执行中出现违反法规、制度情况可向监察局告状如对处理结果不服可启用司法程序向法院提讼“行政三分制”探索和实行目在于建立“廉洁、务实、高效”政府以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WTO规则管理模式

珠海斗门区农业示范园区位于珠海市西部相对较为落后珠海市政府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政府出资培训农民学习养鱼技术让农民由种植甘蔗向海产养殖转变并出资帮农户修建鱼塘提供技术支持同时按照公司+基地十农户经营模式为农户找到了市场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实现了农户、公司、政府三赢这种经营模式现在当地农村普遍推广并在实践中日趋完善这也正政府在市场中发挥了正确导向作用结果也实践“*”重要思想具体体现

(三)合理规划高效城市管理打造优质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前提

珠海号称浪漫之城以人为本、山水共享其发展主题该市大力实施功能区带动战略高起点进行城市规划把整个珠海市作为生态示范区使之建设成为最适合人类居住、旅游和投资创业现代化城市市政府强化城市管理职能做到“八个统一”:统一规划、统一按规划征用和划拨建设用地、统一按规划控制功能分区、统一按规划控制标高、统一审查设计、统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统一风景园林绿化管理、统一市容街道管理高质量地进行城市建设在城市管理方面突出“三分建、七分管”思路珠海在全国城市中率先成立了城市管理法庭制定了环保、规划、国土、园林、卫生、城管等一系列法规达到了高效能城市管理水平同时注重以优美环境增添城市吸引力大力发展生态资源产业化旅游基地明确城市定位和发展方向:即城市发展个性化城市生活社区化城市主导产业服务化城市布局合理化城市要素及群体间关系共生化、协调化城市管理、建设、决策程序化、法制化在城市建设中把绿化面积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实行市长生态环保第一责任人制度从而把珠海建设成为一个环境优美、显山露水花园城市2000年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部级生态示范区”称号成为部级环境保护城市和园林城市通过环境优势构建平台又转化为经济优势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协调统一发展同时也为珠海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广纳人才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珠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在上个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尤其从1999年实施功能区带动战略以来珠海市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增长已初步形成以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和生物技术及医药等产业为主体高新技术产业群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研究开发技术创新体系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珠海市支柱性产业20*年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达218亿元经省级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有79家尤其“大学园区一科技创新海岸”建立起一批高起点、宽领域高新技术研发基地“大学园区”按“不求所有只求所在”原则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十多所国内著名高校在珠海设立分院为珠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同时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企业经营机制和企业研究与开发、投融资体系为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创造一个非常有利环境珠海已相继建立了三个部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0*年珠海市被国家批准为国家第十一个软件产业基地

发展高科技产业需要大批高科技人才珠海市以优惠政策、低廉投资成本吸引了十多家国内著名大学和一批国内外著名企业与研究机构落户从而聚集了科技创新能量带动了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深圳虽然只有二所高校但采取优惠条件吸引了高素质人才使得国内外人才汇聚深圳创业同时在人才培养选拔上采取了一些措施:一公派留学人员市财政保证每人每年培训费20万元送到国外培养;二高薪聘请到国内各大学招聘2万多名博士、研究生等拔尖人才;三逢进必考凡调入深圳工作人员都必须参加统一考试

珠海、深圳两市在经济总量上来之后不再简单追求发展速度而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引进项目上由过去注重数量而转向根据完善城市功能来确定项目以高科技企业、高知识聚集行业为主要引进项目从而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三、学习考察几点启示

全体学员通过对珠海、深圳市学习和考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拓展了思路更新了观念并深感自己责任重大返回后经过各小组认真研讨交流启示如下:

1、珠海、深圳市自成立经济特区二十多年来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得取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国家走向繁荣昌盛根本保证目前在区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我区各族人民正以饱满热情积极姿态为全面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不懈奋斗为此我们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切实带头实践“*”要求坚持发展硬道理并且真正落实到行动上从而不断推进我区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2、只有筑好巢才能引得凤凰来现阶段当务之急就要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交通、能源、通讯等基本要素之间互动促进作用并制定和着力实施土地使用、户籍管理、税费征收等方面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在创造良好软硬投资环境基础上积极引进区内外国内外人才、资金、技术和管理尤其要注重引进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信息化建设;同时要找准优势合理定位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特色产业如旅游业、生物制药、矿产资源开发等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从而发挥我们后发优势

培训考察报告范文第9篇

为了解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现状和发展,促进交流与合作,由贵州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组织,以全省环境保护职能部门及各环保企业主管部门的相关领导,环境标志产品认证企业,ISO14000认证企业主管领导,“绿色学校”负责人及可持续发展的各类大中型企业领导为成员的访问考察团一行19人,于2003年9月16日至25日对西北地区的新疆、甘肃等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环境保护宣教工作和“绿色学校”创建工作进行了为期十天的考察学习,本人有幸参与了此次考察活动。考察团所到之处,受到当地环境保护部门的热情接待,听取了有关领导、专家的讲座和情况介绍,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实地考察了当地生态环境保护情况、如何解决能源的状况、风力发电站和防沙治沙情况。通过考察学习,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受到了启发,学到了有用的经验,顺利完成了培训考察任务。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赴西北培训考察团留影

一、西北两省、区自然环境概况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欧亚大陆中部,我国西北边陲,国土面积16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东北与蒙古,西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西南和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相邻,边界线长达5600公里,是我国边界线最长的省区。到2000年底,全区人口约1700多万。气候环境是大气干旱和水资源不足。由于新疆远离海洋,地形为三山夹两盆,高山环绕,所以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气候干旱。

新疆现已发现122种矿产。其中居全国首位的有:铍、白云母、钠硝石、陶土、蛇纹岩等。全疆地表水年径流量约884亿立方米,地下水可采量252亿立方米,冰川面积2.4万平方公里,储水量25800多亿立方米。日照时间长,年均2600 ~ 3400小时。

2、甘肃省地处中国西部内陆,黄河上游,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西连青海,新疆,北邻内蒙古,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海拔:1000-3000米,土地总面积45.5万平方公里,现有耕地353万公顷,人均2.17亩,草原1664万公顷,森林426万公顷,木材积蓄量2亿立方米。另外还有宜农荒地100万公顷,宜林荒地666万公顷,宜牧草山草坡467万公顷。

甘肃省生态环境恶劣,水资源严重缺乏,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这里每年黄河泥沙超过5亿吨,占黄河流域年输沙量的三分之一。

与新疆环境宣教中心合影

二、西北两省、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

㈠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成绩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绿洲面积由解放初的1.3万平方公里增加到7.07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由当初的1800多万亩扩大到5700万亩。全区已有4个地(州)、60个县(市)、农垦128个团场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其中25个县(市)实现了平原绿化,使85%的农田得到了林网的有效保护;和田县因治沙业绩突出,被联合国评为“全球环境保护500佳”。新疆的森林覆盖率已从1998年的1.68%提高到目前的2.1%,绿洲森林覆盖率由10.75%提高到了14.95%。全区已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20个,其中,部级自然保护区3个;保护区总面积为1025。23万公顷,约占自治区总面积的6。17%。

2、甘肃省生态环境建设进展良好,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工程、长防长治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风沙生态环境整治工程、生态县建设综合治理工程、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二期工程和兰州市南北两山绿化工程九大工程。甘肃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4.4 万平方公里,其中草原 1600 万公顷,人工造林 3.8 万公顷,人工种草 2 万公顷,从而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促进了农林牧业的全面发展。干旱少雨是甘肃生态环境恶化、农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经过多年努力,甘肃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 294 座,水库总容量 21 亿立方米;建成大中小型机电提灌工程 7460 多处,使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 120 万公顷。甘肃中部的干旱山区,成功实施了雨水集流工程,基本解决了中部 113 万人、119 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甘肃省已完成退耕还林还草 87.95 万亩,占国家下达试点任务的 97.7%,完成造林 177.12 万亩,占年计划的 90.9%。

㈡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1、新疆生态环境质量不高,生态系统脆弱,系统抗逆性较差,抵御生态环境灾害的能力十分低下,主要表现在:

⑴ 新疆绿洲面积不断拓展的同时,沙漠化面积仍以每年 168.8 平方公里的但局部地区植被仍在减少,速度扩展,绿洲内耕地次生盐渍化面积以每年 0.7 万公顷的速度增加。

⑵ 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发使绿洲内大气降尘居高不下,灾害性天气对绿洲的侵蚀和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1997 年,新疆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50.5 亿元,1998 年为 59.18 亿元,1999 年为 64.44 亿元,分别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 3.7%、4.35% 和 5%。

⑶ 矿产开发对土地植被的破坏和对水环境的污染使开发后地貌无法恢复,恢复面积只占破坏面积的 4.5%,而治理面积仅占恢复面积的 12.6%。自 20 世纪 70 年代末新疆推广农膜技术以来,农膜覆盖面积 1999 年达到 133.3 万公顷,用膜量达到 8.4 万吨,残留率按 24% 计算,一年残留 2.02 万吨。

⑷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使许多河流下游水量锐减,甚至断流,塔里木河下游断流河道已达 320 公里,其它小河流都有不同程度的缩短。

⑸ 植物资源中甘草面积目前正以每年 2.4 万公顷的速度被破坏,雪莲、贝母、肉苁蓉等药用植物资源的储量迅速减少,特有的野生动物数量和种类也在锐减,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十分严峻。

⑹ 新疆森林覆盖率虽逐年增加,但局部地区植被仍在减少,塔里木盆地的胡杨林面积减少到 54%,准噶尔盆地的荒漠梭梭林面积减少了 69%。

2、甘肃省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类型复杂多样,但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作用的影响,所面临的诸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旱灾、沙尘暴等生态环境问题十分严峻。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仍然是环境保护部门和环境保护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⑴ 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37.9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83.49 %,每年输入江河的泥沙量6.44亿吨。

⑵ 沙漠化仍在发展,土地盐渍化蔓延,沙尘暴威胁进一步加大。全省沙漠化面积约14.2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1.47%。全省5000万亩耕地中,有1000万亩面临沙漠化威胁,盐碱地面积已达10.7万公顷,成为灌区农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⑶ 天然林保护任务艰巨,植被覆盖率增长缓慢。由于过度开发,人为破坏,以及自然退化,天然植被覆盖率低下,森林覆盖率9.37%,比全国平均森林覆盖率16.55 %低7个百分点。

⑷ 草原超载过牧,大部分草场趋于退化。全省草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36.62 %,为全国5大牧区之一,目前受到严重退化、沙化和盐碱化这“三化”的威胁,90 % 以上出现了不同程度退化,中度以上退化的达到33%。

⑸ 生物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和环境污染,使野生物种的栖息地面积不断缩小和遭受破坏,加上一些地方滥捕、滥猎、滥采屡禁不止,导致野生动植物数量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

⑹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由于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失调,导致资源浪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乡镇企业“三废”污染防治进展缓慢,化肥、农药、地膜及畜禽养殖等面源污染范围扩大,危害严重。

与甘肃环保局交流经验

三、两省、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㈠ 新疆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1、强化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围绕开发建设的各项工作,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充分运用新闻媒体等多种手段,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深入进行、环境区情教育,不断提高各级决策者和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加强领导,建立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按照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责的要求,把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落到实处。层层推进各级政府任期和年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自然保护区等特殊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和管理、资源开发项目的管理等生态环境保护内容纳入责任状。

3、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自治区及各级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都负有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责任。在自治区实施大开发的过程中,各有关部门都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共同推动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4、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保护生态环境。在开发建设中,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各级法律法规,坚决禁止和取缔各种破坏自然资源和环境的非法开发建设活动,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

5、分类指导,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分区推进。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紧紧围绕重点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制定保护规划,实行分类指导,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分区推进,以此带动和推进全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6、加大科研支持能力,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机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支持能力。

7、增加生态保护投入,完善环境经济政策。要遵循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同步发展的方针,切实增加生态环境保护投入,逐步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投入的比重。

8、积极开展国际环境合作与交流。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坚持经济与技术合作并重,积极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生态环境管理经验,推动我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全面发展。

㈡甘肃省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⑴大力实施节约、保护和有效利用水资源的各项措施。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坚持地表水、地下水和天然降水三水齐抓,大中小工程并举,广泛动员农民群众兴修小型水利,鼓励农民以多种方式建设和经营小型水利设施,实行多种经济成份办水利。大力推广节水和工业、城市污水处理技术,提高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⑵ 抓好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按照“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方针,在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恢复扩大面积,把生态建设同调整农业结构、扶贫开发、发展地方经济结合起来,通过政策激励、机制创新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建设,实现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要抓好天保工程和治沙止漠工程。

⑶ 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充分利用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更多地采用高新技术发展环保产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防治污染的能力。

⑷ 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依法对水、基本农田、矿产、森林、草地等重点自然资源进行强制性保护。

⑸ 生态建设和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以顺应自然规律和量力而行为原则,做到了适地适树适草,有水有树,树随水走,先易后难,先近后远。

⑹ 在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精神的同时,修订并完成《甘肃省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开展了黑河上中游和黄河玛曲两个部级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设试点工作,加强了对乡镇企业和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对自然保护区贯彻《甘肃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执行情况和秸杆禁烧、严禁采集销售发菜、制止滥挖甘草麻黄草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有效地遏制了违法行为的发生。

嘉峪关

四、环境保护宣教和“绿色学校”创建工作情况

1、新疆自治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一是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利用“六·五”世界环境日和与环保相关的纪念日开展形式各异的环境宣传教育活动;注重与新闻单位和外界的合作,开展警示教育和法规宣传,努力扩大宣传范围;加强环保宣传教育网站建设,充分利用网页进行宣传;结合地方特点,深入开展中小学生环境教育活动,确定了乌鲁木齐市实验中学为参加全球开展中小学环境学习与观察计划的备选学校;二是做好环保技术人员再教育和环保干部岗位培训工作,不断提高环保人员素质。近年来,共承办各类环境管理培训班20期,受教育及培训人数过千人;三是充分发挥《中国环境报》新疆记者站的龙头作用,努力拓宽宣传渠道;四是认真做好环保产业协会工作,推动自治区环保产业的持续发展。

2、2002年,甘肃环境保护局会同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制定下发了《甘肃省2001年—2005年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召开首次全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会议, “六·五”世界环境日期间,开展了以“两会”(首次全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会议,首届西部绿色环保成果、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两周”(省城环境监护周,全省百万中小学生警示教育环境监护周)“四绿”(兰州市绿色文明商场创建活动,绿色文明在雄关,绿色旅游在天水,绿色文化在庆阳)活动为重点的系列宣传活动。全省各级环保部门开展环保法律法规咨询宣传和知识普及活动700余次,各种宣传媒体专题栏目播发环保类新闻稿件1200余篇(条),500万人直接受到环境教育。甘肃省环境保护类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成立挂牌,有300余人参加培训。学校环境教育得到加强,有两所中学被评为全国创建绿色学校先进单位。

天山

五、几点体会

为期十天的培训考察给本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较深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1、本省与西北地区同属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地区,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上有共同和不同的方面,但应进一步加强交流和合作,取长补短,共同促进双方的发展和进步。

2、对于西北地区而言,本省的生态环境状况相对较好,但不应满足现状,要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度,搞好规划,增加投入,扎扎实实搞好工作。

3、生态建设是永恒的主题。目前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植被稀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河流断流、湖泊枯竭趋势日益加重。因此,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实施西部开发的根本所在,我们要站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的高度,实施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坚持治理和保护并重。

4、生态建设、退耕还林还草,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要根据当地的水土气候条件,当退则退,宜林则林,宜草则草,要有长远考虑,要有统筹规划,切不可一阵风,搞形式主义。同时,要有科学的态度,不蛮干、不盲从,要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通过科技进步来推动生态建设,包括育种、选苗、节水、治沙等等,各个环节、各个领域都离不开科技的进步,离不开讲求科学的精神。

培训考察报告范文第10篇

根据国家外国专家局的安排,应德国瓦尔道夫市政府的邀请,以民政部人教司濮洁同志为团长,由民政部、部分部级社区建设实验区及重庆、长沙两所学院领导、专家、学者组成的赴德国社区发展培训考察团一行17人,于2001年9月1日至25日对德国社区发展情况进行了为期25天的培训学习考察,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培训考察的目的

1、了解德国社区发展的情况。

2、实地观摩考察他们的成果。

培训考察团在德国期间,先后拜会了法兰克福社会福利局青年社会福利部,黑森州社会福利协会,黑森州体育联合会、联邦政府林姆伯格民事局、德国民事救助管理协会、德国联邦社会福利联合会、劳动者撒玛丽亚协会、慕尼黑自然保护协会、巴伐利亚州劳工、福利法规及家庭与妇女部、德国联邦家庭、退休者、妇女、青少年部等行业管理部门和政府机构,先后参观了摩菲德市的新建社区、威斯巴登市养老院、德国民事救助中心、慕尼黑自然保护与环境绿化协会、联邦民事服务局及属下的社区康复中心等机构。

德国方面还按照我们的培训计划,安排了社会福利政策与法规、德国的体育俱乐部与全民健身运动、德国的兵役制度与社会福利体制、民事保护与事故预防、志愿者与劳动保护、德国的家庭问题与家庭政策、劳工问题、非政府组织在社区层面的作用等讲座。

这次培训考察活动,德国方面给予了我们热情周到的安排,使这次培训考察得以顺利进行,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达到了增进相互了解的目的。

二、德国社区发展简况和基本经验

这次培训时间虽然短暂,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德国和我们的社会制度不同,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有着很大的差异,地方政府的设置及职能情况也不同,但是,德国从俾斯麦首相开始实行了对外开放,特别是二战以后实行改革发展的目标,确实对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德国经过改革把国家建设成为经济实力比较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原因固然很多,但从社区发展和地方政府功能与体制上去考察,也有不可低估的因素,德国政府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对完善我国政府功能,推进社区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基层社区社会管理体制,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一)明确各级管理权限,把地方政府建设成为有活力的一级政权

德国是一个典型的联邦制国家,它的政府体系由联邦州和地方(市、镇)三级政府组成,各州、市高度自治,联邦与州之间没有上下级隶属关系,但联邦高于州的地位,州与地方的关系是地方自治较高的单一制,德国民众对政府的理解是:有权征税的官方组织。巴伐利亚劳工局的介绍比较清楚:在政府管理权限上实行分权制,宪法逐项列举了联邦的权力,没有列举的由各州行使,地方政府根据州议会的特许行使权力,这样,各个层次政府之间的职责明确,在规定的范围内,地方政府有较大的自主权,并有比较完善的确保地方自治的法律体系,我们考察的法兰克福、柏林、慕尼黑等地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些都与他们政府能够有效发挥其职能作用直接相关。尽管如此,德国还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据法兰克富福利协会介绍,针对法兰克福是全德国第四大城市,又是州政府所在地,是一个多元化社区的特点,提出了政府的工作重点是应知道社区内的人员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怎样使政府少管一些,多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和市场的作用?经过论证,确定了降低市场部分的税率、繁荣商业、增加服务和工作岗位等,明确政府由管理型政府改为向经营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政府购买服务,如:黑森州威斯巴登养老院,是劳动者社会福利协会主办的,建立这个养老院,私人投资了90%的资金,政府投入了10%的资金,投资者建好房就把它租给了这个养老院。政府发给老人养老福利金,老人就到这样的养老院交钱(养老金),由养老院向这样的老人提供养老服务,养老院方面只计成本,不赢利,所收费用只够养老院的开支,政府对这样的社会福利事业免税。在黑森州向这样的福利院有500多个,老人都是用政府发放的养老金到这些机构养老,这实际上就是政府购买服务。

(二)不断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基层管理体制

德国的地方政府体制从实际出发,各地千差万别。地方政府也就是市、镇之间相互独立、自治的结构,市、镇都是州的分治区,镇虽然处于某个市的区域内,但并不意味着它在行政上从属于某个市。因此,地方政府之间,只有执行事务范围的不同。在行政区划上,市与市之间、镇与镇之间,以及市、镇之间大小相差悬殊,除三个直辖市和州一级,一般说来地方政府的组织形式,由州议会以法律规定,但有的具体问题也由各地方政府通过选民投票,根据本地情况来决定。

(三)把能让社会办的事情尽可能让社会去办

管理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这是德国部分专业人士的看法,这种观点未免偏颇,但他的基本精神是对的。德国各级政府除了少量的行政部门外,存在着各种门类的非政府组织、社团组织、非营利性机构等,它的职能比较单一,主要是为市民的需要提供生活,工作、文化等多方面的服务,这些组织起到了沟通政府与社会不同利益团体的联系和拾遗补缺的作用。同时,德国还是一个社会保障服务网络化较健全的国家,在各级政府拿出资金发展公共福利事业的同时,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私有经济发达的特点,采取各种办法,从民间筹集大量资金,利用私有经济、社会团体、非营利机构、志愿者服务等,与政府结成伙伴关系,共同办好社会福利事业。如:慕尼黑自然保护协会这样一个机构,它就是政府放手让他们从事绿化和自然保护这样一项工作,而这个机构又充分利用了政府的政策和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的资助,把这样一项本该由政府承办的事情办得有声有色,既减轻了政府的压力,又调动了这些非营利机构的积极性,还使得政府与公民之间的矛盾通过这样的“缓冲带”逐步予以化解。

(四)增加民主决策的透明度

德国为了鼓励民众参与社会事务,采取了一些公开形式,一是议会会议公开,会议场所设有专门的民众席,允许旁听,也可组织参观联邦议会;二是通过电视、报纸等公开政府及其官员的情况;三是政府办公公开,上网即可查询有关政府运作的情况;四是重大事务预先告知民众,并举行听证会,让民众发表意见等,尊重民意。同时,通过各种社区组织,反映情况,开展社会工作。

(五)地方财政有较大的自主权、税收体系完善

德国地方政府的财政开支和举办公益事业经费来源由税收保证,任何人都交税,买东西也都交税。联邦、州和地方政府各有一套独立的税务机构、税种分开。这为政府提供足额的社会公益事业经费和福利资金起到了保障作用。同时社会强制保险为社会积累了强大的资源,每一个人都有了必备的资金保障,并有2000多个法律来保障社会保障资金的正常运行。

三、德国社区发展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德国社区发展的经验为我们现阶段的社区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党和政府的强有力组织和推动在社区建设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个推动力,抓好当前的社区建设。

2、社区内各单位、机构、团体的协作力有利于社区资源的充分开发,也有利于社区凝聚力的形成。

3、社区内部组织的统合力关系着社区建设工作是否按照社区的发展方向有序的运作。

4、社区居民的拉动力关系着社区建设的成败。

5、居民社区意识、参与意识的培养是社区建设初期的关键,也是社区建设过程中一项长期的任务。

6、社区内中介组织的培养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环节。

培训考察报告范文第11篇

根据国家外国专家局的安排,应德国瓦尔道夫市政府的邀请,以民政部人教司濮洁同志为团长,由民政部、部分部级社区建设实验区及重庆、长沙两所学院领导、专家、学者组成的赴德国社区发展培训考察团一行17人,于2001年9月1日至25日对德国社区发展情况进行了为期25天的培训学习考察,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培训考察的目的

1、了解德国社区发展的情况。

2、实地观摩考察他们的成果。

培训考察团在德国期间,先后拜会了法兰克福社会福利局青年社会福利部,黑森州社会福利协会,黑森州体育联合会、联邦政府林姆伯格民事局、德国民事救助管理协会、德国联邦社会福利联合会、劳动者撒玛丽亚协会、慕尼黑自然保护协会、巴伐利亚州劳工、福利法规及家庭与妇女部、德国联邦家庭、退休者、妇女、青少年部等行业管理部门和政府机构,先后参观了摩菲德市的新建社区、威斯巴登市养老院、德国民事救助中心、慕尼黑自然保护与环境绿化协会、联邦民事服务局及属下的社区康复中心等机构。

德国方面还按照我们的培训计划,安排了社会福利政策与法规、德国的体育俱乐部与全民健身运动、德国的兵役制度与社会福利体制、民事保护与事故预防、志愿者与劳动保护、德国的家庭问题与家庭政策、劳工问题、非政府组织在社区层面的作用等讲座。

这次培训考察活动,德国方面给予了我们热情周到的安排,使这次培训考察得以顺利进行,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达到了增进相互了解的目的。

二、德国社区发展简况和基本经验

这次培训时间虽然短暂,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德国和我们的社会制度不同,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有着很大的差异,地方政府的设置及职能情况也不同,但是,德国从俾斯麦首相开始实行了对外开放,特别是二战以后实行改革发展的目标,确实对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德国经过改革把国家建设成为经济实力比较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原因固然很多,但从社区发展和地方政府功能与体制上去考察,也有不可低估的因素,德国政府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对完善我国政府功能,推进社区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基层社区社会管理体制,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一)明确各级管理权限,把地方政府建设成为有活力的一级政权

德国是一个典型的联邦制国家,它的政府体系由联邦州和地方(市、镇)三级政府组成,各州、市高度自治,联邦与州之间没有上下级隶属关系,但联邦高于州的地位,州与地方的关系是地方自治较高的单一制,德国民众对政府的理解是:有权征税的官方组织。巴伐利亚劳工局的介绍比较清楚:在政府管理权限上实行分权制,宪法逐项列举了联邦的权力,没有列举的由各州行使,地方政府根据州议会的特许行使权力,这样,各个层次政府之间的职责明确,在规定的范围内,地方政府有较大的自,并有比较完善的确保地方自治的法律体系,我们考察的法兰克福、柏林、慕尼黑等地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些都与他们政府能够有效发挥其职能作用直接相关。尽管如此,德国还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据法兰克富福利协会介绍,针对法兰克福是全德国第四大城市,又是州政府所在地,是一个多元化社区的特点,提出了政府的工作重点是应知道社区内的人员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怎样使政府少管一些,多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和市场的作用?经过论证,确定了降低市场部分的税率、繁荣商业、增加服务和工作岗位等,明确政府由管理型政府改为向经营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政府购买服务,如:黑森州威斯巴登养老院,是劳动者社会福利协会主办的,建立这个养老院,私人投资了90%的资金,政府投入了10%的资金,投资者建好房就把它租给了这个养老院。政府发给老人养老福利金,老人就到这样的养老院交钱(养老金),由养老院向这样的老人提供养老服务,养老院方面只计成本,不赢利,所收费用只够养老院的开支,政府对这样的社会福利事业免税。在黑森州向这样的福利院有500多个,老人都是用政府发放的养老金到这些机构养老,这实际上就是政府购买服务。

(二)不断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基层管理体制

德国的地方政府体制从实际出发,各地千差万别。地方政府也就是市、镇之间相互独立、自治的结构,市、镇都是州的分治区,镇虽然处于某个市的区域内,但并不意味着它在行政上从属于某个市。因此,地方政府之间,只有执行事务范围的不同。在行政区划上,市与市之间、镇与镇之间,以及市、镇之间大小相差悬殊,除三个直辖市和州一级,一般说来地方政府的组织形式,由州议会以法律规定,但有的具体问题也由各地方政府通过选民投票,根据本地情况来决定。

(三)把能让社会办的事情尽可能让社会去办

管理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这是德国部分专业人士的看法,这种观点未免偏颇,但他的基本精神是对的。德国各级政府除了少量的行政部门外,存在着各种门类的非政府组织、社团组织、非营利性机构等,它的职能比较单一,主要是为市民的需要提供生活,工作、文化等多方面的服务,这些组织起到了沟通政府与社会不同利益团体的联系和拾遗补缺的作用。同时,德国还是一个社会保障服务网络化较健全的国家,在各级政府拿出资金发展公共福利事业的同时,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私有经济发达的特点,采取各种办法,从民间筹集大量资金,利用私有经济、社会团体、非营利机构、志愿者服务等,与政府结成伙伴关系,共同办好社会福利事业。如:慕尼黑自然保护协会这样一个机构,它就是政府放手让他们从事绿化和自然保护这样一项工作,而这个机构又充分利用了政府的政策和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的资助,把这样一项本该由政府承办的事情办得有声有色,既减轻了政府的压力,又调动了这些非营利机构的积极性,还使得政府与公民之间的矛盾通过这样的“缓冲带”逐步予以化解。

(四)增加民主决策的透明度

德国为了鼓励民众参与社会事务,采取了一些公开形式,一是议会会议公开,会议场所设有专门的民众席,允许旁听,也可组织参观联邦议会;二是通过电视、报纸等公开政府及其官员的情况;三是政府办公公开,上网即可查询有关政府运作的情况;四是重大事务预先告知民众,并举行听证会,让民众发表意见等,尊重民意。同时,通过各种社区组织,反映情况,开展社会工作。

(五)地方财政有较大的自、税收体系完善

德国地方政府的财政开支和举办公益事业经费来源由税收保证,任何人都交税,买东西也都交税。联邦、州和地方政府各有一套独立的税务机构、税种分开。这为政府提供足额的社会公益事业经费和福利资金起到了保障作用。同时社会强制保险为社会积累了强大的资源,每一个人都有了必备的资金保障,并有2000多个法律来保障社会保障资金的正常运行。

三、德国社区发展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德国社区发展的经验为我们现阶段的社区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党和政府的强有力组织和推动在社区建设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个推动力,抓好当前的社区建设。

2、社区内各单位、机构、团体的协作力有利于社区资源的充分开发,也有利于社区凝聚力的形成。

3、社区内部组织的统合力关系着社区建设工作是否按照社区的发展方向有序的运作。

4、社区居民的拉动力关系着社区建设的成败。

5、居民社区意识、参与意识的培养是社区建设初期的关键,也是社区建设过程中一项长期的任务。

6、社区内中介组织的培养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环节。

培训考察报告范文第12篇

深秋时节,风清气爽,朝阳市委党校第三期少数民族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师生31人深入革命圣地韶山、井冈山、庐山和祖国风景名胜张家界进行了9天的考察学习。按照市委党校的安排,我们确定了明晰的考察目的:(1)了解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2)学习和发扬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荣传统和大无畏的英雄气魄;(3)学习老区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4)增强学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5)加深对“两个务必”的理解和认识;(6)开拓视野,振奋精神,坚定对加快朝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决心和信心。制定了详尽的考察方案,组建了得力的考察组织机构。经过大家的一致努力,取得了丰硕的考察结果。现将考察学习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穿越时空,领略革命圣地风采

1、实地参观,寻觅英雄们当年足迹。在9天的考察时间里,我们以湘赣两省为范围,用最快的速度,最佳的线路,最好的组织安排,实地参观了革命遗址。

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有井冈山“中山陵”之誉,是1987年9月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60周年时落成的,由纪念堂、碑林、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井冈山雕塑园4大部分组成。纪念堂大厅中厅是同志亲笔手书的“死难烈士万岁”6个镏金大字,下方有各方人士敬献的花圈、花篮,左右两厅陈列着、、、等伟人和井冈山斗争中著名英烈的遗像及生平简介,后厅为吊唁厅,铭刻着15000多位烈士的名字,还有无名烈士碑。大厅中,楼上为骨灰堂,安放着一些老红军的忠骨。碑林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等新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和知名人士、老红军、老革命的题词,其中的“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和的“继承和发扬光荣的井冈山革命传统”等题词格外醒目。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远看象火炬,象征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近看象一杆杆长枪,象征着革命先烈永远不倒的身躯,基座上镌刻着“荟萃井冈山”、“浴血罗霄”等浮雕。下设展厅和活动室。雕塑园共有19座不同风格的井冈山斗争英烈像,有、、、、、谭震林、袁文才、王佐、贺子珍、伍若兰等,雕塑形象逼真,生动地体现出井冈山人大无谓的革命精神。

黄洋界哨口离茨坪17公里处的黄洋界哨口,是井冈山北部的天然屏障,著名的革命战争奇观纪念地。四周高山峡谷,蜿蜒起伏,1928年8月30日,、等领导同志已率红军大队赴湘南作战,守山红军不足一个营,但是他们不畏强敌,采取机动灵活的人民战争战略战术,凭借天险,英勇奋战,终于击退了敌人4个团的进攻。据说,当时,红军仅有1门迫击炮和3发炮弹,两发因受潮未打响,第三发刚好落在敌人指挥所爆炸,伍若兰又带领妇女儿童鸣放鞭炮,一时间“枪声”大作,敌人以为是红军大队回来了,吓得连夜逃窜,黄洋界保卫战创下了革命战争史上的奇迹。今天,站在哨口工事旧址旁,我们仿佛依稀听到当年隆隆炮声。

滴水洞一号楼被人们喻为湖南“山水明珠”的“西方山洞”——滴水洞,位于铜像以西约4公里处的狭谷中。滴水洞一号楼是滴水洞中的主体建筑,1966年曾在一号楼隐居11天。这栋别墅始建于1960年,式样与松山一号楼酷似,都是青砖青瓦的小平房。从一株光叶白兰树下,走入别墅大门,穿过一个会客厅,是一条长20米的走廊,走廊为封闭式,右边,从玻璃窗往外看,有一个清澈的水池,一只仙鹤立于池中,一尾鲤鱼正喷洒清泉,还可望见龙头山满山的翠竹,左边是一列宽敞的房子,主体为两间办公室,一个是办公的地方,室内一张大办公桌上,摆着一个毛笔架、一个茶杯和一个椭圆形石砚,一个带嫩绿色罩子的台灯,桌前有一只藤椅,还有白套沙发两个。屋顶装有圆柱形吊灯。办公室开有三扇门,分别通往会议室、卧室和北面走廊。别墅后修建了长100米的防空洞。洞的一侧有防震室、指挥室等军事设施。洞的两端各有厚度近尺,重达几吨的装有自动控制的粗重铁门,即使洞外施放原子弹,也无损洞内指挥系统和洞里人员的安全。

铜像铜像位于韶山纪念馆大门前80米处,像区占地5200平方米,是经中共中央批准兴建的纪念百周年诞辰重点献礼工程。1993年12月20日上午,同志专程赴韶山为铜像揭幕。铜像是由著名雕塑大师、中国美术馆馆长刘开渠和他的高徒国家一级美术师程允贤设计,国家一级企业、航空航天工业部南京晨光机器厂铸造的,重3.7吨,高6米,基座高4.1米,通高10.1米,象征着“10.1”国庆,象征着是新中国的缔造者。像面朝东南方,身着中山装,左胸前挂着“主席”证,手执文稿,目光炯炯,面带微笑,正视前方,巍然挺立,成功地再现了人民领袖出席开国大典时的风采。铜像的褐红色大理石基座正面,镌刻着同志题写的“同志”五个镏金大字。

故居故居位于韶山冲上屋场。这里依山傍水,枫梓山、象鼻山等山环护周围,青松郁郁,翠竹婆娑,前塘夏季荷花飘香,绿水莹莹,风过处,荡起缕缕涟漪。南岸绿浪层层,整个山冲稻田依依重叠,春夏绿浪滔滔,一派田园景象。农舍系土木结构,坐南朝北,呈凹字形。由邓小平题写的“同志故居”贴金木匾悬挂于堂屋大门上端。建筑面积472.92平方米,占地面积566.39平方米,共有房屋18间。东边13间小青瓦房为家,西边5间茅草房为邻居毛四阿婆家,居中堂屋共用。清光绪4年(1878年)曾祖父买下此地,经几辈人的努力,父亲毛顺生将草房改成瓦房,扩大为13间半。从厨房往东,便是横屋(为现代餐厅),屋内摆有方桌、板凳,再往里走进入父母卧室,室内的方形架子木床、青色大布蚊帐和印花床单、棉被等物依依在目,这一切仿佛带我们回到了以往的岁月。东墙上的父母遗像流露出先人的慈祥与坚韧的性格,相邻便是少年时代的住房,房内陈设与父母亲卧室无异,简单朴素,床边的一盏桐油灯,曾伴随少年渡过无数不眠之夜、寻求革命真理,东墙上有三兄弟与母亲的合影,室内木楼上有一开口,1925年就是在这木楼上秘密建立了韶山第一个党支部。从卧室来到天井,东边是摆放劳动工具的杂物房,有水车、蓑衣、风车、谷筛,还有谷仓、牛栏、猪栏等。在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了毛家人勤劳致富的身影。南边和西边是的兄弟毛泽覃、毛泽民卧室,里面陈列了旧时的一些家具。走出故居,又是满眼的绿色,大自然的气息使人心旷神怡,让人领略到“圣地”的灵气和岁月的记忆,伟人虽已远逝,但他的丰功伟绩永存,正如故居旁的青山绿水,仍然郁郁葱葱,永远印在人们的心中,世代相传。

2、看影视片,重温激情燃烧的岁月。考察的三分之一时间是在车上度过,为丰富大家的生活,使大家更深入地了解我党的革命史,我们结合考察内容,沿途播放了《中国出了个》、《长征》、《湘西剿匪记》等以革命历史为题材的影视片以及介绍井冈山、韶山等革命老区有关情况的纪实片,把考察的过程全部变成了革命教育的课堂。尽管不少内容以前大家都看过或听过,但这次因为亲临故事的发生地,感受与平日迥然不同。那一幕幕场景不再是离我们遥远,没有干系的事,而是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眼前,我们情不自禁地和主人公一起体验着雪山的寒冷和险峻,草地的漫长和艰难,体验着失败的惨痛、受挫的压抑和胜利的狂欢……那份感动、那种陶醉,不是一本书、一堂课所能起到的,说也说不尽,写也写不完。

3、寻访群众,感受日新月异新时代。白天,感同身受革命老区的历史,晚上,顾不得好好休息,结伴去附近的街巷、夜市,广泛接触本地居民,从他们那里了解当地的发展情况、风土人情,丰富对革命老区的认识,加深对革命老区的理解。

井冈山市总面积为1308.5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与垦殖场,共14.8万人口,主要为汉族、满、壮、瑶、布依等民族。境内有一个部级自然保护区。全市可分为北、中、南三大部分。中部多高山峡谷、飞瀑流泉、岩洞怪石、珍稀动植物和高山田园,为旅游开发区,南北两部为粮油、木材、畜牧、工业区。近年来,井冈山人经过认真的思考和讨论,发扬井冈山精神,走“科教立市、旅游兴市、依法治市”道路,修公路、建博物馆、烈士陵园以及宾馆、体育场、开辟挹翠湖公园、扩建景区……还开展了创“三优”竞赛活动以及争创全国旅游四十佳、优秀旅游城和全国文明城等一系列活动。井冈山这一革命老区正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行列中。

我们除了从老百姓的口中对井冈山、韶山的历史和现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外,很多关于、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民谣、佳话,甚至是神奇的传说更令革命老区增添了几分神秘,几分诗意。对于故事和传说的真实性没有人再去考证,我们只是为人民群众对他们的无限敬爱和深切缅怀而深深地感动。事实证明,历史是有情的,人民是有情的。为官一任,只要实实在在地为人民群众做点什么,历史和人民群众是不会忘记的!

二、走近心灵,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一路行来,、当年挑粮经过的小路、休息处的槲树、上井红军造币厂……每一处景点都以它特有的方式向我们诉说着英雄的功绩,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我们真切地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把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

什么是井冈山精神?具体地说应该是: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率领红军上井冈山时,第一次国共合作已经破裂。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片白色恐怖。在这种情况下,率领不到1000人的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开创了中国革命的第一个农村根据地。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这个远大理想,坚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信念,终于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北京天安门。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必须具有这种理想和信念。

、、、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井冈山根据地的建设中,紧紧抓住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这个重大问题不放,制定和实行了一条马克思主义的路线,即“工农武装割据”。这条路线的具体内容是:加强党的领导,壮大人民军队,实行土地革命,武装夺取政权。其中起核心作用的是加强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建设,也就是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纪律建设、作风建设和民主集中制。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正是井冈山斗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对中国来说,农民问题是首要的问题,而农民问题的实质是土地问题。这就是中国的国情。、身背斗笠、脚穿草鞋,跑遍了整个罗霄山脉,通过调查研究,得出正确结论:共产党和红军要在井冈山站住脚、扎下根,就必须帮助百分之八十的农民解决土地问题。于是,湘赣边界党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实行“土地革命”。红军打到哪里,田就分到哪里。得之滴水,报之涌泉。井冈山农民最早喊出了“共产党万岁!”的口号,誓死跟着共产党走。

井冈山红军来自多方面,有秋收起义部队、八一南昌起义部队、湖南平江起义部队,还有袁文才、王佐部队、湖南农民起义部队、投诚部队,等等。各方面的队伍汇集在井冈山,为什么有这么强大的战斗力?是团结得好。不管来自哪里,为了把这面红旗插到全国去,官兵团结、军民团结、军政团结、兄弟部队团结、主力红军和地方武装团结。这就是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组织保证。

反动派对付井冈山有两条:一是不断地进行军事“围剿”,企图把红军扼杀在摇篮里;二是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企图把红军困死饿死在井冈山。所以,井冈山的斗争非常艰苦,吃的、穿的、用的困难到了极限。从军长到伙夫、从党政领导到一般干部每人每天只有5分钱的伙食费;80多人的连队,每天5斤半的米都难以保证,常吃的只有南瓜、茄子、野菜;寒冬腊月,身上是两件单衣,脚上是一双草鞋,睡铺板和稻草,还要坚持行军打仗。然而,靠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他们硬是战胜了困难,夺得了胜利。

三、锻炼才艺,历练明天干好工作的本领

9天的考察生活,24小时的朝夕相处,既是同学相互学习了解的好时机,也是学员自我锻炼的好场所。为此,出行前,我们组建了学习考察活动领导小组,成立了生活组、文宣组、材料组、保卫组、医务组,并分别明确了职责任务等。考察途中,我们发现有的组任务比较重、人员比较少,就及时决定增加了几名同志,加强了工作力量。为活跃气氛,锻炼学员的各方面才能,考察团给所有团员提供了3次前台亮相展示自我的机会:一是在考察开始的途中,组织大家做游戏,不做游戏或做不好游戏的,到前面或唱歌或讲故事或猜谜语;二是在去井冈山的途中,每人表演一个节目;三是在回来的路上,每人谈一谈考察感受。在第一次亮相时,许多学员还有些羞羞答答,走到前面“犹报琵琶半遮面”;在最后一次亮相时,个个都畅所欲言,意犹未尽。自始至终,全体考察团成员没有掉队的,没有丢东西的,没有闹意见的,没有出毛病的,相反有个学员考察的同时还治好了自己的脚气病,基本上实现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陶冶、自我提高,每个人的讲话、表演才能都得到了充分展显和锻炼提高,同时也发现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培训考察报告范文第13篇

一、无锡经济发展印象

江苏省无锡市地处于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南濒太湖,北依长江,总面积为4787.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1089.26平方公里),人口447万,下辖江阴、宜兴二市和7个区。无锡历史悠久,距今已3000多年。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源地,还是中国当代乡镇工业的发源地,更是区域交通枢纽和著名的旅游城市。

该市2004年GDP超过2000亿元,2006年超过3000亿元,达到3300.59亿元,2007年达到3858亿元(其中财政收入706.9亿元),2008年上半年GDP总值2148亿元,财政收入476亿元;五年来,无锡的经济总量一直稳居全国大中城市前10强,增速保持15%以上的较快增长,2007年上半年继续保持15.4%的增速。财政收入高速增长,地方财力明显增强。2006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517.35亿元,年均增长26.7%。2006年无锡人均GDP已经突破7000美元,达到7392美元。

现在无锡市正按照该市“十一.五”规划高标准、高起点建设“五个中心”(即:国际先进制造技术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区域性创意设计中心、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区域性旅游度假中心),全力打造“五个名城”(即:最适宜投资创业的工商名城、最适宜创新创造的设计名城、最适宜生活居住的山水名城、最适宜旅游度假的休闲名城、最富有人文特质的文化名城),他们正在为建设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科技发达、环境优雅、社会文明、和谐宜人的新无锡、为兑现“无锡是个好地方”的诺言而奋斗。

二、无锡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和特点

(一)力求创新,狠抓机遇,突出发展

无锡成功首先得益于他们具有抢抓机遇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他们不仅夺开放之先机,而且紧紧抓住邓小平南巡讲话和浦东开发等几次大的机遇,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强化“项目是生命线,投资者是上帝,引资是功臣”,树立了以发展凝聚人心,以发展论英雄的观念,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他们在发展过程中抓住了三次大的机遇:一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抓住国有银行信贷宽松的契机,大做“借钱”建设的文章,完成了民企规模扩张和基础设施建设,打牢了发展的坚实基础;二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党的十五大之后,抓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契机,大做“卖厂”改制文章,把一些前景好的乡镇企业纷纷挂靠世界和国内的大企业、大公司,使之成为世界名企的加工厂,在顺利完成企业改制的同时培育出了像红豆服饰、隆力奇化工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第三次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展土地储备,大做“圈地”文章,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遍地开花,同时对市中心企业实施“离城进园,土地批租”,为大发展赢得了空间。正是由于他们超前抓住了这些稍纵即逝的机遇,才造就了今天的辉煌。

(二)发挥优势,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无锡市紧紧抓住靠近经济发达的大上海、外连大都市经济圈黄金地带,凭借其自身地理优势、信息优势、劳动力优势和资本优势的优势,率先发展机制灵活、产权明晰的乡镇企业,创建了闻名全国的“苏南模式”,涌现出了一批产业集团。

无锡作为中国乡镇工业的发源地,其乡镇工业实行的是“苏南模式”,主要特征是“三为主一共同”,即:农村的经济结构以工业为主,经济运行以市场为主,所有制以集体经济为主,实现共同富裕。之后,无锡市又对乡镇工业大刀阔斧地实行了改制,有力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2005年,该市乡镇工业营业收入达到5189.78亿元;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达到1111.35亿元;利税总额达到350.33亿元,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据统计,2005年,该市全市乡镇企业中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579家,其中超10亿元的企业有53家,超30亿元的企业有17家,超50亿元的企业有10家,超100亿元的企业有5家,营业收入超300亿元的江苏华西集团成为全市乡镇企业发展的“领头羊”。江阴市华西村,人均收入8000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300多倍,被誉为“天下第一村”。

在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中,无锡主要采取了五项措施:一是制定了“放心、放胆、放宽、放活、放大”的“五放”方针,并制定了42条具体政策。二是清除歧视,实行“三位一体”,无论是乡镇企业还是城市企业,无论是民营企业还是私营企业,不论企业大小,在政策上一视同仁,一律平等。三是招商引资,吸纳发展。四是建好载体,促进发展。五是积极引导,做大做活。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

无锡市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突破口,加大培植力度。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无锡市在农业产业化方面,努力探索以特取胜的道路,建立了特色化、优质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了“锡山大米、阳山水蜜桃、太湖边无公害蔬菜”等6大特色农业经济区。为了产销畅通,无锡市积极引导农民成立了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民股份合作公司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真正实现了产、加、销一条龙。同时,探索实施了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度。

在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一是采取了“三集中”方针,即: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种田大户集中。仅2000—2002年,全市有11.39万户、36.76万人由农村走向城镇、走进乡镇企业中。二是扩张中心城市,仅2002年,就有13个乡镇主动并入中心城市。三是合乡并镇,江阴市由原来48个乡镇减少到21个乡镇,宜兴由原来的36个乡镇减少到21个乡镇,由于减少了乡镇,相应减少了一大批乡镇干部,既减少了浪费,又减轻了农民负担,推进了农村城镇化进程。

(四)招商引资力度大,经济外向度高。

无锡市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资本和产业重点向长江三角洲转移的历史机遇,加快引进外资步伐。近年来,无锡市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政府的第一要务,把服务作为第一投资环境,把为企业提供最好的创业环境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面向国内外争项目、争人才、争发展空间、争资源,同时,把园区建设作为重要载体,努力创造富商、安商的良好环境。目前,全市已形成了3个部级、9个省级、19个市级经济园区。目前,全市在“十五”期间累积引进超亿美元的项目48个,到位外资超过115亿美元。2007年,全市完成3000万美元以上的重大项目33个,服务业利用外

资6.24亿美元,全球500强有173家在无锡投资,新办138家企业,对外贸易293亿美元,其中超亿美元的企业66家,对外投资1.1亿美元。2008年上半年到位外资19.95亿美元,超3000万的项目二十二个,项目单体规模达8692万美元。

(五)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推动技术创新。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千秋大业在用人。经济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无锡乃至华东地区经济的飞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一批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高水平、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他们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全民学习,终身教育的良好氛围,还通过多种措施,引进、培养了一大批思维创新、锐意进取、层次较高的复合型人才,为发展蓄积了后劲,满足了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智力需求。无锡市为了招揽人才,承诺为创业人才提供300万元的创业资金,据授课老师讲,无锡市正在推行“530”计划,即计划在“十一.五”期间,用5年时间引进30名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引进海归人才千名以上。目前,全市有各类人才36.1万,且拥有相当数量的高层次优秀人才,在无锡的两院院士有7人,部级专家有150人,有享受国务院特贴人员600人,每万人中拥有人才800人,位居江苏全省前列。

三、无锡之行给我们的启示

这次无锡之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无锡工业园区起点高、农业产业化水平高、产业结构层次高、招商引资力度大、投资环境引力强、人才储备雄厚。通过这次考察,我们清醒地看到,我县当前加快发展还面临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创业条件先天不足。我县地属西部老少边穷山区,创建大规模的工业园区难度相对比较大;缺乏大都市的有效辐射,经济发展的外界推力相比不足;全县既无科研院所,又无大专院校,人才配备条件和科技创新能力比较薄弱。二是工业园区建设水平不高。我县仅有的武溪工业园区配套设施不完善,规模档次低,带动作用不明显。三是招商引资力度不够。招商渠道不宽。四是服务环境不够优化,与人家自觉强烈的亲商观念和服务意识相距颇远。五是科技创新步伐不快,自主开发能力不强,产品科技含量偏低,工业企业大多是一批“三高一低”企业,利用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相对不足。此外,我们的思想观念、市场意识、开拓精神等与先进地区相比,尚有差距。

当然,无锡市农村的发展变化是我感触最深的,看无锡,谋**,我县的“工业立县、产业富民”的发展方略是符合县情民意的,但农村改革和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我认为,我县在农村改革和新农村建设方面应该做到:

首先,努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生产发展、农民增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和基础。一是依托现有的椪柑、辣椒、烤烟等产业生产基础,进一步做大、做精、做强,同时,按照市场需求,精心组织和引导群众调整品种结构和种植时令,着眼于“名、特、优、新”品种大胆引进、试验、示范,以“好品种+加订单”的形式在全县予以推广。二是以绿色农产品为依托,大力发展加工型农业。三是大力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架通群众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桥梁,最大限度的降低农产品的市场风险,激发群众的生产热情。四是竭力开拓市场,疏畅农产品销售渠道。四是打造“氧吧之都”,加快旅游兴县促农增收。我县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应该大力宣传和弘扬盘瓠文化,提高**知名度,同时以“双创”为契机,建好白沙新城,要突出特色,独树一帜。五是大力发展私营企业,发展个体经济。

其次,要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针对全县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落后、村容村貌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协调的现状,多方筹措,有效整合交通、农业综合开发、水利、电力、林业、能源等项目资金,加快以村道路硬化、村庄环境美化和兴建村民活动室以及改水改厕建沼气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规范化建设。新晨

再次,要培育新型农民,树立农村新风尚,扎实推进和谐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展“送戏、送书、送电影”三下乡活动、乡村也充分利用各种农闲时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要对农村群众坚持不懈地开展科技培训,大力引导农村群众学用科技调整种植结构和经济结构增收致富。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加强村级财务管理。

培训考察报告范文第14篇

前不久,由国家经贸委经济法规司牵头组团,对英国政府行政执法与执法监督的基本情况和好的做法进行了实地培训和考察。赴英期间,培训团组先后走访了英国贸工部、国际贸易署、竞争委员会、牛津郡政府、工商联合会、公务员管理学院和伦敦高伟绅律师行等部门和单位,与英国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座谈和交流,取得了较大收获。 一、关于英国政府行政的基本情况 在过去五十年中,英国政府随着社会发展和职能变化,通过多次改革,公务员人数逐步减少,行政方式不断调整、完善,行政成本逐步降低,行政效率也得到了提高。通过培训考察,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英国政府在行政过程中,其队伍建设公务员管理的法制化、行政过程政府部门法律机构的咨询与把关、行政方式合同管理的有效运用以及重视发挥独立机构的作用等,无一不体现出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英国政府部门自觉依法行政的强烈意识和较高水平,其规范并富有特色的做法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一)英国公务员的法制化管理 十九世纪中期,为加强英国公务员的法制化管理,有人提出:(1)公务员应该是一个稳定的终身职业;(2)公务员应该保持中立性,政党的变更不能影响公务员队伍稳定;(3)公务员不应承担任何决策责任,只是执行决策。这三个观点成为英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1931年英国通过《公务员总则》,明确“公务员的工资由议会提供”、“英国首相是英国公务员的最高领导”。1968 年英国成立了公务员管理部,由首相兼任部长。在撒切尔夫人任期内,英国现代公务员管理体系逐步形成。目前,英国的公务员基本上是实行终身制,多数人员是大学毕业后通过公务员录用考试,加入公务员行列,直至退休。 1.公务员的人员范围和级别划分。英国公务员的范围,仅限于中央政府范围之内,而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员只是当地政府的雇佣人员,不具有公务员身份。1979年撒切尔夫人执政之初,公务员的人数为79万,经过近20年的改革,1997年为48.3万人,其中高级公务员为3000人。关于公务员级别划分,首相是公务员的最高领导,对议会负责,内阁大臣接受首相领导并对议会负责。各部门均设永久第一部长、第二部长,第一、第二永久部长初任时由首相指任,是永久公务员,以后各届政府一般在无空缺时不做更换,第一、第二永久部长的职责是负责对所属部门内部公务员进行指导、监督。英国公务员一般分为高级公务员和一般公务员两类,高级公务员又分为3级,一般公务员分为8级。 2.公务员管理的法律制度。根据英国《公务员准则》及《部长工作程序规定》,各部门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公务员法律制度。(1)公务员行为规范。如规定公务员应当忠于政府,保持正直、诚实、公正、客观,帮助政府制定政策,执行决定,管理公共事务等。(2)公务员义务。如必须对议会负责,向议会和公众通报尽可能多的关于政府政策、决定和活动的有关信息,不得欺骗和故意误导议会和公众,不得以任何方式从事与公务员准则相冲突的活动等。(3)公务员的录用。公务员的录用、包括其内部调动均适用《就业法》,采用与社会其他机构、单位相同的录用程序。英国议会设立公务员服务委员会直接对议会负责,高级公务员的录用必须得到该委员会的认可。 3.公务员的绩效评价及监督。公务员绩效评价首先是由本人对前一段工作进行总结,对照检查工作计划完成情况作出评价,并与直接上司讨论同意后,报部门负责人审核,最后将评价结果报人事部门。每3个月或者6个月考核一次,年终由部门负责人作出评价报告,评价结果直接影响公务员本人收入。公务员晋升不仅仅根据工作年限,同时根据工作表现,通常由上一级主管推荐,越级提拔必须经过难度较大的考核。 (二)政府部门法律机构的地位和职责 在培训考察中我们了解到,英国政府部门都设有专门的法律办公室,其主要职责是:负责政府机关对外签订的各种合同的审查;公司登记、商标注册的有关法律事务;根据本部门的不同职能所具有的相关法律事务。 1.法律办公室的专业人员组成。该办公室的专业人员进入政府机关工作,即成为政府高级专业人员,不属于一般公务员序列。但其级别设置与其他公务员一样,基本工资是固定的,享受特殊津贴。即使这样,其收入与社会律师的收入还是有明显差距(一般而言,比伦敦当地律师收入低、比外地律师收入高),其优势主要是工作较为稳定。办公室的编制人数根据政府机关法律事务的需要设定。在法律办公室之外,英国政府部门通常还设有一个专门机构,负责受理公众的投诉,类似我国的行政复议。但这个专门机构及公众投诉的受理程序,并不是专门法律规定的,而是英国行政机关的通行做法。受理投诉专门机构的名称不一,有的称为“直接联络部”,有的称为“公共请求办公室”。 2.英国贸工部法律办公室的情况。该部设有部长1人(内阁成员)、副部长7人、常任秘书1人,下设12个部门主任,有4000多人在总部工作,还有6000多人在分属部门工作(有些人属于人)。该部法律办公室下设三个咨询处和一个调查诉讼处,其中负责咨询的法律工作人员有96人,负责调查诉讼的有22人。法律办公室的工作是保证贸工部依法履行职责。从法律咨询服务上看,其主要对象是贸工部所属各部门、部长级官员、政府其它部委法律机构等,法律办公室要在政府制订政策之初及时提供咨询服务。比如,英国公司尽管享有很大的经营自由,但在以下三个方面仍然受到政府监控:(1)国内角度,如公平竞争、特殊行业的管制(电力、电信、液化气、水、邮政、电讯、电子设备、原子能等)、消费者合法权益、进出口管理、标准化等;(2)欧盟角度,涉及私有化、企业兼并和与政府有关的法律案件,可直接提交欧盟审理;此外还包括与wto的关系,英国公司要遵守有关规定;(3)涉及其他公共事业角度,如土地、卫生健康、金融保险等。法律办公室通过法律咨询服务,为决策人从法律的角度进行论证,防止越权等违法行为的发生,从而确保贸工部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上述三个方面作出决定,依法行使职权。 从行政诉讼上看,法律办公室的工作重点是保证行政执法中法律程序得到遵守。比如,英国行政法律程序强调:公司、个人提起的诉讼必须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争议部分确实存在;原告、被告均要求提供书面材料;开庭时要有2-3名法官参加,当事人双方就证据、法律依据等展开辨论。如何遵守并做好这些程序要求,需要法律办公室严格把关。在涉及欧盟法律时,法律办公室还要特别关注英国企业商贸权益的维护。在与wto的关系上,贸工部是作为英国的主要决策部门之一开展工作的,法律办公室的职责是依法维护英国公司和国家利益。 (三)政府行政管理中的合同方式 英国政府在机构改革、精简人员的过程中,为了把公共服务职能更好地推向市场,在政府内部广泛采用了合同方式,保证了行政管理的规范和完善。英国的学者、官员乃至行业协会均对此做法给予肯定,有的人甚至赞誉有加,这是我们在培训考察中感受特别突出的一点。 1.合同方式在行政管理中的运用范围。英国是高税收、高福利国家,英国国民生产总值的40%是由政府投资产生的。国家的宏观调控除采用税率、利率等经济杠杆外,主要由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来实施。而政府机关落实这些政策以及对一些公共事业(如高速公路、部级供水、供电系统、石油管线的铺设等)的管理,一般都通过与企业签订合同的方式来实现。从高速公路的监管到英中两国政府有关部门共同举办“深圳高科技活动”,他们均按照严密的法律运作机制,与当事人签订合同,进行规范化管理。这种合同的签订是政府作为平等民事主体与企业之间发生的经济法律关系。政府通过合同明确规定企业的义务和责任,确定项目所应达到的指标,并根据严格的监督和检查,分阶段履行自身承担的付费义务。 2.运用合同方式的特点。政府行政机关通过采用与企业签订合同的方式,合理使用公共资金,同时加强管理、监督。其特点是:第一,政府机关对财政资金的使用公开、透明。对于国家重点扶持或者重大公共项目,通过合同规定了明确、具体、公开的项目指标,公务员只是执行合同,基本没有自由裁量权。第二,对公务员要求较高。公务员不能仅是“通才”,而应当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法律知识;不仅要知晓企业是否符合条件,而且应当懂得企业如何能实现项目指标;此外,合同的谈判和制定,本身就是一种法律行为,公务员要依据相应法律进行。第三,有效运用招标体制。政府采用招标方式选择企业,企业通过竞标争取项目合同。为增强市场竞争力,企业会千方百计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从而在政府财政资金的运用中形成了一种良性竞争机制。第四,有利于实施有效的监督机制。一是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合同谈判与合同签订职能分设,分别由不同岗位的公务员实施,避免了暗箱作,同时责任明确;二是行政机关对合同项目的监督。行政机关按照合同条款对项目的质量和进度实施监督,公众也可以对项目进行监督和举报,行政机关根据监督结果和公众的举报,对项目采取分期付款方式进行有效控制。第五,有利于对公务员的考核和评价。在项目合同管理中,公务员不仅负责合同的签订,而且要负责合同的履行,项目的最后落实情况,直接反映了公务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成为考核和评价公务员业绩的硬指标。 总之,英国政府和公众普遍认为,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实施和公共事业管理中,通过合同方式增强了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对公共事业的管理能力和对市场运作的监督能力。 (四)政府部门之外的独立机构 在英国政府组织结构中,政府部门之外的独立机构是一个非常特别、作用突出的序列。目前,英国有130多个独立机构,大多设立于90年代,这些独立机构规模不大,专业性较强,人员精干,效率较高,成为英国政府行政的一个特色。 1.独立机构的起源及性质。1968年英国工党的一份剖析国防部组织结构的报告提出,国防部部长是通才而不是专家,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影响了国防部行政管理效果,因此建议增加专家管理。撒切尔政府采纳了这个建议,在调整经济政策、推进政府管理方式转变时,将工商界专业性人士吸纳到政府中,同时将各部门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业务独立出来,按市场化模式运作,成立具有一定特殊职能的独立机构。独立机构的性质属于行政机构,其主管人员由所隶属的政府部门的部长(或大臣)任命,其工作人员大部分是公务员,也有一定比例的非公务员。独立机构的经费由议会提供,以保证独立机构区别于政府部门的相对独立性。 实践中,鉴于独立机构的主管人员由所隶属的政府部门的部长(大臣)任命,因此其应向部长(大臣)负责。但长期以来,由于独立机构业务的专业性,在议会问及独立机构业务范围的问题时,一般是由独立机构直接向议会报告,而不是由其隶属的部门报告,因而在议会、政府部门、独立机构之间产生了矛盾,英国议会也对此有一定争议。因为按照英国政府的管理体制,应当由部长向议会报告(大臣)工作。为了解决这类矛盾,英国最近规定,独立机构不能出席议会会议,所涉及问题一律由政府部门部长(大臣)向议会报告,政府部门同时对独立机构的运营负有监管责任。 2.英国贸工部的独立机构情况。该部主要设有6个独立机构:公司协调机构,负责公司注册、收集法定文件、向公司提供有用资料等方面的工作;雇佣法庭服务机构,对企业和雇员向法庭起诉提供行政帮助;破产服务机构,负责破产、清算方面的事务、为制订破产政策提供建议;国家计量、测量办公室,负责贸易方面的计量、测量、标定工作;专利办公室,负责专利、商标、设计等知识产权的管理;无线通信机构,负责管理有关无线电讯业务。 二、关于英国行政法律制度和维护公平竞争的行政机制 (一)英国行政法律制度的特点 英国传统法学中行政法不是一个单独的部门,它虽然属于公法的范畴,但这种公法与大陆法系国家相比,具有浓厚的私法色彩,既缺乏明确而独立的公法体系,也没有统一审理这类公法争议的行政法院。我们在培训中了解到,英国法院在受理行政诉讼时适用一般的法律规则,即行政机关和公民之间的法律关系适用公民之间法律关系适用的法律。长期以来,英国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一样,都由普通法院管辖。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行政管理的专业化和政府职能的法定化,英国法院成立了行政法庭,并明确了较高的层级管辖。 英国行政法的渊源包括:宪法原则,普通法精神,大量的习惯法和司法审查判例、国内成文法和欧共体(欧盟,下同)法。欧共体法中有关条约、法规可以直接适用,如《罗马条约》、《欧洲共同体法1972》等,而欧共体的法令则不能直接适用,必须按其精神制定国内法。 英国法院的组织结构主要有治安法院、郡法院、巡回法院、高等法院、上诉法院、上议院(最高法院)以及欧共体初级法院、欧共体法院。其中行政案件一律由高等法院的行政法庭负责审理(类似于我国的一审),当事人对审理结果不服的,可以上诉至上诉法院,再不服还可以上诉至上议院。 英国行政司法审查制度,比较典型地体现出其行政法的特点。在这次培训考察中,我们通过了解其具体内容和做法,对英国行政法治的基础、特别是行政执法与执法监督有了一定的了解。 (二)英国行政司法审查制度 英国行政司法制度是指英国公民、企业的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或者其他行使公共权力的组织或个人侵害时,向法院请求司法救济的法律制度。其中司法审查是英国行政法的核心问题。 1.司法审查的基本情况。英国行政司法审查是由高等法院对负责行使公共职责或权力的团体或个人进行的司法监督,主要是针对行政机关或法院作出决定的过程,而不是看其决定本身。高等法院有25名专职法官负责处理行政案件,具体由行政法庭进行审理。行政法庭每年审理的行政案件有5300多件,其中4400多个案件与司法审查有关。 2.司法审查的条件、依据。司法审查的条件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司法审查的对象必须是行使公共职责或职能的团体或个人。同时,如果存在其他法律救济方式,法院通常不会准予司法审查。二是司法审查的申请人要有“足够的利害关系”。提出司法审查有四个依据:(1)不合法。行政机关或法院在行使权力或履行职责时违反了法律规定,如无权作出决定或超越职权范围行使权力均为不合法。(2)程序不当。即违反自然公正法则、程序不公或不符合法定程序要求。自然公正法则包括由不具偏见的机构进行公平审理,为每一方提供足够机会陈述自己的观点。(3)不合理。一般情况下,如果这个决定是合理的,法院不干涉行政机关作出的决定。(4)违反~。行政机关或法院的决定不能违反欧洲~公约和英国~法。 3.司法审查的程序。(1)提起诉讼。起诉人必须遵守诉前行为议定书,根据英国民事诉讼程序规定,民事诉讼开始前,必须经过一个程序,即双方当事人相互交换信息,协商、和解。如果通过该程序能解决问题,就可以避免诉讼。申请人在提起司法审查诉讼前,也应写信给政府机关,告诉其起诉的依据和理由,使行政机关有时间作出解释或改变其决定。(2)许可。法官一般在审查申请人提交的文件后(未听取口头陈述前),决定是否给予提起司法审查的许可。实际上很多司法审查案件在这一阶段就被终止了,每年4400多司法审查案件中只有XX多件正式进入审查过程。如果法院拒绝给予许可,或所给予的许可附带一定条件,申请人可以要求法院开庭听取口头陈述,重新考虑其决定。如果法官听取口头陈述后仍拒绝给予许可,申请人可以在7天内向上诉法院上诉。如果上诉法院仍拒绝许可,申请人就不能再上诉了。一个案件从提起到许可大约要8个星期时间。(3)审理。司法审查案件一般由高等法院一名法官公开开庭审理,法官主要审查双方提交的书面文件及证据,听取双方律师的陈述。如各方同意,法院可决定以不开庭方式审理案件。一个案件从许可到审理结束大约要20个星期时间。 (4)上诉。上诉法院在审查上诉申请时,只针对原审法官是否有法律适用错误进行审查,而不再审查案件事实本身。 (三)英国市场竞争立法和竞争委员会(copetition commission) 英国是一个判例法国家,区别于大陆法系国家的成文法。但在反垄断和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方面,英国成文法已有50多年的历史。 1.反垄断的政府机构。194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专门法案,成立了调查垄断和企业合并问题的机构――垄断与合并委员会(mmc),专门负责调查公共事业管理机构提出的有关垄断与其企业合并的案件(如有关通讯、燃气、水、电力等方面),并向政府和有关管理机构提交调查报告,由政府作出决定。九十年代又在此基础上改组成立了专门的竞争管理机构。 2.维护公平竞争立法。1998年英国通过了竞争法案,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将英国竞争法律制度与欧洲委员会的有关法律相衔接;二是赋予政府竞争管理机构新的权利,如有权调查卡特尔和优势企业阻碍竞争的行为,有权对被认定有阻碍竞争行为的企业处以年营业额10%以下的罚款等;三是成立了竞争委员会上诉法庭。此外,竞争法案还规定,竞争委员会由政府提供经费,向议会负责。 3.竞争委员会。英国新的竞争法案把mmc和新成立的上诉法庭合并成立了现在的竞争委员会(cc)。其主要职责是:对政府、公平贸易办公室和公共事业管理机构提出的的有关垄断和有碍公平竞争 的企业合并等案件进行调查,并提出报告。该竞争法案同时明确规定,由英国贸工部对竞争委员会进行监督。竞争委员会委员有50名,任期3年,可重复连任,由国家贸工秘书负责任命。竞争委员会的最高权利机构是董事会。董事会下设三个机构:一是由董事会主席直接负责的调查机构,负责对各案件的调查和报告的起草、提交、公布与出版;二是由董事会成员负责的上诉法庭,负责审理对公平贸易办公室及其他管理机构作出的有关卡特尔和优势企业阻碍竞争行为处理决定不服而上诉的案件;三是由董事会成员任行政长官的行政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专业组、案件组、战略计划、上诉案件的日常管理和后勤服务。 4.竞争委员会工作程序。(1)对每个案件组成专门调查组,委员会工作人员分别参加各调查组的工作;(2)进行事实调查,包括由相关利益团体提供证据、听取被调查主体的陈述;(3)根据调查的有关情况、事实、证据进行综合分析;(4)就是否有损公众利益作出结论;(5)提出纠正措施,包括禁止合并、要求拆分业务、价格控制等;(6)起草、提交调查报告;(7)出版、公布调查报告,并接受议会、媒体的质疑。被调查对象和相关利益团体如果对竞争委员会的结论不服,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法院如果认为竞争委员会报告不合理、行为违法或者报告的措施不当,有权推翻报告结论。 除竞争委员会外,英国还有公平贸易办公室作为处理竞争与垄断一般性问题的行政机构。一般说来,竞争案件首先由公平贸易办公室进行审理,只有在案件比较复杂时,公平贸易办公室才提交竞争委员会进一步调查。2001年,公平贸易办公室涉及的企业合并案件有300多个,其中只有5个案件提交竞争委员会处理。 据了解,英国将于明年4月出台新修订的竞争法案。届时将依法赋予竞争委员会对所调查案件的决定权,而不仅仅是提交调查报告。同时,对调查内容和标准也将作出新规定,重点是调查认定企业合并是否会导致实质性的减弱竞争;调查认定是否存在阻碍、限制或者扭曲市场竞争的可能等。 三、几点启示与建议 英国政府的行政方式,特别是在行政执法与执法监督方面的做法具有一定的特色。尽管我国的国体、政体、所有制结构、法律体系以及所处的发展阶段与英国相比有很大不同,但从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和手段来看,他们的许多做法和经验,为我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强经贸行政执法与执法监督、推进经贸系统依法行政等,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启示。 (一)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应该结合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政府管理经济的新方式 近年来,英国政府广泛运用合同方式规范行政管理的做法是很有创意和特色的。我国在进行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和制度改革时,从上至下都把精减行政审批项目作为主要目标,这在近期是十分必要的。但也应该看到,我们还未能真正实现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因此,在下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对经贸领域取消47项行政审批后,如何有效地保证政府对经贸活动的必要调节和监管,需要进行新的探索。借鉴英国政府多种手段并举的经验,我们应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决摒弃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量大面广的政府管制、审批的陈旧方法,树立市场经济的新理念,使经贸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重点,以是否符合和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衡量标准,真正集中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维护公平竞争、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上来,主要依靠经济、法律手段的灵活运用,在产业政策和经贸立法引导、税收杠杆调节、行政执法与执法监督以及政府采购、合同招标等方面探索新途径。 (二)加强经贸行政执法与执法监督,应该高度重视公务员的队伍建设 借鉴英国公务员管理的经验,加强我国经贸系统公务员队伍的培训与监督,不断提高经贸执法队伍政治、业务素质特别是法律素质,这是做好经贸行政执法与执法监督的组织保障。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公务员知识更新和专业培训制度,尤其是对具有行政审批、审核、核准、备案等职责的行政执法人员,要实行培训考核制度。二是要加强对公员务执法队伍的监督,通过建立经贸行政执法责任制,明确各级行政管理人员的执法责任;确立内部机构的执法权限,执法责任及执法目标;制定对内部机构和执法人员完成执法职责的考核办法,举报、控告的受理、查处办法等。三是应建立行政责任追究制度。 (三)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力度,应该重视强化执法监督管理体系的建设 英国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完备,各方面形成监督合力,很值得借鉴。结合我国经贸行政的实际情况,建议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在内部监督方面,注意发挥行政部门内法律机构的执法监督作用。要尽快制定《经贸委系统行政执法与执法监督工作的指导意见》,切实推进经贸系统的依法行政,保证经贸法规、政策和领导决策的合法性和科学性,做好行政复议、行政应讼工作;二是在外部监督方面,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司法监督。经贸行政执法必须经得起司法审查,同时还应设立并公布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明确专门的工作程序,及时处理行政执法相对人和社会公众的投诉。英国行政法庭是一个独立系统,不隶属于任何地方法院,这样更有利于保证法院行政审判的公正性。我国行政案件数量大、情况复杂,为了搞好司法审查,建议有关部门研究并推进司法改革,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行政法院系统。三是~监督方面,要重视现代社会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和特点,适应政务公开的要求,允许新闻界更多地介入经济行政管理领域,加大新闻~监督的力度,褒正抨邪,反腐促廉。 (四)合理设置政府管理经济机构,充分发挥行政支撑体系的作用 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必须做好反垄断、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工作,这是包括英国在内的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重要经验。在我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条件下,建议尽快出台专门的反垄断立法,并借鉴国外的普遍做法,合理、科学地设置政府管理经济的机构,特别是依法设立统一、高效的反垄断专门机构,以保证其履行好法定职责。此外,尽管目前我国行业协会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行业协会工作重心仍以“内联”、“自律”为主。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国行业协会的建设,借鉴英国独立机构的类似做法,建议加快我国行业协会立法,依法明确行业协会的地位与职责。

培训考察报告范文第15篇

一、关于英国政府行政的基本情况

在过去五十年中,英国政府随着社会发展和职能变化,通过多次改革,公务员人数逐步减少,行政方式不断调整、完善,行政成本逐步降低,行政效率也得到了提高。通过培训考察,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英国政府在行政过程中,其队伍建设公务员管理的法制化、行政过程政府部门法律机构的咨询与把关、行政方式合同管理的有效运用以及重视发挥独立机构的作用等,无一不体现出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英国政府部门自觉依法行政的强烈意识和较高水平,其规范并富有特色的做法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一)英国公务员的法制化管理

十九世纪中期,为加强英国公务员的法制化管理,有人提出:(1)公务员应该是一个稳定的终身职业;(2)公务员应该保持中立性,政党的变更不能影响公务员队伍稳定;(3)公务员不应承担任何决策责任,只是执行决策。这三个观点成为英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1931年英国通过《公务员总则》,明确“公务员的工资由议会提供”、“英国首相是英国公务员的最高领导”。1968年英国成立了公务员管理部,由首相兼任部长。在撒切尔夫人任期内,英国现代公务员管理体系逐步形成。目前,英国的公务员基本上是实行终身制,多数人员是大学毕业后通过公务员录用考试,加入公务员行列,直至退休。

1.公务员的人员范围和级别划分。英国公务员的范围,仅限于中央政府范围之内,而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员只是当地政府的雇佣人员,不具有公务员身份。1979年撒切尔夫人执政之初,公务员的人数为79万,经过近20年的改革,1997年为48.3万人,其中高级公务员为3000人。关于公务员级别划分,首相是公务员的最高领导,对议会负责,内阁大臣接受首相领导并对议会负责。各部门均设永久第一部长、第二部长,第一、第二永久部长初任时由首相指任,是永久公务员,以后各届政府一般在无空缺时不做更换,第一、第二永久部长的职责是负责对所属部门内部公务员进行指导、监督。英国公务员一般分为高级公务员和一般公务员两类,高级公务员又分为3级,一般公务员分为8级。

2.公务员管理的法律制度。根据英国《公务员准则》及《部长工作程序规定》,各部门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公务员法律制度。(1)公务员行为规范。如规定公务员应当忠于政府,保持正直、诚实、公正、客观,帮助政府制定政策,执行决定,管理公共事务等。(2)公务员义务。如必须对议会负责,向议会和公众通报尽可能多的关于政府政策、决定和活动的有关信息,不得欺骗和故意误导议会和公众,不得以任何方式从事与公务员准则相冲突的活动等。(3)公务员的录用。公务员的录用、包括其内部调动均适用《就业法》,采用与社会其他机构、单位相同的录用程序。英国议会设立公务员服务委员会直接对议会负责,高级公务员的录用必须得到该委员会的认可。

3.公务员的绩效评价及监督。公务员绩效评价首先是由本人对前一段工作进行总结,对照检查工作计划完成情况作出评价,并与直接上司讨论同意后,报部门负责人审核,最后将评价结果报人事部门。每3个月或者6个月考核一次,年终由部门负责人作出评价报告,评价结果直接影响公务员本人收入。公务员晋升不仅仅根据工作年限,同时根据工作表现,通常由上一级主管推荐,越级提拔必须经过难度较大的考核。

(二)政府部门法律机构的地位和职责

在培训考察中我们了解到,英国政府部门都设有专门的法律办公室,其主要职责是:负责政府机关对外签订的各种合同的审查;公司登记、商标注册的有关法律事务;根据本部门的不同职能所具有的相关法律事务。

1.法律办公室的专业人员组成。该办公室的专业人员进入政府机关工作,即成为政府高级专业人员,不属于一般公务员序列。但其级别设置与其他公务员一样,基本工资是固定的,享受特殊津贴。即使这样,其收入与社会律师的收入还是有明显差距(一般而言,比伦敦当地律师收入低、比外地律师收入高),其优势主要是工作较为稳定。办公室的编制人数根据政府机关法律事务的需要设定。在法律办公室之外,英国政府部门通常还设有一个专门机构,负责受理公众的投诉,类似我国的行政复议。但这个专门机构及公众投诉的受理程序,并不是专门法律规定的,而是英国行政机关的通行做法。受理投诉专门机构的名称不一,有的称为“直接联络部”,有的称为“公共请求办公室”。

2.英国贸工部法律办公室的情况。该部设有部长1人(内阁成员)、副部长7人、常任秘书1人,下设12个部门主任,有4000多人在总部工作,还有6000多人在分属部门工作(有些人属于人)。该部法律办公室下设三个咨询处和一个调查诉讼处,其中负责咨询的法律工作人员有96人,负责调查诉讼的有22人。法律办公室的工作是保证贸工部依法履行职责。从法律咨询服务上看,其主要对象是贸工部所属各部门、部长级官员、政府其它部委法律机构等,法律办公室要在政府制订政策之初及时提供咨询服务。比如,英国公司尽管享有很大的经营自由,但在以下三个方面仍然受到政府监控:(1)国内角度,如公平竞争、特殊行业的管制(电力、电信、液化气、水、邮政、电讯、电子设备、原子能等)、消费者合法权益、进出口管理、标准化等;(2)欧盟角度,涉及私有化、企业兼并和与政府有关的法律案件,可直接提交欧盟审理;此外还包括与WTO的关系,英国公司要遵守有关规定;(3)涉及其他公共事业角度,如土地、卫生健康、金融保险等。法律办公室通过法律咨询服务,为决策人从法律的角度进行论证,防止越权等违法行为的发生,从而确保贸工部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上述三个方面作出决定,依法行使职权。

从行政诉讼上看,法律办公室的工作重点是保证行政执法中法律程序得到遵守。比如,英国行政法律程序强调:公司、个人提起的诉讼必须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争议部分确实存在;原告、被告均要求提供书面材料;开庭时要有2-3名法官参加,当事人双方就证据、法律依据等展开辨论。如何遵守并做好这些程序要求,需要法律办公室严格把关。在涉及欧盟法律时,法律办公室还要特别关注英国企业商贸权益的维护。在与WTO的关系上,贸工部是作为英国的主要决策部门之一开展工作的,法律办公室的职责是依法维护英国公司和国家利益。

(三)政府行政管理中的合同方式

英国政府在机构改革、精简人员的过程中,为了把公共服务职能更好地推向市场,在政府内部广泛采用了合同方式,保证了行政管理的规范和完善。英国的学者、官员乃至行业协会均对此做法给予肯定,有的人甚至赞誉有加,这是我们在培训考察中感受特别突出的一点。

1.合同方式在行政管理中的运用范围。英国是高税收、高福利国家,英国国民生产总值的40%是由政府投资产生的。国家的宏观调控除采用税率、利率等经济杠杆外,主要由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来实施。而政府机关落实这些政策以及对一些公共事业(如高速公路、部级供水、供电系统、石油管线的铺设等)的管理,一般都通过与企业签订合同的方式来实现。从高速公路的监管到英中两国政府有关部门共同举办“深圳高科技活动”,他们均按照严密的法律运作机制,与当事人签订合同,进行规范化管理。这种合同的签订是政府作为平等民事主体与企业之间发生的经济法律关系。政府通过合同明确规定企业的义务和责任,确定项目所应达到的指标,并根据严格的监督和检查,分阶段履行自身承担的付费义务。

2.运用合同方式的特点。政府行政机关通过采用与企业签订合同的方式,合理使用公共资金,同时加强管理、监督。其特点是:第一,政府机关对财政资金的使用公开、透明。对于国家重点扶持或者重大公共项目,通过合同规定了明确、具体、公开的项目指标,公务员只是执行合同,基本没有自由裁量权。第二,对公务员要求较高。公务员不能仅是“通才”,而应当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法律知识;不仅要知晓企业是否符合条件,而且应当懂得企业如何能实现项目指标;此外,合同的谈判和制定,本身就是一种法律行为,公务员要依据相应法律进行。第三,有效运用招标体制。政府采用招标方式选择企业,企业通过竞标争取项目合同。为增强市场竞争力,企业会千方百计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从而在政府财政资金的运用中形成了一种良性竞争机制。第四,有利于实施有效的监督机制。一是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合同谈判与合同签订职能分设,分别由不同岗位的公务员实施,避免了暗箱作,同时责任明确;二是行政机关对合同项目的监督。行政机关按照合同条款对项目的质量和进度实施监督,公众也可以对项目进行监督和举报,行政机关根据监督结果和公众的举报,对项目采取分期付款方式进行有效控制。第五,有利于对公务员的考核和评价。在项目合同管理中,公务员不仅负责合同的签订,而且要负责合同的履行,项目的最后落实情况,直接反映了公务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成为考核和评价公务员业绩的硬指标。

总之,英国政府和公众普遍认为,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实施和公共事业管理中,通过合同方式增强了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对公共事业的管理能力和对市场运作的监督能力。

(四)政府部门之外的独立机构

在英国政府组织结构中,政府部门之外的独立机构是一个非常特别、作用突出的序列。目前,英国有130多个独立机构,大多设立于90年代,这些独立机构规模不大,专业性较强,人员精干,效率较高,成为英国政府行政的一个特色。

1.独立机构的起源及性质。1968年英国工党的一份剖析国防部组织结构的报告提出,国防部部长是通才而不是专家,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影响了国防部行政管理效果,因此建议增加专家管理。撒切尔政府采纳了这个建议,在调整经济政策、推进政府管理方式转变时,将工商界专业性人士吸纳到政府中,同时将各部门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业务独立出来,按市场化模式运作,成立具有一定特殊职能的独立机构。独立机构的性质属于行政机构,其主管人员由所隶属的政府部门的部长(或大臣)任命,其工作人员大部分是公务员,也有一定比例的非公务员。独立机构的经费由议会提供,以保证独立机构区别于政府部门的相对独立性。

实践中,鉴于独立机构的主管人员由所隶属的政府部门的部长(大臣)任命,因此其应向部长(大臣)负责。但长期以来,由于独立机构业务的专业性,在议会问及独立机构业务范围的问题时,一般是由独立机构直接向议会报告,而不是由其隶属的部门报告,因而在议会、政府部门、独立机构之间产生了矛盾,英国议会也对此有一定争议。因为按照英国政府的管理体制,应当由部长向议会报告(大臣)工作。为了解决这类矛盾,英国最近规定,独立机构不能出席议会会议,所涉及问题一律由政府部门部长(大臣)向议会报告,政府部门同时对独立机构的运营负有监管责任。

2.英国贸工部的独立机构情况。该部主要设有6个独立机构:公司协调机构,负责公司注册、收集法定文件、向公司提供有用资料等方面的工作;雇佣法庭服务机构,对企业和雇员向法庭提供行政帮助;破产服务机构,负责破产、清算方面的事务、为制订破产政策提供建议;国家计量、测量办公室,负责贸易方面的计量、测量、标定工作;专利办公室,负责专利、商标、设计等知识产权的管理;无线通信机构,负责管理有关无线电讯业务。

二、关于英国行政法律制度和维护公平竞争的行政机制

(一)英国行政法律制度的特点

英国传统法学中行政法不是一个单独的部门,它虽然属于公法的范畴,但这种公法与大陆法系国家相比,具有浓厚的私法色彩,既缺乏明确而独立的公法体系,也没有统一审理这类公法争议的行政法院。我们在培训中了解到,英国法院在受理行政诉讼时适用一般的法律规则,即行政机关和公民之间的法律关系适用公民之间法律关系适用的法律。长期以来,英国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一样,都由普通法院管辖。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行政管理的专业化和政府职能的法定化,英国法院成立了行政法庭,并明确了较高的层级管辖。

英国行政法的渊源包括:宪法原则,普通法精神,大量的习惯法和司法审查判例、国内成文法和欧共体(欧盟,下同)法。欧共体法中有关条约、法规可以直接适用,如《罗马条约》、《欧洲共同体法1972》等,而欧共体的法令则不能直接适用,必须按其精神制定国内法。

英国法院的组织结构主要有治安法院、郡法院、巡回法院、高等法院、上诉法院、上议院(最高法院)以及欧共体初级法院、欧共体法院。其中行政案件一律由高等法院的行政法庭负责审理(类似于我国的一审),当事人对审理结果不服的,可以上诉至上诉法院,再不服还可以上诉至上议院。

英国行政司法审查制度,比较典型地体现出其行政法的特点。在这次培训考察中,我们通过了解其具体内容和做法,对英国行政法治的基础、特别是行政执法与执法监督有了一定的了解。

(二)英国行政司法审查制度

英国行政司法制度是指英国公民、企业的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或者其他行使公共权力的组织或个人侵害时,向法院请求司法救济的法律制度。其中司法审查是英国行政法的核心问题。

1.司法审查的基本情况。英国行政司法审查是由高等法院对负责行使公共职责或权力的团体或个人进行的司法监督,主要是针对行政机关或法院作出决定的过程,而不是看其决定本身。高等法院有25名专职法官负责处理行政案件,具体由行政法庭进行审理。行政法庭每年审理的行政案件有5300多件,其中4400多个案件与司法审查有关。

2.司法审查的条件、依据。司法审查的条件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司法审查的对象必须是行使公共职责或职能的团体或个人。同时,如果存在其他法律救济方式,法院通常不会准予司法审查。二是司法审查的申请人要有“足够的利害关系”。提出司法审查有四个依据:(1)不合法。行政机关或法院在行使权力或履行职责时违反了法律规定,如无权作出决定或超越职权范围行使权力均为不合法。(2)程序不当。即违反自然公正法则、程序不公或不符合法定程序要求。自然公正法则包括由不具偏见的机构进行公平审理,为每一方提供足够机会陈述自己的观点。(3)不合理。一般情况下,如果这个决定是合理的,法院不干涉行政机关作出的决定。(4)违反人权。行政机关或法院的决定不能违反欧洲人权公约和英国人权法。

3.司法审查的程序。(1)提讼。人必须遵守诉前行为议定书,根据英国民事诉讼程序规定,民事诉讼开始前,必须经过一个程序,即双方当事人相互交换信息,协商、和解。如果通过该程序能解决问题,就可以避免诉讼。申请人在提起司法审查诉讼前,也应写信给政府机关,告诉其的依据和理由,使行政机关有时间作出解释或改变其决定。(2)许可。法官一般在审查申请人提交的文件后(未听取口头陈述前),决定是否给予提起司法审查的许可。实际上很多司法审查案件在这一阶段就被终止了,每年4400多司法审查案件中只有2000多件正式进入审查过程。如果法院拒绝给予许可,或所给予的许可附带一定条件,申请人可以要求法院开庭听取口头陈述,重新考虑其决定。如果法官听取口头陈述后仍拒绝给予许可,申请人可以在7天内向上诉法院上诉。如果上诉法院仍拒绝许可,申请人就不能再上诉了。一个案件从提起到许可大约要8个星期时间。(3)审理。司法审查案件一般由高等法院一名法官公开开庭审理,法官主要审查双方提交的书面文件及证据,听取双方律师的陈述。如各方同意,法院可决定以不开庭方式审理案件。一个案件从许可到审理结束大约要20个星期时间。

(4)上诉。上诉法院在审查上诉申请时,只针对原审法官是否有法律适用错误进行审查,而不再审查案件事实本身。

(三)英国市场竞争立法和竞争委员会(CopetitionCommission)

英国是一个判例法国家,区别于大陆法系国家的成文法。但在反垄断和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方面,英国成文法已有50多年的历史。

1.反垄断的政府机构。194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专门法案,成立了调查垄断和企业合并问题的机构――垄断与合并委员会(MMC),专门负责调查公共事业管理机构提出的有关垄断与其企业合并的案件(如有关通讯、燃气、水、电力等方面),并向政府和有关管理机构提交调查报告,由政府作出决定。九十年代又在此基础上改组成立了专门的竞争管理机构。

2.维护公平竞争立法。1998年英国通过了竞争法案,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将英国竞争法律制度与欧洲委员会的有关法律相衔接;二是赋予政府竞争管理机构新的权利,如有权调查卡特尔和优势企业阻碍竞争的行为,有权对被认定有阻碍竞争行为的企业处以年营业额10%以下的罚款等;三是成立了竞争委员会上诉法庭。此外,竞争法案还规定,竞争委员会由政府提供经费,向议会负责。

3.竞争委员会。英国新的竞争法案把MMC和新成立的上诉法庭合并成立了现在的竞争委员会(CC)。其主要职责是:对政府、公平贸易办公室和公共事业管理机构提出的的有关垄断和有碍公平竞争的企业合并等案件进行调查,并提出报告。该竞争法案同时明确规定,由英国贸工部对竞争委员会进行监督。竞争委员会委员有50名,任期3年,可重复连任,由国家贸工秘书负责任命。竞争委员会的最高权利机构是董事会。董事会下设三个机构:一是由董事会主席直接负责的调查机构,负责对各案件的调查和报告的起草、提交、公布与出版;二是由董事会成员负责的上诉法庭,负责审理对公平贸易办公室及其他管理机构作出的有关卡特尔和优势企业阻碍竞争行为处理决定不服而上诉的案件;三是由董事会成员任行政长官的行政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专业组、案件组、战略计划、上诉案件的日常管理和后勤服务。

4.竞争委员会工作程序。(1)对每个案件组成专门调查组,委员会工作人员分别参加各调查组的工作;(2)进行事实调查,包括由相关利益团体提供证据、听取被调查主体的陈述;(3)根据调查的有关情况、事实、证据进行综合分析;(4)就是否有损公众利益作出结论;(5)提出纠正措施,包括禁止合并、要求拆分业务、价格控制等;(6)起草、提交调查报告;(7)出版、公布调查报告,并接受议会、媒体的质疑。被调查对象和相关利益团体如果对竞争委员会的结论不服,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法院如果认为竞争委员会报告不合理、行为违法或者报告的措施不当,有权报告结论。

除竞争委员会外,英国还有公平贸易办公室作为处理竞争与垄断一般性问题的行政机构。一般说来,竞争案件首先由公平贸易办公室进行审理,只有在案件比较复杂时,公平贸易办公室才提交竞争委员会进一步调查。2001年,公平贸易办公室涉及的企业合并案件有300多个,其中只有5个案件提交竞争委员会处理。

据了解,英国将于明年4月出台新修订的竞争法案。届时将依法赋予竞争委员会对所调查案件的决定权,而不仅仅是提交调查报告。同时,对调查内容和标准也将作出新规定,重点是调查认定企业合并是否会导致实质性的减弱竞争;调查认定是否存在阻碍、限制或者扭曲市场竞争的可能等。

三、几点启示与建议

英国政府的行政方式,特别是在行政执法与执法监督方面的做法具有一定的特色。尽管我国的国体、政体、所有制结构、法律体系以及所处的发展阶段与英国相比有很大不同,但从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和手段来看,他们的许多做法和经验,为我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强经贸行政执法与执法监督、推进经贸系统依法行政等,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启示。

(一)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应该结合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政府管理经济的新方式

近年来,英国政府广泛运用合同方式规范行政管理的做法是很有创意和特色的。我国在进行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和制度改革时,从上至下都把精减行政审批项目作为主要目标,这在近期是十分必要的。但也应该看到,我们还未能真正实现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因此,在下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对经贸领域取消47项行政审批后,如何有效地保证政府对经贸活动的必要调节和监管,需要进行新的探索。借鉴英国政府多种手段并举的经验,我们应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决摒弃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量大面广的政府管制、审批的陈旧方法,树立市场经济的新理念,使经贸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重点,以是否符合和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衡量标准,真正集中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维护公平竞争、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上来,主要依靠经济、法律手段的灵活运用,在产业政策和经贸立法引导、税收杠杆调节、行政执法与执法监督以及政府采购、合同招标等方面探索新途径。

(二)加强经贸行政执法与执法监督,应该高度重视公务员的队伍建设

借鉴英国公务员管理的经验,加强我国经贸系统公务员队伍的培训与监督,不断提高经贸执法队伍政治、业务素质特别是法律素质,这是做好经贸行政执法与执法监督的组织保障。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公务员知识更新和专业培训制度,尤其是对具有行政审批、审核、核准、备案等职责的行政执法人员,要实行培训考核制度。二是要加强对公员务执法队伍的监督,通过建立经贸行政执法责任制,明确各级行政管理人员的执法责任;确立内部机构的执法权限,执法责任及执法目标;制定对内部机构和执法人员完成执法职责的考核办法,举报、控告的受理、查处办法等。三是应建立行政责任追究制度。

(三)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力度,应该重视强化执法监督管理体系的建设

英国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完备,各方面形成监督合力,很值得借鉴。结合我国经贸行政的实际情况,建议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在内部监督方面,注意发挥行政部门内法律机构的执法监督作用。要尽快制定《经贸委系统行政执法与执法监督工作的指导意见》,切实推进经贸系统的依法行政,保证经贸法规、政策和领导决策的合法性和科学性,做好行政复议、行政应讼工作;二是在外部监督方面,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司法监督。经贸行政执法必须经得起司法审查,同时还应设立并公布举报电话和举报信箱,明确专门的工作程序,及时处理行政执法相对人和社会公众的投诉。英国行政法庭是一个独立系统,不隶属于任何地方法院,这样更有利于保证法院行政审判的公正性。我国行政案件数量大、情况复杂,为了搞好司法审查,建议有关部门研究并推进司法改革,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行政法院系统。三是舆论监督方面,要重视现代社会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和特点,适应政务公开的要求,允许新闻界更多地介入经济行政管理领域,加大新闻舆论监督的力度,褒正抨邪,反腐促廉。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