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信息素质教育论文范文

信息素质教育论文范文

信息素质教育论文

信息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有人提出信息素养包括三个层次,即技术层面的信息技能、知识层面的文化素养与意识层面的信息意识。我们认为有信息素养的人,就应该具有较高的信息道德、敏感的信息意识、熟练的信息技能、不断创新的精神。起初,信息素养与图书检索技能有关,但是他的内涵扩展后,我们认为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时期的一个综合的环境,应该是图书馆全部工作的体现。因此要加强图书馆的信息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一个能吸取新知识新信息的现代化环境,利用多种渠道争取社会各方力量的投资,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奠定物质基础。

开创一个和谐的信息素养环境,他不仅仅是通过教给读者一个信息获取的检索技术,更重要的是能够探索、创造性的为社会做出贡献。通过信息的获取大力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以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使社会的活力得以并发。

二、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和精神资源

和谐社会需要先进的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有赖于吸收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图书馆接受各阶层人员,有文化信仰和受教育学习的权利。我们必须接受并尊重读者个体间在个人的、文化的伦理上的差异,特别表现在学习风格上的差异。读者到图书馆来本身就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他们需要补充知识、需要信息,我们必须要开创一个适应各类人群的一个知识场所,方便、诚信地为读者、为弱势群体服务。一切不和谐的制度都要进行改进。同时要开发网络教育资源,通过丰富的教育资源,保证读者的需要文化的权利,如果读者不来图书馆,我们根本谈不上培养和教育,失去了接受教育的对象,我们也失去了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三、和谐社会需要一个诚信友爱的图书馆

诚信是中国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之一,现代信用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厦的重要支柱。当前社会信用制度缺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诚信在我们当前的社会中存在不少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诚信、企业之间的诚信、政府机构的诚信都有缺口,需要亟待解决。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诚信也存在问题。闭馆之前就不能提前让读者离开,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是统一的。诚信就要从图书馆人自身作起,同时读者的诚信也是一个大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教育。但是有个别的读者诚信不足。问题的显现突出了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和传统规章制度的改革,新的规章制度应该是拉近我们和读者的距离,体现相互信任和关爱的制度。

四、和谐的图书馆与信息素质教育的策略

美国图书馆协会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在1989年的年终报告中指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并不需要一个新的信息学习课程,而是需要调整学习过程,这个调整过程要求教材、辅助教材及讲义必须在所得到的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向学生提供学习的方法,以便学生学会终身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必须把动态的信息查找过程整合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中,图书馆的任务关键是要在强化信息素养上下工夫,目的是:保证人们为迎接和谐社会的生活做好知识上、心理上、技能上的准备,鼓励和促进人们利用信息资源进行学习,也就是说,通过信息素养教育使学生逐步具备信息素养人所应掌握的能力,使其成为终身学习者,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讨论我们认为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策略应该包括:(1)在检索课教学中强化信息意识和培养信息获取的技术。(2)通过图书馆向学生传播各类知识和信息。(3)为学生和社会公民提供继续教育的培训环境。(4)配合学校开展能够激发学习和创新的各项活动,提供提高信息能力实践的空间。(5)尽图书馆的所有能力,挖掘所有的资源,提供在和谐社会中需要的精神食粮。(6)接受所有读者的信息咨询,并得到满意的答复。(7)像磁石一样吸引读者。

五、实施措施与目标

信息素养教育是动态和发展的,各个时期需求的信息和获取方法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教育的内容也是变化的。因此每个时期要不断的修改实施的内容。

(1)巩固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地位。文献检索课对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有直接性,对学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熏陶过程。

(2)为教学开创和谐的环境。良好的环境可以为信息素养的培养提供一个基础条件。

(3)在教师和学生中强化信息教育。学生来自社会,接受检索课的教育程度有较大的差别。为了弥补这个不足,在课程中增加了深层次的网络资源分析与利用课程,结合他们的课题进行教学和实践。

(4)在网上建立信息素养教育培训教室,让全社会接受教育。和谐社会需要人人平等,公平竞争,需要一个良好的接受再教育的权利。根据网络资源不断发展和更新这个特点,建设网上培训教室,对社会开放。

(5)在图书馆的多媒体区的服务器上建立名人讲座栏目、科学普及栏目,影视栏目、安装公共学习软件等,让学生接受课外的新知识和课堂所学习不到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让他们在信息环境中不断的丰富自己,体现信息与个人发展的协调关系和对社会的贡献。进行信息伦理教育。在网络空间中存在着大量的信息污染。由于网络空间中信息传播在时间上的瞬间化和空间上的无边界性,再加上不同国家和民族在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制信息与注意力之间的关系,减少对信息的滥用和误用,降低不良信息的影响程度,提高信息道德素养教育。

(6)配合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文化和艺术活动。营造以和谐社会为基调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氛围。请专家学者讲学、开展学生科技周、读书会、创业大赛、发明大奖赛等内容,从而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人格、关爱弱者、伸张正义等理念,宣传和谐的价值,使尊重、理解、文明成为社会氛围的基调。使知识和信息作用于人的精神和心理层面,为和谐社会发挥图书馆的文化教育作用。

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图书馆的信息素质教育也应该充满活力。从课堂到实践、从书本到网络资源、从静态的信息到动态,使读者与我们的工作协调一致。逐步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相容关系。图书馆还有许多新的开创性的工作等待我们去开发去研究。

信息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冲击以及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方针长期存在一种无法忽视的问题,那就是紧紧扣住高校一时的就业率以及学生在硬性技能方面的掌握,师生之间长期采用的只是一种知识灌输式的填鸭式教学方针,十分注重当前短期的功利。而忽视的却是学生看不见的自身素质教育的提升,忽视了学生除了个人技能之外的个人品格、理想、精神以及意识的培养。造成了学生虽然个人能力出众却不知礼貌,技能掌握扎实却不知为何而学,不知树立个人理想,而生活趣味日趋低下庸俗。虽然素质教育无法替代专业技术的教育,但是却和专业技术教育犹如人的量比,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教育信息化下,加强素质教育的必然性

21世纪的发展,知识爆炸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网络通讯技术的极大普及,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广度,波及的范围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和角落,也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常态,面对这种形势,加强素质教育显得十分必要,而信息化之下,对于大学生自身的要求不仅仅是专业技术的掌握程度,也同时需要具备专业技术能力之外的素质,这种要求是对学生的全面的要求,涵盖能力、素质、心理各个方面。而高校在面对这种要求时,唯一的应对就是培养综合素质过硬,知识复合型人才。素质教育是人的内在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涵盖了人的方方面面,也是一个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素质教育更多的是对大学生的一种理念上的教育。

三、信息化背景下新的素质教育模式的建立

1.利用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力度

面对传统的素质教育模式和信息化发展下的不相适应,各个学校可以开展关于信息时代对于大学生素质要求的主体辩论赛和知识竞赛,班级也可以组织活动,利用多种形式和媒介,向大学生宣传信息时代的特征和对于大学生自身素质的要求,让大学生在潜意识里明白信息时代的要求和自身所应该具备的素质,看到差距,才能查漏补缺,才会有进步的空间。

2.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之下,传统的素质教育的模式已经悄然发生改变。要对大学生在面对信息化之下的素质教育的提升,首先要具备一只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突出的专门化师资力量,运用新技术去向学生传递这一信息大潮之下的要求,从思想上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消除信息化背景下所带给学生的消极不好的影响。教师在信息化条件下的各种素质和能力的具备,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和培养。其次,让学生自己成为网络上的主角,弘扬积极进步的校园网络文化,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发展自己。老师可以在网上和学生进行相互学习交流,彼此交流心得体会,相互促进,相互促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不单单是老师的责任,学校各个部门,各个机构之间应该通力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商定出台在信息化背景下学生素质教育的相关规范,构筑起对学校学生各个方面的覆盖,在整个学校,形成对学生信息化下的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逐步取代传统素质教育模式在信息化发展面前的缺位和不足。

3.建立更加科学的素质教育的体系

信息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增值作为反应学生自身成就进步幅度大小的一个发展性标准,与学生信息素质的提高呈现出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在教育中,无论实施任何一项新的措施,其最终目的都是获得最大的增值效益,信息素质教育的实施也不例外。受生源差异的影响,信息素质教育的增值幅度在“普通高中”表现的更加明显,具体到学生个体甚至有决定性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从知识性学习向探究性和创新性学习的增值学生中考失利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最具有普遍意义的主导因素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存在缺陷,而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主要依赖于信息素质的提高。因此,“普通高中”除了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更应该重视信息素质教育。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和分析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给予学生学习的智慧;通过创新性学习,帮助学生树立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勇气和自信,给予学生成功的渴望和理想;通过信息素质的提高,奠定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健康身心、敏锐感触、发散思维、创新精神等教学目的。调研表明,高中学习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自主学习能力形成的越早,学习的收益就越大,成功的机率也越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与养成是普通高中生三年学习生活中最重要的发展基础。

(二)拓展学生的视野,实现从定向思维向发散性思维的增值视野在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知识层面的广度和深度,二是思想层面的全面性和深刻性。目前,我国的中学教学多为应试教育模式,在学生心智还不十分健全的情况下,这种九年一贯制的“教与学”的应试学习可能对中考十分有效,但其形成的僵化的定向思维模式和被动的知识密集型学习方法,却使大多数学生丧失了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我为什么学、怎么学、学什么、如何才能学的好”等学习的天性非常容易的被抹杀和禁锢,很多学生取得了优异的中考成绩,但升入重点高中后却在优学的道路上难以为续。应试教育使学校和老师无暇顾及学生的素质教育,尤其是信息素质教育,学生的视野也就无法形成,当然老师的职业素养和家长的素质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高中阶段的信息素质教育就十分必要了,尤其是对“普通高中”而言,良好的信息素质教育平台的就是学生开阔视野的一扇大门,学生可以立足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根据自己的知识认知,在老师的发展指导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学会遴选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求异思考,最终形成发散性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创造力和创新性的源泉。

(三)满足学生多专业发展需求,实现从单一办学向多样化办学的增值“普通高中”的学生虽然没有优异的学习成绩,但在艺、体、能等方面多有特长或发展潜质,因此可以在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发展指导进行合理的学生分流。一方面,针对有艺体特长、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通过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确立升学目标、树立自信心,逐步提高专业成绩和文化课成绩,为学生顺利升入高校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针对学生学习基础较差,无法通过三年教育升入高校学习的学生,可以和高职院校协作,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通过中职教育为社会输送应用性人才,最终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专业的综合高中发展模式,办出自己的“普通高中”特色。信息素质教育通过“授人以渔”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信息素质教育平台获取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满足多专业发展的需求。

(四)实施综合素质教育,实现“普通高中”人才培养战略转型的增值随着“重点高中”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普通高中”已经丧失了与其同台竞争的机会,只有积极面对现实,实施人才教育战略转型,在保证学校生存的基础上谋求特色发展才是“普通高中”的唯一出路。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信息素质教育,构建信息素质教育教学体系,即体现了重视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也切实促进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调研证明,信息素质教育是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的关键。

二、“普通高中”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

目前,由于对高中多样化办学理念理解的不到位,多数“普通高中”还在应试教育的边缘挣扎,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还停留在一般性信息教学的层次。

(一)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单一,教学方式单调《信息技术》是专门为提高学生信息素质而设立的一门课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信息技术。目前,从“普通高中”信息素质教育的增值需求看,单一的一门技能课程已无法满足多元化、差异化的信息素质教学需求的,构建信息素质教育教学体系势在必行。此外,普遍简单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及较少的实践课时,都不利于学生信息素质的养成。

(二)信息素质教育教学体系不完整,软环境建设滞后信息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实施必须借助于良好的体系建设。信息素质教育体系主要是指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软硬件环境。其中,硬件环境主要包括实验室建设、网络环境和图书馆等;软环境主要包括信息素质教育制度建设、教学体系建设、电子图书馆建设,以及专业数据库购置等。目前,多数“普通高中”都具有一定的信息素质教育硬件资源,虽然配置普遍较低,无法满足学生开放式信息服务要求,但如果能纳入到统一的体系建设中来,还能发挥一定的作用;软环境建设始终是信息素质教育平台建设的短板,除了办学理念转换迟缓这一首要问题外,信息素质教育模式的建设、制度保证体系的建设、信息素质教育教学氛围的养成、数据库等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等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三)教师信息化教学观念与技能落后,信息素质水平亟待提高在几十年应试教育体制的禁锢下,教师已经习惯了简单有效的教学模式,即使有很多教师积极尝试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也获得了一定的改善,但在以学生成绩为准绳的桎梏面前,也只能止步于此。长此以往,教师的信息素质教育技能逐渐荒废,教学思维逐渐固化,教学观念的转化也就成口头文章。因此,如果要实施信息素质教育体系的建设,首先需要提高教师信息素质水平,比如让信息技术课程的任课教师提高专业数据库检索方面的能力,让所有课程的任课老师在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指导学生做大作业,课下进行文献检索和参加学生的小组交流等。

三、信息素质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

信息素质教育是综合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实现“普通高中”战略转型的保障。虽然每所学校所处的层次和类别不同,培养目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信息素质教育教学体系的需求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但其基础教育的作用是相同的,都担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因此,“普通高中”信息素质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共性,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建设:

(一)信息素质教育骨干课程的建设骨干课程是指承担着主要教学任务的课程,信息素质教育的骨干课程就是信息技术课程。其建设目标就是与时俱进,以后现代主义教学理念为指导,形成信息素质教育的基础,为后续信息素质教育教学环境的建设提供信息意识、信息技术、信息文化、信息道德等方面的支持。其内容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与考核方法等。

1.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一般在国家《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的基础上,结合“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生成。课程目标制定的是否科学,一是要看它能否将学校转型需求与学生多元化、差异化的发展需求结合起来,形成校本特色;二是要看它能否为后续的信息素质教育教学体系建设提供应有的支持。课程目标可以在预设性的前提下,根据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需求灵活调整,充分体现形成性的特点,体现国家、社会要求与学生个体需求相统一的特点。

2.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认知、掌握技能的主要学习资料。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在课程目标的指导下,依据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思想体系、知识体系和技术体系调整形成的,它的科学性体现在能否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多样化发展趋向,能否融合学生的学习经历和价值观,营造出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内容情境。教材不是知识的固化,课程也不是内容的紧箍咒,只有跳出了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建立与相关学科和社会的联系,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了提高信息素质的价值,课程内容的选择就是成功的。有时需要在学科化与生活化、实用性与发展性、基础性与时代性、过程性与结果性等几个方面做出权衡。

3.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教学活动程序和框架,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就信息技术课程而言,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学习与生活相结合的统一体,对内源认知的要求远远大于外源学习,是一门相对复杂的课程。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知识结构体系指向性的变化,其教学模式也要进行灵活的调整,以保证在有序性的前提下完成教学任务。比如,传递———接受式、探究式、抛锚式、现象分析模式、巴特勒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等。教学模式的实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经验、职业道德等。

4.考核方法。科学的考核方法和过程设计会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形成正能量,带来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普通高中”的学生自我约束力普遍较差,持续关注度低,对学习成绩要求不高,但短时兴奋多,思维跳跃性强,荣誉感强。针对以上特点,可以增加过程考核和课上竞赛的比重,比如主题发言、小组辩论、操作比赛、撰写小论文等,以此引发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持续关注,为学生参加终结性考核奠定基础。

(二)信息素质教育教学环境的建设学生要真正提高信息素质,做到学以致用,还有赖于学校为塑造的良好信息素质教育教学环境,即通过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的教学改革,在所有课程的教学中摒弃单一的老师主导型授课方法,推广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担当学习的主角,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比如,以上提到的探究式和分析式等教学模式,通过增加班组讨论和课程设计内容,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文献检索和分析,将信息素质教育融会贯通到学校的所有课程中去,让学生每天带着问题上课、带着质疑下课,课上思辨、课下求索,敢于质疑权威,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勇于独立创新和标新立异。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信息认知和辨识能力的形成、信息加工和创新意识的出现、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以及信息道德的建立等依赖于良好的教学环境。但教学环境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在建设初期可以选择优秀教师和成熟学科率先尝试,成功之后再通过示范教学逐步推广。

(三)信息素质教育资源平台的建设信息素质教育资源平台建设是构建信息素质教育教学体系的基本保障,主要包括:

1.网络教学平台。即通过网络教辅软件建立的在时间和方式上都相当灵活的网络教学环境。通过平台,教师可以为自己的课程建立网络教学中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和各种文本、课件、音频、视频、网页等教学资源,组织教学论坛,布置与批改作业,进行课程答疑和辅导;通过平台,学生可以主动获取教学资源,在信息交流中提高认知水平,获得学习方法,拓展视野。目前,大多数学校只在学校网站上开辟了一个教学资源窗口,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网络教学,随着教学理念的转变和办学资金的丰厚,网络教学平台必将成为高中最主要教辅手段。

2.文献检索数据库。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络信息资源的不断丰富,各种专业学术网站、学科导航、搜索引擎、RSS等功能的也日益强大,学生通过电脑和手机可以十分便捷地检索到各种信息,有时还能检索到一些在数据库中难以检索到的信息。但是,网络信息资源鱼龙混杂、真假并存,很多没有经过深加工,检索效率低,准确性、代表性和前沿性不明确。因此,具体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文献检索数据库主要是指馆藏的电子图书、数字化期刊。它内容全面,具有权威性和前沿性,可以为师生提供更为专业的信息服务,比如超星图书馆、方正图书、书生图书、中国精品科普期刊文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字化期刊等。其中,CNKI和万方数据库对学校教研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大的帮助,如果学生使用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辅导。此部分资源市场价格较贵,让“普通高中”购买不太现实,但可以通过和高校共建实现资源共享。

3.图书馆。随着电子图书馆的出现,以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览、参考的传统图书馆并没有失去以往的风采,相反作为一个校园文化的象征,图书馆不仅是一个集中供师生阅览、检索文献的地方,更是师生交流思想、激发创新灵感的宝地。因此,学校要精心设计图书馆的文化环境,把它作为学校思想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和文化生活教育的窗口,以及创新素质形成的源泉来进行建设,保证为师生提供最好的学习条件。

(四)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信息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而这个系统工程的核心就是它的执行者———教师。在这里,教师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麦田守望者”,一个普通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一个能立足本职岗位,以学生为本,以统一的信息素质教育理念为准绳,与学生一起携手共进,贯彻信息素质教育目标,营造“诚学勤思、问学无息”学习氛围的主导者;是一个集高尚的职业道德、过硬的教学素质于一体,因材施教,引导每一位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的伟大而又平凡的导师。“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鉴于教师在信息素质教育中的关键作用,教师培训必须先行实施,只有教师的信息素质提高了,教学理念统一了,职业道德崇高了,信息素质教育教学体系的建设就成功了一半。

(五)信息素质教育增值评价体系的建设建立评价体系的目的旨在运用科学评价手段分析信息素质教育实施中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运行流程,通过反馈调节系统的各个制约关系,形成科学决策,确保信息素质教育教学体系的科学运行和管理目标的实现。信息素质教育的增值评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增值评价是发展性评价方法的一种,它能够以量化的标准阐释学生在某段时间内自身各方面素质的进步幅度,它关注过程,重视学生的发展,即侧重数据,也兼顾质性内容,用于检测信息素质教育实施的效果,是一种理想的选择。它通常以一个学期为评价阶段,以学生个体发展为评价对象,以德、智、体、美、劳为评价指标,以各评价指标的增值幅度作为评价标准,相对于目前学校常用的评价标准,全面而科学。信息素质教育增值评价体系图。当然,对于信息素质教育而言,学生的增值评价只是一种短期评价,作为一种能够赋予学生终身学习技能的教育形式,对它的全面评价还需要一种更长尺度的评价标准,即学生毕业后10年、20年以后的成才率分析、社会财富贡献率分析、社会影响力分析、励志成功率分析等。学生毕业后的发展更能体现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四、结语

信息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我们正是遵循了这个指导思想,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实际教学中也意识到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自学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努力实践。本文就论述了我们对中学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性的认识;进而阐述了我们在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实践中的几种做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素质

在现阶段,我国教育正处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的时期,一些常规科目的性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等等,都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我们新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不必再重复传统学科的这些过程,而应当直接在信息技术课中实施素质教育。

教育部长陈至立在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新的能力上,特别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得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学生处理信息的这三项技能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同时指导性地指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内容从传授机基本知识转到利用计算机和作为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讨;教师利用计算机教学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到注意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也正在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正在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

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信息技术课,我们要培养的目标:一是面对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技术的更新,意识到需要不断地更新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并逐步培养起有效地去更新自己知识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作为以应用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教育,如果只是纸上谈兵,是不可能掌握这些实用技术的,必须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才能切实掌握这些技术;三是学会应用,培养在应用中创新的能力。立足于实践,在应用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可能地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并帮助学生光大这些火花,进而让学生在实践和成功中,养成创新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信息技术的教材,在内容选取上只罗列了当前阶段的大多数人所应当掌握的信息技术应用,而没有考虑到信息技术更新发展的变化,更没有照顾到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学习者带来了不断地去更新自己已有知识的需要,对于信息技术课尤为显著。层出不穷的计算机软件、日益通俗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日新月异的网络信息,这些都不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能够一时完全学到的。这一点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特别指明,使其意识到知识更新的重要性。明确了更新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自学时就有了主动性和积极性。当然上述仅仅强调了非智力因素,学生自学能力的高低和自学效果的好坏,还取决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同样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我们尽量给学生提供自学机会。例如,将教材中符合学生知识水平的教学内容,象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技术的发展及趋势和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等专题知识,可以先让学生自学,再由学生通过讨论(或辩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作出修正或对学生的作出解答;有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去学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材之外的知识,象各种简单动画制作软件,让学生各显神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或阅读书籍、或查资料、或通过多媒体学习软件、或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之下掌握,在一段规定时间的自学之后,经过测评,让一些学有所成的学生走上讲台,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学习内容,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培养学生实践技能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要素已经不同于传统学科,除了教师、学生、教材之外,还应该包含教学媒体――机。勿庸置疑,实践在信息技术课中的重要性。信息技术课教材中安排了许多实用的、可操作的,以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我们不但要"授之以鱼",而且还要"授之以渔"。

对于实践课教学,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计算机配置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方式。例如基于资源的主题探究、基于的合作、基于学生作品的交流评价的教学方式。

例如,采用教师边讲解,学生边练习的教学模式,教师课前要认真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并制作一些适合于本课的演示教学课件,考虑好什么时候该上课,什么时候该让学生练习;教师讲课时能统一控制学生用机,学生练习时能开放学生用机。这种模式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学生可以及时发现,提出问题,教学过程是双向的。

当然仅仅依靠课堂有限的练习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是极其有限的。我们还可以通过选修课、活动课,甚至开放计算机实验室,增加学生上机实践机会。时间的积累只是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一方面,教师还应当注意对学生的实践加以监督和指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各尽其能:多数学生应达到教学目的的基本要求;少数基础较差的学生经过努力要有所提高;少数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深入学习课外知识。

三、培养在中创新的能力

素质,很大程度上包含着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鼓励学生不受固定模式的约束,大胆地对所学知识的内容、适用范围作出猜想和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创造新知识、探索新功能的基础,举一反三。

教学中我们尽量结合实际,以及计算机知识与其它学科的整合,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渗透性学习方式的培养。

首先,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注意知识的连续性和知识的迁移,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例如,计算机的文字、数据、图象处理,网络应用等内容,为教学中概念的引入带来了极大方便,在问题讲述时,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试探学生的认知水平,探寻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适时给予光大,这对学生是莫大的精神激励。在教学内容顺序的编排时,可以让学生先掌握基本应用软件的使用,再回来学习操作系统的知识,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操作系统的功能有实践性的认识。

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开发计算机应用,甚至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例如学生学习了数据库应用后可以为班级处理结果,为教师提供考试质量分析报告;还有学生将数据库应用于地习,自己编写"世界各国信息小词典",推广给同学用于帮助地理复习;还有学生利用简单编程为数学抽象的函数分析提供具体的计算机模拟;还有学生能够帮助其他学科教师编制教学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计算机多媒体进入教学中,通过声音、图象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更加形象,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激发积极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提高。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可供借鉴;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又是一门飞速的技术,需要不断去探索。但是有一点是坚信的: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要切实地实施素质教育。

[]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信息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信息素质是人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传递信息的技术能力和道德水平。信息素质是当代人及未来人的核心社会化指标。据工信部第二季度电信服务情况通报,二季度,电信行业继续稳步发展,全国电话用户达到15.19亿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2.60亿户。移动宽带用户达到4.85亿户。

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化网络形成,是未来互联网发展的一大趋势。通过博客、微博、社区、SNS,以个人为中心,建立起一个虚拟的分享和交友网络。趋势二是互联网应用开始从个人向企业延伸。互联网的“亿时代”也将驱动企业级的互联网应用风起云涌。互联网正改变着各行各业,不只人们的生活,未来,企业商业同样离不开网络。趋势三是线下生活和在线生活逐步融合。我们完全可以预期互联网在中国的渗透率将会继续提高,互联网将在现有基础上更进一步影响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将在创新商业模式,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承载社会价值,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上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信息素质有了新的内涵及越来越重的份量。如何提高研究生的信息素质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构建个人信息系统。从软硬件设备建设做起,学会各种常用软件,收集整理好与自己研究相关的电子资料,并不断更新,实现与相益个体的信息互联,到实现学术团队的数字化,定期讨论评估网络新技术通讯新技术,交流使用技巧与心得体会,使大家及时更新自己的信息设备,信息方法与信息观念。

(二)构建学术团队的数据银行。以共享为前提,实现网上的资源学术团队检索库,研究生入学后一般以导师制培养,从另一个角度讲,归属一个学术团队。信息交流要从本学术团队做起,充分利用信息工具信息手段,使本学术团队的资源最大化共享,再以网络为平台,积极构建虚拟学术团队。

(三)加强基本信息技术的继续教育。软件使用技术交流与培训,要常态化,很多软件比如常用办公软件,入门容易,要掌握软件操作的各个方面,需要不断学习。掌握一门计算机语言,积极尝试新技术。

(四)认知图式的优选与进化。将信息素质的培养与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动机,教育研究生,甘于淡泊明志,潜心攻读专业知识。改善心智模式,促进研究生个体认知结构改变,研究生的共享心智模式与组织结构、组织气氛、文化和价值观、个体经验等方面的影响紧密相关,并在不同的教育环境中得到强化。为改善研究生的认知心智模式,一是构建开放型、立体式、网络化的知识共享与创新氛围,形成高层次的知识含量、高频次的知识共享机会、高水平的知识转移通道。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生教育活动,形成研究生知识共享心智模式的内在激励。帮助研究生克服知识共享的垄断心理、不安全心理、自傲心理、投机心理,充分鼓励研究生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相互认知,推进相互理解。

(五)人际关系的形成。信任是交往的前提和核心,也是简化社会交往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机制。优良的人际关系是好的信息素质的重要基础。教师、导师要做研究生的表率,在人格境界、道德修养、学术活动、人际交往、个人生活等多方面注重示范效应,努力成为学生的精神关怀者、人生引领者、潜能发掘者和智慧拓展者,努力成为研究生可以信赖、值得交流、能够互动、善于合作的学术与人生的引领者。导师的引导与示范在研究生人际关系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培养单位努力构建知识共享的人际环境。师生间、研究生间、研究生与其他学术主体间的充分信任,是研究生知识共享及学术创新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培育研究生知识共享的信任氛围,鼓励研究生走出自己的研究领域,参与更多的校园活动,与不同学科、学校、国家的学者交流合作。

(六)积极迎接新的挑战。信息技术是双刃剑,在得益的同时避免被其所伤,研究生主要学习研究工具是计算机,信息设备的危害,也不容忽视,长期从事电脑操作的人员,可能经常出现眼干、脸痒、头痛等症状,虽然坐姿之类的常规行为看似基本,研究生阶段也应列入基本教学内容,也可以是一堂课,也可以是一种行为规范。提供良好的办公环境,设计好光源,建立良好的作息制度,保障每小时有十分钟休息时间。做做工间操,既提高研究生的身体素质,又增进了研究生之间的交流。新时空下的社会也有新的隐患,如交通安全、负信息泛滥、与之伴生的各种新型犯罪也同样危害着社会。研究生要有预防与抵制这些灾害的能力。

二、结语

信息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如果学生没有对事物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即使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也很难应用在学习当中。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个新颖的教学环节,会让学生产生莫大的新奇。例如,教师在制作课件过程中,利用技术手段加一些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的素材(如音频、视频、图片等),这样既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集中注意力,又能恰如其分地表达教学内容,一举两得。只有简单的文字、框图的叠加,是达不到这样效果的。所以长此以往地坚持这种训练,学生开阔了视野,慢慢地就会产生了自己的想法,培养了其独特的创造性,在解题、写作、绘画等任务面前,便会很自然地运用这种能力,从而达到良性循环的效果。

2重视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后,特有的声音、图像等表现形式,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透彻、更加形象,发挥其想象力,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上的重点、难点,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特性。

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

在运用几何画板软件进行数学解题时,便是最好的锻炼机会。在画特殊三角形时,可以有多种方法进行,学生充分发挥了发散思维,思维活跃,思考着究竟用哪一种方法比较好,并能把这种技能广泛应用到别的学科当中,举一反三,提高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4可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信息技术教学中,有些内容是比较抽象的。例如,计算机原理中的一些知识,早期系统中树形目录结构等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分析、思考、学习,其抽象思维会得到了一个很好的锻炼,对于学习数、理、化等理科科目必然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5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网络是新型的传递知识的手段,打破了空间与地域的界限。有人说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教会学生使用网络,就是教会了学生在21世纪生存发展的手段。学习了网络知识后,学生大开眼界,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增强了。每次上计算机课,学生都迫不及待地根据自己的兴趣,寻找自己爱看的东西。还利用“搜索”功能,到网上去寻找自己需要的知识。

6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才会主动学习,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就是最好的例子。例如,化学课当中有一节是《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测定》,就可以用Flash制作课件,白磷燃烧的效果,水面上升的现象。总结的时候,再用动态的饼状图形加以描述便会更加一目了然,让学生既感到容易理解,又增加了观赏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了其学习积极性。一节普通的课,利用课件形式展示出来,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生动形象,又有利于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完成每节课任务的时候要做到心手合一,不能有一点马虎,操作上讲究严谨,哪怕是一个很简单的操作效果,如果运用知识有误,也不能正确地把要展示的效果制作出来。所以,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学生便养成了严谨认真的态度。通过上机也会体会到各种功能的强大性,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而培养勇于进取、独立探索的能力。

8结语

信息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教学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应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是怎样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这包括教学心理和计算机教学环境的营造,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只是简单地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创设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使之与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计算机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注意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其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要加强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将计算机巧妙地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各学科教学之间应加强联系与合作,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学校要采取措施构建创新的教育环境。如在校内组织网页制作比赛,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奖励,并将优秀作品在网络上交流。这不仅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还可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氛围。

三、激发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学生学习,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动机,这样思维活动得以启动运行,获得信息,检验信息,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因此计算机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

1、目标激学:目标是一人奋斗的归宿,只有目标明确才会争取目标的实现。针对实际确立目标,激励学生拼搏进取,自觉地朝着预定的目标不懈地努力追求。于是我采用远景目标与近景目标相结合的方法:远景,告诉学生社会的变革,计算机将逐步成为全社会使用的工具,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而是不会使用计算机,让学生从认识上领悟学习计算机的迫切性。近景,上课伊始,展示目标,在课堂上不断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投入参加学习,激发进取心。

2、竞赛激学:争强好胜,学生对竞赛性的活动很乐意参加,因此,对于汉字输入练习这一节,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针对这一现象,利用好恰当的契机,组织一次汉字录入竞赛,测试软件进行竞赛,人人上机,看谁的速度快,这样一来,你追我赶,促进了键盘操作及汉字录入的熟练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精神。

(二)、灵活结合教材,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计算机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重组教材激发兴趣。

学生对于趣味性的知识较为敏感,所以,根据学生这一阶段的年龄心

理特征,开设的计算机课就以指法练习以及益智教学游戏这些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知识为主要内容。这样做,不仅符合儿童现阶段的认知结构,以便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学习状态之中,便于接受老师赋予的新事物,并且易于培养动手操作及发展自我的能力。为此,我用画图、“扫雷”、“纸牌”、“连连看”等益智教学游戏,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上机操作课中,我通过学校的双向控制系统,将高年级学生的电脑作品制成小电影、配上优雅的音乐在教室里播放,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同学们纷纷举起小手问这问那,我都一一给他们解答,并鼓励他们只要努力学,就一定能成功。于是就开始手把手耐心给他们讲解画图的有关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们对电脑已不陌生了,我就带着他们进入Windows 的“画图”。在画图纸上进行画点、画线、画图形等操作,使得抽象和枯燥的讲解变的形象有趣。经过操作训练,学生们学会了许多工具和菜单的使用。通过复制、剪切、粘贴和

移动,学会了画《春游》、《未来世界》、《我们的校园》、《美丽的家园》等作品,互相欣赏,直到下课,同学们仍然余兴未尽,围着老师问这问那久久不愿离去。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作品做好了,如何输入汉字给自己的画取名或将自己的大名也写在画上呢?这时让学生认识键盘,用键盘练习卡一遍又一遍的练习,同学们终于能找到26个英文字母的位置,汉字也会输了,我又指导学生构思新的作品,给自己的画起上名字,也把自己的大名写上。看着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图画,同学们非常高兴。对自己的创新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找到了自我,提高了自信心,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2、针对学情化繁为简。

给四年级上计算机课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学生键盘上的字母不认识,更谈不上让他们去记住字母和其它字符的位置,给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带来很大困难。通过实践,我把有趣味性的内容、图形编制成动画,配上音乐设计成新颖的课件,让学生欣赏,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或找一些较贴切且又能让学生感兴趣,能轻易理解的事物作比喻,效果显著。

如:在学习《认识计算机》一课时,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先读一些少年电脑报上的科幻文章吸引他们,再讲计算机的神奇功能,吸引学生。接下来就开始讲计算机的组成了。首先提问:人是怎样处理问题的?然后在黑板上写“2 + 3 =?”这道题,你是通过什么知道的呢?我又读“2加3等于几?”,你又是怎样知道的呢?告诉学生:1.通过自己的耳朵、眼睛将信息输入给大脑;2.通过自己记忆的知识,经过大脑运算;3.通过手写出答案或用口回答。同样计算机也是这样工作的。这时马上有学生举手问计算机的耳朵、眼睛、大脑、手和口是什么呢?我告诉学生:计算机是由五个部分组成的,用键盘和鼠标把信息输到计算机内,这两个部件就是我们说的耳朵和眼睛。大脑就是记忆运算部件,也就是我们看见的那个形状象箱子一样的东西,它叫主机。最后的运算结果就通过显示器(形状象电视机)和打印机显示出来,这就是电脑的手和口。经过这么一讲,学生明白了,计算机是由:键盘、鼠标器、主机、显示器和打印机五个部分组成的。接着讲:主机内部除了有运算器外,还有一个“仓库”又叫存储器,一个“心脏”中文名字叫中央处理器,英文缩写:CPU。形象的类比,把复杂、抽象的机械原理说得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学生一听就懂,很快都学会了。

3、教学方法生动灵活。

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奇、顽皮好动,但他们形象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能力差。如果仅仅凭口头上讲授计算机知识,显得比较枯燥,学生会没有兴趣,课堂效果肯定不理想,必须要采取用特殊的方法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给五年级上《浏览我的电脑》一课时,不是单纯讲解,而是侧重于画各种各样有趣的图形。在上课前,我首先用教学光盘将我的电脑中抽象的内容形象地表现出来。上课时通过双向控制系统在计算机上进行演示。这种由静变动的教学手段直观、形象、清楚,易于控制进度、重点的地方可以反复演示方法,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使之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观察“我的电脑”中的内容,我又让学生看着屏幕上的演示,反复练习,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排除了心理障碍,大大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上机时,我又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他们多一些求知的欲望,多一些学习的兴趣,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由于我有了这种新理念、新意识,学生们平时就主动积累了大量的操作题。 4、精讲多练加深印象

精讲多练就是多一些上机操作的时间。俗话说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多

练习,学生自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例如:我在“文字编辑”练习时,采用了使用多种文字编辑练习软件的功能对比,使学生对word2000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为了增强课堂效果,在教学中,先熟悉word工具,再熟悉软件。接着就进行文字录入比赛,使他们在玩中练,练中学,学玩结合。由于学校计算机数量有限,上课时不能保证一人一机,于是我们就让机房全天向学生开放,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足的练习机会。同时,为了给学生们一种信心,在课堂上及时公布学生成绩,并鼓励操作成绩不理想的人,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了。使被动的学习,变成了愿意学,主动去学。根据这一情况,我又趁热打铁,及时总结他们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准确性和速度不够,不能盲打等是他们失败的主要原因。进入指法综合练习后,我提出了操作要求和技巧,许多同学自己“挑战”,课堂学习氛围即活跃又充满竞争性。

信息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教学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应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是怎样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这包括教学心理和计算机教学环境的营造,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只是简单地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创设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使之与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计算机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注意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其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要加强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将计算机巧妙地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各学科教学之间应加强联系与合作,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学校要采取措施构建创新的教育环境。如在校内组织网页制作比赛,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奖励,并将优秀作品在网络上交流。这不仅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还可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氛围。

三、激发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学生学习,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动机,这样思维活动得以启动运行,获得信息,检验信息,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因此计算机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

1、目标激学:目标是一人奋斗的归宿,只有目标明确才会争取目标的实现。针对实际确立目标,激励学生拼搏进取,自觉地朝着预定的目标不懈地努力追求。于是我采用远景目标与近景目标相结合的方法:远景,告诉学生社会的变革,计算机将逐步成为全社会使用的工具,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而是不会使用计算机,让学生从认识上领悟学习计算机的迫切性。近景,上课伊始,展示目标,在课堂上不断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投入参加学习,激发进取心。

2、竞赛激学:争强好胜,学生对竞赛性的活动很乐意参加,因此,对于汉字输入练习这一节,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针对这一现象,利用好恰当的契机,组织一次汉字录入竞赛,测试软件进行竞赛,人人上机,看谁的速度快,这样一来,你追我赶,促进了键盘操作及汉字录入的熟练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精神。

(二)、灵活结合教材,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计算机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重组教材激发兴趣。

学生对于趣味性的知识较为敏感,所以,根据学生这一阶段的年龄心

理特征,开设的计算机课就以指法练习以及益智教学游戏这些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知识为主要内容。这样做,不仅符合儿童现阶段的认知结构,以便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学习状态之中,便于接受老师赋予的新事物,并且易于培养动手操作及发展自我的能力。为此,我用画图、“扫雷”、“纸牌”、“连连看”等益智教学游戏,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上机操作课中,我通过学校的双向控制系统,将高年级学生的电脑作品制成小电影、配上优雅的音乐在教室里播放,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同学们纷纷举起小手问这问那,我都一一给他们解答,并鼓励他们只要努力学,就一定能成功。于是就开始手把手耐心给他们讲解画图的有关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们对电脑已不陌生了,我就带着他们进入Windows 的“画图”。在画图纸上进行画点、画线、画图形等操作,使得抽象和枯燥的讲解变的形象有趣。经过操作训练,学生们学会了许多工具和菜单的使用。通过复制、剪切、粘贴和移动,学会了画《春游》、《未来世界》、《我们的校园》、《美丽的家园》等作品,互相欣赏,直到下课,同学们仍然余兴未尽,围着老师问这问那久久不愿离去。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作品做好了,如何输入汉字给自己的画取名或将自己的大名也写在画上呢?这时让学生认识键盘,用键盘练习卡一遍又一遍的练习,同学们终于能找到26个英文字母的位置,汉字也会输了,我又指导学生构思新的作品,给自己的画起上名字,也把自己的大名写上。看着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图画,同学们非常高兴。对自己的创新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找到了自我,提高了自信心,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2、针对学情化繁为简。

    给四年级上计算机课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学生键盘上的字母不认识,更谈不上让他们去记住字母和其它字符的位置,给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带来很大困难。通过实践,我把有趣味性的内容、图形编制成动画,配上音乐设计成新颖的课件,让学生欣赏,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或找一些较贴切且又能让学生感兴趣,能轻易理解的事物作比喻,效果显著。

    如:在学习《认识计算机》一课时,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先读一些少年电脑报上的科幻文章吸引他们,再讲计算机的神奇功能,吸引学生。接下来就开始讲计算机的组成了。首先提问:人是怎样处理问题的?然后在黑板上写“2 + 3 =?”这道题,你是通过什么知道的呢?我又读“2加3等于几?”,你又是怎样知道的呢?告诉学生:1.通过自己的耳朵、眼睛将信息输入给大脑;2.通过自己记忆的知识,经过大脑运算;3.通过手写出答案或用口回答。同样计算机也是这样工作的。这时马上有学生举手问计算机的耳朵、眼睛、大脑、手和口是什么呢?我告诉学生:计算机是由五个部分组成的,用键盘和鼠标把信息输到计算机内,这两个部件就是我们说的耳朵和眼睛。大脑就是记忆运算部件,也就是我们看见的那个形状象箱子一样的东西,它叫主机。最后的运算结果就通过显示器(形状象电视机)和打印机显示出来,这就是电脑的手和口。经过这么一讲,学生明白了,计算机是由:键盘、鼠标器、主机、显示器和打印机五个部分组成的。接着讲:主机内部除了有运算器外,还有一个“仓库”又叫存储器,一个“心脏”中文名字叫中央处理器,英文缩写:CPU。形象的类比,把复杂、抽象的机械原理说得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学生一听就懂,很快都学会了。

    3、教学方法生动灵活。

    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奇、顽皮好动,但他们形象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能力差。如果仅仅凭口头上讲授计算机知识,显得比较枯燥,学生会没有兴趣,课堂效果肯定不理想,必须要采取用特殊的方法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给五年级上《浏览我的电脑》一课时,不是单纯讲解,而是侧重于画各种各样有趣的图形。在上课前,我首先用教学光盘将我的电脑中抽象的内容形象地表现出来。上课时通过双向控制系统在计算机上进行演示。这种由静变动的教学手段直观、形象、清楚,易于控制进度、重点的地方可以反复演示方法,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使之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观察“我的电脑”中的内容,我又让学生看着屏幕上的演示,反复练习,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排除了心理障碍,大大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上机时,我又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他们多一些求知的欲望,多一些学习的兴趣,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由于我有了这种新理念、新意识,学生们平时就主动积累了大量的操作题。

    4、精讲多练加深印象

精讲多练就是多一些上机操作的时间。俗话说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多

练习,学生自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例如:我在“文字编辑”练习时,采用了使用多种文字编辑练习软件的功能对比,使学生对word2000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为了增强课堂效果,在教学中,先熟悉word工具,再熟悉软件。接着就进行文字录入比赛,使他们在玩中练,练中学,学玩结合。由于学校计算机数量有限,上课时不能保证一人一机,于是我们就让机房全天向学生开放,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足的练习机会。同时,为了给学生们一种信心,在课堂上及时公布学生成绩,并鼓励操作成绩不理想的人,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了。使被动的学习,变成了愿意学,主动去学。根据这一情况,我又趁热打铁,及时总结他们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准确性和速度不够,不能盲打等是他们失败的主要原因。进入指法综合练习后,我提出了操作要求和技巧,许多同学自己“挑战”,课堂学习氛围即活跃又充满竞争性。

信息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师应把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贯穿在计算机技能知识的讲授中,使学生了解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例如,当介绍计算机发展史及应用领域时,让学生知道我们每个人都享受着计算机带来的成果,体验着计算机带来的变化,但是,我国的计算机发展还存在不足,需要每位学生努力学习并为之做出贡献,从而激发其爱科学、学科学的决心和信心;当讲到“二进制”时,告诉学生这一算法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明,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

知识结构是学生在校其间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的范围和程度。能力结构是指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独立工作的能力及合作能力。其中也包括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知识与能力两者相辅相承,密不可分。有了知识才可能有能力,然而有了知识并不等于有了真正的能力,能力的获得需要通过实践。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逐步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及独立学习的能力,为其今后的工作和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例如,在讲授“计算机发展史”时,我在课前准备了电子管、晶体管等实物,在课堂上对照这些实物讲述各代计算机的特点,使学生获得较为清晰的感性认识;在讲授“计算机的硬件结构”时,我拆开主机,先让学生观察学习,同时鼓励学生动手拆装。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讲解每个硬件的功能及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组成,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锻炼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讲授“网络基础操作”时,引导学生正确有效地利用网络,并将其作为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平台;在讲授“Print语句”时,先引导学生输入语句Prin“tP”、“L”、“A”、“Y”让其运行,并观察运行结果;然后将语句中的“,”改成“;”,再让学生观察运行结果;接着用Print语句编制简单的图形程序(如三角形、正方形等),通过演示让学生理解“,”和“;”的输出差别;最后,再讲解Print语句的各种显示格式。由于上机演示留下的深刻印象,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很容易理解掌握,而且兴趣很高,并积极地编制出人物头像、小猫、小房子等图形程序,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后续内容的积极性,使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得到了提高。以上的教学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爱操作、爱动手的良好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同时,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及合作能力也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三、结语

信息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发展动向

[分类号]G252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资源的迅猛增长,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信息素质教育活动正在朝着适应信息环境变迁、适应高校人才培养需求、适应社会需要的方向迅速发展并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本文试图从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实施现状、教学内容和理论研究三方面进行调查,洞悉、总结和分析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种种特点,真实客观地反映当前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新动向,旨在促进信息素质教育、研究及相关活动的深入实施和发展。

1 从抽样调查看信息素质教育的新动向

1.1 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现状调查

2009年5月一9月,笔者对我国部分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以“211”高校和普通理工类本科院校为主,这些高校往往具有较好的信息素质教育基础。调查方法以问卷调查为主,通过设计和发放纸质调查表和电子问卷60余份,收回有效答卷40份。该40所高校包括26所“2Il”高校和14所一般本科院校,分别分布在全国18个省市,因此抽样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对返回的答卷进行统计,基本情况见表1。

1.2 当前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特点

1.2.1 图书馆资源是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源泉 我国高校普遍开展了“新生利用图书馆教育”,82.5%的高校给新生发放《读者指南》等图书馆使用手册,90%的高校开设了新生人馆教育讲座,大部分高校带领新生实地参观图书馆,并把《人馆教育》讲座课件上传到网上,以便新生自学。信息素质教育教师主要为图书馆馆员,“文检课”实习场所大多由图书馆提供数字阅览室或专门的实习机房。

1.2.2 在线信息教育是新型自主学习模式在线信息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信息素质教育自主学习模式已经受到很多高校的重视,已有75%的高校利用网络开展在线文献信息检索培训、宣传,65%的高校有在线专题讲座内容及课件,55%的高校有在线用户教育专门栏目,40%的高校开发了在线《信息检索》课程教学平台,40%的高校图书馆主页提供新生人馆教育的虚拟导览服务。

1.2.3 全方位的教育与培训 当前我国信息素质教育形式多样,包括信息(文献)检索课程、各种专题培训、展览资料、导读导引、在线教育等。97,5%的高校开设了《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并有37,5%的高校列入必修课程,部分高校根据专业不同而分别列入必修课和选修课,95%的高校开展了常规专题培训与讲座。

1.2.4 教育内容的转型 由单一的信息检索技能培训向信息意识、信息道德教育和信息能力培养转型。调查显示,开设了《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高校中,有近82.5%的高校讲授信息意识、信息分析方面的相关知识,约72.5%的高校讲授信息道德或知识产权等相关知识。

以上调查更多是了解信息素质教育的形式,对近年来出版的信息素质教育教材进行调查,能更加充分地了解当前信息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

2 从教材内容构成看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特征

2.1 教材抽样

《信息检索》课作为大多数高校的必修或选修课程,是培养高校学生信息素质的重要渠道,为了解当前信息素质教育内容的特点,笔者对42种教材内容结构进行了调查。教材样本的选择原则有:①新颖性。选择的样本教材出版时间在2007―2009年之间。②权威性。涵盖各种规划教材和精品教材。③广泛性。样本大多是新版的教材,也有再版的教材;大多是本科生用教材,也有研究生用和高职高专用教材;既有综合性教材,也有理工科、人文社科和医学专用教材。抽样教材具体构成如下:规划教材12种,占29%,新编教材37种,占88%,再版教材5种,占12%,理工科与综合性教材36种,占86%,医学和人文社科类教材6种,占14%。

2.2 抽样教材的基本内容构成

根据42种抽样教材中具有独立章节题目的内容,大体上可以归纳为23个方面,如表2所示:

2.3 当前信息素质教育课程教材的特点

从调查的情况可以知道,每一种教材都有“检索基础理论与基本原理”、“计算机检索系统”的章节内容,绝大多数教材有“网络搜索引擎”、“信息检索技术”的相关内容。与传统的教材比较,当前信息检索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2.3.1 数字信息资源的检索成为主流近三年出版的信息检索教材,全部都对计算机检索系统进行了较长篇幅的介绍,网络数据库、搜索引擎和网络信息资源是绝大多数教材的当然内容。只有部分教材(48%)用较少的篇幅仍然介绍了印刷型(手工)检索工具。

2.3.2突出信息检索技术在42种教材中,有39种教材用专门的章节介绍了检索技术,分别设立了“计算机检索技术”、“数据库检索技术”、“搜索引擎检索技术”,突出了检索技术的重要性,由检索技术和检索词构成的检索式犹如高楼的建筑设计图,是课题检索的理论方法和指导思想。

2.3.3重视知识产权及特种文献检索有31种教材介绍了知识产权及特种文献,而且大部分是用单独的一章予以介绍。充分强调了在当今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产权、专利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学位论文、标准和科技报告信息不论在学术研究、还是科技、经济建设中都有重要的作用。

2.3.4 强调信息利用和创新能力培养 阐述有效筛选、正确评价、充分利用文献开展知识创新活动是当前教材的又一特点。样本教材中有21种分别阐述了文献信息利用,以“信息分析与利用”、“资源评价”、“选题与创新”等内容,凸显对培养学生信息综合利用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视。19种样本教材分别以“综述、学术论文的选题、撰写与投稿”、“专利申请文件、情报分析报告的撰写”等章节予以陈述文献创作及发表。

2.3.5 突出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教育在加强学生信息敏感度等信息意识培养,合理、合法、合乎道德地使用信息方面,做了专门的描述,例如有16种教材分别介绍“信息素质”、“信息意识的培养”。有10种教材分别以“写作规范”、“网络法规和网络道德规范”、“知识产权保护”等为章节题目,对尊重知识产权,遵守学术规范,培养良好的信息道德及相关的一些法律规范进行了阐述。

2.3.6 重视课程的学习效果有大约43%的样本教材在相应的章节后编写了实验题及思考题、关键术语,

有大约40%的样本教材在相应的章节后编配了检索实例或案例,对学生提高检索技巧、丰富检索经验提供了非常有效的帮助。

2.3.7 重视网上免费学术资源介绍 16种教材分别以“Open Access”、“免费电子期刊”、“重要学术信息的网络获取”、“网上参考检索工具”等为章节名,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重点对网上免费资源的检索与利用知识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12种教材介绍了网上专题资料(主题网关)。

2.3.8 传承与革新,扩充新内容样本教材中新编教材37种,占88%,再版教材5种,占12%。教材不断修订和更新,融入了新的信息资源和内容,如介绍电子商务、竞争情报、求职应聘、商情数据、科技查新以及多媒体信息检索等。

教材反映了教学的内容特点,而学术论文由于内容新颖且发表速度快,能反映学科专业的创新和前沿特点,因此对近年发表的有关信息素质学术研究论文进行了调查。

3 从学术研究看信息素质教育研究的新动向

从CNKI检索,我国高校2007―2009年间共发表有关信息素质(信息素养)的研究沦文2 000余篇,其中既有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也有宏观层面的论证和微观层面的实证,反映了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研究的新动向。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3.1 教学体系与教学改革

赵宁提出工科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框架结构包括确立教学目标、构建信息素质课程体系和探讨多元化教学模式等。王浩、张琳琳指出应建立具有多层次教学目标,包含多层次教学内容,提供多种教育方式的教学体系,建立起更为开放、交互式的教学结构,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实习环节的比重,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将重点从考核理论知识转移到考核实际能力上来。刘石泉提出在实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陆华娟提出课程体系全面革新,重新确定教学目标,改革创新课程教材,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3.2 教学模式

近年探讨较多的教学模式有独立模式、混合模式和层次模式三大类,独立模式有:信息素质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教育模式、案例教学法、专业文献阅读与研讨模式、项目驱动和专业整合―基于科研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自主学习模式、情境教学模式、网络交互式教学(在线教育)模式等;混合模式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独立模式的整合,有“5E”教学模式、“五个结合”模式、“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等;层次模式有三级教育模式、“三层次四年一贯制”模式、“三层次一体化”培养模式等。

3.3 在线信息素质教育

黄如花对基于Blackboard的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提出完善策略:丰富平台的内容、增强平台的交流功能、增强平台的友好性、加强教学环节的管理、开展更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川。邓发云提出“一核心二支撑三结合”建立以信息素质教育平台。宋琳琳从总体构架、用户层次、功能模块、技术支持、资源数据库5个方面介绍了大学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的构成及功用;总结出4条主要的实现途径:与图书馆服务结合、远程教育平台、开放式课程、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

3.4 信息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邢燕丽认为创新能力也是高校学生最重要的素质之一,信息素质是大学生具备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信息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创新意识是信息意识的源泉,是发挥信息能力的动力,信息意识是创新意识的加速器。信息能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素质集中发挥和体现在创新过程中。莫玉萍提出加快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改革、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熟练运用工具获取信息资源、选择开拓性的课题等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3.5 中外信息素质教育比较研究

杜安平从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管理机制、课程策略、评估与评价等方面分析了澳大利亚高校的成功经验。杨国庆介绍了英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管理组织机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和模型等的特点。桂秀梅介绍了美国典型的信息素质教育合作模式:馆员一教师合作模式,依阿华大学的TWIST项目,华盛顿大学开展的多机构参与的Uwired项目;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合作模式: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图书馆牵头开发的TILT,犹他州各个大学图书馆的网络导航课程。方锦平、易斌介绍了美国信息素质教育的合作模式:各机构结成统一的联盟,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图书馆与其他机构的合作。

4 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发展的新动向

4.1 强调学生信息素质的全面培养

信息素质的培养,包括对学生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的训练及提高,关系到学生是否具备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突出信息意识的教育,提升对信息的敏感度和捕获信息的能力,强调信息利用和创新能力训练,宣传合理合法利用信息,是当前信息素质教育面向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4.2 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创新型人才所需具备的诸多素质中,信息素养是其中的基本层面,信息素质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起着首当其冲的作用。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也是创新人才信息素养的完善过程。创新意识源自信息意识,创新思维的训练离不开信息源的指引,创新能力的提高与信息能力的提高成正比。信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21世纪的创新人才。

4.3 重视教学内容及时更新

一是体现在信息素质教育教材得到较快的更新。教材的不断修订和涌现,融入了新的教学内容,也包含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适应了学术数据库、网上免费学术资源“Open Access”等的快速增长和教学需求。其次是图书馆各种专题讲座、教学课件和信息指南资料等也得到及时的更新。

4.4 注重检索技能和实践教学

在教学环节上,精简了基础理论知识内容,将重点放在检索技能的培养上,而且注重教学范例的演示,检索案例的分析,带着问题和任务完成实习,以实习促教学等是当前实践教学的具体体现。不仅让学生熟悉各种检索工具及其使用方法,还要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4.5 重视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教学

很多高校在教学中采用基于科研课题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课题综述和科技查新报告的撰写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促进学术写作和参与科研的能力。信息素养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教学,区域集群化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和教学资源库的联合建设等逐步在部分高校展开。

4.6 倡导在线自主学习

在线信息素质教育作为一种良好的自主学习模式已受到国内愈来愈多高校的认同和重视,当前主要方式是利用校园网开发《信息检索》课程教学平台,开展在线文献信息检索培训、宣传,提供专题讲座内容及课件和视频,用户教育专门栏目,提供虚拟导览服务等,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4.7 教学研究热点多

加强理论研究才能推动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美国信息素质教育开展较好的重要原因是重视理论研究,形成一套符合本国实际需要的理论体系,并在多个项目的开发和实施中得到验证,大大发挥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促进作用。近年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研究的热点主要聚焦在教学体系与教学改革、教学模式、信息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在线信息素质教育、中外信息素质教育比较研究等。

信息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11篇

如何提高中医院校学生的科学研究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强化中医人才培养中信息素质教育的相关问题,已经引起业界的普遍关注。笔者现通过对中医院校信息素质教育现状进行分析,结合中医院校专业特点,从信息素质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两方面提出强化中医院校信息素质教育的解决方案。

1 信息素质

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在给美国图书馆与信息科学委员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信息素质”一词,即: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能。美国图书馆协会(ALA)1989年为信息素质下的简明定义是: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知道什么时候需要信息,能够有效地获取、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1992年,“信息素养”一词被ERIC数据库索引词典收录,标志着信息素养教育得到确认。信息素质是进行科学研究和终身学习所必备的技能。

2 高校信息素质教育

199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在249种专业中218种专业的业务培养要求中规定: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或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13日)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2003年12月26日)是高等院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和为信息素质在大学生素质结构中定位所依据的纲领性文件[1]。

高校信息素质教育既包括独立的通用信息素质教育,也包括与学科课程相整合的专业信息素质教育。在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图书馆以其自身优势,起着导向作用,信息素质教育是图书馆履行信息和教育职能的具体体现。教育部2002年2月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1月,高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在哈尔滨召开了“全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首次将文献检索课学术研讨会改名为“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2002年8月,在教育部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信息素质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讨论议题。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是以学校的政策指导、图书馆主导执行、全部教学单位参与的一项综合性教学工作。

3 中医院校的信息素质教育现状

1984年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1985年又印发《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在相关文件的指导下,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医院校开始了以文献检索课为主体的用户教育,形成了最初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式。中医院校的文献检索课从设立起,经历了讲座、选修为主的阶段选修、必修并存阶段必修指选为主的阶段。据相关资料统计,医药院校文献检索课的开设率达96%[2]。2001年,在教育部高教司和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建设委员会指导下,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医学文献检索》,首次被纳入临床医学专业系列教材。近20年,中医院校的信息素质教育现状是以文献检索课为主体的用户教育,其教学内容无法涵盖信息素质教育所涉及的综合能力教育内容。中医院校信息素质教育无论其教学内容和方法在当前新的信息环境下都值得去探索和思考。

4 强化中医院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

4.1 通用信息素质教育

教育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和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本的信息素质能力。具体内容包括:①掌握信息基本知识,了解信息的社会价值;②具备强烈的信息意识;③能准确描述件。所以,加强创新精神的培养,将有效地促进研究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信息需求;④掌握信息基础计算机知识,基础图书馆应用知识;⑤掌握通用的信息检索方法,获取所需信息;⑥对信息及信息源有一定的评价能力;⑦能有效地组织、管理与交流信息;⑧掌握信息相关的法律和相关的道德规范。

4.2 中医专业信息素质教育

教育目标是通过与中医专业整合后的信息素质教育,使学生掌握中医相关信息源,具备信息资源选择、原文获取和信息资源鉴别的能力,独立完成专业问题的解决和学术论文的写作。具体内容有:①熟悉中医领域的主要信息源并关注其实时的变化;②熟悉中医检索系统,组织实施有效的检索策略;③恰当使用可获取的信息服务;④有效地组织加工信息,具备一定的信息生成能力,形成个性的科研思维;⑤注重原文的利用,掌握中医外文文献的阅读分析能力;⑥中医专业论文的定题检索与个人写作的选题,能提供某种形式的信息产品,如综述报告、学术论文、项目申请及汇报等;⑦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中医专业问题。

5 强化中医院校信息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

5.1 以教学对象划分

①专科生信息素质教育;②本科生信息素质教育;③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

信息素质教育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需求和各阶段应掌握的信息技能的不同,调整信息素质教育方案。

5.2 以教学实施方式划分

5.2.1 设制信息素质教育必修或选修科目

在开展文献检索课教学的基础上,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信息学概论,信息评价、分析与预测,中医专业外文文献利用,信息法学等课程。中医高校基本可以保证文献检索课的教学,但其它类课程由于师资力量等多方面因素少有开设。必要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使学生了解信息的基本知识、信息的社会价值,增强零次信息和各类信息的综合运用能力,强调专业文献的利用教育,整体提升学生的信息素质。

5.2.2 专业课程学习中的渗透

在讲授中医专业课程的过程中,使学生深入了解所学科目的信息源现状,能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利用信息资源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在专业范围内给学生布置综述、报告、论文等选题,指导学生正确采集、加工、组织信息,分析评价信息,直至形成完整的信息成果。

5.2.3 参观、座谈、讲座

参观图书馆等文献信息中心,使学生了解专业信息的分类及相关组织方式,了解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分布、文献传递服务及信息参考咨询服务,明确何时、何地、采取何种方式可以得到相关的帮助,获取相关的信息。根据读者需要,制定读者培训计划,内容选材宽泛,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搜索工具、数据库的使用方式、图书馆利用技巧、期刊投稿论文写作、专业论文格式要求等多项内容,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突出座谈和讲座的点式教育功能,增加实例分析内容,集中解决实效性强的信息相关问题。

5.2.4 做好信息参考咨询工作

信息参考咨询提供的咨询服务涉及图书馆各部室功能咨询、图书馆文献检索咨询、现代中医药文献信息咨询、特种文献资料咨询、图书馆现有资源及馆际互借服务、中医药科研课题查新检索咨询、中医药课题定题服务、合作性数据开发咨询、期刊论文引文分析、图书馆读者服务及信息教育咨询等。咨询工作可借助BBS、Email、FAQ、Chat、Virtual reference desk等多种信息工具,做好面对面、表单及在线实时信息咨询工作,随时解答学生个性化的疑难问题。

5.2.5 积极开展信息共享建设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高校尝试在图书馆建设信息共享区。亚利桑那大学图书馆(University of Arizona)和北卡罗来纳大学图书馆(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建立的信息共享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服务上堪称成功的范例[3]。所谓信息共享,是图书馆整合其文献资源、技术设备资源、人才资源为读者提供的一站式新型服务形式,为学生的科研活动提供空间,为学生的信息利用提供指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科研范围组成不同的工作小组,在信息共享区内解决合作、技术、信息处理的全部工作,完成不同的学习目标,提高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6 结语

中医院校信息素质教育将从图书馆的文献检索用户教育向综合信息素质教育方向转型,形成以文献检索课为主导的用户教育体系,在通用信息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强化专业信息素质教育,加强图书馆与各院系的协同教育,强调信息教育的针对性,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分析教学对象,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开展教学评价,多渠道、多方式提高中医院校学生的信息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 许家辉,刘彦庆,张 辉,等.关于在高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J].图书馆论坛,2006,26(6):259-260.

[2] 方 平,谭宇红.世纪回眸:文献检索课的发展历程[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1,21(3):1-5.

信息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信息技术素质培养

[作者简介]马维平(1971- ),男,甘肃民勤人,常州大学体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江苏常州213164)刘茂昌(1972- ),男,甘肃天水人,河西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甘肃张掖734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甘肃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甘肃省新建本科院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GSBG[2009]GXG064)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4-0092-02

一、前言

未来教育将是现代化水平高度发达的教育,教师的信息化素养高低直接影响未来教育教学质量。对于高校体育教师来说,信息素养更是不可缺少的基本素养。但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广度与深度与现实要求还存有较大的差距,甚至存在严重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和体育教师自身综合素养的提高。因此,加强体育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研究,对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高校适应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ry)这一概念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他从知识、意识、技术三个层面上将信息素养概括为信息文化、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对于高校体育教师而言,其信息素养应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具备敏锐的体育信息意识。即对信息、信息化的性质、信息化对体育的影响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积极融入体育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重视有关体育教学与科研的信息。二是具备过硬的信息技能。在信息知识方面,体育教师作为信息技术的使用者,不仅需要了解一般的信息技术知识,而且还应该深入了解体育信息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在信息能力方面,体育教师应具备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常用软件的使用能力、体育信息资源的利用及简单开发能力、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三是具备良好的信息道德。体育教师在获取、使用、传递体育信息的过程中应遵循较高的道德要求,抵制不良信息,用健康、积极的信息影响、教育学生,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并指导学生正确选择、判断、评价信息。

三、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途径

(一)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要充分利用和发挥信息技术,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方法,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主要由相关的四种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构成。四种教学理论为: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四种学习理论为:新行为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折中主义学习理论。四种传播理论为:贝罗的传播过程四要素理论、罗密佐斯基的双向传播理论、宣伟伯的传播效果理论、罗杰斯创新推广理论。还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养高校体育教师信息技术素养,首先要认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注重通过主动自学、积极参加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和定期开展研讨来提高自身的理论认识水平。

(二)学习现代教学媒体的主要内容

教学媒体是指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媒体,它不仅是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从信息源到受传者之间承载并传递信息的载体或工具,而且也是为实现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传者的一切技术手段。

针对现代体育教学媒体主要内容的认识程度,2012年在青海师范大学通过对参加全国高校体育教师教育科学论文报告会的78名教师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结果见下表。

上表显示:高校体育教师对现代体育教学媒体的教学特性、现代体育教学媒体的发展、体育教学媒体编制的效果原理、体育教学媒体的应用策略四项指标的认识程度普遍较低,个别教师甚至不知道;对现代体育教学媒体的类型、现代体育教学媒体的制作与选择原则的认识程度一般。由此可知,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对现代教学媒体的主要内容学习的不到位,直接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师的整体信息素养水平。

(三)学习现代信息技术

1.学习网络技术。网络技术学习主要体现在对浏览器、搜索引擎、专业学科网站论坛和下载技巧的提高。这就需要每位体育教师平时认真学习研究这些方法和技巧,最起码应学会从网上下载所需要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的技巧和方法。熟悉并掌握常用的下载工具,如迅雷、网际快车、网络蚂蚁、BT等的使用方法是高校体育教师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2.视频声音编辑录制技术。利用视频回放技术进行相关体育教学,还是在课件制作中插入视频是当前体育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手段,不管视频是从网上下载的还是自己录制的,都不一定能直接适应自己当前的教学实际需要,所以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视频、声音编辑技术。

3.文字、图形图像处理技术。文字处理一般是使用文字处理软件,比如Word,WPS,ScienWord文字处理软件。无论在编辑教学案例还是制作课件中,均要使用图形图像来丰富教学内容,Phoshop是当前最专业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同时一些小软件,如光影魔术手、美图秀秀等,都可以实现图形的最基本处理。

4.动画制作技术。动画制作是体育教师在课件作中必备的技术,学习Flash软件中简单的动画制作技巧就可以满足平时教学的需要。如用比较易学的Swish Max此类软件小工具来制作,就可以基本取得用Flash制作的动画效果。借助《闪客精灵》(SWFDecompiler),可轻松地修改已有的动画作品,以更好地利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5.课件制作技术。课件制作技术最关键的是课件制作工具的应用。常用的课件工具有powerpoint,Authorware,方正奥思等。课件制作工具其实就是一个强大的课件制作集成环境。也就是说,它们是把文字、图像、视频、动画有机结合起来的一个平台。文字、图像、视频、动画等都需要用前面提到的软件进行处理,课件制作的真正核心是教学设计,所以需要掌握一些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设计理论,也就是现代教学设计。

四、结束语

概言之,信息时代的高校体育教师应与时俱进,转变传统观念,在遵守信息道德规范的前提下,主动以信息意识的培养为切入点,以自主研修的方式为主渠道,加强对信息素养培养具体内容的研究性学习;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信息工具的操作技能;创造性地结合体育学科特点对各类有效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合,从而达到运用信息工具与体育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黄静,冯培.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J].湖北体育科技,2009(11).

[2]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信息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信息素质创新人才高职院校

中图法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b)-0000-00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同时又是信息社会,信息素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连续扩招,就业竞争变得日趋严峻和激烈,要想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顺利地就业并在将来的工作中取得更好的发展,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因此,注重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将信息素质培养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增强他们的就业选择、知识迁移和岗位转换能力,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且充满挑战的未来社会。

1 信息素质的基本内涵

信息素质又称信息素养,最早于1974 年由美国信息工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提出,其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以后此定义又不断发展,多次更新。到20 世纪90 年代,由美国图书协会(ALA)提出的信息素质的定义被普遍接受,即“具有信息素质的人,能够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有效地检索,评价和利用信息”[2]。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信息素质的认识越来越丰富。现在基本的共识是: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素质作为认知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是认知整体素养的一部分,是社会成员在后天学习和实践中形成的信息品质,是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三方面素质的有机结合,既是一种能力素质,更是一种基础素质。

2 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质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由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时期,在高等教育的多个层次中,高职教育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也在急剧增加。但由于高职院校起步较晚、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相对较弱,以及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差,入学成绩普遍偏低等原因,导致当代高职大学生信息素质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

2.1 信息意识不强

高职大学生信息源主要还是来自于课堂,其中大部分平时只忙于专业课的学习,缺乏信息敏感性,除了写毕业论文,平时一般不会就某个研究课题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缺乏利用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资源获取更多知识和有效信息的意识。许多高职院校的调查结果都表明高职大学生普遍缺乏对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产生积极的内在需求并转化为信息的获取行为,他们来图书馆多数是借文艺书消遣,上网也主要是忙于聊天、交友、玩游戏和看电影,他们不知道如何利用大量的信息资源,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才干[4]。

2.2 信息能力有限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的核心内容,包括信息认知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四个方面。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许多高职大学生虽对信息资源有一定认识,但其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还不高,大部分学生不了解当前自己可以使用哪些信息源,对自己所学专业学术资源缺乏了解,不能有效地表达检索需求,不会运用相关的检索技巧[5]。以网上论坛资源为例, 互联网上有大量对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文化素养很有帮助的专业论坛,然而《教育与职业》2007 年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却表明只有 0.5%的高职大学生访问过专业论坛。

2.3 信息道德薄弱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发展给高职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方式带来了一些积极的改变,但是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它在使人们快速高效地获得大量信息、带来新的行为理念的同时,也带来诸多信息道德问题。有相当多的高职大学生不清楚“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和“网络上的人为恶习”等属于违法或不道德范畴;不少学生认为在网络空间中不用受社会伦理和道德准则的制约,所以任意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使用不友好或攻击性语言、不负责任的交友或传播没有事实根据的谣言等[6];反映了当代高职大学生信息道德水平等还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

3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信息素质的主要途径

3.1 规划信息素质教育方案,指导教学过程的实施

3.1.1 制订信息素质人才培养计划

计划是行动的指导,只有制订切实可行、详尽的信息素质人才培养计划,才能在以后的信息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开展具体工作。当前由于我国各高职院校起点不一,所具备的软硬件环境有所差别,所以在针对本校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时,要立足于本校固有特点,实事求是,量体裁衣,并结合自身所招收学生的专业特点,制订高职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信息素质培养计划,并和专业知识培养一起写进专业培养计划书中,在计划中要强调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意识教育、信息能力教育和信息道德教育这三个方面。

3.1.2 构建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围绕培养目标而设置的教学内容及其组合,包括学科教学大纲、教材及评价标准等。信息素质教育目标要通过具体的课程体系的实施来实现,合理、易行、操作性强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直接决定着信息素质教育开展的效果。因此,应充分考虑信息素质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本着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根据信息素质人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力结构,并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与需求,来构建高职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不但要合理选择相关课程,组织专业人员讨论完善每门课程教学的具体内容安排,还要制定出配套的教学大纲,并不断发展和完善,这样才能积极地推动信息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3.2 深化信息素质教学改革,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3.2.1 实施信息素质教育层次化教学

层次化教学是根据学生在不同年级段的实际需求来实施相应的教育,即立足于高职大学生所处的不同层次水平将其信息素质教育分为初级培养、中级教育和高级培训三个层次。初级培养是针对大一新生进行信息基础知识和信息利用基本技能的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以及最基本的信息获取能力与信息接受意识;中级教育是对大二学生进行系统的文献信息检索原理、方法和技能的教育,传授其文献检索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数据库和网络的基础知识、计算机信息检索方法和技能,着重培养学生专业信息检索能力;高级培训是对即将毕业的大三学生进行专业信息能力综合训练教育,包括本专业的国内外重要数据库、联机检索系统介绍、网络文献资源利用技巧等,让他们掌握获取、整理、利用、评价、鉴别文献信息的技能,为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3.2.2 将信息素质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

传统的信息素质教育往往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讲解,而与实际科研创新活动相脱节,达不到理想的信息素质教育效果,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证明, 信息素质教育只有和实用的需要结合起来, 在使用的过程中学习,才是最有效的。高职院校必须将信息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全面整合, 将信息素质教育渗透进专业课程教学。各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可多组织课程实习、课程设计和论文练习等方式, 并提供与专业教学有关的数据库及期刊,以实际案例为对象,引导高职大学生检索相关资料,训练其结合实际问题查找、选择、评价和利用各类信息,使高职大学生学会用信息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问题,并能够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去解决各种问题。通过这样的应用性信息素质教育,不但培养了高职大学生对专业文献的检索、组织、利用等信息处理能力,而且还锻炼了其信息研究和创造能力,为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效方法。

3.3 加强学校信息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教育条件

3.3.1 优化图书馆的资源环境

图书馆作为高职院校的知识宝库,是收集和传播新知识、新信息的中心。优化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这是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前提,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教学科研和高职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需要,调整藏书结构,在保证重点学科的专业书刊收藏的同时,对学术价值、欣赏价值较高的文献进行合理选购;二是加大电子文献的采购,多渠道开发网络资源,使文献从内容到形式多元化,满足读者对文献的各种需要;三是购置大量的计算机,为高职大学生利用图书馆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检索工具和信息导航的保障,让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得到充分利用;四是加快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电子出版物、数据库资源的建设,以便在更广泛的领域内为高职大学生提供信息服务,让高职大学生在信息获取活动中接受锻炼,不断提高信息素质。

3.3.2 加大校园网的建设力度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必须有一定的技术装备基础,没有良好的环境条件就难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网络教育以其灵活性、开放性,能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需求的优势,正在成为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但由于受资金、技术、人力、财力等因素的限制,高职院校的校园网建设起步较晚,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才初步建成,甚至有的学校还没有开始建设校园网。作为实施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平台, 高职院校应加大对校园信息网络建设的投入,使校园网深入到教室和宿舍, 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通过搭建网络教育平台,建设与组织信息素质网络教育资源,使高职大学生在网上阅览教学内容,提交作业,或通过论坛发表自己对课程的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通过电子邮件、虚拟咨询台等方式得到教师的解答。网络信息素质教育不仅可使高职大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接受到更多的信息,而且还有助于他们独立制订学习策略,掌握学习方法,有助于高职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智力潜能的开发。

参考文献:

[1] 邬灵. 知识经济时代高职生信息素质的培养[J]. 内蒙古图书馆工作, 2009 (1): 63~65.

[2] 白雪冰.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09 (33): 190~192.

[3] 黄幼菲. 推进高职院校信息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 当代图书馆, 2009 (1): 57~60.

信息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14篇

论文摘 要 文章从信息素质、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出发,论述了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以及信息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以及信息素质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具体的教育措施。

21世纪是信息社会,人们对信息的获取、选择及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应用,直接影响到知识的产生、科研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大学生作为具体创新工作的承担者,其信息素质的高低,在我国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乃至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信息素质教育

大学生创新能力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对大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应体现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上。创新意识决定创新的产生,创新技能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决定创新的成功和水平,而信息素质教育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基础源泉。因此,培养大学生有目的地捕捉、选择、存储、加工、利用信息并进行创新思维的锻炼,让大学生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是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实践证明,大学生有了信息意识,就能敏锐地确定信息需求,从繁杂的信息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这对他们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将会大有帮助。

二、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一)信息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创新型人才指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出新设想、解决新问题的人才。国家要发展,民族要复兴,必须在“传承文明”的基础上进行“开拓创新”。一是要继承和借鉴人类已有的一切先进的科技、思想理论成果,具有广博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二要具有较强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利用能力。据有关资料统计,大学毕业生所具有的知识,只有近30%是在大学阶段获得的,而70%则来自于工作实践。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很强的信息素质,具有良好的信息获取、选择与吸收的能力。这样,才能主动地去获取各种信息,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紧紧跟上时展的要求。

(二)信息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基础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信息社会,注重信息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因此,必须改变传统教育中以传授已有知识为中心的模式,指导大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信息素质教育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它能使大学生不断增强自己的信息意识,积极开拓进取,追求新的目标。

(三)信息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信息素质教育培养的信息能力是进行终身自学、吸收新知识的必备条件。信息能力越强,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就越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就越高。学生通过信息素质教育,就能够具备较强的信息分析和判断力,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做出正确的决策,使事业不断走向成功。

三、加强信息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在信息素质培养模式的创建与摸索过程中,高校还要注重几个方面的创新培养:

(一)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加他们的好奇心,启发学生敢于想象和联想,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勇于质疑,鼓励学生善于反向思考,标新立异,以学生的爱好和兴趣为突破口,引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加快文献检索课程改革,促进信息素质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资源、信息需求的变化,文献检索课程必须适应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予以不断地更新、充实。在教学内容方面,应改变过去重信息获取,轻信息分析和创新的做法,把教学重点转移到信息分析、信息创新层次上来。在教学方式上,可以将信息素质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采用问题导向的学习方式,增强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学生培养成积极主动的信息获取者。在课程设置上,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除了面授和网上课程以外,还可以采取讲座、讨论、实习、咨询、科研等多种方式。在教学目的上,应着重培养大学生研究问题和检索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和学生做研究课题或毕业设计结合起来。

(三)创新教学模式,注重研究型学习和实践教学

信息素质教育模式分为独立模式、混合模式和层次模式三大类。研究型学习注重科研课题的检索和科技查新、课题综述和分析报告的撰写等,开展研究型教学,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兴趣,促进学术写作和参与科研的能力。要重视实践教学,尽可能精简基础理论知识内容,将重点放在检索技能的培养上,增加检索案例的分析、教学范例的演示,加强信息的甄别与分析,增加实习课时,设计好实习作业。

(四)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信息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是推进信息素质教育之根本,现代网络环境需要具有较高信息素质的专兼结合教师。我国的信息素质教师队伍由于历史原因,在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和网络道德等方面难以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的要求。因此,高校亟需构建一支以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为己任,通晓业务,具有组织协调能力,善于与他人协同合作的学科带头人和组织者,以及由一定数量、结构合理、有较高业务素质的教师构成的师资队伍。必须加强信息素质教师的继续教育,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在职进修,系统培训信息检索与利用的业务,以提高自身信息素质向学生传授信息检索与利用知识。

(五)开展在线信息素质教育

在线信息素质教育(Online 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简称OILI)是针对传统图书馆用户教育而言的。它是以网络为依托,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对用户进行的普及信息知识、启发信息意识、强化信息能力、规范信息行为的一种教育活动。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由于其教学不受时空限制,是以用户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近年来在国内高校图书馆越来越受到重视。开展在线信息素质教育要注意课程的趣味性和实效性,重视学习者的信息反馈、建立更新、长效维护机制,还应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网上支持和指导。

高等教育必须以创新教育为理念,明确我国大学教育中信息素质教育的培养标准,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实现通过教育创新培养21世纪人才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明珍.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现代情报,2007,(O3).

信息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15篇

信息素质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概念。这一概念是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提出来的。最早将信息素质概括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其后又解释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信息素质是人类在长期的信息活动中,尤其是近几十年的信息化过程中,由各种基本素质发展并优化出来的一种新品质;是在信息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中获得的稳定的,能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和人们获取、评价、使用和创造信息的智力性技能。美国国家信息论坛在1990年年度报告中对信息素质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他们认为:具有信息素质的人是指能了解自己的信息需求、承认准确而完整的信息是制定明智决策的基础,能在信息需求的基础上系统阐述问题;具有识别潜在信息的能力;能制定成功的检索策略;能利用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或其他技术检索信息源;具有评价信息的能力;能对信息进行组织并运用到实际中;具有将新信息结合到已有知识体系中的能力;能采用创造性的思维,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尽管目前对信息素质的定义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但对信息素质的内涵基本上达成了共识,认为信息素质包括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其中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意识是前提、信息能力是保证、信息道德是准则。

二、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

1.充分的理论研究确定了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基础理论的研究对信息素质教育的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基于对信息素质内涵所达成的共识,我国高校在信息素质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进展较大。据统计,近几年来国内刊物上发表的关于信息素质及信息素质教育研究的文章有300余篇,并且还有相关的专著和译著出版,研究的内容广泛涉及到信息素质的概念、性质、特点,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意义、实施的措施和途径以及评价标准等多个方面。许多图书馆专业杂志也开辟了专题论坛。2002年1月,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在黑龙江大学组织召开了“全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来自教育部相关机构和高校教学管理机构以及图书馆的180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并出版了会议论文集《21世纪创新信息素质教育研究》。经过数年来的理论研究,关于信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已达成了共识:所谓信息素质,是指有关个人能意识到信息需要并有效地定位、获取、评价和利用所需信息的一系列能力的总和。信息素质教育主要应该包括信息意识教育、信息知识教育、信息能力教育和信息道德教育四个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四个层面:(1)信息能力教育。信息理论、方法与技术技能教育,培养面对和应付信息化社会的能力。(2)信息意识教育。包括信息主体意识、信息传播知识、信息保密意识、信息守法意识、信息更新意识。核心是倡导与培养信息活动中信息行为的自主性、独立性及其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3)信息观念教育。核心是信息价值观教育,对信息来源、价值的认识、信息认识与信息态度。(4)信息道德教育。核心是培养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念,树立信息道德规范。

2.单一的教学方式、陈旧的教材、落后的师资制约了信息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在我国,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一方面正逢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主要是以开设文献检索课的形式开展。而文检课的现状却不容乐观。虽然教育部高教司曾在1984年和1986年两次以文件形式强调和指导文献课教学。1996年成立了文献课教学指导小组。最近几年,教育部大力提倡包括信息素质教育在内的素质教育。但是,并没能从根本上改变文检课的地位。许多高校开设了多年的文献检索课名存实亡,有的则根本没有纳入教学计划。而且,在原有的文献课的《教学基本要求》([92]44号文件)中,涉及计算机检索技术的才一条,而且只要求“初步掌握计算机检索的方法。包括选择数据库、制订检索策略、分析检索结果”。在当今高新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信息领域的环境下,这要求显然偏低,与对当代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与培养的要求相差甚远。在教材方面,20年来,我国出版的文献检索课教材虽然多达600余种,但内容陈旧、缺乏“纲领”性,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有些学校至今没有专职文献检索课教师。大多高校图书馆对文献检索课教师既不关心,也不培训、进修,人员流失严重。有相当一部分文检课教师对计算机检索知识并不非常了解,大多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检索结果与检索策略能够进行评述的更少。师资队伍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已远远不能适应21世纪对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要求。

3.权威部门与教育机构对信息素质教育缺乏统一规划,没有适用的评估标准。信息素质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未起成为美国大学图书馆界的一个研究热点。2000年1月,美国大学和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通过了《高等教育中信息素质能力标准》,包括5项标准和22项操作说明,对学生必须具备的信息素质作了详细的说明,并作为评估学生信息素质能力的一个指南。信息素质教育在美国的顺利开展,主要得益于权威机构和相关的协会组织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组织出面牵头,负责相关事宜。这很容易使信息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开展陷于一种无序的低水平的状态。要保证信息素质教育在较高的水平上进行,必须有相关的评估标准和准则。虽然有不少学者就这一方面作过相关研讨,但目前还没有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信息素质评估标准。这从某种程度上制约着信息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发展。

4.当代大学生信息意识淡薄。2003年,我馆曾就馆藏文献利用情况在学生中开展问卷调查。在调查中发现,学生中从未翻阅过百科全书、科学年鉴和本专业核心期刊的人大有人在。他们的科研意识淡薄,信息意识薄弱。没有认识和理解信息的价值和作用。另一方面,虽然有部分学生有科研的要求,但对如何有效地利用图书馆缺乏认识,对图书馆计算机检索功能不甚熟悉,更谈不上对信息检索技能的深入掌握。

5.信息资源开发手段落后。高校图书馆蕴藏着丰富的科技信息,不管是从信息的拥有量,还是信息的载体类型以及收藏质量等方面堪称一流。但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加工、服务手段仍以手工为主,90%以上的信息资源尚未电子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极大的局限。

6.信息资源的开发人员素质偏低。信息资源的开发人员信息素质低,缺乏竞争意识,服务方式被动、服务面窄。计算机知识水平低,即使有些馆使用了计算机,引进了先进的管理软件,但由于开发人员自动化水平的限制,影响了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而影响了学生信息能力的提高。

三、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应对措施

1.争取相关部门的重视,制定统一标准。通过努力,争取高教司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并联合教育部高校图工委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等部门进行统一规划,制定出适合于我国高校实情的信息素质教育实施准则和方案,为高校推行信息素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依据,促使信息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实施。作为实施信息素质教育主干机构的图书馆,要争取学校主管领导的支持,注意加强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院系教学机构的横向联系与协作,制定完整的信息素质教育机制和教育评价体系,把信息素质教育贯穿并融入学校整个教学体系中,形成全校上下齐抓共学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