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行动计划范文

行动计划范文

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范文第1篇

解救名单上的第219个?

“无辜计划”在16年的时间里通过DNA检测技术将218个被错判的无辜者从监狱里“拯救”了出来,平均下来每人在监狱中待了12年。其中有16人被判处了死刑,另有11人是在14~22岁之间被错误地定罪入狱的,这11个人总共在狱中服刑了947年,他们的青春就这样被偷去了。如此多的人被证明是无辜的,这是人类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现在,“无辜计划”正在为之努力的托马斯・阿瑟案或许能将名单上被无罪释放的人员数增加到219。但这一次,结果难料,胜算不多。

2008年7月31日是美国阿拉巴马州拟定为托马斯・阿瑟执行死刑注射的日子。阿瑟因为一起谋杀案已经在监狱的死刑区服刑了25年,但他一直声称自己是无辜的。阿拉巴马州是美国仅有的7个不为死刑犯提供法庭DNA检测的地方州之一。除非州长鲍伯・雷利下令对阿瑟案进行DNA检测,否则,阿瑟案就永无真相大白之日。自2007年8月以来,“无辜计划”就一直要求做DNA检测,但都被拒绝了。“无辜计划”组织还发动了一场声援运动,号召大家都给雷利发电子邮件进行恳求,已有数千人加入的这场运动似乎也注定没有结果。其中有6位也是通过DNA检测而被证明无罪的人更是联名给雷利写信,希望能够对阿瑟案进行DNA检测。“如果不是因为做了DNA测试,我们或许活不到今天。在我们每个人的案件中,法官们只听取他们以为足以证明我们有罪的证据,我们起初希望DNA测试的请求也被法官和政府拒绝。我们在死刑区感叹:在我们被处决之前真相能够大白吗?”他们在信中说。

雷利认为:法官的判决是建立在物证和人证的基础之上,因此DNA检测不会改变最终的结果。在他看来,一个已经执行了25年的案件却要在最后关头进行DNA检测,这对于司法制度来说不公平。

雷利的回答让“无辜计划”组织的创立者巴里・谢克和彼得・纽费尔不由得想起20年前司法系统的官方态度“怎么可能会有误判呢?”但是,经过“无辜计划”十几年的努力,美国大多数州都已经认识到司法制度本身的缺陷,开始努力修复这个哥伦比亚大学法学教授利布曼所说的“一个坏掉的制度”。

错误判决的“七宗罪”

在“无辜计划”创立之前已经有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现有的司法制度存在某些缺陷,错判率非常高,其中包括对死刑的判决。1907年,被誉为工业心理学之父的雨果-闵斯特伯格出版了《论证人席:心理与犯罪文集》一书,对目击证人辨认的可靠性进行质疑。而耶鲁大学法学教授埃德温・鲍查德为其1932年出版的先驱性著作《蒙冤获罪》而对65个被定罪的无辜者案例进行研究,发现目击证人的错误辨认是导致冤案的主要原因。不过,有计划性的系统研究则是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的。

一些法学教授也纷纷对刑事案件错判率进行研究。例如,法学教授迈克・莱辛格的研究表明,1982年至1989年间因和谋杀罪而被判死刑的案件中至少有3.3%的人是无辜的。最有影响的则是美国司法部和参议院委托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进行的研究,詹姆斯・利布曼教授等人最终的报告名称为“一个坏掉的制度:1973-1995年间死刑犯的错判率”。报告中指出,在1973_1995年之间的23年间4578例死刑案件的研究发现,出错率竟然达到68%。

糟糕的是,在此之前人们并没有很好的获得和防止“司法谋杀”的手段,直到DNA技术于80年代末在法庭的开始采用。DNA证据让两位资深律师巴里-谢克和彼得・纽费尔看到了为无辜者的希望。他们于1992年创立了非赢利性的民间组织“无辜计划”,旨在通过DNA检测技术为含冤入狱者,同时推动人们对现有司法制度缺陷的认识并引导其进行变革。巴里・谢克曾是辛普森案中“梦之队”律师团中的首席DNA专家。

“无辜计划”在行动

巴里・谢克1949年9月19日出生于纽约。抱着让世界更美好的梦想,60年代末他进入耶鲁大学,学业优秀,热心于政治运动。曾参加全国性的学生游行以及反越战游行。1974年他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学院毕业,成为一名律师,为纽约法律援助协会工作,专门帮助穷人。正是在那里,他遇到了彼得・纽费儿,他们成为亲密的朋友和无辜计划的共同创立者。离开法律援助协会后,谢克成为本杰明・卡多佐法学院的一名教授,而彼得・纽费尔进入一家私人公司从事民事案件。“无辜计划”,就位于本杰明・卡多佐法学院,在此之前巴里・谢克已经在这里任教了24年。无辜计划主要依靠学生的辛勤工作,有一个由律师和工作人员组成的小组进行指导。他们每年要收到一千多份援助请求,其中的一个重要工作是从中筛选出那些能够通过DNA测试得出结论性证据的案件。过去十几年DNA检测技术有了重大进展,现在即使是一些微小的样本也可以进行测试。这使得过去的一些案件得以重审,大大提高了无辜者的机会。

不过,所有重罪案中只有20%保存有生物学证据,可以通过DNA测试证明其是有罪或无辜的。因此,单纯依靠DNA并不足以确保无辜的人们不会被送进监狱。

另外,巴里・谢克意识到,仅仅将无辜者从监狱中解救出来,事情并未完结。很多人从监狱出来后发现自己一无所有,含冤入狱还给他们带来感情和精神上的伤害。因此,在2003年初,从“无辜计划”中又衍生出“无罪释放后生活计划”,由“无辜计划”与加州的DNA鉴定技术和人权中心共同操作,帮助无罪释放的无辜者寻找住处,办理健康和医疗保险以及从业培训。同时,他们努力推动“无辜者保护法案”。“无辜者保护法案”最终在2004年以《所有人的公义法案》的名义开始施行,其关键点在于让监狱里的在押犯都有重新检测DNA的机会,最后落实确实是无辜的人能够获得经济补偿。同时,要提高死刑案的辩护水平,为他们提供好的律师。2008年7月18日,美国北卡罗莱纳州议会投票通过了一个议案,因为被错判而入狱的无辜者被释放后所获得的补偿金将从原先的每服刑一年补偿2万美元提高到5万美元,最高补偿额度为75万美元。

受“无辜计划”的启发,现在全美已经有大约40个类似的“无辜计划”组织遍布在各个州的法学院、新闻院校或其他公共机构中。有些组织专门帮助那些无法采用DNA证据的在押犯证明自己的清白。这些机构共同组成“无辜联盟”。另外,加拿大、新西兰、英国等地都成立相应的组织,英国和美国还制作了以“无辜计划”真实故事为基础的电视系列片。

通过“无辜计划”十几年来卓有成效的工作,美国大多数州已经认识到现有司法制度存在的某些缺陷,开始大力推进司法程序的完善等工作。例如,为了减少和避免错误的自我认供,在审讯过程中必须全程进行录像,从而增加自我认供证据的可靠性。

但是,阿拉巴马州的情况表明,“无辜计划”任重道远,仍需努力。正如巴里・谢克所说:“我这一生都看不到计划的结束。”

错误判决的七宗罪目击证人的错误辨认

全球所有的司法系统在分析和确定犯罪事件时都严重依赖目击证人,即所谓“人证物证俱在”。目击证人可以辨认罪犯,可以回忆当时的情景,甚至记得包括罪犯发型、现场的对话内容等细节。在法官看来,目击证人没有撒谎的动机,因而目击证人的证词是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证据,特别是当目击证人对自己的回忆和证词信心满满时。在缺乏有利的反驳证据的情况下,目击证人的叙述通常就会被警察、检察官、法官和陪审团接受。

人类的大脑不是一台录像机,我们既不能将我们看到的丝毫不差地记录下来,我们也不能像录像带倒带般准确地回忆看见的事情。事实上,目击证人的记忆和犯罪现场的其他任何证据一样,必须小心翼翼地进行保存,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提取,否则它和其他的证据一样很容易受到污染。而证据一旦受到污染,其在法律上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甚至成为无效证据。

有局限、不可靠的科学证据

DNA证据在法庭上的采用永远地改变了司法系统,由于DNA测试被广泛接受,很多专家开始怀疑其他法庭科学的可靠性。数百年来,有局限、不可靠的科学证据一直在法庭上使用,从血型、头发比对到咬痕和弹道学。这些传统的法庭科学可以缩小范围,但DNA可以提供确切的证据,因此应该尽可能地使用DNA技术。如果实验室测试操作不当,或者实验没有公正地呈现给法官,科学的证据就会戴上一个虚假的信任外表,从而导致错误的判决。法官听到的是科学实验支持检方的指控,却往往不知道科学有时也是不可靠或不精确的。比如,显微镜下的头发比对,其准确度被认为是万分之一,实际上这个统计数据是无法证实的。咬痕和血型比对也早已被证明很不可靠,而弹药的化学比对也于2005年被停止使用。

错误的自我供认:

超过25%的无辜被告在审讯中做出自己有罪的陈述,这表明个人自白并非总是由内在的认识或实际的犯罪行为支配的,有时完全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在警方询问期间,很多因素都会导致错误的自我供认,这些因素包括压力、胁迫、醉酒、中毒、精神伤害、对法律的无知、害怕暴力、严厉判决的威胁和对形势的错误理解等。有时候督察会使用严酷的审问手段对付不合作的嫌疑人,有些警察则会技巧地说服无辜的人“自觉地”认罪。有些人则是为了避免身体的伤害而认罪,有些人则被告知,只要认罪就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死刑。

法庭科学家行业不当

在很多案件中,法庭科学的结果将决定被告是生或死,因此,错误的证词、夸张的统计以及实验室欺诈等导致的错误判决要引起特别的关注,而这种情况已经在美国的几个州发生过。既然法庭科学证据是以专家证词的形式提供的,法官通常会更加看重。但是,一旦有不规范的行为发生,就更加危险。有时候法庭实验室或其工作人员会与警察和检察官结成同盟,而不是优先考虑如何寻找真相。在有些案件中,关键证据已经被用完了或者毁坏了,无法重新进行测试,因而也能发现法庭科学家的不规范行为,也无法查出真相。

每一条法庭科学证据的确认、收集、测试、储存、处理和报告都涉及许多人,在这个过程的某个环节中,证据会被人有意或无意地胡乱处理。

公职人员渎职

通过DNA测试被的案件中存在很多检察官或警察部门进行欺诈或者渎职的证据。大多数执行官员和检察官都是诚实的,值得信任的。但是,腐败也是有可能存在,即使只有千分之一的执法人员不诚实,错误的判决就将源源不断地发生。

做假证或伪证

超过15%的无辜者是因为别人做假证或伪证而入狱的。这并不是什么惊人的消息。对于那些监狱中绝望的囚犯来说,通过做伪证得到金钱或减刑,往往是他们最后的出路了。而对有些人而言,如果想逃脱牢狱之灾,做伪证也许是唯一的选择。

行动计划范文第2篇

最完美的计划并不一定是最科学、最高效的,但一定是最适合自己的。你应该学会总结自己的学习习惯和经验,找出自己在学习中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

在这里,为大家提供一个表格:

从表格上可以看出,这里提倡的并非所谓的“长远”计划,而是近期计划。制定近期计划的原则是:近期的计划要详尽具体,可操作性强,可以检验效果;各个计划之间的联系要紧凑,循序渐进,层次分明。

写下你的目标只是个开始,不过你总是要从一个地方开始。缩短你和目标之间距离的第二部分是“行动”。目标不是幻想,而是由行动支持的梦想。“明天”、“等一下”、“下礼拜”、“下个月”或者“明年”等字眼,通常是“绝对不会”这个失败字眼的同义字。“总有一天”的通常意思是“一辈子休想”,所以现在就行动吧!如果你担心无法完成一件事,就要把忧虑的时间用来做事。

缩短你和目标之间距离的第三部分是“坚持”。运用“动力情绪”的人,他们的生活哲学是绝不轻言放弃。如果你有目标也有计划,还有因“动力情绪”的运用所生发出的意愿和信心,你会愿意停下来并且放弃吗?

如果你正在路上开车,遇见一个“道路封闭”的牌子,你不会在那里搭营过夜,也不会开回家。路上的牌子只表示你不能从这条路走到你的目的地,你可以走另外一条路。许多人遇到生命中的“绕道行驶”,会认为这条路就到此为止了。要知道,路上还是会有路标告诉你要如何绕道前进。你只需要去找去看,然后依循前进,就会走上正路的。

许多成功的人发现他们最大的成功是经历最大的失败后跨过一步才得到的。因此当你快要接近目标时遇上了问题,千万不要放弃。且让我告诉你三个关于坚持的秘诀。

坚持目标,不一定坚持方法。我们常听别人鼓励我们坚持下去,但是坚持目标却不见得一定要坚持策略。不妨将坚持和实验精神结合起来。

把目光放在好处上。目标反映出你所追寻的是什么,但是你也必须确定你为什么要定下这个目标,也就是达成目标后会有什么好处。当追寻目标之途变得艰辛,却还得继续坚持时,通常推动你继续努力的就是这些原因,而不仅只是目标本身。所以你也要把目光放在好处上。

行动计划范文第3篇

本报讯 为贯彻落实《“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增强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产业创新、持续、协调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财政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近日组织制订了《加快推进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产业发展行动计划》。

计划指出,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是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源头,对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现代国防建设、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充分利用业已形成的较为完备的技术体系、制造体系和配套供应体系,转变产业发展思路和观念,推动从硬件加软件的“生产型制造”向应用服务加提供系统整体解决方案的“服务型制造”发展的产业形态变革。

计划提出,到2025年,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产业整体水平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产业形态实现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涉及国防和重点产业安全、重大工程所需的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实现自主制造和自主可控,高端产品和服务市场占有率提高到50%以上。近期目标是,到2015年,以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重点,着重于全产业链的系统推进;解决行业主干产品智能化、网络化、可靠性、安全性等关键问题;完成一批高精度仪表和新型传感器的自主设计、开发及产业化;重点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物联网、环保和食品安全、文物保护和传承等领域需求;建立行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为行业自主创新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行业整体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根据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技术发展趋势和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计划提出实施技术创新、产品升级、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产业化应用四大工程。面向重点行业和领域应用,大幅提升主干产品可靠性和稳定性,开发急需的高端产品,建设公共服务平台,研究前沿技术并实现产业化,通过产业形态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周寿英)

行动计划范文第4篇

一、20xx年要做的主要工作

(一)加强土地流转,减少撂荒地,稳步推进粮食生产,保证粮食安全。

(二)抓好核桃产业发展,加大对华洋家庭农场的扶持,在管理好现有核桃的基础上计划在郭家村、将军、八庙村新栽核桃3000亩。

(三)壮大土鸡产业发展,在现有土鸡产业基础上,计划在郭家村发展土鸡养殖大户1户,发展土鸡2万只。

(四)在蚕桑产业园区继续实施林下种植,巩固提升园区效益,在、马家湾、等村栽植线椒500亩,养蚕1000张;

(五)在巩固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新产业。今年我乡计划在郭家村试种魔芋100亩,新建一个黄羊养殖小区,并在郭家村大力推广天麻零代种子培育,扩大种植规模。

(六)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住条件,今年计划新建沼气75口,改厕43户,改厨42户,改圈27户,新建集中供水12处解决安全饮水1600人;计划硬化到郭家村道、环形路、马家湾村道、等村村组道路硬化21公里,完成将军村三岔河桥梁建设,使全乡群众的出行更加便捷;

(七)电信、移动及有线电视将全覆盖,宽带网络覆盖面将进一步扩大,争取新农通全部开通。

(八)公共服务将进一步完善。各村活动阵地办公设施和附属设施将进一步完善,争取在郭家、红梅新建便民小超市,争取在两个村安装金融POS刷卡机,为群众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在有条件的村安装健身器材,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九)对村活动阵地进行完善,乡党委政府今年计划拿出经费5万余元为板房、郭家、红梅、八庙、天池等村配置办公桌椅,硬化板房、郭家、红梅村委会院坝,对板房村支部班子进行整顿,提升其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乡党委政府成立“强村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对今年实施的、村落实主要领导挂村,负责对实施“强村行动”的综合协调、组织指导,落实骨干力量驻村,具体协调各项工作的开展,同时乡党委政府将加强与帮扶单位区体育局、区畜牧食品局的联系,加大帮扶力度,落实帮扶责任。

行动计划范文第5篇

一、2015年要做的主要工作

(一)加强土地流转,减少撂荒地,稳步推进粮食生产,保证粮食安全。

(二)抓好核桃产业发展,加大对华洋家庭农场的扶持,在管理好现有核桃的基础上计划在郭家村、将军、八庙村新栽核桃3000亩。

(三)壮大土鸡产业发展,在现有土鸡产业基础上,计划在郭家村发展土鸡养殖大户1户,发展土鸡2万只。

(四)在蚕桑产业园区继续实施林下种植,巩固提升园区效益,在、马家湾、等村栽植线椒500亩,养蚕1000张;

(五)在巩固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新产业。今年我乡计划在郭家村试种魔芋100亩,新建一个黄羊养殖小区,并在郭家村大力推广天麻零代种子培育,扩大种植规模。

(六)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住条件,今年计划新建沼气75口,改厕43户,改厨42户,改圈27户,新建集中供水12处解决安全饮水1600人;计划硬化到郭家村道、环形路、马家湾村道、等村村组道路硬化21公里,完成将军村三岔河桥梁建设,使全乡群众的出行更加便捷;

(七)电信、移动及有线电视将全覆盖,宽带网络覆盖面将进一步扩大,争取新农通全部开通。

(八)公共服务将进一步完善。各村活动阵地办公设施和附属设施将进一步完善,争取在郭家、红梅新建便民小超市,争取在两个村安装金融POS刷卡机,为群众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在有条件的村安装健身器材,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九)对村活动阵地进行完善,乡党委政府今年计划拿出经费5万余元为板房、郭家、红梅、八庙、天池等村配置办公桌椅,硬化板房、郭家、红梅村委会院坝,对板房村支部班子进行整顿,提升其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乡党委政府成立“强村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对今年实施的、村落实主要领导挂村,负责对实施“强村行动”的综合协调、组织指导,落实骨干力量驻村,具体协调各项工作的开展,同时乡党委政府将加强与帮扶单位区体育局、区畜牧食品局的联系,加大帮扶力度,落实帮扶责任。

行动计划范文第6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宣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目标与第一阶段建设任务》和市委组织部关于《宣城市“双培双带”先锋工程五年规划》精神,充分发挥党员电化教育在推进我市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现就在全市农村组织实施党员电化教育“4513”富民行动计划(以下简称“4513”计划),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保持新时期共产党员先进性为基本要求,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党员素质和“双带”本领为目标,紧紧围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社会稳定,为促进我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二、目标任务

“4513”计划是指用4年时间,摄制50部适合本地推广的农村实用技术科教片,建立我市乡土实用技术科教片库;在全市培育100名农村党员电教科技致富标兵(指在致富过程中充分运用党员电教手段,并至少在乡镇一级有较强影响力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创建30个党员电教科技示范基地(指注意和充分运用党员电教手段去发挥培训辐射,具有带动当地某一产业发展作用的场所)。

通过实施“4513”计划,发挥党员示范、帮带,基地培训、辐射作用,使广大农村党员掌握和提高致富本领,成为科技兴农的领头雁、发展经济的带头人和脱贫致富的领路人。

三、方法步骤

“4513”计划于今年下半年正式启动,到*年上半年结束,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摸底准备阶段(2004年下半年)各县(市、区)要在认真总结开展“党员电教致富工程”和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1515”工程经验的基础上,逐乡逐村进行调查摸底,认真制定“4513”计划的总体规划,10月31日前报市委组织部审定。制订总体规划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和要求,一定要切合当地实际,年度工作安排要突出重点,有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确保实现预期目标。在调查摸底、制定规划的同时,积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年-*年)各县(市、区)按照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认真做好乡土实用技术科教片的选题和摄制工作。各县(市、区)每年要做好2-3部农村实用技术科教片选题工作,完成两部科教片的摄制。科教片选题要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可结合市科技局推广应用50项农业科技成果,选择那些项目前景较好、科技含量较高,在本地具有推广价值的种植、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项目为主的农村实用技术作为科教片选题。对处于试验阶段的实用技术,要经过专家论证方可。二是要精心培育党员电教科技致富标兵和示范基地。各地要把近几年开展“党员电教致富工程”中,表现较突出的党员科技致富能人组织起来,建立一支党员电教科技致富骨干队伍。充分发挥基地在实验、示范、培训、辐射等方面的作用,建立一批各种类型的农村党员电教科技示范基地。在4年的时间里,每个县(市、区)要培育15个左右带动当地产业发展的党员电教科技致富标兵,创建4-5个党员电教科技示范基地。党员电教科技致富标兵和示范基地可按照1:2的比例进行重点培育。三是整合农技科普资源,充分发挥农技部门优势。各县(市、区)要充分利用农业科技网络,整合农技科普资源,重点抓好品种的选育栽培、科技培训以及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技术指导、技术检测、示范推广。四是建立党员电教科技致富标兵、示范基地帮联单位。“4513”计划成员单位要建立相应的联系点,做好技术指导和协调工作,并不断总结经验,搞好示范引导,推动和指导活动的开展。市成员单位也将在全市范围内,选择建立若干个联系点。

第三阶段:总结表彰阶段(*年上半年)认真总结实施过程中主要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补缺补差并加以完善,争创党员电教科技致富标兵、党员电教科技示范基地,表彰一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

四、组织领导

行动计划范文第7篇

一、职业院校助学奖学行动计划

为解决职业院校学生生活困难和鼓励优秀学生报读职业学校,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实施“职业院校助学奖学行动计划”。

(一)扩大资助职业院校家庭困难学生的规模。对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含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中专,下同),在原低保家庭子女、福利机构监护的未成年人、革命烈士子女、五保供养的未成年人以及残疾学生免收学费、代管费的基础上,将贫困助学的资助对象扩大到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子女,使免收学费的资助面扩大1倍,全省达到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的10%左右。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资助,按国家有关高等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

(二)设立大中专院校农业种养技术类专业助学金。该项助学金用于免除省内大中专院校农业种养技术类专业本省籍学生的学费。公办大中专院校按实际学费标准全额免除,民办大中专院校按同类公办院校学费标准予以减免。

(三)设立职业教育奖学金。中等职业教育奖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在校学生,奖学金标准为每人每年1000元,受奖学生总数控制在在校生总数的5%。高等职业教育奖学金仍按高等学校奖学金有关规定执行。

(四)经费筹措。中等职业教育助学、奖学所需经费由各级财政予以保障,省财政对一类、二类地区分别按70%、50%的比例予以补助。大专院校农业种养技术类专业助学金由省财政全额承担。

二、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行动计划

为切实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实训条件,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重点建设好一批为学生校内技能培训服务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一)建设目标。实训基地是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建于校内的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场所。到*年,建设70个国内一流、资源共享、示范领先的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其中50个先进制造业实训基地,20个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实训基地。在此基础上,对符合条件、能承担学生生产实习任务、面向社会开放的,选择10个进行重点建设,使其成为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到2010年,部级和省级中职实训基地达到100个。

(二)建设原则。

1统筹规划。省级实训基地建设要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和全省产业带规划,突出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体现特色。

2资源共享。实训基地应在区域范围内,向其他学校、农村劳动力培训、企业职工培训开放;通过校际联盟、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对于跨区域开放、接纳其他学校学生比例高的实训基地可进一步申请建设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

3注重效益。实训基地建设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提高实训基地使用效率。在保证学生实训的基础上,开展对外加工生产和学生勤工俭学。有条件的要逐步建立独立核算、滚动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

(三)基地申报与评审。各地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认真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和实施计划。省有关部门在此基础上择优确定申报学校和项目。

省级实训基地申报与评审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各地申报的省级实训基地经省教育厅、省财政厅会同省劳动保障厅审核初选,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和评审,由省教育厅、省财政厅批准公布。

(四)资金筹措。省级实训基地资金由学校举办者筹措,省财政给予奖励性补助。省财政原则上按建设所需经费的50%予以补助,对每个先进制造业实训基地,省级补助

不超过200万元;对每个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实训基地,省级补助不超过150万元。对列为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的,省级补助再追加100万元。

三、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行动计划

为帮助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对职业学校教师进行全面培训和重点培养。

(一)专业课教师全员培训。用两年时间对全省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进行轮训,每位教师参加培训96学时。培训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为主要内容,重点培养教师的实训指导能力。争取到2010年全省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80%以上成为“双师型”教师。

(二)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采取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相结合、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专业骨干教师培训。两年内培养3750名达到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使高技能“双师型”教师在专业课教师中的比例达到30%以上;每年选派100名左右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攻读相关专业在职硕士,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专业骨干教师。

(三)专业负责人培养。通过理论研修、专业调研、技能培训、名校(企)挂职等途径,用两年时间培养300名中职学校专业建设和管理的领军队伍。

(四)教师专业技能比武。每年选取若干个专业或项目,举办4—5次全省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技能大赛,形成专业课教师主动提高技能的良好氛围。

(五)启动课程教材改革。“*”期间,开展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组织编写50种适应我省紧缺专业和新设专业急需的精品教材,同时支持学校开发一批适应地方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校本教材。*—*年选择2个紧缺专业进行重点调研与论证,制订课程教材开发方案,并完成2个专业20余种精品教材的编写和使用。

(六)经费筹措。教师培训经费由各地财政负责筹措。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专业骨干教师培训、专业负责人培养给予补助。对省级教师技能大赛和精品教材开发给予资助。

四、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建设行动计划

为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提高专业水平,强化办学特色,做大做强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增强职业学校为县域经济服务能力,实施“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建设行动计划”。

(一)落实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建设责任。县(市、区)政府是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建设的主体,要加强统筹领导,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确保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不低于普通高中。到*年,每个县(市、区)都要建设好1—2所集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于一体、设施先进、师资优良、管理科学的县级骨干职业学校,使其成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培养培训所需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平台。

(二)加强示范专业建设。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建设要以专业建设为重点,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根据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到*年,全省再完成50个省级示范专业的建设,使省级示范专业达到200个左右。

(三)扶持欠发达地区县级骨干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省财政重点扶持45个欠发达县(市、区)的骨干职业学校各建设好1—2个专业。

(四)经费筹措。对省级示范专业,省财政给予奖励性补助,地方财政按1∶1配套。对45所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级骨干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由地方财政筹措。一类地区省财政补助50%,二类地区省财政补助30%。

五、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行动计划

校企合作是激发职业教育发展活力、破解职业教育发展难题的有效举措,对发挥校企双方积极性、加快培养应用性人才、促进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结合具有重要作用。为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实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行动计划”。

(一)建立职业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省、市建立一批由教育部门、劳动部门、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预测劳动力需求、制订专业设置标准和培养目标、编写专业课教材、组织教学交流和技能大赛等。

(二)建立500个校外实习示范基地。实习基地主要为已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的学生提供更加熟练掌握技能的机会,并充分利用企业的先进设备,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在全省选定500家企业建立校外实习示范基地,其中确定50家为省级校外实习示范基地,每个市确定10家为市级校外实习示范基地,每个县确定不少于5家为县级校外实习示范基地。

(三)建立100个校企合作的职工教育培训基地。依托各地重点骨干职业院校、省级示范性化技术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建立100个校企合作的职工教育培训基地,为中小企业开展职工教育培训提供服务。

(四)支持行业、企业举办职业学校或参与合作办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帮助行业、企业办好现有职业学校,鼓励企业参与办学、办专业以及共建实习车间。

(五)省级校外实习示范基地、省级校企合作职工教育培训基地由省教育厅会同有关部门审定。全省每年评选表彰20个优秀校外实习基地、10个优秀职工教育培训基地,由省财政予以奖励。

六、提升劳动力素质行动计划

(一)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以被征地农民、转产渔民、下山移民、农村富余劳动力、企业务工农民和专业农户为重点对象,以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和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到2010年,全省完成1000万名农村劳动力的培训任务。其中,以种养业专业农户、专业合作社社员为主要对象的农业专业技能培训100万人;以被征地农民、转产渔民、下山移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为主要对象的转移就业技能培训400万人;以已在二、三产业就业的务工农民为对象的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500万人。

(二)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根据就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对全省回乡应届初高中毕业生,按不同专业、不同等级职业资格,分别进行6个月到1年的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工作由办学条件较好的中职学校或由省示范性化技术学校与职业学校承担,受训学员参加相关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由有关部门和培训基地帮助推荐就业或指导自主创业。培训经费由政府和个人共同承担,省财政按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绿色证书的受训人数,对一类地区、二类地区分别给予补助。

(三)企业职工等就业能力培训。对在岗职工、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新增劳动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通过健全完善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制度,鼓励企业开展职工技能培训工作,支持和鼓励职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表彰奖励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广泛开展企业职工技能大比武活动等多种举措,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到2010年,全省技术工人达到700万人,初、中、高级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40∶45∶15,初步建立一支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技术工人队伍。

行动计划范文第8篇

母婴健康安全行动计划

为提高妇幼健康服务质量和水平,切实保障母婴安全,维护妇女儿童健康权益,自2018年起,在全国组织实施母婴安全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以预防和减少孕产妇和婴儿死亡为核心,以落实母婴安全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提升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为抓手,以强化质量安全管理为保障,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便捷、温馨的妇幼健康服务,全力维护妇女儿童健康。

二、行动目标

自2018至2020年,通过开展母婴安全行动,提升妇幼健康服务水平,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到2020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8/10万,全国婴儿死亡率下降到7.5‰。在此基础上,树立一批母婴安全示范单位。

三、行动范围

开展助产技术服务的医疗机构(以下简称助产机构),重点是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妇幼保健院和妇产医院。

四、行动内容

(一)妊娠风险防范行动。

1.提升风险防范意识。以科学备孕、孕产期保健、安全分娩为重点,制订孕产妇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开发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材料。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站、微信、微博等大众媒体,制作参与科普节目,积极撰写科普文章,广泛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普及孕育健康知识,提升群众健康素养,使每个孕产妇成为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积极参与配合医疗保健活动,提升自我保健和风险防范意识。

2.做好备孕咨询指导。将妊娠风险教育作为孕妇学校开班第一课。设立生育服务咨询室,汇集妇科、产科、生殖、遗传、心理、中医等专业力量开展多学科协作诊疗,规范提供生育力评估和备孕指导。综合评估妇女基础健康状况、生育能力和年龄等因素,客观告知妊娠几率和风险,引导群众正确认识高龄高危妊娠风险。

3.开展妊娠风险评估。按照《妊娠风险评估与管理工作规范》要求,开展孕产妇妊娠风险筛查和评估,对孕产妇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在《母子健康手册》及相应信息系统作出明显标注。对于妊娠风险分级为“黄色(一般风险)”、“橙色(较高风险)”、“红色(高风险)”和“紫色(传染病)”的孕产妇,应当建议其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接受孕产期保健服务和住院分娩。对患有疾病可能危及生命不宜继续妊娠的孕产妇,由副主任以上任职资格的医师进行评估和确诊,告知继续妊娠风险,提出科学严谨的医学建议。

4.提供生育全程服务。使用全国统一的《母子健康手册》,整合孕前保健、孕期保健、住院分娩、产后避孕、儿童保健等内容,提供系统、规范的优生优育全程服务,打造无缝连接“一条龙”服务链。规范有序开展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服务,严格落实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等综合防控措施。指导产妇分娩后及时采取避孕措施,减少非意愿妊娠,合理控制生育间隔。

(二)危急重症救治行动。

5.加强高危人群管理。筛查妊娠危险因素,识别高危孕产妇,对妊娠风险分级为“橙色”、“红色”和“紫色”的孕产妇严格实行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保证专人专案、全程管理、动态监管、集中救治,确保做到“发现一例、登记一例、报告一例、管理一例、救治一例”。密切监测、治疗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根据病情需要及时转诊。

6.查找救治薄弱环节。每半年组织产科、儿科、重症医学等业务科室和医务科等职能部门召开至少1次联席会议,梳理在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救治方面存在的管理、技术问题,完善诊疗预案和管理制度,建立孕产妇用血、转运等保障机制。积极探索开展孕产妇危重症评审。

7.针对死因完善预案。结合区域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评审情况以及本机构实际,针对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等主要死因建立抢救流程与规范,明确相关科室和人员职责任务,确保急救设备和药品随时处于功能状态。建立完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医患沟通和媒体沟通机制。

8.建立救治协调机制。设立产科安全管理办公室,由分管院长具体负责,协调建立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会诊、转诊等机制。建立院内多学科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小组。完善产科、儿科协作机制,鼓励产科与儿科共同确定分娩时机,儿科医师按照院内会诊时限要求准时到达。

(三)质量安全提升行动。

9.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落实《医疗质量管理办法》,成立医疗质量管理专门部门,负责本机构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产科、儿科应成立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小组,组长由科室主要负责人担任,指定专人负责日常质量管理工作。每年开展不少于1次医疗质量安全案例警示教育。

10.加强医疗安全管理。严格遵守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强化产科探视管理,新生儿在院期间佩戴身份识别腕带,完善新生儿出入管理制度和交接流程,做到身份有识别、交接有登记。规范处理医疗废物,依法依规妥善处理胎盘和死胎(死婴)。加强新生儿病房、临床检验实验室、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实验室等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手卫生和医院感染监测等规定。建立风险监测、预警以及多部门协同干预机制,严格执行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制度,有效防范医院感染。

11.促进质量持续改进。针对手术室、产房、新生儿病房等重点部门,围绕关键环节和薄弱环节制定质量评价标准,建立相应的质量安全考核指标。科室质量管理小组应当每月开展自我评估与分析,制订并落实质量持续改进措施。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分析医疗质量安全信息。

12.定期报送母婴安全信息。按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求,定期报送住院分娩、孕产妇死亡、新生儿死亡、出生缺陷等个案数据以及服务资源数据,发生孕产妇死亡后第一时间通报辖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建立医疗质量(安全)不良事件信息采集、记录和报告相关制度。

(四)专科能力建设行动。

13.加强临床专科建设。以各层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为抓手,提升产科、儿科专科诊疗水平。综合性医院着力加强妊娠合并症处置、危重孕产妇多学科联合救治,重点提升疑难重症诊疗能力。分娩量较大的妇幼保健院、妇产医院着力加强产科亚专科和新生儿科建设,逐步建立产科重点专病医疗组。积极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和方法,开展中成药合理使用培训,促进孕产妇和婴幼儿安全应用中药。加强危急重症中西医临床协作,提升诊疗救治能力。

14.促进保健专科发展。开展妇幼保健专科示范单位建设,丰富服务内涵,拓展服务内容,加强人才建设,促进预防保健与临床医疗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孕前保健、孕产期保健、产后保健、儿童眼保健、儿童听力保健等保健专科服务能力和水平。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推广应用中医防病保健方法,扩大中医药在孕育调养、产后保健等方面的作用。

15.强化专业技能培训。结合辖区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评审情况,确定技能培训主题。每季度开展不少于1次专项技能培训和快速反应团队急救演练,提升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紧急剖宫产自决定手术至胎儿娩出时间(DDI)应当努力控制在30分钟以内并逐步缩短。保障产科医师、助产士、新生儿科医师每年至少参加1次针对性继续医学教育。

16.推进科研攻关和临床转化。以临床应用为导向,在产后出血、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等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处理及出生缺陷防治、早产风险提示、早产儿救治等方面组织开展科研攻关。加快推进产后出血防治、新生儿复苏等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

(五)便民优质服务行动。

17.优化诊疗资源配置。按照开放床位和配置标准,足额配备医护人员和设施设备,确保服务资源与服务量相匹配。在门诊合理安排B超等设备,增加胎心监护等可穿戴设备,逐步缩短检查等候时间。优化产科诊室布局和服务流程,集中产科门诊、超声检查、胎心监护、采血、尿检、缴费等环节,努力提供“一站式”服务。完善自助服务设备,提供便民服务设施,在儿科和儿童保健门诊设立母乳喂养室。

18.推进全面预约诊疗。三级综合医院和三级妇幼保健院的产科预约诊疗率≥70%,产前检查复诊预约率≥90%。在保障危重孕产妇救治的前提下,推广预约住院分娩,对预约孕产妇优先安排住院床位。

19.提供便民利民服务。通过诊间结算、移动支付等方式,减少患者排队次数,缩短挂号、缴费、取药排队等候时间。提供自助打印、网络查询、手机信息等多种形式的检查检验结果查询服务。规范落实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产前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等惠民利民政策和措施。

20.倡导温馨舒适分娩。营造温馨、舒适的产房环境,提供以产妇为中心的人性化分娩服务。积极开展专业陪伴分娩等非药物镇痛服务,鼓励开展药物分娩镇痛服务,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开展家属陪伴分娩。

五、行动步骤

(一)2018年工作安排。

1.2018年1-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母婴安全行动计划》部署相关工作。各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行动计划和当地实际,制订本省(区、市)具体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做好动员部署、宣传发动工作,调动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积极性。各省(区、市)的实施方案要对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较高的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等重点区域制订针对性的策略措施。

2.2018年6-12月,医疗机构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督导检查,推动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发现先进典型,挖掘一批母婴安全示范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对示范单位进行宣传报道。

(二)2019年工作安排。

1.2019年1月,总结2018年度行动计划落实情况。

2.2019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2018年度情况,部署2019年工作。对2018年度母婴安全示范单位进行表扬,在全国会议上进行经验交流。

3.2019年3-12月,医疗机构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督导检查,推动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发现先进典型,挖掘一批母婴安全示范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对示范单位进行宣传报道。

(三)2020年工作安排。

1.2020年1月,总结2019年度行动计划落实情况。

2.2020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2019年度情况,部署2020年工作。对2019年度示范母婴安全示范单位进行表扬,在全国会议上进行经验交流。

3.2020年3-12月,医疗机构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督导检查,推动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发现先进典型,挖掘一批母婴安全示范单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对示范单位进行宣传报道。

4.2020年10-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对母婴安全行动计划3年实施情况进行总结,推进母婴安全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六、行动要求

(一)细化落实行动措施。

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夯实工作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确定部分重点联系医院,强化督促指导,定期了解工作进展。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也要建立重点联系单位制度,督促医疗机构采取措施切实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

(二)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属委管医院要发挥“国家队”表率作用,省级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要发挥区域“龙头”作用。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深入挖掘、树立先进典型,通过示范引领,带动辖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落实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根据各地推荐的示范单位,遴选出一批全国示范单位组织系列报道,供各地交流学习。

(三)加强舆论宣传引导。

行动计划范文第9篇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市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全面实施“工程”,形成比较完善的综合交通网络、能源网络、安全水资源网络、信息网络框架,基本实现基础设施现代化;构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体系、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安全保障设施体系、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现代产业体系等,为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二)主要目标

1.构筑四大网络(综合交通网络、能源网络、安全水资源网络、信息网络)。

综合交通网络:初步建成铁路、公路、航道、内河港口、交通枢纽、站场等相互配套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实现交通现代化。五年内新增铁路78公里;高速公路231公里,密度达到5.5公里/百平方公里;干线公路401公里,密度达到20.85公里/百平方公里;通村公路145公里,密度达到95.4公里/百平方公里;改建航道288公里,建成500吨级及以上泊位55个。

能源网络:形成结构合理、安全可靠的区域能源保障网络,基本形成以2座50万伏变电所为中心、22万伏跨区环网为骨架、11万伏区域环网为补充的主体网架。改善能源结构,形成“西气”、“川气”双气源,建设覆盖三县两区的天然气供气网络。五年内,建设装机容量210万千瓦,新增变电容量322万千瓦,新增110KV以上线路450公里。

安全水资源利用网络:统筹考虑水源地、第二水源、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网的规划和建设,形成配置合理、利用高效的饮用水安全网络。五年内新增水库容量2亿立方米,新增原水供水规模40万吨/日,改善农村饮水安全19.8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

信息网络:基本形成功能社会化、结构网络化、技术现代化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加快以电信网、广播网、移动网等为主体的骨干网建设,提高供给能力。努力发展宽带接入网,形成高速、宽带的双向网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五年内新增移动交换机容量15万门。

2.完善五大体系(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体系、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安全保障设施体系、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现代产业发展体系)。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体系:全面实施《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加强污染物综合防治和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镇污水处理率、垃圾处理率,做好土壤、矿山、河道等生态修复,构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设施体系,全力打造“生态**”。五年内,市区和三县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5%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0%。

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完善城市交通、城市绿地、重大区块改造和城市景观系统,展现生态、文化、和谐、精致的城市特色,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五年内,初步形成“内成网、外成环、分层保护、逐圈分流”的城市道路体系,建成“四环四横四纵”城市框架工程,基本完成中心城区16个老居住区改造任务,中心城市绿地率达到40%以上。

安全保障设施体系:高度重视安全防灾基础设施建设,构筑防灾、抗灾、减灾设施体系,建立完善自然灾害预警系统,构建安全保障设施体系,加快建设“平安**”。五年内,完成53座小(二)型以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成3747户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加固堤防152公里。

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按照“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目标,优先配置城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基本服务设施,实施救助保障、帮扶致富工程,构筑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五年内,实现87%中小学校园标准化要求,100%农村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达到标准化要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6平方米,建设经济适用房、保障廉租房60万平米,渔民上岸1万人左右,需安置渔民1017户左右。

现代产业发展体系:组织实施一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工程,加快形成技术先进、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一、二、三产的协调发展。五年内,通过实施一批高效农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提升开发区(园区)发展水平,机电制造、金属材料和现代轻工三大特色优势产业,规模以上产值占比达44%。

二、重点工作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按照项目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我市今后五年实施的“工程”项目261个,计划总投资1821亿元,2008-2012年总投资1538亿元,2008年计划投资190亿元。其中列入省“三个千亿工程”的56项,计划总投资663亿元,2008-2012年计划总投资553亿元,2008年计划投资87亿元。

1.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共27个项目,2008-2012年总投资170亿元。结合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的实施,加快苕溪清水入湖工程、入湖溇港整治、扩大杭嘉湖南排工程建设;建成合溪水库、建设水厂升级改造、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网,确保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工程、面源污染治理工程、点源污染治理工程等。

2.新农村示范建设工程,共22个项目,2008-2012年总投资113亿元。围绕“1381行动计划”,重点实施水库除险工程、小流域堤防加固工程、农房加固等强塘固房工程;建设一批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加快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完善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工程;实施农村公路、千万农民饮用水、兴林富民等帮扶致富工程;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施村庄环境整治、防护林工程等。

3.综合交通网络工程,共45个项目,2008-2012年总投资277亿元。建成宁杭铁路、**南站综合交通枢纽,争取湖嘉乍铁路、湖苏沪城际轨道开工;建成申嘉湖高速公路练杭段、杭长高速杭州至安城段,推进申嘉湖西延、杭长北延工程、杭宁扩建前期;完成环太湖公路、318国道李家巷至浙皖界牌、09省道秋山互通至乾元段改造等国省道建设;全面实施县、乡公路建设;完成长湖申航道、京杭运河**段、武新线航道等改造;建设吴兴港区、南浔港区、德清港区、安吉港区、长兴港区、太湖旅游港区等。

4.能源网络工程,共19个项目,2008-2012年总投资90亿元。以保障电网安全运行为重点,推广使用天然气,发展新能源,新建、改建、扩建成品油供应设施,主要实施天荒坪二期工程、特高压线路、220千伏、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安吉、南浔天然气支线工程等。

5.中心城市改造提升工程,共37个项目,2008-2012年总投资188亿元。以现状城市道路和原有城市总体规划道路网为基础,完善城市路网结构和布局,大力推进城市形态、街道建筑、自然人文景观、城市道路、城市河道等有机更新。实施市北分区、仁皇山新区路网完善工程;完成江南工贸大街、苕溪西路、南街等改造;完成爱山广场、衣裳街保护区改造;建设长岛公园、仁皇山公园、市区景观、绿地等工程。

6.民生保障工程,共27个项目,2008-2012年总投资138亿元。包括文教卫体社会事业工程、救助保障工程、防灾减灾工程等,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特殊学校改扩建、长兴体育训练基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公共卫生建设工程、群众体育设施建设工程、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等。

7.新型工业化建设工程,共52个项目,2008-2012年总投资322亿元。主要包括开发区(园区)平台建设、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特色优势产业工程。实施南太湖科技创新中心、南太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康山分区路桥工程、吴兴区产业重点开发区(园区)基础设施及功能平台建设、南浔科技创业园建设、德清经济开发区平台建设工程、安吉科技创业园平台建设、长兴与浙江大学共建“浙江大学长三角国家大学科技园”、三一重工华东产业园、人本集团项目等。

8.现代服务业培育工程,共32个项目,2008-2012年总投资240亿元。主要包括实施现代物流、生态旅游、商贸业工程,培育生产业和消费业工程,实施太湖明珠、国际会议度假中心(一期)、德清乡村俱乐部、南浔古镇保护利用项目、上海新长宁集团多媒体动漫城、安吉龙王山森林体育公园、长兴盛家漾、大荡漾湿地修复工程等。

三、保障措施

为保障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工程”)的顺利实施,着重建立四个机制:

(一)组织协调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联席会议,回顾总结实施情况,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研究部署下阶段推进重点和任务要求。建立专题协调制度,根据项目推进的具体情况,适时召开土地、资金、环境等专题会议,研究、协调重大项目前期推进和建设实施中的具体问题。

(二)责任落实机制。把实施行动计划的责任分解落实到牵头部门、参与部门、县区政府和项目业主,并制定分年度实施计划。年度滚动计划要突出“抓前期、促开工、保竣工”三项工作重点,每个项目都要有明确的年度工作目标,特别是每年都要有一定比例的项目确定为新开工和竣工项目,确保工程整体有序推进。

市发改委为牵头部门,主要职责是牵头编制行动计划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衔接平衡“工程”;提出各有关单位责任分工;及时了解、总结推进情况;提出实施推进和责任单位考核等建议。

市财政局负责市级财政性资金安排与“工程”具体项目资金需求的对接,按照工程年度实施计划,以及工程进度和规定的程序,及时安排和下达市级财政性资金计划。

市国土资源局负责统筹、争取、衔接、落实“工程”所需的用地规划和计划指标,研究提出深入挖潜、创造条件保证工程项目所需用地的对策措施,及时做好项目建设用地的预审、农转用、土地征用等工作。

市环保局负责做好“工程”的环评工作,统筹安排项目所需环境容量,及时办理项目环评报告书的审批手续。

市规划建设局配合做好“工程”选址工作,及时办理项目选址意见书。

人行**中支负责根据“工程”推进计划和前期工作进展,引导金融机构采取多种贷款模式,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加大支持力度。

市农办、团市委、市经委、市民政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文广新局、市卫生局、市体育局、市规划建设局、市交通局、**电力局、市邮政局、电信公司**分公司、移动公司**分公司、联通公司**分公司、**广电总台、项目所在地政府为“工程”相应内容的责任单位,主要职责是根据项目计划提出本单位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对策措施和分年度具体计划,并确保完成年度和五年行动计划,按季报送项目推进实施情况。涉及项目管理职能的市级部门,按各自职责做好有关工作。

行动计划范文第10篇

    今后几年,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历史性任务,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为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加强教育同科技与经济、同文化与社会的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大的智力支持和知识贡献。 

    一、重点推进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 

    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19号),坚持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 

    1.努力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2010年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打好基础。 

    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到2007年底,力争使西部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以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为突破口,加强西部农村初中、小学建设。西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分别实现各自的“两基”目标。要将“两基”攻坚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重要任务,精心组织实施。继续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和“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中部地区未实现“两基”目标的县也要集中力量打好攻坚战。 

    已经实现“两基”目标的地区特别是中部和西部地区,要巩固成果、提高质量,千方百计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教师和校长素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要实现高水平、高质量“普九”目标。 

    2.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推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 

    加强新形势下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统筹”,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综合功能。继续开展“绿色证书”教育,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课程和教学改革,在实现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紧密联系农村实际,在农村初、高中适当增加职业教育内容。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实行灵活的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方便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城乡分段和职前职后分段完成学业。重点建设好地(市)、县级骨干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面向农村扩大招生规模。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对进城务工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 

    开展农村成人教育,促进“农科教”结合。农村成人教育要以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为重点。充分发挥农村成人学校和培训机构的作用。农村中小学可实行一校挂两牌,日校办夜校,成为乡村基层的文化、科技和教育活动基地。充分发挥高等农林学校的作用,建设“高等学校农业科技教育网络联盟”,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培训作出贡献。 

    3.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投入,完善保障机制。 

    进一步落实“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县级政府要切实担负起对本地教育发展规划、经费安排使用、教师和校长人事等方面进行统筹管理的责任。明确各级政府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中央、省和地(市)级政府通过增加转移支付,增强财政困难县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能力。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确保农村中小学校舍的维护、改造和建设,确保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基本支出需要。 

    4.建立和健全助学制度,扶持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 

    继续设立中小学助学金,重点放在中西部农村地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逐步扩大免费发放教科书的范围,逐步免除杂费,为寄宿学生提供必要的生活补助;通过给学校划拨少量土地或提供劳动实践场所,帮助学生勤工助学并改善生活;广泛动员和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捐资助学。到2007年,争取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努力做到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5.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农村中小学编制管理,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依法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严格掌握校长任职条件,积极推行校长聘任制。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及其他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乡村中小学任教,建立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加强农村教师和校长的教育培训工作。 

    6.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 

行动计划范文第11篇

一、氮、磷、COD、石油类等全面达到总量控制要求

到2015年,全省沿海地区的污染源在达标排放和目标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清洁生产,使工业污染源得到根本的治理,加强城市污水综合利用,使各种陆域排放的污染物及海域重点污染物达到容量总量控制要求。

二、近岸海域水质全面达到环境功能区划保护目标

到2015年山东省近岸海域水质全部稳定达到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海洋的自净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海洋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海域的开发和保护将上升到新的水平。

三、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基本实现生态良性循环

到2015年,全面实施“三区保护战略”,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使沿海地区城市、农村、海洋生态环境都得到明显改善,基本实现生态良性循环。

四、水产养殖做到生态养殖、养殖区和产卵场水域生态恢复良好状态

到2015年,全省海域养殖总体规模得到控制,基本实现生态养殖。

五、实现船舶及相关活动的“零排污”目标

到2015年,建立完善的船舶排污监测、监控体系,所有船只达到零排污的目标。

六、实现海上流动污染源突发溢油应急处理的目标

到2015年,实现全省各海区污染监视全方位立体化,应急措施现代化。建立一支海上溢油应急力量,储备足够的围油栏、消油剂,配置吸油船,安全、迅速地进行突发性溢油事故处理。

第二节行动规划

本阶段行动规划的重点以突出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为基点,使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基本实现良性循环。

一、继续实施点源、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持工程

积极推广污水处理新工艺,实施中水回用和废水资源化计划;已建和拟建的污水处理厂要采用脱氮、磷措施;沿海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基本解决因水土流失而产生的污染和和生态破坏;普及生态农业和生态养殖;面源污染基本得到控制。

二、加强沿海地区生态县(市)的建设

积极推广生态县建设的成功经验,沿海地区50%以上的县(市)要建成生态县(市)。*、*、*等城市,应采取措施向生态城市方向发展。沿海地区生态系统质量明显好转,基本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三、进一步推进特殊生态功能区、重点资源开发和生态良好区的“三区”保护战略

沿海地区对严重退化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物种丰富区、生态良好地区抢救性地建设一批特殊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建成城镇绿化生态系统;对重点资源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实施强制性保护,遏制重点资源开发区生态破坏加强的趋势。进一步完善沿海地区的防护林带、水土保持、防潮坝等沿海生态综合整治工程。

四、研究建设一批物理自净工程、生化自净工程、大气沉降污染控制工程

研究山东省海域的物理自净能力,摸清污染物入海后的迁移、输运、扩散规律,优化布局直排口的位置。研究大气迁移扩散规律,摸清大气沉降的氮、磷及其他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及贡献,制订各类大气污染源的削减规划,控制大气沉降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一)、物理自净工程规划

开展各海区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研究,制定各海区容量总量控制计划并付诸实施。

(二)、生化自净工程规划

开展海域的生物自净能力研究,实施生物自净示范工程,积累经验,逐步推广。

(三)、大气沉降污染控制规划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降低能耗。加强汽车尾气排放的管理,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开展大气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总量控制研究,控制大气沉降物对海域的污染。

五、实施重点海域污染底泥疏浚规划

对污染严重海域,实施底泥疏浚工程。制订重点海域污染底泥疏浚方案,确定疏浚底泥的范围、深度,采用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与技术,恢复疏浚海域的生态功能。

行动计划范文第12篇

一、工作思路

坚持以新教育实验为载体,以规范办学行为为抓手,以创新教研方式、构筑理想课堂、建设卓越课程和缔造完美教室为重点,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与指导,扎实推进师德建设、学校管理、教学方式的转变,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

(一)强化学习意识,更新教育理念

建立健全学习发展制度。按照“以德从教、科研兴教、创新施教、质量立教”的要求,强化终身学习意识。要建立健全日常学习制度,把坚持日常学习作为转变观念、提升素养、增强能力的重要措施落到实处;要不断强化集中培训,充分利用远程研修、网络教研、继续教育等多种培训形式和手段,促进教师内涵发展;要坚持教育理论联系教学实际,积极开展教育案例研究、教育故事讲述、教师成长讲座等活动,让教师享受有故事的幸福教育生活。加强联盟学校间的合作交流。以济莱协作区建设为契机,积极与济南名校、名师结对子,积极进行沟通交流学习,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动研讨活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助推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

(二)研发卓越课程,创建学校特色

强化课程意识。全市各小学要不断加强课程的领导力,不断提高课程的执行力,积极探索课程的创新力。要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扎实开好地方课程,确保国家课程开齐、开全、开足,切实保证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国家规定学习的每一门课程。强化研究意识。加强课程实施的研究。引领各学校认真研究三级课程,积极研发适合学生的系列特色校本课程、班本课程,让学生在多样课程实施和主题实践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努力让课程成为提升学校实力、塑造学校品牌、打造学校特色、促进教师发展、丰盈学生人生的重要载体。加强课程标准的研究。认真学习研究国家课程标准和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实施指导意见,适时组织学科课程标准学习研读会,破解如何将国家课程标准校本化,用国家课程标准引领、指导学科教学与教研。强化课程的育人功能。充分挖掘各级课程的德育点,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将立德树人落实于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进一步加强品德课程的教学研究,重点围绕如何把学生培养成健康、阳光、勤奋、踏实的社会人来指导引领教学工作。

(三)建设书香校园,培育儒雅少年

切实加强学校图书室建设。各级各学校要积极做好学校图书更新和科学配置,努力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用丰富的藏书吸引广大师生借书、读书,真正让学校图书室发挥应有的作用。大力开展“读经典书,写规范字,讲普通话”活动。继续推进全市“畅游书海”阅读工程、新教育实验阶梯阅读,深入推进师生共读、亲子共读,师生在共读共写中共同成长。进一步加强写字教学的研究,引导学生正确认字、规范写字,了解中国汉字的文化精髓。学年内,将组织全市师生读书展示和全市新教育实验第二届“书香少年”评选活动,推动师生读好书,写好字,让莱芜的孩子诵读更多的经典书籍,书写规范的中国汉字。

(四)构筑理想课堂,促进师生自主发展

指导教师自主开展教研活动。各级各学校要把“遵循学科规律,落实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效益”作为教学工作的任务和目标,积极开展“最满意的课堂”“最满意的教师”评选活动,精心组织观摩课、研讨课等教研活动,充分发挥其示范和引领作用。要加大各学科“常态课”的研究力度,切实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作为拉动教学环节的突破点,将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励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作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支撑点。实施“一线教研”工作法。深入落实“听一节课,指导一名教师,带动一个学科,推进一所学校”的“四个一”教研工作法,深入学校,蹲点包校,听课评课,重点观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课标落实、教法实施、教学评价、学生发展及教学效果等,以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五)缔造完美教室,书写生命传奇

“完美的教室”要有体现其价值体系的元素。比如缔造完美教室要有属于自己的班名、班徽、班风、班歌等班级标志,要有属于自己的班级公约、班级愿景、班级博客等班级文化,要有属于自己的人格课程、远足课程、科技课程、书香课程(如图书馆建设、走廊图书角、班级图书架、家庭书屋)等关注生命健康快乐成长的班级特色课程,要有属于自己的班级故事、相对固定的社团活动和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学生喜欢的理想课堂,让完美教室演绎着每个生命的成长故事。全市所有新教育实验学校都要提出建设完美教室的底线标准,并通过榜样班级的培育与打造,发挥其积极的引领作用。学年内,将组织全市新教育实验第二届“十佳教室”评选活动。

(六)扎实开展“研训一体化”活动

创新教研方式,适时组织多种形式的学科教研。市教研室充分发挥兼职教研员、学科骨干教师、教学名师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强区域教研、网络教研,打造学科教研骨干团队。抓好学科教材教法区级培训。各区教研室、乡镇教育办公室积极创新教研方式,强化教材教法培训,扎实开展“研训一体化”教研活动,引领教师通课标、通教材、通教法。组织参加各类评比活动,以评带培,研训结合,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七)构建“十校教研共同体”,深化区域联动教研

组织“教研共同体校校行”活动。以构建“十校教研共同体”为载体,以集中视导、联盟教研为抓手,对高新区、雪野旅游区等“教研共同体”加强全面教学视导,从教学管理、教学环节、理想课堂构筑、卓越课程研发、完美教室缔造、学生行为养成等方面进行检查指导,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加强“教研共同体联合教研”行动。积极开展市直小学、高新区、雪野旅游区、经济开发区、泰钢工业园各小学的联合教研,从集体备课、课堂观察、作业教学、校本教研、课程建设等各个层面分学科、分主题、多形式开展活动,把教研做成大众的教研,把课题做成教学的问题,把活动做成交流的平台,促进学校经验的优势互补,实现区域教育教学的合作共赢。

(八)加强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大力提倡校长兼课和参与听评课活动,要建立和完善学校领导班子定期分析、研究教学工作的例会制度,组织开展“教学常规落实月”活动,带领教师落实教学常规、研究课堂教学、开发特色课程,提升自身的科学办学能力、管理指导能力和课程实施能力,做专家型、研究型的校长。分管校长和中层干部要经常参加学科研讨活动,及时研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本着转变课堂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壮大青年骨干教师队伍的目的,学年内将组织全市学科优质课、教学论文评选和第九届教学能手、第七届学科带头人评选,发现、培植、推出一批新人,力争在全省乃至全国评选中取得佳绩。

按照“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定期开展教学名师(校长)教学论坛、教研沙龙等活动,让教学名师在充分发挥带动作用的同时成就和锻炼自我,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推动教师队伍专业素养的整体提升。

加强教研队伍建设。扎实做好市、区、镇学科教研员的学习、培训、提升工程。适时组织教研员教育论坛、教研沙龙活动,为教研员的学习发展提供平台;组织教研员观课、评课活动,为教研员的技能展示提供平台;组织教研员送课活动,更好地发挥教研员的示范、引领作用。实行兼职教研员工作学期报告制度,学年末教研室将对教研员工作情况进行考评。

三、推进措施及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学校要切实加强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领导,按照本行动计划,成立专门领导及工作小组,结合单位实际,对照行动计划逐一细化、分解,把行动计划的目标任务分解到部门、科室,责任到人,切实把思想统一到行动计划的目标要求上来,把行动落实到“九大项目”行动计划的实施上来,确保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二)切实抓好培训。各级各学校要突出抓好对本行动计划的贯彻与落实,逐级开好部署、培训会。把本学年行动计划的指导思想、工作思路、主要工作,特别是“九大项目”传达到每所学校、每个科室、每名教师,力求入脑入心。在此基础,结合小学教育教学实际,调高目标、细化要求、提升境界,努力形成“以行动计划为指针、以狠抓落实为核心、以务求实效为目标”的良好工作氛围。

行动计划范文第13篇

一、指导思想及工作原则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认真贯彻国家、省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各项安排部署,切实履行安全生产监管责任。通过制定和执行年度监管执法计划,严厉查处和打击各类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及时消除事故隐患,确保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工作原则:坚持依法行政的原则,按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本级人民政府赋予的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职责依法开展监管执法活动。坚持属地监管、分级负责的原则,综合考虑执法力量、技术装备等实际因素,合理编制监管执法计划。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把握重要时间节点,着重突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执法监察。

二、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工作目标:通过强有力的开展监管执法,促进全市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冶金、建材、造船等重点监管行业领域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进一步落实,杜绝重特大事故、遏制较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的发生,确保年度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控制在考核指标以内。

主要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3号)和《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国发〔〕40号)文件,以煤矿、非煤矿山和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为重点,全面加强安全监管执法工作,严厉打击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扎实开展隐患排查治理,深化粉尘与高毒物品危害专项治理,全面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大力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完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营造更加浓厚的安全发展氛围。

三、监管执法人员数量和执法工作日测算

(一)市安监局监管执法人员数量测算。

目前,市安监局在编在岗31人,市安全生产监察支队11人,根据《安全生产监管年度执法工作计划编制办法》关于“执法人员计算比例”的规定,市安监局实际纳入计算的执法人员为42×70%≈29人。

(二)市安监局年度总工作日为:2012年市安监局总法定工作日为7279个工作日。说明:执法人员29人乘以251个法定工作日等于7279个工作日;全年365天,全年共52周,全年法定假日共计114天,法定工作日为365—114=251天。

(三)其他执法工作日3286天。

(四)非执法工作日2237天。

(五)全年监管执法工作日为:总工作日—其他执法工作日—非执法工作日=1756个工作日。

四、执法的范围、对象及责任分工

全市所有生产经营单位,按照“属地监管”原则由其所在地县级安监局全面负责日常执法检查工作,市安监局具体负责:

1.对各县(市、区、山)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综合协调监督。

2.指导和协调各县级安监局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监管的原则对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交通、民爆器材、医药、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烟草、商贸等行业生产经营单位依法实施监督管理。

3.市安监局对监管职责范围内的工矿商贸企业实施监督管理;对县级安监局和市有关部门负责监督管理的企业进行监督检查。

五、执法的事项、方式和工作安排

(一)综合监督和检查考核

市安监局依法行使综合监督管理职权,指导协调、监督检查各县(市、区、山)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及重点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监督考核并通报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执行情况。

1.每个季度末和年底分别组织对各县(市、区、山)政府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完成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2.根据省安委会、省安监局和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检查、督查。

3.在重要时段、敏感时期和重大节假日期间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生产检查和专项督查。

4.组织开展综合监督检查。交通、消防、建设、教育、特种设备等5个重点行业各抽查4个以上单位或企业进行现场执法检查;民爆、机械、轻工、纺织、烟草、商贸、农机、水利、电力、旅游、邮政、电信、林业、气象等有关行业,各抽查2个以上单位或企业进行现场执法检查。

(二)行政许可

市安监局依法实施安全生产行政许可,依法开展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资格培训考核,依法组织生产经营单位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的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所有许可事项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坚持标准,规范程序,在承诺的时限内办结。

(三)现场检查

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监管”的工作原则,2012年市安监局的现场检查计划安排如下:

1.对监管范围内的所有煤矿企业组织4次以上现场执法检查。

2.对重点监管的非煤矿山(含地质勘探)企业组织2次以上现场执法检查;督促各县局对一般矿山企业组织4次以上现场执法检查。

3.对重点监管对象的冶金、机械等行业企业组织1次以上现场执法检查;对各县局负责监管的冶金、机械等行业企业,每个行业抽查2个以上企业进行现场执法检查。

4.对监管范围内的所有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组织2次以上现场执法检查;督促并确保各县局对其负责监管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的现场执法检查率不低于70%。

5.对监管范围内的烟花爆竹批发经营企业组织1次以上现场执法检查;抽查10个以上烟花爆竹零售经营网点现场执法检查。

6.对全市各类重大危险源和安全事故隐患,组织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现场检查。

(四)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

市安监局依法指导协调全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依法组织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和结案工作,监督责任追究落实。

1.指导和协调组织对各类生产安全伤亡事故进行救援,组织一次综合性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演练。

2.依法对2012年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牵头组织调查处理。

(五)举报核查和专项检查

1.市安监局对接到的各类安全生产举报案件,按照相关程序,组织现场核查或批转下级安监局核查,对重大案件和领导批示的案件进行专题报告。

2.市安监局组织开展一次重点企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情况现场执法检查,检查企业率不低于30%。

3.市安监局组织开展一次以高危、重点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和从业人员培训情况为内容的专项检查,检查企业不少于20个。

4.市安监局组织一次以全市安全生产培训机构资质审查为内容的专项检查。

(六)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

进一步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以及安全法律知识“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活动,继续宣传国发[]23号文件、国发[]40号文件精神,不断提高全社会安全生产意识。认真组织辖区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参加安全生产培训,确保辖区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

六、执法检查的主要内容

按照国家安监总局24号令《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职责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的暂行规定》第八条所列十项检查内容执行。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市安监局各业务科室和安全生产监察支队要高度重视,统筹安排监管执法工作,充分发挥监管执法计划的指导作用,精心组织开展执法监察活动。要坚持日常检查和专项检查的有机结合,规范执法程序,强化执法手段,突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及重点时段,持续深入地开展执法检查,严厉查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切实提高执法计划的执行力。

行动计划范文第14篇

一、公共交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公共交通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公益事业。自2003年以来,我县大力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逐年加大投入,建成了一批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基本解决了我县城乡居民“出行难”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县加大公交行业改革力度,深入推进公交运营体制、机制、票制改革,积极探索公交“经营集约化、行业公益化”的发展思路,全县公共交通整体服务能力与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截止2011年末,全县共有公交车171辆(其中城市公交66辆、城乡公交105辆);开行城市公交线路8条(其中两条夜间线路),线路总里程达62公里,建成区公交线路密度4.13公里/平方公里;城乡公交线路30条(其中跨县公交和班线12条、县内公交18条),线路总里程达875公里,公交线路密度1.65公里/平方公里;城区万人公交车拥有量达8.65标台,公交车出行分担率达到了9%;行政村公交通达率(2公里标准)达到100%;县客运中心主体工程完成建设;建成新拱村和茶园村2个公交回车场,建成公交候车亭181个,全县公交站点总数达723个;建成公共自行车网点50个,共投放公共自行车1200辆;实现了城市公交(包括公共自行车)IC卡一卡通,完成了城乡公交IC卡多票制升级,落实了城乡公交(农村客运)老年人乘车优惠政策,为群众提供了“安全、便捷、舒适、实惠”的公共交通服务。

二、公共交通发展任务依然艰巨

虽然经过十年来的高强度投入、大规模建设、全方位改革,我县居民“出行难”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但仍存在诸如公交场站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公交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公交出行分担率较低等问题;随着私家车数量的急速增长和道路资源限制,交通拥堵、群众出行不便等问题日益突出;客运公交的便捷性、舒适性仍需要进一步提高。要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始终牢固树立、坚决实施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战略,坚持不懈地把“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贯穿于全县交通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各环节。这既是我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从根本上解决海盐公共交通问题的必由之路。

第二部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交通出行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公交优先战略,优先保障公共交通发展在规划用地、建设投资、路权分配、政策扶持等方面的需要,加快构建与我县“一城三地”建设相适应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推进我县公共交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优质服务。立足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考虑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和现实愿望,科学规划、全力建设、加强引导、有效管理,切实发挥公共交通运量大、价格低、低碳、环保的优势,竭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交通服务。

(二)坚持政府主导、集约化经营。公共交通服务,作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领域和内容,是政府必须强化的职能。要按照“集约化管理、公益化运营”的原则,加快建立健全政府对公共交通发展的扶持政策和考核机制,促进公共交通服务能力与服务质量的有效提高。

(三)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工作系统性强、涉及面广,要加强统筹、形成合力,确保规划、建设、管理、机制、政策、财力、用地、技术等各方面工作相互协调配合。同时,要加大攻坚力度,聚焦重点项目和关键环节,突破制约公共交通发展的瓶颈,促进公共交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总体目标

以“公共交通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公交服务质量提升工程和公共交通安全及保障工程”为抓手,抓投入、抓场站建设、抓优质服务,建设“文明公交、绿色公交、便捷公交”。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基本形成以公共汽车为基础,出租汽车和公共自行车为补充,智能管理系统为支撑,公交场站为依托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调整优化线网布局,贯彻节能减排要求,提高公交车辆环保标准和舒适度;提升公交服务质量,增强公共交通吸引力,确立公共交通在市民出行中的主导地位。

到2014年,全县公交车辆要达到250辆,县城建成区万人公交车拥有量要达到12个标台以上;公共交通客运量占县城建成区居民出行总量的比重达到13.5%以上;公共交通站点1000米服务半径在全县105个行政村的覆率达到96%以上,县城建成区实现3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5%以上;城市公交线路总里程达100公里以上,公交线路密度达到6.7公里/平方公里,城乡公交线路总里程达到1000公里以上,线路密度达到1.9公里/平方公里。

第三部分重点领域发展目标和主要工作任务

一、加快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一)发展目标和实施要求

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重要支撑和保障。要坚持远近结合、建管并举,立足于现代智能科技,全面推进交通客运枢纽、公交首末站、港湾式公交候车亭、电子站牌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高公共交通体系的整体运行效率。

一是要加快客运中心建设,完成客运站搬迁工作。

二是要加快公交首末站和回车场建设。到2014年城区要建成2个公交首末站;规划建设1个出租汽车服务中心。

三是要加大港湾式公交候车亭建设,改善候车条件。到2014年,完成新建、改建公交候车亭100个,建设100个智能电子站牌。

四是根据公交线网发展规划,加快农村道路改建提升。

五是要完善公共自行车网点布局。

(二)工作措施

1.确保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用地。

根据《海盐县公共客运交通专项规划》,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国土资源局、县住建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城投集团、县交投集团等部门要做好项目前期各项准备工作。要确保专项规划落地,加强对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和规划管理,加大对规划的监管力度,防止违反规划,侵占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及其建设用地的行为,保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需要。要尽快研究制定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监管和评估办法,对未按规定配套建设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的项目,不予审批和验收。

2.着力加强公共交通场站建设。

根据公交发展需求,规划建设与公交线路、车辆相匹配的公交首末站、回车场和停车保养场。到2014年建设2个公交首末站,解决公交车停车难、调头难问题;为加强对出租汽车的日常服务与监管,在2014年前规划建成一个出租汽车服务中心。

3.完善安全保障措施,推进公交路权优先。

县公安、建设、交通运输等部门要加强协调沟通,结合城市发展和道路改造规划建设公交分流优先车道;结合大型公用、民用设施建设,同步配套建设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和出租车候客站;加强公交专用停车位管理,提高车辆运行效率;公安交警部门要负责牵头,组织开展公交优先信号系统调研,力争到2014年,选择公交线路集中的路段,进行优化调整公交优先信号系统试点工作,并逐步铺开,形成规模,从而进一步提高公交畅通程度,确保公交安全、优先通行。

4.加快农村道路的改建提升。

目前我县部分农村道路等级较低是制约我县公共交通进一步发展、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覆盖面的主要因素。各镇(街道)、县交通运输部门要力争用三年时间,有计划地对部分农村道路进行改建提升,改善和解决部分行政村道路公交通行问题,提高公共交通覆盖面并确保公交安全运行。

5.深入推进公共交通信息化。

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不断提升公共交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到2014年,公交车全部安装实时监控系统和车载智能定位装置;因地制宜建设智能电子站牌,在部分线路、重点地段建设100个电子站牌,车辆到达预告信息;完成全县出租车车载视频监控装置安装工作;建设公共交通运营信息系统和市民出行查询服务系统。

6.完善公共自行车网点布局,提高服务能力。

进一步加大公共自行车网点建设,到2014年,计划新建(扩建)60个公共自行车租车点,使网点总数达到110个,公共自行车投放总数达到3000辆,并提高公共自行车的管理服务水平,方便居民出行。

二、大力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

(一)发展目标和实施要求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在公共交通领域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综合运用经济、技术、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公交行业监督与管理,大力提升公交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改善车容车貌,提升服务质量,实现公交车辆节能减排目标。

一是要合理布局公交线网,适时新增公交线路。

二是要加快公交车辆更新步伐,提高公交运营的安全性、舒适性。提高符合国Ⅲ排放标准公交车比例,中高等级公交车比例达到90%以上。

三是要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行业形象,打造海盐公交服务品牌。

四是要加强对公交服务质量的日常监管,建立健全服务质量考评机制。

(二)工作措施

1.结合新客运中心投运,合理规划开行公交线路。

结合新客运中心投运和《海盐县公共客运交通专项规划》,合理调整城市、城乡公交线路,优化公交线网布局。到2014年,城市公交线路达到12条,城市公交线路总里程达到100公里,城乡公交线路达到35条,城乡公交线路总里程达到1000公里。在客流高峰时段,实现城市公交线路班次间隔时间在5分钟以内,县内一般城乡公交线路班次间隔时间在15分钟以内,跨县公交班次间隔时间在20分钟以内。进一步延长公交服务时间,适时开通夜间公交车。

2.适度、合理增加公交车辆投放,加快老旧公交车更新。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积极选用安全、舒适、节能、环保的公交车辆,更新车辆全部符合国Ⅲ排放标准;加大对现有车辆维修保养力度,确保尾气排放达标。三年内,计划每年新增一定数量的公交车,用于老旧车辆更新和开行新线路:2012年计划新购公交车40辆、2013年计划新购40辆(其中30辆用于更新)、2014年计划新购30辆,使我县公交车保有量总数达到250辆。

3.打造服务品牌,进一步提升公交形象。

县交投集团要力争用三年时间,通过切实加强管理,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提升公交服务能力和质量。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增强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业务素质,建立考核制度和退出机制;二是要分批统一企业管理人员和一线职工的服装和标志标识,提高从业人员精神风貌;三是要积极开展各种文明创建活动,制定文明示范线路的分年度创建计划,大力推广空乘式服务理念等。

4.切实规范公交企业经营行为。

县交通运输部门要针对公交行业公益性特点,制定和完善公交企业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自2013年起,实施服务质量考核,通过委托第三方机构评价、服务质量跟踪测评、企业经营评价、诚信考核等多种方式,完善公交企业的日常监管。县交投集团要建立健全公交企业组织机构和内控管理机制,完善劳动用工、财务收支预算等制度。

三、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发展安全和保障机制

(一)发展目标和实施要求

要进一步加大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公共交通安全保障设施,并完善相应管理扶持政策,建立健全有利于全行业安全、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为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财力保障。

一是要强化管理,确保公交车安全运行。

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投入,确保公交优先通行,落实公交首末站、回车场、公交综合枢纽和出租车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资金,为公交车安全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要加强公交企业成本控制,制定公共交通发展扶持的长效机制。以“公交专项”为载体,形成补贴、补偿和政府购买服务相结合的长效扶持机制,完善公益性政策,促进公交良性发展。

四是要切实保障公交企业职工合法权益,确保其收入水平稳步提高。

(二)工作措施

1.强化公交车运行安全保障。

县交通运输、建设部门要完善公交线路沿线道路标志标线、安全护栏等设施,在公交站点要设置公交专用停车位,设立警示标志,公安交警、城管执法等部门要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加强对公交专用停车位的管理;公交企业要加强场站管理和车辆安全检测,落实安全生产措施,充分利用GPS、视频监控等科技手段加强对公交车的运营过程监管,规范驾驶行为,确保公交车安全运行。

2.加大公共交通建设发展的财政保障力度。

县财政部门要每年安排一定的公交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公共交通安全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道路改造升级和公交政策性亏损补贴等,并列入县年度财政预算。各镇(街道)所在地公交候车设施建设应纳入市政规划,建设资金由各镇(街道)落实,并切实加强对已建成公交站场的管理。

3.加快实施公交企业成本控制和考核。

2012年,由县财政局牵头,会同县审计局、县交通运输局以合理成本为基础,研究建立公交企业成本费用审计与评价制度,研究确定公交企业合理的投资回报水平,制定公交企业核算制度和成本控制方案。县审计局要加强对公交企业成本费用审计监督,开展有针对性的政府审计,并同步开展公交企业政策性亏损的界定工作,分析企业经营状况和运行效率,合理界定成本标准和营收水平。要建立有效的成本约束和激励机制,促进企业加强管理,规范经营,并为政府完善扶持政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4.确保公交企业职工收入水平稳步提高。

切实维护公交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结合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全县职工年平均工资增长率、公交行业特性,合理制定公交企业职工的工资水平,确保每年有所增长,同时要将公交驾驶员的技能培训纳入补贴范围。到2012年底,要建立公交企业职工工资与其产生的社会效益挂钩的工资增长机制,逐步提高一线职工收入;充分发挥企业工会、行业协会的作用,逐步完善职工权益保障制度,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确保队伍稳定。

第四部分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成立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由县发改局、县公安局、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国土资源局、县住建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审计局、县城管执法局、县交警大队、县城投集团、县交投集团、县运管所、各镇(街道)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县推进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领导小组”,总体负责“三年计划”的实施,解决实施推进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交通运输局,由县交通运输局主要领导任办公室主任,加强对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工作的组织领导,具体负责协调推进,分解、细化发展目标和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具体措施和支持性政策。

二、定期检查,科学评估

“县推进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领导小组”根据行动目标和主要任务,定期组织分析检查,每年年底组织专项督查,确保计划的贯彻落实。建立“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评估监督制度,自2012年起,领导小组以自我评估与社会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对本计划的推进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通过行风评议、市民热线、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委托专业机构定期评估等方式,检验评估行动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

行动计划范文第15篇

一、社区洁美行动工作思路

继续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工作理念,以创建文明、卫生场镇为载体,构建美好和谐社区为目标,树立社区居民公共意识,规范社区居民公共行为,践行社区公共道德,美化社区环境为要求,在以宣传、动员、参与、实施下开展“城乡洁美行动”,彻底改变圣浦社区卫生环境面貌,全面提升圣浦社区形象。

二、社区洁美行动工作计划

1、成立圣浦社区城乡洁美行动工作领导小组。

为切实加强社区“城乡洁美行动”工作的领导,社区决定首先成立社区城乡洁美行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分工负责,各施其责,相互配合,既要明确领导小组工作职责,又要对工作职责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督导检查,促使该项工作有效推进。

2、加大宣传,使社区“城乡洁美行动”家喻户晓。

社区将通过会议,集中学习,印发资料,利用板报、标语、活动等加大对社区进行广泛宣传,使社区居民人人皆知,户户知晓,从而引导居民卫生环保意识,自觉养成文明卫生的良好习惯。

3、制定实施细则,出台监管制度。

社区将切实履行“城乡洁美行动”相关职责,制定实施细则,出台规范约束制度的前提下,通过责任到人,定期流动监管。

圣浦社区将根据属地管理原则,以块为主,条块结合,对社区各组、各户、个人进行管理,对城乡洁美行动工作认真落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认真负责,互相配合,并把“城乡洁美行动”纳入年终考核内容,对各居民组长、负责人进行严格考核,做到有奖有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