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戏曲教案范文

戏曲教案范文

戏曲教案

戏曲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方戏曲艺术;动漫课堂教学;融合;教学案例

一 研究目的

金华的地方戏曲蕴藏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其历史渊源、艺术形式等方面剧都有教高的研究价值。婺剧因能在一个剧种中原汁原味的保存高腔、昆曲、乱弹、徽戏、等声腔而被戏曲界公认为“徽戏的正宗,京剧的始祖”。

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金华的地方戏曲艺术,急需以更多、更好的方式去传承和发展。作为本地一所高校的动漫专业,有条件、也有义务去学习并推动地方戏曲艺术的发展。让地方戏曲艺术与动漫专业的课程教学相融合,运用动漫的形式来再现地方文化的艺术精髓,也是弘扬与传承地方戏曲艺术的一种好方式。另一方面,民族的才是最好的,地方的才是最具特色的,对于求创新,求变化的动漫专业而言,古老的地方戏曲艺术可以为动漫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充足养分和思路,使金华的动漫教育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怎样使以唱为主的戏曲文化艺术,转化成可视性较强,镜头变换丰富的动漫形式?目前,国内的动画戏曲研究也初见成效,2005年,中国艺术学院开始研发“戏曲动画”这一全新的艺术表现形。《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将创作“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百集系列。

中国拥有许多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戏曲艺术是其中的一种。中国古老戏曲一直以来为中国动画提供了充足的素材,使得中国动画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运用动画的形式来再现戏曲艺术精粹,这无疑对戏曲艺术的弘扬与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 具体实践

现阶段动漫专业的课程教学以项目、案例教学为主,通过的一定的研究和分析,能将金华的地方戏曲艺术,作为具体的实际的,项目和案例,融入到教学中去,使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影视动画教学真正改革、发展为极具特色的专业教学。通过研究,在文化传播的形式上寻求创新和突破,使文化传播的艺术形式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不仅为金华地方戏曲艺术的“现代化形式”提供了值得思考和借鉴的方式。使地方文化更具活力和魅力,走入年轻人的生活。同时,对当前的高职动画教学拓展了新的思路,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教学案例,推动动画教学的改革。使教学在地方戏曲艺术的支撑之下,能够更具特色。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文献资料研究和实验性研究等研究方法,通过对调查资料的记录与收集,以分析性角度整理、组织材料,归纳各要素间的关系与相互影响。

实施计划:第一步,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和工作措施。确定所需资料调查和收集的内容。第二步,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为了对金华地方戏曲艺术及其装扮、戏服、动作、音乐等各方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课题组成员除了收集有关资料和文献外,还要从戏曲的剧本、文物、版画、历史文献、宗教文献、民俗文献、舞蹈等方面搜集资料,形成了详细的资料附表和附图;同时,对《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的其他地方戏曲的动漫形式进行收集与梳理,分类成各种不同的动漫类别,以便于借鉴与突破。第三步,资料的归类与整理,通过以上长时间的实地调查,通过获得以下材料:1)金华地方戏曲的行头,最具有代表性的服装及道具的实物照片、手绘效果图。2)金华地方戏曲的装扮,化妆造型素材的收集、照片拍摄、文字材料和调查笔记。3)特征问题:程式性、符号性、可舞性和装饰性材料的归纳。第四步,动漫形式的分类归纳,各种类型、各种材质的动画造型设计实践探索。第五步,根据已搜集并整理的材料,探讨地方戏曲艺术动漫专业课程教学的融合方法与进程。

三 研究的价值

(1)传承与发展

地方戏曲艺术与动漫专业课程教学融合过程的研究,首先要对金华地方戏曲艺术的历史和特征问题作系统梳理,对促进中国戏剧文化的研究有重要的认知价值和学术价值。同时,对地方戏曲的动漫形式的开拓与探索,为戏曲形态及其表演本质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2)传播与推广

地方戏曲艺术与动漫专业课程教学融合过程的研究,从地方戏曲的形式上寻求创新和突破,使艺术形式和指导思想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不仅为地方戏曲在现代社会找到了一条生存发展之路,为地方戏曲艺术的“现代化形式”提供了值得思考和借鉴的方式。使地方戏曲走入年轻人的生活。有助于广大群众对戏曲文化的了解与欣赏,为弘扬传统优秀的地方戏曲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挥其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金华市艺术研究所:《中国婺剧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8月.

[2] 孙颖:《剧装图案》编著,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4年6月.

[3] 周懿:《戏曲动画的特征及传播途径研究》,中国美术学院【网络出版年期】2012年04期,2011年5月.

戏曲教案范文第2篇

从历史角度来看,我国戏曲艺术档案是在戏曲艺术成为重要文化表现形式后成为文化管理的内容。我国戏曲艺术的巅峰时期,当属拥有关汉卿等戏曲名家的元代。当时社会相对繁荣发展,百姓生活由物质需求逐步加入了对艺术文化的欣赏,戏曲艺术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社会影响力。戏曲艺术档案及管理出现在我国近代。田汉等戏曲大家对戏曲艺术进行了深度的编纂与整理,戏曲艺术在近代逐渐有了一定的汇总与存储,这些都为后辈对戏曲艺术的研究提供了十分可靠的原始学术文献。当然,那时的戏曲艺术档案主要依托投身于艺术事业的民间个人,并无专业的学术研究部门或档案管理机构,艺术类档案的管理仅仅停留在整理层面,且较为分散,系统性不够。这样的背景下,很多戏曲艺术都没有归档,尤其是地方戏曲艺术仅仅靠口口相传很难全貌延续。建国后,随着政治风波与经济风潮涌动的是文化艺术的发展。国家层面逐渐关注到了戏曲艺术档案建设的重要性,先后建立各种艺术档案博物馆,并交由专业人士进行鉴赏甄别与整理管理。政府通过定期的资金扶持,使戏曲艺术档案机构的运转有了源动力。也正是这个时候,我国对地方戏曲、民间戏剧等文化资料的兰台世界LANTAIWORLD考证与搜集也相继铺开。戏曲艺术档案逐渐有了固定的场馆、专业的管理者,同时在档案信息电子化方面做出了很有力的尝试,戏曲艺术档案的管理又延伸到电子网络空间,档案管理则由纸质转向了电子版,戏曲艺术管理更加便捷高效。到如今,戏曲艺术保护已经变成社会所公认的公共事业。更多的机构参与到戏曲艺术档案的搜集整理与保护中,且戏曲艺术档案已经成为学术界专业课题,研究与创新让戏曲艺术老树萌发新芽。不过也有隐忧,便是档案管理者的盲目参与,让戏曲艺术档案管理更加随性化,档案管理整体质量走低,戏曲艺术资源认定与价值传承遭遇很大争议与挑战。

二、剖析泛档案化背景下戏曲艺术档案的管理问题是补位档案管理弱势的必然要求

1.泛档案化导致档案管理规范性遭遇挑战。戏曲艺术在当前处于百花齐放的局面中,其中不仅有正宗流派的各类戏曲艺术作品相继创新诞生,还有戏曲与民俗、戏曲与通俗等的杂烩式文化。如前所述,泛档案化便是盲目地将所有戏曲或相关艺术表现形式拓展归档于戏曲档案中,且分类随意、管理缺乏统一标准化,导致戏曲艺术档案门槛降低。这种泛档案化的艺术作品很大程度上已经是在形式上或者调式上的相近,泛档案化概念性的诱引,让戏曲艺术档案界定产生极大的难度。再者,与两千年左右戏曲艺术档案对比,我们看到这些戏曲艺术档案从本质上已经发生位移,其形式化、边缘化现象严重,档案文档核心价值降低,更有本来属于优秀戏曲艺术的档案材料需要收录保护,但却因个人喜好或鉴定标准的差异化而弃之,造成戏曲艺术档案核心文化的遗失。2.泛档案化导致档案管理科学性遭遇质疑。在戏曲艺术不断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其原始性资料及不同版本的档案资源也在倍增。例如,《花木兰》便出现了京剧、豫剧、晋剧等门类之分。尤其是戏曲艺术档案更倾向于文档资料之上的影像资源,档案数量之大、种类之多,一时之间给戏曲艺术档案归档形成很大的难度。面对于此,档案管理者有限的精力难以实现全覆盖,必然导致档案分类定性模糊。一些艺术类档案是按照名称及相关内容划分,也有的则按照区域剧种来划分,还有的按照受众人群来分,这些分类之间又有重叠,档案归类太过于随便,档案资料混杂不清,这些都使得后期在研究、调档时出现资料搜集不全等情况。有些十分珍贵的戏曲影像甚至被放置在普通分类中,艺术价值被湮没。倘若戏曲艺术档案管理长期听之任之,必然会致使戏曲艺术的遗失,必然会降低艺术传承的质量,戏曲档案管理流于形式。3.泛档案化导致档案保护全面性遭遇难题。鉴于戏曲艺术档案的特殊性,其图画、图书及音像制品很多。不同的档案资料对于保存环境等条件的要求是存在差异的。如纸质版戏曲艺术档案要求环境必须是通风状态,且能密封保存,倘若一味堆积与散放,同时环境阴暗潮湿,珍贵档案纸质资料必然会发霉、起皱、浸泡等,一旦损毁无法弥补。同时,很多电子类文献资料则需要从技术上给予一定的保障,如硬盘必须防止在暴晒环境或潮湿环境,同时要做好备份工作,防止因为一时操作失当而格式化,档案资料就此无法修复,且这些破坏是永久性的。4.泛档案化导致档案人才专业性遭遇瓶颈。档案管理是高校文档类相关专业课程的核心内容,而戏曲艺术档案的管理则需要更加专业的知识赋予与能力培养。普通的档案管理人员只能掌握一般性文献保护常识,对于戏曲类艺术档案的收集、分类、归档与管理能力仅仅停留在初级阶段。目前,高校教育虽然设置有档案管理课程,但在艺术档案领域的专业化指导仍然是空白状态。在档案馆等单位调研时,我们看到大多数的戏曲艺术档案管理者均是接受过高校一般性档案管理专业教育的学生,也有部分学历为相近管理专业,对档案管理的基本常识与技术要求掌握不够。可以说,戏曲艺术档案管理人才的匮乏,导致珍贵的戏曲艺术无法得以封存,其传承价值大打折扣。同时,在常态化技能培训上缺乏考核激励机制,这使得艺术档案管理队伍始终处在较低水平。

三、探求泛档案化背景下戏曲艺术档案的管理路径是提升档案管理质量的根本保障

1.摆正档案管理导向,推动戏曲艺术档案管理理性化。戏曲艺术档案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把戏曲艺术的活的价值传承下来[2]58。戏曲艺术档案的收集与整理,其价值在于为戏曲艺术再现与文化研究提供可借鉴的实体资源,同时也能促使戏曲艺术在传统经典之上继续创新,让艺术之树开满新花。戏曲艺术服务于社会与群众生活,为文明发展提供精神给养。故而戏曲艺术档案管理必须要秉持正确的工作导向,坚决摒弃泛档案化的理念误区,要立足优秀的戏曲艺术,辐射收纳能够辅助提升珍贵艺术档案价值的资源,让戏曲艺术在关注与支持下不断传承。同时,要通过大力宣传,鼓励更多的人通过专业化学习后投入到档案管理中去,或激励他们将珍贵的档案史料交由专业机构进行档案分类管理。要不断挖掘民间戏曲艺术力量的潜力,实现政府引导、民间支持、全民覆盖的档案管理保护体系构建。2.论证衡定分类标准,规范戏曲艺术档案管理科学化。当前戏曲艺术类档案归档管理亟需相对统一科学的标准。在档案数目众多、涉及区域广泛及分类标准不统一的情况下,档案管理部门要首先实现区域范围内档案管理标准的统一,并将其作为要求条文应用到各地档案馆或档案机构管理中。建议统一为四个类别:一是从档案的性质内容上来看,划为艺术作品、艺术评鉴、艺术教育等;二是从档案服务的范围及来源看,划为个体戏曲档案与团体戏曲档案;三是从档案的形式来看,划为纸质类档案、电子类档案;四是从档案的级别来看,划为珍存版档案、一般性档案等。如此等等,在实现统一要求归档后,戏曲艺术档案的价值将会在便捷的查询、欣赏与研究中得以最大化。3.突出艺术档案价值,引导戏曲艺术档案管理精准化。戏曲艺术档案如果不经过科学的处理与技术条件下的存放管理,就会在漫长的环境变化中毁坏甚至损失不可恢复。在经过专业的分档归档后,档案管理部门必须重视对档案的科学化保护。要切实加强戏曲艺术档案管理的质量,就要首先配备好戏曲艺术档案的基础用房及存储柜架,保证其能够应对各种外部异常条件下的档案保护,尤其要在防火、防潮及防毒层面达到国家存储环境标准。同时,对于电子类档案要做到多备份、勤杀毒,防止病毒侵入及U盘等格式化。还建议在戏曲艺术档案管理人员中施行分区责任追究制度,要求一旦发现有珍贵资料的伤损必须即刻做好修补与保存。4.强调档案管理质量,提升戏曲艺术档案人才专业化。戏曲艺术档案管理,保障在技术,主体在人才。一方面,建议高校在一般性档案课程中引入特殊档案教育理论与实践培训。从基础档案收集开始,通过业务流程熟悉、归档分类标准熟悉及档案管理技术支持等层面的专业性培训,实现专业型戏曲艺术档案人才的定向培养。对于已就业档案管理人员,档案管理部门要定期开展专业文化与管理理念素养等方面的主题培训,增强艺术鉴赏水平,让其在工作中长进,在学习中增识,保证其在漫长而枯乏的职业生涯中做到严谨、细致,拥有远见卓识,致力于让老档案焕发新活力、新生命。再者,要做好电子档案管理的专项培训,尤其是在互联网发展的今天,与时俱进是必然,不断提升职业水平、服务档案事业才是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关键。

戏曲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发展;创新;传承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046-01

中国传统戏剧表现形式的戏曲表演,是一种融合了对白、歌唱、舞蹈、音乐等多种表演方式的综合体,作为戏曲表演的重要分支湖南戏曲表演,以自己独特的唱腔、音乐、表演形式屹立于中国戏曲表演之林。湘剧、花鼓戏、祁剧、湘昆、阳戏、花灯戏、傩戏、苗剧、侗戏等19个湖南地方戏剧为百花争艳的戏剧剧坛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如何在学院教学中,将极具地方特色的湖南戏曲引入校园教学,传播戏曲文化,传承戏曲精髓一直是湖南艺术院校所思考和探索的。

具有60多年办学历史的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经过多年的教学沉淀和积累,教学特色鲜明,人才培养效果显著,培育出了张也、雷佳、王丽达、吴军、瞿颖等一大批享有盛誉的艺术明星和演唱家,被形象的称为“湖南艺术家、明星的摇篮”。戏曲表演专业是学院最具特色的一个品牌专业,也是湖南省培养高等戏曲表演人才的最高学府。学院在传承和发展戏曲表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

一、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湘剧是湖南戏曲的一枝奇葩,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昆腔、的多声腔剧种,被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基于湘剧的传统教学,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戏剧系的专业教学团队,秉承保护湘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宗旨,大胆探索,创新保护和传承的新途径,充分利用湘剧表演艺术家彭俐侬的教学、表演、影视资料,成功将“彭俐侬湘剧表演艺术”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中,向学生传授讲解这一表演艺术,为湘剧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学院不断提高文化自觉,勇于当担,主动承担起传承湖南戏曲花鼓戏的重担,作为花鼓戏教学的最高学府,学院在戏曲表演专业方面取得的成绩不断提升了文化自信:戏曲表演专业2005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改革试点专业;2008年立项为“湖南职业院校精品专业”;2009年戏曲表演核心课程 “湖南花鼓戏声腔”成功立项为省级精品课程;2010年成功入围部级精品课程。2012年在原有部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建设和完善, “湖南花鼓戏声腔”课程又入围 “部级精品课程资源共享”项目;2012年5月,学院在实验剧院举办了湖南首次花鼓戏声腔演唱会,演员全部由戏剧系舞台实践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诙谐幽默的《媒公调》《卖杂货调》,展现刘海与狐仙爱情绝唱的《中秋调》和《比古调》,表现陈世美复杂矛盾心情的《新编老辞店调》,《祖国的好河山寸土不让》《木马调》《巴山古渡觅尚林》《蝶恋花・答李淑一》《瓜子红》《洗菜心》《野》等让现场的观众沉醉于戏曲表演的无穷魅力中。

从2009年至今,依托戏曲表演专业,在剧目创作创新中,学院成功创排、参演现代花鼓戏《五十二家别墅》、《潇湘红叶》,以及全景式戏剧歌舞史诗《花鼓春秋》,新型湘剧《白兔记2012》,魔幻音乐剧《刘海砍樵》和话剧《永不凋谢的姊妹花》等一批获全省、全国大奖的精品剧目。2013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文化部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公布的首批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中,学院花鼓戏表演专业成功入选,成为首批示范专业点之一。

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升教学质量

针对戏曲表演专业生源紧张、没有好的学生苗子和毕业学生就业不景气的的现状,学院以传承戏曲精髓为基点,结合学生的就业导向,定期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以湖南演艺职业教育集团为依托,深入行企业,论证调整,合理制定戏曲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本专业培养的是熟悉戏曲表演的基础理论、掌握戏曲表演的基本技能、熟悉表演综合体现的基本规律,具有综合运用知识技能,拥有完成人物形象塑造的创造能力、具有较高的综合文化艺术素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戏曲教案范文第4篇

作为一门鉴赏课程,戏曲进入高等师范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的时间是在2004年。当年的12月,教育部颁发了《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这个《方案》距1985年教育部颁布的同一性质的《方案》,已有二十余年了。在这二十余年间,我们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对戏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已发生了深刻而显著的变化,其主要原因,在于戏曲所面临的危机更为严重。

虽是选修课程,但将戏曲教育纳入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体系中的意义,无疑是重大的。虽然已三年过去,戏曲教育的动作幅度依然有限,但戏曲教育这一做法事实上已被高师音乐院、系所理解和接受。福建、北京、上海、四川、广西、黑龙江等地的师范院校开始相继设置了戏曲鉴赏课程。

几十年来的教训是深刻的。许多音乐界人士(尤其是年轻人)熟知贝多芬、柴可夫斯基、巴赫、莫扎特,却不知昆曲为何物,不知梅、尚、程、荀“四大名旦”。这种对传统文化认知的匮乏,造成了年轻人鉴赏传统艺术能力的不足。因此,把戏曲鉴赏课纳入高师教育课程体系中意义是重大的,它表明戏曲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再只局限在戏曲专业院校这样一个相对狭窄的范围内进行以技术技能为主的教学,而是从广义的大文化方面介入,让青年一代感受戏曲艺术的风姿和风采,感受古典艺术之美,进而加深对我们民族文化如戏曲文化的学习、理解和认识。

任何一门艺术都有一套完整的知识系统。以京剧为例,它讲求唱念作打,手眼身法步;在唱腔上有西皮,二黄,还有快板、慢板、流水板诸多板式;在人物造型方面,单是面部就有各种脸谱,服饰更是五彩缤纷。观众如果不具备这些鉴赏知识,便难以引起观赏共鸣。另一方面,正是因为不具备这些鉴赏知识,没有受过古典戏曲的美感教育,人们也就不会走进剧场欣赏京剧了――这是个恶性循环。传统戏曲之所以陷入困境、出现危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戏曲教育在普通人群中的缺失。或许有人会问,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戏曲没有危机的时候,戏曲教育也没有进入学校,为什么那时的戏曲舞台生机勃勃?很简单,当时是戏曲盛世,观赏戏曲是全民文化生活中的一项普遍内容,人们自然能在耳濡目染中学会看戏,学会欣赏其间的美学奥秘。而今戏曲盛世已去,剧场观众多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因此,把戏曲教育纳入到高师音乐教育当中,培养学生的戏曲鉴赏能力,培养现代戏曲观众便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戏曲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综合艺术,至今为止,我们对戏曲的认识和理论上的总结仍然无法完结。在许多外国人眼中,中国戏曲艺术是精美绝伦的。体验派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看到梅兰芳的表演,着实被迷住了――原来一个身段、一个兰花指、一个眼神既可表现出某种情境来;布莱希特看到中国戏曲演出后惊讶不已,发现中国戏曲早就实现了他的艺术理想,解决了他多年来想方设法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戏曲艺术是对世界舞台的一个卓越贡献。仅从演唱艺术来说,戏曲的发声方法并不逊于意大利美声发声方法,这是连国外音乐界专家和学者都一致认同的。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对戏曲艺术的科学化总结还远远不够,我们的音乐专家、学者至今也没有能担负起这一项使命,这是因为他们过于忽视、小觑本土艺术了。俗话说“家有千担外有戥”,自家的好东西自己不晓得,外人却知道得很清楚,这,就是戏曲艺术在当代的处境。因此,高师音乐教育将戏曲纳入到教学中来,通过科学方法进行教学,是教导年轻人认识民族文化、建立民族自信心和自信力的有益举措,将使戏曲得到有力的普及和传播。

所谓的普及和传播,是从戏曲作为传统文化遗产的立场上来阐述的。如果从受教者方面来看,高师的戏曲鉴赏课程并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戏曲专家和学者。当然,不把学生培养成专家和学者,并不意味着降低戏曲艺术的教学水准。高师戏曲教学的实质,首先是一种素质教育,却又高于一般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而具有种子的意义。高师音乐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将赴中学或小学担任本专业教师。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得教师所掌握的知识能通过对学生的反复传授,以几何裂变的方式迅速扩散,为更多人所了解和认识。

高等教育的作用及其师范教育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其保护传统戏曲遗产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继承和传播的天然优势与特殊功用。

戏曲教案范文第5篇

一、实施校园戏曲艺术教育的意义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戏曲艺术在校园里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弘扬民族戏曲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振奋民族精神,加强德育渗透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戏曲是感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深刻强烈地作用于人的意识,有效地发挥德育的作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欣赏和了解戏曲作品,不仅能丰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而且能加深对祖国悠久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从而使他们自觉地肩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当介绍艺术大师梅兰芳时,可以讲述梅先生在祖国的大片土地沦陷后蓄须明志,拒绝为日寇演出以表现民族气节的故事;在欣赏现代京剧《红灯记》时,通过讲解故事情节,学唱铁梅唱段,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振奋民族精神,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得到提高,情感获得升华。

2、形成良好道德品质

戏曲的旋律优美,唱词生动活泼,唱腔风格多样,因而能触动学生情感,震撼学生心灵,让他们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认识真善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仅举京剧两例,在这些看似老套的优秀传统剧目中:《铡美案》体现的是包公的机智断案,刚正不阿,为民伸张正义;《花木兰》选段体现的是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出征,保家卫国。在这些戏曲唱段的欣赏或学唱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的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二)弘扬民族文化,丰富知识积累

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并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特艺术门类;是集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之大成,经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也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过程。所以,提倡学校开设戏曲艺术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学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戏曲艺术含有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如以历史为题材的名曲名段《空城计》、《抗金兵》等。因此,对戏曲艺术的学习和欣赏,有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将历史、风俗等方面的知识以一种有效地方式加以吸收并积累。

(三)培养审美情趣,陶冶高尚情操

戏曲是中华民族最富有特色的文化形式,它融合了几千年的文化艺术精华,溶歌、舞、剧于一炉,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在传统戏曲中,有悦耳的唱腔;铿锵的念白;细腻的做工;韵律的武打,还有舞台、服装及以乐队和谐的伴奏,都能使学生置身于美得享受中。当学生们在参与学唱唱段,念白时做到音色美,有韵味,字正腔圆,教师引导学生用假嗓,高位置,拖腔,并要求气息的控制和运用,能自始至终都让学生深切强烈地充满着热情,体会着情感,在边学边唱边欣赏中培养了审美情趣。

当下,从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找到能与戏曲艺术相结合的切入点异常重要。通过戏曲艺术教学,使更多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这些遗产中戏曲则是独树一帜,别具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有长久传唱不衰的唱段,还有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有在浓厚艺术气息包围下的历史知识,这些必将激起中小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追求与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信心与自豪感。因此,为弘扬民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中小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是音乐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二、实施校园戏曲艺术教育的方略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开展校园戏曲教学活动是最值得研究和探讨的,笔者认为,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戏曲知识的积累,做戏曲艺术的爱好者

作为教师,要教授给学生戏曲知识,自己首先应该是戏曲艺术的欣赏者和爱好者。教师自身对戏曲的认识和态度会给学生潜在的暗示,从而会影响学生对戏曲艺术知识的吸纳。所以,在平时要多看多听不同剧种的戏曲,熟识一到两种戏曲,并能唱上几个唱段;在课堂上,应以自身对戏曲艺术的积极态度来感染并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学习戏曲的良好氛围,用丰富的语言,生动的表情,优雅的姿势,有腔有韵的演唱将学生们带入一个如痴如醉的戏曲天地里.

(二)注重精选题材,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对戏曲艺术是比较难理解和接受的,甚至是不感兴趣的。这是因为学生们和戏曲艺术接触太少的缘故。没有兴趣的学习是被动的、乏味的,因此,诱发、培养并能稳定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同时,在戏曲教学中,要重视题材的遴选,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就需要广泛收集,精挑细选。

戏曲艺术教育的初级阶段是了解和赏析的阶段。对初学的学生教师应从戏曲的形成、发展、历史的沿革出发,试从经典剧目、剧中人物、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生平等一般性知识入手,将学生逐渐引入戏曲艺术的欣赏之中。应该让他们听一些涵盖戏曲音乐元素的歌曲或是经典戏歌,如:《说唱脸谱》、《故乡是北京》等,使他们自觉关注音乐的特点,在初步接受这样的戏曲音乐之后再来接触戏曲。戏曲不同于歌曲,她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理解和热爱的,所以在实施校园戏曲艺术教育过程中不可超之过急,急于求成。

(三)发挥现代媒体作用,丰富感悟

戏曲教案范文第6篇

    戏曲案头化倾向,在明代即已有端倪。明初劭璨的《香囊记》,丘濬的《五伦全备记》等开戏曲掉书袋风气。稍后郑若庸《玉玦记》、梁辰鱼《浣纱记》等剧作有意追求辞藻的典雅华丽。到明末,这种风气依然在流行。屠隆《昙花记》等文辞藻丽的剧作依然充斥剧坛。但一般而言,明人犹能较公正客观地看待戏曲案头与场上的辨证关系。徐复祚《曲论》曰:“传奇之体,要在使田畯女红闻之而趯然惧,若徒逞其博洽,使闻者不解为何语,何异对驴而弹琴乎?”。[1]P238

    清代戏曲在明代戏曲追求辞藻骈俪的基础上更向整饬雅洁方向发展,不仅要求华丽,而且要求有书卷气。这一方面是受明代戏曲的影响,进一步典雅化。另一方面是有感于戏曲长期处于“小道”地位,曲体不尊的现实,明末清初的戏曲家致力于提高戏曲的文学品味,进而提高其社会地位。代表者如明末戏曲家祁彪佳在《孟子塞五种曲》序言:

    特后世为曲者,多处于宣淫导邪,为正教者少,故学士大夫遂有讳曲而不道者。且其为辞也,可演之台上,不可置之案头,故谭文家言,有谓词不如诗而曲不如词者。此皆不善为曲之过,而非曲之咎也。[2]P2745

    他认为戏曲不被重视,不为人所尊的原因,一在于宣淫导邪,为正教者少。二在“其为辞也,可演之台上,不可置之案头,故谭文家言,有谓词不如诗而曲不如词者”。针对这两个原因,清代曲家和曲论家有意识地对戏曲进行了矫正,其一:反对宣淫导邪,反对以男女之情为主的作品,而主张有益世道人心,宣扬忠孝节义的作品。因此清人戏曲由明代主“情”转为主“理”或“礼”。明人的戏曲是“十部传奇九相思”。而清人与之针锋相对,提出“安肯轻提南董笔,替人儿女写相思”。清代戏曲正统化的伦理说教色彩鲜明,如吴梅所说“:盖自藏园标‘下笔关风化’之帜,而作者皆慎重下笔,无青衿佻达事,此亦清代曲家之胜处也。”[2]P2718其二,即是将戏曲文辞雅化,适于案头阅读,以入学士大夫与谭文家之眼。因此,清人实现戏曲尊体意识的第二个方式就是将戏曲的案头化。这才是代表清代戏曲发展的主要倾向。

    清代戏曲案头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一部分曲家公开宣扬作曲只是抒一己之怀,不问音律工否,不为搬演而作,而只是藏之箧中,与一二同好相观瞻。如尤侗《读离骚》自序云:

    然古调自爱,雅不欲使潦倒乐工斟酌,吾辈只藏箧中,与二三知己,浮白歌呼,可消块垒。亦惟作者各有深意,在秦筝赵瑟之外。[2]P933

    此序表明作者有意识地创作案头剧,显示了学士大夫清高自赏不愿与俗伶乐工、普通艺人同侪比肩的心理。将戏曲与诗文作用一致化,以自娱为主,以消胸中块垒,非为台上搬演。这是典型文士大夫之风气。又如裘琏创作《明翠湖亭四韵事》亦是如此动机,在其《弁言》中言:江淹云:“放浪之余,颇着文章自娱。予亦用此自娱耳,遑问工否载?若传奇本意,见于小序,宫商高下,不敢从时,所藉世之周郎顾予误也。”[2]P950

    徐燨在其《镜光缘》凡例中言:此本原系案头剧,非登场剧也。只视其事之悲楚,乃余高歌当哭之旨也。[2]P1836

    清代一部分曲家创作戏曲不重音律,不问能否歌唱。音调是否谐和,不屑付于优伶演唱。如陈森《梅花梦》事说:余素不解音律,亦不好闻歌吹声,率尔为之,未半月而就。脱稿后,亦不再阅,游戏为文,随所欲言,不必深为研究,于歌喉之未叶,节目之不合,更不加意,如真美人名士,亦非优人之所能摹拟也。[2]P2282又如汤世潆《东厢记》自序曰:若夫曲词宾白,偶然摹仿,是否合于宫商,所不计也,工拙云乎哉?[2]P2221

    此又代表少数清代剧作家的观点,不解音律,不喜歌吹,不讲是否当行,不欲搬演,亦轻视艺人之搬演。明确表达自己作剧无意于场上搬演,因此也不计较是否谐和,只为案头阅读而作。其二,一些清人认为戏曲为文章,贵雅驯,应为抒一己之性情而发,不满艺人将戏曲作为博人一笑之艺。如浚义散人《四名家传奇摘出》序言:夫文章之道,援经据史,盖借古人之行事,以抒一己之性情。况绘形设象,搜腔检拍,而仅以束喉细语,打诨花唇,博纨绔当场一笑,不亦陋哉?[2]P963

    孙岱曾在《蟾宫操》序中则认为,戏曲为“古歌风体”,地位崇高,尤贵雅驯,因此戏曲剧本要雅瞻可观,非仅供艺人搬演。他说:传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词曲为古歌风体,尤贵雅驯。今登场演剧,非不粲然可观,及索其墨本,则捐之反走。盖照谱填写,与歌工之上尺四乙何异?徒费笔墨耳。[2]1452

    但并非所有的清代曲家主张案头化,也有一些戏曲理论家能客观地看待问题,主张案头与场上兼顾。如朱禄建《缀白裘》七集序曰:原夫今人之词曲有二:有案头,有场上。案头多务曲,博矜绮丽;而节奏之高下,不尽叶也;斗笋之缓急,未必调也;脚色之劳逸,弗之顾也。若场上则异是:雅俗兼收,浓淡相配;音韵协畅,非深于剧者不能也。[2]P473

    他注意到了案头之曲的弊端,即不便于场上搬演,而场上之曲则不同于案头之曲,“非深于剧者不能也。”又听涛居士在《红楼梦》散套序中说:夫曲之一道,使村儒为之,则堕《白兔》、《杀狗》等恶道,猥鄙俚亵,即斤斤无一字乖调,亦非词人口吻。使文士为之,则宗《香囊》、《玉玦》诸剧,但矜饾饤,安腔检韵,略而勿论,又化为钩辀格磔之声矣。今此剧选辞造语,悉从清远道人“四梦”打勘出来,益复谐音协律,窈眇铿锵,故得案头俊俏,场上当行,兼而有之。[2]P1057

    听涛居士认为,纯粹的本色质朴与一味的饾饤辞藻都非好剧,只有场上、案头兼而有之的戏曲才是好作品。这基本能代表清代一部分客观公允的对案头与场上兼而有之的曲家的观点。但毋庸讳言,由于清代曲家身份大多为文人学士,而且清代曲家有意提高戏曲文学品味,以达到与诗文同尊的目的,主张场上、案头兼擅的观点在清代曲家中只占较小比例,而案头化才是清代戏曲的主流形态。

    清人戏曲案头化倾向在后期发展愈烈。清前期犹然重视排演,如《长生殿》、《桃花扇》,除了是供文人学士案头供读的文学佳作,也被演之场上。蒋士铨的戏曲作品也曾在扬州盐商江春的戏班中盛行一时。而到后期,则搬演的作品很少有清人自己创作的剧本,大多只是搬演旧有的剧本或题材。前人的作品,则摘取经典作品中的折子戏进行演出。随着花部兴起,雅部衰落,花部地方戏大量搬演。而文人学士又鄙屑花部品味低下,无意于染指其作品的创作。“知名文士无染笔于此者(花部),概为无名氏之作,似俳优之稍善于文字者之作不少。故其鄙俚几不足以文学论之。但关目佳者,排场工者,亦不少。”[3]P477他们只是热心于雅部传奇、杂剧的创作,但被搬演的机会少之又少,再加上自身又并非有意愿搬演,只是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与诗文一视对等进行创作。因此,属于雅部的杂剧、传奇在场上的空间更为狭小,其案头化的倾向更不可遏制。到晚清时,已为纯粹之案头剧、文人剧。即使是晚清创作戏曲成就较高的黄韵珊作曲亦是如此。吴梅在《帝女花》跋中言:

    韵珊倚晴楼七种,可以颉颃藏园。而排场则不甚研讨,故热闹剧不多,所谓案头之曲,非氍毹伎俩也。[2]P2154

    又跋其《桃溪雪》曰:

戏曲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必要性;教育意义;措施

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和教育价值,戏曲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反映人生的喜怒哀乐、显示善恶观念,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在华夏大地,无论乡村还是城镇,皆有戏曲表演,无论引车卖浆者,还是王公贵族、商贾文人,皆多戏迷。时至今日,我们的中小学生在繁忙学习之余,也应接受博大精深的戏曲艺术熏陶,戏曲进校园应该成为每所学校的必修课。

一、 戏曲进校园的必要性

我国戏曲最原始的雏形是古代歌舞和巫师表演,经过岁月的打磨和筛选,在南北宋之交形成“永嘉杂剧”,标志着我国戏曲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形式,它拥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综合性,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于一身,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戏曲具有高度审美价值。戏曲表演从化妆到衣着都有很深的讲究,不同的脸谱颜色表达不同的人物个性,不同的衣饰装扮表现不同的身份地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任何一件艺术品,从本质上看是具有审美意义的,对于中国戏曲而言,便更是如此。

戏曲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古典戏曲文学继承了中国诗歌的表达方式,“意在言外”,运用中国诗歌传统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采用托物比兴、情景交融的造境方法,包括借景言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等多种表现形式,将抒情性渗透进题材选择,情节安排,人物刻画,文字加工,以及舞台呈现,演员表演等一切戏曲组合因子。舞台设置简单,但通过表演者的表演,往往让观众身临其境,产生情感的共鸣,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传递给观众。

“戏曲进校园”正是想通过戏曲这种具有深刻民族特色的艺术表达形式,给予学生美的欣赏,并通过表演者的表演理解其中的价值表现,获得思想教育。

二、戏曲进校园的教育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

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首先体现在其脸谱艺术上。戏曲脸谱是戏曲艺术中面部化妆表演一种独有的程式化方式,它的设计审美又体现在设色、图案等方面。在设色方面,戏曲脸谱大多以民间喜闻乐见的色彩为主,不仅色彩绚丽夺目,而且也具有特殊的符号意义,用以象征人物的善恶、好坏、性格特点等。这种指代的功能,把色彩象征作为手段,使人一眼便能辨别出善恶美丑、聪慧愚蠢。其次,在图案设计方面也有其独特的寓意和说明功能,包含了对人物形象、性格品质的典型总结。比如包拯脸谱上常以月牙表示“日断阳,夜断阴”,象征他铁面无私的性格特点。此外,戏曲演员身上穿着的服装同样能体现戏曲艺术的审美价值。服装上的花纹、图案色彩缤纷,美丽动人。

(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戏曲表演不同于其他形式的表演,没有设置与场景相仿的道具,仅有的是伴奏音乐和演员的表演,其表达形式具有一定的虚拟性,主要通过演员的动作来体现场景。比如说骑马,演员有的道具仅仅是手里握的马鞭,他们通过肢体做出骑马时摇晃动作,使得观众觉得真的是骑着马在奔驰。京剧《三岔口》,明明台上灯火通明,两位演员在舞台上通过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使观众觉得的确是在黑暗中一般,生动逼真。几个龙套走几圈圆场便是千军万马行过了万里疆场。这种虚拟式的表演就要求学生在欣赏戏曲时要充分发挥想象力,能够让当代学生培养一种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思维习惯的育化有着积极影响。

(三)戏曲学习能够加学生的文学修养

在这个学习高度碎片化的时代,人们对一切的要求是要够简单,够快,但戏曲是慢的,悠长而平缓的。他需要观众静心去体验和理解,其中的奥秘也需要观众缓缓的思索,欣赏戏曲能让学生浮躁的心平静下来,正因如此,如果能让年轻人静下心来走进戏曲艺术的世界,不仅能提升他们对于传统文学的理解,更能培养其性情。让当下浮躁的年轻学生,更沉稳、更专注。

三、 让戏曲进校园进一步发挥教育价值的措施

(一)明确戏曲进校园的意义

戏曲进校园是为了把戏曲这种传统而又独特的艺术展现给学生,让他们从中收到美的教育,让中小学生近距离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要培养表演出色的演员。目前一些学校开展戏曲进校园,往往是集中教授部分学生,打造一两个表演节目,再到校内外表演,显示戏曲进校园的成果。事实上,全面培养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才能为未来培养戏曲艺术观众与传承人。

(二)让欣赏美成为每个孩子的权利

戏曲进校园要以所有学生为对象,而非给少数学生创造机会。教育“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不仅要体现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还要体现在戏曲进校园中。对每所学校来说,应力争让所有学生都与戏曲结缘,要么能欣赏到多场戏曲演出,要么能参与戏曲学习与排练,让大家都能乐在其中,或学在其中,或演在其中。然而一些学校的戏曲进校园,往往只囿于戏曲社团,参加了社团的少部分学生才有机会参与,不曾参加社团的绝大多数学生则只能置身事外。

(三)创新教育思维,获得家长肯定

戏曲文化虽具有很高的审美和艺术价值,但它毕竟没有纳入考试考核的范畴,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让家长形成了一种考试成绩至上的思想,戏曲进校园,就要面临民众和学生家长的质疑:传统戏曲虽是文化瑰宝,但毕竟和学生当前的学业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学校要创新教育思维,多给家长宣传戏曲进校园的意义和价值,成绩很重要,但远不及具有良好审美观念的未来,因为生活的美是需要发现的,这种能力是成绩替代不了的。

结语

戏曲进校园是对我国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学生培养的重要手段,只要大家普遍认识到这一行为的价值,相信戏曲进校园发挥的教育意义和影响将会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戏曲教案范文第8篇

一、地方戏曲建立艺术档案的重要性

1.建立艺术档案是地方戏曲自身建设、发展的需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地方戏曲形成了大量的、各种门类、各种载体的艺术文件材料。将这些艺术文件材料收集、整理、归档,便能真实、全面、系统地反映地方戏曲剧种在每一个时期的艺术活动的完整历程,并从各个时期的艺术作品、艺术风格、艺术创作等成果的历史演变中,详细展示其艺术形成与发展过程的轨迹。因此,艺术档案的建立,可以为地方戏曲的研究、教育、艺术创作以及编写剧团史、剧种史、艺术史、艺术家传记等,提供第一手资料和原始凭据,为继承、发展地方戏曲事业产生深远影响。

建立艺术档案,可为地方戏曲制定发展规划提供决策的重要依据。艺术档案是艺术财富的一种储备手段,对于地方戏曲剧种而言,艺术档案的丰富程度和质量的高低,是该剧种艺术实力是否雄厚的标志。因此,艺术档案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该剧种的水平及成果,并以档案的形式,记录地方戏曲的艺术传统、风格特色,从而分析其在国家、民族的整体艺术发展中所产生的影响,并据此了解其在民族文化事业中做出的贡献。

2.建立艺术档案是地方戏曲进行文艺创作、打造文化精品的基础支撑和重要依据。艺术档案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工作,艺术档案产生于地方戏曲的各项文化艺术实践活动,又反过来为各项戏曲活动提供服务。完整的、高质量的艺术档案具有成套性的特点,图、文、视、听功能齐全,充分利用好这些档案资源,能够为创作、改编、移植、排演、舞美以及提高剧节目质量提供全方位的、最直接的服务。

3.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日益深入,国际间的艺术交流活动急剧增加,国内各地方戏曲剧种之间以及兄弟戏曲院团的交流活动也频繁开展起来,艺术档案作为一种艺术交流的工具,可以为各戏曲剧种、艺术团体之间,以及国际间的艺术交流,提供各方面的完整资料。

4.建立艺术档案,有利于地方戏曲珍贵文化财富的搜集和抢救工作。在我国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地方戏曲在每一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成就和特点;建立艺术档案,做好戏曲文化的搜集和抢救工作,对于继承民族艺术传统,吸收各个时期的艺术精华,发展我国民族艺术事业,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如何做好艺术档案工作

作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一名艺术档案管理员,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让我对如何做好艺术档案工作产生了一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文艺院团,在七十二年的艺术发展历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十分丰富的艺术档案材料。但是由于这些资料比较零散,大多分散在个人手中,没有进行系统的整理、归档,再加之“”十年浩劫的破坏,很多珍贵的艺术档案资料或丢失或损坏,以致时过境迁,无以查考,从而严重影响了我院艺术档案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为了对这些珍贵的艺术资料进行重新搜集和妥善保管,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于1985年成立了艺术档案室。在二十多年的工作实践中,艺术档案室逐渐发展壮大,为本院艺术研究及艺术建设、生产活动履行了服务职能,发挥了积极作用。

戏曲教案范文第9篇

杜定友先生曾言道:“一代文化,大部分存于文献。”[1]92从传承视角来看,戏曲艺术档案的价值在于资源的积累与再利用。戏曲艺术融汇了绘画、舞蹈、音乐等诸多层面的表演价值,综合性强,艺术气息浓厚。在进行戏曲艺术档案收集时,我们必须遵从科学专业的收集原则与标准,突出其艺术内容的原汁原味,保证其承载的原始价值,实现本色传承。如音像艺术档案,即便仅仅是简单复制,其依然保持了原作品的内容,是原始价值体现。一是等同性原则。在戏曲艺术档案收集过程中,如果出现原始资料遗失的情况,而现存的又非原始载体,那么如果新载体所承载的信息在价值内容上与原始资源相同,我们可认定为新载体与原始载体信息相等同,具有档案的原始凭证性,可将新载体信息作为原始内容收集并保存起来。二是替代性原则。磁记录档案寿命仅仅为15年左右。倘若出现原始信息载体(如磁带或光盘等)即将失效或丧失保存意义时,收集工作不必要拘泥于对载体进行抢救保护,而可以通过复制等手段将原始信息抢救到新的载体上用以替代原始载体,如声像资料、文字材料及其他实物等,然后对新载体进行规范保存。两大原则虽然并非一味追求原始资料的收集与保存,但是其所承载的信息完整而具有原始价值,保证了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二、戏曲艺术档案收集工作中的问题

1.私藏戏曲资料收集缺少规范保障。在国内,档案工作者已经最大程度地利用政策将更多私藏戏曲资料主要集中在一些国内收藏名家及海外收藏机构手中。不过国内戏曲艺术资料收集却并没有建立与这些收藏机构或个人的沟通机制。而在收集过程中,对于戏曲艺术档案的捐赠来源、等级鉴定、奖励标准及权限设置等都没有明确的方案措施,这使得民间戏曲艺术档案收集在存在部分重复内容的同时,捐赠种类内容纷繁复杂,捐赠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戏曲艺术资源的整合与利用。2.戏曲艺术资料收集后鉴别难以跟进。地方戏曲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2]58。戏曲艺术是音乐舞蹈等与民间文化融汇的艺术表现形式。据国家档案局相关资料显示,我国56个民族戏曲种类规模达到360多种,而传统形式下的剧目更超过2万种。这样众多的戏曲种类带给收集、鉴定以很大的障碍,非专业人士根本无法胜任。在《粤剧大辞典》编撰期间,粤评大家易红霞曾直言,粤剧种类颇多,不仅收集难,收集回来还必须面对浩大、严谨的资料鉴别。同时,由于戏曲艺术档案来源不定,大多从民间收集,而且资料载体差异很大,资料内容真伪与价值辨别难度较大,戏曲艺术资料收集后的鉴别工作往往复杂困难。再者,我国戏曲艺术表演者队伍参差不齐,水平各异,而表演内容往往是源于生活,故而大多数民间表演者都是业余演员,加之某些表演者的表演内容仅仅是特定的历史演义或低俗话题,戏曲艺术价值高低的鉴定缺少统一标准,鉴定难度不小。如若事事都征询专家,则工程量更大。3.戏曲艺术资源收集方法较为传统。戏曲艺术资源出处甚多。当前在收集戏曲艺术资源时,一般采用的方法都是机构对机构征集,即定期差遣人赴各个地方剧团或戏曲档案室,对相关戏曲资源进行鉴别与征集,同时对于个人的捐献则是被动接收,没有主动接收办法。这样的方法途径无形之间已经将匿于民间的原生态艺术资源排除在外,非主动的工作姿态导致录像机、照相设备等被束之高阁。而具体收集过程中则没有明确的目标性,没有重点,对于馆藏要求与具体资源的结合不到位,导致很多收集资源因不合格被遗弃。4.个体戏曲艺术档案收集不够完整。对于戏曲表演者而言,如果没有足够的艺术造诣,没有成套的艺术作品,无法反映出其戏曲艺术档案的价值,或直接影响其价值层次。而面对个体戏曲艺术家的艺术档案,如果收集者欠缺专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以及档案保护的敏锐感,其收集行为很可能支离破碎或不成系统。当然,在实际收集时,某些收集行为却显得随意而低水平,对于艺术档案不仅没有起到保护作用,还可能造成损害。如有的难以理解戏曲艺术作品究竟达到怎样的演绎水平,收藏价值几何,能否辨别并有效归类艺术档案;有的地方对于个人戏曲艺术档案的收集没有展开全面收集,导致其资源仍然处于片段化记忆,规模有限;有的则在收集时难以派出有素质、高能力的档案工作者,很多艺术档案收集存在误区或缺失,难以保证其完整性,难以完成专业的保存收藏。

戏曲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教育游戏;可重用性;Unity

1 引言

游戏作为生活中的常用词语,却很难给出确切的定义,因为它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着不同的意思。我们可以通过英文游戏进行解释,play game:play泛指游戏,在更广的意思上,作为名词的play可以泛指活动,相当于activity;game则指社会性的(有组织、有规律并通过竞技性的)游戏。而教育游戏是一种遵循游戏机制,制备一定可玩性、趣味性并达到一定的教育效果的活动[1]。通过对多个教育游戏进行对比,我们发现,有一些基本的概念反复的出现,以此我们认为它们是一个教育游戏的基础和核心。理解这些概念,以及明确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防止游戏开发者重复发现这些概念,同时对于他们组建一个新的高质量的教育游戏有着很大的帮助。在论文的第二部分,我们将要讨论这些关键概念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怎么相互作用组合成基本的游戏框架。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们给出了实例化游戏的基本框架,实现了一个基于Unity3d游戏引擎的虚拟导游系统。第四部分,给出了全文的总结和展望。

2 教育游戏的基础框架

在第一部分,我们提到了关于教育性游戏的基础框架的一些基本概念。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详细阐述这些概念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是怎么相互合作,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教育游戏基础框架。最后我们再将这个教育游戏基础框架运用到教育游戏中。

2.1 教育游戏基础框架

在教育性游戏基础框架中,我们会提及11个相关概念:教育环境,成果,课程,教室,谜题,考试,教科书,教师,障碍,奖励和提示。首先我们讨论下每一个概念的功能。

(1)教育环境:“教育环境”是一个比喻,代表在教育游戏中所有的游戏物体。它的一个很主要的功能就是为“课程”提供场景,所以我们可以合理的认为,“教育环境”是“课程”的先决条件。同时“教育环境”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是它可以为一个指定的“课程”列出它所需要的先决条件。(2)成果:当玩家进入一个教育游戏中时,去探索每一个“课程”的相关领域,学习知识,解答谜题等等,他所操作的过程需要记录下来。“成果”的作用应该是记录玩家的操作,同时提供一个接口以方面查询。(3)课程:“课程”是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它包含了在教育游戏中一个独立区域范围内所需要的子物体。由于它包含了太多的概念和功能,所以我们对他进行使用或者复用是比较困难的。(4)教室:“教室”是“课程”传授的物理区域。“教室”要提供一些必要的限制,比如玩家需要通过那些必须的“课程”才能进入到此教室。“教室”需要具备三个功能:1)能够知道玩家何时进入或者离开。2)明确玩家需要完成哪些先决的“课程”。3)知道玩家在先决的课程的操作。(5)谜题和考试:当玩家进入一个“教室”,他会去探索;来发现离开这个“教室”的路。但是在路上会遇到很多的“谜题”。每一个谜题都是由两部分组成的:问题和答案。“谜题”能够判断玩家输入的答案和标准答案是否一致,同时还要做到能够根据玩家的动作来跟新玩家“成就”。只有玩家解决了在“教室”里一系列的“谜题”,玩家才可以离开。(6)教科书:为了通过“考试”,玩家要有很强的信心来获取相关知识才可以。“教科书”是“课程”所要交的内容,也是“谜题”答案所在的地方。“教科书”要做到相对来说要简单,保持与相关“课程”的内容相关。教科书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比如普通的文本,问答题,图片,视频等等。(7)教师:为了使游戏能够达到灵活多样,“教师”扮演了以一个特殊的角色,而不是一个普通的NPC角色,或者可以说他是软件的一个接口,任何游戏物体都可以成为“老师”角色,只要它能够与“教科书”有联系。(8)障碍:为了增加游戏的挑战性,我们可以在玩家的前进的道路上增加“障碍”。从本质来说,“障碍”就是一个玩家在物理上一个限制,比如一个锁住的门,一个陡峭的悬崖,一个太深的河等等。为了克服这个障碍,玩家需要满足一些特定的条件:玩家需要响应的游戏物体来克服特定的“障碍”。(9)奖励:如果在玩家能够在很好完成一段历程,我们要能够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此激励。“奖励”本质是一个具备特殊属性的游戏物体,它可以帮助玩家克服“障碍”。(10)提示:对于新的玩家来说,如果没有提示的帮助,他有可能在第一次旅行时会迷路。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为玩家提供一个提示功能,它能够帮助玩家显示他所在的位置,他所要完成的任务以及下一步该怎么做。

2.2 调节游戏的教育性和娱乐性之间的工具

如何调节一个教育游戏的娱乐性和教育性是成功与否的关键。“教科书”是教育游戏的内容,也是探索游戏世界的乐趣和动机所在。“谜题”是一个重要途径来进行引导,同时也强迫玩家在探索游戏世界时进行学习一些知识。“障碍”可以增加更多的娱乐和挑战,而“提示”却与之相反,“提示”可以帮助玩家摆脱困境,很之便的简单。“奖励”不仅能够使玩家获得成就感,同时还是提供克服“障碍”所必须要的游戏物品。

3 教育游戏框架在Unity3d中的应用

在第二部分中,我们介绍了教育游戏框架是一个独立于游戏开发引擎的开发工具,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教育游戏框架进行实例化,并且应用到Unity3d游戏引擎中。

3.1 在Unity3d教育游戏可复用的脚本

Unity3d游戏引擎为了我们提供组件,可以很方便的以组件的形式进行工程组建。为了实例化教育游戏基础框架,我们将它进行实例化,应用到一个实例系统中:导游系统。这个系统是在虚拟漫游中比较新颖的方面,他不仅可以根据导游NPC位置不同给予不同的消息响应,同时还可以通过判断与玩家不同的距离给予不同的响应。举个例子,当导游NPC走到一个广告牌时,可以通过调用GUI,对展牌进行介绍;当导游NPC里玩家距离过远时,可以给你玩家一定的提示,要求玩家要跟随。

3.2 Unity3d路径动画设定

在导游系统中,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NPC路径动画问题。例如,怎样在Unity3d中设置路径?NPC怎样沿曲线运动?路径运动时候的消息触发,路径运动中的碰撞检测等等。

戏曲教案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纹样;戏曲舞台;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189-01

一、中国的传统纹样艺术

中国传统纹样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可以按照中国历代王朝的时间顺序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距今已有6000-7000年时间的新石器时代,这是中国纹样艺术的萌芽、初步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的纹样以简单象形的几何形纹为主,具有平衡对称等特点,是一种原始纹样;第二阶段,即商周时期,这一时期的纹样以饕餮、夔纹等为主,具有造型夸张、现实奔放、生动活泼等特点;第三阶段,即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纹样以和时代特征紧密联系的战争场面及人物纹样等为主,具有“绘画式”等特点;第四阶段,即秦汉时期,这一时期的纹样以陶马、武士像等纹饰为主,倾向于写实;第五阶段,即汉末魏晋时期,这一时期的纹样以植物为主,如莲花、飞天、缠枝等,宗教气息浓厚;第六阶段,即唐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纹样以交缠的花枝、成双成对的鸟类、打散分布的小簇花等纹饰为主,具有题材丰富、形式多样、气势宏伟及融合外来艺术等特点;第七阶段,即宋元明时期,这一时期的纹样以花鸟等纹样,以及含有丰富寓意的吉祥纹样为主,具有简练典雅、写实、仿院体工笔等特点;第八阶段,即清朝时期,这一时期纹饰内容题材广泛,但以写生折技花鸟居多,“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总体看来,中国的传统纹样历朝历代都是继承和发扬的关系,即在继承前代纹样发展的基础上,又有自己时代的特色。这种代代相传又代代相异的传统纹样正是中华民族的祖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二、中国传统纹样艺术在戏曲舞台上的传承与发展

戏曲由上古的歌舞宗教祭祀发展而来,到唐展成为有专门管辖的官署――教坊,唐玄宗更是号称“梨园之祖”,后世称戏曲从业人员为“梨园子弟”。他熟谙宫调擅打羯鼓,选择一些人在梨园学歌舞,甚至亲自去教导他们。到了市民阶层崛起的宋代,更是出现了专门进行杂剧、曲艺表演的场所――瓦舍。元代更是杂剧发展的顶峰。清代的戏曲主要是出现了各种地方声腔,如梆子腔,乱弹腔、秦腔等,乾隆末年的四大徽班进京导致中国的国粹――京剧的诞生。

中国传统纹样艺术在戏曲舞台上的应用传承主要体现在戏曲服装及戏曲的舞台美术造型方面。戏曲服装上的纹样基本是历代纹样的集合,而戏曲服装是观众对该剧第一眼的直观感受,因此戏曲服装的纹样选择有其特殊的含义。而戏曲的舞台美术造型则充分运用了民族化纹样的造型艺术手段,再现和反映了某一时期的社会生活。

以京剧的服饰为例。京剧演员所穿的服装上面都绣有不同的装饰图案,这些图案大致都是来自历代服饰上的纹样,也有一些是从建筑如瓦当、器物上衍化发展而来的。不管是历代服饰上的纹样还是建筑、器物上的纹样,它们都是当时社会中常用或流行纹样的反映。戏服上绣着的这些不同的装饰图案,大都被赋予一定的意义,以达到某种意境。京剧中往往采取“比喻与象征”“双关寓意”等去组合装饰纹,这样更能体现纹样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在京》装中,对于动物纹样的运用尤其多,比如龙纹样、蟒纹样、凤纹样等。龙象征着皇权、江山;蟒的地位稍微比龙低一些,象征着权力和富贵;凤被誉为鸟中之王,象征吉祥、喜庆。与龙、蟒纹样相呼应的,是海水、红日,以及祥云,因此它们总是同时出现在服装上。而凤纹样则用于皇室女眷的服装,以凸显人物雍容的气质。这些纹样运用在京剧服装上既表明了穿衣者的高贵身份,又表现了一种庞大的气势。

京剧服装对于植物纹样的运用也很多,如一些道德、品质高尚的人身上一般是穿着绣有具有特定品质的莲花、梅花、兰花、、竹等纹样的服装。京剧服装也有对汉字纹样的运用,如一些年长者身上一般是穿着绣有“寿”字图案的服装。

总之,京剧服装的纹样,既能让观众一眼就看出人物的身份,也能让观众初步对人物的性格有所了解。这既是传统纹样在京剧中的运用,也是京剧服饰对中国传统纹样的传承。

三、结语

戏曲的历史背景不管在何时,总与其所处历史时期的建筑,器具、服饰等各方面相关,而历代的纹样装饰图案和历代社会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环境是一致的,因此戏曲传承的纹样装饰,以更有寓意的诗化意境反映各时期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

参考文献:

[1]王一名.中国传统纹样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5(1):112-112

戏曲教案范文第12篇

一、单选题题库

1.北宋时期,经学出现了四大家: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学,以(

)为代表的朔学,以“三苏”父子为代表的蜀学,以陈亮、叶适为代表的浙学。

[答案]司马光

2.不同于西方戏剧,中国古代戏曲认为(

)。

[答案]认为戏是对生活的虚拟

3.词分为不同类别,其中最长的是(

)。

[答案]慢

4.词最初是为配合音乐歌唱而写的歌词,初时也称(

)。

[答案]曲子词

5.“道家”一词是由(

)提出

[答案]司马谈

6.道教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之一是从汉至清产生了数量相当多的(

)。

[答案]游仙诗

7.佛教的“涅槃”意为(

)。

[答案]解脱

8.佛教于(

)时传入中国。

[答案]西汉哀帝时

9.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

)。

[答案]《昭明文选》

10.古文写作的常用笔法不包括(

)。

[答案]隐显

11.汉代经学家提出创作诗歌的原则是(

)。

[答案]“美刺”

12.将人物按性格、品格、身份等归纳为几种类型,称为(

)。

[答案]行当

13.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是指(

)。

[答案]《桃花扇》

14.“今文经学”是指用哪种书体书写的经典著作(

)。

[答案]隶书

15.明传奇的成就最高者当属(

)。

[答案]《牡丹亭》

16.明代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作是(

)。

[答案]《水浒传》

17.南戏的代表作是(

)。

[答案]《琵琶记》

18.清代短篇小说的主要成就是(

)。

[答案]《聊斋志异》

19.三国两晋的经学家不包括(

)。

[答案]向秀

20.《史记》中记载各历史时期大事的是(

)。

[答案]“表”

21.唐代经学家王通著(

)对宋明理学影响极大。

[答案]《中说》

22.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记载的一种民俗活动叫(

)。

[答案]春禊

23.戏曲冲突的表现形态不包括(

)。

[答案]人物与社会的冲突

24.戏曲结构的主要类型不包括(

)。

[答案]三维型

25.戏曲中的(

),可表示时空的变动、事件的变化。

[答案]宾白

26.下列哪一种文学样式没有被中国戏曲囊括(

)。

[答案]上古歌谣

27.下列哪一种艺术样式没有被中国戏曲吸收(

)。

[答案]剪纸

28.下列作品中,标志着清代传奇最高成就的作品是(

)。

[答案]《长生殿》

29.下列作品中,不是以唐明皇杨玉环爱情故事为情节线索的是(

)。

[答案]《汉宫秋》

30.以取意柳宗元《江雪》创作的名画是(

)。

[答案]《寒江独钓图》

31.以下不是词的别称的是(

)。

[答案]“说话”

32.以下不属于“六经”的是(

)。

[答案]《孟子》

33.以下不属于“三大传奇”的是(

)。

[答案]《聂隐娘》

34.以下不属于论说文的是(

)。

[答案]范仲淹《岳阳楼记》

35.以下不属于明代“四大奇书”的是(

)。

[答案]《封神演义》

36.以下不属于明代神魔小说的是(

)。

[答案]《海公案》

37.以下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文论代表著作的是(

)。

[答案]《文镜秘府论》

38.以下不属于西昆体诗派的诗人是(

)。

[答案]欧阳修

39.以下不属于杂记文的是(

)。

[答案]《日喻说》

40.以下不属于中国画用墨之法的是(

)。

[答案]疏墨法

41.以下汉赋中,司马相如的作品是(

)。

[答案]《上林赋》

42.以下没有采用倒装修辞手法的诗词是(

)。

[答案]雨打梨花深闭门

43.以下诗句中表达儒家积极用世思想的是(

)。

[答案]愿得展功勋,输力于明君。

44.以下诗句中未涉及儒家思想的是(

)。

[答案]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45.以下诗文中与佛教无关的是(

)。

[答案]松风吹解带,明月照弹琴。

46.以下诗作中与元宵节无关的诗文是(

)。

[答案]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7.以下唐代大曲有唐玄宗创制的是(

)。

[答案]《霓裳羽衣曲》

48.以下未使用互文手法的诗句是(

)。

[答案]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49.以下属于明代人情小说的是(

)。

[答案]《金瓶梅》

50.以下专属于孟子政治思想的是(

)。

[答案]“保民而王”

51.以下作品中不属于《九歌》的是(

)。

[答案]《抽思》

52.以下作品中不属于战国历史散文的是(

)。

[答案]《论语》

53.以下作品中属于元杂剧公案剧的是(

)。

[答案]《窦娥冤》

54.在欣赏古诗时要把握诗歌的结构和脉络,具体要求中不包括(

)。

[答案]回顾诗人的一生

55.在欣赏古诗时要知人论世,具体要求中不包括(

)。

[答案]要理解作者创作时的心态

56.中国古代的哪种表演以诙谐笑谑为主,一方为戏弄者,另一方为被戏弄者,类似今日的相声。

[答案]参军戏

57.中国古代小说受史传文学影响较深以下哪项不是史传文学影响的表现。

[答案]极强的欣赏性

58.中国古代小说中以“看官听说”为主要叙述形式,是受到以下哪项的影响。

[答案]说话艺术

59.中国诗歌的主要特点是(

)。

[答案]讲究平仄和韵律

60.中国小说鉴赏要注意的事项不包括(

)。

[答案]关于结局的处理

二、多项选择题库

1.常用的寄托有\\全选

2.词的格律有其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全选

3.词的乐曲来源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全选

4.词分为三类,包括\\去掉短歌

5.词牌名称的由来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全选

6.道教对中国古代戏曲的影响主要包括\\全选

7.道教思想的来源包括\\全选

8.东汉选士采用的三种途径是\\去掉殿试

9.东晋南北朝经学向不同方向发展,包括\\向佛化方向发展\\向玄学化方向发展

10.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是鉴赏小说的关键,正确把握人物形象有如下要求\\去掉要注重脸谱化的作用

11.分析小说情节应该注意\\去掉注重情节的曲折多变

12.佛教对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去掉诗歌内容中涉及到寺院景致的描写

13.佛教在中国长期传播流行,其原因主要有\\全选

14.根据宋人郭熙的《林泉高致》,“山有三远”包括\\去掉幽远

15.古文运动的基本内容,可以归纳为\\文道合一\\文体革新

16.汉代经学的两大学派今文“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分歧表现在\\去掉解说的方式不同

17.经学对中国文人的积极影响包括\\使文人以讲究气节为重,以舍生取义为荣\\促使文人跻身教育行业,推动了教育的普及

18.旧体诗在唐代被分为两大类,分别是\\近体\\古体

19.柳永对宋词的贡献主要有\\全选

20.明代前期的长篇小说主要以哪些形式为主\\历史演义\\英雄传奇

21.明代中期的三大名剧包括\\去掉《玉簪记》

22.明清戏曲史上影响最大的流派分别是\\临川派\\吴江派

23.清代说书的主要形式有\\评书\\评话

24.清代小说的特点有\\全选

25.屈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全选

26.诗经》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全选

27.诗经》来源,一般认为有\\朝廷采诗,收集民歌\\公卿献诗

28.诗经》中民歌的思想内容主要表现在\\全选

29.宋代说唱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鼓子词\\诸宫调

30.苏轼对宋词的发展的贡献包括\\去掉创制新曲

31.唐传奇产生的原因包括\\去掉唐传奇作者大都有不凡的人生阅历

32.唐代科举考试有\\制科\\常科

33.唐诗兴盛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哪些方面来考察\\国家强大\\作家充满活力

34.五代的词坛中心在\\南唐\\西蜀

35.戏曲冲突的主要特征包括\\全选

36.戏曲结构中的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去掉意念

37.戏曲语言的特点有\\全选

38.下列诗人中深受道教思想影响的是\\去掉杜甫

39.下列文学作品中,对科举制有所讽刺和抨击的包括\\全选

40.下列选项中兼具儒道佛思想的文人有\\白居易\\苏轼

41.下列属于清代神怪小说的作品有\\去掉《野叟曝言》

42.下列属于晚清狭邪小说的作品有\\去掉《镜花缘》

43.以下汉代赋作中属于骚体赋的是\\去掉《刺世疾邪赋》

44.以下诗句体现出“诗中有画”的是\\全选

45.以下文学作品中描写舞蹈的是\\全选

46.以下文学作品中描写音乐的是\\全选

47.以下属于孔子言论的是\\去掉天子不仁,不保四海。

48.永明体”的代表诗人有\\去掉庾信

49.有关上古神话,下列表述正确的是\\全选

50.与祭文相近的文体是\\哀辞\\诔文

51.元散曲与诗词不同之处在于\\去掉与音乐有着密切联系

52.在欣赏古诗时要熟悉诗歌的语法特点,具体包括\\全选

53.在欣赏古诗时要用形象思维欣赏诗歌,具体包括\\善于通过想象进一步理解诗中的形象\\把握诗中形象的主体

54.在欣赏古诗时要知晓诗歌的修辞手法,具体包括\\去掉对偶

55.中国古代戏曲的时代性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全选

56.中国画与中国诗的美学范畴包括\\去掉大与小

57.中国散文鉴赏要注意\\全选

58.中国小说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去掉悲剧故事不多

戏曲教案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戏曲 综合性 戏曲艺术 高等院校 现状 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以及现代化元素的引进,使得我国传统文化受到重大冲击。很多大学生深受其影响,对于传统戏曲艺术产生了消极的态度,这对于高校的戏曲艺术教育来说具有较大影响。曾经一度作为高校着重发展的课堂教学,为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人才而奋斗的戏曲艺术教育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以下将结合目前高校戏曲艺术教育发展的困境进行分析,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为戏曲艺术教育找到未来发展的出路。

一、戏曲艺术教育的作用

(一)可以培养高校学生的民族精神

戏曲艺术教育的综合性,实现了音乐、舞蹈、美术等融为一体,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集中表现形式。另外,戏曲内容涵盖广泛,比如:民间传说、历史、民族流传乐曲等等。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离不开戏曲艺术,戏曲艺术发展过程是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真实写照,其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高校戏曲艺术教育的加强,有助于培养我国高校学生民族文化精神以及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等。

(二)可以培养高校学生的艺术欣赏力

根据我国不完全统计显示,分布在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有上百种,像我们常见的京剧、豫剧、越剧及评剧等等,还有我们不常见的种类就更多了。而且戏曲表现的是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有说的、有唱的,有文的、有武的,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高校戏曲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剧种特点,不管是在音乐的选择上、人物唱腔等,还是在演员的服饰搭配上都应该指引学生如何欣赏,培养更多的艺术性人才。

(三)与高校素质教育相符合

近年来,素质教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进程中呼声最高的改革内容。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艺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及做人的准则,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适用性人才。另外,素质教育要求强化学生的科学精神及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戏曲艺术教育目标实现完美统一,为素质教育培养提供了及时的帮助。例如:在传统戏剧《铡美案》《琵琶记》等的学习时,教师都可以利用戏剧中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件来教导学生,将一些正能量的做人美德传达给学生。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案例远比那些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来得更加容易。

二、我国高校戏曲艺术教育走出困境的具体策略

(一)明确高校传统戏曲艺术教育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出现了很多新型艺术表现形式。从弘扬我国传统艺术形式的层面上理解,这些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国戏剧艺术在未来的发展。戏曲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遗产,一直是我们老百姓日常生活娱乐休闲方式的一种。我们应该正确看待新型艺术表现形式,并不是抛弃自己的优秀文化遗产,而去发展引进的新型艺术形式。同时,我们倡导弘扬传统文化艺术也不是非让戏曲艺术就像从前那样成为人们生活娱乐的唯一艺术形式,回到当初的辉煌成就。而是权衡多方位艺术形式健康发展,在本着不抛弃、不放弃戏曲等传统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去接受新鲜艺术形式。让传统戏曲艺术在自己的一片天地里自由翱翔,在如今浮躁的市场环境下找到自己的容身之处。

(二)清晰戏曲艺术节奏的快慢速度

戏曲艺术的节奏慢成为现代年轻人无法感兴趣的一个原因。然而,戏曲艺术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及内涵,高校学生应该清晰戏曲艺术的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懂得花费时间去欣赏、思考及感悟。节奏的快慢只是戏曲艺术表现的一种本质特征,并不是人们常常认为的单纯表演情节的节奏。同时,在戏曲表演中加入了舞蹈、音乐等表演的元素,使得表演艺术与观众产生共鸣。有很多歌舞音乐与故事情节融入的非常恰到好处,引发观众的冥想,吸引了观众对戏曲艺术的好感。也有很多舞蹈音乐的融入不是那么恰当,使得观众对戏曲节奏产生误解,影响观众心中对戏曲艺术的评价。高校要引导戏曲学生理解戏曲节奏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得戏曲艺术在我国的发展路程更加顺畅。

(三)认清戏曲艺术形式与青年学生之间的关系

戏曲艺术表达形式包括三种:一种是表达传统元素的传统戏,它是早期戏曲发展最为主要的形式。传统戏曲也是受到发展技术手段以及设施的限制,使得后期戏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形式大于内容的严重缺陷,发展也一直停滞不前。往往喜欢传统戏曲的人群都是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另外两种是现代戏和新编古装戏,这两种是在戏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新形式。在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上融入了现代化发展的意识形态,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喜爱。高校在戏曲艺术教育弘扬中,要充分融入后两种表达形式,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感受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综上所述,作为传统艺术戏剧的代表,戏曲结合了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高校应该重视对艺术教育的程度,不容忽视其重要的教育作用及影响力。另外,高校在实施戏曲艺术教育的同时,不仅有助于传承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还培养了我国新一代年轻人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音乐修养及人文素质。近年来,高校教育管理部门已经意识到戏曲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制定了一些对策建议。作高校戏曲艺术工作者的我们,更应该学习先进教学理念,总结经验教训,为戏曲艺术教育顺利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戏曲教案范文第14篇

    1地方戏曲资源引入高校课堂的意义与价值

    地方戏曲资源历来是高校教学就地取材的源泉,从近代戏曲学研究大师吴梅先生,到现如今在戏曲研究领域独树一帜的中山大学康保成先生等,成为走课堂与实践相结合之路取得突破性成功的典型例证。郑传寅先生说:“戏曲表演必须再现生活场面。”[1]因而,将地方戏曲资源引入高校课堂的意义与价值,就教改功能角度而言,具体如下:

    (1)地方戏曲资源可利用性。首先是地方戏曲资源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亲近感、就地取材的便利性、以及教师与艺人间的直观互通性等,这为高校教改创造了切实可行的有利条件。同时,由于我国地方戏曲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较具传统特色与典型的剧种不下二百种,为高校提供了就近取材的可贵资源。如安徽与湖北两省的高校引黄梅戏、江苏与上海的高校引昆剧、四川高校引川剧等的教改实践成功的例子,均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地方戏曲资源向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渗透的可利用性。

    (2)地方戏曲表演艺人与戏曲品牌资源的示范作用与价值。戏谚说“说不如讲,讲不如演”,即说明戏曲文学教学过程中引进艺人表演示范的作用。而独特的地方戏曲品牌资源的审美价值,更是教改中可遇而不可求的天赐尤物。一方面,将艺人引入课堂教学,有寓教于乐的效果,也有现身说法的直观功能,更有吸引学生兴趣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独特的地方戏曲品牌资源是乡情教育的典型材料,也是学生独特审美视角教育的最佳方案。正如易中天所说:“事实上,演员、观众、角色是戏剧艺术的三要素,少一个就不成为戏剧了。”[2]

    (3)大学古代文学课堂的严肃性与地方戏曲表演的活泼性。严肃性与活泼性的相结合,是一种优势互补,也是课堂教学普遍遵循的规律。往往大学课堂中因为强调口头和书面语言对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能力的培养,而忽略形体语言的谑趣性所带来的特殊性教学效能,因此,此类的教改实践必然突破传统教学的格局而趋于一种更综合性的教学形态,这符合大学课堂教学走与社会相结合发展道路的发展趋势。

    (4)就地取材、因材施教,为传承戏曲文化作贡献。以高校学子为依托传承戏曲文化是近年来文化领域普遍关注与共同努力的事情,而高校教改中就地取材并因材施教的努力,必将培植一大批青年学生对戏曲文化的热衷与关注,进而造就戏曲文化的一大批具有成熟审美能力的青年群体,这恰恰解决了当前戏曲文化界对观众群体后继乏人的困境,必将为传承戏曲文化作贡献。

    2引地方戏曲资源入大学课堂的可行性与必然性

    将地方戏曲资源引入大学课堂在操作方案上也有它的可行性与必然性,其中除了就近方便性之外,还表现在人才优势、品牌优势和传播优势等三大方面。

    首先是人才优势。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中国各省市所培植的一大批专业戏曲演员目前已趋于离退休层面,大量的戏方戏曲人才从专业演出场院下来,这便为高校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具有专业高素养与表演高技能的准教学人员储备,这种人才优势持续性虽不十分长久,但却十分宝贵,因而在地方戏曲艺人与高校的联姻成为一种时代潮流的今天,其操作方案的可行性中又有紧迫,这似乎成为时展的必然。

    其次是品牌优势。由于地方戏曲资源的独特唱腔、保留剧目、特殊技能等方面专长,造成某些方面的品牌效应,而这种品牌效应对于高校引进教学资源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一者由于高校所处的人文语言环境的亲和性吸引力因素,二者戏曲品牌资源的展示性魅力效能,三者国情与乡土教育的大环境发展趋势所要求等,因而决定了其可行性与必然性。

    再次是传播优势。引雅入教方式的多样性要求传输渠道的多向性,而地方戏曲资源由于占天时地利人和之道,在传播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就地取材、随时取材、多选项取材等的传播途径优势,必然给高校戏曲文化教学环境提供及时与便利的保障,这种地沿性带来的传播优势因而便成为引雅入高校的可行性增添必然性的趋势。

    上述三方面从理论上为引地方戏曲资源入大学课堂提供了可行性与必然性的依据。笔者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近二十年,近年来在引雅入教改革方面作了一些微弱的探索,兹引列几条心得体会作为佐证。

    首先是人才方面。笔者所处的高校地处江西临川,这里的戏曲资源十分丰富,戏曲人才的储备也十分丰厚。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所上的古代文学课与戏曲文化课程中,长期聘请抚州采茶戏一级演员、多次获部级戏曲奖项的潘凤仙女士来校进行教学活动,并聘请了三名离退休京剧演员与胡琴伴奏师傅亲临课堂教学等,由于东华理工学院地理环境的优势,一大批离退休戏曲界艺人长年在校园内的牡丹亭旁休闲与表演唱自娱自乐,因而为教学所需的演艺人才提供了及时与非常大的便利。

    其次是品牌方面。江西临川戏剧品牌资源有三大块,一是专业文人戏剧创作,如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二是傩戏资源,如南丰文傩、乐安武傩等,三是古声腔的遗存,如宜黄戏和广昌孟戏中保存的古海盐腔因素等,此三大块品牌资源的合理运用,利用其文本、图片、演示现场与实况录像等方式,以乡情乡音为媒介,从地域特色角度进行解读等,使教学环节得到充分的拓展并取得独特的效能。

    再次是传播方面。笔者曾尝试让学生利用周末课余时间与校园内牡丹亭旁的艺人学习演唱,主要学唱古代文学中要求背诵的篇目与章节,结果一大批学生通过与老艺人的接触后,每人都能唱上一段名曲名段。同时,为了验证学生学习的成果,笔者专门聘请了本校戏曲票友宋秀珍老师到课堂上指导演唱,并检验学生学唱的成效业绩等。学生通过学唱能够熟练地运用在班级文艺表演上,甚至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等均有良好的传播效能。

    3地方戏曲资源向古代文学教学渗透的设计与实践

    以古代文学中的明代传奇文学教学为例。如汤显祖戏剧章节,由于“汤显祖是把他的愤激之情渗透于《邯郸记》的曲调唱腔艺术中。”[3],所以对曲牌的教学尤其重要,兹以此为例。根据教学大纲设计为六课时,传统的教学方式为讲解法,主要讲解汤显祖生平与思想、代表作品内容与特色、影响与价值等三方面内容。梁伯龙说:“表演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与创作方法和训练阶段相吻合。”[4]本人根据教改思路采用“读、示、唱、演”四字教学法,使雅曲走入课堂,达到较好理论与实践、文本解读与表演相结的教学效果。

    (1)文本解读与戏曲演示(共三课时)。解读文本:汤翁生平简介、汤翁戏曲理论与创作成就分析(共一课时)。教学目标———使学生全面了解汤显祖的生平思想与戏曲理论基本知识。用多媒体演示《牡丹亭》戏曲几个片段(下载白先勇青春版):开篇———闹私塾;发展———游园惊梦;高潮———幽媾和送别;结尾———团圆)(共二课时)。教学目标———使学生认知汤翁戏曲作品的表演情态与戏曲风貌特点。下载片段、布置课外视唱练习作业:[皂罗袍?游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付诸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昆腔版本和采茶腔版本)。教学目标———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模拟昆腔和采茶腔的声腔演唱能力,并能至少运用一种声腔模式学唱《牡丹亭》中的一段精品唱腔。

    (2)演唱文本与戏曲鉴赏(共三课时)。聘请地方戏曲名家教唱《牡丹亭?游园惊梦》中的[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名段(一课时)。教学目标———让学生与专业戏曲艺人互动,认知戏曲表演的独特魅力,并加深前期学唱效果,以达到真正掌握一种唱腔演唱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达到以演唱的形式熟练记诵教学大纲的背诵篇目的要求。戏曲名家讲解《牡丹亭?游园惊梦》的表演特色与审美心理(一课时)。童庆炳说:“在审悲体验中,形式化则是造成‘距离化’并促成痛感转化的快感的又一原因。”[5]因此,确定教学目标———使学生领略专业艺人与文人讲解戏曲作品的区别,并能全面理解戏曲作品鉴赏的不同层面与不同方法。学生分组模拟表演戏曲的身段、步履、出腔、运腔、念白等内容(一课时)。这是教学课堂实践环节,采取录音形式对学生分组演唱效果进行分析讨论。教学目标———通过录音与课堂讨论,使学生初步具备鉴赏戏曲唱腔艺术的审美能力,特别是戏剧表演中的叙事能力,如于平所言“在我看来是指人体动态来叙‘事’的方式与特性。”[6]

戏曲教案范文第15篇

元明清戏曲文学是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属必修课。近几年来,各高校教师对此作了多方面的改革探索实践,取得了许多富有创新意义的成果。这里,笔者就地方戏曲资源向古代文学教学的渗透等问题略陈管见,以探索戏曲文学教改之路,不足之处,请方家批评指正。

1地方戏曲资源引入高校课堂的意义与价值

地方戏曲资源历来是高校教学就地取材的源泉,从近代戏曲学研究大师吴梅先生,到现如今在戏曲研究领域独树一帜的中山大学康保成先生等,成为走课堂与实践相结合之路取得突破性成功的典型例证。郑传寅先生说:“戏曲表演必须再现生活场面。”[1]因而,将地方戏曲资源引入高校课堂的意义与价值,就教改功能角度而言,具体如下:

(1)地方戏曲资源可利用性。首先是地方戏曲资源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亲近感、就地取材的便利性、以及教师与艺人间的直观互通性等,这为高校教改创造了切实可行的有利条件。同时,由于我国地方戏曲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较具传统特色与典型的剧种不下二百种,为高校提供了就近取材的可贵资源。如安徽与湖北两省的高校引黄梅戏、江苏与上海的高校引昆剧、四川高校引川剧等的教改实践成功的例子,均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地方戏曲资源向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渗透的可利用性。

(2)地方戏曲表演艺人与戏曲品牌资源的示范作用与价值。戏谚说“说不如讲,讲不如演”,即说明戏曲文学教学过程中引进艺人表演示范的作用。而独特的地方戏曲品牌资源的审美价值,更是教改中可遇而不可求的天赐尤物。一方面,将艺人引入课堂教学,有寓教于乐的效果,也有现身说法的直观功能,更有吸引学生兴趣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独特的地方戏曲品牌资源是乡情教育的典型材料,也是学生独特审美视角教育的最佳方案。正如易中天所说:“事实上,演员、观众、角色是戏剧艺术的三要素,少一个就不成为戏剧了。”[2]

(3)大学古代文学课堂的严肃性与地方戏曲表演的活泼性。严肃性与活泼性的相结合,是一种优势互补,也是课堂教学普遍遵循的规律。往往大学课堂中因为强调口头和书面语言对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能力的培养,而忽略形体语言的谑趣性所带来的特殊性教学效能,因此,此类的教改实践必然突破传统教学的格局而趋于一种更综合性的教学形态,这符合大学课堂教学走与社会相结合发展道路的发展趋势。

(4)就地取材、因材施教,为传承戏曲文化作贡献。以高校学子为依托传承戏曲文化是近年来文化领域普遍关注与共同努力的事情,而高校教改中就地取材并因材施教的努力,必将培植一大批青年学生对戏曲文化的热衷与关注,进而造就戏曲文化的一大批具有成熟审美能力的青年群体,这恰恰解决了当前戏曲文化界对观众群体后继乏人的困境,必将为传承戏曲文化作贡献。

2引地方戏曲资源入大学课堂的可行性与必然性

将地方戏曲资源引入大学课堂在操作方案上也有它的可行性与必然性,其中除了就近方便性之外,还表现在人才优势、品牌优势和传播优势等三大方面。

首先是人才优势。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中国各省市所培植的一大批专业戏曲演员目前已趋于离退休层面,大量的戏方戏曲人才从专业演出场院下来,这便为高校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具有专业高素养与表演高技能的准教学人员储备,这种人才优势持续性虽不十分长久,但却十分宝贵,因而在地方戏曲艺人与高校的联姻成为一种时代潮流的今天,其操作方案的可行性中又有紧迫,这似乎成为时展的必然。

其次是品牌优势。由于地方戏曲资源的独特唱腔、保留剧目、特殊技能等方面专长,造成某些方面的品牌效应,而这种品牌效应对于高校引进教学资源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一者由于高校所处的人文语言环境的亲和性吸引力因素,二者戏曲品牌资源的展示性魅力效能,三者国情与乡土教育的大环境发展趋势所要求等,因而决定了其可行性与必然性。

再次是传播优势。引雅入教方式的多样性要求传输渠道的多向性,而地方戏曲资源由于占天时地利人和之道,在传播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就地取材、随时取材、多选项取材等的传播途径优势,必然给高校戏曲文化教学环境提供及时与便利的保障,这种地沿性带来的传播优势因而便成为引雅入高校的可行性增添必然性的趋势。

上述三方面从理论上为引地方戏曲资源入大学课堂提供了可行性与必然性的依据。笔者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近二十年,近年来在引雅入教改革方面作了一些微弱的探索,兹引列几条心得体会作为佐证。

首先是人才方面。笔者所处的高校地处江西临川,这里的戏曲资源十分丰富,戏曲人才的储备也十分丰厚。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所上的古代文学课与戏曲文化课程中,长期聘请抚州采茶戏一级演员、多次获部级戏曲奖项的潘凤仙女士来校进行教学活动,并聘请了三名离退休京剧演员与胡琴伴奏师傅亲临课堂教学等,由于东华理工学院地理环境的优势,一大批离退休戏曲界艺人长年在校园内的牡丹亭旁休闲与表演唱自娱自乐,因而为教学所需的演艺人才提供了及时与非常大的便利。

其次是品牌方面。江西临川戏剧品牌资源有三大块,一是专业文人戏剧创作,如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二是傩戏资源,如南丰文傩、乐安武傩等,三是古声腔的遗存,如宜黄戏和广昌孟戏中保存的古海盐腔因素等,此三大块品牌资源的合理运用,利用其文本、图片、演示现场与实况录像等方式,以乡情乡音为媒介,从地域特色角度进行解读等,使教学环节得到充分的拓展并取得独特的效能。

再次是传播方面。笔者曾尝试让学生利用周末课余时间与校园内牡丹亭旁的艺人学习演唱,主要学唱古代文学中要求背诵的篇目与章节,结果一大批学生通过与老艺人的接触后,每人都能唱上一段名曲名段。同时,为了验证学生学习的成果,笔者专门聘请了本校戏曲票友宋秀珍老师到课堂上指导演唱,并检验学生学唱的成效业绩等。学生通过学唱能够熟练地运用在班级文艺表演上,甚至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等均有良好的传播效能。

3地方戏曲资源向古代文学教学渗透的设计与实践

以古代文学中的明代传奇文学教学为例。如汤显祖戏剧章节,由于“汤显祖是把他的愤激之情渗透于《邯郸记》的曲调唱腔艺术中。”[3],所以对曲牌的教学尤其重要,兹以此为例。根据教学大纲设计为六课时,传统的教学方式为讲解法,主要讲解汤显祖生平与思想、代表作品内容与特色、影响与价值等三方面内容。梁伯龙说:“表演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与创作方法和训练阶段相吻合。”[4]本人根据教改思路采用“读、示、唱、演”四字教学法,使雅曲走入课堂,达到较好理论与实践、文本解读与表演相结的教学效果。

(1)文本解读与戏曲演示(共三课时)。解读文本:汤翁生平简介、汤翁戏曲理论与创作成就分析(共一课时)。教学目标———使学生全面了解汤显祖的生平思想与戏曲理论基本知识。用多媒体演示《牡丹亭》戏曲几个片段(下载白先勇青春版):开篇———闹私塾;发展———游园惊梦;高潮———幽媾和送别;结尾———团圆)(共二课时)。教学目标———使学生认知汤翁戏曲作品的表演情态与戏曲风貌特点。下载片段、布置课外视唱练习作业:[皂罗袍•游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付诸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昆腔版本和采茶腔版本)。教学目标———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模拟昆腔和采茶腔的声腔演唱能力,并能至少运用一种声腔模式学唱《牡丹亭》中的一段精品唱腔。

(2)演唱文本与戏曲鉴赏(共三课时)。聘请地方戏曲名家教唱《牡丹亭•游园惊梦》中的[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名段(一课时)。教学目标———让学生与专业戏曲艺人互动,认知戏曲表演的独特魅力,并加深前期学唱效果,以达到真正掌握一种唱腔演唱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达到以演唱的形式熟练记诵教学大纲的背诵篇目的要求。戏曲名家讲解《牡丹亭•游园惊梦》的表演特色与审美心理(一课时)。童庆炳说:“在审悲体验中,形式化则是造成‘距离化’并促成痛感转化的的又一原因。”[5]因此,确定教学目标———使学生领略专业艺人与文人讲解戏曲作品的区别,并能全面理解戏曲作品鉴赏的不同层面与不同方法。学生分组模拟表演戏曲的身段、步履、出腔、运腔、念白等内容(一课时)。这是教学课堂实践环节,采取录音形式对学生分组演唱效果进行分析讨论。教学目标———通过录音与课堂讨论,使学生初步具备鉴赏戏曲唱腔艺术的审美能力,特别是戏剧表演中的叙事能力,如于平所言“在我看来是指人体动态来叙‘事’的方式与特性。”[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