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物业前台个人工作计划范文

物业前台个人工作计划范文

物业前台个人工作计划

物业前台个人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1.1工程及应用科学台湾科技年鉴记述的台湾“国科会”的工程及应用科学门类,包括土木水利工程、环境工程、海洋工程与技术、机械与固体力学、能源工程、自动化工程、控制工程、热流工程、航空太空工程、工业工程与管理、电信工程、资讯工程、电力工程、微电子工程、光电工程、医学工程、化学工程、材料工程及高分子工程19个学类。

1.2生命科学台湾科技年鉴记述的生命科学,包括医学科学、农业科学和生物科学3个领域。医学科学包括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两大部分共10个学类。其中,基础医学包括形态及生理医学、生化及药理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及检验医学、药学及中医药学4个学类;临床医学包括内科系医学(一)、内科系医学(二)、外科系医学(一)、外科系医学(二)、社会医学及工程医学6大学类。农业科学包括农业环境科学和农产资源科学两个学类。生物科学包括生物科学和生物多样性及长期生态学两个学类。

1.3人文及社会科学台湾科技年鉴中人文及社会科学门类,包括人文科学的台湾及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历史学、哲学、语言学、艺术学、社会科学的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法律学、政治学、区域研究与地理、经济学、财务金融会计及管理学等学类。

1.4科学教育在台湾科技年鉴中,在自然科学章、工程及应用科学章、生命科学章及人文及社会科学章之后,专门单列了一个与之平行的科学教育章。据此,笔者认为,该年鉴把“科学教育”视为一个科学门类,其所述科学教育的范畴,包括数学教育、科学(自然科学)教育、资讯科学教育、应用科学教育、医学教育、多元族群的科学教育、科普教育与传播学类等。

2台湾科技发展组织体系

目前,台湾开展科学技术工作的原则是整体规划、分工执行。台湾科技发展组织体系包括推动机构、执行机构及评估体系3个部分。

2.1科技发展推动机构台湾科技发展推动机构就是科技行政机构,包括“科技部”、“行政院科技会报办公室”及其它相关“部会署”。(1)“科技部”(原“国科会”)。1959年,台湾成立“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长科会)。1967年,台湾“总统府”的“国家安全会议”下增设科学发展指导委员会(科导会),并将长科会扩充改组为“国家科学委员会”。1969年,将“国家科学委员会”再改组为“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国科会”)。“国科会”委员由“行政院”选聘的“行政院政务委员”、研究机构首长、“中央”相关机构首长及专家学者担任。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制订科技发展政策、策略、方案及中长期计划,规划推动基础研究与先进性应用研究,改善整体研究环境,培育延揽科技人才,奖助研究人员,并协调、联系、审议及管制考核各“部会署”重要科技计划。1978年起,它主办科学工业园区的开发工作。台湾科技发展政策、科技资源整合与分配原则、重大科技计划以及重要科技法规,由“国科会”会议作出决议,报请“行政院”核定。为提升行政机关效率,以精简、弹性、效能3大原则对“行政院”进行组织再造。2010年1月12日,台湾“立法院”审议通过《“行政院”组织改造法案》,确定未来“政府”组织架构中的“国科会”改制为“科技部”。2014年1月7日,台湾“立法院”审议通过《“科技部”组织法》。同年3月3日,台湾“科技部”正式成立[4]。相较于原“国科会”,“科技部”的职能有一定调整,主要包括研究制订科技研究发展政策、推动基础科技及应用科技研究、推动重大科技研发计划、支持学术研究、发展科学工业园区、规划核能安全政策及管制、管理“国家”科技发展基金等。(2)“行政院”科技会报办公室(原“行政院”科技顾问组)。1976年,台湾成立“行政院”应用技术研究发展小组,由“经济部”、“国科会”等单位首长担任成员,作为跨“部会署”的应用科技整合、推动及联系协调机构。1979年,台湾“行政院”颁布《科学技术发展方案》,成立“行政院”科技顾问组,聘请外籍著名科学家作为科技顾问,定期检视和评估政策并提出建言。随后,各相关“部会署”陆续设立科技顾问室作为部门推动科技发展的窗口。1989年,应用技术研究发展小组被裁撤,其审议应用技术发展政策和联系协调各“部会署”的功能并入科技顾问组。1998年,增聘岛内著名科学家为科技顾问,且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为首席科技顾问。2012年,科技顾问组改制为科技会报办公室,成为“行政院”正式常设性任务编组。(3)其它相关“部会署”。台湾当局的“经济部”、“教育部”、“交通部”、“内政部”、“国防部”、“劳动部”、“农委会”、“卫生署”(“卫生福利部”)、“环保署”、“原子能委员会”及“公共工程委员会”等“部会署”,也分别通过编列和执行科技预算,引导和落实当局的科技政策,参与推动科技发展。

2.2科技发展执行机构台湾科技发展的基础科技研究和先导性科技应用研究,主要由“中央研究院”(简称“中研院”)与各大学院校执行。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主要由工业技术研究院(简称“工研院”)和其它财团法人研究机构执行。产品开发和商品化研发,主要由公营、私营企业执行。(1)基础研究机构。中研院是民国时期中国最高学术研究机关,是目前台湾地区的最高学术研究机关,直接隶属于“总统府”[5]。1928年,中研院在南京成立,新中国成立以后,其大部分改组为中国科学院等机构,少部分在台湾地区重建并保留原称。中研院的任务是开展人文及科学研究,指导、联络及奖励学术研究,培养高级学术研究人才。目前,中研院下设研究机构包括:①数理科学方面的数学、物理、化学、地球科学、资讯科学、统计科学、原子与分子科学、天文及天文物理、应用科学、环境变迁、资讯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研究所(或研究中心);②生命科学方面的植物暨微生物学、细胞与个体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生物医学、农业生物科技、基因体、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所(或研究中心);③人文社科方面的历史语言、民族学、近代史、经济、欧美、中国文哲、台湾史、社会学、语言学、政治学、法律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所。3类研究所(研究中心)共31个。台湾各公、私立大学院校,也承担着基础研究任务并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2)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执行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任务的各财团法人研究机构主要有隶属于各“部会署”的半官方性质机构,包括:①“经济部”的工研院、资讯工业策进会、中技社、中国生产力中心、“中华民国”纺织业拓展会、中卫发展中心、生物技术开发中心、石材暨资源产业研究发展中心、全国认证基金会、印刷工业技术研究中心、自行车暨健康科技工业研究发展中心、自强工业科学基金会、车辆研究测试中心、金属工业发展研究中心、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纺织产业综合研究所、商业研究院、专利检索中心、船舶暨海洋产业研究发展中心、塑胶工业技术发展中心、精密机械研究发展中心、台湾大电力研究试验中心、台湾创意设计中心、台湾电子检验中心、台湾机电工程服务社、鞋类暨运动休闲科技研发中心及医药工业技术发展中心;②“科技部”的“国家”实验研究院(简称“国研院”)、同步辐射研究中心、光电科技工业协进会、徐有庠先生纪念基金会、台湾科技发展基金会,农委会的农业工程研究中心、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中心、台湾香蕉研究所、台湾渔业及海洋技术顾问社及台湾动物科技研究所;③“卫生部福利部”的“国家”卫生研究院、医药品查验中心;④“交通部”的中华顾问工程司、台湾网路资讯中心;⑤“内政部”的“中央”营建技术顾问研究社、台湾建筑中心;⑥“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的电信技术中心。还有非隶属于政府部门的其它研发机构,包括中华谷类食品工业技术研究所、中华经济研究院、亚太科学技术协会、亚太粮食肥料技术中心、亚洲与农村发展中心、亚洲蔬菜研究发展中心、台大严庆铃工业研究中心、台北病理中心、台湾区橡胶工业研究试验中心、台湾经济研究院及台湾营建研究院等。一些研究机构编列于政府部门内部,如“国防部”的中山科学研究院、“内政部”的建筑研究所、“教育部”的中国医药研究所、“经济部”的“中央”地质调查所、“交通部中央气象局”的气象科技研究中心、运输研究所及其港湾技术研究中心及“环境保护署”的环境监测所等。工研院成立于1973年,是台湾最大的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和开创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先锋,其任务是以先进的工业技术推动台湾工业发展[6]。目前,该院设有南分院、产业学院、电子与光电研究所、资讯与通讯研究所、机械与系统研究所、材料与化工研究所、绿能与环境研究所、生医与医材研究所、影像显示科技中心、云端运算行动应用科技中心、服务系统科技中心、创意中心、纳米(纳米)科技研发中心、产业经济与趋势研究中心、量测技术发展中心、知识经济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及巨能资讯科技中心等18个研究机构。2003年,原6个“部级”实验研究中心整合成立“国研院”,随后有5个中心加入,现其下设有晶片系统设计中心、仪器科技研究中心、灾害防救科技中心、高速网路与计算中心、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纳米元件实验室、实验动物中心、太空中心、科技政策研究与资讯中心、台湾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及台风洪水研究中心等11个实验研究中心[7]。该院的主要任务是建构研发平台、支援学术研究、推动前瞻科技、培育科技人才,营造满足社会与产业未来需求的科技研发环境。(3)科学工业园区。台湾现有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南部科学工业园区及中部科学工业园区3个科学工业区园区,它们分别由隶属于“科技部”的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南部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及中部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简称“竹科”)成立于1980年12月,包括新竹、竹南、龙潭、铜锣、宜兰及新竹生医等6个园区,总占地面积约13420000m2[8]。其目标是引进高级技术工业和科技人才,激励工业技术研发创新,促进高级技术工业发展。科管局的职责是为园区内厂商建设优质基础设施、提供单一窗口服务、创新研发机制及产学研合作机制。竹科以半导体产业为主,拥有晶圆代工、设计、光罩、封装及测试等完整的垂直分工体系,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的产品,被誉为“台湾硅谷”。它不仅设立南部和中部科学园区,构建了台湾完整的西部高科技走廊,也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学习的典范。南部科学工业园区(简称“南科”)成立于1995年5月,包括台南园区和高雄园区,总占地面积约16130000m2。南科以光电产业为主,担负着发展台湾科技产业和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使命[9]。2003年7月,中部科学工业园区(简称“中科”)开始开发建设,目前包括台中园区、后里园区、虎尾园区、二林园区及高等研究园区5个园区,总占地面积约16550000m2。中科以光电、集成电路和精密仪器产业为主,其目标是鼓励研究发展和制造高科技工业产品,提升科技产业技术水平,促进台湾中部地区产业升级,形成中部高科技产业新聚落[9]。(4)创新育成中心。台湾创新育成中心(或称育成中心)是台湾“经济部”中小企业处运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鼓励和辅导公民营机构,以培育中小企业、鼓励个人创新创业、促进台湾产业升级为目的而设立的,相当于中国大陆“科技企业孵化器”[10]。其最主要功能是技术指导,服务对象是高科技中小企业[11]。因此,笔者认为,台湾创新育成中心也是台湾科学技术体系的一部分。1993年,“国科会”研究计划提出创新育成的概念[12]。1993年12月,台湾中小企业协会邀集“经济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中小企业联合辅导基金会、7家中小企业专业银行以及民间企业,共同出资成立台湾第一家中小企业专业投资与辅导机构———台湾育成中小企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10]。1996年4月8日,台湾“经济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管理运用委员会出台《鼓励公民营机构设立中小企业创新育成中心要点》。同年7月,台湾工研院设立台湾第一家创新育成中心[11]。根据创办主体不同,台湾创新育成中心可分为学校型、政府型、财团法人型及民间型4类,大部分创新育成中心为学校型,即由大专院校设立。截至2011年8月,台湾共有131个创新育成中心,其中,获“经济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资助的有99个,中小企业处直营育成中心4个(南港软件育成中心、南港生技育成中心、南科创新育成中心及高雄软件创新育成中心)[13]。台湾创新育成中心在当局政策引导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尤其是学校资源,协助中小企业创新与创业,辅导高科技产业发展和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同时,它能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地区产业发展,解决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简言之,“产官学一体,创造三赢”是育成中心的终极目标。台湾创新育成中心最主要的服务内容是技术指导,其次是空间和设备(如办公室、会议室、展示空间、办公自动化设备、实验用机器设备、电脑等)的出租,再次是经营管理和宣传方面的指导,包括法律、税务等的咨询服务,有些育成中心还提供融资协助[11]。自1997年以来,台湾创新育成中心累计培育5024家中小企业,累计育成1920家新创企业[12]。种种绩效显示,台湾创新育成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3科技评估体系台湾构建并长期坚持科技计划审查、执行管制和成果考核的企划评估三联体系,该体系成为台湾科技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保证了台湾科技计划的立项、执行及成果质量。科技计划审查的工作重点在于研拟重点方案,包括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计划。执行管制的工作重点在于计划方案的执行。成果考核的企划评估是将执行成果与检讨意见进行反馈,以便于计划修订[14]。

3台湾科技法律政策体系

1999年1月20日,台湾当局以“总统”名义公布施行经“立法院”审议通过的《科学技术基本法》。该法作为台湾推动科技发展的根本大法和基本方针,是公、私营部门科技发展的主要法律依据。台湾科技基本法规定,根据“国家”发展方向、社会需求和区域均衡发展,“行政院”每4年召开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汇集各界专家学者对台湾科技发展策略的建言,形成大会共识并据此共识研究制订科技发展政策(主要由科技发展计划和科技白皮书体现)。科技政策的整体规划方向,每两年调整一次,由科技大会和科技白皮书交叉滚动负责。最近一次科技大会是2012年12月召开的第九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最新一个科技发展计划是2013年10月“行政院”审议通过的台湾科技发展计划(2013-2016),最新版科技白皮书是2010年12月“行政院”核定的台湾科技白皮书(2011-2014)。台湾科技法律与政策,具体落实和体现在各项科技发展计划上。台湾科技发展计划分为“行政院”核定并推动的科技计划和各“部会署”制定实施的科技计划。作为台湾制订科技政策与推动科技研究发展的依据,最新版台湾科技发展计划提出了2013-2016年台湾科技发展的7大目标及其主要推动策略,如下所示:(1)提升台湾学研地位。精进学术评鉴制度,构建学术型探索未知及问题解决机制,制定产学合作及利益冲突解决规范。(2)规范台湾智财(知识产权)布局。形成产业智财布局保护网络与新一代新兴产业的智财布局,构建研发成果转化机制,营造智财基础环境。(3)推动台湾永续发展。整合科学评估资讯,增强科研能力,建立决策评估机制,解决土地利用争议,强化科技创新应用,推动绿色经济转型。(4)衔接上游学研与下游产业。推动宏图方案、萌芽计划的实施与“国家”天使基金的投入等,分别填补研究发现技术新事业发展的缺口。(5)推动自上而下的科技计划。调整“国家”型科技计划总体规划与议题征求做法,强化“国家”型科技计划管理,调整指导小组成员,强化机动意见投入机制,拟定“国家”型科技计划退场原则与程序,强化绩效评估机制,调整“国家:型科技计划议题形成机制与上中下游连接。(6)提升台湾科技产业创新能力。科技预算分配合理化,采取产官联盟出题、学研解题的合作方式,引进国际顶尖创司,利用台湾与中国大陆及日本的关系优势。(7)科技人才危机。促进教育体系多样化,引入市场机制,发展专业训练与人力附加值高的培训产业,提高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台湾“行政院”推动“经济动能推升方案”、“黄金十年‘国家’愿景计划”及“‘国家’建设计划”实施,上述方案与计划都包含科技发展事项。此外,台湾“行政院”还核定由各“部会署”拟订,具有重大性、关键性或跨“部会署”的科技发展计划,如“强化工业基础技术方案”、“台湾生技起飞行动方案”等。为应对重大经济社会及民生问题,提升台湾的全球竞争优势,台湾当局从1998年开始,以第一优先的方式,推动一个重大科技计划———“‘国家’型科技计划”实施。该计划由“国科会”(现“科技部”)主导,各“部会署”参与,整合上、中、下游及官产学研各界资源。在该计划中,最早实施的项目是电信(后改为网络通讯)和农业生技,1999年新增防灾,2000年新增生技制药,2001年起陆续新增数位典藏、基因体医学、晶片系统、纳米及数位学习。经过终止、合并及新增,该计划最终调整为9项,分为3类:①促进产业转型、推动台湾创新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的经济类(包括网络通讯、晶片系统、纳米);②促进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即与人民健康相关的前瞻分子生物技术的生技类(包括农业生技、生技制药、基因体医学);③与居家安全、国民教育、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民生类(包括防灾、数位典藏、数位学习)。2011年,台湾当局实施了网络通讯、生技医药、数位典藏与数位学习、智慧电子、纳米、能源等6个项目。各“部会署”根据自身的法定职能,拟订科技发展策略和行动方案,规划和推动本部门科技发展。2011年,各“部会署”共实施了175项科技计划,包括:①“国科会”的“太空科技发展计划”、“晶片设计实作计划”、“高科技设备前瞻技术发展计划”等23项(不含6项“国家”型计划);②“经济部”的能源效率提升及节能技术服务领域计划、智慧电动车产业推动计划、数位内容产业发展推动计划等114项;③农委会的渔业科技发展纲要计划、重大人畜共通传染病之防疫策略研究及推广等15项;④“卫生署”的医卫科技政策研究计划、卓越临床试验与研究计划等16项;⑤“教育部”的强化台湾特色之人文艺术及社会科学基础应用人才培育计划、大专校院产学合作绩效激励方案纲要计划等12项;⑥“交通部”的智慧化海空运发展计划、气象领域气象科技研究发展中程纲要计划等10项计划。

4结语

物业前台个人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行政人事部在以政府扶持为保障、以企业化运作为灵魂、以 员工自治为发展方向的 “三位一体” 有效管理模式下认真贯彻 “积 极、精细、和谐”的六字工作方针,在工作上不断取得新突破,现将上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行政人事工作方面 行政人 (一)建立健全公司各项制度 上半年重新制定《绩效考核制度草案》、《综合服务责任区管理 草案》、《物业管理方案》、《客户投诉管理制度》修改了《考勤管 理规定》、《前台日常服务规定》、《车辆管理制度》、《客户自行 购充电方案》等制度,为公司向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二)全面出台绩效考核制度 上半年公司出台了新的绩效考核制度,从岗位职责、工作完成 情况、劳动纪律、综合服务责任区等方面对员工进行全面考核。通过 考核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工作水平,调动了员工工作积极性。 (三)对公司部门进行重新调整依据物业公司不断发展的现状,上半年对部门进行了重新划分, 由原来的 3 个部分划分为 6 个部门, 新增了资产运营部、 环境管理部、 运营管理部。重新调整后的部门,分工更加明确,工作更加专业、精 细,更符合物业公司的发展。 (四)对员工工资水平进行调整。 上班年结合市场薪资水平对公司进行了整体工资及人员岗位的 调整,目的是促进员工工作积极性更适合物业公司发展需求。

二、库房工作方面 库房工作方面 上半年库房主要工作为:每月对库房进行盘点工作。其中大型盘 点 2 次。年初与外委方佳奇公司进行工程物品盘点工作,加强了外委 方库房管理力度;年中对 5 个库房进行了集中盘点,同时对同类物品 进行合并,并对不能使用的物品进行汇总并出具处理建议,对库房的 分散进行了重新规整。经过对库房的盘点整理,对废旧物品及时进行 处理,降低了库房的安全隐患,做到了科学化、规范化的库房管理。 三、浴室工作方面 浴室工作方面 上半年浴室的主要工作是: 首先:完善了《浴室管理制度》、《浴室安全制度》《浴室应急 预案制度》并组织浴室管理人员进行制度的培训及演习,提高浴室管 理水平,为实现浴室年度经营指标奠定基础。 其次: 浴室上一年底更换太阳能设备, 在设备运行期间还不稳定, 因此上半年加强对浴室太阳能日常的检查工作, 做到发现问题及时排 查,确保浴室的正常运行,力争完成经营指标。第三:加强对浴室成本控制,对水电等资源的日常查询记录及洗 浴人次的统计工作,为浴室成本核算提供准确依据。 四、前台工作方面 前台工作方面 上半年前台的重点工作: (一)完善了《前台日常服务规定》使前台工作更规范化、制度 化。 (二)依据年初制定的经营责任书要求,出台了《客户投诉管理 制度》。通过出台此投诉制度,提高了前台工作效率、简化了工作流 程,投诉体系的建立解决了很多入住的实际问题,得到了广大住户的 认可,大大提高了客户满意度。 (三)为方便客户充电,计划实施电卡充值由客户自行办理,方 便及时充值避免出现断电带来的生活不便。 五、综合服务责任区 出台《综合服务责任区管理办法草案》并于 xx 年 1 月 1 日起 施行。综合服务责任区监管办公室成员每日对责任区环境卫生进行检 查,每周举行例会对本周检查情况进行汇总及时解决,每月两次对责 任区进行互评打分。通过综合服务责任区的管理,对园区工程、维修 及卫生死角及时发现处理, 使园区面貌焕然一新, 整体环境大幅提高, 截止目前,综合服务责任区监管考核得分均在 85%以上。 六、其他工作 其他工作完成 3 月 15 日北京市委书记刘琪同志对青年公寓的视察接待工作。 刘淇同志对青年公寓的整体环境及总结出的经营资产物业的理念给 予了认可, 这与平时强化对综合服务责任区日常的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xx 下半年工作计划 xx 年下半年工作计划 根据部门上半年的工作安排, 结合物业公司

目前实际情况和未来 发展趋势,行政人事部计划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下半年的工作,确保年 度计划顺利实现。 行政人事工作方面 一、行政人事工作方面 (一)继续完善公司各项制度。下半年计划完善《员工福利制度 及实施细则》、《人事管理制度》、《劳动纪律》、《奖惩制度》、 《培训制度》等。使公司的管理更专业化、制度化、规范化。 (二)计划组织一次公司内部培训。使员工工作专业化、提高员工服务水平、提升内部管理水平、提高人员整体素质。为物业公司规 范化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三)继续推进绩效考核制度。依据《绩效考核制度草案》对公司员工进行绩效考核,通过严格的考核制度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全面提升公司服务水平、管理水平。 (四)加强园区文化建设。计划下半年安装宣传栏,张贴园区内活动照片、园区风采、安全宣传、法制宣传、新政策法规介绍等。及时对园区入住人员进行宣传教育、 丰富园区入住人员的业余文化生活,美化园区环境。提升物业服务水平。 二、 库房工作方面 库房工作方面继续加强库房管理工作,重点加强资产台账管理、 库房安全管理。计划年底对库房进行大型盘点,对全年采购成本、领料成本、办公用品成本进行汇总。使库房管理水平提升到又一高度。

物业前台个人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强化农业生技研发基础

1995年台当局制定“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将农业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之一,从政策上不断加大对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持。自1998年开始连续实施的一至三期“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科技计划”,由“国科会”、“农委会”、“中研院”与“卫生署”共同参与和推动,历经10年多,总计投入68.45亿新台币,经过无数岛内科技人员的辛勤努力,取得丰硕成果。

该计划一、二期研发重点是疫苗开发、经济作物培育及转基因技术,关注的是基础领域研究;三期重点放在推进植物、动物和转基因技术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广。在计划的执行期内,各期投入经费逐渐增多,计划项目的专利和论文的产出比较丰富,但总体成果转化率并不高。从2005年起,台湾“经济部工业局”开始参与其中的产学合作部分,加快了研究成果的转让速度,明显提升了企业投资的经济效益。

除了“国科会”每年资助的农业基础科学专题研究计划(包括农产资源科学和农业环境科学两类)外,台湾“农委会”也组织下属各试验研究机构执行各类农业科技研究计划,包括每4年制定一次的“农业技术发展纲要计划”、“牧业科技发展纲要计划”、“渔业科技发展纲要计划”、“生物技术科技发展纲要计划”、“E化领域科技发展纲要计划”、“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科技发展纲要计划”等,并从2006年开始实施的“农业科专计划”、“农业产学合作计划”,资助对象扩大至独立法人研究机构、高校和企业,研究成果斐然,“农委会”取得专利授权及技术转让实绩显著增长,技转项目数量由2003年的15项增长为2013年的156项,技转金额也由2003年的507万元新台币增长至2013年的7965万元新台币。其中高雄区农业改良场研发育成的“高雄6号”等5个毛豆新品种,因口味佳、高产及适于机械采收,已海外授权日本雪印种苗株式会社,创下台湾农作物品种岛外授权的先例,更因通过品种权的布局,使其毛豆长期占据日本市场。

2013年11月,台湾“农委会”批准成立农业科技研究院,其任务为承接试验研究机构的研发成果,或与该研究机构合作,将研发成果进一步推广应用,包括开发量产技术,制定标准规格,开展实用性评估分析,进行知识产权保护与布局,从事品牌设计及市场营销等,并辅导企业承接技术转让,进而商品化与产业化。

该院于2014年1月正式成立,初期依据全球市场、产业需求及台湾农业指标,选择具有国际竞争发展潜力的10项农业科技重点产业,包括动物疫苗、饲料添加物、生物农药、石斑鱼模场、检测检验技术、观赏鱼与周边产品等,整合产学研力量,辅导农业科技企业强化产品竞争力,带动市场商机,推动台湾农业发展。此外,该院还与台湾农业生物科技园区结合,引进外国技术或资金,强化岛内农业科技企业研发能力,加速技术商品化,促进形成产业聚落,引导农业科技产业创新。

农业生物技术园区发展

台当局于2003年2月出台《农业生物技术园区规划构想》,决定在全岛建设5个农业生物技术园区,包括屏东的“屏东农业生物技术园区”、台南的“台湾兰花生物技术园区”、彰化的“台湾花卉园区”、嘉义的“香草药草生物科技园区”及宜兰的“海洋生物科技园区”。此后又增加建设嘉义县“香菇专业生物科技园区”。

为推动农业技术园区的发展,在“农业发展条例”中对园区的设置、管理、租税减免及土地取得等作了相关规定。2004年还公布实施“农业技术园区设置管理条例”,就园区管理、进驻园区的资格与条件、人才供应、资金融通、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措施作了说明。对进驻园区的农业生物技术企业在提供土地、温室、实验农场、标准厂房、水电通信及行政服务方面提供优惠措施。

台湾“农委会”依据《农业生物科技园区促进园区事业研究发展补助要点》,提供园区企业申请研发补助计划,2013年共核定20项园区事业研究发展补助计划,补助金额为新台币982万元,促使园区事业共投入新台币29,270万元的研发经费支出。

目前各园区建设取得不同程度进展。如屏东农业生物科技园区位于屏东县长治乡台糖公司所属233公顷土地,园区周边有多所著名科技大学和农业研究机构,如大仁科技大学、屏东科技大学、台湾香蕉研究所、高雄区农业改良场、垦丁公园、北大武山、热带农业博览会等。该园区以植物种苗、功能性食品、种畜禽、水产种苗、生物性农药及肥料、动物用疫苗,动植物病虫害检定试剂及农业生物技术增值服务业等8项为重点产业,规划成为兼具研发、产销、加工及转运功能,以加速形成农业科技产业聚落,扩大高附加值产品外销,并辅导邻近农场成为卫星农场,发展为高科技农业产业中心。

自2006年12月正式开园以来,包括园区道路、5大管线(水、电、瓦斯、光纤通信及废排)全区地下化埋设、生活功能设施、进驻企业宿舍、社区公园、生态湖及绿意盎然的景观植栽等基础建设均已完成,龙腾楼生技标准厂房、虎跃馆生技标准厂房、动物疫苗专用厂房也陆续完工启用。此外,为配合台当局推动观赏鱼及水产种苗政策,园区积极规划设立亚太水族营运中心,厂房工程已于2013年10月竣工,并持续筹备相关软硬件配套措施及试运转作业,2014年8月启用营运,通过集研发、检疫、进出口物流及营销一贯化的大型水族产销基地,带动产业发展。

截至2013年底止,农业生物科技园区已有77家农业生技企业投资进驻,其中包括29家租地自建厂房,并有60家企业已实质进驻营运,总投资金额约新台币73亿元,从业人数约800余人,年产值约新台币40亿元。

园区进驻企业包括科技中草药、功能性食品、生技美妆品、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动物疫苗、动植物病虫害检定试剂、生技服务、功能性饲料添加物、观赏鱼 及水产种苗等,并结合台湾“农委会”所属试验改良场所及全台30余所大专院校的研发能力,目前已成功开发出多项深具特色的农业生技产品,形成台湾独步全球的农业生技产业聚落。

农业生物科技园区提供宽阔土地予农业生技企业投资兴建厂房及相关营运设施,目前尚可供投资建厂用地约18余公顷。预计于2017年达成120家农业生技企业投资进驻,进而带动新台币180亿元产值。

园区企业中,兴艺峰生技公司开发温室结合地下灌溉系统,有效的管控薄荷生产环境及灌溉问题,而达到不使用农药化肥,并可有效节能省水的有机生产模式。海森林生技公司自柠檬皮所萃取的圣草酚具有阻止细胞内自由基产生的作用,且利用既有设备,应用于柠檬皮加工,以新生物转化技术,使柠檬皮的酸转化成比较容易吸收的圣草酚,开发新的活性食品添加物及新产品。神农生技公司开发符合经济效益的产孢类益生菌量产技术,通过动物实验饲料配方设计,进行动物实验,完成猪肠胃道菌相变化分析及生长效益评估。大益农业科技公司开发应用特有微生物载体的产品,增加微生物于介质留存数量,提高微生物效果。由于微生物作用效益提高,进而提高施用化学肥料效果。

另外,“农委会”还辅导地方当局依其环境及产业特色,规划设立彰化县“国家花卉园区”、台南县(现台南市)“台湾兰花生物科技园区”、嘉义县“香草药草生物科技园区”及宜兰县“海洋生物科技园区”。

彰化县是台湾最早种植花卉的地区。为发展台湾具有潜力的花卉产业,台湾“农委会”辅导彰化县逐步发展起结合花卉生产、交易、展览、观光等多功能的“部级”花卉产业园区。规划面积82公顷,投入12.5亿元新台币,开发期限为2003~2007年,开发项目包括办理花卉博览会、建设花卉生产专区、景观苗木生产专区及花卉展售贸易中心。

台湾兰花生物科技园区坐落于台南市后壁区乌树林,总面积175公顷,分5期进行开发,已于2012年完成全区开发,其中可供承租用地面积约95公顷,进驻企业营业项目以兰花种苗出口贸易为主,包括组织培养代工、各苗期生产(瓶苗、小苗、中苗、大苗)、成花生产及切花生产等。目前园区已逐渐形成兰花生产聚落,成为全球兰花生产重要基地。

2014年台湾国际兰展于3月7日至3月17日在该园区举办,参观人次超过33万人,计有36个国家(区域)参展,外宾人数约3000人,外销订单金额约新台币95.3亿元。

截至2014年3月底止,共计76家企业完成签约进驻,其中55家已完成设施兴建并生产营运,进驻企业员工总数约927人,2013年营业额约新台币14.91亿元。自2004~2012年农业设施兴建累计投资额约新台币25.44亿元,管销费用累计投资额约新台币46.91亿元,营业额累计约新台币68.35亿元。

园区内企业经营成效中,台霖生技公司以生产蝴蝶兰切花为主,外销日本,是园区面积最大的企业,温室面积约7公顷;仁兰园公司是日本企业投资成立,从事种苗生产,温室面积约3公顷;龙鼎生科公司是龙岩集团转投资成立,正在兴建面积约2.5公顷的温室;乔普农艺公司、金柜公司提供生产兰花所需的介质、盆器等,完善园区的产业链。

嘉义县“香草药草生物科技园区”规划面积86公顷,投入经费约15亿新台币,“农委会”辅导当地以香草、药草及保健食品为园区主要发展项目,提出的促进民间参与公共建设可行性评估及先期计划书已被行政主管部门原则性同意。

宜兰县“海洋生物科技园区”是台湾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重要步骤,园区计划以鱼类育种、海藻应用、水产废弃物再利用、水产检测及试量产为发展重点,投入经费约20亿新台币,规划面积220公顷。“农委会”规划建设农业生物科技园区,提业技术交易平台,结合了民间产业活力及政府研发能量,使生物科技落实产业化,预计2012年台湾农业生物科技产业年产值可由目前的40亿元新台币达到290亿元新台币的目标,并增加1.7万个工作机会。园区营运后,因周边成为卫星农场生产区,有利于确保农民收益,落实台湾农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

规划中的嘉义“香菇专业生物科技园区”体现了“精致农业”的思路。它占地24.31公顷,将建成40栋、每栋约1800平方米的现代化菇菌生产基地,主要种植以生物技术培育成功的鲑鱼菇、牛舌菇等新品种,可容纳40万个“太空包”(香菇种植囊)。使用先进的环境控制菇舍,以现代化设备营造温度、通风适宜的环境,加上研发管理部门、废物处理场、开发整地及公共设施等,总投资将达18亿元新台币。园区建成后全年收益可达4.7亿元台币,几年内即可收回投资。

推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

从2009年开始实施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方案”由台湾“农委会”、“经济部”和“国科会”等部门共同推动,目的是进一步整合“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科技计划”所积累的研发能力,从农业体系、前瞻规划、法规政策、技术开发、人才培育、扶植重点产业、建立商品化平台、辅导涉农企业、资金布局及市场开发等各层面创造适合农业生技产业化发展所需的环境,加速催化农业的转型升级,进而实现农业生技产业发展的最大效益。

2013年,台当局共核定22项“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方案”的产学合作计划,分别为20项个别型以及2项整合型计划(总计6项子计划),吸引24家企业参与,促成投资达新台币997.3万元。其执行成效包括发表12篇科学引文索引(SCI)论文及3篇技术报告、获得23项专利、签订3项技术转让项目,技术转让授权金为新台币108万元。

2013年取得重要成果包括:由朝阳科技大学进行作物病毒快速鉴定用生物芯片系统的开发,其生物芯片检测系统可在单一步骤下同时检测具经济重要性的3种香蕉病毒及5种马铃薯病毒的感染,提升检测效率及降低成本,目前市面上还未有类似的产品可达到相同的检测效率,台湾是第一个将生物芯片在农作物病害检测进行商业运用的地区;由台湾大学开展的以香蕉生产猪生殖与呼吸综合症口服疫苗的开发研究计划,以香蕉作为口服疫苗,研发防治猪生殖及呼吸道综合症(PRRS)策略,所建立的关键平台技术,已成功应用于猪生殖及呼吸道综合症的防治,为全世界首例;由台湾清华大学实施的运用基因工程改良本土细菌以经济规模生产虾红素计划,从改良台湾本土菌种出发,产出具国际竞争力的天然虾红素,初步萃取天然虾红素的品质纯度已超过国际市场规格,并已成功建置小型生物反应器系统,且具有大量经济规模生产潜力。

2009~2013年间,“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方案”取得许多重要成果,共申请岛内外专利共339件,已获得岛内外专利共176件,技术转让282件,技术转让总金额为新台币2.1亿元,促成368家次的企业合作,企业研发出资近新台币5亿元,并创造1938人次(包括博士后研究及专任助理)投入农业生技相关工作。

在量化绩效方面,以技转回收率评估,平均达总经费的8.7%,约为产业应用型计划经费的33.8%;以企业出资率评估,平均达总经费的20.8%,约为产业应用型计划经费的84.5%;共有169家企业参与产业应用型计划,其中有15家企业获得23件岛内重要生技类奖项,显见其推动农业生技产业化及辅导农业生技企业的绩效优异。该方案成果对台湾经济及社会衍生效益,依台湾经济研究院估算约为新台币167亿元。对带动台湾整体农业生技产值而言,2013年农业生技产值约为新台币195.5亿元,超过预定目标22.4%。

构建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体系

台当局为构建转基因植物生物安全评估管理架构,公告认可“中研院”、亚蔬-世界蔬菜中心、中兴大学、优克力农林科学公司及台湾“农委会”农业试验所等5个转基因植物田间试验机构,允许其开展转基因植物的法定田间试验事宜,并组成技术辅导团队,除通过现场访视及教育培训,提供所需技术咨询,针对田间试验机构的隔离设施现况,制定《转基因植物田间试验机构隔离设施设置指引》等技术参考文件,以供未来兴设与维护管理相关设施的参考,强化田间试验机构运作能力。

台湾“农委会”林业试验所中埔研究中心所属V水工作站,目前正在建立林木转基因隔离田间基础设施,现已完成第二期林木隔离田实验室规划,以作为转基因林木隔离田间试验的专责机构,发展调节纤维素合成的转基因树木,以因应浆纸业与生物质能源的原料需求。

为配合台当局制定施行《转基因水产动植物田间试验管理规则》,台湾“农委会”水产试验所海水繁养殖研究中心目前正在建构岛内首个转基因水产生物田间隔离试验设施,主要建筑包括淡水养殖馆、海水养殖馆与安全生物评估馆。其中淡水养殖馆业已于2011年9月获主管机关认可,海水养殖馆则于2013年12月提出认可申请,目前正在由“转基因水产动植物审议小组”进行审议中。

为落实田间隔离试验设施的安全管理,已由“农委会”水产试验所制定《转基因水产动植物田间试验作业管理规则》,并依前揭规则进行淡水养殖馆风险评估技术平台试运转,包括:转基因试验鱼种培育及保种、建立试验鱼种培育流程及基础资料稳定养殖系统等,强化软硬体设备与检测技术实验室的功能;并制定《转基因水产生物田间试验收费标准》,将对外服务的收费予以制度化,有利于田间试验机构的可持续经营。

目前台湾农委会已受理2件4品系转基因观赏鱼的遗传性状调查申请书,其田间试验计划业经台湾农委会水产试验所生物安全小组审查,得于该机构执行田间试验的遗传特性调查,将积极辅导企业完成田间试验项目申请作业。

台当局委托农业科技研究院维护运营转基因家畜禽隔离田间试验场,该试验场将持续保持符合ISO9001认证的规格,以确保设施维运品质。目前虽尚无依法受理的田间试验申请项目,为活化设施的利用及进行试运转,已有配合研究机构需求进行研究性质隔离田间实验的案例,包括1例双转基因猪的隔离田间实验,进行为期两年的生物安全性评估,确认该转基因猪无危害性,也无转殖基因横向溢流;另藉由基因标记筛选辅助建立第二型糖尿病猪只试验动物模型。在转基因畜禽发展国际趋势前景未明的现况下,为进一步活化设施利用,未来期望能扩大服务业务范围,包括承接特殊或高风险的畜禽隔离田间试验项目等,或疫苗产业发展所需的猪动物试验等,以充分利用既有设施设备资源。

此外,台湾“农委会”畜产试验所也于2007年起构建“转基因畜禽研究型分子牧场”,作为接续实验室产制转基因与复制动物的性能与表现试验,以利转基因动物的研究与试验进行,并期许未来能与国际接轨。该设施已于2011年通过英国皇家认可委员会(UKAS)认证,顺利取得ISO14001:2004及ISO9001:2008认证。2012年进行转基因羊生物安全评估,完成转基因动物对环境土壤、水源的生物安全性评估、分子牧场废弃物外源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在“转基因畜禽研究型分子牧场”环境条件下圈养转基因羊,其周遭环境并未检出外源基因流散。

构建动物用药品新药管理体系

物业前台个人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一、加强农业科技管理,大力发展知识农业

1、适应知识农业发展需要,创新农业科研教育组织

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策划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目标,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考核,“农委会”于1986年成立任务编组的“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于1993年改组,确定该小组的主要任务:(1)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及法规的拟定;(2)计划的规划、评审及预算编列;(3)计划的推动、管理、成果检讨与绩效的考评;(4)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的规划、推动与管理;(5)科技会议的筹划及其结论与建议事项的推动;(6)与相关“部、会”、学术及研究机构有关农业科技计划的协调与联系。随后又改组为任务编组的“农委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委员会。这一时期台湾农业科技集中在“农委会”农粮处主管,部分科技项目由“农委会”有关业务处室管理。此外,“国科会”生物处主管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的基础研究。

为了适应知识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委会”着手研究调整农业试验研究机构,于2000年把拟成立“农业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研究设置“农艺研究署”,从事全台湾农业科技研发工作。

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纪元的到来,“中研院”设立生物农业科学所,台湾大学成立生物技术中心,中兴大学成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民间企业于1998年投资12亿元新台币成立了花卉生物技术公司,投资六亿元新台币成立家畜疫苗公司。近几年还先后把屏东技术学院和嘉义技术学院扩大为屏东科技大学和嘉义科技大学。

各有关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从事学术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大专院校则以教学及训练人才为主,研究工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公营事业机构研究所及财团法人或类似组织的研究所从事专业性特定项目的研究工作;而原省属的试验研究机构为从事台湾地区全面性的试验研究工作的主干。有关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商品化及应用,依上、中、下游各层次负责推动。

2、应对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创新步伐

1992年“农委会”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依据《台湾科学技术发展12年长程计划及6年中程计划》、《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历次“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农业组顾问建议事项,确定生物技术、生物防治、种苗繁殖、栽培渔业、动物用生物制剂等五个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点,加以推动实施。其湾“农渔牧产业自动化”十年计划,约投入经费25亿元新台币。

从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台湾“农委会”按照台湾地区“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中的有关“发展政策导向的产业科技”要求,在重点产业科技、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整合农业科技研究群及区域推广体系、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台湾“农委会”研究拟定“迈进二十一世纪农业新方案”,做为2001年至2004年农业政策蓝本。该方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知识经济,厚植农业竞争得基”策略,明确了新世纪初台湾地区农业知识经济的发展重点。2001年台湾农政机关用于扶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的经费预算为450.01亿元新台币,2002—2004年约需195.18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

2001年“农委会”制定台湾地区农业各领域科技发展中程纲要,包括11个研究领域,分别是作物科技领域、林业科技领域、渔业科技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农业环保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科技领域、农业自动化科技领域、农业共通性科技领域、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林业防灾科技领域,“农委会”计划从2000—2004年度,共投入241.56224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是:(1)在生产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国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出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创造台湾地区农业的新绿色革命: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2)在生活方面: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提升国民生活品质质,重点发展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大众需求;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带动产业发展。(3)在生态方面: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重点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与体系,保护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3、大力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突破台湾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提升传统农业的技术能力,近十几年台湾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增加研发经费、人力和设备投入。

1995年8月台湾“行政院”第2443次会议通过《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并于1997年修订方案内容,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农委会”为落实“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1996年优先执行了花卉种苗、动物用疫苗及生物农药三个推动计划。

1997年3月,台湾“国科会”委员会选定农业生物技术为台湾四个“国家型”科技计划之一。同年10月,成立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专案计划规划工作小组。1998年1月,聘任该计划个案咨询委员会委员。1998年2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的目标、规划重点提交“国科会”委员会审定通过,推动执行,课题申请通过率为45.2%。1998年7月,公布1999年度第一期三年的课题补助金额,共有42项课题列入该“国家型”计划。其主要研究目标是:(1)整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既有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落实产业应用,使农业生物技术在台湾得以生根并茁壮发展;(2)加强本土性的具有产业发展潜力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以提升台湾生物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建立台湾研发与应用体系,确保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永续发展,尽快提升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水平;(4)整合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尖端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把台湾建成为亚太地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与营运中心,促进台湾加入WTO后的农业发展。

该科技计划的重点研究领域是:(1)、花卉及观赏植物领域,(2)植物保护领域,(3)水产养殖领域,(4)动物用疫苗领域,(5)农产品保鲜利用领域,(6)农业环境保护领域,(7)保健及药用植物领域。

4、加快农业科技管理创新

“农委会”为加强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及本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的执行、管制与运作,设立农业科技审议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农业科技研究发展方向规划的咨询,农业各产业技术发展政策、制度、法规、策略及重大方案审议之咨询,农业科研计划资源分配审议的咨询,农业科研计划成果检讨审议的咨询,其它农业科技发展事项的咨询。委员会下设农业、林业、渔业、畜牧及生物技术五个技术领域审议小组,各技审小组的任务是:对“农委会”个别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审查及管理考核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与业界合作事项协调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有关科研计划事项的咨询。

为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执行绩效评估,促使农业科技研究经费有效运用,“农委会”2001年3月6日成立农业科技绩效评估委员会,该评委会的任务是:以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计划为对象,评估过去该领域的研究计划执行绩效;评估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成果所建立的技术,对提升台湾地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效益。评委会设委员23—25人,由“农委会”主任委员遴聘学养优异、经验丰富,对产业科技、经济充分了解的相关产、官、学、研界专家兼任。评委会在对各领域专业技术进行评估时,得视需要聘请该领域的相关专家若干位参与绩效评估。此外,还在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中设立了咨询委员会,在台湾地区农业科技中程发展纲要各领域聘请评审委员会。

二、注重农业科技投入,扶持技术创新

从下表可以看出,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常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台湾地区农业科技经费投入

年度经费年度经费

199621.135200145.04193

199715.3857200249.51840

199816.6880200355.26226

200029.79313200461.94672

注:2000—2004年为中程科技纲要需求估计数

1996年度(1995年7月1日—1996年6月30日)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为21.135亿元新台币(下同),其中农业基础研究(含农艺学、园艺学、农业化学、畜牧兽医、森林及水土保持、渔业科学及农业工程)的经费投入为3.9450亿元新台币,其经费主要来源是“国科会”和“中研院”,共执行537个研究课题,参加研究人员1206人。同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含农作物科技、林业科技、渔业科技、畜牧科技、食品科技等)的经费投入为17.19亿元,执行197项整合性研究发展计划,参与研究人员5142人。

在研究成果方面,共有952篇研究、72本专著、934项技术报告发表,完成55项技术创新和923项技术服务,实现技术转移18项,取得专利权6项、著作权3项。从1996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的经费投入结构看,应用研究占70%(12.172亿元),应用基础研究占3%(0.439亿元),商品化开发研究和技术发展占18%(3.077亿元),其他研究占9%(1.504亿元)。

1997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5.3857亿元。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6.6880亿元。从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各领域经费投入结构看:重点产业及资源保育利用研究发展的经费为10.94648亿元,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经费2.12078亿元,食品加工科技经费投入为1.79738亿元,遥测技术及精准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为0.44965亿元,农牧渔产业自动化科技经费投入为2.60亿元,其中重点产业领域内部经费投入结构为:作物育种及生产技术研究2.822亿元,农业生物遗传资源研究利用0.8亿元,动植物防检疫与病虫害防治研究1.25755亿元,渔业生产科技研究发展0.805亿元,畜牧生物科技研究发展1.46606亿元,农业废弃物利用及公害防治技术研究0.44431亿元,水土森林资源保育利用及水利科技研究0.95641亿元,农业经济、农产运销技术与农民辅导研究0.52亿元,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国际合作及计划管理0.6亿元,农业资导系统建立研究与利用1.07515亿元。

“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经费,包括台湾地区“国科会”、“农委会”、“中研院”、“环保署”和财团法人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中心五部分的研发投入,预估1998至2001年度,总额达到8亿元新台币。各年度分别为0.2亿元、2.11亿元、2.6亿元和3.1亿元。

三、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1、制定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政策法规

主要包括《“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农委会”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科技计划已有成果拟进行产学合作加速商品化的项目一览表》、《“农委会”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成果归属及运用办法》、《“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等法规。

《“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提出台湾地区生物技术发展策略是加强研究发展与其成果移转、扩散及应用,整合产、官、学、研的研究发展体系,成立“国家型”计划,畅通研究、发展、生产三者之间的渠道,以加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其中与农业相关的主要内容有:修订生物性农药开发相关法令规范;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以花卉种苗、水产养殖、动物用疫苗、生物性农药、保鲜技术等方向为重点,并落实于产业发展;加强花卉新品种智能财产权保护,并纳入植物种苗法新品种命名及权利登记范围的花卉种类,加强花卉新品种权利保护,以提高育种研发意愿,推动花卉种苗产业发展。

“农委会”为提高农业科技研发绩效,鼓励民间产业界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应用,以加速落实研发成果于产业发展,于2001年4月3日制定了《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人事费、研究设备费、包括杂支、材料、仪器设备维护等其它研究有关费用、管理费和必要的技术移转费用。

《“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提出,移转研究成果的技术或智能财产权给予厂商时,应以该成果作价取得价款。技术成果移转作价原则以“农委会”资助研究总经费乘下列百分比收取之:(1)参与开发的合作厂商收取5%,未参与开发的厂商收取10—15%。(2)技术成果最终使用者若为供个别农家使用则收取5%,供农企业使用则收取10—15%。

2、推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研究

台湾地区各年度的农业科研课题均包括与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方面有关的研究课题。从2001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科技计划研究重点内容看,与推广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在农业政策方面,设有《农产运销制度、法规、批发、零售、渠道与市场的规划及评估研究》在健全组织及人力资源,提升农业经验管理效益方面,设有《农民组织功能研究》、《农业推广体系研究》、《农村建设规划研究》、《农业人力资源研究》、《农民福利制度研究》、《农业金融结构研究》;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方面,设有《推动花卉种苗、生物性农药、动物用疫苗及水产养殖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研究》;在农产运销电子化方面,设有《推

动产销与网络商城信息整合研究》、《农业自动化与电子化推动配合措施研究》、《农产运销自动化及电子化研究》等。

从1999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农业科技计划实施结果看,安排与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研究课题主要有,《现有农业网站与农业推广网络系统评估》、《农业知识信息推广体系研究》、《农业推广远距离教学系统的规划》、《农业知识创新的传播研究》、《作物基因转移技术的开发应用研究》、《生物技术在植物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上应用研究》、《生物性农药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生物肥料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应用生物技术加强花卉种苗产业发展研究》、《加强推动动物疫苗产业发展研究》、《农产品服务业自动化计划配合措施研究》、《加强食品工业技术及管理的辅导》、《灵芝和樟芝菌种发酵培养技术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996年、1997年、1998年“中华民国”科学技术年鉴,“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编印

“农委会”九十年度委外办理之科技计划研究重点、汇整单位及汇整人一览表

物业前台个人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奋斗,工作也进入了另一个阶段,工作总结是前阶段的结尾曲,它归纳了你这段时间的心路历程。今天小编给大家为您整理了物业财务个人工作总结与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物业财务个人工作总结与计划范文一回首_年下半年工作,物业财务部向规范管理合理调配又向前跨了一步,完成了物业公司与世家轩的财务分账、物业公司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变、财务制度的制定、管理台账体系的建立等等几个重要的任务,使物业公司的财务工作在以前的一些基础工作之上得到了全新的改变,与整个集团财务工作达成一致的高度,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具体工作如下:

一、物业公司与世家轩的财务分账

从05年7月份开始,根据集团财务中心的要求,完成世家轩与物业管理公司的分账处理工作,开设世家轩金碟账套,独立核算,对已输入金碟的凭证进行整理装订入册并存档备查。11月份,又把该账套移交给集团会计核算部。

二、物业公司管理台账体系的建立

根据君华集团财务中心的统一要求,结合物业公司的实际情况,在以前的会计核算基础之上,从管理的角度,制定了物业公司的管理台账体系(物业公司及世家轩)。包括管理台账、管理台账的汇总、管理报表、财务分析、资金计划、资金计划执行情况汇总表等等一系列的工作的开展和圆满完成,与整个集团达成一致,使物业的财务工作真正走上集团的财务工作轨道,真正发挥了财务管理的作用。

三、物业公司财务制度的制定

在君华集团财务中心的统一指导下,制定了物业公司的财务制度体系。包括《君华物业财务制度》、《君华物业管理台账核算办法》、《君华物业财务付款管理办法》、《君华物业付款审批权限的规定》、《君华物业财务部部门职责》、《君华集团内部服务结算管理办法》的制定。规范了整个物业公司的财务运作流程,使物业公司的财务工作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和改善。特别是在付款的审批流程上有了明确的规定,从根本上进行了一次大的提升。

四、物业公司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变

物业财务部对一些以前的会计核算工作进行了相应的规范、理顺之后,根据集团财务中心的要求,物业公司财务部与会计核算部进行了工作交接,把会计核算工作并入集团会计核算部,物业公司财务部负责管理台账、财务管理工作,从以前基础的会计核算工作之上,提升到真正的财务管理工作,从公司的利益出发,为公司领导做好财务参谋,提供最准确的财务管理数据。物业财务部与会计核算部为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执行,作出了具体的工作事项互相协调配合,逐步的完善整个财务工作流程,确保物业公司财务工作的规范性、准确性,提高财务工作效率。

五、完成目标工作

配合客服中心完成了下半年二期的收楼工作,加强管理费的收缴工作。从7月份开始,共收楼140户,收楼费用 149.33 万;从10月份开始,重点加强管理费的催缴工作,10-11月共追缴了管理费10.58万,收费率比上半年大大的提高。

六、完成科奈财务部门的数据录入

一期维修基金以及欠费情况的彻底清查。汇报公司领导,进行催缴工作。

监控世家轩的财务开支、价格审核及收款流程的管理。对收银人员进行财务培训,并且于9月份开始增设了收银机,使收银工作更加规范,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物业财务个人工作总结与计划范文二回首20_年下半年工作,物业财务部向规范管理合理调配又向前跨了一步,完成了物业公司与世家轩的财务分账、物业公司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变、财务制度的制定、管理台账体系的建立等等几个重要的任务,使物业公司的财务工作在以前的一些基础工作之上得到了全新的改变,与整个集团财务工作达成一致的高度,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具体工作如下:

一、物业公司与世家轩的财务分账

从05年7月份开始,根据集团财务中心的要求,完成世家轩与物业管理公司的分账处理工作,开设世家轩金碟账套,独立核算,对已输入金碟的凭证进行整理装订入册并存档备查。11月份,又把该账套移交给集团会计核算部。

二、物业公司管理台账体系的建立

根据君华集团财务中心的统一要求,结合物业公司的实际情况,在以前的会计核算基础之上,从管理的角度,制定了物业公司的管理台账体系(物业公司及世家轩)。包括管理台账、管理台账的汇总、管理报表、财务分析、资金计划、资金计划执行情况汇总表等等一系列的工作的开展和圆满完成,与整个集团达成一致,使物业的财务工作真正走上集团的财务工作轨道,真正发挥了财务管理的作用。

三、物业公司财务制度的制定

在君华集团财务中心的统一指导下,制定了物业公司的财务制度体系。包括《君华物业财务制度》、《君华物业管理台账核算办法》、《君华物业财务付款管理办法》、《君华物业付款审批权限的规定》、《君华物业财务部部门职责》、《君华集团内部服务结算管理办法》的制定。规范了整个物业公司的财务运作流程,使物业公司的财务工作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和改善。特别是在付款的审批流程上有了明确的规定,从根本上进行了一次大的提升。

四、物业公司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变

物业财务部对一些以前的会计核算工作进行了相应的规范、理顺之后,根据集团财务中心的要求,物业公司财务部与会计核算部进行了工作交接,把会计核算工作并入集团会计核算部,物业公司财务部负责管理台账、财务管理工作,从以前基础的会计核算工作之上,提升到真正的财务管理工作,从公司的利益出发,为公司领导做好财务参谋,提供最准确的财务管理数据。物业财务部与会计核算部为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执行,作出了具体的工作事项互相协调配合,逐步的完善整个财务工作流程,确保物业公司财务工作的规范性、准确性,提高财务工作效率。

五、完成目标工作

配合客服中心完成了下半年二期的收楼工作,加强管理费的收缴工作。从7月份开始,共收楼140户,收楼费用149.33万;从10月份开始,重点加强管理费的催缴工作,10-11月共追缴了管理费10.58万,收费率比上半年大大的提高。

六、完成科奈财务部门的数据录入

一期维修基金以及欠费情况的彻底清查。汇报公司领导,进行催缴工作。

监控世家轩的财务开支、价格审核及收款流程的管理。对收银人员进行财务培训,并且于9月份开始增设了收银机,使收银工作更加规范,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七、二_年财务部工作思路:

1、建立物业公司的成本库。

根据物业公司和世家轩的实际工作情况编制物业公司的成本库。合理、准确、清晰的了解物业公司的成本经营状况。为财务分析提供最真实的数据。

2、进一步加强对收费的管理力度,彻底清理欠费情况,把一期的收费率提高到70%,二期90%。

并且对一些代收代付的收费还需进一步明确划分,包括水费、有线电视开通费的返还部分,代收业主收取的差价部分等等一些费用的划分归类都有待明确。

3、从管理的角度,对世家轩的经营状况进行进一步的核算。

把员工包餐与对外经营彻底分开核算,对于一些经营费用也应该合理的分摊,真实的反映世家轩的经营成果。

4、新的财务制度的实施,财务部要财务部门要监督把关。

对于以前一些比较模糊和混乱的流程要彻底理顺。包括各部门计划的审批流程,采购的审批流程,与发展商相关业务的计划、报销审批流程等等都要严格按照制度执行。

二_年虽然任务很重,但是都需要我们尽心尽力的一步一步去完成,只有这样,扎扎实实,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从财务管理着手,逐步把物业公司的财务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更好的服务于公司!

一份汗水一份收获,述职报告物业公司全体员工在20_年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工作的目标仍有很大的差距。由于物业公司规模的迅速壮大,员工队伍不断递增,传统的管理方法和运作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长期以来形成的权责和职责不清使内部工作发生重复、遗漏和相互推诿现象,这直接制约着企业向前迈进的步伐。二_年我们将从源头上抑制不良歪风的蔓延,向科学化、规范化方向迈进。推行规范化管理,反对内耗,提倡团队高效协作,把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质量作为中心任务。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优势,有效调动全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合理健全监管机制、以强化制度落实为主要目标,始终站在提升服务品质的高度,使物业公司向着高标准、严要求、人性化的服务领域迈进,带出一支精简、高效的服务团队。

物业财务个人工作总结与计划范文三20_年3月19日我应聘到___物业公司会计岗位工作,在紧张的工作中不觉现在就到了年末,20_年的财务工作虽然还在持续中,但是回首这几个月来的财务工作,心中感受颇多。在___物业公司快速发展期间,我有幸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因为企业的快速发展也促使我不得不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以便适应公司快速前进的步伐。在领导的指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不断巩固、不断学习相关财务知识,时刻注意将理论知识和财务实践结合起来,个人无论是在敬业精神、思想境界,还是在业务素质、工作能力上都得到很大提升,能顺利地完成领导赋予的各项工作任务,较好地履行了岗位所赋予的职责。入职以来,我主要负责财务核算、纳税申报等工作,现将我这期间的思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思想方面在思想方面

不断学习物业公司的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始终以“崇德、齐同、卓新”的态度投入到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做到了与人为善,和睦相处。

二、工作方面

1、财务核算工作财务核算是会计人员的基本工作,也是日常性工作。

现在的财务核算都是借助财务软件来完成的,对财务软件的日常性工作操作已经可以熟练掌握使用。在工作中做到及时编制凭证、按时结账、及时准确的出具财务报表并上报公司财务中心。

2、月度资金预算及20_年财务预算的编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按照___物业公司财务中心的要求每月及时填报月度资金预算表及年终填报下年度的资金预算计划,在完成此项工作中体会到公司在资金的方面的管理的先进性。

合理有效地筹措、分配、使用资金,加强对公司内资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提高资金利润率,保证资金安全。

3、财务内部报表的编制在日常的财务核算中编制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基础的财务报表并不能满足一个日益发展壮大的公司管理层企业管理的需求,而财务中心适时的推出、改进一系列的财务内部报表,为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一个夯实的基础。

在编制内部报表的过程中,能够正确领会到公司管理层的对物业公司下一步发展所指明的方向。促使自己在工作中完善核算方法,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做好扎实财务工作。

4、物业软件的实施为了完善物业公司的核算工作,公司安装了专业的物业管理软件,以方便辅助财务的核算。

在物业管理软件的推广使用中与软件公司的工程师积极沟通,寻求解决完善软件存在问题的方法,并指导物管员正确的使用软件。使物业管理软件在日常物业管理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5、领导临时交办的其他工作对于一件事重要与否应该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判断,才方便下一步制定计划。

在领导临时交办的其他工作,我总是要判断其是否重要、紧急,然后合理的安排时间,在有效的时间内高质高量的完成领导交办下来临时事项。合理的安排时间,有效的利用时间,否则纵使每天忙得团团转但其实又真的没干什么,就向一个救火队员一样,哪里有火哪里跑,最后却收益甚微。

物业前台个人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一、加强农业科技管理,大力发展知识农业

1、适应知识农业发展需要,创新农业科研教育组织

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策划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目标,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考核,“农委会”于1986年成立任务编组的“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于1993年改组,确定该小组的主要任务:(1)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及法规的拟定;(2)计划的规划、评审及预算编列;(3)计划的推动、管理、成果检讨与绩效的考评;(4)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的规划、推动与管理;(5)科技会议的筹划及其结论与建议事项的推动;(6)与相关“部、会”、学术及研究机构有关农业科技计划的协调与联系。随后又改组为任务编组的“农委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委员会。这一时期台湾农业科技集中在“农委会”农粮处主管,部分科技项目由“农委会”有关业务处室管理。此外,“国科会”生物处主管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的基础研究。

为了适应知识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委会”着手研究调整农业试验研究机构,于2000年把拟成立“农业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研究设置“农艺研究署”,从事全台湾农业科技研发工作。

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纪元的到来,“中研院”设立生物农业科学所,台湾大学成立生物技术中心,中兴大学成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民间企业于1998年投资12亿元新台币成立了花卉生物技术公司,投资六亿元新台币成立家畜疫苗公司。近几年还先后把屏东技术学院和嘉义技术学院扩大为屏东科技大学和嘉义科技大学。

各有关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从事学术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大专院校则以教学及训练人才为主,研究工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公营事业机构研究所及财团法人或类似组织的研究所从事专业性特定项目的研究工作;而原省属的试验研究机构为从事台湾地区全面性的试验研究工作的主干。有关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商品化及应用,依上、中、下游各层次负责推动。

2、应对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创新步伐

1992年“农委会”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依据《台湾科学技术发展12年长程计划及6年中程计划》、《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历次“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农业组顾问建议事项,确定生物技术、生物防治、种苗繁殖、栽培渔业、动物用生物制剂等五个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点,加以推动实施。其湾“农渔牧产业自动化”十年计划,约投入经费25亿元新台币。

从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台湾“农委会”按照台湾地区“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中的有关“发展政策导向的产业科技”要求,在重点产业科技、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整合农业科技研究群及区域推广体系、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台湾“农委会”研究拟定“迈进二十一世纪农业新方案”,做为2001年至2004年农业政策蓝本。该方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知识经济,厚植农业竞争得基”策略,明确了新世纪初台湾地区农业知识经济的发展重点。2001年台湾农政机关用于扶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的经费预算为450.01亿元新台币,2002—2004年约需195.18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

2001年“农委会”制定台湾地区农业各领域科技发展中程纲要,包括11个研究领域,分别是作物科技领域、林业科技领域、渔业科技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农业环保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科技领域、农业自动化科技领域、农业共通性科技领域、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林业防灾科技领域,“农委会”计划从2000—2004年度,共投入241.56224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是:(1)在生产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国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出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创造台湾地区农业的新绿色革命: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2)在生活方面: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提升国民生活品质质,重点发展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大众需求;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带动产业发展。(3)在生态方面: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重点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与体系,保护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3、大力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突破台湾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提升传统农业的技术能力,近十几年台湾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增加研发经费、人力和设备投入。

1995年8月台湾“行政院”第2443次会议通过《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并于1997年修订方案内容,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农委会”为落实“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1996年优先执行了花卉种苗、动物用疫苗及生物农药三个推动计划。

1997年3月,台湾“国科会”委员会选定农业生物技术为台湾四个“国家型”科技计划之一。同年10月,成立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专案计划规划工作小组。1998年1月,聘任该计划个案咨询委员会委员。1998年2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的目标、规划重点提交“国科会”委员会审定通过,推动执行,课题申请通过率为45.2%。1998年7月,公布1999年度第一期三年的课题补助金额,共有42项课题列入该“国家型”计划。其主要研究目标是:(1)整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既有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落实产业应用,使农业生物技术在台湾得以生根并茁壮发展;(2)加强本土性的具有产业发展潜力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以提升台湾生物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建立台湾研发与应用体系,确保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永续发展,尽快提升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水平;(4)整合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尖端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把台湾建成为亚太地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与营运中心,促进台湾加入WTO后的农业发展。

该科技计划的重点研究领域是:(1)、花卉及观赏植物领域,(2)植物保护领域,(3)水产养殖领域,(4)动物用疫苗领域,(5)农产品保鲜利用领域,(6)农业环境保护领域,(7)保健及药用植物领域。

4、加快农业科技管理创新

“农委会”为加强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及本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的执行、管制与运作,设立农业科技审议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农业科技研究发展方向规划的咨询,农业各产业技术发展政策、制度、法规、策略及重大方案审议之咨询,农业科研计划资源分配审议的咨询,农业科研计划成果检讨审议的咨询,其它农业科技发展事项的咨询。委员会下设农业、林业、渔业、畜牧及生物技术五个技术领域审议小组,各技审小组的任务是:对“农委会”个别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审查及管理考核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与业界合作事项协调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有关科研计划事项的咨询。

为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执行绩效评估,促使农业科技研究经费有效运用,“农委会”2001年3月6日成立农业科技绩效评估委员会,该评委会的任务是:以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计划为对象,评估过去该领域的研究计划执行绩效;评估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成果所建立的技术,对提升台湾地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效益。评委会设委员23—25人,由“农委会”主任委员遴聘学养优异、经验丰富,对产业科技、经济充分了解的相关产、官、学、研界专家兼任。评委会在对各领域专业技术进行评估时,得视需要聘请该领域的相关专家若干位参与绩效评估。此外,还在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中设立了咨询委员会,在台湾地区农业科技中程发展纲要各领域聘请评审委员会。

二、注重农业科技投入,扶持技术创新

从下表可以看出,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常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1996年度(1995年7月1日—1996年6月30日)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为21.135亿元新台币(下同),其中农业基础研究(含农艺学、园艺学、农业化学、畜牧兽医、森林及水土保持、渔业科学及农业工程)的经费投入为3.9450亿元新台币,其经费主要来源是“国科会”和“中研院”,共执行537个研究课题,参加研究人员1206人。同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含农作物科技、林业科技、渔业科技、畜牧科技、食品科技等)的经费投入为17.19亿元,执行197项整合性研究发展计划,参与研究人员5142人。

在研究成果方面,共有952篇研究、72本专著、934项技术报告发表,完成55项技术创新和923项技术服务,实现技术转移18项,取得专利权6项、著作权3项。从1996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的经费投入结构看,应用研究占70%(12.172亿元),应用基础研究占3%(0.439亿元),商品化开发研究和技术发展占18%(3.077亿元),其他研究占9%(1.504亿元)。

1997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5.3857亿元。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6.6880亿元。从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各领域经费投入结构看:重点产业及资源保育利用研究发展的经费为10.94648亿元,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经费2.12078亿元,食品加工科技经费投入为1.79738亿元,遥测技术及精准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为0.44965亿元,农牧渔产业自动化科技经费投入为2.60亿元,其中重点产业领域内部经费投入结构为:作物育种及生产技术研究2.822亿元,农业生物遗传资源研究利用0.8亿元,动植物防检疫与病虫害防治研究1.25755亿元,渔业生产科技研究发展0.805亿元,畜牧生物科技研究发展1.46606亿元,农业废弃物利用及公害防治技术研究0.44431亿元,水土森林资源保育利用及水利科技研究0.95641亿元,农业经济、农产运销技术与农民辅导研究0.52亿元,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国际合作及计划管理0.6亿元,农业资导系统建立研究与利用1.07515亿元。

“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经费,包括台湾地区“国科会”、“农委会”、“中研院”、“环保署”和财团法人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中心五部分的研发投入,预估1998至2001年度,总额达到8亿元新台币。各年度分别为0.2亿元、2.11亿元、2.6亿元和3.1亿元。

三、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1、制定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政策法规

主要包括《“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农委会”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科技计划已有成果拟进行产学合作加速商品化的项目一览表》、《“农委会”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成果归属及运用办法》、《“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等法规。

《“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提出台湾地区生物技术发展策略是加强研究发展与其成果移转、扩散及应用,整合产、官、学、研的研究发展体系,成立“国家型”计划,畅通研究、发展、生产三者之间的渠道,以加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其中与农业相关的主要内容有:修订生物性农药开发相关法令规范;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以花卉种苗、水产养殖、动物用疫苗、生物性农药、保鲜技术等方向为重点,并落实于产业发展;加强花卉新品种智能财产权保护,并纳入植物种苗法新品种命名及权利登记范围的花卉种类,加强花卉新品种权利保护,以提高育种研发意愿,推动花卉种苗产业发展。

“农委会”为提高农业科技研发绩效,鼓励民间产业界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应用,以加速落实研发成果于产业发展,于2001年4月3日制定了《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人事费、研究设备费、包括杂支、材料、仪器设备维护等其它研究有关费用、管理费和必要的技术移转费用。

《“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提出,移转研究成果的技术或智能财产权给予厂商时,应以该成果作价取得价款。技术成果移转作价原则以“农委会”资助研究总经费乘下列百分比收取之:(1)参与开发的合作厂商收取5%,未参与开发的厂商收取10—15%。(2)技术成果最终使用者若为供个别农家使用则收取5%,供农企业使用则收取10—15%。

2、推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研究

台湾地区各年度的农业科研课题均包括与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方面有关的研究课题。从2001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科技计划研究重点内容看,与推广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在农业政策方面,设有《农产运销制度、法规、批发、零售、渠道与市场的规划及评估研究》在健全组织及人力资源,提升农业经验管理效益方面,设有《农民组织功能研究》、《农业推广体系研究》、《农村建设规划研究》、《农业人力资源研究》、《农民福利制度研究》、《农业金融结构研究》;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方面,设有《推动花卉种苗、生物性农药、动物用疫苗及水产养殖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研究》;在农产运销电子化方面,设有《推

动产销与网络商城信息整合研究》、《农业自动化与电子化推动配合措施研究》、《农产运销自动化及电子化研究》等。

从1999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农业科技计划实施结果看,安排与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研究课题主要有,《现有农业网站与农业推广网络系统评估》、《农业知识信息推广体系研究》、《农业推广远距离教学系统的规划》、《农业知识创新的传播研究》、《作物基因转移技术的开发应用研究》、《生物技术在植物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上应用研究》、《生物性农药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生物肥料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应用生物技术加强花卉种苗产业发展研究》、《加强推动动物疫苗产业发展研究》、《农产品服务业自动化计划配合措施研究》、《加强食品工业技术及管理的辅导》、《灵芝和樟芝菌种发酵培养技术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996年、1997年、1998年“中华民国”科学技术年鉴,“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编印

“农委会”九十年度委外办理之科技计划研究重点、汇整单位及汇整人一览表

物业前台个人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地铁车辆段;物业开发;建筑防火

中图分类号:U23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过程必然要面临着城市化的问题,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是促进城市化发展的关键,它可以促进人口流动,提高资源的流通性,因此在各个大中城市都可以看到地铁建设正在高速蔓延。作为城市的动脉,地铁将城市之间的时空大大缩小,使得城市格局发生重大改变,许多居住区会因此而受到影响。在地铁沿线,特别是地铁车辆段上盖开发居住区,已成为一个市场价值较高和发展形势较好的标杆。由于地铁车辆段的占用空间较大,城市土地使用紧张的情况如何促进上盖物业的防火设计成为一个科学的命题,

1、上盖物业开发的防火设计难点

1.1、上盖物业开发的防火设计依据

地铁车辆段上盖物业开发是将地铁车辆段及综合基地、汽车库、住宅、商业叠加建造,并且以盖上平台作为安全区设置消防车道用于上盖物业建筑灭火救援。现行国家规范及标准对此类工业与民用组合建筑和把盖上平台作为安全区的防火设计尚无明确规定,无规范可遵循。在某市的“雪浪项目”设计中,一是借鉴了国内外相关规范,如香港、英国的建筑防火规范;二是结合国内类似工程的设计经验,如深圳前海地铁上盖和杭州地铁七堡车辆基地、苏州太平车辆段上盖等项目;三是运用消防性能化设计方法提供消防安全策略。

1.2、上盖物业建筑高度的界定

根据结构形式的不同,上盖物业归纳为:转换层结构体系和结构落地体系2类。上盖物业的分界是车辆段结构转换层顶板或建筑顶部盖板。此分界线上方也可设置物业汽车库等,汽车库顶板上方为盖上平台开敞空间。上盖物业建筑高度如何界定是防火设计的难点。如:“雪浪项目”北区标高7.5m,南区标高8.5m为上盖物业分界线。北区标高7.5m平台为开敞的室外空间;南区标高8.5m以上为上盖物业汽车库,汽车库顶板标高13.5m平台为开敞的室外空间。北区以标高7.5m、南区以标高13.5m为上盖物业建筑的0m标高,按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GB50045―200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相关规定进行防火设计。

2、地铁车辆段上盖物业开发之中的防火设计

以某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太平车辆段上盖其综合开发之中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平台下车辆段、上盖平台以及平台上住宅及配套设施。与此同时车辆段房屋的总建筑面积为90346m2,其通常处于一层平台之下,主要包括的内容有联合车库、停车列检库、工程车库、车辆段综合楼、变电所、物资库一、物资库二、洗车镟轮库、污水处理间、动调试验间、机电车间以及受电弓轮对检测间等等12个单体,,除综合楼为地下一层,地上十四层外,其它均是一层(部分附属二层);上盖平台两层总面积35.36万m2,而其一层平台结构的标高为8.7m。

2.1、车辆段消防设计

2.1.1、可以在消防通道一层平台盖之下车辆段内设消防车道,消防车道有三个与外界道路相通的出入口,停车列检库、联合车库设置环行消防车道,停车列检库内两列位间设置消防车道。车辆段综合楼位于上盖平台中央位置,在平台上有十二层,平台下有三层。

2.1.2、建筑耐火等级提高

平台下车辆段建筑耐火性,平台下车辆段建筑耐火等级均按一级考虑。

2.1.3、建筑火灾危险性类别

平台盖下车辆段有12个单体建筑,车辆段综合楼为民用建筑,属于一类高层建筑,其他单体均为工业建筑,依据《地铁设计防火规范》(报批稿)第4.6.1条,各单体火灾危险性类别为:联合车库为丁类厂房、停车列检库为戊类厂房、工程车库为丙类厂房、变电所为丙类厂房、物资库一为丁类仓库、物资库二为丙类仓库、洗车镟轮库为丁类厂房、污水处理间为戊类厂房、动调试验间为丁类厂房、机电车间为丁类厂房、受电弓轮对检测间为丁类厂房。

2.1.3、防火分区平台

而下车辆段主要为丙类变电所、丙类工程车库、丙类物资库二、丁类物资库一和车辆段综合楼采取独立安全防火分隔措施后,车辆段之内的其他部分火灾危险性主要为丁、戊类,不再进行划分防火分区。车辆段综合楼平台之下依照地下建筑进行考虑,应该设置自动喷淋系统,平台之下汽车库依照低于4000m2划分防火分区,平台之下的部分依照低于1000m2划分防火分区,平台之上的车辆段综合楼则依照2000m2划分防火分区。

2.2、消防道路设计

车辆段15m平台的区域需要设置可以满足大型消防车双向通行的消防车环道,同时同市政出入口相接;0m标高小区之内其道路应该有2个出入口;而居住区之内其主要道路则有2个方向同道路之间相连;机动车道对于外出入口间距应该高于150m。沿街建筑物长度高于150m之时,应该设置4m×4m的消防车通道以及穿过高层建筑的消防车道,并且其净空高度应该高于5m。而一旦建筑物长度高于80m之时,其在底层之上应该设置人行通道。与此同时在上15m物业平台的坡度则应该低于10%。消防登高面消防车道的宽度应该高于6m、坡度小于2%;消防登高面内边距建筑主体距离依照相关标准而进行规定设置。而地面道路之中最小的转弯半径应该满足12m消防车通行的相关要求,与此同时在和道路相接驳之处的转弯半径则是9到12m之间。

2.3、应该用相关防火设计的原则

在该工程之中,其上盖物业是民用建筑,下部是工业建筑。当前我国没有对车辆段上盖物业依照防火规范而进行,主要是借鉴成熟地区的已建有关地铁车辆段上盖物业的成功经验,于此同时和车辆段工程具体彼此结合,其在车辆段之内把9m标高处上盖平台及厂架修库上盖的板、梁、柱、基础都是用非燃烧体材料,同时促使其达到4h的耐火极限;厂区之中和上盖物业水平相邻处使用防火墙进行分隔,而当前耐火极限达到4h之时,则就可以被作为区同上部物业的竖向以及水平防火分隔。上部物业之中沟、槽、管线其在车辆段物业平台顶板以及夹层(汽车库)之中解决,不能通厂区出现接口关系。车辆段上盖体则应该依照《防火规范》的民用建筑部分及《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的规定执行。盖体之下则会有停车列检组合车库、厂架修库等等丁戊类厂房以及轨道行咽喉区而组成,于此同时其消防设计则应该依照《防火规范》之中而执行。

3、结语

城轨车辆段上盖物业由于其超大的建筑体量及物业形式的多样性,并非简单的几段文字所能面面俱到,同时也没有一成不变的设计模式,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吸取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来完善此类建筑的给水及消防工程设计。

参考文献

[1]郭海柱,杨骏.深圳地铁前海车辆段上盖物业工程管理[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2,05:50-52.

[2]刘桂江,王栋.苏州太平车辆段上盖开发消防设计[J].铁道工程学报,2012,11:67-72.

物业前台个人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1)加强物资计划管理过程控制,积极主动做好物资计划工作

(1)工程物资计划是以施工方案为依据的,工程施工方案对工程物资计划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同时物资计划是采购和供应的依据,因此物资计划编制应根据施工进度合理进行编制,预留采购周期。

(2)工程负责人要充分认识物资计划的重要性,对物资计划要提前统筹、提前安排,积极联系相关单位,尽快尽早落实工程所需物资。工程技术负责人积极与设计、甲方进行沟通,按图纸、甲方及施工的要求,完善所需物资的物料属性。现场材料员要积极主动,不等不靠,第一时间把握物资计划,做到心中有数,并积极与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甲方及时要求工程技术部门复核图纸,做好物资计划的编制工作。物资供应部门的计划人员要积极主动进行沟通,对物资计划中的物料编码和物料属性关键点提前介入,提早把关,帮助和指导施工作业单位尽早完成物资计划的编制工作;物资供应部门根据现有存货量,经平库后,正式提报物资计划。

(3)各部门相互配合、协调和指导,加强物资计划审核申报管理制度,实现工程物资总量控制,避免造成物资的积压。概预算部编制预算料表,制定和下达限额领料,并依此对工程所需物资进行审核;物资供应部门按下的限额领料进行总量控制,并完成物资计划的提报工作。

2)对物资供应和物资现场的全过程进行监管

(1)施工物资的价格掌握

施工企业的物资供应部门,根据编制的物资计划和掌握物资质量要求,经过多方面、多渠道的了解,摸清市场行情,及时掌握物资的价格,对采购资金进行估算,为后续的招标工作提供依据。(2)催办和催运管理物资供应部门对已上报的计划进行跟踪,落实物资的采购、合同签订、生产周期、到货周期等信息。并与油田公司物资主管部门加强联系,协助及早确定供应商,以确保物资尽快尽早招标。按已招标签订的合同进行催运,及时掌握物资的生产、发货、运输以及物资的具体进场等供应动态。并将信息及时反馈各部门,以保证工程进度及生产需要。

(3)现场验收管理

①验收是确保采购物资的施工需求的最后防线,为了加强对物资验收这一重要环节的监管,物资管理人员按签订的合同和技术文件,组织有关部门及相关人员,仔细对物资的品种、品牌、规格、数量、外观质量、到货期、外包装完好程度,和有关的技术文件进行核对,数量少的逐一验收,数量较大的,随机抽取样品。对质量有问题的物资,物资管理人员及时将有关情况向施工企业职能部门反映,职能部门将问题提报油田公司物资供应部门进行协调解决。对到货的大宗物资,不便入库的,为避免二次搬运,降低运输成本,经施工作业单位负责人认可,可直接送达工地。

②物资经验收合格后,签署验收单交现场材料员入库,现场材料人员对入库物资分类摆放,并登记入帐,并将有关单据返回施工企业物资供应部门。

③工程所需物资经安装调试、验收合格后,现场材料员按照物资主管部门合同、到货通知单和实收的物资,核对规格、数量、质量,经确认后,通知供应货开具发票,同时项目部以书面的形式向本单位物资供应部门确认办理货款结算,并由物资供应部门向物资主管单位予以确认付款。

(4)施工物资内部领用控制

①施工作业单位对到场入库的物资实行内部领料制,建立收发料制度。按施工作业的内容,划分施工作业单元(机组、班组),施工作业单元凭据内部领单进行领料。由单元负责人指定材料领用人,由施工作业单位负责人在内部领料单签字,到现场库房领料。库房保管人员要审核内部领料单,双方检查型号、规格、数量和质量,并签字认可,库房保管人员对发出物资登记入帐;对物资的发放要实行两级台帐制。无论是大宗物资还是零星生产辅材都要做到领用合理,流向清楚,手续齐全。

②施工企业对生产辅材和零星材料制定消耗定额,施工作业单位根据消耗定额按工作量对施工作业单元实行定额发放制,便于有计划、有准备的供应施工生产用料,同时也有利于落实物资消耗定额和节约物资。发料的方式可根据不同条件和进度,按天发料或全月一次限额,分次发料。发料严格按施工作业单位制定的发料计划进行发放,没有计划的不发料,没有定额的不发料,更不能超额发料。因特殊情况而需补料时,必须说明原因,并经施工企业主管部门和领导批准后,才予以补料,实行补料审核制。因材料节约、计划变更,领用的材料有剩余时,将材料退还现场库房或在下次领中扣除,工程完工后,必须退库。

③施工企业主管部门会同施工作业单位按完成工程进度和消耗定额,加以核实,避免虚报、冒领和物资浪费的现象发生,同时要定期对消耗定额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分析差异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和意见,不断完善消耗定额。④物资发出后,现场库房保管人员要登记发出明细台帐。现场库房经常收、发料,数量变动频繁,为了及时准备掌握物资的存量,避免物资的短缺、丢失和超储积压,依据收料台帐和发料台帐进行仔细核对,做好清仓盘点工作,做到帐物相符,严防物资的流失和浪费。

3)提高专业物资管理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物资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人才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施工企业资源的配置中,人才的优化配置是重中之重。物资管理是一门科学,不是谁来才能干好。它需要优秀专业化的人员。按照目前施工企业用人机制,施工企业应以施工作业单位的人员为主,不断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有系统、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的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培养,提高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管理能力,尤其是要加强企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责任感和爱岗敬业精神,使其形成一种制度,并逐步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同时,要充分发挥企业自身调配功能,使人员在企业范围内合理流动,实现配置的最优化。这样,既可解决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又能为提高企业物资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4)建立资源共享信息平台,为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提供依据工程因其功能化和个性化的要求,其所需物资涉及品种、规格较多,同时近年来新材料的不断涌现,材料的价格市场变动和差异较大,造成了施工企业在物资招标和概预算工作中的被动局面。因此,为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共享,最大限度降低成本,提高整体效益,施工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在企业内建立一个信息沟通平台显得尤为重要。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可以使闲置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二是可以在最短时间内保证工程项目急需;三是节约时间,可以使管理人员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程施工或现场物资管理工程中去;四是为物资招标和工程概预算提供依据,掌握工作的主动权,也为施工企业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

2.结束语

物业前台个人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Abstract: For Burmese Irrawaddy River hydropower project construction, materials are all supplied by China. The import of material to Burma needs experience three phase, and covers more than one departments of Burma. Based on analyzing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zation in the goods customs clearance management, the article summed up the experience in material customs clearance management of Burma hydropower project.

关键词: 信息化;伊江项目;物资通关;应用

Key words: information;Irrawaddy River projects;goods customs clearance;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F251 TR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2-0025-02

0 引言

缅甸与我国接壤,具有丰富的水能资源,特别是伊洛瓦底江上游水力资源极为丰富。经过大量的前期工作,中国公司取得了伊江上游流域水电开发的特许权,与缅甸政府签署了投资开发协议。但是,当地物资匮乏,所有物资不得不考虑由国内供给,缅甸通关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即便实物投资物资,也参照一般贸易管理,不仅影响物资供应,严格的层级批文制度也加大了通关计划和统计的管理难度。因此,缅甸通关成为项目推进的一块短板,中国公司将通关作为物资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1 缅甸伊江水电项目简介

缅甸伊江水电项目位于缅甸北部克钦邦境内,规划7级电站及一座施工电源电站,规划装机容量2100万千瓦,计划在15年开发完成。项目与中国边境的直线距离在100km以内。项目建设需求物资约1800万吨,全部由国内供给。根据电站地理位置及交通分布情况,选择与中国接壤的陆地口岸作为常用口岸,并已协调缅甸方面完成缅甸对应口岸的开发,具备物资正常报关条件。目前7级电站中的2级(9400MW)已开工建设,施工电源电站已建成,其它5级电站处于前期勘察阶段,各电站间的道路、施工线路等公用项目有序推进。

2 物资缅甸通关现状

实物投资物资进口缅甸需经大清单、进口许可证、SO三个阶段的报批手续,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物资必须在前一阶段范围内,各阶段一般耗时120天、60天及15天,涉及缅甸内阁、投资委员会、贸易监督委员会、商务部、海关总署、国防部等部委。其中大清单是项目建设需求所有物资的大批文,是项目申请核准的必要资料之一;进口许可证是在大清单基础上,根据某一时期(一般3个月)物资进口计划申办的批文;SO是在进口许可证基础上,根据物资某一批次报关计划申办的批文。

根据缅甸要求,项目物资通关必须由项目主要合作方——缅甸电力部统一归口,中国公司负责按要求向电力部报送报批申请材料。

鉴于项目物资批量大、批次多、供应周期长、供应范围广,经协调,缅甸方面允许同一SO分批使用,中国公司在办理大清单及进口许可证后,按月度报关计划申办SO,再根据分批报关计划对SO分批报关,期间需注意进口许可证与SO的有效期。为适应缅甸物资进口管理,中国公司管理机构设置如图1。

3 当前通关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通关批文额度使用不透明、计划填报易出错 目前通关计划由各电站建设管理机构组织参建单位纸质填报,根据通关计划必须在其前一阶段批文范围内的原则,各参建单位只能手工登记每一项物资在前一阶段批文中的位置,实时扣减。而同一电站项目的诸多标段共用一个阶段批文,容易出现多个单位填报同一物资计划而互不了解其批文额度使用的情况,导致某些计划可能超出批文的有效额度,即计划填报出错。

3.2 资源不能共享、造成大量重复工作 电站建设管理机构统一审核参建单位的通关计划,只能手工登记各单位的各项物资在批文中的位置,形成批文使用台账,对于计划累计数量超出批文额度的情况,需平衡各单位当期计划,对无效计划要求重新填报,直至通过审核。本部的物资管理部门作为计划审批部门,为保证对缅报送资料的准确性,也需要建立自己的审核台账。上述两个环节的审核实际上属于重复工作,不仅繁琐,还容易出现操作错误。

3.3 计划执行情况欠透明、难以实现物资供应的无缝连接 项目全部施工机械物权属于参建单位并由参建单位组织进场。因此,参建单位非常关注通关计划的报批进展,以便适时安排物资集结口岸、等待进场。目前信息只能依靠人工传递,各参与方不能及时有效地获取信息,难以实现物资供应的无缝连接。

3.4 统计报表与台账管理容易混乱 公司领导及本部管理部门非常关注报批及通关的统计数据,以便统筹分析工程进度等。但是物资品种成千上万,要完成汇总统计,不但工作量大,且容易出错。为确保准确性,参建单位或建设分公司往往找到驻缅协调机构核对明细账,各方统计口径不一样,对账工作量相当大。此外,驻缅协调机构也需与缅甸方面保持核对台账,目前缅甸口岸仅派驻一名海关官员,每月一换,常发生资料遗失、重复对账等问题。因此,通关台账很容易成为一笔糊涂账。

3.5 全部资料手工编制、影响管理质量 根据“谁报送、谁负责”的原则,目前的通关计划由参建单位编制,经电站建设管理机构审核、本部的物资管理部审批后向缅甸方面报送;报关资料由参建单位编制,经电站建设管理机构、驻缅协调机构审核后,向缅甸方面申请报关。各环节均需报出机构签章,纸质资料的保存和查找都非常困难,极大影响了中国公司的管理质量。

4 信息化在通关管理中的优势

①促进通关的规范管理、提高效率。以计划填报为源头,让物资按标准的程序在信息化平台中流转,可以实现对计划填报的标准化管理,对计划执行情况的实时跟踪,以及对统计报表与台账的统一管理,使通关管理更加程序化、透明化。这样一来,计划执行情况与统计报表、台账一目了然,有望实现物资管理的无缝连接;通过分析计划执行情况为计划考核提供有效依据。在促进规范化管理的同时,提高了通关效率。②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信息准确性。信息化作为物资通关的统一实施平台,各参与方从该平台直观读取物资在通关各环节的信息以及统计数据,实现口径单一的信息共享,传统模式下的重复劳动、易于出错等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③无纸化办公、减轻了管理人员工作量。通过信息化手段,把人从大量繁琐、无序、低端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人们只需登录系统,便可轻松掌握自己关注的信息,有效提高了信息的准确性与客观性。此外,无纸化办公也省去了纸质资料的管理和查阅麻烦,提高了效率。④实现对物资通关信息的有效追溯。信息化通过对物资从编制计划到完成报关和核销情况的动态跟踪,实现了闭环管理,只需设定搜索条件,即能追溯各项历史数据,免去了人工查阅纸质资料的繁琐。⑤有效建立健全物资管理数据库。通过在计划填报模块设置一个批文外计划端口,实现对批文外计划的填报。通过汇总批文外计划,可以形成有效的物资数据库,还能根据需求在数据库中保留各项物资的需求部位信息,为工程管理分析及后续电站的大清单编制提供参考依据。

5 存在问题

①缅甸通讯设施落后,项目现场不具备系统上线条件。目前现场通过卫星网络实现与国内通讯连接,仅能勉强维持基本的日常工作联系,还不具备使用信息化的条件。②缅甸通关政策欠透明和稳定,给信息化管理造成影响。上半年以来缅甸海关全面接管口岸,着力规范报关管理,具体表现为先SO再报关,与此前的先报关再补办SO相悖,且对前期勘察项目及运营项目的通关管理政策尚未明确。政策的调整和变化,将带来系统设置的调整,导致中国企业相对被动。

6 实施方案

6.1 功能定位 目前缅甸方面不具备使用信息化办公的条件,系统功能暂定为对缅端口之前的业务即中国公司的通关管理,包括计划填报,计划执行跟踪,核销资料、统计报表的生成,以及查询统计。目的是规范物资通关各业务流程,统一查询口径,提高工作效率。

6.2 范围界定 与投资管理同步,要求按电站项目建立信息化平台,安排具备条件的项目先行上线,对于批文体系不全的项目,暂不安排上线,其串用其他项目的批文额度由驻缅协调机构在办理报批及报关时手动录入相应系统。

6.3 流程设定及职责分工 为便于管理,流程由参建单位发起,分为以下六步:①参建单位填报通关计划;②电站建设管理机构审核、调配并汇总需求计划;③本部的物资管理部审批需求计划;④驻缅协调机构向缅方提出需求计划报批申请;⑤缅方审批需求计划;⑥驻缅协调机构办理缅甸进口报关手续;⑦驻缅协调机构办理缅甸进口核销手续。各参与方负责本流程范围内的业务处理。中国公司管理层级为:本部的物资管理部为归口部门,电站建设管理机构是管辖项目物资通关管理的责任单位,驻缅协调机构是对缅业务的责任单位。

6.4 权限设置 根据工作需要,为各参与方配备与自身职责对应的操作权限及追溯、查询统计等权限。

6.5 实施模式 因现场还暂不具备上线条件,要求各单位在国内处理系统业务,暂不安排监理单位参与系统业务,要求参建单位严格按系统设定点选需求计划,由主管建设管理机构审核把关。

6.6 对缅报批方式 由于系统暂不具备对缅甸开放的条件,要求驻缅协调机构仍按传统模式办理对缅申报,获批后登陆系统缅方账户模拟处理报批流程,待系统具备对缅开放条件后,协商缅方上线处理。

6.7 历史数据处理 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需完成历史数据补录,补录工作由电站建设管理机构牵头,驻缅协调机构协助,以打包形式完成补录。

6.8 实施计划 在现有成果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各流程的工作标准,固化模块,以宣贯形式组织各参与方学习、演练模块,征求改进意见,不断完善。宣贯完成后上线试运行,试运行期暂定为3个月,期间同时保留传统操作模式。

7 结论

伊江水电项目实施物资通关信息化管理是项目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的实施不仅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还提高了管理工作的质量,使得物资管理尤其是通关管理变得更加程序化、规范化、网络化、精细化以及透明化,可以大大提高物资供应效率,为项目顺利推进提供有力保障。虽然本文所述的信息化实际上是半信息半手工模式,但在现阶段也能实现高效便捷的前端管理,省去大量的人力劳动,基本实现中国公司对其业务的通关标准化管理,对强化物资管理意义重大。

总之,伊江水电项目的物资通关管理没有任何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只能在摸索中不断完善系统功能,为下一步向缅甸开放及与物资管理其他系统有效对接做准备,实现对物资供应的全程管控,最大程度地实现信息化“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上官朝锋,黄丽,段春梅.投资缅甸伊江上游水电项目国家风险分析,价值工程,2012,12.

物业前台个人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一、加强农业科技管理,大力发展知识农业

    1、适应知识农业发展需要,创新农业科研组织

    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策划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目标,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考核,“农委会”于1986年成立任务编组的“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于1993年改组,确定该小组的主要任务:(1)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及法规的拟定;(2)计划的规划、评审及预算编列;(3)计划的推动、管理、成果检讨与绩效的考评;(4)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的规划、推动与管理;(5)科技会议的筹划及其结论与建议事项的推动;(6)与相关“部、会”、学术及研究机构有关农业科技的协调与联系。随后又改组为任务编组的“农委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委员会。这一时期台湾农业科技集中在“农委会”农粮处主管,部分科技项目由“农委会”有关业务处室管理。此外,“国科会”生物处主管台湾地区农业科技的基础研究。

    为了适应知识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委会”着手研究调整农业试验研究机构,于2000年把拟成立“农业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研究设置“农艺研究署”,从事全台湾农业科技研发工作。

    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纪元的到来,“中研院”设立农业所,台湾大学成立生物技术中心,中兴大学成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民间企业于1998年投资12亿元新台币成立了花卉技术公司,投资六亿元新台币成立家畜疫苗公司。近几年还先后把屏东技术学院和嘉义技术学院扩大为屏东科技大学和嘉义科技大学。

    各有关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从事学术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大专院校则以教学及训练人才为主,研究工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公营事业机构研究所及财团法人或类似组织的研究所从事专业性特定项目的研究工作;而原省属的试验研究机构为从事台湾地区全面性的试验研究工作的主干。有关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商品化及应用,依上、中、下游各层次负责推动。

    2、应对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创新步伐

    1992年“农委会”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依据《台湾技术发展12年长程计划及6年中程计划》、《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历次“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农业组顾问建议事项,确定生物技术、生物防治、种苗繁殖、栽培渔业、动物用制剂等五个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点,加以推动实施。其中台湾“农渔牧产业自动化”十年,约投入经费25亿元新台币。

    从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台湾“农委会”按照台湾地区“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中的有关“发展政策导向的产业科技”要求,在重点产业科技、加强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整合农业科技研究群及区域推广体系、加速农业自动化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台湾“农委会”研究拟定“迈进二十一世纪农业新方案”,做为2001年至2004年农业政策蓝本。该方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知识经济,厚植农业竞争得基”策略,明确了新世纪初台湾地区农业知识经济的发展重点。2001年台湾农政机关用于扶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的经费预算为450.01亿元新台币,2002—2004年约需195.18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

    2001年“农委会”制定台湾地区农业各领域科技发展中程纲要,包括11个研究领域,分别是作物科技领域、林业科技领域、渔业科技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农业环保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科技领域、农业自动化科技领域、农业共通性科技领域、农业技术领域、林业防灾科技领域,“农委会”从2000—2004年度,共投入241.56224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是:(1)在生产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国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出加强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创造台湾地区农业的新绿色革命:加速农业自动化与科技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2)在生活方面: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提升国民生活品质质,重点发展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大众需求;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带动产业发展。(3)在生态方面: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重点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与体系,保护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3、大力推动农业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突破台湾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提升传统农业的技术能力,近十几年台湾在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增加研发经费、人力和设备投入。

    1995年8月台湾“行政院”第2443次会议通过《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并于1997年修订方案内容,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农委会”为落实“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1996年优先执行了花卉种苗、动物用疫苗及农药三个推动。

物业前台个人工作计划范文第11篇

在这方面,SEW工业减速机(天津)公司生产自动化物流系统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为离散制造业自动化物流建设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

项目背景

SEW工业减速机(天津)公司(以下简称“天津SEW”)生产中小型减速机,产品按订单生产,生产加工采用了先进的加工中心生产线,但是生产装配所需的物料仍采用平库普通货架存储,叉车辅助作业,人工到货架进行拣选,随着业务量增加,物料存储空间不够,仓库拥挤,人工拣选作业效率低,拣选人员不足,导致拣选物料不能及时录入ERP系统,造成ERP系统物料库存与实物不一致,采购脱节。造成缺货现象时有发生。物流过程成为生产加工、装配的瓶颈,严重制约产品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直接影响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因此。SEW决定在老厂房内建造生产自动化物流系统,系统采用精益生产理论,利用柔性工艺,满足企业灵活多变的生产需求。

物料单元设计

SEW王业减速机(天津)公司自动化物流系统要完成年产齿轮箱20000台的物料集中存储拣配,共有大小物料6000多种,同时存储3000多种50多万件。物料分类有多种方式,按物料的功能分为E、A、AO、O、I、EI、OK、K类零件,按物料供应性质分为自制件(主要为E、I、E1)、外协件(主要为A、AO)、采购件(主要为O、OK、I(),按物料大小、重量分为BIG、MED、SMALL三大类零件。

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后,存储的物料单元规划设计如下:

(1)采用1600(长)x1000(宽)x760(高)mm、1600(长)x1000(宽)x1100(高)mm的大托盘存储齿轮箱体、整箱进口轴承等BIG类零件;

(2)采用1000(长)x800(宽)x590(高)mm、1000(长)x800(宽)x990(高)mm的小托盘存储生产件、外协件、外购件等MED类零件;

(3)采用600(长)x400(宽)x220(高)mm的塑料箱存储小件外购件等SMAL类零件。

图3-4为主要的物料配盘设计示意图。系统规划

天津SEW的自动化物流系统作为零部件生产加工与产品装配之间的纽带。是产品装配的物料准备中心,对产品装配前的物料进行集中存储、拣选、配送。系统规划设计时,要最大限度利用空间,尽可能减小物料搬运距离。因此,把自动化物流系统规划在生产线和装配线之间,主要由质量检验区、大托盘立体库区、小托盘立体库区、料箱立体库区组成(参见图5)。搭建二层平台进行在线拣选配盘作业,一楼实现物料在线拣选入库作业、物料出库配送作业。生产线加工完成的零件直接在下线点入库;外购件、外仂件在质检区检验合格后,只需搬运较短距离即可入库,对应装配线就近设置出库点。

根据数据进行分析,规划设计大托盘立体库1个巷道430个货位,存储1500kg物料托盘;小托盘立体库7个巷道5640个货位,存储1000kg物料托盘;箱式立体库3个巷道3465个货位,存储小件物料。

柔性工艺设计

天津SEW的产品按订单生产,整个加工、调度、采购、物料精品、组装都由订单拉动。由于市场干变万化,订单没有规律,对自动化物流系统的精益生产、集中配送带来极大的挑战。系统设计了柔性化、功能齐全的工艺流程。尽可能减少人工作业量,提高工作效率,满足订单生产需求。

生产件入库

生产件是按工作令号组盘入库,工作令号与订单对应。

生产线加工完成的零件检验合格后,在对应的入库站台入库,并通过RF终端录入入库信息(工作令号、零件编号、零件生产信息等)。计算机系统下达指令,该工作令号托盘通过堆垛机、输送机、穿梭车等从立体库中送到入库站台。人工通过助力装置――悬臂吊把入库零件按规定位置放入托盘,然后托盘被自动送回立体库存储。

零件入库完成,也就完成了生产件拣选配盘。

外协件入库

外协件可按两种工作模式入库。作业人员可根据外协件数量、订单大小、交货时间等选择入库模式。模式一:外协件收货后,全部按单品种物料码放到托盘上入库,在装配前,提前一、二班出库,再按工作令号拣选配盘入库存储。模式二:外协件收货后,全部按工作令号组盘入库。

模式一的入库作业流程如下:外协件收货检验合格后,人工将零件按规定位置放到一个空托盘上,叉车把托盘放到入库站台进行入库。如立体库中存放该外协件的托盘不满,系统将存放该零件的托盘从立体库中取出,送到入库站台。人工通过助力装置把入库零件按规定位置放入托盘进行入库。

模式二的外协件入库流程与生产件的入库流程相同。

外购件入库

外购件主要存储在箱式立体库,部分外购件(如轴承)和箱式立体库存储多余的外购件存储到托盘立体库。入库流程与模式一的外仂件入库相同。

箱式立体库拣选作业

齿轮箱装配前,按工作令号在二层平台拣选外购件。计算机系统按ERP系统的生产计划自动生成拣选顺序,也可人工设定拣选顺序。下达拣选指令后,按拣选顺序自动将料箱输送到拣选工位,拣选人员按计算机系统的提示信息将物料取出,放到推车上对应拣选任务单的料箱里,并录入信息,确认拣选完成。剩余物料的料箱自动送回立体库存储。拣选完成的物料箱推到缓冲区暂存,等待进行合单作业。

装配线需要零配件或紧急物料时,料箱自动送到一层的拣选工位。人工按规定数量取出物,送到装配线。剩余物料的料箱送回立体库存储。

托盘立体库拣选作业

托盘立体库在二层平台按工作令号进行拣选作业,主要拣选外协件和部分外购件。小托盘立体库的物料拣选有两种模式,模式A为播种式拣选,模式。为摘果式拣选。作业人员可根据物数量、订单大小等选择拣选模式,也可以按计算机系统自动设定的模式作业。拣选顺序可由计算机系统按ERP生产计划自动生成,也可人工设定。

模式A播种式拣选的作业流程如下:

一个拣选站台对应三个存料站台为一个拣选组,共有四个拣选组,每个拣选组单独完成一个工作令号的托盘拣选。4个空托盘自动从立体库输送到拣

选站台,需拣选的单品种物料托盘自动按拣选顺序输送到存料站台。拣选人员按提示信息,将物料从存料站台的托盘上搬到对应的拣选站台的托盘里,确认拣选完成。存料站台的物料托盘自动输送退回立体库存储,同时下一个需拣选的单品种物料托盘自动输送到存料站台,供下一轮拣选。如拣选站台的物料需在另外的拣选组进行拣选,则直接自动输送到其拣选站台,不再退回立体库。重复本条作业流程,直至该工作令号托盘上的所有物拣选完成。最后输送到合单站台。

模式B摘果式拣选的作业流程如下:

启动拣选作业后,需拣选的单品种物料托盘从立体库自动按顺序输送到存料站台,空托盘自动输送到拣选站台。人工分别从3个存料站台将物搬到对应的第、个拣选站台的托盘上,确认拣选完成。如下一个工作令号拣选不需该存料站台上的物料,则该站台上的物料托盘自动输送退回立体库存储,同时下一个工作令号拣选需要的物料托盘自动从立体库输送到该存料站台;如下一个工作令号拣选仍需该存料站台上的物料,则该物料托盘不回库。第1个拣选站台拣选完成,托盘自动输送到第2个拣选站台。下一个工作令号的空托盘自动输送到第1个拣选站台,重复上述作业,进行下一个工作令号拣选。

按上述作业流程分从,个存料站台将物料搬到对应的2、3、4拣选站台的托盘上,完成所有物拣选。最后输送到合单站台。

合单作业

拣选完成的物料托盘输送到合单站台,人工根据提示信息,将大托盘库存料站台上的轴承、料箱立体库拣选完成的外购件物料搬到合单站台的物料托盘上,检查并确认所有物料按工作令号全部拣选完成。物料托盘自动送到立体库存储,供生产装配使用。

出库作业

生产装配前,计算机系统根据ERP生产计划生成出库顺序,也可人工排序。装配时,托盘库的物料托盘通过堆垛机、输送机、穿梭车输送到对应装配生产线的出库站台,人工叉车根据提示信息配送到装配生产线。

除上述主要工艺外,还有空托盘入库、空托盘出库、盘库、抽检、倒库等工艺流程,在此不一一详述。

物业前台个人工作计划范文第12篇

一、加强农业科技管理,大力发展知识农业

1、适应知识农业发展需要,创新农业科研组织

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策划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目标,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考核,“农委会”于1986年成立任务编组的“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于1993年改组,确定该小组的主要任务:(1)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及法规的拟定;(2)计划的规划、评审及预算编列;(3)计划的推动、管理、成果检讨与绩效的考评;(4)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的规划、推动与管理;(5)科技会议的筹划及其结论与建议事项的推动;(6)与相关“部、会”、学术及研究机构有关农业科技的协调与联系。随后又改组为任务编组的“农委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委员会。这一时期台湾农业科技集中在“农委会”农粮处主管,部分科技项目由“农委会”有关业务处室管理。此外,“国科会”生物处主管台湾地区农业科技的基础研究。

为了适应知识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委会”着手研究调整农业试验研究机构,于2000年把拟成立“农业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研究设置“农艺研究署”,从事全台湾农业科技研发工作。

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纪元的到来,“中研院”设立农业所,台湾大学成立生物技术中心,中兴大学成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民间企业于1998年投资12亿元新台币成立了花卉技术公司,投资六亿元新台币成立家畜疫苗公司。近几年还先后把屏东技术学院和嘉义技术学院扩大为屏东科技大学和嘉义科技大学。

各有关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从事学术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大专院校则以教学及训练人才为主,研究工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公营事业机构研究所及财团法人或类似组织的研究所从事专业性特定项目的研究工作;而原省属的试验研究机构为从事台湾地区全面性的试验研究工作的主干。有关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商品化及应用,依上、中、下游各层次负责推动。

2、应对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创新步伐

1992年“农委会”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依据《台湾技术发展12年长程计划及6年中程计划》、《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历次“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农业组顾问建议事项,确定生物技术、生物防治、种苗繁殖、栽培渔业、动物用制剂等五个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点,加以推动实施。其湾“农渔牧产业自动化”十年,约投入经费25亿元新台币。

从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台湾“农委会”按照台湾地区“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中的有关“发展政策导向的产业科技”要求,在重点产业科技、加强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整合农业科技研究群及区域推广体系、加速农业自动化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台湾“农委会”研究拟定“迈进二十一世纪农业新方案”,做为2001年至2004年农业政策蓝本。该方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知识经济,厚植农业竞争得基”策略,明确了新世纪初台湾地区农业知识经济的发展重点。2001年台湾农政机关用于扶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的经费预算为450.01亿元新台币,2002—2004年约需195.18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

2001年“农委会”制定台湾地区农业各领域科技发展中程纲要,包括11个研究领域,分别是作物科技领域、林业科技领域、渔业科技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农业环保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科技领域、农业自动化科技领域、农业共通性科技领域、农业技术领域、林业防灾科技领域,“农委会”从2000—2004年度,共投入241.56224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是:(1)在生产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国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出加强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创造台湾地区农业的新绿色革命:加速农业自动化与科技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2)在生活方面: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提升国民生活品质质,重点发展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大众需求;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带动产业发展。(3)在生态方面: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重点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与体系,保护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3、大力推动农业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突破台湾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提升传统农业的技术能力,近十几年台湾在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增加研发经费、人力和设备投入。

1995年8月台湾“行政院”第2443次会议通过《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并于1997年修订方案内容,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农 委会”为落实“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1996年优先执行了花卉种苗、动物用疫苗及农药三个推动。

物业前台个人工作计划范文第13篇

公司目前物资退库的主要原因有:项目结余退库、需求计划偏差、项目设计变更、项目取消、项目WBS元素变更。退库业务存在的问题如下所示。(1)工程中退回的结余物资、暂时不能利用的闲置设备或部件等未进行及时有效的利用或处置,导致库存大量积压。(2)未建立物资退库验收机制,“短头”等不可再利用剩余物资未及时进行技术鉴定,完成报废处置。(3)物资退库办理过程中,由于工作疏漏及不规范操作,造成退库物资帐实不符;同时,物资退库单据缺乏统一规范管理,单据格式参差不齐。(4)退库物资信息不完整,未进行跟踪管控。未实现退库即处置的闭环管理,“谁积压,谁处置”机制不能有效执行。(5)退回仓库的工程结余物资容易形成工程项目部门和物资部门“两不管”状态。同时,项目部门对退库物资处置利用积极性不高,未做到“先利库、后采购”,增加了企业成本。

2退库平台管控理念

遵循“集中管控、严格把关、闭环流程”的理念,充分利用信息管理手段完善退库审批手续,规范并优化退库业务流程,坚持“谁积压,谁利库”原则,落实退库物资利库责任部门,明确各层级管控职责,相互衔接,环环紧扣,高效有序地开展物资退库业务。集中管控:对退库操作流程进行集中管控,实现申请、审批、入库操作、跟踪查询等功能操作同一平台、同一入口;明确职责划分,规范、优化管理流程,提高数据录入的准确性,简化人员操作,提高工作效率。严格把关:严格把守物资“退库关”。退库前先对退库物资完成技术鉴定,在系统上增加退库申请环节,由退库部门完成退库物资信息录入并提交申请。按退库原因不同,自动划分审批层级,由相关负责人审批并由库管人员核对确认后才能进行入库办理。闭环流程:按照“退前先申请、审批多层级、退后保利库、流程全监控”的业务流程,各环节环环相生又环环相扣。申请、审批、退库、利库、跟踪查询,形成一个良性长效的退库利库机制,同时在循环中不断积累、完善和优化退库物资管理的思路。

3物资退库管控平台的主要应用流程

3.1退库管控流程

物资退库管控平台遵循“退前先申请、审批多层级、退后保利库、流程全监控”的业务流程。退前先申请:退库部门先提出退库申请,对退库物资项目、责任部门、数量、原因、鉴定意见、利库计划等信息进行维护。审批多层级:按照退库物资金额大小和比例的不同,分4级、5级或7级退库审批流程,最高流转至公司项目、物资部门,加强对退库物资纵向管控。退后保利库:退库部门负责按照计划利库时间、去向完成退库物资的利库处置,否则将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绩效考核。流程全监控:从发出退库申请到利库处置出库全流程无缝跟踪,随时查看物资退库时间、退库原因以及责任部门等信息,督促退库部门尽快处置出库。

3.2主要流程说明

物资退库管控平台主要业务流程如下:物资退库申请物资退库审批物资信息维护物资退库操作退库物资跟踪。

3.2.1物资退库申请

(1)退库部门在确定需要退库并组织专业部门对拟退库物资完成技术鉴定的前提下,通过ERP系统退库管控平台找到需退库的物料。(2)退库部门在ERP系统退库管控平台中维护退库物资相关信息:数量、存储地点、项目类别、责任部门、退库原因、鉴定意见、计划利库去向、计划利库时间以及相关附件上传等。(3)提交物资退库申请。

3.2.2物资退库审批

(1)当退库申请金额小于或等于50万,或申请退库数量与发货数量比例小于或等于30%时,审批流程为4级审批:退库部门负责人退库部门分管领导物资部门分管领导物资部门计划专责。(2)当退库申请金额大于50万小于等于100万,申请退库数量与发货数量比例大于30%而小于等于50%时,审批流程为5级审批:退库部门负责人退库部门分管领导物资部门分管领导主管领导物资部门计划专责。(3)当退库申请金额大于或等于100万,申请退库数量与发货数量比例大于50%而小于等于100%时,审批过程为7级审批:退库部门负责人退库部门分管领导物资部门分管领导主管领导市公司项目主管部门市公司物资主管部门物资部门计划专责。(4)退库部门的单位分管领导、物资部门分管领导以及主管领导都采用线下纸质版签字的方式进行审批,物资部门计划专责在审批时需将上述领导纸质签字的审批信息输入系统中。

3.2.3退库信息维护

(1)库管人员依照审批后的退库申请单,核对物资的品名、规格、数量(含重量)、相关资料(合格证、说明书、技术资料等),并在系统上进行维护。(2)若退库物资存在实际数量与申请数量不符、退回实物不完整、退库物资必备资料不齐全等问题,无法进行正常退库时,库管人员将拒绝退库申请并返回退库申请提报人进行退库物资信息修改。

3.2.4物资退库操作

库管人员办理实物入库后,在ERP系统按原出库单号办理冲销或返回交货,打印退料入库单,经库管人员、仓储主管、移交人签字后,由物资部门、财务部门、退库部门留存。

3.2.5退库物资跟踪

对退库物资所有系统操作进行跟踪记录,包括转项目、转批次、转物料编码、转报废、出库等信息,实时监控物资退库状态,并在计划利库时间前30天启动预警功能,督促退库责任部门尽快领用出库。

4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4.1存在的问题

(1)利库意识仍需增强盘活利库工作需要长期坚持,各单位虽按要求实现“零积压”,但仍有部分单位存在物资退库随意性强、数量较多、金额较大等现象,对退库物资的利用缺乏积极主动性,需要物资部门人员反复督促办理。(2)退库审批流转时间较长物资退库管控平台中,退库申请按金额大小及退库原因分4~7级审批,涉及多部门、多岗位人员协同参与。由于系统操作人员不熟练,且缺乏执行进度工作台提醒功能,各环节审批流转时间相对滞后,甚至出现计划利库时间已到但还未完成退库审批的情况,影响退库物资利库及时性。

4.2采取的措施

(1)加强物资退库宣贯、培训针对ERP系统退库物资管控平台,结合退库利库相关机制及管理指标,定期对项目部门、物资部门相关操作人员开展现场宣贯及培训。同时,定期收集各单位对物资退库业务的意见及建议,不断优化调整系统操作。(2)增加物资退库进度监控、预警功能优化退库管控平台功能,完善物资退库进度监控预警功能,在系统中实现工作台事前提醒、事中预警、事后告警的智能化机制。同时,继续深化、改进数据统计分析报表功能,通过图表方式的不同维度、不同量级对退库物资部门、数量、金额等指标进行展现。(3)积极探索总结退库原因通过将项目物资退库条目数、金额与项目物资采购的条目数、金额进行对比分析,结合项目规划、设计、施工等多种因素,积极探索总结物资退库原因,努力减少因需求计划不准确而导致的退库,逐渐强化物资计划刚性,提升项目设计精度。

5结论

物业前台个人工作计划范文第14篇

公司目前物资退库的主要原因有:项目结余退库、需求计划偏差、项目设计变更、项目取消、项目WBS元素变更。退库业务存在的问题如下所示。(1)工程中退回的结余物资、暂时不能利用的闲置设备或部件等未进行及时有效的利用或处置,导致库存大量积压。(2)未建立物资退库验收机制,“短头”等不可再利用剩余物资未及时进行技术鉴定,完成报废处置。(3)物资退库办理过程中,由于工作疏漏及不规范操作,造成退库物资帐实不符;同时,物资退库单据缺乏统一规范管理,单据格式参差不齐。(4)退库物资信息不完整,未进行跟踪管控。未实现退库即处置的闭环管理,“谁积压,谁处置”机制不能有效执行。(5)退回仓库的工程结余物资容易形成工程项目部门和物资部门“两不管”状态。同时,项目部门对退库物资处置利用积极性不高,未做到“先利库、后采购”,增加了企业成本。

2退库平台管控理念

遵循“集中管控、严格把关、闭环流程”的理念,充分利用信息管理手段完善退库审批手续,规范并优化退库业务流程,坚持“谁积压,谁利库”原则,落实退库物资利库责任部门,明确各层级管控职责,相互衔接,环环紧扣,高效有序地开展物资退库业务。集中管控:对退库操作流程进行集中管控,实现申请、审批、入库操作、跟踪查询等功能操作同一平台、同一入口;明确职责划分,规范、优化管理流程,提高数据录入的准确性,简化人员操作,提高工作效率。严格把关:严格把守物资“退库关”。退库前先对退库物资完成技术鉴定,在系统上增加退库申请环节,由退库部门完成退库物资信息录入并提交申请。按退库原因不同,自动划分审批层级,由相关负责人审批并由库管人员核对确认后才能进行入库办理。闭环流程:按照“退前先申请、审批多层级、退后保利库、流程全监控”的业务流程,各环节环环相生又环环相扣。申请、审批、退库、利库、跟踪查询,形成一个良性长效的退库利库机制,同时在循环中不断积累、完善和优化退库物资管理的思路。

3物资退库管控平台的主要应用流程

3.1退库管控流程

物资退库管控平台遵循“退前先申请、审批多层级、退后保利库、流程全监控”的业务流程(见图1)。退前先申请:退库部门先提出退库申请,对退库物资项目、责任部门、数量、原因、鉴定意见、利库计划等信息进行维护。审批多层级:按照退库物资金额大小和比例的不同,分4级、5级或7级退库审批流程,最高流转至公司项目、物资部门,加强对退库物资纵向管控。退后保利库:退库部门负责按照计划利库时间、去向完成退库物资的利库处置,否则将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绩效考核。流程全监控:从发出退库申请到利库处置出库全流程无缝跟踪,随时查看物资退库时间、退库原因以及责任部门等信息,督促退库部门尽快处置出库。

3.2主要流程说明

物资退库管控平台主要业务流程如下:物资退库申请物资退库审批物资信息维护物资退库操作退库物资跟踪。3.2.1物资退库申请(1)退库部门在确定需要退库并组织专业部门对拟退库物资完成技术鉴定的前提下,通过ERP系统退库管控平台找到需退库的物料。(2)退库部门在ERP系统退库管控平台中维护退库物资相关信息:数量、存储地点、项目类别、责任部门、退库原因、鉴定意见、计划利库去向、计划利库时间以及相关附件上传等。(3)提交物资退库申请。3.2.2物资退库审批(1)当退库申请金额小于或等于50万,或申请退库数量与发货数量比例小于或等于30%时,审批流程为4级审批:退库部门负责人退库部门分管领导物资部门分管领导物资部门计划专责。(2)当退库申请金额大于50万小于等于100万,申请退库数量与发货数量比例大于30%而小于等于50%时,审批流程为5级审批:退库部门负责人退库部门分管领导物资部门分管领导主管领导物资部门计划专责。(3)当退库申请金额大于或等于100万,申请退库数量与发货数量比例大于50%而小于等于100%时,审批过程为7级审批:退库部门负责人退库部门分管领导物资部门分管领导主管领导市公司项目主管部门市公司物资主管部门物资部门计划专责。(4)退库部门的单位分管领导、物资部门分管领导以及主管领导都采用线下纸质版签字的方式进行审批,物资部门计划专责在审批时需将上述领导纸质签字的审批信息输入系统中。3.2.3退库信息维护(1)库管人员依照审批后的退库申请单,核对物资的品名、规格、数量(含重量)、相关资料(合格证、说明书、技术资料等),并在系统上进行维护。(2)若退库物资存在实际数量与申请数量不符、退回实物不完整、退库物资必备资料不齐全等问题,无法进行正常退库时,库管人员将拒绝退库申请并返回退库申请提报人进行退库物资信息修改。3.2.4物资退库操作库管人员办理实物入库后,在ERP系统按原出库单号办理冲销或返回交货,打印退料入库单,经库管人员、仓储主管、移交人签字后,由物资部门、财务部门、退库部门留存。3.2.5退库物资跟踪对退库物资所有系统操作进行跟踪记录,包括转项目、转批次、转物料编码、转报废、出库等信息,实时监控物资退库状态,并在计划利库时间前30天启动预警功能,督促退库责任部门尽快领用出库。

4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4.1存在的问题

(1)利库意识仍需增强盘活利库工作需要长期坚持,各单位虽按要求实现“零积压”,但仍有部分单位存在物资退库随意性强、数量较多、金额较大等现象,对退库物资的利用缺乏积极主动性,需要物资部门人员反复督促办理。(2)退库审批流转时间较长物资退库管控平台中,退库申请按金额大小及退库原因分4~7级审批,涉及多部门、多岗位人员协同参与。由于系统操作人员不熟练,且缺乏执行进度工作台提醒功能,各环节审批流转时间相对滞后,甚至出现计划利库时间已到但还未完成退库审批的情况,影响退库物资利库及时性。

4.2采取的措施

(1)加强物资退库宣贯、培训针对ERP系统退库物资管控平台,结合退库利库相关机制及管理指标,定期对项目部门、物资部门相关操作人员开展现场宣贯及培训。同时,定期收集各单位对物资退库业务的意见及建议,不断优化调整系统操作。(2)增加物资退库进度监控、预警功能优化退库管控平台功能,完善物资退库进度监控预警功能,在系统中实现工作台事前提醒、事中预警、事后告警的智能化机制。同时,继续深化、改进数据统计分析报表功能,通过图表方式的不同维度、不同量级对退库物资部门、数量、金额等指标进行展现。(3)积极探索总结退库原因通过将项目物资退库条目数、金额与项目物资采购的条目数、金额进行对比分析,结合项目规划、设计、施工等多种因素,积极探索总结物资退库原因,努力减少因需求计划不准确而导致的退库,逐渐强化物资计划刚性,提升项目设计精度。

5结论

物业前台个人工作计划范文第15篇

1实验室的建设思路

实验室的建设思路是将“工业工程专业”同“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进行有效融合,又不失各自特色,更好地体现工业工程的系统性和现代工业信息化的发展。实验室模拟生产制造企业布局,以工厂物流设施及装配流水线为平台模拟典型的生产运行流程,结合先进的物流理念,进行“模拟、综合、设计”多层次的实验研究工作。

1.1以“基础IE理论为依托,IE理论体系为架构”的工业工程实验设置思路

“基础工业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质量管理”、“精益生产”等各门专业课根据工业工程专业总体培养目标,结合该课程本身知识点,围绕统一的实验对象开发实验,体现课程间的联系,从而突出IE的系统性,建立有效贯穿理论课程的实验教学体系[1]。系统规划和实验设置要充分考虑IE的系统工程的特点,不仅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进行训练,更要注重训练学生采用系统论的方法,综合所掌握的工程理论知识来解决工业现场的实际问题;能够合理调度工业现场的各种资源,使效益实现最大化。这就要求实验系统不但能够使学生对相应专业课程得到认知和训练;更要求实验系统能够综合贯穿IE理论体系,通过一个共同的实验载体,将各项实验联系起来,形成有机整体,让学生以面向现代工业制造、体现供应链流程的实验系统为平台,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实践与管理作业。

实验设置可划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1)工程基础认知层面

以工程实际为背景,提供工业化设备,并且保证设备中基本涵盖工业领域正在得到广泛应用的各种先进控制技术和正处于物流前沿领域的物流装备,得以让学生接触实际的工业设备,且营造一个模拟离散型生产制造企业的实验室环境[2],增加学生对工程实际的感性认识。

(2)基础工业工程理论层面

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模型亲自进行生产并分析,延续经典工业工程实验如工作研究、时间测定、动作分析等,旨在掌握基础IE的知识和技能,树立工业工程意识,为日后应用IE技术和方法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3)工程实际研究层面

使实验体系能够模拟企业的生产制造、供应,物流、质量管理、信息交换等包括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大部分综合IE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接触IE活动来增强“应用IE手段提高生产率和保证质量”的各项技能,从而使学生加深对IE课程体系和研究方向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工程分析、规划、设计和方案优化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1.2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理念的宏观企业及第三方物流实验设置思路

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为反应敏捷(Agile)和能让各方利益协调一致(Aligned)、适应性强(Adapta-ble)。对供应链进行综合分析,应用供应链的策略、基本方法,可以帮助企业降低库存、降低成本、提升反应速度、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创造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因此,物流实验室的建设要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以物流业务流程为基础,以先进的物流设备如立体库、条码、射频、电子标签为实现手段,搭建一个兼具前瞻性、实用性、开放性的现代物流综合模拟实验室[3]。实验设置通过物流流程让学生体验现代物流的核心活动:订单、仓储配送、运输、库存控制、客户服务等,达到让学生体验真实物流场景的效果,培养学生对复杂的物流系统进行设施规划、设计、过程优化以及流程管理的实际能力[4]。实验设置可划分为以下两个层面:

(1)了解体验供应链的流程

学生可以通过系统模拟:从货代/报关/检验/检疫等进出口货物的管理,以及货物到达物流中心、通过入库线进行货物入库操作、到原材料出库送至装配流水线加工、到成品入库等一系列的供应链流程;还可进行成品出库、终端配送等第三方物流流程,及超市仓储物流的管理和配送实验,从而提高学生对物流综合知识的理解,扩充感性认识,综合培养学生库存管理、生产物流方面的意识和理念。

(2)物流系统规划与研究

结合理论知识和经典案例,鼓励学生进行实际问题解决的实验实践活动,运用运筹学的知识进行库存管理、资源优化配置和决策分析等,利用系统仿真软件进行生产物流设施规划方案的设计优化等,以加深对现代物流工程的理解,培养自身的物流规划执行能力[5]。

1.3建立适应“教学+科研+培训”三层需求的综合实验室平台

(1)工业工程及物流工程专业本科生基础性教学实验平台

以“工业工程和物流专业”本科教学大纲和实验教材为指导,进行基础IE的“动作研究”、“标准工时”、“操作分析”、“流程程序分析”等实验;更可作为“现代物流设施与规划”、“自动化物流系统的设计与研究”、“物流装备”等课程的配套实验平台,将典型的物流流程设计为实验,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供应链管理研究方向的科研平台

实验室的硬件设备灵活性强,且软件的源代码公开,可作为研究生进行相应课题的研究平台[6]。如:可以通过修改“自动化物流系统终端任务执行软件”的流程来重新规划物流过程,以用来模拟宏观物流系统的各个环节,包括供应商供货、立体仓库补货、立体仓库出货、给超市终端配货等一系列的供应链运作和管理流程。

(3)可作为“物流工程与管理”方向的培训开放平台

利用实验室空闲时间,广泛开展校外及社会物流人才的专业物流培训,以达到最佳实验室利用效率,更可以对实验室维护资金形成有效的补充来源。

2实验室的主要建设内容

实验室的平面布局如图1所示,全部硬件设备通过工业现场总线和计算机网络互相连通。实验系统具有良好的可重组性,基于ProfiBus-DP工业现场总线的I/O模块的研发,使得流水线设备的任意组合得以实现,而基于开放式编程平台的程序架构及ProfiBus-DP的专用通讯协议的定制,使得软件修改相对容易,更易于满足实验系统要根据教学任务进行调整的需求。整体上可划分为物流仓储系统和生产工程系统。

2.1物流仓储系统

硬件以自动化立体库为中心,配置多种周边输送设备,包括辊筒式输送线、倍速链输送线、皮带线及平移机等,还配备有AGV小车,电子标签货架,终端手持,自动标签机等设备,并且模拟实际企业物流中心的布局特点和作业流程。

软件包括仓库信息管理系统(WMS)和输送设备控制系统(WCS)。WMS用于实现管理自动化仓库中心的库存物料,管理出库、入库、盘点、拣选、补货等任务的生成、执行和结束,管理有关的查询及报表等。WCS用于处理来自WMS和自动化设备的信息,调度并控制自动化设备的动作,并提供设备运行的监控界面给操作人员。

2.2生产工程系统

硬件以装配流水线为中心,各工位配置一体机,摄像头,RFID(射频识别)读卡器,光传感器,电子卡尺,电子千分尺等,模拟小型企业的组装车间;此外还配有小型数控机加单元和信息处理单元(配有12台PC),分别模拟企业的制造车间和信息中心。软件包括MES(制造执行系统),达宝易工业工程软件,Witness生产与服务运作仿真系统,flexsim仿真系统等。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MES系统通过电子看板,RFID卡,传感器,测量仪等设备采集实验过程中的生产数据(如合格数,加工总数等),学生可根据采集数据进行在线质量监控,生产计划调整等实验。

3工业工程实验平台的建设

3.1工业工程综合实验平台的构建

集成生产物流设备、柔性制造系统、生产信息管理软件、实验信息采集与分析工具等[7],考虑面向现代大制造、全过程[8],构建一个融合工业工程与物流工程、兼顾基础IE与现代IE、为学生提供体验供应链流程的综合实验平台。实验平台结构图如图2,该平台配置有三个模块。

(1)基础知识技能模块

该模块是整个实验平台的基础模块,为工业工程及分支提供普遍适用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与方法。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对象(提供两类工艺不同的产品),延续经典的工艺程序分析、动作研究、工时评价、秒表测时、环境照明、环境噪声、劳动强度等实验,培养其基本的IE知识和技能,为下一实验模块奠定基础。

(2)生产运行模块

该模块是实验平台的核心模块,既巩固第一模块的知识技能,又为下一模块做必要的准备。搭建接近生产制造企业的物理环境,模拟企业从订单、采购、生产计划、现场加工、检验、直到成品入库整个生产运行过程,尽量再现生产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学生通过体验供应链流程来联系和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增强对工业工程综合知识的理解。该模块开设了ERP软件熟悉、物料需求计划、生产线平衡、生产线混流装配、MES应用、在线质量追踪、仓储与分拣、牛鞭效应等综合性实验。

(3)数据分析研究模块

经过前两个实验模块的锻炼,学生增强了对生产系统实际运行的理解,也应具有一定的应用IE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时,学生采用上一模块的实验数据进行生产物流追溯、过程能力分析、流水线仿真实验,同时配以案例实践活动,进行精益改善降低成本沙盘模拟,优化库存、仿真建模优化设计生产物流设施和决策分析等综合实践活动。

3.2实验平台的特色

(1)创新性

实验平台以培养学生应用系统论的方法综合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IE素质为目标,有效融合工业工程与物流工程,兼顾基础IE与现代IE,涉及多学科的专业技术,不过分强调学科化而割裂工程本身[9],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2)开放性

实验平台选用的基于PC和DSP运动器的开放性硬件平台,硬件可拓展,软件提供完善接口;且软件采用模块化及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源代码开放,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重新设计开发控制软件。

(3)先进性

实验平台使用了主流的运动控制技术、交流伺服技术、现场总线等技术,与同类设备相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4)实践性

单元设备具有较好的拆装方便性,允许学生对某些设备进行拆装、更改,且实验平台强调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打破以往被动学习的局面[10],实验过程为学生与平台系统的信息交换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与实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