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学校教育行政工作计划范文

学校教育行政工作计划范文

学校教育行政工作计划

学校教育行政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 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李松丽(1975- ),女,河北石家庄人,南阳理工学院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史及教育理论。(河南 南阳 473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河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企业―高校’双主体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2SJGLX264,项目主持人:赵卫平)和2012年南阳理工学院教改课题“‘卓越计划’背景中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NIT2012JY-07,项目主持人:李松丽)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049-02

伴随着时代的呼唤和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即高校联合企业、行业,着力培养具有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工科专业的大学生。培养具有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工科专业的学生,是“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就是要在我国的高校中,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重智育、轻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的人才培养观,造就和培养一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具备创新能力的、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来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以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

一、“卓越计划”带给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新挑战

21世纪是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最快时期,我国的工程学科本专业毕业生已位居世界前列,但一直以来,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与创造性、工程性等方面还存在差距,工程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要求还相距甚远。教育部副部长陈希指出:“高等工程教育要强化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意识,确立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念,为此,高等工程教育要在总结我国工程教育历史成就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明确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一是要更加重视工程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二是要更加重视与工业界的密切合作;三是要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四是要更加重视工程人才培养国际化。”他明确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更加重视工程教育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和工程人才培养的国际化、重视与工业界的密切合作和对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带来了挑战:一方面,社会化大生产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有利于大学生接受世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更快地树立成长成才意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抓住机遇尽快成才。另一方面,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也给大学的思想政治教学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卓越计划”的实行,给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学习内容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而我国大学的思想政治教学途径仍然滞留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框架之中,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卓越计划”过程中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必要性

“卓越计划”的核心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所以,高校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过程中,除了科学知识、工程能力、创新能力等一系列专业素养之外,还需要让未来的工程师具备爱国情操、团队协作和领导决策等人文素养。过去,由于在指导思想、教育观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整齐划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所以,要想培养适合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各类技术人才,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稳定的心态、相对完整的人格力量和优良的个性等,让学生具有一种“大仁大义大智”的品德。

“卓越计划”的实施,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手段和生活方式等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而当前实施“卓越计划”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仍然滞留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框架之中,这使得我国高校的大学思想政治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及“卓越计划”实施的转变,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所以,在“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转变以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适应“卓越计划”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积极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必要而紧迫。

三、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途径

20世纪以来,为了更好地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各类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过许多积极的探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卓越计划”的实施,从更多更高的层面对我国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提出了要求,所以我们应该在继承过去成绩的基础上,构建适合“卓越计划”背景下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新途径。根据实行“卓越计划”高校的培养方案,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构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树立“企业―高校”双主体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新理念。“卓越计划”的实施,改变了我国传统的以高校为主的教育理念,转向以“企业和高校双主体”为中心的教学新理念。教育教学理念的变革要求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以高校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进一步建立与企业的合作意识,要求高校与企业寻求共同的认识与目标,相互合作,达到互利双赢的结果。这需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改变传统的以校内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将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结合起来。

“卓越计划”是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合作的教育形式,因此,在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过程中,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学生的个人教育规划等必须与学校和企业结合起来,添加一些适合学生参与企业和认识企业的具有“引导性”和“渗透性”的教育内容,改变传统的以高校为主的“灌输式”的教育教学模式。比如,要将企业的职业道德、行业标准等导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将职业技能鉴定所需要的个人素质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计划之中。同时,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将课堂所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运用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激励企业多出产品、出好产品。

2.多渠道、全方位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人格品质。“卓越计划”的实施是为了迎合知识经济的要求。在这个以知识和科技为主导的时代里,科学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创造着巨大的财富并引领人们的生活,致使很多人对科学技术顶礼膜拜,而忽视了技术人才的人格品质要求。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使很多人失去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作为一名高校工作者,应该在“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爱国情感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矫正以往的不足,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社会生产中。

另外,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高校和社会共同培养各类型各层次的人才,所以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采取灵活多样、多渠道的教学模式,改变雷同的课程设置内容和以课堂为主“灌输式”的教学途径,采取学校和社会共同结合、相互融会贯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新途径,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学校、社会以及家庭结合起来。同时,在课外,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注入创新教育的内容和思想。如,可以组织学生和企业专家人员一起参与文化教育活动,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结合起来,创造具有创新功能的新文化,在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同时,学会将企业的社会文化和校园文化相结合,培养和创造一种适合企业和高校发展的新的文化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3.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为主。根据“卓越计划”的设计方案,企业、行业将深度参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过程,企业需要与高校一起共同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高校需要在企业设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生需要在企业学习一年,“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这将培养和挖掘学生的主体意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人的一生,和学生的求知、生活结合起来。这样一来,即使学生离开了校园也能自觉、主动并创造性地健全和完善自己的思想、品质、人格等,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长期、整体的任务来完善、实施。企业要想和高校一起培养德才兼备的后备工程技术人才,需要在企业文化的基础上,汲取高校的优良文化因子,创造出一种适合学生良好品德培养的优秀文化。

4.建立“互动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新模式。“卓越计划”要求学生走进企业,且企业也应参与到大学的教学活动中来,这需要双方以一种无私的态度去合作。在互利合作的背景和前提下,要求高校与企业建立“互动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新模式;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将企业作为自己的另外一个实践教学基地,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参与企业生产和社会实践中能够主动积极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使学生的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从而实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5.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着眼于未来。“卓越计划”不仅要求学生在校园内生活,而且要求学生走出去,走进企业,走进世界,所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应着眼于未来并逐步和世界接轨。高校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搭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思想道德境界。要引导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感以及坚强、好学、上进等优良思想品德,为未来走入社会打好基础。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国际竞争中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培养的工程师要想具备竞争力,不仅要掌握知识和工程技术能力,还需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协同能力等,这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是一种挑战也是机遇。高校通过开展对卓越工程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自觉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合乎高校和社会需要的卓越工程师。

[参考文献]

[1]戴树根.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11).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室,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3]刘志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目标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2).

学校教育行政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一)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教育、体育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制定教育、体育事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二)负责全区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班子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人事调配、管理工作;管理和指导中小学校长、在职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的学习、培训工作;组织实施教师资格制度;负责和管理校长及教职工的学年岗位考核和任期目标考核;组织指导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推荐评审和聘任工作。

(三)研究和制定并组织实施全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教育工作计划,拟定全区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和教育事业发展意见,管理指导并检查学校教育教学实施工作;贯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指导推广普通话工作。

(四)负责教育、体育事业经费的预算管理和使用、检查、审核,组织协调全区各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监督、指导下属单位的财务、计划管理;负责学校的基建和固定资产的管理。

(五)制定幼儿园、小学、初中的招生计划并组织实施;协调和配合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普高、职高等各级各类学校的有关招生工作和自学考试工作;规划并指导全区中小学、幼儿园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德育、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和国防教育工作;指导全区中小学少先队共青团工作;统筹管理、指导成人教育,社会力量办学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工作。

(六)指导学校电化教育、图书、教学仪器和实验设备的配备工作;指导与管理全区校办企业、勤工俭学工作;组织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进行教育教学质量评估。

(七)统一规划全区运动项目的布局,指导体育训练,组织竞赛,培养、选拔优秀体育人才,研究制定竞技体育有关奖励政策,提高体育运动技术水平。

(八)加强群众体育工作,组织指导体育宣传,科研和教育工作,协调、组织全区重大性体育活动,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九)承办区政府交办的其它事项。

今后凡涉及到政府部门审批事项取消的,以区政府文件为准。

二、内设机构

根据以上职责,区教育体育局内设6个科室:

(一)办公室

做好机关内部及有关单位的综合协调工作;负责调研、信息、机关学习、会务、文书、收发、档案、、提案办理、保密、保卫、卫生及局机关政事务工作;负责起草工作计划、总结和有关重要报告。

(二)组织人事科

负责学校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组织建设和党员发展工作;负责学校领导班子的考察、管理、选拔、交流、任免和奖惩工作;指导全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指导协调学校人事制度改革;负责组织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负责全区教师职务评审、聘任工作;负责全区教育系统教职工调配、人才流动和师范院校大中专毕业生的考核录用和派遣工作;负责局机关干部和学校教职工的年度考核、工资晋升工作;办理本系统人员退休手续和负责日常管理;负责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工作;负责本系统干部年报和区直属学校党员年报工作;管理本系统的人事档案和计划生育工作。

(三)计划财务科

负责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的调整;编制本系统经费收支计划、年度经费预算和决算;指导学校年度经费计划的编制、实施,审核其会计报表;负责校长离任经济审计工作;监督教育体育经费实施情况;负责检查本系统收费政策执行情况;负责对教育费附加的管理和使用情况的检查指导;负责培训本系统财务人员;负责校舍情况的调查规划与基建项目的安排监督和验收;负责局机关财务工作,办理在职人员及离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房改公积金等业务;负责教育年报工作。

(四)教育科(招生办公室)

负责制定普通教育及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组织协调和指导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指导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工作;负责管理幼儿园、学前班,管理中小学学籍,审核验发义务教育证书;协调配合普高招生,组织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招生;指导中小学少先队、共青团工作;组织指导推广普通话和文字规范化工作,负责学校安全教育。

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指导、协调职业教育管理工作;制订并实施全区的师训规划,负责在职教师业务进修和继续教育工作。

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全区成人教育发展规划,负责农村成人学校的教育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协同有关部门抓好职工教育并负责职工教育统计;制定并组织全区青壮年扫除盲工作;组织实施全区“燎原计划”,推进“农科教”结合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组织实施“农民培训”计划;指导乡镇成人学校建设,负责社会力量办学机构的审批、管理。负责宣传、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招生政策规定及实施意见;承办中专(技)在本区招生的报名、考试、体检、政审、组档工作;负责有关试卷的接送和保密工作;负责组织普通高的报名、考试工作;负责自学考试工作;协助市招生办做好大、中专招生录取工作。

(五)教育督导室

制定全区教育督导工作规划和督导评估方案,组织实施教育督导工作;负责对区级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及其中小学依法履行教育职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具体指导开展创建教育强乡(镇)工作和“两基”的巩固提高工作;负责对中小学、幼儿园贯彻执行法律法规及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办学效益等情况进行督导。对教育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进行调研,向本级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报告,提出意见和建议。

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设在区教育体育局,负责制订全区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实施方案,经批准后组织实施,对学校进行监督、检查、指导。

(六)体育科

制定并组织实施全区体育事业发展规划;组织指导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指导乡镇(街道)及各部门、行业、社会团体和学校积极开展体育活动;负责规划、指导、协调和宏观管理各运动项目的训练工作和后备人才的培养,指导、组织开展竞技体育活动;组织、指导体育宣传和科研工作,培训体育专业人才。

三、人员编制

区教育体育局机关行政编制为9名(含工勤人员编制1名)。领导职数:局长1名,副局长2名;科(股)级职数6名。

纪检、监察机构设置按有关规定执行。

四、其他事项

1.撤销原教育文化体育局下属事业单位区教育督导室(全额事业编制2名),其职能划归区教育体育局机关,由局机关相关科室承担。

学校教育行政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口问题;计划生育管理。

上世纪70 年代末开始,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随着国家取消高校学生在校不准结婚的禁令,允许高校学生合法生育等规定和意见的相继出台,高校如何将在校学生纳入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范围,使高校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走上健康、有序、持续发展的轨道。

一、新中国人口增长的概况及控制措施。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人口总数从1949 年的5 亿增长到1964 年的7 亿,再从1964 年的7 亿到1974 年的9 亿,然后又从1974 年的9 亿到1995 的12 亿,然后再从1995 的12 亿到2005 年的13 亿。从增幅特点看,1949 年到1964 年的15 年时间,由5 亿增加到7 亿,每增加1亿用了7 年半的时间,从1964 年到1974 年10 年的时间里,由7 亿增加到9 亿,每增加1 亿用了5 年的时间,从1974 年到1995 年21 年的时间里,由9 亿增加到12 亿,每增加1 亿用了7 年的时间,从1995 年到2005 年10 年的时间,由12 亿增加到13 亿,每增加1 亿用了10 年的时间。另外,按照目前总和生于率预测,中国人口仍将已年均800 万- 1000 万的速度增长。那么,按照这个速度,到2010 年和2020 年,中国人口总量将分别达到13. 7 亿和14. 6 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再2033 年前后,大约15 亿左右。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我国人口增长幅度呈现出由慢- 快- 较慢- 更慢的特点,计划生育国策的实行使中国在30 年内少生了将近4 亿人,计划生育使中国13 亿人口日晚到4 年,使世界60 亿人口日晚到4 年。我国人口过度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这归功于计划生育工作的成功开展。

20 世纪70 年代末开始,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开展了一场全方位,持续性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国策,鼓励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依照法律法规合理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1980 年9 月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正式;1982 年9 月中共十二大报告将实施计划生育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2002 年9 月1 日,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总结20 多年的工作经验与成果,正式为人口与计划生育立了法。2006 年1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其核心内容是: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我国政府加强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对外交流与合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法律、法规,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或者只收养一个子女后不再生育的夫妻,可以提出申请,经所在单位或者乡( 镇) 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核实,报县(区)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发给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独生子女家庭享受国家和各级政府制定的待遇。我国各省市地区根据国家的计生条例规定,制定适合当地的独生子女优惠政策。有些地区农村独生子女农户,还享受下列待遇:(1) 优先列为家庭经济发展的重点扶持对象,在资金、技术、培训、信息等方面予以支持、优惠;(2)组织劳务输出时优先安排;(3) 在调整自留地、自留山时给予照顾,分配集体收益时,增加一人份的份额;(4)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可以对独生子女学生减免杂费;(5)对贫困家庭,在扶贫贷款、以工贷赈、扶贫项目和社会救济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我国的独生子女优惠政策推动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有效落实,在全社会形成实行计划生育光荣的良好氛围。今天,中国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有效的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把生育水平降到了更低水平以下,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生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全面控制人口增长到稳定低水平生育的转变,并且正在或者将要实现从稳定低生育水平到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转变,成功的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中国人口的有效控制促进了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对稳定世界人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持续提高人口综合素质。

人口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作为整个社会发展生态性条件之一,人口也是教育发展的生态性条件之一,并且是构成教育潜在对象的总体。马寅初早在1959 年就说:在人口问题上,我们要赶的是“质”,不是“量”;他的《新人口论》的中心论点就是:在中国不仅要控制人口的数量,而且要提高人口的质量。在中国人口过度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如何持续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我们综合治理人口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确立,教育投入问题被列为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为了保障教育投入的稳定性,我国各级财政认真落实并出台的筹措教育经费的各项法律规定和政策,保证做到《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不断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拨款占国民产值的比例。

1995 年至2001 年,全国教育总经费平均每年增长16. 26%,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幅度,保证了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九五”期间,全国教育总经费累计为14941. 25 亿元,是“八五”期间6025. 24 亿元的2. 48 倍。2001 年,全国教育总经费达到4637. 66 亿元,比2000 年的3849. 08 亿元增加788. 58 亿元,增长20. 49%,是1996 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从1998 年起,中央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连续五年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仅此一项,中央本级财政1998 年到2000 年实际增加教育经费183 亿元,五年累计可超过400 亿元。在中央决策的影响下,约有20 个省、市提出,省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每年增加1 至2 个百分点。1998 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2949 亿元,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1565 亿元,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1. 41 个百分点,1999 年比1998 年增长了13. 56%。同时,我国政府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等以各种形式投资教育、扩大教育资源的来源和渠道,以增强教育发展后劲。

人类可持续的希望在于人类自身发展能力的持续发展。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现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国民教育体系,由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硕士、博士教育;从在职知识更新,技术技能培训、继续教育、转换职业教育、老年教育、教育网络等等。

我国建立富有灵活性和弹性的高等教育、教学制度、终身教育体系,为全民创造多种多样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选择机会。

仅1999 年高校扩招33. 1 万人,并逐年扩招。已逐步将我国人口资源“包袱”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在《2003 - 2007 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进一步提出了“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构建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这标志着我国将进入一个国民综合竞争力与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我国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进一步推动计划生育工作的有效落实。[ hi138\Com]

三、高校校园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高等学校是社会上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其人员中知识分子比例远远高于其他群体,对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也有其自身特点。笔者任职的华侨大学,校园里居住着各种不同类属的人员(编内职工、编外职工、境内学生、境外学生、临时工、家属等等)。特别是2001 年国家对高校招生取消了年龄限制;2005 年9 月国家取消高校学生在校不准结婚的禁令;由此,教育部再次修订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其中明文规定:“学生在校期间结婚不再需要获得学校同意……可登记结婚”。2007 年,国家出台的《关于高校在校学生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把高校在校学生纳入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范围,允许高校学生合法生育,从法律、法规和政策等不同层面上保护学生合法权益。随着这些规定和意见的相继出台,面对大学生结婚和生育都成为可能,高校的人员结构,人们的思维方式,婚育观念,较之从前有了较大的变化,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高校计生管理工作提出新的挑战。

我校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学校行政工作内容之一,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成为学校的一个常设机构,领导小组组长由学校党委书记亲自担任,小组成员由学校几个重要行政职能部门的领导所组成,学校各部门的党政一把手均为本部门人口与计划生育第一责任人,真正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一把手工程”的管理机制在学校的具体落实,从而构筑了以宏观调控为主导的校园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新模式的第一层面框架体系,确保了学校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的全面贯通。为了更好配合属地在校园里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我校于2005 年6 月修订出台了两份校级文件《华侨大学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暂行规定》、《华侨大学教职工免费享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施细则》,两份文件充分明确了各个部门的人口宏观调控管理和综合治理工作的任务职责以及个人的义务、权利和福利。学校积极配合属地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整合资源,优化工作环境,发挥学校医院承担计生“三查”工作,减轻属地街道办事处计生工作量,节约国家资源和师生的时间。我校将当前在城乡开展的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优质服务引进高校,加强学校计生管理人员培训,共享服务资源。学校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经费纳入学校财经单项预算,从而确保了国家计划生育奖励政策的顺利贯彻,让响应国家号召,实行计划生育的教职工真正得到实惠,形成实行计划生育光荣的良好氛围。

为了使在校学生也能享受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我们通过调查、分析和研究高校学生在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方面的需求,及时把已婚学生也纳入计生管理服务,具体措施与效果集中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建立已婚学生数据库;二是已婚学生可以享受同教职工相同的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即全年免费享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相关检查;三是根据国家修订简化公民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大学生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结婚的,也不要经过学校的同意或者证明,就可以直接到其户籍所在地的民政局办理登记结婚。学校拨款设立相关课题,支持计生管理人员开展研究工作,笔者初步探讨在高校开展计生管理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1. 构建高校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运行机制。探索适合高校师生特点和需求的工作模式,计划生育工作实行宣传教育为主,避孕节育为主,经常工作为主,从宏观调控、中观服务、微观自治三个层面构建的新型生态高校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运行新机制。

2. 加强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和网络平台建设。

利用高校完善的校园网络系统和资源,推进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和婚育服务的信息化。在校园网开通两个计生专题栏目:

(1)计生政策法规———主要是宣传计生政策法规;(2) 计生服务指南———主要是提供计生服务信息以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相关知识。

3. 普及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针对目前高校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形式单一、宣教内容笼统、在生殖健康方面的咨询服务较少,宣教机制力量薄弱、宣教时间存在短视效应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地进行计生宣传教育。创建和完善校园计生专题栏目,定期滚动式张贴计生墙报,及时向师生提供生殖健康咨询服务和技术服务,宣传计生政策法规、计生服务指南;在学生中开展生殖健康知识的课程与讲座、举办专题论坛、设立学生咨询室等。

4. 加强学生计生管理与服务。建立已婚学生数据库,制定将学生纳入管理的具体措施,提高计划生育管理的效率。

随着国家对高校招生取消了年龄限制和取消高校学生在校不准结婚的禁令,毕业生的用人单位纷纷要求学生持有婚育状况证明,在属地民政局还不能够规范地出具婚育状况证明的情况下,学校本着对学生极端负责任的科学态度,率先大胆使用统一格式的证明书,为全校学生出具婚育证明未婚证明,方便学生就业等。

5. 设立计划生育公益金可行性研究。用于有关计划生育特殊情况的扶持和救助,促进计划生育工作开展。

6. 成立计生协会互助中心,妥善解决计生社会问题。大学必须保持社会精神堡垒的圣洁姿态,做引领社会前行的火炬,大学的使命之一是促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作为大学的计生办不仅要好大学内部的计生管理工作,大学的计生办更有责任和义务去探索和研究:1. 如何针对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两大严峻社会问题———养老和就医问题?

2. 如何综合利用现有各种社会资源,促进统筹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方式方法出台与实施? 这两个研究方向是符合2006年1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的三大核心内容: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发[2006]22 号)。

[3]《中国计划生育手册》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学校教育行政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需要全社会的关心与支持,我局领导历来十分重视,一年来,我局多次在教育局机关工作人员会议和全区中小学校长会议以及各校的女职委主任会议上传达有关精神,并立足于思想认识上的提高与加强学校领导干部的思想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着力从思想上、政治上提高学校领导对计划生育工作的认识,使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搞好计生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把计生工作摆上教育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以确保全区教育系统计生工作的顺利进行。二、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努力把计生工作责任落实到实处。

为了切实加强对全区教育系统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确保圆满完成区政府下达的各项计划生育工作任务,近年来,我局一直将计划生育工作作为全局的一项基本工作任务,常抓不懈。在组织领导上,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的教育系统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并及时调整领导小组成员,配备一名工会干部兼职抓落实。同时制定了《2009年区各校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进一步细化了全区教育系统计生工作的目标与任务,并于年初与各校签订了责任书,使任务明确,职责到人,真正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了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三、强化措施,狠抓管理

为了进一步贯彻执行上级有关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的文件精神,更好地落实各学校校长亲自抓、重点抓的要求和计划生育的工作职责,我们强化了《区教育系统落实计划生育工作“一票否决制”的实施意见》,把计划生育工作与评先评职、晋升职务、入党入团等挂起钩来,实行一票否决。同时进一步强化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条条负责,单位包干”的计生管理体制和工作措施,把制度建设和制度落实紧密结合起来。我们在原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要求学校健全有利于计生工作开展的有关配套制度和台帐,使制度更趋完善,并狠抓落实,使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四、紧密配合,深化教育,努力创造计划生育良好的舆论氛围。

学校教育行政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需要全社会的关心与支持,我局领导历来十分重视,一年来,我局多次在教育局机关工作人员会议和全区中小学校长会议以及各校的女职委主任会议上传达有关精神,并立足于思想认识上的提高与加强学校领导干部的思想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着力从思想上、政治上提高学校领导对计划生育工作的认识,使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搞好计生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把计生工作摆上教育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以确保全区教育系统计生工作的顺利进行。二、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努力把计生工作责任落实到实处。

为了切实加强对全区教育系统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确保圆满完成区政府下达的各项计划生育工作任务,近年来,我局一直将计划生育工作作为全局的一项基本工作任务,常抓不懈。在组织领导上,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的教育系统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并及时调整领导小组成员,配备一名工会干部兼职抓落实。同时制定了《2009年区各校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进一步细化了全区教育系统计生工作的目标与任务,并于年初与各校签订了责任书,使任务明确,职责到人,真正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了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三、强化措施,狠抓管理

为了进一步贯彻执行上级有关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的文件精神,更好地落实各学校校长亲自抓、重点抓的要求和计划生育的工作职责,我们强化了《区教育系统落实计划生育工作“一票否决制”的实施意见》,把计划生育工作与评先评职、晋升职务、入党入团等挂起钩来,实行一票否决。同时进一步强化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条条负责,单位包干”的计生管理体制和工作措施,把制度建设和制度落实紧密结合起来。我们在原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要求学校健全有利于计生工作开展的有关配套制度和台帐,使制度更趋完善,并狠抓落实,使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四、紧密配合,深化教育,努力创造计划生育良好的舆论氛围。

学校教育行政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一)编制印发《山东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全力做好《教育规划》编制工作,成立了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摸清底数、明确目标、做实项目、强化措施”的编制原则。分课题深入开展调研,分析教育面临的形势、机遇和挑战,理清发展存在的问题,明确今后发展方向和重点。多次组织专家进行研究论证广泛征求各市人民政府、教育局和各高校意见,组织专家进行研究论证,进一步修改完善,先后作了十三次重大修改,形成了规划征求意见稿,《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后,会同教科院多次研究讨论,进行了对接完善。修改完善后的《教育规划》送省发展改革委审核同意,并商请省编办等14个部门会签之后,提报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10月16日,省政府印发了《山东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并认真做好《教育规划》的解读和宣传工作。

(二)编制完成《山东省高等学校设置“十三五”规划》。

根据《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要求,按照《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山东省“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确定的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结合我省高等教育发展实际及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按照优化存量、做优增量的原则,认真调研、编制完成《山东省高等学校设置“十三五”规划》,并以省政府正式文件报教育部备案,作为“十三五”期间我省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基本遵循。该规划的实施将进一步优化我省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及层次、科类结构,强化内涵建设、特色发展,发挥高等教育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服务和引领功能,促进我省高等学校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

(三)加强统筹规划,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做好有关高校设置工作。

1.积极推进科教融合和齐鲁医科大学的申报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积极推进高校与科研机构融合,深化科教体制改革,促进优质资源融合,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启动了泰山医学院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省立医院,组建齐鲁医科大学,整合齐鲁工业大学与山东省科学院,组建新的齐鲁工业大学相关工作。组建设立齐鲁医科大学工作已完成省政府发文筹建、成立临时党委及行政领导班子,省高校设置专家组考察评审、省政府行文向教育部提出申请等程序,有关申报材料已报教育部。如能顺利通过教育部专家组的实地考察、全国高校设置评议会评审投票等环节,可于明年正式建校招生。目前,正在积极推进济南主校区立项建设规划设计、组织迎评材料等工作。

2.完成了两所高职院校设置评审工作。按照高职院校设置审批程序,组织专家对日照航海工程职业学院和聊城工程职业学院进行了设置评估论证,其中日照航海工程职业学院(民办)省政府已正式下文批复并报教育部备案,于今年正式招生。聊城工程职业学院因在聊城技师学院基础上改建,人社厅不同意撤销原技师学院建制而暂停设立。

3.积极推进专科学校升格本科工作。组织省高校设置专家组对3所民办高校(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山东凯文科技职业学院、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升本工作进行实地考察评审,指导学校组织申报材料,并代省政府拟文向教育部提出升本申请,今年底将接受教育部设置评审。

4.完成省政府与北京大学在潍坊共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等共建工作。为整合、利用优质教育科研资源,加快农业领域新旧动能转换和提质增效,根据省政府工作安排,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由我厅牵头,积极推动省政府与北京大学共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工作。经过近一年的协调和磋商,并经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8月18日下午,省政府与北京大学签署《山东省人民政府北京大学共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合作协议》,标志着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正式在潍坊落地。另外,省政府与国家安监总局签署协议共建山东科技大学,省教育厅与菏泽市政府签署协议共建菏泽学院。

5.积极推进设立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积极推进国际知名高校来鲁开展合作办学,设立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一是中国农业大学与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在烟台合作举办烟台格罗宁根大学通过教育部专家组验收,教育部下达同意筹建通知,待荷兰方面落实学位证书发放程序后,即可获教育部批准正式建校,建成后将是我国北方地区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学;

二是通过省政府向教育部提出了设立4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申请,即山东大学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合作设立山东大学联合国际理学院、山东大学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暨州立大学合作设立山东大学弗吉尼亚理工跨学科联合学院、山东交通学院与俄罗斯顿河国立技术大学合作设立山东交通学院顿河学院、山东科技大学与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合作设立山东科技大学斯威本学院,其中山东大学联合国际理学院、山东交通学院顿河学院已通过教育部专家组评审及答辩,进入审批程序。

6.推进民办高校举办者变更和中国能源大学、中国康复大学设立工作。批准山东化工职业学院、潍坊工商学院变更举办者;

报教育部批准,山东英才学院变更举办者。积极协调、推进在我省建设中国能源大学、中国康复大学有关工作,代省政府起草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商请推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建设中国能源大学的函》报教育部。

(四)统筹编制各类招生计划。

充分发挥招生计划的调控、引导作用,通过计划编制、实施和管理,优化高等教育的类型、层次、专业结构,促进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圆满完成了研究生、普通和成人本专科生招生计划编制工作。

1.编制、下达2017年研究生招生计划。积极向教育部争取扩大研究生招生计划,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今年教育部下达我省博士研究生计划688人,比上年增加78人,增幅12.79%(全国增幅8.47%);

硕士研究生计划22306人,其中全日制计划18511人,非全日制计划3795人。全日制硕士比上年增加920人,增幅5.23%(全国2.8%)。全日制硕士计划中,专业学位比例由去年的50.8%提高到54.5%,类型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计划编制统筹考虑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校办学水平和质量效益等因素,重点向一流学科、省部共建高校、“”、“泰山学者”专家给予倾斜支持。

2.继续落实好今年初中起点五年制高等职业和高等师范教育招生计划。认真贯彻落实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教师培养改革的部署要求,根据各市教育局和有关高校申报情况,结合近年来招生情况,共安排五年制高职计划8.09万人。其中:三二连读4.28万人,比去年增加0.3万人;

师范类五年一贯制0.75万人、非师范类五年一贯制3.06万人,与去年大致持平。

3.统筹完成2017年普通本专科计划编制工作。统筹安排各类型招生计划。2017年安排下达的各类招生计划有:春季高考计划6.4万人,其中春季本科计划1.12万人,春季高职计划5.28万人;

普通专升本计划14910人;

免费师范生教师培养计划3000人;

免费教育医学生招生计划600人;

高职(专科)单独招生计划45978人;

“3+4”本科层次高等师范教育计划1588人、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本科学校“3+4”计划1612人、高职高专院校与普通本科高校“3+2”计划6080人;

高等职业教育与技师教育合作培养试点计划760人;

三二连读高职计划4.26万人,五年一贯制高职计划3万人,五年制高等师范教育计划0.75万人;

积极推进教育扶贫工作,扩大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今年我省安排12所省属本科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本科专项计划1320人,比去年增加120人。今年启动实施重点高职院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招生学校为全省13所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安排专科招生计划1170人。

(五)突出重点项目,做好基本建设管理。

1.加强基本建设项目审核、申报工作。对厅主管18所高校2017年度省预算内和自筹资金的68个新开工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汇总和初审,并及时报送省发展改革委审批。积极配合省发展改革委推进高校建设项目贷款贴息工作。2017年共下达省预算内基建投资8450万元。配合省工程咨询院完成今年高校新建项目的评审工作。

2.完成2018年度预算内投资和自筹投资计划以及三年预算内滚动计划审核工作。对厅主管高校2018年度预算内投资和自筹投资计划以及三年预算内滚动计划进行了部署、汇总、审核,对“十三五”期间高校基建管理及基建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总结分析,为进一步推进“十三五”工作做好准备。按照教育部的部署,圆满完成教育基建统计工作,并按要求汇总上报。

3.做好我省教育产教融合项目工作。2017年山东建筑大学国家产教融合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下达5000万元,省预算内配套下达500万元,进一步改善了该校硬件条件。2018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安排我省山东交通学院和齐鲁工业大学产教融合项目已通过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由省发改委报送国家发改委审批,目前,项目资金已经到位。

4.推进明德小学品牌建设工程。2016年全国明德小学品牌建设工程评奖活动中,我省菏泽市巨野县文昌路明德小学被授予“明德之星”称号;

学校教育行政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国务院和省政府以老少边穷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为重点,启动实施了部级和省级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实施以来,改善了农村学生营养状况,提高了农村学生健康水平,对改善民生意义重大。为了进一步提升营养改善计划的实际效果,市委、市政府决定在部分县市区实施国家、省级营养改善计划的基础上,由市、县两级财政筹集资金逐步对全市所有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实施免费午餐计划。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免费午餐计划是顺民心、解民忧,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的重大民生工程和德政工程,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认真开展实施此项工作。

二、范围标准和工作步骤

(一)范围标准。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免费午餐计划,覆盖全市所有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采取市指导协调、县市区政府统筹管理、各学校负责具体实施,以学校食堂供餐的模式,向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提供一顿免费午餐。标准按照6元/生.天执行(只含食材、调味成本)。

(二)工作步骤。

按照“总体规划、先易后难、由点到面、有序推进”的思路推进,从秋季开学起正式启动实施,到后年基本实现全覆盖。

三、保障措施

各县市区政府是推进此项计划的实施主体和责任主体,市级相关部门要根据职能职责,主动作为,全力以赴确保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免费午餐计划平稳有序顺利实施。

(一)强化领导,明确职责。

市政府成立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免费午餐计划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免费午餐计划”实施的日常工作。

(二)整合资金,改善条件。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免费午餐计划所需资金,在国家、省级补助的基础上,市财政根据核实后的实际用餐天数和用餐学生人数,按照1元/生.天的就餐资金补助各县市区,其余资金由县市区财政保障,纳入财政预算。各县市区要结合农村初中改造工程、农村薄弱学校改造等项目,按照要求,通过新建、改扩建等方式,逐步改善学校食堂条件,使学校食堂达到餐饮服务许可的标准和要求。

学校教育行政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2011年许多重大改革、发展项目已经启动,有些已取得良好开端,今年要下大力气继续推进落实。

一是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着力解决教育民生的重大问题。省长政府工作报告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中,教育是重要方面,涉及6项,务必坚决落实好。第一,扎实推进学前2011年行动计划实施,完成省定450所公办幼儿园新建和改扩建任务。要在认真总结去年工作经验基础上,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强调协调配合,确保政策、资金落实到位;加强跟踪指导和检查,及时向社会进展情况,强化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在推进硬件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同时加强软件建设,制定完善和落实好各项制度和政策措施,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大力提高学前教育的普及程度。第二,大力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按照省政府与教育部签订的备忘录、省政府与地市政府签订的责任书确定的时间表、路线图和各项承诺,以国家标准化建设项目为牵动,以薄弱学校改造为重点,坚持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缩小校际、城乡和区域间的差距,进一步消除薄弱学校、大班额和择校。开展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建立落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机制。稳妥进行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继续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大力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进程。积极落实校安工程资金,新开工建设、加固学校216所,完成校安工程总体目标,建设标准化学校400所。加快推行县域内“学区化办学”和城乡教师交流工作新机制,召开“学区制”办学模式改革现场工作会。积极落实国家义务教育教师周转宿舍工程建设。第三,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职业教育国家制度框架下,加快完善职业教育省级制度建设。研究制定加快推进以校企合作为培养模式的集团化办学内涵建设的意见。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加强中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统筹管理和综合协调。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推进22所部级中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和骨干校建设,今年争取新增6所部级中职示范校,组建4个职教集团。第四,提高高等教育水平。继续深入实施“1161”工程,支持“985”工程、“211工程”院校建设。重点建设10所省属本科院校、6所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10所示范性高职学院,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引导和支持其他普通本科院校强化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继续实施我省高校科技创新系列创新平台建设计划,探索高校协同创新模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制定和落实深入推进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等配套文件。启动实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发展规划和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加强高校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改进科研评价。推动5所高校试点工作,研究探索建立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监督、查处机制。第五,启动实施农村义教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省财政安排7 000万元专项资金,各市县政府也要适当配套,对1 20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食堂补贴,加强管理。寄宿制学校食堂一律不准外包。同时,加强对校内食堂和校外“小餐桌”监管,让孩子吃上放心餐。第六,探索解决好义务教育学生上下学乘车问题。根据国家即将出台的校车安全条例,明确和落实教育承担的责任,从实际出发,多形式、多渠道解决乘车问题,保证孩子们上下学安全。

此外,还有高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体育与艺术教育等我们也都要作为教育民生的重要问题大力推进,不断提高惠民水平。

二是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着力在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当前,教育改革已进入攻坚期、“深水区”,能否继续推进,决定新一轮改革的深度和进度。已启动实施的学前教育投入及管理体制改革、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高教综合改革等国家和省改革和发展项目要着力推进,进一步深化。未启动的项目今年要加快启动实施,并且看到成效。推进改革我们要始终坚持:必须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促进教育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坚持确立师生员工的改革主体地位和学校的主体责任来推进改革,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师生员工的利益;必须坚持系统设计、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注重实效的原则,全面推进各方面的教育改革;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实践;必须坚持党和政府的领导,争取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形成改革的合力,增添改革的动力。第一,积极稳妥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义务教育继续完善就近入学制度,扩大初中升优质高中的定校配额比例。要优化高等教育招生结构,继续控制和稳定普通高校招生规模,新增招生计划重点向民办和高职倾斜。扩大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单独招生改革试点,支持国家示范高职与合作企业开展成人专科学历教育单独招生改革试点,探索实施先招工、后入学现代学徒制试点,制定实施优秀中职学生保送高职政策,适度扩大中职对口升学比例,增加研究生招生计划中专业学位比例。稳定成人高校招生规模。第二,合理调整高校布局结构。颁布实施院校设置“十二五”规划,稳妥做好有关高校更名、升格、合并、转设的论证和推进工作。具体包括:黑龙江科技学院和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更名;黑龙江科技职院并入黑龙江工商职院;组建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齐齐哈尔理工职业学院;哈尔滨理工大学远东学院、哈尔滨商业大学广厦学院、东北石油大学华瑞学院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民办普通高校等。第三,大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加强对民办教育发展的统筹、规划、管理和政策协调,积极探索符合省情、具有特色的民办教育发展模式,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争取省级财政设立的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由每年的500万元增加到1 000万元。鼓励行业、企业多种形式参与高校办学活动。制定关于加强职教集团建设的有关政策和文件,发挥职教集团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推进我省高校的省部共建。加快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再建创新基地10~15个。第四,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分类推进教育系统事业单位改革。起草贯彻实施教育部第31号令的意见,结合我省实际,制订高校章程制定工作方案。做好普通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开展选聘委派高校总会计师试点。深入推进学校信息公开工作,全面推进民主管理、社会参与。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第五,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对俄、日、韩等国家的地缘优势,搭建交流平台,提高交流层次,努力建设国家面向东北亚教育对外开放的窗口。进一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指导学校做好本科项目评估的前期工作。启动来华留学黑龙江省政府奖学金项目,加快来华留学预科教育基地建设。打造品牌孔子学院,完善汉语教师、志愿者人才库。创新和发展公派出国留学模式。推进我省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加快黑大中俄学院改革试点推进步伐。开展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改革试点,加强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启动实施高校与境外机构建立联合研究基地建设项目。

三是优化配置资源,着力提高教育改革发展保障水平。进一步优化配置资源,提高保障能力和水平,是保证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一,完善教育投入机制。配合有关部门,指导各地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各项投入政策,测算核定建立分解落实机制,确立4%目标的政策框架。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按国家要求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范围。进一步完善按生均培养经费拨款的增长机制,预计今年,省属本科高校拨款可达到62亿元(省财政拨款增加12亿元),生均经费拨款达到1.4万元。进一步规范本级部门预算,加强高校预算管理。继续实施专项资金绩效考评,审核报表备案制度。巩固高校化债成果,全力完成今年的化债目标。继续对高校贷款进行风险测评及监控,加强银行贷款的审批与管理,严格控制高校财务风险。结合普通高中改制学校清理规范工作,统筹做好普通高中化解债务工作。第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十二五”教师队伍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建立师德建设常规管理制度和长效工作机制。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实施新一周期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继续实施“特岗计划”,加强特岗教师管理。深入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加强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评定新一轮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落实省政府转发的《黑龙江省幼儿园机构编制管理实施办法》,通过事业编制调剂、中小学富余教师连人带编划转、新增事业编制等办法,切实解决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不足、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保证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需要。研究制定我省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细则。继续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和校长能力提升计划。加强高素质教育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并精心组织实施“龙江学者”计划,认真做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候选人员的遴选和推荐工作,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学术领军人才(院士后备)培养支持计划”,以青年骨干教师、高层次战略后备人才和中高级管理人员为重点,通过国家、省级、校级培训等形式和手段,有计划地对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开展基础教育“龙江名师”评选及培养工作。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开展应届师范教育类毕业生教师资格认定和做好面向社会人员认定教师资格的协调、准备工作。开展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做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制定实施加强学科队伍和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实施“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和优秀导师海外研修计划”。加大对学科领军人才支持力度,继续实施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积极做好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的培育工作。第三,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研究制定我省十年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龙学网,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继续探索鼓励、支持企业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模式与机制,积极参与国家教育信息化各项行动计划。第四,加强依法治教,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启动立法项目前期调研,深化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开展教育“六.五”普法,推动“法律进校园”常态化,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教育行政处理效率。建立健全政府依法行政问责制度、民主评议制度、评议考核制度。建立并完善教育纠纷的解决机制,及时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维护教育管理秩序。加强监察、审计等部门的专门监督。强化社会监督,依法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切实做好教育政务信息公开,增强教育行政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推进教育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开教育政务信息。加强宣传,营造教育改革发展良好环境。

学校教育行政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2011年许多重大改革、发展项目已经启动,有些已取得良好开端,今年要下大力气继续推进落实。

一是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着力解决教育民生的重大问题。省长政府工作报告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中,教育是重要方面,涉及6项,务必坚决落实好。第一,扎实推进学前2011年行动计划实施,完成省定450所公办幼儿园新建和改扩建任务。要在认真总结去年工作经验基础上,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强调协调配合,确保政策、资金落实到位;加强跟踪指导和检查,及时向社会进展情况,强化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在推进硬件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同时加强软件建设,制定完善和落实好各项制度和政策措施,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大力提高学前教育的普及程度。第二,大力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按照省政府与教育部签订的备忘录、省政府与地市政府签订的责任书确定的时间表、路线图和各项承诺,以国家标准化建设项目为牵动,以薄弱学校改造为重点,坚持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缩小校际、城乡和区域间的差距,进一步消除薄弱学校、大班额和择校。开展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建立落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机制。稳妥进行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继续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大力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进程。积极落实校安工程资金,新开工建设、加固学校216所,完成校安工程总体目标,建设标准化学校400所。加快推行县域内“学区化办学”和城乡教师交流工作新机制,召开“学区制”办学模式改革现场工作会。积极落实国家义务教育教师周转宿舍工程建设。第三,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职业教育国家制度框架下,加快完善职业教育省级制度建设。研究制定加快推进以校企合作为培养模式的集团化办学内涵建设的意见。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加强中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统筹管理和综合协调。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推进22所部级中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和骨干校建设,今年争取新增6所部级中职示范校,组建4个职教集团。第四,提高高等教育水平。继续深入实施“1161”工程,支持“985”工程、“211工程”院校建设。重点建设10所省属本科院校、6所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10所示范性高职学院,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引导和支持其他普通本科院校强化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继续实施我省高校科技创新系列创新平台建设计划,探索高校协同创新模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制定和落实深入推进我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等配套文件。启动实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发展规划和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加强高校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改进科研评价。推动5所高校试点工作,研究探索建立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监督、查处机制。第五,启动实施农村义教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省财政安排7 000万元专项资金,各市县政府也要适当配套,对1 20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食堂补贴,加强管理。寄宿制学校食堂一律不准外包。同时,加强对校内食堂和校外“小餐桌”监管,让孩子吃上放心餐。第六,探索解决好义务教育学生上下学乘车问题。根据国家即将出台的校车安全条例,明确和落实教育承担的责任,从实际出发,多形式、多渠道解决乘车问题,保证孩子们上下学安全。

此外,还有高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体育与艺术教育等我们也都要作为教育民生的重要问题大力推进,不断提高惠民水平。

学校教育行政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摘要]教育管理的多端性具体表现为教学管理维、行政管理维、财务管理维和后勤管理维等四个逻辑矢量。不同的管理维度有不同的管理目标、管理风格和管理要求,因而也就存在彼此冲突、相互抵牾的现象。从教育管理的育人目的来看,教育管理有整体性的客观要求,学校要教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的各端就必须像一盘棋一样,相互配合,相互扶持。对棋盘观念起积极作用和影响的,则是共同具有的伦理精神。

[关键词]教育管理;多端性;道德调节

教育管理的多端性是指由于学校组织构成的多样、成员角色的多重以及学科的相对独立而导致在管理中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结构和职能组织。管理的多端性表明了教育管理发展有多维化和复杂化的趋势。端者,头也。多端就是多头、多元。它是与简单、划一相对立的概念。

一、多端性的内涵

行政管理、教学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是教育管理的多端性的内涵。

行政管理。一般是指国家规定的教育领导体制和管理机构。在我国,党委对教学、科研、行政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必须讨论,做出决定。所谓重大问题,就是那些带有思想、政治倾向性的问题,业务工作中带有路线、方针、政策性的问题。坚持党的领导,强化行政首长负责,通过学校中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集中群众集体智慧,发扬民主,保证党委领导下的民主办学原则的贯彻,这是我国当前的教育领导体制。

与这个领导体制相应产生的行政指挥系统,是指以校长为中心的学校、行政指挥机构。这个机构由校长、副校长、负责处理日常工作的校一级的办事机构所组成。副校长、教务长、总务长等都是校长的助手,其工作对校长负责。各处室依据校长的指示处理学校行政管理事务,它们不是一级领导机构。在管理过程中,行政指挥系统负责制定学校的战略目标和长远规划等具体工作,确定全局性的工作措施,领导全校下一级单位。在学校党组织做出正确的决策之后,一个学校的教学和教育全过程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行政指挥系统的工作状态。

为了完善行政管理系统,提高工作效率,行政机构设置和工作要实行个人责任制,进行科学的分工。

教育行政管理包括学校中的人事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教育人事行政在教育管理中的主要任务是:选拔与任用符合教育需要的各种人才;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教育和教育管理人才的培训和提高;以正确的考核与奖励手段,促进师生不断提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知人善任,扬长避短,合理设计,安排学校教育组织结构,达到整体优化的效应。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定期向师生传达党的声音,讲述世界政局和国内形势,积极引导师生勤奋、好学、尚真、笃行、报国。通过定期举办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师生与祖国同跳脉膊,励精图治,建立起和谐安定的校园。

教学管理。教学是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和运转的主轴。

教育之所以叫做教育,学校之所以叫做学校,就是因为它以教学为活动内容,以师生为活动角色。一所学校可能什么也没有,但有师生和教学,它就一定是学校。一所学校可能十分摩登,就是没有师生和教学,那它就绝不是一所学校。

学校的产品是人才,学校的生产是育人。不育人,不出人才,这个学校就是破产的、倒闭的“工厂”。教育就是学校产品生产的方式,学校生产的产品不同于工厂和农场。在工厂和农场,生产的过程同产品的出现同始同终。产品出现了,生产过程就结束了。人才培育不是这样,产品出现了,过程还在继续。学校产品的生产者是教师,他的生产特点是在学生的心灵中播种而在空灵中收获。他会改变学生的观念、信仰和素质,但改变后的学生不归他所有。相反,只有把学生交给社会,被社会公认接受、认可和记下以后,教师才收获喜悦。学生以学校为亲,学校以学生为荣。出了学生,但出不了人才的学校不是好学校。正如生产了产品,但没有名优产品的企业一样,是不合格的或没有前途的企业。因此,人才至上关乎学校的前途和命运。

教学是学校的生命。学校因教学而设,教学存则学校存,教学旺则学校盛。学生因教学而来,学生依靠教学才接受熏陶和哺育,教师依仗教学才实现自我和价值。教学优秀则学生优秀,教学出色则教师成名。教学是学生成才的苑圃,名师产生的沃土,校长施展管理才干的舞台。因此,办学的行家总是以抓教学为己任,教学为先,有如天大。

学校的其他工作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围绕着教学工作来进行和运转的,都是为教学服务的,这是学校工作区别于其他各个系统的工作的最本质的特点。

教学管理工作的任务就是遵循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所担负的培养目标,以及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按照教学工作的客观规律,对教学工作进行科学的组织、指导,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目的。

教学管理不能忽视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因此要实行备课管理、课堂教学管理、批改作业管理、课外辅导管理、成绩考核管理等。

管理教学又叫管理教学研究。这不仅是因为搞好教学必须研究,而且因为在学校中,特别是有水平的学校中,科学研究也是学校出色工作的出色部分。有道是,教学是基础,科研是拳头。抓好了教学,学校就能站得稳;抓好了科研,学校才能打出去。因此,从广义上讲,教学管理包括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

有条件的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除设置专门管理教学的机构——教务处之外,还设置了专门管理科研的机构——科研处。

科研管理的任务是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科研的计划管理是科研管理中的中心环节。计划管理包括科研选题、科研规划和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财务管理。这是一项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管理工作。

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计划管理、基本建设资金管理、教育事业费管理、预算外资金管理、财产物质资金管理、财务决算、财务监督和检查等七项工作。

计划管理是根据国家下达的任务要求和社会需要,在确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后,制定出学校的经济计划,用它来组织和协调学校的全部教学、科研、生产、后勤各方面的经济管理活动。学校的计划按时间长短可分长远计划、年度计划和作业计划。按计划的内容可分教育事业发展计划、预算资金收支计划、科技费用收支计划、基本建设财务计划、学校基金收支计划、代管科研经费收支计划、生产财务计划、劳动工资计划、物质供应计划、其它预算资金收支计划等。

在前面叙述的七项管理内容中,除计划管理外,重要的是教育事业经费管理,它包括劳动工资、助学金、设备购置费、修缮费、科学研究费、教学行政费、 外事活动费和其他公务开支费等。

实施财务管理,除抓住计划、决算环节外,在内容上以教育事业经费管理为重点。此外,抓好财务监督和检查,则是学校资金充分、合理、有效使用和安全的保证。

后勤管理又叫总务管理,或者叫物资设备管理。它是在校长的领导下,通过全体后勤人员协调一致的工作,为建设和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充实教学设备,抓好师生生活而进行的出色工作。

办好一个学校,不但要有好的决策人——校长、书记,而且还要有一批好的管理骨干。其中,包括一个好的总务主任,或者叫后勤处长。“政以贤为本”,“为政之本,在于任贤”。后勤处负责全校师生的吃、喝、拉、撒、睡,没有奉献精神和专业学问是万万不行的。

后勤或总务管理,实则是学校财产物资管理,它要管好教室和实验室的设备、图书馆和阅览室的设备、体育卫生的设备、校舍校具的维修和保管,此外还有学校生活管理,包括绿化校园,美化环境,办好食堂,改善伙食,关心师生,搞好福利,等等。

随着教育与新兴科技的并举发展,当今电化教学、远程教育也相继盛行,因此电化教学的硬件和软件,校外基地、校办工厂、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也纳入了学校后勤管理的范围,并成为重要部份和更新周期较短的更加专业的管理。

教育管理的多端性内涵如图1所示。

二、多端之间的关系及伦理需要

在教育管理的多端性中,行政管理是指挥系统,教学管理是中心工作,财务管理是办学保障,后勤管理是办学支撑。要把一盘棋搞活并旗开得胜直到最后夺堡,关键在于通力合作。

现实中我们屡见这样的情形,搞行政的强迫命令,使从事教学的伤了元气。搞教学的自以为是,使搞后勤的心灰意冷,没有热情。搞财务的津津乐道,沾沾有喜,不关心教学和后勤的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扯皮制时,最后又集中到行政管理者的头脑中,左思右想,矛盾不化解,困难遂成堆,于是,校长、书记无法喘气。反之,如果各个部门各执其事,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那么,政通人和,渠道畅通,和谐运作,良性循环,学校就日益昌盛,教育就蓬勃向上。

协调好管理多端之间的关系,除了制定相应的职责规定和建立相应的部门协调会议制度外,校长、书记的分工和引领部门上道也是一个好举措。

应该说,在上述几种举措中,呼唤道德的调节,请伦理出面调停,各自用伦理精神自律,这是一个可行的办法。伦理是协调管理不同端点之间矛盾的客观需要,也是内在需要。

试想,在行政管理部门,提倡并实施了方便让给别人、麻烦留给自己的道德信条,那么,行政部门必定会心无二虑地去为教学、后勤服务。什么叫做管理?管理就是服务。什么叫做服务?服务就是心甘情愿去做事。显然,做官当老爷是与服务精神背道而驰的。

又如,如果教学管理部门倡导了清贫乐道、烛光照人的道德精神,那么,从事教学的教师必定是潜心学问,不致于浮躁下海,更不会走穴谋财,于是就会归顺行政领导的安排,与行政部门配合,同谋育人之业。即便在教学设备、教学环境中遇到了困难,也会群策群力,马自奋蹄,迎难而进。

又如,财务管理如果坚守节约为荣、奢费为耻的道德信念,那么它不仅会计划用财,而且会节流开源。过去,在我们党的传统中有一种优良传统,叫做把富日子当穷日子过。孔子的“三思而行”中的第三思也是这么说的,“富则思穷故而能施”。“施”什么?把多余的钱用在济贫事业上就是施。搞财务管理的部门能够如此德性,必定会感动师生、感动上帝的,又何愁教学、后勤、行政之间不协调工作呢?

又如,搞后勤管理的,若是把服务育人牢记心中,不仅能把所管的财产设备如数家珍,爱惜一器一材,而且会将师生的饥饱冷暖放在心中,关怀备至,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后勤干部是“先行官”,用道德精神尽心工作的干部是“先进人”、“德性官”。

后勤管理不可小视,后勤管理中的校园、绿化管理实际就是育人环境的管理。

学校教育行政工作计划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教育管理;多端性;道德调节

教育管理的多端性是指由于学校组织构成的多样、成员角色的多重以及学科的相对独立而导致在管理中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结构和职能组织。管理的多端性表明了教育管理发展有多维化和复杂化的趋势。端者,头也。多端就是多头、多元。它是与简单、划一相对立的概念。

一、多端性的内涵

行政管理、教学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是教育管理的多端性的内涵。

行政管理。一般是指国家规定的教育领导体制和管理机构。在我国,党委对教学、科研、行政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必须讨论,做出决定。所谓重大问题,就是那些带有思想、政治倾向性的问题,业务工作中带有路线、方针、政策性的问题。坚持党的领导,强化行政首长负责,通过学校中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集中群众集体智慧,发扬民主,保证党委领导下的民主办学原则的贯彻,这是我国当前的教育领导体制。

与这个领导体制相应产生的行政指挥系统,是指以校长为中心的学校、行政指挥机构。这个机构由校长、副校长、负责处理日常工作的校一级的办事机构所组成。副校长、教务长、总务长等都是校长的助手,其工作对校长负责。各处室依据校长的指示处理学校行政管理事务,它们不是一级领导机构。在管理过程中,行政指挥系统负责制定学校的战略目标和长远规划等具体工作,确定全局性的工作措施,领导全校下一级单位。在学校党组织做出正确的决策之后,一个学校的教学和教育全过程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行政指挥系统的工作状态。

为了完善行政管理系统,提高工作效率,行政机构设置和工作要实行个人责任制,进行科学的分工。

教育行政管理包括学校中的人事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教育人事行政在教育管理中的主要任务是:选拔与任用符合教育需要的各种人才;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教育和教育管理人才的培训和提高;以正确的考核与奖励手段,促进师生不断提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知人善任,扬长避短,合理设计,安排学校教育组织结构,达到整体优化的效应。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定期向师生传达党的声音,讲述世界政局和国内形势,积极引导师生勤奋、好学、尚真、笃行、报国。通过定期举办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师生与祖国同跳脉膊,励精图治,建立起和谐安定的校园。

教学管理。教学是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和运转的主轴。

教育之所以叫做教育,学校之所以叫做学校,就是因为它以教学为活动内容,以师生为活动角色。一所学校可能什么也没有,但有师生和教学,它就一定是学校。一所学校可能十分摩登,就是没有师生和教学,那它就绝不是一所学校。

学校的产品是人才,学校的生产是育人。不育人,不出人才,这个学校就是破产的、倒闭的“工厂”。教育就是学校产品生产的方式,学校生产的产品不同于工厂和农场。在工厂和农场,生产的过程同产品的出现同始同终。产品出现了,生产过程就结束了。人才培育不是这样,产品出现了,过程还在继续。学校产品的生产者是教师,他的生产特点是在学生的心灵中播种而在空灵中收获。他会改变学生的观念、信仰和素质,但改变后的学生不归他所有。相反,只有把学生交给社会,被社会公认接受、认可和记下以后,教师才收获喜悦。学生以学校为亲,学校以学生为荣。出了学生,但出不了人才的学校不是好学校。正如生产了产品,但没有名优产品的企业一样,是不合格的或没有前途的企业。因此,人才至上关乎学校的前途和命运。

教学是学校的生命。学校因教学而设,教学存则学校存,教学旺则学校盛。学生因教学而来,学生依靠教学才接受熏陶和哺育,教师依仗教学才实现自我和价值。教学优秀则学生优秀,教学出色则教师成名。教学是学生成才的苑圃,名师产生的沃土,校长施展管理才干的舞台。因此,办学的行家总是以抓教学为己任,教学为先,有如天大。

学校的其他工作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围绕着教学工作来进行和运转的,都是为教学服务的,这是学校工作区别于其他各个系统的工作的最本质的特点。

教学管理工作的任务就是遵循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所担负的培养目标,以及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按照教学工作的客观规律,对教学工作进行科学的组织、指导,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目的。

教学管理不能忽视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因此要实行备课管理、课堂教学管理、批改作业管理、课外辅导管理、成绩考核管理等。

管理教学又叫管理教学研究。这不仅是因为搞好教学必须研究,而且因为在学校中,特别是有水平的学校中,科学研究也是学校出色工作的出色部分。有道是,教学是基础,科研是拳头。抓好了教学,学校就能站得稳;抓好了科研,学校才能打出去。因此,从广义上讲,教学管理包括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

有条件的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除设置专门管理教学的机构——教务处之外,还设置了专门管理科研的机构——科研处。

科研管理的任务是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科研的计划管理是科研管理中的中心环节。计划管理包括科研选题、科研规划和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财务管理。这是一项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管理工作。

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计划管理、基本建设资金管理、教育事业费管理、预算外资金管理、财产物质资金管理、财务决算、财务监督和检查等七项工作。

计划管理是根据国家下达的任务要求和社会需要,在确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后,制定出学校的经济计划,用它来组织和协调学校的全部教学、科研、生产、后勤各方面的经济管理活动。学校的计划按时间长短可分长远计划、年度计划和作业计划。按计划的内容可分教育事业发展计划、预算资金收支计划、科技费用收支计划、基本建设财务计划、学校基金收支计划、代管科研经费收支计划、生产财务计划、劳动工资计划、物质供应计划、其它预算资金收支计划等。

在前面叙述的七项管理内容中,除计划管理外,重要的是教育事业经费管理,它包括劳动工资、助学金、设备购置费、修缮费、科学研究费、教学行政费、外事活动费和其他公务开支费等。

实施财务管理,除抓住计划、决算环节外,在内容上以教育事业经费管理为重点。此外,抓好财务监督和检查,则是学校资金充分、合理、有效使用和安全的保证。

后勤管理又叫总务管理,或者叫物资设备管理。它是在校长的领导下,通过全体后勤人员协调一致的工作,为建设和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充实教学设备,抓好师生生活而进行的出色工作。

办好一个学校,不但要有好的决策人——校长、书记,而且还要有一批好的管理骨干。其中,包括一个好的总务主任,或者叫后勤处长。“政以贤为本”,“为政之本,在于任贤”。后勤处负责全校师生的吃、喝、拉、撒、睡,没有奉献精神和专业学问是万万不行的。

后勤或总务管理,实则是学校财产物资管理,它要管好教室和实验室的设备、图书馆和阅览室的设备、体育卫生的设备、校舍校具的维修和保管,此外还有学校生活管理,包括绿化校园,美化环境,办好食堂,改善伙食,关心师生,搞好福利,等等。

随着教育与新兴科技的并举发展,当今电化教学、远程教育也相继盛行,因此电化教学的硬件和软件,校外基地、校办工厂、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也纳入了学校后勤管理的范围,并成为重要部份和更新周期较短的更加专业的管理。

教育管理的多端性内涵如图1所示。

二、多端之间的关系及伦理需要

在教育管理的多端性中,行政管理是指挥系统,教学管理是中心工作,财务管理是办学保障,后勤管理是办学支撑。要把一盘棋搞活并旗开得胜直到最后夺堡,关键在于通力合作。

现实中我们屡见这样的情形,搞行政的强迫命令,使从事教学的伤了元气。搞教学的自以为是,使搞后勤的心灰意冷,没有热情。搞财务的津津乐道,沾沾有喜,不关心教学和后勤的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扯皮制时,最后又集中到行政管理者的头脑中,左思右想,矛盾不化解,困难遂成堆,于是,校长、书记无法喘气。反之,如果各个部门各执其事,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那么,政通人和,渠道畅通,和谐运作,良性循环,学校就日益昌盛,教育就蓬勃向上。

协调好管理多端之间的关系,除了制定相应的职责规定和建立相应的部门协调会议制度外,校长、书记的分工和引领部门上道也是一个好举措。

应该说,在上述几种举措中,呼唤道德的调节,请伦理出面调停,各自用伦理精神自律,这是一个可行的办法。伦理是协调管理不同端点之间矛盾的客观需要,也是内在需要。

试想,在行政管理部门,提倡并实施了方便让给别人、麻烦留给自己的道德信条,那么,行政部门必定会心无二虑地去为教学、后勤服务。什么叫做管理?管理就是服务。什么叫做服务?服务就是心甘情愿去做事。显然,做官当老爷是与服务精神背道而驰的。

又如,如果教学管理部门倡导了清贫乐道、烛光照人的道德精神,那么,从事教学的教师必定是潜心学问,不致于浮躁下海,更不会走穴谋财,于是就会归顺行政领导的安排,与行政部门配合,同谋育人之业。即便在教学设备、教学环境中遇到了困难,也会群策群力,马自奋蹄,迎难而进。

又如,财务管理如果坚守节约为荣、奢费为耻的道德信念,那么它不仅会计划用财,而且会节流开源。过去,在我们党的传统中有一种优良传统,叫做把富日子当穷日子过。孔子的“三思而行”中的第三思也是这么说的,“富则思穷故而能施”。“施”什么?把多余的钱用在济贫事业上就是施。搞财务管理的部门能够如此德性,必定会感动师生、感动上帝的,又何愁教学、后勤、行政之间不协调工作呢?

又如,搞后勤管理的,若是把服务育人牢记心中,不仅能把所管的财产设备如数家珍,爱惜一器一材,而且会将师生的饥饱冷暖放在心中,关怀备至,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后勤干部是“先行官”,用道德精神尽心工作的干部是“先进人”、“德性官”。

后勤管理不可小视,后勤管理中的校园、绿化管理实际就是育人环境的管理。

学校教育行政工作计划范文第12篇

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切实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对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口问题是制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实现突破发展的关键因素。坚定不移地走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优惠政策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举措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近期,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计划生育家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切入点,在体现党和政府对计划生育家庭关怀的同时,发挥利益导向作用。因此应加强奖励政策落实力度,引导群众转变婚育观念,推进我市人口计生工作科学发展。

一、提高认识,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重大意义。

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有效提升国民素质,缓解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对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振兴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人口问题上出现失误将严重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是我们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广大教师在维护、宣传计划生育政策上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义务,必须提高对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深层次认识,充分认识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继续深入开展计划生育政策的重大意义。提高认识,增强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广大教师都要深刻认识人口问题的全局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以转变群众的生育观念为出发点,以让群众满意为落脚点,用发展的理念、创新的机制、务实的精神和富于创造性的工作,务求抓出实效,为构建和谐***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率先垂范,积极主动将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到学习、生活乃至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广大教师有着为人师表的责任,宣传、遵守计划生育国策是责任、更是义务。不仅要带头学习计划生育政策,遵守计划生育相关规定,还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开展国策、国情、人口发展形势教育,积极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促进计划生育政策深入民心,引导学生自觉学习,主动维护计划生育政策。的在大武口区教体局和学校安排布置下,我校结合 “关爱女童” 学校家长联谊活动开展,各班还举行了家长会,让班主任、任课老师与家长面对面交流、沟通,努力营造家校合作育健康新人的氛围。在开展“关爱女童”行动和人口文化进校园活动中,我们把青少年性与青春期教育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未成年合法权益保护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开展符合青少年特点、个性化教育的宣传服务活动,做好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举办主题班会、小组讨论、同伴教育、知识讲座、才艺表演和女孩风采展,出版黑板报,开设知心信箱、热线电话、悄悄话室进行青春期心理健康辅导和咨询,千方百计解决学生青春期的困惑。同时,针对本校学生独生子女不断增多的实际,根据独生子女身心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心理生理教育,加强对独生子女教育工作的研究和指导,以促进独生子女健康成长。做好计划生育常规工作,开展了两期教育,关心育龄妇女的身体,做好避孕药具的发放工作和各类报表上报工作,并做好资料的积累。做好了关心女教师的身体健康,组织好一年一次的健康普查工作,对生病教师给予经济、精神方面的关心和帮助,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女教师干好本职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增强做好人口计生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完成好新时期人口计生各项任务做出表率作用。

三、强化管理,把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教师综合考评体系之中。

强化管理,狠抓落实,全面开创人口计生工作新局面。我校领导充分认识稳定低生育水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强化领导责任,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负主要责任,从事具体工作的同志认真抓的工作机制,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真正实现齐抓共管。具体做法是:

1、各项优惠政策要优先向模范遵守计划生育政策的家庭和学校倾斜,同等条件下,独生子女户和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学校要优先考虑。

    2、教育系统的各类评先评优、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评选认定、特级教师评选推荐等工作,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一票否决”制度的意见》。推荐对象必须符合计划生育政策。在推荐时,必须要所在区域计生部门开具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行为的证明。 为了进一步强化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我们大武口区教育局实行一票否决制并纳入年度考核运用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中。责任落实到位。切实把“一票否决”落到实处,做到“严格考核,奖惩分明。同时要求本系统内各有关单位要明确分管领导,落实专门的工作人员,做到分级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经过不断探索和完善,已形成了一套执行一票否决的具体标准和操作规程,彻底扭转了计生工作抓好与抓坏一个样的局面,有效地调动了各级干部做好计生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促进了全市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实践证明,严格执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是巩固基本国策地位,强化计划生育工作运行机制的非常举措,是我区抓紧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一大法宝。

3、把遵守、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作为学校综合评估和教师德考评体系的内容之一,要把计划生育情况列入教师师德考评体系中,作为师德考核的重要内容。

四、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提高人口质量。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各相关职能部门要从财政、基础设施、人力、科技等方面加大教育投入,确保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人口质量是发展的需要,也是变沉重的负担为宝贵人力资源的关键。必须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加大提高人口素质工作力度,着力做好“三优”工作。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重要性无须多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提升人口质量已成为共识。在这样的大形势大背景下,我区顺势而为,提出要“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积极行动,迅速出台政策,着力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认真落实上级文件精神,深入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做好义务教育段学生的免杂费资金的预算,足额按时拨付,确保学校正常运转。

30年来,我市的人口计生事业经历了从暴风骤雨、和风细雨到春风化雨三个阶段,硕果累累。人口增长方式实现了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人口的有效控制,质量的提高,为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宽松人口环境。

学校教育行政工作计划范文第13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和《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等法律法规,为促进依法办学,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现就本市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坚持以国家和市的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立足办好每一所学校为目标;以构建面向每一位适龄儿童、少年的教育服务体系,切实维护中小学生的合法权益,规范办学行为为原则,依法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

二、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区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对本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作出整体规划并组织实施,要加强对本辖区内生源的摸底调研,并根据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原则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招生计划和相关政策,确定各校对口招生入学范围等工作,确保辖区内符合规定的适龄学生都有相应的学位。

三、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及时向社会公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相关信息,加强教育部门、中小学校和家庭、社会之间的相互沟通与理解。

四、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应深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制度改革,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贯彻就近入学原则,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招生计划之外自行招收学生。

五、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本地区实际,合理确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班级规模,班额控制在40人以内,接纳农民工同住子女的学校班额可适当放宽。有条件的地区,小学班额可在30人以内,初中35人以内。

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招生过程中,不得以创办特色为名举办重点班,不得以任何形式测试选拔学生。不得将开展学校教育实验研究、创建特色学校与招生入学工作挂钩。

七、公办学校应按照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就近入学招生范围和招生计划安排适龄儿童、少年入学。不得拒绝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听力残疾和视力残疾的适龄儿童到户籍所在地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报名,安排进入相应的特殊教育学校就读。

八、跨区县就读的小学五年级学生,应在就读学校参加小学毕业考试。小学毕业后可根据实际情况回户籍所在区县就读初中,或在就读学校所在区县就读初中,办理回户口所在地就读手续的截止日期为年4月30日。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本区县制定的初中招生入学的规定和实施办法妥善安排回户籍所在地就读的学生入学,各类初中学校不得招收无学籍材料的学生。

九、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应指导本辖区内公办寄宿制学校或寄宿班按照规定的招生范围招收本地区新生,报名的学生人数少于学校招生计划数时,学校应如数录取,报名的学生人数超过学校招生计划数时,学校可采用“电脑派位”等方式录取学生。

十、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应通过本部门和学校网站公告、发放新生入学《告知书》、在社区张贴《招生告示》等形式,向辖区内适龄儿童家长告知招生工作政策、报名时间、地点,以及报名所需携带的各种证件,年5月23、24日为全市小学新生报名时间。

十一、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民办学校招生工作指导与管理,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核准招生计划和招生范围。民办学校原则上在学校所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范围内招生,有寄宿条件的经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并报市教委备案后,方可跨区县招生。民办初中学校报名时间为年5月9、10日。

十二、民办学校要规范招生程序和方法,报名人数超过学校招生计划数时,学校应采取电脑派位或面谈的方式招收新生。学校不得向学生收取报名费和面谈费。面谈程序要规范,面谈内容不应涉及学科文化知识。民办初中学校面谈时间为年5月16、17日,民办小学面谈时间为年5月30日、31日。

民办学校录取学生时不得进行其他任何形式的考试和测试,不得要求报名学生提供其他学科类竞赛、等级考试证书,不得要求学生提供在低学段学校(幼儿园)或参加社会办班取得的学科考试与测试成绩或竞赛证书,不得要求小学或幼儿园推荐“学科学习特长生”。民办初中学校于年5月31日前完成招生录取工作,民办小学于年6月15日前完成招生录取工作。

十三、民办学校的自主招生办法、招生广告及招生简章须向所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申报备案,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向社会公布并实施。对民办学校上报备案的自主招生办法、招生广告和招生简章存在违规条款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应要求学校及时纠正。

十四、切实做好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工作。凡符合市教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同住子女进入义务教育学校就读免借读费工作的若干意见》(沪教委基〔〕58号)规定条件的农民工同住子女,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安排至公办学校就读。部分地区的公办学校限于条件不能完全接收招生地域范围内农民工同住子女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可统筹安排进入以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就读。小学毕业的农民工同住子女,统一安排至本区县公办初中就读。

对农民工同住子女及在本市借读的其他非本市户籍学生,学校应告知学生及家长完成义务教育后报考高中阶段学校等的相关政策和规定。

十五、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体育、艺术特色项目学校的整体规划和招生工作管理。经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中小学体育传统特色项目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可以按有关规定招收批准项目与计划的体育、艺术特长生。

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体育传统特色项目学校和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建设的相关规定制定本地区体育、艺术类特长生招生办法,建立健全特长生资格确认制度,确定本区县招收体育、艺术特长生的条件。严禁学校以招收体育、艺术特长生为名招收择校生。区县体育、艺术特长生招收数不得大于本年级学生总数的5%。各区县要将招生办法、经审核批准的学校名单、项目名称、招生名额等报市教委备案并予以公示。

十六、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通过本单位网站和其他形式主动向社会公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信息。

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向社会公布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相关政策与措施。

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应向社会公布如下信息:

(一)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关于本区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及配套政策;

(二)本辖区招生信息,包括学校对口招生的区域范围、当年招生计划(班级和人数)、招生结果;

(三)经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体育、艺术特长生招生学校、招生项目、招生名额、招生条件、招生录取结果;

(四)各类学校的办学规模与设施等基本情况,包括在校学生人数、学校占地面积、校舍建筑面积和专用教室数量、运动场地面积和设施设备、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数量和面积、图书馆生均藏书量、实验室及其数量等内容。寄宿制学校须公布其寄宿设施情况和收费标准。

(五)各类学校教职工人数、专职教师人数和师生比、中高级职称教师数量和比例、教师学历结构和达标比例。民办学校还须公布学校教师队伍中退休返聘教师的人数和比例;

(六)公办寄宿制学校、寄宿班招生范围及招生名额;

(七)民办学校的招生计划、招生范围、录取办法、收费标准;

(八)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咨询、监督举报电话、接待部门地址。

学校应通过本单位网站的“信息公开”专栏,及时公开招生的相关信息。

十七、各区县教育行政监察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招生监察工作机制,监督招生入学有关政策和工作要求的贯彻落实,依法依纪查处招生入学工作过程中的违纪违规事件,协助解决本地区中小学招生工作中出现的突出问题,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规范有序进行。市、区县教育督导部门要对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进行专项督导,重点督导农民工同住子女招生入学、体育及艺术特长生招生、民办学校规范招生等。

十八、公办学校在招生过程中,凡以创办特色为名举办重点班,或拒绝接受本学区内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十七条规定,由所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凡以考试或测试方式选拔录取学生,擅自提前招生,招收无小学学籍材料学生、利用招生入学违规收费、擅自在学校招生计划外招收学生或存在其他违规招生行为的,对其中的公办学校由所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第四十四条规定,对校长等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降级、降职直至撤职处分;对其中的民办学校由所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责令及时纠正,拒不改正的核减该校第二年30%招生计划数。

学校教育行政工作计划范文第14篇

(一)取消的职责

取消已由市政府公布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

(二)加强的职责

1、加强统筹规划,合理调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学校办学效率;推行教育人事制度改革,赋予学校办学管理自。

2、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

3、加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二、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和规章制度并监督实施。

(二)研究提出全市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制定全市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贯彻落实教育体制改革政策和拟定全市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结构、速度和步骤。

(三)负责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促进教育公平,负责指导全市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及成人教育等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四)主管全市教师工作,负责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统筹规划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教育系统职称改革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

(五)统筹协调全市招生、自学考试工作,负责中等学历教育的学籍管理工作。按照国家和省上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政策,组织实施全市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离校前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六)指导各级各类学校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教学、思想政治、体育卫生、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国防教育、教学研究、教学仪器配备、勤工俭学、学生管理、教育教学督导评估及教育目标责任管理工作。

(七)负责本部门教育经费的统筹管理,制定并组织实施教育系统基本建设规划及投资计划;会同有关部门筹措教育经费,监测全市教育经费筹措和使用情况,按有关规定管理实施教育援助、教育贷款;依据审计工作法律法规,对全市教育系统内部经费情况进行审计。

(八)负责全市教育宣传和教育系统外事工作。

(九)负责全市教育基本信息的统计、分析和。

(十)检查监督县(区)、乡(镇)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贯彻执行中央及省、市的教育工作方针、政策及有关法规的情况。

(十一)指导全市推广普通话、普通话师资培训、普通话水平测试和规范社会用字工作。

(十二)承办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市教育局设6个内设机构:

(一)办公室

综合了解全市贯彻教育方针、政策的情况和工作的动态;规划并起草综合性教育政策文件;综合协调局机关重要政务、事务;负责文件运转和管理;负责局党组会议、局务会议、局长办公会议和局级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的组织安排并督办会议决定事项;负责教育宣传、文秘、信息、档案、保密、、保卫、计划生育、爱国卫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工、青、妇等工作;负责全市教育系统法制宣传、教育行政执法监督和行政复议工作;负责局机关后勤服务和接待工作;管理局机关财务、车辆、固定资产。

(二)人事科

负责全市教师队伍宏观管理和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工作,统筹规划和协调全市中小学校、幼儿园、特殊教育、职业学校和大中专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并指导全市教育行政干部队伍建设、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和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工作;负责全市教育系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全市教育系统职称改革和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聘工作;指导全市学校人事制度改革;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负责特级教师、教育教学成果奖励的评选推荐及教育系统各级评先选优工作;负责省、市骨干教师的评选、推荐和管理工作;负责局机关和局属单位机构、编制和干部、人事管理工作;负责全市师德建设工作。

(三)发展与计划财务科

编制全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负责全市教育基本信息统计、分析;负责全市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编制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小学、特教学校、幼儿园年度招生计划;指导全市教育基本建设工作,管理局机关和直属单位的基建项目;负责教育经费筹措和管理;统计并监测全市教育经费投入情况和执行情况;编制直属单位经费的预算和决算;统一管理和监督使用教育专项经费、教育援助、教育贷款财务事项;负责全市教育系统帮扶、救助工作;负责局机关和直属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负责有关工商税务、财务检查等方面的协调工作。

(四)基础教育科

宏观管理全市中小学教育、幼儿教育、特殊教育和少数民族教育;负责实施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措施;组织实施基础教育教学计划;指导基础教育教育教学改革;指导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图书和教学仪器设备配备工作;指导中小学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工作;指导中小学德育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管理中小学教材和教学用书,组织审定基础教育地方教材;指导有关的专业教材建设和专业师资培训工作;组织实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指导并协调学校国防教育和学生军训工作;负责学校安全生产、禁毒、地方病防治工作;指导直属中小学德育工作、教学工作、学生管理和学校管理工作;指导社会力量举办基础教育各类学校及教育机构的工作。

(五)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

指导全市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工作;制定全市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负责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负责各类职业学校和市内高校、中专教学计划的实施、地方性教学计划的审订工作;负责中等专业学校、职业中学及成人中专学生学籍备案工作;负责市内高校、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中学教学质量检查评估工作;负责各类职业学校、成人学校和培训机构的管理工作;协调指导自学考试工作;负责学历和学位管理工作;负责教育系统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建设工作;指导全市各类职业学校、教师进修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指导全市中小学“绿色证书”教育工作;指导社会力量举办各类职业教育学校工作以及职业证书考试。

(六)审计科

依法履行审计职责,监督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下属单位、学校遵守国家财经政策法规,规范内部管理,加强廉政建设,维护自身权益,防范风险,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审计、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制定内部审计规章制度;督促各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直属单位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负责指导和检查本市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对本部门直属单位实施内部审计,并负责向上级内审机构、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审计情况。

纪检、监察机构按有关规定设置。

四、人员编制

市教育局机关人员编制20名,其中行政编制15名、事业编制5名。

领导职数:局长1名、副局长4名、纪检组长1名,科级领导职数10名。

非领导职务职数按有关规定另行核定。

五、其他事项

(一)市勤工俭学办公室(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事业单位,正科级建制,隶属市教育局。核定事业编制6名,其中科级领导职数2名。

(二)撤销市教育网络中心,职责划入市电化教育馆。市电化教育馆(市教育网络中心),事业单位,正科级建制,隶属市教育局。核定事业编制13名,其中科级领导职数3名。

(三)所属其他事业单位的设置、职责和编制事项不变。

学校教育行政工作计划范文第15篇

一、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

1.深入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善始善终搞好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扎实抓好第一批、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巩固扩大成果工作。认真总结学习实践活动成功经验,建立健全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完善符合教育科学发展要求的政策导向、舆论导向和用人导向,切实改变单纯以升学率、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衡量发展成效和工作成绩的观念和做法,推动教育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启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抓紧研究制定规划纲要和筹备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到202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制定和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和民办教育7个分领域规划和9个省(区、市)分地区规划,统筹推进各省(区、市)编制本地区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工作。制定规划纲要任务分解分工方案,提出重点任务、重要政策和重大工程配套实施办法。编发学习辅导材料,多形式、多渠道开展规划纲要学习宣传培训活动。以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为重点,抓紧启动重大教育项目和改革试点。建立规划纲要实施监测与评估机制,加强对贯彻落实情况的督查。做好全国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

3.积极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和资源配置,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落实公共资源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倾斜政策,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适应城镇化进程,提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教育服务能力,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就业和落户。贯彻落实国家促进产业振兴计划和区域发展规划,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教育支持力度,鼓励东部地区教育率先发展,推动区域教育改革和协调发展。

4.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教育的新格局。建立健全部部合作、部省(区、市)合作机制,加强沟通与协调,共同研究、部署和落实国家重大教育改革发展任务。拓宽听取广大师生、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的渠道,集思广益、问计于民、形成合力。更加重视对教育热点和难点问题的政策研究。加强教育舆情分析研判和网宣队伍建设,切实抓好舆论引导和宣传工作,营造教育改革发展良好环境。

5.提高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大力推进教育系统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师生员工。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做好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编写、出版和使用工作,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筹备召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充分发挥高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认真落实坚持和完善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实施意见,进一步提高高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办学治校能力。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和中小学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完善直属高校和直属单位巡视制度。深入贯彻《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反腐倡廉建设的意见》,完善符合教育系统特点和规律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

6.着力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贯彻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会精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课建设,强化公民意识教育。全面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新方案。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健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审议制度,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并修订教材,编写好思想品德、语文和历史课程教材。扩大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研究制定义务教育学业质量基本标准和学校督导评估意见。深入做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减轻中小学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发【2007】7号文件,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生视力保护。编制第三个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十年规划。全面推进普通话教学,提高师生使用和书写规范汉字能力。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研究制定国家语言文字“十二五”规划和中长期规划。

7.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推动各地开展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科学规划、合理调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初中校舍改造和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大改造薄弱学校力度。完善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就近入学政策措施。采取综合措施、增强政策合力,有效缓解义务教育“择校”现象。鼓励县(区)域内率先实现均衡发展。制定监测指标体系和督导评估办法。做好最后一批13个县实现“两基”目标的检查验收工作。

8.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服务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推动专业与职业岗位、教材与岗位技术标准、继续学习与专业引导的对接。支持办好涉农专业和农村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民外出务工技能培训。研究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办法,对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研究制定职业院校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度的政策措施。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加强实习实训全过程管理。全面落实学生实习责任险政策。启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修订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启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制定引导地方各级政府、企业行业以及社会各方共同担负基础能力建设的政策措施。建立高校和大中型企业培训教师体系,加强中职“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开展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继续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建设计划,引领和带动全国高职院校强化内涵建设。开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

9.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研究制定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施方案。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统筹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例。加强普通高中教育指导意见,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促进普通高中内涵发展。探索在普通高中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鼓励举办特色高中、新型综合高中,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10.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研究制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指导意见,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及管理办法,推动高校面向社会需要办学。深入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开展免费为农村定向培养全科医生试点。加强高校附属医院管理和建设。深入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继续实施“985工程”、“211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计划”,启动特色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加强高水平、有特色大学建设。完善质量监督和保障体系。统筹做好年度招生计划安排和管理工作,扩大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启动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深入推进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完善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学术评价机制。启动实施高校自主创新工程,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实施新一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积极开展决策咨询和文化传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11.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支持中西部地区乡镇幼儿园建设。修订《幼儿园建园标准》。研究制定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政策措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修订《幼儿园工作规程》,加强学前教育管理。

12.加快发展继续教育。适应群众生活多样化、个性化需要,支持和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继续教育,发展和改进教育培训。加强社区教育。办好广播电视大学。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改革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考试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加强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建设。探索建立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

13.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支持中西部地区新建和改建一批特殊教育学校。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规模。研究制定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和课程标准。加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培训。

14.加快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支持相关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制定《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工作指导纲要》。修订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进一步加强双语教师培训、教学研究和教材建设。启动民族院校建设工程。编制内地学校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五年规划。深化内地民族班教学改革和招生改革。办好内地班、新疆高中班及、新疆中职班。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力度。

1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落实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政策,抓好教师绩效考核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支持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完善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办法,将师德表现放在首位。健全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做好首届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准备工作。创新教师补充机制,扩大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特设岗位计划,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贫困地区从教。研究制定深化高师院校课程教学改革意见。继续实施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培训。研究建立教师资格注册制度。开展教师资格考试试点。完善教师公开招聘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积极推动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加强编制管理。研究制定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意见。深入开展教育系统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推动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研究和指导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政策。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研究制定教育人才发展规划,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实施新一轮“高等学校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

16.推进教育信息化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研究制定构建覆盖城乡学校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的政策措施。为农村中小学班级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全面部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教育信息化建设。完善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积极推进学校招生、学籍管理、学生资助、质量监控、毕业生就业等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应用。启动运行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继续推进教育系统电子政务建设。

17.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落实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以输入地为主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全面取消借读费。研究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参加升学考试办法,推动逐步实现农民工子女入学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推动形成以政府为主、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

18.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寄宿生活补助标准,推动和支持贫困地区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加快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进程,将政策实施范围扩大到城市低收入家庭子女。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将普通高中纳入国家助学体系。推动各地制定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资助政策。大力推行高校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19.重视和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巩固和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的长效机制。大力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切实抓好就业指导和服务。深入推进“特岗计划”、“三支一扶”和“西部计划”,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和应征入伍工作。落实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应征入伍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完善科研助理制度,深入推进重大科研项目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加强对就业困难和家庭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三、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对外开放

20.统筹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及试点。围绕教育优先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成立国家教育综合改革办公室。研究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及试点实施的方案,支持重点领域改革。完善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布局。鼓励和引导各地根据国家制定的发展规划、方针政策和基本标准开展教育改革试点。探索和支持区域教育协作与联动发展。

21.改革义务教育体制。加强省级政府统筹责任,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和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建立健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政策,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力度,积极改善农村和贫困地区办学条件。推动县域内教师和校长定期交流。健全中小学管理制度,完善校长任职条件和任用办法。

22.改革职业教育体制。以政府统筹为主导,建立和完善企业、行业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学校依法自主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模式。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评价办法改革。深入推进委托培养、定向培养与订单式培养改革。支持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职业院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完善学校管理制度。研究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推进集团化办学和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完善发展职业教育保障机制。

23.改革高等教育体制。完善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作用,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结构。研究制定高校分类指导意见和分类管理办法。推进与行业企业和地方政府共建直属高校和省部共建地方高校。依法进一步落实高校办学自,推动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指导直属高校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继续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加快推进高校制定章程、依法治校。探索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探索建立高校理事会或董事会,扩大社会参与学校管理。

24.改革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支持和扩大各地开展高考综合改革实验,鼓励高水平大学和示范性高职院校进一步探索多元化人才选拔模式。完善初中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办法。深化高考内容和形式改革,重点考察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规范特殊类型招生和高考加分政策。深入实施招生阳光工程,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加强考试环境综合治理,确保考试安全和公平公正。

25.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推动制定和落实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开展对民办学校实行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类管理试点。探索符合民办教育特点的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规范民办学校的管理。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探索公办学校多种办学形式。加强独立学院建设和管理。

26.进一步加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办好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开展评估试点。办好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及中国与东盟教育部长圆桌会议、东亚高等教育合作论坛。实施“留学中国计划”,扩大来华留学规模。研究制定和启动实施接收美国10万名学生来华留学方案。完善公派出国留学政策,提高公派出国留学效益。做好俄罗斯汉语年工作。加快汉语国际推广,抓好汉语教师培训和教材建设,办好孔子学院。积极推进双边、多边人文交流与教育合作。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等国际组织和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27.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优先发展教育,研究依法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政策措施,促进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4%目标的实现。探索制定各级各类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拨款基本标准。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历史债务清理化解。扩大化解高校债务风险试点。探索化解普通高中债务。加强教育经费使用和资产的管理,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研究制定设立高等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方案。在高等学校积极推行总会计师制度。

四、进一步转变职能,树立良好作风

28.坚持科学调研、科学决策、科学执政。建立教育部党组成员、司局主要负责同志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联系学校制度。成立教育咨询委员会。建立健全重大决策、重大工程、重大改革咨询、听证制度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教育系统干部培训,提高决策水平和能力。精简会议文件,改进会风文风。完善重大教育决策执行情况定期检查和专项督查制度及纪律保障机制。健全教育督导制度,做好国家督学换届工作。

29.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主动接受和配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教育的执法检查。完成《职业教育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工作,配合做好《考试法》和《教育督导条例》的制定与审议。修订《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加强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减少和规范教育行政审批。加强教育行政复议制度建设。探索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教育纠纷解决机制。深入推动各地开展创建依法治教示范校活动。做好教育系统“五五”普法规划检查、验收和总结工作。超级秘书网

30.加强教育系统行风和学风建设。深化政务公开和校务公开,推进学校信息公开。全面推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积极开展“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区)”创建活动。严格规范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研究制定规范教育收费指导意见。坚决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等突出问题,继续配合做好治理中小学教辅散滥工作。广泛开展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宣传教育,完善加强学风建设长效机制。严肃查处学术不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