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学校体育管理论文范文

学校体育管理论文范文

学校体育管理论文

学校体育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一、重在一个“稳”字

所谓“稳”,就是体育的地位要稳定,要持之以恒。不能口头上重要,实际上取消;非毕业班重要,毕业班挤掉;有比赛就重要,无比赛就松懈。

要做到“稳”,就必须有具体的措施。第一,列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由一名副校长专管。长期以来,我们遵循“无体不成校,办校不离体”的指导思想,每学期开学初制定工作计划,每周的行政例会都讨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大问题,全学期召开1至2次教工大会专门报告体育工作,期末要总结规划体育工作。从领导组织上保证体育工作的稳定地位。第二,建立体育工作常规。1986年以来,我校制定了体育卫生工作常规:把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全年重大的体育活动安排从制度上固定下来。每学期从开学的第一天起到放假前的最后一天止,均坚持三操两活动及课余体育训练。高中毕业班也必须参加一年一度的校运动会,坚持开设体育课、开展体育课外活动直至毕业。第三,制定体育工作导向政策。主要有:

(1)体育工作一票否决制。即:体育合格率不达标不能评先进班集体;体育课成绩不达75分以上、达标测验总分不在350分以上不能评“三好”和优秀干部。

(2)体育经费预算包干制。每学期把体育经费列入预算专款专用,节余归己。近三年还投资50万元新建田径场,扩建篮球场。建造棋类、乒乓球、投掷、跳高、跳远、单双杠、攀爬等体育教学区。

(3)按照《体育尖子招收办法》,每年初、高中招生时各降低总分录取10名体育尖子,以保证体育代表队的后备力量。

以上这些做法,使体育在学校工作的地位从体制、制度、政策上稳定下来,学校体育工作越来越有生气和活力。

二、关键在一个“活”字

怎样才算活呢?教学活动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是我教你学,也不是我启你发,而是教与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做到融洽交流。教师引着学生走,学生也能推着教师走;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生春风,双方都欲罢不能,其乐融融。体育教学怎样才能做到活呢?第一,教师要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组织能力。第二,教师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弟和朋友,了解他们的生活、思想和兴趣,了解他们心理和生理的变化。第三,教师要注重身教,以自己锻炼身体的坚强毅力、良好的习惯做学生的楷模,获得学生的敬仰和信任。我校体育教研组1987年开始采用实验课、比武课、公开课等方式,先后进行了“用模糊数学方法评价体育课”、“教法与学法”、“体育课的目标教学”等课题研究,使体育课的教学有了新发展,受到学生欢迎。

一年一度的学校田径运动会,是学生盼望的活动,必须组织好。关键抓住两条: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强化参预意识。增加团体项目,如拔河、团体操比赛等,扩大参赛面。改革计分方法,凡参加者可得分,并计入团体总分。将个人努力与团体荣誉结合在一起。二是精神文明评比与田径比赛并重。运动会前一个月就制定精神文明代表队评比条件,包括各班参加运动会的广播宣传、比赛联络、茶水供应、治安保卫、小红十字会等10个小组是否落实;入场的服装、队列的要求;运动会期间好人好事;到场人数、安全保卫、遵守纪律等列入评比的具体内容,提早发到各班学习。抓住这两条,校运动会就会成为学生的盛大节日。

三、立足“实”字

学校体育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近年来,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主要途径之一的学校体育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但由于地区差异,这种发展又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在广大农村,特别是某些偏远地区,体育教育面貌与现代教育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管理部门重视不够

许多乡村学校至今仍把守着应试教育这根"缠身令",以提高升学率为唯一追求,并以此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师的工作成绩。加之乡村学生从小就受一种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脱离农村的"传统"教育。家里家外、校里校外,形成统一"思路"。尤其到了中学,只要是高考范围之外的课程,一律不去“浪费”时间。基于这一思想,体、音、美自然成为可有可无的"小三门",被视为正常教学的附属品。

此外,乡村小学大都实行包班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遇到一位思想活跃、又有一定体育爱好和体育素质的包班教师,还可能灵活地给孩子们安排几节体育课;反之,孩子对体育活动的渴望也就成了奢侈品,这对于无数渴望运动、爱好体育的儿童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2.体育师资缺乏并质量堪忧

师资为教育之根本,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在某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乡村体育师资严重"贫血",多数学校无专职体育教师,其专业基本功也十分薄弱。据对某县中小学校的调查显示,仅有73%的中学和45%的中心小学配备有专职体育教师,在全部体育教师中,毕业于相关专业的又仅占体育教师总数的33%,即使这一部分人,为考核工作实绩及晋职评优的需要,又有近半数改教了数学、语文等"主课",体育只是兼教,教师的专业能力又如何提高呢?

3.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教学条件是学校的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促进。但许多乡村学校因对体育教育的漠视,不可能投资于体育教学设施的改善。有的学校连一块普通的垫子也没有,更谈不上横箱、踏跳板、体操棒、音像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还有的学校即使有一些体育教学设备,也大多不真正用于日常教学,而只在少有的公开课、比赛课时偶尔亮相一下,其余时间则束之高阁如同文物展览。

4.教学不规范

不少乡村教师,尤其体音美老师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和借鉴学习,也少有本地区同行之间定期的教研活动,对国内外最新教育动态及先进的教学方法知之甚少,教学模式仍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水平。多数教师无法胜任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诸如对韵律体操、民族体育等要求感到力不从心;不少人不会备课,缺少教学资源,更无从设计规范的教案,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体育课上教师教得很吃力,学生学得很乏味,单一的教学形式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针对我国乡村学校反映出来的上述问题,迫切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1.改变思想观念,提高对体育教育功能的认识

要改变当前乡村的体育教育状况,应首先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各级管理部门及广大乡村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大纲》要求实施体育教育;加强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充分认识体育教育在乡村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是增强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途径,使学生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正确处理和解决"正课"与体音美等"副课"的关系,让乡村体育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使其真正成为推行素质教育的主力军。

生活在广阔农村的乡村学生,时时处于大自然这一活动大空间内,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城市学生所不及的,一些乡村民间体育活动更是锻炼身心的独特"武器"。

2.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根据广大农村体育师资严重不足的现状,为基础教育输送人才的各级师范学校应结合社会需求,体现灵活而有针对性的办学原则,如利用暑假及业余时间函授办班;县区中学师范、进修学校利用本校条件开设短训班,并要求学生除搞好文化课学习之外,加强专业训练,做到多能并兼;此外,县乡也可利用假期时间聘请教师,有组织地挑选乡村学校有条件的体育教师,集中轮训。在此带动下,在岗体育教师更应钻研业务,研究教学方法,让校园内你呼我喊,你追我赶,处处出现体育氛围。

3.加强对教学设施投入,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活动

学校应首先配备体育教学的基本设施,如教学用具、场地器材、音响设备等。通过单位投资、社会赞助及勤工俭学等办法解决资金问题,还可以自力更生自做教具(如铁环、"山羊"、轮胎等)。

学校体育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近年来,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主要途径之一的学校体育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但由于地区差异,这种发展又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在广大农村,特别是某些偏远地区,体育教育面貌与现代教育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管理部门重视不够

许多乡村学校至今仍把守着应试教育这根缠身令,以提高升学率为唯一追求,并以此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师的工作成绩。加之乡村学生从小就受一种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脱离农村的传统教育。家里家外、校里校外,形成统一思路。尤其到了中学,只要是高考范围之外的课程,一律不去“浪费”时间。基于这一思想,体、音、美自然成为可有可无的小三门,被视为正常教学的附属品。

此外,乡村小学大都实行包班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遇到一位思想活跃、又有一定体育爱好和体育素质的包班教师,还可能灵活地给孩子们安排几节体育课;反之,孩子对体育活动的渴望也就成了奢侈品,这对于无数渴望运动、爱好体育的儿童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2.体育师资缺乏并质量堪忧

师资为教育之根本,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在某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乡村体育师资严重贫血,多数学校无专职体育教师,其专业基本功也十分薄弱。据对某县中小学校的调查显示,仅有73%的中学和45%的中心小学配备有专职体育教师,在全部体育教师中,毕业于相关专业的又仅占体育教师总数的33%,即使这一部分人,为考核工作实绩及晋职评优的需要,又有近半数改教了数学、语文等主课,体育只是兼教,教师的专业能力又如何提高呢?

3.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教学条件是学校的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促进。但许多乡村学校因对体育教育的漠视,不可能投资于体育教学设施的改善。有的学校连一块普通的垫子也没有,更谈不上横箱、踏跳板、体操棒、音像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还有的学校即使有一些体育教学设备,也大多不真正用于日常教学,而只在少有的公开课、比赛课时偶尔亮相一下,其余时间则束之高阁如同文物展览。

4.教学不规范

不少乡村教师,尤其体音美老师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和借鉴学习,也少有本地区同行之间定期的教研活动,对国内外最新教育动态及先进的教学方法知之甚少,教学模式仍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水平。多数教师无法胜任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诸如对韵律体操、民族体育等要求感到力不从心;不少人不会备课,缺少教学资源,更无从设计规范的教案,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体育课上教师教得很吃力,学生学得很乏味,单一的教学形式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针对我国乡村学校反映出来的上述问题,迫切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1.改变思想观念,提高对体育教育功能的认识

要改变当前乡村的体育教育状况,应首先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各级管理部门及广大乡村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大纲》要求实施体育教育;加强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充分认识体育教育在乡村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是增强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途径,使学生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正确处理和解决正课与体音美等副课的关系,让乡村体育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使其真正成为推行素质教育的主力军。

生活在广阔农村的乡村学生,时时处于大自然这一活动大空间内,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城市学生所不及的,一些乡村民间体育活动更是锻炼身心的独特武器。

2.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根据广大农村体育师资严重不足的现状,为基础教育输送人才的各级师范学校应结合社会需求,体现灵活而有针对性的办学原则,如利用暑假及业余时间函授办班;县区中学师范、进修学校利用本校条件开设短训班,并要求学生除搞好文化课学习之外,加强专业训练,做到多能并兼;此外,县乡也可利用假期时间聘请教师,有组织地挑选乡村学校有条件的体育教师,集中轮训。在此带动下,在岗体育教师更应钻研业务,研究教学方法,让校园内你呼我喊,你追我赶,处处出现体育氛围。

3.加强对教学设施投入,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活动

学校应首先配备体育教学的基本设施,如教学用具、场地器材、音响设备等。通过单位投资、社会赞助及勤工俭学等办法解决资金问题,还可以自力更生自做教具(如铁环、山羊、轮胎等)。

学校体育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一、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管理的现状

(一)目前随着国家奋斗的目标是“普及大学”,很多高校都对招生制度进行了改进,扩招已经普遍存在于中等职业学校里面,对于扩招过后的学生人数与现在学校的实际承载力,根本就不成比例,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由于人数的增加,使得学校的教学器材的耗损量大,需求量也偏大,并且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就不是单纯的体育教学,他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内容,这些宽阔的知识面就迫切需要一个好的体育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维护,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好的体育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对于体育教学的作用,同时面对我国现在中等职业学校日益剧增的人数,但是学校却没有足够的经费来对其进行改善,体育器材和教学场地的不足对于体育教学来讲是一种阻碍,加之师资力量方面产生的可限制性等都应该得到中等职业学校的上级各个部门的领导以及体育教学的主要担任教师的重视,并且及时的针对这些体育器材和教学场地的不足进行解决和改善,大力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二)在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管理这一工作任务上面大都是聘用的一些年龄稍微偏大的退休老师,他们由于年龄稍大,具备的记忆力和一些管理知识上面的能力稍加偏弱,并且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多年教学经验进行体育教育教学管理,方法比较陈旧,没有创新力,经常出现混乱的情况,给学校体育教学带来麻烦。加之没有一定的完善的制度来约束学生和老师的相关规定,就致使体育教育教学管理出现很多麻烦。

二、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管理呈现的问题

(一)体育教育教学管理呈现的不完善的管理制度

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学校的管理制度和教学模式都发生了变化,并且也不断的的引进和采用了对于在体育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创新的、先进的管理思想,并且现在我国的体育教育教学管理与以前相比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还是稍微保留了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约束,在整个体育教育教学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对于最终目地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也没有完善的符合要求的用来维护体育教育教学管理的法律法规可供中等职业学校参考,使得体育教育教学管理的整个管理过程没有科学性、依据性等,很多时候的管理有点不切实际,管理内容含有很高的水份,很多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管理员在制定自己既定管理目标的过程中,更偏重于教师的实际教学过程,却忽视体育教育教学管理在体育有效教学的重要性。现在的缺乏目标的体育教育教学管理加之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来进行约束和依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严重的制约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管理的发展

(二)陈旧的管理理念

针对现在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管理特点可知能够拥有两性的管理方式是更佳的管理方式,即为科学性以及实效性,但是在现在很多学校实施的管理理念是迂腐陈旧的,很多都是以前的有管理经验的工作着根据经验在做事,根本就没有一定的理论依据,这些陈旧的管理理念,从定性这方面去分析和研究就会发现它的管理理念上面来看似乎已经落到实处,但是从定量这方面来看就可以看出这些实际上是存在着很多不足的,不过怎么把体育的目标真正完善呢?这就需要长期的探索和研究,现在的每所学校都在研究体育的创新和改进,包括教学设备上的改进、教学方法上的创兴、从学生的心理因素出发等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专业技术培养再到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的爱好,这些能改进和创新的地方在每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都进行了整顿,但是这都是一些非常虚空的措施,没有真正的将其落到实处的管理理念和机制,并且现在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度不够明确,只是空有目标没有实际的举措,这些方方面面的因素都严重的制约和影响着体育教育教学管理的发展道路。

(三)缺乏足够的经费

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往往要靠教师的启发与引导,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很重要。而在现实工作中,由于场地、设备、教师的水平等条件所限制,就不能让场地的器材得到大力改善和创新,但是学生的好奇心是很强的,倘若一周、半个月乃至一个月都不对体育活动器材进行创新与更换的话,学生就会觉得无趣、乏味、没有新鲜感等而厌倦上体育课,致使陈旧的体育教学器材不能激发起学生的活力,加之现在高校的大量扩招、致使对器材的需求量大大的提高,并且破坏率也提升了一个深得层次,这些都需要学校的大力投资和进行扩建来满足现在学生的需求以及让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能够更好的开展,学校在体育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经费不足是现在对体育教育教学管理最关键也是影响力最大的因素。

(四)没有健全学校平衡发展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体系

在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管理中除了管理学生使用的体育课堂器材之外,还要管理学生的相关体育成绩,并且做到从一个现代计算机网络体系里面能够简单明了的看出学生的学习和考核情况,并且能够让学生能够及时的获得自己的体育信息的网络体系,建立校园网络子系统,并且在这个子系统里面也要涉及到关于学校的操场建筑用地面积等,并且能够对体育课堂上的一些体育器械和设备的进入和借出进行一系列的综合分析,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人数偏多,这些方面都让你故意出现混乱,有一个明确的体育教育教学管理网络体系将学生的体育方面的信息都能够分析体现在以下图例:

三、促进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管理的措施

(一)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管理应该强化制度管理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了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管理与以前相比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还是稍微保留了一些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约束,在整个体育教育教学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对于最终目地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也没有完善的符合要求的用来维护体育教育教学管理的法律法规,由此可见,制定一个完善的符合实际的规章制度对现在的体育教育教学管理而言是亟待解决的因素之一,而这个用来约束和限制制度管理的内容就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即教师的薪金福利、课堂行为准则、日常行为准则以及一些活动准则等,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领队的条约和准则,教师在一些公共健身所、场地(游泳馆、羽毛球场等)对学生的管理和要求准则等。这些都用来约束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对体育教育教学管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学校存放体育器材的地方,更要有秩有序的对体育器材进行编号规划,对学生实施相应的借还规定,让这些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行为,避免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管理者之间、学生与管理者之间存在不必要的麻烦和矛盾。

(二)提升体育教育教学管理的工作人员的能力

体育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能力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着管理工作的好坏,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分析,即组织、创新、信息等方面的能力以及其它一些思索和决定决策的能力,具备这些能力的人都要具备充足的管理技能、和一定的管理能力,还要针对实际情况、实际问题及时的做出解决措施和创新方案,能够用于挑战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能够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系统以方便将一些数据和分析列成库,还要有一定的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当产生一些矛盾时,能够及时的解决,并且能够与学校的体育老师以及学生建立一种和谐共处的关系,有什么信息和方法一定要及时的和学校的上级部门领导反映和沟通,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以及学生对管理工作的大力扶持。

(三)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有关人群的民主管理思想

首先要让学校的有关上级领导自身的民主意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其次就是要加强学校的学生以及老师等的民主意识,担任体育工作的管理人员在鼓励其他人拥有民主意识的同时更应该让自己的民主意识更高一些,当管理方面出现了某种问题时,管理员势必会采纳或者制定一些解决的措施和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但是这个方案不能够由管理员自己定妥,而是应该由多方领导以及相关人员的协商之后才能实施其计划,通过这种多方协调、共同商讨的解决办法可以让大众意识到这不只是一个空有其名的制度,都是按照大众的实际需求来制定和完善的制度,对大众自身的利益是有益无害,对于一些奖罚制度、优秀人员评定等就务必要通过各个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完成质量和程度以及所做的贡献来定妥。

鼓励大众参与到体育教育教学管理的思想意识中来,鼓励各部门人员和各领导将自己的特长全部展现出来,在这大胆穿心和改进的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些小差错和小隔阂,但是务必要尽快将其解决,避免出现拖泥带水的情况。对于上级领导则要加强对管理者以及学生的各种检查和监督工作,下级在岗的各个工作人员就应该按照制定的规则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做好份内的工作,这种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制度都能够解决当前管理问题,让各个上级部门的整体以及综合效益都能够大大的提高。

(四)利用评价管理制度

在体育教育教学管理当中,可以制定相应的评价管理制度,在这些制度里面,众人可以通过对相关的领导和老师进行评价等,并以此来进行选优评先等活动,这样来提高众人的管理意识,利用他们自身具有的荣辱感,来增强他们的竞争力等,并且对他们平时的有关体育方面的运动考核,比如,每天要求做的眼保健操、与每天需要做的晨跑以及有否参与一至三次大型运动等这些都可以来对相关的人与物进行评价,通过众人的评价对管理者而言还可以进行对相关的有能力有素质的人进行选拔和使用,让这些有能力却没有地方实践的人能够更大的发挥自己的才能。

(五)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

在现在的体育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中,虽然与以前相比,管理模式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但是还是没能最终的彻底摆脱过去的那些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使得学校的教学模式陈旧,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反而时常出现错误和带来麻烦,这就迫切需要一个具有创新化、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来进行现在多样化的体育教育教学管理,在管理过程中不能一味的沿袭着某一种管理制度不变,要积极的采纳和吸收其他中等职业学校的各种创新的管理模式一次来提高自己的管理质量,提高竞争力,及时的对众人的评价进行总结,并适当的进行奖惩赏罚,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到老师以及领导对待工作的态度,在学校也要鼓励老师除了学校的体育外,还加入到社会的体育中去,对于其做出的卓越贡献将也会被看成是学校的体育贡献一样的价值,不会轻视或者重视哪一种体育成绩的价值。

(六)解决处理好学校的内部人员关系

要想更好的进行体育教育教学管理,首先就是要有一个很好的内部关系,从古至今都是一个道理,要是自己的内部关系都是一团糟的话体育教育教学管理是无法得到很好的实施的,在学校的评优选先的工作中,总是会有一部分人忧一部分人喜的,但是这有可能会大大的影响学校的教职员工以及其他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在处理选优评先这些比较敏感的事情上,就可以依靠众人的目光,集体对其进行评论,避免关系的不和谐,另外对于领导和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更应该处理妥当,避免领导有事的善意批评和员工之间的工作完成情况产生矛盾等,另外学校还应该大力的注重老中青年三者的相互协调、相互结合。这样才能在解决和谐内部关系的同时又有效的进行体育教育教学管理。

(七)建立完善的校园网络功能原理

在校园里面建立起一定的网络体系,使得这个程序在学校的相关用户进行安装的过程中务必选择一定的网络进行安装、另外两种分别为工作站安装以及单机安装等,在这基础上让改系统能够存在着通用性,在进行电脑程序的单机安装过程中,就务必要在计算机的系统中建立校园内的本地数据库系统SQLServer7.0。在进行计算机的网络体系安装过程中,就务必要在服务器端安装一定的数据库系统,对于数据库出现的各种系统上的一系列操作过程就非常简单和方便了,只要控制和调整服务器端远程相关信息就好,在中等职业学校进行相关的校园内网络实现的基本原理图就依据如下所示:

学校体育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一、中职体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体育教学存在问题。在不少中职学校的教学中,体育教学常常被忽视,体育教学的器材设备和场地严重不足,不能有效保证体育课教学的有效开展。而学生对体育课教学兴趣不高,课堂学习训练没有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不服从教师管理,课堂教学秩序混乱,教师管理方法不当等原因,造成课堂教学有效性不高。例如,在体育教学中经常出现如下现象:上课已经开始几分钟后,学生才散漫地来到操场,并且手拿饮料、食品,边走边吃;教师在示范讲解项目动作要领时,学生在旁边嬉戏打闹,有的学生说笑话、做怪动作,分散学生听课注意力;当教师指出学生的训练问题时,学生不以为然或顶撞教师等。以上这些现象的发生,使教师需要不断维持课堂教学秩序,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二)存在问题原因分析。1.学生原因。有不少中职学校的学生存在较多心理问题、思想问题,使学生不能较好地适应学校环境。由于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学生经常会出现情绪波动大、易发怒、不能专心学习、爱动等问题,甚至个别学生的挑衅行为与敌对心理比较严重,故意不遵守课堂纪律,不服从教师管理,寻衅滋事等。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机,由于中职学生学习成绩普遍不好,学生上进心不强。社会上不少人对中职学生有偏见,再加上学生不能公正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易产生较强自卑心理,学习热情不高,对体育学习缺乏兴趣。由于中职学生存在许多不良行为习惯,又得不到教师和学校的爱护和关心,心理失落感强,存在自暴自弃心理。这些原因造成学生上课不服从管理,问题较多。2.体育场地与器材原因。一些学校的体育场地和体育训练器材、设施缺乏,投入却严重不足。因缺少场地和练习设施、器材,影响了课堂教学进度。

二、中职体育教学课堂管理策略

(一)加强思想教育,保障教学秩序。要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严格的课堂组织纪律能有效避免学生的散漫自由、打闹嬉戏等不良行为现象的发生。教师要和学校配合,共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采取多种措施和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和改正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强调和督促学生遵守上课时间,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加强课堂管理,严格执行课堂考勤制度,对于旷课、无故缺席或迟到的学生加强教育和交流沟通,并对学生进行积极批评教育,使学生能认识到错误,从而提高学生体育学习训练的自觉性,为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奠定基础。(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兴趣。中职学生来自农村的人数较多,他们对体育锻炼和健康理念知识掌握了解不多,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观念,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在体育课教学时,要广泛宣传“阳光健身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健康理念。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将素质教育的理念渗透到体育教学中,使学生建立终身锻炼的观念,加强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方法的指导。根据大多数学生喜爱观看体育比赛的特点,教师应经常介绍国内国际重大体育比赛情况,与学生共同探讨热点体育话题,让学生了解体育项目比赛规则与比赛精神,增强学生更好地遵守规则的意识,从而促进学生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在教学中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育和启发学生了解各种体育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从而保证课堂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三)营造和谐氛围,促进课堂管理。要想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管理效果,体育教师就要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对提高体育教学管理效果和课堂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把对学生严格要求和信任尊重有机结合,要把学生当成朋友看待,积极构建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经常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情况,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学习问题、生活问题。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学生体育学习训练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和谐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中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学校体育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一)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在进行体育管理的工作时,有一些管理者对于高校体育教学并不是十分的清楚,了解的也不全面,缺乏一定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甚至有的人对于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情况都缺乏了解,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高校的体育教学,使其教学水平一直处于一整个比较低层次的状态。体育教学的目标是高效率和高层次,显然,因为部分管理者综合素质的缺乏,影响了教学目标。一些管理者自身水平的缺失,以及体育教学的观念不足和教育理念的陈旧都会对高校体育教学的管理质量造成影响。

(二)高校体育教学的传统管理方法已经与时代的发展不适应

经济管理和意向管理是高校体育教学传统管理的两种基本方式。经验管理,顾名思义,是根据长期的高校体育教学管理经验和在长期的实践中所总结出来的一套管理方式。它的本质就是从体育教学管理的长期实践中出发,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最后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提炼出一种理想的管理方法的一种方式。经验管理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它强大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管理的过程中一直都有教学实践的陪伴。意向管理指的是根据高校体育教学所所确立的一个发展方向和目标所制定的一系列的管理手段的方式。意向管理的优势在于,其有很好的规划性和目标性,有助于任务和目标的达成。这两种管理方式对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来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对高校体育教学的不断创新,经验管理和意象管理已经不能够很好的适应现在的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经验管理虽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但是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依据。意象管理虽然具有规划性和目的性,但同时缺乏较强的可操作性。

(三)体育教学管理评价缺乏科学性

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让更多的学校都意识到了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纷纷开始重视起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但是在实际的体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很多学校都只注重教学过程的管理,忽略了对于教学结果的分析与评价。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只注重成绩,而忽略了综合素质。

二、针对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相关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对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者综合素质的培养

高校体育教学的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它影响着高校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的高低。因此,一定要让高校体育教学的管理工作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科学化的管理。而要实现的前提就是,必须要有一支综合实力雄厚、高水平、高素质的高校体育教学师资队伍。想要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管理工作,就要从管理者的素质入手。第一,高校的体育教师要随时补充自身的知识素养,不间断的去了解最新鲜的体育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巩固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综合实力。第二,体育教师在拥有厚实的体育知识的基础上,还应该要有一定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这样才会营造一种健康正常的体育教学氛围,不会将学生引入歧途。第三,高校的体育教学管理工作者还要提高自身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有能够正常开展高校各项体育活动的能力。高校可以定期开展相关的培训活动,培训体育教学管理者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业务能力,让他们能够不断的学习完成自我能力的提升。

(二)借助科学技术,不断丰富和创新教学管理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高校体育教学中利用高科技的现象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普遍,让高校体育教学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和灵活多变,同时也提高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效率。借助科学技术,不断丰富和创新教学管理方式,能够很好的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比如说借助科学技术,建设体育教学管理系统,输入学生的具体信息,制定简单明了的目录,方便学生和教师进行查阅和管理。借助高科技,能够将高校的体育教学管理工作更加的简单明了化,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不过,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要结合学校和管理者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高科技的结合,不一定非要用十分顶尖的科技技术,能顾适合学校发展的才是最好的。

(三)完善高校的体育教学评价系统

学校体育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大学生

目前湖南省部分高校在读本科生参与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多数高校管理者缺乏对开展校园体育文化的意识,忽略校园体育文化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只对极少数为在体育竞赛中取得名次奖项而让有限的体育尖子参加体育运动训练和比赛,或为举办体育赛事而进行的体育文化活动;与中小学师资和场地器材等相比,可以说高校实施体育文化建设条件比较优越,但由于高校总人数较多,用于体育文化场地场馆以及活动器材等方面的制约,场馆器械设施的缺失和参与体育文化活动氛围都成为阻碍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文化的主要原因。

一、研究目的

在现如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社会上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尤其对于体育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更为广泛,那么高等院校作为培育社会所需要的高等人才的摇篮,学生作为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的主体,所以在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同时,如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吸收符合社会发展所需的先进体育文化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学生参与性的提升,才能使体育文化管理制度及教育形式的改革、增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各方面整体素质的提升、增强体育文化活动的创新性。如何对高校体育文化管理制度的改革、转变校园体育文化教育形式,提升大学生对体育文化满意度,以及体育物质文化需求等问题的解决是促进大学生参与到校园体育文化中的研究,对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文化研究提出相应的结论与建议。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为了使研究内容更加全面,通过查阅大量关于高校体育文化知识,认真学习体育教育学,体育文化期刊等书籍,在网上收集相关大学生对参与体育文化现状和文献资料了解,达到充分了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现状,综合所掌握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作为写作的依据。(2)问卷调查法。通过对高校校园走访,对高校教师及学生进行面对面的采访,提出关于体育教师与学生对体育文化的参与度,以及了解湖南省高校体育文化管理制度及物质文化条件的情况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3)数据统计法。对收集的数据首先用Excel表进行筛选统计,对各项数据进行处理和归纳,用量化的数据分析,找出潜在变量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

三、现状与分析

(1)在影响学生参与体育文化因素中,高校领导在管理校园文化中对体育文化管理工作相对缺失,体育管理制度体系不够明确,对体育师资开展体育文化知识教育掌握程握,学生对于体育文化的满意度存在差异,应引起高校领导阶层对体育文化制定长远规划的关注与重视,体育教学师资体育文化新的认识。(2)体育文化教材及教学内容过于陈旧,部分同学对体育文化课程满意度不高,学生缺乏参与体育文化课程的热情,学校应对体育文化课堂创造新的组织活动氛围,重视体育文化理论学习,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文化理论学习的兴趣。(3)学生参与体育文化活动受学生习惯影响,加强体育文化活动的宣传,优美环境的创建等一些必要的措施,还受业余时间影响学生参与体育文化活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所需体育装备所支出的比重有比较重要影响。

四、结论

(1)湖南省高校体育文化教育整体状况较好,能掌握基本的体育文化理论知识,但体育文化管理制度存在缺陷,教学模式传统单一,学生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热情有待提高。(2)湖南省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较多,但活动内容不够系统,同时体育理论知识了解需要加强,学校应大力发展学生体育文化理论知识,教师队伍发展具有创新性的体育文化,进而吸引学生参与。

五、建议

(1)通过创新体育文化管理模式,及新型的教育理念,进行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参与体育文化活动的热情,培养高校学生参与体育文化的意识,弘扬体育文化精髓所在之处。(2)体育文化理论知识不容忽视,开展具有特色的体育理论知识竞赛,发挥高校体育社团的组织能力,加强体育文化的宣传,为促进学生参与体育文化,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体育人才。(3)加强体育文化所需的物质文化建设,提高体育场地建设的经费比重,使学生顺利参与体育文化活动得到保障,使学生参与体育文化创建更好的环境条件。

学校体育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 ,它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21 世纪的管理理论、 管理水平、 管理模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以人为本” 的管理理念代表了现代管理的新走势 ,推动了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的变革。本文试就当代高校教育管理的特点 ,谈谈我们应采取的策略。

一、 教育管理理论多元化

1.校本管理论[1 ]。

“校本” 就是学校本位 ,学校相对教育行政部门而言 ,是管理主体 ,具有自主性、独立性、 创造性;管理涉及教育行政体制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办学机制问题。

校本管理是一个外来语 ,在国外 ,校本管理通常被理解为决策权由学区向个别学校的一种转变 ,或管理权由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 学区或校董事会转移到学校自身。国外用以表征这种含义的术语 ,还有分权化管理、 参与或决策、 学校自治、 校本决策、 校本统辖等。尽管表述不一 ,但它们却共同意味着教育管理体制由集权转向分权的一种改革趋势。

21以人为本管理论。学校管理的主体、 客体都是人 ,其目的也是为了人 ,它通过管理主体的人 ,对作为既是管理客体 ,也是主体的人进行管理 ,最后 ,达到培养人、 发展人的目的。这事实上是把人的因素当做管理中的首要因素和本质因素。

因此 ,学校发展中的人本管理 ,就是学校领导在管理过程中要把教师的作用放在一个主导的地位上 ,通过一些好的方法使教师各方面素质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各项管理活动中都以调动、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 ,使管理中的全体成员在明确学校目标和自身职能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 ,主动积极地去完成各自的任务。

31流程管理论。流程管理论是随着社会高速发展而出现的新型的管理理论。流程管理的理论基础是人本思想;充分相信人的积极性是可以调动的。流程管理的核心是 “有序”— — — 要求在管理中达到时序和空序的高度一致 ,硬件管理和软件管理的完美协调 ,物的管理和人的管理的有机结合。

4.权变领导论。权变管理是 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管理学界的一种主流理论取向 ,在企业和工商管理领域产生很大影响 ,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正在形成。

概括上述教育管理理论 ,可以看出现代教育管理的内涵是通过管理使人的积极性、 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与人活得更有价值和更有尊严的统一。尤其校本管理理论和以人为本管理理论是当今高等学校管理的主流理论。

结合国外校本管理的先进经验和我国的实际情况 ,我认为 ,在我国推进校本管理 ,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点:

(1)校长管理观念由操作管理转向战略管理。目前 ,我国学校管理基本属于 “操作管理” 的范畴 ,实行的是外控制性管理 ,即上级机关高度集权 ,学校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上级领导机关的指令 ,其自身的需要和特点得不到重视。校本管理实行战略管理 ,校长必须由关心管理的某个方面和环节 ,转向更加注重管理的全局性;由注重规范 ,转向讲究谋略;由着眼于学校本位转向重视学校与环境的关系;由注重常规奖惩 ,转向重视用忧患意识激励学校成员。

(2)建立董事会。这意味着民间力量进入学校 ,以股份的形式共同发展学校 ,采用董事会制来管理学校。董事会作为学校最高权力决策机构 ,有利于形成民主决策 ,体现集体领导 ,更好地运用办学自主权。

(3)把教学管理放在重要位置。实施校本管理 ,提高学校管理的效能 ,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把教学管理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

(4)实施校本课程。校本管理的根本就是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 ,其中教育教学自主权主要是课程设置权 ,它涉及课程门类与教学时间分配规范(教学计划) 、 学科规范(教学大纲) 、 教材规范(教科书)和课程表 4 个层面。实施校本课程 ,学校可以从自身办学实际出发 ,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 ,自主设置课程 ,包括设置课程目标 ,选择课程内容 ,设定课程的类型和结构 ,落实课程计划 ,进行课程评价等 。实施校本管理将极大地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积极性 ,激活办学思路 ,拓展办学方向 ,改善办学条件 ,提高办学质量 ,适应市场需求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推进 3 级管理的学校管理模式 ,增加学校各方面自主权 ,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管理改革的主要趋势。我们应多研究国外一些校本管理的成功经验和教训 ,少走弯路 ,进一步促进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二、 教育管理手段现代化

当今 ,网络技术已逐步进入我们的生活与工作 ,人类迈入了新技术时代。如校园网络、 校本办公系统等在学校开始使用 ,排课、 查堂、 考试、 档案等工作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来完成 ,引起了学校管理的巨大变化。

过去那种职责、 规章制度、 上下级关系、 安排课程、 教学常规检查、 组织考试等 “形式约束” 型的传统管理 ,已经逐渐被现代化管理手段所替代。网络进入人们的生活后 ,学校要调整培养目标 ,提高人们的信息素养 ,以适应新技术时代的需要。 “教育的网络化使学校逐步成为网络世界的一个对接点 ,各种思想和价值也会蜂拥而至 ,多元的、 多极的、 多变的教育思潮将伴随着学校发展的每一个进程。 ” [2 ]

学校在网络世界的对接点中 ,虚拟的、 物理的世界与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灵世界相互交织融合 ,改变了过去校园中 “人 +财 +物” 的单一存在方式 ,使教育管理内容愈来愈复杂。随着新技术进入校园 ,人们的思维方式从过去单一的形象思维、 理性思维开始走向两者融合的网络思维。它涵盖了人的思想、 行为、 手段等多个层面。因此 ,我们必须重新定位学校管理的职能。

网络技术时代学校管理应追求“实质管理” 。

“实质管理” 就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的管理。它的内涵是以人为本 ,唤起人的主体能动性 ,利用财、 物、 网络等资源 ,实现各种管理目标。

学校管理从 “形式约束” 走向 “实质管理”,其管理职能的定位表现在:一是态度和价值观。新技术时代 ,多元化的意识形态、开放性的网络良莠并存。因此 ,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职能是进行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 ,使每个师生的世界观、 人生观 ,得到健康发展。二是办学理念和发展思路。

新技术时代 ,学校管理会受到多元化思想、社会欲求、 发展思路的干扰和冲撞。学校要保持个性 ,办出自己的特色 ,就不能随波逐流。管理的职能和学习资源库;建立教育资源评估体系。四是关照师生的要求。缺乏人情味的现代管理技术 ,教师在工作中的 “神交” 机会减少了 ,容易造就 “闹市中的孤独者” 。因此 ,学校的管理就要有意识地了解教师的所思、 所感、 所求 ,帮助他们排除思想障碍 ,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

三、 教育管理环境人文化

21世纪的高等教育管理更重视校园文化环境的设计和建设。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 ,人格得到提升 ,使管理从 “形式约束” 走向 “自我约束” 。

校园文化的类型有如下几种:一是陶冶情操的审美文化环境。

雕塑、 长廊、 假山、 水榭、 草坪、 绿地等优美的校园文化 ,使师生置身其中 ,耳濡目染 ,如沐春风 ,增强了 “天人合一” 的自然本体意识 ,形成了以宇宙生命为依归的生命审美观。在这里教师与学生不仅是对自身生命价值的体认 ,也不只是对外在自然美的发现 ,而是生命的共感与欢歌;在这里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 ,心灵得到净化 ,行为更自觉。

二是润物无声的导向文化环境。反映学校校风、 校训的大理石雕刻 ,无疑会给校容校貌增添丰富的内涵;具有表达对伟人的崇敬之情 ,对与本校有某些特殊关系的知名人士的怀念之情的纪念性雕塑 ,如美国哈佛大学的创建人约翰· 哈佛塑像;清华大学闻一多、 朱自清先生的雕像;北京大学蔡元培、 李大钊的雕像;复旦大学毛泽东、 鲁迅的雕像等;具有该校特色和特殊意义的象征性雕像 ,如中国医科大学校园里的李时珍、 华佗像 ,他们是医学的鼻祖和象征 ,南京铁道学院铁轨的雕像等 ,作为创造本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 ,往往体现一个学校的特色 ,构成了一学校所特有的标志 ,成为校园环境最久远的象征纪念物。

这些雕塑使教师与学生不论是目标 ,还是价值都有正面的导向作用。它产生出一种向心的内聚力 ,它可增加全体成员之间的团结与和谐 ,增强整体合力。

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 ,正确的是非观、 荣辱观 ,催人奋进 ,不断进取。三是规范、 约束的自律文化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广大师生的行为具有规范和约束的作用。

优美、 整洁、 有秩序的学习、 生活环境 ,橱窗、 宣传栏、 墙报、 校报、 名人塑像、 花草树木等物质环境 ,像空气一样让师生不知不觉 ,而又自觉自愿地去感受、 去体会 ,师生从理智上受到启迪。在整洁优美 ,绿草如茵的校园里 ,在宁静安谧的图书馆里 ,环境的无形约束使人的举止行为得到收敛 ,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自觉自律替代了三令五申。高尚和智慧、 文明和修养就这样在校园这块神圣的土壤中孕育、 诞生和成长起来了。

在高校教育管理目标体系中 ,绿色管理是其中之一。绿色管理的实质是追求校内外环境的和谐。

外环境的和谐 ,主要是搞好与学校外部有关机构和社会群体的关系 ,取得他们的支持。内环境的和谐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营造:

(1)整体规划学校建设 ,把学校建设成绿色校园 ,洁净的校园。

(2)促进建立和谐的人际环境 ,不仅领导、 师生员工之间 ,而教师与教师之间 ,教师与员工之间 ,教师与学生之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 ,都应当建立互助和谐的关系。对于高校教育管理来说 ,追求内环境的和谐更为重要。

因为 ,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高校教育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尤其在当代教育管理中 ,校园文化环境的作用日益凸现 ,它的功能是多层次、 多方面的。

当前一个首要问题是如何挖掘校园文化的这些管理功能 ,为育人工作服务。一是建立校园文化的导向机制。

校园环境建设要以弘扬民主优秀文化为立足点 ,在校园中推荐蕴含学习民族精神 ,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传统为主体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 ,抵制西方不良文化思潮和社会不良风气的渗透和影响。

二是提高校园文化层次。高校特定的社会文化地位和文化修养 ,决定了校园文化地位高于社会。要想提高校园文化的层次 ,必须倡导较高的文化格调和化品位。

主要表现在物质设置上应增加文化含量和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两个方面。三是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作为校园精神风貌的物质依托 ,是学校发展程度的外在标志。

因此 ,学校领导要对环境文化育人功能有充分的认识 ,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 ,丰富物质文化环境 ,因为校园内自然物质的组织、 改造、 利用所形成的文化现象 ,是必要的物质条件。

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 ,能达到环境文化育人的目的 ,起到环境文化育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 明东,陈瑶.校本管理探索[J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2) :6.

学校体育管理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体育经济与管理;财经类;课程建设;高校

一、问题的提出

进一步明确“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的10年发展目标。落实“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战略部署,时间紧、任务重,人才是关键。当前需培养一批既懂体育又懂经济管理、适应市场需求、服务大众体育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二、我国财经类高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研究

(一)相关概念简述

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是近年来新兴的交叉性学科,旨在运用经济学理论来更好地分析体育经济问题,旨在培养能够同时掌握体育基本理论与经济学基本理论,并能将其同时运用于体育经济教学与科研以及体育市场经济分析等方面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二)我国高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主要课程体系建设现状简述

国内最早开办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高校是北京体育大学。目前,随着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了发展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重要性,也积极探索并建设该专业。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在开展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高校中,高等体育院校仍然是主要的成分,比如说首都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以及天津体育学院等,其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均在开设相关专业;其次部分财经类院校以及部分师范类院校以及综合性大学也增设了该类专业。此外,由于学校创办专业的方向与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在该专业创办前的对其培养理念及培养目标的设定,而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方式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的创办方向与模式,因此,在创办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理念与培养目标不一致的情况下,现阶段国内很多高校对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方式都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异。比如说,国内一部分体育类院校将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方向设定为能够掌握体育经济与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并且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另一部分体育类院校则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设定为在掌握两种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仅具有实践能力,且具有良好的科研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两类高校在基础课程的建设上基本一致,旨在培养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下的学生能够同时掌握体育基本理论与经济学、管理学方面的基本理论,而在拓展课程方面则为一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类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三)我国财经类高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主要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财经类高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主要课程建设正稳步推进。其中,湖北经济学院的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强调经济、管理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注重培养良好的体育素质。而以山东财经大学为代表的财经类高校则大多注重于培养掌握体育经济与管理基础知识且具有良好管理能力的人才。相对体育类高校将课程体系的建设重点放在专业课程方面,目前财经类高校在建设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体系时,更加注重公共必修课的建设。然而,目前财经类院校虽然在基础课程中对经济管理方面的课程都有所普及,其交叉综合类的课程的目录也和体育类院校有很大的共同之处,但在体育技能类的课程建设方面与体育类院校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其中,财经类院校可供选择的体育技能类课程种类与数量明显少于体育类院校,因此,本文认为目前财经类高校的体育经济与管理主要课程体系建设在经济类课程、管理课程以及基础课程方面具有领先地位,但是就体育类课程项目来说,相对于体育类高校,在课程种类与课程教学深度方面仍有一定的差距。

三、完善我国财经类高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对策

(一)优化核心课程体系的价值

优化核心课程体系的价值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即规范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以及促进体育经济与管理产业的发展。首先,要规范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规范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建设,要优化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要平衡专业课程构架比例,要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优化并细化主要培养方向。其次,要促进体育经济与管理产业的发展。促进体育经济与管理产业的发展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要以高校为基础,加大力度培养具有良好体育能力以及经济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通过专业性复合人才的培养来直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优化体育类高校的管理学、经济学课程建设水平及普及率,以此来提高体育领域人才的经济知识水平与管理能力,从而间接促进体育产业及其相关行业的发展。

(二)合理开设基础课与专业课

首先,在开设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体育类院校中,大多数院校在该专业中开设的经济类与管理类课程相对较少,课程种类也相对单一,因此本文认为对于体育类高校来说,其应当优化专业课程中的经济类与管理类课程,增加课程种类,审核课程规范性。其次,在开设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财经类院校中,大多数院校的该专业在经济类、与管理类课程的建设上相对于体育类院校有较大的优势,但如前文所述,目前很多财经类院校可供选择的体育项目较少,因此,本文认为对于财经类院校来说,要在优化经济类与管理类课程的基础上,重点增加体育技能类课程的种类与教学深度,规范各门课程的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在培养该专业学生掌握良好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技能。最后,本文认为各体育类院校与财经类院校可以就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尤其是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开设方面定期的进行交流,如体育类高校可以向财经类高校咨询经济与管理类基础课程的开设经验,而财经类高校则可以向体育类高校咨询体育技能类专业课程的开设经验。

学校体育管理论文范文第10篇

一、理论界对高职骨干院校党政人员素质研究概况

截止到2016年5月1日,笔者进入中国知网,输入“人的素质要求”、“行政人员素质要求”、“骨干院校建设行政人员素质要求”等关键词,在全文数据库中进行精确和模糊搜索,得到如下结果。

从上表,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信息:一是学界关于“人的素质要求”的研究成果。有关“人的素质要求”的专著为0部,表明这方面的专著没有问世。期刊类论文论及该论题的有18084篇,精确论及该论题的文章为“0”;报刊类文章论及该论题的有250篇,精确论述的为“0”;博硕论文论及该主题的文章5243篇,精确论述的为“0”。这表明,学者们更多地以论文的形式论述了“人的素质要求”的问题,而真正论及该论题的成果没有。二是学界关于“行政人员素质要求”的研究成果。我们从专著、期刊论文、报纸论文、博硕论文考察,精确论述的均为“0”,模糊论述的分别为:0,9956,110,8247。这些研究主要表现对行政人员素质要求的论述比较多,局限在于:没有精确论述。三是学界关于“骨干院校行政人员素质要求”的研究。精确考察均为“0”,从模糊考察,“图书类、期刊论文类与报刊论文类、博硕论文类”成果分别为:0,161,5,121。从以上三点可以得出结论:学界没有人真正论述“骨干院校行政人员素质要求”的问题,所以从这一点上讲本论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成果可能会填补学界在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二、国内外对高等骨干院校党政人员素质建设理论相关研究述评

(一)国外对高等骨干院校党政人员素质理论的研究

国外的高职教育大多产生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对这一类型教育研究比较多,但是由于国籍不同,体制不同,对高职院校“党政干部”的研究涉及得比较少。尽管如此,笔者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得到相关高职院校管理人员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研究具有借鉴作用。

1、行政管理人员坚持依法办学

德国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起步较早和取得一定成就的国家。之所以取得一定成就,是德国高职院校行政人员坚持以法律手段管理和治理学院是分不开的。高等职业院校通过法律法规对职业教育进行办学和管理,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是法律法规的落实者。1969年,德国高职院校办学都要遵循《职业教育法》,该法是德国关于职业教育的基本法,对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培训、组织、考试制度等作了原则性的规定。通过职业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严格贯彻实施,巩固了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随后,德国出台了《企业基本法》、《培训资格条例》、《青年劳动保障法》等[1]。正是这些法律法规以及高职教育院校行政人员对上述法律的实施,德国的高职教育事业才经久不衰。

2、行政管理人员具有国际战略眼光

德国教育主要以办应用型科技大学为主,在经济全球化和欧盟一体化背景下,德国高职院校行政人员采用“双元制”等办学模式,汲取其他国家的办学合理因素,通过建立办学保障体系,对技术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改进学位制度,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接纳外国留学生,开拓国外教育市场与国际接轨[2]。此后,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的教育者也相继效尤,职业教育取得巨大成就。

3、行政管理层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国外众多职业高职院校中,由于行政管理人员勤于思考和善于总结管理经验,在不同国度形成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表现在:加拿大 CBE教育管理模式(以理论教育为基础的实践能力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教育管理模式(一元在企业实施,一元在学校里实施)、国际MES教育管理模式(就业技能教学管理模式)、美国的“技术准备制度”合作教育管理模式等[3]、英国的“攻读交替制度”、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制度”等。这些模式主要是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依据该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基础创造出来的,表现出行政管理人员的智慧。

4、行政管理人员教育理念的变化

严格说来,高等职业和技术教育在中世纪以后才诞生,这一时期高职教育的理念一般是为国家服务,确切一点说是为了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培养新型的管理国家的人才,尤其是为特定行业和特定官僚培养技术人才。十九世纪中后期,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譬如欧洲大陆和英国等国家出现了为区域经济和工业发展服务的地方性院校,这些学校较前期,其办学理念有所变化,即办学为统治阶级开始转变为服务区域工商行业。这些“位于工业人口集中的中心学员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与从事工业的人口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其教育应该始于他们日常职业中,即传授有助于其职业的知识”[4]。这些办学理念的变化与其说是统治阶级的变化,还不如说是高职院校行政人员办学的变化,因为高职院校行政人员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还需要阐述的是,办学理念的变化,必然导致培养目标的变化。

5、行政管理人员加强交流与合作

德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家高职院校在本国的办学具有较高的水平,这些国家的行政管理人员十分注重于国内院校之间的联系与相互学习,也特别注重与国际接轨,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5]。

通过对关于国外高职教育研究理论的梳理和归纳,行政管人员在高职院校所起的作用是肯定的,表现在:办学依法进行,讲究规矩,遵循办学规律;行政管理人员办学具有战略眼光;思想开放带来办学理念先进并脚踏实地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主。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但是也有不足,表现在:一是过于强调实践行操作训练,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理论的学习和修养训练。二是由于注重实际操作,学生考核重实践轻理论,这对学生全面发展是一个致命打击。三是“强调职业教育是人生必经之路”这未免过于整齐划一,不利于具有理论兴趣的学生发展。

(二)国内对高等骨干院校党政人员素质理论的研究

与国外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相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学界对这一高等教育形式的研究也比较欠缺,研究本科阶段高教教育的比较多,对高职院校尤其是高职骨干院校建设过程党政干部素质研究的成果可谓凤毛麟角。通过检索,学界关于高等职业骨干院校党政干部素质要求的理论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理”关于高等职业骨干院校党政干部素质建设的规定

本文所说的“法理”,是指行政法规,指国家行政主管部门以为法律法规形式颁布的关于高等职业骨干院校党政干部素质规定的文件。1996年9月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二十四条规定了职业培训机构设立的基本条件,其中一条是“有与培训任务相适应的教师和管理人员”[6]。这一规定,将行政管理人员作为基本条件纳入职业教育机构的基本条件,这是可取的。但是,对于行政人员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素质要求并没有作进一步的规定。1999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49条规定“高等学校的管理人员,实行教育职员制度”,这一提法尽管是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对今天的高等职业教育同样适用[7]。1998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中明确指出:“本法所称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在本法中非常明确地把高等职业学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确定了下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行政管理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宏观上指国家和地方政府中高等职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二是微观上指高等职业院校内部的行政管理。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学理”关于高等职业骨干院校党政干部素质建设的论述

“学理”即学界对高等职业骨干院校党政干部素质的研究,它主要表现在:一是对高职院校机制体制基本概念的论述。刘红红(2010)和戴国宝(2006)在他们的硕士论文中研究了高等职业院校教育行政管理的基本概念。他们主要论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论述了高职院校行政教育管理机制的问题。所谓高职院校行政教育管理机制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上建立起来的对教育事业进行组织管理的各项制度之和,它是整个教育体制得益以构成和运行的保障,它规定着学校教育发展规模、发展速度有着直接影响。内涵方面涉及教育系统的机构设置、职责范围、隶属关系、权力划分和运行机制等。外延包括教育系统的教育领导体制、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为核心的一系列教育制度。第二,论述了高职院校行政教育运行机制。所谓高职院校行政教育运行机制是指学校在运行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方式。主要包括:决策、信息、资源、动力、质量和约束等五个方面机制。二是对国别(个案)行政管理体制的研究。刘登高研究了美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运用市场机制,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而美国政府行政在市场资源的配置中扮演着“监管员”的角色[8]。杨德广研究了德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德国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坚决落实“双轨制”职业教育体制,将工厂与企业中的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学校里的基础理论学习有机结合[8]。此外,还有作者研究了英国、澳大利亚高职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体制问题。三是对高职教育存在问题的研究。尹文秋等研究了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这些存在问题大多表现为:多头管理、财事权不分、行政管理人员思想因循守旧、管理机制和制度缺失、管理职能膨胀等[9]。 四是对高职院校教育宏观行政管理的对策研究。孟昭上对此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他认为: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由中央合地方两级政府进行管理。由于中央实施高度集中管理,地方政府管理的自主权非常有限。随着改革开放,地方政府对高等职业院校的管理权逐渐扩大,办学主体和投资主体逐渐增多,正在改变原来投资和办学主体单一化的局面[10]。五是微观上论述高等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学界对这一论题进行论述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对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内涵的研究。吴琼认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力资源是指所有推动高职院校及高等教育发展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员的总称。狭义的人力资源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在职职工的总称。包括:管理人员、教师队伍、教辅导人员和工勤人员、学生人力资源和社会可利用人力资源等[11]。第二,对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研究。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一种基于高职院校整体发展战略的管理模式,以研究制定和规划符合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的人才战略核心,以提高符合战略目标的团队和个人绩效为根本任务,以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和社会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为目标[12]。第三,绩效管理的研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的成果比较多,丁银军着重从宏观上研究了高职院校的绩效管理状况。第四,对高职院校个案管理进行了研究。罗良翌在其硕士论文中对XH职业院校教师绩效考核进行了个案研究,研究出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方案及实施策略[13]。

三、对高等骨干职业院校党政管理人员研究的基本评价

从上述关于中外高等职业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理论综述,我们认为具有如下特点:

研究重点从宏观转向微观。中外高等职业院校行政管理人员有关理论的研究总体上来说是从宏观上来研究的,学者们从宏观层面主要研究了学校、社会、企业等相关问题,由于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学者们从宏观转向微观研究,比如研究了行政管理人员的行政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内容。

研究视角呈多元化趋势。一般而言,高等职业教育行政管理研究基本上沿袭了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研究套路,但学者们没有止步而,而是从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多元化的探究。

学校体育管理论文范文第11篇

古典教育组织理论包括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以及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出生在美国,在费城米德维尔钢铁公司工作。为使企业管理由一种随意的、经验式的管理变成科学的管理,泰罗从研究工人劳动时间和工作方法开始,对生产管理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研究,形成了科学管理理论。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实行标准化管理和计件工资制,科学地培训和选择工人,协调作业人员和管理者,使企业形成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和严格的管理制度。现代教育管理思想大都可以追溯到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高校管理仍然可以应用泰罗的管理理念,讲求效率和科学,利用标准化的手段进行考评和过程管理,实行奖惩制度,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实行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的分工协调,使行政管理人员充分高效地为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服务。高校人力资源部门对教师采取聘任制的管理方法,择优录取教师,建立竞争机制。同时,高校人力资源部门也要培训教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教师专业素养与个人素养的提高,通过考评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亨利•法约尔(HenryFayol)是法国科学管理专家,他在实践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般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着重讨论管理原则的理性化和科学化,重视组织这个整体,认为“管理就是预测和计划、组织、命令、协调和控制”。高校作为一个以知识为核心的组织,其管理活动也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例如,高校要制订本校的长期、中期、短期发展规划,对学校的设施设备、师资配备、招生人数等做出预测和谋划,由学校各职能部门制订本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教师制订学期和学年教学计划等。高校的组织管理始终围绕学校的发展和改革,协调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预测、控制学校的未来发展前景,服务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促进文化传承和知识创新,最终达到让学校这一组织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目标。法约尔提出了管理的14条基本原则,其中公平原则、首创精神、团队精神等理念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应得到很好的借鉴和应用。韦伯的理论重视组织的制度建设,重视下级服从上级的科层制建设,而人在组织建设中并不重要。在他看来,传统的管理主要凭借的是“世袭权力”或“魅力权力”,而现代社会管理则凭借以法律为基础的权力,所有的人在规定的职权范围内行事,是职位规定人的行为,而不是人的行为规定职位。当前韦伯的科层制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现实痕迹较深,中国高校的机关化、科层化现象十分严重,高校行政人员的级别设置与政府机关的科层模式十分相似,致使高校成为一个追逐名利的行政化场所。中国高校管理的“去行政化”呼声虽然很高,但成效甚微。“去行政化”要去除行政级别,实现“教授治校”,由学校的行政部门和行政人员行使为教授服务的职能,教授民主决定学校的重大事情。另外,高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完成组织协调、运转的功能,以适应外部环境的需要。因此,高校的“教授治校”“学术自由”要强化依法治校,加强教育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体现公正、公平的原则,保证合理利用并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保证高校发展的理性和稳定。

二、人本主义教育管理理论及其应用

澳大利亚的美国行为科学家乔治•埃尔顿•梅奥在1927~1932年美国西方电器公司进行的“霍桑试验”,证明了工人的积极性更多地与人的精神因素有关,奠定了人际关系学说的基础。试验显示,当工人发现自己被关注时,尽管物质条件没有被提高,但工作效率却明显提高。霍桑实验以及梅奥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际关系学说,提高了管理中对人的非理性因素的认识,为人文主义管理思潮拉开了序幕。教师是高校这一特殊组织中与知识和文化打交道的特殊群体,以传承知识、创新文化为己任,往往更重视精神层面的获得。被尊重、被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教师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共同的理念和道德标准形成了独特的教师文化,对学校文化的营造和认同是他们努力工作的主要动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意识更多地来自于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工资待遇和物质条件因素在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中不占主导地位。他们更重视自身的修养和人格魅力,重视校园的文化氛围和工作软环境。因此,在高校管理中利用人际关系理论,营造良好的教师文化和校园氛围,让教师在一种愉悦的文化气氛中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作为早期人本主义管理理论,杜威的民主教育管理理论以“民主”为核心,重视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参与,强调师生共同参与,提倡学生自治。杜威认为,教师既是一个领导者又是一个引导者,学校要尊重教师对于管理的参与,尊重教师的价值和尊严,给予教师参与管理的权力和自由,改变传统的权威主义领导方式。传统的管理用权威、命令、集权的领导方式,与高校教师的管理愿望相背离,不利于教师对学校组织运作方式的认同和积极参与。相反,高校的分权式管理、民主管理能充分调动教师群体的聪明才智,提高教师对学校管理的参与度,有利于学校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全校的人力资源,共同应对学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促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高校的民主管理目标还要与教师及学生的发展目标相一致,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辩证统一起来。到20世纪70年代,具有不同哲学背景的人文主义学者形成了人文主义教育管理流派,与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流派相对立,如格林菲尔德的主观主义教育管理理论、霍金森的教育管理价值理论、福斯特教育管理批判理论、萨乔万尼教育管理文化理论。人文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更关注组织中的人以及人的非理性方面,如人的意志和情感、动机等;更专注人的价值理性和伦理理性;批判阻碍人的自由的社会制度,表达了对人的终极关怀;强调高校教育管理要研究人的主观性的表达。高校教育管理活动必定是人的活动,而且最终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高校教育管理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的意志、目标、动机和价值的表达。在价值多元的社会背景下,高校教师和学生在价值取向以及非理性、情感、动机、智力、体能、个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如何重视教师及学生的个体生命、个性特征,是高校管理实行“以人为本”理念的关键所在。

三、教育管理科学理论及其应用

学校体育管理论文范文第12篇

试论开放、兼容的现代教育观 洪辉煌

影响高等学校管理者绩效的诸因素分析 华干林

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后高校财务面临的机遇与问题 张呈余

学习贯彻"以德治国"方略构建高校新型德育体系 赖新民

当代青年道德人格的困境、时代要求及其培养 胡艳蓓

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与中国的民族高等教育 黄骏

关于提高高校教育决策水平的思考 高建勋

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整合 叶明非

论经济全球化下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视野 黄元国

论中国高等教育历史发展的三阶段 雷洪德

论高校党建工作现代化 莫纪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失衡"现象分析 杨宁芳

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理想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朱喜坤,范笑仙

关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 钱晓勤

建设适应民办高校特点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方晓春

加强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陶岩平

ISO认证: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新思路 刘智元

强化科学管理追求质量效益--面对高校扩招谈教育管理 颜亚蓉

高等教育质量链初探 任义君

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张金辉,付云霞

浅谈加强高校学科梯队建设 阮再洪

高校图书馆阵地意识浅论 汤洪庆,荆丽辉

浅议高教自考音乐教育专业理论课程的考核 王锐

高职高专教务管理规程研究 王忠国

论加强高等院校环境教育 孙定建

思想讨论的意义 丁兆春

高师教育必须注重书法教学 张怀满

高师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探讨 鲍曼,王玉文,秦进红

试论"两课"教学评估的意义 王长民

从突出特性入手搞好"邓小平理论"课教学 于亚文

"邓小平理论概论"课教学改革研究 李翠霞

工科物理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赵言诚,孙秋华,麻文军

高校专业课教学改革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张颖,闫雷

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服务-发展"模式研究 陈发瑶,姜群瑛

高等教育经费结构多元化探微 陈建,赵世鸿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汤海旸,方竹根,王南雁

关于科学研究在一般院校发展中的定位思考 杜海平

从高等教育到终身教育 程黎阳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文化选择 李虹,李维

树立全新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赵泽宽,吴成钊

新世纪初地方重点大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路云平

教育:用整体尺度放大人的内在世界 谭景芳

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周丽霞,钱佩忠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的思考 张劲,王斌

以"三个代表" 思想为指导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支戈壁

试论生活方式的变革与高校精神文明建设 王小燕

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若干思考 陈火弟

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影响及对策 陈凌,何树林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贵在主动与助人以需 于桂贤

人--文化的生物 --论英语教学中外教与本土教师的合理搭档 朱风云

论二语习得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杜文捷

以文化素质教育为核心改革哲学教学 曹含梅

由实习基地到三结合基地的探索与实践 阎军印,岳连香,方慈

运用迁移规律进行《工程热力学》教学改革的实践 谭羽非

高师教育学案例教学法的内涵与实施原则 张宝臣

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 茅育青

论高师体育教育专业新世纪课程改革 钱文军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改革刍议 张道理

论写作基本功 姚承嵘

科研育人:研究生培养教育的关键 楼建悦,赵启泉

跨学科、跨专业培养研究生的途径探讨 罗仕鉴,陈杭渝,孙守迁

师生互动对研究生道德素质培养的影响 唐魁玉,白淑英

印度高校教师的工作量与工资待遇 宋爱红,安双宏

美国哈佛大学《零点计划》给中国高校实施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的启示 姚军,徐天成

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研究 卢晓红

大学生就业的性别差异及对策研究 戴明清,王克黎

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实践的思考 邢秀茶,冯超,李君

试论高等师范院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 任登波,王光琼

重构我国高师院校的教师观 蒋亦华

坚持"两个务必"推进"两风"建设深入开展 肖书源

高校共青团推进创新教育活动的思考 徐仁权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继承与创新 娄国栋

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特点与教育对策研究 喻永红

科学研究与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 马立祥

我国教育市场结构特征与发展政策路径分析 林勇,陈德敏

高校社团企业化运作模式初探 李金明,刘尊旭,吴松

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进家庭模式探索 邓德敏

对高校人才成本核算的初步探讨 张步俊

高校图书馆的网络信息导航 魏力更

完善和创新高校资产管理的几点思考 马杰一

高校后勤消费资源的分层 彭怀祖,唐德善

BOT投资方式与高校后勤投资制度创新 郑文谦

对当前教师教学评价问题的思考 郑鹰

以实施新教学模式为契机建设高水平高校教师队伍 陈利群,林大静

高校外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侯瑞君

加强教职工职业道德建设调查报告 朱强,罗慧,张永康,秦金保,蒋国凤

高等法学教育改革面临的两个基本关系 吴西彬

关于高校应用写作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王翠荣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多样化教学模式研究--案例分析教学法探析 王学静

诗词与《思想概论》课的教学 吴日明

基于价值观的大师级教师论 苍翠,姚永志

人文环境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影响 欧阳斌,冯志敏

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等教育体系 程黎阳

论以人为本及高校的人本管理 许亚非,向万忠

现代管理理念在高校体育部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赵少平

论高校班级民主化管理模式 刘志翔,熊小红

我国高校董事会运行机制研究 钟晓东,陈洪涛

高校会计预算管理的宏观调控与微观举措 李德生

论高等教育成本会计核算的原则 唐艳兰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 白立强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张庆奎

高校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建设实务思考 陈雪琴

学生班集体建设:高校德育工作的坚强阵地 于成学,樊晓东

高校女特困生的心态特征与心理资本富足 谢旭慧,孙营

学分制赋予学生什么自由与义务 吴跃文

学分制管理的若干启示与对策 任淑淳

高等教育教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苏力华,刘后根,柳军,温俊,陈仕强

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高校科技创新步伐 李君明

以强化科技工作为切入点快速提升新建本科院校的综合实力 舒光伟

论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思想特点及教育原则 胡解旺,欧清华

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专业化体系建设论纲 池忠军,易汝玲

当前就业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的理性思考 许紫岳,黄新敏

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建构问题研究 赵岩,高丹,苏畅,隋国成

学校体育管理论文范文第13篇

论文关键词:西方教育管理;文化模式;高职教育改革

托尼布什教授所著的《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一书中根据教育管理在其目标、结构、环境、领导等四个方面的不同特征,将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出现的众多教育管理理论流派,归纳为六个大的理论模式,即正规模式,学院模式,政治模式,主观模式,模糊模式,文化模式。其中,文化模式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的教育管理中所出现的注重主体价值观和信仰、强调培养组织成员凝聚力和形成组织文化的倾向,是一种反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体现了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在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方面新的倾向与趋势。尽管国情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学者的立场和观点不同,但是由于理论的跨文化、跨社会和跨越空间的特点,东西方之间在教育管理理论及面临问题上有共性的东西,也有共同的呼唤。

1 文化模式理论含义

文化模式可以被定义为:个体拥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倾向性对他们的行为及其对他人行为的看法都有很大的影响。在组织成员中所形成的规范成为组织的传统,在群体中进行交流和传递,并通过文化符号和仪式来进行强化。文化模式强调组织的非正式的方面,而不是强调官方的和正规的因素。文化模式关注的是组织中个体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规范,以及个体的认识如何与被认可的组织的认识观念相结合。

文化模式的主要特征是文化模式强调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和信仰,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价值观和信仰有时是隐藏在成员心中没有表露出来的。并且,在一些规模大,具有多元目标的组织中(例如大学,学院)成员不同的价值观和信仰形成了多种组织文化而不是唯一的共同的组织文化。群体之间相互竞争和分离,教师忠诚于自己的群体,该群体有自己的特点,在工作时间甚至是工作以外的时间接触多的东西从而会形成该群体在教学方式、纪律和课程等方面的群体观念。

文化的典型表达方式是仪式和典礼,用以支持和赞颂所认可的信仰和规范。学校尤其具有丰富的文化符号,如集会、授奖仪式、私人捐赠学校的崇拜仪式。仪式是文化模式的中心,文化符号是学校管理的关键部分,文化符号也是形成共享观念这一过程的中心。文化以以下三种形式为特征:概念的或语言的(语言的运用)、行为的(仪式、典礼、规则、支持机制、社会交往模型)、可见的或物质的(设备、仪器、纪念物、座右铭)。

2 西方教育管理模式对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启示

不可否认,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有其局限性、消极因素以及和我们在意识形态、教育理念上存在着差异,但是,教育管理作为一个研究和实践的领域,其中符合国与国之间教育管理中的普遍规律和基本原理等精华的部分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借鉴作用,尤其对我国的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深刻启示。

如何正确应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及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妥善处理西方教育管理模式在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中的应用,首先要对支撑问题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即对托尼布什提出的六个模式的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包括组织成员对组织目标看法的一致程度;在教育机构中组织结构的效力和含义;机构与其外部环境的关系;教育机构中领导策略的恰当性。这四个分析标准论述了不同模式的差异性,据本文篇幅的有限性,仅就文化模式理论结合当今我国高职的实际情况,浅析我国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文化模式理论认为:一个学校的文化可以通过目标来表达。对目标的陈述以及组织成员以行动所表现的拥护等,都强化了组织的价值观和信仰。

我国高职教育办学目标以及办学思想的确立,在教育变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前,我国很多高职类院校的办学思想以及办学目标通常具有“拿来主义”和“上级指定”的特点,“拿来主义”是指在发展本校办学思想,办学目标时采用借用其他优秀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目标的做法,吸取优秀学校的办学经验,回到本学校以后将收集到的资料,信息拼凑成自己的办学思想,办学特色。这种借用他人办学经验的做法,其吸取到的经验是珍贵的,有价值的,因为它是许多教育工作者的智能结晶,但是,在强加到本学校的时候,常常面临着过于破碎与拼凑的缺点,并不能体现出组织自身强有力的文化特征,且不具有凝聚力。 转贴于

其实,在发展具有本学校特色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的时候,我们认为应该采取“继承+平均化+成长”的理论。“继承”即是参考本学校以往的办学思想,办学目标,特别是那些具有悠久历史的学校,其过去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更是具有明确目标和清晰的发展架构。“平均化”即是指在发展本学校办学目标和办学思想的时候,可以邀请教师,学者等代表,请他们先提出来自己的想法,在由学校予以内容分析并找出可实行的部分。“成长”即是指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要建立在可成长,可发展的高度,根据学校当前的实际情况,明确学校日后发展的方向。

(2)文化模式理论认为:结构是物质的或可见的组织文化。组织的价值观和信仰以学校所建立起来的角色模型和角色关系来表达。

我国在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来,突出的主旋律就是“放权”,包括扩大校长的办学权力、自主聘用教职工的权利和学校内部分配的自主权,这些“放权”措施对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学校统得太死,管得过多,使得学校缺乏生机与活力的弊端而言,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在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也普遍存在着诸多并不适应或适合学校教育管理与教师劳动性质和特点的操作方案,并较为集中地反映在如何正确理解校长负责制,以及教师劳动贡献与收入联系简单化和主要依赖物质利益来调动教职工劳动积极性的方面。这是现阶段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实施校长负责制同教职工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的综合问题。依据现代管理理论,现代社会组织的个人负责制并不意味着组织的主管人员可以我行我素、独断专行,实行校长负责制体制下的校长也同样如此。即校长既要大胆坚决地行使决策权利和指挥权,又要善于发挥学校其他管理人员和教师集体的智慧,在广泛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形成集中和同意的管理。

②学校劳动分配制度改革的合理性和配套性问题。

在学校劳动分配制度的改革中,应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教师奖励制度、荣誉制度等实施,建立起与以物质激励为主的结构工资制相配套的竟声奖励制度。在现阶段的学校管理实践中,应对那些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忠于职守、尽心尽责的教职工给予各种精神奖励,如授予荣誉称号,褒扬他们的业绩和精神,在日常工作中给予充分的尊重等,创设使教职工萌生强烈的事业心、崇高的使命感和奉献精神的校园氛围,使教职工劳动积极性的调动,不再局限于物质利益的动因,而是在基本物质利益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以精神力量作为提升教师劳动质量的动因。

(3)文化模式理论认为:外部环境是以价值观和信仰为主体形成的组织文化的来源。由于组织是开放的系统而不是封闭的系统,所以,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越来越取决于组织与外部环境进行成功联系的能力。托尼布什教授在书中提到“野生“环境中的管理,这是根据学生入学由居住的区域决定向家长选择转变的现象,形象地把组织划分为”野生“和”家养“两类,当学校在有招生的社区范围和明确的生源时,学校是“家养”的组织,但是由于环境的变化,学校不得不为了生存而进行生源的竞争,即时刻处在“野生”的组织中,所以,为了维持机构的生存,学校的管理者必须具有更强的理解力,技能和灵活性。校长和资深教师要多参加教育管理的培训,要跟得上教育管理发展的前沿,了解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从而会更好地促进学校。

(4)文化模式理论认为:组织的领导者为文化的巩固与发展负主要责任。校长的价值观和信仰建立在多年成功专业实践的基础上。人们也期望校长能够体现学校的文化,校长是学校文化的创建者。

学校体育管理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民办高校 内涵式发展 学生教育管理 教育评价 专家管理模式

党中央关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论断,坚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学生为本,挖掘高等教育内部资源,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内部结构,发挥高等教育自身潜力,教育自身的需求是其主要的动力源。内涵式发展方式主要有三个特点:“注重质量的发展、彰显实力加特色的发展、注重协调的可持续发展。”[1]

高校学生工作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中国梦”的实现更需要一大批全面发展的人才实践。民办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多元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何开创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协同创新的局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学生能力与素质,是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大环境下亟须认真思考的大问题。

一、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

民办高校学生思想积极、追求上进,但自身个性较强;基本素质较好,文化素养相对薄弱;社会活动能力强,对第二课堂活动的参与积极性较高,但自信心不足,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缺乏自信,表现出一定的自卑感;对现代新媒体信息技术敏感,接受能力强,运用新技术媒体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重要途径;张扬个性,思维活跃;爱好广泛,有特长,物艺相通,导之以行,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分析其需要,进行教育管理模式的设计是重要切入点。

(二)民办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1.民办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思想偏离教育规律。民办高校教育理念过于陈旧,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在功利思想的指导下,忽视教育的价值诉求,将学校视为产业,作为盈利机构,体现利益主导原则。有些投资者用企业化管理思想管理学校,忽视教育的基本规律,不能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方位能力培养。

2.民办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作用被弱化。部分民办高校忽视自身实际办学水平与能力,片面追求教学工作,忽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认为只要学校效益好、规模大,就能快速发展,办学质量就会提高。这种抛开自身实际、盲目照搬其他院校经验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造成教育计划与模式缺乏科学性,可操作性不强。

3.民办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趋同性严重。多数民办高校将自身教育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高级应用型、综合型人才,呈现出较强的相似性、趋同性。这种趋同性现象表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基本是照抄高层次研究型大学,抛开自身实际情况,缺乏个性化举措。公办院校基本具有较深厚的校园文化积淀,形成较稳定的学习文化氛围,其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基本已经成型,具有稳定性。民办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盲目跟风,照抄照搬公办大学和学生工作者母校模式的居多,缺乏科学的组织和论证,不符合民办高校实际和学校个性特征,趋同现象很严重,缺少科学性和人文关怀,归根到底是没有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尊重。

招生规模的扩大不能改变民办高校的办学影响力,利益不是民办高校的必然选择,唯有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才能反映出民办高校的实际水平,才能实现院校的内涵式发展。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民办高校体制相对公办高校来说较为灵活,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完全可以独具特色。创新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民办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必然选择。

二、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下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设计

“教育是引导不是左右,教育是影响不是支配,教育是感染不是教训,教育是解放不是控制。真正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让人体验美好、体验崇高、体验成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形成鲜明的价值判断和丰富的思想体系”[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更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3]。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教育充分以人为本,积极应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影响,研究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一)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下的学生教育管理目标与内容体系构建。

1.理论依据。人的思想和行为目标是由需要引起的,需要是行为的动力和源泉。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将需要分为生存、享受和发展三个层次。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内涵十分丰富,他把人看做一个运动变化的整体,认为人的需要心理随着自我认识和改造能力的增强而发展。全面自由发展的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需要,是人们为了完善自我、实现自身价值而产生的需要,最终目的是达到自我实现,成为我们进行民办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目标体系研究的理论依据。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马斯洛用需要层次理论为人们的心理活动提供了积极的动机理论,他将人的心理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在不同时期和阶段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这对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具有启发意义。了解学生的需要是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前提。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和同一专业年级的不同学生的需要具有差异性,而且处于不断变化中。因此,学生教育管理者应该经常性地采用各种方式方法进行调研,了解学生需求,探究其需求满足度,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激励。

2.目标设定与内容设计。依据需要的特点设定目标和内容。“要针对对象的不同情况,在目标设置上区分层次,从设置目标开始就注意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同时,要注重在目标的各层之间保持一定的坡度,以便顺利地从较低的目标层次向较高的层次递进。在内容上要深化、更新和转化,对内容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使内容更科学,使内容跟上时展,吸收最新科学成就”[4]。

(1)目标设定。在目标设定中,学生教育管理者首先向学生阐述院校实际环境和相关教育条件,广泛听取尽可能多的同学的意见,在与学生深入沟通研究的基础上判定教育管理目标和内容,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要求和建议,学生是教育管理模式的真正设计者和实践者,正如“不是宗教创造人而是人创造宗教一样,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5],学生是主体,学生教育管理者起辅助作用。目标的具体化是目标设定的另一个关键问题,必须把“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学习安排。唯其如此,才有可能将目标转为学习及学习成就的动力和基础”[6]。

(2)内容设计。利用理论学习组织,选择教育、心理、管理、经济等各门学科中的基础理论知识,如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等,完善自身教育管理知识与效能,以便更好地进行自我教育和帮扶他人。

利用读书会和校园论坛相关版块,选择名家名作与经典文章书籍,经常性地进行交流讨论与研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提高文化修养。

利用专业实践平台和创新实践小组等实践组织和平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深入进行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刘贵芹提出,“要变‘走马观花’为‘下马种花’,加强实验、实习及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实践育人基本条件建设,多让学生动手、练习、锻炼、参与。高校应健全制度、完善保障、全面覆盖,力争让每一名本科生都能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7]。积极组织参加各级各类专业竞赛,在“实战”中交流提高专业技能,追踪学科前沿;积极组织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奉献社会。

利用时政理论学习组织,选择原文件,倡导并指导学生阅读原典文件,在学习原典文件中深化对自己三观的认识和理解,对人民期待的了解,以及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把自身价值的实现融入现实生活中,融入人民群众中,融入祖国建设中。

(二)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下的学生教育管理载体建设。

1.积极组建学生需要的群团组织。运用团体动力学理论和组织行为学理论,组建丰富的群团组织,研究适合学生成长的有效载体。大学生每个时期每个阶段都存在不同的心理需求,民办高校教育教学条件的相对性有时更会强化其心理需求,为了保证学生需要,做到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组建不同的群团组织是非常必要的。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组织外语学习组织、文史兴趣组织、体育协会、社会考察团队、读书会等;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爱好,组织专业竞赛训练团队、专业创新实践团队等,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规范其组织结构,使其具有稳定性和发展性,能够持续地满足不同年级、专业,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

2.积极利用新媒体等信息技术平台。研究如何利用QQ、博客、微信、专题网站论坛等信息技术媒体开展教育活动,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平台,营造舆论氛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云计算的深入发展,高校较早地进入微媒体时代,现实与虚拟世界的拉近,铺天盖地的信息都给民办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机遇与极大的挑战。研究和实践微媒体视域下的民办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如何有效开发微媒体信息平台、利用和监管好微媒体平台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新媒体不可全用,亦不可不用,各类信息媒体技术本身存在盛衰变化,根据大学生对主流媒体关注度的实际情况,适时更换教育管理平台,以保证利用的信息技术媒体始终是大学生普遍使用和关注的。与此同时,可以把专题网站论坛和腾讯QQ这两个相对比较稳定的信息技术媒体作为固定的教育管理平台。这样就保证了信息教育平台的稳定性、时代性和发展性。

(三)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下的学生教育管理阶段层次划分。

民办高校有其共性特征,不同院校有各自不同特点,其阶段层次划分不可能是固定的,仍需要从社会发展要求、院校自身办学条件实际、学生实际、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现状等因素出发。阶段层次的划分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因此,至少要保证两个阶段层次,并且每个阶段运行结束都必须对教育管理模式本身和学生分别进行阶段考核与评价,因为这是下一阶段层次的基础,是保证下一阶段目标和内容准确确定的前提条件。

(四)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下的学生教育管理评价模式。

本部分研究主要引用教育评价学相关理论和方法,运用形容词―内涵界定式量表建立评价指标等级,给出内涵界定。量表是对具体教育实践活动和教育实践模式本身进行评价的标准和尺度,是衡量教育实践活动科学性的基本方法。目前,形容词―内涵界定式量表是教育评价中运用得最多的一种量表,它用形容词确定等级,加之以具体的界定描述相应等级,优点是等级间的区别比较明确,因此目前在高等教育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

(五)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下的学生教育管理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教育质量的提高是高校教育工作目标,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民办高校要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势必要“加强工作内涵建设,在创新方式方法、加强队伍建设、抓好关键环节中提高质量效益”[8],必然要选择和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院校实际和学生实际的教育管理质量保障体系。本部分研究主要选取专家管理模式。专家管理模式是英国学者爱尔顿(Elton,L.)提出来的,“是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最主要特征就在于其发展性”[9]。专家管理模式发展性、周期性、螺旋式往复的特点与本研究的阶段性往复循环有着契合之处,这种模式更能够达到持续保障与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民办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科学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取得突破与长远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瞎摸瞎碰盲人摸象式改革是万万不行的,但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连石头都摸不着’的‘拍脑门子’改革也是非常危险的”[10]。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环境下,民办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建立需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符合时代要求,符合院校实际,符合学生实际,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需要设立教育目标和内容,划分阶段层次。模式的建立与运行必须采用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方法,以保证其科学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卢连大.关于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3(1):25-27.

[2]田建国.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87.

[3]赵立峰,王晓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全面发展新论[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14.

[4][8]樊泽民.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前沿问题[J].湖南社会科学,2013,(5):260-263.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0)2版:40.

[6]赵宇,葛楠.民办高校考研学生的思想引导与心理干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3):82.

[7]刘贵芹.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J].重庆高教研究,2013(1):4.

[9]陈玉琨著.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2):228.

学校体育管理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管理;思想理论;体现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2-09

高校体育教职人员在工作中不断归纳体育管理的经验,并总结为固定的管理模式和规律,这就是体育管理的理论。研究体育管理思想理论,可以促进学校的体育管理体制建设,提升高校的体育教学质量,从而使学校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德、智、体均衡发展的优秀人才。

1.整体统一思想理论在高校体育管理工作中的体现

体育体系主要包含单位组织运动、团体运动以及竞技比赛运动这三方面内容,它们之间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现代高校的体育管理工作同样属于一个整体,整体和各个构成要素以及外在条件之间都具有一定的关联。要想在学校中落实体育教育的组织和管理工作目标,教职人员必须明确管理目标,采用整体管理原则,按照一定步骤,使管理工作可以从上到下逐层实现。同时,在管理系统中,要将各个人员和部门的责任进行明确划分,以提升工作人员的全局意识。

管理人员要对学校的体育管理工作进行逐层划分,从大型校园体育活动到日常体育教学,都要采取整体管理方式。在日常体育教育中,体育教职人员应引导学生以参加学校的大型体育活动等方式为契机,不断提高自身体能素质和体育专项技能;同时,学校开展大型体育活动也必须依靠日常教学为支撑。

2.人本主义思想理论在高校体育管理工作中的体现

人本主义的管理思路是要以人为本,让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在本职工作中发挥出自身最大的作用。在高校开展体育教育管理工作,也必须充分激发教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管理人员应充分考虑教职人员实际胜任本职工作情况,根据其胜任能力为各个岗位安排人员。比如,安排高级管理职位时,应挑选责任心强,拥有较高管理素质且具备全局观念的工作人员;安排中级管理职位时,应选择性格温和,擅长与人交际,能够妥善处理日常事务的工作人员;安排低层次管理职位时,应选用熟知开展和组织体育活动方法的工作人员。通过合理调配校内体育管理的工作岗位,可以全面提高内部管理效率。

3.灵活机动的管理模式在高校体育管理中的应用

在当代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系统中,管理人员要根据学校内外的体育发展形式,制订适当的管理目标,并随时对目标进行调整。在明确了目标之后,管理人员要结合实际,为学校的体育管理工作建立运行方针,并运用方针计划落实高校体育管理目标。体育管理工作的过程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因此,在实践中,管理人员在对校内体育系统进行控制管理时,应积极改变自身管理理念,采用灵活机动的管理模式,积极处理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反馈,这样才能达到工作目标。

4.经济效益理论在高校体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当前我们正处于追求经济高效运行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内部的体育管理工作也必须将效益作为开展工作的首要目的,追求经济效益的长期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实际工作中,管理人员要树立效益意识,将效益理论作为指导理论,在开展工作时以提高效率和创造价值作为首要追求。

经济效益理论是指在体育管理中,将管理过程创造的效益与学校的整体效益结合起来,使二者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并将二者作为高校内部开展体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目的。当前,在政府“全民健身”方针号召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制订了体育事业发展计划,开展体育活动成为其重点。

综上所述,高校的体育教育管理可划分为整体统一理论、以人为本理论、动态教育理论以及经济效益理论。体育教育管理工作理论可以指导广大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和体育教职人员对当前的体育管理工作开展全面、深入的探索和研究。通过对体育教育管理的指导思想、理论体系进行研究,可以全面提高我国高校的体育管理效率,使高校体育管理机制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