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医药工作要点范文

中医药工作要点范文

中医药工作要点

中医药工作要点范文第1篇

××年全市中医药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和《××省发展中医条例》,,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 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坚持“人才兴业”、“科教兴医”战略,大力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加强中医机构建设,继续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加大中医医疗机构专项整治力度;强化基层中医工作,完善农村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重大疾病防治以及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工作中的作用;努力开创我市中医工作新局面。

一、加快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设,积极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重大疾病防治。

将中医药纳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和急诊科建设,组织开展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业务知识培训,提高队伍素质,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疾病防治以及农村卫生、社区卫生中的作用,积极参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及艾滋病的防治工作。

二、加强医院管理,提高中医医院服务能力。

按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特色年”要求,在各级中医医院继续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认真落实《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加强中医本文转载于网医院内涵建设,突出中医特色的办院方向。依据《××省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实施细则及评价考核评分办法》和《××省中医医院中医特色考评办法》,加强对全市中医医院督导检查和综合评价,命名表彰“××市示范中医院”,争创“××省示范中医院”。对忽视中医特色的中医院给予“黄牌警告”。

巩固“二甲”中医医院等级评审成果,提高医院科学管理水平。对未上等级县(市)中医院,要加大督导力度,年内力争要有所医院达到“二甲”标准。

继续落实卫生部等七部委“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方案”、“××市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方案”,结合我市中医医疗市场的现状,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强中医医疗市场监管,重点对虚假医疗广告、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擅自扩大诊疗科目、对外承包科室进行严厉查处,营造良好的中医医疗市场环境。

整顿和规范中医医疗性保健按摩、中医美容市场。

三、强力推进专科建设,努力形成学科优势。

进一步加强重点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做好重点专科发展规划,加强中医优势病种研究,优化诊疗方案,探索单病种管理规范,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扶持发展势头好、中医特色浓的省级重点专科,打造中医品牌。

四、积极开展“农民健康保健工程”和中医药进社区工作。

认真贯彻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意见》,认真落实“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增强对口支援的实效。结合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中医药进社区、农村,万名医生志愿支援农村,多种形式开展便民、惠民活动,在县级以上中医院按的床位比例开设惠民病房,开展“流动医院”下乡活动,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扎扎实实开展好“农民健康保健工程”。认真研究并逐步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推广新市区全国中医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经验,深入开展“省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医药特色示范区”创建工作,积极探索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途径和方法,不断丰富中医药服务项目,强化中医药服务功能,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

五、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整体推进农村中医药工作。

以建设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为载体,县抓中医院、乡抓中医科、村抓中西结合方法,积极推广实用技术。认真按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指导意见》、《××省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规划》中医药工作指标要求,保证乡、村卫生组织中医药人员比例和中医药业务开展。结合落实《乡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管理基本规范》,完善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功能,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

加强农村卫生室建设,做到人员、房屋、设备、管理四配套。使乡村医生能中会西、能西会中以及采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中医药服务,用简、便、效、廉的方法为人民群众防病治病。

继续深入开展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制定创建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规划。各地要按照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标准积极创造条件,列出计划,全力争创。年内在××、××等县开展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创建工作,年底力争达标。××,××开展“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创建工作,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加强人才培养、制度建设等基础性工作。争取早日通过国家验收。

六、加强人才培养,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按省中医药管理局的要求,成立中医药继续教育办公室,启动“杏林工程”。大力培养中医药合格人才。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

做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加强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建设促进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实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项目”和“项目”,抓住“读经典、做临床、拜名师”三个关键环节,培养高级中医临床型人才。

深入开展中医药师承教育,做好全国第三批和省级第二批师承的结业出师考核工作。

加强管理人才培养,通过举办中医院院长培训班等形式,建立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医院管理人才队伍,努力提高全市中医医院管理水平。

开展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工作,积极创建省级、部级重点学科,培养学科带头人。

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医药队伍建设,重点加强乡村两级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继续实施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项目和乡村医生学历教育项目,努力提高农村中医药队伍的学历层次和技术水平。做好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工作。

七、注重继承创新,提高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中医药科研实验室规范化建设,加强对中医药科研课题的在研项目管理,保证研究工作按计划实施。精心组织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专项和省科技计划课题的申报,继续开展科研培训,提高中医药队伍的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县级以上中医院要制定科研计划,年内力争市级以上科研立项项,科研成果不少于项。各单位要设立科研专项奖金,鼓励中医药人员开展中医药临床科研工作。

八、进一步做好中医药信息和新闻宣传工作

建立全市中医药信息网络,强化中医药行业信息宣传意识,培训中医药行业信息宣传专兼职人员。做好媒体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宣传党的中医药政策,宣传中医药的科学性以及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的地位、作用和优势。

中医药工作要点范文第2篇

将中医药纳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和急诊科建设,组织开展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业务知识培训,提高队伍素质,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疾病防治以及农村卫生、社区卫生中的作用,积极参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及艾滋病的防治工作。

二、加强医院管理,提高中医医院服务能力。

按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特色年”要求,在各级中医医院继续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认真落实《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加强中医医院内涵建设,突出中医特色的办院方向。依据《**省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实施细则及评价考核评分办法》和《**省中医医院中医特色考评办法》,加强对全市中医医院督导检查和综合评价,命名表彰“**市示范中医院”,争创“**省示范中医院”。对忽视中医特色的中医院给予“黄牌警告”。

巩固“二甲”中医医院等级评审成果,提高医院科学管理水平。对未上等级县(市)中医院,要加大督导力度,年内力争要有1-2所医院达到“二甲”标准。

继续落实卫生部等七部委“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方案”、“**市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方案”,结合我市中医医疗市场的现状,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强中医医疗市场监管,重点对虚假医疗广告、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擅自扩大诊疗科目、对外承包科室进行严厉查处,营造良好的中医医疗市场环境。

整顿和规范中医医疗性保健按摩、中医美容市场。

三、强力推进专科建设,努力形成学科优势。

进一步加强重点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做好重点专科发展规划,加强中医优势病种研究,优化诊疗方案,探索单病种管理规范,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扶持发展势头好、中医特色浓的省级重点专科,打造中医品牌。

四、积极开展“农民健康保健工程”和中医药进社区工作。

认真贯彻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意见》,认真落实“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增强对口支援的实效。结合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中医药进社区、农村,万名医生志愿支援农村,多种形式开展便民、惠民活动,在县级以上中医院按5%的床位比例开设惠民病房,开展“流动医院”下乡活动,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扎扎实实开展好“农民健康保健工程”。认真研究并逐步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推广新市区全国中医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经验,深入开展“省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医药特色示范区”创建工作,积极探索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途径和方法,不断丰富中医药服务项目,强化中医药服务功能,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

五、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整体推进农村中医药工作。

以建设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为载体,县抓中医院、乡抓中医科、村抓中西结合方法,积极推广实用技术。认真按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指导意见》、《**省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规划》中医药工作指标要求,保证乡、村卫生组织中医药人员比例和中医药业务开展。结合落实《乡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管理基本规范》,完善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功能,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

加强农村卫生室建设,做到人员、房屋、设备、管理四配套。使80%乡村医生能中会西、能西会中以及采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中医药服务,用简、便、效、廉的方法为人民群众防病治病。

继续深入开展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制定创建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规划。各地要按照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标准积极创造条件,列出计划,全力争创。年内在**、**等县开展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创建工作,年底力争达标。**,**开展“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创建工作,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加强人才培养、制度建设等基础性工作。争取早日通过国家验收。

六、加强人才培养,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按省中医药管理局的要求,成立中医药继续教育办公室,启动“杏林311工程”。大力培养中医药合格人才。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

做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加强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建设,促进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实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项目”和“3515项目”,抓住“读经典、做临床、拜名师”三个关键环节,培养高级中医临床型人才。

深入开展中医药师承教育,做好全国第三批和省级第二批师承的结业出师考核工作。

加强管理人才培养,通过举办中医院院长培训班等形式,建立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医院管理人才队伍,努力提高全市中医医院管理水平。

开展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工作,积极创建省级、部级重点学科,培养学科带头人。

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医药队伍建设,重点加强乡村两级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继续实施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项目和乡村医生学历教育项目,努力提高农村中医药队伍的学历层次和技术水平。做好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工作。

七、注重继承创新,提高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中医药科研实验室规范化建设,加强对中医药科研课题的在研项目管理,保证研究工作按计划实施。精心组织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专项和省科技计划课题的申报,继续开展科研培训,提高中医药队伍的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县级以上中医院要制定科研计划,年内力争市级以上科研立项30项,科研成果不少于10项。各单位要设立科研专项奖金,鼓励中医药人员开展中医药临床科研工作。

八、进一步做好中医药信息和新闻宣传工作

建立全市中医药信息网络,强化中医药行业信息宣传意识,培训中医药行业信息宣传专兼职人员。做好媒体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宣传党的中医药政策,宣传中医药的科学性以及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的地位、作用和优势。

中医药工作要点范文第3篇

一、主动融入医改,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作用

(一)积极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按照《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实施方案(2012-2015)》的要求,推动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的实施,着力完成基层中医药工作的各项任务。继续开展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活动,启动全省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工作。

(二)推动中医药在公共卫生中发挥作用。认真落实好已列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中医药健康管理项目,制定相关技术指南,做好人员培训,加强考核评估。

二、加强中医药内涵建设,提升中医药医疗预防保健服务和应急能力

(一)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加强区医院中医“治未病”科室建设与管理。

(二)建立中医康复联盟。各医院要按照《医院康复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要求,加强康复科室建设与管理。

(三)推动综合医院中医药和民间医药工作。继续开展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创建活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兴办中医医疗机构。挖掘、整理、利用民间医药知识和技术。

(四)提升中医药卫生应急能力。建立完善我区中医药参与重大疾病防治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的机制。

三、加快中医药人才培养,增强中医药事业发展活力

(一)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名中医培育工程。抓好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第三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开展名中医的评选活动,选拔一批确有专长、特色明显、能够代表中医最好水平的名中医进行重点培养,打造名中医团队,带动全区中医人才队伍水平的提高。

(二)加强中医药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工作。加强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的申报。通过组织轮训、脱产学习等方式,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中医医院深入开展“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活动。开展中医药管理干部培训,提高中医药管理队伍整体水平。协助推进中医药职业教育和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工作。

(三)着力培养基层中医药人才。开展区级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大力培养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骨干、社区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和乡村中医医生。协调做好农村在职在岗中医人员中医专业大专学历教育。

四、加大中医药文化建设力度,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一)突出中医药文化内涵建设。在服务理念、服务方式等临床工作中体现“大医精诚”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开展中医药文化与科普巡讲、名中医药专家宣传等活动,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药知识。

(二)加强中医药宣传工作。充分发挥中医医院等中医药机构窗口作用,注重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社会资源,搭建更广泛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公共平台,加大对中医药行业先模人物、先进事迹及中医药事业发展成就等的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营造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中医药工作要点范文第4篇

一、以深化医改为契机,加强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

(一)大力推进中医医院的标准化建设。

1.按照国家《中医医院建设标准》,重点建设好3所特色优势明显,管理规范的省级中医“名院”,并以此带动其它县(市、区)中医院的规范化发展。

2.开展中医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建设。按照《关于印发2011年省中医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要求,加强中医医院临床护理工作,强化基础护理,要求每所中医院至少创建1个“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以此提高中医医院整体护理质量。

3.推动中医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按照《省中医(中西医结合)单病种诊疗规范》的要求,在各地原有的基础上,实施中医单病种拓展计划,要求各地遴选和推广应用10~15个疗效确切,技术规范,水平先进的中医(中西医结合)单病种,强化单病种质量控制,规范中医诊疗行为,促进中医药临床特色优势标准化建设。

(二)推进中医“三名”战略。加强中医药重点专科和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建设,充分发挥专科专病特长,形成我市中医“名科”群体,要求各县(市、区)今年均开展中医重点专科评审工作,为全市下一轮重点专科评审打好基础;开展县(市、区)“名中医”评选和省、市名中医带徒工作,建立名中医管理制度,建立“名医馆”、名中医工作室,努力为名中医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服务环境;同时,开展“市传统医药民间祖传特色郎中”评选工作,发掘、保护、传承一批确有特色专长的民间传统医药技术。

(三)加强中医质控建设。继续推进“医疗质量服务年”活动,持续改进中医医疗护理质量,进一步加强中医医院内涵质量建设,主要抓好中医质控中心建设。今年,要新组建中医急诊质控中心,并进一步完善市级中医病历、护理、药事三个质控中心,制订《市中医医院医疗质量控制管理办法》,组织相关专家,修订完善四个中医质控检查及评分标准,更好地体现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四)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院是体现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在办院理念、队伍建设、诊疗活动、建筑风格等方面要体现中医药文化特征和内涵,各地要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和《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中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温岭市中医院作为我市第三批国家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单位,更要试点先行,示范带动,计划今年在温岭召开全市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现场会。

二、继续开展中医医院“管理年”和“等级”评审工作,不断加强内涵质量建设

(一)积极开展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根据国家、省中医药管理部门的统一部署,2011年,全市中医医院继续广泛深入地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按照《2010年三级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检查评估细则》和《2010年二级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评估细则》,切实指导各地开展活动,并适时组织专家对9个县(市、区)中医医院管理年进行检查评估工作,切实推进八项重点工作的开展。

(二)认真抓好中医医院“等级”评审工作。按照《省中医医院等级评审标准(2010版)》的要求,各地要认真抓好落实,把等级评审工作作为医院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抓手;作为不断完善制度,提高医护质量,加强内涵建设,提升综合实力的重要工具。市局要求原有7家二级甲等中医院都能顺利通过复评,在此基础上,争取1~2家中医院能达到三级乙等中医院;新增1~2家二级乙等中医院。

三、认真抓好农村中医药“三进”工程,提高农村中医药服务能力

(一)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农村中医药工作近期重点实施细则(2010~2011年)的通知》精神,巩固我市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创建成果,重点抓好玉环县创建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工作;争取椒江区或黄岩区创建省级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

(二)按照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社区卫生服务和乡镇卫生院中医药设置要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都要设置中医科,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中医药诊疗器具和必备中药,能够提供中医药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有条件的应加强中医药特色专科建设;鼓励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都能够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今年要开展“中医药进社区市级示范点”的创建活动,推动乡镇卫生院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三)开展中医药科普知识进家庭活动。要进一步加强中医药科普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工作,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各单位结合实际,开展相应的宣传活动,下半年,市卫生局将开展“中医药知识科普宣传周”活动,要求做到“五个一”:即了解一位中医古代名家,会说一句中医名言,熟悉一种养生保健中药,教会一个养生保健动作,推荐一种养生保健膳食。

四、加强中医药学术交流,推进中医药科教工作

中医药工作要点范文第5篇

一、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改中的作用

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医改文件精神,主动跟进,突出特色,不断加大中医药参与医改的力度。重点抓好中药基本药物的配备使用,加强基本药物中中成药临床应用培训,做好中药应用情况的监测和评估。落实好提高新农合中医药补偿比例的政策措施,引导医疗机构和群众更加广泛地应用中医药。不断加强基层中医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将中医药预防保健技术和方法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体系。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有利于中医医院发展的补偿机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认真落实规范服务、院务公开、绩效考核、优质护理示范、预约诊疗、志愿者服务、出院病人随访、中医临床路径等惠民措施。

二、加强中医机构内涵建设,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和水平

启动新一轮全市中医医院分级管理评审工作,全面提升中医医院整体管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中医医院医疗质量考核评价体系,深入推进临床制度和技术规范建设。按照《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关于加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的意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中医院科室的建设与管理,积极研发和使用中药院内制剂,规范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促进中医临床疗效的不断提高。实施医疗质量、护理服务、技能培训、信息化管理“四项示范工程”和双降、双控、范(即降低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重、降低耗材支出占医疗支出的比重;控制医疗成本、控制人均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过快增长;规范检查和用药行为、规范临床路径和诊疗项目)“三双行动”,积极开展中医药技术比武和急救技能大赛,不断提升中医药的整体服务能力。

三、进一步加强重点专科建设,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

认真贯彻落实省卫生厅、财政厅《关于提升省中医服务能力项目的实施意见》,抓好1个省级优势专科和4个省级特色专科项目的建设,在基础设施、特色优势发挥、中医药服务量等具体指标上达到标准要求。认真做好2个部级重点中医专科,3个部级农村中医特色专科、1个省级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的建设工作。对市级重点中医专科进行重新评估验收,组织各有关单位积极参与全省第四批中医专科专病建设项目。继续做好部级和省级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项目,通过“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培养中医临床学科带头人,促进专科专病快速发展。深入开展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按照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提出的新标准、新要求,认真查找医院各环节存在的不足,重点在发挥特色优势的措施、中医药人员配备、临床科室建设、专科建设、中药药事管理、文化建设、中医护理、中医药预防保健等方面进行总结和整改。

四、切实做好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和中医护理工作

按照《省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中心基本规范》要求,加强2个省级中医药预防保健中心基础设施建设,运用多种中医药预防保健手段和方法,规范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把中心作为医院延长服务链、拓展业务范围、彰显中医特色、扩大社会影响、增强社会和经济效益的阵地,作为宣传中医特色的窗口,把中医“治未病”的优势真正体现出来。

认真贯彻《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执行《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加强中医护理技术培育和应用,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康复和健康指导。

五、加强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规范化建设,扩大中医药服务领域

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切实加强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的意见》和《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推动各级综合医院中医科、中医病区、中药房规范化达标建设。加大综合医院中医药人才和中西医结合专业培养,拓展中医药临床服务领域,提高中医药的可及性和使用率。制定《市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建设标准》,开展全市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建设工作。加强调度督导,确保顺利推进。在全面建设基础上,积极参加省级、部级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创建工作。

中医药工作要点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动物药 药用资源 实验研究 长春中医药大学

我校中药动物药学科是中国药学会动物药专业组长单位,中药动物药已经建设成为吉林省教育厅第一批中药动物药重点学科;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动物药重点学科、中药动物药重点研究室、中药动物药二级实验室;是我校中药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我国北药基地的重要支撑条件[1]。

1

动物药的特点

1. 1

资源广

动物药取自于动物,目前已知动物全世界约200万种,但被人所利用过药用动物约3 500种,不足千分之二。我们于2008年出版的《中国动物药资源》一书收载的药用动物涉及10门、32纲、456科共2 215种及亚种,比1988年结束的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新增加634种,是目前全国收录品种最全、种类最多的一部动物药权威著作。邓明鲁教授是国家中药材GAP专家组成员,参与讨论、起草、修改和修定的全过程,其动物药部分由长春中医药大学负责。并指导吉林省东丰药业、敖东药业梅花鹿、GAP基地建设工作,并于2004年、2005年率先通过国家认证,并指导吉林省长白山其它药用植物GAP基地的建设工作。我国植物药开发利用率达到四分之一。

动物药这一天然宝库的大门已被打开,对珍稀濒危物种必须严加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可持续管理是十分重要的[2]。

1. 2

活性强

动物药中的化学物质是极其丰富的,如一些大分子的肽、蛋白质、多糖、脂质类、酶类等,一些小分子的如从林蛙油中得到的1甲基海因有较强的止咳祛痰作用。人们公认的生理活性很强的一些毒素如蛇毒、蜂毒、河鱼屯毒、蟾酥毒、斑蝥毒、蜘蛛毒等亦早已被开发出药物。从纵条矶海葵Haliplanel1aluciae分离出是肝素抗凝作用14倍的抗凝血成分;从黄海葵Anthopleara xanthogrammia中提出的海葵毒素,其强心作用为目前医用强心甙的500倍等[2]。

1. 3

疗效高

中医学认为,动物脏器气味醇厚,为血肉有情之品,“同气相求”,较草本药物更易被人体吸收。因而能迅速起效,尤其在调养、补益方面效果明显。另外,动物脏器与人体相应内脏在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等方面具有诸多相似性,即有“以脏补脏”学说。在一些疾病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

1. 4

效益大

临床常用的牛黄、麝香、熊胆、穿山甲、土鳖虫、全蝎、鹿茸、珍珠、白花蛇、蜈蚣、龟板、鳖甲、乌梢蛇、羚羊角、蛤蟆油等动物药材和以它们为主开发生产的中成药净创多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还难以计算,仅就单味动物药材而言,如蛤蟆油基原动物中国林蛙年捕获量3亿只,每只现市场低价8元,仅此年创产值24亿元,冬虫夏草每公斤10~20万,牛黄每公斤20万、鹿茸二杠每公斤5 000元,蛤蟆油每公斤4 000元等,经济效益巨大,而开展养殖加工又可以解决大量人员就业,社会效益同样可观。

2

我校在动物药工作中取得的主要成就

2. 1

组建了一支稳定的动物药教学和研究的学科队伍

自1962年起学校已有2~3人开始整理、调查、研究动物药,后为3~4人,1978年后队伍逐渐扩大,1985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中药动物药硕士学位授权点(是国家唯一动物药学位点),始终保持在8~10人。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性别结构、学历结构合理。有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8人;教授9人、副教授1人、讲师2人;有博士学位者4人、硕士学位者5人。

2. 2

科学研究与成果

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吉林省科技厅、吉林省教育厅、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等一批重要动物药研究课题,如“中国动物药资源的研究”“东北动物药资源的研究”“我国名贵珍稀动物药基础研究”“中药动物药学科建设及其实践”“鹿角资源及其开发研究”“蜂胶总黄酮研究”“鹿骨中抗炎多肽研究”“梅花鹿东北亚种冻干活性鹿茸质量标准研究”“中国林蛙不同种群及种质稳定性研究”“散生放养和圈养中国林蛙及林蛙油的综合比较研究”“长白山地道动物药材质量标准研究”等20余项,课题总经费1000余万元,获得专利5项,发表SCI、EI收载论文数十篇,转让新药十余项。取得了吉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吉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7年“中药动物药保护与应用”获吉林省教育成果科技进步三等奖,2008年“我国名贵珍稀动物药基础研究”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2. 3

已出版动物药专著多部

如《中国药用动物志》1~3册、《中国动物药》、《东北动物药》、《中国药用动物》、《中国动物药志》、《中医药用动物学》、《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动物药篇》1~9册、《中国动物药资源》、《中国林蛙与哈蟆油》等20余部专著。在国内外期刊杂志及学术会议上发表动物药学术论文100余篇。

2. 4

培养了一批动物药高级人才

我校中药动物药硕士点自1985年起全国招生,是国家唯一一个硕士点。已培养中药动物药研究生30余人,分别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以及国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从事着动物药及相关领域工作,成为动物药教学、科研、生产战线的生力军。

2. 5

在“东北动物药资源调查”、“全国动物药资源调查”及历届动物药研究生实习的基础上建成了全国中医药系统药用动物种类最多、动物药材品种最丰富的中药动物药暨药用动物标本室

收藏标本1 100余种。并于2007年建成了我国首个药用动物数据库。全面收集了我国两汉以来各类文献中的动物药数据,与660余种古籍文献、近3 000个期刊文献实现了关联,提供了8万多个古今方剂,6万多种动物药的知识元信息。回答了动物药“过去及现在如何用”的问题。

2. 6

成功发起、组织并主持了6次全国动物药学术讨论会

在长春、北京、黄山、上海、成都、南宁的6次学术会议,均有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相关学者参加,在国内外形成了较强的学术辐射力。我校现为中国药学会动物药专业组长单位,邓明鲁终身教授为中国药学会动物药专业组首席顾问,曲晓波教授为中国药学会动物药专业组长,编辑出版了6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收载论文500余篇,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动物药学术发展。

2. 7

在理论创新上有突破

1998年于国家天然药物资源学术会议上,报告了“中药动物药三级资源理论体系的创立及其实践”一题,并在国内期刊发表,引起了大家的兴趣。我们把传统的资源学研究定位为一级资源。即对某一地域内的资源进行调查,对种类、数量进行统计,绘制资源谱,拟定开发和保护方案等。二级资源即在一级资源研究的基础上,对某一资源体又视为一个资源库,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综合技术手段打开这一资源库的过程,称之二级资源研究。三级资源是在二级资源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即对某一活性成分形成新药的过程。三级资源研究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多年来始终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开展工作。

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起草了我国中药动物药发展的12年规划,从形势分析,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基本任务,优先领域,政策措施5个方面,首次制定了适合中药动物药发展的12年规划。

2. 8

我校从事动物药研究的多名教授已成为中国药学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等多个部级学会及省药学会、省中医药学会、省食品工业学会等中的动物药首席专家

曾参与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动物药研究中政策、法规等起草、讨论、修改、审定等工作。

2. 9

我校动物药科学研究新进展

2. 9. 1

鹿茸中次黄嘌呤的含量测定

鹿茸具有较强的抑制单胺氧化酶 (MAO)作用,次黄嘌呤是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我们首次建立了鹿茸中次黄嘌呤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测定法。对鹿茸药材及10批不同产地不同商品规格的鹿茸片进行了测定,考查目前商品鹿茸片的质量状况。测定结果与传统的质量评价经验相符[4]。

2. 9. 2

梅花鹿茸药材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

以自分离的尿嘧啶、次黄嘌呤为标准品,对10批梅花鹿茸药材进行了指纹图谱的测定,确定了10个峰为共有特征色谱峰,主要的特征峰与相邻峰的分离度达到1.2以上,其他特征峰也达到一定的分离,峰尖到峰谷的距离至少大于该峰高的2/3以上,为鹿茸的质量标准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5]。

2. 9. 3

哈蟆油真伪鉴别实验

分别取舒兰、桦甸、内蒙古、青海的哈蟆油干品及伪品大蟾蜍输卵管的干品,通过电泳、凝胶成像及分析系统进行分析,建立了哈蟆油大分子的指纹图谱,为鉴别哈蟆油的真伪品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2. 9. 4

1甲基海因的合成

合成了从蛤蟆油中提取分离出的止咳作用与可待因相似、但无成瘾性、含量在千分位以下的1甲基海因,为动物药有效成分的产业化探讨出有效的途径。

中药动物药已经建设成为吉林省教育厅第一批中药动物药重点学科;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动物药重点学科、中药动物药重点研究室、中药动物药二级实验室;现已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动物药重点研究室、中药化学三级实验室的验收工作。被公认为国家动物药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产业技术开发等方面的优势强点。

参考文献

[1]邓明鲁,徐 丽.中国药用动物资源研究及其开发现状和展望[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6,12,(6):12.

[2]邓明鲁.中国动物药资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90.

[3]张 辉.中药动物药发展中现代科学技术应用问题的思考[D].第六届全国动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76.

中医药工作要点范文第7篇

卫生部部长高强参加大会作了重要讲话,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作了题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医药工作全局,推进中医药在新时期新阶段又快又好地发展》的工作报告。来自各省、市、厅局主管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参加了会议,就当前中医药发展形势,面临的问题、任务,以及“十一五”发展规划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明确职责,奋发进取;振奋精神,开拓前进。”高强部长用24个字对2006年中医药工作寄予厚望,并且充分分析了当前中医药工作的形势。

高强强调,中医药工作者有两大职责:为全国人民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和振兴发展中医药事业,二者相辅相成。中医药不仅仅是一种医疗技术和方法,也涉及中华民族的尊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中医药这一具有几千年历史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我们必须要从中国的文化、思想、道德全方位来看待中医药事业,中医药工作者肩上的责任重大。中医药事业需要继承,继承是发展的基础,但更要注重创新,中医药的生存、发展与振兴,必须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他指出,中医药工作要抓好两头,即多发病、常见病、老年病、慢性病的防治,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和社区发挥重要作用;二是集中优势,攻克几个世界性难题。

高强指出,中医药工作者要坚定信心,要坚信中医药的科学性,不能妄自菲薄。在谈到中医和西医的关系时,高强提出要力戒“四个盲目”:中医不能盲目沿用西医的治疗方法;不能盲目与西医竞争;不能盲目用西医的模式管理中医;不能盲目评价中医。他指出,现在一些中医院大量采用西医的方法,长期下去可能会造成中医的萎缩;要注意避免以西医技术替代中医方法,不能因短期的经济效益,对中医事业的长期发展造成损害。

佘靖在工作报告中回顾了2005年的中医药工作情况,进一步明确了中医药工作的指导思想,部署了今年的八项工作:一是扎实推进农村中医药工作,发挥中医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作用;二是努力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积极参与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三是继续加强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设,做好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工作;四是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增强继承与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五是推进中医药法制建设,加强中医医院管理;六是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和民族医药工作;七是积极实施互利共赢战略,提高中医药对外及港澳台交流与合作水平;八是切实加强行风建设和新闻宣传工作,进一步扩大中医药的社会影响。

中医药工作要把握“五个必须”佘靖在会议上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的中医药工作,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着重把握好“五个必须”。一是必须充分看到中医药发展取得的成绩及面临的机遇,增强自信心和使命感;二是必须充分认识中医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三是必须明确中医药发展的目的、原则、主要任务及方式;四是必须坚持继承创新、深化改革,走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展之路;五是必须加强理解与沟通,创造科学、民主、和谐发展的氛围。

佘靖同时指出,充分认识中医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也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如中医药资源总量不足与利用不充分,城乡差距大;农村中医药服务网络不健全;农村及社区中医药人才匮乏,中医药特色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中医医疗服务监督有待加强等。同时,中医药事业发展还面临严峻的挑战。现代医学疾病预防诊断和救治水平不断提高,中医药一些原有的优势领域受到严峻挑战;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弱化,使中医药学得到社会的普遍理解与认同不够;很多国家投入重金加大对中医药的研究开发力度;公立医院运转和发展主要依靠医疗服务收入,影响了服务价格相对低廉的中医药的应用。佘靖强调,要加强对中医药改革与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继承创新、深化改革,走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展之路。中医医疗机构要以中医药服务为主要手段。积极探索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的有机结合。中医药科研要积极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研模式,建立起符合中医药自身规律和特点的方法学体系和相应标准;加强重大疾病防治研究。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在卫生监督体系改革中探索加强中医药监督体系建设的途径;疏通传统师承人员报考中医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的渠道,研究探索在职称晋升、中药新药审批、成果评奖等方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办法。

对中医药事业和学术如何发展的问题,佘靖指出,必须加强理解与沟通,创造科学、民主、和谐发展的氛围。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共同研究以求发展。在学术问题上,要坚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不同学派、流派要互相学习,互相尊重,加强团结,和谐相处,推进中医药学术不断进步。进一步倡导和发扬“大医精诚”“悬壶济世”的中医精神,把中医药优良的传统医德医风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用良好的服务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中医药发展要遵循“四个原则”“发展中医药事业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医疗保健需求,维护人民健康权益。必须树立把保护人民健康放在第一位的观念,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站在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高度,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中医药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佘靖说,中医药高强表示,中医药工作者要坚定信心。

要发展必须进一步明确中医药发展的目的、原则、主要任务及方式。“中医药事业发展要遵循坚持中西医并重;坚持中医中药结合;坚持中医预防、医疗、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协调发展;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建立促进中医药发展良好机制的四个原则。”佘靖说,发展中医药事业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医疗保健需求,维护人民健康权益。主要任务是要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疾病防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卫生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以及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中发挥中医药的重要作用,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并认真继承,勇于创新,发展祖国传统医药学,使其得到永续利用。方式是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兴办中医药事业;按照卫生发展的整体要求,遵循自身规律,走突出特色的发展道路。

对于中医药事业发展要遵循四个原则,佘靖分析指出,一是坚持中西医并重。中医和西医是我国医学的一体

两翼,中西医并重要体现在政治上一视同仁,学术上地位平等,事业上协调发展,从而达到共同享受社会资源,共同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价格合理的医疗保健服务的目的。二是坚持中医中药结合。中药是中医防病治病的武器。中医、中药相互依存,离开了中药的发展,中医就很难提高医疗质量和临床疗效,而中药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医理论的指导和临床实践,因此必须坚持中医中药统一协调发展。三是坚持中医预防、医疗、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协调发展。中医养生防病、医疗救治是为人民健康服务的主要阵地,科学研究是中医药发展的后劲,人才培养是中医药发展的保证,必须统筹兼顾,合理规划,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四是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建立促进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机制。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政府对中医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攻关项目等方面的投入;加强人才培养,创造吸引和用好人才的条件,建设一支热爱中医药事业、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作风过硬的人才队伍;研究制定积极的政策和措施,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引导鼓励社会资金进入中医医疗服务领域,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中医药服务需求。

“中医药事业要走突出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兴办中医药事业,必须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相适应,为人民提供质优价廉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佘靖说,中医药是我国卫生事业的一部分,中医药事业与卫生事业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中医药发展要符合卫生发展的整体要求,服务于卫生发展的整体目标,与卫生发展的水平相适应。同时,中医药又是相对独立的医学体系,中医药的发展不能盲目照搬西医药的发展方式,也不能盲目攀比西医药的治疗方法,必须遵循自身发展的规律,从人民需求出发,走突出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中医药界要树立忧患意识 “必须正确认识中医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困难及面临的挑战,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通过改革和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佘靖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推动中医药工作发展,中医药界一定要树立忧患意识。中医药事业面临严峻挑战:一是现代医学对疾病预防和救治水平不断提高,中医药原有的一些优势领域受到严峻挑战;二是随着时代变迁及多元文化碰撞,置身于现代科技全球化大环境中的传统中医药文化传承弱化,由于宣传和普及不够,中医药学得到社会的理解与认同不够。三是天然药物日益受到重视,很多国家投入重金研发,对中医药发展构成挑战。四是医院运行机制与医疗服务的公益性质不相称,导致医疗机构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影响了对价格低廉的中医药应用。佘靖认为,佘靖指出,中医药发展存在着不少困难,面临很多问题。一是中医药资源总量不足与利用不充分同时存在,城乡差距很大,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薄弱。二是农村中医药服务网络不健全,城市社区中医药服务模式还需探索,农村及社区中医药人才匮乏,技术水平不高,在减轻群众医疗负担,方便群众就医方面的优势发挥不够充分。三是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学术水平、临床疗效、创新能力、人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佘靖说,中医药界一定要树立忧患意识。高。四是服务领域需进一步拓展,服务范围需不断扩大。五是中医药的管理观念需进一步转变,中医医疗服务的监督有待加强。

突出特色成为中医药工作重点

“要总结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经验,研究制定进一步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指导意见。”佘靖指出,探索在大型中医医院中建设8 个~10 个传统型中医诊疗中心,集中优势力量组成8个~10个重点专科协作组。在全国遴选10所民族医院和30个民族医特色专科(专病)进行重点建设,并开展蒙医等民族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研究。制定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中长期规划,建立数据库共享平台。

截止到2005 年9 月,全国671个试点县的509所县级中医院均被确定为定点医疗机构。今年新农合医疗试点县将扩大到全国40%的县。各地中医药部门要主动参与,把新增试点县中符合条件的中医医院列为新型合作医疗定点机构,将适宜的中医药服务项目纳入补助范围,将必需的中成药和中草药纳入基本用药目录。对未设立中医医院的试点县,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满足群众对中医药的服务需求。2005年11 个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省工作进展顺利,接受治疗的患者达到3500 人。2006 年这一工作的力度将加大,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将扩大到14 个省。在进一步提高中医医疗机构急诊急救能力的同时,遴选建设20 个中医、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基地,以提高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做好重大疾病的防治工作。大力推广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疗效显著、深受农民欢迎的中医药、民族医药适宜技术,年内组织20 项适宜技术的推广。建立医院巡查制度,重点巡查三级大型中医医院。不但查医院在规范收入分配、减少医疗纠纷、维护群众利益等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解决了什么问题,还要查医院在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效。

中医药工作要点范文第8篇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就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统一思想,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医学科学,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医药以其完整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技术和临床疗效,一直承担着人民群众医疗、预防、保健等任务,成为我国医药卫生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中医药事业,中西医并重是我国卫生工作的一项基本方针。在新一轮医改中,中央明确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作为医改的重要配套文件。

浙江是中医药大省,历代名医辈出,流派纷呈,学术繁荣,在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响。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历任领导都非常关心支持中医药工作,对发展中医药事业都有明确指示。1997年省人大常委会颁布《浙江省发展中医条例》(简称《条例》)后,省政府于2000年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浙江省发展中医条例〉的意见》。2008年,省政府召开全省中医药工作会议,结合新的形势和要求,制定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确定了我省今后一个时期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为更好地落实扶持中医药发展的各项政策,省政府把“中医药攀登工程”列为卫生强省建设的六大工程之一,把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列入“省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把中医药普及项目作为省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分别予以重点支持。强化对中医药工作的考核力度,把是否出台扶持中医药政策、是否落实中医事业经费比例等内容纳入卫生强市、强县的考核指标。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统筹协调,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进一步强化了省中医药管理局的职责;成立了由卫生、发改、经信、财政等16个部门组成的省中医药工作协调小组。各地按照省政府的要求,积极推动中医药工作,普遍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不少市、县(市、区)出台了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相关文件。据统计,全省中医药投入2005年为1..88亿元,2010年达到7.06亿元,增长了3.76倍,高于同期医疗卫生投入的增长幅度,其中省级中医药投入由2005年的5900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2.67亿元。有关规划和重点项目加大了对中医药的倾斜,在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和新农合工作中注重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宁波市、嘉兴市先后出台政策,按照中医药服务量对门诊和住院服务分别给予补助。

总体来看,全省各级政府积极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创造条件,初步形成了政府牵头、部门配合、上下联动、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

二、整体推进,全省中医药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十一五”以来,全省中医药工作以继承创新为主线,加快实施中医药攀登工程,健全中医药服务网络,改善服务条件,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强化中医药科技教育支撑建设,弘扬中医药文化,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不少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一)优化资源配置,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要求,初步建成了以省、市级中医医院为龙头,县级中医医院为骨干,综合医院中医科为重要力量,基层中医诊疗服务网点为基础的中医药服务网络。积极壮大中医医疗服务主阵地。省政府支持4家省级中医医院整合医疗资源,扩大发展规模,增强综合实力。2000年,浙江省第二中医院、省中医药研究院和省精神卫生研究所重组成立省立同德医院。2010年,省立同德医院门诊量比重组前增长了6倍,出院量增长了15倍。在各级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全省一半以上的中医医院进行了新建或改扩建,其中10家市级以上中医医院列入国家重点中医医院建设项目,9家县级中医医院列入中央投资建设项目,共投入建设资金13多亿元,中央投资近2亿元。长兴县政府统筹规划医疗资源,对中医院实行异地新建,迁建后门诊量和住院量分别同比增长了57.6%和28.5%。永嘉县政府重视县中医院硬件条件的改善,在一期建设的基础上,启动二期建设,所需资金全部由财政投入。目前,全省共有公立中医医院93家,与2005年相比,资产总值增长了1倍,达到136亿元;建筑面积增长了40%,达到207万平方米;开放床位增长了44%,达到23280张。不断扩大中医药服务网络。积极开展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和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实施等级医院评审及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各地中医药服务网络逐步增点扩面。目前,全省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科设置率分别达到95%和90%,比全国平均高18和15个百分点,基本实现了中医药服务全覆盖。支持鼓励中医多元化办医。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中医药服务领域,促进民营中医药服务机构的健康发展。目前,全省共有民营中医医院39家、门诊部和个体诊所174家。杭州市上城区加强规划和引导,形成了集胡庆余堂、方回春堂、万承志堂、同仁堂、积德堂等多家民营国医馆的“中医名医、名馆一条街”,并与旅游服务业相互交融,为群众提供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二)加强“三名三进”建设,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服务能力建设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省重点围绕中医“三名三进”(中医名院、名科、名医,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建设,努力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全省重点建设中医名院35家,带动中医医院的整体发展。在2011年等级医院评审中,达到三级甲等标准的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由原来的5家增加到10家,市级中医医院全部达到三级乙等以上水平。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专科、示范中医科建设,不断提高中医药防治疾病的能力。目前,全省有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14个、重点专科3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8个,省重中之重学科4个,省级中医药重点学科58个、重点专科106个,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7家。国家中医药临床重点专科杭州市中医院中医肾病专科,2010年门诊量和出院病人分别达到79626人次和3095人次,区域外出院病人占50%以上,服务量与浙医一院肾病中心基本持平。富阳中医骨伤医院作为一家中医专科医院,以其独特的疗法和疗效,深受广大患者的信赖。我省自1982年起组织开展省级“名中医”评选工作,把培养新一代名中医放在“三名”建设的突出位置。目前,全省有省级名中医128名,建设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工作室13个。各市均开展了市级名中医评选,加强名中医工作室建设和学术传承。以创建国家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为载体,充分调动各方支持中医药工作的积极性,推动中医药服务“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十一五”期间,新增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2个(全国共15个)、先进县10个,新创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10个。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确定19个省级中医药适宜技术示范基地,推广成熟、安全、有效的中医药适宜技术60项。积极推动中西医融合,加快中西医结合学术发展,提高中医医院对危急重症的救治能力,强化重大疑难病防治,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医疗服务需求。重点提高11家中西医结合医院服务能力,其中4家达到了三级甲等水平。

2010年,全省公立中医医院总诊疗人次比2005年增长57%,达到3398万人次,占全省医院总诊疗人次的22%;总出院人次增长59%,达到61万人次,占全省医院总出院人次的15%。每医师年承担门诊量达到2988人次,居全国第4位。

(三)强化人才培养,提高中医药队伍素质。人才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本。我省把培养和造就新型中医药人才、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作为中医药工作的重点。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落实各项促进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机制,完成中医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布点。完善继续教育管理制度,基本实现中医药继续教育全覆盖。全省每千人中医师数达到0.37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126人。公立中医医院有高级职称的卫技人员3421人,比2005年增加了1390人;硕士以上学历1563人,比2005年增加了1101人。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强化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选拔和农村基层中医药人员的培养。组建省级名中医研究院,为名中医及临床中医药骨干搭建学术交流和传承共享平台;启动中青年临床名中医培养工作,加强中医药临床实用型人才和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目前,全省中医药系统有国医大师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省特级专家2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69名、省级名中医128名、中青年临床名中医31名、基层名中医77名。多渠道培养农村中医药人才,累计培养农村中医骨干661名,完成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419名。提高学历教育层次和规模。省政府支持并推动浙江中医学院整体搬迁并更名为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校现拥有中医药博士点5个、硕士点23个,5年来毕业生人数达到11566人。温州医学院等高等医学院校新增了中医相关专业,全省中医药学历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

(四)加快创新步伐,推动中医药科技发展。科技创新是实现中医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我省一直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的原则,积极培育中医药科技优势力量。明确中医药科技发展方向。确定了中医临床研究、传承研究、中药开发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等重点优先发展方向,对血液病、肿瘤、脾胃病、肾病、风湿免疫、心脑血管病等具有明显优势的中医药领域进行重点扶植,培育标志性成果参与国家及国际竞争。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浙江省中医院承担了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血液病)建设项目,目前已到位国家和省配套资金1.5亿元,为开展中医药临床研究搭建了重要平台。集中力量建设国家中医药重点研究室5个,国家中医药三级实验室20个,省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5个,省中医药重点实验室26个,基本形成了一批特色明显、具有一定优势的中医药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努力提升中医药疾病防治研究水平。组织实施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攻关计划、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育推广计划、中药开发和制剂研究计划,围绕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疾病加大科技攻关力度。今年新实施的4个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攻关计划,第一期资助金额各达100万元。“十一五”期间,全省中医药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得到明显提高,共承担国家中医药研究课题70余项,并取得了一批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的科技成果,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项。

(五)注重文化传承,增强中医药软实力。中医药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各地重视挖掘中医药文化资源,推进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加强中医药知识宣传。成功举办了“中医中药中国行”浙江省活动,广泛开展中医药条例、方针政策和科普知识的宣传,举办百场讲座,直接参与群众达到100多万人。开展“走进浙江中医药”系列宣传活动,加强中医药功效的宣传,正确引导老百姓利用中医药防治疾病,增进健康。注重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成立浙江省中医药博物馆,整理出版了一大批中医药古籍文献。全省共有5个中医药项目入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个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有10个项目入选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系统总结梳理浙江中医流派学术特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浙江中医学术流派。强化中医药文化建设。坚持突出特色,围绕医疗机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重点,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重点建设国家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重点单位3家、试点单位7家。编撰出版了《浙江中医药文化》等一批反映浙江中医药文化特色的著作;绍兴市举办了首届越医文化论坛暨张景岳学术思想研讨会,并编撰出版了《越医千年》,中医药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六)推进转型升级,促进中药产业平稳发展。中药产业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产业,也是国家大力扶持的战略性产业。我省大力实施重点品种培育、中药现代化专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支持产业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加快龙头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培育,加大产品市场开拓扶持力度,不断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2010年,全省中药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76.7亿元,比2006年增长68%;实现利润总额11.1亿元,比2006年增长127%,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全省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中药工业企业共17家,完成销售收入60.7亿元,实现利税15.5亿元,分别占全省中药工业销售收入和利税的79%和88%,康恩贝、正大青春宝、回音必3家企业位列2010年全国中药行业企业销售收入50强。截至2010年,全省中药企业共有8个中国驰名商标、19个浙江省著名商标、16个浙江省名牌产品,中成药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品种11个。建立了省级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和省中药现代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全省有2个部级企业技术中心,14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近五年来,我省研发成功并批准生产的中药新药有45个,仿制药23个。中药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升,中药材种植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此外,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践中,我省注重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全力扶持中医药的健康发展。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过程中,省政府经慎重研究,决定中药饮片在基层医疗机构不执行零差率销售,其定价、采购、配送、使用和基本医疗保险等政策按原规定执行。在以药品零差率为核心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中,将中药饮片作为例外,保留医院中药饮片的进销差率。在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要求新农合中医中药的报销比例高于西医西药,并鼓励降低中医药报销起付线、扩大中医药补偿范围。在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方面,把中医药防治慢病列入各级政府的医改责任书,开展了哮喘病和高血压病中医药免费防治试点,深受低保患者的欢迎。

三、正视问题,积极推动中医药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省中医药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这一轮医改启动以来,在卫生投入大幅增加,群众医疗需求急剧增长的情况下,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相对滞后,中西医之间的差距更加明显;此外,中医药工作地区间不平衡问题也比较突出。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困难和制约因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医药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近年来,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对中医药工作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强,但仍有一些同志认识还不够到位,一些地方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行业内部对中医药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也有待提高,社会对中医药的理解还比较肤浅。中医药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全省11个市仅杭州、温州、丽水三市在卫生行政部门中单独设置中医管理部门。

(二)中医药扶持政策还没有完全落实。部分地区扶持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政策力度不够,有些已经明确的扶持政策还没有落实到位,《条例》中有关中医药事业经费占卫生事业经费10%的规定尚未得到兑现。中医药工作统筹协调机制的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财政投入及补偿机制有待完善;中医药服务价格偏低,不能充分体现中医药技术的劳务价值。

(三)中医药自身建设亟待加强。中医医院发展基础比较薄弱,不少中医院医疗用房不足、设施设备陈旧。中医药特色优势需要进一步发挥,服务领域仍有较大拓展空间。中医药学术发展相对缓慢,科技创新能力仍显薄弱,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医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尤其是近年来中医药治病价格大幅提高,使得中医药便廉的优势正在消失。这有中药饮片价格上涨的原因,也有医院管理不到位的因素。

(四)中药产业发展活力不足。我省中药企业总体上技术创新力度不够,转型升级进展缓慢,扩张能力不强。传统中药优势发挥不足,药材优势未能较好地转化为产品优势,中药有效处方及民间验方没能得到充分挖掘和开发。中药材质量管理亟待加强。

针对当前中医药工作存在的问题,根据《条例》的规定和要求,下一步,我们将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提升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一)加大宣传力度。深入学习贯彻《浙江省发展中医条例》,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中医药工作的自觉性。组织好传统医药日、走进浙江中医药、中医药健康旅游等活动,努力营造浓厚的中医药工作氛围。广泛开展中医药政策和知识的宣传,促进中医药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提高社会对中医药的认可度。

(二)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落实中医药事业发展各项政策,完善对中医药的财政补偿机制。继续开展名中医评选活动,完善中医药职称晋升、科研立项、成果奖励等政策。支持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中药创新、中成药二次开发、饮片加工、关键技术装备改造升级及创新平台创建。在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中,对中药重点品种、保护品种、专利和新开发品种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在省医保目录调整时,对浙产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种、中药新药或优势品种、二次开发的名优中成药给予优先支持。

(三)加大创新力度。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促使中医药发展更好地符合自身规律、体现自身特色、发挥自身优势。强化中医药工作的部门协调机制,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协调机制和监督落实机制。积极鼓励社会资本举办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中医机构。加大中医医疗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注重科技创新,在把握中医药本质特征、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探索新方法,争取新突破。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中医药人才结构,提升中医药人才队伍素质。

(四)加大督查力度。对照国家和省有关中医药工作的部署,尤其是《条例》提出的要求,采取有力措施,督促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提高中医药在年度医改责任书中的比重,将更多惠及百姓健康、有利于事业发展的指标纳入各级政府医改责任书,并加大考核要求。提高中医药在卫生强市强县考核中的比重,将“设置中医药管理机构”作为卫生强市申报的门槛,将中医药事业费投入作为卫生强市强县考核的重要指标。

中医药工作要点范文第9篇

中医药工作是卫生工作的三大战略重点之一。近年来,我市中医药事业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有了较大发展,在保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总体上看,我市中医药工作仍比较薄弱,中医机构规模不大,投入不足,中医人才匮乏,机制缺乏活力,与同级综合医院的发展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加快中医药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一、新时期中医药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一)发展中医药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和中医政策,坚持中西医并重,加强中医药继承与发展,以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为主线,以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中医药服务为准则,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医疗保健的需求,为我市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服务。(二)现阶段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目标:深化中医药改革、优化中医药资源配置;完善中医药服务功能,拓宽中医药服务领域;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奠定良好的基础,使我市的中医药工作迈上新台阶,到2010年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人民群众需求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体系。(三)“*”期间中医药工作的主要任务:以改革为动力,围绕加强中医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学术继承与发展、农村中医工作、中医药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重点任务,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发展步伐,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进程。“*”期间,市中医院达到三级甲等中医院标准,赣榆县、*县中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中医院标准,灌云县、东海县中医院达到二级中医院基本标准,连云港中药学校建成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争取完成1—3项省级科研项目、10项市级科研项目。建设2—3个市级重点专科,争取建设1—2个省级重点中医专科。5名市级学科带头人、20名重点人才进入市卫生系统“125工程”。再培养5名省名中医,20名市名中医。赣榆县达到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水平。完成市中医院门诊楼建设,完成连云港中药学校搬迁,完成东海县中医院搬迁等工作。加强中药材的开发利用和野生中药资源的保护,提高中药质量,加强中药生产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积极发展现代中药制剂,“*”期间大力开展中药的研究与新品种开发,争取研发30个新品种,其中争取突破一类新药1个品种,二类新药10个品种,三类新药20个品种,上市15个以上新药品种。二、进一步深化中医药体制改革(一)以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积极推进中医医疗机构体制改革。政府举办的承担中医药学发展任务、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代表区域中医药发展水平的市、县中医医疗机构,应当以公有制为主体,同时要支持、鼓励和引导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健康发展,逐步形成多种所有制中医医疗机构共存,各中医医疗机构公平竞争、共同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中医药服务的新格局。(二)积极深化中医办医体制的改革。努力探索政府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办医体制、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逐步扩大经营权和所有权适度分离的试点。鼓励、吸引社会资金,举办合作、合资和其他形式非营利性或营利性中医医疗机构。鼓励取得中医执业资格的人员依法在农村和社区基层开展中医药诊疗服务。举办中医医疗机构要符合国家和省制订的中医医疗机构设置标准,在临床诊疗科室设置等方面突出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建立健全中医药服务技术规范,严格中医药各项服务的准入和管理。县级以上政府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撤销、合并、转变性质依照法定程序报省中医药管理行政部门批准。(三)加大中医药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力度。深化政府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人事制度的改革,积极推行以聘用制为核心的新型用人制度,实行岗位管理、评聘分开;按照绩效优先、按劳分配、兼顾公平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灵活多样的分配激励机制,真正建立起有约束、有竞争、有责任、有激励、有活力的内部运行机制。调整服务结构,转变服务模式,在做好基本医疗服务的同时,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优势,开展中医养生、康复、保健等特需服务,满足不同层次的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多样化需求。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医医疗机构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不断调整和完善医药收入比例,提高技术收入的含量,努力降低药品收入。(四)尝试组建中医医疗机构集团或联合体,拓展中医医疗市场和服务范围,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资源,最大限度满足和保障中医机构的正常、健康、稳步的发展。三、大力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交流(一)中医药科学研究要面向临床、面向生产、面向社会需求。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传统中医药研究方法,通过学术、技术、理论创新,积极开展对中医药临床有重大作用的学术研究,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和疾病防治能力。中医药临床应用研究要不断探索中医药防治疾病的新方法、新技术、新设备和新药物,促进中医药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加大中药制剂的研发和应用,为临床和科研提供保障,中药制剂应当视为中药饮片,所发生的费用,按照基本医疗保险规定予以支付。(二)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与重点临床专科建设。重点学科的建设要与重点临床专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紧密结合,形成合力和技术优势,发挥中医药在肾病、肛肠、消化、骨伤、针灸、推拿等领域里的特色和优势,*期间力争有2—3个中医重点专科达到市级重点专科水平,市卫生行政部门要制定中医重点专科评比标准,为创省中医重点专科作准备。(三)切实做好中医药继承发展创新工作。既要认真总结继承历代医家长期医疗实践的丰富经验,加以应用而不致失传,又要勇于创新,做到与时俱进,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不断吸取现代科学技术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促进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发展。(四)加强中西医结合工作,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学科优势。加强中西医结合的基础及临床系统研究,鼓励西医工作者特别是高年资医师学习和研究中医药学,定期举办西学中班;加强中西医结合基地建设,大力扶持有特色的中西医专科,不断提高中西医结合水平。抓住临床重大及难治性疾病防治的关键,争取中西医结合方面的研究有所突破和创新。(五)扩大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发挥民间、政府、双边及多边交流的主导作用,提高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质量、水平和层次,鼓励中医药单位依法到境外开展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活动,要充分利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利条件,推动中医药更广泛地走向世界。四、加速培养各级各类中医药人才(一)健全完善中医药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制度。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包括在职研究生教育,巩固和提高不同学历层次、不同知识结构、不同职称的中医药人员的业务素质;开展对全科医师、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和技术培训,提高他们运用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做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要通过定期组织他们授课、交流心得和鼓励他们撰写专著等多种形式,抢救和继承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二)认真抓好名中医专家的选拔与管理,继续开展名中医、名中西结合专家的推荐、评选、命名工作,培养造就新一代省、市名中医。人事和卫生部门要结合中医特点,制定一套引进来、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政策,使中医事业能够持续发展。(三)切实加强中医药行业的精神文明建设。高尚的医德、廉洁的医风,是中医药的传统美德,要把加强中医药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和教育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树立中医药工作者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开拓进取、乐于奉献、文明行医的良好形象。(四)连云港中药学校在完成中医药高等专科人才培养的同时,要根据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自己特色优势,为全省(全国)培养农村适用人才,如中药材种植、中药炮制、中成药生产、中药营销等专门人才。五、大力加强农村中医工作(一)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中的重要作用。中医药的基础在农村,深受农民群众欢迎,各地要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加强县级中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建设,中心卫生院必须有中医科;乡村医生必须掌握简单的中医中药诊疗方法,并作为今后晋升的必备考核内容之一。(二)开展农村中医社区服务。筛选和推荐适合在农村的中医适宜技术,扩大中医药服务领域,有条件的乡镇都要开展中医社区医疗服务,通过社区医疗服务等形式使中医药直接服务于广大农民。(三)积极开展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的创建活动。赣榆县要达到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的标准,其他县要对照标准制订创建计划;在有条件的乡镇开展创建农村中医工作先进乡镇工作并逐步推广。六、完善发展中医药的政策措施(一)认真贯彻党的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的政策,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加强中医药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认真贯彻实施《江苏省发展中医条例》,依法保障中医药的持续健康发展。(二)努力增加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加快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共财政体制要求的中医药拨款政策和投入机制,确保各级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逐步增加。各级财政要继续将中医药经费实行预算单列,合理安排中医专项经费。各地用于中医药事业的财政性经费原则上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对实施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的中医医疗机构,药品结余上缴财政的部分,财政给予全额返还。适当放宽对中医医疗机构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核定比重。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赠赞助,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形成多渠道筹措中医药经费的机制。(三)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机构补偿机制。充分考虑中医药的特点,适当提高中医诊疗技术服务价格,体现中医技术劳务价值。放开营利性中医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和非营利性中医机构特需服务价格。对符合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方向的创新药品以及传统名中药在价格上给予扶持。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获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资格的中医医疗机构可以作为统筹地区全体参保人员的定点医疗机构,并与同一地区同级综合医疗机构实行相同的医疗费用结算标准。(四)对中医机构业务用房基本建设项目,各相关部门要按规定免征有关规费、税金。各级卫生部门要就中医药重点专科的发展、重点人才的培养、如何提高省市名中医的待遇等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市人事、卫生部门对获省、市名中医专家称号的专家要制定相应奖励办法。卫生、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中药材的种植、加工质量的管理,并根据中医药学的特点,扶持发展中医医疗机构特色中药制剂。七、切实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一)各级政府要把发展中医药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每年至少研究一次中医药工作,切实解决发展中医药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每年至少为中医机构办一件大事、实事。各级政府要把中医药事业纳入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采取措施,保证中医药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二)各有关部门要从大局出发,密切配合,形成发展中医药的合力,各级卫生部门要成立专门的中医管理机构,加强对发展中医药的统筹规划和协调指导。各级计划、建设、财政、人事、科技、教育、物价、工商、税务、药品监督、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主动关心和支持发展中医药,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共同做好中医药工作。(三)加强中医药宣传,做好中医药科学普及工作。每年10月22日“国际传统医药日”为全省中医宣传日,各级卫生和新闻等部门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高度,在全社会宣传党的中医药政策,宣传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宣传中医药工作者的先进业绩,引导全社会正确认识中医药,关心支持中医药。大力宣传中医药科普知识,提高人民群众应用中医药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

中医药工作要点范文第10篇

将中医药纳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和急诊科建设,组织开展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业务知识培训,提高队伍素质,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疾病防治以及农村卫生、社区卫生中的作用,积极参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及艾滋病的防治工作。

二、加强医院管理,提高中医医院服务能力。

按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特色年”要求,在各级中医医院继续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认真落实《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加强中医医院内涵建设,突出中医特色的办院方向。依据《**省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指南实施细则及评价考核评分办法》和《**省中医医院中医特色考评办法》,加强对全市中医医院督导检查和综合评价,命名表彰“**市示范中医院”,争创“**省示范中医院”。对忽视中医特色的中医院给予“黄牌警告”。

巩固“二甲”中医医院等级评审成果,提高医院科学管理水平。对未上等级县(市)中医院,要加大督导力度,年内力争要有1-2所医院达到“二甲”标准。

继续落实卫生部等七部委“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方案”、“**市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方案”,结合我市中医医疗市场的现状,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强中医医疗市场监管,重点对虚假医疗广告、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擅自扩大诊疗科目、对外承包科室进行严厉查处,营造良好的中医医疗市场环境。

整顿和规范中医医疗性保健按摩、中医美容市场。

三、强力推进专科建设,努力形成学科优势。

进一步加强重点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做好重点专科发展规划,加强中医优势病种研究,优化诊疗方案,探索单病种管理规范,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扶持发展势头好、中医特色浓的省级重点专科,打造中医品牌。

四、积极开展“农民健康保健工程”和中医药进社区工作。

认真贯彻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意见》,认真落实“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增强对口支援的实效。结合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中医药进社区、农村,万名医生志愿支援农村,多种形式开展便民、惠民活动,在县级以上中医院按5%的床位比例开设惠民病房,开展“流动医院”下乡活动,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扎扎实实开展好“农民健康保健工程”。认真研究并逐步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推广新市区全国中医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经验,深入开展“省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医药特色示范区”创建工作,积极探索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的途径和方法,不断丰富中医药服务项目,强化中医药服务功能,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

五、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整体推进农村中医药工作。

以建设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市)为载体,县抓中医院、乡抓中医科、村抓中西结合方法,积极推广实用技术。认真按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指导意见》、《**省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规划》中医药工作指标要求,保证乡、村卫生组织中医药人员比例和中医药业务开展。结合落实《乡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管理基本规范》,完善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功能,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

加强农村卫生室建设,做到人员、房屋、设备、管理四配套。使80%乡村医生能中会西、能西会中以及采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中医药服务,用简、便、效、廉的方法为人民群众防病治病。

继续深入开展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制定创建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规划。各地要按照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标准积极创造条件,列出计划,全力争创。年内在**、**等县开展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创建工作,年底力争达标。**,**开展“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创建工作,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加强人才培养、制度建设等基础性工作。争取早日通过国家验收。

六、加强人才培养,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按省中医药管理局的要求,成立中医药继续教育办公室,启动“杏林311工程”。大力培养中医药合格人才。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

做好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加强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建设,促进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实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项目”和“3515项目”,抓住“读经典、做临床、拜名师”三个关键环节,培养高级中医临床型人才。

深入开展中医药师承教育,做好全国第三批和省级第二批师承的结业出师考核工作。

加强管理人才培养,通过举办中医院院长培训班等形式,建立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医院管理人才队伍,努力提高全市中医医院管理水平。

开展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工作,积极创建省级、部级重点学科,培养学科带头人。

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医药队伍建设,重点加强乡村两级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继续实施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项目和乡村医生学历教育项目,努力提高农村中医药队伍的学历层次和技术水平。做好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工作。

七、注重继承创新,提高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中医药科研实验室规范化建设,加强对中医药科研课题的在研项目管理,保证研究工作按计划实施。精心组织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专项和省科技计划课题的申报,继续开展科研培训,提高中医药队伍的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县级以上中医院要制定科研计划,年内力争市级以上科研立项30项,科研成果不少于10项。各单位要设立科研专项奖金,鼓励中医药人员开展中医药临床科研工作。

八、进一步做好中医药信息和新闻宣传工作

建立全市中医药信息网络,强化中医药行业信息宣传意识,培训中医药行业信息宣传专兼职人员。做好媒体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宣传党的中医药政策,宣传中医药的科学性以及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的地位、作用和优势。

中医药工作要点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中医骨伤医院中成药处方点评工作实践体会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某中医骨科医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的18200张中成药处方作为研究对象,门诊处方11700张、住院处方6500张,根据是否开展处方点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处方12600张,包含骨科处方9870张、妇科处方580张、脑血管疾病处方348张、其他科室处方1812张;对照组处方5600张,包含骨科处方4280张、妇科处方320张、脑血管疾病处方180张、其他科室处方820张。两组中成药处方的分布科室等情况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1.2方法:对照组未开展处方点评,观察组处方管理以处方点评为主,具体方法如下。根据医院处方点评工作规定,中药处方点评工作小组成立,小组成员均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药专业医师担任,对医院的中成药处方管理情况开展定期抽查点评与考核管理。对处方的抽查比例控制在20%左右,并针对用药标准是否符合、用法与用量是否正常、是否存在重复用药、配伍禁忌是否合理、适应症是否符合等情况进行评价分析。药方点评中,对每张药方至少由两名药师进行,以确保评价结果准确有效。1.3观察对比指标:对两组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以及因临床不合理用药引起的医疗纠纷数量进行统计分析。1.4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不合理用药发生情况:对两组临床不合理用药发生情况对比,观察组不合理用药比例为0.63%,对照组为3.32%,不合理用药情况主要包括药物服用疗程不合理、重复用药以及配伍不合理等,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2.2因不合理用药引起的医疗纠纷情况对比:对两组不合理用药引起的医疗纠纷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组占0.0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2%,χ2=9.17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1两组临床不合理用药发生情况对比(n/%)

中医药工作要点范文第12篇

一、做好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核工作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重庆市卫生局的工作安排,将于今年5月组织专家对我县巩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县”成果进行复核验收。复核工作已列入县政府今年重点工作任务,要严格对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下发的《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工作管理办法》、《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标准》,制订工作方案,落实责任,分解任务,积极开展工作,确保复核工作顺利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评估验收。

二、深化中医内涵及体系建设,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一)加强县中医院内涵建设和特色专科建设。县中医院要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巩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创建及“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成果;树立“名院”“名科”“名医”品牌,加强内部管理,调整机制,突出中医药特色,提升中医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探索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的运用,逐步在临床应用并推广,提升中医药在临床工作中的利用率;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国家和市中医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和资金,优先扶持发展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进一步推进中医科研工作,完成新一轮的市级重点专科项目申报,力争增加市级中医类重点专科1-2个,促进县中医院健康持续发展;做好三级中医药医疗网络的“龙头”示范带动作用,加强与各镇乡街道卫生院、村卫生室的中医药技术指导和合作。

(二)加强各镇乡街道卫生院的中医科建设,巩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成果,充实新的内涵,落实新的措施,增添中医药设备设施,提高诊疗水平,力争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内涵建设又上新台阶。同时,做好三级中医药医疗网络的枢纽作用,积极向村卫生室人员传授中医药理论和适宜技术,指导村卫生室的中医药工作。

(三)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实行“中西医并重”原则,合理、规范应用中成药和中药饮片,发挥中医药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中的作用。加强中药饮片使用情况监管,规范中药处方书写,开展中药处方点评。

三、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培养机制

(一)加强中医药人才的引进和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选拔培养,争取引进中医类硕士研究生2-3名。选派紧缺中医药专业人员外出临床进修学习,提升专科水平,满足中医医疗需求。

(二)加强“名中医”的培养和管理。积极发挥我县现有名中医的作用,将“师带徒”的成效作为名中医的重要考核指标。

(三)加强县中医院县级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建设,制定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措施,完善师资队伍,成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专家指导组,建立长效的业务指导和培训机制。

四、抓好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中医事业再上台阶。

贯彻落实《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强中医药文化内涵建设,以多种形式做好中医药宣传报道工作,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宣传,向社会推广中医药预防保健知识,促进中医药科普知识“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活动有声有色。加强对《中国中医药报》的信息报送,围绕中心工作,主动引领中医药优势发挥的舆论。

中医药工作要点范文第13篇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医药产业发展,巩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创建成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赣府发[20*]19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健全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按照继承与创新并重、中医西医并重、中医中药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弘扬中医药文化,发挥特色优势,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深化中医药体制改革,为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二)主要目标。到2011年,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服务功能完善、中医药特色突出、与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全市达到省级特色中医院建设标准的中医院不少于8所,中医特色专科(专病)达到国家重点专科(专病)建设标准的不少于11个,中医特色专科(专病)达到省级重点专科(专病)建设标准的不少于5个。

二、加强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建设

(三)建立和完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配置中医卫生资源,建立以市、县级中医院为骨干,以各级医院、卫生院中医科为基础,以名院名科为特色,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村卫生所和个体中医服务网点为补充,涵盖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养生等方面,功能完善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切实加强对中医院的政策扶持,加快中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各县(市、区)政府应办好一所中医院,并使其基本规模、服务功能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相适应,不得随意撤销、合并中医院。

(四)强化名院名科名中医建设。各级中医院要制定医院长期发展目标,强化中医药服务内涵建设,引进和运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健全综合服务功能;要以国家、省中医特色专科(专病)项目为切入点,结合本院实际,制定促进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建设的有效措施,用三到五年的时间着力打造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疗效显著的中医名科,在全市形成中医药优势明显的专科群;大力培养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建立名中医评选制度,尽快形成一支中医功底扎实、现代医学知识丰富、创新能力较强、专业技术精湛的中医药人才队伍,提升全市中医药医疗服务水平。

(五)加强中医科建设。政府举办的各级各类西医医院、卫生院都要设立中医科,县及县以上西医医院要设置一定比例的中医病床。充分利用西医医院的人才、设备优势,努力做好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工作,建设好一批示范中医科。

三、促进中医药科技创新

(六)重视中医药继承与创新。根据中医药科技创新的发展要求,增加科技经费投入,使科技投入与中医事业的发展相适应。市级中医院要按业务收入的1%提取科研基金,县级中医院要按业务收入的0.5%提取科研基金,用于自身中医药科研创新。

(七)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加强中医药学与现代科学的结合,以临床实践为核心,规范中医诊疗技术,筛选、优化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和重大疾病的治疗方案,形成一批新技术。加强重大疾病及常见病、多发病防治的研究,解决防病治病关键问题,提高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重大疾病的能力。

四、推进农村和社区中医药工作

(八)抓好农村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按照县抓好中医院、乡抓好中医科室、村抓好中西医两法的模式,以创建国家和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为载体,抓好农村中医工作。乡镇卫生院要设立中医科室和中药房,配备中医药人员,中心卫生院及有条件的一般卫生院应加强中医特色专科建设。村卫生所(室)要有一名中医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运用中医药防治疾病。鼓励支持乡村中医药技术人员利用当地中草药资源,按有关规定自种、自采、自用中草药。

(九)加强农村中医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点,把中医药技术服务贯穿到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的全过程,全面提升农村中医药服务水平,为基层群众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切实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组织农村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县级中医院要充分发挥本县域中医教研中心的作用。三至五年内,全市90%以上的乡村医生要掌握并熟练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防治常见病。

(十)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将中医药服务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推进中医药服务进社区、进家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医药人员和必要的设施。积极开展社区卫生从业人员中医药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推广和应用针灸、推拿等中医药适宜技术。三至五年内,使全市每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能开展基本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

(十一)做好中医药支援基层工作。组织城市中医院支援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鼓励中医药医疗服务人员进入城乡基层卫生机构工作,提高城乡基层中医药医疗服务工作的整体水平。

五、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十二)注重人才梯队建设。根据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培养复合型、多层次中医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以及具有较高诊疗水平和研发创新能力的中医药专业骨干。建立高级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选拔中青年西医临床骨干进行系统的中医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配备名师指导,培养新一代中西医结合骨干人才,充实壮大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逐年选拔高校中医专业毕业生充实到中医医疗机构,控制非专业人员进入中医医疗机构。

(十三)抓好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市的中医药教育资源,依托现有中医院,组织不同层次的在职人员接受中医药继续教育。重点加强中医药管理人才、复合型人才和紧缺人才、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员和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重点培训一批县级中医医院管理人员、专科专病技术骨干、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骨干,全面提高基层中医药队伍的整体素质。要通过继续教育使一批应用中医药为主的乡村医生取得中医药中专以上学历,造就一批适应时代需求的中医药管理人才和中医药类别的全科医生。

(十四)选拔和培养新一代名中医。尊重保护名老中医,继承发扬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从政治、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给予悉心照顾,适当提高他们的待遇。各级中医医疗机构要根据本单位实际,制定医院师承教育计划,安排年青医师跟师学习,传承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加快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六、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

(十五)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和普及。深入挖掘本地中医药文化积淀,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营的中医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创建中医药科技文化园区、博物馆等中医药文化产业基地,采取多种方式传播、普及、弘扬中医药文化。中医药专家要经常上电视、上广播、上报纸,提高广大群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

(十六)发挥中医院在中医药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选择有条件的中医院进行中医药文化重点建设,在办院理念、医院管理、人才培养、行为形象、诊疗活动和建筑风格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为全市中医药文化建设起到示范作用。新建和改扩建的中医院,都要把中医药文化特征作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努力使全市各级中医院形成鲜明的中医药文化风格。

七、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十七)贯彻落实中医药政策。各级政府要认真执行国家中医药方针政策,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和《江西省发展中医条例》,把中医事业的发展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切合实际的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明确中医药发展的具体目标、重点任务和相关保障措施,促进中医药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十八)完善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随着经济发展,逐年增加对中医药事业的经费投入,增加幅度不低于医疗卫生事业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中医事业费要在同级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县(市、区)人民政府应设立发展中医专项经费,用于扶持中医事业。中医事业发展专项经费实施项目管理,主要用于中医院的建设及国家、省重点建设项目的专项配套、人才培养和西医医院中医科建设等方面。各级财政部门在安排社区卫生服务补助经费时,要统筹考虑支持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作用。

(十九)完善鼓励中医药服务的医疗保障政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报销范围和比例上要向中医药服务倾斜。要将符合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条件的中医院列为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中医药治疗项目及常用中药列入新农合补偿范围,在定点医疗机构使用中药和中医传统技术治疗疾病,补偿比例高于同等级医疗机构西医治疗的10%;参合农民凡在本县之外的其他县级中医院和有中医专科的乡镇卫生院住院看病并接受中医药治疗,按照参合农民本县内同级定点医疗机构的补偿比例,回到户籍所在地补偿;开展门诊统筹的县(市、区)参合农民在本县中医院门诊接受中医药治疗,按照乡镇卫生院门诊补偿比例进行直补。对自觉选择中医药治疗的参合农民,报销比例在原有基础上提高10%。

(二十)支持中医药产业发展。培育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鼓励和引导产业集聚发展,进一步壮大我市中医药产业发展实力。加强中药制剂的研发与利用,鼓励和支持中医药人员继承创新中医药传统剂型。鼓励和支持中医机构对安全有效的传统名方和名老中医的经验方,经批准自制成中药的膏、丹、丸、散等普通制剂,方便群众使用,提高中医药使用率。扶持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配制生产,支持二级以上(含二级)中医医疗机构建设制剂室,鼓励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委托GMP认证的药品生产企业加工配制医疗机构中药制剂。

(二十一)加强中医药法制建设。严格执行中医药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中医医疗机构、人员、技术准入标准和中医药相关管理标准。规范中医药行政审批和执业行为,严厉打击中医药虚假广告,加强中医药执法监督。

八、加强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十二)切实减轻中医医院的社会负担。政府举办的中医医院是具有公益性质的福利事业单位,享受国家规定的税费优惠,各有关部门应予以支持。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对中医机构的非法集资、收费等行为。中医医院结余经费应用于中医事业的发展。

中医药工作要点范文第14篇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以“*”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继承和发展为主题,以发展事业、做强产业为方针,以中医医疗机构建设、中成药制造、中医药人才培养、中药材种植为着力点,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市中医药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比较完善,中医医疗水平明显提高,中医医疗机构建设上等次,市级达到三甲,县级达到二甲。中医药制造产业上水平,中药材种植产业上规模,中医药人才培养出成效。努力打造在省内、市内叫得响的名院、名科、名药、名企、名店、名医,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建设步伐。

二、大力发展中医事业

3、加强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按照中医医院建设标准,进一步加强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按三级甲等医院标准建设,努力将市中医院建成全市集医、教、研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各县要结合城市建设发展规划,解决中医院建设用地问题,同时鼓励、引导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增加对中医院建设的投入,力争在3—5年内将县中医院建成二级甲等医院。

4、加强重点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各级中医机构要针对群众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自身业务状况、医疗辐射范围和病源情况大力开展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建设。充分发挥名老中医在创建特色专科中的作用,继续做好名老中医师带徒工作。到2010年,市中医院要规划建设好1个以上省级重点特色中医专科,3个以上市级重点特色中医专科,每个县中医院应建设好1个以上市级或省级重点特色中医专科。对新规划建设好的省级重点特色中医专科,市财政给予一次性补助30万元。

三、加快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

5、建设规范化中药材种植基地。充分发挥我市生物多样性和中药材资源丰富的优势,结合农林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林业产业化经营实际,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的标准,加快名优地道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为中药材GAP基地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市政府每年安排一定资金,支持2—4个连片千亩以上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重点发展五指毛桃、南玉桂、厚朴和杜仲等一批中药材GAP生产,力争“*”期间每个县区至少建设1个GAP标准化种植基地,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推广河源金源绿色生命有限公司和河源九天绿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等以“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提高中药材种植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产业化水平,积极培育我市名优地道中药材和大宗中药材的品牌,提高中药材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认定为农业龙头企业的中药材种植企业,享受河委发〔*〕22号、河府〔*〕118号、河委发〔*〕6号文确定的优惠政策。

四、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

6、鼓励发展中药材加工业。充分利用我市资源和环境优势,积极发展前景好、具有地方特色的中药材加工业。扶持现有中医药企业做大、做强。结合GMP改造和企业重组改制,培育一批有一定生产规模、技术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中医药生产加工企业。对科技进步及综合利用并取得明显成效的中药材开发加工企业,在专项基金、技术改造和能源优先配置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对中药材加工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性技术难点,相关部门应组织力量进行科技攻关,科技主管部门应将产业科技攻关项目纳入相应的科技计划给予重点支持。金融部门应根据从事中药材开发加工企业的绩效和产业政策导向给予信贷优先或重点支持。

7、加快中医药产业园建设。在市高新区规划一定面积的土地用于建设中医药产业园,引进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与生产的制药企业。所有进园的中医药生产企业均可享受河府〔*〕118号文规定的各项优惠政策,对投资新办的医药企业,前5年将对地方财政贡献额的50%提供给企业用于技术创新。优先推荐园区内的医药企业申报部级或省级以上技术改造、火炬计划、星火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社会发展攻关计划等专项计划。园区内医药企业项目用地优先安排,并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根据项目的投资规模与技术层次由园区予以优惠。

五、积极发展中医药流通业

8、加强中医药市场建设。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相对集中、扩大辐射的方式,建设中药材物流市场。支持、鼓励大型药品经营企业通过兼并改造市、县区医药企业,建立基层中药材配送中心。加快建设中药现代物流集团,形成规范的中药材集散市场。到2010年,力争在市区建设一个规模较大、档次较高、功能较齐全、辐射力较强的中药材物流配送中心(市场)。从中心建成之日起5年内将对地方财政贡献额的50%奖励给参与建设的企业。加快建立中药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实现中药流通信息化。

9、进一步规范药品流通秩序。加强对中药购销的监督管理,把检查药品购销记录列为重点工作之一,对药品批发企业的药品购销记录和药品零售企业、零售连锁企业、医疗机构的购进记录进行检查,确保药品来路清楚,去向明确。中药材专业市场禁止销售中药材以外的药品。城乡集贸市场可以销售国家规定范围内的地产中药材。定期开展打假专项整治集中行动,查处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生产销售假劣药品等违法行为。

六、加强农村中医药工作

10、完善农村中医药服务体系。认真落实《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纲要(*-2010年)》。市、县中医院每年要选派技术骨干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进行中医药业务技术合作与指导,充分发挥中医“简、便、验、廉”的优势,努力降低医疗成本,全面提高农村中医药服务水平。至2010年,全市所有乡镇普通卫生院、中心卫生院设立中医科、中药房;村卫生室医生能运用中西医相结合防病治病。

11、积极开展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按照省有关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标准,加快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设步伐,已纳入建设范围的县区要严格建设标准,加快工作进度,其他县区要积极争取,力争5年内有一半以上的县区纳入建设范围。市县两级财政要加大对开展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的投入力度。

七、加快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12、各级党委、政府和医疗卫生单位要高度重视卫生人才特别是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抓好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工作,重点建立和完善医疗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激励机制,努力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整体素质。

中医药工作要点范文第15篇

(一)中医药在卫生体制改革中积极发挥应有的作用

积极参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项重点工作实施方案的制订,在实施方案中更多体现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有利于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政策措施。积极参与中医医院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研究有利于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投入补偿机制,研究体现中医技术劳务价值的价格形成机制,研究有利于中医“名医”成长的用人机制。在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探索既能鼓励医疗机构提供、又能引导患者选择中医药服务的基本医疗保险支付制度。在建立*基本药物制度中,按照中西药并重的原则,探索建立充分体现中药内容、符合中国特色的基本药物目录。在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工作中,探索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药服务功能,探索建立有利于引导并稳定中医药人员服务基层的机制。要在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中,探索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的途径和方法。

(二)大力推进中医药立法进程,争取2009年通过中医立法

加强与市法制办和市人大等有关部门的协调工作,争取《*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通过立法,以解决*经济特区中医药事业有法可依,规范中医药行业的管理,确保人民群众使用中医中药安全有效,维护和增进人体健康;中医立法还要体现公益性质,保障和促进中医药的全面、协调、科学发展,让老百姓享受到中医药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三)认真实施“三名三进”战略,加快“*”期间中医建设项目的进展

在名院建设方面,以建设市中医院为重点,带动区级中医院与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科的建设。将市中医院发展成为特色专科治疗、中医“治未病”和中医康复“三位一体”的龙头医院。同时,积极筹建市中医院针灸推拿和中医肝病专科医院。宝安区要加大对区中医院的投入,落实规划项目,为创造名院奠定良好的基础,营造良好的氛围。

在名科建设方面,加大对各中医院重点学科、特色专科(病)的投入,发挥专科优势,做强做大。重视中医重点学科、特色专科(病)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及技术骨干的引进。针对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建设,注重引进学科带头人的同时,还要引进学科带头人的这支团队,形成起点高,起步快,重点突出,成效显著的业务发展态势。同时,注意已有人才的培养使用,逐步在全市形成国家、省、市三级重点学科与重点专病专科群,营造临床、科研、教学互相促进的工作氛围。市、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加强临床与科研结合,抓好特色专科专病建设,着重提升重点专科特色技术规范和水平,加强建设单位间协作,分析主攻病种中医治疗现状,开展临床诊疗方案验证工作。

在名医建设方面,启动*名中医“师带徒”工作以及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思想交流工作。今年年底将完成第二批名中医的评选工作。与此同时,加强名中医馆的建设,尤其是第二人民医院的名中医馆的建设要纳入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扩建项目工程,一并投入使用。

大力推进“*”期间中医建设项目的进展。目前,*市针灸推拿医院、*市肝病医院进展缓慢。要加大协调力度,积极推动*市针灸推拿医院、*市肝病医院、龙岗区中医院新建项目、福田区中医院改扩建工程的二期建设、罗湖区中医院新建项目、宝安区中医院的改扩建项目的筹建步伐。

(四)大力推进中医药科普知识进社区、进基层、进家庭

建立以市中医院为龙头,各区中医院为骨干,各级各类综合医院中医科、中医门诊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中医诊所及中医“坐堂医”诊所为网络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发展格局。宝安区卫生局和宝安区中医院要建立健全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体系的试点工作,不断地总结经验,在全市乃至于全省起到示范作用。

加大中医药进社区的工作力度,高度重视中医药社区人才的建设。以中医适宜技术、中医科普知识讲习团进社区为抓手,注重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注重传播“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理念,做好中医适宜技术和中医科普知识进社区,积极扶持民营资本对中医药进社区的投入。启动示范中医药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评估工作。积极构建覆盖社区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和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形成防治结合中医服务体系。

罗湖区中医院提出“办无围墙医院”,成立了“服务联络部”,在社区办起3处中医工作站,每周定期派出中医专家坐诊,免费为患者看病、体检,得到市民普遍赞许,也多次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形成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广东省中医药局工作部署和要求,全面铺开中医“坐堂医”试点工作。

(五)大力推进中医师承工作,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步伐

尽快启动名中医的师承工作,强化中医临床诊疗能力,培养成为青年中医药技术骨干。将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师承的有关要求遴选出*首批指导老师和中医学术继承人,出台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在*年*市第六届职工技术运动会中医药4个竞赛项目中获奖的中医药人才将作为我市名老中医“师带徒”的重点培养对象。加强中西医结合医院、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中医管理工作,提高中医临床能力和水平,举办“西医学中医”培训班,“中医四大经典”高级研修班,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步伐。

(六)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提高中医医院核心竞争实力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医学的思想理论基础和核心价值内容,中华文化和中医药文化不仅对促进文化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促进人体的和谐、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建设中医医院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让人民群众从价值理念、就诊方式、服务态度、诊疗环境等方面,切实感受到中医国粹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