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社区卫生防疫工作计划范文

社区卫生防疫工作计划范文

社区卫生防疫工作计划

社区卫生防疫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进一步完善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和全社会参与的免疫规划管理机制,充分动员和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围绕为适龄儿童提供安全、有效、免费、均等化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服务的总体目标,有效预防和控制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工作目标

实施免疫规划能力建设、健康宣传、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流动人口管理、接种服务网络建设等5个免疫规划专项工程,争取在机构人员经费、宣传、信息化管理、流动人口免疫规划管理、预防接种门诊建设等方面实现新突破。至年底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预防接种率以乡镇(街道办)为单位达到90%以上;建立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管理平台,实现预防接种单位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客户端实施率达到100%,为95%以上的新生儿建立电子档案;100%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达到《广西壮族自治区预防接种单位管理规范》的要求;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以下。

三、组织领导

(一)为加强对免疫规划工作的领导,对原南宁市免疫规划领导小组成员进行调整,调整后成员名单如下:

四、工作步骤

城市免疫规划管理攻坚工程分5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年6-7月中旬,起草、印发实施方案,落实责任,启动城市免疫规划管理攻坚工程项目;

第二阶段:年8月-年8月,具体实施城市免疫规划管理攻坚工程项目;

第三阶段:年9-10月进行中期评估;

第四阶段:年11月-年10月深入实施攻坚工程;

第五阶段:年11-12月,进行终期评估考核验收。

五、工作任务和责任

(一)加强免疫规划能力建设

1.加强免疫规划机构建设

(1)工作内容

在城区疾控中心建立免疫规划科,按照1/10万的标准配备专业人员,基数不少于4人;地段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按1/万标准配置免疫规划工作人员,基数不少于2人。

(2)部门职责

牵头部门:市编委办。负责组织协调和落实城区免疫规划机构和人员编制。配合部门:各城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卫生局。

市卫生局根据自治区卫生厅《关于印发全区免疫规划工作质量综合评估方案的通知》(桂卫疾控〔〕79号)人员配置要求,提出我市免疫规划工作人员配置方案报市编委办,市编委办负责审核报批,各有关配合部门共同协作,按照职责分工落实机构人员编制。

(3)工作要求

各城区疾控中心要建立免疫规划科,业务人员按标准配置;地段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按标准配置。从事免疫规划业务工作的自治区级地段医院的免疫规划工作人员建议由自治区卫生厅协调落实。相关人员要于年12月底前到位。从事免疫规划预防接种工作人员要获得相关执业资格。

2.建立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

(1)工作内容。

建立免疫规划工作信息管理平台

(2)部门职责

牵头部门:市卫生局。负责免疫规划信息化建设总体协调。配合部门:各城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财政局、市政府采购办。

市卫生局负责制定南宁市免疫规划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提出经费预算商财政局,市政府采购办配合做好相关硬件、软件设备购置的招投标工作。各城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落实好配套资金。

(3)工作要求

免疫规划工作信息管理平台相关硬件、软件在于年6月完成采购,年9月底前完成调试,年12月底前正式投入使用。

3.免疫规划冷链系统建设

(1)工作内容

落实冷链经费;加强免疫规划冷链系统建设,保障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冷链运转。

(2)部门职责

牵头部门:市财政局。配合部门:各城区政府、市卫生局、市政府采购办。

贯彻执行自治区人民政府批转区财政厅、卫生厅《关于落实计划免疫冷链经费的报告的通知》(桂政发〔〕119号)精神,相关经费按辖区人口每年人均0.1-0.15元,纳入年度各级财政预算,并保证及时拨付到位。

市财政局负责组织开展免疫规划冷链设备情况调研,落实免疫规划业务单位购置冷链设备所需资金;由市政府采购办负责冷链设备的招投标工作;各城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落实购置冷链设备的资金。

(3)工作要求

冷链经费按按照财政预算及时拨付到位。年12月底前完成冷链设备调研工作,年3月底完成冷链设备的招投标工作,所有设备必须在年6月底投入使用。

4.免疫规划培训

(1)工作内容

加强对免疫规划工作人员的培训

(2)部门职责

牵头部门:市卫生局。负责组织开展全市免疫规划人员业务培训。配合部门:各城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市卫生局组织制定我市免疫规划工作人员培训计划,组织相关专家逐级对免疫规划工作人员进行免疫规划业务技术培训。

(3)工作要求

按照逐级分期培训原则,结合岗前培训和继续再教育等方式对疾控机构、地段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所从事免疫规划及相关工作的人员实行全员培训,每年至少进行2次免疫规划相关知识培训。

(二)免疫规划宣传

1.工作内容

大力开展免疫规划大众宣传

2.部门职责

牵头部门:市委宣传部。负责牵头制定我市免疫规划宣传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各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协作,按照职责分工抓好具体落实。配合部门:各城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广电局、市卫生局、市教育局。

3.工作要求

(1)报纸、电台、电视台每2个月刊播1次免疫规划公益广告或新闻报道。

(2)印制免疫规划相关宣传材料、宣传挂图。

(3)辖区内100%的村卫生所设立固定免疫规划宣传栏,并有1条以上固定免疫规划宣传标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要有5条以上固定免疫规划宣传标语,标语要在年6月底前制作完毕。

(4)在小学、托幼机构设立专人负责单位内的卫生保健工作,设立卫生知识宣传栏,定期更新内容。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督促落实。

(5)报纸、电视台、电台刊播所涉及的免疫规划宣传材料由市卫生局负责提供。

(三)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

1.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

(1)工作内容

预防接种门诊“四室”建设

(2)部门职责

牵头单位:市卫生局,负责地段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四室”建设组织实施。配合部门:各城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市卫生局负责制定我市免疫规划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方案,组织编制地段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各室上墙资料(制度、图表、公示等)、规范门诊及示范门诊牌匾统一标识等。地段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要做好业务用房设置、布局,设备配备、工作流程,保障预防接种工作安全。

(3)工作要求

各地段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按要求落实预防接种门诊“四室”建设用房,配备足够人员。要求接种门诊设置、布局合理,工作流程清楚,建立有接种门诊各项管理制度、告知制度,并上墙公示。上述工作要求在年10月底完成,市卫生局在12月份组织评审验收。

2.规范免疫规划工作资料管理

(1)工作内容

规范免疫规划工作资料管理。

(2)部门职责

牵头部门:市卫生局。配合部门:各城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市卫生局负责制定免疫规划工作资料管理方案,并组织实施。

各城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督促辖区相关部门做好免疫规划工作资料收集整理相关工作。

(3)工作要求

各城区疾控中心、地段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按要求做好免疫规划工作资料收集整理。要求免疫规划办公室至少有2个以上资料柜用于存放相关资料。相关资料柜、文件柜要在年12月底购置完毕。

需收集资料内容及保存期限参照自治区卫生厅要求,由基础资料、冷链设备和生物制品、新生儿及接种情况登记簿3个部分组成,各自成册。基础资料包括预防接种程序、辖区内免疫规划相关本底资料、文件和例会登记、查验预防接种证以及预防接种统计表;冷链设备和生物制品包括冷链温度记录、生物制品及注射器领发记录;新生儿及接种情况登记簿包括新生儿出生登记表和儿童预防接种登记簿等。

(四)加强流动人口儿童免疫规划管理

1.工作内容。

通过多部门协作,加强流动人口儿童免疫规划管理,确保居住在3个月以上的流动儿童能够及时建卡、建证、按照免疫程序接受预防接种;建立流动儿童主动搜索、定期查漏补种和追踪流动儿童接种状况的长效工作机制,确保流动儿童全程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

2.部门职责。

牵头部门:市卫生局。负责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工作组织实施;配合部门:各城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公安局、工商局、教育局、人口计生委、房产局、建委、人力和社会保障、市流动人口办,按照职责分工抓好落实。

3.工作要求

市卫生局要将流动儿童纳入本地免疫规划常规管理,负责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工作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做好牵头联络工作,根据市政府要求定期召集相关部门召开免疫规划协调会议;疾控机构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负责区域内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工作的业务指导、人员培训,不断完善和改进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地段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要定期到当地公安机关、流动人口管理部门、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村(居)委会收集流动人口儿童资料,督促未接种人员及时进行免疫接种。

公安机关在为流动人口办理落户、登记、流动人口居住证等手续时,应督促未办理儿童预防接种证的监护人,及时到地段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补办预防接种证。向疾控机构和地段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提供所需的流动人口儿童有关信息。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为流动人口办理工商营业执照时,应督促未办理儿童预防接种证的监护人,及时到地段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补办预防接种证。同时,应和市场开办者一起协助辖区疾控机构和地段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动员入场经营者的适龄流动人口儿童及时接受预防接种。

教育部门要严格执行儿童入托、入园、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将查验接种证制度纳入学校传染病防治重要内容。在办理流动人口儿童入托、入园、入学手续时,学校、托幼机构应查验其预防接种证,发现未办理预防接种证或未按照国家免疫规划受种的儿童,应及时向辖区疾控机构或儿童居住地的地段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报告,并督促其监护人及时携带儿童到地段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补办预防接种证和补种疫苗。

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在对流动人口实施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时,应查验其家庭内儿童的预防接种证,督促未办理儿童预防接种证的监护人及时携带儿童到地段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补办预防接种证和补种疫苗。

房产管理部门在流动人口租用房屋申请登记备案时,应督促未办理儿童预防接种证的监护人,及时携带儿童到地段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补办预防接种证。各类小区物业管理公司要积极配合地段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做好流动人口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工作。

建设管理部门应要求建设施工单位加强对单位内流动人口的管理,督促单位内未办理儿童预防接种证的监护人,及时携带儿童到地段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补办预防接种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在为流动人口提供职业指导、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服务时,应进行流动人口儿童免疫规划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

市流动人口办要及时向辖区疾控机构和地段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通报对流动人口儿童的迁入、迁出情况,并做好记录,随时掌握其变动情况。

各城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督促辖区内的街道办(乡镇政府)通过社区、居委会(村)及时收集并向当地疾控机构和地段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提供所需的流动人口儿童有关资料、信息。切实发挥公共卫生协管员和社区(村)公共卫生联络员作用,加强对流动儿童管理,督促其监护人前往地段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办证或补种疫苗,使流动儿童享受常住儿童同样的免疫服务。

(五)完善预防接种服务网络

1.工作内容

建立健全预防接种服务网络建设,逐步将免疫规划工作从城市地段医院转移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部门职责

牵头部门:市卫生局。配合部门:各城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市卫生局负责完善预防保健区域,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规划,整合医疗资源,重新调整城区预防保健区域,将城市地段医院免疫规划工作转移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3.工作要求

在市区开展预防接种的地段医院中选择1-2个作为试点,试点工作在年8月底前正式启动,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后逐步实施。

六、保障措施

社区卫生防疫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进一步完善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和全社会参与的免疫规划管理机制,充分动员和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围绕为适龄儿童提供安全、有效、免费、均等化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服务的总体目标,有效预防和控制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工作目标

实施免疫规划能力建设、健康宣传、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流动人口管理、接种服务网络建设等5个免疫规划专项工程,争取在机构人员经费、宣传、信息化管理、流动人口免疫规划管理、预防接种门诊建设等方面实现新突破。至年底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预防接种率以乡镇(街道办)为单位达到90%以上;建立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管理平台,实现预防接种单位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客户端实施率达到100%,为95%以上的新生儿建立电子档案;100%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达到《广西壮族自治区预防接种单位管理规范》的要求;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以下。

三、组织领导

四、工作步骤

城市免疫规划管理攻坚工程分5个阶段实施。

五、工作任务和责任

(一)加强免疫规划能力建设

1.加强免疫规划机构建设

(1)工作内容

在城区疾控中心建立免疫规划科,按照1/10万的标准配备专业人员,基数不少于4人;地段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按1/万标准配置免疫规划工作人员,基数不少于2人。

(2)部门职责

牵头部门:市编委办。负责组织协调和落实城区免疫规划机构和人员编制。配合部门:各城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卫生局。

市卫生局根据自治区卫生厅《关于印发全区免疫规划工作质量综合评估方案的通知》(桂卫疾控〔〕79号)人员配置要求,提出我市免疫规划工作人员配置方案报市编委办,市编委办负责审核报批,各有关配合部门共同协作,按照职责分工落实机构人员编制。

(3)工作要求

各城区疾控中心要建立免疫规划科,业务人员按标准配置;地段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按标准配置。从事免疫规划业务工作的自治区级地段医院的免疫规划工作人员建议由自治区卫生厅协调落实。相关人员要于年12月底前到位。从事免疫规划预防接种工作人员要获得相关执业资格。

2.建立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

(1)工作内容。

建立免疫规划工作信息管理平台

(2)部门职责

牵头部门:市卫生局。负责免疫规划信息化建设总体协调。配合部门:各城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财政局、市政府采购办。

市卫生局负责制定南宁市免疫规划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提出经费预算商财政局,市政府采购办配合做好相关硬件、软件设备购置的招投标工作。各城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落实好配套资金。

(3)工作要求

免疫规划工作信息管理平台相关硬件、软件在于年6月完成采购,年9月底前完成调试,年12月底前正式投入使用。

3.免疫规划冷链系统建设

(1)工作内容

落实冷链经费;加强免疫规划冷链系统建设,保障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冷链运转。

(2)部门职责

牵头部门:市财政局。配合部门:各城区政府、市卫生局、市政府采购办。

贯彻执行自治区人民政府批转区财政厅、卫生厅《关于落实计划免疫冷链经费的报告的通知》(桂政发〔1989〕119号)精神,相关经费按辖区人口每年人均0.1-0.15元,纳入年度各级财政预算,并保证及时拨付到位。

市财政局负责组织开展免疫规划冷链设备情况调研,落实免疫规划业务单位购置冷链设备所需资金;由市政府采购办负责冷链设备的招投标工作;各城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落实购置冷链设备的资金。

(3)工作要求

冷链经费按按照财政预算及时拨付到位。年12月底前完成冷链设备调研工作,年3月底完成冷链设备的招投标工作,所有设备必须在年6月底投入使用。

4.免疫规划培训

(1)工作内容

加强对免疫规划工作人员的培训

(2)部门职责

牵头部门:市卫生局。负责组织开展全市免疫规划人员业务培训。配合部门:各城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市卫生局组织制定我市免疫规划工作人员培训计划,组织相关专家逐级对免疫规划工作人员进行免疫规划业务技术培训。

(3)工作要求

按照逐级分期培训原则,结合岗前培训和继续再教育等方式对疾控机构、地段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所从事免疫规划及相关工作的人员实行全员培训,每年至少进行2次免疫规划相关知识培训。

(二)免疫规划宣传

1.工作内容

大力开展免疫规划大众宣传

2.部门职责

牵头部门:市委宣传部。负责牵头制定我市免疫规划宣传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各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协作,按照职责分工抓好具体落实。配合部门:各城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广电局、市卫生局、市教育局。

3.工作要求

(1)报纸、电台、电视台每2个月刊播1次免疫规划公益广告或新闻报道。

(2)印制免疫规划相关宣传材料、宣传挂图。

(3)辖区内100%的村卫生所设立固定免疫规划宣传栏,并有1条以上固定免疫规划宣传标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要有5条以上固定免疫规划宣传标语,标语要在年6月底前制作完毕。

(4)在小学、托幼机构设立专人负责单位内的卫生保健工作,设立卫生知识宣传栏,定期更新内容。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督促落实。

(5)报纸、电视台、电台刊播所涉及的免疫规划宣传材料由市卫生局负责提供。

(三)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

1.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

(1)工作内容

预防接种门诊“四室”建设

(2)部门职责

牵头单位:市卫生局,负责地段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四室”建设组织实施。配合部门:各城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市卫生局负责制定我市免疫规划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方案,组织编制地段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各室上墙资料(制度、图表、公示等)、规范门诊及示范门诊牌匾统一标识等。地段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要做好业务用房设置、布局,设备配备、工作流程,保障预防接种工作安全。

(3)工作要求

各地段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按要求落实预防接种门诊“四室”建设用房,配备足够人员。要求接种门诊设置、布局合理,工作流程清楚,建立有接种门诊各项管理制度、告知制度,并上墙公示。上述工作要求在年10月底完成,市卫生局在12月份组织评审验收。

2.规范免疫规划工作资料管理

(1)工作内容

规范免疫规划工作资料管理。

(2)部门职责

牵头部门:市卫生局。配合部门:各城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市卫生局负责制定免疫规划工作资料管理方案,并组织实施。

各城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督促辖区相关部门做好免疫规划工作资料收集整理相关工作。

(3)工作要求

各城区疾控中心、地段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按要求做好免疫规划工作资料收集整理。要求免疫规划办公室至少有2个以上资料柜用于存放相关资料。相关资料柜、文件柜要在年12月底购置完毕。

需收集资料内容及保存期限参照自治区卫生厅要求,由基础资料、冷链设备和生物制品、新生儿及接种情况登记簿3个部分组成,各自成册。基础资料包括预防接种程序、辖区内免疫规划相关本底资料、文件和例会登记、查验预防接种证以及预防接种统计表;冷链设备和生物制品包括冷链温度记录、生物制品及注射器领发记录;新生儿及接种情况登记簿包括新生儿出生登记表和儿童预防接种登记簿等。

(四)加强流动人口儿童免疫规划管理

1.工作内容。

通过多部门协作,加强流动人口儿童免疫规划管理,确保居住在3个月以上的流动儿童能够及时建卡、建证、按照免疫程序接受预防接种;建立流动儿童主动搜索、定期查漏补种和追踪流动儿童接种状况的长效工作机制,确保流动儿童全程完成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

2.部门职责。

牵头部门:市卫生局。负责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工作组织实施;配合部门:各城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公安局、工商局、教育局、人口计生委、房产局、建委、人力和社会保障、市流动人口办,按照职责分工抓好落实。

3.工作要求

市卫生局要将流动儿童纳入本地免疫规划常规管理,负责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工作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做好牵头联络工作,根据市政府要求定期召集相关部门召开免疫规划协调会议;疾控机构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负责区域内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工作的业务指导、人员培训,不断完善和改进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地段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要定期到当地公安机关、流动人口管理部门、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村(居)委会收集流动人口儿童资料,督促未接种人员及时进行免疫接种。

公安机关在为流动人口办理落户、登记、流动人口居住证等手续时,应督促未办理儿童预防接种证的监护人,及时到地段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补办预防接种证。向疾控机构和地段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提供所需的流动人口儿童有关信息。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为流动人口办理工商营业执照时,应督促未办理儿童预防接种证的监护人,及时到地段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补办预防接种证。同时,应和市场开办者一起协助辖区疾控机构和地段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动员入场经营者的适龄流动人口儿童及时接受预防接种。

教育部门要严格执行儿童入托、入园、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将查验接种证制度纳入学校传染病防治重要内容。在办理流动人口儿童入托、入园、入学手续时,学校、托幼机构应查验其预防接种证,发现未办理预防接种证或未按照国家免疫规划受种的儿童,应及时向辖区疾控机构或儿童居住地的地段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报告,并督促其监护人及时携带儿童到地段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补办预防接种证和补种疫苗。

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在对流动人口实施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时,应查验其家庭内儿童的预防接种证,督促未办理儿童预防接种证的监护人及时携带儿童到地段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补办预防接种证和补种疫苗。

房产管理部门在流动人口租用房屋申请登记备案时,应督促未办理儿童预防接种证的监护人,及时携带儿童到地段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补办预防接种证。各类小区物业管理公司要积极配合地段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做好流动人口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工作。

建设管理部门应要求建设施工单位加强对单位内流动人口的管理,督促单位内未办理儿童预防接种证的监护人,及时携带儿童到地段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补办预防接种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在为流动人口提供职业指导、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服务时,应进行流动人口儿童免疫规划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

市流动人口办要及时向辖区疾控机构和地段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通报对流动人口儿童的迁入、迁出情况,并做好记录,随时掌握其变动情况。

各城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督促辖区内的街道办(乡镇政府)通过社区、居委会(村)及时收集并向当地疾控机构和地段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提供所需的流动人口儿童有关资料、信息。切实发挥公共卫生协管员和社区(村)公共卫生联络员作用,加强对流动儿童管理,督促其监护人前往地段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办证或补种疫苗,使流动儿童享受常住儿童同样的免疫服务。

(五)完善预防接种服务网络

1.工作内容

建立健全预防接种服务网络建设,逐步将免疫规划工作从城市地段医院转移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部门职责

牵头部门:市卫生局。配合部门:各城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

市卫生局负责完善预防保健区域,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规划,整合医疗资源,重新调整城区预防保健区域,将城市地段医院免疫规划工作转移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3.工作要求

在市区开展预防接种的地段医院中选择1-2个作为试点,试点工作在年8月底前正式启动,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后逐步实施。

六、保障措施

社区卫生防疫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

【摘要】 建国以来,我国便系统地开展了预防儿童传染病的社区预防接种工作,在控制和消灭传染病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重点分析社区计划免疫在儿童保健中的作用。

【关键词】 社区计划免疫;儿童保健;作用

计划免疫是为预防传染病发生有计划进行的预防接种措施。根据“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全球战略目标的要求,所有儿童都须接受预防主要传染病的免疫接种。并且在评价各国实现全球战略目标的最低限要求中规定“对白喉、破伤风、百日咳、麻疹、脊髓灰质炎和结核进行免疫接种。”

1 社区计划免疫概述

计划免疫(planned immunization)是指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使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计划免疫工作是一项科学性强、管理要求高的技术性工作,包括实施管理、监测和评价等内容。因此要求医疗卫生人员,尤其是直接接触、具体实施的社区医疗卫生人员必须清楚在实施管理中的任务、职责、接种的技术规范等。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社区计划免疫是一项简便易行、经济有效的预防传染病的手段。

2 社区计划免疫在儿童保健中的作用

随着社会进步和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与传染病斗争的方针、策略和手段也更加明确,效果更明显。与20世纪50年代初期相比,无论是传染病的总发病率、还是疫苗可预防疾病的发病率均大幅度下降,传染病在死因顺位中也由第一位降至第六位以下,使平均期望寿命大幅度提高。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是社区计划免疫对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医疗卫生机构内提供保健服务是针对每个寻求服务的个体提供服务,而社区的儿童保健工作是在解决个体问题的同时,考虑整个社区的公共卫生问题,从而降低整个人群传染病的发病率。因此,社区的常见病的防治更侧重于群体的干预[1]。

3 儿童社区保健管理措施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专职或兼职人员,承担较为专业的妇幼保健服务,如儿童保健门诊,智力、听力测查,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并负责管理和指导社区卫生服务站或卫生点的全科医生(或团队)开展初级儿童保健工作,收集和管理妇幼卫生服务信息,协调相关的公共卫生和妇幼卫生服务,如计划免疫、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全科医生或全科医学服务团队承担辖区内的初级医疗卫生工作,包括建立辖区内儿童档案,掌握妇女、儿童的基本情况开展各类家庭访视,居民健康档案建立和维护、保健咨询和健康教育、督促服务儿童接受正规的儿童保健服务(新生儿访视和筛查、儿童生长监测和计划免疫等),协调居委会干部、企事业单位保健人员、学校和托幼机构等开展健康促进工作,定期汇报工作情况。儿童社区保健措施的社区落实,需要社区内各组织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各职能科室、各岗位人员明确的职责和分工,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及时有效的培训,得力的监督指导和考核,公平合理的奖惩等管理措施。为了计划免疫顺利有序地进行,应注意两个主要环节。

31 计划免疫的主要保证措施 ①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社区计划免疫领导机构,负责监督检查,有效地组织免疫实施工作,负责处理意外事故,安排有关计划免疫效果的考核工作。②充分运用冷链设备,维护正常运行,保证生物制剂的效能,严格遵守保存和运输过程的要求。③备齐接种器材,严格消毒,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消毒。有条件的地方应积极推行一次性注射器。接种卡介苗的注射器要专用。④加强免疫工作科学管理。认真调查免疫对象,严密制定免疫工作计划,建立常规操作制度,详细记录和认真填写接种证、卡、加强资料保管,对计划免疫人员做好技术培训工作。⑤扩大宣传。配合学校和家长以及社区组织机构,共同搞好计划免疫的宣传工作,并对儿童进行教育,提高对计划免疫重要性的认识,使儿童主动积极接受预防接种,及时反馈有关接种的反应。

32 计划免疫的考核 计划免疫工作质量对免疫效果有重要影响。因此,对计划免疫考核是必要的,考核主要内容有:①基础资料:社区人口资料,计划免疫对象的年龄资料,现场接种记录等。②生物免疫制品管理:生物免疫制品的领取、运输和保存登记制度及制品消耗和过期失效报废处理等。③接种情况:对建卡率、接种率、覆盖率、免疫成功率和有关传染病发病率等。④检查核对制度:开展自检,对口检查和社区间联合检查等。⑤专业人员的培训:系统学习有关计划免疫理论知识,接种技术严格训练等。

社区卫生防疫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流动儿童;预防接种;接种率;改善措施

近年来,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许多孩子随父母来到城市成为流动儿童,由于进城务工人员的居住场所不固定,随意性大,对接种疫苗的认识程度不高、信息不畅、对接种疫苗不了解等原因,导致这部分流动儿童不能按时接种疫苗,漏种、误种、不接种的现象常常发生[1-2]。预防接种就是常说的打“防疫针”,是把疫苗(用人工培育并经过处理的病菌、病毒等)接种在健康人的身体内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获得特异性免疫,从而提高机体对传染病的防御能力[3]。儿童及婴幼儿最易感染各种传染病。因此,定期为儿童进行预防接种是儿童保健的主要环节。人工免疫方法可分为自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两种[4]。目前,我国儿童接种的疫苗以白喉、百日咳、麻疹、脊髓灰质炎等为主。城市接种主要集中在社区卫生服务站接种。为了提高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率,保护流动儿童身心健康,要做到每个流动儿童都能及时预防接种。社区卫生服务站必须加强对流动儿童接种的管理。

1 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的现状

1.1 流动儿童的家长对计划免疫接种认识不足,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多数平时都忙于打工、挣钱,受文化水平、生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一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对孩子的计划免疫接种还没有足够的重视,他们中的大部分只知道有病看病,而不知道无病早防、计划免疫接种是预防孩子得传染病的重要途径,致使这部分儿童不能按时接种疫苗,漏种、误种、不接种的现象时常发生。

1.2 社区卫生防疫宣传工作不到位、宣传方法欠妥。因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比较繁杂,大多居无定所,居住条件环境差,大多早出晚归,远离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宣传资料和计划免疫接种提示一般都张贴在卫生服务站以及辖区的小区周围,因此这部分人员平时无法看到、更不去留意,政府通过地方电视和地方广播公布的阶段性计划免疫信息他们平时也无法获得,所以常规的宣传方式存在盲区、不到位。

1.3 超生人员对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有顾虑,多数进城务工人员一般都是为了躲避当地政府计生部门的追查带老婆来到城市的,在城市里东躲,居无定所,待孩子出生后,刻意去隐瞒,生怕别人知道,普遍存在恐惧心理,致使这部分孩子不能接受计划免疫接种。

1.4 预防接种责任意识较弱。有些从事计划免疫工作的人员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使一部分流动儿童未能及时建卡和免疫接种,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有歧视,认为流动儿童预防接种不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

2 对策

2.1 领导重视从行政上、业务上狠抓落实,促使社区计划免疫工作人员积极主动,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措施搜索随迁进城务工人员儿童信息,减少免疫空白点。

2.2 执行法律法规,加强管理,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动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凭计划免疫接种证入托、入学制度,依法加强辖区内管理[5]。

2.3 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管理制度,与工商、公安、计划生育、乡镇、居委会、接收进城务工人员的单位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发挥进城务工人员人口流动管理部门职责,尽可能使进城务工人员到相应理部门注册登记,摸清随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状况。

2.4 社区常年开设计划免疫接种。社区卫生服务站要常年开设计划免疫接种,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建立一条绿色通道,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做到随到随建卡、随接种。

2.5 建立横向网络。各社区卫生服务站之间要建立计划免疫横向网络,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一旦发现,应及时建卡和转卡、补种,各社区服务站之间要协调统一、互通信息、及时联系,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尽量能在就近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计划免疫接种[6]。

2.6 广泛宣传。根据进城务工人员流动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普及免疫知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宣传单、标语、接种证等多种形式,多方位地反复开展计划免疫知识的宣传教育[7],尤其是城乡结合部,进城务工人员租住地较为集中的地方,让家长带领儿童主动到社区卫生服务站登记造册、免疫接种,由现在的被动服务变为主动免疫服务。

参考文献

[1]鲍文娴.外来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现状调查及应对措施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4):58-59.

[2]王小燕.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状况调查分析及应对措施[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157-158.

[3]马旭峰.建立以社区为基础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4(3):1848-1849.

[4]曹熊燕,方杭燕.城镇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现况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11,23(12):77-78,83.

[5]苑波.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工作的探讨[J].医药前沿,2013,(34):388.

社区卫生防疫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预防接种示范区 计划免疫 推动

自2008年5月1日起,扩大免疫规划工作在我区不断深入开展,群众对健康需求日益提高,为日益提升我区预防接种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预防接种工作的规范化管理,科学评价免疫规划工作质量,有效控制相关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我区根据关于“开展创建南京市预防接种工作示范区”活动的通知(宁卫疾控〔2008〕28号文件)积极开展创建南京市预防接种工作示范区,2008年12月雨花台区首家通过南京市卫生局审核,率先成为南京市预防接种工作示范区。

1 创建预防接种工作示范区的可能性、评价内容及评价标准

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省卫生厅颁发的《江苏省预防接种门诊基本条件》以及南京市预防接种工作的相关要求,区政府、卫生局高度重视我区计划免疫预防接种门诊各项建设,不断加大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完善计划免疫体系建设,塑精创优,将计划免疫工作纳入政府实施全民健康工程指标之一,工作目标任务分解到各街道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划片包干,分工协作,层层落实整体推进我区计划免疫工作发展;建立“政府主导,部门配合,财政支撑,社会支持”的工作机制,不断加大投入,全面加强我区预防接种门诊硬件设施建设和软件管理,同时按照南京市卫生局《关于加快儿童计划免疫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通知》要求,全区各预防接种单位按时按质完成计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各项要求,全面提升我区计免工作软、硬件服务水平;我区率先在南京市准入计划免疫绩效考核机制,按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分期考评预防接种单位各项计免工作落实完成情况,并将考评标准与经济效益分配相挂钩,规范化、高标准完成计免各项工作,充分提高计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2 创建预防接种工作示范区

2.1雨花台区行政划分

雨花台区位处南京市南,总面积约134.6平方千米(不包含江域面积),户籍总人口约20.83万人。共设有雨花新村、宁南、赛虹桥、西善桥、板桥、铁心桥、梅山、开发区共计7个街道48个社区居委会、15个村委会,全区设立10家一般接种单位,分别为雨花新村街道的市一院南院、区保健所、宁南街道的宁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赛虹桥街道的赛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西善桥街道的西善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板桥街道的板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中船绿洲职工医院、铁心桥街道的铁心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梅山街道的梅山医院、梅山医院分院共计10家接种单位,开发区不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接种任务由西善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板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梅山医院和梅山分院实为一家单位的2个接种点,接种数据按1家合计上报。

2.2创建预防接种工作示范区评价内容及标准

预防接种工作示范区评价内容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免疫规划整体工作质量,二是预防接种示范门诊的达标率。预防接种工作示范区必须达到预防接种工作质量综合评价指标考核优秀、预防接种示范门诊的达标率100%。预防接种工作质量综合评价指标采取日常评价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预防接种工作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总分为100分,其中日常评价占30分,专项检查占70分。日常评价是根据我市的预防接种工作要求,在日常工作中必须要完成的工作指标,由市疾控中心每月做出评价;专项检查每年组织一次,对全年的预防接种工作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考核总分在95分以上为优秀。

2.3创建预防接种工作示范区前后计划免疫工作指标比较

创建预防接种工作示范区前后计划免疫工作指标变化情况,如下表:

3 讨论

我区自2008年12月成功创建预防接种工作示范区,对我区计免接种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管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接种整体环境、接种秩序有较大改观,实现预防接种面积达标、流程合理、公示上墙。②接种工作软、硬件配备齐全,各接种单位均配备电信ADSL上网,针式打印机能在接种证上方便打印接种记录。接种记录上传及时、准确、完整。③接种一类疫苗针次数量逐年提升④接种率质量指标逐年提高,为辖区儿童提供有效的免疫屏障⑤接种服务水平有很大提升,在2008年后我区先后有3家单位安装计免叫号系统,对问询候诊、接种疫苗信息录入、接种留观要求更趋严格规范,杜绝接种工作盲区和漏洞⑥通过创建预防接种工作示范区,并依托省市疾控中心和全区良好的公共卫生网底建设,利用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每月组织召开全区计免工作人员业务培训例会,开展 “零距离”的业务指导、督导,加强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和责任心的培养,全区未发生1例接种差错事故。

参 考 文 献

[1]汪金鹏,江启程,当前卫生管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管理.2002,18(9):543-544.

[2]许彬,王海梁,冯雁等,嘉定区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管理探索[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1):4404-4406.

[3]李春艳,江志荣,彭火胜,叶发忠,付燕青,何莹.社区预防接种门诊合理规划和管理的调查分析[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9(07):21-22.

社区卫生防疫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预防接种示范区 计划免疫 推动

自2008年5月1日起,扩大免疫规划工作在我区不断深入开展,群众对健康需求日益提高,为日益提升我区预防接种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预防接种工作的规范化管理,科学评价免疫规划工作质量,有效控制相关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我区根据关于“开展创建南京市预防接种工作示范区”活动的通知(宁卫疾控〔2008〕28号文件)积极开展创建南京市预防接种工作示范区,2008年12月雨花台区首家通过南京市卫生局审核,率先成为南京市预防接种工作示范区。

1 创建预防接种工作示范区的可能性、评价内容及评价标准

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省卫生厅颁发的《江苏省预防接种门诊基本条件》以及南京市预防接种工作的相关要求,区政府、卫生局高度重视我区计划免疫预防接种门诊各项建设,不断加大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完善计划免疫体系建设,塑精创优,将计划免疫工作纳入政府实施全民健康工程指标之一,工作目标任务分解到各街道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划片包干,分工协作,层层落实整体推进我区计划免疫工作发展;建立“政府主导,部门配合,财政支撑,社会支持”的工作机制,不断加大投入,全面加强我区预防接种门诊硬件设施建设和软件管理,同时按照南京市卫生局《关于加快儿童计划免疫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通知》要求,全区各预防接种单位按时按质完成计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各项要求,全面提升我区计免工作软、硬件服务水平;我区率先在南京市准入计划免疫绩效考核机制,按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分期考评预防接种单位各项计免工作落实完成情况,并将考评标准与经济效益分配相挂钩,规范化、高标准完成计免各项工作,充分提高计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2 创建预防接种工作示范区

2.1雨花台区行政划分

雨花台区位处南京市南,总面积约134.6平方千米(不包含江域面积),户籍总人口约20.83万人。共设有雨花新村、宁南、赛虹桥、西善桥、板桥、铁心桥、梅山、开发区共计7个街道48个社区居委会、15个村委会,全区设立10家一般接种单位,分别为雨花新村街道的市一院南院、区保健所、宁南街道的宁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赛虹桥街道的赛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西善桥街道的西善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板桥街道的板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中船绿洲职工医院、铁心桥街道的铁心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梅山街道的梅山医院、梅山医院分院共计10家接种单位,开发区不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接种任务由西善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板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梅山医院和梅山分院实为一家单位的2个接种点,接种数据按1家合计上报。

2.2创建预防接种工作示范区评价内容及标准

预防接种工作示范区评价内容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免疫规划整体工作质量,二是预防接种示范门诊的达标率。预防接种工作示范区必须达到预防接种工作质量综合评价指标考核优秀、预防接种示范门诊的达标率100%。预防接种工作质量综合评价指标采取日常评价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预防接种工作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总分为100分,其中日常评价占30分,专项检查占70分。日常评价是根据我市的预防接种工作要求,在日常工作中必须要完成的工作指标,由市疾控中心每月做出评价;专项检查每年组织一次,对全年的预防接种工作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考核总分在95分以上为优秀。

2.3创建预防接种工作示范区前后计划免疫工作指标比较

创建预防接种工作示范区前后计划免疫工作指标变化情况,如下表:

3 讨论

我区自2008年12月成功创建预防接种工作示范区,对我区计免接种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管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接种整体环境、接种秩序有较大改观,实现预防接种面积达标、流程合理、公示上墙。②接种工作软、硬件配备齐全,各接种单位均配备电信ADSL上网,针式打印机能在接种证上方便打印接种记录。接种记录上传及时、准确、完整。③接种一类疫苗针次数量逐年提升④接种率质量指标逐年提高,为辖区儿童提供有效的免疫屏障⑤接种服务水平有很大提升,在2008年后我区先后有3家单位安装计免叫号系统,对问询候诊、接种疫苗信息录入、接种留观要求更趋严格规范,杜绝接种工作盲区和漏洞⑥通过创建预防接种工作示范区,并依托省市疾控中心和全区良好的公共卫生网底建设,利用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每月组织召开全区计免工作人员业务培训例会,开展 “零距离”的业务指导、督导,加强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和责任心的培养,全区未发生1例接种差错事故。

参 考 文 献

[1]汪金鹏,江启程,当前卫生管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管理.2002,18(9):543-544.

[2]许彬,王海梁,冯雁等,嘉定区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管理探索[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1):4404-4406.

[3]李春艳,江志荣,彭火胜,叶发忠,付燕青,何莹.社区预防接种门诊合理规划和管理的调查分析[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9(07):21-22.

社区卫生防疫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按照政府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提高动物防疫公共服务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

改革目标: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健全机构、明确职能、理顺关系、完善法规,建立科学、统一、透明、高效的动物卫生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基层动物防疫体系,提高动物卫生行政管理机构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我区动物卫生工作全面开展。

基本思路:推进动物卫生监督管理与畜牧生产行业管理适当分开,强化和提升政府对动物卫生工作的管理力度。将动物卫生行政执法与技术支持职能分开,对现有动物防疫、检疫、监督等各类机构及其行政执法职能和动物卫生技术支持机构及资源进行整合。将动物防疫等公益性动物卫生职能与动物疾病诊疗等经营服务性活动分开,把动物疾病诊疗、动物保健和兽药、饲料经营等推向市场。

二、建立动物卫生工作体系

1、行政管理机构

在新邱区农村经济工作办公室加挂新邱区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办公室牌子。

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办公室主要职责:贯彻、执行动物卫生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规划和计划;负责拟定本地区重大动物疫病防治规划和计划;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全区畜禽饲养情况的统计工作;监督管理全区内动物防疫、检疫工作;负责兽医医政、兽药药政监督管理;负责动物产品安全的监督管理;负责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的监督管理;负责动物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监督管理;负责动物卫生科技等工作。

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核定新邱区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办公室编制2名(在农村经济工作办公室内部调剂),机构规格正科级,领导职数1名。

2、行政执法机构

在原区动物防疫站基础上组建区动物防疫监督所,由区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办公室管理,接受市动物防疫监督所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业务指导。

对原由区动物防疫站、药械站,长营子镇兽医站承担的诊疗服务等经营性业务进行科学界定,并与公益性职能合理分离,使其走向市场。

动物防疫监督所的主要职责:负责日常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按有关部门要求,做好畜禽饲养情况的统计工作;依法负责组织农村动物计划免疫、强制免疫的实施;依法承担动物和动物产品检疫、动物疫情调查、动物疾病监测和报告工作;依法承担兽药、饲料监督管理和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协助监督管理区内兽药饲料和畜产品安全工作。

人员编制及领导职数。调整事业编制6名(原经费来源渠道不变),机构规格副科级,领导职数1名。

3、村级工作体系

在长营子镇9个行政村聘用动物防疫员,每个行政村聘用1名。

村级动物防疫员从取得执业兽医资格的执业兽医人员中选聘,接受区动物防疫监督所的业务培训、指导、考核和监督管理。每个防疫员在装备上要实现五有,即:有消毒高压锅、有检疫箱、有保温盒、有冰柜、有防护服,其购置资金由区政府统筹解决。

村级动物防疫员的主要职责:承担动物计划免疫或强制免疫注射、佩带耳标、填发免疫卡、填写免疫档案、协助动物产地检疫、消毒、疫情报告、掌握畜禽饲养情况,以及动物卫生管理部门委托的其他工作。

4、关于编制和人员问题

以上机构调整所需编制和人员在现有行政及事业单位编制和人员中调剂解决,不另行增加编制。

区动物防疫监督所人员必须具有兽医、畜牧中等专业以上学历。

村动物防疫员聘用,通过笔试、面试从执业兽医人员中招聘、录用。

三、加强动物卫生管理队伍和工作能力建设

1、逐步推行官方兽医制度。官方兽医是指经资格认可、法律授权或政府任命,有权出具动物卫生证书的国家兽医工作人员。参照国际通行做法,根据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逐步推行官方兽医制度。现有兽医工作人员,要通过业务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并经资格认可、政府任命等办法,逐步进入官方兽医队伍。

2、实行执业兽医制度。从事动物疫病诊断、治疗和动物保健等经营活动的兽医人员,根据《**省兽医管理条例》的规定,必须达到规定的专业知识和条件,通过资格考试,取得执业兽医资格,并依法注册,持证上岗。要通过成立兽医行业协会等方式,实行行业自律,规范从业行为,提高服务水平。

3、切实加强动物卫生工作能力建设。要重视和加强兽医教育,保证人力资源储备,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动物卫生科学研究,完善动物疫病控制手段,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提高科学防治水平。

4、切实加强动物卫生工作电子网络化建设。加大和完善全市动物卫生工作电子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动物卫生工作网络化管理制度,逐步实现区、镇、村动物卫生工作网络化管理。

5、建立和完善动物卫生工作问责制。动物卫生工作实行属地化监督管理,明确区域、明确职责、明确人员。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法定职责,造成严重影响或者重大经济损失,依法予以追究责任。

四、建立完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和基础设施建设

1、建立完善动物卫生工作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动物卫生行政、执法和技术支持工作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统一管理。对动物卫生行政、执法机构实行全额预算管理,保证其人员经费和日常运转费用。动物疫病的监测、预防、控制、扑灭经费以及动物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测等经费,由财政纳入预算,及时拨付。其依法收取的防疫、检疫等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上缴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对行政村聘用的动物防疫员经费,纳入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范围。对经费使用情况要加强监督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2、加强动物防疫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实、完善动物卫生工作机构的设备、条件,建设兽医动物卫生实验室,提高诊断、检测能力和生物安全水平。要按照国家、省和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编制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并将建设项目纳入年度计划,认真组织实施。

五、加强对动物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组织领导

社区卫生防疫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社区居民;公共卫生;预防保健需求;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8)04(b)-0149-02

社区公共卫生预防保健是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层卫生服务项目之一,其内容包括计划生育指导、健康教育、康复、保健、预防和医疗服务[1]。根据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层次的不同需求,能够划分为特殊卫生服务、准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卫生服务3个层次[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居民对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而当前我国多数社区卫生工作人员多是医技、防保、医疗人员转型而来,虽然经过相关培训具备了专业医生的服务理念,但在规范化服务的提供方面还需要一段时间。因此,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对社区居民的公共卫生预防保健需求进行调查,并分析影响因素[3],从而满足社区居民的卫生预防摆件需求,使社区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完成。该文调查社区居民对公共卫生预防保健的需求,分析影响因素,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社区居民700名为研究对象,入选对象均在社区常住成年居民,发放7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41份,调查问卷有效回收率91.7%。641份有效调查问卷中,男性321例,女性320例,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43.2±2.6)岁。

1.2方法

参与调查的工作人员经过统一的培训后,对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为参与调查的社区居民发放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为调查对象讲解问卷上相关的内容,由社区居民自行填写。调查问卷上的内容包括8个方面,有计划生育、精神卫生、计划免疫、慢性病管理、妇幼保健、老年保健、疫情监控、健康教育和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每个项目分为4个选项,分别是未考虑、一般需求、必要需求、十分必要,社区居民根据自身情况在相应的选项后做标记。

1.3观察指标

回收问卷后,统计社区居民对计划生育、精神卫生、计划免疫、慢性病管理、妇幼保健、老年保健、疫情监控、健康教育和公共卫生疾病预防的需求情况,分析影响因素,总需求率=一般需求+必要需求+十分必要。

1.4统计方法

研究数据借助于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总汇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社区居民对公共卫生预防保健需求调查结果

社区居民对公共衛生预防保健的总需求率见表1所示,其中慢性病管理、老年保健的需求量居于前两位,其次是妇幼保健和计划免疫。

2.2社区居民对公共卫生预防保健需求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社区居民对公共卫生预防保健需求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慢性病管理、老年保健、妇幼保健和计划免疫,对这四项需求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见表2所示。

3讨论

随着医疗改革的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是不断完善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健全个体化卫生服务监测体系。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对居民健康提供了保障,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居民对公共卫生预防保健的重视度,是全面卫生服务系统功能实现的重要基础,并且满足了居民日益增加的预防保健需求[4]。

社区开展的公共卫生预防保健服务对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实现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公共卫生预防保健项目按照卫生服务类型,分为了3类,一类是基本卫生服务,如被社区居民普遍熟知的健康教育、卫生防疫、疫情监测等,该类服务多是政府规划,然后为社区居民提供。另一类是准公共卫生服务,如计划生育、妇幼保健、计划免疫、老年保健等,此类卫生服务中的设施费用是由公共财政承担,但收取就诊人员的少量服务费。还有一类是特殊卫生服务,如慢性病管理等,这类卫生服务受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但在运行过程中,要在政府的严格监控下开展[5]。为分析社区居民对公共卫生预防保健需求,该次研究调查的公共卫生预防保健项目中,包含了准公共卫生服务和特需卫生服务,进而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开展和功能完善起到了重要意义。

由该次研究的调查结果发现,社区居民对公共卫生预防保健项目中的慢性病管理需求最多,其次是老年保健、妇幼保健和计划免疫。通过该结果可以判断社区公共卫生预防保健服务未明确划分全科医生和防保医生的工作内容、职责范围,因此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划分服务范围,使功能准确定位[6]。

该次研究对影响社区居民对公共卫生预防保健需求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示居民有康复治疗的需求,而做好老年保健,设置康复质量项目对居民的机体病情康复具有重大的意义。经过Logistic分析,认为主要是健康知识的掌握。

社区卫生防疫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1.1调查对象

2010年1~10月在齐齐哈尔市铁锋区光荣街道选取本地居民对外出租房屋、幼儿园作为调查点,随机抽样调查200名外来流动儿童,其中男107名,女93名;年龄0~6岁,平均(3.4±1.5)岁;在齐齐哈尔市铁锋区光荣街道居住时间4个月~4.5年,平均(17.4±6.1)个月。另根据2010年统计的“五苗”建卡接种资料,在抽样调查区域内随机抽取200名有本地户口的常住儿童为对照组。两组儿童的性别、年龄、家庭经济收入及家长文化程度构成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调查内容及方法

在社区基层组织和学校、幼儿园的协助下核实外来流动儿童身份,按预先设计的调查表直接询问儿童及其家长,并检查儿童预防接种证,对未接种的对象进行单独走访。重点调查卡介苗(BCG)、脊髓灰质炎疫苗(PV)、麻疹疫苗(MV)、乙肝疫苗(HBV)和百白破疫苗(DPT)“五苗”的接种情况。

1.3统计学

处理采用SPSS15软件,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户籍儿童免疫接种情况比较调查区域内,外来流动儿童中未爆发大规范的传染病,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漏办证、漏建卡、漏接种现象普遍存在。200名调查对象中,“五苗”接种率仅61.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9.5%(P<0.01)。见附表。

2.2新的社区管理模式实施后的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各社区均采取了相应对策,在建立健全相对完善的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社区管理模式1年后再次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原调查范围内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建卡率达99.7%,发生相应传染病除麻疹2例外,其余为0,基本消除了传染病隐患。

3讨论

3.1影响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的相关因素各地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都存在流动儿童底数不清、总体接种率不高、查漏补种工作不能落实等问题。

3.1.1流动儿童家长对孩子防病保健意识淡薄

近些年来由于疫苗可预防的白喉、脊髓灰质炎已基本消灭或控制,乙脑、百日咳、流脑等传染病的年发病率也大大降低〔2〕,于是有些家长只知道有病看病,而不知道无病预防,加之忙于打工、经商,无暇主动让孩子接受免疫接种,少数儿童家长因躲避计划生育等原因而故意回避与社区干部接触,从而导致了部分流动儿童漏建卡、漏接种的现象发生。

3.1.2流动性大

流动儿童的家长无固定职业、家庭无固定住址,使计划免疫工作人员无法及时掌握流动儿童的数量及接种情况,难以建卡、建簿,即使已建卡接种的儿童,也难以完成全程免疫。

3.1.3工作缺少监督机制

由于户籍限制的统计困难,多数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未将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纳入工作计划中,更不可能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加之社区卫生组织经费不足,致使部分计划免疫工作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和社会责任感。

3.2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社区管理模式的构建影响

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的因素多种多样,但主要还是缺乏一个有效的管理模式,而管理模式的构建需要全社会的齐抓共管、各部门的统筹协调和管理措施的多管齐下。

3.2.1建立社区外来儿童保健网络在政府协调支持下,建立以社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妇联、公安、教育部门积极参与的社区外来儿童保健网络,有关部门在为流动人口办理落户、登记、居住证等手续时,要通报相关信息,并动员、督促适龄流动儿童及时接受预防接种;学校、幼儿园要严格执行儿童入园、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督促其监护人及时进行儿童计划免疫〔3〕,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

3.2.2加大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的宣传力度宣传范围要集中在车站、码头、出租房屋、建筑工地、劳务市场等外来流动人口集中的地方,针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特点,采用广播电视、报刊、发放宣传单、在社区办墙报、宣传栏、标语及发送手机短信等多种宣传方式,宣传内容除法律法规外,重点要宣传计划免疫的意义、优惠政策等,在“4.25”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还可举行一些形象生动的大规模宣传活动〔4〕。

3.3.3落实政策,提供财政支持和经费保障政府要对开展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给予适当的经费补助,对贫困外来儿童减免费用,对基层预防保健人员给予适当补助。

3.3.4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站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各社区卫生服务站要建立健全儿童计划免疫的相关管理制度,建立外来儿童计划免疫卡簿登记,同时要对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完善设备,提供物质保障。

社区卫生防疫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近几年,我国的计划免疫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务院《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相继颁布,给计划免疫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卧龙区总人口 87 万余人,辖 14 个乡(镇、办),共 246 个行政村和 1450 个自然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区和人口大区,面临这种新形势,如何进一步做好全区的计划免疫工作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现状及问题

1.1 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我国从 1978 年开始实施儿童计划免疫,通过对儿童实施有计划的预防接种,有效地控制了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传播,对保障儿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但“重治轻防”的观念仍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计划免疫工作,预防接种所产生的社会及经济效益未被充分认识,再加上地方财政紧张等因素,导致计划免疫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计划免疫工作的需求。有关调查表明,目前乡级防保人员的工资待遇普遍偏低,村医待遇低或无待遇,导致他们缺乏工作积极性,有些村医不愿承担计划免疫工作,甚至弃医从农或从商,严重影响了计划免疫各项措施的落实。

1.2 流动儿童管理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变革,我国流动人口迅速增加,流动儿童群体庞大,居无定所,预防接种工作难以落实,已成为影响计划免疫工作持续深入发展的突出问题[1]。2004 年我区 0~7 岁儿童数为 76703人,其中流动儿童 4001 人,占儿童总数的 5.22%。根据 2004 年全区流动儿童免疫接种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区约有 3.0%的流动儿童尚未完成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主要原因是:一是大部分流动儿童家长来自偏僻的农村,文化水平相对偏低,缺乏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知识的了解;还有部分流动人口是计划外生育,儿童家长怕罚款而拒绝为儿童接种;有的儿童家长由于经济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计划免疫工作者多次通知并上门动员仍不接种。由此可见,影响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率的主要因素在儿童家长方面,与有关报导相近[2]。二是免疫程序难以确定。调查资料显示,近半数的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史无据可查,有免疫史记录的,其接种情况也有相当部分不符合规定的免疫程序,对这部分儿童如何安排接种,是一个令基层计划免疫管理人员大伤脑筋的问题。三是预防接种通知难以到位。流动人口是一组动态人群,搬迁频繁,居无定所,致使预防接种通知难以到位,严重影响了免疫规划疫苗的免疫接种率,使这部分人群成为 传染病多发、爆发与流行的高危人群[3]。

1.3 计划免疫接种工作中的立法及执法问题 计划免疫工作任务是由国家规定的指定性规划任务,对计划免疫工作的实施和发展产生了保护和约束作用。 2004 年 12 月 1 日 ,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正式颁布实施,其中第十五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儿童的监护人应当相互配合,保证儿童及时接受预防接种”。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为计划免疫工作提供了法律保证,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是政府和儿童家长均有义务为儿童提供及时的免疫规划疫苗的预防接种,意味着我国实行的是“强制性”免疫策略。只要无禁忌证,儿童都应该接受预防接种。但在实际工作中,虽然大部分儿童家长都能够按要求为儿童办理预防接种证并按国家规定程序及时为儿童进行预防接种,但仍有部分儿童家长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或意识不到位,未能按规定程序为其儿童适时接种免疫规划疫苗,使这些儿童不仅自身受到了疫苗针对传染病传播的潜在威胁,还危及了其他的易感人群,影响了整体预防接种效果。

预防接种证是儿童免疫接种的记录凭证,儿童家长应妥善保管好预防接种证,以备入托、入学、出境时查验。目前我区大部分儿童家长都能意识到作为儿童免疫接种的记录凭证,预防接种证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而妥善保存。但我区对入托、入学新生查验计划免疫接种证资料显示,仍有 5% ~ 8%的家长由于不重视而造成儿童预防接种证的丢失或残缺不全,使这部分儿童由于预防接种记录不全或丢失而极易造成误种、错种或漏种,从而对其身体健康造成隐患。

1.4 新疫苗的推广问题 预防接种是控制和消灭疫苗针对传染病的重要而又简便易行的方法之一,不但保护个体免受传染病的侵袭,而且在群体中也限制了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近几年,我国每年大量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为适龄儿童实行免费计划免疫接种,使常规免疫和强化免疫接种率得到提高,形成较高的人群免疫水平,控制和消灭了针对性疾病的发生与流行。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国产、进口新疫苗不断问世,用于儿童免疫预防,以进一步减少儿童的发病和死亡。这些疫苗均为有价疫苗,这将给一些经济困难的儿童家长增加负担,减少这部分儿童对新疫苗的接种率[4],从而使新疫苗的接种、推广受到局限。我区是一个农业大区和人口大区,经济地位处于中下等,如何在现有条件下促进新疫苗的接种及推广,已成为政府部门及基层广大计划免疫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1.5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问题 目前国内免疫接种所使用的生物制品尽管经过逐步改良,但预防接种后异常反应仍时有发生,这给基层计划免疫工作带来一些问题。由于部分计划免疫工作人员对疫苗带来的异常反应宣传不到位,极少数的儿童家长不理解,纠缠不休,向所属医院及卫生防疫部门索赔经济、精神损失,致使基层计划免疫工作人员对预防接种工作心存顾虑。

2 对策

2.1 预防为主 是我国建国后提出的适合我国国情,符合客观规律和行之有效的基本卫生方针,不能偏离和动摇,要坚决改变过去“重治疗轻预防”的不正常现象。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和《条例》都为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政策和经费保障等措施做出明确的规定,政府为各级计划免疫工作提供经费保障是必然的。目前我国对公共卫生机构的投入,包括对计划免疫的投入,采取分级财政体制,即各级政府负责各自的计划免疫财政投入[5~7]。由于各地区经济、财政状况不同,导致其计划免疫财政投入差异很大,特别是贫困地区,政府对计划免疫工作可能拿不出足够的经费,甚至根本无经费支持,这样有部分儿童将享受不到计划免疫工作带来的好处,对他们来讲有失公平。因此,由省级和地方财政共同对基层计划免疫工作提供经费保障应是较好的解决办法。

2.2 促进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综合管理 提高流动人口的免疫覆盖率是控制流动人口发病的关键,而计划免疫工作人员全面、准确地掌握本地区流动人口基本情况,并对其适龄儿童及时进行“五苗”(含乙肝疫苗,下同)接种及补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中之重。要克服接种任务重,人力不足的现象,与各街道的流动人口管理机构合作负责对流动儿童进行专项登记,从而形成多层面、多结构相互协调、配合的管理模式;为适龄流动儿童建立临时接种卡,提高“五苗”的接种率; 坚持查验儿童预防接种证制度,促使流动儿童及无证者主动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免疫接种;对临时流动儿童在尚无根本有效措施情况下,开展经常性的查漏补种工作、入户接种、匿名接种等均可作为补救措施。

2.3 计划免疫是公民应尽的义务 从计划免疫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属性可以了解到,计划免疫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均带有典型的行政法律关系。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相关规定,把计划免疫的重要手段—预防接种上升为法律制度[8],因此国家应依法开展计划免疫工作,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甚至处罚条例及细则,促使每位公民切实履行其在计划免疫工作中承担的法定义务,用法律的手段确保其有效实施。

2.4 政府领导、部门配合,开展社会宣传动员 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深入开展,对计划免疫用“五苗”及新品种疫苗应进行针对性强、科学有效的宣传。通过宣传加强政府和有关部门对计划免疫工作的理解、支持、配合,提高公众对计划免疫工作的认识,使每个公民为了民族的未来,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家庭幸福,大力支持计划免疫工作。同时对下岗职工、“低保”家庭、农村低收入等经济困难家庭的儿童的预防接种问题,政府部门可考虑依据其父母的“下岗证”、“低保证”等相关证明对这部分儿童的疫苗接种费用给予适当的补助或减免,以最大程度地提高“五苗”及各种新疫苗的接种率。

2.5 实施接种疫苗告知制 国务院颁布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指出:“医疗卫生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实施接种疫苗告知制,既能起到接种疫苗的宣传效果,帮助儿童家长了解接种疫苗的知识,要求家长如实反映儿童接种史、过敏史及目前健康情况等,以降低疫苗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配合医生做好儿童的预防接种;又能对医务人员起到保护作用,避免发生一些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在此基础上,国家应制订出操作性比较强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等级划分标准及对应的处罚措施,这样在处理异常接种反应时,无论对儿童家长还是医务人员,都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从而在根本上规范异常接种反应处理工作。

2.6 加强计划免疫专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专业人员职业道德及业务素质 计划免疫工作的重点就是提高免疫接种率,提高预防质量和安全接种系数。一旦发生接种差错事故,首先计划免疫工作者应诚恳地赔礼道歉,以人道主义精神认真进行安抚,对责任人予以应有的行政处罚,次之应考虑罚款赔偿和补偿,使计划免疫预防接种工作在今后的实施中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徐缓.中国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1,7(6):376-377.

2 严有望.我国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现状及对策.中国初级卫生保健,1998,12(1):31-32.

3 余晓琼,路秀平,武滨,等.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管理.中国计划免疫,2005,11(1):73-75.

4 孙敏,王伟军,王德嘉,等.重庆市不同经济状况地区计划免疫疫苗接种情况调查分析.中国计划免疫,2005,11(30):227.

5 宫旭华,卢祖洵.我国现阶段卫生筹资政策分析.中国卫生经济,2004,23(251):55-56.

6 龚向光.加大公共卫生投入,改革公共卫生筹资体制.中国卫生经济,2003,22(250):13-15.

社区卫生防疫工作计划范文第11篇

一、接种时间、范围、对象

(一)时间:2012年月。

(二)范围:全区。

(三)对象:年月日~年12月31日出生,未按免疫程序完成接种的儿童。

二、活动目标

(一)麻疹疫苗查漏补种率在95%以上。

(二)脊灰疫苗查漏补种率在95%以上。

(三)其它疫苗查漏补种率在90%以上。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规范开展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是实现消除麻疹、维持无脊灰状态等疫苗相关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各街道办事处、区直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本次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查漏补种月活动。

区卫生局负责制定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查漏补种月活动的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区教育局要积极配合区卫生局,负责组织和督促托幼机构、学校开展在校(园)目标儿童的摸底登记工作,在托幼机构和学校设立临时接种点,统一安排接种时间,由防疫人员入校接种,确保在校学生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查漏补种工作的顺利开展。

区财政局要做好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查漏补种月活动工作经费的统筹安排。

区妇联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目标儿童的摸底调查和宣传动员工作。

各街道办事处要组织和督促社区安排人员,协助卫生部门开展散居儿童的摸底登记工作,协助做好宣传资料、《接种通知单》的分发,督促本街道辖区托儿所开展在托目标儿童的摸底登记工作,在托儿所设立临时接种点,由防疫人员入托接种。

各社区居委会要充分发挥计生管理网络的优势,组织计生管理员、计生中心户长协助卫生部门开展散居儿童的摸底登记工作、宣传资料和《接种通知单》的发放。

(二)加强培训,宣传到位

本次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查漏补种月活动接种人数多、任务重,接种质量要求高,接种范围覆盖广,为规范现场接种,区卫生局要组织对接种人员进行培训,规范接种技术,提高接种质量,保证接种安全。要成立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查漏补种月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以加强对活动的领导,负责技术支持。

为动员群众主动参与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查漏补种活动,区卫生局、教育局和各街道办事处、社区要利用短信、通知、海报、宣传栏及宣传单等形式,对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查漏补种的意义、接种日期、接种地点等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使群众充分理解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查漏补种的意义,积极参与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查漏补种活动。

(三)强化摸底,摸清底数

区卫生局要组织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医务人员的作用,做好目标儿童的摸底工作。各街道办事处要督促每个社区指定1名两委成员组织计生管理员、中心户长配合开展散居目标儿童的摸底调查;重点要加强建筑工地、市场、出租房等流动儿童集中居住地的摸底调查,做到逐门逐户登记宣传。在调查登记的同时,预约并通知接种时间、地点。学校和托幼机构应种对象的摸底登记工作,由学校、托幼机构组织校(园)医和班主任负责承担,区教育局负责督导落实。

社区卫生防疫工作计划范文第12篇

为了能将今年的宣传工作深入实际,xx市采取了发放宣传单、横幅、宣传板面、设立咨询台、开展讲座、利用村医宣传等多种形式,并及时讲解传单的内容,大力宣传卫生政策及预防接种的好处,着重讲解传染病给日常生活带来的危害。

元宝区疾控中心在活动期间通过电子屏幕滚动字幕宣传了国家免疫规划接种程序和今年宣传主题,广泛宣传接种疫苗对于预防疾病的重要意义,并组织预防接种工作人员走乡入户,深入人口密集地区、市场、流动人口聚集区等预防接种工作相对薄弱的地方,加强对村级重点人群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对及时和全程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国家免疫规划政策的认识。各医疗接种单位采用在单位门口张贴宣传画、悬挂横幅、板报、分发免疫规划宣传手册,并设立预防接种咨询台等形式,向儿童家长讲解有关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实施情况和疫苗相关知识,使家长对计划免疫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医务人员还深入辖区内的社区街道、托幼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加大宣传的深度和广度,将预防接种知识送到千家万户,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关注预防接种工作,普及了免疫规划知识,营造了全社会参与支持的氛围。

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xx市办公室,创建国家卫生城市xx市办公室,xx市卫生局,xx市疾控中心,xx市卫生监督所,xx市中医院,xx市中心医院,大东卫生院,xx市妇幼保健院为主办单位分别在中医院大厅、中心医院大厅、新华街等地点开展以“接种疫苗,保障健康”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活动共出动参与人员20人,设咨询台4处,出展板6块,标语4幅,现场咨询50人次,免费测量血压80人次,共发放预防接种相关知识宣传单、小折页、小册子、小读本、健康教育处方等2000余份,多个大型电子屏幕反复播放宣传主题和相关信息,新闻媒体在现场采访并进行了新闻报道,受教育人数达2万余人次。

凤城市于3月26日在凤城市疾控中心会议室召开了由各镇预防保健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人员参加的会议。会议上,计划免疫科于风艳科长对计免宣传日宣传活动工作也做了详细安排,市疾控中心王庆忠主任作了总结发言,并对计划免疫宣传日宣传活动提出了具体要求,使得计划免疫宣传活动的开展得到了有力保障。宣传活动期间各镇预防保健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张贴宣传标语48张,宣传板(墙)276块,发放各种宣传资料2300余份,设立咨询台24处。

社区卫生防疫工作计划范文第13篇

我国的儿童计划免疫开始于1978年,20多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领导支持下,通过广大卫生人员的努力,先后于1988年以省为单位、1990年以县为单位、1995年以乡为单位相继实现儿童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和麻疹疫苗免疫接种率达到85%目标。

由于实施儿童计划免疫工作,过去严重危害儿童健康和生存的白喉、百日咳、麻疹等计划免疫针对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2000年经世界卫生组织确认我国已达到无脊髓灰质炎区的要求,2002年进一步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全国计划免疫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我国目前已经将脊髓灰质炎疫苗、白百破联合疫苗、麻疹疫苗、卡介苗、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部分省还将乙脑疫苗、流脑疫苗纳入了免疫规划。按照国家免疫程序,所有儿童都必须全程接种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所有疫苗。

近日,国务院颁布《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将于今年6月1日起实施。条例要求“在儿童出生后1个月内,其监护人应当到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为其办理预防接种证。”条例规定,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接种单位对儿童实施接种时,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并做好记录。儿童入托、入学时,托幼机构、学校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发现未依照国家免疫规划受种的儿童,应当向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报告,并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接种单位督促其监护人在儿童入托、入学后及时到接种单位补种。儿童离开原居住地期间,由现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负责对其实施接种。儿童入托、入学时,托幼机构、学校未依照规定查验预防接种证,或者发现未依照规定受种的儿童未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接种单位报告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人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社区卫生防疫工作计划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现状;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R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082―01

儿童计划免疫工作是在一定的辖区管理范围内,为儿童提供系统、连续、长期、安全的卫生免疫服务,目的在于控制或消除疫苗针对性的传染性疾病【1】。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落实情况是影响儿童生命安全,提高儿童生活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但是,现阶段,儿童计划免疫工作落实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免疫工作目标的实现,也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疾病危险。充分认识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改进措施,全面提高儿童的身体素质,控制疾病的发生与传播,对于整个社会、整个民族而言具有战略意义。

1 儿童计划免疫现状

儿童免疫工作的开展需要社会政策环境的推进、免疫工作基础宣传的拉动、国家基础设施的覆盖及儿童家长对儿童疾病免疫的认知度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影响推进【2】,同样这几方面影响因素也是影响儿童计划免疫工作顺利进展的关键,当前,儿童计划免疫现状不容乐观更多原因便在于这几个方面。

1.1家长对儿童计划免疫认知度不足 近年来,一项关于儿童家长对儿童计划免疫认知度的社会调查结果显示【3】,国内区域常住人口中儿童家长对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知识认知度明显高于流动性的儿童家长,因此,流动性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开展尤其受限,开展水平明显滞后;高文化水平的儿童家长对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认知度明显高于文化水平较低的儿童家长;儿童的家长中父母对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认知度明显高于儿童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儿童家长为教师、医务人员及干部职业领域的对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认知度与知识掌握度明显高于其它职业群体的儿童家长;城市儿童家长对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认知度明显高于城市郊区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知识的掌握度,其中农村社区的儿童家长对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认知度最低。乡镇地区的儿童家长对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认知度极低,可以说是影响基层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开展的关键性因素。乡镇地区的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目的、内容、作用、免疫疾病种类及免疫反应等均无全面的认知,因此,乡镇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现状并不容乐观。

1.2儿童计划免疫覆盖率尚待提高 一项社会儿童计划免疫调查报告研究发现,90%以上的城市社区居民在免疫服务机构建证【4】,基础免疫工作中的接种率高达99%,但是城市周边居民的接种率远低于城市社区民众,城市周边乡镇的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也普遍低于城市社区。这与乡镇居民对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认知度有效有关,还有一项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便是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基础设施健全度有限,影响着基层儿童免疫工作的开展。如国家制定的计划免疫方案中包括卡介苗、乙肝疫苗、麻风疫苗、脊灰疫苗、流脑疫苗、百白破疫苗等近几十种疫苗中有一部分疫苗在乡镇社区疫苗服务院并无储备,计划免疫工作因疫苗自身于社会中的覆盖率较低而受到影响,此外,在各地区各种疫苗的接种率也普遍存在不均衡现象,基础疫苗的接种率普遍高于其它非常见疫苗。此外,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开展中较为显著的便是流动儿童的接种率普遍较低,且存在大量中断接种现象,影响着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进展。

1.3社会的疾病免疫意识普遍有待提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社会居民的疾病免疫观念普遍提升,但是尚有一部分人的疾病免疫意识不强,不了解计划免疫中疫苗的种类,不重视传染性疾病的社会危害,对胃痛的计划免疫接种也存在侥幸心理,坚持认为疫苗接种与否无关紧要,影响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部分闭塞的乡镇地区接种率尤其低。

2 完善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儿童计划免疫工作进展的不平衡性越加凸显,具体表现为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水平具有了地区性差异与群体性差异,这些新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影响着社会卫生事业的协调发展,也不利于社会整体卫生水平的提升,应该着重分析计划免疫工作新特点出现的原因与影响,探讨儿童计划免疫改进措施,完善儿童计划免疫系统,充分保证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儿童均享有同等的卫生免疫条件。

2.1强化儿童计划免疫知识宣传,提高民众的参与度 要推进儿童计划免疫工作需要着重开展计划免疫知识教育宣传工作,切实提升社会民众尤其是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工作的认可度,树立民众对传染性疾病的自主性防止观念,吸引更多的民众参与到计划免疫工作中取。儿童计划免疫知识宣传是改变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知识认知度较低与疾病预防观念极为薄弱这一现状的关键措施,在儿童计划免疫知识宣传中要通过发放传单、召开动员大会等形式着重向儿童家长宣讲疾病预防的重要性与预防观念的作用,唤醒儿童家长自主化疾病预防意识。

2.2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儿童计划免疫服务机制 儿童计划免疫机制的完善程度是影响免疫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完善免疫服务机制需要将卫生拨款落实到基层工作的每一环节,为基层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还可以建立免疫证办理与应用体系,推进宣传工作的同时为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儿童计划免疫工作是一项公益事业,政府应该予以重视,并为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切便利条件,改善工作开展的环境与基础条件,注重提升基层乡镇儿童计划免疫工作水平。

2.3着重强化流动儿童的免疫工作【5】 当前,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水平普遍较低,社会应该予以充分的重视,积极做好流动儿童的免疫工作,尤其是乡镇地区。县级计划免疫工作开展中应该借助旅游、工商等各部门间的沟通,排查外来流动儿童的疫苗接种,保证儿童接种的持续性,为基层乡镇地区免疫工作开展提供指导。

2.4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人员的技术培训 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开展中卫生部门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也能影响免疫工作的开展水平,各地区应该统一组织卫生免疫工作人员学习与培训,以加强各级卫生服务部门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以提升卫生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为基层卫生免疫工作的宣传工作献计献策,提升基层地区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做好疾病预防与控制。

参考文献:

[1] 冯曙晔,张宝泽,马振云.青州市流动儿童免疫计划实施综合干预的结果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12,18(3):240-240.

[2] Stephen S Lim,David B Stein,Alexandra Charrow,李兆伟(译).普及儿童免疫计划进展追踪及全球倡议的影响:对白百破三联疫苗免疫覆盖情况的系统分析[J].世界临床医学:柳叶刀中文版,2009(6):540-540.

[3] 赵翠燕.社区儿童计划免疫的现状分析与研究[J].河北医学,2012,18(4):1264-1265.

社区卫生防疫工作计划范文第15篇

1我国当前预防接种的工作特点

1.1预防接种工作是政府行为: “预防为主”是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之一。我国卫生工作的性质决定预防接种工作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它具有福利性和公益性的特点。其福利性集中表现在政府对儿童健康威胁大、公众需求迫切、种类繁多且总体费用高的第一类疫苗承担所有经费,免费向公民提供预防接种服务;其公益性表现在预防接种工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形成群体免疫的效果可使公众共享。

1.2预防接种工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技术性和严谨性: 实施预防接种所包含内容极其广泛,它不仅涉及到自然学科的理论;还涉及到技术操作;同时还涉及到社会科学,需要多学科、多领域的协作。因此,它是一项科学性强、管理要求高的工作,需要制定科学化、规范化的技术标准。

1.3预防接种工作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重大的国际影响: 预防接种是一项以最小投资,获得最大效益的工作。卫生经济学评价表明,预防接种后产生的效益往往是投资的数十倍、数百倍,并且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同时,普及儿童免疫、控制和消灭针对传染病是全球的目标,对保证全人类的健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声誉。

1.4预防接种工作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预防接种工作服务的对象是全社会人群,需要宣传、动员公众参与,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才能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1.5预防接种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又长期的任务: 实施预防接种,控制或消灭针对传染病,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任何一种传染病作为一种生物体在自然界长期存在,要想让它在自然界中消失,都需要经过长期、艰巨的努力,才能实现。

1.6新疆免疫规划疫苗种类11种预防12种传染病: 新疆于2008年9月1日启动了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后,新疆免疫规划疫苗种类由6种扩大到11种,预防的传染病由7种增至12种。目前,已经执行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包括: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麻疹疫苗、甲肝疫苗、A群或A+C群流脑疫苗、风疹减毒联合疫苗,腮腺炎、麻腮风疫苗(含麻腮和麻风疫苗)、麻腮疫苗共11种疫苗。

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结核病、乙型肝炎、甲型肝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脊髓灰质炎、麻疹、风疹、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

2我国免疫预防事业取得主要成就

半个世纪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以及全国卫生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免疫预防事业取得了振奋人心的成就。

2.1成功地消灭了天花: 新中国的免疫预防事业从预防天花起步,我们使用自己生产的疫苗成功消灭了天花这个给人类造成极大危害的疾病。现在人们可以骄傲地认为:天花的免疫预防是人类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成功范例,也是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创造的史无前例的伟大成就。

2.2普及儿童免疫: 与我国疫苗生产几乎同时起步的免疫预防事业近20年来发展迅速。政府的支持、科学的管理、专业人员的努力和全社会的参与使儿童计划免疫工作深入人心,使常规免疫接种率(1岁内儿童五种疫苗的接种率)达到85%以上,群众接受免疫服务的自觉性也大大提高。

2.3我国免疫规划工作成效显著: 免疫规划工作是我国卫生事业成效最为显著、影响最为广泛的工作之一。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免疫规划工作,先后颁发了《全国计划免疫条例》、《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为加速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进程,推展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自觉接种疫苗的自觉性,提高地方政府对免疫规划的重视程度,进一步落实保障措施,贯彻“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2007年国务院决定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在现行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基础上,将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对儿童实行免费常规免疫,预防甲型肝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等5种疾病。另外,在流行地区对特定人群进行流行性出血热疫苗免费接种,储备炭疽疫苗和钩端螺旋体疫苗免费。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后,全国范围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由6种扩大到14种,预防的传染病由7种增至15种。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充分体现了关注民生、以人为本,以及提供公平、均等的卫生服务理念。

为落实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任务,国家五部委下发《关于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通知》和《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并动员部署实施工作。卫生部制定下发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财政部下拨中央财政转移地方支付资金,国家发展改革委启动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价格核定工作,教育部在托幼机构和学校开展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药监局强化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生产和流通的监督管理。促进了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实施进程。

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是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是政府提供的一项重要公共卫生服务,是儿童健康的基本保障,是预防、控制乃至消灭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

2.4冷链系统的建立: 冷链是保持疫苗效价的重要条件。据卫生部统计,从8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计划免疫冷链系统建设以来,全国共建设了600多座低温冷库、1150座普通冷库,装备冷链运输车3300多辆,装备冰箱9.4万台、冷藏包91.6万个。各级政府为维持冷链运转及补充接种器材的消耗而投入的经费达30亿元,平均每年大约2亿元。

2.5提高了人均寿命: 我国的人均寿命在半个世纪中翻了一番,即从1949年的35岁到现在的70岁左右,儿童发病和死亡的急剧减少是我国人均寿命大大提高的重要原因,其中最能体现预防为主方针的“免疫预防”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6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由于实施了免疫预防,避免了数亿儿童发生计划免疫针对疾病,为保护儿童健康,提高中华民族人口素质做出了巨大贡献。2010年与1978年相比,计划免疫针对传染病发病大幅度下降了90%以上,如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6种传染病,在过去的30年里,减少发病2.8亿人,减少死亡342万人。免疫接种成功地保护了儿童的生命与健康,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仅直接减少住院治疗费用一项就达364亿元人民币,毫无疑问,免疫预防工作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2.7阻断了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的传播:

我国政府承诺要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全球2000年实现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都十分重视这项工作,1993年以来,每年12月5日和次年的1月5日在全国范围对4岁以下儿童开展两剂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参加了这些活动。1993年12月5日和次年1月5日,我国开展了首次全国强化免疫日活动,为约8 000万4岁以下儿童接种了两剂脊髓灰质炎疫苗。这次活动的成功开展,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人类公共卫生史之最,有力地促进了其他国家开展强化免疫活动。此后,我国又开展了两次全国强化免疫活动和三次规模略小于全国范围的强化免疫活动。通过加强常规免疫,建立急性弛缓性麻痹监测系统和国家脊灰实验室网络,锻炼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免疫预防工作队伍,也推动了整个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扩大了国际交流。1994年10月以来我国没有发现本土的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病例,目前正在加紧消灭脊灰的证实工作。政府的承诺、正确的策略、卫生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全社会的参与以及国际社会的支持是我们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中国的成功实践,为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树立了榜样。

新疆自1993年12月5日和次年1月5日,参加了首次全国强化免疫日活动,之后每年开展两轮0-4岁强化免疫活动至今(2011年又开展了5轮应急消灭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活动:0-39岁人群)。

2.8消除新生儿破伤风和加速控制麻疹:

为了实现2000年以县为单位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生率低于1/1 000活产儿的消除目标,我国从1995年对542个高危县的育龄期妇女实施了破伤风类毒素突击接种,接种率达到75%,有效地控制了新生儿破伤风。1999年开始了新生儿破伤风的监测工作。

在没有实施麻疹疫苗接种之前,麻疹流行十分猖獗,几乎所有的儿童在15岁以前都感染过麻疹病毒,发病率几乎与当时的出生率相同。自开展麻疹免疫接种工作以来,我国麻疹控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发病率大幅度下降,特别是实施计划免疫以来的40多年,麻疹发病率下降了95%以上,卫生部于1996年制订、下发了《全国加速控制麻疹指南》,对全国的麻疹控制工作提出了分类指导原则,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强化免疫活动,有效地控制了麻疹暴发和流行。从1999年起全国在脊髓灰质炎监测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麻疹监测系统,为评价加速控制麻疹工作的进展提供了条件,也为今后可能开展的消除麻疹工作做了准备。

2.9推广乙型肝炎疫苗:

我国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高达57.6%,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9.8%。1991年我国开始推广乙肝疫苗接种,到2010年我国人群乙肝发病率和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有显著下降,并降低由乙肝引发的肝硬化和肝癌的死亡率。具体目标是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1%以下;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7%以下,这跟乙肝疫苗的接种密切相关。尤其婴儿接种乙肝疫苗效果明显,随着乙肝疫苗的广泛应用,完全可以预见,乙肝作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一种最严重的疾病也将成为历史。

3影响我国免疫预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免疫预防事业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每年我国新出生儿童约2000万,儿童免疫工作年年要从零开始,特别是如何使边远贫困地区和流动人口中的儿童及时获得免疫预防服务,将是今后工作的一个重点。如果全社会都来自觉关心下一代,积极支持儿童免疫工作,我国的免疫预防事业就一定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3.1疫苗在接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1禁忌症掌握不好:

有的接种者未按照疫苗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接种,如为儿童用热水送服脊灰糖丸,或服糖丸后立即喂奶饮热水,有的接种完回家后,就在接种部位上热敷,这些现象会致使抗原被灭活。

3.1.2消毒方法不当:

现在使用的消毒液90%以上是酒精,在接种过程中如果酒精与疫苗直接接触就会杀灭活疫苗,导致无效接种。

3.1.3接种剂量不准确:

在相同接种途径下,接种剂量与产生免疫力成正比,随意减少或增加剂量都会影响产生免疫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接种次数:未完成全程免疫,注射器不配套:注射器内残留量多,使注射剂量减少;针管与针头接触不良:造成疫苗外溢,剂量不够;稀释液不配套:造成抽取稀释液减少或过多。百白破类吸附制剂,易沉淀,在使用前未将疫苗摇匀,会造成人份疫苗间抗原浓度高低不等。

3.1.4疫苗暴露时间过长:

疫苗打开或稀释后应在半小时内用完,如果疫苗打开或稀释后暴露时间过长再次使用,会产生无效接种。

3.1.5接种途径错误:

各类疫苗的接种途径不尽相同,且有的疫苗因剂型不同,接种途径亦不一致,在实施中稍有疏忽,即因接种途径错误而影响免疫效果。例如:含氢氧化铝佐剂疫苗,一般注射深部肌肉,如改作皮下注射就会影响免疫效果,也会加重副反应。HBV臀部注射不如注射上臂三角肌效果好。

3.2当前免疫规划存在的问题

3.2.1任务重、份量低: 在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过程中,预防接种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综合绩效考核中占比重不高,4-5%,预防接种工作任务重、要求高、责任大、付出多、收入少,导致开展预防接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直接影响了预防接种工作质量。

3.2.2经费补偿不到位,分配不合理。

3.2.3预防接种服务能力和可及性不能完全适应免疫规划工作需要

与2004年相比,全国接种单位减少了13.8万个,服务网络萎缩了37.6%,另一方面是人员数量不足。

3.2.4分工和协调机制模糊、责任不清。

3.2.5存在免疫空白,出现传染病疫情上升或暴发。

4目前工作重点

做好2013年免疫规划工作,关注民生,关注健康,保障民生的刚性投入。应抓住机遇,努力进取,开拓创新,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4.1借势医改、完善政策: 2013年加到人均30元,项目内容不增加,强调进一步提高项目质量。各地应充分利用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平台,推进免疫规划工作。

4.2抓好基础,筑牢屏障: 基础性工作首先是抓好常规免疫工作,卫生行政部门要把预防接种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中之重,优先保障落实。合理确定预防接种补助标准,保障免疫规划工作经费。加强绩效考核,将预防接种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的先决条件,将预防接种考核结果与单位和个人年度考核挂钩,作为奖惩的重要依据。疾控机构要发挥好监督、监测和指导的作用。

4.3加强管理、保证安全: 要按照工作规范,严格操作规程,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要严格管好疫苗,一类疫苗要严格按照程序招标采购,按照要求做好储存、运输、分发,免费使用,不允许收取汤勺费之类的事情发生,避免引起社会的误解。二类疫苗也要加强管理,督促基层尽量减少用二类苗代替一类疫苗,更不能误导、诱导家长使用二类疫苗代替一类疫苗。

4.4创新方法,提高效率:

从预防接种到计划免疫,再到免疫规划,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积累了很多的宝贵经验,很多好的方法值得传承和发扬。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理论、新理念不断产生,为提高免疫规划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提供了条件,关键在于转变观念,勇于创新,如有些地方实施免疫规划“一票否决”制、免疫规划信息系统实现区域内互联互通、疫苗储存运输温度湿度全程监控、疫苗电子监管码与个体接种证关联等等。

4.5广泛宣传、争取支持。

4.6作风建设、求真务实: 免疫规划工作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都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必须用发展的思路去解决。免疫规划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一定要坚定信心,不动摇、不懈怠,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5我县免疫规划工作取得的成绩

按照自治区的部署,我县实施免疫规划工作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免疫规划政策,不断强化免疫规划管理,规范预防接种服务,免疫规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保障全县儿童和青少年健康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5.1成绩

5.1.1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的长效工作机制初步形成: 县委、县政府把免疫规划作为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民心工程,不断加强组织领导,逐年增加经费投入,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工作,形成了由卫生部门牵头,发改委、财政、教育、公安、广电、食品药品监管等多部门协作的工作格局。并通过不断调整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加大督导检查力度,强化监控与评价,扩大健康教育宣传,人群自我防护意识得到显著加强。

5.1.2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和抗体水平保持高水平: 我县顺利实现全县1周岁儿童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4种疫苗接种率达到85%的目标后,至2012年全县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同时,积极争取国际国内项目支持,对全县数千名小学生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接种率达98%以上。麻疹抗体均保持90%以上;脊髓灰质炎抗体阳性率保持95%以上。

5.1.3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 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率逐年下降:如麻疹、百日咳分别下降;1994年至今全县无本土脊髓灰质炎病例发生;白喉自1984年至今无病例报告;2006年全国乙肝血清学调查显示,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由1992年的10.39%降低到0.64%;百日咳、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多年保持较低水平,2003年以来全县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

5.1.4无脊髓灰质炎状态得到持续巩固: 我县1993年以来至今,连续每年在全县0~4岁儿童中实施两轮消灭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活动。2011年开展了5轮应急消灭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活动:0-39岁人群。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连续20年未发现由野病毒引起的脊髓灰质炎病例,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5.1.5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全面实施: 根据国家、自治区、自治州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制定了《博湖县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免疫规划疫苗种类由6种扩大到11种,预防的传染病由7种增至12种。即11种疫苗预防12种传染病。

5.1.6免疫规划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以提高儿童免疫接种率为目标,以普及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为目的,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管理办法》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厅免疫规划疫苗和冷链管理方案》执行,推动免疫规划管理不断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迈进。

5.2今年的工作目标: 预防接种是预防控制乃至消灭针对传染病的最为经济有效的手段,是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作为一项涉及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关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大事,我县历来高度重视预防接种工作,不断健全服务体系和长效工作机制,预防接种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全县常规免疫、强化免疫及流脑等疫苗接种率均在95%以上,儿童健康保障屏障进一步筑牢,实现免疫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今年,我县将重点从七个方面着手,进一步提升全县免疫规划工作水平。

5.2.1加强领导,依法推动免疫预防工作全面开展: 认真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和《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进一步提高对免疫预防工作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认识。县政府把预防接种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中之重,优先保障落实;县卫生局将预防接种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管理重点,加强预防接种单位规范化建设,落实预防接种补助经费和工作经费;县疾控中心制定预防接种工作规划、计划,加强疫苗供应管理以及接种单位和人员的资质管理,组织开展预防接种工作绩效考核;基层医疗机构切实落实预防接种任务。

5.2.2健全服务网络,提高预防接种可及性:

我县根据辖区内预防接种服务对象数量、服务半径、地理条件和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情况,合理布局接种点,确定适宜的服务模式和预防接种周期。基层医疗机构改善服务环境,合理布局功能分区,安排专人负责,足量配置工作人员,定期开展责任区域内的适龄接种对象的摸底调查和查漏补种工作,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规定开展预防接种工作,全面筑牢免疫屏障。

5.2.3加强多部门协作,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机制: 在巩固和提高适龄儿童免疫接种率的基础上,以创新社会管理为契机,制定《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办法的通知》,重点加强流动人口聚集地的接种证查验工作和疫苗补种工作。积极研究和探索流动人群适龄儿童等重点人群的免疫服务管理模式,加强与公安、教育、计划生育、妇联等相关部门的加强沟通与合作。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多部门配合的流动人口管理机制,把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纳入本地儿童免疫接种管理,提高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率。

5.2.4规范、科学全面落实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各项工作:

以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突破口,不断加强规范门诊建设,完善基层防保网络,强化常规免疫服务,保持高免疫接种率,提高大群抗体水平,夯实免疫保护屏障。加大对免疫规划工作指导检查力度,加强接种单位管理和专业人员培训,严格准入制度,规范预防接种服务行为。

5.2.5落实经费保障,推动免疫规划持续发展:

我县结合实际,本着有利于充分调动基层人员积极性、确保预防接种落实的原则,确定3元/针次的预防接种补助标准。同时落实疾病监测、冷链监测与运转、人员培训、督导检查相关工作经费,推动了免疫规划的持续发展。

5.2.6加强绩效考核,促进预防接种工作落实:

将预防接种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评范围,考核结果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单位绩效工资挂钩,对预防接种工作考核不合格的单位和个人通报批评,取消评优、评先资格,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导向作用,促进预防接种工作落实,有效控制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

5.2.7开展免疫规划健康教育:预防接种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工作任务,要积极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传播形式,大力宣传国家免疫规划政策和成就,以及实施免疫规划保护公众健康的重要意义。在社区内有计划的定期开展免疫规划健康教育,让群众对一般传染病的预防有一定的正确认识和了解。开展经常性与“4・25”预防接种日宣传活动,广泛普及预防接种知识,提高全社会参与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全社会参与实施国家免疫规划的氛围。

5.3我县免疫规划工作影响因素

5.3.1经济因素:经济状况与免疫规划质量好坏呈正相关,经济较差的地区免疫工作相对薄弱,免疫规划接种率较低。经济发展可以影响到文化的发展,文化水平又可以影响到信息的获取,没有信息来源,就无法配合免疫规划工作的开展。另外,由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许多居民居住地离接种单位较远,不利于儿童按时接种,加上信息缺乏,限制了儿童接受免疫服务的意愿和支付能力,部分家长可能是担心疫苗收费而不去接种。免疫规划是一项公益性事业,需要政府在经济上给予充分的支持。

5.3.2卫生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设备。免疫规划从疫苗管理到接种、统计、效果评估和督导,都需要有机构的支持和适量人员,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中均未明确省地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城乡防保单位的职位设置和人员编制标准。免疫接种覆盖率不够高,因此针对性疾病反弹与免疫规划的人力资源不足有关。

在基层,由于“重临床轻预防”思想的影响,免疫规划组人员较少。因此,基层应扩充人力资源并有效配置,以便更好地完成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实施后的工作。另外,冷链设备是否充足也是影响基层开展预防接种工作的一个因素,冷链设备的破损、陈旧或短缺等原因,都会影响到疫苗的储存、供应和安全接种。

5.3.3业务人员水平:群众对防疫人员的满意度影响着预防接种工作的开展。医生及时准确地将预防接种信息传达给儿童家长,可以提高群众对预防接种的认识。但是,目前基层普遍存在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较低,年龄、知识、职称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制约了免疫工作的质量。

5.4提高免疫规划工作质量的措施

5.4.1提高对免疫规划的认识,强化对措施的监督落实:要让群众充分认识免疫规划的重要性,传染病的发生给家庭乃至社会带来的危害。儿童健康成长是所有家长、家庭最关注的问题,儿童注射相关的疫苗,是保障儿童健康、有效预防各类传染疾病的重要措施。因为儿童身体素质较差,机体免疫能力远不及成人,极易遭受病菌侵害,是感染各类病毒的高危人群。能否及时接种疫苗,不仅关系到每个儿童的健康成长,而且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国民素质。

同时,针对当前基层免疫规划工作存在的现实问题,为确保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工作的顺利实施,遵循“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群众参与,法律保障”的原则,建立免疫规划的组织管理机构,切实加强政府对免疫规划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5.4.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免疫规划工作的技术水平,保证服务质量,人是第一决定因素。一是抓引进,积极向卫生行政部门领导做好有关工作汇报,引进一批有学历、事业心强及技术精湛的专业人员充实到基层免疫规划队伍中来,改善现有队伍的专业结构;二是抓提高,在引进的同时,利用多种形式如请进来、送出去,对现有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以提高在职人员的的业务水平,对从事防疫工作的人员一律经培训合格后方可持证上岗,未经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许可,不得随意调整其工作岗位,并不得安排与防疫无关的其他兼职工作;三是抓合理分流,对部分基础差、培训后仍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人员调离免疫规划工作队伍。

5.4.3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做好国家免疫规划宣传活动: 要普及免疫规划常识,从经济角度来说,儿童期疫苗接种是所有卫生干预措施中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免疫仍然是当前可获得的最佳卫生投资之一。加大宣传活动力度,利用多种形式宣传国家免疫规划政策以及预防接种知识。发放宣传材料,主题宣传海报要张贴到村,通过广播电视和新闻媒体加强宣传。在社区、托幼机构、学校以及流动人口较为集中的场所开展针对性宣传活动,重点宣传疫苗可预防疾病的防治知识、接种证的查验和学校晨检等疾病防控措施等相关内容。在边远、贫困、城乡结合部等既往预防接种工作薄弱地区,可结合查漏补种工作,开展入户宣传,提高群众自觉接种疫苗的意识,提高地方政府对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的领导和投入力度,加速免疫规划这项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标志性工作迅速推展,使千家万户享受到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费接种的服务。

5.4.4完善筹资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免疫规划工作具有福利性、公益性和经营性的特点,建立以国家投入为主,多层次、多渠道筹资相结合的筹资机制,以保证正常的工作经费。经费得不到保障,再好的服务模式也发挥不了作用。因此,政府应当把解决免疫规划工作经费作为重点,加大对免疫规划发展的投入。在此基础上,加强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有利于改善服务环境、完善服务设施、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有利于提高预防接种人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增强其责任心,杜绝接种事故,减少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发生;有利于实现预防接种规范化管理,全面提高服务质量。 免疫规划工作是一项健康公益事业。我们要不断完善组织体系,提高队伍素质,在政府主导下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密切协作,提高免疫规划的工作质量,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发生和流行。

6我国免疫预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免疫规划是国家为保障儿童身体健康,投入巨资预防传染病的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疫苗是根治疾病的关键,国家免疫规划是公共卫生领域的基石。

2013年是免疫规划发展的重要一年,必须紧紧围绕国务院“十二五规划”和医改的整体要求:力争在2015年努力实现消除麻疹。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保持在1%以下,全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6.5%以下。全国维持无脊灰状态,直至全球实现消灭脊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