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信息安全硕士论文范文

信息安全硕士论文范文

信息安全硕士论文

信息安全硕士论文范文第1篇

个人培养方案的科学制定,对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工程硕士多学科综合、较宽口径培养的特点,导师根据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学科背景、工作实际确定研究方向,指导其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其间,既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又要考虑本学科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以及课程性质、学分、学时、开课学期等因素。假设以学科为单位,每学科年均招收20名工程硕士,该培养单位培养方案要求每个工程硕士修满30学分,每门课程1~3学分不等,那么每名工程硕士要选大约15门课程,20名学生就要选择约300门次课程,去掉每个学生相同的20%的公共必修课,还要因人选择高达240门次课程,扩展到全培养单位,工作量将成几何级数增加,传统手工选课方式几乎无法承担。

利用信息网络化工具,跨平台选择课程就成为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的必然选择。所谓跨平台是指研究生课程体系根据学位级别、培养方式等建立的三大平台,即博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平台、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平台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平台。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平台根据培养目标和学制的不同,建立科学学位硕士课程体系平台和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平台。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平台下,根据各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特点建立工程硕士课程体系平台、农业推广硕士课程体系平台、风景园林硕士课程体系平台,及MBA课程体系平台等(见图2)。课程体系平台的特点是大平台之间相互独立,子平台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每个课程体系平台是相应层次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台中包含上千门不同课程,工程硕士原则上可以打通平台,在不同平台中选课,从而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结合工程硕士的特点,指导工程硕士跨平台选课时,既要遵循适度引导、适量选课的大原则,又要体现以人为本、兼顾公平的小原则,同时也要考虑因此带来的课程组织安排等问题。

对于工作单位在学校驻地且导师要求具备较深层次理论知识的学生,选课自由度相对较大,鼓励其尽可能多地选择全日制研究生课程体系平台中的课程,与全日制研究生同堂听课。时间充足的学生按照全日制硕士的课堂秩序要求,时间较为紧张的学生则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来校听课,保证一定的课堂学习时间,其余时间利用平台提供的网络学习功能进行自学。学习方式可灵活选择,但考试方式和标准要与全日制硕士的要求一致,做到“宽进严出”。为维护全日制硕士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在管理制度上要限制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的同质化趋势,并对工程硕士做出限制,如每学期选课不应超过2门,选课的学分不超过总学分的20%,同堂听课的课程不少于50%,等等。这样的培养方案对于在企业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而言,是严格而必要的。

对于校企合作培养(有别于“异地办班”,仅限于部分课程教学的合作,而不是全面合作)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部门可根据企业科研、生产任务需要单独建班,指导其共同选择针对性较强的专业课,灵活安排授课时间和地点,单独安排考试,考试方式可根据课程内容灵活选择。这种合作培养模式实现了课程共享,但教学过程无法共享。一方面,同一门课程在不同时间、地点多次开展,致使教学成本上升。另一方面,培养单位中较缺乏具有一定生产实践经验和能力开设此类课程的教师,限制合作培养规模。但无论从招生角度还是从保证培养质量角度看,合作培养方式对工程硕士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因此,必须科学选择在合作培养单位开设的课程,既要考虑教学单位课程资源有效利用,又要兼顾企业生产实践需要。合作单位中一定数量的科研人员可参与课程建设,合作完成课程讲授。这样的课程一旦选定并开设,经过几轮教学实践,待条件成熟后延展到校内供其他层次研究生选择,将成为案例教学的典范,丰富课程体系平台。

对于大部分工程硕士而言,跨大平台选择全日制硕士的课程,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精力上都是很大的负担。但跨子平台选课,打破专业领域的界限进行差异化管理、个性化培养是建设课程共享平台的初衷和任务。工程硕士根据自身知识结构,结合工作实际和论文要求,兼顾个性化需求,在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各子平台上选课,在同一子平台的不同专业领域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课程,可使学习更有针对性。跨平台的选课模式打破依专业建立的班级,增进不同专业领域以及不同性质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使跨专业领域、多学科综合的培养过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对提高工程硕士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作用明显,符合工程硕士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要求。

二、以信息网络化管理为桥梁,创新教学方式,在线“全日制”学习

在教学组织方式上,工程硕士的办学模式是“进校不离岗”。大部分学生是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不能采取完全脱产的全日制教学方式,因此各培养单位多采取在校内分阶段集中上课、到学生较为集中的异地办班、校企合作办班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这样虽然解决了学生上课与工作的冲突,但“单科独进”教学方式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学生普遍感觉集中学习时间短、任务重,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不能很好地同生产实践结合,没时间消化吸收,学习效果不理想。信息网络化管理系统结合网络教育上应用广泛的Blackboard在线教学管理平台,实行校内外结合的开放式教学,专门针对“进校不离岗”的教学特点发挥网络优势,通过采用混合课程,将面授学习与在线学习结合。

Blackboard在线教学管理平台以课程为中心,集成网络“教”“学”环境。教师可在平台上开设网络课程,学生自主选择并学习课程内容。学生之间以及教师和学生间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讨论和交流。工程硕士登录平台,在Blackboard上学习课程,查阅与课程相关的资料。学习资料依托Black-board数据库实时更新,包含任课教师制作的案例,以及其他科研单位制作的PPT、动画等,使课程内容丰富、生动,从而提高学生在线学习积极性。学习中不拘泥于现有教程,紧跟学术前沿和生产实际,时效性更强。在线学习结束后进行在线考核,考核成绩作为平时成绩。

尽管在线学习有形式生动、时间灵活、内容时效性强等特点,但学生出勤率不高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在线学习目前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学生到校集中学习时还需再次学习该课程。集中面授时,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一些主要原理与方法,回答同学在网络学习后,结合生产实践时遇到的问题,课后考试依然采用传统考试方式,学生的最终成绩为在线考试成绩与面授考试成绩的加权平均。在线学习与集中学习结合,规避了在线考试的身份认定问题,解决了集中学习时间短造成的“消化不良”。在线学习成为集中学习的有益补充,使宝贵的集中学习时间更多地用来完成实验、实践等需教学资源支持的教学环节。

课程考试结束后,管理人员可通过信息网络化管理平台,在成绩查询前安排匿名课程检查问卷调查表,学生填写问卷后可查询成绩。管理人员通过问卷掌握学生对课程、任课教师的主观评价。利用Blackboard平台,对课程的学习人数、成绩分布等数据进行客观分析。综合主观教学效果评价和客观数据分析的课程检查报告单,能比较准确地对该门课程做出科学结论,使两个阶段的课程学习得到科学监测,有效保证学习质量。

工程硕士多数来自生产一线,学习过程中干扰因素较多,错过课程或考试未达标准而重修情况的出现频率远高于全日制硕士,管理者和学生本人需实时掌握信息并及时处理。信息网络化平台为管理员提供课程表、发放调查问卷、统计学习情况等功能;对研究生秘书提供学生成绩查询、成绩单打印、成绩不合格提醒等功能;对任课教师提供作业、在线答疑、在线上报成绩、查看课程评价等功能;对学生提供在线查询成绩和课程表、自助打印成绩单、在线申请重修等功能。这些信息及时在各模块间流动,极大缓解了各级管理者的工作强度,改变以班级为单位的粗放型管理方式。以人为本的集约化管理不仅给培养单位和工程硕士提供高效服务,还体现出管理者的人性化和服务意识。

三、以信息网络化管理为工具,强调过程管理,提高论文质量

工程硕士在校集中学习时间约6个月,主要完成课程学习、论文开题和答辩等关键环节。师生互选、论文选题、中期考核、论文撰写等环节,学生只能在各自工作单位独立完成或由校外导师协助完成。这种过程管理方式是影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

工程硕士实行师生双向选择,校内外双导师制度。首先,师生相互了解是双向选择中需关注和重点解决的问题;其次,双导师制度意味着,师生互选工作量至少是工学硕士的一倍以上,要求实施更精确的管理方式和更高效的管理手段。信息网络化管理平台凭借多信息综合管理、信息实时更新的优势,对师生互选起到重要作用。导师通过入学考试面试环节了解学生,可在平台查询学生基本信息;学生通过平台可查询本学科所有校内外导师信息,及其对所带学生的具体要求。信息对称双向流动,最大可能地避免师生互选中的人为干扰,提高双向选择的一次成功率。另外,通过设置平台中师生互选功能模块的相应参数,管理部门可避免师生互选过程中出现导师“贫富不均”现象,在管理层面上为各级管理者实时监控师生互选提供手段,预先规避师生互选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保证师生互选高质、高效。

论文选题和撰写是工程硕士完成学位论文工作的关键环节。传统的管理模式在这一重要环节是失控的:学生往返于学校和工作单位之间,与校内外两个导师反复协商论文选题,效率极低;学生转述导师意见时,还可能出现理解误差。采用信息网络化管理平台的选题功能模块,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平台为校内外导师开辟具有即时通讯功能的讨论区,不但可进行多方会议,还可视频通话、传输文件,并保存通话记录和所传输的文件资料。校内外导师和学生约定时间进入讨论区,对选题进行充分协商与研究,最终形成高质量的选题报告,经校内外导师同意后,汇总给研究生秘书交学科带头人审核。学科带头人通过网络平台查看导师对学生选题的指导过程和意见,对本学科所有工程硕士的选题进行审核。网络平台审核结束后,研究生秘书整理并打印本学科所有申请开题的工程硕士的开题报告,交导师和学科带头人会签,利用集中学习时间安排开题论证工作。

在论文撰写和实验期间,导师要求学生通过平台定期汇报论文进展、提交研究报告和实验数据,并根据进展情况对学生进行中期考核。学生可在讨论区留言,就某一问题请教导师。校内外导师之间可就学生论文进行交流,遇到难题还可通过平台邀请本学科其他导师参与讨论,以保证学生论文撰写方向正确。学校各级管理者通过对导师、学生上线讨论次数及有效性进行统计,评估导师的指导工作量,起到督促和监督作用。学生通过平台将论文传给导师,导师签署意见后转给研究生秘书,研究生秘书汇总转给研究生管理部门,研究生管理部门通过平台对论文进行和送审等操作。这期间涉及的意见反馈和反复修改等,全部通过平成。学生完成论文后可在平台上申请答辩。研究生管理部门在平台上设置财务控制点、答辩资格审查控制点和论文递交时间控制点等关键节点,控制申请答辩资格和递交论文时间,杜绝人为干扰,保证论文有充足的送审时间,最终保障论文答辩时间。

信息安全硕士论文范文第2篇

1工程硕士信息素质教育的不足之处

1.1课程设置不够理想从内容上看,课程的实用性、前沿性不强,课程设置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形式上看,由于工程硕士是一种在职教育,因此在课程安排上,除在学校本部教学点上课外,同时更多会在校外教学点(或基地)集中授课,从而往往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从教材上看,其在前沿性、实用性方面尚有欠缺,甚至部分教材内容较陈旧,针对性差。

1.2信息素质能力参差不齐由于工程硕士在生源的年龄、职业背景、工作年限以及大学阶段受信息素质教育情况等不尽相同,信息素质现状表现出明显差异性。[1]有的在大学阶段学习过《科技文献检索》等相关课程;有的接受过信息素质的相关内容培训;有的仅会使用百度等搜索引擎查找资料;而有些年龄较大的在职工程硕士甚至对信息素质相关内容一无所知。总体来看,工程硕士对信息的敏感意识普遍不强,信息素质能力参差不齐。

1.3表现出较强的学科专业性工程硕士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联系紧密,职业需求的目标性强,对学科专业知识的需求明确。同样,工程硕士的信息素质教育也表现出明显的学科专业性,他们对本工程领域的信息表现出了极强的需求倾向。这在年龄偏大、已具有丰富的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实验经验的在职工程硕士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1.4应用性是根本要求工程硕士教育是为了培养其掌握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某一工程领域或工程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实施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就连学位论文都要有工程技术背景。因此,基于工程实践的应用性是工程硕士信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1.5对信息源需求的多样性解决工程实践难题就是创新的过程。在这个工程中,占有信息并将其融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一方面可以通过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同行交流,获得同行专家的经验、理论指导等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正式途径获取信息,尤其是获取规范标准、专利文献、科技报告等,通过吸收消化将其变为自己的知识,实现创新的目的。可见,工程硕士所需信息源不仅仅是图书馆购买的各类文献,他们需要的信息类型和获取信息的途径要广泛得多。

2对学位论文教学的调查

工程硕士生要兼顾工作、家庭及学习,负担很重,时间不够用,这个矛盾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是个突出的问题。特别是表现在学位论文环节。学位论文是指完成一定学位必须撰写的论文,其对格式等方面有严格的要求,是研究生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可以说是研究生本人带有总结性的学习成果,也是研究生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然而,在现实的工程硕士学习中,学位论文环节的矛盾特别明显。我们从上海交通大学夏天娟的论文《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2]中可以看到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工程硕士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学位论文选题认为“困难”和“有点困难”的超过一半,认为“较容易”和“很容易”的共约占40%。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首要条件就是必须要与自己的工作实际相结合,同时要求学位论文要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和创新性。如何把握工程硕士论文的理论性、创新性及实用性,是导师、学生及管理部门普遍感觉到困难的问题。

2.2学校导师的作用反映学校导师对论文指导“有作用”和“很有作用”的人数约占90%,远高于企业导师。在双导师制中,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是有明确分工的,学校导师对学生的学位论文负主要责任。但是由于工程硕士生是在职攻读学位,学校导师与其联系和交流的时间有限。

2.3学位论文成果在企业的应用学位论文成果在企业“已应用”和“正准备应用”的分别为51.7%和5.6%,共占近60%;而“由于计划改变,单位近期不一定用”的约占30.9%;“其他”为11.8%。企业为工程硕士生学位论文研究提供实验支持,同时学位论文成果应用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这对工程硕士生和企业是双赢的结果。

2.4学位论文对自身工作能力的提升学位论文写作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环节。46.4%的调查对象认为完成学位论文对工作能力提升“有帮助”,认为“很有帮助”的占17.5%,可见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位论文使自身的工作能力得到了提升。

3工程硕士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为了使信息素质教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做到保证学生学业的完成,同时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我们提出了基于学位论文的工程硕士信息素养教育运行机制,其贯穿于工程硕士教育的整个过程。

3.1合理实用的课程设置

3.1.1教学内容信息素养教育要培养工程硕士终身学习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课程设置上,一方面应当考虑到工程硕士的生源变化,其在知识结构、素质能力等方面都有较大不同。比如早期的工程硕士生要求在计算机应用方面开设课程,如今的学生在本科时已掌握了这些知识和技能,不再需要此类课程。另一方面,虽然基础理论不会变,但在信息爆炸的网络环境下,随着信息更新速度加快,实用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教师应当跟进这些新变化,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必须是高度浓缩的精华,是对信息素质教育具有指导性、总结性作用的难点和重点。

3.1.2人员结构和教材图书馆应该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授课,同时他们还应协助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为工程硕士提供参考文献来源,指导他们熟悉各种资源,最终使学生能够熟练获取和提炼符合需要的信息。对于教材建设,在国家主管部门的倡导和支持下,各工程硕士专业领域都在积极进行,很多培养院校也很重视工程硕士的教材改革。另外,研究生的教学也不可以只局限于教材本身,还应鼓励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补充一些讲义,及时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反映最新研究成果的参考资料。

3.2利用网络实现教学辅助

3.2.1建立学生交流平台工程硕士生是在职读书,在校时间很少,又来自不同的工作单位,学生与老师之间、同学之间面对面交流时间少。利用网络建立沟通交流平台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可以开发针对不动层次、不同学习阶段的信息素质教育课件,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信息素养及专题讲座,使之成为大家互动交流、相互学习、自主学习的平台。为此,本馆自主研发了网上“自导式”信息用户系统、文献检索课“自导式”教学系统,提供针对不同用户的自助式学习系统,方便了广大师生。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孤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自主学习,由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2.2利用学科导航模块列举信息源在图书馆网站的显著位置设置学科导航模块列举信息源。列举信息源要做到求全、求专、求精的高度统一,不能拘泥于图书馆已有的或仅仅是著名的数据库、网站等,要杜绝孤立地讲解具体数据库的使用、具体文献类型的特点等做法,应对各类资源进行分析、比较,按照评价标准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价,总结使用各类资源时要注意的问题;重视总结如何选择信息源,针对不同的问题,懂得从哪里获得最佳信息,强调信息吸收利用能力的培养,综合比较信息的筛选、分析、整理等各种方法,强调培养将搜集的信息批判性地转化为自己知识的能力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3网络信息咨询工作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完善,高校图书馆进入网络时代。信息咨询工作应全面了解掌握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的特点,了解工程硕士的需求,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和馆藏资源优势,将传统的纸质文献、电子资源、网络信息资源加以结合,以网络技术(可以通过QQ、邮件、电话等方式)为手段,依托网络信息平台,努力提高信息咨询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工程硕士。

3.2.4利用网络课堂开展专题讲座图书馆应该采取讲座、培训等方式完善工程硕士的检索技能。由于工程硕士是在职教育,图书馆可以利用网络课堂来解决该项问题。利用网络课堂开展的数据库培训专题讲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决定听课时间,对于某些内容感到难懂的,一次没有掌握,可以再次选听,直到学生认为自己完全掌握检索的技巧。一般来说,图书馆应该开设“开题讲座”、“课题查新”、“信息分析”、“毕业论文写作”等专题讲座来满足工程硕士在学习的不同阶段的信息需求。

3.3加强导师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指导

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要求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不同于大多数工学硕士的学位论文标准,其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和应用价值,内容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或其中的一部分,或工程技术类或应用基础研究。在选题阶段,多数工程硕士生感到选题困难,这主要是因为工程硕士生的经验和知识面比较有限,如果这时导师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工作内容以及所在企业的生产实际,帮助学生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炼,有利于形成适宜的学位论文课题。此外,应该加强工程硕士与学校导师的学术交流活动,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工程硕士生参加导师所指导的工学研究生的研讨等活动。

3.4学位论文模拟教学法

教师应在讲授文献检索课程的最后,设计一个比较复杂、与学生所学工程领域尽量相关的问题,作为具体教学案例,整个查找信息的过程应围绕解决这个问题来进行。让学生面对一个全新的课题知道如何制定检索策略,如何巧妙地综合运用所拥有的信息资源。教学内容应涉及信息检索的各个方面,如同时讲授一次文献的获取、科研课题检索实例及策略技巧等,使工程硕士阶段能够具备综合而全面的信息检索技能。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样一种由全面到具体、由总体到个体的教学思路,对工程硕士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3.5信息道德的培养

作为信息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道德,也是信息素养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即培养网络信息利用者的信息道德意识与道德责任感,使其养成文明的信息习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培养其信息道德判断、选择的能力和道德自律精神。与传统伦理相比较,信息道德更加注重“慎独”[3]。在网络环境下,既要做到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的鉴别能力,又要做到道德自律,要结合现实中有关知识产权争端或学术不端行为的案例和报道,强调信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信息安全硕士论文范文第3篇

我校博士研究生招生信息均在网上,考生须登录我校研究生招生信息港网站(yzb.cppsu.edu.cn)查询有关通知。考生须登录网站完成网上报名、网上支付报名费、网上下载《准考证》、《初试成绩通知》、《复试通知》等。

二、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学科专业领域掌握牢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能在科学和专门技术领域取得独创性成果的公安高层次研究型人才。

三、报考条件

(一)政治条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能与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思想品德良好,组织纪律性和法制观念强;未受过党纪政纪处分或刑事处罚;无不宜做公安民警的其他原因。

(二)年龄条件:报考非定向、自筹经费博士研究生的年龄不超过35周岁(1978年7月1日以后出生),报考定向、委托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年龄不超过45周岁(1968年7月1日以后出生)。

(三)学历条件:

1、报名时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

2、国家承认学历的全日制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一般不接收提前毕业的硕士生考生);

3、同等学力人员,即获得学士学位满6年(截至2013年7月1日)且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同等学力者报考我校,还须具备以下条件:

(1)报考专业与所学专业及目前从事专业相近;

(2)提交补修与所报专业相关的硕士学位课程学习证明及成绩单;

(3)报名时提交已在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的与报考专业相关的5000字以上学术论文至少3篇;

(4)报名时已获得国家外语六级水平考试证书或2005年6月以后参加六级考试成绩达到426分以上;

(5)同等学力考生在取得复试资格后,须加试两门本学科硕士阶段主干业务课程。

4、非学历教育(单证,只有学位证书而无毕业证书)的考生或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报考我校博士生,必须在网上报名前已获硕士学位;

5、在境外获得的学位证书须在报名前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报名时提交认证报告书。

(四)身体条件:考生既须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标准及细则的要求,还应达到以下标准:

1、男生身高应不低于1.70米,体重不轻于50公斤、不超过标准体重25%;女生身高不低于1.60米,体重不轻于45公斤、不超过标准体重25%。理科类专业考生左右眼裸视力不低于4.8(0.6),文科类专业考生左右眼裸视力不低于4.6(0.4)。无色盲、色弱。

2、五官端正,面部无明显特征和缺陷(如唇裂、对眼、斜眼、斜颈、各种疤麻等),嗅觉不迟钝,无鸡胸、驼背、腋臭,无严重静脉曲张,无明显八字步、罗圈腿,无重度平跖足(平脚板),无纹身、少白头,无各种残疾,两耳无重听,无口吃,本人和直系亲属无精神病史。

3、身体健康,无传染性疾病,无慢性肾炎,无高血压。

在复试时我校将按以上要求进行体检,体检不合格的考生一律不予复试、录取。

四、报考类别说明

1、计划内非定向: 不交学费,全脱产学习三年,可转户口、调档案,毕业后自主就业;

2、计划外自筹经费: 交纳学费,全脱产学习三年,可转户口、调档案,毕业后自主就业;

3、计划内定向: 不交学费,全脱产学习三年,不转户口、不调档案,毕业后回原单位;

4、计划外委托培养: 交纳学费,全脱产学习三年,不转户口、不调档案,毕业后回原单位。

在职人员原则上只能报考计划外委托培养。

五、报名程序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网上交费和提交材料确认三个程序,三个程序缺少其一,均视为报名不成功。

(一)网上报名时间:2012年11月20日至12月31日;

(二)网上报名网址: yzb.cppsu.edu.cn;

1、考生登录网站,注册用户;

2、考生在网上提交报名信息;

3、通过网报系统的网上支付平台到网上银行交纳报名费;未完成网上支付的,视为报名不成功。我校报名费只采取网上支付的方式,不接受汇款方式。

4、考生在网上支付报名费后,无论是否参加考试,一律不退返报名费。

(三)确认报名时间:考生应在2013年2月25日-3月1日期间向我校寄(送)下列材料:

1、《2013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

2、两名与报考学科有关的具有教授或相当职称专家的推荐信;

3、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单;

4、硕士学位论文全文和评议书;

5、硕士学位证书、学历证书复印件(应届毕业硕士生必须在入学前补交);

6、政治审查表;

7、身份证件复印件;

8、报考定向或委培的在职考生必须提交单位人事部门同意脱产学习三年的书面证明。

同等学力的考生无须提交3、4、5项材料,但须提交规定的其他证明材料。

我校对上述材料进行审查后,对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核发准考证(由考生在报名网站下载)。

(四)注意事项

1、考生网上报名开始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须如实、准确提交报名信息和报名材料,不得弄虚作假。一旦发现考生不符合报考条件或提交的报考信息不真实,我校将取消其报考资格和录取资格,责任由考生自负。

2、我校部分通知将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发送,请正确填机号并保持手机畅通。

3、考生身份证和户口本上的姓名、出生日期、民族、性别等信息必须一致,如不一致,请在报名前去公安部门更正。

4、考生报名信息在报名结束后,一律不得更改。

六、考试

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

(一)初试

初试日期:2013年3月23日、24日;

初试地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木樨地校区教学楼,考生须在考前在网上查询具体考场安排;

笔试科目:政治理论(已获得硕士学位的人员和应届硕士毕业生可免试)、英语和两门业务课;

同等学力考生须加试两门业务课和政治理论。

我校不举办考前辅导班,不提供历年试卷、不指定参考书目。

(二)复试

初试合格的考生须参加我校组织的包括综合面试(含英语面试和专业面试)、体检在内的复试。

复试日期:2012年5月中下旬,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复试地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木樨地校区;

复试信息:考生于2012年5月登录网站查询是否参加复试,并查看复试办法;

综合面试内容:

1、英语面试(外语听力、口语水平测试,50分);

2、专业面试(150分)。

七、录取

在初试、复试成绩合格的情况下,按照总成绩排名,择优录取。

八、有关费用

(一)计划外委托培养、计划外自筹经费考生须统一交纳学费(12,000元/学年)。

(二)住宿费、军训伙食费、生活用品费、警服置装费等按学校规定收取。

以上事项如有变化,依据新规定执行。

九、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

根据《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民委 财政部 人事部关于大力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的意见》(教民[2004]5号)文件精神要求,按照“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原则,采取“自愿报考、统一考试、适当降分、单独统一划线”等特殊措施,我校2013年将继续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博士研究生。

十、联系方式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研究生招生办网站:yzb.cppsu.edu.cn;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电话:010-83903086;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查号台:010-83903114;

信息安全硕士论文范文第4篇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7年考博考试时间汇总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7年考博考试科目汇总

2017医学考博英语统考签约全程班【直播+录播】!!点击免费试听<<<

各位考生:

我校2017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网上报名工作即将开始,现就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网上报名公告如下:

一、报考须知

1、报考前请认真阅读我校2017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章程和招生专业目录,了解博士研究生招生相关政策。

2、我校2017年博士研究生网上报名起止时间为2016年11月15日早8:00-12月15日晚22:00,逾期不再补报,报名网址:yz.chsi.com.cn,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报信息。

考生登录报名网站后,点击页面右上角“博士网报”,注册学信网账号。登录进入报名系统后点击“新增报名”,查看招生单位“(10054)华北电力大学”附件信息要求,阅读附加材料说明,在确认所有附加材料准备好以后,点击“开始报名”,阅读完教育部公告和考试承诺书,按照网站提示完成网上报名。考生要牢记自己注册的用户名和设置的“密码”,以及网上报名系统给定的“报名号”。凡不按要求报名、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或复试、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3、根据《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北京市财政局关于部分高等教育招生考试收费标准的函》(京发改[2012]1358号),博士研究生入学报名考试费为200元/人,考生务必于网上报名期间通过网上报名系统支付报考费,逾期不受理补交,报名无效。

4、请考生在提交信息和进行网上支付报考费前,务必认真核准填报信息。考生未按要求填报信息,报名无效,已支付的报考费不予退还。

5、凡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含硕博连读考生)都应登录报名网站进行网上报名,报名网站将在2016年12月15日晚22:00自动关闭,切勿错过网上报名,否则不得参加考试。

6、考生要清楚博士研究生分类,慎重选择就业方式,并在备注信息栏注明学习方式,填写内容为“全日制”或“非全日制”。

⑴博士研究生按其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和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两种。

全日制研究生是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具有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录取,在基本修业年限或者学校规定年限内,全脱产在校学习的研究生。

非全日制研究生指符合国家研究生招生规定,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或者国家承认的其他入学方式,被具有实施研究生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录取,在基本修业年限或者学校规定的修业年限(一般应适当延长基本修业年限)内,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的研究生。

⑵博士研究生按就业方式分为定向就业和非定向就业两种类型。

定向就业的博士研究生按定向合同就业;非定向就业的博士研究生按本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办法就业。

7、硕博连读免初试考生,报考时初试考试科目可以任意选择,考试科目不作为有效数据。硕博连读考生,报考时有关获硕士学位和硕士毕业等相关信息均为空,最后学历学位须填写进入硕士阶段前的最后学历和学位。

8、“2017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网上报名信息简表”中“考生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意见”一栏应按照以下原则填写、盖章:

⑴应届硕士毕业生、硕博连读考生由考生所在学校或学院研究生管理部门负责人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

⑵往届生在职人员由考生所在单位人事部门负责人签署意见,并加盖人事部门公章,其中我校教职工报考博士研究生另须提交学校人事处出具的同意报考的审批表。

⑶往届生非在职人员由档案所在部门负责人签署意见,并加盖档案部门公章。

二、寄送材料

1、考生网上提交报名信息后应在2017年1月3日至6日期间,将如下材料寄或送至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日期以寄出时邮戳为准,只接收“顺丰”,为了材料安全收到切勿使用其它快递)。全部申请材料一经收到,恕不退还。

⑴打印并签字的2017年报考博士学位研究生网上报名信息简表。

⑵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如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的书面推荐意见。

⑶硕士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交学生证复印件,且必须在入学前补交硕士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复印件)。

⑷硕士研究生课程成绩单原件或加盖人事档案公章的复印件。

⑸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硕士论文开题报告,2015级硕博连读考生提供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复印件。

⑹身份证复印件。

⑺ 同等学力考生免交材料⑶—⑸,需另提交学士学位证书复印件、已学习硕士课程的成绩单原件或加盖人事档案公章的复印件、职称证明复印件、在报考学科、专业或相近研究领域的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过的学术论文复印件或获得省、部级及以上与报考学科相关的科研成果奖励的证书复印件等。

⑻ 凡在中国大陆地区以外取得学历/学位者,须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复印件。

⑼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考生须提交省级教育厅民教处签字并盖章的“报考2017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原件。

现场接收材料:华北电力大学第四教学楼B区209室,时间为2016年1月3日—6日(休息日除外),上午8:00—11:00,下午2:00—4:00,逾期不予受理。

材料邮寄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北农路2号,收件人:华电研招办,邮编102206,电话010-61773961,信封上请注明“博士生报考材料”。

2、2017年3月6日-12日,考生登录博士生网上报名系统,通过资格审查者,在网报系统上打印《华北电力大学2017年博士生入学考试准考证》。

三、考试

1、初试(笔试)时间及地点:2017年3月11日—3月12日,华北电力大学教四楼。

2、初试科目为政治理论(获得硕士学位者和应届毕业硕士生免考)、外国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各科的考试的满分均为100分,考试时间均为3小时。

3、考生的报考材料是否到达、是否交费等信息,考生可于2017年1月下旬在我校研究生院招生信息网上查询。

4、复试时间另行通知,达到我校复试分数线的考生方可进入复试。复试内容主要包括对考生学术水平的考查、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及体格检查等。同等学力考生还须加试两门报考专业硕士学位主干课程。

四、其它

1、重复报名的考生将以考生提交的“2017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网上报名信息简表”为准,若考生提交的材料与网上报名信息不符,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负责。

2、报考资格审查将在初试、录取等阶段进行,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3、我校不提供往年博士入学考试试题。对研究方向、考试大纲等内容有疑问者,请自行与院系、导师联系。

4、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联系方式:

电话:(010)82301008或(010)82301006-118

信息安全硕士论文范文第5篇

我校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3年预计招收博士研究生120名(包括公开招考和硕博连读)。

二、公开招考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往届、应届毕业的科学学位硕士生。

3.毕业两年及以上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

4.应届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及毕业一年以上的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报考,初试(即科目考试)要求按同等学力考生执行。

5.同等学力考生,即取得学士学位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工作六年以上、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能充分证明其学术水平已达到报考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学术水平,即提供以下材料之一:

①修完本学科或相近学科硕士研究生六门以上课程(提供加盖修课单位公章的成绩表原件);

②在本学科或相近学科的核心期刊以上刊物以第一作者发表三篇以上学术论文(报名时提供所发杂志封面和文章复印件);

③获得省、部级以上的科技进步成果奖,且为三等奖的前三名或二等以上奖的前五名。

6.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身体健康,无传染性疾病。

7.报考国家计划内博士生考生的年龄应不超过45周岁;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博士生考生的年龄不限。

8.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9.我校博士研究生原则上不接受在职攻读。

三、硕博连读申请条件

1.完成所在专业必修课程(包括学位课和必修课)的学习,且学位课程平均分80分以上和通过CET-6(CET-6≥425分)。

2.硕博连读申请的博士专业原则上要与在读硕士专业属相同一级学科。

3.在重要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者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4.在SCI(SSCI)收录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者可优先录取。

5.科学学位中的应用型研究生原则上不能申请硕博连读。

6.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不能申请硕博连读。

四、公开招考报名

1.报名时间:2013年1月1日至3月1日;

2.报名方式:请考生登录 scyz.sceea.cn/ ,按照要求填写报名信息(本科和硕士的毕业证和学位证信息均务必填写完整,简历也请填写完整,不要留空白),并打印出登记表;

3.招生专业目录查询/PhDAdmissions/ShowArticle.asp?ArticleID=789。

4.报名确认:考生最迟于3月13日前持报名材料到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就业办公室(雅安校区综合行政楼211室,电话0835-2882911)审查报名资格、确认报名。外地考生不便到校确认的,可将全部材料和报名费在3月13日前快递寄到我办(寄出前检查材料是否齐全,材料不全不予准考)。需提交的报名材料如下:

①博士报考登记表,从网报系统打印并由所在单位签署报考意见和盖章;

②两份专家推荐书,从网报系统打印并由本学科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专家签署推荐意见(推荐意见不能打印);

③政治审查表(yz.sicau.edu.cn/Soft/ShowSoft.asp?SoftID=11);

④盖章的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单和学生证复印件(应届生),毕业证、学位证复印件(往届生),硕士学位论文全文和评议书(往届生),以及身份证复印件;

⑤体检合格报告,从网报系统打印或使用医院体检表并在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体检;

⑥同等学力需提供符合报考条件所需证明材料(学士学位证书、中级以上职称证明以及所修硕士课程成绩单或发表文章、获奖情况证明等):

⑦初试及复试费300元(同等学历另需加试费300元)。

五、硕博连读报名

1.报名时间:2013年1月1日至3月1日;

2.报名方式:申请2013年度硕博连读的本校在学硕士研究生也需登录scyz.sceea.cn/ 提交个人信息。填写说明:(考生来源:非应届在学硕士,考试方式:23硕博连读。考试科目必须填写,本科毕业证和学位证务必填写,硕士信息也必须填写完整。简历请填写完整,不要留空白。)

3.招生专业目录查询/PhDAdmissions/ShowArticle.asp?ArticleID=789。

4.报名确认:申请硕博连读学生还需填写《四川农业大学硕博连读申请表》(yz.sicau.edu.cn/Soft/ShowSoft.asp?SoftID=19),经申请院所所在的学位分委员会负责人签字同意后在3月13日前交到研究生招生就业办公室,同时需提交以下报名材料:

① CET-6成绩单;

② 盖章的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单;

③ 发表文章的复印件;

④ 学生证复印件,以及身份证复印件;

⑤ 两份专家推荐书(推荐意见不能打印)

⑥ 政治审查表(yz.sicau.edu.cn/Soft/ShowSoft.asp?SoftID=11);

⑦ 体检合格报告,在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体检;

六、准考证领取

所有准考证均不邮寄,考生请于3月22日到我校研究生招生就业办公室报到并领取准考证。

信息安全硕士论文范文第6篇

我校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3年预计招收博士研究生120名(包括公开招考和硕博连读)。

二、公开招考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往届、应届毕业的科学学位硕士生。

3.毕业两年及以上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

4.应届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及毕业一年以上的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报考,初试(即科目考试)要求按同等学力考生执行。

5.同等学力考生,即取得学士学位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工作六年以上、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能充分证明其学术水平已达到报考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学术水平,即提供以下材料之一:

①修完本学科或相近学科硕士研究生六门以上课程(提供加盖修课单位公章的成绩表原件);

②在本学科或相近学科的核心期刊以上刊物以第一作者发表三篇以上学术论文(报名时提供所发杂志封面和文章复印件);

③获得省、部级以上的科技进步成果奖,且为三等奖的前三名或二等以上奖的前五名。

6.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身体健康,无传染性疾病。

7.报考国家计划内博士生考生的年龄应不超过45周岁;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博士生考生的年龄不限。

8.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9.我校博士研究生原则上不接受在职攻读。

三、硕博连读申请条件

1.完成所在专业必修课程(包括学位课和必修课)的学习,且学位课程平均分80分以上和通过CET-6(CET-6≥425分)。

2.硕博连读申请的博士专业原则上要与在读硕士专业属相同一级学科。

3.在重要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者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4.在SCI(SSCI)收录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者可优先录取。

5.科学学位中的应用型研究生原则上不能申请硕博连读。

6.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不能申请硕博连读。

四、公开招考报名

1.报名时间:2013年1月1日至3月1日;

2.报名方式:请考生登录 scyz.sceea.cn/ ,按照要求填写报名信息(本科和硕士的毕业证和学位证信息均务必填写完整,简历也请填写完整,不要留空白),并打印出登记表;

3.招生专业目录查询/PhDAdmissions/ShowArticle.asp?ArticleID=789。

4.报名确认:考生最迟于3月13日前持报名材料到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就业办公室(雅安校区综合行政楼211室,电话0835-2882911)审查报名资格、确认报名。外地考生不便到校确认的,可将全部材料和报名费在3月13日前快递寄到我办(寄出前检查材料是否齐全,材料不全不予准考)。需提交的报名材料如下:

①博士报考登记表,从网报系统打印并由所在单位签署报考意见和盖章;

②两份专家推荐书,从网报系统打印并由本学科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专家签署推荐意见(推荐意见不能打印);

③政治审查表(yz.sicau.edu.cn/Soft/ShowSoft.asp?SoftID=11);

④盖章的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单和学生证复印件(应届生),毕业证、学位证复印件(往届生),硕士学位论文全文和评议书(往届生),以及身份证复印件;

⑤体检合格报告,从网报系统打印或使用医院体检表并在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体检;

⑥同等学力需提供符合报考条件所需证明材料(学士学位证书、中级以上职称证明以及所修硕士课程成绩单或发表文章、获奖情况证明等):

⑦初试及复试费300元(同等学历另需加试费300元)。

五、硕博连读报名

1.报名时间:2013年1月1日至3月1日;

2.报名方式:申请2013年度硕博连读的本校在学硕士研究生也需登录scyz.sceea.cn/ 提交个人信息。填写说明:(考生来源:非应届在学硕士,考试方式:23硕博连读。考试科目必须填写,本科毕业证和学位证务必填写,硕士信息也必须填写完整。简历请填写完整,不要留空白。)

3.招生专业目录查询/PhDAdmissions/ShowArticle.asp?ArticleID=789。

4.报名确认:申请硕博连读学生还需填写《四川农业大学硕博连读申请表》(yz.sicau.edu.cn/Soft/ShowSoft.asp?SoftID=19),经申请院所所在的学位分委员会负责人签字同意后在3月13日前交到研究生招生就业办公室,同时需提交以下报名材料:

① CET-6成绩单;

② 盖章的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单;

③ 发表文章的复印件;

④ 学生证复印件,以及身份证复印件;

⑤ 两份专家推荐书(推荐意见不能打印)

⑥ 政治审查表(yz.sicau.edu.cn/Soft/ShowSoft.asp?SoftID=11);

⑦ 体检合格报告,在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体检;

六、准考证领取

所有准考证均不邮寄,考生请于3月22日到我校研究生招生就业办公室报到并领取准考证。

信息安全硕士论文范文第7篇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往届、应届毕业的科学学位硕士生。

3、毕业两年及以上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

4、应届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及毕业一年以上的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报考,初试(即科目考试)要求按同等学力考生执行。

5、同等学力考生,即取得学士学位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工作六年以上、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能充分证明其学术水平已达到报考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学术水平,即提供以下材料之一:

①修完本学科或相近学科硕士研究生六门以上课程(提供加盖修课单位公章的成绩表原件);

②在本学科或相近学科的核心期刊以上刊物以第一作者发表三篇以上学术论文(报名时提供所发杂志封面和文章复印件);

③获得省、部级以上的科技进步成果奖,且为三等奖的前三名或二等以上奖的前五名。

6、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身体健康,无传染性疾病。

7、报考国家计划内博士生考生的年龄应不超过45周岁;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博士生考生的年龄不限。

8、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9、我校博士研究生原则上不接受在职攻读。

硕博连读申请条件

1、完成所在专业必修课程(包括学位课和必修课)的学习,且学位课程平均分80分以上和通过CET-6(CET-6≥425分)。

2、硕博连读申请的博士专业原则上要与在读硕士专业属相同一级学科。

3、在重要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者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4、在SCI(SSCI)收录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者可优先录取。

5、科学学位中的应用型研究生原则上不能申请硕博连读。

6、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不能申请硕博连读。

招考报名

1、报名时间:2014年1月1日至3月1日;

2、报名方式:请考生登录 scyz.sceea.cn/ ,按照要求填写报名信息(本科和硕士的毕业证和学位证信息均务必填写完整,简历也请填写完整,不要留空白),并打印出登记表;

3、招生专业目录查询(点击查询)

4、报名确认:考生最迟于3月6日前持报名材料到四川农业大学研究生招生就业办公室(雅安校区综合行政楼211室,电话0835-2882911)审查报名资格、确认报名。外地考生不便到校确认的,可将全部材料和报名费在3月6日前快递寄到我办(寄出前检查材料是否齐全,材料不全不予准考)。需提交的报名材料如下:

①博士报考登记表,从网报系统打印并由所在单位签署报考意见和盖章;

②两份专家推荐书,从网报系统打印并由本学科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专家签署推荐意见(推荐意见不能打印);

③政治审查表;

④盖章的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单和学生证复印件(应届生),毕业证、学位证复印件(往届生),硕士学位论文全文和评议书(往届生),以及身份证复印件;

⑤体检合格报告,从网报系统打印或使用医院体检表并在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体检;

⑥同等学力需提供符合报考条件所需证明材料(学士学位证书、中级以上职称证明以及所修硕士课程成绩单或发表文章、获奖情况证明等):

⑦初试及复试费300元(同等学历另需加试费300元)。

硕博连读报名

1、报名时间:2014年1月1日至3月1日;

2、报名方式:申请2014年度硕博连读的本校在学硕士研究生也需登录scyz.sceea.cn/ 提交个人信息。填写说明:(考生来源选“非应届在学硕士”,考试方式选“23硕博连读”。考试科目必须填写,本科毕业证和学位证务必填写,硕士信息也必须填写完整。简历请填写完整,不要留空白。)

3、招生专业目录查询(点击查询)。

4、报名确认:申请硕博连读学生还需填写《四川农业大学硕博连读申请表》,经申请院所所在的学位分委员会负责人签字同意后在3月6日前交到研究生招生就业办公室,同时需提交以下报名材料:

①、CET-6成绩单;

②、盖章的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单;

③、发表文章的复印件;

④、学生证复印件,以及身份证复印件;

⑤、两份专家推荐书(推荐意见不能打印)

⑥、政治审查表;

⑦、体检合格报告,在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体检;

准考证领取

所有准考证均不邮寄,考生请于3月21日到我校研究生招生就业办公室报到并领取准考证。

信息安全硕士论文范文第8篇

一、招生信息

我校博士研究生招生信息均在网上,考生须登录我校研究生招生信息港网站(yzb.cppsu.edu.cn)查询有关通知。考生须登录网站完成报名、交费、下载《准考证》、签收《初试成绩通知》、《复试通知》等流程。

二、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学科专业领域掌握牢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能在科学和专门技术领域取得独创性成果的公安高层次创新人才。

三、报考条件

(一)政治条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能与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思想品德良好,组织纪律性和法制观念强;未受过党纪政纪处分或刑事处罚;无不宜做公安民警的其他原因。

(二)年龄条件:报考非定向、自筹经费博士研究生的年龄不超过35周岁(1979年7月1日以后出生),报考定向、委托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年龄不超过45周岁(1969年7月1日以后出生)。

(三)学历条件:

1、报名时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

2、国家承认学历的全日制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一般不接收提前毕业的硕士生考生);

3、同等学力人员,即获得学士学位满6年(截至2014年7月1日)且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同等学力者报考我校,还须具备以下条件:

(1)报考专业与所学专业及目前从事专业相近;

(2)提交补修与所报专业相关的硕士学位课程学习证明及成绩单;

(3)报名时提交已在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的与报考专业相关的5000字以上学术论文至少3篇;

(4)报名时已获得国家外语六级水平考试证书或2005年6月以后参加六级考试成绩达到426分以上;

(5)同等学力考生在取得复试资格后,须加试两门本学科硕士阶段主干业务课程。

4、非学历教育(单证,只有学位证书而无毕业证书)的考生或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报考我校博士生,必须在网上报名前已获硕士学位;

5、在境外获得的学位证书须在报名前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报名时提交认证报告书。

(四)身体条件:考生既须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标准及细则的要求,还应达到以下标准:

1、男生身高应不低于1.70米(在职考生1.68米),体重不轻于50公斤、不超过标准体重25%;女生身高不低于1.60米(在职考生1.58米),体重不轻于45公斤、不超过标准体重25%。左右眼裸视力不低于4.6(0.4)。无色盲、色弱。

2、五官端正,面部无明显特征和缺陷(如唇裂、对眼、斜眼、斜颈、各种疤麻等),嗅觉不迟钝,无鸡胸、驼背、腋臭,无严重静脉曲张,无明显八字步、罗圈腿,无重度平跖足(平脚板),无纹身、少白头,无各种残疾,两耳无重听,无口吃,本人和直系亲属无精神病史。

3、身体健康,无传染性疾病,无慢性肾炎,无高血压。

在复试时我校按照以上要求对考生进行体检,体检不合格考生不予复试、录取。

四、报名程序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网上交费和提交材料确认三个程序,三个程序缺少其一,均视为报名不成功。

(一)网上报名时间:2013年11月20日至12月31日;

(二)网上报名网址: yzb.cppsu.edu.cn;

1、考生登录网站,注册用户;

2、考生在网上提交报名信息;

3、通过网报系统的网上支付平台到网上银行交纳报名费;未完成网上支付的,视为报名不成功。我校报名费只采取网上支付的方式,不接受汇款方式。

4、考生在网上支付报名费后,无论是否参加考试,均不退返报名费。

(三)确认报名时间:考生应在2014年2月25日-3月1日期间向我校寄(送)下列材料:

1、《2014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

2、两名与报考学科有关的具有教授或相当职称专家的推荐信;

3、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单;

4、硕士学位论文全文和评议书;

5、硕士学位证书、学历证书复印件(应届毕业硕士生必须在入学前补交);

6、政治审查表;

7、身份证件复印件;

8、报考定向或委培的在职考生必须提交单位人事部门同意脱产学习三年的书面证明。

同等学力的考生无须提交3、4、5项材料,但须提交规定的其他证明材料。

我校对上述材料进行审查后,对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核发准考证(由考生在报名网站下载)。

(四)注意事项

1、考生网上报名开始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须如实、准确提交报名信息和报名材料,不得弄虚作假。一旦发现考生不符合报考条件或提交的报考信息不真实,我校将取消其报考资格和录取资格,责任由考生自负。

2、我校部分通知将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发送,请正确填机号并保持手机畅通。

3、考生身份证和户口本上的姓名、出生日期、民族、性别等信息必须一致,如不一致,请在报名前去公安部门更正。

4、考生报名信息在报名结束后,一律不得更改。

五、考试

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

(一)初试

初试日期:2014年3月22日、23日;

初试地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木樨地校区教学楼,考生须在考前在网上查询具体考场安排;

笔试科目:政治理论(已获得硕士学位的人员和应届硕士毕业生可免试)、英语和两门业务课;

同等学力考生须加试两门业务课和政治理论。

我校不举办考前辅导班,不提供历年试卷、不指定参考书目。

(二)复试

初试合格的考生须参加我校组织的包括综合面试(含英语面试和专业面试)、体检在内的复试。

复试日期:2014年5月中下旬,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复试地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木樨地校区;

复试信息:考生于2014年5月登录网站查询是否参加复试,并查看复试办法;

综合面试内容:

1、英语面试(外语听力、口语水平测试,50分);

2、专业面试(150分)。

六、录取

我校2014年博士研究生实行按照研究方向招生的办法。即相同研究方向下考生统一按照初试成绩排序,按照一定比例确定差额复试名单,最后按照初试、复试总成绩从高到低顺序进行录取。考生选报导师仅在复试录取阶段有参考意义。

七、有关费用

(一)按照国家文件要求,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都要交纳学费,各学校通过完善研究生奖助贷政策体系,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程。

(二)具体收费标准

新入学研究生须统一交纳学费10,000元/学年。住宿费、生活用品费、警服置装费等按学校规定收取。

以上事项如有变化,依据新规定执行。

八、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

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民委 财政部 人事部关于大力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的意见》(教民[2004]5号)文件精神要求,按照“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原则,采取“自愿报考、统一考试、适当降分、单独统一划线”等特殊措施,我校2014年将继续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博士研究生。

九、联系方式

(一)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南里1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二)邮编:100038

(三)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电话:010-83903086

信息安全硕士论文范文第9篇

一、招生信息

我校博士研究生招生信息均在网上,考生须登录我校研究生招生信息港网站(yzb.cppsu.edu.cn)查询有关通知。考生须登录网站完成报名、交费、下载《准考证》、签收《初试成绩通知》、《复试通知》等流程。

二、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学科专业领域掌握牢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能在科学和专门技术领域取得独创性成果的公安高层次创新人才。

三、报考条件

(一)政治条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能与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思想品德良好,组织纪律性和法制观念强;未受过党纪政纪处分或刑事处罚;无不宜做公安民警的其他原因。

(二)年龄条件:报考非定向、自筹经费博士研究生的年龄不超过35周岁(1979年7月1日以后出生),报考定向、委托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年龄不超过45周岁(1969年7月1日以后出生)。

(三)学历条件:

1、报名时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

2、国家承认学历的全日制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一般不接收提前毕业的硕士生考生);

3、同等学力人员,即获得学士学位满6年(截至2014年7月1日)且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同等学力者报考我校,还须具备以下条件:

(1)报考专业与所学专业及目前从事专业相近;

(2)提交补修与所报专业相关的硕士学位课程学习证明及成绩单;

(3)报名时提交已在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的与报考专业相关的5000字以上学术论文至少3篇;

(4)报名时已获得国家外语六级水平考试证书或2005年6月以后参加六级考试成绩达到426分以上;

(5)同等学力考生在取得复试资格后,须加试两门本学科硕士阶段主干业务课程。

4、非学历教育(单证,只有学位证书而无毕业证书)的考生或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报考我校博士生,必须在网上报名前已获硕士学位;

5、在境外获得的学位证书须在报名前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报名时提交认证报告书。

(四)身体条件:考生既须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标准及细则的要求,还应达到以下标准:

1、男生身高应不低于1.70米(在职考生1.68米),体重不轻于50公斤、不超过标准体重25%;女生身高不低于1.60米(在职考生1.58米),体重不轻于45公斤、不超过标准体重25%。左右眼裸视力不低于4.6(0.4)。无色盲、色弱。

2、五官端正,面部无明显特征和缺陷(如唇裂、对眼、斜眼、斜颈、各种疤麻等),嗅觉不迟钝,无鸡胸、驼背、腋臭,无严重静脉曲张,无明显八字步、罗圈腿,无重度平跖足(平脚板),无纹身、少白头,无各种残疾,两耳无重听,无口吃,本人和直系亲属无精神病史。

3、身体健康,无传染性疾病,无慢性肾炎,无高血压。

在复试时我校按照以上要求对考生进行体检,体检不合格考生不予复试、录取。

四、报名程序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网上交费和提交材料确认三个程序,三个程序缺少其一,均视为报名不成功。

(一)网上报名时间:2013年11月20日至12月31日;

(二)网上报名网址: yzb.cppsu.edu.cn;

1、考生登录网站,注册用户;

2、考生在网上提交报名信息;

3、通过网报系统的网上支付平台到网上银行交纳报名费;未完成网上支付的,视为报名不成功。我校报名费只采取网上支付的方式,不接受汇款方式。

4、考生在网上支付报名费后,无论是否参加考试,均不退返报名费。

(三)确认报名时间:考生应在2014年2月25日-3月1日期间向我校寄(送)下列材料:

1、《2014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

2、两名与报考学科有关的具有教授或相当职称专家的推荐信;

3、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单;

4、硕士学位论文全文和评议书;

5、硕士学位证书、学历证书复印件(应届毕业硕士生必须在入学前补交);

6、政治审查表;

7、身份证件复印件;

8、报考定向或委培的在职考生必须提交单位人事部门同意脱产学习三年的书面证明。

同等学力的考生无须提交3、4、5项材料,但须提交规定的其他证明材料。

我校对上述材料进行审查后,对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核发准考证(由考生在报名网站下载)。

(四)注意事项

1、考生网上报名开始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须如实、准确提交报名信息和报名材料,不得弄虚作假。一旦发现考生不符合报考条件或提交的报考信息不真实,我校将取消其报考资格和录取资格,责任由考生自负。

2、我校部分通知将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发送,请正确填机号并保持手机畅通。

3、考生身份证和户口本上的姓名、出生日期、民族、性别等信息必须一致,如不一致,请在报名前去公安部门更正。

4、考生报名信息在报名结束后,一律不得更改。

五、考试

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

(一)初试

初试日期:2014年3月22日、23日;

初试地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木樨地校区教学楼,考生须在考前在网上查询具体考场安排;

笔试科目:政治理论(已获得硕士学位的人员和应届硕士毕业生可免试)、英语和两门业务课;

同等学力考生须加试两门业务课和政治理论。

我校不举办考前辅导班,不提供历年试卷、不指定参考书目。

(二)复试

初试合格的考生须参加我校组织的包括综合面试(含英语面试和专业面试)、体检在内的复试。

复试日期:2014年5月中下旬,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复试地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木樨地校区;

复试信息:考生于2014年5月登录网站查询是否参加复试,并查看复试办法;

综合面试内容:

1、英语面试(外语听力、口语水平测试,50分);

2、专业面试(150分)。

六、录取

我校2014年博士研究生实行按照研究方向招生的办法。即相同研究方向下考生统一按照初试成绩排序,按照一定比例确定差额复试名单,最后按照初试、复试总成绩从高到低顺序进行录取。考生选报导师仅在复试录取阶段有参考意义。

七、有关费用

(一)按照国家文件要求,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都要交纳学费,各学校通过完善研究生奖助贷政策体系,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程。

(二)具体收费标准

新入学研究生须统一交纳学费10,000元/学年。住宿费、生活用品费、警服置装费等按学校规定收取。

以上事项如有变化,依据新规定执行。

八、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

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民委 财政部 人事部关于大力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的意见》(教民[2004]5号)文件精神要求,按照“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原则,采取“自愿报考、统一考试、适当降分、单独统一划线”等特殊措施,我校2014年将继续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博士研究生。

九、联系方式

(一)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南里1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二)邮编:100038

(三)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电话:010-83903086

信息安全硕士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专业型学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1国内高校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培养情况

从2010年开始,国内各高校相继大幅度增加对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的培养力度,很多专家学者也对计算机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和方案、课程体系和特色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探讨和实践,提供了许多成功的可借鉴经验。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仅需要将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与区域性发展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相结合,同时还要能够根据地方办学特色,因地制宜制定培养方案[1]。林世平等人[2]总结介绍了福州大学开展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实践与成果,探索了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应用型专业人才需求的培养新机制;李淑芝等人[3]阐述了江西理工大学“三体一位”的培养体系,详细介绍了一系列针对性举措,取得了较好的培养效果;高磊等人[4]针对目前专业硕士较多地移植学术硕士的培养模式所造成的实践能力欠缺的问题,提出在培养过程中应突出工程应用,并充分利用校外导师的行业优势,构建强效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张岩等人[5]比较了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区别,提出专业硕士课程体系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精”和“专”应有更高要求,实践教学比重应更大、课程教学内容应更贴近服务特殊行业的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

由于专业硕士对工程性要求更高,因此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考核、工程实践等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高妍妍等人[6]提出在专业硕士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时,应以“应用性”内容为主,以“实际系统”为中心,同时还要注重内容的“与时俱进”;梁志剑等人[7]提出教学内容要与企业紧密结合,切实加强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并通过采用多种灵活多变的考核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罗燕琪等人[8]根据计算机工程领域的特点,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引进计算机实践课程,通过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工程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2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学位的现状和不足

教育部设立专业型硕士学位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在培养目标与学术型硕士具有明显差异。专业学位教育主要培养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工作的人才,如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就是培养计算机工程师,因此,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获取学位的条件与要求等方面理应与学术型有所区别。然而,由于大多数学校早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时都是从学术型开始,因此,导致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方案区别不大。下面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技术专业型硕士为例,分析专业型硕士培养方案中存在不足。北京信息科技大学199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开始招收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的硕士研究生,2003年获批计算机应用技术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2010年开始招收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2012年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近5年来,计算机学院研究生招收总数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態势,但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计算机技术专业型硕士比例在逐年增加,学术型硕士比例在逐年下降,甚至目前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比例达到2:1。图1为计算机学院研究生总数和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人数的对比。

2.1专业硕士培养现状

根据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相关文件的精神以及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实际,我们对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的定位是:紧密围绕国家和首都信息产业的需求,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培养掌握计算机技术及应用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我们秉持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致力于培养计算机技术工程领域的应用型、复合型及高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尤其是为大中型企业培养计算机应用开发、计算机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出来的研究生适应产业需求、就业面宽、实践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根据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的特点,充分考虑首都经济对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借鉴国内其他院校对专业硕士的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对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进行了一番努力和探索:开设包括人工智能原理与应用、大数据处理技术、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等多门专业基础课,以及自然语言处理、数据与信息安全、信息检索与搜索引擎等多门专业选修课,在学生中反响不错。同时,学院采用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制,积极给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配备企业导师。学校导师由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资格并具有工程经验的教师担任,企业导师在专业硕士入学后一年内确定,通常聘请计算机相关企业中具有丰富项目经验的技术骨干来担任。通过校企结合的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合理构建知识体系,也有助于学生从工程实施、项目研发、技术实现等方面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实际能力。

2.2现存不足

2015年,根据学校精神,计算机学院就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点组织了学科自评,专家们针对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总结为如下两点:

(1)课程体系不够合理:课程体系不清晰,核心课程需要进一步整理,有些课程是本科层次的课程,属于研究生补修课程;企业教师上课和企业实习应主要针对工程硕士。例如,当时出于提升学生编程能力考虑,设置了相关编程语言的进阶课程,但实际上这类课程属于本科知识层次的提升,未能很好体现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的核心本质,所以需要对课程进一步优化。

(2)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区分度不高: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与学术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区分度不高,工程性体现不够。事实上,在专业硕士培养初期,由于对专业硕士的认知和理解还有欠缺,很多高校都以学术硕士的培养方案为模板,导致了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区分度不高。一方面,高校培养目标的设置需要多方面衡量,以便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经济形势需要;另一方面,企业导师也需要一个过程,按照一定的层次结构,将企业的实际工程经验传授给学生。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在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许多同类型的高校中普遍存在,如何因地制宜、根据自己学校的定位,确立具有本校特色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过程。

3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在构建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时,除了要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有较大的区别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与所在学校的学校定位与特色相联系,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以培养机电行业和信息行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信息技术、现代制造与光机电一体化为办学特色。因此,我校计算机技术专业研究生培养体系的确定应该服务学校的目标和特色,打造出与学校培养目标和特色相适应的计算机技术专业型、应用型的人才。鉴于此,在进行培养体系设计时,就要将信息行业和机电行业作为计算机应用的背景,在学位论文的选题、导师工程能力要求以及培养环节上,体现出计算机技术的专业特色,并在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两个方面优化,满足工程硕士的培养要求。

3.1在培养环节上体现工程性和本校特色

1)论文环节:鼓励学生选择信息行业和机电行业为背景的工程性题目。

因为要与学校的定位与特色相融合,因此在选择课题时就鼓励学生以信息行业为背景的应用性题目。例如,目前互联网行业非常热门,就业形势也较好,与互联网相关的大数据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社会媒体的数据分析与挖掘技术等就成为计算机技术专业研究生的选题热门。另外,智能化立体仓库系统设计、计算机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机电工程技术等,符合我校光机电一体化的特色,学生选择相应的仓库信息管理系统(WMS)和仓库监控系统(WCS)作为研究课题,既具有我校的行业背景特色,又有很强的工程性和应用性,非常适合我校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特色。

当然,要使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特色突出,学校和学院的管理者就要更新管理理念,制定鼓励学生选择应用性课题的相应政策。例如,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和企业实践,允许他们经常出差住在企业从事相应的工程项目;在相应的课程体系中增加工程性的课程,例如,我们在课程体系中增加软件工程项目实践这样的课程,另外,计算机学院每年鼓励研究生积极申报创新型科研项目,在申报的项目中,大部分都极具工程性,既调动了学生的科研热情,又能够促进学生工程能力的提高。

2)导师指导环节:聘请企业导师,提升导师队伍的工程开发能力。

作为研究生培养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导师的作用不言而喻。为了提高计算机学院导师队伍的工程开发能力,学院专门为专业型研究生聘请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新入职的青年博士组成研究生指导小组,由校内导师为主,企业导师为辅,为专业型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进行选题和指导。鼓励研究生指导老师组成科研团队,联合申报纵向科研项目或横向开发项目。校内指导老师对学生提供学业上的指導,传道授业解惑,从系统理论、知识结构、科研能力、选题指导、论文撰写等方面来帮助学生,提升专业硕士自身内涵的修养;企业导师利用自己的工程实践经验,以实际问题为背景,从系统工程、项目实施、实践能力等方面,按照工程实现的思路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提高专业硕士的工程实践能力。近年来,计算机学院的许多硕士指导教师都有大量的横向课题,工程实践性强,对具体的实施者要求较高,从项目需求文档、概要设计、详细设计、项目具体实施、项目部署与上线、后期维护等一系列工程性过程,对参与其中的研究生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和提升的作用。同时还积极聘请国内知名学者来学院做学科前沿讲座,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学院的学术氛围、提升指导老师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硕士研究生了解行业动态和科研前沿。

3)论文评审前:增加程序系统的检查验收环节。

在培养环节上,为了体现强调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工程性、应用性,我们强调计算机技术专业型研究生必须要在坚实的计算机理论基础上,具备良好的计算机软件系统设计能力和编程实现能力,为此,要求学生必须选择具有一定工程应用背景的论文题目,在学位论文提交之前,增加一个与毕业论文对应的程序系统的检查验收环节,有学院的学位分委会确定检查验收小组,采用背对背的形式,由导师小组对所有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毕业程序系统进行验收检查。所谓背对背就是检查小组的老师实行交叉检查,导师不能检查验收自己指导的研究生。检查主要以开题报告为依据,对开题报告中提出的功能和性能进行验收,判断其程序系统的工作量,对其程序系统设计的合理性、算法的有效性、程序的鲁棒性以及相应的代码量进行检查,检查不合格者,给其一周的修改时间进行二次检查,检查通过者进入论文盲评,二次检查不过者延期3个月答辩。增加这一环节后,经过4年的实践,证明学生毕业时的软件系统设计水平和程序编码水平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大大提高。

3.2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研究生不仅要重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对其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但这并不否定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也不能仅仅只是为了修满学分。因此,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内容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兼具理论性和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既要紧跟学术前沿和时代特色,也要能够突出工程目标和实践研究。因此,我们要构建工程性强的课程体系,适当突出一些案例教学,模拟工程场景,通过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培养专业硕士的实际工程能力和素养,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我们删去了之前相关编程语言的进阶课程,而是要求学生平时多加对编程能力的培养,在许多课程中要求以实现工程性系统为考核目标,间接地促进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另一方面,课程体系要反映出近年来计算机领域的研究热点,有利于学生以后的择业选择。这几年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处理技术相当火爆,网络空间安全相关技术正在兴起,为此,我们在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中,因势利导地开设了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大数据处理技术、数据与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等课程,并在学院内部搭建了大数据处理平台提供测试和使用,既拉近了学界与业界的距离,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一举两得。再如,针对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开设了软件工程项目实践、软件测试方法与实践、工程课题实现等课程,从工程的角度来看待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性和系统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结语

尽管经过了几年的发展,但总体上来说人们对专业硕士的理解还较肤浅,加上计算技术发展迅速,新技术、新概念、新理念不断涌现,对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的培养也提出更高要求。唯有紧密结合实际,不断更新对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学位的认识,并根据行业实际进行准确的定位,积极完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更新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从学生、教師、学院、学校多个方面多管齐下,保障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才能为首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17-03-19].  

[2] 林世平, 余春艳. 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与实践[J]. 福建电脑, 2013(10): 24-26,31. 

[3] 李淑芝, 兰红. 计算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探索实践[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3): 114-117. 

[4] 高磊, 赵志刚. 以应用引导促进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体系的构建[J]. 科教文汇, 2015(2): 71-73. 

[5] 张岩, 姜建锦, 张克君, 等. 计算机学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特色课程体系建设[J]. 计算机教育, 2016(12): 91-94. 

[6] 高妍妍, 欧阳一鸣. 计算机专业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研究[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27(5): 133-136. 

[7] 梁志剑, 杨秋翔. 计算机学科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5(11):49-51. 

信息安全硕士论文范文第11篇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建于1935年,原名中央水工试验所,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综合性水利科学研究机构。2001年被确定为社会公益类非营利性科研机构。主要从事基础理论、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开发和相关学科研究生培养,承担水利、交通、能源等领域中具有前瞻性、基础性和关键性的科学研究任务。是国家首批相关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现有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岩土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和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材料学、环境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建有11个和部级重点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办并定期公开出版8种学术期刊(包含英文期刊)。

在我院独立培养的基础上,经教育部、中国工程院批准,我院与河海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欢迎报考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18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

一、培养目标

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层次人才。

二、招生规模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18年计划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48人(含与河海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联合培养计划)。最终招生人数以教育部下达的2018年我院招生计划以及与联合培养高校协商确定的招生名额为准。

三、招生方式

我院博士研究生招生分普通招考和硕博连读两种方式。

普通招考:我院面向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进行考试选拔博士研究生的招生方式。

硕博连读:从我院已完成规定课程学习,成绩优秀,且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在学硕士生中择优遴选博士生的招生方式。

四、学习方式与学习年限

学习方式:全日制。

学习年限:学制4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特别优秀且达到博士学位授予要求的研究生可申请3年毕业。

五、报考条件

(一)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行端正,遵纪守法。

(二)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2018年应届硕士毕业生(须在2018年8月31日前取得硕士学位证书和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三)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教育部等部门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和我院的补充规定。

(四)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书面推荐意见。

六、报名

(一)报名方式

2018年我院招收博士生报名实行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方式。

(二)网上报名

1.网上报名时间:2017年11月中下旬-2017年12月中下旬(具体时间安排请届时在我院研究生教育网站查看)。

2.考生网上报名请登录“博士网报管理系统”(网址为:222.187.120.13:9000)浏览报考须知,严格按照博士生网上报名流程及相关提示,准确、详细、真实地逐条填写报考信息。

3.网上报名信息经审核通过后不能修改。

4.请考生认真阅读《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按要求准备相关材料。

5.为提高网报有效性,建议网报前收集整理好以下信息:①本人的本科毕业证、学士学位证、硕士毕业证、硕士学位证等证书的编号;②学习或工作经历;③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和著作的篇名;④奖励情况;⑤本人两寸标准照(含电子版)。

(三)现场确认

1.时间:2018年2月(具体时间安排请届时在我院研究生教育网站查看)。

2.地点:南京市广州路223号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部。

3.考生须携带以下材料原件(审核后当场交还):

①本人有效身份证件(指居民身份证、护照或军人身份证件)。

②已获硕士学位的考生须携带学历、学位证书;全日制应届硕士研究生须携带研究生证。

4.考生提交以下报考材料(一律用A4纸打印或复印,并按以下顺序整理,由招生单位留存):

①有效身份证件的复印件。

②已签名确认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考登记表》(此表在网报成功后生成),并贴好照片。

③由所在学校(单位)盖章的《政审表》(空表在我院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附件中下载,打印空表后交所在学校或单位填写并加盖公章)。

④《专家推荐书》 (一式两份,空表在我院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附件中下载,打印后交专家填写并签名)。

⑤《联合培养信息确认表》(我院与河海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请在联合培养信息确认表中本人签字确认是否服从联合培养,空表在我院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附件中下载)。

⑥学历学位证明材料:已获硕士学位的考生交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同步打印提交学信网上查询的学历、学籍信息报告);硕士学位论文、评议书、硕士学位课程成绩单(加盖学校公章);全日制应届硕士生交研究生证复印件及硕士生导师签字确认的学位论文研究计划。并在入学报到前补交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

获境外教育机构颁发的学历学位证书,须出具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原件。

⑦本人两寸标准照2张。

报考登记表、体检表所贴照片及备用照片为近期(6个月以内)同底免冠正面两寸照片,且与网报上传相片同底。

5.缴纳报名考试费200元/人。

6.因特殊情况本人无法在规定时间来现场确认的,须于2018年2月28日前,将报考材料通过EMS寄至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部(地址及邮编:江苏省南京市广州路223号,210029),注明“博士报名材料”,进行信息确认。

(四)发准考证

经审核,对符合报考条件者,准予考试,通知考生。考生在报名系统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下载打印准考证时间具体安排请届时在我院研究生教育网站查看)。

七、考试

博士生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初试的笔试科目为外国语(听力测试在复试中进行)、政治理论和两门业务课。已获得硕士学位者或应届硕士毕业生硕士阶段的政治理论课成绩合格可以申请免试政治理论。

(一)初试时间:2018年3月(具体时间以准考证时间为准)。

(二)初试地点: 河海大学(南京市西康路1号)。

(三)复试时间、地点和有关要求另行通知。

报考我院与武汉大学联合培养的考生,按照武汉大学2018年博士生招生要求进行。

八、录取

录取工作坚持“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原则。我院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考生入学考试成绩(含初试和复试)、与高校联合培养需要,结合考生硕士阶段的学习成绩、硕士学位论文和评议书,以及考生思想政治表现、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等择优录取。

拟录取名单公示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

九、学习保障条件

我院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科研和生活条件。免收学费。设有助学金、助研津贴、奖学金等奖助措施。在学位论文研究期间,按照每人2万元标准提供学位论文基金资助。

在我院学习期间,为学生提供公寓式宿舍,一般按博士研究生1人一室安排住宿。

十、毕业生就业

毕业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经公开招聘,结合博士生在院学习、参与科研工作、综合表现等情况,择优选聘毕业生留院工作。

十一、申请报考我院与武汉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完成我院报名的同时,须根据武汉大学公布的《武汉大学2018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简章》及学校规定(请登录武汉大学研究生院网站查看)进行报名(选择导师须与报考我院导师相同),按要求参加武汉大学组织的选拔。

十二、违规处理及有关说明

(一)在招生考试中有违规或弄虚作假等行为的,按《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及相关规定严肃处理。

(二)报名信息是审核考生报考资格、上报录取信息的重要依据,请考生认真填写,一经确认,不得涂改。

(三)凡未按规定报名,以及不符合《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18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所规定报考条件的考生,报名信息无效。

十三、硕博连读招生有关程序和要求另行制定。

十四、联系方式

单位代码:82306

联系地址:南京市鼓楼区广州路223号

邮政编码:210029

联系部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部

学校网址:nhri.cn/

研究生教育网站:yjs.nhri.cn

E-mail:yjsb@nhri.cn

联系电话:025-85828165(李老师)

传真:025-85828166

附件1:2018年报考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专家推荐书

信息安全硕士论文范文第12篇

农业推广硕士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9年批准设立的专业学位,自设立以来,培养领域已从最初的4个拓展到15个,涉及到种养殖技术类、农业与食品工程类、农村发展与服务管理类3个不同学科类别的培养方向,成为我国培养规模较大的专业学位类型之一,已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高层次农业领域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村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智力支持。农业推广硕士的设立是与特定的职业背景相联系的,与相应学科的农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的新的学位类型,是“农业”的MBA,所培养的人才主要为农业技术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所以,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有其自身区别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特点。

1.1培养目标的明确性

攻读农业推广硕士的人员,大多为在职的工作人员,其攻读学位的目的比较明确:主要就是解决在农业科研及生产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理论水平;进一步提高自身学历及科研素养,以期为农业生产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所以,农业推广院校在培养这些学员的过程中,所指定的课程也具有明确的目标。

1.2教学形式的灵活性

由于攻读学位的学员其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不能像全日制在校学生那样把主要精力放到学业上,更为主要的是他们还要进行农业科研及生产。大部分学员都是学习生产兼顾,所以,这就要求学习的时间要灵活,不能固定,教学的安排也因此是灵活的。

1.3学术成果的应用性

农业推广硕士的学员进行深造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学习农业技术应用,学业完成后回到原工作单位进行农业科研及生产或是管理工作。所以,他们都是围绕着自己的本职工作来进行选题、研究,课题的最终成果要应用到自己的工作当中,这决定了其研究成果的应用性。

1.4学员个体的差异性

大部分农业推广硕士学员都是离开了学校多年,感觉自身理论和技术水平不够才重新进入到校园进行深造学习的,如年龄层次差异、专业特点差异、工作单位差异、教育背景差异等,决定了农业推广硕士的学员个体差异极大。这就要求教学单位需要结合个体特点因材施教,个案培养。

2农业推广硕士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培养过程中形成的学员档案管理的独特性。农业推广硕士学员的档案是在培养过程中形成的,记录其学习、研究、撰写论文及答辩的全过程的文件,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是学员毕业后其工作单位对其进行考核的依据和参考。档案材料的记载与整理反映了学员与其指导老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的磨合与碰撞,也反映了指导老师的思想学术水平,并最终由学员将这些思想和观点进行整理形成毕业论文。另外,由于学员的特殊性,其区别于全日制在校生,档案材料相对较少,更容易引起管理人员的忽视。所以,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档案管理尤为重要。

3农业推广硕士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3.1管理人员认识不足规章制度缺位

目前关于农业推广硕士的管理大多依据教育部研究生培养办法及其修正案,没有出台关于农业推广硕士的管理制度,这也导致管理部门对于农业推广硕士的管理认识歧视,对其认识不足,管理资源的投入不到位。大多数高校的研究生管理部门把农业推广硕士看作专业硕士,对其管理也不如全日制严格和规范。所以,农业推广硕士的档案管理不全、不足、收集不及时时有发生。

3.2归档范围不明确档案构成模糊

农业推广硕士的档案材料区别于全日制在校学生档案材料,其本质上为在职攻读,不涉及人事关系调动,毕业后也不涉及工作分配及就业。也因此,大部分的农业推广硕士培养高校对学员的档案材料构成没有认真研究,不知道应该如何归类和归档,材料的收集范围不清。这样也就导致了档案建立的随意性和不全面,各个培养单位之间的差距较大,造成学员毕业后管理的困难。

3.3专业管理人员不足管理水平不高

由于农业推广硕士的规模不如全日制硕士大,一般院校都是将该部分管理工作设置在研究生管理部门,没有专职人员进行管理,一方面增加了全日制硕士培养管理部门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农业推广硕士管理的资源不足。从事管理的人员一般都是兼职,在农业推广硕士管理上难免有疏漏之处,也缺乏档案管理的工作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4农业推广硕士档案管理提升的措施

4.1档案管理与教学文档一体化

在农业推广硕士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文件和材料与档案管理及整理统一起来,将二者纳入到一个统一的管理系统中,真正实现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体化。在档案收集之前要将材料的标准和内容明确,与教学部门及教学老师相统一,做到制定教学计划时能有机统一。

4.2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建设

要针对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特点,建立一套适合其自身特点的管理制度体系。现有的管理制度都是比照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管理制度,没有农业推广硕士自身的管理制度。由于两种培养体系的区别性,不能照搬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管理办法。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农业推广硕士管理的工作流程,对其档案的建立、立卷、收集、整理、查借阅等具体环节制定规章制度,做到有据可循。同时,对管理人员也要建立考核奖惩制度,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

4.3加快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

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在信息化的社会,各项工作都要融入信息化管理的时代。农业推广硕士的档案管理是以文字、数据等文本材料为管理对象,内容繁杂,尤其需要引入信息化管理手段。在管理过程中,应以信息技术为主导,改变以纸质材料为管理手段的内容,建立信息检索库,通过建立学员信息库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

4.4加强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信息安全硕士论文范文第13篇

一、基本要求

2013年北航拟招收博士研究生约750名,以教育部正式下达的名额为准,考生必须满足下列基本要求: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相关规定。

(3)报考国家计划内“非定向”类型博士生考生的年龄不能超过45周岁,报考“委托培养”类型博士生考生的年龄可适当放宽。

二、报考方式及条件

北航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入学选拔(考试)方式有3种,即普通招考、本科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直博生)和硕博连读攻读博士学位。

1.以普通招考方式报考博士生的基本条件

除满足基本要求外,考生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

(2)应届学历硕士毕业生(须在2013年8月1日前取得硕士学位,包括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3)同等学力人员:获得学士学位6年以上(含6年)并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攻读非学历专业学位硕士的考生,若在报考之前尚未获得硕士学位,也应按同等学力报考)。此类考生还须同时满足以下3个条件:

a.获得学士学位后,在报考学科专业或相近领域已工作6年以上(从获得学士学位到2013年9月1日);

b.须已在报考学科、专业或相近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上发表两篇以上学术论文(第一作者),或已获得省、部级以上与报考学科相关的科研成果奖励(排名前三名);

c.须修完报考专业硕士研究生全部学位必修课,并提交进修单位开具的学习证明及成绩单。

2.以本科直博方式报考博士生的基本条件

除满足基本要求外,考生必须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1)具有推荐免试资格的高校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

(2)设置有研究生院高校(含北航)的本科前三学年综合成绩在学院年级排名前10%,或“211工程”高校的本科前三学年综合成绩在学院年级排名前5%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获得科技活动或学科竞赛奖励等在科研方面表现优秀的考生,成绩排名可以适当放宽。

(3)北航只在工学和理学门类招收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

3.以硕博连读方式报考博士生的基本条件

除满足基本要求外,考生必须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1)完成规定课程学习并且成绩优异,已取得的学位课及限选课平均成绩在本学院排名前30%,具有较强创新精神、科研能力、对学术研究有浓厚兴趣和确有进一步培养前途的我校在读硕士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申请专利、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或全国级别学科竞赛奖等在科研方面表现优秀的考生,成绩排名可以适当放宽。

(2)拟进行硕博连读的学生按规定提出申请,经该生硕士生导师和拟录取博士生导师同意,通过博士生入学考核。

(3)只接受学术型硕士生进行硕博连读。

三、报考及录取类别

考生的录取类别须与报考类别一致,报名后不允许更改。分三类:非定向、定向和委托培养。

1. 非定向:人事档案等关系须转入北航,毕业后自主择业者,免缴纳学费,按国家规定发放生活补助。

2.定向:北航定向类别只招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专项计划”考生,见后。

3. 委托培养:在学期间仍属原单位员工,人事档案等关系不转入北航,须在录取前由用人单位与北航签订相应的委托培养协议书,毕业后回原单位工作;需要缴纳学费,不发生活补助。

现为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的应届毕业硕士生、拟报考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的考生、原为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硕士生和尚在履行合同中服务年限内的在职人员考生,须征得委托或定向培养单位或服务单位的同意方能报考博士生。考生与委托或定向培养单位或服务单位因报考问题引起纠纷而造成考生不能被录取的后果,北航不负责任。

四、报名办法及提交材料

1. 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2. 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的应届毕业(或在读)硕士生、拟报考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的考生、现正在履行合同中服务年限的在职人员考生,须征得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单位的同意。

3.普通招考网上报名时间为2012年9月17日00:00至10月10日24:00。报名地址为北航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址yzb.buaa.edu.cn)。与报名、考试、录取等工作相关的通知都将通过该网站公布,请考生随时关注。

4.考生在填报信息时,需确保所填信息的真实、完整和正确,如果出现信息填写错误,后果由考生个人承担;报名完成后下载并打印系统自动生成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研究生报名登记表》,由所在单位填写意见并加盖公章(在校生由所在学院填写意见并加盖学院公章),录取后须提交纸质版。

5.考生在报名阶段需上传资料具体要求如下:

①证件照(蓝底、jpg格式、图象像素大小为378×260(高×宽))

②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推荐书(pdf版,每份推荐书单独扫描,需要有专家亲笔签名)

③网上报名需上传硕士学位和学历证书的扫描件,以同等学力资格报考的考生上传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扫描件(pdf版,每个证书单独扫描)

④硕士课程成绩单扫描件(pdf版,需扫描原件或加盖人事档案公章的复印件,多页的成绩单须扫描到一个pdf文件中)

⑤学生证扫描件(pdf版)

⑥身份证正反面扫描件(pdf版,正反面扫描到一个pdf文件中)

⑦以同等学力资格报考的考生,还须上传以下附件:在报考学科、专业或相近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上发表的两篇以上学术论文全文(第一作者)(word或者pdf版);或已获得省、部级以上与报考学科相关的科研成果奖励(排名前三名)的证书扫描件(pdf版)

网上报名时:参加普通招考的考生,应届硕士毕业生须上传第①②④⑤⑥项材料;往届硕士毕业生须上传第①②③④⑥项材料;同等学力考生须上传第①②④⑥⑦项材料。直博生须上传第①②④⑤⑥(其中④为本科成绩单扫描件)项材料。硕博连读生须上传第①②④⑤⑥项材料。

6.考生在网上报名阶段只需按要求填写信息并上传电子版报名资料,但需要保管好各项资料的纸版原件,在接到拟录取通知后,按照随通知下发的具体要求向北航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寄(送)申请资料的原件。

7.为给优秀考生提供更多的深造机会,北航2013年博士研究生报考实行“平行志愿”报考模式,考生在完成网上报名以后,还可以自愿填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研究生平行报名志愿信息表》 (点此下载《信息表》模板),在报考的一级学科内选报平行志愿博士生导师。

五、时间安排

1.普通招考时间安排

时间:2012年11月3日和4日

地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考试安排如下(具体考试时间和地点以准考证为准,准考证在考试前10天由考生自行打印,请注意研究生招生信息网通知):

11月3日:上午考基础外国语(英语考试有听力,日语、俄语、综合英语能力考试无听力),下午考基础理论课。

11月4日:上午考专业课综合课和专业外语,下午进行面试(具体考试安排请咨询所报考学院)。

同等学力考生须在11月5日加试两门报考专业有关的硕士学位主干课和政治理论课。

2.本科直博和硕博连读时间安排

本科直博工作将于9月份与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同时开展,具体工作安排将于9月中旬公布;硕博连读录取工作将于2013年3月下旬开展,具体工作安排将于2013年3月上旬公布;请考生关注北航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址yzb.buaa.edu.cn)的通知。

六、学习年限与待遇

被录取的博士生一律于2013年9月办理入学报到手续,经北京市教委审核通过后,获得博士生学籍,并开始享受博士研究生的待遇。普通招考、硕博连读博士生的学制为3年,本科直博生的学制为4年;最长修读年限均为8年。

2013年北航继续实施培养机制改革后的博士生奖学金奖助体系,为非定向博士研究生提供基本奖学金,即免交学费并享受生活补贴每月1000元。此外,在读博士生还可申请助教、助研、助管等“三助”岗位。工学学科博士研究生可获得导师提供的500-2000元/月的助研金,其中一年级直博生可获得导师提供的300-2000元/月的助研金。理、人文、管理、经济学科博士研究生可获得导师提供的200-2000元/月的助研金。录取为委托培养的博士生需缴纳学费共计33000元,分3年缴纳。

七、其他类型招生计划

1、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专项计划

根据国家五部(委)教民〔2005〕11号文件精神,北航2013年将主要面向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定向招收少数民族考生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考生考取后须签定教育部规定的定向培养协议,毕业后到定向地域(单位)工作。

2、高水平大学公派出国留学项目

从2007年起北航每年选送100多名优秀博士生到国外大学、研究机构进行联合培养或攻读博士学位。2013年北航将继续通过导师推荐、自由申报、双向选择方式选拔优秀博士生到国外大学、研究机构联合培养或攻读博士学位。经费由国家留学基金委或外方资助。

3、高校与科研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专项计划

按照《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工作暂行办法》(教研〔2009〕5号)的要求,大力创新研究生教育体制和机制,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校所合作、联合培养模式,促进高校与科研院所科教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双方资源,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在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方面争取新的突破。2013年北航将继续与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中航工业、航天科工、航天科技等单位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招生对象为“普通招考”、“硕博连读”博士生中的“非定向”类型考生,具体招生计划根据教育部和工程院下达的年度计划单独公布。联合培养的博士生属国家计划内招生,按国家政策和学校规定发放奖助学金,有关待遇与本校的其他博士生相同。毕业后就业去向,由考生与所报考单位具体协商。

4、工程博士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北航作为全国首批25个开展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予工作的培养单位之一,在电子与信息、先进制造两个领域开展工程博士培养试点工作。2013年北航将继续在上述两个领域招收工程博士。具体工作于2013年3月份启动。

5、与境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培养博士生

北航在信息、航空、材料与机械、动力等学科领域与境外高水平大学试点合作培养博士生,将从2013年录取的“非定向”类型博士生中,选拔优秀生源分别赴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英国爱丁堡大学等高校进行合作培养,达到双方培养要求者可获得双学位。具体工作于2013年3月份启动。

6、交叉学科培养博士生

北航2013年在飞机适航设计、空间技术应用、量子科学仪器、导航与定位、集成电路设计五个交叉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交叉学科博士研究生拟采取申请审核制,考生可以不参加11月份的招生考试,只需按照要求提供申请材料,由各学科组织专家对考生进行材料审查,初审合格者参加英语、数学水平考试及综合能力测试。具体工作于2012年12月份启动。

八、违规处理

1.对在报名或考试中有弄虚作假或其他违规行为的考生,不论何时,一经查实,即按有关规定取消其报考、录取、入学资格或学籍,还应视不同情况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理。

2.考生诚信状况是思想品德考核的重要内容和录取的重要依据,对于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3.对在招生考试中作弊的考生,将其作弊情况通报所在单位,北航将不允许其再参加下一年度的招生考试。

4.教育部不允许考生同时被一所以上高校录取为博士研究生。

九、招生咨询与联系方式

北航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全部信息均在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布(网址yzb.buaa.edu.cn)。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办公楼东配楼209(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邮政编码:100191; 联系电话:010-82317794;

传真:010-82328059; Email:boshi@buaa.edu.cn

往年英语试题出售地址:北航后勤集团印刷部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北航后勤集团信息综合服务公司(北航体育场南侧、附中东侧)

信息安全硕士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硕士研究生; 培养方向; 教育技术; 学科发展; 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杨方琦(1982― ),男,湖北通城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及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等方面的研究。E-mail:。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特别是中小学校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不仅为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对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那么,现阶段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现状和质量如何?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发展能否满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基于此,笔者依据“学科建设是研究生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研究生教育受学科建设的影响和制约并对学科建设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是学科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二者密不可分,相互促进,互利共存”[1]的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对2014年全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进行统计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归纳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取向,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改革和考生报考提供现实依据与经验参考,以期能够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

本文以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http://.cn)公布的2014年全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为研究样本。经统计,2014年全国共有86所高校招收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硕士点分布在除海南、青海和之外的20个省、4个直辖市和4个自治区。与2013年91所高校招收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相比,2014年的招生情况发生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细微变化:(1)天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和石河子大学4家单位停止招生;(2)延边大学1家单位首次开始招生;(3)广西师范大学和第二军医大学2家单位调整招生,将教育技术学作为教育学专业隶属的一个研究方向继续招生。为了使研究结论更加客观和全面,本研究将广西师范大学和第二军医大学一并纳入统计范畴。

二、硕士点分布分析

(一)地域分布分析

笔者从七大地理区划和省市自治区行政区划两个维度,对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点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

基于地理区划的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华东地区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点数量最多为30个,占全国硕士点总量的34.1%;华北、西北、华中、东北和西南地区的硕士点数量旗鼓相当,分别为12个、11个、11个、10个和9个,占全国硕士点总量的比例对应为13.6%、12.5%、12.5%、11.4%和10.2%;华南地区硕士点数量最少,仅为5个,占总量的5.7%。

基于行政区划的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江苏省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点最多为8个,占全国硕士点总量的9.1%;江西和陕西两省的硕士点各为6个,同占总量的6.8%;吉林、上海和浙江三省市的硕士点同为5个,各占总量的5.7%;北京、河北、河南和湖南四省市的硕士点各为4个,均占总量的4.5%;辽宁、山东、湖北、广东、四川、云南和甘肃七省市的硕士点数量均为3个,各占总量的3.4%;天津、黑龙江、安徽、广西和重庆五省区的硕士点各为2个,均占总量的2.3%;山西、内蒙古、福建、贵州、宁夏和新疆六省区的硕士点均为1个,各占总量的1.1%。令人遗憾的是,青海、和海南三省区至今还没实现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点零的突破。

图2 教育技术学硕士点分省市区分布情况

自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三所高校设立首批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以来,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涌现了一大批知名的教育技术专家学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硕士毕业生,为推进和促进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正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2]但是,繁荣的背后也存在诸多隐忧,如青海、和海南三省区至今还没有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点,研究生教育仍然是一片空白。整体来看,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点分布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东中西部之间、七大地理区划之间以及28个省市自治区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笔者认为,这不仅与当地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有密切联系,还与社会各领域特别是教育领域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认同程度和人才需求状况密切相关。基于此,笔者建议,国家首先要加大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政策倾斜和调控力度,支持和鼓励高层次人才到西部高校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其次,西部高校自身要增强造血功能,通过人才引进、委托培养、在职进修和师资培训等方式,加快教育技术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再次,建立区域性人才交流机制和对口支援机制,促进知识交流和资源共享。这对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教育技术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均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招生单位分析

教学科研队伍素质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科建设与发展。[3]统计数据显示,88个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点全部设置在高校,由此可见高校是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88所高校中,有“985工程”高校15所,比例为17.1%;有“211工程”高校33所,比例为37.5%;有军队院校5所,比例为5.7%;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资格的高校75所,比例为85.2%。数据表明,我国开展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好、起点高、条件硬、实力强、影响大且类型多元化,这必将能够更好地促进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

(三)招生代码分析

自2007年全国实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以来,众多高校在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设置上存在较大差异。[4]部分高校放弃了以往采用的自主命题方式,而改用教育部统一命题的教育学综合考题,按教育学招生,专业代码为040110;部分高校则继续沿用自主命题方式,按理学招生,专业代码为078401;还有部分高校综合运用以上两种考试方式,如华中师范大学、云南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统计数据显示:按照教育学04方向招生的硕士点有37个,比例为40.7%;按照理学07方向招生的硕士点有54个,比例为59.3%。笔者认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的设置,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既要切实符合招生单位的客观现实条件,又要充分体现教育技术学科特点和能力要求,也要有利于加快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还要有利于促进教育技术学科发展。

三、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分析

(一)培养方向数量分析

招生目录显示,中山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湖北大学、西北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和外国语学院等8所高校在招生时不区分培养方向,华中师范大学部分学院和研究中心在招生时也不区分培养方向。其余80所高校共设置了308个培养方向,最多设置11个,最少设置1个,平均每个硕士点的培养方向数量为3.85个。

对80所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作进一步统计发现,华南师范大学设置的培养方向最多为9个,这充分体现了教育技术学部级重点学科的雄厚师资力量和强大科研实力。而同为国家重点学科的北京师范大学,培养方向则由2010年最多时的9个调整为现在的4个,这是北京师范大学实施学科交叉和融合发展战略的具体表现。另外,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重点高校,均具有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资格,它们设置8个培养方向是实力使然,大家完全认同。但是,云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民族教育信息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实体单位共设置了11个培养方向,从教育学和理学两大学科门类招生,笔者认为此举值得商榷。类似情况还有云南大学设置8个培养方向和广西师范学院设置7个培养方向,比教育技术学科研究实力雄厚的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西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设置的培养方向还要多。除了8所不区分培养方向的高校外,仅中南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和广西师范大学设置1个培养方向。各招生单位一般将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培养方向设置为2个、3个、4个和5个,数量分别为14所、24所、18所和10所,对应比例分别为15.9%、27.3%、20.5%和11.4%。

笔者认为,培养方向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拓展教育技术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广度,但同时也分散了研究力量进而削弱了教育技术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深度。受研究力量和导师队伍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国内绝大多数高校在制定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时,并没有严格区分和充分体现培养方向的差异性,不同培养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同堂上课的情况比比皆是。笔者认为,部分高校通过增设培养方向来吸引考生眼球的做法既不明智,也不可取,提升学科优势和凝练培养特色才是增强办学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培养方向聚类分析

通过对308个硕士培养方向的进一步分析发现,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具有领域多、范围广、视角新、内容全等特点。为了更加准确分析和总结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和培养方向,笔者从理论、技术、应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层面进行探讨。

1. 理论层面

南国农先生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理论体系建设大致经历了建立框架、多元发展和重构三个阶段。现有的各种理论体系框架,按其建立的依据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要以美国AECT1994教育技术定义为依据建立的;另一类是主要在不断总结我国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的。[5]从2005年起,我国电化教育理论研究已进入重构阶段,需要在促进已有两类理论体系框架融合的基础上,建构一套适合中国文化土壤、符合中国实际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理论体系。

(1)教育技术本体理论。教育技术本体理论研究一直是教育技术领域的热门话题,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教育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其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体系还不成熟,有待进一步完善。经统计,全国将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现代教育技术原理和信息化教育理论研究设置为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的高校比较多,数量分别为21所、6所和5所,三者累计占高校总量的40.0%,占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总量的10.4%。另外,南京大学招收教育技术国际比较培养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由此可见,我国教育技术本体理论研究不仅注重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化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同时还注重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技术理论体系。

(2)教学设计与绩效理论。何克抗先生于1998年在《电化教育研究》上发表了“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评论”系列论文,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教学策略,对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今教学设计不仅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生的必修课程,也是硕士研究生的重要培养方向。在88所高校中,有28所高校将其设置为独立的培养方向,具体研究包括教学设计基本理论、教学资源设计、教学媒体设计、网络课程设计等方面的内容。同时,随着国内外教育技术领域对绩效技术理论研究的日益深化以及实践应用的普及推广,实现绩效技术与教学设计理论的深度融合是发展的必然趋势,[6]目前全国已设置有6个绩效技术硕士培养方向和1个人力资源开发硕士培养方向。

(3)教育信息化理论。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公平与正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推进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是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构建学习型社会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由之路。[7]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实施了一系列计划和工程,来推动和促进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与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要求相比,教育信息化还存在明显的差距。经统计,全国现有北京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吉林大学、西南大学等13所高校设置有教育信息化硕士培养方向,从教育信息化政策、可持续发展、绩效、资源、应用、项目管理和基础能力等方面,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信息化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

(4)学习科学与知识工程。学习科学作为教育技术学科的新领域,其研究不仅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习者运用信息技术高效学习与交流的能力,还有利于促进学习者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专业能力。经统计,全国共有7所高校招收学习科学与技术方向硕士研究生,仅占硕士培养方向总量的2.3%。知识工程则是运用人工智能的原理与方法,为那些需要专家知识才能解决的应用难题提供求解手段,具体涉及知识获取、表征、运用和处理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全国共有8所高校招收该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仅占硕士培养方向总量的2.6%。

2. 技术层面

教育技术学作为教育学科门类下技术学层次的二级学科,其发展演变与科技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每一次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变革,都促进了教育技术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1)教育电视节目制作。教育电视作为一种以传播教育信息、知识教育、科学传播和社会教化为主要任务的专业性教育媒体,在广播电视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和移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笔者认为,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教学视频都可以应用于个别化教学、小组教学和集体教学,在学校教育、网络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均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3G通信网络的普及应用和智能手机、笔记本、IPad等移动终端设备性能的显著提升,让视频公开课、翻转课堂、微视频和MOOCs课程教学盛行,又将视频教学推上了新的发展高度。但是,目前全国仅有7所高校招收教育电视节目制作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由此可见,该领域研究力量还十分单薄,人才培养上也显得后劲明显不足。

(2)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具有集成性、交互性、智能性、易扩展性和信息多样性等特点,在承载和传递教育教学信息时具有明显的优势。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室和多媒体教学一直是教育技术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经统计,全国共设置有14个多媒体技术培养方向招收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随着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领域也已经开始关注数字媒体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教育应用。数字媒体技术主要研究数字化教育信息的获取、处理、生成、存储、传输、管理和安全等方面的内容,全国共设置有16个数字媒体技术方向培养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新媒体是指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其研究主要包括网络新媒体、手机新媒体、电视新媒体和其他新媒体的教育应用,全国共设置有10个新媒体教育应用方向招收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3)人工智能技术。近年来,国内教育技术学科领域有关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研究主要聚焦在基础理论、技术开发和实践应用三个方面,[8]具体包括智能教学系统、智能仿真远程实验教学系统、教学资源智能检索系统、智能答疑系统、智能化教育决策支持系统和智能化测评系统开发以及智能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浙江大学张剑平教授认为,人工智能教育对于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多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和信息素养的综合锻炼,也可以促进学生体验人类专家解决复杂问题的思路,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前沿,激发对信息技术未来的追求。[9]经统计,全国仅有广州大学和重庆师范大学2家单位招收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方向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另外,浙江大学张剑平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长期从事人工智能教育方面的研究。

(4)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模拟人在自然环境中视、听、动等行为的高级人机交互技术。[10]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应用,特别是能够在实践实训教学、远程教育、数字图书馆建设和数字化校园建设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2014年全国仅有石家庄铁道大学、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3家单位招收虚拟现实技术方向的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不难看出,虚拟现实技术的教育应用研究才刚刚起步,研究力量还十分薄弱,研究成果也相对匮乏。

3. 应用层面

(1) 现代远程教育应用。现代远程教育是利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卫星通信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育的一种新形式。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是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办学效益、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近年来,国内教育技术领域的远程教育专家学者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移动教育、普适教育、泛在教育和未来教育等不断出现的新的教育形式展开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构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远程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领域。经统计,全国高校共设置有54个现代远程教育培养方向招收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占培养方向总量的17.5%。

(2)信息技术教育应用。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要求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十多年来,国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形成了以农村信息技术教育问题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研究领域,但存在表层研究多、重复研究多、研究体系松散、研究层次低等问题与不足。[11]为了更好地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全国高校共设置有51个信息技术教育硕士培养方向,来培养教育技术学专业高级专门人才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服务。

(3)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祝智庭教授认为,以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进而加快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是我国教育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命题。[12]现阶段,我国正在分层、分类、稳步推进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在农村教学点推进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中小学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先后建设和开通了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省级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区域教育资源中心和校本教学资源库等,高等学校则建设有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共课、精品资源共享课、数字图书馆和校本教学资源库等。除此之外,作为数字教育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学习环境、教育技术装备等硬件资源开发也备受研究者的青睐。经统计,全国共有45个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培养方向招收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4)特殊领域的应用研究。各高校依据自身的学科优势、研究兴趣、师资力量和发展需求,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量身定制了一些特殊的培养方向,这些举措为教育技术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如第四军医大学开设电子病历技术方向、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开设物理教育技术方向、曲阜师范大学开设包装材料和印刷图文处理与传播方向、江西财经大学开设财经与管理教育技术方向、西安交通大学开设大学生学习与认知心理培养方向等。

4. 管理层面

依据AECT1994定义可知,管理是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重要范畴,主要包括项目管理、资源管理、传送系统管理和信息管理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教育技术管理对提高教育技术应用水平,改进教与学的绩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经统计,全国仅有11所高校设置了12个教育技术管理方向培养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具体研究涉及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教育信息化项目管理、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和信息化教育装备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另外,从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也不难发现,教育技术管理层面的研究也非常少。由此可见,教育技术管理是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薄弱环节,需要教育技术研究人员给予更多的关注,因为该领域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数字化教学设备、教学资源利用率不高甚至闲置等问题。

5. 评价层面

众所周知,评价也是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五大范畴之一。从早期的幻灯、投影,到后来的电视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再到现在的翻转课堂、微课程、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和MOOCs课程,以及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农远工程和教育信息化项目的评估等,均需要建立专门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进行价值判断和效益评估。毫无疑问,国内教育技术领域肯定有专家已承担过此类课题或项目的研究,但至今还没有专家学者专门致力于该领域的长期研究,非常令人遗憾。经统计,在全国308个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培养方向中,仅有上海外国语大学设置有“教学设计、开发与评价”硕士培养方向,并且评价研究内容还限定在教学设计领域。由此可见,教育技术评价领域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研究基础十分薄弱,必须引起教育技术学界的高度警觉和重视,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和硕士、博士研究生,投入更多的智慧和精力。

信息安全硕士论文范文第15篇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7年考博考试时间汇总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7年考博考试科目汇总

2017考博英语通用签约全程班【直播+录播】!!点击免费试听<<<

各位考生:

我校2017年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工作于2016年11月20日开始,现就报名事宜通知如下:

一、报名时间:

2016年11月20日——2016年12月31日

二、报名方式:

考生登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研究生招生网,在首页右侧“博士研究生报名系统”中,按要求提交报名信息。

三、报名系统操作流程:

1.选择考试类别。2017年我校博士研究生招生类别全部为“公开招考”。

2.申请报名编号。

3.填写/修改报名信息。考生须依次填写“基本信息”、“学历学位信息”、“报考信息”等3类信息。信息填写完毕可点击“保存”按钮,确认信息无误后,点击“提交”按钮。信息提交后将不可修改,请考生如实填写。

4.上传照片。要求为本人近期正面白色背景免冠彩色照。电子照片为JPG格式,宽为150像素,高为200像素,大小介于5KB至25KB间。照片应参照身份证照片标准

(bzztc.gdbnet.cn/xxtd/Document/jsbz/page_12.html)等比例缩减。

5.报名状态查询、缴费及打印报名登记表。考生提交报名信息后,可随时查看报名状态。待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审核通过后,考生可打印《2017年报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及进行网上缴费。根据《关于部分高等教育招生考试收费标准的函》(京发改[2008] 1974号),我校2017年博士研究生报名费为200元。

6.打印准考证。审核通过且已缴费的考生于2017年3月13日至3月19日间登录报名系统打印准考证。

四、提供报名材料:

考生完成上述报名流程后,应于2017年3月1日前(以邮戳日期为准)将下列材料寄(送)至我办。

1.《2017年报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考生自行在网上报名系统中下载打印,核对报名信息,并签字确认);

2.两名与报考学科有关的具有教授或相当职称专家的《专家推荐信》;

3.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单复印件(盖有高校培养部门公章);

4.硕士学位论文全文和评议书(应届毕业硕士生可提供论文摘要和目录),以及导师、论文评阅人和论文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议材料;本人已公开发表的论文、专著等材料;以“同等学力” 报考者还应提交招生简章中所列明的其它材料;

5.硕士学位证书、学历证书复印件(应届毕业硕士生在入学前补交);

6.《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7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初选政审表》;

7.身份证件复印件;

邮寄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木樨地南里1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邮编:100038,邮寄方式仅限中国邮政EMS,其他快递一概不予接收。

五、有关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说明:

报考2017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考生应下载打印《报考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博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一式三份),到相关省区市教育厅的民教处(高教处)办理审批手续,与本通知第四条所列各项材料同时寄(送)至我办。

六、其他注意事项:

1.考生申请报名编号后,须牢记并妥善管理报名编号及密码。

2.考生提交报名信息并缴纳报名费后,方为报名成功。

3.报名费一经缴纳,不予退还。

4.我校博士研究生考试安排及复试录取工作均以考生网上提交的报名信息为依据,请考生务必认真准确填写。凡不按我校要求报名,误填、错填报考信息或填报虚假信息而导致不能考试、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