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实践艺术论文范文

实践艺术论文范文

实践艺术论文

实践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发挥专业优势,结合地方事业需要,帮助学生长才干、长见识的重要手段。艺术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回归生活,服务于社会,因此,对于艺术类大学生来说,有效的社会实践尤显重要。艺术类高校对待社会实践应当提高思想认识,进行统一部署,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规划,不断完善组织形式、丰富实践内容、打造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建立稳定专业实践基地,并及时交流总结评价,引导社会实践向更深层次、更高质量迈进,扎实提高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一)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规划

完成相关制度保障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使之成为必修环节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完善社会实践课程和大纲,突出艺术专业特点,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学分制度,从制度上确定社会实践地位,使之成为人才培养的一项常态工作。完善教师评价、考核体系,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辅导员)的有效配合,比如,将参与、指导社会实践作为评优的参考依据,有效核定工作量并采取相应奖励措施,切实提高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成立学校层面的领导机构

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学校应当成立社会实践领导小组,提高认识,改变以往社会实践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统筹学校整体资源,统一制订社会实践方案,如,进行实践基地建设、专业师资队伍打造、基金投入使用及配套措施等,从而做到从艺术学科的专业特点出发,构建起适应学生需求与发展的社会实践体系,从而实现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提高社会实践的实效。

(三)增强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有效结合的关键环节

1.结合专业、需求策划

社会实践主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增强艺社会实践的实效性,首先在于课题的选择、计划。艺术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突出艺术的专业特点,寻找符合地方实际需求,进行策划选题,提前做好活动计划。因此,在进行实践活动选题时就要从实际出发,做具体分析,寻找社会实践活动、艺术与社会需求三者的结合点。可以由专业指导教师直接根据社会实践具体要求和地方需求,结合学生所学艺术专业特点,设计社会实践的多个课题以供学生参考和选择,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有的放矢地设计选题。

2.建立专业社会实践基地和团队

学校还应积极为社会实践搭建平台,联系政府部门或者相关机构,为学生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搭建平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专门社会实践基地。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让艺术类大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践价值,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热情,认识到艺术回归生活的价值,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艺术魅力,加深对艺术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社会实践团队的建设是保证活动实效性、长期性和影响力的基础,因此,学校和学院必须努力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教师指导团队,这样才能在学生中产生较强的影响力,形成文化氛围,实现稳定性、长期性。

3.加强社会实践专业指导

教师队伍建设在艺术类教学中仍然以“师徒传授,手把手教学”为有效形式,专业教师有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也具备艺术学科理论的前瞻性,理应成为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践活动能围绕着艺术专业和社会需要展开;同时他们的科研优势和艺术敏感性也使得实践活动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利于实践内容的丰富和活动形式的创新。因此,艺术类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要想发挥艺术学科优势服务社会,同是达到提高学生自身专业能力的目的,必须要有专业教师的指导、支持,学校必须完善制度认真加强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4.做好评价激励和交流总结

进行交流总结,完成评价激励,是做好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重要环节,也是保障社会实践活动取得长远效果的措施。一方面,通过团队之间的交流总结会、实践成果展等形式进行实践活动的宣传与推广,鼓励更多老师、同学注重社会实践,不断深化实践成果,形成文化氛围,提高大家对社会实践的思想认识。另一方面,完善激励、评价体系,可以及时发现社会实践中的成果和失误,保证社会实践的良性发展,激发师生的积极性。

二、总结

实践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一、全面学习与把握学科建设“四要素”,以质量求生存

任何事情要办好,都有它的规律,有它的基本要素。笔者以为,从创建第一个专业起,就应站在学科发展制高点来把握学科方向、学术梯队、基地平台、项目成果四要素。笔者所在院校从1987年开设第一个专业——“工业设计”起,看准了它是“一种创造”,要狠抓创新意识教育,不断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实干精神,这关系到学科与专业的生存和发展。

面对市场对人才培养的挑战,高校设计人才培养的质量应突出表现为人才特质上的“三重”和“三性”,即“重素质、重能力、重实践”和“适应性、可塑性、创造性”。设计艺术院校需要着重培养出一大批“创新意识强、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的“三强”人才,以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这是设计艺术教育的趋势。具体而言,教学应该根据社会对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在主干专业教学内容设置、实验条件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充分考虑设计行业所需的素质教育,使培养的学生有振兴各设计专业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设计艺术学院的发展加强与行业的共建合作、产学研结合,强化实践教学,坚持把解决行业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输送行业所需要的高级设计专门人才放在办学的首要位置。

“三强”型人才把创新意识强摆在首位。在竞争中,特别是面对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创新意识与原创意识更具优势,充满艺术与个性气息的产品必将成为消费新追求。具有感性形象创造性的设计师和善于推理与分析进行技术结构创新的设计师,都是所需要的。设计教育努力培养具有两种综合素质的人才,这需要以搭建扎实的知识结构交叉平台为基础,奠定学生将来进行“越界”设计、“越界”沟通的能力。只有具备学科交叉的知识结构和善于“越界”设计的能力,才是成为合格设计人才的基础。

“三强”型人才把适应性摆在关键的基础位置,这与设计工作本身的性质紧密相关,设计工作具有灵活、协调和市场的偶然性,设计开发过程就是一个了解市场——调整适应市场——改进适应市场的过程。此过程可以借用设计原理中的“适应性系统”概念,设计艺术适应性系统是处于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之间的交界面处、具有一定目标与功能的系统。这个适应性系统需要从内外环境、因素两个方面去考察,系统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其所处外部环境的复杂性表现,同时也受内在因素少量限定性质的制约。它的理论根据是人为创造的第二自然与第一自然协调形成天人合一的系统,这个系统针对环境规定具体的目的或意图,具有适应环境的根本特征。适应性系统的行为具有复杂多变性,但这种复杂多变的行为主要是其所处外在环境复杂性的反映。它运用规范性、限定性的描述方法,即:从目的、手段适应环境的角度去讨论“应当是何种方式”的问题。产品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及目标也是适应性系统的三大组成要素。该系统的目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它对内外环境之间的关系——特定方式的理解程度。因此,设计专业学生必须从入学就逐步建立“适应性系统”意识,无论是适应社会的强化协作意识,还是具体的设计开发和改良工作的开展本身,都要重视“适应力”。

现代社会真正需要的设计艺术人才是能吃苦、肯实干的人,设计工作与市场紧密相连,从市场调研开始就有大量繁重且要求细致严格的工作要做,而且在专业和社交技能上对设计人员提出了很实际的要求:现代社会需要的是能与他人合作、能不断地发现市场中的空缺点并根据市场需求灵活地运用设计程序与方法;利用理性的设计思维分析和引导产品设计、熟练运用现代表现技能进行产品设计的设计人才,这些能力也都建立在实干精神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为企业认可。

二、“三强”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多培养出“三强”人才,设计艺术教育和管理可采用以下措施。

1.以学术梯队建设为关键,造就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教师队伍

坚持“人才强校”的原则,设立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专项,运行“高层次拔尖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工程”“中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支持杰出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通过与国际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每年派出教学科研人员出国留学、学术访问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外国专家、学者短期来校访问、讲学及合作研究,发起和主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推动师资培养国际化。实现教师队伍“四个转变”,即以科研项目和教学为纽带的松散组合转变为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并具有内生凝聚力的科研和教学团队为主体;以本科学历为主体转变为以博士学历为主体;以中老年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偏单一血缘教师为主体转变为血缘结构合理的教师为主体。梯队的建设要做到:一方面,授课老师要有全面的知识结构、先进的教学程序和方法、实践的经验及能力,并能明晰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设计的殿堂;另一方面,教师要懂得因材施教,克服传统中国教育的学生被动学习模式,激发学生智慧、创造能力,挖掘潜力,运用科学的方法活跃教学思想,启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释放教与学的创造性能量。

2.以条件建设为基础,实施人才培养的高起点教学质量工程

例如,武汉理工大学加大本科教学条件建设力度,在预算编制上“重点向教学倾斜”,2004至2006年用于教学4项经费总计达1.7亿元,2006年4项经费占学费的比例达到31.31%,校园基本建设累计投资达到24亿元以上。网络学堂、网络教学平台为重点的数字化校园等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均超过国家规定标准。

与此同时,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等教学质量标准和规范教学环节、规范教学管理的文件和规章制度,实施高起点的教学质量工程,使良好的教学条件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益,推行教学名师制度,启动多级本科品牌专业建设,加强教学研究与改革,实施多级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支持精品教材建设。因此,笔者所在院校设计艺术学科的平台建设有了明显进展,拥有该学科本、硕、博和博士后层次,工业设计、动画等专业成为国家特色专业,“设计概论”等课程成为部级精品课程。

3.建设新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创新

首先是按社会的需求安排教学内容和培养着重点,建设新的课程体系。以学科建设为核心,构建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学科专业体系,通过制订发展规划、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召开“两代会”,确立学科建设在学校办学中的核心地位。优化学科结构与专业布局,整体推动学科、专业建设,着力构建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学科专业体系。

其次是培养模式创新,积极探索教改试点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和管理模式上强调因材施教、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建立了“2+2”“3+1”等多种培养模式;同时营造创新氛围,积极引导教师参与教育创新,开展教学研究,积极引导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在全国各类设计大赛中居先进水平,并率先在全国设立500万元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基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积极共建合作,建立校外“三强”人才培养运行模式

在设计艺术教学中,实践是产品设计的最好教学方法,设计艺术教学应以实践环节教学来带动理论教学,只有实践才能带动创新,走学院与企业相结合的教学路线,可以较好地解决设计脱离实际的问题。设计院校应开拓社会办学资源,优化“三强”人才培育环境,重视搭建科研合作、教学交流、学生互换的国际合作人才培养平台,引进国外优质资源开展国际合作教育。坚持科研促进教学的原则,广泛开展科技合作,利用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006年笔者所在院校的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数中,科研课题或来源于生产实际的课题占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总数的90%以上。科研时间增强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践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基本参考,为创意产业的发展需求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目前我国创意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发展速度逐渐加快,这反映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在未来的发展中仍会出现新的需求,为此人才培养目标也要根据这些需求做出适当的调整。因此,实践教学培养目标是不断的优化和变动的过程。确立和优化培养目标应当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注重人才基础素质的锻炼和强化

基础素质是创新素质的关键,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来说,基础素质包括艺术理论、各种技能的丰富性和熟练性。在这一教学阶段应当注重解决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确保学生在课堂上做好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实践锻炼中做好转化工作。当前我国艺术设计的理论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低下,理论教学内容无法满足这些学生需求,教学方法单一,没有创新性可言等。这些问题都与教学目标的模糊定位存在很大关系。为此应当在确立教学目标阶段将实践教学的认为细化到课堂教学当中[2]。不断的培养和提升理论教学的效果。

(2)做好市场需求的调研工作

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基本方向。以培养市场需要的合格人才为基本指导原则。同时还应当更加重要的培养人才需求计划,同时还应当更加有效的满足人才在这些方面的培养任务,加强人才在培养过程中的完善程度。做好市场调研工作,深入市场和行业实际环境,了解艺术设计岗位群的需求特征和任务数量。以这些丰富的调查数据作为实践教学的基本指导,将市场需求转化为教学目标。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推动着教育教学工作的完善程度,同时这些创意产业的需求特征也成为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参考。教育部门应当在实践教学中加强校企联动,及时的将人才需求信息反馈到实践教学当中。

(3)培养目标应体现人才综合素质

培养目标应当结合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升,所谓综合素质包含了知识素养、创新精神、动手能力等等。其中创新精神最为关键,创新是创意的关键和基础,同时也是整个创新工作的动力和源泉,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保障整个创新工作的基本前提[3]。同时综合素质的养成需要结合卓有成效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基本功能应当在教学工作中有效发挥出来。在实践教学培养中应当体现人才各项素质之间的融合,形成一个有机统一体。

2在校企合作中实现实践教学目标

校企合作是培养和提升人才实践素质的重要途径,同时实践教学的最基本方式。为此深挖校企合作机制的潜力,不断规范和调整实践教学机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是主要努力方向和突破口。具体而言应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继续拓展校企合作的实效性

校企合作在我国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验。在实践教学培养工作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随着人才需求的不断升级当前的校企合作环节又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一些艺术设计专业实习生在企业实践锻炼中没有基础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实质性岗位,所学理论知识没有得到有效转化,校企合作的实效性不高。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学生及时参加了校企合作锻炼也不能很好的培养自己的素质、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因此校企合作也长期处于低效运转状态。为此,提升校企合作的实效性是当前实践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4]。具体而言提升校企合作的实效性应当到以下几点。首先,建立严格的实习规范机制,该机制主要目标是为了确保实习生岗位分配环节能够被派遣到适合他们的专业岗位当中,目前艺术设计人才在企业实践中有的从事与艺术设计和创意产业毫不相关的工作岗位,例如行政文秘、企业管理等岗位。他们的艺术设计能力不能在这些岗位上充分发挥出来。为此院校和企业应当制定严格的合作制度,确保人尽其用。其次,学校应当做好实践锻炼的考核评估工作。在当前这种不合理的校企合作机制当中,大部分实习生却都能顺利通过考核。这说明考核评估工作的科学性不足。为此应当重点完善和规范这方面工作。

(2)搭建校企合作公共平台

校企合作中企业方的积极性不足成为影响校企合作实效性的一个关键因素。创意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企业资源有限,没有足够的精力照顾实习学生。这一客观问题若不得到及时的解决将始终是校企合作的阴影。为此我们应当在这样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企业积极性的调动。调动企业积极性应当发挥政府作用。具体而言注意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制定优惠政策,为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减轻负担,提升他们参与这种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其次,就是搭建一个高效的校企合作平台,为企业选择院校和院校寻找企业创建一个顺畅的机制。而且对于参与这个平台的企业应当进行资质认证和政策优惠。这样不仅解决了企业积极性不高的弊端,同时还对校企合作整体质量的提升做出重要贡献。具体而言,地方政府应当对当地创意产业的整体情况做好调研工作。认真分析创意产业中的企业优势和特色,给企业贴上特色标签。另外,对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状况也应当在这一平台上尽可能的呈现出来,为企业选择适合自己的人才提供便利。校企合作平台的搭建必须发挥政府职能,联合行业协会和教育部门共同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5]。同时还应当最好三个方面的保障,一是资金保障,二是制度保障,三是组织保障。这三个方面的保障工作是维持平台顺利运行的基础。其中资金保障是基础,政府必须设置专项资金用于校企合作平台的日常运营和维护。另外做好组织保障也是维持这样工作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政府和相关单位部门应当抽调专门人员负责平台的日常管理,信息收集,双方协调洽谈等工作,而且人员素质和部门工作效率也直接影响平台价值和潜力。

(3)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实践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

高校原有的课程设置以及传统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显然不能适应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对于新一代的学生来说,强大的信息量和求知欲、表现欲使得他们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和期望。

(二)缺乏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对实践性的课程与活动没有专门的考核和评价方式,导致参与实践教学的老师受到的重视不够,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

(三)实践教学设施及基地不健全

很多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缺乏舞台锻炼的机会,学校没有为他们积极建立、提供相对较为稳定、集中的实践场所,使他们的专业知识始终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所以,高校音乐专业必须对艺术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建立一支有热情、有经验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为他们建立起专门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为实践教学营造良好的环境,多方拓展、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践基地,为学生们创造各种社会实践机会。

二、高校艺术实践教学研究与实施方案

近年来,高校的实践教学普遍弱化,而艺术类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的表演及创编能力要求较高,这就要求必须加强教学实践课程比重,积极提高实践教学方法的的改革。

(一)建立完整和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坚持“厚基础、宽专业”的原则下,对一些难度较大,但实用性不太强的理论课程进行一些必要的课时缩减,有意识地增加实践教学模块的建设。如舞蹈、管乐、民乐排练实践模块;建立系合唱队、学生剧团、演出管理机构等等。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和技能,使其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而这些实践类模块的建设,应该在教学中形成常态保持下来。

(二)与校外相关单位联系,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与实习基地,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提供平台

为师生搭建技能锻炼和舞台实践的平台,与地方政府、厂矿企业、部队等多家单位建立关系,既推动了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又提供给学生展现自身才能的机遇,同时也对音乐学专业人材培养模式奠定了基础。

(三)安排教师参与艺术实践教学,有意识地培养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安排教师参加实践教学,让教师在参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如以课题带动教学、在艺术实践中提高专业水平以及互联网、多媒体的教学方式,都应是教师所必须接受和学习的。

(四)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的把关和质量评价

毕业生主要教学任务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拟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及指导教师,在毕业实习中结合个人的选题有针对性地实习,并收集毕业设计(论文)的素材和资料,使两个实践教学环节紧密的结合起来。

(五)完善艺术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将实践教学作为常态来抓,完善管理制度。作为课程种类,要有教学计划,考核方式。对实践课程老师严格管理,使其明白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同等重要,不能让艺术实践流于形式,走过场。对于学生而言,更要使其明白实践对于其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使得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并为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提供广阔空间以及脱颖而出的机会。

三、高校音乐专业艺术实践质量评价模式探索

实践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1.校内绘画写生

大部分职业院校艺术类专业都会在低年级课程中设置速写、素描等基础类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会安排一部分课时在校内进行,尤其是速写、素描等课程。学生通过对风景的绘画,帮助学生空间架构意识、物体的透视以及阴影的把握等,引导学生打好绘画基础。

2.开展校内画展

在实践性教学中,校内画展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根据学习阶段的发展来开展校内画展,能在同一时期对学生的绘画基础进行了解和比较。同时,也可起到互相观摩的作用。学生可从其他作品中吸收绘画技巧,思考自身的绘画的不足之处,努力弥补自身不足。

3.校外写生采风

各大职业院校的艺术类专业校外写生一般为集中型教学,校外写生是一种直接性的绘画方式,普通的绘画作业是不能成为成品的绘画作品。校外写生的意义在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和眼界,为未来的设计创作收集素材。因此,校外写生课程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艺术与设计专业教学来说是必要可少的教学环节。

二、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特点

1.专业性

艺术与设计专业课程的安排是为了培养该专业学生的艺术感和实践能力所设定的,在课程安排上突出专业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要注重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延续性;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2.直观性

艺术与设计专业教学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它的实践性教学是分配到各个专业课程之中,但是其他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是建立在课程的积累上,在艺术与设计专业教学的结果上可看出直观性,尤其美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欣赏、绘画、工艺三门基础功课就将这种直观性非常直接地表现出来。

3.课程时间的连续性

大段的连续性创作时间是很必要的,实践性教学是建立在大量的时间思考积累上,在课程的安排上一般安排一整个上午的课时,保障时间的完整性。让学生们拥有充足的创作时间,保持连续性的创作,锻炼学生的绘画功底,期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1.通过课堂实践,发挥实践性教学的优势

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目的在于对学生设计技巧的塑造,提高学生的审美、创新能力以及文化修养,在艺术的道路上走的更远。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上可从提高人文、自然学科等基础学科教育上入手。实现跨学科教学,引导艺术设计与其他学科的融入或互动。艺术设计专业实施实践性教学应准确定位教学目的,通过现有的教学资源,促使艺术创新和科学逻辑相验证,这也是人文精神与实际物质融合的表现。唐学生在新的知识中探索可否与设计相连接,从而展开一条新的创作之路。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引导意识,有目的的在课堂中设置大量的实践环节来适应实践性教学的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际融为一体,运用更多的实践课程提高艺术设计水平彰显出实践性教学的优势。

2.激励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创新意识可从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参与课外活动对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是他们快速提高创新意识、设计技能以及在未来工作中的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学生在完成专业教育后应进行一次专业思想教育,促使学生了解实践教学的目的。激励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各项课外实践活动中去。教师可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艺术设计专业进行研究,以拓展学生的思想。在发生问题时引导让他们以所学学会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课外实践活动应建立在学生的兴趣爱好上,让兴趣引发学生的创造性,这样也能容易使学生接受课外实践活动。

3.深化校外专业实习基地建设

专业实习是学院根据学生的专业实行对应的实习课程,在实际生活中接受技能训练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升专业技能。根据专业的不同实习的形式也不一,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型学科,它需要将生活参与到工作中,比如:社会的专题调查、艺术采风的创作活动等形式具体的参与到某一活动中去。这一问题就需要学校的支持,找到具有一定实力的实习基地,帮助学生从理论知识想实践过渡,熟悉市场运作,了解市场动态,掌握市场走向,将单一的理论学习推向实际,帮助学生尽早定位。

四、结语

实践艺术论文范文第6篇

(一)实践设备改善近年来,大多高等师范学校的舞蹈教学师资力量都在提升,并会外聘经验丰富的舞蹈者进行校内讲座或授课。此外,不少高等师范学校为改善学生实践环境,逐渐修建或改建功能齐全的舞蹈排练厅、练功厅等。

(二)归入必修课程许多高等师范学校已经将艺术实践安排为必修课程,并设定了专门的学分,归入学生档案,这样较强制性地要求学生积极进行艺术实践,提高学生的舞蹈素养与教学质量。高等师范学校舞蹈教学一般将艺术实践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并不断为学生建设、提供多元化实践环境,培养多元化舞蹈人才。校内实践包括有日常课上的节目排练、特殊节日的文艺汇演等形式,还有组织学生参加讲座、大型舞蹈演出进行观摩等形式。此外,高等师范学校还可以联系校外实践基地如社区、部队、企事业单位等文艺演出,让学生学会以合宜的情感在不同的表演场景创新出更加融合于现场的表演,鼓励学生全面发展舞蹈艺术,并能发现每个学生特长,培养出适应不同市场的多元化优秀舞蹈人才。

(三)开展艺术实践遇到的问题开展艺术实践是高等师范学校舞蹈教育开放性的重要体现,是舞蹈教学的改革。然而在改革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高等师范学校艺术实践课程的实施未能进行严格的规定,以至于艺术实践活动在开展期间部分专业要求会有限制,不能面向所有学生;目前高等师范学校艺术实践活动主要集中在高年级而非长期性,使得低年级学生不能尽早地培养实践意识;目前的实践活动还不够有组织性,大都较自由,以至于一些学生会因艺术实践活动的排练或演出而耽误日常教学课程,甚至有学生借此理由而逃避课程,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

二、艺术实践对高等师范学校舞蹈教学的影响分析

(一)积极影响

1.实现舞蹈教育的多元化艺术实践是在理论的前提下,以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不断学习舞台经验。通过不同场景场合的舞台实践来锻炼和展现理论课程中习得的技能和知识,在表演过程中熟悉熟练运用艺术创作、编排及表演的各种技术,并熟谙演出的各个环节,将自己融入到正常演出中,达到更好的效果。

2.开拓创新思维和能力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背景,有不同的观众,要想将作品更准确地到达观众心中,就需要对原先的动作、招式甚至表情都要做出合适的改变。在此过程中,旧思想、旧见解就会被打破,从而创作出更具活力更具魅力的成熟舞蹈。艺术实践可以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场景,积累丰富的现场经验和方法,锻炼更多技能和表达感情的方式,自我创新出更具穿透力的表演表达方式,提高创新思维和技能应用能力。

3.提供新型舞蹈教学理念舞蹈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肢体语言和韵律的结合来体现艺术特性,是在人文科学性质上的理论的梳理和构建。通过艺术实践来进行舞蹈教学,不仅学生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能技巧,老师还可以发现每个学生的发光点和不足之处,尽早尽可能更全面地发展每个学生的长处;发现教学中潜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以此不断提升舞蹈教学层次,扩充教学内容。

(二)消极影响除上文中开展艺术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外,过多的实践活动会使学生更早地接触社会。一方面,这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意识、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但另一方面也会让学生在没有建立足够坚定的价值观、人生观时更容易被不利因素所诱惑,从而对正常规律的校园课程、活动及文化产生抵触心理,甚至误入歧途。这则需要指导老师做好指导和引导的思想工作,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给予帮助和关心。

三、结语

实践艺术论文范文第7篇

在经过漫长的考察多个地区、多个企业、多个院校,针对不同社会结构、不同调研对象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与市场人才的真正需求,笔者当下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与实际市场需求之间的真实差距,应该并针对该现象提出了“入学即实践”、“随市场需求阶段性渐进式结合”等创新建议、研究。艺术设计专业如何通过转变课程设置来更好的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艺术设计人才,让学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顺利就业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目标。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如今的艺术设计教育已具备相当的规模,高校数量、每年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均占很大的比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相比规模的快速扩张,艺术设计教育与市场的关系却在渐行渐远,培养的人才质量提高并不快,且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随着艺术设计教育也得以迅猛发展,招生人数逐年上升。但传统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与实践等日益呈现出了其不合理性。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有效转型即与市场接轨是最终目标。

二、艺术课程实践发展方向

调研与分析,抽样调查我国当前部分高校和职业教育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与实践、学生就业、校企合作情况,并通过统计,分析当前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问题症结所在。

1“.包豪斯”设计教育模式“、双元制”职业教育基础理论学习。

2.针对我国当前不同地区经济特点、产业结构、人才需求等,在“包豪斯”设计教育模式、“双元制”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育理论基础上,引申并提出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新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育培养体系,从“制造走向创造”,包括:

①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重新定义。

②学校与企业社会的合作教学、课堂与工作室的结合。

③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的及时配合。

④院系根据社会需求建立动态的培养体系。

⑤网络实践培训“企业、学生一对一监控”、“教师、学生一对一辅导”。

⑥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模式等。

⑦对教师的提出新的评价及要求标准。

三、艺术课程实践发展目标

实践艺术论文范文第8篇

(一)艺术设计专业进性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整个比较特殊的专业,教师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于创新能力,而非是大量的专业知识,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欣赏艺术设计、感受艺术设计,从而获得足够的艺术素养,进而真正的学会艺术设计。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教学条件和教学理论的限制,艺术设计专业还是以理论的教学为主,空洞的教学方案使得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分离、教育与产业脱节。长此以往,学生缺少对美的欣赏,很难获得足够的艺术灵感,更是难以将艺术设计运用到实践当中。

(二)艺术设计专业进性实践性教学——专业考察。

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本科第一年,要以基础技能培训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与专业素质。从这时开始,就要将专业考察相关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学院应该组织实地调研、现场观摩、专题考察、专家现场讲解等与专业息息相关的课余活动,让学生能够真正的了解艺术设计专业,要做到让学生了解今后他们发展的方向。初步的实践性教学可以让学生明确目标,让学生明白艺术设计专业在社会上的工作方向。同样的,学生若能基本掌握艺术设计专业的全部程序和技能,这样既有利于提高设计质量,也能减轻教师毕业设计辅导时的工作量。

(三)艺术设计专业进性实践性教学——技能实习。

在学生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有着一定的了解,并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之后,就需要展开实习和实训教学,我们将之称为“技能实习”,具体来说是组织学生深入现场从事一定的实际工作,让学生进行独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技能实习的重点是让学生真正的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艺术设计当中,通过让学生提前接触到今后工作可能接触到的内容,来加强学生对于艺术设计的认知与了解。技能实习的内容包括课程实习、生产实习、专业考察、社会调查实践;综合实习包括创新能力训练、现场实习、毕业设计等。

二、进行实践性教学的控制管理要点

(一)提前做好实践性教学的教学安排。

由于开展实践性教学的案例比较少,教师很难直接的获取教学资料,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现有的资料制定全新的教学方案。在制定教学方案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教务管理部门利用校园网建立健全的教学计划、教学资源、学生学籍与课表编排等电子系统,直接获取与实践教学有关的原始数据,结合实践教学承担单位的具体安排,从而简便、快捷、完整、准确地制定出学期实践教学任务。另外,还要采取互补、协调与一致等原则,安排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课表,保证教学计划具有良好的执行性和制度的可持续性。

(二)设置合理的实践性教学考核方案。

凡是教学,必要有一个教学考核的过程,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也不例外。而实践性教学不同于其它的教学,它的考核方式不应该局限于笔试,而应该扩展开来,即“实践性考试”。学生通过实践性的学习所学得的内容繁杂,可以通过结业设计来进行考核,要求学生根据实践性学习过程中所学到的东西自行创作作品。这种“实践性考试”方案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性,也避免了目的性的考核。实践性学习不同于其它的教学方案,它有很强的灵活性,但随之而来的还有着不可控性。在该教学方案下,学生收教师监管的程度较低,因此,应该设立规范的学生考勤、考核制度,避免让实践性教学沦为“实践性娱乐”。参与实践性教学的教师应该建立严格的考勤考核方案,做到每次实践性教学都进行签到和签退,学生请假、缺勤、旷课、不及格的处理,参照学籍管理办法,根据专业课程有关规定执行。每次实践性教学完成之后都进行一次小规模的考核,并将成绩编辑入册,评语归档,与推优评奖挂钩。通过这种考核制度可以有效的避免学生忽视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相信通过合理的考核制度,定能使得实践性教学取得良好的成果。

(三)完善实践性教学资料,做好成果汇报工作。

由于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尚处于起步的阶段,还在进行“摸石头过河”的探索过程,相关的教学资料少之又少,因此,每一次实践性教学的资料都使珍贵的资料,教师在完成实践性教学之后,不能放手了事,而要将实践性教学的教学大纲、课程安排、学生作品、教师的教学心得等资料详细整理,并做好资料的归档工作。另外,如果实际条件允许,学院还应该组织参与实践性教学的教师进行教学汇报,分享自己的教学心得,做到资源共享。实践性教学是一个新型的教学方案,教师应该在进行实践性教学之后对学生的整体水平做一个评估,并与之前的数据进行对比,综合研究开展实践性教学的得与失,并在下次实践性教学中对于存在的漏洞进行修正。

三、结语

实践艺术论文范文第9篇

创新创业教育既注重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又注重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创业实践操作的能力。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仅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减轻社会就业压力,而且能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还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不仅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还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2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新的设计理念、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市场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薄弱。大多数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工作主要是由年轻的专业教师担任。青年教师大多是高校艺术专业的毕业生,理论知识扎实,但缺乏企业工作经历,行业实践经验较少,掌握的信息更新较慢。因此教师本身的实际操作能力不高,这就导致了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实训教学的效果不理想,也影响了艺术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2)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目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训课程、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相互孤立,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不完整及不系统导致学生的实践只能是肤浅的、重复性的,培养的学生也只是专注某个工作岗位及岗位技能,职业综合能力难以提高。

3)实践教学内容不完善。多数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案设计及教学内容选定上都由校内专业教师完成,没有社会行业、企业人员的参与。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普遍重理论轻实践,这导致制定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实践教学缺乏针对性,教学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3以创新创业园促进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

3.1创新创业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高职院校建立创新创业园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之一,也是创新创业实践的最佳载体。创新创业园不仅能为企业提供场地、基础设施等服务支持,降低创业者的成本,还能充分发挥高新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作用,帮助企业迅速发展,培育科技型企业和企业家。企业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实践教育平台,是学生实现所学专业知识、技能与就业创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主要纽带,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创新创业园作为学校与行业的联系纽带,能为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提供良好的平台。

1)创新创业园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促进作用。以前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仅仅是通过开设创业课程、创业讲座及成立创业协会等方式,形式较为单一。而创新创业园的建立,不仅能丰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更加形象、生动,并具有实践性,还能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通过在创业园的创业活动,可以让大学生树立主动创业的意识,训练创业思维,为持续创业和艰苦创业做好思想准备,同时创业实践活动也能使创业的大学生具备控制情绪的能力、自信心、意志力、独立性、适应性、与人沟通交往能力等多种创业必备的心理品质。此外,创新创业园还可以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使创业教育的内容涵盖经济、管理、文化、法律、科技等多方面。

2)创新创业园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促进作用。创新创业园是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是高职院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载体。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引入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把课堂教育和课外实践教学相结合,一方面完善了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另一方面也丰富了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可以变得更加丰富。其次,创新创业园可以扩充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师资力量。创新创业园为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资深导师提供了便利,企业资深导师可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创业资讯和创业项目指导,也可以给艺术设计专业青年教师传授经验,强化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师资力量。此外,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实训、实习环节等都可在创新创园内进行,因此创新创业园可以为艺术设计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将创新创业园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是与市场相适应、与行业相挂钩的创新教育。通过创新创业园这个平台,学生将从学校习得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接受市场挑战,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艺术设计人才。

3.2创新创业园与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策略研究

1)采用“全过程双导师制”。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需具备一线工作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除了需要校内专业教师的理论指导,更需要富有行业、企业经验的校外企业教师进行实践指导。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为例,目前,该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采用“全过程双导师制”。“双导师制”即为学生配备两名实践指导教师,一位是校内专业指导老师,另一位是校外企业指导教师,校外企业指导教师由创新创业园内企业资深人士担任。两位教师共同负责学生的专业实训、工学交替及顶岗实习。校内专业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实践期间思想政治教育及专业理论指导,培养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创新创业园内的企业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实践期间职业能力培训指导,把企业成功经验和设计理念传授于学生,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全过程”实践教学理念体现在时间上贯穿于大学三年。大一企业指导教师开设讲座,大二学生进入企业工学交替实训,大三学生进入社会顶岗实习,这种实践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始终与学生所学课程贯通,既有校内专业教师的理论指导,也有校外企业教师的实践指导。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与创新创业园相结合,采用“全过程双导师制”进行实践教学,旨在联合互动培养艺术设计创新人才。

实践艺术论文范文第10篇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对人才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据了解,大部分院校的实践教学还是存在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各实践教学环节的目标不够明确,实践地点不固定,随意性较大等诸多问题。比如我专业针对设计类课程的实践教学,一般采用项目设计教学法,但大多是布置一套模拟的设计课题,要求学生在教室内完成。学生无法在教室内完成前期的资料调查、现场勘测、现场条件分析、甲方需求分析、方案汇报沟通、施工现场跟踪等重要工作环节。学生经过三年的在校学习,虽然基本上都掌握了较为全面的设计理论,也能运用手绘和制图软件较好地表达设计方案,但学生的设计作品只注重图纸的图面效果类似于纸上谈兵,而对材料、结构、工艺、预算、消防规范、暖通要求、强弱电设计等等一无所知。因此一旦走进设计单位很难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独立完成任务。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在结合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现状和设计实践能力的要求,我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提出了专业建设改革的整体思路,摸索出了一套从教学到师资建设行之有效的,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并提出了注重面向地方产业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方案。

(一)面向地方产业,设置与市场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服务性行业,市场需要的设计师不单纯是看其设计能力,还需要有具体的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师还仅要能做设计方案,还要懂得材料的运用、施工工艺、成本核算、实施经验以及沟通能力。目前高校普遍对材料、预算、施工工艺等方面的实践教学还很欠缺,无法与就业市场相适应。因此,我专业建立了面向地方产业与市场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社会调研、专业实习、专业考察、项目设计、专题设计、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

(1)社会调研、专业实习、专业考察分别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大学大学一年级暑假与二年级第一学期,社会调研与专业考察的时间是两周,由教师组织高职学生到本地或外地的设计单位、施工现场、建筑装饰材料市场、家具陈设品市场、省内外优秀的设计作品现场进行考察与调研,让学生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竖立一种现实直观的认识。专业实习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的暑假期间,时间不少于一个月,实习的单位可自己联系也可由学校联系,要求学生实习的内容是轻钢龙骨、木龙骨吊顶的施工,轻质隔墙、大理石墙面施工,实木地板、地毯、瓷砖的地面铺装施工,水电安装施工等,二年级开学时学生要对假期一个月的实习情况进行汇报演讲,负责教师还同时要求学生提供实习时的相片、企业单位的盖章证明、实结等。在这一个月的实习期间,系里会组织安排相关老师到学生专业实习企业去走访,以保证实习的真实性。通过专业实习,学生真正了解了具有代表性的室内装修构造、节点做法等,了解水、电、消防的安装施工工艺,很好的解决了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因实践场地和实践教学老师的缺乏,而无法很好完成材料与施工工艺实践教学的问题。

(2)项目设计主要是应用于专业所有设计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如《室内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就是让学生完成四个真实的设计项目,一般是三个小型公共空间设计项目与一个家居空间设计项目。引进的四个真实设计项目来自教师外接工程项目或是与学校合作企业中的工程项目。学生从量房到出图都是按企业工作流程进行,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增强了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

(3)专题设计是我专业重要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开设在三年级第一学期,开设时间为一个学期。学生上课的时间设在晚上与双休日,学生白天可以在本地各装饰公司里实习,晚上与双休日在学校里学习。四个专题设计也引进真实的设计项目为实践教学项目,学生在公司实习的同时也带着自己的专题设计项目到公司请教公司里的指导老师,这样专题设计的教学基本上是由校内与校外老师同时指导完成。学生普通反映专题设计学习收获很大。为了让学生能协调好学习与实习之间的关系,我们在专题设计教学中采用了灵活的学生到课考勤制度,学生只要按进度完成了作业且作业质量有保证,可以请假不来上课,但请假次数不能超过课程总学时的40%。

(4)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是我专业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设计是学生采用一个在公司里独立完成或参与完成的设计项目为毕业设计任务,由校内与校外老师共同辅导。校内指导老师保持与每位同学的联系,做好毕业设计的咨询、引导、监督和考核工作。由于学生通过专题设计学习时己经到各装饰公司里实习得到了综合锻炼,因此我们专业的学生在三年级第二学期就都己走上了工作岗位,成为公司的一名正式员工。

(二)确立培养新目标,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

我专业以国内与湖南省人才需求状况和对人才知识结构需要为根据,广泛调查用人企业和相关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具体要求,在与校外企业深层次合作的基础上确立了为社会培养高技能能创新可持续发展人才的目标,使课程教学内容包含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标准,充分反映职业道德、安全规范等方面的知识。同时我们教学主体是一群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积极性不高,文化底子薄弱,对自己缺乏自信的高职学生。针对这样特殊的学生,我们改进了教学模式,并采用与之相适应的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如调研法、现场教学法、设计小组法等方法,同时运用了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进行教学,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将理论分析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解决实际项目问题为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将课堂理论教学、企业现场教学、实训基地实际操作、设计大赛、技术服务全部贯穿于教学之中,形成培养学生创新性和应用性的课程教学体系。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保障措施

(1)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师设计实践能力教师的教学观念、实践教学能力及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是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我专业以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观念为指导,以项目化教学为核心,加强课堂与企业的结合,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且依托地方产业建设一支新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践教学能力强的兼职教师队伍。首先,转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作为教学发展的方向,从过去的重视知识的传授,转变为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的观念上来。其次,支持和激励专业教师利用课余、假期时间去设计公司参与设计实践,通过完成具体的设计项目来增加自己的设计实践工作经验。鼓励专业老师开设自己的设计工作室,承接一些设计项目,让学生参与设计并了解企业设计工作流程与方法,以便让学生尽快的适应市场、适应社会、适应行业规范。同时积极引进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形成一支由全职教师、社会行业专家、客座教师有机组合以及形成老、中、青三代合理的教学梯队。

(2)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是保障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关健。我专业在院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己建成家具设计与制作工作室、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装饰材料与构造展示室、专业教室、专业机房、模型制作室、专业阅览室等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同时与广州星艺装饰有限公司、娄底通程装饰设计有限公司、美迪装饰娄底分公司、长沙名匠娄底分公司等数十家装饰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并签订了实训基地建设协议书。架起学校专业教学与社会行业发展密切联系的桥梁,使实践教学得以更有效地与实际项目相结合,同时为学生积累实践经验、体验企业文化与培养职业素养提供一个新的平台。

实践艺术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影像;文化;实践

中图分类号:J802文献标识码:A

艺术处于人和技术之间,便使得人的自我复归成为可能。艺术置身于消灭时间性的现代社会之中,但同时又在向消灭时间性进行着挑战。—今道友信:《关于美》 将新媒体艺术放入文化的背景中思考,有两点原因。首先,新媒体艺术要引用文化中的各种符号构成艺术品。整个文化是新媒体艺术以及其他一切艺术的源泉和母体,没有能够脱离文化背景而存在的艺术形式,在所处的文化中,新媒体艺术与影像文化、流行文化和消费文化都有密切的关系。其次,将艺术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中考察可以加强其丰满性和立体感。就像艺术文化学提出在广阔的文化视野中来透视艺术审美活动的历史嬗变的学科目标一样,本章以文化研究的思维作为出发点,参考艺术文化学的学科范畴,探求新媒体艺术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环境,并关注新媒体艺术带给这一文化背景的贡献。

一、影像文化及特点

威美尔·狄森那亚克说:“由于电影、电视和录像的急剧增长,一种新的大众文化正以自己独特的原动力,出现于世界的许多地区,这种文化对人们的思想、想象和生活方式很可能造成深远的影响。”①这就是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形成的媒介文化或称影像文化。

视觉文化时代是我们对所处时代最流行的说法,关于视觉文化时代的阐述可以列出长长的名单,从法兰克福学派到让·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和利奥塔(Jean-Francois Leotard)都不乏论述,我认为视觉文化时代最大的特征是以影像为传播的载体,也就是普遍认为的图像媒介,但是影像概念比图像有更广阔的内涵,在各种静止影像和活动影像的包围和轰炸中,我们处于影像文化时代。视觉文化的基本涵义在于视觉因素,特别是影像因素占据了文化的主导地位,技术化的视觉领域和影像符号的增值都使视觉因素占据文化的主导地位,整个影像文化是对影像媒介的一种重新发现和再认识。

1.视觉经验的技术化

视觉经验技术化的浪潮起源于19世纪,正如安妮·弗莱伯格所说:“19世纪,各种各样的器械拓展了‘视觉的领域’,并将视觉经验变成商品。” ②而在1938年的《世界图像的时代》一文中,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就指出:“从本质上看来,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 ③世界被把握为图像,即借助于技术,世界被视觉化了。

法国理论家居伊·德波(Guy Debora)称今天的时代是一个奇观化的时代或图像时代,在《奇观社会》中,他指出:“在现代生产条件蔓延的社会中,其整个的生活都表现为一种巨大的奇观积聚。曾经直接地存在着的所有一切,现在都变成了纯粹的表征。” ④这个表征就是图像,波德里亚也指出,现代社会是一个“仿象”的社会,仿象即通过模拟而产生的影像或符号。无论是奇观社会还是“模拟”和“仿象”的社会,其中还有一层更深的意思,都是指我们今天的视觉经验大都是一种技术化的视觉经验,世界通过视觉机器被编码成图像,而我们通过这些技术图像来获得有关世界的视觉经验,科学和技术迅猛发展的21世纪,新的技术更加速了视觉经验的技术化,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为影像的产生、储存、展示、传播提供了更方便和快捷的方式,传统社会中人们直接用眼睛观看的一切,我们今天更多的通过图片、电影、电视、录像和计算机网络来获取信息,这些媒介都是技术的产物,因此我们的视觉经验技术化了。

2.影像符号的增值

对于19世纪下半叶出现的“视觉狂热”和“影像增值”,让-路易·柯莫里有精彩的解释:“19世纪下半叶是一场视觉的狂热。当然,这是社会的图像增殖的结果:大量带有插图的报纸广泛传播,印刷品和漫画等掀起狂潮。不过,这也是视觉范围和表现范围的地理延伸的结果:借助于旅游、探险、殖民活动,整个世界变成可见的,同时也变成可控的。”⑤人类社会生存的环境是由三类环境总体构成的:自然环境、社会体制环境、符号环境。显现着现代文化特征的当今社会,某种意义上说是各种符号系统通过传播而构筑的,没有符号的处理、创造、交流,就没有文化的生存和变化,在现代传播科技作用下的媒介变革,接触媒介和使用媒介已成为个人与社会交往的重要方式,而这其中,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正在成为我们生存环境的更为重要部分,也正如安妮·弗莱伯格所说:

新的视觉文化——摄影术、广告和橱窗——重塑着人们的记忆与经验。不管是“视觉的狂热”还是“景象的堆积”,日常生活已经被“社会的影像增殖”改变了。⑥

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在后现代景观理论和利奥塔(Jean-Francois Leotard)的后现代描述中都敏锐的发现了影像符号在当代条件下的无穷增长和扩张⑦。波德里亚指出现代社会是一个扩展或爆炸的过程,这一过程将技术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随着技术在符号生产中的作用的增加进入后现代社会,在后现代条件下,各种影像是现实社会所不存在的人为的模拟仿制品,影像符号可以依照模型无穷复制,“它与任何现实无关,无论是什么现实;它不过是自己纯粹的仿象”⑧,波德里亚则在当代影像文化的泛滥中发现了“危险”。在利奥塔那里,形象是一种唤起欲望,激发差异和宽容,服务于“局部决定论”和个体修辞学策略的途径,利奥塔从形象文化中看到了解放欲望、消解理性、促进多元化的可能性⑨,而无论影像符号的增值是促进多元化还是带来危险,都不可否认社会已转向以影像为中心的传播阶段。

在影像符号的增值中,影像作为当代的视觉符号已成为人们的生活中的一部分,电影、电视、数字图像、网络图像轰炸着当代人类的视听感官,书籍等文字符号也在由不可见转为可见的图形和图像,当代影像文化不仅意味着用各种与视觉相关的科学技术手段和视觉表达方式去观察、记录和传播各种视觉形象,还意味着把本身缺乏视觉特性的非视觉的对象影像化。图像化、影像化、视觉化构成了当代视觉文化的关键词和核心术语。⑩

二、新媒体艺术的文化环境

新媒体艺术的环境主要指置身于其中的文化氛围,包括被新媒体艺术引入自身和予以关注的流行文化和媒介文化,当代艺术家遭遇的是一个由电视、电影、互联网、电脑、多媒体、虚拟现实、数字技术等新技术手段构成的一个虚拟的世界,这个技术性的虚拟世界构成了当代的大众文化。周宪就曾指出文化的演变是符号(形象或影像)与实在(现实)关系的变化,当新媒体艺术家用现代影像作为媒介符号反应与现实的关系时,文化也在这种反应中充分显示自身的存在和特点。

流行文化又称通俗文化,自20世纪50年代波普艺术将流行文化引入艺术以来,包围我们的流行图片、文本、符号、音乐、物品就以强有力的冲击一直为艺术所关注,发展到大众传播媒介和商业性生产、消费为文化工业主导的21世纪,流行文化仍依然被艺术家关注,也仍作为艺术创作的重要资源,艺术家关注人类的生存状况,反思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无论是批驳、调侃、解构,还是欣赏、肯定、创造的态度,都是艺术家在向现实发问,对流行文化在当代社会作用的意识与正视,马斯洛的人类需求理论早已列出了各种需要的等级,而艺术恰恰是在流行文化的社会背景中,先锋而敏锐的人们对人类欲求和现实供给之间的矛盾与协调等方面的展示和思考,正如《通俗文化与艺术》一书所言:“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人类一直在为舒适、轻松、丰盈的生活和人性的尊严而努力奋斗着。”新媒体艺术在流行文化中,关注的依然是人类的精神需求与现实状况的矛盾与摩擦中发展演变出的调和。

媒介文化,恰如美国哲学家凯尔纳所说:

一种媒介文化已经出现,在这种文化中,形象、声音和景观有助于生产出日常生活的构架,它支配着闲暇时间,塑造着种种政治观点和社会行为,提供了人们构造自己身份的种种素材。……媒介文化是一种形象的文化,它往往利用视觉和听觉。诸多媒介——广播、电影、电视、音乐,以及杂志、报纸和卡通画等印刷媒介——要么突出视觉,要么突出听觉,或是将两者混合起来,以广泛地作用于各种情绪、情感和观念。

媒介文化又被称为影像文化,周宪在《反抗人为的视觉暴力——关于一个视觉文化悖论的思考》一文中就将媒介文化和影像文化归为一种文化类型,媒介文化中的传播重心就是影像。媒介文化或称影像文化不仅指大众传播媒介制造和传播的各种影像,还有一层更深的意识是指影像带来的观看文化,陈丹青就曾指出:“影像文化,不是指我们所说的传统摄影、电影、广告设计,而是指一整套观看文化,一整套的新手段与新器材。哲学家思想家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高度重视影像艺术背后的文化问题,今天欧美前沿艺术家多数玩影像。”在视觉经验技术化和影像符号增值的媒介文化中,新媒体艺术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器材,成为塑造新的观看文化的一分子,就如本雅明早就指出的“由于复制技术的训练,人们对许多大作品感受和理解方式有了巨大的改变”,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中也有相似的观点,新媒体艺术在取消了久久回味的体验,转向即刻的艺术感受中已经走的更远,把制造当下的现场感受、超越距离制约的远程参与作为艺术接受中最鲜明的特点而不懈地进行追求,在新技术的应用中,网络的在线交流、人机界面装置的在场交流、远程通信艺术的临场交流都在新的观看文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历来被视为大众文化的一个理论基点,阿多诺是这样描述文化工业的后果:

文化工业的整体效果是种反启蒙的效果,就像霍克海默和我注意到的那样,其间本应是进步的技术统治的启蒙,变成了一场大骗局,成为束缚意识的桎梏。它阻碍了自主的、独立的个性发展,这些个性本应是很明智地为自己做出判断和决断的。

阿多诺用文化工业来指代大众文化,他的批判态度直指在文化工业中人的客体、对象和附件的地位,他认为人在大众文化中,人的自由和解放被剥夺,大众在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的替代下,丧失了任何出格的、不同的、反对的思想方式,文化工业是用虚假的需要和解决办法替代真实的需要,由此,俘获了大众的心灵和意识。可见,阿多批判文化工业的自足点就是它替代了人的主体性地位、真实的需要和自由的思想。

如果说文化工业阻碍了人的自主性和主体身份,新媒体艺术就是在大众文化中发挥人对技术的自主性,变客体为主体;如果说文化工业让人缺乏判断和决断的能力,新媒体艺术就是让人在大众文化中主动判断和寻求技术被人利用和技术更人性化的可能性;如果说文化工业替代了人的真实的需要和只有的思想,新媒体艺术正是在技术社会和传播主导中,对人的自由的精神和思想的探求和追逐,艺术家利用技术表达思想和对社会的反思,参与社会判断,可以说,新媒体艺术文化恰恰是对技术渗透在社会各个方面的一个主动的参与和反思。从新媒体艺术诞生之初就是以反叛控制的态度而出现的,当电视等公共媒体系统和影像传播技术取代了艺术曾经的传播功能,剥夺了艺术家的参与社会的发言权时,艺术反作用于媒体,建立新媒体艺术。今天的新媒体艺术更是积极参与技术和商业领域,探讨更宜人的技术手段和发展方向,充分发扬人在技术和文化中的主体性参与的作用,尤其从艺术的角度,探讨人的需求和思考。

新媒体艺术,这个与现代科学技术奇妙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在人类与自我、心灵与技术社会的交往和对话中,让人感受到关爱与抚慰,等到新媒体艺术能够在大众文化和社会中更多地展示生活和承担历史时,人们就会发现,新媒体艺术的精髓就在于它对精神与自由的无止境的追问之中。

三、新媒体艺术对文化的贡献

陈池瑜在《现代艺术学导论》中论及艺术的功能,他概括为三个方面:艺术以文化的形式参与自然、社会、意识,主要以传统艺术为对象,说明了自然环境的建筑艺术、雕塑艺术、园林艺术,艺术文化活动是社会的一部分,经典小说和歌曲、电影、电视艺术都成为人们思考、记忆和谈论的对象,对人的意识加以作用。但是,对于新媒体艺术而言,这样的概括不足以突出新媒体艺术应用影像媒介和技术手段的特征,发生在流行文化、媒介文化中的新媒体艺术,我们认为它主要发挥了艺术家反思社会和对现状做出反应的艺术功能,同时在艺术与科技之间的调和上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艺术家经常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精英人物,他们总是不满现状,力图破除成规,探新求异的那一种叛逆精神,也非常合乎文化自身更新发展的需要。艺术是展现世界的又一个方法,艺术履行对社会反思和提供独立见解的职责。庞德(Ezra Pound ,1885-1972)就将艺术家称为“人类的触须”,艺术家凭借自己敏锐的直觉和独立的思考,把握世界的发展并以艺术的形式予以展示,他们对影响社会发展的科学技术有着深刻的理解,对各种技术的可能性和影响具有独到的见解,因此,随着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各种新技术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艺术也同样予以重视并做出独特的判断,一方面利用这种新的技术,另一方面又对它保持批判的态度,对它进行反思和置疑,探讨它带来的文化和审美转变的可能性。新媒体艺术家不仅企图紧扣社会现实的脉动,而且更希望能介入社会的脉动,这就是新媒体艺术对当代文化的贡献。

当代科技已经成为时展不可或缺的因素,科学和艺术融合的研究是重要的文化行为,新媒体艺术家在艺术与科学结合上的实践和研究有助于从艺术的角度,更人性的看待和探讨科技的进步,可以说科学技术和艺术融合是当今科技和艺术发展的新方向,而新媒体艺术家作为应用和关注最新技术的艺术人员正以各种方式促进人们对科学的理解和掌握,发挥着艺术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对于文化而言,在视觉技术化和影像符号增值的环境中,新媒体艺术家的活动正是以技术的途径,制造新的影像,介入艺术和科学的关系的文化主题,与科学家、技术人员、商业研发部门的合作,都使艺术家,确切地说是新媒体艺术家,更好地介入当代文化的主题,为科学和艺术的融合做出贡献。

四、结语

新媒体艺术是影像文化中最符合文化特征的艺术形态,它是影像文化中视觉经验技术化和影像符号增殖特征最具代表性的体现。对新媒体置身于其中的流行文化和媒介文化而言,新媒体艺术使用影像符号来展现现实,发挥艺术家反思社会的职能,同时在大众文化中发挥人对技术的自主性,对技术与人的关系做出思考,探讨技术更好的服务于人的可能性,尤其是对科技、人、艺术三者的融合做出贡献。

众多的哲学家或批判或欢迎影像文化,对新媒体艺术而言,影像文化促进了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同时,新媒体艺术也在作品中体现着影像文化的特征,反思并展示它的缺陷,这就是新媒体艺术作为文化实践重要的意义所在。

①丁亚平《艺术文化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347-348页。

②罗岗、顾铮主编《视觉文化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7页。

③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林中路》,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86页。

④雅克·拉康、让·鲍德里亚等著,吴琼编《视觉文化的奇观:视觉文化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8页。

⑤让-路易·柯莫里《视觉机器》,罗岗、顾铮主编《视觉文化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7页。

⑥罗岗、顾铮《视觉文化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28页。

⑦同②,第187页。

⑧同①,第192页。

⑨同①,第187页。

⑩尼古拉·米尔左夫《什么是视觉文化?》,《文化研究》第3辑,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4页。

周宪《图像技术与美学观念》,《文史哲》,2004年第5期,第7页。

邹跃进《通俗文化与艺术》,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Douglas kellner,Media Culture,London:Routledge,1995,p.1。

转引自周宪《反抗人为的视觉暴力——关于一个视觉文化悖论的思考》,《文艺研究》,2000年第5期,第17页。

周宪《反抗人为的视觉暴力——关于一个视觉文化悖论的思考》,《文艺研究》,2000年第5期,第16页。

陈丹青《退步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99页。

本雅明《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台湾摄影工作室,1998年版,第46页。

阿多诺《文化工业》,路特勒基出版社,1992年版,第92页;陆扬、著《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50-51页。

实践艺术论文范文第12篇

1.什么是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是在高职专科学生完成两年通识基础课及专业课之后,在学生正式进入企业实习前插入的一个周期为三个月,由学院教师及企业管理者(或设计师)共同管理、教学的由一门或几门课程构成的课程组。课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认知阶段与实践操作阶段。

2.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的目的与作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将学生从学校环境下的课本内容对接到企业环境下进行岗位性(任务)项目训练,使学生认识企业,了解企业工作流程及管理运作方式,熟悉企业行业规范,进而有效提高学生职业岗位能力,让学生在专业就读期间即可直接获取相关经验、熟悉了解岗位性质、特点及技术要点,有效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与岗位能力。综合型岗位实践课程的开设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赴企业实习,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更多的是起到桥接的作用,为学生积累能够跨入企业门槛的初步实践操作经验,熟悉企业环境,适应未来岗位要求。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的组织构建探索

1.岗位实践课管理体系的组织与构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采取“一对多”的形式,即在一个时间段内,校方与多家行业企业签订课程协议,同时开展岗位教学。课程的构建离不开企业,企业的参与是整个课程体系的灵魂,因此在课程的管理与组织上,企业不但要全程参与而且要扮演主要角色。但是课程的组织过程中,又不能带给企业过多的其他管理性负担,使企业能够专注于学生技术的灌输和操作的培养,为此在管理与组织模式上要采取“A+B”双负责制的模式,其中A代表校方,B代表企业,各方在教学过程与实践管理中各派出一名教工/员工,共同管理一个20~30人的自然班,“A+B”的模式贯穿整个课程体系的始终。企业员工是主要角色,负责对学生的培训、指导、分配岗位与任务等工作;校方指导教师则负责学生的出勤、组织、协同考核等工作,配合企业对学生进行管理。通过“A+B”双负责制的模式发挥出了学校与企业的各自优势,企业可以从繁重的教学组织中解脱出来,直接对学生进行技术性培训,而校方则可以发挥自己的组织优势,在最大限度保障学生安全的同时,使学生深入到岗位一线进行实践性训练;同时也迫使教师由课堂走入企业,接受企业环境的熏陶,也推动专业教师向综合型双师转变。

2.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的体系的构建。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应开设于高职专科的第五学期,周期二至三个月,控制在200学时以内;分为“专业岗位认知课程”(60学时)与“专业综合性实践训练”(140学时)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的主要课程任务是行业企业认知,了解企业的组成,公司文化与背景,设计公司的运作与管理模式,日常工作内容,企业的设计规范与施工工艺等基本情况。后一阶段则主要进入企业采取岗位轮换制实践,分别在制图员、设计师、监理等岗位充当助理工作,从而积累初步的设计与管理工作经验。

3.综合性岗位实践课课程的管理与考核方式。由于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涉及到校企双方,因此在管理体系上必须完善,校方除编写基本的实践教学标准、实践教学实施计划外,还需要起草校企合作的岗位实践课程协议,明确校方、学生、企业等三方的责、权、利,给予企业未来用人的优先权,同时也要求企业确保学生在岗位实践过程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要求校企双方共同编写“岗位实践课程的指导书”“岗位实践课程表”切实保障学生的实践效果。在课程考核上,利用“动态考核法”,不以学生单一能力为最终标准,企业负责学生的德、才、能综合评分,学院教师负责学生出勤与管理评分,在分值权重上向企业倾斜,五项分值相加为学生实践课程的最终成绩。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综合性岗位实践课课程的特点

1.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的引入适应环境艺术设计行业企业的特色,解决了由于环境艺术设计行业企业的数量多、规模小、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实习实践困难的问题,完善了实践课程的体系。

2.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的引入真正实现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工学轮动”,实现了学校教学与企业岗位的对接,增强了学生的适应力,解决了学生对接企业的瓶颈,为学生积累的宝贵的实践经验,切实提升学生岗位能力。

3.通过开设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切实实现“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理念,消除了企业对学生组织管理的负担,同时也最大限度保证了学生实践中的安全。

实践艺术论文范文第13篇

论文摘要:本文以嵊州市石璜镇校开展剪纸艺术教育为例,阐述该校以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间工艺积淀为基石,通过全方位教育普及剪纸艺术、立体式宣传营造剪纸氛围、大活动展示增强剪纸效果、多渠道培训夯实科研基础等教育实践,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的特色教育之路。

剪纸艺术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它民俗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它交融于群众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群众的社会认识、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近年来,嵊州市石璜镇中心小学把剪纸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载体,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间工艺积淀为基石,开拓创新,普及提高,走出了一条独树一帜的剪纸艺术教育之路。

一、开展剪纸艺术教育的背景

剪纸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个实用性强、工艺手段简单、流传广的民间艺术品种。她与生活、民俗紧密相连,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一双巧手,一把剪刀,几张彩纸,便可随心所欲地剪出各种寄寓向往和美好追求的花样图案来,流传到千家万户。一方面,嵊州剪纸在民间流传较广,深受农村妇女的喜爱。每到节日,经常会看到一些“春幡”、“元宵花灯”、“端午五毒”等花样的剪纸露脸,从影壁墙上的“福”字灯,到天棚顶上的顶棚花,窗户棱上的窗花、角花,馒头上的馒头花,鞋垫上的鞋花,门顶上的“过门笺”等,无处不有。另一方面,学生生活在这种浓郁的剪纸艺术氛围之中,从小耳濡目染,很多学生对剪纸艺术感兴趣。在学校社团活动中,报名参加学校“剪纸”兴趣小组的学生比较多,“剪纸”兴趣小组的规模比较大。同时,学校有不少教师对剪纸艺术有浓厚的兴趣,小有成就者不乏其人,为数不少的女教师擅长剪纸,并有了深厚的剪纸功底,在各级比赛中屡次获奖。再加上小学美术教材也已将剪纸内容列入其中,学生已从美术课上对剪纸有了初步的接触。由于它制作材料、工具极其普通,方法简便,集审美与实用于一身,很多学生都喜爱有加。但现实的局限性无法满足他们对剪纸艺术的了解和更进一步的探究。

近年来,石璜中心学校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依托民间文化资源优势,充分挖掘现有的师资力量,以创建省示范学校、市文明学校为契机,将剪纸列入学校的特色文化,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加大基地开发力度。并坚持教育创新,将文化建设与学校的德育工作、学生的终生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实效,营建富有特色的剪纸艺术教育。

二、开展剪纸艺术教育的基本途径

自2001年起,石璜镇以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间工艺积淀为基石,结合校情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的特色之路,通过十年努力,使民族剪纸艺术成为学校特色教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具体通过以下四条途径来实现:

(一)通过全方位教育普及剪纸艺术。学校剪纸教育要持续发展就必须长抓不懈,努力做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布置三结合,给学生的学习以更充足的时间和更广阔的空间。学校各班每周开设了剪纸课,要求人人多懂一点剪纸知识,多会一项基本技能。在课堂教学中,把剪纸课程排入课程表,并不断增加剪纸课的新内容。充分利用好学校的信息网络和现代技术装备,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使学生初步学会剪最简单的事物,如花、草、树、木、虫、鱼等。课外主要通过课后社区培训学校、兴趣小组等阵地,让学生自由选择,个性发挥。在校园布置中,开辟了“艺术长廊”、“特长生专栏”对学生的优秀成果和荣誉进行全方位的展示,还有在走廊、教室内外也都能见到学生的习作,把“苦练”变成“乐练”,为后继学习提供动力。并通过班级布置,班班学习园地有剪纸等校园氛围的创设,营造一种学习剪纸的良好气氛。

(二)通过立体式宣传营造剪纸氛围。要使教师、学生和家长达成共识,宣传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学校形成了以校闭路电视、学校网站和市文联主办的《青少年文艺》报为主阵地,以电视台、报社为窗口的多样化、立体式的宣传模式。同时,编写了一本校本特色教材,本书主要介绍单色剪纸,分色剪纸,套色剪纸,染色剪纸,以及团花剪纸的制作材料、工具、步骤与方法,并附有图解和例图。而且利用现创作的一批作品,编集一张配套光盘,既可作辅助教材,又可作作品欣赏。

(三)通过大活动展示增强剪纸效果。只有通过举办大型活动,才能真正展示学校剪纸教育的丰硕成果;只有通过举办大型活动,才能引起各界人士对学校校剪纸教育的广泛关注;只有通过举办大型活动,才能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今后剪纸教育的努力方向。因此,该校连续多年举办了石璜镇小学剪纸展,出席展览的领导、专家无论从人数,还是从档次上讲都是前所未有的;参加市越剧节民间工艺大展;每年5月份进行一次师生现场剪纸比赛。对于剪纸,学校不仅把应用于教学上,而且又把它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为配合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非典,表示全镇师生的一份信心,特创作了一幅2米长,0.8米宽的剪纸图,这幅《万众一心,共抗非典》的图受到了市级领导的一致赞赏。更为了向抗战一线的医护人员,表达石璜镇全体师生一份真诚的敬意,并把这幅图送到了市人民医院,嵊州电视台特为此事进行了专题报道,这等殊荣正是对学校剪纸教育成果的最好展示。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全校师生的剪纸技能已基本趋向成熟。在2008年5月份初,全校开展了一次剪纸现场比赛,这次活动有25名教师,135名学生同台展技,选手们用巧妙的构思,娴熟的技艺,现场创作了一幅幅栩栩如生,充满童趣的作品。

(四)通过多渠道培训夯实科研基础。“科研”直接影响剪纸艺术教育的质量。为此,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艺术教育的方针和有关文献资料,举办实验讲座,组织课题研讨,不断增强教师的钻研精神和改革实验意识,引导教师走教育与科研相结合之路,自觉地把学校课题实验的总目标与个人课题实验目标结合起来。一是“拜师学艺”寻找机会让骨干教师外出学习,拓宽视野。同时与市文联、美协联姻,使骨干教师拜师学艺成为可能。二是“苦练内功”在吸收外来先进理念的同时要求艺术教师“回家内化”,把理论不断地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在不断提高剪纸艺术素养的同时要求美术教师不断提高文化素养。

三、开展剪纸艺术教育的成效

(一)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通过多年的积淀和校本教材的试行,以及与绍兴电视台“名市文化”和嵊州电视台“现代教育”栏目合作,拍摄的剪纸教育专题节目播放后,使学校在剪纸教育中取得的成果响誉市内外。迄今为止,师生作品在部级获奖有4次,省级获奖或发表31次,县市级获奖100余次。其中创作的作品中有反映嵊州民情风貌的,如《越剧十姐妹》、《嵊州名人》,也有反映民间艺术的,如《天女散花》、《幽幽沈园》等。就在去年嵊州市民间工艺精品展中,该校的《越剧十姐妹》在本次展览中荣获金奖,还有许多作品于本次展览中获银奖,铜奖。

(二)打造了一支合格的传承人队伍。在校本教材的开发过程中,教师们通过“拜师学艺”和“苦练内功”现在学校的传承人队伍,都具大专以上学历,其中有2人本科毕业,一支高学历、高素质的传承人队伍已基本形成。艺术教育课题的阶段性成果有3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有8篇在嵊州市级课改成果评比中获奖;《小学生学剪纸》校本教材按计划实施后,经过总结、论证,现已修订为《越乡剪纸》并已正式出版发行,相应的资源包也制作完毕。由此,学校已形成一种浓厚的科研氛围,先进的教育理念已为教学实践正确导航。

(三)弘扬了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学校利用剪纸其特有的民俗性,以剪纸教学为载体,使民俗教育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在剪纸创作中得以领悟,使民间艺术和本土文化得到了保护,使民族精神得到了弘扬。通过《民族剪纸》教材的课堂实施、特色弥新、师生创作的民族剪纸作品融合时代、相伴生活、栩栩如生,从而让我们的孩子从小了解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受到民族精神的激励,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综上所述,剪纸艺术进课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弘扬的需要,为剪纸艺术传承弘扬、研究提高、活态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发展的一种创新。

参考文献:

[1]陈小红.儿童剪纸艺术的鉴赏[j].教育导刊.2000.2.

实践艺术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人文;艺术设计;教学

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艺术设计活动,文化是可以直接影响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取向的。中国自古以来皆是文化古国,艺术与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是不可分割的,灿烂的传统文化引导中国古代艺术设计创造了诸多精妙的作品。中国文化在经历了时期对传统文化的极度否定,以及近代西方文化的冲击,在较长的一个时期内,文化呈现出内容的多样性和目标的不确定性,这样一种结果也影响着艺术活动。艺术设计教学需要将现代科学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人文意义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培养具有文化内涵、艺术创造力的设计师。

一、艺术设计教学

教育最根本的价值在于培养人的人格和精神,这是一切教育的根本立场,它涉及到人的思想、情感、心态、意志以及价值观、人生观等,它们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影响人的精神与行为选择。艺术设计教育是典型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的学科,并且因其在审美、价值观、历史、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表现而呈现出典型的人文学科特征。

现代艺术教学因全球化的推动而呈现出多元的形式,国内的学生可以学习本国的艺术创作手法,同时也能学到国外许多著名的艺术表现形式,这是国家文化之间的碰撞,也是教学方式的相互融合。诚然,就艺术设计教学经验来看,西方学校的艺术教育时间较长,至今约有五百年的历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学院体系和教学制度。反观国内,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历史较短,尚未形成特色鲜明的体系,而且近代因文化的多目标、不确定的状况,艺术教育的方向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但随着这几年关于传统文化的“复兴”,艺术作品也更多的具有民族特色与人文情怀,国内对艺术教学的探索也在逐步向本土文化发展,学会从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创作上启迪学生的艺术智慧。

二、人文教育对艺术教学的重要性

(一)人文知识

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育人环节就是促使人的综合修养全面提升,而这一提升的主要结果就是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即对人文知识的掌握情况。每一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知识,是当地人所熟知而外部人模糊的,因、生活方式、文化积习不同,只有了解了这些文化的起源与背后的故事,才可能去体会蕴藏在其中的人文情感。人文知识教育的重新回归已经成为一种理性的普遍共识,当师生共同深入社会观察和体察社会现象的时候,人文精神是体现出来的。

(二)精神文化

曾有一位名人说过:“人面对着三个世界: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心灵世界。生活世界的教育需要通过家庭和社会来完成,知识世界的教育可以由一般学校来完成,而心灵世界最复杂,属于终身教育,可以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来逐渐完成。”精神文化是一个人一生最为宝贵的财富,而对于艺术设计的学习者来说,拥有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是必要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人文教育注重精神的培养,是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取得的精神力量的升华,它是一种内部的支撑力量,成为每一件艺术设计的核心思想。

(三)人文情感

人文教育中对情感的渗透是从始至终的,情感是艺术需要表达、传递出的信息,没有情感的艺术品是没有生命力的。人文情感可以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关怀上,也可以是对文化内涵的透彻感悟,或许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产生出与物体共鸣的思想。情绪的波动表明了内部情感的变化,当学生可以将情感投入到创作中去,才真正算是进入了艺术设计的创造中。

三、人文意义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实践

(一)人文选修课

开设人文选修课程,是为拓宽学生的人文知识面,从其对人文知识不同的兴趣入手,选择适合志向爱好的学习课程。在教学中,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奥秘,感悟文化内涵,能让学生在创作中得到更多的灵感启示。可以选择学习社会科学,包括社会学、民俗学、行为心理学、人类学等,如“音乐欣赏”、“诗词赏析”、“修身养性”、“历史文化”等,仅凭学生自由意愿去选择,认真、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才能拓宽视野,提高综合素养,增加对艺术的理解能力,通过知识的积累,提高对艺术设计的创作能力。

(二)教师的德育

教育是从上至下的,教育工作者的人文素养及教学水平会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优秀的教师会让学生不自觉的进行模仿,从而找到更好的自己。人文教育不仅需要对学生实施,更多也需要教师的配合与肯定。邓小平曾经说过:“一个学校能不能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于教师。”孔子也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命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艺术设计教育是一个艺术文化传承的过程,虽说天赋很重要,但如果不适当的引导,不去拓宽知识、学习技能、总有一天也会出现江郎才尽,伤仲永的局面。

(三)课外人文教育

在课外活动中进行人文意义的教育活动,有意识的组织学生开展人文素养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创建的情景中不自觉地体会人文精神、情感,寓教于乐,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比如带学生参观具有文化特色的博物馆或艺术基地,组织校园艺术节、校园文化节等,可以是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等类型,营造浓厚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让校园充满“人情味儿”,唤起学生对校园文化情感的回归,学生在活动中接受艺术的熏陶和美的教育。

四、结语

人文教育是知、情、意、感并重的教育,也是艺术设计教学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然途径,无论是从文化的知识、精神、情感上来说都是适应艺术教学的。人文是根基,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入当代设计文化思想和先进技术,从中得到启示与创新才是艺术学院培养现代设计人才的可取方式。

【参考文献】

[1]王永强.人文意义的建构与生成――问题导向式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D].中央民族大学,2012(05)

[2]宋剑,扈中平.教育与人性:教育人学研究的永恒命题[J].南方医科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7)

[3]李乐山,现代设计的价值与人文基础[J],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工业设计系,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实践艺术论文范文第15篇

法国设计师伊夫·圣·洛朗说过,“创意是设计的灵魂”。如果没有了灵感,那么任何设计都会变得黯然失色,缺乏生命力。艺术设计属于艺术类学科,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为其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作为设计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在实践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意灵感。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艺术设计专业概述

所谓艺术设计,就是通过将艺术的形式美感应用于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设计中,使之不但具有实用功能,同时具有审美功能。换句话说,艺术设计是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它属于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同时,艺术设计也是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和专业,它涉及文化、社会、经济、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是设计者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知识储备、感悟能力、想象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是专业设计人才的重要来源。其中,课堂教学是高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因此,高校艺术设计课堂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其人才培养的成效。如何运用创意灵感在有限的课堂教育中培养出优秀设计人才,最大限度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本文主要的研究方向。

(二)创意灵感的内涵分析

创意灵感主要是指运用新的思维方式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它既包含线性思维方式,例如正向思维、逆向思维,同时也包含面性思维模式,即将纵向思维与横向思维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将知识、经验、逻辑、直觉、灵感等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立体、多维的思维模式。创意灵感与人们的创造性思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艺术设计在人们的生产实践以及生活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来说,人才的专业水平和实际设计能力是衡量其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其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对于高校来说,课堂创意灵感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十分重要。

二、当前高校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我国开设有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较多,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走向社会。高校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这些毕业生的设计能力以及工作成效。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和观察周围的高校教学现状,发现当前高校设计专业的教学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机械和单一,人才培养目标不尽合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较为陈旧,对于一些新兴教学模式的应用力度不足,导致教学效果甚微。另外,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学习较为被动,缺乏热情与主动性;对于知识的接受较为盲目,缺少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通过对当前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能够看出创意灵感在设计专业教学中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学校层面来看,很多学校制定的培养目标没有紧跟时代的发展变化,长时间一成不变,并且目标的设定有失偏颇,过于注重学生书本知识的掌握,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不足。具体到课程安排方面,理论课的课时远远大于实践教学,很多学校一学期课时安排为20周,但是分配的实训时间只有一到两周。另外,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学器材数量有限、师资数量不足等,严重影响了实训课程的教学实施效果。据很多学生反映,一学期下来学习收获甚微,仅仅是将课堂上所学的书本知识记住了,在考试时能够顺利通过,但是具体到操作层面仍然距离实际岗位需求有很大差距。

从教师层面来看,不少教师在长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自觉地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授课模式。这种固定的授课模式以及长期不变的指定教材和备课材料虽然有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另一方面,也束缚了教师的教学思想,不利于教学理念的及时更新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它使教师陷入固有范式的限制之中,影响了教学设计的改革和创新。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课堂教学中逐渐凸显出来。长此以往,会影响到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来说,将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从学生层面来看,具体存在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的总体素质较过去有一定的下降,表现为综合素养不足、专业基础掌握不够扎实,同时文化底蕴也有所欠缺。二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学生对于电脑的依赖程度增强,对于教师布置的作业,学生不必绞尽脑汁去思考,从网上就能轻易找到答案。长此以往,造成了学生思想上的惰性,不利于其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激发。三是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一些学术氛围比较浮躁,这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专业素养以及今后的职业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

三、创意灵感教学的实施手段与方法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当务之急是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通过将创意灵感融入到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首先,高校应紧跟时展潮流,承担起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人才培养目标。其中,重中之重是要完善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建设,以课程为依托来切实提升教学的水平与质量。同时改革传统评估体系,明晰新的考核标准,并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将学生课堂上的表现情况、平时作业完成情况、设计完成的作品,以及其他方面纳入到考核范围中。这是有效实施创意灵感教学的有力保障。

其次,作为设计专业教师要紧扣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观察学生的不同个性,将重点放在学生的潜力开发上面,注重因材施教。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争取做到把教师角色与设计师角色有机融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以一个设计师的视角来讲授课程,启迪学生。在从事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当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握设计专业特色,使自己既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本领,又具有设计师敏锐、独特的设计感,做到与学生及时交流、沟通,并激发、引导学生的创意灵感。所谓教无定法,创意灵感在设计教学实践中应表现为多种教学方式的并存。教师通过运用创意灵感,能够进一步提升课堂学习效果,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有效提升。

最后,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要意识到创意灵感对于专业学习的重要性。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夯实专业基础,掌握课程重难点。其次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在学习过程中,要摒弃部分艺术生思维懒惰的习惯,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在完成课堂学习和课后作业时可以浏览和参考大量的教材和相关书籍,通过平时的不断积累来获取知识。另外,学生可以积极参加一些实习、实训活动,在实际的锻炼中催生出灵感和创意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