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中生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

高中生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

高中生研究性学习报告

高中生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第1篇

“校园·生活”现状调查

——高一(7)班研究性学习活动报告

一、课题的来源和确定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中学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是贯彻这种教育目标的一种重要方式。上个世纪以来,许多学校都对此作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探索,在新课改的教材中,各科也安排了有关探究性学习的课程。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软硬件都相对落后,学生基本都来自于农村,他们不如城里的同龄人见多识广,独生子女或者留守少年的家庭教育环境,使他们缺乏自信,也缺乏对周围人事的关心。我校实行双休日,对距家较远而不能回去的寄宿生而言,往往有大量时间可以支配,作为班主任正好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开展一些有意义的研究性活动。

开展研究性学习,对我校老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挑战。在阅读了大量研究性学习案例后,结合我校实际和学生实际,我将课题定为“校园·生活”。营造一个文明安全的校园,需要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只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才能使学生关爱自己的校园,了解自己的生活,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校园主人翁的意识,自觉遵守和维护校园文明,远离危险,参与营造“平安校园”,同时,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道德素质。

二、课题目标与方案设计

(一)课题目标

1.认识到维护和创造校园文明、安全需要大家共同参与。

2.让学生学会设计、收集和处理信息,学会合作、讨论以及与他人的沟通,学会基本的调查研究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校园,关爱他人。

(二)方案设计

1.子课题的确立

“校园·生活”涉及面很广,学生也各有所长,各人兴趣爱好也不一样,又要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热情,我和学生共同设计了以下七个课题:“校园·生活”纪律现状与问题卫生现状与问题校园安全现状与问题校园水电节约情况调查教学情况调查校园饮食情况调查学生课余时间安排情况调查2.具体方案设计

课题组成员为高一(7)班66名同学。在公布七个子课题后,由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编成七个小组。每小组任命一名组长,再由组长组织成员共同讨论本小组研究方案,然后进行分工实施。

三、活动实施过程

1.学习培训:对学生进行社会学研究方法(问卷法、访谈法、信息分析、撰写报告等)指导。

2.分组讨论,制定调查问卷并各复印30份。/fanwen.chazidian.com) 讨论确定本组研究方案并进行调查。

3.各小组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讨论,并撰写调查报告。由班主任进行整体汇整。

4.课题总结。由班主任撰写整体报告,并利用班会课,对学生的调查活动进行总结点评。

四、学生的研究成果

(一)纪律现状与问题调查报告

总体来说,我校大多数学生的纪律状况良好,上课能够认真听讲,尊敬师长,考试和作业过程中都有较强自主性。但也有11%的学生存在一些问题,如打饭插队,上课玩手机或者睡觉现象等等。

问题存在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自律,同时和部分老师要求不严格也密切相关。

(二)学校卫生现状调查报告(大磊、李政策、苏敏、纪沈琴等19人)

对于寝室卫生,有一半同学认为寝室卫生间设计不合理。59%的同学认为寝室区有异味、不卫生。但同时,同学也坦承各班寝室垃圾能够及时清理。

对于教室卫生,高中部有近五成的班级达不到清洁要求。从调查结果来看,普遍原因是少数同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对于校园卫生区卫生,绝大多数同学能够将垃圾倒在指定场所,对校园卫生间卫生也基本满意,但近七成的学生认为校园整体不是很清洁。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同学都有较强的卫生意识,能够自觉维护校园和教、寝室卫生,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希望生活在一个清洁的校园环境中,并承认这对学习有影响。学生们对良好卫生环境的普遍心理需求,是学校能彻底改善卫生的希望所在,只要学校适当调整卫生间布局,改善部分设施,加大宣传,班级进一步加强对卫生管理,并实施有效的监督机制,一个清洁美丽的校园一定会展现在我们面前。

(三)我校安全情况调查(杨玲、陆玉娟、尹星、吴小知、许荣等8人)

围绕安全问题,我们作了七个方面的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用电安全、运动安全和实验安全整体较好,分别只有7%和3%的同学出现过意外(原因不详)。

同学们意见较为集中的安全隐患有三个方面,一是校园丢失物品的情况较为严重,近一半学生承认丢失过物品或者有失窃经历。二是在校园一些监控死角,学生聚集吸烟情况普遍,有一半学生都知道这种情况存在;三是教学楼楼道照明情况有重大安全隐患,绝大多数同学对此表示不满。只有1/5的学生认为无所谓。

为此,小组建议学校为教学楼楼道装声控或者光控的照明灯。同时,对极少数学生攀爬围墙的行为,进行监督和制止。

(四)校园水电节约情况调查(陈彦宇、纪蓓蓓、桂盈盈、汪丽、吴青青、陈华等6人)

调查方式:问卷、访谈

本校87%的高中生都同意并提倡节约水电,并有较强的环保意识,如利用洗脸水洒地、洗衣服;减少手机的使用,保持长期待机状态等。但仍有少数同学在冬天用热得快烧水现象,这既不安全,也不环保。希望学校加强环保宣传,并制定相关的制度,让高中生为社会、校园的和谐发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五)教学情况调查(组长:田浩然)

调查方式:问卷、访谈

85%的学生认为本校教师教学严谨,辅导认真,对学生较热情。多数学生认为学校硬件设施配套齐全。但对老师的教学行为,仍有个别小问题存在。一是有部分老师经常在上课期间接听手机;二是极少数老师在上课期间吸烟;三是有1/4的高中生反映自己受过老师的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另外,也有学生反映教学楼漏雨,体育器材缺乏等问题。

建议学校对教师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改善教学设施,力创和谐文明校园。

(六)校园饮食情况调查(查文宝、高志、许涛、陈秋霞、桂佳、桂蜜枣等9人)

调查方式:问卷、访谈

调查显示,只有2%的同学对学校食堂满意。91%的学生都有吃零食的习惯,还有少数学生有节食的不良习惯。

建议学校食堂适当调低饭菜价格,用黑板或者公告等形式进行饮食健康知识宣传,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七)学生课余时间安排情况调查(张晟、刘超2人)

从调查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同学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相当一部分同学不懂得劳逸结合。调查结果还显示,对于学生课余活动,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导致很多学生对这段时间的安排处于茫无头绪的状态。

希望各班加强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宣传,学校和班主任要对学生课余时间安排进行科学引导。

五、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感受

1.许荣:我们从事任何事情,都要有团队精神,相互合作,听从队长的指挥与安排,切不可一意孤行,我行我素,只样只会拖累集体。

2.尹星:在这次活动中,我收获了很多。它让我了解了怎样开展一项研究性活动,让我知道了怎样制作一份调查问卷,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使我学会了大胆与别人交流。

3.小蕾:平时在报刊上看到调查报告总是不以为然,只是随意看上一眼,有时还会说:“什么嘛!不感兴趣!”然后将它丢在一边,却没有发现在这简单的调查报告背后凝聚着多少人的汗水!今天才体会到一份调查报告的诞生是多么的不容易!

4.陈香香:通过这次活动,我明白了:合作是成功的前提,安全是生命的基础。

5.杨玲:我们每进一个班级首先找班长,解释此次活动的原因、目的,并自我介绍,他们都很乐意帮我们。

6.吴小知:当我们进行走访这一步骤时,成效不怎么明显。有些被调查者为了自己的利益或名誉,不愿意据实相告,答案与事实背道而驰,所以,这次调查结果不怎么准确。

7.文童:在此次活动中,我们

高中生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第2篇

我国高中学生的压力源主要来自于学习、父母、老师和同伴、环境、自我发展和时间六方面,其中学习压力是中学生的主要压力源。而高中生的升学压力要比高中生大,这是因为高中毕业面临的升学和择业更为迫切。

在社会中还存在不少高中生由于学习压力无法得到调节而酿成悲剧。一幕幕扣人心酿成悲剧,一幕幕扣人心弦的画面,种种悲剧也给许许多多的家长心灵造成难以抹去的伤痛。所以为了进一步了解学习压力给学生带来的影响.

一、自我减压法:

面对学习和工作力而产生的种种心理上的问题,可借助以下方法自我调解。

1、不要把目标定得高于自己能力所及。

2、有效地分配时间,将学习任务或工作任务按轻重缓急编定先后次序,然后依次逐步完成,阶段性的成果可减低同时展开多份任务而又无法完成所带来的压力。

3、课余时应做适量运动,既可强健身体,亦可减压,或可在教室做一些简单的伸展运动,减轻肌肉疲劳。

4、遇到困扰或情绪低落时,可与家人或朋友倾诉,通过与同学,同事的沟通获得支持和关怀,亦可发泄情绪,以下提供两种心理宣泄FLASH,可点击下载

5、即使再忙,也要有必要而充分的睡眠,这对松弛绷紧的神经至关紧要,对于处在身体发育时期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6、如果实在感觉压力太大,无法应承致使情绪低落,不妨去听听CD,看看电视剧,或者到酒吧去坐一坐,哪怕偶尔“疯狂”消费一把也可以。当然这是一种矫枉过正的办法,不可频频使用,更不能成为你懒惰涣散的借口。

7、养成持之以恒,平衡有序的生活习惯,不要做“书呆子”,别放弃享受美食,享受户外活动或发展个人兴趣所带来的乐趣。

二、病症的心理调适

如果面对学习压力造成的种种生理上的不适,可借助以下办法使之得以缓解。

1、头痛:以拇指轻按太阳穴,眉头及耳背等部位,再以画圆法轻轻按压。

2、肌肉痛楚(如肩部及腰部不适):可做一些简单的伸展动作,坐直身子,放松肩部,两手放背后,十指互扣然后用力向后拉,如此这般重复多次。

3、胃痛:因耽误进餐时间引起胃痛,可喝一点温牛奶,这个时候千万不要求助于茶或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高中生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第3篇

课题组长:吴毓敏 课题方案陈述人:吴毓敏 班级:高一(4)

小组成员:吴毓敏、赖丽思、赖赠朱、杨玉宇、林冬瑜、曹俊杰、蓝坤、李泽贤、蔡淦沅、廖俊华

指导老师:×××

问题的由来:

现在,不少中学生的铅笔盒已经不放橡皮了,取而代之的是涂改液。因为涂改液用起来方便,而且覆盖力很强,挥发性也比较大。但涂改液涂改了字迹,却留下了有毒物质,对人体的伤害很大。修正液中含有苯、钡等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应谨慎使用。修正液如被吸入人体或粘在皮肤上,将引起慢性中毒,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如长期使用此类产品,将有可能破坏人体的免疫功能,更为严重是可能会导致白血病等并发症。为了更好了解修正液给人体带来的影响,特著此文。

活动计划:

1.活动步骤

①讨论小组分工

②实施行动

③总结归纳

④发表

2.可行性分析

经过大家的讨论,认为比较符合要求,觉得该方案具有可实施性与合理性,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改善,有些问题还需在实际调查中探讨。

3.小组分工

一组:××同学收集有关报纸、报道、总结资料

二组:××同学询问使用人群,了解其情况

三组:××同学上网查资料、整理资料

四组:其余同学结合一、三组提供资料制作调查问卷访问人群

研究方法:资料查询法、调查访问法

预期成果:调查问卷经过多次完善,最后询问有关人士并记录。

高中生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第4篇

(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 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全忽视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制约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严重束缚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研究性教学方法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实现了学生学习自主化。为了使高校考试发挥其应有的评价、检测和激励导向作用,对高校考试改革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试方案,建立了与研究性教学相适应的考试方法。实践结果表明,这种考试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方法;考试改革;形成性考核;终结性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8-0019-02

收稿日期:2014-12-02

作者简介:苑会娟(1963—),女,黑龙江巴彦人,哈尔滨理工大学测控技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传感器与测试技术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高教综合改革试点专项项目“基于省精品课的测控技术课程体系构建及教学方法综合改革创新研究”(JG2201201114)

长期以来,高校考试一直采用单一的、闭卷笔试为主的考试方式,考试内容大多局限于书本知识,考试题型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计算题以及综合题,重点考核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的考试使得学生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上,甚至使很多学生平时不努力,期末突击背课本。而且这样的闭卷考试方式易于作弊,使得考试成绩不能公平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由于课程考试成绩不仅是升级、毕业、获得学位的主要依据,还是学生获得奖学金及找工作的主要依据,因此很多学生只重视考试分数,而忽略能力提高,造成我国高校培养的学生有很多高分低能者,严重缺乏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可以说现行考试方式没有起到考试应该具有的评定功能、区分功能、预测功能、诊断功能、教学反馈功能和激励导向功能[2],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制约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考试作为高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检测和评价,对高校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近年来,随着教学方法的改革,考试改革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早在21世纪初就有学者关注高校考试存在的弊端,探讨考试改革方法[3-4]。但此时,考试的改革仅限于题型多样化,以及考试方式从单一闭卷改为笔试、口试、开卷、闭卷等多种方式。2005年前后,关于高校考试改革的呼声逐渐高涨,这时学者们从创新人才培养角度审视高校考试制度[5-6],提出考试改革的思路[7],构建了“复合式、全程性、多元化”的考试体系[8]。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考试改革的研究也更加深入[9-10],研究结果表明,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是高校考试改革的方向[11]。除了少数学者在某门课程中对所提出的考试改革进行了实践[12],大多数学者都是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个人经历,运用相关基本理论进行分析,从而提出考试改革思路及方法。改革的思路及方法已经趋同,得到了广大学者专家的认可,然而,这些方法要真正在高校考试中实施,难度还很大。因为考试的改革不仅仅涉及考试的方式、考试的方法、考试的内容以及考试的题型等等,考试的改革一定要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相适应。要实现形成性考核,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人,使学生主动、自觉学习,让学生重视整个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期末终结性考试。这样形成性考试才能真正起到评价考核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作用。传统的高校考核方式已难以适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高校考试的改革(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已势在必行。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对考试改革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试方式,并在我校测控专业传感技术课程中进行了实践。

一、研究性教学方法

高校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我们改革了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主的教学方法,实施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教学方法。

研究性教学方法是一种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模式,它改变了以教师为主体,真正地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13-14]。运用研究性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将课程内容按知识点划分为授课单元。在讲授单元内容前,教师设计若干问题布置给学生,学生通过自学、互学、小组讨论,完成自学报告;再分组讨论,教师进行指导,学生完成小组学习报告,然后由小组代表给全班同学讲解,由同学提问、讨论,教师亦可参与提问,并作总结指导。这种研究性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考试方式

根据研究性教学方法的教学结构,采用平时考核+实验考核+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的考核方式。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40%,实验考核10%,期中考核20%,期末30%。

平时考核包括出勤考核与研究报告两部分。其中出勤考核占10%,研究报告考核占30%。研究报告由自学报告与小组报告组成,对自学报告的考核包括自评(学生自我评价)、互评(小组内成员互评)与教师评价;小组报告在上课班级答辩、研讨后由教师进行评价。

实验项目分为基本型、综合型、设计型和创新型,不同类型实验具有不同权值,由学生自主选择。实验考核包括实验预习报告、实验过程及完成情况和实验报告。实验考核重点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期中考核在课程学习中期进行,但考核内容为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包括教师讲过的内容和学生自学内容。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方式,全部题型都是填空题,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期中考试主要考核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点情况。

期末考核在课程结束后进行,考核方式也是闭卷笔试方式。题型为综合型和应用型,重点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样的考核方式将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结合起来,改变了传统的用一次终结性的期末考试评价学生课程学习成绩的方法,将考核均匀分布于整个学习过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考试改革的实践

“传感技术”是哈尔滨理工大学测控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于2004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是学校重点建设课程之一。早在2007年,我们就对省级精品课“传感技术”进行了教学改革,将研究性教学方法应用于“传感技术”课程的教学中。相应的对课程考核方法也进行了改革,把上述的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结合起来在“传感技术”课程中进行了实践。教学计划规定“传感技术”42学时,其中理论课36学时,实验课6学时。理论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用12学时以教师为主讲授前四章内容。第二部分用课余时间自学,然后用6学时进行课堂讨论,之后进行期中考试;期中考试范围和复习题在开始上课的时候就发给学生。第三部分用18学时进行研讨课,研讨题目也是在开始上课时布置给学生。研讨课按学习小组进行,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研讨之前,由学生自学完成自学报告,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讨,形成小组学习报告,并在小组内互相评定成绩。根据小组学习报告,制作PPT文档,由小组代表在全班讲解、答辩,其他组同学提问由同学代表或本小组其他同学回答。根据小组学习报告和提问及回答情况评定小组报告成绩。最后由自学报告和小组报告成绩综合为研究报告成绩。终结性考核期末考试成绩只占总体评价成绩的30%,而期末考试复习题也在课程开始时发给学生,考试题由复习题变换而来,侧重综合应用类型。

研究性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改变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观念,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终结考核与过程考核的结合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与研究性教学方法相适应,采用出勤考核+研究报告考核+实验考核+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的考试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科研写作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现代高校课程考试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谢发忠,杨彩霞,马修水.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校课程考试改革[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2]钱厚斌.创新人才培养视界的高校课程考试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9).

[3]刘继红.对高校考试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0,(5).

[4]徐中英.高等院校本科生考试改革与实施办法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0,(4).

[5]王平祥.创新人才培养呼唤考试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3,(12).

[6]刘建国.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考试改革[J].现代大学教育,2006,(2).

[7]孙锦茹.考试改革与学习方式转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4).

[8]陈倩.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谈高校的考试改革[J].高教探索,2005,(2).

[9]薛素铎,兰劲华.工科专业课考试改革和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10,(6).

[10]林静.高校考试改革的有效管理研究[J].中国高教研,2010,(11).

[11]徐爱萍.大学课程考试改革的趋向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9,(2).

[12]谭晓玲,谭俊.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地方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3,(17).

高中生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方法;考试改革;形成性考核;终结性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8-0019-02

长期以来,高校考试一直采用单一的、闭卷笔试为主的考试方式,考试内容大多局限于书本知识,考试题型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计算题以及综合题,重点考核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的考试使得学生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上,甚至使很多学生平时不努力,期末突击背课本。而且这样的闭卷考试方式易于作弊,使得考试成绩不能公平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由于课程考试成绩不仅是升级、毕业、获得学位的主要依据,还是学生获得奖学金及找工作的主要依据,因此很多学生只重视考试分数,而忽略能力提高,造成我国高校培养的学生有很多高分低能者,严重缺乏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可以说现行考试方式没有起到考试应该具有的评定功能、区分功能、预测功能、诊断功能、教学反馈功能和激励导向功能[2],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制约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考试作为高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检测和评价,对高校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近年来,随着教学方法的改革,考试改革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早在21世纪初就有学者关注高校考试存在的弊端,探讨考试改革方法[3-4]。但此时,考试的改革仅限于题型多样化,以及考试方式从单一闭卷改为笔试、口试、开卷、闭卷等多种方式。2005年前后,关于高校考试改革的呼声逐渐高涨,这时学者们从创新人才培养角度审视高校考试制度[5-6],提出考试改革的思路[7],构建了“复合式、全程性、多元化”的考试体系[8]。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考试改革的研究也更加深入[9-10],研究结果表明,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是高校考试改革的方向[11]。除了少数学者在某门课程中对所提出的考试改革进行了实践[12],大多数学者都是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个人经历,运用相关基本理论进行分析,从而提出考试改革思路及方法。改革的思路及方法已经趋同,得到了广大学者专家的认可,然而,这些方法要真正在高校考试中实施,难度还很大。因为考试的改革不仅仅涉及考试的方式、考试的方法、考试的内容以及考试的题型等等,考试的改革一定要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相适应。要实现形成性考核,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人,使学生主动、自觉学习,让学生重视整个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期末终结性考试。这样形成性考试才能真正起到评价考核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作用。传统的高校考核方式已难以适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高校考试的改革(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已势在必行。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对考试改革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试方式,并在我校测控专业传感技术课程中进行了实践。

一、研究性教学方法

高校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我们改革了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主的教学方法,实施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教学方法。

研究性教学方法是一种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模式,它改变了以教师为主体,真正地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13-14]。运用研究性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将课程内容按知识点划分为授课单元。在讲授单元内容前,教师设计若干问题布置给学生,学生通过自学、互学、小组讨论,完成自学报告;再分组讨论,教师进行指导,学生完成小组学习报告,然后由小组代表给全班同学讲解,由同学提问、讨论,教师亦可参与提问,并作总结指导。这种研究性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考试方式

根据研究性教学方法的教学结构,采用平时考核+实验考核+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的考核方式。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40%,实验考核10%,期中考核20%,期末30%。

平时考核包括出勤考核与研究报告两部分。其中出勤考核占10%,研究报告考核占30%。研究报告由自学报告与小组报告组成,对自学报告的考核包括自评(学生自我评价)、互评(小组内成员互评)与教师评价;小组报告在上课班级答辩、研讨后由教师进行评价。

实验项目分为基本型、综合型、设计型和创新型,不同类型实验具有不同权值,由学生自主选择。实验考核包括实验预习报告、实验过程及完成情况和实验报告。实验考核重点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期中考核在课程学习中期进行,但考核内容为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包括教师讲过的内容和学生自学内容。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方式,全部题型都是填空题,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期中考试主要考核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点情况。

期末考核在课程结束后进行,考核方式也是闭卷笔试方式。题型为综合型和应用型,重点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样的考核方式将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结合起来,改变了传统的用一次终结性的期末考试评价学生课程学习成绩的方法,将考核均匀分布于整个学习过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考试改革的实践

“传感技术”是哈尔滨理工大学测控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于2004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是学校重点建设课程之一。早在2007年,我们就对省级精品课“传感技术”进行了教学改革,将研究性教学方法应用于“传感技术”课程的教学中。相应的对课程考核方法也进行了改革,把上述的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结合起来在“传感技术”课程中进行了实践。教学计划规定“传感技术”42学时,其中理论课36学时,实验课6学时。理论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用12学时以教师为主讲授前四章内容。第二部分用课余时间自学,然后用6学时进行课堂讨论,之后进行期中考试;期中考试范围和复习题在开始上课的时候就发给学生。第三部分用18学时进行研讨课,研讨题目也是在开始上课时布置给学生。研讨课按学习小组进行,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研讨之前,由学生自学完成自学报告,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讨,形成小组学习报告,并在小组内互相评定成绩。根据小组学习报告,制作PPT文档,由小组代表在全班讲解、答辩,其他组同学提问由同学代表或本小组其他同学回答。根据小组学习报告和提问及回答情况评定小组报告成绩。最后由自学报告和小组报告成绩综合为研究报告成绩。终结性考核期末考试成绩只占总体评价成绩的30%,而期末考试复习题也在课程开始时发给学生,考试题由复习题变换而来,侧重综合应用类型。

研究性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改变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观念,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终结考核与过程考核的结合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与研究性教学方法相适应,采用出勤考核+研究报告考核+实验考核+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的考试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科研写作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现代高校课程考试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谢发忠,杨彩霞,马修水.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校课程考试

改革[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2]钱厚斌.创新人才培养视界的高校课程考试改革[J].黑

龙江高教研究,2010,(9).

[3]刘继红.对高校考试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

究,2000,(5).

[4]徐中英.高等院校本科生考试改革与实施办法研究[J].

湖南商学院学报,2000,(4).

[5]王平祥.创新人才培养呼唤考试改革[J].中国高教研

究,2003,(12).

[6]刘建国.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考试改革[J].现代大学

教育,2006,(2).

[7]孙锦茹.考试改革与学习方式转型[J].黑龙江高教研

究,2005,(4).

[8]陈倩.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谈高校的考试改革[J].高教探

索,2005,(2).

[9]薛素铎,兰劲华.工科专业课考试改革和学生工程实践

和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10,(6).

[10]林静.高校考试改革的有效管理研究[J].中国高教研

究,2010,(11).

[11]徐爱萍.大学课程考试改革的趋向探讨[J].理工高教

研究,2009,(2).

[12]谭晓玲,谭俊.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地方高校课

程考试改革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3,(17).

[13]郑文.谈苏格兰大学本科教学的“以生为本”[J].中国

大学教学,2010,(5).

高中生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第6篇

一、分析结题条件

研究性学习的结题条件主要包括:(1)活动课题的目的要求是不是全部达到;(2)活动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各方面的工作、活动是否全部落实;(3)活动课题研究的成果质量,水平是否达到预期目标;(4)活动课题研究的各项资料是否齐全。

二、结题组成员的组成和作用

结题组由以下成员组成:结题组组长,指导教师,专业教师,学生等。结题组成员的作用是听取结题汇报,审阅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性成果材料,审阅学生的结题报告,并针对该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提问(如对选题的意义、研究的方法、实施方案、可能的结论等提出问题),最后点评,得出该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意见。

三、结题的程序及实施过程

(1)学生根据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撰写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结题报告的写作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含有研究背景、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主要结论(或作品),并有引文注释;②概述课题研究价值、课题创新点及先进性、课题研究不足及改进思路;③概述课题研究收获、感悟、反思;④列示课题(参考文献)。(2)申请结题。结题现场要求参与本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全体成员或大多数成员参加。(3)在结题会上,活动课题负责人向结题组汇报结题报告(还可以进行成果展示)。(4)结题组成员听取汇报,审阅过程性成果材料和结题报告,并进行提问,由活动负责人或成员答辩,形成结题组成员与参与活动成员问答互动,相互交流沟通。(5)结题组成员点评,得出该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意见。

四、结题成果的表达方式

成果的表达方式要提倡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外,还可以采取辩论会、研讨会、搞展板等方式,同时还应要求学生以口头报告方式向全班发表,或通过指导教师主持答辩。旨在反映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和结果,并最终通过结题报告形式在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这样可以一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概括、推理和论述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展示自己的成果,总结和反思自己的研究工作,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水平。

五、在研究性学习结题中的指导策略

1.科研方法的指导

结题阶段和课题实施阶段所用的科研方法有着一定的差异,课题实施中学生需要运用观察、实验、调查、文献检索等方法全面收集信息,而结题中更多地要用数据处理、统计分析、逻辑分析等方法。教师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给予学生这方面的指导。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结题中的分析论证一定要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原则,如果论证所得到的结论与课题研究的假设不一致,或社会调查所得的分析结果与课题研究预设的观点相冲突,那么不能为了印证自己的假设或观点而随意修改原始材料。

2.思维方法的指导

(1)由表及里,寻根探底。即从具体生动的内容中找出其中本质性的东西,以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2)由此及彼,类比推理。即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不同事物间的共性和差异。(3)联系实际,巧设情境。教师要巧设问题情境,以问题去拨动学生的思维弦脉。

3.学习形式的指导

首先要求每个学生先对材料进行独立分析、推理、判断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强化合作学习意识,提高合作水平,充分发挥团体合作精神。这既是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又是研究性学习的需要。不仅课题组成员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也可以跨课题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以求从他人那里借鉴较好的科研方法。

高中生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第7篇

1行动研究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指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应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能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但目前口语能力是大部分高职学生英语学习中最亟待提高的一方面。笔者认为,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口头报告教学作为一种事先有准备的口头发言教学方式,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如小组活动汇报、文章复述、角色表演等口头报告教学活动,可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不仅如此,口头报告教学还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信心、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包括合作教学、课堂组织、教学语言、教学仪态、提问技巧、讲解技能、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等能力和素质。[4]但实际教学中,口头报告教学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结果出现教师花费很多功夫进行教学设计,看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流于形式,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得不到明显提高。为了解决口头报告教学中的问题,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了行动研究的方法。

2行动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2.1查找原因,反思教学:针对上述发现的问题,笔者研究了相关口头报告教学理论,重新认识到口头报告教学的价值和挑战。注意到口头报告教学有十大关键环节:评估学生水平、明确目的或目标、提供标准和范例、教授报告技能、布置报告任务、回应报告提案、点评口头报告、评估口头报告、课程评估。在过去,笔者设计角色表演、小组汇报等口头报告教学活动时,对口头报告教学还不了解,只是凭借自己的教学思想和经验进行教学,并没有上升到口头报告教学所要求的高度和深度。而口头报告教学中的十大关键环节实际上是由环环相扣的许多任务链组成的,那么,任何一个链接的工作没做好,都会出现差错或达不到预期效果。而笔者在以往的教学中,根本没有考虑得如此周到,如报告前的辅导、对报告提案的回应、口头报告的评估标准模糊、缺少反思和修正等。同时也与其他英语教师就口头报告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交流。随后依据课堂观察、学生访谈、问卷调查,针对口头报告教学中学生的表现,查找出其中的问题所在,如下表1所示:

2.2制定和实施行动方案:查明了问题原因,笔者制定了相应的行动研究方案,在整个一学期(16周)实施了旨在改善学生口头报告教学效果的行动研究。此次行动研究中,笔者采取分阶段进行的方式,不断修正行动方案。同时及时记好教学日记和反思日志,通过学生访谈、学生反思日记、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方法,指导行动研究。

方案一:加强听说训练,提升学生口头报告能力。一方面让积极参与者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带动课堂互动气氛。另一方面,增加个别学生汇报率,尽量给学生提供均等练习的机会,防止部分学生依赖他人,减少混水摸鱼现象,重在培养每一个学生参与口头报告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延长学生口头报告准备时间,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拓展知识深度,尽可能使报告内容丰富,提升学生口头报告内容的高度。这需要教师认真备课,提前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活动,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至少提前两周给学生传达口头报告任务。

方案二:制定明确的评分标准,对学生口头报告展示进行评价。从评价内容来说,报告话题的引入、趣味性、知识覆盖面、重点词汇和句型的利用、报告的条理性,甚至报告人的言谈举止如与听众的目光接触、手势语的利用、报告人的说话节奏等都纳入了评价标准,多方面训练学生口头报告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听说水平。另外,评价方法也灵活多样,把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结合起来,重在对学生的评价客观公正。

方案三:增加学生口头报告前的辅导,增强学生口头报告的信心。准备期间要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的方式与学生沟通报告中遇到的困难。给学生提供技术上的支持;给学生提供演示或示范,鼓励学生扮演教师角色进行口头报告。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尤其要多鼓励、多关注羞于公众发言的学生。

方案四:口头报告教学内容难易适中,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吸引学生参与。

内容难度适中,便于学生经过努力和充分的准备后,有能力完成口头报告。另一方面,经常让学生报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内容应多与学生日常生活、兴趣爱好相联系,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为了得到良好的互动效果,要求学生提前一、两天把话题报告交给教师,这样教师可以及时修正学生的报告内容,同时教师本人也可以做好相关的准备,以更好地面对学生话题的挑战,增强教师的指导作用,从而促进师生间的互动,改进教学效果。

2.3行动研究方案的修正:行动方案实施4周后,笔者就以上行动方案对学生进行了访谈,主要弄清楚学生是否适应这些学习安排和学习活动、口头报告教学中现存的问题,便于及时修正行动方案。基础好的学生认为这些方法针对性强,非常有利于他们提高口头报告能力。但有的学生存在抵触情绪,主要是由于他们语言基础差,评分标准的明确和具体任务的分工让他们无法再“混”下去,担心影响成绩。针对这些情况,笔者加大了对他们的辅导力度。鼓励学生要有认真的学习态度,纠正往常依赖别人、逃避困难的做法,只要积极参与,循序渐进,成绩肯定会提高。为了让学生明确认识自己的进步,开设了学生成果展,展 示学生反思日志,鼓励先进,鞭策后者;展示学生报告的录像,让学生看到自己在汇报中的表现,明确自身的优缺点以及改进的方向。另外还成立了学生学习互助小组,对团结协作的小组集体加分给以鼓励,促进小组内成员间的相互学习和帮助。

行动方案实施10周后,通过访谈和课堂观察得知,较多学生信心增强,已乐意参加口头报告,师生互动明显增强。认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语言训练的机会,语言使用能力和语言的准确性也有所提高。由于评价标准内容的明确,学生及时运用和锻炼课上所学的语法知识、词汇和结构的现象增多。有学生认为应增加多种形式的课内外活动,来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对此,笔者增强了口头报告教学活动和形式的多样性。举行简单易行的比赛,尽量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如风采秀进行阅读竞赛、英文歌曲比赛、口语比赛、背诵比赛,以赛代练,促进口语水平的提高。还进行学习过程的展示,如认真背诵或抄写词汇然后口头讲解词汇意义、反复阅读文章然后进行复述等。口头报告人的安排也变得灵活多样,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按照学生自愿、自由组合和教师安排的方式来进行。口头报告在不需要多媒体演示的情况下,如果场景需要,还选择了室外教学。

行动方案实施15周后,通过学生访谈、学生日志、课堂观察和评论等形式,了解到学生对于口头报告教学已放下戒心和担忧,理解教师为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所付出的辛劳和努力,支持并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方案的实施。

3行动研究效果验证

此次行动研究结束后,笔者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口头报告教学效果进行定量分析和研究。问卷调查中,笔者采用了研究之初的问卷,同时增加了学生口头报告能力提高情况和对英语课的看法两项内容,便于阶段效果的对比和验证。数据显示:因基础差而产生畏惧心理的学生数量从43%下降到10%;14%羞于公众面前发言的学生已变得自信,能够或积极参与课堂;学生参与不积极的现象从63%下降到7%;所有学生认为教师的辅导及时到位,对他们帮助很大。对于新增的两项调查,76%的学生认为自己口头报告能力提高,有94%的学生对英语课表示满意。从数据对比和显示来看,此次行动研究效果明显,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通过行动研究,在不同程度上解决了口头报告教学中的问题,找出了改善口头报告教学的有效措施。同时,行动研究是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5]可促进教师借助行动研究的方法,使教学和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表2

参考文献

[1]吴宗杰.行动研究:外语师资教育新途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

[2]王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高中生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新课程;研究性学习;作用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与研究探索获取直接经验;通过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中,教师所发挥的作用就至关重要,那如何有效的发挥教师在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本文就此方面进行浅析。

1.充分发挥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引导作用

科学研究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学习研究的过程,也是共同合作分享的过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积极主动的发展者,而教师要充当因利势导的引导者。教师在引导过程要注意三个方面。首先教师引导中要注重从实际出发,因人施教。一个班级的几十个学生,至少存在两大差异。一是由于文化科学知识基础不同,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能力以及生活经验等方面存在差异。二是兴趣爱好,生活环境,家庭教育以及外界接触不同。因此要注重因人施教,正确引导。 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基础训练。 在研究性学习的起始阶段,教师要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础训练。如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使用视听媒体,做笔记,进行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以便学生比较顺利且充满信心地进入研究。 第三,教师在引导中要注重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要注重培养和增强学生研究的兴趣和能力。同时通过正确引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

2.充分发挥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指导作用

作为教师必须明确在研究活动中的角色和地位——既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也不是学生活动的旁观者,更不是学生活动效果的评判者,而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该正确指导学生的选题、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报告的撰写等。

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一要注意与学生现有水平相一致,不能超越学生的现有水平,使所有学生能够参与研究,能用现有知识解决问题,要指导学生选题小而实,避免大而全。二要指导学生到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以问题作为自已研究课题,才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题的研究中。例如在《光合与细胞呼吸》一节内容时,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有同学会问①为什么自己跑步后第二天大腿会感觉到酸痛?②为什么家里酿酒时先不密封储藏?③为什么傍晚锻炼比早上好?卧室内不宜放置过多的花草?这些都是与学生在平时生活观察所发现的问题,这些就可以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既可以激发同学们学习生物的兴趣,又可以将生物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更好,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

由于现在的中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作文写得多,调查报告写得少。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书写的格式及要求,知道结题报告一般由题目、作者、摘要、报告内容、参考资料等部分组成。其中报告的内容一般按问题的提出、调查方法、结果与分析、结论及建议几部分组成,也可给学生提供几种样式的报告,让学生参考学习。

此外,还要对学生的合作精神、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进行指导,使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有充足信心,能持之以恒,有序地开展下去。才能使学习者经历知识探索和发现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既要与组内同学交往,还要与同伴一起同其他人员交往,交流也不限于认知领域,还有情感、态度、技能的沟通。

3.充分发挥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组织作用

教师是教学形式的组织者。在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组织好课堂教学形式。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联系生活实际,到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调查研究。用所学的生物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转贴于

由于每次研究学习的主题不同,所要求的目标定位和遇到的客观条件也不同,操作特点和方法也形式各异,但一般来说研究学习的结果表现为资料收集、数据处理、归纳整理、表达交流等形式,而每种形式又可用不同的方式或方法表达和交流出来。如可以是书面材料,也可以是口头报告。书面材料既按一定的要求写成实验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应包括研究的问题、假设、设计思路、材料用具、方法步骤、结果、结论。口头报告材料可以通过开辩论会、研讨会,不管采用什么方式或方法,教师的组织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在教师的组织下,其研究结果才能较好地表达出来,使其具有规范性和科学性。

4.充分发挥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设计者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我注重了积极挖掘教材内容,体现重过程、重方法的原则,坚持师生平等、教学互动,广泛提供科学史料、趣味实验、新技术、影像资料等教学资源,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阅读等形式,努力“设计”营造适宜的学习情景和课堂氛围,启迪学生进行研究,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教学中来。

研究性学习创造了让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潜能的宽松环境,其学习成果主要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创造能力的提高。创造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知识、能力、人格的有机融合和促进,是人的一种潜能,等待着唤醒和激发,这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教”,需要营造有利于创造力培养的好氛围。研究性学习正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了这种氛围,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挥。教师要走近学生,融洽与学生的关系,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可多采用讨论的形式,学生提问由同学们自己尝试回答,意见不统一时可以进行辩论,甚至争论,老师和学生坐在一起不轻易做出判断,悬而未决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进一步查找资料或进行实践来解决。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表达自已的观点。【5】

教学实践证明,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在如能充分扮演研究中引导者、组织者、和设计者的角色,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研究性学习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资料:

[1] 刘恩山等《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2] 范长寿 《中学生物教法研究》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2

[3] 袁维新 《浅谈生物教学的个性化》 中学生物教学 2001

高中生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第9篇

[关键词]生态学实习 研究性教学 问题性 项目驱动

[中图分类号] G64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6-0056-03

一、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现状

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已成为我国高校开展教学改革中的重点之一。[1] [2]生态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生物、环境、农林等相关学科的核心课程。2011年生态学被增列为一级学科,由此可见其重要性。野外工作是生态学研究与应用的基础,野外实习则是生态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内容,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关键环节。[3]很多高校对生态学实习模式进行了研究与实践,从实习基地建设[4]、组织与管理[5]、教学过程改革[6]等多方面均进行了有益探索。徐驰等(2012)提出了实习内容多样化、综合观测、实验与建模途径、因地因时制宜、联系前沿理论与具体研究工作、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等若干生态学野外实习模式。

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研究性教学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研究性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研究性野外实习教学模式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秦钟等(2009)建议生态学实习应适当安排综合性、创新性实践项目;杜照奎(2013)、龚红梅等(2013)尝试了研究性生态学野外实习。由于不同院校学科背景和专业课程设置存在差异,研究性野外实习体系仍有待于整体规划和更新,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还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在教学模式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不强,实践教学缺乏连续性和特色性,缺乏成形的、高效的实践教学模式等。因此,有必要加强高效的生态学野外实习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与探索。

二、研究性野外实习模式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环境科学专业充分利用北京延庆在气候、生境、物种以及植被类型的优势,建立了生态系统多样的生态学实习基地:北京延庆松山和野鸭湖湿地,结合本校学科背景,实习内容确定为森林群落特征调查和湿地植被多样性调查,以森林生态调查为重点。我们在总结多年野外实习工作的基础上,对生态学野外实习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改进,进一步提高了野外实习的教学质量。

生态学野外实习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实习前期准备阶段重点营造研究性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习过程中采用研究性教学方法和学生自主式、合作式学习方式;实习后期注重实习成果总结,开展实习报告的精心修改和学生的公开报告,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践探索的研究性野外实习模式见图1。

图1 研究性生态学实习模式

(一)营造研究性氛围

1.野外研究方法认知

实习前期重点进行生态学野外工作方法及原理介绍,包括植物群落调查方法、数据处理方法和实习仪器使用方法等。植物分类及野外识别是生态学野外调查的基础,不可或缺。针对我校环境科学专业设置缺少植物学、生物学等相关课程的实际情况,我们对植物学相关知识及术语进行了补充介绍。

2.邀请专家讲座

在实习准备阶段邀请相关专家讲座,使学生了解生态学项目的设计思路、野外工作的开展过程,拓展学生的研究思维。如邀请中科院植物所专家进行《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方法简介》、《鉴赏植物,亲近自然》等系列讲座,并由专家带领,对校园植物进行识别实训,这些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术文献分析

教师先通过典型文献分析方式进行实习题目设计、实习报告撰写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查文献、阅读文献的方法,再要求学生根据拟设计的实习项目进行文献总结讲解,以检验学生对文献的查阅程度,探讨自拟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为完成实习项目及实习研究报告的写作打好基础。几年的实践证明,文献分析是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很有效的方法。

(二)认知性与研究性内容并重

为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将生态学实习过程划分为认知实习阶段和研究探索阶段。先认知了解生态学基本的野外实习方法,再进行实习项目的自由探索。认知阶段主要进行森林植物群落特征野外调查方法实践,同时开展植物识别训练,使学生掌握植物生态学野外工作的基本技能,此过程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以引导为主。学生要学习电子采集、鉴定植物的方法;野外植物群落的观察、植物与环境特征的调查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学会观察植物分布与环境的关系。研究探索阶段则进行不同实习项目的调查研究。生态学实习内容见表1。

表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生态学实习内容安排

(三)自拟项目驱动实践

研究探索阶段的实习内容设计思路是“以科学问题为主导”,要求各实习小组通过对实习前文献查阅和实习地的了解,自拟实习小专题的题目,独立设计实习方案,经过教师和学生讨论后,确定实习项目。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分组进行专题调查、分析数据、撰写实习报告。这样,完成一个实习内容的过程就是学生接受一次科学训练的过程,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达到锻炼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的目的。近年来的实习项目见表2。

表2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生态学实习自拟项目

(四)研究性教学方法主导

1.采用问题式教学

问题性教学是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野外实习教学是典型的直观教学,在野外实习中,注重观察植物和环境的外部形态特征,尽量采用启发式、提问互动式开展教学。如到达沿途的样地时,提问:所处的群落类型是什么?空间结构是什么?如何描述环境因子?野外观察植物时,进行一些启发性的提示,如花序类型、叶排列方式、有无汁液、气味等,指导学生亲自体验未知植物的认识过程,通过看、摸、揉、闻等步骤,通过观察和比较,引导学生把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科的识别要点联系起来。启发学生将自身体验到的感觉与学过的理论知识相互衔接,引导学生学会应用生态学的理论去解释现实中的环境问题,思考如何解决环境问题。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开展情景教学

情境教学为研究性野外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教师通过创造性地呈现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去观察、感受、体悟、总结和发现,从而获得实践知识和实践能力。如情境(1):在实习爬山过程中,常有户外登山人员手里拿着山上采来的手杖,问题引导:手杖是什么植物?为何受到大家欢迎?目前的生长状况如何?情景(2):看到海坨山山顶草甸上露营人数激增,提问:旅游露营对草甸的影响有哪些?学生探索、讨论结果后教师点评。这种灵活设置的实习问题,能让学生带着好奇、探究的心理去开展生态学实习活动,既增加了生态学野外实习的趣味性,又能提高学生对植物多样性及其价值与功能的认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小组讨论

生态学实习整个过程均注重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实习项目选题、实习方案确定、野外工作开展、数据处理及实习报告编写过程,均要求小组研讨。由于不同学生在理论基础、动手能力及兴趣等方面都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指导教师、学生围绕共同的教学目标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将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启迪、优势互补,提高学习参与程度,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中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

(五)网络课程互动补充

如何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改进实习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是提高野外实习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鉴于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缺少生态学前置课程基础的特点,通过制作生态学实习网络课程系统,可以对一些生态学、植物分类学相关概念和基本原理进行展示,教师与学生进行网上答疑互动,也可开展网上作业、在线答疑、在线测评、论坛等基于网上的研究性教学新模式,这些均可引导和强化学生的知识体系,增强互动性学习与交流,为野外实习提供很好的信息平台。

(六)成果交流综合提升

1.一对一实习报告修改

野外现场调查结束后,教师对学生写出的实习报告初稿进行一对一修改反馈,再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指导、讨论。通过与教师一对一的讨论,能拓展学生的理论知识点,增强其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学术论文撰写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

2.多媒体报告交流

生态学实习中所有项目均进行10分钟的PPT报告和5分钟的答辩讨论。学生准备认真,汇报风格各异,在总结成果与问题讨论过程中,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综合能力。公开报告锻炼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利用网络资源检索和综合分析信息的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述能力。

三、小结

在10多年的生态学野外实习中,我们教学观念逐渐由单一的验证实习转变为将验证实习和探索实习相结合的研究性实习,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实习教学模式。通过提出研究性项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和申报创新性学习项目的学生明显多于其他专业,学生撰写实习报告的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学生受到了较为全面的科学思维能力训练。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性教学的连续性、研究性实习过程的组织与管理、实习项目的科学性、理论知识的应用及实习效果的评价方法等均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 注 释 ]

[1] 张宇,刘伟忠.研究性教学的深层次实施路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37-39.

[2] 沈显生,尹路明,李树美等.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教育与现代化,2002(3):22-25.

[3] 徐驰,刘茂松,杨雪姣等.生态学野外实习的多样化教学模式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5):158-161.

[4] 刘建宏,杨丽英,熊忠平等.生态学野外实习基地的数字化模型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17):213-215.

高中生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第10篇

1、阶段目标

高一阶段: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信心,培养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使学生初步具备提出问题、采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问题的科学途径与基本方法,学习构建研究模式;通过教师指导去体验和了解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意义及一般步骤与方法;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体验付出努力、与人交往、合作互助的过程,增强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高二、高三阶段:培养学生提出问题、采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科学途径与基本方法,学习构建研究模式;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并应用到部分学科专题的研究中去,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根据我校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学生的现实状况以及学生、学校、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学校开设可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发展的潜能而选择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其中包括学科学习拓展类、科技发明探索类(以实验研究为主)、学习生活技能类、体育技能类、报告讲座类、艺术类、活动类7种。

2、总目标

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特长,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而设置的。它将始终紧紧围绕“三有、四会、打基础”(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有健康的身心素质;会做人、会求知、会生活、会创造;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宽厚坚实的基础)的培养目标,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充实内容,完善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目标可分解为以下几方面:(1)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2)增强主体意识;(3)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4)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5)学会寻找信息源;(6)尝试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7)学会与人交往,增强团队精神;(8)培养主动、清晰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二、学习要求

1、所有年级、所有学科必须将研究性学习课程融于学科教学中,以确保学生既达到中学阶段规定的基本学力,又具备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所有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授课教师都必须切实做好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选题、开课及教材(方案)的准备工作。每个学期每门课(或课题)的分课时教案不得少于5个,每个学期每位教师教授该类课程应不少于5个课时。

3、一般来说,研究性学习课程不强调每门课都必须有绝对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对学生有启发性,让学生学有所得。也就是说,研究性学习既强调内容的丰富多样、有较大的普适性,更注重结果的有效性、针对性、示范性,强调出精品。

4、在课程改革探索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注意发动学生,鼓励其积极参与;各备课组、学科组应有团队精神,群策群力。(2)注意不同学科知识间的联系,要有意识地加强与其他学科间的渗透。(3)注意运用计算机、局域网、摄影、摄像等现代化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服务于课程改革。

三、领导组织

1、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成员由主管副校长、科研处、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等相关人员组成。

2、职责与功能

(1)校主管领导负责牵头,组织课改领导小组成员学习、研究有关课程的理论和经验,宏观控制课程的实施。

(2)科研处具体负责课程的行政管理,职责是保证落实,保管资料,安排活动场地,进行评比,建立课题库。

(3)科研处负责对师生进行科研方法指导,内容包括如何选题,如何写开题报告,常用科研方法介绍,如何撰写科研报告,并介绍好的范例。

(4)年级组长负责提供备选课题,协调班主任和指导教师的工作,交流,管理年级教学工作。

(5)指导教师负责组织、指导、评价和全面管理研究性学习课程。

(6)德育处、总务处等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课程改革,为其实施提供各种服务。教务处协同教学处统筹安排学校图书馆、机房、实验室、阅读室、语音室和各专用教室的使用,以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四、工作流程

(1)组织辅导报告,班级(年级)布置动员;(2)个人选择题目,拟订计划方案;(3)教师初审、合并相近选题;(4)公布初审题目,同学自由组成课题小组;(5)选举小组长,共同设计研究方案;(6)写开题报告,方案评审;(7)小组独立研究,教师指导、监督;(8)形成研究报告、个人或小组总结;(9)班级(年级)

展示,同学评议;(10)召开答辩会、年级报告会;(11)成绩评定、总结。

五、具体安排

1、研究性学习一般一学期每门课(或专题)安排15学时。

2、教师在每学期一月份应准备好2-3个学科内研究性学习课题,在各备课组讨论。各备课组将本年级本学科内研究性学习课题表上交到科研处;科研处将课题表汇总成“*一中学科内研究性学习课程菜单”下发给学生,供其选择。

3、鼓励各班自主选择综合性研究性学习课目。每学年5-6月份,各班在充分讨论、酝酿的基础上,选择综合性研究性学习课目,并填写《*一中研究性学习课题征集表》上交科研处。

4、提倡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提出研究性课题让同学们思考,并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每年寒假为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结题时间,暑假为综合研究性学习结题时间。科研处组织进行评比,并对优秀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

5、鼓励教师利用当地教育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指导。对假期带学生外出进行社会调查(*市城区以外,*大市以内),学校给予每天50元补助,并报销来回车票。

6、各课题组要如实填写《*省*一中研究性学习课题表》,详细记录研究性学习过程。各班重点课题组需将课题成果制成展板,在校庆期间展出。对每班重点课题,学校可报销一卷胶卷的冲洗费用。

7、科研处对研究性学习结题成果评比,采取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实行匿名评比。

六、课程评价

1、对学生的管理与评价

(1)研究性学习课程允许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发展的潜能自主选择课目,每人每学期必须选择1~2门课。

(2)学校对研究性学习课程实行学分制管理,每门课赋予1~2个学分。该学分是学生升留级、毕业、操行评定、评优的重要指标。每个学生高三毕业时至少要完成15个学分,否则不予毕业。

(3)研究性学习课程强调以发展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为主,考核内容以考勤情况和学习成果展示为主(如小论文、总结、展板、光盘、调查报告、小制作、小型表演等);缺勤1/4的学生不予记学分;一学期研究性学习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将学生上课考勤的原始记录和学生展示的学生成果上交科研处。

2、对教师的管理与评价

高中生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第11篇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发展日新月异,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如火如荼,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不仅关注新兴技术辅助教育活动,更是专注于技术促进教育的变革性发展。首届技术促进教育变革国际会议(EITF2012)于2012年8月10日至12日在清华大学举行,会议围绕“技术促进教育变革”为主题,汇聚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中国内地、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著名教育研究专家及教育技术领域领军学者进行学术成果的交流分享。本届大会收到高品质英文论文92篇,共200余名代表热情参会,并通过主题报告、邀请报告、并行分会报告等方式展开交流研讨,为全球的教育技术人构建深化交流新局面。本文对会议的概况及报告内容进行介绍,有针对性地对部分专家的邀请报告进行解读,在聆听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总结技术促进教育的变革性启示。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育变革;EITF2012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03—0039—06

一、引言

由国际华人教育技术学会(SICET: Society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主办、清华大学承办的首届“技术促进教育变革国际会议”(EITF2012)于2012年8月10日至12日隆重召开。该次会议的主题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意即在教育的发展历程中不仅需要技术的原动力,更要注重技术促进教育变革性的应用及实践。本次大会包含来自海内外高等院校、研究所、媒体界等领域19位知名专家所作的主旨报告和大会报告,43位学者在并行分会上做了学术交流,中国内地及港台、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20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此次会议是EITF的第一次会议,得到了全球华人学者的广泛关注与支持,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程序,会议论文集最终收录了92篇高质量的英文论文,主要围绕“促进教与学的新兴技术”、“构建教学环境的创新方法”、“信息社会与文化”、“虚拟学习和灵活学习”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和交流。本届会议不仅仅是一次会议,更重要的是它企图促进SICET学会发展、创办EITF国际会议、提升杂志办刊质量,并以此三位一体的理念共同创建教育技术领域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同时与国际接轨。会议以英文报告为媒介,不仅面向华人学者群体,更吸引全球相近领域的学者积极参与,增强该共同体的开放性和国际化。

二、教育变革的理论与技术

——大会主旨报告解读

本次大会是国际教育技术领域层次较高、影响较大的会议之一,会议邀请了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进行主旨报告形式的学术交流。其中包括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John Burton教授的报告“Instructional Design & Technology: Yesterday, Today, Tomorrow, and Beyond(教学设计与技术:昨天、今天、明天、未来)”,第十届国际学习科学会议主席、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Michael Jacobson 教授的报告“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 Australia: An Overview of Recent Trends and Developments(澳大利亚的教育技术研究:近期趋势与发展概述)”,美国普渡大学Timothy Newby教授的报告“Using Web 2.0 Tools to Create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Experiences(使用Web 2.0工具促进国际合作的经验)”,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的报告“Reshaping Learning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Informatization(信息化社会进程中的重塑学习)”,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的报告“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search of Promoting Blending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推动高校混合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的报告“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Educational Changes with Cloud Technology(云技术对教育变革的机遇与挑战)”,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的报告“Where is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教育信息化成败的关键在哪里)”等。笔者选取这18个由知名学者作的精彩主旨报告中的部分进行综述分析,以期把握最新的发展动态,提取有启发意义的思想和观点。

1. 教育信息化的改革趋势及重点

来自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教育技术和教育心理学的教授John Burton博士针对教学设计与技术的发展历程作了翔实的汇报。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始终是教育技术学科研究的主要战场及重点领域,随着时代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新技术引领下,人性化服务的跨时代元素融入教学设计中,John Burton博士根据时间断代讲述教育技术的发展:当进入教育信息化时代,首先,教学设计不仅需要教师、学习者、学习内容的参与,更需要迸发协作的设计(分析、生产、评价、更新过程的结合);其次,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改变现有设计理念下的教学系统,以帮助学生获取在信息化社会中生存与学习所必需的技能,压缩开发周期长且复杂庞大的教学系统,注重需求设计和智能技术在信息化教与学中的设计及应用。

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克抗先生对教育信息化成败的关键作了精彩阐释。他抛出问题:到底什么是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如何才能实现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学习与教育是有区别的,学习活动与教育活动的性质完全不同,后者是纯粹的社会活动,前者可以是个体化的,也可以是社会性活动;两者的内容也不完全相同,学习是获取知识和经验,教育是教与育,教是传递知识与经验,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应当注重在课堂的变革,而非学习过程。何克抗认为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自然课堂教学结构就是学校教育系统结构的核心,改变学校教育系统结构就是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结构。至于如何实现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他认为信息技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技术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组成。课堂教学的四要素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传统教学中即“教材”)、教学媒体,要分析彼此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非线性关系,通过坚持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育思想与“学教并重”的教学观念来变革;师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非线性关系,通过有效运用组织教学内容的“宏策略”和“微策略”来体现,“宏策略”是要揭示学科知识内容中的结构性关系,“微策略”是强调在一节课内任何围绕某个主题来组织的教学;师生与教学媒体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应通过实现教师、学生、媒体三者之间的双向乃至多向互动来体现;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应通过采用超链接方式组织数字化教学内容来体现,教学内容由线性到非线性,任意节点随意跳转,按需学习。

悉尼大学教育和社会工作系的教授兼系主任、计算机化学习和认知研究中心联合主任Michael J. Jacobson博士介绍了澳大利亚教育技术研究的近期趋势与发展,他指出数字教育革命时代,澳大利亚将为其教育技术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提供最为便捷的网络、商业投资等,并与世界其他组织与机构合作。Michael J. Jacobson认为团队合作精神是教育技术研究者的基本素质,任何领域成功的关键在于合作而非孤立,但对与技术市场密切联系的教育技术领域来说,该学科的多样性、交叉性要求大力加入技术元素以促进教育的跨学科交流,支持学习者在不同领域间的对话,因此团队合作在教育变革中尤为重要。

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针对混合学习在高等学校教育改革中的实践应用研究作了报告,他指出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2011-2020)》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要与高等学校深度融合,促进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的现代化,此外,目前高等教育的现状急需改变:其一,大部分高等院校的教育都停留在以教师、课堂和课本为中心的基本局面,现代教学仍是传统模式;其二,投资大量的财力物力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及网络课程,其使用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在此背景下,李克东提出利用混合学习,即传统的面对面(Face-to-Face)教学和基于网络的在线(Online)学习的整合,通过调查研究寻找优秀案例,使用内容分析、扎根理论研究案例,总结并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将“learning from IT(从信息技术中学习)”转变为“learning with IT(在信息技术环节下学习)”,充分使用信息技术认知工具,推动高等学校教育模式的变革,构建教师实践社区,开展网络调研与绩效评估,促进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发展。

2. 教育技术应用的机遇与挑战

Web 2.0给教育带来了无限新鲜,美国普渡大学的Timothy Newby教授从学生视角审视了Web 2.0工具。他指出美国教育教学遇到挑战:第一,教师容易高估自己的技术水平;第二,学生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第三,学生对学习材料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内容的趣味,而不清楚为什么能激发学习动机;第四,学习者积极参与媒体学习,但却忽视合作学习;第五,数字化技术使得处于信息化时代下的学习者与朋友和家人疏远了;第六,wiki是跨文化、跨国际时代下的潜在有效平台,基于wiki的合作学习设计培养学习者学习能力。Timothy Newby教授设计的INSITE研究项目中,学习者使用Zoho Sheets、Google Docs、Google Lit Trips、Xanga、、Thinkfree、Prezi等Web 2.0工具,进行小组合作、写作练习、交流分享等,其两年以上完整的研究表明,学生更倾向于合作学习,可基于wiki设计并开发合作平台以实现知识共享。

教育中应用的技术纷繁复杂,云计算(Cloud Technology)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过了“基于计算机的教育(Computer Based Education)”、“基于互联网的教育(Internet Based Education)”,发展到“基于信息化基架的教育(Cyber Infrastructure Based Education)”,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在“云技术对教育变革的机遇与挑战”报告中指出统一信息架构(Cyber Infrastructure)概念最早出现于1998年,是基于信息化基架的教育,是教育科研云计算平台的前身。云计算给教育信息化带来无穷益处:按需扩展,使计算更为灵活;集中管理,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管理复杂度,技能学习智能化。这给教育信息化带来无穷机遇,采用云计算技术架构信息平台,可消除“梅花桩”;系统互联资源、共享传递资源,高效培养专业化队伍,保证信息化系统的有效运行;降低资源和系统的消耗,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电子书包是一种便携式的个人信息终端,具有阅读电子课本、管理学习资源、记录个人电子学档的功能,这种云服务平台实例实现了从碎片化学习向连通化学习的转化,从根茎式学习走向全球脑,此项研究正从技术和教育视角重新审视学习方式变革,让我们深思学习评价变革,反思云技术给教育变革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韩锡斌副院长演讲的内容为“融合LMS技术,创建网络学习平台”,他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开放网络课程的开发及使用现状,指出开放网络课程与校内课堂教学活动脱节的普遍现象,其解决措施即融合THEOL LMS技术,设计高效开发网络课程的平台,开发教育模型,架构技术平台,以实现课程平台共享于互联网络,课程内容交流于不同校际,课程活动传递于全国各地(如图1、图2所示)。

3. 信息化社会中教与学的新变革

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针对信息化社会进程中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学习作了精彩报告。社会信息化将改变人们的知识观和学习观,从而引发学习方式变革的需求。传统学习方式以知识精加工为主,学习者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统一要求和预设的知识单元顺序,逐个达到规定测试要求,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掌握,这样的传统知识学习观将面临巨大挑战;他提出,信息化社会中,首先,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将以“知识贯通式学习”为主,即学习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在同一学习目标下,从了解知识来源和知识结构出发,逐步掌握关键性知识内容,对所学内容进行整体掌握;其次,学习者的学习路径是差异化的,既有线性的路径,又有从点到面的扩散式学习路径;再有,课堂教学只是让学生了解知识迷宫,学生却不知如何在迷宫中不迷失自己,学习过程不再仅仅是匹配问题,而更多地转向如何理解问题情境与界定问题,如何提出问题,怎样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等。重塑学习给了我们重要的理论意义,为后续设计并开发信息化社会进程中的学习系统做好理论模型研究准备。

美国南密西西比大学的王淑艳教授作了题为“在线教学的教学设计策略与实践研究”的报告。她生动地介绍了在线教学的参与者研究教学活动的设计及如何为职前和在职教师服务,以此展示信息技术与在线教学的整合的重要性。在线教学设计的研究使用行动研究法,根据ASSURE模式设计在线课堂教学策略:A——analyze the learner(学习者分析),S——state objectives(设置目标),S——select media and materials(媒体选择),U——utilize Technology,media and materials(利用媒介技术),R——require learner participation(参与学习),E——evaluate and revise(评价完善)。基于此的模型设计了在线教学系统,借助课堂反馈、微博评述、论坛反馈、课后评价、参与者意见,用不同的交流工具创造灵活的学习环境,学习者之间的有效交互促进在线课程的高效完成,明确课程目标并以足够的交互进行教学指导,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得出:[①]本课程帮助学习者体会在线课程整合技术的方法和意义;[②]课程活动帮助职前及在职教师掌握所需的技术技能;[③]课程设计和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将技术融入教学。

我国台湾师范大学陈明溥教授对“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中融入Alice技术的效益”进行了研究,报告中他认为:常用的可视化程序设计工具包括Alice和3D等,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实验表明,将可视化工具Alice融入程序语言教学中,能够帮助学习者理解程序运行的原理,并且合作学习比个体学习更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成效,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习者达到较好的学习进展,并且提升学习的满意度和主动学习的态度。但是实验过程中,技术的融合对初学者的影响不明显。他们的后续研究将致力于使初学者更快更好地进行学习和思考。

三、教育信息化吹拂的学术春天

——并行分会报告综述

首届EITF并行分会是大会的主要议程之一。参会代表从“促进教与学的新兴技术”、“构建教学环境的创新方法”、“信息社会与文化”、“虚拟学习和灵活学习”四个主要方面进行汇报和交流,来自世界各地的43位专家学者交流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1. 促进教与学的新兴技术

新兴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灵魂,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方面,教育技术工具的研究开发、校园信息化的建设、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等是教育信息化的具体体现,构建教学环境、最优化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现代化始终是教育技术领域关注的核心问题。研究者们探讨了“促进教与学的新兴技术”,其中有来自我国台湾国立成功大学的陈立祥教授的报告“运用虚拟显微镜系统在医学组织学分析中的应用”,南京大学张宝辉教授的“基于iMVT平台对中学化学教育的实践研究”,圣约翰大学陈晓珺博士的“在线移动平台与历史教学的融合”,阿尔伯塔大学尹垠博士的研究“电子白板在现象学研究中的应用”,北京交通大学周围教授的“泛在学习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的结合”,等等。

2. 构建教学环境的创新方法

普渡大学Timothy Newby教授介绍了IMPACT(Instruction Matters : Purdue Academic Course Transformation,普渡学术转型课程)项目,讨论了如何使传统大型的课堂教育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术小组,验证了学习者和教师的角色、学习方式等转型。北京大学缪容博士和她的团队在北京某中学的学生中运用Light-Up English系统研究英语学习,一改传统的学习模式,融合混合学习理念,工作日由学习者在系统中自主学习,周末进行面对面的教学辅导,她指出创新的学习理念与方式能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混合学习模式——网络技术的融合、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及导师辅导的模式适合中学生的英语学习,他们并打算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推广此教学方法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美国安柏瑞德航空航天大学站红教授研究美国大学生如何设计并应用视频会议技术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视频会议教学的设计元素包括:关联、能力、丰富和文化,将它们体现在学习系统设计中,促进学习者的自主与合作学习。北京师范大学冯晓英博士深入研究了“支架式教学策略如何促进校际合作学习”,校际协作学习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更能够促进不同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分享,其研究目的是设计和应用教学支架策略指导农村和城镇学校开展跨地区校际协作学习,其实验结果表明高强度的支架式教学更适合农村学校教学,中等强度支架式教学适合城镇学校教学。

3. 信息社会与文化

信息化社会发展迅猛,不同文化、习俗、理念在网络世界里触手可及。江南大学徐旸报告了“基于网络的智慧校园建设”,“数字校园”如今已发展为“智慧校园”,可通过信息技术构建智慧校园管理系统、教学系统、教学环境,学生和教师在此平台上领略异国文化与科技,融案例、理念、应用于一体的“智慧校园”将是教育教学中的新风景。国立中山大学庄雪华教授介绍了“TPACK——技术教学内容知识的内涵以及不同的组合方式”,创建了TPACK教师专业发展模型,为高校教师提供一手教学资料,集思广益,让教师能感受并领悟不同地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南京师范大学申灵灵博士报告了“教育技术学中的视觉素养研究”,当今社会已然是一个视觉的世界,需要市民有着较高的视觉素养,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共享离不开学者们对视觉素养起源、发展、核心的领悟。

4. 虚拟学习和灵活学习

富兰克林大学杨翊博士作了题为“应用Facebook创建在线网络社区”的报告,Facebook为大学生提供了结识朋友、交流分享的社交网络,有助于彼此之间的沟通和联络。Facebook在教学应用方面可帮助建立友好的积极的社交网络,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辅助教学管理与支持协作学习。北京大学李秀晗就“微博如何促进非正式学习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微博作为一个实时更新与共享信息的平台,是Web 2.0时代下交流、合作、共享和灵活学习的重要平台,它备受广大青年、学生的青睐,利用微博平台可促进高校学生的非正式学习,创建新型师生关系,设计信息化时代的教学模式。其他来自清华大学、台湾中原大学、深圳大学等的学者对教育游戏、交互式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等问题展开精彩研究汇报。

四、总结与启示

本届会议是EITF的首届会议,“技术促进教育变革”成功地带给教育技术研究领域无限新鲜血液,我们看到了教育技术的发展面临的众多机遇与挑战,通过大会报告,教育技术研究者从新的视角思考了变革。我们需要对教育信息化深入研究,从教育教学基本原理、教学设计基本模型来审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对新兴技术不盲目追崇,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思考数字化技术的恰当应用;还要探讨在信息化社会进程中如何建设信息社会,如何发展技术文化,让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终身学习理念支持的、协作共享的新兴技术更好地为教育变革服务。

1. 信息技术的融合性开发给教育创新变革带来新机遇

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发展促进了灵活学习、非正式学习、移动学习的蓬勃发展;虚拟现实技术更是为学习者提供了真实的网络学习环境,满足学习者对真实环境的要求、对实践过程的体验;而已成熟的Web 2.0和逐渐发展的Web 3.0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更促进教育变革,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紧密联系,为教育创新变革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动态系统。

2. 教育教学的变革离不开教学模式的创新

教与学的方法要从“传统教授型”转为“创新探究型”;要不断研究适合“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合作学习”教学组织模式;教学评价方式应多元化,而非传统的考试等单一评价尺度;要探索创新具有本国特色、学校特点的教学方式和理念。

3.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实践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终极目标

从国内外教育学者及专家的研究中可以得到启示,教育的变革主要在于课堂实践过程的变革。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需要从三个维度考虑:创建信息化教学软硬环境从而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信息化教学方法,以及变革传统教学步骤实现非线性教与学的过程。教育技术理论研究在解决教育问题、设计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当深入挖掘教育技术理论的支撑作用,紧紧抓住每个学科、课堂的活动导向与教学设计,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更深入、更真实。

4. 教育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紧密联系,协调发展

高中生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第12篇

一、高职英语口头报告教学中的问题原因分析

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口头报告教学作为一种事先有准备的口头发言教学方式,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如小组活动汇报、文章复述、角色表演等口头报告教学活动,可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不仅如此,口头报告教学还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信心、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包括合作教学、课堂组织、教学语言、教学仪态、提问技巧、讲解技能、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等能力和素质。[1]但实际教学中,口头报告教学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参与不积极,认为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或作业,使学生运用能力训练效果大打折扣;学生准备不充分,达不到一定的深度和学习效果;不能做到学生全员参与,尤其是团体活动中,有不少学生浑水摸鱼,应付了事;不愿意公众发言,口头表达能力没有显著提高。为了解决口头报告教学中的问题,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了深入探讨。

针对上述发现的问题,笔者依据学生访谈、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方式,认为口头报告教学中问题出于以下原因:

1、学生基础较差,听说能力亟待提高,口头报告有一定的难度,怕说错,造成了学生的畏惧心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此部分学生占47%)

2、有的学生恐于公众面前发言,很难克服心理障碍,不敢参与口头报告;(占20%)

3、小组成员任务不明确,口头报告人总是由小组内成员推选产生,给小组内的非口头报告者造成了混水摸鱼的机会,这样就造成了部分学生参与不积极的现象。(占42%)

4、口头报告评价标准模糊或没有标准,教师口头点评后没有确切的标准对学生的成绩加以评定,导致学生成绩平均,抹杀了起主导作用的组员的积极性,使口头报告教学缺乏活力。(占26%)

5、教师对学生的辅导欠缺,沟通太少,导致学生问题搁置,影响了学生口头报告的效果。(占38%)

由此可见,上述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参与口头报告的积极性。应该尽快想办法解决。

二、高职英语口头报告教学中的对策

查明了问题原因,笔者采取了下列应对策略。

1、加强听说训练。同时延长学生口头报告准备时间,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拓展知识深度,尽可能使报告内容丰富,提升学生口头报告内容的高度。这需要教师认真备课,提前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活动,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至少提前两周给学生传达口头报告任务。另外,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查找和提供学习材料,不能仅仅局限于学习课本和教师所提的材料,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会更强。[2]

2、对学生口头报告制定明确的评分标准。评价方法灵活多样,把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结合起来,重在对学生的评价客观公正。一方面让积极参与者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带动课堂互动气氛。另一方面,增加个别学生汇报率,尽量给学生提供均等练习的机会,防止部分学生依赖他人,减少混水摸鱼现象,重在培养每一个学生参与口头报告教学的积极性。从评价内容来说,报告话题的引入、趣味性、知识覆盖面、重点词汇和句型的利用、报告的条理性,甚至报告人的言谈举止如与听众的目光接触、手势语的利用、报告人的说话节奏等都纳入了评价标准,多方面训练学生口头报告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听说水平。

3、增加学生口头报告前的辅导。准备期间要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的方式与学生沟通报告中遇到的困难。给学生提供技术上的支持;给学生提供演示或示范,鼓励学生扮演教师角色进行口头报告。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尤其要多鼓励、多关注羞于公众发言的学生。

三、对策实施及效果验证

    此次研究中,笔者采取分阶段进行效果验证的方式,不断修正教学方法。外语教师关注教学中的特定问题,并从课程、学生、教师本身等方面收集有关的资料。收集资料的方法包括自述与回忆、他人的参与性观察、日志、各种检查表、问卷、访谈等,也可以借助于录音、录像等。[4]笔者利用这些方法,指导教学研究。

通过课堂观察和学生访谈得知,较多学生信心增强,已乐意参加口头报告,师生互动明显增强。认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语言训练的机会,语言使用能力和语言的准确性也有所提高。由于评价标准内容的明确,学生及时运用和锻炼课上所学的语法知识、词汇和结构的现象增多。有学生认为应增加多种形式的课内外活动,来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对此,笔者增强了口头报告教学活动和形式的多样性。举行简单易行的比赛,尽量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如风采秀进行阅读竞赛、英文歌曲比赛、口语比赛、背诵比赛,以赛代练,促进口语水平的提高。为了让学生明确认识自己的进步,开设了学生成果展,展示学生反思日志,鼓励先进,鞭策后者;展示学生报告的录像,让学生看到自己在汇报中的表现,明确自身的优缺点以及改进的方向。另外口头报告人的安排也变得灵活多样,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按照学生自愿、自由组合和教师安排的方式来进行。口头报告在不需要多媒体演示的情况下,如果场景需要,还选择了室外教学。

高职英语口头报告教学中的策略实施后,笔者采用了研究之初的问卷,同时增加了学生口头报告能力提高情况和对英语课的看法两项内容,对此次研究的阶段效果加以对比和验证。数据显示:因基础差而产生畏惧心理的学生数量从47%下降到8%;20%羞于公众面前发言的学生已变得自信,能够或积极参与课堂;学生参与不积极的现象从42%下降到11%;原来38%的学生认为教师辅导少,现在只有极个别学生有此想法。对于新增的两项调查,71%的学生认为自己口头报告能力提高,有92%的学生对英语课表示满意。从数据对比和显示来看,此项研究效果明显,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通过深入研究,在不同程度上解决了口头报告教学中的问题,找出了改善口头报告教学的有效措施。当然,培养和提高学生口头报告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不可能在一学期就让学生的水平得到突飞猛进的提高。学生仍然面临各种问题,如词汇量少、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不当、自 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等。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加强研究,为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做出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胡美馨.浅析RICH教学法口头报告课中存在的认识误区[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

[2]鲁修红、甘甜.行动研究在高职院校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2(1).

高中生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第13篇

【关键词】Seminar商务跨文化交际 应用 反思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01-0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商务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很多职业学校都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熟练的商务业务能力及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所谓跨文化交际,是信息的编码和解码过程, 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者的人际交往和互动。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由言语和非言语交际能力及文化适应能力所组成的综合能力。本文作者尝试把Seminar教学法引入职业学校的课堂,目的是拓宽、提高《商务跨文化交际》课程教与学的实效性。

一、关于Seminar教学法

Seminar(音译为习明纳,意译为讨论会、讲习会)纯粹是舶来品。最早见于18世纪虔敬派教育家佛兰克创办的师范学校中。1737年,德国著名学者格斯纳在德国哥延根大学创办哲学Seminar,从而把Seminar引入到大学中。后来柏林大学对Seminar进行了改造,把它发展成为一种基本的制度形式:教学——科研研讨班。其含义是指:“大学或者研究生院中在教授的指导下从事原创性或者集中性研究的一小组高年级学生,教授具体通过定期会见这些学生并同学生讨论他们的报告或者研究成果来指导他们。”

Seminar在欧美大学课堂中广为流行。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注重Seminar教学法,在吸收国外的经验和做法后,在管理学、外语等专业课程中对该法进行研究与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Seminar的教学模式呈多样化,如在宏观教学计划层次单列讨论课、在中观学科课程层次穿插讨论课、在微观的一堂课或一个知识点运用讨论课等等;还有的对Seminar进行分级(初级、中级、高级),以适应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这就为引入Seminar教学法到职业学校提供了可能性。当然,在职业学校开展Seminar教学法,并不像本科及以上的学校关注前言问题或一门课的基础问题,而是侧重学生对于学习资料的查找、梳理、归纳,实践后的经验积累、交流、提炼与理论印证与认识提升。

二、Seminar教学法在《商务跨文化交际》中的实施

Seminar教学实践主要包括教师的前期概要式和后期总结式讲述、学生的专题报告两部分组成。如无特殊情况,基本上安排每个月一次,在开学前一个月教师(教师或指导教师)和各组(每组8人)组长根据教学计划共同敲定好课题,由各组长分配研究任务并指定报告人。学生必须定期汇报报告的准备情况、进度、存在的问题等等,教师要适时地给予指导和引导,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确保学生研究的方向、内容、深广度与教学大纲相符合,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有效更新,让其他组的同学从中得到启发,提高学生在学术场合积极思考、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此外,还可以邀请企业顾问或相关专家光临指导。各组在前期准备工作结束后,可以进行模拟报告,以求完善。各组长负责于报告前两周在校园张贴海报,欢迎师生参与。Seminar教学法实践一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以一节课45分钟为例):

(一)主持人介绍,导入主题(2—3分钟)。主持人一般由教师担任,用英语对报告人的学习和研究背景做简要的介绍,概要地提及主题,为下面的讨论定基调。主持人不做任何的界定或评价,以免影响学生的自我判断。

(二)主题报告演示(20分钟左右)。报告人(组长或某个组员)利用多媒体对自己的主题进行论述。该部分是对该组全体学生的学术水平以及报告人的礼仪、形象、多媒体制作、现场驾驭能力等总体水平的检阅,因此要求报告人衣着整洁、礼貌谦虚、言语流利。题目要中英文双语制作,摘要部分为英文,报告人尽可能用英语陈述,当然适当的语码转换也是可以的。

(三)讨论与交流(10—15分钟)。这一阶段主要是围绕主题进行交流。针对报告内容,课程参与者(教师、学生等)均可向报告人提问,并对报告的命题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指出报告中或多媒体演示中的错误,或要求报告人对某些内容进行解释或表达看法。主持人要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互动,避免个别学生唱主角。

(四)总结与评点(3—5分钟)。学生对本次报告做总结和致谢,然后由教师或特邀专家简短地对讨论进行点评,对本次课的专题内容和学生的表现加以总结,并提出相关建议。

(五)作业布置(1分钟)。“Seminar”课结束后,要求报告人根据报告过程中教师、学生等所提出的意见,与该组成员一起将自己的“Seminar”报告做认真的修改,然后打印成文,作为资料保存。

三、效果与思考

近年来,笔者连续应用Seminar教学法在商务英语班进行了实践,发现其与传统的讲授课方式形成鲜明的对照,它并不是以“传授——接受”的模式让学生掌握一个系统的知识构架,而是特别强调实践、反思、合作及对话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激活学生高级认知能力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对新概念、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通过高水平的思维加工来达成。它的运用给职业学校带来了可喜的变化:(1)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经常聚在一起围绕主题讨论研究,既分工又合作,集思广益,经过教师的鼓励和同学的帮助,学习主动性增强,最明显的一点是,发言的质和量明显改善,学生不仅把课本上的商务跨文化交际知识深入理解,还把静态知识变成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动态知识,明显提高学习的效度;(2)促使学生查阅资料,尤其是外文资料,更多的学生走向图书馆和利用网络搜索所需信息,学会了做笔记和写一些英文“小豆腐块”,锻炼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3)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换,使师生关系更和谐,建立在课程研究的共同兴趣取向的师生关系对在职业学校执教多年的教师来说是一种幸福。

Seminar教学法在职业学校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但有两点必须足够重视:(1)每一次实施前都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例如教学目标、研讨内容、主题难易度、时空安排、报告人和专家的选定等;(2)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适时参与和指导,避免在报告中出现严重的知识性错误、曲高和寡或相互衔接的真空地带。

参考文献:

高中生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第14篇

本文以2013年的地平线报告、尤其是2012年“地平线报告·博物馆” 版作为具体案例,作了较系统、详细的阐述,并以科技传播的视角分析、描述了数字博物馆在未来1到5年内将采的用新技术的具体案例。

关键词 科技传播;新兴技术;数字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7-0232-03

1什么是地平线项目与年度报告

ELI是一家致力于通过信息技术革新来提高人们的学习水平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是美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协会(EDUCAUSE)项目的开创者。当EDUCAUSE对用技术的手段来促进高等教育萌发兴趣之时,ELI专门为此开发了创新性的技术,并将其运用到提高学习水平和促进教学改革的实践中

NMC是新媒体联盟(New Media Consortium)是由全球近300个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洲、亚洲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博物馆、学习中心、基金会等领先学习机构组成的非营利性研究机构,致力于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中的研究和运用,总部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奥斯汀。近20年来,联盟和它的成员致力于探索和开发在学习、研究和创造性探究方面的应用程序的新兴技术。

2002年,新媒体联盟启动实施地平线项目(The Horizon Project),以新兴信息技术进入教育主流性应用的潜能作为主要评估标准,开展持续而系列化的质性研究,以年度报告的形式向学习机构提出关于新兴技术、关键趋势和重要挑战等方面的研究分析,并力求实现研究和实践的互动。

自2005年以来,“地平线年度报告”成为了ELI与NMC这两大组织最引人关注的合作项目,来自两个组织的成员参与了该研究报告的撰写和。报告新兴科技可能会在未来5年左右的时间里对全球各种大型企业产生的各种重大影响。这个报告每年都会反复修订。

项目展示、政策阐述、工具和技术应用等活动,发挥研究对实践的促进作用。

2 “地平线报告”内容概述

为了让大家对过往的状况有所了解,我们将以表格的形式对2013报告年的具体内容做个概括介绍。从表格中我们不难看出,一年一度的“地平线报告”(The NMC Horizon Report)会从主要的趋势、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应用的新技术三方面做具体的阐述。

报告结构 内容

重要趋势 1、开放性已成为一种价值,比如说:开放内容、开放资源、开放数据等。

2、作为传统大学的替代和补充,人们开始探讨大规模网络开放课堂。

3、大学毕业生要求有更多的非正式经验。

4、人们越来越趋向于用新数据资源制定个性化学习经验和学习测评。

5、因为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大量资源,教育者的工作持续发生变化。

6、教育范式转换为在线学习,混合式学习,协作模型等。

主要挑战 1、师资培训还未意识到,数字媒体素养是各学科和行业的一个关键技能。

2、创作、出版、研究领域出现的新形式都超出了现有评估模式的范围。

3、教育本身的过程和做法往往限制了新技术的吸收。

4、当前技术和实践不支持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5、新教育模式给传统高等教育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竞争。

6、大多数学者都不采用新技术进行学习和教学,也不用来组织他们自己的研究。

3“地平线报告—博物馆版”内容简介

截至到2010年,“地平线报告”已在教育界内取得了普遍的认可,为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新媒体联盟开始从博物馆背景下的教育入手,了“地平线报告”的博物馆版。该系列的报告旨在立足于全球范围内的博物馆,用全球视角和眼光,克服地区和对新兴技术的应用难题,以使全球范围内的博物馆受益。

作为地平线项目的一部分,其实施过程和其他系列的地平线报告的过程一样,主要包括团队组建、文献综述、形成共识和成果应用等四个阶段,通过网络在线协作的方式完成。

不同的是,地平线项目有独立的博物馆项目专家委员会,这些专家来自博物馆、教育、技术和其他相关领域。这些专家的研究内容会和地平线报告的其他项目的委员会进行交流。

博物馆项目的专家委员会需要系统、全面地回答以下四个大问题以确定每期报告的主题等:

1)未来五年内,地平线项目列出的关键技术列表中,哪几项对博物馆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2)哪几项关键技术从我们的技术列表中消失了?思考一下相关问题:

博物馆应选择哪些已经广泛应用的技术来支持和提升博物馆教育?

博物馆应积极寻找和借鉴哪些在消费、娱乐或其他产业中已形成固定用户群的技术?

哪些重大趋势将在博物馆实现教育和交流的任务导向中发挥重要影响?

3)博物馆应开始关注未来的三至五年内哪些关键的新兴技术?

4)来五年内,博物馆在教学和交流方面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依据专家委员会对这四个问题的回答,“地平线报告-博物馆版”的格式和形式同其他系列的报告一样,也从目前关注的重大趋势、主要挑战和未来1至5年博物馆领域应用的新技术三方面入手。

3.1关注的趋势

5结论

科技传播作为一门交叉学科,随着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等基础理论的发展而提出、发展并逐渐完善。我国从科技传播概念的提出到现在,已在学术界、新闻界、商界等各个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和谐发展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从科技传播的视角,梳理并分析了国外NGO组织在科技传播领域的思考和创新,希望能对国内的研究起到可借鉴的研究价值。

本文除了自行翻译一部分来自2012“博物馆版”的内容外,也曾参考了他人的文献和部分网络上的资料,假如在“参考文献”中有所遗漏,作者表示致歉并在此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1]NMC:New Media Consortium.[DB/OL]. http://

[2]Johnson, L., Witchey, H., Smith, R. Levine, A., and Haywood, K.. The 2010 Horizon Report: Museum Edition[R]. Austin, Texas: The New Media Consortium, (2010).

[3]Johnson, L., Adams, S., and Witchey, H. The NMC Horizon Report: 2011 Museum Edition[R]. Austin ,Texas: The New Media Consortium,(2011).

[4]Johnson, L., Adams Becker, S., Witchey, H., Cummins, M., Estrada V., Freeman, A., and Ludgate, H.. The NMC Horizon Report: 2012 Museum Edition[R]. Austin, Texas: The New Media Consortium, (2012).

[5]Johnson, L., Levine, A., & Smith, R. The 2009 Horizon Report[R]. Austin, Texas: The New Media Consortium, (2009).

[6]Johnson, L., Levine, A., Smith, R., & Stone, S. The 2010 Horizon Report.Austin[R], Texas: The New Media Consortium, (2010).

[7]Johnson, L., Smith, R., Willis, H., Levine, A., and Haywood, K. The 2011 Horizon Report[R]. Austin, Texas: The New Media Consortium, (2011).

[8]Johnson, L., Adams, S., and Cummins, M..The NMC Horizon Report: 2012 Higher Education Edition[R]. Austin, Texas: The New Media Consortium, (2012).

[9]Johnson, L., Adams Becker, S., Cummins, M., Estrada, V., Freeman, A., and Ludgate, H. NMC Horizon Report: 2013 Higher Education Edition[R]. Austin, Texas: The New Media Consortium,(2013).

[10]张诗潮,冉花,吴丽君,陈 振. 2004年~2012年地平线报告技术分析及教育潜力[J].

[11]王龙.地平线研究报告及其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2009(7):72-74.

[12]李逢庆, 杨树林.信息时代的高等教育:未来趋势与挑战——新媒体联盟NMC地平线报告解读[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5):38-40.

高中生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第15篇

一、立题与开题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要遵循先立题、再开题的原则。确定题目后,选择以课题研究类项目或设计类项目的形式进行。

接下来,各组成员要根据关键词或研究主题查阅大量文献,并对资料进行筛选、分类、归纳、总结,找出拟研究课题的基本概念、研究现状、现有成果、研究方法等。同时,每个成员都要找到自己的切入点,确定研究内容,选择研究方法,制定研究计划,明确研究目的和意义;全面简洁地表述课题名称,包括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这样就达到了立题的要求。接着,应该按课题名称、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可行性、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任务分工、参考文献等顺序撰写开题报告,并制作课件;课题组在征求指导老师的意见后,组织召开开题报告会。然后根据建议修改开题报告;完毕后收齐,组长把立题、开题《报告书》交给班主任和指导老师签署意见,最后统一收交学校综合实验教研组负责老师。

二、研究过程

各班各组的研究性学习《立题报告书》《开题报告书》经过教务处或教科处审阅、签署意见后,会及时将其发还各班,这时各课题组就可以按照计划开展研究了。在研究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要及时通过本组成员之间讨论交流、查阅资料、咨询老师等方式寻找解决途径,并用文字、图片、录像、幻灯等形式记录研究过程及研究结果,及时将本课题研究的调查报告、实验报告、访谈录、小论文、小制作等打印成电子稿、纸质稿,尤其是要妥善保管好电子文稿,以便于研究结束时上交资料。

待课题研究结束即将结束时,课题组所有成员都要及时认真地总结研究结果,并进行结果分析和集体讨论,总结出研究的创新之处与缺陷不足,以及今后的改进方法。小组所有成员都要回忆研究整个过程,写出自我体会与收获。然后,课题组长或全组推荐一名写作能力较强的同学,按“课题名称”“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创新与不足”“反思”“致x”“参考文献”的结构模式撰写结题报告。等报告完成,课题组成员再集中召开结题报告会,负责人在会上陈述整个研究过程,展示研究结果,指导老师或答辩委员及同学应该对本课题的研究过程、成果呈现、材料收集等问题进行提问和建议,课题组成员对问题进行解释、对所提建议做出回应,再根据他人意见或建议修改结题报告、及时定稿、打印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