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数据管理制度范文

数据管理制度范文

数据管理制度

数据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税务系统电子数据处理工作,统一电子数据处理工作规范,提高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相关规定,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电子数据(以下简称数据)是指通过计算机应用系统采集、加工而产生的各类数据,以及以各种方式接收的外部数据。

第三条数据处理工作包括: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数据的备份和恢复、数据维护、数据安全管理、数据的加工和使用。

第二章电子数据采集

第四条数据采集环节承担着数据的收集、录入工作,是保证数据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的基础,也是产生数据质量问题的主要源头。

第五条各业务部门根据工作需要,提出拟采集的税收数据指标体系、具体内容和质量标准。各级税务机关信息技术部门根据业务部门提出的要求制定电子数据采集的技术规范,包括:数据采集格式、方法和步骤等,并定期向业务部门通报所采集数据的指标内容变化情况,以便业务部门根据采集到的指标提出数据加工需求。

第六条各级税务机关应针对各项数据采集工作定岗定责,数据采集人员应强化数据质量意识,熟练掌握正确的采集和审核方法,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范采集各类数据。

第七条数据采集工作主要集中在各应用系统的操作环节,为保证数据质量,各应用系统的数据录入应遵循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的原则,严格以原始资料为依据,做到数据真实无误,并且逻辑相符。

第八条数据采集应制订切实可行的核对制度,操作人员应及时将录入的数据与原始资料、有关帐表进行核对,对错误数据及时处理,确保数据质量。

第三章电子数据传输

第九条各级税务机关应针对各项数据传输任务中的数据发送和接收工作,设置专门岗位,明确职责分工,制定相应考核制度。

第十条数据传输工作严格遵照相应的操作规程和时间要求,不得延误。由于特殊原因,数据发送方不能按时完成数据传输任务时,应及时通知数据接收方,双方应积极采取措施,恢复正常传输。数据传输完成,双方应及时进行数据对帐。

第十一条数据传输应当使用税务机关内部计算机网络完成,未经批准不得借助其它公共计算机网络平台进行数据传输。使用可移动载体进行数据传输的,传输完毕后,必须从载体上完全清除数据。

第四章电子数据的存储、备份和恢复

第十二条各级信息技术部门应加强对各类数据存储和备份的管理,以保障应用系统的正常运行,保存完整的历史数据。

第十三条各级税务机关应定期对存储和备份的数据进行优化,以提高系统运行和数据处理的效率。

第十四条各类数据要向总局、省局两级集中,由信息技术部门统一集中存储。

第十五条各级信息技术部门应根据不同类型数据的更新频率、数据量、重要程度、保存时间,制定相应备份、恢复策略和操作规范。

第十六条数据备份文件必须存储在非本机磁盘的其它介质中,建立登记制度,由专人保管,备份介质必须保存在符合条件的环境中,重要数据应异地存放。

第十七条数据备份文件应定期进行恢复测试,以确保所备份的数据能够及时、准确、完整地恢复。

第五章电子数据维护

第十八条数据维护包括对电子数据中错误数据的修正、不完整数据的补充、垃圾数据的清理及历史数据的迁移等。

第十九条各级税务机关应结合各应用系统制定详细的数据维护工作制度,明确数据维护的权限、职责,严格按照工作制度进行数据维护。已经进入应用系统的数据,不得擅自修改、删除。

第二十条数据维护前应做好相应备份工作,能够通过前台解决的,由相关操作人员按照操作规范维护;需后台解决的,由责任人提出书面申请,经相关业务部门和技术部门审核确认,主管领导同意,并逐级提交、批准,报送有数据维护权限的信息技术部门进行技术审核,并依据可行性进行数据维护。

第二十一条数据维护工作应严格备案,对每项数据维护的内容、时间、维护原因、责任人等进行详细记录,涉及的书面材料必须登记存档。

第六章电子数据安全管理

第二十二条数据安全管理的内容包括:数据访问的身份验证、权限管理及数据的加密、保密、日志管理、网络安全等。

第二十三条各类应用系统的使用必须实行用户身份验证,操作人员应注意自己用户名和口令的保密,并定期或不定期修改口令。

第二十四条对数据库的管理实行数据库管理员制度,关键数据库管理岗位应设两人或两人以上。

第二十五条对数据的传输、存储,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加密处理。

第二十六条对各类数据应严格执行保密制度,不得泄露。

第二十七条对数据的各项操作实行日志管理,严格监控操作过程,对发现的数据安全问题,要及时处理和上报。

第二十八条各级税务机关要加强网络安全管理,采取严格措施,做好计算机病毒的预防、检测、清除工作,防止各类针对网络的攻击,保证数据传输和存储安全。

第七章电子数据加工和使用

第二十九条数据加工是指根据工作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抽取、统计、挖掘,获得知识和规律,为税收的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第三十条数据加工包括:数据的抽取、集中、归类、比对、统计,并以报表、图形、文字等形式展现数据处理结果。

第三十一条数据加工一般由各级信息技术部门承担,业务部门有特殊需求时也可由信息技术部门提供数据由业务部门自行加工。业务部门提出的数据加工需求,由信息技术部门就需求的可行性和规范性进行研究,根据具体情况提出修改和完善的意见,经主管领导及协调部门同意后,由信息技术部门会同业务部门进行数据加工。

第三十二条数据加工分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满足日常应用的数据加工工具,供各部门日常使用,其中总局负责组织总局开发部署应用系统的数据加工工具的开发工作;一个层次是日常工作中积累的新增数据加工需求,可以在数据加工工具的基础上自行加工实现,也可按照第三十一条要求提交信息技术部门进行数据加工,条件成熟时再一并纳入数据加工工具。

第三十三条加强数据使用授权管理。信息技术部门提供已集中数据列表,各单位提出使用数据的意见,办公厅(室)汇总并提出数据使用授权的建议,报局领导审批。信息技术部门根据局领导批准的数据使用授权,进行数据使用权限配置。

第三十四条数据使用单位和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授权使用数据,负责管理本单位、本人口令,不得越权使用数据;不得采取任何方法破坏数据;对所使用的数据负有保密责任;对外公布数据必须经办公厅(室)审核,并报局领导审批,不得擅自对外公布数据。

第三十五条各级税务机关应充分利用数据集中的优势,加强数据利用,不断提高税收管理和决策水平,并减轻基层单位统计和上报报表数据的工作负担。

第八章考核和责任追究

第三十六条数据处理是税务信息化应用的重要内容,各级税务机关应根据本办法所涉及的内容制定具体的数据处理考核办法。

第三十七条未按本办法执行并造成损失的依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第九章附则

第三十八条各级税务机关可依照本办法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

数据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第一条为维护金融稳定,防范和降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促进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保障个人信用信息的安全和合法使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组织商业银行建立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以下简称个人信用数据库),并负责设立征信服务中心,承担个人信用数据库的日常运行和管理。

第三条个人信用数据库采集、整理、保存个人信用信息,为商业银行和个人提供信用报告查询服务,为货币政策制定、金融监管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用途提供有关信息服务。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个人信用信息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个人信贷交易信息以及反映个人信用状况的其他信息。

前款所称个人基本信息是指自然人身份识别信息、职业和居住地址等信息;个人信贷交易信息是指商业银行提供的自然人在个人贷款、贷记卡、准贷记卡、担保等信用活动中形成的交易记录;反映个人信用状况的其他信息是指除信贷交易信息之外的反映个人信用状况的相关信息。

第五条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为在工作中知悉的个人信用信息保密。

第二章报送和整理

第六条商业银行应当遵守中国人民银行的个人信用数据库标准及其有关要求,准确、完整、及时地向个人信用数据库报送个人信用信息。

第七条商业银行不得向未经信贷征信主管部门批准建立或变相建立的个人信用数据库提供个人信用信息。

第八条征信服务中心应当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采取先进的技术手段确保个人信用信息安全。

第九条征信服务中心根据生成信用报告的需要,对商业银行报送的个人信用信息进行客观整理、保存,不得擅自更改原始数据。

第十条征信服务中心认为有关商业银行报送的信息可疑时,应当按有关规定的程序及时向该商业银行发出复核通知。

商业银行应当在收到复核通知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

第十一条商业银行发现其所报送的个人信用信息不准确时,应当及时报告征信服务中心,征信服务中心收到纠错报告应当立即进行更正。

第三章查询

第十二条商业银行办理下列业务,可以向个人信用数据库查询个人信用报告:

(一)审核个人贷款申请的;

(二)审核个人贷记卡、准贷记卡申请的;

(三)审核个人作为担保人的;

(四)对已发放的个人信贷进行贷后风险管理的;

(五)受理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贷款申请或其作为担保人,需要查询其法定代表人及出资人信用状况的。

第十三条除本办法第十二条第(四)项规定之外,商业银行查询个人信用报告时应当取得被查询人的书面授权。书面授权可以通过在贷款、贷记卡、准贷记卡以及担保申请书中增加相应条款取得。

第十四条商业银行应当制定贷后风险管理查询个人信用报告的内部授权制度和查询管理程序。

第十五条征信服务中心可以根据个人申请有偿提供其本人信用报告。

征信服务中心应当制定相应的处理程序,核实申请人身份。

第四章异议处理

第十六条个人认为本人信用报告中的信用信息存在错误(以下简称异议信息)时,可以通过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部门或直接向征信服务中心提出书面异议申请。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部门应当在收到异议申请的2个工作日内将异议申请转交征信服务中心。

第十七条征信服务中心应当在接到异议申请的2个工作日内进行内部核查。

征信服务中心发现异议信息是由于个人信用数据库信息处理过程造成的,应当立即进行更正,并检查个人信用数据库处理程序和操作规程存在的问题。

第十八条征信服务中心内部核查未发现个人信用数据库处理过程存在问题的,应当立即书面通知提供相关信息的商业银行进行核查。

第十九条商业银行应当在接到核查通知的10个工作日内向征信服务中心作出核查情况的书面答复。异议信息确实有误的,商业银行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一)应当向征信服务中心报送更正信息;

(二)检查个人信用信息报送的程序;

(三)对后续报送的其他个人信用信息进行检查,发现错误的,应当重新报送。

第二十条征信服务中心收到商业银行重新报送的更正信息后,应当在2个工作日内对异议信息进行更正。

异议信息确实有误,但因技术原因暂时无法更正的,征信服务中心应当对该异议信息作特殊标注,以有别于其他异议信息。

第二十一条经过核查,无法确认异议信息存在错误的,征信服务中心不得按照异议申请人要求更改相关个人信用信息。

第二十二条征信服务中心应当在接受异议申请后15个工作日内,向异议申请人或转交异议申请的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部门提供书面答复;异议信息得到更正的,征信服务中心同时提供更正后的信用报告。

异议信息确实有误,但因技术原因暂时无法更正异议信息的,征信服务中心应当在书面答复中予以说明,待异议信息更正后,提供更正后的信用报告。

第二十三条转交异议申请的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部门应当自接到征信服务中心书面答复和更正后的信用报告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向异议申请人转交。

第二十四条对于无法核实的异议信息,征信服务中心应当允许异议申请人对有关异议信息附注100字以内的个人声明。个人声明不得包含与异议信息无关的内容,异议申请人应当对个人声明的真实性负责。

征信服务中心应当妥善保存个人声明原始档案,并将个人声明载入异议人信用报告。

第二十五条征信服务中心应当对处于异议处理期的信息予以标注。

第五章安全管理

第二十六条商业银行应当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制定相关信用信息报送、查询、使用、异议处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内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并报中国人民银行备案。

第二十七条商业银行应当建立用户管理制度,明确管理员用户、数据上报用户和信息查询用户的职责及操作规程。

商业银行管理员用户、数据上报用户和查询用户不得互相兼职。

第二十八条商业银行管理员用户应当根据操作规程,为得到相关授权的人员创建相应用户。管理员用户不得直接查询个人信用信息。

管理员用户应当加强对同级查询用户、数据上报用户与下一级管理员用户的日常管理。查询用户工作人员调离,该用户应当立即予以停用。

第二十九条商业银行管理员用户、数据上报用户和查询用户须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部门和征信服务中心备案。

前款用户工作人员发生变动,商业银行应当在2个工作日内向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部门和征信服务中心变更备案。

第三十条商业银行应当制定管理员用户和查询用户的口令控制制度,并定期检查口令控制执行情况。

第三十一条商业银行应当建立保证个人信用信息安全的管理制度,确保只有得到内部授权的人员才能接触个人信用报告,不得将个人信用报告用于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以外的其它用途。

第三十二条征信服务中心应当制定信用信息采集、整理、保存、查询、异议处理、用户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明确岗位职责,完善内控制度,保障个人信用数据库的正常运行和个人信用信息的安全。

第三十三条征信服务中心及其工作人员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及本办法的规定,篡改、毁损、泄露或非法使用个人信用信息,不得与自然人、法人、其它组织恶意串通,提供虚假信用报告。

第三十四条征信服务中心应当建立个人信用数据库内部运行和外部访问的监控制度,监督个人信用数据库用户和商业银行用户的操作,防范对个人信用数据库的非法入侵。

第三十五条征信服务中心应当建立灾难备份系统,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防止系统数据丢失。

第三十六条征信服务中心应当对商业银行的所有查询进行记录,并及时向商业银行反馈。

第三十七条商业银行应当经常对个人信用数据库的查询情况进行检查,确保所有查询符合本办法的规定,并定期向中国人民银行及征信服务中心报告查询检查结果。

征信服务中心应当定期核查商业银行对个人信用数据库的查询情况。

第六章罚则

第三十八条商业银行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建立相应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的,由中国人民银行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给予警告,并处以三万元罚款。

第三十九条商业银行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中国人民银行责令改正,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一)违反本办法规定,未准确、完整、及时报送个人信用信息的;

(二)违反本办法第七条规定的;

(三)越权查询个人信用数据库的;

(四)将查询结果用于本办法规定之外的其他目的的;

(五)违反异议处理规定的;

(六)违反本办法安全管理要求的。

第四十条商业银行有本办法第三十八条至第三十九条规定情形的,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建议商业银行对直接负责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纪律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四十一条征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中国人民银行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一)违反本办法规定,篡改、毁损、泄露或非法使用个人信用信息的;

(二)与自然人、法人、其它组织恶意串通,提供虚假信用报告的。

第四十二条中国人民银行其他工作人员有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造成个人信用信息被泄露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三条本办法所称商业银行,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及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专门从事信贷业务的其他金融机构。

数据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为了提高我X养老保险数据管理和应用水平,加强明确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检查、数据库维护、数据安全工作的责任,制定本制度。

二、相关说明

本制度所称数据是指业务经办过程中采集到的,1、缴费年限、缴费基数、出生年月等参保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档案数据。2、参保人员个人账户数据。3、参保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及其相关业务数据;数据传输是指我X对批量信息数据或规定信息数据的发送、接收过程;数据检查是指对数据的正确性、完整性、逻辑性进行监督检查;数据库管理是指对XX对养老保险数据库的管理;数据安全是指对于数据传输和数据库的信息安全管理。

三、责任主体

各级XXX机关信息中心(含信息化归口管理部门,以下简称信息中心)负责牵头实施数据管理,机关各工作部门应加强数据录入、数据更新工作,不断提高数据应用工作水平,配合做好相关数据管理和质量保证工作。

四、数据采集和审核

(一)基本养老保险档案数据。

1、数据采集依据:

(1)属于“两个确认”对象的已参保人员,以经过“两个确认”手续审核过的《XX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登记表》为数据采集依据。

(2)新参保人员和非“两个确认”对象的已参保人员,以参保单位填报的《XXX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登记表》,经业务人员确认无误后签字送业务负责人审核后为数据采集依据。

2、数据输入:

业务人员依据审核后的《XX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登记表》进行参保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档案业务数据录入。在输入数据完成后,应仔细对照,保证输入无误后;点击确认健将数据入库。

3、数据审核:

(1)“两个确认”工作结束后,业务人员一次性打印《参保单位职工基本情况表》或生成电子文档,送业务负责人审核。

(2)对参保单位新增人员,业务人员按月打印《新增参保人员基本情况表》或生成电子文档,送业务负责人审核。

(3)数据输入及审核完成后,《XX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登记表》、《参保单位职工基本情况表》、《新增参保人员基本情况表》装订成册或刻录光盘归档保管。

(二)个人账户数据。

1、数据采集依据:

参保单位报送的《年度职工社会保险费缴费分解表》或电子文档,业务人员根据地税机关提供的征缴数据或参保单位提供的相应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通用缴款书》或《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通用完税证》复印件进行审核,对当年分解总额小于或等于当年已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作为个人帐户数据采集依据。

2、数据输入及反馈:

业务人员依据审核后的《年度职工社会保险费缴费分解表》或电子文档,输入电脑并打印《年度个人账户对账单明细表》或生成电子文档,提供参保单位核对。

3、数据审核:

(1)修保单位核对《年度个人账户对账单明细表》无误后,业务人员打印《年度职工社会保险费缴费分解表》或生成电子文档,签字造业务负责人审核。

(2)业务负责人审核签字后业务人员打印《个人账户对账单》。

(3)参保单位或参保人员对《个人账户对账单》数据有异议的,可以在3个月内提出反馈意见,经办机构业务人员核实确实有误的,经业务负责人签字同意后对个人帐户数据进行修改。

(4)《个人账户对账单》打印后,社会劳动保险经办机构打印的《年度职工社会保险费缴费分解表》装订成册或刻录光盘归档保管。

(三)参保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及相关业务数据。

1、数据采集依据:

(1)参保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数据。

社会劳动保险信息系统运行前已退休人员,以其《退休审批表》作为数据采集依据,无《退休审批表》的,以其他法定有效的退休档案作为数据采集依据。

社会劳动保险信息系统运行后办理审批的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数据由系统自动生成。新增退休人员原则上必须经过社会劳动保险信息系统计算和审批入库,以确保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数据完整有效。

社会劳动保险信息系统运行后,新扩面参保单位已退休人员,未经信息系统审批直接输入数据库的9以经规定程序审核过的《退休审批表》作为数据采集依据。

(2)参保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审批、调整及发放等其他相关数据,由社会劳动保险信息系统按月自动生成。各级经办机构必须通过社会劳动保险信息系统进行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审批、调整及发放等业务操作。

2、数据输入:

业务人员依据《退休审批表》或其他法定有效的退休档案,补充输入完善参保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主要数据空项。

3、数据审核:

(1)完成参保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主要数据空项补录工作后,业务人员打印《参保单位退休人员基本情况表》或生成电子文档,送业务负责人审核。

(2)对新增退休人员,业务人员按月打印《新增退休人员基本情况表》或生成电子文档,送业务负责人审核。

(3)数据输入及审核完成后,《参保单位退休人员基本情况表》、《新增退休人员基本情况表》装订成册或刻录光盘归档保管。

五、数据修改

(一)修改申请。

1、县(市、区)级社会劳动保险经办机构(含设区市社会劳动保险经办机构业务部门)确实需要修改已封存的主要业务数据时,应向XXX社会劳动保险经办机构提交《业务数据修改申请表》或《补建个人帐户申请表》,申请数据修改。《业务数据修改申请表》、《补建个人帐户申请表》格式详见附件2。

2、主要业务数据修改书面申请时应附原输入数据的档案资料和新修改数据的档案资料。

(二)审批。

1、XXX社会劳动保险经办机构收到县(市、区)级社会劳动保险经办机构(含设区市社会劳动保险经办机构业务部门)提交的《业务数据修改申请表》或《补建个人帐户申请表》后,由业务负责人审核签字后送机构负责人审核。

2、XX市社会劳动保险经办机构信息系统负责人依据机构负责人审核签字后的《业务数据修改申请表》或《补建个人帐户申请表》解封相关业务数据。

(三)数据修改输入和校核。

1、XX市社会劳动保险经办机构指定专人根据审核后的《业务数据修改申请表》或《补建个人帐户申请表》进行业务数据修改输入,修改完成后在《业务数据修改申请表》或《补建个人帐户申请表》上签字进业务负责人审核。

2、业务负责人根据信息系统提供的业务数据修改日志进行核对,确认数据修改无误后在《业务数据修改申请表》或《补建个人帐户申请表》上签字。

3、XXX市社会劳动保险经办机构信息系统负责人按月打印所辖区《业务数据修改日志表》,送业务主管部门作为检查核对依据,并及时录入系统。

4、每月底将已完成修改操作的《业务数据修改申请表》或《补建个人帐户申请表》、《业务数据修改日志表》装订成册归档保管。

六、数据传输

(一)应落实各级XX机关网络维护人员,明确管理责任,每日对网络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如实记录网络运行日志,发现网络运行故障及时予以排除,确保XXX管理网络通畅运行。网络运行日志应包括运行日期、各个端口运行状况、服务器工作状况、通信设备工作状况、故障处理排除情况、责任人员签名等内容。

(二)网络维护人员对要发送信息、数据应进行最后检查,对有缺、错、漏项的应要求录入部门进行补正,对违反网络安全有关规定或存在安全隐患的应拒绝发送。信息数据发送完成后,应及时通知接收方查收。

(三)不经过网络维护人员处理的直报信息、数据,由发送部门和接收部门按照上述要求进行处理,网络维护人员应给予技术帮助。

(四)在启动应急预案时,网络维护人员应按照应急预案要求,确保网络畅通并及时发送、接收信息数据。

七、数据库管理

(一)各级XXX机关信息中心应指定专人负责对数据库的管理,数据库管理人员应明确管理职责,定时对数据库进行检查,检查情况应记入运行日志。

(二)数据库管理人员应视工作量情况,以不影响工作为原则,每1~5天进行一次数据备份。不得因数据备份不及时、不完整造成工作损失。

(三)数据库管理人员发现数据库不安全隐患或病毒威胁时,应采取措施加以预防或制止,必要时可以切断用户接入并向有关领导报告,安全隐患或病毒威胁消除后,应及时将切断用户接入。

(四)计算机使用人员应自觉接受数据库管理人员的监督,不得在非计算机上录入、传输、查询、保存信息数据,不得在非计算机上安装、运行程序、软件,不得使用非计算机联接、访问信息网络。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下载、安装、使用与工作无关的程序、软件。

(五)数据库批量录入、查询必须做好书面记录,如实记载录入查询的时间、数量、录入查询人姓名等有关情况。

(六)数据库中的过期、冗余数据每半年进行一次清理,清理中发现需要删除的数据,应书面报省局信息中心,经核对批准后方能进行。未经正式批准,不得擅自删除数据。

(七)数据库上传和接收数据,按照本规定第六条办理。

八、责任追究

(一)因违反上述规定导致XX机关行政许可出现过错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XXX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许可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因违反上述规定导致养老保险发放出现过错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数据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数据;医院财务管理;创新机制;问题与措施

一、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实质与意义

在大数据技术应用的基础上,基于医院的财务管理优化的同时也为财务管理体制优化带来了挑战。因此,医院的相关管理人员为了能够进一步的优化医院财务管理的管理体制,应该首先对医院的财务管理现状进行分析与研究,并依据医院中财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结合医院财务管理体制优化的目标以及大数据技术应用模式,对医院的财务管理体制进行整改[1]。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在医院的所有工作完成后,在工作中进行资金的分配、利用以及相关的记录等,主要的管理目标是利用财务的管理将医院中的财务资源合理利用,将医院的经济效益与服务职能最大化。对医院的经营进行管理,需要合理的管理制度的利用与支持,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是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以及重要的环节。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的优化与整改,就可以将医院中的财务资源利用率提高并最终达到最优化的目的,减少医院的财务资源的不必要浪费,还可以对医院的其它活动进行一定的监控,使其可以正常的运营,进一步的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并提高医院财务管理的管理效果与效率[2]。

二、大数据时代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工作中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医院的工作相对于其他企业的工作来说,具有任务多、工作种类繁多等特点,并且医院中各个科室之间的工作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财务管理工作的专业性较强,进一步的提高了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因此,对于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与素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非常专业的财务管理的理论知识以及技能,还需要财务管理人员具备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对医疗知识的充分了解等[3]。在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下,大部分的医院财务管理人员并不具备大数据技术,不能合理的利用大数据技术,以此导致大量的数据信息的优势作用难以发挥出来。如果医院想要将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功能发挥,就需要专业的财务管理方面的技术人员,并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对数据进行研究与分析,一般的技术人员只能发现数据表面的作用,并不能深入的将其潜在的价值发挥出来。

(二)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医院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是对相关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指导与规范,并指导财务管理人员有序的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的指导性体制,科学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可以有效的提高财务管理的规范性。但是当前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更加倾向于理论化,却不能与实践相结合,利用价值较低,不具有实践意义,与医院本身的管理状况以及特点结合程度不高,导致医院财务管理效果低下[4]。

三、针对大数据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的措施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财务管理人员可以对医院中存在的不合理的支出与资源浪费现象进行整改,进一步的促进医院财务的管理水平,促进医院的进一步发展。

(一)培养更多的专业性财务管理人才

上文已经提到,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影响财务管理的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对医院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医院的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以及大数据技术的利用率。基于当前医院财务管理人员水平较低,对数据信息的分析与整理能力较差,医院可以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机构,依据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人才需求以及当前财务管理人员的水平,制定专业的培养制度。可以聘请专业的数据分析人才,建立数据模型,发挥数据的潜在应用价值。对医院已有的管理人才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人才的素质。提高医院的福利待遇,聘用更多的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5]。

(二)基于大数据技术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

医院的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可以加强与医院其他部门的交流与沟通,深入地对其他部门工作内容的了解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医院所有的数据信息进一步的了解,在了解的前提下才能够建立更加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管理人员还要在工作中加强对各科室的数据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并依据数据的特点传达到各个科室去,使数据信息的传达更加的快速与顺畅,提高各部门人员的工作效率,以及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在制定财务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要注意参考其他医院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并结合本医院的实际情况,在使财务管理制度更加完善的基础上,及时的处理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并进一步提高医疗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促进医院的发展[6]。

(三)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医院作为医疗服务行业,在日常工作中会产生极大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信息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因此为了使数据中的价值得以发挥,需要专业的数据分析人员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并对其中蕴含的价值进行深入的挖掘并整理,在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加以利用,不断地对医疗行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与优化,不断地对医疗行业进行完善,并最终实现医疗行业服务水平最优化的目标。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大数据技术广泛应用的时代背景下,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应该合理地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数据信息进行研究与分析,并应用于财务管理工作中,发挥数据信息潜在的价值,促进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水平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华清.分析大数据视角下我国医院财务管理创新[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12):83-84.

数据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数据;财务管理制度;改进和完善

一、引言

现有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在各个行业和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尤其是利用大数据进行识别和趋势预测使得原本无法实现的一些管理决策成为可能,为有效的预防和减少失误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帮助。尤其是在财务制度管理方面,每天涉及到大量的财务信息,以前的纸质化财务数据处理困难,管理成本高,大数据系统的到来可以有效的提高数据处理、分析和问题解决的效率,被各个部门广泛的应用,如高校财务管理系统等。

二、现有财务制度管理存在的问题

1.现有的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对于大数据的挖掘还不够充分

现有的财务管理系统对于财务大数据基本处于基本的信息管理和统计的层面,对于财务不同类型的数据并没有进行归类和处理,造成大量的数据只是完成了信息化,但是智能化和决策上应用并没有体现出效果。而现有的财务信息和决策尤其是高校财务预算和决算信息都要求尽量准确,能够有效的控制财务流,这些要求就必须充分的发挥大数据的分类和处理的能力。

2.现有的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对于大数据的信息安全还不够重视

目前的大数据信息涉及到较多的财务信息,可以有效的刻画相关的部门一段时间内的现金流的走向,所以政府和企业对于大数据的信息管理相对到位,注重对于数据的保密,但是高校的财务大数据处于数据的孤岛,对于大数据的管理各个高校不尽相同,导致对于高校财务大数据的管理亟需加强,进而保证财务大数据的安全管控。

3.现有的高校对于财务和大数据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还不到位

目前,对于高校的大数据和财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管理还不够到位,高校目前的事业单位管理制度导致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滞后于企业等,导致高校的财务人员固定的处理相关的工作,阻碍了学校财务大数据的发展。

三、改进措施

以上问题的存在,影响了高校大数据财务的进一步推进,并进而阻碍了利用大数据进行财务的有效决策的能力,随着现代财务制度实时性、高效性、准确性等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如何有效的处理这些问题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强化对于财务大数据的挖掘

充分的挖掘大数据信息,可以有效的理解一段时间内资金的走向,进而分析相关的关联性,对于下一步的财务数据的预测和分析也起到有效的评估作用,可以实现对于下一步资金决策的有效支持,帮助高校管理人员的准确定位。具体就要将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有效的统一管理,利用大数据的模型将这些数据之间的分类和识别结果予以程序,同时进行后期的短期资金走向的预测,实现财务数据的可视化和预测性。

2.强化信息链的安全管理

大数据是21实际最具有价值的资源,掌握了大数据也就可以根据这些大数据分析和预测出相关部门的经济走向和决策战略,因此,对于信息安全的防护非常重要,高校作为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部门,对于大数据的有效掌控和安全防护也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区块链等技术,设置高校部门区域预算和中心总决算一体化管理制度,保证高校的相关的信息不被危险机构所利用,将国家重大项目的相关资金的预算安排和资金流向合理有效的管控,实现财务的安全可控。

3.强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加大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可以促进高校人才充分的挖掘财务大数据的相关信息,构建智能化、一体化、数字化的财务管理制度,既能提高财务处理的效率,同时又能帮助决策部门及时的了解自己的走向和下一步的资金缺口的风险,提高高校财务决策制度的管理有效性和针对性。

四、结语

提高高校大数据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于提高高校财务的科学管控意义重大,论文针对现有的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对于大数据的挖掘还不够充分、对于大数据的信息安全还不够重视、对于财务和大数据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不到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一些解决方案,相信随着大数据的发展,高校的财务管理必将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曹启龙,周晶,盛昭瀚.考虑债务容量的企业最优投资决策模型[J].运筹与管理,2016(5).

数据管理制度范文第6篇

大数据是计算机和信息化发展的一个新的名词,大数据是当前企业物流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物流管理通过大数据,可以对自身物流运输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通过大数据可以对企业在物流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可以及时的发现企业物流管理当中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并通过远程监控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物流管理水平。但是在目前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物流管理过程当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如重视不够、制度不健全等,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物流的管理效率,因此对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物流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大数据的含义

大数据在当前的研究当中是指,大数据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大数据是网络信息化的重要产物。

三、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物流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物流管理对大数据重视不够

在当前大数据的背景下很多企业在物流管理对大数据重视不够。目前在我国企业的物流管理过程当中,部分大型企业在实际的管理上慢慢与大数据管理挂钩,并且广泛的运用到实际的物流运作当中。但是我国大部分企业在物流管理上对大数据重视不够,这主要表现在,部分企业物流管理人员,不了解什么是大数据,怎样使用大数据,在这样的观念的指导下,有效落实大数据管理是不可能的。另外很多企业在实际的大数据管理过程当中认为大数据物流的管理就是应该提供一定的物流管理软件就可以,这样对大数据的理解过于狭窄,很多企业在物流的管理过程当中,都是采取传统的是手工管理模式和方法,如在物流收件过程当中还是采取传统的手工方式,管理方式和方法非常落后。

(二)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物流管理投入不足,制度不完善

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物流管理投入不足,制度不完善。在目前我国很对企业在大数据的投入管理过程当中非常不足,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信息化要求。很多企业都是在业务必须需要的时候才进行信息化投入,部分企业在实际的大数据投入过程当中,认为一个物流管理软件就是大数据的投入,大数据没有深入到实际的物流运作的整个过程当中。其次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物流管理过程当中,相关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企业在物流管理过程当中,对大数据物流的管制度上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在大数据的规划、人才引进和岗位划分上基本没有,在实际的大数据管理过程当中是一个盲目的过程,这样大数据的效果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最后,市场机制和物流技术缺乏标准化。无论是哪个国家,在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总会涌现出一些物流管理问题,在国内的物流行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这一问题同样客观存在,由于国内物流管理起步较晚,目前国内还未建成统一规范的监管体系。

(三)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物流管理风险问题突出

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物流管理风险问题突出。目前很多企业在物流管理过程当中,在大数据的引用上,没有针对风险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这样导致企业在大数据的运用上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如网络病毒的入侵、客户信息泄漏等各种问题,对企业物流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如二维码技术可以对物流中的货物进行标识,人们只需要使用手机扫一扫商品上的二维码,就可以物流系统中的货物进行了解,但是这样就存在信息有泄漏的风险。

四、大数据背景下加强企业物流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对大数据管理的重视力度

在企业物流管理过程当中必须加强对大数据管理的重视力度。首先在观念上要加强对大数据的认识程度,在实际的管理当中,企业物流管理人员要针对大数据的含义和具体运用采取针对性的培训,让广大的物流管理人员认识到大数据对物流管理的重要作用,让他们自觉的学习大数据管理相关技术,提高大数据管理技能。其次,在大数据的管理过程当中,企业高层要高度的重视,只有高层的重视才能保障企业大数据相关管理理念和方法得到落实。

(二)加强企业物流管理的大数据投入,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加强企业物流管理的大数据投入,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在企业物流的管理当中,首要的是加强大数据相关投入,在这个投入上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个是硬件设备设施的投入,在管理上建立完善的投入计划,针对常用的大数据相关软件和工具进行采购。第二个是在人员的管理上加强投入,在实际的投入当中要引进大数据管理专业人才,提高企业大数据发展的人才支持力度。在企业物流管理当中要设立专门的培训经费,针对相关人员在大数据操作技能上进行培训,提高基本操作技能水平。在实际的信息化技术上也要加强投入,如在货物运输途中,物流公司可以自动让所有通过物流中心的货物获得相应的物流条码,该条码当中包含了大量商品信息,而当这些商品进入到仓库时,仓库管理人员就可以通过扫描条码来获得这些货物的准确信息,然后进行货物盘点以及分拣,这样一来,就大幅度提升了整个货物运输和物流管理的效率。在大数据背景下,要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方法。在企业物流管理的流程和方法上,要不断的与大数据靠拢,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自身的大数据管理制度。在企业大数据发展规划、企业人才引进、岗位设置、绩效操作流程等方面的制度进行详细的设计,并且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修正,保障相关管理制度的可行性。

(三)加强企业物流风险管理

加强企业物流风险管理。在企业物流的大数据的运用当中,要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建立风险应对程序,对事前、事中和事后风险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要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要加强风险管理系统的运用,加强客户信息的保护能力。

五、结论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大数据是当前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产物,大数据对提高企业物流管理效率和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在论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物流管理当中存在对大数据重视不够;物流管理投入不足,制度不完善;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物流管理风险问题突出问题。因此要根据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对大数据管理的重视力度;加强企业物流管理的大数据投入,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加强企业物流风险管理,提高企业物流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童婧.基于大数据的智慧物流管理模式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07):193-194.

数据管理制度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大数据;财务管理制度;改进和完善

一、引言

现有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在各个行业和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尤其是利用大数据进行识别和趋势预测使得原本无法实现的一些管理决策成为可能,为有效的预防和减少失误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帮助。尤其是在财务制度管理方面,每天涉及到大量的财务信息,以前的纸质化财务数据处理困难,管理成本高,大数据系统的到来可以有效的提高数据处理、分析和问题解决的效率,被各个部门广泛的应用,如高校财务管理系统等。

二、现有财务制度管理存在的问题

1.现有的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对于大数据的挖掘还不够充分

现有的财务管理系统对于财务大数据基本处于基本的信息管理和统计的层面,对于财务不同类型的数据并没有进行归类和处理,造成大量的数据只是完成了信息化,但是智能化和决策上应用并没有体现出效果。而现有的财务信息和决策尤其是高校财务预算和决算信息都要求尽量准确,能够有效的控制财务流,这些要求就必须充分的发挥大数据的分类和处理的能力。

2.现有的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对于大数据的信息安全还不够重视

目前的大数据信息涉及到较多的财务信息,可以有效的刻画相关的部门一段时间内的现金流的走向,所以政府和企业对于大数据的信息管理相对到位,注重对于数据的保密,但是高校的财务大数据处于数据的孤岛,对于大数据的管理各个高校不尽相同,导致对于高校财务大数据的管理亟需加强,进而保证财务大数据的安全管控。

3.现有的高校对于财务和大数据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还不到位

目前,对于高校的大数据和财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管理还不够到位,高校目前的事业单位管理制度导致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滞后于企业等,导致高校的财务人员固定的处理相关的工作,阻碍了学校财务大数据的发展。

三、改进措施

以上问题的存在,影响了高校大数据财务的进一步推进,并进而阻碍了利用大数据进行财务的有效决策的能力,随着现代财务制度实时性、高效性、准确性等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如何有效的处理这些问题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强化对于财务大数据的挖掘

充分的挖掘大数据信息,可以有效的理解一段时间内资金的走向,进而分析相关的关联性,对于下一步的财务数据的预测和分析也起到有效的评估作用,可以实现对于下一步资金决策的有效支持,帮助高校管理人员的准确定位。具体就要将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有效的统一管理,利用大数据的模型将这些数据之间的分类和识别结果予以程序,同时进行后期的短期资金走向的预测,实现财务数据的可视化和预测性。

2.强化信息链的安全管理

大数据是21实际最具有价值的资源,掌握了大数据也就可以根据这些大数据分析和预测出相关部门的经济走向和决策战略,因此,对于信息安全的防护非常重要,高校作为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部门,对于大数据的有效掌控和安全防护也显得尤其重要。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区块链等技术,设置高校部门区域预算和中心总决算一体化管理制度,保证高校的相关的信息不被危险机构所利用,将国家重大项目的相关资金的预算安排和资金流向合理有效的管控,实现财务的安全可控。

3.强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加大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可以促进高校人才充分的挖掘财务大数据的相关信息,构建智能化、一体化、数字化的财务管理制度,既能提高财务处理的效率,同时又能帮助决策部门及时的了解自己的走向和下一步的资金缺口的风险,提高高校财务决策制度的管理有效性和针对性。

数据管理制度范文第8篇

随着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征管信息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日常税收征管工作,数据(信息)集中层级以及信息共享程度不断提高,各地对数据分析应用的程度愈来愈高,也取得了很多好的经验,在规范税收执法,加强税收征管,提高工作效率,优化纳税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有不少税务机关征管业务数据(信息)管理工作薄弱,一是信息共享度不高,数据重复报送和录入,使用效率不高;二是数据管理工作水平还不够高,管理制度尚不健全,数据标准、采集、储存、清理、维护等工作需要规范;三是信息资源增值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上级机关通过数据分析指导基层工作以及基层利用数据开展税收管理与服务的能力需要提高;四是税务干部队伍素质不适应信息化建设需要,一些干部的信息化应用技能有待提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征管信息系统的运行效率,同时也制约了各项征管工作的深入开展。为进一步加强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数据的管理,规范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数据的采集、应用、、维护及质量考核工作,充分利用征收管理信息资源,提高税收征收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现就征管信息系统数据管理提出以下要求。

一、规范数据采集,确保录入质量

数据采集是影响数据质量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必须遵循及时、完整、真实和规范的原则,根据相关业务规定结合应用系统的操作要求,制定严密有效的数据采集规范。数据采集规范应包括数据来源、采集频度、采集时间、操作岗位、操作步骤、操作内容和采集内容等要素以及各要素间的逻辑校验。

要明确各个采集环节、岗位的职责,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好入口关,做到数据在采集前有审核,采集后及时复核、校验,要建立起问题数据的处理机制,发现问题数据及时确认并纠正,确保数据录入的质量,使采集到应用系统的数据能够满足各级税务机关的数据应用需求。要统筹数据资料采集工作,避免同一信息多头采集。

二、加强数据维护,提高数据质量

各地应建立严密的数据质量监督机制,要根据总局明确的数据质量监控项目,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本单位的数据质量监控项目,依照指标特点,采取人工审核、计算机自动审核、人机结合审核和实地抽查等多种方式,加强征管信息系统的数据审核。做到对采集到应用系统的数据既有过程控制,又有事后监控审核,促进数据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各地应规范数据维护工作,确定数据维护程序,明确数据维护权限和职责。要定期对错误数据和垃圾数据组织清理,杜绝问题数据的积累,保障征管信息系统数据的真实、完整和准确。

对应用系统中存储时间长、使用频度低的历史数据,可按有关规定予以结转、存储,长期妥善保管,并随时可供调取应用,以提高系统运行和数据使用的效率。

三、整合数据资源,统一数据标准,实现数据共享

总局正在致力于信息化系统的整合及数据标准的建立。各地应在总局工作的基础上,利用自己的优势整合总局统一软件、自行开发的应用系统及其他外部信息的数据;建立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分布数据,更加有效地实现各类数据的共享;在满足“一户式”存储、积极应用的税源管理要求的基础上,促进报送资料的简并和办税程序的简化,优化纳税服务。

对实行省级数据集中存储的,应处理好存储与应用的关系。为了数据的安全,可以逐步提高数据存储的集中度,但数据的应用在保证上级单位对下级管理的要求的基础上,应当开放数据的应用权限,保障数据既是上级管理、监控、指导下级工作的依托,又是各级强化管理,优化服务的支撑。

四、深化数据应用,提高管理、决策水平

各地要充分利用信息系统提供的数据资源,进一步加强数据应用工作,逐步扩大数据的处理与应用范围,提升数据使用频度和数据分析的效果,积极研究、探索科学实用的分析方法,为税收征管工作服务。

(一)分析征管现状,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提高征管水平,规避管理风险。

(二)构建科学有效的数据分析模型,掌握税源分布状况,监控税源动态,预测经济与税收发展的趋势,加强行业税负分析和企业纳税评估。

(三)及时监控执法过程,跟踪执法结果,检查执法质量。

(四)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全面考核和监控税收征收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同时根据数据应用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改进数据管理方法和手段,促进数据质量不断提高。

五、规范信息,服务征管与社会

各地要建立规范统一的信息制度,明确信息的职责、主体以及的内容、形式和时间,确保信息渠道畅通,数据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要加大对系统内指导性信息的力度,建立科学完善的信息指标体系,为基层开展税源分析、评估检查和科学决策提供有针对性的依据;同时要加强对社会信息的审核和管理,做到依法、安全保密、真实准确。

六、建立健全并落实各项制度

各地税务机关应遵循分级管理、过程控制、保障安全和数据共享的原则,结合实际尽快建立健全数据管理的各项制度,用制度和办法来规范数据管理工作,对数据资料的报送、采集、审核、录入、修改、加工、应用、、维护及质量监控进行全过程的管理,杜绝不规范的操作。

七、加强业务和操作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做好数据管理和应用的前提。各地要加强税务人员的业务和操作技能培训,提高操作人员的素质。要将培训和辅导作为一项长期性的基础工作,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和多层次的培训。操作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和考试。要保证各个岗位的操作人员对负责的功能模块能正确熟练操作,规范处理各项税收征管事务。

八、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税收征管信息系统的数据管理既是征管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征管工作的基础。其数据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并影响各项管理工作。各级税务机关务必对此进一步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协调并推进数据管理工作,要让全体税务干部在熟练掌握征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共同关注数据管理和质量,牢固树立“数据质量无小事”的观念,使数据管理工作在各个层面、各个工作环节、各个操作过程扎实有效地开展起来。各地在明确征管信息系统运行操作岗责时,要具体明确数据管理责任,要把各项业务工作的考核和相关征管数据质量结合进行。

数据管理制度范文第9篇

一、林权制度改革的意义

林权是指对森林、林木、林地等林业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林权制度改革,主要是对传统集体林权制度进一步科学合理改革,明确林业资源的承包制,合理划分林权,有效利用林业资源,从而实现我国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起和谐的生态环境,建立起更高效的林业管理工作机制。

(一)林权制度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过对实施的农村生产责任制度进行科学合理的变革和完善,可以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创造出新的发展机遇,扩大农村经济的发展空问。林权制度改革还促进了林业管理体制中出现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使得农村的经济发展在林业潜能上进一步提升,促进农村林业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平衡。

(二)林权制度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构建了新的产权制度体系。

通过对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明确划分,从法律层面上可以对林权进行保护,可以有效解决林地纠纷,对稳定农民生活、发展林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林权制度改革增强了农民投身林业发展的积极性。

通过对林权制度改革,将专项资金投入到林业发展中,提升林业发展的前景,可以增强农民积极性,主动重新投身到林业发展中,增加更多的林木产业,既可以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又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二、林权制度改革数字成果在林业管理中的运用

(一)林权制度改革数字成果在林业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1.创造林业资源管理图像数据。林业资源管理人员通过运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创建出地理信息系统文件格式,从而能够创造出各种数据,便于制作林业资源管理图像。

2.精确计算林地面积。传统林权制度在林业用地面积管理上比较落后,数据常常不准确,林地非法使用现象较多,林地管理工作难度较大。通过运用数字技术,可以记录数字成果图像,从而能够对林业用地数据和林业资源情况进行确切掌握,实现对林业用地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有效遏制非法开采。

3.林地界限管理。传统林地界限划分不当,导致林地纠纷不断。林权制度改革数字成果,实现了对每个地区每片林地的详细、明确的数据统计,从而明确了林地界线,减少了纠纷,也明确了责任划分。

4.林业资源限额采伐管理。通过运用林权制度改革创新的数字成果图像,能够对各乡镇、村、组等林业资源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并进行科学、有效管理,在下达林业采伐限额指标时,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此外,还可以通过掌握林业经营情况,来实现动态经营管理,比如在采伐许可发放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多次查询来确定是否重复许可。

5.林业用地规划。通过运用林权制度改革创新数字成果图像,能够制作小宗土地的林业专题图和林相图,能充分满足设计要求,进行详细规划。

6.提升管理效率。林权制度改革数字成果具有较强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可以给林业资源管理工作带来数据支撑,进行资源的科学、合理安排,工作井然有序,对林业资源管理效率的提升意义重大。

(二)在林业防火中的应用。

林业防火工作事关生命财产安全,不容小视,林权制度改革数字成果对开展林业火灾预防、扑救以及善后处理等相关工作具有积极意义。将林业制度改革数字成果与先进的GIS技术进行有效的结合,能够有效提高林业防火效果。

1.查询地理位置。运用林权制度改革数字成果,能有效确定火灾地点和可疑热点是否为林业火灾。当确定为林业火灾时,可迅速确定火灾发生地的地形相关信息,迅速制定火灾抢救工作方案,能够及时与乡镇相关负责人进行联系,迅速灭火救灾。

2.GIS与GPS的有效结合。通过GPS定位系统可以将火灾地理位置有效转化为GIS数据格式,制作出林业地图,从而可迅速搜集出防火隔离带、交通道路、过火区边缘等信息,及时传输到总指挥部,方便指挥部对救火方案及时进行调整与纠正,确保火灾抢救顺利有序安全。

3.现场报告与GIS的有效结合。火灾现场报告中的模糊信息通过GIS的模糊查询功能,可以及时准确定位,并迅速传输相关数据给火灾抢救指挥者,使火灾抢救决策能够有准确、有效的数据支撑。

4.GIS与瞭望台的有效结合。嘹望台观测到的数据和情况通过GIS系统,也可以准确定位出火灾发生林地的具置,并显示到地图上,供指挥人员决策。

(三)在林业管理中的作用。

1.管理体制实现数字化。林权制度改革数字成果可以在林地管理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为管理提供了大量有效数据,通过与互联网技术的联合,可以建立起一个庞大而完善的林地数据信息系统,为林地管理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撑和技术运用,实现了林地管理数字化,满足了各项工作要求,也是我国林业资源管理走向国际化的重要进程。

2.林地管理实现现代化。根据林权制度改革数字成果,林地管理部门可以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建立数据、影像资源库,结合GIS、GPS以及RS三大先进技术,随时可以进行数据采集,并逐步可以实现林地人工管理转化为林地智能管理,数据更准确、科学,管理也更加现代化。

三、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林权制度进行改革与创新是适应不断提高的生态环境发展要求的重要举措。林权制度改革顺应现代经济和技术发展而不断深入,翻开了林业发展新的一页。数字成果是林权制度改革中的重要收获,为林业管理工作提供了大量准确有效的数据,为林业管理部门建立与完善各种数据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先进技术的应用,同时也为创建新时期的数字化和现代化林业管理作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我国林业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更促进了我国林业经济和管理走向了绿色和谐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

作者:李月红 单位:资兴市林业局

参考文献:

[1]匡湘鸾,蒋习林,孙永玉等.林权制度改革数字成果在林业管理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3,25

数据管理制度范文第10篇

一、大数据时代医院档案管理模式的转变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医院的档案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数据信息量增大、信息管理复杂、通信速度快,需要利用云计算等技术,对数据信息进行全面的管理。这就要求医院提高网络时代对信息化档案的控制和管理水平,为医院信息管理和信息优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大数据时代医院信息管理模式逐步向平台化模式转变,因此在基础架构设计方面需要进行多样化的平台管理,确保数据平台能够按照云计算的模式进行信息处理,提高信息的获取能力,对有价值的数据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管理,提高数据信息的综合控制和管理水平,为数据信息的全面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医院要从信息化管理的总体战略出发,积极应对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档案管理考验,积极稳妥的建立信息档案管理制度,为信息化档案管理创新创造良好的基础平台。

二、利用云计算技术提高医院信息化档案管理水平

在医院全面信息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的实施可以完成各种数据的分布式处理,对整合不同的数据信息具有重要的作用。大数据信息中心的建设是个系统性工程,要从云计算技术的综合特点出发,通过并行处理等方式实现数据信息的网络化管理。为网络数据信息平台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云计算技术在基础架构数据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通过积极的数据信息中心建设,可以保证医院各项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提高数据信息的综合控制和管理水平,为数据信息的综合业务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分别从数据信息的存储、提取、查询等方面出发,全面提高数据信息的综合控制和管理效率。大数据时代,医院信息化档案管理要从分布式存储的角度出发,确保数据信息的各种计算节点能够合理的分布,提高数据信息的优化管理水平。其次,要在云计算技术的引导下进行自动切分,确保数据信息能够有效的存储在资源池中,提高数据信息的单元存储和管理水平,为数据信息的单元存储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

云计算技术的运用,可以保证医院各类数据信息能够快速部署,提高数据信息的综合控制管理水平。医院信息数据管理要从业务增长的角度出发,确保业务管理能够符合业务数据信息规模化管理的要求。其次,要从服务器的节点数据管理出发,确保节点数据信息能够按照云计算控制管理的要求,全面提高数据信息的综合控制管理水平,为云计算技术的全面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最后,医院信息化建设必须要从服务器的架构管理出发,保证服务器的利用率得到全面的提升。

三、医院信息化档案建设要实现数据信息平台建设

在医院数据量急剧膨胀的时代,要把大数据优化在一起,为数据信息的访问和查询创造良好的条件。首先,要从数据结构管理出发,确保数据结构能够符合数据信息管理的要求,建立完善的信息平台中心。其次,要从平台管理角度出发,建立完善的数据信息管理方案,为信息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数据平台的建设要和信息集成在一起,通过不同的数据信息格式、数据信息来源、数据信息特点等方面出发,建立完善的数据信息交换管理模式,提高数据信息的综合管理水平。最后,要从系统性控制的思路出发,提高数据信息的综合价值控制能力,为数据信息的综合化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数据信息的综合管理水平。

四、总结

数据管理制度范文第11篇

摘要:地方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国家列入“十二五”规划,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核心工作。对地方特色资源数据库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合理使用经费的对策。

关键词 :地方特色;资源数据库;项目经费管理

地方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国家列入“十二五”规划,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核心工作。地方特色数据库是公共数字文化体系建设中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是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自2006以来,中央财政每年投入专项资资金逐年增长,为传播与弘扬地方优秀文化,保存与传承地方文化遗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地方特色数据库建设具有自身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在经费管理过程中,一旦出现纰漏问题,必须尽快作出反应,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从中获取经验,对项目的支出进行合理预算,提升经费管理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因此对特色数据库经费项目进行科学管理十分必要。

一、地方特色数据库经费在使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数据库专项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如果出现问题,一方面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另一方面也对地方文化的弘扬产生阻碍,同时也降低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

1.地方特色资源建设缺乏全程管理

一般的项目在立项时都比较严格,只有各方面的论证和材料齐全时才确认立项。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在确认之后,缺少必要的持续监督,造成经费管理部门对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不了解,造成经费审批过程中的盲目性和主观性。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财务管理制度上存在问题,比如:专项经费的负责人主要负责整个项目的统筹;财务管理部门更多的只关注经费的使用和成本的控制;项目实施者则只从获取项目和完成项目角度考虑,而不会从财务管理角度来考虑使专项经费的利用率最大化。缺少全程管理,没有详细的预算和统筹,就容易导致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项目经费使用的随意性,会严重影响地方特色数据库的建设进程。

2.地方特色数据库实际经费与预算间存在差异

经费管理在整个地方特色数据库项目中的根本目的是对预算进行控制与执行。但是每一个地方特色数据库项目所涉及到的领域并不相同,例如:访谈类专题-闯关东口述史、文化专题片- 赫哲族伊玛堪等等,都有着不一样的性质。尤为突出是尚未建立统一的地方特色数据库经费使用管理制度,只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建设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进行参考,这样大大增加了经费预算操作的难度,降低了预算的准确性。具体的表现为财务核算中的科目与经费预算内容的不吻合,财务只会核算支出费用的总和,却不了解支出的具体明细,使得财务管理不能很好的契合项目管理。财务部门提供的相关决策信息不具可靠性与真实性。

3.地方特色数据库约束机制不完善

许多单位在地方特色数据库建设过程中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数据库建设经费使用监督制度,或者是监管力度不够,执行的不彻底,或是过于苛刻,管理效率低,阻碍了数据库建设的正常进程。有些数据库使用单位对其经费管理没有全部纳入到单位财务体系,项目规划过程及项目申报在财务管理体系外开展,既与项目下达部门签定的合同,财务部门没有全程跟踪,对项目具体实施细则不清楚,缺乏约束。存在“预算不实、使用不规范、监督不到位”现象。

二、地方特色数据库经费使用管理中的改进建议1.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建设

制度是完成特色数据库项目管理的保障,想要完成就必须有效的将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专项负责人有效的融合起来,各司其职。目前国内地方特色数据库经费管理制度框架初步确立,制度建设不到位,内容落实不到位。制度建设的主要目标应该真实反映项目在制度管理监督下的预算执行情况,及时发现资金使用中的问题,科学预算,保障项目的正常进行;同时强化监督管理部分,使财务管理制度贯穿整个项目的立项到结项全过程,一方面保证预算执行到位,另一方面,保障资金利用的效率。例如,“黑龙江省图书馆的地方特色数据库财务制度”等,在实际工作中切实落实,提高特色数据库经费预算准确性,使得项目工作都能够顺利的完成。

2.建立地方特色数据库经费的信息网络

项目经费管理的模式逐步由核算型转向管理型,借助于信息网络的管理路径,建立项目经费管理网络平台,实时公开项目各项支出。一方面,使地方特色数据库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各项费用直观明了;另一方面,通过管理平台实时更新项目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可以使项目组成员根据资金使用情况,及时调整预算,可避免超支现象的发生,从而保障资金利用的最大效益,也方便项目组成员的报销申请,避免因财务问题造成的时间上的浪费。通过经费管理网络平台使地方特色数据库项目负责人可直观地了解项目动态和资金使用等情况,最大程度地保障数据库建设的顺利完成。

3.强化地方特色数据库预算管理

强化预算的管理,保证地方特色数据库落经费落到实处。建立一整套科学的预算体系,做到科学预算,统筹管理。项目预算的制定要考虑充分,符合实际。防止在地方特色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各种不适当的开销,导致经费的浪费;同时也要防止因预算不足,致使数据库项目建设的流产,造成国家资金的更大损耗。各单位在具体财务工作中要做到有理有据,预算支出的总和应该有详单与之相符,保证各种票据的真实性与合理性,发挥专项资金的最大效益。开展由项目使用部门牵头,财务部门配合制定的整个项目的年度预算。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预算的质量,保证项目经费支出明细透明,审批流程规范,资金流向明确。

4.加强地方特色数据库经费的监督

地方特色数据库经费使用监督管理工作必须参与项目管理的始终,一切与经费使用有关的操作,均需要财务人员来参与。结合规范的管理制度和财务网络管理平台,公开数据库建设预算的各种执行情况,实行激励机制、追责制度、公共效益评价等。从经济、效率和效益角度科学合理的评价,建立科学完善的项目绩效考评体系。通过监督绩与效考评相结合,提高项目经费的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率。

总之,地方特色数据库经费管理的研究,应确立财务工作服务的对象和管理的目标,明确对专项经费实施财务管理的内涵,充分兼顾政府、单位、项目组之间的权益,在完善的地方特色数据库经费管理制度下,保证各项预算的顺利执行,保障地方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有序开展,最终形成科研成果,将资金的效益最大化,进而推进公共文化建设,实现“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目标。

参考文献:

[1]宋爱民.科研经费使用管理问题探讨[J].财经界,2013(10).

[2]纪春丽.新形势下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之我见[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05).

数据管理制度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供电企业;大营销;SG186系统;数据质量;营销稽查监控系统

伴随着国家电网公司范围内供电企业“大营销”体系改革的逐步推进和深入,集中营销自动化系统建设及业务应用管理,统一推进和完善营销一体化信息平台成为今后营销管理的重要思路。然而,随着“大营销”体系后业务的不断整合和拓展,数据集中度越来越高,数据量急剧增加,越来越多的数据质量问题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暴露出来。本文在国家电网公司SG186营销管理系统(以下简称SG186系统)数据管理的基础上,对如何加强“大营销”体系下供电企业数据质量管理,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思考。

1.供电企业营销数据质量管理现状

数据质量是一个企业或组织的数据能力的重要体现之一。没有可靠的数据质量就难以准确地发现分析营销管理和业务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因此,在供电企业营销信息化不断深入的进程中,引入和强化数据质量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大营销”体系改革后,营销资源全面整合,数据高度集中,数据治理机制和数据应用的认识成为当前供电企业营销数据管理者面临的两大难点,这不仅涉及到技术层面,更多地涉及到管理层面,特别是基层管理。

1.1 数据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1)从早期MIS系统、ECM系统到现在SG186系统,供电企业历经多次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的更新升级,而各个系统采用不同的技术和架构,不同的业务流程和数据模式,导致数据粒度、名称、表达方式上的多样性,在数据移植过程中不能达到完美对接,遗留较多问题。

(2)除SG186主体系统外,各地区还根据实际工作开发了诸如智能表管理系统、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锁封管理系统等辅助管理系统,各个子系统相对独立,设计实施阶段都没有较好的统一规划,数据接口不能完全保持一致,造成数据丢失、数据错位、数据重复、垃圾数据等问题。

(3)设计时没有提供有效合理的数据更新维护途径,目前SG186系统的数据更新维护需要通过闭环流程来实现,较为繁琐和严格,查询也严格限制地域,导致在发现大批量数据问题时,更新维护速度慢、效率低。

(4)企业中缺乏全面的数据质量监督管理措施。在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中,往往在业务流程上倾注过多的精力,对于提高数据的质量不够重视,不能及时从源头进行治理,而只能在产生问题后通过稽查手段来整改。

(5)企业管理人员对数据质量的关注度、认知度以及采集、录入人员的专业素质、政策理解、知识背景、工作态度等都最终影响到信息系统的数据质量。

1.2 营销稽查监控系统的应用

营销稽查监控系统通过稽查主题管理,对供电应急处置、经营成果、营销工作质量、营销服务资源中不正常现象以及应用系统产生矛盾数据进行监控与稽查,实现档案修正、营销制度完善、营销工作落实,对于“大营销”体系下的营销数据质量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基层管理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1)县级基层单位兼职监控分析员不一定是SG186系统的操作者和使用者,接到稽查任务单派发后,往往只关注完成任务单本身,而忽视SG186系统数据是否得到正确修改。

(2)稽查监控主题及规则的培训往往更集中在稽查监控体系范围内的人员,没有深入透彻地普及到每一个基层操作者,导致稽查监控系统与SG186系统被人为地分割开来,而没有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被全面认知。

(3)通过稽查监控系统建立起来的数据治理机制还仅仅停留在稽查数据错误、修正整改的层面,而深层次应用稽查监控系统,对问题开展深度分析和发掘,制定有效措施,建立整个数据生产流程的全过程管理还没有确立。

1.3 数据应用的认识

在当前供电企业营销管理中,如何更好地利用数据来提升优质服务、计量管理、电价执行、电费管理、线损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仍缺乏一定的共识,主要表现在:

(1)SG186营销系统是一套以实际营销业务应用为基础的面向工作流的系统,数据流随业务流在不同专业间进行传递,专业壁垒、管理侧重点、工作责任心等问题导致实际操作者对数据缺乏全局性认识,例如计量二次导线截面积的错误维护,可能最终导致错误地统计二次导线不合格,需要更换;考核表表底的不及时维护,可能最终影响到线损的准确计算。

(2)通过数据分析应用来确定服务对象或管理对象已经是很多国外机构的日常工作程序之一。而我国电供电企业在此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基层管理中,还没有将数据充分地转化为有效信息,在管理提升、制度制定、决策执行中发挥应有作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营销管理人员对数据应用的认知。

(3)在“大营销”体系资源整合,专业集中的模式下,数据应用认识的提高,需要数据操作者和管理者具备全方面素质,对数据在不同专业的作用、未来产生的统计结果、反映出来的深层问题,以及在实际管理中的应用,要全面掌握和了解。

2.提高电力企业营销数据质量管理的对策

在实际营销管理中,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结合不同管理层级的特点,制定有效措施,控制数据质量问题的产生和扩散。

2.1 数据源治理

企业的数据质量很大程度取决于数据来源,信息系统上线初期的批量导入数据、与其他信息系统的数据交互、日常业务录入、数据的更新维护等都是系统数据的重要来源,抓好源头数据治理,才能为后续数据质量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首先,要给出明确的质量定义,这就需要企业管理者结合以往系统开发、数据统计应用等方面的经验,建立明确的数据质量定义的描述框架。例如:字段的完整性、表达方式及符号的规范性、数据可用性等,同时体现层次分明、通俗易懂和便于度量等特性。

其次,要建立完备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从制度建设、组织管理等方面加以保证,针对数据质量定义,建立专门的数据质量管理制度,同时设立专门领导小组及专兼职数据管理员。例如:澳大利亚税务局就设置了一个高层主管担任首席知识官的职位,统一协调管理数据应用相关的各项工作,保证了数据治理和应用得到有效规划和落实。

最后,就是要将上述两个方面内容在基层部门中加以强有力的贯彻和执行。一是通过培训、宣贯、网络教育等方式强化基层操作者和管理者的数据认识和质量意识;二是通过专业培训、轮岗等方式提升基层操作者和管理者的专业素质,培养精一岗、通两岗、会多岗的复合型人才;三是建立专业资源整合平台,确保提供专业正确的信息资源。

2.2 数据在业务流程中的控制

在信息系统的使用过程中,大部分数据是在业务流程中被生产出来,在实践过程中,实际情况往往超出系统设计者和管理者的初衷和预想,诸如:表计参数维护错误导致无法正常售电、用户相关参数维护错误导致电费计算错误等等错误,问题产生的严重后果都有相当长的潜伏期,一旦爆发就会引发连锁反应,甚至给企业带来依法治企、优质服务等方面的管理风险。因此,要重视数据在业务流程中的控制,主要措施有:

(1)按业务模块的划分设置数据负责人,根据数据重要程度、使用周期、统计用途等对数据分别建立以日、周、月等为周期的检查通报制度。

(2)依托营销稽查监控系统及其他辅助软件开展数据质量稽查,根据统计结果,及时分析梳理质量问题原因,有的放矢的制定解决措施。

(3)针对跨专业操作等导致的问题,通过开展专业间培训、实操演示、建立资源共享平台等方式,加强专业间的交流互动与知识共享。

(4)通过持续的培训、监督指导等方式,不断强化树立基层操作者和管理者的工作责任心和严格执行标准规范的工作态度,定期开展系统与现场的核查,确保业务流数据传达信息的真实可靠。

2.3 数据质量的风险管理模式

探索尝试风险管理模式,对数据质量问题将导致的各类风险进行预先评估和排序,例如:哪些数据将涉及到法律风险,哪些涉及到服务风险,哪些涉及到计划执行风险,并通过风险系数进行度量,摊派到各个营销专业进行管理,主要实施步骤为:

(1)将业务流程按照管理需求划分成为若干管理模块,并分配到各个营销专业。

(2)按照数据质量稽查统计分析结果,将常见数据质量问题按出现频率进行打分。

(3)对数据质量问题可能引发风险进行风险评估和系数设定。

(4)将常见数据质量问题与风险评估进行匹配,综合频率分数和风险系数设定数据质量问题等级。

(5)将上述(4)的结果匹配到(1)中的管理模块。

(6)各专业根据上述(5)的结果进行各自专业的数据质量管理制度和绩效考核办法。

虽然这种风险管理模式在准备期的工作量很大,但是由于风险评估充分考虑了数据质量管理中的主要风险行为,又强调各个专业独立管理、风险共担,同时依据风险评估制定的考核管理办法又具有很强的动态性和引导性,因此,将大大降低管理负担,提高管理效率。

3.结束语

供电企业营销数据质量管理是一项庞杂的系统性工作,并非一蹴而就。涉及到制度、执行、人员素质、信息化水平、辅助工具开发等各个方面,本文在分析供电企业数据质量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数据质量管理对策,是希望在依托营销稽查监控系统基础上,搭建科学有效的数据质量管理体系,使数据质量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从而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在“大营销”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淑伟.“大营销”开拓电力市场的一把利剑[J].华北电业,2011(3).

[2]王士平.如何发挥税务信息化的数据能力[N].每周电脑报,2008(25).

[3]王海燕.营销稽查监控系统的建设与应用[J].电力信息化,2012(3).

[4]朱如.数据质量管理与企业信息化建设[J].计算机时代,2005(3).

数据管理制度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大数据挖掘;多元化;管理层次;制度结构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工程项目管理逐渐实现信息化以及知识化,在此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大数据技术的蓬勃发展,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因为受到大数据发展的影响,需要面临严峻的挑战。如果使用传统形式的管理办法,那么就很难满足现代时展的需要,数据以及信息的大量化已经成为目前工程项目建设的基础。就目前来说,上述这部分信息资源实现科学的管理,是目前任何一个阶段工程管理的重要部分,需要将其作为重点工作来实施。实际工作中,工程项目管理是以工程项目为主要对象的一系列系统管理方法。想要实现整体目标,就需要全过程动态管理该工程项目。随着工程项目的逐渐动态化以及系统化,以及目前时展的基本需要。本次研究进一步验证大数据技术的优势以及大数据时代为工程项目管理所带来的新发展。我们可以得到大数据技术的有效使用,可以促使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每一个环节以及整体信息处理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为后期的工程项目决策提供相应的借鉴以及参考,促使项目效益得到提高。

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工程项目管理问题

1.目前我国市场需求呈现一个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生产出一系列贴合市场个性化需求的工程产品是必要的,但是还有很多的产品正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在工程设计以及工程评估的过程中,因为存在一成不变的刚性以及惯性,导致跟市场需求高度的贴合已经过于理想化。随着大数据背景的影响,市场的需求目前逐渐转化成为各类型的数据,倘若难以第一时间处理上述这部分数据的话就会直接造成困境的出现。首先是因为对数据难以实现完全的解读,进而导致工程的设计以及工程的评估难以正确的贴合市场,不完全的市场贴合实质上指的是产出最后产品难以有效地满足市场的需要;其次是因为错误的判断数据信息,直接导致工程设计以及工程评估跟市场需要完全偏离,也就是最后的产品不会被市场接受,导致被排除在市场外。这样一来,随着市场需求的逐渐多元化导致数据逐渐呈现爆炸式的增长趋势,但是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就很容易在处于众多数据中的时候产生方向的迷失,最后陷入困境,难以自拔。

2.经济环境目前正处于一个快速变化的过程中,这样会直接导致工程项目管理形成很多的不确定性,在上述的基础上促使工程项目管理可以时刻面临风险。技术更新的频率处于一个不断加快的过程中,同时,社会经济环境目前逐渐处于突变的情况下,其突变的可能性也会明显增加,上述工作对工程项目的实际进度、工程的成本、工程的质量以及工程的安全形成巨大的挑战。例如,不断增大的工程规模,那么其所需要的资金量也会随着规模的扩大而不断增加,这样一来一定会导致大量的成本数据的出现以及大量的资金数据的出现,如果还是使用传统形式的工程预决算管理方法,那么就很难从根本上满足大工程项目的建设需要,非常容易导致工程进度以及工程的成本控制受到影响。再例如:工程规模的进一步增大一定会造成工程项目基础数据受到影响,进而产生巨量的膨胀,如果是传统形式的施工管理方法的话,不仅会导致安全隐患的产生,进而促使工程的整体质量以及水平受到直接的影响。

三、大数据挖掘技术对工程项目的管理优化方法分析

(一)大数据挖掘的管理层次以及制度结构的构建

首先,严格按照集中控制思路以及分层管理思路的要求,促使项目公司确立,将其作为数据的收集者,集团公司当成数据决策者的回路模式来分析。控制载体则指的是数据信息,项目公司需要严格按照集团公司所提供的数据要求第一时间完成数据的精准采集,集团公司需要严格按照总体数据的实际情况,以此为基础完成成本、进度、质量以及安全方面的决策以及分析。上述提到的总体数据不仅包括项目公司所采集的内部数据,同时还包括集团公司完成的外部数据的采集,在上述基础上,可以实现数据完整性得到保证。其次,严格按照控制的集中原则、数据的集中原则、管理的集中原则以及业务的集中原则等,完成数据处理中心的构建,同时完成相关业务的审批、项目的施工、公司的决策层所需要进行的相关数据沟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施工现场人员跟项目部门的业务往来会促使各类数据形成,促使项目部实现数据的整理以及识别,在完成上述工作之后,将数据录入信息系统中心,数据处理中心需要对那部分输入进来的总体数据完成进一步挖掘以及处理,之后再向公司决策层提供,促使其完成进一步分析,进而辅助决策等,各职能部门可以按照需要随时的完成项目数据调用,在上述的基础上完成有效的管理,公司的项目部需要严格按照数据指标以及数据指标的正确提示完成施工作业管理以及相关管理工作。

数据管理制度范文第14篇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提高职业院校的数据采集工作、深化教育的改革以及加强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提高高职专业院校制度完善中的重要工作。在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中,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工作主要可以分为一下两个方面:首先是数据的采集,可以称之为数据平台的建设,其次是数据分析,也可以称之为数据的使用。数据的采集是数据采集平台建立过程中的基础,对于数据分析而言是整个过程中的根本,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才可以保证高校的数据采集平台的建立与使用的有效进行,从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一、高职院校数据采集平台建设与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在管理与建设过程中对数据采集平台的认识不足

在现阶段的高职院校中,对于数据采集平台的认识不全面,高校的管理与建设的过程中把这种技术作为一种评估的手段,没有充分了解到数据平台建立与运行为学校管理带来的好处。而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教学中的数据采集只是由少部分的人进行管理,没有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依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严重制约着高职院校中数据采集与人员管理模式的建立于发展。

2.高职院校中数据平台的建立并不完善

在我国高职院校的数据采集管理部门,科学性的数据采集工作在教学的管理过程中可以直接影响着学生信息获取的可靠性以及真实性。对于高职院校中的数据采集的工作以及教学中的统计工作的正常运行都需要有规范化的教学管理体系,从而严格的明确数据采集过程中的分类及内容的管理,同时注重状态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加强教学过程的规范化、科学化,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逐渐找到解决的办法,在不断的进步中提高数据采集的可靠性与真实性。

二、数据采集平台在教学管理或教学运行中的应用

1.建立规范化的教学管理程序

在教学运行的管理过程中,其规范化的制度可以促进数据采集平台的建立,通过数据采集的规范化可以使教学的管理工作有序的进行。因此,应该按照部门中的分级制度对管理工作进行规范的建设,规定各个部门收集数据的种类和范围,并制定合理化的工作流程。在深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的考核制度,通过定期的检查规范管理工作,使教学的管理工作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从而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促使教学的管理工作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2.加强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与应用

如果要建立规范化的数据采集技术以及教学档案的建立,应该采用先进的手段,特别是在信息化的时代。通过电子文档的建立,推进数字化的教育改革模式。可以利用数据关联的相关规则。数据关联是指只存储数据的仓库中存在着一种相对较为重要的可被发现的知识,数据平中的数据以一种结构化的模式进行组合,通过其依附性找到相关的隐藏信息。在高校的管理过程中,通过关联规则的使用可以及时反映人才的培养工作,通过相关问题的分析,围绕其基本的核心在数据关联的程序中对未知数据进行分析。

3.建立丰富的教学管理内容

高校在建立规范化教学管理机实现良好的运行模式的过程中,应该严格的按照我国教育部门制定的相关规定,根据规范化的指导建立相关的技术细节。由于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改革步伐逐渐深入,高职院校的规范化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档案的管理范围已经不再是传统中资料采集的佐证材料,而是在更深的层次中推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规范化的教学档案会在校企合作的改革进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4.建立健全的人才管理机制

在高职院校中的管理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强化人员的管理模式,让每一位管理人员都能充分的参与到管理事物的工作中。首先,要对管理人员给予充分的信任,提高他们对数据平台工作建立与管理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有充分的空间施展自己的才华。其次,应该完善管理中的用人制度,提高教学管理的整体水平。其次,应该明确管理人员的管理制度,奖罚分明,对于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人员进行奖励,在工作中表现较差的人员实施惩罚制度,通过这种制度的建立可以提高人员的责任意识,从而提高数据采集在教学管理中的运行与应用。

数据管理制度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热量;耗电量;热计量;供热系统控制;管理系统;效益分析

1.供热经济管理的意义

供热是低利润行业,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必须精打细算,充分重视供热质量、经营管理、收费和经济运行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必须下大力气主抓供热节能、降低供热成本。

2.供热系统自动控制

2.1集中监测

国内很多热网都采用集中监测的方案。集中监测对于解决运行参数集中采集、统一分析、集中观测无疑是有用的。但并没有解决自动控制的问题,热网的实际运行工况并未发生实质的变化。而节能是通过真正改变热网的水力和热力工况实现的。因此只测不控并不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2分散控制

各热力站根据室外温度,设定供回水平均温度,通过调整电动阀改变运行流量,从而使得供回水平均温度达到该设定值。这一调节策略看上去很简单易行,但实际运行时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热源与热网由两家分管,供热量与需热量经常不匹配,经常会出现供热量不足的问题。

正是由于供热系统因上述种种原因,导致这种做法的失败。这是因为供热量不足时各个热力站为满足自己的供热需求而纷纷开大阀门直到满足自己的需热量,使得环路阻力小的热力站的流量过大而环路阻力大的热力站流量不足,出现各个热力站之问的水力工况失调,造成大面积不热现象,影响供热效果。

2.3控制中心控制

由控制中心实时采集各个热力站运行参数,然后经控制中心统一分析,确定各个热力站的设定值,确定各个热力站的阀门开度。看上去控制效率很高,但存在着可靠性较低、运行费用较高、风险集中等缺点。

2.4协调控制

所谓“协调控制”,其形式与热力站分散控制一样,只是在热力站分散控制的基础上加进了一种协调控制策略,使得热力站分散控制系统具有自我协调、自我限制、自我约束的功能。

3.自动控制系统

3.1数据采集:系统能够采集换热站、公共建筑的压力、温度、流量等参数,系统采集数据如下

(1)温度:一次供回水温度、二次供回水温度、室外温度、用户室内温度。

(2)压力:一次供回水压力、二次供回水压力。

(3)流量、热量:换热站、公共建筑一次水流量、热量。

(4)电动阀门开度。

计量分析:系统能够进行流量、热量的瞬时计算与累积计算,进行能源的管理与考核。

实时控制:系统能够根据换热站或公共建筑的用热特点进行自动化的控制,系统软件有多种控制策略组成,可以满足不同用热特性的控制要求,提高换热站及建筑的供暖质量,降低能源消耗。

3.2数据通讯系统

系统能够通过各种网络系统(宽带、GPRS、CDMA等),将换热站及公共建筑的实时数据传输到调度管理中心,管理中心也可以通过网络系统将控制指令下达到现场控制器,执行控制调节指令。

3.3调度中心管理系统

调度中心可以实时接收换热站、公共建筑现场采集系统传输上来的各种运行数据,系统将实时运行参数存储在中央数据库中,为后续的管理、分析、控制提供基础数据。调度中心管理系统可以实时对上传数据进行连续动态分析,并可以根据分析结果下达调节指令。

3.4实时影像监控系统

在换热站安装监控摄像设备,可以将换热站的实时影像传输到调度中,进行安防监控,实现无人值守。

4.管理系统功能及控制策略

4.1换热站、公共建筑控制策略

(1)手动控制:通过现场控制器直接输入控制参数,可以直接控制电动阀门开度、控制温度、控制补水压力等。

(2)气候补偿控制:系统能够自动采集室外温度,根据预设的气候补偿曲线来调整电动阀门的开度,从而保证二级网或公共建筑供热温度达到规定参数。

(3)室温控制:系统能够自动采集建筑室内温度,根据设定的室内温度来调整电动阀门开度,保证用户室内温度保持在规定的范围内。

(4)分时控制: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用热特性来制定建筑用热控制模式,对于公共建筑,可以在白天保证用户室内温度,在夜间保持值班。

(5)补水控制:控制器能够设定二级网补水压力,系统能够根据设定补水压力来控制二级管网补水电磁阀的开关,保证二级管网定压值保持在设定的范围内。

(6)综合控制:上述控制模式可以单独设定及运行,也可以将上述各种控制模式集成设定,形成一套综合的控制模式,满足换热站及公共建筑的各种用热模式需求。

4.2数据通讯系统功能

(1)实时数据通讯功能:调度中心可以实时与换热站和公共建筑控制器实时通讯,将控制器采集的实时数据传输到管理中心。

(2)通讯监测及报警功能:系统能够对各个控制器进行实时监控,当数据传输中断时,系统能够自动报警,提醒管理人员检查通讯网络,解决通讯问题。

4.3供热运行调度管理系统

通过与换热站和公共建筑控制器实时通讯,可以将换热站和公共建筑的实时运行参数传输到调度管理中心,存储到管理中心大型数据库中,系统可以存储长期运行数据,用于供热生产管理、考核、分析、控制。

在供暖开始前,调度中心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全网运行方案来编制每个换热站及公共建筑的控制策略、控制曲线及控制参数,可以通过网络将采暖期的控制策略、控制曲线及参数提前下载到每个控制器中,控制器可以在规定的时问按照规定的控制曲线及控制参数运行。

系统能够对采集数据进行各种统计分析,包括实时数据对比分析(压力、温度、流量、热量、阀门开度等),数据分析方法采用分析图表(曲线、柱图、饼图等)和数据表结合的方式分析,也可以将多参数一起进行历史数据分析,系统能够根据历史数据形成日、周、月等多种报表,并对所有热力站及公共建筑的重要参数汇总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