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网络的虚拟性,使得虚拟社区的组织与参与者都脱离现实生活中真实身份而匿名,随意性较强,学生良好的人格修养如诚信、责任等意识逐渐流失。网络在缩短时空距离的同时又拉大了现实距离,成员的个性发展与情感需求无法得到很好满足,容易产生孤独倾向[4],不能在真实生活中找准位置,不少人因此变得冷漠甚至逃避现实。

2虚拟社区文化建设的途径

尽管存在很多问题与诟病,但我们不得不接纳虚拟社区客观存在的事实。按照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矛盾对立的统一,虚拟社区也同样如此。只要找准恰当的切入点并加以合理利用,便可以扭转局面,充分发挥其优势力量。

2.1转变观念,提高虚拟社区文化的认识

当前,各高校已充分认识到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对于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优良的校风、学风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努力采取各种形式举办以科技、文化、体育等为载体的系列活动,如学生寝室文化节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虚拟社区文化建设方面则鲜有成就。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广大教育尤其是思政教育工作者未能充分意识到虚拟社区的育人阵地作用,思维还禁锢在传统的“灌输”教育模式上,即以教育者为主导,有目的地选取部分信息加以传授,而被教育者则处于被动接收地位。长期以来,这种单向传递信息的方式在教育工作中发挥了极为重要并富有成效的作用。但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灌输”教育逐渐向辨识教育过渡。尤其当今信息多元化、开放化时代,大学生更多的知识来源于网络社会而非校园,其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明显变革,教育工作者不再是文化传播的权威中心,说教式方法已不再高效发挥作用。社区文化建设的方式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顺应时代的变革,才能实现引导学生接受正确的知识与教育、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目标。

2.2创新方法,丰富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

虚拟社区环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单纯的教与学、管与被管的关系,而是彼此对等的成员关系,每个成员既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也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但对等只是相对和暂时的,一些信息新颖、反应敏捷、技巧娴熟的成员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他们往往能够决定和控制话题的方向与深度[2]。因此,虚拟社区文化建设必须把握规律、抓住契机,再辅以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活动作为载体。目前,各高校都有关于社区建设的专门网站,但大多仍属于说教性质,未能很好的融入学生群体,学生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社区。要想让学生长久驻足和融入到社区文化建设,必须采取措施投其所好,吸引他们的注意。一是增强互动性。互动性是网络媒体区别于其它媒介的基本特征之一[5],同时也是达到良好教育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如采取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互动,通过启发与沟通,在热烈的氛围中主动接受了知识与教育,升华了情感,例如社区制度的学习、爱国情怀的激发等。二是加强归属感。尽管网络社会具备有传统社会实体的功能,但毕竟不等同于现实区域社会。虚拟社区中人们由于相似的兴趣或爱好而形成群聚效应的同时,也逐渐远离以班级、寝室为组织形态的现实生活。因此加强归属感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如通过开展校史校情介绍、成功校友访谈等内容,不断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对学习的认同感,激发他们发奋学习、成才荣校的积极性。三是注重个性化。这是一个强调个性化的时代,学生也大多富有个性,因此虚拟社区还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等,有针对性的实施教育。尤其是对少数观念偏执的学生,必须因势利导,再辅以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2.3优化组织,架构精锐的文化建设队伍

社区文化的建设离不开教育工作者,良好的师资队伍结构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目前各高校都普遍存在社区文化建设队伍力量薄弱、年龄结构失衡、信息技术欠缺等诸多问题。要使虚拟社区文化建设取得成效,必须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具备良好信息素质的教育队伍。一是进一步加强党团组织建设,配备精良的专兼职辅导员队伍,协助开展虚拟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谓虚拟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网络虚拟社区背景下,借助网络媒体对教育对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即通过专业化系统化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网络观、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其在虚拟社区环境中的主体意识[5]。其次,充分发挥学生自治组织的力量,如自律委员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学生组织来源于学生,在知识与观念上具备青年学生的共性,彼此容易达成共识。但又有别于普通学生,是广大学生中的代表,思想和行动具有一定程度的先进性。因此,合理利用学生自治组织,积极推进先进文化进虚拟社区,通过开展各类科技文体活动,丰富社区精神生活,从而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完善。

3虚拟社区文化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同现实社区一样,虚拟社区的控制也不可能仅靠一种手段就达到效果,必须采用技术、法律和道德等手段为主体,再辅以宣传、教育等舆论导向,即采取管理、治理相结合的方式,方能实现对网络空间社会的综合控制。

3.1注重法律法规宣传

法律保障是公共网络信息安全的基础。为净化空间,确保安全有序的网络秩序,必须加强虚拟社区成员网络法律法规意识教育。当前我国信息网络安全领域已建成包括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在内三级法律政策体系。该体系从法律高度对个人和其他组织的有关信息活动涉及国家安全的权利和义务进行规范约束,利用相关法规政策确保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和Internet安全。尤其是《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系统的总结了网络违法犯罪的典型行为,对于保障网络运行安全,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维持公共管理秩序,保护公民和其它组织的合法权益,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3.2加强信息素质教育

信息时代必须全面提升人的信息素质,信息素质已成为综合素质的一部分。加强社区内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一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让主旋律文化成为虚拟社区的主导文化,在长期不断的熏陶中升华学生情感道德自律意识,使其能够保持高尚的品德操守,自觉遵守网络行为规范。二要提高学生的政治敏锐感和信息鉴别能力,正确对待网络信息的传播,善于对各种信息加以分析判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三要培养学生对有害信息的自觉抵制意识,全面增强其自身抗干扰能力和免疫力,从而自我构筑一道信息安全的防火墙[6]。

3.3提高网络技术水平

高水平的计算机处理能力是虚拟社区建设的技术支撑,安全有序的虚拟环境离不开掌握有先进的网络和通信技术理论,具有集设计、安装、调试和维护等综合能力为一体的网络技术工作者。一是维护系统自身的安全,运用各种技术手段,优化系统配置,弥补安全漏洞,预防来自病毒、黑客等外界攻击,迅速排除故障和安全隐患,保障运行稳定。二是保障网络信息的安全,实时捕捉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对那些反动、有害、不健康的内容,采取有效措施堵截、筛选或删除,对恶意煽动,企图挑起事端等行为查明身份,及时纠正或举报。

4结语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由于社区群众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娱乐性和知识性。因此,它在提高社区居民文化娱乐、审美情趣、思想意识方面,在转变社会风气、改善人际关系发挥积极性,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以及塑造良好的人文氛围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基本特征有:

(1)广泛普及是社区群众文化的形式要求。

群众文化,顾名思义是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它的整体水平不仅体现在质的高度,而且,体现在量的广度。通俗易懂的艺术,为普通老百姓喜闻乐见,是群众文化普及的重要内容,虽在某些人眼中难登大雅之堂,却在普及的内容中蕴藏着提高的萌芽。如《东方红》源于陕北民歌,就是在群众普及的基础上提炼和提高出来的。

(2)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传播精神文明道德新风,是社区群众文化的内涵要求。

在社区文体团队中,以公民道德建设为主线,把社区文体活动与市民学校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因势利导,有针对性的经常举办“公民道德大讨论”“社区新貌”、歌曲征集、摄影比赛等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活动。增强居民“社区是我家”的主人翁意识和建设社区的责任感。这样居民在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充实和提高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一个地区的文化活动层次。

(3)自编节目是现代社区群众文化的主要内容。

围绕公民道德建设和创建文明社区工作,扶持、引导和鼓励群众创作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反映社区中的新人新事、道德新风,体现社区群众性文化的自娱自乐,以及“热烈、隆重、欢乐、祥和”的特色,使文体活动更具有群众基础性和生命力。如将老百姓身边发生的事编写成“老歌新唱”、快板、歌曲、表演唱等小节目。

(4)多样性是社区群众文化的形式需求。

人们三分之二的时间生活在社区,社区居民由于工作背景、学历和个人兴趣爱好的不同,决定了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多样性。如合唱队、舞蹈队、时装表演队、戏剧小品、书画队等,这些社区活动贴近居民,贴近生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能充分体现社区文化建设的广泛性和实用性,使社区居民在参加文化活动中有所得、有所值。

2乌鲁木齐市群众文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乌鲁木齐市的社区群众文化主要以广场文化和晨练两大形式为主,而广场文化主要是群众性的集体舞、健身操、戏剧演唱、街舞等自娱自乐。为了深入了解社区群众文化的现状,近年来,通过对乌鲁木齐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铁路局中心广场、八钢、石化及阜康、米泉等地的调查发现,目前社区群众性文化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晚上和早晨,且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参加社区文化群众活动的人员以离退休老年人员居多,在职人员、青壮年人员参与率比较低。二是文艺团体参与较少。三是群众文艺骨干较少。综合分析普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对社区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2)参与意识不够强。

一般来说,一项活动的参与面达到20%就属较高了,而目前我们的活动参与面与其相比相差甚远。老年人是文化活动参与的主力军,在职职工及青壮年参与率低是一个普遍现象。

(3)社区文化管理及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在社区,文化设施主要指街道社区文化中心、老年活动中心。而这些设施的活动面积就达不到所需标准,且有的设施陈旧老化,无资金更新,至于新的文化设施建设更不可能。这在客观上制约了社区文化活动的发展。

(4)社区群众文化人才缺乏。

目前许多社区居民委员会就无文化人才,而且参加文化专业培训的机会也不多,这也影响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

3完善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建议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应该从广义的角度来考虑,这样才符合当今社区人们的需求,才能不断创新,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应建立设施完备、健全队伍,因地制宜、特色发展,以人为本、广泛参与,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的新理念。同时,要抓好软件建设,加强法制化、标准化进程,在活动内容和运营管理上积极探索多元化与社会化的运作机制。

(1)对社区群众文化的重要作用要有深刻的认识。

加强社区文化有利于增强社区成员的社区意识,激励其建设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区成员间的文明交往方式,培育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满足社区成员的文化生活需求,提高素质,形成浓厚的社区文化氛围。

(2)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的参与意识。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在社区成员中确立共同的价值目标,使全体社区成员发扬参与精神和互助精神,增进对社区的认同感,共同建设新社区。

(3)加大资金投入,在评比中提升社区文化建设的规模和层次。

通过评比来提升社区文化建设规模和层次,就是要经常开展具有艺术特点和个性的社区文艺表演活动,不断更新社区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进一步改善社区文化活动的设施和环境。只有这样,社区群众文化才会在规模和层次上产生一个质的飞跃。

(4)培育一批社区文化活动的业余骨干。

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业余骨干对于市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不可否认,广大人民群众是通过自我娱乐、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来丰富充实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的,但同样也离不开专业队伍和专业人才的示范、辅导和培训。因此各级专业文艺团体要多下基层辅导和培养一批业余文艺骨干,发挥他们的作用,一级一级地把文化队伍带动起来,如每年举办社区文化指导员培训班,定期对文化指导员进行必要的艺术培训和辅导,提高他们的组织和辅导能力,多给群众文艺骨干学习、交流、观摩的机会,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达到由他们丰富和提升社区文化内容的目的。

4结语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1.1油田社区建设实践

油田社区文化在发展成熟过程中,主要是文化精神的培育与发展过程,同时也是思想教育成熟的一个过程。想要让居民能够不由自主的享受文化产业的娱乐,并体现出自我的价值,需要在居民互动过程当中将自我文化与内涵的培养,通过互动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还能够使居民成为社区文化中的一员,并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自我教育的升华,从而不断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提升,使所有居民具有团结精神,为良好文化的发展做贡献,共建美好、和谐的家家园。因此,社区工作人员应该积极开展社区文化宣传及教育活动,培养职工干部的教育知识及素质,积极改革与创新职工观念,同时有助于社区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有助于社区活动的顺利开展。

1.1.1努力搞好阵地文化。阵地文化是指利用俱乐部、电影院、少年宫、电视台、体育馆、职工之家等大型文化设施开展的文化活动。这是开展文化活动的基础,具有多功能性,其突出特点是适应面广、形式多样、层次高雅。通过系统、广泛地开展一些教育性强、内容典雅、群众喜闻乐见且参加热情高的电影周、艺术节、知识竞赛,组织音乐、舞蹈、书法、美术、器乐、曲艺等活动,陶冶人们的情操,启迪人们的思想,教育群众,丰富广大居民文化生活。

1.1.2努力搞好家庭文化。家庭文化是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最基础的一部分,社区是所有居民群众居住的地方,家庭文化的是尤为重要的一项,在开展社区文化的同时应该积极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以及勤俭持家等中国优良传统美德,积极团结邻居,将佳通美德作为家庭文化的重点文化进行宣传与教育,并积极倡导健康、积极、乐观、文明的一种生活方式。同时,社区文化管理人员还应该进行定期活动的开展,不断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娱乐性与知识性,用及其吸引居民的方式引导居民将家庭文化的理解与学习,促进居民文明生活,创造幸福、美满的生活。

1.1.3努力搞好油田社区文化。油田社区文化建设所形成的强大内聚力和发散力表明,企业文化可以使居民、社区和社会(市场)的需要从根本上一致起来,并互为推动,形成良性循环。

1.2油田社区的发展方向

1.2.1组建社区文化摇篮,向素质人才基地方向发展。社区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居民文化素质和文明意识,增强社区居民凝聚力和认同感。社区阵地属于居民,让每个居民都成为阵地的主角,采取多种形式组建老年门球队、锣鼓队,成立曲艺爱好者协会,利用假期成立学生志愿者服务队,培养社区居民“用双手呵护社区家园”的思想观念,将居民的生活与社区、社会融为一体。社区文化建设还应满足居民对学前素质教育、学生特长教育、居民终身教育的需求,发挥校外教育培训基地的作用。一个企业不仅需要专业人才,更需要高素质员工,作为油田社区加强文化建设重点就是让居民有更多的接受素质教育、文化教育、艺术教育等高层次、高品位教育的机会,使油田职工子女不出工业区就可获得较为完善的学前素质培养、特长教育,甚至第二职业技能培训。因此,社区文化建设的关键是打造人才培养基地,建立完善的、连贯的,能够使居民终生受益的素质教育网络,依靠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良好的文化环境,最大程度营造社区与居民的“人企合一”的氛围。

1.2.2完善社区文化服务功能,向群众化、多元化、精品化方向发展。不断丰富文化内容,使之群众化,充分考虑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居民的需求,安排趣味性、知识性、团体性较强的文化广场活动,诸如广场电影、广场晚会、广场健身及节假日广场游园等老少皆宜的活动,吸引居民走出家门,共同参与,繁荣社区文化。不断发掘文化形式,使之多元化,油田社区居民是随石油开发会战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婚丧嫁娶、语言习惯等生活习惯各不相同,围绕油田社区行业特性和地域特点,社区文化组织部门应从了解居民习惯、体验群众生活、搜集文化生活信息入手,让居民参与创作,凝炼、培育出令群众耳目一新、喜闻乐见、民风淳朴多元的社区文化成果。不断探讨文化实践,使之精品化,社区文化不断创新才能满足居民对文化的需求,发挥油田社区特色和优势,以“扩大视野、增长知识、锻炼能力”为目的,组织专题策划、群体实施,统一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培养居民家园意识,依靠群众集体智慧和实践,共建社区精品文化奇葩。

1.2.3突出文化产业建设,向打造优势品牌方向发展。社区管理作为服务行业,品牌是生命。在创建优势品牌过程中,文化建设是不可缺少的利器。优势品牌拥有强大的内聚力和发散力,作为社区经营管理的一个关键元素,品牌的重要性在抢占市场份额和保持企业凝聚力上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可以说竞争的背后是品牌,而打造品牌的支撑是企业文化。通过品牌的文化力去赢得市场和社会的认同和亲和,已经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一种深层次、智慧型的竞争。对油田社区而言,把社区文化作为产业做实、做优、做精,可以使全体职工的价值观与社区精神一致,使职工变被动管理为个人价值自觉实现,使居民变被管理群体为社区发展的当家人,实现变无形的文化教育为有形的企业效益,最终依靠社区文化力的提升,促进社区管理各板块在油田内外市场打造各自的强势品牌,使社区的对外形象和生存竞争力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得到加强。

1.2.4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仙河社区的实践证明,一种集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娱乐、休闲、购物及多元经济等于一体的,基本设施完备、服务功能齐全、发展机制灵活的工业社区模式正在发展成熟,其多功能的组织和多元化的服务,将油田社区真正建设成为大庆石油人物质丰富、民主文明的“小康”社区。

2结论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社区文化具有自身的特点:人格的理性化,以效率和效能为评价的标准,对邻里不太强调私人情感,人格上孤独的、冷漠的表征愈趋明显;利益的世俗化,讲实效、重实惠,将切身利益和个人好处放在首要考虑的范畴;潜在的功利性,在管理上下功夫,讲求工作效率,节约劳动成本;需求的多元性、开放性,吸纳、借鉴各种域外文化,形成社区文化的内外撞击。

社区文化一般由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社区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公众制度、文化环境等等因素构成,形成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价值观念和精神文化是社区文化的核心。它们独具特征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包括社区精神、社区道德、价值观念、社区理想、行为准则等,是社区定居者价值观、道德观生成的主要途径。那些指向性鲜明突出、精神性强烈浓郁的活动,如社区的升国旗仪式、评选文明五好家庭、学雷锋演讲竞赛等,更是精神文化建设的范畴。以此为内核,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形成社区文化的外在形态。

社区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具有引导、凝聚、娱乐、激励、改造等特殊功能。

社区文化按照社区建设的总体理想和目标,引导社区定居者规范思想行为和价值取向,并呈现为社区整体的统一行为和取向,这就是社区文化的引导功能。因为社区文化一经形成,就建立起了本系统的价值和规范标准。社区定居者一旦在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上与这个“标准”不符,社区文化就能利用引导功能,抑止不符,向标准靠拢。尽管这种引导是主观认同基础上的接受和融洽,是潜移默化和自觉自愿的。一些文化建设取得优秀成绩的社区所倡导的“尊老从自己的家庭开始”、“家庭责任也是社会责任”等文化建设形式,就很好地发挥了社区文化的引导功能。

社区文化通过共建机制,使社区定居者在共同的目标、利益和信念基础上,相互作用、相互吸引,有机整合,集聚、凝结成一种特有的社区合力和整体效应,这就是社区精神文化的凝聚功能。它像一种强力粘合剂,把社区内的定居者“粘合”在一起,通过居民能参与的多种文化活动,让他们从生到熟,从异趋同,从分到合,由散成聚,不断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逐渐形成共同的理想和希望,凝聚力油然而生。这种凝聚力让社区的所有定居者都将自己看作是社区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自己就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人翁,强烈的责任感让他们乐于参与社区事务,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为发展繁荣社区作贡献。

因着社区定居者不断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社区的精神文化建设更要能起到给居民生活提供一种轻松、舒适环境的娱乐功能。社区要为居民开展多种文化娱乐活动,为居民提供自娱自乐场地,让社区居民在轻松、愉快、自由、舒适的文娱活动中,消除一天紧张繁忙工作带来的身体疲劳和精神倦怠,享受精神上的愉悦和惬意。

社区精神文化的激励功能,表现在满足居民文化需求的同时,重在内质引导,让社区定居者从内心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例如,对社区中居住的老、弱、病、残、鳏、寡、孤、独人员,特别对于那些因生理缺陷或心理疾病,对生活和生存产生厌恶心理的人们,要让他们参加各种不同形式的社区精神文化活动,在愉悦的心情驱使下,在美好前景的诱导下,重新找回人生目标,捡拾自信,积极用世,再塑人生。

社区精神文化还有着解决居民精神方面存在的社会问题的改造功能。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入和确立,伴随着拜金主义、自私自利、、道德滑坡等社会问题的产生,信仰的缺失,迷信的泛滥,整个社会的思想精神受到污染。加强社区精神文化建设,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用科学的思想反对伪科学,才能净化社会环境,改善健全社区居民的精神风貌,树立正确信仰,抵制新的思想迷信。

建设社区精神文化,需要把握四个环节。

一是在经常开展小型社区文化活动的基础上,精心策划组织大型文化活动。小型社区文化活动,是指那些每日每周都可能开展的、按照常规组织安排的社区文化活动,通常由兴趣小组组织的天天晨练、休闲、娱乐等活动。由于小型活动是经常性开展的,以兴趣为纽带,以惯常为模式,以持久为目标的,故而活动面应该广泛铺开,让琴棋书画、吹拉弹唱、娱乐游戏、知识传播等等类型都形成兴趣组织,形成制度规范,渐进渗透发展。大型社区文化活动,是指经过精心策划组织的体育节、艺术节、文艺汇演、入住仪式、社区周年庆等类型文化活动。由于大型文化活动参与者众,影响面广,对场地、经费、人员素质的要求比较高,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而不能过于频繁,密度以一个季度安排一次为宜。小活动是大活动的基础,大活动是小活动的提升,大活动和小活动要合理安排、合理搭配、形成节奏。组织小活动能够充分利用社区内现有资源,有可能实现节约开支,并且不会形成扰民噪音、负担过重的情形,时间长了也会发展成大活动。但其影响面窄,影响力小,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推进力不大。只有当间常的大活动开展后,才能与相得益彰的小活动一道,扩大社会影响面,提升社区文化的影响力,加快推进社区文化建设进程。

二是社区的文化建设,要重点关注社区内老年和少年这两个人群的文化需求,兼及中年人群的文化补充,实践抓两头带中间的文化建设战略。这是受社区居住人口的特点决定的。一般说来,社区成员中老人和儿童所占的比例较大,约占总人口的50%以上。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必须有充裕的时间,老人和孩子相对时间宽裕。于是产生对文化活动的最强烈、最直接、最显在的需求,而社区恰恰具备了这种场所和环境,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就成了他们的主要行动。可是,中青年人迫于生存的需求和竞争的压力,每天围绕工作、学习、交往,花费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几乎没有闲余时间和精力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他们只好将对文化活动的强烈渴望变为深层次的期盼,为了工作,他们往往在社区外的音乐厅、舞厅、咖啡屋等活动地点进行文化活动,借以拓展自己的工作面,增强事业的成功率。因此,社区文化建设要注重对老人和孩子自发自主的、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积极扶植、引导和组织。比如成立社区 “夕阳红”艺术团和各种健身、娱乐、表演组织,以“老年天使”的形象将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节目带到福利中心、敬老院、驻地部队、他乡他村、他省、他国和慰问演出、联谊,传播中国特色的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一)社区文化和社区思想政治工作

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长期的工作和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具体来说,它包括社区意识、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历史传承、生活习性等内容。从对社区文化的概念界定中可以看出社区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群众性、共享性及多样性等特点。社区文化建设是为增强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思想道德建设能够引导社区居民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为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实现居民自我完善、发展等创建了良好的社区生活环境和人文氛围。这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社区工作中通过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既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又是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改变人、教化人,培养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培养人们符合时展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塑造人们的思想去引导人们的行为,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所谓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指的是以社区为载体,以社区内活动的所有居民为教育对象,以思想政治道德为内容的实践教育。”所谓社区思想政治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是将公德教育日常化,将积极健康的思想品质渗透到居民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活动来扩大居民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度,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社区品格和风貌,提高居民在社区生活中的认同感和归宿感,促进社区发展。

(二)思想政治工作与社区文化建设相结合

社区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1.从“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和新体制下人口的大量流动,社区聚集了不同环境的人员,因此,社区的社会职能增强了,由此,思想政治教育注入社区文化建之中。

2.社区作为人们生活的基本环境,众多社会矛盾都在社区显现出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的手段之一,为此运用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

3.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持,社区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居民的教育主要是通过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体现出来的。

4.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时代背景下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把它融入社区文化活动之中,通过各种文化活动烘托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可见,社区文化活动的建设是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在社区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工作对社区文化建设具有引领作用,它是社区文化建设的思想灵魂。在社区文化活动中通过对渗透思想政治内涵有利于提高居民思想道德素养、政治素质,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热情,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居民在社区的主人翁意识和社区精神,这对增强社区文化的凝聚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思想政治工作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功能

社区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者相辅相成,社区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物质载体和教育平台。思想政治教育以社区文化为依托,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目的更具有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有核心价值导向功能、规范保障功能、传播育人功能、服务凝聚功能。

(一)核心价值导向功能

核心价值观导向功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基本功能,通过对人的思想认识的教育引导使人们确立有利益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信仰,通过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影响和规范机敏的行为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价值观导向功能,首先表现为社区成员进行主流文化的教育引导。居民通过正确的价值观去认识事物、解决社区内存在的问题、矛盾和冲突。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区居民和睦相处。社区通过各种组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丰富居民的生活。通过各种活动为居民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健康舒适的社区文化软环境。比如绘制板报、宣传栏、组织讲座、竞赛等形式将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人生观、价值观融入到居民喜闻乐见的日常生活中去,提高居民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培养居民自觉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使社区群众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得以提高。其次,社区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价值导向功能还体现在,居民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又使社区文化建设的主客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社区文化的软环境建设渗透到居民的生活中去,易于被居民接受,同时居民也在身体力行中去熏陶和影响他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核心价值氛围。

(二)促进社区管理制度规范及生活秩序稳定的保障功能

社区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社区管理规范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居民用法律法规、道德观念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用以调整社区内部矛盾,促进社区和谐发展。生活保障功能是指,通过正确的价值导向、道德标准、社会舆论来培养居民的道德素养,使居民形成道德自律,创建社区良好的道德风尚传递道德正能量,保障居民生活的秩序性和环境的稳定性。具体表现为:社区制定规范管理条例、社区的规则制度等,使社区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社区通过对法律法规、区规、条例规范的有效宣传。培养居民自觉的法制意识,培养遵规守纪的良好习惯,形成自我约束。

(三)传播育人功能

思想政治的传播育人功能是通过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实现的。社区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育人功能表现在,其一,通过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使社区居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正确的文化认同,提高居民对文化的鉴别力和判断力,使社区文化建设朝着符合社会文化发展建设的方向前进。其二,正确的文化意识形态,对居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做好社区居民的思想政治工作对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凝聚社区精神,培养服务意识功能

“通俗地说,社区就是一个熟人社会或者亲密群体,是归属感和亲密的伙伴关系。”当今社区文化建设是为了培养不同层次、不同习惯、不同地域等特性聚居的社区成员以共同利益、共同的目标、共同信念为出发点,形成共同的生活习惯、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文化审美、共同的道德标准等。这些共同的产生是一种力量的凝聚。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是为社区文化建设发展服务的。从社区活动的参与性和覆盖面来讲,社区居民只要生活在社区中,即以自身的言行举止为社区文化建设进行了服务。居民积极的情绪为文化建设带来正面影响,消极的情绪为文化建设带来负面的影响。这种服务意识隐藏在居民的生活中一直被广大居民所忽视,因此,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应该逐渐增强社区居民服务意思。

三、改进和加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措施

社区思想政治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又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利的保障。社区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成。因此,发挥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促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强。

(一)加强党在社区的组织建设,密切党与群众的联系

加强党在社区的组织建设,加强党与群众的密切联系,为社区建设服务。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担负着政策教育宣传,具有上传下达的职能,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社区群众真正的诉求,向社区宣传党的方针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掌握最易于群众接受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吸收和培养积极的社区居民向党组织靠拢,调动更多力量为社区文化建设做贡献。社区党组织是社区对居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首先,通过建设加强社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实现党组织在社区的覆盖面和工作网络,在社区工作中宣传和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纲领,积极联系社区群众,维护社区群众的合法权益和利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了解群众需要。其次,深入群众,提高党组织的服务水平。再次,创建党建主题活动,社区党组织在社区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应积极开展以党建为主题,群众为主体,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的党建活动,使社区居民在党建活动中更加了解党、拥护党、爱护党,积极的向党组织靠拢,社区居民在社区党建中体会思想政治教育。

(二)注重管理人才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

社区管理人才是带动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在社区工作中社区工作者往往集管理、调节、教育、组织、服务、研究等能力为一体。在社区各个组织中起到凝聚团体力量,打造团体文化的重要作用。无论是社区党组织还是社区中介组织,优秀的管理人才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专业的知识、自身具备良好的素质和亲和力。以个人的思想品格魅力去吸引群众,形成良好的榜样力量,用自身的素养去感化社区居民,形成一种无形的向上力量。具备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才能对居民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使其受到的思想道德教育是积极向上的。

(三)组织丰富的社区活动,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改革创新精神

社区组织丰富的社区活动,社区组织根据居民需求举办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主题的社区活动。社区活动应具备覆盖面广、参与人群多样、弘扬民族优良传统,体现社区创新精神的特点。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参与性。在活动中居民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接受健康积极的价值观,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外化向内化转变,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易于居民接受,进而提高居民的思想素质。

(四)完善社区制度管理,创建和谐、健康、美丽新家园

社区组织的各种管理制度对社区的日常管理有着指导和约束作用,具有公认、权威和稳定等特点,社区制度文化是社区各方面工作长期总结的产物。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从保障社区和谐的角度对现行的规章制度的进行审视提出科学合理性的建议。社区工作制度化可以指导社区工作,使社区工作在进行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可保护每个社区居民的利益,优化社区内部环境,进而创建和谐、健康、美丽新家园。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6篇

1.1社区功能中包含着文化建设

本文所指的社区主要是指城市中街道等基层群体,论社区功能与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马龙清(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延安716000)社区的功能大致可以分为服务、调节与文化三类。文化建设是社区功能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文化从广义上讲,指的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从狭义上讲,指的是科学、思想等精神文明[1]。本文所讲的社区文化主要是指狭义的文化,包括三个层面:第一是比较浅层的休闲文化,具有一定的群众性与实用性,是整个社区文化建设的现实基础;第二是中等层次的专项文化,要求具有一定的硬件设施,是人们比较高的文化需求;第三是最高层次的观念文化,对人们思想与品德的提高有着决定作用。这三方面的文化之间相互联系与制约,构成了有机整体,低层次文化通过过渡与升华逐步向高层次文化发展,高层次文化又反过来为低层次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因此,社区文化建设要循序渐进。作为社区功能的组成部分之一,文化建设在现代化的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第一,文化建设为新时期奋斗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前提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要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城市不仅仅需要文化设施,更重要的是利用文化设施进行文化建设,因此需要对社区的文化建设进行加强,为城市的文化建设奠定群众基础。第二,文化建设是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环节。只有拥有稳定的环境才能够促进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社区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是社会稳定的晴雨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社区的稳定一方面要依靠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需要文化事业的提高[2]。因此,文化建设是社区稳定的重要标志。

1.2社区功能为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一,充分利用物质条件与文化设施,例如运动设施满足了锻炼身体的需求,体育活动与图书馆等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第二,充分利用社区的文化资源与精神财富,例如社区内的文化遗产、历史遗迹、纪念馆等;第三,充分利用社区内的人才资源与技术资源,组织退休的人员开展各种培训活动、公益活动,满足居民的学习与其他方面的需求;第四,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的资源,得到企业在资金、资源方面的支持,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社区的精神文明面貌。

1.3文化建设为社区功能提供了发展方向

社区功能决定着文化建设,为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与人才方面的资源,而文化建设反过来也为社区建设提供了发展方向[4]。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文化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多,社区也将文化建设的加强作为了主要目标之一。文化建设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文化水平,对社区功能的发挥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第一,要求社区服务功能提高文化含量。在经济较为落后与人们生活水平较为低下的情况下,社区服务主要的目的是帮助社区的居民解决生存方面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服务的重点渐渐转移到了居民的精神方面。因此,应该提高社区服务功能中的文化含量。第二,对社区调节方面的功能进行提高。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中出现了更多的下岗人员,就业问题成为了社区稳定的重要问题,部分社区通过在社区内部增加就业岗位来解决就业问题,还有一些社区通过就业培训等提高下岗人员的就业能力。第三,将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融合在一起。很多社区都组织了很多群体活动,提高了社区的凝聚力,促进了社区功能的发挥[5]。文化建设最根本的目的是促进人的素质提高与全面发展,为社区功能的发挥提供了方向。第一,思想觉悟的提高,社区应该通过宣传将党的路线、方针等转化为居民行动的动力,提高居民的思想觉悟;第二,道德水准的提高,社区要提出高尚的品德,成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继承与发扬的基地,提高居民的道德水准;第三,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社区要注重尊师重教、爱学习、求上进氛围的创造,为当地居民提供合适的学习条件,提高居民的文化知识水平;第三,欣赏能力与审美情趣的提高,社区应该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一方面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居民的欣赏能力与审美情趣;第五,人口意识与环保意识的提高,计划生育、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社区需要通过文化建设宣传计划生育与环境保护,提高居民在这方面的认识与觉悟[6]。

2.实现社区功能与文化建设有机结合的对策措施

社区功能与文化建设之间是相互作用与相互联系的,实现社区功能与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的措施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2.1加强对理论的研究,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2.1.1实现政府的指导作用与群众的主动参与之间的结合。在社区功能的发挥与文化建设的强化方面,既不能够完全由政府负责,也不能够政府完全放手,仅依赖社区群众,这些观念都是片面的[7]。完全由政府负责的观点对政府包揽社区工作的能力没有进行清楚的认识,高估了政府在该方面的能力,并且没有重视群众对于社区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仅仅依赖社区群众又不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我国的居民生活并不富裕,不足以完全承担社区活动经费,而且我国的社区活动有着特定的目标与方向,需要政府的管理与监督。要结合我国的国情与社区活动的现状,将政府的指导作用与群众的主动参与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两方面的资源,确保社区文化建设能够沿着正确的方2.1.2实现社区服务功能与文化建设之间的结合。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服务需要增强其文化含量,实现高层次的服务,满足人们提出的更好的要求。社区的文化建设不能够脱离了居民需求与消费水平的实际情况,仅仅关注成绩。实现社区服务功能与文化建设之间的结合,使两者之间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前进。2.1.3实现文化建设硬件与文化建设软件之间的结合。硬件是文化建设的基础与前提,缺少了硬件的文化建设根本无从谈起。但是在硬件的增加与发展方面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软件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包括人的思想觉悟、精神面貌、管理水平等方面,从根本上决定着文化建设的方向、显示着文化建设的成效。要将文化建设硬件与文化建设软件结合起来,存进文化建设的发展。

2.2通过干部素质的提高强化管理水平

干部素质对于社区功能与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干部的素质包括能力与思想觉悟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提高干部的文化素质,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质才能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与管理能力,对文化建设进行深刻的理解,在对文化建设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搞好文化建设;另一方面要提高干部勤勉与奉献的思想,要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社区繁琐的工作不能够与经济收益直接产生联系,阴性精神境界才是做好社区工作的重要保障。因此,要提高干部的素质,尤其是一些年轻与高学历的干部的培训与教育,通过干部素质的提高强化管理水平。

2.3为社区功能与文化建设的结合提供制度保证

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政策,才能够使社区功能与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有法可依,促进二者之间的结合与发展[8]。例如,社区内的学校与企业等可以向居民开放其文化设施的政策,对社区所经营的一些文化娱乐场所可以适当的减免税收等,这些措施都能够促进社区文化的发展。对于一些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效的形式要及时通过制度形式固定下来。要对社区的组织领导体系进行改革与完善,而且要尽可能地将社区所在地的部分企事业单位包含在内,促进资源的共享,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组织方面的保障。

2.4通过宣传与表彰实现成功经验的推广

社区功能与文化建设的结合属于新生的事物,应该加强对其进行宣传与推广,通过典型的事例来带动全局的发展。虽然各个地区的经验都有着特殊性,但是其中依旧存在着共性与普遍性,要通过对这些成功经验的大大力宣传,促进经验与做法的推广与广泛运用,同时还要通过先进的地方带动落后的地方,实现社区功能与文化建设的结合的稳定与持续,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在社区中落实党中央“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

3.总结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7篇

(一)目前社区文化建设中文艺活动较为单一

国家部委、省、市、区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对于群众文化、社区文化等方面,也加大投入。具体体现在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社区文化经费保障、社区文化队伍建设、社区文化资源提供、社区文化建设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社区各项文艺活动也日益增多,各类群众文艺表演团体或组织众多,各种群众文艺演出越来越多。但是,在越来越多的群众表演队伍中,基本都是歌舞或器乐为主,戏剧表演类节目很少,在许多社区甚至没有。一搞活动就是组织大家唱歌或者跳舞,一演出就是表演歌曲或者舞蹈,有条件的社区加入几首器乐演奏。然而,再好看的节目,老是这些形式,观众也不愿意再看。参与者倒是乐此不疲,但时间一长,观看者却逐渐产生对歌曲、舞蹈、器乐等表演形式的审美疲劳。因此,就社区文化建设而言,有必要尝试、拓展更多的艺术表演样式和表现载体。

(二)戏剧小品的多样性能够丰富社区文化建设的表现形式

戏剧小品可根据主题或表演人员的不同采用多种表现方式,具体可分为话剧小品、戏曲小品、方言小品、音乐剧小品、歌舞小品等。戏剧小品以其表演形式的多样性,能够极大的丰富社区文艺活动的节目样式。比如:在2011年以前,攀枝花市文化馆每年所组织、实施的庆祝“建党”“建国”“建市”及节庆等群众文艺活动中,基本都是以歌曲独唱、歌伴舞、合唱、舞蹈表演等样式,少数的戏剧小品节目也都属于数量少,质量不高。在每次的活动中,组织者尽心尽力,参与者热情积极。虽然场面很热闹,观众反响也很热烈,但同时,不管是组织者、参与者还是观看者,大家都有同样的遗憾,那就是节目的样式和表现形式比较单调。因此,从2011年开始,我们组织的群众文艺演出中,特意加入了戏剧小品、戏曲选段、情景剧等戏剧节目,结合音乐快板、诗朗诵等语言类节目进行综合演出,两三个歌舞类节目加入一个戏剧或语言类节目,这样的演出组合引起了观众极大的兴趣,特别是戏剧小品类节目获得了广大观众的极大欢迎。因此,可以肯定的说,戏剧小品样式的加入,丰富了社区文艺活动的表现形式。

二、戏剧小品题材能够丰富社区文化建设的展现内容

(一)社区情况的复杂性为小品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题材

众所周知,一个社区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社区的情况复杂多变,包罗万象。对于党和政府的政策宣传、群众的呼声、人民的心声、人与人情感的交流表达、对事物的看法、对社区不良现象的鞭挞、对好人好事的颂扬等等,都可以成为小品创作的题材和内容。对于这些题材和内容,歌舞由于其艺术形式的限制,不能完全表现相关的主题和内容,有的根本表现不了。而戏剧小品以它的叙事结构,就可以将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经过艺术的加工,以群众看得懂,都看得明白的方式表现出相应的主题和内容。比如:2012年我们组织了“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的群众文艺活动,号召社区居民关注、帮助留守儿童,给他们关怀和温暖。大部分的歌舞节目都以广义的关爱为主题,对此次要帮助的对象不具体,缺乏特指性。这样就不能引起大家的共鸣,达不到这次活动的目的。由此,我们特意组织创演了戏剧小品《迎春花开》,来表现留守儿童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春天时一家团圆的向往。这件作品根据社区的真人真事而创作,演出非常成功,许多群众眼含热泪,唤起了他们对身边留守儿童的关注,并促使社区内的一些单位和个人给予留守儿童更大的帮助和更多的关爱。对于社区的种种情况,经过创作人员的发现、挖掘、收集、提炼,就形成了戏剧小品的种种题材。像对于社区中有个别人从楼上扔东西下来的不良现象,我们创演了话剧小品《天降“杯具”》;对社区弘扬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的传统美德,创演了喜剧小品《麻辣婆媳》;对社区中单身大龄青年婚恋现状,创演了音乐小品《相亲》等。

(二)戏剧小品以不同的题材可以服务于不同的演出对象

正是社区的情况多样,为戏剧小品提供了许许多多的题材,而这些题材经过提炼加工后,又可以为不同主题的表达服务。戏剧小品通过故事的叙述,将需要表达的主题以通俗的方式传达给观众。当然,在这个传达过程中,要注意采取艺术的方式和技巧,也不能直白的用宣教、口号、夸大等方式进行,否则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还可能产生反面效果。比如:在2012年春节期间的社区文艺活动中,演出的主题为:“祥和、喜庆、欢乐”。除了喜庆欢快的应景歌舞节目外,我们创演了戏剧小品《龙大叔过年》,小品讲述剧中的主人公“龙大叔”是一名国家干部,姓龙也属龙,生日也是农历的正月初一,晚辈和亲朋好友为他庆祝生日和拜年,而多数人送礼都是为了求他办事的故事。这个作品结合了当下一些社会中一些人投机取巧,借着节庆和生日送礼的歪风现状。既表达了中国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统习俗的传承,又讽刺了一些人的不良习性,更表现出守法平实才能让一家人真正的祥和幸福的深刻含义。

三、戏剧小品创演人才能够充实社区文化建设的队伍

小品这个戏剧艺术样式,最初是作为艺术专业院校的课堂练习和考试科目。如今随着小品艺术本身的发展,已经成为了群众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同时,戏剧小品的创演人才也是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在几年前,能够进行小品作品创演的人员基本集中在专业文艺院团和各文化馆之中,各个社区基本没有固定的能够创演戏剧小品的人员。一个生活着几千人口的社区,人员情况形形,所从事行业、职业的居民各式各样,那么怎样发动戏剧爱好者、参与者积极投入到戏剧小品的创作演出中去呢?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点方法,发现、挖掘、指导、鼓励社区小品创演人才,以改变社区文化建设队伍的结构,充实社区文化建设队伍人员。

(一)建立社区戏剧爱好者名录档案

做任何事情首先要有相应的人员保障,我们通过张贴通知征集社区内戏剧爱好者的方式,鼓励、号召本社区中的戏剧爱好者报名登记。再将报名人员按照职业、性别、年龄、兴趣爱好、表演特长、可排练时间、文化水平、联系方式等综合情况一一核实记录,编汇成册,形成社区戏剧爱好者名录档案,搭建基本的社区戏剧小品创演队伍,并根据人员变化情况每6个月更新一次。

(二)举办戏剧小品创演兴趣辅导班

在社区文化活动室的使用安排中,将“戏剧小品创演兴趣班”同舞蹈、声乐、器乐等其他艺术兴趣班一同纳入社区文艺培训范围。制定符合社区戏剧爱好者实际情况的训练、培训日程安排,邀请专业艺术院团和市、区文化馆的专业老师进行辅导,进行比较系统、比较专业的训练。比如:2013年4月~6月期间,我们在某社区文化活动室举办了“社区戏剧表演辅导班”,通过老师讲课、戏剧作品观摩讨论、老师带学生示范表演等方式,共进行了8个课时的专业辅导。在这期辅导班中,有老、中、青共计14人参加了辅导培训。在辅导期间,社区的戏剧爱好者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投入到培训之中,通过辅导培训,增长了学员的戏剧知识水平,提高了学员的戏剧表演能力,增强了本领,增加了自信。在这次辅导培训结束时,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一共有4部小品作品由学员们自己创作,经过老师的修改,并由学员自己表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因此,通过整合资源、利用资源,组织戏剧爱好者参加专业培训,扩大表演队伍,提高表演水平,是丰富社区文化内容和群众文化生活的有效途径。

(三)推荐社区创演小品多参加演出和比赛,鼓励社区戏剧爱好者创演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社区戏剧爱好者在提高了水平,增强了自信后,一定要为他们创造和提供展示能力、释放能量、展现精彩的舞台。只是关在屋里练是不行的,只是在社区的文艺活动中亮亮相也是不够的,要充分利用资源,利用每一次群众文艺活动,甚至是专业比赛,为他们创造参加更高层级、更大规模演出或文艺比赛的条件。通过推荐社区创演的小品作品参加各类大型活动或比赛,让社区的戏剧爱好者开拓眼界,增长见识,寻找差距,学习优点,积累经验,鼓励他们的参与热情激励他们创演出更多更好的小品作品。比如:2012年,在为迎接党的十胜利召开,某社区在市文化馆专业老师的辅导下,自编、自导、自演的戏剧小品《家有喜事》,通过作品鲜明的主题、完整的结构、生动的情节、精彩的表演,获得了文艺演出比赛二等奖(是所有参加演出节目除歌舞类节目以外的最好名次),2013年,该社区戏剧爱好者再接再厉,又在市文化馆的辅导下,创演的戏剧小品《回家》通过选拔,参加了由市委宣传部主办的“与文明同行群众文艺汇演”,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获得了“演出突出贡献奖”。

四、戏剧小品能够形成社区文化建设的品牌效应

在目前攀枝花市的社区文化建设工作中,有的社区舞蹈节目比较突出,有的社区音乐节目比较突出,有的社区戏剧节目或语言类节目比较突出。这些社区的文化建设已经初步具备了自己相对独特的表演优势,也初步形成一定的文化品牌,并产生了一定范围的品牌效应。那么,在这些社区的文化品牌中,戏剧小品又具备哪些特点和优势呢?

(一)创演戏剧小品,树立社区文化品牌

在社区文化建设的文艺活动中,绝大多数情况是观看表演的人比较多,参与表演的人相对较少;在表演的节目中,学演的节目比较多,原创的节目比较少;在参与表演的人员中,舞蹈人员最多,歌曲次之,器乐再次之,而能进行戏剧表演的人员则少之又少。就算能够排演出一两个小品,作品的质量大多不高。而戏剧小品从所需资源和人员结构上来说,同舞蹈、合唱、器乐等其他群众表演方式,具有所需资源少、所需人员少、事少、效果好的优势。比如:在同等客观环境、人员素质和物质条件下,排练一个舞蹈节目,选择“单、双、三”的话,对演员的舞蹈基本功、艺术表现力、演员形象等专业要求较高,一般社区的舞蹈爱好者完成不了。选择群舞的话,由于舞蹈表演基础较差,就需要人员去排阵容,必然牵扯较多人员参与。而小品一般只需要三两个人就能完成;在排练场地的要求上,群舞节目需要较大的排练场地,需要音响设备等。而小品则灵活得多,虽然后期也需要在较大场地合成排练,但使用量小得多;在服装、道具等舞美需要上,群舞的服装必须购买、制作或租赁。而大多数小品的服装都是生活便装,道具都是生活用品,比较简单和容易完成;在表演效果上,不同的艺术样式有不同的艺术效果,而在群众文艺演出中,小品以特定主题的表现和叙事的结构,通过演员精彩的表演,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当然,这里不是说小品比舞蹈好,仅仅是就社区的文艺活动中,两种艺术样式的实用性和适用性有所不同。由此可见,当某个社区能够持续创演出质量相对较高的小品作品,就能表现其相对突出的文艺演出特色,成为社区独特的演出招牌,进而形成树立社区文化品牌的基础。

(二)通过戏剧小品所形成的社区文化品牌效应,又能产生社区文化建设新的推动力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8篇

社区工会与职工体育文化建设的论文 文章作者:wangweilian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8月11日12:58 浅述社区工会与新建企业职工体育文化的建设 今年春季,举国上下被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型性肺炎所震惊。健康与疾病这一话题再度被人们所重视,而体育活动恰似摆脱疾病、步入健康的桥梁。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区内的新建企业逐渐增多,关注社区辖内企业的职工体育活动有效开展,这无疑是社区工

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职工体育活动,有助于促进社区工会工作 社区工会是新时期工会组织的新形式,也是新建企业内工会合法权益的代表。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忽视工会工作,就谈不上依靠工人阶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在*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都为工会与党群关系确立了鲜明而准确的历史定位。工会工作的实践证明,加强工会的组织程度、吸引力和凝聚力是工会赖以生存的基础。而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体育活动,把工会建设的目标、职能融入柔性、生动活泼的体育活动,寓教于乐,则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会的组织程度、吸引力和凝聚力,从而有效确保工会法定职责的贯彻和落实。 在实践中,社区工会恰恰面临了组建难、运转难、经费收缴难等一系列难点,社区工会与基层企业沟通少则是其中的关键。而职工的体育活动富于形象、富于柔性、富于活泼,作为一种文化,更具有渗透性,企业职工与体育活动大多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往往会起到润滑、平衡和疏导的作用,社区工会便能多途径、多触角地迎刃而解工作中的许多难点。 二、职工体育活动,有助于消弭企业职工的“亚健康” 黄浦区人民广场街道社区位于上海的中心地带,社区内积聚了许多商务楼宇。这些楼宇企业的职工大多是脑力劳动从事者,即所谓的“白领”阶层。他们大多具有高学历、高职称、高收入的“三高”特征,被称为“三高”群体。 这一特殊的“三高”群体职工的大部分时间往往都处于工作状态,忙碌、紧张、挑战形成了他们巨大的心理压力,业余生活相对少且枯燥,更使得他们难以顾暇自身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亚健康”普遍成了他们健康体魄的壁垒。 面对这一情景,社区工会积极推进企业职工素质工程,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社区职工文化建设的新路子,紧紧围绕示范性文明社区创建,结合创建“学习型社区”的实践,坚持“贴近基层、贴近职工、贴近生活”的工作理念,以唱响“广场职工精神文明”为主旋律,组织广大企业职工参与各类体育健身活动,增强职工身体素质,进而摆脱“亚健康”状态的阴影。 (一)培养健康意识。针对“三高”群体,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理解健康、生命、工作的三者关系,重视“亚健康”给身体带来的潜在危害,牢固确立“健康促进工作、工作带来效益”的意识,使他们真正认识到企业职工的体育健身活动既能利国利民,又能利家利己的多重意义,从而增强体育健身的意识,自觉地投入到职工体育锻炼的活动行列。 (二)弘扬健身文化。社区工会针对多数商务楼宇企业活动场地少、楼宇空间小的现实,本着“小型、多样、便捷、经常”的原则,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围绕体育健身为中心,紧扣“人人运动计划”,增强体育生活的观念,号召企业职工喜爱一项运动、学会一项运动、参与一项运动,营造体育健身文化的氛围。社区工会指导楼宇内的新建企业坚持开展工间操活动,保证每天两次。利用工余时间,精心组织企业职工参与街道社区广播操比赛和南京路职工马路运动会。社区工会还与上海市长途电信局等单位联手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组织进行乒乓球、羽毛球、拔河等比赛,从而有力推进了社区内企业职工人人运动计划,陶冶了职工的身心健康,有利于职工劳逸结合,提升生命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三)普及体育知识。企业内职工体育活动,不仅是健身强体的需要,更是一种企业文

化的延伸。要使社区内企业职工体育活动蓬勃而持久地展开,就必须从心灵深处内在激发企业职工从自发到自觉地参与体育活动的欲望和热情。在开展一系列健身运动的同时,向社区内企业职工普及体育知识,则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在实践中,社区工会紧紧结合职工之家“创、建、做”和“素质工程”建设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要求,采用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以班组学习、黑板报、宣传栏、通讯、橱窗、体育知识竞赛等等载体,深化职工体育活动的影响,赋予企业职工对体育健身活动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三、职工体育活动,有助于企业文化精神的建设 社区工会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维护企业职工基本权益的高度出发,坚持“亲民、便民、利民”的原则,把社区企业职工体育活动以工作机制建设为抓手,落实保障措施,充分体现了职工体育活动所蕴涵的深远的现实意义。实践表明,有恒、有序、有质的企业职工体育活动是一种优秀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内涵反映,它能大大地激活企业职工高涨的热情,提高职工的健康素质和综合素养。而且,还能在较大程度上促进社区与企业、企业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之间的横向交流和理解,极大地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有利于社区与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成果共享。多种精彩有益的体育健身活动,有效提升了职工的综合素质,增强了社区工会与企业的凝聚力,塑造了社区工会与企业的优良形象,充分发挥了社区工会的应有职能和阵地作用。 文章出处: 自己写的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9篇

社区工会与职工体育文化建设的论文 文章作者:wangweilian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8月11日12:58 浅述社区工会与新建企业职工体育文化的建设 今年春季,举国上下被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型性肺炎所震惊。健康与疾病这一话题再度被人们所重视,而体育活动恰似摆脱疾病、步入健康的桥梁。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区内的新建企业逐渐增多,关注社区辖内企业的职工体育活动有效开展,这无疑是社区工

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职工体育活动,有助于促进社区工会工作 社区工会是新时期工会组织的新形式,也是新建企业内工会合法权益的代表。同志提出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忽视工会工作,就谈不上依靠工人阶级”,同志提出的“在*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都为工会与党群关系确立了鲜明而准确的历史定位。工会工作的实践证明,加强工会的组织程度、吸引力和凝聚力是工会赖以生存的基础。而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体育活动,把工会建设的目标、职能融入柔性、生动活泼的体育活动,寓教于乐,则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会的组织程度、吸引力和凝聚力,从而有效确保工会法定职责的贯彻和落实。 在实践中,社区工会恰恰面临了组建难、运转难、经费收缴难等一系列难点,社区工会与基层企业沟通少则是其中的关键。而职工的体育活动富于形象、富于柔性、富于活泼,作为一种文化,更具有渗透性,企业职工与体育活动大多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往往会起到、平衡和疏导的作用,社区工会便能多途径、多触角地迎刃而解工作中的许多难点。 二、职工体育活动,有助于消弭企业职工的“亚健康” 黄浦区人民广场街道社区位于上海的中心地带,社区内积聚了许多商务楼宇。这些楼宇企业的职工大多是脑力劳动从事者,即所谓的“白领”阶层。他们大多具有高学历、高职称、高收入的“三高”特征,被称为“三高”群体。 这一特殊的“三高”群体职工的大部分时间往往都处于工作状态,忙碌、紧张、挑战形成了他们巨大的心理压力,业余生活相对少且枯燥,更使得他们难以顾暇自身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亚健康”普遍成了他们健康体魄的壁垒。 面对这一情景,社区工会积极推进企业职工素质工程,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社区职工文化建设的新路子,紧紧围绕示范性文明社区创建,结合创建“学习型社区”的实践,坚持“贴近基层、贴近职工、贴近生活”的工作理念,以唱响“广场职工精神文明”为主旋律,组织广大企业职工参与各类体育健身活动,增强职工身体素质,进而摆脱“亚健康”状态的阴影。 (一)培养健康意识。针对“三高”群体,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理解健康、生命、工作的三者关系,重视“亚健康”给身体带来的潜在危害,牢固确立“健康促进工作、工作带来效益”的意识,使他们真正认识到企业职工的体育健身活动既能利国利民,又能利家利己的多重意义,从而增强体育健身的意识,自觉地投入到职工体育锻炼的活动行列。 (二)弘扬健身文化。社区工会针对多数商务楼宇企业活动场地少、楼宇空间小的现实,本着“小型、多样、便捷、经常”的原则,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围绕体育健身为中心,紧扣“人人运动计划”,增强体育生活的观念,号召企业职工喜爱一项运动、学会一项运动、参与一项运动,营造体育健身文化的氛围。社区工会指导楼宇内的新建企业坚持开展工间操活动,保证每天两次。利用工余时间,精心组织企业职工参与街道社区广播操比赛和南京路职工马路运动会。社区工会还与上海市长途电信局等单位联手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组织进行乒乓球、羽毛球、拔河等比赛,从而有力推进了社区内企业职工人人运动计划,陶冶了职工的身心健康,有利于职工劳逸结合,提升生命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三)普及体育知识。企业内职工体育活动,不仅是健身强体的需要,更是一种企业文

化的延伸。要使社区内企业职工体育活动蓬勃而持久地展开,就必须从心灵深处内在激发企业职工从自发到自觉地参与体育活动的欲望和热情。在开展一系列健身运动的同时,向社区内企业职工普及体育知识,则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在实践中,社区工会紧紧结合职工之家“创、建、做”和“素质工程”建设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要求,采用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以班组学习、黑板报、宣传栏、通讯、橱窗、体育知识竞赛等等载体,深化职工体育活动的影响,赋予企业职工对体育健身活动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三、职工体育活动,有助于企业文化精神的建设 社区工会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维护企业职工基本权益的高度出发,坚持“亲民、便民、利民”的原则,把社区企业职工体育活动以工作机制建设为抓手,落实保障措施,充分体现了职工体育活动所蕴涵的深远的现实意义。实践表明,有恒、有序、有质的企业职工体育活动是一种优秀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内涵反映,它能大大地激活企业职工高涨的热情,提高职工的健康素质和综合素养。而且,还能在较大程度上促进社区与企业、企业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之间的横向交流和理解,极大地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有利于社区与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成果共享。多种精彩有益的体育健身活动,有效提升了职工的综合素质,增强了社区工会与企业的凝聚力,塑造了社区工会与企业的优良形象,充分发挥了社区工会的应有职能和阵地作用。 文章出处: 自己写的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城市社区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建设

一、社区文化的内涵及作用

(一) 社区文化的内涵

我国学者从广义和狭义上对社区文化进行了界定:“广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的区域内,经过长期实践而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的总和;狭义的社区文化是指社区文化现象的集成,即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一定特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群体意识等文化现象。”

由此可见,社区文化的涵义涵盖了物质和非物质两个方面的内容,既包括了文化设施场所等物质文化条件、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精神文化,又包括了村规民俗、法律规范的制度文化,以及各类社团组织。

(二)社区文化的作用

1、塑造提升的作用

由于社区文化内容广泛, 因此能够为居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用科学精神武装自己,从而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达到正确看待自身与自然和社会关系的目的, 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迷信邪说, 形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2、促进相互联系的作用

当今城市里的许多居民由于工作繁忙,压力较大,对社区及其他人和事务不关心,这种情况造成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沟通越来越少。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为居民促进感情、加深了解提供了平台。丰富的文化生活能够不断促进人与人的交流,使得社区居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不断增强,协调了人际关系。

3、休闲健身的作用

社区文化建设有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娱体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充实居民生活, 并通过居民的广泛参与来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 增强人们的身体素质。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可以收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通过设立体育角, 成立健身操队、武术学校、健身健美学校等, 能够推动社区全民健身活动, 提高居民的身体素质。

二、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社区自身不够重视

社区文化建设在一些地方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一方面社区文化建设要有一定的投入,但在短期内又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发展社区文化的积极性不高。一些社区管理者认为文化建设是可有可无的事,无关社区发展的大方向,致使社区文化发展缓慢。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居民的文化活动由于得不到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发展受到了限制。此外,一些社区居民参加社区文化活动的主动性不强,也限制了社区文化的发展。

(二)缺乏专业的社区文化工作队伍

建立专业的文化干部队伍,是发展社区文化的重要人才保证,但当前社区中缺乏专业的文化干部队伍,有的社区将负责其他事物的工作人员用来临时为文化工作服务,使其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相混淆,造成不同的工作任务和内容没有分开细化,各项事业都无法有效开展。由于缺少专业的文化工作人员,且人少事杂,管理干部在工作上往往力不从心,效率也随之下降。此外,由于社区文化工作机构效益不好、工资待遇低、办公环境差、工作负担重,现有人才队伍难以稳定,更无法吸引新的人才。

(三)社区文化投资途径有限,经济主体未能广泛参与

目前,社区文化活动主要分两部分,列入地方政府社区建设的文化活动主要由国家出资, ,居民自发组织的社区文化活动则主要由社区居民自筹资金。可见,社区文化产业的投资渠道比较单一,未能充分吸引各类经济主体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文化产业发展缓慢。

三、促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

(一)地方政府要对社区文化建设加大支持力度

社区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必然要求。因此,地方政府必须加大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比如,制定城市建设规划时要考虑社区文化场所和设施的配套,在制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要制定社区文化的发展规划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将社区文化建设资金列入每年度的政府预算中,努力培养一批社区文化活动骨干,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文化活动。

(二)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化工作队伍

社区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专业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引导。首先,应当建立一个隶属于社区管理机构的文化工作站,配备相应的工作设施;其次,要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工资待遇,改善其工作环境,以稳定工作人员队伍;第三,在社区文化工作站工作人员的选用上,要有严格的录用程序,保证他们是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文化工作队伍。

(三)让更多经济主体参与到社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中

我们在发展社区文化产业时,不能像对待经济产物一样,要求其立刻产生出明显的经济效益,而要以符合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首要目标,不能因经济利益的驱动而违背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社区文化事业的投入,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各种经济主体运用多种经营方式和投资渠道参与文化产业,促进社区文化的发展。同时,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要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对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补助。建立经营性文化产业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共同发展、以社会效益为首位的文化事业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阿雷恩・鲍尔德温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高占祥.论社区文化[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3]文军,唐区林.变迁与创新: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历史考究与现实分析.2001.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群众舞蹈;社区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213-01

社区文化是开展群众运动的指导思想,也是维护我国社会秩序、国家安稳、经济发展的有力保证。然而现阶段,我国社区文化建中存在的问题层出不穷,发展情景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过于重视社区硬件措施的建设,忽视了群众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在社区建设中,路灯、喷泉、餐馆酒店等建筑设施占到大部分,缺少了体育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建设。文化建设只局限于社区领导者等政府部门人员,没有使广大社区群众参与进来,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等。笔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浅谈了群众舞蹈与社区文化建设。

一、群众舞蹈有良好的参与性

舞蹈是社区文化、艺术表演的形式之一。在物质条件日益丰富的今天,社区群众越来越关注和注重精神生活、精神享受的需求和满足。舞蹈是一种有益身心健康的运动活动,可以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减肥健身的显著作用。舞蹈表演可以展示出舞蹈者身材曲线的线条美,增加自信,提高群众审美品位。同时还有利于缓解压力、调整情绪,转移注意力,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舞蹈是一种以肢体为载体的艺术形式,是人体动作的艺术表现。舞蹈表演对群众的先天条件、社会职位、年龄文化等没有过多的要求,因此,舞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能够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可和大力支持。舞蹈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迎合了不同的年龄结构、文化层次的群众兴趣爱好的需求,有利于建设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二、群众舞蹈是创造和谐社会、良好社区文化环境的有效载体

(一)群众舞蹈活动增强人们对社区的认同感

舞蹈表演是思想情感、人物性格以及精神面貌的传达,舞蹈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群众的审美情绪,创造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还有利于提高群众的集体观念,增强群众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建设和谐融洽的社区文化。现阶段,我国城市居民住宅主要是大型生活居住区和社区等居住环境,加上快节奏、高竞争的生活现状,容易使群众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沟通,产生陌生感、疏离感等人际群众关系,形成居民孤独、冷漠的心理状况,不利于群众身心健康的发展。群众舞蹈集体活动能够增强人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加强群众之间的情感交流。比如说,广场的集体舞蹈表演、晨练的健身舞蹈等,为群众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机会和舞台,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拉近群众间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活工作的压力,消除了过度用脑的疲劳症状,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二)群众舞蹈文化活动使人们感悟人生的意义和乐趣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高压的工作环境和大幅度的工作任务,往往会使居民心里过于压抑、产生焦虑、精神紧绷等不良状况,甚至会引发群众产生自我怀疑、缺乏生活信心、自杀等过激行为。群众舞蹈具有一定的锻炼价值和娱乐趣味。适当的舞蹈运动能够调整群众情绪波动,降低群众的焦虑紧张感,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研究表明,一定运动可以使人体会到愉悦、轻松感,有利于调整情绪状态。另外,舞蹈具有游戏性、娱乐性。丰富多彩的舞蹈内容,优美的舞姿,动听的舞蹈伴乐能够吸引群众的眼球,转移群众的注意力,多角度的刺激群众的感官,活跃群众的思维,提高了反应能力、应变能力,同时使人们感悟到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乐趣。

(三)群众舞蹈活动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群众舞蹈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代表着时代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是社区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推动社区有序健康的发展。群众舞蹈是规模性的集体活动,在舞蹈演练过程中,需要每个成员遵循一定的舞蹈规则、遵守相应的活动秩序。舞蹈表演中队形的变化、动作的展示都需要各成员有效的合作、密切的配合,相互之间的协调帮助。因此,群众舞蹈有利于增强群众的集体观念、规则意识。加强群众之间的合作认知,有利于社区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社区之间举行的群众舞蹈比赛等活动,在一定层度上激发了各社区群众的集体意识,使群众正确的看待理解合作竞争的关系。有利于树立社区群众之间的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科学理念。

三、结语

此外,群众舞蹈还能够弘扬、宣传中华民族传统舞蹈、社区特色民族舞蹈,有利于增强群众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发扬民族团结精神,促进地区文化的建设,建立和谐融洽的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12篇

摘 要 健身文化建设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社区健身文化包括社区体育健身文化和社区卫生健身文化两个方面。社区健身文化的特殊功能就是培育社区“健康人”,充分发挥健身文化在建设和谐社区中的积极作用,探索发展社区健身文化的有效途径,培育“健康人”,建设和谐社区。

关键词 社区体育健身文化 社区卫生健身文化 “健康人” 和谐社区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和谐社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区作为城市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单位,对整个城市的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城市社区体育是社区成员以自发性为原则,以一定的地域或空间为依托,利用人工设施或自然环境,在行政的支持下,开展的发展社区服务,维系社区感情,增进居民身心健康为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体育活动①。而和谐社区的建设离不开社区文化的引导和支撑,其中健身文化建设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充分发挥健身文化在建设和谐社区中的积极作用,探索发展社区健身文化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和谐社区建设中的重要课题。

一、社区和社区健身文化

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②。“社”是指相互有联系、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类群体,“区”是指一定的地域范围。社区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的交往。语言、风俗和文化是联系社区成员之间的纽带,并因共同的文化产生共同的结合感和归属感。每一社区都有共同的活动场所和活动中心,有自己的组织和制度,有它特有的自然条件或生态环境。整个社会就是由一个个或大或小的社区组成的,一个社区就是一个小社会,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个个具体的社区里进行的。因此,和谐社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而和谐社区的建设需要社区文化建设引导方向并提供精神支撑。

社区健身文化:社区健身文化是社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社区体育健身文化和社区卫生健身文化两个方面。社区体育健身文化是在以社区为单位、社区成员为主体、政府部门为支持、体育部门为指导,利用辖区内及周边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开展多种体育健身活动中形成的关于锻炼身体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及其体育健身活动结果的总和,是伴随着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逐步形成的一种社区健身文化。社区卫生健身文化是伴随着社区卫生保健活动的开展逐步形成的一种社区健身文化,是在以社区为单位、社区成员为主体、政府部门为支持、医疗卫生部门为指导,开展多种卫生健身活动中形成的关于卫生保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及其医疗卫生保健结果的总和。这两方面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社区健身文化。

二、社区健身文化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特殊功能

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人类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发现和寻找自身的需要,同时也在创造和发展着自己所需要的各种文化。健身文化就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劳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和谐社区建设中,健身文化发挥着特殊的功能。

和谐社区就是“健康人”社区,要建设和谐社区就是要培育“健康人”。那么,什么是“健康人”?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评价一个人的健康水平,包括躯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伦理道德四个方面,只有这四个方面都是健全的,才是完全健康的人即“健康人”。其中社会适应能力取决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素质状况。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身体状况的改变可能带来相应的心理问题,生理上的缺陷、疾病,往往会使人产生烦恼、焦躁、忧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各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而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心理上的疾病同样会带来相应的身体问题,会引起躯体明显的不适感,因为中枢控制系统功能的失调会引起人体其它系统功能失调,比如,在消化系统会出现食欲不振、腹部胀满、便秘或腹泻等症状;在心血管系统会出现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影响到内分泌系统会出现女性月经周期改变、男性障碍等。由此可见,“健康人”的培育既离不开卫生健身也离不开体育健身。社区体育健身是社区居民体质的基础,社区卫生健身是社区居民健康水平的保障,社区健身文化的特殊功能就是培育社区“健康人”,和谐社区的建设过程就是通过发展社区健身文化培育“健康人”的过程。

发展社区健身文化就是要引导社区居民树立科学的健身观念,使社区居民的健身行为符合健身规律,使社区的健身制度得以确立、规范与完善,使社区的体育设施、卫生设施得以建设,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得以健全与制定。现阶段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用人制度的改革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社区化的发展过程加快。社会社区化发展要求人们用社区原则或社区的精神建设大社会,把它建设成为“社区人”可以依赖的温馨家园。通过发展社区健身文化,为社区及其周边的居民提供卫生健身和体育健身的环境,强健体魄、娱乐身心,满足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健身运动这个社区人最能够接受的共同符号,调节、融合社区内各种陌生的社会关系,利用社区文化组织管理机构举办的社区卫生健身和体育健身活动,打破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关系,促进社区内人们的社会交往频率,增强社区凝聚力,建立共同的社区意识,使社区居民在躯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伦理道德等方面不断得到健全和完善,成为“健康人”。所以,社区健身文化是保证社区和谐发展的强有力的文化支持,是不断促进社区在和睦的人际关系和融洽的社会关系中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发展社区健身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社区健身环境建设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并且始终与周围环境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环境不仅对体育的主体、客体发生作用,而且影响着体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及全过程。健身文化应该是以健身环境(自然环境、设施环境、组织环境等)为依托的,社区健身文化的发展水平同样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社区健身环境作为社区健身文化的一部分,是社区健身文化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实践表明,社区健身环境是社区健身文化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健身环境对社区健身文化的影响更直接、更适时、更明显。社区健身环境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区健身文化的发展。

(二)加强社区健身组织文化建设

社区健身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健身活动的组织、管理。要在开展社区体育活动的同时完善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文化建设。社区体育活动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社区体育活动组织文化。建立和完善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是社区体育能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促进社区健身文化健身的重要保证。通过良好的社区体育运行机制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体育活动之中,从而推进社区体育的发展,促进社区健身文化的发展,进一步增强社区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影响力。

注释:

①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32.

②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参考文献:

[1]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32.

[2]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社区;文化;软管理;宽容;精神;和谐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2)05-0115-06

社区是城市居民聚居生活的社会单位,是生活人口高度密集的地区,社区内居民之间、邻里之间由于长期聚居在一起,难免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或冲突,居民之间在行为上和情感上的相互排斥和对抗,仅靠社区管理人员和社区政策制度的刚性管理是很难奏效的,社区文化和人文关怀等柔性管理是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手段和主要途径。要保持社区内良好的社会风尚和有序管理,维系邻里之间友好相处、团结和睦、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的社区人际关系,培育和发扬宽容精神,形成一种彼此宽容、相互包容的社区文化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一、社区文化与和谐社区建设

文化是人区别于其他一切生命物的根本性标志,是人作为社会动物的本质体现,是人的类本质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人类文化发展史就是人的类本质的发展史。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就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所在。社区文化是在特定的居民聚居地范围内,人们所创造、孕育、形成的人文环境、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总和,是特定社会区域当中人们各方面的行为所构成的文化生态系统。它既包括这一区域内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包括该区域内社会成员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生活习俗、审美方式、娱乐时尚等。社区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的基础,发展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和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的客观需要。“社区文化成了社会文化发展的最直接的和最具体的表现形式,社区文化的发展是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有效载体和实现途径,因而,社区文化成了社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社区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城市文明水平、一个民族文化教育素质高低和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社区文化建设,对于向城市社区居民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改善社区内的文化环境,培养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促进社区和谐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的灵魂,也是城市文化的基石。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对于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社区居民的精神境界,提高整个城市的创造力、竞争力和软实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社区居民在彼此之间的利益关系上有所冲突,在价值观念上会产生差异,因而引起居民之间在行为认同上的不一致或冲突,甚至导致居民之间在行为选择上和情感表现上的相互排斥和对抗,造成社区居民之间的隔阂与矛盾,给社区的和谐生活带来直接的威胁,也直接影响着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消除社区居民之间各类矛盾与摩擦,实现和保持社区的和谐与稳定,引领社区关系协调发展,促进和谐社区建设。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沟通社区管理者与居民之间、居民与居民之间的情感联系,缓解或消除各种矛盾和不和谐因素,形成和谐的社区人际关系,把居民和社区成员的注意力集中到社区经济、管理和发展上来,实现区域的整体和谐发展。”这就要让社区居民之间彼此宽容、相互理解,从而使社会矛盾纠纷能够得到顺利及时解决、社区邻里关系日趋友好和睦、生活质量和生活幸福感受不断提升。

二、宽容的属性和宽容精神

社区和谐需要的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居民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彼此宽容、相互包容的良序状态,因此,培育居民的宽容精神和包容心态是和谐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现实而重要的问题。到底什么是宽容,什么是宽容精神呢?古今中外许多学者对它有多种理解和解释。《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对宽容作了如下界定:“宽容是指一个人虽然具有必要的权力和知识,但是对自己不赞成的行为也不进行阻止、妨碍或干涉的审慎选择。宽容是个人、机构和社会的共同属性。所谓不赞成既可以是道义上的,也可以是与道义无关的(即不喜欢)。当某一行为或习惯在道义上不被赞成时,对它的宽容则常常被认为是特别成问题的或者甚至是自相矛盾的:宽容似乎要求承认错误的东西是对的……宽容常常是一个事关程度的问题,它要求做出正确的给不同意见留有余地的判断。”美国著名政治学家迈克尔·沃尔泽在《论宽容》中论述了群体之间的宽容,即“那种当有争议的差异性表现为文化、宗教以及生活方式上的差异性时的宽容”。在沃尔泽看来,这种对群体的宽容应该被理解为一种描述了某些潜在价值的态度或心境。我国学者胡适(1891-1962年)在20世纪30年表的《容忍与自由》一文中,把tolerance一词译为“容忍”。胡适认为:“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在宗教自由史上,在思想自由史上,在政治自由史上,我们都可以看见容忍的态度是难得、最稀有的态度……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异己’的雅量,就不会承认‘异己’的可以享受自由。但因为不容忍的态度是基于‘我的信念不会错’的心理习惯,所以容忍‘异己’是最难得,最不容易养成的雅量。”胡适认为,容忍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一个显著特点,容忍是自由的根源,同时也是民主政治的精神。胡适还在《自由主义》一文中指出:“无论是东风压了西方,还是西风压了东风,都是不容忍,都是摧残自由。多数人若不能容忍少数人的思想信仰,少数人当然不会有思想信仰的自由,反过来说,少数人也得容忍多数人的思想信仰。”因此,宽容就是人性善的结果,它是客观的人性特质而不是主观的属性,严格地讲它是人类的符合人性善和自然规律的价值态度和行为方式。宽容与自由、人权等概念是紧密相连的,一般地说自由和人权都是在宽容的指导下展开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宽容是自由和人权的前提或必要条件。

其实,在充斥着差异性和多元性的生活境域中,宽容才成为一种必需,其丰富的内涵与意义也才获得了真正而充分的展现。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生活架构内,宽容才成为维系、统摄不同利益取向的人们的价值纽带,成为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的一种精神品质、一种权利文化观和权利价值观,才是确保社会各领域保持张力、促进社会和谐运行的道德基础。因此,“宽容就包含了三重意义:其一,个体与个体之间彼此的宽容。此时的宽容不再是美德意义上的私德,而是具有独立法权的个体之间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彼此权利的尊重与彼此自由的维护;其二,制度对个体的宽容,表现为社会制度对个体自由、权利的尊重与维护。这既是现代社会制度应然的职能,也是审视、判断该制度是否宽容的最终尺度;其三,政治(制度)对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宽容,表现为政治不再将经济、文化精神和社会生活等诸领域视为自身的派生与简单的延伸,政治权力对它们的介入方式不再是简单的替代,而必须是规范的、合法的。”宽容是一种包容他人的自由心态,容忍与自己不同意见者或容忍与自己价值观念有差别的人和事的存在的包涵心态,文明社会的宽容原则源自平等自由的基本理念。不宽容他人实际上是要将自己的选择和意愿强加给他人,是对他人自由选择的干涉。“宽容是包容他者的个人心态,是多元共存的社会状态,是法治下的自由秩序”。在利益和价值分歧的前提下,以平等对话、和平竞争、理性审议为主要活动方式,尊重和容忍利益和价值分歧的不同主体,懂得对他人的让步和妥协;以宽容的精神和包容的心态体谅和谦让他人,化解日常生活中的权利纠纷和利益冲突,以便培养充满友善温情和人文关怀的和谐氛围;允许在同一社群里有着不同价值观念、践行不同生活方式的个人与群体和平相处;允许在不同地区、行业、职业和部门内基于共同的利益和兴趣,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团体和组织,以便更好地维护彼此的共同利益,追求和实现共同体目标;在政府与公民之间、在国家与社会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协商和妥协的调节机制和意志表达机制,以增进彼此的相互信任,培育温和的社会土壤,培养宽容的文化精神;从更高的社会层面来看,为个人自由得以生成、展开与发展以及自由选择的充分实现提供宽容的社会秩序;确保公共权力的使用和公共资源的配置以及公共权力的活动范围和活动方式得到法制的约束和规范,公共权力的活动就有稳定的预期,个人的价值和行为的选择就能根据这种预期调整自己的选择方向与行为方式,以找到个体自由选择的空间,实现个体自由的价值目标;在健全的法制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多元主体的利益表达和协商机制,为个体行为方式的自由选择与宽容他人的实现,提供现实的制度基础和法制保障。以上属性才是我们理解的宽容本质和宽容精神的真正内涵。

当然,从哲学的视野看,宽容作为解决社会关系矛盾的一种方式,主要是解决事物处在量变阶段的矛盾。倡导矛盾双方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引导,相互理解,相互谦让,使矛盾双方能够在矛盾统一体中和谐共存,在双方分歧中妥协让步,各自都能得到发展。否则就不能用宽容的方式来解决了。一旦矛盾双方发展到了质变阶段就不可能是宽容精神能解决的了。在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转型过程中,我国社会矛盾出现了许多新的表现形式,例如城乡发展不平衡、发展成果享受不均匀、社会资源占有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公共服务不均等的问题日益凸显,缩小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这些问题的解决,一方面要靠大力发展生产、提高综合实力,增加社会财富的总量,夯实社会和谐发展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必须采取扩大人文关怀、贯彻宽容精神的包容式解决方式,“花大力气协调社会各方面、各阶层的利益关系,使社会各方面、各阶层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引导、相互理解、相互谦让,以形成和谐统一的社会局面,加强凝聚力,推进各种问题的尽早解决。”

三、宽容精神在社区建设中的文化价值

在和谐社区建设过程中,一方面,由于社区居民对社会资源和价值资源的公平合理的持有是社区和谐和稳定的前提和基础,所以,从政府层面看,要求政府通过有效的利益分配和协调机制,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和纠纷,实现对社会资源的公平合理分配,这是社区和国家稳定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从社区层面看,社区居民要认识到,随着改革的不断深人和社会关系的复杂发展,社区内部居民之间、居民与政府之间存在着冲突与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居民应该理性地看待这些矛盾和冲突,换句话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还要求人们必须具备和谐社区不可或缺的政治文化特质,说透彻一点就必须培育和培养社区居民的宽容精神和谦让文化,以宽容文化的软管理来加强和推进和谐社区的硬管理。富兰克林曾经说过:宽容中包含着人生真谛和大智慧,没有宽容的生活就如在刀锋上行走可怕;如果美德可以选择,我首选宽容,因为宽容比其他品德更重要。宽容是人的一种修养,一种美德,一种博大的胸怀,一种超然洒脱的态度,也是一种优秀的品德,一种人类个性的最高境界,又是感化教育他人的一种表达方式。

在构建和谐社区的实践中,宽容精神的道德张力应该得到积极的体现。因为宽容的作用不仅表现为理顺人际关系、协调社会矛盾,更重要的在于它能促进多元文化的互动和不同价值观念的包容,体现民主和平等,增进人的自由选择,它与文明社会先进理念的内涵是一致的。所以,宽容精神应成为和谐社区建设中起支撑作用的社区文化内涵,应当成为现代社区文化的一种基本理念。因为,宽容精神有助于社区个体成员之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果每个个人行为温和,讲话和气,对他人的利益有一种设身处置的包容心态,对他人有一颗宽容慈悲的情怀,就没有处理不好的矛盾和冲突。儒家认为这是崇高修养的表现,是谦谦君子必备的品德。《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里说的和就是宽和之意,是指人的情感纯粹无私,各种欲望和情绪处于和谐平衡状态。有了这种精神素质,一个人对待世事和他人关系就会心态宽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胸宽广,淡泊名利。因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人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相处除了对社会公共原则遵守之外,还取决于社会个体自身道德品性的修养程度。在社区的现实生活中,社区关系的有序性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和前提,除了制度层面的保证之外,社区文化、居民心理、居民价值情感等文化因素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我们在一个没有宽容精神、充满猜疑敌意的氛围中生活就有如行走在刀锋上恐惧,个体对社区和社群的认同往往存在心理情感方面的隔阂和障碍,人与人之间不仅缺乏真情和友好,不仅难以实现心理的沟通和情感的接近,而且还充满着猜疑和敌意,这样就没有生活的幸福感可言。

另外,宽容精神有助于建设和谐社区,促进社会和谐。社会是无数个社区组成的,社区就是一个小社会,社会和谐离不开社区的和谐,因为只有保证每个“细胞”都真正和谐了,整个社会才能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宽容精神还能促进多元文化的互动和不同价值观念的包容,真正实现社区文化和社区文明的健康发展。在一个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共存的社会里,不同文化与文明之间的对话不仅是各种文明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前提,也是不同文化和文明相互融合、相互竞争、相互渗透的发展方式。从社区文化与社区建设的实践看,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的灵魂和内力,社区建设体现着社区的文化内涵和文明程度。社区文化内部的对话目的就是缓解文化和价值的差异和冲突,缩小不同文化居民之间的各种分歧与心灵距离,放大社区居民利益的共同点和价值观念上的同质性,以实现求同存异和谐发展。

还有更重要的是包含宽容精神的社区制度在社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宽容首先指的是精神上的宽怀和包容以及对异己的容纳与海涵,并且宽容总是发生在或应该发生在作为社会主体的个人或集团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之中,没有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就不存在宽容和包含,因此它反对封闭的、排他的信仰、偏见、偏爱、理想。社区管理和建设的制度是社区居民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文化载体和政治载体,对社区的建设与管理起着导向和约束的作用,包含宽容精神和谦让文化的社区制度是社区宽容的必要保障。具有宽容精神的社区制度无不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确保社区居民之间平等的利益表达机制、处理社区居民之间利益纠纷的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实现社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效的权利救济机制。从包含宽容精神的制度设计角度看,与利益协调最相关的制度形式是根本制度,这是一切制度和文化的本源。事实上,社区居民长期聚居在一定的地域之内,现实的利益关系和利益结构是极为复杂的,现行的社区建设根本制度对于协调社会利益的冲突与合理配置权利事实上是存在一定差距的。利益表达机制就是指现代民主社会使多元、多变的利益获得充分表达的社会制度,它的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中重心在于它们之间发生联系的动态过程和程序规则。社区居民都可以通过这个机制或利用这个规则追求自己的利益和自己所代表的利益,在实践过程中各种利益都获得了平等的尊重和各得其所的保障;因此,饱含宽容精神的利益表达机制就会适应社区建设中复杂利益关系导致的冲突和矛盾,对社区居民之间和社区与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作出适当的调整,否则,没有宽容精神的利益表达机制就不可能为各种现实的利益群体提供平等的利益表达机会,无法表达利益的群体就会转而寻求其他的渠道,有可能采取政治的抑或违法的渠道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和谐的法治的社区管理秩序由此将被破坏。

四、在社区文化中积极培育宽容精神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与多元的社会。开放与多元使得社会成员的行为选择和价值观念的差异性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多元社会需要宽容,多元社会人的生活也必然呼唤宽容。在纷繁复杂的社区生活中,居民之间、居民与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是难免的,如果每个个人行为温和,讲话和气,对他人的利益有一种设身处置的包容心态,对他人有一颗宽容慈悲的情怀就没有处理不好的矛盾和冲突。但宽容精神不是天生的本能,不是一种感觉经验,它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个体的一种自觉行为,因此,在和谐社区文化建设中,有意识地培养和教化居民养成宽容精神和谦让品格是必要的。

第一,在社区居民中深入开展唤醒宽容意识的理念教育。宽容必须以人们的人格平等和自由为基础,尊重异己的人格尊严是宽容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宽容是理性沉思的结果,带有强烈的理性选择色彩,很大程度上根源于个体对世界的多元与差异、对人的本性以及人与群体关系的本质的自觉反思和体验”。正是因为具有这种“理性选择”的色彩,“宽容的维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们的宽容意识,甚至可以说宽容与宽容意识就是一回事。而教育,则义不容辞地担任着唤醒人们宽容意识的重任”。宽容意识不仅是人们直面多元与差异性的一种基本价值态度和理性品质,实际上也是个体、社群和制度文化的一种存在方式和思维方式,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形态。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播与普及都离不开教育,宽容也不例外。要改变社区居民和社区文化的存在方式、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没有宣传教化作为基础是难以实现的。社区居民个体只有通过宣传教化具备宽容精神和谦让品格的文化知识,才能使得社群居民和社区文化的存在方式、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得到改变。通过广泛的宣传和教化可以教授个体有关宽容的基本知识,通过培养居民个体养成宽容意识和谦让品格,继而通过社区居民个体的相互影响,发挥其智慧才能的社区文化实践活动,使得整个社区居民和社区文化充满宽容意识。

宽容意识对于个人、社区和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宽容意识还远不够,离自觉地内化为伦理规范、法律制度和行为选择理念还有很大的差距。“原则和规范只是秩序的条件和根据,而不是秩序本身。只有当伦理规范和法律制度内在精神得以有效内化,与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相耦合,才能使之由原则和规范走向理性自觉。”而教育则可以通过对人们意识所施加的教育影响,使人们觉悟到自己应当具备的存在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而不再需要外在的强制性,从而达到理性自觉的境界,继而形成宽容意识。

第二,教会社区居民正确理解和把握宽容精神的原则性。宽容精神的培育和养成需要人们正确理解和把握宽容的原则性。其实社区居民之间的宽容不是无原则、无限度的。“如果毫无限度地滥施宽容,其结果必然导致对不宽容行为的宽容,导致对毁灭宽容的行为的宽容,从而使那些本来企图取消宽容的人获得行动的自由。”不讲原则的宽容将走向宽容的对立面,最终会以自我否定和自我颠覆而告终。不讲原则的宽容不仅不能为个体的行为选择提供自由的现实空间,反而将毁灭人的自由选择:如果对伤害他人的言行予以宽容必将破坏宽容美德的内在价值。不讲原则的宽容还会毁灭社会的良序,阻碍和谐社会的进程:对目无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言行予以宽容,必将破坏维系社区正常运行的秩序动力。不讲原则的宽容将毁灭社会的正义:对恃强凌弱的言行予以宽容,就等于成为强盗的帮凶,正义的价值内涵将无处安身。这就是宽容的悖论。宽容的悖论向我们表明了正确理解和把握宽容精神的原则性的重要性。因此,宣传教化可以改变人们对某一事物缺乏了解的蒙昧状态,培养人们理性的宽容品格,对宽容精神的理性把握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宽容的原则性,如何明确把握宽容的条件和适用范围,从而限制无“原则”的宽容所造成的对社会道德和正义的伤害,便成为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社区管理者和社区文化宣教部门可以通过主办多种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把握宽容精神的内涵和“原则性”融于具体的社区文化活动中,以培养社区居民的宽容精神和谦让意识,从而内化为居民的宽容行为。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研究生社区文化建设 重要性 特殊性 实践探索

“高校学生社区”是按社区工作模式管理和运作的高校学生居住区,它不仅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而且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由宿舍向社区的转变虽然空间和时间没有发生变化,但其内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学生社区是一种文化圈,聚居其中的学生在互相影响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社区文化。

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共同居住的宿舍组成了一个具有研究生特色的社区。由于研究生具有“高、大、散、活”的特点,即学历层次高、年龄跨度大、培养方式分散、思想状况活跃,因此研究生的社区文化具有其独特性,加强研究生社区文化建设,积极推进社区文化创新,充分发挥社区文化的育人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生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研究生社区是新时期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阵地。首先,由于高校研究生普遍实行“学分制”的培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班级的管理功能,而宿舍作为集体组成的“细胞”作用在日益增强。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进入了学生宿舍,这对研究生的思想、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最后,研究生群体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群体,具有集体意识淡薄、个体意识较强的特点。

目前高校都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了对研究生生活区域的物质建设,大大改善了研究生的住宿和生活条件,但与此同时,却往往忽视了研究生生活区域文化的建设。因此研究生社区文化建设成为目前高校研究生的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

加强研究生社区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1.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首先,社区文化是新时期高校德育建设的一个重要媒介,其作用日益凸显出来。其次,加强对研究生社区网络的管理,通过网络的教育活动影响研究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2.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是维护校园稳定和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研究生,尤其是应届毕业生大多处于身心发展的亚成熟期,既有成熟冷静的一面,又有思想活跃、感情丰富的特点,但思想大多较单纯,缺少坚定的判断力和自制力。而且由于年龄跨度大,不同年龄层次研究生对各项活动和生活方式的诉求反差很大,容易形成隔阂和矛盾。同时,学生宿舍是学生相对密集的地方,更容易产生安全稳定的隐患,高校不少的安全稳定问题就是在学生宿舍内传播和爆发的,一旦问题爆发,传播的效应就很强,造成的后果也很严重。

3.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首先,在当今研究生群体意识淡化、个体意识增强的情况下,社区文化建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增强宿舍的凝聚力。其次,社区文化建设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意识和审美能力。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建设温馨、整洁、健康向上的宿舍环境,这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劳动,精心布置,从而体现当代研究生热爱劳动、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精神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最后,社区文化建设有助于学生思想的健康发展。研究生思想尚未完全成型,会受到外界的影响,而不同的宿舍环境构成不同类型的宿舍,会造就不同的人才,如存在着“学习型宿舍”、“科研型宿舍”、“学生干部型宿舍”等特色宿舍,也有“打牌型宿舍”、“游戏型宿舍”等问题宿舍。因此,建立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有助于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高校思政工作者应积极主动地用先进思想占领研究生社区思想文化阵地,用先进文化引导研究生识别和抵御各种错误思想和价值观念,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研究生社区文化建设的特殊性

研究生与其他类型学生相比,有其显著特点。

1.民主意识强。研究生具有文化水平较高、基础知识较完备、独立思考能力较强的特点,他们在个体上更具有独立性,强调用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要求更高地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2.党员比例高。目前很多高校研究生党员比例都比较高,当代研究生思想主流健康向上,他们是国家改革发展的受益者,在政治上拥护党的领导。但是,在研究生群体中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忽视理论学习、理想信念动摇的现象,部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3.学术交流兴趣大。研究生是未来学术的中坚力量,各类学术活动对于广大研究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他们乐于参加学术交流。通过交流,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与争鸣,有利于学科交叉、文理融合,开阔学术视野,启迪思维,激发灵感,拓宽研究思路,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激发创造精神,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4.文化活动要求高。研究生知识层次高,人生阅历广,生活方式和爱好也不同,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求更高。同时由于研究生学习生活相对分散,对集体的依赖性减弱,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较小。

5.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群体,在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人际关系不协调时,缺乏足够的心理基础,使得这一群体中具有不良心理健康状况的人越来越多。

6.安全卫生意识淡薄。研究生作息时间不统一,实行的是“不熄灯”制度,某些研究生在宿舍内违章使用电器,存在着一些火灾隐患。

针对以上特点,我们应对加强研究生社区文化建设提出特殊的要求。要做好研究生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必须结合研究生特点,针对各高校的具体情况,统一思想认识,重视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创新教育形式,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具体途径,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

三、研究生社区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针对加强研究生社区文化建设的课题,除了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外,还要通过各种具体途径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工作。

1.强化自我管理意识,成立研究生公寓自我管理委员会,构建社区的“坚强核心”。研究生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是研究生,过去研究生宿舍管理和文化建设是学校的难题,不仅管理者焦头烂额,而且研究生怨声载道,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民主意识。为了加强对研究生的教育和管理,在管理层和学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按照校研究生处要求,我们建立了“研究生公寓自我管理委员会”,成员一般由入住研究生民主选举与研究生自我推荐组成,充分发挥其“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作用。管委会以全心全意为广大同学服务为宗旨,以建设安全、文明、高雅、和谐的研究生社区为目标,做好上传下达工作,在学校管理部门的指导下独立开展工作,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战斗堡垒和核心力量。

2.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社区党、团组织,树立社区的“活的灵魂”。“固定教室”――行政班级传统活动之主要场所的不复存在,使得传统意义上的行政班级所担负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作用已经被严重削弱。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可以这样解决:对于文科类研究生,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公寓社区班,进行弥补和替代;对于理科类研究生,由于他们大部分时间是在实验室和实习单位度过,我们可以建立实验室社区班级,来进行弥补。公寓社区班集体通过宿舍成员与其左邻右舍之间朝夕相处;实验室社区班集体通过实验室小组之内和各小组之间交流活动,两者较之正常行政班级更能增进学生间相互了解、思想交流与情感互动;容易形成鲜明的班级文化及较强的班级凝聚力、感召力和集体荣誉感。

在公寓社区班和实验室班中建立党、团组织,用固定的、规范化的组织为社区内的研究生的课余学习和闲暇活动进行统一的组织和协调,在社区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打造研究生党、团员发挥作用的平台,使他们更好地受教育、长才干,使社区成为党员教育和宣传党的方针路线的重要阵地。

社区文化建设也可以同社区志愿服务相结合,成立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并成为学校志愿服务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社区,开展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的服务活动,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同时鼓励其走入社会,开展社会公益性活动和社区共建活动,帮助和促进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生活,培养社会责任感,锻炼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举办学术沙龙,营造社区的“科研氛围”。学术的新思想往往来自于不经意的交流和碰撞,研究生社区可以利用公共服务区域,开辟研究生交流和研讨的场所,举办各类学术沙龙。这种交流既可以是生活方面的,又可以是学术方面的,从而在一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下,达到学术教育和科学精神培养的目的,更加体现研究生活动的特色。

另外,针对部分研究生希望跟自己研究领域不同的同学住在一起,便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开发,学校可以搭建一个平台,允许不同专业或者不同经历的同学自由选择组合,以利于大家互补和交流。

4.开展社区文化精品活动,提升社区的“生活品位”。以活动为载体,举办形式丰富多彩、内容健康向上、适合研究生兴趣爱好的特色社区文化活动,用高雅健康的文化占领学生宿舍阵地,使研究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其中,通过文体活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如开展寝室三人制篮球赛、棋类大比拼、寝室吉尼斯、宿舍文化走廊、十大寝室之星评比、个人DIY、特色楼幢创建等活动,把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和任务融入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之中,突出精神内涵,锻炼研究生的体魄,磨炼其个性。

开展丰富多彩的研究生社区文化活动,可以提高研究生社区文化品位,让高雅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占领研究生社区这一阵地,从而把研究生德育工作渗透到研究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5.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打造社区的“温暖幸福”。选派素质好、业务精、敬业精神强的辅导员进驻研究生公寓,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受理研究生心理咨询。随时了解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及早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同时,开辟研究生网络社区,研究生可以在此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充分体现真实的内心想法,使我们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动态,对反映出的问题迅速反馈并及时采取措施,提高、扩大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覆盖面。这样,研究生在生活、工作、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都可以通过直接来访、间接来访、电话来访、网上来访等形式寻求辅导员的帮助。

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化手段,开发宿舍分配管理系统,使宿舍分配工作现代化、人性化。尽量保证关系良好、兴趣相投的同学居住在一起,尽可能避免因作息时间、生活方式不同而引发的宿舍内部矛盾,使得同学们坦诚相待、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给人一种“家”的归属感。

6.强化安全卫生意识,创建社区的“平安和谐”。除了宿管部门在规章制度、安全设施、保卫人员方面的保障外,还可以利用多种途径进行安全卫生教育。将研究生公寓消防安全作为研究生入学教育的一部分,每年定时举办公寓楼消防演习及消防安全图片展。通过多种途径的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评选出一批整洁优雅的宿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风气,陶冶高尚的情操,并积极做好宣传,树立“文明宿舍”的典型,以优秀宿舍带动其他宿舍风貌的改进。同时可以将文明宿舍和研究生在宿舍中的表现作为指标点纳入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在研究生奖学金评定、毕业鉴定等方面予以体现。

研究生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去研究、开发和完善。社区文化建设作为贯彻中央16号文件的一个重要实践,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生社区文化建设是对学生健康成长十分有益的工作,是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同时,我们要认识到研究生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朝一夕速成。要树立长期努力、持之以恒、长抓不懈的观念,不满足于形式,不搞一阵风。因此,高校要从研究生的特点出发,重视和加强研究生社区文化建设,把研究生社区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内涵建设给予长期重视、考量,积极拓宽育人领域,强化育人功能,提高育人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人民日报,2004.10(15).

[2]刘世慧等.高校研究生党建进社区问题刍论.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6.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社区文化建设 联系

1问题提出背景

文化改革中的一大重点是社区文化建设,社区生活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践的关键一环,其对群众思想观念、政治态度以及道德风貌、价值取向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十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立足于实际,面向未来,创新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采取分众化、对象化等诸多方式,通过标准建设、制度管理、多元载体等具体举措,以社区文化软硬件建设为基本,以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诉求,以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管理为抓手,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在保障群众文化权益的基础上,大力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功能与作用。

2主要途径探究

2.1“一个理念”为突破口,“四个统一”为切入点,深度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在社区文化中的导向功能,促进社区文化建设管理标准化发展

(1)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广泛提倡“社区一家亲”的共同生活理念。在社区生动开展“树家风、传家训、立家礼”等活动,通过“家文化”讨论、“家LOGO”设计、“家概念”阐释、“家元素”征集等活动,辅以问卷调查、组织推荐、公益演讲等方式,联合社区群众共同打造“家文化”长廊和家文化主题广场,积极开展社区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思想认同、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

(2)扩展基层文化服务范围,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整合社区文化资源,打造“名称统一、窗口统一、流程统一、制度统一”的“四统一”的社区文化室,深入推进“三室”(标准图书室、标准电子阅览室、标准文体活动室)建设,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搭建起的坚实平台。

(3)紧抓顶层设计,端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阵地作用,将社区文化即民生、思想政治工作即热点新理念深入社区,突出思想教育功能战略新思维,将其与社区文化改革发展密切联系,二者相辅相成,同研究、同部署、同实施。

2.2促进社区文化管理制度化建设,突出社区文化服务功能,搭建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

(1)加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投入、保障和协调机制。夯实制度化建设,打造基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推进公共阅读服务,研究制定流动管理办法,开展图书“一卡通”制度,新建社区流动图书平台,拓宽社区文化资源渠道。

(2)依托群众主题文化活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功能。社区工作需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充分利用春节、清明、端午等传统节假日,组织群众展开丰富多样的社区文化交流学习。开展“亲子读书会”、“道德讲堂”、“孝道文化讲座”等,同时,将优秀本土文化融入讲堂,拓宽了群众视野,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切实服务群众。

2.3促进社区文化价值引领,深挖社区文化规范功能,打造思想政治教育新增长点

(1)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吸引力,以培养平等、互助、协作、友爱为主旋律的新型人际关系为着力点,团结群众、教育群众,培育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新增长点。拓展“种文化”、“养文化”的新型思维,策划“阅读与生活”、“讲座联盟”等群众文化主题活动。

(2)着重心理疏导,倾注人文关怀,关注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投影社会热点,着眼社会问题导向,培育规范健康社会心理新增长点。在思政工作中深度融合社区服务,组建街道敬老爱老志愿者服务队、共青团市民学校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等,构筑品牌服务。通过深入开展志愿服务,及时关爱老年、下岗失业人员等群体,积极思想沟通,化解心理焦虑,引导群众用辩证思维认识问题,理性处理问题。

3问题反思

3.1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1)对社区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认识出现偏差,不重视社区文化的教育功能,将其浅薄理解为“吹拉弹唱”,对社区文化缺乏足够认识,无法调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热情。

(2)将社区文化发展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割裂开来。片面地认为社区文化建设只和自身建设有关,与其他部门无关。缺乏顶层设计,系统规划不足,缺乏地方特色,导致社区文化没有充分发挥其服务群众、团结群众、引领群众、教育群众的作用。

3.2内容有待丰富

(1)社区呈现出内在人文关怀不足,社区精神内核不突出,群众参与度不稳定等情况,外功有余、内功不足,对群众活动过度依赖,而活动又多流于形式,缺乏和群众生活的内在联系。从而影响了服务群众的效果

(2)社区思想教育内容空洞化的现象仍然存在,没有紧扣时代主题,仍以“填鸭式”为主,缺乏吸引力。

3.3人才配备有待充实

(1)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专业管理策划性人才,不利于社区文化活动的精密性、专业性、结构性组织,不利于社区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懂“文化”的不懂“政治”,懂“政治”的不懂“文化”,不利于思想政治工作与社区文化的整合发展,高层次、专业性、复合化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人才不足。“各说各唱”,相互协调不充分,制约社区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孙连任.思想政治教育平民化与新农村建设[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07).

[2] 马国芝.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文化功能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