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森林公园科普工作计划范文

森林公园科普工作计划范文

森林公园科普工作计划

森林公园科普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2013年度工作总结

1、扎实开展园林绿化科研创新工作

开展科研攻关,解决工程建设中的技术难题,组织实施国家林业局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引进国际先进技术(948)、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和局青年科技专项等科研计划项目(课题)26项。组织实施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等17项,提升工程建设的质量和产业发展水平。协调组织开展科技成果鉴定和验收11项,申报北京市科学技术奖1项,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奖3项,茅以升青年科技奖1项,组织评审北京市园林绿化科技奖23项。组织完成了对2012年实施的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的绩效考评和现场查定。组织申报国家林业局2014年度林业行业公益性专项4项;申报北京市科委2013年绿色通道科技项目6项,为今后科技项目立项做好项目储备。

2、高标准召开北京园林绿化科技创新工作大会

2013年8月8日,组织召开北京园林绿化科技创新工作会,会议了《北京市园林绿化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3-2020)》和《关于加快首都园林绿化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2013-2020年期间加快首都园林绿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14个重点行动。同时,会议为90名创新团队专家颁发了证书,对北京市园林绿化2012年度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进行了表彰和奖励,并为8个北京园林绿化创新团体、17个北京园林绿化科技创新示范区、27家北京园林绿化科普教育基地颁发了聘书和奖牌。此次会议既是对园林绿化科技成果的梳理总结,又是对后期任务的明确部署,是继往开来的科技动员大会,会议的召开将进一步明确园林绿化科技创新发展的方向,进一步推动园林绿化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落实和实施,更好的服务于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北京建设。

3、 成功举办“绿色科技 多彩生活-2013园林绿化科技创新暨科学普及活动月”活动

活动月主要由“园林绿化与百姓生活”、“园林绿化与森林体验”、“园林绿化与防灾减灾”和“园林绿化与文化感知”4个活动周组成。集中展示了园林绿化在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安全保障、防灾减灾以及在涉及文化、民生和健康等园林绿化各个方面的科技成果116项,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27项。活动以园林绿化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相结合,以科普的形式,展示首都园林绿化科技创新成果,普及园林绿化科技、文化知识,以带领公众进入森林,开展各种体验活动的方式来感知、深化和丰富森林文化的内涵。

4、首都园林绿化标准化工作全面推进

2013年新立项各类标准21项,《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技术规程》、《有机农产品 樱桃生产技术规程》等园林绿化北京市地方标准12项。组织园林绿化标准化培训3期270人,编制《北京市园林绿化地方标准汇编(2011-2012年)》1套,印刷《平原地区森林生态体系建设技术规程景 观生态林》等28项标准共36000册单行本供全市行业人员使用。为推进园林绿化标准化工作的全面建设,加强对园林绿化标准化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工作,更好地促进标准化工作的快速、健康发展,组织开展了北京市园林绿化标准化委员会的各项筹备工作。经过前期各项工作准备,目前已经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复成立北京市园林绿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5、科普宣传工作成果显著

开展了“走进森林、感知文化”为主题的全国科技周暨北京科技周宣传展示活动、森林体验、环湖长走等科普活动50多场,受众群体达到10万余人次。同时将“首都增彩延绿科技示范工程”项目引入科技周,重点展示了“紫霞”黄栌、金叶榆、金叶白蜡、“华源发”黄杨等10余个彩色、耐旱、长绿期树种。

6、示范区建设全面落实

分别从森林可持续经营、森林多功能经营、自然与湿地保护、碳汇营造林、种质资源、花卉产业、果树产业、城市园林绿化、防沙治沙和林下经济等方面成立了17个科技创新示范区,以便更好的发挥科技创新团队作用,为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

二、2014年工作计划

1、继续抓好科研、科普工作的开展

建立科研项目储备库,有效引导科技项目的申报和立项,加强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监督检查力度。组织开展“绿色科技 多彩生活-2014园林绿化科技创新暨科学普及宣传月”活动,普及和宣传园林绿化科技成果。组织开展自然讲解师培训工作,通过建立自然教育资格体系,保障园林绿化科普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2、继续抓好科技行动计划的落实

加强创新团队专家库的建设与管理工作,根据科技行动计划要求实,以创新团队、示范区、科普基地为基础,抓好科技行动计划的落实。

3、推进北京森林生态监测网络建设

推进北京森林生态监测网络指标体系与监测体系的规划与建设工作,争取在2014年完成北京森林生态监测网络体系规划,落实北京森林生态监测站(点)的建设。

4、狠抓园林绿化标准化建设,促进园林绿化全面建设

一是抓好园林绿化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抓好《北京市园林绿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工作;

二是抓好标准的推广应用、标准化示范区和标准化基地的建设;

三是抓好标准宣传、贯彻和培训工作。

科技处

森林公园科普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1、扎实开展园林绿化科研创新工作

开展科研攻关,解决工程建设中的技术难题,组织实施国家林业局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引进国际先进技术(948)、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和局青年科技专项等科研计划项目(课题)26项。组织实施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等17项,提升工程建设的质量和产业发展水平。协调组织开展科技成果鉴定和验收11项,申报北京市科学技术奖1项,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奖3项,茅以升青年科技奖1项,组织评审北京市园林绿化科技奖23项。组织完成了对2012年实施的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的绩效考评和现场查定。组织申报国家林业局2014年度林业行业公益性专项4项;申报北京市科委2013年绿色通道科技项目6项,为今后科技项目立项做好项目储备。

2、高标准召开北京园林绿化科技创新工作大会

2013年8月8日,组织召开北京园林绿化科技创新工作会,会议了《北京市园林绿化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3-2020)》和《关于加快首都园林绿化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2013-2020年期间加快首都园林绿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14个重点行动。同时,会议为90名创新团队专家颁发了证书,对北京市园林绿化2012年度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进行了表彰和奖励,并为8个北京园林绿化创新团体、17个北京园林绿化科技创新示范区、27家北京园林绿化科普教育基地颁发了聘书和奖牌。此次会议既是对园林绿化科技成果的梳理总结,又是对后期任务的明确部署,是继往开来的科技动员大会,会议的召开将进一步明确园林绿化科技创新发展的方向,进一步推动园林绿化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落实和实施,更好的服务于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北京建设。

3、 成功举办“绿色科技 多彩生活-2013园林绿化科技创新暨科学普及活动月”活动

活动月主要由“园林绿化与百姓生活”、“园林绿化与森林体验”、“园林绿化与防灾减灾”和“园林绿化与文化感知”4个活动周组成。集中展示了园林绿化在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安全保障、防灾减灾以及在涉及文化、民生和健康等园林绿化各个方面的科技成果116项,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27项。活动以园林绿化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相结合,以科普的形式,展示首都园林绿化科技创新成果,普及园林绿化科技、文化知识,以带领公众进入森林,开展各种体验活动的方式来感知、深化和丰富森林文化的内涵。

4、首都园林绿化标准化工作全面推进

2013年新立项各类标准21项,《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技术规程》、《有机农产品 樱桃生产技术规程》等园林绿化北京市地方标准12项。组织园林绿化标准化培训3期270人,编制《北京市园林绿化地方标准汇编(2011-2012年)》1套,印刷《平原地区森林生态体系建设技术规程景 观生态林》等28项标准共36000册单行本供全市行业人员使用。为推进园林绿化标准化工作的全面建设,加强对园林绿化标准化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工作,更好地促进标准化工作的快速、健康发展,组织开展了北京市园林绿化标准化委员会的各项筹备工作。经过前期各项工作准备,目前已经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复成立北京市园林绿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5、科普宣传工作成果显著

开展了“走进森林、感知文化”为主题的全国科技周暨北京科技周宣传展示活动、森林体验、环湖长走等科普活动50多场,受众群体达到10万余人次。同时将“首都增彩延绿科技示范工程”项目引入科技周,重点展示了“紫霞”黄栌、金叶榆、金叶白蜡、“华源发”黄杨等10余个彩色、耐旱、长绿期树种。

6、示范区建设全面落实

分别从森林可持续经营、森林多功能经营、自然与湿地保护、碳汇营造林、种质资源、花卉产业、果树产业、城市园林绿化、防沙治沙和林下经济等方面成立了17个科技创新示范区,以便更好的发挥科技创新团队作用,为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

二、2014年工作计划

1、继续抓好科研、科普工作的开展

建立科研项目储备库,有效引导科技项目的申报和立项,加强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监督检查力度。组织开展“绿色科技 多彩生活-2014园林绿化科技创新暨科学普及宣传月”活动,普及和宣传园林绿化科技成果。组织开展自然讲解师培训工作,通过建立自然教育资格体系,保障园林绿化科普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2、继续抓好科技行动计划的落实

加强创新团队专家库的建设与管理工作,根据科技行动计划要求实,以创新团队、示范区、科普基地为基础,抓好科技行动计划的落实。

3、推进北京森林生态监测网络建设

推进北京森林生态监测网络指标体系与监测体系的规划与建设工作,争取在2014年完成北京森林生态监测网络体系规划,落实北京森林生态监测站(点)的建设。

4、狠抓园林绿化标准化建设,促进园林绿化全面建设

一是抓好园林绿化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抓好《北京市园林绿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工作;

二是抓好标准的推广应用、标准化示范区和标准化基地的建设;

三是抓好标准宣传、贯彻和培训工作。

森林公园科普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永定仙岽;森林公园;建设发展

近年来,福建省龙岩市紧紧围绕发展闽西现代林业、建设生态型经济枢纽的目标,大力弘扬生态文化,通过建设森林公园等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森林旅游事业的发展。截至2011年底,仅龙岩市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森林人家等旅游场所接待的游客就达200多万人次,直接收入达2.5亿多元。2012年初,福建省林业厅批复同意龙岩市设立永定仙岽森林公园,这对促进当地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升地区知名度,解决地方劳动就业问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永定仙岽森林公园发展条件

仙岽森林公园地处永定县东南部的仙岽国有林场,地理坐标为东经116°55'~116°56',北纬24°22'~24°37′,面积2054.7hm2,分为仙岽和漳溪2个片区,森林覆盖率达80.3%。其中,公园具有十分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发展条件优越:

1.1 气候条件优越,自然景观独特

公园地处博平岭支脉,为汀江一级支流,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湿润温和。这里群峦叠翠、郁郁葱葱、苍穹古树、纵横交错、蝶舞花间、鸟鸣枝头,是世界文化遗产初溪土楼群的后花园。公园内山高木秀,怪石嶙峋,现有自然人文景观30余处,有海拔1150~1530m的高山草甸、高山植物园、永定“杉木王”、“偷天蛤蟆”、“仙人指路”、“杨漳飞瀑”等天然景观;有藏传佛教般的仙洞神庙、神似革命圣地——古田会议旧址的大湖洞古寺等人文历史景观。此外,世界文化遗产初溪土楼就在主景区仙洞山脚下,观赏自然美景之余,又可体验土楼民俗文化,是建设游览、休闲、观赏、健身疗养、科普教育等多功能风景区理想场所,是客家土楼旅游格局的必要补充。

1.2 具备良好的森林植被、动物资源

公园内森林资源丰富,保存着成片的中亚热带原始阔叶林,植物种类繁多,有206科、1886种,野生动物有67个科、240种。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有天然红豆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福建柏、闽楠、香樟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7种,二级重点保护25种,如云豹、黑麂、穿山甲、蟒、锦鸡等。

1.3 交通便利,发展条件优越

公园与永定县城相距40km,距双永高速公路15km,土楼旅游公路直通公园山下,交通极为便利。公园区域界线明确,山林权属清楚,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具备《福建省森林公园管理办法》规定的开发条件,符合《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标准要求。

2 促进仙岽森林公园发展对策

2.1 百年大计,规划先行

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和设计是森林公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工作。森林公园要与时俱进,实现科学永续发展,应当根据公园的自然人文优势,通过旅游市场SWOT分析,设计出符合当前旅游市场发展的,又具有进一步发展提升空间的总体规划。因此,如何促进仙岽森林公园的发展最基本和最系统的工作应当是根据公园的资源禀赋,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以“保护优先、合理开发”的原则,秉承“天人合一、和谐天成”的理念,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公园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2 挖掘森林生态文化内涵,突出森林公园发展差异性

森林公园具备大面积的森林面积,富集丰富的生物资源,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对集中,能够为人们提供形式多样的休闲旅游服务。而森林文化又与森林公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森林文化通过森林公园的各种设施、景观表达出来,并为森林公园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因此,森林公园的健康永续发展,应当积极挖掘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内涵,找准目标市场,创立独具特色的“品牌”,保证森林公园的不断发展。首先,应当在仙岽森林公园规划设计及建设管理时,创新思路,结合仙岽森林公园自然特点和人文情趣,挖掘其文化内涵,创立一种市场认可的,大众偏爱的特色森林公园品牌,并对该品牌进行包装、推广。如可以利用仙岽森林公园内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资源,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资源以及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资源优势,建设森林博物馆、标本馆、生态文化教育基地、景点解说点或者科普长廊等基础设施,打造成仙岽森林公园独特的森林科普教育品牌,在为人们提供了解森林、认识森林、探索森林、保护森林良好场所条件的同时,也促进了森林公园的自身发展。

其次,结合仙岽森林公园内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和高山草甸、高山植物园、永定“杉木王”、“偷天蛤蟆”、“仙人指路”、“杨漳飞瀑”等天然景观。藏传佛教般的仙洞神庙、神似革命圣地——古田会议旧址的大湖洞古寺等人文历史景观,及世界文化遗产初溪土楼等独特的景观优势,应当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生态品牌文化推广宣传手段,积极集中举办相应的宣传推广活动,并结合不同的季节气候特点及当地的民俗风俗习惯,开展踏青、休闲垂钓、探险登山、红色旅游、追忆先祖、重走先辈足迹等活动,不断扩大森林公园的知名度,培育起森林公园独特的旅游品牌,进一步拓展森林旅游市场,促进森林公园的快速发展。

第三,研发整合健康养生产业,促进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转型发展。仙岽森林公园森林资源丰富,保存着成片的中亚热带原始阔叶林,这里群峦叠翠、郁郁葱葱、苍穹古树、纵横交错,是世界文化遗产初溪土楼群的后花园,因此,仙岽森林公园应当利用公园内丰富的植被覆盖优势,学习吸收国内外最新的休闲养生相关理论与成功典型,研发整合休闲养生等健康促进技术,进一步提高森林公园的旅游品位和内涵。仙岽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80.3%,可见公园的空气质量是非常优越的,空气的负离子对人体健康具有很大的保健作用,因而,在仙岽森林公园建设中,应当积极开发相应的旅游产品,如森林氧吧景点,结合森林中的林木、清泉、山石、溪涧、瀑布等景观,开发出以空气负离子为核心的自然生态旅游包,培育出一套健康、养生、休闲的自然生态品牌。

2.3 保持和维护好森林公园自然野趣

仙岽森林公园丰富的自然地貌、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等多种优势,应当在建设过程中注重保持其森林景观的原始性和完整性,在景区内建设的观光辅助设施应当考虑到景观的承载能力,尽量不建或者少建相关的配套服务设施,尽量保护景观的自然氛围和野趣,营造和谐的生态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 吴文玉,李喜喜,郭燕妮.森林公园规划设计中的几点思考[J].林产工业,2011(38)

2 李江.浅谈森林公园的规划发展——以七贤岭森林公园为例[J].黑河学刊,2010(4)

森林公园科普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1.1自然保护区

1)灵空山部级自然保护区,201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保护区总面积10116.8hm2,以温带地区典型地带性植被油松森林生态系统及褐马鸡、金钱豹等国家重点野生动物为保护对象。2)绵山省级自然保护区,1993年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保护区面积17827hm2,以保护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金钱豹、猕猴桃及绵山人文、自然景观、辽东栎、白桦次生林生态系统湿地水资源为保护对象。3)霍山省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保护区面积17851.7hm2,以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褐马鸡、金钱豹、黑颧、金雕和油松天然次生林、核桃楸、水曲柳为主的森林植被为保护对象。

1.2国家森林公园

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1992年经原林业部批准成立,面积60000hm2。2014年7月,《山西省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获国家林业局批复,公园现规划为绵山、红崖峡谷、石膏山、七里峪、悬泉山、油盆峪、大南坪、兴唐寺、灵空山、好地方10个景区。

1.3湿地公园

1)沁河源国家湿地公园,于2013年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开展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工作,总面积248hm2。2)七里峪省级湿地公园,于2010年经山西省林业厅批准建立,总面积3066hm2。

2自然资源保护措施

2.1建设机构队伍

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利用太岳山林局的全套人马,下设公园办公室和10个景区管理处(林场)共11个管理机构,管理体制健全。其中灵空山、绵山、霍山等3个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均为副处级建制。在队伍管理方面,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的管理、管护、技术人员均由太岳山国有林管理局进行招聘和调配。在经费方面,办公经费、工资发放等费用,均由太岳山国有林管理局进行保障。

2.2科学编制规划

《山西省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于2014年7月通过了国家林业局的审批,《山西灵空山部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已提交国家林业局评审,《山西绵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山西霍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于2011年4月9日获得省林业厅审批,《沁河源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于2013年通过了山西省林业厅和国家林业局组织的专家评审,同年12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同意开展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湿地公园已完成了《沁河源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待山西省林业厅组织评审,《山西七里峪省级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于2012年完成编制。

2.3合理调整森林功能区

对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进行重新调整,将保护区内丧失保护区价值的区域划分出去,将具有保护价值的区域划分进来。对人为活动较为频繁、影响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和野生动植物群体繁衍生息的、现有资源具备了晋升条件的进行了调整。调整后及时通过了山西省林业厅、环保厅组织的专家评审,使保护区功能区划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2.4生物多样性综合保护

把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林地保护等经常性内容,扩大为对生物多样性、物种生存环境、古树名木、山石水景、花草灌木、古建筑遗址等广泛内容的保护,拓展了林区保护工作的内涵。

3自然资源建设、保护、发展成效

3.1旅游功能凸显

其一,保护区内绵山、石膏山、红崖峡谷、七里峪、灵空山景区森林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已逐步形成了以吃、住、行、游、购、娱系列服务格局,初步具备了接待游客的能力;其二,森林旅游产业链已初步显现。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森林旅游每提供一个岗位,就可间接带动4.3人就业。各大景区周边的老百姓不离乡、不离土,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和收入来源;其三,森林旅游的最终产品初步实现。森林旅游的最终产品是游客的身心满足和精神愉悦,从这点来讲,森林旅游为人们提供的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舒缓压力、愉悦心情、休闲保健、增进健康等森林旅游的最终产品,已经初步实现。

3.2科普宣教功能凸显

在科普方面,山西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在七里峪、灵空山和红崖峡谷景区先后建立了科普基地,吸引了大批大学生旅游观光、科学考察。大南坪景区伴随生态旅游区兴办的矿泉水厂科普生产线,灵空山景区制作的动物标本以及古树名木挂设树木标签,林局在文化宣传沟内悬挂生态知识宣传箱(内放宣传单),沿步道挂树牌让游客取阅和认识树木等,均提高了森林科普旅游效益和趣味性。在科研方面,灵空山保护区积极开展褐马鸡人工繁育试验,2013年成功孵化出7只褐马鸡幼雏。与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合作建立了山西省森林生态监测站,对区内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气候、温度、土壤等进行合作研究。绵山保护区配合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鳞翅目研究室,完成了绵山自然保护区小蛾类昆虫标本采集及昆虫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建立了绵山保护区小蛾类昆虫图片库;配合山西大学,完成了绵山保护区野生植物采集、整理、鉴定工作,建立了绵山保护区数字植物标本馆。在宣教方面,连续3年开展了“建设生态文明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野生动物防范禽流感”等大型执法宣传活动;连续举办了“爱鸟周”、“食品安全周”等主题宣传活动。通过宣传,增强了社区居民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大自然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

3.3文化功能凸显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文化是文明的标志。绵山景区建成了“中国清明寒食文化博物馆”,连续3年举办了“中国清明寒食文化节”,“公祭介子推大典”仪式,现已形成寒食清明、佛教、道教、儒家和军事养生文化五位一体的文化格局。石膏山景区以龙、佛教、道教、儒家和红色文化为载体,全力打造景区文化新形象。设计了区旗、区徽,聘请我国著名歌唱家阎维文创作、演唱了《神龙腾起的地方》、《石膏红叶》区歌;编印了《石膏山景区视觉形象系统设计》一书,对景区文化发展进行了有力的规范。灵空山景区以龙文化、佛教文化以及红色文化为抓手,与沁源县政府合作,每年举办“灵空山避暑月”旅游活动,提升了景区文化形象。此外,红崖峡谷景区打造的介公文化,兴唐寺景区打造的禹文化、唐文化,悬泉山景区打造的“仙文化”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通过文化引领,森林旅游文化功能已凸显,既传承了本土文化和特色文化,拓展了文化内涵,又扩大了社会影响,拓宽了游客视野,切实塑造了森林旅游文化新形象。

3.4经济效益显著

森林公园科普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规划;德胜岩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2001603

1引言

义乌德胜岩省级森林公园,位于义乌市西北部的后宅街道境内,地处后宅街道西北面,由德胜岩、湖西塘和黄檗山3个相邻区块组成,总面积2586.28 hm2。森林公园境内峰峦稠叠、山翠水碧、风光旖旎、胜景天然,是一处以独特的峰岩景观和丰富的宗教文化为特色,集游览观光、森林休闲、康体健身、生态保护、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省级森林公园。森林公园风景资源具有“奇、幽、秀、古”的特色,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到此赏景游玩。根据义乌德胜岩省级森林公园资源分布状况、地理位置及规划性质、定位等特点,遵循森林公园总体规划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为便于风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便于旅游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将义乌德胜岩省级森林公园划分为六大景区进行分区建设,分别为湖西塘管理服务区、德胜岩登高揽胜区、天公山森林休憩区、石剑坑古道游览区、黄檗山宗教文化区和朱高尖生态保育区。

2义乌德胜岩省级森林公园生态文化资源分析

2.1源远流长的登高文化

森林公园境内的德胜岩,因其山峦稠叠又称稠岩。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义乌称稠州,就由此岩得名。稠岩海拔高383.0 m,岩虽不高,但登岩远眺,群山连绵不断,景色蔚然壮观,是古往今来登高揽胜的好去处。德胜岩是义乌的开端,也是义乌精神的象征,每逢重阳佳节,方圆百里的义乌人都会登上德胜岩,开展登高活动,登高文化源远流长。

2.2古老厚重(底蕴深厚)的宗教文化与古道文化

森林公园内有胡公庙、济公寺、上岩禅寺、红云禅寺、净居禅寺、西崮寺、乌龙殿等10余处古刹寺庙,寺庙景观集聚,宗教文化源远流长。除了古老厚重的千年古刹,森林公园内还有历史悠久、环境清幽的杭金古道、戚宅岭古道。

2.3丰富多彩的动植物生态文化

德胜岩森林公园植被分区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亚地带,浙皖山丘青冈、苦槠林栽培植被区,浙西山地青冈、苦槠林分区。枝叶茂盛的常绿阔叶林、挺拔苍翠的松柏类针叶林、满山遍野的花草灌木,形成了层次丰富,生机盎然的森林植物景观。据统计,森林公园内木本植物有66科33属202种,其中,花榈木(OrmosiahenryiPrain)、香樟(Cinnamomumcamphora (L.) J.Presl)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森林公园内既有苍松林海,也有茂林秀竹;既有山花烂漫,也有野果飘香;有经人工大面积种植可观赏而又能养生的南方红豆杉林,也有古老苍劲、郁郁葱葱的古樟树、古榆树和古罗汉松等。绚丽多彩的森林景观,构成了丰富的森林生态文化。同时,清幽宜人的森林生态环境吸引了众多的野生动物在此栖息繁衍,游人在此可经常看到飞鸟翔集,松鼠跃枝的景象,充满灵性的野生动物在森林里自由穿越,为森林公园增添了生机和活力。森林公园内陆生野生动物资源有4纲16目25种,其中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 Unnaeus)、草^(Tytocapensis Smith)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森林公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自然人文风景资源,这些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和璀璨迷人的人文景观,是特殊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历史资源,富含独特的、极其重要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科教审美等方面的价值,生态文化建设开发潜力巨大。

3建设原则

3.1教育为先,社区共建原则

在我国大力推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森林公园进行生态文化建设,必须注重以教育为先,联合本地社区居民、相关利益群体和游客一起,共同参与生态文化建设。森林公园可通过导游材料、标识牌等对游客进行生态文化宣传,提高游客生态文化意识,以降低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冲击;森林公园还需要协调相关部门,对附近社区,特别是街道范围进行生态文化教育,以确保各生态保护措施得到群众的支持,通过社区协作发展,保证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成果不被破坏。

3.2特色化发展原则

义乌德胜岩省级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应紧紧抓住本身生态文化特色,开发独特的生态文化产品,树立与众不同的生态文化形象,打造能反映自身特色的生态文化品牌,才能更好地实现生态文化产业效益,进一步促进生态文化建设发展。

3.3产业化发展原则

生态文化建设离不开产业化发展。生态产业本身是生态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产业化发展能够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和物资来源,并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是生态文化建设的动力和源泉。因此,需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林业等生态产业,以此促进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哲学、生态艺术等其他生态文化要素发展。

3.4持续滚动发展原则

生态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需要森林公园保持持之以恒的关心和投入,因此必须遵循持续滚动发展原则,不断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和创新,才能保证生态文化不断发展,跟上时代步伐。

4建设布局

生态文化建设布局主要是构建生态文化体系,形成以尊重自然、关爱生物与生命的生态伦理与道德为核心的生态精神文化;构建“人―社会―自然”和谐的生态制度文化;核心是建设繁荣与健康的生态物质文化,形成大量主题突出、内涵丰富、健康愉悦、形式多样的生态文化产品。规划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重点在德胜岩登高揽胜区、黄檗山宗教文化区和石剑坑古道游览区,按照“一心,两区,多点”进行布局。

一心:以“登高文化”为中心的德胜岩登高揽胜区。规划建设登高民俗文化馆、登高游览步道、久久亭等生态文化设施,将其打造为森林公园生态文化的核心。

两区:以“佛教文化”为主要建设内容的黄檗山宗教文化区,规划建设养心廊、佛教文化游览步道、佛教植物园等生态文化设施;以“古道文化”为主要建设内容的石剑坑古道游览区,在区内设置休闲长廊、古道交通民俗馆,修复剑门亭,重塑石剑,展示古道文化。

多点:规划建设森林浴场、湿地养生馆、药用植物园等展示森林“养生文化”;建设农耕体验园、农耕民俗展览馆、戚宅岭古道等展示“农耕民俗文化”;建设竹林幽居、隐逸轩等展示“森林休憩文化”;并在石剑坑古道游览区建开展湿地生态文化建设;建设湿地科普馆、植物生态科普中心等进行科普宣教。

5建设内容

5.1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5.1.1森林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规划在黄檗山宗教文化区建植物生态科普中心,使森林公园成为后宅街道及周边主要的生态科教场所之一,结合湿地科普馆、药用植物馆建设,将森林公园发展成为义乌市重要的生态科普教育基地。重点建设佛教植物园、药用植物园、水生植物园等项目,突出森林生态多样性文化。

5.1.2民俗文化展示基地建设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过去,融合于现在及未来的动态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规划依托义乌市及后宅街道当地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结合森林公园现有人文景观资源,以民俗文化为载体,建设登高民俗文化馆、古道交通民俗馆、农耕民俗展览馆等民俗文化设施,组织开展传统民俗节庆活动,将森林公园建设成为当地民俗文化展示基地。通过传承弘扬传统民俗文化,促进当地民俗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5.1.3户外休闲基地建设

规划建设森林休憩、休闲游览小区,开辟森林浴场、森林野营基地、登山步道、休闲长廊,建设红豆山庄、上岩寺服务点、大方服务点等设施,发展生态康体文化、生态休闲文化和生态宿营文化,培养人们热爱自然,体验自然的兴趣。

5.1.4生态宗教文化设施建设

结合森林公园黄檗山宗教文化体验区内现有的净居禅寺、乌龙殿、西崮寺开展宗教文化体验,建设香市服务中心、养心廊、佛教文化游览步道、山坞茶苑等设施;同时依托德胜岩登高揽胜区内的济公院、红云禅寺、上岩禅寺、岩南古寺、圣岩寺及赫灵行庙等宗教文化设施,整合发展丰富的宗教文化,打造森林公园的特色。

5.1.5生态保护建设

规划实行林区植被保护,珍稀物种和名木古树保护,森林公园内水域治理等生态保护工程,并在旅游开发中实行生态环保教育与监控,通过导游材料、标识牌建设和生态保护工程实效等形式让游客感知,体现森林公园以生态为本,注重生态文化建设的精神,进一步改善森林公园景观环境,增强森林公园的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

5.2深化生态文化旅游项目规划

森林旅游是发展生态文化的载体,生态文化是开展森林旅游的必要条件。森林公园根据自身资源的特点,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森林文化、登高文化、古道文化、禅宗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湿地文化等文化内涵,并将其开发成人们乐于接受且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态文化产品,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提升森林公园的品位,扩大森林公园对社会的影响。规划组织开展地方特色的登高、斗牛等节庆活动、各种义乌特色美食大赛、寺庙生活体验、户外徒步探险等生态文化活动;举办森林文化节、森林摄影展、登高文化节、佛家文化节等;根据季节不同,推出森林公园“春之约、夏之梦、秋之韵、冬之情”系列旅游活动,按游客需求不同,推出“养生之旅”、“生态之旅”、“禅宗之旅”、“科普之旅”等主题旅游项目。

5.3注重生态文化人才队伍培养

加强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关键在人才,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首先要进行全员的培训和管理,定期对管理人员、讲解人员、接待人员及环保工作人员等进行培训,提高森林公园内管理队伍与从业队伍的生态文化素质及管理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环境观念、环境意识、生态情感、生态美感、生态道德的,由“生态文化人”组成的生态文化人才队伍,让每位森林公园员工都认识到在生态文化建设中应担负的责任,使他们自身成为生态文化的传播者;其次加强与外部合作,聘请一些专家、教授等担任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的顾问、讲解员;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进行生态文化人才的交流和合作;向社会招募志愿者作为公园的生态知识义务讲解员、普及人员。要在森林公园内逐步建立起一支生态科普教育的人才队伍,普及生态知识, 弘扬生态文明,增强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 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生态文化的建设。

6结语

和谐的生态文化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是生态文明、社会繁荣的标志。建设生态文化必须有强大的林业生态建设为先导,森林公园是林业面向社会、联系社会的主要窗口,也是人们接触生态文化的重要窗口,森林公园的生态文化建设必须以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规划为先导,有发达的林业产业为基础,有各种文化为底蕴,有科学理论为指导,才能实现森林公园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但新球,但维宇.森林生态文化[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2]李健,罗芬.森林公园生态文化解说―基于花岩国家森林公园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

[3]唐建兵,黎忠文. 反规划理论视域下森林公园综合体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4(11).

森林公园科普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森林公园;景观现状;生态提升;对策;惠安文笔山;福建省

中图分类号 TU986.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4-0154-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运输的方便,游人开始热衷于对城市周边的山林野趣的寻觅。城郊森林公园是一种生态型郊野公园,可实现人们走进森林、回归自然的愿望。

1 惠安文笔山森林公园自然概况及景观现状

惠安文笔山森林公园位于惠安县中部,地跨涂寨、螺阳、张坂3个镇,东临文峰村的东园、大宅,西至五音村的前崎坑、后崎坑,南到洋厝、后曾,北到正兜、桥透,地理坐标:东经118°47′00″~118°50′00″,北纬24°56′00″~24°58′30″,东西长3.8 km,南北宽6.4 km,森林公园建设总面积达1 103.35 hm2。公园属山地、丘陵,花岗岩地貌型的山地生态型森林公园。景观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网络发达,是一处极具开发潜力和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游客需求的旅游胜地。在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森林、山水交融特色景观为依托,以开展森林生态旅游为主导,以文笔山文笔峰的文脉及周边区域的森林、湖水、寺庙、妙石景观为主体,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炉;在体现民族风格上,突出闽南地方文化特色,集森林休闲、瞻仰、观光、朝圣为一体的城郊型省级森林公园。

森林公园现已经开辟的主要景点有文笔瞻仰、九峰朝觐、五音休闲、文物观光等。但森林公园的旅游目前尚处于粗放无序状态,游客以零星散客为主,尚缺乏知名度。管理上尚缺乏统一机构,许多有价值的景观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

2 文笔山森林公园生态景观存在的不足

随着惠安城市的发展,在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中,作为城郊森林公园,在生态景观建设、文化旅游与管理等方面存在着问题,公园内原有丰富的森林景观类型大多已经演替为人工次生林;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制约森林公园的进一步拓展。

2.1 基础设施建设不合理,形式单一

森林公园景观中园路布局建设还很不完善,部分森林公园中大景区间尚无方便的交通联系。存在因开挖山体或大量填方形成的山体,不符合生态要求。此外,相配套的水、电、吃、住等基础公共服务设施欠缺。

2.2 景点缺乏优化,景观功能缺乏定位

根据惠安文笔山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功能分区将森林公园划分为文笔山文化瞻仰区、九峰森林休闲区、五音妙石观赏区、南坂温馨游乐区、文物古迹观光专线4个景区和1条文物古迹观光专线。随着公园区位性质的变化,因立地条件和政府投入等因素,尤其是民间资本的投入,公园功能定位和综合性质的改变,各个景点缺乏最优化的利用和开发,景观效果不佳,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不强。

2.3 公园植物单一,森林景观单调

惠安地处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日照充足,湿润多雨,四季常青,十分适宜多种植物生长,其地带性植被是季风常绿阔叶林(即亚热带雨林),由于历史原因,现有林分总体质量不高,多为由马尾松等针叶树种组成的人工林或次生林,阔叶绿化树种比较少,林下植被也比较单一,季相缺乏变化,森林层次感比较差。常年以绿色为基调,缺少观叶、观花等观赏树种,景观效果不佳,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不强。

2.4 公园水体景观单一

园区内流域面积较大的有惠女水库干渠道、林辋溪与蔗潭溪。水库、山围塘有数个,其中竹田坑水库、互助水库较大。近年来,政府虽然投入大量的资金,对互助水库、竹田坑水库的堤坝进行除险加固,对两大溪流进行整治,但工程轻于水库整体生态景观建设。

2.5 对景观建设文化内涵的挖掘不深

目前,许多人对生B文化建设的认知偏颇,对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抓不到位。虽然有的古迹遗址被毁,但遗迹尚存,如将其修复将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和人文景观。另外,科普生态教育等生态文化产品也欠丰富,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3 对策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宜居城镇”为指导思想,以文笔山森林景观提升为目标。工程立足项目区的自然条件、林地现状及“保护文笔山历史风貌特征”的原则,将文笔山打造成“四季皆绿、四季变化”的森林生态景观系统。

3.1 公园功能定位

以保护森林资源为前提,公园突出了以保护、改造和利用现有森林景观为主,开发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辅以少量人工造景的规划原则。以乡土树种为主,以彩化阔叶始终为主基调,优化树种配置,科学合理地进行乔灌、色彩常绿与落叶的搭配,挖掘绿色生态、宗教朝觐文化,增加水利工程景观、休闲农业园区等。

3.2 基础设施工程的生态化改造

一是园路布局与生态修复。园路选址和形式设计,需依山就势与周围山、水、建筑、花草、树林、石景等景物紧密结合,构建路随景转、景因路活、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设计时要考虑人流的分布、集散和疏导,同时又要将其作为保护森林资源的防火道路和防火隔离带。森林公园内主干道按照道路边坡设计应采用生态化、森林化,因地制宜,经济合理,在满足边坡稳定、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将绿化与防护相互结合,对不同类型边坡进行生态修复,边坡绿化一般用灌木护坡较佳。二是公共设施改造。设计应该以人为本,增添环保、节能的生态设施。可以在森林公园的广场、路边、休闲地等适当处摆放仿树桩式垃圾桶;有人性化的公共设施的更应充分考虑使用人群的需要,可以在重要景点增设部分残疾人活动设施。

3.3 发掘公园的文化内涵

文笔山森林公园具有丰富而多样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生态文化底蕴丰厚。公园内已有许多具代表性的古代、现代文化建筑,如文笔峰、九峰寺、安固石亭、蓝飞鹤烈士纪念碑等,将它们与生态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有机整合,开发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生态旅游项目,也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利用之路。增进森林生态文化的科普教育宣传,增加科普的标识、标牌等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公园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优势,可增建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垂钓区、生态植物园、水上游乐园。同时,开发广大文艺艺术爱好者、艺术家的写生、创作基地等,形成形式多样的文化宣教基地。

3.4 水体景观提升

利用溪渠纵横交错、水资源比较丰富的优势,在沿溪两岸及水库周边设置亲水步道、平台、桥梁、滨水建筑物等,提供游人欣赏水面景色、与水环境亲密接触的场所设施。沿溪绿化树种,以香樟、重阳木、柳树、桂花等乔木为骨干树种,以双夹槐、红花继木、大王龙船花等灌木和毛杜鹃、鸭脚木、金边假连翘、百喜草等草本为主要植被,形成多种类、多层次的生态群落,给当地居民和游人提供良好的视觉效果。

3.5 森林生态景观的提升

文笔山森林生态景观提升工程是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宜居城镇”的重要体现。在保护好现有森林植被的基础上,按照“造林大苗化、树种多样化、品种乡土化、色彩季相化”的要求,因地制宜,科学设计。

3.5.1 多样性。根据公园功能分区和不同景区建设主题,以绿化为主体,以植物造景为主基调,优化树种配置,科学合理地进行乔灌藤草、常绿与落叶的搭配,保证物种多样性。安固石亭和纪念碑是重要文化景点,树种选择考虑以乔木树种和球冠状的灌木配植[1]。

3.5.2 自然性。森林生态之美贵在自然性,近自然的植物群落设计要求采用“见缝插针”自然式混植。尽量保护好原有天然阔叶树,尤其在立地l件极差或岩石地、稀疏林地,采用自然式配置地被植物和灌木,利于形成自然绿化景观[2]。

3.5.3 文化性。榕树枝干壮实,傲然挺立,不畏寒暑,象征着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惠安人精神,是惠安城市的灵魂和个性。文笔山森林公园拥有一定量的、有价值的亟待挖掘的人文景观,公园内的文笔峰、灵瑞山、九峰寺、安固石亭等广植榕树,形成崇榕文化[3]。

3.5.4 乡土性。根据文笔峰建设区土壤类型主要为风沙土、岩石地的原生态地域特色,强调以乡土树种为主,以彩化阔叶树种为主基调。公园内主要植被有马尾松、桉树等等,杂灌比较多。在保留原有主要植被的前提下,通过间伐或斑块改造,种植观赏价值比较高的地带性植被以及当地乡土树种,例如桂花、大花紫薇、槐树、枫香等等,进行林相改造[4]。

3.6 城市森林公园的生态管理

3.6.1 生态园林的维护。森林公园的生态管理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和知识,植物的种植、造型、修剪,森林病虫害防治等都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的培训[5]。

3.6.2 实施生态型的植保。根据生态学要求,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不用或尽量少用化学农药,采取措施保护各种有益生物,发挥生物防治作用[6]。并根据苗木的生长特点,合理配置树种,合理计算栽植密度,增强林木的抗虫能力。减少杀虫剂的使用,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7]。

3.6.3 生态园林的宣传和参与。通过图片展览、科教普及、媒体宣传等,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也可以让社区参与当中,并分享其中的利益,不断提高公众爱绿、护绿意识,掌握并调整生态的进展和影响[8-10]。

4 结语

文笔山森林公园的实施有利于于进一步优化惠安县森林生态景观,改善投资环境,协调环境、资源、经济、社会等因素直接以人为主体进行服务的组成部分,是一项纯公益性的系统工程、民生工程和生态工程,应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益。

5 参考文献

[1] 王韧.福鼎市大洋山森林公园景观资源现状及发展对策[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278-281.

[2] 廖思平.百丈峰森林公园景观现状及保护提升对策[J].现代园艺,2014(19):73-74.

[3] 尹承勇,王之颖.毓秀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景观保护及提升对策[J].江西林业科技,2013(2):32-35.

[4] 独军.森林公园景观规划与发展对策研究:以小陇山麦积部级森林公园为例[J].甘肃林业科技,2012(2):60-64.

[5] 程顺.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植物景观评价及其对策研究[J].河北林业科技,2009(4):90-91.

[6] 杨贤均,邓云叶,申学成.武冈云山森林公园硬质景观规划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28):12210-12211.

[7] 唐文煜.规范森林公园建设保护森林景观资源对策探讨[J].山东林业科技,2006(4):95-97.

[8] 刘继龙,黄远清,庄永红.惠安科山城市森林公园的生态重塑[J].林业勘察设计,2014(1):134-137.

森林公园科普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1.旅游资源的粗放型开发和利用具有盲目性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调研不够深入和科学论证不够全面,规划与测评的开发太匆忙。实施中以开发为重、对保护不重视的情形造成了一些不可再生的能源资源的损失与耗费。

2.野生动物是极其珍贵的生态文化资源有些地方在开发野生资源时,管理不善,执法不严,很多珍惜动物被乱捕乱杀,一些饭店居然还以野生动物作为招揽游客的美食引子,使不少珍稀品种处在灭绝的边缘。3.风景旅游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衡风景区受到建设性的破坏例如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致使自然和人文风景不相协调,毁坏了风景的整体性、一致性。

二、塞罕坝森林公园生态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制定发展计划和策略把生态文化游作为该项目计划的重点开发项,制定符合塞罕坝发展的法律法规条例,让广大游客适应生态文化旅游逐步增加的需要。

2.开展旅游环保宣传活动在发展塞罕坝生态旅游的实施过程中,带动围场职工推出“绿色文化旅游业”的活动。

3.重视当地人的自身权益肯尼亚是生态文化游游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在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就提出了“野生动物发展与利益分享计划”这样的措施。

4.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加强管理许多国家在进行生态旅游开发时都对进入生态旅游区的游客量进行了严格的数量控制,而且也在不断监测人们的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节约利用水资源的方法以加强对生态文化旅游区的有效管理。

三、森林公园的生态文化建设前景规划

1.把塞罕坝生态文化建设放在当地林业的重要位置来抓充足发挥森林公园建造与森林生态游的开展对构建塞罕坝森林业文化体系的重要作用,把森林公园的生态文化纳入整个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并加以实施推进,使森林公园担当生态文化建设的重任。

2.切实提高对塞罕坝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国家对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建立一定的扶持、引导机制,进一步增强森林公园各种生态文化的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更加完善现有的生态文化配套设施,逐步加强森林公园的教育科普功能,充足施展出塞罕坝在生态文化教育、自然科普宣传等公益。

3.逐渐发展塞罕坝森林公园生态文化产品,满足公众需要重点挖掘和提炼塞罕坝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内涵,突出自身特色,提高文化品位,逐步丰满森林公园生态建设的文化内涵,向公众提供更多精彩并附有教育意义的生态文化产品,满足大众多元化要求,扩宽森林旅游业对社会的影响。

4.增强生态文化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增强塞罕坝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的关键是培养人才,加强对导游、解说员及管理人员、表演人员等的培养,提高这些园区人员的文化素养;与科研单位、大中专院校和专业社团等找寻机会合作,邀请一些专家、教授等到园区担任生态文化建设的顾问、讲解员,让人们有机会接触自然、生态文化知识的普及,大范围增强大众的责任意识和生态意识,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5.统一计划、有序发展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但是开展取得成功的基础,也是防止资源环境遭遇破坏的重要方法。

森林公园科普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中图分类号:S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9-0101-02

生态文化是文化在特定环境下的一种延伸和创新,它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倡导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文明的人文道德观念,进而使人们真实地了解自然、崇尚自然、保护自然;强化生态文化是森林公园建设的核心之所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意识,弘扬生态文明。

一、基本情况

龙岗森林公园位于汉阴县城北坡,面积1350亩。文物古迹有菩萨泉、卧龙岗、祖师庙。公园内地形地貌变化丰富,整个山地状似卧龙、山谷、山脊、山坡突出明显,最大高差约有110米,形成较为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现有各类森林植物100余种,森林覆盖率90%左右,公园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资源丰富,鸟语花香。建有1.5公里千步梯,4公里人行步道,4.5米宽通厨水泥路3公里。为人们休闲、散步、晨练提供了方便。

二、建设规划

龙岗森林公园是自然造化和人工智慧的结合体,无论您是在北城街仰视龙岗森林公园,还是站在龙岗阁府瞰月河大地。目之所及就感叹和谐自然,完美无暇,意味深长。以菩萨泉为核心的古树名木群落,使龙岗层林叠起,郁郁葱葱,充分体现了汉阴人爱护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

(一)弘扬生态文化是建设森林公园的目的和出发点

在建设中,把生态文化作为总体规划的原则,依据公园的实情,明确生态文化建设方向、重点和功能布局,边建设边补充、完善。2001年,编制了《汉阴县龙岗森林公园总体规划》,2002年,委托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汉阴县龙岗森林公园公园规划设计方案》,充实了生态文化建设内容。

(二)加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规划,一期建设,使林草覆盖率达90%以上,同时给树木挂牌铭志,介绍树木生物学特性、用途、绿化效果等。开设“状元林”、“青年林”邀请文化名人写诗植树;建设“陕南坑日第一军”纪念碑,使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点;完善菩萨泉、祖师庙道观景点,发扬光大宗教文化。龙岗阁、凉亭、观景长廊的兴建,体现人性化思维;环境舒适优美的农家乐,为游客提供了品尝汉阴特产美味的乐园。

(三)开展科普教育,培训科技人才

充分挖掘森林公园各类自然文化资源,培训提升导游解说水平,增强其科学性、趣味性、启发性。拓展游客对自然的认识,从中感受,自然的博大,以达知性之目的。

(四)深入挖掘生态文化内涵

龙岗森林公园,深入挖掘人文、自然、森林、宗教、民间等方化内涵,将其延伸,为人们提供具有教育意义生态文化产品,从而不断丰富生态文化建设,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

(五)强化未成年人生态文化教育

利用该公园优势,积极开展未成年人科普教育,结合假期或春游,接受生态文化、宗教文化、爱国文化等的熏陶,让城市生态文化得到升华。

(六)让环境感染人,使教育感化人

人的心情受环境影响很大,一个清新舒适的自然环境,对人是一种陶冶。龙岗森林公园之所以能受到全县人民喜爱,关键在于它有自然美景、清新空气。公园始终以良好的环境感染人,以文化教育感化人,达到生态文化教育佳境。

三、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措施

森林公园中蕴含着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美学、生态教育、生态艺术、生态宗教文化等各种生态文化要素,是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的精髓。加强森林公园生态文化建设,构建林业生态文化体系,是大力提升森林公园建设内涵的本质需求。充分认识森林公园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巨大潜力,将生态文化建设作为龙岗森林公园建设的一项长期的根本性任务抓紧、抓实、抓好,使森林公园切实担负起建设生态文化的重点,成为发展生态文化的先锋,为社会创造出更多更丰富的生态文化成果,为繁荣林业生态文化体系作出重要贡献。

(一)完善规划,探索深层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深层生态旅游是提高层次的科普旅游、文化旅游、体验旅游,追求对自然知识、历史文化、生态体验的深度获取,把菩萨泉绿化起来,结合名胜古迹作为城区的小游园,使人地关系的和谐融洽上升为整个生态旅游系统的和谐“共赢”。在实践层面上,深层生态旅游对应着学习型社会和体验旅游,强调了景观生态文化的挖掘展示、游客的生态感知与生态体验,尽量做到以人为本,重点突出和充分展示园林的生态文化的内涵,满足人们对于生态文化和生态体验的需求。休闲方式也由单纯的在生态环境优美的区域进行的自然观光向生态文化的体验与感受方向发展。为此,必须完善龙岗生态旅游规划,借鉴生态旅游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注重生态科技的广泛使用,以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优美生态环境,用生态科技为深层生态旅游开发提供操作平台。

(二)开展环境教育。培育生态文化

今天,在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的形势下,环境教育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它对于提高领导干部和公众环境保护意识与参与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提高环境素质具有重要意义。环境教育是终身教育,它要求每一个公民从儿童开始就接受环境教育,通过正规和非正规环境教育,建立起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价值观,使之成为人类的“自觉文化”。

(三)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

龙岗森林公园以生态、社会效益为主,必须强化森林资源的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包括林地资源以及林地上的动植物资源。结合龙岗的实际,一方面,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在生态林业、生态旅游、生态城乡等项目建设中,要充分分析对龙岗森林资源、生物多样性、生态效能、林业发展多方面的影响,提出保护和恢复森林资源与水土保持、防灾减灾以及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把龙岗建成名副其实的部级生态示范区。另一方面,要加大龙岗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力度,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健全森林管护网络体系。

(四)加大投入,改善生态文化基础设施

森林生态文化是一种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文化,是山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机制,加大森林生态旅游开发投入,招商引资投入龙岗园林的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生态文化旅游开发步伐。

经过近10年开发建设,龙岗森林公园得到省、市领导好评,为科学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增砖添瓦,加速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通过龙岗游,带动了城关镇龙岭、赵家河、麒麟等村农家乐的发展壮大,促进就业和产业结构调整,进而解放思想,接受更先进的科学、民主、文化知识,自觉保护生态环境,树立科学发展观。

森林公园科普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引领发展。金清镇在制定规划时,融入“绿色、低碳、生态”理念,将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了商贸流通、房地产、文化旅游等产业快速发展,城镇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利用“世界环境日”、“3.12植树节”等重大节日,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和科普知识普及活动,倡导生态道德,传播生态知识。金清镇在沿河公园新建一个森林生态科普画廊,在大禾园林建立森林生态科普知识教育基地,每年举办2次生态科普活动,吸引了数千名人员参加。今年,金清镇投资2000多万元,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通过出资、出树苗、认建认养等方式参与森林城镇建设。

城区、农村、农户三位一体,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突出、特色明显的森林生态系统是金清镇发展重中之重。创建之初,金清镇委托浙江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编制了《路桥区金清镇森林城镇建设规划》,确立了“四带成环,六轴连贯,绿脉织网,片林隔离,公园均布,庭院嵌绿”的总体布局。将“森林城镇”创建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项目,纳入镇对村年度考核,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奖惩激励机制。

在城区,金清镇以公园绿地建设为重点,打造了公共休闲绿地,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在全面梳理原有公园绿地的基础上,对沿河公园、人民广场公园的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并积极实施增绿补绿工作,新建镇西公园,坚持以乔木树种为主体,灌木和草坪为补充,改善公园绿地的植物配置和空间结构,使城镇公园绿地形成三维空间景观,实现了95%以上的居民出门平均500米有公园休闲绿地的目标。同时,动员建成区的村建设绿化小花园,建成黄金海岸、先锋小区、花园新村三个绿化小花园。目前,建成区公共绿地面积为109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25.4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95平方米。

在农村,金清镇以绿化示范村建设为平台,推进了村庄绿化建设。共创建市级以上森林村庄(含绿化示范村)21个,在沥北、前郭、下陆、前尚家、五丰、金星、沙头等村打造了“田中有园、园中有田”的田园式生态公园。同时,完善农田林网体系,种植樟树、水杉等苗木5万多株,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的农田林网新景象,全镇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97%以上。

森林公园科普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规划设计;植被特点;景观设计原则

that 城郊型森林公园处在城市市区或郊区,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和城市公园。就其自身条件来说,城郊型森林公园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生态基础,其森林景观资源丰富度介于森林公园与一般城市公园之间。森林景观是森林公园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因此有必要对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规划进行研究。出于对上述特点的充分理解和把握,以及考虑到城郊型森林公园用地类型比较复杂这一状况,在对城郊型森林公园进行规划设计时应重点把握森林景观的规划设计[1]。

1城郊型森林公园植被特点

1.1森林资源优势

城郊型森林公园的主体资源往往是分布在山地丘陵或湖泊水库的森林景观和野生动物资源。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基地环境与城市中心的一般绿地、主题公园等相比具有相对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风格更具野生性和野趣性。有部分或大部分区域保持了原始的森林生态系统,森林景观及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较高。

1.2森林资源劣势

由于城郊型森林公园处于城市市区或郊区,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以景色秀美、风光无限为基础。基地通常受到人为干扰,大部分区域天然次生林消失殆尽,森林景观以人工林、经济林为主,林分结构简单,森林生态功能等级和森林健康也处于较低水平[2]。同时,城郊型森林公园的用地类型比较复杂,通常会涉及矿山废弃地、工业用地、村庄、果园、农田、林地等诸多种类。

2森林景观规划原则

2.1系统性

根据系统论原理,系统的功能大于系统各部分功能的总和。在设计中改变以往植物景观设计中拼拼凑凑,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绿化”方式,通过分析基地特点,对森林景观采取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逐级规划方法,创造整体协调、自然开敞的绿地系统。

2.2生态优先

在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协调统一发展过程中,生态系统及其基本规律具有基础性、决定性地位,是经济社会系统及其规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根本前提。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发展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主要目标,城郊型森林公园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为核心,因此在对森林景观规划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生态问题,协调和统筹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2.3突出特色

城市森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是城市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生命力的载体。城市森林培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景观和文化效能,为城市居民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文化效能是森林综合效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森林景观打造时必须符合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在树种选择及景观营造时要符合栽植地的文化气氛,突出当地的特色。

2.4分期规划

以先绿后景、分步实施为建设方针,突出规划的时代性和前瞻性,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确保“黄土不见天”的基础上,逐步调整规划区的生态性和景观性。近期遵循先种植后建造的方针,主要进行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和林相改造。按不同区域植被的生长势和布局情况对其进行不同等级的保护以及植被恢复、重建。中期以完成生态基础设施为主,建设游览道路,继续植树造林。远期在中期建设基础上完善各园区建设,加强各园区联系,形成整体森林公园。

3实例项目研究

3.1项目概况与基地植被现状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总面积约421.80hm2。规划区照母山位于渝合高速路以东,渝北区内高速路与冉家坝之间,属于大竹林—礼嘉组团与观音桥组团之间的隔离绿带之一。是重庆北部新区重要生态绿岛和城市背景,对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形成城市优美天际轮廓线有重要影响。该基地按照《重庆市北部植物园总体规划》实施步骤的安排,在2003~2007年4年时间内,北部新区大礼组团隔离带规划已完成植物园1期主景区建设的初步工作,大量的基础绿化使该区绿化初具效果,环境有所改善,人气有所提升。随着北部新区开发建设力度的加大,山水园林城市、森林重庆建设步伐的加快,规划建设全面铺开。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控制范围较大,主要涉及农田、林地、荒地、居民社会用地、交通用地及水域。规划区内

野生植物覆盖率约占总规划面积的40%左右,主要为泡桐、桑树、刺槐、臭椿、青杠、柑橘、珊瑚树、桉树、麻椰树、构树、黄葛树、慈竹等。地表土壤斑块情况严重,植物景观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

3.2森林植被恢复及景观营造方法

3.2.1宏观规划。宏观尺度规划首先注重园区绿地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比如它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功能、它作为城市背景的功能等,其次考虑园区自身绿地的完整,做到先绿后景,分步实施。规划中利用gis技术分类提取出植被分布现状、道路便捷程度、水域保护、视线因子、坡向及坡度6个单因子分析图,然后从生态保护和景观营造的角度对6个因子进行叠合分析,同时以隔离带的气候(风向、光照、地灾、土壤)为基础,利用gis多因子叠加分析技术得到4个分区,并对不同类型的用地采取不同的森林景观营造方法。

一是重点景观林区。将坡度、植被现状、道路三因子进行叠加分析提取出满足坡度小于25%、现状为农田、荒地及交通便捷的区域。该区植被状况较差、地势平坦、交通便捷、景观视线通畅,规划为公园的景观区,植物景观主要是结合功能、景观风格来布置。二是林地保护及改造区。在gis中将园区森林植被郁闭度高、景观效果好的林地提取出来作为林地保护区。将园区植被现状、坡度因子叠加,分析提取出坡度小于25%、现状为荒地及景观效果较差的林地作为林地改造区。对基地中森林景观及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较高的区域采取保护措施;荒地进行补植套栽,营造常绿针阔复层混交林,创建多层次、多季相、多美学效果的森林景观;景观效果差的林地可以先对过于郁闭、老化、杂乱的林分进行透光抚育,改善林地立地条件和卫生状况,再对林下已有的幼苗、杂灌木等有选择地作保护性抚育管护。三是森林水土保持区。将坡度、植被现状因子叠加,分析提取出坡度大于25%的荒坡地带,作为水土保持区。这些区域坡度较大、荒地较多,不适宜进行建设活动,因此把这些区域规划为水土保持区,主要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多林种多树种优化森林植物资源科学配置,恢复和丰富地带性植被类型。四是森林水源涵养区。将gis缓冲区分析出的水体重点保护区域提取出来作为水源涵养区。该区域利用森林公园内现有的池塘、水库、汇水区等低洼处,选用耐水湿的乔、灌木及水生植物,营造林缘湿地植物景观,对水体进行保护。

3.2.2中观规划。中观规划是在宏观规划的基础上,以生态优先为准则,根据公园的性质、功能、立地条件等对整个园区进行划分,利用划分的结果,因地制宜对各个区的森林景观进行打造。本次规划中的分区结果不仅仅是以功能分区来确定的。一般城市公园的空间布局模式是按功能分区来确定的,但是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功能模式应该是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为核心的生态、使用、美观三大功能合一的模式[3]。这种功能模式要求其空间格局不能仅以不同的使用者和使用功能来划分,而应统一于生态保护和恢复的基本目标。因此,对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进行规划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即以保护、优化、恢复现有的森林景观为主,对适宜的区域进行适度开发,既可以保证用地作为城市的重要区域发挥出最佳效益,又可以快速实现森林公园的雏形,为以后的生态恢复打好基础[4-6]。此次规划为满足森林公园生态、科普、游憩的功能,结合基地现状,将隔离带规划为3个主要片区,即森林游赏区、森林体验区、森林培育区。

森林游赏区是全园核心区域,它分为5个小的景区。规划着重体现人与自然及人与人的和谐共生,以展示各种与人相关的植物为主,如与人类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生活化植物、与文明相关的文化性植物及与气候相关的地带性植物等,进行植物展示与科普宣传。森林体验区主要发挥水源涵养的功能,游人活动较少。该区植物覆盖度较高,在保护原有植被不被破坏的同时通过补植,对原有植被进行修复和改造。森林培育区地势陡峭,是连接交通要道及居住片区与公园的重要区域,为森林公园提供森林景观资源的同时促进片区生态系统稳定,承担城市的防护及卫生隔离功能。该区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植被恢复。

3.2.3微观设计。微观设计则是把植物景观的规划落实到每个小的景区及景点。本项目主要涉及森林游赏区的5个小景区,根据每个区的功能和主题不同,进行不同的植物景观营造。以打造照母山孝文化主题为特色的孝源林为例说明。该区以寻觅孝文化之源为主题,以使游人了解孝文化内涵为目的,以集中展示与孝文化相关的植物为特色,并结合主题建筑营造不同的植物景观,让人们置身于大自然中,了解孝文化的历史文脉。其中的孝文化植物园是以集中栽植蕴含孝文化内涵的植物为主的生态展示景区。园中主要打造“椿萱并茂”(古时以椿树象征父亲,萱草象征母亲),“槐荫留情”(以槐树为主要植物,配以其他植物种类,营造一个关于孝与爱的植物空间),“竹影婆娑”(竹类中有许多种类与中华孝文化有一定渊源,借竹之名

传播孝文化)等景点;再结合基地上的水池,种植一些水生植物。

4参考文献

[1] 兰思仁.国家森林公园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 战国强,许文安,韦强.试论城郊型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j].广东园林,2005(5):21-24.

[3] 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 吴秀英,刘海燕.大连湾森林公园生态恢复性规划[j].现代园林,2009(6):11-14.

[5] 王艳,陈东田,侯可雷,等.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中的性质定位[j].林业科技开发,2007,21(1):104-107.

森林公园科普工作计划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规划设计;植被特点;景观设计原则

abstractforest landscape is the main material carrier of forest parks. based on the nature of these parks,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burban forest parks were summarized,and principles of forest landscape planning were proposed,including systematic,ecology priority,planning by stages,highlight characteristics,etc. take the zhaomu mountain forest park planning as an example,it was pointed out that 城郊型森林公园处在城市市区或郊区,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和城市公园。就其自身条件来说,城郊型森林公园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生态基础,其森林景观资源丰富度介于森林公园与一般城市公园之间。森林景观是森林公园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因此有必要对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规划进行研究。出于对上述特点的充分理解和把握,以及考虑到城郊型森林公园用地类型比较复杂这一状况,在对城郊型森林公园进行规划设计时应重点把握森林景观的规划设计[1]。

1城郊型森林公园植被特点

1.1森林资源优势

城郊型森林公园的主体资源往往是分布在山地丘陵或湖泊水库的森林景观和野生动物资源。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基地环境与城市中心的一般绿地、主题公园等相比具有相对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风格更具野生性和野趣性。有部分或大部分区域保持了原始的森林生态系统,森林景观及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较高。

1.2森林资源劣势

由于城郊型森林公园处于城市市区或郊区,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以景色秀美、风光无限为基础。基地通常受到人为干扰,大部分区域天然次生林消失殆尽,森林景观以人工林、经济林为主,林分结构简单,森林生态功能等级和森林健康也处于较低水平[2]。同时,城郊型森林公园的用地类型比较复杂,通常会涉及矿山废弃地、工业用地、村庄、果园、农田、林地等诸多种类。

2森林景观规划原则

2.1系统性

根据系统论原理,系统的功能大于系统各部分功能的总和。在设计中改变以往植物景观设计中拼拼凑凑,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绿化”方式,通过分析基地特点,对森林景观采取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逐级规划方法,创造整体协调、自然开敞的绿地系统。

2.2生态优先

在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协调统一发展过程中,生态系统及其基本规律具有基础性、决定性地位,是经济社会系统及其规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根本前提。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发展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主要目标,城郊型森林公园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为核心,因此在对森林景观规划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生态问题,协调和统筹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2.3突出特色

城市森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是城市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生命力的载体。城市森林培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景观和文化效能,为城市居民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文化效能是森林综合效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森林景观打造时必须符合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在树种选择及景观营造时要符合栽植地的文化气氛,突出当地的特色。

2.4分期规划

以先绿后景、分步实施为建设方针,突出规划的时代性和前瞻性,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确保“黄土不见天”的基础上,逐步调整规划区的生态性和景观性。近期遵循先种植后建造的方针,主要进行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和林相改造。按不同区域植被的生长势和布局情况对其进行不同等级的保护以及植被恢复、重建。中期以完成生态基础设施为主,建设游览道路,继续植树造林。远期在中期建设基础上完善各园区建设,加强各园区联系,形成整体森林公园。

3实例项目研究

3.1项目概况与基地植被现状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总面积约421.80hm2。规划区照母山位于渝合高速路以东,渝北区内高速路与冉家坝之间,属于大竹林—礼嘉组团与观音桥组团之间的隔离绿带之一。是重庆北部新区重要生态绿岛和城市背景,对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形成城市优美天际轮廓线有重要影响。该基地按照《重庆市北部植物园总体规划》实施步骤的安排,在2003~2007年4年时间内,北部新区大礼组团隔离带规划已完成植物园1期主景区建设的初步工作,大量的基础绿化使该区绿化初具效果,环境有所改善,人气有所提升。随着北部新区开发建设力度的加大,山水园林城市、森林重庆建设步伐的加快,规划建设全面铺开。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控制范围较大,主要涉及农田、林地、荒地、居民社会用地、交通用地及水域。规划区内野生植物覆盖率约占总规划面积的40%左右,主要为泡桐、桑树、刺槐、臭椿、青杠、柑橘、珊瑚树、桉树、麻椰树、构树、黄葛树、慈竹等。地表土壤斑块情况严重,植物景观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

3.2森林植被恢复及景观营造方法

3.2.1宏观规划。宏观尺度规划首先注重园区绿地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比如它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功能、它作为城市背景的功能等,其次考虑园区自身绿地的完整,做到先绿后景,分步实施。规划中利用gis技术分类提取出植被分布现状、道路便捷程度、水域保护、视线因子、坡向及坡度6个单因子分析图,然后从生态保护和景观营造的角度对6个因子进行叠合分析,同时以隔离带的气候(风向、光照、地灾、土壤)为基础,利用gis多因子叠加分析技术得到4个分区,并对不同类型的用地采取不同的森林景观营造方法。

一是重点景观林区。将坡度、植被现状、道路三因子进行叠加分析提取出满足坡度小于25%、现状为农田、荒地及交通便捷的区域。该区植被状况较差、地势平坦、交通便捷、景观视线通畅,规划为公园的景观区,植物景观主要是结合功能、景观风格来布置。二是林地保护及改造区。在gis中将园区森林植被郁闭度高、景观效果好的林地提取出来作为林地保护区。将园区植被现状、坡度因子叠加,分析提取出坡度小于25%、现状为荒地及景观效果较差的林地作为林地改造区。对基地中森林景观及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较高的区域采取保护措施;荒地进行补植套栽,营造常绿针阔复层混交林,创建多层次、多季相、多美学效果的森林景观;景观效果差的林地可以先对过于郁闭、老化、杂乱的林分进行透光抚育,改善林地立地条件和卫生状况,再对林下已有的幼苗、杂灌木等有选择地作保护性抚育管护。三是森林水土保持区。将坡度、植被现状因子叠加,分析提取出坡度大于25%的荒坡地带,作为水土保持区。这些区域坡度较大、荒地较多,不适宜进行建设活动,因此把这些区域规划为水土保持区,主要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多林种多树种优化森林植物资源科学配置,恢复和丰富地带性植被类型。四是森林水源涵养区。将gis缓冲区分析出的水体重点保护区域提取出来作为水源涵养区。该区域利用森林公园内现有的池塘、水库、汇水区等低洼处,选用耐水湿的乔、灌木及水生植物,营造林缘湿地植物景观,对水体进行保护。

3.2.2中观规划。中观规划是在宏观规划的基础上,以生态优先为准则,根据公园的性质、功能、立地条件等对整个园区进行划分,利用划分的结果,因地制宜对各个区的森林景观进行打造。本次规划中的分区结果不仅仅是以功能分区来确定的。一般城市公园的空间布局模式是按功能分区来确定的,但是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功能模式应该是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为核心的生态、使用、美观三大功能合一的模式[3]。这种功能模式要求其空间格局不能仅以不同的使用者和使用功能来划分,而应统一于生态保护和恢复的基本目标。因此,对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进行规划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即以保护、优化、恢复现有的森林景观为主,对适宜的区域进行适度开发,既可以保证用地作为城市的重要区域发挥出最佳效益,又可以快速实现森林公园的雏形,为以后的生态恢复打好基础[4-6]。此次规划为满足森林公园生态、科普、游憩的功能,结合基地现状,将隔离带规划为3个主要片区,即森林游赏区、森林体验区、森林培育区。

森林游赏区是全园核心区域,它分为5个小的景区。规划着重体现人与自然及人与人的和谐共生,以展示各种与人相关的植物为主,如与人类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生活化植物、与文明相关的文化性植物及与气候相关的地带性植物等,进行植物展示与科普宣传。森林体验区主要发挥水源涵养的功能,游人活动较少。该区植物覆盖度较高,在保护原有植被不被破坏的同时通过补植,对原有植被进行修复和改造。森林培育区地势陡峭,是连接交通要道及居住片区与公园的重要区域,为森林公园提供森林景观资源的同时促进片区生态系统稳定,承担城市的防护及卫生隔离功能。该区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植被恢复。

3.2.3微观设计。微观设计则是把植物景观的规划落实到每个小的景区及景点。本项目主要涉及森林游赏区的5个小景区,根据每个区的功能和主题不同,进行不同的植物景观营造。以打造照母山孝文化主题为特色的孝源林为例说明。该区以寻觅孝文化之源为主题,以使游人了解孝文化内涵为目的,以集中展示与孝文化相关的植物为特色,并结合主题建筑营造不同的植物景观,让人们置身于大自然中,了解孝文化的历史文脉。其中的孝文化植物园是以集中栽植蕴含孝文化内涵的植物为主的生态展示景区。园中主要打造“椿萱并茂”(古时以椿树象征父亲,萱草象征母亲),“槐荫留情”(以槐树为主要植物,配以其他植物种类,营造一个关于孝与爱的植物空间),“竹影婆娑”(竹类中有许多种类与中华孝文化有一定渊源,借竹之名传播孝文化)等景点;再结合基地上的水池,种植一些水生植物。

4参考文献

[1] 兰思仁.国家森林公园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 战国强,许文安,韦强.试论城郊型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j].广东园林,2005(5):21-24.

[3] 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 吴秀英,刘海燕.大连湾森林公园生态恢复性规划[j].现代园林,2009(6):11-14.

[5] 王艳,陈东田,侯可雷,等.城郊型森林公园规划中的性质定位[j].林业科技开发,2007,21(1):104-107.

森林公园科普工作计划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规划设计;植被特点;景观设计原则

城郊型森林公园处在城市市区或郊区,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和城市公园。就其自身条件来说,城郊型森林公园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生态基础,其森林景观资源丰富度介于森林公园与一般城市公园之间。森林景观是森林公园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因此有必要对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规划进行研究。出于对上述特点的充分理解和把握,以及考虑到城郊型森林公园用地类型比较复杂这一状况,在对城郊型森林公园进行规划设计时应重点把握森林景观的规划设计[1]。

1城郊型森林公园植被特点

1.1森林资源优势

城郊型森林公园的主体资源往往是分布在山地丘陵或湖泊水库的森林景观和野生动物资源。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基地环境与城市中心的一般绿地、主题公园等相比具有相对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风格更具野生性和野趣性。有部分或大部分区域保持了原始的森林生态系统,森林景观及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较高。

1.2森林资源劣势

由于城郊型森林公园处于城市市区或郊区,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不同于一般的森林公园以景色秀美、风光无限为基础。基地通常受到人为干扰,大部分区域天然次生林消失殆尽,森林景观以人工林、经济林为主,林分结构简单,森林生态功能等级和森林健康也处于较低水平[2]。同时,城郊型森林公园的用地类型比较复杂,通常会涉及矿山废弃地、工业用地、村庄、果园、农田、林地等诸多种类。

2森林景观规划原则

2.1系统性

根据系统论原理,系统的功能大于系统各部分功能的总和。在设计中改变以往植物景观设计中拼拼凑凑,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的“绿化”方式,通过分析基地特点,对森林景观采取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逐级规划方法,创造整体协调、自然开敞的绿地系统。

2.2生态优先

在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协调统一发展过程中,生态系统及其基本规律具有基础性、决定性地位,是经济社会系统及其规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根本前提。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发展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主要目标,城郊型森林公园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为核心,因此在对森林景观规划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生态问题,协调和统筹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2.3突出特色

城市森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是城市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生命力的载体。城市森林培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景观和文化效能,为城市居民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文化效能是森林综合效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森林景观打造时必须符合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在树种选择及景观营造时要符合栽植地的文化气氛,突出当地的特色。

2.4分期规划

以先绿后景、分步实施为建设方针,突出规划的时代性和前瞻性,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确保“黄土不见天”的基础上,逐步调整规划区的生态性和景观性。近期遵循先种植后建造的方针,主要进行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和林相改造。按不同区域植被的生长势和布局情况对其进行不同等级的保护以及植被恢复、重建。中期以完成生态基础设施为主,建设游览道路,继续植树造林。远期在中期建设基础上完善各园区建设,加强各园区联系,形成整体森林公园。

3实例项目研究

3.1项目概况与基地植被现状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总面积约421.80hm2。规划区照母山位于渝合高速路以东,渝北区内高速路与冉家坝之间,属于大竹林—礼嘉组团与观音桥组团之间的隔离绿带之一。是重庆北部新区重要生态绿岛和城市背景,对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形成城市优美天际轮廓线有重要影响。该基地按照《重庆市北部植物园总体规划》实施步骤的安排,在2003~2007年4年时间内,北部新区大礼组团隔离带规划已完成植物园1期主景区建设的初步工作,大量的基础绿化使该区绿化初具效果,环境有所改善,人气有所提升。随着北部新区开发建设力度的加大,山水园林城市、森林重庆建设步伐的加快,规划建设全面铺开。

照母山森林公园规划控制范围较大,主要涉及农田、林地、荒地、居民社会用地、交通用地及水域。规划区内

野生植物覆盖率约占总规划面积的40%左右,主要为泡桐、桑树、刺槐、臭椿、青杠、柑橘、珊瑚树、桉树、麻椰树、构树、黄葛树、慈竹等。地表土壤斑块裸露情况严重,植物景观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

3.2森林植被恢复及景观营造方法

3.2.1宏观规划。宏观尺度规划首先注重园区绿地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比如它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功能、它作为城市背景的功能等,其次考虑园区自身绿地的完整,做到先绿后景,分步实施。规划中利用gis技术分类提取出植被分布现状、道路便捷程度、水域保护、视线因子、坡向及坡度6个单因子分析图,然后从生态保护和景观营造的角度对6个因子进行叠合分析,同时以隔离带的气候(风向、光照、地灾、土壤)为基础,利用gis多因子叠加分析技术得到4个分区,并对不同类型的用地采取不同的森林景观营造方法。

一是重点景观林区。将坡度、植被现状、道路三因子进行叠加分析提取出满足坡度小于25%、现状为农田、荒地及交通便捷的区域。该区植被状况较差、地势平坦、交通便捷、景观视线通畅,规划为公园的景观区,植物景观主要是结合功能、景观风格来布置。二是林地保护及改造区。在gis中将园区森林植被郁闭度高、景观效果好的林地提取出来作为林地保护区。将园区植被现状、坡度因子叠加,分析提取出坡度小于25%、现状为荒地及景观效果较差的林地作为林地改造区。对基地中森林景观及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较高的区域采取保护措施;荒地进行补植套栽,营造常绿针阔复层混交林,创建多层次、多季相、多美学效果的森林景观;景观效果差的林地可以先对过于郁闭、老化、杂乱的林分进行透光抚育,改善林地立地条件和卫生状况,再对林下已有的幼苗、杂灌木等有选择地作保护性抚育管护。三是森林水土保持区。将坡度、植被现状因子叠加,分析提取出坡度大于25%的荒坡地带,作为水土保持区。这些区域坡度较大、荒地较多,不适宜进行建设活动,因此把这些区域规划为水土保持区,主要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多林种多树种优化森林植物资源科学配置,恢复和丰富地带性植被类型。四是森林水源涵养区。将gis缓冲区分析出的水体重点保护区域提取出来作为水源涵养区。该区域利用森林公园内现有的池塘、水库、汇水区等低洼处,选用耐水湿的乔、灌木及水生植物,营造林缘湿地植物景观,对水体进行保护。

3.2.2中观规划。中观规划是在宏观规划的基础上,以生态优先为准则,根据公园的性质、功能、立地条件等对整个园区进行划分,利用划分的结果,因地制宜对各个区的森林景观进行打造。本次规划中的分区结果不仅仅是以功能分区来确定的。一般城市公园的空间布局模式是按功能分区来确定的,但是城郊型森林公园的功能模式应该是以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为核心的生态、使用、美观三大功能合一的模式[3]。这种功能模式要求其空间格局不能仅以不同的使用者和使用功能来划分,而应统一于生态保护和恢复的基本目标。因此,对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进行规划时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即以保护、优化、恢复现有的森林景观为主,对适宜的区域进行适度开发,既可以保证用地作为城市的重要区域发挥出最佳效益,又可以快速实现森林公园的雏形,为以后的生态恢复打好基础[4-6]。此次规划为满足森林公园生态、科普、游憩的功能,结合基地现状,将隔离带规划为3个主要片区,即森林游赏区、森林体验区、森林培育区。

森林游赏区是全园核心区域,它分为5个小的景区。规划着重体现人与自然及人与人的和谐共生,以展示各种与人相关的植物为主,如与人类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生活化植物、与文明相关的文化性植物及与气候相关的地带性植物等,进行植物展示与科普宣传。森林体验区主要发挥水源涵养的功能,游人活动较少。该区植物覆盖度较高,在保护原有植被不被破坏的同时通过补植,对原有植被进行修复和改造。森林培育区地势陡峭,是连接交通要道及居住片区与公园的重要区域,为森林公园提供森林景观资源的同时促进片区生态系统稳定,承担城市的防护及卫生隔离功能。该区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植被恢复。

3.2.3微观设计。微观设计则是把植物景观的规划落实到每个小的景区及景点。本项目主要涉及森林游赏区的5个小景区,根据每个区的功能和主题不同,进行不同的植物景观营造。以打造照母山孝文化主题为特色的孝源林为例说明。该区以寻觅孝文化之源为主题,以使游人了解孝文化内涵为目的,以集中展示与孝文化相关的植物为特色,并结合主题建筑营造不同的植物景观,让人们置身于大自然中,了解孝文化的历史文脉。其中的孝文化植物园是以集中栽植蕴含孝文化内涵的植物为主的生态展示景区。园中主要打造“椿萱并茂”(古时以椿树象征父亲,萱草象征母亲),“槐荫留情”(以槐树为主要植物,配以其他植物种类,营造一个关于孝与爱的植物空间),“竹影婆娑”(竹类中有许多种类与中华孝文化有一定渊源,借竹之名

传播孝文化)等景点;再结合基地上的水池,种植一些水生植物。

4参考文献

[1] 兰思仁.国家森林公园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 战国强,许文安,韦强.试论城郊型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j].广东园林,2005(5):21-24.

[3] 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 吴秀英,刘海燕.大连湾森林公园生态恢复性规划[j].现代园林,2009(6):11-14.

森林公园科普工作计划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森林公园;探讨;旅游开发

Abstract:Nowadaysforestparkshavedevelopedveryrapidly.HoweverWuhan,asacapitalcityinHubei,itsforestparksdevelopedmuchslowlierthanothermunicipalities.ByinvestigatingthecurrentdevelopmentsituationsofWuhanforestparts,theauthoranalyzestheproblemsitexitsandputsforwardsomecorrespondingstrategies.

Keyword:LandscapeArchitecture;ForestPark;Study;TouristExploitation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运输的方便、闲暇时间增多,以及人们所追求的思想境界、娱乐方式和美食健身档次的相应提高。游人开始不满足于过去城市中一般的园林情趣,而开始热衷于对城市周边的山林野趣的寻觅,旅游热潮也随之从一般的城市公园转向城郊森林公园。森林公园是一种以森林景观为主体,融其他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生态型郊野公园。它是以保护森林资源为前提,充分利用森林的多功能性为人们提供精神和物质服务的生态型林业产业,也是发展森林旅游事业,实现森林资源复合性价值的基础和载体[1]。森林公园环境优雅、风光奇特、空气清新、景色宜人、树木花草万紫千红、飞禽走兽千姿百态的生态景观已被人所共识,是森林旅游业随之兴旺的重要原因。森林公园的兴建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

1982年9月,经国家计委批准同意,在原湖南省大庸县(现湖南省武陵源区)张家界林区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经过20年的发展,森林公园事业已初具规模。截至2001年底,全国共建立各类森林公园1078处,总经营面积982万公顷;2000年全国森林公园共接待旅游人数7182万人次,森林旅游直接收入达到12.93亿元,森林旅游综合社会产值306.4亿元[2]。从全国范围看,我国已形成了以国家森林公园为骨干,国家、省和县(市)级森林公园相结合的森林公园体系。森林旅游作为亟待发展的产业之一,已被列入中国林业发展战略之中。开发森林旅游资源,推出多样化的森林旅游产品,开拓森林旅游市场,已是中国现代林业的一个热门项目。

武汉近郊森林公园具有较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森林景观,森林公园的建设紧随全国步伐,从上世纪九十年展至今十余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一系列旅游开发上的问题。本文试图以武汉近郊城市公园为例,对如何推动和加快城郊型森林公园的旅游开发进行探讨。

1武汉森林公园概况和旅游开发现状

1.1森林公园概况

武汉市森林公园全部源于林场。目前已开展森林旅游的国有林场共有八个,其中,江夏区青龙山、蔡甸区的嵩阳山、九真山、黄陂区素山寺、新洲区将军山和洪山区九峰山、马鞍山森林公园被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另外黄陂区木兰山林场正在积极申报国家森林公园(见表1)。这几个森林公园从地貌类型来分均属于山岳型森林公园,以山体景观为主。森林公园内山势蜿蜒,林木苍翠,沟壑流青,风景优美,冬暖夏凉,动植物种类繁多,自然及人文景观丰富。森林公园的分布以武汉市区为中心,四周分散分布,形成武汉市的绿环,区位优势较好,大交通便捷。

1.2旅游开发现状

武汉森林公园自1990年起步建设,1995年全部开园迎宾,经过十余年的边开发、边建设、边收益的滚动发展,全市森林公园共投入资金2.7亿元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共开发景点500余个,恢复庙宇25座,拥有建筑面积10余万平方米,拥有高中低档客房2000余套,床位4000余张,开辟了烧烤野炊、网球、卡丁车、登山、索道、垂钓、健身、歌舞、森林浴、会议、餐饮等健康旅游娱乐活动项目。全市森林公园共接待游客120万人次,森林旅游收入3200万元[3]。

从统计数据表面上看,武汉森林公园的发展似乎初具规模,事实上,几个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程度差异较大。位于洪山区的马鞍山森林公园开发比较深入。园内景点丰富,结合山岳型森林公园的特点,设有猴山、鸽坪、烧烤场等特色景点,也是武汉市民周末休闲度假的首选去处之一。但与马鞍山森林公园相比较,其他几个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虽然各有侧重,但是开发程度较弱,园内景点零落,景点之间的联系性差,不被需要休闲旅游的武汉市民所看好。因此,这几个森林公园虽然挂着森林公园的招牌,却不同程度地主要履行着林场的职能。由此可见,武汉市的森林公园旅游开发程度整体上仍然比较低。如果能够“对症下药”,武汉森林公园应该还有广阔的旅游市场潜力可以挖掘。

2武汉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2.1定位不明确

这里说的定位包括对森林公园客源市场的定位和经营类型的定位。目前,武汉有几个森林公园都依据靠山的地势建起了山庄,主要用于会议和住宿。靠山建山庄无可非议,但是山庄多了,各森林公园的开发特色趋向雷同。另一方面,虽然也是旅游开发,但因为建设山庄投资较大,资金总量有限,其他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景点建设没有同步跟上,一般市民游人光顾甚少,诺大的山庄一年接待不了几次会议,空置率相当高,使得这些豪华的“人工景观”大量浪费,也辜负了那些优美的自然景观。

武汉森林公园的旅游客源主体应该是武汉市内和市郊中等经济收入的工薪阶层。他们常年久居繁杂的城市环境中,他们向往清新的空气、宽松的环境,需要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调节一下精神和情绪。市郊的森林公园正是他们双休日的理想去处。武汉近郊的森林公园没有奇峰峻岭和历史悠久的传奇古迹,特色在于以森林景观为主的自然环境和清新的空气,古朴而天然,不需要耗费巨资盲目营建人工景观,应该侧重于双休度假、科普教育、休闲娱乐、野趣探险方面的旅游形式,经营类型以大众化的经济周末度假型公园定位为佳。各森林公园也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各自的特色,为普通市民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2.2开发建设资金匮乏

自九十年代末期,国家对森林公园取消补贴之后,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完全处于自负盈亏的状态下。由于目前政府主导力度不够,在森林旅游项目开发中,武汉市森林公园只能各显神通,争取吸引各方投资者。受原来国有林场经营方式的影响,一部分森林公园的旅游开发资金引进意识较弱,仍然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由于开发资金来源不足,武汉多数森林公园的开发建设都只能片面遵循规划实施,或是甚至按照现有的经济实力小打小闹,建设零星分散不成气候的小景点,普遍存在项目太多太小、低水平重复建设、没有形成规模经营、经济效益差的现象。没有总体的运筹帷幄,众多投资主体各自为战,武汉部分森林公园基础设施、接待条件较差,难以吸引游客,多处于半开发状态,还有许多优美的景点交通不便,可进入性差,因而游客少,效益低,形不成经济的可持续性。

2.3项目开发缺乏新意

武汉森林公园已开发的旅游项目不少,但多数落入陈套,缺乏新意。在城市中随处可见的游乐场,在武汉近郊的几个森林公园中仍然可觅踪影;有的森林公园甚至套用城市公园的模式,花费巨资打造人工园林风格更不可取。森林公园自身的突出优势是远离市区的清新空气和生物种类繁多的自然环境,森林才是公园的主体,而不应该作为游乐场等人为设施、建筑的陪衬。

多数森林公园的开发项目陈旧,一方面因为开发资金不足受限制,想通过简单大众的游乐设施迅速获取经济效益回报;另一方面,和林场领导机制一体的森林公园多数只注重自我发展,缺乏横向联系和经验交流的意识,自然难以引进新颖的旅游项目。其实,森林旅游项目除了常见的科教、避暑、度假、野营等外,可以和保健旅游、文化旅游、节事旅游等结合起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4]。只要抓住现代游客的需求心理,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前提下,挖掘新的森林旅游活动项目,就能吸引更多的武汉市民参与到森林旅游中来。

2.4忽视人文景观开发

武汉森林公园除了拥有丰富的自然森林景观,还拥有一定量的有价值的人文景观。这些人文景观大致可以分成文物古迹、文化遗址、历史名人、风俗民情等几种类型。例如青龙山森林公园的熊廷弼祠、墓、塑像;项英陵园;素山寺森林公园的素山寺;九真山森林公园的九真观、炼丹台;嵩阳山森林公园的嵩阳寺等。虽然有的古迹遗址因为年代久远或是其他人为原因被毁,但遗迹尚存,传说犹在,如果将其修复是不可多得的一笔文化财富和人文景观,极富教育意义或观赏价值,但在武汉几个森林公园中,已成为景点的人文景观不多,甚为可惜。

2.5宣传工作不到位

武汉森林公园旅游资源丰富,但除了离武汉市区比较近的马鞍山森林公园比较深入武汉市民心以外,其他几个森林公园知名度还比较低,不为市民所熟悉,游人量较少。森林公园知名度不高,除了森林公园自身天然资源和开发建设的程度等硬件条件的原因外,森林公园对外宣传不到位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推介活动,尽快地让武汉市内外的旅游者全方位了解武汉森林公园,以提高知名度,吸引广大游客。

3武汉森林公园发展对策

3.1做好规划,分步实施

武汉森林公园经国家审定批准后,都由省林业勘测院等设计单位按规定做过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设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规划略显陈旧,应该根据形式的变化不断及时修编,以适应新的旅游需求。除了林业部门的设计单位外,应该让旅游设计部门、园林设计部门等多方面学科部门参与进来,活跃发展思路,让森林公园的旅游开发做得更好。

森林公园是专业性生态公园,不要盲目追求和模仿城市公园的一般模式,在保护好自然景观资源不受破坏的前提下,突出以森林景观为主,结合其他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进行全面规划和合理布局,根据森林公园的地域特点、林场经营习惯、发展方向等做好公园的规划设计,对整个公园的景观格局作出定量定性分析,对功能区划分、旅游环境容量、游览线路、景点设计、服务设施等作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并应该综合考虑到具体的经济实力,保障规划能够分步实施。

3.2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随着我国经济政策、经济体制等方面的调整,各种审批制度将更加简洁、有效,外商更加看好中国市场,将兴起新一轮对华投资高潮,包括旅游业在内的服务业吸引外资的绝对值和比例将明显提高,制约森林公园发展的资金“瓶颈”可望迎刃而解,投资亦将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武汉森林公园在今后的发展中,除了原国有林场自身积累外,应该顺应新的市场机制,积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筹措建设资金,例如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各方投资者,采取自办、联营、合办、参股等多种形式引进资金等等。

公园在建设过程中,要发展第三产业,建立森林旅游公司、运输公司、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服务业,以壮大森林公园自身经济实力。另外,通过发展森林旅游业,带动周边相关产业,如商业、酒店、旅馆、饮食、食品加工、地方旅游产品,以及运输业的发展,从而提高森林公园对投资者的吸引能力,增加森林公园旅游产业的经济收益。目前,武汉一些森林公园和林业主管部门也已经开始有意识地通过参加推介会和运用网络宣传等多种方式招商引资,并取得一定成效。

3.3树立品牌化目标

森林公园要有自己的旅游品牌,突出一种品牌文化。所谓品牌就是代表产品或企业的一种视觉和文化的形象。旅游品牌就是鲜明的整体形象、独立的个性表现以及全面的优质服务。我们在森林旅游开发建设中也应该强化品牌意识。武汉森林公园开发建设实施品牌战略,就是要不断推出自己的精品景点景区、黄金游览线路和精品旅游项目以及良好的优质服务形象,以此强化品牌的整体形象。

3.4改变内部机制,扩大对外交流

面对新的市场机制,森林公园要有所发展,在国内国外打响自己的品牌,吸引更多的游客,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就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花力气进行内部改革,摆脱原来国有林场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活跃思路,扩大对外的交流联系。森林公园只有通过走出去、引进来,不断与外界进行相互交流和学习,特别是参与国际交流,才能看到自己与世界的差距,才能学习国外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和方法。

3.5在开发中注意保护森林及动植物资源

就目前的开发程度而言,武汉各森林公园的旅游开发尚未对森林资源造成破坏,但仍应未雨绸缪。建造房屋时,要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尽量减少对森林的砍伐;加强对游客的宣传教育,在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对森林资源的破坏[5]。例如,在修建道路时严格禁止在森林公园内吸烟、采折花木枝叶等有可能对森林资源造成破坏的活动;对古树名木保护,应适度限制游客流量和车流量;控制山上宾馆、招待所的建设;减少污染等。

3.6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开发资金限制,武汉部分离市区较远的森林公园景观开发时,与之相配套的水、电、路、吃、住、购等基础服务设施建设还很不完善,部分森林公园中大景区间尚无方便的交通联系,各景点之间的旅游线路也有部分未能连通,游客进入不便,降低了旅游收入。在今后的旅游开发中,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让基础设施建设和景点建设同步。只有好的基础设施保障,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增加经济效益,形成良性经济增长。

3.7加强宣传促销力度,提高森林公园的知名度

针对目前武汉森林公园知名度不高,甚至不全部为武汉市民所熟知的现状,需通过多种宣传方式加强宣传促销力度。如拍摄电视片、风光片、电影,系统介绍森林公园风景是一种很好的宣传方式。武汉森林公园还可以将森林中的动植物标本或是有武汉特色的民风特产制作成小饰品,作为森林旅游的纪念品供游客选购,可以随游客带出森林旅游区广为宣传;还可以定期举办节会,作为森林旅游的项目之一,也可以达到宣传森林公园的目的,进一步提高知名度,促进森林旅游事业的发展。

另外,森林公园还应加强横向联系,主动与邻近其它旅游区连网宣传,从而提高各森林公园的知名度,扩大游客吸引范围和辐射半径,争取客源市场,使森林旅游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开发。

3.8加强人文旅游资源利用

依靠某种独特的文化,进行深层次开发,可以构成旅游产品的核心和精华[6]。森林公园虽然以自然景观为主,但如果能够将森林公园中的人文景观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可以为森林公园的旅游开发增色添光,也有利于武汉各森林公园树立自己的旅游特色,体现一种特色文化。

参考文献:

[1]陈戈,夏正楷等.森林公园的概念、类型与功能.林业资源管理,2001(3):41-45.

[2]林力.到2005年全国森林公园总数将增至1450处.中国林业,2001(12):31

[3]武汉市林业局.武汉森林公园2001年度工作总结,2001:1-2

[4]谢哲根,刘安兴等.森林公园旅游产品的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22卷(3)):72-75

森林公园科普工作计划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深圳观澜森林公园; 规划 ;设计

一、森林公园的发展

森林公园(forestpark)以良好的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以开展森林旅游为宗旨,为人们提供具有一定规模的游览、度假、休憩、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可见,开辟森林公园之目的是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回归和欣赏大自然的广阔天地和游玩的好去处。随着各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类不断地对自然绿地进行开发利用,导致城区边缘或近郊区的自然景观的减少甚至破坏,因而为了保护自然风景

资源,各国相继设立了森林公园来加以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利用,将其作为自然生态保护地和提供人们郊野游息、追寻自然野趣及进行自然科学教育的场所。

森林公园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生态游的盛行、改善城市气候的要求、城市绿地系统不可或缺的部分、郊野区域自身生态恢复和城市自身建设的需要。它的快速发展并不是偶然,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与城市公园、自然风景区、城市道路绿地、居住区绿地等一起构成整个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发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森林是森林公园的基本景观构成者,获得稳定而优美的森林景观是建设森林公园的关键所在。深圳观澜森林公园位于深圳市宝安区光明、石岩、龙华、观澜四街道交汇处,观澜森林公园处于茂密的森林和河湖环绕的大自然环抱中,生物资源是森林公园最具有特色的资源。笔者本着源于自然和高于自然的思想,依据现代林业理论和森林美学理论,并按照森林公园功能分区的原则,分析深圳观澜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

二、 规划技术要点

1基本规划原则

森林公园的景观环境是自然的环境,要求规划建设的景观是自然的景观,即使是人工景观也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因而,观澜

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构思原则是“保护为主、自然、以人为本”。

1.1 坚持以保护为主,保护、利用、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森林公园具有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成为区域性的生态系统组成的重要部分,对系统的稳定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影响。规划必须采取谨慎的、保守的森林生态恢复和保育措施,维持现有自然资源、生物群落及物种的自然状态,保护好现有的植物群落,逐步恢复森林的顶级群落,坚持以保护森林资源和改善生态状况为主,突出观澜森林公园在城市区域内的生态功能,实现森林风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2 突出自然资源的景观特色原则

以森林风景资源为依托,基于现有的景观特色,将生物资源、水库风光、山林景观优势统一,提炼最纯粹的森林环境,同时,尽量维持景观资源的自然风貌,减少土方工程建设,对于原有交通道对森林景观的破坏宜适当进行修复,为游客提供一个自然的、原生态的游憩场所。

1.3突出人本关怀,保证游客旅游体验的原则

森林公园为游客提供了森林游憩活动的机会和空间,游客利用这些空间和设施以获得各种旅游体验,从而实现森林游憩的目标。森林公园的建设和服务,在尊重森林生态资源的前提下要突出人本关怀,保证游客能在旅游活动中得到良好的体验。要为不同旅游动机、不同类型和特殊群体的游客考虑,如游览道路的长短、形式和难易度,无障碍设计,休息点的设置,旅游安全设施等,最大限度地保证游客的旅游体验。

2规划理念

观澜森林公园地形较为复杂,区内山环水抱,犁头山、龙眼山等丘陵连绵不断;区内水资源十分丰富,除鹅颈、茜坑这两座较大的水库外,另还有大水坑、石凹水库等大大小小十多个水库点缀其中。根据公园现有格局及景观特色,结合主要浏览线路、山体和水库,采取多中心布局,形成“大分散、小集中”,形散而神不散的“园中园”的景观格局。

3功能分区与景点设计

森林公园的建设应以生态保护为主,休闲康乐服务利用为辅,突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资源和景观资源,尽量减少人为开发建设。根据坚持以保护为主的原则,依据《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将森林公园划分为核心区、

缓冲区、康乐区三个功能区。

核心区引处自然保护区概念,以保护为主,限制游人进入,主要由水源生态保护区组成。

康乐区集中森林游憩点,区内形成环形主干道,采用网络式布线方式,以观光、游览、科普、休闲、健身活动及管理为主,满足大流量游客的需求。

缓冲区布置了中、长线的登山路线、徒步为主,满足个别团体、专业团队的需求。缓冲区为核心区与康乐区的隔离带。远期缓冲区植被恢复,可升级为核心区。

森林公园以充分利用自然风光为景点设计的目标,应尽量减少人工构筑的痕迹。人工的建筑设计要结合景点来建设,贯彻自然、保护、以人为本的构思思想,结合地形地貌,体现朴实典雅的风韵,融于自然山林环境之中。整体来说,宜少、宜小、简朴、实用。在景观构成中只起点缀风景的作用,画龙点睛的作用,注意与环境的相协调,从属于自然景色。除了造景的功能,还有实用的功能,可供游人停留歇憩,观赏周围景色和体验回归自然山林的乐趣。恢复区的绿化景点的设计,以构建景观生态林为主,以群落种植多层次多绿量为追求的效果,达到恢复自然生态的目的。其它区域则以保护利用为宜。要避免构筑人工假山、人造瀑布

的行为。

4生态保育与景观改造

森林公园因选址不同,生态保育与景观改造有所差异。

以森林为主要景观的森林公园应对于森林生态状况良好和有保护价值的植物群落应单独划分区域进行保护,开辟为生态核心区加以保育。对于森林植被被严重破坏或自然度较低的林分的区域,规划为缓冲区(生态恢复区),进行景观改造。且遵循以下原则:

a.全而规划、突出重点。根据公园不同功能分区对绿化要求不同进行分区绿化,对于森林生态保育区重点实施植树造林、退果还林、封山育林,防止水土流失为重点;风景游览区重点是营造生态风景林。

b.植物景观规划在保护和利用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因景制宜、适地适树和植被多样化的原则,通过林分结构的改造与配置,构成公园境内林海翠绿、枝繁叶茂、疏密相间、季相丰富的森林植物景观效果。

c.景区、景点美化主次分明,通过合理疏伐、补植等技术措施,突出功能分区的植物景观特色。

d.本着以景区为重点,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合理进行植物配置,同时力求各类人文建筑的绿化美化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e.总体上以乡土树种为主,体现森林公园南亚热带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特色,同时适当引进名贵、观赏价值高的树种,实行乔、灌、藤、草相互搭配,形成乔木、在深圳将按营造景观生态林模式进行。

5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设施规划

森林公园可以规划那些设施?是值得去研究的问题。根据森林公园的特性,一般可以建设如下设施:①引导游览的设施:简易主园道、消防道、登山道、游步径、观景台等,登山道尽量采用山石、原木等自然材料,减少使用混凝土的现代合成材料;②导游标识设施:导游牌、标识牌、环保宣传牌等;③安全救助设施:救助望塔、无线电中转台设备、对讲机设备;④卫生环保设施:环保公厕、垃圾桶、垃圾收集站等;⑤建筑小品:休息台、凳、椅、桌等;⑥车辆停放处:在入口处设置环保型停车场。

6旅游项目和游览线路

6.1旅游活动项目规划

为了满足不同类型游客的需求,规划设计多种类型的森林游憩项目,见下表6-1。

深圳市观澜森林公园森林游憩活动项目一览表

序号 产品 类 型 项 目 内 容

1 观光型 森林观光 森林景观欣赏、鸟类和野生动物观赏

登山揽胜 观日出、日落、星月霞光、远眺、奇石欣赏

果园风光 果园风光欣赏

2 参与型 徒步穿行 沟谷穿行、山地穿越、定向越野

自行车穿行 山地穿越、自行车表演和比赛

野营野餐 山地野餐、帐篷露营

林果采摘 林果品尝、采摘

森林保健 森林浴、森林瑜珈、森林氧吧

农家乐 体念农家生活

生态垂钓 果园生态垂钓

3 专项型 生态考察 野生动植物考察、沟谷雨林考察、森林景观考察等

生态科普 生态知识宣传等,包括动植物识别、生态保护等

体育旅游 登山、徒步穿越、定向越野、探险、山地自行车节等

节庆活动 登山节、采摘节

摄影旅游 摄影比赛等

注:游憩项目可根据经营管理的需要进行相关的旅游营销策划运作。

6.2 旅游线路的组织

观澜森林公园面积较大,地形复杂,不可能一天内游完整个公园。根据公园各景区内容和游线长短,规划数条可供半日游路线,供游人选择。

三、结束语

观澜森林公园以充分利用自然生态景观为主,所以规划设计构思应以自然、保护、以人为本为原则,在公园内设置生态核心区来保留原生态,对被破坏的区域进行生态恢复,开拓郊野游览区来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发挥其优势,规划特色

公园。通过性质、风格和功能定位,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港澳大百科全书》编委会编.港澳大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Hongkong & Macau).广州:花城出版社,1993

[2] 丛艳国、冯志坚.郊野森林公园的综合旅游评价及旅游开发研究――以深圳塘朗山为例。林业经济问题,2004(5)

[3] 张骁鸣.香港郊野公园的发展与管理。规划师2004(10)

森林公园科普工作计划范文第15篇

 

为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的重要指示。推动定边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全县生态文明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更大程度惠及人民群众生态红利。根据《陕西省省级森林城市评价标准(暂行)》、《陕西省省级森林城市评定办法》,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三区一高地”战略,秉承“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宗旨,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继承和发扬“榆林治沙精神”,以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增加居民绿色福利和生态红利为核心,以实施重点林业工程、繁荣生态文化为重点任务,把定边建设成具有区域特色、生态宜居的森林城市。

二、总体目标

2021-2022年,深入实施“提质增效行动”,扎实开展“创森”四大体系建设,大力营造生态结构稳定的森林斑块和森林生态走廊,进一步提升国土绿化水平。到2022年末,形成基本稳定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得到较大提升,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m2以上。城区乔木种植面积占比达到60%以上,水岸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道路绿化率达到80%以上,郊区森林自然度达0.5以上。全面达到省级森林城市评价指标要求,建成陕西省省级森林城市,通过省林业局验收,获批“陕西省省级森林城市”荣誉称号。

三、具体目标任务及责任分工

(一)森林网络

1. 县域森林覆盖率达30%以上,且分布均匀,三分之二以上的乡镇的森林覆盖率达到县域指标。(责任单位:林业局)

2. 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责任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3. 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 平方米以上。(责任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4. 城区绿地建设乔木种植栽植面积占绿地面积的60%以上。(责任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5. 城区街道的树冠覆盖率达到25%以上。(责任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6. 城区新建地面停车场的乔木树冠覆盖率达30%以上。(责任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7. 城市集中供水区重要水源地森林植被保护完好,功能完善,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水质净化和水源涵养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责任单位:水利局)

8. 主要森林、湿地等生态区域之间建有贯通性的森林生态廊道,宽度能够满足本地区关键物种迁徙需要。(责任单位:林业局)

9. 县域内公路、铁路、河流、湖泊、水库及城区骨干道路等绿化,注重自然生态保护,与周边自然、人文景观相协调,因地制宜开展乔、灌、花、草等多种形式的绿化,绿化率达80%以上,形成绿色景观通道。(责任单位:林业局、交通局、水利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10. 城市周边、城市功能分区和过渡区建有防护绿化隔离林带,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净化污染等效果显著。(责任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环保局、气象局)

11. 城区建有多处以各类公园、居住绿地、公共设施绿地为主的休闲绿地,市民出门平均500米有休闲绿地。(责任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12. 县域内建有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或一定规模的片林或环城(镇)林带。(责任单位:林业局)

13. 近五年来乡村绿化面积逐年增加,村旁、路旁、水旁、宅旁基本绿化,乡镇所在地绿化覆盖率35%以上;村庄林木覆盖率30%以上。(责任单位:农业农村局、林业局)

14. 自创建以来,平均每年完成新造林面积占县域面积的0.5%以上,农田林网建设要达到国家标准要求。(责任单位:林业局)

15. 在建筑物墙面、立交桥等适宜进行垂直绿化的空间积极推进立体绿化。(责任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二)森林健康

16. 植物以乡土树种为主,乡土树种数量占县域绿化树种使用数量的80%以上。(责任单位:林业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17. 郊区森林质量不断提高,森林植物群落演替自然,自然度达到0.5以上。(责任单位:林业局)

18. 森林树种丰富多样,以乔木为主,乔、灌、草、花结合,常绿、落叶树种搭配,针叶、阔叶混交,城区某一个树种的栽植数量不超过树木总数量的20%。(责任单位:林业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19. 自然保护区、重要的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以及动物栖息地环境得到合理保护,注重保护和选用留鸟、引鸟树种植物以及其他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的乡土植物,营造良好的野生动物生活、栖息自然生境。(责任单位:林业局)

20. 森林营造应以苗圃培育的苗木为主,因地制宜地使用各类优质苗木,禁止从农村和山上移植古树、大树进城。(责任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林业局)

21. 科学栽植管护树木,做到全树冠移植,采取近自然的抚育管理方式,不搞过度的整齐划一和对植物进行过度修剪,并保护好原有大树,采取扩盘、松绑、去电线、补水肥等措施进行复壮。(责任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林业局)

22. 绿地和各类裸露地表覆盖措施到位,尽量利用木质材料等有机覆盖物保育土壤,减少城市水土流失和粉尘侵害,新建森林公园等公共休闲绿地硬化面积比例小于20%。(责任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林业局)

23. 森林植被得到有效保护,近两年没有发生严重滥捕乱猎野生动物、非法侵占林地、滥砍乱伐林木、重大林业有害生物毁林、重大森林火灾等案件。(责任单位:林业局)

24. 林地和道路两侧林木周边没有建筑或生活垃圾,森林卫生状况良好。

(三)林业经济

25. 加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注重郊区乡村绿化、美好建设与健身、休闲、采摘、观光等多种形式的生态旅游相结合,积极发展森林人家,建立特色乡村生态休闲村镇,森林旅游收入逐年增加。(责任单位:文化和旅游文物广电局、林业局)

26. 建立多处林木种苗、花卉、经济林果、用材林、林下种养殖等特色生态产业基地,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群众增收和国土增绿相协调,农民涉林收入逐年增加,本地绿化苗圃培育的优良乡土绿化苗木基本能满足森林城市建设需要。(责任单位:林业局)

27. 森林生态科普宣传设施完善,在沙漠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植物园、自然保护区等公众游憩地,设有专门的科普宣传栏、科普馆等生态科普知识教育场所,游憩道路两侧树木应悬挂植物分类标牌。建成一处森林体验基地。(责任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林业局、科协)

28. 每年举办生态科普活动3次以上。(责任单位:科协、林业局)

29. 公众对创建森林城市的知晓率和支持率达到90%以上。(责任单位:统计局、林业局)

30、尊重乡风民俗,保护具有传统文化的林木和林地,古树名木管理规范,档案齐全,保护措施到位,并按照城市所处的不同地带特点,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模式开展城乡绿化。(责任单位:林业局)

31. 选择经济价值高、景观效果好、地方特色鲜明的树种,对乡村周围及乡村庭院、道路、水岸和游憩场所进行绿化,充分发挥森林和树木的多种功能。(责任单位:林业局)

32. 认真组织全民义务植树,广泛开展林木绿地认建、认养、认管等多种形式的公众参与绿化活动,建立义务植树登记卡和跟踪制度,建立各类纪念林基地,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80%以上。(责任单位:林业局)

33. 鼓励企业、公民积极参与造林增汇活动,承担社会责任,提高公民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气候意识,充分发挥森林城市在低碳城市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责任单位:林业局)

34. 财政投资建设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以及各类城市公园全部免费向公众开放,小区、单位要尽可能拆墙透绿,最大限度地让公众享受森林城市的建设成果。(责任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林业局)

(四)创森管理

35. 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森林城市建设,创建组织机构健全,指导思想明确,政策措施有力。(责任单位:创森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36. 科学编制森林城市建设规划,留足绿化空间,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与相关规划相衔接,通过政府审议并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能按期完成年度任务,并有相应的检查考核制度。(责任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林业局、考核办、城市创建工作服务中心)

37. 政府主导,多渠道投入,把森林城市作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包括乡村绿化在内的建设资金和日常管护费用有保障并纳入政府公共财政预算。(责任单位:财政局、发展改革和科技局)

38. 国家和地方有关林业、绿化的方针、政策、法规得到有效贯彻,相关法规和管理制度配套齐全。(责任单位:司法局、林业局)

39. 森林城市建设有长期稳定的科技支撑,制订了包括森林经营、管护、更新和监测等技术手册,有一定的专业科技人才保障。(责任单位:林业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40. 森林城市资源管理档案完整、规范。森林城市相关技术图件齐备,实现信息化管理,森林资源基本信息及管理、监测资料透明公开。(责任单位:创森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林业局)

    四、重点工程建设任务

定边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建设具体建设内容是:加快马莲滩国家沙漠公园建设;积极推进湿地公园建设开工;开工建设野生丁香自然保护建设;城区道路绿化建设7公里;新建公园广场10个;对域内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和其他道路进行绿化,绿化里程100公里;绿化美化村庄40个;按计划完成各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任务,每年完成营造林面积10万亩以上;完善巩固提升沙化封禁保护区建设;发展经济林产业基地2000亩;新建苗木基地3000亩;发展林下经济1000亩以上;采油区生态综合治理2个;能源林建设面积3万亩;绿色示范企业建设2个。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宣教,生态科普培训;大力宣传,切实提高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的知晓率和支持率。

五、实施步骤

按照创建省级森林城市考核验收办法,结合我县实际,将创建工作分为两个阶段:

(一)创建申报阶段(2021年5月-2021年8月)

按照省级森林城市评价标准进行自评和量化打分,达到申报标准后,高规格、高起点、高质量做好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实施方案和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并按创建要求上报县政府申请创森文件、县政府创森工作报告、县林业局创森指标自查报告。

(二)创建实施阶段(2021年8月-2023年8月)

1. 细化创建任务,明确工作职责,逐项分解落实。各责任部门和单位对照目标任务,认真落实规划,精心组织实施。完成重点区域绿化任务,着力提高城市绿化水平,提高森林覆盖率,确保全县范围内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森林覆盖率、城区地面停车场乔木树冠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和集中居住村庄林木绿化率、道路林木绿化率、防护隔离林带建设等各项指标全面达标。  

2. 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创森”推进会和现场会,各责任单位确立专人负责“创森”工作,尤其是林业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交通局、农业农村局、水利局等承担主要自查指标的部门。各责任单位和部门要抽调精干力量,成立专门的创森工作小组,切实做好“创森”工作。县城市创建工作服务中心和考核办要做好“创森”协调和跟踪督查、考核评比和整改提高等工作,抓好“创森”活动相关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

3. 全方位、多视角做好创森宣传工作,提高公民创森知晓率、支持率和满意度。

(三)申报验收阶段(2023年8月—2023年12月)

1. 邀请第三方对照实施方案及评价标准进行全面评估。完成各项工程资料、考核资料、创建资料的收集汇编工作。包括:县政府申请文件、县政府创森工作报告、县政府规划实施报告、县林业局创森指标自查报告、第三方指标评估报告、创森典型照片、专题片等。

2. 根据创建省级森林城市评定办法,迎接省林业厅评审组考核验收。确保2023年顺利通过创建省级森林城市考核验收。

(四)巩固提高阶段(2024年1月—2027年1月)

按照省级森林城市创建评价标准及实施方案,提升巩固创建省级森林城市成果。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密切协调配合

成立“定边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苗玉祥    县政府县长

副组长:乔治浩    县政府副县长

董建勋    县政府副县长       

成  员:赵治安    林业局局长

韩义国    城市创建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

万光宏    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

雷睿翔    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白  萍    科协主席

杨  帆    发展改革和科技局局长

杨卫东    财政局局长

蒋登峰    教育和体育局局长

高如鹏    环保局局长

李小涛    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

王  军    水利局局长

罗志刚    农业农村局局长

薛  诚    交通运输局局长

屈彦智    工业商贸局局长

魏岳峰    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

王廷奎    文化和旅游文物广电局局长

李  剑    民政局局长

刘相东    统计局局长

张国智    定边街道办主任

高  敏    安边镇镇长

张明强    白泥井镇镇长

贺海洋    白湾子镇镇长

钟学强    贺圈镇镇长

李光平    砖井镇镇长

李阳阳    盐场堡镇镇长

刘  洋    红柳沟镇镇长

赵利军    姬塬镇镇长

赵彦宾    郝滩镇镇长

葛昊明    堆子梁镇镇长

薛志有    新安边镇镇长

尚宝山    杨井镇镇长

夏  渊    油房庄乡乡长

孟巧丽    冯地坑镇镇长

白  桦    石洞沟镇镇长

屈文飞    学庄乡乡长

艾  飞    樊学镇镇长

王  永    张崾先镇镇长

赵永东    纪畔便民服务中心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综合协调办公室和创建省级森林城市业务办公室两个工作机构。综合协调办公室设在政府办,办公室主任由韩义国同志兼任。主要职责是:负责编制《定边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实施方案》、《定边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工作方案》;负责推进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的统筹协调和督查督办;负责创建省级森林城市信息交流和宣传工作,及时在相关新闻媒体上创森信息,报道创森工作进展。

创建省级森林城市业务办公室设在林业局,办公室主任由县林业局局长赵治安同志兼任。主要职责是:组织开展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具体业务工作;负责编制《定边县创建省级森林城市总体规划》,起草年度工作任务及分解方案;负责组织落实创森工作项目计划,确保各项目标按计划完成;负责对相关成员单位开展业务指导,监督任务完成情况;负责组织实施相关创森工作有关的会议、培训、调研、评审、评估和业务检查;负责收集创森资料的收集汇总、台账建立、与上级主管部门对接信息沟通反馈。

各成员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本辖区(部门)实施方案,分解工作任务,精心组织重点工程的实施,要各负其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形成“高位推动、部门联动、上下互动”的工作格局。宣传部负责引导社会舆论,协调各类新闻媒体做好宣传工作;考核办要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指标纳入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发展改革和科技局负责安排相关工程项目建设审批实施;财政局负责各级财政资金的落实和项目建设资金的监管;各成员单位要按照本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协调解决相关问题,落实配套资金,搞好工程项目建设,按期完成创建任务。

(二)加大资金投入,确保任务落实

加大公共财政对省级森林城市建设的资金投入。县政府要将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每年有一定的增幅,确保投入到位。要进一步整合现有林地资源,制定更加优惠的鼓励开发政策,吸引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和业主投资省级森林城市建设,鼓励企业投资建设有一定规模的林业产业园、生态观光园、生态文化创意园和人居森林社区。通过对城中村农民的集中安置,将置换土地部分收益用于绿化建设和惠民产业发展。

(三)建立考核机制,明确责任分工

城市创建工作服务中心要按照本方案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将年度计划任务分解到各牵头部门,各牵头部门要将所承担的任务细化分解到各具体单位。各乡镇、各部门主要领导是创森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各成员单位要根据该实施方案编制本辖区的创建方案,将年度任务及时分解落实到位,明确完成时限、质量要求和包抓领导,层层签订责任书,落实工作责任,确保按时限、高质量、高标准完成任务。城市创建工作服务中心要加强对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各项工作的进度统计和督导检查,要定期组织力量对工程建设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考核评比,对在创建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对不能如期完成任务,影响全县创建进程的,要实行问责机制。

(四)强化工程质量,确保创建成效

实行工程建设地方政府负责制。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要实行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管理;严把设计和施工关。各工程项目要按照规划和实施方案要求,委托具有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项目设计文件,严格按批准的设计组织施工;工程所需材料,要严格按照行业主管部门的要求进行采购,绝不允许不合格的材料用于工程建设;严格检查验收制度。单项工程施工结束后,县政府组织牵头部门组织竣工验收,对达到工程建设质量要求和全面完成建设任务的,予以拨付剩余工程款;对达不到工程建设质量的,要求其限期整改,单独组织竣工验收;落实管护责任。对于建成的项目,各乡镇要落实管护人员,明确管护人员的责、权、利,制定各项管护措施和制度,确保各项工程发挥长期效益。

(五)加强舆论宣传,做到全民动员

各成员单位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公益广告、网络平台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开展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对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增强定边城市综合竞争力、将定边建成具有区域特色、生态宜居森林城市的重大意义。通过举办知识大赛、生态文化创意大赛、森林旅游文化节、田园花海旅游观光节、盐湖鸟类湿地拍摄大赛,利用户外广告牌、出租车和公交车、电子显示屏等手段,组织开展各种公益活动,促使广大市民形成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的共识,不断提高市民对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的知晓率、支持率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