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校法制工作计划范文

高校法制工作计划范文

高校法制工作计划

高校法制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工作目标:我院少数民族的学生比例逐年增多,而少数民族学生存在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我们在教育管理时,不仅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严格要求、严格管理,而且要充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信仰,同中存异,处处给他们以集体的感觉,以和为贵。

工作措施:

1、建立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反应快速敏捷的班级学生信息员队伍。(由各班班主任完成,将学生信息员名单报辅导员处备案)。

2、每学期召开*次民族团结的主题班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斗争再教育。(班主任完成,将主题班会记录交辅导员处备案)

3、建立民汉班级的“友谊班”,常规性的开展一些有意义的学生活动。

4、在民汉同学中开展“双语学习”的互动活动。

5、树立民族团结典型,在全院范围内进行民族团结先进事迹的宣讲。二、强化学生的安全法制意识,进一步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工作目标:通过多种形式,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自我防范意识,预防校园发生;严禁学生从事宗教和非法宗教及传销活动;严禁学生酗酒、斗殴、贩毒、吸食;严禁学生佩带管制刀具。

工作措施:

1、每学期各班召开*次安全法制教育主题班会;(班主任负责同时将班会记录交辅导员处备案)

2、联系法学院从高年级学生中为我院选派*名法制辅导员,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法制教育工作。

高校法制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一、以尊重理解为主旋律,进一步强化民族团结教育

工作目标:我院少数民族的学生比例逐年增多,而少数民族学生存在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我们在教育管理时,不仅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严格要求、严格管理,而且要充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信仰,同中存异,处处给他们以集体的感觉,以和为贵。

工作措施:

1、建立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反应快速敏捷的班级学生信息员队伍。(由各班班主任完成,将学生信息员名单报辅导员处备案)。

2、每学期召开*次民族团结的主题班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反分裂斗争再教育。(班主任完成,将主题班会记录交辅导员处备案)

3、建立民汉班级的“友谊班”,常规性的开展一些有意义的学生活动。

4、在民汉同学中开展“双语学习”的互动活动。

5、树立民族团结典型,在全院范围内进行民族团结先进事迹的宣讲。

二、强化学生的安全法制意识,进一步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工作目标:通过多种形式,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自我防范意识,预防校园群体性事件发生;严禁学生从事宗教和非法宗教及传销活动;严禁学生酗酒、斗殴、贩毒、吸食毒品;严禁学生佩带管制刀具。

工作措施:

1、每学期各班召开*次安全法制教育主题班会;(班主任负责同时将班会记录交辅导员处备案)

2、联系法学院从高年级学生中为我院选派*名法制辅导员,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法制教育工作。

高校法制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一、以尊重理解为主旋律,进一步强化民族团结教育

工作目标:我院少数民族的学生比例逐年增多,而少数民族学生存在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我们在教育管理时,不仅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严格要求、严格管理,而且要充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信仰,同中存异,处处给他们以集体的感觉,以和为贵。

工作措施:

1、建立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反应快速敏捷的班级学生信息员队伍。(由各班班主任完成,将学生信息员名单报辅导员处备案)。

2、每学期召开*次民族团结的主题班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斗争再教育。(班主任完成,将主题班会记录交辅导员处备案)

3、建立民汉班级的“友谊班”,常规性的开展一些有意义的学生活动。

4、在民汉同学中开展“双语学习”的互动活动。

5、树立民族团结典型,在全院范围内进行民族团结先进事迹的宣讲。

二、强化学生的安全法制意识,进一步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工作目标:通过多种形式,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自我防范意识,预防校园发生;严禁学生从事宗教和非法宗教及传销活动;严禁学生酗酒、斗殴、贩毒、吸食;严禁学生佩带管制刀具。

工作措施:

1、每学期各班召开*次安全法制教育主题班会;(班主任负责同时将班会记录交辅导员处备案)

2、联系法学院从高年级学生中为我院选派*名法制辅导员,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法制教育工作。

高校法制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口问题;计划生育管理。

上世纪70 年代末开始,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随着国家取消高校学生在校不准结婚的禁令,允许高校学生合法生育等规定和意见的相继出台,高校如何将在校学生纳入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范围,使高校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走上健康、有序、持续发展的轨道。

一、新中国人口增长的概况及控制措施。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人口总数从1949 年的5 亿增长到1964 年的7 亿,再从1964 年的7 亿到1974 年的9 亿,然后又从1974 年的9 亿到1995 的12 亿,然后再从1995 的12 亿到2005 年的13 亿。从增幅特点看,1949 年到1964 年的15 年时间,由5 亿增加到7 亿,每增加1亿用了7 年半的时间,从1964 年到1974 年10 年的时间里,由7 亿增加到9 亿,每增加1 亿用了5 年的时间,从1974 年到1995 年21 年的时间里,由9 亿增加到12 亿,每增加1 亿用了7 年的时间,从1995 年到2005 年10 年的时间,由12 亿增加到13 亿,每增加1 亿用了10 年的时间。另外,按照目前总和生于率预测,中国人口仍将已年均800 万- 1000 万的速度增长。那么,按照这个速度,到2010 年和2020 年,中国人口总量将分别达到13. 7 亿和14. 6 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再2033 年前后,大约15 亿左右。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我国人口增长幅度呈现出由慢- 快- 较慢- 更慢的特点,计划生育国策的实行使中国在30 年内少生了将近4 亿人,计划生育使中国13 亿人口日晚到4 年,使世界60 亿人口日晚到4 年。我国人口过度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这归功于计划生育工作的成功开展。

20 世纪70 年代末开始,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开展了一场全方位,持续性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国策,鼓励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依照法律法规合理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1980 年9 月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正式;1982 年9 月中共十二大报告将实施计划生育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2002 年9 月1 日,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总结20 多年的工作经验与成果,正式为人口与计划生育立了法。2006 年1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其核心内容是: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我国政府加强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对外交流与合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法律、法规,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或者只收养一个子女后不再生育的夫妻,可以提出申请,经所在单位或者乡( 镇) 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核实,报县(区)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发给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独生子女家庭享受国家和各级政府制定的待遇。我国各省市地区根据国家的计生条例规定,制定适合当地的独生子女优惠政策。有些地区农村独生子女农户,还享受下列待遇:(1) 优先列为家庭经济发展的重点扶持对象,在资金、技术、培训、信息等方面予以支持、优惠;(2)组织劳务输出时优先安排;(3) 在调整自留地、自留山时给予照顾,分配集体收益时,增加一人份的份额;(4)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可以对独生子女学生减免杂费;(5)对贫困家庭,在扶贫贷款、以工贷赈、扶贫项目和社会救济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我国的独生子女优惠政策推动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有效落实,在全社会形成实行计划生育光荣的良好氛围。今天,中国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有效的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把生育水平降到了更低水平以下,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生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全面控制人口增长到稳定低水平生育的转变,并且正在或者将要实现从稳定低生育水平到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转变,成功的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中国人口的有效控制促进了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对稳定世界人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持续提高人口综合素质。

人口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作为整个社会发展生态性条件之一,人口也是教育发展的生态性条件之一,并且是构成教育潜在对象的总体。马寅初早在1959 年就说:在人口问题上,我们要赶的是“质”,不是“量”;他的《新人口论》的中心论点就是:在中国不仅要控制人口的数量,而且要提高人口的质量。在中国人口过度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如何持续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我们综合治理人口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确立,教育投入问题被列为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为了保障教育投入的稳定性,我国各级财政认真落实并出台的筹措教育经费的各项法律规定和政策,保证做到《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不断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拨款占国民产值的比例。

1995 年至2001 年,全国教育总经费平均每年增长16. 26%,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幅度,保证了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九五”期间,全国教育总经费累计为14941. 25 亿元,是“八五”期间6025. 24 亿元的2. 48 倍。2001 年,全国教育总经费达到4637. 66 亿元,比2000 年的3849. 08 亿元增加788. 58 亿元,增长20. 49%,是1996 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从1998 年起,中央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连续五年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仅此一项,中央本级财政1998 年到2000 年实际增加教育经费183 亿元,五年累计可超过400 亿元。在中央决策的影响下,约有20 个省、市提出,省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每年增加1 至2 个百分点。1998 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2949 亿元,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1565 亿元,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1. 41 个百分点,1999 年比1998 年增长了13. 56%。同时,我国政府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等以各种形式投资教育、扩大教育资源的来源和渠道,以增强教育发展后劲。

人类可持续的希望在于人类自身发展能力的持续发展。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现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国民教育体系,由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硕士、博士教育;从在职知识更新,技术技能培训、继续教育、转换职业教育、老年教育、教育网络等等。

我国建立富有灵活性和弹性的高等教育、教学制度、终身教育体系,为全民创造多种多样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选择机会。

仅1999 年高校扩招33. 1 万人,并逐年扩招。已逐步将我国人口资源“包袱”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在《2003 - 2007 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进一步提出了“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构建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这标志着我国将进入一个国民综合竞争力与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我国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进一步推动计划生育工作的有效落实。[论文网 LunWenDataCom]

三、高校校园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高等学校是社会上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其人员中知识分子比例远远高于其他群体,对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也有其自身特点。笔者任职的华侨大学,校园里居住着各种不同类属的人员(编内职工、编外职工、境内学生、境外学生、临时工、家属等等)。特别是2001 年国家对高校招生取消了年龄限制;2005 年9 月国家取消高校学生在校不准结婚的禁令;由此,教育部再次修订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其中明文规定:“学生在校期间结婚不再需要获得学校同意……可登记结婚”。2007 年,国家出台的《关于高校在校学生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把高校在校学生纳入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范围,允许高校学生合法生育,从法律、法规和政策等不同层面上保护学生合法权益。随着这些规定和意见的相继出台,面对大学生结婚和生育都成为可能,高校的人员结构,人们的思维方式,婚育观念,较之从前有了较大的变化,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高校计生管理工作提出新的挑战。

我校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学校行政工作内容之一,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成为学校的一个常设机构,领导小组组长由学校党委书记亲自担任,小组成员由学校几个重要行政职能部门的领导所组成,学校各部门的党政一把手均为本部门人口与计划生育第一责任人,真正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一把手工程”的管理机制在学校的具体落实,从而构筑了以宏观调控为主导的校园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新模式的第一层面框架体系,确保了学校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的全面贯通。为了更好配合属地在校园里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我校于2005 年6 月修订出台了两份校级文件《华侨大学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暂行规定》、《华侨大学教职工免费享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施细则》,两份文件充分明确了各个部门的人口宏观调控管理和综合治理工作的任务职责以及个人的义务、权利和福利。学校积极配合属地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整合资源,优化工作环境,发挥学校医院承担计生“三查”工作,减轻属地街道办事处计生工作量,节约国家资源和师生的时间。我校将当前在城乡开展的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优质服务引进高校,加强学校计生管理人员培训,共享服务资源。学校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经费纳入学校财经单项预算,从而确保了国家计划生育奖励政策的顺利贯彻,让响应国家号召,实行计划生育的教职工真正得到实惠,形成实行计划生育光荣的良好氛围。

为了使在校学生也能享受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我们通过调查、分析和研究高校学生在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方面的需求,及时把已婚学生也纳入计生管理服务,具体措施与效果集中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建立已婚学生数据库;二是已婚学生可以享受同教职工相同的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即全年免费享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相关检查;三是根据国家修订简化公民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大学生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结婚的,也不要经过学校的同意或者证明,就可以直接到其户籍所在地的民政局办理登记结婚。学校拨款设立相关课题,支持计生管理人员开展研究工作,笔者初步探讨在高校开展计生管理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1. 构建高校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运行机制。探索适合高校师生特点和需求的工作模式,计划生育工作实行宣传教育为主,避孕节育为主,经常工作为主,从宏观调控、中观服务、微观自治三个层面构建的新型生态高校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运行新机制。

2. 加强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和网络平台建设。

利用高校完善的校园网络系统和资源,推进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和婚育服务的信息化。在校园网开通两个计生专题栏目:

(1)计生政策法规———主要是宣传计生政策法规;(2) 计生服务指南———主要是提供计生服务信息以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相关知识。

3. 普及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针对目前高校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形式单一、宣教内容笼统、在生殖健康方面的咨询服务较少,宣教机制力量薄弱、宣教时间存在短视效应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地进行计生宣传教育。创建和完善校园计生专题栏目,定期滚动式张贴计生墙报,及时向师生提供生殖健康咨询服务和技术服务,宣传计生政策法规、计生服务指南;在学生中开展生殖健康知识的课程与讲座、举办专题论坛、设立学生咨询室等。

4. 加强学生计生管理与服务。建立已婚学生数据库,制定将学生纳入管理的具体措施,提高计划生育管理的效率。

随着国家对高校招生取消了年龄限制和取消高校学生在校不准结婚的禁令,毕业生的用人单位纷纷要求学生持有婚育状况证明,在属地民政局还不能够规范地出具婚育状况证明的情况下,学校本着对学生极端负责任的科学态度,率先大胆使用统一格式的证明书,为全校学生出具婚育证明未婚证明,方便学生就业等。

5. 设立计划生育公益金可行性研究。用于有关计划生育特殊情况的扶持和救助,促进计划生育工作开展。

6. 成立计生协会互助中心,妥善解决计生社会问题。大学必须保持社会精神堡垒的圣洁姿态,做引领社会前行的火炬,大学的使命之一是促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作为大学的计生办不仅要好大学内部的计生管理工作,大学的计生办更有责任和义务去探索和研究:1. 如何针对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两大严峻社会问题———养老和就医问题?

2. 如何综合利用现有各种社会资源,促进统筹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方式方法出台与实施? 这两个研究方向是符合2006年1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的三大核心内容: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论|文|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发[2006]22 号)。

[3]《中国计划生育手册》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高校法制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人口问题;计划生育管理。

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随着国家取消高校学生在校不准结婚的禁令,允许高校学生合法生育等规定和意见的相继出台,高校如何将在校学生纳入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范围,使高校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走上健康、有序、持续发展的轨道。

一、新中国人口增长的概况及控制措施。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人口总数从1949年的5亿增长到1964年的7亿,再从1964年的7亿到1974年的9亿,然后又从1974年的9亿到1995的12亿,然后再从1995的12亿到2005年的13亿。从增幅特点看,1949年到1964年的15年时间,由5亿增加到7亿,每增加1亿用了7年半的时间,从1964年到1974年10年的时间里,由7亿增加到9亿,每增加1亿用了5年的时间,从1974年到1995年21年的时间里,由9亿增加到12亿,每增加1亿用了7年的时间,从1995年到2005年10年的时间,由12亿增加到13亿,每增加1亿用了10年的时间。另外,按照目前总和生于率预测,中国人口仍将已年均800万-1000万的速度增长。那么,按照这个速度,到2010年和2020年,中国人口总量将分别达到13.7亿和14.6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再2033年前后,大约15亿左右。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我国人口增长幅度呈现出由慢-快-较慢-更慢的特点,计划生育国策的实行使中国在30年内少生了将近4亿人,计划生育使中国13亿人口日晚到4年,使世界60亿人口日晚到4年。我国人口过度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这归功于计划生育工作的成功开展。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开展了一场全方位,持续性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国策,鼓励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依照法律法规合理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1980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正式;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报告将实施计划生育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2002年9月1日,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总结20多年的工作经验与成果,正式为人口与计划生育立了法。200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其核心内容是: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我国政府加强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对外交流与合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法律、法规,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或者只收养一个子女后不再生育的夫妻,可以提出申请,经所在单位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核实,报县(区)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发给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独生子女家庭享受国家和各级政府制定的待遇。我国各省市地区根据国家的计生条例规定,制定适合当地的独生子女优惠政策。有些地区农村独生子女农户,还享受下列待遇:(1)优先列为家庭经济发展的重点扶持对象,在资金、技术、培训、信息等方面予以支持、优惠;(2)组织劳务输出时优先安排;(3)在调整自留地、自留山时给予照顾,分配集体收益时,增加一人份的份额;(4)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可以对独生子女学生减免杂费;(5)对贫困家庭,在扶贫贷款、以工贷赈、扶贫项目和社会救济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我国的独生子女优惠政策推动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有效落实,在全社会形成实行计划生育光荣的良好氛围。今天,中国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有效的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把生育水平降到了更低水平以下,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生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全面控制人口增长到稳定低水平生育的转变,并且正在或者将要实现从稳定低生育水平到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转变,成功的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中国人口的有效控制促进了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对稳定世界人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持续提高人口综合素质。

人口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作为整个社会发展生态性条件之一,人口也是教育发展的生态性条件之一,并且是构成教育潜在对象的总体。马寅初早在1959年就说:在人口问题上,我们要赶的是“质”,不是“量”;他的《新人口论》的中心论点就是:在中国不仅要控制人口的数量,而且要提高人口的质量。在中国人口过度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如何持续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我们综合治理人口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确立,教育投入问题被列为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为了保障教育投入的稳定性,我国各级财政认真落实并出台的筹措教育经费的各项法律规定和政策,保证做到《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不断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拨款占国民产值的比例。

1995年至2001年,全国教育总经费平均每年增长16.26%,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幅度,保证了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九五”期间,全国教育总经费累计为14941.25亿元,是“八五”期间6025.24亿元的2.48倍。2001年,全国教育总经费达到4637.66亿元,比2000年的3849.08亿元增加788.58亿元,增长20.49%,是1996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从1998年起,中央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连续五年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仅此一项,中央本级财政1998年到2000年实际增加教育经费183亿元,五年累计可超过400亿元。在中央决策的影响下,约有20个省、市提出,省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每年增加1至2个百分点。1998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2949亿元,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1565亿元,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1.41个百分点,1999年比1998年增长了13.56%。同时,我国政府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等以各种形式投资教育、扩大教育资源的来源和渠道,以增强教育发展后劲。

人类可持续的希望在于人类自身发展能力的持续发展。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现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国民教育体系,由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硕士、博士教育;从在职知识更新,技术技能培训、继续教育、转换职业教育、老年教育、教育网络等等。

我国建立富有灵活性和弹性的高等教育、教学制度、终身教育体系,为全民创造多种多样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选择机会。

仅1999年高校扩招33.1万人,并逐年扩招。已逐步将我国人口资源“包袱”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进一步提出了“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构建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这标志着我国将进入一个国民综合竞争力与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我国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进一步推动计划生育工作的有效落实。

三、高校校园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高等学校是社会上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其人员中知识分子比例远远高于其他群体,对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也有其自身特点。笔者任职的华侨大学,校园里居住着各种不同类属的人员(编内职工、编外职工、境内学生、境外学生、临时工、家属等等)。特别是2001年国家对高校招生取消了年龄限制;2005年9月国家取消高校学生在校不准结婚的禁令;由此,教育部再次修订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其中明文规定:“学生在校期间结婚不再需要获得学校同意……可登记结婚”。2007年,国家出台的《关于高校在校学生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把高校在校学生纳入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范围,允许高校学生合法生育,从法律、法规和政策等不同层面上保护学生合法权益。随着这些规定和意见的相继出台,面对大学生结婚和生育都成为可能,高校的人员结构,人们的思维方式,婚育观念,较之从前有了较大的变化,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高校计生管理工作提出新的挑战。

我校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学校行政工作内容之一,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成为学校的一个常设机构,领导小组组长由学校党委书记亲自担任,小组成员由学校几个重要行政职能部门的领导所组成,学校各部门的党政一把手均为本部门人口与计划生育第一责任人,真正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一把手工程”的管理机制在学校的具体落实,从而构筑了以宏观调控为主导的校园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新模式的第一层面框架体系,确保了学校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的全面贯通。为了更好配合属地在校园里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我校于2005年6月修订出台了两份校级文件《华侨大学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暂行规定》、《华侨大学教职工免费享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施细则》,两份文件充分明确了各个部门的人口宏观调控管理和综合治理工作的任务职责以及个人的义务、权利和福利。学校积极配合属地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整合资源,优化工作环境,发挥学校医院承担计生“三查”工作,减轻属地街道办事处计生工作量,节约国家资源和师生的时间。我校将当前在城乡开展的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优质服务引进高校,加强学校计生管理人员培训,共享服务资源。学校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经费纳入学校财经单项预算,从而确保了国家计划生育奖励政策的顺利贯彻,让响应国家号召,实行计划生育的教职工真正得到实惠,形成实行计划生育光荣的良好氛围。

为了使在校学生也能享受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我们通过调查、分析和研究高校学生在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方面的需求,及时把已婚学生也纳入计生管理服务,具体措施与效果集中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建立已婚学生数据库;二是已婚学生可以享受同教职工相同的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即全年免费享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相关检查;三是根据国家修订简化公民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大学生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结婚的,也不要经过学校的同意或者证明,就可以直接到其户籍所在地的民政局办理登记结婚。学校拨款设立相关课题,支持计生管理人员开展研究工作,笔者初步探讨在高校开展计生管理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1.构建高校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运行机制。探索适合高校师生特点和需求的工作模式,计划生育工作实行宣传教育为主,避孕节育为主,经常工作为主,从宏观调控、中观服务、微观自治三个层面构建的新型生态高校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运行新机制。

2.加强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和网络平台建设。

利用高校完善的校园网络系统和资源,推进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和婚育服务的信息化。在校园网开通两个计生专题栏目:

(1)计生政策法规———主要是宣传计生政策法规;(2)计生服务指南———主要是提供计生服务信息以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相关知识。

3.普及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针对目前高校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形式单

一、宣教内容笼统、在生殖健康方面的咨询服务较少,宣教机制力量薄弱、宣教时间存在短视效应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地进行计生宣传教育。创建和完善校园计生专题栏目,定期滚动式张贴计生墙报,及时向师生提供生殖健康咨询服务和技术服务,宣传计生政策法规、计生服务指南;在学生中开展生殖健康知识的课程与讲座、举办专题论坛、设立学生咨询室等。

4.加强学生计生管理与服务。建立已婚学生数据库,制定将学生纳入管理的具体措施,提高计划生育管理的效率。

随着国家对高校招生取消了年龄限制和取消高校学生在校不准结婚的禁令,毕业生的用人单位纷纷要求学生持有婚育状况证明,在属地民政局还不能够规范地出具婚育状况证明的情况下,学校本着对学生极端负责任的科学态度,率先大胆使用统一格式的证明书,为全校学生出具婚育证明未婚证明,方便学生就业等。

5.设立计划生育公益金可行性研究。用于有关计划生育特殊情况的扶持和救助,促进计划生育工作开展。

6.成立计生协会互助中心,妥善解决计生社会问题。大学必须保持社会精神堡垒的圣洁姿态,做引领社会前行的火炬,大学的使命之一是促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作为大学的计生办不仅要好大学内部的计生管理工作,大学的计生办更有责任和义务去探索和研究:1.如何针对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两大严峻社会问题———养老和就医问题?新晨

2.如何综合利用现有各种社会资源,促进统筹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方式方法出台与实施?这两个研究方向是符合200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的三大核心内容: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发[2006]22号)。

[3]《中国计划生育手册》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高校法制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人口问题;计划生育管理。

上世纪70 年代末开始,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随着国家取消高校学生在校不准结婚的禁令,允许高校学生合法生育等规定和意见的相继出台,高校如何将在校学生纳入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范围,使高校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走上健康、有序、持续发展的轨道。

一、新中国人口增长的概况及控制措施。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人口总数从1949 年的5 亿增长到1964 年的7 亿,再从1964 年的7 亿到1974 年的9 亿,然后又从1974 年的9 亿到1995 的12 亿,然后再从1995 的12 亿到2005 年的13 亿。从增幅特点看,1949 年到1964 年的15 年时间,由5 亿增加到7 亿,每增加1亿用了7 年半的时间,从1964 年到1974 年10 年的时间里,由7 亿增加到9 亿,每增加1 亿用了5 年的时间,从1974 年到1995 年21 年的时间里,由9 亿增加到12 亿,每增加1 亿用了7 年的时间,从1995 年到2005 年10 年的时间,由12 亿增加到13 亿,每增加1 亿用了10 年的时间。另外,按照目前总和生于率预测,中国人口仍将已年均800 万- 1000 万的速度增长。那么,按照这个速度,到2010 年和2020 年,中国人口总量将分别达到13. 7 亿和14. 6 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再2033 年前后,大约15 亿左右。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我国人口增长幅度呈现出由慢- 快- 较慢- 更慢的特点,计划生育国策的实行使中国在30 年内少生了将近4 亿人,计划生育使中国13 亿人口日晚到4 年,使世界60 亿人口日晚到4 年。我国人口过度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这归功于计划生育工作的成功开展。

20 世纪70 年代末开始,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开展了一场全方位,持续性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国策,鼓励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依照法律法规合理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1980 年9 月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正式;1982 年9 月中共十二大报告将实施计划生育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2002 年9 月1 日,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总结20 多年的工作经验与成果,正式为人口与计划生育立了法。2006 年1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其核心内容是: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我国政府加强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对外交流与合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法律、法规,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或者只收养一个子女后不再生育的夫妻,可以提出申请,经所在单位或者乡( 镇) 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核实,报县(区)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发给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独生子女家庭享受国家和各级政府制定的待遇。我国各省市地区根据国家的计生条例规定,制定适合当地的独生子女优惠政策。有些地区农村独生子女农户,还享受下列待遇:(1) 优先列为家庭经济发展的重点扶持对象,在资金、技术、培训、信息等方面予以支持、优惠;(2)组织劳务输出时优先安排;(3) 在调整自留地、自留山时给予照顾,分配集体收益时,增加一人份的份额;(4)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可以对独生子女学生减免杂费;(5)对贫困家庭,在扶贫贷款、以工贷赈、扶贫项目和社会救济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我国的独生子女优惠政策推动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有效落实,在全社会形成实行计划生育光荣的良好氛围。今天,中国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有效的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把生育水平降到了更低水平以下,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生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全面控制人口增长到稳定低水平生育的转变,并且正在或者将要实现从稳定低生育水平到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转变,成功的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中国人口的有效控制促进了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对稳定世界人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持续提高人口综合素质。

人口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作为整个社会发展生态性条件之一,人口也是教育发展的生态性条件之一,并且是构成教育潜在对象的总体。马寅初早在1959 年就说:在人口问题上,我们要赶的是“质”,不是“量”;他的《新人口论》的中心论点就是:在中国不仅要控制人口的数量,而且要提高人口的质量。在中国人口过度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如何持续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我们综合治理人口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确立,教育投入问题被列为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为了保障教育投入的稳定性,我国各级财政认真落实并出台的筹措教育经费的各项法律规定和政策,保证做到《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不断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拨款占国民产值的比例。

1995 年至2001 年,全国教育总经费平均每年增长16. 26%,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幅度,保证了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九五”期间,全国教育总经费累计为14941. 25 亿元,是“八五”期间6025. 24 亿元的2. 48 倍。2001 年,全国教育总经费达到4637. 66 亿元,比2000 年的3849. 08 亿元增加788. 58 亿元,增长20. 49%,是1996 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从1998 年起,中央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连续五年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仅此一项,中央本级财政1998 年到2000 年实际增加教育经费183 亿元,五年累计可超过400 亿元。在中央决策的影响下,约有20 个省、市提出,省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每年增加1 至2 个百分点。1998 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2949 亿元,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1565 亿元,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1. 41 个百分点,1999 年比1998 年增长了13. 56%。同时,我国政府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等以各种形式投资教育、扩大教育资源的来源和渠道,以增强教育发展后劲。

人类可持续的希望在于人类自身发展能力的持续发展。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现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国民教育体系,由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硕士、博士教育;从在职知识更新,技术技能培训、继续教育、转换职业教育、老年教育、教育网络等等。

我国建立富有灵活性和弹性的高等教育、教学制度、终身教育体系,为全民创造多种多样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选择机会。

仅1999 年高校扩招33. 1 万人,并逐年扩招。已逐步将我国人口资源“包袱”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在《2003 - 2007 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进一步提出了“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构建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这标志着我国将进入一个国民综合竞争力与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我国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进一步推动计划生育工作的有效落实。[ hi138\Com]

三、高校校园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高等学校是社会上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其人员中知识分子比例远远高于其他群体,对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也有其自身特点。笔者任职的华侨大学,校园里居住着各种不同类属的人员(编内职工、编外职工、境内学生、境外学生、临时工、家属等等)。特别是2001 年国家对高校招生取消了年龄限制;2005 年9 月国家取消高校学生在校不准结婚的禁令;由此,教育部再次修订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其中明文规定:“学生在校期间结婚不再需要获得学校同意……可登记结婚”。2007 年,国家出台的《关于高校在校学生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把高校在校学生纳入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范围,允许高校学生合法生育,从法律、法规和政策等不同层面上保护学生合法权益。随着这些规定和意见的相继出台,面对大学生结婚和生育都成为可能,高校的人员结构,人们的思维方式,婚育观念,较之从前有了较大的变化,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高校计生管理工作提出新的挑战。

我校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学校行政工作内容之一,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成为学校的一个常设机构,领导小组组长由学校党委书记亲自担任,小组成员由学校几个重要行政职能部门的领导所组成,学校各部门的党政一把手均为本部门人口与计划生育第一责任人,真正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一把手工程”的管理机制在学校的具体落实,从而构筑了以宏观调控为主导的校园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新模式的第一层面框架体系,确保了学校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的全面贯通。为了更好配合属地在校园里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我校于2005 年6 月修订出台了两份校级文件《华侨大学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暂行规定》、《华侨大学教职工免费享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施细则》,两份文件充分明确了各个部门的人口宏观调控管理和综合治理工作的任务职责以及个人的义务、权利和福利。学校积极配合属地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整合资源,优化工作环境,发挥学校医院承担计生“三查”工作,减轻属地街道办事处计生工作量,节约国家资源和师生的时间。我校将当前在城乡开展的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优质服务引进高校,加强学校计生管理人员培训,共享服务资源。学校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经费纳入学校财经单项预算,从而确保了国家计划生育奖励政策的顺利贯彻,让响应国家号召,实行计划生育的教职工真正得到实惠,形成实行计划生育光荣的良好氛围。

为了使在校学生也能享受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我们通过调查、分析和研究高校学生在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方面的需求,及时把已婚学生也纳入计生管理服务,具体措施与效果集中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建立已婚学生数据库;二是已婚学生可以享受同教职工相同的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即全年免费享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相关检查;三是根据国家修订简化公民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大学生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结婚的,也不要经过学校的同意或者证明,就可以直接到其户籍所在地的民政局办理登记结婚。学校拨款设立相关课题,支持计生管理人员开展研究工作,笔者初步探讨在高校开展计生管理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1. 构建高校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运行机制。探索适合高校师生特点和需求的工作模式,计划生育工作实行宣传教育为主,避孕节育为主,经常工作为主,从宏观调控、中观服务、微观自治三个层面构建的新型生态高校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运行新机制。

2. 加强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和网络平台建设。

利用高校完善的校园网络系统和资源,推进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和婚育服务的信息化。在校园网开通两个计生专题栏目:

(1)计生政策法规———主要是宣传计生政策法规;(2) 计生服务指南———主要是提供计生服务信息以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相关知识。

3. 普及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针对目前高校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形式单一、宣教内容笼统、在生殖健康方面的咨询服务较少,宣教机制力量薄弱、宣教时间存在短视效应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地进行计生宣传教育。创建和完善校园计生专题栏目,定期滚动式张贴计生墙报,及时向师生提供生殖健康咨询服务和技术服务,宣传计生政策法规、计生服务指南;在学生中开展生殖健康知识的课程与讲座、举办专题论坛、设立学生咨询室等。

4. 加强学生计生管理与服务。建立已婚学生数据库,制定将学生纳入管理的具体措施,提高计划生育管理的效率。

随着国家对高校招生取消了年龄限制和取消高校学生在校不准结婚的禁令,毕业生的用人单位纷纷要求学生持有婚育状况证明,在属地民政局还不能够规范地出具婚育状况证明的情况下,学校本着对学生极端负责任的科学态度,率先大胆使用统一格式的证明书,为全校学生出具婚育证明未婚证明,方便学生就业等。

5. 设立计划生育公益金可行性研究。用于有关计划生育特殊情况的扶持和救助,促进计划生育工作开展。

6. 成立计生协会互助中心,妥善解决计生社会问题。大学必须保持社会精神堡垒的圣洁姿态,做引领社会前行的火炬,大学的使命之一是促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作为大学的计生办不仅要好大学内部的计生管理工作,大学的计生办更有责任和义务去探索和研究:1. 如何针对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两大严峻社会问题———养老和就医问题?

2. 如何综合利用现有各种社会资源,促进统筹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方式方法出台与实施? 这两个研究方向是符合2006年1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的三大核心内容: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发[2006]22 号)。

[3]《中国计划生育手册》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高校法制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1

高校内部审计作为现代我国高等教育制度进一步完善的产物,它在加强经济监督,保证学校经济活动合法、有效,提高学校的科学管理水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1,2]。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内部审计正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高校内部审计要实现“三化”,就必须大力推进高校内部审计管理创新[3]。

一、高校内部审计组织的重构与整合

(一)高校内部审计组织结构专业化。高等院校人事部门应明确审计处的人员配置,人员及部门负责人的任职条件等事项。审计部门负责人应懂专业,能够领导部门工作,代表部门沟通协调、督导审计业务,使单位的内部审计不缺位和越位。组织结构的专业化有利于强化专业性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二)内部组织成员团队化。高等院校内部审计机构根据审计业务工作的需要,在本单位内部安排能够胜任的各类专业的专职或兼职人员,组成审计项目组,形成若干个审计项目团队。组成的各审计项目组独立完成内部审计的相关工作,经过审定后再报送主管部门和单位。各审计项目团队成员组成要素质相当,结构合理,有助于团队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审计项目的按期保质完成。

(三)矩阵型内部审计组织结构的构建。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对象复杂多样、管理活动复杂、专业技术要求高,因此,高校应构建矩阵型组织结构,该结构由两套管理系统组成,一套是纵向的职能系统,另一套是为完成某一审计工作而临时组成的横向系统。这种结构稳定、适应性强、效率高,能充分满足高校审计工作的需要[4]。

二、积极构建新型的审计计划管理模式

计划管理属于审计工作的宏观层面,是审计工作开展的主要依据和基础。我国高等院校审计计划存在如下问题:一是高校内部审计计划编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审计缺乏长远和科学的规划;二是高校内部审计计划管理缺乏统筹和协调;三是在内部审计计划执行中,随意性变动频繁,变动也缺乏程序制约[5]。

(一)改进计划编制工作。一方面,要加强调查研究,走访有关机构和部门,召开专家学者咨询会,征求相关单位意见,确定年度审计工作目标和重点,制定的相关计划既围绕中心,又突出重点、服务大局。二是建立长期、中期和年度计划三者结合的计划体系。要以长期审计计划为导向,中期审计计划为基础,年度审计计划为核心。这种计划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克服计划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临时性,有利于高校审计部门进行综合规划,全面履行审计法定职责。三是采用滚动编制法来制定内部审计计划。首先确定计划周期,然后制定周期计划,在该周期计划执行完一年或两年后,再对执行情况作一次分析和估计,在此基础上制定下一周期的计划,从而使两个周期的计划紧密衔接,出现问题及时矫正。这种制定内部审计计划的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审计资源与审计任务量不配比的问题[6,7]。

(二)切实有效执行审计计划,加强交流和反馈有了一个科学的审计计划,还需要有效的贯彻执行,高等院校审计部门应当从做好编制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方案、加强交流和反馈、建立内部审计计划执行情况上报制度等方面切实有效地使得相关审计计划得到实施。

(三)建立健全计划执行情况的考核和评估制度。高等院校应对审计计划进行定期报告和检查,同时应制定项目评估标准及奖惩措施,并对违反计划管理的行为进行处理。只有建立考核和评估制度,内部审计计划才能落到实处,审计人员也才有积极性。

三、审计作业管理创新

(一)建立和完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考核制度。一是落实项目审计责任制,严格明确项目组长和各级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责;二是要有效执行审计实施方案,确保工作目标的实现;三是推行审计日记制度和工作会议制度。这样有利于工作质量和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二)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及复核。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要规范、内容应完整、重点突出、责任明确。审计工作底稿应由审计人员编制、审计组长复核后分别签名盖章。

(三)明确内部审计责任制,加强对内部审计现场指导和检查。高等院校内部审计项目要实行审计组长负责制,审计项目负责人要及时了解审计工作情况,对审计人员的工作给予充分的指导、监督和复核。

(四)做好综合分析工作,提高审计报告水平 。在编制审计报告时,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审计发现进行深加工,为写好审计报告服务;二是审计报告着眼点要高。审计报告反映的审计信息应有利于被审计单位加强内部控制,改善内部管理,有效防范和规避经营风险;三是审计结论准确、客观;四是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要具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这样才能提高审计报告的水平,才能使得审计成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五)加强审计终结后的质量控制 。加强审计终结后的质量控制,除了及时总结审计工作,吸取经验和教训以外,还要建立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应明确审计人员应该承担的质量控制责任,没有履行好责任就应该追究和处理。另外,加强审计档案管理,项目组应及时将项目的审计资料整理归档,加强对审计档案的质量控制,也是把好审计项目质量关的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李金华.审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2]王红亮.“免疫系统”视角下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研究[J].商情,2012(50):19-20.

[3]林松池.高校内部审计创新的探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12):184-185.

高校法制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法律、法规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密切地结合起来,在教职工队伍中,认真组织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法律法规,切实提高广大教职工对计生工作的思想认识,在本职工作中,积极主动配合镇党委、政府、计生部门,做好计生工作,为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综合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生活服务。

二、工作目标

1、坚持以中央《决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系统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意见》,完善和规范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学校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水平,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

2、坚持三为主的方针:宣传教育为主、避孕措施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把宣传教育放在计划生育工作的首位,普及常识,提高全体教职工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

以上措施的实施,确保了我校计划生育工作任务目标的落实,我校计划生育率、女职工初婚晚婚率、一孩晚育率、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合格率、避孕节育措施落实率、药具发送随访率达100%,药具使用有效率在100%以上:各项宣传活动覆盖面积达100%。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均达到100%。

三、主要工作

1、强化“国策”观念,增强责任意识

以学校党支部为核心,党、政、工、团组织密切配合,广泛深入地在教职工中,组织学习党的十七大会议文献以及党和国家有关计生工作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切实提高广大教职工对计生工作的思想认识,从而自觉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积极主动地宣传好、落实好学校教职工的计划生育工作。

2、采用多种形式开展计划生育宣传工作

学校的党支部、工会、共青团组织,要结合自身的特点,教育广大教职工,自学地遵守党和国家的计生政策和法律法规,自觉地执行国家的计生政策,自觉地落实计划生育措施,不但要教书育人,还要为人师表。利用多种渠道,广泛开展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有关计生政策法规,营造计生文化氛围。抓好计划生育阵地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计划生育教育活动。开展计划生育知识竞赛,寓教于乐。

3、注重常规管理,抓好平时的随访和督查,切实做好长效避孕节育措施工作,高质量、高标准地做好常规工作,提高计划生育工作的规范化水平。坚决杜绝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行为发生。

4、建立健全教职工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制度,做好相关资料档案的建立和规范工作,做到计生工作档案齐全。真正实现了计划生育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

5、认真落实计划生育的奖励政策,对符合计生奖励政策的教职工,认真落实计生奖励优惠政策。

高校法制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校基建 会计核算 竣工财务决算

一、高校基建项目的特点

(一)政策性强

高校基建资金来源渠道多样化,有国家拨款、捐赠资金 、自筹资金,普遍的对预算控制比较严格,均要先列入计划,再建设,各个不同资金来源的项目对建设的要求也不同,有各自的章程规定,对于项目如何管理有明确的指示;高校基建项目在在规划时还要考虑学校的特有的文化元素,体现历史的延续性,在基建项目管理和造价管理上都有自身的特点,项目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强,学校对于基建项目的管理也比较重视,设置了专门的招投标机构,还有监察部门对建设项目严格把关,一些重大项目委托第三方进行全程跟踪审计,这些均为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和顺利通过竣工决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注重社会效益

一个投资项目的效益分财务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但高校基建项目更加注意社会效益,更注意社会影响,在质量、进度、投资方面有更严格的内控要求,高校基建项目的建设要能够对学校未来的发展产生好的后果和影响,能够为师生营造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所以高校对项目管理的力度越来越大,也越来越规范了。高校基建会计人员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管理手段,完善核算方法配合项目组、标办、监察部门、审计部门将基建工作做好,满足高校财务管理和决策的需要。

二、高校基建会计核算的现状

(一)基建资金使用计划管理环节比较薄弱

目前高校基建会计核算存在重记账、轻监管的现象,财务部门只是担当出纳的角色,对于项目建设资金的核算仅停留于表面的工作,有广度没有深度,缺乏深入探索的能力,对于一个项目缺乏深度的挖掘研究,无立体化的概念,没有将资金使用计划落实到各个基建项目中去。

(二)基建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

高校基建会计人员比较少,知识面多半也仅限于会计专业,多数不具备基建领域的相关知识,有的高校甚至没有设置专门的基建财务部门,由事业单位会计兼基建会计,对于基建项目的全过程不是很清楚,基建会计人员更没有机会深入到项目组、工地做更多的了解,缺乏实践经验,财务发挥的能力受到限制。

(三)交付使用资产手续严重滞后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基建项目建成使用多年,在财务的账上仍然反映为在建工程,造成学校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和实际已经完工交付使用的资产价值不符,严重影响到学校的资产管理水平。

三、高校基建会计核算的现状导致的问题

(一)没有资金使用计划成本很难得到有效控制

高校对于年度基建计划工作还是比较重视的,但往往是计划得到上级主管部门批复后就万事大吉了,没有接下来制订对基建会计人员的工作有指导意义的详细的能够逐项落实到具体工程上的月用款计划,对于计划与实际偏离的情况不能及时发现,没有计划指导,在工作过程中很难发现明显的不合理支出,由于基建财务账上只反映实际发生的数据,基建会计人员只能被动支付,无法从总控上来约束项目组的行为。

(二)决算工作困难重重

由于基建项目工期长,档案管理比较分散,建委、事业财务、审计部门、档案馆均有,财务部门所掌握的资料有限,基建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也有限,项目竣工后财务人员在项目组及审计组之间的沟通不畅,使竣工决算的审核难以通过,拖到最后项目组解散,施工单位也不易找到当事人,整改难执行,交付使用资产手续严重滞后,影响到已完工项目结转为固定资产,账实不符,拖延的时间越久越容易造成学校资产的流失。

四、完善高校基建会计核算的对策

(一)基建会计人员应加强继续学习,完善知识结构

1、专业知识

基建会计人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学习一些审计学、项目管理学、建筑学、工程造价学、工程预算学方面的知识,了解项目生命周期中经济活动的过程,寻找资金管理切合点以便在工作中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把可能出现的异常提前避免,以有效地解决那些较为棘手的基本建设会计核算的问题。

2、政策法规

除了拓展专业领域的知识外,基建会计人员还应该了解最新的国家政策及相关法律及法规的内容,如:招投标法、合同法、审计法等;还要熟悉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法规制度,尤其要熟练掌握学校自行制订的各项法律法规的执行细则,它是基于原法律的基础上制订的更加具体的容易操作的规章制度,需要严格执行的,是我们提高政策执行水平和依法办事能力的途径。

(二)做好资金需求计划

1、总资金需求计划

项目投资与造价的总控体制大体是项目组根据项目建议书中的有关技术资料参考类似项目做框算总投资,经批复后由方案设计产生估算文件,可研批复后到初算至预算可做出详细的投资控制文件。会计人员要了解项目的投资与造价的总控制体制的形成过程,并根据相应的文件来编制前期工程费、工程建设费、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不可预见费的投资计划表,进而做出项目总资金需求计划。

2、分项资金需求计划

工程建设费是项目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施工图的产生,根据合同网络图,项目组编制造价总控计划,至施工总包招标结束后产生合同网络图并可获得项目进度总控计划,会计人员就可以按进度总控计划将合同网络中的费用分解,编制出项目月度付款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只需要微调就可以了,这样每个合同对应一项经济指标,在执行过程中如果严格按照合同执行的话,工程造价就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高校法制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上世纪70 年代末开始,

一、新中国人口增长的概况及控制措施。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人口总数从1949 年的5 亿增长到1964 年的7 亿,再从1964 年的7 亿到1974 年的9 亿,然后又从1974 年的9 亿到1995 的12 亿,然后再从1995 的12 亿到2005 年的13 亿。从增幅特点看,1949 年到1964 年的15 年时间,由5 亿增加到7 亿,每增加1亿用了7 年半的时间,从1964 年到1974 年10 年的时间里,由7 亿增加到9 亿,每增加1 亿用了5 年的时间,从1974 年到1995 年21 年的时间里,由9 亿增加到12 亿,每增加1 亿用了7 年的时间,从1995 年到2005 年10 年的时间,由12 亿增加到13 亿,每增加1 亿用了10 年的时间。另外,按照目前总和生于率预测,中国人口仍将已年均800 万- 1000 万的速度增长。那么,按照这个速度,到2010 年和2020 年,中国人口总量将分别达到13. 7 亿和14. 6 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再2033 年前后,大约15 亿左右。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我国人口增长幅度呈现出由慢- 快- 较慢- 更慢的特点,计划生育国策的实行使中国在30 年内少生了将近4 亿人,计划生育使中国13 亿人口日晚到4 年,使世界60 亿人口日晚到4 年。我国人口过度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这归功于计划生育工作的成功开展。

20 世纪70 年代末开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法律、法规,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或者只收养一个子女后不再生育的夫妻,可以提出申请,经所在单位或者乡( 镇) 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核实,报县(区)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发给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独生子女家庭享受国家和各级政府制定的待遇。我国各省市地区根据国家的计生条例规定,制定适合当地的独生子女优惠政策。有些地区农村独生子女农户,还享受下列待遇:(1) 优先列为家庭经济发展的重点扶持对象,在资金、技术、培训、信息等方面予以支持、优惠;(2)组织劳务输出时优先安排;(3) 在调整自留地、自留山时给予照顾,分配集体收益时,增加一人份的份额;(4)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可以对独生子女学生减免杂费;(5)对贫困家庭,在扶贫贷款、以工贷赈、扶贫项目和社会救济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我国的独生子女优惠政策推动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有效落实,在全社会形成实行计划生育光荣的良好氛围。今天,中国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有效的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把生育水平降到了更低水平以下,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生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全面控制人口增长到稳定低水平生育的转变,并且正在或者将要实现从稳定低生育水平到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转变,成功的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中国人口的有效控制促进了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对稳定世界人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持续提高人口综合素质。

人口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作为整个社会发展生态性条件之一,人口也是教育发展的生态性条件之一,并且是构成教育潜在对象的总体。马寅初早在1959 年就说:在人口问题上,我们要赶的是“质”,不是“量”;他的《新人口论》的中心论点就是:在中国不仅要控制人口的数量,而且要提高人口的质量。在中国人口过度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如何持续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我们综合治理人口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确立,教育投入问题被列为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为了保障教育投入的稳定性,我国各级财政认真落实并出台的筹措教育经费的各项法律规定和政策,保证做到《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不断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拨款占国民产值的比例。

1995 年至2001 年,全国教育总经费平均每年增长16. 26%,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幅度,保证了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九五”期间,全国教育总经费累计为14941. 25 亿元,是“八五”期间6025. 24 亿元的2. 48 倍。2001 年,全国教育总经费达到4637. 66 亿元,比2000 年的3849. 08 亿元增加788. 58 亿元,增长20. 49%,是1996 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从1998 年起,中央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连续五年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仅此一项,中央本级财政1998 年到2000 年实际增加教育经费183 亿元,五年累计可超过400 亿元。在中央决策的影响下,约有20 个省、市提出,省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每年增加1 至2 个百分点。1998 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2949 亿元,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1565 亿元,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1. 41 个百分点,1999 年比1998 年增长了13. 56%。同时,我国政府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等以各种形式投资教育、扩大教育资源的来源和渠道,以增强教育发展后劲。

人类可持续的希望在于人类自身发展能力的持续发展。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现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国民教育体系,由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硕士、博士教育;从在职知识更新,技术技能培训、继续教育、转换职业教育、老年教育、教育网络等等。

我国建立富有灵活性和弹性的高等教育、教学制度、终身教育体系,为全民创造多种多样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选择机会。

仅1999 年高校扩招33. 1 万人,并逐年扩招。已逐步将我国人口资源“包袱”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在《2003 - 2007 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进一步提出了“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构建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这标志着我国将进入一个国民综合竞争力与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我国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进一步推动计划生育工作的有效落实。论文联盟-

三、高校校园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高等学校是社会上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其人员中知识分子比例远远高于其他群体,对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也有其自身特点。笔者任职的华侨大学,校园里居住着各种不同类属的人员(编内职工、编外职工、境内学生、境外学生、临时工、家属等等)。特别是2001 年国家对高校招生取消了年龄限制;2005 年9 月国家取消高校学生在校不准结婚的禁令;由此,教育部再次修订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其中明文规定:“学生在校期间结婚不再需要获得学校同意……可登记结婚”。2007 年,国家出台的《关于高校在校学生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把高校在校学生纳入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范围,允许高校学生合法生育,从法律、法规和政策等不同层面上保护学生合法权益。随着这些规定和意见的相继出台,面对大学生结婚和生育都成为可能,高校的人员结构,人们的思维方式,婚育观念,较之从前有了较大的变化,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高校计生管理工作提出新的挑战。

我校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学校行政工作内容之一,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成为学校的一个常设机构,领导小组组长由学校党委书记亲自担任,小组成员由学校几个重要行政职能部门的领导所组成,学校各部门的党政一把手均为本部门人口与计划生育第一责任人,真正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一把手工程”的管理机制在学校的具体落实,从而构筑了以宏观调控为主导的校园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新模式的第一层面框架体系,确保了学校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的全面贯通。为了更好配合属地在校园里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我校于2005 年6 月修订出台了两份校级文件《华侨大学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暂行规定》、《华侨大学教职工免费享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施细则》,两份文件充分明确了各个部门的人口宏观调控管理和综合治理工作的任务职责以及个人的义务、权利和福利。学校积极配合属地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整合资源,优化工作环境,发挥学校医院承担计生“三查”工作,减轻属地街道办事处计生工作量,节约国家资源和师生的时间。我校将当前在城乡开展的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优质服务引进高校,加强学校计生管理人员培训,共享服务资源。学校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经费纳入学校财经单项预算,从而确保了国家计划生育奖励政策的顺利贯彻,让响应国家号召,实行计划生育的教职工真正得到实惠,形成实行计划生育光荣的良好氛围。

为了使在校学生也能享受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我们通过调查、分析和研究高校学生在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方面的需求,及时把已婚学生也纳入计生管理服务,具体措施与效果集中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建立已婚学生数据库;二是已婚学生可以享受同教职工相同的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即全年免费享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相关检查;三是根据国家修订简化公民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大学生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结婚的,也不要经过学校的同意或者证明,就可以直接到其户籍所在地的民政局办理登记结婚。学校拨款设立相关课题,支持计生管理人员开展研究工作,笔者初步探讨在高校开展计生管理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1. 构建高校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运行机制。探索适合高校师生特点和需求的工作模式,计划生育工作实行宣传教育为主,避孕节育为主,经常工作为主,从宏观调控、中观服务、微观自治三个层面构建的新型生态高校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运行新机制。

2. 加强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和网络平台建设。

利用高校完善的校园网络系统和资源,推进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和婚育服务的信息化。在校园网开通两个计生专题栏目:

(1)计生政策法规———主要是宣传计生政策法规;(2) 计生服务指南———主要是提供计生服务信息以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相关知识。

3. 普及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针对目前高校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形式单一、宣教内容笼统、在生殖健康方面的咨询服务较少,宣教机制力量薄弱、宣教时间存在短视效应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地进行计生宣传教育。创建和完善校园计生专题栏目,定期滚动式张贴计生墙报,及时向师生提供生殖健康咨询服务和技术服务,宣传计生政策法规、计生服务指南;在学生中开展生殖健康知识的课程与讲座、举办专题论坛、设立学生咨询室等。

4. 加强学生计生管理与服务。建立已婚学生数据库,制定将学生纳入管理的具体措施,提高计划生育管理的效率。

随着国家对高校招生取消了年龄限制和取消高校学生在校不准结婚的禁令,毕业生的用人单位纷纷要求学生持有婚育状况证明,在属地民政局还不能够规范地出具婚育状况证明的情况下,学校本着对学生极端负责任的科学态度,率先大胆使用统一格式的证明书,为全校学生出具婚育证明未婚证明,方便学生就业等。

5. 设立计划生育公益金可行性研究。用于有关计划生育特殊情况的扶持和救助,促进计划生育工作开展。

6. 成立计生协会互助中心,妥善解决计生社会问题。大学必须保持社会精神堡垒的圣洁姿态,做引领社会前行的火炬,大学的使命之一是促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作为大学的计生办不仅要好大学内部的计生管理工作,大学的计生办更有责任和义务去探索和研究:1. 如何针对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两大严峻社会问题———养老和就医问题?

2. 如何综合利用现有各种社会资源,促进统筹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方式方法出台与实施? 这两个研究方向是符合2006年1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的三大核心内容: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论|文|联|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发[2006]22 号)。

[3]《中国计划生育手册》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高校法制工作计划范文第11篇

上世纪70 年代末开始,

一、新中国人口增长的概况及控制措施。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人口总数从1949 年的5 亿增长到1964 年的7 亿,再从1964 年的7 亿到1974 年的9 亿,然后又从1974 年的9 亿到1995 的12 亿,然后再从1995 的12 亿到2005 年的13 亿。从增幅特点看,1949 年到1964 年的15 年时间,由5 亿增加到7 亿,每增加1亿用了7 年半的时间,从1964 年到1974 年10 年的时间里,由7 亿增加到9 亿,每增加1 亿用了5 年的时间,从1974 年到1995 年21 年的时间里,由9 亿增加到12 亿,每增加1 亿用了7 年的时间,从1995 年到2005 年10 年的时间,由12 亿增加到13 亿,每增加1 亿用了10 年的时间。另外,按照目前总和生于率预测,中国人口仍将已年均800 万- 1000 万的速度增长。那么,按照这个速度,到2010 年和2020 年,中国人口总量将分别达到13. 7 亿和14. 6 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再2033 年前后,大约15 亿左右。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我国人口增长幅度呈现出由慢- 快- 较慢- 更慢的特点,计划生育国策的实行使中国在30 年内少生了将近4 亿人,计划生育使中国13 亿人口日晚到4 年,使世界60 亿人口日晚到4 年。我国人口过度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这归功于计划生育工作的成功开展。

20 世纪70 年代末开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法律、法规,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或者只收养一个子女后不再生育的夫妻,可以提出申请,经所在单位或者乡( 镇) 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核实,报县(区)级人民政府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发给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独生子女家庭享受国家和各级政府制定的待遇。我国各省市地区根据国家的计生条例规定,制定适合当地的独生子女优惠政策。有些地区农村独生子女农户,还享受下列待遇:(1) 优先列为家庭经济发展的重点扶持对象,在资金、技术、培训、信息等方面予以支持、优惠;(2)组织劳务输出时优先安排;(3) 在调整自留地、自留山时给予照顾,分配集体收益时,增加一人份的份额;(4)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可以对独生子女学生减免杂费;(5)对贫困家庭,在扶贫贷款、以工贷赈、扶贫项目和社会救济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我国的独生子女优惠政策推动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有效落实,在全社会形成实行计划生育光荣的良好氛围。今天,中国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有效的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把生育水平降到了更低水平以下,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生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全面控制人口增长到稳定低水平生育的转变,并且正在或者将要实现从稳定低生育水平到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转变,成功的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中国人口的有效控制促进了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对稳定世界人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持续提高人口综合素质。

人口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作为整个社会发展生态性条件之一,人口也是教育发展的生态性条件之一,并且是构成教育潜在对象的总体。马寅初早在1959 年就说:在人口问题上,我们要赶的是“质”,不是“量”;他的《新人口论》的中心论点就是:在中国不仅要控制人口的数量,而且要提高人口的质量。在中国人口过度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如何持续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我们综合治理人口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确立,教育投入问题被列为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为了保障教育投入的稳定性,我国各级财政认真落实并出台的筹措教育经费的各项法律规定和政策,保证做到《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不断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拨款占国民产值的比例。

1995 年至2001 年,全国教育总经费平均每年增长16. 26%,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幅度,保证了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九五”期间,全国教育总经费累计为14941. 25 亿元,是“八五”期间6025. 24 亿元的2. 48 倍。2001 年,全国教育总经费达到4637. 66 亿元,比2000 年的3849. 08 亿元增加788. 58 亿元,增长20. 49%,是1996 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从1998 年起,中央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连续五年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仅此一项,中央本级财政1998 年到2000 年实际增加教育经费183 亿元,五年累计可超过400 亿元。在中央决策的影响下,约有20 个省、市提出,省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每年增加1 至2 个百分点。1998 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2949 亿元,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1565 亿元,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1. 41 个百分点,1999 年比1998 年增长了13. 56%。同时,我国政府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等以各种形式投资教育、扩大教育资源的来源和渠道,以增强教育发展后劲。

人类可持续的希望在于人类自身发展能力的持续发展。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现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国民教育体系,由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硕士、博士教育;从在职知识更新,技术技能培训、继续教育、转换职业教育、老年教育、教育网络等等。

我国建立富有灵活性和弹性的高等教育、教学制度、终身教育体系,为全民创造多种多样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选择机会。

仅1999 年高校扩招33. 1 万人,并逐年扩招。已逐步将我国人口资源“包袱”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在《2003 - 2007 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进一步提出了“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构建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这标志着我国将进入一个国民综合竞争力与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我国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进一步推动计划生育工作的有效落实。-

三、高校校园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高等学校是社会上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其人员中知识分子比例远远高于其他群体,对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也有其自身特点。笔者任职的华侨大学,校园里居住着各种不同类属的人员(编内职工、编外职工、境内学生、境外学生、临时工、家属等等)。特别是2001 年国家对高校招生取消了年龄限制;2005 年9 月国家取消高校学生在校不准结婚的禁令;由此,教育部再次修订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其中明文规定:“学生在校期间结婚不再需要获得学校同意……可登记结婚”。2007 年,国家出台的《关于高校在校学生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把高校在校学生纳入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范围,允许高校学生合法生育,从法律、法规和政策等不同层面上保护学生合法权益。随着这些规定和意见的相继出台,面对大学生结婚和生育都成为可能,高校的人员结构,人们的思维方式,婚育观念,较之从前有了较大的变化,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高校计生管理工作提出新的挑战。

我校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学校行政工作内容之一,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成为学校的一个常设机构,领导小组组长由学校党委书记亲自担任,小组成员由学校几个重要行政职能部门的领导所组成,学校各部门的党政一把手均为本部门人口与计划生育第一责任人,真正使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一把手工程”的管理机制在学校的具体落实,从而构筑了以宏观调控为主导的校园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新模式的第一层面框架体系,确保了学校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的全面贯通。为了更好配合属地在校园里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我校于2005 年6 月修订出台了两份校级文件《华侨大学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暂行规定》、《华侨大学教职工免费享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施细则》,两份文件充分明确了各个部门的人口宏观调控管理和综合治理工作的任务职责以及个人的义务、权利和福利。学校积极配合属地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整合资源,优化工作环境,发挥学校医院承担计生“三查”工作,减轻属地街道办事处计生工作量,节约国家资源和师生的时间。我校将当前在城乡开展的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优质服务引进高校,加强学校计生管理人员培训,共享服务资源。学校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经费纳入学校财经单项预算,从而确保了国家计划生育奖励政策的顺利贯彻,让响应国家号召,实行计划生育的教职工真正得到实惠,形成实行计划生育光荣的良好氛围。

为了使在校学生也能享受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我们通过调查、分析和研究高校学生在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方面的需求,及时把已婚学生也纳入计生管理服务,具体措施与效果集中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建立已婚学生数据库;二是已婚学生可以享受同教职工相同的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即全年免费享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相关检查;三是根据国家修订简化公民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大学生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结婚的,也不要经过学校的同意或者证明,就可以直接到其户籍所在地的民政局办理登记结婚。学校拨款设立相关课题,支持计生管理人员开展研究工作,笔者初步探讨在高校开展计生管理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1. 构建高校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运行机制。探索适合高校师生特点和需求的工作模式,计划生育工作实行宣传教育为主,避孕节育为主,经常工作为主,从宏观调控、中观服务、微观自治三个层面构建的新型生态高校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运行新机制。

2. 加强计划生育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和网络平台建设。

利用高校完善的校园网络系统和资源,推进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和婚育服务的信息化。在校园网开通两个计生专题栏目:

(1)计生政策法规———主要是宣传计生政策法规;(2) 计生服务指南———主要是提供计生服务信息以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相关知识。

3. 普及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针对目前高校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形式单一、宣教内容笼统、在生殖健康方面的咨询服务较少,宣教机制力量薄弱、宣教时间存在短视效应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地进行计生宣传教育。创建和完善校园计生专题栏目,定期滚动式张贴计生墙报,及时向师生提供生殖健康咨询服务和技术服务,宣传计生政策法规、计生服务指南;在学生中开展生殖健康知识的课程与讲座、举办专题论坛、设立学生咨询室等。

4. 加强学生计生管理与服务。建立已婚学生数据库,制定将学生纳入管理的具体措施,提高计划生育管理的效率。

随着国家对高校招生取消了年龄限制和取消高校学生在校不准结婚的禁令,毕业生的用人单位纷纷要求学生持有婚育状况证明,在属地民政局还不能够规范地出具婚育状况证明的情况下,学校本着对学生极端负责任的科学态度,率先大胆使用统一格式的证明书,为全校学生出具婚育证明未婚证明,方便学生就业等。

5. 设立计划生育公益金可行性研究。用于有关计划生育特殊情况的扶持和救助,促进计划生育工作开展。

6. 成立计生协会互助中心,妥善解决计生社会问题。大学必须保持社会精神堡垒的圣洁姿态,做引领社会前行的火炬,大学的使命之一是促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作为大学的计生办不仅要好大学内部的计生管理工作,大学的计生办更有责任和义务去探索和研究:1. 如何针对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两大严峻社会问题———养老和就医问题?

2. 如何综合利用现有各种社会资源,促进统筹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方式方法出台与实施? 这两个研究方向是符合2006年1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的三大核心内容: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论|文|联|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发[2006]22 号)。

[3]《中国计划生育手册》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高校法制工作计划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教学管理 职能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200

教学管理指的是学校管理人员、老师及学生一起遵守的教学标准,全面发挥管理功能,利用多种管理方法及技术,整合教学体系中的教师、学生、教材、设施等要素,从而保证教学管理机构良好运转,教学活动安全进行,达成我国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讲,其教学的管理职能就是依据学生特点及教育任务,遵照管理标准及方法施行校园管理,从而保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为社会培养高级人才。以下简要针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职能进行探讨:

1 教学管理之中的计划及决议职能

1.1 计划职能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中,计划主要是依据目标及决策的标准,实行整体安排,编订实施流程及方法,创建有关政策、标准等。在教学管理中,计划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对管理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对计划进行类别划分,主要可以分为:教学筹划、教学计划、教学标准、教学管理计划等。教学筹划主要指的是对高职院校整体的工作进行长远的筹划,包含:规模、方法、手段等;教学计划指的是高职院校开展教学的整体内容,包含:课程设定、目标选取、教学实践、教学过程等;教学标准指的是高职院校以我国教育相关规定为基础创建的人才培养标准;教学管理计划主要指的是包含管理及组织的各类教学工作计划,例如:招生计划、培训计划、毕业计划等。

1.2 决议职能

决议指的是人们对将来发展目标、方法、原则、方向等作出的决定及选择。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决议职能主要包含两大类,即目标的预测及目标的决定。高职院校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存在明确的人才培养标准。教学体系本身的发展方向就是同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相融合,发展教学条件、教学规模、师资力量等。目标的预测就是决定教学管理的方向及教学的对象,主要包含:教学整体对象及各个环节的对象等;而目标的决定主要包含决定课程内容、决定教学质量、决定教学思想等具体内容。

2 教学管理中的组织及实行职能

2.1 组织职能

组织职能指的是依照对象的要求,对任务的权利及结构关系进行设计,创建高效、科学的管理结构。对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组织职能来讲,其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其一,为了完成教学整体任务,将其分解成小任务;其二,对小任务进行分类,创建职权部门,例如:依照教学科目创建教研部门等;其三,配备并选取专业的教职人员及实验管理人员,明确划分责任,给予他们一定的权利;其四,拟定有关沟通资料、协调职权的标准,例如:教学管理标准、教师责任标准等。同时,也不是每一条标准都要创建相关部门。组织职能应调节好权利与员工间的关系。

2.2 实行职能

实行职能指的是组织相关力量保证计划稳步实行。其最终目的在于让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一般来讲,实行职能主要包含的内容有:其一,目标统一,让高职院校内的学生整体上目标统一;其二,指挥统一,让教学管理体系中的工作都依照数量、人员得以完成;其三,责任与权利统一,让高职院校中的管理从业人员及老师清楚自身责任,工作内容,互相合作;其四,步骤统一,根据计划统一步骤,保证计划落到实处。

3 教学管理中的监管及检验职能

3.1 监管职能

监管指的是观察并且督促。检验指的是对预测的准确性、科学性、计划性及完善性进行考核、评价。监管及检查具备两种职能:其一,对下属员工的工作进行监管及检验,对表现突出的员工予以表扬,纠正员工的错误行为;其二,对领导层面人员自身的管理能力进行监管与检验,确保制定的规划、方法等与相关标准相吻合,使管理从业人员明确自身职能。

3.2 检验职能

由根本来看,检验是信息的反应,利用检验能够找寻到高职院校在管理期间存在的不足及缺陷,并且发掘优点,积累经验,进行改进,保证院校的进一步发展。将教学管理中检验职能依照时间进行划分类别,包含:日常检验及周期检验。日常检验能够及时发现问题,从而在第一时间消除危害;周期检验时间较为集中,检查内容相对较多、较为深入。二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依照范围进行划分类别,包含:专项检验及全面检验。全面检验指的是当前高职院校内的所有事宜;专项检验指的是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检查,审核。专项检验包含的内容决定了检查的意义,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期间应将专项检验与全面检验交替实行。依照检验的方法进行划分类别,包含:从上到下检验、相互检验及自行检验。从上到下检验指的是高职院校内的管理人员对下属教师、学生的检验,此类检验具有考核、监管的功能。相互检验指的是校园内每一名成员的互相检验,例如:教师们相互听课,相互检查学生作业等。自行检验指的是校园内每一名成员的自我检验。主要存有两种情况:其一,依照院校制定的标准开展;其二,自主开展。自我检验具备较强的责任感。

4 教学管理中的控制职能

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控制职能主要包含:教学前期的控制、教学期间的控制及教学结束的控制三项内容。教学前期的控制是一项预防性的控制,就是事先通过相关方法控制偏差,发挥预防的功能;教学期间的控制指的是在教学计划落实期间进行控制工作,利用观察现场、考核人员等方法形成对教学过程的评估、建议,及时改正教学偏差,确保教学计划顺利开展;教学结束的控制也被称为教学的结果控制,是基于评估分析的层面上实行的控制,指的是当计划结束后,将真实内容同预期计划进行对比,将存在的偏差作为未来工作的参考。

5 总结

总而言之,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其教学管理工作与学校的未来发展、学生的教育质量之间都存在密切的关联,相关工作人员应深入研究教学管理的职能,不断进行改进与完善,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的管理能力,为社会提供更为优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智勇.高职院校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思考[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2]温正胞.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的管理困境:根源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11,(9).

高校法制工作计划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地方高等院校 计划生育管理工作 制度 反思

长期以来,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在地方高等院校处于边缘地位。随着1999年全面扩招,地方高等院校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无论是教职工还是学生,其人口规模都急剧扩大,这给地方高校计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但遗憾的是计生工作并没有随之得到较大的改善和提高。本文以乐山师范学院为例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管理制度长期缺失

一切工作的开展当以制度做保障,没有管理制度,其工作的开展必然无序。乐山师范学院自开展计生管理工作至今,始终没有一部针对本校教职工和学生的计生工作的开展、管理、应急处理、问责及评价的完整的工作手册和管理制度。一切工作的开展都是按惯例进行,缺乏有效的指导。2006年在乐山师范学院开展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使得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像计生管理这类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其办公室设立在国有资产管理处,由国资处处长领导和监督,很让人费解。2010年国资处处长前往武汉大学深入学习,返校后随即安排人员草拟了《乐山师范学院计划生育管理办法》,随后领导层层审批,时至今日,已一年有余,管理办法却终未出台。其制度的缺失可窥见一斑,重点高校与地方高校在计生管理工作上的重视程度的差别在此也清晰可见。

二、新问题缺少新措施

随着高校的发展,计生管理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但这并没有得到制度上、物质上、人力上的投入。计生管理对象包括在编教职工、临时聘用人员、流动人员及在校大学生,年龄层次发生了变化,管理结构也日趋复杂。

教育部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颁布,人口计生委、教育部和公安部三部委2007年出台的关于高校在校生计划生育问题意见,等等,使得在校大学生也成为计划生育宣传工作的重要对象。由于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国家允许高校毕业生人事、档案、户口等关系在校挂靠时间最多可达2年,这个给计生管理工作人员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因为现实要复杂得多。很多毕业生在3―4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没有找到相对稳定的工作,其户口、档案仍存放在学校。特别是国家婚姻登记制度改革以后,结婚登记无需单位证明,关系挂靠在学校的毕业生往往是结婚怀孕数月后才匆匆来校办理生育证明,而且基本上不能提供离校期间的婚育状况证明。这就意味着这部分人的婚育状况在管理上出现了时段空白。

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教职工、临时聘用人员及流动人口数量也大幅度增加。第一部分人群以年轻教师为主,大多刚刚踏上工作岗位,正值婚育年龄。他们往往有着较高的学历,但对计生政策知之甚少,因此需要重点进行计生宣传工作,防止出现违法生育的现象。对于第二、三部分人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现行体制,对他们的计生工作应实行双重的“户籍管理”和“属地管理”,但实际操作中难以实现二者的沟通。无流入前的婚育证明,就难以了解流入后的婚姻情况,加之该人群文化层次较低、流动性大,计生观念薄弱,在管理中不积极配合,逆反情绪重,对违规生育的危害也知之甚少,给高校的计生宣传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

另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使其用人机制更加灵活多样。有的工作人员来校工作时既无人事户口关系,又无婚姻状况证明,属于“人户分离”的群体;还有不少教职工的子女因失业、下岗等原因,返回校区内与父母同住,甚至很多教职工的亲戚朋友等子女的户口也挂靠在学校,由“单位人”变为了“社会人”。上述“人户分离”群体与学校有事实上的劳动关系,校区内居住的“社会人”的现居住地是学校,按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的规定,他们都是高校计生工作的管理服务对象。而这类人群增加了高校计生工作的难度。

三、投入严重不足

1.人员配置不合理。

2012年乐山师范学院共有教职工1496人,学生18900人,而具体负责计生工作的仅1人,同时还负责全校的教职员工的医疗保险等多项工作。随着高校人口规模的扩大,人口计生部门机构设置和干部配备非但未得到加强,反而面临机构撤并、人员萎缩的境地。同时,因为缺少协调合作机制,加之没有专职人口计生干部,学校计生办公室形同虚设,无法与相关部门、人员及教师协调,难以有效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与优质服务,比如防艾滋病宣传、节育宣传、计生政策宣传等往往难以在全校开展。面对这些复杂的多元的因素,计生管理工作单由一个人干难以胜任和改善。

2.管理上的忽视。

由于十几年的高校扩招一路高歌猛进,其教学任务和行政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量都急剧加大。在乐山师范学院,各级领导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科研实力等方面,而对计生工作,即使是分管领导,也少有问津。遇到突发事件,解决问题比较简单粗暴,要么一纸解聘,要么劝其辞职,要么直接追究工作人员责任。这类问题在乐山师范学院近几年已发生过几起。这些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计生政策宣传不到位而引起的。虽然计生分管部门建立了计生宣传网站,但位置不明显,归属不明确,师生很难按常规路径检索到网站,无法有效地了解到学校的计生政策及计生工作办证程序,致使诸多教职工为此常常反复电话咨询,降低了工作效率。

3.相关部门缺乏沟通。

由于学校各部门信息沟通不畅,相关工作脱节,计生工作人员难以开展工作,甚至引发误解和冲突。比如,乐山师范学院人事处要求每年新进人员的聘任材料中必须含有其当地的婚姻状况及婚育方面的证明,而在人才引进时,无论是各个院系还是人事处都没有与负责计生工作的部门取得联系,完善必要的手续。这使得新进人员在办理《生育服务证》及《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时,计划生育部门无法根据相关资料提供证明。有些教职员工不懂计生政策,大吵大闹,引发矛盾,而出具相关证明,要么是各院系根据教师口头承诺开具,要么教师返回原地重新开具,使得简单问题复杂化。这不仅增大了新进人员的心理隔阂,而且为违反计生政策埋下了隐患。由于几次突出事例,学院计生管理部门进行了工作调整,与各学院签订了计生目标管理责任书,并对此实行“一票否决”制,但实效不大。在各级领导看来,这都是边缘事务,无需上心。由此可见,乐山师范学院计生管理工作存在诸多漏洞和弊病。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少,计生工作的专项经费匮乏,这些都成为新时期地方高校计生管理工作发展的瓶颈。

四、高校计生管理工作反思

1.提升认识,健全制度。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计生管理工作的确不是高校工作的中心和大局,但二者密切相关。总书记说:“做好人口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把关心、支持人口计生工作落在实处;从多方面为人口计生宣传工作创造条件、给予保障。”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人口工作的决策部署,把人口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由此可见计生管理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当今,高校行政管理强调服务意识。作为联系学校与师生的桥梁和纽带,计生管理工作更是如此。应完善计生管理办法,制定一套完整的制度以指导、管理、评价相关工作,让相关职能部门明确自己在计生管理工作中的角色和地位,形成明确的责任和沟通机制,让分管领导充分意识到高校计生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以加大投入。

地方高校应适应新时期计生工作任务的变化,按照有利于计生工作的组织协调、提高效率的原则,设立具有独立职能的计生办公室,在负责教职工和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的同时,负责在校大学生的计生管理和服务。并按教职员工、流动人口和在校大学生人数的一定比例,配备专职或兼职计生工作人员,给予计生专项经费,专款专用。在学校各片区遴选有责任心的人负责该区域的计生管理工作,并定期与校计生办工作人员进行交流。计生管理工作从认识上和制度上健全了才能迎来新的发展局面,为学校的大局工作提供支持。

2.扩大宣传,正确引导。

首先,高校计生管理工作开展的主要途径是扩大宣传,正确引导,通过制定具有广泛性和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内容,让师生充分了解信息、增进沟通。比如,针对在校大学生,适度地进行生殖健康教育,包括生殖解剖知识、生育观念教育、性心理发育、性伦理道德、性法律知识、避孕知识、性病和艾滋病的防治等知识,帮助师生解决性和生殖健康的问题。针对婚龄期及新婚期青年的教职工,宣传必要的晚婚晚育、优生优育的计生政策,以及新婚期避孕知识。针对大量的外聘人员,则要加强计生政策的宣传与贯彻,防范违规生育。

其次,采取丰富多样的宣传手段。如在校园内人员流动比较集中的地方设置计生知识宣传橱窗;定期向学校各教学院、行政部门,以及流动人口聚集多的图书馆、保卫处、后勤集团公司分发计生宣传资料;举办计生政策法规和相关知识的展览、讲座、知识问答比赛等活动;通过校园广播、学校网站等多种途径开展更广更深的宣传。采取多样化的宣传手段,不仅可以增进了解,而且可以把计生宣传工作真正做到实处。

五、结语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它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也是法定的义务,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都要受到法律的保护。地方高校的计划生育工作若能转变观念,完善制度,增加投入,则定能开展得有声有色,推动新时期的高校计生工作。

参考文献:

[1]骆楠.如何开展高校计划生育宣传工作[J].新校园,2011,(2).

[2]孙素芹.新形势下高校计划生育工作的思路[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报,2010,(1).

高校法制工作计划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作者简介:邓奕(1968-),男,湖南永州人,湖南工程学院教务处,教授;谢骐(1966-),男,湖南株洲人,湖南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湖南 湘潭 4111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XJK011BZD048)、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项目编号:湘教通[2010]243号文,333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037-0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旨在为各行业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卓越计划”对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变目前高校人才培养和行业企业需求脱节的现象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湖南工程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积淀了62年的办学经验,已形成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作为首批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湖南工程学院把实施“卓越计划”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契机和重大教学改革工程先期启动2009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两个专业。四年来学校围绕“卓越计划”在人才培养与质量提升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人才培养标准制定是实施“卓越计划”的先导点

“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分为通用标准、行业专业标准和学校培养标准三个层次。其中,通用标准规定各类工程型人才培养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国家层面的标准,也是制定行业专业标准和学校培养标准的根据和基础,是制定行业专业标准和学校培养标准的宏观指导性标准和基本标准。依照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提出工程专业毕业生必须达到l0个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湖南工程学院制定“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校企合作为背景,以课程整合为突破口,努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是实施“卓越计划”的创新点

“卓越计划”追求的是卓越的精神与卓越的态度,推行的是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强化的是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湖南工程学院创建行业与企业深度参与的卓越计划“3+1”人才培养模式,即前3学年主要在校内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结合专业内容适当穿插企业短期实习;最后一年在企业集中实践和毕业设计。集中实践安排在第七学期,采用“项目制”和“轮岗制”模式,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在校企双方导师共同指导下进行。

为制定完善的“3+1”人才培养模式,湖南工程学院多次与不同类型的企业研讨人才培养方案,尤其是针对企业学习方案的研讨,校企双方合作制定了企业学习培养方案、企业学习人才培养标准与评价机制、企业学习生活管理机制、企业学习工程教学团队。如表1为机设专业学生赴某企业学习前2个月的安排。

表1 “卓越计划”——企业教育培养计划(**公司)

培养目标:

通过企业1年时间的培养,使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掌握机械专业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具备参与项目开发、技术创新的初步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职业综合素质;提升其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进而达到融研发工程知识、技能、素质为一体的卓越工程师的基本要求

序号 培训时间 培训部门 培训内容 培训要求 实施

负责人 考核

方式 备注

1 1 人力资源部 企业介绍、管理制度学习、企业文化介绍、安全教育、行业发展介绍 熟悉企业发展历程、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具有对社会及企业环境的认知;企业运作模式的认知能力 人力资源部主管 考试

2 2 生产车间 根据3D模型,在辅导员的带领下组装设备 能够看懂3D图并能依图组装 部门经理&企业导师 实践操作实习报告

1 学习和认识各种电器、气动、五金元件性能、用途、原理 能够识别各种元件实物,并了解其性能及使用

2 学习使用solidwork

绘图软件 能够用solidwork绘图

2 认识各机构动力元件动作时序 了解动作元件在设备中作用

1 学习模具及各机构的组装要领 了解设备机构件组装关键点

三、组织管理机制是实施“卓越计划”的保障点

1.责权利清晰的组织架构

为加强对“卓越计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学校成立了基于学校、教学院、专业等不同层面的各类工作组织,形成了一个层次清晰、职责明确、责权利平衡的组织管理保障体系,湖南工程学院“卓越计划”组织管理体系如图1所示。

学校“卓越计划”领导小组负责学校层面的政策保障和激励机制、全校范围内资源配置和“卓越计划”的实施保障;“卓越计划”办公室负责全校“卓越计划”的组织、管理和协调;专家指导委员会起咨询、指导和顾问作用;各实施学院均成立教学院“卓越计划”工作小组,领导并执行学院“卓越计划”的实施工作;专业教学工作组负责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并组织实施;专业校企协作组负责审定企业学习方案,研究和处理校企联合培养、企业兼职教师聘任,特别是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校企协作问题;公共课协作组负责指导、协调、管理和评价公共课部的教学改革。

2.创新“企业学习”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是一个以教学质量为监控对象,包括对教学过程的实时控制和对教学效果的反馈控制,对促进高校高效地利用各类资源、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湖南工程学院“卓越计划”企业学习阶段教学质量执行体系涵盖的主要内容有:

(1)企业学习的过程控制。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对学生原始学习记录和学习成果进行把关和评估,包括实习周记、阶段性实习报告和月度总结、项目设计和毕业设计,并结合学生在企业的学习态度工作表现,共同对学生的学习质量作出评价。表2为机设专业学生某企业2012年下学期成绩评定表。

表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企业学习阶段成绩评定表

企业名称 学生 学号 企业指导教师 学校指导教师 安全教育与企业文化学习 产品工艺与设备 企业生产与管理 产品装配与技术服务 产品研发、工艺与制造

成绩评定按照五级制评定(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评分人: 日期: 审核人: 日期

时间:20 年 月—20 年 月

(2)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根据各专业企业学习培养方案,建立了企业学习阶段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包含时间进度、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完成质量及质量反馈等内容的监控体系;采用企业现场考察、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检查作业课程设计、与企业指导教师访谈、听取企业反馈等方式,参照现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方式建立学生考核与评价体系。

四、课程体系重构是实施“卓越计划”的难点

“卓越计划”以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各实施专业需遵循工程集成与创新特征,根据自身特点重构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湖南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以彰显专业传统优势,夯实专业基础,突出制造及工艺为落脚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由低到高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其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是:知识分层递进,强调工程知识认知规律,从通识知识教育到工程基础知识教育,再到工程专业知识教育和企业知识教育由浅入深地分层次递进。

1.素质能力分群

由通识教育课程到学科基础课程再到专业课程,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强调知识的工程应用性、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和能力素质培养的对应性,将理论课程整合为9个课程群,包括:1~4学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群;2~6学期开设的力学课程群、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群、控制技术课程群、机械制造课程群、专业拓展课程群、综合素质拓展课程群;7~8学期企业负责的企业培养课程群,以及贯穿大学四年的校企联合开展的综合能力课外培养课程群。

2.理论实践融合

强调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紧密结合,相互渗透,交互进行,达到“工学交替”的融合效果。

3.人文知识渗透

将广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渗透到专业教学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4.校内校外贯通

强调校内外教学过程的连贯性和延续性,从校内的工程认知教育逐步过渡到企业的工程师职业素质教育。

五、教学方法改革是实施“卓越计划”的支撑点

“卓越计划”着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电路理论”等专业基础课程采用了基于问题的小组研讨式教学方法,并开设了创新性实验;“供电工程”等专业课程则采用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方法,在课程开设初期布置了5个供配电工程设计项目,将学生分成10个设计小组,学生在学习课程内容的同时完成所给项目的设计内容,课程教学结束时,要求学生提交项目设计说明书和图纸,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加强知识应用能力与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高低压电器”等课程教学则采用基于工程实际课题的QQ群课外研讨式教学方法,搭建校内教师、企业工程师和学生三方互动平台,将理论知识与工程技术结合,工程教育与工程实践对接。

六、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实施“卓越计划”的关键点

建立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施卓越计划的关键。专职教师指有工程背景和科研能力强的优秀教师,兼职教师实施聘任制,面向社会、业界聘请具有丰富理论及实际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湖南工程学院建设高水平“卓越计划”师资队伍的措施主要有:

1.提升专职教师工程能力素养

强化工程经历,鼓励学校教师参与科学研究,通过产学研合作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派遣中青年教师进企业实践进修,实施不少于2年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选择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专业教师,对部分课程进行双语教学。

2.企业指导教师遴选措施到位

在企业学习阶段,学校从企业中聘任具有丰富工程经历、较扎实理论基础和受过大学教育、具有工程师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与学校派出的导师一起联合指导学生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

3.加强“卓越计划”授课教师资质认定

校内教师具备在企业工作5年的工程经历后可优先聘任承担“卓越计划”教学任务。将条件不具备的教师分批次派往合作企业参加工程实践和科研工作,不断提高工程实践经验和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校企联合运行机制是实施“卓越计划”的重点

一个卓越的工程师必须有在企业接受教育与培养的经历,选择在校企联合人才培养上能达成共识的企业是实施“卓越计划”的重点,创新校企联合培养运行机制是关键。

1.基于企业内在需求的利益驱动机制

学校帮助企业逐步解决人才和技术需求,同时以“卓越计划”为契机,帮助企业树立品牌形象及提高知名度。

2.基于校企合作正常运转的保障机制

基于校企合作正常运转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组织保障和经费保障。

3.基于校企文化融合的合作机制

加强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引导企业将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看做是自己的社会责任,促进校企共同发展。校企双方在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合作开发新课程、合作编写教材、合作授课、合作指导学生实践、合作指导学生企业学习、合作指导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合作建立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合作进行教育教学研究。

八、阶段性成果是实施“卓越计划”的激发点

“卓越计划”实施以来,学校教师积极投身教学研究,在培养平台、教材建设、教学教研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进一步激发了师生参与“卓越计划”的动力。

1.建立了一批省级以上工程实践教育基地

以实施“卓越计划”为契机,学校与湖南东信集团、株洲齿轮有限责任公司、湘电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正泰电器等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建设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协议。其中,株洲齿轮有限责任公司和湖南东信集团于2012年6月获批为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学校与这两家企业按照规划要求在实施建设。基地企业高度认同“卓越计划”培养模式,积极投入人、财、物培养学生,且为学生提供就业选择、设立奖学金等激励机制。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工程师利用工作空余时间,通过卓越论坛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在线咨询、答疑,为“卓越计划”人才培养和课程改革献计献策。

2.积极推进校本教材建设

根据“卓越计划”实施专业教材建设需要,学校制定了校本教材建设的相关原则,对申报者的资质、组成结构、选题要求、过程监控进行了明确。确定《高等数学建模与实验》等6本教材为首批“卓越计划”校本教材建设立项项目。

3.学生工程创新能力提高初见端倪

在2012年12月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湖南赛区暨第二届湖南省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中,湖南工程学院选派的以机设卓越班学生为主体的13支参赛队伍在全省25个兄弟院校的142支参赛队的竞技中发挥出色,最终获得9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的好成绩。

九、结束语

湖南工程学院将“卓越计划”作为教学改革的火车头,按照“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工程教育理念,经过近四年的研讨与实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校企合作为背景,以课程整合为突破口,在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为积极适应国家战略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宝玺.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2,(1).

[2]陈启元.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12,(1).

高校法制工作计划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126-0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其主要目标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山东理工大学为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试点院校,三年来,我校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及工作方案”要求,结合我校具体情况,以战略高度科学规划,密切校企合作,突出我校办学特色,扎实推进试点工作。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简称“机制”专业)是我校首批三个试点专业之一,为确保试点工作有效实施,根据该专业教学现状,决定自2010年起,每年从入校新生遴选40名同学,组成“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简称“卓越班”),待培养方案成熟后,再推广到整个专业。

一、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方案的制定

作为对我国现有工程教育模式的重大创新和突破,“卓越计划”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改革措施主要是通过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得以实现的,其中面向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试点专业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我校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提出了专业培养方案制定原则:坚持基础知识、工程能力、综合素质协调发展,全面提高的原则;坚持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优化的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特别加强工程实训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注重发挥学生特长的原则,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各专业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2010年6月,我校与十余家大、中型企业组建校企联盟,签订“卓越班”学生合作培养协议;从企业聘请十余名专家作为学校兼职教授,共同制定“卓越班”培养方案。在方案制定中,根据通用标准、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的要求,突出行业参与,注重实践重视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具有扎实宽厚的基础知识,具备以现代设计理论、先进制造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为主线的核心应用能力,具有现代科技观念、综合人文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组织领导能力以及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规定了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基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称之为“工程师职业的核心素质”),如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测试、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以及具有设计机械系统、部件和过程的能力,具备零部件制造工艺设计能力以及机械装备的安装、调试、检测、故障诊断的能力等。

2.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所需要的辅知识和能力(称之为“工程师职业的拓展素质”),如具有数学与自然科学和机械工程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较好的人文素质和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较强的社会责任、职业道德、团队精神、人际交流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

3.为适应新的工程环境所应具备的能力(称之为“工程师职业的时代素质”),如具有较强的成本意识、质量意识、市场意识、环保意识与国际合作与交流能力等。

根据培养目标和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课外科技创新训练体系、质量评价体系以及管理运行机制,彼此互相支撑,构成完整的、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构建

培养方案对学生各种能力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而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靠课程实现的。根据“卓越计划”总体要求和该专业能力实现矩阵的要求,进一步整合和重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重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突出能力培养,将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设置的每一门课程和实践环节都能够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合理规划课程内容,建立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机制,将相关学科专业的前沿和最新发展以及企业的生产实际引入课程,从而保证教学内容的持续有效性和对社会的适应性。在校内的学习中,除了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设计方法、基本加工技能外,应该将企业的实际案例和工程项目引入到专业课的教学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交流沟通、团队合作和竞争能力;选择国际认可度高的职业(执业)资格证书,将认证课程列入教学计划,通过日常教学与集中培训,使学生毕业前获得1~2个资格证书。根据“卓越计划”对“3+1”教学模式的要求,即在企业学习时间积累达到一年,我校机制专业安排了总计42周企业学习时间,大多为集中实践环节。企业学习阶段鼓励参与企业实际产品的开发设计、工艺编制、生产加工、质量检测等全过程,并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生产工艺改造、技术革新等创新性工作,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社会责任、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

三、实施办法和保障措施

现阶段,卓越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我校加强培养模式内涵和规律研究,以教学方法和模式改革为突破口,重点做好校企联合和优化课程体系的建设任务。校企合作有利于加强社会服务职能,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课程体系优化和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学生的成才成长。围绕上述重点工作,建立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加强政策保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探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研究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

1.健全、完善组织管理体系、政策保障体系。为保障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我校及时出台了《山东理工大学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各试点学院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卓越计划工作小组,各试点专业成立由专业负责人为组长的专业课程建设团队。另外我校还成立由分管副校长、试点专业负责人、合作企业负责人、企业技术骨干等组成的卓越计划校企协作组,负责企业学习阶段的具体实施方案的制定,协调校企关系。我校还进一步加大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经费支持力度,并在师资配备与培训、教学实验场地、教研立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2.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学校教学资源许可的情况下,聘请校内外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和高水平师资参与卓越班学生的教学和指导工作,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逐渐建设一支整体素质较高的教学团队,为卓越班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3.探索适应卓越班的教学模式,注重多种教学模式的融合互补。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模式的运行质量、教学方式方法的有效性。遵循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探索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将卓越计划试点与已有的质量工程项目和其他教学改革项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推进。特别是借鉴早于卓越计划开始实施的CDIO教学模式改革的相关经验,将CDIO教学模式引入卓越班的教学中。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以项目设计为导向,以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团队为组织形式,将项目实施作为主线贯穿课程设置的全过程,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做事经历,培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自我获取知识能力和创新精神。将科研成果直接引入到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和实验室里就能直接接触到科学前沿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注重教材建设,教材内容和编排融入企业实际案例和工程项目,逐步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卓越工程师系列教材。

4.建立互惠双赢的校企合作新机制。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的新机制是实施卓越计划的关键步骤和重点任务。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促进校企合作,对于校企双方都具有积极意义。对于企业来讲,加强校企联合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对于高校来说,不但有助于高校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而且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落实卓越计划的重要手段。与企业联合组建卓越工程师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成立由校企双方组成的企业学习阶段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采用校企联合、学校和企业双导师培养模式,学校学习阶段以学校导师为主进行指导,企业学习阶段以企业导师为主进行指导,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实践的无缝对接。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卓越培养计划的兼职教授,为学生讲授相关专业课程,并担任学生企业阶段培养的主要导师。将课堂搬进企业,把企业工程师请到课堂。不断派出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实践训练,熟悉企业各部门及岗位的工作流程、主要职责以及产品的主要工艺过程。

5.研究和探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充分利用试点学院的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优越的教学资源,在导师的指导下,以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和实验室为依托,以大学生科技竞赛、学校创新训练计划和创新实验计划为契机,通过建立创新团队引导卓越班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创新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全面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自主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学院采取适当向卓越班倾斜的政策,拿出一部分经费,专门面向卓越班学生开展创新项目立项,推动卓越班创新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6.研究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卓越班运行机制。高效的管理及运行机制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做好卓越班学生遴选工作是实施卓越计划的重要前提,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选拔原则,选拔一批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的学生,组建卓越计划试点班。卓越班采用小班授课,实行班主任制和科研导师制,采取一系列倾斜优惠政策,优先享用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逐渐建立和完善实验班学生选拔、激励和淘汰机制,提高实验班学生荣誉感、使命感和危机感。在班级管理方面实行辅导员、班主任指导下的学生自治管理模式。

四、结语

从2009年起,我校卓越计划的发展经历了由构思论证、积极申报到成立领导机构、组织实施等由浅入深、逐步完善的过程。卓越计划的实施不仅提高了我校人才培养质量,而且在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和课程建设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2):47-55.

[2]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