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物业前台工作计划范文

物业前台工作计划范文

物业前台工作计划

物业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台湾地区 农业 生物技术 科技计划

农业在台湾经济发展中曾经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上世纪20-30年代,日本占领下的台湾农业就形成了以稻米和甘蔗为主的单一农业生产形态。50-60年代推行的第一次,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台湾农业进入较快发展时期,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达13%、农业劳动生产力年增长6.3%。1952年台湾的农业产值达到62.18亿元(新台币,下同),占当年台湾GDP的35.9%,而工业只占18%。经过十多年的发展,1963年农业产值达到235.97亿元,占GDP的比重下降为26.8%,工业产值达到28.1%,工业产值从此超过了农业[1]。在1953-1968年期间,台湾农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平均年增长率达到5.5%,被称为台湾农业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台湾当局开始实施“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的政策,将农业部门的“成长”和“剩余”转移到工业部门[2]。而1969年则是台湾农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逐渐进入停滞阶段甚至出现负增长,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台湾农业占GDP的比率不断下降,从1968年的22.1%下降到1970年的17.9%和1972年的14.2%[3]。为了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农村现代化,台湾当局开始实施“以工业发展农业”的政策[2]。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台湾当局对农业政策进行了全面调整,农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转型期。1980年推行的“第二次土地革命”,主要措施包括了进一步加速农地重划,促进共同经营、委托经营和代耕,发展农业生产专业区等。这些措施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台湾农业已基本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换,进入到所谓“精准农业”阶段,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都比较高[4]。台湾的农产品基本实现了良种化,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使农产品符合相关国际标准,推动农产品的出口。另外,台湾也开始大力提倡订单农业,将农业全面推向产业化和市场化,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在工业化时代的台湾农业发展也面临了许多的困难和挑战。第一,台湾是一个孤立的小岛,资源缺乏,人均耕地面积小,还面临着耕地的持续减少;第二,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受教育的水平普遍偏低,影响了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第三,台湾的城乡贫富差距也使得农村就业人口持续减少。

面对这些问题,台湾农业的出路在哪里?台湾农业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工业化起步阶段,曾经给工业提供了大量的人力和资源,支撑起了台湾的现代工业体系。在农民增收放慢、劳动力不断缩减的情况下,台湾当局面对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冲击,认识到只有顺应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积极倡导农业的转型升级,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提高农产品价值、提高生产效率,发展精准农业。因此,高度重视农业与生物技术结合的研究与应用,充分发挥生物技术在农产品开发上的巨大潜力,提出要创造新一轮的农业黄金时代。

一、台湾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科技计划的背景

20世纪末,台湾生物技术产业稳定增长,1997年的产值达到147 亿元。在产值结构上,食品占51%,医药占24%,特用化学品占11%,其它占14%,其中农业生物技术部分,包括种苗、动物用药品及食品等,约占70%以上[5]。

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从事农业生物技术研发的上、中、下游的配合以及产学界之间互动关系急待建立,中小型企业规模小、研发基础薄弱,从事生物技术研究的学术机构整合程度不高,研究效率需要提升[5]。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的巨大应用前景以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解决农业生物技术所面临的挑战和难题,台湾当局从政策上不断加大了对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持,增加科技研发经费和人力的投入。1982年台湾当局颁布的《科学发展方案》将生物技术列为8大重点科技之一,1987 年实施了《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利用计划》。在1995-1997年间,台湾“行政院”通过和修订的《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

为了发挥台湾的竞争优势并解决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的需要,整合研发各阶段的优势,推动官产学研整体的创新机制建设,台湾“国科会”于1996年提出设立“国家型”科技计划并拟定了《“国家型”科技计划推动要点》[6]。1997 年3 月,台湾“国科会”将农业生物技术确定为台湾首批四个“国家型”科技计划之一。

二、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科技计划概况

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科技计划(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am for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的总目标是整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上中下游的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加强本土性、具产业发展潜力的研究,落实产业应用,提升台湾生物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该计划提出,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是精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台湾农业产业今后发展的方向。

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科技计划主要针对地区内产业发展需要,一方面开发本土性、具有市场前景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有关的科技资源,使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在本地区得以牢固扎根,同时建立可持续发展体系,将本地区发展为亚太地区生物技术产业研发中心。该计划的首要目标是整合台湾既有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上中下游资源,发展具有市场前景、本土性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同时发展高科技平台,提升产品质量,增进产品的盈利率与国际市场占有率。在缩短产品研发周期方面,该计划整合各资助单位现有计划中具有产业应用前景的成果,引入产业界的参与,有效建立研发应用的完整体系。

农业生物技术科技计划共执行了三期,从1998年开始到2008年结束。2008年以后,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自由化,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发挥台湾农业的科技优势与地理条件,台湾“农委会”提出《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代替农业生物技术科技计划,引导农业从生产转向生活产业发展,期望以台湾高素质的研究人力、多样性的生态和文化及以发达的资源技术环境为基础,推动农村再生计划、海岸新生计划及6万公顷绿色造林计划,共同支持精准农业的发展。

1. 各期计划的总体情况

第一期计划执行期为四年(1998至2001年),总经费为7.9亿元。由台湾“国科会”、“农委会”与中研院共同研拟、推动与执行。第一期计划主要针对台湾产业发展的需要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建立发展本土性农业生物技术产品有关技术、科技资源及研发与应用体系,结合既有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上、中、下游资源,发展具有市场前景及本土性的产品。发展领域如下:花卉与观赏植物、植物保护、水产养殖、畜产及动物用疫苗、农产品保鲜利用、环境保护、保健及药用植物。其中2001年加入了基因组研究专案。

第二期计划执行期为三年(2002至2004年),总经费为19.9亿元。由“国科会”、“农委会”、中研院与“卫生署”共同参与、推动与执行。研究重点包括花卉及观赏植物、植物保护、水产养殖、畜产及疫苗、植物有用基因的利用、环境保护及药用保健植物等七大领域。

第三期计划执行期为四年(2005至2008年),总经费为25.72亿元。由“国科会”、“农委会”、“工业局”、“卫生署”及中央研究院等机构共同推动。“国科会”、“农委会”及中研院主要负责重点领域及产学合作计划的整合、推动与执行;转基因农产品在食品工业应用上所必须进行的安全评估与管制技术由“卫生署”协助管理,有关研发成果的厂商辅导及技术推广则由“经济部”、“工业局”协助办理。

为执行本计划,相关经费补助单位设有指导小组,另辅以工作小组、专家群、研究群等以利于业务推动。本计划规划的各项研究重点,由各研究群分别负责执行,而由计划工作小组负责规划、协调、整合审查与管理等的决策,计划办公室负责落实工作小组决策、执行跨部会协调、整体计划的科技行政管理及掌握研发成果并推动产业化。

计划第一、二期在七大领域发展的、具有产业化可能性的研究成果就已经开始以产学合作计划的方式转移给产业界。而自2005年进入的第三期,以发展15 项目标产业为主,包括:(一)植物产业领域的兰花产销体系的发展与整合、蔬果花卉保鲜技术的整合与应用、有机化农业的生产规范及关键技术的整合、中草药及保健食品产业化体系的建立及推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二)动物产业领域的生产优质种苗(石斑、虾)技术的研发、生物技术在台湾鲷国际化推动的研发、生物技术在海鲡箱网养殖与加工技术的改良、良质猪、鸡生产体系的精准化、动物用生物制剂的开发;(三)生物技术产业领域的转基因技术在观赏、医药及工业等产业上的应用、农业分子检测系统的开发、生物反应器生产特用产品相关技术的开发、基因改造生物(GMO)评估技术及产业认证、功能性基因组在生物技术产业的前瞻性研发等。加上“农委会”及“工业局”经费也开始支持产学合作计划,其促进厂商投资、提升诱发民间投资比例、以及学术界移转至产业界的情况就更为活跃。

已执行的三期农业生物技术科技计划年度经费及研究人力投入详见表1。

2. 计划各阶段的执行情况

农业生物技术科技计划第一、二期在材料(含品种)开发、技术创新或改进、环境平台建立等方面有丰硕的成果。为将先前取得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2005年开始的第三期,重点规划了15项目标进行产业化,期望能具体且有效地整合既有的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真正达到产业化、商品化;另一方面联合产官学研各界,加强发展本土性及具产业化发展前景与潜力的产品与技术,以提升国际竞争力并协助将台湾地区建设成为亚太地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研发与营运中心。

从计划执行产出来看,第一期共获得专利授权3件,申请13件。其他研究成果例如:在第一期计划中,保健、药用植物属于重点推进的领域,设计有研究项目13个,有参与意向的厂商数达到28家。所取得的成果有:完成12个山药品种系的组织切片图谱及层析,供快速品种鉴定之用;引进12个山药种原并选育70W47、TNG2、70W35、70W34及70W73等具生产与抗氧化潜力的优良品系;证实山药萃取物对人类乳癌细胞生长具抑制能力及抗氧化作用;完成山药粉末、山药四神汤罐头等加工产品的制作。

在计划的第二期,开展的一般重点领域研究项目在2002-2004年共计完成52项。产学研发应用项目有8项获审核通过,另有8项处在审查阶段;发明专利核准数3项、申请待核准61项、已授权专利8项。

计划的第三期产业化效果明显。在第1、2期,7大领域具有产业化可能性的研究成果就开始以产学合作计划的方式转移给产业界。从2005年开始进入第3期后,台湾“农委会”和“工业局”也开始支持产学合作计划,尤其是“工业局”的加入明显提升了厂商投资的经济效益,加快了研究成果的转移。第三期完成推动成果产业化项目共39 件,带动35 家企业的参与,厂商投入研究及技术转让经费超过2亿元,这对业界研发能力的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及从业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贡献。

农业生物技术科技计划1999-2008年各阶段的研究计划成果如表2、表3所示,产学合作计划成果见图1所示。

三、评述

台湾在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科技计划之初就考虑到以后的产业化问题,所以自始至终都有产学合作计划的实施。但计划执行10年来,虽然前期应用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研究成果的产业转化率并不高。

从各期的投入情况来看,经费投入在第二期有飞速的增长,从7.9亿跃升到近20亿,相应的人力资源投入在第三期呈现出了极大的增长趋势,主要是由于产业化阶段需要大量的人力来进行投资、建厂等活动,促进了投入的增长。而前两期投入的人力主要是研究人员和部分试验推广人员。

从产出来看,学术论文在第二期呈现爆发式增长,这与第一期的研究积累和第二期的巨大的科研投入有很大关系。专利数量则是呈渐进式的态势,从前到后逐渐的增多,由于产学合作计划的实施,在企业的推动下产业化过程中的成果更多地以专利的方式表现出来。

从研究重点可以看出,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科技计划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计划的第一期和第二期都把重点放在了七个重点研究领域,但在2001年,基因组研究开始兴起,通过改变遗传基因来实现农产品的优良性状成为新兴领域,计划适时地加入了基因组研究。到第三期时,由于一、二期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急需将产业引入,于是将前两期的成果通过组合形成15个产业领域给予重点扶持,通过技术转移实现产业化。

总体来看,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科技计划的执行尚有不足之处,例如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率不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出原因。从开发产品的过程看仍有许多缺口,包括取得国内外认证、知识产权保护、建立试量产及量产技术、商品化技术及创投等。从分析合作厂商核心能力及查访发现,大部份厂商的核心技术不足且规模不大,故承接能力不够。比较策略性研究计划进入产学合作计划的比例可知,许多基因组研发成果没有厂商承接,显示出这方面的成果产业化技术缺口很多,需要加强,急需以整合性好的计划完成技术配套,使成果足以让合作厂商有能力衔接。分析技术转移及产学合作计划的分布,显示出厂商愿意偏向承接短期能开发成产品的项目经理。为此,需要了解及解决产业界关键技术的瓶颈,主动筛选优良成果以与厂商实现对接。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 台湾总览[M]. 1992.

[2] 张传国, 庄礼焕. 海峡两岸农业发展比较研究[J]. 台湾农业探索, 2010(5):16-20.

[3] 郑百龙, 翁伯琦, 周琼. 台湾“三生”农业发展历程及其借鉴[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6(4):67-71.

[4] 高焕喜, 秦庆武. 台湾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启示[J]. 山东农业(农村经济), 2002(9):6-7.

物业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1.1工程及应用科学台湾科技年鉴记述的台湾“国科会”的工程及应用科学门类,包括土木水利工程、环境工程、海洋工程与技术、机械与固体力学、能源工程、自动化工程、控制工程、热流工程、航空太空工程、工业工程与管理、电信工程、资讯工程、电力工程、微电子工程、光电工程、医学工程、化学工程、材料工程及高分子工程19个学类。

1.2生命科学台湾科技年鉴记述的生命科学,包括医学科学、农业科学和生物科学3个领域。医学科学包括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两大部分共10个学类。其中,基础医学包括形态及生理医学、生化及药理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及检验医学、药学及中医药学4个学类;临床医学包括内科系医学(一)、内科系医学(二)、外科系医学(一)、外科系医学(二)、社会医学及工程医学6大学类。农业科学包括农业环境科学和农产资源科学两个学类。生物科学包括生物科学和生物多样性及长期生态学两个学类。

1.3人文及社会科学台湾科技年鉴中人文及社会科学门类,包括人文科学的台湾及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历史学、哲学、语言学、艺术学、社会科学的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法律学、政治学、区域研究与地理、经济学、财务金融会计及管理学等学类。

1.4科学教育在台湾科技年鉴中,在自然科学章、工程及应用科学章、生命科学章及人文及社会科学章之后,专门单列了一个与之平行的科学教育章。据此,笔者认为,该年鉴把“科学教育”视为一个科学门类,其所述科学教育的范畴,包括数学教育、科学(自然科学)教育、资讯科学教育、应用科学教育、医学教育、多元族群的科学教育、科普教育与传播学类等。

2台湾科技发展组织体系

目前,台湾开展科学技术工作的原则是整体规划、分工执行。台湾科技发展组织体系包括推动机构、执行机构及评估体系3个部分。

2.1科技发展推动机构台湾科技发展推动机构就是科技行政机构,包括“科技部”、“行政院科技会报办公室”及其它相关“部会署”。(1)“科技部”(原“国科会”)。1959年,台湾成立“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长科会)。1967年,台湾“总统府”的“国家安全会议”下增设科学发展指导委员会(科导会),并将长科会扩充改组为“国家科学委员会”。1969年,将“国家科学委员会”再改组为“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国科会”)。“国科会”委员由“行政院”选聘的“行政院政务委员”、研究机构首长、“中央”相关机构首长及专家学者担任。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制订科技发展政策、策略、方案及中长期计划,规划推动基础研究与先进性应用研究,改善整体研究环境,培育延揽科技人才,奖助研究人员,并协调、联系、审议及管制考核各“部会署”重要科技计划。1978年起,它主办科学工业园区的开发工作。台湾科技发展政策、科技资源整合与分配原则、重大科技计划以及重要科技法规,由“国科会”会议作出决议,报请“行政院”核定。为提升行政机关效率,以精简、弹性、效能3大原则对“行政院”进行组织再造。2010年1月12日,台湾“立法院”审议通过《“行政院”组织改造法案》,确定未来“政府”组织架构中的“国科会”改制为“科技部”。2014年1月7日,台湾“立法院”审议通过《“科技部”组织法》。同年3月3日,台湾“科技部”正式成立[4]。相较于原“国科会”,“科技部”的职能有一定调整,主要包括研究制订科技研究发展政策、推动基础科技及应用科技研究、推动重大科技研发计划、支持学术研究、发展科学工业园区、规划核能安全政策及管制、管理“国家”科技发展基金等。(2)“行政院”科技会报办公室(原“行政院”科技顾问组)。1976年,台湾成立“行政院”应用技术研究发展小组,由“经济部”、“国科会”等单位首长担任成员,作为跨“部会署”的应用科技整合、推动及联系协调机构。1979年,台湾“行政院”颁布《科学技术发展方案》,成立“行政院”科技顾问组,聘请外籍著名科学家作为科技顾问,定期检视和评估政策并提出建言。随后,各相关“部会署”陆续设立科技顾问室作为部门推动科技发展的窗口。1989年,应用技术研究发展小组被裁撤,其审议应用技术发展政策和联系协调各“部会署”的功能并入科技顾问组。1998年,增聘岛内著名科学家为科技顾问,且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为首席科技顾问。2012年,科技顾问组改制为科技会报办公室,成为“行政院”正式常设性任务编组。(3)其它相关“部会署”。台湾当局的“经济部”、“教育部”、“交通部”、“内政部”、“国防部”、“劳动部”、“农委会”、“卫生署”(“卫生福利部”)、“环保署”、“原子能委员会”及“公共工程委员会”等“部会署”,也分别通过编列和执行科技预算,引导和落实当局的科技政策,参与推动科技发展。

2.2科技发展执行机构台湾科技发展的基础科技研究和先导性科技应用研究,主要由“中央研究院”(简称“中研院”)与各大学院校执行。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主要由工业技术研究院(简称“工研院”)和其它财团法人研究机构执行。产品开发和商品化研发,主要由公营、私营企业执行。(1)基础研究机构。中研院是民国时期中国最高学术研究机关,是目前台湾地区的最高学术研究机关,直接隶属于“总统府”[5]。1928年,中研院在南京成立,新中国成立以后,其大部分改组为中国科学院等机构,少部分在台湾地区重建并保留原称。中研院的任务是开展人文及科学研究,指导、联络及奖励学术研究,培养高级学术研究人才。目前,中研院下设研究机构包括:①数理科学方面的数学、物理、化学、地球科学、资讯科学、统计科学、原子与分子科学、天文及天文物理、应用科学、环境变迁、资讯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研究所(或研究中心);②生命科学方面的植物暨微生物学、细胞与个体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生物医学、农业生物科技、基因体、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所(或研究中心);③人文社科方面的历史语言、民族学、近代史、经济、欧美、中国文哲、台湾史、社会学、语言学、政治学、法律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所。3类研究所(研究中心)共31个。台湾各公、私立大学院校,也承担着基础研究任务并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2)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执行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任务的各财团法人研究机构主要有隶属于各“部会署”的半官方性质机构,包括:①“经济部”的工研院、资讯工业策进会、中技社、中国生产力中心、“中华民国”纺织业拓展会、中卫发展中心、生物技术开发中心、石材暨资源产业研究发展中心、全国认证基金会、印刷工业技术研究中心、自行车暨健康科技工业研究发展中心、自强工业科学基金会、车辆研究测试中心、金属工业发展研究中心、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纺织产业综合研究所、商业研究院、专利检索中心、船舶暨海洋产业研究发展中心、塑胶工业技术发展中心、精密机械研究发展中心、台湾大电力研究试验中心、台湾创意设计中心、台湾电子检验中心、台湾机电工程服务社、鞋类暨运动休闲科技研发中心及医药工业技术发展中心;②“科技部”的“国家”实验研究院(简称“国研院”)、同步辐射研究中心、光电科技工业协进会、徐有庠先生纪念基金会、台湾科技发展基金会,农委会的农业工程研究中心、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中心、台湾香蕉研究所、台湾渔业及海洋技术顾问社及台湾动物科技研究所;③“卫生部福利部”的“国家”卫生研究院、医药品查验中心;④“交通部”的中华顾问工程司、台湾网路资讯中心;⑤“内政部”的“中央”营建技术顾问研究社、台湾建筑中心;⑥“国家通讯传播委员会”的电信技术中心。还有非隶属于政府部门的其它研发机构,包括中华谷类食品工业技术研究所、中华经济研究院、亚太科学技术协会、亚太粮食肥料技术中心、亚洲与农村发展中心、亚洲蔬菜研究发展中心、台大严庆铃工业研究中心、台北病理中心、台湾区橡胶工业研究试验中心、台湾经济研究院及台湾营建研究院等。一些研究机构编列于政府部门内部,如“国防部”的中山科学研究院、“内政部”的建筑研究所、“教育部”的中国医药研究所、“经济部”的“中央”地质调查所、“交通部中央气象局”的气象科技研究中心、运输研究所及其港湾技术研究中心及“环境保护署”的环境监测所等。工研院成立于1973年,是台湾最大的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和开创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先锋,其任务是以先进的工业技术推动台湾工业发展[6]。目前,该院设有南分院、产业学院、电子与光电研究所、资讯与通讯研究所、机械与系统研究所、材料与化工研究所、绿能与环境研究所、生医与医材研究所、影像显示科技中心、云端运算行动应用科技中心、服务系统科技中心、创意中心、纳米(纳米)科技研发中心、产业经济与趋势研究中心、量测技术发展中心、知识经济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及巨能资讯科技中心等18个研究机构。2003年,原6个“部级”实验研究中心整合成立“国研院”,随后有5个中心加入,现其下设有晶片系统设计中心、仪器科技研究中心、灾害防救科技中心、高速网路与计算中心、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纳米元件实验室、实验动物中心、太空中心、科技政策研究与资讯中心、台湾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及台风洪水研究中心等11个实验研究中心[7]。该院的主要任务是建构研发平台、支援学术研究、推动前瞻科技、培育科技人才,营造满足社会与产业未来需求的科技研发环境。(3)科学工业园区。台湾现有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南部科学工业园区及中部科学工业园区3个科学工业区园区,它们分别由隶属于“科技部”的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南部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及中部科学工业园区管理局。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简称“竹科”)成立于1980年12月,包括新竹、竹南、龙潭、铜锣、宜兰及新竹生医等6个园区,总占地面积约13420000m2[8]。其目标是引进高级技术工业和科技人才,激励工业技术研发创新,促进高级技术工业发展。科管局的职责是为园区内厂商建设优质基础设施、提供单一窗口服务、创新研发机制及产学研合作机制。竹科以半导体产业为主,拥有晶圆代工、设计、光罩、封装及测试等完整的垂直分工体系,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的产品,被誉为“台湾硅谷”。它不仅设立南部和中部科学园区,构建了台湾完整的西部高科技走廊,也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学习的典范。南部科学工业园区(简称“南科”)成立于1995年5月,包括台南园区和高雄园区,总占地面积约16130000m2。南科以光电产业为主,担负着发展台湾科技产业和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使命[9]。2003年7月,中部科学工业园区(简称“中科”)开始开发建设,目前包括台中园区、后里园区、虎尾园区、二林园区及高等研究园区5个园区,总占地面积约16550000m2。中科以光电、集成电路和精密仪器产业为主,其目标是鼓励研究发展和制造高科技工业产品,提升科技产业技术水平,促进台湾中部地区产业升级,形成中部高科技产业新聚落[9]。(4)创新育成中心。台湾创新育成中心(或称育成中心)是台湾“经济部”中小企业处运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鼓励和辅导公民营机构,以培育中小企业、鼓励个人创新创业、促进台湾产业升级为目的而设立的,相当于中国大陆“科技企业孵化器”[10]。其最主要功能是技术指导,服务对象是高科技中小企业[11]。因此,笔者认为,台湾创新育成中心也是台湾科学技术体系的一部分。1993年,“国科会”研究计划提出创新育成的概念[12]。1993年12月,台湾中小企业协会邀集“经济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中小企业联合辅导基金会、7家中小企业专业银行以及民间企业,共同出资成立台湾第一家中小企业专业投资与辅导机构———台湾育成中小企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10]。1996年4月8日,台湾“经济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管理运用委员会出台《鼓励公民营机构设立中小企业创新育成中心要点》。同年7月,台湾工研院设立台湾第一家创新育成中心[11]。根据创办主体不同,台湾创新育成中心可分为学校型、政府型、财团法人型及民间型4类,大部分创新育成中心为学校型,即由大专院校设立。截至2011年8月,台湾共有131个创新育成中心,其中,获“经济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资助的有99个,中小企业处直营育成中心4个(南港软件育成中心、南港生技育成中心、南科创新育成中心及高雄软件创新育成中心)[13]。台湾创新育成中心在当局政策引导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尤其是学校资源,协助中小企业创新与创业,辅导高科技产业发展和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同时,它能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地区产业发展,解决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简言之,“产官学一体,创造三赢”是育成中心的终极目标。台湾创新育成中心最主要的服务内容是技术指导,其次是空间和设备(如办公室、会议室、展示空间、办公自动化设备、实验用机器设备、电脑等)的出租,再次是经营管理和宣传方面的指导,包括法律、税务等的咨询服务,有些育成中心还提供融资协助[11]。自1997年以来,台湾创新育成中心累计培育5024家中小企业,累计育成1920家新创企业[12]。种种绩效显示,台湾创新育成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3科技评估体系台湾构建并长期坚持科技计划审查、执行管制和成果考核的企划评估三联体系,该体系成为台湾科技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保证了台湾科技计划的立项、执行及成果质量。科技计划审查的工作重点在于研拟重点方案,包括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计划。执行管制的工作重点在于计划方案的执行。成果考核的企划评估是将执行成果与检讨意见进行反馈,以便于计划修订[14]。

3台湾科技法律政策体系

1999年1月20日,台湾当局以“总统”名义公布施行经“立法院”审议通过的《科学技术基本法》。该法作为台湾推动科技发展的根本大法和基本方针,是公、私营部门科技发展的主要法律依据。台湾科技基本法规定,根据“国家”发展方向、社会需求和区域均衡发展,“行政院”每4年召开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汇集各界专家学者对台湾科技发展策略的建言,形成大会共识并据此共识研究制订科技发展政策(主要由科技发展计划和科技白皮书体现)。科技政策的整体规划方向,每两年调整一次,由科技大会和科技白皮书交叉滚动负责。最近一次科技大会是2012年12月召开的第九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最新一个科技发展计划是2013年10月“行政院”审议通过的台湾科技发展计划(2013-2016),最新版科技白皮书是2010年12月“行政院”核定的台湾科技白皮书(2011-2014)。台湾科技法律与政策,具体落实和体现在各项科技发展计划上。台湾科技发展计划分为“行政院”核定并推动的科技计划和各“部会署”制定实施的科技计划。作为台湾制订科技政策与推动科技研究发展的依据,最新版台湾科技发展计划提出了2013-2016年台湾科技发展的7大目标及其主要推动策略,如下所示:(1)提升台湾学研地位。精进学术评鉴制度,构建学术型探索未知及问题解决机制,制定产学合作及利益冲突解决规范。(2)规范台湾智财(知识产权)布局。形成产业智财布局保护网络与新一代新兴产业的智财布局,构建研发成果转化机制,营造智财基础环境。(3)推动台湾永续发展。整合科学评估资讯,增强科研能力,建立决策评估机制,解决土地利用争议,强化科技创新应用,推动绿色经济转型。(4)衔接上游学研与下游产业。推动宏图方案、萌芽计划的实施与“国家”天使基金的投入等,分别填补研究发现技术新事业发展的缺口。(5)推动自上而下的科技计划。调整“国家”型科技计划总体规划与议题征求做法,强化“国家”型科技计划管理,调整指导小组成员,强化机动意见投入机制,拟定“国家”型科技计划退场原则与程序,强化绩效评估机制,调整“国家:型科技计划议题形成机制与上中下游连接。(6)提升台湾科技产业创新能力。科技预算分配合理化,采取产官联盟出题、学研解题的合作方式,引进国际顶尖创司,利用台湾与中国大陆及日本的关系优势。(7)科技人才危机。促进教育体系多样化,引入市场机制,发展专业训练与人力附加值高的培训产业,提高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台湾“行政院”推动“经济动能推升方案”、“黄金十年‘国家’愿景计划”及“‘国家’建设计划”实施,上述方案与计划都包含科技发展事项。此外,台湾“行政院”还核定由各“部会署”拟订,具有重大性、关键性或跨“部会署”的科技发展计划,如“强化工业基础技术方案”、“台湾生技起飞行动方案”等。为应对重大经济社会及民生问题,提升台湾的全球竞争优势,台湾当局从1998年开始,以第一优先的方式,推动一个重大科技计划———“‘国家’型科技计划”实施。该计划由“国科会”(现“科技部”)主导,各“部会署”参与,整合上、中、下游及官产学研各界资源。在该计划中,最早实施的项目是电信(后改为网络通讯)和农业生技,1999年新增防灾,2000年新增生技制药,2001年起陆续新增数位典藏、基因体医学、晶片系统、纳米及数位学习。经过终止、合并及新增,该计划最终调整为9项,分为3类:①促进产业转型、推动台湾创新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的经济类(包括网络通讯、晶片系统、纳米);②促进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即与人民健康相关的前瞻分子生物技术的生技类(包括农业生技、生技制药、基因体医学);③与居家安全、国民教育、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民生类(包括防灾、数位典藏、数位学习)。2011年,台湾当局实施了网络通讯、生技医药、数位典藏与数位学习、智慧电子、纳米、能源等6个项目。各“部会署”根据自身的法定职能,拟订科技发展策略和行动方案,规划和推动本部门科技发展。2011年,各“部会署”共实施了175项科技计划,包括:①“国科会”的“太空科技发展计划”、“晶片设计实作计划”、“高科技设备前瞻技术发展计划”等23项(不含6项“国家”型计划);②“经济部”的能源效率提升及节能技术服务领域计划、智慧电动车产业推动计划、数位内容产业发展推动计划等114项;③农委会的渔业科技发展纲要计划、重大人畜共通传染病之防疫策略研究及推广等15项;④“卫生署”的医卫科技政策研究计划、卓越临床试验与研究计划等16项;⑤“教育部”的强化台湾特色之人文艺术及社会科学基础应用人才培育计划、大专校院产学合作绩效激励方案纲要计划等12项;⑥“交通部”的智慧化海空运发展计划、气象领域气象科技研究发展中程纲要计划等10项计划。

4结语

物业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行政人事部在以政府扶持为保障、以企业化运作为灵魂、以 员工自治为发展方向的 “三位一体” 有效管理模式下认真贯彻 “积 极、精细、和谐”的六字工作方针,在工作上不断取得新突破,现将上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行政人事工作方面 行政人 (一)建立健全公司各项制度 上半年重新制定《绩效考核制度草案》、《综合服务责任区管理 草案》、《物业管理方案》、《客户投诉管理制度》修改了《考勤管 理规定》、《前台日常服务规定》、《车辆管理制度》、《客户自行 购充电方案》等制度,为公司向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二)全面出台绩效考核制度 上半年公司出台了新的绩效考核制度,从岗位职责、工作完成 情况、劳动纪律、综合服务责任区等方面对员工进行全面考核。通过 考核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工作水平,调动了员工工作积极性。 (三)对公司部门进行重新调整依据物业公司不断发展的现状,上半年对部门进行了重新划分, 由原来的 3 个部分划分为 6 个部门, 新增了资产运营部、 环境管理部、 运营管理部。重新调整后的部门,分工更加明确,工作更加专业、精 细,更符合物业公司的发展。 (四)对员工工资水平进行调整。 上班年结合市场薪资水平对公司进行了整体工资及人员岗位的 调整,目的是促进员工工作积极性更适合物业公司发展需求。

二、库房工作方面 库房工作方面 上半年库房主要工作为:每月对库房进行盘点工作。其中大型盘 点 2 次。年初与外委方佳奇公司进行工程物品盘点工作,加强了外委 方库房管理力度;年中对 5 个库房进行了集中盘点,同时对同类物品 进行合并,并对不能使用的物品进行汇总并出具处理建议,对库房的 分散进行了重新规整。经过对库房的盘点整理,对废旧物品及时进行 处理,降低了库房的安全隐患,做到了科学化、规范化的库房管理。 三、浴室工作方面 浴室工作方面 上半年浴室的主要工作是: 首先:完善了《浴室管理制度》、《浴室安全制度》《浴室应急 预案制度》并组织浴室管理人员进行制度的培训及演习,提高浴室管 理水平,为实现浴室年度经营指标奠定基础。 其次: 浴室上一年底更换太阳能设备, 在设备运行期间还不稳定, 因此上半年加强对浴室太阳能日常的检查工作, 做到发现问题及时排 查,确保浴室的正常运行,力争完成经营指标。第三:加强对浴室成本控制,对水电等资源的日常查询记录及洗 浴人次的统计工作,为浴室成本核算提供准确依据。 四、前台工作方面 前台工作方面 上半年前台的重点工作: (一)完善了《前台日常服务规定》使前台工作更规范化、制度 化。 (二)依据年初制定的经营责任书要求,出台了《客户投诉管理 制度》。通过出台此投诉制度,提高了前台工作效率、简化了工作流 程,投诉体系的建立解决了很多入住的实际问题,得到了广大住户的 认可,大大提高了客户满意度。 (三)为方便客户充电,计划实施电卡充值由客户自行办理,方 便及时充值避免出现断电带来的生活不便。 五、综合服务责任区 出台《综合服务责任区管理办法草案》并于 xx 年 1 月 1 日起 施行。综合服务责任区监管办公室成员每日对责任区环境卫生进行检 查,每周举行例会对本周检查情况进行汇总及时解决,每月两次对责 任区进行互评打分。通过综合服务责任区的管理,对园区工程、维修 及卫生死角及时发现处理, 使园区面貌焕然一新, 整体环境大幅提高, 截止目前,综合服务责任区监管考核得分均在 85%以上。 六、其他工作 其他工作完成 3 月 15 日北京市委书记刘琪同志对青年公寓的视察接待工作。 刘淇同志对青年公寓的整体环境及总结出的经营资产物业的理念给 予了认可, 这与平时强化对综合服务责任区日常的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xx 下半年工作计划 xx 年下半年工作计划 根据部门上半年的工作安排, 结合物业公司

目前实际情况和未来 发展趋势,行政人事部计划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下半年的工作,确保年 度计划顺利实现。 行政人事工作方面 一、行政人事工作方面 (一)继续完善公司各项制度。下半年计划完善《员工福利制度 及实施细则》、《人事管理制度》、《劳动纪律》、《奖惩制度》、 《培训制度》等。使公司的管理更专业化、制度化、规范化。 (二)计划组织一次公司内部培训。使员工工作专业化、提高员工服务水平、提升内部管理水平、提高人员整体素质。为物业公司规 范化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三)继续推进绩效考核制度。依据《绩效考核制度草案》对公司员工进行绩效考核,通过严格的考核制度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全面提升公司服务水平、管理水平。 (四)加强园区文化建设。计划下半年安装宣传栏,张贴园区内活动照片、园区风采、安全宣传、法制宣传、新政策法规介绍等。及时对园区入住人员进行宣传教育、 丰富园区入住人员的业余文化生活,美化园区环境。提升物业服务水平。 二、 库房工作方面 库房工作方面继续加强库房管理工作,重点加强资产台账管理、 库房安全管理。计划年底对库房进行大型盘点,对全年采购成本、领料成本、办公用品成本进行汇总。使库房管理水平提升到又一高度。

物业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精益造船 准时生产(JIT) 拉动式生产 推动式生产

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造船业也随之迅速发展,造船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现在的造船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三位,仅位居韩国、日本之后。为了适应这种竞争形势,除了在技术方面上要提高以外,还必须在生产计划方面有所改进,因此,我们研究了推拉结合式生产计划。拉动式生产是一个很有效的生产方式,它在我国许多企业得到了的应用,使企业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在造船业,国外的Jeffery和Philip等人发表了精益造船的有关论文,论述了推动式生产计划和拉动式生产计划等理论。然而,推拉结合式生产计划在我国造船业还没有得到采用。基于这种情况,本文提出了推拉结合式生产计划在我国造船业的应用研究,使其能在造船业得到推广,并最终实现拉动式生产。

1 改革造船业推动式生产计划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造船业一直是采用推动式计划体系,其特点是由管理部门制定生产计划,然后层层下达,由下面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这种生产模式,容易发生生产过剩,也难免发生停工待料现象,库存积压,形成浪费,以致成本增高。要改变造船业这种情况,有必要采用拉动式计划管理模式,当然,根据我国造船业的现状,就必须先采用推拉结合式生产计划。

2 拉动式计划体系特点

拉动式计划体系特点是计划部门只制定主生产计划(最终产品计划),其它工序由后道工序向前道工序提出订货计划,前道工序严格按后道工序的交货要求,不提前,也不拖后地安排生产。用于这种上下连接生产的管理方法就是看板管理。

3 造船中推拉结合式生产计划应用举例研究

精益造船JIT的单船生产计划就是按照交船期和总体生产安排的要求,制定分段搭载计划和分段制造计划。然后从分段搭载计划和分段制造计划出发,按平面分段和曲面分段、涂装和预舾装、板材和型材、管子加工等等,按照拉动原理从后向前一级一级地由作业者(系或者工段)制定各自的作业计划、物料计划和劳动力计划。然后由生产主管部门进行综合平衡,做到作业计划和物料计划的统一,作业计划与劳动力计划的统一,最后汇总成全公司的年度、季度和月度生产计划。

推拉结合式生产计划就是各个船厂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把某种中间产品看作最后一道工序(以后称之为“主中间产品”),船厂生产计划部门对主中间产品作计划,对主中间产品的前一道工序发送“看板”,然后前道工序根据“看板”和后工序的订单自己制定生产计划、进行生产或提供产品(在制品),利用“看板”对生产进行拉动式控制。而主中间产品到交船之间的计划采用推动式控制,不同船厂其主中间产品的选择也不同,这要根据船厂各部门、车间的计划能力,中间产品可以是大小节点、分段、托盘等,见图1。

这样,船台大合拢计划就成为JIT生产计划的主生产计划。下面就以某一具体船厂为背景,阐述制定主生产计划过程,即船台使用计划。

3.1船台使用计划(主生产计划)

该船厂有8个船台,东区4个,西区4个,还有横移区分为4段(横移区在东西船台中间,主要作用是把各船台合拢结束的船下水所用,3号、4号横移区除了下水用以外,还可以做合拢场地用)。船台使用计划(即主生产计划)主要包括船台使用三年滚动计划,和各单船船台合拢计划。

3.1.1船台使用的三年滚动计划

船台使用的三年滚动计划是由生产计划部门和生产部门结合历史数据共同制定的,即推进式计划管理。该船厂船台使用三年滚动计划中1100TEU-28集装箱船开工时间06.11.30;完工时间07.04.19。

3.1.2单船船台吊装计划

单船吊装计划是由生产计划部门制定的(属于推进式计划管理范畴),本文就以1100TEU-28集装箱船的船台吊装计划为例。

(1)1100TEU-28的分段划分

要了解单船船台吊装计划,首先必须熟悉单船是如何进行分段的。下面就以南京金陵船厂1100TEU-28的分段划分为例如图2:

根据计划,1100TEU-28是在东区船台2进行合拢,这也是由生产计划部门制定的计划,如表1。

在表1中,吊装日期是指分段吊上船台的时间,完工日期是指两个分段合拢完工的时间,如HB05和HB04合拢需要10天时间,即从06.12.01到06.12.10,分段建造时间含义是该分段在合拢工序之前建造所用时间,例如,HB05在分段建造工序需要建造30天,HT11需要建造50天。

3.2船台中日程计划制定

这里所说船台中期计划是指造船的主生产计划,也就是季度计划以及月度计划。主生产计划的制定步骤有以下三步:

(1)接受订单

精益造船JIT中“接受订单”的含义就是下水工序把

各船的下水时间以《计划生产通知单》或《订货单》的形式通知船台车间,船台车间以及生产计划部门根据各船的下水时间一起制定船台使用计划(主生产计划)。例如,1100TEU-28下水时间是2007.4.24,那么1100TEU-28上船台时间经过倒推应在2006.11.30,这是由船台车间以及生产计划部门商讨决定的,即推动式计划体系。

(2)主生产计划的制定

船台计划是根据下水计划制定的,这也是由生产计划部门制定的。计划部门根据各船的下水时间,制定船厂第N季度(针对分段等生产周期比较长的中间产品)以及第M月(针对某些物料、舾装件或管子等生产周期较短的中间产品)船台大合拢(即第二章所提到的最终产品)生产计划。船台车间参与主生产计划制定的项目就是评价在未来2个季度或2个月里,生产能力是否富余,材料供应能否对应、人员是否富余或不足、能否完成计划等,以调整船台使用计划。当然船台使用计划不能轻易改变,要根据实际情况,向生产计划部门提出申请,生产计划部门根据要求的合理性做出恰当合理的决定。

(3)主生产计划的执行

其他相关部门在收到主生产计划后,对N季度以及M月主生产计划必须执行,大合拢以外的部门要着手做自己部门的生产指令。当向前道工序(即供应商)订货时,为了让前道工序有准备时间,大合拢以外的生产车间及采购部门,需要制定出N季度以及M月各物料需求总量,并制定出前道工序首批交货量及交货期,提示前道工序后几批的交货量与交货期。对前道工序首批交货量及交货期为正式订单,而提示前道工序后几批的交货量与交货期,不发行正式订单,仅仅是一张表格来提示,待短期计划真正需要时,提前数天发行正式订单,例如某些舾装件,至于分段,由于建造周期比较长(一般在1个月到2个月),所以要提前1个季度或2个月发行正式订单,再根据看板,按取货指令要求的时间送需要的量。

3.3造船中的拉动式生产计划

要实现精益造船JIT生产必须要把原来命令式的生产计划管理改变成各个作业单位自主式的生产计划管理,将原来由“前道工序向后到工序提供产品”的推动式计划管理,改变成为由“后道工序向前道工序提出物料订货清单”的拉动式计划管理。就是说要多少,生产多少;什么时候要,什么时候生产出来。就是计划倒排,分解到天,落实到人,由后道工序来拉动前道工序。

在本文的例子中,每个分段送往船台的时间是由船台合拢工序发送取货看板到分段建造工序,提取分段进行合拢,例如,HB05必须在2006.11.30上船台,船台合拢工序就必须在11.29或在11.29之前送取货看板到HB05分段建造工序(船二车间)领取HB05分段到“东区船台的船台2”,而HB05分段建造工序最迟建造时间应该在30天之前,即在2006.10.30。在发送取货看板之前3个月船台车间已经送订货单到分段建造车间(如船二车间),所以分段建造车间应该有时间完成订单所要求的任务。分段建造车间可以根据表1中的分段建造时间来安排各分段的建造计划,根据取货看板的要求,运送分段到分段合拢场地,这就是所谓的拉动式计划体系。

4 结论

通过研究认为,在造船业推行推拉结合式计划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能够优化造船业的生产管理,减少企业中的浪费现象,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杨新昆.造船总体化体现高效率.国际船艇,2005,3:20-21.

[2]Jeffrey K..Liker, Thomas Lamb. What is Lean Ship Construction and Repair[J]. Journal of Ship Production. 2002, 18 (3):121.

[3]Philip C..Koenig, Hitoshi Narita, Koichi Baba. Lean Production in the Japanese Shipbuilding Industry?Journal of ship production. 2002, 18 (3): 167-174.

物业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精益造船 准时生产(jit) 拉动式生产 推动式生产

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造船业也随之迅速发展,造船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现在的造船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三位,仅位居韩国、日本之后。为了适应这种竞争形势,除了在技术方面上要提高以外,还必须在生产计划方面有所改进,因此,我们研究了推拉结合式生产计划。拉动式生产是一个很有效的生产方式,它在我国许多企业得到了的应用,使企业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在造船业,国外的jeffery和philip等人发表了精益造船的有关论文,论述了推动式生产计划和拉动式生产计划等理论。然而,推拉结合式生产计划在我国造船业还没有得到采用。基于这种情况,本文提出了推拉结合式生产计划在我国造船业的应用研究,使其能在造船业得到推广,并最终实现拉动式生产。

1 改革造船业推动式生产计划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造船业一直是采用推动式计划体系,其特点是由管理部门制定生产计划,然后层层下达,由下面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这种生产模式,容易发生生产过剩,也难免发生停工待料现象,库存积压,形成浪费,以致成本增高。要改变造船业这种情况,有必要采用拉动式计划管理模式,当然,根据我国造船业的现状,就必须先采用推拉结合式生产计划。

2 拉动式计划体系特点

拉动式计划体系特点是计划部门只制定主生产计划(最终产品计划),其它工序由后道工序向前道工序提出订货计划,前道工序严格按后道工序的交货要求,不提前,也不拖后地安排生产。用于这种上下连接生产的管理方法就是看板管理。

3 造船中推拉结合式生产计划应用举例研究

精益造船jit的单船生产计划就是按照交船期和总体生产安排的要求,制定分段搭载计划和分段制造计划。然后从分段搭载计划和分段制造计划出发,按平面分段和曲面分段、涂装和预舾装、板材和型材、管子加工等等,按照拉动原理从后向前一级一级地由作业者(系或者工段)制定各自的作业计划、物料计划和劳动力计划。然后由生产主管部门进行综合平衡,做到作业计划和物料计划的统一,作业计划与劳动力计划的统一,最后汇总成全公司的年度、季度和月度生产计划。

推拉结合式生产计划就是各个船厂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把某种中间产品看作最后一道工序(以后称之为“主中间产品”),船厂生产计划部门对主中间产品作计划,对主中间产品的前一道工序发送“看板”,然后前道工序根据“看板”和后工序的订单自己制定生产计划、进行生产或提品(在制品),利用“看板”对生产进行拉动式控制。而主中间产品到交船之间的计划采用推动式控制,不同船厂其主中间产品的选择也不同,这要根据船厂各部门、车间的计划能力,中间产品可以是大小节点、分段、托盘等,见图1。

这样,船台大合拢计划就成为jit生产计划的主生产计划。下面就以某一具体船厂为背景,阐述制定主生产计划过程,即船台使用计划。

3.1船台使用计划(主生产计划)

该船厂有8个船台,东区4个,西区4个,还有横移区分为4段(横移区在东西船台中间,主要作用是把各船台合拢结束的船下水所用,3号、4号横移区除了下水用以外,还可以做合拢场地用)。船台使用计划(即主生产计划)主要包括船台使用三年滚动计划,和各单船船台合拢计划。

3.1.1船台使用的三年滚动计划

船台使用的三年滚动计划是由生产计划部门和生产部门结合历史数据共同制定的,即推进式计划管理。该船厂船台使用三年滚动计划中1100teu-28集装箱船开工时间06.11.30;完工时间07.04.19。

3.1.2单船船台吊装计划

单船吊装计划是由生产计划部门制定的(属于推进式计划管理范畴),本文就以1100teu-28集装箱船的船台吊装计划为例。

(1)1100teu-28的分段划分

要了解单船船台吊装计划,首先必须熟悉单船是如何进行分段的。下面就以南京金陵船厂1100teu-28的分段划分为例如图2:

根据计划,1100teu-28是在东区船台2进行合拢,这也是由生产计划部门制定的计划,如表1。

在表1中,吊装日期是指分段吊上船台的时间,完工日期是指两个分段合拢完工的时间,如hb05和hb04合拢需要10天时间,即从06.12.01到06.12.10,分段建造时间含义是该分段在合拢工序之前建造所用时间,例如,hb05在分段建造工序需要建造30天,ht11需要建造50天。

3.2船台中日程计划制定

这里所说船台中期计划是指造船的主生产计划,也就是季度计划以及月度计划。主生产计划的制定步骤有以下三步:

(1)接受订单

精益造船jit中“接受订单”的含义就是下水工序把

各船的下水时间以《计划生产通知单》或《订货单》的形式通知船台车间,船台车间以及生产计划部门根据各船的下水时间一起制定船台使用计划(主生产计划)。例如,1100teu-28下水时间是2007.4.24,那么1100teu-28上船台时间经过倒推应在2006.11.30,这是由船台车间以及生产计划部门商讨决定的,即推动式计划体系。

(2)主生产计划的制定

船台计划是根据下水计划制定的,这也是由生产计划部门制定的。计划部门根据各船的下水时间,制定船厂第n季度(针对分段等生产周期比较长的中间产品)以及第m月(针对某些物料、舾装件或管子等生产周期较短的中间产品)船台大合拢(即第二章所提到的最终产品)生产计划。船台车间参与主生产计划制定的项目就是评价在未来2个季度或2个月里,生产能力是否富余,材料供应能否对应、人员是否富余或不足、能否完成计划等,以调整船台使用计划。当然船台使用计划不能轻易改变,要根据实际情况,向生产计划部门提出申请,生产计划部门根据要求的合理性做出恰当合理的决定。

(3)主生产计划的执行

其他相关部门在收到主生产计划后,对n季度以及m月主生产计划必须执行,大合拢以外的部门要着手做自己部门的生产指令。当向前道工序(即供应商)订货时,为了让前道工序有准备时间,大合拢以外的生产车间及采购部门,需要制定出n季度以及m月各物料需求总量,并制定出前道工序首批交货量及交货期,提示前道工序后几批的交货量与交货期。对前道工序首批交货量及交货期为正式订单,而提示前道工序后几批的交货量与交货期,不发行正式订单,仅仅是一张表格来提示,待短期计划真正需要时,提前数天发行正式订单,例如某些舾装件,至于分段,由于建造周期比较长(一般在1个月到2个月),所以要提前1个季度或2个月发行正式订单,再根据看板,按取货指令要求的时间送需要的量。

3.3造船中的拉动式生产计划

要实现精益造船jit生产必须要把原来命令式的生产计划管理改变成各个作业单位自主式的生产计划管理,将原来由“前道工序向后到工序提品”的推动式计划管理,改变成为由“后道工序向前道工序提出物料订货清单”的拉动式计划管理。就是说要多少,生产多少;什么时候要,什么时候生产出来。就是计划倒排,分解到天,落实到人,由后道工序来拉动前道工序。

在本文的例子中,每个分段送往船台的时间是由船台合拢工序发送取货看板到分段建造工序,提取分段进行合拢,例如,hb05必须在2006.11.30上船台,船台合拢工序就必须在11.29或在11.29之前送取货看板到hb05分段建造工序(船二车间)领取hb05分段到“东区船台的船台2”,而hb05分段建造工序最迟建造时间应该在30天之前,即在2006.10.30。在发送取货看板之前3个月船台车间已经送订货单到分段建造车间(如船二车间),所以分段建造车间应该有时间完成订单所要求的任务。分段建造车间可以根据表1中的分段建造时间来安排各分段的建造计划,根据取货看板的要求,运送分段到分段合拢场地,这就是所谓的拉动式计划体系。

4 结论

通过研究认为,在造船业推行推拉结合式计划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能够优化造船业的生产管理,减少企业中的浪费现象,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杨新昆.造船总体化体现高效率.国际船艇,2005,3:20-21.

[2]jeffrey k..liker, thomas lamb. what is lean ship construction and repair[j]. journal of ship production. 2002, 18 (3):121.

[3]philip c..koenig, hitoshi narita, koichi baba. lean production in the japanese shipbuilding industry?journal of ship production. 2002, 18 (3): 167-174.

物业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二期计划及调整

依据此三项目标,该计划办公室设立了拓展台湾数字典藏、推动人文社会经济与产业的发展,推动国际合作交流网络3个主轴计划,以及技术研发、网络核心平台两个核心计划。主轴分项计划涉及推动各项工作以达成计划的总体目标,并在核心分项资源的提供下,与典藏专业领域的各种文化、教育、研究机构以及产业应用建立连结、互动与对话,并进一步与国际合作伙伴相互交流。核心分项计划通过技术与内容的互相协调,整合前端的产出与后勤支持工作,提供主轴分项计划关键的生产力与竞争力要素,因此在第一期计划执行过程中,属于跨分项、整合不同机构间的重要工作,例如联合目录、公共展示系统、异地备份系统、标准规范以及创新技术与平台,都在此双核心分项计划中以协同合作的方式进行。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2007年1月,台当局“立法院科技及资讯委员会”认为,将台湾重要典藏文物加以数字化毕竟只是数字内容产业的起点,为落实数字典藏与数字学习资讯的知识化与社会化,朝知识社会的发展与构建,进而实现提升台湾竞争力的终极效益,有必要将“数字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与晚一年实施的“数字学习国家型科技计划”合二为一。

整合后的所谓“数字典藏与数字学习国家型科技计划”于2008年开始执行,至2012年结束。以“典藏多样台湾,深化数字学习”为总体目标,并致力达到如下的子目标:呈现台湾多元文化与生物多样性;应用数典内容与科技促进产业、教育、研究与社会发展;储备数字关连产业发展的基础资源;深化数字学习在正规教育及终身学习的应用;奠定华语文数字教学的国际地位;推动数字典藏与学习成果国际化、建立国际合作网络。共有中研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教育部”、“新闻局”、“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原住民族委员会”、“国科会”、“国史馆”、博物院等20个“部会”机构参与。

该计划团队设置总主持人一人,共同主持人两人;计划办公室有主任一人,负责整体计划办公室运作事宜,向总计划共同主持人负责。计划办公室之上设有指导小组、咨议小组。此外,计划办公室还设有审查小组、工作小组,依据权责内容分级审视该计划的运作。

“国科会”希望通过这些“部会”和机构的参与,能够扩大该计划对于整体资讯社会的影响力,在一期典藏文物、精致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更多强调本土内涵、呈现台湾文化多样性脉络、彰显台湾的文化主体性,从最底层的数字化档案、整合深度后设数据描述的文化内容、开发技术与创意结合的应用,呈现台湾文化在人文领域、社会领域、自然环境领域的多样性脉络,全面性地将典藏与学习、内容与技术融入到产业、教育、研究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中,并结合可持续经营的商业模式,将台湾丰富深邃的数字内容带向国际舞台,与世界建立平等互惠、合作创造的有机连结与创意互动,最终达到提升台湾竞争力的终极效益。

核心分项计划内容

该计划共设置了“拓展台湾数字典藏”、“数字技术研发与整合”、“数字核心平台”、“数字典藏与学习之学术与社会应用推广”、“数字典藏与学习之产业发展与推动”、“数字教育与网络学习”、“语文数字教学”及“数字典藏与学习的海外推展暨国际合作计划”等8个核心分项计划。各分项计划分别设有分项计划主持人、共同主持人若干名,及专案经理与助理若干名,负责该计划的整体各项事务运作。其中与数字典藏内容有关的分项计划有:

“拓展台湾数字典藏计划” 主要目标是建立呈现台湾文化、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多样性的数字内容,并将基础的数字化产出提供各分项计划进行加值应用(包括教育、商业及学术研究等)。主要任务是提供方便的参与渠道,扩大数字典藏参与对象,推广数字化标准与经验共享,降低数字典藏的建设成本,以深化加值为导向推动跨机构之计划合作等。在“典藏台湾多样性”的大目标下,向民间公私营部门和机构公开征选数字内容,其所涉及的领域包括台湾自然、考古、语言文字、地理、族群文化、历史、经济与民主历程、艺术与美学、民间生活等。除了针对各种数字化物件、数位化工作流程及技术,结合国际标准,兼顾本土化的需求,形成岛内外相关领域的典范之外,未来还希望跨自然与人文、文化与科技领域,系统性的整合岛内数字资源,提供各知识领域的数字典藏内容素材,促进全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

“数字技术研发与整合”

主要目标为整合技术平台,发展先进数字典藏及数字学习技术。主要任务是开展数字化技术研发,并提供内容典藏计划资讯技术相关咨询以及支援各项服务需求。主要研究方向分别是:多媒体技术、影音处理技术、语言处理技术、后设数据、缺字与异体字、系统整合服务以及数字学习环境与工具开发等。通过研发典藏系统所需的相关工具及拟定数字典藏相关规范,并配合未来无线网络与多媒体发展趋势,研发先进数字典藏资讯技术,建立技术支援与服务能量等,促进数字学习相关产业的发展,数字学习环境与工具开发子计划,通过成立大型研究团队及研究中心,整合岛内的研究资源,以促进数字学习领域更深入的研究与发展。

“数字核心平台计划”

主要目的是协助计划办公室建立并维持整体计划运作的基础架构,与整合、维护、展示及保存全体计划产出的数字资料,并以追求自动化的计划办公室运作及最佳化的数字资料检索、呈现与保存为主要目标。主要任务是筹办年度成果展、建立办公室自动化系统、维护资料室及出版推广工作,以提供共通性核心服务;建立联合目录,以整合数字资料检索平台;规划成果展示平台,以促使计划成果展示多元化、大众化、精致化及国际化;建立异地备份长期保存机制,为数字化资料的长期保存提供一致化的使用界面,以达成计划成果可持续保存与经营的目标。

“数字典藏与学习之学术与社会应用推广”

主要目标为促成数字典藏与学习之内容与技术融入文化、学术、社会和教育,健全数字典藏与学习的使用环境及推动社会大众、学术界及研究单位等各界使用者运用数字典藏与学习的经验与知识,进而协助上述群体经营共同创作的公共园地。主要任务为整合协调与策略拟定、成果管理与跨单位团队合作,在岛内推广数字典藏并与海外交流,同时推动盘点暨法律咨询、商业竞赛、海外推广、应用竞赛与教案设计比赛等应用推广专案。

“数字典藏与学习之产业发展与推动”

主要目标是厚植数字学习与典藏厂商核心能力,创新学习服务经营模式,并有效运用奖励刺激增加市场需求,辅导企业提升数字学习的应用成效。主要任务为:运用台湾目前数字学习学术研究居全球领先地位,及企业产品能力已达一定品质的优势,辅导并协助厂商将学术研究成果产品化,创造产学合作最佳价值;结合新兴科技与应用,研究新兴数字学习内容与服务的商业模式;建立学习产业链(包括载具、行销渠道、出版业等),协助出版业或载具业者与数字学习业者合作,促使异业整合; 推动数字学习业者协助补习教育业转型数字化,扩大数字学习应用层面,提升学习效率,增加业者岛内商机;引进国际讲师及专业顾问的丰富实务经验,提升业者专业能力,并促进国际交流与营销。预期达到辅导数字典藏与学习产业升级,并协助其他相关产业竞争力提升。

“数字典藏与学习之海外推展暨国际合作计划”

目标为推动计划成果国际化、建立国际合作网络,藉由典藏与学习成果国际化推广,展现台湾丰富的资源,进而拓展台湾经验于国际社会。以多元主题内容,融合先进典藏与学习相关技术,提升台湾研究领域深度与发展。参与国际组织与会议,将台湾多年累积的数字成果、技术输出海外,并与国际知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希望藉由计划执行及推动,达到以下成果效益:执行国际合作计划,签订合作备忘录;参与国际会议与发表计划成果,提升台湾能见度;举办国际会议拓展国际交流平台;持续维护及扩增网站内容,提供岛内外人士运用资源;持续参与及营运重要国际组织,深耕国际社群;整合岛内数字学习资源,提升国际竞争力。

数字典藏技术研发重要成果

通过该计划开展各项典藏技术研发,作为教学应用与创意增值的基础。已完成的有“时间轴导览”以及“动态在线艺廊”,皆已上网供各界试用。

在资料检索应用方面,博客主题侦测可以找出最近的热门主题或意见领袖,藉由掌握住社会脉动,影响意见领袖的看法,可以进而引导社会的趋势。现今研究搜寻网站效益的趋势是收集并分析搜寻网站的使用者查询纪录与使用者标记,运用网页探勘的技术。网页查询结果自动分群技术,可协助搜寻网站将重复的结果整合起来,提升查询品质。资料检索研究中,网络事件侦测可以自动群聚某些重要的事件,提供使用者在进行查询时,扩充相关查询词及提供网页建议。

影片视讯强化技术针对影像的局部对比强化问题,先后提出两种有效技术。根据过去学者对人类视觉与影像局部对比关系的研究,该计划提出在学术上更具理论基础的新技术,并且得到相当好的实验结果。

在影像与视讯内容分析技术研发上,该技术结合影像灰阶矩形特征与边缘强度直方图特征,加上阶层式分类器进行视讯内容人物侦测。此技术改进阶层式分类器的架构,加入适当的中间阶层,取代原先每一层互相独立的方式,利用层与层之间的资讯来增加侦测正确率。研究团队已提供台湾师范大学奇美博物馆技术服务,进行环物影片拍摄与环场环物虚拟博物馆制作的技术教学。

在影片视讯优化技术上,研发新对比强化技术结合加权式直方图分解法(简称WHS)与灰阶群聚法(简称GLG)两技术进行视讯影片的对比强化处理,复合技术称为WHS-GLG。此外,将该技术功能提升针对区域性影像内容进行处理,称为AWHS-GLG。该计划所构建的长期保存基础架构是在各机构计划建立储存资源节点,以直接支持各机构所有备份与保存需求,改善各机构长久保存基础架构。同时,结合各机构储存资源,通过资料网格(datagrid)技术,建立整体数字典藏完整的长期保存基础,提供备份与保存所需的各项服务。在过去多年的实际运作与服务经验下,验证了此方法是兼顾长期保存与储存撷取的最佳解决方案,无论就成本、长久技术变动的冲击性都最小,而稳定性、效能、安全性均最高。

该计划开发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将能提升各部门后设数据的生产及管理品质,进而催化在研究上的用途。如植物标本检索系统可查询各种植物的分布状况及图鉴,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所助益。汉字构形数据库可用来解决文字学数字化的问题,尤其是缺字问题。汉字构形数据库收录古今汉字11万多字,是一个记录汉字形体知识的数据库,这些知识包括:古今汉字的字形演变、古今汉字的字形结构、不同汉字间的使用关系等。

中文语意自动分析的中文断词及剖析技术广受学术各界肯定,经由剖析产生的语法结构树数据库是能提供语言学相关工作及研究者分析语法的工具;断词工具常用来协助处理中文各种自然语言问题,例如古汉语的处理、文件分类及检索等。义类关系数据库的建立除了可以用来帮助解歧外,也可以应用在中文剖析、全文检索等方面。

多媒体影音典藏技术组发展的分镜侦测、精华影片与画面粹取,可以有效的将影片摘要与索引,让使用者可以用较少的时间,了解整部影片的全貌,目前在一般的系统上很少利用这样先进的技术。此外,影音线上编辑技术,可以让使用者在Web上直接编辑影音的内容,包括加入影片字幕、影片分段等,此技术已提出专利申请,技术上领先于一般影音系统。

研析后设数据标准整合服务,以资料编码与传输标准作为一种共享暨互通式的整合框架,结合不同后设数据标准,以及各式数字物件,同时可进一步作为与数字学习及数字长久保存相互结合的应用。该计划针对静态数字影像档相关后设数据标准进行研析,包括NISOIMG,LC-AV,MIX等,并以岛内主题计划为个案进行数字典藏3类属性(描述、结构、管理)后设数据的整合研发,作为日后导入该计划相关配套的草案。

“古典文献文物的三维立体视讯数字典藏研究”探讨应用于古典文献文物的三维立体转换芯片,由多种角度所拍摄出来的影像来产生三维立体影像,可以让使用者不需经过麻烦的立体辅助眼镜,而是让使用者直接用肉眼便可达到同样且舒适的三维立体视觉效果。

2010年推出汉字构形数据库2.64版,累计收录古今汉字143,173个,此版本全面涵盖古籍、文字学及宗教三大缺字应用范围,已开放下载。

研发自动地理数字化技术,利用撷取后设数据中地理候选名词描述资料,通过网络探勘方式进行自动地理数字化模组,可进行单点、多点定位或是进一步处理范围型资料分布,提供典藏单位将数据库内容自动定位至地图上,进行整合呈现。

研发保护CSS档案的技术,可以将秘密讯号藏入CSS档案内,更可以抽取出这些秘密资讯,让窃取档案的人无法宣称自己是档案的撰写者,使侵权者无所遁形。同时在多媒体数字版权管理新技术与应用的研究方面,以多媒体作秘密传输,用文字矩阵中表示坐标的数字隐藏秘密资讯。

开发进阶性超频谱扫描系统影像技术,采用芬兰制造的光栅为基础,采用延迟透镜组成像于中阶CCD模组,以多频谱的运算模式,将影像呈现在液晶屏幕与标准四色印刷品上,达成初步的多频谱复制系统,突破目前国际色彩联盟(ICC)色彩管理系统仅能在单一特定光源下保证色彩一致的限制,使文物能在不同照明环境下,外观的色泽仍与原件相吻合。

目前大部分的辨识码均以英文和数字作为出题的主要依据,该计划提出的新兴人机辨识码是以中文字作为基础,称为中文人机辨识码。通过中文字的拆解组合,让使用者不需有中文能力即可进行,而且配合触控式屏幕,可以轻易地在移动装置上进行使用。

数字典藏内容产出、展示与应用

为丰富数字典藏内容的多样性,该计划积极邀请拥有珍贵典藏品的部会机构或单位加入,同时为扩大数字典藏参与对象,通过公开征选计划的方式,提供中小型典藏机构、公私立单位和一般大众有共同参与的机会。为了向社会大众展示典藏成果,提升该计划在岛内外的知名度及影响力,并促进数字化内容(含联合目录内容与数字学习教材等)的利用,因此设立数字典藏与数字学习成果入口网,包括各类数字内容、网络技术以及创意增值示范专题,向各界呈现计划成果。使用者可以从单一平台依主题和适用对象浏览各式网站讯息,并与各网站相连结以获取完整资讯。

截止2013年底,台湾“数字典藏与数字学习国家型科技计划”结束为止,联合目录累计完成的藏品原件约447万件,数字化产出约820万笔数字化媒体材料。资料来源82%来自机构计划,18%来自公开征选计划,主题类型以文献与档案类为最主。

该计划共建立了524个网站,目前仍在持续运作的有379个。通过大型展览、发行出版品等途径,举办推广活动等方式,以多元化、精致化、大众化方式进行计划成果推广,提升社会对于数字资源的了解与应用。该计划展现数字典藏与数字学习成果入口网站群包括:入口网与专题、联合目录、成果网站资源库及博客,迄今访客已超过3000万人次。

此外,为配合台当局“台湾书院”推动计划,该计划协助“国科会”建立“台湾书院数字资讯整合平台”,整合20个“部会”的入口网、数据库等,将具有台湾特色的数字资产通过分类的方式介绍给全世界,且拍摄宣传影片,宣扬中华语文教学暨中文繁体字(台湾称“正体字”)推广、台湾研究暨汉学研究、台湾文化的展现与输出,作为国际认识台湾的一个宣传媒介。此平台已于2011年10月中旬正式上线,并在美国纽约、休斯顿及洛杉矶三地成立“台湾书院”的同时,正式将此平台推向全球。

该计划在执行的过程中,逐步推动数字典藏珍贵成果资源与联合目录的多语化,通过翻译的方式,将台湾重要的数字典藏资源以英、日、西班牙语的方式呈现,屏除语言的隔阂,不但可拓展台湾数字典藏联合目录与成果资源内容的使用族群,更能将台湾数字典藏的成果推向国际市场,提升台湾数字典藏成果在国际舞台上的能见度。为了使该计划在数字典藏目录的多语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自2009年度开始构建数字典藏联合目录翻译平台,进行初步的测试与评估,执行联合目录的翻译工作,执行一年的多语化翻译成果约有110万字。

该计划征集的史料成果当中,包括自美国空军历史研究部征集的航照及档案资料,有助于对于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军对台湾的军事战略、作战攻击有更深入的了解,特别是有关于美军空袭台湾所做的研究准备、情报搜集及攻击任务计划,提供细致且精彩的档案文献及图象资料。就台湾史研究而言,这些材料可以提供研究二次大战后期美日之间的军事活动,以及对于台湾基础设施和社会的影响,同时当时美军所搜集的台湾各项军事、人文及自然环境的情报资料,也成为台湾历史研究基础素材。在档案文献部分,吉冈喜三郎文书原件的取得,则可通过第一线实务官僚的观点,了解日本殖民时期台湾警察及理蕃工作的执行情形。

该计划及项下机构计划以国际合作方式,征集散佚海外珍藏,内容涵盖范围包括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各典藏机构珍贵藏品,有关的重要文化资产有器物、文献、模式标本等型态与载体,内容多元且形式多样,可充实数字典藏数据库、数字内容知识库,与台湾现有的收藏相互补充,丰富岛内各领域研究主题重要资源,改善岛内学术研究资源环境。目前该计划已与14个国家和地区96个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包括德国自然史博物馆、韩国闵贝类研究所、澳洲格里菲斯大学、美国国会图书馆、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及法国巴黎自然史博物馆等机构。通过与存放台湾模式标本的海外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将模式标本相关资讯征集回台湾。搜集到许多散落海外的台湾产模式标本,并与岛内也在整理模式标本的机构做交流合作及网络资讯的连结,完整呈现台湾模式标本资讯的网页,未来更能与其他生物物种(动、植物)模式标本,结合台湾生物物种模式标本资料,完整呈现在网际网络上。另一方面,也征集取得多样性的台湾文史资源,不仅可支持历史研究所需的完整与客观的知识资讯来源,亦能促进台湾史研究主题的拓展与研究成果展出。

例如台湾本土鱼类数字典藏的国际合作发展与研究计划,与国际鱼类数据库进行合作交流,除了配合其整合需求而更改台湾镜像网站的网域名称及更新网站统计软件,也将协助推广AquaMap数据库的建立与其分布绘图功能效能的提升,未来将提供台湾“海鲜指引”的资料到国际上“海产食品指南”网站。

深远影响与意义

建立沟通平台及合作机制,加速数字化知识的累积

通过“数字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的实施,客观上加速了台湾岛内数字化知识的积累,许多珍贵史料、文献也因该计划而得以广为学术界使用,例如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与台湾“外交部”签署合作协议,将国民政府成立之后的“外交”档案寄存到近代史研究所,使中国近代外交档案得以整合,近代史研究所也得以成为中国近代外交档案的典藏中心。以往台当局对中国近代外交与国际关系研究的资料取得限制较多,经过对这批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之后,配合部分档案解密,其内容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外交史有莫大帮助。此外,台湾“国史馆”所藏台当局各部门档案资料也是史学研究者不可或缺的素材,台湾文献馆也收藏丰富的台湾省级机关档案,台湾“省咨议会”的史料,包含“参议会”、临时“省议会”以及“省议会”时期的档案、公报、议事录等,是岛内最完整的台湾省政建设资料,其查询系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将产生重要影响。

再如中研院史语所利用该计划,开展岛内民族文书的编目译解与全文翻译工作,提供了岛内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研究相关重要史料。中研院史语所进行卑南语的“祭典”语料、布农语南部方言语料和排湾语等翻译工作,也极大促进了对该民族语言与文化的研究和了解。

提供在线知识服务网,创新学术研究模式

凭借各馆藏资源数字化的过程,如典藏品分类与后设数据建立等,有利于各典藏品学术价值的再发现,以及既有价值的保存与使用,与资讯技术的结合改变既有的学术研究模式。例如中研院史语所的台湾“国语自然语音数据库”即提供语言学重要的研究介面,用以记录及分析“国语”在台湾使用时的种种不同社会意义;一方面通过建立语言典藏数据库与量化分析语言资料,让典藏的共时语言资料在未来也能用来印证历时语言的演变;另一方面则可利用区域性标记、社会性标记、功能性标记来分别反映方言变因的地理因素、社会情境与社会阶级因素、语言风格因素。

该计划项下共有126个数据库,提供学者及研究者可以经由远距网络上线,或利用单机上线方式浏览,检索档案资料,快速有效的收集研读所需档案资料,减少研究成本,提高研究效率。例如“国史馆”台湾文献馆与“省政府档案中心”合作,在档案数字化后提供网络线上检索的功能,使用者只要键入欲查询资料的关键词,即可获得数据库中相关的资讯,便于读者在查询台湾省政相关资料时不需要省府与文献馆两地奔走,节省民众在各典藏地之间往返的经济成本。

通过这些数据库,台湾民众不但得以一窥古籍、古物等原貌,同时脆弱的珍贵原件也不需一再被提借,藉由数字化流程,影像档案完整保存下来,并成为重要的文化资产。在有形的文化资产方面,例如台湾文献馆的台湾盐业档案数量庞大,文别种类多或时间演进纸质老化、或保存不当,部分档案已破损,即时数字化通过网络传输,提供民众了解台湾盐业专卖的样貌。又如澎湖的石沪推估已有300年的历史,其发展有其历史与保存的价值,但是相关的建筑、人文、产业、信仰等的文化资产正逐年凋零,澎湖县保护石沪文化资产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境地。通过网际网络无远弗届的属性,将澎湖石沪的资讯传送至世界各地,以期广为流传应用。在无形的文化资产方面,例如语言,亦得以通过数字化加以保存,如中研院台湾南岛语数字典藏计划着重于原住民人才培育及语言保存和推广,且持续培养相关研究人力,提供社会关于南岛语、闽客语及古文字汉语相关学问的人才。

在数字典藏计划中有许多标本物件,除可作为过去生物多样性的最直接证据,物种讯息的存证与利用及重要的系统研究基础外,同时也可藉以侦测种间关系,并建立分类架构,近年来标本更可作为环境受到干扰的生物指标。另外,标本的参考价值和为历史的见证,并可协助农业和医学上害虫的鉴定、支持环境研究及生物防治计划,因此标本的保存为相当重要且不可忽视的部分。

再如台湾大学图书馆收藏的《田代文库》、歌仔册、《狄宝赛文库》等为具有独特性的珍本或独一性的重要史料资料,通过原件影像数字化,完成上述该馆重点特藏资料各原件的内容判读、诠释及分析或描述等工作,通过网络提供清晰且完整的文献资料,将可拓展台湾文学、语言学、史学及植物学等的深度研究与广度。其中,《田代文库》尚可与该校植物系的标本数字化成果结合,提供植物学者完整的学术研究资源。

由于以往台湾地区的数字典藏工作大多以单一物件作为描述的标准,然而在网络环境之下,资源合集层次的描述可提供使用者更完整的资讯,并可协助使用者在跨领域的检索中,获取更高层次的资讯。该计划参考海外的相关研究,并考量岛内典藏单位的实际情形,订定资源合集层次描述资料的相关标准,建立资源合集层次描述资料的栏位(schema)与相关的描述资料,以及《资源合集层次描述指引》手册,可作为岛内外典藏单位进行多语化工作的参考依据。

推广数字典藏成果,消弭社会数字落差

该计划通过数字典藏素材的利用与公开,以第一期计划的民族学藏品资料成果为媒介,例如通过1930年代台湾民族志纪录片中有关赛夏族与平埔族的影音光碟,建立与原住民部落的交流与合作,也藉由社区互动与公共参与,收集更深入的社会文化脉络资料,并建立兼具整合性、系统性的多媒体数字数据库,将数据库提供给社区文物馆及社区文史工作推广,制作成乡土教材,以实现知识普及和公共参与的目的。

该计划致力于偏远乡村原住民部落数字典藏推广研究,由学界与民间组织组成工作团队、调查部落对数字典藏的认知与保存文化的期待、根据调查结果建立部落数字典藏网站,逐步开始搜集部落典藏的素材。为了使数字典藏内涵更加多元,并扩大数字化工作参与层面,该计划建立“数字岛屿”平台,广泛向民间募集台湾图像,期盼能展现更丰富更完整的台湾面貌。除了不同部门分工合作,弥补乡村地区资源不足的困境,也掌握部落文化典藏的需求,使典藏成果贴近部落居民生活。该计划项下子计划通过至新竹尖石乡新光小学推广数字典藏,缩短城乡差距,带领原住民儿童认识数字化、了解考古知识并设计互动游戏来认识珍藏文物。

另外,该计划还构建网络电子书导览系统平台与一套“电子书自动产生器系统”软件,配合台湾“教育部”推动缩减城乡数字落差相关计划,向台“教育部”设立的偏乡数字机会中心捐赠软件200套,协助偏远乡镇改善数字落差现象。

该计划还在岛内举办主题特展“通往数字国度的探索列车”,参展单位有台湾大学、博物院、中研院、科博馆等单位,充分展现各典藏单位的特色。其中由故宫所提供的《国宝总动员》影片也是在台湾首次离开故宫院区播放,对于台湾民众可以进一步体验典藏文物经数字化后的便利性。

台湾故宫博物院参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拍摄纪录片《旧宝藏.新未来:故宫博物院》的拍摄。由国家地理频道纪录该项目的360度环物摄影系统进行拍摄故宫古文物的情形。该纪录片于2007年10月以34种语言转播至全球166个国家和地区,有超过2.5亿的收视者,有助于宣传与提升该计划项下故宫数字典藏的专业形象,对台湾执行数字典藏计划的宣传上有加分效益。

通过授权,扩大教育应用与商业增值

该计划自2005年起邀集业界厂商、官方与民间典藏单位,结合台湾文化创意产业,一同前往纽约参加全球最大规模的纽约国际授权展,不仅将学术与商业结合,提升学术资料在使用上的灵活度,也不断延伸台湾典藏的珍贵资料的发展可能。

该计划开发的“图库文件授权数据库系统”,提供项目内部查询各类授权图片,主要的目的是用来收集已经授权给数字典藏使用的档案,例如图片、影像与文件等,提供给该计划内各项非营利性活动使用,以提高授权典藏品的使用率,并藉由典藏品的使用,进而创造出更多的作品。例如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授权三民书局使用岩石标本数字影像图档,包括角闪黑云母花岗岩、石英云母片岩等42件,使用在《高中基础地球科学及其实验活动手册及教师手册》以及《高中地球与环境(下)及教师手册》教科书中。

通过技术转让,降低企业开发成本。例如对有心经营Web2.0影音平台的公司与个人,提供一套低开发成本的多媒体影音典藏技术解决方案来建立影音与分享平台。此技术已转让给台北艺术大学,并与宏科技公司合作,应用于台当局“新闻局”的影音典藏与对外展示平台。

物业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物流园区; 信息平台; 规划; 德令哈市

中图分类号:U65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现代科技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现代物流业已成为黄金产业。物流园区作为承载物流产业及经济建设的重要平台,是多种物流设施和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它通过低成本、高效率、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对加速经济循环、降低成本和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物流园区作为承载物流产业及经济建设的重要平台,是物流作业集中的地区,将多种物流设施和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同时,物流园区对市场化要求高,投入资金大,占用土地面积大,要作好这样一个具有引擎作用的、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就要求从全局的角度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为做好后续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本文以德令哈物流园区总体规划为例,从物流园区信息平台规划出发解决物流园区的规划布局。城市物流园区规划设计方案的提出,将对城市物流园区的规划与建设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和现实的经济意义。

1园区概况

德令哈市物流园区位于青海省德令哈市区东南,德令哈工业园区东北侧,规划范围西起德尕路,北至青藏铁路线,南到315国道,东至青藏铁路南侧山体,规划用地面积430.7 hm2。物流园区所处区域整体用地性质较为简单,地势相对比较平坦,目前规划范围内已建设用地较少,现状土地利用性质主要为牧草地。当前园区内公共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极为薄弱,无法满足园区发展需要,区域生态景观要求较高,园区要处理好与生态发展的关系。

2 物流园区功能分析及市场定位

2.1 物流园区功能分析

德令哈市物流园区基本功能包括:运输、配送、转运、存储、包装、装卸、加工等,满足生产商与销售商、供应商与生产企业的配送、生产商销售商与超市门店的配送、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配送服务。确立“城内大市场、城外大物流”的现代化商贸发展模式,在物流园区建设家居建材、农副产品批发中心和工业原材料、零配件、生活消费品的交易配送中心,形成德令哈市重要的商贸基地。

德令哈市物流园区物流延伸功能包括:设立商品展示厅,吸引生产企业或商贸企业来此参加贸易与会展,开展批发、零售等贸易服务;打造对内提高员工素质,对外宣传、业务交流、产学研相结合的物流人才培训基地,同时为入驻企业提供办公、谈判和对外招商设施环境。

良好的服务系统是生产运输组织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德令哈市物流园应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以及充沛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提供商务、金融、设备检修等服务设施以及为货车、客户提供生活休息、娱乐等生活服务设施。

2.2 物流园区市场分析

据德令哈市有关统计数据,全市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2009年的4.7:51.7:43.6调整为2010年的5.42:52.24:42.34,第二产业增长明显加快,必将促使物流产业快速发展。另外,德令哈市工业园区的建设也急需物流产业为其配套,德令哈工业园区已入驻青海碱业、青海昆仑碱业、青海瑞金矿业、海西化建、青海金峰实业等大中型企业。同时,正在规划建设一批煤化、盐化、天然气化工等重点项目。随着工业园区的企业产能不断提升,原材料,产成品的物流量不断加大,缺乏高效的物流服务,将严重制约园区企业的发展。因此德令哈物流园区将重点考虑全市及周边资源状况、德令哈市工业园区需求进行行业选择,主要包括:农产品及食品行业;盐碱化工行业;建筑建材行业;煤化工行业;金属冶炼行业;商贸流通业;仓储和货运业。

物流园区的主要服务范围为德令哈市、德令哈市周边以及柴达木地区。

3 物流园区信息平台规划

3.1 物流信息平台的需求分析

在现代物流系统中,有工业企业、运输企业、商贸企业和物流企业的广泛参与,企业对物流信息的需求主要包括与物流运作相关的各类信息,包括政策法规信息、物流市场供求信息、海关信息、公共物流基础设施资源信息、交通运输网络信息和环境信息等;还包括企业自身管理的信息需求,包括数据统计汇总、成本管理、财务管理以及物流运作过程中的若干关键绩效指标考核等。因此,在整个物流过程中,无论是第三方物流还是货主、运输企业或者仓储企业、分销商都需要一定的信息交换,需要一个建设一个信息平台解决各种交流中的繁琐问题。

3.2 功能需求分析

在战略目标的指导下,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及系统总体体系结构的设计应以满足总体功能要求为依据。根据物流信息系统的战略目标,物流信息系统的总体功能应有如下内容:

1、基本功能

数据交换功能。这是信息平台的核心功能,包括网上报关、报检、许可证申请、结算、缴(退)税、客户与商家的业务往来等与信息平台连接的用户间的信息交换。

信息服务功能。该功能以Web站点的形式实现,这类信息主要包括水、陆运输价格、新闻和公告、政务指南、货源和运力、航班船期、空车配载、铁路车次、适箱货源、联盟会员、职业培训、政策法规等。

会员服务功能。为注册会员提供的个性化服务。主要包括会员单证管理、会员的货物状态和位置跟踪、交易跟踪、交易统计、会员资信评估等。

在线交易功能。交易系统为供方和需方提供一个虚拟交易市场,双方可和查询供需信息,对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可与者进一步洽谈,交易系统可以为双方进行交易撮合。

2、扩展功能

智能配送功能。利用物流中心的运输资源、商家的供货信息和消费者的购物信息进行最优化配送,使配送成本最低,在用户要求的时间内将货物送达。

货物跟踪功能。采用GPS/GIS系统跟踪货物的状态和位置。状态和位置数据存放在数据库中,用户可通过 CallCenier或Web站点获得跟踪信息。

库存管理功能。利用物流信息平台对整个供应链进行整合,使库存量能在满足客户服务的条件下达到最低库存。

决策分析功能。建立物流业务的数学模型,通过对已有数据的分析,帮助管理人员鉴别、评估和比较物流战略和策略上的可选方案。

金融服务功能。在相应制度及技术进一步完善后,通过物流信息平台网络实现金融服务,如保险、银行、税务、外汇等。

3.3 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

1、网络拓扑结构

网络拓扑结构采用由星型结构和总线型结构的网络结合在一起的混和型网络结构,这样的拓扑结构兼顾了星型网络与总线型网络的优点,解决了星型网络在传输距离上的局限,而同时又解决了总线型网络在连接用户数量的限制。

2、物流信息平台体系结构

物流信息平台体系结构共分为四层,即基础设施层、数据交换层、应用支持层、应用服务层。其中应用支持层提供呼叫中心、CA认证中心、GPS、GIS等功能,为其上的应用层提供必要的支持;应用服务层包含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金融以及各类物流信息的等功能,通过提取各个系统的信息为不同的物流实体提供相应的本地物流、区域物流乃至国际物流服务的支持,直接面向用户提供各种物流服务;信息安全体系对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中采用的安全技术包括SSL协议、网络防火墙、安全数据库登录、用户跟踪记录、传输数据加密等保证物流过程安全。

3、功能结构设计

根据信息属性和技术可实现的方法,德令哈市物流园区信息平台由管理中心、信息子平台、注册企业物流业务子平台、电子政务信息子平台、公共信息子平台和基础设施子平台构成。

管理中心信息平台主要提供给物流信息平台的营运管理组织使用,基本功能包括办公、会员管理、物业管理、财务管理和公共信息管理;企业物流业务平台提供基础的物流业务服务,其功能模块可根据企业自身的业务需要和战略目标而定制选择。企业信息平台可由企业租用或参与承建;电子政务平台是一个广域的、开放的信息平台,通过电子政务平台,建立网上行政协同办公系统,减少企业办公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公共信息平台是面向所有用户的,为社会各类用户提供WEB浏览、信息查询、信息等基本功能;基础设施平台由网络软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通讯传输设备组成,是支撑平台。

4 物流园区空间布局规划

4.1 规划思路

物流园区应与上位规划及相关政策相结合,在区域范围内依据物流产业导向、交通融合及市场需求,确定物流平台的建设以及职能定位与土地布局结合的科学性,同时要注重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以及效益评估,从而形成“五位一体、层层链接、软硬配套”的基本思路。

五位一体。把握“物流导向”、“职能定位”、“平台规划”、“空间布局”、“配套服务”五个规划的关键节点,并通过物流产业导向及循环经济体系有机贯穿起来。

层层链接。按照“物流导向—职能定位—平台规划—空间布局—配套服务”的顺序层层递推、有机链接,并在有机统一的基础上进行功能的分散设置,更加突出物流产业的特点以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协调等要素规划。

软硬配套。形成以物流发展需求为核心的软硬件配套规划建设,软件方面包括管理服务、信息平台、金融体系及物流网络建设等,硬件方面包括管理机构、商业服务中心及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

在具体规划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宏观布局设计、基本战略定位、组织网络架构和营运策略设计等几个不同的方面。除物流园区功能分区之外,还应考虑作业层次、作业管理层次、策支援层次、经营管理层次等。

4.2 规划手法

1、根据物流产品种类和功能要求进行规划设计

本次规划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为针对市区及周边的商贸型物流;二是为德令哈工业园区服务的生产性物流。要从整个园区货物构成内容、流通特点、场所需要等大量特征性的信息进行规划,确定园区的功能构成、用地布局以及物流交通流线,增加后续规划的针对性与现实操作性。

2、紧密结合用地条件进行针对性的用地规划布局

结合园区物流定位,确定以动能复合、用地紧凑、资源集约为主要的规划原则。同时根据物流产业链的关联和延伸,布置适应现代化综合发展物流的物流设施,如信息管理平台、会展设施、大型仓储式交易市场以及提供展销贸易、货代、保险、中介等关联业务的商务办公设施等,以提升功能、适应区域型物流园区的发展。

3、采取控制与引导相结合的弹性指标体系

合理集约利用土地,通过现代化工程技术手段,适当提高土地开发强度。具体而言,适当提高容积率控制上限,一般仓储用地控制在0.6左右,对于仓储式配送交易市场控制在1.5左右,鼓励多层立体化仓库的建造。

4、通过双向对接方法实现用地平衡

预测各项用地的比例,落实物流用地;落实延伸产业的用地布局要求,进行其他用地布局,并根据预测的比例进行论证,达到各项用地比例合理平衡。

4.3 总体布局特点

1、整合现有物流节点资源,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

规划对园区与德令哈市区及德令哈工业园区、火车站、周边道路等相关因素进行了通盘考虑,既有利于货物实现直接、快速装机,减少仓储和管理费用,也有利于整合装运,包装等不同功能,实现通过一次中转即可完成物流流程,降低管理成本和运输成本。

2、考虑规划节点既要满足现代物流需求又能引导未来物流需求

为发挥物流业作为生产业和生活业的服务功能,布置服务于成片,建设生产及生活型物流节点,通过物流节点的操作平台功能推动物流向供应链转型,推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降低物流企业的库存成本,管理成本。

3、与德令哈城区以及工业园区规划相协调

与德令哈城区现状及德令哈工业园区规划相协调,满足优化物流通道、降低物流成本的要求。通过靠近对外交通布置物流节点,有利于加快仓库周转率,提高运输车辆的通行效率,提高物流节点及其占用土地的使用效率,内部分区明确,主要对外作用的配送、交易等功能靠近对外交通布置,避免了交通流线交叉,有利于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同时保证园区人员安全

4.4 功能布局

德令哈市物流园区根据服务对象整体形成两大片区,即生活型物流区和生产型物流区,依据规划区地形地貌、周边环境以及功能要求形成“一心、一环、两轴、四区”的功能结构:

一心:在园区西部靠近尕海路规划建设管理服务中心,主要提供行政办公、信息管理、商业金融等服务,同时围绕管理中心配备建设建设商检、工商、担保、税务等服务。

一环:依托园区规划主干道形成的环形绿化带。

两轴:沿园区内部纵向及横向规划主干路形成的两条发展轴线。

四区:流通加工区、分拨配送区、交易展示区、专业仓储区。其中:流通加工区在园区西北侧,依托G315与尕海路的交通优势建设公路及铁路站场,形成公铁联运体系,主要承担货物的流通、中转、包装、原材料加工以及汽配维修等服务;分拨配送区在管理服务区南侧靠近尕海路,为园区提供分拨调度、临时仓储、包装加工、中转配送等功能;交易展示区主要是对外服务,建设集商品展示、商务会展、期货交易、地区性大型商务活动为一体的大型交易市场,在进行产品交易的同时能起到宣传作用;专业仓储区根据服务对象建设相应的仓储区域,同时与信息管理中心紧密结合,主要承接各种专业产品的物流服务,与德令哈工业园区产品相结合。

4.5 物流园区用地布局

用地布局采用双向对接的思路,首先根据物流园区的特点,预测各项用地的比例,落实物流用地。其次落实延伸产业的用地布局要求,再进行其他用地布局,并根据预测的比例进行论证,达到各项用地比例合理平衡。

参考文献:

周文专. 物流园区信息平台规划及评价研究[硕士论文].长沙:中南大学,2007.

孙承芳.特产园区信息平台研究[硕士论文].西安:长安大学,2006.

潘安文.物流园区规划与设计.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物业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1)加强物资计划管理过程控制,积极主动做好物资计划工作

(1)工程物资计划是以施工方案为依据的,工程施工方案对工程物资计划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同时物资计划是采购和供应的依据,因此物资计划编制应根据施工进度合理进行编制,预留采购周期。

(2)工程负责人要充分认识物资计划的重要性,对物资计划要提前统筹、提前安排,积极联系相关单位,尽快尽早落实工程所需物资。工程技术负责人积极与设计、甲方进行沟通,按图纸、甲方及施工的要求,完善所需物资的物料属性。现场材料员要积极主动,不等不靠,第一时间把握物资计划,做到心中有数,并积极与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甲方及时要求工程技术部门复核图纸,做好物资计划的编制工作。物资供应部门的计划人员要积极主动进行沟通,对物资计划中的物料编码和物料属性关键点提前介入,提早把关,帮助和指导施工作业单位尽早完成物资计划的编制工作;物资供应部门根据现有存货量,经平库后,正式提报物资计划。

(3)各部门相互配合、协调和指导,加强物资计划审核申报管理制度,实现工程物资总量控制,避免造成物资的积压。概预算部编制预算料表,制定和下达限额领料,并依此对工程所需物资进行审核;物资供应部门按下的限额领料进行总量控制,并完成物资计划的提报工作。

2)对物资供应和物资现场的全过程进行监管

(1)施工物资的价格掌握

施工企业的物资供应部门,根据编制的物资计划和掌握物资质量要求,经过多方面、多渠道的了解,摸清市场行情,及时掌握物资的价格,对采购资金进行估算,为后续的招标工作提供依据。(2)催办和催运管理物资供应部门对已上报的计划进行跟踪,落实物资的采购、合同签订、生产周期、到货周期等信息。并与油田公司物资主管部门加强联系,协助及早确定供应商,以确保物资尽快尽早招标。按已招标签订的合同进行催运,及时掌握物资的生产、发货、运输以及物资的具体进场等供应动态。并将信息及时反馈各部门,以保证工程进度及生产需要。

(3)现场验收管理

①验收是确保采购物资的施工需求的最后防线,为了加强对物资验收这一重要环节的监管,物资管理人员按签订的合同和技术文件,组织有关部门及相关人员,仔细对物资的品种、品牌、规格、数量、外观质量、到货期、外包装完好程度,和有关的技术文件进行核对,数量少的逐一验收,数量较大的,随机抽取样品。对质量有问题的物资,物资管理人员及时将有关情况向施工企业职能部门反映,职能部门将问题提报油田公司物资供应部门进行协调解决。对到货的大宗物资,不便入库的,为避免二次搬运,降低运输成本,经施工作业单位负责人认可,可直接送达工地。

②物资经验收合格后,签署验收单交现场材料员入库,现场材料人员对入库物资分类摆放,并登记入帐,并将有关单据返回施工企业物资供应部门。

③工程所需物资经安装调试、验收合格后,现场材料员按照物资主管部门合同、到货通知单和实收的物资,核对规格、数量、质量,经确认后,通知供应货开具发票,同时项目部以书面的形式向本单位物资供应部门确认办理货款结算,并由物资供应部门向物资主管单位予以确认付款。

(4)施工物资内部领用控制

①施工作业单位对到场入库的物资实行内部领料制,建立收发料制度。按施工作业的内容,划分施工作业单元(机组、班组),施工作业单元凭据内部领单进行领料。由单元负责人指定材料领用人,由施工作业单位负责人在内部领料单签字,到现场库房领料。库房保管人员要审核内部领料单,双方检查型号、规格、数量和质量,并签字认可,库房保管人员对发出物资登记入帐;对物资的发放要实行两级台帐制。无论是大宗物资还是零星生产辅材都要做到领用合理,流向清楚,手续齐全。

②施工企业对生产辅材和零星材料制定消耗定额,施工作业单位根据消耗定额按工作量对施工作业单元实行定额发放制,便于有计划、有准备的供应施工生产用料,同时也有利于落实物资消耗定额和节约物资。发料的方式可根据不同条件和进度,按天发料或全月一次限额,分次发料。发料严格按施工作业单位制定的发料计划进行发放,没有计划的不发料,没有定额的不发料,更不能超额发料。因特殊情况而需补料时,必须说明原因,并经施工企业主管部门和领导批准后,才予以补料,实行补料审核制。因材料节约、计划变更,领用的材料有剩余时,将材料退还现场库房或在下次领中扣除,工程完工后,必须退库。

③施工企业主管部门会同施工作业单位按完成工程进度和消耗定额,加以核实,避免虚报、冒领和物资浪费的现象发生,同时要定期对消耗定额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分析差异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和意见,不断完善消耗定额。④物资发出后,现场库房保管人员要登记发出明细台帐。现场库房经常收、发料,数量变动频繁,为了及时准备掌握物资的存量,避免物资的短缺、丢失和超储积压,依据收料台帐和发料台帐进行仔细核对,做好清仓盘点工作,做到帐物相符,严防物资的流失和浪费。

3)提高专业物资管理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物资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人才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施工企业资源的配置中,人才的优化配置是重中之重。物资管理是一门科学,不是谁来才能干好。它需要优秀专业化的人员。按照目前施工企业用人机制,施工企业应以施工作业单位的人员为主,不断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有系统、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的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培养,提高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管理能力,尤其是要加强企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责任感和爱岗敬业精神,使其形成一种制度,并逐步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同时,要充分发挥企业自身调配功能,使人员在企业范围内合理流动,实现配置的最优化。这样,既可解决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又能为提高企业物资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4)建立资源共享信息平台,为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提供依据工程因其功能化和个性化的要求,其所需物资涉及品种、规格较多,同时近年来新材料的不断涌现,材料的价格市场变动和差异较大,造成了施工企业在物资招标和概预算工作中的被动局面。因此,为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共享,最大限度降低成本,提高整体效益,施工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在企业内建立一个信息沟通平台显得尤为重要。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可以使闲置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二是可以在最短时间内保证工程项目急需;三是节约时间,可以使管理人员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程施工或现场物资管理工程中去;四是为物资招标和工程概预算提供依据,掌握工作的主动权,也为施工企业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

2.结束语

物业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公司目前物资退库的主要原因有:项目结余退库、需求计划偏差、项目设计变更、项目取消、项目WBS元素变更。退库业务存在的问题如下所示。(1)工程中退回的结余物资、暂时不能利用的闲置设备或部件等未进行及时有效的利用或处置,导致库存大量积压。(2)未建立物资退库验收机制,“短头”等不可再利用剩余物资未及时进行技术鉴定,完成报废处置。(3)物资退库办理过程中,由于工作疏漏及不规范操作,造成退库物资帐实不符;同时,物资退库单据缺乏统一规范管理,单据格式参差不齐。(4)退库物资信息不完整,未进行跟踪管控。未实现退库即处置的闭环管理,“谁积压,谁处置”机制不能有效执行。(5)退回仓库的工程结余物资容易形成工程项目部门和物资部门“两不管”状态。同时,项目部门对退库物资处置利用积极性不高,未做到“先利库、后采购”,增加了企业成本。

2退库平台管控理念

遵循“集中管控、严格把关、闭环流程”的理念,充分利用信息管理手段完善退库审批手续,规范并优化退库业务流程,坚持“谁积压,谁利库”原则,落实退库物资利库责任部门,明确各层级管控职责,相互衔接,环环紧扣,高效有序地开展物资退库业务。集中管控:对退库操作流程进行集中管控,实现申请、审批、入库操作、跟踪查询等功能操作同一平台、同一入口;明确职责划分,规范、优化管理流程,提高数据录入的准确性,简化人员操作,提高工作效率。严格把关:严格把守物资“退库关”。退库前先对退库物资完成技术鉴定,在系统上增加退库申请环节,由退库部门完成退库物资信息录入并提交申请。按退库原因不同,自动划分审批层级,由相关负责人审批并由库管人员核对确认后才能进行入库办理。闭环流程:按照“退前先申请、审批多层级、退后保利库、流程全监控”的业务流程,各环节环环相生又环环相扣。申请、审批、退库、利库、跟踪查询,形成一个良性长效的退库利库机制,同时在循环中不断积累、完善和优化退库物资管理的思路。

3物资退库管控平台的主要应用流程

3.1退库管控流程

物资退库管控平台遵循“退前先申请、审批多层级、退后保利库、流程全监控”的业务流程。退前先申请:退库部门先提出退库申请,对退库物资项目、责任部门、数量、原因、鉴定意见、利库计划等信息进行维护。审批多层级:按照退库物资金额大小和比例的不同,分4级、5级或7级退库审批流程,最高流转至公司项目、物资部门,加强对退库物资纵向管控。退后保利库:退库部门负责按照计划利库时间、去向完成退库物资的利库处置,否则将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绩效考核。流程全监控:从发出退库申请到利库处置出库全流程无缝跟踪,随时查看物资退库时间、退库原因以及责任部门等信息,督促退库部门尽快处置出库。

3.2主要流程说明

物资退库管控平台主要业务流程如下:物资退库申请物资退库审批物资信息维护物资退库操作退库物资跟踪。

3.2.1物资退库申请

(1)退库部门在确定需要退库并组织专业部门对拟退库物资完成技术鉴定的前提下,通过ERP系统退库管控平台找到需退库的物料。(2)退库部门在ERP系统退库管控平台中维护退库物资相关信息:数量、存储地点、项目类别、责任部门、退库原因、鉴定意见、计划利库去向、计划利库时间以及相关附件上传等。(3)提交物资退库申请。

3.2.2物资退库审批

(1)当退库申请金额小于或等于50万,或申请退库数量与发货数量比例小于或等于30%时,审批流程为4级审批:退库部门负责人退库部门分管领导物资部门分管领导物资部门计划专责。(2)当退库申请金额大于50万小于等于100万,申请退库数量与发货数量比例大于30%而小于等于50%时,审批流程为5级审批:退库部门负责人退库部门分管领导物资部门分管领导主管领导物资部门计划专责。(3)当退库申请金额大于或等于100万,申请退库数量与发货数量比例大于50%而小于等于100%时,审批过程为7级审批:退库部门负责人退库部门分管领导物资部门分管领导主管领导市公司项目主管部门市公司物资主管部门物资部门计划专责。(4)退库部门的单位分管领导、物资部门分管领导以及主管领导都采用线下纸质版签字的方式进行审批,物资部门计划专责在审批时需将上述领导纸质签字的审批信息输入系统中。

3.2.3退库信息维护

(1)库管人员依照审批后的退库申请单,核对物资的品名、规格、数量(含重量)、相关资料(合格证、说明书、技术资料等),并在系统上进行维护。(2)若退库物资存在实际数量与申请数量不符、退回实物不完整、退库物资必备资料不齐全等问题,无法进行正常退库时,库管人员将拒绝退库申请并返回退库申请提报人进行退库物资信息修改。

3.2.4物资退库操作

库管人员办理实物入库后,在ERP系统按原出库单号办理冲销或返回交货,打印退料入库单,经库管人员、仓储主管、移交人签字后,由物资部门、财务部门、退库部门留存。

3.2.5退库物资跟踪

对退库物资所有系统操作进行跟踪记录,包括转项目、转批次、转物料编码、转报废、出库等信息,实时监控物资退库状态,并在计划利库时间前30天启动预警功能,督促退库责任部门尽快领用出库。

4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4.1存在的问题

(1)利库意识仍需增强盘活利库工作需要长期坚持,各单位虽按要求实现“零积压”,但仍有部分单位存在物资退库随意性强、数量较多、金额较大等现象,对退库物资的利用缺乏积极主动性,需要物资部门人员反复督促办理。(2)退库审批流转时间较长物资退库管控平台中,退库申请按金额大小及退库原因分4~7级审批,涉及多部门、多岗位人员协同参与。由于系统操作人员不熟练,且缺乏执行进度工作台提醒功能,各环节审批流转时间相对滞后,甚至出现计划利库时间已到但还未完成退库审批的情况,影响退库物资利库及时性。

4.2采取的措施

(1)加强物资退库宣贯、培训针对ERP系统退库物资管控平台,结合退库利库相关机制及管理指标,定期对项目部门、物资部门相关操作人员开展现场宣贯及培训。同时,定期收集各单位对物资退库业务的意见及建议,不断优化调整系统操作。(2)增加物资退库进度监控、预警功能优化退库管控平台功能,完善物资退库进度监控预警功能,在系统中实现工作台事前提醒、事中预警、事后告警的智能化机制。同时,继续深化、改进数据统计分析报表功能,通过图表方式的不同维度、不同量级对退库物资部门、数量、金额等指标进行展现。(3)积极探索总结退库原因通过将项目物资退库条目数、金额与项目物资采购的条目数、金额进行对比分析,结合项目规划、设计、施工等多种因素,积极探索总结物资退库原因,努力减少因需求计划不准确而导致的退库,逐渐强化物资计划刚性,提升项目设计精度。

5结论

物业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农业自古以来即是人类生存的根基。从远古时起,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即来到台湾,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历尽苦难,不畏艰险,用勤劳的双手将一片荒岛建成万顷良田。

到了清代,大量汉人移民来到台湾,带来内地先进的农耕技术,开始在各地兴修农田水利设施,在台中地区建成以八堡圳为代表的台湾最早的大型水利灌溉设施。该圳引水灌溉彰化平原,对于彰化县的农业有极大的贡献,也造就了鹿港地区的繁荣,因此人称八堡圳是“彰化之母”。北部地区则以1740年建造的公圳为主,至今仍是当地最重要的灌溉渠道,圳路灌溉台北盆地,然后分为许多小支流,促进公馆、古亭、大安地区的蓬勃发展。而南部最具影响力的水圳则是高雄地区的曹公圳,与八堡圳、公圳合称清代三大圳,拓垦面积也极大扩展开来,形成完善的农业灌溉系统。

台湾东部地区农田水利的发展,受到地形陡峭的影响,没有水库可储存雨水,当地原住民们直接利用大自然的资源,拦河取水,建成台东县两条重要的灌溉水圳――池上圳与关山大圳,水质清澈甘美,造就名闻遐迩的池上米和关山米。

20世纪30年代嘉南大圳的建成,使嘉南平原发展出独特的三年轮作制,为台湾农业建设奠定了基础。

战后农业萎缩 积极复原重建

二战期间,台湾农业受到严重破坏。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稻米产量降至603,693吨,尚不足当时最低需要量857,000吨,当地大米一度倚赖进口。中国政府后,为了迅速恢复农业生产力,积极修复或重建毁损的农业生产设施和水利工程、农业改良场及农会等以促进农业生产,水稻、甘蔗、甘薯等产量逐渐增加。

1949年当局撤退来台,导致岛内人口骤增,物资缺乏。台当局竭尽全力增加粮食生产,除大量进口化肥,开展作物肥料试验,并积极推动稻田良种繁殖制度重建(种子繁殖制度分为三个阶段,即原原种、原种及推广种),还将各试验场所及两个农学院育成的优良品种推广给农民种植。

此外,台当局还积极施行“三七五减租”、“公地放领”与“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以提高自耕农比例,激发农民增产诱因,并通过“肥料换谷”等方式来掌握粮源,同时进行农渔会改组,使农渔会具有农技推广、供销及信用等服务功能。藉由相关政策推动,创造农村安定的生产环境,快速增加农业生产,在1952年即恢复到战前最高生产水准,不但粮食充裕,也稳定工资与物价。当时的米糖、香蕉、“三罐王”(洋菇、芦笋、凤梨罐头)等农产品不但为台湾带来可观的外汇收入,并作为岛内建设经费,支持工业发展。

接着,台当局连续推动四期“经济建设四年计划”(1953―1968年),采取“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发展策略,同时加强增产性措施,推行“综合性养猪计划”、“农牧综合发展计划”及创办“统一农贷计划”等。为加速农业剩余转移至非农业部门,除继续实施“肥料换谷”制度外,采行粮价稳定政策,使农业剩余转化为发展工业的资本,并藉由农业机械化的推展,使农业人力得以大量转移至工商部门。

发展新兴作物,实现“进口替代”

台湾农业从恢复战前生产,进而要摆脱日本的殖民地经济政策与农业政策,当时主要目标是要将日据时期单纯的米糖出口日本,改变为增加多种农产,以代替进口的农产品,减少国际糖价低落的损失,并扩展农产品外销以争取外汇。

杂粮作物

20世纪50年代起,台湾省“农林厅”各试验场所加强杂粮作物改良工作,自品种改良着手,陆续自国外引进具有优良特性的杂粮作物品种,进行适应性选拔试验,或供作育种材料。在台湾“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简称“农复会”)前委员蒋彦士指导下,台南区农业改良场朴子分场于1960年育成早熟丰产杂交玉米“台南5号”,为台湾利用杂交优势育种首次获得成功。“台南5号”由于具有早熟的特性,玉米成为主要轮作作物,土地利用率因而提高,对畜产事业的初期发展帮助甚大。

推行在同一土地上,每年生产3次或4次作物复作栽培制度是台湾光复后农业生产的最大特色。这种发挥土地最高生产潜力的特殊耕作制度实因岛内耕地面积有限,而人口又激增的压力下所形成。复作制度的推行有赖于各项技术的成功及配合,如两期作稻田施行复作栽培时最重要条件为里作作物必须能在下季水稻移植前成熟或收获,以使水稻能及时插秧。因此,嘉南地区冬季种植杂交玉米及高屏地区大豆的推广,均有赖于生长期适当品种的育成。育成抗病品种及有效使用药剂防治病虫害对复作制度的推行也有相当大的贡献,如玉米露菌病业已育成较抗病的“台南8号”;又如冬季里作大豆常遭锈病侵袭,利用“大生45”农药400倍稀释液喷洒4次以上防治有特效。这种在同一块土地上进行连续栽培的方法,当时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使台湾的精耕农业制度闻名世界。

果树

香蕉、凤梨、柑桔为台湾当时的三大外销水果,光复初期因生产萎缩曾一度暂停出口。香蕉于1951年初恢复外销,鉴于当时蕉农收益偏低,外销品腐损率过高,台湾农业部门试验采用机械化包装作业,推行蕉园排水、宽行密植、适当施肥等措施,提高产量及品质,以确保台湾产香蕉外销市场。1948年凤梨罐头的外销渐次恢复,1951年“农林厅”各试验改良场所进行行株距试验,栽植密度由每公顷25,000株提高至40,000株,可增加产量而不致引起病虫害,经全面推广密植方法,凤梨单位面积产量大增,凤梨罐头出口量一度曾达每年500万箱。台湾柑桔栽培历史甚久,但因芽条易生变异,果实外观与品质参差不齐,通过选拔优良母树,供种苗业者采取接穗繁殖,并将其接木后代集中管理。70年代初期更选出优良单株以枳壳花粉授粉,培养无病毒珠心胚系,供果园更新之用。

蔬菜

台湾光复初期,蔬菜栽培面积仅约4万公顷,种类甚少,每人每年消耗量仅40公斤左右,当时蔬菜生产改进工作主要为增加种类,以期藉多种蔬菜栽培生产而增进民众健康。台湾在1949年即已开始进行蔬菜引种工作,多种台湾过去从未栽培过的蔬菜都先后试植成功,其中最成功的是洋菇及芦笋。洋菇引种工作始于1953年,经不断研究改良,1956年台湾省农业试验所试制合成堆肥成功,省农会也建成成本低廉而构造简单的稻草菇舍,终使洋菇生产进入经济性栽培阶段。芦笋为温带长期作物,1953年起在台北区农业改良场进行芦笋引种及有关试验研究,经多年研究后创行“留茎栽培法”,获得突破性的进展,使台湾成为唯一在亚热带及热带栽培芦笋成功的地区,1962年开始推广及试销。

改善农村劳动力,推行农业机械化

台湾推行农业机械化,初期主要目的在求精耕,因耕牛不足而引进整地机械。耕耘机的使用始于1954年,第一批7台美国制小型耕耘机经试用后发现,仅适用于旱田而不适用于水田,又于1955年从日本引进驱动式及曳引式小型耕耘机各1台,在各农业试验机构及农业学校试用,结果发现两匹半马力的小型曳引式耕耘机构造简单,操作容易而价廉,除耕田外尚可用于搬运及其他作业,适合当地耕作条件。

由于普通农民对耕耘机已发生兴趣,1956年起,岛内机械工厂纷纷自行仿造自海外进口的各种耕耘机,机械贸易商也相继进口耕耘机竞销。至1959年,岛内已有22家工厂制造出耕耘机,进口同类机型也达16种之多。同一时期,各农业改良场为使进口及台湾产耕耘机适合各种不同的土壤及作物,分别进行各种试验。农民对农业机械的益处逐渐了解后,遂对农业机械需要日增,鼓励了农机厂商制造或进口更多新型农业机械,如抽水机、动力微粒喷雾机、谷类干燥机、动力脱谷机及其他农产加工机械的供应。

台湾农业部门还非常重视对农业水利设施的修建。石门水库是台湾于1956年兴建的第一座多功能水库,具有灌溉、发电、给水、防洪、观光等效益;1967年建造的曾文水库位于曾文溪上游,是台湾最大的水库,主要目的也是为了提供广大嘉南地区的灌溉用水,和石门水库一样,充分运用水资源,发挥了多重功能。

推动综合技术 发展农产品加工

农产品加工是农业中重要的一环,且有沟通农工两部门间的桥梁作用。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为改进外销凤梨罐头因膨罐及高霉菌含量而遭退货的技术问题,奠定台湾罐头食品外销的基础。1959年,洋菇在岛内市场滞销,凤梨制罐厂开始收购洋菇加工制成罐头,在欧美试销获得成功后,台湾洋菇产量激增,1967年居世界首位,成为台湾继凤梨后第二项进入国际市场的大宗罐头食品。1963年继洋菇之后,再推动芦笋罐头外销,由于首倡芦笋去皮处理,在欧洲市场占有率高达90%,产量也占世界第一位。为加强食品科技的研究,台湾于1965年在新竹设立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建立农产品加工农工合作制度,并推行技术辅导。经5年多的研究,克服芦笋罐头含锡污染的问题,并改善罐头食品杀菌操作及卫生控制等技术,台湾产芦笋及洋菇罐头在国际市场得以继续增长,外销金额每年达2亿美元。

上世纪60年代,台湾因为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农村劳力不断被工厂或其他非农业性工作所吸收,从1950年至1965年间,农业人口占全人口的比例由53%降为45%,但农业人口数则由3,998,000增加为5,739,000人,因此,农田的平均面积逐渐缩小。为了改善此种每户平均约1.1公顷的小农制经营的缺点,台湾“农复会”创拟一种新观念及新方法――“综合改良技术及共同栽培”,参加的农民经由共同经营的组织得以交换所需的劳力,充分及有效使用耕耘机、喷雾器及其他农具而减低生产的成本;因共同经营的水稻栽培已证实极为成功,故推广于其他作物如玉米、花生、甘蔗及萝卜种子等生产。

加强农业资源调查 导入区域农业规划

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是台湾农业调整与发展时期,当时工商业发展吸引农村人口涌向都市,衍生农村衰退情形。为了补足缺乏的劳动力,农业耕作方式从人力(畜力)转入机械化,农业经营型态也随之调整,逐步转型种植杂粮或市场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另一方面,畜牧业和远洋渔业也蓬勃发展,成为重要出口产业。

这一时期,台湾农业创造了许多辉煌纪录,成为香蕉、凤梨、洋菇、芦笋罐头及猪肉的主要出口产地。随着经济发展,农业产值占整体经济的比例虽逐渐降低,但技术密集的养殖渔业、远洋渔业、畜产业与迈向服务业的休闲农业却在逐次发展。1963年,台湾工业产值超越农业,社会经济结构急遽变化,台湾当局农业政策逐渐由促进生产措施,转变为对农民的补偿性措施及加强投入农村建设,如颁布“现阶段农村经济建设纲领”(1970年)、“加速农村建设九大措施”(1972年)、制定“农业发展条例”(1973年),实施“稻米保证价格收购制度”(1974年),推动“提高农民所得加强农村建设方案”(1979年)及“加强基层建设提高农民所得方案”(1982年)等,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环境维护功能,鼓励传统农业朝向现代化经营发展。

台湾“农复会”为提供耕地土壤基本性质与分布资料,于1963年至1978年间委托中兴大学及农业试验所合作办理台湾本岛冲积平原及台地的耕地土壤详细调查,绘制2.5万分之一的土壤详图162幅,供从事土地利用规划、土壤管理与有关调查分类的参考。为进一步建立有关土地生产力的基本资料,作为农地资源规划的依据,1977年起委托省农业试验所及各区农业改良场,在主要农业区域搜集并调查其有关水、土、气候及其他自然因子的基本资料,同时观察当地主要作物的适应性与单位面积产量,制定合理的土地生产力分类标准及绘制耕地生产力分布图。1975年5月,屏东县首先完成水稻田航测及山坡地区调查,“农复会”即指派有关专家就该县的农业发展进行规划,调查搜集各类不同土地适种作物的类别及期别、单位面积产量、生产成本、劳力需要、产值等资料,经整理后应用美国夏威夷大学的系统分析与线型规划技术,推算最适宜的作物种类或制度,描绘分区构想图。以屏东县为例,初步规划完成后的作物经营型态,经简化为14种,如能按照规划结果实施,可大幅增加作物种植面积、土地及劳力利用以及总收入。其他各县市的初步规划结果也多有相当幅度的增加。

推动农业自动化 提高产销效率

上世纪80年代,台湾经济结构大幅转变,已由传统的农工生产逐渐朝向商业及服务业发展,促使农村青年外流,造成农村劳动力不足与高龄化,产销效率低落及农民所得偏低等问题。为因应农业所面临的环境,台当局提出农渔牧产业自动化计划并分两期实施:第一期自1991年度至1995年度止,为技术开发期;第二期自1996年度起至2000年度止,为技术应用推广期。

1991年,种苗改良繁殖场首先引进荷兰自动化机械化穴盘育苗生产作业系统及自动环控温室,建立台湾第一座园艺种苗自动化生产体系,其后再由岛内厂商设计建造温室、自动控制及紧急发电设备等工程,落实技术转移及适应台湾本土气候的要求,奠定温室精致农业发展的基础。以蝴蝶兰生产为例,由于自动化作业及温室设施技术的建立,加上组培技术成熟,蝴蝶兰产业逐步发展,在1998年出口开始大幅增长,当年的外销值为1,214万美元,至2011年增为9,847万美元,共增加8.1倍。

在蔬菜育苗方面,辅导设立一处种苗自动化生产示范工场及20处自动化蔬菜育苗场示范点,每年可提供健康的蔬菜穴盘苗约3亿株,并成立技术服务团以扩大落实自动化育苗技术及推广穴盘苗的使用。除了前述生产自动化,在运销自动化方面也有很好的成果。台北花卉批发市场于1990年首先建立价格变动由高往低一次决价的电脑拍卖制度,而后并逐渐增设电脑拍卖线,3线3小时平均拍卖量由2,700件增加至4,000件。因而奠定岛内花卉批发市场全面电脑拍卖的基础,目前岛内共有4个花卉批发市场,均已采用先进的电脑拍卖系统。

变革与创新 应对全球化挑战

世纪之交,一股市场自由化的浪潮席卷全球,让岛内各领域面临新的竞争压力。2002年,台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了降低贸易自由化对于岛内农业的冲击,台当局在历次协商谈判过程中努力折冲协调,以争取岛内产业调适转型的时间;农业部门在加入WTO前后持续调整农业结构,逐步强化农民福利及其他相关保护措施,维护台湾农业永续发展。

2002年台湾加入WTO,为因应贸易自由化,迎战国际市场的竞争,加速整体产业结构调整,台当局早在数年前即实施“农业综合调整方案”,调整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并重”的政策方向,并接续推动“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1997年)、“迈进21世纪农业新方案”(2001年)及“新农业运动”(2006年)等,于2008年起以“健康、效率、永续经营”为施政方针,推行“小地主大佃农计划”(2009年)及“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2009年),台湾农业再次经历转型升级,成功推动蝴蝶兰、石斑鱼、文心兰、毛豆与芒果成为新阶段的出口旗舰产品。

为打造以人为核心的希望农村,台当局2010年公布“农村再生条例”,由加强推动农村培根训练开始,强化由下而上的居民共同参与农村规划建设,并结合人文与产业发展,鼓励年轻人回乡,紧密连结农业、农民与农村共荣发展,导引加速台湾农业转型的脚步,朝向兼顾品质与安全的精致农业及重视服务与发挥农乡特色的休闲乐活农业发展。

知识经济兴起 加强智财保护及管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台湾农业部门开始建立积极的科技研发成果保护与应用观念及做法。台湾“农委会”于2001年施行“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成果归属及运用办法”,并于2004年1月30日成立科技处,积极加强科技研发成果的保护、管理及应用,以强化将研发成果落实予产业界运用。

台湾“农委会”所属各试验所及改良场长期致力于农业科技研发,研发精湛的育种技术,培育出许多优良的农畜渔产品种,配合精良的栽培饲育、肥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环控设施、采后贮运及农产品加工等技术,促进了台湾农业的增长发展,将农业由劳力密集产业提升为知识密集产业,享誉国际。

近年来,经“农委会”积极努力,技术转让授权实绩有显著增长,技转数量由2003年的15件增长为2012年的126件,技转金额也由2003年的507万元新台币增长至2012年的6,965万元新台币。其中高雄区农业改良场研发育成的毛豆新品种高雄6、7、8、9、10号共5个新品种,风味佳、高产量及适于机械采收,境外专属授权日本雪印种苗株式会社,创下台湾农作物品种境外授权的先例,更因通过品种权的布局,使其优质毛豆长期占据日本市场。

运用资通讯科技 推动农业E化

因应资通讯科技的发展,台湾“农委会”为推动农渔会业务资讯化、强化农业行政效率,自2001年起推动“建构农业资讯社群网络”计划,以4年时间辅导全台湾340个各级农渔会完成区域网路建置。2007年配合安全农业的推动,建立“台湾农产品安全追溯资讯网”及“产销履历认验证平台”等多个管理资讯系统,目前计有13个验证机构对1,331业者利用前述各项资讯系统进行验证及产销履历产品标章列印管理。为加强对农民服务,开展“农民线上远距诊断服务”,应用微距摄影机及网路视讯技术,由各农业改良场及试验所的238位农业专家提供农作物视讯诊断服务,共设立11处农业远距视讯诊断服务中心及由农会及产销班为主体的110个远端服务据点,快速解决农民田间栽种与产销经营等问题。

强化生物技术研发 提升产业竞争力

鉴于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产业上的应用潜力,台当局于1999年设立“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科技计划”,经过无数岛内科技人员十多年的辛勤努力,在花卉与观赏植物方面,研发出调控花期延缓老化、改变花形、抗逆境、抗病、耐运输等蝴蝶兰品种;在植物保护方面,成功开发苏力菌、枯草杆菌及内生菌等多种微生物农药;在环境保护方面,分离出具纤维分解、木质素分解、蛋白质分解以及脂肪分解能力的微生物,对往后产制微生物肥料及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贡献良多。

2006年,台湾“农委会”规划成立“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方案”,并于2009年正式运作,几年来在动物疫苗及生物性农药、肥料的成果斐然。通过推动农业生技园区的建设,构建农业科技产业聚落,屏东农业生物科技园区自2006年至2012年12月止,已有54家农业生技厂商进驻营运,已带动投资金额53.6亿元新台币,逐步发挥农业生技产业群聚综效。台湾兰花生物科技园区自2004年至2012年12月,已有64家兰花育种、繁殖、栽培等生产业者进驻营运,带动投资金额42.4亿元新台币。

农业科技前瞻 因应未来挑战

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为因应国际激烈的竞争,必须利用科技来帮助台湾农业创新,并要系统性的政策规划工具支持,以引导农业科技未来发展方向,同时能使研发资源重点投入具有利基的产业,台湾“农委会”于2008~2011年实施“2025台湾农业科技前瞻”计划,在岛内首次以部会层级开展农业科技全面性大规模调查分析,并整合专家及学者的意见,列出优先顺序较高的农业科技技术,作为农业科技政策及资源分配的参考依据。“2025台湾农业科技前瞻”计划现已完成,“农委会”通过农业科技政策规划小组及农业科技审议会的运作,将其中部分议题纳入“2012年度科技计划中纲”作业,使各项科技计划均与农业整体施政紧密扣合,未来将推动“农业科技决策支援体系的建立”计划,建立科技前瞻等资讯落实科技政策规划的转化机制,完善台湾农业科技决策支援体系,建构前瞻性的思维文化,提升岛内农业竞争力。

物业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11篇

1917年1月18日,台北县新店的一个贫苦农家喜添新丁,这就是后来被尊为“经营之神”的王永庆。

15岁那年,王永庆小学毕业,先到茶园做杂工,后到台湾南部嘉义县的一家小米店当了一年学徒。第二年,王永庆作出人生中第一个重要决定,开米店自己当老板,启动资金则是父亲向别人借来的200块钱。

由于有多家同行竞争,如何争取消费者购买“王家碾米厂”的产品让王永庆煞费脑筋。最后,他想到了“服务”,以最贴心的服务胜出。

王永庆不定时到客户家“巡视米缸”,并估计能够食用的天数记在小册子上,等到客户用罄日期的前几天,即载着米再度拜访,取得许可后,就把旧米先倒出来将米缸擦拭干净,再将新米倒入缸中,然后再把旧米倒在上面。

使用“王家碾米厂”的客户看到王永庆细心又勤快,服务又好,于是就成为长期客户。他就是以服务打响知名度,成为嘉义地区业绩最好的米店。

王永庆说,半夜三更听见卖鱼丸汤、肉丸和粽子的小贩,从很远很远的地方一路叫卖过来,到从附近经过,又跑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仍然可以听见他嘹亮的叫卖声。即使很少有人光顾,这些小贩还是一样沿街叫卖过去,不辞辛苦。若是客户对营业人员粗声粗气地说:“你马上来!”我们总会觉得他太没礼貌,心里觉得不高兴;可是小贩绝对不会有这种感觉。如果有人很粗鲁地喊叫:“卖烧肉粽的,来!”或“卖鱼丸汤的,来!”小贩依然会很快地回答:“来了!来了!”声音非常柔和愉快。为什么那些小贩不觉得客人没礼貌、依然能以温和的声音做生意?因为沿街叫卖了半天,好不容易才有人来光顾,当然要高兴了,这是做生意的道理。王永庆认为,营业人员如果有这个认知,推销工作不知道会愉快多少倍!

几年下来,米店生意越来越火,王永庆筹办了一家碾米厂,同时完成了个人资本的原始积累。从那个时候起,王永庆的命运发生了变化。

上世纪50年代初,台湾“工业局”推出一系列工业发展计划,其中包括利用美国援助兴建石化工业基本原料聚氯乙烯。时年38岁的王永庆大胆接手了当时这一无人看好的项目,成立了台湾塑料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之后,在塑料领域大获成功的王永庆先后成立了南亚塑料工厂、台湾化学纤维工业公司等一大批企业。

靠“坚持两权彻底分离”的管理制度,“台塑集团”发展成为台湾企业的王中之王,下辖:台湾塑胶公司、南亚塑胶公司、台湾化学纤维公司、台湾化学染整公司、台旭纤维公司、台丽成衣公司、育志工业公司、朝阳木材公司和新茂木材公司等9家公司,在美国还经营着几家大公司;部资本额在1984年就达45亿多美元,年营业额达30亿美元,占台湾国民生产毛额的5.5%,在民间企业中首屈一指。与台塑集团企业有着存亡与共关系的下游加工厂超过1500家。

全球掀起网络热潮后,很多台湾企业开始注意网络的发展潜力,台塑企业早已将所有的工程招标及采购作业全部透过网络运作。这个点子就是王永庆下达指示催生的,显示出他的观念前卫且新颖。

台塑企业成立时生产聚氯乙烯(PVC)塑料粉及塑料加工品,早期和电子科技根本沾不上边,但王永庆观念相当新颖,走在时代的尖端。当计算机尚未普及时,台塑企业就决定全面计算机化。王永庆认为透过计算机管理,可以避免人为疏忽及造假事件,生产、销售及账务更透明化,并及时掌握重点做出决策,提升效率。

王永庆很早就有运用电子设备节省下单效率的观念。他认为,与其要业务员与客户在电话讨论订单规格及数量,还不如买台传真机给经销商及下游加工厂,把所有的需求及订单传真到台塑企业,既提升效率也可节省电话费用。

如今,在台湾的富豪中他雄居首席,在世界化学工业界他居“50强”之列,是台湾唯一进入“世界企业50强”的企业。

“海沧”演绎爱国商人

1989年,中国正面临外商纷纷撤资的困境之中。而恰在此时,王永庆开始了他首次密访大陆的行程。

这一年,台塑集团创办35年,在台湾已经颇具规模。

经过在大陆的实地考察研究,王永庆决定在厦门建立一个大型的、独自管理的、上中下游垂直整合的石化工业特区,当时将其命名为“901工程”,也就是后来人们所熟知的“海沧计划”。按此计划,王永庆要在厦门海沧与漳州划出的1.5万公顷土地上,兴建包括年产乙烯90万吨、PVC100万吨与炼油1400万吨在内的36座工厂,总投资达70亿美元。

1992年11月6日,海沧计划谈判成功。但好事多磨,由于当时岛内对台商赴大陆投资限制十分严格,签约的最后一刻,由于种种原因,“海沧计划”被迫搁浅。

但王永庆并没有因此放弃大陆市场,而是调整了策略,步步为营,越走越快。时至今日,台塑集团在大陆的总投资额度已经超过百亿美元,其投资的行业不仅在石化行业,还包括医疗等公益性行业。王永庆,这个第一个意图大规模投资大陆的台商一度成为了在大陆投资最多的台商之一。

能源领域唯一的台企

“海沧计划”失败后,一时间,王永庆难以再向大陆提出大型投资计划。怎么办?他调整战略,运用台塑集团旗下企业采取“小型分散投资”模式,开始了在大陆的投资布局。多年来,台塑集团已在大陆建立了30多家企业,投资项目涵盖了多个领域。而这其中,漳州华阳电厂投资建设显然是必须提及的。

漳州华阳发电厂是王永庆在大陆投资最大的项目,也是台湾企业唯一进入的大陆能源电力工业的重大投资项目。漳州华阳电厂总投资30亿美元,现已有6台60万千瓦超临界发电机组投入商业运行。2003年大陆发生电力供应紧缺情况后,让漳州华阳电厂意外获得巨大收获,目前每月盈利达上亿元人民币,年获利超过50亿元人民币。

石化王国梦

虽然“海沧计划”没有成功,但王永庆要在大陆建立一个石化王国的梦想却并没有随之熄灭。经过多年考察,他将目光投向了浙江宁波。

这项被称为“大乙烯计划”的投资方案计划投资总额达130亿美元,规划面积2000多公顷,主要兴建轻油裂解、石化中间原料、发电厂与港口码头等相关配套企业。一期工程已于2000年正式启动。其中初期由台化公司负责兴建纯对苯甲酸(PTA)厂、聚苯乙烯(PS)厂、ABS树脂厂,台塑公司负责兴建聚氯乙烯(PVC)厂、丙烯酸(AE)厂等。

2004年6月,王永庆提出二期“大乙烯计划”,包括1000万吨炼油厂、120万吨乙烯裂解厂等项目,总投资额高达百亿美元。

但与一期建设顺利相比,台塑宁波大乙烯受到了环保审批和台湾当局的政策等多方面限制。去年12月底由于受热电厂在内的一些环保及安全生产事故影响,宁波大乙烯计划的前期工作被拖延,台塑计划至此搁浅。

王永庆去世后,台塑集团表示,对于目前公司在大陆投资的项目,尤其是宁波的石化项目,都不会受到影响。王永庆在大陆建立“台塑石油王国”的梦想将继续下去。

铺建高效的物流网

王永庆在华投资的每一步虽然看似分散,但都有其深远的意义。为了能够让台塑更好地在大陆发展,王永庆积极构建了一张台塑在大陆的物流网。其中,北仑港码头专用港最为引人注目。

在宁波投资兴建北仑港码头专用港,不仅是台塑石化专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具有重要的战略考虑。宁波北仑港深水优势明显,可停泊25万吨级的船舶,是目前大陆水深条件最好、装卸设备最先进的货柜码头之一,也是大陆原油、成品油主要中转港口。这也正是王永庆选择宁波兴建石化工业的重要考虑之一。

此外,台塑在大陆的物流布局也颇为积极。台塑集团除将顺德作为华南物流基地外,同时计划在上海、宁波、大连与天津等地设立物流公司,作为华东与华北的物流中心,从而建立起在大陆的流通系统。目前,已确定以宁波作为华东的货物中心,以青岛作为华北的物流中心,推动“以柜代仓”模式发展物流业,其每个季度的货柜处理量均为2000个标准箱。为提高物流效率,台塑集团投资两亿元人民币,在大陆兴建大型拖车运输队,一期计划建立200辆的车队。预计三大物流据点建成后,一年可处理100万吨以上的塑胶原料。

达则兼济天下

王永庆著作甚丰,其中《王永庆谈话集》第一版即印了10万套,他自掏腰包送给员工及亲友,就花了1.2 亿元。王永庆自律甚严,但对员工非常大方,每次出书就会指示“只送不卖,员工每人一本”,他要让员工了解是如何在一起打拼,要所有员工不要忘记台湾人勤俭、朴实的美德。

闲暇时间, 王永庆几乎都在写书。每天固定清晨3时许起床,做完“毛巾操”再梳洗一番,就开始埋案著书。他不是为自己立传,而是将平日的点点滴滴及感想、经验写下来,然后再收集起来出书。

虽然在大陆的投资涉及许多方面,但无论是已经成形的发电、石化,还是尚未铺开的钢铁、重工,王永庆都是围绕基础产业的长期投资。所以,当台塑进军大陆医疗市场的时候,有人说这其中公益的色彩更为浓重。

台湾光复后,台当局拨款兴建许多省立医院,也就是当时所称的“大医院”。但这些医院服务的对象很多是有钱有势的人。生于日据时代的王永庆,因为家里没钱,父亲王长庚生病时未受到良好照顾,让他耿耿于怀。1976年,他特别捐出新台币20亿元,成立财团法人长庚纪念医院。如今,长庚医院早已成为岛内知名的医院,更是一般民众求诊时的首选之一。每年营收300多亿元,获利70多亿元,但王永庆仍一直添购最新的医疗器材,聘请最权威的医师,提升医疗质量。

在大陆的医疗事业布局主要依托于其在台湾创办的长庚医院上,王永庆最初的计划是在北京、上海、福州、厦门等地投资30亿美元,兴建长庚医院或医疗中心。2008年5月这家目前大陆最大的台资合作医院正式开业。尽管强调为平民医院,但厦门长庚园区背后所隐藏的医疗养老等庞大商机,王永庆对其的期许是“建成国际一流的医疗基地”。

物业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12篇

基于上述情况,一方面,通过找准电子商务平台、ERP系统、主数据系统和物资辅助决策系统在计划管理方面的关联关系,建立计划属性与招标管理、合同结算、质量管理等业务的向前、向后对比分析工作机制,确保计划对供应链中的各项业务环节起到引领作用,确保实现有效管控;另一方面,加强与投资管理、基建和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协同,以期实现项目与物资需求计划的适时准确联动,实现“全员管理”。通过对年度物资需求计划开展科学预测,建立年度需求与批次招标计划的监控、比对机制,并实现年度物资需求计划的动态调整,提高物资计划管理水平。

关键词:计划;全面管控;资源整合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物资集约化管理的不断深入,集中采购范围不断扩大,采购方式和采购手段不断创新,各项业务管理模式和工作流程逐步优化,供应链体系逐渐清晰,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不断加强,这都为进一步深化供应链前端物资计划管理创造了条件。为提高供应链体系整体工作质量和运转效率,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进一步创新物资需求计划管理机制和管理方式

加快构建物资需求计划管理新机制。近期目标是以ERP、电子商务平台、物资辅助决策三个系统为抓手,研究如何发挥计划对招标、合同、履约、质量监督、仓储、退运退役各业务模块的“龙头”作用,实现物资计划闭环管理新方式,达到全面物资计划管理和物资供应链全过程管理的有机融合,真正将全面物资计划管理落到实处,计划“龙头”作用落到实处。远期目标是建立物资计划与项目规划(设计)、建设、运行、检修、退役等各业务模块互动、各业务相关单位全方位参与的物资计划全寿命周期管理模式。

1.1建立全面物资计划管理监控平台和计划管理协调工作机制

由于ERP、电子商务平台、物资辅助决策系统已初步形成了供应链各环节上下游之间的数据交互,但仍然缺乏一个以计划为基准,贯穿招标、合同、履约、质量监督等各业务完整的物资计划监控体系,同时还缺乏实现计划闭环管理的工作机制和沟通机制。为此要在建立全面物资计划监控平台和计划管理协调工作机制。

1.1.1建立全面物资计划管理监控平台

以计划为指引,建立起供应链各业务环节关键数据提取功能、相关业务预警提示功能,实现供应链各业务的“正向监控”。即,以物资计划中的物料主数据、交货时间、参考价格等计划要素,对招标、合同签约、履约、结算、仓储、质量监督等业务的重点环节,如公告、澄清答疑、评标、合同签订、付款、质量抽检等做出提前预警;对各环节的重要信息,如中标结果、合同签约(价格、技术要求、交货期等)及合同变更、履约(实际交货情况)、质量抽检合格情况做到数据提取,实现业务实际需求与物资计划的自动比对。

以实际业务需求、实际物资供应的发生来反馈物资计划管理各要素和采购策略制定的科学性、正确性、合理性,实现供应链各业务的“逆向反馈”。如物资计划中的编制时间、物资交货期、物料选择是否符合实际需求;采购的方式、时间、技术条件的选择是否科学、合理。通过逆向反馈,找出计划管理中的规律和薄弱环节,不断优化物资计划工作。如制定差异化的计划管理模式、采购策略等。

通过在ERP或电子商务平台中建立功能模块,通过对供应链各业务的正向监控和逆向信息反馈,将计划与各业务有机联系在一起,并指导今后物资计划整体工作部署,将物资计划“龙头”作用真正落到实处。

1.1.2建立计划管理协调工作机制

建立形成物资计划牵头,招标、合同结算、质量监督等跨业务、跨部门/处室定期参加的物资综合管理例会制度。主要对各批次招标的变压器、组合电器、铁塔、导线等输变电工程主要设备、材料,以及特殊重要物资的计划报送、招标采购、合同签约履约直至退役、废旧处置各环节的业务开展情况进行通报,商讨有关问题,找出各业务存在问题的原因,从物资整个供应链的角度进行分析,优化各项业务。

1.2建立与项目投资、工程建设、运行检修相协同的物资计划管理模式

首先通过优化信息系统,共享业务相关信息系统的数据,建立与物资计划相关数据的信息共享、数据互通机制,进而推动规划、设计、基建、运行、检修等部门对物资管理的协同配合,实现全员共同参与、共同负责的物资计划管理模式。

1.2.1与项目投资管理系统协同

实现发展部门项目投资管理系统和ERP系统物资管理模块就项目储备库(符合项目核准、可研批复条件)的系统对接。即在项目投资管理系统中对己符合招标条件的项目自动通过接口更新到ERP系统中,确保在ER.P系统中根据合格的项目信息上报采购计划。对确属特殊需求的应急项目等,在系统中开发绿色“通道”。

1.2.2与基建管控信息系统协同

准确获取项目建设里程碑计划和项目实施进度,及时调整物资供应计划,建立物资供应与基建工程管理的互动实时响应,确保物资供应与里程碑计划、项目实施进度计划准确对接。

1.2.3与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协同

对运行设备状态信息进行数据共享。通过对在运行设备与原来的物资采购计划的对比分析,建立检修计划、技改计划与物资需求计划的联动机制,做到提前预测物资需求。

2、进一步深化年度物资需求计划工作

为做好年度招标采购,合理制定采购策略和采购模式,就必须树立“大计划”理念,深入研究如何高质高效开展年度物资需求计划编制工作,做到较为全面、准确,科学、合理。

2.1搭建工程建设投资与物资需求关系模型,并实现电网投资与物资需求的动态分析调整

在对近几年的各类物资需求和招标采购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如何建立年度物资需求科学预测与计划报送相结合的年度物资需求计划编制工作模式,努力实现物资需求计划编制与综合计划、财务预算安排同步开展和适时调整,提高物资需求计划的前瞻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2.1.1建立各电压等级工程物资需求模型

以国家电网公司标准化建设成果―“输变电工程通用设计、通用设备应用目录”中的规定为基础,对750千伏、500千伏及以下变电站通用设备进行梳理,找出近期中标价,并区别合资、国产设备,建立新建、扩建变电站通用设备选型和造价需求模型;对各电压等级线路建立杆塔、导线、线路金具选型和工程造价需求模型。

2.1.2建立电网投资与物资需求的动态分析调整

开发年度需求计划分析系统,通过对电网建设投资研究,建立各级电网投资与各类物资需求的内在逻辑关系,并确保项目可研(项目储备库)变动与物资需求的实时调整,做到对年度物资需求较为准确分析和预测,指导年度物资招标采购工作。

2.2整合各类资源,加强年度需求与批次采购计划的适时监控比对,对全面物资计划实现管控

2.2.1整合需求计划与供应计划

由年度资本性投资计划、电网维护计划、营销接电计划、表计安装与更换计划、备品备件计划等,整合形成明确的时间、人力、物资需求综合计划,计划中还包括一部分预测的物资需求计划(如抢修)。通过整合需求计划和供给计划,并通过跨业务部门的综合平衡会议协调各方达成一致,不断完善全面计划管理的全程管控。

物业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13篇

1实验室的建设思路

实验室的建设思路是将“工业工程专业”同“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进行有效融合,又不失各自特色,更好地体现工业工程的系统性和现代工业信息化的发展。实验室模拟生产制造企业布局,以工厂物流设施及装配流水线为平台模拟典型的生产运行流程,结合先进的物流理念,进行“模拟、综合、设计”多层次的实验研究工作。

1.1以“基础IE理论为依托,IE理论体系为架构”的工业工程实验设置思路

“基础工业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质量管理”、“精益生产”等各门专业课根据工业工程专业总体培养目标,结合该课程本身知识点,围绕统一的实验对象开发实验,体现课程间的联系,从而突出IE的系统性,建立有效贯穿理论课程的实验教学体系[1]。系统规划和实验设置要充分考虑IE的系统工程的特点,不仅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进行训练,更要注重训练学生采用系统论的方法,综合所掌握的工程理论知识来解决工业现场的实际问题;能够合理调度工业现场的各种资源,使效益实现最大化。这就要求实验系统不但能够使学生对相应专业课程得到认知和训练;更要求实验系统能够综合贯穿IE理论体系,通过一个共同的实验载体,将各项实验联系起来,形成有机整体,让学生以面向现代工业制造、体现供应链流程的实验系统为平台,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实践与管理作业。

实验设置可划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1)工程基础认知层面

以工程实际为背景,提供工业化设备,并且保证设备中基本涵盖工业领域正在得到广泛应用的各种先进控制技术和正处于物流前沿领域的物流装备,得以让学生接触实际的工业设备,且营造一个模拟离散型生产制造企业的实验室环境[2],增加学生对工程实际的感性认识。

(2)基础工业工程理论层面

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模型亲自进行生产并分析,延续经典工业工程实验如工作研究、时间测定、动作分析等,旨在掌握基础IE的知识和技能,树立工业工程意识,为日后应用IE技术和方法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3)工程实际研究层面

使实验体系能够模拟企业的生产制造、供应,物流、质量管理、信息交换等包括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大部分综合IE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接触IE活动来增强“应用IE手段提高生产率和保证质量”的各项技能,从而使学生加深对IE课程体系和研究方向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工程分析、规划、设计和方案优化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1.2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理念的宏观企业及第三方物流实验设置思路

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为反应敏捷(Agile)和能让各方利益协调一致(Aligned)、适应性强(Adapta-ble)。对供应链进行综合分析,应用供应链的策略、基本方法,可以帮助企业降低库存、降低成本、提升反应速度、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创造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因此,物流实验室的建设要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以物流业务流程为基础,以先进的物流设备如立体库、条码、射频、电子标签为实现手段,搭建一个兼具前瞻性、实用性、开放性的现代物流综合模拟实验室[3]。实验设置通过物流流程让学生体验现代物流的核心活动:订单、仓储配送、运输、库存控制、客户服务等,达到让学生体验真实物流场景的效果,培养学生对复杂的物流系统进行设施规划、设计、过程优化以及流程管理的实际能力[4]。实验设置可划分为以下两个层面:

(1)了解体验供应链的流程

学生可以通过系统模拟:从货代/报关/检验/检疫等进出口货物的管理,以及货物到达物流中心、通过入库线进行货物入库操作、到原材料出库送至装配流水线加工、到成品入库等一系列的供应链流程;还可进行成品出库、终端配送等第三方物流流程,及超市仓储物流的管理和配送实验,从而提高学生对物流综合知识的理解,扩充感性认识,综合培养学生库存管理、生产物流方面的意识和理念。

(2)物流系统规划与研究

结合理论知识和经典案例,鼓励学生进行实际问题解决的实验实践活动,运用运筹学的知识进行库存管理、资源优化配置和决策分析等,利用系统仿真软件进行生产物流设施规划方案的设计优化等,以加深对现代物流工程的理解,培养自身的物流规划执行能力[5]。

1.3建立适应“教学+科研+培训”三层需求的综合实验室平台

(1)工业工程及物流工程专业本科生基础性教学实验平台

以“工业工程和物流专业”本科教学大纲和实验教材为指导,进行基础IE的“动作研究”、“标准工时”、“操作分析”、“流程程序分析”等实验;更可作为“现代物流设施与规划”、“自动化物流系统的设计与研究”、“物流装备”等课程的配套实验平台,将典型的物流流程设计为实验,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供应链管理研究方向的科研平台

实验室的硬件设备灵活性强,且软件的源代码公开,可作为研究生进行相应课题的研究平台[6]。如:可以通过修改“自动化物流系统终端任务执行软件”的流程来重新规划物流过程,以用来模拟宏观物流系统的各个环节,包括供应商供货、立体仓库补货、立体仓库出货、给超市终端配货等一系列的供应链运作和管理流程。

(3)可作为“物流工程与管理”方向的培训开放平台

利用实验室空闲时间,广泛开展校外及社会物流人才的专业物流培训,以达到最佳实验室利用效率,更可以对实验室维护资金形成有效的补充来源。

2实验室的主要建设内容

实验室的平面布局如图1所示,全部硬件设备通过工业现场总线和计算机网络互相连通。实验系统具有良好的可重组性,基于ProfiBus-DP工业现场总线的I/O模块的研发,使得流水线设备的任意组合得以实现,而基于开放式编程平台的程序架构及ProfiBus-DP的专用通讯协议的定制,使得软件修改相对容易,更易于满足实验系统要根据教学任务进行调整的需求。整体上可划分为物流仓储系统和生产工程系统。

2.1物流仓储系统

硬件以自动化立体库为中心,配置多种周边输送设备,包括辊筒式输送线、倍速链输送线、皮带线及平移机等,还配备有AGV小车,电子标签货架,终端手持,自动标签机等设备,并且模拟实际企业物流中心的布局特点和作业流程。

软件包括仓库信息管理系统(WMS)和输送设备控制系统(WCS)。WMS用于实现管理自动化仓库中心的库存物料,管理出库、入库、盘点、拣选、补货等任务的生成、执行和结束,管理有关的查询及报表等。WCS用于处理来自WMS和自动化设备的信息,调度并控制自动化设备的动作,并提供设备运行的监控界面给操作人员。

2.2生产工程系统

硬件以装配流水线为中心,各工位配置一体机,摄像头,RFID(射频识别)读卡器,光传感器,电子卡尺,电子千分尺等,模拟小型企业的组装车间;此外还配有小型数控机加单元和信息处理单元(配有12台PC),分别模拟企业的制造车间和信息中心。软件包括MES(制造执行系统),达宝易工业工程软件,Witness生产与服务运作仿真系统,flexsim仿真系统等。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MES系统通过电子看板,RFID卡,传感器,测量仪等设备采集实验过程中的生产数据(如合格数,加工总数等),学生可根据采集数据进行在线质量监控,生产计划调整等实验。

3工业工程实验平台的建设

3.1工业工程综合实验平台的构建

集成生产物流设备、柔性制造系统、生产信息管理软件、实验信息采集与分析工具等[7],考虑面向现代大制造、全过程[8],构建一个融合工业工程与物流工程、兼顾基础IE与现代IE、为学生提供体验供应链流程的综合实验平台。实验平台结构图如图2,该平台配置有三个模块。

(1)基础知识技能模块

该模块是整个实验平台的基础模块,为工业工程及分支提供普遍适用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与方法。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对象(提供两类工艺不同的产品),延续经典的工艺程序分析、动作研究、工时评价、秒表测时、环境照明、环境噪声、劳动强度等实验,培养其基本的IE知识和技能,为下一实验模块奠定基础。

(2)生产运行模块

该模块是实验平台的核心模块,既巩固第一模块的知识技能,又为下一模块做必要的准备。搭建接近生产制造企业的物理环境,模拟企业从订单、采购、生产计划、现场加工、检验、直到成品入库整个生产运行过程,尽量再现生产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学生通过体验供应链流程来联系和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增强对工业工程综合知识的理解。该模块开设了ERP软件熟悉、物料需求计划、生产线平衡、生产线混流装配、MES应用、在线质量追踪、仓储与分拣、牛鞭效应等综合性实验。

(3)数据分析研究模块

经过前两个实验模块的锻炼,学生增强了对生产系统实际运行的理解,也应具有一定的应用IE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时,学生采用上一模块的实验数据进行生产物流追溯、过程能力分析、流水线仿真实验,同时配以案例实践活动,进行精益改善降低成本沙盘模拟,优化库存、仿真建模优化设计生产物流设施和决策分析等综合实践活动。

3.2实验平台的特色

(1)创新性

实验平台以培养学生应用系统论的方法综合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IE素质为目标,有效融合工业工程与物流工程,兼顾基础IE与现代IE,涉及多学科的专业技术,不过分强调学科化而割裂工程本身[9],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2)开放性

实验平台选用的基于PC和DSP运动器的开放性硬件平台,硬件可拓展,软件提供完善接口;且软件采用模块化及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源代码开放,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重新设计开发控制软件。

(3)先进性

实验平台使用了主流的运动控制技术、交流伺服技术、现场总线等技术,与同类设备相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4)实践性

单元设备具有较好的拆装方便性,允许学生对某些设备进行拆装、更改,且实验平台强调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打破以往被动学习的局面[10],实验过程为学生与平台系统的信息交换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与实践性。

物业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14篇

1实验室的建设思路

实验室的建设思路是将“工业工程专业”同“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进行有效融合,又不失各自特色,更好地体现工业工程的系统性和现代工业信息化的发展。实验室模拟生产制造企业布局,以工厂物流设施及装配流水线为平台模拟典型的生产运行流程,结合先进的物流理念,进行“模拟、综合、设计”多层次的实验研究工作。

1.1以“基础IE理论为依托,IE理论体系为架构”的工业工程实验设置思路

“基础工业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质量管理”、“精益生产”等各门专业课根据工业工程专业总体培养目标,结合该课程本身知识点,围绕统一的实验对象开发实验,体现课程间的联系,从而突出IE的系统性,建立有效贯穿理论课程的实验教学体系[1]。系统规划和实验设置要充分考虑IE的系统工程的特点,不仅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进行训练,更要注重训练学生采用系统论的方法,综合所掌握的工程理论知识来解决工业现场的实际问题;能够合理调度工业现场的各种资源,使效益实现最大化。这就要求实验系统不但能够使学生对相应专业课程得到认知和训练;更要求实验系统能够综合贯穿IE理论体系,通过一个共同的实验载体,将各项实验联系起来,形成有机整体,让学生以面向现代工业制造、体现供应链流程的实验系统为平台,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实践与管理作业。

实验设置可划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1)工程基础认知层面

以工程实际为背景,提供工业化设备,并且保证设备中基本涵盖工业领域正在得到广泛应用的各种先进控制技术和正处于物流前沿领域的物流装备,得以让学生接触实际的工业设备,且营造一个模拟离散型生产制造企业的实验室环境[2],增加学生对工程实际的感性认识。

(2)基础工业工程理论层面

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模型亲自进行生产并分析,延续经典工业工程实验如工作研究、时间测定、动作分析等,旨在掌握基础IE的知识和技能,树立工业工程意识,为日后应用IE技术和方法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3)工程实际研究层面

使实验体系能够模拟企业的生产制造、供应,物流、质量管理、信息交换等包括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大部分综合IE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接触IE活动来增强“应用IE手段提高生产率和保证质量”的各项技能,从而使学生加深对IE课程体系和研究方向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工程分析、规划、设计和方案优化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1.2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理念的宏观企业及第三方物流实验设置思路

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为反应敏捷(Agile)和能让各方利益协调一致(Aligned)、适应性强(Adapta-ble)。对供应链进行综合分析,应用供应链的策略、基本方法,可以帮助企业降低库存、降低成本、提升反应速度、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创造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物流实验室的建设要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以物流业务流程为基础,以先进的物流设备如立体库、条码、射频、电子标签为实现手段,搭建一个兼具前瞻性、实用性、开放性的现代物流综合模拟实验室[3]。实验设置通过物流流程让学生体验现代物流的核心活动:订单、仓储配送、运输、库存控制、客户服务等,达到让学生体验真实物流场景的效果,培养学生对复杂的物流系统进行设施规划、设计、过程优化以及流程管理的实际能力[4]。

实验设置可划分为以下两个层面:

(1)了解体验供应链的流程

学生可以通过系统模拟:从货代/报关/检验/检疫等进出口货物的管理,以及货物到达物流中心、通过入库线进行货物入库操作、到原材料出库送至装配流水线加工、到成品入库等一系列的供应链流程;还可进行成品出库、终端配送等第三方物流流程,及超市仓储物流的管理和配送实验,从而提高学生对物流综合知识的理解,扩充感性认识,综合培养学生库存管理、生产物流方面的意识和理念。

(2)物流系统规划与研究

结合理论知识和经典案例,鼓励学生进行实际问题解决的实验实践活动,运用运筹学的知识进行库存管理、资源优化配置和决策分析等,利用系统仿真软件进行生产物流设施规划方案的设计优化等,以加深对现代物流工程的理解,培养自身的物流规划执行能力[5]。

1.3建立适应“教学+科研+培训”三层需求的综合实验室平台

(1)工业工程及物流工程专业本科生基础性教学实验平台

以“工业工程和物流专业”本科教学大纲和实验教材为指导,进行基础IE的“动作研究”、“标准工时”、“操作分析”、“流程程序分析”等实验;更可作为“现代物流设施与规划”、“自动化物流系统的设计与研究”、“物流装备”等课程的配套实验平台,将典型的物流流程设计为实验,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供应链管理研究方向的科研平台

实验室的硬件设备灵活性强,且软件的源代码公开,可作为研究生进行相应课题的研究平台[6]。如:可以通过修改“自动化物流系统终端任务执行软件”的流程来重新规划物流过程,以用来模拟宏观物流系统的各个环节,包括供应商供货、立体仓库补货、立体仓库出货、给超市终端配货等一系列的供应链运作和管理流程。

(3)可作为“物流工程与管理”方向的培训开放平台

利用实验室空闲时间,广泛开展校外及社会物流人才的专业物流培训,以达到最佳实验室利用效率,更可以对实验室维护资金形成有效的补充来源。

2实验室的主要建设内容

实验室的平面布局如图1所示,全部硬件设备通过工业现场总线和计算机网络互相连通。实验系统具有良好的可重组性,基于ProfiBus-DP工业现场总线的I/O模块的研发,使得流水线设备的任意组合得以实现,而基于开放式编程平台的程序架构及ProfiBus-DP的专用通讯协议的定制,使得软件修改相对容易,更易于满足实验系统要根据教学任务进行调整的需求。整体上可划分为物流仓储系统和生产工程系统。

2.1物流仓储系统

硬件以自动化立体库为中心,配置多种周边输送设备,包括辊筒式输送线、倍速链输送线、皮带线及平移机等,还配备有AGV小车,电子标签货架,终端手持,自动标签机等设备,并且模拟实际企业物流中心的布局特点和作业流程。软件包括仓库信息管理系统(WMS)和输送设备控制系统(WCS)。WMS用于实现管理自动化仓库中心的库存物料,管理出库、入库、盘点、拣选、补货等任务的生成、执行和结束,管理有关的查询及报表等。WCS用于处理来自WMS和自动化设备的信息,调度并控制自动化设备的动作,并提供设备运行的监控界面给操作人员。

2.2生产工程系统

硬件以装配流水线为中心,各工位配置一体机,摄像头,RFID(射频识别)读卡器,光传感器,电子卡尺,电子千分尺等,模拟小型企业的组装车间;此外还配有小型数控机加单元和信息处理单元(配有12台PC),分别模拟企业的制造车间和信息中心。软件包括MES(制造执行系统),达宝易工业工程软件,Witness生产与服务运作仿真系统,flexsim仿真系统等。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MES系统通过电子看板,RFID卡,传感器,测量仪等设备采集实验过程中的生产数据(如合格数,加工总数等),学生可根据采集数据进行在线质量监控,生产计划调整等实验。

3工业工程实验平台的建设

3.1工业工程综合实验平台的构建

集成生产物流设备、柔性制造系统、生产信息管理软件、实验信息采集与分析工具等[7],考虑面向现代大制造、全过程[8],构建一个融合工业工程与物流工程、兼顾基础IE与现代IE、为学生提供体验供应链流程的综合实验平台。实验平台结构图如图2,该平台配置有三个模块。

(1)基础知识技能模块

该模块是整个实验平台的基础模块,为工业工程及分支提供普遍适用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与方法。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对象(提供两类工艺不同的产品),延续经典的工艺程序分析、动作研究、工时评价、秒表测时、环境照明、环境噪声、劳动强度等实验,培养其基本的IE知识和技能,为下一实验模块奠定基础。

(2)生产运行模块

该模块是实验平台的核心模块,既巩固第一模块的知识技能,又为下一模块做必要的准备。搭建接近生产制造企业的物理环境,模拟企业从订单、采购、生产计划、现场加工、检验、直到成品入库整个生产运行过程,尽量再现生产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学生通过体验供应链流程来联系和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增强对工业工程综合知识的理解。该模块开设了ERP软件熟悉、物料需求计划、生产线平衡、生产线混流装配、MES应用、在线质量追踪、仓储与分拣、牛鞭效应等综合性实验。

(3)数据分析研究模块

经过前两个实验模块的锻炼,学生增强了对生产系统实际运行的理解,也应具有一定的应用IE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时,学生采用上一模块的实验数据进行生产物流追溯、过程能力分析、流水线仿真实验,同时配以案例实践活动,进行精益改善降低成本沙盘模拟,优化库存、仿真建模优化设计生产物流设施和决策分析等综合实践活动。

3.2实验平台的特色

(1)创新性

实验平台以培养学生应用系统论的方法综合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IE素质为目标,有效融合工业工程与物流工程,兼顾基础IE与现代IE,涉及多学科的专业技术,不过分强调学科化而割裂工程本身[9],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2)开放性

实验平台选用的基于PC和DSP运动器的开放性硬件平台,硬件可拓展,软件提供完善接口;且软件采用模块化及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源代码开放,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重新设计开发控制软件。

(3)先进性

实验平台使用了主流的运动控制技术、交流伺服技术、现场总线等技术,与同类设备相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4)实践性

单元设备具有较好的拆装方便性,允许学生对某些设备进行拆装、更改,且实验平台强调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打破以往被动学习的局面[10],实验过程为学生与平台系统的信息交换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与实践性。

物业前台工作计划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第一次进口替代 台湾 经济复苏 职教改革

[作者简介]曾繁相(1962- ),男,福建尤溪人,福建省侨兴轻工学校校长、党委书记,高级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福建 福州 35030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0-0162-03

1953~1960年被称为台湾战后经济发展的第一次进口替代时期。所谓进口替代是指通过关税保护等措施,严格限制产品的进口,如肥料、玻璃、家电、药品、自行车等,鼓励岛内企业自行生产,发展台湾本土的产业。这样既可节约外汇,又可扩大生产,拉动内需,增加就业,一举多得。在这期间,制定并推行了两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以“民生主义”为原则的口号下,职业教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农工生产急需的人力资源为目标,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为经济复苏奠定了发展基础。

一、经济发展状况及其改革措施

经过光复后近7年时间的恢复和重建,到1952年底台湾经济的各项指标大多已恢复到战前的最高水平。特别是美援的恢复,为台湾经济重建提供了大量物质资料,使台湾经济摆脱了困境,进入了稳定的复苏时期。由于物价逐渐平稳,工农业生产恢复正常,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社会也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

1.经济状况:从缓慢恢复走向稳定发展。1952年是台湾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转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物价得到控制。物价是关乎民生的首要指数,是社会经济是否健康发展的晴雨表。1949年退台时台湾的物价上涨率达到1,189%,到1952年底涨幅降到了25%,物价上涨迅猛的势头得到有效扼制,转入了相对稳定阶段。其次,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农业是台湾的支柱产业,是社会稳定的首要因素。通过增加资金投入,扩大耕地面积,改进生产技术等多种措施,使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得到提高,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得到提高。到1952年底,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9%,达12,20百万元新台币,农业就业人数为164.2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56.1%。在工业生产的恢复过程中,电力、肥料、纺织三个部门恢复较快。1952年发电装机容量达33.15万千瓦,超过了战前的最高水平。化肥产量达28,131公吨,纺织业拥有棉纺纱锭14.3万锭。民营企业得到空前发展,民营制造业生产指数比1946年增加了4倍,就业人数增加了50.5%,达到13.26万人,产值比重占43.3%。最后,对外贸易得到较快恢复。51年的殖民地经济,日本成了台湾唯一的岛外市场。光复后,由于经济结构单一,又失去了日本市场,使台湾的外贸趋于停滞状态。1950年美援恢复,以及1952年对日贸易通道的重新开启,是台湾外贸步入正常发展的重要推力,美日两国成了台湾外贸的主要对象。到1952年底,台湾外贸总额已恢复到326.5百万美元①,其中从美日两国的进口额占进口总额的66.92%,出口美日总额占出口总额的56.06%。

“总之,至1952年底,台湾经济已基本摆脱困难与混乱局面。随着美援物质的大量到来,金融形势走向稳定,物质供应趋于缓和,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为50年代中后期经济的初步发展创造了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