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广告考察报告范文

广告考察报告范文

广告考察报告

广告考察报告范文第1篇

结束了在广州的集中学习培训后,我被分配到深圳第二实验学校跟岗体验学习。我们一行六人(重庆:唐灵、唐浩;四川:王本君;青海:巴特尔;甘肃:武永泉;陕西:邓国雄)于10月19日晚来到深圳,从20日到29日在深圳第二实验学校跟岗体验学习。现将考察学习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深圳第二实验学校的概况:

该校是深圳市直属的一所完全中学,地处深圳市罗湖区爱国路,步行至香港边界仅需半小时。学校分高中部和初中部两个校区,两校区相隔约千米,共占地近百亩。高初中共8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约4300余人(其中高中52个班2500余人,初中36个班1800余人,每班均为48人),专任教师360余人,未任课行政管理人员及后勤人员160余人,教职工总数520余人。XX年以前,该校为一所民办学校,名为碧波中学。五年前的碧波中学,占地仅四十余亩,30余个教学班,教学质量低,办学效益差,社会声誉欠佳。XX年收归为公办学校,在新任校长黄显甫的带领下,短短五年时间,这所学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该校教学质量直追深圳一流水平,五年时间里,高考升学率以平均每年15%的速度递增,到今年,该校本科上线率达到80%,并首次敲开了清华大门,这个成绩虽在深圳市仅属二流水平,但以其生源构成和基础来看,它的巨大变化的确令人钦佩。

二、我们的学习情况:

广告考察报告范文第2篇

2003年11月1日至8日,有幸参加了广、深、珠教育考察,这是“十五”期间首期小学校长的培训的具体学习内容之一,在这一周的时间里,先后参观考察了广州天河区石牌小学、珠海香洲第二小学、深圳螺岭小学等三所学校,“零距离”地了解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教育改革发展的动态。令我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找到了自身管理上的差距,此次考察活动,学到东西很多,重要的是要将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方式与自身学校的实际相结合,提升自己学校的办学品味。

(一)学习他们先进的办学理念。

纵观这三所学校,都有着先进的办学理念,如石牌小学提出“以人为本、发展为本、创新为本”的管理思想和“人格健全、体魄强健、基础扎实、特长明显”的培养目标;香洲第二小学创建英语特色中的“敢问、善谈、能演、爱唱、会玩”的思想,德育工作中的“环境育人、活动育人、常规育人”的思路;深圳螺岭小学“在创造中获得自我发展”的办学理念。

这些先进的教育观念体现了前瞻性和科学性。可以说,以上学校的崛起首先得益于校长崭新的办学观念。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正因为这些学校的校长很好的实践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才真正找准了学校管理的切入点,从而实现了从经验型、业务型向思想型、研究型的根本转变。尤其是珠海香洲第二小学的吕校长在这一方面表现了更为突出。他提出,21世纪的教师要准备跨越四道门坎:一是双语教学,即非外语类学科要用外语教学,既用母语又要穿插外语对话,这是应对21世纪和国际接轨的一项重要举措,以培养更多的国际人才;二是学会运用现化信息技术,不仅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而且学会用现化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知识;三是人文素质,要求教师必须有相当厚的人文底蕴,有人格魅力;四是有较高的师德修养。他的观念表现了很强的超前意识和创新意识,很值得我们深思。

(二)学习他们浓厚的科研意识

正如香洲第二小学校长吕校长所说:“学校的提升和发展靠科研,同时必须以科研为先导,人人要有科研意识。校长必须把科研思路贯穿于教学管理之中,要有一个大的课题来整合小课题,使之网络化,从而带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整体迈上新的平台。”在参观考察中,我们也深切感受到了几所学校浓厚的科研氛围,如螺岭的课题:“学科教学中创造活动的研究”,石牌小学的“三位一体的大教育网络构建研究”,香洲小学的“双语教学的研究”等,都给我们在教育改革方面以深刻的启迪。

(三)学习他们独特的校园文化

从参观考察中我们发现,这几所学校之所以被学生喜爱,被教师满意,被家长称赞,被社会肯定,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首先,表层的物质文化投入很大,校舍、设施、环境建设都是高档次,高品味。学生的行为习惯,教师的行为风尚,都是学习型的;学校制度层面文化建设很完善,特别是学校的精神文化,这是深层次的,学校的办学思想,教师的合作精神,良好的校风、学风,并且,学校都非常有自己的办学特色,要想在众多学校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也就是创出自己的特色。学校首先要找准自己的坐标,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有了特色,就有了生命力。我们考察的学校都是特色鲜明,如石牌小学的“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香洲小学的英语和计算机教学特色,螺岭小学的双语教学,各种活动训练基地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结合学校实际,我们应该怎么办?

(一)提升自己的办学思想

先进的办学观念是治校之本,而先进的办学观念的提出,必须建立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而且要符合各自学校的实际,必要时采用“拿来主义”,但更可以采用“改良主义”,可以触类旁通。我校注重对教育观念进行提炼升华,逐步确立探索三维教育,构建全方位、立体型、多层互动的教育新格局,促进了学生主动和谐全面发展。

(二)把“思想”转化成全体教师的教育行为

首先校长必须时时以先进的教育观念指导全校工作,而且必须把先进的教育观念内化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素质教育不能仅停留在领导层面上,应该使上下成为一部和谐的机器,通过中枢系统指挥,“让每个齿轮都转动”。如何使每一位教师学会研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作为校长必须首先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一位干部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我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使全体干部教师都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中,投身于教育科研中,并不断地丰富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素养。

(三)创造自己学校的文化特色。

学校要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不断思考自己学校的优势是什么,薄弱环节在哪里,扬长避短,创造自己的特色文化,像广州石牌小学的三十余个专用教室和乒乓球训练基地,螺岭小学教师出国培训,就充分发挥了以上两种优势,他们的经费与学校对学生的收费都无关,我们考察了其他学校在开放办学方面,也是各有千秋,如各种实验班、特色班。因此,我认为我们在开放办学方面,思想应进一步解放,像沿海那样放开搞活,思路要开阔一些,不要把眼光禁锢在学校的小圈子里缩手缩脚,要善于借助八面来风,挖掘学校内外的各种潜力,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广告考察报告范文第3篇

2003年11月1日至8日,有幸参加了广、深、珠教育考察,这是“十五”期间首期小学校长的培训的具体学习内容之一,在这一周的时间里,先后参观考察了广州天河区石牌小学、珠海香洲第二小学、深圳螺岭小学等三所学校,“零距离”地了解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教育改革发展的动态。令我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找到了自身管理上的差距,此次考察活动,学到东西很多,重要的是要将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方式与自身学校的实际相结合,提升自己学校的办学品味。

(一)学习他们先进的办学理念。

纵观这三所学校,都有着先进的办学理念,如石牌小学提出“以人为本、发展为本、创新为本”的管理思想和“人格健全、体魄强健、基础扎实、特长明显”的培养目标;香洲第二小学创建英语特色中的“敢问、善谈、能演、爱唱、会玩”的思想,德育工作中的“环境育人、活动育人、常规育人”的思路;深圳螺岭小学“在创造中获得自我发展”的办学理念。

这些先进的教育观念体现了前瞻性和科学性。可以说,以上学校的崛起首先得益于校长崭新的办学观念。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正因为这些学校的校长很好的实践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才真正找准了学校管理的切入点,从而实现了从经验型、业务型向思想型、研究型的根本转变。尤其是珠海香洲第二小学的吕校长在这一方面表现了更为突出。他提出,21世纪的教师要准备跨越四道门坎:一是双语教学,即非外语类学科要用外语教学,既用母语又要穿插外语对话,这是应对21世纪和国际接轨的一项重要举措,以培养更多的国际人才;二是学会运用现化信息技术,不仅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而且学会用现化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知识;三是人文素质,要求教师必须有相当厚的人文底蕴,有人格魅力;四是有较高的师德修养。他的观念表现了很强的超前意识和创新意识,很值得我们深思。

(二)学习他们浓厚的科研意识

正如香洲第二小学校长吕校长所说:“学校的提升和发展靠科研,同时必须以科研为先导,人人要有科研意识。校长必须把科研思路贯穿于教学管理之中,要有一个大的课题来整合小课题,使之网络化,从而带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整体迈上新的平台。”在参观考察中,我们也深切感受到了几所学校浓厚的科研氛围,如螺岭的课题:“学科教学中创造活动的研究”,石牌小学的“三位一体的大教育网络构建研究”,香洲小学的“双语教学的研究”等,都给我们在教育改革方面以深刻的启迪。

(三)学习他们独特的校园文化

从参观考察中我们发现,这几所学校之所以被学生喜爱,被教师满意,被家长称赞,被社会肯定,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首先,表层的物质文化投入很大,校舍、设施、环境建设都是高档次,高品味。学生的行为习惯,教师的行为风尚,都是学习型的;学校制度层面文化建设很完善,特别是学校的精神文化,这是深层次的,学校的办学思想,教师的合作精神,良好的校风、学风,并且,学校都非常有自己的办学特色,要想在众多学校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也就是创出自己的特色。学校首先要找准自己的坐标,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有了特色,就有了生命力。我们考察的学校都是特色鲜明,如石牌小学的“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香洲小学的英语和计算机教学特色,螺岭小学的双语教学,各种活动训练基地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结合学校实际,我们应该怎么办?

(一)提升自己的办学思想

先进的办学观念是治校之本,而先进的办学观念的提出,必须建立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而且要符合各自学校的实际,必要时采用“拿来主义”,但更可以采用“改良主义”,可以触类旁通。我校注重对教育观念进行提炼升华,逐步确立探索三维教育,构建全方位、立体型、多层互动的教育新格局,促进了学生主动和谐全面发展。

(二)把“思想”转化成全体教师的教育行为

首先校长必须时时以先进的教育观念指导全校工作,而且必须把先进的教育观念内化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素质教育不能仅停留在领导层面上,应该使上下成为一部和谐的机器,通过中枢系统指挥,“让每个齿轮都转动”。如何使每一位教师学会研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作为校长必须首先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一位干部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我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使全体干部教师都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中,投身于教育科研中,并不断地丰富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素养。

(三)创造自己学校的文化特色。

学校要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不断思考自己学校的优势是什么,薄弱环节在哪里,扬长避短,创造自己的特色文化,像广州石牌小学的三十余个专用教室和乒乓球训练基地,螺岭小学教师出国培训,就充分发挥了以上两种优势,他们的经费与学校对学生的收费都无关,我们考察了其他学校在开放办学方面,也是各有千秋,如各种实验班、特色班。因此,我认为我们在开放办学方面,思想应进一步解放,像沿海那样放开搞活,思路要开阔一些,不要把眼光禁锢在学校的小圈子里缩手缩脚,要善于借助八面来风,挖掘学校内外的各种潜力,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广告考察报告范文第4篇

经厅领导批准,广西农业考察团一行16人,于2005年2月24日至3月13日赴澳大利亚、新西兰进行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及销售市场等考察。先后考察了维多利亚州、昆士兰州的农业管理机构、维多利亚州农业生产系统研究中心、农场,与有关管理、科研人员和农场主、企业家等进行座谈和交流,考察活动收获很大。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 澳洲、新西兰农业生产基本情况

澳大利亚是一个以农牧业、采矿业和制造业为主的国家,盛产羊、牛、小麦和蔗糖等农产品。农业生产优势明显:一是地域辽阔,人均耕地面积多。全国总面积76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000万人,每平方公里平均2.3人;全国农牧业用地约4.8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63%,农业人口人均农牧业用地27公顷,人均耕地面积近3公顷。二是适宜耕种的土地条件较好。澳大利亚有三分之一的地区适宜发展畜牧业,三分之一的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适宜于发展农牧业的地区土地条件均较好,土地平坦、肥沃,有一定的降雨量,适宜生产小麦、水稻、大麦、甘蔗、棉花等。三是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主要农产品生产全过程实现了机械化。四是政府高度重视农牧业发展。为了加强农业,澳大利亚政府于近年专门成立了农林渔业部,管理全国的农业、林业、渔业生产和对外贸易。由于有这些优势和条件,加上政府不断地调整政策,澳大利亚农牧业近几年来稳步发展。

新西兰位于太平洋西南部,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其中89%为山地和丘陵,平原面积仅占总面积的8%。全国2/3的土地适宜农牧,耕地面积38.5万平方公里。共有48万平方公里天然草场,人工草场面积为天然草场的一倍多。全国有羊场2.44万个,奶牛场1.67万个。

新西兰人口360万,其中86%是英国移民的后裔,9%是毛利人。北岛人口约占总人口的3/4,最主要的大城市也集中在北岛。新西兰最大的城市和第一大商港是奥克兰,人口近80万,是国家最大的工业中心和国际交通枢纽。

新西兰经济发达,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新西兰的大部分工业仍以农牧业产品为原料,农牧业的各种产品收入约占国民收入的3/4,以农牧业产品为原料的出口值将近占总出口值的一半。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80%左右;从事畜牧业的人口占农业人口的80%。

二、两国农牧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1)农牧业发展产业化。近年来,两国注重组织引导农牧民根据市场需求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不断改善品种,改进品质,优胜劣汰,实施技术创新,从而提高了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特别是牧草的种植、牛羊鹿的养殖、畜产品的加工和出口等各个环节,布局合理,环环紧扣,产业链越拉越长,农产品多次加工、转化、增值,农牧业的发展实现了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据了解,目前两国70%以上的畜产品用于出口,其中新西兰畜产品的出口比重更是高达90%,畜产品出口值占到全国出口总额的44%。

(2)农牧业生产机械化。两国的牧草生产基本上是以农场为单位来组织进行的,生产规模一般在400至500公顷,每户分别养殖牛、羊大约在200头和2500头左右。自然放牧草场一般每10年播种一次,每年需施肥2至3次,如需品种改良,则播期缩短;专门收割用作干草饲料的草场,每年播种、收割一般3茬左右。从两个国家的情况看,草场耕翻、牧草播种、施肥、除草、收割、捡拾、打捆、挤奶、剪毛等各个环节都使用机械来完成,农牧业生产的全过程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3)草场管理科学化。绿色农牧业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一大特色。两国人口稀少,资源丰富,国家在发展政策方面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注重发挥本国优势,将发展的重点锁定在畜牧业,而国内所需的粮食等则基本上依赖进口,不存在毁草种田的状况。畜牧业的发展,特别是草场管理的科学化,减少了对土地的耕作,几乎所有的国土面积都被绿色植被覆盖,保护了生态环境。由于两国的农牧场完全实行私有化,农场主既种草又放牧,时刻注意牛羊的饲养量与草产量的平衡,避免过度放牧而使草场退化。实际运行中,农场主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品种,定期测算出不同区域、不同地块牧草的产量,再根据牛羊的食草量,计算出草场宜放牧头数和放牧时间,进行科学轮流放牧,保持了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 值得借鉴学习的几点 经验

1、政府加强对农业的财政支持。澳大利亚的农业投入水平稳步提高,以2000/2001年澳联邦政府预算开支为例,除正常的农业开支以外,联邦政府新增农业支出3.5亿澳元,主要用于对农民的扶持。其中,约3.1亿澳元增补“促进澳大利亚农业发展”一揽子方案,2230万用于保护动植物健康状况;850万澳元用于加强澳大利亚动植物检疫部门;915万澳元用于促进澳与东帝汶边境地区的卫生检疫;365万澳元作为国家生物技术的一部分,用于发展和提高农产品原产地识别体系。(1)政府通过制定“复兴计划”、“调整计划”等为农场发展提供优惠贷款或赠款。联邦开发银行、联邦储备银行以及许多大的商业银行都为农场提供贷款;在农用资金来源中,政府及公共机构提供的财政信贷显著增加。(2)通过各种补贴(如肥料补贴、石油补贴)减轻农场负担;(3)农场购买新设备、建储粮仓库、建围栏、理盐碱地、修渠筑坝等,政府给18%的补助;(4)税收优惠。农民在交纳个人所得税时,如当年收入高于前5年的平均数,则按平均数纳税;如低于前5年平均数,则按当年收人的一定比例纳税;政府对于农场设施和科研、推广部门给予免税。此外,对农业的援助还包括在市场不景气时给农民提供贷款,支持高效率和有潜力的农场扩大规模,帮助竞争中失利的农民转业等。

2、多渠道增加农业科研经费。澳洲政府为了鼓励农技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实行农业各产业部门联合资助研究和推广的计划,产业部门和政府按1:1的原则出资(即只要生产者拿出1澳元,政府也拿出l澳元),用于本产业的科研与技术推广。每种农产品销售后都有一定比例提成。用于生产该产品的农技研究与推广。例如,每售一头牛提0.35澳元,每出售一头猪提0.2澳元;羊毛生产者要交纳其羊毛收入的3%作为科研推广税,由各产业的法定机构在价格中扣除。此外,政府时常采取拨专款的方式强化某方面的研究与技术推广。经费的其他来源还有行业协会和公司的赞助,从受益于新技术的农民的收入中提取,以及私人或其他技术推广机构实行有偿服务的收入。80年代后期,全澳每年用于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的经费约4亿澳元,其中州级政府机构分配得50%,科学与产业研究组织得35%,大学得10%,私人企业得5%。农业推广部门的经费的70-80%由政府按1:1的规定供给,其余来源于非政府渠道。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是联邦政府最具权威的科研机构。CSIRO共有22个科研部门,其中的农业研究部门承担对农产品及生产工艺的各项农业研究,这些部门均有政府财政拨款,也是农业领域获得政府资助最多的机构。1999年仅在农业研究方面,CSIRO就获得政府8000万澳元的资金支持,占同年政府对农业额外支持总额的80%。联邦和州政府另外的一种研发机构是研究开发中心(CRC),由国营和私营部门组成从事合作研究,典型的CRC包括大学、CSIRO、州政府有关部门、公司及相关产业协会等,政府提供较少比例的资金扶持。

3、 国家对小麦实行专营。对一种农产品实行垄断性经营,这在市场经济的国家是比较独特的。1939年澳大利亚以法定的形式建立了小麦局这个垄断性机构,统管小麦在国际、国内市场的销售。作为澳全体小麦种植业的,它是一个服务性的垄断机构。近年来,其垄断地位已经下降。它的宗旨是:保护、发展和维持小麦市场,降低成本,提高生产者收益;为粮食尤其是小麦生产者提供市场选择的机会;进行与粮食有关的加工及增值活动。小麦局的职能是:控制小麦的出口及其在海外的销售;从事其他粮食品种的购销和出口业务;安排用于国内销售和出口的小麦生产;促进、资助和从事与小麦经营和加工等业务有关的研究。小麦局可以从海外购买小麦,从事与其目标相符的其他商业活动,从事小麦的储存、加工和运输业务,并购买、经营相应的设施,从事与其商业活动相一致的财务与金融活动,提供与小麦营销有关的服务,在国内外指定商,并建立分支机构和合营企业。1989年,澳政府改变了小麦国内市场完全由小麦局控制的局面,放开市场,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买卖。改革的目的是使生产者能按实际市场价格做出生产决策,同时让生产者承担部分市场风险。小麦局为生产者提供所谓“集中池”(Pooling),作为统一销售和结算方式,同时以一个平等经营者的身份参与市场竞争。国内销售价格由市场决定。

4、 健全农业生产服务体系。澳大利亚的农业服务的一大特点是任何服务都以合同制来实现。例如,各农场的剪羊毛工作多由专业的剪毛服务队承担,许多农场的大型农机作业如耕翻土地等也由专门的服务组织完成。合同服务是70年展起来的,现已广泛应用于种植业、畜牧业以及农田基建、农产品运输等。全澳洲都有以官方与私医服务结合的兽医服务队伍,有兽医3000人,其中私医占55%。所有兽医均受过高等教育并通过资格考试,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实际工作经验。官方兽医服务组织通常把执行法规、调查研究、质量控制和推广服务结合起来。澳大利亚约有种子公司100个,原种羊繁育场1700多个。农作物和牧草种子有专门的良种繁育场,由科研部门负责;良种的检验、加工。贮藏、销售等已形成整体,实现了生产专业化、质量标准化。

5、建立代表农民自己利益的组织——全国农民联盟(NFF)。全国农民联盟(NFF)是澳大利亚农民的一个团体,成立于1979年,其目的是代表、保护和提高其成员乃至农业部门的利益。全国农民联盟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核心机构、农产品理事会和各州农民组织。联盟代表农民同政府、其他产业部门、其他产业组织、新闻媒介、社区组织和国外农民联组织打交道。对于联邦和州政府,它是一个“院外活动集团”,游说议员支持农民的利益。联盟调解农民与其他系统的纠纷,保护农民的利益。它还建立了数额为1000万澳元的基金,主要用于支持保护农民利益的活动,进行经济情况分析,提出政策建议等。它有一份发行量13万份的报纸《农民之声》,有全天24小时的新闻节目,还有一个综合学校教育项目,向许多中小学校提供有关资料。

6.重视资源利用与保护。澳大利亚从农业布局到具体技术措施都围绕着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进行。首先,建立了一套土地的信息系统和法律体系,通过土地管理机构来保证私人的土地使用符合国家的政策。澳大利亚的公有土地约占87%,大部分牧场和森林用地都是公有土地,租给牧场主和林业公司使用。其次,努力提高土地资源的生产力。主要措施有:(1)大力采用喷灌、地下渗灌和滴灌技术,有效地节约了水资源。灌溉面积逐年扩大,其中牧草灌溉面积占43%,其余为水稻和其他谷物;(2)推行适宜的耕作方法。许多农场在麦茬地放羊,以羊粪肥田,并利用豆科植物,实行麦豆轮作;(3)平衡土壤营养成分。本世纪初,澳科学家就发现澳洲的土壤需增施磷肥。在60年代,他们发现土壤缺乏活性的硼、铜、锌、锰等微量元素,影响作物的生长和羊毛的产量与质量,他们推广增施微量元素肥料,效果显著。

四、考察后的几点启示

1.加大农产品企业建设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澳大利亚农业已经步入现代化,成为农产品出口大国,除自然资源、气候、环境优势以外,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发达,带动能力强,以各种专业合作社为主导形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科学,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社、加工企业是农产品加工增值和进入国际、国内市场的主体,各种协会和各级政府农业部门行为规范,良种繁育、技术服务、市场控制、政策扶持引导的操作主体。我区农业现代化虽已出现端倪,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要使我区农业尽快达到现代化水平,与国际化大都市相适应,必须加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产业化经营的具体模式上要走一条公司+公司(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家庭农场、农户)的路子,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必须下大力气培育一批企业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名牌优势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贸易组织,充当我区农产品进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主体。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和培育发展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具体措施,进一步完善相关激励扶持政策,通过提高产业化水平,加快我区农业产业化步伐。

2.必须加快食品安全体系建设,培育一批符合国际市场标准的农产品品牌。

这次考察澳洲、新西兰比较深受启发的就是农产品要想进入国际市场必须符合国际市场的安全卫生标准,包括生产基地的标准和成品标准。达到了标准就拿到了进入市场的通行证。我们要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安全食品生产体系建设。

3.转变政府职能,服务于出口创汇农业企业

在考察中我们体会到,要发展创汇农业,让我区农产品真正进入国际市场,在当前农业企业还不强大的情况下,靠农民或企业单枪匹马,没有政府扶持帮助,显然还要有较长的过程。企业需要政府在农产品的整体宣传上,信息服务上、进关标准建设上给予大力的帮助和支持。

4.值得学习借鉴澳洲农业利用再生水的政策与经验

澳大利亚城市污水处理后农业再利用的政策与办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他们的具体做法是:政府负责铺设主管线、建蓄水池、电力增容,每30公顷补贴400澳元,支管线和提灌设备由农场主自负,15年不收水费,维修费各自负责,而且主管道施工期间影响农场种植政府还给予补偿。政府与农场实行合同管理,在农场申请建设前要交保证金,完工使用后如数退还。我区城镇化建设发展很快,城市污水处理是个大难题,如果我们的城市污水处理能够象澳大利亚那样做得好,那可是一件利国利民、造福子孙的大好事。

这次考察活动时间短,收获多,考察团成员表示,回国后要积极消化学习和考察的成果,乘势而上,努力工作,为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做出新的贡献。

赴澳洲考察代表团成员名单

曾凡林 广西农业信息中心 书记、副主 任

陈国禄 梧州市人民政府 副秘书长

黄镇良 梧州市财政局 副 局 长

谢文浩 梧州市财政局 科 长

覃柱材 梧州市农业局 局长

魏德功 梧州现代农业实验区 副主任

黄世康 岑溪市人民政府 副市长

杨立坚 岑溪市农业局 局 长

陈金乾 苍梧县农业局 局 长

胡振钊 中共藤县会员会 副书记

黄保绪 藤县农业局 局 长

刘东庆 贵港市农业局 局 长

李水恒 贵港市港北委员会 区委副书记

卢绍全 贵港市港北区农业局 局长、党组书记

广告考察报告范文第5篇

赴美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干部培训考察报告

为了学习、借鉴美国农业推广方面的经验,提高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干部工作水平,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持续发展。经农业部和国家外专局批准,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派出以梁志杰同志为团长,江西、上海、贵州、湖北、山西、天津、湖南等省市和辽宁省大连市、锦州市、四川省双流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中心)有关负责同志参加的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干部培训考察团一共14人,于1995年11月4日至12月2日执行赴美国培训考察任务。

培训考察团由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M.S.U)农业及自然资源学院负责接待。密西根州立大学成立于1855年,是全美第一所根据赠地法成立的州立(公立)大学。学校位于密西根州首府──兰辛市,规模宏大,景色秀丽,下设14个学院,共有4000多名教员,设有200多门专业学科。在校注册学生4.1万人。其中本科生3.2万人,研究生9060人,外国留学生近3000人,来自11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留学生900人。学校总面积21.2平方公里,校园占地8.5平方公里,试验农场和农业教学、科研基地12.7平方公里。农业和自然资源学院为大学里历史最为悠久、师资力量最强的学院,在全美属于最好的十大农学院之一,作为典型的赠地法案学院,农学院实行教学、科研、推广三结合的体制,负责全州农业科研和推广工作。州政府不再设立科研和推广机构。美国所有州都实行这种体制。在行政管理上,农学院分为四大部门:即主管教学的学术和学生事业部,主管科研的农业试验站,主管推广的州立大学农业技术推广站和主管国际交流的国际农业研究所。具体负责这次培训考察活动的是学校国际农业研究所和农业技术推广站等单位。在20多天的培训考察工作中,全团受到美方的热情接待,密西根州立大学副校长、农学院院长Fred·Poston博士会见并宴请了代表团。整个培训考察日程紧凑,工作紧张,组织有序,内容丰富,方式活泼。代表团先后听取了学校二十多位具有博士学位的农业推广专家、教授的讲课和情况介绍,访问了拜伊(Bay)县、埃力那克(Arenac)县、麦森(Mason)县等三个县级农业技术推广站,考察了11个不同类型的家庭农场,4个农产品加工厂,一个生产资料公司,二个职业中学,二个农产品收购站,一个蔬菜水果批发市场,参加了埃力那克县农场主协会主席举行的情况报告会,走访了9个美国人家庭,其中:农场主家庭5个,大学教授家庭2个,中学教师家庭1个,推广站长家庭1个。应美方邀请代表团向有关专家、教授和部分外国留学生介绍了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取得的成绩等情况,就有关问题与美方朋友进行了研究、探讨,得到美方好评。本次培训考察,内容涉及美国农业立法的沿革,推广经费预算与使用,赠地大学体系,农业推广理论和原则,农业推广体制、管理、项目计划和评估,农业推广手段和方法,农业发展政策,现代通讯技术信息传播设施在农业上的应用,及美国朋友的家庭生活等诸多方面。同志们认为,本次培训考察收获不小,对美国特别是密西根州的农业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现状,发展趋势,有了一定的了解,达到了预期目的。

美国是当今世界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据介绍现有人口2.6亿,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仅占2%左右,一个农民一年生产的农产品可满足128个人的生活要求。

密西根州位于美国的东北部与加拿大隔湖相望,气候条件和我国东北近似,是全美玉米、奶牛(牛奶)的主要生产区,全州现有人口940万,面积17万平方公里,地广人稀,务农人口仅占总人口的2.2%,农业生产具有以下特点:

(一)农业生产以家庭农场为主,农场规模越来越大。无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都以家庭为单位,实行规模经营,从发展趋势看,规模将会越来越大。全州前几年有5.2万个家庭农场,现在下降到5万个。家庭农场分两种类型,一种为专业性农场,一种为兼业性农场。中等专业性农场一般耕种2000?000亩地。无论专业性农场还是兼业性农场,都以自己耕种为主,农忙时雇请部分临时工,劳动生产率水平很高。

(二)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耕地、播种、施肥、喷药、收刈、脱粒、加工、运输、精选、烘干、贮存、畜牧业上料、挤奶、消除栏圈全部实行机械化。我们参观的一些农场主无不拥有多种机械,这些机械性能良好,用途广泛,有的可以一机多用,如种植机械从整地、播种、施肥、喷药和收刈、脱粒、秸秆粉碎可一次完成。农产品加工,只要一按电钮全部自动完成,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惊人。由于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很高,规模小一些的农场主大都是主营农业,兼营其它。

(三)商业性意识越来越强。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按市场需求进行,我们访问的农家,大都拥有电脑终端和州立大学农学院及其他信息中心联网,随时掌握市场供求信息,决定自己的生产经营。州立大学和其它信息提供者只负责提供市场信息,帮助农场主分析,利用信息,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由农场主取决市场自主经营。

(四)社会化服务十分发达。各农场与社会的各涉农部门和商业公司都保持着密切联系,农场所需的良种、化肥、农药、机械、饲料等生产资料,农产品的运输、销售、贮存,以及其它需要解决的问题,只需打个电话,有关单位便及时登门服务。

(五)劳动者素质较高。50%左右的农场主是大学毕业生,有的还是硕士甚至博士毕业生,农民的平均学历达到中专以上。

农业的发展与农技推广工作是密切相关的,自1914年美国建立农业合作推广体系以来,农业技术的推广一直促进着农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农业科技的进步,而高素质的农场主又对农业推广工作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密西根州立大学农技推广站和全美一样,对农场主的需求及时变换着推广方法、范围等,以适应社会的需求。通过培训和考察,我们认为美国的农业推广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紧密结合。美国的农业推广以州立大学为核心,实行教育、科研、推广紧密结合,这种形式是依据美国的法律规定逐步形成的,1862年美国国会颁布的《摩里尔,赠地学院法》,由国家划出大片土地,在每个州各建立一所赠地学院,为农民培养农业和农机专门人才。1887年颁布《汉奇,农业试验站法》规定在赠地大学建立试验站,开展农业科研。1914年又颁布《史密斯,里沃,合作推广法》,授权赠地学院的农业推广可以得到联邦政府农业部的合作和支持。上述三个法案是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农业发展需要提出的,它奠定了美国农业发展的基础。三个法案是一个整体,它规定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由州立大学组织实施,使州立大学逐步成为本州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的结合体,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和推广中心。农业推广以州立大学为中心虽然有其历史特殊性,但创造的教学、研究、推广紧密相结合的成功经验,则有普遍意义。为了保证教学、科研、推广紧密结合,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

1、教师既承担教学任务,又承担科研和推广任务,多数为教学──推广,科研──推广,教学──科研双重任务,或教学──科研──推广三重任务。

2、科研任务来自生产实际,根据推广工作,提出的问题,确定科研项目计划,成果一经确认,即向社会公开,不搞技术垄断。

3、教学、科研人员作推广人员的后盾,负责解决推广工作中的疑难问题。

4、对推广人员采取在职和定期离岗进修的办法,更新知识,取得硕士、博士学位。

5、召开教学、科研、推广人员研讨会,共同探讨解决新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二)多种社会力量合作办推广。农业推广是一项重大的社会公益活动,美国政府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农业推广,从而逐步形成了一种多层次、多方面合作进行推广工作的机制。一是国家和地方合作办推广。农业部和州、县推广机构各司其职,互相合作,经费由联邦和地方政府共同负担。1995年密西根州立大学推广经费为4000万美元,其中:联邦拨款1000万美元,州政府拨款2000万美元,县政府拨款1000万美元,另外还有特殊推广项目经费和社会各界捐款800万美元。二是政府和社会合作办推广。州县两级推广机构中都设有政府代表,都成立有州立大学、有关部门、专业协会农民代表参加的农业推广顾问委员会(协会),负责推广工作的项目审定、经费筹集、人事安排和工作评估。三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专职、兼职和志愿人员合作办推广。兼职人员主要在州立大学,他们既搞推广又搞教学、科研,志愿人员主要在县和县以下以推广顾问委员会和参加“四健”(4H)会的人员为主。埃力那克县推广站只有5名专职推广人员,顾问委员会有12名,志愿人员多达几千名,面向群众的推广工作,许多是依靠志愿人员完成的,推广课题是由顾问委员会根据生产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提出,项目方案由农业教学、推广人员在深入调查,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联合制定,项目的实施,除推广、科研、教学人员参加外,多种社会力量,包括政府机构、群众团体、大众宣传媒介、涉农企业和一些大型农场主,也积极配合,有的农场主还出钱、出地,带头实施推广项目,承担试验示范任务。

(三)农业推广队伍的素质高。密西根州1994年共有州、县农业推广人员445人,其中州农业推广站150人,县和区域推广站295人。150名州推广专家都是博士、教授,县和区域推广人员中70%为硕士,25%具有博士学位,无论是州推广专家,还是县级推广人员知识面都很宽,学识比较渊博,都会操作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州、县农业推广站,全部实现了办公通讯现代化,所有推广人员都拥有电脑终端,与州立大学及其他信息中心联网,美国能形成这样高科技、高学历层次的农业推广队伍,一是高科技发展迅速,农场主的科技文化程度越来越高,自身素质差,很难再胜任推广工作。二是州立大学设立了农业推广教育系,在本科毕业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农业推广方面的硕士和博士,形成了培养高级推广人员的教育体系。三是州立大学对推广人员的职位有严格的要求和招聘程序,招聘上岗后试用六年,方可聘为正式推广员,不管什么人,如果不能胜任工作,随时都有被解聘的可能。

(四)农业推广领域广泛,内容丰富。美国的农业推广是全方位、面向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只要农村、农业和农民需要的,都是农业推广的领域和任务。工作范畴已远远跳出单纯农业技术本身,涉及整个农业和所在农民的种、养业、流通、农村文化、家庭教育、人际关系、协调指导等诸多方面,以满足农民的高层次需求。农业推广人员涉及和实施的项目分三大类:

1、农业技术和自然资源类:涉及农户利用现代化生产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经验,有效地从事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场利润,开发新的农产品,参予国内外市场竞争,注重食品卫生,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及农民群众的多种需求和心理培训、法律和公共政策的咨询等。

2、“四健”青年俱乐部项目。四健是指健康的心、健康的脑,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手,“四健”是为农村开发农村青年资源而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农村青年提供理论、实践环境,培养他们关心公共事业,实现自我控制,增长知识才干,提高领导、管理能力,试一试、干一干,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3、家政推广项目。家庭是农村发展、生活的基本单位,指导农村家庭生活、消费,健康发展是美国农业推广的重要任务。这类项目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培训等活动,强化家庭的作用,制止家庭分裂,减少青少年犯罪,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促进家庭的稳定发展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项目的主要内容有:(1)进行公共事业、社区活动和法律的培训,教育农民处理好家庭与社区、政府的关系;(2)进行有关食物与营养方面的教育,使其懂得营养和健康、生长发育之间的关系,注意营养、膳食和烹调技术;(3)进行卫生和健康方面的培训,指导农民搞好家庭保健,改善家庭卫生和设施,爱护公共卫生及设施;(4)帮助农民家庭进行住房需求评估,推荐家庭住房设计式样,提供房屋修膳和管理知识;(5)指导新婚夫妻和青年夫妇有效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尊敬长辈和抚育好小孩;(6)指导农民搞好家庭预算,用好家庭资金;(7)进行家庭生产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家庭农场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五)推广方式灵活,推广手段先进。农业推广单位都拥有电子计算机、卫星联网电话、电视、录放设备等现代化推广工具,推广人员将各种知识信息输入计算机内,农民需要什么信息只要拨个电话或打开计算机终端就可获取有关答案,十分便捷,我们走访的农户中,大部分都和州立大学计算机系统联网,无论是芝加哥的农产品市场价格,还是天气变化情况等,都可做到“秀才不出门,可知天下事”,州立大学除常用的宣传培训设备外,庞大的计算机系统除和各县推广站、农户计算机联网外,还与国内外有关重要部门联网,有关的技术信息可及时交流、传递。州立大学还设有6套电视节目,无线广播电台定期向农民播放农业知识技术和信息,利用卫星远距离教学也在应用中。

美国的农业推广方式,分直接推广、间接推广。直接推广是指推广人员走访到户,面对面帮助农民解决问题;间接推广方法是指借助印刷品、电话、电视、广播、电子邮件等进行推广宣传。目前,运用直接推广方法服务的约占农户数的25%,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大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如小组培训、参观、示范等,必要时还进行个别咨询、个别访问。各种农业推广方法,都体现了民主的,说服教育的原则,排除了任何形式的强迫命令。而且,绝大多数推广项目都是无偿的。

(六)队伍管理严格。在长期实践中,美国的农业推广成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办法。

l、农业推广人员由州立大学直接管理,州推广专家由学校聘任,基层推广员由大学下属的州推广站聘任,并发工资,地方政府不干预推广工作。

2、基层推广人员由州立大学负责培训,每人每年回校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0天,以更新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3、根据推广人员的特长,分别参加州推广站的推广项目。推广员带着问题回学校与专家教授共同研究,制定方案,再回去组织实施。

4、对推广人员的工作进行评估,如不称职,随时辞退。

美国根据本国的国情和农业资源,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对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进步发挥巨大作用,它的一些作法和经验可供我们借鉴。为此,我们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法律、法规。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公益事业,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支持,需要法律预以保护。我国人大常委会经过多年酝酿讨论,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颁布了我国第一部农业推广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这无疑将对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但从推广法颁布两年来的实施情况看,由于法律条文太原则,操作性差,难以落到实处,建议尽快制订《农业技术推广法》实施细则,使法律更加完善,特别是在维护农技推广机构合法权益,国家保障措施等方面要具体、明晰,具有可操作性。

(二)改善农技推广部门的装备,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和经济信息,显得越来越重要,信息已成为一项重要财富,谁先得到它,谁就可以取得经济上的主动权。美国农业推广部门把信息传递作为向农民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大的农场主也十分注意收集农业科技和市场信息,他们都装备了先进的信息传播设备,建立了完善的信息传递系统。目前,我国农技推广部门普遍装备落后,信息传递慢,渠道单一,适应不了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需要。建议国家增加投入,改善农技推广部门的装备,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农业科技广播电视台。我国幅员辽阔,交通不发达,广播电视的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它不受交通便利与否的影响,同时利用广播配以电视,更加形象、生动,适合我国农民文化水平低的实际,是传播农业科学技术的一种好方法,国家应把它作为科技兴农战略的一件大事来落实。二是逐步建立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应用,促进信息事业的发展。世界发达国都把计算机的普及推广和网络化,作为经济建设中的一件大事来抓,建议国家在“九·五”期间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采取与地方联合投资的办法,在每个省确定若干个地、县农技推广部门,开展计算机网络建设的试点,同时,组织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开展计算机软件开发。争取用一、二个五年计划,把全国县级以上农技推广机构都用计算机网络起来。三是增加农业科技读物出版发行,使农民比较容易得到自己需要的资料。

(三)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我国农技推广机构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内部分工过细,人员过多,业务素质普遍偏低。可借鉴美国的经验,逐步将推广机构内服务性的专业站(室)向专业公司(肥料公司、药械公司、果品公司等)发展,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逐步向综合性、宏观性方向发展。从重点进行生产技术指导,逐步转向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与评价,农业环境保护等方面发展。二是采取切实措施加快对现有农技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各级政府要增加农业技术培训经费,农业部和人事部门组织制定农技推广机构岗位任职标准,以调动在职科技人员参加学习、培训的积极性。三是继续抓农业内部的“三农”协作。我们认为,“三农”协作重点是省一级,省一级“三农”分属不同的三个系统协作难度大,农业部喊了多年成效不大,建议农业部对几年来“三农”协作情况;进行一次调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就“三农”协作的组织形式,协作内容和方式,以及经费开支等做出具体规定,充分调动三家的积极性。

(四)增加农业投入,引导农业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农业发展。农业只有达到一定规模实现集约化经营,才能创造出更好的经济效益。我国目前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无疑是一种好的制度应长期坚持,但是,在乡镇企业发达,劳力向工业大量转移的地方及东北、西北等耕地面积大的地方,可以根据群众意愿,引导农民把土地向农业大户集中,建立家庭农场,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国家应增加投入为这些家庭农场提供一些中长期(10?0年)的贷款,帮助他们购买生产加工方面的机械设备,大幅度提高劳动效率,使之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样板。

(五)改革农村教育。目前我国不少地方的中学教育存在着主要为了升学的偏向,在教育内容、教学方式上与农村需要脱节,根据我国实际,农村学校应以培养新型农民为主要目标,中、小学在教学内容,课程安排及对学校的考学率上都应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干部培训考察团人员

团长:梁志杰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处长高级农艺师

翻译:聂闯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副处长高级农艺师

团员:杨庚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高级农艺师

王晓鸿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副站长高级农艺师

刘希文上海市综合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副主任推广研究员

高登祥贵州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站长推广研究员

王银元湖北省农业厅粮油处

处长高级农艺师

姚永久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站

高级农艺师

康瑞昌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站

站长推广研究员

姚振凡天津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站长推广研究员

江勤友湖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科长高级农艺师

张贵彬辽宁省锦州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站长高级农艺师

沙世同四川省双流县农技推广中心

副主任农艺师

广告考察报告范文第6篇

(一)学习他们先进的办学理念。

纵观这三所学校,都有着先进的办学理念,如石牌小学提出“以人为本、发展为本、创新为本”的管理思想和“人格健全、体魄强健、基础扎实、特长明显”的培养目标;香洲第二小学创建英语特色中的“敢问、善谈、能演、爱唱、会玩”的思想,德育工作中的“环境育人、活动育人、常规育人”的思路;深圳螺岭小学“在创造中获得自我发展”的办学理念。

这些先进的教育观念体现了前瞻性和科学性。可以说,以上学校的崛起首先得益于校长崭新的办学观念。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正因为这些学校的校长很好的实践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才真正找准了学校管理的切入点,从而实现了从经验型、业务型向思想型、研究型的根本转变。尤其是珠海香洲第二小学的吕校长在这一方面表现了更为突出。他提出,21世纪的教师要准备跨越四道门坎:一是双语教学,即非外语类学科要用外语教学,既用母语又要穿插外语对话,这是应对21世纪和国际接轨的一项重要举措,以培养更多的国际人才;二是学会运用现化信息技术,不仅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而且学会用现化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知识;三是人文素质,要求教师必须有相当厚的人文底蕴,有人格魅力;四是有较高的师德修养。他的观念表现了很强的超前意识和创新意识,很值得我们深思。

(二)学习他们浓厚的科研意识

正如香洲第二小学校长吕校长所说:“学校的提升和发展靠科研,同时必须以科研为先导,人人要有科研意识。校长必须把科研思路贯穿于教学管理之中,要有一个大的课题来整合小课题,使之网络化,从而带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整体迈上新的平台。”在参观考察中,我们也深切感受到了几所学校浓厚的科研氛围,如螺岭的课题:“学科教学中创造活动的研究”,石牌小学的“三位一体的大教育网络构建研究”,香洲小学的“双语教学的研究”等,都给我们在教育改革方面以深刻的启迪。

(三)学习他们独特的校园文化

从参观考察中我们发现,这几所学校之所以被学生喜爱,被教师满意,被家长称赞,被社会肯定,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首先,表层的物质文化投入很大,校舍、设施、环境建设都是高档次,高品味。学生的行为习惯,教师的行为风尚,都是学习型的;学校制度层面文化建设很完善,特别是学校的精神文化,这是深层次的,学校的办学思想,教师的合作精神,良好的校风、学风,并且,学校都非常有自己的办学特色,要想在众多学校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也就是创出自己的特色。学校首先要找准自己的坐标,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有了特色,就有了生命力。我们考察的学校都是特色鲜明,如石牌小学的“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香洲小学的英语和计算机教学特色,螺岭小学的双语教学,各种活动训练基地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结合学校实际,我们应该怎么办?

(一)提升自己的办学思想

先进的办学观念是治校之本,而先进的办学观念的提出,必须建立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而且要符合各自学校的实际,必要时采用“拿来主义”,但更可以采用“改良主义”,可以触类旁通。我校注重对教育观念进行提炼升华,逐步确立探索三维教育,构建全方位、立体型、多层互动的教育新格局,促进了学生主动和谐全面发展。

(二)把“思想”转化成全体教师的教育行为

首先校长必须时时以先进的教育观念指导全校工作,而且必须把先进的教育观念内化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素质教育不能仅停留在领导层面上,应该使上下成为一部和谐的机器,通过中枢系统指挥,“让每个齿轮都转动”。如何使每一位教师学会研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作为校长必须首先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一位干部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我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使全体干部教师都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中,投身于教育科研中,并不断地丰富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素养。

(三)创造自己学校的文化特色。

学校要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不断思考自己学校的优势是什么,薄弱环节在哪里,扬长避短,创造自己的特色文化,像广州石牌小学的三十余个专用教室和乒乓球训练基地,螺岭小学教师出国培训,就充分发挥了以上两种优势,他们的经费与学校对学生的收费都无关,我们考察了其他学校在开放办学方面,也是各有千秋,如各种实验班、特色班。因此,我认为我们在开放办学方面,思想应进一步解放,像沿海那样放开搞活,思路要开阔一些,不要把眼光禁锢在学校的小圈子里缩手缩脚,要善于借助八面来风,挖掘学校内外的各种潜力,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广告考察报告范文第7篇

2000年6月30日-7月21日,全国农技中心"赴美农业技术推广培训考察团"参加了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进行的农业推广技术培训,访问了密西根州万比伦县推广站、马里兰大学推广站,参观了两家综合农场和芝加哥谷物期货市场,最后拜访了美国农业部负责推广工作的研究教育推广局。

一、美国的农技推广工作

(一)科研、教育、推广"三位一体"的推广模式。1855年美国国会通过"赠地法",根据该法案,每个州均设立有赠地大学,密西根州立大学即是全国第一所根据赠地法成立的大学。1887年第43届国会通过汉奇法案,在赠地大学建立农业试验站(相似于农科院),主要开展动植物病虫害及防治措施的研究;研究、试验作物和果树对气候、水土条件的适应能力;分析土壤、水份、天然和人工肥料的化学成分;研究各种草及饲料作物的适应性和价值;研究各种家禽饲料的成分和可消化性;开展有关奶油、奶酪生产的科学和经济学研究等。1914年美国农业部提请第63届国会通过史密斯和勒沃尔法,规定在州立大学建立合作农业推广站,通过田间示范、发行出版物等形式,向农民提供农业和家政方面的知识和信息。以上三个法案,形成了美国以州立大学为依托,教育、科研、推广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推广模式。

(二)健全的推广体系和高素质的推广队伍。美国从联邦政府到州政府、县政府都设有专门的推广机构。联邦政府推广机构设在农业部,有500多人从事推广工作;州一级的推广机构设在州立大学的农学院,由农学院院长或副院长任站长,设副站长3-4人,并设立主席、副主席、秘书等职。同时州推广站一般都设有专家顾问委员会,主要职能是对推广项目进行决策,对推广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并对下一年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美国州一级有推广专家4000多名,均为大学的博士或教授;州立大学在各县均设立有农业推广站。县级推广站由州立大学的推广站直接管理,推广人员由大学推广站组织评审小组,按聘用条件择优聘用。县推广站直接、间接地(农业协会、合作协会或自愿者)向农民推广最新科研成果,传授科技知识。全美共有县级推广人员12000多人,其中25%是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占绝大多数。密西根州83个县,有推广员445名,70%为硕士,10%为博士;马里兰州23个县有推广员300多人,80%为硕士,10%为博士。县级推广员由大学推广站直接培训。

(三)明确的推广工作指导方针、目标和任务。美国农业推广工作的宗旨是:通过教育向农民传播知识。推广工作的指导方针是:通过高素质的推广人员,提供高质量的教育项目,帮助农民改善生活。

推广工作的目标是:使农民有一个幸福、稳定的家庭;使青年人有远大的理想;提供更多的有活力的社区,扩大就业机会,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美国的推广工作面向整个社会,包括农业的全程和家庭,以及农民与政府、社会之间的关系协调等。重点推广领域是:农业与资源管理、社区经济发展与旅游、食品与安全、儿童青年教育、家庭家政管理五大领域。

通过以上领域的推广,教育农民应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发展优质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并不断开发新的农产品;教育农民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防止水资源污染,保证食品卫生安全;合理正确投资,改进生产设施和条件,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教育儿童青年通过"四健"活动,培养从小爱学习、爱劳动的思想,向他们传授终身可用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妇女怎样带好孩子、增加食品营养,改善家庭经营管理等。

(四)成功的推广工作经验。美国推广工作内容的确定主要有三种方式法:一是自下而上,以县站为基础,收集农民所需要的知识、技术等汇总到州推广站,州站组织拟定全州及各县的推广项目内容;二是由各专业组的专家自上而下确定推广项目,如畜禽防疫、农作物病虫防治等;三是成立专家领域推广队伍,成员包括州农学院的推广专家、农牧场主、农资经销商和县推广员,共同研究决策推广项目。这样决定的推广项目针对性较强,有利多方协作共同完成。据密西根州立大学农学院副院长、州推广站副站长GaleArent先生介绍,该方法作为密西根州的推广经验,得到了农业部和有关国际组织的充分肯定,目前正在全美和有关国家推广。

在多年的推广工作中,GaleArent先生总结出了8条搞好推广工作的经验:一是每人都有向上的目标;二是推广站的人员构成以最终要达到的目标组成;三是推广人员必须竞争上岗,讲求工作实效;四是所有推广人员必须有搞好推广工作的承诺;五是有一个团结、协调、合作的工作环境;六是有一个较高的工作目标;七是推广站及其成员的工作必须得到的社会的承认,受农民的欢迎;八是有原则性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领导。

(五)现代化的推广手段。美国农业推广除有健全的推广体系和庞大的、高素质的推广人员外,还拥有现代化的推广设备和手段。首先,各级推广站均配有计算机系统,并与国内外联网,设立有多个网站、网页。密西根州的83个县推广站都是联网的。推广人员可以随时获得大学推广站数据库中的资料,也能了解到世界各地农业的发展动态和技术信息、市场信息等(在万比伦县推广站,我们即在网上找到了"中国农业信息网")。其次,各州推广站设立有电视台、无线广播电台,定期向农民播放农业信息和技术知识。三是运用卫星系统向农民提供农业气象、病虫防治等方面的服务,开展技术培训等。县级推广站电视机、录像机、幻灯机、卫星接收处理系统等设备齐全,有土壤、肥料等质检仪器,图书资料室、会议室、培训教室等设施齐备,农民不出家门就可了解所有农业信息。

(六)稳定的经费渠道。以1996年为例,美国用于农业科研、推广的经费60亿美元。其中科研经费40亿美元,推广经费20亿美元。近年达到84亿美元,其中14亿美元用于食品和农业安全及质量检验,40亿美元用于科研,30亿美元用于推广。密西根州大学用于农业科研、推广的经费7500万美元(2000-2001年预算),其来源,联邦政府占15%,州政府占38%,县政府占25%,特定项目占19%(该部分不固定),植物安全项目占3%。在7500万美元的科研、推广经费中,用于人员工资的开支占85%。近年来,县政府对推广工作越来越重视。在密西根州,各县近3年用于推广的经费从1200万美元增加到2400万美元。万比伦县是密西根州经济"欠发达"县,人口7.5万,耕地20万英亩(120万亩),县推广站有16名推广员,每年推广经费40万美元。

美国联邦政府规定,农业科研、推广的经费随国民经济增长的比例增减,联邦政府用于各州的推广经费,要求按1:4配套,即联邦政府支持100万,州政府必须投入400万。州县政府同样通过财政预算来保证农业科研、推广经费的落实。同时吸纳私人企业、农牧场主等的自愿资助。密西根州近年接受资助的推广费占推广经费的1.5%。

(七)推广人员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

在美国,包括县农业推广站的推广人员,都是国家公务人员。人、财、物管理权属州立大学推广站。县推广站经费由大学推广站核定,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由大学推广站按规定比例解决;办公费费用、交通工具等开支由县政府解决。科研、推广经费统一由州立大学按项目及支出预算拨付。县推广站与县级政府及部门之间是合作伙伴关系。一般县推广站长的年工资收入4--5万美元,大学本科毕业的推广人员年工资2.8万美元,硕士推广员年工资3万美元。推广人员的年收入平均可达4.5万美元以上。推广人员的福利、保险、退休基金、推广奖励基金及职工家属的保险等全部由政府及州推广站承担。保险金个人承担5%,州推广站承担10%。同时享受国家公务人员的其他待遇。

二、美国农技推广工作启示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劳动生产率、国民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额均居世界首位。美国作为移民国家,"以农立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随着工业的发展,农业在美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但政府对农业采取的支持和保护政策,使农业成为美国在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由于管理体制、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差别,特别是我国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照搬美国的推广模式是不可能的。但美国政府重视农业、保护资源、保护农民利益等做法还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一)依法治农。"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我国喊了几十年,但"基础"依然不稳。农业"靠政策、靠科学、靠投入"还仅体现在政策上,且政策在落实过程中时有偏差,农业科技含量不高、投入严重不足问题始终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农业法》规定的投资比例实际中难以兑现,《农业技术推广法》、《种子管理条例》等法规贯彻落实难,"权大于法"的现象仍十分普遍,利用行政手段挤占、挪用基层推广站的资金、资产,限制农业部门执法,拖欠农技推广人员工资等现象屡见不鲜。因此,要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做好农技推广服务工作,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强化农业法规、政策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全面推行依法治农。要象抓"农民负担管理"一样,下大力气抓好农业法规、政策的贯彻落实。

(二)促进我国农业科技、教育、推广体系的有机结合。美国政府一直把农业的教育、科研、推广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位一体"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农业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这是美国农业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尽管我国过去曾推行过"农、科、教"三结合的体制,但实践效果难尽人意。

目前我国农业的科技水平还不高,生产劳动率仍然很低,科技在农业中的贡献份额较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由于国情的不同,在我国套用美式的"三位一体"是很难的。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相互脱节问题,我认为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体制,二是经费。美国农业部的职能用一句话概括,即"从田间到餐桌",而从田间到餐桌这一过程,我们是由多个不同部委管理的。体制问题是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关键(不仅仅体现在"三结合"上),短时期内这种利益格局很难打破。同样,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经费的严重不足,不同资金渠道对其资金使用上的限制,也难使二着象美国那样结合到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实现我国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三者的有机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唯一的途径就是在农业内部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专项资金的作用。通过项目,把科研、培训、推广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支持实用技术的研究,培训推广骨干,加大推广力度。目前我们管理的"科技跨越计划"、"棉专资金"等专项资金均在这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三)不断增加农技推广经费,改善推广人员待遇,稳定基层推广队伍。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农业推广工作是农业发展的保证。我国农业推广部门经费严重不足,"缺钱养兵,无钱打仗"问题相当突出。目前,市(地、州)、县正在进行机构改革,"脱勾"、"转制"呼声很高,推广队伍士气低下,推广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作为主管部门的农业部,一方面应积极向有关部门呼吁,力保各级推广部门在地方机构改革中不受冲击或削弱;另一方面要按照《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要求,努力争取资金,加大农技推广资金投入,逐步实现推广手段的现代化,改善和提高推广体系人员的待遇。应学习、借鉴美国的经验,参照国土、工商、税收等部门的做法,将基层推广人员纳入国家公务员系列管理。各级政府要为农技推广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提高其社会地位,鼓励推广人员科技创新、服务创新,围绕农业、农村、农民及农村经济发展拓展服务领域,开展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要对推广工作成效突出者予以重奖。在职称评定、职务聘用中,要向县及县以下倾斜,激励基层推广人员深入农业第一线。要认真贯彻中央、国务院有关农业的方针、政策,在地方机构改革中,农业推广系统不能搞"脱勾"、"断奶",不能"转制"为企业。

广告考察报告范文第8篇

2000年6月30日-7月21日,全国农技中心"赴美农业技术推广培训考察团"参加了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进行的农业推广技术培训,访问了密西根州万比伦县推广站、马里兰大学推广站,参观了两家综合农场和芝加哥谷物期货市场,最后拜访了美国农业部负责推广工作的研究教育推广局。

一、美国的农技推广工作

(一)科研、教育、推广"三位一体"的推广模式。1855年美国国会通过"赠地法",根据该法案,每个州均设立有赠地大学,密西根州立大学即是全国第一所根据赠地法成立的大学。1887年第43届国会通过汉奇法案,在赠地大学建立农业试验站(相似于农科院),主要开展动植物病虫害及防治措施的研究;研究、试验作物和果树对气候、水土条件的适应能力;分析土壤、水份、天然和人工肥料的化学成分;研究各种草及饲料作物的适应性和价值;研究各种家禽饲料的成分和可消化性;开展有关奶油、奶酪生产的科学和经济学研究等。1914年美国农业部提请第63届国会通过史密斯和勒沃尔法,规定在州立大学建立合作农业推广站,通过田间示范、发行出版物等形式,向农民提供农业和家政方面的知识和信息。以上三个法案,形成了美国以州立大学为依托,教育、科研、推广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推广模式。

(二)健全的推广体系和高素质的推广队伍。美国从联邦政府到州政府、县政府都设有专门的推广机构。联邦政府推广机构设在农业部,有500多人从事推广工作;州一级的推广机构设在州立大学的农学院,由农学院院长或副院长任站长,设副站长3-4人,并设立主席、副主席、秘书等职。同时州推广站一般都设有专家顾问委员会,主要职能是对推广项目进行决策,对推广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并对下一年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美国州一级有推广专家4000多名,均为大学的博士或教授;州立大学在各县均设立有农业推广站。县级推广站由州立大学的推广站直接管理,推广人员由大学推广站组织评审小组,按聘用条件择优聘用。县推广站直接、间接地(农业协会、合作协会或自愿者)向农民推广最新科研成果,传授科技知识。全美共有县级推广人员12000多人,其中25%是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占绝大多数。密西根州83个县,有推广员445名,70%为硕士,10%为博士;马里兰州23个县有推广员300多人,80%为硕士,10%为博士。县级推广员由大学推广站直接培训。

(三)明确的推广工作指导方针、目标和任务。美国农业推广工作的宗旨是:通过教育向农民传播知识。推广工作的指导方针是:通过高素质的推广人员,提供高质量的教育项目,帮助农民改善生活。

推广工作的目标是:使农民有一个幸福、稳定的家庭;使青年人有远大的理想;提供更多的有活力的社区,扩大就业机会,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美国的推广工作面向整个社会,包括农业的全程和家庭,以及农民与政府、社会之间的关系协调等。重点推广领域是:农业与资源管理、社区经济发展与旅游、食品与安全、儿童青年教育、家庭家政管理五大领域。

通过以上领域的推广,教育农民应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发展优质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并不断开发新的农产品;教育农民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防止水资源污染,保证食品卫生安全;合理正确投资,改进生产设施和条件,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教育儿童青年通过"四健"活动,培养从小爱学习、爱劳动的思想,向他们传授终身可用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妇女怎样带好孩子、增加食品营养,改善家庭经营管理等。

(四)成功的推广工作经验。美国推广工作内容的确定主要有三种方式法:一是自下而上,以县站为基础,收集农民所需要的知识、技术等汇总到州推广站,州站组织拟定全州及各县的推广项目内容;二是由各专业组的专家自上而下确定推广项目,如畜禽防疫、农作物病虫防治等;三是成立专家领域推广队伍,成员包括州农学院的推广专家、农牧场主、农资经销商和县推广员,共同研究决策推广项目。这样决定的推广项目针对性较强,有利多方协作共同完成。据密西根州立大学农学院副院长、州推广站副站长GaleArent先生介绍,该方法作为密西根州的推广经验,得到了农业部和有关国际组织的充分肯定,目前正在全美和有关国家推广。

在多年的推广工作中,GaleArent先生总结出了8条搞好推广工作的经验:一是每人都有向上的目标;二是推广站的人员构成以最终要达到的目标组成;三是推广人员必须竞争上岗,讲求工作实效;四是所有推广人员必须有搞好推广工作的承诺;五是有一个团结、协调、合作的工作环境;六是有一个较高的工作目标;七是推广站及其成员的工作必须得到的社会的承认,受农民的欢迎;八是有原则性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领导。

(五)现代化的推广手段。美国农业推广除有健全的推广体系和庞大的、高素质的推广人员外,还拥有现代化的推广设备和手段。首先,各级推广站均配有计算机系统,并与国内外联网,设立有多个网站、网页。密西根州的83个县推广站都是联网的。推广人员可以随时获得大学推广站数据库中的资料,也能了解到世界各地农业的发展动态和技术信息、市场信息等(在万比伦县推广站,我们即在网上找到了"中国农业信息网")。其次,各州推广站设立有电视台、无线广播电台,定期向农民播放农业信息和技术知识。三是运用卫星系统向农民提供农业气象、病虫防治等方面的服务,开展技术培训等。县级推广站电视机、录像机、幻灯机、卫星接收处理系统等设备齐全,有土壤、肥料等质检仪器,图书资料室、会议室、培训教室等设施齐备,农民不出家门就可了解所有农业信息。

(六)稳定的经费渠道。以1996年为例,美国用于农业科研、推广的经费60亿美元。其中科研经费40亿美元,推广经费20亿美元。近年达到84亿美元,其中14亿美元用于食品和农业安全及质量检验,40亿美元用于科研,30亿美元用于推广。密西根州大学用于农业科研、推广的经费7500万美元(2000-2001年预算),其来源,联邦政府占15%,州政府占38%,县政府占25%,特定项目占19%(该部分不固定),植物安全项目占3%。在7500万美元的科研、推广经费中,用于人员工资的开支占85%。近年来,县政府对推广工作越来越重视。在密西根州,各县近3年用于推广的经费从1200万美元增加到2400万美元。万比伦县是密西根州经济"欠发达"县,人口7.5万,耕地20万英亩(120万亩),县推广站有16名推广员,每年推广经费40万美元。

美国联邦政府规定,农业科研、推广的经费随国民经济增长的比例增减,联邦政府用于各州的推广经费,要求按1:4配套,即联邦政府支持100万,州政府必须投入400万。州县政府同样通过财政预算来保证农业科研、推广经费的落实。同时吸纳私人企业、农牧场主等的自愿资助。密西根州近年接受资助的推广费占推广经费的1.5%。

(七)推广人员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

在美国,包括县农业推广站的推广人员,都是国家公务人员。人、财、物管理权属州立大学推广站。县推广站经费由大学推广站核定,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由大学推广站按规定比例解决;办公费费用、交通工具等开支由县政府解决。科研、推广经费统一由州立大学按项目及支出预算拨付。县推广站与县级政府及部门之间是合作伙伴关系。一般县推广站长的年工资收入4--5万美元,大学本科毕业的推广人员年工资2.8万美元,硕士推广员年工资3万美元。推广人员的年收入平均可达4.5万美元以上。推广人员的福利、保险、退休基金、推广奖励基金及职工家属的保险等全部由政府及州推广站承担。保险金个人承担5%,州推广站承担10%。同时享受国家公务人员的其他待遇。

二、美国农技推广工作启示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劳动生产率、国民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额均居世界首位。美国作为移民国家,"以农立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随着工业的发展,农业在美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但政府对农业采取的支持和保护政策,使农业成为美国在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由于管理体制、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差别,特别是我国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照搬美国的推广模式是不可能的。但美国政府重视农业、保护资源、保护农民利益等做法还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一)依法治农。"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我国喊了几十年,但"基础"依然不稳。农业"靠政策、靠科学、靠投入"还仅体现在政策上,且政策在落实过程中时有偏差,农业科技含量不高、投入严重不足问题始终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农业法》规定的投资比例实际中难以兑现,《农业技术推广法》、《种子管理条例》等法规贯彻落实难,"权大于法"的现象仍十分普遍,利用行政手段挤占、挪用基层推广站的资金、资产,限制农业部门执法,拖欠农技推广人员工资等现象屡见不鲜。因此,要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做好农技推广服务工作,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强化农业法规、政策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全面推行依法治农。要象抓"农民负担管理"一样,下大力气抓好农业法规、政策的贯彻落实。

(二)促进我国农业科技、教育、推广体系的有机结合。美国政府一直把农业的教育、科研、推广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位一体"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农业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这是美国农业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尽管我国过去曾推行过"农、科、教"三结合的体制,但实践效果难尽人意。

目前我国农业的科技水平还不高,生产劳动率仍然很低,科技在农业中的贡献份额较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由于国情的不同,在我国套用美式的"三位一体"是很难的。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相互脱节问题,我认为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体制,二是经费。美国农业部的职能用一句话概括,即"从田间到餐桌",而从田间到餐桌这一过程,我们是由多个不同部委管理的。体制问题是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关键(不仅仅体现在"三结合"上),短时期内这种利益格局很难打破。同样,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经费的严重不足,不同资金渠道对其资金使用上的限制,也难使二着象美国那样结合到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实现我国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三者的有机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唯一的途径就是在农业内部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专项资金的作用。通过项目,把科研、培训、推广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支持实用技术的研究,培训推广骨干,加大推广力度。目前我们管理的"科技跨越计划"、"棉专资金"等专项资金均在这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三)不断增加农技推广经费,改善推广人员待遇,稳定基层推广队伍。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农业推广工作是农业发展的保证。我国农业推广部门经费严重不足,"缺钱养兵,无钱打仗"问题相当突出。目前,市(地、州)、县正在进行机构改革,"脱勾"、"转制"呼声很高,推广队伍士气低下,推广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作为主管部门的农业部,一方面应积极向有关部门呼吁,力保各级推广部门在地方机构改革中不受冲击或削弱;另一方面要按照《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要求,努力争取资金,加大农技推广资金投入,逐步实现推广手段的现代化,改善和提高推广体系人员的待遇。应学习、借鉴美国的经验,参照国土、工商、税收等部门的做法,将基层推广人员纳入国家公务员系列管理。各级政府要为农技推广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提高其社会地位,鼓励推广人员科技创新、服务创新,围绕农业、农村、农民及农村经济发展拓展服务领域,开展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要对推广工作成效突出者予以重奖。在职称评定、职务聘用中,要向县及县以下倾斜,激励基层推广人员深入农业第一线。要认真贯彻中央、国务院有关农业的方针、政策,在地方机构改革中,农业推广系统不能搞"脱勾"、"断奶",不能"转制"为企业。

广告考察报告范文第9篇

    为学习借鉴外地区廉政文化建设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推进我市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经市纪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组织市直部分单位纪检组长(书记)和八个县市区宣教室主任,由市纪委常委、副书记朱克申同志带队,于2008年1月10日赴广西省南宁市、防城港市进行廉政文化建设工作考察。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活动基本情况

参加这次考察的人员有:市纪委常委、副书记朱克申、市纪委宣教室主任王海龙、市纪委宣教室副主任丁涛、市公安局纪委书记高春宁、市法院纪检组长杜强以及七个县市区宣教室主任共12名同志。出发前,朱克申副书记对考察团的全体同志集中进行了外出纪律和安全教育,强调了有关注意事项,并组成了材料、安全、后勤三个小组。

在南宁市、防城港市考察期间,与两市纪委进行了工作交流,分别听取了南宁市纪委副书记  和防城港市纪委常委、监察局副局长梁小娟同志的工作介绍,对两市部分示范点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过程中,全团同志虚心学习,认真思考,踊跃提问,围绕考察主题,提出了不少较高质量的问题,力求通过考察,获得较多的收获。同志们的学习态度、言行举止得到了接待单位的一致好评。考察期间大家严格遵守外出纪律,自觉遵守团队规定,行动一致,展示了阜阳纪检监察干部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素质,圆满完成了考察任务。

二、南宁市、防城港市基本情况及廉政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南宁为广西省会,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金融、科技、信息中心。现辖兴宁、新城、永新、城北、江南5个城区和邕宁、武鸣2个县,总面积10029平方公里,总人口300多万,其中市区人口150多万。

   防城港市位于广西南部,地处中国大陆海岸线西南端,北连南宁市,南临北部湾,东接钦州市,西邻越南,辖港口区、防城区、上思县、东兴市(县级)。全市总人口85万人,其中防城区人口40多万人,港口区人口11.16万人,

   两市在廉政文化建设作中,积极寻求廉政文化建设与反腐倡廉工作的结合点,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较好地满足了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廉政文化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促进了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开展,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其主要做法是:

(一)领导重视,确保廉政文化建设顺利推进

两市高度重视廉政文化建设,准确把握廉政文化建设的思想内涵,重大意义和作用,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源头治理腐败的基础工程纳入重要日程。

一是统一思想,形成共识。通过全市反腐倡廉大会、纪委全会、纪委书记培训会、牵头部门领导座谈会、联系会议以及参观“敬廉崇洁”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成果展等形式,使全体党员干部对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现实意义和作用有了正确的认识,统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识,增加了参与的积极性。

二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两市纪委领导亲自带队,深入各部门开展调研,了解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情况,加强指导和督查,确定了一批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阵地和适宜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开展廉政文化活动的场所。确保了全区廉政文化建设各项工作健康有序、稳步扎实推进。

三是制度健全,保障到位。防城港市把廉政文化纳入大文化氛围,多次召集相关单位召开专题会议,制定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意见和保障措施,对廉政文化建设中发现的具体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并在在人力、财力等方面给予了充分保证。南宁市把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和组织部干部培训工作融合在一起,计划每年报到组织部,由财政统一拨款。

(二)拓展路子,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辐射面

两市在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与群众文化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既丰富了廉政文化的内容,又活跃了廉政文化节的形式增强了廉政文化的生命力。

一是突出重点警示。南宁市纪委始终把廉政文化建设的重点放在市管干部身上,通过抓领导干部来带动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的廉政文化建设。在广大领导干部中坚持开展“读廉政文章,写百字心得”活动;在元旦春节期间进行廉政警示提醒,并设计一份寓意廉政的纪念品送给每位市管干部;今年又结合学习十七大,开展送廉政贺卡、过政治生日活动,在领导干部的入党日寄送一张贺卡,重温入党誓词,得到了广大干部的一致好评。

二是狠抓阵地建设。防城港市根据现有的基层文化活动场所,开辟廉政文化阵地。同时将廉政文化建设内容纳入党建活动中,增设了红色港湾、党员会客厅等党员干部接受廉政文化教育的阵地。

三是挖掘廉政文化载体。两市结合各种学习和教育,开展广泛生动的廉政文化教育活动。采取开展一次学习讨论,接受一次学习辅导,观看一批先进事迹电教片,组织一次笔会,进行一次知识考试,举办一次征文比赛等到形式进行学习宣传,使“八荣八耻”和党章的内容植根于每个人的思想中,体现在每个人的言行里。

(三)打造精品,注重廉政文化建设的特色

文化的魅力在于个性鲜明、具有特色。两市在开展廉政文化建设中,无论是目标的确定还是原则的把握,无论是总体规划的制定还是具体工作的执行,都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体现两市的人文特色。

一是举办廉政文化进家庭演讲报告会。为把廉政文化进家庭活动不断引向深入,发挥家庭在预防腐败和廉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共同构筑家庭反腐倡廉的牢固防线。防城港市在中秋国庆期间举办了廉政文化进家庭演讲报告会,向全市广大干部家庭、领导干部家属发放了倡议书,并组织编写了廉政诗词选集。

二是在各个社区开设“廉政文化专栏”,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宣传曾经发生在身边的廉政故事,并积极征求对廉政文化的建议和看法,受到了干部群众的好评,得到了许多参与者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三是开展“敬廉崇洁”启蒙教育。针对幼儿园、小学及中学生,通过故事互动以及多元化的不同形式活动设计,向青少年传递诚信、公正、负责、守纪的正确观念。使廉洁教育从一个学生影响到一个家庭,进而扩大到整个社会。

四是充分利用组织部远程教育基地进行远程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扩大了教育的覆盖面,保证了教育的及时、高效。

三、考察的几点体会

此次考察,时间虽不长,但收获不少,参加考察的同志感触很深。两市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一些做法和取得的成效,给予我们很多的启示,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一)加强领导,全民参与,是保证廉政文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关键。

南宁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反腐倡廉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纳入党的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加强领导,着力推进。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成为廉政文化建设的倡导者、实践者和传播者,率先垂范,严于律己。纪检监察机关充分发挥党风廉政宣传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加强对廉政文化建设的组织协调,认真谋划,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精心组织。各责任部门和单位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互相推动,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联动效应,整合廉政文化资源,形成了全党全社会抓廉政文化建设的合力。

(二)着力解决党员领导干部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是廉政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两市把廉政文化当作一种吏治文化和政治文化,重点解决“为什么当官”和“为谁用权”的问题。在开展廉政文化建设中,着力增强党员干部的内在素质,培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想信念,倡导廉洁奉公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品质,使广大党员干部能够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和不良风气的侵蚀,弘扬清风正气,最终让广大党员干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三)拓展廉政文化建设路子,是增强廉政文化辐射效应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廉政文化既是政治文化,又是社会文化和群众文化,只有全体干部职工和社会群众共同参与,才能真正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防城港市注重与群众文化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丰富廉政文化的内容,活跃廉政文化的形式,而且可以增强廉政文化的辐射效应,使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受到廉政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形成“人人讲廉政,人人促廉政”的环境氛围,提高廉政文化建设的实效。

四、我市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通过对两市廉政文化建设的考察,结合阜阳实际,建议今后从以下几方面,加大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力度:

(一)在内容上,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

在反腐倡廉教育的内容设计上,注重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满足党员干部对廉政文化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为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奠定基础。  

1、把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观念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核心,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权力观为主要内容,在全市广泛开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艰苦奋斗、廉洁从政”和“为民、务实、清廉”等为主题的廉政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权力观和名利观,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增强宗旨观念。

2、把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结合《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坚持对市管领导干部和新提任领导干部进行反腐败形势教育、党性党风党纪条规教育、正面典型示范教育和反面案例警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加强文化修养,升华自己的人格,强化廉洁自律意识,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的侵袭,使之经得住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长期执政的考验。

3、把提高党员干部的廉政文化素养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基础内容。在开展廉政文化建设中,把提高党员干部的廉政文化素养作为基础工作来抓,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来武装人,用文化的力量培育人,通过开展读廉政书籍活动、廉政文化座谈会、廉政形势报告会、党校中青年干部理论培训班等形式,让党员干部在分析对比中得出正确的判断,在亲身体验中接受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在形式上,创新载体,增强廉政文化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一是把廉政文化建设与我市历史文化发展相结合。阜阳悠久的历史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我市廉政文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要善于发掘历史文化中廉政文化的缩影,使历史文化照映现实文化,用历史与现实一脉相承的文化背景,为廉政文化建设的开展营造良好环境;二要把廉政文与中原文化和历史文化相结合,汲取精华,寻找切入点、融合点,以丰富的文化活动为载体,用最直接、最简便、最容易被干部群众接受的方式推向全市,形成规模,打造具有阜阳特色的廉政文化;三要依托历史廉政名人,认真收集和整理的“廉论”、“廉文”、“廉戏”等,充分提炼、挖掘我市历史传统文化中的有关廉洁自律、克己奉公、勤政务实等古代优秀廉洁思想和廉政故事,编辑出版《阜阳清风录》。对传统文化、民间文化中有关反腐倡廉方面有益的学说、思想和理论,不仅应该去挖掘、去整理,更需要进一步在实践中深化。

二是把廉政文化建设与我市民间文化发展相结合。廉政文化建设与我市民间文化发展相结合,一要把廉政文化融入到我市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化之中,打造具有阜阳特色的廉政文化;二要以“勤政廉政、敬廉崇洁”为主题,每年编排一台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元旦期间在文化广场公演,并结合“三下乡”到各县市区巡回演出,努力打造我市宣传亮点;三要加大廉政文化精品创作力度,高起点规划和组织实施廉政文化理论研究、廉政文化文艺创作,努力创作一批廉政文化理论文章、戏曲等精品力作,打响廉政文化品牌。

三是把廉政文化建设与我市“苦干、实干、巧干”作风相结合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要注重与弘扬“苦干、实干、巧干”的求真务实精神相结合,在人民群众中倡导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作风,在党员干部中倡导勤政廉政、团结干事、务实为民的作风,营造廉洁清正的社会氛围,激励干部和群众奋发工作,建设阜阳的热情。

(三)在方法上,拓展领域,扩大廉政文化辐射面

广大群众是廉政文化建设最广泛的主体,也是廉政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发展的源泉。今后几年,我市应坚持重点突出,重心下移,不断扩大廉政文化建设的覆盖面,让廉政文化走进千家万户,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一是廉政文化进社区。把廉政文化进社区与创建文明社区、人文社区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社区推出廉政公益广告,建立廉政宣传长廊,烘托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利用社区阅览室设立廉政图书、报刊杂志专窗,成立廉政文化园地,供广大群众免费阅览、交流。在老百姓经常集聚的地方建立廉政文化活动场所,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廉政电影专场、廉政文艺演出等形式出现,将廉政文化溶入到社区文化中,渗透到各个角落,让廉政教育更具人性化和亲活力。

二是廉政文化进学校。廉政文化是未成年人的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廉政文化纳入学生德育课,纳入党校各种培训计划,充分发挥党校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基地作用。同时,可把廉政文化知识讲座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班”和“预备党员班”学习的重要内容,广泛宣传廉政文化,传播廉政知识,弘扬廉政精神,推动廉政文化进校园的深入开展,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廉政文化的熏陶。

三是廉政文化进家庭。纪检监察机关应定期与妇联、机关工委等部门一起联合举办科级领导干部家属培训班,在节假日等重要时段向干部家属发出廉政信函或廉政短信,与领导干部家属签“助廉承诺书”,教育干部家属当好廉内助,共筑家庭廉政防线。每年总结和推出一批“廉内助”的先进事迹与典型,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形成家家把好廉政关的良好氛围。

四是廉政文化进企业。把廉政文化融入到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建设中去,为企业凝聚力量,为企业的发展增添后劲。每年有计划地将党风廉政方面的VCD、图书及杂志报刊送到企业,供职工借阅。引导职工开展职业道德大讨论,增强职工的社会公德意识,把职工的社会责任感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倡导诚信经营,合法经营,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五是廉政文化进机关。积极开展以听一次廉政讲座、唱一首廉政歌曲等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充分发挥廉政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促进机关工作作风转变,增强干部职工爱岗敬业,勤政廉政观念,着力创建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机关。

六是廉政文化进农村。坚持把廉政文化作为加强基层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定期将党风廉政方面的书籍、资料、报刊和电教片送到农村,增强廉政文化的社会效应;利用乡镇、村文化站的表演创作班底,为群众举办廉政文艺会演,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宣传党风廉政,弘扬正气,鞭挞丑恶。

广告考察报告范文第10篇

为进一步拓展视野、创新理念,学习外地先进经验,促进我地区教育科研工作更好地发展,XX年4月23日至28日,以地区教体局领导周鹏程为团长、罗钛忠为副团长的带领下,我们一行11人赴广东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学习交流活动。广州市天河区教研室引领该区教育所结出的累累硕果和辉煌成就,值得我们好好借鉴;各校见解独特、特色鲜明的教学实践、一流的教学质量、浓郁的校园文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收获颇丰,启迪甚大。

一、基本情况

此次考察学习交流,是林芝地区教育事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进一步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进一步破解我地区制约教学质量提升难题而进行的。考察学习交流的重点是借鉴广东先进的教科研工作操作层面的开展情况、教师专业发展情况、课堂教学实践以及基础教育最新发展动态方面。

参加此次教科研考察学习交流活动人员构成为:地区教休局教研室3人,各地直学校、林芝县中学等8人,共计11人。在教体局周鹏程副书记、副局长积极协调下考察成员深入广东省天河区教研室、昌乐小学、骏景小学、汇景实验中学、四十七中学等部门学校进行座谈交流5次,听课8节,观看演示教学两场次,获赠相关教学资料22余册。

二、 主要亮点

(一)教育行政部门对教科研工作重视力度之大空前绝后,令人惊叹。

天河区教研室现共有31人,覆盖19所中学、52所小学,13多万学生,7000多名教师,涉及到从小学至高中阶段所有的学科。教育行政主管领导非常支持教科研工作,始终秉持“科研兴教”的宗旨,千方百计排除干扰,抽调本学科专家型、研究型、学者型优秀教师从事教研这项工作,从财力、人力、物力上增加投入力度,确保了教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教研室发挥了职能和导向的作用,引领各校教研工作有声有色高效的开展。

1.天河区教研室人员以“研究、引领、服务”为宗旨,分工明确,各负其责。2.每个成员承担本学科先进理念的传播和教学方法的指导。有一套程序规范、科学严谨的“集体备课”实施细则并不折不扣加以实施;有一套非常精细化的课堂听课序列,对课题的内容、结构、方法、时间、问题等各个方面进行检测,从而查找出存在的症结所在;要求一个月必须有一次实地教研、一年集体下基层10次等。3.建立了一整套符合本区实际的科学的量化评价体系;期末考试统一管理,有利于适时检测各学校教学情况,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可以督促学校及教师增强紧迫感和荣耀感;实施经典教育工程,组织青年教师大赛、中年教师学科基地、45周岁以上评选终身成就奖。

(三)以教学质量为核心,各学校特色鲜明,亮点纷呈,成效显著。

昌乐小学实施“活力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获得成功的机会成为核心价值取向,校园处处充满着活力四射的教师和学生。骏景小学倡导“生本理念”,始终追求高效的课堂是“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总是把教师“缩小”,把学生“放大”,总是让教师“隐身”,让学生“上线”, 学生自主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具体做法是:1.“生本课堂”要求提前备课,集体讨论,轮流执笔,并由骨干教师把关审核,既培养了新教师,又发挥了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对教学资源进行了有效的整合,最大化的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2.完全替代了学生的课堂笔记和课辅资料,减少了学生课堂书写笔记的时间,增加了思考和练习的时间;减轻了书包,却提高了效率。真正体现了“辛苦教师一人,解放学生一片”。3.“讲学稿”提前发给学生,使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课前预习,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带着问题走进教室,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4.强调师生互动,共同探究,正是倡导了“发展和提高”的新教师观和学生观,调动了每个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5.大容量的训练体现了教学“精讲多练”的精神,对于常态生源下的教学质量提高尤其重要。这种训练不是刻板机械的复制,而是在师生大面积活动中完成的。6.“生本课堂”中的练习安排,分普及题(人人要做)和提高题(供同学选做),较好地体现了“面向全体,分层要求”的分层教学思想,使得学习后进的学生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同样得到锻炼和提高。汇景实验学校和47中学,以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教研促教学,教学成绩突出,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特长突出。特别是汇景实验学校全体学生利用下午上课前15分钟练习钢笔字的做法,以及47中学体育观摩课游戏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做法,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三、思考启迪

对照先进的教育理念、严谨的管理措施、一流的教育质量,反思我们自己的教育工作实际,我们深深地感到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紧迫与压力,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必须大胆改革,敢于创新,严格管理,精细求实,发展特色,打造品牌。

(一)将教育科研作为“一把手工程”,进一步强化推进措施

强化教学科研,夯实课题研究,让教研直接为教学一线服务。作为地区教研室,要加大人员的配备,将一批学科专业扎实,立志教学研究的优秀教师充实到地区教研室,形成对全地区各学校学科的“研究、引领、服务”工作。教研人员应该不少于15人(小学、初中、高中阶段语文2人、数学2人、藏文2人、英语2人、史地政2人、物理1人、生化1人、音体美3人);期末考试统一管理,以差异系数为依据对各校教学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大面积提高地区教学质量。学校应当努力配合教研室抓好教科研,从自己的优势出发,以问题为纽带,形成一支教育科研骨干队伍。大力推广科研成果,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课堂教学效益,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走内涵发展之路应当成为学校长期发展的战略决策

这些学校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这样骄人的成绩,保持这样一种“高位持续走强”的态势,的确是与其苦练内功,坚持内涵发展分不开的。走内涵发展之路,是他们从自身实际出发作出的现实而明智的选择,这一点给我们的启迪是深刻的。学校的发展需要一流的、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但这不能成为学校上等级、上台阶的根本标志。在确立发展规划时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而要从长远利益出发,实事求是地“定好位”,在“特色”和“个性”上下功夫。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办学理念要提升、管理模式要改革、教师队伍建设要创新、教学质量控制体系要优化、校园文化建设也要重新整合,这些都是需要管理者不断思考、探索和实践的。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不完全在规模上,而在内涵建设、科学管理上。惟有如此,学校才能保持强大的生命力,才能真正创出品牌,才能将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推向新的高度。

(三)积淀校园文化,发展学校特色,努力增强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打造学校的独特文化内涵,形成学校的办学风格与理念。我们以往在学校的办学质量上强调了管理、师资和生源等显性要素,但却忽视一个极其重要的隐性因素——学校文化。一所学校的发展,要有内涵的东西,这种内涵就是一所学校的精髓和精神,也是一所学校的个性所在。学校文化可以分为四个层面:一是表层的物态文化。物态文化首先是师生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课、等,其次,比如校园环境、学校建筑等等;二是浅层的行为文化,包括听课评课、学术交流等等;三是中层的制度文化,包括学校常规制度等等;四是深层的精神文化,这是学校的核心文化,主要包括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团队风貌等等。一所学校最根本的是要有一种精神文化存在于师生员工的脑海和心灵之中,“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正是这种精神文化才产生强有力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反思我们自己缺少的正是这种学校文化的生成和培育。因此,我们应当学习他们,立足学校实际,充分挖掘学校内涵发展的要素,如办学理念、治学风格、优质师资、优良传统等。努力积淀自己的校园文化,发展自己的校园特色,提炼出自己的学校精神内核,聚结成学校最宝贵的财富,激发出广大师生奋发向上的情绪与敬业勤奋的精神,推动学校工作不断前进。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全地区教师尽快形成良性的梯状发展格局

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兴教之本。“以教师为本,以人才为贵”会产生巨大的核聚变能量,这一点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才难之叹,古今共之。”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教师队伍的素质与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和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针对我地区现实状况,建议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一定要严把教师入口关,把合格的教师安排到教育行业,不能因为就业和稳定就把一些专业知识和能力差的人员调到教育行业做教师,为什么实施了几十年的西藏基础教育,高考成绩始终没有一点提高?虽然因素很多,但教师素质的低下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一方面要精心打造名师队伍,另一方面也要扎扎实实、持之以恒地推进自己的“青蓝工程”,逐步建立起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本基础。

纵观两地教师队伍的差别,关键在于本地教师缺乏竞争意识、缺少压力和责任心、安于现状,得过且过。教育需要冷静,需要我们远离热闹、刺激和极端,趋于安静、恬淡与稳健,需要我们付出专心的静修和耐心的苦熬。教育不是市场,不需要拥挤的人流和浩大的声浪;教育不是官场,不需要阳奉阴违、八面玲珑。在逐渐浮躁的社会背景下,教师要坐得住,坐得稳,坐得牢,坐得久,坐得实。

(五)进一步增强抓质量的意识,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这些学校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质量一流。始终坚定不移抓质量,正确处理好课改背景下实施素质教育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既不用教学成绩代替素质教育,也不把实施素质教育与争创教学佳绩对立起来。他们持续走强的秘密就是走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研究的就是学生怎样才能取得好成绩,学校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升学率。在这些学校,家长们都乐意把孩子往那里送。他们这样做,不只是孩子学得好,更重要的是孩子在那里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有文化学习和琴棋书画球等兴趣爱好发展之乐,无拖课、补课之苦和“题海战术”、机械训练之累。老师们的“生根之策”是“导学”——按认识规律,为学生设计一条求知之路,一条将教学内容、方法及师生活动组合起来的最好进程,不仅让学生会学,还让学生乐学。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效益。这种做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

广告考察报告范文第11篇

一、广州开发区的基本情况

广州开发区成立于1984年,是首批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2002年,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保税区、广州出口加工区实行合署办公,形成了全国部级开发区独一无二的“四区合一”新型管理模式,全区总规划面积78.92平方公里。2005年,依托广州开发区设立了萝岗区,面积393.2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7.74万人。

2011年主要经济指标:生产总值1870亿元,增长16%;

财政收入472亿元,增长21.5%;

工业总产值4938亿元,增长16%;

固定资产投资365亿元,增长15%。

二、现场考察情况及交流情况

下车伊始,我们先考察了广州开发区科技人员公寓,公寓位于萝岗新城黄金十公里地带中心区、文化商业中心内,是政府重点投资项目,包括两栋8层建筑、两栋22层建筑,共计621套公寓。公寓总建筑面积105358平方米,占地面积为39957平方米,绿化率高达41%。室内装修精致,全屋标准配置高档家俬、名牌家电,如:液晶电视、空调、冰箱、微波炉、洗衣机、炉灶及抽油烟机等。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归国创业的海外留学人员,在萝岗区科学城工作的外籍人士、港澳台侨胞、专家学者及科技人才以及各商业人士等。目前已投入使用的部分入住率达到70%。

然后我们考察了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是广东地区首个按nba国际标准设计建设的篮球馆,也是继北京五棵松体育馆、上海世博会演艺中心之后全国第三个集体育、演艺活动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场馆。该场馆的设计非常超前,与前两个场馆设施也有很大区别。该场馆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场馆内有18000个观众席、60个豪华vip包厢、1270个贵宾停车位,规模宏大。场馆除了能够举办篮球赛事以外,还能够举办各种大型音乐会、演唱会和戏剧表演。场馆负责人强调,整个场地还可以改装成一个冰上运动场,真冰厚度可达2.5cm,并可保持48小时不融化,这在华南地区还是独一无二的,改装后的场地能够承办一系列的冰上活动,如冰上芭蕾、冰上迪士尼、冰球比赛等等。

最后我们还参观了广州开发区花园式的管委会办公所在地,听取了有关领导的介绍,双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在拆迁安置方面,广州开发区还是以征拆办为主,部分委托企业进行,下一步还是准备委托街道为主体进行,主要存在矛盾是农民的诉求与赔偿标准的差异、留用地的安排、安置房的安排,目前还是采用先建安置房再拆迁。

在招商引资方面,主要是引进第三产业、总部经济方面,主要靠社会招商,由于已经没有太多的优惠政策,主要还是拼政府的资源,政府的服务。

在土地开发方面,广州开发区内土地的招拍挂都在区内完成,对市国土部门进行报备,每年的土地财政基本留在区内,平均在80亿元。

三、广州开发区的行政机制

广州开发区形成了四个部级经济功能区和一个行政区“五区合一”的独特行政机制。根据“精简、统一、高效”和“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原则,对政府内部机构、职能、人员进行整合,率先实行大部制改革,形成精简高效、为民亲商、务实创新的独特管理体制。目前,全区党政工作部门20个,相比其他行政区少8个,行政编制相比其他行政区少40%。

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出口加工区、广州保税区管理委员会与其合署办公;

简称广州开发区管委会)为广州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广州开发区管委会设13个工作部门,包括纪工委机关(监察局与其合署办公)、工委办公室(管委会办公室与其合署办公)、组织部(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人事局、老干部局与其合署办公)、宣传部、政策研究室(加挂法制办公室牌子)、发展和改革局、经济发展和科技局、规划国土局(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广州开发区分局与其合署办公)、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建设和环境管理局、保税业务管理局、企业建设局。2010年12月25日,中新广州知识城管理委员会揭牌成立,作为广州市政府的派出机构,行使市一级管理权限,代表广州市政府对知识城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中新广州知识城管理委员会内设知识城项目办公室、建设办公室和社会事务办公室三个办事机构。

四、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思路

近年来,广州开发区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型,探索走出了“效益高、结构优、创新多、用地少、生态好”的发展新路子。广州开发区主要效益指标连续多年位居部级开发区首位。按从业人员计算,2011年人均gdp达到45万元。萝岗区经济增速2008年以来一直居全市第一。全区聚集了1607家科技企业,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58家,广东省自主创新100强企业11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超过235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8%。“十一五”期间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增长7倍多。2011年专利申请3598件,专利授权1936件,同比分别增长63.1%和61.9%,近三年来获得3项中国专利金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每平方米土地投资密度超过1200美元。全区森林覆盖率接近50%,绿化覆盖率达39.4%,是广东省“林业生态区”。“十一五”期间万元gdp能耗下降20%。

1.推进“两城一岛”自主创新核心组团建设

广州科学城已建成100万平方米孵化器,加快建设100万平方米加速器、100万平方米公共技术平台和100万平方米的生活配套设施。广州国际生物岛是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广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核心载体,面积1.8平方公里,将打造成为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的一流研发和孵化基地。中新广州知识城将打造成为引领广州、广东乃至中国产业高端发展尤其是知识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汇聚全球精英的人才高地、国际一流水平的生态宜居新城、中新战略合作的代表项目和杰出典范。

2.以“双提升”战略为统领,广州开发区制定了“1+10”产业政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加速集聚高层次人才,完善“1+7”人才政策体系,实施“人才金字塔计划”,计划用5年时间,吸引百名领军人才,培育千名骨干人才,万名技能型人才。为每名领军人才提供最高1500万元的配套资金,目前,全区已经集聚了院士6名,中央“”人才16名,区领军人才25名,大专以上专业技术人才10万多人,中高级技术职称人才近3万人,硕士、博士上万人。在区创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1500人,创办企业700多家,形成了体系健全的“人才金字塔”。

3.建设适宜居住环境

从2007年起,全方位启动萝岗新城建设,率先打造10公里地带,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中心、公共服务中心、文化教育园区和天鹿湖生态旅游休闲区四大组团。其中包括市民服务中心、国际网球中心、科技人员公寓等36项重点工程,目前已有34个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2009年启动了“三促进一保持”十项重点工程建设,总投资700亿元,涉及150多个项目,并实施重大工程节点计划,目前各项工程正在顺利推进。

4.建设服务型政府

着力建设三个中心,即:政务服务中心、综治维稳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

政务服务中心大楼面积1.9万平方米,有29个单位入驻,设81个窗口,140余名窗口工作人员,受理审批事项360余项。区属部门服务事项入驻率达94.2%,服务事项按承诺办结率和服务满意率均为100%。

建立五街一镇六个面积均在1000平方米以上的综治信访维稳中心。综治办、信访办、司法所、劳监中队、应急办、戒毒办、人大接访室等进驻办公,及时处理群众的诉求和纠纷。

建立社区服务中心。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思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专业社工机构运作,运用专业社工手法,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广告考察报告范文第12篇

一、L村教育发展的基本状况

1.基本乡情

L村位于贵港市覃塘区五里镇北隅,有国道穿村而过,北距覃塘区经济文化中心覃塘镇16.2千米,南距五里镇人民政府驻地4千米,距广昆高速(南梧高速)公路13.5千米,交通发达。L村辖L村屯、都陆屯和蒙村屯3个自然屯,21个村民小组,共有560户,总人口2 800多人,总耕地面积240公顷。全村农作物以水稻、甘蔗为主,特色农业主要有蘑菇、桑蚕、冬菜和生猪养殖等。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达5 800元。

2.基础教育基本状况

L村不算是书香之乡,村民虽重文化教育,但缺乏标志性文化教育物事,其教育总体状况无多大鲜明特点和优势。村设小学一所,名为L村小学,为五里镇所设八所小学之一,在校生238人,其中小学在校生197人,另附设学前班一个。学生皆来自L村三屯,无寄宿生。三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入学率和毕业率皆为100%,最近几年无一辍学者。五里镇设初中两所,皆设于五里镇上,L村小学升初中者皆入其中。

二、L村基础教育发展状况分析

1.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分析

L村小学地处L村屯,其直接管理主体为覃塘区政府,五里镇中心校受区政府委托代行管理之责,村委与学校之间并无直接行政管理关系,学校人事、财务、教学事务与上级教育管理机构直接产生关系。该种管理模式是中国当前基础教育管理基本模式。从村级集体办学演变为政府统一办学,政策变化源自于政府对基础教育的责任觉悟,更源自于区域间教育公平的社会诉求。在调研中发现,学校教师、亦或镇教育领导者对该种模式普遍持肯定态度,但交流中也发现,村委会对该种模式认知并不完全清晰,村委认为小学也是属于自己管辖的机构,村委持有这种属地管理观念并不奇怪,传统的村办小学模式仍根深蒂固,同时,作为属地机构,学校与村委之间关系仍是千丝万缕,学校完全游离于属地之外既不可能,也不应该。妥善处理好学校与村委以及上级政府教育主管机关的关系,对于学校的发展而言大有裨益,学校与所在社区(属地村)的关系,若为正向则是双赢,若有过多冲突,则可能会生成零或博弈或者双输效应。

2.教育经费与学生教育费用负担状况

L村小学属义务教育段学校,办学经费属政府全额拨款,生均公用经费为400元,符合广西政策标准。尽管该项经费已在原有的200元基础上有了翻倍提升,但学校教师仍普遍反映,作为学校办学的基本经费,对于学校发展而言,该数额仍显拮据。在询问村委是否有学校办学经费补助时,村委与中心校和L村小学教师的答案有所出入,村委回答有,但具体的数目及资助领域没有回答,而学校则否认有经费的支持,在交流中获知L村村委支配的公共经费很少,将学校教育发展列入资金支持或扶持的序列也确实勉为其难。

从“两免一补”到免费义务教育的实施,使今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及其家庭真正实现了免费教育。在与村民和学校教师的交流中,获得的共同信息是家庭的教育负担有所减轻,对国家政策的评价大多为正面。根据乡中心校甘副校长和L村小林主任介绍,五里小学每学期向学生收取130元伙食费,用于学生的早餐。该笔费用按当地消费和生活水平计算,标准应算合理,因该笔经费不属政策禁限之列,且用途正当,应不属乱收费之列。

3.学校教师发展与教学状况分析

五里镇所辖八所小学、一个教学点、两所初中,其在编教师总数为190人,有6人长期外调任岗。其中,L村小学在编在岗教师仅11人,生师比22∶1,较全国普通小学平均生师比17.7∶1高4.3个点。教师数量存在较大缺口。教师全为公办教师,代课教师前几年已按政策全部清退。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学校教师的学科结构严重失衡,11位教师中大部分为数学和语文学科,学校音乐、体育、美术教师只能由非本学科教师兼任,他们自己认为是“赶鸭子上架”。由于至今没有英语教师进校,学校至今尚未开设英语课程,该状况在西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学校教师职称结构尚合理,小学高级3人,小学一级8人。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其中本科学历3人,大专学历4人,中师学历4人,大专学历和中师学历中分别有2人和3人正通过成人函授教育进一步提升学历。在一个乡村小学中,教师队伍有这样一个职称与学历结构应算比较合理。

根据政策和管理体制规定,教师由县区政府乃至更高一级政府统一调配,因而使如今农村教师的调配和流动有了更大的地理空间,五里小学的教师大部分非本村人,有些甚至是从很远的地方分配过来。

教务主任X毕业后在偏远地区小学任教7年,后调回L村小学,他是L村走出去的孩子,在学校中,唯一的一对教师夫妇就是他和他教数学的夫人,两人和2岁的孩子居住在教学楼的两间小办公室里,简陋破旧,有些寒酸。X老师每月的全部收入是1 300元,他夫人则低于这个数,两个工作十余年的农村教师每个月养家糊口的全部收入就是2 000多元人民币。清贫而尽责的X老师,看起来比他的实际年龄要老得多。

教师发展是当今教育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教师的自我学习与组织性学习,校本培训和政府、社会提供的教育培训活动是主要方式。调研发现,L村小学教师能够感受到近几年政府性教师培训活动力度的加大,但是教师外出进修或接受更高水平知识培训的机会仍然很少,而远程教师培训活动,因缺少必要的网络平台和设备条件而成为奢望。

农村教师发展是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该道理想必谁都能懂,但实际上,许多年来增加的更多的是教师的责任和压力,而他们自己生活与发展的权利并没有多大改善。近十年中,政府关注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不可谓不大,但许多仅体现在政策文本上,而教师和教育的发展更需要的是政策的真正落实。

与村民交流时,村民对学校教学的评价谈不上积极,其中有反映学校从来没有家访活动,学校主动与村民和学生家庭沟通的意识较为淡薄。对于儿童而言,家庭和学校是最重要的两个教育空间,两个空间的有效沟通协作,是完成教育文化统一、思想知识扩展、身体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家庭教育是学校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反之亦然。

4.学校办学条件分析

L村小学现有校舍2幢,其中一幢为原村委会办公室,年久失修,甚是破旧,已不适合为教学之用,两位老教师家住其中。另一幢面积达1 104平方米,可供7个班教学和教师办公之用,但学校缺少图书阅览室、科技活动室等。学校无任何现代教学设备,没有多媒体教室。教室简陋,课桌破旧,如今在城市学校中常见的现代化教学仪器、设备,在这里依然是天方夜谭。都说农村孩子见识少,如此落后的教学条件,如何能让他们见多识广呢?

最近几年,覃塘区和五里镇两级政府正在积极筹措资金,用于改善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条件,但客观而言,五里小学的办学环境和办学条件并未反映出应该有的变化。

5.留守儿童教育状况分析

在L村很难见到年轻人、壮劳力。L村外出务工者甚众,留守者除了老人,还有那些未成年的孩子——留守儿童。据调查,L村小学的学生中63%属于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比例如此之高,孩子的教育问题自然成为凸显的社会问题。家庭教育普遍缺失合理的文化导向和价值导向,隔代抚养亦会生成众多的儿童文化和心理问题。

L村小学的教学时间安排是上午8∶20~11∶00,下午是1∶00~3∶00。这样的时间安排很符合儿童的生理和学习心理的实际需求,但或许这样一个合理的安排却可能带来许多隐患。孩子放学之后,如何有效地组织他们的课后生活,使孩子们在如此宽裕的时间中,享受安全、文化、自由、发展的生活,尤其是留守儿童群体。对于家庭而言,大多无能力设计这样一个有效的文化空间。而对于学校而言,放学之后,虽然理论上仍可以在学校中给学生开拓一些新的生活空间,使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的课后生活更有色彩,但是学校为规避校园监护责任,宁愿让学生放学后立即离开学校。在与教师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也感觉到了他们的无奈。

有人说,留守儿童是农村现代化蜕变中的必然产物,该命题虽不能颠覆,但我们是否就可以以其为借口而回避留守儿童群体所面临的众多发展问题以及可能由此引发的大量社会问题?倘若如此,巨量的留守儿童在文化、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时期遭遇社会的漠视、忽视,我们可以想象,成年之后的他们,必定会面临巨大的困难,也必定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就广西农村经济发展的条件和基础而言,L村应是比较富裕的村落。但是其学校教育的发展相对而言却显不足,L村小学的整体发展状况与村落经济条件不太相称。尽管五里小学的发展更多的是需要政府的扶持,但是乡村本身也应以更高的姿态关注它的发展,毕竟学校的孩子是村庄的真正未来。我们看到L村小学的教师尽管对学校充满了热爱,对它的发展也充满了许多期待,但他们更希望政府和社区给予更多实际的支持和关注。

三、建议

第一,在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尤其要重视教育的文化影响力。对于L村这样人口较多的大村而言,教育空间和教育氛围,尤其是村民、社区关注教育的氛围应进一步提升。形成乡村关心教育、追求文化的新农村形象。应扩大村委、村民与学校之间的沟通渠道,使学校成为乡村建设的文化中坚力量,激发和调动村民参与学校建设和参与学校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当地政府应筹措更多资金,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尤其是将已规划的学校建设方案和政策落实到实处。应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学校的建设,包括资金的投入。

第三,关注教师队伍建设。首先,需要根据合理的生师比,补足教师缺口。其次,应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开设完整的小学课程,对缺口学科教师,如英语、音乐、体育、美术教师需有针对性的引进。再次,可以借鉴顶岗实习的做法,与高等学校合作,引入高等学校学生的中期、短期教学实习,缓解学科课程教师长期无法根本解决的困境。应更积极地改善教师的教学条件和生活条件。应按《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等国家法律规定,真正落实教师的工资待遇等,使教师工资与国家公务员工资基本对等。应为教师发展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在资金有限、难以大面积鼓励教师外出进修培训的情况下,应以政府为主,引入外部优质教育共享资源,使农村教师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发展的资源空间。

第四,当地政府、村委和学校应充分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问题,应建立家庭、学校、村委一体化的留守儿童发展网络,尤其是村委应主动协助和配合学校建立学生放学后的有效生活空间。

广告考察报告范文第13篇

6月4日至10日,按照市委的安排,由市脱贫攻坚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市委副书记刘振国带领阳高、灵丘、云州三个拟脱贫摘帽县区及省扶贫办、市脱贫攻坚指挥部相关人员组成考察组,对南充市的阆中、西充、仪陇、南部以及广安市的武胜、广安区共六个市县区的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考察,通过实地考察观摩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详细了解两市在精准扶贫、产业发展、乡村旅游、易地搬迁、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第三方评估等方面的措施、经验及成效。

 一、南充、广安六县区脱贫攻坚基本情况

南充、广安两市同处于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秦巴地区。南充9个县市中,有4个国家扶贫重点县、3个省级贫困县,有贫困村1290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7.8万人。广安6个县市中,有1个国家扶贫重点县,5个省级贫困县,2017年底有贫困村409个,贫困人口7.3万人。此次考察的南充市阆中、仪陇、南部和广安市广安区是部级贫困县,武胜县是省级贫困县,西充是“不戴帽子”的插花贫困县。2017年南充、广安两市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实质性突破。南部县和广安区成为四川省的首批两个摘帽县,南部县在接受国家第三方评估验收中,以漏评率0.05、错退率0.06、满意度97.82%的评估结果,位居全国28个退出县首位,是全国首批退出县中唯一的百万人口县;仪陇县“摘帽”工作已通过四川省级验收,正迎接国家第三方评估;阆中市是今年的计划“摘帽县”;武胜县的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底的8.9%降至到2017年底的2.6%;西充县的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9.5%降到目前的1.4%,为四川省脱贫攻坚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二、南充、广安六县区主要经验做法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南充、广安按照四川省委“念兹在兹、唯此为大,百倍用心、千倍用力”的要求,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的目标,围绕如期稳定脱贫、巩固脱贫成果、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形成了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众志成城攻脱贫的大扶贫工作格局。有以下五方面经验做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是精准帮扶下功夫,实现分类施策帮扶。南部县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逐户会诊,依据贫困户脱贫难易度分为A、B、C三类,按照“稳定示范户、提升中间户、攻坚困难户”的原则,进行点对点、人对人、面对面精准帮扶。

二是压实责任出举措,形成督查问责机制。南充市委挂出“脱贫攻坚作战图”,市、县、乡三级主要负责人按月、按周、按天调度,坚持日通报、周挂牌、月现场、季拉练,推行“日暗访、日通报”督查工作机制,坚持每天进村入户暗访、全程录像录音、原汁原味通报、全面跟踪整改,编印《每日快报》,梳理督促整改问题。特别是“日暗访日通报”暗访督查机制得到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的肯定性批示。

三是产业发展重培育,推进产业带动就业。广安区逐村编制发展规划,规划建设现代农业园区,连线成片建设基础设施和发展增收产业,形成全域化发展格局,增强贫困地区整体发展能力。南充市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体、龙头带动、金融支持、合作社组织“五方联动”,采取抓工业的理念和市场经济思维,引进大企业、建设大园区,以支柱产业带动特色农业发展,建立“扶贫保险+风险基金”的风险防控机制,全市1290个贫困村全覆盖建设脱贫奔康产业园。

四是基础建设补短板,政策资金统筹着力。南充市坚持把基础夯实作为脱贫攻坚的先决条件,结合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着力解决贫困群众住房难、用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推进贫困村与非贫困村、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均衡发展。广安区创新财政投入机制,注重资金统筹整合,进一步规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管理,有效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武胜县采取市场化机制,政府创建国有专业公司为脱贫攻坚服务,既解决了脱贫攻坚资金短缺的问题,又将利润反哺贫困群众。

五是扶志扶智强引导,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南充、广安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把“干群一家亲”活动作为红线贯穿始终,以“察民情、解民难、保民生”为主题,常态开展家访住夜、代办服务、扶贫济困、义工服务、送医进村、法律服务进村等“十大惠民行动”,以重拾“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的作风,以创建“四好”村、“四好”星级示范户为抓手,开展孝老敬亲、忠厚诚信、勤劳致富、创业自立、庭院洁美“五项评比”,形成了“户要干净、村要整洁、人要勤劳、心要感恩”的鲜明导向,做到扶贫更扶志、输血更造血,带领群众打响了一场脱贫摘帽的全民战役。

三、国家第三方评估在南充、广安评估工作特点

2017年7月国家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南充市南部县和广安市广安区脱贫摘帽进行了评估验收。第三方评估期间,评估组抽查乡镇、村、样本户(包括贫困户、非贫困户),访谈县、乡、村干部。评估工作纪律严明,一般不和地方上的干部有任何交流;评估情况实事求是,高度真实;评估检查范围广泛,南部县被抽查非贫困村占到了60%,非贫困户占到了51%,112万农村人口都是被抽查的重点对象;评估抽选样本全面,紧盯“边界、边远、边角”的“三边”地区,关注低收入村和没有贫困户的村,重点查低保户、残疾人户、五保户、易迁户、危改户等“五类户”;评估抽查方法灵活,北斗卫星定位,全程录音、拍照,录像取证,遥感卫星前后比对脱贫成效,随机调查、诱导采访、刨根问底、“杀回马枪”方式多样,无任何规律性和可预见性。南部县和广安区迎接国家第三方评估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接受评估绝不能弄虚作假,绝不能心存侥幸,也没有任何“操作”的空间,只有工作扎实才是评估最足的底气。

四、对我市脱贫攻坚工作的启示与建议

南充、广安两市区县脱贫攻坚真重视、真帮扶、真投入、真督查、真落实的“五个真”特点,让我们从中得到了重要启示,为我市扎实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良好借鉴。

启示之一:领导重视是关键。四川省把精准扶贫作为头等大事、天大的事,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四次深入联系的仪陇县新政镇安溪潮村和联系的贫困户家中,了解住房建设、产业发展、就业增收等情况。南充市委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在人、财、物和干部选拔任用上全力倾斜。市委书记宋朝华率先垂范,每年选择一个当年摘帽的贫困县,重点联系其中一个村作退出村示范。2016年南部县脱贫摘帽,宋朝华书记利用三周时间,不分白天、晚上和休息日,只要有时间就深入帮扶村挨家挨户座谈,全村每户走访完就召开群众会、“诸葛亮会”,听大家建议,与群众综合分析全村产业发展,在全省寻求龙头企业实施产业帮扶,不仅让贫困户富起来,让产业也开花结果。南充市、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当标杆、起表率、做榜样,强化了全市各级领导干部“最关心的事”的政治意识、“最后堡垒”的攻坚意识和“冲在最前方”的责任意识。34名市级领导、142个市直部门分片包村、蹲点督导、靠前指挥、现场督战、一线攻坚,彻底消除了南充曾因2011年市委换届拉票贿选案的不良影响,全市政治生态环境风清气正,脱贫攻坚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启示之二:干部帮扶是保障。南部县成为全国首批脱贫摘帽的百万人口大县,主要是南部县委、县政府在脱贫攻坚上使天大的力、尽天大的责。县领导带头全县2万多名干部全部进村入户,除必要的人员留守单位为民服务开展工作外,只要是国家公职人员,包括农村教师、医生和国有企业,都要无条件下到农村,深入田间地头,走进户间村头,对贫困户结对帮扶。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逐户走访,罗列问题,帮扶干部下来分析研判,结对精准帮扶。村两委、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和帮扶干部形成合力,通过“干群一家亲”活动,把边缘户、非贫困户、常居当地的外籍人口也纳入帮扶关注范围,全面普查,详细了解这些人生活生产条件,基础建设情况,开展拉网式的全帮扶,实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精准帮扶。群众称帮扶干部是“白天下村当家长、队长、村长,晚上回来当科长、局长、县长”。“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南部县帮扶干部不仅换来了群众的口碑,也提振了精气神,激发了为脱贫而战的荣誉感,由“要我帮”变为“我要帮”,对贫困群众由“为你做主”为“让你做主”,精神成为干部帮扶的最强动力。

启示之三:产业发展是根本。南充、广安扭住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围绕“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的目标,把发展产业作为“一次输血”向“长效造血”扶贫方式的根本转变,通过产业发展实现广大贫困户和村集体可持续稳定增收。阆中市用以奖代补的形式,引进杨氏果业、大北农集团等大型龙头企业,分区发展晚熟柑橘等特色支柱产业,形成“东柑、西椒、南果、北药”的特色产业格局,贫困群众通过劳务承包、入股分红、入园务工、返租倒包等方式,深度参与产业园区发展。南部县投入近30亿元建设脱贫奔康产业园的同时,不忘贫困群众产业发展短期收入,因地制宜发展小庭院、小养殖、小买卖、小作坊“四小工程”,努力实现每个贫困户都有1-2个骨干增收项目。西充县把基层党建与产业扶贫紧密结合,形成“一建二定三管”的基层党组织引领产业发展模式,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提升了贫困群众劳动技能、保障了贫困群众最大收益。

启示之四:跟踪督查是推手。南充、广安强化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加强人大、政协协同配合,两地以党建促脱贫,以压实责任督查问责为手段,建立“三个一”调度推进机制、“日暗访日通报”暗访督查机制,开展多组织、多人次的督导检查,实行纪检、组织、扶贫“三方联动”考评问责推进机制,对未完成任务的地方和部门,坚决实行“目标考核一律一票否决、有关领导一律就地免职、追责问责一律从重从严”的“三个一律”问责机制,坚持问题导向,对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坚决做到问事必问人、问人必问责、问责必到底,把发现问题作为最大的财富,确保脱贫工作有序推进。

启示之五:内生动力是基本。南充把贫困群众作为脱贫攻坚的实施主体,从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入手,以技能扶贫增强底气、以文化扶贫提升志气、以法治扶贫弘扬正气,通过开展感恩教育、法纪教育、习惯教育、风气教育和脱贫光荣的自尊教育“五大专题教育”,实施助学解困、技术培训和就业培训的“三个一工程”,实现物质精神双扶贫,引导贫困群众形成了懂感恩、明礼仪、知奋进的良好氛围,贫困群众由“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群众内生动力激发了,对干部、对帮扶工作没了意见,群众满意度提高了。在南部县,评估人员面对老百姓发自肺腑的感恩,感动地说,又找到了当年八路军回根据地的感觉。民心成为最牢的基础。

结合大同实际,提出以下五方面建议:

1.以提高政治站位和思想认识为基础,加强组织领导。脱贫攻坚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按照“市县抓落实”的脱贫攻坚工作机制,对照年初确定的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我市应强化党政一把手的领导责任制和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意识、攻坚意识和责任意识,树好脱贫攻坚“风向标”。市级领导干部要以上率下,带头联系指导包县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带头帮扶指导乡镇和贫困村,带动党员干部进村入户、访贫问计;县乡村各级领导干部和机关领导班子挂帅出征、挂图作战、挂责问效;村“两委”领导班子、第一书记和帮扶干部当好一线“指挥官”,发挥主动性、能动性和积极性,共同谋划发展思路,把脱贫目标细化到月、工作安排到天,对贫困群众开展好日常帮扶工作。

2.以提升群众满意度为重心,加大帮扶力度。群众满意度是各级领导班子和驻村党员干部真正讲政治敢担当的实践检验。满意度取决于群众对扶贫帮扶的认可度。帮扶责任落实成效是由群众来评价和判定。要啃下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如期摘帽,我市必须统筹帮扶力量,层层压实帮扶责任,按照《帮扶责任人员管理办法》,狠抓干部帮扶队伍建设。从提高群众满意度着手,让帮扶责任人都动起来,深入到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中去,问需求,知民意,解民忧,切实转变驻村帮扶层层递减,帮扶人员只驻村不入户,只入户不深入宣传党的政策,只入户不和群众一起算收入账,好事不落好的不良局面,努力把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转化成群众的获得感。

3.以培育扶贫产业发展为目标,统筹政策落实与资金投入。贫困群众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读书看病有政策兜底,安全住房有国家补助,最难的还是培育脱贫致富产业,为群众找到一条持续增收的路子。我市应加强对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加大对产业发展优惠政策的制定与落实力度,创新产业发展机制,建立风险防控基金,引进龙头企业和社会资本,统筹资金使用,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产业园区,形成“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群众深度融入产业发展园区,带动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要瞄准基础短板,对照脱贫标准,建立各项指标部门认定联系机制,推进扶贫政策落地与资金投入,着力兼顾完善贫困村、非贫困村必要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统筹解决群众期盼强烈的民生工程,提高群众的满意度。

广告考察报告范文第14篇

一、考察情况

这次广东之行,所见所闻广东省水文工作为全国同行领先水平,给我们留下至深印象。

广东省水文局佛山水文分局是广东省水文局(副厅级)的派出机构,属省直管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副处级),其前身为广东省水文总站佛山分站,始建于1957年,1997年更名为广东省水文局佛山水文分局。(1993年12月经省编委批准成立广东省水资源监测中心佛山分中心,挂靠广东省水文局佛山水文分局,实行一套机构两个牌子。)主管佛山、中山、珠海三个地级市的水文工作,主要开展防汛抢险、水文应急监测、水文水资源监测及管理、水文情报预报等工作,协助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保护实施监督管理,确保水资源服务保障工作有效有序进行,为防灾减灾及我省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为地方三防部门及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分局内设综合科、计财科、水情科、站网管理科和水资源科5个科室,下辖佛山水文测报中心、中山水文测报中心、珠海水文测报中心、马口水文站和三水水文站。管理水文(位)站37个(其中国家重点站2个, 水利部门委托管理站点7个),城市内涝站点60个,雨量站15个,地方水行政部门委托代管站点14个,水源地水质监测断面及水功能区水质监测点共144个。经省编制委员会核定佛山水文分局机构编制78人。

我们此次重点现场考察了佛山和珠海两个测报中心。

二、考察取得的主要成果

广东省佛山水文分局的经验和做法

1、业务和信息化工作成效

(一)深入开展防灾减灾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1.及时准确做好水情预测预报工作

佛山水文分局秉持“防大汛、抗大灾”的指导思想,严格落实汛期值班制度,分局各科室、水文测报中心、水文站均坚持24小时全天候监测水雨情,面对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及时、准确地做好河道水情和风暴潮增水分析预报工作。

例如:近年来,屡有强台风在珠江三角洲及其附近登陆,如“天鸽”、“山竹”、“艾云尼”等,对珠三角的雨水情造成较大影响。佛山分局针对台风实际情况,及时启动应急预案,为近海河道做出增水预报。

2.积极开展城市内涝监测与防治工作

佛山水文分局于2009年起,开展城市内涝监测工作与防治技术探索。截至目前,已在佛山、中山、珠海建设内涝站点近百个,基本完成了主要易浸点的覆盖,并通过内涝监测预警系统,开展城市内涝预警分析,向地方水务、气象、交通、公安交警、110平台等部门提供实时信息服务,在全国率先实现城市洪涝快速预警,为防汛预警和内涝应急处置提供了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持。

在城市内涝预警预报方面,利用“佛山交警微路况”等微博账号实时发放内涝信息。通过微信平台内涝信息,提供公众爆料平台,官方审核爆料信息。通过短信预警信号、解除预警信号、实测消息等。

(二)提高水文测验和应急监测水平,为民生水利提供有力保障。

1. 深入开展水下地形测量工作

佛山分局针对三角洲河道演变、河床下切的现状,以佛山、中山、珠海三个市的堤防与水下构筑安全为主,积极引进先进仪器设备,对河道地形、地貌与险段进行系统监测,为险段整治,堤防达标加固提供详实、准确的信息。

2. 积极探索智能化河道监测

研发了国内首个水陆空立体式扫描技术,开启无线传输系统先例,实现远程指导、分析研判、千里眼功能。

(三)加强新仪器新设备新技术应用推广

佛山分局依托马口水文站良好的水文测验基础条件,加挂了“广东水文新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出台了《广东省水文局水文监测新技术新设备推广应用实施办法(试行)》。积极开展蒸发自动观测仪器应用、流量监测仪器国产化替代工作,努力探索泥沙自动监测工作、采用无人机开展水文全要素观测,积极开展安全防撞自动预警系统建设。

(四)科研和科技应用推广成果

佛山分局的科研成果《佛山市水环境保护修复与建设集成研究》获得省科学技术三等奖;《河道数字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城市内涝实时监测预警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省水利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无线传输地形地貌流场流态实现远程监测的方法及系统》等3项创新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多功能便携式机动水下监测艇》等4项创新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

2、制度建设和内部管理工作成效

(一)积极争创“共产党员先锋岗”

按要求做好支部创建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共产党员先锋岗”创岗工作,争创活动成效明显,得到上级的充分肯定,并在省水利厅召开的推进会上介绍经验。 第二党支部还被评选为广东省直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

(二)推进文明水文站建设

打造基层先进示范站,推动马口水文站文明测站建设工作,做好总体规划,进一步对站容站貌进行升级改造,通过设立宣传墙、水准点标志和洪水洪痕标记,设立小型展览室等,打造“五个一流”基层示范站并初见成效,被广东省水文局党委作为示范点在全省水文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进行经验推广。

(三)加强分局规范管理

开展“规范管理年”活动,在完善规章制度、夯实管理基础、提高工作效能、增强队伍素质等方面采取多项措施,建立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职工之家,提升软硬件设施和文化氛围,塑造“干净、整洁、文明、有序”的一流形象。

(四)推动“青年文明号”创建工作

佛山分局水情科先后获得“广东省直机关青年文明号”和“广东省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局党委积极引导和激励广大青年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充分发挥青年职工在促进水文事业和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

(五)积极助力脱贫攻坚

佛山分局经多年不懈努力,截止2019年12月31日,对口扶贫帮扶点——云浮市郁南县平台镇中村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8户309人已全部脱贫退出,提前一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并携手佛山市气象局、水利局,与佛山电视台、醒目视频合作,举办了中村村农产品网络“直播带货”活动,吸引了超10万人次观看,有效帮助村民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题。

(六)以党建带群建

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组织职工参加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宣传活动;全民参加佛山50公里徒步活动;积极参加羽毛球、篮球、沙滩运动等各类体育活动,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好职工文体活动,关心职工生活,维护职工权益。

广告考察报告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榜山公园;市民意识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2-0023-01

梧州于广西东部,东邻广东,南接玉林,西连贵港,北通贺州、桂林。总面积1.2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31万。是一座有着2200年历史的古城,市区紧接两广边界,为广西东大门。与粤、港、澳一水相连,水路距广州341公里、香港436公里、澳门384公里,是广西距港澳最近的港口口岸城市,享有“百年商埠”之美誉,与世界五大洲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浔江、桂江汇于市区为西江。有“广西水上门户”之称。

这次对家乡公共艺术作品的考察,均在梧州市区内进行,一共考察了七处有公共艺术作品的地方。在这里,仅选梧州市榜山公园做重点分析与研究。

梧州市榜山公园位于梧州市桂江西岸,山体高度114.6米,面积1.2万平方米,南北走向,东望白云山、北山、龙母庙,南邻珠山。榜山是市气象局及气象监测站所在地,以往由于山势陡峭,道路崎岖而人迹罕至。2008年地质灾害整治后,市领导及有关部门经实地考察和综合评估,结合近年市民日渐注重登山运动的需求,由政府出资将之规划建设为集气象科普教育及市民健身娱乐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公园,旨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由于独有的地理位置及科学的规划构建,榜山公园已成为梧州市又一视野广阔,环境优雅的观景胜地。

一、整体情况

榜山公园的主题是:气象・环境・人。公园总体上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气象文化区,区域范围从气象塔到参天台,以二十四节气长廊为主要景观,可了解气象知识,远眺梧州城区景色;该区域是此次考察的重点区域。第二部分为:集散活动区,区域范围主要集中在参天台范围,市民可以观光、进行集体活动。第三部分为:体育活动区,该区域是对现有的休闲锻炼平台进行修葺和完善,加置爬竹、网桥等林地天然体育活动器材,供市民晨运或锻炼。第四部分为:休闲活动区,该区域以观光小品为主,道路铺设和路树风格上以古朴自然为统一形象,追求的是质朴和闲适;第五部分为:娱乐游戏区,该区域将现有的最下层平台合并为一个较大面积的空间,提供市民娱乐或观光。

二、市民眼中

此次的考察,为了更好的掌握到老百姓对榜山公园里的二十四节气长廊和参天台这两个公共艺术作品的认识与了解,个人观感与体验,在进行公园考察的时候,我随机采访了一些性别、年龄、职业、文化水平等各不相同的登山者,并且在身边的亲戚、长辈、朋友中也做了随机的问卷调查。在这些被采访者中,年龄在20岁到35岁的被采访者对二十四节气长廊这一公共艺术作品的印象较为深刻,用他们话来说:“二十四节气长廊比较有特色,在登山游览的途中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普及科普知识,是挺有意思的。”年龄在40岁到60以及60岁以上的被采访者中,对二十四节气长廊和参天台的印象不深刻,相比之下,他们更为关心的是公园里有什么健身设施、健身区域够不够宽敞、提供给登山者和游客休息的地方和区域够不够大,洗手间干不干净等问题。

在与这些被采访者的聊天中发现,大部分的人提到二十四节气长廊和参天台的第一个反应,都是以“雕塑”、“景观”、“景点”、“艺术作品”等较为大众所熟知的词语来进行描述与定义,没有一个被采访者会用“城市公共艺术”或者“公共艺术作品”来形容这两个作品。而且,当我提及公共艺术的时候,极少部分的被采访者表示曾经听过这个概念,大部分的被采访者表示很少听过这个概念,多数的被采访者还会反问我什么是公共艺术。

在我的简单引导之下,大部分的采访着则给出了“大家都可以理解的艺术”、“属于公共的,不能一朝一夕更改的艺术”、“不用给钱就能看到的公共场所众多普通事物中混进去的奇怪东西,特点之一是会吸引到不少人跟它合影”、“一般在公共场所里,为人广泛接受的一些艺术品”等对公共艺术个性化的理解。总的来说,采访者们对公共艺术还是有一些朦胧的认识的。

三、本人眼中

(一)二十四节气长廊

榜山公园的立面分为三个主要部分:二十四节气文化长廊、参天台、回归自然区。形成低、高、低的总体景观界面。

榜山公园的总体架构可概括为“两轴五区”,“两轴”分别指气象文化轴和休闲景观轴;“五区”分别指节气文化区、集散活动区、体育活动区、休闲活动区和娱乐游戏区。二十四节气长廊则在气象文化轴上,是该轴的主要公共艺术作品之一。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对气象有所研究,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根据节气所反映的气象信息进行劳作和养生。随着气候恶化,这一规律所反映的现象开始错位,年轻一代人对节气的重要性开始淡薄。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自然规律,了解如何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时也是很好的呼应了榜山公园“气象・环境・人”这一主题,这件一步一节气,一阶一传说的二十四节气长廊公共艺术作品应运而生。

长廊用透水砖做地铺,大理石的底板外加鹅卵石的包边则作为月份标识镶嵌在透水砖上,利用排水和生态保护,也起到了美化与装饰地铺的作用。地铺上的24个石制竹简,2个为一组,共分12组,以细长、均衡的阶梯排列形式分布在气象文化轴的前半部分。“金牛夜渡”、“火山夕焰”、“鹤岗返照”等具有优美的梧州文化传说石雕壁画错落有致的穿插其中,与石制竹简进行了一个奇妙的混搭,打破了全部都是石制竹简的单一视觉,丰富了长廊整体的形象。

十二组阶梯分别代表了一年的十二个月份,从一月开始逐级下降,每一个月份都有相对应的节气,如:一月份属于冬季,有小寒和大寒两个节气;三月份属于春季,有惊蛰与春风两个节气;六月份属于夏季,有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而到了十月份,则到了秋季,有寒露和霜降这两个节气。

石制的竹简放置在一个一米高,四十五度倾斜的石架上,石板架的左上方用正楷雕刻出节气的名称,而在石制竹简上则刻出了节气的时间、太阳运行的轨迹、气候特征和养生要点。作品整体的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无论是作品的整体高度、石制竹简的倾斜角度,抑或是竹简上面所选用的字体与字体的大小,都在努力营造一个轻松的阅读氛围,让游客在着青草绿树的环境下普及科普知识的同时,提纲挈领的了解到每个节气的养生要点。

二十四节气长廊周围的环境均保留了原有的松林和野生地被,长廊巧妙的结合地形依山就势,并没有大开大挖,而在作品材料的选用上更是用了天然的石材,更为符合公园质朴自然的特征。

(二)参天台

参天台位于榜山公园“两轴”里的休闲景观轴与“五区”里的集散活动区内,通过云形台阶与二十四节气长廊相连接,参天台也是是整个榜山公园里主要的公共艺术作品。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不同的年份与潮汐、风雪等自然现象的变化有着微妙的联系。天干地支常用于记录时间、罗列分类文章材料;还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评级与分类、推算人事的和谐、兴衰、冲突及其生灭。

铺着鹅卵石的云形台阶依山势而造,由低往高攀登至参天台。登至参天台,眼前尽是高耸挺拔的松树,阳光从葱郁的松叶间隙中投下斑驳的光影,低头一看,奇妙之处则在脚下:参天台其实就是一面直径为30米的天干地支!“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就在脚下,我们可依据石面的刻字推算五行。

参天台分内部与外圈两个部分,内部采用水磨大理石铺设在原有的土质坡顶,石面刻字;外圈采用天然石材直接压于地面,让青草在缝隙生长,减少水泥覆盖地面,有利于地表生态保护。

立于参天台,登高望远,视野开阔,鸳江大桥与龙母像遥相呼应,河东美景尽收眼底。

四、小结

经过这次的综合考察,我了解到梧州人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公共艺术,对公共艺术有一定的的认识和了解,但总体水平有待提高;梧州市也具有一定的公共艺术氛围,比较重视公共艺术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可见梧州市已经意识道公共艺术不仅仅只是美化城市、点缀环境;还具有塑造城市个性,提炼城市文脉,提高城市品牌和视觉美誉度的作用。由此可知公共艺术在梧州市的可发展的空间是相当广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