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校企合作方案范文

校企合作方案范文

校企合作方案

校企合作方案范文第1篇

新学期校企合作建设方案范文1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系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开展校企合作实施方案。开展校企合作,是专业快速发展,提高办学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推动该项工作,使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提高我院办学水平和技术应用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制定以下校企合作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顺应江苏两个率先的经济发展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技工教育发展的要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教育方针;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专业定位要求,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加快推进我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改变,扩展和密切行业、企业的联系,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找准专业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建立与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目标。

二、合作原则

1.服务企业原则

为企业服务是学院的指导思想,也是打开校企合作大门的前提和基础,决定着合作成败和成功率的高低。学院主动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人才需要状况、用人标准、技术需求,积极为企业开展培训,急企业之所急。

2.校企互利原则

校企合作双方互利是校企合作的基础。企业有权优先选拔留用学生,有权根据学生能力对学生就业进行部分淘汰。

3.统一管理原则

校企合作是双项活动,校企双方的利益与责任必须高度统一,必须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检查考评。

4.校企互动原则

学院定期组织专业理论教师到企业现场培训,请企业高级技师或能工巧匠来学校讲座。通过校企互动,学校教师在企业学到了实践知识和能力,企业技术人员增长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互补,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三、领导组织机构

成立以部门主任、书记为组长,副主任为副组长,以办公室、教学秘书、学工秘书及各教研室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

四、基本任务

根据学院的要求,每一专业方向要至少建立两至三家有实质性合作、专业对口、相对稳定的校外合作基地。校外合作基地应是该行业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事业单位,技术、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处于同行业领先的地位。

校外合作基地的基本任务:

1、接受学生参观、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2、接受教师参观、调研、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3、实现资源共享,互派专业人员讲学、培训;

4、共同参与人才的培养;

5、优先满足合作基地的用人需求;

6、其它方面的合作。

新学期校企合作建设方案范文2根据贵州省教育厅文件精神,最大限度为在校学生提供足够的真刀真枪的实际动手机会,在提高学生技能的同时增强持续发展能力。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拟定校企合作建设实施方案。

一、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根据学院xx建设与发展规划纲要,围绕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要求,立足和突出技术应用性,加强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

1、以现代化汽车科技发展为导向,确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建设发展方向;

2、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为主线,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3、以优质的教学质量为基础,保证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成功。

二、校企合作建设的具体内容

1、以行业、企业为依托,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1)新生入学,首先校外实训基地到参观,接受企业文化教育和熏陶,增强对专业的了解,也知道行业对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通过这一环节,增强了学生的专业信心和兴趣,也明确了努力方向,并在以后的学习中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2)每个学期都主修专业课,每个学期都有到实训基地实习的这一教学环节。

(3)加强实践教学,改变传统教学中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地位。

(4)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相揉合,专业理论课课室安排在实训室内的多媒体课室进行,随时将演示板、台架推入课堂,又可随时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现场教学。

2、校企间人员互聘

(1)聘请企业专家作为校外实训基地任课教师、指导实践教学、指导毕业实习,一方面弥补了教师资源不足,另一方面使学生更多渠道、更直接地了解社会和行业。

(2)我院汽车专业教师积极参加生产实践,既服务企业,又锻练实践能力,并保持对行业最新发展动态的了解和最新实用技术的掌握。

(3)加强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的健全

由于学生进入实训基地后,脱离学校大环境的管理,加上实训基地周边环境比较复杂,一部份学生出现作风散漫、精力不集中、与社会人员发生冲突等现象。应根据实训基地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管理制度,结合学院的相关规定制定出一套实训制度,并由系部派遣辅导员或者教师到实训基地去具体执行和落实。

(4)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

利用学生休息时间,安排企业专家举行一系列的专业知识讲座,或者举办岗位技能大赛,工作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让他们都作到有事可做,并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新学期校企合作建设方案范文3根据《校企合作协议》,通过甲乙方双方进一步友好协商, 特制订秭归职教中心空调制冷专业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建设方案。

一、建设总则

以甲乙双方互惠互利为建设原则,甲方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在不影响乙方正常生产的前提下,派遣学生到乙方实习,乙方根据学生实习期的内容、项目给予适当安排,并派担任主管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教学指导,以保证学生能顺利完成实习教学内容,为毕业后服务于企业奠定良好的基础。甲乙双方组成实习领导小组,对实习学生进行教学和管理。甲方派员跟随实习学生进行管理,乙方负责为甲方教师提供免费培训。

二、合作目标:

1、校外实训基地:甲方以乙方为中心安排顶岗实习活动。乙方按照甲方教学计划,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安排学生实习内容,指导实习过程,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质;

2、校内实训室:甲方积极扩大实训室建设规模,加大投入,更新设备设施。在现有实训室的基础上,由乙方按照台套/4人的标准无偿提供焊枪、空调等约20万元的设备新建焊接技术、装配维修两大实训室。

三、建设内容:

1、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甲方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乙方生产要求,初步确定每次实习的时间、内容、人数和要求,并提前二个月与乙方联系,与乙方共同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和安排;学生从面试到签订实习合同、实习鉴定评议等整个过程中,甲方需安排一名额教师进入企业配合乙方管理学生实习工作,乙方在此期间为甲方教师免费提供食宿和新技术、新工艺培训,为甲方教师的转岗培训、提升培训提供必要支持。

2.甲方每年春季开学10天后安排学生进乙方开展为期3个月的工学交替活动,乙方充分满足活动需要的场地、设备、材料,并保证与乙方正式职工同工同酬。学生在使用乙方的机器设备时,必须在乙方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才能上机操作,操作过程中必须遵守有关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对实习学生的实习成绩进行全面的评价和考核;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和素质,可优先选择优秀毕业生就业;

3、甲方需向乙方提供实习生实习推荐表(盖有学校公章、贴有照片)、学籍证明、身份证复印件,如甲方提供的实习生有关资料与事实不符或违反有关规定,乙方有权随时通知甲方退回学生。乙方必须向实习学生提供《劳动法》规定的相应权利保障。

校企合作方案范文第2篇

随着我省经济的发展,我省中小企业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截至目前,我省中小企业已达22万多家。众多企业在生产、经营、科研、管理等各项活动中形成了大量资料,真实记录了企业诞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从而产生了大量的企业档案。企业档案就是指企业在各项生产、技术、科研和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社会和本企业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企业档案作为与企业同步发展的无形资产,在企业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规范化、科学化的档案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对企业档案的管理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对省内外二十多家企业档案管理现状的调研结果表明,除了极个别企业比较重视档案管理,极少数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能够科学、规范、有序地进行之外,我省大多数企业的档案管理存在诸多问题。

1.1 档案管理不规范。调查显示,很多企业疏于档案管理工作,不同程度地存在归档范围不明确、平时文件的收集整理不及时、归档文件材料收集不齐全、归档文件材料丢失损坏、档案分类不规范、档案保管期限确定不准确、档案案盒或案卷制作不规范等问题。很多企业甚至没有一个合格的档案管理人员。

1.2 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国家档案局对企业档案管理出台了一系列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企业档案管理办法》、《企业档案工作规范》(DA/T42-2009)、《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 18894—2002)、《电子文件归档光盘技术要求和应用规范》(DA/T38-2008 )。劳动部也了《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工作规定》等。企业本应对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制定本企业的档案管理制度。然而,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制定档案管理制度,只有个别企业有自己的档案管理制度,但也非常简单。有的企业甚至不知道国家对企业档案管理有哪些相关的规定。

1.3 档案保管不安全。按照档案管理的规范要求,档案的存放应有专门的库房,而且,库房要达到一定的要求,如温度、湿度要恒定,要防潮、防虫、防光、防尘、防霉等。对于档案装具也有一定的要求,特殊载体档案如光盘、照片等的存放更是有严格的要求。但据调查,目前,我省很多企业没有专门保存档案的库房,更谈不上库房的要求了。另一方面,企业档案库房管理制度也不够健全。

1.4 档案检索利用不方便。档案检索方式分为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两种。在企业中,目前,手工检索的比重较大,但很多企业没有做好档案检索工具的编制、检索系统的管理,造成手工检索很不方便。同时,计算机检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档案管理软件不能充分应用,计算机检索工具编制不够精确等。

档案的编研是档案利用的一种重要形式。然而,企业往往没有足够的档案管理人员,就随便找几个人来编研,造成编研成品质量低、不实用、利用价值小。

1.5 档案信息化管理不到位。随着计算机以及档案管理软件的成熟和普遍使用,企业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企业现在已经普遍使用计算机编辑、打印文件,利用计算机传递文件、进行收文和发文的处理、存储文件等,由此,带来了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管理问题。然而,企业对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的保管缺乏科学的认识,没有认识到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的互补性,往往不是纸质文件丢失,就是电子文件找不到了。尤其是电子文件,虽然保存了,但又缺乏科学的管理,很多企业存在电子文件不能及时收集归档、电子档案的日常管理不规范、电子档案管理渠道不完善、管理介质落后等问题,导致电子档案发挥不了应有的价值。此外,企业档案数据库的建设更是少之又少,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很不到位。

1.6 人事档案、法律档案、特殊载体档案管理不到位。很多企业对档案管理的内容理解不够全面,仅对文书档案比较关注,而对企业员工的人事档案管理意识淡薄,对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合同、协议等法律档案的管理不够重视,对照片、光盘、产品实物、奖牌等特殊载体档案更是没有进行规范管理。

企业档案管理之所以出现诸多问题,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没有政府档案管理部门规范的指导和监督;二是实际管理中没有合格的档案管理人才具体操作;三是企业本身也存在档案管理意识缺乏、部门职能弱化、档案信息化观念落后等原因。给政府档案管理部门、高职院校和企业本身提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提高企业档案管理水平。

2 提高企业档案管理水平的途径

在全面了解我省中小企业档案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档案管理部门和高职院校的作用,同时,发掘企业自身的潜力,政、校、企三方合作。

2.1 政府档案管理部门制定完善企业档案管理制度,加强指导监督。

2.1.1 政府档案管理部门应该依据国家已经出台的企业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针对企业特点,出台并完善企业档案管理的相关法规和条例、办法,制定企业档案管理的标准,并切实将这些法规、标准发送到企业。并加大宣传力度,使企业都能够知道并熟悉企业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

2.1.2 政府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对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加强业务指导。政府档案管理部门应对全省企业档案管理的现状作全面的调研,根据不同企业档案管理的不同情况,定期对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业务指导。政府档案管理部门应安排技术人员到企业中手把手地教导企业档案管理人员,切实提高企业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为企业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2.1.3 政府档案管理部门要对企业档案管理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评估,加强对企业档案管理的监督。

2.2 高职院校和企业进行产、学、研多方合作,共同培养出合格的档案管理人才。

2.2.1 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应校企合作的教学计划、教学管理方法、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以及教学行政管理方法。

2.2.2 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新的秘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制定出课程标准和实训大纲,改进教学方法。

2.2.3 高职院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一定的资金和设备,共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按照企业的标准和要求,共同开展档案整理实训和业务。

2.2.4 企业管理人员到高职院校兼职上课,秘书专业教师到企业兼职上班,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

2.2.5 根据企业需求,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档案管理教材,既能用于秘书专业学生的教学,又能用于企业员工的培训。

2.2.6 由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培养的档案管理高素质人才到企业顶岗实习,进一步熟悉和适应企业工作要求,毕业后到企业就业。

2.2.7 根据合作企业的实际需求,建立相应的档案管理实验班,采用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分批实习、轮流顶岗等形式,直接参与企业档案管理业务。

2.2.8 秘书专业教师利用专业优势,对企业员工进行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培训等,提高企业员工的文书处理能力和档案管理水平。

3 企业转变观念,增强意识,创新体制,切实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3.1 转变观念,增强意识。首先是企业领导应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企业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增强档案管理的意识,不能一味追求企业的利润,而忽视企业档案的管理。

校企合作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定价;定价因素;定价策略

一、ZCF企业的定价策略的分析

1.ZCF珠宝首饰有限公司情况简介

ZCF珠宝首饰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珠宝设计、生产加工、批发加盟于一体的大型专业化珠宝首饰企业。专注打造各种婚庆特色的珠宝镶嵌首饰,在全国获得了较高的美誉度。公司秉承“顾客至上、打造品牌、追求发展”的经营理念,弘扬博大精深的珠宝文化,引领珠宝流行时尚。目前是我们的校企合作企业。

2.定价目的分析

珠宝首饰定价的目的是为了让消费者接受本企业的产品,或者更直观地说是为了将本企业的产品卖出去,通过这种交易实现产品的价值。在对产品执行定价前,企业经营者必须了解自己的产品特性、市场需求特性和市场竞争特性,综合分析影响珠宝市场营销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并针对不同的消费心理、不同的市场环境,采用灵活的定价策略促使产品的畅销。其中包括产品阶段定价策略、折扣定价策略、心理定价策略等。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营销活动中,价格一直是最活跃的一个因素,它涉及到历史与现实、物质与精神、政治与经济等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多层次、极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价格的提高可以刺激生产,但会降低市场占有率;价格的降低可以促进销售,但会减少销售利润率。特别是对珠宝这个人们不太了解的商品,定价问题更是值得我们重视,因为在人们的思想理念中,珠宝首饰是高利润产品,素有“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之说。定价高了可能会失去市场,定价低了可能给消费者造成一种产品质量有问题的印象。因此,ZCF要实现自己的经营战略目标,就要在充分了解市场环境的前提下,结合自己企业的内外部条件、整体营销战略,制定一套既能保证自己的成本补偿和利润实现,又能为消费者所接受的价格体系。传统的价格制定往往以产品成本为唯一基础,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的很长时间里,我国的黄金首饰的定价还沿袭传统的国家定价方式,这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悖的。现代市场营销学认为,产品的价格是市场营销组合的因素之一,产品的畅销还有赖于其它组合因素的配合。因此,产品的定价要综合考虑产品成本、市场的需求与供给、市场竞争、政策和法律等价格因素,制定出合理的价格,才能有利于企业取得市场主动权。在中国珠宝市场是在商场经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当时市场销量不大,资金周转较慢,所以,珠宝首饰定价的利润空间很大。

3.影响定价的因素

现在,我们再来分析影响珠宝定价的原因,我认为应该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

(1)影响珠宝定价的内部因素

影响珠宝定价的内部因素主要有:商品成本、企业的营销目标和营销组合策略、商品本身的市场特征、商品的购销差价、珠宝品牌的知名度和信誉度等。

就商品成本而言,珠宝首饰从原材料到成品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定要耗费一定的资金和劳动,这种在产品的生产经营中所产生的实际耗费的货币表现就是成本,它是产品价值的基础,也是制定产品价格的最低经济界限,是维持简单再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基本前提。产品的价格必须能够补偿产品生产、分销和促销的所有支出,并能补偿企业为产品承担风险所付出的代价。企业想扩大销售或增加利润,就必须降低成本,从而降低价格,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就企业的营销目标和营销组合策略而言,商品的定价要遵循市场规律,讲究定价策略,而定价策略又是以企业的营销目标为转移的,不同的目标决定了不同的策略和不同的定价方法和技巧。同时,价格策略作为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手段,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成效,具体表现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会对企业的利润、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企业在实施定价策略时,要结合企业内部情况、目标市场的经济、人文情况及竞争对手情况,根据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影响最大的战略因素来选择定价目标。

同时,由于价格是市场营销组合因素之一,产品定价时还要注意价格策略与产品的整体设计、分销和促销策略相匹配。形成一个协调的营销组合。定价策略不能脱离其它营销组合而单独决定。

就商品本身的市场特征而言,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市场特征,珠宝首饰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下列因素影响其定价:

①消费者的购买频率

珠宝首饰非日常消费品,消费者购买频率很小,资金占用大,资金周转慢,销售的利润率应高一些。

②产品的标准化程度

标准化程度高的产品一般实行薄利多销。珠宝首饰是非标准化产品,缺乏国家价格指导,经营投入大,资金周转慢,其价格应比准化产品高一些。

2.影响珠宝定价的外部因素

珠宝定价的外部影响因素有很多,概括起来有市场结构、市场供求状况以及国家政策法令等三个方面。

①市场结构因素

不同的市场结构采用的定价策略是不同的。根据市场竞争程度的具体因素,我们可以把市场结构划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四种类型。

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没有任何人为干扰或垄断因素的市场情形,在这种市场情形下,市场上存在着众多的买者和卖者,其中任何一个买者或卖者的购买量或销售量都不足以影响整个行业的供求状况,产品是完全同质的,企业定价对市场已完全没有意义,没有哪个买主或卖主对市场有绝对的影响力,如果提价就会无人购买其产品,而降价就会减少其利润,因此企业只需接受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价格即可。

垄断竞争市场是一种既有垄断又有竞争的市场情形,市场上存在较多的厂商,厂商与厂商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厂商之间的产品既有一定的差别,又有一定的替代性。在这种市场情形下,厂商提供的产品在质量、品牌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但能够互相替代的产品也很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价格就在这种竞争中形成,这时,品牌和差异化的产品设计对制定价格策略有很大的支配作用。

完全垄断市场是由一家企业完全控制市场的情形,产品在市场上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这时企业的定价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上。定价策略既要考虑企业短期的自身利益,又要考虑的长远利益,以不失去消费者为原则。

寡头垄断市场是由少数几家大厂商共同控制着珠宝市场,每个厂商都足以影响市场的供求状况和价格水平。在这种市场情形下,价格往往不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而是由寡头垄断者协商操纵。这种价格比较稳定,价格竞争比较缓和,非价格竞争同样比较激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结构不同,即企业及其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状况不同,企业的定价策略也不同。珠宝企业价格决策面临的竞争主要来自同行业生产者、经营者之间的竞争,尤其是市场处于买方市场的势态下,卖方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企业价格决策者必须熟悉本企业产品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分析市场中竞争对手的数量,它们的生产、供应能力及市场行为,从而作出相应的价格策略。

②市场供求状况

市场供求状况也是企业价格决策的主要依据之一。企业对产品的定价,一方面必须补偿经营所耗费的成本费用并保证一定的利润;另一方面也必须适应市场对该产品的供求变化,能够为消费者所接受。否则,企业的价格决策会陷入一厢情愿的境地。

根据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调整价格策略是市场经济给我们带来的理念,商品的供应、需求和价格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一般认为商品的供应量随着商品价格的增加而增加,而需求量随着价格的增加而减少,从而保持市场供求关系的平衡。但珠宝市场供求与价格之间存在着特殊的关系,一般来说,商品供应的短缺导致价格的上涨;中国人向来有“买涨不买跌”的传统,价格上涨可能导致市场需求的增加。所以,ZCF在实施定价策略时,应及时掌握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调整价格策略,提高产品的销售量和市场竞争力。

③国家政策法令

任何国家对物价都有一定的管理,所不同的是,各个国家和地区对物价的控制程度、范围、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完全放开和完全控制的情况是没有的。一般而言,国家可以通过物价部门直接对企业定价进行干预,也可以用一些财政、税收手段对企业定价实行间接影响。价格体系按照价格管理形式,可以分为国家定价、指导价格和自由定价三种形式。黄金首饰是国家指导价格的商品,其经营也给企业很大的自。

以上是影响企业产品定价的各种因素,因此,在现实的市场营销活动中,ZCF的产品定价要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制定出既有利于公司发展、又有利于公司参与市场竞争的定价策略。

二、ZCF珠宝定价策略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在ZCF校企合作的这段时间里,我们觉得他们在定价策略方面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外部因素是我们所改变不了的,这里谈的主要是影响ZCF定价策略的内部因素:商品成本、企业的营销目标和营销组合策略、珠宝品牌的知名度和信誉度等

1.定价需要进一步理顺

在一般人的思维中钻石肯定要比锆石值钱多了,但是ZCF的钯金镶锆石的手链却比18K镶钻石手链还贵,有的令人费解。我们根据按某ZCF店的当日金价282元/克来计算一条千足金镶宝石的项链,发现黄金镶宝石的首饰也是不便宜。钻石饰品在别人的眼里都是高档首饰,奢侈品,不是一般人能买得起的,但在ZCF钻石首饰的价格却很低,在定价上需要进一步理顺。

2.定价不够灵活

ZCF珠宝是最近这十几年发展起来的一家全国连锁的珠宝店,它的发展早期目标客户是农村消费者。随着规模的扩大,逐步进入城市发展,在转换的过程中就存在着一些的问题,我们就从价格方面来说吧,正是因为ZCF是这样的路线发展的,所以ZCF珠宝制定了符合农村市场的价格策略,大多饰品的定价很实在,也就是标的比较低,像我们的钻石戒指,18K镶钻,十分的钻我们的标价是一千多到两千的样子,但别的品牌却可以标到五六千。但是这种低价策略并不是到那里都是适用的,尤其是在ZCF日新月异的发展情况下,低价策略肯定是不能通用的。在小城市我们可能看不出低价策略对我们品牌的发展,一到大城市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了,因为大城市人的消费观与小城市人的消费观不一样,大城市人比较讲究面子,价格太低了他们可能反而接受不了,而小城市人讲究的是实在,价格公道才行,太高了会让人望而止步的。很多品牌使用的都是折扣定价,把价格标的老高再跟你打折,事实上顾客却没有得到好处。新晨

三、问题解决方案

针对一上几个问题,我个人认为,ZCF在制定价格策略的时候可制定出两套方案,一套针对小城镇,一套针对大城市,分开进行管理。在制定针对小城镇的价格策略的时候可以灵活的运用一些促销手段,在价格上大做文章,因为很多的金店都使用了折扣定价,所以顾客现在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意识,所有的金店都打折,如果我们店不给他打折他就觉得不舒服,以为自己可能吃亏了,因此我们也可以运用折扣定价,但如果以ZCF现在的价格来打折,那公司就没有什么利润可言了,所以要运用折扣定价就必须先把价格给调上去,同时还可以策划一些其他的促销活动与其一起进行,避免让折价活动看起来那么单调。另一套针对大城市的定价策略,其主要核心就是让我们的珠宝看起来更显高贵,大城市人都有一种买涨不买跌的心理,太便宜了他们信不过,价格越高他们觉得质量越好,所以在制定价格是要往高处走,还要控制好管理人员的管理权限,不能让他们轻易地给顾客打折,这样不但可以提升品牌在百姓心里的地位还可以提升品牌的竞争力。另外,公司的管理层应对公司的发展方向重新定位,那价格方面也就要跟着调整。使公司制定出的价格策略与公司的发展方向、目标紧紧连在一起的。ZCF只有主售商品更加有品位、有档次,才能使自己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余世维.职业化团队[M].东方音像电子出版社,2007.

[2]张弘,李源.管人大全[M].远方出版社,2004.

[3]周广宁.提升素质——员工素质培训完全手册[M].中国工人出版社,2006.

[4]张苗荧.市场营销策划.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校企合作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培养方案;工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205-02

一、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的定位

校企联合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是以具有硕士和(或)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为主体,联合各类优势企业集团,建立以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高校或企业中具有潜在或实际应用前景的科研项目为依托,以促使研究生教育积极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为目的的研究生培养新平台[1]。

二、我国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主要模式

1.以项目为依托联合培养研究生。这种模式,一般是企业有项目,请高校参与研发,企业支付给高校研发费用,研发成果归企业所有。高校将智力转换为生产力的同时,培养和锻炼了人才队伍,企业得到经济利益。

2.联合设立人才培养基地。研究生培养基地为研究生提高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提供了重要平台。学校对基地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注重发挥校企双方导师在理论研究、生产实践方面的优势。

3.引进企业高端人才担任研究生导师。高校的导师队伍中,已经有相当多的企业高技术人才。这种方式可以实现跨学科、跨单位研究生培养资源的共享,扩展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增强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2]。

4.共建合作研究中心培养研究生。合作研究中心是以大学和企业为主体,政府给予支持和指导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中心一般建立在企业,也有建在学校的。例如,2014年10月,江西省交通运输厅与华东交通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在省公路桥梁工程有限公司揭牌成立,该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是在省交通运输厅与华东交通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下,以省公路桥梁工程有限公司和华东交大土建学院为合作主体设立的。

5.大学受企业委托定制培养研究生。这种模式在我国主要是开设工程硕士培训班。为某些大型企业,有针对性地培养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一般根据校企双方协商确定,是国家培养企业高级人才的有效途径。

三、培养基地在制定培养方案中的作用

1.基于培养基地的“双导师”制度。目前,绝大部分研究生都只有一个导师。而我国高校中的大多数教师都是高学历、高职称的“双高”人员,特别一些刚进大学工作的年轻博士,基本上从学习到工作都在高校里,缺乏企业生产实践能力。

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基地这个平台,高校可以聘请合作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导师,参与研究生培养工作,包括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制定、课程内容更新等工作。

另外,针对联合培养基地,还可以采用“双导师”培养方式。这种“双导师”制与现在高校中的“一导二导”制有着本质差别。部分学生有两名导师――主导师和副导师,但实际上,往往只是副导师在实际指导研究工作,第一导师只是挂名而已,因此本质上仍然只有一名指导教师。校企联合培养的“双导师”制,则是在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都会有两名导师参与指导工作,一名高校导师和一名企业导师。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和课程选修由两名导师共同参与决定。前半部分在学校里学习,主要由高校导师负责指导学习,后半部分在企业进行课题研究,则由两名导师共同指导,但是分工不同,高校导师负责理论指导和论文修缮工作,企业导师负责指导工程实践、传授工作经验,帮助研究生将所学理论用于实际工作,学以致用。

通过这种方式,让研究生在实践环境中明了各门学科的存在价值与意义。既提高研究生的学习主动性,克服了“闭门造车”,同时促进专业知识的活学活用,帮助他们夯实了基础,提高了专业水平[3]。

2.基于培养基地的人才培养目标。现在高校各个学科的培养方案,一般都是根据学校自身的师资力量和试验设备制定的,在实践过程中进行不断修订和调整,完全跳不出学校这个狭小的圈子。而依托于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则可以突破传统的固定思维模式,无论采取哪种模式,在进行联合培养的过程中,思路就不局限于学校,而是有更多的渠道选择。

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由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比如,针对行业的发展,采用“订单式”培养计划,针对不同的需求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随着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快速发展,每个行业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社会对各类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市场的引领下,企业无疑是创新的主体,而且企业对市场的反应是最积极和强烈的。因此,要使人才培养符合市场需求,必须与企业进行紧密合作,根据行业特点采取不同的合作培养模式。

3.基于联合培养基地的学制及学习年限修订。以前针对学制为3年的研究生,规定最长在校学习不超过4年,硕士生课程学习时间不超过1.5年,学位课程学习一般应在入学后1年内完成。用于从事论文工作的时间累计不应少于1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不少于1年;全日制硕士生完成培养计划、满足相应条件并完成申请流程可以提前毕业,但入学注册后在校时间不应少于2年。

基于联合培养基地的研究生学习年限,需要做较大调整才能达到预期的培养效果。针对学制为3年的研究生,要求研究生课程学习时间不超过1年;用于从事论文工作的时间累积不应少于1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不少于1.5年;学生入学注册后在校时间(包括在培养基地工作)不少于3年。

这样规定,要求研究生一年级必须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根据两位导师制定的研究方向,二年级进合培养基地开始研究工作,在基地工作时间1年至1.5年时间;最后半年总结研究资料,撰写毕业论文,准备答辩工作。

4.基于联合培养基地的课程设置与选修。高校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对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是相对固定的,一般经过4年或更长时间才修订一次,并且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不多,这样导致一些学生上了一些课程仅仅是因为学分的要求,在将来的工作中几乎用不到,这也是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客观原因之一。

针对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的研究生课程设置,需要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除了个别基础课不变,专业课程不再做明确规定。在大学科范围内,根据企业实际需求或行业的最新发展状况设置专业课程,甚至可以根据需要设置跨学科课程,实行“订单式”培养[4]。课程内容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学生知道了这门课程的用处,自然也就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对于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二级学科,可以开设混合动力、纯电动汽车、绿色能源等方面的新兴课程。另外,针对一个城市的高校资源,研究生还可以跨校选课,提高选课的灵活性,同时也节约人力资源。

5.基于联合培养基地的选题。由于研究生扩招、高校设备资源有限等原因,研究生的选题实际上已经陷入了一种尴尬境地,特别是一些地方高校,其实力远不能与985、211院校相比,指导教师有想法,但迫于条件限制而无法实施。研究生做得比较多的仍然是仿真计算,没有相应的试验设备做支撑,水平很难上得去。

有了校企联合培养基地这个平台,研究生根据企业的研发项目选题,选题落到实处,研究生在做课题的过程中,有资金和设备的支持,好的想法可以得到理论和试验验证。另一方面,高校导师借助这一平台,可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高校和企业通过这种方式联系起来,优势互补,互利双赢。

6.基于培养基地的实践环节。为了培养优秀工程师,我国向西方国家学习,将硕士分为学术性和专业学位型,工程领域为工程硕士培养。其目的就是为了加强研究生的工程素质的培养。但经过多年的实践,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一些导师会派研究生到企业实习,有的是走一个过程完事。有些稍微好一点,会参加企业里的一部分工作,但大都属于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没有进入实质的研发工作。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高校和企业缺乏联系的纽带,没有一个良好的合作机制。

有了校企联合培养基地这个联系的纽带,研究生的实习实践就不再是走过程,选题是结合企业研发项目开展的。学生在培养基地中开展工作,身份就从学生转变为企业的职工,在基地工作1~1.5年时间,可以充分了解部门的运作模式、项目的开发流程,对自己的学习和研究任务也就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通过这种方式的锻炼,研究生毕业后,很快就可以胜任企业的工作,达到工程实践的培养目的。

四、结语

校企联合培养基地是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一种有效模式,在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是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平台。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可以实现高校、企业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云,聂瑾芳,李建平,等.对校企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若干思考[J].广州化工,2011,(14).

[2]刘娟.国外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主要模式及策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28).

校企合作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文秘专业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王光华(1974-),重庆人,重庆科技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献学和教学管理与改革。(重庆401331)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109-02

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教学纲领性和指令性文件,也是衡量学生学业是否达标的基本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水平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秘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利用校外企业作为技能培训基地,实现课内专业言传与工作单位身教结合,快速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是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的捷径,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努力体现。本文通过分析校企合作背景下的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原则、基本构架和改革措施,旨在探索一条体现“行业导向、校企一体、虚实结合、课证融通、突出创新”特色的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提高文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一、校企合作背景下的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原则

1.坚持方案设计系统性原则。培养方案是一个完整、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前提下,重点设计好精炼实用的文秘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有效掌握文秘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拓宽知识面,适当设计柔性专业方向课程模块(限选)和专业拓展课程(任选)供文秘专业学生选修,加强和突出文秘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具体设计中,正确区分不同层次教学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注意课程知识、内容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坚决改变课程内容陈旧的状况,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科学进行课程重组和整合,提高课程综合化程度,为学生提供符合社会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处理好课内教学与课外指导的关系,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增加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习兴趣,完善知识结构,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促进文秘专业学生个性发展。

2.坚持灵活性的原则。文秘专业培养方案应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的实际,在保持主干课程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及相关教学内容,尤其是实践教学内容。时刻关注行业趋势和就业市场变化,根据社会需要修订培养方案,灵活调整部分课程设置,妥善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和培养方案的稳定性、教育规律和市场经济、专业发展和行业需求之间的关系。

3.知识、能力和素质同步提升原则。要处理好文秘专业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养成之间的关系,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专业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适应能力。为达到上述要求,基础课应着眼于学生今后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精神和素养,要提高教学的起点和课堂信息量,注意教学内容的更新;专业基础课应根据文秘专业主干学科的发展和实际应用的需要予以拓宽,注重增加新的相关学科课程;专业课应解决知识面窄和内容陈旧的问题,抓住那些能起到启蒙、点拨作用的,完成专业训练的最基本的核心部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和课外培养环节的落实工作。在实践教学中,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应用知识和探索知识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参加教师课题研究与校内科技创新活动,设计安排一些有助于科研能力培养的训练环节,使学生通过参加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环节,参加各种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竞赛等,获得必要的学分。

4.深化校企合作办学观念,突出文秘专业办学特色。产学结合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必由之路,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完善和实施过程应主动争取企事业单位参与,充分利用资源,有条件的应与企事业单位共同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瞄准行业发展的前沿,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设置文秘专业课程,利用企业操作平台培育学生的实践技能,形成基础扎实、能力过硬的特色文秘专业培养模式。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各个教学环节既要符合教学规律,又要根据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特点妥善安排,并以此带动文秘专业建设、教改和课程建设。根据文秘专业实际,自主制订教学计划,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办出专业特色。也可根据生源情况的不同,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或在执行同一教学计划时给予学生更大的选择性。以人为本、注重实践、灵活创新,在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的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构架

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体设计分为理论课、单独设置的实践环节和课外培养计划三部分。理论课可分为普通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三大类,按课程性质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理论课中普通教育课程占总学分的50%,学科基础课占40%,专业课占10%。加强实践实训课程比例,单独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不少于40周,约40学分,在总学分中占25%左右,其中要求企业实习学分不少于实践总学分的1/3;专业教学20~30周,约20~30学分。课外培养计划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主要包括科技活动(含科技制作、科技活动、学科竞赛等)、文化活动(含学年论文、读书报告、文字作品、文体活动)、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含社会调查)等,根据院系实际安排8~10学分。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改革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措施

1.校企共同论证探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人才。清楚用人单位的人才标准是制订正确实效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吸纳企业人员实质性参与课程建设,校企共同开发符合职业能力需求的课程标准。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融“教、学、做”为一体,在真实职业情境中实施教学。按照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要求,不断改革和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在校外企业实习基地开展各类技能训练活动,增加实习、实训时间,有意识地将在企业实习经验与校内实验、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有机结合,构建人才培养方案中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教材、实训指导书和精品课件,将学生的校内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并将职业道德教育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这将极大地改变仅靠课堂讲授的弊端,将理论传授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边讲边练,边练边学,讲练结合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2.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为工学结合提供坚实基础。要将融合校企的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到实处,必须大力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选择合适的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积极探索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校企合作的新模式,由学院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应在设备选型、结构布局、指导教师、运行管理等方面更贴近真实工作环境。设备应是相关产业或行业正在使用或即将使用的生产型设备,结构布局应模仿真实生产或工作环境,并适合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建设课堂与实习基地一体化的学习场所。要求学生主动融入企业生产管理,积极参与企业职工培训、技术革新、企业文化建设,开展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种合作模式,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3.规范实习实训教学管理,为学生提供必需的保障和支持。在文秘专业实习实训过程中,院系应根据实践教学的特点,制定专门的管理制度,在师资队伍、教学时间、教学条件等方面提供保障。校企合作背景下,原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就显得不匹配技能培训的新需要,亟须建立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和体系。修订有关实习实训教学管理文件,强调管理规范化,做到既符合企业实际又遵循学校制度,妥善解决相应的实习实训经费和食宿场地等方面的问题,为校企结合的实习实训模式改革提供保障和支持。

4.努力推行考证制度,增强学生企业实习实训的积极性。文秘专业要求毕业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一个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积极鼓励学生考取秘书资格证或其他技能证书,直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出来。在教学计划的课程安排中优先考虑考证需求,尤其要求在专业选修课中直接列入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核心课程,体现教学计划的职业能力培养要求。校外企业的实习实训基地,能够帮助学生迅速获得考证必需的实际操作技能,为顺利通过证书考取提供极大的支持。通过人才培养方案考证的要求,强制性激发学生校外实习实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质性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度。

5.实行校企师资双向交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文秘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有目的、有意识地从行业企业聘请相关技术专家构成专业教学团队,直接为文秘专业学生授课。同时可以作为专业建设的学科带头人,接受相应考核,享受相关待遇。院系有计划地选派骨干教师参加企业各级各类培训,并集中到企业顶岗实践,在服务企业中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实现校企师资人员的交流互补,真正实现校企的深度融合。

四、结语

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现校企联合培养是最为适合文秘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背景下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将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达成学生课堂学习与技能提升的一致性,力求做到理论融于实践,实现“所学”与“所用”零距离。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密切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文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陆季春.高职文秘专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文教资料,2010(24).

[2]张福清,郭炎武.当前文秘专业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高职高专比较[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5).

[3]陈蘅瑾.高职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1(1).

[4]陈光谊.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文秘专业课程改革刍议[J].职教论坛,2010(2).

[5]朱林,李惠华.提升职业能力创新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秘书之友,2009(10).

校企合作方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校企深度合作 构建 联盟章程 实习方案 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c)-0183-02

Construction of the depth of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to implement the Constitu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lliance Pharmaceutical Professional internship program

Zhang Duoting Zhu Libo Guo Yong Ding Lanfeng

(NATIONAL COLLEGE,Harbin Heilongjiang,150066,China)

Abstract:The deep integ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to build a “rotation training - internships - employment”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making internship training courses and corporate jobs effectively docking, more targeted for the “post Education Alliance “cultivate high quality talents, enhance vocational education pharmaceutical Professional Training Course targeted, practical and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of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to abide by “Vocational Education Union constitution”, the strict implementation of the pharmaceutical professional internship program, and strengthen the quality of pharmacy professional training course teaching,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training courses to ensu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harmaceutical professional internship program and mode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raining Course.

Keywords:school - enterprise cooperation;build;Union constitution;the internship program;the implementation of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制药专业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构建了“轮岗实训――顶岗实习――就业”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新模式,该模式在哈尔滨市哈南工业新城核心区共建的6家制药企业“学生顶岗实习实践教学职教联盟”内得以顺利实施,使得顶岗实习实训课程有效的与企业工作岗位对接、更有针对性地为联盟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下开展实践教学,通过系统性的实施实训课程、三支导师即专业教师、辅导员教师、企业指导教师的教育体系,提升了高职制药专业实训课程育人的针对性、实践性和专业性。制药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模式之所以能顺利实施,关键是校企共同遵守合作构建的“职教联盟章程”,严格执行了业已规范了的富有深度内涵的制药专业实训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保障了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实施。

1 构建职教联盟章程,践行实训课程教学模式

1.1 明确了校企合作宗旨,保障实训课程模式的实施

为了保证制药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根据黑教联[2008]21号《关于印发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意见的通知》精神,贯彻“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以适应黑龙江省制药行业建设发展的需求,校企合作制订了联盟章程。章程规定了联盟成员企业原有的单位性质和隶属关系不变,管理体制不变,经济独立核算不变,人事关系不变;所有成员单位自觉遵守联盟的管理制度,享有权利,承担义务,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建立互动共赢的长效机制,最大限度地提高联盟的经济、社会效益。充分发挥联盟制药企业的群体优势,提升联盟综合实力,为哈南工业新城核心区制药企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

校企合作方案范文第7篇

校企合作 订单培养 嵌入式教学

最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建立起了与一些企业联合办校培养学生的新模式教学体系,走出了一条联合办学的新道路。它们共同制定和编写了符合社会企业需求的比较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案、教学大纲和教材,并且还分工承担教学任务。学校主要负责文化课和专业技术知识理论课的教学任务,而公司则给校内学生提供实习训练和及时就业的机会。企业和学校的主要负责人员定期召开会议,共同研究探讨教学方案,学生的实习就业工作,协调和解决在合作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这样就使得高校的培养专业型人才的方向变得更加清晰明朗,人才培养的目标变得更加实际。这就是校企合作创新模式对学生的培养和就业的好处。

一、校企合作的涵义

校企合作就是学校和企业联合办学,学校为了谋求自身发展主动和市场、企业接轨,学校和企业共同努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合作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实践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校的教学理念和企业的硬件设备和实际技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切实提高育人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依据企业的需求进行办学的一种模式,也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校运行机制;也就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课堂上学到的同在实践中学到的结合起来。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中,然后再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联系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实际动手的操作能力。

二、校企合作模式的类型

校企合作模式按照不同的方法可以分为不同的模式,一般大致会按合作的程度、按培养人才的方式、按办学体制等可以分为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但综合起来,我认为校企合作模式可以分为四种。

1.嵌入式教学的“案例式项目驱动”模式

校企合作模式一般是采用的嵌入式的教学研究方法,嵌入式的教学方法不仅把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人才培养策略以及企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贯穿到高校原有的教学体制中,而且在教学方法上也不同于原有的单纯的学校教育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当属案例式项目驱动教学的灵活应用。“案例式项目驱动”教学法提出了一种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理念,符合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实用性和层次性,便于学生由浅到深地循序渐进地学习实用技术知识和掌握技能。

嵌入式教学的“案例式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在原有的教学理念中加入了新的思想理念,其实就是让学生的理论学习与现实中的工作任务或实际问题相结合,在真实的案例中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建真实的案例工作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拥有强烈学习的兴趣,教师不断地引发和激励学生勇往直前,从而使学生真正熟练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内容,并通过此任务有更深的理解来举一反三,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另外,在嵌入式教学方法“案例式项目任务”的驱动下逐步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项目任务”,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更加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脉络。学生还会有一种成就感,这样可以更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种不断探索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另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互相探讨、互相学习,从而使他们的理解能力不断地加强,获得更大的益处。这种嵌入式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

企业与学校合作就是希望学校能够培养出来它需要的专业应用型人才,以减少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的再培训的经济资源消耗,尽可能地降低了成本。上面的观点刚好与企业的教学设计理念相符合,企业的案例全部来自企业真实的项目任务,利用每一个小的案例项目任务将书本中的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串连起来,使得学生不仅学到了实际应用操作方法技能,还更加深刻理解了书本上的知识,知道了如何把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去。

2.企业辅助式校企合作模式

企业辅助式校企合作,在这种合作模式下,企业只是作为学校教育中实践的补充资源,只是作为学校学生的实践基地,它在学校人才培养中处于辅助地位。企业只是参考学校要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时所需要的条件而提供生产设备,实现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时间学习机会特别是给毕业生提供实习场所的服务,这种服务有的是有偿的,有的是无偿的。在此过程中,企业并不参与制定学校人才培养的方案,也不参与专业的建设,教学课程的研究和监督,这些工作完全由学校自主决定。学生毕业时,企业可以选择他们作为企业的员工,但是也可以不雇佣该学校的学生做为其员工。现在大多数院校都采用的这种模式。

3.联合式校企合作模式

在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下,合作企业以资金、场地、师资、设备等各种形式投股于学校,企业不仅只是为学校学生提供实习场所,而且还要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参与教研工作的探讨研究、培养人才方案等几乎一切活动。这种校企合作类似于企业办学,企业的参与性积极性比较高。也就是说,合作企业是作为主人的身份参与学校的各项经营方案的,并且分享办学所得效益或者损失,合作企业和学校是一个整体。学校要制定培养出专门供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型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4.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

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是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所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跟学校协商订立协议,即学校和企业签订“订单式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协议。学校按照企业要求招收学生,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参与教学方案的探究,包括专业的建设、课程的研究、设备的提供等各方面为学校培养其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提供各种条件。利用双方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对学生的知识和专业技能按照订单协议企业的需求进行培训,同时融入企业的教育理念和经营理念思想教育,培养出企业将来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员。节省了企业招收新员工时的培训费用,并且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以上四种校企合作模式的本质区别在于合作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培养人才中所占的地位、作用以及在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的程度不同。对于这四种校企合作的模式来说,学校在培养人才中所占的地位、作用以及在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的程度最强的是企业辅助式校企合作,最弱的是联合式校企合作模式,合作企业在培养人才中所占的地位、作用以及在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的程度最强的是联合式校企合作模式,最弱的是企业辅助式校企合作。但是,在现实中比较实用的是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它找准了学校和企业供求的共同点,应当对此加以肯定,并加强对其的研究。

三、校企合作的意义和好处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企业需要越来越多的具有一定理论知识技能基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创建一个较好的校企合作平台,能使学校更好地了解到社会对各方面人才的需求情况,并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和培养人才的方案,使培养的人才更加适合社会的需要,尽可能地缩短员工与企业的磨合期,有助于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和劳动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有利于企业的更好的发展。校企合作有利于给学校学生提供校内实训建设基地,校内的实训基地是校内实践教学的重要条件,其建设离不开企业的支持,真正的实际性的工作校外基地是对学生进行职业培训的重要场所,有助于师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更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前景。校企合作共同实施培训高技能人才,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统筹企业员工培训方案,形成了符合社会企业实际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通过几年的合作,该企业高技能人才比例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摆脱经济困境。在以前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学校都奉命办学,其中所需的经济来源,设备资源都是由政府提供的。等到学生毕业了,在人才供求方面,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全部由政府包分配,学校是处于卖方市场的地位,并不用担心其经济资源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政策的改变,计划经济正逐步退出社会市场的舞台,而市场还未完全建立起有助于企业和学校之间有效地沟通的体系,导致了人才供应数量、人才质量、专业类型的无序状态。而造成目前不少学校专业生源不足,教学设备陈旧,办学经费短缺,毕业生就业困难,真可谓是举步维艰,濒临困境。而校企合作既有利于解决学校当前的经济困境,提供实训设备,给学生提供就业机会,而且是学校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针对性的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既有利于学校,又有利于企业的发展,缩短企业和员工的磨合期,降低了企业培养人才的成本和劳务成本。

校企合作有利于学生到企业的过渡期。校企合作,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可以到企业中亲自真正体现实际工作所需要的技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把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再带到课堂上有目的地去学习研究,找到更好的办法。这样等到毕业工作时就可以直接上手,很快地熟练完成。

校企合作对于企业来说意义也很重要,有助于平衡生产淡旺季的用工需求,降低用工风险。一般企业中人员流动都比较频繁,有是可能会发生没有预料到的人员离职,造成企业生产不能正常运行,而又不大可能马上就能招收到合适的员工,这样就会给企业造成很严重的损失。但如果企业有后备员工的话,就不怕此事的发生了,在用工旺季就可以给在下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同时也给企业带来收益,校企合作可以互惠双赢。

校企合作还可以持续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提高产品的品质质量。通过订单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学校要根据企业的需要提前培训学生的专业知识,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甚至可以提前灌输企业的经营理念,已达到培养企业所需的实用性人才,进而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提高产品品质。

参考文献:

[1]杨军,王先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嵌入式系统课程建设初探[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

[2]韩志刚.构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

[3]王文槿,林仙福.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实务:订单式工学交替操作指南[M].海洋出版社,2010.

校企合作方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企业案例分析;校企合作教学;教学实践;教学改革;工程实验班;卓越工程师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2?0029?03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制造业的加工中心。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技能人才在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经济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化企业的发展,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高级工程实验班试点开设“企业案例分析”这一亮点突出的课程,主要采取聘请企业专家来校讲授企业技术案例的方式进行,使学生深入了解企业技术,加强对企业文化与企业氛围的认同,并由此为学生和企业提供相互了解的机会。这是深化校企合作、提升专业内涵的做实之举,也是新形势下教学模式改革的有益尝试。

一、企业案例分析教学模式的特点与现实意义

案例教学法[1,2]始创于1870年,由哈佛学院创立并引入教学,现已成为很多学科教学的重要手段,20世纪80年代初传入我国。案例教学法以实际存在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让学习者去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种以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知识及能力为目的教学方法[3]。

传统的工科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大多局限于教材,以讲授分学科的知识为中心,学生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重在“认识问题”,课程提供在该学科领域内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一般原则与方法,缺乏针对性,因而问题的答案也往往是惟一的;而案例教学法则是以研究“问题”为中心,重在“分析解决问题”,教学内容大多来源于实践经验,引导学生针对某一具体问题及其背景,学习、研究如何综合地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经验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样的问题由于所处的条件不同,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多种多样的合理解决方案[4,5]。

企业案例教学的基本思路是:将已经完成的企业实际项目,按照课程教学的需要,对其中的技术问题进行精简和整理,使得企业技术案例中涵盖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理论知识点,从而提高学习者对于理论知识点的掌握与应用。将企业技术案例引入教学工作中,能使学生对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不再感觉抽象,能清楚地理解各知识点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范围和具体作用,从而牢固掌握各知识点。同时,案例教学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深入了解企业生产实践的详细过程,结合实际的生产工艺,以及通过对实际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学生们由此可以积累经验,为毕业后将从事的实际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企业案例分析是高校在新形势下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引入企业进课堂的教学实践,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学生与企业之间的相互认识与理解,使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在课堂上得到良好的融合以及运用。这一全新的课程教学模式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有效手段,其现实意义在于,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及与企业专家的互动,学生可以了解自身所学专业领域的一些企业的基本特点和经营模式,了解企业家创业所需的基本素质和条件,了解和掌握企业技术问题的基本处理方法,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企业案例中的实践相结合,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做好融入生产实践的思想准备,并形成一种“乐于走进企业”和“勇于创新创业”的理念。

二、企业案例分析教学实践

1. 教学模式

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3+1)高级工程试验班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我校试点的一种特种试验班。“企业案例分析”是该工程试验班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培养方案中一门亮点突出的特色课程。本课程主要采取聘请企业专家来校讲授的方式进行,使学生深入了解企业,认识企业,并由此为学生和企业提供相互了解的机会。企业专家通过讲解实际生产过程中有关材料及其加工方面的技术难题、产品缺陷、质量事故处理等具体技术案例,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使工程试验班的学生更为深刻地认识企业技术的重要性,了解企业技术研发、实施和管理的基本程序,为后续走入企业,将自身培养成卓越工程师而奠定基础。同时,企业专家通过该课程的讲授,有机会直接面对学生传授创业和攻克技术难关的经验,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吸引学生去企业实习、调研,甚至就业。学校通过该课程的这种特殊运行模式,达成企业与学生之间的紧密联系,由此促进学校和企业对工程试验班学生的联合培养。

“企业案例分析”开设在工程试验班正在学习专业课程的第六和第七学期,每学期各24学时,共24堂课。课程以专题方式进行,大约分为15-18个主题,由学院具有丰富的企业合作经验的老师组织和主持。课程内涵分两个层次,即第六学期的核心主题是“企业技术问题及解决案例”,侧重于企业自主解决的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技术问题分析;第七学期的核心主题是“企校技术合作案例”,侧重于企业与高校合作研发的技术问题分析。

第六学期,作为引导和动员,课程首先由学校有经验的教授讲述“中国有色金属产业布局与现状”,向学生系统介绍我国有色金属的产业布局、行业形势和企业现状,以及中南大学在有色金属行业的重要地位与突出优势,使学生对于未来可能服务的行业和企业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其后,学校聘请了国内或省内一些知名企业的技术专家,尤其是在行业内事业较为成功的校友,以专题形式为学生讲授了“铜加工技术企业案例”“CONFORM连续挤压铝管技术企业案例”“建筑铝型材生产技术企业案例”“内螺纹铜管生产技术企业案例”“铝铜加工模具热处理技术企业案例”“铝材铸轧技术企业案例”“医用金属材料”“电力机车用铜材料技术案例”“离子镀膜技术案例”“新型电池及电池材料”等典型技术案例。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能有效地将正在学习的技术原理与该课程企业专家讲解的实际生产技术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达到融会贯通。

第七学期,学生的专业课程大部分已学完,且已经完成了企业生产实习,对企业的技术问题已有较为深刻的认识。这个学期开始,首先由学校有经验的老师系统介绍企业与高校开展“产学研”技术合作的基本模式和运行程序,并分析相关案例。其后,聘请企业专家以及部分与企业有紧密合作的本校教授,结合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展的政府资助项目、企业技术攻关项目、技术改造项目、材料预研项目、军工配套项目等,以专题形式为学生分析其中的技术问题和管理模式,使学生深刻认识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必要性及合作的方式方法。最后,作为本课程的总结,由本校老师以“卓越工程师的成功之道”为主题,引导学生系统回顾两个学期来所接触到的企业专家、了解到的企业、学习和思考过的企业技术问题与管理问题等等,引导学生综合思考造就卓越工程师所需的外部条件和自身条件;鼓励学生为寻求成功之道而努力完善人格修养和知识体系。

2. 教学效果

“企业案例分析”课程开设一年来,我们全程跟踪了每一堂课,获得了许多新的体会与经验。实践表明,“企业案例分析”课程通过“校企合作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取得了预期的良好教学效果。企业专家们不仅为学生讲述了一些具体实际的技术案例,而且与他们分享了自己的成功经验,有效鼓励了学生的创新与创业勇气。课堂上,企业专家们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有些学生对某些技术问题有非常深刻的理解,甚至有位公司老板立即邀请一名学生去他的公司工作或开展研究。企业专家对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与学校老师的授课模式明显不同,这一点让学生感触非常深刻。“只有去生产一线,才能学到真正的技术”,这是学生们真实的表露,表明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对企业技术的兴趣,明确了自身定位,为培养卓越工程师奠定了知识和心理基础。

后阶段对于企校合作案例的分析,更加让这些学生认识到作为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性,以及企业与高校开展“产学研”技术合作的重要意义。从教学合作到技术合作,从人才培养到技术研发,企业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是推动企业和高校共同发展的最佳模式。以高校为技术依托,从学生到工程师,从精通技术走向企业管理,使学生对自身未来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从而增强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该课程开设的独特模式,同时也增进了企业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学生普遍认为得到了一次难得的工程实践综合训练,获益匪浅;企业则获得一次很好的推介机会,有效促进了学校与企业的多方位合作。经初步了解,通过这两个学期的校企合作教学的开展,第一届材料工程试验班大约有5-8名学生与授课专家的企业达成了硕士期间的实习协议,同时促成了3家企业与学校老师达成技术合作。

当然,对于这种新型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学成本与教学效果的矛盾问题、企业教学队伍的稳定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正是下一步深入改革过程中将着力解决的问题。在新形势下,促进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实践教学,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正成为我国教育研究与发展的新方向。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案例分析”是新形势下校企合作教学的新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增进了学生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与了解。中南大学材料工程试验班以聘请企业专家授课的方式开设的“企业案例分析”这一特色课程,是一次创新之举,是教学改革中的一次有效尝试,为校企联合教学树立了典范。在新形势下,促进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实践教学,正成为我国教育研究与发展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润莲,张向利,叶进.案例教学法及其运用[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24(4):102-105.

[2] 吴安平,王明珠,王继忠.案例教学法研究与实践[J].长春大学学报,2002,12(5):22-23.

[3] 杨丰玉,陈英,杨柳,等.企业案例贯穿课程教学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18):77-80.

校企合作方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8-0164-02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运行和管理机制,是高等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工学结合体现了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面向行业、企业办学,找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共同点,注重探索校企合作持续发展运行机制,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可以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岗位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提高。

构建“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

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广泛调研人才需求和就业市场,研讨行业、企业的工作岗位、岗位能力需求和就业潜力,校企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由校企组成的专业人才培养委员会研讨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原则是既要保证基础文化素质和专业主干课在学校学习,也要结合企业文化、职工素养、岗位能力,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理论知识、技能项目,制定实训内容方案。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应体现和涵盖三个方面:

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要大胆探索服务行业、企业的办学方向,走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模式,建立学分制、弹性学制、企业认证等管理制度,以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要积极推行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形成前期以学校培养为主体,后期以企业培养和训练为渠道,校企共同教育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要根据不同专业和校企实际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可以学生入学后先到企业感受和学习一段时间,再回学校学习,最后到企业强化培养;也可以是学生在学校学习一段时间,然后到企业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还可以在学校完成基础文化课学习,再以学校和企业工学交替的方式边学习,边工作;还可以一开始就切入校企合作项目,开展有针对性的“订单”培养和“定向”就业。

人才培养方案要涵盖切合实际的管理机制,具有可操作性 学校和企业要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完成教学和培养工作,通过质量监控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学校构建院系两级教学督导组织机构,专门督查、督导和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执行情况、合作过程、授课和技能训练、顶岗和就业等情况。通过督查和督导,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发现校企合作中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完善合作方案。(2)学校应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培养人才,向企业提供人才保障,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和培训,选派骨干教师全程参与企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管理、专业知识辅导、专业技能指导等工作。(3)建立企业选派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和指导制度,促进企业在学校建立工程研究开发机构和产学基地,促进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式、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4)企业可以依托学校进行岗前素质、岗位知识、岗位技能和员工再培训,学校可以给企业提供技术改进、科研开发和技术指导的支持,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实训岗位、实训设备、实训场所等条件,充分实现校企双向互动,实现校企资源互补、资源共享的双赢局面。

完善“校企合作、工学

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

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既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又是企业储备人才、提高职工综合素质、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因此,人才培养是学校和企业共同的责任。构建和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运行机制,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才能有力保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应构建和完善以下机制:

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机制 结合专业人才培养主目标和企业岗位及岗位职业能力需求,成立由学校专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共同论证和制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和开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课程和教材,建立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细化人才培养实施过程,构建人才培养质量控制、评价和认证体系以及学生就业信息反馈制度等等。

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待遇机制 在市场调查、校企论证和学生听证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实际生产和工作岗位,制定出学生在工学结合期间顶岗实习的待遇制度,确保学校、企业和学生的权利,实现三方共赢。

构建确保进行专业理论辅导、技能指导、顶岗实习和日常管理的教师(培训师)团队机制 出台鼓励、激励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方案,并把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专家和工程人员纳入学校兼职教师队伍进行管理,并制定绩效目标管理和劳动报酬支付标准和制度。

签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学生在工学结合期间双方管理范围和责任 通过协议,明确规范校企双方在实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行为,为有可能发生的事件提供解决问题的依据,也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法定保障。

构建和改革“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方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房地产专业;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校外实习基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138-001

一、校企合作背景

我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发展。房地产业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关系最根本的民生问题。房地产市场良性发展需要一批既掌握扎实的房地产基础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的营销技能,同时能将营销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很好地转化为房产行业营销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2010年,宁波大红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设置市场营销专业,开设了房产营销专业方向。如何针对宁波房地产市场特点,整合多方资源,培养接地气的房产营销人才,是市场营销专业房产营销方向建设的重中之重。

市场营销系经过了多方调研,最终选择开展校企合作,依托企业的市场资源、行业优势、经营服务平台开展教学,实现应用型房产营销人才培养目标。2013年4月,本校与宁波市华星房产咨询有限公司签约合作,在校企联合办班、共同设计方向课程、共同组织教学、共建实习基地、共同开发应用型教材等方面开展了深度合作。通过近两年的合作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合作方式和内容

1.定向培养人才模式探索与实践

企业参与市场营销专业房产营销方向的课程体系构建,共同编写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大纲,研究确定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开发房产营销综合实习教材,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提供保障。主要定向培养以下人才:业务组长、专案副理、专案经理、项目总监等。

2.校企联合办班,订单培养

“校企房产班”课程内容涉及房产基础知识、房产市场调研、房产企业文化、房地产市场前瞻、沙盘演练等等,理论课程结合实践课程。全程由企业优秀师资进校内授课,校内指定教师负责跟进。对学习合格学生颁发结业证书,并评选优秀学员,设立专项奖学金,提供房产企业实习机会。

3.设立校外实习基地,开展阶段实习和定岗实习

我校与宁波本地优质房产企业合作,建立多个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充分利用企业人力资源优势和相关设施,学校企业共同制定学生校外实习计划,并协同执行,加强校企之间交流互动。

三、合作成效

1.联合办班成效显著,输送应用型人才进企业

“校企房产班”实施“校内课程打基础”、“校外优师进讲堂”、“实习基地练实战”的培养模式。通过联合办班课程(以企业为主,校企共同制定课程方案)与房产方向课程(《房地产基础知识》《房地产基本制度与政策》《房地产经纪》《房地产营销策划》《房产营销综合实习》)相结合,企业案场阶段实习,使学生既能系统地掌握房地产营销基础知识,又能通过实习实践,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实操能力,成为应用型房产营销人才。“校企房产班”已开设两期,通过第一期小规模试点办班,第二期的全员参加,华星房产班已经累计培养了146名学员,优秀学员6名;为企业输送应用型房产人才共计38名,企业总体评价较高。

2.引进企业优秀师资,提升房产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校企房产班”引进19名企业应用型讲师进校授课,他们房产营销策划实战经验丰富,岗位涉及研展事业部、创作事业部、综合服务部等多个部门。企业应用型讲师的引进,使房产营销学生能全方位学习房地产企业在项目建设、开发经营、营销策划等多个方面,不仅加深学生毕业前对房产行业的全方位、多层次了解,还培养了学生成为合格营销人的基本素养。

对于“企业讲师进讲堂”,学生普遍反响热烈,课程内容接地气,课堂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良好。

3.房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稳步推进,效果显著

我校房产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已累计接纳实习学生112人次,配备校外实习指导教师11名,出色地完成了校外实习任务。实习内容涉及销售案场接待(来访客户、来电客户、投诉客户)、案场销售、案场策划、置业顾问、市场宣传与推广等方面。企业方专门设立专项对接小组,校企双方共同拟定校外实习方案,开发校外实习指导书、校外实习手册,归档相关资料。房产基地先后接受学校地方服务处、教务处的检查指导,获得好评。2014年11月又接收了校外评估专家的检查,通过现场走访,与学生和企业接触访谈,校外专家对我专业校企合作的方式和效果表示肯定,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4.以校外实习基地为依托,开展产学研合作,提升教师科研水平

通过两年的合作和交流,由校企共同编写的《房地产营销综合模拟》(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已正式出版并投入使用。本教材共设六个综合实训项目:房产营销环境调研、房产营销策略调研、房产营销策划、房地产营销案场管理、房产营销团队建设与管理、房产经纪与。综合房产项目从营销策划、案场管理、销售团队建设等多个方面内容,设计科学合理,实践性、应用性强,填补了指导本科层面房产营销实践教学的教材空白。该书已投入两轮使用,效果良好。

5.宁波房产营销的“黄埔军校”,培养效益辐射更多企业

通过与宁波房地产公司的合作,我校房地产市场营销专业扩大了在宁波房产界的影响,被业界誉为培养宁波房产营销人才的“黄埔军校”。先后已有多家宁波房产企业慕名前来与我们洽谈合作。我专业已与宁波十多家房地产企业展开了不同形式的合作。

校企合作方案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旅游管理人才;双赢机制

基金项目: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长江师范学院2011年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在我国经济进一步调整结构,产业转型和经济增长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的形势下,高等教育也需要解决好人才培养中的两个根本问题:一是当前的高等教育要全面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二是应当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与市场紧密联系的应用型管理专业,也必须要适应这一特殊背景的要求,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中要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把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活动与旅游行业的生产经营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也就是需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需要积极与旅游企业和高校加强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需要校企双方能够积极发挥作用,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要促使校企双方能积极发挥作用,就必须是双方在合作中均能获益,即在合作中要遵循双赢原则。纵观不少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大多数仍未达到预期的目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忽视了校企双方的利益,没有坚持双赢原则。在此我们拟对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中坚持双赢原则的必要性和实现路径进行相应的研究。

一、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1.校企合作教学方案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

尽管在思想上,高校已经认识到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走校企合作的道路,但是在行动上还与校企合作的要求差距较大,一个典型的表现就是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沿用传统的模式和手段。目前,很多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仍然强调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对学生的课堂理论教学偏爱,强调理论课的学习。对专业见习、实习则表现得不那么精细,提供的见习、实习方案等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方案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只是单方面在考虑学校的要求和便利性,对企业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无较大作用,客观上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支出与收入不成正比,没有满足企业的预期收益,企业因此不愿意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生的培养,提升了校企合作的难度。

2.企业的培养措施不能满足学生的培养需求

在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学校表现得相当积极,在各个区域寻求合作企业,但旅游行业中企业对人才培养则不是那么积极,对共同培养人才的兴趣不高。在这其中,也发现一个现象,就是旅游行业中的酒店管理公司对校企合作表现的相对积极。但是,这种“积极”也有其很大的局限性,其合作的领域主要是期望学校能够为其提供“学生工”,让学生作为其某些紧缺的工作岗位的员工,学生进入企业学习后,只是单纯地在做某项低端的工作。他们对学生的全方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则不感兴趣,仅关心学生在企业的具体岗位上为其做出的工作业绩,大多时候也是象征性地签订一些实践基地等合作协议。所以,在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过程中,总体上就表现为学校积极、企业消极的特征。

3.校企双方沟通不畅

在当前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人才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是通过学校的主管部门或学院层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然后开始各种形式的合作,一般是学校的系或者教研室与企业的人事部门来具体实施。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校企双方所进行的合作是粗放型的,缺乏必要的精细的沟通。在合作过程中,缺乏及时沟通的渠道,双方没有也没能够及时将做的有益的有价值的成果进行总结和提升,也没有将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反馈以便及时处理。这种沟通不畅的现象,比较大的影响着合作培养人才的效果。

二、校企合作中坚持双赢原则的必要性

上述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过程中,校企双方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问题,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着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质量。要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合作培养专业人才的效果,需要坚持双赢原则。

1.双赢原则是校企合作的基本前提

高校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一样,合作双方都期望能够在合作中获益。如果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仍然延续传统的模式,不能够精心设计校企合作教学方案,提供的实施方案只是要求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基地,要求学校帮助学校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无视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利益,这样的做法是不符合企业的效益原则的。假如学校不能够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为旅游企业提供相应的经营管理方面的服务,不能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作出相应的贡献,那么这种利益不均等的合作将会很快结束。同样的道理,当前一些旅游企业,尤其是酒店类企业,对学生的见习、实习的需求量较大,纷纷以多种形式开展校企合作工作。但在这一过程中,多数企业热衷于让学生作为企业主要的基层岗位职工的形式进行,学生长时期在一个岗位工作实习,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多方面培养,导致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全面。这一让学生仅作为廉价劳动力形式呈现的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人才的形式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培养,因此也得不到高校的积极响应。所以,在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坚持双赢原则是双方合作的基本前提。

2.双赢原则是促进校企双方制定有效人才培养方案的推动力

如前所述,在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过程中,旅游企业需要我们帮助他们发现经营管理活动中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而学校要满足企业的需求,可靠有效的办法就是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要更好地将企业的利益需求融入到其中,满足企业的需求,同时确保学生的全面培养。而从企业的角度,企业要真正让高校可持续地与其合作,也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除了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之外,设计让学生能力得到充分有效锻炼的措施。在双赢原则的指导下,校企合作双方都会积极地“换位思考”,在设计培养方案时,除了满足各自的利益之外,还能够有效地满足对方的利益,这也是促进校企双方制定有效人才培养方案的推动力。

三、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人才双赢机制的实现路径

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双赢机制主要表现在“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在旅游管理人才校企合作培养的过程中,要实现双赢原则,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提升高校的科研水平

高等学校是集教学和科研于一身的单位,一方面需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具备在旅游行业第一线的经营管理与市场策划等能力,另一方面,需要结合旅游行业的具体实际进行科学研究对旅游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如果高校没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能力,那么就很难与企业展开深入持久的合作。特别是现在的经济环境复杂,旅游行业大变革、大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现象和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高校能否为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战略变革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策略,就是校企合作实现双赢的开始。在一些高校,尤其是普通本科院校的科研工作,针对旅游行业的研究虽然近年来有一些提高和进步,但总体上教师进行科研的积极性还不够,也难以为旅游企业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实际上,如果旅游管理的专业教师对当前市场环境没有深入的了解,对旅游行业发展的趋势缺乏关注,缺乏对身边经济生活的关注,我们也就无法知晓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合作服务,校企合作双赢也无从谈起。所以,要实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工作的双赢,就必须要加强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和能力,以提升学校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2.加强学校应用型师资队伍的培养

师资队伍的培养也直接关系到校企合作的成果,具有接近旅游行业第一线情况的教师,是校企合作实现双赢的重要条件。除了要提升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之外,还需要提升教师的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应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也能真正帮助企业解决经营管理中的难题。如果只是沿着传统的思维进行教学,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与实际的经济生活严重脱节,不知道企业真正需要什么样的合作服务,那么校企合作的效果如何就可想而知。因此,学校需要在教师理论素养培养和学历层次提高的同时,重视让教师深入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的第一线,通过掌握第一手资料来指导教学工作,同时通过参与企业的重大项目论证分析,为企业的改革发展出谋划策。这样,一方面可以让教师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我们的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企业也会因为受到学校教师的专业服务而对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人才有更多的投入,为提升校企合作的效果创造条件。

3.共同商定合作培养方案

企业和学校各有所长,虽然有不同的利益追求,但也有共同的利益和兴趣点,双方合作的关键是要找到需要的结合点和有效的合作形式。校企合作双方都需要对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项目感兴趣,能够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进行对话与交流。在合作的过程中,双方在寻求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能够对学生的培养方案与措施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能够结合企业的经营管理实际进行合作项目的整合与共享,特别是在经营管理实践上相互支持,找到共同合作的利益共同点。具体来讲,就是在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双方共同对人才的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评价方式和教学人员的条件等方面进行探讨、商定;在实践课程的教学体系上,要能够设计更多的既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项目与环节,比如更多的企业实践的轮岗交流学习,同时也要使设计的项目能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益处,能够客观上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这也是校企双方能够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现双赢的关键所在。忽视任何一方利益的合作方案,都不利于合作培养人才的效果。

4.加强校企合作的信息交流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与旅游企业之间要加强信息的及时交流,对校企合作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反馈,以有利于合作的健康开展。在合作的过程中,学校和企业的网站可以实现相互链接,通过网络对校企合作的形式、载体、内容等情况进行展示,通过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等反馈其中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既能确保校企双方及时透明处理不利于合作的问题,也能够及时将合作的人才培养成果进行展示,增强了项目成果的推广价值,对所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起到了宣传作用,有利于这些学生的就业,同时也有利于企业的形象建设,形成了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形象,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也能够起到客观的推进作用。

加强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是推动和促进我们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旅游行业大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校企合作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我们能否转变观念,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变“索要”式的合作为“双赢”式的合作。强调全体教职工的全方位积极参与,只有在思想意识上、行动上能够积极投身于校企合作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教学改革,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为成功实施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企业也需要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基础上,实施有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全面提升的培养措施。

参考文献:

[1]林金良,李小兵,董清海.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评论,2014(04)

[2]刘爱华.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校企合作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16)

[3]吴立军,吴晓志.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行为的博弈分析――基于企业和社会收益的不同视角[J].高教探索,2015(10)

[4]同勤学.应用技术型高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的实现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4(20)

校企合作方案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校企合作 校本教师发展 “双师型”教师培养 师资队伍建设

1.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提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企业接收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从中可以看出国家在新时期职教提倡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重视职教师资培养。职教教师培养形式多样,其中,学校派遣教师到合作企业接受职业文化熏陶和专业技能提升锻炼可能是目前促进职校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职业学校应当以积极主动的姿态,了解掌握当前校企合作培养师资的运行情况。

2.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分析

校企联手培养职教师资需要分析职业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切合点。职业学校的关键要务在于构建一批德才兼备、开拓创新的教师队伍引领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与时俱新地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大批专业技术人才;而企业是追求产品经济利润的最大化,渴望有一批业务精湛、同心协力、攻坚克难的职工队伍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可见,职业学校和企业在价值目标追求上存在着差异,但从人才链接上却存在着必然联系。职校学生毕业后将步入企业从事生产工作,其从业能力会对企业发展造成影响;而职业学校的教师是学生的直接培育者,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专业能力水平对培养人才的质量至关重要。这就需要企业和学校都要有一个高瞻远瞩的认识,校企联手培养职教师资是其合作的首要任务。然而就目前而言,校企合作培养职校教师大多数企业仅为教师提供浅层次的参观学习机会,许多合作企业因为生产技术和商业信息的保密问题,并不支持学校派出人员深入生产车间实践锻炼,最多也只是在相关人员的引导下对企业有关技术进行了解,难以达到掌握或熟悉程度。尤其是相关法规、制度及培养方案的不完善,职教师资培训的工作开展无章可循,培训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因此,职校寻求与企业联合培养校本教师的措施和方法,建立适宜的培养方案和相关制度尤为重要。

3.提供制度和法律体系保障

在校企合作中遇到的主要难题在于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以及政府或行业的支持。由于企业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所提供的岗位和给予的待遇等方面也大打折扣。还有教师在企业锻炼期间的管理问题,因为教师是非正式员工,在安全方面企业不愿意承担责任,在管理方面也难以到位,给学校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这一问题影响了校企的深层合作,只有建立必要的制度保障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实施中可以尝试校企股份合作,共组经济体模式,即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学校和企业以股份制形式进行校企合作。企业以设施、场地、技术、师资等多种形式向职业院校注入股份。企业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全过程,监督办学质量,共享办学效益。学校与企业要针对教师的培训时间、内容、教学形式、考核与评价指标等方面制定完善的制度和标准,建立职校教师发展培养方案。

4.培养方案的设计思路

职业学校对校本教师培养需要有较强的培训针对性和社会适宜性。培养方案需要根据当地经济状况和产业结构布局,结合校企合作的可行性实践项目来设计。这里尝试性地论述职教师资培养方案设计的一般过程。

首先,在开展校企合作过程中职校选派校本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锻炼,要充分利用校长的职责,组建一个培养方案的工作组,以具体负责培养方案的设计以及具体实践活动的开展。设计培养方案应该有多方面的人员参与,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开展校本培训的方案设计。工作组的成员主要包括教师代表、企业专家和政府专员。教师代表参与培训方案的设计,实施收集广大教师对培训的反馈信息等;企业专家利用其熟悉企业管理、生产工艺流程及专业技术来指导方案设计和推动培训活动的开展,从而使校企合作得以实施提供保证;政府主管部门要了解校企合作培养师资中互动困难的情况,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指导的职能,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推动学校和企业的进一步合作。总之,校本教师培养工作组的主要职责是:摸清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企业合作的实际现状;明确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目标;寻求政府政策支持配合;制定培养整体方案;落实具体的活动,评估实际效果。

其次,实施需求评定,需求包括多方面的含义: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对教师提出的需求。如何开展对这些需求的评定,是设计方案的一项主要任务。需求评定源于对工作职责和任务的分析,对当前和未来工作的展望和要求的研究,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或观察等多种方法,获得反馈信息,是反复组织评议的基础,从而形成改进工作或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内容。

再次,在需求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开展校本培训的整体方案,方案框架要素可归纳为:目标、内容、步骤、形式与教材等。在构建校本培训目标的过程中,有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之分。总体目标可以是为了建设更加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增强教师适应企业需求、能力和素养等等。而具体目标则必须具体、可操作,并有明确的指向性和针对性,是从总体目标分解出来的。在具体目标的设计过程中,必须注意教师不同培训需求,每位教师都要制定个人发展计划。要实现校本教师发展目标,必须依托具体的培训内容进行。培养形式可以尝试建立开放性、企业化管理的、集教学生产科研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实践平台,为教师提供体验真实的现场管理、企业科研与生产环境;也可以通过校办产业(企业)模式,实现“校中企”形式的合作模式,精心设计,努力把教师能力提升实践环节纳入产品的设计与制造流程中。教材可采用企业技术资料、工艺规程、标准等作为范本逐渐修订完善。培养方案所涉及的内容对教师的技术和科研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但校企双方本质上是由同一套领导班子指挥与协调,双方都能深刻把握职教规律,管理成本相对较低,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另外,方案设计的同时也要重视评价机制的创建。

5.结束语

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培养职教师资的模式,形成多元培养师资渠道,可有效解决目前存在的困境。学校要让先进的职教理念武装教师的头脑,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改革,使想法在课堂中转变为做法,切实培养和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形成核心竞争力。经过校企联手的师资培训、深造,提高教学、技能与科研水平,教师要能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技术和工艺性问题。教师下得了车间,学得到本领,才能将企业产品转化为课程教学中的项目或案例,教师专业能力培训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当然,要促进教师培训和培养优秀教师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个短期内的教师培训方案所能实现的。学校要加快调整专业结构,集中精力重点打造品牌专业、优势专业、有潜力的专业,面向企业岗位群,形成核心专业群。通过精心设计,努力把教师能力提升纳入产品的设计与制造流程中。不管采用什么模式,坚决贯彻上级教育部门的关于“坚持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结合发展之路”是一个不变的主题。

参考文献

[1]朱益明.校本教师发展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2]王稼伟,蒋洪平.校企合作培养职教师资的调查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9,(32).

作者简介:

校企合作方案范文第13篇

随着高职院校在国家政策下的大力发展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模式是创新及教学体制改革,针对高职校企合作模式下如何达到培养目标,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建设、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研究探讨,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与合作单位共同提高、共同发展、实现各自利益索取的一种新型的合作方式,其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高技术人才和具有一线工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基本上国外也是这种职业化的培养模式,早已成为国外经济强国的基本培养模式,在欧美等国家早已推广,如美国的产学合作人才培养计划,日本的通过实习职业训练制度培养模式,澳洲的以TAFE为主要培养模式,英国是工学结合的学徒制的创新模式。

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培养,永远离不开校外实践、培训,离不开校外基地(合作企业)的参与,在具体实施的情况下,各个国家、地区其教育方式及对职业教育的理解与认知不同,教育培养方式有所区别,本质上是一样的。在我国已经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一 政府在校企合作政策支持力度 随着国务院出台的大力推进职业化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决定后,教育部、国家林业局、发展改革委、监察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农业部联合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化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政府主导办学,联合企业、发挥行业优势及吸取社会力量办学。高职院校办学不能离开与企业合作,确定了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之后国务院又出台新政策,明确要求大力发展我国职业化教育,要求在高职院校推进校企合作,做到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让高职院校在教学模式里包含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在2006、2007年又相继出台多项鼓励政策,加强高职院校职业化教育改革,推进校企合作在高职教学中的地位,创新高职教育培养模式。在2010—2020年要求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新型高职教学模式,国家制定相关校企合作的法规,使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办学中系统化、正规化、制度化。

纵观我国职业化教育建设,国家提出建立高职院校职业化示范学校,通过示范学校的辐射作用,和周边地区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办学,开展教学研究,并推广校企合作的示范模式。通过近几年的办学研究,根据学校校企合作的深入程度,校企合作产生了几种形式,如企业寻求高职院校为自己培养人才;高职院校联系企业进行培养以及院校;企业紧密结合做到软硬件资源无障碍共享,达到学校、企业共同长远发展。

二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

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面临着毕业人数多,但是计算机行业技术知识更新快,一方面就业缺口大,另外一方面高职计算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形式严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并没有填补就业缺口。造成这个局面是多方面的,既有高校扩招的原因,也有就业专业需求的问题,主要原因还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没有适应当前的人才需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及时与当前就业需求保持同步。急需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根据就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解决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能否解决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校企合作也早已成为解决就业与需求的关键。特别是在计算机行业,软硬件技术更新快,实践操作需要及时培训跟上,属于学完就有可能被淘汰的前沿专业领域。计算机领域就是一个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专业,在高职教学中需要引进校外企业先进的技术资源、生产实践操作经验,所以说校企合作在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更加重要,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的改革势在必行。 职业化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发展为我国现有高职人才培养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在我国高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已经推广开,不过,当前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容我们忽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政府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的政府力度及政策引导作用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高职院校的教学本质就是开展校企合作,也得到了各地、政府单位、企业的认可,但是实际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认可并不代表参与实施,需要地方及上下级政府制定扶持政策,在高职校企合作中政府起到监督引导的作用,只有产生了规范化、制度化的合作模式才能进一步改革校企合作开展各专业的人才培养。

在实施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高职办学指导思想是校企合作,高职院校也是非常重视与企业合作,但是部分企业在支持力度上有多方面原因不予配合,表现出积极性不高、走形式、虎头蛇尾,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所以说校企合作是多方面合作的教学模式,一头热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

目前如计算机专业的校企合作不能仅限于计算机领域内的合作,需要跨行业开展,比如建筑类专业需要建筑CAD制图、室内装潢设计的Photoshop、3D Studio Max等与计算机息息相关的专业,计算机专业学生就可以去实践学习,所以说跨行业的校企合作是可行的,这是对校企合作更深层次的理解。

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效果没有达到预期,一方面是政府、学校、企业的政策、资金、人力的投入,另一方面并没有达到应有的回报比,这种高投入低回报的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的效果让校企合作成为部分企业打退堂鼓的主要原因。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具体实施没有深入,学校只是单独去找某个企业去参与某—个专业的合作,没有做到与这个专业在企业的行业部门参与进来,没有做到从某—个领域整体协调合作。没有产业协会的参与,造成合作企业单一,合作关系不稳固,不能形成长期稳固的校企合作开展,校企合作的效果也大大降低,不易形成多样化的校企合作机制。

三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教学改革

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繁多,要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完成培养目标,就需要针对计算机专业推行一套全新的适应企业需求的校企合作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形成新的教学课程、考试、实践评价体系,全方位的从每个校企合作的参与方的角度解决问题。

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校企合作是整个教学的核心,高职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进行多方面的企业调查,结合校内、企业专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计算机专业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人才,学校说了不算,只有企业是最能了解当前计算机专业需求方向。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就是以企业为主导,学校需要去企业调查、分析以及聘请企业专家进行指导,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适当调整,把计算机行业的最新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里面。具体课程设计就需要企业参与并提出要求,针对培养目标、教材、硬件资源及教师的结构提出相应的要求,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适应企业所需。

学校方面则通过校内专职教师及学校现有教学资源进行培养方案制定,同时加入企业调查数据、企业专家的指导意见,完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课程,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学校进入计算机专业企业进行调研,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汲取企业专家的合理意见,建立计算机专业岗位群培养计算机专业软件编程、技能操作多方位发展的培养方案。特别是在跨行业就业就需要计算机专业既有能维护计算机系统软硬件的能力,还需要能及时掌握其他行业软件的操作维护能力。还能简单的维护解决企业内网出现的问题,在非计算机专业领域的企业中,计算机人才就需要有全面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达到企业人力资源效率的最大化。

在计算机专业领域的企业需求上,可以根据需求标准进行适当教学调整,针对系统调试、硬件安装的进行计算机系统维护教学,习惯软件编程、设计的进行软件开发教学。做到让学生强的地方更强,弱的地方不弱,做到专业课必须达标、公共课做到不挂科的层次教学。及时学习开展一些当前最新的课程,如网络交易安全、手机支付安全、网络诈骗等使用课程,让计算机专业课程更加合理、全面。在计算机人才培养方案中还包括计算机等级证书获取,如程序员证、操作员证、以及微软认证等。

改革授课方式,改变之前的章节式教学,变成项目式教学,通过—个个的实例进行教学,让教学内容始终围绕实例完成。项目式教学法让所学的知识点围绕怎样解决实力问题,能让学生合理地把计算机理论知识熟练应用,为将来工作能做出好的项目。

项目式教学主要采用如何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学方法,课堂上将—个大的项目分解成一个个小的实例,然后—个个的完成小的项目,最后一总结把所有项目汇总,这就解决了—个大的问题。通过分解项目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能把握自己的学习效果,知道哪部分需要提高自己,哪部分自己已经熟练掌握,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让教学离开教室走向校外,如参加竞赛,学校提供资金、资源、教师组成代表队,并对优秀选手进行适当的奖励,鼓励计算机专业学生参加一些行业计算机类的创业大赛,制定创业目标,让学生学习开设网店从B2B转向C2C,融入到真实商品交易环境中去。

四 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体系

校企合作方案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是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关键,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则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工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存在校企脱节的现象,而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作为一种新的培养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高校对学生的培养不应仅仅局限在书本上,而是要多多关注社会需求,企业掌握了行业的发展趋势、前沿技术等情况,企业还拥有高校不具备的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制造技术,真实的工程实践环境,这些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尤其是工程实践人才的培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探索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的有效途径,实现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的对接,高校应该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机构,对其进行专项研究管理,在学校的专业培养方案中,加入企业要求,创建校企共同修订的培养方案,开设共同开发的新技术系列课程,促进学生进入企业参加实际工作等形式多样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1 校企共定联合培养方案

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将学生在本科阶段需要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技术按照分层次、分模块的方式,集中地安排在前几个学期,而后几个学期则由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主要包含有“5+3”(前5个学期执行学校培养方案,后3个学期执行校企联合培养方案)、“6+2”(或称“3+1”,含义同前)、“7+1”(含义同前)等多种形式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其中联合培养的内容:根据企业对技术及人才的需求,校企联合设计课程与实践教学计划以及职业素质培训内容;联合培养的平台:学校与企业联合在校内建设“双真实验室”(真实的企业生产、设计环境;真实的企业研发、设计课题),并在企业建立实习、实践教学基地;联合培养的师资:由企业派技术骨干与校内教师共同承担授课及培训任务,按此模式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

这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前3年执行原专业培养方案,第4年由公司与学校共同制订剩余培养计划。教学方式可以采用小班教学,互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上课可以在校企共建的实验室,解决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弊病。学生在实验班通过一年时间全面的强化学习,真正做到“零适应期”,成为企业竞相录用的人才。

1.1 “3+1”创新教育实验班

“3+1”创新教育实验班的理念是全面实施创新素质教育,由公司辅助学校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前3年实行原专业培养方案,后一年学生按专项的课程体系进行培养,学校承认所完成的学分。

“3+1”教学模式可以突出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教学方法上采用互动式、案例式等多种手段。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项目训练,包括需求分析、方案论证、资料搜集、系统设计、系统测试、文档撰写等环节和专门的职业素质训练环节,使学生成为企业需要的“熟手”。

1.2 企业对接定制培养

这种培养模式是先由企业招聘,通过笔试和面试的学生根据企业的要求,学校与企业共同组织对学生进行后期培养。经过培训的学生作为见习工程师到企业中参加项目实训,实训合格的学生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这一培养主要通过在校外和校内基地两种形式进行:

1)学生大四一学年到企业校外基地培训和实习,学生按照实验班管理,第7学期实行课程置换。

2)学生在企业校内基地业余时间学习,按照与企业共同制定的计划,主要由校内老师授课,双方共同管理,企业考核验收。

1.3 校企合作“接力式”人才培养

针对社会对紧缺人才的需求,高校与企业合作进行新课程开发,并设立培训项目。前半程技术基础部分由学校教师担任,后半程真实项目实训部分由企业教学团队指导。学生主要利用在学校的业余时间学习,通过在人才实训中心建立的实验室进行。企业参与教学管理和考核。

1.4 校企合作开发勤工俭学

校企合作共同建立“梦工厂”,以勤工俭学的形式向学生开。为学生提供业余时间参加企业工作实践的机会。学生在校不仅能够接触到企业提供的开发设计和项目,跟踪行业最新的发展前沿,学习开发技术,将理论运用到实际,而且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开发任务后还可以获得一定的报酬。勤工俭学同时面向低年级学生开放,能够锻炼学生的职业意识,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也可为学生进入自主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1.5 大学生创业实践孵化基地

创业基地提供自立、企业合作和教师科研项目来源,争取国家创业扶持基金以及其他国家政策扶持基金以及企业提供的费用支持,由企业和学校具有商业开发背景和经验的老师进行指导。学生可以尝试自己的创意和想法,验证自己的技术能力和水平,试水创业项目的市场反应。学生可以完全不受时间和地点的制约,在不影响学校课程的情况下,可以使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达到练手的目的,借以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基地主要面向大三、大四学生,侧重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设计、技术实现和创业经验的培育和服务。学生通过锻炼,获得一定的自信心,可以获得对接单位的进一步专业服务。

2 校企共同开设新技术系列课程

校企共同开设新技术系列课程主要按照国家的行业发展需求,以人才缺乏的行业为重点,由企业和学校合作开设各类新技术系列课程,新技术系列课程可对应培养方案中的专业课程,进行课程、学分的置换。此类联合培养项目是紧紧跟随社会的需求而开展的,课程的设计开发也是相关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的,由企业高层技术人员来给学生上课,并带学生到企业体验实际工作流程,经过培训的学生在第7或第8学期可作为企业的见习工程师参加到企业的项目中进行实践训练。

3 校企联合培养,学生进入企业工作

学校通过和企业签署长期人才联合培养协议,与企业共同制订联合培养方案,学生在学校完成本科教育必要的理论知识及学科专业技术的学习,并按联合培养方案经过一定的培养训练后,再送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或半年的联合培养。学生经过这样的联合培养,毕业时已成为有一定设计开发经验的“熟手”,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可以很快从事技术工作,从而跨越了企业需求与学校培养之间的鸿沟。

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我校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建立了“中兴-西邮NC联合教育中心”。该中心是集教学、实验、实习、管理职能为一体的实体机构,全面处理校企合作中的各种事务,协调校内各部门以及与企业间的合作关系。

(2)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与参与。我校是西北地区高校中唯一的部级“电子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同时我校还是陕西地区高校唯一的“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IT人才实践基地”。

(3)加强师资培养。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提供对校内教师的免费培训,在各类培养、实践项目的实施中校内教师也积极参与,同时学校还派教师到著名企业去培训,从而逐步改变学校教师实践能力薄弱的现状。

由于学生及企业切身感受到了联合培养带来的好处,他们均给予联合培养高度评价。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增加了实践动手能力,学生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实用知识和技能。缩短了学生转变为职业人的时间,使学生进入公司能够更快的进入角色。

4 结束语

加强高校和企业之间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对高校、企业和学生是三方受益的,对高校来说,企业的文化、环境和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对优化专业设置,丰富教学手段,改善实践环境等都有积极的辅助作用。对企业而言,可以缩短毕业生进入企业的适应期,增加企业的人才储备,提高经济效益。对学生来讲,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育团队合作精神, 增强个人竞争力, 拓展了自身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国军.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探索与实践,2012(6):182- 183.

[2]叶宏,陈培,等.校企联合培养模式[J].继续教育研究,2009(9):174-174.

校企合作方案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5—115—03

在中国经济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下,国家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实施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天津职业大学部级示范校建设的实践证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提升内涵、提高质量、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科学设计并有效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选择合理的实施路径、建立健全的保障机制,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必然要求。

一、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思路

技术技能型人才面向生产一线,不仅要掌握足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而且还要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因此,我们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线,进行专业调整与建设,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是校企合作、双向参与、互利共赢。即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企业所需求的人才,将教学过程与工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发展潜力。

国外典型的工学结合模式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和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我国高职教育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实践中探索了一些实施方法,如订单培养、工学交替、“2+1”分段、顶岗实习等。但这些仍然不能构成现代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问题有:人才培养方案不能适应社会经济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知识与技术融合性差,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不高;不能实现政策、组织、运行、保障机制的有机结合,人才培养难达目标。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总体计划的实施方案,是教学团队、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教学条件建设的前提,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育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是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础性文件。因此,我们的思路是: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开始,以工学结合的方式,把与专业技术和技能相关的内容都设计为方案的规定内容,让学生在工作过程中掌握技术和技能,使人才培养方案适应高职教育改革的需要,使人才适应社会需要。

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路径

(一)明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格

1.调研企业,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采用问卷调研和实地专访的方式,就天津职业大学(以下简称“学校”)重点建设的8个专业,对天津及周边省市的重点行业企业进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和人才需求状况方面的调研。每个专业得到至少400份问卷样本,再对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取得了准确的行业、企业、毕业生调研数据,并写出调研报告,进而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分析岗位,明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以后,在前期调研走访的基础上,由学校领导组织专业骨干教师、与培养目标相对应且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召开座谈会,找出各岗位具有代表性的职业典型工作任务。各专业成立由企业专家、专业教师组成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小组,到企业进行观察和深度访谈,弄清典型工作任务的内容和应具备的知识、技术、技能,完成职业岗位分析报告,明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内容与方法

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设计内容包括: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和教学管理效率,构建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即公共学习领域、公共选修学习领域和素质拓展领域)与多个专业方向(即专业一般学习领域课程、专业综合学习领域课程和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为反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反映专业特色建设要求和职业资格证书要求,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模块化课程;为实现课程教学做一体、产学结合,落实(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落实校外(顶岗)实习,构建相对独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为实现必修选修课相结合以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利于教学管理,构建基于弹性学制和学分互换为核心的学分制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

要设计好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就要找出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即制度与机制、教师队伍、教学设施、顶岗实习、校内实训、教学做一体课程,并理清各因素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见表1)。顶岗实习、校内实训、教学做一体课程是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环节,其难度不同,是构建课程体系、开发课程、系统安排教学内容的依据;制度与机制、教师队伍、教学设施是教学顺利实施的保障。理清了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就找到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方法,系统地设计与实施该方案,就可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三)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1.课程体系构建。技术技能型人才应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专业能力是指对与职业直接相关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关键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学习方法以及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具有职业普遍性。针对不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进行教学分析、归纳、总结,形成课程。课程设置应考虑职业能力的成长规律,由易到难,包括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拓展课程、校内实训和顶岗实习。该课程体系显著区别于学科化课程体系。

2.专业课程开发与课程标准编制。各专业的相关专业教师和企业实践专家进一步座谈分析,针对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其工作对象、工作方法、工作要求等,总结出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并进一步细化明确学习内容。注意这些内容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遵循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并且具有典型性、对知识和能力的覆盖性、可行性。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将课程内容分为多个模块,从简单任务到复杂任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技术技能相统一,设计综合的学习性任务,具体表现为几个教学做一体化的学习情境,然后编制出每门课的课程标准。

3.项目化课程教学设计。针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核心课程,按教学做一体的要求,进行项目化教学设计将理论与实践教学融合,并使专业实践性强的课程全部在实验实训场所教学。每门课程的教学团队按预设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整体设计,然后围绕课程每一教学单元进行课程单元设计,并进行资源建设。实施行动导向教学:以任务为载体,教师提供校本讲义、工作任务书、技术手册等材料,引导学生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完整工作过程,由小组协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实现“做中教”和“做中学”。

4.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的设计。在校内实训车间,学生可以就典型工作任务实现真题真做。专任教师还可根据课程内容,结合车间承揽的具有一定批量和典型性的生产任务,将其转化为学生实训用的真实性任务。校内实训完成后,学生可分散到生产型企业的实际生产岗位上进行顶岗实习,校内专任教师要与企业的指导教师共同协商,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所要达到的职业能力和学生所在的生产岗位,确定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所需要完成的任务。依托各专业教学团队,强化实习教学与顶岗工作合一、毕业项目与岗位工作合一、教学指导与实习管理合一,同时从管理制度制定、工作流程的规范、管理手段的创新等方面强化“跟踪到位、指导到位、作业文件到位”。校内实训要有专用的工作任务书,实习中边学边做完成任务。顶岗实习也要强化管理,结合学生所在生产企业和岗位要求,制定学习任务和目标,校企共同考评。

(四)人才培养方案的环境与制度保障

1.完善保障机制与制度。(1)《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实施。对教学做一体课程加强过程控制,对课程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对学生评价方式做出详细说明。(2)《校内实训基地管理规定》实施。在校内实训基地内部设立与生产企业相对应的管理机构,模拟企业运作,教师和学生以校企双重身份就设计的典型任务真题真做,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3)建立“双证书”制度,规定学生毕业时必须持有“双证书”(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4)完善《顶岗实习管理规定》。顶岗实习由企业对学生实施员工化管理,主要由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工作指导,专任教师则主要进行学习指导。

2.构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教师首先要具备相关的知识、技术、技能,并能传授给学生。一方面,督促在职教师提高学历,深入到企业一线锻炼,提高研发能力和实践能力。让教师带着课程开发的任务参加培训以提高教师职业教学能力。要求教师将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另一方面,组建一支强大的兼职教师队伍,建立校外兼职教师数据库,拓宽兼职教师来源途径。

3.加强教学做一体课程和实训实习教学条件建设。要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学校专任教师要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设计具有教学、操作、讨论、成果展示等功能的专业教室。根据生产流程和岗位要求,建设“学做合一、生产与实训合一、教学与技术服务合一”的校内实训车间。建立校企联系紧密、具备多专业实习功能的校外实习基地。

经过两年的努力,实现了学校和企业广泛而深入的合作,面对新的经济技术发展形势,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设计完成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包含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内容与方法、环境与制度等方面,同时有人才需求调研报告、职业岗位分析报告、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单元设计、教学实施保障等文件做支撑,对后续的示范校建设工作做出了详细的设计。

三、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经过示范校建设,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通过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校企合作、整合社会资源等三个方面联动,在实践的基础上,学校建立了较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形成了高效的运行机制,改善了教学条件。对《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规范》进行了重大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政策、组织、运行、保障机制的有机结合,学生的知识技术与技能高度融合,职业能力大大提高。目前,这种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方法已全面推广到学校开设的各专业,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建立健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机制

要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良性发展,必须建立一个好的运行机制。为此,学校设置合作教育办公室作为工学结合的组织机构,全面管理与协调学校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合作,沟通学校与政府、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促进校企紧密合作;制定了学校《关于推进校企合作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学校中长期校企合作的工作方向,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搭建起校企合作“双主体”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机制。针对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订单培养、学生顶岗实习、兼职教师管理等问题,学校组织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形成了规范高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工作机制。

(二)深度推进政校企合作,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筑平台

学校先后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中华直升机、天汽模具等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通过冠名班、接受学生实习、教师下企业实践等形式开展深入而广泛的合作,共同进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真正实践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此外,政府部门为学校和企业构筑政策和信息平台,根据本地区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将学校智力资源与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为其提供职工培训、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服务,实现政校企“共赢”。

(三)创新教学管理体制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为了规范高效地推广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首先,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了创新性改革,例如,将顶岗实习管理系统、“教学做一体”课程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等进行集成,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实现了质量保障体系的信息化。其次,改革考试制度和学生考核评价方法,在考核内容上“注重”能力考核,在考核形式上“注重”多样化考核,在考核管理上“注重”过程管理,在考核机制上“注重”多种奖励机制。

(四)加快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通过组织教师到国(境)外研修深造、参加国内暑期师资培训、新教师岗前培训等方式,加强在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力度。实施“技师培训工程”,连续六年举办教师技能竞赛并与取得国家职业资质相结合,参赛规模、工种数量覆盖全校所有专业,技能大赛已逐步形成了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的竞赛活动。学校出台了《教师脱产到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为教师取得企业工程实践经验提供了制度保障。另一方面,积极聘请来自企业生产、管理一线的能工巧匠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实施“能工巧匠进课堂”工程,把兼职教师作为整个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建设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