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消防论文范文

大学消防论文范文

大学消防论文

大学消防论文范文第1篇

参考文献的撰写是一项用在学术研究论文末尾的国家标准参考文献,它的格式要求是有统一性的,关注学术参考网可以查看更多优秀的论文参考文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消防工程论文外文参考文献,希望小编整理的这些可以给大家在写作当中到来帮助。

消防工程论文外文参考文献:

[1]门琳.在建消防工程管理与验收前消防设施检查[J].山东工业技术,2016(11):104-104.

[2]李洋.搞好消防工程验收提高建筑安全保障[J].科技信息,2014(7):203-203.

[3]王惠.强化消防竣工验收中消防产品监管措施的探讨[J].武警学院学报,2014,30(4):93-95.

[4]岳忠敏,赵嫒嫒.消防工程施工全过程质量管理初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3(18):16~18.

[5]沈国卿.消防工程施工全过程质量管理[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1,7(4):145~147.

[6]覃学敏.浅析消防工程质量管理[1].新建设:现代物业上旬刊,2011,13(9)67~69.

[7]郑良恒.浅析消防工程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l(26):56~58.

消防工程论文外文参考文献:

[1]钟素银.分析消防工程施工中常见问题及质量控制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2013(09)

[2]郭彦伟,郝鑫.消防工程施工中常见问题及质量控制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5)

[3]沈国卿.消防工程施工全过程质量管理[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1,7.

[4]覃学敏.浅析消防工程质量管理[J].新建设:现代物业上旬刊,2011,13.

[5]杨再林.建筑消防工程施工若干问题的思考[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2(6).

消防工程论文外文参考文献:

[1]代忠亮.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及对策[J].民营科技,2011,1.

[2]范世雄.浅谈消防工程施工的常见问题及控制策略[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04)

[3]余洪亮.工程消防施工问题及控制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03).

[4]周亚飞,刘茂.基于GIS的城市火灾风险评价及其在防灾规划中的应用[J].灾害学,2010(21).

[5]曹建国.城市火灾防救对策——以陕西省为例[J].灾害学,2008(21).

[6]孙莹莹.气候条件对城市火灾的影响规律[J].武警学院学报,2010(10).

大学消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消防技术 政策 措施

在新世纪全球化经济浪潮的涌动下,我国将跨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更加活跃,由此将伴随着社会的新发展、新调整和新定位。调整过程中增多了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和火灾致灾因素,消防安全工作将会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无疑大力发展以消防技术,消防装备水平和消防部队作战技能为核心的火灾综合防治能力来保护我国的公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消防事业自身的特殊性决定在考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消防对策时只考虑科技因素远远不够。加强基础理论研究,重视实验室和学科建设,加强消防的法制建设、提高消防部队的服务职能,进行消防体制改革和重视消防社会化宣传及提高全民消防意识也是发展消防事业,提高火灾综合扑救能力的有利补充和必要措施。

1.加强基础理论研究,重视实验室和学科建设

火灾科学研究、灾害事故安全评估体系以及建筑物性能化消防安全设计理论和方法、救援装备与技术以及救援系统理论等基础研究以及消防员火场生理学、心理学及行为特征等的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实验室支持,是进行消防技术开发和工程设计的基础。而且,在这些领域中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小,因此在我国应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重视实验室和学科建设,为实现发展消防科技的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2.进行消防体制改革

消防部队的职业化和社区消防是解决我国当前警力不足,提高火灾预防和扑救能力的有效途径。日本的消防员是公务员,60岁退休后还可以拿到丰厚的退休金,所以报考消防员的人数年年增加。在美国,尽管消防职业对人员素质要求高也有风险,但消防职业崇高、实惠。因而消防队员的人数充裕而且救灾装备齐全。在加拿大,由于林区消防和护林人员报酬高(每小时15加元),因此护林已成为热门工作,每年都有许多人求职,但由于条件较苛刻,除要有大专文凭、30岁以下男性,体格健壮条件限制外,严格的精神状态检测也难以通过,在求职人员中合格者少。被录用者首先要经6个月基本消防和医护知识培训,还要经过长时间高科技消防知识训练。

社区消防是现阶段提高火灾防治能力的手段之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制度也随之完善起来,火灾的防治社区责无旁贷。通过社区的消防宣传可以提高社区人员消防安全意识,另外社区义工还可以参与消防安全检查,火灾报警乃至与扑救。总之,社区消防在增强社区人员消防意识,消防监督和管理中能起到消防管理、监督和扑救补充作用。

消防产业中垄断性制约了我国消防技术的发展。消防机构既是监督者,又是生产者,还是受益者,因此行业垄断性使得目前我国消防车辆、器材装备等消防产品的利润的空间相当大。再者,地方保护使得一些假冒伪劣的消防产品充斥着我国消防市场,这严重损害了有信誉和竞争力的消防企业的利益,从而影响到消防技术的创新。我国已经加入WTO,消防产品的竞争从地方逐步发展到全球化,因此消防产品的垄断,只是暂时的,有序良好的市场调节下的竞争即将来临。为此,应该采取政府采购,增加竞争机制,消除消防设备和产品的行业性市场垄断。

3.重视消防社会化宣传及提高全民消防意识

尽管发达国家的消防技术先进且各有所长,但它们全民的消防意识都很高,国家也都重视消防的法制和消防的社会化宣传。消防技术发达的国家尚且非常重视消防安全意识,对消防科技相对落后,扑救能力相对较差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其作用更是巨大。比如,我们现在还只能依靠人力扑救森林大火,对于,我国现有的设备和消防队员的素质在应对高层建筑火灾时,只能望火兴叹。即使像在2004年2月15日吉林中百商厦发生的普通火灾的扑救工作,我们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提高全体公民的消防安全素质(逃生自救),防火于未然非常重要。

消防文化反过来会推动消防技术发展。文化因素是技术发展的“遗传基因”。广义上讲,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塑造不同形象的技术,技术上都涂抹着它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的色彩。技术、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使得技术、文化像科学一样日渐趋同,但文化多样性势必决定技术的多样性,这是发展中国家走发展具有民族特征技术之路的理论依据。与西方理性文化本位不同,中国自古有人文文化统一天下的传统,对不发达的技术投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有时候干脆就漠视技术的发展。这与西方只看中技术的经济效益而忽视技术的人文向度是两个极端。因此,中国要想发展技术就需要文化转型,同时保留对技术人文关怀的传统,就会融合出一种折衷的符合全人类利益的技术文化。文化对技术的推动作用多种多样,就消防技术而言,主要体现在可以依靠特定文化传统唤醒和维持一定的社会需求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可以滋生出的消费观念。旺盛的消费观念可以拉动社会内需,对技术、经济的发展都有激发作用。我国尽管在扩大内需方面作了许多工作,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根据马斯洛的人类需求的等级理论,我国的总体现状(消防技术的主要消费场所重要在城市)尽管达到了跃迁到安全需要的等级,但是特定消费文化限制了对消防技术产品的消费。退求其次,国家只有通过立法的形式进行强制消费,这种“他主性”的消费模式,只有转变为自主性的消费模式才能通过市场,传递给企业,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而推动消防技术的发展。因此,扩大消防宣传,增强全民的消防意识,改变人们消防消费观都是文化推动技术发展的内容。

参考文献:

大学消防论文范文第3篇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大学语文是消防指挥类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凸显现实消防人才培养宗旨服务职业任职能力需求。遵循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基本视域研究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祛除传统课程教学弊端,明确定位寻求课程新突破,拓展课程蕴含语言、人文和写作素养功能,提高语言文字实际应用水平,推动消防院校基础教育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消防院校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效途径,从文化思想大范畴领域建构人文素质教育网络,紧密配合现实消防需求选取富有时代实用文体文本,打牢学员学好消防指挥专业各类课程及接受通识教育奠定厚实基础知识。

(二)研究意义

宏观分析消防指挥类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构成现实客观依据,基于消防指挥类院校人文教育薄弱现状探究学员日益凸现的“文化贫血”现象,课程集工具性、人文性和思想性等价值特性,促成培养对象知晓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与人相处等相关人文价值理念,融汇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等时代主旋律培养人才内涵具体关键内容,助推消防指挥类院校教学改革方向和重新疏理教学效果,发挥课程现实消防需求“有业”和“乐业”服务影响力,增强培养对象语文素养、人文精神和表达能力,带动消防指挥类院校相关或相近课程教学改革,实现提高消防指挥类院校关于现实人才培养综合质量。

二.研究主要内容

在消防指挥类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基于现实消防实战需求的教学改革模式研究价值探究,遵循课程人本性、个性化和存在性原则,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研创消防指挥类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环境,建构富有生机教学结构和课程模块式教法系统。

(一)理论研究

1.关注前沿教学理念,探讨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改变消防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现状,探索本课程最新动向和最新成果,将其链接到院校对大学语文课程探索研究上。结合消防指挥院校学员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诉求,宏察消防院校教育发展现状和新时期基层部队对人才价值期望,微讨消防院校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方案,制订和实施适合消防指挥类院校有效方法教学模式,总体逐步实施拓展教学内容为核心构建素质型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理念。

2.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探索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方法与理论。语文是覆盖在所有课程或学科之上的,是一种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学问,学学语文同时也能学其他学科,而在其他学科里也有大学语文价值因素。可以这样说,对培养对象影响最大的也应该是大学语文教师,曾经一位毕业学子工作后回忆最多的也是语文教师给他(她)带来的潜移默化影响。分析学情与教情现状以及校内外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现状,细致入微探索研究大学语文课程性质、人文功能、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寻找突破,探索推进语文课程建设多元化教学模式,构建消防指挥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方法与教学理论。

3.以科学研究为助推,竭促课程学术领域与教学专业能力提升。消防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研究,在不断审视中课程性质与现代消防人才培养所肩负职责和任务,由知识型、经验型转向能力型、创新型方向发展。对于消防院校类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而言,需要教与学层面关注课程专业领域研究新进展,跟踪课程学科最新发展动态,领略专业研究领域感受、观点、结论和成果,强化提升自身专业科研意识与能力,研究解决教学出现各种实际问题,以深厚专业学术修养增强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内容理性。

(二)教学实践

1.重视课程建设。按照现代消防人才培养界定目标,在课程建设中紧密结合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学进度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教与学手段,改革考核方式,开放运行教学课件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探索课堂教学多元化,做好课程建设各环节,把大学语文课程工具性和文学性统一起来,打造精品课程,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2.改革教学模式。对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突破以往就文学讲文学或就写作讲写作孤立封闭式教学体系,广泛吸收各种知识发挥课程综合教育功能。在大学语文教学实践探索中提出讲究文本中心内容发散教学法正是消防指挥类院校大语文教学思想具体生动体现。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构建适合消防指挥类院校教学体系,改变了以往那种“喂养”式教学格局,促进培养对象均能找到探究发展个性才能价值领域,是一种被契合实践、理论和实践识规律能够体现大语文教学观指导融入“能鉴会赏、能写会作、能说会道”教学目标的有效理论和教学方法。

3.选择教材篇目。建构富有生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结构是现实时代要求和消防事业发展需要,是实现培养对象主体性原则需要。大学语文课程具体解决“教什么”是消防指挥类院校大学语文模式改革直面重大问题,针对性适时地选择讲授篇目体系建设,摒弃不适合时代精神篇目和适时添加符合时代潮流作品。譬如中学语文教材选过的基本上不选。不论是中国文学或是外国文学还是应用文例文,所选作品或例文文本基本上都是经典或典范。基于人文素质是建立在必要院校课程人文知识基础之上,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由阅读赏析、能力训练和实用写作等部分构成,让培养对象通过经典作品或典范例文阅读、模拟和学习,切实有效提高消防指挥类学员人文精神和语文运用能力,从而达到把大学语文课程改造为以全面培养消防指挥类院校现代指挥人才人文素质为宗旨典型课程,是消防院校新生进入院校后第一门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教育通识课程。

4.建设教学资源。消防指挥类院校大学语文课教学给现实消防人才培养创造的是一个可以尽情汲取知识、享受知识自由活动的开放式课堂。随着信息网络教学平台技术建设不断成熟,数字化信息化教学资源给大学语文教学带来了广阔教与学空间。消防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应以课程文化内涵眼光审视教学,以大文化视角研究教学方式方法。鼓励学员通过互联网亲身参与社会实践等多种渠道,建设教学资源正是实现这种“高度融合”和谐之境一种优化教学方式,突破传统教育理念束缚和单纯课堂教学模式,利于教学团队开展教研整合集体智慧,共同破解课程相关问题或完成同类型任务,创设链接课堂教学、课外自学一体化开放式教学环境,把教学内容和空间从课堂延伸辐射到图书馆、互联网和社会等资源建设之中,探索课堂教学多元化模式,逐步确立消防院校独特教学资源建设与增强教学效果有机结合知识视野模式。

三.研究创新点

审视大学语文教育人文性、交叉性、开放性、多元性、趣味性和应用性等多元价值特征,利于培养对象层次差异创造性发散思维,重新界定大学语文课程目标层次,让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拥有自己态度,创建消防指挥类院校特色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推动传统语文向现代语文不断转型,由过去狭义语文向当代广义语文拓展,让消防指挥类大学语文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突出大学语文课教法人文特色,填补了消防指挥类院校没有适合自己特色的大学语文教材空白。由此创造一种从课内到课外教学观念变化,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新型教学模式,实现立体化教学空间和资源、多样化和现代化教学方式,突破刻板划一传统评价模式使评价更富实效,形成消防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独立价值标准体系, 促进关乎现实消防需求现代指挥人才提升人文素养、培育人文精神和磨砺实践能力模式嬗变。

四.改革成效

在新形势消防指挥类院校整体文化观影响下,消防院校指挥类大学语文以语文知识传授和语文能力培养为轴心,探索研究和改革实践教材、教师和学员本源核心观点对话意义构建体系,合理巧妙地加强了与其他课程学科沟通、联系和渗透,进一步明晰课程教师肩负责任任务,学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以往较为沉闷状态局面课程教学得到了改变,有效提高培养对象的语文习惯、意识和素质,敢于质疑,学会探究,丰厚人才涵养知识结构土壤潜能挖掘锻炼。

大学消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消防;学科建制;实验室;同行评议 

    消防工程的学科建制与氧化燃烧学说和火灾科学的建立 

    消防工程学科在中国已经初步完成了自身的建制过程。回顾这段简短的历史,人们会注意到这个过程中的两次飞跃都与消防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火灾科学)的突破有关联。 

1.1  氧化燃烧学说的建立与消防工程学科的初建 

    氧化燃烧学说的建立促使消防工程学科摆脱对感性和经验知识依赖,使它发展为以近代科学理论为基础的一门科学。也正是对燃烧过程有了科学和正确的认识,攀谷嗣窃诨鹪值姆乐沃杏辛苏返睦砺壑傅迹兰际跸低骋惨蛭⑷肓丝蒲ю砺鄣男孪恃憾⑸酥实谋浠?nbsp;

    拉瓦锡于1777年向巴黎科学院提交了(燃烧概论)的报告,建立起了为近代消防学提供科学理论基础的氧化燃烧学说。1871年傅兰雅口译、徐寿笔译的(化学鉴原)是我国首先系统介绍西方化学知识的著作。但由于这些知识传播的范围仅限于少数知识阶层,加上将正确的燃烧理论应用于近代消防的概念并未传人我国,因此,它对人们的观念并未产生较大影响。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它才较全面地被我国接受并得到广泛传播。由于氧化燃烧学说揭示了火灾的成因和条件,氧化燃烧学说很快就在消防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科学的火灾观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指出扑灭和预防火灾的科学方法。 

    直至20世纪50年代,作为防火、灭火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经典燃烧三角”理论才被国人逐步认识和深化。氧化燃烧学说的建立和在中国的传播,最终在消防领域中起到了树立新消防观念、提供明确的灭火方法等作用。比如《消防警察全编》中就对火和火灾的危害有了比较科学和全面的系统的认识;指出消防是世界文明进步的产物,社会越发展火灾越频繁,消防就越显重要;树立了建立消防警察制度的观念;还强调为更好的灭火,要遵守救护人命是首要任务的原则,同时还要调查水利和地理并不断改良器械,提出3种科学的灭火方法。这本书虽然介绍的是源于欧洲的日本的消防理念和技术,但是足以说明随着氧化燃烧学说的确立,使消防科学和消防技术水平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和提高。 

1.2火灾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与消防科学的再建制 

    解放前,中国的消防科技主要是通过日本间接地向欧美学习,1905年清政府曾派少数人到日本短期学习近代消防。建国后的前30年以学习前苏联为主。为解决建国后中国消防科技人员急缺的问题,国家采取了以下一些方法:聘请前苏联消防专家举办培训班,选派学员到前苏联进修,在人民譬察干部学校设立消防专业等。1957年8月15日,我国选派巧名干部(俄语专业)到苏联留学两年。学成回国后,他们分别在消防教育、管理、宣传、科研等方面为振兴中国的消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是中国现代消防科研、教育事业的奠基人。消防教育开始兴起。 

    1956年1月9日在现在的中国刑警学院设消防教研室,增设消防专业。从留苏归来人员中选调8人担任消防教员,后历经文革周折的下放和重新启用,至1992年消防教研室和消防教育建制化,划归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2004年由武警学院开始招收消防工程专业方向的硕士生。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称“火灾实验室”),1992年由中国科学院批准边建设边对外开放,是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的我国火灾科学领域惟一的部级研究机构。1996年就招收12名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生。此时,中国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过程基本完成。 

    火灾科学在我国的确立和发展,使我国的消防科技水平能在同一个平台上与国外发达国家竞争和对话。20世纪询年代的h.w.艾蒙斯将质量守衡、动量守衡、能量守衡和化学反应原理用到建筑火灾的研究中,开创火灾过程机理研究的先河。爱丁堡大学的d.卓斯戴尔出版的《火灾动力学》系统地阐述了火灾科学的理论体系。 

    1985年国际火灾安全科学学会成立,其研究的领域包括伙灾化学、火灾物理、火灾动力学、火灾探测报警与自动灭火系统、被动防火技术、建筑防火设计、人在火灾中的行为、火灾风险评估、火灾调查、消防安全管理等。这标志着人类对火灾机理的认识从无知到近代的氧化燃烧学说,进一步飞跃到火灾动力学的研究阶段。 

2  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与驱动模式分析 

2,1  学科的建制化与驱动模式分析 

  学科建制化问题是科学史学家与科学社会学家共同关注的一大课题。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学者们对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学科发生建制化的过程与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人类活动的建制化是指由参与此类活动的人们形成某种有秩序的社会系统的过程,它也是一组适当的价值、信念、规范在人们思想中获得内化的过程。学科的建制化则指处于零散状态且缺乏独立性的一个研究领域转变为一门独立的、组织化了的学科的过程。 

    在一门准学科发生建制化的过程中,其研究者需为之提供辩护,以促成一系列事情,例如,基本问题域的确定、特有的研究方法或程式的构建、学术规范的确立以及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等的认知、认同与学科专业刊物的创建、学术队伍的组织化与培养学术后继的机制化等为特征的职业认同。 

    学术活动要实现高度建制化,除在共同体内部要建立相应的教育与管理组织外,还需要使该领域内的成果为整个学术共同体与社会接受和运用,即内部成果外部化。学科建制化的核心是指该学科的内部的学术活动的建制,而且学科(核心是学术)的建制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故而学术活动也可以在较低层次上实现不充分的建制化。 

    判断学科的建制化是否充分,应综合考虑建制化得以实施的规模与程度。西方学者都强调教育系统与管理系统方面的指标(博士培养计划的设立、学术权威机构的效力等)。人们除了着重考虑学术研究传统或范式的自主性、创造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内在标志外,还应考虑学术的社会效应,看它是否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是否为社会所认同并赢得较为充分的社会支持,如新学人的进入、研究资金的投入等。因此,人们在研究学科建制化时,大多对学科内部某些价值概念或学术信念的内化过程给予特别的关注,而不单只是考虑建制化过程的种种表现,如建立学会、出版刊物、学术交流制度与规范、后备人才培养制度等。 

    学科的形成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其核心是该社会系统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与集体行为之间的互动作用,这个管理—控制系统又可分为权力系统与权威系统。与之对应,学科建制或再建制化的动力机制(学科建制化的驱动模式),可理想地分为权威系统驱动模式与权力系统驱动模式。 

    发端于学术权威学科建制化或再建制化的结构,以非强制的方式建立学术范式、互动制度及相应的教育制度,通过展现学术魅力与社会功能吸引新学人。在此模式中建制化过程历时较长,往往带有自主性与“自辖性”。 

    而发端于学术权力乃至于社会权力结构的学科建制化或再建制化,以强制方式规定学术范式、互动制度及相应的教育制度。该模式建制化过程历时较短,常呈现出“他主性”与“他辖性”。 

    当然两种模式在学科的建制化中是交织在一起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学科的建制化历程发端于权力系统。 

2.2  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与驱动模式 

    消防工程学科在中国的建制化与公安部、武警学院的消防工程系、消防指挥系和公安部的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以及中国科技大学的火灾实验室密切相关。在这些单位中逐步形成一个从事消防科技研究的学术团体,并创建了消防科技杂志和中国消防协会。近几年,我国消防科技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并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和学科队伍。由于学科建制的初创是基于权力模式下“他主性”推动,从科学社会学以及科学学科建制化的相关理论可知,这种模式需要转变为权威系统模式下自主模式。 

    消防工程学科建制化的本质是学术建制化,而学术的建制化历程不但涉及学术专业团体或机构、学术刊物的组建,也涉及学术纲领的确立或重建。学术建制化成功与否取决于: 

    其一是要看是否会导致专业学术团体、刊物的出现,以及社会对消防学术的支持程度。 

    其二是要看是否出现成功的学术研究范式(或研究纲领)。 

    我国的现状是消防工程学科没有成熟的研究生教育,也没有部级核心期刊的消防工程学科杂志,这都不利于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 

    1956年初建立消防局不久便从全国各地抽调一些工程师,开始进行消防技术的科研工作:之后又从地方大专院校抽调了10多名毕业生,共计20多人,购买了一些设备,在消防局内组建了消防科学研究室,这是我国消防科研机构的雏形。1957年公安部开始筹建消防科学研究所,1963-1965年公安部的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相继成立。成都消防科学研究所、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沈阳消防科学研究所和上海消防科学研究在各具特色的研究领域中进行了出色的工作,参与消防科学的初建,并为完善消防科学的建制化作了学术上的积累。武警学院设有消防工程系、消防指挥系和一个以消防科技研究为主的科学技术研究所,它是为消防事业培养和输送专业技术人员的摇篮,也是惟一的一所设有消防本科专业的院校。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武警学院的消防本科教育以及“火灾实验室”所做的工作使消防工程学科完成了其初始的建制过程,并为它的再建制化奠定了基础。 

    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以及警学院消防专业的设置和人才的培养,都是在公安部的领导规划下建立的。因此,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是在权力驱动的模式下完成的。之后,该领域的一些专家在自由的学术研究中成长起来,逐渐成为权威系统的支柱,他们对消防工程学科进行辩护,使消防工程学科最终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认可。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消防工程学科在我国的初始建制化主要遵循权力系统驱动模式,这使得消防研究在我国未能充分地实现学术研究传统的多元化,由此导致较为单一的学术格局长期存在。’在此格局中展开学术批评十分困难,而学术互动的实质恰恰是理性的批判。笔者认为,学术研究最终走向专家系统驱动模式才是良性模式。 

3  权威消防学术期刊、研究生教育、实验室建设与消防学科再建制 

3.1  权威消防学术期刊、研究生教育与消防学科再建制 

    尽管武警学院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生,但是消防专业没有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制约了消防工程学科发展和完善。学科建制的必要条件之一是要有独立的知识体系,而知识体系构建的基础就是前沿知识的学术研究,研究生们是从事这种研究的学术后继。     

    史蒂芬·科尔,将科学知识分为核心知识和前沿知识,研究生教育的开展无疑是在拓展消防工程学科的前沿知识,从而随着对前沿知识的评价和认同,最终这些前沿知识会进入消防专业中共同认同的核心知识而变为消防本科生的教材内容,从而逐渐完善和发展消防工程学科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培养了消防科技领域内的科研梯队,从而保证了学术研究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学术建制化中重要的条件。     

    《科学》杂志上的论文所发表的各种主张代表着当下科学界的前沿知识。科学研究者在科学杂志的体系中接受调练,并通过在自己相关领域专业杂志上赢得声誉,也是将研究成果内化为该学科知识的必要条件。因此,科学杂志体系是科学事业的一个重要表征。 

    在前沿知识内化为核心知识的过程中反映出知识的产生和制造对学术期刊有很强的依赖性。科学家们通过发表文章在圈内得到认可。他们赢得的声望是靠同行评议来保证的,同行评议只不过是为应对纸张媒体的局限性而做的妥协。尽管同行评议会遗漏某些有价值的文章,但是通过同行评议对信息大幅度过滤显然是有必要的,当然这是权宜之举。总之,关于科学的著述业、版权、阅读和知识传播特征的问题,都不再是哲学家、社会学家和科学史家的事情,而是涉及科学家自身的事情。 

    消防刊物是交流消防工作经验、提高消防科学研究和技术水平、普及消防知识的一个很重要阵地。发达国家对此一向比较重视。据了解,日、美、英、法、前苏联、德等国的消防刊物就有78种。中国有《火灾科学》、《中国消防》、《消防科学与技术》《消防技术与信息》等,另外《武警学院学报》也刊登相当分量的消防科技类的文章,但遗憾的是消防类科技期刊中没有国家核心期刊。按照科学社会学的观点,科学是一种职业,科研工作者论文的社会评价是他们获取资源的重要条件,因此,消防科技核心期刊的筹建,也会激励他们的科研积极性。 

    建设学术杂志平台并发挥其在学科发展中的作用有助于消防学科的研究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同行评议是文章质量的保证,因此,消防科技杂志应该严格执行匿名专家审稿评阅制度,另外为了同世界接轨要加强期刊的规范化,在文章格式以及所办刊物的参数上可以参照世界上其他同类的杂志。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期刊杂志数字化的趋势下消防科技杂志也会电子、数字化。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科学杂志是科学知识中前沿知识经同行评议后的话语,它经过一般评价后会得到普遍的认可,从而变成该学科的核心知识,其中同行评议是文章质量的保证。而研究生教育正是扩大从事消防科学前沿知识研究队伍的主要手段,因此,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规模是衡量一个学科建制化完善与否的标准之一。可见,消防学科的建制化中,权威的学术杂志和研究生教育的建制也是十分重要的条件。 

    整个现代学术系统在中国的建制化历程的作用都与它在西方国家的建制化历程存在着重要区别。 

    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一直处于不断的社会转型之中,中国的现代学术事业也产生于这一伟大的历史转折期之中。就中国而言,现代学术系统的初始建制化历程大多采取权力系统驱动模式,虽然历时较短,但往往带有他主性。因此,尽管中国的现代学术系统已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在较为系统而客观研讨火灾科学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历史背景和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指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大重要任务是推进消防工程学科在我国的再建制。 

3.2  重点实验室建设促使消防学科的再建制过程 

    自1985年第一届国际火灾科学大会召开以来,各国相继建立火灾科学实验室,广泛开展前沿性火灾科学问题的部级研究的国际合作。火灾科学已成为当今非常活跃的交叉性科学研究领域,创新余地巨大。通过科学家们近20年的共同努力,认识了和正在认识火灾现象的基本特性,并已积极地利用和发展其他工程学科的成果来研究火灾安全技术原理。 

    1987年5月中国大兴安岭发生了特大森林火灾,工程热物理专业出身的范维澄意识到这是建立一个部级火灾研究机构的机遇。 

    1989年通过建立一个部级火灾实验室的可行性论证,在“需要对火灾进行系统研究,以深化对火灾机理和规律的认识,从而为制定正确的扑火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思想的指导下,在我国建立起来的“火灾实验室”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火灾科学,使消防工程学科出现了新的增长点,也解决了一些与火灾相关的消防工程和技术的问题。 

    火灾科学通过实验室研究建立数学模型,定性乃至定量地估计或预测出小概率事件—火灾危害的范围,这就是火灾风险评估,另外它还是研究火灾防治的科学基础和新原理,为从源头上取得火灾防治关键环节(“阻燃”、“探测”和“灭火”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提供科学支撑。  

  与国际上火灾科学的兴起相比,中国火灾科学的发展相对晚一些,但是“火灾实验室”长期立足于火灾安全的基础研究,重视在火灾动力学演化理论与防治技术基础方面原始创新,已取得了令国内外瞩目的进展。国际火灾科学学会前任主席昆梯尔对此予以高度评价,而且中国还获得2005年第八届国际火灾科学大会举办权,这都说明我国的火灾科学研究有了一定的国际地位。 

    重视工程技术的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武警学院等院校正逐步重视火灾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与之相反,“火灾实验室”则以立足于基础、注重应用、加强转化的整体发展思路,从理论向技术和工程延拓。 

    2001年末火灾实验室还争取到了国家首批科技奥运项目。这种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积极将基础研究成果向中下游延伸的思路,是“火灾实验室”研究工作的重要特征。现已取得了一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国家消防行业主管部门予以积极评价:对提高我国消防技术的整体水平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促进消防行业技术进步,起到了先导作用,已取得了重大的社会效益。 

4  结  语 

    有“消防工程”本科教育和“安全技术及工程”、“消防指挥学”硕士教育的武警学院与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的研究方向,有向基础理论(火灾科学)转移的趋势;而只有“工程热物理”方向博士教育的“火灾实验室”,则依托其火灾科学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向消防工程和技术领域延伸。这两种趋势说明,学术权威模式驱动下的火灾科学与权利模式驱动下的“消防工程”开始相互渗透,紧密相连。 

大学消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消防工程学科在中国基本上已完成了自身的建制化过程。笔者以中国消防工程学科建制化为切入点,分析了中国消防学科建制化的过程及其驱动模式;同时基于学术期刊在科学事业中地位和历史作用的分析,探讨了学术杂志与消防工程学科的关系,认为创建权威的学科杂志、进行研究生教育是使消防工程学科建制更加完善的必要条件之一;指出中国现有的消防学科的设置已不适应该学科在中国发展的现状,需要调整学科设置;认为消防学科正面临着自身再建制化的机遇。笔者强调,我国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立与中国火灾科学的兴起,不仅标志着消防工程学科知识体系的形成,而且使发端于权力系统的消防工程学科建制化过程具备了学术权威学科建制化或再建制化的结构。

[关键词]消防;学科建制;实验室;同行评议

1消防工程的学科建制与氧化燃烧学说和火灾科学的建立

消防工程学科在中国已经初步完成了自身的建制过程。回顾这段简短的历史,人们会注意到这个过程中的两次飞跃都与消防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火灾科学)的突破有关联。

1.1氧化燃烧学说的建立与消防工程学科的初建

氧化燃烧学说的建立促使消防工程学科摆脱对感性和经验知识依赖,使它发展为以近代科学理论为基础的一门科学。也正是对燃烧过程有了科学和正确的认识,攀谷嗣窃诨鹪值姆乐沃杏辛苏返睦砺壑傅迹兰际跸低骋惨蛭⑷肓丝蒲Ю砺鄣男孪恃憾⑸酥实谋浠?nbsp;

拉瓦锡于1777年向巴黎科学院提交了(燃烧概论)的报告,建立起了为近代消防学提供科学理论基础的氧化燃烧学说。1871年傅兰雅口译、徐寿笔译的(化学鉴原)是我国首先系统介绍西方化学知识的著作。但由于这些知识传播的范围仅限于少数知识阶层,加上将正确的燃烧理论应用于近代消防的概念并未传人我国,因此,它对人们的观念并未产生较大影响。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它才较全面地被我国接受并得到广泛传播。由于氧化燃烧学说揭示了火灾的成因和条件,氧化燃烧学说很快就在消防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科学的火灾观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指出扑灭和预防火灾的科学方法。

直至20世纪50年代,作为防火、灭火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经典燃烧三角”理论才被国人逐步认识和深化。氧化燃烧学说的建立和在中国的传播,最终在消防领域中起到了树立新消防观念、提供明确的灭火方法等作用。比如《消防警察全编》中就对火和火灾的危害有了比较科学和全面的系统的认识;指出消防是世界文明进步的产物,社会越发展火灾越频繁,消防就越显重要;树立了建立消防警察制度的观念;还强调为更好的灭火,要遵守救护人命是首要任务的原则,同时还要调查水利和地理并不断改良器械,提出3种科学的灭火方法。这本书虽然介绍的是源于欧洲的日本的消防理念和技术,但是足以说明随着氧化燃烧学说的确立,使消防科学和消防技术水平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和提高。

1.2火灾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与消防科学的再建制

解放前,中国的消防科技主要是通过日本间接地向欧美学习,1905年清政府曾派少数人到日本短期学习近代消防。建国后的前30年以学习前苏联为主。为解决建国后中国消防科技人员急缺的问题,国家采取了以下一些方法:聘请前苏联消防专家举办培训班,选派学员到前苏联进修,在人民譬察干部学校设立消防专业等。1957年8月15日,我国选派巧名干部(俄语专业)到苏联留学两年。学成回国后,他们分别在消防教育、管理、宣传、科研等方面为振兴中国的消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是中国现代消防科研、教育事业的奠基人。消防教育开始兴起。

1956年1月9日在现在的中国刑警学院设消防教研室,增设消防专业。从留苏归来人员中选调8人担任消防教员,后历经周折的下放和重新启用,至1992年消防教研室和消防教育建制化,划归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2004年由武警学院开始招收消防工程专业方向的硕士生。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称“火灾实验室”),1992年由中国科学院批准边建设边对外开放,是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的我国火灾科学领域惟一的部级研究机构。1996年就招收12名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生。此时,中国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过程基本完成。

火灾科学在我国的确立和发展,使我国的消防科技水平能在同一个平台上与国外发达国家竞争和对话。20世纪询年代的H.W.艾蒙斯将质量守衡、动量守衡、能量守衡和化学反应原理用到建筑火灾的研究中,开创火灾过程机理研究的先河。爱丁堡大学的D.卓斯戴尔出版的《火灾动力学》系统地阐述了火灾科学的理论体系。

1985年国际火灾安全科学学会成立,其研究的领域包括伙灾化学、火灾物理、火灾动力学、火灾探测报警与自动灭火系统、被动防火技术、建筑防火设计、人在火灾中的行为、火灾风险评估、火灾调查、消防安全管理等。这标志着人类对火灾机理的认识从无知到近代的氧化燃烧学说,进一步飞跃到火灾动力学的研究阶段。

2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与驱动模式分析

2,1学科的建制化与驱动模式分析

学科建制化问题是科学史学家与科学社会学家共同关注的一大课题。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学者们对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学科发生建制化的过程与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人类活动的建制化是指由参与此类活动的人们形成某种有秩序的社会系统的过程,它也是一组适当的价值、信念、规范在人们思想中获得内化的过程。学科的建制化则指处于零散状态且缺乏独立性的一个研究领域转变为一门独立的、组织化了的学科的过程。

在一门准学科发生建制化的过程中,其研究者需为之提供辩护,以促成一系列事情,例如,基本问题域的确定、特有的研究方法或程式的构建、学术规范的确立以及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等的认知、认同与学科专业刊物的创建、学术队伍的组织化与培养学术后继的机制化等为特征的职业认同。

学术活动要实现高度建制化,除在共同体内部要建立相应的教育与管理组织外,还需要使该领域内的成果为整个学术共同体与社会接受和运用,即内部成果外部化。学科建制化的核心是指该学科的内部的学术活动的建制,而且学科(核心是学术)的建制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故而学术活动也可以在较低层次上实现不充分的建制化。

判断学科的建制化是否充分,应综合考虑建制化得以实施的规模与程度。西方学者都强调教育系统与管理系统方面的指标(博士培养计划的设立、学术权威机构的效力等)。人们除了着重考虑学术研究传统或范式的自主性、创造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内在标志外,还应考虑学术的社会效应,看它是否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是否为社会所认同并赢得较为充分的社会支持,如新学人的进入、研究资金的投入等。因此,人们在研究学科建制化时,大多对学科内部某些价值概念或学术信念的内化过程给予特别的关注,而不单只是考虑建制化过程的种种表现,如建立学会、出版刊物、学术交流制度与规范、后备人才培养制度等。

学科的形成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其核心是该社会系统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与集体行为之间的互动作用,这个管理—控制系统又可分为权力系统与权威系统。与之对应,学科建制或再建制化的动力机制(学科建制化的驱动模式),可理想地分为权威系统驱动模式与权力系统驱动模式。

发端于学术权威学科建制化或再建制化的结构,以非强制的方式建立学术范式、互动制度及相应的教育制度,通过展现学术魅力与社会功能吸引新学人。在此模式中建制化过程历时较长,往往带有自主性与“自辖性”。

而发端于学术权力乃至于社会权力结构的学科建制化或再建制化,以强制方式规定学术范式、互动制度及相应的教育制度。该模式建制化过程历时较短,常呈现出“他主性”与“他辖性”。

当然两种模式在学科的建制化中是交织在一起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学科的建制化历程发端于权力系统。

2.2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与驱动模式

消防工程学科在中国的建制化与公安部、武警学院的消防工程系、消防指挥系和公安部的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以及中国科技大学的火灾实验室密切相关。在这些单位中逐步形成一个从事消防科技研究的学术团体,并创建了消防科技杂志和中国消防协会。近几年,我国消防科技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并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和学科队伍。由于学科建制的初创是基于权力模式下“他主性”推动,从科学社会学以及科学学科建制化的相关理论可知,这种模式需要转变为权威系统模式下自主模式。

消防工程学科建制化的本质是学术建制化,而学术的建制化历程不但涉及学术专业团体或机构、学术刊物的组建,也涉及学术纲领的确立或重建。学术建制化成功与否取决于:

其一是要看是否会导致专业学术团体、刊物的出现,以及社会对消防学术的支持程度。

其二是要看是否出现成功的学术研究范式(或研究纲领)。

我国的现状是消防工程学科没有成熟的研究生教育,也没有部级核心期刊的消防工程学科杂志,这都不利于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

1956年初建立消防局不久便从全国各地抽调一些工程师,开始进行消防技术的科研工作:之后又从地方大专院校抽调了10多名毕业生,共计20多人,购买了一些设备,在消防局内组建了消防科学研究室,这是我国消防科研机构的雏形。1957年公安部开始筹建消防科学研究所,1963-1965年公安部的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相继成立。成都消防科学研究所、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沈阳消防科学研究所和上海消防科学研究在各具特色的研究领域中进行了出色的工作,参与消防科学的初建,并为完善消防科学的建制化作了学术上的积累。武警学院设有消防工程系、消防指挥系和一个以消防科技研究为主的科学技术研究所,它是为消防事业培养和输送专业技术人员的摇篮,也是惟一的一所设有消防本科专业的院校。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武警学院的消防本科教育以及“火灾实验室”所做的工作使消防工程学科完成了其初始的建制过程,并为它的再建制化奠定了基础。

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以及警学院消防专业的设置和人才的培养,都是在公安部的领导规划下建立的。因此,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是在权力驱动的模式下完成的。之后,该领域的一些专家在自由的学术研究中成长起来,逐渐成为权威系统的支柱,他们对消防工程学科进行辩护,使消防工程学科最终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认可。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消防工程学科在我国的初始建制化主要遵循权力系统驱动模式,这使得消防研究在我国未能充分地实现学术研究传统的多元化,由此导致较为单一的学术格局长期存在。’在此格局中展开学术批评十分困难,而学术互动的实质恰恰是理性的批判。笔者认为,学术研究最终走向专家系统驱动模式才是良性模式。

3权威消防学术期刊、研究生教育、实验室建设与消防学科再建制

3.1权威消防学术期刊、研究生教育与消防学科再建制

尽管武警学院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生,但是消防专业没有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制约了消防工程学科发展和完善。学科建制的必要条件之一是要有独立的知识体系,而知识体系构建的基础就是前沿知识的学术研究,研究生们是从事这种研究的学术后继。

史蒂芬·科尔,将科学知识分为核心知识和前沿知识,研究生教育的开展无疑是在拓展消防工程学科的前沿知识,从而随着对前沿知识的评价和认同,最终这些前沿知识会进入消防专业中共同认同的核心知识而变为消防本科生的教材内容,从而逐渐完善和发展消防工程学科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培养了消防科技领域内的科研梯队,从而保证了学术研究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学术建制化中重要的条件。

《科学》杂志上的论文所发表的各种主张代表着当下科学界的前沿知识。科学研究者在科学杂志的体系中接受调练,并通过在自己相关领域专业杂志上赢得声誉,也是将研究成果内化为该学科知识的必要条件。因此,科学杂志体系是科学事业的一个重要表征。

在前沿知识内化为核心知识的过程中反映出知识的产生和制造对学术期刊有很强的依赖性。科学家们通过发表文章在圈内得到认可。他们赢得的声望是靠同行评议来保证的,同行评议只不过是为应对纸张媒体的局限性而做的妥协。尽管同行评议会遗漏某些有价值的文章,但是通过同行评议对信息大幅度过滤显然是有必要的,当然这是权宜之举。总之,关于科学的著述业、版权、阅读和知识传播特征的问题,都不再是哲学家、社会学家和科学史家的事情,而是涉及科学家自身的事情。

消防刊物是交流消防工作经验、提高消防科学研究和技术水平、普及消防知识的一个很重要阵地。发达国家对此一向比较重视。据了解,日、美、英、法、前苏联、德等国的消防刊物就有78种。中国有《火灾科学》、《中国消防》、《消防科学与技术》《消防技术与信息》等,另外《武警学院学报》也刊登相当分量的消防科技类的文章,但遗憾的是消防类科技期刊中没有国家核心期刊。按照科学社会学的观点,科学是一种职业,科研工作者论文的社会评价是他们获取资源的重要条件,因此,消防科技核心期刊的筹建,也会激励他们的科研积极性。

建设学术杂志平台并发挥其在学科发展中的作用有助于消防学科的研究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同行评议是文章质量的保证,因此,消防科技杂志应该严格执行匿名专家审稿评阅制度,另外为了同世界接轨要加强期刊的规范化,在文章格式以及所办刊物的参数上可以参照世界上其他同类的杂志。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期刊杂志数字化的趋势下消防科技杂志也会电子、数字化。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科学杂志是科学知识中前沿知识经同行评议后的话语,它经过一般评价后会得到普遍的认可,从而变成该学科的核心知识,其中同行评议是文章质量的保证。而研究生教育正是扩大从事消防科学前沿知识研究队伍的主要手段,因此,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规模是衡量一个学科建制化完善与否的标准之一。可见,消防学科的建制化中,权威的学术杂志和研究生教育的建制也是十分重要的条件。

整个现代学术系统在中国的建制化历程的作用都与它在西方国家的建制化历程存在着重要区别。

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一直处于不断的社会转型之中,中国的现代学术事业也产生于这一伟大的历史转折期之中。就中国而言,现代学术系统的初始建制化历程大多采取权力系统驱动模式,虽然历时较短,但往往带有他主性。因此,尽管中国的现代学术系统已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在较为系统而客观研讨火灾科学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历史背景和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指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大重要任务是推进消防工程学科在我国的再建制。

3.2重点实验室建设促使消防学科的再建制过程

自1985年第一届国际火灾科学大会召开以来,各国相继建立火灾科学实验室,广泛开展前沿性火灾科学问题的部级研究的国际合作。火灾科学已成为当今非常活跃的交叉性科学研究领域,创新余地巨大。通过科学家们近20年的共同努力,认识了和正在认识火灾现象的基本特性,并已积极地利用和发展其他工程学科的成果来研究火灾安全技术原理。

1987年5月中国大兴安岭发生了特大森林火灾,工程热物理专业出身的范维澄意识到这是建立一个部级火灾研究机构的机遇。

1989年通过建立一个部级火灾实验室的可行性论证,在“需要对火灾进行系统研究,以深化对火灾机理和规律的认识,从而为制定正确的扑火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思想的指导下,在我国建立起来的“火灾实验室”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火灾科学,使消防工程学科出现了新的增长点,也解决了一些与火灾相关的消防工程和技术的问题。

火灾科学通过实验室研究建立数学模型,定性乃至定量地估计或预测出小概率事件—火灾危害的范围,这就是火灾风险评估,另外它还是研究火灾防治的科学基础和新原理,为从源头上取得火灾防治关键环节(“阻燃”、“探测”和“灭火”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提供科学支撑。

与国际上火灾科学的兴起相比,中国火灾科学的发展相对晚一些,但是“火灾实验室”长期立足于火灾安全的基础研究,重视在火灾动力学演化理论与防治技术基础方面原始创新,已取得了令国内外瞩目的进展。国际火灾科学学会前任主席昆梯尔对此予以高度评价,而且中国还获得2005年第八届国际火灾科学大会举办权,这都说明我国的火灾科学研究有了一定的国际地位。

重视工程技术的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武警学院等院校正逐步重视火灾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与之相反,“火灾实验室”则以立足于基础、注重应用、加强转化的整体发展思路,从理论向技术和工程延拓。

2001年末火灾实验室还争取到了国家首批科技奥运项目。这种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积极将基础研究成果向中下游延伸的思路,是“火灾实验室”研究工作的重要特征。现已取得了一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国家消防行业主管部门予以积极评价:对提高我国消防技术的整体水平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促进消防行业技术进步,起到了先导作用,已取得了重大的社会效益。

4结语

有“消防工程”本科教育和“安全技术及工程”、“消防指挥学”硕士教育的武警学院与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的研究方向,有向基础理论(火灾科学)转移的趋势;而只有“工程热物理”方向博士教育的“火灾实验室”,则依托其火灾科学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向消防工程和技术领域延伸。这两种趋势说明,学术权威模式驱动下的火灾科学与权利模式驱动下的“消防工程”开始相互渗透,紧密相连。

大学消防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消防燃烧学;考试;改革

消防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公安消防部队建设和业务工作需要,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能在公安消防部队从事消防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专业基础课消防燃烧学的传统考试方法存在的弊端使其不能适应消防高等教育的目标,因此,我院从2012年上半年起对消防燃烧学课程考试方法进行改革,历时三个学期,面向消防两系,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原考试方法存在的问题 消防燃烧学课程原考试方式主要包括三部分,闭卷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分别占80%、10%和10%。这种考试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考试形式单一,缺乏对课程考核的过程管理,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二是知识考核多,能力考核少,课程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课堂笔记、教师划定的范围和指定的重点,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评价[ 1] 。因此,很容易造成一考定成败。

二、考试方法改革的基本思路与实施 考试方法改革的目的是使消防燃烧学课程考试真正成为评价和改进教学的重要手段,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的重要手段。[ 2]

(1)考试内容组成多元化。新考试方法在原考试方法基础上增加了探究式作业、课程论文,共由五个部分组成。闭卷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8%,探究式作业成绩占6%,课程论文成绩占6%,实验成绩占10%。

(2)闭卷考试更加注重考核综合运用能力。其除了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记忆能力外,还调整了主客观题的比例,增大了考核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题目的比例。在简答题中设置了实际火灾案例分析题,使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平时成绩注重过程跟踪。以往消防燃烧学课程的平时成绩主要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确定,改革后,平时成绩除作业完成情况还包括上课状态、参与课程建设情况、参与课程相关的科技制作及科研项目等情况。

(4)制定了详细的探究式作业和课程论文的评价标准。本着科学性、可操作性、客观公正的评估原则,从学习态度、解决问题的方法、交流与合作、取得的成效等多方面考查探究式作业完成情况。对于消防燃烧学中重要的知识点,以实际火灾案例为背景拟定题目,让学生撰写课程论文。参照毕业论文的评价标准,制定了课程论文的评价标准。

三、考试改革的成效

(1)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由于学习全过程都纳入考核范围,学习风气大大好转。有60余人次先后参与到课题组老师的青年教师计划项目、公安部科技强警等项目中来。有86人次参与了课题组老师的科技制作项目,其中获省部级奖励两项,院级奖励3项。

(2)考核全面,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改革后考核方式既有理论知识考核又有能力考核,卷面考试前三道题分别是概念题、填空题和选择题,这些题考核学生较低层次的知识水平;而第四题是论述题(包含综合分析和应用题),考核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3)更新了试题库。更新了消防燃烧学试题库,增加了75道综合应用题。从题库中随机抽题,实现了教考分离,更加客观、公平、公正地评价教学效果。

(4)探究式作业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探究式作业不仅让学生巩固了知识、掌握了解题技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

(5)课程论文开拓了学员思维。课程论文撰写需要学员弄通教材基础知识,查阅资料,进行论证。在完成论文过程中,学生的归纳、综合、分析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6)学员成绩明显提升。和改革前相比,学员的整体成绩明显提高,不及格率平均下降了30%,平均分数提高了3~5分。

总之,考试方法的改革实现了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管理,对于培养会学习、能思考的创新型消防专业人才起到了促进作用,转变了考风、教风和学风。

参考文献:

大学消防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消防行政执法 法制 文明执法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0-0321-01

公安消防机构管辖的范围可谓宽泛,涉及到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消防安全。公共娱乐场所、公众聚集场所、易燃易爆场所的消防安全。还涉及建筑审核、装修审核、竣工验收等消防监督环节。研究和解决当前消防行政执法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是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迫切需要。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法治政府,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消防行政执法现状

(一)执法环境较差,难以严格执法

少数领导干部法治观念淡薄,以言代法,把自己的话变成法上之法,严重损害了法律的严肃性和消防部队的形象。以权代法,超越规定的职权范围,乱下指示,乱批文件,任意干预行政执法,严重影响消防执法活动的正常进行。干扰执法,给违法者讲情,说好话,开脱责任,下级执法机关做出的决定经常因上级领导干预而改变,造成执法工作非常被动,使执法人员心灰意冷,不能积极工作。

(二)队伍素质不高,造成执法环节不严

消防行政执法者政治素质不高,消防官兵要有防腐拒腐能力,“打铁先得本身硬”,只有自己“硬”了,才能确保执法严格。目前,一些地方的执法人员有法不依,执法犯法,,徇私枉法。从而直接影响到行政执法效果。我国近年来的几场大火后期调查处理时都发现有权钱交易,执法人员收受或索取贿赂就是例证。业务素质不高。一些单位的执法人员是直接从其他岗位调任,他们既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也不懂具体的消防法律法规,如此直接从事消防执法工作。势必造成执法不严的问题。

二、消防监督检查工作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消防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虽然现行《消防法》对大部分违法行为的处罚取消了前置条件,即公安消防机构发现消防违法行为后,即可进行违法处罚,同时进行责令改正,但对改正的效果没有相应的规定,时常出现消除火灾隐患落实不力等情形,治理火灾隐患陷入了“以罚代改” 、“重罚轻改”或“只罚不改”困难局面。《消防法》虽然规定了除追缴消防罚款以外的公安消防机构处罚决定都可以采取行政强制,但公安消防机关力量和能力不能完全满足对每个行政强制都能执行到底,况且有些消防行政强制国家强制执行机关执行时难度就很大,所以行政强制在实际消防执法存在的问题有待解决。

(二)消防监督人员少,部分人员业务素质不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消防安全重点单位规模大、分散广、数量多,但基层消防监督人员编制少,不能较好地开展辖区消防执法工作;加上部分消防监督人员素质不高,有的消防监督人员不熟悉消防技术标准和消防监督程序,缺乏法律知识,不能及时、准确发现火灾隐患等等。此外,受部队编制的约束,消防监督岗位人员变动频繁,导致执法人员的素质参差不一。

(三)个别消防监督人员思想发生蜕变,

少数消防监督干部,利用手中掌握的消防监督的特殊职权为个人的后路、退路或所谓的应得利益,广交社会朋友,其目的不是为了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而是搞“感情投资” ,以求回报;有的交酒肉朋友,“酒杯一端,政策放宽” ,“收下两条烟、隐患放一边” ,,执法思想和世界观产生了本质蜕变,已经由执法者沦落为消防事业的“拦路虎”。

(四)公安消防机构的执法受地方“说情风”影响,受制于人受传统旧观念的遗害和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办事、办案说情风盛行,人情高于法,以情代法,很多执法办案中都会遇到人情关系,说情者无所不在,无孔不入。同时,消防部队的业务经费由地方保障、消防业务受地方领导,客观上对消防监督执法带来不利影响。尤其是一些地方上的领导说清,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执法人员的依法、公正、公平执法。

三、如何在消防行政执法工作中做到文明执法

(一)加强对执法队伍的管理, 切实重视人文关怀

加强对执法队伍的管理,切实重视人文关怀执法队伍是消防执法的主体,也是执法实践活动和谐的重点。因此,加强消防执法队伍的建设,重视人文关怀非常必要。人是管理中的首要因素,在管理活动中必须树立人本的观念,把关心人、尊重人、激励人、发展人放在首要地位。总书记指出:在军队建设中,必须充分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心系基层、情系官兵,切实维护官兵权益,不断改善官兵物质文化生活条件。

(二)提高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强化“执法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

消防行政执法人员在成为消防执法人员之前,必须通过严格考试与筛选,择优上岗,择良而选用。确实把那些政治素质高,精通业务,脚踏实地工作。德才兼备的干部用到执法岗位上来。同时要建立岗位岗前培训、错案责任追究、职业保障等相关制度,用行之有效的制度来约束其执法行为,用制度来不断地改进执法者的自我约束力和道德行为,用制度来规范执法者严格遵守法律的自觉性,从而保障执法工作的公平公正性。

(三)加强消防宣传教育,营造一个全民参与消防的社会氛围

消防各有关单位要履行消防宣传职责,并纳人工作责任制,要以新《消防法》的颁布以及公安部的新颁布的三个令等法律法规制度的实施为契机,使各级领导、各部门、各行各业和广大人民群众知晓自己应履行的消防安全职责和义务,积极支持和配合公安消防机构依法履行职责,形成良好的消防执法环境,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原则,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化的消防工作网络,努力的营造一个全民参与消防的社会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 陈欢.浅析消防责任事故罪客观要件的瑕疵――对《刑法》第139条的修改建议[期刊论文]-消防科学与技术2008,27(2)

2. 徐强.杨希之.刘福存.消防监督工作应系统抓好"八个环节"[期刊论文]-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1(6)

3. 方升 如何规范消防监督行为初探[会议论文]-2007

4. 张善竹.张金敏.刘福存.消防监督检查应具备的基本功探讨[期刊论文]-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30(2)

大学消防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消防工程;应用型本科;教学体系;培养方案;改革

【中图分类号】TU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型教育转变为大众型教育,高等教育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的机遇,同时面临着更加严酷的激烈竞争和挑战[1]。目前,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这使得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在社会需求变化下,应用型人才已向专科层次向本科甚至更高层次延伸。因此,正确认识应用型本科教育与传统本科教育之间的差异,研究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消防工程专业定位

新世纪应用型人才标准不仅仅取决于技能和知识的数量,更取决于知识的创新能力。而传统的本科教育模式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够。作为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主的西南林业大学消防工程专业,在专业建设的过去9年里,一直积极探索符合国情和校情的教学体系改革的新思路,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从未停止相关的研究和实践。

1.1“教育需要”的分析

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约翰・杜威(Dewey)提出了“教育需要”的概念。他指出,“教育需要”的焦点是学习者,而不是有关学科的教育规划。通过“需要分析”所分辨出来的需要,应该是专业发展活动,即可以让有关专业人员得到满足的需要[2]。对应用型本科人才进行“需要分析”,除了考虑到学习者的需要之外,还要考虑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西南林业大学消防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前进行的“教育需要”调研中,主要考虑学习者和用人单位的需要。通过利用本科毕业设计和相关教研项目的支持,对历届毕业生就业方向、工作胜任情况、知识技术运用情况进行跟踪反馈;针对相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评价、岗位适应情况和欠缺技能等方面进行回访;并邀请相关行业一线工作专家对培养方案进行研讨,最终确定了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主的专业定位。

1.2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与传统本科之间在培养目标上存在明显的区别。传统本科培养的是基础知识宽厚、综合素质较高,并具有良好自学能力的精英型人才。目的是为更高层次教育提供生源的任务,其培养是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但其岗位针对性不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以适当拓宽专业面和知识面,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适当的专业技能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即培养具有一定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高综合素质,有较强实践能力和适应性,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现场工程师[3]。这种创新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中的问题能力是区别于应用型专科人才最大的特征。

依据西南林业大学校情,我校消防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上主要着重体现为“应用型”,而非传统“学术型”或“研究型”。为此,我校消防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知识扎实,掌握火灾科学基本理论、消防政策法规和消防安全技术与方法,能在公安消防部队、武警森林部队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消防技术及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评价、检测、监察、教育和培训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 培养方案改革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教学改革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指导和依据,凝聚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对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校消防工程专业自2003年以来逐步明确专业定位,着眼于培养“用人单位能用、好用;学习者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人才。经历了2006年和2012年两次培养方案的修订,突出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过程。

2.1培养方案基本框架

培养方案由“三大教学体系”构成: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课外教学体系。消防工程专业总学分定为170学分,其中理论教学环节134.5学分,实践性教学环节27.5学分,课外教学8学分。培养方案的整体框架见图1。

2.2培养方案制定思路

(1)以大安全类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背景,以森林消防、城镇消防两条主线为基础,采用“模块化”课程设置框架。消防工程专业一级学科为安全工程,这决定了消防工程理论基础是以安全科学,因此《安全系统工程》作为该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程。

(2)以“两条主线(森林消防、城镇消防)+三大模块(基础理论知识、火灾预防、火灾扑救及善后处理)”为骨架构建培养方案。结合我校校情,林业属我校优势学科,如何结合“林业”概念贯穿到消防工程专业中,建立有西部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专业是在两次培养方案修订中一直专注的问题。为此,结合“教育需要”和专业特色并举,构建了森林消防和城镇消防两条专业发展主线,并将森林消防、城镇消防共性的理论部分从学科角度加以概括,如《消防燃烧学》和《林火原理》两门课程。

(3)以为地方企业和公安消防部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总体目标,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为满足地方公安消防部门、铁路消防部门和消防工程公司等对消防专业人才的需求,通过在培养方案修订前的历届毕业生跟踪反馈,增加了专业核心课程中城镇消防的比重,由2003版教学计划的50%提高到2012版教学计划的75%。

(4)增加选修课数量、种类和层次,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以适当拓宽专业面和知识面,实行宽口径,重实践。从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多数学生就业时选择与消防相关的工作,但将近三成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大学生村官或进一步深造。为满足这些学生的“教育需要”,培养方案中增加了选修课数量、种类和层次。如公共选修课面向全校进行,旨在扩展学生视野;专业选修课程可以根据拟就业方向进行选择。

3 实践教学环节改革

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消防工程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工科专业,其实践性教学环节内容较多,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等环节。通过各种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将课堂学习中所获得的理论知识进行转化和拓展,这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1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实验方面。在实验教学工程中,学生仅依据实验指导书上的实验步骤与方法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法深入的理解实验的内涵[4]。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缺乏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报告存在缺乏对结果深入分析等问题。

(2)课程实习(设计)方面。由于各门课程之间相互独立,每个课程设实习(设计)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满足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没有从全局性、系统性进行考虑。实习基地比较缺乏,企业从经济方面、安全方面考虑,不愿接受在校学生来企业实习。多数实习单位没有同学校建立单位之间的联系,更多的是靠教师个人联系,这使得这种合作关系不够紧密。

(3)毕业设计(论文)方面。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相对陈旧,涉及的实际问题较少,缺乏学生综合解决问题能力训练。期间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求职,使得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视程度、精力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3.2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探索

(1)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逐步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比重,降低验证性实验项目比重。我校2012版消防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充分发挥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作用,不断整合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主要以减少验证性实验,增设综合性研究性实验为主。如《建筑材料》实验课程不再以某一实验方法为教学手段,而是以综合判定材料性能指标为手段,既依据相应国家标准,又在创造性上开拓检测材料性能指标的新方法;在第二课堂活动中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如在过去办学9年中,消防工程专业获得6项大学生创新基金的资助。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2)整合与优化课程实习(设计)内容,变课程实习(设计)为综合实习(设计)。根据课程的特点及课程之间的关联程度,整合课程实习(设计)内容,以专业为主线,打破原有课程的界限,注重多学科、多课程知识交叉和集成。如可以将“防排烟工程”课程实习(设计)和“消防给水工程”课程实习(设计)相结合,“火灾自动报警与联动控制”课程实习(设计)和“消防技术装备”课程实习(设计)相结合。这种结合可以改变单科课程实习(设计)各自为政的现状,用系统的观点来认识课程实习(设计)。

(3)探索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新模式,构建“产学研结合,校企结合”的办学机制。为了使学生能深入了解毕业后的工作,学校积极加强了与社会单位的广泛联系,构建“产学研结合,校企结合”的办学机制[5]。利用我校在技术、人才、科技成果方面的优势,主动地为地方各级政府和企业开展各类应用型课题研究、技术咨询、培训等。在与政府和企业开展技术服务的同时,学校也依托合作单位建立了实践教学平台,如最近五年,西南林业大学先后与云南省消防协会、云南森林自然中心、楚雄紫溪山自然保护区、云南华铄消防培训学校、云南泰康消防化工集团等单位签署了消防工程专业共建协议。

(4)改革毕业设计(论文)方式。鉴于应用型本人人才与传统型本科人才的区别,我校将毕业论文(设计)提交形式分为工程设计方案、科学研究论文、制作的实物三种类型。学生不再专注于论文,而是更多的转向创造性的设计和动手能力的制作上,是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大大提高。

(5)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鼓励“双师型”人才。教师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与指导者,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6]。我校在2012年实施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鼓励专业教师向“双师型”转化,并在制度上和经费上给予了保证。目前,我校消防工程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比42.8%,确保了各项实践教学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4 结束语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指导和依据,凝聚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对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在西南林业大学2012版消防工程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修订组一致认识到消防工程专业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是适应时展要求,通过培养方案中“三大体系”和“两条主线”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合格的“应用型”消防工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

致谢:

本论文得到了西南林业大学消防工程教研室同仁和西南林业大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韩霜,宋晓明.对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19):3182-3183

[2]洪林,王爱军.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9):5-8

[3]陈芳,马天柱.试论应用型本科教育[J].教育学论坛,2011(14):236-237

[4]刘金龙,李长花,王青,安静波.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探索[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1):93-96

大学消防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消防技术;社会发展;新要求

21世纪是全球发生伟大变革的时代,在这个崭新的世纪里,中华民族必将创造新的辉煌,消防事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一个方面,也将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作为现代化的文明国都,必须有安全、和谐、繁荣、健康、整洁等诸多条件,其中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乃是至关重要的前提。近年来,我国消防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对消防技术又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

一、消防技术发展现状

1.中国经济社会的繁荣进步带来了巨大的消防安全需求,也推动了中国消防技术的发展。中国人民政府也高度重视先进的消防技术在提高火灾控制能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方面的重要作用。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火灾消防技术从无到有,是实验室研究到理论模型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步,基本上改变了过去中国消防技术非常落后的状态,研究出了大量的科技成果,也建立了一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专业化消防队伍,缩小了和世界发达国家在消防技术方面的差距。

2.随着人们综合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么对消防的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对消防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为提高消防安全水平提供了更多的先进方法和技术支持。消防技术在社会安全功能作用越来越明显,社会需求也日益增加。人们对火灾现象和规律的研究不断深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火灾发生过程和造成的严重后果进行定量表述和分析,并且产生了一门新兴的学科—消防安全工程学,初步建立了性能化体系和设计系统。

二、在社会发展中对消防技术的新要求

1.注重火灾动力学理论和火灾风险控制的研究和应用。消防安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火灾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燃烧理论的不全面使得消防技术处于一种不成熟的状态。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形势下,要深入研究火灾机理、火灾动力学的理论和火灾风险控制方法,推动火灾科学新手段的开发利用,在常规条件下进行火灾过程的计算、火灾后果的科学分析提高公民的安全防范意识,加快新的消防技术的发展[3]。进行火灾探测报警系统和灭火技术的研究,在这两方面开展自动灭火抑爆系统动力学的研究,开发出高层建筑火灾智能型的报警系统,可以远距离控制放泡沫的灭火系统,采用现代化的消防系统和消防器材。

2.推进城市地区火灾风险的防御和消防安全保护能力研究。引进发展火灾动力学的相关知识,对城市火灾频发的区域和特点进行认真研究和评估,对城市消防供水、站点、装备进行结合,开展城市消防计划、消防供水和消防力量的优化配置等,提高城市在消防安全方面的整体水平。运用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估技术和现有的消防资源进行合理防护。城市的灭火救援力量要进行合理配置,提高灭火技术,通过引进最不利火灾规划场地的概念,开发城市灭火救援力量的实用技术软件,把城市火灾和其它灾害事故在等级划分时进行清楚区分,建立一套灭火力量等级出动的新理念。

3.研究开发出新型的消防设施和应用技术。建立城市消防的重点保护地区和火灾四栋报警网络控制中心,和消防指挥的中心地区联网,形成城市对各类灾害事故的检测、预警和采取措施的综合平台,加强在火灾早期的多信号感知和职能识别技术,火灾探测器的模型,气体灭火系统的评价方法、细水雾灭火系统的工程研究和应用。进行建筑结构耐火性能评价和抗火设计技术的研究,为了有效避免火灾中建筑物的坍塌造成的人员伤亡,需要进行楼宇系统建筑物的耐火性能评价和抗火技术的深入研究。其中主要包括:热、力共同作用下建筑物受损坍塌的事先预测、提高建筑物耐火性能的方法和构建对建筑物结构耐火性能的科学评价方法;对防火涂料进行安全性能评估,进行新型结构和新型材料的耐火性能研究;对跨度空间大的钢结构建筑火灾升温模型和抗火设计方法深入研究;对建筑物火灾灾难性坍塌的机理及规律研究,提高建筑物的抗火灾能力。

4. 开展消防经济学与功能性强的消防工程科学方法和先进技术的研究。在火灾风险与消防投入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有利于取得综合社会效益的平衡点,对消防经济学与性能化消防工程的研究进行深入研究。建立规范的完善的指导性文件、在最广泛程度上寻找科学的评价方法。寻找可以进行性能化研究先进指南和工具,在建筑的耐火性和防火技术方面进行细致研究,包括建筑物的零配件,建筑物失火抗火过程的理论计算和试验分析,在建筑物烟气毒性和失火现场排烟技术和消防阻火技术的研究,在火灾原因的调查技术方面,用火灾动力学的理论和现场测量所得的数据形成规律自主开发线性方法、迎着火灭火的方法等等进行原因的判定。建立超大型工程项目进行消防安全的全面设计,在火灾烟气流过程的研究中,重点研究解决三种模拟界面的处理,建立浮力影响、炭黑的生成和输运、热辐射等相互作用的理论模型,满足在新的社会发展状态下人们对消防技术的先进性要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要有系统地逐渐地发展消防技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力发展消防技术,消防工作者既要从火灾防治的现实实践中总结经验,又要把经验进一步升华为对以后的工作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加强消防科学技术的实用性,推动消防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国进行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段耀勇,吴立志社会发展状态与目标对消防技术的新需求[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0 (2) :172 -174

[2] 段方勇.中国消防理念的发展与消防技术[J].北京消防通讯2011 (3) :85-96

[3] 李采芹 消防技术现阶段的发展[J].科技信息.2010(4)

大学消防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消防;学科建制;实验室;同行评议

消防工程的学科建制与氧化燃烧学说和火灾科学的建立

消防工程学科在中国已经初步完成了自身的建制过程。回顾这段简短的历史,人们会注意到这个过程中的两次飞跃都与消防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火灾科学)的突破有关联。

1.1氧化燃烧学说的建立与消防工程学科的初建

氧化燃烧学说的建立促使消防工程学科摆脱对感性和经验知识依赖,使它发展为以近代科学理论为基础的一门科学。也正是对燃烧过程有了科学和正确的认识,攀谷嗣窃诨鹪值姆乐沃杏辛苏返睦砺壑傅迹兰际跸低骋惨蛭⑷肓丝蒲Ю砺鄣男孪恃憾⑸酥实谋浠?nbsp;

拉瓦锡于1777年向巴黎科学院提交了(燃烧概论)的报告,建立起了为近代消防学提供科学理论基础的氧化燃烧学说。1871年傅兰雅口译、徐寿笔译的(化学鉴原)是我国首先系统介绍西方化学知识的著作。但由于这些知识传播的范围仅限于少数知识阶层,加上将正确的燃烧理论应用于近代消防的概念并未传人我国,因此,它对人们的观念并未产生较大影响。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它才较全面地被我国接受并得到广泛传播。由于氧化燃烧学说揭示了火灾的成因和条件,氧化燃烧学说很快就在消防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科学的火灾观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指出扑灭和预防火灾的科学方法。

直至20世纪50年代,作为防火、灭火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经典燃烧三角”理论才被国人逐步认识和深化。氧化燃烧学说的建立和在中国的传播,最终在消防领域中起到了树立新消防观念、提供明确的灭火方法等作用。比如《消防警察全编》中就对火和火灾的危害有了比较科学和全面的系统的认识;指出消防是世界文明进步的产物,社会越发展火灾越频繁,消防就越显重要;树立了建立消防警察制度的观念;还强调为更好的灭火,要遵守救护人命是首要任务的原则,同时还要调查水利和地理并不断改良器械,提出3种科学的灭火方法。这本书虽然介绍的是源于欧洲的日本的消防理念和技术,但是足以说明随着氧化燃烧学说的确立,使消防科学和消防技术水平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和提高。

1.2火灾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与消防科学的再建制

解放前,中国的消防科技主要是通过日本间接地向欧美学习,1905年清政府曾派少数人到日本短期学习近代消防。建国后的前30年以学习前苏联为主。为解决建国后中国消防科技人员急缺的问题,国家采取了以下一些方法:聘请前苏联消防专家举办培训班,选派学员到前苏联进修,在人民譬察干部学校设立消防专业等。1957年8月15日,我国选派巧名干部(俄语专业)到苏联留学两年。学成回国后,他们分别在消防教育、管理、宣传、科研等方面为振兴中国的消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是中国现代消防科研、教育事业的奠基人。消防教育开始兴起。

1956年1月9日在现在的中国刑警学院设消防教研室,增设消防专业。从留苏归来人员中选调8人担任消防教员,后历经周折的下放和重新启用,至1992年消防教研室和消防教育建制化,划归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2004年由武警学院开始招收消防工程专业方向的硕士生。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称“火灾实验室”),1992年由中国科学院批准边建设边对外开放,是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的我国火灾科学领域惟一的部级研究机构。1996年就招收12名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生。此时,中国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过程基本完成。

火灾科学在我国的确立和发展,使我国的消防科技水平能在同一个平台上与国外发达国家竞争和对话。20世纪询年代的H.W.艾蒙斯将质量守衡、动量守衡、能量守衡和化学反应原理用到建筑火灾的研究中,开创火灾过程机理研究的先河。爱丁堡大学的D.卓斯戴尔出版的《火灾动力学》系统地阐述了火灾科学的理论体系。

1985年国际火灾安全科学学会成立,其研究的领域包括伙灾化学、火灾物理、火灾动力学、火灾探测报警与自动灭火系统、被动防火技术、建筑防火设计、人在火灾中的行为、火灾风险评估、火灾调查、消防安全管理等。这标志着人类对火灾机理的认识从无知到近代的氧化燃烧学说,进一步飞跃到火灾动力学的研究阶段。

2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与驱动模式分析

2,1学科的建制化与驱动模式分析

学科建制化问题是科学史学家与科学社会学家共同关注的一大课题。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学者们对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学科发生建制化的过程与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人类活动的建制化是指由参与此类活动的人们形成某种有秩序的社会系统的过程,它也是一组适当的价值、信念、规范在人们思想中获得内化的过程。学科的建制化则指处于零散状态且缺乏独立性的一个研究领域转变为一门独立的、组织化了的学科的过程。

在一门准学科发生建制化的过程中,其研究者需为之提供辩护,以促成一系列事情,例如,基本问题域的确定、特有的研究方法或程式的构建、学术规范的确立以及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等的认知、认同与学科专业刊物的创建、学术队伍的组织化与培养学术后继的机制化等为特征的职业认同。

学术活动要实现高度建制化,除在共同体内部要建立相应的教育与管理组织外,还需要使该领域内的成果为整个学术共同体与社会接受和运用,即内部成果外部化。学科建制化的核心是指该学科的内部的学术活动的建制,而且学科(核心是学术)的建制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故而学术活动也可以在较低层次上实现不充分的建制化。

判断学科的建制化是否充分,应综合考虑建制化得以实施的规模与程度。西方学者都强调教育系统与管理系统方面的指标(博士培养计划的设立、学术权威机构的效力等)。人们除了着重考虑学术研究传统或范式的自主性、创造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内在标志外,还应考虑学术的社会效应,看它是否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是否为社会所认同并赢得较为充分的社会支持,如新学人的进入、研究资金的投入等。因此,人们在研究学科建制化时,大多对学科内部某些价值概念或学术信念的内化过程给予特别的关注,而不单只是考虑建制化过程的种种表现,如建立学会、出版刊物、学术交流制度与规范、后备人才培养制度等。

学科的形成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其核心是该社会系统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与集体行为之间的互动作用,这个管理—控制系统又可分为权力系统与权威系统。与之对应,学科建制或再建制化的动力机制(学科建制化的驱动模式),可理想地分为权威系统驱动模式与权力系统驱动模式。

发端于学术权威学科建制化或再建制化的结构,以非强制的方式建立学术范式、互动制度及相应的教育制度,通过展现学术魅力与社会功能吸引新学人。在此模式中建制化过程历时较长,往往带有自主性与“自辖性”。

而发端于学术权力乃至于社会权力结构的学科建制化或再建制化,以强制方式规定学术范式、互动制度及相应的教育制度。该模式建制化过程历时较短,常呈现出“他主性”与“他辖性”。

当然两种模式在学科的建制化中是交织在一起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学科的建制化历程发端于权力系统。

2.2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与驱动模式

消防工程学科在中国的建制化与公安部、武警学院的消防工程系、消防指挥系和公安部的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以及中国科技大学的火灾实验室密切相关。在这些单位中逐步形成一个从事消防科技研究的学术团体,并创建了消防科技杂志和中国消防协会。近几年,我国消防科技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并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和学科队伍。由于学科建制的初创是基于权力模式下“他主性”推动,从科学社会学以及科学学科建制化的相关理论可知,这种模式需要转变为权威系统模式下自主模式。

消防工程学科建制化的本质是学术建制化,而学术的建制化历程不但涉及学术专业团体或机构、学术刊物的组建,也涉及学术纲领的确立或重建。学术建制化成功与否取决于:

其一是要看是否会导致专业学术团体、刊物的出现,以及社会对消防学术的支持程度其二是要看是否出现成功的学术研究范式(或研究纲领)。

我国的现状是消防工程学科没有成熟的研究生教育,也没有部级核心期刊的消防工程学科杂志,这都不利于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

1956年初建立消防局不久便从全国各地抽调一些工程师,开始进行消防技术的科研工作:之后又从地方大专院校抽调了10多名毕业生,共计20多人,购买了一些设备,在消防局内组建了消防科学研究室,这是我国消防科研机构的雏形。1957年公安部开始筹建消防科学研究所,1963-1965年公安部的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相继成立。成都消防科学研究所、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沈阳消防科学研究所和上海消防科学研究在各具特色的研究领域中进行了出色的工作,参与消防科学的初建,并为完善消防科学的建制化作了学术上的积累。武警学院设有消防工程系、消防指挥系和一个以消防科技研究为主的科学技术研究所,它是为消防事业培养和输送专业技术人员的摇篮,也是惟一的一所设有消防本科专业的院校。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武警学院的消防本科教育以及“火灾实验室”所做的工作使消防工程学科完成了其初始的建制过程,并为它的再建制化奠定了基础。

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以及警学院消防专业的设置和人才的培养,都是在公安部的领导规划下建立的。因此,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是在权力驱动的模式下完成的。之后,该领域的一些专家在自由的学术研究中成长起来,逐渐成为权威系统的支柱,他们对消防工程学科进行辩护,使消防工程学科最终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认可。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消防工程学科在我国的初始建制化主要遵循权力系统驱动模式,这使得消防研究在我国未能充分地实现学术研究传统的多元化,由此导致较为单一的学术格局长期存在。’在此格局中展开学术批评十分困难,而学术互动的实质恰恰是理性的批判。笔者认为,学术研究最终走向专家系统驱动模式才是良性模式。

3权威消防学术期刊、研究生教育、实验室建设与消防学科再建制

3.1权威消防学术期刊、研究生教育与消防学科再建制

尽管武警学院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生,但是消防专业没有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制约了消防工程学科发展和完善。学科建制的必要条件之一是要有独立的知识体系,而知识体系构建的基础就是前沿知识的学术研究,研究生们是从事这种研究的学术后继。

史蒂芬·科尔,将科学知识分为核心知识和前沿知识,研究生教育的开展无疑是在拓展消防工程学科的前沿知识,从而随着对前沿知识的评价和认同,最终这些前沿知识会进入消防专业中共同认同的核心知识而变为消防本科生的教材内容,从而逐渐完善和发展消防工程学科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培养了消防科技领域内的科研梯队,从而保证了学术研究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学术建制化中重要的条件。

《科学》杂志上的论文所发表的各种主张代表着当下科学界的前沿知识。科学研究者在科学杂志的体系中接受调练,并通过在自己相关领域专业杂志上赢得声誉,也是将研究成果内化为该学科知识的必要条件。因此,科学杂志体系是科学事业的一个重要表征。

在前沿知识内化为核心知识的过程中反映出知识的产生和制造对学术期刊有很强的依赖性。科学家们通过发表文章在圈内得到认可。他们赢得的声望是靠同行评议来保证的,同行评议只不过是为应对纸张媒体的局限性而做的妥协。尽管同行评议会遗漏某些有价值的文章,但是通过同行评议对信息大幅度过滤显然是有必要的,当然这是权宜之举。总之,关于科学的著述业、版权、阅读和知识传播特征的问题,都不再是哲学家、社会学家和科学史家的事情,而是涉及科学家自身的事情。

消防刊物是交流消防工作经验、提高消防科学研究和技术水平、普及消防知识的一个很重要阵地。发达国家对此一向比较重视。据了解,日、美、英、法、前苏联、德等国的消防刊物就有78种。中国有《火灾科学》、《中国消防》、《消防科学与技术》《消防技术与信息》等,另外《武警学院学报》也刊登相当分量的消防科技类的文章,但遗憾的是消防类科技期刊中没有国家核心期刊。按照科学社会学的观点,科学是一种职业,科研工作者论文的社会评价是他们获取资源的重要条件,因此,消防科技核心期刊的筹建,也会激励他们的科研积极性。

建设学术杂志平台并发挥其在学科发展中的作用有助于消防学科的研究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同行评议是文章质量的保证,因此,消防科技杂志应该严格执行匿名专家审稿评阅制度,另外为了同世界接轨要加强期刊的规范化,在文章格式以及所办刊物的参数上可以参照世界上其他同类的杂志。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期刊杂志数字化的趋势下消防科技杂志也会电子、数字化。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科学杂志是科学知识中前沿知识经同行评议后的话语,它经过一般评价后会得到普遍的认可,从而变成该学科的核心知识,其中同行评议是文章质量的保证。而研究生教育正是扩大从事消防科学前沿知识研究队伍的主要手段,因此,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规模是衡量一个学科建制化完善与否的标准之一。可见,消防学科的建制化中,权威的学术杂志和研究生教育的建制也是十分重要的条件。

整个现代学术系统在中国的建制化历程的作用都与它在西方国家的建制化历程存在着重要区别。

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一直处于不断的社会转型之中,中国的现代学术事业也产生于这一伟大的历史转折期之中。就中国而言,现代学术系统的初始建制化历程大多采取权力系统驱动模式,虽然历时较短,但往往带有他主性。因此,尽管中国的现代学术系统已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在较为系统而客观研讨火灾科学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历史背景和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指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大重要任务是推进消防工程学科在我国的再建制。

3.2重点实验室建设促使消防学科的再建制过程

自1985年第一届国际火灾科学大会召开以来,各国相继建立火灾科学实验室,广泛开展前沿性火灾科学问题的部级研究的国际合作。火灾科学已成为当今非常活跃的交叉性科学研究领域,创新余地巨大。通过科学家们近20年的共同努力,认识了和正在认识火灾现象的基本特性,并已积极地利用和发展其他工程学科的成果来研究火灾安全技术原理。

1987年5月中国大兴安岭发生了特大森林火灾,工程热物理专业出身的范维澄意识到这是建立一个部级火灾研究机构的机遇。

1989年通过建立一个部级火灾实验室的可行性论证,在“需要对火灾进行系统研究,以深化对火灾机理和规律的认识,从而为制定正确的扑火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思想的指导下,在我国建立起来的“火灾实验室”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火灾科学,使消防工程学科出现了新的增长点,也解决了一些与火灾相关的消防工程和技术的问题。

火灾科学通过实验室研究建立数学模型,定性乃至定量地估计或预测出小概率事件—火灾危害的范围,这就是火灾风险评估,另外它还是研究火灾防治的科学基础和新原理,为从源头上取得火灾防治关键环节(“阻燃”、“探测”和“灭火”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提供科学支撑。

与国际上火灾科学的兴起相比,中国火灾科学的发展相对晚一些,但是“火灾实验室”长期立足于火灾安全的基础研究,重视在火灾动力学演化理论与防治技术基础方面原始创新,已取得了令国内外瞩目的进展。国际火灾科学学会前任主席昆梯尔对此予以高度评价,而且中国还获得2005年第八届国际火灾科学大会举办权,这都说明我国的火灾科学研究有了一定的国际地位。

重视工程技术的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武警学院等院校正逐步重视火灾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与之相反,“火灾实验室”则以立足于基础、注重应用、加强转化的整体发展思路,从理论向技术和工程延拓。

2001年末火灾实验室还争取到了国家首批科技奥运项目。这种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积极将基础研究成果向中下游延伸的思路,是“火灾实验室”研究工作的重要特征。现已取得了一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国家消防行业主管部门予以积极评价:对提高我国消防技术的整体水平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促进消防行业技术进步,起到了先导作用,已取得了重大的社会效益。

4结语

有“消防工程”本科教育和“安全技术及工程”、“消防指挥学”硕士教育的武警学院与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的研究方向,有向基础理论(火灾科学)转移的趋势;而只有“工程热物理”方向博士教育的“火灾实验室”,则依托其火灾科学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向消防工程和技术领域延伸。这两种趋势说明,学术权威模式驱动下的火灾科学与权利模式驱动下的“消防工程”开始相互渗透,紧密相连。

大学消防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整数规划;0-1规划;图论;孤立点

中图分类号:F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7-0307-02

引言

数学模型(Mathematical Model)是用数学符号对一类实际问题或实际发生的现象的(近似的)描述。数学建模(Mathematical Modeling)则是获得该模型并对之求解、验证并得到结论的全过程。数学建模不仅是了解事物的基本规律,而且从应用的观点来看更重要的是预测和控制所建模的系统行为的强有力的工具[1]。图论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以图为研究对象,图是由若干给定的点及连接两点的线所构成的图形,这种图形通常用来描述某些事物之间的某种特定关系,用点表示事物,用连接两点间的线表示相应的两个事物之间具有的特定关系[2~3]。图论应用领域广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出现与广泛的应用,图论的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庞大的复杂系统工程和管理问题都可以转换成图的问题,从而可以解决很多工程设计和管理决策中的最优化问题。在本文中,我们引入下述两个案例:救护站的选址问题和消防站选址问题[4~5],应用图论理论,根据实际问题的要求,在布点选址过程中不应该出现孤立点的结点,可以得到更简单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一、问题简述

问题1:救护站的选址问题

某市有8个行政区,各区之间的救护车辆的行车时间(单位:min)(如表1所示)。市政府拟在市区内建立公共救护中

表1 各区之间的行车时间表

心,设计要求从各区到救护中心的行车路线都不超过10min。该市政府请你提供可行的设计方案:全市至少要建几个救护中心,具体建立在哪个区?

问题2:消防站的选址问题

某城市的消防总部将全市划分为11个防火区,现有4个消防站,图1给出的是该城市防火区域和消防站的位置示意。其中①,②,③,④表示消防站,1,2,…,11表示防火区域。根据历史的资料证实,各消防站的可在事先规定允许的时间内对所负责的区域火灾予以扑灭,图中虚线即表示各地区有那个消防站负责,没有虚线连接的表示不负责。现在总部提出:能否减少消防站的数目,仍能保证负责各地区的防火任务?如果可以的话,应当关闭那个?

图1 各城区和消防站示意图

二、救护站选址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对于问题1,我们通过各区之间的行车时间表数据建立各区之间的交通图,在该图中,我们过滤行车时间超过10分钟的数据,得到下页图2:各区之间不超过10分钟的交通图。

图2 各区之间不超过10分钟的的交通图

由于设置公共救护中心的宗旨是各区都应该能够救护到,且救护时间不超过10分钟,因此如果我们建立去掉某个区域的子图,子图中应该没有孤立点,这样就可以判定该区域是否应该保留。通过对图2去掉区域1,建立相应的子图,我们可以发现区域1去掉后,会有2、7两个区域形成孤立点,因此1区域应该建立公共救护中心,它解决了1、2、7区域的救护问题。而对3、4、5、6、8号区域进行分析,可以发现8号区域只和6号区域连通,去掉6号区域,8号区域将成为孤立点,而去掉其他各点都不会形成孤立点。因此分析可以得到:该问题最少要建立两个救护站,分别在1、6号区域设立公共救护站,就可以覆盖8个区域,实现公共救护问题。

三、消防站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在这个问题中,①,②,③,④四个消防站负责11个消防区域,现在的问题是能否减少消防站的数目,仍能保证各地区的防火任务?和上个问题的解决思路是一致的。如果我们建立去掉某个消防站的子图,那么根据消防的宗旨,应该在相应的子图中没有孤立点。当我们去掉①号消防站后,可以发现3号区域成为孤立点;当我们去掉③号消防站后,可以发现5号区域成为孤立点;当我们去掉④号消防站后,可以发现10号区域成为孤立点。唯有在去掉②号消防站后,没有孤立点的形成。因此②号消防站属于重复建设,可以去掉,并且对全市的消防安全没有影响。图3是去掉①号消防站,3号区域变成孤立点的示意图。

图3 去掉①号消防站的示意图

四、归纳总结

如何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找出一个“最好”的办法,把需要的事情做好始终是运筹学的中心问题 [5~6]。随着运筹学的分支越来越细密,理论方法越来越完善,研究领域越来越广泛,运筹学的实际意义也越来越凸显[7~8]。从不同的方法在解决同一个问题的灵活性上,我们可以看出运筹学中方法的多样性。也同时给我们提示: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可能会使问题的解决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本文中我们通过图论简单的理论,解决了布点问题。但是尽管本文提供了一种思想,但对于复杂情况下的布点情况没有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没有给出进一步的系统理论。因此我们有待于进一步进行研究,以期给出更好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叶其孝.数学建模教学活动与大学生教育改革[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1997,(1):192-196.

[2] 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韩中庚,郭晓丽,杜剑平,等.实用运筹学模型、方法与计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 刘鑫,邓晓莉.0-1整数规划在消防特勤站选址上的应用[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0,(6):16-18.

[5] 李卫国.线性规划中图解法的最优解问题[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4):178-179.

[6] 单泠,许亚丹.抓好数学建模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思维[J],中国高等教育:半月刊,2001,(15-16):54-55.

[7] 胡云权,郭耀煌.运筹学教程: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8] Frank R.Giordano William P.Fox Steven B.Horton Maurice D.Weir 数学模型[M].叶其孝,姜启源,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4.

Site Location Problem Solving from the Angle of Graph Theory

CHEN Hui,LI Jin-na

(Department of the Fundamentals,Yantai Vocational College,Yantai 264670,China)

大学消防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消防文化;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以文化改革发展为主题,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为深入推进消防部队文化“三自”建设指明了方向。消防部队要始终秉持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信念,让先进消防文化真正成为思想政治工作持久的闪光点、业务能力建设的重要增长点和部队全面建设的有力带动点。

一、建设消防文化自觉,保证消防文化的先进性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的自我觉悟,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1] (P.15)。建设消防文化的自觉,可以为部队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可以强化官兵核心价值观的责任;可以确保党对部队的绝对领导;可以促进先进文化的传播,保证消防文化的先进性。

建设消防文化的自觉,首先应该自觉学习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消防部队要把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紧紧围绕为国家、民族、人民英勇奋斗的崇高文化使命,形成独特的消防部队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表现在部队整体形象和优良传统上,是忠诚可靠、服务人民、竭诚奉献;表现在官兵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上,是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履行使命。它贯穿于消防部队独具特色的建队思想、战斗理念、执法伦理、消防安全等精神成果中,体现了消防理念、官兵价值观、部队建设的有机统一。

建设消防文化的自觉,还要自觉提高对当前全球文化形势的正确认识。当今世界,中西方文化融合与冲突,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和斗争。消防文化要正确认识当前面临的复杂形势,不断增强忧患意识,高度自觉地认识到消防部队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全球文化背景下,要始终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基础;始终坚持以适合于国情的先进价值体系为核心;始终坚持提高文化建设科学水平为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进消防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创造出富有时代特征、部队特色、奋发向上、无私奉献、团结奋进的消防文化,并不间断地赋予它生机与活力。

建设消防文化的自觉,还要自觉担当消防文化的发展责任。消防文化面对西方文化的渗透、价值观的较量,应大力构建“尚武、励志、和谐、安全、廉政”五位一体的部队文化环境,用高雅排斥低俗、用科学抵制愚昧、用先进战胜反动,更加自觉地承担起推动先进消防文化发展的重任,更加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更加自觉地承担起满足部队官兵更高精神文化需求的重任,更加自觉地承担起为提高消防部队文化软实力服务的重任。坚持以先进的消防文化为导向,大力弘扬主旋律,端正官兵价值取向,净化官兵心灵,促进官兵健康成长。

二、建设消防文化自信,保证消防文化的政治性

文化自信就是对文化的认同感,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心。树立消防文化的自信,有利于增强官兵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有利于弘扬消防部队的“忠诚可靠、赴汤蹈火、服务人民”的消防精神;有利于保证消防文化的政治方向。

树立消防文化的自信,应始终发扬消防部队文化发展的政治优势。我国消防部队与发达国家相比,部队现代化水平尤其是消防装备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但是,消防部队的政治优势是其他国家消防所无法比拟的。改革开放以来,消防文化建设也面临着多种思潮激荡、多重价值选择的时代背景。面对这样的挑战,消防部队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先进的理论、思想和文化塑造官兵,先后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抓三树”、社会主义荣辱观、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等专题教育。特别是2009年全国消防部队深入开展践行“忠诚可靠、服务人民、竭诚奉献”三句话总要求活动,是当代消防官兵核心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起着示范和推动作用。用“忠诚可靠”不断强化警魂意识,广大官兵面对各种考验和挑战,不迷茫、不动摇,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柱石;用“服务人民”不断强化宗旨意识,广大官兵以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甘于牺牲、甘于奉献,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用“竭诚奉献”不断强化使命意识,广大官兵爱警精武,报效国家,献身消防建功立业。

大学消防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消防部队;技术教育训练;哲学思维;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209-02

一、引言

消防灭火技术训练在部队院校教育和基层部队训练中应用的本质要求,不是以某一种技术去取代其他技术,而是有针对性的、讲求教育训练效率比的选择使用;不是单一孤立地去研究、开发和利用军事教育技术,而是要从战略全局、整体上统盘筹划、精心设计,用哲学的思维去探索思考现代火灾的发展规律,切实解决军校教育技术与部队新的训练技术的结合点和切入点,这才是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要达到此目的,笔者认为,一是要以针对性的认识去看待火灾的成功与否。只有不断总结实践中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针对即将出现和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制定预防措施和有效的处置措施才算是成功。二是力求尽早从一种永久的历史进程步伐改革到一个新的现代化发展作一些研究。要打破常规,实现根本性的转变,努力实现教育训练技术学与部队训练的完美统一,达到推进教育训练改革的目的。三是优化教育训练过程,增强教育训练效率。目前消防部队指挥训练的开展体系不够明确,也不够规范,理论研究尚有许多盲点。因此,本文主要阐述灭火技术指挥训练哲学思维的含义,并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跟部队发展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形成统一的一体化思考,进行超前的思维衔接,达到以提高战斗力为目的,不断加强技术研究,创新技术训练形式和内容,切实加强技战术训练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教学师资库,形成一支以专家教授和消防部队骨干为主体的优秀师资队伍

一支优秀的教学师资队伍是完成好教学训练任务的有力保证,因此,消防院校要聘请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在党的创新理论、政治经济、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处于前沿地位的军地知名高校教授、科研院所专家、部委领导、消防部队骨干,组建起一支人员稳定、结构优化、规模合理、富有活力、适应培训工作需要的高水平师资队伍,针对当前在消防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和基层消防指战员在基层工作中最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教育,有力提升学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从而激发学员创新工作方法、推进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的决心。

三、跟紧实际需要开设课程,突出对学员眼界视野、思想观念、实践能力的培养

消防院校开设“名家名课”教学工程要紧贴学员实际需求,以融素质教育与业务培养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三个融为一体”教学思想为指导,按照“重组基础、贴近实际、趋向前沿、综合交叉”的课程设置原则对课程体系做调整。提升“名家名课”课时比重,在每个授课专题中遴选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开设重大会议精神解读、党的创新理论、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反腐倡廉建设、领导科学与艺术等学习辅导,深化和牢固打造现代化公安消防铁军的思路与设想、消防科技现状与发展、典型火灾案例分析、应急救援技战术的研究,从而提升学员政策理论水平、分析把握大局、创新工作方法、领率部队发展等能力。

四、以“名家名课”为龙头,带动研讨交流、案例分析、参观见学等其他形式课程深入开展

通过实施“名家名课”工程,促进干部培训教学质量。一是促使研讨交流更加活跃,让学员运用所学知识,对当前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中的重点、热点和瓶颈性问题进行研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加深案例分析,学员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批判精神和质疑意识得到强化,在案例分析时不盲从既成结论,而是批判性地、选择性地吸收和接受,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三是参观见学不再走马观花,学员结合所学知识理论,比照见学单位先进经验,探索符合本地消防工作及部队建设的具体做法。

“名家名课”工程是一项长期而持久的工作,消防指挥院校要紧跟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发展脚步,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聘请更多名家走上讲台,进一步发挥精品课程对广大学员开阔视野和工作思路、把握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特点规律、提高第一任职能力的显著作用。

五、改变学员的思维模式,从教育的源头入手,找准与部队的结合点和切入点

军事教育训练是研究军事教育训练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它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军事教育训练的历史经验,研究军事教育训练的理论和部队实践问题,预测军事教育训练的发展趋势,为军事教育训练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开展消防军事教育训练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对于提高消防院校和部队的教育训练质量,培养适应现代条件下“拉得出、打得赢”的优秀基层指挥人才,增强部队的战斗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消防院校要以学科教学改革为依托,努力构建现代化消防铁军式的军事教育训练体系,深入一线找准技术训练的切入点,高起点谋划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和培养体系等多方面进行思考,培养能从事院校军事理论与技能教学的人才,加强理论学习、技能训练、战例研究、想定作业、科学施救训练等多方面的理论培养,提升学员综合素质。

六、突出实兵演练等专业人才的训练指挥培养

开展军事教育训练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基于现阶段打造铁军比武的条件下,对于提高军事院校和部队的教育训练的结合点和切入点,精心创造人才培养训练指挥学的优势,打造现代化“铁军”式人才培养的新品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军事基本技能训练的好坏。消防院校基本技能训练不同于部队现在新装备更新和现代火灾的发展,院校在教育训练上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因此,部队院校的基本技能课程设置,组织与实施除了遵循一般规律外,还应遵循先简单后复杂,先理论后技术再战术为一体的教学训练模式。把院校与部队连为一体,以谋求教育的高效益、训练的高质量。而进行教育训练学的技术、即为理想性技术的范畴。它是现代哲学、预测学和未来学作用于教育训练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思维结晶。

七、把握关键,确保军事院校教育训练技术作用机制的有效运行

军事教育训练是基层训练的优秀结晶,也是理论来源于实践,是人类特殊的社会生产活动,技术的主观要素即理性的技术是关键,它制约着、影响着军事教育训练的质量。因此,怎样运用军事教育训练学技术于军事教育训练之中,成了是教育训练技术科学研究的根本任务。要确保军事院校教育训练技术作用机制的有效运行,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军事教育训练与消防灭火教育训练技术的关系

消防教育训练是部队基层训练思维形式训练的细胞、灭火技术训练是一切应急救援的基石、是人类战胜火灾的经验结晶。是人类进行逻辑思维的起点、是提出命题进行推理和论证的基础。军事教育训练是部队的中心工作,是质量建军的基本途径,是保证“打得赢、不变质”的主要措施,是军事教育训练技术的母体和作用的对象。消防教育训练技术的应用,必须接受现代军事教育训练理论的指导,适应军事教育训练形势的发展,服务于服从于军事创新性教育训练的需要,满足科技强军、科技练兵的时代需求,这是由教育训练技术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也是理论思维功能的结合点。我们知道,哲学思维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把握,它是以概念、范畴和原理理解世界,也就是说是以理论思维的方式把握世界的。理论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可以说,哲学的主要功能不在于给予人们多少知识,而在于训练和培养人们的理性思维。而学习和研究哲学则能锻炼提高人们的理论思维能力,为科学提供概念和逻辑,从而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须臾也离不开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概念是人类认识与思维的结晶。

(二)军事教育技术与军事训练技术的关系

在整个军事教育训练系统中,把军事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决定了军事教育技术对军事训练技术的先行先导作用。但是,作为军事教育训练技术发展战略,应该统盘考虑,统一规划,分步发展,力求取得院校教育和部队训练的整体优化。现有军事教育训练技术的资源,闲置的状况依然存在,功能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要借用地方教育技术人才,充分发挥院校和部队工程技术人才的作用和潜力,通过院校和部队教导机构,大力举办军事教育技术培训班和军事训练技术轮训队,以此提高教官队伍和教练员队伍应用教育训练技术的能力,提高组织领导层决策、管理教育训练技术的水平,使有限的技术资源获得无限的效应。

(三)军事教育训练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关系

传统技术是现代技术的基础和发展的起点,在军事教育训练中的效用是不可忽视的。现代技术是对传统技术的改进、改造、改革、综合和创新。要通过对物化传统技术的研究,分门别类地阐明各自的功能,发挥其特有的经济效应,不要轻易主观臆断将其搁置一边,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现代技术是发展的方向,要根据院校和部队的财力以及军事教育训练发展的需求,有计划有步骤地,用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予以引进或选购,避免“今天买来、明天丢掉”和“买时先进、用时落后”的窘况。在现代灭火教育训练中,建构消防部队网上教育训练系统有着深远的意义。建立网上教育系统,应在现有教育训练技术资源的基础上,按照统一的规划和技术指标,先建局域网、后建区域网、再建部队网。军事教育系统,应以消防院校为基点,再与部队连接。使现代教育训练技术在军事教育训练中充分发挥应有效应,进而有效地实现消防部队灭火教育训练的一体化、最优化和现代化。

八、结语

有力把握灭火技术教育训练哲学思维与消防部队实际工作之间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对消防工作的发展和创新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是维持消防部队灭火技术训练、应急救援等各项工作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对于我们消防院校而言,要将理论与实践紧紧结合在一起,不断思考和寻求新的模式和方法,积极发挥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思维与智慧来源于哲学思维与部队的结合点和切入点的结晶、把实践的科学理论传播到培养优秀人才工作中去。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规律,真正做到将灭火技术教育训练哲学思维和消防部队实际工作相融合、互促进,进而形成强有力的战斗力。

参考文献:

[1]张忠.哲学修养[M].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

[2]宋惠昌.换个角度看问题——领导者哲学思维能力训练与提升[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

大学消防论文范文第14篇

一、认真组织教职工学习《消防法》、《消防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

二、加强对师生员工的消防安全教育,增强教职工的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使师生员工了解本岗位的防火措施,做到会报警,会使用灭火材料扑救初期火灾,会自救逃生,会组织人员疏散。

三、每月组织一次消防安全检查,重点部位要坚持每日检查、巡查,并建立月查记录。

四、保障消防安全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消防安全疏散标志、消防设备处于正常状态。

五、组织教职工、幼儿开展消防演练。

六、加强消防器材、设备的管理、养护,每月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检查。

七、使消防安全工作有计划、有检查、有奖惩、有预案,把消防工作落实到实处。

学校党总支中心组理论学习计划:

坚持干部中心组学习制度,做到干部先学一步,多学一些,学好一点,是加强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高干部政治理论素养,帮助干部认清形势,明确肩负责任,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分析、研究、解决问题,正确处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今年下半年,干部中心组学习将在坚持以往好的做法的基础上,着重在完善制度、丰富内容、创新形式上下功夫,力求真学、真信、真懂、真用,取得实效。

一、健全中心组学习制度,保证中心组学习质量

1、保证学习时间

如无特殊情况,中心组学习原则上每两周进行一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一般安排在行政会议时进行。

2、完善考核方法

为确保学习质量和效果,在不增加中心组成员过重负担和压力的前提下,将尝试以“出勤——作业——交流”三位一体的考核方法。通常要求中心组成员每年参加学习的出勤率不低于80%,上交作业不少于两篇(字数不限),大组交流不少于两次。

二、改进中心组学习方式,提升中心组学习效能

1、集中辅导与个人自学相结合

为了提高干部理论学习的质量和效能,优化学习方式,帮助大家解决一些理论学习中的实际困难,中心组学习将采用集中辅导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集中辅导与个人自学结合的方法,尽量减少大家对平时接触、关心较少的理论问题产生畏难情绪,尽量增加大家更多的时间去结合工作实际进行深入的思考,做到理论与实际结合,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使学习效能达到最大化。

2、理论研习与实际运用相结合

理论是实践的升华,实践是理论的源泉。学习理论不是为了粉饰门面,而是为了武装头脑,解决问题,理论是方法论。因此,在中心组学习时,要求大家理论联系实际,带着问题学理论,运用理论做工作,做到真学、真懂,提高学习的实效性,避免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

3、斗室书斋与广阔社会相结合

理论学习需要孤灯相伴,独守书斋,耐得寂寞。然而,理论学习更需要走出书斋,融入社会,激情澎湃。走进书斋是为了走出书斋,这应该是学习的辩证法。因此,中心组学习时,我们将实行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方式,走出去,请进来,开门办学,不断吸收社会丰富的养料,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达到真信,进而真用的目的。

三、丰富中心组学习内容,合理安排学习计划

1、丰富学习内容

一个社会主义学校的成熟的管理工作者,不仅需要有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而且需要有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丰富的科学人文素养积淀,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在扑朔迷离的社会现象中洞察一切,不迷失方向;在错综复杂的工作矛盾中运筹帷幄,不乱了方寸。因此,中心组学习将进一步拓宽学习的领域,丰富学习的内容,力求在政治理论、时事形势、业务知识、政策法规、人文修养等方面为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大学消防论文范文第15篇

消防工程专业电气防火课程群建设的必要性

电气火灾高发的严峻形势,使得电气防火的教学工作任重道远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和生活用电量大幅度增加。据《国际能源展望2006》判断,“十一五”期间,中国用电量年均增长约8.0%。至2015年,将达到4.5万亿千瓦时。按此发展计算,至2020年,将达到5.6万亿千瓦时。在用电量快速增长的同时,电气火灾近年来也频繁发生[1]。据消防部门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气火灾在全国总火灾数中所占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1997年~2007年的十年间,我国共发生重特大电气火灾1324起,直接经济损失156526.2万元,造成1936人死亡、1116人受伤,年均占有比例为31.56%、44.3%、28.3%、28.6%,表明重特大恶性火灾多数为电气火灾[2,3]。由于电气火灾的形势严峻,为了预防电气火灾频发,有必要在消防工程专业开设电气防火类课程,在该类课程中,讲授电气火灾形成机理、从电源供配电、电气设备与线路选择、应急照明与疏散、防爆电气以及防雷防静电等设计源头加强电气防火措施。

火灾监控技术是火灾处置的最佳手段之一,其核心内容必然纳入消防工程专业教学范围火灾监控实际上是火灾探测报警和消防设备联动控制的总称,它是依据主动防火对策,以被监测的各类建筑物、油库等为警戒对象,通过自动化手段实现早期火灾探测、火灾报警和消防设备联动控制。所以,火灾监控主要包括了火灾探测、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控制系统等。火灾监控技术的先进性和可靠性一直是消防行业探讨的热门课题。作为火灾处置的最佳手段之一,有关火灾监控技术的核心内容必然纳入消防工程专业教学范围。而火灾监控技术是基于弱电技术,在建筑设计中,归属于电气设置范围,因此,火灾监控技术的内容被纳入电气防火课程群。

开设电气防火类课程已成为全国消防工程专业的共识由于电气火灾高发的形势及火灾监控技术的重要性,大部分地方高校消防工程专业均开设了电气防火类课程[4]-[6]。7所地方高校均开设了电气防火类课程。只是不同学校有不同侧重,如中南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侧重于火灾监控技术,西南林学院注重电气防火技术,而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南京工业大学对电气防火和火灾监控均开设了相关课程。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电气防火类课程的重要性。

消防工程专业电气防火课程群体系设置及相互关系

与地方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有所不同,武警学院消防工程专业毕业学员从事的是消防监督管理业务。电气消防审核和电气防火监督检查是消防监督业务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构建以《电气防火及火灾监控》课程为核心的电气防火课程群体系在2010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得到了充分的重视。电气防火课程群体系如图1所示。在图1所列的课程中,《电气防火及火灾监控》、《消防电气控制技术》为必修课程,其他课程为选修课程。从图1可以看出《电气防火及火灾监控》课程的核心地位,并且该门课程由多门课程支撑,保证了课程间的相互联系和融合,紧密衔接和渐次深化。《电气防火及火灾监控》作为河北省精品课程,其课程体系相对成熟,课程内容完整,课程实践丰富。各门课程围绕该门课程来建设这是由它的主要内容决定的。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电气防火部分,在这部分内容中包括电气火灾原因分析、消防供配电系统、变配电所防火、电气设备及线路防火、防爆电气、防雷及防静电等。围绕其核心内容,必然需要《建筑供配电技术基础》作为第一部分的知识补充。同时,对于电气火灾高发的现状,可以运用先进的电气防火检测技术加以预防,因此,及时补充《建筑电气防火检测技术》选修课作为新技术的介绍。第二部分是火灾监控部分,在部分内容中包括火灾探测与信息处理概述、火灾监控系统组成、火灾监控系统的工程设计等。这部分火灾监控技术知识相对完整,但是,对于不断发展的、新的火灾探测与信息处理技术可以由选修课《火灾探测与信息处理》来完成补充。而对于消防设施的联动控制需要加强专业基础的学习,因此,开设了《消防电气控制技术》必修课程讲授技术的实现,而在《电气防火及火灾监控》课程中的联动控制部分只讲授联动控制要求。同时,作为消防工程专业的学员,有必要加强对建筑消防设施的监管,因此,开设了《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与管理》选修课作为有益的必要补充。

电气防火课程群改革的具体内容

近年来,电气防火课程群一直在不断改革。从课程内容、实践环节、教学方式及手段、考核改革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改革始终围绕武警学院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按照公安部党委构建“大教育”、“大培训”格局的总要求,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突出公安现役教育特色,以改革人才模式为切入点,以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着力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积极构建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实战训练、日常练兵有机结合的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训练体系,更好地满足公安消防部队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新期待。因此,电气防火课程群的改革目标是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深厚,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能在公安消防部队从事消防监督检查、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围绕这一改革目标,电气防火课程群的改革核心是改革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更新教学方式及手段、改革考核方式等。

贴近消防实际,追踪消防科技前沿,改革教学内容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新材料、新工艺不断出现,不断有新的标准和规范出台或更新。教学内容必须要紧跟消防形势加以调整。因此,在核心课程《电气防火及火灾监控》课程中,对电气绝缘材料等级,依据最新的规范《电气绝缘耐热等级》进行了重新划分;按2008版《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对消防设备供配电、供配电系统防火等进行了教学内容更新;按防爆电气设备的系列标准GB3836-2010,及时更新了防爆电气设备的选择;依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及时增加了电气火灾监控技术的相关内容,并且结合工程实例讲解火灾监控系统的工程应用。在选修课程《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与管理》、《建筑电气防火检测技术》和《火灾探测与信息处理》课程中,更是强调了与消防科技前沿的结合,根据最新发展科技及时更新讲义,始终带给学员最新的消防前沿知识。课程建设小组2009年完成的学院教学改革项目“《电气防火及火灾监控》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获得了专家组的好评。#p#分页标题#e#

突出能力,强化实践,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在保证学员专业素质的同时,更加突出能力培养,强化实践教学,按照武警学院教、学、练、战一体化思想,将实验、实训、实习、模拟演练和综合演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因此,核心课程《电气防火及火灾监控》课程中,开设了电气火灾模拟实验,电气火灾隐患检测实验、火灾监控实训等模块,突出考核学员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由课程组设计完成的“电气火灾隐患模拟实验台开发与应用研究”获学院教学成果三等奖。在《消防电气防控制技术》课程中,提出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搭建了实训平台,强调了学员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电气防火课程群从基础到专业,均有相关的实验和实训平台,强化学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此外,在毕业前的综合演练中,电气防火消防监督检查和电气防火审核贯穿于整个专业综合演练的全过程,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消防实践环节,实现了教、练、用的完美统一。

侧重创新,“教”“导”结合,促进能力提高课堂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能力为出发点。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实现教学方法的“四个转变”[7]。即课堂教学从传统灌输向探索性教学转变,实验教学从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转变,考试从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转变,毕业设计从模拟训练向工程实践转变。

探索性教学的实现。教学方法的改革方向应把传统的重演绎按部就班的教学方法与侧重归纳、分析、渗透、综合有机结合。如在《电气防火及火灾监控》专业课程中的应用“研讨型”教学。讲课重心从“授”转变为“导”,包括引导、指导、诱导、教导等,使学生由传统教学所形成的被动的思维方式向积极主动的思维方式转变。首先紧扣课程重点内容,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单元的研讨主题。主题的设计还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其知识的应用能力。提前布置研讨主题,给学生留出查找资料的时间。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分组,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教师只提供分析的思路,学生自主完成对问题的分析和解答。最后,教师对于整个过程进行讲评和总结,纠正研讨过程中的问题。因此,在消防供配电系统设计、火灾探测器设计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设计这几个研讨式教学环节中,针对教学内容所对应的消防部队业务,设置教案和教学方法,增加互动式教学,利用开发的辅助教学软件,调用相关CAD图纸,模拟场景,让学员参与审核。此外,在变配电所防火和爆炸危险环境电气设备选择这两个研讨式教学环节中,将研讨式教学与教学参观相结合,选择变配电所、加油加气站等场所作为实践教学地点,让学生结合实际单位做设计、做审核、做检查。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实现。在《电气防火及火灾监控》实验与实训环节,设置了电气火灾模拟、电气火灾隐患检测和火灾监控实训。学员不仅能进行验证性实验,更能设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如有的同学对不同型号的插座进行过载实验,得出与电气线路过载实验不一样的结论;有的同学在对电气线路过载进行测温实验的基础上,对发烟量进行了测定,得出不同过载倍数的电流发烟量不同规律;还有的同学对人体静电在不同情况下的带电量进行测量,得出相应的规律;特别是有同学利用红外成像仪对电气线路进行实地火灾隐患检测,发表了学术论文。在《消防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设置了综合实训平台,教师只讲授基础理论部分,在“教”的同时,更加注重“导”,引导学员在实验室完成对于消防设施的联动控制,这样既加深了学员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强化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通过实训,变换不同的接线方式,得出不同的控制关系。

能力考核的实现。高等教学要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总体要求,更新课程考核理念,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因此,《电气防火及火灾监控》课程考核改革作为专门的教学改革项目进行了立项研究,在全院作为首批示范考核改革课程。在该门课程的考核环节设置了实验实训考核、研讨式教学环节考核、课程设计考核、平时表现考核及课终考核。在《消防电气控制技术》课程考核中,设置了实训考核,强调创新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环节。通过过程考核与课终考核、理论考核与实践实训考核的有机结合,促进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的转变。

工程实践的毕业设计。近三年,消防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和设计进行了大改革。强调学员的选题必须符合人才培养方案、符合消防部队的需求,满足第一任职需要。再加之电气防火课程群的设置深化了课程内容,为学员进行工程实践的毕业设计奠定了较好的理论基础。学员的毕业设计紧密围绕工程实践这一主题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如撰写建筑消防供配电系统设计、电气火灾监控系统设计、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等论文,本科毕业论文的水平均有所提高。

“教”“学”相长,建立丰富的教学资源平台教师的“教”和“学”都离不开丰富的信息量。丰富的教学资源能促进教师的视野开阔,同时又能引导学员进行自主学习。为了提升教学质量,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成果。课程组建立了“《电气防火及火灾监控》辅助教学系统”、搭建了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在这些网络资源中,建立了基本资料库(包括法律、法规、标准等)、案例库、论文资源库、练习题库、课件、网上作业及答疑等。学员通过网络资源实现自主学习,并且能建立与教师沟通的渠道。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平台,在丰富自己知识的同时,更丰富了学员,实现了“教”“学”相长,相得益彰。由于教学效果突出,2008年,“《电气防火及火灾监控》辅助教学系统开发”获公安部教学成果三等奖。

友情链接